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流转—千年的慈悲法门:拜忏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8-10 07:46
标题:
流转—千年的慈悲法门:拜忏
编者:拜忏的意思就是忏悔,忏就是忏除我们过去所有的业障,悔就是悔改,未来更不再造诸多的业障。忏悔其实是我们至诚恳切地礼佛、念佛、称念佛的名号,由佛菩萨的慈悲摄受,发露自己过现的罪业,誓愿未来永不重做如此恶业,并在忏悔后复不再造。
拜忏是汉传佛教中重要的实践法门,藉着行忏来消除罪障,清净身心;拜忏的意义,不只是在参与拜忏法会数个小时的洗涤净化,而是要将礼忏的精神延续到日常生活中,随时自我观照,“忏”才会对我们的生命产生根本的改变。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世尊……”拜忏法会上,香烟袅袅,声声梵呗,行者随着大众赞诵诸佛、礼拜忏悔文、称念佛号,清净的修行氛围感染着每一个礼佛忏悔的人。然而,在一礼一忏的当下,除了感受法会的殊胜庄严之外,我们是否了解拜忏的意义,将忏悔的精神融入身心?还是抱持参加庙会赶集的心态,盘算着拜忏之后消灾解厄的效益?
忏悔法门的起源
追溯现行拜忏法门的根源与发展,有助于厘清拜忏的真正意涵,才能让拜忏仪式回归修行的意义。忏悔法后,源起于佛陀时代,僧团每半个月所举行的“布萨(posadha)”仪式,由熟悉戒律的比丘僧诵戒,让僧众反省这半个月中的行为是否合乎戒律,如有犯过者,便于佛陀或大众前发露忏悔,藉此长养善法,并维系僧团的清净。
到了大乘佛教阶段,忏悔法因所依经典的不同,而开展出不同的修持方式,例如事相忏悔从“发露忏悔”发展为称念佛名、礼拜、诵经、持咒等;有关忏悔思想的经典中,也开始出现忏悔、观请、随喜、回向、发愿等四法或五法忏悔的仪节。在《天台忏法之研究》一书中,大睿法师综览忏悔法门的发展轨迹指出,从原始佛教发展至大乘佛教,尽管修持方式有所转变,但忏悔的根本仍以忏罪清净、增长善法为主,此外,修定证三昧、得解脱也成了大乘佛法重要的行忏目的,可见忏悔与修行之间息息相关。
拜忏精神的定位与转变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当时的社会除了传统儒家修身自省的精神,民间也盛行道教祈禳灭罪、拔苦救度的观念,加上连年战祸,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平民百姓都冀望能寻得心灵上的寄托与庇佑,希望能以忏过来祈福、免难,因此,佛教经典中的因果业报及“功德”思想很容易被中国社会接受,也带动了佛教礼忏仪轨的兴起。
拜忏仪轨是汉传佛教所独有的修行方式,一般认为最早创制忏仪的是晋代的道安法师(西元312~385年),而智者大师(538~597年)所制定的天台忏法,对后代忏法影响深远。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礼忏流行于王室之间,虽然经典中礼赞和忏悔的内容已被应用来制忏、行忏,不过,空观的修持并未纳入行仪,而且拜忏目的也以消灾免难、祈求国土平安为主,一直要到智者大师制忏,才发展为一套事理双运、承先启后的忏仪。
智者大师将忏悔六根及五悔等仪节,融入天台禅观的修证,提出五法、十科的组织,创制了事修、理观并具的《法华三昧忏仪》(注)。专研天台忏仪的大睿法师指出,这不仅将汉传忏法重新定位为忏罪清净乃至修观发慧的行门,更奠定了往后祖师大德制忏的基础;例如我们现在所礼拜的《大悲忏》、《净土忏》、《地藏忏》等忏仪,便是后代祖师根据智者大师所订定的忏悔理则与仪轨组织而来。
然而,随着忏法普行于社会各阶层,为了适应一般世俗传统的需求,及众生根器的不同,拜忏仪轨渐渐忽略禅观修行的内涵,徒具行仪。明朝以后,佛教义理不彰之外,甚至出现了延请僧人礼忏议价的现象,拜忏也逐渐从修行证悟的法门,沦为超荐度亡、祈福延寿的经忏佛事。
拜忏,修行的根本
曾经自述“由经忏生活之中打滚过来”的圣严法师,就深刻体悟建立正信佛教的重要;圣严法师探究礼忏根源与祖师大德制忏的因缘之后,在〈论经忏佛事及其利弊得失〉一文中提出,“经忏佛事并非坏事,而是信佛学佛的着力点。”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拜忏修行的意义,经忏佛事便不是买卖交易,而是能与生命引起共鸣,契入佛道的法门。
研究佛教礼忏仪轨多年的学者汪娟表示,修学佛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障碍,而拜忏便是透过至诚恳切的礼拜忏悔,将成佛道上的障碍一一去除,如同一滩混浊的水经过沉淀之后,沉净明朗的水面自然会映现各种景象。因此,拜忏也可以说是佛教徒修学戒、定、慧的一种前方便。
凡夫的起心动念,无一不是业、无一不是罪。圣严法师在《学佛知津》一书中便指出,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犯错而不自知,因此,不一定要等到犯了过才忏悔,应随时心存惭愧、忏悔,而参加拜忏法会便是将自己的心放入佛法的清凉水中,藉着一次又一次的礼佛忏悔,让染污的心恢复自性清明,如此也才能纳受佛法的清凉自在。
建立正确的修行心态
“参加拜忏是共修,而不是赶集。”熟悉各种忏法仪轨的法鼓山果舫法师提醒,参加法会,应对拜忏建立正确的心态与认知,不应抱着参加庙会、赶市集的态度,虚应故事、随处攀缘,而要懂得收摄身心,让自己分分秒秒保持在正念上。果舫法师也鼓励大众参加拜忏法会,一方面以行动展现自我反省的决心,另一方面则透过众人凝聚的修行氛围,相互激发善念,从内心深处来涤清罪业。
此外,参加拜忏法会时,经常也有人会好奇:“拜忏真的能消除业障、解冤释结吗?”有多年礼忏修行体会的汪娟表示,这就如同日常生活中与人发生摩擦或得罪他人时,向对方道歉之前还想着:“道歉有用吗?对方会不会接受?”这些考量不仅无济于事,更难以让忏悔在自己的生命里发生作用。因此,她说,“拜忏不应存着功利主义或功德心态;终究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命,勇于面对过错,并提醒自己不再造做罪业,这才是忏悔的精神。”
将忏悔落实于生活中
进一步来说,拜忏并不只是对着佛像发露忏罪,而是积极地从日常生活中来改变自己的思惟与习惯。将拜《梁皇宝忏》视为修行定课的农禅寺义工胡秋玉说,过去不善观察自己心念,但参加拜忏法会之后,数年下来,看见自己的身心有了具体转变,不但随时留意自己的言行、提醒不再造做恶业,更懂得以感恩心与惭愧心来待人接物,让人深刻体会到忏法中不可思议的净化人心的力量。
圣严法师在《大悲咒与大悲忏》一文中也特别提点我们,拜忏的意义,不只在追求拜忏期间的身心清净,还要将拜忏的真义延续到日常生活中,随时观照自己的言行心念,并用心体仰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让“忏悔”对我们的生命产生根本的改变。
注:五法分别是:劝修、前方便、一心精进、正修行方法、修证相;其中“正修行方法”又细分为十科:严净道场、净身、修三业供养、请三宝、赞叹三宝、礼佛、忏悔(忏悔六根、劝请、随喜、发愿、回向)、行道法、诵经、坐禅实相正观。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