标题:
上梦下参老和尚:大乘起信论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02
标题:
上梦下参老和尚: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
上梦下参老和尚
690.jpg
(63.52 KB)
2015-4-1 18:56
这个因缘是特殊的,以前没有讲这个,冬季来跟大家解说。我们一般的规矩是夏天学习,冬天修行。本来我们最初时候是设计的组织一般研究生,来屋子里头大家互相讨论的。如瑞法师说跟大家都结个缘,那就结个缘吧!因为大乘起信论上回没有讲,讲了一点点,现在再跟大家解说一下就是了。
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的,这回我们冬季在这来跟大家共同学习,这是特殊因缘。什么特殊因缘呢?我最初跟我们那些个一般的道友们、弟子们讲,我说我现在快九十岁了,我不再解说了、不再讲了,因此我才回到山里头来。回到山里头来想不解说,好像这个因缘注定似的,现在又再说了。解说的目的是要去做,做要去行,行我们才能得到;光说是不行的,得不到的。因为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众业所感,zai 难重重。
现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大概有六十亿人口,这六十亿人口有好多信佛的呢?百分之一都没有。即使是信佛的,信信而已。如果断烦恼求解脱的,筛检下来很少很少。我走了很多国,也到了很多地区,也见了很多的佛弟子,四众弟子都有在家、出家,能够安心求解脱的、想断烦恼的少之又少,非常少。咱们不说求解脱、求证果,就求一个能够有信心,真正一个清净信心都很不容易。前一下我们有两批道友,我们去拜忏,一共是二十天吧!那就是行,行的目的也是求解脱。但是我们还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仅仅是求学习信心。我们学的是占察善恶业报经,拜的是占察忏,也想得到个清净信。坚净信菩萨说到了末法时代了,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有个坚净的清净信心都很不容易了;还不说行了,还求解脱,这是少之又少。
我们现在讲大乘起信论;上次没有讲完,讲一点点;也是信心。没有怎么办?学一学吧!学一学生起信心。信了之后才能解,我们这个学就是解,解而后去做就是行,行而后就能够证得了。因此我们学的大乘起信论,就是讨论我们怎么样能生起信心;但是这个信心不是一般的,是清净的。我们不在文字上去解,我们从它的义理所教导我们的,怎么样我们能坚固大乘的信心,也算是我们对占察善恶业报经坚净信的继续吧!仅仅是起信而已。或者有的同学会起这样怀疑了,现在我们都剃发都做了比丘僧了、比丘尼僧了,还没有信心吗?但是我们自己所认为的我们有信心,那你对照一下吧!上回我们有一班同学去学那个占察善恶业报经,坚净信菩萨请问地藏菩萨,在这个末法的时候,怎么样能够坚定我们的信心,达到清净信。信是一切的根本。
现在我们这部论,它是宗经论。有释经论,依着经上解释,注个注解,那叫释经论。它这个是宗经论,宗一百部大乘经典,不是宗着哪一部经,就把佛所说的大乘的教义总结起来,能够生起信心。因为在这个论我学的时候,我开始初学的时候,慈老法师讲的时候,他先讲悬谈,
因为那时候我们是学过华严经了。他悬谈的意义,那个同学都学过好多年了,能够理解。现在我们这同学有些初学的,没办法理解它,我们悬谈部分留到我们论讲完,再回来说悬谈。悬谈就是总结这个论的大义,还没到论文之中,没讨论呢!先把它谈一下,总结一下。因为起头这部分以前已经讲过了,所以现在我们不按悬谈的意思讲了,我们就直接讲这个论的论文。
事先跟大家说一下,这部论在我们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有好多的学者说大乘起信论是伪造的,不是马鸣菩萨造的。这一部分的学者是根据从日本传来的,讲考据的。考据,就是依着历史来研究,研究在印度是不是有这部论?可是考据不出来。我在中国佛学院的时候,印度专门的一个学者到我们中国来访问,我们曾经在宗教研究所跟他共同研究过。我曾经这样问他,印度的马鸣菩萨有六个,究竟是什么时代,哪一个马鸣菩萨造的这个论?他说印度的历史是不可考据的。他是印度人,他都不知道。不可考据,就是他没办法分辨。
我的思想是这样认识的,不管是他们说的伪造的也好,是我们中国的大德们编的也好,要能够编出这么一部起信论来,我也把他当成大菩萨,当诸佛的化身看待。我们看论里的内容所说的,跟我们所读的华严、法华、圆觉、方等这些诸经,是不是相吻合的?它的意义相吻合,那我们就遵照去学、就遵照去行。不论谁说的,如果他跟佛所说的诸经不合,就是他多有学问、多有名望也不行。那是违背佛教,就是邪知邪见,我们就不跟他学。懂得这个意思了,假使有人跟你们说大乘起信论是伪造的,你们不要去学它。但是据我所知,我上一代的老法师讲大乘起信论的非常之多。我上一代的上一代,月霞老法师、谛闲老法师、太虚老法师、八指头陀都在讲大乘起信论。这是后来梁启超民国初年在日本,还有南京支那内学院说六经十一论,大乘起信论是一部,他说都是伪造的。这个我跟大家说的意思,如果听到有这种论,有这种论谈谈论,你不要去管他,你学你的,他的观点是他的观点。那些是不去行的,只是做学问的。这是辨别是非的,大家应当知道,知道这么个含义就行了。
【大乘起信论】
我们开始来学习这个大乘起信论,先解释解释这个大乘起信论吧!大是指着法说的,乘是比喻的意思,是喻。大是法,乘是喻。喻是因为在这法上你不容易进入,讲个比喻你就容易明白了。这个大与大乘经典的大,那个大是一样的意思,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大是一样的意思,它是约法说的。大是法,乘是显示。这个大跟小是相对的,大是对着小的,说大法,说小法。小法是了自己的了生死,求自己的解脱,不管别人。我们经常说的一个人光为他自己,那就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的瓦上霜,这就是小。像我们不但扫我们自己的院子,我们还要把马路打扫一下,那这是大了。小车,大车。一列火车拉了一千多人,那就大;一部汽车才能坐几个人,这就是小。
乘是运载的意思,用大法来运载,运载你成佛。其实这个大是指着我们心说的,说我们这个心,不是我们现前这个妄心,是指那个真心说的,也指着法界心。在华严经讲这个大是指着一心,这个心就是体,这个体里头具足相、具足用,这就是起信论所讲的一心二门三大,就是体相用。体是说我们跟诸佛所具足的法身,那个相如果我们拿三德来分就是般若德,用就是解脱德。举一个大字就具足了般若、解脱,三德就在一心。因为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讲,他这个起信论宗着大方广佛华严经,宗百部大乘,就是华严、般若、法华、圆觉都具足的。论,把诸经的意义用这论来把它说明。
图片附件:
690.jpg
(2015-4-1 18:56, 63.5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543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3603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03
论这个的意思就是要我们相信,起信嘛!相信什么呢?相信我们自己与佛无二无别,认为依着大乘能生起我们的信心,生起我们的信心来了,我们有这个信心了,才能够去学、行。如果你没这个信心,你怎么能学呢?不能起学的作用。论就是讨论一下,讨论一下怎么能够使我们生起这个信心,使我们这个心能够坚信不移的信一切诸佛所说的大乘经的义理,相信这个义理。
我们简单说吧!要相信你自己是佛。要有这个信心了,相信佛是悟得的成就了究竟成就的佛,我们是没有成就的,那我们就开始也要成就。这个成就的与没成就的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现在烦恼很多,自己不能解脱,自己没有智慧,在一切的世间相,在四法界,你是迷迷糊糊的,你不能了解它。你不能了解它,就被它所迷了。迷了,你做什么事做的都不能如理。假使你要明白了,你所做的事就跟理相合,就是你那个用跟你那个体是相合的。我们没有这种智慧,就是不相合。不相合,我们的妄心所住的,对着妄心,对着妄境,妄心对着妄境,你就不能解脱了,为世事所迷。因此我们一定要相信佛所说的一切的大乘教义,相信我们自己的自心,自心是佛,自心作佛,仅起这么一个信心而已。
因为现在我们没有这个信心,就是这个信心没有。你连信都不信,你怎么能去解呢?不信、不解,你又怎么能去行呢?你不去做,你又怎么能去证呢?你不去证,你怎么能够才把这一切烦恼断除呢?你解脱不了烦恼。
【马鸣菩萨造】
马鸣菩萨在印度那个时代,佛灭后大概是六百多年时间,那个时候已经对大乘的教义信者很少,几乎没有。因此马鸣菩萨才造这个论。但是我刚才说过了,六个马鸣。六个马鸣是不是每个马鸣都有像造论这位马鸣菩萨这个功德呢?那是没有的。但是从这可以辨别了六个马鸣菩萨,有一个马鸣菩萨他的事迹,他行菩萨道所得的得到的成就。而且造论这位马鸣菩萨的历史,他的过程当中,他在出生的时候,一切马马鸣,马都吼。在他降生时候,马都悲鸣不已。因为有这种的现象,国王就请他去登堂说法。国王请他说法的时候,特别的把那些马饿着,不给它草料吃,饿它七天。在马鸣菩萨说法的时候,就把草料给那些马准备起。那些个马都不吃,也不饮水,也不吃草,这些马都来听马鸣菩萨说法。在它闻法的时候,发出一种悲哀的声音,鸣叫!造论这位马鸣菩萨他有这种的圣迹。在印度马鸣菩萨历史传里头说着,他现的是八地菩萨的地位,不动地的地位。而说马鸣菩萨是过去的古佛,叫大光明佛。这位马鸣菩萨是这么样一个降生在印度时候,有这些因缘。因此我们要相信这位菩萨所造的论,能够使我们除掉疑惑,能够使我们产生对大乘的信仰,能够生起信心。这是造论的菩萨。
【梁西印度三藏法师真谛译】
翻译这部论的菩萨是三藏法师真谛翻译的,那是在梁朝的时代,就是梁武帝,大家都熟悉,做梁皇宝忏那个。梁皇宝忏不是梁武帝造的,是梁武帝那个时候,是宝志公造的,宝志大师造的,梁武帝的师父。翻译的把大乘起信论用印度的文字翻译成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真谛法师造的。三藏法师就是经律论都通的,他所造的这部论。
以下造论的时候,这就是论文了,马鸣菩萨他在造论之初,先归依三宝。就像我们做任何的佛事,上殿、过堂,你的一举一动,我们每位道友应当念念的要归敬三宝。当然大菩萨他那个智慧大,他所赞叹的言辞,称颂佛的功德,称颂法的功德,称颂三宝的功德,赞叹就深入了。
我们可以随我们自己所学,你在任何时任何处,或者你诵经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行住坐卧的时候,你都可以赞叹三宝。在西藏的教义里头,他无论做任何事情,前头一定要赞叹三宝。念什么经,他先念三宝颂。咱们在任何时任何处,只要你念经、礼佛、拜忏、向往法的时候,一定要归依三宝,这是一切法的根本。马鸣菩萨要造论,先要归依三宝。这些偈颂是赞叹三宝的偈颂。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就像我们现在拜忏的时候,要至诚恳切的。我们那忏文拜忏的时候,观想的偈颂是这样子的,每个菩萨他赞叹的,都以他的智慧来赞叹。我们自己的拜忏呢?或者是礼佛呢?或者你做任何事呢?你用你的智慧赞叹。如果你不会,就学学菩萨的赞叹、念念他们的赞叹也可以。最好你自己,你心所想到的、所能做到的,那你自己赞叹都可以。
马鸣菩萨造论之前,归命尽十方一切的佛。这个偈颂就是归依一切佛。第二个偈颂,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就是归依的法。他本身他就示现的僧,菩萨僧。归命,就把我们的身命;身命包括身口意,身体在礼拜,口里在称颂,意里作观想;把自己的身命三业都归依给佛法僧三宝。命者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现身的身命,一种是法身的慧命,就这法身的慧命跟三宝同一体性。因为现在我们迷了,迷了就不通了,不通了就把我们的身命(也就是慧命的意思)归投给三宝。最胜业遍知,这都是赞叹佛的。色无碍自在,诸佛是在一切所有的色相而自在的。
现在我们是舍掉我们这个识,舍掉识心的身命,礼佛法三宝的,这叫归命。归命,不是一方、一处、一尊佛,尽十方,也就是遍法界的意思,尽十方,遍法界。同时我们这个命跟三宝法身的慧命同一个体性,就性体来说,与三宝是同一体性的。因为现在我们在迷,在迷似乎着不通了,在我们性体上是通的。所谓通者就是跟三宝合为一体。现在我们的这个身命,一个是识,一个是出入的气息,就是你的呼吸;没呼吸,你就死亡了。三者暖,身体的暖。这合起来,就是识、息、暖三者合起来就叫命。今呢?现在我舍掉的识心的这个命,归依三宝的那个,佛法僧三宝的慧命,诸佛都是慧命。
“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这是赞叹佛的意业。佛的意业能识得一切众生的心,也能识得一切众生的业果因缘。佛在色身上是无碍的,能够化现千百亿,而且就佛自身的色身说,他是通体无碍的,是光明体的。随众生的业缘,佛示现大的化身、小的化身,无穷无尽的化身。在救生的事业上头,他是自在无碍的。佛救世的时候,佛都要说法了,说法是佛的口业无碍,说法救世,不说他不明。因此说佛是大悲的作用所起的三业,是无碍的,是自在的。
【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
彼身是指着佛的法、报、化,或者指着佛的身、口、意化身。身体相是指着法报二身说的,法身是无相的,法身无相。他体是法身,法身无相。化身是虚幻的,报身也是福德相。功德藏,佛的报身就是功德藏身,它含藏在里头,好多的无漏性功德。佛的体是称性之体,是真如,真如像海一样的;海是比方的意思。无量功德藏是佛利生的事业,这叫如来藏心。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一心三大。如实修行等,不是指着佛说的了,这是僧宝,一切大菩萨,见了称性的登地的以上的,证得法身的这些大菩萨。这两个偈颂就是赞叹三宝的功德。先是赞叹、恭敬、礼敬三宝,完了就说我造论的意思,为什么要造大乘起信论呢?
【为欲令众生,舍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为了令一切众生他对于法性的理性体性怀疑,让他们舍去那个怀疑,得到清净信,不要去执着。凡是所有的执着都是邪知邪见,把那一切执着舍掉,把它除去,能生起那个清净的大乘信心。这样使佛法、佛的种子相续不断,就是佛种不断故。这个偈颂就是为什么要造这个论,就为了这个目的,为了让一切众生舍除去邪知邪见,起个大乘的清净的真正的信心。因为这样子佛种才能不断。这是归敬三宝,说出来造论的意思了。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为什么要说大乘起信论?因为令众生得益,让一切众生得到好处。有法,有什么法呢?论里头论文所说的一心二门三大,你本来具有的,人人本具有的,十法界平等平等都具有的,而在众生迷而不知。因为你还不知道,为什么?迷了。若是能够听到我所说的论,马鸣菩萨说若能听到我所造的论,他能起到信心。因此我才说这个起信论,让一切众生能够在这大乘法上起个信根。摩诃衍,就是大的意思,在大乘法上能起个信心。信什么呢?信你自己本具有的大。如果你有这个信心了,就是你建立了始觉智,开始觉悟。信就是根,信久了就叫力。咱们讲五根五力,信是根,信久了产生一种力量。什么力量呢?能够除一切邪知,依着正道的修行。“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就生这个信。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04
【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初说因缘分。答曰:是因缘有八种。】
要说这个论的时候把它分成五分,就是要说让众生能生起信心,这个摩诃衍的信根怎么样生起呢?有五个步骤吧!五种次第吧!把它分成五分。以下这都是标题了。说成五分,以下就一分一分解释。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标出来我所要说的,把它分别来说。这是说我造这个论的因为什么因缘。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的,必须有因有缘了。所以问:你有何因缘而造此论?这个意思就是马鸣菩萨他造论的时候,设的一个假设问答,他自己问自己,让人家好明白我造这个论是什么因缘。你要想造这个论必须得有个因。一切法都不是孤独的生起的,它得对待外头必须有这个境界相,你要生起你的心。马鸣菩萨就说我造这个论的因缘,不是一个、两种因缘,有八种因缘,因缘有八种。这都是标明的,下头才说它的道理。
【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第一个因缘,总说吧!我造这个论的目的,第一个因缘是什么呢?因为众生都在苦中,我让他们离一切苦,得乐,离苦得乐;得的是究竟乐,不是世间的名闻利养。马鸣菩萨他自己说,他说我造这个论不是求世间名利,而是令一切众生离苦,这是造论的主因。
令众生离苦,苦我们总说大概是两种,一个生死,一个变易。若分别说,那苦很多了。这是大家学的名相说,一直到八苦,我们说八苦交煎,是二苦、三苦、四苦、五苦,乃至八苦,就是一切诸苦吧!离一切诸的苦难,让他都能够究竟成佛,究竟得到解脱,证得涅槃。得究竟乐,究竟乐就是成佛果了。这是总说我造这个论的目的是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让一切众生都能够究竟成佛。简单就是这么句话。又者,我造论的目的,不是求世间的名闻利养。如果是一般的人做一件事,不是为名,就是为利。为利,就是为财。就是求名利。这是第一种,总的因缘就是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第二种呢?想把诸佛最根本的道理显示出来。我把这个诸佛的他所成就的最根本的义理跟一切众生说,令一切众生他产生一个正知正见。不是前头那个邪见,除疑舍邪知。这个不是的,令一切众生生起正解不谬。这个在经文里头都说了,一心二门三大,这是真正的因。一切众生,三贤位菩萨,十地位菩萨;十地位就是圣者了,三贤位的菩萨是贤者;这三贤十圣前头的都有虚妄颠倒,都是谬解。谬解,就是解的不正确。对治我们众生一切的我执法执。
大乘经典里头说,你在初发心的时候,因地要是不真,发心不真的话,那你果是证不到的。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迂曲,就是达不到目的。我们诸位同学,当你初出家,有的修行一、二十年了,乃至于学佛法学了六、七十年了,还不能产生一个正确的知见,就是你看问题总是不那么正确,总有偏差。那我们从学习起信论,就把我们这个偏差就把它纠正过来,产生正知正见。什么叫正信,什么不叫正信,这个论就是辨别这个的,你所信的不是真正的佛所说的。
很多的在这个事相之中,在境界相之中,现在我们不能产生一个真正的信仰。我们举例来说吧!现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六十亿人口,大致是这么个数字。我们佛教徒大概有百分之一;六十亿,六千万。这六千万之后;这我说的数字很大了,可能没有这么多;我们说五大洲,非洲根本没得佛法,欧洲现在刚有,美洲没有,澳洲没有。佛法就在我们亚洲。我们亚洲有好多信佛,从这个信佛的能够真正正知正见的,能有好多呢?经过你这么一筛检,正解不谬的很少。我在西藏跟我一个la ma道友这样辩论过,我对于烧护摩,我烧护摩供天,供护法的,供酒供肉。西藏的大殿里头供酒供肉。在大乘教义里头也好,小乘教义更不要说了,遵守戒律,究竟这个是正确、是不正确?
例如说密宗,密法。我在西藏是住过十年的,我不是随便说的。密法所说种种法门,西藏是以文殊菩萨为主,我们用文殊菩萨十大愿王对照。文殊菩萨十大愿,我想我们诸位道友都念过,你先分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这都是正法的。现在亚洲所存在的佛教,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他们属于好多是南传佛教,那叫南传佛教,他们认为这才是真正佛说的。我们汉地佛教,据他们说,我们是伪的、虚假的。密宗,他们更不信了。日本的佛教,弄得这些信徒们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显教、密教什么。就是产生真正净信的。
上来我说过,说大乘起信论是伪造的,我们研究他中间论里所说的道理,不管他谁造的,他的道理说得对,我们就依着他学。他的道理不对,就是佛所说的(那假藉佛说的,不是佛说的),真正不是佛说的,那叫伪造的,那把道教、神教什么都加进去了。我们中国叫道教,西藏不叫道教,西藏他自己原来的西藏的教义,跟印度那个本来的外道的教义,外道六师的教义,现在混淆不清,在西藏是这样。那你学学它的菩提道次第论吧!他就可以说明了,他那合乎菩提道、不合乎菩提道。你自己有智慧来辨论。如果你依着马鸣菩萨所造的这个大乘起信论,依着正确的信解,理解诸大乘经典所说的教义。你自己如果有了智慧的话,你可判断,这个对或者不对;他是正知正见,或是邪知邪见。因此说令众生正解不谬。众生的正解,就说你这个论是假造的,这叫正解不谬吗?我们依着他的教义,依着他所说的,他这种因缘;什么因缘?什么叫邪知?什么叫正知正见?你去分别吧!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什么叫真正的信心?这部论只是教我们产生真正的信心。起信嘛!起信教你产生一个正知正见的。这大乘起信论多分是依着华严经典,就依着他这个信吧!摩诃衍的法堪任不退信。这个信!这个信心是依着华严经说的。在华严经讲的十种信心,一者是信心,二者是念心,三者是精进心,四者是慧心,五者是定心,六者是不退心,七者是回向心,八者是护法心,九者是戒心,十者是愿心。十信满了;这个咱们不详细解释,这十种心很长了,解释这十种心很长。华严经解释这十种心很长的,我经常的引证这十种心。有时候我没全引证,举一个信心,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其后念不起者,这是真正有信心的,再不作恶了。他起个念头,心里一个念,相续念头不对,这个念起的不对,他马上就把它截止了,不让它相续再去念,当然就没有行为了。当时念了,他就能把它制止,他还能去做恶吗?如果是能把这个念、进、慧、定、不退、回向、护法、戒、愿,这九心满了已经很不容易了。有这十种信心了,你才能说三种的发菩提心,愿离世间、大悲心、般若心,这才能趣向佛道。这些都是助缘,助你成长正知正见。
前几心都具足了,而不发起大愿心来度一切众生,还不能入住。住是三贤位的菩萨,相似见法性。这个时候在十住的初心叫发菩提心,这是真正的发菩提心。但是他还没有真正的证得,他只是相信,相似见了真理了,还不是真正的证入真理。到这个时候十信满心,发菩提心的时候,入初住的时候,住就是不退,大乘的三贤位的住就是不退了。住、行、向、地,一直到妙觉,这都是由他信根的增长而得到的,信的根本的意义是在这里。你连信都不信,你怎么能进入呢?我们那个发菩提心是虚妄的,欣乐心而已。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05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第三种是令他善根成熟,他不退信了,入了住位,登了初住了。我们现在就是善根又微少,信心的不足,还在修习信心的阶段。我们修占察忏,就是坚固我们的信心。占察我们业障消失好多了?我们的善根深厚不深厚?我们用占察轮就告诉我们了。我们现在根本的所行的所修的还是在信心的阶段,遇到挫折了,遇到危难了,业障发现了,信心退掉了。在三天之内,我接到两个弟子向我打电话,他说:师父,怎么办?我五戒全犯了。两个,一个是厦门的,一个是深圳的。那你受戒的时候,你怎么...,这五戒全犯了。所以一个信心很难!四重戒同时犯。虚报,就是向上级虚报领钱。他说:这算不算盗戒?我说:当然算盗戒,这就是盗戒。不该你得的,不是你得,你不是盗吗?以这个盗的时候,还不是从一个人身上结集,从很多人身上结集的,这盗业很重的。比如说跟朋友去喝酒,喝完酒了去**。得!杀盗淫妄酒一时全犯了。喝酒的时候,吃的海鲜干什么的,这是杀业,但是这不是重。不是重也犯了,杀戒也犯了。这种没得信心。能有信心吗?不容易。现在我们不论比丘、比丘尼,我所知道的,有的是我的弟子,有的是我的学生,还俗的很多。他把这种学佛、出家、修道当成儿戏,不是很重视的,没有把它看成这真是生死的根本,不得了,犯了要下狱。他信吗?连这个因果都不信。我们不要把这修行信心看得很简单了,非常的重要,不可能的。
过去古人有这么两句话,慷慨赴死易,从容守土难,让你一天在生活当中遵守戒律很难。你说我舍身供佛,或是就像到战场上去拼命去,杀,死了就算了,这个容易。我经常举那个例子,我在厦门时候,一个他来出家,他父亲就在福建宁德地区当党委书记,他妈妈是合作社的书记,这样一个家庭。他出家,他父母怎么能允许?他就独这么一个儿子。他在他父母面前,拿起菜刀把手指头就剁一个。他父母就吓坏了,“好吧!出家去吧”!他就到南普陀出家了。出了家,他天天烧纸烟,当然不行了。我们那妙湛老法师就说:你烧纸烟,我们这不收留你。我就跟他说:你连手指头都能剁,连个纸烟还戒不了?他说:“唉呀!老法师,不烧心里难过得很。”他那剁手指头冲劲,一时的把它剁下来。大家知道,当你发心出家的时候,勇猛心好发,持久心就难了。在日常生活中锻炼磨练你,你不起贪瞋痴念。内心断了贪瞋痴念,谈何容易!我们每个人都自己要面子,不肯说而已,内心里包藏了很多不可对人言的事。怎能成道?还怎么能解脱?说得很好听,做的是另一回事,说跟做不相合。后来我说这个小和尚,到我们后山那个石头碑上写个打油诗,他文彩还不错,说“在家不如意,和尚更难当,妙老一生吼,去留两茫茫”。留这儿吗?走吗?后来他还是回去了。
大家不要认为这信心,我很信啦!我还修行什么,修习信心。信心过程很多。当我们思想起坏念头,你能够不相续吗?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其后念不起者,这才是初信,这叫信心。念心很难!我经常跟大家说,好好把你念头看住。你起个胡思乱想的念头,这叫念心。你一天想念什么,你思念的是什么,能够念念念三宝吗?自己要约束自己,同参、道友、师父、法师、同学,谁也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自己要把你念头看好。如果念头看不好的话,你会一步一步走向犯戒,走向堕落,走向地狱。还不说你死后堕地狱,就你生前处处不如意,你看什么都烦恼。当你心不在道的时候,你觉得一天都不如意,那你在普寿寺是住不住了;能住住,就是不错的了。如能收回来,觉知念头不对,把这个念头收回来,那就对了。
这是信心、念心。信往前进一步,念念不悖三宝。我们这个十信心很不容易,从我们初开始起。所以大乘起信论就是论的信心,你大乘起信嘛!为什么你相信自己是佛呢?他就警告我们,你信了佛了,相信是佛了,自己本具是佛,那佛干的是什么事;就是化身佛他一天做什么,那你应该做什么。精进心是让你把你念头看好。
所以第四种令善根微少的众生,好好修习修习信心吧!我们不要认为我们出了家了,也受了戒了,还能说没得信心吗?那是你自己的认为。
你仅仅是将开始,先修习修习信心吧!这个信心就说你向道的因,向道的因有了根了。以这个信心来做你的向道的,以这个因,再假外界寺院道友们的助缘,使你这个能觉的心跟你这个一切所学的法,跟你的思想行为结合到一体了,你渐渐的才能向前进。
要使十信满了,满了应当具足什么呢?那就是自己的真如的法性理体。自己信了,信自己跟佛无二无别了,建立这样信心了。大乘起信嘛!
相信自己跟佛无二无别了,这个信心很不容易。有这个心,这是因,还得有缘。跟我们大众的师父共住在一起,这就是假缘。你这个信只是个因,还得假三宝的缘,这才叫大乘的真正的信心。我们自己都可以回光返照问问自己,究竟我们的信心到什么程度?为什么用占察善恶业报经?你才知道你的业障究竟存在好多。不然自己自高自大的,我现在在这出家了,十年了、二十年了。我出家七十三年了,我感觉我还什么也没得到,信心还没建立起来。所以我才来学习,我跟大家学习,就是我要想学习,不是那么容易的。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
第五种给你显示方便,怎么样消除恶业。恶业就是障碍。怎么样善护其心,远离痴慢。痴是无明无知,没有智慧。慢,有好多种。明明不会,还觉得自己了不起,大乘的信心没有。有的人还说我顿悟了,我修行好多年了。这是骗自己,自己骗自己。我们若有一个不骗自己的,我认为就很了不起了。自己都骗自己。
我们障碍本来就很多,生到这个末法的时候,外缘都是障碍,不是增上缘,不是帮助你,能够把你这个心念护持好的,这种缘很少。大家不要在普寿寺里头住着,没感觉很殊胜,差不多嘛!你离开看看,你到别处道场去看看。特别你们比丘尼。大陆与台湾道场还算好一点的,到别处去看看。我们很多道友到泰国去的,我没到过泰国,看看南传佛教是什么样子?
有些个自己恶业的业障很重,跟我们这心念一天糊里糊涂的、妄想纷飞的,完了还认为自己了不起,这就叫慢,这叫无明,这叫愚痴。就那邪见的网把你网得很深,没法钻出去,完了自己还认为自己了不起。没学法的人,不说了。学了法的很多年,而且还给人家解说,而且自己骄傲的我慢的不得了,其实在邪见网里头,就是在邪见网里头。
这个就是告诉你了,你把你的业障消一消,好好忏悔。这是说你要想消业障,忏悔一些个方便。完了多拿那个佛所说的教法来对照,对照什么呢?那是镜子。我们自己的脏看不见,拿个镜子照照,看看你脸上还有什么污染。
我这个讲临时解说一下,我希望我们同学你自己要用心学,多起观照。观照就是让你多思惟、多想,想想,想想我自己是不是进入了、是不是有信心。是大乘清净信,不是说我的欣乐心。剃个头,穿上一个和尚衣服,就是有信心了?不见得。好好想想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06
有时候大家听的时候要注意一点,不要搞错了。咱们说有八种因缘,八种因缘指的是前五种的因缘分。有人把这说是大乘起信论八种因缘,还有个立义呢!还有解释呢!还有修行呢!还有劝修利益呢!这八种因缘前头还有五分。哪五分?就是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劝修利益分。五分当中的第一分的因缘分,因缘分里头又分有八种。八种因缘说完了,就要说立义了,就是这个起信论的道理。义就是指理说的。
因缘是造这部论发起的时候,这个要记到。八种因缘当中,第一种因缘是总说的,总说就是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马鸣菩萨他说我造这部论的目的是让一切人都离苦得乐,我不是求名闻利养的,这是总说我造论的意义;马鸣菩萨总说他造论的意义。以下的七种就是根据第一种总说的因缘。
因为把大乘经典佛的本身说法一个目的,让我们不要错误了解释。那么现在有没有错误解释呢?很多,很多错误解释。对于摩诃衍,就是大乘,对大乘他不是正确的解释。例如他做错误事情了,或是犯戒了,你跟他说,他说“唉呀!一切都是空的,不要理它”,这叫错误解释。就是咱们日常生活当中,或者我们大家共住,共住的时候有个约束吧?就不说戒律的话了,常住公约也要有吧?你本来做错的就要改正,改正就对了。你不改正,完了还说佛就是如是说的,这就叫错误,这就是不正确的解释。
我们现在对于大乘法有没有信心呢?有。我们对照起信论所说的信心,跟我们现在说有的信心,两个合不合到一起?不合就是错误的,就是谬解了。我们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行菩萨道,发了心要做。你自己不但如是做,而且还要让一切众生去做。我们在刚出家发心的时候,那时信心很具足的。等出家一两年了,或是再经过更长的时间了,那信心就退了,不像最初时候发心那样勇猛,你懈怠了。昨天跟大家讲勇猛心好发,持久心可就难了。若能够学起信论的时候,马鸣菩萨造这个论,他说令那一些有了信心的众生,他只能向前进,把他那个信心更深入。若没有这种的督促前进,渐渐就退后了,懈怠心就生起来了。
现在我们很多道友,我所接触的,一下听经去了,一下又去念佛去了,一下碰见又学密宗去了,就是摸不着头绪。摸不着头绪,就是自己进趣的道路还没选择定。我们现在有很多老同学,咱们不说他出家了,就在普寿寺已经快十年了。如果我们每位的道友互相了解一下,问他修行的功力每年都有些什么进步?不论你修念佛法门也好,在这学戒律听经也好,究竟这十年,咱们就举十年说;有的同学没到十年,有的七八年、五六年;我们自己不要过高估计我们自己,你自己回光返照一下,静下来思索一下你的善根。你的善根就是你修行的信心,就是你出家之后都是向善的,恶的因缘少,善的因缘多,你感觉你的修行你的信心是进步了、是退堕了?当你出家之后了,你过去的宿业,今生的新业,旧业新业使你的烦恼很多、妄想杂念很多,迷迷糊糊过一天、迷迷糊糊过一天,过三百六十多天就过了一年了。一年一年过去了,究竟你有什么进步?
现在我们生到这个时代,我们叫末法,善业因缘的少,障道因缘的多,你怎么能够护持你这个善心的心念?学了这个论,这个论就是给我们那个多障的众生,怎么样来护念你的心念。在这个论里头,第四种是让那个善根微少的再修习信心,增长他的信心。第五种是消除你的宿业,来善护你的心念,远离痴慢,出邪见网。
我们每位道友们都有你自己对一切事物的看法,对一件事、学一个法门并不是大家见解都一样的,有的深点,有的浅点,就是看问题你的知见,就是见地。我们经常说明心了,就是心明了,明心了就是你心明白了,开悟了,明心见性。这不是说证得,从学习当中你心明白了。明白什么了?明白自己具足有佛性。你不通过学习,你这个信心没有。这是学教理的人。念阿弥陀佛,你必须得定量定时。如果你不定量不定时,你自己进取心渐渐就没有。好比你一天定一万声,不论多忙,不论做什么事情,在客堂也好,在大寮做饭也好,不论你做哪一门供养大众僧的功德,你自己本修,就是你念一千声佛,你一定要念完,那是你今天定的课程。如果你这样做了,一天如是,一个月如是,一年如是,你念个三、五年,你就明白了。明白了你自己的心,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号,就是所观想阿弥陀佛,渐渐能够融为一体了。这样才能说进修,到你临命终时,你才有把握。因此在你不论用哪门的修行功力,你检查你有力量没有?就是在你用功的时候,一些个干扰、一些个逆境现前的时候,你有没有烦恼?有烦恼,就说明你功力不够。烦恼消失了,遇着任何障道因缘来了,你能冲得过去,这样才能够检验你的道力、检验你的功夫。我们听经的时候就在明下,见性了,开悟了,乃至你进取的到什么地位了,你自己必须给你自己对照一下,你到没到?
像第四种,令那个善根微小的来修习信心。你检验你出家这么多年了,跟你最初出家时候的心,跟你现在的心,有进步没有?现在心遇着什么烦恼不退心了,遇到什么障碍不动念了。非常之难!我们如果是修道的道友们,你经过年限久了,你自己回顾一下吧!你感觉你信心到什么程度了,你对照最初发心时候,有进步吗?还是退后了?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
所以这第五种就是说你在学起信论时候,它给你消除你的业障,善护其心,很好保护你的心。大乘经教好多都是,最初你所学的经论,都要你好好的保护你这个心。怎么样保护呢?等你学到论里头就说了。如果我们大家读华严经的时候,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在你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消除的业障当中,有什么方便方法使他能进入、能够成就?文殊师利菩萨就总结四个字,善用其心,跟我们这讲的善护其心一样的。善护其心,就保护你这个心不被外头境界把它干扰,不让它起烦恼。
现在我们每个人检查我们自己功力的时候,你遇到一切境界相,你烦恼不烦恼?我们有好多道友,或者自己妈妈过世了,或者自己妈妈生病了,或者父母、家庭有什么不如意zai 难事情了,找到你了,你检验检验你的本事吧!我看很多就哭哭啼啼了。家里出事,你要给他回向的啦!要把你的修行分给他一份,使他zai 难很快解除了。我们有的道友或者念念佛,或者念念经,给家里回向。你就尽你的力量,你只能这样做。你的功力不够,求求道友,或者请请供供斋。目犍连尊者功力就不够,他就没办法救他母亲。佛说大众僧清净结夏安居自咨日,请大众僧给他回向,这假众僧的力量。如果你有这些事,你人在普寿寺,我们普寿寺里方便,不是打斋供众的钱非要好多好多不可,若我们同学供,哪怕供一块豆腐丢到那菜锅里头,一人沾一点味道,也算消灾了。量你自己的力量。你到那里给磕个头,请大众师父帮着你回向一下。如果你自己修行好的,遇到一切障碍因缘,六亲眷属障碍因缘,那你就静坐下来吧!或者礼个忏,或者念一部地藏经,或者念一部弥陀经,你修什么法门就做什么法门。这不但护自己,也护他人。
但是必须得正确对待。遇到这个逆境现前了,你又没有善巧方便,你把你所学的完全都用不上。所谓用不上者,你不知道如何是好。你遇到这种境界相的时候,你应当心里不要随着境界相转。你静下来,各有各的业,你父母、你家庭眷属,他有他的业,你有你的业。我经常这样想,我们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去做。做的目的,做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断烦恼,得解脱,证菩提。就是这样子,很简单。若没有外头境界相现前,你还不晓得你的功力如何。有了境界现前了,你才知道,知道你自己修行没有得到利益。
你不会回向。你回向了,好像作用也不大,对方也没收到。怎么办?你可以当介绍人。介绍谁?你给他介绍观世音菩萨,或者介绍地藏菩萨,或者介绍文殊师利菩萨,这些大菩萨你都可以给他介绍,让他自己去修,你要帮着他去修,把你修这个法门、修这个本尊的力量完了给他回向。你当介绍人嘛!
我就当介绍人,这二十年之内,找我这个的,生意做不好的,家庭有病苦的,或者是事情不顺心的,烦恼了打离婚的,反正事多了!我们怎么办?就给他介绍。怎么介绍?教他念一部地藏经,或念一部普门品。一部不行,念十部;十部不行,念一百部。如果你经济条件好,请大众僧给你念,效果立竿见影。现在社会上仲介公司很多,仲介公司并不是开公司的,他只能给你介绍。我们这些道友们,你们自己学的法,或你学地藏法门也好,学观世音法门也好,你念佛也好。你的力量不够,你假普寿寺大众师父的力量,不就够了嘛!他不知道,你给他当介绍人。同时你介绍得有个介绍的因缘,像马鸣菩萨就介绍,给我们当介绍人的,把诸佛菩萨的大乘教义让你来学,介绍你去学。他不能让我们都去开悟,都不能证道,都不能断烦恼。他介绍诸佛的大乘经典,大乘经典就可以了,这使你能断烦恼,能够消除业障,能够善护你的心。
但是你自己必须修习定、修习慧,一切大乘经典是定慧两门,如何习定,如何修习慧。因为我们这个心不定,有的道友经常有这样问号,当你没念佛没看经,一天做些什么事,你还不认得散乱。你做些事,事情上、境界相上头,不是那么如你的意的,不如意的就占七、八分,顺心满意的只有一、二分而已。不如意事常八九,随心如意一二分。你对于修道者,你把不如意的跟如意的平等对待,心平等故。因为你没有定力的功夫,你也没有智慧。观就是智慧,定得有定力,境界一现前了,你才知道你的功力不够了。而且很多道友说我念经的时候妄想很多,你若是念念经不知道到哪儿去了。有时不修行,不打坐,不坐禅,不思议修,好像还满精神的,打妄想精神满有劲。一坐下修行了,劲头没有了,昏沈来了。一个是昏沈,一个是掉举,这两种障碍非常的严重。那你对治它的方法呢?一定有方法对治它。你没有。没有,你从佛教导你的经论上面去学吧!学了,不就有了嘛!
所以显示你怎么样修习定、怎么样修习慧。你修习定、修习慧,也是成就你的信心一个缘,它只能助成。同时你还得认得,你鼓励自己。怎么鼓励方法呢?你说我没信佛,我知道什么叫妄想吗?一天你生活在妄想当中了。要是你没学佛法的时候,很困,反正没什么事,你就倒下睡觉去了,困了就睡吧!不更好嘛!因为你修行了之后,你才认识到它变成两个了,一个变成两个。一个能对治,有了对治它的心了。认识念经念的很散乱,胡思乱想是不对的,你认识这是个错误。就是认识错误的这个认识的心很正确,这就说明你有功力了,不是没功力,你能认识散乱;认识散乱之后,你就不被散乱转了。
例如念经打妄想,没关系,收回来就是了,再重新念。好比这段经文你打妄想,你重头再念。例如我们现在这个执事的师父们,每个包包里放个大哥大,你正在那念经,那大哥大刮刮刮刮尽叫,你是听啊?我现在正在念经呢!不听啊?知道是什么事呢?还是听吧。听可是听,这个经得重头念,那你这个不算事了。我打完电话再来念。那不行,接着念不行。说妄心很重。妄心很重这段经就白念了,尽打妄想了。怎么办?重头再念,这是自己罚自己。经过这样三两次,妄想它渐渐就少了。懂得不?
还有昏沈,你自己也想对治的办法。好比这念经念经,一边昏沈了,你大声喊几声,这是自己跟自己。大众在块堆可不行,你打别人闲岔。你自己念经时候,叫你自己的名字,“梦参,你不要打瞌睡,打瞌睡要下地狱的”,还要生起恐怖想。你说个三两遍,那个瞌睡就没有了,就让你把它撵跑了。你自己得想很多的方法。修行,除了佛教导我们的方法之外,你自己也得生善巧方法。
或是你打坐时候,腰杆很痛,你没法打下去了。你怎么办?你要运动运动。我们学定的时候,打坐的时候,还要事先得学习,得找个好老师,怎样你运动身心。你先得调,调身;调身完了,得调你的气息;等气息都通畅了,都没障碍了,完了才调心;调心,不落散乱,不论昏沈;完了这才提起正念,才修正式的功夫。不是你想坐了,就到那一坐。你绝对坐不好的,你还怎么能入定?所以再修习止观。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修止观,就是使你对大乘信心还没生起来的,有慧有定。大乘止观的修这个,这就成你修习信心的一个因缘,能生信。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07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第七种,造论方便的目的,就是让你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这是大乘起信论说你要念阿弥陀佛,专念,就是专注一境,其他都不要想了,一切都放下。念什么呢?念阿弥陀佛。这是念佛法门。佛在八万四千法门之中,这是最方便的。其实佛说那些法都叫方便,都不是真实的,是从方便达到真实。但是这八万四千的方便当中,念佛是最方便,你行住坐卧都可以,这叫专注一境,把你心系念到念佛上头。这念佛的难处是在什么呢?难得一心,你能念到一心。
所以在这个信心的当中,咱们看见很多的道友念阿弥陀佛。因为它也不假文字,也不要你有什么其他一些个,要什么文化水平,什么都不要。看大乘经典,你还得有文化水平吧?你念阿弥陀佛,不要,那很简单。所以这是殊胜的方便,最方便。但是你读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善财童子参普贤菩萨的时候,普贤菩萨在入法界品里,特别提出来专念阿弥陀。大家念过普贤行愿品都知道吧?而且是你读普贤行愿品的生极乐世界的上品上生,假普贤的行愿力。其他的大乘经典里头,说念佛法门的很多。
但是你念得有个信心。阿弥陀经是大乘经典,咱们这是摩诃衍的大乘的正信,你怎么信?这是念佛法门的方便之中,你要懂得。懂得什么?能念所念,能念的是我,我的佛性跟阿弥陀佛的佛性是一个;能念所念的体性是寂静的,没有自他的相,你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你自己。所以起信论最后告诉你求生净土,信满心成佛。你在娑婆世界要想修行到成佛,那是非常的难,非常困难。因为你随时转来转去、转来转去,一转又迷了、一转又迷了。至于生到极乐世界,他一生补处,一生就能达到成佛,所以说它的是胜方便。
但是这种不是说普通的,就跟说念念阿弥陀佛就成佛了。但是若从大乘教义说,念佛者必定成佛。按法华经说给我们都授记了,我们都成佛了。这是理上讲,事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你连信受都不能信受,你怎么能真切去念呢?信愿行,你没发愿,就像我们泛泛的有个信心,生到极乐世界去就再不退堕了,这是一个信。你信的不恳切。信的不恳切,又不发愿。愿是帮助信的。不发愿,你所行的不是真实的。不是我们口头的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念就生到极乐世界去了?就成佛了?就是弥陀经也告诉我们,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得达到一心不乱。大家想想看,你生个病,或是长个疮,你都痛苦得不得了,那个心就乱得不得了。到你临死的时候,八苦交煎,你还能定得住吗?没有定,没有慧,你那阿弥陀佛能念得好吗?慧是能够分辨觉察,定是一心不乱。在起信论上讲给你示个专念的方便,就是专念佛号,能够生到佛前,生到阿弥陀佛。你不是想见闻求法求善知识吗?现在很多人求善知识,我说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大善知识,去求吧!你生到那去,不就善知识了嘛!在莲池海会里头都是善知识,没有一位不是善知识的,那就能帮助你善心不退。
你修习止观,把你思念的心中所有的过患,能够止观的帮助你消除。你专念阿弥陀佛,生在佛前,那你信心就永远不退了。初发心时成正觉,如是二心初心难。你最初发心那个心,到你成佛了成就了那个究竟心,这两个心,你最初这个信心非常的难,信信退退、进进退退,一下信了,一下又不信了,非常的反覆。信信的,唉呀!又想回去。唉呀!还是先了生死吧!还是断烦恼吧!他信大乘的信念又没有了。好多念阿弥陀佛,听哪个地方讲经法会,说人家做盂兰盆会,说哪个地方放焰口,他佛就放下了,不念了,去赶焰口去了,到那去赶法会去了。他不能专念。为什么他不能专念?信心不切,并没有真信得急。这样一个含义。
【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
第八种发起因缘,你光说不行,得示给他的利益,完了劝他修行。修行的好处给他讲,给一切众生讲。众生听到了,照你所讲的他去真正去做。做起来,看起来,信解行,经过的信,经过的解释理解了,解释就是理解了,完了去做。做是很难的。例如说很简单的例子,我经常给我们道友说,我说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决心,给自己定出功课来;定了一定要做到底。念佛不要泛泛的念,你一天或者念一个小时,完了这一个小时我念好多声阿弥陀佛,定时定量。如果不定时不定量,你渐渐就退堕了。同时自己得督导自己,不论什么zai 难现前,不让它打破了你定时定量这个愿。这是你愿心,那你才能得到实际利益。如果你不这样子,泛泛的,就是我一天念佛、念佛。究竟念好多?
如果你自己定的功课,自己定的功课,不是早晚殿。到你临要休息的时候,你突然间想起了我课还没做完,怎么办?我听着很多道友向我讲:唉呀!明天再补吧!反正现在也晚了。这个绝对不行。明天哪!明天补了;明天又拖到后天再补吧!补补,没有了。我遇着很多很多,我自己也如是。事情太多了,接触人干啥的,把你功课没做完,自己定的功课没做完。怎么办?人家都脱了衣服要睡觉了。起来呀!起来重新洗脸漱口,念经,念完了再睡。你治你自己这么治一两回,他不忘了。如果你今天没做,我明天再补吧!明天想想没什么事,我明天再补。明天呀!明天补不上了。后天,后天...,没有了,渐渐就断了。好多道友修行,自己定的功课就这么断了。能够坚持三年五年,能够坚持十年二十年,到最后才跟你算总帐,你才知道它有力量了。有什么力量?你心开意解。
这个不是学来的,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我都不如你们,我小学都没毕业,我在家什么知识都没有,我出家才学到的。到你真正的理解到了;咱们不说悟了,就是理解到了,他不会再退堕的。你要坚定的,遇到什么苦难,遇到什么折磨,你别认为它是苦难,认为它是增上缘,你修道的增上缘。我经常跟我们道友说,或者在台湾,或者在温哥华,他对我就是很相信的吧!我跟他们怎么说呢?我说到你遇到zai 难的时候,你才体会佛菩萨的恩德。因为你zai 难化解了,体会佛菩萨的恩德。说:zai 难没化解,我怎么体会佛菩萨恩德呢?你可做如是观,要不是佛菩萨加持,你这个zai 难还要重。你这样想,现在我的zai 难不大,完全是佛菩萨加持。乃至zai 难化解了,你也可以体会到。这个我个人是有体会的,因为我那时间很长,三十多年,三十三年。
因此我们经常说报佛恩。我们普寿寺有个忆恩堂,把它扩大一点,要报三宝的恩。我们从大乘起信论,学习了大乘起信论,我们就要依着大乘起信论所启示我们的、所教授我们的这八种因缘,这个不要把它忘了。特别是现在我们有疑惑心的,有什么疑惑呢?说最高一点的,成佛。我问问你们,你们对成佛有疑惑心没有?还大概都没有,都不答佛,根本就不相信自己能成佛。相信自己能成佛不能?(众答:相信)对了,把这个说的大点声,说的勇敢一些。什么时间成呢?那不一定了,那靠你自己的了,靠自己的信仰力、修行的功力。凡是你断一念的烦恼,就一念成佛。断十念,乃至究竟无念了,已经成佛了。学习的目的是消除疑惑,第二个目的是消除障碍,断烦恼,证菩提,要学习大乘起信论得具足这种愿力。
【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马鸣菩萨造这个论,有这八种因缘才造这个论。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
马鸣菩萨说造论的因缘有这么多。假设问答了,那有人就问他了。这是他自己假设的,没人问他。修多罗就是契经,经里头已经说了,你何必再说呢?就是这个意思。这是马鸣菩萨他自己自设问答。马鸣菩萨说我造这个论有这八种因缘,因为有八种因缘我才造这个论。有人说一切大乘经典里头,你说这个法子都有,何必你再重说呢?
论就是辩。大家知道论,论就是辩论。西藏的教义里头,他是不讲经的。好比我们这一班五十个同学,大家就辩论。每天上课的时候,就是互相辩论。我们这一班同学俱舍论,他们是不学经的,论辩。辩的意思就是明,辨明,明是非,定邪正。这种问答的意思就是辩论。
【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
马鸣菩萨说修多罗,就是契经,修多罗就翻契经。契经是上契合诸佛之理,下就契合众生之机,而且这个道理是经常不变的,就叫契经,就叫修多罗。修多罗虽然是有,众生的根机不同,众生根行不等,他领受的,他所解释的,各个不一样。
【所谓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
如来在世的时候,那时候众生的因缘好,根胜故。根胜故,就是善根深厚。能遇见佛,当然善根深厚了。说法的人就是佛,色跟心业胜。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种种庄严,你一看见就生大欢喜心。有的一见就开了悟了,还不要佛说了。这是功德相。心呢?佛的心,与佛的身、佛的心,就是口业身业意业非常殊胜,见闻就得度。圆音一演,异类等解。佛说法的时候,不论哪类众生,他都能懂。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随他哪一类的众生,他就理解了佛所说的法。圆音一演,异类等解,都明白了。那还要论什么呢?不必论了。但是马鸣菩萨造论的时候,佛已经入灭六百年了。在六百年当中,那很起了变化了,说法者也没有那么殊胜了,闻法的根机也没那么殊胜。
【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或有众生,无自智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亦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
如来灭后,有的众生靠他自己的善根力,能够广闻就能明白了。有的众生他自己听一点点,少闻多解。有的一听经就开悟了,有的听了很多经才开悟了,这是不同的。根机不同,闻法不同。还有的众生,他自己的力量不够,没有这个智慧,必须广论而得解者。广论,经一遍、两遍、三遍,还经过很多的论证,他才能悟。就是善的根智力深浅不同,有的要靠多听多解才明白,一遍不明白,两遍,两遍不明白,三遍,多听多解他才明白。也有的众生听得多了,他烦恼了。他总乐意少一点,他能够提纲挈领的,文字少一点,道理说得多一点,这样的他喜欢,才能得解。那就像起信论吧!起信论就是文少义而能取解的,不要很多,很多他收摄不了。像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都一百卷,你学去吧!他没办法解。起信论很少的,这叫略论。
【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这部论就是广摄诸佛的深法无边义故。把佛所说的法,就是经上所有的甚深的道理,而且这个道理摄的很多义,但是文字不多。所以起信论文字不多,文字不多而能使你总摄诸佛所说的深义都能具足了,无边义理以少文的显示。对现在机来说,像我们此国土的众生,他就不愿意繁,什么事都略。略到什么程度呢?本来我们有时候要说很多句话,他四个字就解决问题了。我举个例子吧!这是河南人说话,两人对答的时候。他俩都到北京,他表哥先到北京打工,他表弟到北京来找到他表哥了。我说他们对答的话,只四个字。他夜间起来,弄得门很响,他表哥问他说:谁?他说:咱。啥。撒。四个字,完了。在我们是说你干什么?是谁啊?他没说谁,就是一个字,咱,说是我。说谁呀?我。啥,你干什么,你做什么事。他说撒,撒尿。我们普通要问:你是谁?你干什么,搞些乱七八糟?他说我呀!还解释一下,四个字。
这是少字,说得很少,义理通达了。我们好多有很多废话,还要翻,说得很长。特别文人咬文嚼字的,本来是一个意思,他说得很多。譬如咱们现在金刚经、心经,咱们拿金刚经跟心经比,心经就很少,金刚经就很多。大般若经六百卷,也就是一部心经嘛!但是有的人你光说个心经,他不理解。你必须得六百卷全学了,说个空,十八种。咱们说空了,不是这么简单。大家如果阅过大般若经就知道了。
马鸣菩萨说我造这个论就是这么一个因缘,我才说此论。这就是把我造论的意思到此结束了,用很少的文字,显现如来最深的广大法的深义,无边义理。这叫逗机说法,对什么机说什么法。有的人喜欢文字很少,义理很多。我造这个论的目的,就是对这一类根机说的。
上来解释说因缘就有这八种,其实还不了八种。若我们现在这个因缘,好像我们这因缘不殊胜,以前讲了一次,讲了中断了。为什么断了?断有断的因缘。为什么又再讲?讲有讲的因缘。是内心的吗?也有外缘的。内心的吗?我想我要九十岁了,别到处跑了,在这安定下来吧!能不能安定呢?那得靠自己。一切事物都看你自己的发心,因缘有没有,自己创造的。我们每个人想想你们出家的因缘;在家弟子不说了,他们能够到这来听的,想想我们自己的因缘。各个因缘要说起来,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有好几种因缘。现在我们好几百人,这因缘太多了。好因缘吗?恶缘吗?善缘吗?管他恶缘善缘的,无缘是聚不到一起的。现在我们这没什么恶缘,我们都是善缘。但是这个善缘当中,有没有我们闻着大乘起信论的能够好好的修行,修行开悟了,成佛了。那这是好因缘。有的生反感了,啰哩巴嗦的说些什么?他听了半天没听懂,说些什么他也不知道,那这个就是恶缘了。缘是在自己创,看你会利用不?不会利用,好因缘,就是好事也会把它变成坏事,那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缘无定体,缘没有决定的,依法而立。依法而立,就是法的道理来立。
他一拿引磬,我们就好了,不讲了。我们讲因缘分讲完了,下回讲立义分。好,祝大家吉祥!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08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摩诃衍,就是大乘法。这个大乘法若把它分开来说,大乘是总,分开就是别,总说有二种。哪两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什么是法?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大乘是总说,什么叫大乘?大乘所含的道理是什么?所说的大乘的法,就是众生心。大乘就是众生心,这个心能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着这个心才能显示出来大乘的道理。义,就是道理的意思。先依着这个法来辨别摩诃衍,完了依着这个法再解释这个法。就是我们大家现前这一念心,它是通的。通者,就无障碍。不管你迷、悟,都是这个心。你这个心本身是通的,是无障碍的。通到什么地方?通到十法界。现在所说的众生心,通到十法界。
依大乘义上讲,佛也是众生,佛是究竟的众生,他是清净的众生,我们是迷了的众生。究竟的众生就不是众生了。大家都读到弥陀经,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以他的一念间的作意,白鹤、孔雀、一切迦陵频伽,那都是他随缘的化身,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白鹤、孔雀这些众生有吗?那是阿弥陀佛所现化的。一切众生在每个随他的业缘,而示现的种种类类的,都叫众生。他所做的业,由着他一生一生一生的示现。今生示现男生,再一生又示现女生,再一生又示现畜生,再一生又示现地狱,都是随他自己的业现的。因为他种种类类的受生,随他一生一生现,那他业就很多了。但是都是五蕴所合成的,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和合而成的,就叫众生,就是众法而生的。菩萨、声闻、缘觉,他们也没离开五蕴。因此五蕴不是一个,是众多所合成的,那就叫众生。解释众生的意义了。现在我们解释众生,一般是讲九界,九界就没说佛法界。
把这个九界众生的心,名为法。一者法,二者义。这个众生心就是法。法有两种含义,一种给我们做一个规矩,例如我们学戒,它让我们生活习惯都依照佛所指示戒律而行,就是规,规则或者规律。你出了这个规则了,那要出问题了。例如火车的轨道,你出了轨道就完了,那行不通了。因为有佛所教导的一切法的规则是什么呢?能可以让我们依着这个轨道能够转凡成圣。所以学佛的人,佛弟子不能离开法,法就是规则。你要是佛弟子,得依照佛所说的教法去做。这是法。
持呢?持就是义理,持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性体,任持自性。现在就我们一切众生说,我们这是阿赖耶识的心,这个心不管你在地狱、在人间,堕畜生,堕饿鬼,都是依着任持这个自性不失掉。无论堕到畜生,乃至于堕到蚂蚁、堕到蚊虫、堕到老鼠,他自性没有失掉,这个就叫众生的阿赖耶识心。我们看地藏经上说,在一日一夜地狱是万死万生,他变换了很多跑道,但是他自性没失掉。所以三乘五道一切众生都离不开这个阿赖耶识心,这个自性的任持自持。持者,任持的意思。
如果你懂得这种道理了,你知道你的自性不失。因为这个自性不失才有信解行证,就是不辜负自己的那个灵性。我们经常说灵性吧!不论世出世间法,总之就是这个心,阿赖耶识心。这个心可以做染的种子,也可以做净的种子,就是染净种子的所依。世出世间法都在此心中,遇了缘那又发生现行。这是真如随着你所修行的缘,就是你这个自性随着你遇到佛法了修行的缘,那就显示出来摩诃衍,就是大乘的义。假使说不修,不修而造的那就成了世间法了。不修而造业,那不是就是世间法了吗?修了,不造业,这就叫出世间法。这个出世间法就叫大乘。
什么是摩诃衍呢?这个就是摩诃衍,依着法,依着法上来解释。
依何因缘如是说呢?什么缘故,何以故?这就是心法是一,不是二,没有差别相的。但是世出世间法,一切差别的法很多。若是一,那这世出世间法这么多,就这样说,说不清楚的意思。何以故,是征启的意思。就是征启了,为什么把世出世间这么多差别法,说成是心法。这是征启的意思。征启,下头还解释。假设的问答,有这么一个问号,要把这个问号解释清楚。来解释心了。
上头所说的,所谓法者就是众生心,这个心是什么样子?把它分开来,个别的解释这个心。它这个心,有个心生灭相,有个心真如相。心真如相,就是显示摩诃衍的体。大乘的体,就是心真如相。它因缘的相,乃至于它的用,这个还属于自体相用上。那就是它的相。咱们都知道真如是无相的,就像我们经常说实相,实相无相。无相随缘了,就随一切相。但是一切相还不属于它这个实相。这个含义。大乘的体是真如相,是真如的体。真如以这个体显出来的相,也叫心生灭的因缘相。心生灭的因缘相能够显示摩诃衍的体相用,但是这个体相用是它自体相用。
我们的心,阿赖耶识的心,它也有两种的含义,就是自体相用。心生灭,就是阿赖耶生灭的因缘。因为一说到生灭,一说到因缘,有能有所。怎么解释能所呢?体大,随缘不变这个体,这个体因为就是从你这个体大的真如熏着无明,真如熏无明就叫因,无明就成缘。真如熏无明的时候,就转染成净。净法生起的缘因,是你这个心的净分熏习到染分,染法也成了净法了。染法灭了,净法就生起了。这个如果是无明为因,真如为缘,染法生起了,那净法就灭了。从文字相,从言说相,这样解释。
咱又把它用到我们生活当中去,我们心里既然具足真如,真如就表示净法。一念的善心生,你外边的境界一切相,这就是缘。你自己心生起的善念,是因。你这因假外边善缘的境界相,那你生起来就是净法了。外边境界相是缘法,你心里染法,那么被境界相一熏,就变成了业了,罪业相。所以我们经常说注重你的心念,你一天就是净染、净染。我们念佛的时候,上课的时候,上殿的时候,这都是净熏染,你那摩诃衍的体就逐渐的显现。如果你心里缘念,尽缘念贪瞋痴,缘念世间相,世间相财色名食睡的境界相,那就是染熏净,愈来愈迷惑,愈来愈往下堕。因此要知道无明熏真如的时候,那就是无明为因,真如就为缘了。染法生起了,净法就灭了。翻过来呢?染所显现的相,翻无明就成了大智慧的光明义了。这是真如熏染的话。染法,无明熏真如的时候,那就翻过来了,就颠倒了。颠倒了的意思很多了,咱们所说的教义,无常计常,无我计我,就这个含义了。常乐我净四德就变成了四染了,变成热恼了,不是清凉了,那就不自在了。
我们现在因为学法生些悲心,悲愍众生的痛苦,悲愍众生的迷,以大悲的愿力来利益众生,悲愿这些个心。大菩萨他是果中的身口意,咱们现在初发意的这是因中的身口意。我们把这个因中的身口意变成了净的种子,回归于真如本性,渐渐的就恢复了原来的清净、本来的面目。我们经常说本来面目,那就是本来面目。这都是解释摩诃衍的,什么叫摩诃衍?什么叫大乘?这就是大乘的义,这就是摩诃衍的义。这只是说法,义还没有解释。法如是,以下就解释义了。法和义两种。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所言义者有三种,云何为三,哪三种呢?就是体大、相大、用大。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依着摩诃衍的义,依着法上的义,前头是法,是摩诃衍的法,二种是义,法里头含着义。摩诃衍的本身的义是什么呢?就是是什么样子。辨别义相。
这是解释什么呢?解释大乘。要解释大乘的义,它有三种含义,一者体大,一切法,不论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十法界所依的一切境界,它所受的正报,就是依正二报。含义非常之广,三藏十二部就解释这么个问题。一切染法和净法分开来说,染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这叫六凡法界;净呢?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叫四圣法界。十法界一切诸法,都离不开真如的体大。这个所说的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减,是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是一切的世法。在凡夫他的体大并没减少,他是以诸法为体,也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时无处的都给一切诸法为体,故名体大。摩诃衍的体,给一切诸法作为体。
再把它进而往前说,推广,曰正报说。正报就你身体说,就是你一毛孔,一根汗毛,一个毛孔,也具足这个法,也具足整体的摩诃衍,并没减少。一毛一孔就具足你的全身,它并没增加。在你一身也没增加,一毛一孔也没减少。所以在一微尘里转大fa 轮,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它含义就如是。在华严经说的这种义理特别多。但是不论事情的大和小,在大不增,在小不减,没有大小的差别。我们坐那屋里,看那风刮那个树,你看这一个树动了,其他的树都在动。你不要看见,也知道都在动。古来这样说,一尘起,大地收,一个微尘就代表整个大地了。所以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就是这个含义,这是体大。体大都如是,先了解自己的体。
相大呢?我们那个自性体性,就是真如吧!真如体性,它在你这个惑业当中,在缠;换句话说,已经堕落了。堕落到什么样子呢?真如在无明的当中了,那就是在迷了。一切无明灭了,真如显现了,这叫什么呢?叫如来藏。如来藏者,藏是含藏义,如来藏就含藏着如来,所以叫如来藏,如来藏心,咱们自己这个心跟如来的藏心无二无别的。真如的体就是一切诸佛的法身,这一切宝藏的功德藏就是如来的报身,一切诸佛的妙用就是佛的化身佛,千百亿化身。这叫三如来,法、报、化三如来。三如来,在众生阿赖耶识的心中都具足。把阿赖耶识在性宗说,就叫如来藏心。这就是它的相。体、相、用三大,总的是一个,但是分别开了作用的不同。这是相大。
用大呢?有相必有作用。这个作用也是依着体,体遍十方,相也横遍十方,用也就横遍十方,所以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恶因果都是它的用。显现的是生起,你修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善恶因果,五戒十善,五逆十恶。善的就生人天,那就是出世间的善因。恶就生于六道,看恶的大小。果呢?善因就感善果。你看你因的大小,就生到四圣法界、人天诸乘;恶就堕落地狱、鬼、畜生了,三恶道了。这些十法界都从你用中,从你用大显现。但是这个显现还是你本具的,你本具有的用大。本具没有这个用大,你修不成了,就没有善恶因果了,也没有人天、四圣法界了,都没有了。你没有,没有就是你修,它也显现不出来。因为本具的,修才能显现。
因此说体相用的三大,就是你现前的一念心,十法界也是你现前一念心。密宗的密,就密到这个地方。密宗的大圆满次第大手印法,就是修成了,成了什么呢?现前一念心,就是心心作佛,心心是佛。因为你心心是佛,你心心才能成就诸佛。但是达到现前这一念心不容易了,所以我们经常说注重你现前一念心。这个是解释摩诃衍的体相用三大义,解释什么?摩诃衍,就是大乘。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上头我们光说的大,大乘光讲大了,乘的意思呢?乘的意思是个比喻,你所乘的,就是你心里头的智慧,能乘的是你的心,在心里的智慧,所乘的是法;能乘的人,所乘那个乘就是一切诸法,看你是大乘法,还是小乘法;乘的小器具就是小乘法,乘的大器具就是大乘法。像大车、小车,这个含义了。
上头讲的体相用三大,能够自己理解体相用三大了,能乘这种体相用的三大,达到圆满的究竟佛果。那能乘的是你的智慧,就是能乘的是人,所乘的就是摩诃衍,就是法。一切诸佛他把他本来具有的成就了,我们现在在因中,乘这个或者中乘的,或者小乘的,或者我们将起的信心;现在我们是将起信心,依着摩诃衍而生起的信心。这个信心在果上来说,乘这个信心来利他,乘这个摩诃衍来利他。在我们因地当中,我们能乘它达到销灭一切罪业。一切菩萨也都能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我们一切众生都能够如是的观、如是的修,能达到成佛。为什么?因为我们本来有的,不是外来的。如果你没有这个种子,你成不了的。你是黄豆的种子,想生大米,绝对办不到的。你有这个种子,所以你才一定能够成就。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
现在法和义都说了,解释了一下子。但是这种说是约它的圆义来说的,还没有详细解释,以下就是解释解释这个摩诃衍的三大的体相用。
【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解释时候,它要分几种层次解释,分三种,解释分。前头是立义分,现在是解释分,解释分分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这是标题,标明一下,以下就解释了,什么叫显示正义。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正义怎么显示?依着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这以下就是分别什么叫邪正,什么叫发趣道相,什么叫能成就,解释这个问题。
【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
依心真如门、心生灭门二种门,能够摄世出世间一切法。但是二门都加个心字,就是一心。把一心分成二门,还是一个心。二门回归了,还一个心。这个心有染有净,净者就是心真如门,染者就是心生灭门。它们总摄,心真如门摄一切法,总摄一切法。摄,就是具足意思,收摄的意思。其实心真如门生心生灭门,心生灭门亦该摄真如,互摄。因为真如门是染净的通体,不论染法,不论净法,都是以心真如为体的。心真如是纯净的。生灭门不同了,染净的差别相。它因真如而起的。心生灭门因心真如门而起的,因此说二门互相互摄。但是就是一心,依着一心心法。
【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为何这样说呢?此义,说这种道理怎么讲,就是这样意思。既是二门,为什么又说互摄呢?互摄,就是一个啰!不行,说一个不行。说两个?真如是不离生灭的,生灭也不离真如的,它各各都有各各的总摄一切法,因此说互摄。以下就解释了,什么叫心真如?什么叫心生灭?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前头显的是不相离,又互相摄,是总的含义。现在显它动的方面,前头是静的方面。动的方面可就不同了,心动了,心动了就是生灭了,念念生灭。所以先标心真如,它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心性不生不灭。你要观想真如的时候,一定用你的观智,对你所观的境。通俗一点说,你在想什么,你所想的都是境,一起心动念,念动则一切是非就生出来了。心生则种种法生,生了种种相,动静二相。静就是心真如,动就是心生灭。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09
这个真如讲的是离言真如,离一切相,离言真如。例如禅宗修观的时候,观想那个真如的体。禅宗有句话头,那是观你自心的话头。我们说这种话头很多了,好比父母未生前谁是我。话头,话的前头是什么?话头的含义,话的前头是什么。说了话了,都不是了。没说话的时候,观想。这是离言真如。言语道断,言语那条路不通了,断了。心里所想的,思惟,心行处灭,心里头也不行了,心不运动了。像我们说死了,死了心还在动。说睡着了作梦,梦在动。说梦也没有,梦也没有你思想真藏留住,那个名字叫真藏留住,还不停歇。没有一刻一时一分钟一秒钟的停歇,没有。念念相续,从不间断。你要把这个断了,证得心真如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阿赖耶识的那份真,那份真就是心真如。阿赖耶识那个生灭,那就是心生灭。说如来藏性也好,说阿赖耶识也好,说一真法界也好,当然一真法界跟这就有差别了。所谓差别者,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一切诸相。
我们说心真如、心生灭、心是阿赖耶识,或者真如心,这是总说。说一法界,一法界是指着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还有个一,一是不要的,一不定一,一不能定为是一,这是说理。二者是事,在事法界完全说的是事,用事来显理。理必须成事,理能成事,事能显理。没有理成不了事,没有事也显不到理,就叫理事无碍。理全遍于事,每一个事一定有理。像我们经常说,你做任何事要讲个道理吧!我们所讲的是一真法界的道理,就是摩诃衍的道理,不是世间所说的道理。世间所讲的道理讲不通的,没一个道理能讲得通的。
好比两人争执,说你这人太没道理了。这个道理在什么标准定?他拿什么定标准?拿人情的道理,就叫情理。说我们国家有法律,法律定的那叫法理。这个法律可以随时改的,宪法也可以修改的,法都可以改,这个法理不定的。情理,这情理很多不同不一样的。在法国的时候,有法国情理。在义大利的时候,有义大利的情理。在我们中国的,东方的、西方的情理都不一样。所以这个道理没法讲。在我们佛教讲的道理,菩提道,所讲的理就是一真法界的理。咱们现在所讲的大乘起信论,就是讲道理。讲什么道理?菩提道的道理,怎么样才能证菩提,你从这个道上走吧!
