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四乘指归颂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9-29 11:23     标题: 四乘指归颂


——布谷鸟初唱之欢喜道音



晋美彭措法王造颂

益西彭措堪布译文



恒享秘密殊胜喜,无为深寂离戏明,

明空文殊大圆满,了知本面境中礼。

普于成量大师教,深心欲学四眷属,

慈切教诲略禀白,当善谛听持心中。

现诸苦乐无边际,佛说皆从善恶生,

造业百劫亦不亡,因缘会遇昭然现。

无忧树喻亦难表,小因亦熟广大报,

善恶业行纵微小,理当取舍不宜轻。

暇满虽获定死灭,恶趣苦重极漫长,

难忍状况若细思,有否闲住一上午。

童稚为幻所欺诳,善趣乐财暂觉乐,

然成诸多后苦因,故如毒食当断舍。

于圣解脱般涅槃,寂凉无变法信解,

无漏胜道依心中,清净一切善业力。

邪见受报无穷尽,具见永不堕恶趣,

将成增上决定胜,一切善聚如雨降。

为度群生趣菩提,许诺修学六度道,

自犹极缚未得脱,此意此行仿疯癫。

无始来引众多苦,未来由此增恶聚,

是故宁被烧身死,永不敬汝烦恼敌。

不调舍置于世敌,力大若调则易调,

如同无须伐幻军,烦恼为惑慧眼断。

不净慈悲缘起观,对治三毒积福资,

极难忍受诸恶聚,当暂静息获安慰。

证如甘露法性义,所断障垢本无故,

以明种界智金刚,摧灭一切烦恼力。

犹如莲花不著水,自续二障垢悉尽,

日月不住空中行,利他事业自当生。

初业以求菩提心,虽擐长夜精进甲,

多魔侵损尚难却,当依赴战止作行。

智悲皈依坚固誓,菩萨若具此四因,

四魔难胜无力动,故当百计勤四因。

倘若空悲成分离,则未得胜真实道,

设若空悲已合一,不住有边不堕寂。

有情倾心皈三宝,俱胝魔众不能害,

坏戒及心成扰乱,亦定趣往无生岸。

依止坚誓无垢定,灌顶成熟誓言净,

修持生圆相续长,降伏一切诸魔力。

胜幢高出三有上,名声雷震遍地宣,

于四部权自在转,降魔胜利极稀奇。

摄尽三世佛法门,一切精要光明乘,

见闻触念随贤劣,定成菩萨最后身。

夺于余乘万星光,具千稀有甘露藏,

莲师布玛发心车,普引雪域善缘祥。

持明传承究竟教,十万空行真精髓,

千万护法魂魄石,唯此伏藏心中央。

于佛总集大恩师,非造信如山王坚,

悲遍十方润自续,此道功德无作生。

由立断见断有源,顿超修满四相力,

普应众生界海心,圆满普贤诸行力。

于此五明摩尼处,自在四身胜位已,

当得称机作调伏,普门度众善巧力。

此善普愿结缘众,命终往生极乐国,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廿七事业数目之偈颂,于胜生火牛萨嘎月【四月】十五日(西历1997年5月22日),大密虹身成就之大经堂屋顶——自之住处五明摩尼精舍中,阿旺洛珠聪美【语自在智无比】所述。如其次第,清净戒律之庄严为饰,并具通达十明论海之智慧广目者——诺沃丹增堪布记录成文,愿吉祥。




—————————————————————————————————————————







————偈颂加科判版————







四乘指归颂

——布谷鸟初唱之欢喜道音



晋美彭措法王造颂

益西彭措堪布译文立科



兹当分判大文为三:一、礼敬所归之本元;二、指示能归之法乘;三、摄持有缘往生极乐以圆证。



甲一、礼敬所归之本元



恒享秘密殊胜喜,无为深寂离戏明,

明空文殊大圆满,了知本面境中礼。



甲二、指示能归之法乘分二:一、劝请法众圆满受学;二、教示四乘道行果德。



乙一、劝请法众圆满受学



普于成量大师教,深心欲学四眷属,

慈切教诲略禀白,当善谛听持心中。



乙二、教示四乘道行果德分四:一、教示净业乘;二、教示灭惑乘;三、教示降魔乘;四、教示普贤乘。

丙一、教示净业乘分二:一、教示道行;二、教示果德。

丁一、教示道行分三:一、总示因果律,教诫须严密取舍业行;二、教诫常念生死苦净除顺生死业;三、教导信解涅槃妙德后依止无漏道净一切业。



戊一、总示因果律,教诫须严密取舍业行



现诸苦乐无边际,佛说皆从善恶生,

造业百劫亦不亡,因缘会遇昭然现。

无忧树喻亦难表,小因亦熟广大报,

善恶业行纵微小,理当取舍不宜轻。



戊二、教诫常念生死苦净除顺生死业



暇满虽获定死灭,恶趣苦重极漫长,

难忍状况若细思,有否闲住一上午。

童稚为幻所欺诳,善趣乐财暂觉乐,

然成诸多后苦因,故如毒食当断舍。



戊三、教导信解涅槃妙德后依止无漏道净一切业



于圣解脱般涅槃,寂凉无变法信解,

无漏胜道依心中,清净一切善业力。



丁二、教示果德



邪见受报无穷尽,具见永不堕恶趣,

将成增上决定胜,一切善聚如雨降。



丙二、教示灭惑乘分二:一、教示道行;二、教示果德。

丁一、教示道行分三:一、教诫度众须先调伏自心;二、示暂时息惑之法;三、示究竟灭惑之法。



戊一、教诫度众须先调伏自心



为度群生趣菩提,许诺修学六度道,

自犹极缚未得脱,此意此行仿疯癫。

无始来引众多苦,未来由此增恶聚,

是故宁被烧身死,永不敬汝烦恼敌。

不调舍置于世敌,力大若调则易调,

如同无须伐幻军,烦恼为惑慧眼断。



戊二、示暂时息惑之法



不净慈悲缘起观,对治三毒积福资,

极难忍受诸恶聚,当暂静息获安慰。



戊二、示究竟灭惑之法



证如甘露法性义,所断障垢本无故,

以明种界智金刚,摧灭一切烦恼力。



丁二、教示果德



犹如莲花不著水,自续二障垢悉尽,

日月不住空中行,利他事业自当生。



丙三、教示降魔乘分二:一、教示道行;二、教示果德。

丁一、教示道行分二:一、教诫为降魔故当勤四因;二、别示四因降魔要义。



戊一、教诫为降魔故当勤四因



初业以求菩提心,虽擐长夜精进甲,

多魔侵损尚难却,当依赴战止作行。

智悲皈依坚固誓,菩萨若具此四因,

四魔难胜无力动,故当百计勤四因。



戊二、别示四因降魔要义



倘若空悲成分离,则未得胜真实道,

设若空悲已合一,不住有边不堕寂。

有情倾心皈三宝,俱胝魔众不能害,

坏戒及心成扰乱,亦定趣往无生岸。

依止坚誓无垢定,灌顶成熟誓言净,

修持生圆相续长,降伏一切诸魔力。



丁二、教示果德



胜幢高出三有上,名声雷震遍地宣,

于四部权自在转,降魔胜利极稀奇。



丙四、教示普贤乘分二:一、教示道行;二、教示果德。

丁一、教示道行分三:一、开示其法殊胜以起敬重;二、指示修证根本以彰要因;三、教谕正行以圆满普贤行海。



戊一、开示其法殊胜以起敬重



摄尽三世佛法门,一切精要光明乘,

见闻触念随贤劣,定成菩萨最后身。

夺于余乘万星光,具千稀有甘露藏,

莲师布玛发心车,普引雪域善缘祥。

持明传承究竟教,十万空行真精髓,

千万护法魂魄石,唯此伏藏心中央。



戊二、指示修证根本以彰要因



于佛总集大恩师,非造信如山王坚,

悲遍十方润自续,此道功德无作生。



戊三、教谕正行以圆满普贤行海



由立断见断有源,顿超修满四相力,

普应众生界海心,圆满普贤诸行力。



丁二、教示果德



于此五明摩尼处,自在四身胜位已,

当得称机作调伏,普门度众善巧力。



甲三、摄持有缘往生极乐以圆证



此善普愿结缘众,命终往生极乐国,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廿七事业数目之偈颂,于胜生火牛萨嘎月【四月】十五日(西历1997年5月22日),大密虹身成就之大经堂屋顶——自之住处五明摩尼精舍中,阿旺洛
珠聪美【语自在智无比】所述。如其次第,清净戒律之庄严为饰,并具通达十明论海之智慧广目者——诺沃丹增堪布记录成文,愿吉祥。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7 08:58

甲二、指示能归之法乘 分二:一、劝请法众圆满受学;二、教示四乘道行果德。



乙一、劝请法众圆满受学



普于成量大师教,深心欲学四眷属,

慈切教诲略禀白,当善谛听持心中。



“成量大师教”,“成量”是指,佛已经彻证了法界,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都是自心中的事,了了明知,对于一切众生的根性意乐,以及如何引导还归法界的法道无不彻知彻见。由于世尊彻见了真如和缘起,因此,他所指示的实相以及缘起的法乘没有丝毫错误。特别就引导有情成佛来说,他知道众生从最初步一直到彻底还归法界之间,整个过程中的修行法则,所指示的完全是一条还归法界的正道,因此叫做“成量”,也就是他已经成了正量。

“大师”,“师”的意思是示人正道者,他是一个为你开示安乐正道的人。“大”是无上的意思,当年印度有各种外道的老师,内道里也有声闻、缘觉、菩萨等各类老师,在这一切师里面,无上的导师就是佛世尊,所以称为“大师”。佛确实是大师,以他彻证法界的缘故,完全照见了万法,对于从最初一直到最终的各种法道无不彻知彻见。其他的师,比如邪师只是误人子弟,把人引到邪道里,其余的正师也没有圆满具足利他的功德,只能做部分地引导。而这里是指,能够从初步一直引到最终彻底成佛,而且能传授大小、显密、权实等一切法乘的最圆满的导师。

“教”,是指无上至言。整个的一大法藏,都是在教导众生如何还归法界。就像《法华经》所说,佛来这个世间的本怀,是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上面礼敬的所要归入的本元。导师彻见了本元,并且知道众生都具有这种如来智慧,为了引导众生归入本元,而施设了各种教法,所以说,一切的佛法,无论是权说还是实说,都是引导一个众生还归法界的妙道,其中任何一种佛语,都能让众生得到现前、究竟的利乐,都能使学者消除过失,而显发功德,都是在指示修行还归的法则,这就叫做圣教。

“普”是圆满的意思,它的内涵怎么从心里发出来呢?就是你要知道,小、大、密所含摄的一切佛的妙法,可以完全摄在一个补特伽罗成佛之道的正体和支分当中,而一个凡夫要想升华而成佛,就必须圆具一切小、大、密所摄的功德,而且只有完成了下下,才能到达上上,所以必须从外到内到密逐步地进行。以这个缘故,自己就会了解,我必须圆满地受学小、大、密三乘法教,这叫做“普”。

“深心欲学”,包括了信和欲的内涵。主要是对于佛生了信心,知道他已经彻证法界,这种证量不可思议,一切都毫无垢染,所以,他就是无上的导师,所指示的道完全正确无误。像这样,对于佛是成量大师、佛的法教是指示成佛的正道生了胜解,就会深心欲学,这就是皈依的誓愿。

“四眷属”,上师的金刚句很深,从内、外各方面都可以解释。从“外”来说,指当年围绕在上师身边,以上师为主尊的四部眷属,包括了藏族居士、藏族觉姆、汉僧和藏族la ma。这是四种代表,意思是业比较重的话,就要修净业乘;烦恼比较重,就要修灭惑乘;魔障比较重,要修降魔乘;这些都很薄弱,就直接修习普贤乘。但这只是就总体而言。

我们把它归到内在来解释,就是指自己心中有四种眷属。如果现在自己内心的业很重,那就是自己心中的居士。这样就要想,我该怎么净除业障呢?成量大师——佛完全知道因果的法则,并且开示了应如何净业。只有他能够无误地为我传授净业的方便,而且非常圆满。他知道怎么从粗到细,一层层地把业给净除掉,所说的法完全符合缘起,丝毫不差。像这样,如果你对这个生了胜解信,那你就有很深的心想学佛的法教。因为自己心里有一种业很重的相,就成为跟随导师学净业乘的眷属。

这里“欲学”的意思是,我非常想学到净业乘所讲的业果、四谛或者无漏道。学到了业果,就知道怎么样净掉恶业;学到了四谛,就知道怎样净掉顺生死的业;学到了无漏道,又知道怎么净掉一切的业,这就有了欲学的内涵。“深心”是指,你心里非常清楚,大师佛完全是量,再找不到更好的师父了,所以有非常深的心想跟随他来学。有了这种心态后,我们就要学《百业经》《贤愚经》等的妙法,进而也会学佛的四谛法教等等。

如果内心的烦恼很重,那就成了一个跟随导师学习灭惑乘的眷属。谁能指导我止息烦恼呢?唯有大师佛,他完全清楚,暂时以什么方便能使烦恼得到止息,究竟怎么从根灭除,所传授的灭惑之道完全堪为正量。因为他是一个极其圆满的量,没有丝毫错误,那当然我非常想学大师佛教授的息灭烦恼的妙道。这也是由于对于佛、法的胜解,而发起了皈依,进而发起了很深的心,想要按照佛的法教来修学。这就是我们心中的藏族觉姆。

过去我常说,这叫“一切师中无上师,一切教中最胜教”。当你真正起了信心,那时自然会发誓:我一定要圆满地受学成量大师的各种内涵极其清净、圆满的法教。我心上有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相应的妙道。把它大致分成四种,就是我们围绕着主尊,想要还归法界,但自己心里有业重、烦恼重、魔重的情况。现在跟随大师的法教,按照佛所指示的道而如实地修学,就能逐渐地脱离、消除自己的过失,内在的功德就会逐渐显发出来,最终在业、惑、魔轻薄的时候,就能跟无上的果乘相应了。

又看到自身上有很多魔障,会起各种的烦恼魔、天魔、蕴魔等,这就是内在的汉僧。那么谁能够给我指示降伏诸魔的妙道呢?只有成量大师佛。因为佛彻见了魔的生起机制,以及应以什么方便来止息它,所以在佛的显密教法里都有降魔的法。而我对于佛的法教有非常大的信解,有一种坚定不可夺的胜解,所以非常有信心,非常想学到大师的降魔教,这就成了跟随导师深心欲学降魔乘的眷属。

修持这些法乘已经见效了之后,我们的心就逐步地在升华,业、惑、魔都得到了调伏,这时,对于成量大师所指授的本来的实相,就有非常深的心想要修学。也就是说,你那时会对于佛有极深的信心,对于跟本师佛无二无别的上师有极深的信心,这就成了跟随导师学普贤乘的眷属。对此,成量大师的教是怎么讲的呢?那就是,上师已经彻证了法界,法界如何他就如何。而且对于具有大信心、大恭敬的弟子,能够以证量直接加持,使得弟子顿时见到本面,这样我当然有非常深的心想要学。这时候成量大师佛的教法就作直接的指授,它成为果位的方便,直接传心。弟子领到了上师的恩德,也就见到了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内在深心欲学的藏族la ma。

所以,“四眷属”可以在外面说,也可以在里面说。但不管怎样,眷属是围绕着主尊导师的,所以你不能离开依止,一定要从外到内到密作依止,一直不离开。因为他是彻证法界的真佛,已经完全彻证真理,而且能够开示还归的法道,他的教授没有任何错缪,并且次第完整,能够以最快、最直捷的方式,让你彻底地回归法界,也就是本元。这样就知道,为什么上师一开始在了知本面境中礼,这也是对我们作一个宣告。那我们作为眷属,就要一心依止彻证本元的导师佛,进而依止诸佛总集的上师,这样一心、深心地去学,就是极其圆满的事。

要知道,“普”表示极其圆满,“大师”指无上的导师,这就表明并不是一种片面性的皈依、修学。现在很多人没有圆满的皈依,或者是学到一点外道教法,像是入了一些邪门左道,学了一种修仙之道,或者身体稍有一点感觉,得一点世间定等,就迷失在里面了,这些都是不具皈依。有的人即使入了内道,但由于并不知道小、大、密合一的这种最直捷、最圆满的成佛实证的体系,导致一直以一种很片面的眼光,只看到佛法里的一小部分,虽然也是尽其一生在佛法里学,但也不算是非常幸运。

我们如今已经遇到了成量大师圆满的法教,包括小、大、密的一切内涵,所以,无论今生修证的情况如何,你心中一定要有这个“普”字。也就是发誓要圆具一切小、大、密三乘的功德。无论是小乘的业果、出离心、皈依、别解脱戒等,还是大乘显教波罗蜜多乘的世俗菩提心、六度、二无我慧,包括密乘的果位方便,这一切都要在我心中圆具。这样你心里就有了“普”字,也就成了这里说的圆满受学的法器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7 08:59

不仅如此,这里的“深心欲学”也有很深的意义。这又有内、外两层解释,我们都应该最终归到自己心内,来受学这种完整的小、大、密合一的佛道,这样就成了极其幸运的人。要知道,这里的内涵极其圆满,次第又如此完整,而且修心是这么善巧,一步一步地从下引到上,下下成为上上的因,上上完全含摄下下的内涵,而且是从小到大,从大到密。(当然这个说法不太严谨,这里是为了简便才这么说,实际上,大乘已经包括了波罗蜜多乘和金刚乘。而我说的“大”,是特指大乘显教——波罗蜜多乘。)

像这样,逐步地升进,就是一条最快的成佛之路,而且最终归入极乐世界,得到上师阿弥陀佛的加被,使得这一切都能圆成。当然,如果能即身成就最好,但由于时代的因缘,自身的根器等方方面面的条件,都很难实现,也因此,必须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你这样一生修行,最终导归极乐净土,这也是普贤行愿要以往生净土来圆成的意思。

“慈切教诲略禀白”,从外相上看,成量大师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而上师是以大菩萨、大祖师的身份示现的,由于前佛后祖是一脉相承,所以,上师成为诸佛显密法海的代言人,来对我们做慈悲切实的教诲。但从内来说,其实前佛后祖没有两个,因为他们所证的法界没有两样,所见到的法道的内涵也没有两种。这就要知道,上师就是成量大师佛,他所说的一切法语就是大师的法教,所以说上师是佛,上师是法,上师是僧,上师是三世佛的总集。

“慈”,就是授予安乐之道。这里面无论是暂时还是究竟,渐进还是顿速,上师把一切安乐之道都给我们圆满地指示了,这就叫无上的慈。“切”,指因缘上最为切近。我们常说,过去佛未曾摄受、现在佛未曾摄受的我们,是上师以他慈悲的力量在摄受,而且是非常切合地针对当代众生的根机,做直接的教授。这就来得亲切、直接了,不需要转弯末角,而且一下子就能用上。“教诲”,是觉悟者引导迷失者。我们就好像一个迷失的佛,上师是一位觉悟的佛,他会对我们做最切合的一种引导的教诲。

上师自身住在了知本面中,然而我们一直以不离而离的方式住在颠倒梦想里,在这里起各种的错乱,产生内外各种错乱的力量,这就叫魔。之后,会由执著而引起心上的妄动,这叫烦恼。然后发起身口意的各种造作,这叫业。而上师看待弟子就像慈父对待独子那样,对我们做非常慈悲、恳切、切合的教诲,而且是把无量成量大师的法教摄略在一张纸上,以非常简略的方式开示给我们,这就叫“略”。这并不是说内涵少,而是指上师把无量的法乘、无边的法海,摄在一张纸上。我们不要认为自己只是在学这一张纸,要知道,这张纸里包含了无量的显密修心的教授,它是一个最圆满的菩提道修法的指示,可以说是“当代极伟大的菩提道灯论”,这样说丝毫不过分。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认识。

“禀白”,这是上师示现对大众的恭敬,所以说“禀白”。

在这样了解以后,我们的心态就不一样了。因为已经知道,这就是指导我这一生修行的极根本、极圆满的教授,而且我们会觉得,我一定要按照这种方式,圆满地受学小、大、密一切的修心的妙道。当然,上师本身就是佛,因此可以说,我们是在把佛的圣教领纳在心上,之后进入四乘之中。那么从净业上说,它能使得我的心一层层地净业,先把很重的恶业净掉,再把细的顺生死业净掉,然后把有漏业净掉等等。在灭惑上,我们就按照上师的指示,按照这里的教法的指导,最初怎么让它止息,最终从根灭掉。降魔也是如此,它指示了怎么尽一切方便来具足四因。这样就知道,原来这一张纸里包含了无数的教导。

“当善谛听持心中”,这是说我们要通过自己的一生,来非常殷重地受学,而不是以一种轻浮、懈怠、我慢等的心态来学,这就是一代导师教导弟子时,首先要求弟子断除法器的三过,一如世尊在世那样,传讲妙法时首先做这个指示。

所谓法器三过,是指覆器、秽器和漏器这三种过失。就好像天降甘露时,如果器皿的开口向下就不能盛受那样,我们如果心不在焉,耳朵没有专注地去听,那这个法就不能入到心里。其次,如果器皿里有很多染污,也就是有各种不清净的心态,比如邪见或者求名利的心等,就会导致法进去以后,也转成了不清净,也就是不能清净地受持。漏器是说,虽然开口完全正对,器皿里面也非常干净,没有污秽,甘露也都入进去了,但是有漏洞的缘故,甘露很快就全漏光。同样,如果学完就忘记了,不能持住,也就不会在相续上成为利益,不能出现应有的效果。

也因此上师说:“当善谛听持心中”,这就是对治法器三过。其中以“善听”对治覆器不入之过,以“谛听”对治秽器不净之过,以“持心中”对治漏器不持之过。其实,只要对于上师是无上的教证成就生起信仰,那这三种过失就能彻底远离。

具体来说,“善听”,就是要了解,上师的功德与成量大师无二无别,而且恩德胜过诸佛,对于我来说,他能做最慈悲、最切身的教授。因此会觉得,这些就是彻证法界的法王,以他的智慧和慈悲,对我做的最切合的教授,我要一心地把上师的每个句子都听到耳朵里。那么,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就是要想尽办法,把这篇教言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入到自己心里。

“谛听”,是自己根本没有邪见,决定相信法王的话,这都是千真万确的,这就是“一切师中无上师,一切教中最胜教”。也就不会认为,这里还有什么不好,还有什么我不愿意依教奉行的,或者我还想通过学习它来求些名利等等,这些不清净的心态都没有,也就是法器没有污秽。对现在来说,就是要我们真实地用自己的心去受学。

“持心中”,你要想到:这就是上师给我指示的,能让我一生成佛的极其圆满的教授,它的价值超过了无数珍宝,全世界再也找不到比这更殊胜的教言了,所以我一定不能把它失坏。要以这种心,想尽办法把它刻在自己心上。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把这篇《四乘指归颂》全部背下来。背下来以后,就要刻在自己的心版上,一直要受持。

你不要认为好像又来了一个节目,不是这个意思。是要你必须把这无上的言教,把这极其殊胜的金刚句,一句一句地受持在自己心里。先持文再持义,也就是先在文句上完全明白,然后意义上知道,之后再一个个地转成自己内心的功德。让自己的心来完成从净业乘、灭惑乘、降魔乘,一直到普贤乘之间的一切道行果德,最后回向导归极乐来使它圆满。不能你听完了以后,就全都漏光了,好像把无上的如意宝当成一般的东西随便丢掉一样,这能有什么意义呢?能真实地按这样来做,那你这一生的修学可以说是十分的圆满。至于修得怎么样,那是因缘问题,但你遇到的法,的确内涵极其圆满。

总之,这一颂讲了“劝请法众圆满受学”。我们归到自心,那就要由上师劝请转为自劝请,由外四眷属转为内四眷属。“劝请”,就是我们要请自己的心来学,因为自己的心惰性很大,必须时时策励自己,提起心力,时时立愿,这就叫“请”。“圆满受学”,就是对于这个小大密合一的圆满成佛的实修体系,能够受持在心里,殷重地修学。也就是成量大师的圣教里如何指示修心的教授,我们就按照这个教授,完全如法如量地进行,这上面说该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去做,这就叫“受学”。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7 08:59

乙二、教示四乘道行果德分四:一、教示净业乘;二、教示灭惑乘;三、教示降魔乘;四、教示普贤乘。

丙一、教示净业乘分二:一、教示道行;二、教示果德。

丁一、教示道行分三:一、总示因果律,教诫须严密取舍业行;二、教诫常念生死苦净除顺生死业;三、教导信解涅槃妙德后依止无漏道净一切业。



戊一、总示因果律,教诫须严密取舍业行



现诸苦乐无边际,佛说皆从善恶生,

造业百劫亦不亡,因缘会遇昭然现。

无忧树喻尚难表,小因亦感广大报,

善恶业行纵极小,理应取舍不宜轻。



这两颂总的讲了业果的定律,包括四层意思:一、业决定理;二、已作业不失坏;三、业增长广大定律;四、教诫细致取舍业行。



一、业决定理



整个世间界,下至无间地狱,上到无色界之间,这里的无量无边的苦乐现象,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首先要追究一切苦乐的根源。不了解苦乐的来源,又怎么能离苦得乐呢?只有你了解到乐是从哪里来的,你才能真正积聚乐因,从而获得安乐;只有你了解了苦因是什么,并把它断除,才能远离诸苦。

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追问:世间上的各种苦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无因生的吗?是某一个上帝、真主、大自在等神格化的主宰造作的吗?还是非人勾画的呢?或者是自性、神我、粒子等变现的呢?

