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明贤法师:三传佛教僧俗均需遵守随方而制的“随方毗尼”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5-1-24 17:51     标题: 明贤法师:三传佛教僧俗均需遵守随方而制的“随方毗尼”

将“界别”拿到现在的生活中,应该如何来了解呢?

  释迦牟尼佛快要圆寂时,身边最主要的一位弟子是阿难尊者。他是侍者,所以天天与佛同住同行。迦叶尊者因为苦行,在深山里,很久才得到释迦牟尼佛要过世的消息。其实,释迦牟尼佛透漏出来这个消息已经一个多月了。

  迦叶尊者得到消息就往这边赶,可还是没赶上。最后,佛快要进入金棺的时候,阿难尊者受大众的委托,来问佛一些问题。其中有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大家都反复地强调“这个问题你一定得问,你不要再哭了”。

  是什么问题呢?就是佛圆寂后,“杂碎戒”该怎么办。佛世时有很多微细戒,比如说有许多话在这个地方可以说,在那个地方不能说,在另一个地方又可以说,类似这样的小事,大家也拿着去问佛。佛在世时可以开导,该说不该说大家心里就都有数了,但佛圆寂后,这些杂碎戒该怎么办?各地方的条件、风俗、语言、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为这些原因而带来的“地方性规定”,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阿难尊者哭得很晕的时候,佛做了一个决定:“杂碎戒、小小戒可以开缘。”但阿难尊者没有听清楚这句话,所以在后来大乘佛教结集时,问及关于杂碎戒、小小戒可以开缘这一部分,阿难尊者说:“佛当时是怎么说的,我也没听清,所以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在南传佛教的典籍中,于后来结集时有些地方就补录进去了。

  这个“小小戒可以开缘”的“小小戒”到底指的是什么?从当时询问小小戒的缘起来说,它所指的应该是“区域性的小戒条”,称为“杂碎戒”。

  这个开缘,从佛的本怀,包括龙树菩萨后来对这件事的诠释来说,目的是为使人“依地域文化特性设立世俗谛”,而“安住在无我的清净性中”。需要依随这种地域文化的特性,因为地域的特性是不同的,印度有印度的特性、藏地有藏地的特性、汉地有汉地的特性、缅甸有缅甸的特性……依据地域的特性,安立世俗谛,安住在无我清净性中,使持戒这件事产生无量功德。因为了解并顺应了文化特性,持戒才能是有收益、有增长的。这种地域文化的特性,到现在为止,没有考察过佛教的人就不知道。

  比如说,瑜伽菩萨戒传入藏地以后,藏传佛教有吃肉这个情况,那就是在藏地开缘的杂碎戒。关于肉食,汉地没有像在藏地一样开缘,而汉地的杂碎戒是依汉地文化特性来制定的。印度原始的具足戒中,当时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也食用过肉食,他们会食用三净肉。如果真的是有动物的遗体,并且有人考虑这些遗体比较有营养、能供养佛的弟子,佛的弟子会接受,当时佛也不反对。

  但这样一个具足戒,并非佛教戒律的全体,而是为了断除人心续中大致相应于表层烦恼的一部分戒律。还有断除深层习气的戒律,与此相关的就是菩萨戒。

  菩萨戒的要求就严格了,传到汉地和藏地的菩萨戒有所不同:传到藏地的是瑜伽菩萨戒;在汉地广泛应用的是《梵网经》的菩萨戒,所谓“十重四十八轻戒”。在《梵网经》中严格规定:“食肉断大慈悲佛性种子。”食肉是不能再进入菩提道的。

  为什么翻译经书的祖师会选择将《瑜伽菩萨戒》翻译到藏地,而将《梵网经》的菩萨戒翻译到汉地呢?

  其实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开始时,有一部分学习唯识的译师将瑜伽菩萨戒翻译到汉地,包括玄奘大师也曾经补译过,但后来没有流行。汉传佛教后来所遵循的戒法都是《梵网经》的菩萨戒,瑜伽菩萨戒实际的传承已经断裂了。而藏地根本没有《梵网经》这一部分的菩萨戒,只有瑜伽菩萨戒,而瑜伽菩萨戒里对吃肉这个问题是给予开缘的,因为地域原因,食三净肉不算犯戒,这就形成了天生地域性的小小戒。

  南传佛教的区域根本就没有菩萨戒,只有具足戒。南传佛教区域在吃肉这个问题上,食三净肉是全社会都不反对的。但南传的具足戒里,有另外一条关于吃饭的戒律,就是严格要求过午不食,受持十戒的居士也要求过午不食。这个要求非常严格,只要日过中天就一定不能吃了,谁再吃谁就是犯戒,甚至可以为此发动战争。

  南传佛教国家的某些战争,就有因为这条戒律而起的。当时,有位太子出家修行(因为人人都要出家,太子也出家修行),三年之后不回去了,不还俗了,在寺院中成为很主要的长老。太子僧坚持“过午不食”的“午”时要定在某个时候,而另外一个人认为应该延后一个小时,因为时区的不同而灵活考虑。

  最后,两人发现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不了了——你那些佛理不与我的佛理融合,那我就要考虑用什么方式来解决了。他们都有实权,太子在当时的朝廷依然享有着国师以上级别的待遇。在南传佛教国家的历史上,多次战争都与持戒的问题有关,我们事后可以去查一下相关史料。

  在他们的社会中,这些戒律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是:如果谁,尤其是出家人,要是过了中午在我们的地段上吃饭,哪怕是位居士也要上去将你的僧衣剥下来,你就算不上僧!

  这就是“小小戒”。在当机的区域氛围中,就不仅是“小小戒”的问题了,这就是区域性戒律的特定因缘。这种制定,随着佛当年的一句阿难尊者没听清楚的“开缘”,到现在为止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徵的佛教持戒传承。

  南传佛教的国家,哪怕是从藏地、汉地去的僧人,都须遵守“过午不食”,你不能做得连居士都不如。

  对于汉地来说,“吃素”就是个大问题了。汉地僧人吃素极其严格,哪怕南传佛教国家的那些大长老,来汉地之前,接待的法师都要提前和他们打招呼:“我们这里的区域戒、随方毗尼(随着地方制定的毗尼)比你们多一条,就是:过了中午可以吃饭,但不能吃肉。”

  即便有禅定、有果位的长老,也必须知道,到汉地去肯定不可以吃肉(居士们偷偷买,那当然是做坏事)。遭遇荤食时,不要吃,就在房间里打坐吧!毕竟是在汉地嘛!这个戒同样适用于从其他各方来到汉地的僧人,即便日本、韩国来的也一样。如果在这里吃肉,会有居士有意见了:“连我们都不吃,你们还吃肉?”

  这就是当时佛对随方毗尼的一个开缘。这个开缘同时也是一种限制,可以说既是开戒也是制戒(就是随着方位特性,这样制定下来)。看刚才用的“界别”这个词,因为区域的原因,对持戒这件事应该产生分别、分辨的能力,时间上的、区域上的、场合上的、自己心理认识程度上的分辨能力,我们都应该有。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