这叫四种,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怎么划分呢?我们把它划分一下吧!在大乘起信论多数是依着华严义的,我们这好多道友们念华严经。咱们上说这个摩诃衍,依真心的真性,真的心性,纯粹是理法界,把它解释为理法界就是心性。我们讲的法界,界是生起义,法者是界所生起一切法,这叫法界。这个界不是此疆彼界,界是生起义,界能生一切法,这叫法界。这个法叫什么呢?叫心性,心,或者说是性。解释这个理法界就是说的心,简单说就是心。十法界从佛到地狱,依正二报,正报就是身体,依报就是一切世界身体所依止的山河大地,一切生存所需要的,依正二报!十法界就是依正二报。
四法界有时候说依正二报,就是理法界跟事法界合起来了,合说的,那就是理事无碍了,理跟事处处都相合了,大小相容,一多无碍,就是事事无碍了。像过去的祖师,如何是祖师西来大意?他随便举一个手指头,这也是西来大意。随便举哪一法都是西来大意,随便哪一法离不开一真法界。他那表示这样子,悟得体时,小大相容,一多无碍,事事无碍。这叫总,谁来总呢?一真法界就是能总的,所有这一切事物一切法界的大总相法门体,就是一真法界。这就是心真如,这就叫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大总相法门体所显示的就是心性的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这个一切诸法是指着我们那个周遍的计度,遍计执,就是执着不舍。遍计,计什么?计这些生灭的妄境,你所执着的、所计的是生灭的妄境,这些妄念的差别,遍计、妄想、分别,就是这些东西。因此才有种种的差别的名相。而圣人决不是凡夫,凡夫决不是圣人,这是执着。凡夫即圣人,圣人即凡夫,没有凡夫圣人的差别。这是差别名相。遍计执,他执境为心。所以这样你来观察,我们经常说到观字,大家把这观字在佛教的术语说,观就是你修行。修行是怎么修行,什么叫观?就是想,你思想在想什么,叫观。也叫静虑,也叫三昧耶,也叫三昧,都是观;观察,都叫观。观,就是对一切境界而起分别的染净色心一切诸法,都是依着众生的妄想分别的执着,所以才有这些差别的名相。如果众生没有了这些妄想执着了,差别名相也就没有了。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因此才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没有变异,也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就是离妄显真,离妄结归真实。离开了,心不缘一切相了,那就心空了。离开名、言了,离开一切相了,离开一切这些智取、计名字、执取,没有这些相了,这叫境寂。心空境寂,就是会妄归真了,把一切的妄都归真实了,叫会妄归真。其实一切法本来就没有妄,是我们那个心计着执着,才有这些名字相。到九相里头会讲得很清楚。所以一切法从本以来没有言说相,真如的本体话,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平等平等。本来没有变异的,是不可破坏的,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就是依着真如而起的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妄起的。本来真如是平等的,真如随缘了,给一切诸法作依;但是真如本身没有变异的,虽然它随缘了,随缘而不变。变了,还叫什么真实不虚了呢?那就不叫真实不虚了。就像咱们经常讲如如不动,如如不动你破坏不了它了。因为它没有形、没有相,怎么能破坏得了呢!以这种道理,所以说唯是一心,这一心就名真如。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
有相就非真如了。一切法都是假名的,一切言说都是假名的,假名就无实,都是依着妄念,你真正求得的没有,不可得。所以无相的真如、离言的真如,不是随缘的真如。
【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
言说到了极点的时候,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因为遣这一切妄计执,所以说个真如。真如是为了遣一切言说的。一切言说没有了,那真如也不立了。这个真如的名相是因为对那个不真不如,不真就是假的,不如就是动的。那假的、动态的是为遣除这些个,所以才说个真如。你修如实观的时候,就叫实相观。咱们在讲占察善恶业报经,依着二种观道、一实境界;一实境界是没境界的,就是实相。所以说自性具足。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可说可念的都不叫真如。真如的体,真如的相,真如的用,解释清楚了。真如的相,不是言说,不是语言,不是形相,不是造作,所以十法界的一切法,它给十法界的一切法作为依止的体。如果没有真如,一切法则不成。因此知道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解释真如的。什么叫真如?不可说不可念,就叫真如。所以你在一切法上不能起执着,一执着就是妄了。所以执凡执圣、执色执心都不对,要会归真如。说空说有,全不是中道。会归中道了,非说非有。那可以说到了这种境界了,亦说亦有,那是随缘义。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问曰:若如是义者,若像你所解释造论所说的义理,那一切众生他怎么能得入呢?怎么能达到真如,怎么能证得真如,云何随顺而能得入?因为真如如果有说、有念、有修、有证,那才随顺得入。如果无说无念,那么想证真如,又怎么证呢?随顺叫方便观。方便观,入正观。没有方便,正观你怎么能入得到呢?就是你的下手处,你怎么样修行,怎么样从修而证,从证而契入真如。这是假设问答。也没有问他,他自己在屋里造论,谁问他?他自己做如是解释,他好发起下一段文,好做下段启示。就解释了,若你要想修行入真如观的时候、入实相观的时候,要想证得一真法界的时候,应当如是修。以下就解释了。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没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这叫随顺真如。若离开于念,名为得入。这就是方便了,随顺真如而起方便的观。观就是思惟,你要这样的去思惟修。
若知,这个知字含着有智慧的意思。这个知字,你要信,信真如;完了由信了而一步一步的明了,明了就靠解释;明了了,尔后你就知道怎么样去做,怎么样才能知道一切法,怎么样才能了解一切法,什么是真,什么是俗,什么是不二,什么是中道法。虽然说,虽然念,这是俗谛法。如果没有能说所说、没有能念所念,这是真谛法。谛者是理。这是随顺世间,世是俗,真是理。你功夫到深入了,离开能念所念,能念的心是妄,所念的境是虚,没有真实的。离开能念所念,真谛现前了。俗谛,俗的谛理能启发你真谛的意义。真谛能摄受俗谛,随顺俗谛而建立,这叫真俗不二。这叫什么呢?随顺方便观。这在华严经里头开十度,在智慧度里开就是善巧方便,愿、慧、智。慧方愿力智、施戒忍进禅,这是华严的十度。因为这样子你明了了,真谛要依着俗谛而显现,俗谛要依真谛而成就,就叫真俗不二。这就是正观。从方便观而进入正观,就是修行的次第,先假方便。
我们说到无说无念,无说无念你就不能得入。那有说有念呢?也不能得入。必须从无说无念而能够默契真如。但是这个无说无念,必须得有说有念,你才能达到无说无念。咱们现在是在说,这说的目的,说的都是假的;但是说这个假的让你可能进入真的了,你照这个方法去做,你渐渐的就能进入真的了。要知一切法虽然没有能说的所说,没有能念所念。那我来个念即无念,我念的就是无念,有能所即是无能所。这意义就深一点,下文还要讲的,慢慢说。那随顺的方便观达到了实相观,达到正观;达到正观了,正观而达到无说无念。
永嘉大师说:说时默,默时说,大施门中无壅塞。在你了生脱死、脱凡证圣的时候,说的时候就是默的时候,默的时候就是说的时候,在佛法的门中没有壅塞不通的。有时候有争执,不是没争执。有说空说有,就在这上有争执。像咱们现在讲的这一段,争执就很大的。先说离言真如,后说随顺方便善巧,这两个就是矛盾的。念,没有能念可念的。说,没有能说和所说的。你自性的正念,就是你的自心回光返照。返照什么呢?返照你的理体,返照你的自性。咱们说的摩诃衍。没有能念所念,并非是绝对不念。你要无念了,那不是跟呆子无念,呆子什么念都没有。还有那个癫狂的,他就没念了。这个就要你参了。念,没有能念者,你不要去执着。所念者,也没有所念的相,不要执着。但这有争议的,也是永嘉大师说的,他告诉我们,你在修行当中,千万不要落于断见,也不要落于常见,断常两见都不行。咱们这讲到中道了,就是必须合乎中。
说修行,现在我们很多,最近我们不是道友人家有居士供养,到我们五台山住山洞里那个。我感觉这些个如果真是教义通了的,像我们这种道理他都懂,他住到那去修行,真正的能入无相观,来这样的修行观察,正确的。我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知道,一出家了就要住洞去、住山去。古来人说,不破参,不住山。必悟得这种道理了,就像我们起信论刚才讲的离念真如,悟得这种道理,到山里观去吧!修去吧!断绝一切诸缘。有这种本事吗?没有这种本事。好了,今天我们就解释到这里吧!大家想想,这种本事咱们有没有?观一观,观离言真如。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10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这个是解释,解释什么?简单说就是心法,这是解释心法的,把这个心法分成两种,一种是心如真,一种是心生灭。现在解释这个心性的心真如门,完了再解释心生灭。心生灭就是一切诸法的妄念而有差别,要把这一切妄念的境界相离开了之后,就是心真如。我们众生心一天不晓得起了好多念头,所有这个念头都是虚妄的境界相,因着这个生灭的妄境而产生了你许多的妄念。我们所有烦恼、心里头不如意,无缘无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了,这是因为你那个心执着得太厉害了。执着什么呢?执着境界,或者听到一句话,或者看到别的道友一个脸色,特别是僧职师,或者咱们当家师,对你提点意见,你心里就不安了。这是因为当前的境界,对境生心!或是你今天身体不大好,再来到斋堂去那个饭也不合你的口味,你一看着烦恼来了。这些个境界相很多,在你日常生活当中,你会遇着很多的问题。你要知道这些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你有心念,对境生心。所以你要相信,相信什么呢?一切诸法一切境界相都是你的妄念,因为你的妄念思想执着;若是离开这些心念,离开这些妄的境界相,那不是什么事都没有了嘛!不能离开,是后来的熏染。这谈到说我们人人本具佛性,人人本具佛性是无染的,那就是心真如了。但是无始劫来从本觉而产生的不觉,因为不觉才有这些妄想杂念。因此说假使一切法离开了言语、离开了形相,那就没事了。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如果不离妄,真显不出来。这是对凡夫来说的。所以这个九法界的次第,就是看你能不能离开言说相、能不能离开名字相、能不能离开心缘相。言说就是语言。名字就是好坏,好与坏的名字相。说好的,赞叹你,表扬你,你心里高兴了;批评你、责怪你,你心里烦恼了。这是看着言说是假的,是假的要权着有义理。有了名字你就计度了,好的、坏的,或是对的、不对的。这是外头的。在你内心呢?缘法尘的时候,内心;内心里攀缘。不论你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都是你的思想的执着,所以不能平等。如果离了,离开言说相、离开名字相、离开心缘相,总的说就是离开你的妄念;离开妄念就没事了,没有变化的差异。不可破坏的呢?你本来具有的本有的真心,它只是一心,不可破坏,所以叫做真如。本来是你那个心无妄,没有言说、名字、心缘,没有!没有能缘所缘。毕竟平等,就说你那个不变的真如。我们具足有佛性,那佛性是什么样子?平等的,不变异的,什么法也破坏不了它,这就叫真如。但是真如,你这个心它能平等的给一切诸法作依,给一切平等作依。咱们归依佛,就是依靠佛,那就是依。佛是平等的,不论恶众生好众生、男相女相,它是平等给你作依的。人人都具足佛性,它给诸法作依止的。说这个真如,就是没有变异,没有心缘相,没有名字相,没有言说相,这才叫真如。以下又加以解释了。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
为什么言说、名字、心缘,它本来是虚幻,就是一个不实的东西。因为一切言说假名无实,它是随着你的妄念而起的,不可得。那么真如是个什么样子呢?无有相。一切贤圣他的等级地位是无相来判定的,看你离的如何。这上头都是总标题,后头才详细解释。这是给你解释一个什么叫心真如、什么叫心生灭,后头开阔的解释就多了。后头会详细讲的,前头只是标明而已。
【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
为什么要离言说呢?为什么要离名字呢?为什么要离心缘呢?因为这些法跟真如是不相应的,都是你起的妄念。因为言说是虚妄的。咱们说说假话,你说的真话也不真;不但假话是假,真话也不真,都是假名无实的。一切言说都是假的,没有真实的。它是随着你的妄念,你得不到。真如有可得吗?真如也无可得。因为它无有相的,本来本具的。但是我们现在有些妄念,执着言说,执著名字,执着心缘,所以用真如来对治它、来销灭它。就是用你的心念,你观照你的心念,来销灭这些妄想的杂念。
佛所说的十法界一切诸法都是从执着而说的。因为众生有种种执着,佛才说一切法。如果一切众生没有执着了,佛的一切法也不成立了。金刚经上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说法是因为众生有种种执着,等你执着没有了,法也不存在了。
佛的教义里头讲着真俗二谛,空假中三观。现在所说这个,所有的言说,所有的名字,所有的心缘,这属于俗谛法,就是众生的妄念。又叫着随他意,随他意就是随着众生。一个约佛说,一个约众生。佛是随着众生的,他有种种的执着,佛说的种种法。
执着那就太多了。如果咱们自己你静下来,或者习定的时候,你观照你的执着有好多。同是一个人,执着的不同,爱好的不同。山西人爱吃醋,他就执着醋是好的,这个味道很好。东北人爱吃盐巴,他认为盐巴很好。你到浙江、江苏南方,他要吃糖,什么菜都加糖。咱们北方人没办法吃。这都叫执着,这生活上的执着。语言上的执着,现在幸亏还好,有个普通话;要没普通话,咱们没法沟通。像我们交往十几年了,我后头一个老居士,到现在我都听不懂他话。他来,我就好好好好。他说什么,我就好好好好。其实我没知道他说什么,大概意识到他说的什么意思。语言、爱好、生活习惯,众生有种种的执着。改改习惯行不行呢?很难。改变一个众生的执着,让他不执着,很难很难。一生不行,两生。所以为什么修行要经过那么多劫?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咱们每个人想想吧!为什么我放不下。这个各人执着的不同。
因为众生的妄念太多了,他生在什么环境里头,他认识的只是这个环境。我到西藏去,走它那六千多米高空的地方。最近,前年。那个时候六千多米。跟那些个,他们叫农场,跟他说。他都不知道,说:你打哪儿来的?说美国来。因为我们那代表团是美国的。哪有个美国呀?跟他说美国什么样子,他不相信。以前四0年,我到拉萨去,他有些说北京究竟有好大,有我们拉萨大没有?我说你拉萨在北京只是个胡同而已了。这个所以他这个执着,得看他所处的环境。他在什么环境,他只是在他那个小圈子,他就执着起来了,所以不能沟通。
我们这普寿寺,我们这清净道场,执着不执着啊?你说你们执着不执着啊?这个执着要不要啊?这个执着还是要的。你们到太原去。不用到太原,到荆洲去,乃至到沙河,最近了沙河番子(?),你去看看,他们的活方式,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的语言,他们心里想什么,跟咱们一样吗?太不一样了。
所以一切的言说、一切的形相、一切的心所缘想的,没有一件是真实的。咱们不说我们这个落后的,说边僻地方。我在美国走了他们的二十多个州,有好多人还不知道中国人呢!问:哪来的?说:中国来的。他说:什么叫中国?哪地方是中国?中国在什么地方?根本有一半的美国人他不了解。就像我们中国人,大概也有差不多多一半不了解美国一样的。他的生活习惯起居动作,一切都不一样。这才是一个仅仅的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南赡部洲的一个小洲,南赡部洲。南赡部洲有二百多个国家,一个国家跟一个国家不同。你到非洲去,分五大洲,你看这五大洲的情况都不同。随它外边什么境界相,他就起什么执着。同是山西省一省,各各县、各个地区不一样。
为什么说一切言说呢?就包括了一切众生类的人类说,还没说到畜生,还没说到牛马,还没说到猪。咱们别把畜生看成了好像它没有人性,它不懂事。今天我听到隆般跟我讲,他们就在圣宝山,那个老牛它会跑到他那个房子里去,那鸡就把它门撞开,去吃它的饮食。但是它来的时候,那脚悄悄悄悄的走。你是一条老牛,但你里头一有动作,一下它就跑了。我听到我就这么想,他们说是讲的故事,我说一切的众生,这个咱们想不到的,有好多的境界相,心缘相,名字相,言说相,这是人类的这几种。畜生类呢?一切众生嘛!这一切法,一切真如相,像老牛,那个猪,它的本性还在的,那跟佛还是无二无别的。咱们现相上看,它跟人就差别太大了,堕到畜生类去了。
你度众生很难,不是一句话,我发愿度众生,你连人,连你自己都度不了,这不是说大话的。如果你有耐心有细心,你看看那蚂蚁打仗,你蹲在地下看看那蚂蚁,蚂蚁一切动作非常的规律,作战非常勇敢。那个死蚂蚁,它绝不留在战场上,战完了,它马上就把它的死尸都搬走。我是详细观察过蚂蚁,可以蹲那半天看蚂蚁打仗。为什么?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情、种种欲、种种言说、种种的心缘,不一样的。咱们这几句话,文字上把它一带就带过去了。等真的遇到事实;我们经常说度众生,现在我们大家都在这度众生,你度我,我度你,互相度吧!但是这不是话,这是要事实。你如果不观察、不思惟,你不会理解的。这叫思惟修。如果你修观的话,你顶好在你妄念所缘的境上头,你去观吧!不一定在那打坐,闭上眼睛。那你什么也观不到。那就观真如吧!观你真心吧!
这里头说,佛说的离开言说相,离开名字相,离开心缘相。为什么佛说法是说十法界的依正二报?这是依报,从正报而产生的依报。那是因为十法界除了佛法界没有执着,其余九法界都有,严重、不严重的区别,来论他法界的地位。这就一个字,执着的执,就是执着。如果你什么执着都没有了,那你真正得解脱了,那成佛了。知道如来所说的法,他是对俗谛说的,真谛没有言说的。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这个都要离的。因为众生有好多妄念,众生有好多执着,佛才说种种法。佛说这个法,如果众生没了执着了,法也不是真实的了,也是假名的了。
因为我们不知道、不明白,糊里糊涂,就是没悟。不知道就是没开悟,不懂得这种道理。因你自己不能自己知道,不能自知就随着妄念转了,随着言说转了。但是这个说的都不是真如,都不是真实的道理。但是他这个所能达到真实的道理。就像我们大家来说起信论,这样学。说这么多,才让你生起信心。不是很深入的,讲的听的很深。深是语言,咱们是言说的。说这个法你信不信?这是大乘起信论,信不信你的心,信不信大乘。这是圆义。把一切言语都遣断了,言说到了极点,言说说到最高深处是什么呢?无说了。禅宗叫参话头,没说话前头是什么?参话头,不是让你说。说参话头已经是第二性了,不是第一性。这叫因言遣言。佛所说的法告诉我们,依着佛所说的法我们明白了。明白了,你就别说了,少说为佳。懂得了吗?就这个意思。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但是真如的体,就是真如所现的随缘的妄相。真如的体有可遣的吗?此真如体无有可遣,遣的是它的虚妄。真如随缘一切法,一切法都变成真如了。这个含义只在华严经上说,于一微尘转大fa 轮,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为什么一个汗毛尖上就能现一个佛国土?那就是立,立真如随一切法的缘,一切法都是成真如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约相来解释,既无可遣,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此真如体,这是体,不是随缘的相,真如的体是个什么样子?真如的体,一切法都是真如,随拈一法,无非法界。既无可遣,亦无可立。无立,无遣。为什么?一切法随拈一法无非法界,一切法都是真如。华严经有这么两句义,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这就是一真法界。一切法都是真如而流出的,一切法又还归于真如;真如随缘,随缘而不变,还归真如。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因此当知,学者你应当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真如的法就是一切法,真如随缘了即成一切法,一切法即是真如。因此说一切法不可说也不可念,法法皆是真如。在一切法上把遍计执取消了,把执凡执圣、执色执心等等的,把它会归空也可以、有也可以,空有不二。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这是解释真如的,这就是真如。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假设问答的,问说: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若像这样说来,你做这个论,那众生怎么能入到佛的知见?怎么能入到真如?一切众生云何得入?这是怀疑了。因为必须得有说有念,才可以随顺得入。若无说无念,这样怎么能证得真如?
我们在观的时候,有随顺的方便的善巧观,由善巧方便才能够得入正观。若没有方便,正观他就没有地方下手处了。大家都会背心经,心经第一个字就是观。这是佛教的术语,观是什么?说三昧、三昧耶。但是这个观,我们简单说,不要说佛教的术语了,就是你在想什么。观就是思惟修。思惟修,就是你想,你在想什么。你要怎么样想,你才能得自在。你胡思乱想,像上头所说的那些妄想妄念,你自在不了。这也让你放下、看破,从方便观,再进入真实观。从真实观是如理的思惟,明白真如的含义了,真如随缘了,建立一切法。约真如自体说,一法不立,那是遣除的意思。随缘的意思,就是立的意思。随缘,真如的性体不变。因为不变故,才能随缘。若是一变了,随这个缘,就不能随那个缘了。他怀疑了,要说无说无念,怎么能进入真如?怎么能得入?以下就解答了,答覆这个问题。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你要知道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然是告诉你说没有能说者,也没有可说的法;虽念,亦无能念亦无可念。这叫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离开念了才能得入,入什么?入真如。我们天天念佛,叫你念,念地藏菩萨圣号,念观音菩萨圣号。离开念了,观音菩萨也不要念了,地藏菩萨也不要念了,阿弥陀佛也不要念了。阿弥陀佛即是你自心的真如,也是一切诸法的真如。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弥勒,十方诸佛,这些个应该念、不该念?当你没证得真如之前,你必须得念,念完了才能契入真如。这叫有念。有念者,念即无念。能念的空寂的,所念的也是空寂的,没有离开能念所念,那你自己就是阿弥陀佛了,那你自己就是观音菩萨了。但是你最初你必须得念,从有念达到无念,从无念而契入真如。
所以答说一切法是这样子的,没有能说者,说法的人;也没有可说的法。念阿弥陀佛就是无念,没有能念、所念和可念的阿弥陀佛。念到无念处,才能契入。但是你最初必须还得有念,念即无念,能念的人,所念的佛,是空寂的。这就叫随顺。因为佛随顺众生,随顺众生的业缘,随顺他说的爱好,而也给他说的法让他高兴了。就像我们刚才举例说,山西的醋,江南的糖,北方的盐巴,它们都是没自性的,随你的爱好。到最后,一切皆空,空寂。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10
因此说一切诸法虽然没有能说可说,随念也没有能念可念,这叫随顺。离开念,离开说,名为得入。这就是随顺的方便入的方便观。你必须先得信,信完了你才肯学,学完了你才能够了解,了解它什么意思。了意思了,尔后去做;做尔后,去证得。到证得的时候,离一切诸法,离能离所,这叫中道。这时候虽然有说有念,有说有念的都是俗谛。没有能说所说的,没有能念所念的,这就是真谛。谛是理。俗是世间法。理是出世间法。你知道出世间法随顺世间法,在世间法建立出世间法。因为有出世间法,才能成立到世间法。随缘嘛!这样来反覆的观察,叫什么呢?叫随顺的方便观。例如咱们念佛,这也是随顺方便,念佛法门,有能念,有所念。等你念到究竟处了,离能所,离二边,那才显中道。离言说的,那入之正观了。这个知,知道,是证得的知道。证得的知道了,就离于说,离于念。这样子从正观才能得入真俗不二的境界。
怎么样叫无说无念?怎么样叫执着无说无念?要能知道这个,永嘉大师在他语录上这样说,说时默,说时候就是没说。默就是默然,没说。默时说,默的时候就是在说。大施门中无壅塞。壅是通的意思。塞是不通的意思。没有通,没有不通。说时默,默时说,大施门中无壅塞。那个大施是布施的施。但是这个要从辩论上得到。永嘉大师另有个偈子说,佛法是不是要诤论呢?圆顿教,无人情。圆顿教,讲佛法的时候不讲人情的。何况是圆顿的大教,没有人情的。那有争执吗?有疑不决,有怀疑必须诤论,有疑不决直须争。非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我们修行的人,不是落了断见,就是落了常见。那必须经过辩论,必须诤论,完了之后你才能够得到解脱。
念没有能念所念,念佛、参禅、修观,用你的念来摄。一切修行人,一切修行者,他要产生正念,用正念治一切幻化的妄念,治一切妄念。妄念的时候就堕于外道,常见的外道。无念的时候堕于断见,那又变成了断见的外道。用这个幻化的观行,把这个幻化的观,这就是修的法门,用幻化的观当为药,幻化观的药能治你虚幻的病。
我们不修观的时候,那就是无明障碍。或是念佛,你自己一边念的时候,一边没有能念所念。这个无有能念所念的,不是你现在念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有念,有能念,有所念。他的意思就是你不要执着,不要执着能念的人,也不要执着所念的佛。就是幻化的念,这来治你那一切妄念。用念佛来治你那妄想杂念。用这一念,以念止念。完了时候念即无念。用念,用一念止那些妄想的念,而达到无念的境界,没有能念所念。能念的是心,所念的佛也是心,同是一真法界,一个真如。
这就叫什么呢?心跟佛不二。能念的心带妄,所念的佛是纯真的,没有妄。我心与佛心它的本体真体不二,因为这样子就没有能念所念了。所念的佛也是我的心,能念佛的也是我的心,心不二故。所念的佛是纯真的,我的心与佛心合为一体了,没有能念所念的。但是念是随便的方便观,念到无明尽处,那才是真如观。这个你也到了无生法忍了,生到极乐世界上品上生,华开见佛,你证得了,行。这样能达到无差别了,这叫入。既不落断障,也不落常。不落断见,不落常见,归于中道。
我们经常坐着参,参的时候就断疑惑。参的时候,必须参到那个无功用道的时候。我们经常说打坐,禅宗开了悟了;开悟了,在禅宗那境界相只是破参而已。把你参的参明白了,这叫破参。破了参了,你并没得到什么,只是破参了,这才开始修行。就像我们信了,解悟了。解,悟了,明白了。不是证得,中间还打功力呢!还要去行去呢!开悟仅是初步。还要长养圣胎,或者自己到山里去,一个人闭关修行,这才真正的修行。从悟起修,那才真正修行。现在我们这修是摸索的,我们现在是培植智慧、培植福田。行的时候,培植你的智慧。在你修得起功行的时候,行布施,到哪行菩萨道,这时福慧才能具足,修福修慧才能成两足尊。
【复次此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复次此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这二种义是指着真如说的,前头也讲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这是如来藏性。什么叫如实空?达到离妄究竟了,再没有妄念了,离念究竟。真正的认识了证得了真空的实相理体,所以才叫如实空。不是光讲空,空加个实字,叫如实空。如实空,空什么呢?空妄。还有一个如实不空,真如的体,还有它的妙有,还有它的功德相。那个有叫妙有,真实空不空。不空故,而有妙有。妙有非有。这达到真空,就是自体的无漏性的功德不空的。这就如实不空。但是这是如实。真空的体,它具足妙有功德相,所以它如实不空。这个妙有真如相,不是真相,是妙有。妙有是非有,非有才如实空。
什么叫空?跟一切染法不相应。空的一切染法,一切染法不相应。没有一切诸法的差别的相,没有虚妄的心念,一切虚妄的心念全销灭了,没有了。但是空有两种,一种本来具有的空,本来就是空的,本来具有的空;另一种,对治空。因为你修法修观对治它,对治这些妄念妄想。本来的空,我们本来都具足的。众生从无始以来,他就具足真空理,这是理法界。理法界是说一切众生跟一切诸佛平等平等,这是约理上说的。本来从理上、从根本上说,没有妄心,也没有染的境界,从本以来就离开。那无明又从什么时候有的呢?无明也是从无始来有的。无明,找个无明什么时候起的?在什么时候起的?什么地方起的?没有,找不到。但是诸佛成佛了,把无明断了,它无始,可有终。真如呢?无始无终。无明是依真如起的,下文就解释到一念不觉生三细,业、转、现三相。这个要请问佛,佛不答的。什么时候起的,佛不答的。必须你证得了,究竟圆满成到佛果了,你自己就知道了。这不是言语所能表达出来的。
但是无明染法,能染不染到真如呢?真如是不被它所染的。如果真如被所染了,那就成了一个真如跟无明和合了。这个是不对的,无明跟真如是从来不和合的。那不和合,就非和合了?非和合也不对。这就是不可言说不可言说。染法跟净法它们是相违的,我们众生是分不开的,那就和合。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染净和合,现在我们所做所行一切境界相是染的,我们本具的清净真如心是净的。真如的本体不跟染法合,所以叫空,所以叫不相应。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什么叫空?什么叫不相应?一切法的差别的各个不同的样子是虚妄的,是虚妄念而产生虚妄的染境。如果没有虚妄的心,离开一切染的境,心和境都离开了,这叫与一切染法不相应。怎么离的呢?修道人是对治它,对治它离的,修对治法离开它。但是根本上,从本以来,我们本具足的真如跟那诸染是不相应的。那染了时候不相应,又对治它。对治它,还是不空的。为什么?本来是空的,没有妄有,也没有什么修道对治才离的,也没有什么因为修道对治离了,又忽还本空了。忽还本空了,得无所得。在金刚经上说,佛跟须菩提说,如来本来没有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也没有一个烦恼可离,只是不离不得,从本以来就跟染法不相应。本空,而有的是妄有。修道对治的是对治妄有,忽还你本空。这个不是语言所能把它表达出来的。
所以一到十地菩萨以上的,八地菩萨吧!八地菩萨是不动地,这个时候他对最后这个,转相、业相他都不能理解了,八地菩萨不能理解转相、业相。八地菩萨成不动地菩萨,他认为他跟佛无二无别了,已经都断尽了。但是他已经断尽现相。这三个很微细的,业、转、现,还都是一心。他从来认得了,跟一切染法不相应的。但是这个是你修法对治离掉的,本来就没有。因此下头说两个四句,离四句,绝百非。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
当知真如自性,不是有相的,非有相。不是有相,就是无相了?非无相。又加一个,非有相就是对的了,非有相就是没有相了,非非有相。非非有相,还是有吧?他不说还是有,非非有相,不是非有相。那也不是非无相了?非有相,非无相,是两句。四句话的说,非非有相,非非无相。不能执着非有相,不能执着非无相,连这个非有相也是非的,非无相也是非的,这叫四句。那就是两个合起来呢?有无俱相,两个合起来。有无俱相该对吧?非有无俱相。就是把这四句都遣了。最后这句话是遣的。非有相,有相不可以,说非有相。无相不可以,非无相。那这非有相该对吧?不对,非非有相。那非无相该对吧?也不对,非非无相。两个合起来该对吧?非有无具相,合起来也不可以。下头说一相异相。一相不可以,异相也不可以。那非一相就对了吧?非非一相。非异相该对了吧?非非异相。那一异合起来该对了吧?非一异俱相。从这四句,你要费费脑筋,好好观察一下子。咱们就想有,有是幻有。咱们是幻有,诸佛菩萨是妙有。就是个有。无呢?咱们是断灭。佛不是断灭,是真如不随缘,不是断灭空。
但是这个义理是讲真如实相,真如自性的实相。佛所说的十法界都具足的。但是在遍计执的众生,在众生的分中,他听到有,他不解有的含义,有是什么意思?他就把这有就执着成了有相。菩萨他遣这个执着,他说应当知道真如的自相,不是遍计执那个有相,非遍计执着那个有相,那是非有了。佛说有的时候,众生就执着有。佛说无的时候,众生又执着无。佛说非有,那又执着非有。佛说非无,又执着非无。凡是佛所说的话,他随佛所说的执着。那佛就说完了又遣,遣完了又说;说完了又遣,遣完了又说。就是说了之后把它排除。咱们看金刚经就是这个含义,心经也是这个含义。
但是这个你要悟。众生随佛所说法,说一执着一,说二执着二,说哪执着哪。众生叫遍计执。如来有种种说,众生他有处处着。本来如来说法的时候,是让你义解,去你的执着。他把你这个执着去了,佛所说的这个又执着起来。所以如来种种说,众生就种种执着。所以佛说你当知真如的自性。当知真如自性,这个要修观,一个方便观,一个如实观。你应当知道真如的自性,凡是所有的言说,一切的种种相,都不可以执着。亦有亦无也不可执着,有无不可执着,亦有亦无也不可执着,有无俱相也不可执着,非无有无俱相,所有执着的一切都不可以。这叫离四句,绝百非。离四句、绝百非的意思,从语言文字上咱们这么解释,你必须得有事实,用事实来解释,随便拈哪一法都如是。你可以把它用你自己心里想,你不要想外境,想你的内心,就从你的内心的妄心去想,你念念分别,分别了跟那事实不相合了,错误了。有些个众生错了,他还不认错,他还一直执着下去。甚至于到死,到死他还执着下去。
我听见过去的一个刽子手,满清末年的时候刽子手,就是杀人的那个刽子手。后来满清灭了之后,他没有职业了。现在不杀人,人枪毙了,他就失业了。失业了,他没办法了,他就出家当和尚去了。我认识他,跟他说话的时候,他都八十多了,我是十几岁。我就问他了,问他:杀人的过程,你怎么想的?在我们说杀人,我们看见电影干啥都是大刀砍。他说:那不是的。我说:那怎么样才对?你怎么做的?他说:这么很窄的小条,非常的快,不是拿手去砍,拿这个地方,这个手肘,绑到这,黏上,他跟你聊天一样的,往脖子这么一过,你脑壳就掉下来了。他跟我讲故事,他说有一次杀人把他吓坏了。我说:为什么?他说:我把他脑壳已经砍下来,他还喊好快的刀。我心里就想,那时候我当小和尚时候,想他这句话什么含义?他脑掉了,他怎么还能听到他嘴巴还说好快的刀。在同一时间,他在那喊好快的刀。我从那个想到这个执着,是众生执着,他到死都不认错的。不论当匪抢人的,他干什么错事,他不会认错的,他不认为我这个错了;良心上或者认为错了,从道义上意识错了。
众生这个妄心,我们这讲的妄心,妄心是不认得是妄。咱们每位道友,你这心里动念起,你认为是妄吗?是假的吗?是虚幻的吗?假使你认为是虚幻的了、认为是假的了,你有几分道力了,就是有几分功力了,一切都是虚妄的。如果你上殿,下来殿,你很疲劳,你在那静坐的时候,你可以想一想,这是真的、是妄的?真的、假的?我们求的可是真的,求解脱嘛!上殿念的不论楞严咒或大悲咒,真的、假的?好好想想。现在我们学大乘起信论让你信,信什么?好好想想。信真的、信假的?我让你们说,咱们大家说:你要我说呀?我说:是真的。但是佛告诉我们说假的。假使我们真正能心里头跟这个相合了,认得这都是假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凡是你所说的、所做的、所有的心念、所有的妄念,全是假的。那我们还出家当和尚干什么?那还听经干什么?那还拜忏做什么?参一参!下回再说。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13
有个道友问我行般舟三昧的问题,单有一部经叫般舟三昧经,尼众能不能行这般舟三昧?不论是谁都可以,修行不分尼众跟大众,僧众跟尼众一样的。若总说僧宝的时候,包括尼众。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个僧宝不是专指男众说的,女众也叫僧宝,这是不分的。
你行般舟三昧怎么样设置?什么设置都没有,就是一间空房子,什么都没有。按你这个体型的高低,跟你手能扶得到的要钉上绳子,围这屋子墙上钉上绳子。绳子得粗一点。一般你行般舟三昧的时候,你立不住的时候要手扶着绳子。当你一个七,可能有你的愿力或者信心,还能支持得了。要三个七之后了,你支持不了了,那就得靠着扶着绳子。那裤子得肥一点,腿下身肿的把裤子箍上了,你非得把它绞开。
闭关的情况不同。第三个问题就是一个设置,一个闭关。般舟三昧跟闭关,闭关你坐着。这个关有方便关,我不接见人,不做任何事物,就住在关房里头。一般的关房是砌死的,门是没有的。那送饭在门...,你没住过监狱,跟那监狱差不多,监狱只有这么一个小洞给你送饮食和递东西。闭关,就是把门都砌死。般舟三昧不要这样子,当然谢绝一切事物了,但是不要封得这么严。你闭关可以睡觉,晚上你可以睡觉,你或者念经,只是不接见人,不接见一切事物。般舟三昧不同,那得有个护关的老师,如果出来什么问题了,他会给你解答。
问这个意思什么意思,你要想般舟三昧吗?我跟你说你的身体不适应,现在你这个体力不可能。至于现在有些老和尚说行十个般舟三昧了,多少个般舟三昧了,有些不是真实的。我可以告诉你们,不是真实的。行了,这我简单给你答。如果你要想真修行,那我们再研究了,还有很多问题呢!不是你所问这个。
般舟关又叫一行三昧,你修哪一个法门,或是就念阿弥陀佛,克期取证,到时候就走了;或者感阿弥陀佛来接你,加持你;当你立不起来的时候,现在咱们人的体力恐怕不行,你心是不错,愿心!但是你形体不能支持你,这是做所做不到的事情。做所做不到的事情,就叫妄想。谁护持你?谁给你修个般舟关房?现在没有这么个住持,也没这么个当家师,他发这个大心的。除非你自己给自己修,修完了你自己在里过。或在精舍里头,或者干什么,你死了也没人知道,凡正你在里头修吧!那还差不多。现在有行般舟三昧的,就跟咱们念佛、跟咱们坐这听经差不多。什么差不多呢?假的占了一半。你说:我们在这听课,还说假的?你听课,你没有听课,你思想打妄想。我不敢说你全部打妄想,多数的打妄想。你们如果不信,咱们哪天试验一下,抽调一位法师,说我讲的什么意思,让他覆诵一遍,他会立竿见影的。你能老实念佛就好了。
我们过去的大德印光法师,谁问他,他说老实念佛;想精想怪的,不是老实。你能够一天二十四小时,从你睡眠之后,你如果一句佛号不离心,念念的不断,是心念。这时候你心还有别的妄想吗?这就叫一行三昧。不要做形式,修行千万莫要做形式,形式给人家看的,没用处!说我打般舟三昧了,我打了好多七,这叫感缘法,知道吧!你也不修大庙,也不需要多钱,感什么缘法。有缘的他会送来,没缘的求也没有。你们普寿寺向谁求?就说你要化缘修一个庙、修佛学院那个地点,你都办不到。你要求自己,老老实实的修行用功就好了。能够一心的念佛,就是般舟三昧。一心,不要去行非修个关房,我一天看住我这个心念不要它动。这个可是妄心,但这个妄能趣向于真如,狂心顿歇,把那妄心歇下来就是菩提了。菩提是觉义,那明白了什么都没有。所以看起信论吧!
【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前头说四句百非都不对,那些遣的时候,因为我们众生说什么执着什么、说什么执着什么。般舟三昧就是一心念佛,最高超的境界,得下定决心,以必死之心求生极乐世界。众生的妄想心,岂止起信论说的,离四句,绝百非,有、无,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岂止这个,多得很!众生的遍计,遍是普遍的意思,遇到什么执着什么、遇到什么执着什么。放下执着就对了,把妄想心放下了,一切都清净了。若没有妄想心,没有妄了;没有妄了,就是真,那就跟你的真如你的本体相应了。就是咱们最初讲的一心,讲那个大,本体,跟它相应了。等相应之后了,你再来观一切法,法法皆真,一切妄都变成真实了。现在你没有得到这个真,所有一切妄,产生一切妄。若离开了一切妄心,还说什么空、不空、有、无,这些都是废话了。这是相对着而说的。离开对待了,什么都没有了。人说辩论或是争执,他这个都是两边的。如果有一边的放下了,什么都没有了。譬如两人抬杠,他们经常说抬杠就像两人抬个杠子似的,有一边我不抬了,撂下了,你自己抬吧!那不就没有了,抬不起来了。含义就是这样。
所以解释空、不空。空呢?空的一切执着。不空呢?不空是依无漏性功德。显你体性的本体本来就没有妄,还离什么妄呢!本来就没有,你还离什么!那就是真的了?凡是有形、有相、有言说,这都是虚妄的。离开这些了,都是清净了。清净了,就不变异。达到这种境界了,叫离四句,绝百非。达到这种境界了,就是明白自己所具足的本有的真如心,叫真心。因为无妄故,就是真心。我们经常说真空,为什么说真空,加个真字?这个空不是外边虚空这个空,也不是假空。真对假说的,真空不是我们所认为那个假空,这叫真空。翻过来说,真空不空,空的是那个假。不空是什么?不空是诸佛都具足无漏性功德。那就是相,大智之相。大方广佛华严经那个方,方就是相。这个时候显诸佛的一切性的功德,性的不空的相就是无漏性功德。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
所以说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从来就没有妄。没有妄故,说是真心。真心,不是妄心。妄心歇了,真心就显现了,那就没有对待法了,全都是真的了。这个真是什么样子?常恒不变的,一切净法满足。佛所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只是化身。千百万亿相、千百万亿好是报身。若说到法身,没有一法不是佛的功德,没有染了,全是净了,转染成净,这是佛的法身。
若说到佛的法身,咱们都具足,跟佛无二无别。现在咱们有一些个妄,咱们的真不显了,诸佛的无漏性功德变成咱们无尽的烦恼,见什么执着什么、见什么执着什么;若把这一切执着不执着了,都放下了,自在了。这个时候体和相,体是本体,相从本体所产生之相,功德相,所以叫不空。懂得这个含义了,所以一切众生因为有妄心念念分别的,这个分别的妄心跟他的真心本体不相应,所以要把它空掉。如果把妄心离掉了,自然就空了。这个空可是不空。若离开妄心,没有什么空、不空。
现在我们的修行,为什么要修行呢?我们有烦恼。烦恼没有了,还有什么叫修行,什么叫不修行;什么叫信,什么叫解,什么叫行,什么叫证;没有信解行证这一说,就是这个含义。这个无漏性功德是不是有个相真可取?它有相可取,又落了妄,无相可取。没有言说,没有一切念,没有前的境界相。必须证得了一念顿断,无始劫来的习气,无明过后还有习气,不但无明灭了,连习气也都灭了,这样才能跟不空相应。跟真心相应了,就跟不空相应了。这就是真空不空。不空故,才是真空。咱们经常说真空不空是妙有,妙有不是真有,不是执着的有,所以说名真空。真空不空,所以它无漏性功德利益众生的一切事业是不空,别把它执着实有。我们众生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随说随着,着是执着。佛说有,执着有;佛说空,又执着空;佛说非有非空,又执着非有非空。懂得这种含义了,就知道了。
前头说的都是空,空是遣执的,遣众生的遍计执着。现在说不空,那不是相违背了吗?不相违背,因为把那个执着去掉了,利益众生,他性本具的诸功德还是有的。所以诸佛菩萨说空的时候是不离开有说的,就有的本体来说,说空;说这个空是不空的,解释不空的含义。说这个相不是遍计执的相,是诸佛菩萨无漏性功德的相,千万莫把它执着实有,称性的相,称性而说的相。相即是性,在有的时候就认得空理了,在空的当中就识得不空了。这不是起着的,这是让我们离开妄念的。一有了妄念了什么都变了,无漏性功德变成障碍了,再往前进的障碍了。你学到次第时候就知道,当他入到这个位子,入到初信,他就不能入二信了,他产生了障碍。入到初地,我们经常说初地不知二地事,他离一分无明,第二分无明的形相他不知道,必须假修证,得学习再学习。为什么成佛要经过无量劫?是三阿僧祇劫成佛的,是对偏小计度说的,没一个三大阿僧祇劫。佛成佛的时候,必须经无量亿劫。等无量亿劫成的那一天,一切时无定体,就是现前一念,一念延伸无量劫,无量劫就是你现前一念心。这个意思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距着我们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十万亿!一个佛土是好多?三千大千世界。咱们这个小地球,三千大千世界里头一个微尘而已。这种境界你凡小的心量没办法理解的,你必须把你这个心,信!我们产生信这个都不容易。为什么让你信大乘?为什么马鸣菩萨造这部论?就是让你生起起个信心而已,证得还遥远呢!你这样来信。
用你的思想想,说念一句阿弥陀佛,到临终时候,十万亿佛土!十万亿佛土是好远?这是不可计数的。大家读到弥陀经,弥陀经六方佛护持的,不是都叫阿弥陀佛!往西方极乐世界好多佛!看看西方极乐世界有好多佛?一个佛一个佛世界。释迦牟尼佛在戒经里头说,他看见两老夫妇在那念佛,拿那个谷子来计数,两个箩筐。释迦牟尼佛看见就问:你们这在干什么?两老说:计数,我们念多少声好记得。释迦牟尼佛说:你们这样计太麻烦了,我教你们一个方法,念这一句“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同名同号他都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有个国土。你说往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有好多国土?好多阿弥陀佛?有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有这么多个西方极乐世界,你生哪一个极乐世界?应当用这样的心量来观、来认识。信大,相信你的心。大,就是你的心,这个心跟佛无二无别的。马鸣菩萨造这个论说完了最后,还让你起个信心而已。你相信这个大,就是相信你自心。咱们如果通俗一点简单说,我们每人到庙里来说要信佛,问你:有信心没有?就像我们出家的这些二众,受了比丘、比丘尼大戒的,问你:有信心没有?都说:有啊!没有,我怎么剃度出家。这个信心跟起信这个信心不一样的。明白这个道理吧?所以他这整个的论,把这个心体真和妄,真的和假的,大的和小的,咱们现在小的又小、小的又小,是这么样一个心,让你相信大,让你这样的来信。
【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那么你在这个解释当中,你所信这个心,等你相信了之后,说它空,可以的,空一切众生烦恼;说它不空,不空是法体具足无漏性功德。真心含藏着无量的相,那个相是功德相,无量亿劫所积累的功德相。但是这个相不可取,不是有相可取的。因为这个相是离念、离心缘,不是心所缘相,也不是念相。只有证得了,你先只是起个信而已;信完了,解释明白了,去做;做完了,证得了。到这个证得的时候,你就知道了。知道什么?知道所信的不谬。你所信的大不谬,没错,就把你运载到大的境界当中了,成就你的大。
但是这个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一切诸相,离言真如。怕你离言真如堕到空里头去,所以他又跟你说无漏性功德是不空的。怎么样不空的?我们怎么样进入?在真如门没法进入。一心二门,还有一个心生灭门,从它生灭给它还源,又回来;完了还源时候,又回归真如门。一心二门,真如门是这样一个情况。完了才讲生灭门,说我怎么样入,怎么样把生灭销灭掉,恢复我原来的离言真如、离相真如。下头就讲生灭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14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咱们前头在立义分讲法和义,心里头讲心是心法,心法所含着什么义呢?那就从众生心来解释,就是我们现前的众生心。这个心有真有妄,现在我们全在妄中。但是我们真没有失掉,我们真心并没有失掉。那就是真没有失掉跟妄和合,妄以真起,就是真妄和合这个心。若光就真的来说,咱们前头所说的心的真如,这是真的。那心的生灭是假的,假的我们销灭它,把它断了,回归你心真如。所以要想解释生灭,先解释你的心。咱们用极简单的方式,你自己现在回照你的心,现在随着我的言说,你那个心就随着我言说就转,我说到哪去,你想到哪里,你只是还有分辨,分辨所说的言语言词,言词所含的义。
我们说的真是标示而已,说真不是真。那说妄该是妄吧?说妄亦非妄。你懂得这个道理了,什么叫心生灭,先要懂得心,先识这个心。这个心是我们上来所讲那个真如心,真如心随缘;随缘而在缠,就被这个烦恼习气把它缠缚住了;虽然缠缚住了,它本身的真没失掉。因此前头加个如来藏,藏者是含藏之意。咱们一个宝藏,一个库房,库房装米,米仓就含藏大米了。装着杂物衣服什么各种用具,就含藏各种用具了。它这个不是,是如来藏,如来藏含藏着东西,库存都是什么呢?都是如来。如者如如不动,来者来即不来;来即不来,就显示这个一切度众生的无量恒沙性功德。这叫性功德,所以它叫如来藏。
这个真如是随缘不变的真如,给一切诸法做体的。真如在缠,被烦恼习气所缠绕,但是它可不随你烦恼习气所转。它有个生灭,随缘的时候,随着生灭的缘,而且叫阿赖耶识,就是真妄和合阿赖耶识。依着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含藏着这个真如里头真的有了生灭的妄念。咱们一切受身都说这个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翁”,就是你在受身的时候,阿赖耶识先到的,先有识;等你死的时候,它最后离开的;六根身体已经坏了,阿赖耶识才离开。为什么我们出家人死了要停个三天,这是最少的,他那尸体不要动他,他阿赖耶识还没走。有的多一点,更好,停七天,等他识神去尽了,不然他有痛苦、有瞋恨,更增加他的烦恼。真妄和合叫生灭心,所以叫阿赖耶识。要把阿赖耶识转化成智慧了,叫大圆镜智,究竟成佛了。转八识成四智的时候,究竟就成佛了。所以因为依着如来藏故有生灭心,它的染净种子义,心生灭者就是染净种子义。这以下就分别说。既然是和合了,有生灭,还有个不生灭;先解释不生灭。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不生灭跟生灭和合了,一个生灭,一个不生灭,和合了,是一吗?是异吗?究竟阿赖耶识是一个、还是两个?说一个吧!它有个不生灭的,还有个生灭的,看着是两个。说是两个吧?就是一心,另外没有,那又是一个。所以这叫非一非异,说一个,不是一个;说异,就差别了,说两个;说两个,也不是两个;非一非异。就是你不要去执着,你以智慧观察,以大圆镜智来观察。所以转识成智的时候,真非真,妄非妄,真依妄起,真起妄,妄依真,真妄和合的,假名无实。
这个和合,不像咱们弄些土,浇上一些水,那合成了就变成泥巴了。生灭跟不生灭和合了,是不是像泥巴那样子成了泥巴的相?不是这个意思,也不是这个相。生灭跟不生灭它毕竟不同的。真如决不是无明,无明可以消失,就是在缠的真如跟离缠的真如,是一个真如、是两个真如?真如是一。说一个极简单的例子,这屋子黑了,你把电灯一打开,亮了!那黑到哪儿去了?你把电门一关,又黑了。究竟是黑是亮?光明跟黑暗是两个、是一个?这个大家都能明白,这个得要思想用脑筋,得你静下来观察。黑暗从哪里来的?你打开电灯光一照,或是太阳一出来,白天了,那黑暗到哪儿去了?黑暗有没有实体?光明有没有实体?光明只是亮。所以大家读心经的时候,观自在菩萨用深般若智,照见五蕴皆空。照见,特别注意那个照字,照见五蕴皆空;就跟那个灯光一照,黑暗没有了;灯光没照,黑暗又来了。你要是想参,就这样参吧!灯它没有作意的,它没有“我要把黑暗破除”,电灯绝没这个意思,它也不是有意思的。你从这样来想。
【名为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一相、是异相?是有相、是无相?是非有相、是非无相?是非非有相、是非非无相?这是文字,你自己思想去想,想就是观照。咱们所说修观,就是观照。依着你观照的思想理解了,这个理解了是心真正明白了。以下就解释这个识。咱们这是总说,让大家知道阿赖耶识的含义。
【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这个阿赖耶识有两种的含义,哪两种?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心的生灭,咱们举例说,讲因果报应,你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就是生灭因缘。我们现在这一念心生起来是念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那这一念心的果就是生在极乐世界。这一念心杀人、害人,乃至想些坏心眼,属于贪瞋痴的,那你得的果就是地狱三涂八难。只为当初一念差,所以六道轮回永不脱。只要你一念差了,想错了,说错了念头,那你受吧!这个念的因所感的果,咱们不要认为我们这个心念念头“我想一下算什么,我啥事也没有”,可不容易。古人说“你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如果你能把念头打死了,让它不生了,你法身就活了。生灭之相就是这样。我们众生是畏果的,受苦了,苦到他身上了,他才相信;没苦到他身上,别人身上受苦,他不相信。
因此这个念就是识心动念,它能够摄一切法,它也能生一切法,生灭之相!以下讲九相,就把这个阿赖耶识分得很清楚。九相里头,业相、转相、现相是八地菩萨、九地菩萨、十地菩萨断的,那就是心生灭的生灭心,就是起心动念。我经常跟我们道友说,我说好好看住你这个心,看它产生什么念头。一念之间就是念,这看不住的,必须得断这个,一切法执都断了。到了十地菩萨才能断生灭相,还到等觉菩萨,到妙觉菩萨那一念顿断无明习气,才能究竟成佛。
前头我们讲的生灭心,现在说这个生灭因缘,以下就讲生灭因缘,就跟你日常的生活结合起来。我们学这个佛法,学佛法就学这个觉悟明白的方法。我们随时在觉悟,就是觉照,觉照观察,观察我这心想什么、起什么念头。你让你心不起念头是做不到的,绝对做不到的;除非成了佛。想要念头不起,不可能。起了,能够觉照得快,善念让它增长,恶念让它消除。所以有信心的菩萨,就是信这个大、信这个体的,这叫有信心的菩萨,他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者,才成为利益众生的菩萨,刚有信心。就这个觉照,我们可以反问自己,你有没有这个念头?你做不做到?起个不好的,离开了三宝念头,马上就收回来,不让它起第二念,不让它相续,更不要发之身口七支。这就是一个觉义。起念了,就是不觉义。不觉,妄念生起,马上觉照,让它不相续。所以这个阿赖耶识又名含藏识,就是含藏一切的,它有无漏性功德,也有一切染法的九法界的一切法。反正是出世间法,净法染法它都摄,它从净的种子生净法,从染的种子生染法,两种种子它都有,所以叫和合识。
【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云何为二,什么样的能生一切法、能摄一切法呢?它有两种义,一者觉,一者不觉。现在以下就先讲觉。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既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所言觉义者,心体离了念了。什么叫离念?离念相是什么样子?等虚空界,离念相就是空了。拿虚空作比喻,不是就是虚空。离念相了跟虚空差不多,拿虚空比喻,虚空是遍一切处的,没有一处没有空的。咱们不说外头,咱们说你五脏六腑肚子里头这一堆,全是空的。胃跟肠子它跟它通,它跟它不能在一起,肠子跟肠子中间都有空隙的。若是肚子心肝脾胃肾乃至沾到一起,没空,活不了了,这个人就死了。
这个我深有体会的,我开过刀,把那肠子又搁在里头,它以前原来的部位各有各的位置,它这一掏出来,完了再往里头一装,位置变化了,变化它黏到一起了。这黏到一起了,什么现象呢?你也不能喝,也不能排泄,进不能进,出不能出,不空了嘛!因此你要懂得,你这个五脏六腑看都在肚子里头,胃跟肠子,肠子跟肺,心肝脾胃肾所有的零件吧!各个都有空间,各各活动的地方。如果你把这活动地方错了,错了就痛了,堵塞了;堵塞了,就不通了;不通,就痛了,它空间就没有了,这叫病;用药把它再分开,让它有空间。空遍一切处。你的眼睛,眼根跟你这个识,好像两个是一个;不是的,识非根,根非识。为什么六根、六尘、十八界分得那么清楚?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了,你就知道一切诸法离念那个形相,就像空的一样的,离空了。
我们学佛之后,或者静坐,有没有空的时候?人人都有过。坐着,好像很舒服了,什么都忘了,一切外缘都平息下来了,心里静了,就是心沉寂。咱们叫沉寂。诸佛菩萨叫寂,寂者就如,如者就是不动。来就不同了,来就动了。那个动是从如上起的动,动没离开如,动即不动,来即不来。释迦牟尼就翻能仁寂默,能仁就是利益众生,就是来;寂默是不动,就是如。佛就是以他成就的功德来形容的,当他寂的时候;咱们也有寂的时候,心念还在动,只是你身口七支不动了,意念没停歇。你这个寂不是真正的寂,只是外缘不动,你内心的思惟还有。等你感觉着思惟,静下来这个思惟,咱们静下来这个思惟它没有照的义,所以不叫寂。静下来这个思惟,没有思惟了,若能变成智慧,它就叫照。这个含义你必须得观察。
为什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是你本具足的。你这个佛性是在你身子里头吗?你找不着。在你身子里头,哪个是我的佛性?没有。是在身子外头吗?离开身子,那佛性到哪儿去了,没有。更没有了,外头更不对了。说:内外和合有吗?没有。在楞严经上七处征心,就说这个大,究竟在内吗?究竟在外吗?究竟在中间吗?你找不着。你所找的是遍计执,遍计到处执着而已,不是真的。唯证能契,你必须证入了才能契合。
这说心体,离一切念,心体离念了。离念是个什么样子?跟虚空界一样的。好,你就把它当成虚空了,那就错误了。虚空是比喻,比方、形容。没法形容了,说你离念相究竟什么样子呢?拿虚空来形容吧!但是决不是虚空,这是形容词。例如咱们说虚空不是虚空,就像咱们说火决不是火,也是形容词。你说火若是火,不把你烧掉了。那只是言说。这些话都要你思惟,都要你去观。说等虚空,不是虚空。而虚空是什么样子?竖穷的,横遍的,哪都有虚空。那就说你个这法性,在一切事物当中叫法性,在一切动物在有情当中叫佛性。你这佛性跟这法性,它是竖穷横遍的,跟虚空一样的。
这个就是一切法的成长,一切法的生起,一切法的还归,所以一切法的大总相法门体,这叫法界一相。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诸法无不还归此法界,这就是心。说法界也是,名词关系,这叫一总相法门体。这就是觉义,唯是一相,觉义。觉叫什么呢?因为我们为了述说方便,假定名词,本觉,本来就觉悟,本来就具足,在诸佛如来的平等法身。平等的意思,一切有情都具足,一切无情也具足。无情就叫法性,有情就叫佛性。仅仅是此本觉而已。它又是一切诸法之因。咱们上头讲真如,又重覆说这个真如,解释本觉、法身、真如、法界,名词虽然多,道理就是一个。
所以这个真如这个本觉过去、现在、未来永远如是的,一切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都如是。咱们看见那是诸佛在人间示现的,佛入灭了,佛降生了。没有,本觉的法身也没个生、也没个入涅槃,这是在人间示现的,这是化身佛。卢舍那佛是他功德所生的,功德永远不灭,报身是永远不灭的,报身是依着法身而起的。那化身就不同了。大家每逢半月都诵菩萨戒本,你看那个卢舍那佛给千释迦牟尼说的梵网戒;千释迦牟尼,每一个释迦又有千百亿释迦,每一个大化的佛又给这些小化的千百亿释迦说菩萨戒,千百亿释迦才到一切世界利益众生说这菩萨戒。你从这个梵网经的菩萨戒本,你体会到那是报身佛,而且是化身佛所说的菩萨戒本都是给地上菩萨说的,登地的菩萨。咱们这些凡夫受的梵网戒的,没有不犯的。因为这是心戒,你心里一起心一动念犯了戒了。比丘戒、比丘尼戒不同,得造成事实才算犯戒,它是依着世间法建立的。这个菩萨戒是依着心法建立的,这就是依着觉。如果你稍微一动念,不觉了。离开觉义,就是不觉。心体一有念,就是不觉了。到离念相,才是本觉。本觉就是法身,三世诸佛都以法身为体,这是解释觉义。
觉就是明白,咱们所学义的法就是觉法。咱们经常说佛法,佛法就是觉悟的觉,觉悟的方法而已。我们要想觉悟;换句话说,想断烦恼,想证菩提,想成佛,你先明白明白什么是佛、什么是觉悟。现在咱们说这个方法两方面都说了,觉悟是什么样子,而我们众生不觉又是什么样子。不觉,我们就知道了,因为我们现在身上就是不觉,烦恼干什么,这个肉身生老病死苦痛苦不得了,一下这个毛病来了,一下那个毛病来了,甚是说句话又错了,人家又批评你说话不对了,走路走得也不对了,睡觉也不对了,一天尽是毛病。你烦恼不烦恼?若是我们这些执事师父一天在你身边,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其实你本来就都不对,他也不对,他不是对的。
你想想,说起来好像很可笑,一个觉跟不觉的意思。但是依着世间法还有个方法吧?所以就在法上来立了。法上来立,轨生物解,它一定轨则的。你离开这个轨则了,当然是不对了,得照着轨则行事吧!轨生物解,法叫轨则。轨则,你照这样做,你能够解悟,才能够任持你的自性,认识你的本体。你不要生烦恼,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告诉你了,人家说你,“唉呀!反正是假的,说吧”!你在做梦,醒了都没有了。经常这样观,什么烦恼都没有了。骂你,“是骂我吗”?他跟我一样,我们俩一体,他骂他自己,跟我没关系。好比人家送你一件礼物,你不要,“拿回去,我不要”。他骂你了。骂你,我不接受,你自己拿回去吧!
不是像鲁迅作那阿Q正传,那阿Q他怎么想的?他不懂得佛法,他当然不这么想。人家打他,他打不赢人家,挨打了,受了委屈了,又放不下,怎么办?他有他的想法,“唉!儿子打老子”。儿子打老子,想自己的儿子打自己,心里高高兴兴的,他也这样没烦恼了。他这是迷中加迷,不觉上头还加不觉,并不是对的。
你可以用你现前的生活,愈那个深奥的不可理解的法,你不去钻牛角尖,什么觉了,什么不觉了,这些名词你闹不清楚,什么是阿赖耶识,愈讲你愈糊涂。大家现在讲解深密经吧?解深密经就专讲这个问题,愈讲愈糊涂。你怎么办?我以前就这么样用,你从你最懂的,愈高深的法,你从最基础起。不论他说多高深,你不懂,你想我生活当中的事,我一天怎么样怎么样,你可就懂了。一个迷糊,这个事我不明白,那就不觉了。这个事我很清楚,那就觉了。你用这样来解释,你很清楚。你自己能够这样子,对那甚深的法义你能入。我就是这样用的。听得糊里糊涂的不懂。不懂,我根本就不听了,我就想,想我生活当中的事,我捡我懂得来,你渐渐就懂了。说甚深的,你从最浅处入。愈是甚深的,从你生活当中去理解,我怎样觉,我怎样不觉,把这两种义就明白了。没明白的,下回再说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15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咱们讲心生灭的时候,依着如来的藏心,所以才有生灭心。咱们前头讲了,一者法,二者义。法,就是众生心。众生这个心有两种成分,一个真,一个妄。真是本具的实体,妄是因为不觉而生出来一切的杂念,一切的这些个九相。若就真来讲,咱们前头讲的那是心真如门,咱们现在是要开始讲生灭门了。在唯识家,唯识学者,他不承认如来藏,他说如来藏就是八识的心,就是法相宗的唯识。因为如来藏也有生灭心,也有真如心,真如以阿赖耶识为体,所以叫如来藏。八识也如是。但是他相宗是如是讲,性宗又如是讲,只是讲的意义不同。因为这个妄是依真而起的,生灭心因着真如心;下头讲了一念不觉生三细的生起生灭,这个心就是阿赖耶识心。阿赖耶识心属于生灭门,但是阿赖耶识还具足有真,还有净分,净分就属于心真如门。这一念心得下头讲阿赖耶识。心生灭是专指着与不生灭和合的,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的。那好像两个东西合在一起似的,一个心真如,一个心生灭;一个净,一个染。生灭跟不生灭两个和合了,是一个吗?不是一个,非一,是两个。非一,就是异了,它又非异。非异,又不是两个,不是不同。
为什么这样解释呢?因为我们现在的心,我们不说甚深义,就说我们现在这个心。现在我们在这个地方学习,或者出家了,学佛法了,这开始。但是这个属于真的部分,后头分析很清楚,这叫开始有点觉悟。但是这个心你来把它怎么分,究竟你心是一个、是两个?就咱们现在,咱们坐着听课,心里想到别处去了,你说你这心是一个、是两个?或者是多?如果你现在一作意,回到你小庙去了。或者你到过北京、上海,或者到过其他的美国各地,你就一静下来,你这一念心顿现,北京、太原、石家庄都现前了。你坐着静观吧!你究竟一个心、还是好多心,你自己就明白了。它各有各的相,北京决不是石家庄,更不是太原。你想,如果北京的街道、太原的街道,或是石家庄的街道,如果你都去过,你到这一想,每一个街道都如是。甚至到大西洋的西岸,到了美国去,旧金山、洛杉矶、纽约都如是,你这一想全现前。你说妙不妙?没有实在的。你去过的,给你那心上录了相了,一点不虚假的,是事实。说大的,你可能就想不到。课堂,到我们法堂,到我住那个后院,这你很现前吧!你一想,是一个、是两个、是三个、是四个、是五个?懂得这个意思了,你把它放大,你心所缘念的,这个心生灭属于这一部分。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但是心真如呢?如果你坐着一念不生,万法俱寂,这就是那个心的真的部分。我拿做比喻的,可不是真,我是形容着。阿赖耶识的心,以下还详细讲,它是真妄和合的而非一非异。为什么这样讲呢?它和合不起来。真的跟妄怎么能合在一起呢?真就是真,妄就是妄。你必须得经常这样观。
你说我们这个房子,这个房子好多种和合起来的,你说它属于哪部分?和合而有,缘尽还散,好多种和合的。它的总名字,我们就叫这个法堂,就是法堂。你可想它的总相,完了想它的别相。这个只是形容词,阿赖耶识它生灭与不生灭,心真如跟心生灭,心生灭是依着心真如,心真如是依着生灭而显现的,都是一心。为什么生灭,真如加个心呢?上头为什么加个心呢?说心,是一个。说真如,说生灭,是两个;这两个还都是一心。说一,和合了,就成一个。不可以。乃至说个真如也是假名,说真如,真如不是真如。说生灭,生灭也不是生灭。说和合,就是不和合。不和合,而是和合。这要观的,在这上多用功夫。不明白,就要观,这叫思惟修。这才叫真正的修行。
以下就解释这个了,生灭跟不生灭和合,又不是和合义。不是和合义,两个又合在一起,不是和合义吗?说的和合。那和合了,就是两个东西合在一起才叫合。它不是这样子,不是有形有相的东西。不是水跟泥巴,不是水跟泥土。水跟土合起来叫泥巴,水也没有了,土也没有了,那叫泥巴了。但是阿赖耶识跟水跟土和合的不一样,那就解释它吧!怎么不一样?什么叫阿赖耶识?
【名为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只是个假名,名为阿赖耶识。生灭跟不生不灭合到一起了,既不是一,也不是异,给它定个名字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翻无没识,就是不失掉的意思,不丧失的意思。也叫藏识,含藏着,那就是如来藏义了,含藏的意思。
能含藏的跟所含藏的,能、所,解释解释这个。能含藏的跟所含藏的,能含藏的是什么呢?它含藏着染净二法。就染法说,贪瞋痴爱、我执我见,所有咱们佛教经书所说那些名词,它都含藏着有。染法的,它执持染法的一切种子,它是染法的种子,就是咱们这个六根六尘,六尘是依报,六根是正报,都在这个阿赖耶识所含藏着。我执我见依着阿赖耶识而起的第七识,那执为我。你念过八识规矩颂吗?你们这本子上也都有,“浩浩三藏不可穷”。三藏就是说能藏的、所藏的,我法二执,所有含藏着这些东西。破了我法二执,才能把这个八识舍掉。因此这个阿赖耶识是个种子义,它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处所,来给它做种子的异执义;而种子的异时异处,成熟了,就叫阿赖耶识。这还不能说明白,那以下就再说。
【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这个阿赖耶识有两种的含义,它能摄一切法,也能生一切法。这先解释生灭心,就是解释一切法的生起有因有缘,就是生灭的因缘。这个是标题,说有两种义,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
【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那这两种义是什么呢?一者觉,二者不觉。一个觉义,一个不觉义。这解释的,都解释阿赖耶识的,也解释这两种义的,怎么样摄一切法,怎么样生一切法。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既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觉,说它心体真的部分,说阿赖耶识真的部分。不觉,说阿赖耶识生灭的部分。那就一个一个解释吧!大家要学教理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这不是净土宗所说的念阿弥陀佛,也不是禅宗所说的一切名相都不立,也不要去解释,说禅门一炷香,顿超直入,立证菩提。或者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之前谁是我,生我之后我又是谁。参明白了,直指明心。在禅宗说,直指明心,成佛了。在咱们教理上讲,绝对不承认这个问题。那以下看看马鸣菩萨怎么说的吧!
马鸣菩萨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是不动地,他不利益众生了。那他又来造论的时候,他就不是八地了,他就发心向上了。像我们中国的禅师里头密云五祖,他也是八地菩萨。怎么知道他是八地菩萨呢?他有个弟子叫浩月,这浩月修行的功夫,领众,信仰他的人,禅教双通。他法名叫浩月。有一天他思想想不通,他认为我师父好像是无能。就是他师父密云无能,为什么大家尊敬他,比尊敬我还尊敬得厉害?有一天在光明照月,他经行的时候,就是他散步的时候,他心里烦闷,他就对着月亮对着天空说,他说“浩月当空照”,月亮的光明在当空,把四面八方都照着;“可恨密云遮”,来一个黑云彩就给遮住了,浩月就没有了。他也是了不得的人,护法神就警告他了,说:浩月,你师父已经是八地菩萨,示现人间。他才晓得。所以在八地菩萨发心利益众生的时候,若不是八地菩萨,他怎么了解这些事?这不是写文章。咱们看佛教论点,不是文章,必须自己得有修证。你没有修证,你不理解,你怎么能说得出来?
因此诸位法师在学法的时候,你必须得修。哪管相似明白,还不说证得,只是明白,你相似明白都很不容易。什么叫相似明白?你给人能解释清楚,别误导人家走入歧途,这叫相似明白。引导别人发起是正知正见,不要生邪觉观。法师的含义以法为师,自己以法为师。以法为师,照着这个法怎么教授的,我就去依教奉行,去修。把我所知道的、所修的万分之一,或者明白一点吧!或者有的连一点没明白,所说的是文字、是语言,自己没契入。这种道理很简单,咱们就很简单的说吧!烙饼,蒸一锅米饭,恐怕你们诸位道友都会吧?也不见得,你没有经验的,没有做过的,你水掺多了,干饭煮成稀饭了;火烧大了,烧焦了,人家还能吃吗?
你说法帮助别人,或者说法依法自己修,也是这个含义。如果你自己没有领悟,你胡说,那不行的,那误入歧途。因此你必须对你所解释的,你不能够深入契证,起码你能够引导人家无误。无误,别说错了。有时候有这样的两句话,法师讲经的时候,“依文解义”,依照这个语言文字来解它的道理;“三世佛冤”,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的冤家。依文解义是不行的。“离经一字”,如果你讲经离开经的一个字,“如同魔说”。那顶好就不讲了。离也不是,即也不是。怎么样才对呢?你要不即不离,不能离开经,也不能照本宣科。那念一念谁不会念,大家都可以念,认得字都可以念,还要解说干什么呢?