关于万法起源的问题,从古至今有无数的思想家、宗教家、科学家等一直在探究,但是,谁能真正见到万法的作者呢?那唯有成量大师——佛。要知道,因果律比空性还难证知。所以龙树菩萨说:“空性由理亦能知,因果甚深极难证。”佛以遍照的慧眼洞彻了一切的苦乐,无不是从善恶而生,那么我们现在就依止成量大师佛的圣教,来信入总的业决定理。

“皆从善恶生”,表示一切苦乐都是从自身所造的善恶业中出现的,这并不是无因而现,也不是邪因而生,根本没有自心造业以外的万法的作者。

这就是世尊对我们作的业决定的指示,我们一旦明白这个道理,对此产生了深忍信,那就真正成了一切善乐的根本。首先,这种观念一定要加强,让它变得极为深刻,直到完全确认,所有的万法显现全部是从业生的,对此再没有任何疑惑,不会认为还有一种法,不是从业所生。之后,再对照所有的异生凡夫和圣者的乐受,下至地狱众生受一丝凉风的乐受,这一切完全是从善业发生的,绝对不可能从不善业产生安乐。同时要知道,所有世间的苦,包括阿罗汉身上所感受的苦受,都是不善业所生,从善业生苦受决定一无是处。这就是善恶苦乐的因果定律。“定”是指,它不可能有任何变动,不会因为时间、空间、处所、种类、圣凡等而有所改变。所以是法界中的定律。

“诸”,是指种类。“无边际”,指量。我们总的了解了业决定理之后,还要从差别上了解。这要先以“无边际”,来摄尽世间一切的苦乐现象,也就是时间上无边,空间上无边,种类上无边,阶段上无边。这所有无边范畴里的苦乐相,都决定是遵遁善恶因果律而显现的,这里不会有丝毫的偏差,不可能换了时间、空间、种类、身份等,这条规律就失灵了,所以是法界的定规。

明白了这个不变的法则后,我们就会有坚固的皈依。这也是由于对于真理得到了确认,心上得了决定的见解,而自然有决定的行为。也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都绝对不会改变。

这里是说,从总体上得到解了后,还要在差别上生起认识。那么从总体上,身心上任何逼恼状况的苦受,都是从不善业发生的;凡是身心上有舒适、悦意状况的乐受,都是从善业发生的。然后从总体上延伸,可以开展出无数的差别。比如,我们的身体上也有无数的苦乐相。像是五官、脏腑、四肢等,这上面出现的任何逼迫的苦受,也都是从不善业生的,身上出现的任何乐受,都是从善业生的。然后还要拓展开来看,自己个体的生命,现前的身心、环境、命运中的一切苦乐现象,没有一个不是以这种规律而显现的。这上面出现的任何乐都是从善业生,任何苦都是从不善业生,而且一一对应,没有丝毫紊乱。

下面对这个问题再详细地讲一讲。

缘起的规律就是告诉我们,任何一类的苦乐,都是由种种的善恶,没有丝毫紊乱而发生的。所谓“业决定理”是说,一切乐都决定由善业而生,没有一个是从不善业生;所有苦都是从恶业生,没有一个从善业生。“决定”,是指这条法则不会出现任何误差,在任何时空、有情等的身上都不会出错。

“皆”的意思,从正面来说就是,乐的范围,是从最小的地狱的凉风,一直通到最大的安乐,这一切有适悦行相的乐受,或者说很舒服的感觉,都是从善业生的,没有一个从恶业生。这是决定的法则,不会变来变去。反面也一样,苦的范围,也是从圣者阿罗汉身上的苦,一直到地狱有情的苦,这一切从轻到重的苦,全都是从恶业而生,没有一例是从善业生。这也决定不会有变化,所以说“皆从”。

“从善恶生”,是表明作者或者因。各种苦乐的显现是怎么来的?大家会问起源的问题,这样的话就要知道,苦乐不是无因生的(或者说是一种偶然),也不是邪因而生。“无因生”,就是认为苦乐从某个地方忽然冒出来,是自然产生的。“邪因”,是认为众生的苦乐,是由神格化的上帝等造物主制造的。但这些都错了,苦乐唯一是从善恶业来的。我们的心造了恶业,就有逼迫身心的不好受的感觉,也就是唯一感召苦受;造了善业,就决定得到舒适悦意的感觉,即乐受。

这样从总体上明白了“苦乐由善恶业生”之后,还要进一步了解这里所含摄的一条条的差别相。“诸”、“无边际”,就是在讲差别。比如,苦乐的显现也有好多的差别,那这些是怎么来的呢?它们都是从善恶业的差别而来。也就是说,各种苦乐的现象无边无际,比如,我们身上有很多器官,在任何一个上面都有各自不同的苦乐,而每一个也无不是从业所生。包括我们的身体、事业、财富、地位、名声、遭遇、周围的环境、遇到的状况,生活中的各种显现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苦乐,也全都是从各自业的差别而来。

这就知道,因果律是非常庞大的,它涵盖了世间的一切现象,你只要有分别心,那你身上就决定存在这个定律,任何人都跑不掉,也因此说是“无边际”。从空间上看,包括整个世间界,从时间上,有从过去到未来,整个时空范畴里的一切苦乐现象。

从古到今,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一切现象从哪里来,他们也认为背后有个规律在操控,而不是随意、无秩序的。但从根本上说,由于他们完全看不到业上面的事,所以说不出这么大的规律,他还在想,这个到底是怎么来的?但实际上,没讲到根源上的业,只是说一些表面上的场、粒子等等,怎么可能真正知道万物的起源呢?

其实,因果是极深的,只有佛才能宣说。换句话说,缘起律涵盖的范围无边无际,实在是太深太广,只有佛的智慧遍照到了它,没有遍照的慧眼就看不到。所以,这是好大的事,佛教就从这里开端的。

刚才讲了“无边际”,你要把它拓展开来理解。也就是无论在时间上、处所上、种类上、级别上等等,全都是无边际的量,这样才会有决定的因果正见。也就是说,在总的原则上开出了无量支分,当然,这上面具体有多少条规律,要完全见到的话,根本不是一般人的能力,也不是一般圣者的能力所能达到的。现在只是在大的方面上说,像是如何以事、意乐、加行、究竟等判别业的轻重,如何判别现世受、来世受、顺后生受等感果时间的情况,或者果上的异熟、等流、增上等各自的差别,以及总的十恶业、十善业的体性等等,对于这些你都要具体地了解。其实,这也只是大致上显示一下,说到细的方面,那就非常庞大了,一切显现全都摄在这里。

就像这样,从“无边际”,你就知道果上的现象是没有边的,算不到边,太多了。我们讲这个做什么呢?意思就是,如果你对这一句生了定解,那你往后在任何时、任何处、碰到任何事,心里都会确定,这就是由业造成的,不会说有的苦乐不是自己过去造的业显现的。只要你还有一点不决定,认为有些苦乐不是由业来的,就说明还没得到因果正见。也就是你必须胜解到,一切都是业力变的,此外再没有别的作者,因为因果律就是这么运转的,而且是法界在处理,所以一切并非偶然,任何事情都没有不公平,也不存在任何侥幸。也就是说,你从这里会完全确信,世界上的苦乐一点也不错乱。

同时也要知道,在业的差别上,有无数种的缘起律,苦和乐的差别唯一对应善和恶的差别,一条一条全是决定的,对于这极广大的因果律你要全盘地确信。

还要知道,这里决定没有少许的错乱。想一想:这里会发生一点错乱吗?不会的,一点点搞错的地方也不会有。因为这是法界在办事,推到最终来说,全都是法界自己的规律。如果不谈到这个地方,就只说一个业,那很多知识分子仍然生不起信仰。所以,要一直推到最秘密的法界深处,你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信解。要知道,法界是不会搞错的,因为它不是一个人,是人的话,难免会出错,但法界永远不会,它是极其精妙,丝毫不差的,所以推到最后就是法尔如是。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7 09:00

如果你相信这就是法界的规律,又知道法界永远不会出错,那你就能真正相信因果律。这不是说某个人在那儿管理档案,那有的时候就会发生误差。或者医生开刀,割肺的时候可能会割错,本来要割右边,结果一紧张割到左边去了;或者写诊断书的时候搞错了,把张三的诊断结果,写到李四的病历上,把肠胃的小毛病诊断成了癌症……这样的错乱,法界绝对不会有。

我一再地提法界,就是因为法界是永远不会搞乱的。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样呢?其实,这是妙到极点的事,是用言语说不到的,也是法性的规律。或者这么想,它就是显现一切的妙体,它是空的、离戏的,周遍了十方三世,绝对不会有紊乱。或者说,这就是由于法界本身的妙理,一切事都是因为这个妙理而出现的。这也就是“皆从”的意思。其实,“诸”、“无边”、“皆从”都是在说法界。

还可以这样想:法界不是一个人,如果是人,那有可能有欺诳。比如跟一个老板做事,他说:“你做得好的话,我给你多少奖金。”但是,这个人靠得住吗?你感觉也许会发生问题:“他可能会骗我,可能到时候就改变主意了。”因为他的心是会变的,他的心一变,就很可能不履行诺言。或者有些学者,最初想出来的一套观点,后来又被推FAN,或者再作修改等等。这些都是不决定的。又比如一个法官,本来说要这样判案,但给他送了一张一百万的支票,他马上就改口说:“这个人无罪,不惩罚了。”这样的法官就靠不住。但因果律不是这种凡夫法官,这是法界在处理,不是一个人在处理,所以这上面绝对没有欺诳,在任何时处也不会有一点点的错误。这是第一个大的原理。

如果你能坚信法界是绝对公平的,造什么恶就给予什么样的苦,行什么善就奖赏什么样的乐,从没有任何偏私、不正,那么过去的一切怨尤、一切指责、一切非分的想法等,就全都会歇下。也就是说,如果你相信法界自然这么运行,所有的果报都是这样合理给予的,那么你过去的错误观念就会全部消失,一扫而光。

不仅如此,一旦你对这一点确信无疑,得了定解,那就得到了佛教里最根本的正见。这是个共通的,无论是修学哪一乘的佛弟子,都必须有这个正见,没有这个正见的话,那就没什么可修的了,因为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没有这个就生不起善法。所以,前两句说的是极大的因果律,你心里一定要决定下来,不决定下来,任何修法的功德都不可能出现。

总的来说,第一条“业决定理”是出生一切善乐的根本,你对此得了定解,就会深信业果的决定相,或者说确信法界的妙理、法则、定律,永远不会有欺罔、错乱,或者不兑现的情况。



二、已作业不失坏



“造业百劫亦不亡,因缘会遇昭然现”,因为因果律不是一个人,不是有局限的东西,所以已造的业是决定逃不脱的。

从反面说,如果它的管辖有个范围,那只要跑出了它的管制范围就没事了,就像跑到外国寻求政治避难那样。以罪业来说,如果造了罪,那是不是一定被它抓住呢?我们可能会心存侥幸。如果法界不周遍,那我们可以跑到它外面,而不受它管。但事实上,法界是周遍的,这样怎么可能逃出它的手掌呢?或者,如果法界只是在一个时期里掌权,那你可以想,它一下台我就没事了。但是,它并不是暂时在任的统治者,而是本来不生不灭的,这样的话,无论过了多久,一旦因缘会遇,它就决定启动,决定自动运转。这样才知道,无论如何,造了业都逃不掉、漏不了,这就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因果律就这样,是法界自己在处理。你一想到,原来是法界在处理,这就不得了啦,法界是不可能忘记的,它不是凡夫法官,前面判三年后惩罚,到时候忽然忘了,或者有人在中间做手脚,把证据给毁了,没了证据就不能判刑,这些情况不就漏网了吗?但法界不是这样,它永远不会忘记处理,而且在它上面,一切造业的证据都不会消失,它的评判也不会出现心识迷乱等的情况。

人们都以为是自己在做主宰,以为是这个假的身心在掌控。每个人都有个小脑袋,会有很多这方面的想法,他就认为,唯一是这个肉体和分别心在操办一切。但这只是个假人,其实做不了什么的。真人就不可思议了,一切都是这个不可思议的本体在操办,你说它会错吗?一点不会的。它会忽然间神经错乱吗?会因为收了贿赂而不依法办案吗?会因为案件太多,忙得处理不过来,把该办的给忘记了吗?都不会的。所以说“造业百劫亦不亡”。

这里就是要你深信因果律丝毫不爽。对因果律有了畏惧,就算是有了因果观念。根本上由深信因果律,才会主动去断恶行善,一切佛法都是从这里开始的。相反,如果你没有因果的观念,那就没办法进入修行。所以,这是内道最基本的正见,没有这个根本,那修什么也不可能成功,而且你也不可能真正相信有修道和证果这回事。

所谓的造业百劫也不会亡失,因缘一会遇就非常明显地出现果报,就像在空中飞行的大鹏鸟,从地面上看,好像没见到有影子跟随着它,但其实无论飞得多高,影子一直跟着,等它飞下来的时候,影子就非常明显地出现了。就像飞机在空中飞的时候,一定有个阴影跟着,到了降落的时候,就会看到有个庞然大物般的影子过来。这就表示,已造的业一直跟着自己,不会失掉。你一想到这是法界的摄持,就知道这里不会有任何漏失,这就所说的“不亡”,也就是一点不会漏掉,不会失坏。一想这个法界,就觉得实在是太妙了。因为它不是个外在的东西,可以漏掉,也不是虚妄的心识,会有错乱安排的情况,所以没有比它更保靠的了。

如龙猛菩萨云:“了知诸法空,业果随缘起,此为最甚奇,此乃极稀有。”其实,说到底还是要讲到空性上。空性就是没有什么实法,如果它有个处所、寿命,是个有形相的、可变动的事物,那有可能会漏掉。但法界没有丝毫不能含容的,它不是因缘生的有为法,它是完全周遍的、坚固的、空性的。对空性解得好,就一定会相信缘起。如果业是存放在某个东西里面,那烧掉它不就没有了吗?但这是烧不掉的。如果是个东西在装它,就可以把那个东西烧掉,或者想办法避免,但它并不是一个有形质的东西,也不是像苹果放在筐里那样,有个保存的地方。它不是个实体,所以才说业不可思议、因果极其甚深。以这个缘故,它就不会亡,一点也失坏不了,这就是天理。亡不了,就是说它不会漏掉,不会无故坏掉一点点、亏减一点点,不会出任何差错。

这就知道,一切都存得好好的(这样的“存”是不可思议的),什么人造了什么业,无论有多少种、是哪种情况,一点也不会失坏。如果你信得了这一点,就知道这世上的事没有任何侥幸可言,也绝对没有任何不公平的地方,是这么回事。如果你能把这个业果的见,贯通到世间界的一切现象上,那就能把过去所有错误的观念摧垮,会让各种不正确的想法完全消失。

要知道,报应是一定会来的,不论过了多久,它也绝不会失掉。也因此,因缘一遇到,果报就很明显地现前了。你千万不要认为它没有,但是,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以为没这回事,然后就认为,什么事情都是偶然的。碰到不好的,就认为是自己倒霉,碰到好的,就觉得是今天运气好,这就是不相信因果的表现,不知道这里的一切都是有安排的,是法界自己的安排。世人可能会想,这是怎么搞的?今天怎么莫名其妙地出事了?或者认为,自己忽然间又倒霉了,比如又撞车了,又亏本了。其实,这都是业的安排,它一个一个全都排好了。

你要再再地想到法界,要确定一切都是它在运作。但是,你不能把它想成一种人格化的上帝,因为上帝有个住处,有个形态,有个思维等,这些都是不可能成立的。实际上,我们说的“法界”是空性的,这就不一样了,这就说到了极妙的地方。它不属于什么,却一切都能显现,一切因果上的事都不会紊乱,一切所造的业都不会失坏,无论多大的量全部能含容等等,这全是由法性本身的妙理决定的。这就完全不同。也正因为这一点,你才确信法尔就是如此,无论什么样的理,全是法界上的理,这样就算是相信天理了。也就是说,信因果律,就自然相信没有一点是偶然的,没有一点会走掉,走掉就不叫缘起律了。

“因缘会遇”是说,现在只是还没碰到,一碰到就马上要受报。有的人昨天没事,今天一上街就被人打死了,大家认为这是偶然的,其实法界里没有偶然。

《贤愚经》里讲,一个小沙弥和他的父亲——老比丘,到很远的乡村乞讨,天快黑了才回来。儿子害怕晚上碰到毒虫野兽,就推着父亲走,结果把父亲推倒在地,当场就死了。一般人认为这是个意外事故,并不是由业造成的。佛说这是有因缘的:过去无量阿僧祇劫的时候,有父子俩住在一起。父亲病得很重,躺在床上,有很多苍蝇飞来骚扰,他就叫儿子驱赶。儿子怎么也赶不掉,就拿着大棒子等着机会来杀苍蝇。当时有一群苍蝇飞到他父亲的额头上方,他一棒子打下去,结果却打死了父亲。无数劫过去了,到了今生,那位父亲转成了儿子,而那位打死父亲的儿子转成了父亲,因缘成熟,就现前了这样的果报。

总之,造了业百劫都不空亡,因缘一聚合,决定有特别明显的果报现前。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7 09:01

三、业增长广大定律



“无忧树喻尚难表,小因亦感广大报”,一个很小的因也会感发极大的果报,也就是从微小的善业感极大乐果,由微少的不善业感极大苦果。所以,内在的因果是外物的因果根本没办法比的。

现在我们内心的邪执还很重,尤其对于业增长广大定律非常愚蒙,导致一直显不出这个观念,不是一碰到事情,立即就起这个想法,更做不到避恶如避热汤,行善唯恐不及。这就证明还没有形成正见。但因果观念一定要形成,心里起不了这种正见,行为就绝对发不起来。

其实,外面一粒小种子长成大树,这种状况根本比不上内在因果的增长情况,它的增长率太大了。这上的实际情况你一定得看清,没有看很多的公案,再再地思维、认识,这种观念就起不来。当然,你可能不太喜欢看因果经,虽然不敢说它是神话,但还是不那么信。

比如,《贤愚经》里讲的顶生王的公案。他前世见佛起了欢喜心,用豆子撒在空中供养佛,两粒落在佛的头顶,四粒落在佛的钵里。结果来世以四粒豆子入钵的因缘,在南、东、西、北四大部洲自由地享受,时间分别是八万四千年、八亿年、十四亿年、十八亿年;又以两粒豆子住在佛头顶的因缘,得到统治四天王天长达十亿年的果报,以及上升三十三天,和天帝释共同掌握天庭的福报。

你可能会想:六个豆子才多大?就这么供养一下,能得那么大的果报吗?认为这简直是超级神话。尤其是受过现代知识熏染的人,虽然口里不好意思说,但心里就是这么想的。甚至很多学佛多年的人也排斥这些。说到其他的唯识、中观,搞一点推理,就认为很理性,所以喜欢听,喜欢学。一讲到因果,就觉得只是一种说教,根本不知道龙树菩萨曾说过的:“空性由理亦能知,因果甚深极难证。”

因果法则是极其隐秘的事。我自己是由两条途径,逐渐生起一点信心的。一方面是学习了缘起的法则,也就是先对阿赖耶缘起,再对法界缘起或真如缘起,在闻思上有一些了解,这对我深信因果有很大的助力;另一方面就是多看讲因果的佛经。比如我看了《贤愚经》,因为自己对于佛的无上善说,就是前面法王讲的“成量大师教”五个字有一些信心,然后排开了其他作者,就归到内心的业上了。再加上稍微懂一点阿赖耶缘起,就去掉了很大的见上的障碍;然后看到身心只是假相,真实的法界是空性的;又知道如来藏体大、相大、用大这些妙理,把虚妄的边的戏论否定了,就开始有点相信这绝对是一点不差的。(其实这只是闻思上的很小的事)。

这样再看佛的因果经,我就很相信了,根本不认为这是神话,我心里同意佛是成量大师,佛也是法界,那么佛的言教就是法界在对我们宣布它的定律,所以这里说的一切完全真实。这以后,我对《贤愚经》里说的一条一条的业的定律,就开始有些信了。

确实,我心里按这么去学,就已经有了因果观念,这种心一起,那就不得了啦。在善的方面,哪怕很小的善事,也不会认为这没什么。这时候,跟过去那种自以为是、藐视因果的态度就不相同,也开始去掉执理废事的邪行了。而且,对于三宝、法道、各种的十法行,下至点一支香、供一杯水,都相信这就是缘起,它本身就是妙理的体现,一切事本身就是理,再不会那么愚痴地整天“空、空、空”,一提到事相就排斥。

而且认识到,法界是好灵敏的,增长率极大,它是百千万亿倍地增长。因为那不是一个人拿着机器来增长,也不是靠土地在增长。靠土地的话,那地怎么样就长得怎么样,可能有增长和不增长的情况,或者只是少量增长。但法界是空性的,所以不可思议,对不对?如果你能对这个生信,那就好了,一切都是法界自己的特性,法尔如是,哪里有不兑现的呢?然后你相信,因为成量大师佛确实是这么说的,过去六个豆子的供养,就感发了这么大的果。原来我们心里认为这是神话,是很低浅的法,现在认识到,这就是法界的规律,它实在是太大、太妙、太不可思议了!

法王指示说:“无忧树喻尚难表,小因亦感广大报”,其实,这里面大有话头。你能不能从这里相信,这条定律无论在什么业上都绝对成立,而不会有一个例外?无忧树的种子比芥子还小,但它感果的功能极大,每一年,树枝都要增长一由旬(四十里)左右,但是这么大的增长率还是无法表出业的增长律,所以第二句用“广大”两个字突出它的份量。这是指,我们内在因果的增长,根本不是外在因果的增长可以相提并论的。

心上的因果律就是这样,从微少的善业能感发极大的乐果,从微少的恶业也能感发极大的苦果。就像因果经上所说,一次诚心地供养三宝,就能感发九十一劫的极大乐果;造一次破坏三宝的恶业,致使在千佛出世以后,还在受地狱极惨的苦报。

而且要知道,这是法界自己在办事,不是某个农业专家,用什么高级生物、化学等的技术,来达到增长产量。既然如此,法界不是外在的什么水,也不是什么地,不是由这些东西来增长的,那它是靠什么来增长的呢?就是由心上本有的因果律来增长。那么,这种增长率有多大?是一千、一万还是一亿?其实远远不止这些,心里面种下每一个种子,都是无数倍地在增长,所以,外物的因果根本无法相比。这么一想就感觉,这是好大的事啊,你会觉得这很奥妙。

其实,因果律就是法界老爷子在办事,所谓的“天公巧安排”,一切无不是如此。因缘一会遇,就决定按这样来显现,这就是法界的定规,永远不可能被破坏。同样,对于业果的增长律,你也要想到,因为这是法界在办事,不是外在的办事方式,所以它从不会错乱。这就认识到,已造的业是逃不掉的。

然后又想:“我造的恶业在不断地增长,越来越大,这可怎么办?这就像服毒一样,吃一点也会让全身都烂掉,那怎么能吃呢?吃进去增长了,能减回来吗?”这么一想,你就不敢造恶业,也就开始敬畏天理了。

相反,做了善事会很欢喜。因为已经这么诚心诚意地做了,法界不可能不清楚,不可能不办的。只要好好做事,再诚心地发愿回向,就决定如是实现。而且这上也有极大的增长。你会想,一定是这样的,它不是一个人,人死了就没有了,但法界没有一刹那的变坏。这才知道,这里有极大的量,决定是“小因亦感广大报”。

其实说到底,不是小因自己在安排,因为业造了以后,第二刹那就灭了,实际上还是法界在安排。他很愿意人行善,非常支持人行善。所以,我们一定要摸清法界的性格,你做一点好的,他就大大地奖赏。你只管好好做,不要想:“怎么没人给我发奖?”你只要好好做,法界父亲必定对你大大地奖赏。其他外在的发奖并不重要。你一旦信了法界,就再不会想外在的事了。不然的话,整天在外面计较,认为有这样那样的不公平,还总是抱怨:“我是有功德的人,为什么一直得不到奖赏?”其实,不是由外在的某个有权的人来给你发奖,你要看是老爷子来给你发奖。一旦懂了老爷子,而且他就是你自己,你就会哈哈一笑:原来是自己给自己发奖,这还会有错吗?有比给自己发奖更可靠的事吗?只要你能在这上得定解,那以后就不再看外面,一切时只顾自己在因地实行。这样你就对“自作自受、自求多福”的道理完全贯通了。



四、教诫细致取舍业行



“善恶业行纵极小,理应取舍不宜轻。”

你要常常这样想:老爷子就是法界,老爷子不会忘记,也不会处理错。这里面没有一件事不是老爷子在办,你也别想逃过老爷子的眼光,或者想贿赂老爷子。

这样你就发现,过去自己心里有坚固的业果愚,因为一向以来都是按世间那一套想法在行事,处处耍小聪明,自以为有办法、有手段,做出了各种不顺天理的事。要知道,整个这一套,包括没有深信因果而起的所有的想法、观念,各种的计谋、策略、耍花招,全都属于邪慧。如果没有学习成量大师的教法,没有长期地熏陶,那确实这种颠倒是很难转变的,所谓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还要知道这里面报应的放大率,我用拟人化的方式说,这是我们法界老爷子的性格,老爷子的性格是,你做一点好的,就给你连绵不断的很大的奖赏,如果做一点恶的,那老爷子也同样给你连绵不断的极大的惩罚(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话,你要体会到里面的深义)。

这就是缘起上的定律。你害怕这个老爷子,就是害怕天理了。一旦你开始学好,开始学着不再颠倒,就表示你在顺从老爷子,在回归本性,那他的奖赏也会给得很大。比如,你用信心和恭敬心供养三宝,三宝说到底就是法界,就是老爷子,你发了这种心,就是在孝顺老爷子,其实也就是在孝顺你自己。结果给你的奖赏是九十一劫连绵不断的福德安乐,并最终得到解脱。

相反,如果你违逆老爷子,这就叫背叛,老爷子也会严厉惩罚的。比如,你说谎,说虚诳的假话,自以为骗到了别人,其实这完全违背了你自己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是智慧,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是没做,如果你做了说没做,没做说做了,那就是在违背天理良心,违背智慧本性,结果就要受到极大的惩罚,心会变得愚痴、混沌。而且,这个病毒的种子一种下去,那是亿万年也好不了的,法界的惩罚就是这么厉害。

一般人害怕外在,信因果的人就害怕里面,因为他完全相信老爷子,相信这绝对是对善行赏、对恶惩罚,所以他根本不管世间人的说法、做法,唯一就信奉这个因果律。所有的对、错就用它来衡量,深信只有这条道是正的,违背就决定是邪道。

要知道,没有这样的坚忍和信心,就根本做不到净业。就是因为他相信因果律,法界老爷子太可怕,害怕得丝毫不敢干坏事。他知道这是漏不了的,一定会受惩罚,因为老爷子不是人间的官,可以想办法避免。他会常常想,这里面确实有个不可思议的天理,一切都是法界在管、在办,实在是无法逃脱。

这样子你的心才会顺过来,才知道做什么都要规规矩矩的,都要很真诚。骗人就是在悖逆法界,骗一下就要倒霉一万辈子,所以一定要守口如瓶、防心如城,不允许自己造一点罪。你会开始明白,这上面一定不能乱来。乱来的话,法界是骗也骗不过去,走也走不脱的,他不会出错,而且不受任何贿赂。所以你不要想:“反正没人看到,我就随便一点,大家能看到的地方,我就装一装。”要知道,自己的心明明白白这么摆着,哪里能逃出法界的掌控?这样明白后就要呵责自己:“我还想做欺心的事吗?”这以后,即使一个人在暗室屋漏中也有畏惧,也就能真正做到“慎独”。这样信了天理之后,自己的心就不再往外面找什么门道,唯一认为一切都是法界在办,就连一丝一毫的侥幸也不可能有。这样才能完全按因果律来取舍一切的行为。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7 09:02

过去我们的邪见很重,佛已经非常慈悲、明显地讲明法界因果律的规则,而我们却一直不按这样行动。哪怕佛亲自给你讲,你也觉得我不是来学这个的。我们最轻视的就是学因果,认为这里没什么学的,其实这是最大的愚痴。

噶当派大德的语录里讲,康垅巴对朴穷瓦说:“善知识说只有业果是极紧要的,但现在讲说、听闻、修习都不重视这一点。我在想,只有这个极难修持。”朴穷瓦说:“实际是这样的。”仲敦巴说:“觉沃瓦,你的心莫宽大,这缘起是很微细的。”而且朴穷瓦还说过:“我到老的时候,依附《贤愚经》。”

这样就知道,深信业果是开启一切善法的根本,没有在这上面得到,那对于一切小、大、密的修行之道,都绝对无法深入。不仅意乐上不能发起,行为上就更是难以趣入。所以,怎么发起对业果的深忍信,实在是初步最紧要的事。

四乘当中首先就是“净业乘”,这也全靠这个信来趣入。而且这不是简单说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能达到的,像我学《贤愚经》,也是多次地发起信心,学一则公案,就会起一些信心,不断地多学、多起,这个心就会很浓。一下子中断了,就又淡了下来。我自己的想法是,如果能持续不断地生起一千次,那必定能凝结成坚固的信仰。没有坚固的话,根本不可能有力量控制住一切业行。

起初,不离经教是最重要的。毕竟是这么深的因果律,不靠经教怎么行呢?又不是自己看到的,也没有别人能说明,更不可能无因就生起信解。如果学经教,那么学一则就会起一些信心,也会起各方面断恶、行善的欲乐。而且每一篇起的加持作用都不同,这样看很多、熏习很多、思维很多,才可能逐渐形成观念。这就是我提供给大家的建议。

如果你真的信因果了,那确实只有这一条净业的路可走,你会发现再不能走别的路了,一违背因果,那决定是死路一条,决定是避不了苦、得不到乐的。这以后,你就会按法王的教导去做——“理应取舍不宜轻”。你会完全明白,这就是天理,善上一定要取,恶上一定要舍。这就成了你自己心里的话,不必要别人说,自己会主动地一定要取、一定要舍。你不再同意过去的行为,会觉得那些恶事确实不能不舍,不舍的话,决定成了地狱的深坑,而善法必须要取,不取的话,就没有前途可言,就像想凭空发财一样,怎么可能呢?

