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君子无忧》读后感无私无我 才会快乐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4:31     标题: 《君子无忧》读后感无私无我 才会快乐


古代的仁人君子为什么能够做到「无一日之忧」呢?难道他们没有生老病苦,没有学业、事业和家庭的烦恼吗?从文中可以看出君子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有个前提,先要做个「修行」人,修养自己德行的人。

我们都听过「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君子不是无忧,而是不为自己忧。或者说志在天下,无私无我,所以无忧。

所谓学贵立志,志在有恒。因为明白自己所追求的境界,定下目标,矢志不移,所以能够在修学的过程中,沿着目标努力精进,虽未达到,但也是心中有定,正如《大学》所说:「知止而后有定」。能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就是达到了所求的境界后,能够用自己的所得利益自己,也利益自己身边的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试想,一个人把国家、民族的未来,时时放在心上,抱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气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为天下而忧,提起的是一份责任,这种「忧」其实也是一种「乐」,一种找到人生目标而终生不移、不悔的君子之「乐」,所以孔夫子说「君子无忧」。

栖身的房子破了,堪「忧」;被罢官了也堪「忧」。试想,当我们的房子在秋风中破了,我们还能想到其他饥寒的人吗?还能够写出来传颂后世的诗歌吗?当我们被领导重用时,能够忠心为国,可是我们被贬谪戍边时还有忠君报国的心境吗?


我们都知道唐代诗圣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自己的家里面是那样的穷困潦倒,他心中想到的是什么呢?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让所有人都住上。由自己的处境想到和自己一样的人,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是何等仁厚的胸怀。所以君子不是「无忧」,是有忧而能够做到「不忧」,因为他心中无我,不把自己的苦难放在心上,始终想到的是别人。

再比如说范仲淹,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见,不论何种处境,他仍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情怀都是君子之志。看似进退都「忧」,实则进退都「乐」,因为始终都想到的是别人,甚至国家民族,「是以有终身之乐」。所以,「忧」「乐」是人的一种心境而已。

小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一定会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甚至呼天抢地都有可能……所以这就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论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归根结底是因为患得患失。

《中庸》里说:「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既不抱怨说上天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没有人了解我,君子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君子不仅不会抱怨、呼天抢地,甚至还会「反求诸己」,更加修养自己的德行。所以君子这种坦荡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

那么君子与小人如何界定呢?在我们儒家的很多经典里,尤其是《论语》中找到答案。那就是君子不去过多的要求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修养内心,这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克己复礼」,其实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今天常说做人要厚道,是讲要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这种源自内心的厚道,是一种宽恕仁厚的品格。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就是君子,所谓「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关于学习的论述中,孔老夫子认为学习者有两个目的,一种是为君子学,一种是为小人学,所以在学习的问题上也有君子与小人之分。

孔老夫子也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之学者为己,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和他人。「为人之学」,就是学了一点知识和技能以后,把它当工具,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所以孔老夫子曾经直截了当跟他的学生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教诲弟子们所学的一切,要重在修养自己的德性。所以君子不会有那样起起伏伏的欢喜或者沮丧,君子永远着眼于当下,做一个完善自己内心的人。只有时时内求、内观自省,才会不断提升自己,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体会修学的乐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现在我们来体会一下《论语》一书中有关「乐」的字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人生一乐;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三句说的是安贫乐道的人生之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志学求道,自得其乐……

所有这些,都是指的君子之「乐」,是君子在修道立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性德之「乐」。

君子之「乐」并不难,做好自己的事,先做一个如法善良的好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基本界定,也就是说君子的基础,首先是一个善良的人,然后是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样,自己过的日子怎么样,那么这个人很难成为真正的君子,君子应该是胸怀天下的。这份担当,就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在发达的时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个人在穷途末路困窘不堪的时候,也决不放弃个人修养,这就是君子了。一个君子只有在困境中不断完善、磨砺自己,真正提升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

夫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这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想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在牵挂的就是自己的道德;而小人每天就惦记自家的房子,他不会想到大庇天下寒士,每天都在算计着自己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在小私、小我里面打转,所以是小人。所谓「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自私自利的人,「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而没有一天是快乐的。