所以你懂得这个义了,你懂得什么叫觉义,觉了的时候,他怎么说都对,对机说法;不觉的时候,怎么说都不是。你看禅宗的一千五百公案,你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大意?举个手指头也可以,他打你一香板也可以,踹你一脚都是的,都是西来大意。不懂得的,把西来大意解释很多,还不是西来大意。它叫契机。懂得这理了,你就懂得觉义了。不懂得这个,不觉,就是我们迷的时候。不觉,就是迷了。在我们迷的时候,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都有的,都是真实的。“迷时明明有六趣”,迷的时候,六趣六道明明有;“觉后空空无大千”,等你要明白了,大千世界都没有,没这么回事。这就是觉跟不觉义。
心里无念。什么叫觉?心体离念,叫离言真如。什么叫离言?什么叫离念?等虚空界。达到了离言了、离念了,你这个心体遍满虚空尽法界一切处,无所不遍了。一切诸相就是一相,也就是如来的法身。为什么加个平等?跟众生无二无别,平等的。这个就叫本觉,依着法身来说就叫本觉。什么叫觉?离念,离相,无所不遍,无所不照,跟众生平等具足。但是是觉悟了,本来具足的觉悟。
上头说是阿赖耶识有两种义,先解释它第一种义,十法界依报正报,它的体就是真如,本来是无念的,跟虚空是同一样形相,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虚空就是这样子。但是虚空是不觉,虚空是形容的、比喻的,别把心体当成虚空了,它的意思像虚空那样遍、像虚空那样平等。它遍在有情上头,那叫佛性,又叫法身。在依报上头说,那就是法性。这就是本觉义。本来就有的,你那个心灵本来就具足,永远不会变化的。但是它在染随缘了,随缘就变化了。现在我们所有的,只是有情,哪管一个蚂蚁、一个蟑螂、一个老鼠,不管你怎么讨厌它,它所具足的那个本性,有情的佛性,跟佛是无二无别,随它的业缘变化了。变化,好像它把那个本觉灵性失掉了;失不掉的,不会丢失的,也不是会丧失的。这就是一相。因为一相者无所不相,就是随缘义。在华严经说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那这一总相大法门体就是一个相,就是本觉。它随缘的时候无所不相,随净缘,随染缘,什么缘都随缘而已,只是随缘。这叫本觉,也就是如来的法身。叫法身也可以,叫真如也可以,叫法界也可以,叫妙明真心也可以,各个经的名词都不一样,但是就是这一个。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16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何以故,为什么这样来解释本觉?因为本觉义者,是对着始觉来说的;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就是咱们现在,咱们信了佛了,出家了,发菩提心了,这叫始觉。那本觉因为什么又加个始觉呢?本觉,你不觉了。阿赖耶识那个生灭门中,一念不觉生三细,下文要讲的。因此本觉是对着始觉而言的。为什么要说个本觉?因为有始觉故。始觉就是本觉,在这个本觉迷失了,有了污染。就像咱们一面大镜子,本来是照的,但是你把它落上灰尘了,你久没打整它,那灰尘落久了,什么也照不见了。但是你把它揩了,把它擦净了,它又恢复原来的了。就是一个镜子,后文有,把本觉形容一个大圆镜智。乃至转八识成四智,就把阿赖耶识转成了大圆镜智,第八识。阿赖耶识还含藏着它有些末那、眼、耳、鼻、舌、身、意,前头还有七个呢!这到文中自然就讲了。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始觉义怎么产生的?因为依着本觉才有不觉,依着不觉才有始觉。始觉义说始觉的来源,就是依着本觉你有了无明。因为无明者是本觉,也就是它那个真如,心真如随顺染缘而起的无明,随缘义,随着染缘而起的。本觉即真如,不觉就是无明,标的很清楚,把它分成两个了。
一定要注意,这两个不是有两个相真的。前头开始一讲就说非一非异,本觉跟不觉也是非一非异,乃至于九相,始觉、相似觉。始觉进一步就是相似觉,相似觉进一步就是分证觉,分证觉进一步就达到究竟觉。依着不觉有始觉,依着始觉再进一步就是相似觉,相似觉再进入深入了再修的功力强了,就叫分证觉,分证觉到究竟觉就成佛。这个后文都要讲的。
依着本觉有无明了,就是净法随染缘,染法就生起了。本觉就是我们本来具足的这个妙明真心,不觉就是无明。一念不觉生三细,无明里头还分业相、转相、现相,八地菩萨断现相,九地菩萨断转相,十地菩萨断业相。这时候无明还在,无明分做三相,到最后顿断,顿断无明的习气,成佛了,成究竟觉了。
先头是从净随缘而成一切染法,现在是反染还净而又成一切净法。佛法所说的一切经典,就包括这么两大类吧!一个染,一个净。有了这个不觉,本觉就隐了,不现了。不是失掉,失是失不掉的,不会遗失的,也不会丢掉的,隐了,叫隐。隐显同时俱成门,这是华严经的意思。净法隐了,就是本觉隐了,始觉显现了。这始觉是从不觉来的,因为本觉隐了,不觉产生了。本觉随染的因缘成了不觉,本觉随净的因缘成了始觉。但是本觉隐了。所以前头开始就讲它是能给真妄,在真妄的心中,真隐妄现;妄现了,又开始明白,叫始觉。依着不觉而起的始觉。
始觉是什么?例如我们学法,闻到佛法了,相信、恭敬、敬礼三宝;能敬礼三宝,这个就是开始始觉了。你一明白了,一学法了,才知道一个是迷、一个是悟。迷了,就叫不觉。悟到究竟了,就叫本觉了。但是这一迷了,再悟,可经过好多过程了。还要先从始觉,开始觉悟就是信佛法了,这个有信心了。信,它不能停留,不进则退了,或者退到不觉,或者往前就进,叫相似觉了。始觉还有位子,始觉的位子就是十信位。十信位,再进一步就是三贤位了。信完了,尔后要求解,解要求明白,更明白;解完了再假修行,没有行是不行的。行就是修行,就要去做,佛教我们怎么样做,你去做。这里头还有些术语那些名词,我们就不说了。
信还有“信、进、念、定、慧”这五个,信完了,还得精进,还得要去做。十信还得到住位,十信满心了,就是十信具足了,完了到初住。咱们现在发的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正菩提心。到了十住的初住位,再发菩提心。比十信位,比咱们现在发的菩提心那要强得多了,力量大多了,他能示现成佛,能到别处示现成佛化众生去。咱们没这个本事。到十住,十住的初住,初住的名字就叫发心住,这个时候发菩提心,再发菩提心。从初住到第十回向,这三十个位子,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回向完了满心了,到究竟证得了分证觉时候的初觉,欢喜地菩萨,真正证得那个本觉的一分;这再一分一分证吧!证到十地。
【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始觉义,依着本觉故而有不觉,依着不觉故才说有始觉。这始觉从相似觉、分证觉,达到究竟觉,能够觉到心源。觉心源故,名为究竟觉。但是还没证得心源。因为不能够觉悟到心源,非究竟觉。
【此义云何?】
这种道理怎么解释,此义云何?往下又重说这段意思。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义。】
从凡夫人从凡夫地开始,生了信心,生了信心有什么现象?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其后念令其不起。这是觉心,一起恶念不相续。说咱们连信位没入,就根据这个。我经常跟我们道友谈论说,我们还没入信位是根据什么?因为不能够觉知前念起恶,后念止其不起。我们想一件事,跟着就想下去了。乃至这都已经过去没有了,他还回忆。我跟我们很多道友谈过,说在家男众女众交过朋友没有?交过。现在还留恋没有?偶尔还想。这就是觉知前念起恶,不能止其后念。
明明知道是不对,咱们现在谁都知道贪瞋痴是不对,看见一件好东西,想自己得到。骂自己两句,或是批评两句,记在心里头放不下。这属于贪的。一天没有觉悟的意思,迷迷糊糊的,这叫不觉。你虽然信了佛,也出了家,常时不觉,不觉的念头非常之多。如果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后念不起者,就是恶不做了。咱们说诸恶不做,众善奉行,怎么能办得到?就是你要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其后念不起。觉知前念起善,相续不断。这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了。这才算有信心的,这才真正是佛子了。
那各人问各人吧!说你对贪瞋痴,特别邪知邪见,就是自己知见明明不对,自己还坚持“我就是对嘛!我的都是对的,人家都是不对的”,坚持自己的错误。特别是生死烦恼,贪瞋痴是三根本。特别是淫,男女关系,虽然身出家了,心里还在缘念那个两性关系,所以你六道轮回脱不出去。要想脱六道轮回,要断。断这一个欲念,佛说的就是四十里的急流水,能够止住它不流。有这本事吗?那要好大力量。能断染根,你将近证初果了,断这个粗烦恼。
大家都不愿意暴露丑恶的一面。在菩萨跟菩萨之间,起个念头,或做件事,初发意菩萨什么叫忏悔?要向人家说,向彼悔。在比丘戒没有,比丘戒者必须成事实。造了业,业成事实了。菩萨不行,你发大心的,一动念,觉知前念起恶,已经犯了,要忏悔,你才能止其后念不起,不然后念要相续。这叫觉了。
但是这个觉不行,立不住脚的,还是不觉义。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者,好像是明白了;还是没明白,就这个意思。为什么?不能断。往往一个问题已经止住了,觉知前念起恶,后念不起了;隔一下,它又起了。又起了,你又止吧!说生死根本,贪瞋痴三根本。能把这个治住,你那个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四加行的功夫,你渐渐可能证到初果。你就是菩萨初发心的菩萨,也得跟初果的圣人他们所修的法跟断烦恼是一样的。十信位,还属于三界,还在三界,不能见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17
我们现在大乘起信论讲到觉,觉就是觉悟的觉,把这个觉又分成了始觉,又叫本觉,又叫不觉。因为本觉才有不觉,因为不觉才有始觉。觉这个意思,这上次讲过了;讲过了,重复这么几句。第一个能够究竟明白了,达到究竟成就了,那就究竟了知本性,证得本性,那就究竟明白了。没达到的都叫不觉,从凡夫到十地,从十地到凡夫,全在不觉当中,因为没有达到究竟觉,就叫不觉。为什么要这样讲呢?这以下就开始解释了,这么样的解释原因。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义。】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者,就叫觉。但是这个觉还没能够感觉它的惑;惑就是没知道起惑那个时候那个觉还达不到,只是起来在业上觉知善业恶业,止恶向善。但是这样的觉,还不能算是觉。例如我们现在大家,我们所处的地位还都在凡夫位,况且我们连这种的觉照觉悟都还达不到。我们能够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吗?我们是觉知不对还要相续,相续之中就造恶了。
这如果在因果讲,我们从生住异灭四相。但是我们现在要讲,要先讲灭,后讲异,后讲住,这叫还灭。生起是生住异灭,还灭就是灭异住生。现在灭相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能够觉知前念起恶,令其后念不起者,灭恶的意思。这个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做到了,你只能入信位,只能算是信。这个信还没入位。到住、行、回向,这三十位才能够相似。现在我们还没有入位,所以这个觉还是个不觉。
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令其不起,就是恶不相续。觉知念头不对了,觉知念异;念异是不向道了、不向菩提心了,他马上就止住。现在我们不是这样子,我们觉知前念起恶,还不能觉悟,还要相续,相续还继续造。起恶,这个起是惑。我们只能让它不造业,还不落果报,不造业。就能达到这种功力,已经不容易了。我们现在信位还不具足,还没有相信自己的本觉义,还没有相信自己的本心。连这个信还没有,就连这步功夫我们还得好好去做。如果你能锻炼的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其后念不起了,这算入信位了。在六即佛中,他叫名字即佛,所以叫不觉。以下更进一步解释。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
前头叫不觉,这个叫相似觉。这个前头的叫灭相,灭什么?灭他的念头,不让它相续,不让它继续。生住异灭,咱们这还灭,还灭就先讲灭相,后讲异相,再讲住相,再讲生相。生起是从一念不觉时候生三细相,那叫生。生起的时候,生住异灭。现在我们要从灭异住生,先讲灭。灭什么?灭业。觉知这个念头不对了,就起惑了;起惑了,不去造,马上就止住了,止其后念不起者,不造业了;不造业了,只是还旧债,销灭过去无量劫的业,不造新业了。我们在学习当中、修行当中,常时有这么两句话,就是忏悔的过去业,再不造新的业了。
但是进一步,这个异,异是变异的意思,异是不同的意思。我们现在我执我见非常的重,因为我执故,你起贪瞋痴这些个惑。贪瞋痴惑,不是业。因为贪瞋痴的惑,你就造杀盗淫妄这些个业。如果没有这个惑,这个业是不造的,这种种的变异相就没有了。就像二乘人的观智,二乘人的智慧,他跟那初发意的菩萨,发菩提心的菩萨,初发心的菩萨,没入位的,他觉念头不对了,觉知念异。念本身没有异,念本来没有异,你要起了异了,起个异念,异念就是不同。就是你把你那个念头岔了,念佛念法念僧那个念头变了。变了,就是在你没念佛念法念僧的时候,念就异了。念的本身,它本身就没有什么个异,念的本身没有。觉知起心,起念头不对了,念没有个异相。就是能观的观于所观的,能观的是智,所观异的是生灭法。念无异相,他就是没有我执,就是这个意思。他把粗分别的执着一切的世间相,就像我们执着我们的身体吧!执着我们的身体,身体不是我,执着我。我们经常讲我的,就是对我们的身体分别说,我的,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鼻子、我的嘴巴,乃至我的身体。我的不是我,是我的。现在我们不是这样,我们把我的都当成我了,执着我。初发意跟二乘的观智,他觉知这个不对的,这是属于执着,他能够把这个粗分别的执着相止住,这叫人我执。因为有我执,才起这个贪瞋痴等惑。惑就是迷,迷就是念,念就是念头岔了。现在觉悟了。
因为贪瞋痴造了杀盗淫,这是总说,名词,这里头分别相可多了。我们都是学戒律,在你学比丘尼戒律的时候,在你杀盗淫妄那里头变化很多,什么是重业,什么是轻业,怎么样忏悔,这些都叫异。异是不同。能观之智,观于你所起的这些妄执,这叫异。以能观的智慧,这个智慧就是二乘的观智跟初发意的菩萨。这个初发意的菩萨是入了住位的初发意,不是前头讲那个。前头那是信位,这已经进入住位。以能观之智,观你所观这个异相的人,这在教义上来判,这叫二乘的声闻缘觉,大乘的三贤位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大乘初发意的菩萨,是指三贤位的菩萨,跟这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们所能够得到的智慧,观智,观于这个惑业苦吧!这个只是辨别他,他观智得到的好处,破了我执的,惑业苦就没有了。我们因为我执破不了,你在受惑、业、苦,起惑、造业、受报。苦就是报,叫苦报。什么人能起这种观行呢?二乘的声闻缘觉,三贤位的菩萨。能观的人,观什么呢?观这个执着,人我执,就是我刚才说的,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鼻子,乃至我的身体,你以你智慧观照这不是我,它属于生灭法。这说我执就是执着它为我,其实它不是我,就这么个意思。
这是起惑、造业、受苦,这叫异相。灭是最根本的,到了异相已进步了,进步到什么程度?进步到了无我了。这个无我是指着人无我。他的观力、他的智慧只能达到这样子,能够观到念无异相,只能达到这么一个境界相。要把它过细讲,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就是你色心二法。咱们不是讲观五蕴皆空吗?就是心法色法,没有。但是我们一切众生,我们不是二乘的观智,他不是这样子了,他把五蕴的身心执着为我,所以叫人我执。二乘的声闻缘觉,跟初发意的住、行、向的菩萨,他们能断这个执着,能断异相。菩萨是修二空观的,虽然他修二空观,但是他法执还没破。二乘人他认为他破了人我执,他就成就了。法执的,他还像我们对人我执都没破的一样,他还不理解。证得声闻缘觉了,跟初发意的菩萨入了住位了,初住位是发心住,这时候他发菩提心,他没有人我知见,但是法执还存在,他又发心。菩萨他是修的二空观,声闻缘觉只是我空观。所以这个菩萨他的法执没破,所以把他并列于声闻缘觉之类的,他没见到法身。这都明达能观之智,所观之理,这个理只能达到人我执的理。这是讲这个异相。
前头那个初发心的菩萨,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者,那是灭相。这个是异相。第一个是灭相,第二个二乘声闻缘觉跟初发意的菩萨,他是异相。如果见了法身的那就不同了,他灭的是住相。生住异灭四相。咱们现在如果是你没经过学佛,没经过归依三宝,没有入佛门的,那根本不知道了。他能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吗?就算我们这些个已经入了佛门的道友们,初发意的,我们是初发心的。一样的,发心、发意是一样的。我们现在连这个第一步没有做到,所以灭不了。没做到的意思,你前念起恶,你后念还有相续,念念相续恶,贪瞋痴念不?当你能够认得心里念头不对了,能止住;止住不造业了,不造业就不受果报了。我们现在连这个第一步还没做到,所以我们这部论就叫起信论,让你信而已,不说你成就了。这是灭相跟异相。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这不是念起,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第一个是不觉。第二个,二乘人与三贤位的菩萨叫相似觉。这个见了法身理体就不同了,他一分一分觉悟,叫随分觉。相似觉,二乘人跟三贤位的菩萨相似懂得,还没有真正的证得。所以他初发意的时候,叫名字即佛。二乘人跟初发意的菩萨叫相似即佛。法身的菩萨他叫随分觉,一分一分,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是破住相,破这个住相。破住相的,从初地菩萨到九地菩萨,他是破这个住相。哪些能破住相的人呢?就是法身的菩萨,从初地的菩萨到九地的菩萨。从初地他证得真如法了,但是一分一分一分证得。初地不知二地事,上一位的他就不知道了。证一分法身,破一分无明。这个时候他的身是真如身,不是执着色身。我们众生念念的执着是这个色身,把法身可就迷了。色身是众苦之本,所以受苦。法身它舍了这个假的色身,证得了真的法身,他是以真如这个心为心,这时候他明白了他无始来本来的本体。这一直从二地到九地菩萨,一地一地证。
在人我执的时候,他也是坚固不动的。法执的菩萨,他也是坚固不动的。他没有登地,没破一分无明之前;法者就是五阴色心之法,他不执着五阴色心的色身为我,而色心的一切诸法是有的,执着这个法。就说六凡、四圣、十法界依正二法世出世间法,他不能了解是幻有,这个法是没有的,但是他又执为实有,不能圆融者,就叫法执;圆融者,法执就没有了。
登了地的菩萨他得知法空的理了,但是他没澈底,他一分一分的知道。这是渐破的,不是顿断的。在初地到九地这个中间还是有分别的,从初地的菩萨到七地的时候,他是破色法的执着,能破了色法执着,一地一地破。八地到九地这二地的菩萨,他破这个心法的执着。这两者有分别,色心二法有分别。咱们讲九相,智相、相续相。初地菩萨只能破相续相,还达不到智相。一直到七地的菩萨才能破智相。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执取相、计名字相是二乘菩萨跟初发心菩萨破的。
在教义上讲他要破惑证真,他一分一分,到什么位子说什么,在教理上讲。如果像禅宗顿超直入,他是顿断的。这在顿教的教义上,他这样讲。这个是次第的讲。一切诸法也是依着境界而有的,能够把这一切法,这叫法执,把这个色法的执着破了,才能够知道这些境界相以万法唯心,才知道是唯心的。这个唯心的对不对呢?乃至到九地菩萨,他知道这个转相也是唯心的。因为生相还没破,无明还没破。就是明心了,不澈底。这时候他执着智,智慧的智,智慧为我,也叫法我执。
法身大士就是咱们说法身菩萨,他觉于念住,念无住相。金刚经,须菩提向佛请求云何住心、云何降伏其心。心无住相,但是他那个请求就想破这个执着。念没有住相。这个时候他的分别粗念相破除了,但是不是一下顿除的,一分一分破的,所以他叫随分觉。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如果十地满心了,菩萨地尽了,满足方便了,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在生起的时候,一念不觉生三细,这叫生相。感灭的时候,可要从灭相灭起,完了灭到异相,灭到异相完了灭到住相,才能够达到生相。所以这个能观的人不是一般的了,已经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能观的人,观所观之理,把这个生住异灭,别相通相,这个时候他就观本觉的智。通是通达的通,不是相同的同。若是通相来说,通则观本觉智,观本觉的道理。本觉本来没有四相的,没有生住异灭。菩萨观到本觉了,本觉没有生相,这叫十地满了,就是菩萨地尽。
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有很多方便。如果我们学华严经的,从那个智慧门里头开,方,就是方便;愿,就是愿力;那个智,慧方愿力智,那个智跟这个智不同的,这个是究竟智了,那个是方便善巧。到这个时候,什么叫方便,满足了方便?就是法。法的用,就叫便。这叫方便。大菩萨的方便善巧智慧,他就用于利益众生的时候,随缘示现,随缘度。他能观到你的因缘是什么样子的因缘,他给你说什么法,使你心开意解。没有这个方便善巧,就没有这种作用了。没有作用,在你利益别人的方便,乃至自己解脱的方便,那就很不容易了。没有方便善巧,度人度己障碍重重,不知如何是好。有了方便善巧了,那就是大用。
到那最后的心,究竟觉,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是最后的心。最后的这个心叫金刚智,用金刚智破你业、转、现的业相,这九相之中破业相。这个业相是什么呢?咱们就说生起那一念的无明。这个时候到这个地位了,他才知道才明白了怎么迷的。咱们归依三宝了,信佛法了,开始觉悟,所以叫始觉了。等到破无明了,他知道跟他最初发心那个心相合一了;最初发心那个智,跟最后这个理,理智合一了。所以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时候,最初在福城东,遇到文殊师利菩萨,生起信心。乃至他五十三参圆满了,到大宝楼阁参了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又让他回去,已证得了本觉智了,又回去回观他最初那一念的始觉智,再参文殊师利菩萨,就使他初念跟究竟觉两个合一;究竟觉的心,跟最初那一念念的信心,如是二心初心难。信心很不容易。
咱们都是入了佛门,都是佛弟子了,乃至落发了,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了,算不算悟呢?就是这么样一个因缘很不容易了,不晓得多生累劫才遇到这么一个因缘。如果你遇到这么个因缘了,你不止去利用它;所谓利用者,就像我们平常说话做事一样,就是利用这个机缘吧!这因缘成熟了。你能够落发出家,能够修习佛法,能够去学习觉法;就是咱们这都讲觉,佛就是觉,学习觉的方法,用什么方法使我彻底觉悟。这就讲的,起信论就讲的让你用这个方法就能彻底觉悟。到了这个时候六度万行都圆满了,方便满足成就了,最后这一念入了恢复本来的本觉。
你那心,觉悟那个心,刚一起来,作为你所观的。这个所观的,这个起的心,所观的就是智慧。是什么呢?因为你不觉的时候,心动。动就是不觉。不觉就叫生相。生相一动,动就起业。业是作用义,有了作用了。只要你动念。这个我们用很浅显的,我们大家在这静坐的时候,也不念佛,也不念法,不念僧,不念世界,一切无念,这个是什么境界?你看坐静的师父,或是禅堂的师父,他坐着,他降伏让它一念不起。一念不生是什么境界相?没有境界,一念不起。念一起了,就动。动了,就坐不住了。如果我们在打坐时候,静。或者人家叫你也好,或者干啥,你心一动,说“有事了”。有事,就得起来了,就坐不住了,这叫动。不动呢?不动什么事没有,清净了。咱们用我们浅显的笨方法,完了再跟佛方法结合,就是用现前的知见,用我们现前这个观,这个知见,这个慧。如果我们念佛,念...,念念无念了,无念了就清净。我们是假那个能念之心,观所念佛的那个境,这个心跟境合一了。我们有相似处,这叫相似处。你自己感觉非常清净,一念不生。但是我们这个没成就,外头境缘一来了,一动,完全又没有了,全部没有了。我们不能定下来,不能常照。失掉照了,就是觉了,失掉觉了。失掉觉了,就黑暗了。因为常照,常是光明的。那个不觉了,就失掉了。
如果这一念相应了,跟这个觉心初起了,两个完全不一样。一念相应了,就不生了,无生了,无生无灭了,就是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所以一切六尘境界都寂静的时候,这是粗相,这不是细相。现在讲这个业相的生相,因为我们依着不觉动了念头,就是动了念头了,动了念头就要生了,一动念头就有生了,一生了就复杂了。你静坐的时候,一起念头修行不下去了。能够返本还源了,再让它一念不起。一念不起,并不是咱们解释一念不起就是睡觉了,那个糊涂了,那个不是一念不起了,不是那个一念不起了,不要搞错了。咱们举例子说,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一般说五十年,他没有动,没有起念,没有一个利益众生的念头。如果他有利益众生的念头,不是佛了。那他可随众生的缘利益众生。咱们所知道的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地藏都如是,到了那个位子菩萨是等觉以上的菩萨,乃至倒驾慈航的那些菩萨,他们就是如是,终日度众生,不见众生相,也没有能度的,也没有所度的众生,必须得这样理解。
到菩萨地尽了,十地满心了,到等觉菩萨了,他那个时候他心跟他本来的觉相应了,合为一体了。觉那个心起的时候,心没有起相,没有生住异灭相了。供养一千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那个无心可不是那个分别心了,理解这个道理。我们经常念那么两句话,“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好像这两句话很正确似的。我想,动千江水,道人心能动吗?能动者就不是道人。是道人,他的心你动不了的,你动千江水、万江水也动不了他,你怎么会动到他心呢?如果我们这个本觉心,能动吗?动就不是本觉了,动是妄。只是让你不干涉修道的人,是这么个含义而已。其实就是一念间,就是错觉。错觉而后,就相续的不觉...,一直到生老病死,执着上了。恢复本源呢?有这么个故事,我们可做参考。两个老修行,修道者在山里头修行,一修修了十年。一个他动心了,要走。他那个道友功夫比他深点,劝他不走。两人又继续修。又修了十年,什么都没得到,那这个他决定要走了。他说不要这么盲修瞎练了,参学参学去吧!再找那明眼人。所谓明眼人者,就是过来人,就是他已经证得的人。他不听他那个同修的劝导,他就下山了。他在终南山住,走到潼关。到潼关这个地点,他到乡村一个小店里头住。一住,当然在山上下来走得很疲劳,在终南山下来很疲劳的,他一打坐就入定了。功夫还是有的,相当有的。在那住一天、住两天,店老板看这个和尚人怎么不动了?他拿手试试,一看鼻子没气了。那这老板不懂,他入定的人是没有了,气息都微细的,你不能感觉他有气息了。他就把他火化了,就把他给埋了,烧了。这一下子他回来找不到身体了,他说“我到哪去了?我在哪里”?他就喊着找我。那这个店里就闹鬼了,现在说就闹鬼了。闹鬼了,这个店还有人敢住吗?不敢住了。
闹久了,他山上那个道友就知道他遇难了。遇难了,就是他肉体遭人火化了。顺着他走那个路来找,找到这个地点,就知道这么个故事了。他跟那店老板商量,他说:你这里是不是生意不大好?店老板说:是啊!自从那个老和尚我把他烧了之后,他就闹,天天闹,他要找我在哪呢?我在哪呢?他说:我帮你把他收了好不好?店老板当然感谢他了。他说:但是得有条件。店老板说:什么条件呢?他说:你给我预备一堆劈柴,木柴。另外给我预备大缸,缸里装满了水。到晚上,你把木柴给我点上,你就不要管了。晚上,就是夜间了。到夜间,他那个同参又来了,隔世则迷,他就在那说“我在哪里、我在哪里”,就在喊。他的同参说“你在火里,大火堆里”。他到火里去找。他说“没有啊”!他的同参说“那没有,到缸里去找”。他又到水缸里找,他说“还是没有啊”!他的同参就跟他说“你入火不焚”,到火里不能把你烧了,“入水不淹”,到水里把你淹不到;“你要我做什么”?这一下他开悟了,他明白了,明白他再不闹了。要肉体干什么?那是生灭相。法体不还更好吗?这开悟了。这个悟究竟不究竟呢?我把它定成相似觉,不究竟。这种觉悟不究竟。
咱们好多的禅宗修道者,我们按教理来给他判断,禅宗的定名是选佛场,开了悟了就成佛。咱们如果拿教理讲,这个悟你只是进入空理而已。进入空理了,二乘人跟初发意菩萨也证得空理了,他只能空人我,他认得肉体是假的了。但是识那就不同了,就像咱们前面讲那个声闻缘觉跟大乘三贤位的菩萨,他们那个观的智慧,观智相同,大小乘都一样的,观智相同;所观的境界相,他是以人我执来修的,只能把起惑、造业、受苦,只能把这个异相断了,这没有成就。在不学教义的,认为这个已经就成就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17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那些阿罗汉他们自己认为他们跟佛是平等平等,他们那平等就是佛也是个大阿罗汉,他们也认为佛也是个大阿罗汉,那上位的事他就不晓得。他把人我执惑、业、苦都断了,他不起惑了。不起这个惑,是人我执的惑。他不造业,杀盗淫妄是世间一切众生六道轮回所造的业,那个业他不造。但是本身业还没尽,在法执他还没有断。在人我执起惑受苦的这些异相,他能断。法身就不同,法身大士他念住,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怎样我们的心不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色声香味触的法,不是说是这个相。到法身大士他念住。念根本就没有什么住和不住,念没有个住相可得,离了他那个心的初念相,破了法执了。破法执的关系,所以随一分一分觉,就叫随分觉。到菩萨究竟,到佛果成就了,他究竟觉悟了。究竟觉悟的时候,得到究竟。究竟时候,他如果心起念,心一起念什么样子?谁能把起念那个念头那个样子能够学出来?学不出来了。觉心起,心没个起相。他把微细的念;微细的念,现在我们还见不到;我们连初念没伏,怎么能知道微细念呢?
例如我们没有学佛的时候,没信佛的时候,你能知道我是起惑了,我是造业了,能把那造业是造吗?想发财,业造大一点,那业愈大愈好,他也知道这个是错误吗?没有。他学了才知道这是错误。不学,他怎么知道呢?所以我们在这个法上,当你没入大乘之后,没登地以前,他认为这个佛所说的法是存在的。是啊!生住异灭的相没有了,生住异灭的法有,这种观念才叫法执。生死涅槃,一切生住异灭,一切世间的法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金刚经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把这个虚假的当成实有的,你圆融不了,这叫法执。懂得这个道理了,一切没有实有的,一切任何法都没有实有的。
登地的菩萨说他见到一分法身的时候,他就觉得一切法也空的,是悟得法空。他悟得不彻底,得一分一分的达到彻底。所以从二地到九地渐渐的破,破什么?破这色心诸法。初地菩萨到七地菩萨,他只能破到色法的执着,心还有,心是心法。必须得八地九地,他能破到心法的执着。必须到菩萨地尽了,方便满足了,一念相应了;那一念相应是等觉菩萨的趣入妙觉菩萨,心没个初相。
这时候才见到原来的本觉,我们说心也好,说信也好,说信心也好,没有念,没有住。无住的住,这叫常住。有住的住,不是住,是幻灭。这个在大智度论上说,他叫等觉的后心。等觉后心叫什么呢?叫慧。这个慧跟咱们平常所说的慧不同,把它比喻金刚慧、金刚定,入了金刚定,入了金刚慧,定慧是均等的。以这个慧,破那个最初开始一念不觉生三细那个业相。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破那个生住异灭那个生相的无明。一念是什么?就是咱们前头这个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者,那个一念的始觉智慧。到最后破了业相了,跟他原具本具的理,理事相应了,理即是事,事即是理。这个境界得入普贤行愿,到事事无碍了。所以叫一念相应。
经过四十个层次,从最初发心住,登了初住发心住,初住的发心起,初住发心的菩萨才能够观的真如理。咱们都是说的,咱们的观观不到的。发心住的菩萨有什么本事?能够化现在一百个世界里成佛。就是一个发心住的菩萨,就有这么大神通。咱们讲神通,他有这么大神通。但是这个才相似,还没证得。相似明白了,还没有真正的明白。也就是换句话这么说吧!到理事相应的时候,他那智跟理相结合了。从他最初发心一直观...,进入真如的理了,到了十地地尽的时候,入了等觉菩萨;等觉菩萨以金刚智,金刚的智慧来破除最后那一念无明,最后那一念。
一念相应,跟你一念相应这个觉悟的心,一念相应这个觉悟的心观所观的相。这个相是什么相?就是业、转、现那个生相,就是生住异灭那个生相。所以在起信论说,依着不觉故心动,心动不觉就是生相,动了就是业,业相。觉是觉悟了,就是开始能觉悟了,这一念的始觉,所觉的就是那个业相的生相。依不觉故心动,不觉就是生相。动就是起业了。觉是觉悟了。因为觉悟了,一念始觉智。所觉,就是那生相。就是来观本觉的理。
从开始那个觉心,初起那个始觉,到最后的观这个本觉。初的觉相也好,中的觉相也好,都是本来没有的,就是心念所起的。心也没个初相,也没个本觉相。就是在教义上来定这个名字,这名字都是假名,没有实在的。不这样标一下,你怎么修呢?好比无明、妄动、不觉,有个妄动的相没有?没有,你觉悟到没有个初相。现在成就究竟心究竟觉了,有个究竟觉相没有呢?没有。
这个是很微细的,这咱们没到这个位子,咱们也理解不到。只是在文字上说,文字不是实在的。语言、文字,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说出话来,不是的。但是它给你指,没有这个,你怎么进入呢?这种道理唯观能入,必须得用你智慧观察。这是从你修的次第,你应当懂得。
在我们现在修的时候,要依着这个文字你很难得进入。你可以一天这样观想,想。想什么?想我一天所经历的,我的眼耳鼻舌身意是虚妄的;乃至我们这个妄心,这个心也是虚妄的。这个虚妄里头含着有真义。这个虚妄哪来的呢?是从真里起的。妄从真起的,那就返妄归真。我们在返妄归真这个过程当中,从你最浅近的生活入手。你一天到晚吃饭、穿衣、涕吐、便溺,一天在生活当中,你从这里头去观察、去认识。
如果依华严的义,你如果没法观察的时候,这个方法你不懂得,你念念净行品,多读读净行品,使你的行,就是修行的法门,就叫行;在你修行的时候,你应该怎么样修行呢?就从你日常生活当中起,这一天所经历的过程,听课也好,吃饭穿衣也好,做些个杂物的事情,或者你大寮工作;可能我们在大寮工作的这些小师父们,他心里头有“唉呀!人家还能听一听,我连听也不能听,我一天就是做饭、烧火,我怎么能成佛呢”?如果你这样思想是成不了。如果你把思想换一下,我这是做佛事。佛事,就是我做觉悟的事情。我们烧火怎么觉悟?烧火,没有烧火。你心里另一个观想,你烧火,把火当成智慧,什么遇见火都化了;用你智慧火,化你的烦恼焰。用你智慧火,把你的烦恼焰就化掉了。你高高兴兴的工作,烧火做饭。把这个功德回向,跟他们在课堂听经的是一样一样的,跟那参禅打坐的是一样一样的。
如果你不这样想,那就变成烦恼。一年烧火,两年烧火,三年烧火,烧了五、六年了,还进不了班,完了还让我烧火。你要这样想,那就烦恼了。那就烦恼的焰了,不是火焰了。你想,这个事情做起来多好,用不着我修行了,他们吃我烧火做的饭,我就有一份。他们谁修行,都有我一份。这是功德。特别在常住当执事的,他的修行非得照经上讲的打坐、参禅、念佛,打佛七,一天念上十几个小时,这才叫修行。我头几天是打七,现在我来讲大乘起信论,算不算修行?这是造业吗?是在造业。造这业不同,是善业,不是恶业。业有两种,有善,有恶。
我说这意思就是你善用其心。咱们讲这个不觉,又始觉了,就是心的观念。我们现在社会通俗叫认识论,看对这个事情怎么认识的。人家在那学佛经上班的,初级班,高级班,人家上来都有智慧了,人家都起观照了。我在这烧火。烧火,有什么观照?烧了一年,还在这烧。从十几岁烧到现在,烧到二十多岁了,还在烧火。这是你不会想。佛法就是思惟,思惟就是观照,观照就是智慧。观就是智慧。一切诸法,不论你干哪一个法门,都是世间相。你认识这是世间相,我不做,别人也得做。如果现在我们这好几百人,没人做饭了,谁吃?大家都饿肚子。那还行吗?必须得有发心的。所谓发心者,发什么心呢?利益众生的心,就是菩萨。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到十地,他怎么到的?他得发心利益众生。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你把世间的觉悟觉到了,就是佛法。到你听佛经或是听什么论最深处,你不能进入,怎么办?回来。回到什么地方?回到最浅处的地方,从那最浅处你开始。那个我不懂。你找你懂得干。你懂什么?你懂什么,你干什么。一样的,干什么,不执着什么,你不要执着它。吃饭并没有吃饭,烧火也没有烧火,这种意念能有吗?修行就在你日常生活中,善用其心。
这是文殊菩萨说的,不是我说的。我不会答华严经的净行品,文殊菩萨答智首菩萨的问。像我们所提出这些问题,智首菩萨都问到了。我们这里头好多道友们是读华严经的,读了好多年了吧?一天一卷。读了这么多年,有什么领悟吗?跟我们讲这个大乘起信论结合到一起吗?能不能结合到一起吗?你读的,读的什么?能不能结合到一起?在你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上殿、过堂、听课,一直到...,都在法界之内,都在善用其心。你用没用?到厕所屙屎撒尿都在行普贤行。这个普贤行怎么行?你到厕所是去弃贪瞋痴去了,把贪瞋痴就变成戒定慧了,知道吧?你把那净行品一百四十愿,你念念都做到,你成了。说我一百四十愿悟不到,悟不到你可以观想,到厕所就弃贪瞋痴去了。每回上厕所,我把贪瞋痴都丢到这里头。常时这样想,贪瞋痴渐渐就丢了。人家不喜欢的。不喜欢什么?贪瞋痴。人家贪,我不贪。
若是从文字上从教理上,这一步一步你感觉着困难,你可以从生活上吃饭、穿衣、睡觉。人家睡觉在做梦,你睡觉在修行,这两个相差多远!睡觉还修行?睡觉就是修行,看你怎么做。你临睡眠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想的?当你一恢复知觉,马上你智力恢复,你又怎么观的?如果你在睡觉时候作梦到了,你说我这是作梦,我认识你,这是在作梦。那你就是在生活当中,我认识你,这一天我都在作梦。管他,作梦嘛!好的,坏的,没关系。我是作梦嘛!烧火,听课,一样的,平等平等。懂得这个道理就行了。
时间是到了,下头有课没有?没有。没有课,我们多讲一会儿可以不?下头没有课,我们再多讲几分钟。
这个要离开文字,书本是给我们一个启发,经典是给我们启发。我们根据它这个道理,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去,这才真实的。并不是非得我在这坐两个钟头。像我们打了七天佛七,一天念十三、四个小时,说这是修行。那我们不打了。不打了,就不修行了?一样的。那个是把你心锻炼一下,完了把这个心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这样你能得到实际的收获。不然你听课听老半天,说些什么呢?什么始觉不觉,弄得你糊里糊涂的,一会儿始觉,一会儿不觉,一会儿分证觉,一会儿随分觉。觉就觉了嘛!不觉就不觉了嘛!这上是讲次第的。所以你来判断你功力到什么地方了,起这么个作用。
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可以跟你所学的结合起来,就叫自己认识自己。很难!恐怕我这么说,谁都不接受,“唉呀!老和尚,你胡说八道,谁还不认识自己”?我说一个认识自己的都没有。我说认识自己的本觉,不是认识自己的迷了,那个糊里糊涂,那叫不认识。听课呀!要会听。听课得学。你不会听课。会听课的,跟你自己生活结合起来,这叫会听课的。把我听来的,我听来就拿来用。用什么?用在你的生活。你不用在生活当中去,那学它干什么呢?特别是我们讲的究竟觉,入了菩萨地了法身觉,咱们连边也摸不到。法执,咱们连人我执的边还没沾到,一天就是我我、我的我的,你烦恼就从这上起来的。你观观吧!我们很烦恼,你找找,为什么烦恼?烦恼从什么地方起的?那烦恼又没有了。没有了,到什么地方去了?一会儿又来了,又从什么地方来的?咱们一天就是烦烦恼恼、烦烦恼恼,是不是这样子?我说的对不对,你们做参考就是了。一定要跟你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你做一件事,不是给我自己做,都是给别人做。
所以我为什么到那去发愿去,帮助他们修能仁寺?因为在宋朝有一个老和尚,真歇了禅师,他就圆寂在这个能仁寺。他以前做过鼓山涌泉寺的方丈。我最初也在鼓山涌泉寺学的。我在鼓山那时候,对这个真歇了禅师我就很羡慕、很向往,后来他们建议我们到能仁寺去看,能仁寺就是在宋朝时候他在那过方丈,就圆寂到那。一切事没有个无因的,都有因。有因必须得有缘,缘才能帮助他成熟。有因无缘的,不可能。有缘无因的,也不可能。因缘和合,诸法生起。我头两天天天,我经常想到他的话,所以我又提起,经常我讲经有时提他的话,我拿他的话做我自己的比较学习。他有两首诗,我现在就感觉到了。他说“讲道论怀实可伤,终朝身卧涅槃堂,门无过客窗无纸,炉有寒灰席有霜;病后始知身是苦,健时独为他人忙”,我就想到这句话对我非常打动。当身体强壮不去修行,就咱们说的不去了生死,不去断烦恼,这讲讲,那讲讲,这做点,那做点,“老和尚,到我们那去一下吧!给我们讲讲开示开示”!那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就跑去了,就给人讲去了。对我自己呢?当你自己生病了,当你自己烦恼来了,我没办法了。你好的时候尽给别人忙了,也没想到自己该修行了。所以想到了,现在已经不行了。“健时独为他人忙”,还可以了。现在不健了,你老了,应该放下了,照顾照顾自己。他是后来才照顾自己的,这两句话就是他功夫,“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总不妨”。所以他叫真歇了,真正歇下来了,真正了了。希望大家真歇了,咱们这个了把它结了,了生死,断烦恼,证得涅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19
法身菩萨就是登了地了,登地的菩萨他能够观察到心无住相。住就是观照的时候,住于法执。咱们在读金刚经的时候,金刚经上教授我们应无所住,这样来生我们的观念。生心,就是生的心的观念。那个含义说,你在六尘境界相不要执着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就比那个深入了,是地上的菩萨,法执很坚固的。没登地之前,在三贤位,在声闻缘觉的二乘地,对于法的执着是牢不可破的。登了地的菩萨,就是现在我们所要讲的,他破除法执。所以他觉察到念住,念住就是心对于五蕴的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咱们开阔来说,心法就分受想行识,色就是色,一切境界。对于五蕴的色和心,虽然是他不执着为我了,他认为这个色心诸法是决定有的。也在金刚经上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法尚应舍的时候,三贤位的菩萨,二乘的圣人,他们是放不下的,这个是执着的。登了地了,认识到了世出世间法幻有的,幻有的就不是实有的。要能够这个不执着了、能够放下了,那就圆融了。现在我们距离这一道关还早呢!还没达到。因为我们现在对于人我还没放下,但是我们能够理解到,依照佛的教导,依着大乘的经典,我们能知道。知道,但是我们不证得。知道了,没受用。没受用,照样的执着。
我们举个例子说,得有事实。我看我们诸位道友,我们普寿寺是持银钱戒的,第一个持银钱戒;第二个,男众跟女众说授受不亲吧!那要接什么东西必须把东西放到这,放到地下,完了再来拿,那授受不亲的。这是依法,这是对的。对的,是对的执着,这也叫执着。我们现在不说教外了,不说佛教外,不信佛的。就是信佛的,只有普寿寺,只有普寿寺的师父们才这样做,其他你们看见过吗?没看见过。对不对呢?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地位,很对。但是要像我们讲的法身菩萨,这是绝对不对的了。在什么位,说什么话。我们一学到法身大士,圆融无碍,那不止,我仅仅举这么一件事。我们现在是怎么样呢?就说这个执着上头,我们是有选择的执着,不是普遍的都执着,是有选择性的。什么叫选择性的?我们能做到的,我们还是要做。我们做不到的,那就没办法了。例如说我现在讲课,你们穿着这么厚的袜子、穿着这么厚的衣服;偏袒右肩,没有一个是偏袒右肩的,包括说者、听者。咱们要现在偏袒右肩,把咱们冻得可能就...,就是有暖气也不行。相信不?这个就圆融不了了。说:我们是特冷。西藏冷不冷?西藏拉萨还好一点,到后藏西康,到江孜,到昌都,但是进了听经讲堂,到了上殿的时候,必须得偏袒右肩。看见la ma披那个没有,他偏袒右肩。是不是常这样子?不是的。有时他们一进那殿冻得飕飕的,他把那个大舡,大舡就是披风,把披风一披,包得很严。还看他戴那个帽子没有?把那帽子一戴,尖尖帽,把脑壳包得很紧。我说:怎么不偏袒右肩了?他说:冻得太厉害。我说:冻得太厉害了跟冻得不厉害了是一样的,平等的。
说这个意思是什么?这是比喻,有时现实的情况之下,我们现在在什么位子说什么话。我们要把法身大士的境界拿来我们去做,你会堕三涂的。地狱、饿鬼、畜生道等着你,你去吧!但是我们知道。但是知道,我们没入位,我们还放不下。现在你们诸位大多数都是女众的多吧?你度众生,男性跟你说:我们结婚去吧。能不能跟他结婚去?做不到。我们往往有些学了佛法之后,把那个境界拿到现前来,对着他不愿意做的事,他就可以拿着圆融法身大士的境界自己来承当;感他愿意做的事,他不要法身大士了,那就我行我素了,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说学法不要死于句下,不要死于句下是不因为这句话这样说了,我就照着这样去做。办不到,因为你现在不是那个身分。
现在咱们这个世界上好多国家讲民主,美国最讲民主了,我在美国生活过,来来去去的十五、六年了,是最不民主。他看你是黑人、是黄皮肤人,那绝对差得多,工资也不一样。那警察对待你也不一样,白人他放过了,你是黄种人、黑人,他不放过的。他不是讲民主吗?民主是说的,不是做的。到做的时候,他就有拣择了。这是现实生活当中的。我在北京坐汽车,我一个亲戚;那北京,你汽车压到黄线,你马上得停下来,起码罚你最少最少一百块钱。如果我这车上有高级警官,警督,他就下去了,问那警察说:我要到哪里去,怎么走?他给他先敬个礼,说:你往那边走。踩黄线的事不问了。你说平等吗?你要踩到黄线,汽车开着压到黄线,不行。这叫什么?在哪个国家,任何,他只要是人,天理、国法、人情。
咱们现在讲的是理法界,讲的理,咱们这个理是佛说的。这个理,咱们有时候讲心,就是心理,咱们讲这个理绝对是平等平等的,不管他黑颜色、白颜色,任什么皮肤,不论多高级的,咱们这个法就是法。法,什么法?觉悟的法。你没觉悟就是没觉悟,冒充不行,什么世间的力量都没有用。觉悟了,就是觉悟了。当你没有达到那个情况之下,就是你没证得的时候,你不容拿证得圣人的来用到你的身上,不相应。咱们平常经常听人讲,感对待自己放逸的时候,他用的是大乘法;看见别人要干什么,不如意,他用的是小乘法,他用的是人天法。我们讲情理、讲道理、讲真理,没有一个讲真理的。平常看跟人家吵嘴闹架,说:你这人不讲理。我听到都是不讲理,哪个讲理?你讲的什么理?符合你的意愿,符合你这帮人的意愿,合理了。不符合你们的,不合理。古来说法不加尊,那国家定的法律,那高尚的人、有权力的、有势力的,法就没有了。咱们现在讲这个法可不是这样的法,咱们那个法是真正平等平等。如果你没证到这个位子,你想用这个法,你用不上的。
为什么我说这么多话?目的是我们当初最初听华严的时候,好多的同学用这华严的道理,来用到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去,那是绝对错的,那是堕三涂。如果你能下到地狱里去,把地狱当成是兜率陀天,或是当成了帝释天,你得有那个本事,就是你得通了,真正是通了。我这是打个招呼,我们学了那个高深的法,不能用到现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因为什么说这些话呢?我昨天回去考虑,我本想把那个最不容易理解的法,你在最浅处用,这是观心的方法,可别用到生活事上去,用到事法界你行不通的,那要犯错误的。我是让你在你修观,最深的法你进入不到的时候,你从你日常生活当中去体会,跟那法就圆融了。你想想,你本来具足的,跟佛无二无别的,这是对的,绝对对的。但是你想像佛那么样自在,你办不到,绝对办不到。你生老病死苦来了时候,你就解脱不了了。说的是解脱法,行的是执着法,是这样子的。你要想它圆融。想圆融,等你证得时候。
因为这个说法身大士的菩萨,他觉察到念住,念无住相。念就是思惟,就是你的观,你观一下子;又可以说觉照,你觉照一下子。觉照什么呢?就是待你能观的人。你要是法身大士,是能观的人,就是法身菩萨。当他证得真如法的时候,他是以真如为身,咱们是以色身五蕴为身,完全不一样的。法身大士他不执着你色身了,所以你把门锁不到,乃至二乘人都锁不到。你锁上,他以神通力,他出去了,因为他空了。但是二乘人在法上就不行了。
我们是什么样情况呢?我们是念念不舍的执着你这个肉体,念念不舍!因为生老病死你没办法了,你病痛你没办法了。因为你念念执着它,它痛到你心上去了。痛到心上去,你就忍受不住了。因为你执着色身了,你就把你法身迷掉了。这个色身是一切苦的根本,像八苦交煎,生老病死,那是都能体会得到的;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求不得。这求不得包括得很深,你所求的,你得不到,你就苦了。这样的来观照。
我们现在是执着色身,迷了法身,所以一切苦你不能够脱离。怎么不能脱离呢?心脱离不了。我们经常爱说的两句话,有觉,有知觉觉到了痛苦,没有个痛苦能痛到你的知觉上去,叫有觉觉痛,无痛痛觉。如果你觉变了,就是你觉悟那个觉变了,法身大士他变了,他是法身,那你在肉体所受的一切苦,八苦交煎都没关系了。在这个时候,你经常这样修观吧!我们跟诸佛菩萨所有差的不很大,就是这一点点。这一点点就通不过。通过这一点点,你就是菩萨、就是佛了。因为他舍了这个假色身,他证得真的法身,看着他的色身跟我们色身是一样的,都是肉体的。但是不同了,他心是真心,身是法身,这就是悟得了他的本体了,就是咱们前头所说那个本觉,无始的本体。但是法身大士有分别的,十种,乃至二地到九地,初地跟十地不同的,跟初地、十地不同的。
那就是法身菩萨他觉察到念住,念没有住相,就是无住。金刚经说无住生心,无住生心所生的心不住色生,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就是不住六尘境界生心。心还有生吗?无生。这个住念呢?念也是无念。十法界的依正二报,生死涅槃,包括世出世间法,都是幻有的,都是不实。如果把这个幻有的当成实有的,就不能圆融,这就叫法执,执着法。
这个法身大士他登了地了之后,他证得了真空理了,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但是他没到彻底,从二地到九地,他是渐渐执渐渐破、渐渐执渐渐破,初地不知二地事,二地不知三地事,他就不能够知道上位的事情。这是就那个色心之法来分别的,从法执来分别的。
初地菩萨一直到七地菩萨,他只能断智相,破这个色法的道理。心呢?还不行。心,必须到八地、到九地菩萨,他破你心法的执着。以前讲过九相,但是业、转、现,九地菩萨也没达到,业、转、现三相没有达到。还有七地菩萨,七地菩萨没达到。初地到七地只能破到色法的执着。八地菩萨他破了心法执着的一分,他就认为他跟佛同等了,他也不度众生了、也不上求佛道了,认为他已经完全成就了,跟佛无二无别。十方诸佛来劝导他说还没有,必须还得度众生,还得再进修,进一步才能破掉心法的执着。
到智相、相续相的时候,初地菩萨破相续相,只能破掉他分别法执。在讲教义,他是非常详细的。咱们讲禅宗,讲参禅的,明心见性,成佛了。他不依着教理的,还没有懂得这个意思。必须你学过教义的,不论你按四教学也好、五教学也好,都可以。从初地到十地,只能破这个分别的法执。俱生的法执,跟起心念动,念动的时候,那个时候执着相。到心法的执着,这是破色法的执着。到八地,他知道一切境界相唯心识所变的,没有境界相,所以才破的上三相。感到九地菩萨,他知道那一念不觉,那个转相也是唯心的。但是咱们讲到生住异灭那个生相,九地菩萨还没破,还没彻底,这是心法。这个把它总的说来,不这么去分别说,就叫法我执。
所以三细相对着六相来说,就是智相、相续相都叫粗相,业、转、现叫细相。转相对着现相说,或业相来对着转相来说,对着业相来说,就是刚生起那个,一念不觉生三细那个业相,生起那个说。这个通通都叫分别粗念相,不是细的,分别的粗念相。细念相到十地菩萨地尽了,方便满足,一念相应,顿觉。顿觉是什么?佛说相应,觉他那个心起的时候,没个起的相,心无初相。是远离了那个微细的心念,得见心性。这个时候得到的就叫究竟觉,心即常住。
九地跟十地菩萨相差的就很大,这后头这几句话讲这个。十地菩萨跟等觉菩萨叫地尽,地满心了,菩萨地尽了,满足的方便。这个方便,方者就是说的法执,法,便就是用;他执着在六度万行所有利益众生的法满足了,行满了。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一念!这一念在教义上来讲,他是等觉最后的心,把它比喻成了金刚的智慧,这叫最后的金刚智。以这个智慧才能破业转现三相最后的一相,破业相。业相是什么?就是咱们所说的无明,生住异灭那个生相。一念不觉生三细那个一念,跟这个一念相应了,觉了。咱们讲不觉,不觉有始觉,这始觉的智慧跟本觉的理,原来的本觉,本觉了,一念不觉,到这个地位上,他一念的始觉智跟本觉理相应了,就叫一念相应。这一念相应是指到这个地位了,始觉的智跟本觉的理相应了。咱们也经常说初发心时成正觉,初发心就必须登了初住的菩萨,初住的菩萨叫发心住的菩萨,他能观真理了,观真如的理。从那时候开始,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了现在这个位子上了,十地满心了,就是得见心性,心即常住,这就叫究竟觉,这才叫圆满,跟他本觉理相和合了。
就是觉的那个心起了念了,又观所观的相,这一观相起了念,这一念,一念就不觉生三细,业相就是生相,就是念头。一念不觉心动,心动就是那一念不觉,不觉就是生相。一动,动就起业了。你坐着不动,什么事都没有。一动,这指说心,你心一动,就叫不觉了。这叫业相。
那么这个觉就是觉悟了。从开始说,从不觉,本觉的不觉,不觉而产生了始觉智,那个就叫始觉智。所觉的那个就叫业相的生相。这个念跟那个业相都是观空的,本觉也空的,所起的这个念还是空的。心初起的时候,无有初相。等他要一起辨别的利益关系,或者一生再去分别了,这叫无明不觉了。这是妄动的初相,无明。这个很难得理解。
过去在唐朝时候,有个宰相叫鱼朝恩。有一次,国王接见一个老和尚,是国师,国王封的国师。这次这个皇帝召见这个国师的时候,鱼朝恩在旁,他就向这个国师请教,他说:国师,什么是无明?无明从何起,何者是无明。国师怎么答覆的呢?说:你个奴才都问佛法?并没直接答覆他,骂他一句,说:你个奴才,还向我请问佛法?这鱼朝恩就火了,他是丞相,他说:我这奴才只是皇帝的奴才,我不是你的奴才。我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你叫我奴才。当时他就冒火了,发火了,烦恼了。国师就笑了,我跟你说:无明从此起。你问无明从何起?就从这起来的。何者是无明?此就是无明。好像这四句话,通俗里面随便的话,但是这鱼朝恩就明白了,开悟了。
大家想想看吧!咱们都有无明,咱们这个烦恼可是粗的,没有这么细的。你想想,你为什么烦恼?当我们不高兴的时候,这烦恼有从外边境界相来的,有从你自己内心起的,这是内五蕴。当你心里烦恼时候,不高兴的时候,或病痛的时候,反正外境的忍辱心起到不安时候,你可以静下来,这就是用功夫的时候了,你坐下,你也想这打哪来的,烦恼从何起?什么是烦恼,何者是烦恼?你找吧!你一找,一观,没有了。这每个道友都可以试试看,当你不高兴了,你查查原因吧!从什么地方起的,追着它的根。我们可以借用刚才我说那话,烦恼从什么地方起的?什么是烦恼?你查一查吧!一找没有了,没有就悟了。烦恼没有了就清净了。一会儿又来了,咱们这烦恼不断的。有的是外头环境色声香味触法引起,有的是内五蕴受想行识来的。受想行识来的,你还不觉得呢!咱们说粗的,不说细的。烦恼很不可思议,咱们讲这个深奥的佛理,烦恼也是很深的佛理,想想,这样想。咱们再简单说,你心里不高兴,或者心里很喜欢。在你最高兴的时候,你静下来,千万别高兴,你想想,什么促使你这么欢喜?在你不高兴的时候,你也这样想想,无缘无故的为什么心里突然间就烦恼起来不高兴了?找找为什么不高兴。高兴从何起,不高兴又从何起。你要不追则已,一追全部没有。
我们可以说当你觉察的时候,你能觉察的心,觉察你这个烦恼,觉察你这个不高兴。我因病引起的。你再找找病的根,因什么有病?病怎么来的?一个一个你这么追,追踪。这都是妄想的动相。妄就不是真实的,虚妄的。为什么我们把虚妄的当成真的?这是我们所追查的,还是从人我执开始。现在我们讲这个业相,这是细里头的细,是极细的极微细的相。所以远离微细念。你要远离的微细念,你必须从远离的初相。初相你还没断,你怎么能达到微细呢?五蕴境界你还没观破的时候,你这个能觉悟的心非常的初步。你因为信佛了,学了佛法了;就连这个极浅显的道理,你没学佛,不是三宝弟子的话,没归依佛门的话,你不知道,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咱们把那个始觉讲的,从我们现在开始的觉。因为学佛法了,我明白了。明白什么了呢?明白我过去的生死、过去的业。我们只能在业报时候明白,还不能明白惑。业报是你起惑才造成的,惑、业、苦。你不起惑怎么会作业,你不作业怎么会受苦。你在苦上想断,断不了的。要怎么断呢?在惑上断。断了惑了,业没有了。业没有,苦就不受了。完了再一步一步一步来。到修到菩萨地尽了,方便满足,一念相应,这时在你找缘因的时候找着了,心初起的时候。咱们还观察不到。菩萨他历多劫修行,达到这个十地满心的时候,满足方便,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所有前修行的方便,有前头修行那些个积累的智慧、积累的断惑,他才能达到一念相应。
我们从教义上来讲,我们才知道我们懂得什么叫究竟觉。我给它加一个,像这个法身大士十地的,他是次第的,一地一地一地一地。有没顿悟的?我来说是没有,我认为没有。人家过去经论上都说顿悟。顿是顿的渐,不过他来的利,他智慧的利。举个例子说,你看装订书籍,装订咱们这个本子,最初这个本子是杂乱的一张纸夹在一块的。拿刀把它切成四边,那刀非常的锋利,这一刮,切了,切齐了。他得从第一张纸才切到第二张纸吧?不能跳过去吧?看到可是一刀切下来的。一刀切的一百张纸,有没有次第?一刀切了,好像没次第。其实,隔一张纸也不行。第一张纸切完了才能切到第二张纸,第二张纸切完了才切到第三张纸,它还是渐次的。不过那个渐次就太快了,一下就没有了。像人家死亡,一切事都可以用这个理解,没有顿的。顿即是渐,它顿的是顿那个渐。那个渐次不能丢,能丢过一个吗?说我从二地就跳到五地去了。不可能,绝对办不到。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19
从凡夫地,一下跳到圣人堆里去了,有没有?有。咱们这个历史的,咱们那些祖师,像六祖大师,大家都知道,顿悟,说他顿悟成佛。我是依教理说,不可能。顿悟是顿悟的理,事上不可能。佛教导我们,教授的方法,理虽顿悟,理上可能顿悟;事需渐除,事上非得一步一步走。咱们看飞机在天空飞,是顿的吧?咱们在这想到美国,坐船的话好几个月,看船开的速度如何。那飞机呢?十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它是不是要经过一地一地的飞过去?它能跳过去飞吗?顿者是把那些渐的超越,它不能跳越的。你看着没次第,实际都有次第。咱们看见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降生,完了夜睹明星,顿悟,就成佛了。他是在兜率天降下来的,是等觉菩萨降到人间的。你只能加行功力,超越的速度,超越三昧;实际上并没有超越,他是过去积累的。
好多人看见,看见好多人,咱们就拿好多人来比吧!有的他智慧很聪明很大,他一闻就会了。有的学十几年,还不会。他也是从那十几年过来的,咱们只能够看到他现时,不能看到他所有走这个历程怎么来的,你不知道。看着是顿,实际上顿就是从渐来的。没有渐,怎么有顿?想方便取巧,走直路,你必须得走弯路;没有,你直路走不成。若懂得这个道理了,你修行得一步一步来的,不是你急躁冒进。
现在我们很多道友找方便,要想学密宗即身成佛,能办得到吗?我们只是看见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即身成佛,生下成佛。那是等觉位菩萨。都如是,看对哪一类根机说。对哪一类根机说,就是观察他过去的渐,走得很长的时间了,他所积累的他的智慧,到今天再一点他就破了。就这样一个问题。你还是得念佛要一心念,把你的功行积累了,惑业消了,极乐世界就现前了。你一个障碍没消除,去不了的。都如是。法身大士他这也经过多生累劫修来的,他惑是一个一个破的。
所以我们经常在教义上说有这种话,禅门一炷香,顿超直入,立证菩提。在现实的境界讲是这样子,事实上他积累的已经积累一步一步一步的,不是一生的。咱们看那个人很聪明,一学就会;看那个人很笨。这个就是个人过去的历史、过去的惑业。因为我们不能看到因缘。为什么佛要观机说法呢?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学佛法时候,就是学觉悟方法、学明白的方法时,他有时候这样说,是对这帮机说的;有时候佛说法又对那帮机说,又那样说。例如佛初对五比丘说法的时候,那五比丘就证了果了,一说他们就开了悟了,只是五比丘。那佛在世时候,是不是凡是佛弟子都证得阿罗汉果了?也不是这样子。有的见佛闻法,闻法开悟,顿悟无生。他那个无生只是二乘的境界了,他只能断到人我执,法我执连边还不知道呢!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佛所说的修多罗,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修多罗翻契经,就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这个理跟机,机就是观机说法,机就是事,事跟理必须得相合。大乘经教义里头是这样说的,若有众生能观无念的,则为向佛的智慧。
不论男女老少,能依本觉的理,才生起来始觉的智慧;完了以这个智慧再观那个理。念佛也如是,修观也如是,参禅打坐,就像咱们学习也如是。观想你本觉,本来的那个本觉。本来面目是什么,禅宗就参这个话的,叫参话头。把你念头打死了,许汝法身活。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是向那个无念处,以有念达到无念,让你观,让你参。这个观、参,就是你产生一念的正念。一念!要有第二念了,不同了。只是一念。为什么咱们拜佛的时候,或你做什么时候,前头加个一心。二心,不行了。叫一心。一心,还是有心。有心,达到无心。一念,这个念是正念,一念正念。念什么?向无念处去,这一念向无念的念。一念要达到无念,连这一念也没有了。若有第二念,达不到本心了,那跟心源跟那本觉不相应了。大乘经是这样说的,若有众生能观到无念的,那才真正的向佛的智慧。只是一念,一念成佛。
一念是达到,把这一念也没有,叫无念。如果你念佛能这样念的话,达到无念处,成了。若是有第二念,就跟那本觉、跟你那心源相反了,一有第二念就相反了。这一念的正念,念到成佛的时候,他究竟成就了,一切的方便善巧都没有了。方便善巧是你不能达到一念,想一切办法、想一切方法来度你,来使你产生达到这一念。一念而达到无念,无念是佛智慧,佛智慧是无念的。
咱们这讲的本觉,也就是本觉义,也可说真如,也可说一真法界,也可说佛性,都如是。从十信开始,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再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经过三贤位子,再经初地、二地到十地,都是一念观无念,这就是正观,用这个来照。这时候先破灭,而后要销灭异。灭、异破了,再破了住,最后再销灭生,这叫还源观。生住异灭叫生起观。生起一定要还源,不论哪部经、哪部论所说到究竟处,都让你观无念。说:我在念。念即无念。拜佛,拜即无拜。
好像我们这说话是圆融的,听起来好像不合道理的,无念还要念什么?必须有念才能达到无念。你从你开始的发心,才能达到佛的智慧。有时候这个智,属于修行人的智。修行人用观智,观照。观照什么?观照是我向。这个向是能向,向什么呢?向佛。第一属于能观想的观,向。第二就是属于佛。你观无念这个观,就是能向。无念,达到佛的智慧,那就是所向。
对于这个问题,现在咱们这一部论讲就是你生起这么信心;不是你能修行得到,现在还没到这个程度,只要你能够信,认为这个说法认为这个佛的教导是对的。咱们最初讲体大、相大、用大,无念就是那个体大,就是本体。向这个无念去做,向这个本体去做,得用观想、用念。念即无念。用观想,观即无观。这属于方法了,这属于相跟用。体、相、用。
懂得这个道理了,大方广佛华严经你明白了,不论他说好多,一百卷,一千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这样。大方广,这是体相用三大。为什么佛在法华经上授记品,给咱们都授记了,给咱们在位都授记了。未来一切只要受过三归的,佛都授记了。但是你本来就具足,佛不授记你也是。本觉!人人都具足本觉智。
咱们这讲的是无念。无念,无住。无念、无住就是你体大。向无念上去观想的,就是相大、用大。体相用都在其中。如果你没有信心、没有愿力,你办不到。有了信,有了愿力,再假这个观行,这才具足了修行的资粮、成佛的资粮。信愿行三者,这是一切修行人必备的资粮。智者大师经常讲这个信愿行,印光老法师也是讲信愿行,华严经就是讲信愿行。你先得信,信了之后你才发愿。不信,你发愿吗?发愿,要去做。三个联合起来,资粮具足了,这就成佛有份了。如果没这个,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办不到。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三个必须得具足。你发愿生西方,你先得信,你才发愿。信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我生到那去,闻法去,求法去。在这个娑婆世界,你想遇到一个善知识,很难。你到极乐世界去,那太容易了,莲池海会每一位都是善知识。
你在我们现在当前这个时候,说我们现实的境界,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虽然这个时候还是末法的初期阶段,到了末法的中期阶段,到了末法的末法末法,到了后期阶段,现在咱们这个聚会说这些经,没得了;连这个假的僧相都没得了,那这是真正末法。在这个世界求善知识,你赶快生到他方净佛国土去,到那都是善知识。这个世界求没得了,真正的没得了。再说了不起怎么证果的,那不说了。像我小时候学法时候,像谛闲老法师、月霞老法师,那时到处都是,那些个大德,在那个时期。再往前,满清再往前,到明末的时候,清初的时候,像蕅益、莲池。像莲池大师到北京拈花寺去参遍融老和尚,人家都说他是地藏菩萨化身,遍融老和尚他平常一句话都不说的。你去问他、参他,他就告诉你老实念佛吧!念地藏王菩萨,他的样就像地藏王菩萨。因为他就是地藏菩萨化身,后来说他是地藏菩萨化身。他圆寂的时候现的圣德现相,说地藏菩萨化身。像这样的大德,像我那个时候,我初参学的时候,当小和尚时候,虚云老和尚、弘一法师、慈舟老法师、印光老法师这都在的,这一代大德。现在你要再找这样一个,有吗?你在这地球上找去吧!说时候很容易,做起时候很难!
其实我常跟我们道友讲,我说你把经本打开,你打开普门品,观世音菩萨就现前。你别把经轻易看了,那不是观音菩萨说的话嘛!他说的话你照着去做,你不是就对观音菩萨负责了!观音菩萨就把你摄受了。你打开观音经,观世音菩萨现前。你打开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就在。那不是大善知识!哪找善知识去?你打开一切经,释迦牟尼佛就在。你要把它隔离开,经是经,佛是佛,那就错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慎重心,你打开了哪一部经,哪部经你的本尊;例如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是你本尊,他就在前。以这种的观想、这种观力。
现这个所说的到十地以上,到这个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了。是让你信。你做不到,你也行不到,只是让你信。咱们是大乘起信,能达到你信的目的,你已经成就了。你听这部起信论,就是你最大的收获。依着这个信,你再回顾你所学的,不论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哪位菩萨教授你学起来,你把他就认为现在面前,你不要隔离开。你哪找善知识去?在你面前的善知识都在。所有一切法,法就是佛的法身,也是诸菩萨的法身。不要胡思乱想,不要东求西求。求谁都不如求自己,懂得吗?求自己。
我经常爱讲苏东坡跟佛印禅师,他们两个到庙里去散步去,一看见观世音菩萨拿个念珠。那个像,有时塑观音像拿个念珠。苏东坡就问佛印禅师说:观音菩萨拿念珠,他念谁?佛印禅师说:观音菩萨念观音菩萨。苏东坡说:观音菩萨还念观音菩萨?佛印禅师说:是啊!不然他塑个念珠念谁?苏东坡说:我不明白,你开示开示吧!佛印禅师说:你自己去参去吧!我开示什么?那就继续再参观。参观时,一边参,这个时候苏东坡也参观不下去了,就心里想,观音菩萨拿念珠念观音菩萨。等到他参观完了,出庙门了,他开悟了。他跟佛印禅师说:不要你说了,我知道了,我明白了。佛印禅师问:你明白什么?苏东坡说:求人不如求己。注重在这句话。求谁,求善知识,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你面前,你不信,你不发愿,你不行,办不到?释迦牟尼佛不会替你成佛的,不会替你消灾的。灾,你自己消。你自己做的业、你起的惑、你受的报,得你自己去消。谁能帮助你?求人不如求己。
因为你自己具足本觉智。咱们讲的就是求自己,把自己本觉发明出来,让它发现出来,把这迷惑都去掉,你不就成了嘛!还找谁去?先我说现在在这末法时候,找个像倒退一百年的善知识、倒退五、六十年的善知识都没有了。像我这样的二百五,能算善知识?太远太远了,不过比你们早学几天。佛菩萨加持,我记忆力还很好的,我九十岁了,我跟你讲的都是我过去随时看的小故事而已,我没有这个资格。
善知,能善知一切诸法,诸佛的教法。最重要的还要善知机,就是人家闻法者不对机。怎么不对机?我也不晓得你什么根性。要知道根性,对机了,我一说,你就开悟了。那是你前生修来的,你现生遇到佛法,对你的因缘,该说什么法;对你因缘,不该讲起信论。我们若是不对机,怎么办?就把佛说的教法拿来,让你大家自己去找。今天讲起信论,明天讲金刚经,再过一段时间讲地藏菩萨的占察善恶业报经。东讲西讲的,都不对你的机。讲了老半天,你也没开悟。你跟我听了好几个月,或者听了好几年,把你耽误了。你本来是依着所对你那个机,你又依法,完了一修行一发愿就成了。但是不对机,不对机就在那摸索吧!