我们身上有很重的习性,既愚蒙又顽固,真正的想法是:“我的心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这是我的自由!”但现在要知道,这是最重的愚痴,叫业果愚。没有破掉这种愚蒙,就连基本的道也进入不了。所以,这是好大的事,第一个关键就在这里,也因此,法王指示净业乘最开始要从这里下手,不然在行为上是没办法实际转变的。

其实,凡夫有很多很深的堕性,都不愿意改自己,这样就净不了业。尤其是现在,外在推行的力量很少很弱,又没有什么舆论的力量来监控,结果很多人干脆懒得努力,懒得断恶行善,好像因果律已经不存在了。而且也没有人多说这些,又不受管制,还会觉得现在大家都一样嘛,他们那么做,我为什么不能那么做?这样的话就完了。

所以,现在只有从心里发起因果的信仰才有救,不然谁能一直守在你身边教你呢?况且你也不一定服从管教,说多了还感到厌烦。然而一旦里头起了信仰,那就不一样,你会发现不断恶不行,就会开始着急了。

比如,你会很害怕吃毒药,一见到这是毒,那绝对不肯吃,一定要舍掉。反过来,吃了补品必定能滋补,那一定要吃。在这种小事上,你的取舍都很果断,但对于业果这么大的事却不怎么相信,可见心被业果愚蒙蔽得多严重!心一昏蒙,人就陷在很大的堕性当中,一点发不起断恶行善的愿望。而且观念上中毒越深,心就越麻木,严重的甚至完全陷入“瘫痪”状态,连一点点善心和改过的心都发不起,这不就是被愚痴严重障蔽的表现吗?

法王说“理应”,就是要重新唤起你内心的良知:现在是该重新思维真理正道了!是该依成量大师的圣教重新学起了!能这样如教如理地思维,破掉愚蒙,并且生起坚定的信仰,那你的心就绝对不一样。你不会说:“这样的善我不要行,学做好人能得个什么?”我们的心总是颠颠倒倒的,没感觉业果有多重要,其实这才是最大的事,这就是我们的愚蒙。所以现在第一个就是要破掉业果愚。

世上的人就像瞎子一样,他们会说:“赌博有什么?性生活有什么?杀只鸡吃吃怎么了?或者看看电视、说点闲话,这有什么?欣赏一下歌舞晚会,有什么错啊?”他哪里会感觉这是业?一说起业,全都是“没什么”。对于整个这一套业果的观念,现在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又怎么会主动去检点自身:“我哪里居心不良?我的什么想法有问题?”结果,一大堆的罪业、染污全从这儿出来了,这上不能调整,心态和行为一定是混乱的、污七八糟的。

再说,进一步还要把心修成各种善法的体性,能真正做到吗?肯定是越来越不行。心已经落在最大的愚痴里,行为那么狂乱,怎么可能修好呢?乱成这样是非常可怕的事,你能说自己不受因果律的支配吗?你不断恶行善可以修上去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确实,这是当今时代人们最大的愚昧,但很多人一直是浑然不知。这里说,因果的增长连无忧树一年增长四十里的量度还不止,你心里真的信了吗?这不但是有业果,而且它的放大率是这么吓人!所以,这一颂首先告诉你总的善恶苦乐法则;然后分别贯穿到一切支分上,每个地方都是这样的;最后让你知道感果的量,业的增长率,都要乘上千万亿倍。

这时候你就发现:“我哪里是学因果的人,我是一点因果观念也没有啊!”平常面对事情的时候,根本起不来这个观念,反而是各种唯物的、享乐的、无因无果的想法不断现行,还自以为很新潮、很时尚,一谈起因果就嗤之以鼻,认为太陈旧、太落伍,根本不愿意谈它。本来看到佛经上讲恶业的报应,心里应该很恐惧,能行一点善事,就应该欢喜踊跃,但我们的心很麻木,一点断恶修善的心都提不起来,这就是因为已经深深地中了邪见的毒。

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在这里,不在别处。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它,这个见解就是命根子,见解上没力量,那什么也修不起来。要知道,它是一切白法的根本,你必须在这个根本上落实才行。所以,首先不能说空话,不然绝对救不了自己,也因此,目前必须以净业乘作为首要。

反过来说,不这样修是净不了业的,因为你里面的东西没换。尤其现在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混乱、复杂,也就更加难以清理、消除,如果内在没有坚定的正见来作行为的掌控者,那业行必定会发展得无量无边。所以不能不取舍,不取舍就完了,业果上的增长率是百千万亿倍的。

我们总会认为:没这么严重吧,很小的善也要尽全分的心力去做吗?确实要这样,哪怕扫个地、做个事,都一定要用全部的诚心来做。因为只要违背了正道,就必定受到惩罚,心一假了,就不会得好结果。你一旦懂了这个,那事事都会学好、做好。这样再贯通,是不是做人一定要忠孝仁义呢?确实如此,天理就是这么决定的,不会因时间、空间而有所改变。

就像这样,一旦在因果上开了见解,那肯定会这么认为。但要注意,正和邪是不能并存的,没破掉邪见,正见就立不起来,后面的善行也不可能有,因为你的邪见系统不支持这个。一旦正见立起来了,就有了正气,会坚定地贯彻善行,不再随着世间的颠倒观念做事了。这时候再问你:“要不要诚心做事?”你就会心甘情愿地说:“肯定要这么做,因为它是因果律。”然后问:“要不要孝、悌、忠、信?”肯定都要。再问:“要不要修五戒十善?”肯定要这样。不这么做就得不到人身,决定要向下堕的。

你一定要记得这是“成量大师教”,佛的智慧已经透视了十方三世,哪里会有什么例外?真理哪里会因时空的转移而迁变?既然佛已经彻见了法界,我们就应该深信:无论经过多长时间、转换了多少地方,真理的法则绝不会改变。由此才会发誓唯一依止佛的法道,也就开始有了坚固的行持。因为自己心里已经断定了、坚固了,就不会被任何人、任何说法夺走,心里有这个力量来控制,就会坚定地舍恶、行善。

这样的话,恶的方面是宁死也不做。不允许在自己心上留任何污点,因为怕受因果律的惩罚,怕违背法界,怕堕落,这样就不敢再做。比如问你:“就偷一分钱,怎么样?”这是绝对不干的。只要一做,就失掉了人格,而且违背了良心,背弃了天理,所以绝对不允许自己这么做,一定要舍掉,没有二话可说。

这就知道,大的原则已经包含了一切,根本上信了总的因果律,在总的取舍上就不会乱来,不敢有颠倒的行为。而差别上就太精细了,方方面面都要一点点地改正。从这里才开始有别解脱戒,以及上上的菩萨乘、金刚乘的律仪,所以说这是建立一切律仪的根本,这样整个一路上去,全都要靠这个命根子来支撑。

为什么取舍因果要比面粉还细呢?为什么能做到这么细呢?那就是,你要按照上师的指示,在观念上、行为上,全部给它贯到底,这样才有极细的因果见,由此才能产生极细的取舍。净业乘的第一步就要在这个重点上做。

第二步,就要把生死的业全部排除,一点点都不允许沾上,以我执心贪恋世间的快乐,就已经陷在生死里了。所以,自己的意乐和行为要跟世间完全相反,要这样来净除轮回的业。那这个心就更细了,一般都摸不着是什么心态,连轮回都还不了解,哪里会怕轮回呢?根本就不怕。

现在是初步的净业修行,要时时在身心上检查:“我有恶吗?有善吗?恶舍了吗?善取了吗?”时时都在这上修,全是真干,没有一点虚的。

再提升,就是时时检查自心:“我是不是在贪?是以有我的心态在做,还是以无我的心态在做?”只有这样,才能净除生死业。当然这就更细了,一般人连自己的心态都没认清楚,哪里会这样时时检查?四谛没有思维认定,没有见解的力量,谁会这样实际去做?不还是照样天天吃吃、喝喝、玩玩,天天愚弄自己吗?要一想起轮回就害怕才管用。如果心里不怕轮回,最爱享受,这算是什么出离心?连小乘道的基础都没有。就像被关在监狱里,一心想要出离的那种心,我们有吗?有谁为自己一直轮回而哭过?为众生在轮回而哭过?自己深陷轮回都从来不伤心,会见到众生轮回而伤心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说大话,先是自己深彻地认识了轮回,想出离,再缘众生的苦思维,才能启开大悲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7 09:03

戊二、教诫常念生死苦净除顺生死业



暇满虽获定死灭,恶趣苦重极漫长,

难忍苦状若审思,有否闲住一上午。



这一颂是共同前行的修法,包括了暇满、无常、恶趣苦和业果的修法。后一颂是进一步思维坏苦、行苦,生起彻底厌患生死的心,发起出离意乐,从而进入解脱道。

下面我们进行这一颂的观修。按照次第,先思维暇满,也就是在自身上思维暇满的体性。其次是思维,虽然得了暇满,但它很快会因死亡而湮灭。然后思维,死了之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将随着业力去往后世,为业力牵引而堕入三恶趣。

接下来就要想,如果我堕到恶趣里,将会是怎样的状况,地狱、饿鬼、旁生的苦是如何的深重、漫长,自己的心那时必定极其难忍。要在这个心上非常细致地做思维。

这样想了以后,就要落到因上思维,也就是:我的心过去造了这样的因吗?现在正在造吗?未来我还造吗?如果我已经造了,现在正在造,或者未来还要造,那以业果无欺的定律,必然会堕入恶趣当中,那是多么可怕!所以,我在有生之年里,应该尽量把握机会,竭力避免生恶趣的因,并且精勤修持能够生到善趣等以上的因。然后策励自己:我有没有空闲空过一个上午呢?之后发起精进。

这一颂本身就是修行次第,所以我们要按照上师的指示,在每一个地方都发起相应的心才行,而不只是口头上诵文句。前面上师说过:“当善谛听持心中”,就是要我们把这个法持在心中,殷重地修持,这样才得实义。

首先要思维自身上是如何获得暇满的,这又要分成八暇、十满来思维。所谓“暇满”,其中自身上有了修法的自在,就叫“闲暇”,从自他方面去观察,自己圆满地具足修法的条件,这叫“圆满”。

这又要了解什么叫做“无暇”?这包括八种情况。也就是堕在三恶趣里,生在长寿天,或者虽转生在人间,但生在边地,生在无佛出世的时期,自身根不具足,以及是一个持邪见者。这八种情况都没有修法的自在。

首先要想到恶趣的情况。如果生在地狱,那恒时被极大的寒热之苦逼迫。如果生在饿鬼,则长年处在饥渴状态,身心没有安宁。处在旁生道里,被厚重的无明覆盖,而且处在被役使等的状态。由于生在三恶趣被很重的苦逼迫的缘故,就连少许修法的心也生不起,即使偶尔起一点想修法的心,但是因为痛苦太重的缘故,也没办法真正趣入修行。就像一个人,虽然很想修法,但他身上被极大的苦逼迫,也没办法修起来。所以,处在三恶趣中,根本没有修法的自在。

生在长寿天,由于不起修法的心想,所以没有闲暇。长寿天是指,生在寿量很长的天界。对此有各种说法,有的说指无想天和无色界天,有的说还包括恒时被欲事散乱的欲界天。如果生在无想天,那么除了最初受生和最终接近隐没的时候,能够生起心想以外,其他的时间心和心所根本不现行,就像被封冻在冰中的鱼,丝毫不能动弹那样。也就是说,生在无想天的时候,一直处在定境当中,如同一场酣睡,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一个心念都不会起,所以是完全愚痴地空过。如果生在欲界天里,因为欲事太纷繁,各种的天女、享受、美妙五欲的引诱,使得他的心不断地散乱在欲尘当中,根本没办法收摄回来,就连一念想出离世间的心都生不起,更不可能安定地住在法上修持,所以也完全成了空过。

生在人间也有四种无暇。如果生在边地,那里根本没有佛法,就好比非洲的某个部落,尽其一生只能在无有正法的心态中空过的。如果生在无佛的刹土和黑暗劫当中,那完全是在黑暗里面,没有一念修法的心。假使生在了中土,处于有佛出现的时代和地方,但是自己是一个根不具足的人,尤其是处在一种呆哑状态,那就根本无从了解法义,更不会起一个修法的念头。或者具邪见者,不相信前后世、三宝及业因果,完全被邪见蒙蔽了,也生不起修法的心。

以上八种就叫八无暇。我们要想,如今自己已经从八无暇里解脱了,得到了极难得的修法的自在。

接着要思维自身如何具足十满。这是指一切修法的内外条件圆满具足,包括五个自满、五个他满。

五个自圆满,就是指得人身、根具足、生中土、业未倒、信正教。现在得了人的身体,它就是修法的所依,依靠人的身体能发起一切三乘的修法,这是极宝贵的。进一步想,我所得到的人身上面,已经具全了六种根,以这些根能发起各种法行。因为我的眼睛能够看法,耳朵能听法,舌根能念诵、说法,身根能运作,意根能缘法如理观修。这就很圆满,每个根都能缘着法运转,发起各种闻思修的法行。再说,如今我所处的环境,是佛法兴盛的中土,各种小、大、密的法都非常圆满地具足,并且正在弘扬。而且只要我有心,愿意修法,那么任何一种法都有遇到、学到的机会。再检查,发现自己业也没有颠倒,也就是身口意三门都能跟法相应。而且,对于佛的正教,对于这极其殊胜的、能够从轮回解脱的道法具有信心。它并不是世间法或者升天的法,世间法不是正教,没有指示从轮回里解脱的道,而佛的正教确实能无误地指导彻底解脱轮回的妙道。这里包括了整个小、大、密三乘的体系,自己对这些都具有信心。

像这样,自方的五个条件都满足,这也全部要归在法上认识。一、得人身,这就成为一切修法的所依。二、具有六根,所以各种闻思修都能发起,以六根能够充分地缘着小、大、密的妙法不断地运转,不断地发起闻思修。三、生在小、大、密佛法圆满兴盛的中土,所以能圆满地受持一切佛法,而不只是一种片面的法。四、身口意三门都能与法相应,而不是在非法之中颠倒而行。五、对这一切的佛法都有信心。这就是正教,根本不是外道的法、颠倒的法,它是成量大师极其殊胜的真实圣教,它能够给予我们现前到究竟的一切利益安乐,而且是一个学人从初发心起,一直到究竟成佛之间,这所有修行的教授都无误地具足。这样的话,自身上完全具足修法的条件。

接着要想,自身以外的他方的因缘如何?结果发现,这也圆满具足。这包括了佛出世、说正法、法住世、随教转、善知识摄受这五种因缘。

首先,佛已经降生在世间,这比优昙花开放还要难得。佛往昔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勤修资粮,才最终在人间现前了无上正觉,这在世间劫海里是极其难遇的事,而如今无上的大师已经在我们人世间出现了。不仅是出现,佛还宣说了圆满引导我们成佛的三转法 lun。无论是四谛、空性,还是如来藏法,都做了非常圆满的指示。而且想到,现在圆满的法并没有隐没,还很好地存留在世间。不仅如此,还有很多随着教法转的善友,并且还有善知识摄受,这也是极其圆满的。以上是他方的助缘极其圆满。

或者归在自身上想,我如今很幸运地处在佛出世的时期,是释迦佛教下的一名弟子。而且佛宣讲了如此圆满,具足小、大、密内涵的妙法。这些法现在都没有损坏,还非常圆满地住在世间,所以我现在能够受持圆满的佛法。而且,在这个世间还有真正的修行者,他们的心完全随着佛的妙法在行持,而不是随着非法运转。尤其是有善知识亲自摄受我的心,让我入到妙法当中。这样一看,外在能帮助自己顺着圆满的法道不断修行成佛的助缘已经全部有了,也因此,我的心现在能够处在佛法当中,为外在的各种力量带动而趣入正法,这就叫具足五种他圆满。

“暇满虽获”中的“获”,就是在自身上体会,以上的八暇十满,我已经全部具足了,这是比十万摩尼宝还要难得、意义还要重大的人身宝。在修法上面,从这个所依中能发起一切的功德。也就是对于能彻底解脱轮回的小、大、密三乘妙法,用这个身去修的话,都能圆满成就。也因此,这比任何世间摩尼宝都要殊胜。

世间的如意宝只能给予暂时一世资具上的满足,而我得到的人身妙宝,能源源不断地出现一切现前、究竟的利益安乐。因为,只要缘着三乘妙法修持,我的心就能逐步地修证出来,无论是小乘的出离心、别解脱戒、人无我,波罗蜜多乘的菩提心、二无我空慧,包括金刚乘的圆满证德,都可以从这里出现。这就是“获”的意思。

但是,如果我顺着业颠倒、邪见、散乱等运转,那这样的人身就会空过。也就是在无意义中耗费了。或者说,如果心没有依法而转,而是在世间法里贪得无厌,白白耗费的话,那就不会再得到这么好的人身了。

这里说“定死灭”,意思是说,这毕竟是个有为法,死亡一旦来临,它顿时就消失了,再也不会出现。所以,得了人身要非常珍惜,要用它日日夜夜修行妙法。

这样思维后就想:我一定要善用这个人身,不允许把它浪费在世间法里,不允许用它做任何非法的事。

紧接着上师用“定死灭”,交待我们要念死无常,这必须接着前面暇满的认识来思维。

就像太阳从地平线升起那样,我们终于从恶趣来到了人间,这个时光是极其难得、珍贵的。顿时间一片光明,也就是我们的心有了智慧,能够见到法的光明,而且内外的条件都圆满,完全能够一心一意地修持极其胜妙的佛法,能够实现最大的意义。这样思维后,我们当然会有一种决定要利用这个暇满来修法的心。但是,是缓慢地修,还是及时地修呢?这又要通过观修无常,而生起当下修行的心。

我们要想到,就像日轮生起,很快又落于西山而隐没那样,暇满人身也是个有为法,靠着往世很多善根的力量,今生才得到了它,而且维持这个人身的显现,也要靠各种内外的因缘。一旦空过,就不可能再现。也因此,就总体的人身的命运来看,它将会在一段时间过后又归于隐灭。

这里的“灭”字,是指暇满的息灭。得到了暇满,就好像已经出现了光辉的日轮,它呈现出各种的美好、安乐、吉祥。但是这种好时光很快就没有了,一旦这样无意义地过去,那又要落到完全黑暗的境地,那时候要再现一丝光明都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只有现在这一段时光好用,就像百年只能吃到一顿好饭那样,也因此,我一定要赶紧修法。

现在最关键的,是一定要通过如理地思维,来引起这种非常强烈的观念,之后才能趋使我们的心,尽快投入到修法当中。那么如何思维呢?首先要从“有为法”的层面上思维,也就是一切全部是因缘所作,并不是像我们妄想的那样,可以留存很多年。

我们很愚痴,以为现前的时机永远存在。其实它只是现一次,如果你能细到刹那上,那它只是一刹那。这一刹那一错过,就再也得不到了,如果你不断地错过,那一段一段的好因缘就全都错过了。这样的话,那真是入宝洲而空返,到时候还是两手空空地落到恶趣里面。

像刚才强调的,我们要从因缘法上思维。以过去积了很多善根的力量,这回才有幸生到人间。但从我们投生那一刻起,就在刹那不停地耗用过去的善根。而且,人生最多不过百年,而每时每刻就像飞箭一样不停地飞向终点。像这样,一年一年地耗掉,而每一年又是一个月一个月地耗掉,每一个月又是一天一天地耗掉,每一天又一小时一小时地耗掉,每一小时又是一分钟一分钟地耗掉,就这样像瀑流水一样不断地在消耗。

那我就想,生命本身只是有限的时间,不会有任何的增加,而且还刹那刹那极快速地耗减,当然最后就用完了,所以决定要死亡。这要通过各种譬喻来思维。我们的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不停地流失,分分秒秒都在耗减这极难得的暇满。所以,怎么能这样白白地浪费时间?怎么有空闲若无其事地傻傻地呆着,甚至造很多恶业呢?这又好像是织布,虽然每一次只是织一缕丝,但是由于不断地在织,那么多的线很快就全织完了。它又像时钟,“滴滴答答”不停地在走动,很快这一分钟、一小时、一天就走完了。我们怎么能这样空闲而住呢?又好比即将被宰杀的牛,它从起点开始,一步步地被拉向刑场。中间虽然还有百千步,但很快就到了断头台旁边。我们现在如果不着急,不及时修法,那么很快,人就从少年到了中年,转眼又从中年到了老年,很快就要挨死魔的宰杀。

又好比瀑布迅猛地奔流,一下子就从源头流到了末尾。过去事好像就在眼前,但忽然间就消失了,我们曾经以为有很长的一段黄金时光,但回头发现其实根本没做到什么。如果还这样若无其事地待着,那以后的情形必定比过去还要糟糕。又像是一盏油灯,靠着有限的油来支持,虽然当下还在闪现光明,然而灯油刹那刹那都在消耗,一旦消耗完了,就再没有办法支持一个刹那,顿时就归于息灭。所以,我们不能浪费这样宝贵的资源,你现在无意义地消耗,若无其事的样子,将来必定会为此而后悔的。到最后油耗尽的时候,你再想挽回就不可能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7 09:03

像这些方面,我们要数数地思维来引发定解。如果你只是稍微思维一下,还生不起无常心,那就根本没有利益。就像迦摩巴所说:“你说思维了没生起,你什么时候思维了?你白天散乱放逸,晚上就昏昏大睡,不要说妄语!”

接着要思维,我们这一生也很难有闲暇来修行妙法,决定会这样白白地死去。也就是想:既然生在这个世间,如今处在业很重的时期,那我们每个人就不要幻想能活到一百岁,最多做八十年的打算。这样的话,前面三十年都在无知、混乱、造各种恶业当中度过了。后二十年就像一辆破车一样,各方面的零件都衰损了,那时候根本没办法启动,只能在巨大的老苦的逼迫下苟延残喘。中间的三十年,每天要用八个小时睡眠,要花一定时间准备三餐饮食,还要去上班等等,每天最多有两个半小时能用来修法,只占一天的十分之一。那么中间三十年的十分之一,就只有三年的修法时间。而且,这里面还有各种的人际应酬、疾病、琐事,各种各样的干扰,这样再减掉三分之一,最多两年。

这就看到,暇满是这么殊胜、难得,但只有如此短暂的时间好用,而它浪费起来却是非常快的。上一次网,看一场球赛,逛一次街,很快半天就没了。这样的话,你耗得起吗?耗完了以后,你能凭空一下子就修上去了、成就了?不要做这种美梦,每一种法都要实实在在地去修才会成就。

然后我们就想到,原来暇满是这么稀有,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它甚至比万两黄金都宝贵,因为把握好了,这一分一秒都可以出现很多的利益,下至一念当中也可以种下极广大、无尽的善根。相反,如果没有这样好好地用,很快就会把它消耗光,两年不到的时间,你要浪费起来那是非常快的,最终还是一无所有。

这样就想到:我死的时候唯一要靠清净的正法,其他世间的东西一点用处也没有,而我修清净正法就靠这两年不到的时间,我怎么能就这样无意义地消耗掉一个上午呢?这样自己就有了一种谴责。你会觉得浪费时间是一种罪恶,它比随便浪费祖宗的家产,一下子浪掷千金还要有罪。如果你有了这种想法,那你根本不允许自己浪费任何时间。一旦想去放逸、散乱,就要用手指指着你这个人:“某某!你怎么这么愚痴!”如果他还想浪费,干脆就打他一顿。这样思维了以后,还要多多地起誓愿,生起决断的心:“我必须现在修行正法!”

不仅要这样思维,死决定到来,暂时一现的暇满不把握的话,最终就会完全消耗掉,完全就空过了,还要想到,死缘非常多,根本没有把握今天不死。

这里是要你实际观察到死缘相当多,而且自己心里非常确认,确实今天没有不死的把握。一直思维到你非常确认以后,你的心就开始着急起来了,然后会发心现在就开始修,绝对不能这样延误一个上午。

我们要看到,世间人从没想过今天会死,但他们就那么突然死去了。为什么会死呢?因为他内在有个业在掌控着。意思就是,不是每个人自己做主宰,而是法界做主宰,一旦业力成熟,必然会以某种方式来让你死。所以,死亡不是我们能掌握的,而且我们看不到业的运转。

这样你就要想:今天是不是我的业已经到了?那些人从来没意识到自己会死,但业一到就以各种方式来显现死亡。比如,忽然间地震爆发,或者发生空难、撞车,忽然间碰到一种死缘,就导致了死亡。其实,那并不是一种偶然事件,而是业力一到,必然以这种方式来出现,而我怎么能预料业呢?

