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念佛的29种利益(中) [打印本页]

作者: 思过黑鹰    时间: 2008-5-1 13:42     标题: 念佛的29种利益(中)

念佛的29种利益(中)



九、念佛直取佛果

第九,念佛直取佛果。我们念佛到极乐世界,顿证佛的果地觉悟。

蕅益大师说:

一声阿弥陀佛,
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
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这一声阿弥陀佛,大家不要小看,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五浊恶世不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那么,祂得到的法是什么法呢?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本师所得之无上正等正觉。

今以此果觉,
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释迦牟尼佛如此成佛,然后又把祂果地的觉悟毫不保留地给我们,说:「我也是这样,你呢……」六字名号给浊恶凡夫,让我们念佛也往生。既然是「果觉」、「全体」,就是这六字名号里边完全包括了佛的所有果地功德。「全体」,不是部分,通通包含在内。然后给谁呢?

「授与浊恶众生」:给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那我们所得到的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果觉」。所以,我们因地得到果上全部的正觉功德,我们到达极乐世界,就必定成佛,往生直取佛果。不是到极乐世界得了一个菩萨的果位、得了一个阿罗汉的果位,那样的话,阿弥陀佛就亏本了,祂说:「我兆载永劫的修行,五劫思惟的发愿,成了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句六字名号给你。结果你到娑婆世界给我亏本了,跑到极乐世界来成了一个菩萨!」你看,不是佛果,换了一个菩萨的果位,这个不是亏了吗?

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都是去成佛的,不是去做菩萨的。可是又不能都叫佛,佛只有一尊,像释迦牟尼佛来到我们娑婆世界度化众生,文殊菩萨来协助,祂就是过去古佛的话,也要示现做菩萨,不能双佛出世啊。极乐世界只有一尊佛,所以,我们虽然到极乐世界也具足了成佛的功德,但是还是降为菩萨,从果降因,示为菩萨之相,或者示为罗汉之相,作为净土的眷属庄严,而共同烘托、推出我们的主佛阿弥陀佛。所以,虽然是阿罗汉,虽然是菩萨,虽然是人天,都是随顺他方众生的习性,也是随顺佛法教化的通则,显示为菩萨、罗汉、人天,所谓「因顺余方,故有人天之名」。其实,声闻、菩萨、缘觉、人天,都是「智慧洞达,咸同一类」。「咸同一类」就是没有差别,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那么,「虚无之身,无极之体」就是佛,涅盘境界。

这个是蕅益大师所说的。

印光大师,包括历代的净土宗大德,也经常有这么几句话,可能大家听了都很习惯,叫做: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这四句、十六个字,其实是说得很彻底的。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一般修行法门,从因地(就是从我们凡夫位上)发菩提心,然后渐次修行,从因向果,从因趋向果地,慢慢成就,功德圆满了,成佛了。净土法门不这样,它是从果向因,法藏菩萨已经从因向果成佛了,把祂所修成的圆满的果地功德回施给我们众生,所以说:

我于无量劫,
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
誓不成等觉。

把祂所修成的六字名号功德回施给我们造罪造业的凡夫。

既然有六字名号的功德作为保障,劝发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现在发这样的愿生之心,是仰靠了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悟。所以,是果地觉作为我们因地之心。

这样,我们因地心里边:

「因该果海」:就这一念的愿生心──愿生净土、称念名号这个心,「该」是包括,全部总摄,包括起来;「果海」就是阿弥陀佛果地觉悟,像大海一般的广阔,「深广无涯底」。但是,我们这一声、这一念、这一心,就把它包括无余,叫「因该果海」。所谓「因果相符」,我们在因地,现在就得到阿弥陀佛果地功德,等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的时候,当下就开无边之悟,证得佛果。这是自然的道理。

什么叫「果彻因源」呢?「果」是指阿弥陀佛果地的觉悟;「彻」是贯彻,我们在因地,是源头,虽然是源头,才开始念佛,但是,阿弥陀佛果地功德已圆满贯彻在我们声声念念的称名之中。这叫因果互相贯彻。

《华严经》里不是讲嘛:

初发心,
便成正觉。

虽然《华严经》这么讲,也只有在我们净土法门里边才能得到落实。菩萨从初发心,便成正觉,你初发心的时候,就成佛了,这是讲法门的圆顿高超。但是,其它法门是不容易达到的。

净土法门就不一样,我们初发心愿生极乐世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心里边包含了阿弥陀佛果地功德,全部在内。所以,在我们凡体肉胎当中,阿弥陀佛果地功德都圆满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被我们这个业障之身所障碍,被我们的无明所覆盖,虽然有佛的圆满智慧德相(就是六字名号的圆满功德),但是,还不能完全地透达出来,一旦到达极乐世界,所有障碍都没有了,自然地这个佛就诞生出来了——自然成佛。