先要明理,我讲的是道理。起信论,教你对大乘相信,相信你的心起处。你能找到你心起处吗?在什么地方起的?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故事,无明从何起?什么叫无明?无明有个相吗?有个样子吗?有这个名字吗?咱们任何事情就怕你刨根问底;要刨根问底,没有了,那就穿了,那才叫真正明白了。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
所以下文起信论讲你心起什么样子,没有初相可知。说个初相,就是无念。无念,还说什么?无念就没有说,说了就不是无念了。所以禅宗说参话头,话头是无言,没说。你有说,还叫话头吗?那是话尾巴了,一说出来就不是话头了。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因这个缘故,一切众生就是不觉。不名为觉,就是不觉,不能说他觉。从本以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你不离念,所以这个叫无始无明。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
若能是无念了,你就知道你的心相生住异灭,不能达到这个。一切诸佛觉悟了,究竟觉悟了,他证得了心源本觉无念,那也就知道了一切众生的生住异灭相。从无念而有念,是从有念来的。既然说到无念了,又怎么知道有念呢?有念是无念等,有念跟无念是相等的,那是幻化的相。因为众生心里有了生住异灭,所以这幻化相就出来了。老眼昏花,他眼睛还是一样的,他花了,看不见了,眼睛有毛病了。但是老眼昏花也不一样的,现在我眼睛还不花,我还看得见。但是老的跟老的也不一样,就是一切法都不一样的,这叫差异。法愈差异多了,你走的岔路歧途愈多,就是这样含义。
要能够得知无念,你才知道,等你证得无念了才知道有念就是无念,生住异灭相跟无念平等平等。再翻过来说,你知道你烦恼,我们经常爱说烦恼即菩提。不错,烦恼即菩提。你即得了吗?菩提是觉,烦恼是不觉。不觉就是觉。觉了,才有不觉。失掉一边,一切相对法,一切名词法,一切言说法,失掉这一边,那一边不成立了。相对的,那一边没有了,它对不起来了。对不起来了,就都没有了。这个需要琢磨去。我说琢磨是土话,官话怎么说呢?要你去观,观就是思惟修。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20
【而实无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所以在起信论上马鸣菩萨说,实实在在的没有什么始觉,也没有什么不觉,这一切名词没有。有的时候一时同有,空的时候全部空,它自己立不住,平等平等,同一觉故。就是这样子。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染就是不觉了。我们要想把不觉再回到本觉,把这染法翻过来就是净法了。我们把不觉把它翻过来,不觉是哪来的?是本觉来了。再回归原处,不觉即是本觉。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生与无生这两种,生本来没有,是无中生有。本来具有智慧德相,让染污所迷了。你破迷了,翻染了,成净了。翻染成净了,染没有了,那净也没有了。因为本觉随着不觉而生起染污诸法,一个本觉,一个不觉。这个不觉是依着本觉,它们两个不相离开的。像咱们这个手背跟手心,就是一只手,翻过来掉过去还是一只手。本觉就是那个体,就是大方广的大;生出来智相,就是相大;所有一切的业相,业相是不思议的,不思议的业相就是用大。这叫体相用三大,也就是大方广。三个是不相离的,用不能离开相,相也不能离开体,三为一体的。为什么?随染分别了二种相,一个净,一个染。你本觉不相离,染即是净,净即是染,依染而起的。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所以这个地方就讲智净相、不思议业相。这以后讲二种熏习了,最重要的是二种熏习。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薰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
什么叫智净相?依着法力的薰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
【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叫智淳净相。这两句讲不完了,下回再讲。以后到后头讲熏习,那才真正我们该学习的二种熏习。染熏净,净就变染了;净熏染,染就变净了。咱们是在染法当中,现在我们用净法来熏它。我们这屋本来有气味,我们到处点上檀香,把那个(鼻+臭)气驱出去了,就变了香气了。这种含义。我们身上本来是不清净的,这个不清净是有染法。我们现在用佛的教授学习,学完了要去做,来熏习它,它就变了清净了,很快你就解脱了。用那个智慧来照你那个烦恼,烦恼就破了。像我们刚才说的你找找烦恼,一找就没有。不找,它愈来愈大、愈来愈发展。大家好好熏习吧!祝大家吉祥!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
我们上来讲始觉,始觉这一段论文讲完了,我们以下解释本觉。本觉随着染的分别而产生了不觉,在不觉当中生了两种的境界相;生二种相,这叫境界相,跟本觉不相舍离。本觉随缘,随染净之缘生起了二种相。
【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哪两种相呢?云何为二,征启的意思。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这都是标题。本觉随着染的分别因缘,生出两种相。哪两种相呢?一个智净相,一个不思议业相。但是这两种相跟本觉不相舍离的,染依着净而生起的,这两种相就是起惑造业。破了惑,销灭了业,那又恢复了本觉的清净本觉相,这样令我们生起明白我们的心。依着马鸣菩萨所给我们的启示,我们依着这种启示能生起来你大乘的信念,相信自己的真心的本觉义,相信你自己。问:有信心没有?我们的答覆都是有信心,但这信心怎么信的那就有问题了。因此你必须要通过学习知道了,知道我们本具的清净的妙明真心,随着染法的缘生起了一种意念;这种的意念把它说成两种相,它跟你这个本心是不相舍离的,来解释这种的意思。解释这种的含义又分了两种,一个叫智净相,一个叫不思议业相,以下就一个一个解释。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的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哪两种相呢?一个智净相,一个不思议业相,就是业相。先解释这个智净相。这个智净相是依着法力,能依着法力修行的这些众生,把自己内心本具的那个妙明真心作为一个内熏的因,佛法僧三宝这个法作为外熏的缘,因能生起缘,缘能促成。假三宝熏习的力量,就是你学佛学法学僧。因为僧人传达法,法是佛所说的法,三宝是一体的。依着三宝作为恢复你妙明真心的外缘,依着这种力量来熏习,使你再能生起来清净的信心,内外相熏。这时候能断你根本惑,转无明为明,从不觉当中产生你的始觉智,这个智就叫智净相,能够观你原来本具的妙明真心,就是本觉。依着佛的教授教导,你再兼修六度行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是六门你具修,你依着一门修都可以。照这样的来修习,就是你从初开始,现在依着本觉而产生不觉,依着不觉而有始觉,就是与始觉和本觉,本觉的内熏,始觉的外熏,能来对治你的无明。大概是住、行、向这些菩萨,三贤位的菩萨都是依着这法来熏习的。如果登地的菩萨,他就正修六度了,不是兼修了。正修的时候就是能够证得真如理,这是指地上菩萨说证得真如理。所以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叫地上的菩萨。无明是一分一分的破除,法身是一分一分的显现,这时候再起修叫如实修行。如实修行就是乘真如的本体、乘本觉智而修行,叫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是度生弘法的方便善巧智,就是六度万行修行圆满了,六度万行是方便,修行圆满你就成就佛果了,福慧两足尊。这是解释这个智净相,依着这个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
【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
和合就是我们那个八识,我们经常说八识是真妄和合的。真妄和合的,这个是个什么相呢?无明相。因为这个无明相依染法说,一念不觉生三细,就是无明。以下就开始要讲了,业相、转相、现相。现在说破这个,灭这个相续的心相。相续心相是什么?就是我们那个第七识末那、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加七识,销灭这个,使你这个妄想心不让它相续。破和合识,和合识是真妄和合的。这个要破它的妄分,可不是破真分。真分也破不了,真分是不可破的。正因为破妄,才能够显你真正的本来的本觉。我们经常说三德,这个就叫法身德,显现你法身德。破,用什么来破呢?用智,就是前头智净相来破。因为你的智淳净了,能破这个和合的妄分,这个显现了就是你法身德。经常我们说三德,这个就叫法身德。那个智淳净相就是般若德。法身德跟般若德,这个所显的是果上的智净相。这一段是讲智净相。
【此义云何?】
这有个问题,若是这样讲解的话,起信论它有辩论的意思,此义云何呢?前面所说的生灭跟不生灭和合,就叫阿黎耶识。现在要破这个和合识,破是都把它们破除了,那不是真妄都破了吗?妄是虚假的,真是不虚假的。但是你破这个和合识,真妄一起不是都破了吗?征启的意思是这样征启的。以下就解释了,妄不是真。解释的时候就是妄不是真,破妄是正为显真才破妄,并不是把和合识的真分也破了,不是这个意思。
【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
一切的心识之相皆是无明。但是无明是不觉了,不觉可是依着本觉而生起的,它没离开觉性,它是不可坏。既然是不可坏的,那你破妄显真的时候,不但是不破真,而且还显真。破是因,给真做障碍的,是破这个的。你一切的心识之相,心也好,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这七识,是指这个说的。心识之相,一切现在说都是无明。无明不离开觉性。觉性是不可坏相。因为就用真如的法来回答这个问的,以下要讲三细六粗之相,业相、转相、现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业系苦相,这些三细六粗之相全都属于无明的。无明本身也没有相,它是依本觉而起的迷,迷了产生的幻有。幻有非有,幻化的,这我们都懂了,幻化就不真实的。但是这个幻化依着什么起的呢?它是因着觉性而起的。因着觉而产生的不觉。若离开了本觉,那个迷从何建立起来吗?就是妄是不离真的。妄不离真,假这个意义来说这个和合识,真妄和合是假这个意思说的。真的还是真的,所以它不可坏。妄不是真的,所以它是可坏。又能坏个什么呢?它是幻化的,明白了就是了。可坏、不可坏这是在名义上这样来说,使你学习能够有入处。说真妄和合了,两个必须同等的才能和合。两个不同等。妄无自性,说它可坏的。真随缘了,它随缘,它还不变,所以说不可坏。一切心识之相,全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开觉性。说这个,说坏也可以,说不可坏也可以,说非可坏、非不可坏都可以,假名安立的。懂得这个含义,就知道真是永远不可坏的,妄永远是没有的,虚幻不实的,说个坏,标示这个能可以把它销灭掉,也能可以转化的;转化它没有了,幻化本身就没有了。
【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马鸣菩萨恐怕我们不懂得这个含义,未来众生不懂得,假个比方来说,如大海水,它是因风吹动的就有浪了。因风才起波浪,它才动。你说是风吹的吗?还是水自己动的吗?无风不起浪,那当然是因风而显现的。风相跟水相,离开水相,你看不见风了。风是不可捉摸的,是无相的。水相风相不相舍离的。水本身它不是动性,风止了、灭了,动相也没有了。因此来形容这个本觉义跟无明义,动相则灭了。但是水的湿性,湿性是不坏,湿性不随着这个。风止,浪息。风动,浪起。风动,浪起,湿性也如是。浪止,风息了,湿性还是如是。这形容着本觉义不可坏。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象,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如是众生的自性清净心,因无明的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象,不相舍离;但是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这是假大海的水比喻这个心性,前头说的是法,大海水这个比喻是喻,法喻和合了,来形容我们本来具足本觉的自性的清净妙心是清净的,大海水就形容大海水,因为无明的风动,假这个因风动而浪起了。因无明动,而你的真性隐没了。不是销灭,是隐没了。风是比喻,比喻这个无明的法的意思。无明动,清净心生起了粗细的九相。因为风动,这个浪才有大浪小浪。因为无明,而使这个本觉因无明而产生的九相。咱们现在想找一个无明什么样子,没有的。就像咱们昨天讲那个譬喻说烦恼从何起,无明从何起?何者是无明?他骂他这么一句话,他一生起烦恼,这就无明从这起的,这就叫无明,这都没有形相可得的。所以心跟无明没有形相可得的。因为这两种,本觉心咱们本俱的,咱们现在迷了。就是无明,咱们现在还没到这个境界,还不能认识无明。咱们是在三细相的业系苦,这是九相最粗的相。就像水和波那个比喻,就明白这个含义了。因为无明风动,心和无明没有形相可得的,但是它又不相舍离。但是心它没有动的性,无明灭了,那相续相就没有了,相续也就灭了。它本来具足的本觉的义是属于自性的,它永远不坏。例如我们一面大镜子,那镜子上落了灰尘太久了,没人去擦它,没人去管它,你照什么也不显现了。你把那个灰尘擦掉了,纤细微毫的现相都现出来。那尘垢就是无明,那个镜的本体就是识性,得这样来显。迷了,一念不觉;不觉那个迷了。无明跟本觉是不相舍离的。这两种相,咱们现在解释一种了,还有个不思议业相。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
什么叫不思议业相呢?依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的境界。咱们讲大方广的时候,大是体,这个智净就是相大,所产生的一切胜妙的境界就是用大。这是三大。但是必须依体才能显现出相,依着相而显现用。这个用是依着相,相是依着体,三大一体。咱们经常说大是包括一切的,相跟用是依着大而生起的,拿什么表现这个大呢?相和用。这不思议业相是依着智净相,智净相就是体的相大,能作一切胜妙境界就是体的用大,体相用三大一体的,也就是一个吧!把无明、烦恼、人我执、法我执这些个惑业,把它转变成了智慧。这个大就是它本俱的法身。咱们讲三德的时候,这是法身德。把无明、烦恼、人我执、法我执一切都翻过来成了智慧了,叫般若德。这就是法身德、般若德。不思议业相依着智净相能作一切胜妙境界,这是把染转成净,咱们前头讲这个智净相。这是众生的清净心而显现的不思议业的作用,这是不思议业。胜妙境界,就是三德、六度万行。一切功德,就是佛的法、报、化三身德相。
【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德相是什么呢?就是无量功德之相,永远如是,常无断绝;随众生的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前头是总说,以下是别说。无量功德之相永远如是的,常无断绝。把前头不思议业相,把它扩充扩大。佛利益众生都是不可思议的,不用你意识去揣度,这就说显现如来的殊胜的胜妙境界,显现他无量的功德之相。这是善的。那翻过来,恶的呢?所有众生一切罪恶烦恼生老病死苦,这都是一切众生的相,这是世间相。跟佛菩萨利他、自利、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是无量的功德德相,永远不断绝的。我们经常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竖穷横遍含义;对于过去的无量众生、现在的无量众生、未来的无量众生,度生的功德也是无量的。但是随众生的根性不同,他哪一根就对哪一类的法相信,产生一些功德相,他自然相应的。诸佛菩萨的妙用是随顺众生的根器而来的,你的善根深厚者显现不同,你的善根浅薄者显现不同,这叫不思议业,这叫业相,就是不思议业相。它是与一切众生善根相应,这就是诸佛菩萨的智慧德相,就在众生心中显现的。
广说太多了。总的来说,身业现相,佛是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什么相,他是契机说法的,现相也是契机的。一切时,一切处,他是同时显现的。就如释迦牟尼佛吧!咱们在地藏经就见到,地藏经的第二品,佛对地藏王菩萨说,我不是光以佛身示现在这个世界度众生的,应以何身得度者,佛就现何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释迦牟尼佛现的佛身是入灭了,他又现许多的身相,咱们不得而知了,咱们就不理解、不了解、不认识了,只认识佛现的那个释迦牟尼佛的佛身在印度入灭了。咱们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入灭了,只就一个释迦牟尼佛说。但是在我们历史上,古德他们证实,证实什么呢?佛没有入灭。道宣律师,在唐朝的时候吧!咱们都知道弘扬四分律。道宣律师弘扬四分律的时候,他的智慧德相感得天人给他送供。天人送供,他问那个天人,他说: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后,现在又到哪里去度众生去了?又现什么身?天人听见就感觉这个问号很奇怪,天人说:你说哪个释迦牟尼佛呀?道宣律师说:我说的就是在印度降生的那个释迦牟尼佛嘛!天人说:没入灭啊!我来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还在那说法华经呢!我们看见的我们所知道的了解的释迦牟尼佛入灭了,事实上是入灭了,这是世间现相。
又有一次,窥基大师到那个道宣律师那去,去参拜道宣律师去。道宣律师就跟他说:我今天招待你是天人送供的饭。窥基大师就等着,等着天人送供来。等过了午了,天人没来了。第二天,天人又送供来了。道宣律师就问他说:唉呀!昨天你让我打了妄语,让我失信了。我请一位大德在我这供供斋,享受你天人供养。你怎么没来呢?天人说:昨天我来了,我来了进不来,光明无量,无量菩萨在这化身围绕着。我不知道你这是怎么回事?完了天人跟他说:你只是个阿罗汉,我只是个天人,那些大菩萨境界我们进不来了。这时候窥基大师才对于学教义的学翻译的才产生尊重想,那些大菩萨不讲究小知小见的这些戒律行持的事。
从这些证明,证明什么?证明觉体之相是不可思议的。这个不可思议的业相,业就是作用,善业的作用。在地藏经上的第二品,佛跟地藏菩萨说,我不是仅以佛身来度众生,什么身都现。看着佛身入灭了,他现的别的身还在度众生。这样理解了不思议业相。这是佛的不思议业相。那些大菩萨咱们不说了,咱们说咱们这个不思议的业相,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业相,我们这几百人,每一个人有一个人样,他的动作,他内心的表现,表现在外体,这都叫相。但是不是德相,是业障相。业障相,什么相都有。这业有深有浅,我们这可能有四众弟子吧!咱们现在现的相各各不同,随他内心的境界相来显现,表现他身口七支。诸佛菩萨,我们说功德相无边不可思议。我们众生的那个业,我们经常爱说业,我们众生那个惑业相也不可思议。你看你发脾气的时候,心里生烦恼的时候,你自己不认识自己了,你那个相非常的难看。这个事实很多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1 18:21
所以要懂得这个含义了,你就知道了不可思议有两种,有惑业的不可思议,有淳净的功德福德智慧德相不可思议,众生的业相很不可思议。咱们别光说人类了,你看水族馆,如果你看电视海洋生物,你看看那种相复杂得很,你说不出种类。染净都有两方面的。马鸣菩萨为了显示这种意思,以下再加以解释。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复次,就是再说,又的意思。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这解释了。这个标题,下文自然就解释了。
【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
云何为四呢?哪四种大义。征启的意思,拿镜子做比喻。一者如实空镜。拿镜子,镜子是个比喻意思。远离一切心境界相,心的境界相,无法可现,不是觉照义。远离一切心的境界相,如实空镜是什么?形容着清净的本觉。所以依正二报十法界所现的粗相细相微妙的五阴境界相,这全是假的。清净的本觉如实空,如实空是什么?十法界粗相细相,依相;依相是依报所有的现相,正报所有的现相;都是粗妙的五阴的色心的诸法,这一切相吧!在这些相上执着什么是我法,我法是属于遍计执的,全是执着的情境,迷失了如实空那个清净的本觉。有智慧者,若拿这个真空绝相来观想来对照,再来观这个本觉,那一切的粗细的妙五阴、粗五阴,色法心法,一切境界相空的。空的是没有,本来空的,所以说非觉照义,不是觉照义。远离一切心的境界相,什么法都不现。如实空嘛!没有嘛!这就是咱们所画那个大圆镜智,它不是觉照义。日月星辰,山水人物,一切都没有,这叫如实空。
【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
第二种,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前头讲如实空,现在如实不空了。不空又是什么样子呢?如实空,什么都没有,什么样子也没有,什么相也没有。那如实不空呢?一切世间的境界于中显现了,就是十法界依正二报的显现,依正等法。它的体不是这些相,但是它又不拒绝这些诸相的发挥。这个含义就是本觉是因,这些境界相是缘,十法界依正的这一切相宛然不失,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相都于这中显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为什么?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但是这约本体来说,能现这些境界相的叫因,所现的境界相叫缘,缘能生起。因为生起了这一切境界相,就叫不空。能空的跟所空的,能空的是智慧,所空的是一切相。这种观,如果讲中观、学中观的人他就懂得,这是用中观的智慧观,常住一心中道义。
一切诸法都有它真实性,就是这一切境界相的真实性能现,现出所现的诸相,就现出来一心不二的法门。如镜子,因熏习了,熏习这个镜子,镜子本身,就是我们观的智慧本身,不是山水人物,但是它能现山水人物;它本身不是的,镜子不是诸相,你人照的是人相;其他一些动物,它照一些动物相。不动境界,像我们一个大镜子照我们法堂,我们法堂境界相都在镜中现,但是它不是法堂,就是这么个意思。你那个心能现一切诸相,而心非诸相。相不是心,但是它能平等的显现。这个心本来不是诸物,它能显现诸物。显现了,这里头是无能无所,一个因,一个缘。因熏习镜是什么样子呢?如实不空。不空是什么呢?一切世间境界相都在镜中显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就是真实性。依真起故,真不坏故,所以它是真实性。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故。就是咱们尽管流浪六道、流浪生死,不管你如何流浪吧!你变人、变狗,变畜生,变鱼、鳖、虾、蟹,变飞禽走兽,随便你变什么,智体不动。你那个觉心,所具足那个本觉不动,它具足的都是无漏的性功德。但是它能可以熏众生,那个染翻染还净。它那性具的本觉的性是清净的,它随缘了,随它色受想行识的五阴之缘,对那个染心所观外头的染境,它不被它所染污。不但不被它所染污,反以它前头讲那个体大、相大,三大的用大,用那体相二大,用来熏习众生的无明。熏习众生的无明,就叫用大,把众生那个染又翻转为清净。本身是不动的,所以智体不动。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为什么?具足无漏性功德,这是妙用,用这无漏性功德来熏习众生,这叫因熏习镜。
这种意思很深的。浅显一点说吧!我们诸位道友在普寿寺从开办到现在,创立吧!创立到现在,这里头就是熏习。你在这里头熏习,熏习到十年,你起了变化了。也有三年走的,也有五年走的,也有两年走的,现在也有学六、七年走的,也有现在走的,他回想他在普寿寺这一段,这就是熏习。集体的熏习,大众的威德,把他那习气妄染给他销灭很多。但是根深蒂固的,他动不了的,烦恼特重的,他不接受这个熏习了,他到外头去熏习。那外头一熏习,又变了样子了。他看那个熏习不好,再想回来熏习,这边又不让他熏习了。因为他在外头熏习了很多习气,又在我们这里,怕把我们这里熏习。因为我们没熏习到他,他又回来把我们熏习到了,不让他来了。这都叫熏习。但是有内因的熏习、有外因的熏习,我刚才说的是外因,假外缘,缘的熏习。因为他自己心里内因没有,外缘修习不成的,他会离开的。为什么?我们二众道友们应当常住常故,是假熏习力量。你入一个好环境,大家互相影响,那就是不同的。你入个坏环境,不说诸位道友了,我现在已经九十了,今年九十了,我去到那个坏环境,一天懈懈怠怠的。我要到打麻将堆里头,我也想打麻将,看一看、摸一摸是怎么回事?你遇到什么环境,境能熏人。等到人能转境了,那功力就高了。不但不被它熏,我还要转化它,那得好大力量!
但是熏习有两种,刚才咱们上来讲只是内因的熏习,还有外境的熏习呢?那我现在跟大家讲的是外境的熏习。大家知道我们古书上孟子他妈妈,把孟子带到他们家里邻居,到那屠宰房或者干什么去,那他一天就学那屠宰,怎么样屠宰、怎么样杀生。完了搬到一个学校旁边,搬到一个学堂旁边去,那他学着读书了。这就是熏习。不论现在男众女众,现在社会的熏习,这社会现在很复杂的。那小孩子看那电脑,他就坐那电脑。平常玩,他坐不到半个钟头,他要跑了。坐在电脑前,哪管几岁小孩,他玩起来,看那电视,他不动。因为他跟那相近,性相近,他在那特别高兴。有些小孩到我们这里头来,我们这也有些小孩,他就感觉很兴奋,这是性相近。
懂得这个道理了,熏习非常重要。但是有两种熏习,一个净熏染,染就成净;染熏净,净就变染。这是熏习的功能。但是它的本体是不动的。四种熏习,这是第二种。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
三者法出离镜。四种都用镜子来打底。因为现在我们诸位道友都不带镜子了,特别我们女性的道友,如果你们在家时候,每天要出门先照照镜子,看看我漂亮不漂亮;不漂亮,化妆一下。现在没有了,这个都没有了,这也叫熏习,现在连这想都不想了,这种断绝了。熏习就是这个含义。现在第三种法出离。什么法?不空法。咱们前头讲的是空,现在变不空了。什么叫不空法?要出烦恼碍、出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这解释什么?法出离,清净的意思。法,上头咱们讲了,空也讲了,有也讲了,空有不二,中道妙理。这个法是中道妙理,就是这个法。这个法从障碍、染污、无明,最后是无明,出了,离开了,离开这些法,成了什么呢?淳净的、清净的、光明的。这是法出离。
上面所讲的空有不二的、中道的、不可思议的这种妙理,从烦恼障、所知障的障碍之中,离开无明出来了,成了什么呢?淳净明,这是法出离。所以叫法出离。成了,你就清净本觉的还源了,法出离。依着人我执所起的见惑思惑十使烦恼,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这十种,从这里出来了,能障碍的你是这些见惑。它障碍不住了,你出来了。以前是被这些障碍住,碍住你那个中道妙理了,生死的障碍、烦恼的障碍。所以你不能产生智慧,产生种种障碍,这叫智障,智的障碍;乃至真、俗、分别。总的说,这叫所知障。障,就是被上来所说的这些染污法障碍住你那个真实的智慧。本来你什么都能知道,这些障碍使你不知道了,这叫所知障。因为你所知道的理法、事法,理法界、事法界,不能够理解,不能够究竟的明白,就被这些障住了,这是智慧上的障碍。但是智是不是障碍呢?智不是障碍,是被这个障把你智慧障住了。我们经常讲所知障、所知障,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障住你不知道了,对真谛、对俗谛分别都起执着,是因为没明白真理、没明白俗的谛理。这些都叫所知障,障住了你所知的理法界,障住了你所知的事法界,你什么都达不到究竟,不知道了。这里头分两种,一种人我执的障,一种法我执的障。这个就是法我执的障。
这样来解释的法与智慧。法不是障,智慧也不是障,是什么障住的?我执法执这样障住的。所以障事不障理的、障理不障事的,这种解释都不是究竟的。实在是我执障也好、法执障也好,既障理也障事,在事法界它给你做障,你不能了解一切事法界;在理法界上它给你做障,你不能达到真理,达到你淳净的那个真心;所以它们都是做障碍的。我执法执就是能障的,障住什么?障住你所知的理,障住你所知的事,都是不究竟的。不论我执障也好、法执障也好,对事对理它都生障碍,障住你不知道,障碍你那个智慧不能显现。
这个就是法出离镜,必须出离了。你虽然没脱离众生界,但是你理解到了,理解知道中道的妙法是可修可证的。修的时候观空观、观无碍观,空观、无碍观一齐修;如果不能一齐修,先修空观,后修无碍观。能、所,能修观的能,所修的观理;能障的是这些烦恼、惑业、我执、法执,所障的是理体你自性本明的那个明心。我们现在有些尘垢,尘垢就是六尘境界相,叫尘垢;你清净相就不现了,有些垢染了。法出离了后,那一切都不能障了。出离了,我执出了,法执出了,一切都不是障了。就是不空的法出了烦恼碍了,这就是我执销灭了,证得空理了,不烦恼了。智障销灭了,离了和合相了,淳净清明了。法出离镜。
【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这是缘熏习。缘熏习镜呢?依法出离故,前面讲了第三种法出离了,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这是解释你怎么样的明、怎么样的照,这是假外缘的熏习,缘熏习。内熏习呢?本觉熏习众生,这叫缘。因为依此而起的,这熏习镜,这是依法出离。依法出离,就是本觉熏习了众生的妙用,这个名字就叫缘。助缘的意思。依上出离的体相而起的,这叫缘熏习。依法出离,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这叫缘,缘熏习。身口意这三业,依着这三业你去修行。因为修行故,增长你这个缘,又增长你本来具足本觉那个缘,来照一切众生,照本觉心,来照意业,来观看一切众生的根机。这样的示现给众生说法,度众生,使众生修行能成就善根了,随众生善心的大小,诸佛菩萨就现身说法,这就翻前头的染成了净了。这个缘熏习的使你本来的面目显现了,在这个性净妙明本体之中,这就是诸佛菩萨用大,也是为度众生的用大,能出离尘垢。就像你取那镜子一照,就知道你的前因后果了,你的丑恶面目或者妙明的真心都显现了。这就是给你做发心修行的缘,就叫缘熏习。
咱们再从前头这四种意思说,四种镜,镜都是比喻的意思。回顾一下,因熏习镜、法出离。因为因熏习才有法出离,因为法出离才有缘熏习,因缘所产生的熏习。这个缘熏习是它依着法出离才能产生,法出离产生什么?这个镜能够依着法出离了,能够遍照众生的心,令一切众生都能够修行善根,都能成就。随你念什么,就能示现什么。
上来所讲的真如门,就是从本觉一直讲到这里四种熏习镜,这叫心真如门。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25
下头要讲生灭门了。
【所言不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
咱们前头总说生灭门中,总说的时候讲生灭门、真如门。总说的生灭门里头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和合识,和合识就是什么跟什么和合了呢?不觉跟觉,有觉跟不觉两种义,这叫阿赖耶识。什么叫觉义?前头约净法明心的生灭。前头讲过净法明你这个心生起的生灭,那是约净法讲。现在约染法来讲,染法讲明你这个心的生灭。依着净法讲叫觉义,依着染法讲叫不觉义。觉义的讲完了,现在依着不觉义来讲。
所言不觉者,什么叫不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就说那个根本不觉开始的时候。开始的时候,不能够如实的知道真如法就是一。一者就是无,无者是不动。一念不觉而生妄动。一动了,动则生变。一变了,就有念。一念不觉,就是念头起了,起了念头。用很粗浅的讲,咱们在这静坐的时候,忽然想起来我那个什么事没办好,马上起来了就去做那个事,就动了。这一动可就不清净了,不动则已,一动就不停,一动它就不停歇了。心起而有念,这个念没有自己的体相,这个念没有体相。这个叫因觉成迷,一念妄动开始迷了,仅仅是开始迷了。但是这个还没有离开本觉。不觉是依着本觉起的,它不如实知真如一法,不觉心起了。虽然起了,这个妄念是因着觉而成的而才迷了,因觉成迷了。但是还不离本觉。念无自相,念没有形相,不离本觉,就是还不离开本觉的体。
过去有这么句俗话吧!“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每天跟着佛一起就睡觉了,早晨起来也跟着佛一齐起来了。“但认五阴身,不认本觉体”,就是光知道这个五阴的色身,本觉的体就不知道了。从此就迷了,这一迷就不停歇了,一直到现在。咱们都是这样子。这个很有意思的,你经常观这四句话。“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但认五阴身,不认本觉体”。佛是本觉,光认识到了妄,不如实知真如法一,不觉心起。
咱们入信位的时候,说信的时候,所以古人说“不怕念起”,你不能制止你念不起;“但怕觉迟”,你觉悟快点,一起就知道妄,别让它相续,别让它发展。这仅仅光起个念,这是等觉菩萨了,十地以上菩萨了,断这最后的微细无明,就这一念。那现在呢?愈染愈劣,愈染愈糟糕,就堕落深处了。
【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
就像迷人似的,举例子,迷人,就是迷糊了。到了五台山,哪是东台、哪是北台、哪是南台、哪是西台?东西南北都找不到方向了,这个是就讲这个的。迷人迷了方向了,不知道东西南北了。因为有了东西南北,他辨别不清楚才叫迷了。如果没有东西南北,哪还有个迷可说呢!东西南北谁定的?从什么时候定的?怎么定的?有东西南北吗?这需要参的。咱们天天都过东边、西边、南边、北边,这迷方。事实上有没有没东西南北,问题在这。执着这是东方,执着东方。我们站在西边上,才知道这是东方。站在东边上往东看,还有个东方,东方还有东方。东方还有东方,西方还有西方。
例如咱们念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一个老修行问一个念佛者,说:你要生西方极乐世界,哪个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者说:西边的极乐世界。他说释迦牟尼佛说的,念一声佛等于念无量声佛。一个西方佛就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站在现在的西方极乐世界,再往西边看,还有西方无量世界,还有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上回讲那个故事,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那就有同名同号的西方极乐世界。那一直往西方走吧!永远不尽的都是西方极乐世界还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还有阿弥陀佛,无穷无尽的。
方无定方,法无定体。因为有了方向才迷了,若没有方呢?根本就没有方呢?就没有迷了。这形容什么呢?无明它本来不离开本觉,这个道理很难得理解,所以假喻来比方,拿这方来比方。如人迷了方向,迷了。原有的东西南北方位子他迷了,搞不清楚了,认东为西,或者拿南边当北边去了。原来就没有东西南北,那还有什么迷可说呢!这是形容词。
【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因为众生也是这样,依了觉才说迷了。若离开觉性呢?离开觉了,还有什么不觉?离开了本觉的众生,就像迷方的人说,依着觉才迷了,依着方才迷了。因为不认本觉。若还依本觉呢?还回来,迷呢?迷就破了。相对的,有觉才有不觉。根本就没个觉,不觉也没有了。众生也是这样子,依觉故迷。若离开觉性,就没有不觉了。迷了本觉的众生,就像迷了方向的人说的一样,依着觉故迷了,他不认得本觉了。若还回来,还依本觉呢?他就不迷了。若我们离开方向,还有什么东西南北方呢?没有这些方向。
【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相对法,这个意义很多,这只是标题。所以以下就要讲九相了,先把觉跟不觉弄清楚。现在大家要是能把起信论先自己读一遍、看一遍,从头到尾看一遍,完了你再来听就容易一些。若能够念上两三遍,心里有个底子,完了再来听课,你很容易理解的。但是这个必须得跟你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明白跟不明白,咱们懂吧!觉跟不觉有时还弄不清楚,说的名词太多了,但是明白、不明白你该懂。法堂在哪点位置,你的寝室在哪点位置,你应该知道吧?这个你懂,这跟那个意思是一样的,你别把它想得太深了。你从最浅处,你生活之中体会。咱们有病了,失掉正常了,你连离开你那个寝室到法堂去往那边走,你都不知道了。我这么说可能大家不相信,没有一个说我在寝室出来,在那个院到法堂,到哪去我还不知道?脑壳昏了,等你有病的时候才知道,就糊里糊涂了,就不知道了,发高烧烧得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叫病态。咱们也如是,咱们现在都是病态,害什么病呢?这大家都能会答了,不说了。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
因为不觉妄心动,所以离开真觉了。妄心一动,就叫不觉。不觉生了,真觉就隐了。隐到什么地方了?隐到不觉的心中了。这种只是因,是不觉的因。得遇诸佛说真觉之法,这个真觉之法就给这个做缘了。两种因缘和合,从不觉再显本觉。不觉怎么生起的,现在是讲不觉的生起。不觉的生起有三种相,这三种相都跟不觉相应不离。
【云何为三?】
哪三种相呢?云何为三,征启的意思。这前头都是标题。标题完了,以下再一个一个的加以解释。
【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这三种,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这叫业相,无明业相。不觉是对着觉说的,觉就不动,动则不觉。不动没有苦,动就有苦了,果不离因故。假使说你现在在这个普寿寺不动,就是不离开不走,清清净净的,一天生活起居有一定的规律,诵经、念佛、听课都有一定规律。但是你一动,这些全没有了。动则有苦,赶车,找地方住,到个生地方作客,你就不安定了。很简单,这个该懂了。动则有苦。不动就不叫业,一动就叫业。一动就无明,无明叫业相。因为不觉心动了,动了就是个业因,一动就业因。有了因,一定有苦果,所以说名叫业。业是造作义,这个最初开始的时候,造作的非常轻微,只是动。所以由动而后才产生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再返染还净,这要经过无量劫了,这一动要经过无量劫。动是对着不动说的,业是对着无业说的,对着净说的。动则有苦,果不离因,这就开始这个业相,他动就不停止了。拿这个例子说,你这一动,到外边另找地方住,到这住不相应,完了又跑到那地方不相应。你再想找一个比普寿寺更好的地方,没有。就动吧!就到处找吧!这一找,愈找愈苦,愈找愈苦,就是愈动愈粗。这是细相。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
这一动就起了分别了,就有能见所见,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前头说动必有苦,这个苦还没结果,必须先有因,因才能结果。它动就不停了,这就产生有一个能见,有能见就要有所见。动就是能见,不动则无见。这就是咱们说的业相的转相,能见相就是转相。因为业而起了转,转能起个见,就是起了个见相,故曰依动故能见。反过来说不动,不动就无见。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见要产生分别。能见是动的思想的妄念,那它要见境界。所以第三者就叫境界相,有了见相就产生所见的境界。但是这个能见的境界是妄现的,没有真实的。若离了见呢?离了见,境界相也没有了。业、转、现,就现境界相,妄现这个现相。这三相叫三细相。虽然不觉,还没离开本觉,所以叫细相。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
因为有境界的缘了,愈变愈粗。因为有境界缘的缘故,无明就给这个境界的缘作因了,境界就是缘这个无明的因,因缘和合,又生出六种相。这都是标题,下头才解释。
【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
云何为六?一者智相。简略说什么叫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一起分别有爱好了。有爱必有憎,憎就是不爱,就产生了爱与不爱。这个境界我喜欢,这个境界我不喜欢;喜欢的就爱,不喜欢的憎嫌,就想舍弃。这都是没有实体的,幻化的境界。依于第三的境界相现相,就是现境界相,这就产生了十界的依正二报,虚妄的妄想心,就叫智相。这个智相,叫智相,不是真智,把这个虚幻不实的而起执着计度。所以就起计度了、就起分别了,违背他的思想不如意的,他就憎恶;顺着他思想情感相应的,他就喜爱。那就有憎爱了。
【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
而且依着智相,这种憎爱的心,相续不断的这个心相,就叫相续相。二者相续相,六粗的相续相,生起苦和乐,乐的就喜欢,苦就生厌离,就有这种感觉的心情了。所以念头妄念相续不断的。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故。】
在这个妄境界相中执取了,依着相续而产生执着取舍,缘念这个境界相,住持苦乐的境界,这心起执着,爱者就喜欢留恋,不爱者就憎嫌,想脱离。这个就叫执取,执着取舍。
【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因为执着取舍了,他就标个标签,就像标个名号,这叫计名字相。依于前头的妄执,妄想的执着,分别这个假名的言相。假名言相,这后头要详细讲的,这前头都是标题,这里不详细说。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故。】
因此就对外头的境界,在这外头境界就起执着取舍,分别假名的言相。想办法好的就想得到,不好的就想舍离,那就起业了,依于名字,寻名取着,造种种的业。三细相不说,说六粗相的前四种,皆属惑。惑,指思想上的问题,不是行为。还没有行为呢!只是意念当中起的惑。但是起业就不同了,起业就叫真正的造作义了,起业就造了。好的得不到,就想办法得到,得到就造业了。寻名取着,造种种的业。造业我们不要讲了,谁都会造。我们现在都在造业当中,看你造的什么业。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
你一造业,业就把你系缚住,你想跑也跑不脱了,叫业系苦。依着你造业的因,你一定随着你的造业要受苦果,一受苦果可就不自在了。假使说翻回来,你要观照认识到,不造业了;不造业了,业就系缚不住你了。你不造业了,它怎么系缚住你了呢!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
这一切的染法,这是顺标题大致说一下,这就是由一念不觉妄动而生起了无明,无明生起了这些染法。那就知道无明是根本,业、转、现、智取、相续、执取、记名字、起业、业系苦这叫枝末。枝末没离开无明,所以叫枝末无明。这个枝末的无明是从你根本无明而生起的,你若想除枝末无明,必须得断除根本。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27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这总说了,这一切的染法皆是不觉相故。咱们前头讲觉,始觉。你不觉了,不觉产生始觉,开始觉悟了。始觉完了就是相似、分证、究竟。这个上来所说的,这叫一切染法。不觉什么样子?不觉就是这个样子,业、转、现、智、相续、起业、业系苦,就是这些个染法,这都是不觉的相。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把前头的觉相跟这个不觉的相,这两种相把它总说,觉与不觉总和起来有二种相。哪两种相呢?一者同相,二者异相。我们在生灭门中,前头讲一心二门,真如门是无言了,生灭门讲释这个生灭心。生灭心有两种,一种净心的生灭,就是始觉跟本觉;本觉不觉,不觉产生始觉,始觉就是染心的生灭。在这个生灭门里头讲,要辨别什么是觉与不觉的相同的意义。就它的本体上来说,有同义,同于本觉;还有异义,异相,就是不同于本觉。染不同净,净也决不是染,这就是不同。染即是净,净即是染,就是同,同一个本觉。这分别来解释,一层一层的。就像我们看那个剥大蒜的或者剥菜蔬,剥它皮,有粗皮,有细皮,一层一层剥,完了才到它心里头。这跟那个意思是相同的。把从净到染,从本觉产生不觉,不觉又产生始觉,始觉到相似觉,相似觉到分证觉,分证觉到究竟觉。究竟觉了,还回来不?成了佛了,以后还染不染了?不会再的,不会再染了。
以我们现在大家说发心,发菩提心说的太高深一点,就说我们发了善心所了、发了净心所,发了心,或是受三归,乃至更发大心;所谓大心就是依佛教导而出家,落发,受三归五戒,乃至受比丘尼十戒;受比丘尼戒、比丘戒,一步一步的。这是从染返净到了走,现在我们走到什么地位了呢?在信,信心当中。信心所还没有完全成就,我们现在在这个位子上。我们把它增到信心满心了,成就我们这个信心了,我们再不造恶了。成就信心的恶止善行,就是止恶行善了。
但是这个善里头有很多的差别,好比你们学比丘尼戒,乃至于五戒,五戒就有很多的差别。五戒根本的义是相同的,但是你把这五戒贯穿到沙弥十戒里的五戒,乃至比丘、比丘尼的五戒,它要求你的更高,这就叫次第。这个次第也是把你这个染污的业停止,净业的增长,逐步逐步往前增长。如果我们信心坚定了,相信本觉的义。这个信心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自己本俱的有佛性,那是我们的本体,把它讲到自己身上。依着我们这个本体,我们能还复了,把这个染污把它洗刷干净,恢复了我们本觉的清净妙明真心。
如果你信位坚定了,相信自己,相信这过程确实如是。那你在修行当中,就修行这个信心要经过相当的时间。但是有速有慢。我们这一班同学的,看来我们大家都在普寿寺住,穿衣、吃饭、规矩好像是一样一样平等平等的,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不平等了。就这个信说是十个位子,那太多了,次第太多了。等到达到十信满心,登了初住了,那你恢复这个净业才真正的上了正轨的轨道。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你才能够随着你的性走。为什么?他相似觉悟了。相似觉还不行、还不踏实,但是他不退了,初住不退了。这个时候发菩提心,他确实厌离世间。厌离世间,不舍离世间,这就是大悲心了。同时有智慧,有般若的智慧指导自己大悲心去行佛道的事业。他逐步逐步的从相似觉到分证觉。所以在觉和不觉之间的这个差别,从时间上来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有时更长一点,有速有慢,迷的也有深有浅,各各不同。
【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
这里头要讲觉跟不觉的两种相,哪两种相呢?一种同相,一种异相。讲同相,他做个比喻,譬如种种瓦器都是微尘,都是泥巴。泥巴是微尘所形成的,它的体性就是微尘。但是我刚才没拿这微尘做比喻,就拿我们在普寿寺住着我们这帮道友们来比,看着我们大家都一样,同相。我们脑壳一剃,走在一起,分别不出来是男是女。老了可以分辨出来。现在小孩子,像那十几岁小孩子在块堆时候,你分辨不出来。同是出家人,这是同相。他这譬喻就是做瓦器,同是泥巴,同是微尘。那是比方。例如说我们同是出家人,同是发心修道者,成佛的先后、恢复的先后就不同了。看着是一样,其实不一样。瓦器,我们可以把它做成瓦、做成糖罐,像渍酸菜那个大缸都可以,大小不同;或做艺术品,做花瓶,这是泥巴烧成瓷器,瓷器也是泥巴来的,是瓦瓷,同一个性质的,它的体性是同一个微尘的性相。
【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
就是拿这个合法。法上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这就是无漏的无明种种的业幻等于原俱的本觉,它是依本觉而起的,本觉产生不觉。原来的微尘它变成陶器了,陶器是不是微尘成的?是微尘成的,但是它不微尘了。或是拿陶器作瓦,你可以喝水。做煮饭锅,拿陶器来做饭。那就不同了。无漏无明,这个解释,无漏就是始觉,依着本觉而产生始觉,始觉产生不觉,因不觉而产生始觉。始觉也好,不觉也好,还没离开本觉的性。本来性净的本觉,随着这个本觉,那是一切净法。随着本觉而起的无明,无明又产生了种种的业幻,那是染法。染法是依着净法而起的。
所以根本不觉是个无明,枝末不觉那就是变成有漏染法了。根本的无明跟本觉是相合的,这时没有相、没有言说、没有语言,也没有文字。等到枝末的不觉了,那就是有漏的染法了。但是这些有漏的染法是种种造业所幻有出来的,不是真正实有的。真如,就是我们那本觉真如、本觉的性,随着幻化的染法又回转修行净法、修行净业,完了再恢复一切觉悟的觉相。但是你随着幻染的造种种的染业,就是我们上来所讲的九相都成了不觉了。但是这里头还有染净浅深的各各不同,你观它本体的(性体)还是真如性,因为它相不离性、相不离体。但是同是真如相故,这就叫同相。起了种种的瓦器,那就叫异相。但是皆同微尘,那就叫同相。产生种种的器皿,那就叫异相。
【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
所以在契经里面,一切大乘教义;修多罗就是一切契经,就是大乘的一切教义教法,都是依着真如,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是觉悟的觉法,就是觉,菩提就是觉。这个觉也不是可以修的,也不会作相的,根本无所得。因这个说法,你的法身德、智德、解脱德,这三德你本来就具足的。你修、作,最后还是这三德。返染还净,不是外头得到的,是原来本俱的。但是这是约理上来说。约事上,可经过一番曲折了,这个曲折时间非常长。在曲折当中;这说深奥的,深义了;修无所修,作也无所作。为什么?这是真空妙有的含义。一切诸法有是妙有,不是真有。妙有非有,不是真有的。真实体性的体性是空,真空不空,成立一切法。因此你当成这些幻有都是病,病是你自身起的。你用药,吃完药病好了,病到哪去了?病从什么地方来的?你找这个原因。不论从人天道、畜生道,乃至二乘道、菩萨道,乃至究竟佛道,都是自己的妄计分别。
要想在这里头,修多罗契经里面讲真如的义。真如义就是本觉的义,说一切众生本来是常住的,也没有什么菩提佛法可以求,也没有什么涅槃法我们可以证。我们这修是无修,修无修相。不是可作相,是幻相。修到最后呢?无得无证。最高的境界是无得无证无求。你一进入佛门是三门。咱们一进入佛门,每个庙修门都修三门。但是你修小精舍那不同了,只要修寺庙就是三门。三门代表什么意思呢?也代表三德,空、无相、无作。一进门,就告诉你了,空、无相、无作。
【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没有色相可见。所见的色相那是随染业,随着无明的染业幻有的,别把它当成实有,不是智慧的色相不空的体性,以智相无可见故。可见的色相那是幻化的,不是真实的,实际上是没有色相可见的。这道理是讲什么?是讲同相,跟本觉智相同的。那异相就不这样子了。假使说有这样的怀疑吧!说生死即涅槃,我故意这样说,生死即涅槃,生死就是涅槃。若生死即是涅槃的话,那些报、化、身相都是幻化不实的。众生没有果报的相,也没有业报的相。那诸佛呢?也没有报身相,也没有化身相,同一法身故。但是在事法界里头不是这样子,诸佛有报化身,怎么会说没有呢?这也是幻化的,诸佛的报化是随众生的业而现的。但是翻染业,染业所做的化身之相不是真实的。因为不是真实的,说这个色是空的。所以大家读心经的时候,色即是空。但是这个空它又显现不空的性体,性体的不空。染缘所起惑造业受苦,我们开始明白了,始觉了,又发心修行,断了惑业,改成净业了。你就认识到这是幻化不实的,那就变成妙相了。妙相没有真实的,妙相非相,真如智体,妙有非实有。如果把妙有当成实有,那又落了凡夫境界了,那就遍计执了。
又怎么知道智色就是空呢?前头刚才讲九相,三相自体的业、转、现不说了,说智相跟相续相。智相是不可见的,智相是法性理的理体所显现的,它具足大智慧光明。到七地菩萨得到这种境界、证实这种境界,它是自在不变的。但是肉眼是看不到的,肉眼碍非通。天眼也见不到的。那是法眼观的,法眼就观空义。从智相的法性理体,所具的智慧光明义,知道这是遍照的,知道它是清凉不变的,智相是不可的见。这以上都显同,同什么?世间的一切诸相,同于本觉义。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生死即涅槃,生死就是涅槃。因为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相对而说的。这叫相对法。相对法不立就是同相,相对法立就是动相。譬如瓦砾到陶器那个瓦器,它的本体是微尘,微尘没有什么异相,同是微尘。但是你做成瓦器了,各各不同了,它就有异相了。这以下是讲异相了。但是这个意义,大家听起了,有的佛法学了很久的可能会理解。只是理解。但是初学的,没学过大乘圆教义,对这个说,听了是糊里糊涂的,还是不够明了。如果你明了了,不说是明心见性吧!起码你理解力是理解到了。但是这不是你十年八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就学会的,这要靠你好多劫,产生这个信心都不容易。咱们这是大乘起信论,刚让你起信,从辩论当中让你产生信,坚定你的信心,相信自己是佛,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辩论这个道理,翻来覆去说,让你相信,只达到这么一个目的,这就是目标。懂得这个含义吧?要求并不过高,只要信就好了。
说:我信!你不讲我也信。你那个信没有根据的。信的根据是什么?跟你所做的、所为的、所行的,你从事实上来证明。真正这样信了,你还去造粗业吗?粗业不会造的了。虽然见思烦恼你不能断,你执着就轻微了,贪恋心就少了,烦恼心就没那么重了。如果不是这样子,你自己可以印证你自己。烦恼心很重,一天妄想贪瞋痴不断,名利心不歇。“财、色、名、食、睡”,这是现实境界相,你自己去体会。像我们诸位道友都是佛子了,虽然不能断,但是我们能降伏。在惑上我们不能断,在业上我们降伏了,不做了。现在我们都没做,起码说杀盗淫我们现在都没有。但是说到那细的我们是没断,那是以大乘来要求的。我们要对大乘起信,大乘所要求我们的,现在只是我们能生起信。有了信了,根本有了,我们逐渐在信位修行。修行信位成就了,信不退,就住。这个在住、行、回向时候,虽然三十位,最难的是初住。只要入了初住了,这三十位的次第顺序而成,达到十回向境界。登了初地那个信心,达到初地的菩萨他生大欢喜。因为他见了法性,见了真如实体了。虽然见了一分,他证实真实不虚的。
这个论是辩论的意思,讨论、辩论,我们大家都可以讨论,你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对马鸣菩萨说的这个道理你有你的看法,你也可以说也讨论。论嘛!论是大家可以讨论的。不是佛说的。佛说的,你就只要遵行、信受、默契。但是他是把百部大乘经典来做这个论,也就是对百部大乘经典辩,愈辩愈明,你信的愈扎实。信力、信根,信的札成根了,那就再不退了,根深叶茂,能进入初住了。初住才叫发心住,真正发菩提心了。那个发菩提心真正的是对着十信位前,对着凡夫说的。实际上,他是相似,不是真实的。那时候他那菩提心,就比咱们这个信心,咱们现在发的菩提心,那就深刻得多。但是还是相似的。等他相似的成就了,他真实证得一分法身了,他就真正成就了。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摸索当中,从辩论使我们这个心更能明白一点,讨论对大乘怎么样我们能生起信心,信而不退。我们现在信位没有,没得到住,还退,所以我们里头有还俗的、罢道的。一转个面目,在死了之后,那来一生又没办法了,又不晓得了,又得从头开始起,还不晓得遇得到因缘、遇不到因缘?遇不到因缘,不知又要沉没好多年。什么时候等你这个善根又成熟了,又来了,再开始吧!开始,又得从头来做。
因为染幻的差别无穷无尽。这还没说人家干扰你,等到后头讲魔,起信论后头讲魔业现前的时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内五蕴,你的色心二法,自己给自己起障碍。内五蕴的魔障,楞严经有五十种,色、受、想、行、识每一种有十种阴魔,叫五蕴魔。自己的魔障,自己给自己做障碍,完了自己还不认识。现在就是我们这些道友六亲眷属,现在就有好几个,有我们这里的,也有外边的道友要求,他着了魔了。着了魔,迷迷糊糊,精神失常了。魔障是有的,有时是你内心的,有时是外境的。你过去欠人家债,因缘成熟了,人家找到你了,魔是这么来的。现在他很不容易找到我们,为什么?三宝加持力,护法护持力。你在寺院里头,护法神很多,你看见也好,你信也好,不信也好,自然如是,法尔如是。为什么要住常住,就是这个含义,大家加持力。
你懂得这个异相了,懂得这些种种的差异吧!就是个人的业,就像那瓦器造成各种器皿样子不一样了。现在我们这几百人,没有一个相貌相同的。你看那双胞胎,他总有差异,他有个特点不同。他心理状态不同,等到他成长起来就不同。吃饭一样,穿衣服一样,守规矩一样,学习一样,一样吗?这叫异相,不一样。每个人的面相,每个人的行动,每个人的坐卧,他跟他内心的相应。他内里头什么样思想,外头就有什么表情,绝对不一样。他自己跟自己,从早晨到晚上,就这十几个小时变化很多。你要注意吧!你光注意别人不行,也注意你自己,想你这心起多少个念头。本来是一心,那妄想差别心起好多念头。这个比喻更恰点。这就是从你无漏无明,随你外头所遇的环境,还有内心五蕴所起的变化,这就是性具本体的染幻的差别。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27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
如果不学佛的人能懂得这些道理吗?说心,这个心是肉团心,不是的;完了还有个意,意完了还有个意识。生灭门的因缘就复杂了,不像前头的。前头咱们讲本觉那个因缘分的,生灭门。心如门没可说了,生灭门的愈染愈粗,现在到粗相了。这是讲生灭门,就是讲心生灭的因缘。心生灭的因缘是什么样子呢?下头就要讲生灭因缘它的相。现在我们这讲生灭因缘,就是众生心,心、意、识随时在转化。
咱们现在讲的大乘,就是判教说不是小教,小教的心都是指着第六意识集起的,集起的心,集一切种子起现行,这就叫心。我自己想法,思量。思里的想,思念。时间、处所、地点、条件、说的事,就是这个意。了别现前境,这叫名识。大乘始教才讲八识。佛在世给阿罗汉说法那时候,给小教的时候,只讲一个意。讲始教时候才讲心,还有识,还有了别。这是讲生灭的意思。集一切种子起你的现行,完了七识的传送,他执八识为我,意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这是法相部分,分成这三部分。
在大乘起信论讲心为真妄和合,它只分唯识;意是生长的义,生义,也是能依义,业、转、现、智、相续。业、转、现是八识之中的一分生灭相,智相、相续相这叫小中大三乘意识。咱们说三乘法,有时候是指着声闻法、缘觉法、始教的菩萨法,这样的三乘。始教又称大乘。现在起信论讲的,说心的真分和妄的部分和合了,这个叫识,这是起信论上讲的。依着这个识的意识来开为五个,业、转、现、智、相续。九相的前五相,业、转、现、智、相续。业、转、现虽然是与本体相合,但是它也在八识当中,阿赖耶识的一分生灭。智相、相续相这是三乘人的意识,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意识。以这个意识跟那些凡夫的第六意识,乃至眼耳鼻舌身前五识,跟这意识相合的就叫六识。
转呢?这个转不是前头那个转,这个转是展转的,五种意识依着心而起的,就是意识是依着意而起的。意不是意识。把这个开阔来说,业识是依着心,转识是依着业,现识是依着转,智识是依着现相的现,续就依着智相,展转生起,这叫生起因缘。倒转过来了,那叫还灭因缘。记到这么两个就行,一个生灭因缘,一个还灭因缘。现在讲这个生灭因缘者,依着众生心,依着这个心产生意,意生识,心、意、识转。
【此义云何?】
这只是标题,这都叫标题。这个因缘道理怎么解释呢?以下就解释了。
【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
这个时候总所依的心不是本觉心了,总所依止的心叫阿赖耶识。前头讲了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的,就是一切众生为能依,这个心(阿赖耶识)就为所依。再像咱们前头所说的意跟意识是能依,心是所依。这个心是八识心,阿赖耶识心,所依的心就是阿赖耶识心。这跟法相宗讲的不同,大乘起信论讲的跟法相宗讲的那个八识阿赖耶识的起,生灭因缘有点大致不相同。把这个阿赖耶识定为真跟妄,前头都讲过了,两个和合。从阿赖耶识真的部分说,它有随缘义,随着前七识的缘;它有不变义,随着那个本觉的心。现在我们讲的生灭因缘,专讲随缘义。随缘义就是一切生灭的因,阿赖耶识真的部分随缘。在这随缘义说,说有无明。无明无性,而能成就一切事法界。事要理成,就是阿赖耶识真的部分成就这个事法界,成就这一切世间的种种因缘,就是生灭因缘。把这个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无明。这个无明可是根本的,指着无明根本。从这根本无明产生了意、意识,乃至前五意识,那叫枝末无明。这里头就分别什么是根本无明?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妄分。什么是枝末无明?就是随着转。前七识所生起的都叫无明,那叫枝末无明。
【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解释意。意、意识,先讲意。你这个色心二法,专讲究这个心法。心法五意展转生起,这个叫什么?叫意转。它是不觉而起,就说明了没有个能觉。不觉而起是什么?咱们前头讲了很多了,就是能见。业相而起,不觉而起。能见是转相,能现是现相,能取境界是智相,起念相续是相续相。这是五相。总的说来,略了就说一个意,意就包括这五种名。咱们平常讲意,就是意识意识,想一想。那是粗的,还达不到这个,这个所说的细。这个意产生了五种名字,分别说的五种名字。这是讲它初起。生灭嘛!怎么生起的,怎么灭的。先讲生起。
【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
哪五种呢?还是前头的。
【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第一叫业识。前头讲业相,这讲业识了。无明力不觉,这无明的力不觉。真如随缘,本来没动而现动相。无明为能生,所生的业识,业识就是所生。无明一动就叫业识,一动就叫无明。无明就变成业识,生了业识。这叫无明的力不觉心动了,不觉心动了就叫业识了。什么是业识?这说明业识就是阿赖耶识。无明心动了,业识。
【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什么叫转识?心一动就想见,起一个能见,这就是八识之中的见分。这个动,这个转识,它就依着业识而动心叫见,所见的见分。能见这个见分把真空之理变成断空,在这个断空当中还是坚固的想见。所以这个转识就叫见分,八识当中的见分。知道这个,就知道业相、转相、现相三相是一个,转相是见分,业相的见分,现识是转相的相分。
【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第三个就是现识,能现的一切境界,现识就是能现一切境界。咱们这么说起来好像很容易,要断这个现识的时候得要七地菩萨,那时候他见到法身见到七分了,才能断这个现识。这个现识所现的一切境界,就是一切色相,这一切境界相随着色声香味触法,随着五尘的境界顿现。现相时候对着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五尘境界顿现,没有前后次第的。一切时,一切处,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大家静坐一下,这种境界相很容易观照。在这个之前的八识业识咱们观照不到。顿现,好比你这一想,你所经过的处所、所到过的地点,这只是你现生所到过的处所,它能顿现。顿现法,你就观想吧!好比你到过很多的城市、到过很多的地点,从你出生地到你经历,你静坐下来,一静坐思惟的时候,它就顿现,没有前后次第的。在这个顿现当中,你分不出前后次第的。是我出生地先现吗?还是我到过纽约,纽约后现吗?没有,它是顿现的。这个你可以试验,但是这种现相是观照时候现,不观照它不现的。但是你过去不知道了,你只能现生的。
这个顿现可不同,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自然而有的。像梦中你所没见到过的境相,在梦中见到了,梦中现。如果你从来没见过的,梦中也现不到。是你多生见过的,它梦中才现。如果没见到,它不现。你有生过天,你梦里能够好像见过以前,不知道自己生过天,那个殊妙境界微妙,好像认为佛境界了。不是的,是你过去宿业的幻影。它有时候没有前后,它任运的。任运就是自然。
为什么这样子?因为这个现识从过去、未来、现在三个世中,它是自然而有的。因为它跟八识同时的,八识“去后来先作主翁”,来在先,走在后。为什么我们出家人死了要搁七天?让他识走尽。八识还没离开你体呢!八识没离体,你还能够识的分别。谁要动你,你感觉痛苦。谁要骂你,你不能分辨了,没有前六意识了。那心里起憎恨心。谁要动你,你没有分别了,不晓得亲人什么。谁动你,你就感觉痛苦得不得了,就起憎恨心。不论前后,一时齐现。色声香味触的法,前五尘境界相,一时齐现。这叫现识。
【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
这个现识跟转识、业识,三为一体。咱们前头讲了,还没离开本觉,还在本觉的妄分当中。一念不觉心动了,在无明,这三个就是无明的表现。无明心一动,它要来分别要有能见的,能见要见于所见的,但能见所见的还是无明那个心动。等到第四者的智识那就不同了,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所现的四圣六凡一切染净的境界。净就是四圣,四圣他的位子德位浅深不同。染法的六凡,染业有重有轻,堕落的有深有浅,惑业有粗有细。这都是依他起性,依他起的幻有。他把幻有当为实有,完了去分别它、去取舍它,什么是净,什么是染。
【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第五叫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识的本体不断的来相续。什么不断?相续不断,永不停歇的,过去、未来、现在。住持过去无量世的善恶业,令它不失。不但不失,还能成熟。成熟什么?成熟了现在的、未来的、苦的乐的一切果报,从来没有差错,从来没有违背;有不相应的,没有。违是不相应,没有差别,没有错误,没有违错。能令你现在已经过的事,忽然生起了。你经过的事,没作意,它突然念头来了。忽然又失念头。未来的事情还没来,在这就想未来怎么做,就这个意思。这叫相续,念相应不断。约它识体上来说,相续不断。就是现相所现的,智相就起分别,之后这个染净的境界相应不断就叫相续。这全指着法执说的。这讲的法执,还没到人我执。在法执之中,所起的善恶业报不断的相续,你在这里头不断的贪爱取舍。
这个意思如果用大乘的教义用智慧来干啥,不是在名相去解释,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住,未来还没来。过去没有了,过去已经过去了,再没有回来的,永远不会回来了。现在不住,现在一下又成过去了。前念生起,后念已经过去了。前念过去了,后念再生起。过去了,再生起。过去就没有了,你再想拉回来,永远回不来了。它是妄的,不是真实的。所以金刚经上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皆不可得。过去事已经过去,现在又起了念头追悔,又把它思念。那现在呢?马上又成过去,现在不住。不住,马上现在又变成过去了。未来呢?未来还没来,你现在把它虚妄的过虑忧愁,没必要。为什么他非要这样做不可呢?相续识使它不断。这就叫相续,因为相续。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
因此而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让你观,三界都是假的,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你的自己一心。染是你唯心幻有,净也是你唯心幻有。没有染,不会说到净。没有净,如何又说到染呢?所以你把它当成实有是绝对错误的。若执着染净是实在的,那是错误的。染净是空的,像镜中相、水中月,这样想。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个好丑、美恶、幸福、灾祸都是空的,是你相续智相的妄执。
【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离开你的心,哪还有六尘境界呢?离开你的心识。这个说离开识,这个心就指心识说的。若离开这个心识,三界六尘实在的境界没有。
【此义云何?】
这个道理怎么讲呢?此义云何。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28
【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
因为一切法都是依心而起的,依你妄念而生的,一切分别都是分别你自己的心识。心不见心,识不得识,无相可得。还加个现实境界,说一切法指着什么呢?不过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依他起性,它没有自性的。染法也好,净法也好,就是真妄和合的那个心。这个心是指真妄和合的心。有时候妄熏真,真就愈熏愈妄。有时候真熏妄,妄随真显现。咱们经常说真如熏无明,真如熏无明就起净法;无明熏真如,就起染法。但是都从心起的,万法唯心;有时候说万法唯识。遍计执,愈什么执着什么,那也是他的和合的识心遍计执,就执着、思惟、怀疑。
和合识合成一个了,怎么又互熏呢?怎么又能生起诸法呢?马鸣菩萨给解释这个意思说这个妄念所生的,生起的妄念还是妄念,这在枝末无明。不错,都是妄念。但是这个枝末无明里头它有一分随缘的,随什么缘呢?随真的缘。就像我们现在,拿我们事实说吧!我们现在就是枝末无明。我们现在又能够归依三宝了,依着三宝佛法僧的教导,依着三宝的熏修,这是反熏真如,这样子我们就生起净法了。现在我们所做的事,生活起居习惯依着佛的教导而做的,这叫净法了,它生起净法了。如果我们的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这些个惑业要来熏这个根本无明,本来就糊涂,再这一熏更糊涂,依着妄念而生而起,愈来愈妄。
这样说法,我们这个心能够作一切诸法。但是心所作的这些妄法,无明所作妄法,为什么我们只见到妄的境界,而见不到心呢?这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一切境是唯心识所现。我们以大乘教义来说,我经常也跟大家说,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心若能转境,就是佛。但是我们这个心是随境转的,随妄境所转的,所产生都是分别心。所以楞严上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本来没有幻法,是自心来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心不见心如眼不见眼,咱们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心不见心,眼不见眼。心是个什么样子?咱们看画画画那个心,写个心字那个标示,那是肉团心,那是身体腔里那个心,那个心不是心。心是因境起的,境若寂静了,境没有了,那心呢?心也就没有了。也是楞严经上说的心能转境,心能转变外面境界相,那就是同佛了,也就是像佛智。心被境转,那就是六道众生。心空了,境也没有了。境寂了,心也空了。我们忏悔最高深的方法忏悔,最高深忏悔的方法就是业性本空,没有业,唯心造;心都亡了,心若亡时境亦空,那境也就没了;心亡境寂两俱空,这就真忏悔了。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境界相就包括了我们所能见到的、意念所能缘念到的,就是十法界的正报和依报。这些诸法是幻有的,不是实际的。咱们有的依着根本的无明跟我们那个业识心,有时候现,有时候住,有时候不现。但是所有一切境界相就是一心,一切境界相就是依着众生那个无明的妄心得住持的。迷了这个心,把一切境界当成真的。境界是假的,没有。离开心了,没有境界。所以说一切境界都依着众生这个无明妄心才得住持的,因此才说一切法像镜中显现的影子、水中现的月亮,无体可得的,只是心虚妄,唯心虚妄。总的来说,一切法是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这段文义就是应当我们返观观自性,或者是楞严经上观自在菩萨他是返闻闻自性。就是前面所讲的真心随着无明的缘,现一切虚妄的境界相。这个虚妄的心,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妄心吧!把真心迷掉了。这前头说的很多了。因此不知道唯心的道理,把妄心当成实有的,把妄境也观成实在有的境界。例如说我们现在在法堂里头,我们这几百人来共同学习大乘起信论,这个境界相是真的、是假的?当然我们认为是真的,我们不明白一心的道理;明白一心道理了,这是妄的、是假的。这还不是真心所现,这是妄心所现。妄心现妄境,但是妄心跟妄境都是我们那个一真的真心随着无明的缘显现这些虚妄。我们这心迷了真,让我们说我们知道万法唯心,就是唯不了,把这一切境界相当成实有的,不知是虚妄的。实有的是不坏、不散、不灭。咱们这不是实有的,一个多钟头过去了,幻了,没有了。
这个意思就是你应当对这个多生观念。假使我们能把我们这个身体五蕴,你能照见都是空的,有什么可修、有什么可证呢?有什么苦、有什么乐呢?苦乐忧愁烦恼一切都没有了。因为不知道,没有这种境界,所以才有。比如好环境、净环境,这是随净的;比如恶劣环境、染的,就随着染的。净和染是相对的,是随缘的,都是依着我们这个妄心而生的。所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因此解释这个十法界的依正二报唯心所现。所现的这个幻有的生灭的法是由你妄心生的,因此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这个意义很深,前头只是标,底下是解释。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29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着转深。】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什么叫意识呢?就是相续识。因为我们执着取舍,依着凡夫来取着,愈执着愈取是愈深,愈深就愈不容易解脱。这个意识又名叫相续识。这个意识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的意识。三乘人的意识就细。像一切凡夫,像我们,依这个意识又取着,那就转粗了。转粗了,愈染愈深。转粗了,转深了,这个产生了忧悲苦恼。忧悲苦恼是指我执见很深,因为有我,我执所起的。凡夫在一切境界相,对外境,咱们就说咱们身体吧!因为有个身体了,把这个身体执着是我,所以就粗了。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他依着这个意识,他的取着,对境他我执是没有了,他法执在。人我执,法我执。他法执在故,所以说他还有执,还不了。不了,还不能够成为佛。对凡夫说,他们就细了,法执比我执细。法执,他不了解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执为实有的。金刚经完了,最后佛说一个偈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观是用的智慧,般若的智慧观照的,才知道一切诸法不要去执着,如幻,不要把它当为实有的。我执在一切法上有我有所,我是能执著者,所就是所执着境。比三乘人,比声闻、缘觉就粗了,三乘人都断了我执了,他是法执。这样比较起来,这个就叫相续。法执也是相续,不停的。我执更是相续,粗的,愈粗愈深。
【计我我所,种种妄执。】
因为执深故,计度了,执着计度,产生种种妄执,什么都是我执的。我执说吧!有我,就有外头执着境界。就说我们这肉体吧!执着这肉体是我,是我所有的,这是我的身体,乃至我的身体某一部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这五种开阔起来,心里缘念很多的事物。惑,本来是迷惑了,他把这个迷惑当成实体,把这迷惑的东西当成是我。有我就有我所。有了我,有了我所,我所有的,附属我的,我的,这叫我执。高兴的,见着就爱,爱就想取。不高兴的,不爱的,就想舍。增长许多妄执。想舍的舍不掉,想得的又得不到,这苦了。我们每个每天尽这样打主意。你看这世间上,不论他是开公司的也好,搞电脑,搞任何技术吧!都想发财吧!都想搞个创造发明吧!“由我所发明的”,都是我。这个时候因为有我、有我所就产生种种执着,任何事情就攀缘不舍,随外边的境界相,一切事物就产生分别了。
【随事攀缘,分别六尘。】
这个分别也就是随事攀缘,对于六尘的境界相执着。执着就是取,取就是爱。取就有,一有就有了生死了,相续不断。
【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
这个叫什么?名为意识,又叫分离识,又可以说分别事识。识是了别。分别的识,就是想了别这个事情。他不了别还好,愈了别愈粗,愈了别愈执着。
【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这个识的增长是依见爱烦恼。这意识依什么起的呢?就依着你所见的境相,有可爱的,有可憎的;爱也是烦恼,憎也是烦恼。憎就是弃嫌的意思。这是境界相。境界相都是虚有的,就是妄心执妄境,愈染愈深。现在我们就在见爱烦恼当中得不到解脱,想在这中取得解脱,怎么样才能解脱呢?看破了,放下了。先从你自身的五蕴看破了,五蕴非识。现在是缘有的,缘成则立,缘灭则散。懂得这个道理了,没什么可爱的,也没什么可憎的。你憎嫌的、不高兴的东西想舍掉,舍不掉。你爱的想取为自己所有,得不到,取不到。这不烦恼吗?想得的得不到,想舍的舍不脱。
现在我们诸位都在这学佛的,都是佛子。学佛的他想求解脱,我们知道了,不想执着,不想烦恼,这么容易吗?离的开吗?咱们比较而言,现在我们比社会上的人为名利奔走,为正经事吃饭、正经事穿衣服,有了家庭的还要养儿女、还要孝敬父母,好多负担。想找个好工作,得不到。现实的恶劣环境想把它除掉,转换一下子,转换不到。想得的得不到,舍也舍不脱,在这中间不苦吗?说我看破了,都是假的,得也没得到什么,有什么可舍的,无得就无舍。舍得,你舍了才能得,不舍不得。就这一个功夫,很难!很难!
咱们不随着文字说吧!随我们思想的状况、现实的境界说吧!你对这个环境现在你不喜欢,你心里打主意,我想离开这个环境。那考虑了,离开这个环境,我下一个环境是不是能比这好呢?想了半天,又找不到一个好环境,我能够适应的,我能得到的。那勉强在这将就吧!这个将就是苦,不是意愿的。例如说你们在普寿寺,现在在这个地方,有好多小道友来的时候想出家,得打工,得先劳动,还要考验你,随时考验。考验也是磨练。在你磨练当中,你好苦。你本来想到这来,头发一落。办不到,人家不收你。以前我们这每年都有。这是第一步,达到了。或是把你安排到预科班了,在你学习时候换个环境了,比前头好一点。你还是不满意,你的想法跟现实环境不一样,这不烦恼吗?烦恼了。我想得解脱,想好一点,办得到吗?想求的求不到,想舍的又舍不脱。
如果我心里头,我也没有个求,也没有个得,随缘吧!他就不苦恼了,随缘吧!你知道这些都是假的,看破它。看破的意思让你不执着了,那不就是放下了吗?这就放下。一天的想啊!想啊!脑壳都想裂了,还是办不到,苦死了。干脆放下了,不想它,管他去,过一天算一天。有些人到没办法时候,就这样想了,明天再说,今天过了。明天还照旧,还是这样子。你没有看破,你还没放下。真正放下了,那才能够自在。
怎么样才能看破、才能放下呢?多修观吧!观自在,观就是你思惟,思惟到一定程度就得了三昧了。三昧就这么得的,定了。这个定的意思不要把它说得很深,就是我心理很平静,我定了,不随外边缘转。或者管你的教务长,或者知客师,或者如瑞,或者妙音,来说你,你当没听见。那不行,你没听见,他要呵斥你。那你应付两句吧!“师父说得对,师父说得好,我一定照办”。这是应付,不是你心里真能做得到的。我们把这个文字的含义,经上所说的话,你把它用到你日常生活中,就是这些个见爱烦恼。不见,不烦恼。见了,才烦恼。这是很明显的。
现在这里还有好多人迷迷糊糊的想学密宗,你先得懂得。密宗最高深的法金刚萨埵,金刚萨埵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嘛!他没给你翻译没给你讲,你也不知道,糊里糊涂。金刚萨埵,你要修起来,那个法供养好多仪式给你做的。这都是形式。想求这个法,求这个灌顶,还不晓得备个好几天,先做个七珍八宝,做朵玛,做什么的,要念好多经。全是假相。不敢说是骗人的,也差不多。完了最后传你这个“嗡阿吽班杂咕噜贝玛悉地吽”,就这个咒。什么呢?佛的法身、佛的报身、佛的化身、佛的功德身、佛的意身身、佛的动身身,都包括在一句话里头了,这个咒里头含着这么多意思,那念这个咒就行了。还有一个传时轮金刚,这是金刚法最高无上的法。完了最后传你个心咒,“嗡哈卡玛拉哇拉呀梭哈”十个字,“嗡哈卡玛拉哇拉呀梭哈、嗡哈卡玛拉哇拉呀梭哈”,念吧!你不去再分析它去了。给你一讲,哇!法身、报身。就是咱们这个显教的一切,就几个字就给你摄受了。他为什么不给你说呢?密嘛!说了,你说这谁还不会念。好,不行。比如说绿度母、白度母,心咒就是几个字。每个咒语都是这样子,最后给你传法就是几个字,就是咒。前头都是仪轨、四加行,让你要拜好多佛干什么。那跟我们这个一样的,我们这是从明显给你讲。那个秘密不给你讲,就让你去做。哇!这就神了。这叫密。
所以咱们这个见爱烦恼思惑也是密,咱们这么讲起来好像很明显,不讲起来,你自己琢磨去吧!像我们前几天讲那个烦恼从什么起、什么是烦恼,你琢磨去吧!等你烦恼时候,你想不通了,烦恼,混身发烧,心里头不知如何是好,发胀。你静下来,坐那去,这东西从什么地方来的,找找缘因。没了。你不找,愈来愈粗,愈来愈烦恼。等你坐下来,一找,天下太平,什么事都没有,你不必把它当回事。我跟大家说,听了很多人发笑。这不是笑话,这是真正修行,懂得吗?不要那么样的执着,这叫胡思乱想。
咱们这讲得很清楚了,大乘起信论给你讲什么?百部大乘。不管圆觉经、维摩诘经、法华经,所有的经论就是这些个。你拿这当个钥匙,你把它打开吧!打开,什么都具足了。百部大乘经典!总的意思就是这样,这样生起,这样还灭,这样消失,这样成就。什么是凡夫?什么是二乘?什么是菩萨?什么是权教菩萨?什么是终教菩萨?什么是始教菩萨?懂得这个道理了,你就从这个你多读多研究。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都是依着无明来熏真如,所以把这个本来清净的都变成染污了,这种境界凡夫没办法了解。所以好多的咒语都如是。等你明白了,明白就好了,明白就解脱了。像一部佛说阿弥陀经,或者无量寿佛经,反正说的净土法门吧!十个字就解决问题了,就是一个咒,念去吧!念成功了,开了悟了。就是阿弥陀佛心咒,这就叫密。其实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一样嘛!阿弥陀佛也是密。阿弥陀佛翻的意思很多,也是咒。不过在汉地翻叫阿弥陀佛,日本叫阿弥达布子,那不也是阿弥陀佛嘛!