之后就要感觉,就像广场里的一盏油灯,四周随时可能起风,只要起一次风,油灯就会熄灭。同样,我们就生活在轮回业风的包围圈里,寿命就是一盏油灯在不断地闪现,稍微触到一点因缘就会导致死亡。那么我们一出门就感觉,好多的车啊,有可能今天就撞车而死,或者可能在饭店吃饭的时候,食物中毒而死,有可能触电而死,或者冷不丁就摔死,或者被别人撞死,还可能吃了东西噎死,或者笑死,或者碰到黑社会拦劫而猝死……像这样去想,确实无法决定今天一定能活着。

所以不要认为还有空,应当多多地立誓:“我决定要从现在就开始修行!”这样思维后,还要经常问自己:“我有没有闲暇,什么修法的事都不做,就这么非常放松地安住一上午?” 然后要立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认为今天不会死,但有可能今天就死,一旦死了,就再没有这么好的修法机会了,所以我有一刻就要把握一刻。”

就像《迦尼迦书》所说:“死主悉无亲,忽尔而降临,莫想明后行,应速修正法。此明后作此,是说非贤人,汝当何日无,其明日定有。”死主没有任何情面,业力一发动的时候,他必然要宣布你的死亡,他是忽然之间就降临的。很多人以为“我能够预断,我能够保证”,但那只是你第六意识的一种执著常住的妄想。你的想法是一回事,业力的操作是另一回事。比如,已经判定了你今天会死,很多人说“我肯定不会死”,但忽然之间就要遇到一个事而让你死。所以,你不要想:“明天、后天修也不要紧吧!”而要想到,今天如果死了,就再没机会了,所以应该赶紧修法。如果你说:“我以后再来修”,这样说就不是贤人。你以为死亡今天不会到来,这是不决定的,要想到死亡今天一定会来。

这么想了以后,心里就很着急:“我不能再浪费了,因为只有一天可以用,所以我必须尽全力用好今天的每一分钟。”这就是在破常执。我们心里有常执,就以为还有三万天可以用,这样就把修行推到后面去了。但如果自己认为这一天都不能保证,意识到有可能明天就死,或者今天就会死,那这个时候量已经缩小到一天了,他就逼得自己必须得用好这一天。要这样来修自己的心。

之后要思维,像这样决定会很快死掉,在现世里没有很长时间可以待的。我死了以后也并非断灭,一定会继续受生,而到哪里去受生,不会随着自己的意愿,唯一是随着业来支配的。如果被恶业牵引,生到恶趣,那会是什么情况呢?这样紧接着就要为自己的来世着想。人的眼光应该伸展到来世,不要只想着现前,现前一世很快就过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我未来要到哪里去。也因此要做第三个部分——“恶趣苦”的思维。

这里上师用两句话作了指示:“恶趣苦重极漫长,难忍苦状若审思”。“审思”,就是非常细致地去思维,所思维的内容就是来世如果堕在恶趣里,那痛苦是极其深重、漫长的,那里有非常难以忍受的状况。

大体来说,就是要恒时细细地思维,如果我堕在热地狱里,从等活地狱到无间地狱之间,那种受苦的状况如何,受苦的时间如何。然后要想,如果我堕在寒地狱里,那是如何受苦的,时间是如何漫长。接着是十六近边地狱、独一地狱。再往后是堕入饿鬼界和旁生道的受苦情况,又是如何漫长,这样一一细致地思维。

要说明的是,这里必须依止佛的经教来思维。因为三恶趣不是人间能见到的事,不靠着佛的广大开示,我们就没办法启开认识。所以,关键要依据《正法念处经》,再三地阅读、思维。虽然一般前行的书上都有简略的宣说,但是我认为,光是这样的量还远远不够,很多人心里根本引不起认识。什么缘故呢?因为前行的指导书只是一种原则性的指示、概括,具体的细节一定要看《正法念处经》。比如对于三恶趣,经上就有四百多页的讲述,这比平常我们看到的要多五十倍以上的量。

为什么要这样再三地观察、思维呢?要知道,现在的关键是,真正你要生起这个怖畏恶趣苦的心。而我们现在内在的见解系统没有换掉,从小受的教育都是没有前后世,没有地狱、饿鬼,这方面的习气非常微薄。但是,当下一想的时候,人间的那些五欲的事、各种科学、享乐纵欲等等,一想起来,心就非常浓。然而一想起地狱、饿鬼等就一片空白。

所以,现在是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因为他必须要发生认识,而这个认识,就是我们要非常地实在,通过经教的开示,一句一句地学下来,不断地去思维,要看到那个状况。我们就在前行书的指导下,去深入到《正法念处经》等的经典中。

在这里面,佛的指示是非常细致的。比如说等活地狱有很多种,每一种是造了什么杀生的业而堕到里面的,又是怎么受苦的,而且业和果是联系起来说的,说完以后就会做一段教诫。这样你每次看的时候,就有一种具体的观念。比如经里讲等活地狱有十六种,每一种里都有很具体的受苦情况,又告诉你是怎么造了杀生业而堕进去的。一看到这个以后,你马上会产生一个具体的认识:我绝对不能造杀生业,堕在那里的话,受那种苦实在太漫长。而且,由于世尊是成量大师,他所说的完全是真实语,你会感觉到非常真实,这个时候你的心会相信。

像这样,每看一次的时候,就引起一串心来,这就算有了一点小的效果。如果花了一百倍的量,整个看下来,就不断地起这样的心,之后就由原来的一片空白,变得满脑子全是恶趣的景象、状况和认识。然后,又知道是由什么样的因而生到这里面,杀生、偷盗、邪淫等,一类一类都有具体的指示。一定要透过这样具体地观察、衡量,然后在自身上决定,这样就能真正切入到这里了。

所以上师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学成量大师的圣教,而且一定要把这个记在心里,在心上转变观念。而且,简单思维一两次是不足够的。

就像十月怀胎,时间少了它无法孕育成形,你不能说只怀了十天就已经成形了,一切的支分、身体都已经形成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里要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变心,不断地积累到一千次,就成了“胎形”,也就是凝结成了很浓、很坚固的观念。所以,不能忽略产生认识的过程,这个认识要让它加深、加广,而且要一次一次地发起它的力量,最后到达恒常、猛利的地步。

这样才能换掉你过去的观念系统,你才可能一坐下来,就能想到恶趣苦,一想到就能发起心来。因为已经不断地出现了上千次的力量,它的力量已经蓄存在那里,到了那个地步的时候,再一提起就有很强的心起来,而且它的延长度很大,会让你一直沉浸在这个里面。最后这种观念会完全笼罩你的心,之后你看到恶业的时候,就知道那是等活地狱、黑绳地狱受苦的因,这时候你会吓得不敢做。

而且,你会想到,过去造了多少业,现在正在造这个业,未来还要造这个业,这样的话,以业力无欺的作用力,必定会把我牵拉到恶趣里。然后再想,我到了恶趣里要受怎样的苦,可以这样类比:比如想,现在我把手探到煻煨里面住一个晚上,我受得了吗?如果这都受不了,堕到热地狱里如何呢?或者我在冰天雪地里裸着身体站立,全身都冻僵的时候,我能忍受得了吗?寒地狱比这个要苦多少倍!或者我三天不吃饭,饿得饥火燎燎,那个时候人根本没办法安住。如果我生到饿鬼里面,千万年都处在比这个严重千亿倍的状态里,我还能修什么法?那有多可怜!或者我全身被蚊虻等噬咬,受得了吗?那在近边地狱里,被各种尖嘴的金刚虫整个咬噬身体的时候,能受得了吗?或者我已经堕到旁生界里,整天被人役使,一点自由都没有,我能受得了吗?要这样来想,这样来衡量。

我们人没有经过修行的引导,都处在一种非常幼稚、愚蒙的状态,他只想到现世,满脑子就是男女、饮食,什么自我主义、自我享乐,其他后世一点也想不来。现在要把这种非常幼稚、狭隘的心,发展成一种深远、广大的心,这就必须要通过成量大师教法的引导,按照其中所说的去思维,如此我们的心才变成和法相合。之后就真正不断地循着缘起的正道转化观念、心态,再接着转化自己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一步步地净业。

现在这个问题只是做一种原则上的宣说,因为时间不够,只能先给你说一下这条路怎么走,没办法代替你,你的心开不开是你自己需要努力的,不可能光是这么说几句就全部都开了。因此,大家要努力思维上师的金刚句,来实际地转变自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7 21:07

再解释最后一句“有否闲住一上午”。思维了恶趣苦后,意识到我已经造了地狱的业,还能安乐而住吗?

就像《亲友书》讲的,造恶的人只有一口气的间隔,这口气一断,就要到地狱里去了。像这样,听到了地狱无量的苦,心都要颤抖起来,我还能像石头一样不动吗?见到画出来的地狱图,或者听到地狱的描述,以及忆念、读诵地狱的情况,尚且都生起恐怖心,何况真正在那里受极其猛利的苦!一定要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

我们只不过是愚昧,不信业果,如果信了,那在我的心里有好多的恶趣种子。从今生往前回溯到过去的无量生,我们的心里已经潜藏了很多地狱的种子、饿鬼的种子、旁生的种子,就像埋下了无数个定时炸弹那样,因缘一旦成熟,哪个引爆了,都必然要被恶趣的苦炸得粉身碎骨。这样一思维,有了极大的危机感,就坐不住了,想赶紧处理这件事。我们被业果愚蒙蔽的时候,认为没什么因,也没什么果,一切都是很好的,这叫“粉饰太平”。尤其当今时代,处处都在宣扬各种极虚假的安乐相,使人们误以为真的是长治久安,真的已经实现了幸福,其实这都是对因果的愚昧。

那么现在我们就要随顺因果来思维,像前面说的,要多看《正法念处经》等讲因果的经教。有了大量的阅读、思维以后,就确认到,原来轮回里有无数条的恶趣道。本来这是个极庞大的现相,而且性质非常严重,但我们的心却蒙昧不知,只有经过成量大师的圣言的教导,开启了因果的慧眼,你才知道,那么多的地狱,那么多种受苦的行相,一一都是随恶业而来的。比如,造了杀生的业,怎么样猎杀众生,或者为了口腹之欲伤害众生,让众生受各种苦,结果就相应地变现出那种地狱,而且是极大倍数的放大量。

这样看下来以后,你会去对应,发现自己也造过这样的业,这时候自己就慌了,这可不是太平无事,我已经造下那么多的恶业,每一种业都会感发相应的恶趣的果。这时候,心就开始转变,也开始能够很审细地考虑、思量这些事了。你会考虑:“这些三恶趣的因,我先前做过吗?现在做了吗?还有没有未来要做的想法?如果我已经做了很多,现在正在做,未来还想做,那业果是无欺的,按照业果无欺的定律,必然要堕到恶趣里面,不可能有任何侥幸。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前面对因果得了胜解信的基础上。

之后,我们就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前途命运如何?也要知道过去种了什么缘起。这时候再想:如果我生到那里,我能忍受那些苦吗?你要仔细地想,一定要想得自己的脑浆发热,坐立不安,没办法安下心来。要这样,尽自己的力量发起怖畏心,在这个地方,绝对不能学那种庸俗的无分别。如果一般中下根机的凡夫,一上来就是无分别,那他的心不会动,这样的话,完全处在一种愚昧当中。要知道,真正的“无分别”,是很高境界的事,不适合我们现在一般中下根机的人。所以,你一定要让自己的心有一个很大的变动,有一种很强的触动,要让心都颤抖起来,根本没办法无视这个事实。这种心起来之后,当然没有什么安闲,能若无其事地混一个上午。这就是切要的地方。

那么,这种心态跟净业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结合前面暇满的认识。现在得了暇满人身,一想到三恶趣苦,那我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因缘,不然堕到恶趣里,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所以,我现在一定要用这个人身来保卫自己。这样的话,已经做过的恶业就要竭力地去忏悔,未来的恶业也因为恐惧恶趣,而小心翼翼地防护、禁止,至少会去减少它的量。如果先前的怖畏意乐已经很猛利了,一想起恶趣就害怕,这时候就一点不敢造恶,而且心里再再地立愿:“我未来要永远断除恶业!”比如我们看《正法念处经》,里面讲了很多杀生堕入各种地狱的情况,一看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马上就惊动,紧接着你会发愿:“我绝对不杀害任何众生!”其他偷盗、邪淫等也都是如此。这样就会净除未来的恶业。

而且在善法上你会发现,只有善业能让我生在安乐趣,所以,对以往所做的善根,你会以猛利的欲乐发愿,来使得它辗转地增长广大。对于还没做的善根,你一碰到的时候,就有很强的心力去做。这样,就使得我们的心入到净业的妙道里了。

总的来说,净业是这里的正行,这又必须依靠欲乐的驱使,而发起欲乐,首先就要思维恶趣苦,怖畏心一旦起来,同时就发起了精进。



童为幻事所欺诳,善趣乐财暂觉乐,

然成诸后苦因故,当如毒食而断舍。



上一颂讲的是净除恶趣业的修法,它源于善恶苦乐的因果法则。其中苦乐的定义,苦是指一切逼迫的感受,乐是指一切适悦的感受,所以,在这一层里你只能分清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之后,确立了它的因果法则,对善恶因果法则得了深忍信后,就决定能净除一切三恶趣的因,从而得到暂时人天善趣的安乐。

但这样就已经圆满了吗?前面是观察感受上的苦和乐,现在要分析,感受上的乐是不是真实的?执著它会造成什么后果?像这样,要在更细的缘起上观察,所以后面要明辩有漏、无漏的因。意思就是,在苦乐的辨别上要更细一层,凡是最后会导致苦的,全都叫苦性,无论它现前是乐受还是舍受。

基于这种观察,你就明白,这些乐受、舍受也不是真正的安乐,因为它后面会变成苦,这时候你就能看清,它们也是苦的自性。比如享受一顿美食,不能只看现前的感受,要看它后继的结果。如果受用这个美食后,会引起无量的大苦,那你现在就要判定这是苦性,它是一个苦的东西。所以在缘起上,要有更深、更广阔的眼光,要更加微细、广大、深远地观察,这样就见到,它只是诈现为乐,实际还是苦。

当你明辩苦乐性以后,就能从三有爱当中脱出,一心想要出离轮回,这就叫做出离意乐。以这个摄持,心就能一向往解脱方面走。这样就开始净除顺生死业了。所以,必须经过四谛教法的指示,明辩染净因果法则。然后知道,因为心里执著一个“我”,如果以我执为中心,并且认为三界里有安乐,那必定是,“我”要求取安乐,这就叫“爱”。有了爱作为因,就会不断地转生死轮。

爱是生死的因,这一点结合十二缘起就会非常明了。因为,在能生支中,是以爱作为起点,它一现起的时候,就趣入了生死。从前我自己学习四谛教法的时候,我就发现“两点一线”的原则。那就是,基于我们内在的逻辑,既然这是“我”,而且外面有一种很可爱的乐,那当然是“我”要求取“乐”,这就叫“两点”。这两点一旦建立,你的心就会趣向所爱境。由此就发生了惑业的冲动,在惑上面它叫做爱,在业上面就叫流入生死的业。这个法则是完全确定的,你观察任何中阴投胎的情况,肯定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在三有中受生。如果这个冲动不能拿掉,那你就净除不了生死的业。

那么反过来,由此就能发现解脱道的两个重点:一、彻底地明白苦谛,抉择三有当中的一切都是苦的自性,都不出于苦苦、坏苦和行苦。当你已经确认,一切无非是苦,最终都落入苦当中,没有第二种结果,这样你就从先前的爱三有的心,转成了出离三有的心。换句话说,这时候你已经产生了厌患生死的心,也就是心里已经不喜欢这种有极大后患,如同毒食般的法,或者如同癌细胞一样的法了。二、发现根本没有“我”。

这两个方面一旦修持坚固,那一切往轮回里面走的冲动就没有了,因为一方面那边没有乐,全是苦,另一方面这边也没有“我”,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去贪恋、求取、追逐呢?这样就开始走向还灭之途。

这就知道,以后我们就要注意这两个要点。也就是说,要修持两个关键,一是出离心,二是人无我的智慧。那么得了定解后,就要时时检查自己的业行,一定要把这两个东西去掉。首先是检查:我认为这个是乐吗?在面对各种的轮回法,看起来多么安乐的境界时,在我的观念里,认为它是乐吗?我还贪它吗?其次要看:现在自己心里还有没有一个主宰的“我”的执著?或者检查:现在自心是住在无我里吗?心里还有贪吗?这两个都没有,就不会往生死里走。

业是我们心上的行动,无明就是它的动力。一旦破掉了业果愚和无我真实义愚,那它的动力就没有了,动力没了就净除掉了顺生死的业。但这上面的题材非常广泛,大家可以参看两本《有漏皆苦》的讲解,那里面用了四百页左右来讲述这件事,现在也只是做一个简略的解释。

“童稚幻事所欺诳”,“童”,是指非常幼稚,不晓得世上的事情,这里是说,我们凡夫就像小孩一样。小孩的智力还没有成熟,所以他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想不来很远、很大、很深的事。那么,我们的幼稚体现在哪里呢?就是没有我,还以为真的有我;没有乐,却认为真的有乐。

“幻事”,就是以缘起力现出来,看似是有,实际没有的假相。就像印度的幻师,在念咒加持石块的时候,会在空中显现很多的景象,有象、马、军队、房屋、街道等等。这里的幻事,指整个三有世间,或者说内情外器所摄的一切显现。

我们凡夫小孩看到这些幻事的时候,马上就被它蒙骗了,以为这边真的有“我”,那边真的有很好的东西,然后就想尽办法地去捕捉它。当拥有一个喜欢的、合自己心意的东西时,就感觉有一种快乐,这时候就把它认定为真实的安乐,在这里耽著不舍。结果,以这样的执著,就陷入生死里了,然后在这里迷失掉,从而不断地转生死轮。

“欺诳”,有多重意思。一方面说,一个法本身不是安乐的自性,你却以为是安乐自性。就人间而言,有各种诈现的美好、快乐、幸福等的假相,结果你就以为那是真实的安乐。另一方面,本来没有“我”,更不可能有我在享受真实的安乐,但自己就被这一幕幕假相所骗。不但是外在的假相,还有自己内心的假相。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这么认定的时候,虽然是不正确的,但心里面有个声音说:“这很乐啊,享受一下吧!”由于这种声音是错乱的第六意识发出来的,没有经过成量大师佛圣教的指点,所以不能发现真相,也就不能及时调整正确,结果我们就被这样一个观念给骗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7 21:08

这就知道,“欺诳”有多重解释,外在上面,现出一种安乐的假相,你就被这个现相给骗了;从内在来说,你心里会以为,心里认为是乐,那当然是乐。其实,外在和内心都同样是幻,同样是由于无明力熏习而现起的,这就是两重欺骗。

“善趣乐财暂觉乐”,前面的修行是辨别善趣恶趣因缘的差别,之后断恶行善,净除恶趣业。这里的教法又提升了一层,也就是进一步认定,善趣也不是真实的安乐,它也完全是苦性。也就是看到它也有很大的过患,也能完全舍弃。

“善趣乐财”,是指内情、外器的一切安乐的财富。它包括各种的享受,像是五根受用五种妙欲所生的乐受,比如饮食、男女、歌舞、名誉等的一切。进一步还包括上界天依靠禅定所发起的内在的喜乐。再往上,就是第四禅以上,一直到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他们所住的不苦不乐的舍受。这些都叫做安乐财富。

这里的“乐”,不能单单理解成乐受,因为人们对于乐的判定不同。有些人认为,直接受用的欲乐,那些享受五欲的快感或者乐受,就叫做乐,这是属于欲界人天的安乐观。有些人认为,追逐外在的五欲有很多过患,所以他要求清心寡欲,这是从内生起来的。他们把内在禅定引生出来的、更为清净的,没有副作用,并且相续较长的乐受,认为是真实的安乐。更有眼光的人认为,这种禅定的乐也会坏掉而变成苦,所以他把无苦无乐的舍受认为是真正的安乐。这些都叫做“善趣乐财”。

然后解释“暂觉乐,然成诸后苦因故”。善趣的乐财也只是暂时的因缘,心遇到了合意的境界,当时感觉是真正的乐。但这种感觉也是需要判定的,不是说我觉的是乐,它就真的是乐。就像服食含毒的美食,暂时觉得是乐,但其实它是导致大苦的因一样。

这样就知道,“觉”不可靠。怎么不可靠呢?原因就是,以这种暂时觉得是乐,“成诸后苦因”,会造成后面无量无边的苦,或者说,这个暂时觉得是乐的当下状态,其实是一种苦因的状态,它成为引发后面诸苦的因。

这里我们要分两层来观察,因为“善趣乐财”包括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所有乐财,所以可以分成享受身心的乐受和舍受两种。这两种情况,都被不同的凡夫小孩误以为是真实的乐,但这只是一种错认。

第一种,生起乐受的时候,暂时一看觉得是乐,由于他误以为这就是乐,所以会继续追求,导致他的心不断地去捕捉这个乐,而且会不断地加深贪欲习气。不仅如此,一得不到就要发嗔恚,因为他的自我得不到满足,所以当时就会起很恶毒的心,或者要拼抢,或者出现非常颠倒的状态。

比如,当他有了荣耀、女色、权利等的时候,就感觉很快乐,这种心就促使他这方面的欲望越来越浓,他每陶醉一次、贪著一次,就还想要,想得到更多。以这个缘故,一直追求欲乐,就会导致他在三恶趣受苦。也就是说,他内心的这种色欲、权力欲、名欲、财欲等越来越浓重,越来越深,这样他就要往下堕了。而且这种贪婪增长了以后,以它为根本,会出现各种恶性的嗔、嫉、慢等的烦恼,这些因素全是要下堕的。

或者在缘起上观察,现前我觉得这是乐,那么一旦它没有了,就觉得很苦。也就是要观察到喜和忧是一对,你觉得喜爱的境来了,你很高兴,这就意味着它没有的时候你会很失落。心里觉得很快乐,当它没有了,或者降低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忧愁。从这里就看到,苦乐是相连的,现在的安乐必定成为后面痛苦的因。这还是在解释坏苦。所以,人得到名誉、权利等的快乐越大,就意味着他失去时的忧苦越大,因为它的势能在增长,心越来越往上抬,抬到高空的时候,一旦没有了,一脚踏空,抓不到的时候,就会摔得非常惨重。

欲界天人都是念念不断地感受欲乐,时时都感觉非常享乐,心一再贪著在这上面,这就表明他是在不断地增长坏苦,也就是不断地增长失落的忧苦的势能。所以到了最后,由于他在千万年里一直这样享受,最后要堕落、要失去了,他当时的感受会超过地狱的苦,是根本没办法承受的。所以要知道,这上面越是贪婪,苦就越大。现前对于世间的名誉、权利、男女、五欲等在增长贪心的时候,就要明白,以这股势力,会让你深深地陷在生死里,感受无量的大苦。

接着解释舍受,为什么得到上界定,住在舍受里的时候,又成为诸多后苦的因?要知道,单是一个舍受,根本没解决问题,只不过暂时以定力遮止了苦乐现前。由于这并不是无漏的道,没有断除心中的烦恼,所以,住在舍受里的状态,就好像千百条暂时冬眠的毒蛇,看起来似乎一点事没有,但这是个苦因,一旦时节过去,冬眠期过去了,这些毒蛇就都会发作起来,这就表示,过后会有无量的苦苦和坏苦现行。前面冬眠状态的一大堆毒蛇叫做苦因,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的各种烦恼种子、苦种子只是暂时冬眠,实际上心里一直满载着苦种子。

这又像一个充满了无数待爆炸弹的军火库,时辰一到就会不断地爆炸,这就表示,上界引业的力量一旦穷尽,一遇到境缘,就立即会爆发,所以,此前看似宁静的军火库并不是乐因。或者像一个暂时打了麻醉药的癌症患者,虽然暂时没有苦受,但里面的癌细胞一个都没消除。这样就知道,原来色界四禅以上,那些住在舍受里的状况,根本没有解决问题。那也只是天人们自己感觉“已经到了涅槃”,或者说“已经是真实的安乐”,其实是他的一种错认,并非真实的安乐。

再补充一点,乐受和苦相连的问题。正是由于你把乐受判定为乐,并且耽著它,所以后面一定会有失落的苦,或者没得到时的一种紧张,失去时的忧虑,生怕别人夺掉的恐慌,设法要得到的贪婪,见别人有的嫉妒等等。由于你以私我意识贪求这种享乐,而它是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并不放松。要知道,只有你知道没有我,也没有乐,心是空的,这才是真正的乐因,因为它是完全宁静、放松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完全基于对自我的供养、保护,其实它里面就是一个贪,它只想求取,这样就会很紧张。而且,一旦得不到,你心里就无法承受;见到别人得到时,就会嫉妒难忍;或者一见到有什么好处的时候,你贪婪的心马上就想要求取;一发现这里有危险因素,你就非常恐慌,要抓得牢牢的,这一切都是苦因。

如果我们从微观上观察,就要知道贪什么都是苦因。随便问一下世间那些所谓活在荣誉的风光、财富的风光、爱情的风光里的人,他们内心是什么样的,就会看到,由于他第一念认错了,不知道这完全属于自私心,然后把一种假的东西认为是乐,一直陷在错乱的紧张里,从这里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苦。

有一位菩萨比丘出去托钵乞食,当时有一个女人见他长得如此庄严,就对他生了情,想追求他。当时这位菩萨比丘很清楚那个女人的想法,他想:“如果我不满足她,那以她的那种欲心,还会继续追求,以追求欲乐的缘故,会堕在恶趣里,轮转受苦。”菩萨有一种很深的洞见,因此他就满足了那个女人,之后调化了她。这样我们就要意识到,三有的欲太浓重了,必然要堕在恶趣里面,欲一浓重是必定往下堕的。

“故”,是由于认清了真相,从而发生行为上的转变。

“当如毒食而断舍”,是指对于三界的果报,无论是乐受还是舍受,都认识到是无量诸苦的因,所以再不认为它是可意的美食,而是看成含有剧毒的毒食,一点都不去碰。

这样就把幸福、快乐、圆满,各种的男欢女爱、名誉,或者外道升天的果报等等,全部看成极大的毒素、毒食、毒药,既然是毒药,那当然要断掉,不再去求它。过去我们没辨清苦性和乐性的时候(这跟前面一颂不同,前面的苦乐是指适悦的受和逼恼的受,这里是说真实的苦和真实的乐),对于三界有很多追求的心态和行为,一旦认清这一切全都是毒性、苦性,就能完全断掉。