所以,善导大师就讲:

自然即是弥陀国,
无漏无生还即真。

说极乐世界是自然的境界,「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不漏的、不生不灭的。你只要回到极乐世界,就证得真如法性,「无漏无生还即真」,「还」就是回到极乐的本国,当下证悟真如佛性。

十、念佛成佛有余

第十,我们来说明念佛的超胜:念佛成佛有余。

你说其它法门能够直取佛果吗?其它法门取一个阿罗汉的果位就不得了啦;成为辟支佛就更殊胜了;成为菩萨的果报,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三贤十圣,也有四十一因位,从一位到一位,慢慢地修行进步。

可是我们念佛法门,罪恶、低劣、下劣的凡夫,直取最高的佛果,这个叫做不可思议。

怎么叫念佛成佛有余呢?就是说还不只你成佛,还有得多。本来成佛不可能有余了,成佛就圆满了,这也是一个形容法。
《大悲经》里说:

一称佛名,以是善根,
入涅盘界,不可穷尽。

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由此善根功德,进入涅盘界,都无穷无尽,岂不是叫做「成佛有余」吗?

昙鸾大师也讲:

凡是生彼净土,
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
皆缘阿弥陀佛如来本愿力故。

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乘阿弥陀佛本愿力往生西方,我们从娑婆世界的凡夫位,到达极乐世界,往生到极乐净土,这个过程,是靠佛的力量;我们到达极乐世界,得六种神通,获得无生法忍,乃至证悟大涅盘,也是靠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功德;我们从极乐世界回到娑婆世界,分身百千万亿度化众生,还是靠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功德。所以,昙鸾大师就讲了:

「凡是生彼净土」:往生去的。

「以及彼净土菩萨、人天所起诸行」:「我来供养诸佛、我来教化众生」,这是菩萨法式嘛,示现为菩萨就要这么做,教导其它的菩萨,就应该这样做了──这些都不是自己的力量,都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所以,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来回票、双乘车,管你去、还管你来,叫「双向回向」:往向,从凡夫到净土,从凡夫往生到弥陀净土,靠这句名号;还向,从净土回到娑婆世界度众生,名号里边功德还有──这是用不尽的,用不完的;不仅保我们一个人成佛,也能保我们一家人;也可以度其它人,告诉人家这个法门,人家也可以靠这句名号往生成佛。

一般来讲,度众生,要让其它人成佛,连阿罗汉都没有这个功德,连菩萨都不一定能达到这个效果。可是我们现在是凡夫,就可以行菩萨道。怎么行菩萨道?只要你劝别人念佛往生西方,他能够依你的劝导,他就能往生成佛──我们还没有成佛,就可以教人家成佛了,唯有净土法门。其它法门不行啊!你还在修菩萨道,你自己没有成佛,怎么能教人家成佛呢?那我们现在为什么可以呢?因为也不是我们自己有这样的修持功德,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教人家念佛,他能依教奉行,也能往生,他能往生,他也成佛。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是念《金刚经》的,后来得了暴病,到阴曹地府了,阎罗王一见面,说:「你曾经劝一个老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老人已经往生西方,由此功德,你也可以往生西方了,所以召来相见。」

他说:「哎呀,我《金刚经》还没读满,我还要读多少,我还要回去朝五台山,我还不想往生。」

阎罗王又劝他:「读《金刚经》固然很好,朝山也很好,你往生净土不更好吗?」

这个人有点执着,没有开悟,他说:「我还要回去。」

这是他自己回来之后记载下来的。

你看看!自己还没有往生,自己还没有成佛,自己还没有开悟,他教人家念佛,人家念佛到西方去了,就由此功德,他也够资格了。所以,我们大家普遍地传导、弘扬这个法门──

自信教人信,
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
真成报佛恩。

我们教人家:「你也来念佛!」

首先教谁呀?首先教你老公、教你儿子、教你媳妇、教你小孙子。我们都望子成龙,对不对?望子成佛更好!望子成龙,在这个地方成为一个博士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成为一个大领导、大富翁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还造罪造业,将来被阎罗王请去──阎罗王请去,不是那么很客气呀,他是强行的,「哗」用铁链请去!