所以这个意思是密义,现在咱们讲起信论是明义,就是明显的告诉你们。从无明这个识是由见爱烦恼增长的,这个识从哪来的呢?它是从无明熏习真如所起的,这样就解决问题了。这就是大乘起信论,你信了就得了。但是凡夫不能知道,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觉是觉了一点点。依着菩萨所说,从你开始产生真正的信仰,信仰三宝,发心修行观察,达到证法身了。证得法身,得少分知,这是菩萨初地;乃至到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到菩萨的究竟地,还不懂得无明熏真如。这无明熏的意思不懂,十地菩萨还不懂。唯佛穷了,这个境界就深了,这是一步一步来的。
这个就依着我们的心、依着我们的意、依着我们的识转,愈转愈粗。回来的时候,那就真如熏无明了,它就愈转愈细、愈转愈细。从咱们发心归依三宝开始起,你一步、一步、一步,这叫返染还回净门。就这么一返一复、一返一复,说来很简单。所以禅宗把它叫心开意解,顿悟成佛,好像说得多容易似的。你要做起来,那个顿悟;顿悟从哪来的?从你修行,从渐来的。没渐,怎么有顿?上回我跟大家讲那个切纸,现在都是机器切了,那更快了。一万张纸,这么一下,电力一开,啪!就下去了。但是它还是一张一张一张一张切下去的,不是跳跃的。不过它迅速,你看不到,好像一刀切的似的。它是一张一张切的。它不把第一张切了、不把第二张切了,怎么能切到第三张上去呢?迟速不同伦。有的看到他很快,一入佛门他就进入了,他心开意解。你修了好几十年,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是指现在,你只是看见现在,你没有看到过去。要看见了,得佛那个智慧穷尽一切,你才穷了。穷了这个返染还净,把这染法把它变成净法,一步一步的从凡夫地又回到佛地。回到佛地才知道一切都不是外来的,闹了半天,自己本来俱的,就这个含义。所以法华经形容衣里明珠,因为他迷了,他不知道。这个穷小子他不知道他财富大得很,就叫衣里明珠。那个意思是这个意思。
【何以故?】
为什么这样说呢?何以故。
【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
从无始来这个清净的本心因为起了一念,这个一念就叫无明。从无始,真如被无明所染。虽然是有染了,但是它自己本性还是清净的。因为清净而产生了一念,一念就是不清净了,有了念就是不清净。这个念是什么?这个念就是无明。因为无明它又不停,它辗转的熏,辗转生起染心。
【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
虽然有了染心了,这个真正的清净的本觉妙明真心,它是不变的。不因为染而染,不因为染而变,它不变的。
【是故此义唯佛能知。】
因为这种道理甚深微妙,所以唯佛能知,只有佛才能知道。因为佛证得到这个地位了,他就知道了。如果你证得了,你就明白了。你没证得,你不知道。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30
【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
什么叫不变呢?染是因为有念,有念才有染。无念了,它就不染了。虽然在染而不变,性体永远是清净的。染不能够把净心给变了,染只能是染,是外表,不是真实的。咱们那个真心,把它说真如吧!它本来是常的,常净的,无有念的;但是它能够随缘,无念随缘;虽然是随缘了,它自己清净的性体还是不变的。就这个意思。
【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这个就靠意念的参。咱们所谓参者,就是熏习吧!熏习来修。因为心不相应了,忽然起了念,这个念假名为无明。在无明这一段的时候,它也没有一个能所对待,只起一个一念。因为一起念,无明了,就动了。心不相应了,起了念了。这一起念,它不停歇,外缘不断的熏它。它就随这个外缘,这个染法的随缘,愈染愈粗,愈变愈粗,这就有六种相。表明这个染心,解释这个染心,这个染心有六种相。染心怎么表达?就从这个六种相来表达。
【云何为六?】
这个染心是个什么样子,云何为六。哪六种?光解释染的。
【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乃信相应地远离故。】
一者执相应染。执相应,就是从那个一念的无明愈来愈粗了,向粗了,粗的来说。依着声闻、缘觉他们所求得证得的解脱,跟这个执相应染能够解脱。依这个法的生起次第来说,依因缘生起次第,从细向粗方面说。现在我们要想断,也是从粗向细来断。生起是从细向粗生起,断是从粗向细断,一步一步的断,不是一下顿断。这个染心就是咱们上头所讲的九相,九相当中的执着取舍。执着取舍,还给它加个符号,标明叫执取相、计名字相。与妄境相应了,在一切境界上它就起的是思惑,那个我执是生来俱的,叫俱生我执。在这个时候俱生我执起见惑,见什么迷惑什么、见什么迷惑什么,那这个俱生的又成了分别我执。合我的意,又喜欢,又爱,又想取到。不合我的意,又想舍掉。舍是舍不掉的,取是取不得的。愈取不得愈要取,愈舍不掉愈要舍,愈染愈粗。声闻、缘觉要断这个,证了声闻、缘觉果就断了粗我执。那大乘菩萨呢?大乘菩萨得十信满心,登到初住菩萨,他们才能把我执破掉,知道没有,执着什么!执着半天是个空的。
这种现实当中讲很有意思的。像在西藏,往印度或是缅甸那边走,路上有个山,那个山叫札日。札日是藏语的话,札日就是吉祥山。在这个吉祥山所在的处所,是在西藏、印度、缅甸交界的地方,就是没人管,也管不到那个地方去。又叫做野人山,那山地方有野人,你想走到那个地方去,得拿生命换,还得侥幸。在拉萨,每十二年去一次。去这一次,就召集了很多发心的朝札日,到那去能见到菩萨。但是去了很多人,也没见到菩萨,这叫迷信,很迷信。说这个山神了,怎么神的呢?从西藏到印度弘法,第一位大德叫莲华生大士,他是在家居士。所以你看到红教,西藏la ma红教都留头发,他们娶妻生子的,有家庭的。就是莲华生大士他那个法派,在西藏的红教。说他走的时候死,没有死,到这个山上来了,这个山又叫红光山,经常放红光。这么一说,好多人就朝这个山去了,每年朝这个山要死好多人。那些野人跟西藏的藏人经过熟番(熟番是野人能懂得西藏话的,这很少部分),他来给作翻译,你要给他好多粮食、给他好多东西,他才让你进山,他才不跟你为敌。但是他包办不到,有些野人不听他的,他拿那个箭头子,他没有武器的,那个箭头子都拿毒药毒,山上尽是毒药,毒完了,射上你准死,好不了的。从那个你走起来这个路上很困难,起码走一两个月,都是步行走。他就迷信,说这个山真灵。好多人朝西藏的,好像到西藏一学就成了,就了了生死了。我以前脑子也是这样子,所以到西藏去了。不但没成,好像愈学愈糊涂,搞不清楚,不开智慧。
这就是执着。我举这例子就是执相应,他就信嘛!所以正当你学习,让他一步一步的怎么样去断烦恼、怎么样去了生死,按着佛所教导的受三归、受五戒,一步一步的这样来。他又不信,他想找个窍门,找个取巧的,一下就成了。这事有吗?也有。有的时候是他前生多生累劫修行的,你没看到。你看到他一修就成,但是你去呢?你跟他根机不同,你就修不成。
所以这六种义就是层次不同,想达到一念生无明那个,想把那个念断了,你得一步一步走。所以在这一步一步走的当中,他分了六种相。二乘的解脱跟信位的菩萨满心了,他们所断的惑把那个执着去掉了。什么执着呢?就是分别我执,见什么分别什么,见什么执着什么。从爱的当中取和舍,欲取的,不如意的就要舍,如意的就要取。你修行二乘人跟初发意的菩萨,在声闻、缘觉的果位,他那个信相应了,十信满心的信相应了,那个初住的菩萨他们能破到我执,知道无我。他破了我执,证得我空理,我是空的。我一空了,执取相、记名字相这二种粗相就断了,他不执取了,知道名字是假的。
这个名字是假的,我很有体会。我怎么体会到的?我住监狱,不许说哪个人的名字,到监狱有编个号。大概我有二十年吧!我有个号叫348,一叫348,我就知道是我。那我以前的名字呢?日久忘了,再叫我那个名字不知道了,它换了。一叫这个,那脑子就知道348,因为叫你都是这个,这叫习惯成自然。说这名字是假的,你们在家都有个名号吧?现在你们都是两个字了吧?还排什么、叫什么,叫这个、那个。现在我又恢复了,又叫梦参了,我那把348又忘了,348不是我了。这假名随时可以换的。
现在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因为我们现在都在染污体当中,都在染法当中,都在染的当中,都在迷惑当中。像我们几人站块堆,女的过这边来,你自己就晓得你们是女的,你就过那边去了。等你到一定时候,你没有女相了,这叫女的,谁是女的?不知道,你也不会过去了。谁是男的?你也不知道,你也不会过去了。你到梵天,没有男女相,到梵天没有男女相,是清净天,没有男女相。你到极乐世界,莲华生的,还哪个是男的、哪个是女的,极乐世界有女的吗?恐怕大家这个都知道吧!这都是假相。你生到东方,亚洲。你生到西方,生活习惯一切都不同。一看就知这是亚洲来的,一看就知这是非洲来的,不要问就知道,他生活习惯不同,皮肤颜色不同。黑的大概是非洲来的。黄种皮的,黄皮肤,大概都是亚洲来的。红的是原始印地安人。标的有符号,什么符号?假相,在这个假相上起执着。二乘人、三贤位的菩萨他们没有了,他假相上没有了,那叫解脱,没有我了,不执着我了。这个意义必须你唯观相应,你经常那么思惟修。观就是思惟修,经常的观,观照。观照就是想,想什么?
咱们有看见很小的动物,它有思想。咱们不是它那个界的、不是它那个道的,你不理解。但是你观察久了,你可以理解。如果你观察蚂蚁,你下过功夫,各种蚂蚁,蚂蚁有好多种类,像人似的。你观察那个蚂蚁,蚂蚁也争,这是我的国界,那是你的国界。你的蚂蚁要到我这个蚂蚁界来的时候,不行的,要打架了。你看蚂蚁跟蚂蚁打仗,那是思想问题。
我们当劳改犯人的时候,种菜,种那莲华白,包包白。我们有三年灾荒的时候,就靠那莲华白度命,还有藤藤菜。因为种那莲华白,一天守着莲华白,想,想那莲华白。你要有点佛教的思想脑子,就想;莲华白有种绿虫子,绿的,就那包包白白菜上,那绿虫子趴那。你早晨看,那绿虫子还在那趴着。过两三个钟头,绿虫还在那趴着。晚上,它还在那趴着。它入定了。你再隔两天,再来看,虫子飞了,它那绿壳壳还在那个菜上。飞了,变成什么了呢?变成蝴蝶。你看那菜园子满都是蝴蝶,蝴蝶哪来的?绿虫子变的。你观它那个变造的过程,你蹲那看吧!你把它打上符号,记到这个绿虫子,它要变了,你隔几个小时看一看、隔几个小时看一看,它飞出去了。它变了,它就飞了。因为它当初它在那觅着就想,想什么?想飞。它想久了,它真飞了,它把这个壳就搁到这儿了。这叫蝉蜕。
那你说我们这个人呢?假使你天天想,想解脱,想想这都是假的。想久了,你就解脱了。唯观相应!心经就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心经那个观说般若智慧观的。智慧观就是照,智慧照,不假分别的照。观自在菩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智慧一照,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所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为什么加个照字?照是没分别的。无明熏真如,这一熏无明没有了,变成大智慧了。所以咱们要想断烦恼,你在最烦恼的时候、最想不通的时候,或者没办法了。咱们换句话,在社会上走投无路,欠人债,逼得要死,你家里孩子、老婆要吃饭,没办法了。他不能去打坐修行去了,他怎么办?逼得没路了,跳河去了,或者上吊去了。我跟很多人就讲,假使那个时候想,这正是修道的好机会,你坐下来,全部放下了,不管,观!这一观,解脱了,都是假的,时间会改变一切。你能坐上两天,要债的看见人坐着,死了。别要了,别要了,人都死了,跟谁要?他走了。你要烦恼你六亲眷属,唉!这人死了,得了,各干各的去吧!谁都不理你,你解脱了,什么事都没有了,清净了。试试看吧!
你可以经常的你最烦恼的时候,或者最高兴的时候,你要放下。放下,你清净坐着想一想,思惟修,观照一下,观照这个事情的过程,从始至终一件真实的都没有,你把它看成假的,假使我得到了、成就了,又如何?巴寄了很久,就小孩子想考大学。结果榜上无名,没考上。在他思想,这一下子跟天塌下来差不多。假使他这个时候,很高兴,放下了。有好多赶考举子,过去考状元、考秀才,或者考什么,没考上,一回头,出家去了。这才真正解脱了。好多这个事,你看过去那个出家的历史,每个人出家的因缘都有他看破的一点,不是突然的。看着好像是突然的,他是渐渐的而来的,完了产生的必然结果。这是修行的方法,不一定照着文字说照着说,你还做不到。你日常生活当中,你对于不如意的事,你去研究研究;如意的事,你也研究研究怎么来的。来的容易,失掉也快,这是必然之理。来的不容易,它保守性非常强,它失掉也慢。为什么?他过去老财一点都不舍,因为它来得不容易,所以他要保守。这是必然的。
懂得这个道理了,一个染还净它的过程,一个净完了入染。咱们中国有两句土化,从奢入俭难。奢侈惯了,享受豪华富贵,等他穷下来时候,再让他过简单的生活很困难了。平时很俭朴的,一下发了财了,一下挣了钱了,投资投到了,买彩券一下中到了,这一下他不晓得如何是好了。他就从俭入奢,这个容易,几天就学会了。他就花天酒地,很快就学会了。但是染的时候,咱们不知道,怎么样的被无明染着,怎么样起的贪念,怎么样把咱们清净心给污染,不知道了,迷了嘛!要知道,还迷吗?现在我们要回过头来,返染还净,这个我们知道了。知道了,就很难。就连破个我执,说这个小东西我很爱它,一天总要看它两遍。如果这个东西舍掉了,他那心他身命或者也消失一半了。因为他全神注到这,这就是他身命。这个突然没有了,他肉体(身体)还满好的,他死了。
这不是笑话,我有个亲戚,他那时候很有钱,他那时候有一只船吧!从法国回来,到了山东那个成山头,那个船翻了。这一船是他全部的财产,他从法国装上那个货,一直在沿路上电报不断的打,很怕出事,全部财产、全部身命都集中在这。午夜前到烟台对面有成山头,成山头又叫黑水洋,那地方好多船在那翻,他这个船全部翻了。那电报一告诉他,一看电报,这只手拿着电报就看,他就不动了。人家去看他,说:怎么的了,董事长怎么不动了?就是老板怎么不动了,那时候还不叫董事长。一看他,他死了。他命根子,命根子没了,他断了。这跟他身体毫没关系,意念,他突然死亡,摔下了。这可能他的心脏病发了,我这算,不会突然的。他心脏病,一着急,得!
还有我们大家知道广宗寺那有个白塔,那个白塔法尊法师。头两天我到广济寺去看他,我们俩说话,他还满好的。再过三天,我去看他,我一看他床空了。我问正果法师,我说:老法师呢?他说:圆寂了。我说:他的法身呢?他说:在那人民医院太平间去了。死了,就移到那去了。因为现在的法律,不准在城市,也不准在寺。他是怎么死的?他到那个年龄,他的眼睛戴了四千度的近视镜,一个眼镜四千度,已经看不见,他还在翻呢!年纪大了,八十了。他圆寂那年八十。他那个笔掉到地下,掉了。他下去捡那个笔,一下,就这么就死了。他一捡,脑充血。脑充血,就死了。
人的死亡很简单。如果你经常修死亡观,把它看淡淡的,人必死!不要把这当回事,这是必然我们走的过程,只要你常时这样想。如果你在想阿弥陀佛,更好!你这地方了了,那地方生了。如果没想阿弥陀佛,那生不到。那法尊法师干什么呢?他一定还来当和尚,他还要翻译,这是他的愿力,他说我生生世世就当翻译,哪个世界他都不去。那可能现在又来了,翻译吧!藏文翻汉文,汉文翻英文,就这么来回翻译吧!这是个人的愿力。愿力能够销灭你的执着。信愿行,修行是去做的,你发愿说你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达得到的。你得相信,完了再去做。
愿,必须得信。咱们这是讲的信位菩萨,先得信!信,不是一般的信。就像我刚才讲那故事,他信这个财富是我的身命、是我的一切。财富没有了,命根子也随它走了。我们也得有信心,我想生极乐世界,什么时候走,我什么时候去。那不正好嘛!那你死了无挂碍,什么都无挂碍。无挂碍故,你什么恐怖都没有,你也不怕死。黑夜睡觉的时候,突然砰响一下子,说鬼来了。假如有个鬼来了,你也不怕他呀!为什么不怕?没有恐怖。人家说身命置之度外,他什么都不怕。你看战士上战场的时候,最初上战场的时候,他害怕。刚打枪,枪一响。等枪一打的时候,不是我杀死他,就是他杀死我,什么都不怕了。人到了战场,就是这样子。
这就是观念,一个人的念头、一个人的思想状况。说简单一点,思想状况。你观念什么,你想什么,你全部的集中精力就在这上头。但是我们能这样子吗?不能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能专一,不能一心。社会世间上的一切事,也要你一心一意的。三心二意的,什么事也做不成。就像看人家做这个事发财,你也去做,你做就倒楣,确实如是。你自己想什么,你专心一致的。比如说念阿弥陀佛,本来念阿弥陀佛,你生极乐世界不是很好吗?有人来劝你去住住佛学院吧!住住佛学院好。认为你年纪还可以,跟他去住佛学院去了。住佛学院去了,又有人约你去参禅去了,又到禅堂去坐去了。你一生什么也不成。要专心一意,一心。一心,就说我不执着。你把这记到,我不执着,这不是我。那你把我执断了,你就成了。成了什么?成了将来一定能成佛,向那个路上走了,已经走到这个程度了。这叫执着相应。
【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
还有一个不断的相应,下头讲不断相应。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不断相应染就是障碍,这就是意识当中相续不断的执着,执着完了就取舍,咱们在六相当中讲的智相、相续相。这个就深了,这是分别的法执,相续生起不断的分别。相续就是相应的意思,什么相应?你的心跟你所做的事情叫心境相应。对治它的方法,三贤的菩萨他修习法空观。修习法空观的时候,他能舍这个相续相。他不是顿舍的,因为他是渐次的。三贤有三十个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位愈高,功夫修得愈深。一直把三贤位满了,登了初地,欢喜地,又叫净心地,心地清凉。他证了真如了,证了一分,真如是清净的,所以叫净心地。因为他一见着法身生大欢喜,有的叫欢喜地,他这时候把相续相断了,初地菩萨断相续相。从这个相续相断了之后,他渐渐愈来愈修、愈来愈修,愈修愈深。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
到了七地菩萨把智相应染断了,五意中的智识就是智相,能分别世间、出世间法的染法净法,所以叫智。这是什么?这是俱生的法执。从第二地的离垢,离垢清净,持戒精严,从没有毁犯的垢染了,曰离垢地。由二地到七地,他把无明破到七分,离开法执了,这叫无相方便地,因为他修的是无相观。这是第三种。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这很细了,这细多了。这把七地以前所执着的那些境界相,我是没有了,法是实有的。渐渐的从二地开始断,断到七地。完了他能把这个断了,断了证入八地。依一切色一切境界相都自在,三世间一切境界相,随他心自在转变。这个时候心能转境,一切法知道它是无明起的。因为他知道这个心,认识到无明的生起,依着真心而生起的,这个转境的因缘是这么产生的,他心才能转境。到这个时候翻天覆地,人家说地可以变成天,天可以变成地;把太阳、月亮以他的神通移到地球上来;他一身能现无量身,无量身又能还归一身;他自己是女相可以变成男相,男相可以变成女相;可以把我们所有的千千万万人,把你一时变成女相,又一时把你变成男相;有这么大神通,这破色蕴了。这不被三转,就是现色不相染。在色他能自在,自在就是能转,能转一切色,所以色自在地能离故。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前头都是八识的相分,登了这地就是八识的见分。没有境界,一切境界唯心所现,把空执都没有了,空也断了。把这种境界叫心自在地。咱们法相的名词,有时候第九地的菩萨叫善慧地。善慧地的菩萨他能以他自己的慧心,就是智慧能转众生的恶心为善心,他能增进大悲大智。能见是染,但是他把能见的心这个不相应染,能够转变成心自在,离开这个染。这个无明已经断到九分了,功力相当深了,很快就成佛了。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十地菩萨,入如来地,成佛了,能离。这就是业、转、现那个业识,五意识中三细中的细相的业相,因为无明不觉心动。菩萨尽地,他心不动了。动者是无明,不动是本心。破生起那一念,叫生相无明。微细的习气心念到此全尽除了,得见心性。这个时候才知道心常住不变,就叫究竟觉。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六相清净。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
怎么叫相应义呢?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这是总解释,三个相应染,后边不相应染。心对境相应了。无心、无境、无对待,不相应。心念法异,能念的心跟所念之法,心跟法是不同的,所以心念法异。心跟染净诸法是不同的,有能所,有能有所,这叫相应。知一切相,乃至于能念的心那个心相,所缘的缘相,再加上所念的那个外边的境界相,心和境是相同的,无心无境。这个心给净就作净境,给净作依就作净境,这个心若给染作依就作染境,能解到这个心与所解的境相同了,能所相应了。这个很粗。依染净的差别来判断,这叫什么呢?这个意识叫我执,智相、相续相这两相叫法执。有心有境,能觉的心跟所觉的境,心境相同了,有能有所相应了,这叫我法二执。这是心境相应义,是相应义。
【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
什么叫不相应呢?相应义是对着不相应义说的,不相应义是对着相应义说的。这个心不觉了,常无别异,唯是一个无明不觉心,没有生起其他的,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什么异相。不同,就是心与相、与缘相它是对待的,不同的。知道了一切相是缘起的,不是真实的。与缘合了,缘跟心就是两个。知相与缘相是有对待的,相对法。阿赖耶识的心,就是我们这个八识心,一个是无明不觉的心,这是咱们知道的,它这个心是无能所、无对待、无别异,这样一个心。它跟那些染法还没有转变成粗,跟净法它已经动了念了,都不相应了。
【又染心义者,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什么叫染心义呢?就是烦恼碍。这个咱们都知道了,烦恼就障你那个心所智。这个染心跟无明,就是你所对待外边的境界,它有两种的障碍。前头六识就叫六染心,六染心所对外头境界,那叫烦恼碍。烦恼就是动了,烦是不停的,动了。动,它就障碍住不动。不动是什么?就是我们根本的智慧。它把你根本智慧给障碍住了,使不动的真如理体,你的真心不能显现,这叫烦恼碍。
【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什么是无明义呢?无明义就是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六个染心都是从无明所起的枝末无明,与智两个是不同,是相违的。敌体相违的意思,就是不同,能障你的世间一切自然业。在世间的这个业,你本来有智慧,什么都明白的。它给障住了,你就不明白了。身口意来度你的烦恼,度你这个障碍。烦恼就是障碍了。智碍者,就是智被无明义给障住了,这叫智碍,它把你世间自然业的智慧全都障住了。
【此义云何?】
这个道理怎么讲呢?这是六粗,染心的六粗相,加上无明的细相。你这个六染的心能障你事,对事不明白,事法界迷惑,什么都不明白。有障碍嘛!有障碍就不明白了。无明是障理的,烦恼就把你真如的根本智给障住了。你智慧的障碍,就是能障你一切自然的业,自然业智也都给你障住了。六染就是枝末无明。障这个自然业智的是障这个细惑。粗细两种无明,枝末无明与根本无明,一个障事,一个障理。
【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
根本智是证理的,有时候叫如理智,也叫平等性智。根本智是对着你后得智来说的,后得智是证真而后所得的这个智慧,也名叫如量智,或者叫差别智,知一切差别事,就是这个含义。
【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再解释这个智碍。一切法是常静的,常静是不动的,没有个生起之相。因为无明不觉了,它这个妄念与一切法常静这个法相违背了,不能再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解释这个智,障这个智碍,碍就是障碍了这个智,就是障事的,把你后得智给障住了。这个一切境界相就是法,法就是事。因一切事都是称理而起的,全事即理。这理是常静的,那一切事也该常静,不生不灭,没有个起相。只因六种无明心,你不能再觉察知道了,妄见一切法有生有灭。这个是跟法跟法体相违背的,不能随顺法就是相违义。世间一切境界就是一切事,世间一切事它的理是俗谛。俗,它的体是俗谛理。还有真谛理。一切事事本来是幻化的,幻化不实的,非有;但是它称理而起的就是妙有,妙有非有。妙有非实有就是真空。真空又不空,随缘的就叫妙有。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30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依心体有动。若心体灭,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
现在我们讲的都是心生灭门。心生灭有两种含义,染、净它在生灭的过程,染资助净,净又资助染,互相熏习,因此染法净法从来不断绝。我们有位同学问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这个意思,净法染法永远相续不断,各住各位,所以说世间相常住。世间相可不是世间相,什么相呢?真如相。举一法界无非大法界总门体,举哪一法就是大法总的法门体,就是大总相法门体。
【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
这四种法的熏习。凡是一说法,大家心里一定要生起这么个意念,法者心也,种种法就是种种的心,种种心就是一心,这一心就是真如,这就叫大总相法门体故。在生灭当中,染法和净法互相对的,离染,离净。什么叫净、什么叫染,把这个先分别清楚。分别清楚了,染怎么熏习的净,净又怎么熏习的染,先理解熏习的意思。习,就是学来的。学净的,用净法来熏习染法。这个有四种,就是有四种法互相熏习,讲这种道理。染法也好,净法也好,永远不断绝。怎么会不断绝呢?成净了,染就没有了。染立了,净法就不立了。为什么说染法、净法永远不断绝?就是不断绝义。刚才我们有道友问“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常住的意思就是心常住故,众生的念心常住故。一者是净法熏习,二者是染法熏习。它怎么熏习的,下头解释这个。
净法就是真如,在真如它给染净法作一总相法门体,它不分染净,但是没有言说、没有思惟、没有语言。因为随缘故,而立什么是心真如、什么是心生灭。大乘起信论一开始就心真如、心生灭,染对着净。净哪有?净依染对立而成立的。染法怎么有的?染法依着净法而生起的。就是无明熏真如,生起一切染法;真如熏无明,生起一切净法。互相熏习的义,四种熏习的义。一切净因,自性的本体,那叫真如。一切染因,就叫无明。因为真如熏染,返染成净,那心就离开染了,这叫心出离。这讲四种,一者自性的本体,这是清净的,那就是真如;二者就是无明,三者就是妄心。妄心就是我们这个业识,就是八识,八识而生起一切的染法。在粗了说,就是八识的前六意识,这都叫妄。总合起来说,就是业识。业识摄前六识的时候,那叫举业识摄粗相,前六识是粗的,举这个业识来摄前头粗的。因为它都是从无明而起的,从无明而起而又反熏真如,这叫资熏,资助它。
一个是净的本体,一个是染因的无明,三者是妄心,四者就是妄境界。六根对着六尘,是这个产生的六识。六尘的境界就是妄境界,六种染心就是六识。一切外边境界相根本是没有的,虚妄的,但是它可能又熏习这个妄心。境因妄心而起的,它翻回来又熏习你的妄心,这叫资。资本那个资,资助那个资,这叫返熏。这是标题,标的四种熏习的法,以下就解释了。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
什么是熏习的义呢?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先讲喻,这比喻的意思。我们的衣服本来不香,衣服有什么香呢?若用香熏。咱们没有了,现在我们的道友谁也不熏,没有香。你到城市里头,或者特别外国城市里头,他衣橱,他衣服都是挂着的,他里头都拿这个香熏。香熏,不是点咱们这个香,它是香水,洒一点香水。香水,或者一个盒,或者一个罐,上面很多眼,搁那里头,它自动的薰,衣服穿上都是有股香气。
马鸣菩萨举这个意思,就说咱们这世间的相衣服,衣服没有香。因为你拿香薰习它,它才有了香气。拿这个譬喻,举这个无明跟真如,真如就比如是善业,无明就是恶业。有时候真如熏无明的时候,那就是善人劝恶人去做好事。无明熏真如,就好像恶人劝善人去做恶。劝的意思,就是熏习的意思。有时候善人劝恶人,就是净熏染。有时候恶人劝善人做恶事,就是做坏事吧!那就无明熏真如了。因为无明是没自性的,它是可以灭坏的。真如是不变的。先举这么个例子。
【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熏习义也是这样的一个含义。真如是净法,它没有染。真如的净法它本来没有染,因为无明熏习它。它是不变的,随便怎么熏,它不变。不变,它在相上有了。知道这个含义就行了。因为无明熏了,它有染相,但是它的净体不变。但是因为熏习故,有染相。无明是染法,它没有净业,无明没有净业。但是真如熏习它,它起净的作用。它也没有自体的。无明无体,真如不变,懂得这种熏习的含义就是了。实在是也没什么清净的法,也没什么染污的法。实在是本体来说,真如的本体清净的,但是它起了业用。无明是染法,它没有清净的业用,它没有清净。所以无明它要依用,用到什么上呢?咱们前头都讲过了,业、转、现、智、相续、执取、计名字、起业、业系苦,这叫三细六粗。真如的净法来熏习,它有清净的作用,未修行者可以起到修行,未信者可以生起信心,未成就者可以逐渐的成就,因此可以转染成净。这都是标题的意思。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
但是怎么样熏习法?怎么样熏习的起染法不断。记住,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就是习熏,常时如是熏。有时候它是不分先后的,真如熏无明的时候,是无明在前、是真如在前?它不分先后。因为它在一个体内,无明无体,依着真如而起的,所以在习熏当中不分先后。但是说话的时候不能顿说,不能两个一起说,所以有先有后。其实没先后的。
我们现在在染,在染就是无明,无明熏真如,怎么样熏的呢?云何熏习,染法就不断了,愈熏愈粗。也不能说真如先有的,无明后有的。若是一执先后了,那麻烦了,那成佛之后还得当众生,清净之后还要染,有这过患。所以不立先后,没有先后可以说的。执真如有先,无明有后,不可以的。若是执妄在先,真在后,那真如就有始了。无始终!因为这样讲,无明跟真如没有个先后,不要在这里头找个先后,找不到的。因为是无始,真即是妄,妄即是真。妄是不能离真的,真是因妄显的,这样才叫返妄归真。这就是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下头就解释了。
【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所谓以依着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又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妄心又来熏习无明。因为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的缘,又来熏习妄心,令它念念不舍的执着,这样子就造种种业。种种业,业就系住了,就叫业系苦。这个都是讲熏习业。
咱们从现实来说,现在假使我们在这个环境天天熏习的佛法僧三宝。你上殿过堂都要念个四言八句吧!过完堂了,还要结斋。将要结斋了,还要先归依三宝,都得念个四言八句。这就是熏习义。从你起床、穿衣、吃饭,乃至一天你所做的,这就是从净来熏习那个染,改变你那个习气,来断你的烦恼。假使你在社会上,在歌舞厅中,或者就是你在商店服务员吧!这一天都在名利打交道,怎么样赚钱,怎么样讨顾客的喜欢,能够把东西卖出去。这是什么熏习?愈熏愈粗。熏什么呢?熏你贪瞋痴。痴就是无明。这也是熏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这个含义也是这样子。例如我们现在生起有信心了,但是我们这信心是不够的,我们不能够止住一切恶,也不能止你念不起恶。我们现在说,我们哪位道友,现在你要能够说我一点的坏念没有,那你信心具足了。一点坏念不生起,那真正具足信心了。所以这就含着一个熏习义。因为这样经常的熏,咱们现在熏是把这个染变成净,熏染,让这个染把它再恢复原来的清净。
依着真如法有的无明,有了无明这个染法的这个因了,这个因又来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妄熏真而产生了妄心。这个妄心是什么?这个妄心就是业,业识,就是八识。妄心熏真如,因为它不了真如法一故,就是不见体。因为念起,见一些执妄的境界,在妄的境界上又起执着,这是染法的缘了。又来熏习你妄心,令它念念不舍,造种种业。造业,你就跑不脱了,业就把你系住了,这叫业系苦。你身心的苦难就这么来的,心里永远不安定,你内五蕴永远使你生烦恼。说对境生心。没有境!现在我们在普寿寺说吧!我们这个所有境界相就是清净,没有起贪瞋痴的念。但是你内五蕴不行,起贪瞋痴的念。今天饮食好,有打斋的,那不知不觉多吃两口,好的总要多夹几筷子吧!吃饱了,还要吃两口。坏的,肚子还没填饱,他就不爱吃、不想吃了。这个人人都有的。只要你有妄心,这种妄心你离不开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31
懂得这个了。这个无明常时在熏真如,这就是世间一切染法的规律。现在我们要还染成净,我们经常的用真如来熏习无明。这是说根本,都说的根本。实际上我们现在是妄心,妄心对妄境分别取舍;好的,随自己意的就贪;不随自己意,想离。这种有两种,咱们举例子说的,例如说到普寿寺来,他就长时住这了,不可能的。为什么?他自己有他的业缘,他还有个业因。久则生厌。最初来是很困难,想参加吧!人家不收。经过几多曲折,或是经过发心,收了。收了之后,又变了,住住感觉没意思。这个没意思就是起妄念,他的染心炽盛,他要离开。离开了,又到了另一个环境。另一个环境住了,他感觉又不合适,又想以前那个,很困难了。
就拿我们现实境界都如是,一个增长善念的熏习,一个增长恶念的熏习,两个不停的在这斗,内心不停在斗。我是这样子,我不晓得诸位道友如何。我以我的凡夫眼光看,跟我也差不多。我还熏了好几十年,差不多熏了七十多年了,都还不行。因为控制不了你这个妄心,为什么控制不了呢?业。咱们经常说业,就是你内心里头根本无明起的作用。但是你脑子里头,所谓老而不死是谓贼,这是什么含义?他经过事情太多了。他老了,因为他在这社会上经历事情太多,比贼还奸。就是他那脑子里头分别这些事相,他经过,他知道。可不是向善的,尽是向恶的。过去我们古德有这么两句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等他要死了,或者有悔改心了,他说的话都是好的,教育他子孙,教他干什么。你看那小鸟要死的时候,“鸟之将死,其音也哀”。它也是说话,咱们不懂它话,它叫那声音都变了。这形容着熏习义。人,他根本的善念就是原来本觉,那种善念在他现行当中,他会有时候起作用的。“到死方知身后苦,何人肯向死前修”,到要死了他才知道。知道什么?知道早一点该做点好事。这个含义。但是悔,后悔了。悔之晚矣,来不及了。
【此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
以下讲的大致就是这个意思。从细到粗,从粗返细。从细到粗,最初从无明熏真如,一念不觉那个。一念不觉那是根本,那产生无明了。无明了还并不能停,不停的,它要动。一动就是业。一有业了更不停,它要转,他自己的见分要见自己的相分。转、现,现就是要现境界相,还没现。这三个业、转、现跟根本无明相同的,还是根本无明之内。完了它不停的这样熏,愈熏愈变粗。增长的念,念就是念头,增长念的熏习。念的熏习不停,就增长取。
无明,因为它不明了,它熏真如。熏真如的这个无明,它一熏真如,它愈染愈粗又起了妄心,妄心又熏无明,妄心熏无明现了境界相,那境界相翻回来又熏妄心,辗转相熏习。因为境界相的时候,这是妄心,是业相、转相那个妄心,使它增长念。念是什么?念是智相。业、转、现更粗了,这是智相。智相念念的分别,一分别就相续不断。因为这个念就是境界,又来熏那个业相、转相。现相又来熏那个业相、转相,妄心就增长,愈增愈粗。所以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人在他意识型态当中,他叫法执。其他六界的凡夫,那叫我执。以下就讲这个妄心熏无明。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妄心的熏习也有二种义,哪两种呢?业识是根本的熏习,使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他生灭苦。他这个生灭是变易的生灭苦,增长他分别的事识。在这它并不停歇,愈变愈粗。这个也是根本上说妄心熏无明的时候,它业的识又资熏那根本无明。妄心是由无明起的。无明,咱们就说愚痴,愚痴是没智慧。它又来熏这个根本无明,使这个无明力增长,能使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依这个八识的业识,他就受这个变易生死苦。有苦的,三乘人还有苦。但是它这个就叫法执,他的生灭苦是变易的生死苦。现在我们受的不是,我们比他粗了,我们是我执,系缚的苦,这是我执。以下就解释这种含义了。
【无明熏真如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无明熏真如时候也分二种,一个叫根本的熏习,能成就你那个业识,就是我们说那八识吧!第二种就粗了,所起的见爱熏习,能成就的分别事识,愈分别愈粗、愈分别愈粗。在无明熏真如的时候,根本无明来熏真如,真如随这个无明缘就起业识的三种相了,业、转、现。但是业、转、现的时候,还属于细,还在无明当中,就是愚痴了。等到细再转粗的时候,变成了智相、相续相。依这个所起境界的见爱,这个也是无明,但是叫枝末无明,这个枝末无明又来熏真如,增长你的爱见,见爱的增长。这个就成了凡夫的分别了,凡夫的分别事识。这个识就是六意识。这个识是见爱烦恼,专门增长见爱烦恼的。这就到最粗了。咱们现在若能断这个识,就把见爱烦恼断了。现在我们所做的修行功力,就是断见爱烦恼。这是从净到染法。无明熏真如,真如是净法。因为无明来熏习,净就成了染了。这是无明熏真如。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
那真如熏无明又怎么熏呢?那就净法了。下一段就讲净法。
【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
所谓以有真如法故。因为有真如法,真如法也在熏习。熏习什么?熏习无明。真如是我们具足的,人人本具的本体,那叫因。外边清净的境界相,三宝的缘加持。这个三宝,有一体三宝,有别相三宝。约真如来说,是一体三宝。缘是指着事相说的,就是别相三宝。咱们现在是别相三宝加持。一体三宝就是真如法,是我们本具的。例如我们生极乐世界,我们生到极乐世界所住的是方便有余土。现在大菩萨登地的菩萨生到极乐世界,他所住的是实报庄严土。西方极乐国,唯佛一人居净土。阿弥陀佛居的净土是清净法界的,身土不二的。
所以说有真如法能熏无明,因为熏习的因和缘的力故,你才产生厌离,厌离世间。这就生起了菩提心了,厌离生死苦。菩提心最初的一种,厌离世间,厌离生死,想求涅槃。但是这个时候大菩提心、大悲心还没有,般若心更没有,只是一个厌离心。因为这个厌离心就要脱离这个苦,想求清净。因为这个妄心有个厌、有个求,厌离世间,求清净;厌离烦恼,求不烦恼;厌离生死,求不生死。这个因就来熏真如,真如就来熏无明。两种熏习,两个轨道,一个染熏净,一个净熏染。
因为我们现在起了信心,眼耳鼻舌身意依这个真如,从不觉当中,现在明白了,这就叫始觉智。咱们前头讲的始觉,开始觉,拿这个来作因,佛法僧三宝给我们作缘,以这个因缘又来熏真如。这个熏本来如是的,叫本熏。我们本具足的本体,真心。心假三宝之缘生起这一念信心,这是妄中所生起的,妄中为本所放的光明,所以为智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32
【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
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远离世间,远离愦闹,相信三宝。我们住在普寿寺里头,远离外边的尘俗,客染的烦恼。那些个知道我自己的心妄动,实际上前境界都是虚幻不实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思这个懂得,还没证得。因为你的善心是懂得这种道理了,厌离世间。自己相信自己的性,相信自己的真如法,知道这是自己心的妄动,妄念,没前境界,前头境界相都是虚假不实的。比如看破红尘去出家,就是这个含义了。但是就这个看破红尘很不容易,就这一关很不好过。是不是过了这一关就成了呢?不见得,罢道还俗的很多。尤其是现在在我们这个末法时代,什么叫末法呢?缘不胜,三宝的缘不大太殊胜。正法,三宝缘殊胜,闻法就证道。末法,三宝缘不殊胜。因为我们内心的力量不够,内心的力量不够就是感,感的力量没有。说应,三宝的加持力量,应!你感的没有那么力量,应的力量也就薄弱了。
实际上,三宝是你自性的真如的理体上的显现。相信自己的体性了,知道自己的念头不对了,识心妄动,贪着什么嘛!都是假的、空的,没有。像我们出家的,起码你的家庭你得看破了,认为家庭没幸福,尽是痛苦,你才不在家庭里了,不在家里头了,要出家,这个发心是不错的。但是出家一剃头,一到僧门里头住,他业障又发现了,“唉呀!也不过如是,更苦恼”,那再回去吧!回去了,更苦恼。没办法,就这么反反覆覆。如果能够有个清净的环境,有个助缘。三宝助缘,大众僧的加持力。靠自力是不行的,没有这个力量。大众僧的加持力,再加懂得了念阿弥陀佛,假阿弥陀佛的加持力,脱离这个世界,生那个世界。那要助缘好!
但是能够相信自己,知道自己心是妄动的,境界相是虚假的,对境界相不贪了,就是不执着,修远离法。从你发心出家,那个就叫远离法,就这个都很不容易了。知道真如本具足的,我们出家之后才知道我们还有个真正不失的真心,清净无为的本觉体,这个本觉体是无一切相的,什么虚妄不实的相都没有,什么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什么富贵荣华,全是假的;花开花谢,假的;认识了。认识了,就不为它所害了。这真正的称实际理地,而知道一切前面的境界相都没有。修行很不容易!
有信心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有信心的菩萨他知道真如,我们那个妙明真心是我本有的;这一切假相,妄是本空的,没有的。修到十信满心了,十回向心的回向,向上,登了发心住,这才重新发菩提心。在这发菩提心知道妄是本空的,一切妄都是假的,知道真如真心是本有的,不是外来的,修空观。修空观的智慧,认识一切法,诸法皆空。善法是对治恶法而言的,恶法不存在了,善法也没有了,这连带着去法执。这十住位的菩萨他知道妄是本空的,知道真是本有的,他那修行就修空观,他的智慧修空观智,观一切法空;不但外头的境界空,连自己的心寂静无为,心境双亡,这叫心空境寂两俱空。但是他这只是解,明白,没证得呢!
再往前进了,是十行的菩萨。十住的菩萨修空观,十行的菩萨呢?他修的是假观。假观就是修远离法,我惹不起你,我躲得起,躲你。现在我们对家庭、对社会,我们惹不起,我们躲它,不沾染,知道这是假的,也不会受骗了,也不会上当了。这是依假观修远离法,三轮体空,都是空的,随顺真如,十行菩萨。但是他没有证得,相似知,没证得,把人我执的我执、法执开始破。
等到十回向的菩萨,他是以中观智;就是空假中三观,中观;把前头的十住位、十行位所修的观,空观、假观双融了,就是不着二边,独显中道。这样修行,十回向的菩萨是逐渐的。
到登了地了,见了真如了,只见一分。他这时候是真正证得了,如实知,实实在在知心境皆空,心亡境寂两俱空。这是证知,不是学知。虽然证知了,但是习气没断,还有习气呢!习气还没断。这个习气叫什么呢?叫微细的心和境,心境。地上菩萨是真正的见道了,这才真正起修,这才叫修行。真正起修是称着法性的本体来修的,所修都是真的,称真而起的,称真而修的。本来没有心也没有境,这一切妄心顿歇,歇即菩提。所取的无相,他就不取了。取什么?根本就无相,没有。是境界!能念的是心,心本不生因境有;境若没有了,心也就不生了。所以叫不念;不取,不念。但是这个都从他十信,信三宝的功德,信一切世间虚幻的,如梦幻泡影的。由十信到十地,这是五十位。这要经过好长时间?三阿僧祇劫,三祇。这就是真如熏无明的因圆了,到了十地菩萨因圆果满。
【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到这个时候,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也灭了。因和缘都没有了,因缘俱灭了,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无明灭,业识转识二识的心无有生起了,再不起了。业转不起,现实的境界业相、转相、现相,三细相灭了,六粗相也没有了,因圆果满。所谓无明灭故,你不相应心也跟着灭了。不相应灭了,缘境没有,境界根本没有,就是境界也灭了。相应心灭,所以叫因缘俱灭,粗细心相皆尽。这是一大段。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再重新作解释,解释这个妄的。先是真如熏习,再是无明熏习。但是无明起的这些妄心呢?这些妄心也互相熏习,也有两种意思。哪两种呢?一者是分别事识的熏习,这是二乘凡夫所具备的,分别事识,厌生死苦,随他力所能及的,渐渐的向无上道。这是第一种熏习,分别事识的熏习,随你力量。就是修行的力量、觉悟的力量,渐渐的,不是顿的;渐渐的趣向了无上道,想成佛。二者是意熏习,这意熏习就是指菩萨说的,发心勇猛,速趣涅槃。这个就比前头那个细,就是熏习他那个意根。把前五意识,就是分别事显理那个识,来对智相、相续相。智相、相续相是菩萨的意识。前头那三细相是八识。菩萨依这个五意识转成智慧,发心勇猛的求无上道,他直趣涅槃,不经小果,因此才说速。他在二乘通教位的菩萨,他不去求那个小果,不证。是在你发愿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或者拜忏,礼佛完了,回向的时候,也不为离苦得乐,也不为二乘菩萨地,住位菩萨,专门为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菩提心,这是直趣大乘,求无上道的。所以不经小果,直趣涅槃,就快。就是速趣涅槃的意思,速证不生不死。这是染法的熏习,到此为止了。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以下下一段就是真如熏习,净法的熏习,也有两种。哪两种呢?自体相熏习,就是体相熏习。还有,用熏习。
【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我们自体相从无始世以来,本俱的是无漏法。那个法性的本体;法就是性体,性体本来是无漏的。它自己备有的一个不思议业,就是用,专讲用大的。体相不讲,专讲用大,不思议业就是用,拿这个作为境界的体。依这两种义就互相熏习,体、相跟用互相熏习,恒常熏习。愈熏习愈产生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在众生心中,能够让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使众生明了了我自己具足真如法,发心修行。
我以前常讲过的,现在我们把这个华严经的十信心在这跟大家说一下。这个就是自体相熏习的含义,就是发心了。发了什么心?发了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是熏习,十种信心。我们也入了佛的法门了,归依佛了,归依法了,归依僧了,我们也懂得了要跟着佛法修行,就发这个信心。这个信心跟真如合,真如就是本体的理,跟理合。相信这个理,有了信心了,从来不再变了,确信不疑的。为什么再重复说说呢?因为我们的信心不具足,还在那儿打一切妄想。假使你这个信心坚定的话,再不打妄想了,确切不疑的,能够销灭一切妄想。
我经常说我们没得信心,我们现在都没得信心,这个大家很可能不理解的。“唉呀!我现在都落发出家了,修行好多年了,还没得信心”?那是因为你不理解信心是何含义。相信你这个心,跟佛无二无别的这个信心,你本俱的那个本觉的智慧,但是它不疑,确切不疑。咱们是这样子吗?今天信了,明天又打折扣了。完了佛菩萨没加持我了,或者害病也想到了,还在六亲眷属的干扰了,环境不顺心,生活条件不好,你那信心都退了。必须得能够确信不疑,灭一切妄想,初信,刚有信心。
信心十个位,从这个信心才能进入念心。这个念心不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他是念三宝。不管这个信心经过好多劫,经过好长的时间,舍这个身换那个身,舍那个身又换那个身,你现前一念;哪一念呢?就是前头你这个心,与理和合那个心,相信那个真如,相信那个真心,确切不疑的;要一疑了就不行了。完了这个时候才能进入念心。不管经无数劫,舍身受身,这一念,决定信的这个信的一念,不疑不忘,这是进入第二位的信心,信心的第二位。
第三个,精进心。什么叫精进?不杂,专心一意,就是信三宝的心不杂,任何干扰干扰不到。精进的向前进,趣向真如,趣向你本具足那个心。这叫精进心,这是第三个信心。
我说这个大家都可以考虑你有没有,你信心信到什么位子上,有没有这个信心?第一个灭一切妄想,第一个信心都具不到。当你妄想一起,我是信三宝的,其他的妄想不要打了,从此断绝,这才行。完了心里头不杂,专心一念。大乘起信论最后是劝你念佛,在这个世界修难得很,生到极乐世界容易了,只要生到那,一生就成就了。那在后边,咱们会讲得到的。精进心不杂,一心念佛。佛就是你本觉的智慧,经常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你的本觉心,就是念你自己的,阿弥陀佛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阿弥陀佛。这样的精进不退,不管它换个什么身,这个心念永远不退。有些道友今生现在看他,他能在佛教发挥很大作用,这是他好多劫了,不是今天,不是现生的事情。在人家认为不可能的事,他就能把它发生发长,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个信心是慧心所,慧心,心纯行勤;心里纯一,没有杂念;修行起来,精进不舍的,智慧自然生起。所以那个“嗡阿惹巴札那迪”,那个咒就是这个含义。文殊菩萨心咒生智慧的,他秘密加持,就念“嗡阿惹巴札那迪”。这是慧心,智慧自然生起叫慧心。
第五个心是定心。任它事物纷乱吵杂得不得了,你自己心定定的,心体湛然,这才有智慧。慧是照,总照着自己的心。这慧里就含着定,定就含着智慧。有了定力了,任它怎么样吵杂、怎么样纷乱,心体湛然,你那个心静,永远的清净的。就像水似的,不管你风浪再大,大风小风,一切都不动。这是定心。
由定而发光,这个光就是发明,这个光一发明不退了,这第六个信心就是不退心。进修的时候绝不懈怠,特别在你病苦、在你烦恼的时候,千万莫生退堕心,向前进,冲破!这才叫不退。这叫深入自信,这叫不退心。
第七个,护法心。进趣的功夫纯熟了,保持不失,与十方诸佛气分相接,这是护法心。这是内护。这个生起护持一切法,使法常住利益众生,遇到任何挫折绝不退堕。这是护法心。
第八个,回向心。回向,保持你修的道力跟佛的光明相接,交接。回向心,就是将自回向佛。像我们吃饭念什么,我们经常念“嗡啊吽”,嗡啊吽就是把我们的身口意跟诸佛的身口意相合,就是你的身口意光向光明,这是智慧德相跟佛的智慧德相相接,保持一个道力,就是回自己,向诸佛,把自己的身口意恩诸佛的身口意相交接。
第九个是戒心,安住境界,心光常凝。
第十个是愿心,遍游十方,化导十方一切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为愿心,满一切众生愿。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32
这叫十种信心,十信满心了才进入初住。这十种信心,咱们学习起来就很不容易了。不要说大话,大话没用,要做实事,就是好好老老实实修行。特别我们那个打坐的、修禅的,顿悟成佛!咱们看看他有这十种心没有,他怎么成佛呀?那不是空话。修这十种信心得要一大阿僧祇劫,那么容易呀!说“顿超直入,立证菩提”,这是说话。你拿一个信心,信心不疑都不容易了。如果要有身命的厄难,要失掉身命,你那信三宝心还有没有?我们建国初期,那好多的师父考验一下吧!信三宝,护持三宝。那护持老命呀!叫我做什么,我做什么,还俗罢道。叫他杀人放火,他都去干,这算有信心的吗?这不是咱们在世间上说话,吹牛,说大话谁都会说。它有阶地的,要通过事实,不是说空话。说空话都会说。等你进入熏习的义,讲讲吧!你熏习的如何?
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以来,具足无漏法,都具备了不思议业。这不思议业就是用。自体相熏习,还有用熏习,就是体相用无一而非真如心,都是真心。这是体相熏习,讲用大的熏习,这时候体相有这么两种的道理,恒常熏习。熏习的有力了,这是说我们众生,你自己体相你本具足的,本觉的体,本觉的相,恒常熏习。虽然你在染了,但是你体相经常的熏习。咱们如果没有体相,咱们发不起厌离生死心,不会出家的。你能够出家,就是你自己的本俱的那个体相的熏习力,你看见出家的好,厌离世间,你发心出家。这个发心出家,就是智。因为智必对境,你观着外边的境界,你厌离,不喜欢这种境界,你才入三宝,就这个含义了。你厌离世间的痛苦,厌烦世间相,想求涅槃,想求清净,想求不生死法。
咱们刚才讲十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有真如的性。为什么讲信自己,有信心没有?有。能相信你成佛不?我们好多道友说“那我们距离成佛,哪敢呀”!不要这样说,也不要这样想,你自己就是佛,你本俱的,这叫体相熏习。因为有这个体相的熏习了,才使你厌离生死苦。但是用你还没有,用单讲。想求涅槃,相信自己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马鸣菩萨设这么个问,有人问了。他自己假设的问答,若是像你这样讲,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那为什么还有不信的,有信的、有不信的?为什么发心迟速不同伦,有先发心的,有后发心的,发完心了,他又退回去了,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有人发了心了就勇猛的精进修行,他自己相信自己真如法了,自己本俱的,勤修方便,等入涅槃。勤修方便是修的方便法,应该同时的都成佛。勤修方便,等入涅槃,他目的在这个“等”字上。若像你这样讲,一切众生既然俱有,都应当信;信完了时候,都应当一时成佛。为什么还有信的、还有不信的,还有成佛早的、成佛慢的,人家往上升,他往下堕?咱们不说远的,咱们现在有两三百人,就咱们这两三百人中间差别很大,这里也有圣人、也有凡夫,也许他身在净法门中,想的是染法,都有。问号是这样,应该都成佛,应该都同等,都具足有真如佛性,那不一样的吗?
【答曰:真知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惟如来能知故。】
答这个问题,真知本一。不错的,是一个。但是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无量无边的无明,真如本俱的无量性功德,那是性功德,是本俱的,没有作用的。不起作用,它发不出妙用来。为什么?因为有无量无边的无明把它遮盖住了。从本已来,迷有深厚,悟道有早迟,有厚的、有薄的,不一样。还有无上无边恒河沙的那么多烦恼,依着无明而起的差别。见爱染污烦恼这个差别,你问这个是依无明起的。这一切烦恼是依着无明所起的,无明起的时候,前后无量差别,惟佛与佛才能知道。惟有如来能知故,惟有佛才能清楚。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了才能成办。净法的佛法,他得遇到三宝的缘,还得他自己得发心,他又发心,又遇到三宝的缘。又有遇缘的时候,遇到早,遇到慢。有时候他要想来出家,障碍多得很,或是师父不收,或是大庙不收,小庙不留。他虽然发了心了,人家不接受他,他缘不具足。为什么?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发心不真,人家见他无缘,无缘就不收了,不是那么容易。一切诸法得有因有缘,他得因缘具足了才能成就。光有因,没有缘,不成。或者有外缘了,他自己又不发心了。当初要出家的时候,缘不具足;等缘有了,人家要想收他了,他又不干了。就是错综复杂的,不是因不具,就是缘不成,办不成事。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
像木中虽然有火性,那火是正因。若人不知道木中有火性,还得假方便,还得假摩擦,木头自己不能烧木头。因为这样缘故,光有因,没缘,也不能成办;有缘了,你不能发心,也不能成办。
【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
我们为什么要找善知识?要求缘胜。你缺缘了,没人指点你,你自俱的佛性、自俱的真如发挥不出来,作用没有,那就缺缘。你智慧火花生不出来,没有智慧火。没有智慧火,怎么能把五蕴的这些烦恼障给它烧灭?烧不掉的。
【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但是我们这个佛法僧三宝,我们这个妙就具足了,这外缘力有了。他内里头净法的熏习力量又没有,他没有厌生死心,没有求涅槃的心。虽然外缘有力,他没有内因,也不成熟。
【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必须得因缘具足了,所谓自有熏习力,又假诸佛菩萨等慈悲的愿护,才能有起生厌苦之心,相信有不生不死的涅槃。对着生灭法,对着生死法的。这样的开始修习善根。等他善根修行成熟了,遇到诸佛菩萨的示教利喜。这得生到正法。咱们没有生到正法的缘,像法也过去了,生到末法。末法就是缘不具足,因不深厚,值不到诸佛给你教悔,使你生大欢喜心。没有这个,你进趣向菩提的道、趣向涅槃的道非常的难。人说:难,难,难如上青天。唉呀!咱们随便的拜拜佛,修行,上天容易得很,生天道容易得很,就在六道轮回转嘛!不过那个好一点。假使让你生天去,你愿意不愿意拿那成佛来调,拿极乐世界跟生天调换一下,你干不干?恐怕懂得佛法的谁都不愿意去。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
这个就讲用了。那是体相熏习,用的熏习必须得假外缘的力,没有外缘的力是不成的。因胜而无缘,缘胜而无因,都不成。
【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
讲个外缘,外缘的力量还多得很,有无量义。一个差别缘,一个平等缘,这讲起来又很多的。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33
【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我们前头讲净法熏习,在净法熏习当中体相的熏习讲完了,现在讲用的熏习,用熏习者。用熏习,这个用是谁呢?谁的用呢?本来是我们自体相用,从本体上来讲用是自己的用。但是这个用熏习是指诸佛菩萨说法利生当中的大用,这个用是指诸佛菩萨利益众生的用。对众生说,在你修行的当中,诸佛菩萨给你作增上缘。缘,就是用的意思。但是这个外缘意义很多,把它总说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差别,一种是平等,有两种。凡是咱们意识所能见到的无量的、很多的差别缘。诸佛菩萨他对众生说法的时候,他是平等的。但是由于我们众生的因不平等,所以缘也就不平等了。在我们修行当中你所感的,能感的是咱们这个信心,信三宝,求三宝加被,咱们能感的;应呢?就是诸佛菩萨。这个感和应都是差别的,所以这个叫差别。
有的时候像诸佛菩萨平等平等的,说个意思吧!举个例子吧!你读阿弥陀经,或是他读阿弥陀经,这看来是平等。实际上,你怎么读,他怎么读,你读的方式、方法,心里的安静,希求的欣乐心强,猛力!你感觉着阿弥陀佛对你就应了。如果你懈懈怠怠、散散漫漫的,不那么精进,那应的就差一点。你感的力量没有,应的就差。一个能感者跟所应者不一样,一个是懈怠散漫,也念佛,念的不够专一;一个是念佛很专一,专一的他得到的应就不同,懈懈怠怠的得到应又不同。三昧力没差别,但是由于你所做的有差别,那就叫不平等。平等跟不平等应当这样来理解。
文里头所说的在你所明理上明得浅,用功上精进力不够,那就有差别了。你因不同,所以感得外边的缘就有差别了。因有差别,诸佛菩萨应的一样的。但是你因有差别了,缘也就有差别了,就不一样了。有的他念佛能见佛,有的念佛时候见不到。差别缘是指着约人来说的有这些不同,以下就分别解释,讲,理解。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
我们简单说吧!像我们发了心,入了佛门学道的时候。你发心这是因,学道时候,在这因上你所做的事,有的见佛的速度快一点,有的见佛慢一点。乃至于你成到佛果,有的你精进不够,那就慢了;精进不够,他应的也不够。因所对着缘,你因不够,缘也就不够。那就好像这个缘,或者对彼要厚一点,对此要薄一点。人家彼是精进,你此是懈怠。因不具,那缘也就不具足了。
我们初发心的人求感应,要依靠诸佛菩萨加持。诸佛菩萨的用,就是你所感的、所依的。咱们不是说感应道交难思议嘛!是不可思议的。这才能成就大用。我们用于它能够从凡夫地断烦恼,逐渐的证得菩提果。这是指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从他初发意的时候起要求菩提道果,在因的时候,有的见到佛,有的见不到,这就叫差别了。因为你因不具足,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因不同故,所感的外边助缘也就不同了。
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若见若念是指着能见能念,这个就叫能感的因;诸佛菩萨就为我们所见所念,那叫所感的缘。这叫因缘。因缘不同,这叫差别缘。有的众生他从木雕的、泥巴塑的、金银铜铁所铸的这些佛像,他去行礼拜得到加持力;或者示见除了这些木雕、泥塑、纸绘的外,另外能示现诸佛菩萨的妙相,或者观音菩萨示现了,或者地藏菩萨示现了,阿弥陀佛示现了。得示现的这种,这叫很明显的,你看到了,这种加持力。有的他念了几十年,并没现,没有见。虽然没见到,等他临命终的时候,他走的就非常好。例如说我们朝五台山的人,文殊菩萨大愿,朝五台山有很多人能见到文殊菩萨示现的智慧灯,或者一个光明灯,两个灯、三个灯、四个灯、五个灯,有的见很多,有的他什么也没见到。是不是见到了就成就了、没见到就堕落了呢?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这得看你感的时候,看你这个因如何。
看朝五台山的历史上,过去从汉、唐,一直到宋明,朝五台山那个境界相很多的,也很好的。有时是在家人家,并不是出家人。有的出家人没见到,在家人见到了,他有妻子儿女,他在社会上。心里还很复杂的,为什么他能见,为什么出家人又没见到?拿这个来论定他修行吗?这是不可以的。
能见能念,就是能念佛的人、能见佛的人。或者他求是求了,他也没见,他念也是很至诚的,这里头差别非常大。我们经常一天在这,化身吧!这个像也是佛的化身,佛化现的纸画的、木雕的、铜铸的都一样的,这就是佛的化身,你要这样认识,这就是佛的化身。咱们见观世音菩萨像,就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见地藏菩萨像,就是地藏菩萨化身。你在修礼拜,乃至对佛念经的时候,它有一种冥加的,冥加是你见不到的;它有一种显加的,你一见一拜就见到佛放光了、像放光了。我们一定认为能够得到放光加持的力量更大一点,没有的,好像我们修行不够。这都不能这样来判断,这样判断是不正确的,无论冥加、显加都是在你因上需要诸佛菩萨怎么样加持。咱们是没有智慧的,诸佛菩萨是应该如来来加持你,那诸佛菩萨就现相加持你。并不是说你得到加持,比那个没有现相、没有见光明的好像次一等,不一定这样看法的。因此这叫差别,有的示妙相,有的没示妙相。
这个是讲见或念,或者念佛的名字,念佛的名字知道佛是万德成就的,念佛的名字也是念佛的功德、念佛的相好。但是若你见、若你念一样的,平等的,那是平等缘。这是差别缘。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尽拜释迦牟尼佛了,没拜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法身同故。没有释迦牟尼佛给你启示,你不知道阿弥陀佛。你要这样观,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是阿弥陀佛,我自己就是释迦牟尼佛,我自己就是阿弥陀佛,法身同故,自己、诸佛都不二的。这个是讲因果不二。
修道的人有的他从有方面入手,这个有是妙有;有的从空的方面入手,这个空是真空,但是他所念的是法身,是自性的法身。你若理解这个义,自跟他是相通的。所以我们从有方面入手,念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这个有不是真有,不是实在的有,是妙有。妙有非有,能够达到真空、进入真空是从有门入手的。若我们从空门入手,像我们现在从空门入手的,参禅,念自性的法身,参我自己的本来面目。像我们学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是从空中修。这种是空入手的,这个空是不空,不空是不空而显现的妙有,妙有而显现的真空。不空是什么呢?本来面目,性德。这是悟得了、进入了十法界无相的法身。
所以我们观无相,经常从显教学教义的人,他也从无相入手,知道一切诸法没有实际体性的。体性就是诸法的法性,法性是无相的。知道观我们现在所存在这个肉身是假的,如梦幻泡影,它是无相的。这也是从空门入手。我们念阿弥陀佛叫空有和合的,我们念的是有相的,观想阿弥陀佛的相,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全是有相的。有相的,而能从有相达到无相。有相这个相不是真实的,认识它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什么?真实的是法界身。从无相入手的,这就是从真空入手。
所以诸佛菩萨给一切修行者作缘的时候是不同的,不同的在什么地方?有的他从有上入手,有的他要从空门入手,就是参禅的,或者修般若智慧的人,这些的因不同,诸佛菩萨所示现的报、化身亦不同。佛的化身,咱们只是注重在印度降生的那个释迦牟尼佛是佛的化身,你要观想现在这些相都是佛的化身,释迦牟尼佛的像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阿弥陀佛的像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像咱们画那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那个样子吗?不是的,那是化身。你要这样来认识差别缘。缘,只能促成你。你修行,先从你的心、从你的因。你因如何,缘的应的就如何,缘的成就如何。你念报化身的时候,不能着为实有,你所念的是妙有。念真空的时候,说我念的是法身,真空不空,不空才显现诸佛菩萨报化诸身。这叫差别缘的解释。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34
【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
或者是诸佛现身给你作为眷属,或者作为六亲眷属,或者作你的父母,或者作你的子女,或者给你当给使,或者当你知心的朋友,或者是你怨家对头,或者用四摄法。四摄法,给你作同事的,或者作你的亲友。同事摄,示现同事的。或者作你的六亲眷属。或是你有什么困难来支助你,作你的朋友。这样来促成你成就佛道,这个因缘很多。或者尽说你爱听的话,爱语摄,说好听的,说你高兴的,让你渐令入佛道。
【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
其实这个缘,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把前头总摄起来吧!你所做的无量的事,他都来帮助你做成。这是缘,就看你因如何。
【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
诸佛菩萨以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这是差别缘。诸佛菩萨对众生用他大悲的愿力;这个大悲的愿力是包括智慧的,悲无智是不能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必须得有般若智慧。所以诸佛菩萨在给众生作缘的时候,也有很明显的加持,也有冥冥之中暗暗的使你信心增长、使你道业成就。有显加,有冥加。显是看得着的、摸得见的,冥加是见不到的、摸不到的。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总的目的是诸佛菩萨对众生,只要你增长善根,成就佛果。不论念也好、见也好、闻也好,都让你得到利益,这就是诸佛菩萨的用。这解释这个差别缘。
【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
这个缘有二种助成的,哪两种?一种是近缘,很快就得度了,很快就成就了。另一个是远的因缘,久远才得度。迟速不同伦。因为众生的因,缘必得说因。没因,缘是只能助成,不能包办代替。因是主要的,你是什么样根机,你所感的是什么,那缘就助成。能很快的一度就得成就了,这叫近因缘,根已经成熟了。善根力又不具足,那慢慢熏习,就像咱们熏习修吧!久远的才能得度,那叫远缘,远的因缘。
就像我们在这大家共同学习,似乎是一样的,一个班的同学。例如我们这个班五十个人,他总有考第一的吧!总有考五十的吧!不能全五十个都是第一,也不能全五十个都是落后,参差不齐。因的参差不齐,缘的参差不齐,而后的发展如何那又不一样了。我们经常看社会上的,一般的同学五十个人,往往在社会上能够以他自富自贵事业有成就的,还并不是考第一的。可以观察过去的同学吧!大多数在学校时候,他很不用功,很调皮捣蛋,不是个好学生,到社会上他完全变了。像被开除的那个学生,他能创一番事业。考第一那个老学究,到社会没用处了,一生就这样子。这个就是什么呢?迟速不同伦。诸佛事业上的缘促成的,那也是缘。就是不信佛的,他入社会去,他都有因缘。他的因如何,我创翻事业,但得遇到那个缘,没有那个缘不行。同样一个拼斗,同样一个行业,事实上就不一样了。
例如我有一个弟子,他在深圳做鞋的,他是老大,他的二弟跟他在隔壁,也是到广州番禺来。工厂一样的,所有造鞋的技术是一样的。他们在台湾的时候,兄弟俩在一块。到了大陆上来分开了,各开各的工厂。在以前工作都一样的,但是福报跟做的方式方法不一样了。一个后头就关门了,做不起了。一个就发展的很大很大的。缘不同。外缘不同,因地也不同。一个很信三宝,一个很谤毁三宝。这不是信佛就好,不是这个意思,反正信佛总有加持力。肯布施的,肯舍的,能得。不肯舍的,什么也得不到。舍得,舍得,舍了才得。你不舍,你得什么?这就世间法上来论。
出世间法也如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因缘有近有远,修行的时候有精进、有懈怠。例如说你在普寿寺的因缘,跟你在外边别的小庙上因缘,或者到上海,这个庙的名字咱们不说了,也是比丘尼寺院,他要做佛事。那他要成佛的时候,要修离世的话,那就远了。在普寿寺,他什么外缘都没有。这是一种。人都想要活长寿,寿命活多一点。活多一点干什么?修道吗?修道,多给你一点时间修,那好一点。咱们可以这样来看一个人,他要想长寿,他不做长寿的事。我在台北跟我们很多的道友讲,就是归依我的弟子吧!我说你想活长寿一点,你一天做的事全是不长寿。例如一天上八个钟头班,本来就很累的了,下了班,你该休息休息、恢复恢复疲劳吧!下了班是自己时间了,到酒馆、茶室、舞厅,一闹闹到十一、二点,一、两点钟,这回来睡那么一点觉,第二天又工作,这能长寿吗?你消耗量太大了。一边想长寿,一边又去消耗,那怎么能长寿呢?像我们在普寿寺里头,这是长寿的。为啥?外缘不沾。虽然一天上几堂课干啥,这个有限的,体力消耗不大。所以这叫南辕北辙。
【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
因此因缘的远和近,缘只能帮助你,不能代替你。诸佛菩萨加持力,那得你自己发心,还有你得求他。有人这样问我,他说:若是念经、拜佛、进佛寺都要供香供花,佛也受小恩小惠,佛菩萨也得给他点好的,不然他不加持你。我说:是这样解释吗?他说:怎么不是?我们到庙里都得拿香,还跟我们说你得买点供品,你不买点供品,佛菩萨不加持你了。我说:谁跟你说的?我跟你说过这个话吗?他说:你是没说过,是这样子的,我看进庙没拿香的很少。他要这样理解,咱们是表示咱们的恭敬心。他这一说,佛菩萨都贪污了、都受贿了,那可麻烦了。有这个事吗?没有这个事。这是表示们自己的诚恳,表达心地用这个来表示一下子。
这个就是因,佛菩萨加持力是缘。这个因和缘,这个是增上的因缘。这还是你自己自利的,但是你也在利他。你把你所做的、所修的回向给一切众生,这不是利他嘛!还有我们不论你学哪一门的法,你得用你自己的智慧。让你思惟,你脑子里多多思惟,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着人家说。换句话说,不要人家牵着你的鼻子走,你自己走就好了。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当你修行的时候,你自己脑子多用点思考。思考就是观,你要观,你没有观力加持是不行的。他修那一法是他的因,外边有这个缘来助成他。你修是你的因,你的缘也不同,因也不同。你说不布施。咱们天天在布施,你上完早殿,早殿里头就让你布施了,回向,不是布施嘛!