这里的“断”,就是指断三有爱,也就是断除一切追求三界乐的心念和行动。从微观上解释,在面对世间圆满的时候,原先是迫不急待地要求取,现在心里已经发了一个断的指令,这时候就切断了爱、取、有三支。因为,引生后有的生死以爱为前因,紧接着是取,这两个属于烦恼,以这个来造集有漏业,它就成了感召后世的有,或者说成了有势力受取后有身的生死业。所以,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要明白这里全是苦,断定了之后,心里就切断了对它的爱,这就净除了一切取三有的心念和行动。

那么,这一颂跟净业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知道,业就是行动。过去世由于愚痴,认为有个“我”,而且认为三界里有很多真实的快乐,光是人间,就有数不清的各种享乐,像是受用五欲的乐、歌舞声色的乐、男女情爱的乐、家庭的乐,还有获得名誉、学问、地位、财富等的乐,你认为这世界充满了乐。然后,你的心就不断地缘取在这上面,不断地起追求的心态和行动。但这一切全都会让你沦落到恶趣当中。

进一步,你觉得现世的追求没有很大意义,因为很快就会死,死后一点也带不去,所以你开始寻求来世的乐。我来世要得到富贵、男女、名利等等,这样来修集善业。但其实你还是基于一种自私心理,只不过现前不以损害、夺取等为手段。这个心还是对于后有的欲界外在的乐生了贪心,你误以为这是真正的乐。然后就有了求取的行为,这就成了来世感善果的业,也就是福业,但也不是真正的乐,只是晚一步堕落而已。

然后你会觉得,这个也不行,欲界里的这些都有很大的过患,我要寻求上界的乐。从此根本不求取外在的乐,而是清心寡欲,一心地修持世间定。以这种贪求修了不动业,结果就到上界去了。但那只不过是一场冬眠、一场酣睡,业力穷尽时,又要重新堕入下界。

这就看出,由于对四谛的愚昧,把三界里的乐认定成真实的乐,这样起了爱取,之后就不断地造业。这一分业就是我们所要净除的。当你透彻了四谛以后,就知道该怎么着手,那就是,把这一切三有的爱,或者求取三有的心念和行动全部止息掉。这样的话,顺生死的业行就被净除了。

众生何其颠倒,完全是在饮苦食毒,各种的心念、追求、行动,无不是在积累苦因,最终的结果唯一是在轮回里不断地驰骋,在无量劫之中感受无数难忍的大苦。这样我们就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叫做“童为幻事所欺诳”。就是这个小孩以为有个“我”,还认为三有中有很多乐,然后“我”正在享乐,“我”正在求取等,实际上全都被自己给骗了。

“欺诳”,从各方面都可以理解,就世俗缘起上看,这上面没有人我,只是一种法。而且整个三有的状况全部是苦性,没有乐,而你却以为得到了乐。从胜义来说,这里也没有什么人和法,而你却以为有“我”这个人在享乐。这就知道,我们全部是在这种极其愚昧的状态里,不断地发生各种妄动,结果只是自己饱食各种苦而已。只有这样来认识,才能净除心里的错认、愚昧,以及趣入生死的各种业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10 09:05

要知道,苦有外、内、密、秘密四层。

外层的是苦苦。这一点谁都清楚,包括猫狗也知道,冬天有寒冷的苦,找不到食物有饥饿的苦,打它、骂它的时候,马上感到不舒服,这些明显的逼恼身心的感受就是外层的苦。

内层的是坏苦,指快乐是一种苦性,这上面没一定智慧就看不到。现在世间人口口声声说快乐,其实就是得到合意境界时的一种乐受。处在乐受中时,很少有人能发觉这是苦,所以一点不警觉。如果能警觉到这是带毒的美食,一下子能反应过来的话,不到两分钟能甩掉它了,这就表示有一定的出离心,有希望从中脱出。否则的话,只会沉浸在享乐中陶醉不已,吃完了还在留恋,还想着,怎么只有这一点,下回到哪里能再吃到。像这样,人们都喜欢名誉的美酒、爱情的美酒、财富的美酒等等,其实泡在里面就是慢性自杀。可以看到,这个世界的人在患难、挫折当中不容易堕落,而一旦到了高位,你看很多人出名,成了大导演、大明星、政坛领袖、企业界的富豪等之后,很快就面临着堕落。因为一到那个时刻,遇到那种境缘就忘乎所以了,心里只想着金钱、美女,以及各种享受。其实世间人都很可怜,一直追求那短暂一刻的幻受,过后一点也没有。历史上多少伟人、名人都是这样死掉的,他们留下了什么?又抓到了什么呢?总之,人在顺境里,他的贪婪、欲望,各种的妄心就开始发动了,心完全著在这上面,看不到后面败亡的苦。看到苦的内层,就要认清当下的乐境本身是刹那灭的假相,如果去执取它,必然在破灭一空的时候感受极大的痛苦,所以,乐一出来,立即看清楚这是苦,就叫做知道内层的苦。

密层的是行苦。也就是没有苦没有乐的时候,就觉察到它是苦,因为并没有改变苦的性质。这时候他看到自己在不断地奔向苦,虽然坏苦和苦苦没现前,但一直处在苦因的状况中,将来必定迎来无量的苦,所以警觉到不苦不乐的状况也不太平,这是更深层的洞察。

事情没现前时,一般的愚者总是忘记潜在的苦的因素。智慧最浅的人认为,痛苦来了很难受,会非常迫切地想脱离痛苦,但苦一过去就认为太平无事,忘乎所以,享乐的时候更是乐不思蜀,完全忘记这个世界还有死亡、还有无数的苦患将要来临。稍有智慧的人看到乐都是坏苦,一旦有了享乐,后面必定落到苦当中,所以不会满足于那些终将变坏的乐,因此,他苦也不要,乐也不要,这样能够保持一种长久的清净,他认为这样才好,这就比前面的人高明一些。因为前面的人不断地在苦乐两极里打转,一下子苦得无法忍受,发出各种哀嚎、呻吟,一会儿又很快乐,表现出惊喜、狂喜、陶醉等等。他发现这两个都不正常,而且它们永远连在一起,分不开,所以他苦乐都不要,认为这样应该能风平浪静,一路平安。

这种人虽然看到了内层的坏苦,但还不知道即便是这样,也保不住平静。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平静,业识一直潜滋暗长,不断地推移,等待着后面的因缘现起。因为没有照见无我,没有彻底根除心中的苦因,烦恼种子一直存在,一遇到境界,烦恼还是会悄然生起,有这样的隐患。更密层的观照是,看到这种舍受也不是安稳,是行苦,也就是还处在飞速奔向悬崖的进程中,自己的生命历程就是在奔赴刑场,等待着即将发生的一个又一个苦,所以更有智慧的人不满足这种状况,要在更密的层面上消除苦的根源。

更秘密层的观照,不但发现有漏身心的迁流是一种苦态,因为里面一直携带着无数的烦恼种子和苦种子,还更进一步地看到,只要没现前真如,以这种无明必定会引来无数的迷惑、妄动等等。他对这个状况也不满足,觉得这个范畴里所摄的一切事全都是苦,或者说不认识真如就是苦,从中发展出的一切都不是真正的乐,这就是最秘密层的观照。到了这一步,就会一心回归真如。

以上讲了苦的四层道理,解决它们的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把私我的意识拿掉,不然没办法回归。意思就是,我们时时处处都要面对境界,会出生各种感受,如果我执没消除,那时自然会生起执著。

在顺境里,安乐境界现前时,人会习惯性地认为,我得到了非常满意的境界、名誉、爱情、财富、权力等等,自我感到非常满足、陶醉,有幸福感、成功感。这时候你就要注意,看现在是不是自我意识在现行?也就是说,处在安乐境界的时候,你感觉只是一个机器人有一个美丽的包装,内心对此丝毫不动,还是感觉我非常亮丽,非常耀眼?如果你仍然能保持内心平静,别人赞叹你的时候,就好像介绍一个产品一样,说这个产品外观精美,性质优良,只要你不把它拟人化,就感觉他是在讲一个东西,而不会产生自我的意识。

比如,在某种场合里,很多人说:“某某!你长得真漂亮,你有这么好的老公、这么懂事的儿子,你的家庭真幸福。”或者说:“你好聪明,好有智慧,好有能力,好有创见。”或者说:“你特别成功,真是个女强人,有这么大的事业,很了不起”等等。这时候你看看,自我意识有没有在萌动、现行?如果你发觉晚了,那时候心里早已乐开花了,虽然脸上现出虚伪的笑容,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还伪装一种谦虚的语言,表面上还感谢别人、赞赏别人,其实心里喜欢的就是自己,非常乐意听到别人的赞叹,这就表明,你已经堕在苦因里了。其实不应该起这些烦恼的,这些都是妄动。如果你那时能真正保持内心平静,听到别人的赞叹就跟没听到一样,好像耳边过了一阵风,既没有赞叹的人,也没有所赞的对象,完全意识到这就是一个机器人,是一种业力程序的表现,而对方说话的声音,也只是业力程序的表现,所以没什么值得兴奋、陶醉的,根本没这件事。

或者你在领奖的时候,下面万众嘱目、一片掌声,极其耀眼。这时候你要观察,是不是觉得自己跟面前的话筒一样,只是台上的一个摆设,没产生什么伟大感、崇高感?如果你感觉自己光芒四射,那说明你的我执、我慢已经膨胀一百倍了,你也会由此变得更加脆弱不堪。如果在全世界的大会上受勋、领奖,你的我慢可能是一千倍、一万倍地膨胀。因为境界越大,诱惑力就越大,你的自我意识也会越强,或者说假相越大的时候,你的自我感、伟大感也随之越来越大,这时候你就很危险了。过去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发愿不做皇帝,不做伟人,不生在帝王家,因为那个很可怜,比一般贫民死得惨,搞不好造下严重的恶业,最后堕到恶趣里,有什么意思呢?但现在大多数人看不清,拼命要做明星。其实懂得坏苦的道理就知道,人的心很危险,一触到那种境界,遇到那种场合的时候,很难克制自我意识,就会一再地落入错乱,最后深陷在狂乱、罪恶之中无法自拔。能看得出,那些人的生活大多是一片混乱,因为他时时处在错觉里,而且还在保护错觉,还不得不时时说谎,时时显露假相。这样的话,心思不真实,一直处在错乱里,最终达到无法挽回的状况时,就是他发疯的时候了。

这样看清楚之后,我们就要恢复到婴儿的赤子之心。你看那些小婴儿,没有这么多妄动的心,吃完了甜甜地一睡,醒来也是用清澈的眼光看着这个世界,没有那些争名夺利、显示自我、张扬自我,什么都是我、我的心。(当然他也是个凡夫,这里只是作个譬喻。)

现在我这么说了之后,你大致应该知道自己的方向。总的来说,修道的事跟世间是反着来的,所以修道的人应该“不太正常”。也就是说,对于别人喜欢的事,你没什么喜欢的感觉,对于别人无法承受的事,你也是哈哈一笑,内心没什么触动,也没什么烦恼,哪怕是受到凌辱、恶骂等,你也感觉像一场戏一样,没什么事会动摇到你的心。

现在世间有种语言是“不可承受之重”,其实就是他的负担太大。而所谓的负担大,也不过是为了保护那个虚假的自我。但如果是修行人,已经把我执拿掉了,那就算入在监狱里,饱受各种极度的酷刑,遭到各种磨难,也还是有力量能度过。这种力量从哪儿来的?就在于他已经没有了“我”,所以能逐渐适应一切,适应之后,无论怎么扇巴掌、用脚踹,把电棍插到他嘴里,也感觉现在大概是一棵树遭到了狂风或者冰雹的袭击,那这样也好,打就打,骂就骂,怎么样都是业报,现在这个机器就安然地接受这个业报。像这样,心里如果没有反抗意识,没觉得自我受到侮辱,就能平安地度过。

但很多人自我意识太强,一旦遭到各种磨难的时候,就感觉我丧失了尊严,这时候就受不了,只想一死了之,所以很多人并没有受很多苦,但最终走向了自杀的路。比如文ge时期,很多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很强,对自我看得很重,这样的话,被人拉去游街,或者剃阴阳头等等就受不了,觉得受到了屈辱,结果就选择了自杀。比如一个爱美的女士,突然被剃成了阴阳头,一半有头发,一半没头发,乱七八糟的样子,她就觉得没脸见人。如果你能真正不在乎,那时还可以自我幽默一下:“今天机器人显示个阴阳头,这是全世界最好玩的事!”这样就能度得过去。

像过去的离越阿罗汉,蒙冤入狱,被关了十二年,每天就是做喂马、除粪等的事。但因为他没有“我”,不觉得我受了屈辱,丧失了尊严,那一套都是自我意识的产物,所以他在那里很平静。每天就是做工作嘛,就算成了国家总统,也无非是每天处理事情,现在在监狱里扫扫粪,也没什么心事,比他还好过一些,正好能歇息,不必忙东忙西的。

就像这样,没有了自我意识,身心上感受些苦报,遇到各种zai 难、挫折,心里都能想得通。因为你没有那个“我”,心也就没什么大的波动,什么自我的尊严等等,那些事情都是假的。总之,世俗里永远只是一种缘起的运作,没有别的,胜义中一切了不可得,更没有什么可计较的事了。



戊三、教导信解涅槃妙德后依止无漏道净一切业



源于信解圣解脱,涅槃寂凉不变法,

无漏胜道依心中,清净一切善业力。



“源于”的意思是,以信心为种子或根源,在信解涅槃以后,就会出现“无漏胜道依心中,清净一切善业力”。“信解”,有所信解、能信解两方面涵义。所信解,是指“解脱涅槃寂凉不变法”;能信解,就是通过正理之道无误确认。信解所引发的是勇悍求取解脱果的心,尤其是缘着大乘涅槃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在辨认了道果以后,心中唯一依止无漏圣道,而这样做的效果是“清净一切善业力”。

这又要按大、小乘两种解脱来解释,一种解脱是还住在寂灭一边的不圆满的小乘涅槃,另一种是究竟了二无我慧、不住有寂边的大乘涅槃。“寂凉不变法”,是涅槃的妙德。就小乘来说,“寂凉”指断尽了苦因,毕竟息灭有漏因果;“不变法”指这种寂凉不会变坏。按大乘涅槃解释,“寂凉不变法”指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寂”指净波罗蜜多解脱身,“凉”指乐波罗蜜多大乐身,“不变”指常波罗蜜多金刚身,“法”指我波罗蜜多智慧身。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10 09:05

以下分两段解释:一、如何引生信解;二、如何依道净业。



一、如何引生信解



这又分别按大、小乘解释。



(一)按小乘解释



首先,按照前面讲的苦的四层理趣,明白了有漏五蕴是苦的自性;之后,用真实的对治断除五取蕴的因——我执,由此,有漏的因果就会从根彻底息灭,也就获得了解脱涅槃果,这就是真正的寂静清凉法。因为这时已经真正达到了一切轮回苦毕竟远离的体性的果位,这是极其殊胜、超过一切人天的果位,因此称为“圣解脱”。

“圣”是对凡而言,因为一切凡夫都不是真正得了解脱。虽然外道也宣称自身升到梵天等,是真正得了解脱,其实以理衡量时,并未得到解脱,因为他们并没有消除苦因,只是以定的力量伏住了烦恼,让它暂时不现行而已,定力一丧失,马上又会现起。所以,他们仍然处在被烦恼和业的力量系缚的状况,还是不自在地随着惑业力运转,始终摆脱不了这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也因此毕竟会落入苦中,而不称为解脱。

“解脱”,按照小乘来讲,由于我们凡夫的身心,一直被惑业的力量系缚而无法脱离,所以果上的现相,是五取蕴刹那刹那在结蕴相续,没办法脱开,也因此,会受取一段又一段的三有中的身,或者说五蕴的体。“解脱”,就是从根源上已经止息了我执,所以一切因为执著“我”而起的烦恼妄动,以及由此发生的行动全部都停止了。由于在根源上已经没有了动力,这就从能系缚的烦恼和业当中脱开,永远不会现起,也因此,果上的结蕴相续自然就息灭了。比如一盏油灯,当油烧尽的时候,灯自然就熄灭了,与此相同,一切的苦和苦因都止息,再也不会受它的系缚时,就称为是真实的解脱。它超出了所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果位,从此出现了真实的涅槃。

这也就是,我们在辨明苦乐以后,确认到什么是苦性、什么是苦因,并且知道,道的正对治能够消灭苦因,之后就会信解这就是真实的涅槃。接着用正理来成立这一点,从而生起一个确定无疑的信解,以这种信解就会发生希求,使得我们的心转入道谛的修持,这就是苦集灭道四谛的转心程序。也就是说,首先要明白苦性,这就叫了知苦谛;之后要探究到它的根源,这样就知道了集谛;一旦了解了集谛,又知道确实能彻底断尽它,这叫信解灭谛;最后以求灭谛的心就会转入道谛的修持。

所以,整篇教言已圆满地含摄了四谛的修法,而且四谛也可以从深浅等不同的方面做解释。当它发展到大乘的时候,那就是更深的四谛的说法,也是同样的程序。就像《宝性论》所说,诸佛说法好比医王,首先告诉你得了什么病,之后说明病的根源如何,然后告诉你病好了有什么状况,以及应采用什么对治来消除病因。也因此,一切世尊的至言全部含摄在四谛当中,无非是开示你应当了知的苦,应该断除的苦因,并且明了寂灭苦因后的寂静,以及采取何种对治苦因的道。

那么,怎么以理信解这是真实的解脱呢?

首先我们观察,现在还处在轮回有苦的阶段的五蕴是什么状况?从这里就发现它是由因缘作成的,而不是无因生。归在自身上看,我这个蕴体在不断地迁变,并不是常住不动的,它随时在产生各种变异的相,时间上有生、老、病、死各阶段的迁变,空间上有东、南、西、北各处的迁移。通过果上不断地变化就看出,肯定有一个因在掌控它,假如是无因而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时空上的转移呢?所以,这里一定是有因,因在不断变的时候,就造成了果上的蕴在不断地变。

这是用反证法,假使它是无因生的话,就不必要任何条件,应当恒时显现这个相,而且当它现的时候,不会有动摇。如果是无因的,那它必然是一个恒有或者恒无的法。意思就是,如果无因就出了我这个蕴,那应当恒时都是这个蕴,无论何时何地都出现这个蕴,不可能一时有一时没有,既然一时有一时没有,就表示它在受着一种因的控制。

之后要去推究,这个因是在外,还是在内?到底什么是万法的因?谁是五取蕴的因?其他宗教或学说里,对于万法的因的解释不外乎两种,也就是具心的作者和不具心的作者。具心的是一种神格化的造物主,不具心的是认为万法从自性、场或者基本粒子等中出现。但以缘起的正理去观察的时候,发现这些都无法成立,所以全部破斥为谬论。

比如,印度自在天派承许一个常住、独一、自在、周遍的大自在天,他思维以后去造作一切万物。但这种立论有自相矛盾之处。也就是,既然这个因恒常不变,并且不依赖其他法就能自在造物,那为什么不是恒时造出同一种现相呢?为什么会有此阶段只造此、彼阶段只造彼的差异呢?既然因恒时具足,那应该恒时生果,为什么还有各种生命形态的迁变呢?或者为什么众生的苦乐遭遇不同呢?像这样,一个常住的造物主,却能造出一些无常的现相,这显然不符合缘起理则。

这时他会补救说:自在天是观待因缘来造物的,具有此种因缘时就造此物,具有彼种因缘时就造彼物,所以有造物阶段的差异。

那我们就问:这种因缘为什么不是恒时具足呢?换句话说,你所谓的缘,是不是自在天造的?如果不是自在天造的,就不能说自在天能创造万物,因为有一个非他创造的东西(指这个缘),如果是他造的,还是以他的因常具的缘故,那应该一切时都有这个缘,这样的话,一切时都应该造此物,也就是一切时都应该出现这个事物。再说,如果是观待缘,缘有则能造物,缘无则不能造物,这样的话,就成了随缘而转,而不是随心所欲自在地造物,当因缘聚会的时候,不想造也必须造,因缘不具足的时候,想造也造不出来。这样,哪里成为自在造物者呢?分明是因缘的力量在支配着一切,一切都是随因缘而转,并不是随某个神的自由意志而造作。诸如此类,全都必定被正理破除,可见万法不是从一种神格化的造物主而来的。

其他像是数论外道,包括当今的科学,或者有些道家学说,他们认为在心外有一种物质的本源。比如,数论派认为那是一种喜忧暗三德平衡的状况,是从这里忽然之间出现世间的各种虚妄的相。然而这也无法成立,这在《般若品》里已经详细破斥了。现代科学认为,是一种心外的场或者粒子等,从这里出现了世间万象。但这也绝对不成立,因为他无法用这种作者来诠释,为什么会毫不错乱地出现一切世间的生命现象。所以,承许是自身之外的作者都不成立。

其实在佛法里,我们只要深入到业感缘起以上的法义,按照成量大师的圣教,归在自心上去观察,就决定会断除疑惑。就我自身来说,无论是学习业果,还是十二缘起、唯识、空性等等,都可以决定无疑地破除世间科学等。

这是什么缘故呢?比如学习业感或者十二缘起的时候,发现这根本不是用一种数学公式所能表达的。比如十二缘起里虽然分了四支,但是前前位不断地有不同的能引、能生,之后的每一刹那都发生因,它完全是法界的定律无错乱地依序不断地显现,不可能用一个公式去框定。它是一种无数元的情况,因上是无数,果上也是无数。

或者从心识变现的方面来看,就觉得自然科学对此还是处在非常愚昧的阶段。为什么我自己会确认心是作者?总的来说,在因上观察时,由于这里会出现无数元,所以我就能够确认,是由心来产生无数种的世界现相。也就是说,由于心上起现的相有各种差别,心有各种强弱的程度,在它的范围上、宽度上,有各种狭隘、宽广等的相,而且在它的道德性上有各种的善、恶,从明与无明的系统来看,它有明和不明的各种状态,又看到它是有外向的,有内趋的,有松有紧,有散有定,而且心王心所上有无量纷繁的相,这样子我就感觉,这个心上有无量的差别,以它来现起生命的果相,这是非常合理的。

其实,科学家们非常可笑,他们想通过自己的第六意识,拟出一个公式来,去诠解这种超出一切数量的缘起法则,这怎么可能?或者说,以当下一念妄识去取一种虚妄的境,怎么能够遍推到一切时空界里的现象?这必须是已经完全没有了虚妄分别,合到了法界母体,彻照了一切边际,以这种无边际的佛的智慧才能确认的,此外绝对没有任何人能作为真理的发言人。这就看到,科学家们是以极其狭小的一种取境的心识,然后借助数理逻辑来推论,这绝对不可能。而且一开始在源头上就认错了,他们把一种心外的东西认定为万法的本元,还总是以自己幻想的产物去诠释一切因果现象,怎么可能正确呢?

再进一步了解了空性,知道真如本身不住任何边,它完全超出了语言思维的行境,诸法就是由一切都不是的空的本体变现出来的。这样自己就完全相信,万法根本不是从外面来的。

像这样,我们去追溯的时候,首先破掉了无因,再破掉了邪因,那么正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每一个有情自相续的烦恼和业。

要知道,佛法是一层一层来透入的。世尊最开始宣说了业感缘起。就像前面讲的,从我们的身口意发出的各种行动、造作,以这种力量,必定感现各种相应的果报。在我自身上确实能够发现,身口意的各种业的状况,这里有无量的差别,再以这个去配比,那么一一都恰如其分,毫无紊乱地会现出果上的相。这也是世尊在因果经里,再再地以现量来印证的事。这样,我们就确认无疑,一切器世界、有情世界,包括个人、团体、宇宙等这一切的世间相,全部都是由业而出生的。

那么业从哪里来呢?我们去追溯的时候就发现,它是从烦恼而来的。每当我们的心处在一种不寂静的状态,这时候就会发起各种身口意的行为。这样就从业透到了烦恼,它是心里最初的一种妄动的状态。像这样,除了我们每个人自身的烦恼和业之外,再没有更恰当的安立方式。这就已经把作者回归到自身上了。

那么,烦恼又由何而来呢?这就更关键,也就追溯到了集的根本——萨迦耶见,烦恼就是以我见为根源的。我们这次讲人无我总义的时候,已经对集谛做了很多开示,你会发现,万惑之根就是我见。也就是基于自我为中心,以执著“我”的缘故,会出现各种动摇的相,一碰到相关的境缘,就会发生妄动。贪、嗔、痴、慢、嫉等的无量烦恼和随烦恼,都是这样出来的。反过来,如果没有了“我”,也就是心不再执著一个“我”,那么各种的贪、嗔、嫉妒、傲慢等,就没有了它的生产基地。这就可以看出,原来一切轮回的过患都是从萨迦耶见生的。这样就找到流转的根源了。

接下来就要清楚,这个我见能不能破除?如果它是真实的,恐怕无法破除,如果它只是一种虚假的认为,那是可以破除的,一旦见到真相,它自然会消灭。

这时候就要观察萨迦耶见的体性。之后,你会发现它只是一种虚妄的分别。怎么说呢?首先看,“萨迦耶见”,就是指“见”到了什么,或者以为有什么,这就要抓到它所见的境。

然后,对于它的境,就要确认到是“我”,不是蕴。也就是,这个见总以为蕴上有“我”,至于具体承许的方式,那有各种的差别,总之,就是认为这上面有“我”。这时候,你要非常明确地感知到,无论起哪种我见的时候,就是认为有“我”,像是“我”在做什么,“我”荣耀,“我”卑微,“我”胜利了,“我”失败了,对“我”好,对“我”不好,对“我”有利,对“我”无利,“我”想,“我”的等等,全都是缘着一个“我”在运转,从来不会说是蕴。他不会说“蕴很美丽”,“蕴很成功”,“蕴受到侮辱”,他要是真这么认为,那早已经把它看成一个法了,根本不会起这样的心。就这样,自从最初把蕴错认成“我”以后,一直念念执著一个“我”。

在这里,必须得辨明“我见”、“我”、“蕴”三者的关系。你一定要确认到我见的境是“我”,然后由于发现“我”是虚假的,就能断定我见可以破掉,这个地方非常关键,不能认为我见的境是蕴。我曾经举过鬼的譬喻,能够很好地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黄昏的因缘以及眼睛不明亮,结果把由石块堆成的石堆,误以为是个鬼,这以后就产生了鬼见。虽然是依着石堆起了鬼的想法,但这个鬼见的境不是石堆,而是他想象出来的鬼。换句话说,他一直觉得那是鬼,执著那里有鬼,他会说:“鬼过来了,我得赶紧躲躲”,“鬼现在安静了,不要紧,可以过去了”等等。这就看出,他心里缘着的一直是鬼。懂了这个譬喻,就完全明白了“蕴”、“我”、“我见”的关系。

