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明如居士:换一种心态看待痛苦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2-6 18:26     标题: 明如居士:换一种心态看待痛苦

凡夫遇到不如意的对境,自然就会生起嗔心。嗔心细微时,往往表现为不高兴或文雅地抱怨;嗔心再严重一点,文雅地抱怨就会演变为喋喋不休地抱怨和指责;嗔心较大时,抱怨就会演变为怒骂甚或大打出手。所以,抱怨在本质上是细微的嗔心,如果一个人能止息抱怨这样的细微嗔心,自然就可以止息较大的嗔心。

当嗔心生起时,不管是大的还是细微的,内心立即就会体验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入行论·安忍品》中说:“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心处在不满与嗔恨之中,那么这个人的心就得不到安详和宁静,喜悦和快乐也难以在内心生起,内心烦躁,甚至晚上都难以入眠。

一个喜爱抱怨和嗔怒的人,不仅自己会痛苦,还会常常伤及周围的亲人。什么人如果染上了喜爱抱怨和发火的毛病,此人这一生注定会遭亲人怨恨甚至遗弃。即便此人曾经百般饶益过那些亲友,也不能幸免被厌恶和远离的命运。如《入行论·安忍品》中说:“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所以,爱抱怨、爱发火,绝对不是一个小毛病,是会摧毁自己和他人一生幸福的恶魔。因此,我们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让自己不生气、不发火、不抱怨。

引发凡夫生气、发火、抱怨的对境无量无边,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生活中自己不得不面对的种种不悦意的对境,诸如天气炎热或寒冷、自己生病、不得不生产劳作等等;二是对自己和自己所喜爱的人直接作危害的对境;三是自己所厌恶或嫉妒的人获得了安乐。

这里先谈谈如何面对会引发抱怨的第一种对境。《菩萨地》中将一个修行人生活中所不得不面对的种种不悦意的对境分为八类:

第一类是由生存所依的物质资料的粗劣所造成的痛苦。例如,衣服、饮食、坐具、卧具、房屋、环境、天气等比较粗劣、不如意,面对这些对境,凡夫往往会心生抱怨与恼怒。

第二类是精神所依的衰败所造成的痛苦,例如失败、默默无闻、他人嘲笑、失去、生病、衰老、死亡、亲人离别等,面对这些对境,凡夫也会心生抱怨与忧恼。

第三类是行走坐卧所造成的劳累和痛苦。是人就要行走坐卧,不修行的人为了劳作,行走坐卧会产生相应的痛苦;而修行人打坐、跑香、行脚等,也需要忍受身体的痛苦。

第四类是为了生存而劳作所导致的痛苦。人生在世就需要通过工作养家糊口,在家人需要上班、经商、学习、烧火做饭等,出家人也需要置办衣钵、营造修行住处等。

第五类是修行人从事供养三宝、承侍师长、讽诵经典、修习禅定等法行时需要忍受身体上的痛苦与劳累。

第六类是修行人受持摄善法戒而勤修善法时需要忍受的劳累和痛苦。例如,放生时忍受烈日暴晒、救济灾民时需要深入灾区等。

第七类是修行人受持饶益有情戒而利益众生时需要忍受的劳累和痛苦。例如,带病宣说佛法等。第八类是出家修行人远离世间享受,以头陀行而活命需要忍受的种种痛苦。

这八类需要安忍的痛苦之境,前面四种几乎概括了所有世人需要忍受的所有苦境,而后面四种则是修行人需要忍受的苦境。前四种苦境,一旦降临在凡夫面前,他们往往就会莫名其妙地找一个对境来抱怨、指责;对于后四种苦境,降临在修行人面前时,如果没有正知正念,也会像凡夫一样,任运生起抱怨。

凡夫面对这些苦境时,之所以埋怨并生起痛苦,主要是由于内心有三重障碍:一是不接受这些对境;二是心里认为这些对境于己有害;三是惧怕自己无力承受。

如何去除第一重心理障碍呢?我们知道,当这些苦境出现时,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有办法去除,二是无办法去除。若有办法去除,就不必要不欢喜,而应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若已无法去除,即便不欢喜、不接受也没有任何利益。如《入行论·安忍品》中说:“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抱怨、不接受,不但没有利益,而且还有损害——也即使得自己越来越娇气、脆弱,忍耐力越来越差,最后连小苦都无法承受;相反,若能坚强而不脆弱,忍耐力就会越来越大,最后连大苦都能忍受。所以,我们应当对治内心脆弱、惧怕苦境的心态,让心变得坚强。在此世间遍布各种痛苦,如果任凭自己内心脆弱、惧怕,就会渐渐成为“胆小鬼”,最后一丁点痛苦也会让自己内心产生极大痛苦。如《入行论·安忍品》中又说:“蛇及蚊虻噬,饥渴等苦受,乃至疥疮等,岂非见惯耶?故于寒暑风,病缚捶打等,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

如何去除第二重心理障碍呢?一味地认为苦境对自己有害,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观点与想法。其实古今中外的智者一致认为,苦境对成熟我们的心智与人格具有巨大的帮助,我们应该用感恩与难得之心来对待。世间人也说:“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谢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入行论·安忍品》中也说:“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没有苦境的磨练,我们无法从幼稚与怯懦中出离,也无法从轮回中出离。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都源于出离;出离实际上意味着超越与升华。又说:“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也即苦境有很多功德:一是因亲自感受痛苦而生真切的厌离心,因厌离而超越;二是让我们认清自我,去除骄慢心;三是因自己亲自感受痛苦故,更容易对生死轮回中受苦的众生生起悲悯心;四是对自己身上会导致痛苦的恶习生起羞耻心以及勇猛的改过心;五是使自己更加乐于行持善法。

如何去除第三重心理障碍呢?其实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承受痛苦的能力也是这样,一开始渐渐学会承受小苦,最后连大苦降临也不觉得什么了,所以没有必要惧怕自己无力承受苦境。《入行论·安忍品》中说:“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经过串习之后不易成办的事必定是没有的,也即只要串习没有不成功的;逐渐串习安忍小苦,最后大苦也能安忍了。所以,如果内心披上了安忍的铠甲,不再惧怕痛苦,用接受、欢喜、难得、无畏之心面对种种困境,我们面对痛苦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大。

实际上,事情本身并不会伤害我们,真正伤害我们的是我们看待事情的心态。对我们通常认为的苦境,心态一转,痛苦就会烟消云散。“不接受、忧恼、认为对自己有害、惧怕自己无力承受”的心态,只会让自己的心变得越来越脆弱,痛苦越来越多。其实,并非是外境上的痛苦真的越来越多了,而是自己的心比原来脆弱了,不能接受的东西就变多了。

凡是一颗心不能接受的对境,都会对这颗心形成逼迫,让这颗心感受痛苦。改变心态,让心变得更加接纳、包容、更有柔性,心就再也感受不到痛苦了。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