有人跟我辩别,说:有好多老修行住在山里头,光知道自己用功,不管别人。像二乘的阿罗汉自私自利,光自己度自己成阿罗汉。我说:谁跟你说的?我不是这样认识的。他说:你怎么认识的?我说:阿罗汉没有一个不度众生的。他说:佛说的,阿罗汉不度众生。我说:佛是鼓励他们,因为他的心还不大,度众生还不是那么普遍。哪个阿罗汉在印度当和尚的,他不去乞讨?不去托钵乞食吗?不是像我们现在家里自己来做。托钵乞食,受完人家供之后,问人家所求,“你有什么愿望,有什么要求”,要念经给人回向,或念佛给人加持。一定要问人家什么愿,他问的时候,他发心的时候,给人家回向的时候,不是度众生嘛!他乞食本身就是在度众生,他向人家求饮食时候,他就要给人家回向,没有一个阿罗汉不给人家回向的。这是佛的教导。那是佛鼓励他们,呵斥他们不发大心,是这样子。他就是自己先成道业,成就道业要修,要这样认识的。不要跟着人家说阿罗汉不度众生,呵斥小乘人,咱们还没这个资格。听到好多人说我不学小法,我要学大乘。你得一步一步来,你得把见思惑断了。不断见思惑的时候,就直接进入佛乘的,没有。不断见思惑,要断无明的,没有。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35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
以下就讲平等缘。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成佛。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为什么?同体智力故。从体上来说是同体的,体相是同,成就的不同,用也不同。诸佛菩萨给一切众生作缘的时候,就是支助一切众生,随众生他的见闻觉知、随他的作业给他做增上缘。这个平等跟那个差别也是这样的意思。平等在于根机,在于众生,不在诸佛菩萨,诸佛菩萨对每一个众生没有差别心、没有爱憎心。咱们还有亲疏远近,佛菩萨没有这种了。这个平等也是从众生的根机来显示平等的,差别也是从你因显的,平等也是从你因显的。平等不在诸佛菩萨,而是在众生的根机。
【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这个平等就是如果众生得了三昧了,三昧就是得到正定了,乃得到平等见一切诸佛。众生是约因说的,诸佛是约果说的,就是因平等故,诸佛加持众生也就平等了。这是大用现前,大用是平等的。众生依于三昧,只是修道的众生,或者十信,或者三贤,或者十圣,都如是。你得到什么三昧,就得到见诸佛。在一切时一切处,任何时任何处都有诸佛的法身。这个依于三昧所见着的是指着报身佛说的、指着化身佛说的,若是说真如的法身平等平等。咱们一般的说指着诸佛菩萨的化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相好好都是真如。再退一步说,现在我们这个泥塑的、木雕的、石头做的是不是化身?现在我们这个因,只能见到这一类化身了。在印度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个化身,现在我们见不到,因为我们这已经到了末法时期了。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
所以说诸佛菩萨对众生,前头讲熏习因缘,熏习因缘有体相的熏习,有大用上的熏习。相不离体,一举体就摄着相,相在体中。用在相中,用也如是。体的熏习,用的熏习。所以在众生的心中,就应当体相用的三大熏习。这个就讲体用的熏习,这个体用熏习也有两种。哪两种呢?云何为二。
【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
一者是未相应,什么叫未相应?就说了,凡夫二乘初发意的菩萨。初发意的菩萨是指着信位的菩萨,或者是住上的菩萨,这叫初发意菩萨。他总能用意意识来熏习,依他信仰的力,信的力大,修行的功行就高,修行的法门也高;信力小,修行法门也不高。为什么?他没得到无分别心,他用分别心来修行。在体上说是相应,在用上说他不能自在修行。所以一切众生在跟诸佛体用加持力上说,体相都能相应,在用上头就不相应了。那你看他发的什么心,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大乘心,或者发的二乘心,或者刚从十信满心入了住位的,这种发心。或者三贤位的发心,或者登了地的菩萨再发菩提心,那完全不同了。
凡夫二乘初发意的菩萨等,这个等因为初发意的菩萨就包括住、行、向,没登地都叫初发意。以他的意和他的意识,就是意根了,这个意识还有觉着八识,依他的信仰三宝的力,由信仰力而修行的,还是由分别心去修行的,体是相应,没有业用,未能自在。大用就包括多了,利益众生那种神通自在没有,慈悲喜舍也没有,不能自在运用他的业。未得自在的修行,能与用相应的还做不到。他这个是识心所发的。就像咱们现在信还没成根,信进念定慧这五法没有成根。信心,根一成熟,能发出力用来。咱们说那个十信满心就是根,这个根在增长,这有力量了。这样的修行有力量了,但是这是依识,而不是依智,还没能依到智。登了初住的菩萨他再发菩提心,这是智心强了,但是比较登了地的菩萨,他还不是真的。
所谓未相应者,就是他有分别心,还不能跟智相应,不能从真发起。从真发起的信也好,度利生的行门也好,他能够相似见了真理了。相似见真理不是真实见,所以他还不能相应。与诸佛的体,跟能证的智,跟他所证的真理,他两个都没得到。所以没得到智,就没有一切业用,没有自在业,他修行是勉强的,是不自在的。不自在就是不是他本有本俱的那个用,不能跟本俱用来相应。自在业就是本俱的体相用,那个用叫自在的。他现在还有分别、有差别,所以不同。这是未相应。
【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二者已相应,三贤满了,证得初地的法身大士了。他证得无分别心了,得无分别心。与诸佛的用相应,他的用跟诸佛的用相应了。证初地相应一分,证十地就都相应了,依他自己的法力自然修行。因为他现在灭一分无明,用真如熏无明就灭一分无明,提升一位。登地以上的菩萨,他亲证真如了,以真如法为他的身,这个法身为体。所以为什么叫法身大士呢?证得真如了,灭一分无明了,所以叫已相应。就是已相应了,已相应是证得法身了。三贤位的菩萨他在行菩萨道,他还未相应。未相应,就是他还未证得法身。以下再加解释。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
染净相资。染法资净法,那染转净。净法资染法,就把染法变成了净,染法是有尽了,净法是清净的,是无尽的。这个是从什么上说的?无明它违背真理了,给真如做障碍,它没有实在的体性,但是它有终尽的时候,可以把无明断除的。一切众生发心修行的时候,或者行菩萨道,或者自己断惑,乃至于从初发心到成佛,把无明才究竟断。当他一初发心修行的时候,他就断一切的六尘境界,跟尘相违背了,跟觉悟相合了。但是背六尘的时候很不容易,想跟诸佛菩萨结合为一体也很不容易,那经过十信、三贤、十地,若约时间说,必须得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之后才能断绝这个无明。这是染法的根本,因为染法从无始以来无明熏变成实。不觉,就是无明熏真如,不觉生三细,三细不停的愈熏愈粗、愈熏愈粗。成佛了之后才能断无明。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也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这染法跟净法互相熏、互相资,无明尽了,净法就显现了。因为染法有尽的时候,净法没有尽的时候,这个原来如是。所以先说染法。无明违背真如了,给真如做障,这个无明没有实在的体性,但是把它断尽的时候,就把它断除了。
【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净法熏习就没有断了,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未来。真如法是永远常熏习无明,这样子使你妄心就灭了,法身就显现了,这才起大用的熏习。大用熏习就是顺着体相而起的大用,使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大用熏习从众生开始觉悟了,那就是度一切众生的大用。在用上头就不讲体相了,体相在用里面,尽未来际。这个就是分别详细讲染净相熏义。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
上面所讲的是生灭心,现在讲生灭心它所依处还是自体的真如相,还是依着真如的体相。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没有增,没有减,无有增减;在凡夫地跟诸佛,并不是在诸佛增了,在凡夫减少了,没有的。没有前际,也没有后际,永恒如是的。六凡四圣十法界平等平等,本俱的真如体没有增没有减,不是在凡夫就减少了,在诸佛就增加了。也没有前际的始。咱们看那个大圆满镜智,就是圆圈,哪是头?哪是始?哪是终?没有的,没有前际始,也没有后际终。因为它没有始终,也没有生灭,永常的,不变的。真如的体在十法界没有增减,也没有前际生、后际灭,毕竟常恒如是。
【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
因此说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功德,在十法界的众生各个不同了。但是这是从事上来说。在理上说,或者在体上说,在性体上说自然满足的,一切功德相也都具足的。修成了,还如是。你什么也没修,堕落到凡夫,堕落到六道,堕落到地狱,也如是,性体未失。
【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这一共有六句。自体有大智慧光明,这个就跟我们现见的,眼睛见的,心里所想的,你所缘念的,那都是虚妄不实的。不是你所见的,也不是你所想像的,是什么呢?是你自己本俱的那四相。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自性清净、常乐我净、清凉不变,这就是常乐我净的四相。清凉不变的那个本体再开个三相,这就七相;七相再加原来本俱的体相用恒沙性功德,统统把它摄受,六相、三相、四相。前头所说的一切功德相,就是体为相之所依,相是依体而有的即体之相;用是依相而有的,即相之用。自体有,就是具足了这些常乐我净的四相。清凉不变又把它开为三相。再开为恒沙性功德,无量无数。
常乐我净,在我们凡夫把它翻过来了,常是无常,乐对着苦,我对着无我,净对着染污。我们原来这个本体它在光明大用之上,这个大用之上是什么呢?大智慧的光明遍照法界,能遍照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没有一法不照的。所以在华严经上讲一毛孔中转大fa 轮。理法界成事法界,理成于事。理成于事,每一事都是理。所以一毛孔就是一法界,乃至一个微尘也是一法界,依正大小一切事物没有不照的。这是四法界,常乐我净四德,底下用三大,把这合成一个,一共十一相。从这十一相里头开出来恒沙性功德,这就无量无边了。所以遍照法界是这样一个含义,真实识知义。
什么叫真实识知义?显用智慧光明照了的意思,没有颠倒错乱的,没有不照的;就在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当中,以这个大智慧光明照六根六尘六识,知道这是幻化如梦,没有实有的,绝不会执着实有的。这样来理解,全体的事就是一个理,没有颠倒错乱,这叫真实识知。
常乐我净就是性德,自性的德。常乐就是诸法入于性德,性德无缺。法身是真常的,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如是,没有改变,德相永远如是,在你堕落地狱去,在六凡也没减少,在佛也没有增加。一般的讲常德是讲到涅槃的真乐,不生不灭,众生堕落到受无量的苦,他不为所苦。法身的真我在六道轮转,对六道众生它不失于法身真义,它虽然在六道之中,它也不被六道所局限。涅槃的真净,咱们就是业、转、现、智、相续、执取、计名字,在这九相涅槃常净,不为九相而转移。
【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
一切皆不少。前头所讲的就是称性的这些无量的功德,这是自体具足的。要把它开阔了,前头讲的大概是六义吧!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自性清净心义、常乐我净义、清凉不变自在义,大概是六种。这六种义都是称性无量的,乃至发展一切义,自体具足这六义。若广开像恒河沙子那么多,不即不离。这是即体之相,相又不离体。就说这个德相,过恒河沙数那么多的德相,而是真如理体所具足的,就是一德,真如德。无量义就是一,一即无量。
【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给这个定个名字叫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如来藏,藏者含藏义,如来藏含藏的都是如来,或者说是诸佛的法身。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
在这假设问答,就问了,说:上说的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那就不离一切相了。既然是真如的体平等的离一切相,为什么又说真如门之体没相可说,不可言说。那现在这个文中又说了这么许多的功德,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无量无边的功德是在生灭门中显现的。咱们在前面真如门之体上,真如门没有说。而这些相是因为度众生无量相好的功德,功德相;这功德相相不离体的。一切众生也有这些功德相,被无明障、烦恼障给障住不显现了。所以他假这个问号。
【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
答曰,有问必有答。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虽然有这功德的义,含义是有功德,没有差别之相的,等同一味,唯一真如。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此义云何。因为没有分别,说一切相而离开分别相,无分别跟分别无二,分别即是无分别,因为无分别而见到分别所有的功德诸相,这是一味法。法华经说“只此一是实,余二则非真”,只有这么一个真如实体,相相皆是真如,法法皆真,皆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
【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
若是这样子为什么又说差别呢?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说差别都是依着业识而生起的,业识是有生灭相的。真如的理虽是一,能显的事可不是一了,就是能显事说有差别。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36
【此云何示?】
这个道理又怎么显示呢?此云何示。
【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
一切法无念,就是唯心。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因为对染所显示的一切法的法相是净相,是对染而说的。染和净这一切诸法就是一个真如心,能念所念的性是空寂的。能念的我们现前一念心,所念一切诸佛,乃至诸佛的依报净佛国土,唯此一心,也没有个能念的,也没个所念的。
【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
因为众生心是妄心,他有念。这是因为不觉而起念的,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因为不觉起了这么一念,这一念又不停的见诸境界相,这个定个名字,故说无明,这叫无明。他心性不起的时候,那就是大智慧光明。若是起念了,起念了就是起见了,起念就想见。见即无见。因为有不见之相,什么是不见之相呢?因为你自己的心性离见故,离了见就是遍照法界义。若心有动,动即无知,不是真识知,没有自性。动是无自性的,这个动是没有自性的。那动是什么样子?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就不自在了。
无明是跟根本智慧相对的。法体没有念,念是妄心,不觉起念就是有妄心了,有了妄心就生业转二相。业转二相要见一切境界,境界就是现相。业、转、现,能见的是妄心,起念的那个妄心,就是业转二相。若见诸境界相,现相就得现境界相,这叫三细。三细都是无明,故说无明。对治这个要修真空观,真空观观一切诸法是真空的,把你那个妄想心,妄想心就要分别的,那习惯的分别性、习惯性让它不起。不起,就把无明翻转过来了,显来你本觉的大智慧光明。
若心起了妄见,有能见必有所见。见是不遍的,你见此就不能见彼。因为见是随你的心,你的心随外边境界相转,那个境界相是有分限的。有分限的就是那个境界相不是遍性的,是局限性的,它有界限的,你见此就不能见彼。若是你心里起个见,见就有不见的,见则有不见的相。当你明白了,就是从不觉当中明白了,明白这叫始觉。在你刚觉悟的时候,还没有分别的智慧,只能够起了这个始觉智,使你能离开这个妄见。所以在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在知见上再立知,这就是无明了。知道见无所见,没有可见的,这就是涅槃。
在这个时候,妄识跟真知两个是相对的。若是心动的那个知识,你把它认为妄知,不是真知,知此就不能知彼。那怎么样呢?心若不动才是真如的知识,真如的知识无所不知。
无性,还有体没有?自性清净心是一切诸法之体,若心妄动那自性就失掉了,没有体、没有自性了。若心不妄动,自性就显露了,这就叫清净的原来的体。
颠倒了跟不颠倒。众生心动了,在无常、苦、无我、不净,把它当作计度、执着为常乐我净,这叫四倒,四种颠倒。若反过来,把这个动心变成不动,漏落三界的这个色心就不起了,知道真如的性体是常的,涅槃是安乐的,真正的我自性清净的、自在的,这叫常乐我净四德。
那我们心动了,烦恼生起了,这叫什么?叫热恼,热恼就不清凉了。若心不动,不动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清凉义,智慧是清凉义。
在以上这些转变当中,由于你心里一动,就生起了九相,九相为生住异灭、生老病死,就有成长、有衰老。心若不动呢?真如的体性当中没有生死。
因为有系缚你就不自在了。有系缚就因为你心动,心动了,起业就受报,受报就愈转愈粗、愈转愈粗,堕落五趣道,那受苦了,这叫业系苦。心若不动就解脱了,解脱了就自在了。所以咱们念心经的时候,观自在菩萨他就修这个观,就如是观,谁观谁自在,谁心不动谁就自在了。为什么动呢?因为被一切境界把你这心转了,对境生心。你要看破了,一切境界相是虚妄的,使我们这个心能转变外头一切境界相。心能转境,即同如来。
说:我念阿弥陀佛。好啊!念阿弥陀佛就转境,只有一个阿弥陀佛,心里念念常续有阿弥陀佛。什么是阿弥陀佛呀?你自心所现的无量光明遍照一切,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智慧德相,就是阿弥陀佛,这是你自心自俱的。这就是念自性阿弥陀佛,能念的是阿弥陀佛,所念的还是阿弥陀佛,能念所念只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没有,光明遍照。
【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
要说这种道理说不完的,永远说不尽的。要把这个妄染说清楚,那只有清净,清净就清楚了。若是在妄染上头,无量无边的,愈动愈迷糊。若心性不动,那就把恒河沙的妄染变成恒河沙的清净功德。
【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
若你心有起念,你就见到有前头境界的相可念。有可念的境,更引你心里起无限的念。如果心不起,前法就没有可念的。心不起就变成净法了,净法就是一心。净是对染说的,染法无量无边,净法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之相。你一心不起念了,什么都没有。应当无念,无念故,无住。金刚经上讲无住生心,无住就不生心了,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心还怎么生呢?就是要无生,无住,无生,这才能达到究竟。你在这静坐,忽然想起一个事,你一妄动。这一想,得了,动了,坐不住了,起来了。这一起来,或者到外头转一圈,碰到人,碰到事,那事就多了。这是现实的情况。
【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所以叫如来藏,就是法身之藏,就是如是解释。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
这里有位道友问我:是否有老来无三昧?
这句话不能这样说。老来无三昧,小的有三昧呀?好大才有三昧呀?三昧,刚才讲了很多。三昧是正定,没有老和少。
你问我:什么样算是老?
你心太老了,才三十来岁就说我老了,不能用了。那我九十岁了,我还没说老。没有定的,这不是定法。什么叫老,什么叫小,比较而言。人的寿命五百岁,九十岁老了吗?不老,还小,刚成长,不是这样子嘛!说三十岁老了,不能动了。我看这里头三十岁的很多。是这样子吗?
你问我:是否分在家与出家众?
这个可要分了。这在什么上分呢?当然得分了,四众弟子,在家二众、出家二众,怎么能不分?男众女众还分的嘛!你们现在不是男众递东西,你们都不接,都得搁到桌上才接。你说有没有男众女众?
这个问号我就这样答覆你了。三昧没有老和少。正定,什么样是老正定,什么样是小正定,什么样是中正定,没有,正定就是正定,正定就是三昧。咱们再说通俗一点,什么事你熟练了,就是叫三昧。就是做的成熟了,一做就如是,入了三昧了。三昧的标准是正定,他无分别了,就入了正定了。三昧就是熟练的意思,做熟练了就叫三昧。王羲之写字入了三昧了,老太婆烙饼入了三昧了,他自然的。王羲之走在街上,看见一个老太婆烙那个煎饼。咱们北方那个煎饼,那个煎饼鏿子,跟后头装煎饼那小锅,她这一杓,舀些一倒,往这一拐,就是一张煎饼。往后一甩,不偏不倚落在那小锅。张张如是,一瓢,一舀,一拐,一丢。王羲之说:你这老太婆真了不得,好家伙,这大本事。老太婆说:我这算啥,王先生写得字一个字都值千金的,我这烙个饼算什么?王羲之打这么不写字了。他知道他的字一个烙煎饼的老太婆都知道了,不写了。三昧就如是。
像骂人,有些人开口就骂人。我们在四川生活惯了,知道四川的事,他不说“老子”,不说话。儿子对老汉也说我格老子,怎么样怎么样。我格老子,儿子对老子称老子。老子对儿子称老子,这还通得过。儿子对老子也说老子,格老子。他说什么话,老子在头前。惯语。这习惯能改不能?能改,现在也不那么说了。像我们东北,不论说什么话,都“妈了巴子”,这是什么话,没有意义的。我小时候不说这个,这是什么意思,听不懂。说这是免票,坐火车不出钱。这一骂,一定当兵的,不敢要他钱。那后脑杓子就是护照。东北人没后脑杓子,一看那后脑杓子扁的,这就是护照了,不要问了。
这都是虚妄法,懂得吧?世间的虚妄法。大家都这样说,一个省有一种怪话、一个省有一种怪话,各个不同。这叫什么?习惯。什么习惯呢?一念不觉妄动,妄动之后,妄...,妄的习惯。现在咱们在寺庙,咱们归依佛法几十年了,咱们有习惯了,很多怪习惯。染的习惯很多,说起大家笑。咱们净的习惯呢?明天再讲,净的习惯很多,不合乎佛教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37
这位道友来问我,他说弟子是初学佛的,光念地藏圣号,老和尚上课讲一念极乐即能往生。
你恐怕听错了吧?一念就能往生,那咱们一个也剩不下,都生极乐世界去了。是临命终时的一念,但是经上说的十念。一念是你观想的一念,这人听的没听明白。弥陀经说得很清楚,临命终时,要七天,要一心不乱,那一念就是一心不乱。若能做到一心不乱,当然能生。
你问的意思不在这,你说我念地藏菩萨,我想去到地狱里头救拔罪苦众生,这样观想可以吗?怎么不可以!可以,但是你得别怕苦。
这种念头对于老和尚讲的念念极乐是否又有相违处?
看你怎么观想。你观想没相违,地藏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地藏。咱们现在正要讲这个大用。
你自己写这个条子就矛盾,我讲的一念生极乐,你底下又讲的是念念极乐,念念才能生极乐,自语相违。你问我的问号上面自语相违,你问的话前头跟后头不一样,就是自语相违。是否有相违处呢?本身是就相违了。
你的意思就是我念地藏菩萨能不能生极乐世界?能,就可以了,你虔诚念吧!念地藏,念观音,念什么,只要是地上的大菩萨,他的愿力是这样子的。为什么?因为诸菩萨的妙用无边。你好好听吧!咱们现在就讲这个。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
真如用就是诸佛菩萨证得了真如的妙用。先举因,因是诸佛之因。诸佛如来在他因地的时候,发心到成佛的时候,他都要发大慈悲心。现在咱们每位道友,只要你是佛弟子,随顺诸佛,发大慈悲,修一切法。诸波罗蜜就包括修一切法。诸波罗蜜就是你修行的正行,就叫诸波罗蜜。修这个都是为了摄受众生的。修的时候就是用,真如的用。前头的体和相,体大相大前头都解释过了,就是法身如来藏真如的用。真如就是诸佛菩萨证得真如法了,一切诸波罗蜜修成功了。诸波罗蜜就是他修行的正行,包括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或者智慧,发愿、忏悔、回向,这是摄受众生的法。
【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
在他因地的时候都发过大愿,每位佛、每位地上的大菩萨都是发愿要把众生度尽的。时间呢?时间是不限制的,无量无量,尽于未来。成了佛,还要度众生。入了涅槃,还要示化其他的利众生,还要度众生。因为众生界无尽。咱们四弘誓愿,弘是弘大无边的意思,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前后两愿那是他的目的,度尽众生,誓愿成佛,度众生成佛。度众生,先把自己烦恼断了。怎么样断烦恼呢?要学诸佛的佛法,无量的法门修了,来对治无量的烦恼。度众生得有个方法吧?所以要学无量的法门。欲想度尽众生界,时间是不限制的,尽于未来。在我们讲就是真如的体,在圆融的法门里头这样说的,本来无生可度,没有一个众生可度的,度众生不见众生相,在真如的妙用的时候是这样用的。在事上,发心的时候,这大愿就是度脱一切众生。因为众生界无尽,诸佛愿力也无尽,所以尽未来。
【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
那用什么的大方便呢?方便,就用他的观想思惟,方便的智慧。怎么样思惟呢?一切众生的身就是我自己的身,把一切众生他们所受的苦难就是我自己受的苦难,这就是大方便了。但是必须得有很多善巧,众生有种种欲,他的心里头,他的希望,他想的种种的不同。这个大方便就是大悲大智大愿的方便。大悲是发心,得有个善巧方便怎么度他。
每个众生的意愿不同,你观想的时候把众生就当成自己,看着众生受苦就是我自己在受苦。但是这种观想又不取众生相,长时间度众生。如果度众生有众生相,就有执了,智慧就不深了。这个是你深智慧才能度,深般若才能度。因为一切众生就是通于自他。如果你自己还没有成佛,你还是众生,自己也在众生数。这个时候这个方便因为智慧的关系,认识到不因为自己是能度者,众生是所度者。如果有能有所,就有众生相,有自他相,有种种的分别。度众生,众生即是自己,所以说才不取众生相。悲里头有智慧,以智慧如实的真知,这才是真如的妙用。众生跟自己平等平等,没有高下大小这些差别。因为大悲能把众生当成自己的身,因为大智在众生相不取分别,终日度众生而不见众生相。以有这种的愿力,产生了大悲跟智慧,悲智的大方便。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能够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的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这就是真如的用。
有如是的大方便智,方便就是智慧。方便是从根本智产生的,方便、愿、力、根本智,慧、方、愿、力、智。从根本智产生的方便智慧,所以你发愿的愿力也是智慧,智慧摄。把智慧开成四个,所以叫十大愿。这个是跟着华严经的,其他的经没这样说,其他的经都说六波罗蜜,只是把般若智慧又开成一个愿、一个力、一个方便、一个智。以这种大方便的智慧把无明除灭。除灭,就是断无明,证法身。无明是障着法身的。因为障着法身,法身的真如的大用就显现不出来。无明断了,能够证得的真如法身。真如法身没有相,这是自己证得了,这是自利。自利才能利他。如果没有自利,怎么能利他呢?没自利就不能利他。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
这是总说真如的用。这个用也有两种。哪两种呢?云何为二。
【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
应身本身就是用,应众生的求,这叫应化身。前头所讲那个是智身,那是智相身,是自受用的报身。报身跟应化身不同,应化身就属于他受用,报身是自受用。总之这都是真如的用,约人说就是佛。应身即是化身,叫应化。他为什么叫应身?他分一个胜应跟一个劣应。因为我们凡夫小乘所用的心还是妄心,是分别事识,用这个心来修行,所感的就是劣应身。什么是劣应身呢?像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现身那个,一切的凡夫二乘所见的那个化身,我们把它执着为报身。其实不是的,是报中的化,叫应化身。应化身分一个胜应身,一个受用报身,一个劣应身。一个胜应,一个劣应。劣应指着凡小,胜应是对着菩萨。
【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
在教相上来讲,因为凡小不能知道业相之中的转识现识,看着一切境界相是从外面来的,从色的分齐;从色的分齐来认识不能全知道,所知道是一部分了。为什么凡夫二乘只能见到应化呢?因为他还不知道咱们前头八识之中有个见分、有个相分,有这两种分别。因为凡小不能知道色跟心是一个,不是两个。我们把色是色、心是心。十法界依正的色相,都是在八识心中显现,它没有分齐的。凡小不知道自心的境界相,自心现相。他见一切色法是从心外来,所以他见着佛是丈六身,三十二相,不能看到千丈卢舍那那个身,相有无量相好,这他见不到。见色法从外头来的,这是六识心,现在这妄心。这个叫分别事识,就是分别事,在任何事上起分别,看见事情有大小。这个心所见佛身只能见到应化身,是分别事识,依着第六意识。第一种。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
第二种依于业识,就是八识,依着八识,八识叫业识,八识所对的相就是业、转、现,这是三细相。前头二乘凡夫凡小所见的是粗相,粗相就不是三细相了,就是六粗相。六粗还是粗中之粗,还不是粗中之细。这在前头讲过了,分析过了。依于业识,依着八识心,所以那些菩萨从初发心的时候,乃至于到究竟地所见的佛的身是报身。所以解释真如的用,约人来说,就是诸佛诸菩萨。依于业识,这些发意的菩萨到究竟地菩萨,他们所见的是报身佛。
【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
报身佛的相身有无量的色相,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的依果就是实报庄严土,土也不同,那有种种的庄严,随所示现的没有边际,不可穷尽,没有分齐,没有大小,但是随他的所感而随所应的。因为报身不是像化身,化身像释迦牟尼佛八十岁就入灭了,示现涅槃了,这是应化的,一段因缘尽了,示现了。报身不是这样,常能住持,不毁不失。这是他功德果位所感的。
所以发意的菩萨,这个初发意的菩萨是指着入了住的,或者包括前头十信,发大乘菩提心的初发意的菩萨,乃至到究竟地的菩萨,他所见到报身的相是正报身的相,是什么样子呢?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了;好有无量好,也不是八十种好。所住的国土是清净的、无染的。
这个大,发大心的菩萨所谓大小,不是小大的大,这种是相大,所见的是相大,相大是称体而起的。咱们前头一开始就讲体大相大用大,这是讲诸佛菩萨的用上,这个用大是依着相大而起的。相大,这个相是很多福德所感的相,所以这个相是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色身无边际,是依这个而起的说它无边际、无限量。这是讲佛报身的用。
【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这个报是果,果必有因,因为什么因才感得诸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呢?加个熏字,咱们前头不是尽讲熏习吗?因诸波罗蜜的不思不坏,就是无漏来熏,熏什么?熏他的真如。因为这样的熏习,所以才有不思议的报身的成就。成就所感的才有无量的相好,所以说是报身。诸佛利益一切众生所有的功德,这个功德是真如的性功德,而产生真如的妙用。真如熏无明,所感的无量相好。这个乐是菩提觉悟的乐,涅槃寂静乐。大家知道涅槃是不生不灭的,因此说无量乐相为报身,无漏行熏,不思议所成就的。如是的因地,成如是的果,称性无量。它是称真如的体性,这样来说的无量。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乐相,故说为应身。】
重覆讲这个应身。又为凡夫所见者,不是细色,是粗色;但是在六道众生所见的不同,所见的不是寿乐相,故说为应身。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现,也现经常有病,也有病苦,示现生,示现老,示现死,示现生老病死。这不是佛的现身不同,不是佛有分别,而是众生他的机,他的劣机只能见到粗相,甚至连粗相都见不到。就像咱们业重了,就连化身也没见到。见到另一种化身,纸画的、泥塑的、铜铸的,这是佛宝。见到三藏的经文,这是法宝。见到现前当前的僧众,这是僧宝。佛在世见到的,大化是千丈,小化是丈六,咱们连丈六也没见着。就是在印度人当时见到佛的佛相,连丈六的金身也见不到,那看他修的福报吧!咱们看大英帝国保存的释迦牟尼佛原来那个像,是一个印度老比丘样子。可能大家有些人见过,也不是丈六金身。甚至于我们见到化中之化,什么叫化中之化?像我们求菩萨拜忏,或者见到放光了,这是佛的化身,见到光明,见到瑞相;或者你作梦中所见到的佛像,那个是化中之化。大力鬼神他能示现佛像,可不是丈六金身,相似,而不是真实的,是你的心迷惑。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37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
凡夫所见的是粗色,初发意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他们所见的,这是指着登了住的,他深信真如法。因为这是真如的用,咱们讲真如的用,他深信真如的法了,他见少分的色相庄严。但是他懂得了,有智慧了,明白什么了呢?真如的用。真如是法身的用,无来无去,没有分齐,没有大小,都是唯依心现,依什么样的心境,就现什么样的相。心所现的相不离真,所现的相不离开真如。这些菩萨尚有分别,为什么?这是指三贤位的菩萨,他是相似见真如,只是少分而见,不是多分的。相似知道法身,而不是证真法身。但是这个相似,相似的真如相,他是有相的,知道报身的色身庄严,这是称真如性的。
【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
若得净心,所见的微妙,其用转胜,这就不同了。什么叫净心?见了法身才是净心。见了真如,证一分法身,得一分净心,这叫净心地,亲证真如,所见佛的报身是微妙的。凡说微,形容就说妙的意思,微即是妙,因为妙才言微。不是前头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他们所见的妙,那个妙非微也。所见的妙感觉到比凡小妙了,而非登地清见法身这个微妙,加个微字,这个时候诸佛大用更加殊胜了。一地比一地所见的微细,所以加个转胜,二地证得三地,三地就见着不同了。后后知于前前,前前不知后后,二地不知三地事,三地不知四地事,乃至菩萨地尽才见到究竟。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菩萨地尽就是离于业识了。这个时候没有能见相,也没有能见的智,所见的相跟能见的智,这还都是业识之中所显现。这个时候离开业识了,深入了,亲证诸佛的法身,亲证真如,没有彼此能见所见的这些相了,就叫离见了;见到究竟就离了能见,离开业识了。前头所说的都是在业识所显现的能见,这个是见到真正的本具足本有的彻底了,见一切妄本空。把前头无明断灭了,一切妄空的生相就是无明,把无明空掉,这个时候真正证得真如了,他的法身全部显现了。离开业识了嘛!业识都没有了,因业识而起的转相现相二识也都没了,尽了。到这个时候妄尽还源,无无明可断,也没真如可成。到了这个真正的,咱们最初讲不觉、始觉、相应、分证、究竟。始觉跟本觉相同了,恢复了。没有报身相了,纯一法身的本体。也没有众生可度了,也没有化身相了,相归法身。这叫离一切用归体,真如的用又回归真如的本体。所以咱们讲一念不觉而生的三细相、六粗相、众生相,了不可得。了不可得,怎么产生的呢?因为诸佛法身没有彼此色相。既然是证得真如了,见到诸佛的法身了,证得跟佛相同了,法身相。一切诸佛唯是法身,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唯一法身,这是我们彼此本俱的,所以没有一切色相。乃至一切诸佛没有报化二身的相,唯一法身相。
他又举个例子来说,这个上头马鸣菩萨自己举的,在法华经法华会上,释迦牟尼佛又何见到多宝如来呢?多宝如来那不是像吗?诸佛成到究竟佛果之后,没有众生可度,那众生就不得度了。有没有众生呢?虽然诸佛证得了法身,无相可见,但是众生有妄见,所以示现有见。法身无相,随缘而起的报化。随谁的缘呢?随众生的缘,示现的有见。有见是随缘义,不是真实义,所以随众生缘。随众生缘,而如来的法身是不变的,这叫不变随缘。因此不妨有众生可度,有佛可见,这叫诸佛不思议境界的真如妙用。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因为起信论是论,论就是辩论,一辩则明,辨别辩论就把这个道理显清楚了。所以他又问,诸佛的法身离于色相,云何还能现色相。离了就离开了,怎么还能现呢?问的意思,就是众生不明白诸佛的法身没有遍计执性、没有遍计执的实色,但是这个没有还是不离开真如的妙色,所以能现报化二身。这是真如的妙用。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
因为一切的法都依真如而起的,既然说以法为身,法身也是色体,所以能现于色。但是这个色又不是真的,是妙有的。妙有的非有,是从心而起的。色跟心不二,是一个。色性即是智慧,就是智身。这个智身什么样子呢?没有形相的,色体无形,说名叫智身。因为智的性即色故,所以法身遍一切处,智遍一切处。智就拿光明形容,光明能遍一切处。你有遮障了,光明不显了,是你的障,不是光明不遍。所以太阳的光明遍照一切。如果你把它遮盖起来,盖个房子躲到里头去了,四面不通风,光明不见了。这不是太阳的过,是你给它遮障了。真如的法体,诸佛的法身,永远如是的摄化众生。不被摄化,众生自己做障碍。那个障碍是无明。
懂得色即是心,色性的体就是智慧,所以色即是心。色体也无一定形相,因为心无形相故,所以说名智身。心无形相,而随缘现形相。咱们经常有这么句话,人心不同如其面然。现在我们这几百人,每个人跟每个人的样子不同,这个相就是每个人的样子不同,一人一样。有一千人、一万人,一人一样,相差就那么一点点。眼耳鼻舌身意都一样,但是不一样,相不一样,心是一样,变化、妄是一样的。法身没有色相,就是心。你要把这些相会相归你真如性的时候,所以说会相归性的时候,色即是心。你要从这个意义来领会你念心经,观自在菩萨用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空而能随缘,五蕴色法宛然的存在,离开色即是心。摄一切色都归于心,色即是心,所以色不异空。懂得这个含义了,好多的大乘教义,你把这个心跟色跟智性,究竟的法身智性有不同的。人的智慧有大小,他的名利有大小是他染污的不同,有深有浅的。所以色性即就是智慧,依色性而起的体,色的体是无形相的,这个叫智身。从什么显现智身?智性即是色,所以说法身遍一切处。
【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因为所现的色没有分齐可言。心所现的色它是竖穷横遍的,照方说是横遍,照时说是竖穷三际的,没有这个形相可得,也没有分齐可言。所以前头讲报身、化身、妙色身、粗色身所现的相,它是随你众生的机所见的。依报身那就是各个不同,在诸佛是德报,咱们是业报,业报身都不同。咱们从现实生活当中,看看我们现在所有的道友们都是正报,什么报呢?业报。业报跟德报不同,你所感的业果不同。业是怎么来的报呢?是因,业因所受的报果。十界都不同,乃至一界都不同,都是人,都不同,六根也有差别,这种差别无穷无尽的。无穷无尽的,怎么说它没有分齐呢?怎么说它没有差别呢?那是约理上来说的,约体上来说的,事是有差别的。诸佛所现的色身,他是随着众生心的感,而在十方世界一切处现。
我们大家都念过地藏经,地藏经的第一品,从诸佛菩萨到一切鬼神、江神、河神、树神,乃至所有这一切所现的到会者,这都有形的,不是没形的,都现的有形的。佛让文殊师利菩萨计算一下到会的人有好多?到会的诸佛菩萨有好多?文殊师利菩萨说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以文殊菩萨大智慧算一千劫,连这个到会的人数都算不出来。佛就答覆文殊菩萨,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这有没有,佛还不知道吗?这是推崇之意,推崇地藏菩萨的功德。实际上,诸相皆是一相。照理上来说,没有分齐的,没有差别的,互相不相妨碍。这不是心识所能分别得到的,也不是心识所能得知的,为什么?是真如的自在妙用,是真如义。
这种义我们怎么能入呢?是妄心分别不能知道。如果用识心分别依正,它是实有的,大是大,小是小。懂得这种道理了,知道自心真如没有大小、没有形相。咱们凡夫的心里是大能容小,小不能容大,小一定被大所包容,这得看它相同不相同。例如咱们这桌子是大的,这个镇尺是小的,桌子能容镇尺吗?镇尺就在桌子上面,它也容不了它。这约事上讲的。实际上,我们讲真空,真空能容一切有相。所以咱们讲真如的妙用,没有大小、长短、方圆来给真如它这个量来衡量一下,不可能。它起的用也是随机而用的,这是形容词。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
这样理解了之后,我们现在是怎么能入到真如?现在我们是在生灭当中,我们要把生灭会入于真如,会入于不生灭。所以以下就说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怎么入呢?推求五阴,色之与心。依着一心法。一心,咱们大乘起信论一开始讲,依着这个一心开一个真如、生灭两门。咱们讲的都是心生灭,真如门无言说,没语言,没有思惟,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但是我们要显示,我们要返妄归真,从生灭入于真实。这样就实知道,了解到动回归于静,静随缘而动,动即是静,静即是动。所以如来度众生的时候,常在寂中,常在定中,如如不动,来而无来,动即不动,动即是如,如即是动。这是如来义。释迦牟尼,能仁,寂默,终日利众生而如如不动。寂默者是涅槃义、不动义。
讲生灭门吧!从生灭入真如,推求五阴,就是色法与心法两种。生灭门所说的法,三细六粗之相。三细六粗之相就是五阴,就是色心二法。与染法相应、与染法不相应,与净法相应、与净法不相应,这是你前七识的心,第八业识,第九苦,都是通过色心,总之不出色跟心两种法,色法跟心法。色就是五阴色法,五阴色法里头,色是单独的,其他的四阴“受、想、行、识”是心法。合起来就是色心二法,开阔了就是五阴法,都是色心二法所成就的。
观察,思惟,能观的观于所观。能观的是什么呢?就是你心所起的智慧,心即是智。观察空义,这些法没有,是空的。空什么?空你色和心。这个心是妄心,这色法的心法是妄心,这是第六意识,把它都回归于真如的体性。或修空观,观五阴皆空。或修假观,推求五阴不实。这是假设的,没有实体的。完了会归于中观,中观就从我空进入法空了,中观就是法空观的意思。假观呢?咱们在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作如是观,是假的。有为法是什么?五阴,色受想行识。这五阴法就像我们作梦似的,虚幻不实的,变化的。你想找,像露水似的,像电光似的,这样观想。梦和幻都是假义。你梦中所见一切色相,所见的五阴身心,所见的五阴境,不是实有的,醒来就没有了。有那么一首偈颂吧!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趣就是六道轮回了,明白了,什么都没有,大千世界都没有,都是空的。等你修观修成功了,知道这个都是空的。能观的人对于你所观的境,观就是照了的意思,观照!咱们再说就像咱们现前思想的思惟修,再说干什么一点,就是你想什么,想就是观。这样观观成了,就是开悟了,就是明白了。意思就是你推求,如理的思惟观察,一推求知道色与心都不存在的,都是空的,没有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38
【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
六尘的境界毕竟无念,心没有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你如果观六尘境界的一切色相,“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境界,这是色阴所显现的。因为我们现在有无明,或者像睡觉还没醒,作梦,把这些当成是实有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的境界,落于我执那个意识的意根当中,第七识,这个叫什么?叫法尘。咱们一说到尘,就形容着它是染污的、不清净的,是尘染,染污的、不清净的。它染污什么?染污你那个清净的智慧,染污真如,染污清净法身。这个叫迷了的人的一切境界相,这个是不可念、不可思。因为在法性的理体上,没有六尘可念。心没有形相,心里头没有六尘境界,心外头也没有六尘形相,心的内外皆无,不可得。如是观察可空到色阴,只能把色法空了。
咱们现在所说有烦恼、有妄想心,原因就是对这些东西咱们当成真的,听见一句话也生烦恼;看见人家给你绷个脸,给你不好的脸色看,你也不舒服了;或是批评你两句,你也接受不了。你当成实有的,那就苦。当我们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或是脑壳发烧,或是肚子痛,假使你也不吃药,你坐那观想一下,为什么它要痛?能痛的是谁?所痛的又是谁?我了知痛的又是什么?你这样观察。等你观察思惟把你重点放到观察上,真正你那个肉体上的痛苦,它自然就减轻了,烦恼就轻了。你说这是假的、是空的,根本没有的。但是这个你观,你得不到受用。咱们现在也能这样修,依着法来修,但是痛还是痛,你没得到受用,你观没修成;修成了,不痛了。修到那“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修到那个境界,真正把肉体观空了。你得个我空,最起码的能得到二乘的境界,真空了。他把你锁到屋子里头,你可以飞出去了,一入定就出去了,六尘所不能拘。你再修到菩萨境界,修到证了地,那就得大自在了。六尘境界没有念,在你意根之中观想无念的境界,观心没有形相,这都没有的,终不可得。
【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
这像人迷了似的,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当你迷了,找不到东南西北了,拿东边当西边,东边还是东边,东没变成西,是你迷惑了就不知道了,谓东为西。东边没有转成西边,为什么迷了呢?因为有方向,前头有个标号,有个东、西、南、北。如果连这个东、西、南、北没有,你还迷什么呢!东、西、南、北本来没有,拿这个形容着本来没有的去执着,假立名目。
咱们小孩子一下生,我们都是经过这个过程,当你生下来没有名字,给你取个奶名,等你大了,还换个学名,入学再换个学名,你就把这个名字执为是我了,人家一喊这个,你就答应,这个是你吗?假名嘛!没有个符号,没有个标号,怎么来分别呢?在这个你多思惟。所以观叫思惟,思惟成熟有了智慧了就能观知。观知什么?我心里经常妄想纷飞的,你定下来去观察,观察到一念不生的时候,观察心无念,能做到这点,渐渐的就能入道了,也就是若能观察随顺知心无念。
【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
那我们现在有念。有念是迷了,无明迷了,谓心为念,念即是心。咱们起念动念,说心里起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心。我们现在一般的照内体来说,心有个心脏吧!人死了,这个心脏随着死了,你还有心、没心呢?我曾经跟两个,一个死过两次的,他死过两次。我一个归依弟子,她在生小孩的时候难产,小孩生下来,她就死了。她死了,感觉着她这个心识离开体了,生到虚空中去了,看见十方没有光明相,东西南北就不辨了,就像咱们讲的迷方,迷了。她心里有个念头,突然她一想“唉呀!我这小孩生下来,谁喂他奶呀”?这一念,又回来了,又回到她肉体里来了。她一回来,她感觉像爆炸了一样,那个痛的她又离开肉体了。因为她那个神识在十方走,她还是系念她这个小孩子,说“我不能走,我走了,他就活不成了,我还得照顾他”。她这第二念又系念,又回来了。这回虽然是痛,离不开了,神识不离开了。她问:这算是什么?我说:这算昏迷,临时的,没到你走。你的神识虽然离开肉体了,因为你这个心念系属着,你寿命还没尽,你走不了。如果你寿命尽了,那鬼就把你带走了,你不走,他也把你锁走了,那不由你自己作主了。这个时候还是自己能作主的时候。
另外一个是个出家人,我们闲谈的时候,他说他死过两三次。我说怎么死过两三次,你现在还活着?他讲他的过程。不要听故事,我说这个迷了,研究你的妄心跟你的妄体两个脱离的时候是什么境界。像咱们作梦的时候,有时候离开肉体了,他们叫夜游夜梦,这种现象很多。他本来躺下睡觉了,睡着了,人在床上睡觉,他惦记着明天他们家里头要做个什么事情,他得挑两缸水才够用。心里这样想,他睡觉这个事他放不下,身在床上睡觉,夜间他就起来去挑水。夜间去挑水是作梦。两缸都挑满了,他回来又睡觉。等他醒了,他还想着要挑水。一下床,鞋都是湿的,屋里都是水。因为他来回挑水,那鞋来回踩进来踩出去。他就想夜间好像我挑了,但是是作梦、是真实的?你说是作梦,两缸水挑满了。说真实的,他还在床上睡觉。怎么理解?
刚才我说这个死了的又回来了,他是一个农民,那时候是韩复榘做山东省主席,抓兵。那时候谁要当兵,谁也不当兵,抓来的。就把他给抓来了。抓来了,他不愿意当兵。不愿意当兵,十几个人结合就逃跑。那韩复榘对逃兵抓回来就枪毙。就把他们都抓回来,抓回来枪毙。枪毙,他是打死的。枪毙了,人家检查尸体的时候打死了,回去了。夜间下点小雨,枪打的没中必死的要害地方,夜间他就活了。活了,他感觉四肢还能动,没死。等他一动,他痛得不得了,他又死了。死了,生到另外一个地方,要受身没受身之前,他看见那家人有妇女要生产,他说“这个我不能进去”,他往外退,他就跑了。他这一跑,他神识又回到他尸体来。回到尸体来又痛,痛得不得了,神又离体了。他说两三次,最后离不开了,虽然痛,也减轻,微弱一点,他就爬。爬到附近一个农民家里头。人都要做好事,救人一命胜造浮屠七级,就把他给救了。慢慢给他治疗,他就好了。好了,他就怎么样呢?看破红尘去出家,当了和尚了。当了和尚,他经常爱讲他自己的死亡的故事。他说人死了之后,十方具墨,没有一点光明的。有缘的地方,该你受身就可以去了。也有错误投生的,或者借人家的身体还魂的,也有。这类故事很多。
懂得这个道理,拿这个做参考吧!迷了,但是心里头要有念,看你念什么,这叫专注一境。像我刚才讲这个都是有念,他不能达到无念。一切众生因为无明迷了,根本迷了。迷了,他那个心就变了,变成了“受、想、行、识”。刚才我讲这两个故事都是“受、想、行、识”,就是心境。这个时候无明迷了产生一种念,把这个心产生为念。心本来没动的,因为念头动了心就动了,心随念转,心随着念的转变,而实在真心没动。
【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我们能不能观察我们这个心让它无念?像我们静坐的时候,每个人静坐的功夫,你用什么功夫,依着经教的教义,或者依着你依止的老师给你指示,你怎么样观法,观察你心不起处。禅宗普遍的让你心无起处,观念佛是谁。你说念佛是谁?观念佛是谁。或者直接观无念的,观念起的,观话头,没说话以前那个头是什么?那头就是无念。就像金刚经上须菩提向佛请问如何住心?住心就是无念的意思,观心无念。若能观察知道心本来是无念,念是妄想;能观到心无念了,即得随顺真如门。观一切的色相从来没离开心,心是什么样子?无念,真心无念。这个时候对于“受、想、行、识”内心的境界,心要无念的时候,若能念到得到无念三昧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人动你的身体,砍你一刀,你都没有分别意识了,入了无念了。
能到无念的境界,你对于你这个“色、受、想、行、识”不起执着,不认为它是实有的。不认为它是实有,就是空了。心经说是照见五蕴皆空。你照见五蕴皆空了,你还什么放不下的吗?空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一切烦恼,他就不烦恼了;一切世间相,没有!像我们经常讲的看破了,看破就是不执着了,认为一切都是没有,都是假的、空的,不执着了。不执着了,怎么不执着的?因为观空故。你得先看破;看完破了,你才不执着;不执着,你才能放得下;放得下了之后,你才能自在。这在你思惟,就是观。所以咱们读心经时候经常念,只是把它当成观世音菩萨了,没把它观自在。观是自在,观自在就是照见一切诸法空,知道心无念,这样子才能随顺真如。有念是迷了,迷了所以执着;执着是因为在世间相看不破,所以起执着,这个执着是因为迷了。咱们是念念不舍,什么呢?世间相。世间相不说了,总是你这个身体,你念念观照都是你这个身体。因为这个身体知道这是无明,无明了才有念,有念了心才动,心动了愈分别愈粗才去执着。若是无念了,心就不动了,你的功力能观察到你的心无念。
如果你妄念纷飞的,你静下来,在那静坐哪管十分钟、二十分钟。每次静坐不要多,从初入手的时候就想,照你的心不起念头,不让它打妄想,你自己也跟自己说“莫打妄想,好好坐,好好修行”。先自己跟自己说,你一起妄想,“不要打妄想”,好好说。连说几遍,自然渐渐妄想就少了。还有打瞌睡,有时候一打坐就迷糊。不坐,他还不打瞌睡。他一坐下来,他心里一静,他就点脑壳了。不点脑壳,一坐,一静下来,想的事就特多了,什么都想起来了。但是你自己对治方法,顶好你自己说“不要打妄想”。好像跟别人说似的,没有,就跟自己说“你不要打妄想、你不要打妄想”。用一个能观之心,对治你现在起妄想的境,你观这个心警告你妄想的境,没有,是假的,不要打妄想。如果你瞌睡大的,你这么多说几回,你再坐着不瞌睡了。妄想多了,多说几回,妄想也少了。对治的方法你自己也想,照本上说有时候对你不相应,你自己做不来,你自己想办法。或是你打坐,坐的时间长了,或是双跏趺坐,有些坐不习惯,腿都痛得很厉害。你也跟自己说“哪里痛?不要打妄想了,没有痛。没有痛,忍耐一下,过去了。克服一下吧”!说两回,那个痛好像就吓跑了。
打妄想也如是,功夫得你自己去观,观了得自己想些个办法对治。对治方法依照经本上说,咱们有时用不来,就靠你现实的生活。太快乐了!太快乐了!你想想烦恼的事,快乐马上就没有了。太烦恼了,你也想想快乐的事,调剂一下,那个烦恼痛苦也减轻一些。在你痛苦的时候,你想快乐的时候,想好事,你最高兴的事,一想,把那痛苦忘了,就去想那好事去了,你那思想追踪那个好事上去了。但是这是对治的方法,对治方法要你自己产生用,要对治。
以下就要讲对治了。现在最根本的对治方法就是无念,有念就是生灭,无念就是真实。好好这样观照吧!观照无念。一时达不到,你天天如是修。或者提起来一句圣号,完了就观,全心注重一境,或者观阿弥陀佛,或者观观世音菩萨,或者观地藏菩萨,就是坐着观,乃至观他的名号;除了这几个字之外,什么来了就把它排遣出去,渐渐得入。渐渐得入是什么?渐渐就能入进去。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
前头讲的是正义,什么叫正义?最后解题说若能观察直心无念者,随顺真如,这就叫正义。众生因为心迷了,心迷了是被什么迷的?被无明迷了。无明迷了,心里就有念;有念,从念而产生的妄动。若能观察知道心无念,心无念故,心实在是不动,不动就随入真如门了,把种种的生灭会入于真如。以下就分别解释怎么样才能够进入真如,先讲邪执邪见。什么叫邪执?一切邪执都因为有我,有我、有我见;若离开我,邪执就没有了。邪执的依止处,就是我。你要想修行道业,先把这个邪执邪见去掉。当我们一个人发了心了,信三宝,正念三宝,你以前不正念三宝那些个念头,那些看问题的看法,得把它丢掉才行。马鸣菩萨给我们举个比喻,这个瓶子原来是装毒药的,现在你要想装好药,你得先把这个瓶子洗干净。如果瓶子没洗干净,把好药装进去,渐渐就变成有毒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39
你要产生正见,那必须把邪见取消。那邪见是怎么来的呢?依据什么呢?依着我见。见,就是看问题的看法。有的时候咱们说是眼见,或者耳朵听的、眼睛看见的,眼见,认为眼见的就是实的。但是能见的这个见,这个眼见是不是实的呢?他眼睛有毛病了,看花了,那不是实的吗?也不是实的了。因为有我见,他才产生了一些邪觉观,是一切邪见的根本。执着呢?总的说执着有两种,一者说人我,一者说法我。不论人我,不论法我,包含着无量。这无量的执着,收拢了就是一个我。一切起争执的,见不同。见就是分别,就是在一切事物上的看法,也可说认知吧!当然是人跟人之间,一切事物之间,你的看法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就叫见,就是分别了。在教义里面讲见的不清净,就叫见惑,惑就是迷。我们现在在身、边、见、戒、邪,就是身见、边见、邪知邪见、戒禁取见,每一个事物上,在你生活当中,你应该怎么认识的,在你生活当中对一切事怎么认识的。
我们经常的说有烦恼,烦恼怎么产生的?那就是我,从我产生的。我们认为产生这个见大概有两种,一种是生理上的身体不得安定、不得安宁,一种是心理上的烦躁不安,在这种烦躁不安的时候,你可以静下来观。因为有我的身体,我的身体就产生了四大不调,这个四大不调是生理上的现象。像害病,生理不安。这是一种。还有心理的不安,这个比生理的不安还要深刻一点。随时你要心里头不舒服,或者是也有生理引起的,你先观照一下,你怎么认识你这个身体、怎么认识你这个心。心本身就是一个认识,怎么还有一个?你这是妄心。你看问题的方法不对,也属于邪执里头的,往往的争执不下,这是各人的看法不同。其实是你看的、我看的都在我见之里,都属于我见。这个要分析起来就很多,这总的是标题,以下就根据这个邪执就解释了,根据我。如果我们断了我,断了我见,无我。无我,最浅见的无我执了,你能证得四果阿罗汉,你有很多妙用现前了,你超出六道轮回了,可以说了了生死了。这非常的复杂,都因为有我。
你平常坐着就观察,我在哪里?你坐下来思惟修的时候,我在哪里?哪个是我?依着佛所教导我们的,这个我的成就色心二法,色是这个肉体,还有受、想、行、识,这四种属于心法。你分析它,就用你观照,我们现在学的佛教导我们的,我们依着佛教导我们这个道理、这个义理,就是佛理吧!观照你现前的一个境界,你身体所面临的境界来对治它。对治它,你观观哪个是真实的;或者把它分开,咱们说解剖。你们看过解剖肉体没有?看医院里解剖人的肉体。如果你过去是医生,你可能看见过。把你肉体解剖,到你心脏,到你内脏,五脏六腑。你在这个东西找个我,哪有?如果心脏算是我,那胳臂、腿杆、胃,心肝脾肺肾,这些好多样合成有个我这个人形,具体一个人。那主导人这个运作呢?还有个心理,一个心。咱们举那个精神病态的人,就是心理发生毛病了,精神发生毛病了,那就不正常了,他那个见迷惑了,比迷惑的还迷惑。那个地方是无我,是糊涂的连我也不知道了。你要这样分析,从那个认识,认识完了再对治它。能够知道对治了,这是你学佛所教导我们的,学这个觉悟的方法。这必须要下点功夫,对治我见怎么样生起的,什么是我见。从理上讲,这个理是从我们学觉义那个理,从始觉那个理,从那个理觉悟了来观察,先观察我。我既不存在了,我见,我看问题这个看法它就没有根据了。这个以下讲得很多,分析解释。
【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把这个我见又分成两种,一种叫人我见,一种叫法我见。人我见,就是一切凡夫,特别这里举出来还有外道,就是心由道外,没见着本心。还一种叫法我,二乘人声闻、缘觉他把凡夫的我见断了,但是法我没有断。人我见是对人来说的。现在例如我们大家执着我为人,人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法组成的我,这个本身就是颠倒,五蕴和合的,若是缺一法不成了,是和合义。执着这个,这叫我见,一切染污的、清净的,在这上头起着我的所见的什么是染、什么是净。例如我们学佛的人认识到苦、空、无常,这就是净的。依着苦、空、无常而去造种种业,那就是染的。像两个人的争执,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都没理,就因为这个中间没一个正确的。从个人的方面说叫我见,你有你的我见,他有他的我见,所见的不同。例如说法律、家庭,你总要有个是、有个非。根本就没个是,是也是非。执是为非,执非为是,都叫颠倒。各个相执不下,这个全在我执里头。但是所执的法,如佛所教导我们的圣教量。执着这个法,圣教量是实有的,不明了圣教量是对治众生的执着,执着没有了,法也没有了。在金刚经上,佛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就像那个过河的船,筏子一样,如果人我执没有了,法也就不存在了。人我执没有了,你还要法做什么呢!执着法不舍的,那叫法执。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
现在马鸣菩萨跟我们说了有五种人我执,人我执有五种,四种属于凡夫,第五个属于外道。因此从人我而执着所产生的法我,叫法我执。这个法我执是人我执所起的,依人我执而起的所以叫法我执。这个法我执,现在大乘起信论他的论义是依着人我执而产生空谬的执着。因为佛法说的是空,空里头含着有。执空是错误的,执有也是错误的。怎么样才是不错误的?空不空。空不空那个有不是实有,是妙有。真空不是断灭空。如果把真空当成断灭空,这就是执着了。真空不空是妙有的意思,这就是不执空。不执空,所以才显出来真空。执着空的时候,真空不得显现。换句话说,你在真空上不能领会妙有,真空不空这个意思不懂,那叫执着,光执着空。空里头不空,随顺妙有。妙有不是真有,是空义。这样的能融通,但是融通时候不颠倒。法我执,执空为空,执有为有,不能够空中显有、有中显空,不知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这叫颠倒。经上经常说诸佛的功德,乃至佛所说的法,也说这是妙有,妙有不是实有,妙有的非有不是实有,就是空的意思。这个空是真空。如果佛说的妙有把它执为实有,这叫法执,违背了佛所教导的,执着不舍的。但执妙有,会不到真空。或者光执着真空,不能从真空显出妙有,那就叫法我执。在空和有这两种圣教的教义要能够融通,才能断这个法执。
有人我执的执着,你不但成不了佛,你连三界了生死都了不了。如果在外道,他就谤法的重罪。谤了法,那要堕地狱。有法我执,这是高的进一步了。法我执,他不但不堕地狱,他还了了生死。声闻、缘觉他有法我执,但是他了了生死。为什么?因为他能分别善法和恶法。这个在经论里头,在四阿含经里头讲得非常之多,我们在这是略讲,大概这么分着,总的说一说。有人我的见者,执就是见,人我见就是看问题的看法,例如我们现在每件事物看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每位道友之间,同是一个问题,那看法不一样。
在这个地方我们把他这个问的,略微藉这个就解答一下,这是看法问题,就是见,这就是见。见就是看法,咱们通俗说的看法。
学人问:禅宗得法是什么意思?某个法师得了云门,云门法:得了临济,临济法;得了曹洞了,曹洞法。这个法,法乘代表是讲的法的法?
梦老答:不是这么回事,你这个观点这样认识就是错误的,我们分别执着,执着这个,在法上起执着。这是派系,知道吧!为什么叫派系呢?我这个庙我是接临济法的,就按临济宗的参禅的规律,临济祖师怎么立的,我就照着怎么做,这样意思。现在接法卷,你要想这个庙接住持,到那里当住持,这是法卷,这不是佛法,这不是佛的意思,佛没有这个派,印度没有。中国说我这个庙是我的庙的规矩,你得接了我的法,才能到我这个庙当住持。你问的这个问题,这样懂得吧?有的老和尚他五个法门都接了,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他都接了。像我们虚云老和尚,五个派都接。你要做哪个派,我给你,给你个法卷,给你写一个。去年早些时候妙江和尚做广济茅篷的方丈,他的法师父传的他是临济。我估计是这样子,是不是这样子?因为他那法卷很多的,这个法卷只是他一代一代到我们中国来成了宗派了,禅宗分五大宗,曹洞、云门、法眼,各个不同宗派。这个不是佛所教授的教法。
学人问:内魔、外魔在表面上有什么差别?
梦老答:内魔是你心里头烦恼。外魔,如你正在这用功,见着鬼了,鬼来干扰你了,出现魔障了,这是外头现象,这叫外魔。
学人问:老和尚如何看待“教、律、密、禅、净”它们之中的关系?
梦老答:这关系其中复杂了,你问我它们之中的关系,你脑子想得很多,顶好别想这么多吧!太复杂了。你就是当法师也用不上,你不能够五个宗派你都具足,不可能!律,注重律己,不要拿戒律去看别人,你先自己对照。律是规律,规律是法则,依着这个规律,依着这个法则,你去做去吧!但是可不要产生我执,我是拿你这个问号,我来解释我执的。各个宗派那是我执。禅、净、律、密,看你跟哪个宗有缘。你要让我说其中的关系,恐怕我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给你讲得清楚的。这五大宗派讲得清楚吗?题目太广了。反正律宗决不是密宗。教跟律还相结合的,教也是律,律也是教。教是依着或者四教、五教,或者唯识、法相,或者中观,看你依着哪一门,或者依着四教要学四教义,依着五教,要学五教义。依着唯识,学八识规矩颂。这你都必须得背,这是依着教。密宗不是这样,密宗单有密宗的教,叫金刚乘密。禅,一切都放下,向上一着。净,念阿弥陀佛。简单是这样子。
学人问:老和尚解答的时候,念佛的时候念地藏菩萨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是蕅益大师讲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如果是念地藏菩萨,未必心中求生极乐世界?
答:这是你依着大集十轮经。你看过没有?大集十轮经,地藏王菩萨发的愿,所有信仰他,乃至于学习他的人,你要想生净佛国土,随便你生哪个国土,地藏王菩萨送你去。等你读完了大乘大集十轮经的时候,你就知道了。你念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告诉你说就念普贤行愿品,普贤王菩萨送你到极乐世界去。你问问是可以,但是对你来说,你还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念往生咒,乃至念大悲咒,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去。你这有个问号,蕅益大师讲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当你发愿生极乐世界,你所念的一切大乘经都是助缘,这叫助缘,都可以生。一句阿弥陀佛有没念,你就念大乘妙法莲华经,回向极乐世界,绝对能生。或念大方广佛华严经,没念阿弥陀佛,但是我求生极乐世界。你以大方广佛华严经持诵的功德,能生极乐世界。诸佛都如是说。如果是念地藏菩萨,未必心存求生极乐世界。那去不了。你念地藏经的时候,你没想生极乐世界,那你就下地狱跟地藏菩萨度众生去。你下地狱不是受苦,你念地藏经,你下地狱是跟地藏菩萨去度众生去。或者到地藏菩萨他那个世界,南方世界。地藏菩萨是南方世界来的,不是娑婆世界。你这个问号我就这样答覆你了,你要还有什么没明白的,你就把我执放下。咱们现在就讲不要我见太多了,这是我见作祟,我见在那给你捣乱。
学人问:老法师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可是弟子每次总是妄念后想老半天才发觉。所有妄念都在觉知生起那一刹那得以中断,眼见的与体相违,可能是一刹那之间而已,别的妄想随它生起,可以把一刹那延续下去。
梦老答:那觉迟了。虽然觉迟了,你还觉,还知道自己念头不对了,收起来吧!觉迟了也没关系,但是就怕不觉,一直做糊里糊涂下去,那就麻烦了,跟着你那个妄念跑。跟着妄念跑,它又不止光念了,念又发生现行了。所有妄念都在觉知生起那一刹那得以中断,眼见的与体相违,可能是一刹那之间而已,别的妄想随它生起,可以把一刹那延续下去。妄念生灭不已。那就随妄念转了,生灭不已就发现行了,不是光妄念而止,不是念念就完事了,念念它发现行要去做去。
这个问题你自己就用这个功力。现在我们讲我执,这全属于我执一部分。不是我执全面,是我执一部分。你修行就专念无我。跟一个谈念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的,有一个能念的我,有一个所念的阿弥陀佛,有能有所。不错了,这是假佛力加持。你要能念到我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能所双亡,那你生到极乐世界去,口里可是念着阿弥陀佛,念着阿弥陀佛就是念我自己。咱们前面讲了始觉跟本觉,认识自己的本觉智,没有能觉所觉了,那就高了,那生极乐世界是上品上生。
学人问:我听见同学感叹可惜我们是凡夫,“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放的是什么光?什么颜色也看不见?
梦老答:你观照一下就看见了。什么颜色?如果你观照的是清净颜色。清净颜色,无色相可得。光是智慧,你能放出光来、能放出智慧来不容易了。“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是指着佛菩萨,那个菩萨都是等觉的地上的菩萨,还要看颜色吗?颜色是我执的执着想。
学人问:念不生处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很疑惑,听老法师说能听见的响声,不能听见、不说话的时候是静,一切时中都明了,不就是那么吗?
梦老答:是哪么呀?不要想太多了,想太多了复杂了,你能观照你的无念。这个是指无念说的,有念全是妄,无念才是真。有念全是妄,我念阿弥陀佛也是妄,不是真。如果口里念的是真的,念火就把嘴巴子烧了,不是这样子嘛!念是心念,不是口念。念就是观想,就是起心动念,看你这个念头是属于我执吗?属于法执吗?念不生处是什么?这参去吧!思惟去修去吧!一生出来,不是我,就是法,不是我见,就是法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41
现在我们还继续讲这个我见。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
闻修多罗里面所说的,如来的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这是解释产生人我执的知见,虚妄执着。听到大乘契经里面说,契理的契机的这个经就叫修多罗。修多罗里面这样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这个空不是如来的法身,犹如虚空是比喻,比喻这个寂寞能是如来的法身吗?用这个寂寞来显。释迦牟尼佛就翻能仁寂默,能仁寂默是没有言说的。这是理,这是如,拿虚空来作比方、来作比喻,真空的理体不是那个你所认为那个寂寞的虚空。因为佛说契经这样说是对治执着说的,执着佛的报身、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相好,千丈卢舍那,这都是指报化身说的。这不是实有的,这是对着哪一类众生说哪类法,是对机说的。因为这样子说,众生执佛的妙有的报化身为实有,所以才说法身毕竟寂寞,不是实有的。那么一切报化色身这些相呢?那相像虚空一样的。这是真空所具足的妙有,真空即变为妙有,真空即是妙有,真空含着妙有,真空不是妙有,妙有不离真空。为什么?因为妙有不是实有的,从真而显现。因为真空不空,佛是破那个执着实有的众生我执我见,或者断灭见,认为一切法都是虚空一样的,是断灭见;一切法都是实有的,因果不失的,常时如是的,这是常见的众生。佛破除了断常二见,破除执着断空那个而说的妙有,说诸佛的功德法相。
【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
因为这一类众生他不知道佛说破执着的,他说虚空就是如来性,这就是佛的体。错了!因为他不知道这是佛契经里面说这是破众生的执着,所以说虚空。虚空不是如来性,举例子说,别执着了。
【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
云何对治呢?对于这一类众生,怎么样教他对治法呢?对治法就是虚空的相是妄法,虚妄之法,体是没有的,体是不实的。众生产生邪执,邪执对之正见的。邪执是邪见,所以用正见来对治邪见的。就像遍计执所执那个虚空,虚空是不实之法。但是一切众生他认为的虚空这是感情上的,形上是有的,理上是没有的。遍计执就是执着了,把一个虚妄不实的,世间上是有的,在真理上是没有的,体无。体都是实的,没有个虚空样子,不是虚空的。法性的理体不是虚空相,虚空只是显示,拿它作例子、拿它作比方。因为我们所说的虚空是断灭的,这个空没有实体的,是断灭的、不实的,不是真实法。邪执呢?认为虚空就是法身了,所以这叫邪执。正见呢?虚空不是的,虚空是一个形相,形容词。佛还有一个真空不空呢!
【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之相。】
这解释了。在世间人一般人以常情计度,空是对着色的,那空也是色,是这样来理解。对色的空是在情上讲,这是可见的,有个虚空相。虚空相对着实有来说的,但是可不是真如那个真空。真空,你见不到的。空法、色法相对的法是众生的心,众生有生灭心,就有个空和色;而色要生起来,有色就不空了;没有色了,这就是空的。这里有两种,一种是变易的,一种是分段的,形有的是按分段说。佛的报身,佛的化身,乃至于众生的一切色身色相,总的说都是一切色法。色法是没有的,是真心所显现的一切妙有,妙有不是实有。不是实有者,才说色即是空,并不是心外头还有个实有的色相。没有的!不要去执着,不要把断灭空当成空相、当成真如。也不要执着那个妙有为实有,执着真空是断灭空,这叫遍计执,这是情,众生遍计执情。这样色外有心、心外有色,色心二法都常时存在的,这完全是错误。正知正见者以智观,以智慧来观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以智眼来观看,色就是心,心也就是色。般若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
色就是指着一切外边所有的六尘境界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开妄动了,一切境界相就没有了。唯一真心,无所不遍。一切境界相包括色空。境界相,色是有的,空是断灭的,就是一切境界相都是你那个妄心起的分别,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了妄动,这个色空等相都没有了,都是你识情妄起,这是遍计执。把这一切相会归于真心,唯一真心,无所不遍。
【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这就是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不是像你说虚空相。法身是真空,不是虚空的妄法。这里说的如来法身是说它究竟的性体、究竟的真空,不是那个不究竟的断灭空,不是那个顽空,不是事空,是理空。这是第一种。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
这是法执,执着那个法体唯是真空之相,是空的,是没有的,执因了。修多罗这样说,世间法毕竟体空,世间法的体是空的。乃至于涅槃真如之法也毕竟空,从本已来就自空,离一切相。执断空为真空,错误就是把断空执为真空,又把真空颠倒过来执为断灭空。怎么产生执着呢?听到经上这样说,佛说世间俗谛法的时候,说一切的事相如梦如幻,都不是实有的;乃至于说诸佛所说的胜妙境界,包括所现的胜妙的境界,它的体也毕竟是空的。甚至于说出世间的涅槃,真如的法界,也不要在文字、语言去执着,要会归于真性,从本已来法法如是。一切真谛跟俗谛两种相,如果没有遍计执执为实有,但是这个不是实有的。契经是这样说,说这些相是有,有是妙有。佛的报身、佛的化身是有,这个有是称真而起的,是妙有。妙有非有,那就会归于真空。真空不空,而建立一切性功德。
【以不知破着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
说有是破空的,说空是破有的。佛所说的法,契经里面所说的法,是为了破众生的执着,所以才这样说,说真如涅槃它的体性是空的。但是众生就把它执着为断灭空。如我们拿手指头指月,认指为月是错误的;要认月,不要认指。佛说的契经就如指,手指的指,指示你那个真如涅槃,那是真正的月亮。你把指当成月亮了,错误的,要把性也当成断灭空,颠倒执着。所以佛才说真如、涅槃的法相亦毕竟空,是破执着的。众生不解佛破执着的意思,佛在那破执着就显真如的法性、真如的性体、涅槃的性体不是断灭空的,众生把它真如的性、涅槃的性也是跟断灭空划成等号了,那性体就永远不会显了。在我们众生边,我们的佛性是无明障碍了,是隐了,不是断了。在诸佛的涅槃性、真如性是显了,显现的,修得的。这两个完全不同的。
【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要对治这种的思想,怎么说呢?这个论文上告诉我们,云何对治呢?真如的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不是你所说想像的那个断灭空。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
所以在契经里面说,修多罗说,如来之藏也不增也不减。不是在诸佛就增了,在众生就减少了,没有的。只是把颠倒的实有转为妙有,把断空转变为真空,所以这样子在如来藏里头永远如是。如来的自体就是真如法性的性体,具备一切功德之法。
【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性差别。】
对于这种道理不明白,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性的差别。这是把佛在经上所说的,拿来作为执着的一个本。如来说法对着实有的,破实有,说真空;执断空的,破断空,说妙有。就是执着断灭空的给他说诸佛的功德,性功德不灭,是妙有。妙有是破空执,体备一切妙有的功德。听法者没有明白佛的这种意,他认为如来之藏,如来藏性也有色法,也有心法,也有自性的差别,跟这五阴的色心划了等号。
【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怎么样对治这种不解?以唯依真如义故说的,因生灭染义示现的。对治意思是说如来之藏没有色法、心法,那是对治生灭的染义示现说有差别相。因为在真如的本体,无增无减。那么说一切功德,一切功德就是真如。全相就是体,就是性,性没增没减,也没有差别。因为性无增减差别,相也没有增减差别了。没差别要说差别,就是真空要说妙有的意思。因为把生灭染的意思;咱们前头讲了很多了,大乘起信论就是讲这个;就是真如随着无明了而再生出三细来,妄识、妄知,这是颠倒。颠倒,你就不自在了。不自在了,愈染愈粗,就永远的差别染污之相。翻过来,就是返染成净,就变成大智慧光明自在了。因为染法有差别,净法随着染法的缘也有差别。所以这个智慧光明的德相自在义,随着染而说净。染有差别,净有差别,实际上真如是没差别,什么差别都没有。这是第三种。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
第四种,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这是标题。经上所说的一切世间的生死染法,也是依着真如随缘而幻有的。不解这个随缘义,以为如来藏中也含藏有这些染法。这就错了,如来藏没有染法。
【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
因为他不明白,不解,不解如来藏的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就是如来藏随缘了。若是不这样解释,那就是佛性也还具足有恶了?佛性没有恶。在佛所说的一切经论,所说的圣教量,佛所教导我们的话,性具善,没有说性具恶的。只是说有是幻有,所以阐提(翻性不具,就是不信佛法的)他也能转幻恶而修成佛,转幻化的恶而成佛。若言佛性也具恶,这是错误,谬解,这样说佛亦随恶性而再作众生了。成了佛之后,还要堕为众生了?这是我执者所具备的。起信论从始至终都是发明一心三大;一心,一个真如心,体相用的三大;没有说众生性中具恶,没有这样说。众生具恶都能断,没有说众生具恶不断,佛没有这样说过。若众生具恶不断的话,没有一个众生能成佛了,也没有一个众生能了生死了。
【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
要对治这种的说法,就解释如来藏从本已来,只有过恒河沙等诸净功德。如来藏不具一切世间生死之法,不具恶。如来藏过恒河沙的诸净功德,这种功德不离如来藏,不离亦不断。为什么?真如法如是故。因为如来藏跟真如,如来藏即是真如,不异于真如的义。过恒河沙等那些烦恼的染法,那是妄有,真如性没有的。这些染法从来也没有跟如来藏相应的,是不相应法。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41
【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
假使若如来藏体有妄法,那没有能证者了。证者,他永远就把妄都息了。假使真如法实在是有妄法,那证真如的人能永远息妄吗?不可能,不能永远息妄了。若息妄的话,无有是处,不可能的意思。如来藏实实在在的,没有妄法。若如来藏有妄法,又怎么能证得真如呢?众生又怎么能成佛呢?只是虚妄而已。所以一切妄法是永息的,是虚妄的。否则的话,那没有人能证得了,也没有人能成佛。这是反驳的意思,如来藏没有妄法。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
这五种都是解释人我执的。前四种是约凡夫说的,凡夫听到经有这些执着,一反一正。第五呢?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这是外道说法,这是外道的人我执。前四种是不定聚凡夫的人我执。凡夫的人我执,他转变要快一点。邪定聚外道的人我执,那是很难得转。他怎么执着?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这是二十五冥谛外道,他执着有个神我,从冥性,他们叫冥性,生出觉心。这是外道说的。他心生的在五尘境界上生五大(地、水、火、风、空),五大又生出十一根,眼、耳、鼻、舌、身五知根,手足口大小便五作业根,心平等,即意根。外道的说法,以这个为生死。仍归冥谛,他那个谛理叫冥谛。幽冥的冥,以这个冥谛叫做涅槃。依着冥谛而有生死,依着不思冥谛而得涅槃。如是循环不已,生死涅槃,都是无始无终。闻佛说的依如来藏有生死涅槃,他把这个如来藏有生死涅槃执为冥谛。冥是幽冥那个冥,冥冥就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幽冥不可思议的谛理,外道说法。生死涅槃都无始无终。
【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
他不解众生无始,谓众生有始。因为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也有终尽。因为有始必有终,终完了,还作众生,众生、诸佛,诸佛、众生,循环不已。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反成了生死涅槃都有始终。这是外道的执着,这五种都属于人我执。
【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
第五种对治外道的,以如来藏没有前际、没有后际,无明之相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这是外道经上说的,不是佛教说的。就是前头所说那个,众生无明的体依着真如是无始的,能依的无明也无始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外还有个众生始起者,有吗?三界是众生的依报,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那众生才有始。三界外没有众生。在印度有胜论师,胜论师那个经叫大有经,他就这样说的。这是破外道。
【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因为法体没有终,涅槃也无有际。如来藏是通因果的,无前际,也无后际,合之说无始终。涅槃也通因果,诸佛所得的是约果上说的,与这个涅槃相应,与如来藏相合,所以无始终。不说没有前际,约果似有始的,有因的。染法没有始,无明什么时候起的?无明无始。它有终,无明尽了,成佛。清净的真如法,无始终、无内外、无大小、无长短、无方圆,说是无始终。
到此人我执论义是结束了。这就是上头产生人我执,破人我执,这一段论文就是论的这个。以下讲法我执。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
法我见者,依着什么人说的?依着二乘为钝根说的,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他起执的缘因,什么缘促成他起执着?闻佛说人无我,依着圣教量来解释人无我,他不知佛为闻法的钝根众生,但能解得人空,故但说人无我,佛没说法无我。因为如果利根的二乘人,他闻法闻得多,多闻,他一闻到人无我,他就知道法也无我。又者说,这个人我执通人通我,这是指利根人说,他又在我执上能通能所。五阴是法,执着五阴的人身为我,那我就是能执。就是五阴法中,身中有我,则我又变成了所执。若但执五阴法为实有,那就叫法执。但执,单单的执着五阴法为实有的,但执五阴法为实有就叫法执。又我跟所知道俗谛的谛理,光知道俗谛的事,把事跟理分开,俗谛的是事,真谛的是理,真谛、俗谛两个不能融通,不能知道真即是俗、俗即是真,把两个隔别开,各是各,不知事依理起,理能成事,事能显理。劣根的、钝根的二乘人,他不能这样的起观、成行、证得,不能这样做。真谛跟俗谛不能融合、不能融通、不能转化,所以叫法我执。
【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因为以说不究竟,对劣机的人没说法空,就叫说不究竟。闻者就是听到的,他知道五阴法中无我。五阴法,“色、受、想、行、识”。五阴法是生灭的法,这个生灭法还是实有的,所以他怖畏生死,妄求涅槃。若了了生死,得了涅槃,就叫小乘小果。若在凡夫地,我们现在都是凡夫地,最初开始闻法修道的,知道生死可怖,你要想求不生死,求解脱,这是正当的,这是对的。不怖生死,对生死不恐怖,也不求涅槃,那就是执着了。这是对着凡夫说的,我执深重的人。所以对这样的人如来说人无我,破凡夫的颠倒。凡夫颠倒破了,二乘的颠倒又起来了,二乘人怖生死、取涅槃。二乘人怖畏生死,取涅槃就是怖生死,涅槃就是怖生死。这类的二乘人,小根的,这是指钝根的二乘人说,他不知道生死本来是生灭法,没有的,是空的。涅槃即是真如,真如法是本俱有的。虽然是被无明遮住了,它本俱有的。若他们知道生死本空,生死之法本来是空,这就是真空;涅槃本来俱有的,这就是妙有。若能理解到空有不二,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这就会归中道不为法执了。但是二乘人所执着的法我执,他能对治凡夫的人我执,转凡夫也能证得圣果。但是法我执必须要融通,必须破了法我执才能向前进。
【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那怎么样对治法我执,云何对治呢?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要想对治法执,依据大乘权教的菩萨,用这个实教来对治。学权教的人,能知道苦,羡慕寂灭,佛才说生死苦、涅槃乐,生死是苦,涅槃是乐。因为众生他见着“色、受、想、行、识”,生死可怖畏,涅槃可求,这样来修观行。观知道生死涅槃是二边,生死是一边,涅槃是一边。这二边都是空的,等同空华,等同空义。这样子来知道观二边,显中道,这是中道义。观五阴一切诸相是妄的,观性体原来是真的。真跟妄,妄者空华不是实有的。那个妄不是实有的,就是真空。空中若有华,那可生可灭,那就不叫空了。因为五阴是幻有的,幻有的没生灭,没生灭本来就是涅槃。
咱们今天所讲的都要去思惟,思惟就是观照,观照用你的思惟修,观!咱们不要在那个人我执、法我执去执着,观想你日常生活当中,你对问题的看法。如果大众都说是对的,你感觉跟你的意见不合,你认为这个是不对的。如果大众都说这个问题是不对的,那你认为又是对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不是就服从大众的意见呢?大众说对的,我也跟着那就是对的吧!大家都说对的,那我也说对的。大家都说不对的,我也认为不对的,但你思想不是这样子,那你怎么样抉择呢?
