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入大乘愿文讲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7-29 14:40 标题: 入大乘愿文讲记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颂
益西彭措法师 译讲
这一次我心里的愿望是:我们大家能不能在发愿上有一些进展?我们在修行大乘时先要注重因地,这就要极其重视发愿。《涅槃经》说:“愿作心师,非师于心。”古德也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行者以愿作为中心,才能发起万行,以愿作为舟船,才能度越彼岸。所以,一切时处都要用愿来作自心的老师,一直都要依愿励行,直到成就为止。我们应当效法诸佛菩萨,自己发大愿,才算是真学佛。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志”就是愿。“三十而立”指志愿已经坚定建立。《论语》说:“志于道。”《礼记》说:“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这就是极言因地的重要。你的志愿轻了,一切行为都是轻的;志愿厚重了,一切行都厚重。如果志愿轻了,求他的表现有多厚重,即使圣人也是不可能得到丝毫的。也因此,立志于因地才能圆成于果地。
那么,如何在自心上开出这条大乘立愿起行的庄严之路呢?这一次是尝试以至尊麦彭仁波切的《入大乘愿文》作为切入方便,然后以《愿海同归》导入最极甚深广大的普贤愿海,同证寂光净土,同入毗卢法界,以猛利的欲乐驱使,发心尽未来际受持普贤行愿。为此,要在深入闻思之后,句句依照《行愿品》切实地祈愿,使它成为往生净土、速成佛道的最强劲的正因。
下面开始讲解第一篇《入大乘愿文》。
首先,按照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著的《大乘庄严经论释·胜乘甘露喜筵》,勾提大乘发愿的基本理趣,开示大乘七种大的内涵。接着是配对这部修法,指明它是如何相应大乘各个要点而发愿趣入的,再提出修习本愿文的方法和效果。这样首先阐述一下本修法的纲要,就把握住了要点,细节上的实施就可以有效地进行。
下面开始讲总义的第一项内容:
菩萨的发愿是对于所求的果——无上菩提等,在思维之后,生起寻求它的愿心,这是由很好地明了所愿境的智慧而引发。也就是,这不是仅仅为了自利而发愿得到世间有漏的事物,而是以殊胜的智慧发起之后,在心里非常希求这个果,而表现为心和口持诵这个誓愿的文句。这就是发愿的因和体性。
发愿的利益:要知道,发愿是成就自他二利的正因,它能使我们在今生和来世都成办自他二利。也就是要明确,虽然这时候还没有依靠身体和语言,为实现所希愿的内容而专门那样去做,就仅仅是依着发愿的心,祈愿能如实成就所愿求的事,但是这样也能按自己心里希求和发愿的那样,很快在今生产生果报,也能成办来世的义利。
发愿的作用:依靠发愿的力量,能成办圆满的自他二利。也就是说,具有福德力的菩萨,由发愿的力量而现前了以无量的色身、无量的光明、无量的神通成办自他二利的境界。这是语言无法描述的无量无边的行境,要按大乘经典里讲到的诸佛菩萨愿海的境界那样来了解。
发愿的种类:菩萨还处在胜解行地时,有很多种的发愿。也就是说,这时候还没有现证法界遍行的体相,在见到轮回的无量过患、苦厄时,就发愿要灭除这一切;又缘着菩提道、果等的功德,发愿要修到、证到这一切。由于内心有这些希愿,就会由衷地祈愿,为了将来能真正利益到有情,愿我能成就这样那样等等,有很多种不同的发愿。登地之后,在初地时就有了为成就十种大愿的广大发愿。从此直到获得究竟菩提之间,随着二地、三地等地地升进,发愿会辗转增上、清净,也就是发愿会变得越来越广大、超胜、清净。
以上按照《大乘庄严经论释》讲解了大乘发愿的内涵。接下来讲解本修法“入大乘愿”的涵义。
这是教授行者如何透过祈愿,使自心真正进入大乘殊胜大义的重要修法。我们要了解大乘有哪些道和果上大的内涵,本修法又是如何使心直接入于大乘行愿当中,它是怎样引导我们的心完全入于大乘行愿当中,是如何在最关键的要点上带领心进入。这是我们下面要了解的地方。先讲大乘“七种大”的涵义。
大乘是以七种差别胜过小乘而得名:
一、所缘大:声闻只是缘声闻乘的三藏法,而菩萨的所缘是大乘无量深广的经法。
二、修行大:声闻只有成办自利的修行,菩萨则具足成办自他二利的修行。
三、智慧大:声闻只有通达人无我的智慧,菩萨具有通达人、法二无我的智慧。
四、精进大:声闻仅仅在三生或七生当中发起精进,菩萨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恒常不断地发起精进。
五、善巧大:声闻在对轮回生起怖畏心之后,寻求断除轮回的寂灭之乐,所以声闻不具方便;菩萨以大悲心不舍轮回,同时以智慧不会受烦恼的染污,就像莲花住在污泥里而无染著那样,具有巧方便的力量,所以是善巧大。
以上这五个大,显示了因乘或者道乘的差别。能运载到果地的因行或者道,就是因乘的意思。修因上有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大等差别,所以称为大乘。
六、果德大:声闻只得到阿罗汉果,以及获证十遍入、八胜处、六神通等少许功德,而且这些功德在最终入无余依涅槃时息灭而有穷尽(也就是所谓的灰身泯智);修持大乘将得到无上的佛果,具足十力、四无畏等无量功德,而且何时也无有穷尽,所以是果德大。
七、事业大:声闻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不作示现成菩提、转法 lun等事业;菩萨成就正等觉佛果之后,住在色究竟天宫,显现入胎成道等事业相,乃至有尽一切众生界而示现的如来大事业海。
最后这两种大,是按照修大乘法所乘载到的果地(也就是果乘)而说的。(“乘”是乘载、运载的意思,有因、果两种:能运载到果地的因或者道叫因乘,所运载到的果地叫果乘。)由于所运载到的果地功德超胜声闻,所以叫做大乘。
结合本修法来说,所愿处就是入于这无上的因和果上的大乘法。先是祈愿在成佛之前的一切生当中,都得到最好的、能够修持大乘的、圆具一切德相的所依身,就是祈愿能够在一切生当中得到堪能修大乘法的上好根器。
接下来一个祈愿当中,“如理以入”的“理”字指的是所缘的法理大,“入胜乘行”的“行”字指的是修行大,“心无贪欲无畏得自在”指的是智慧大和善巧大。“通达一切法无我”这是指智慧大。由此在轮回里心无染著,入在生死里,无论做什么都心无畏惧,不会被境界转掉,这是得了大自在。“一切时处唯行利他事,普能入于佛子诸行海”,这是修行大和精进大。“一切时处行”、“普能入”这些文句是自己的心发愿入在大精进当中。“唯行利他事”和“入于佛子行海”是自己猛利地发愿入在大修行当中,远离那种仅仅自利的修行,心里想:我愿何时何处都唯行利他事业,而且无量的菩萨行海,每一个都能修起来,这就是缘着修行大而发愿。
接下来两颂就是由“唯行利他”这个要点展开,发愿趣入大乘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行。“一切众”指的是无量,“惑业相续流” 是指苦因,“誓断无余”指的是拔一切苦的悲无量心。后一颂“无有亲疏”和“等”字,指舍无量。“舍”是无有亲疏、住平等舍的意思。“有情现前乐具德”是生喜无量心的所缘,“无有嫉妒而以欢喜心”是生喜无量心的行相。“由作利乐种种方便门”和“护”是慈无量的行相。念这两颂是猛利地发心,誓愿趣入大乘慈悲喜舍四无量的修行。
接着是猛利发愿入于大乘自他相换、一心精进利他的修行,含摄了寂天菩萨自他相换菩提心修法的所有内涵。“私利私欲”等两句是指了解到我爱执是一切衰损的根源之后,誓愿丝毫不剩地完全舍离,又明了他爱执是一切利乐的源泉,然后发愿他利他义的一切方面都胜过自己。这样抛弃了私欲,发起爱他胜己的心之后,就没有了大乘修行的障碍,然后就能发起极其勇猛的誓愿:对一切佛子行海发誓要全部成办,对于作一切有情利乐的事业都精进不懈地实行。
