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道在于朴实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22 15:58     标题: 大道在于朴实


刚学佛时,听了别人说学佛最好,佛法难闻。我们听了,也感觉到自己很神圣,自己有福报听闻佛法。但佛法是神圣,不代表我们神圣。那我们还是凡夫,不能把自己想的太好。如果一学佛,就常常用佛法来批判他人,说没有学佛的人业障重,这一点很不好。

以前祖师说,没有学禅前,觉得禅很高贵,像黄金,直到真正懂了禅以后,才明白,禅就是屎尿。说禅是屎尿,不是说禅不值钱,像屎尿一样。而是说,真正的禅,应该是朴实的。就像修道一样,修道人的行为,心态应该是朴实的,而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真正的道,是很朴实的,也是每个人能做的。禅宗祖师说,你要去做任何事情,尤其是不起眼的事情。这就是让生活更加朴实。越朴实,就越接近生活的真相。这次到云居山,云居山有个赵州关,门口有一副对联:进此门不许七颠八倒,入此关管他五眼六通。很多人一学佛,就追求神通,追求见到佛,或者追求成佛,追求开悟,这些都是七颠八倒。佛有五眼六通,你也不管他的五眼六通了,为什么?道在朴实。

以前有个人修行,他有了功夫,就是大热天,在太阳底下打坐,还穿着棉袄,但身上竟然不出汗。大家都觉得他有功夫,是成就了。就像我们现在看到有些人,说自己有神通,或者表演一下神通,大家都觉得他是圣人一样。但禅宗祖师就骂了:这个叫显异惑众。修行人是朴实的。

佛教中常有讲到感应,神通。但这类感应,偶尔谈一谈,增加不信佛的人信心,是可以的。但如果信佛很久了,还执着在感应上,这个就有问题了。有的人,就执着梦中要见到佛,或者执着于拍照时,能拍到佛光,或者执着于天空出现彩虹。这些执着,都是七颠八倒。人对佛法的信心,是对真理的信心,你觉得佛讲的是对的,你按照佛说的来做,来奉献自己。是对真理的信心,不是说拍到了佛光,就有了信心。

修行到最后,往往很朴实。所以禅宗祖师说,平常心做事,本份事待人。做事时,都以平常心去做,不要求感应,不要求功德。像我们今年发起供米供僧供海清,累计达到20多万。要说功德,都要归于全国各地的护法居士。但我们从来不说,你布施了,你就得到多少功德。甚至许多师兄,都要求不要上名字。后来也就不登名字出来。我想,作为佛弟子,报答三宝恩,为三宝奉献一点绵薄之力,这就是我们的本分事。如果还停留在我布施多少,菩萨就要给我多少回报。那个心,就没有功德了。而往往以平常心来做本分事,这个心态就容易入道。

学佛的人,目标不要定的太高,太高了,就成为空口号。那就朴实一点,每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去追求神异。你念佛见到佛,又能怎么样?成佛后,还要度众生,到了极乐世界,还要回来的。返回娑婆度群迷。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

不要把学佛想的非常尊贵。太尊贵了,就很难长久。那要怎么样,要把学佛想的很朴实。把诵经,念佛,当成像吃饭一样普通。那学佛就能长久。不要把自己想的功德很大。唐朝时,僧法达见到六祖,礼拜时,头不着地。六祖说,你心中有东西梗着。法达说,念了法华经三千部。原来是法达认为自己念经三千部,功德很大了。你看功德太大了,也会把自己梗着。所以做了多少善事,都要当做本分事想。不然就梗着了,梗着就有痛苦。执着自己做的善事,也是一种痛苦。这就是禅宗讲的,你要放下。


人似乎都喜欢听好话,我也是。比如说人家说,你学佛,念经,做义工,功德很大啊。我听了,也很高兴。要是人家说我,你根本没有资格学佛。那我听了,就不高兴。虽然不高兴。但我感觉,人要有自觉的能力。有时候,还要感谢批评你的人。佛就是觉悟,批评一下,才能觉悟。

这次有到云居山,云居山是虚云老和尚兴旺的道场,老和尚也在云居山圆寂。一到云居山,进客堂,就被呵斥。因为我规矩不对。知客师批评我后,又批评了一个小沙弥。知客师说:云居山是讲规矩的,来寺院,不是来玩,是来培福修慧的。我听了,就特别感动。被骂的挺清凉的。

修道人,不能只听好话。听多了,就容易退转了。修行,无论修什么法门,净土,禅宗,密宗都好,但首先要有基础。什么基础呢,就是健全的心态和人格,这个是修行的基础。要是听不得坏话,人格也是不够健全。

现在有个误区,就是把修行看的很容易。比如说有人看到净土法门,有的老太婆,她不识字,辛苦了一辈子,临终念佛就往生了。我们就会觉得,哦,老太婆不识字都往生,我识字又念经拜佛,没有不往生的道理。这个想法,就是常把经书容易看。那些老太婆,虽然不识字,但能往生的,一般都是人格很健全的。我们不要看到人家不识字,只念佛,就以为此法只简单。好像我们看人吃饼,他吃了七个,我们只看到他吃最后一个就饱了,就以为一个饼就能饱了。只看到片面。很多时候,我们不要想着要修行,要闭关,要往生。先想着怎么样把人格健全起来。