咱们也不说人我执,也不说法我执,你修观的时候,你对一个事物的看法。大家对这件事,人家都说这样子,你看着不是这样子。举例说,大家都说这个人是好人,但是你确实知道这个人心里头存在有一种是绝对不好的,你怎么办?咱们这十个人,九个人说这个人不好,你一个人唱反调,你说这个人是好人,那这九个人把你也当成坏人。不是这样子吗?在这些事实上面前,你应当如何?咱们现在处这个末法时代,咱们生活当中就是这些事。你说不对的,人家都这么做,你要唱反调,那你就是坏蛋,大家可以把你摈除。
就是传戒,我们跟着蕅益大师说的、弘一法师说的他们的观点,我们就持着这种观点。从明朝那时候蕅益大师说的,现在在南阎浮提找不到五个清净比丘,所以他没法得戒。他才在大藏经找到占察善恶业报经,跟地藏王菩萨受戒。那大家都说他的不对。现在也如是,建立道场、传戒说法都如是。怎么办?尔行尔素,我行我之,没办法。
本来是以圣教量为标准,圣教量就是以佛说的为标准。现在他不听佛的,他要立个标准,那你有什么办法呢?但你也不能随缘,这个事随不得缘,随缘就堕落了。不随缘,你怎么办?你要自己独修。因为咱们这时候叫末法。咱们讲大乘起信论,不是用这个论去看别人,千万不要这样做,用这个论来论自己。我以前没学的时候,怎么样想法?我对看一部大乘经,我怎么样认识的、我怎么样理解?现在学了这个论,经过这个辩论,我又怎么认识的?我这认识可能不大啥合适,人家大家反对。那他反对他的,你行你的,不要因为人家反对,你的正确的就随人家反对反对掉了。另外,你的不正确的人家反对,那你就改吧!改,你就放下吧!主要的是以圣教量为主,圣教量是以佛说的为主。
现在把佛说的话当成执着的本钱,刚才我们这里头辩论的时候都是佛说的话,他们没有理解佛说的话,他采半边就走了,这是执着了。所以学法要善学,善学就是学得好又会学。会学,多用脑子。耳朵是不可靠的,耳朵是听来的,听来是不可靠的。用你的思索观照,这是我们初步的。真正你要起真如智,要智照,这个妄想分别的不见得可靠。因为现在我们不明白,还没有证得,只能依着圣教量所说的来对照。今天就讲这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42
昨天我们讲我执跟法执这两种执着。如果有这种执着了,或者自己感觉着有这种执着了;感觉就是觉照之意,我们一般的在我执当中,还不认为自己是执着。虽然在学教义当中,我们了解了什么样算是执着。我们现在连自己的执着还不认识,很关心自己的身体,这个就叫执着;一开口就是我想怎么着,想是意识当中的作用,在你衣食住行、起居生活当中,全在执着当中而不认识。问题就产生在不认识,还不知道自己是执着,所以在烦恼当中不认识烦恼。学了教义,听到菩萨的教诲知道了,知道我们一天在生活当中都在执着我执,所以这就不能解脱了。乃至于想解脱,想解脱这种苦恼,因为有我才有苦恼,想把它解脱,以什么方法呢?所以以下咱们就讲解脱这个我执的方法。我执解脱了才能说到法执,这是二种执着。以下就讲解决这种执着的方法,要对治它。相对的;对治之后销灭它,销灭我执。
【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云何对治呢?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咱们讲的时候,开始学的时候说怎么样起执着,那个讲的是依权教而讲的起执,现在讲对治的方法、观想的方法是用实教,权实二种教义,用实教来说对治的。我们学习权教的人知道苦,想要断苦,要慕灭,要知苦断灭,以此来对治它修道。就是这个能知苦慕灭的这个思想是你进入佛门才知道,过去在苦中不知苦,反倒以苦为乐。对于不苦不灭的,说个灭是对着苦说的,实际上是也不苦也不灭。因为性体无有故,在性体上没有。佛所说的教义当中,才说到生死是苦的,不生死的涅槃才是乐的,这样子我们才懂得了。懂得什么呢?色法跟心法,一个心里想的,外头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相都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就是心法跟色法。在这生死流转当中是可怖的,可以证得求得不生死,这是可以做得到的,这苦是可以断的,乐是可以修的,修得了就证得。这两个是二边,生死做为一边,是生灭,涅槃是不生死,做为一边;全是空的,实际上都没有的。像眼睛有了毛病,花了,看见空中有华;其实没有,空中没有。等你听了佛的教导,跟自己的起观修行,修行就是思惟观察,观察这个生死是对着这个不生死说的,不生死就是涅槃,涅槃是不生灭的。这些全是生灭法,是没有的。有相法,有相都不是真实的,是空的。
观想五阴从始至终,等你一照它;你不明,你明了一照它,明了。明了,观你的实性,观你自己的真心,观心,观你性体,一观就知道这些没有,就是在性体上所起的无明演变,障住你那真空理了。观想一切没有什么生死,没生死,也没有涅槃,没有生死可求可灭,也没有涅槃可求。我们本具足的那个心性,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个我们的理体,或者在起信论上叫真如,真如的法性它是不生灭的,生灭的都是幻化的境界相。因为五阴色受心法,这是幻有的生灭;在有生灭的当中,你去观,观生灭不生了,观察生灭是空的,没有实体的。就像我们自己本俱的那个妙明真心没有生灭法的,也没有生灭相的,本来就是涅槃。五阴的体没有的,五阴不会自生的,都是虚妄幻化而得的,说有生灭,实际上没有生灭。没有生,当然就没有灭了,本来就是不生不灭。
道理是这样子讲,但是我们怎么样离开它?怎么样修?修的次第,怎么样能把这个妄执究竟离掉?以下就解释。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
说离妄,离妄的意思就是显真。在离妄的过程当中,知道一切染法是生灭法,净法是不生灭的,就是相对待。相待之法看着是有,离开对待就没有了。离即是空,离了这一切相对的法,不存在。因为一般的都执着染净诸法,要等到悟道了、成就道果了才空,迷的时候实在是有的。迷的时候也没有。没有,你执着才有。不执着,没有。迷和悟,因为迷才说悟,因为对悟才说迷了。迷是什么相?一切虚妄相。悟是什么相?悟没有体性的。说迷说悟,说染说净,它没有个自相。对染说净,对净比较说染。对净说有染法,就有染了,这是因对待而设的假有。若离开妄执呢?离开妄执就没有了。所以若究竟离了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是相对的,没有自相可说的。没有自相可说,自相就立不住了。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
因这个缘故才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把五阴法推广来说,五阴就是一切法,在种种样样一切事物当中,你一一推求。这一推求,这些虚妄的相没有,虚妄之法都是“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都是依着真如而起的,都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含义就在这。
世间五阴的色、受、想、行、识,对着出世间的五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是虚幻的色、受、想、行、识,跟诸佛菩萨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那个五阴叫妙五阴,咱们这世间五阴叫粗五阴。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佛的五分法身对治这世间相,世间一切色就是戒。我们受戒的时候要给你白四羯磨,四种羯磨,发动你那个戒体。在初番白的时候,就是十方世界的诸佛妙善的戒法,由你的心所起的业用。你在受戒的时候,羯磨师都给你说。受戒时候,你所感到的。二番羯磨,十方世界的妙善戒法,像雪一样的,像盖头一样的,盖到你头顶。三番羯磨的时候,说十方世界的妙善戒法,从汝顶门观想流入身心,充满你的正报。但是这个是无表色,没有什么色相可表现出来,要证得法身的大士跟诸佛才能见到。那个色阴不是五阴这个阴了,那个的受就是定,定就是三昧,就是正受了,正在你受法乐的时候。你的想变成智慧了,慧就是想,诸佛菩萨转识成智慧,以智慧的想,不是想阴那个想。在你这个过程当中,运动当中,行的当中,这叫解脱。佛菩萨的解脱,不随境不随业所迁流,这就是解脱义。戒、定、慧、解脱,不随境,业不迁流,就是解脱义。识是解脱知见,知见不被境转,而又能无所不知,这叫解脱知见。这是诸佛大菩萨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由此而知,一切的染净诸法,粗五阴跟细五阴,从本已来,在诸佛菩萨是悟,在一切众生是迷。其实迷也好,悟也好,就是真如一法,这些都没有的。色阴是真如,真如非色,“受、想、行、识”这四阴也是真如的本体所流露的。所以不是心,是真如。不是妄,是真。所以说非色非心。非智非识,不是分别的识心,也不是分别的智心,就是非智非识。非色,就不是有,有是表色。无相,就是无。非色非相。非有,无色就非有,无相就非无。毕竟不可说相。以我们众生的五阴说,色受想行识对那法尘,法尘是没有表色的。因为对到前五识故,说是有法尘,对外头境。这也不是真实的,没有。无相,没有表色,法身也没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说,非有非无。但是在前面讲诸佛菩萨度众生的大用方面,叫亦有亦无。这是遣除意思,讲究竟离。离什么?离虚妄的执着。这个解释就告诉你,一切的虚妄执着都没有的,这是妄执。妄执若消失了,一切法都不存在了。
【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没有言说,如何建立诸佛度众生的事业。因此就知道一切善巧方便的言说,引导众生出离邪执,离一切的妄想执着。
【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
最初达到的目的,其旨趣者,就是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呢?离念真如,皆为离念,归于真如。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因为有念就要起分别,因为念一切法就令心生灭。心的生灭是从你有念开始,有念不能入实智,实智得无念才能契入。这样的用功修行,了这个生死本来是空的,没有!也没有什么涅槃可证,证得那个涅槃也是你本俱的。不学佛法的人当然不懂得这懂道理,学法的人也不能够向无念进趣,他是念念分别,从不停歇。得达到无念了,无住无念,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这样才能达到离念。要想离开虚妄分别,最究竟的是无念。怎么能达到无念呢?以下就解释了。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
最终的目的是达到离念境界。念尚无念,哪有言说呢!什么都没有了,一切诸法寂然。但是众生不能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假言说来对治众生的一切妄想,一切我法二执,使他趣向这个无念境界,趣向一切诸佛所证得之道。所以下头就解释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发心的菩萨修行趣向诸佛所证之道。
这个发、趣,发是指着发心,趣是要你行动表现,要去做。什么人能趣向呢?发趣道相者是一切菩萨,这是约人说的;约法说,就是我们现在大家讲发心,发什么心?怎么样发心?发完心了去做,就是事,所趣向的道。做就是趣向。那什么是这个道相呢?咱们经常讲发菩提心,菩提翻为觉,发觉,觉心。这个觉心有真发心的,还有假发心的;有真行菩萨行的,还有假行菩萨行的。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发心就不真,要想成道怎么能办得到呢?迂曲就是达不到,弯曲了。下文要讲了直心是道场,必须得发直心。要想趣向,要想发心,能去证得一切诸佛所证得的道理,趣向佛所证得道理,那先由心起,发念吧!发心就是菩萨,你受三归就是菩萨,只要入佛门都是菩萨。所以一切菩萨要发心,要修行,要向那种无念无相的境界趣求达到。
【略说发心有三种。】
简略的解释这种发心有三种。
【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
三个都叫发心。这三个发心现在我们大家还没这个份,只有初步的一个欣乐心。发心求法的时候,入了佛门了,我们发一个善心,去恶,去恶行善。但是这个心是像觉悟,而不是觉悟,这个发心发的是不真刻,他还进进退退,时间经过很长才能不退了。
信发心,约人来说是什么样的人呢?从十信位,具足了十信了。十信满了,信位满了,这个信位满了要经过一万劫这么长时间。一万劫是好长时间呢?先解释一劫,劫是印度话,叫劫波,咱们华言叫时分,得经过这么长的时分。人的寿命从十岁,过一百年增一岁、过一百年增一岁,增到人的寿命八万四千岁;从八万四千岁再过一百年减一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的寿命十岁。这一增一减算一劫。得这一万个增减,才把信心修好了。修信心就得这样子。
现在我们都修了好多年呢?不知道,没开了智慧。我们现在能发心到出家,不能说没有信心吧?只是信没满心,信的标准没有。如果你现在发大心,行菩萨道,不但发心而去做,不但做而且不退,坚定不移的,信不退。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什么危难,身命的危难,肉身的消失;乃至于再转一世、再转一世、再转一世,愈转愈增加,不退。如果进进退退,今生道行很好的,到了临完了也没有证得,还变化一个跑道,又来一个身体,这样就进进退退了。今生你不知道前生事了,不能继续前生那个发心、前生那个精进去做了,这叫退了。为什么?业不由己。你所做的业把你牵摄到了。为什么起信论最后要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呢?到那里你再不经过这个变化了。因此到最后劝你念佛,求生极乐。
咱们只是讲一个信,成就一个信,要经过一万劫。“初发心时成正觉”,初发心时的心跟你成正等正觉成佛那个心,这两个心;“如是二心初心难”,这两个心难难在你最初发心,要发了心你成就有份了,逐渐就达到究竟心。如果这个最初的没发起,那个永远没有的,因此才说如是二心初心难。
信成就了是指什么说的?是指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到十信,十信满心了,登了初住了,叫信不退位,信心再不会退了,这时候发心叫发心住,初住的菩萨叫发心住。总的说,发心位子就是十住菩萨。十住菩萨发完心再去理解了,理解去做,叫行发心,叫解行发心。这个发心再进步,再到了回向,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这三种指三贤位所谓的发心。以下就加以解释了。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
信成就发心的是依着哪一种人?要怎么样修行?修行什么法才能够得信成就,才能堪能发心?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何等人呢?依着不定聚的众生。不定聚是未登位的,没有把信心圆满的,这不定。在三聚中是不定聚的众生,说他性不定,就是我们一般凡夫说的,时而正知正见有了,时而又信邪知邪见去了,所以他不定。有时候勇猛精进一段,完了他又退了,时进时退。你说这一万劫,我刚才讲一个劫就那么长时间,就像咱们这个,如果你没有到不退的时候,今生很勇猛,等命尽了,来生又换个跑道了,还不知遇见佛、遇不见佛,还能闻到法、闻不到法,还能见佛、不见佛。像我们现在大家是在末法时期,没有见到佛,正法、像法都过去了,这都叫不定聚众生。在你未登住位之前,是三聚中的不定聚,这是约那个平常的凡夫说,时而正念现前,时而邪见又生了,邪正不定。精进了,就前进了。懈怠了,就后退了。时而勇猛精进,时而放逸懈怠,这就是十信位菩萨的表现,因此才说一万劫。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43
【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
有熏习善根力,信业的果报,能起十善,能厌离生死苦,能想希望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这个是因过去的宿习,过去多生修行的善根,有了力量了,用这个力量就作为你的内熏。这个内熏就是真如本体内熏的力量,外边要假佛法僧三宝的外缘熏习。经过你自己的努力,假着内熏外熏的力量,加以你过去的善根、现在的善根力量,能够对三宝起信心,能够相信自己有佛性,一定能成佛,这有信心。浅的说,信善恶的果报、苦乐的果报是丝毫不爽,非常惧怕因果,不敢错因果,身体绝不做杀盗淫的业,口里不说妄言、绮语、两舌的业,意里不起贪瞋痴的念,这仅仅是世间的善因得的善果。能熏习自己过去的生死轮转的苦,能够乐求不生不灭的涅槃的乐,能够作出世的一切善因,造成出世的善果。乃至于发心发利益众生的心,决不为自了。发心一定要成佛,求无上菩提,这是善的最究竟处了。若是有这样的信满了,一定能成佛。有这些善因,再假善缘,善因感的才有善缘,善缘就是外假诸佛菩萨加持力量,三宝力量,才能得遇诸佛。佛给你说法,观机说法,闻法就解脱了。你能够亲近诸佛,亲近诸大菩萨,还能布施供养。供养分两种,一种是你的身体,以身做供养,这叫内施;一种外边的财宝,财富供养佛法僧三宝。咱们一般的就施舍点财物而已。像我们要燃身臂指,这是初步的内施;乃至舍身体,舍自己的一切,都能舍。这是达到信心成就了,信心圆满了。
【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
经一万劫是时间,信心成就了,信自,信佛,信法,信僧,这样的来修行,来成就信心。但是众生的根机不同,有利根,有钝根。利根的人修行,他精进勇猛,不会退。他也许不经过一万劫,他信心就成就了。但是根机虽然钝,若精进,那就转钝根成利根了。若是根机又钝又不精进,或者是利根的不精进,那必须得经过一万劫。利根精进的就不限劫数了,一念就超无量劫。
这个时间在佛的教导当中,时无定体,时间不现制的,以法上立。法,就是你心,你心的观念关系,心能把无量劫缩成一念,一念也可以发展到无量劫。慈老法师引证一个公案,就是高峰妙禅师,高峰妙禅师故事很多了。他是精进修道,昼夜不眠。但是昼夜不眠,必然要昏沉。人的精力还是有限的,怎么对治它呢?他到那个绝岩,很危险的,看着底下是万丈深岩,站在这个地方,只要一昏沈,掉下去就死了。他因为要降伏他的睡魔,坐在悬岩上头来修行。人的体力,人的身体,有时意念你的心转不到体力,心跟境不合的时候,你控制不了的。咱们能让咱们不生病吗?让咱们不睡眠吗?咱们肚子咕噜咕噜叫,能让它不饿吗?这是咱们办不到的。高峰妙禅师他还有肉体,这样一下就堕落到悬岩下去了,他认为必死无疑了。他感觉到有人又把他给接上来了,他知道有人护法了。他问:何人护法?答覆他:护法韦驮。他心里很高兴,他说:我的修行感应,恐怕世间上没有几个人像我这样的?韦驮菩萨就斥责他,说:像你这样修行者,多如牛毛。你这贡高我慢的心产生了,我五百劫再也不护你的法。高峰妙禅师就很自己责备自己,责备完了之后,说:以前我到这来的时候也没希望你护法,护也好,不护也好,我照样的修行。他又照样的用功。还是支持不了,用功时又昏沈,又下去了。韦驮菩萨又把他扶上来。他又问:何人护法?答曰:护法韦驮。高峰妙禅师说:你不是说五百劫都不护我的法,你怎么又来了?韦驮菩萨说:你一念精进,超过五百劫。
另外我知道他一个公案,他修行时候,他有挂碍,那小鬼来抓他来了。到时候鬼来抓他来了,他寿命尽了,抓不着他了。他就住在五台山,到五台山找不着他了。那个小鬼就找到当方土地,问:高峰妙住在这里吧?土地说:是。小鬼问:现在他怎么不在呢?土地说:他在,他入定了,用功用的入定了。小鬼问:有什么办法把他逮到没有呢?土地公公跟他一天在块堆熟悉了,说:他还有一念贪爱,贪爱他有个钵。钵是钵多罗,就是应量器,咱们吃饭的饭碗。但是他那个饭碗是皇上给的,非常名贵,他舍不得,心里头有挂碍,这个钵把他挂碍了。土地就告诉这个小鬼,你敲他那个钵,一敲就看见他了。那小鬼就一敲他那个钵,一看他在那坐着,小鬼拿铁链就把他锁上了。高峰妙就知道了,他问:你们怎么把我逮到的?小鬼说:你假修行,你还有贪爱。高峰妙问:我贪爱什么?小鬼说:你贪爱这个钵。高峰妙叹口气,说:现在你也把我锁上了,我也跑不了了,你把钵再给我看一看。小鬼认为已经把他锁上了,他还跑得了?把钵也给他看。他把钵一接到手,啪!往地下一摔。就在他一摔当中,他又入了定了,小鬼看不见他了,就拽铁链子。一拽铁链子是空的,没有了。高峰妙就说个偈子,“要拿老僧高峰妙,除非铁锁锁虚空;若还锁得虚空去,再拿老僧高峰妙”。大家懂得了吧?当你功夫到了,一入定,能把肉体空了。正定正受一入三昧,一切法皆空。这是他已经悟得空性了、证得空性了,才有这个本事。但是他这个本事是苦练来的。这两个故事联合起来。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因此说如果信心成就了,成就信心了来发心的,这就入正定聚。正定聚跟不定聚说的。这时候才毕竟不退,入了如来种,住如来种性,正因相应。正因是什么?所发心真如的因跟真如的理和合了,唯一真如故。初住的菩萨他相似见到真如的理,与真如理相应了,已经登了初住位了。所以他入相似的智慧、相似的真理,跟真如的理体合,所以毕竟不退了。登了初住的才算入了如来的种性,入如来种中,这叫正因相应。
【文字录入:隆华】
法音下载请至:梦参老法师讲述《大乘起信论》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44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无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
若有众生的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无养,然起的是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十信未满的,没有圆满的,这个根机是劣根。咱们恐怕现在入初信位的菩萨都少,马上知道我这个念头不对,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这才是初信。那我们考验考验我们有这个本事没有?前念一起恶,马上就止住了,只让它在意识当中起点惑,不相续,绝不再发以身口七支,仅意念上有,这才是初信。所以这叫善根微少。我们现在只是一个欣乐心对三宝,不能坚定你的信心。至于念佛、礼忏、拜佛,或在你学习修行过程当中,经常还起贪瞋痴的坏念头呢!这个坏念头一起,你能止住不能?
咱们前头讲妄念、妄想,妄想很多,咱们不定的事实太多了,妄念把你支配的到处跑,心里不得安定。这一天,你能定到一个钟头吗?太多了。能定到十分钟吗?就在那不停的胡思乱想。这胡思乱想如果想三宝,想这法,想到道友们互相的教导(这个教导是依着佛说的),能够定,不疑。这很难!连这个都很难。说“我发心在这普寿寺住上二十年”,发这个心都很少了,不说再说了生死了。因为咱们这有,我一辈子就在这普寿寺了,这样又能有几人呢?这个很简单。住在这干什么?吃饭,睡大觉,不可能嘛!人家不允许你。现在这种权力其他人没有,如瑞、妙音可能有点;有点,不是完全的。其他的人想这样子,办不到。就是他们俩也在内,也不会有这种思想。说做点事吧!做事都是常住的杂物,不论课堂、大寮,乃至典座师父,一天脑子想的,怎么样菜干净一点,怎么样给大众师父吃得好一点。这个也是善心所,他供僧嘛!但是我说是现实的,你从你自己的心地上想,离开文字,就从你的心上做,我怎么样能够使我信心成就,发心不退。就这个功夫很难!
我不管你们相信不相信,我十六岁出家,现在九十了,在第一点我知道,心念一错,马上制止。什么念头还是都起,起了就能止住。光能止住这个念有什么作用,它还是起呀?能把它断了,不起。这不是一句话,经过好多的磨难。你们这里头好多人还没有我住监狱的岁数大,我住了三十三岁,你们好多的还不到三十岁的年龄,在那时不晓得起好多念头。不怕念起,念头起,你没断惑的时候,念头一定起,没有断见烦恼的时候,没有断思烦恼的时候。断了思烦恼、见烦恼的时候,尘沙、无明的念头,这叫习气。习气没断,你还漏落。了生死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咱们造生死造得太多了,无量亿劫!不是万劫,万万劫。恒沙数那么多,无量劫!这个习惯太自然了,一来就来了。不要学,不晓得哪来的,你脑子自然冒出来。每个都如是。或是自己观照自己吧!都如是。
这种是善根微少,从久远劫来,那个烦恼深厚。同样我们现在也没有遇见佛,遇见是化佛的像。佛菩萨教导我们,说了很多断烦恼的方法,现在我们还用不上。说用不上者,就是不去用,没有把那个方法运用到真正想拿来用。我们也是修供养,虽然是泥塑木雕这些化佛,我们也供养,天天香华、灯、涂、礼拜。你这样种子是种的人天种子,要想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这些苦难,你必须从你心的观照,要心的功夫。发菩提心,别把这发心看小了,发心的功德不思议。如果大家学过菩提道论,有广的,有略的,西藏对这个非常重要。不是咱们在这一听说西藏密宗、密宗,哪那么容易给你受个灌顶,你得积累很多的功德。到外边来,在汉地,在其他国度、其他地方受灌顶很容易,但是这些la ma也不是怎么样了不起的la ma。
在西藏二十年学显教,五部论不背,哪能受灌顶?二十年毕业了,他那毕业的班是二十年,一年一班、一年一班,毕了业之后,还得考上格西。考上格西,才能到密宗院去学习。密宗院前五年谈不到什么灌顶,法也没给你学的,你先学技术,做糌粑拿酥油合了,就叫做粑。你先得自己会做坛城,知道坛城吧?坛城就是修道的处所。不是咱们住到房子里头,这个不行,这个魔难会来的。自己做个坛城,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你拿那个糌粑塑的像,这叫跺玛。看过咱们供那个密宗坛城吗?这个你们还没看过。完了观想自己坐到坛城的中间,坐那去修,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乃至诸天的护法在护持。你学这个要五年。你还得是护法的根器。你那个上师看见你是护法器,或者给你修文殊法,或者是绿度母法,或者是白度母法,修金刚法大威德,时轮金刚,金刚萨埵,看你求什么法。这个差不多得三十年过后了,你要修行也差不多五十多岁了,这是平常积累的。所以叫密宗,说即身成佛,这是说的。你有这种根机、这种信心,住上三十年,受过法。受完法,什么都不能做。不是咱们这里受个灌顶完了,什么都是随便的。受完法,就得闭关。说我受文殊法,受完文殊法你就闭关,最少三年三月三天。白教规矩,闭关时候闭三年三月三天,三、三、三。你这有成就了,才能受第二个法。但是这个上师是什么样的上师呢?现在你在西藏还找得到吗?我在那住十年,我感觉那时候西藏的圣人两个,一个帕绷喀,一个康萨仁波切。这不是这么一句话,不是脑子想,这里头学法都有个过程。
马鸣菩萨说你修一个信心,一万劫。信成就了,这时候发菩提心,这才说利益众生的话。你要帮助别人,你自己得有点本事,拿什么帮助别人?先把自己健全起来。像我们善根又少,时间经过无量劫这样流转,那烦恼深厚的很,遇见诸佛你也不认识,遇见法你也不能够领悟、也不能照着去修。菩提心不是容易发的,发了也要去做,巩固了。或者想:唉呀!我离开苦难就行了。若能够让我当国王,或者让我能生天,生天下来再当国王,享受享受人间富贵容华吧!这样心里头,那就是人天种子了。想了生死,想想那些菩萨行菩萨道太困难了,我把我自己生死了就好了。都不容易!
在这慈老法师给我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也常讲,感应录上说的,佛在世,一个沙弥跟他师父到别处去游行。沙弥总给师父背包吧!衣钵等什么东西背着包,在前头带路,在前头走。走走,他师父叫他停下来,为什么?因为这个沙弥看见田里头,地下翻地翻出些个虫子,看见雀在吃那个虫子,他感觉众生非常苦,他说:我要发大菩提心都度他们。这是他心里想。他师父叫他,停下来,停下来。停下来了,说:包包拿来我背,我给你带路。于是这一路就搞了这么好几次。这徒弟沙弥说:师父,你今天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一点神经,怎么回事这么来回调换?他师父跟他说:你一会儿发了大菩提心,那是菩萨。我才是个阿罗汉,我让你给我带前带路背包,我负担不起,所以我叫你停下来,我背。一会儿你又退了菩提心了。那沙弥一边走一边想,唉呦!菩萨道难行,我还是像我师父了生死去。他一发这个心,他师父说:停下来,停下来,你还背吧!还在前头走。你才发个二乘心,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就这样换过来背。说明什么个问题?阿罗汉他有他心通的,阿罗汉也有几种不同的,不是阿罗汉都一样的。阿罗汉有大阿罗汉,他的他心通不要入定就知道的。有些阿罗汉他必须得入定,他的他心通才现前。他这个师父是大阿罗汉,所以他想什么他师父都知道,这是他心通。因此他师父跟他说:你发了菩提心,但是你退了。退了,你还想求阿罗汉。我已经证得了,你还早呢!大凡胜小圣,大心的凡夫一发菩提心,超过小乘的圣人。意念就在此,发心的问题。
众生的善根微少,久远劫来,有时候他烦恼种子深厚了,遇见佛,遇见法,遇见僧,他不信。乃至信了,很肤浅,没有根。咱们知道“信、进、念、定、慧”这五种,一信,让他生根,根深茂盛了,上面长得才茂盛。根深叶茂!根茂了才发出力量来,才能抗拒严寒、抗拒风雪,有这个力量。信、根、力,五根五力。咱们现在这个,咱们叫毛道凡夫,一点小风都吹动。那种境界,风一来,吹你飘到虚空,还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什么叫境界风?称、讥、苦、乐、爱、憎、毁、誉,有这八种境界风。好不容易!不是咱们说的时候,说大话谁都会说。说圆融,从凡夫说到成佛。咱们现在讲大乘起信论,不是从凡夫说到成佛嘛!而且过程说得非常详细,你怎么样才能成佛?众生是什么样情况,给你分析非常详细,那你自己取择吧!
【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念发心。或学他发心。】
也有供养诸佛的,他没经过一万劫,他遇着殊胜因缘,他发菩提心了。或者见佛色相发心,或者是供养众僧发心,或者遇到他特殊的前生因缘,或者他同修者、同道者眷属当中人家成就了,又遇到他堕落来度他,来看他遇着什么因缘来发心。现在在他学习发心的阶段。现在我们大家都是在学习发心的阶段。
【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这个发心是不稳定的,发了心了还要退,退了又发;发了又退,退了又发。为什么说成佛跟初发菩提心,如是二心初心难?咱们感觉发心很容易,其实发心很难,就看你遇到缘。你有发心的因,遇到外头殊胜因缘。像住这个道场,或者闻法,或者学法,遇着殊胜的老师,很难!特别在末法当中,这也得自己相应,跟那个你遇到了也能错过。遇到了,得不到,内因力量不够,光靠缘力加持是不行的。你得内心的根力够,因缘和合了才能成就事物。像上来所讲的这些发心都不定的,遇着恶因缘他又退了,随便就失堕了。不说从大菩提心堕到二乘地,我还是自己了生死吧!至于堕到凡夫,堕到贪瞋痴去了。
我有个小道友,他在台湾,在那出家的。他一天拜六次忏,念五万声地藏菩萨圣号,二十四小时睡觉的因缘很少,如是行了六年。现在还俗了,大学毕业之后,给人家当跑外卖去了,招揽生意。这是善缘遇得不够。因为他的剃度师叫他回他的本庙。他回他本庙,他看见那种境界相或者什么相,他退失心了,他于是罢道还俗。昨天还给我打电话,要到上海来做生意。不是自己做,有同学帮着他做,一个月两万块钱工资待遇。他没在我身边,经常的给我打电话。他还俗之后跟三宝都不联系,还跟我联系。前两天给我打个电话,我说你善心所还没完全失掉,还恢复原来。三宝有加持力吗?三宝的加持力就是拜忏,他就拜占察忏,拜了六年。一天有时候五次,有时候拜六次。一切诸法都如是,我只举这么个例子。我到美国去,我身边常跟我在跟前有六个,后来读美国大学干什么的,有的现在还俗去当磨珠宝的,一月也挣三、四千块钱美金,就剩下宏觉一个。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44
好多事情看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现在师父带徒弟、徒弟带道友帮助,得他内因有,不是能帮助得到的。每个人都想求观音、普贤、文殊、地藏,这都是发大心的大菩萨经常在。我们诸位道友,你们这一生遇过几次文殊菩萨来跟你说话的?或是观音菩萨跟你说话?你回忆一下,诸大菩萨跟你说话的。若都没遇到,从来没有过,那就自己考验考验你自己了,为什么?那些大菩萨平等发心,为什么有如是差别?说:我见到了。见到,就能成道吗?见到,只是一种加持,还是会退心的。
我经常举这么个例子,无着菩萨修慈心三昧,修弥勒菩萨的大慈,在山里头什么缘都断绝。修了十年,一点影子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他退心了,不学了,下山。在半路上遇见个老太婆,拿着一个大铁柱子在那磨。他看着很奇怪,这个老太太吃饱饭没事,磨这个大铁柱干什么。问她:你在这干什么?老太太说:我磨绣花针。无着菩萨说:这么大的大铁柱子,你磨绣花针?磨绣花针干什么?老太太说:我女儿要出嫁了,我给她做个嫁妆。无着菩萨就笑了,等你针还没磨好,你女儿就死了,别说是出嫁了。你能磨得成吗?老太太说:管他去!功到自然成。无着菩萨在这句话上醒悟了,啊!我这修十年,功夫没到。又回去了,又修。又修十年,还是什么也没有。这回决心下山了,说这一法跟我不相应,我得参学参学去,找找善知识问问。他下山走到一个河边上,看见一只狗肚腹上长有痈痀;痈痀就是疮,长个疮。无着菩萨没出家前他是个医生,专治这种病的。那个脏臭味道,唉!要是人我一定给他治,可是是只狗。但是修菩萨道是平等心,看一切众生跟人是平等对待。他不治,还是走了。走走一想,他说我在这山里修二十年了慈心三昧,现在这点境界现前,不修吧?心里过不去。临到跟前一走,实在没办法给它治病,又走。如是三、四次反覆。最后下决心,就他慈心三昧功力吧!下决心来给它治。他那个治先用口把那个疮的内部把它痀出来,完了再给它治疗。等他给它治的时候,他趴到狗的肚皮这么一痀的话,他说:不对,不但不臭,又香又甜。他一睁开眼睛看,他抱着弥勒菩萨的肚子在啃呢!完了心里很烦恼,生了烦恼,生了抱怨心了,他说:弥勒菩萨,我修了二十年,你一点信息都不给我?弥勒菩萨说:我天天在你身边,你知道吗?我也很着急,中间有些障碍,是你的业障。
我们有好多的道友们,求佛、拜佛、礼佛,或者求光、求现,再加上现代人造谣,一会儿这个光出来,一会儿那个光出来,看见光。是电光,人为的,在后面给你做些个电光,放光了。即使佛菩萨放光,就是佛菩萨在跟前,在你身边给你放光,你的烦恼照样断不了。各人吃各人饱,自己的业障各人了,不会包办代替的。见了又如何?如果你自己功力不够,福德、智慧两方面你都没有积攒够,你见了又如何?我们天天不是见吗?你打开经本不是诸佛菩萨,佛说金刚经,打开金刚经;佛说弥陀经,打开弥陀经;那诸佛菩萨都在,你得这样认识。在又如何?你也得听他的话。佛所教导让你去这么做,你不这么做,那见了他又如何?像金刚经教你无念、无所住,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你不听他的话,你都住,你见了他,那不是假的吗?还是真的吗?容易着魔。着魔就是这么来的,天天求见佛。佛天天在你跟前,你不照他的话做,你见了又如何呢?你怎么样交代呢?
这些个发心都是不定的,他遇着什么因缘就转什么因缘,遇着恶因缘,他又堕落去了。堕落二乘还是好的。堕落二乘怎么样好?了生死了,至少把这六尘脱了、把三界脱了。若堕落凡夫,堕落下地狱,堕落三涂。一个出家人还俗之后,杀盗淫妄一齐犯。头几天,厦门我的一个归依弟子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说:师父,我现在五戒全犯了。我说:那犯了有什么办法,下地狱吧!他说:有什么方法能够把我这个犯戒的罪过赎回来?我说:拜忏吧!忏悔,昼夜二十四小时拜。你要想到怕下地狱,就去拜吧!何时忏悔了,见了相好了,清净了。没见着相好,非下地狱不可。这是佛说的。破戒,还不下地狱吗?而且五戒一齐犯。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
因此我们要知道,要发心。怎么样发呢?
【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发心发三种心,看你发哪种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三者大悲心,拔一切众生苦。直心正念真如是不弯曲的,直心是道场,正念就把你念思念集中,正念即是一念。咱们经常说一心,一心就是无念。无什么呢?无一切的妄念。直心跟真如法相应,正念真如。这才叫始觉智慧,这才算有了始觉智慧,用这始觉的智慧念你本觉的理,始觉智的智慧就知道我自己的自性具足了一切功德。但是迷了,迷了就是这一切功德不显,并没失掉。只是不显,迷了。那你就发直心,直心这一念就显了,念佛念法念僧。或者用空观的观想。禅宗参话头,话的前头是什么?没说话的前头是什么?那就是观念真如。真如无念的,不要东想西想,什么都不要想,一直观,一直观去,观真如。从真如本觉的智慧,发生始觉的智慧。以始觉的智慧,再观你那本觉的真理,叫直心的真如。这样循环不息。你必须得做。不做是不行的,光说是不行的,光说不练就是不行,说食不饱。
如是观者,心里经常如是想,这叫发直心。直心当中摄护你的戒体,如有毁犯,或对戒体有染污了,马上忏悔。不然就背离真如,背离你那个本体。戒是防非止恶的,是护持你真理的。如果持戒着相,执着着相那是得到人天的福报。还是有相当好处的,着相有着相的好处,但是你出离不了。出离不了,就是了不了生死。犯戒,那更不要说了,犯戒那是背真如了。同时又以你始觉的智慧了知,明了的照了自己本体所具足的一切功德。这个自己知道功德的深与浅,自己修行的行门所起的深,或者精进,或者懈怠。因为这样知道了是自他不二,一切众生也如是,这样你利他的心能广大,一切众生都直心正念。
广大这个就是深心了,利益众生的深心。深心者,小善不失,一点点小的好处都要去做。每日诵经、拜佛、上早晚殿、吃饭都随时回向给众生,让众生跟我同离苦难。这也含着就是大悲心,大悲心就是拔一切众生苦。起信论讲这个大悲心,他就含着这个大悲心具足般若智慧的大悲心,不是爱见大悲。这个大悲是真如性,本体所起大悲,这叫同体大悲,完了无缘大慈。还有深心,深心就是无穷无尽度众生,众生界无穷无尽,一切善行善法无穷无尽,就是六度万行一切的善法。深心,就是一切的善法都把它具足。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你不是说大总相法门体什么都具足了,就直心正念真如就好了吧!还要发什么深心?还要乐集什么一切诸善行呢?问号。问答,自设的疑惑。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镰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前头讲直心正念真如了,答就是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是明净的,但是它有矿产的污染。像珍珠没经过磨炼,它也不会现光明。金子是在沙子里含藏,矿石里头含藏着,得把那矿石的污染去掉。人虽然是直心正念真如,念直接的法性,你不以方便善巧来给他磨干净,得不到清净。
【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
一切众生真如之法,他体性是空净的,但是他有无量的烦恼染垢。你不假方便,把这无量的烦恼染垢治除,虽念真如种种的熏修,还是得不了清净。就是这个意思。
【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
因为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所以必须得修一切善行来对治,对治一切那些不善的。所以修一切善行来对治,对治什么呢?对治那个遍计执,咱们前头讲的我法二执,遍计一切法为实有,就是这些个。一切法实际是实无,清净的,把遍计的垢染把它除掉。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若是有人修行一切善法者,自然的归顺真如了。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这个道理一共有四种,分别把它说说。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一个是行根本方便,观一切法的自性无生。无生者就无念,就离一切妄念,这样才不住生死。观一切法是因缘和合的,它业果又不失掉。不失掉,就要受苦。所以才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来度众生,摄化众生。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随顺法性无住故。这是全部的般若义,金刚经就是讲无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一切法。无住故,若是翻过来,无住才能证得真如法性,法性遍一切处,才能普利一切众生。随顺法性、随顺真如才说无住,这就是根本方便法。今天就讲到这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45
一位道友问我:无念会不会落入外道无想定?
咱们大乘起信论讲的无念是到什么境界了?无念者是正念真如的无念,妄心顿歇了,见了真如的性体之后,十住位能百界示现成佛。但是他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跟外道怎么能相比?外道无想定他意识还没断,他只是不起分别,意识降伏住了。这两个不能等同的,这个无念深得多。无念故,无不念。证入了真如的体了,真如的体遍一切处。而且这个是在断了见思惑。在金刚经须菩提向佛请求无住,那个无住就是无念的意思。
第二个问题:八正道中的正念和起信论的无念是什么关系?
八正道的正念、正见、正语、正思惟,正念者就是心念真如法,这是说深的。浅的正念,就是不起一切杂念。正念是念三宝,这才叫正念。起信论说的无念的意思,那是正念的究竟了,正念真如,念三宝,念到连能念所念都没有了,就是无念。
第三个问题:禅宗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无心和无念有什么关系?
禅宗讲的无心跟大乘起信论讲的无心,两个。大乘起信论的无心是没有妄念的,直心正念真如了,并不是断灭的。无念故,念通了,没有能念所念。禅宗是观话头,观话头观到无念了,就是在言语之前是什么?只能够认识。咱们现在从学习当中,咱们也认识了,认识真如,真如就是我们的佛性。所以禅宗讲“无心犹隔一重关”,这是他没究竟,无心是指落于空的一边。无心和无念,你问它什么关系?是一个,有什么关系!念到无念了。无心是没有妄想心,并不是你那个真如的佛性都没有了,那成了断灭知见了。
你参禅吗?问这个意思是参禅的意思。你要学大乘起信论,就学大乘起信论,你别又牵连着外道,又牵连着禅宗了。不要想那么多,不要配那么多,不要那么配。这个是根据百部大乘经典,根据华严、法华、圆觉、维摩诘、璎珞,这都超过般若的智慧义了,你怎么能跟那个配呢?大乘起信论讲的,他是从你凡夫地讲到佛地,从凡夫地到成佛这个中间的过程,过程给你说清楚,让你生起一个大乘的信念,只是起个信。这里讲的那些境界,有佛的境界,有地藏菩萨的境界,也有你凡夫的境界。你不要想得太多了。
第四个问题:久坐后出现记忆力衰退,思想迟钝,这是怎么回事?
你在坐着干什么?坐着睡,瞌睡吗?坐着是修行,是观照,是向前进的,你这是坐着坐着退了,坐着退了是乖瞌睡了。你坐着什么也不想,你还没到那个境界,你必须从想达到无想。你坐着时候是思惟修,不是枯坐,你坐着要起观照。因为你行动时候、做事时候容易生散乱,坐着把心收心,摄归一个正念,就是观想。你观想三宝也可以,观想哪部大乘经典所说的义跟你相应的,你观想。乃至于你念佛的观想阿弥陀佛。若这个也不会观,就观想“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都可以。观想了了分明,这是观照。
怎么会坐着坐着把记忆力都衰退没有了,有这个事吗?那你不成傻子了?坐成个傻子了、坐成呆子了,思想迟钝了,愈坐愈傻。那就说你功夫用错了,没有功力。那让你坐两个钟头,你是睡着了吧?睡着了才迟钝了。不睡着,怎么会迟钝?那你下来走一走,别再坐了,再坐要成问题。你多活动一下,多拜拜佛还好一些,还销销业障。
咱们接着昨天讲行方便,方便是善巧的意思。方便有几种,一种懈怠的方便,学习,或者修行,或者礼忏,或者拜佛,或者诵经,这个本来就是趣向真如的方便。在你方便当中,咱们现在讲这个方便是顺根本的方便,是顺真如体而起的妙用的方便,也就是种种熏修的方法。咱们前面说过两种熏习,这是熏习的方法。这标起来说,解释这个方便的道理。总说起来有四种,若是开起来,方便特多了。方便有多门,方便的目的是达到归元的。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不管有好多的方便,都是为达到自性的无生。咱们讲的无生、无念、无作,都是随着自性的,体性没有,自性本不生。你观一切法的根本就没有方便,为了达到根本说有方便。第一个,你先能观照懂得一切法的体性,在有情谓之佛性,在无情谓之法性。一切法的实体没有生灭,是无生的,无生就无灭。有生有灭的是你妄想的分别,那是你妄见。妄见,妄现境界相。妄现境界相,妄想起分别。根本自性的体是无生的,离开一切妄见,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根本就是自性的本体。一切法的生起,咱们前头都讲了,因着真如故,一念不觉。一念不觉,那就是无明。真如随缘了,那就是一切法的因缘和合。因缘和合了,再因众生迷了本觉而产生不觉,这个不觉里头就叫无明,不觉就是无明了,无明就生出三细六粗。咱们前头都讲了。
因为还想达到法性的本体,知道法性是没有妄见的,也没有生死的。第一个方便是顺真如体的方便,所以叫根本方便。这里说个根本方便,为下头第二、第三、第四,这个就是根本方便。根本方便就是修行者,一切行菩萨道的,在你自利利他的时候,所行的方便叫根本方便,从根本方便生出来利他的方便。在你因行当中,发心是因,因发心而利益众生所起的这个方便。咱们讲根本就是能生义,生什么呢?生二种观行。这个时候观,就是观一切法的自性,它没有妄见,也没有生死,所有这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和合而有的,他所起的惑,惑一定要造业,业一定感果,业果又不失。所以菩萨本来没有疑法的,但是为了众生迷了,所以才起了大悲,大悲心就是利益众生。这个大悲就是方便之中的因,这个方便的因感众生依这个方便而成道,就能感果。
前头观一切诸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的因缘和合。这四句话,这就是以大智的智慧,观一切法的自性无生。咱们前头讲本觉,本觉因着一念无明不觉了,不觉产生了始觉。这个始觉就是智慧,觉悟就是智慧,觉。这个始觉就为能观,观世间一切诸法法性的本体,观一切法的性是所观。能观观所观,就是观你那个不变的真如。虽然无明染的,它自己自体不变。本来就无生,哪有妄见!所以才不住生死。它见一切诸法不是实有的,没有!若是见一切诸法为实有的,那就有生死了,那就住生死了。因为离于妄见,不住生死,一切法不是实有的,也没个生死。在真如不变的地方,真如随缘了,有了。真如不变的时候,没有了。
这是假你的观智,这是对咱们修行的人说,现在咱们讲这个,在修大乘,相信大乘,依着大乘而起修的,这叫观随缘真如。真如随缘了,随缘的意思就是有了妄见。因为有了妄见就要起惑,起惑就要造业,造业业果不失,所以受一切苦,流转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因此才说方便,就是为了使一切流转生死的众生,达到回归本有的根本。为了达到根本而起的方便、起的大悲,菩萨的大悲心,大悲智慧。以大悲心劝导引导一切众生,迷者众生,观真如的自性,摄化众生了知生死本空,涅槃非有。这是观一切法相。世间法是无明为因,境界为缘。这两句话很重要,大家记到。无明为因,境界为缘,所以产生了一切世间法。我们把世间法翻染成净为出世间法,它就变了,真如为因,三宝为缘。假佛法三宝外缘的加持力,加持自己本俱的真如的性体的不灭的因,三宝为缘。你真如的因跟三宝的缘因缘和合了,所有的业因果报,世间的恶因果,出世间的善因果;就是出世间法纯善的因果,回归真如。真如随缘,就没离开一切法,在恶随恶缘,在善随善缘。随恶缘,愈转愈粗,离真如愈来愈远。随善缘,因缘觉悟到回入你本体的真如。因为看见众生随恶缘而演变,诸佛生起大悲的愿力,悲悯众生产生恶因,转变到修行成为善因,那必须有很多的善巧方便,以善为因来自利利他,摄化众生。在你果上的大悲。悲必须智,悲智是双运的,悲必须智慧。没有智慧主导的大悲,在我们凡夫度凡夫的时候,悲天悯人,那种悲天悯人只是个善心所。跟大乘教义所说的,这是用观照的功夫。
这个观,说观、说止、说定都是方便,前头讲的根本方便是从真如所起的。我们讲观,观什么?就上头这个观字,观!止生灭,观真如。这一段话就是观你自性本来没生死,无生死,这就是止。止就是定。定中所起的观照是止恶的因缘,这个观照是止恶的因缘。观善的因缘,知道恶是不顺真如的应该止。观善的因缘是随顺真如的,能够回归真如,那就应当作。这段话止观是双运的,观中就含着止,顺真如不变的义就是止。止就是定。从止中又起观,这个叫随缘的真如。这两个不同。一个即观之止是随顺真如不变的,叫不变真如。颠过来,即止之观。即观之止是顺不变的真如,即止之观是随缘的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的真如,即观之止。随缘的真如,即止之观。这样才能不住生死,只是随缘义,也不住涅槃。这叫止观双修,中观道。这叫行根本方便。
根本方便懂得这个意思了,从根本要产生下头的三种方便。一共四种方便,略说方便有四种,这是说根本的根本方便,行根本方便。底下把它分出来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45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二者是能止方便。怎样止?止恶向善。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一共只有六句,就叫能止方便。断一切恶,就是止一切恶,行一切善。有惭愧的人才能止恶,没有惭愧的恶不能止。不知道惭愧的人,他一定再去犯,他恶怎么能止呢?像我们入了佛门之后,在你受戒的时候,你受个三归都要你先忏悔,必须把过去的业忏悔了,含着就叫你止恶。忏必须得真实,不能虚假。我们忏的时候都是口里说,没经过责备自己的心,责备自己过去所做的恶事、错误事。忏悔如果不能痛哭流涕的,真心的悔过,那个恶是止不住的。惭愧,惭是对不起自己,愧是对不起他人。自己对不起自己清净的心,没有一个人他做坏事不知道这个事是坏事的。不论杀人放火做什么事情都是,他明知道不对,他不能制止,随顺恶的发展。所以要你惭也要真实,愧也要真实。光是口说,不能责备的心,不能达到痛哭流涕的真正悔改,你那个恶止不住的,还会犯的。这里头包括对三宝忏悔,对父母,对师长,对施主。十方的等觉菩萨、十地的菩萨,他还要忏悔,常还要忏悔。
惭愧具足了才能回归真如,才能回归你的性体。惭是惭过去的错误。等觉菩萨他是惭他为什么不一念不起,为什么起念头,要忏悔。痛自责悔,誓不再作,那一切恶法才能止住。咱们这个妄心所起的妄念,不论我们哪一位都有,静坐想想你的过错吧!在戒律讲止作二持,已作之恶不复再作,未作之恶不作,已作之恶再不做。一般忏的都是过去已做之恶,未做之恶不让它生起。为什么有信位的菩萨,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其后念不起,不让它相续,不发于身口七支?这叫惑。断恶行善就靠你忏悔的功力。
我们结合第一个讲的根本,法性是根本,我们每个人本来的根本没有恶染的,也没有恶,也没有染,本身法性是清净的。你在忏悔的当中,就是要随顺法性,涤除一切过恶。这是我们本分事,因为我们本来没有过恶。为什么我们做了错事,犯了戒,看你轻重。一般的对首忏,向一位道友,或者同参同住的,跟他表白一下就行了。表白一下是让人家知道,以后你不能再做了。知惭知愧,一定能离过,一定能止恶。不知惭知愧者,他不能止恶,也不能向善。无惭愧人,诸佛菩萨没办法度他。这是忏悔的方便。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的方便,精勤的供养三宝、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爱敬三宝。这样你淳厚的心情,善根才能增长,才能志求无上的道果。你能得到三宝的加持,佛法僧力来护持你,这样能消业障,使你的善根只能前进,不往后退,随顺法性离开痴障。痴是无明,障是现行的惑业。
三者,有方便的善巧方法能使你善根增长。所以这个叫发起善根增长的方便,方便能成就你的善根。这个根本是能成就的,方便是你向前修行的方便,能成就你根本真如的善根,产生你的智慧,断你的烦恼,断你的习气。前头讲断,这个讲智慧。一般我们说断德就是涅槃,这个讲的发起善根增长的方便就是发菩提心,这叫智慧。
这里头说行供养礼拜三宝,行供养这个说的是你意念供养,尊敬三宝。不是我们买几朵花,买点供品,才算供养三宝。意念当中要修习福德,要供养三宝。有时是事,有的供养是理。所以在普贤菩萨十大愿里头,法供养为最。那个法是理上,用观力来供养。行供养三宝的意思,就是你修福德的时候一定要修智慧,修智慧的一定要修福德。要想使你善根增长,就要勤修礼拜,供养三宝。这在十大愿,礼敬诸佛、赞叹诸佛、供养诸佛,再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这是前五个。对三宝常时的生起爱敬的心,念念不忘三宝。对三宝的礼敬、磕头,这是忏悔最好的方法,礼拜、供养。
在我们布施度里头,供养就是布施,对三宝叫供养,对一切众生叫布施。它分内布施、外布施,内供养三宝、外供养三宝。内供养三宝用你的身体,外供养三宝用你的财富。口里头赞叹,意里头产生恭敬心,身体礼拜行动,这都叫供养。
在大智度论里头讲,对于三宝光说不行的不叫正,要说而能去做。光说不修行,这不是有智慧的人。想善根增长,行供养三宝,要去做。所有供养的物质,不如你身体和持诵圣号,礼拜供养诸佛。
但是这个礼拜在慈老法师引证勒那三藏里头说,礼拜有七种。内无恭敬心,没有恭敬心的礼拜,只是形式,五体不投地。像很多的寺院里头,一进去,大殿里都有拜垫,慈老法师说摆架子,每个殿里都摆个架子。咱们一般的说拜凳,在戒律里面叫下床。就是五体不投地,把自己身体看得很重。对身体看重了,对三宝就看轻了,这种礼拜叫我慢礼。从现相上看,好像作礼,其实他内心里头有慢的惑,慢业所感。这种礼,不五体投地的,就叫我慢礼。
第二种叫唱和礼。一个人唱,大家磕头,像咱们拜千佛的时候。我曾经到一个寺庙,这个寺庙还是很有修行的,一般的说这个寺庙还很好,他们拜千佛,我去参加拜。我的一个老道友说:你不要去拜了,你不拜还不生气。我说:为什么?老道友说:你去拜吧!你看你拜的烦恼不烦恼。我说:那你怎么不制止?老道友说:谁听我的,我说了也不听。我说:怪不得你不参加拜。他那拜千佛,大家都知道一唱一拜,这面拜,那面起来;那面拜,这面起来,就这样子。不说五体了,拿手一比划,脑壳一点,这就拜了。不然千佛一个半钟头就拜完了,那怎么拜?这种唱和礼,拜垫又高。我们拜忏磕头要如法,必得五体投地。我们看见好多把拜垫挪开磕头,像我们拜忏、打念佛七,打拜忏七,我们都没有拜垫的。好像我们这也没有拜垫,没有这个设备。就光那个小殿,那是沾了灰尘的。这是唱和礼,一人唱,大家拜。
第三种就好了,恭敬礼。五体投地,头一定在地下,两肘、两膝盖,这叫五体。心里头意念想着佛的身,就是化身,在目前这是相好庄严的。你磕下头去,头面接足归命礼。这个拜忏有个离垢慧经,专门讲的磕头要怎么样磕。我们一般拜忏观想,就讲“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前,头面接足皈命礼”。这个偈子你平常没拜你也想,想熟了,你一礼下去它顿现的。不然你磕头得观想老半天。最初可能要想老半天,熟拜了,自然就顿现了。这是第三种礼。如果想有心的就多研究,磕头也要好好的磕,它才有作用。你磕一个头,就能销业障。像我们平常拜垫很高的那样磕,表示一下,那个销业障很困难,销不到了。
第四种,大乘的理法,无相礼。能礼的体跟所礼的体同是一个法性,没有能礼的相,也没有所礼的佛,我跟佛一如,这叫无相礼。
第五种,起用礼。是在前头无相礼所起的妙用,就是根本方便,咱们现在说的方便。无相礼是约真空理说的,没有形相,唯是一心。你拜忏时候念的一心敬礼,或是释迦牟尼佛,或是普光佛。那个一心非常的重要,唯是一心。能礼的、所礼是一心,能礼的是真空,所礼的是妙有,妙有的佛像就是我真空的心,我的真空心就现的妙有的相,跟诸佛之相。礼佛就是用,这是体相用三大都用上了。礼佛是度众生,诸佛现的报化身是度众生,口里唱念就是起用。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46
第六种,内观礼。不缘外境,是自己的内法身,跟佛真正修成的法身,已成就的法身;我们是法身在缠,未成就的法身。知道除此真如之外,没有身心,此外没有什么能礼自他的。自心的清净本性,亦即自性清净的佛,佛性无二,没有内外。这叫内观礼。
第七种,实相礼。实相者无相,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对着礼佛不执着。不执着可不是不礼,在礼敬不执着。能礼所礼,同是一个实相故,安心寂灭,平等平等,这叫实相礼。
我们从理体的三宝观想外事的三宝,现在的佛法僧。现在在末法时候,不管纸画木雕的,就是佛宝,一切三藏经文就是法宝,一切众僧就是僧宝,这叫事三宝。事三宝是顺真如理体而成就的,必须得学教。不学教,你犯了很多的错误还不知道。我们在起居室、客室到处都摆的有佛像,不论接待什么样的客人,不论信三宝、不信三宝,都在那客室里。而佛像现在我们大多数供的那纸像都是立像阿弥陀佛,坐在像前聊天,摆龙门阵,那身体就不恭敬,下边那个手一直掏脚趾头,完了在那佛像前,极不恭敬的,这都是对三宝的亵慢。在心里头他把佛当成了纸像,当画一样的,犯了很多的错误并不知道。只是他抱怨,或是自己念经、礼佛,三宝也不加持我,我求佛不灵。你感得不对头,你感不如法。你感不如法,怎么能要应呢?感应!感应!你基本感就错了,那怎么会有应呢?那就没得应了,所以不应。不论你拜好多,一天你拜好多,拜三千、五千,你不如拜一拜,诚诚恳恳,恭恭敬敬,内外观照。或是观实相礼也好,那你观不到;无相礼也好,这你也办不到。现在我们这个凡夫连粗惑都没断,见思惑都没断,你怎么能达到无相礼?
现在我们讲的是大乘起信论,你能产生个信心就好了。连个信心都没有,你怎么能称实相而去起修呢?你先一个信就好,信完了而行。而且信的时间,要把这个信圆满,咱们前头讲了得一万劫。明白这个了,起信论给我们生起,我们知道经常检查我们自己,不要抱怨三宝。我们道友抱怨三宝的很多,说佛菩萨不灵,不加持我,我这么样修行。你好大的修行?你自己都没对照。你错误了做的,你还认为是真实的,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这都是没有智慧。
从前我们有个老修行,老和尚,走到河南那个山区里头,天黑了,四面也没一个店,看到山坡上有个庙,到那去挂单。住持和尚不留他。他说:我只在你殿里头,我自己带有蒲团,我坐一夜就行。住持和尚说:坐一夜也不行。不留他。他也就发了无明火了,他说:不留我也要住,管你留不留。把蒲团一放,他就坐下了,管你去,反正庙里是和尚的。那个住持和尚也没办法,就把山门关了,让他坐去吧!也不理他,就走了。这个老修行他很有功夫了,他坐着他就想,今天入不了定,好像起了烦恼了,这个和尚什么和尚,他就起来看看。夜里已经很静了,起来看。走了一层殿破破烂烂的,走了两层殿破破烂烂的,走到后头,紧后院,大概是师父住的地点吧!庙里头住的地点,他一看七间瓦房修得光明透亮的,里头点着蜡烛。他往里头一看,不是一个和尚,两个和尚。另外摆一桌酒席,还请些花姑娘陪着他们作乐。
这一下他火了,他不是跟他俩发火,他又回到他前殿来,跟伽蓝菩萨说,他说:伽蓝菩萨,你护得什么法?我这么有修行,你都不护持,到这个庙里来,挂个单,坐一坐都不行。你怎么护持那个和尚呢?说完了,自己内心里发牢骚,跟伽蓝菩萨发牢骚。发完牢骚,这回心里放下了,一坐就入定了。一入定,伽蓝菩萨就来了,说:你在这发什么脾气?你胡说些个什么?你跟这个庙有什么因缘,这个庙从唐朝开始建的时候,你跟它毫没因缘。你是运了一块砖、运了一块瓦,你是支助什么了吗?你赞叹随喜了吗?这两个和尚他们是不是好和尚,你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吗?他多生是干什么的?他多生是畜生,这个庙修庙的时候,这两个和尚是毛驴。知道驴子吗?是驴子。这庙上砖瓦木材,它们驼上来的。经过千八百年,人家对庙有功德的一代一代都走了,这个庙已经到了因缘没有了,尽的时候,那就轮到这两个毛驴来了,该它们俩享受。毛驴来了,到这庙里来享受,人家有缘,人家做过贡献。你做过什么贡献?各有因缘莫羡人。
咱们就缺乏不知道因缘,没有这个智慧。对自己都不知道,还说对外界呢?对一切境界相,你什么都不知道。人贵有自知之明。你不知道,你学习学习,看佛怎么说的,历代祖师怎么说的。马鸣菩萨是八地菩萨,到不动地了,无明已经破了八分了,剩一点点。所以他做的起信论,是从他的智慧做出来的。一切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个空是真空,不是顽空。一切法是因缘生的,一个是随缘,一个是中道;一个是随缘义,一个是中道义。一切法都如是。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在方便诸佛的大愿方便善巧当中,从根本产生这三方便,一个大悲,一个大愿,第四种就是大愿了,所以应该发愿平等方便。咱们现在也是随着诸佛菩萨的教导,除了经论的教导,咱们也行方便,给人家方便,自己也方便。但是我们这个方便不平等,爱憎心不平等,顺自己的意,高兴的,那就方便方便;不顺自己的意,烦恼的时候,那就不方便方便。所以学经学教的目的就要明理。从事上明得理了,依理所成事,那你再做一切事都顺理故,顺真如之理,那所做的都是对的。
我们不明事,更不明理,他没有智慧,怎么样是对的?怎么样是不对?咱们看着不对的,在理上是对的;咱们看着是对的,在理上是不对的。咱们是情。咱们经常听说这个不讲道理,那个不讲道理。对我们佛教的佛弟子来说,真正讲道理的只有佛。还得信真如,这是真正信真如道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道理。咱们一般的人情,就叫情理。父子、夫妻、六亲眷属,这个讲的理是情理,感情的理。这个理不对的。跟你好的,当然你就对他好了,顺你的情。这是在情理当中。那还有法律,法律还有法理,法理又不是情理了。老子犯法也是同样要治他的罪,这叫法理。情理、法理,一般大家所认为的公理,那是历代这样传下来的,感情的,依着世间习惯的惯性那个道理,那个道理不见得跟法理合。我们佛教讲的道理是菩提道,咱们现在讲真如,是真如道。这个道理是菩提道的道理。这种道理我们四众弟子只是这样学,还没有进入菩提道。发心,只是发这么个心,我们讲的道理是觉悟的道理,菩提道的道理。违背菩提道,不合理了。我们是这样讲道理。
咱们说的明理,是明白觉悟菩提,佛所教导的觉悟道理,在这个道理上人人平等的。随顺真如,合乎道理。违背真如,不觉了,不合乎道理,都在无明当中。那就靠诸佛菩萨发大愿,方便善巧,但这个方便善巧是平等的。咱们经常讲平等,什么平等?在法性、在真如、在我们的真心上平等平等,诸佛跟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平等,这叫无缘大慈,平等大悲。所以所发的愿尽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不使众生一个流落的,一个再堕落的,没有余,究竟的让他证得无余的不生不灭的涅槃。这个大愿永远没有断绝的时候。为什么?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于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平等平等,不念彼,也不念此,究竟寂灭故,究竟还是真如一法。一个是迷,一个是悟。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 lun,入于涅槃。】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法身。这个少分的见法身还是没登地的菩萨,什么时候呢?是发心的信心圆满,登了初住位的菩萨,他发菩提心要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发这样心,是少分见于法身了。这个见法身不是真正的证见,是相似见。十信满心了,登初住位,初住位发菩提心,随他自己愿力,能够示现八种利益众生。这叫小乘八相。小乘的八相就是释迦牟尼佛化身,示现的降魔、住胎,现八相成道,一个一个的,就是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 lun、入于涅槃。这是小乘的八相。大乘呢?大乘就没有降魔了,大乘佛魔平等,没有魔了。小乘八相度众生。见到法身,他的自利利他的能够示现八相成道。小乘八相,有降魔,没有住胎。大乘没有,大乘佛魔平等,住胎也没有苦,示现的。他同于人相,而不同于人。人是在八相之中,有时候入胎、住胎是受苦的。
在华严经讲到这个问题上,华严是圆教的,他在住的当中,示现八相之中,他还在十方法界普遍的示现八相成道,一位即一切位。这是十信满心,修了一万劫,信心圆满了,初住位,初住到十回向的最后那一位。这是三贤的菩萨,三十位菩萨都能够示现八相成道。在华严经讲一相就具足八相,八相即具足一切相,住胎之中也在度众生,他没有受苦之相。这个初住的菩萨示现的,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 lun、入于涅槃这八相,他还没有真正证得法身,只是相似见到法身。相似,但是入位了。发心住是不退了,跟二乘的阿罗汉,跟声闻、缘觉同。圆教!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
他对于有漏的业还没完全断,他的受身还有微细的苦跟他相应,但是不是我们的业系苦。我们的苦是业系的,他是微细的。就像声闻、缘觉他有法执,有法执,他就有微细的苦,微细的无明的生灭苦。因为没有登地,没有见着法身。相似见法身,不是亲证的,所以他不名法身大士。然是菩萨未名法身,就是这个意思。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有漏业,就是证得法身才无漏,没证法身之前都有漏。随其所生与微细苦的相应,但是不是业系苦。因为他有大愿的自在力故。登了初住的菩萨,发菩提心,随着菩提心而产生的愿力。但是他的微细苦,可不是我们凡夫的分段生死苦,不是业系不自在的,他非业系。业系住,你不自在了。他是大愿力自在故,因为有愿力自在。在这个报身,或者长住世,或者短住世,他是自在的,随他的愿力。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令他恐怖,不要懈怠,令彼勇猛故。经中,契经里面,大乘经没指着哪部经,大乘里面也有这样说,初住的菩萨是不是还退堕恶趣呢?论上说不是实在退的,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给他警惕。那个初学的菩萨还没有到住位的时候,他就懈怠了,令他生恐怖,说:你别懈怠,懈怠了你就退堕了。令他勇猛精进。
经中说初住的菩萨有退堕恶道者,举个例子吧!舍利弗要发菩提心,大菩萨来度他的时候,来考验他的时候,就示现一个婆罗门,就来跟他要眼睛。这个故事很长,我们大概说这么一下就是了。舍利弗就退心了,这是过去生中。为什么?他遇见一个贫女,他刚要发起大乘心,度一切众生,行菩萨道。行菩萨道,难舍的能舍。他就碰见一个婆罗门,示现的,来考验他。大菩萨考验他,示现婆罗门女,就在路边哭。舍利弗问她:哭什么?她说:我妈妈生病了,医生给抓的药要找副药引子,找不到。我苦脑就哭,要救我妈妈。舍利弗说:你要什么?这还不容易,我可以布施给你。她说:要生人的眼睛。舍利弗说:我刚发菩提心,刚发大心,就遇到这么个因缘。好了,就挖一个眼睛给他。那个婆罗门拿起来,说:你挖错了,我要的左眼睛,你挖的右眼睛,不对。舍利弗说:你怎么不早说?你先说要左眼。舍利弗想怎么办,要救她?反正我有天眼。好了,左眼也挖给他了。挖给他,那个婆罗门拿着一闻,说:这个喷腥臭,还入什么药?丢到地下去了。舍利弗就退心了,菩萨道难行。这个故事很长,一段因缘。
我举这么个例子,我看慈老法师引证一段说舍利弗遇乞眼的婆罗门退失大乘心。我们不是你发大愿就没有障碍,当你发大愿、行大行;就是现在也如是,你一发大愿,现在障碍更多了,考验考验你,好多事得经过考验。你行菩萨道的时候,障碍来了,你冲得过去不?或是一样冲过去了,两样冲过去了,无穷无尽的障碍。所以大心难发,易退。发大心难发,很容易退,挫折很多。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47
我现在有个道友,他经常的放生。他现在害了病了,到上海住院去了,先说是善性的,后来说是恶性的。他学没有什么学好,后来他有一个行门,专门的去放生。放生,感了很多福德,他也做了和尚了。现在害了恶病了,在上海一开刀,先说是善性的,后来又说是恶性的,现在还在上海住院。他就产生抱怨了,他跟照顾他的人说:我这么样的做好事放生,放这么多生,怎么让我还害这个恶病呢?照顾的人告诉我,给我打了电话,我就另外的找我一个跟他同学的道友去责备责备他。你那点做的什么事情,就想把一切zai 难都免了,怎么可能嘛!你只花一文钱,想得到一百文钱的报应,能办得到吗?这个业报是无始劫来的。成了佛,还示现病苦。我们一个凡夫,你做了一点点的好事,就想把一切zai 难都免了,怎么办得到?要会想,要会观。想就是观,去想想诸佛的教导。为什么不想想你那个业像山似的,你所做的善事像一颗米粒似的,想拿一粒米跟山来比?