接着是特别对极暴恶有情发愿唯行利乐,也就是彻底远离菩提心的违品——嗔恚、舍弃有情,以求彻底地趣入大乘利他的菩萨行。
接着五颂是特别就成办利他的善巧大而发愿趣入。比如无论是损害我、利益我,结什么样的善恶缘,都能使他不退转菩提道而成就大圣法王的果位。无论哪里,众生已被苦果的铁钩钩住,而且以他自心的障碍,连诸佛的悲力也难实施救度时,愿我能使他脱离这样的苦。其他像发愿“等如药王”,一见闻就能让众生离苦得乐;或者无论示现哪一种行为相,都任运地成就众生义利,轻易调服众生;对于因为愚痴被魔摄持的众生,都能使他自心发出智慧光明,轻易快速地解脱魔障。
接下来三颂是总括起来,对于一切因大乘、果大乘发愿趣入。“诸大乘菩萨行海”能度越是因乘,已得度越是果乘。“成为群生之吉祥”是发愿趣入大乘无与伦比的大事业海,也就是接下来一颂所说的悲的力量大、悲的境缘大、悲的相续大、悲的作用大,由此而实现大乘无上的事业。“三世诸佛菩萨大悲力运转”,就是悲的力量大,“普度尽空际一切众生”是悲的境缘大,“尽未来际常作利乐”是悲的相续大,“施与胜解脱”是悲的作用大。如此就是猛利地发愿入于大乘无上的大事业海当中。最后是发愿入于大乘智悲力无二的大圆满殊胜地中。“大乘深密之意愿遍知”是誓愿成就大乘的智慧,“大悲普度大任吾担荷”是誓愿成就大乘的大悲,“大功德之身力愿满足”是誓愿成就大乘的威力,“大圆满之胜地愿亲履”是誓愿证得道果不二的大圆满胜地。
这样就看出,这是非常殊胜的大乘发愿修法,包含了种种使自心直接入于大乘的要点、要义,而且特别符合我们的心,能直接触发内在的大乘种性,从因到果步步深入地展开祈愿。
大家如果能用非常珍惜的心,把每个字都看成珍宝一般,特别用心地跟着愿文一句一句地想清楚、想好了,自己将来生生世世所寻求的大义就是这些,一心想做的事就是这些,透过反复地思维,非常明确地认识自己所求的大义是什么,这就是产生了智慧。再由这个智慧引出希求这些所愿之事的善心,这就是产生了祈愿的心。
有了这个心态之后,心里就开始重视这个发愿,晓得每天时时处处心里都跟着愿文祈愿,这就是真正开始用自己的心修《入大乘愿文》,也就是会在你身上出现特别大的大乘意乐。如果能很多次、非常密集地引动祈愿入大乘的善心,经过反复地修习,就开始凝结成恒常、猛利的大乘愿心。这个愿心一旦坚固,就能渗入到一切相续,你的心就完全变成了愿文所说那样。这时,你的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你就真正得到了至尊麦彭仁波切的加持,你的心成了真正依金刚句指示而炼成的极殊胜的心。
图片附件: 001feFgzgy6IM2UQHte60&690.gif (2014-7-29 22:21, 1.58 M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22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3490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7-29 14:41
下面开始正式讲解这部修法。
本修法分为三段内容:一、为使所发宏愿成就,祈请法界诸佛菩萨加持;二、为使自心趣入大乘,猛利作愿希求;三、总摄一切愿义,祈愿以四种力而毕竟成就。
一、为使所发宏愿成就,祈请法界诸佛菩萨加持
嗡 法界佛菩萨,一切皆垂念,
我今发宏愿,悉成求加持。
“嗡”是一切诸佛身的种子字。密续里说:“嗡者显现庄严胜妙身。”念“嗡”字时,就是祈请法界一切时处的诸佛菩萨都在自己心前现出身相来。这样祈请之后,就想现在法界诸佛菩萨都在用慈悲眼观照我,然后用最殷重、最至诚的心向诸佛菩萨祈求加持,口里念“法界佛菩萨,一切皆垂念,我今发宏愿,悉成求加持”,就是为了让我下面发的这些愿一个个地成就,祈求一切佛菩萨加持。这时候心要诚到极点,这样就有一切佛菩萨的力量作不可思议的加被。念的时候要殷重合掌,不能随口滑过。
这样做好了祈求加持之后,再进行第二步:
二、为使自心趣入大乘,猛利作愿希求
祈愿乃至无上菩提果,未得期间常于一切生,
恒得增上七德胜依身,具足悲力五根最胜德。
这里是发愿: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成就无上菩提之间,愿我在一切生当中,恒时都得到具足增上七德的殊胜所依身,在这些身上都具足悲的力量,以及信心、精进、正念、禅定、智慧五种善根,由此成就最殊胜的功德。
为了能迅速、高效地趣入大乘修行,就需要得到具足德相的能修一切种智的殊胜所依。这样修道进程不是其他身可比,所以首先发愿乃至没得佛果之间,每一生中都得到圆具增上七德的殊胜所依身,在这个所依身上来实现以下所有的祈愿。
“增上七德”,就是指种姓高贵、形色端严、长寿、无病、缘分优异、财势富足、智慧广大七种德相。
其中,“种姓高贵”是指诞生在被世人恭敬、称扬的高贵种族当中,比如义成王子、达摩祖师等。以种姓高贵的缘故,用善法劝导教化人,人们都会恭敬采纳。
“形色端严”是指容颜殊妙,形量端严,六根没有残缺,因此为众人所喜见,比如阿底峡尊者、玉琳国师等。由形色具足的缘故,大众见到后都心生欢喜,共同归仰,凡是他所说的,无不依教奉行。
“长寿”指的是由往昔能牵引长寿的引业所牵引,而获得长寿久住,比如龙树菩萨住世六百年。具有这个德相,就能长期修集善法,依靠自他二利的修行而积集增长无量善根。
“无病”就是以前世善业的力量,身体少病或无病,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现法因缘,都能发起勇悍,比如世亲菩萨、宗喀巴大师等。以无病的缘故,身心勇悍,对行持自他二利心无厌倦,勇猛坚固。
“缘分优异”就是修行大乘法的缘分增上具足,比如能遇到很好的善知识和道友,遇到殊胜的法,而且修行的福报、顺缘也具足。这样就能顺利趣入修行大乘,从而成办一切自他二利。
“财势富足”就是获得广大的财富、地位,富裕显贵,又有亲友等广大眷属,比如阿育王、松赞干布等。具备了这个德相,就能常常以布施摄受众生,让他快速成熟。
“智慧广大”是指具有通达胜义慧、通达世俗慧和通达饶益有情慧。它是生起今生的安乐、来世增上生的义利乃至出世间解脱的根本。
为了能最顺利最圆满地趣入大乘,进一步祈愿在一切生的殊胜所依身上,都能“具足悲力五根最胜德”。
要认识到,以大悲心作为前导才能趣入菩萨行,悲心是菩萨行的主因,悲的力量不具足,就会在大乘的修行上不堪能,甚至落入小乘。所以就有非常大的愿望,祈愿诸佛菩萨加被,让我们在一切生当中都能具足悲心的力量,对于众生的苦一见到就有难以忍受的悲愍,以悲心的力量,直接就入于菩萨行中。这个悲力是下面所有大乘利他修行的根源,所以这是对于未来所得所依身的一个根本性的祈愿。
《入中论》里说:“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意思是说,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这三者是出生佛子的正因,而大悲心又是发起菩提心和无二慧的根本,所以成为佛子的主因,或者说大乘佛道的根本。原因是:在修行大乘的初、中、后三个时位,悲心都占据极重要的地位。最初是因为有悲心,不忍心众生受苦,就会想:我一定要救拔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把他们都安置在最安乐的涅槃果地。进一步见到,这个救度众生出苦的愿望只有成佛才能实现,所以会缘菩提而发心:“为了实际做到利益众生,我立志要证得无上佛果。”由此就在自心上发起了菩提心。又见到如果远离了无二慧,根本不可能证到佛果,因此就决定修无二慧。
所以一切大乘的种子就是悲心,没有它就无法趣入大乘的修行。也因此先要祈愿“具足悲力”。这个悲心的作用最初是播菩提种,是生菩提心的根本因。有悲心的力量,自然就能发心求佛果来利益众生。
比如医生的事业是从哪个根本而展开的呢?就是以悲的力量而展开。就是因为不忍众生受病苦折磨,以悲的力量就驱使他在医道上孜孜不倦地努力。他之所以要去学治病的本事,就是为了实际做到拯救疾苦。所有一切在医道上的精进,都是由悲的力量所致。