孟夫子说「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如果大家都是「小人」心,我们的社会发展就不堪设想了。

所以君子是明了人生真谛的人,「乐」在道中。古人云:「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们于学业、事业、家业、道业中都会坚守自己的节操。

「社会国家者,互助之体也」。我们修养自己,不仅自己「无忧」,有「终身之乐」,还会利国利民利家,何乐而不为?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19:42

为什么学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智慧财产,不仅能带给人类心灵的安和,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我们作为一位中国人而自豪,要真是不糊涂,不迷惑颠倒,就要认真、冷静、仔细的想一想,你家财万贯,再有钱,不就是一日三餐吗?吃多了还得病!广厦千间,房子好几间,装修的再豪华,也不就是夜眠六尺吗?知足者常乐!

做人应该深思的是:给儿女子孙留下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财富?怎样才算贫穷?让后代们怎样获得幸福美满?
家长的想法,起心动念,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吃、喝、玩、乐、享福,现在的人,不用教,一看一学就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必须提升自己的道德行为,做好样子,带好头。你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事,孩子都看到、学到了。如是因,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因果报应。
古人云:德不配位、厚德载物。遗子黄金满盈,不如教子一经。《三字经》云:人不学,不知义。犬守夜,鸡司晨。苟不教,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儿学,壮而行。古圣先贤、佛陀的教导,字字句句都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无价之宝。是我们把老祖宗的教诲忘了,不认、不要、都扔掉了,也不学习了,所以现在zai 难、灾祸、疾病,各种各样凶祸都来了。
为什么提倡人人都要学习,落实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儒、释、道三个正法?有人问:学习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处?好处说不尽,用四个字:趋吉避凶。趋就是趋向吉祥、如意。避就是避开灾、祸、凶。我们的老祖宗非常伟大,对子孙后代无条件的慈爱,怜愍我们一切众生,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的家庭、大人、小孩怎样做才能慢慢靠近吉祥、平安、幸福。真诚的劝告我们怎样做才能避凶。国家、单位、家庭,人一生有什么灾祸,教你能够怎么远离等等。是我们子子孙孙的指路明灯。好比一张地图,条条大道通北京,走哪条路,由你自己选择!

我们儿女子孙后代只要每日勤奋好学,认真努力学习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儒、释、道三个正法,明白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知道了道理和方法,就会心得开明。再如理如法,照着道、德、自然规律接人待物,真正落实到生活、工作中,自己就能获得不可思议的真实利益和好处。就能趋吉避凶。这四个字,无论您是贵、贱、贫、富,没有人不要它的。要仔细想一想,您有很多很多钱,富**国,极为富有,官位也很重,这四个字您能得到吗?我们现在每个家庭是缺钱吗?缺吃、穿吗?到底缺少些什么?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为了我们儿女、子子孙孙后代们的幸福、快乐。为挽救世界zai 难,希望把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儒、释、道三个正法,充分有利的弘扬起来,不能失教于民。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我们真心盼望三个正法,体制外的运作和培训早日登堂入室,尽快走进我们的中央电视台,走进我们地方电视台,走尽每个学校及家庭,规定为必须学习的内容。我们能做什么?随份、随力,再求感应!众生有感,党中央、国务院就有应!

切记!诸恶莫做,才能岁岁平安,众善奉行,才能万事吉祥如意。愿天下父母、师长,善教儿女,子孙后代,坚固深信因果报应。用因果观察人生,吃喝玩乐光享受消福减寿。伦常乖舛(chuan)、立见消亡。行善积德才能健康长寿。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做善得福,做恶得苦。清净心免疫,慈悲心解毒。
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学习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儒、释、道三个正法,您悟到得到:您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您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您对人、事、物没有诚敬,就什么也得不到。最终,苦不堪言。

要明白,苦的因是迷,乐的因是悟。觉悟。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一个不好的念头起来,很容易兵败如山倒。一念之善,也可成圣、成贤、成佛。《弟子规》云: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做人只要矮矮的,低低的去行,最终才能成圣、成贤、成佛!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