人格健全,首先内心要光明起来。内心有阴暗,那就有地狱。人格健全的人,福报就会跟上,那慢慢的,自然有成佛的一天。不要想着,我捡到了便宜,找到修行的一条捷径。修行哪有捷径可走呢。当然祖师会说,这是一条捷径,那只是增加你的信心而已。

人的人格健全后,再去做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这样子的人,不求入道,往往容易入道。楞严经中记载,有个持地菩萨,他看到地上很多坎坷,车马过去很困难,就发心把地上给填平,看到老人或者挑担子的,他还会去挑一程。他心地很朴实。后来感应的一尊佛,跟他说,心平则大地平。他一听,就开悟了。这个开悟,是要有福德为基础。现在你我也知道,心平大地平,那为什么没有开悟。因为人格还不够健全,我们还发不起那个为众生做牛做马的心。

修行人,要讲话时,都是很小心翼翼。千万不能把祖师大德开悟后的话拿来用。禅宗发展到后来,大家都注重嘴皮功夫了,变成口头禅,那禅宗也就衰败了。不讲修持,不讲人格健全,就讲开悟后的话,这个是很危险的。古人说的,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行持上一定要很谨慎。

修行不要于你懂得多少,听了多少经,而在于我们把佛经拿来实践了多少。你要把佛经的真理,给兑现出来,这个才是修行的目的。这个过程,也是人格健全的过程。佛法不是知识,他是一种生命体验。而每一种生命体验,只要是善的,都值得我们去尊重。这样子,我们佛弟子心量才会打开,不会只局限在自己的真理部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22 16:06


学佛的人,一般都不要急着放下,而是应该提起来。当你提起来时,自然能放下。修道人为什么会放下名利,放下对物质的享受,其实是他们提起来了道。他们找到了比名利,比物质更好的东西,你不用劝,他就放下了。

我们看到修行人,很洒脱,对是非不执着,对世人放不下的钱财不执著。以为他们都没有贪心了。其实修道人的贪心,是最重,最大的。大到你都看不见。老子道德经讲的,大音若希,大象无形。声音太大了,人都听不到,就像宇宙中,有各种声音,当然也有佛讲法的声音,但声音太大了,人的父母所生之耳,就听不到了。就是形象太大了,大到你看不清,有眼不见毗卢身。那修道人的欲望,也是一样的,大到你看不到,就以为他没有欲望了。

真的修行人,一定是大贪之人。你看悉达多,他要是普通的,他可以做转轮圣王。但他不要,他要做万世之王,做法王。你看他的贪心之大。一般人,只要吃饱喝足,物质享受就满足了,但修道人不一样,他的欲望太大了。古来皇帝都想成仙,因为皇帝他福报大,他欲望就特别大,皇帝也当得无聊,只好想成仙,想长生不老。

你想要放下,首先要提起来。你觉得米饭好吃时,你自然放下了泡面。但一般人很痛苦,他没有米饭,他只能吃泡面,你现在要他放下泡面,等于就是要了他的命。佛教讲的,人的食,不仅是嘴巴的食,意识也是一种食,有的人靠着追求名利而活,他心中只有名利,他觉得活着就是为了名利,你让他放下名利,他觉得活着又有什么意义。那什么时候能放下名利,就是他找到了把名利更重要的东西时,他就放下了。

证道歌讲的,穷释子,口称贫,实则身贫道不贫。他为什么会甘于物质的贫乏,是因为他找到了道。他觉得道最重要。很多人一学佛,就想着放下,是不对的。真的能放下时,一定是提起时。像我觉得福报最重要,和众生结缘最重要,这就是道,我提起了道,就放下了物质享受。对吃和住,都很节约。

学佛的人,都是提起来的人,像虚云老和尚,他提起了要修行的心,所以他就舍家辞亲,然后去闭关,他要提起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修道成就,所以他就放下物质的享受。老和尚一辈子,穿衣服,真的是百衲衣。我们一边追求物质享受,一边想着成佛。其实我们没有真正把成佛的心提来了,所以我们也放不下物质享受。

佛教认为,人不仅要吃饭,而且要吃意识。我们把精神比作粮食,太有道理了。修道人他对道的一种信心,其实也是一种精神粮食。普通人就以名利为粮食,那修道人以道为粮食。要放下名利,首先要提起道来。这就是道的尊贵。

要学佛的人,他追求名利,用的是一百斤的力量,就是心力,那他学佛时,他也会用一百斤的力量。要是追求世俗时,只有十斤的力量,你要是学佛,也只有十斤,那肯定成不了佛。学佛要有大丈夫的心力,就是这样子。那对世俗贪心越重的人,他心力就越强,等他把心力转移到修道时,他的成就也就越快。能有拿起屠刀的勇气的人,放下屠刀时,往往成就比较快。

那世间人有一种人,成就最慢的,就是心力不足的人,感觉过世俗生活很没劲,然后去学佛,也学佛也觉得没劲。然后靠着佛法来逃避,说自己不执著,放下了,看破了。这样子成就是最慢的。学佛的人,先有下地狱的心力,不会畏畏缩缩,那他成佛也比较快。地藏菩萨就是敢于下地狱,所以他成佛很快。

很多出家人,这辈子做出家人,而且发愿生生世世做出家人,做的无怨无悔。我想,就是他们有了修道的生命体验,以及所带来的法喜。他们找到了最快乐的东西,那其他世俗的,自然就放下了。世俗人所以放不下,因为他还没有找到。等他找到时,他也自然就放下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