就像这样,发起大乘利他的原因,就是见到尽虚空界的众生都沉溺在苦海里,就决心一定要救度他们!那么怎么来救度呢?一定要有本事。为此就会发起寻求无上道的心。从此,这一念心驱使着他,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在菩提道上精进,求证无上佛果,这就是所有大乘修行的动力源泉。
发菩提心,意思就是发起为了利益有情誓愿成佛的心。因为只有成就了佛果,才具有普度众生最迅速、最广大、最究竟的能力。菩萨看到了这一点,就会发起求佛果的心。就像一个人以悲心不忍众生的疾苦,就立志要取无上医王的果位。为此,他就会昼夜精进地求学,一切医术他都会去学。以此为源,他就开始学医、行医道了。同样,菩萨为了度众生、求佛果,他就开始入在菩萨道的修学中,也因此会受持菩萨律仪,然后学习一切菩萨的学处。所以,悲是菩萨的根本种性。有悲的力量,就会发起菩提心,就会趣入菩萨道,因此说“初如种子”。
“长如水”,意思是说种子发芽之后,用水灌溉来长养就成了最重要的事。在由悲心种子发生了菩提心的苗芽之后,就要时常以大悲水滋润菩提心的苗芽,而有大心力恒时修习广大福慧资粮。再者,在实际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种种难行、苦行,有大悲的力量就能坚持下去,不然就难以经受考验,难以在困难中前行。
最终成熟的时候,也就是由大悲心力,尽未来际给一切凡夫和圣者有情作最圆满的受用处,以悲心的加被就让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等圣众辗转不断地增上。果位有大悲相续,就能使这一切都任运完成。这也就是本修法后面讲的“三世诸佛菩萨大悲力,愿我运转普度尽空际,一切群生尽于未来劫,常作利乐施与胜解脱。”最终的大悲力就是由最初的悲力而来,因此我们在因位就发愿“具足悲力”。
接下来解释“具足五根”的涵义和作用,以及如是祈愿的原因。
信根:就是对四种法有信心,(一)对于因果律生起坚信之后,纵然遇到命难也不造恶;(二)对于菩萨行生起信心,而不希求其他乘;(三)对于缘起法都无自性、三解脱门的自性——甚深空性生起信心,破除一切有执著见的随眠;(四)对于如来十力、四无畏等广大法生起信解,由此没有疑惑、犹豫而修持这些法。对这四种法产生信心,叫做信根。
对于有信心的法,能够精进修行,就是精进根。对于精进所修的法,能够以正念不忘失,就是念根。对于念所明记的法,能够系心一缘而不散乱,就是定根。对于定根所住的诸法的自相、共相等,能明了地拣择,就是慧根。
为什么要具足这五种根呢?因为有了信根,就能对菩提自在而转;有了精进根,就能对菩萨行自在而转;有了念根就能对大乘法自在而转;有了定根,又能对寂止自在而转;有了慧根,又能对胜观自在而转。具足五根,就有功能成就自他二利,或者自在成就涅槃诸法,因为这是入于大乘修行的所依,所以发愿生生世世得到殊胜的所依身,这上圆满具足信等五种根。
总之,为了生生世世彻底入在大乘的修行中,我们现在就要祈愿一切生当中具足悲心的力量和五种善根,以此来圆满无上功德。“最胜德”,指到达功德最圆满的境地。也就是说我们所祈愿的是能完全具足一切大乘最殊胜的功德,一直要到它全部圆满为止。这就是大乘的愿力,生生世世要不失掉这个愿力,而现在就要天天这样祈愿。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7-29 22:33
愿我如理以入胜乘行,心无贪欲无畏得自在,
一切时处唯行利他事,普能入于佛子诸行海。
念这一颂时要发愿:愿我能完全如同大乘的理趣那样,入于大乘的行为中后,心中没有贪欲,得到一切处都无所畏惧的自在。由此唯一行持利他事业,而入于如海的佛子行中。
为什么要祈愿“心无贪欲”呢?因为障碍我们完全趣入菩萨行的根源,就是自私自利的心。一是认为这世上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我,二是认为这世上有特别多的非常好的名利享受,那当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把好东西给我,这样就会因贪而有怖畏。这个心时时跟着贪欲,随着境缘迁转,也就完全没有了自在。这样念念贪著自我,做什么都只是在注重供养自身心,时时装饰这个自我、显耀这个自我、张扬这个自我、打造这个自我、护惜这个自我,这就直接成了入佛子无边行海的最大障碍。所以要祈愿,愿我能真正按照大乘法理规定那样,依照自心大乘的缘起律那样,来入到殊胜的大乘行门中。
所谓的理则、法则,无非是自心上有一个缘起律。这个缘起律是什么呢?就是智慧和悲心的双运。智慧不住轮回边,所以“心无贪欲无畏得自在”;悲心不住寂灭边,所以“一切时处唯行利他事”。这样就成为使大乘道相续不断的大善巧,因此就“普能入于佛子诸行海”。
这是非常殊胜的发愿,它既是我们不间断大乘种性相续的方便,而且是成办无住大涅槃的正道,统摄了一切趣入大乘行的方便,可以说是普入大乘门的大总持愿偈。因此,在发愿生生世世都得到修行大乘的殊胜所依后,紧接着就要进行这个如理入大乘行的发愿。
我们在学“心无贪欲无畏得自在”这一句时,重要的是自己先再三地考虑怎么来远离入大乘的障碍,然后有个决定的认识,之后就会至心地发愿远离这个自私的贪欲。思维到量时,就会产生真心发誓断除自私自利的心,这样就起了极大的作用,开始否决掉以往的做法。从今往后,不再为了一己之私而贪求,不想动一点心考虑以后怎么来获得名利、享受,什么时候都把这个自我扔掉,把私欲彻底忘掉。这样完全放下私我来普利众生,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在为众生做事,唯一实行利他。这就像《礼记》所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们这样来做的话,就会得到无畏自在,就有了大乘法的义理之身,这叫菩萨身,大义参天,忠义贯日月,在任何处都无有畏惧,大乘的光辉处处发扬。有这样的大愿力、大心量,人就容易成道。
大小乘的根本差别,就在心量上。小乘是心量较小,只做自了汉。跟大乘相比,这种只求个人解脱的心被呵为“下劣意乐”。修大乘的道,首先就要远离这个障碍。要有非常大的胸襟、器量,才能行大乘法。这是极广大的意乐,一发出来,就是为全法界众生谋求最真实、最圆满利益的心,是这么不可思议的大志愿。志大,行就大、果就大、方便就大,一切都是从这个大志愿出来的。
这样破除了“一己之私”这个大魔头之后,就能无畏自在地“一切时处唯行利他事”,就“普能入于佛子诸行海”。这后两句要由大乘的欲乐来发起,一定要刻在自己心版上。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唯一行持利他的事业,不再为私欲做任何事。就是要这样想:以后我做什么都只做利人的事,凡是为个人做什么打算,一发现了当时就放弃。如果我整天都是个人的小打算,那就根本没办法实行大乘。既然我已经发愿入大乘的行列,那我的心就应当改变,就要开始心怀法界,心怀大地苍生,时时不忘利益全法界众生,一定要有这样的心。
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宋儒张横渠先生的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大儒的胸襟和志愿,非常让人敬佩。而我们呢,现在要学习的是立大乘的无上志,就是誓愿竭尽自己的力量,为法界苍生谋求究竟成佛的利益,就是誓愿实现一切普贤行海。这种襟怀全包法界,对于行大乘道要有无量的踊跃,以这种欲乐来恒时行持利他。一心想的、做的就是为众生服务,一点为自己的私心都没有。如果能深化这种愿力,久而久之就凝成精诚的利他之心,这样你就根本不想自己了,结果反而成就了自己。这就是老子所说“后其身而身先”的大道。
“普能入于佛子诸行海”,这样的话,一切身口意的所作都能入于无边的菩萨修行海当中。这是我们至心希愿之处,是非常好的大乘欲乐。自己一心向往的就是能像普贤、文殊诸大菩萨那样,真正入在佛子行海当中。对于一切佛子行海我都要时时效仿,时时都能用自己的心来趣入。但愿我的一切行为,下至供一枝香、施一碗饭,都全部无余地入于佛子行海。