每位道友都如是,你入了三宝,做了比丘、比丘尼,是僧宝了,就想把一切七灾八难都免了,哪有那么容易的事!那都成佛了,还有众生吗?要发大心,要勇猛。咱们做的极少分的,不够的。菩萨发心之后有很多考验的,自己业障的考验是最要紧的。
【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
又是菩萨发心后,远离怯弱。怯是不勇猛的,弱是不坚强的。发了大菩提心,什么都不怕,不怕堕地狱。连地狱都不怕,何况堕二乘!无畏。为什么才能无畏呢?无挂碍了,明心见性了,见了道了,认识自己的自性。心经告诉我们,念心经说远离颠倒梦想,远离一切恐怖,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为什么有恐怖?这个也把你挂碍住了,那个也把你牵扯住了,你怎么不害怕?什么都无所畏惧。行菩萨道不是一时的,无量劫来的。说三大阿僧祇劫,那是不够的,无量亿劫。看看地藏经吧!地藏菩萨度众生,度了好多的劫。
又是发心的菩萨发了菩提心之后,一切怯弱都没有了,不要怕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勤苦难行,度众生,才能够得证涅槃。第一种不怯弱。你别怯弱,你信这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一切法从来没有生死的,你的自性从来没有生死的。十信满心了要修一万劫,信位满了都很不容易。咱们知道咱们的信心,咱们现在就是等于修习信心,咱们的信不具足,遇着点挫折信心就退了。不光佛法了,咱们连真如边都沾不到。虽然本俱了,迷了,迷得很重,所以边都沾不到。能相信了,相信自己跟佛无二无别。信心、信心,相信你自己的心,这样能勇猛不退,很不容易。乃至一直到成佛,不生退怯的念。为什么?从本以来的一切法就是不生不灭的,自己本来具足的。这叫信位的发心。既然发心了,一登了住,那时发心才成就。这才重新的发心,发菩提心,这叫真正的发菩提心。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
信位满心了,登了十住,就叫解,叫解行发心。解是住位,行是十行位,回向是十回向位。解行,解,光说一个字,解是十住位,行是十行位,当知转胜是十回向位。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就是三十相似位。因为这个解就深了,不是十住位了,解深了。胜就是不同十行,就是十回向位。这几个字就三十位,解行发心,当知转胜,就是十回向位。回向什么?回向真如。把一切事都回向理,一切众生在理上说平等平等,相似认识真如法性了。到十回向满回向位的时候,很快就进入地了,所以叫转胜,很快就是登地菩萨了。
【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
因为这三贤位的菩萨(叫三贤,不是圣位,登地才算圣位)从他发心生起信心以来,这个信心修行到最后十回向位的时候,经过一阿僧祇劫。从十信初心到十回向的第十回向,满了第一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就是从发心到十回向。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要满了。
【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
真如法,咱们前头就说咱们那个本觉的心,成就了本觉。这个他要明了的话,比前凡夫地,比十信位再明了深入得多了,就是深解现前这个意思。他所以修那个离念、离相、离言,所修的六度,没有人相了,人我执没有了,法我执也没有了,离人、我、法相,三轮体空。到这个时候,所以叫深解现前。所修的离相,他所修的离开一切相了,能够相似顺真如。相似满,能够真正的证得了真如,证得一分。
【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
因为他已经知道一切法的性体没有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体无悭贪,随顺体而行波罗蜜。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法性理体没有悭贪,在他行布施的时候,做布施的时候,施舍的时候,跟理相应,没有妄心在里头参杂,没有贪吝不舍的心参杂,所以他能得道,得到真如法体。咱们经常的通俗的说话,说舍得、舍得,舍了才得。把你分别心舍掉,才能得到无分别;把你悭贪舍掉,才能布施圆满,才能得到波罗蜜,就是成就了,到彼岸。咱们念心经,“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就是成佛、成佛,大家都成佛;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就是得度了。
这是因为他见了法体、知道法体,他能顺真如修,顺真而修,返归于真如。顺真如而修,修即无修。我们要想达到无念,必须先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到自己本俱的佛法僧三宝,那就到无念了。念即无念的含义就是这样子,并不是说无念就不念了。无念,无不念,达到无念。那成了佛就不度众生了?成了佛度众生,度得更多,更圆满。成佛度众生、度众生成佛;成佛度众生、度众生成佛。度一切众生。修一切法,到了这个时候,修即无修,无修才能修一切法。无修,无不修,这叫三轮体空。他在行布施度的时候,没有能施的我,也没有受施的人,也没有所施的法、所施的物质,这样行的布施道。
【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
这是修六度万行,这段文就是修六度万行,也是三轮体空。法性理体上本来就没有染污,但是众生他贪着五欲,佛才制一切轻戒重戒。制戒的目的,防非止恶,回归真如。制戒的目的,就是这样一个目的,免你堕地狱、堕六道的沉沦之苦,这是佛的慈悲。假使违背了律,毁犯了。毁犯也是自性,忏悔就可以了,看你悔的如何。随顺法性忏,修行尸波罗蜜,速得成就,也是三轮体空。
【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
这是忍辱波罗蜜。人家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那你怎么样使你的瞋心不起吧!常时对治它。这个贪瞋深藏我们内心之中,必须用惭愧把它钩出来,惭愧就把这毒蛇钩出来,销灭它。这里头含着有很多意思,咱们讲名相当中,在其他经论都讲,这个大乘起信论只是给你启示,生忍,无生法忍。金刚经上讲若是为人轻贱了,你忍受了,不计较,那你先世罪业应即销灭,应堕恶道的不堕了。为什么?因为你能忍,冤害忍。忍成就了,得了无生法忍。这是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
【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
这是精进波罗蜜。离开懈怠,法性本来也没有精进、也没有懈怠。明白性体了,他修行精进的时候,他再不懈怠了。迷了性体,执着五蕴色身,他有疲劳、有懈怠。现在他明白了,他没有懈怠了。这个六度万行,咱们各个经论讲得太多了,咱们就随文说了一下,不详细讲它。
【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
这是定,修定的。禅那,咱们叫思惟修,有安住禅,一禅引发一切禅,像我们学教修止观禅,止观就是禅定。止观修真如观,就是真如三昧,引发一切三昧。或者念佛三昧,以一个念佛三昧引发一切诸余三昧。
【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就是智慧观。人我空,法我空,把人我二执都把它空掉,这时候契真理。你得法空了,属于观慧。人我空就是空观,空观慧。法执的法空了,就是法空观慧。观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诸法皆是幻化的,三俱空的观慧。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
这时候证得发心了,就是登了初地菩萨。大乘起信论讲净心地,咱们一般的教理上讲欢喜地,生大欢喜,见了法性,乃至于从初地一直到法云地,从善慧地一直到法云地第十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没有境界,证的就是真如。证真发心,证的就是前头所发的心。发那个心是本俱的,到这个时候破那个无明的妄动。理解真如而发的心,这叫证真如而发心,叫证发心,就是称性发心。
【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证得了才知道以前那个转识所说的境界相,到此证得了没有境界相,唯是真如智。说真如是假名,连真如也不说,无言说相、无名字相,这个才叫法身。
【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 lun;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
证得法身大士他一念之间,一念顷能够到十方无穷无尽的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 lun。这是十大愿,前头所说的供养三宝,请一切诸佛转法 lun。转法 lun的目的,开导利益众生。但是这个是不依文字、不依语言。在教义上讲,初地能到百佛世界去度化众生,二地能到千佛世界去度化众生。以下的就是到三地菩萨以上的,遍至一切处了。
【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
或者示现超地的,不是一地一地的成,速成正觉,我们经常给怯弱的众生说。释迦牟尼佛这么说的,我为怯弱众生,说我是无量阿僧祇劫成佛道,这是给懈怠众生说的。这叫能示方便,方便是不可思议的。
【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
实实在在讲菩萨种性的根、性、发心、所证平等平等的,没有超过的法,没有超越三昧,一切菩萨都要经过三阿僧祇劫故。说超越是方便、是善巧,摄受那个怯弱的众生给他说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48
地上的菩萨从初地到十地菩萨,他在自利,自己修行的方面都是同等的;但是他在利生的方面,利他的行方便的方便,那就不一样了。发心则等,所证的果位也等,没有谁超过谁的。每一位菩萨在他修行过程的当中,一直到成佛,都要经过三阿僧祇劫,时间也是同等的。为什么?所证的法空理、所证的真如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彼此的分别,经过时间的长短;就是他所修的时间、所修行的法门没有什么差别,就是没有不同的。
【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那么有不同的是在什么因缘上呢?但随众生的世界不同,所见所闻的不同,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在他利生应众生的机,利生的时候应利众生的机。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所欲所求不同,这些大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他所示现的方便法门也不同,有顿有渐,这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因为一切众生他的善根有浅有深,他在现世当中,他的希望、他的欲求不一样。因此在菩萨利益他的时候,随众生机利益的时候,有因果的差异,进度快慢的差异,教育众生的方式、方法的差异,这是不同的。这个不同是因为但随众生的世界不同,就是他的依报不同,世界是他的依报。正报呢?有的善根深厚的,有的善根浅薄的,根性需求的不一样,所以那些大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也就不同了。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这是说十地菩萨他的发心相不同。哪些个不同呢?三种心有微细之相。哪三种?云何为三是征起的意思,来解释这三种。一者真心,就是根本无分别智。信成就了所发的直心正念真如,就是这个真心所发的直心,以后转深了成了无分别的智慧,转深了就成了无分别智了。这个跟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有所差别,地上的菩萨都见了法性,有深度浅度不同,贤位的菩萨他是相似,他还没有亲证法身。又者在众生说,时时念念的都有分别,很不容易对治众生的分别心,这要发道心。道心就是菩提心,菩提道的心。因为众生他是随时时时的分别,很难对治,要对治他得发道心来对治。
能不能对治呢?能。若不能对治,还有人成佛吗?这是用方便善巧的方法。方便善巧就是后得智,不是原来的根本智,叫后得智。这是前头那个大悲心,所得到的利益众生的智慧。但是这个智慧是从真而起的,称前头那个真如心,能够普利,能够平等,没有分别,这叫无分别。方便心不同了,方便是修成的。发了大悲心利益众生时候,这个叫后得智。但是利益众生他自然的流露,不要怎么勉强的。为什么?随顺真心而起的,也是不分别优劣的。
这是两种的智慧,一个真心的智慧,一个方便心的智慧,自然而然的遍利一切众生。第三种,就是微细的业识心。发这个业识心,这个心是原有的,不是新发出来的,是旧有的。在前九地菩萨都没有破除,这叫微细的生灭,这就是无明了。这种有时说种子的现行生灭的最深处,但有善根种子的现行,十地菩萨到他要成佛的时候,他才能够把这个业识转变成了清净的、无染污的,叫白净识。这个是明菩萨发心利益众生的相。前面所说的是菩萨他的实行,他的修行当中利他的方便。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
这是大乘的菩萨成佛所示现的身。自利利他就功成了,自利利他的他的所有修行满了,那就是功德成满了,这叫慧成足,利他的满了叫德成足。这叫智行的智慧,利他的福德,这叫福足慧足;成佛叫两足尊,福足慧足;这样才能成佛果。这是大乘菩萨。
大乘是指着始教说的。他不像化身佛,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丈六金身。这个菩萨他所成就的,他在色究竟天,这个是大乘始教的菩萨成就佛果了。小乘的,像释迦牟尼佛是在南赡部洲菩提树下成佛的,这叫化佛成佛的处所。始教到实教,就是终教。始教的成佛处所是在色究竟天,再往上面就是四空天了,就是色界的顶天。那里示现色相有多高呢?示现三万二千由旬,是那个天王。色界天的天王三万二千由旬,成佛的佛身比他还高一倍。一由旬是好多呢?从我们华里计算,一由旬是四十华里、六十华里、八十华里。三万二千由旬好高好大!形相意思。
这都不是真实的,有形相的不是真实的,只是化那一类众生。梵天有十八梵天,示现的身也高大,所说的法也不同。到了实教,权实那个实,实教示现的报身没有形相的,不以形相来计算。因为称真如心,它是达到无相了,无相而能随着众生示现一切相。这都是讲成佛的。自利利他圆满的时候,看你在权教、在实教。在究竟,究竟就是法身了,无相,随一切众生机而现的。
【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以一念相应慧,断那一分的无明,这个所成就的佛智叫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所产生的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一切种智就是自利的功德、智慧,身口意三业都现的是不可思议的,观众生机,应以何相得度者,就现何相给他说法,不假作意的,能在十方世界利益众生。这不是前头那个方便心,是利他的。
【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上来所说这三种,在问答当中就是对这个说法有疑惑,有疑惑才有问答。每逢在论上所说问答的意思,就是对治恐怕有一类众生这样的怀疑。虚空无边故,世界才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才无边;众生无边故,众生的心所做的事都有差别的,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分它一个界限是不可得的。难知难解,不容易明白,不容易理解。若把无明断了,若无明断,没有心想,心想都没有了。无明一断,连心想都没有了,这叫一切种智。他对一切种智产生怀疑。虚空无边,世界无边;世界无边,众生也无边;众生无边,众生的心心里所想的、所起的作用,那就差别太多了,亦复无边。像这种境界,如是的境界没法分辨它的分齐,难知难解。如果把无明断了,心想也没有了,怎么能够了知一切众生无边的心行?那这个一切种智怎么产生的?说这个叫一切种智,这是对一切种智有怀疑。若有无明心想,那可以有分别可知了。无明心想也没有了,那什么来了呢?把无明断尽了,没有心想了,那还怎么能知道呢?若不知道,为什么又叫一切种智呢?看答吧!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
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切种智,一切境界就是本来一心。一切境界本来一心,心跟外面的一切境界相是一个,不是两个,境即是心,心即是境。因为境无自性,心是境界相的性,所以这个时候就性相不二,没有能所,没有对待,没有能知,也没有所知。想念都没有了,还有什么知呢!这叫什么智慧?这叫大圆镜智。所有的依报就是世界,咱们经常说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琉璃世界,这是佛所居处。在这个时候依报即是正报,正报即是依报,尽虚空遍法界的依正二报,就是一个大圆镜智。相即是体,体即是相。大圆镜智为体,体和相就是一个镜子,这是大圆镜智要形容比喻的话;约法来说,就是一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49
【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
我们从理解上是知,知就是解。凡夫他能解齐佛等,依佛经论的教导,他的理解力能解的跟佛相齐。行,业报,就不行了,他不是修为的,他是只能理解。理解的还不是真实。一切境界相本来就是一心,没有想念。但有分别,都无实义。实义是没分别的。以众生妄见境界,虚妄现的境界,境界是没有的。因为妄心有境界,故心有分齐,所以才有妄起的想念,这个不称法性,不能决了。分齐的妄境就是迷了,迷了就妄起想念,这个是不称真空法性,跟真空法性不相合,迷了真谛的道理。理迷了,事也迷了。见有分别的妄境,是迷了世俗的谛理,是迷俗谛。妄起想念,妙有的境界不是真空的法性,是迷真谛。约事也迷了,约理也迷了,所以不能决了。迷了还能决了吗?迷了就决了不了了。
【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这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对一切种智产生怀疑的给他解答,一切种智是什么样子呢?没有见相,离了见相。因为离了见相,没有能见所见,他所见的是遍,是称真性而起的。称真如而生起的,所以心真实故。这个真实的心,就是一切诸法之体。从诸法之体的体性来照一切妄法,这个照就是智慧。照!不是分别。凡是加个照,就不是分别心。大家都会背心经吧?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他用照,照里头不含着分别。像灯光来照,破除黑暗。它有分别吗?没分别。它也没有厚彼薄此,哪个照得多一点,哪个照得少一点,这些都没有。所以这叫大智用。从大智慧用的里头,用是化度众生。化度众生,众生的心种种的妄心,执着种种的妄境。利益众生的大菩萨,他以大智用随顺众生的心理,能得度者,他就用无量的方便来度众生,他一定让众生能够理解。菩萨他利益众生的时候,他说的法,他知道众生的根机,让他能理解,心解意开,他能够依教奉行。如果众生不能理解的,你说了有什么用?你说了利益不了他。所以必须得说他能够了解的、能够明白的,你才给他开示种种的法义,就是法的道理、法的义理。说法,它含着有个道理,让他明白那个道理。所以这样才叫一切种智,是故得名一切种智。这就叫不可思议的业相。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云何世间多不能见。】
诸佛菩萨他有自然业,不假造作自然而现的。业是用,他那个用大用无边,能在一切处示现,能在一切处利益众生。一切众生见佛身,看见佛的神变,或者听他说的法,都能得到利益。这是无疑了。所疑的,为什么众生不能得见?云何世间多不能见,这是他疑问的。既然佛有那么大的自然业用,换句话说,我怎么不能见到佛呀?我怎么不能闻到法呀?我怎么不能得度?对佛的自然业用不是产生怀疑了,这是问号。
【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而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答呢?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没有作意。这是不错的,千真万确的,因为这是自然的显现。但是众生的心不是这样子了,无缘怎么现呢?含义就在这。诸佛的妙法妙力是无边际的,无缘者难度,不能度,没有因缘。诸佛如来的法身是平等的、遍一切处的,没有作意的,这个不错了,因此才说自然。说诸佛有自然义,但是得有水从现。月亮是无私的,哪地方有水,哪地方就现。没水的,它怎么现呢?无缘的现不了。众生的心像一面大镜子,那镜子本身它有了垢染,灰尘很重,它不能照形相了,色像不能现了。众生心有了垢,法身就不现了。我们说他无缘吧!现在我们在干什么呢?我们在磨垢呢!我们这个镜子上有垢,我们现在在磨呢!你拜忏也好、礼佛也好、念经也好、闻法也好,都是磨这个尘垢。
诸佛是以法为身,这个法身也现报身、化身,说法身就是报化都具足在内了,所以他平等现在一切处,这是自然的,也没有作意。佛是证得了无为无念而说的自然,但是他得随众生心而现。众生心清净了,那就现了。众生心污染了,不得见故。感应道交,你得感。你不感,你怎么会应呢?是你感的不诚,你感的有夹杂,你的妄想心跟诸佛的清净心不能相合的,所以见不到佛。假使你现在假修戒定慧,心里念佛念法念僧,感应道交,可以见佛。以一切众生心为因,诸佛现身就叫缘,等因缘和合那就现了。镜子若有垢,你照相就照不见了。镜子若无有垢,众生心若有垢,佛身不现。众生心若无垢,见佛闻法,了脱生死。
【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
但是依着这样子说,众生怎么样修行,前头解释这种道理,还得你自己去做。以下就说修行信心。
【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
就人来说,没有正定的众生。没入正定的众生,是指着你十信还没修满。十信没修满,就得还修行信心。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什么叫信心?怎么样去修行?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解释这个信心,略说,不是广泛的说,略说这个信心有四种。这指说能信的,只说四。咱们上回讲的是十个,信心有十。略说,说四种。说四种,就赅括十种了。
【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第一个要信,信根本,文字上这样说。离开文字说,问:你有信心没有?在我们四众弟子,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说有信心。问:你信得及自己的根本是佛,你信不信?恐怕这个答号,很多人答我不是。他若问到我:你是不是佛?我也会答他:我不是佛。肯定咱们都这样答覆了。但是你信不信你是佛?问题在这。说信心,信心是佛,信我的心是佛,我也能够成佛,这叫信根本。乐念真如法故,很喜欢,很乐欲,信根本,根本信我自性是我真如的心,信我的本体。以下是信佛法僧三宝。
二信是信佛,佛是修成的。谁相信自己是佛?但是无量劫来垢染太多了,不是佛了。已成就的佛,他有无量的功德,自己常思念,信事三宝,承奉三宝,常念亲近的。亲近什么?亲近佛,亲近法,亲近僧。因为佛修成了,他有无量的修的功德,所以亲近供养,从这发起的善根。要求的目的是求什么呢?求一切智。
三者信法,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法能出生我们的信心。我们依着法就是方法,就是方便善巧,我们能把我们的垢染除掉,从这个生死苦海,能到不生死的涅槃。诸波罗蜜,波罗蜜就叫到彼岸,从生死苦海能到不生死处。
四者信僧。这叫四信。三宝加一个信,真心正念真如。僧是正修行者,能够自利利他。这是指着菩萨僧说的。常乐亲近诸菩萨,向诸菩萨学。学到了如实修行,如你那个所信的根本去修行。略说是这样。
我们这里所说信三宝是指着世间相的三宝,事的三宝,佛法僧各别的都不同,佛是佛,法是法,僧是僧,所以叫事三宝。佛是觉悟的觉,已自觉,又能觉他,觉行圆满了,这样的来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叫一体三宝。知道真如本有的,觉悟到无始的三障是没有的,是妄。觉真本有,觉妄本空。觉自,自己觉悟了,又利益一切众生觉悟,自觉觉他,叫二利,自利利他,这才圆满成佛了,成了佛才有无量的功德。
引证华严经上一句话,入法界品,“刹尘心念可数知”,我们那念头像微尘数佛刹,微尘数佛刹里头有微尘数那么多微尘,我能把它知道数字;“大海中水可饮尽”,大海水不论它好多,我都能把它喝完;“虚空可量”,量量虚空是好多;咱们知道咱们这个屋子里头,法堂里头空间是好多尺。外头虚空你能量吗?假使可量的话,就是这么个意思。“风可系”,我能把风拴住。拿什么把风系住?拿这三种,“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想说诸佛的功德,比四不尽的还无尽,不能说完。就像我们不能把风系住,也不能把海水饮尽,拿这个形容着你想说佛功德,不可能!这么个意思。你能说出佛的功德多少吗?就这个含义。
所以常念亲近诸佛,恭敬供养诸佛,忏悔自己的业障,随喜十方一切诸佛的利生的功德。这随喜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这道功夫、这道修行做得不够。随时你意念,随时想,随喜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誓要度他们,随喜十方一切诸佛利益众生的功德。随喜就是我也有一分,我赞叹你的功德,分给我一点,这是这样的意思,这叫随喜功德。这是说信佛。
信法呢?三藏十二部那叫教。教里头必含着有理,教是言诠,言诠诠于所诠的道理,叫教理。教的话,他讲些什么?告诉我们些个什么方法?这叫理。完了就要行,行就是照着方法去修行。完了就证得果。就拿三藏十二部吧!这三藏大藏经那里头无穷无尽的方法,看哪一方法对你适合。
四者,信僧。僧是和合义,六和众僧。大众僧的众僧,它有六种共处。咱们一住有几千人几万人,乃至十几万人,都是僧人。这个它不分哪个寺庙,反正僧人,二众僧。僧是和合义,“身、口、意、戒、见、利”六种和合。这个你们天天戒律,不详细去讲它了。要这样常时亲近这些大众僧,我们同一气息,同一相求,同一断妄,同一显真,这样的来学习。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50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
这个信根本、信三宝,怎么样成就呢?怎么样能把这个信心修成就呢?有五门能入,能成就你这个信心。
【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哪五门呢?就是六度。把禅定跟般若的智慧合为一,叫止观。从这个门就能入,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这不是按顿教说的,按渐教的次第。渐教的次第是这样子,依着这个次第。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
先解释施门。若见一切众生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这叫财施。碰见来化缘的,或是求帮的,你不分善恶冤亲,平等。在地藏经上,地藏菩萨请示释迦牟尼佛说:怎么样来布施?为什么有的人布施了,他享受一生就完了,布施功德就没有了。有的布施的物质并不多,他享千生万生,长时享。什么道理?在心地上分别。佛跟地藏王菩萨说,如果以大悲心、平等心、恭敬心,若是自己的地位很高,是国王,布施一个很穷叫花子,他能亲手施与,而且跟他柔声的。柔声就是声音很柔和,不是轻心、慢心,是用恭敬心。完了供养他钱,修供养,这个功德非常大,一千生,一万生,一生一生的享受不尽。如果以轻心、慢心这样供养,只受一生。所以当我们想要供养别人,先要有个恭敬心,把一切众生看成是佛,这样施。但是施有几种,有财施、有法施、有无畏施。众生苦难的时候,无依无靠,畏惧,你能布施给他。布施给他,不怖,让他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无有恐怖了。
有三种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如果舍心很大的,舍得!舍得!感觉很穷,感觉财力不够,看着有那些富长者,就是那些有钱的,比如那些大资本家,为什么我做小生意都做不起呢?因为你没舍,你得不到。舍得!舍得!舍才能得。若不布施,你不会富有的,要布施才有富有。看见人家富有,人家前生是种了善根的。但是你必须得有个菩萨心布施,以法布施。魔王,福报最大了,威力也很大,但是他布施的时候,没有平等心,没有恭敬心,得那个福报变成魔业了,不是善业了。所以对于一切求索者,随你力量有好大,舍给他好多。自己也舍悭贪,令他也欢喜。
【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作,施与无畏。】
若遇到恐怖的,受危逼的,你要布施给他无畏。遇着困苦厄难的人,恐怖逼迫的人,随你自己能力能承当得了的就救济他,施给他无畏。你没力量是办不到的,你得有力量。没力量,让你去救度,你怎么救度得了呢?你得有力量。如果你有力量而不肯舍,不肯帮助他,不肯让他离开恐怖,这叫失掉布施度了。这只是财。
【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若是有众生求法的,随你的力量,你理解到好多,就给他说好多,不要贪求名闻利养。这个地方不给钱,我不在这个地方说法。那个地方钱多,我就到那个地方说法。这是不行的,这是犯罪的,这是贪求名闻利养,唯念利自,不念利他。如果是你说法的平等心,不求名闻利养的说法,随自己能理解的能力,感觉他能接受的,方便给他说法。如果你自己不知道的,解释不清楚的,你不要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你不知道,强说,或是说的也不对机,或是错说,那就不好了,那要受果报的。如果你能说,不说,为什么?因为他不供养,或者他很贫苦,没有钱供养,他来求法,你就不给他说。有钱的,供养很多的,就长时给他说。这是错误的。
说法也很难,慈老法师在这引证一个百丈禅师的前辈子老百丈了,错下一个字,说法错了一个字,堕了五百世的狐狸,野狐。因为有人问他说:善知识落因果否?善知识还受因果不要。他答覆:善知识不落因果。答错了
一个字,哪个字呢?落,不落因果。这样子他就堕了狐狸,堕了五百世。后百丈,也是百丈禅师。老百丈说:请问和尚,我过去因为错说了一句话,一直堕到狐狸。这是在后百丈有一天升座说法的时候,大众都散去了,有一个老者在这徘徊不走。后百丈就问他:你有何事不明?你徘徊必定有解不了的问题。他就答覆后百丈,他说:我前五百世也是在这,我说法说错了,堕了野狐。但是我不知道我错在何处,请和尚给我下一个转语。转语的意思,就是一点就明了。后百丈就答覆他,允许他说可以,你问吧!他就问了,他说:善知识落因果否?后百丈答覆他,说:善知识不昧因果。他以前答覆的是不落因果。就是个“落”字跟“昧”字。善知识明白因果。明白因果,决定不能够犯。明白因果,不做因果事了。他说不落因果,有个落字,跟个昧字,不昧因果。这个化人,这个野狐是化现一个老者,他马上就开悟明白了。这是说法者很难。
以前我跟大家说过,“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佛就冤家对头。依文,依着经文来说它的道理,就是佛的冤家。“离经一字”,如果你解释经典的时候,离开经了,离开一个字,这就错误了;“即同魔说”,离开一个字,不是佛说的,是魔说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诸位道友现在学了佛法了,明白佛法了。或者人家见到你,说:师父,请你给我开示开示吧!或是有个问题,请你给他解答解答吧!那你就方便的,不拘轨则,也不要升座,穿袍搭衣,都没必要。说法者不一定做这个形式。
若如法如仪的升座,依着法律;我们法律是戒律;依着戒律来说,按制度来做,这也有的。有师徒两个人,徒弟已经成道开了悟了,师父还没有。老师在窗户底下读经,很多蜜蜂就触那个窗户纸,要出出不去。徒弟在这边就说:这么大的光明,你往外边跑嘛!你尽往纸上攒什么?他说他老师,光明遍照,你光读经,在纸里头攒什么呢?拿这个蜜蜂作比。他师父就明白了,是徒弟来呵斥师父来了。这算一件事。又有一次徒弟给他师父洗澡沐浴时候,徒弟给他师父搓背的时候,说:一尊好佛像,缺少如来藏。这佛像很好,可是没装藏,缺少如来藏。他师父被他这么一点就明白了,就请他说法。徒弟说:说法要有仪式。当然你是老师,说法还有个礼,问法不可以轻心。老师就给他敷个座,请他徒弟坐上,完了如法来行法。顶礼,膜拜,完了请他说法。
若他根本不懂得佛教,不一定按着佛教的仪式。我就很怪,我也不愿意人家给我作礼干啥的,你要说就说,就直截了当,减少时间,这叫方便说。还有我不求你什么,只是你求我,你要问,你就说吧!说完了。说完了,就完了。千万不要这个有钱,我给他说好一点;那个没钱,不理他。这就错了,这就落因果了。
财施是一种。刚才讲的是法施,以法布施的。礼拜、恭敬、供养,这是请法的义务,必须得做,你必须得按这个仪轨做。各尽其道,两者无患,你尽你求法的道。那个说法者,以法布施者,你观念常时观照,照着诸佛菩萨所教导的自利利他,使他能够解悟,开他的慧解,既利了自己,也利了他人。遇到人家请你说法,绝对要说。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大智慧,不能观机,你给他讲苦空无常,这个谁都懂得。他也懂。懂,他不做。你给他洗刷一下,帮助他一下,给他说:不要贪恋,贪恋你要受苦的。你现在受苦怎么来的?因为你贪恋。这给他说布施度。
【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瞋恚邪见。】
施、戒、忍,再讲戒。云何修行戒门呢?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离开贪瞋痴,远离贪嫉、欺诈、谄曲、瞋恚、邪见。简单说,就是十样烦恼。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念:贪、瞋、痴。这是三业发之于七支,就是十业了。戒,防非止恶,修成道果。什么叫戒呢?戒就是不许,不许做的。咱们这光讲止持,没讲作持。止你不许做的,不要造思业。这可能大家天天都讲,咱们这就不再详细讲它。
【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
我们出家的人要折伏烦恼,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现在我们算都住在山里,不是愦闹的,除了常住供养点饮食,供点衣物,供养点保暖的设备,必须修习少欲知足。至于犯了小罪,过去所犯的小罪小错,都要把它连系到因果,恐怕堕地狱,心里生恐怖,要惭愧改悔,把如来制的禁戒好好遵守。知道犯了,犯了就要忏悔。不忏悔,那你就受报。不忏悔一定要受报的。
这只是止,还有作呢?佛还有作持,止持、作持。止持是指诸恶莫作。作持,那要众善奉行,那叫摄善法界,把上头那十恶业变过来了,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这不论是在家出家四众弟子都要共同修的,用戒律来折伏你的烦恼。出家人不要在社会上去,不要往热闹地方钻,常乐住在寂静处,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种境界渐渐就减少了。
这里特别“头陀”两个字,头陀是印度话,咱们华言翻抖擞,抖擞就是抖擞抖擞精神。你打坐时候感觉很疲劳,你可以抖擞抖擞。打坐的时候要动一动,把身体要活动一下。大家看过那la ma念经没有?la ma念经不是像咱们这样老老实实坐着。他不,他动着念,他满身都在摇。我最初看见,我说这是看什么?他这个就是气脉,la ma讲气脉,气脉冲动,这样不疲劳,也不容易乖瞌睡。这是抖擞的意思,这叫头陀,把尘劳都抖擞干净,使你精神振奋,修行道业。
寂静处,就是阿兰若处。阿兰若处非常清净,是非很少,你身口意外境很清净。你住普寿寺里,你看见什么?至于自己住山,或者共同住山,你从这个你体会到凡是大寺院都在山林里头,是修行处所。做佛事,赶经忏,你在山里头自然就麻烦了,所以它就在市里头,好多寺庙里头这样子。现在建寺庙建到市里头,那里做佛事方便,赶缘法。住山里没吃的,这就看你有修行、没修行了。因为在城市当中,修行很困难,而且我们出家人一举一动,所以像百众学,多分防范你一举一动的,四威仪!又者,护众生不要犯错误。众生看见和尚,或者看见尼姑,你的一举一动,他说:和尚,出家人,怎么出家男女还做这?他认为你不该做。他自己可以,你要做了,他看得很清楚,他说你不该做。有监督意思。自然的形容着,你可以这样感觉,他就把你看得很高。他们做没关系,你出家人不能做,懂得这个含义了。
【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护讥嫌。他要谤毁出家人,谤三宝,那就是罪过了。你护讥嫌,就是度众生了。不是有个饶益有情戒吗?饶益一切众生。我们出家的僧人持戒,让众生看着生欢喜心,不讥不嫌,不令众生妄起讥嫌。这个很难。看来是很容易,好像小事一段,其实非常的重要。佛制戒时候,也就因为人家讥嫌谤毁,佛才制戒。因为僧众犯,佛才制,人家讥嫌。如果人家不讥嫌,那佛也不制戒了。懂得这个原因,知道戒律的来源。我们僧人持戒,让众生不讥不谤毁,不令他起讥嫌的罪过,这就是饶益他。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护持众生不起这个罪过。这是戒律,戒波罗蜜,六度的戒度。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境界风。忍,不是光说忍他人的辱,忍讥;忍寒,现在我们山上很冷,你得忍受;修道者要耐冤害苦。我们和尚受冤枉,没关系,要忍耐,这叫耐冤害苦。有人在你心口插把刀子,也忍受了,不怀报,不报复。所以忍字就是这样含义。所以念金刚经,金刚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被歌利大王在割截身体的时候,不但能忍,还反过来发愿要度他。成佛之后,佛最初度的弟子是憍陈如。大家都知道的,因为憍陈如才说歌利大王割截佛的事。憍陈如就是那个歌利王,所以佛发愿,我成佛先度你。
慈老法师讲他的同学有个叫定如法师,大家的本子上可能都有。他是山东的,他回到山东去讲经去了,正在那土匪把那城攻陷了,把他就抓住了。那土匪头子是谁呢?是他的堂弟。堂弟,就是他叔叔的或是他伯伯的儿子。他堂弟就问他:三哥,你怕死不怕死?管他叫三哥,他在大排行可能是老三吧?他说:我们学佛法的人有极乐可归,不怕死,死了就回极乐去了;也不怨你们,但是我成佛之后必先度你们。这就叫忍。慈老法师举这么个例子,在这个本子上有。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50
凡谈到法忍、无生忍可不同了,你观察谛察法忍。就像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这八风,八种境界风一时都吹来了,你稳得住、稳不住?“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吧?苏东坡跟佛印禅师两人,苏东坡在他书桌上写个“八风吹不动”,表显我自己功力很够了,称、讥、苦、乐、利、衰、毁、誉一起来都没关系。佛印禅师到那看见,在他那“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旁写两个字“放屁”。他回来一看,他就火了,谁敢在我这写这?他底下的衙役就跟他说是佛印禅师写的。因为他在杭州留守司的府,佛印禅师住在净慈寺,得过那个杭州西湖,他气得不得了,他坐着小船就过去了,就找佛印禅师去了。他说:我写“八风吹不动”,你为什么给我写“放屁”?佛印禅师说:你八风都吹不动,放屁就把你吹过来了?八风吹不动,一屁送你过江来。我只打个屁,就把你吹过江来。这要大家参的,什么味道?
什么味道?那是说的,不是做的,这得历事。在理上你都能明白了,谁都知道忍辱好,忍辱达到波罗蜜了,等骂你两句就受不了了。像我这样在给大家讲,突然来个疯子,他把我拉下去了,不但我忍不了,你也忍不了,大家都不忍了。如果拉下去,我们哈哈大笑,还说:来了,请你坐,你是菩萨。能做得到吗?不可能。说时候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一切法都如是。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了一切的身心大苦,没有什么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精进,不要懈怠。如果你懈怠了,你想“我这个身心的大苦那么多,我还在这睡大觉、还在这懒惰”,一念就去拜佛去了。但是拜几拜也不行,常时精进。勤修诸功德,“功德”两字我是做另一种解释的,不是我做好事的功德。说你行道有德于心,行道的时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功。你修功的时候,心里头非常的愉快,你心里得到它好处了,这才能离苦难。
【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
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这些给你障,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的障碍。咱们凡夫修道业上没障碍是办不到的,从我们多生以来,先世的所造的那些恶业重罪,跟你身体一起来了。你的正念生起来很困难,邪念很容易,障碍你的信心,使你善根生不起来;或者生起来善根,又增长不了,这是内障。还有报障,还有外障,有很多的邪见外道引诱你,你的心不返观自心,就是心游道外。魔呢?大家知道烦恼、睡觉、死亡、自然灾害,或者天魔。魔王天,魔王福德很大,但是他着五欲,他的福报都是在五欲境界,他喜欢生死,他认为三界众生都是他的属下。如果你发菩提心,想了生死,他就对你不起了,给你做障碍。我们常说道高一尺,魔就高一丈。所以你把世间一些事看成是防碍道业的,尽量的把它抛弃舍弃。乃至于衣、食、住,这也是世间的闲事。把这些都注意起来,把世间事物牵缠的,还有个病苦,你想法克服。佛说病苦是助道因缘,比丘不求无病,无病则贪欲易生。没有病,你什么妄想都来了。有了病,顾不得了,身心不健康了。
【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所以应当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精进,不要休废,自己常时这样警惕,使你善根增长,障道因缘减少。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
本来是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两个合起来叫止观双运。如果光修定,止就是定,你心容易沉,沉就容易乖瞌睡。若光修观,心多散乱。两个兼修。先说止,止就是定。知道止,定才能生起;定了之后,才能静;静了之后,你心里才安;安,你才能考虑一切问题。考虑就是后得智。虑,把我们那个思虑,睡不着觉,想发财,或是男女两性关性谈恋爱,那也是虑,跟那个虑就不同了,走到另一条道上去。这都属于六尘境界,阻止你的妄心,随顺止观。止就是止一切境界不生起,随顺奢摩他的观,就是止观双运的意思。
【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观是能观。观又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的观义。奢摩他是止,毗钵舍那是观。观就是分别。这个分别不是妄想分别,是正见的分别,分别这一切因缘生灭的相。前头我们讲过真如为因,无明为缘,不觉心妄动,这是生起染法。修止观的,就把这个对治它。
【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前头说随顺,随顺奢摩他,什么叫随顺?渐渐的修习。定和慧,止和观,不相舍离,使定慧均等,止和观常时现前,观照不失。观是常时照着它不要失掉,把它定住。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
要修止的时候,在僻静处,就是现在咱们这个地方就很好修止。
【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
这个止,不是像我们依着气息,道家、密宗也讲这个修气息。不依形色,不要想着什么中脉,不要去讲这些,这是依着老道修行。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这个是离开一切境界,讲离境的。
【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
光离境还不行,还得把你心也除掉,就是一切妄想。一切诸想,随念皆除,用你观照的力把这妄想除掉。因为你相信真如了。前头讲过了,一切法本来无相的,本来是不生的,因为不生故也不灭,就是无生灭,不得随你心外头那些个境界相。你心若滞散了,就是打妄想的时候,胡思乱想,把它摄回来,让它住于正念。正念是什么呢?念心,当知唯心。外边境界相一切都是假的,恢复你本来面目,了解你自相的体性,晓得念是不可得的,念念都是不可得的。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
观照!不论去来,不论进止,凡是有所动的、有所思惟的,在一切时不要妄动,一切时不要乱打妄想,胡思乱想,随顺观察不舍。
【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初时感觉困难,久习就自然淳熟了,心就得住了。心住,又无住相。你先由住着安定了,而后达到应无所住,住即无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得住得这样住。心住故渐渐猛利,就是定力增强,这才能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才能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很快就成就了。因戒生定,把你烦恼、妄想都止住了。因定就发了智慧,这叫始觉智猛利了,就能除掉疑惑了。
【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能除掉什么疑惑?不信,诽谤三宝,诽谤正念。乃至于过去造的重罪,所有的障碍,我慢贡高,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这六种都是障缘,不信、谤、业障、我慢、懈怠全是障碍。障你什么?你不能得入真如,不能了生脱死。
【复次依此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
复次依此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的身,平等无二,这叫一行三昧。另外再讲方便,就是念佛,念阿弥陀佛。怎么样打般舟三昧?就这样打。有位道友问我,要行般舟三昧怎么修行?这就告诉你了,这就是般舟三昧。法界一相,就是直心正念真如。常知实相的理,谓一切诸佛的法身跟众生的身平等无二,这就叫一行三昧。
【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当知真如是三昧的根本;若人修行,从一行三昧能生无量三昧。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
或有众生没有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的惑乱,在你打坐修行当中,或者现端正的,你若是女生,他就现男相;你若是男生,他就现女相,扰乱你的心不得安。这是魔扰。想修止观一定有魔,为什么?你善根力不深厚,诸魔外道要来惑乱你,使你修不成。或者现形相,或者现的恐怖相。形相不是一种,或者现端正男女相,扰乱你的心。
【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当念唯心,你一心正念真如,一切境界相都灭了,他想恼害你也恼害不到。
【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
或现天像,或现菩萨像,或者还要作佛像,相好庄严,给你说陀罗尼咒,说总持咒。咱们有很多修道者被这干扰。或者给你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说六波罗蜜法。或者给你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行人要修习正法,依你所理解的去修行,遇到有这种魔事,你才认识得到,才不被他恼害。如果你没有修行力,你认识不清,随他一转就堕落。
【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
或有魔来令你知道宿命通,知道过去事,还能知道未来,你认为得了他心通,还令你得到辩才无碍。他的目的是让你贪着世间的名利,让你跑不了。这就是魔。
【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着世事种种牵缠。】
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心里生懈怠,精进不起来,以后就休废了。生起不信心,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杂业,就是离开佛教了,世间种种事牵缠着。我们好多的现在道友们,去学世间事去了,太多了。身在佛门,住在寺庙里头,学的是出世间法,做的是世间事。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51
今天我们讲大乘起信论圆满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概二十座。我们学了大乘起信论之后,怎么样用功、怎么样修习、怎么样依着起信论生起我们大乘的信心?仅仅是生起信心。若能把修成信佛信法信僧这个信心,在大乘起信论叫四信,先信自己,相信自己跟佛无二无别,信自己的真如实性,完了再信佛法僧三宝,大乘起信论讲的四信。今天讲的数量不多,但是很重要,大家要注意听。听的时候你可以依着大乘起信论而修行,要了生死,怎么样才能了生死?怎么样才能解脱?怎么样才能没烦恼?怎么样才能生起正知正见?咱们这正知正见就叫三昧,就得到三昧了。你看问题的看法、你思想上的想法都能够如理,不随世间相所转。还让你认识什么叫魔。有的内魔,内五蕴所起的障碍,使你的信心退怯。也有是外魔,天魔、鬼神障你成道修道的因缘。昨天我们讲到那个魔他修的是生灭法,达不到不生不灭。但是他能使你修行的人,一下欢喜,一下又烦恼了,性情不定;或者令人一样使你得到三昧,他那个三昧是邪知邪见三昧。咱们昨天就讲到这里。
【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
他能使人得到三昧少分的相似。修禅也好,修慧也好,少分相似。相似的意思,就是你能够一天、两天、三天,乃至于七天,他使你入定,魔使你入定,让你在定中能够享受自然香美的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这叫外道的三昧,使你贪爱不舍。
【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
有时候能使人饮食不定,你一顿平时能吃一碗饭,或是能吃十碗饭,或者吃多吃少,使你颜色的变异;颜色的变异就是时而相貌很庄严。这是魔事,你还认为得定了。昨天我们就讲到这。
【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依这种道理,修行者,你一定要有智慧观察,千万不要令你这个妄心堕于邪知邪见网,时时要正念。什么叫正念?遇着这些境界相不取着、不执着,把这些障碍让它离掉。上头说能够使你入定,能让你数瞋数喜,一下欢喜了,一下又烦恼了,或者一会儿又有慈爱心了,这都不是正常的。
【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
应知道外道所有的三昧,不是正定的。咱们讲的三昧,佛所教导我们的三昧,是正定的,是离开我爱,离开我慈,离开我慢。外道的三昧,他不离开见爱烦恼,他是贪着世间名利的。你可以把它分成了是不是这样的想法。若是这样的想法,贪着世间的名利,你知道入了邪见了。
【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
现在我们所有的道友,连这个外道的三昧也没得到,外道三昧能使你入定七天,或者再多一点十四天,那你还怎么辨别呢?辨别不出来了。因为你学了起信论了,如果你相信你的自心就是真如三昧,见什么相,一切境界相都不执着。在定中不执着,出定也不执着。入定,出定,入、住、出三识平平静静的,不懈怠,不生我慢贡高,这样使你的烦恼渐渐微薄了。而外道让你所得的三昧,那不是这样子的,他让你贪着世间的名闻利养。你从这一点就可以分别什么是正,什么是邪。
修真如三昧者,他任何事情不取着。不取着,就是不执着的意思。因为本来没可取,相信你自己自心。心要修空观,知道真如,一切法都是妄见。凡是有形有相的,外头一切境界相不去执着,对于名闻利养恭敬这些一定要出离,这样使你烦恼渐渐的薄弱,不是增加烦恼。至于外道所有的三昧,他不但不出离,还要你增加,让你执着不舍。
【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
这是起信论最后教导我们要修真如三昧。真如这是在理上说的,得理的定。一切的凡夫若不直心正念真如,你所得的邪知邪见(邪觉观)都是错误的。若不习这个定,想入佛家不容易,就是不可能;得入如来的种性,无有是处,就是办不到了。
【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着,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修习世间一切的禅、一切的三昧,起执着。禅定的,有些个在禅堂住久的,他执着坐禅静的享受。他一坐可以几个钟头,就是不入定以前,他感觉有种味道,坐起来很舒服,这是禅着、禅昧。像我们吃饮食的贪着某一种口味,坐禅修禅修久了,他执着味。就是无论你做什么事,你贪着时候,你感觉好像有个滋味很好似的。这个是我见。这种见解产生了,你在三界出离不了的,但是可能生天。这种禅味跟外道共的,它是系属你在三界,离不开三界。
古德说修禅定的,或者闭关的,或是起行起修的,你不能离开善知识,善知识给你外护。特别闭关的时候,他会产生种种障碍。现在我们在大陆上,专门修关房护关的人很少。在美国,藏族的,密宗的,他修了很多闭关中心。但是这个善知识他要负责的,每天到每个关房问一下子、看一下子,看他有什么问题,善知识起到这种作用。如果一起上外道知见了,善知识马上就给你指正说:你这个不对的。修功的时候,总的分别时候,你不要执着有我。把我掺加进去了,那就叫我执。不论你修事关、修理关,必须先观我空。先空我,所有的知见他不会产生邪见。我是能空的,外面所有一切现什么境界都是境,我空了,境亦空了,不在境上起执着。例如你闭关闭的观音菩萨来了,现前了!假使你一起执着;这个观音菩萨不是真的,是魔所示现的。魔的神通有这种力量,你认为你修道修成了,观世音菩萨来示现来了;一贪着,那境界马上就变了。
知道一切境界都是假的、空的。所以学法、学法,就学这个,认识自己所现前的境界相。如果能的自己内心不空,外头所现境界相把它当成真的了,这叫禅害。在参禅上起了执着,这叫味尘。在你修行当中,你心里头主观意识上头,你一定要对外头境界上,三界都是你心里头所现的,就像作梦一样的,不要在境界上起执着。如果一直执着,依着我见一执着,你所现的境界相跟外道共了。所以不能离开善知识。
我们在末法的时候,哪有善知识呢?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你就依着你所学的教义,依着经,圣教量,依着佛所说的。就是依着一部心经都可以,你把心经背熟了,你想心经怎么说的话,一切相跟空差不多,色不异空;再进一步说,色即是空。空的意思,就是让你不要在相上起执着,在相上不起执着。平常在你修行观想当中,一个断、一个常,这两种知见平常的你经常这样观想。色心二法,心法又分受、想、行、识。把五蕴就说成色心二法,千万别把五蕴当成是我,五蕴非我。一定要修行最起码要离开你的蕴,离开你的境界相,离开你的妄想心。如果这个离不开,你修什么都危险。
假使你不能修真如三昧,直心观你的心性,你会着这些魔的。要有明教义的善知识,还不说他怎么有神通、怎么证得果位了,他能够对教理通达。教理通达了,他能辨别是非。为什么我们要学?因为我们现在近百年来,大概坐禅的很少学教理的。学教理而后坐禅的,当然他自己明了了。依靠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很难!现在没有这个福报了,遇不着善知识了,明白教理的都很少了。那你怎么办?你就自己研究教理。你先修信心,不要想高深的、想顿悟成佛离着太远了,你先别着魔就很好了。特别初发意的菩萨,在你修行过程当中,前途的道路坷坎得很,不是很平静的,有你过去的宿业给你做障碍,病苦的恼害,事事不如意。你发了心到这个道场住几天,不如你的意,离开了。再跑另一个道场,到那个道场更不如意。你跑来跑去,没有你一个如意的地方。
我头几天跟大家讲,我们在台湾一个初发意的菩萨,他那时跟我学占察忏,他一天可以拜六次占察忏,念五万声地藏圣号,还要上早晚殿。你说他这个时间该占了好多?他修行五、六年,拜了五年,现在还俗了。没有个正确的知见,盲修瞎练;但是依着圣教量。他也随时的给我打电话,但是那时境界不现前。境界一现前了,他的剃度师父叫他回去帮助,住庙里去管事。这一管事,他烦恼起来了,他前头所修的功力一概没有了,还俗了。他也大学毕业,研究教理研究好几年了。头几天给我打个电话,要到上海,哪个公司聘他,一个月大概有个一万五到两万块钱的工资。得了,在名利当中打滚了。
修行太猛力了,障碍会出现的。修行不猛力,不精进,懈怠,烦恼来了。烦恼多得很,无量的业。所以大乘起信论让你生起大乘的信仰心,完了要研究教理,完了要发这个真心修习真如三昧。修习真如三昧,就是产生一个正见正知,三昧就是正见、正定、正知,有这样一个观照,常时的观照自己的本性,这是佛教导的。所以起信论叫信四信,信自,信自己的性,信佛,信法,信僧。你常时这样观想,在你修行礼忏、拜佛、念佛的时候,这种观念常时求三宝加持。
你要学西藏的教义,不是像我们受个灌顶,不是这个意思。它那意思是你不论做什么,起心动念学佛法的时候,先要修四加行,要观想。四加行就是“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就是慈悲喜舍。对自己都如是,对自己慈悲。对自己慈悲怎么讲呢?常时的思念自己多生累劫的对自己不慈悲,造种种罪,使你现有的身心跟着你这个不慈悲受苦。所以你慈悲,先度度自己吧!随时的心里头常念真如,我自己的本性本来是清净的、无染的、无垢的、无我的,这是内因;再假上佛、法、僧三宝的外缘;因缘和合了,加被你,你不会落歧途。还不说成道了,先把这个诸魔恶鬼的恐怖断了,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以下就是解释这些个。
【复次精劝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
马鸣菩萨悲愍末世的众生,末法的众生修行障碍太多了,所以他发大慈悲心造这个大乘起信论。你专心一意的观想这个自己的真心,不要使它再埋没了,就是观想自己的心。这样你能得到十种的好处。精勤的、专心的修行真如三昧,你现世就能得到十种利益。
【云何为十?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
哪十种呢?第一种是常为十方诸佛菩萨护念你。护念这个发心的,这叫发菩提心,发真正的心,直心正念真如。一切诸佛都如是修成的,一切菩萨也乘这个法(真如的法)到如来地。你如是发心跟如佛菩萨的发心同了,诸佛的缘力加你自己的因力,因缘契合了,成长你修道时候没有障碍。
【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要修这个真如三昧的,要修这种正知正见的,那些诸魔恶鬼他想恐怖你,障你的道业,不能得逞,办不到。因为你得到一切诸佛菩萨的护念。
第三种利益,那时候在印度有九十五种外道(有时候说九十六种外道),那个外道的鬼神惑乱不到你。依着外道法所修行的,他能够成神,不能够成圣道。依着外道法修行的,他所变了鬼神的,给你修正道者做障碍。因为你精勤修真如三昧,你知道一切境界相现前的时候,假的,空的,没有我见的。你心不贪恋,就意不颠倒。你若贪恋了,你意就颠倒了。先不说你修成,你早就被魔摄引了。很多修道者,念个圣号都被魔所干扰。你经常的照顾自己的心,这些外道干扰不了你。这是第三种利益。
【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
第四种利益,你耳根闻不到诽谤的甚深法,耳所不闻,眼所不见,能够远离诽谤甚深观念的,就是你专心修习真如三昧的,就这意思。这样使你过去宿业的罪恶,渐渐的就微薄了,渐渐的就减少了。
第五种,灭一切疑诸恶觉观。疑,就是对正法信不进去,惑乱你正知正见产生不起来,这就是过去宿业的障碍,能够灭除。完全不能灭除,也使它轻微。疑就是惑,疑惑、疑惑,有疑就是惑的生起。对直心正念真如,修真如三昧不怀疑。每个大乘经典都要发菩提心,观念自心,不要心外求法,一切法都起发你心缘的。
【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第六种的利益,诸佛的境界你信心坚定,只能增长,绝不后退。
第七种的利益,听见佛道长远,就修这么一个信心都要一万劫,你这个信心容易退堕,听到时间长了,“唉呀!我今生修了,我还能觉悟。我来生怎么办”?有这个顾虑。你直心正念真如这样来修行,得诸佛菩萨的护持,对佛所修成的过程,你心里头信念的增长,绝不退悔,不生怀疑。修道者,常时心里头远离忧悲苦恼。你一天烦烦恼恼的,还怎么修道?所以第七种利益,远离忧悔。我听见很多的出家二众对我说他出家后悔了。我说你可以还俗,没关系,不要后悔。等你善根发起来,再信。悔什么?要悔了,想不干,你罢道还俗,佛所许可的。不能进入,别再造罪。你常念真如的话,修真如三昧;只说你修,不是说你证得,你心念常时这样的观念,你没有那个忧悔,这种念头生不起来。
听到要修这么一个信心都要一万劫,这时间太长了。我昨天跟大家讲了一个小劫,就一劫这个时间都算不清楚。人从十岁,过一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多少年了?一百年才增一岁,一直增到八万四千岁。再从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的寿命十岁。一增一减算一个小劫。一千个小劫算一个中劫。一千个中劫算一个大劫。三大阿僧祇劫,那个数字更无量了,算不清楚了。咱们凡夫这个智慧算不清楚了。听到这个,自己又退了心了,这个哪年才修得成,太长了。但是直心正念真如的晓得,你这一念间无量劫,超过这个,就是一念。无量劫也就是你现前的一念,这是真如。咱们的理体就如是,咱们自己本俱就如是。这样子他在生死修行的过程当中,他是勇猛的,不怯弱的。这是第七种好处。你仔细平常观照,真如法怎么修呢?咱们前头讲真如讲了那么多,就是觉性,我们自己本来本俱的,现在我们只是把这个本俱的外边尘垢把它洗刷干净就好了。你经常这样观照,在生死法当中你是勇猛的,知道这些都是虚幻的,那是附加在我真心上的一点障碍吧!把它拨开就好了,把它销灭就好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53
第八种利益,你心里头总是柔和的,从来不粗暴。柔和的意思,任何事情都能忍受,不发起一心,不发起烦恼心,不发起粗暴心。咱们就说平常的着急,经常着急,着急就上火。事情不如意了就着急,着急就生出来四大不调。心里柔和,这种不调就没有了。同时绝不憍慢。憍慢是轻视别人。还有一个焦躁的焦,漫是懈怠的漫,这有多种解释。憍是认为自己不错,慢也如是,感觉超过别人。平等平等的!
乃至看见牛马,看见一个蚂蚁,蚂蚁的性跟我的性平等平等的!修真如三昧的憍慢生不起来的,莫轻视他人,一切众生都把他看成平等观。你对别人如是,众生想在你身上加恼害、加烦恼,办不到。他人想恼害你,办不到。就是不为他人所恼害。
第九种的利益,你现在修真如三昧的时候,虽然没得到定;三昧本身就是正定,没得到正定;但是你能够在一切境界,外边的境界不去增加烦恼;任何境界相来了都减损你的烦恼,你不烦恼。大家经常这样学习听到的,有人欺负你了、冤枉你了,或者轻慢你了,你在这些境界相不起任何烦恼。但是这得靠功力。修真如三昧者,靠着这种功力渐渐的能够得到定。于一切时,一切外边的环境当中,能够使你烦恼减损,不增,离。这修的直心正念真如三昧的好处。
第十种利益,得到这个真如三昧的,乃至修行真如三昧的,还不说你证得,你像这种观念的观,一切音声的恼害不能恼害你。这音声的恼害非常的厉害,我在美国,乃至加拿大,乃至台湾,搞音乐的,搞歌舞的,特别是女道友,他们跟我讲,你心里本来很清净的,那个音声的音乐使你能生贪瞋痴。但是修真如三昧的,这些音声它就恼乱不到你了。你修真如三昧,知道这是幻、泡、影,假的,不被假的所迷惑。假使你没修这个的,看见人家写的小说,看见红楼梦,还替林黛玉掉泪呢!那是一根草,你看破了它就没事了。你认识它,就不为所害了。你不认识它,就为所害了。
所以得这个真如三昧的第十种利益。一切外缘,一切音声,这是说柔和的使你生贪瞋的;还有使你生恐怖的。这不光说我们佛弟子,在家儒教的来讲,还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惊。遇到异样的音声,或你坐这念经的时候,你后边有些响动,或是你听到异样的声音,会让你生恐怖感的声音,你不为它所动。你知道一切的声音是幻的,没有,假的,不论什么声音现前都不动。如果那个心静,不动的,鬼神不能恼害他的。因为所恼的就是因为你心动,心动则种种法生。心不动,静的。三昧这种定,如果说我这功力还没修到,那你直心正念就可以了。你相信,常时做这个观念,你信心力能够把这些烦恼摧伏,不要恐怖。像你有时候念经,突然有异样的声音来了,你根本不理它。或是念经时候,把全心全意注重经上,那个境界就销灭了,声音就没有了。如果你愈害怕,它声音愈大,乃至于把正念丧失了。
这是解释这十种好处。只是说你相信了,完了像这样去做,做多做少没什么关系。只要你信心具足了,就有这么十种的利益。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54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这是光说修定,定就是止,光修定。长时坐久了,心里头沉没,容易产生懈怠。坐久了,疲劳了,心里沉没了,就产生懈怠心了。坐着就不想动,就是这个意思。愈坐着感觉前头还有个味,禅味,执着这个味,这容易懈怠,什么都不想干,就坐着这个地方,这叫冥想,什么善业都不做了。不但不自修,也不能帮助别人,那离大悲心就远了,就修不成了。所以应该修观。
所以在大乘起信论定跟慧他没分的,六度他合成五度,禅定跟智慧他合成叫止观,止中有观,观中也有止,不让他生懈怠心,不让丧失大悲心。心沉没了,就不能利益自己。没有大悲心,就不能利益他人。自利失掉了,利他也失掉了。所以说修习观叫止观双修,止观都时修。
【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
你看着一切世间境界相、一切世间有为法很快就变灭了,就坏了,它不是久停的。战争也好,水灾也好,地震也好,不论什么灾害都是一时的,不是永久的,须臾即坏。你这样只是观力。这种观一切世间有为法都是生、住、异、灭,很快就消失了,这个就是无常观。不论世间的正报是你的肉体,依报是你所依的世界,世界一切诸尘,生活资具,它们是有造作的,造作都要有生、住、异、灭。人也如是,正报也如是,依报也如是,都是有为法。有为的不能久停,它就变坏了,须臾变坏了。须臾变坏,就是时间很快就消失没有了。你从世间相观吧!看着是几十年,时间很短,但是世间的变化大了。所以观者就观一切世间有为法,没有久停的。同时又观,观什么呢?观你真如,你的性体永远不变化的。为什么拿这个假空来形容真空?假空不变的,假空也不变的。那个空是顽空。真空也是这个意思,真空这个意思可不是假空,真空是不空,认识随缘变化,它有个不变的,不变是理。
【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
但是这个世间相有为法没有久停的,念念生灭。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所以我们的妄想心也如是,一切心行念念生灭。知道这个意思,你贪恋心就没有了。
【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
现在我们还不能断贪恋心,你可以做如是观,观观的就淡薄了,过去的事好像做个梦似的。拿梦来形容,或者如幻的形容,或者像空中的云彩飘忽来形容,一切世法都如是。你现在所念的一切法像电光似的,一下就消失了。未来诸法还没到,到了也如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不要去想念它;现在的不住,未来的还没来,就是金刚经说的三心了不可得。一切境界相都如是,要这样观。
【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争,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观一切世间都是有为法,无常的,而且还不净的。就像形容我们这个肉体是九孔常流,常时流的都是不净的。这是粗相。细相,每个毛孔都要排泄。像经常出汗,汗是从每个毛孔排泄出来的。咱们身上有好多毛孔,谁也数不过来,也没谁去数。怎么数?
【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
形容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心的生灭,生理的变态。凡是一切有为法,没有一样是清净的。如果大家念念华严经的净行品,怎么样去做才是清净的?把这些个不清净的翻过做如是观。这些个怎么产生的呢?一切众生怎么堕落的呢?起信论从一开始讲得很清楚,“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业、转、现。但是回来断,业、转、现就是八地菩萨、九地菩萨、十地菩萨。智、相续呢?智相要七地菩萨断。相续相呢?初地到六地断,登地的菩萨。就是我们得一分的真如,断一分的无明,这样形容的。
【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未来际,以无量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你经常做如是思惟,这样观想,你那个愿心、誓愿心就能勇猛建立起来了。常作如是思惟,让我们的心不去多分别,分别时候就是污染。大悲心、大愿心,立定誓愿,离开分别。因为离开分别而又能够行,依着大悲心、大愿心修行一切的好事,就是诸善奉行,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十方是约处所说的,时间呢?尽未来际。时、处都是无尽的。这样的救拔一切众生,都让他们得到不生不灭的道理,这就是你修真如三昧的观想。修真如三昧是修定,假这些观想就是止观双运。
【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这样在一切时一切处,就是时间、地点,乃至于对一切人,就是一切众生有情,自己能够做得到的;现在我们也是凡夫,我们做不到;能做到的好事,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自己能胜任的,可以做得到的,就去做。不要懈怠,不要舍离了修和学。学就是为了修,修了更增长你的智慧,止观双运。有了智慧再往前修,永远不停的修学、学修。
【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
在坐的时候,就是静的时候多修定,就是多修于止。其余的时候,行动的时候,要多修观。
【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
行住坐卧就要止观俱行,定慧均等,这样来修习。这是在最后了,马鸣菩萨教授我们这样的来做,调和你的身心,应该动的时候就多修观想,观照,不要失掉了直心正念真如,修真如三昧。坐的时候,静的时候,习真如三昧定,一切诸法空。空才定得住,离开我执我见。
【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
在你观照一切的时和处,一切诸法不论约性约相,没有生的义,自性不生。就是真如法的自性,它的自性不生。一生就叫妄动。咱们一开始就讲这个问题,一念妄动了就叫无明。有了无明,愈染愈粗,就念因缘,念一切诸法和合,就念这些个。不生,这些个都没有。善恶、苦乐、生死、涅槃,一切诸法依着法性是不失不坏,常时如是。
【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虽念因缘善恶业报,但是这些在真如性上头了不可得。虽然随缘了,随顺一切众生的苦乐,要度众生,而且知道因缘善恶的果报在性体上是没有的。你认识它了,它就不能害你了。观就是有智慧,认识因缘和合的法没有自性的,善恶的果报还是不失的,业果不失,那就是众生不要造业。这是观的意思,有智慧了。一切的善恶因果本来是如幻泡影,了不可得。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
在止的方面,修定的时候是从观照智慧得来的,观中即是定。你念自性了不可得的时候,是定。但是以慧观一切众生并没有得道,他并没有证道,他在善恶果报当中要随顺真如,不去做恶,光行善事。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顺乎性理的,也不住得相,也不住见相,无见无得,有这种观慧能对治一切的烦恼。你认识烦恼了,烦恼就烦不到你了。你不认识烦恼了,烦恼就增长。这叫观慧。止呢?对治凡夫执着世间相而不能舍离,又对治二乘人不发大心度众生。应该对治他们修定力不执着世间相,以定力故发大悲心,不做二乘怯弱的知见。这就是靠观慧。观里头就翻过来了,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
【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因为这种的道理,所以马鸣菩萨就教导我们,止观双运,定慧均等。所以把禅定跟智慧两门合二为一,定中有观,观中有定,止观双运,才能够入菩提道,才能够直心正念真如。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像我们诸位道友,我们大家都是共同的初学这个直念真如法的时候,只是求得一个正信。就想求得这么一个正信很不容易,一听到修习一个信心要一万劫,心里头就退怯了,勇猛坚强不起来了,就怯弱了。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很困难,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一个段落一个段落的这样子流转,所以恐怖。惧谓,就是怕不能常值诸佛,遇不见佛的时候就无所依靠了。归依、归依,归依佛,就依赖佛了。遇不见佛,咱们虽然是在末法,末法还有法可闻。到一万劫过后,法也没有了,无法可闻了,所以有恐怖感。畏惧我这信心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就?因此精进心生不起来。在这个娑婆世界非常困难,娑婆世界就是苦难,就是苦难的世界。怎么办?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有极殊胜的善巧方便,专意念佛因缘,专心念佛就好了,念佛的名号,念佛的圣德,随着诸佛所发的愿,和摄受众生的愿力,得生他方佛土。离开娑婆世界,生到其他的世界当中去。常见于佛,永离恶道,那才不退堕了。
【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虽然你直心正念真如的时候,修行真如三昧的时候,感觉着困难,生起畏惧心。马鸣菩萨就引证说,在经里面说;修多罗就翻契经,既契诸佛之理,也契合众生之机,就叫修多罗。一切经都如是。如果是心里怯弱的人,怯弱的众生,修真如观,修真如定,感觉着困难。那你就专念吧!专念佛名号,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之中,他发了四十八愿,他的佛国土摄受怯弱的众生。那你也就发愿吧!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能够往生到那个世界去,这种顾虑就没有了,常时见佛,所遇的道友都是善知识,莲池海会都是善知识。
那样子你也要修观,观什么呢?观这个阿弥陀佛的真如法身,阿弥陀佛的真如法身跟你的法身不二,看来是两个,其实是一个。因为你在迷了,阿弥陀佛成就了,看来是一个的法身变成两个了。一个在迷的众生,一个悟得究竟成就的佛,不二就变成两个了。那你再念佛,求生极乐四土,又变成一个了。就这么反反覆覆。那你专心念佛好了,生到极乐世界再不退了。但是你也要观如来的真如法身,观阿弥陀佛的法身,不但生,而且品位极高。不是九品莲华吗?你要生到上品上生去了,那品位就高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4-2 22:55
这是最后马鸣菩萨从大乘教义里头,大乘的经典当中,很多都是说到念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我们现在要学华严,华严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善财童子已经到了等觉位了,普贤菩萨劝他念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去,到那个世界成佛去吧!这是给我们一切众生做榜样的。
我们今天是圆满,应该是光明,但是今天停电。现在我们要讲完了,电又来了。我们众生就如是,黑暗遇到光明好喜欢。就像我们在苦海当中,得到闻佛法了,能修习佛法了,那遇着大光明了。就这个善根都不可思议,有缘了,他就应了。为什么停电?为什么又修好了?这当然很简单,大家都知道了。为什么我们堕落?为什么我们又能够恢复我们本觉智慧?这个就要经过点时间了,不是这么一个钟头之内,电又来了,不是这么容易了。你把它看成了就如是,也如是,迷跟悟一念间。但是我们经过多少劫了,现在自己也不知道。等你悟时候就知道了。
同时念阿弥陀佛也要心念真如。假使说你真心的念,一定得生,必定得生。生了时候就住正定,那时候你真正明了跟佛无二无别了。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
这一大段,结合前面的说都叫修行信心分。仅仅是修行信心,还没入住呢!还要退呢!那要他不退呢?以下就是劝修利益。
【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
前面诸佛的秘藏,念真如,观自己的本心。要修行必须先得有个信心,这样从开始到现在把信心讲完了。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
假使有的众生在如来的甚深境界,能够生起真正的信心,不要心中有是非的观念。远离诽谤的意思,如来的甚深境界是秘藏,是不玄的,要想证得,要想入得,必须有定有慧。你要想入大乘道,马鸣菩萨说我造这部论就是让大家能够思量修习,让你心里头入道。有些众生不见得信他的,所以在民国初年、满清末年,有批人就说大乘起信论是伪造的,破坏人家的信心。若是这样的,他要下地狱的。马鸣菩萨说的,后头说的有。你要想入佛的甚深境界,你就要学习起信论。要想得生正信的,要学习起信论。要想远离诽谤的,要学习起信论。要想入大乘道的,当持此论。说是这样子,这里有很多问题。
【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第一个,你想入如来甚深境界,想生起真正的信念的,你就要学习起信论。思想很勇猛的、很精进的,不是思想怯弱,这个人一定绍隆佛种,佛子,能够成佛,一定得到诸佛的授记。
【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
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的众生令他去行十善,再不造恶了,行十善业;不如有人于一食顷,吃饭这么个功夫,思量此大乘起信论,相信自己的心跟佛无二无别。就这么一念的功德,过前功德;过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的众生令他去行十善,这人功德很大了,那还不如有人一个吃饭的时间能够相信大乘起信。就是生起信心信大乘,大乘是什么呢?就是相信你自己心是佛,你心本俱的真如性体。
【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
复次若有人受持此论,受持是常时的思惟,依着起信论的教导去修,依着起信论去观察、去修行,只是一天一夜的功夫,一日一夜所有的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这是劝修。马鸣菩萨是八地菩萨,这点是公认的。以前毁谤起信论的,那是说不是马鸣菩萨造的。因为他反对起信论,反对的理由,那时候南京支那内学院、梁启超,反对大乘起信论说如来藏性,这是唯识宗。学唯识的人,反对如来藏性,是根据这个。但是马鸣菩萨说,假使人要信,功德无量。假使要毁谤,罪过也无边。若受持这个论的观察修行,时间很短,一日一夜之间,他所有的功德无量无边。为什么?直心契入真如了,相信真如了。说的是真如的功德,相信真如的功德无量无边,一念间都无量无边。
【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
能够直心正念真如的人,相信自己的心就是佛,具足这种智慧,得到十方诸佛的赞叹,赞叹他功德不尽。为什么?他一定能成佛,佛功德无尽故。
【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
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赞叹的有功德,毁谤的那就有罪了,所获的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所以因这个缘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谤毁是自己害自己,也害他人,断绝三宝种。假使一切众生依此法而能得到涅槃,因为你谤毁毁灭这个法,一切众生就不得度了。一切菩萨也因为修行真如三昧,入佛智故。
【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求修学。】
咱们都是未来的菩萨,成得这种清净的信心。什么叫清净信心?信真如,信自己的清净本心。所以大乘起信论是四信,不是信三宝,要信自己。所以一切众生应当学习此法。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分总持说,回向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
到这里就讲完了。这后头马鸣菩萨有个回向,“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分总持说,回向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把这起信论最后结论了。这是称性的功德,性遍故,功德也无量。但是这个功德还归于法性。就是所说的都是事,言说、文字,能够依着言说、文字回归你的真如实体,就是回事向理。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说的,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法就是一切法,界是生长之义,什么东西生长呢?就是心。心生万法,万法唯心。万法从心起,万法还归于心,这样能够普利于众生。
现在我们讲圆满了,大家回向一下。谢谢大家,祝你们都能够证入真如,深信真如。好了,我们回向吧!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5-9-21 18:15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