这以后,我们就要考察,这个“我”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你发现“我”本来没有,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那你就知道,现在只是想错了,我见是一个错误的分别,等见到真实情况时,我见就会息灭。这样就知道,我见并不是像金刚一样不可坏灭,而是一旦见到真相就会息灭。

以绳蛇的譬喻来说,黄昏的时候,在眼识不明的情况下,缘前方盘着的花绳,产生了蛇的妄见。这以后,在对治出现之前,这种很强的蛇见都一直存在。而且以它为因,会发起一系列心理的恐慌,以及尖叫等的各种举动。这就表示从我见发起了烦恼和业。你要认定,整个一系列的事全是虚妄分别,只要在根源上破掉了无明,那这一切就全都会止息。一旦打开了灯,在灯光的照射下,清楚地见到这只是一条花绳,根本没有蛇,那么先前的一切恐惧、尖叫等就都止息了。同样,一旦见到我见的境是本来没有的,这种见也就没有了,就是这样来灭除我见的。

再对应到意义,那就知道,现在已经确认了我见的境是“我”,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本来只是一个蕴,它是很多的法的积聚,从时、空两分来说,空间上你会发现,它是一个多种法的积蕴,是好多法摆在那里的,从时间上看,它只是刹那刹那的同类相续,此外没有常住、独一的“我”。

这样你才发现,原来由于没看清楚蕴是多体、无常的相,结果一缘着它,就产生了这是常住、独一的“我”的想法,之后一直认为那是个“我”。虽然这个“我”是依蕴而起的,但“我”并不是蕴。一旦你看清了那只是蕴,没有“我”,完全是个法,你就不再那样紧张得不得了了,认为这是个“我”,“我”受了什么损害,“我”怎么了不起等等,这样子的话,我见就息灭了。之后别人无论怎么对你,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界,你都不会再产生执著“我”的妄动,由此一切烦恼、有漏业都会息灭。苦的根源已经消除的缘故,苦就不会再生,就像种子已经烧灭了,不会再生起任何的花果一样。这样子的话,轮回就全部退失了。

这就叫做真实的解脱或者圣解脱。“真实”或“圣”,都是相对外道所说的解脱而言,他们虚吹自己所获得的是解脱,但真实去考究时,根本就不是解脱。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没有无我的道,他一直在“我”上面修,这样的话,根源上的我执没有息灭,怎么可能解脱?只不过是暂时在天界住定若干劫,这种势力消失的时候,仍然由我执发起烦恼和业,继续常转苦轮,永远不可能有止息。这样我们就从理上确认了这确实是“圣解脱”,确实是“涅槃寂凉不变法”。

就小乘解脱而言,“寂”,可以说是苦因全部寂灭,也就是执著“我”的那种虚妄分别已经寂灭了,或者说由此引生的各种烦恼和业行全部寂灭。“凉”,可以指果位上的三种受——苦受、乐受、舍受全部寂灭,所以它是真实的清凉。不然的话,凡是由惑业力所发生的这三种受都是热恼的体性,全是苦性,而这一切都没有了,也就是原先的炽燃三火恒时相续不断的状况已经没有了,这就叫彻底的清凉。

再解释“不变”的意思,这样获得了涅槃,会不会又变回到轮回呢?这是不会的。就像把花绳看成是蛇,这只是由于偶尔的一个错乱因缘,发生了错认,而引起妄动,一旦见到了只是绳,没有蛇,就再也不可能有起蛇见的过失。同样,只是以暂时的迷乱因缘,误认蕴是“我”,一旦见到了无我,这时候就不会再起我见等,也就是不可能再退到以我见引起的各种惑业苦里面,也因此这是一个不变的法。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25 11:54

今天接着讲“依无漏道净一切业”这一科的内容。

偈文说到“源于信解圣解脱,涅槃寂凉不变法,无漏胜道依心中,清净一切善业力。”还在讲前两句,里面包括小乘、大乘两层内涵,上一次讲了如何以正理信解小乘解脱、涅槃寂静。今天开始讲大乘的解脱。对此,以教理建立“众生本具如来藏”是首要的关键。而且对于本具如来藏,要理解为本具一切如来功德法。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



(二)按大乘解释



对如来藏的解释有两种。浅见者认为它只是个种子,也就是在众生位只具有成佛的因,而不是本来成佛。但按《如来藏经》讲到的八种譬喻,就不单是指种子,实际包含了一切。也就是如来藏性上一切本具,这些都是无为法,不是由因缘生成。

为什么呢?因为经中有明显的表示和说明。首先,经上标明了化仪,出现神异的相。他要表明这是真理,是佛彻见到的事实。

那么,如何表喻的呢?经上说,当时世尊在栴檀藏宝阁里涌现大莲花,花里有宝宫殿,宫殿中各有如来放百千光明。忽然莲花的叶子萎萃了,尽管花叶萎萃,但花胎里的如来仍然在放光明,普现在无量刹土中,都极其端严。这就是佛在宣说《如来藏经》时的化仪或者表法。佛说法有隐秘说和显示说,有光中表示说,有言说的表诠等,这个表法已经说出了如来藏的本义。

这要说明什么呢?首先,在莲花宝殿中有如来、有光明,随后莲花忽然萎萃,表示本来是佛,只是一念间入到错觉中了,也就是落入了惑、业、苦的虚妄当中,颠倒梦想,生死无穷。这里现的一切都是苦,都是衰损,是一种迷失本性、不得受用的状况。莲花叶子的萎萃表示衰损。我们讲生死的时候,常常用“衰损”来说,这应当是一种最大的衰损,因为完全迷失了本性,枉受无量的辛苦。再说,正当花叶萎萃时,花胎里的如来却毫无变异,仍然不断地放光,端严妙好,这表示众生烦恼身中有如来智,有圆满的如来藏,丝毫不缺。(其实,这一段已经说完了如来藏的法义,后面的八个譬喻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这样的化仪,就表示如来藏本具一切佛功德法,而不只是成佛的因。所谓的“藏”,是指这里含藏了所有的佛功德。换句话说,在有烦恼的众生位,他的如来藏跟果位的佛并没有差别。因此,佛在《华严经》上说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其实,这种观点非常不同。一般人认为我现在不是佛,要通过不断修行,使得功德不断增长,最终才有佛的功德。由于认为众生本不是佛,而是由逐步修道才新生出佛功德,如此,佛果就成了有为法。但实际上,《如来藏经》要说的是,在众生位已经具足一切佛功德,这表明众生本来成佛,以这个意思,说为“本具如来藏”,也因此所谓的成佛,不过是显发而已,并不是新生出一个佛。

这两者在因果的建立上完全不同。按前者所说,众生是因,佛是果,就要建立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但对后者来说,众生本来是佛,只是一念迷失,本具的功德不能显发,正当迷失时也从未失去,也因此众生和佛只是有迷、悟或隐、显的差别,这样就建立成能显所显的因果关系。我们常说的“显发”,就是这个意思。

佛在《如来藏经》里显示这样的化仪,要说的就是众生本有如来藏,具足一切功德。像刚才说的,萎花中的佛仍然在放大光明,普现一切刹土,这表示在众生位,如来藏周遍的光明也没有丝毫失坏,因为它是无为法的缘故。这样的如来藏是福慧圆满的,所以不能误解为只是种子。也就是说,所谓的功德可以摄为福德、智慧两种性,在了义法中,说的是本具福德性和智慧性,这是很深的见解。略说是福慧,广说就是一切四身五智的功德全部具足。换句话说,无论从因到果哪一位次所出现的修证功德,都是本性里有的,只是要借助修道来显发。所以,一切都是本来现成,不是经由因缘而新生的。这样稍微了解了如来藏,才会知道什么叫“本自涅槃”,也才懂得法王说的“寂凉不变法”指的是什么。

按这样理解,就不仅仅是具有种子,不然就落在下乘的见地中了。按照不了义的唯识宗来讲,就认为阿赖耶识里法尔有无漏种子,而且这上有种种差别,所以建立了“五性”的说法。也就是有三种决定种性——声闻种性(决定成声闻果)、缘觉种性(决定成缘觉果)、菩萨种性(决定成佛果),还有不定种性和无种性。这种在心中法尔具足的无漏种子经过修行,转舍转得,逐步才能成佛。如果是持这种见解,那就会认为只能经过辗转不断地升进,最终才产生佛果,而不可能有顿速成佛的情况,所以说一定要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果,而且还要建立种性或者智慧是刹那性等。其实,这一种教法唯一是针对心识迷乱的现相而安立,在真实中没有刹那,也没有生灭,所以说本来是无为法。

既然是无为法,那么一切安立就都不一样。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趣入金刚乘。所谓“金刚”,表示这上本没有坏灭、变异,它是常恒、坚固的体性,这其实就是指如来藏。所以,懂了如来藏,就容易接受金刚乘,再入密教就非常方便。也以这个原因,才说如来藏教法是连接显密的桥梁。通过这座桥,很快就能领会金刚乘的见地。由此一定会知道,什么叫基、道、果不二。也是由这个路线,你会进入到性宗的见地。

这样示现化仪以后,当时金刚藏菩萨请问:“佛是以什么用意而示现这样的境相?”

这样之后,佛就再用语言来讲明这个法义。当时,释迦佛为了遣除弟子的疑惑,确定地说:“一切有情只是被烦恼埋没,他的胎藏里本来就有圆满、现成的佛,所以众生本来就是如来(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佛现证了菩提,到底证的是什么?其实就是见到本来成佛,这是本具,而不是修生的,不但自己如此,一切众生都如此。所以在发菩提心的仪轨里,就说明了了一切众生本来是正等觉,就有了胜义的发心。

世尊又说:“一切众生跟我没有两样(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这是以佛眼的现见来作证。也就是说,这并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是佛亲自见证了众生的实相就是如来,所以在这上没有贤劣等的差别。这就知道,众生跟果位释迦佛没有差别,哪里只是个种子呢?只是一个种子,怎么能说跟果位佛无别呢?那是相差太远了。

佛又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意思是说,无论佛出世还是不出世,如来藏都是常恒不变的。因为它不是由因缘生的法,哪里会有什么变化呢?凡是因缘所现起的幻相,全都没有自性。而且就现相来看,因缘一变,它就会变,也因此凡是属于因缘所生的法,一定都有迁变。这只是从名言现相方面来说的,胜义中连这种假相都没有。也就是说,虽然众生的妄识见到诸法在不断地生灭,但本体本来没有变动,它就是如来藏。虽然它本来远离常和无常的戏论,但在名言上从它不属于刹那性,就安立它是“常住”。

这件事很多人辨别不清。因为在初级的教法里,一上来就破常住,到后来的如来藏教法中,却一再地赞叹常住,说你能真正信受常住就不堕落,说它有极大的功德等。用的是同一个词,为什么前面破、后面又立?这只有认识上经过几层提升,才会知道前后的差别。

前者的“常住”,是指在生灭心的境界中,如果承许有常住的法,那绝对成了所破。因为,凡是妄识中的相,完全是观待而成,怎么可能独立常住呢?也因此,在妄识的显现里,绝对没有一个能住到第二刹那的法,所以这里永远没有常住。“住”的意思是,它自己会住到第二刹那等。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无因自己能住,不然以无因能住到第二刹那,那以同等理,应当继续能住第三刹那、第四刹那……意思就是,凡是由因缘现出的法,都没有自主性,也因此绝不可能有“常住”。这样以理决定之后,人们会认为有为法都是不常住的。

但是到了如来藏的教法里,它要破八倒——凡夫四倒和小乘四倒,所以连无常、苦、无我等也要一并破掉。这时候就要知道,既然诸法是观待因缘而显现,那它就没有自性或自体。所以,真实中不但没有常,而且也没有无常。因为首先要有一个东西,才能说它属于无常或者常,如果连这个东西都没有,怎么立它的无常?在假相上是不能安立无常的。比如有个真实的人,才可以说他常住或者无常,如果这个人是假的,本来没有,那就本没有他的生和死。像这样,世间的任何法,一观察就知道它是因缘生的。然后你再衡量,既然是因缘生的,那就没有自体;既然没有自体,哪里有它的无常呢?

这以后,你就知道诸法本来远离常和无常两边,由此再建立清净的名言。意思是,这不属于世俗的范畴,不是客尘相,所以叫“清净”。如果要用名言来表示它的体性,那可以说它是“常住”。这是单单从它“本来不灭”,而安立它为“常住”,或者它“本来不属于无常性”,所以叫它“常住”。这样子叫建立清净方面的名言。像汉地做功课的时候会念:“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其实“常住”就是指如来藏。

这样才知道,无论如来出不出世,实际就是如此。如来藏是无为法,不是由因缘生的,所以它是不灭的法。

对此,我们稍微得到一点了解,都有极大的利益。最关键的是你要知道本有,之后你就会歇手,这样就轻松了。没什么需要另外去搞的,你只要把各种妄执去掉就是了,也就是你不要再天天妄想、执著,然后追名逐利,搞各种虚妄的事,这样就好了。所以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众生本来是佛,却一直妄自为小人。

佛来世间的究竟目的,无非就是开示这个真相。但一开始没办法说,因为众生的见识很短,必须通过几十年的熏陶、淘汰,把各种粗细的妄执去掉,在根器成熟时才能显示实相,为此要设立很多权法,以求过度。佛来世间说法的本怀,就是为了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见到众生本来成佛。

而且,要从这个要点上导入金刚乘。“金刚”的涵义就是它,它不是因缘生的,所以从来不会变坏或破损。就像虽然在梦里经过无量的生死,但真正的人却没有丝毫变异,因为那只是个假的梦境,所以说“枉入红尘若许年”。本来也没什么新东西,只是目前的人类陷在很低级的观念里,不断地要求创新、更新。一直这样做下去,人会累死,永远得不到休息。其实,我们本来不是这样,我们本来是佛、本自如如。佛教都说“本来”,像是本来面目、本来风光等等,它没说你要不断地去追求、逐取,那要到哪年才能休息?所以,真正悟道的人,叫做得了大休歇。

那么,佛出世和不出世的差别在哪里呢?佛出世,给我们指明这一点,我们会觉悟;佛不出世,我们就一直糊涂,一直颠倒梦想。尽管有这样迷和悟的差别,但如来藏本身并不因此而有变异。即使沦落得再深,如来藏也没有变过,从没损减过。这就看出,法界从始至终,没有增减变异。所以学佛只是恢复本来,而不是新造成什么。这上面首先要得到很深的定解,然后才能入甚深的道、无为的道。

像这样,佛反复地说明这一点,而且直接说的是众生本具佛位,并没有说只有佛种子或因。既然是说“本具佛位”,就表示佛果在众生位就具足。真实中不是众生劣等、佛很贤妙。所以《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任何法都住在法位上,法位本来如此。你时时都在上面,从没有失去过,只不过自己不发觉。

“本具佛位”这四个字很明显地表示已经有果德了。如果说如来藏只是成佛的种子,那就只是一种因,就好像一个种子,现在根本没有花果,必须经过很多因缘,逐渐地变化,最终才出现花果。实际上我们常用莲花来比喻,表达的就是因果同时,在因位就已经有果。而莲花是最好的表示,当它开花时,里面已经有莲蓬。这比喻在众生位已经有佛果。因为这是法尔元成的,是无为法的缘故。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25 11:55

之后佛用了八个譬喻说明“众生位就具有如来藏”这个事实。

一、蜜房的譬喻。世间有情如同蜜器,他本具的辩才或才能就像蜜器里的淳蜜。如果这只是指具有佛种子,那还是因位的事,淳蜜应当还在酿造中,而不是已经成就。但现在明明说了是已经成就的蜂蜜,所以这是就成果来说的。

如果指的是花粉,那可以说是蜜的因,但现在是讲由花粉酿成的蜜,那当然属于成果。这就很明显,譬喻说的是很多蜜蜂围绕着蜂房里的蜜,意思是凡夫正处在烦恼的状况中时,里面就有甘甜的蜂蜜,这是指里面有本性智慧。一旦去掉了烦恼群蜂的扰乱,就自然能受用到里面的淳蜜。显然,这是本有,不是新生;这是显发,不是创造。从这里就知道,佛说如来藏的密意是直接指示众生的蕴身里就有如来德相。经文明显说到,在凡夫烦恼中有如来智、有圆满的佛藏。

二、糠米的譬喻。这是指被带有芒刺的糠秕包裹的精米。意思是众生本有如来藏,只是被烦恼障蔽而见不到或者得不到受用。显然米属于已经成就的果,而不是因——稻种,所以不能把“众生具有如来藏”解释成只具有成佛的因,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增长,才能达到佛的智慧。现在要换一下观点,众生本来具足如来秘藏,只是没有发现。为什么本有而不起用呢?因为现在它跟无明配合,结果就落在错乱里了。修道并不是新生出一个佛果,而是把一切错乱的力量消掉,从而恢复本来。所谓“不用求真,但须息妄”,就是这个道理。

三、金砖的譬喻。这是说一块真金被扔弃在粪秽里,长年埋没,但它的本体不坏不染,而且没有对人作利益。后来,一个具天眼者见到臭秽里有真金,他就叫人去取。那个人取到了金砖,洗净之后,就能随意使用。这个比喻里,金砖也属于成果,是已然成就的,并非是因。与此类似,在众生位只是被分别、执著障碍住了,见不到本有的如来藏。“已然成就”是法尔元成的意思,元成就是本来成就,不是新成就,不是通过因缘和合而造成的。因缘生的法都是虚妄的,哪里能作万法的本体?如果是那样,所成的佛果就成了有为法,这会遭到很多破斥。因为这样的话,佛的智慧就不能遍照十方三世,不能遍于一切处起用等等。而且因缘所生的法是刹那性,它会随着因缘转变,因此没有任何可信任处,有诸如此类的很多过失。

如果你承许佛果是无为法,那就不是新生的法,应当在原先的因位就已经具足,好比云中的日轮,果位则只是像离云的日轮,前后的日轮是同一个东西,没有丝毫体性的变异,这才是无为法。

这样就不得不承许在众生位已经有佛功德。由此才认识到,现在处在众生位的如来藏就好比埋没在粪秽中的金砖,但纯金的质地从没有变异,即使在粪秽里也没有丝毫改变。金子比喻如来藏是不变的法。与此类似,尽管众生起各种不净的念头,落在烦恼污秽中,但这只是虚妄的现相,实际上除了只是妄想外,什么实法也没有。(这里要好好想一想,既然只是妄想,就不是什么真东西。)它染污不到佛性,如来藏始终如如而住,它是不变的法。所以,佛果不是由因缘新造成的法,它是本具的、已有的、元成的,只是不要再起各种非理作意,落在颠倒里就是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是这个道理。其实,我们凡夫只是随着无明的力量起很多不如实的分别,再随着错乱的力量,演变出各种各样虚妄的生死迷梦,在这里一梦再梦,流转不已,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东西迁变过。所以,归元以后就回到了本来,并不是有什么新东西出现。学佛不是搞创造,而是要恢复自性天真佛。

四、伏藏的譬喻。这是讲有一个人整天喊穷,其实在他家地层下面本来有大宝藏,那里金银、翡翠、玛瑙等珍宝应有尽有,丝毫不缺,但他却一直处在贫乏中,这是很遗憾的事。

伏藏的譬喻显然是说“本有”,而不是说“新生”。他本来是大富翁的身份,有无量无数的功德财宝。这里的“功德”要认清,不要认为是修功新得的,它是性体中的德相,也就是证到本性的时候,会发现这里面一切的智慧、悲心、福德等的体性全部具有。

比如我们会在体性上发现,这里有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等等。所以在密法里指示五毒即是五智,就是指本体上本有智慧德相,而不是靠因缘创造,这里只有隐、显的差别,没有有、无的差别。

总之,本有伏藏的意思是,本性中本有恒河沙数性功德法,这叫做“性德”。这样在观念上就不同,不是由修而生,而是以修而显,所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伏藏的比喻很明显,一取出来就是,这叫“本来现成”。不是说现前只是个种子,必须依赖种植,到开花结果后才有那种德相。意思是自家有个佛性大宝藏,只是原先没发现,一切的修行就是为了开发它。

五、藤种的譬喻。说的是连同种子、花、果,一切都本具,如果本来不具,后面就不可能出现。这是指如来藏里本具德相,没有一个是新创造出来的,无论我们心上起什么善心、恶心,能起的力用都是性体中本具的,如果不是本具,就不可能出现。小到我们说一句话,包括平时穿衣吃饭和各种表现,都是本性的力用或者智慧的表现。会哭、会笑、会贪、会嗔,也都是本具此力用才会这样,石头就不可能这样。就连你生病,知痛、知苦、知痒等,也无非是你的灵知,石头是不知的。

六、宝像的譬喻。这是讲一个穷人有一个用一切妙宝作成的佛像,他想带着它经过险路,他恐怕路上遭到抢劫,就用臭秽破旧的布缠裹佛像,不让人发现。结果他在旷野中忽然命终,如来宝像缠在臭秽的破布里,被遗弃在地上。结果路上往来的行人都不知道那里面有宝佛像,不断地践踏,从它上面跨过去等等。后面有一天,一个具天眼的人说,这块破布里有个佛像,大家要礼拜、供养。这些人才发现,原来里面真的有佛像,才开始恭敬地礼拜、供养。意思是,我们一直被种种的烦恼迷情给包裹了,不晓得这里有极珍贵的佛身(但这里不能把它想成某种有相的法)。只有具天眼者才透彻地见到里面的秘密,其他只是凡胎肉眼,见不到里面的真相。

其实,这个如来藏才是生命的本性。现在我们的生命只是随错乱因缘而出现的现象,因缘有一段一段的成熟,也就出现一段一段的生命,这只是虚假的现相,不是实相。生命的本性是指里面的本源或本体。从这点上会发现众生本来涅槃,本来是佛。一旦发现了这一点,就会“内重已灵”。经上明显说到,破布里已经有佛像,只是没发现,一旦发现就堪受供养。是哪个堪受供养?就是本有的现成的如来,就是法性法界。因为有它,当然就堪受供养。这也看出,佛说众生有如来藏,不是指众生位仅仅有佛的种子或者因。

这样的见地是究竟的,也是世尊悟道时的所见。但是,传这种法不容易,因为这跟众生目前的认识相差太远。我们往往以为,这是真的有各种高高低低的差别,真的有各种各样的众生,哪里是佛呢?而且认为真的就是这样存在的,除了我们亲眼见到的之外,还能有什么?

要知道,这样往外取境落在能、所当中,是看不到真相的,因为向外攀缘,看到的全是假的。本体不成为某时某处所见的境相,它是个全体,你时时都在这里面,从没脱开过。这就是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事实上,佛说的“破布里裹着一切宝作的佛像”明显是指本具佛位,本来成佛。“一切宝作成”,是指法尔具足一切功德或者智慧德相。

只有先这样明白,才能深进一层体会法王金刚句说的“圣解脱”和“涅槃寂凉不变法”的深层含义。这是说本来没有种种客尘垢染,从本来没有苦因——烦恼,就说它“本来寂静”;从本来没有妄动之苦,又说它“本自清凉”;从它是无为法,始终无变异,就叫做“不变”;从它本具无量的性功德法,就叫做“法”。也就是本来成佛的意思。这样你才知道,这就叫做“大乘圣解脱”。就实相而言,“圣”是指天真自性佛,“解脱”是指原本无缚无脱,就称它为本解脱。再就现相而言,不过是做了一个梦。我们一定要醒过来,不要再梦中做梦,不要继续加深这种错乱。一下子梦醒了,就叫“离垢清净”,叫做“离障解脱”。从这方面,“圣解脱”或者“涅槃”,就是指佛是离垢清净的妙极法身。总之,这两方面要能够融会。所以到了第三转法 lun,就会说两种清净、两种解脱、两种涅槃等等。这也无非是就现相和实相各作一种立名。

七、腹中转轮王的譬喻。一个孤独、丑陋、贫贱的女人,后来寄居在一户下劣的家庭,跟那家的男子在一起,结果有了身孕。她常常觉得自己很丑陋,又寄居在这样下劣的家庭,所以心里一直忧苦。她想:不知道什么人怀在我肚子里?其实她怀的是转轮王,一生出来,就有轮王的威德,拥有七宝财富。因此她就是转轮王的母亲,是国中第一尊贵者。但她自己却不知道,一直认为我的种性很卑微,我是个苦命的人!实际上她本来有最尊贵的种性。

这个譬喻明明说到腹中已经有了胎儿,这是十个月已经满足、具足四肢五官的人形,生出来的也就是这个人形,而不是一个受精卵,不是有前后绝大的差别。这明显是指众生在因位就已经有佛果,所以众生和佛的差别只是隐和显的差别。

所谓因果都是按现相假立分位,实际是不二的。所以不要想佛是生灭体性。“因”只是就众生当前的现相在说,其实以佛眼透视时,这是本来成佛,是法尔现成的佛,不是由修新成的佛。但我们以自己的妄识,只见到各种生灭假相。如果处在人间的幻梦中时,就只见到日、月、星、辰,各种人间的环境,包括各种的人和动物,还有城市、山河等等,只会见这些。对于真正深秘的如来藏全都如聋如盲,但不知并不代表没有。你不要太相信自己的两只眼睛,我们脑袋上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全都是向外开口的,一直都是自己障住自己。等到这些假相全部消掉时,你会发现自己就是佛。

这里的意思很明显,我们就是那个贫女,我们肚子里有转轮王,就譬喻众生的性中有如来身、如来眼、如来智,这是本来现成的。所谓具足如来种性,不是指你现在只有一种成佛的种子,它非常渺小,必须经过亿万劫,增长无数倍,才最终产生非常庞大的佛。这只是我们一种幼稚的想法,并不是事实真相。

八、泥模中真金像的譬喻。真金的佛像只是被泥模包住了,等它一打开的时候,里面是一尊具足头目手足等一切支分的金像。这是顿时现出,一切本具,不是费功夫创造。这也说的是本具果德,而不是指只有成佛的因。所以你不能以为,我现在是很渺小的人,要成那么伟大的佛,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劫,才能一点点增长上去。有这种观念的话,你肯定认为要经历无数劫的创造才产生佛果。现在要转变过来,知道一切功德本来具足,所谓的成佛,是指由修行显发了它。

我们看,六祖初到黄梅见五祖的时候,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他说:“我来作佛。”为什么他要作佛呢?因为他知道这是最大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后来他见了本性,五祖就传他祖位,而且说:“你已经明自本心,见自本性,你就是天人师、佛、世尊。”意思就是,一旦见了本性,就可以说他就是佛。这也表明并不是差距很远,而是里面本来就有,现在已经见到了,那当然可以说是佛。后来六祖经过十五年,在猎人堆里长养圣胎,经过了一段除习锻炼的过程,到圆熟的时候,就开始说法度人了。所以后面也说“何期岭南有佛出世”,就表示佛已经出来了。