今天我们有了这个志向,就已经成了佛子行海班的预科生,我们所作就是为了完成佛子行海而作准备,我们希慕之处就是追随诸大佛子,效仿他们的所为。他们往昔世也都这样行持,我们也同行这条大路,在身口意上开展出无边佛子行海。如果大家真正动了心要效仿诸大菩萨,就会整天都在菩萨行当中修福修慧,时时都在闻思修正法,学菩萨的智慧,又不断地利益众生,学菩萨的福德。不断地这样发心、这样修习、这样回向,直到做成跟诸大菩萨完全一样为止。
这篇愿文有很大加持,大家一定要依金刚句好好地想、再三地考虑,来决定自己未来的一切方向,这是极重大的事。能这样思维产生愿力,再好好祈愿,那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开始真正用自己的心来入大乘了。
以下祈愿入于大乘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行:
何处有苦有为烦恼逼,随见即由悲愍发起心,
于一切众苦惑相续流,誓断无余祈入此愿力。
这是趣入悲无量的发愿,也是真实在自心上这样作愿:无论哪里众生有苦、有被烦恼逼迫,我一见到就以悲的力量发起无量的善心,就是誓愿断尽一切众生烦恼和苦的相续,没有任何剩余,祈愿我能入在这样的大悲相续流里。
在修好了无我以后,就没有其他特别的关系,一视同仁。既然一切都是无我,所谓的自他、亲疏、远近、同异、派别等等,都是自己的心假立出来的,没有必要特别执著,所以就一概视为一家的亲人那样,这样就会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五湖四海、九洲万国,乃至一切众生都属于同一法身的本体,就像牵一发而痛及全身,一定会随着事生同情心。见到人苦,就苦在自身上,就有所谓的“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悲愍情怀。就像自身上有苦,自己想的就要让这苦和苦因彻底断掉那样,再发挥推己的大精神,想到跟自己同体的众生都是如此,也就不分什么自他,当时就由悲愍而发起大心——对于法界一切众生的苦和烦恼的所有相续,誓愿一丝不剩地全部断除,让法界一切众生彻底出苦海。祈愿时时都能见苦兴悲,入在这个拔济一切苦的大悲愿力中。
学了这一颂以后,我们就要在自己心上开始改。要通过不断立愿,把自己麻木不仁的心改成悲无量心。以后看到众生受苦时,或被烦恼逼迫、身心没有自在时,造作各种恶业时,心里不是麻木不仁,而是感觉众生特别可怜,自己当时就由悲愍心发一个誓愿:我一定要拔除一切众生所有苦和苦因的相续,直到没有丝毫剩余为止。心当时就要入到这样的愿力中。全知的金刚句加持极大,只要你切实地按照全知的教导来作愿,你的心就会直接被引入到大乘的行愿中来。
我们还要把法义会归生活,让它渗透。比如时时都能看到这个世界众生正在受的生、老、病、死等身苦,以及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种种心上的苦恼,看到浮华、光鲜表面下所掩饰的各种焦虑、郁闷、纠结、压抑、空虚和浮躁。当你看到众生被非常粗猛的烦恼力逼迫时,作何感想呢?我们是大乘行者,要有深切的同情,要感同身受。要想到不只这个众生此时此处有苦、有被烦恼逼,要想到法界中无边的众生,都处在恒时相续不断的苦和烦恼当中。当时就要有一种难忍的悲愍,猛利地在自己心里发愿:对于法界一切众生所有苦和烦恼的相续,誓愿无余地断尽!有这样至诚发愿的话,就会在虚空界尽之间,无时无处不利益众生。哪里有苦、哪里有烦恼,以悲愿力就必然化现在那里,以悲的力量犹如日月不住空,不断地运行,而不会住在小乘涅槃里。
这里要深刻地检讨到,求小乘涅槃还是一种私心,不过比世人求小利益更究竟、更高明。世上的人,眼光短的只求现世的利益;眼光长的,要求来世的利益;眼界高的,希求升天的利益。然而这些都不究竟,在这之上就是要彻底解脱三界的苦苦、坏苦和行苦,得到灭尽苦和苦因的涅槃乐。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自己得到涅槃乐,而舍弃全法界众生,那就不对。因为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还处在相续不断的惑、业、苦的流转中,无法解脱。如果坐视不顾,那就是最大地违背了大乘的行愿。如《普贤行愿品》所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无量诸佛菩萨都是这样发悲愍心、立菩提愿,并实际行持而成无上道的,无一例外。而我们作为随学者,也就应当如是立愿、如是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他们能做的,我也能做到,不能自甘退屈,说什么“我不行,我不是这块料;实在太难了,我做不到……”这样的心根本行持不了大乘法。修大乘法就要器量大、愿力大,勇于担荷救度法界苍生的重担,愿意尽未来际不惜任何劳苦地利益众生。
若见有情现前乐具德,愿无嫉妒而以欢喜心,
由作利乐种种方便门,无有亲疏等护一切众。
这是作愿趣入大乘慈、喜、舍三种无量心的修法。前面是见众生有苦和苦因,悲愍发大愿心断尽一切众生苦和烦恼的相续。这里是反方面的祈愿:愿我现在见到众生现前了安乐,有财富、相好、智慧、辩才、威势等各种具功德、有福德的相出现时,没有一点嫉妒心,而是由衷地生欢喜心,由作利乐的各种方便门,平等地、没有任何亲疏地护持一切众生。一定要按照这样不断地发愿。
如果把法界众生看成一家人,看成法界同胞,那别人有什么好,就像好在自己身上一样,就会由衷地欢喜,而且通过各种作利乐的方便门去护持他。就像《庄严经论》所说:菩萨对一切有情,总是没有亲疏分别的用慈悲心来对待,所以恒时不会舍弃有情,会在尽轮回边际之间摄持有情,就像慈悲的母亲摄持她的胎儿那样;而且一直孕育他,直到他证得圣者地、成为圣者为止,就像慈母生产自己的孩子那样;又用种种方便来让有情增长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根,就像慈母用喂奶、喂食物、洗浴、抚摸等的行为长养自己的孩子那样;而且护念有情,不让他落在恶趣等的苦果里,又遮止他积累恶业等的苦因,就像慈母护好自己的孩子,远离各种危险之处那样;而且给有情一句一句地教正法,让他明白法义,就像慈母教孩子学字、学语言那样。这样就是做有情的慈母,就有这个“等护一切众”的内涵。
学这首偈还是要反在自身上,尽量往大乘的心态上靠拢,才有切实的效果。也就是遵照这里的指导,一遍一遍地考虑,再一遍又一遍地发愿:以后不管我见到有情身上现前什么样的福德、安乐,什么样的圆满,愿我心里没有任何嫉妒,对于任何有情的圆满都由衷地为他欢喜,而且由各种方便来扶持他、成就他、保护他,要再三地这样猛利发愿。对待任何众生,我都以各种方便门来做利益安乐,绝对没有亲疏的分别,唯一平等地护持一切众生。就像阿底峡尊者修“念母”的时候,看见狗都会想“这是我母亲!”要像这样对待众生。
其实,一切众生就是我们心中的众生,本来没什么亲疏。就像太阳光没有任何分别地普照万物,赐予温暖,就是这样的心。
所以,一定要破掉私我意识。这是根本障碍,是它使得我们只会想到自己,只会想到一个小家庭,其他的众生全部置之不管,这就是小心、小行、小愿。所以首先要把“小家庭”的观念破除,扩充为四海一家、天下一家、法界一家,然后就是给这个法界大家庭做事,尽心尽力地给这一家人谋求最大、最好的利益,这样就转成了大心、大愿、大行,就入了大乘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学好了这两颂,大家要记住:以后不管做什么事,哪怕供一盏灯,当下要想到法界一切众生,我要给我法界这一家人作利益。总之,不管你做什么好事,学什么、念什么、修什么,前面都是这样想:为了给法界我的这一家人作利益,我来这样做。做完了功德,又这样回向:我得到的善根功德,要平等地分给法界这一家的每个人身上。这样“三殊胜”里的前行发心殊胜和结行回向殊胜,你就完全会了。经常这样发愿、串习,心量自然就会扩展到一切处。关键就在于你的心量能否打开,能打开,就好修大乘了。何时何处都要持住这样的心,做什么都一定是在这样的心境当中,关键还是在心。做任何功德,都要平等布施给法界众生,不要在这里面分别,不要说这部分人我想给,那部分我不想给。平常就要深化这个“法界一家”的观念。
