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释迦牟尼怎么出现的?我们想佛,佛为什么不现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9 13:25     标题: 释迦牟尼怎么出现的?我们想佛,佛为什么不现

那个地方人希望见佛,他就现佛身而为说法。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当时到这个地球上来示现。那个时候印度人,印度人知道有佛、有菩萨,这些念念都想佛菩萨能出现教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出现了。


  释迦牟尼怎么出现的?现在我们这个搞清楚了,“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因为法身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常寂光。常寂光不生不灭,没有任何变化,没有生灭的现象,它就在我们面前,所以众生心想他就现。

  那我们想佛,佛为什么不现?我们的心不清净。佛是现了,我们没看见;我们想菩萨,菩萨也现了。所以清净心重要,只要有几分清净心就看到了。想看六道,六道的现象全让你看到,统统在面前。哪一法能离开常寂光?没有的。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离开常寂光它会存在,没这个道理。常寂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常寂光太大太大了,无法想象,所以叫“不可思议”。不可思,你没办法想;不可议,“议”是言说,你说不出来,它没有边际,中国人讲“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话怎么他说得出来,这是佛的境界。菩萨是八地以上,八地以下说不出来。

  所以中国,咱们老祖宗古圣先贤,里面有没有佛菩萨来示现的?我们从理上讲决定讲得通,是佛菩萨来示现的。中国人喜欢圣人,那就应以圣贤身而得度者,即现圣贤而为说法,他们讲的相同。《大学》里面的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说什么?自性,是“明明德”。以前李老师给我们讲,“明德”就行了,为什么还有个“‘明’明德”?“明明德”说明这个德不明了,迷了,明德就是自性,佛陀的教育、圣贤的教育,就要恢复这个“明”。所以“明德”是个名词,第一个“明”是动词,“明德”是体,是自性的本体。“亲民”是作用,“亲民”什么意思?“亲民”就是慈悲,爱心,自性里头第一德就是“爱心”,佛家讲“大慈大悲”,中国人讲“仁慈”。

  所有宗教里面讲“爱”,“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真主爱世人”,那个“爱”就是“亲民”,对一切众生平等的大慈大悲,没有分别的。

  后面“止于至善”,那个是智慧慈悲的大圆满。“明明德”就是智慧,“明德”是本体、是自性,“明明德”是智慧,智慧、慈悲。那个“止于至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和”,和平,这是“至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整个宇宙的和谐。

  佛法里面讲“六和”,“六和”是“至善”,“止于至善”,家和万事兴。大乘佛法带来的整个宇宙的和睦,这个是佛陀教育最高的理念,佛弟子觉悟了,要把这桩事情完成,“止于至善”;自己三轮体空是“止于至善”,对待一切众生,让他离究竟苦,得究竟乐,是“止于至善”,度众生才到圆满。离究竟苦,究竟苦是六道轮回,你要帮助他离开六道轮回,他就离苦了;你帮助他往生到极乐世界了,他得究竟乐,所以,阿弥陀佛被一切诸佛称赞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不是没有道理。

  没有阿弥陀佛,我们一筹莫展,别说我们感到困难,诸佛如来都感到困难,怎么办?幸亏诸佛如来当中法藏比丘真的觉悟了,真发这个大愿,圆满成就了“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怎么来的?合情合理,现在人讲合乎逻辑,他是到一切诸佛刹土里面考察得来的,不是老师教他的,也不是自己胡思乱想的,实际上去考察,取人之长、舍人之短,成就了极乐世界。

  菩萨得无量辩才,辩才也属于德能,统统是自性里头具足的,既然见性了,“性”是一切法的本体,一切法由自性生。

   所以,见性之人,对于一切法没有不明了的道理,不需要学自然开悟了,人不问,不知道;一问全知道了,没有障碍,这个是事实。可是今天我们给别人讲,人家不相信:哪有不学就会的?!天下没有这种人,天下有,不多,你没见过。

  在佛门里面头一个给我们表演的,释迦牟尼佛。我们在经典上看到释迦佛十九岁,放弃王位继承权,放弃宫廷荣华富贵的生活,他出家去了,他去当苦行僧去了。这个表演,大乘讲的二障,第一个烦恼障,他放下烦恼障。他代表的是社会大众里头数量最多的知识分子,广学多闻,他去参学。印度是宗教之国,是哲学的王国,在那个时代,智慧、宗教,印度是世界第一,他哪一家都去学过,学了十二年,不能解决问题,把它放下了。这个放下什么?所知障,二障放下了。放下所知障,到毕钵罗树下去打坐,去入定,在定中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开悟了。开悟之后,他就教学,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今天结集成为经藏,流通在中国少部分。因为那个时候,贝叶经厚,分量太大,交通工具没有,驮不动,传到中国来的不多,玄奘大师传的是最多的,有个马队替他来背经书,还是精挑细选,大概带了一千多卷回来,不容易!