这个比喻说到,泥模里已经有了具足头、目、手、足、须、眉一切支分的宝像,显然不是指还处在因位,需要不断地去塑造。这是表示本有一切神通功德。所以说“但得本,不愁末”,因为一旦见性开出了宝藏,之后只要保、任,把习气消光,神通等不求自来。所以不是着重在修神通上,而是以开悟为主。一旦开悟,再经过一段除习的过程,就自然现前妙用,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都会开发。这些功德不是由因缘新生的法,都是本具的,借助修道的力量就能开发。

如果能这样懂得,在我们的性体当中本来具有一切佛功德法,那就会确认,果位的阿弥陀佛、释迦佛等,他们显发什么样的功德,在我们现前的心中就具有这样的性能,并没有一高一低的差别。不是佛多一点,我们少一点。

这才知道,法王金刚句说的“涅槃寂凉不变法”是我们人人本具的,这是非常合理的事。不然的话,我们怎么来泯除对万法的分别呢?只有知道本来寂静,本有不变法,我们的心才真正歇下了。再说,如果你修密法,整天说一切都是清净,难道是把不清净的硬想成清净吗?其实这是本来如此,而我们现在是前按这样训练,逐渐适应这种见地。过去我们总感到有很多的差别法,从这里就出现了各种分别,之后我们很愚痴地按照自己的认为来做判定,然后发出各种的心态、行为,结果一错再错,从不晓得自己本来是佛,结果尽在这上面妄加分别。

像这样详细地解释下来,你才知道,《如来藏经》的八个譬喻,不是说众生只具有成佛的因,而是说众生已经具有了佛功德藏,或者说本来就是佛,就处在佛位当中,这样才有果乘。

如来藏有“覆藏”和“含藏”两种涵义。就覆藏来说,是指它暂时被埋住了,看不到,也因此称为“秘密”。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每天都是如来藏在起用,却始终不知道。如果你去问世间人,那他只会说:“我是王五、赵六,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就是我。”如果你告诉他:“你是佛”,他会觉得你简直是在说疯话。你看,他自己是佛还不知道,所以就成为秘密。这是世间的人、天,包括阿罗汉、权乘的菩萨都不知道的事。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就是这个道理。

《华严经》里说,三千大千世界的经卷收摄在一个微尘里,一切全都具足,但只有具天眼者才知道这个微尘里有大千经卷,一剖开来,无量无边的内容就都现出来了。其实,大千经卷譬喻的就是如来秘藏,也就是在现前的众生份上,一切功德圆满具足。这样的话,虽然就现相上立了因果的分位,对于睡着了的就叫因位的凡夫,把醒过来的称为果位的佛,但实际上如来藏不属于因果法,它是不变的法,它上面没有因果的差别,所以是“不二”。

现在我们沦落在错乱里,所以还很难适应这种见解。因为在我们心前,硬是分开成了时间、空间上一个个不同的法,怎么说是不二呢?其实,这只是我们的情见,你不能信任它,不能把它当成真实。也就是说,现在你不要再信任自己的分别心,应当把佛语作为唯一的量,而且你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不要再按现在这种有错误的想法来行事。不然的话,只会错得更深。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30 12:45

我们还在讲金刚句的前两句:“源于信解圣解脱,涅槃寂凉不变法”。这又分成大、小乘两方面,现在讲如何对大乘殊胜解脱生起信解。

这里首先要了达众生本自解脱或本来涅槃。如何对此生起信解呢?关键是要用教、理证成众生本具如来藏。上堂课通过《如来藏经》的八个譬喻作了宣说,大家已经明确认识到,所谓众生具有如来藏,不是指只具有成佛的因,而是指具有一切如来的功德藏。也就是众生和佛只有隐、显的差别,没有本体的差异。这样就知道,我们本身是佛。有了这样的见地后,再修金刚乘就非常合适。

今天接着以理来成立这一点。《宝性论》中用“一颂三理”来成立众生本具如来藏。全部的内容要留待以后学《如来藏纲要》时再细致地讲解,今天只讲其中的一条道理,就是以“圆觉法身能现故”,来成立众生本具如来藏。这是以果推因,由于究竟正等觉是从具有一切系缚的凡夫相续中显发出来的,由此就成立,在众生当下的相续里就有如来藏。

如何来成立呢?它的关键点就是首先要安立诸佛的智慧是无为法,不是因缘所作的无常性。如果这一点成立了,那既然是无为法,不是因缘新生的,它就恒常如是,不会有各阶段的变异。如此就能成立在众生位本具无为法,也就是众生心中本具佛的正觉,即“涅槃寂凉不变法”。

这又怎么来以理成立呢?我们要从反面来推断。现在要观察的对象是果位佛的一切相智。首先,如果它是因缘所生的无常法,就应成它不是自然智。但通过佛的教量来看,佛说自己证得了自然智,也就是从本以来自然有的智慧。如果认为这是因缘新生的,那显然因缘聚合前没它,因缘聚合后才有了它,这就不是自然,而是因缘造成的。

再说,一切相智没有断除迁变的苦。凡是因缘所生的法,必定是由因缘来主宰它,第二刹那因缘一消失,它也随着消失,又由新的因缘聚合,而有下一刹那的心新生起。这样的话,一切相智就应当是不断迁变的法,又灭了,又生起了。这样就看出,它没有任何自在性,一直都是在随着因缘力而迁变,这样就落在苦性中。如此一来,即使成佛时现前了一切相智,仍然免不了迁流的苦性,显然没到达乐波罗蜜多。

而且,它以自体灭的缘故(生了以后,无间就坏灭了),就具有欺诳性,而不成为究竟的皈依处。也就是说,如果一切相智是因缘所生法,那它在名言上都是刹那灭的体性。这样的话,刚一现前,第二刹那就没有了,这就有欺诳性(我们以为它是个真实的果,结果第二刹那就没了,这样我们就信赖不了它,靠不上它,所以是有欺诳性的法)。

实际上,成佛时现前的是常住不变的果,是永远可以信赖的法,任何众生去依止它,都绝对不会有欺诳。从刹那上观察,如果它是因缘所生,那就跟银幕上的影像一样,只显现一刹那就没有了,再去追寻时丝毫得不到。这样就不是坚实的法,也就不成为究竟的皈依处,这跟《宝性论》上说的“究竟的皈依处唯一是佛”完全相违。原本寻找到最后时,只有佛才是究竟的皈依处。他是谛实不欺的永远可信赖的法,此外一切刹那灭的法都不可信赖。如果把希望寄托在这上面,然后发现它第二刹那就没有了,什么也得不到,那我们还求取什么呢?就成了永远没有真实的果可得。然而,它确实是金刚一样不变的本性智慧,一旦现前了它,就得到了真实义,永远不会变坏,永享真常大乐,到这里就彻底回家了。

而且,这样的有为法的心成了只是在因缘集聚的那个地方有一分果法安住,因此就不成为诸法一味。因为在这上面有增减、差异等等,也就是由这种因缘生这种法,由那种因缘生那种法,两种法别别不同,当然不可能是一味。这样完全成了由各分因缘产生的各个不同的体,是一个一个间隔开来的不同体性的法,怎么会成为诸法一味呢?

而且,这种智慧不可能周遍。因为它仅仅在因缘聚合处才显现,不可能遍在一切法当中。意思就是,如果是因缘生的法,那就完全由因缘来决定它在何时、何处,显现什么样的相状。这样一来,它只在此时此处才有,彼时彼处就没有;只在当下现的地方有,不能周遍在一切万法当中。

但是,佛智慧圆遍一切法,所以毗卢遮那的意思是“光明遍照”,法身是遍一切处的;或者又叫做“一切种智”,是遍照一切万法的;或者又叫“海印三昧”,一切无不在智慧心中显现。你说它哪里属于因缘所生?如果是因缘生的,那只能随着因缘而出现某一种了知力,只能了知某一方面的事,怎么能一时遍照一切时处的法呢?也就不成立是周遍性。要知道,所谓“周遍”,其中“周”代表一切分,比如周全、周到等,任何时分、方分所摄的法全部都遍了,就叫“周遍”。

再说,它没有超出一切边,显然还落在一个边上,因为因缘造作的特定的相就是边。所谓“边”,是指它有固定所持的相。而“圆”,是说一切分都含容。所以,这只是单分心识的相,也就是由因缘所生的或长或短、或了知此或了知彼、或善或恶、或贪或嗔、是此类心是彼类心等等,这些全叫做“边”。它没有脱开观待而立,也就是它是相对二边的法,以那种因缘就出现这种心。那么这个因果范畴里的法都是观待安立的二边的法,而不是绝待的法性,不是离边的智慧。

但是佛的智慧是绝待的大的体性,它超出了一切边,根本不会有偏向,不会固定地落在某一种属性、定性当中。佛位显出的一切相智离一切边,凡是信仰圣教者都会这么承许。如果落在某一个边,那就没办法遍一切法。所以我们说,佛现证的是一真法界,“一”就是不二,没有一切二边,一切都是它,怎么会堕在边上呢?

再说,如果它是因缘新生的无常性的法,就没有灭除意生身、变易生死等。也就是它还是妄识体性的法,还会有一段一段的变异,因为它随因缘而转,因缘不断地变化时,果就在不断地变,就一直在迁变当中。

还有,由于它是所作法的缘故,一定是他自在转,也就成了无有自在的法,而不能承许是大自在。我们讲行苦的时候,界定有漏苦性时说“惑业他自在转”。因为这是以烦恼和业的力量在不断地运转或显现诸法,所以这些显现都没有自性,哪里能自己自在而住呢?也就是因缘让它怎么现就怎么现,完全没有自在性。再细一步说,不光是惑、业的力量,凡是一切由因缘力所现的法都是因缘他自在转。就好像放映机、胶片和影像的关系一样。影像没有自在性,完全由放映机、胶片、光束等因缘来转起它的相。如果是这样,那佛的智慧就成了有因缘才能照见、才能办事,没因缘就一点也起不了作用。

其实,佛已经超出了因缘,虽然他在共同所化前为了示现因果不虚,也会显现身体上遭受苦报等,但这只是一种示现。实际上他一刹那的虚妄分别也没有,根本不落在刹那心上,所以他是自在而转的。比如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里的一切显现,所作的一切佛事业都是任运而转。他能自在地转一切众生心,凡是众生有信、愿,能够跟他相合,他立即就摄持众生的心,而转成不退转,念念趣向无上菩提。

就佛自身来说,如果他是因缘所生的智慧,那这一切就无法成立了。比如,全法界里有无数众生向他祈求的时候,为什么他能够一时分无数身现在一切众生心前?应该一时只能由一种因缘出一种心,为什么能够一刹那分无数身、出无数相、说各种不同的法?为什么这一个智慧能够应一切众生的心,而现出各种各样的法语呢?这些都没办法解释。

总之,如果承许一切相智是因缘所生的无常性,就会有以上所说的诸多过失。所以要舍弃这种观点,认定现前的一切相智是金刚身。这样的话,你就会把无二的智慧身看成无上的无为法,或者说无上的常住,也就是再没有比它更殊胜的了。这已经说到彻底了。

像这样,已经认定了佛智慧是无为法,那显然它不是因缘新生的,也就没有任何生灭、增减等的相状。凡是受因缘支配的法,必然随着因缘而有生住异灭、有相续的长短、有增减起伏等等,果位上就必然出现增减、长短等变异相。所以,一切有为法都有生、住、异、灭,有前后等的差别。但如来藏是无为法,既然它不是因缘生的法,就本来没有生,既然没有生,也就没有灭。这上不可能有一分增加,也不可能有一分减少。

这就知道,这是以远离盈亏的方式而本自元成的体性。所以,它上面没有丝毫变异,也因此,佛果位上显出的智慧,在因位上就以隐藏的方式具有,只是众生陷在迷乱中见不到。这样就知道,原来正等觉是本有的法,其他都是虚幻的法,都是错觉中的假相,如同空花幻影那样。

在第二转法 lun以正理抉择诸法空性以后,我们会知道,这一切万法都如同梦幻泡影,是无而现的,真实中寻找丝毫不可得,这些就叫“客尘”。抉择了客尘本无、佛性本有以后,就知道在本来的真实界里,它没有任何的染污,而且自性的一切功德法都本自具足。所以,果位佛所有的智慧德相在众生身上本来具足,这就叫“本自涅槃”,也就是不生不灭的本地风光或者本来正等觉;由于没有任何客尘的显现,所以它是“本自寂静”;真正去寻找无明的时候,发现它丝毫不可得,所以一切的错乱妄动都本来没有,这就叫“本自清凉”;它是无为法,从来没有变异,所以叫做“不变”;此等就是真实的“法”。

以上简单地以理作了建立。

接着从离垢清净的角度作解释。前面已经讲过,“寂凉不变法”可以对应常、乐、我、净四波罗蜜多功德,“寂”对应净波罗蜜多,“凉”对应乐波罗蜜多,“不变”对应常波罗蜜多,“法”对应我波罗蜜多。

所谓“离垢清净”,就是指以修道的力量净除一切客尘虚妄法,这样本有的心的自性光明就会全体显露,这时就出现了断德究竟的如来法身。也就是本来清净的本体,从客尘的掩蔽中脱出来了,显出来的是本有的法。就像虚空中有乌云,这代表虚妄,虚空本身是寂然不动的,风代表修道的力量,以风驱散了乌云,湛蓝的天空就彻底显露了。而显露的就是一直没动过的清净本体。

这种本体并非是冥顽不灵的顽空,而是具无量智慧德相。也因此,《宝性论》里宣说了菩提、功德、事业,就是指如来藏离了客尘以后,显出来的菩提三身的功德、任运恒常的事业等。如果简略地宣说,就归摄在常、乐、我、净四种波罗蜜多当中。

这意思如何呢?就是指法界体性自性清净,先前被虚妄的客尘掩蔽了,虽有而不现。客尘法虽然是实际没有的,但还可以不断地显现,就像梦境的显现根本就得不到,但可以由妄想的力量不断地现假相,像这样就是属于无而现的假法。《辨法法性论》中断定它的体性只是虚妄分别,没有别的东西。但是一旦起了分别之后,人就陷入了错觉,在这里会不断地起各种妄识,之后以它的力量又变现各种虚妄的显现,这样因因果果循环不已,就流落到了世俗虚妄的境界里,一梦再梦,这就叫做“染法”。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0-30 12:46

那么,什么叫“净波罗蜜多”呢?就是指我们修道的时候,确实能够通过对治力,把一切的客尘假相都消光。当它消到最究竟的地步时,就叫“净波罗蜜多”,也就是净化的工作做到家了。确实,到最后一切虚妄的二取相全部会消掉。

那怎么来证明这一点呢?因为客尘本来是没有的,所以见到空性后会自然消失,如果是本来有的,那就永远没办法消失。所以,《辨法法性论》用了“无”和“现”两个的和合(无而现)来决定轮回有法的体性。如果是有而现,那确实没办法消除;如果是无而不现,那也没必要消除。然而它只是一种由不明白真实而忽然幻起的妄相,一旦见到了万法没有自性,也就是能所二取范畴里的法只不过是虚妄假现,一旦见到了它本无自性,自然会发生究竟的转依,这时候本具的如来法身就会彻底显现。到了这个地位就叫做“离垢清净”,这就是具两种清净的涅槃。

两种清净涅槃的关系如何呢?那就是因缘生的有为法只是暂时的假相,正当现的时候,自性清净也从没失去过,只是暂时被掩蔽,自己不能认识而已。等到消尽的时候,也不是有新的法出生,只是原来的法身现前了,所得到的是万古以前就存在的法。像这样,就叫做得了二种清净,称为“净波罗蜜多解脱身”或者“极清净身”。

这种解脱就是离障解脱,也就是以证得二无我的智慧,寂灭了一切客尘的障碍和习气。这里上师就用一个“寂”字来代表。要记得,我们现在是从离垢的角度来讲,所以,这一个“寂”字就应当理解成消尽了一切客尘的假相。我们要信解最终一定会达到这个地步,这就叫“灭谛”。

其次,所谓“乐波罗蜜多”,就是讲我们在寻求离苦得乐的道上走到究竟时,就到了乐波罗蜜多。也就是已经能够辨认到什么是苦、什么是苦因。之后有了二无我的空慧,单以人无我慧就能除灭粗分的苦、集,因为一切有漏所摄的苦、集,根本就源于执著自我,一旦现见了人无我,就不再起任何执著自我的心,也就不会有各种烦恼的冲动和各种为着“我”的行为,这就是息灭了有漏的苦、集。苦、集一旦息灭,有漏的三界苦报就会随之而息灭,轮回的流也就从此中断了。从这一层来看,已经达到了小乘的离苦得乐。

大乘连细分的意生身和它的因——无明习气地也彻底断掉了,所以它离开了一切迁变的苦。迁变的苦也是来自于妄识认为有实在的对境法,之后一直缘着这个不断地认识、分别等等,这样就引起了因因果果不断地迁变。但是出现了二无我慧时,不单只是寂灭了常住、独一、自在的“我”的想法,而且在细的微尘、刹那上,也都知道是妄现,根本没有自性,并不是在心外有它独立的体。这样一来,当它已经脱开了能、所以后,就寂灭了分别,这样的话,原来不断攀缘的妄心的流动也都彻底寂灭了。也就是很细的迁流的苦都消除了,这就到达了离苦得乐的彼岸,这才叫做“乐波罗蜜多”,也叫“大乐身”。

这里说到的各种“身”也是有意识地在跟金刚乘的名字连接,但也要知道,“身”是一个比喻,它是积聚或依处的意思。意思是一切大乐本身的受用。这样就叫到了乐的彼岸。但要知道,到了以后并不是出现一种有为法的乐,因为凡是由因缘产生的乐,实际都不是真实乐的本性,因为是由因缘制造的,一刹那就灭尽了,所以还是依靠不上它。既然还处在妄识迁流中,是一种苦性,是背离本性以后的一种沦落、一种迷失,也因此统统都是苦。

我们前面讲苦的四层理趣时,讲到最细的一层就是,由于不识真如,起了能、所的妄现,从此不断地在妄识系统里转,一直都是一种迷失、一种沦落,这一切就叫做“背井离乡”、“舍父逃走”,是一种迷梦生涯,没有回到自己本有的家乡,这些全都是苦。

这一篇《四乘指归颂》,为什么我要把它立成所归和能归?因为我看到,法王最开始顶礼的偈颂里,前三句本来是一个意思,那为什么又要说成三句呢?其实这就告诉我们,一切显密法海最终都要汇归到究竟一乘。也就是“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最终所归的本元没有两个。

第一句“常享秘密殊胜喜”,其实就是讲大乐。“常享”,是说本来没有任何迁变的苦,所谓迁变只是暂时迷失在梦里,感觉在时间上有个序列,不断地流失,不知自返。这样的话,不晓得流浪多久。这就落在粗细的生死苦流当中。其中粗的,指凡夫落在分段生死里,细的是圣人落在变易生死中。这些都偏离了本性,但本性从来没动过,所以是“常享秘密殊胜喜”。我们经由第一个净业乘,而逐步地消除一切苦和苦因,最终就回归到大乐当中。也因此,净业乘和灭惑乘作为能归的法道,所归的就是“常享秘密殊胜喜”。首先第一句是这样作敬礼的。

之后是降魔乘,由于最终到降魔彻底时,就像世尊已经降魔以后,显现的是成正觉,也因此说的是“无为深寂离戏明”,这是降魔之后的成果,也就是悟道时的感言。也因此,降魔乘作为能归,所归就到了这个地步,这样以第二句作敬礼。

普贤乘修习大圆满,最终到达了“明空文殊大圆满”。也因此,把四个道乘都安立为能归,因为所归的三个本来是一个。懂了这个就知道,一切的显密法海,或直接或间接,或渐进或顿速,最终都是要归到本元。知道了这一点,你会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会知道佛法叫做“究竟一乘”就是这个道理。所谓“究竟一乘”,就是本来成佛,一切的修道就是让你回归。绝对没有两种究竟的果。

所以,“乐波罗蜜多大乐身”就对应“凉”字。从离垢上讲,是指一切粗细的热恼都没有了。“凉”就是指一切取境的妄动都消失了,也因此已经脱开了迁流的苦,或者说一切受都已寂灭,再不会领纳境界。既然不领纳境界,哪里还有相对的受?那当然就归到了“秘密殊胜喜”。现前的受都是取境而来的,并不是本性,众生都迷在这种受里头,但是它不殊胜,而且这是人所皆知的,也不叫秘密。当这一切都远离了,就能常享本性的大乐,在这里连一刹那的迁变都没有。这就彻底还归本来,它就叫“大乐身”。

接着讲“常波罗蜜多金刚身”,它对应“不变”两个字。由于这时不再执著轮、涅是两体法,结果就证得了大平等性。这样就出现了本来不住有事、无事任何边的不灭的无为法。称它为“大无为”的意思是,根本不是相对有为来安立的。

总而言之,过去一直以为这边有个轮回,那边有个涅槃,而且不断地执著轮涅、染净等的差别。但是,所谓轮涅是相对而立的,有轮回才有涅槃,既然轮转的显现是一种虚妄分别,是本来没有的纯属错觉的现相,那当然也没有什么真的息灭,没有一种与之对立的涅槃。也就是轮涅二边都完全不执著了,这就是大平等性。并不是在当下以外有个涅槃,所以根本不作轮回和涅槃的两种见,这样就已经到达无住大涅槃了。

这时候现前的就是本性的大无为法,它根本不是由因缘生的,也不落在任何相对的二边里面,它就叫做“常波罗蜜多金刚身”。这个叫大常、无上的常,并不是在某一个法上安立的常住性,因为所谓这样那样的一个个的法,其实是虚妄的、是因缘生的,它上面当然没有常住性,但是大无为法的本性不落在任何边上,它是不二的,也不是分别心所生的,所以在它上面永远没有生灭,这就叫“不变”。

我们通常会感觉,真的有生、老、病、死。“生”就是指前前的相续断了以后有个新的法出来。这些有为法或者“行”(因为是在不断地行走、迁流,所以叫“行”),当它走到一定地步时,就开始变得衰退了,就称为“老”。如果它当下的状态,地、水、火、风四大种发生变异,那就叫做“病”。最终断灭时就叫做“死”。

但真正在本性里,生、老、病、死等相,不管是粗分细分,都是完全没有的。意思是本性上没有因缘造作的法,也没有法上面生、老、病、死等变异的相,所以它叫“金刚”。这上面任何的生灭、增减都没有,根本没有先有后无、先无后有,或者先增后减、先减后增等等,也因此称为“金刚”。“金刚”就表示这是坚固性,根本不会产生任何的变化。

最后讲到“我波罗蜜多”,这里用一个“法”字来代表。我们去寻求一个真实的法的时候,结果发现一切世上的法都是假法,不是真法。到究竟见到了法时,又说它是“无法之法”,这就用“我波罗蜜多”来代表。这就是真实的自己,也是万法的本元,是真实的法,所谓皈依的法宝就是指它。前面的一切都叫权法,就是为了把你最终接引到这上面来,而施设各种譬喻、言辞等等。所以叫做《妙法莲华经》,“妙法”就是指它,它也叫做“真实的法”,也叫“一实相印”,见到它就叫见到了法。

那么为什么用“圣我”或“大我”来说呢?就是说要远离有边的“我”和无边的“我”,到三转的时候破八倒——凡夫四倒、二乘四倒。就“我”而言,凡夫以为蕴上面有常、一、自在的“我”。但这只是因缘生的假相,哪里会有恒常性、独一性、主宰性呢?这只是我们的错认,把这个随着因缘幻生幻灭的假影子,认成是自己了。它不是常住,因缘生故,刹那即灭;它不是独一,它上面一打开来的时候有身、心无数的内容,而且各自不同,所以在现象上也看到它是多分的体性;而且它丝毫没有主宰性,它完全受控于惑、业的力量,所以哪里有自在性?当下现出的果,不可能说它是自己自在而存在的,它是由因缘变现的。像这样,就要远离凡夫有我的边。二乘人接受了无我的教法,结果他一直想这上面没有“我”,他一直在想没有我、没有我,这样心里一直计执无边的“无我”也是戏论。

这是举“我”为例子,其他常、乐、净三种也是这样。凡夫对于迷乱的现象产生了错乱,以为这里真的有常、乐、我、净,所以首先要修小乘的四念处,来把这些全破除。但修完了以后,他心里又形成了新的观念,他就会一直觉得这是很苦、无常、不净、没有我等等,这样的话,他就落在微细的颠倒里了。那么,在给他开示实相的时候,就要说不仅没有凡夫的四边,也没有二乘的四边。

其实,在实相里根本没有苦、无我、不净、无常的实法,它只是针对于原先的四倒假立出来的概念。当有边的“我”和无边的“无我”等的戏论全部寂灭,那就现前了诸法的法性,这就是周遍一切有寂的圣我波罗蜜多,唯一是这样的智慧。但你不要把这个智慧理解成因缘生的有为法,其实它就是我们的本性。

这样就找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称它为“大我”或者“如虚空般的平等智慧身”。虚空能够表现它的无相、周遍。从无相来说,它不落任何边,不是心所缘的一种相状。说到它周遍,就像虚空遍在一切色法里,智慧本性遍在万法当中。所以常常说,万法就是智慧,也是这个道理。从实相来说,除了智慧外再没别的了,这就是“大我”。它不落在任何分别所计的戏论边上,你不要以为它是这是那,或者是某一种东西。

为什么叫它“我”呢?因为在这上面又可以把它立为常、一、自在。所以,在上上乘的教法里也会用同样的词,说这个叫独一,或者称它为常住、自在等等。先前你把无常、多体、不自在的蕴认成常、一、自在的“我”,这是一种错认,是一种很愚痴的想法,竟然把这样一个幻生幻灭的假相认为是自己,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但到了最后,在名言上还是可以立常、一、自在。比如我们常说,它是常住法性、是一真法界、是大自在者……无论多少的名词都是说它。

这才是真正的自己,它是无量无等的十力、十自在等一切无漏功德法的本源,也就是有十力、十自在等超过了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无漏功德法,而且没有超出其上的东西,这一切的本源就是这个平等的智慧身。它成了一切二利任运自成的最殊胜的所依。以阿弥陀佛为例,我们会知道,佛出现的一切功德都源于他的法身智慧,或者说他所作的一切任运利他的事业,所流现的一切净土的三种庄严,都是由法身智慧显现出来的。这也就是《往生论》所说,三种庄严摄入到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这才知道,确实有最圆满、最殊胜的大乘离垢清净的涅槃,这就是我们需要寻求的果位。从这里就开始发菩提心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发现,只有证得了这个本元,才能真正流现出无量、无等的殊胜佛功德法。这个功德一旦出现,就能任运地成办无量的利他事业。所以,为了救度有情,一定要证到这样的涅槃。