过去我们的想法是,只有我父亲、我母亲或者子女、兄弟姊妹、叔伯姑姨、朋友等这个小圈子里,才是跟我最亲的人,我的心还是蛮好的,常常都能想到他们,有什么好处都想到他们。现在检讨下来,好像其他众生跟我们没什么关系,统统视为陌路。如此一来,我们连一丁点大乘的气味都没有,更不必说内涵了。
我们不太懂大乘时,很容易把人天善道跟大乘混为一谈。人天善道要求有一颗善心,有一种广大利众的心,而大乘的内涵则一定是以菩提心作为根本,而且,心心念念都是平等地、周遍地爱护一切众生。
以上这些都思维了以后,再发下面的愿,就会更大地触动内心的大乘善根。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7-29 22:34
私欲私利愿我一切离,他利他义愿其皆胜己,
佛子行海一切成满已,作有情利念念恒精进。
一、“私欲私利愿我一切离”,这是发愿一切私欲私利,都完全远离。也就是要在再三考虑之后,下一个决定:以后凡是涉及到满足“我”、利益“我”、尊重“我”、供养“我”、装饰“我”等等的一切私心、私欲,我都全部舍掉,让我心里没有一点私欲私利的染污。
二、“他利他义愿其皆胜己”,这是与爱执“我”恰恰相反的发愿。也是在反复想了以后,就开始在佛菩萨前发愿:以后我对于别人的功德、利益,无论是哪方面,都愿他比我好。要这样发起善心,然后住在这个善心当中,不断地祈愿“他利他义愿其皆胜己”。日常当中碰到人和事,也发自内心地希望别人好,希望别人先成就,愿别人更圆满。
这两句愿文对起来看,就很清楚,这是菩提心教授中“自轻他重”的修法。把这个“自轻他重”的修法贯彻在每天的发愿当中,就是常常这样心里发愿:愿我心里远离一切私心私欲,下至一刹那都不贪求自我的利益,心中唯一想的就是众生的利益。把众生放在首位,看得重于自己。现在就开始训练这样用心、这样发愿,而且平时随分随力地按这样做,这才是自己在用心趣入大乘。
如果我们还是念念把自己看得最重要,把众生摆在最低,那就根本不是利他心,和菩萨道完全背道而驰。
我们要走大乘道,就要知道“菩提属于众生”,只有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才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大乘就是普载一切众生同成佛道的殊胜大道。要入大乘,就要立愿做一切苦难众生的大商主,时时对众生作饶益,引导众生成佛。在任何处都是爱有情胜过爱自己,一心都是在给有情办事,而不是给自己办事。样样都是好的让给有情,而不是留给自己。有这个先决条件,才能完成菩萨道的修行。
有了以上两种愿,就有第三句的发愿:
三、“佛子行海一切成满已”,这是自己心上发这样一个愿:诸大菩萨的行愿,我都立誓一个不缺地在自身上全部圆满。这是普贤大愿王,就是我们念的“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对于成就无上菩提所要行持的一切行为,不是只行持其中的局部,而是无论有多少佛子行,我都要全部完成。无论本性里有多少种功德妙用,都让它全分地显发,成为无量无边周遍圆满的普贤行。
这样诸大菩萨的行为全部圆满后,就在尽未来际当中“作有情利念念恒精进”。也就是《普贤行愿品》所说:“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念念恒精进”,就是在成办利益众生的大义上,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平时这样发愿非常重要,如果现在每天都能这么发,那你就在不断地培养愿力。愿力是一个操纵者,等它一旦坚固了,以愿力自然就驱使你往菩提道上行,十分微妙。《普贤行愿品》[1]里说:“在一个人临命终最后的刹那,眼睛、耳朵等的诸根都要败坏,一切亲属都要舍离,一切威视都将退失,一切财富没有一样相随,只有这个大愿王不舍离,在一切时引导自己向前,一刹那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可见临命终时摄持、引导我们前行的不是其他,而唯一是大愿。这就是“愿能导行”的意思。现在我们就要开始注重修好这个发愿,每天都要在心里真诚地发愿,等到它串习坚固了,自然就驱使你完全那么做。无量的菩萨行都是由愿力而来,现在立愿发愿确实是当务之急,是万行的首要。希望大家加以重视。
前几个月,我多次想,一定要讲全知写的《入大乘愿文》和《持大乘法愿文》这两篇愿文。学好了这两篇,再加上《普贤行愿品》,就会完全清楚自己该如何发大愿了。《普贤行愿品》本身就已经是最究竟的大愿,被誉为一切行愿之王,那为什么还要强调全知的这两篇愿文呢?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得到在传承上最近的非常直接的加持,能够迅速地进入,大家只要读一读、多讲一讲、多作思维,就会很有体会。有了这个基础,再学《普贤行愿品》,就会非常重视。对普贤菩萨摩诃萨亲自演说的大愿王,会字字句句都珍重执持。这样就开始有了全面展开大乘修行的最好的前奏。
遇何烦恼炽猛暴恶者,愿我毫无嗔恚弃舍心,
于彼可怜众生尤悲愍,唯行殊胜利乐吾祈愿。
菩提心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誓愿,这是一切大乘菩萨行的所依,是大乘修行“有这个就全有,没这个就全无”的总根本。这个誓愿所承诺的是对法界一切有情作利益,直到度尽他们成佛为止。由这个誓愿就出现了菩萨无量万行。这里如果有一念生了彻底舍弃其中一个众生的心,那就破掉了菩萨誓戒。所以不退大乘道的关键、护持菩萨戒的关键,就是不舍任何有情。而对有情生嗔恚心,又是致使自心舍弃有情的直接因素。
因此,为了入大乘修行而不遭嗔恚违品的破坏,我们要时时特别起愿:无论我以后遇到哪个因为烦恼炽猛而作各种暴行的众生,甚至不是一般的恶劣,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我也不起丝毫嗔恚和舍弃他的心,甚至连一点儿的嫌弃、不喜欢的心也没有。
就像一位大医王,当他见到一些精神病患非常严重地发狂,遭到他们的毁骂、侮辱、殴打等的时候,医王只会生悲愍的心。因为他非常了解这些病人心识狂乱,是控制不了自己而这样发疯的,这些是可怜人,所以不会生嗔心恨他们,更没有想彻底舍弃他们的心。不但这样,而且“于彼可怜众生尤悲悯”,而“唯行殊胜利乐”。就是对于这样非常可怜的众生,比对一般的人还要悲愍,还要更多地照顾、更多地作利乐。因为他们的苦更重,更缺乏安乐。
又好像母亲最怜愍的肯定是她身体最弱,最不健康,甚至残疾的孩子,而不是其他健健康康的孩子。无论情况有多么糟糕,母亲也不会舍弃自己的病儿,当他犯病或者发疯的时候,母亲心里会格外地可怜他、疼惜他。就像慈母对病儿那样,菩萨面对狂暴的众生,绝不会以牙还牙,以暴抗暴,而是祈愿尽己之力对他唯一只做利益的事,来让他获得安乐,因此说“唯行殊胜利乐吾祈愿”。
--------------------------------------------------------------------------------
[1]《普贤行愿品》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7-31 09:23
上一节课最后讲到“不舍恶劣有情的悲愿”。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
世尊当年做忍辱仙人时,歌利王因为看到自己的妃嫔宫女们围绕仙人听法,而醋意大发,之后就试探地问他:“你是不是有贪欲?”他说:“没有。”于是歌利王就极其残忍地边问,边把仙人的身体节节肢解了,但仙人不但没有生起丝毫的嗔恨,更不用说舍弃的心了,反而觉得这个人很可怜,将来成佛时第一个就要度他!这就是世尊往昔行菩萨道,利益众生的圣行,这是何等地胸怀,何等地慈悲!