  这些经典佛从哪学来的?一个都没有,无论是大部经、小部经、论典、戒律,都是从他说出来的,没人教他,说法自在。这个榜样我们要记住,为什么?智慧、德能包括辩才,都是自性里头本有的。所以佛法的教学是启发自性,把自性东西找出来,用不完,自性外头没有。

  自性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清净是小乘,平等是大乘,那个觉就是智慧。小乘开小智慧,大乘开大智慧,佛陀教育的目的就是开悟。

  中国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着重在“自见”。是不是老师教你?老师不必要教你,老师干什么?老师就是督促你,一遍一遍读,读到最后意思明白了,你讲给老师听,老师点头,对,这就毕业了。你所见到的跟老师所见到的,是一不是二,没错,心愈清净,见得愈透彻,见得愈广愈深。老师是学生的好榜样,学生读书,老师也在读书。

  读书是修什么?修定,所以不能求解意思,一求解的意思,定没有了。定生慧,不是胡思乱想生智慧,那生不了智慧的。

  这种方法佛门有,大乘有,中国老祖宗有,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老祖宗一接触都欢喜,为什么?理念相同。“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入定,方法?“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千遍不开悟,两千遍;两千遍不开悟,三千遍,定了就开悟了。小定小悟;大定大悟;彻底开悟了,那是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全知道了,不但你这一部经,一切经全通了,任何典籍学过没有学过的、念过没有念过的,全懂,一点障碍都没有。你看释迦牟尼佛在世,每天多少人向他请教,他给人解答,全没学过,这个我们要知道,统统从自性流出来,妙极了

  释迦牟尼佛成佛,也是念阿弥陀佛成佛的,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的,这是最稳当,最可靠的一个法门,所以可以成等正觉,都没有障碍,那其他的当然更没有障碍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19 14:41


(一)

1 佛法的修学,同学们特别要注意,佛法叫“内学”。内是什么意思?内是观察自己。观察自己,你才能成就。

2 要观察自己,决不能够观察外面;你要去观察外面,在佛法讲,你是外道,学佛学成外道了。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

3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他怎么成就?“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世间是外,最重要的是返照自己,这才能成就。

4 外面是一面镜子,镜子是照自己的,不是照别人的,这里头含义很深,丝毫都不能错。古往今来的修行人多,成就的人不多,什么原因?向内照就成就了,向外照就错误了。


(二)

1 《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菩萨讲他自己怎么修行证果的?他用的是耳根,“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你想想看这味道。

2 他耳朵不向外面去溜,接触外面的声音,往里头回光返照,人家用这种功夫证得等觉的果位;我们凡夫的毛病是:眼往外面色相溜,耳往一些音声上溜,都是对外,不懂得回头。

3 菩萨们厉害,他见色,见了之后,他能回光返照,一返照就见到“色”性;耳一回头,就见到“闻”性。那个性是“自性”,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

4 所以回头就见到,不回头你就着相了。“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相,叫六尘,你着了六尘的相;回过头来,你就见到六尘的性——佛门所讲的“明心见性”,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三)

1 着相,决定起妄想分别执着;见性,妄想分别执着就没有了。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大乘法用的方法巧妙,不但能断烦恼,它能够快速地断烦恼。我们学佛要在这些地方下功夫。

2 所以真正修行人在哪里修行?佛经上常常讲的道场。道场我讲得很多,一切时一切处只要你会用功就是道场。道场不是建筑很庄严的佛殿,不是!

3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一切建筑,石窟里头、大树之下、草原之上,佛在那里一坐,大众围绕,就讲经说法,那就是道场。所以要懂得“道场”两个字真正的意义。

4 《维摩经》上,维摩居士讲,“直心是道场”,说得多么简单、多么究竟。换句话说,你起心动念与法性相应、与性德相应就是道场;如果与法性、与性德不相应,就是坐在寺院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塑像面前也不是道场。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