接下来解释“源于”两个字。这是一个关联词,就是源于你信解大、小乘涅槃,就会出现下面修无漏道的意乐,才会有“无漏胜道依心中,清净一切善业力”。它的关联一定要清楚,在修道上有一个生起的次第。也就是这样信解以后,就会发出求解脱和求佛果的心,这就对应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了这种意乐以后,就能一心依止无漏道,这样就转入到了解脱道和菩提道的修行。

“清净一切善业力”,就是达到了断德究竟,就会出现一切决定胜的解脱果和菩提果。要懂得这一层涵义。所以,对于前面小乘解脱的涅槃,已经以理信解了,这决定是“寂凉不变法”,一旦得了它,就再不会退下来,它是真实的圣果。这样的话,就对于这个果发起了勇悍心。也就是,知道这是真实的乐、真实的解脱,唯一它是安乐的自性,其他世间的人天果位等都不是真实的果,也因此完全舍弃世间的希求,一心一意地来寻求这样的果位,这叫做发起了共通的求解脱心,这就是有了出离心,或者说修无漏道的意乐。这样才会有后面的“无漏胜道依心中”,也就是你心里会坚定地执持,不再跑到别的道里,而是念念都希求无漏的道,刻刻都不离开它。

再升进一层,就是在遮的方面,已经知道一切世间境全是虚妄,任何人我、法我所摄的法都是一种幻梦、一种错认中的现象,这就叫知道了“本无”。然后你又要知道,在表的方面,自己本身圆满具足了一切如来性功德法,这个一旦开出来,就真正到达了“寂凉不变法”。“寂凉”表示断德圆满,“不变法”表示证德圆满。而断只是本无的东西消失了,并不是断什么实法;证也是本有的现前,而不是新得。

这样你就了解了两种清净的内涵。之后你才发现,这就是我要寻求的无上的果,这是最真实、最圆满、本来具足的果。也因此,自己会发起坚定求果的心,这时候就会引发大乘的愿、回向以及一切修积资粮等的法行。因为他对于无上的佛果起了希求心,这时候

就叫发起了无上的菩提心。

所以,发菩提心有不同的路线,我们通常说的都是缘众生生悲,再由它引生一种为利众生求果的心。但现在感觉很多人把菩提心理解成一种世间的慈心、爱心,他们不晓得什么叫做缘智慧分发心。其实,缘智慧就是指缘你的本性,也就是你本来有平等的智慧身,这才叫缘智慧,不是我们假想出来某人很聪明那样一种智慧。一旦懂得了你的本性就是智慧身,就是正等觉,之后你会像六祖一样,有一种求作佛的心。这就叫发了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有了这种心,就念念都是依止大乘的无漏道,一直会成就智、悲二德。这样就能遮止自心落在客尘当中,这是它的要点

像这样,你有越来越深的信解,你就会有越来越深的意乐,而且你会走越来越深的道。所以,“源于”两个字就是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在信上面,一定要对于解脱生信,而解脱又有大、小乘之分,这有待于你逐步地深入。这样的话,由信出来的就是欲,欲代表意乐,分别对应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了意乐就摄持你的心入了道,你就开始有了实行。如果是被出离心所摄,他就开始实行解脱道,如果是被菩提心所摄,那他就开始实行菩提道。这样才会有精进,才会一心地依止无漏道。有了这个就会有果,由此就能断除各层面的业,最终会达成“清净一切善业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2 11:09

这里我们首先对上节课的内容作个简要回顾。

为什么称为“圣解脱”或者无上的真实解脱果呢?因为已经出现了“涅槃寂凉不变法”,也就是证到了常、乐、我、净四种果位的波罗蜜多。

所谓的“寂”,对应净波罗蜜多。这是指法界的体性自性清净,只是忽然间入了迷惑,执著实有人和法,从这里就虚妄地现起各种客尘,这叫“无而现”,或者称它“妄现”,也叫假相、假法,就像虚空中出现浮云,或者入梦后出现梦境那样。但这毕竟是子虚乌有的,所以只要见到二无我,就能消尽一切客尘障碍和习气,这样就现前了二种清净——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这叫做得到净波罗蜜多解脱身。也就是说,诸法本性本来是清净的,只是一念无明忽然现起了像迷梦那样的妄相,而在这里耽著、迁流不已,就落了生死,这叫杂染。等到以修道的力量断掉迷乱,消尽了虚妄显现,这叫离垢清净或者最极清净,也就完全回复了本来清净,本来的涅槃界,就像乌云散尽、青天彻露一样。

其次,说到“凉”对应乐波罗蜜多,这是指不但消除了粗分的苦、集,连细分上的小乘断不了的意生身和它的因——无明习气地也完全断尽,这样就没有了任何迁变的苦,由此现前乐波罗蜜多大乐身。或者这个“凉”是指一切粗细的妄动全部没有了。

再说,“不变”两个字对应常波罗蜜多,是指现前了不灭的智慧法身。这时不再执著轮回和涅槃是不同的两体,而证得了大平等性,现前了不住有、无等任何边的大无为法,这叫常波罗蜜多金刚身。因为它不是因缘所作,所以是不住任何边的、常住不灭的体性,这也就是无有佛涅槃的意思,也称它为无住大涅槃。

最后的“法”字对应我波罗蜜多。这是指本来的法,它不属于有边的“我”和无边的无我等的任何戏论,因为这些全是分别心想出来的,无而假现的,并不是本有的法。在一切戏论都完全寂灭之后,出现的就是周遍有、寂的智慧本体,这就是万法的法性,也就是所谓的妙法。这叫做圣我波罗蜜多,它像虚空一样不落在任何相状当中,遍在一切时处的平等的智慧身。这样就对一切法无不自在,它是没有局限量的无与伦比的十力、十自在等所有无漏功德法的本源,是任运成就二利的最殊胜的所依,这才是真正的自己,称它为“大我”。

像这样得到了确认,就开始信解大乘殊胜涅槃的大义。以这个信心作为根本,就开始趣入无漏道的修持。它的原因是:由于已经以教理见到这是真实的解脱涅槃——寂静、清凉的不变法,就开始产生决定的信解,以信解的驱使,就会起希求解脱果的勇悍心。这里又有大、小两乘的涵义。小乘方面,由于见到一切惑、业、苦的根源确实是我执,而且确认到这只是一种虚妄的执著,一旦见到没有我,就一定息灭我执,一定出现惑业苦从根断尽、不再现起的真实涅槃,由此会发猛利的求解脱心,这样就真正从心里出现了求解脱的意乐——出离心。而见到大乘涅槃是无上、殊胜、究竟的果,就会出现取佛果的意乐,这叫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佛经里说的“发无上道意”,就是这个意思)。以这两种意乐摄持,才出现自心唯一依止无漏圣道的修行。

因为这一切是以信解为根源而出现的缘故,所以说“源于信解”。也就是说,一旦启开了认识,出现了信解,这时已经看到其他都不是真实的解脱,唯一这是真实的解脱,是安乐的自性,而且唯有依止无漏的圣道,才得到解脱,那心里就会确认,我唯一要依止能达到圣解脱涅槃的无漏妙道,永远不离开,永远不走其他的道。按照这样趣入的话,就能“清净一切善业力”,也就是在自身已经确认了安乐自性和它的正道以后,会断然地舍掉一切有漏的道和果。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20:47

二、如何依道净业



今天我们继续讲第三科——“教导信解涅槃妙德后依止无漏道净一切业”的内容。下面开始讲后两句:“无漏胜道依心中,清净一切善业力”。

这两句金刚句里有无量的涵义。其实也是我们需要贯彻一生,直到成佛之间必须得实行的法要。净业乘的修行一直要透到成就佛果为止。称它为还源之道,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让大家透彻地了解金刚句的内涵,我们首先要对于业的深细涵义有一种认识,之后才能展开从粗到细的一切无漏道的修行。一切小、大、密三乘的圣道修行,可以说就是在净业上不断地升进,以至于圆满达成。

为了阐明业的内涵,这里要用《起信论》和《楞严经》的教理来作阐述。这两部教法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要进入金刚乘的修行,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教理基础。

过去在汉传里,《起信论》的地位极高,它成为上千年的历史里,一部最重要的性宗入门论典。不像藏地推崇《宝性论》,更普及、更渗透到汉地行人心中的是《大乘起信论》。这是马鸣菩萨用高超的智慧把一百部大乘经无量的法义含摄在一万来字里的大论。少许文字摄尽了无量义理,确实是千古稀有的杰作。他是为引导众生发起大乘心,觉得有必要首先建立大乘的教义,这样就写了《大乘起信论》。它跟禅宗表里相应,是真如法门,叫做性宗。《楞严经》是大家熟知的重要经典,被称为“开悟的楞严”,它是能让人悟明本性的一盏明灯。

这次只是作最简要的论述,使大家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性宗有有两句很有名的句子——“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出自《起信论》。所谓的业或者心动的状况,推到最细的状态,就是《起信论》里所说的“三细”当中的无明业相。这意思是说,从无始以来,真如不守自性或者不住在本位上,以无明的缘故,不觉而心动了,这就是最细的业相。从这个动机就出现了后两相——能见相和境界相,这就是最初位的能、所二相。也就是无明心动的业相一起来,就迷掉了本有的圆觉光明,把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了虚空四大的妄相;把本有的智慧光明,变成了能见的妄见。这也就是法相宗说的相分和见分。在这以后,众生和世界(或者情器世间)有相的万法,完全是依着这虚妄的见、相两分而建立的。

业是造作的涵义,它有粗细各种分类。也就是,受无明的驱使而妄动,这是总的业的体性。而随着无明有粗分、细分的不同,就有粗分、细分的业。受着人无我愚蒙的驱使,发起执著“我”的各种行为妄动,这就是有漏业。受着法无我愚蒙的驱使,有执著微尘、刹那等法的动作,就叫做无漏业。如果是受愚昧业果的无明驱使,就会起各种自害害他的恶劣行为,那就是非福业。像这样,随着各种粗细善恶的业行,就出现三界里三恶趣的果报、人天善趣的果报,以及三界外方便有余土所摄的果报等等。而这一切都陷在各种粗、细的错觉中,障碍心回归本来的真如法界。

这样明白了业的体性和各层次的差别以后,我们就需要在心里一直依止无漏的道,来逐层净除这些妄动的业力。要从粗到细一层一层地从自相续中净除业的流动,这样才可能逐渐返本归元。最后连最微细分的一念妄动都没有了,那就真正回到了真如法界。所以修道深入到一定的时候,能顿时能所双亡,心、意、识消殒,这时就开始证到了本来面目。等到连最细的妄动也消尽了,那就彻底还归法界,叫证到了佛果。这以后作事业是不可思议的业。



这样作了简略的叙述之后,我们再稍微展开来讲解一下。

四谛的法理到了大乘有更深细的认识。这属于《起信论》所说的真如门和生灭门的内涵。无论对苦和苦因,都有透到最细分的说明。我们要了脱粗、细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首先就要知道这两种生死的由来。就是要断掉心识的妄动迁流,首先要找到根源在哪里,然后息灭源头上错乱的动力,那就不再被生死的业流所转,而能离障解脱。所以,在探讨业的体性时,一直要追到它最初的源头上,这样就能抓到无漏道的要领或根本。《般若品》中讲般若是道的主要或者统帅、根本,其他都属于道的次要或者眷属、枝末。抓住了这个要领,再了解主要和次要,或者根本和枝末的关系,王和眷属怎么配属等,就知道殊胜的无漏道该怎么走了。

这个净业之道的根本就是证到了诸法空性的智慧——二无我空慧,它的眷属就是布施、持戒等方便分福德资粮。

现在要追溯到业最初的源头上。首先要回顾一下前面讲到的,大乘殊胜解脱涅槃是脱离了客尘虚妄显现,回到了本有的寂凉不变法。这是说如来藏性本来没有生灭、染净、来去等,是一种无相的万能体,具有无量恒河沙数的性种或者性功德或者功能、力用。这是本来无二的、法尔就这样成就的无为法,这上面本来没有生灭,也因此说“本无生死”“本无轮回”等。

那么,我们怎么由本来法尔成佛的如来藏而不幸沦为众生?不变的法身是怎么出现流转六道的错觉的?实相当中没有丝毫的迁变,但是现相上,我们众生确实入了一个极漫长的梦,梦里不断迁流,现起各种各样的生死假相,这种迷乱的力量还在不断地持续。现在我们应当细心研究错乱的状况,研究心是怎么动作或造作的。

所以刚才讲到众生本来有如来藏性,但是不觉知、没有经验,不知道妙体本来光明(本明),却生了一念认明的心,从这里出现了妄识。这是本明,不必再去认一个明。心里认一个明,就已经成了对象。这个所认的明成了识前的对象,那就不是真实的法,它叫做“妄明”。也就是虚妄的明,不是本体。以这一念错乱的妄动,就把本有的光明幻变成了妄明或虚妄的所明(对境)。

本明和所明完全不同。前者是金刚智慧,是真实的、坚实的,不会有生灭、增减等变异的金刚体性。因为它既然不是因缘所生,就根本没有坏灭,所以它常住不变,恒时如如。本来不要再头上加头,但众生迷乱了,起了一念认明的心,结果变出来一个所明的明,这完全属于错觉。这显然是因缘所生,是刹那性,是现而无有的空花一样的法,完全是假相。这以后发展出来的粗和细的二种生死里的法,全都是的虚妄的法、无自性的法,或者苦性的法、错乱的法,或者在错觉里感觉不断生灭的法,或者说由妄识这个幻师幻变出的法。从此一路错下去,因因果果相续不断,全属于“无明系统”的法。

中观以上的教派在抉择真如时就毫不客气地坚决破除妄识,就是这个道理。不承许在无明系统里还有什么实法,不承认真有依他起识等。不然如果计执这是真实的法,就绝对障碍认识本来光明界。

从这里你会发现,如果唯识师要安立依他起识或阿赖耶识是实法,就一定遭到破斥。从这里也会知道,为什么说世俗的法如同梦幻。幻的意思是说,妄识就像幻师,由它的一念错乱,就变现出各种虚妄的显现或者妄相。这些相是怎么来的?全是那个幻师变的。这里有真实性吗?一点都没有。这叫做“本来没有而虚妄地现(无而现)”。从此以后,完全陷在错觉当中,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就知道,最初虚妄的动机就是业的开始。如果要从源头到末流,从细到粗地去抉择它,就要知道这一路下来,怎么由细分变成了粗分,从无漏业转成有漏业,又怎么沦落到下界,这些全部受业力的驱使。到我们现在人间凡夫的份上,已经成了很粗的业流了。

如果你要返本归元,从流到源、从粗到细地回归本来,那就要知道,凡夫在轮回里流转时,是在很粗分的我执的驱使下,不断地起各种烦恼妄动,这就叫有漏业。断掉了人我执、烦恼障,就契合了一分真如,也就脱出了轮回的业力圈,就叫做得到一分解脱,证到一分涅槃。

但这时候,法我执还没有断除,取境的妄识还没有消尽,虽然不会再执著人我而发生各种烦恼和业行,但是无明习气地并没有消尽,还有细分的无漏业,有细分的意生身、变易生死。所以还陷在苦当中,还有微细的造作。这样就没有彻底回归本元。如果把这样细分、极细分的业也净除掉,最终八识系统全部消灭,连最细的妄动、迁流都没有了,那就完全合到了本体,这样就叫成佛。

“清净一切善业力”这一句,在藏文里是“净一切业的力量”,这跟唐译本稍有出入。按这个来讲,那就是一切粗、细的业的妄动力量,全部要净除,所以必须一心依止无漏胜道。而且要逐步地深入,先除掉粗分的业,再除细分的业,最后除极细分的业,这样就真正返本归元了。等到归了本元,那就是“常享秘密殊胜喜”,再没有任何粗苦、细苦的迁变了。

刚才说了,自从产生了一念认明之心,这个认识就是错的。这是因为没有经验,产生了一念要认这个明的心,这就已经错了。所以,落在世俗当中的所有认识都是错误的。

就这样,原本不二的觉明(意思是觉就是明,明就是觉),却成了能、所。其中明成了所,觉成了能,心里起了心要觉知那个明,这不就成了觉外有明,明外有觉吗?这就把不二的法变成“二”了。这以后,凡是落在“二”里面的,全是世俗谛。

所以《辨法法性性》里讲,二取现相和名言就叫有法。它像梦一样,是根本没有的东西。完全是虚妄分别,因为实际没有,是你自己在那里现出来,那当然是你的幻想的作品。它实际没有,就叫“虚妄”。寻找它的时候,无论在哪里也得不到实义,它只是分别心遍计出来的,所以说“唯是遍计”。(此中法相者,谓虚妄分别,现二及名言。实无而现故,以是为虚妄,彼一切无义,唯计故分别。)

其实,《辨法法性论》《宝性论》等着重在说他空,也就是虚妄的客尘显现本来没有,剩下来的全是坚实的,是本来元成的法。所以要懂得从这里回去。在这虚妄系统里发生的一切粗、细的动作,全部叫做业。我们首先要认清业。要净除一切业的力量,才能返本归元。那么,回归的道就是相应真如的智慧。

所以,无漏道的主体就是二无我空慧或般若,只有证到空性才能泯除业流。进一步,必须证到金刚本体,而不再继续错乱,才会彻底回归。

再回过来说,本来觉和明是不二的,或者说智慧和法界是不二的,不要认成是两个东西。现在却变成了觉、明相对,觉外面有明,明外面有觉。觉就变成了能,它在知道所明;明就变成了所,它变成了觉的对象。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抉择起来,就应该说“胜义不是境”,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必须坚决地否认呢?就是因为,不这样的话,就跟我们二取的习气合在一起了。我们必须清楚,光明不是一个对象,一旦是对象,就成了二取,全部成了错觉中的事,而不是真正的胜义。以这个道理,凡是分别心所缘的、口里所说的,全都叫世俗谛,它是没有东西的。虽然暂时以幻除幻,借用一下,还能修个单空。那是借用你妄识的力量,消除你原先对于有边的执著,使得自心更容易进入而已。但一定要知道它只是一个方便,不能把它当成真实胜义。不然就没办法证到金刚本体。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7 20:48

这样的话,刚才说起了一念认明的心,这是最初位的无明。这样一起,就有它的作品,那就是一切心境相对的虚妄显现,叫做能所。这里面都是虚妄的缘起。这以后的事情全部属于阿赖耶缘起,它是无明系统里的事。既然有了第一念的错认,那后面相续不断地都会有事情发生。就像黄河,有了最初的流动以后,它会不断地发展下去。

这样的话,由于一念认了明,就迷失了本有的光明界。这里一定要认识涅槃的体性,它是寂凉不变法,它是圆满的、周遍的、不生不灭的,是离绝一切边、一切戏论的事。而迷失以后的事,全部受因缘力的控制,所以就由错觉变成了有相,有生处,有具体的形态,有能所,有所谓的认识、行动和各种各样的因果法。这里面的事情,就落到虚妄的显现上了。

如果你要反推如来藏,道理也无非如此。如果承许如来藏是因缘所生法,那必然它是迁变的苦的体性,或者说它是个虚妄的法。因为就名言来说,它忽然现一下就没有了,你以为它是真的,但忽然一下子就没了,由此发现这是个欺诳的法。原先以为是真实的、可靠的,结果得不到,所以是虚诳的空花一样的假相。或者它不可能周遍,肯定只是在因缘会合的地方显现一下,它怎么能遍一切法?这样就知道,无明系统里的事肯定落在这个缘起律里,它的体性是可以决定的。也因此,在理上有了断定,就不会再错认错乱是真实。

刚才说了,以无明的力量迷失了本有的圆满周遍的光明,这样就把本有的无相真如转成了阿赖耶识。这样的话,灵明的真空就变成了顽空。而且在这顽空当中,以无明的妄动力,它会凝结成四大虚妄的显现,所以这个系统里的地、水、火、风都叫做虚妄的法,是一种错觉。

这就是如来藏性里本具的性能——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因妄动而现起假相。这个世界就是依靠虚妄的四大凝结而形成,所谓“凝结形成”都是像梦一样,不能认为真实有这个东西。我们目前所处的是错觉中的显现。一切都像一场梦,得不到任何实义。你在这里分别、判断、取舍,然后起各种趋、避的冲动,各种顽固的执著,有各种的不满、兴奋,或者成功、失败,然后制定计划……完全都是颠倒梦想。

这些就是属于有漏的法,已经从清净法界里漏下来了。而且一漏再漏,从细分发展到粗分,越来越重,越来越感觉有障碍,实有感更强,心理上的私我意识更强,发起各种强烈的烦恼和恶行,所以整个就漏下来了。常常说的“沦落”,就是这个意思。

无明妄动已经凝结成了四大的妄色以后,本有的智慧光明就转成了一种妄见,一种虚妄取境的见(所以我们的见很有问题)。然后,把虚妄的色作为所见的境。妄见串习久了,经历久了,就进一步把少分的地、水、火、风四大取成是“我”。妄见要借托一个东西作为依托处,结果它就依托这个作为我的身体,这就出现了凡夫身上的人我执。也就是我们凡夫虚妄的色心和合体。妄识想住在一个地方,它就找了一个少分的四大,作为它的身体而潜藏在里面。这就是受取了三界中的身。也就是说,在无明里裹住了八识,潜到身根里了。

四大虚妄的色本来是无知的,它属于一种妄相,不能说它有什么了知的体性。然而,因为妄见执受了它,这时候它就有知觉,这上面有痛痒、苦乐等等。这以后就落到了补特伽罗我执这种更狭隘、更局限的体系里。一切的生命活动都是一种虚妄,完全是识依托这个身体,然后驱使它不断地反应。这时候,八识就在身心上起作用,以它的业力昼夜不断地变现。就是以前面造业熏入的业种作为因,依次不断地变现出果分的相。这样就落入了三界果报里。像这样,即使你坐在那里不动,身心上业识气氛的运行也一直连续不断。从外层的生理学上看,像是新陈代谢以及各大组织、系统的运行,从内层来看,凡夫的业气以及一切气脉等,都在不断地运转。这上面就有知觉了。用刀砍上去,他有很痛的感觉。或者他的意识一启动的时候,就能指挥身体不断地变化。心稍微动一些念头,生理上、气脉上都出现反应。

本来无有限量的真心,现在却被无明的妄执力量给封住了,而且潜到了这个四大里头作为心。这就是所谓的“色杂妄想,想相为生”,叫做五蕴的众生。(也就是《楞严经》说的:“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它已经成了混合体。四大虚妄的色杂着你的妄想,通过这个想,就出现了身体的相。而且以妄想的力量会不断地起现,这就是五蕴众生。

我们一般说的虚妄分别,简称就是妄想。《楞严经》里说,由于想的作用力,就会出现四大妄色的国土相。在这里头取少分的四大作为身体,就出现一个个有情的相。而且,由于识摄住了这个身体,所以这上面会产生各种感受、知觉等,也就是有受、想、行、识四种心法,这些都属于妄识系统。这样就出现了众生。所以,根、境、识所摄的一切全是假相或虚妄显现,都是从错乱的业力而来。

从这里就知道,身心世界虚妄的现起,实在是基于最初的一念发生了认明的过失。这是本明,不需要你再去认它,如果你去认一个明,就成了对象,这就是无明妄动。基于这个无明,就出现了各种业行以及妄识等等,整个十二缘起的流转系统就这里出来了。但这一切都是像迷梦一样,实际一无所有,然而却不断地发生各种错觉。在这里有各种的分别、执著、幻受,各种苦乐的迷情,虚妄的造作等等。

我们就这样迷失了本性,然后把一个不是自己的假法当成自己了。落到很粗的人的身份上来讲,实际上就只是把一个虚妄的色和心的假相执成是自己。经过一再地串习,已经变得十分牢固。这样的话,我们就一直没有回来。

人总是随着自己的堕性往下流,很难逆流而上。这样就一再地漂流下去。之后发生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你就一再地落入相对的妄相里。妄识一直认这些显现是真实的,然后在这里分判好坏、是非,建立各种意义,发生各种取舍、冲动等等。也就是,本来是一个空、无相、无愿的空性法界,我们却以为诸法有真实的自性,而且有各种的状况,之后对此有各种的愿或希求,这就发生了各种人生当中的欲望、行动。这一切都是错乱。

如果你不首先从苦谛开始,发现轮回虚诳不实的一面,你就不会觉悟。所以,如来藏苏醒的开端,是要出现出离的欲乐——一心厌离目前的状况,想要返回涅槃。这是初步的苏醒。有了这样的心,就开始往回走了。

现在就要看清流转的方向。我们一直在追逐虚妄的外物,而且自己有各种习性、爱好,认为这是我喜欢的,很舒服、很满意、很荣耀等等。他有自己的取舍、喜好。这时候,对于凡是你特别迷恋、嗜好的东西,就有一种留恋、贪著,一见它的时候,心就扑在上面,不愿意离开,这叫做贪。另外一种,你就判定这是不好的,不喜欢的、不愿意要的,不符合你的习xing 爱好,那你就采取排拒的态度,一见到它就避开,要你接受的时候就嗔恚。像这样,就出现了贪、嗔等的无数烦恼。由于烦恼,当然身、口、意就要发出行动,这就出现了有漏业。既然有了有漏业,那么以缘起力无欺的缘故,由这个又变现出新一轮的错乱显现。就像这样不停地轮回。

《楞伽经》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已经成了一种心和法互相起作用的状态。那边有法的时候,你不断地生心;这边有心的时候,又不断地显现法。从这一点来看,它都是互为缘起,不可能单方面独立现起。这样我们就落在更粗的二取迷乱当中。不断地起业行就会熏种子,种子一成熟就无自在地要起现行,起现行时还会再熏入种子,既然有种子,它又会有因,由因又显现果,受果报时又会造因……这样因因果果,循环不断,就造成了无尽的轮回。

对于流转的缘起,就粗分来解释,就是小乘说到的业感缘起,也就是我们最开始谈到的,如何由善恶业感召苦乐果的问题。如果再深一步探究业力怎么能够保持不坏,而且后来必然毫无紊乱地显现果报,那就要深入到阿赖耶缘起,这就必须得建立八识的法理。这时候就看到,完全是你的妄识在不断地熏种和起现行。这叫“种现熏生原理”。如果再透到它的根源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那就要说明真如。这就进入了真如缘起。总而言之,圣教就是这样从浅入深,一步一步地来给你解释。

整个这一套都搞清楚了,你才知道这叫无生死当中虚妄地显现生死,没有苦里妄受各种苦,没有流转当中不断地在流转。它的驱动力就叫做业,而业又有从最初的细分和到了末端的粗分,这样一路流转下来。所以,你要返本归元,那就要用逐步地在无漏道上升进。在这上面有一分升进、有一分相应时,就能净除一分业力。这样升进不已,最终彻证了本性,这一切业力都会消除。等到业习全部空尽了,就不会再显现假相了,那就真正回到本有的光明界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