而我们现在就要开始随学这种修行。对于那些烦恼猛利、对自己作伤害的有情,不但没有嗔心和舍弃心,还以特别悲愍的心,对他们作殊胜的利乐。要常常这样发愿。
下面再做“具足方便力”的发愿。这有五颂内容,先讲第一颂:
凡能予我损害利益者,见闻念触结何善恶缘,
皆令不退无上菩提道,咸得速成尊胜法王果。
我们念这一颂时,要注意从自己心里这样发愿:在尽未来际的生生世世里,凡是能够利益我或者损害我的有情,只要他们见到我的形象,听到我的声音,在心里曾经缘念过我,或者跟我有过任何接触,无论这期间是结了善缘还是恶缘,全部都让他们在无上菩提道上永不退转,而都能快速成就无上殊胜的、于一切法无不自在的佛果。
这也要用很大的悲心来对法界众生发愿,是一种大平等的发愿。这里没有任何区分,发的心就像天地一样广大。愿文里说到的“凡”“何”“皆”“咸”这四个字,就是对众生一视同仁,全部都平等加持。就像天空普遍覆盖天下的一切万物,大地平等长养一切万物,不管这些万物是香是臭、是美是丑、是作利益还是作损害,都不嫌弃其中任何一个,都平等地加持。因为全是法界一家人,自己既然已经立了志愿要做法界一切众生的慈母,就要平等地照顾、呵护、利益这里面的任何一个有情。
要这样想:以后我要把一切众生都看成自己的独子,就只是用自己的心来利益他们。如果他在用什么方式损害我,比如用拳脚打我、伤害我,用口骂我、毁谤我,动心思陷害我,在这样见到了我的形象、听到了我的声音、心里缘念了我、和我有过接触,无论结任何恶缘的时候,都知道这是因为他有心识狂乱的病,才发出这样疯子般的心态和行为。我都以这个接触的因缘,直接加持到他的心而转成不退菩提、速成佛道的因缘。
相反方面也是在做同样的加持:凡是能给我作各种利益的有情,比如用身体恭敬承事我,用口赞叹、宣扬我的功德,心里起各种饶益、帮助我的心,无论他是怎么见到我的形象、听到我的声音、心里怎么缘念我,或者怎么跟我接触,结上哪种善缘,在结缘的当时就有力量直接加持到他的心,使他的心在菩提道上永远不退转,而能快速成就佛道。
我们要发起这样一个最好的心,这就是普贤行。这也是我们再三考虑了以后,心里就想:我一定要达到这种方便度最大的力量,来利益到法界里的任何有情。而实际对众生做到了利益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真正能让他们在菩提道上到达不退转的地位,然后就再没有退步、堕落的危险。这就是真正把有情培养成人了,以后他就有独立的能力,就决定成就了。所以,加持的重点就在“皆令不退”这四个字上。每次念到这里,就要努力发起这样的愿力。
如果对这里说的道理还不清楚,就要多想想母亲如何培养孩子的比喻。母亲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护持他,一定培养到他善良的品性已经坚固,不会再变坏为止。以后无论他在社会上做什么事、接触什么人,都不会受坏因缘的影响,一切都只会让他进步,而不会退步,这就是真正成就了孩子。
把这种善心推到极点来发愿,就是要完全到达与诸佛同等的地步。就像有一种七步蛇,一旦被它咬到了,在不超过走七步的时间里必定死亡。同样,当我们成就四身果位的时候,众生只要接触到我们,就已经有非常大的加持直接入到了他心里,就像铁钩完全钩住了他的心,就注定跑不脱了。意思是以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已经完全摄持了他的心,让他在行持无上菩提大道时再不会退掉。
这就像释迦、弥陀等诸佛因地时发愿那样。他们在因地就是这样首先发起大愿,然后修了无量资粮来成满这个愿。最终成就无上菩提的时候,就实现了一称他的名号或者他的心咒,就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注入到心中,把众生顿时加持成直到成佛之间都不会退转的品质,结果就能快速成佛。
现在关键是大家能不能开始立这个无上的志愿,就是诸佛菩萨怎么走这条路的,我们也就按照这样来效仿诸佛菩萨,处处以他们为标准,处处都跟他们学。这样一心一意效仿,就是在开始建立菩提志愿。
下面再解释“咸得速成尊胜法王果”。这是教导我们发一个最好的心,来升华一乘誓愿,就像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一切众生都成佛的誓愿那样,以后他的修行都是为了完成这个大愿而做的。在讲弥陀愿海时,一再说过愿海的无上功德,就是它已经实现了“一切皆成佛”的一乘大誓愿海。这是无量无边方便神力的实现,真正做到了让任何往生者都快速成就无上菩提。
这个金刚句字字都是大愿眼目。“咸成尊胜法王”,就是“一切皆成佛”的意思。“速”字是指以无上的方便力疾速完成让众生成佛的大业。“尊胜”指超过凡夫、外道、声闻、缘觉以及学道菩萨,到达最究竟的果位。“法王”就是没有任何系缚,对于一切法无不自在。这样让所有结缘众生都快速成证,就是“一乘悲愿”,是把任何众生都度到成佛为止,而不只是成就人天或者阿罗汉果位,也不是按照无数劫缓慢迂曲成就的方式,而是要速疾成佛。
我们首先要把愿文字字句句的意思都认定好,这样心里非常踏实,非常有信解,然后就毫不犹豫按照愿文的指示这样发愿,再就是反复地把自己的心串习成这样的愿力。这都需要真实地用功,努力来把自己的心转成诸佛菩萨因地的心那样。要把诸佛发愿的心当作标准,然后非常用心地反反复复地模仿,最后达到完全一致。而这里金刚句已经给我们定好了路线,我们就按这样来决定好发愿的内容,标标准准地按照这样来发,这是非常好的方法。
现在就开始要有普度一切众生成佛的心。不是说只给他一点小利益,稍微扶持他到差不多的地位就满足了。这并没有尽到我们的心。我们要护持众生,就要一路护持到底,直到把任何一个结缘众生都安立到无上菩提为止,才算尽到了责任。
就像园丁培育花朵那样,从种子位开始培养,直到最后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为了这个目标,他会辛勤地做浇水、护持、保养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因为他对于花有很好的心。世间优秀的老师被称为“心灵的园丁”,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才,他呕心沥血,用各种方便来培养、造就学生,这就是好老师。而佛菩萨就是要培养、成就一切众生,让他们都获得无上菩提果位,再没有比佛菩萨更伟大的!
我们现在一开始入手时,就要以佛菩萨为标准。我们要发愿把一切众生培养到成佛为止,而不是天天只想着自己个人的成就,或者只是为自己的事动很多心思,而利益众生的事却完全被抛在脑后。我们要反省,这样做是不是错了?是不是背离了大乘佛道?这些都是下来要思考的地方。
何处愚众自食毒苦因,难遮苦果铁钩已为摄,
自障诸佛悲力亦难入,愿我度彼离苦诚祈愿。
这又是针对最可怜的一类众生来发悲愿。就是有很多被愚痴深重蒙蔽的众生,他是自己像在吃毒一样不断地种苦因,而且已经被难以遮退的苦果的铁钩紧紧钩住。由于他自己的障碍,连诸佛的大悲力也难以进入。对于这一类几乎无法救度的众生,誓愿用我的手来度脱他们出离苦海。要按这样至诚地发愿。
这里要关怀这一类众生的处境。他们因为愚痴,每天吃进去如剧毒般的种种苦因。明明那是毒害身心、让自己长劫堕入恶趣苦海的业因,但众生都乐此不疲,不断地起贪嗔痴,造作各种杀盗淫的罪业,这叫做“饮苦食毒”。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心完全被无明蔽住,已经被烦恼和业控制得完全丧失了理智,他执持完全颠倒的见解,自以为是地认为做得都很正确。这样从因位上就看到众生特别可怜。
既然造了特别多的深重的业,就完全被业力所控制,这时造恶的众生已经被苦果的铁钩牢牢地钩住,无法逃脱。在这种情形下,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就像一个倒扣起来的面盆,纵然阳光再怎么普照,也无法照到盆里的空间,这叫做“自障”。诸佛的悲愍虽然不可思议,但也没有办法进入、加持他的相续。
因此,这里就是要发愿:面对这些因造作恶业,而被自己的业障深深地覆盖,以至于诸佛的慈悲都无法救度的众生,我要发愿,愿我能度他们脱出这样非常危险的困苦的境地。要有这种悲心。
由于不断地饮苦食毒,已经没有办法阻挡,苦果的钩子已经抓住了他的身心,他陷入到这样的障碍里面,连诸佛悲心的力量也没办法进去,然而我们却要发起勇猛的心,发愿来度他们离苦,是这样的心,这样的愿。
这都是全知的教导。如果我们能够顺着文殊上师的教言,按照他老人家的指示来发愿,就一定能够迅速趋入大乘,心中累劫多世所熏习的大乘善根,都会因此而激发出来。
愿我等如殊胜妙药王,唯以见闻便令一切众,
身心常愚怖畏诸过患,毕竟除灭常享于大乐。
这里是要发愿:愿我成为就像殊胜的妙药王那样,仅仅以见到我的形象,听到我的声音的因缘,就能使众生身心长期陷在愚痴、怖畏里的一切过失,都彻底地寂灭。从此,他身心上的怖畏、愚痴都无余地解脱,恒时享受永远不会失坏的大安乐。
只要按照这样发愿和串习,结果必定会成为这样的心。一定要有这个志愿,不能退缩。有志者事竟成!如果非常有意乐,不断地串习,常常这样发愿,要不了多久,自己也就有诸佛因地的行愿了。诸佛都是这样成就的,我也完全具有如来藏,一点都不缺,为什么我还要做小人,整天为自我做打算,弃如母众生于不顾呢?我也要有大乘的志愿,做大乘行人。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世界,你就可以看到很多让人悲愍的事,因为众生恒时都处在愚痴当中,身心上有各种各样的怖畏,怕死、怕病、怕贫穷、怕孤独、怕失败、怕没面子、怕受冷落、怕受伤害、怕被看不起、怕遇到zai 难、怕堕落等等,有好多好多的担忧。众生身心上的各种恐惧病、愚痴病是非常深重的!想要依靠世间的药物来解决这些病苦,是根本没有希望的。
但是,如果成就了诸佛那样如殊胜妙药王般的功德,那它的殊胜就远远超过了世间的救助方便,众生只要一见到他,或者一听到他的声音,马上就能消除怖畏、愚痴的业障。这不是世间的治疗,要经过医生开方,然后再抓药、煎药、服药等一系列的繁琐程序,是仅以见闻就寂灭了过患。当然,在没有完全证到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大的力量,但是一定要相信,这是决定可以办到的。
就像金刚萨埵往昔的发愿:“业障深重的众生太可怜,他们没办法解脱。愿我将来成就佛果时,如果有众生造下了五无间罪、毁坏了誓言,只要闻到我的名号、作意我、念诵百字咒王,一切罪障都可以无余清净。这条愿不成就,我就誓不成佛。愿我住在破戒者前,一切罪障都能清净。”这就是他的悲愿,而且现在完全实现了。
或者观世音菩萨,众生有苦向他祈求,他现前加持,就让众生的各种苦厄顿时消除。这也是往昔悲愿成就的结果。在《观音感应录》里,有很多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的事迹。众生在遭受各种苦难、无法摆脱的时候,就一心一意地祈求观世音菩萨。有的时候菩萨直接现身,有的时候示现在梦里,一见到就很快脱离苦厄,并不需要费很多周折。只是以虔诚的信心祈求菩萨,跟菩萨的心一感通,问题就很快解决了。所以我们要相信这是完全能实现的。
虽然现在我们力量还很差,但是我们要有这个志愿。在讲菩提心时常常会说到,一个人有了菩提志愿,他就成了佛子。就像转轮王子一生下来时,那些功勋卓著的老臣都比不上他。因为他是太子,种姓尊贵,将来一定继承王位,成为一国的君主。发起了菩提心,就是已经成了继承佛法的王子,远远超过其他种姓。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这样发愿。
打个比方,比如,一个五岁的小孩跟一个三十岁的成人相比,成人已经在世间有了相当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五岁小孩却根本办不到,因为他还没有长大成人。但是这个孩子的志愿是:“长大了我要利益一切众生!”一语惊人!显然超过了那个三十岁的成人。这是譬喻具有无上菩提志愿的人,他就像迦陵频伽鸟,还在蛋里的时候,传出来的声音就已经超过众鸟了。
这里发愿时,我们先要想到世上有特别多的众生恒时都处在愚痴、恐怖等的病态当中,所以我们要用悲心发愿成就如同药王树的境界,使得众生一见到自己、一听到自己的声音,就能立即遣除过患,然后恒时享用安乐。一定要按这样不断地发愿。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7-31 09:25
愿我视谈随现贪嗔相,种种威仪作此及行彼,
无勤便成有情诸义利,诸难调众亦皆轻易调。
这里是发愿:愿我无论是用眼睛注视还是用口谈论,或者无论显现贪欲、嗔恚等哪种相,包括傲慢、嫉妒、散乱、幽默、不修边幅、持戒严谨、精进修行等各种各样反面和正面的表现,无论做什么、表现什么,言谈举止、嬉笑怒骂等等,都成为殊胜的利益众生的方便,根本不必要勤作,顿时就能成办有情的利益。这就是发愿要使智慧的起用达到极其灵妙的地步,无论显现什么,都成了利益众生的方便。这么显现一下,就让很多非常难以调伏的众生,都被轻易地调伏。
我们希求入大乘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大乘有极大的方便,能做到非常善巧、便利的利益众生。当方便度的功德圆满成就时,就成了无论做什么、说什么、显现什么,做任何的行为,都成为把众生引向无上菩提的善巧。这是我们最希求的地方。所以现在就要开始发愿。
众生心为大痴暗覆蔽,弃舍正道而为魔摄持,
我皆令其自心发慧光,疾速易脱缠缚吾祈愿。
众生的心都被大愚痴黑暗严重地覆盖、障蔽了,无论是哪种人天善道还是解脱正道都被舍弃,反而被魔摄持继续流转在轮回的道中。所以,这里就要发愿:愿我能让所有的众生自心发出智慧光明,能够快速地、非常容易地得到解脱。
众生的心,内在被厚重的愚痴盖住,外在被各种各样的邪魔控制。今天来说,不只是有人类见不到的天魔,实际上在人世间,魔还以各种各样的邪师邪论的方式出现,众生的心很容易就被摄持。所以,只有众生的内心发出智慧的光明,才能明见事实的真相,识破魔王的伎俩,才能够从魔网中获得解脱。因此,这里祈愿的重点就是,要以我的力量让众生都能从内心里发出智慧光明。
比如说阿弥陀佛,他自身成就了十二光佛,乃至光明无边的功德、作用,能使众生一接触到佛光,就得到解脱、安稳、清净。比如说解脱光,能使众生从边见中获得解脱,这就是佛力的加被。现在的众生一直被缠缚在魔网当中,所以我们发愿,以自己的力量使他们的心都能发出智慧光明。一开智慧,就能看到诸法的真相,而一看到真相,就能从一切愚痴的黑暗,从各种魔王的控制中脱出来。
总之文殊普贤观音等,彼诸佛子勇士之行海,
愿我一切自在能度越,当成无量群生之吉祥。
这里是发愿:文殊、普贤、观音等这些大菩萨们所行持的无边的菩提行海,愿我都能自在度越。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菩提行,在我自身上都没有艰难,能非常自在地行持,而且全部行持到量,这叫“度越”。无边的菩提行海就是菩萨的庄严、大乘的庄严,愿在我身上一切都能够非常自在地行持。就像寂天菩萨那样,他对于一切佛子行海都已经获得自在,是这样的意思。
这样,当自身已经度越了诸大菩萨无量菩提行海的时候,那就将成为无量群生的吉祥。也就是说,无论在哪一个世界里,哪一个众生群体当中,哪一种众会道场,他都成为众生界当中的吉祥,就像群星捧月那样,也像无量的大小山峰围绕须弥山王那样,是一切众会的上首。由于他内在已经圆满了菩提行海,功德巍巍,就像世间的太阳,所以他也叫“吉祥”。世间自从有了太阳,它的光明就不断地普照大地,大地上的万物都因为得到阳光的照耀和温暖,而得以成熟。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这样发愿来入大乘,现在就要开始建立这个大愿,就要完全跟诸佛菩萨因地的时候一样。我们读一读弥陀愿海、释迦本师的五百大愿以及药师佛的十二大愿等等,就会很清楚作为大乘行者都应当首先从心里发出这样的大愿,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佛道。
三世诸佛菩萨大悲力,愿我运转普度尽空际,
一切群生尽于未来劫,常作利乐施与胜解脱。
这里是发愿: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诸菩萨大悲的力量,愿在我的心中出现,愿我运转起这样的大悲力量,普度尽虚空边际范围中的一切众生,在尽未来劫海的时间里,恒时不断地作利乐,给予他们殊胜的解脱果位。
为什么要发这样的愿呢?因为能够普度尽虚空际的众生,而且尽未来劫相续不断做利乐,施与殊胜解脱果的根源,就是这个大悲的力量。
能救度是悲的力量,所救度是整个时空界当中的一切有情。救度的时间是尽未来劫海,救度的作用是念念不断地常作利乐,救度的结果是全部施与殊胜解脱。为了达成这一点,就要从现在开始不断地祈愿:自己也能转入这样不可思议的大悲力量,能运转起这样的大悲力量,或者说能发挥出这样的大力量。
圆满的行愿是要无余覆盖一切范围,这才称合本性。其实,我们的本性是法界真心,它遍入一切时处,没有一处不在它里面。而本性上悲的力量也是遍入的,因此称合本性的发愿就决定如是。
因此,空间上就用虚空来作代表,因为一切世界都住于虚空中,有情住在世界里。这里的发愿是:尽虚空边际范围里的一切众生,都是我救度的对象,而且是没有区别地无一遗漏地完全普度。这个悲的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会染著我和我所的色彩,也没有亲怨、自方他方的偏执,因此它能完全无碍地遍入到一切的时间和空间中。我们本具的悲的力量,被我们心中的人我执和法我执给障蔽住了。一旦把这一切偏执的垢染完全清除,它自然就会遍入一切时、处、入在一切众生心中起最大的作用。
从时间上说,以这个悲的力量能尽未来际在一切劫当中,恒常相续不断地给有情作利益安乐,而且给予他们殊胜的佛果解脱,这是无上的解脱。因此念这一颂时,要着重祈愿得到诸佛菩萨的大悲力,誓愿成就这样的悲力,来完成尽一切时空际普度众生的大业。
大乘深密之义愿遍知,大悲普度大任吾担荷,
大功德之身力愿满足,大圆满之胜地愿亲履。
这里有四个“大”,前三个说的是智悲力,第四个说的是一切智悲力在本性中不二的大圆满本地风光。
我们要这样发愿:首先,愿我成就文殊的大智慧,也就是对于大乘甚深、秘密的义趣,愿我全部无碍地遍知。所谓大乘,按照《起信论》来讲,大乘就是指众生心(也就是真如本心),这个心上具有体大、相大、用大。体大就是一切法的真如本性,这是平等不二、不增不减的;相大就是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法;用大就是能生一切世出世间因果。这是“大”的涵义。诸佛菩萨都是乘这个法而到达如来地,所以是“乘”。这不是语言分别所能达到,凡夫和二乘都没有发现它,所以是深密之义。而我们要发愿彻底地见到这个大乘的甚深秘密义,也就是发愿要得到有文殊的大智慧。
其次,是发愿要具足观音的大悲心,祈愿以悲心普度一切苦海众生的大任我都能全部担荷。悲心到量的时候,就成为增上意乐。这并不是旁观的态度,或者是看着众生很可怜,仅仅发出几声叹息而已,这是一个最大的担子。这个担子并不是只照顾一家几口人,也不只是一个小领导、小官员,甚至也不只是一国之君,而是要成为无量众生的至亲,把一切众生都视为自己的独子,把普遍救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重担全部一肩担起。这就是起了悲心普度的力量。
有了这个悲的愿力,在任何处都不违诺言,决定要行持救度众生的事业,这是一种无尽的事业,是永远无疲厌,念念相续的实行。就像太阳每天都在不断运行,每天都光照整个天下,它从来不会喊“我累了、疲倦了、厌烦了,我该休息了”,因为它的本性就是要发光的,就是要以热力成熟万物的。同样,我们的本性有大悲的力量,有大悲的功能,它本身能够遍入到一切众生海,而且就是以这个悲来拔济众生的。
再次,要发愿具足金刚手菩萨的力量,也就是发愿成就大功德身的力量,丝毫不缺地具足“力”,就是使自己所修的智悲日新月异,使它具足大力量。大力就是在生了根以后,再加努力,让它坚固不可夺、能破一切障碍。
“大圆满之胜地愿亲履”,最后是发愿能最终到达本性大圆满的胜地。所证的地方就是法界,不是别的,也就是显教里说的真如妙心,密教里说的大圆满。对于这样的殊胜之地,也就是我们的本地风光或者说真如法界。“愿亲履”,就是愿亲自证到这个万法的本源。最后一切的大乘都会归大圆满,一切无不还归此法界。整篇《入大乘愿文》,最终全部摄归到亲证大圆满上,“大圆满”就是自己的心地。
三、总摄一切愿义,祈愿以四种力而毕竟成就
如斯善愿此等一切义,愿仗三宝谛实无欺力,
增胜心力因果缘起力,自然智力毕竟皆圆成。
最后是总的祈愿以上所发的愿都能究竟圆满地实现。“如斯善愿”就是指以上种种入大乘的行愿。“此等一切义”还包括里面含摄的无量无边的支分,最终的结愿就是祈求通过四种力量的和合而让所愿究竟圆满地实现。
哪四种力量呢?第一个就是佛法僧三宝谛实无欺的力量。所谓三宝,是指法界中一切能开显如来藏的真实力量,任何时处也不会欺骗众生,这是法尔的规律。“增胜心力”指意乐的力量,增胜心就是增上意乐,是一种彻底从自己心里起来的非常强胜的欲乐,不是还在犹豫当中,已经到了心里非这样发愿不可的程度,就像真正发起菩提心前的增上意乐那样。意乐到量的时候,对于入大乘的各种行愿他决定要发誓了,这叫增胜意乐。就像法藏菩萨因地的时候,他已经决定了,并且发了誓愿,所以虚空雨花,天神赞叹,而且说他毕竟当证无上菩提。意思就是愿已经结成了,所以未来必定会按这样得果。这就是我们自身增胜的心力。
“因果缘起力”就是说:以因果律范畴里的诸多因缘和合的时候,就会现起这样的果。
“自然智力”就是归于本性,归于法性。我们自身有大乘的行愿,但是它最终能够完全成就,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己有个自然智,万法的根源就是这个自然智。随着我们的发愿,依靠自然智的力量,就自然而然地按照所发的愿来施展。
那么以这样的四种力,就会使得这一切发愿最终都毕竟圆满地成就。
此文乃为令吾侍者哦萨心入大乘义,而如其自身所祈愿般,麦彭撰于床榻间。铁鼠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芒嘎朗(愿增吉祥)!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7-31 09:26
入大乘愿文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益西彭措法师 译
嗡
法界佛菩萨,一切皆垂念,
我今发宏愿,悉成求加持。
祈愿乃至无上菩提果,
未得期间常于一切生,
恒得增上七德胜依身,
具足悲力五根最胜德。
愿我如理以入胜乘行,
心无贪欲无畏得自在,
一切时处唯行利他事,
普能入于佛子诸行海。
何处有苦有为烦恼逼,
随见即由悲愍发起心,
于一切众苦惑相续流,
誓断无余祈入此愿力。
若见有情现前乐具德,
愿无嫉妒而以欢喜心,
由作利乐种种方便门,
无有亲疏等护一切众。
私欲私利愿我一切离,
他利他义愿其皆胜己,
佛子行海一切成满已,
作有情利念念恒精进。
遇何烦恼炽猛暴恶者,
愿我毫无嗔恚弃舍心,
于彼可怜众生尤悲愍,
唯行殊胜利乐吾祈愿。
凡能予我损害利益者,
见闻念触结何善恶缘,
皆令不退无上菩提道,
咸得速成尊胜法王果。
何处愚众自食毒苦因,
难遮苦果铁钩已为摄,
自障诸佛悲力亦难入,
愿我度彼离苦诚祈愿。
愿我等如殊胜妙药王,
唯以见闻便令一切众,
身心常愚怖畏诸过患,
毕竟除灭常享于大乐。
愿我视谈随现贪嗔相,
种种威仪作此及行彼,
无勤便成有情诸义利,
诸难调众亦皆轻易调。
众生心为大痴暗覆蔽,
弃舍正道而为魔摄持,
我皆令其自心发慧光,
疾速易脱缠缚吾祈愿。
总之文殊普贤观音等,
彼诸佛子勇士之行海,
愿我一切自在能度越,
当成无量群生之吉祥。
三世诸佛菩萨大悲力,
愿我运转普度尽空际,
一切群生尽于未来劫,
常作利乐施与胜解脱。
大乘深密之义愿遍知,
大悲普度大任吾担荷,
大功德之身力愿满足,
大圆满之胜地愿亲履。
如斯善愿此等一切义,
愿仗三宝谛实无欺力,
增胜心力因果缘起力,
自然智力毕竟皆圆成。
此文乃为令吾侍者哦萨心入大乘义,而如其自身所祈愿般,麦彭撰于床榻间。铁鼠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芒嘎朗!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