所以,我们学了佛、念了佛,要把我们的儿女、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所有亲眷,都把他们培养成佛,我们有好方法:「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就可以了。

「他不同意,他障碍我啊,他不干扰我就不错了!」

这就是所谓的业障,我们过去世没有成就人家佛法的善根因缘,所以今世有业障。

那怎么办呢?在佛前忏悔,「我曾经阻碍人家的正法因缘,所以现在我学佛,他老障碍我,要撤掉我的佛堂,打骂我,不让我出门,我出来听法都偷偷地跑出来,多可怜!」这是我们过去业障重。同时,念佛回向给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回向给某某人,你也能够回心向正法,去邪见,入正信,也最好当生能跟我一样,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凡夫没有力量,怎么讲也讲不过他,打也打不过他,骂也骂不过他。那我们学佛,有什么办法呢?只好靠老佛爷了,靠阿弥陀佛来调化他,一心求阿弥陀佛满我们的愿。尤其我们这样的心,是让他学正法的,这是很真诚的心,这个,有愿必满。你天天回向,自然他就搞不过你,因为你背后有阿弥陀佛撑腰,你后面有大富长者,有一切智人。

印光大师讲:

一句阿弥陀佛念得熟,
成佛有余,
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就来自于这个地方。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得熟」,就是你专门念,念熟了,随口提起来就是一句名号,这样,你决定往生。能往生,就能度众生,就可以教导一切众生共同成佛。那么,岂不是「成佛有余」吗?这样,就是没有学别的法门,也没有遗憾。

我们说「法门无量誓愿学」,肯定是这样子的。可是,在娑婆世界,还是单提念佛一法比较稳当。「法门无量誓愿学」可以稍微等一等,等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我看在座很多老菩萨,用不了等三十年、五十年了,大概三五年之后,你就「法门无量誓愿学」了,你自然学到无量法门了,自然开无边悟了,对不对?时间不长嘛!三五年等不及吗?如果这三五年你等不及、不能专修,天天想在娑婆世界「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你真是千劫、万劫、恒河沙劫你也学不完。到了极乐世界,顿开无边悟,能够悟得无量百千三昧陀罗尼门,所有一切法门,禅、密、天台、华严……,所有经教无不通达,讲经说法都跟佛一样,「行道说法皆如佛」,跟佛一样。

十一、念佛即是实相行

第十一,念佛即是实相行。这个稍微难懂一点,但是,我们在前面也解释过。

《无量寿经》说:念佛法门叫「明信佛智」。反之,叫「疑惑佛智」,杂行杂修叫做「疑惑佛智」。佛的智慧是什么呢?佛的智慧就是说:五逆谤法这样的极恶众生,造罪无边,现在大命将终,马上就要堕落地狱,这个时候,他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佛的光明智慧,当下接引西方成佛──这个就是佛的智慧,是阿弥陀佛的智能,菩萨没有这个智能,其它哪一个大菩萨都没有这个智能,其它诸佛也没有这样的誓愿。我们念佛的人对于这一点明信不疑,这叫「明信佛智」。

既然是佛智,就是实相。真如实相、实相理体、圆满实相。而我们念佛,就是实相行,这也是凡夫能做得到的实相之行。

《阿弥陀经》里讲:阿弥陀佛名号为什么叫阿弥陀呢?叫做「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这个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就代表实相。光明是指通达十方、贯彻十方的,而且是光明的,不是黑暗的,这样就是代表无量无边的觉悟;寿命无量是贯穿过去、未来和现在,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就是所谓法界之体,所谓实相就是如此。以法界之体圆满实相,成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实相之行。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有一个问答,怎么问呢?

他说:这个人罪业这么深重、造了这么多罪过,念佛念得这么少,只念一句、十句就能到西方成佛,佛教不是讲因果报应吗?「业道如秤,重者先牵」,像秤一样,哪里重就往哪里坠。如果说造这么重的罪业,念佛轻轻这么一两句就到西方的话,轻和重怎么说得明白啊?因果报应怎么说得清楚啊?

昙鸾大师辩才无碍,他说:轻重之义,不在于时间长短。他给我们打了个比喻说:一个黑暗的房间,里边的黑暗有一千年,那么,窗户打开之后,太阳光照进来,剎那之间房间就变光明了。黑暗不能在里边说:「哎呀,我在这里呆了一千年了,我可以赖着不走,光明进来之后,也要慢慢地经过一千年,没有一千年,至少五百年我才出去。」──不是这样!剎那之间就消灭了。

我们虽然过去生生世世有无量的罪业,我们一旦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无量光明的名号,剎那之间消除我们累劫的罪业。所以他讲:罪业轻重不在于时间长短。

另外,他说:众生造罪是虚妄,是凡夫的虚妄心、缘着虚妄的境界所生的。为什么造罪?贪财、贪色、贪名、贪利,那么财、色、名、利本来就是虚妄,众生又起虚妄心,妄上加妄。虚妄如果不遇到真实实相法的话,它只能让我们堕落。

十念念佛是实相法,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圆满实相。所以,我们虽然只念一句、只念十句,但是,这是以善知识方便安慰、开导,引导我们依据这个实相法所称念的六字名号,当下的功德就是真实的,一实能破万虚。所以,念佛虽然少,但是它的力量大,所以能够往生西方净土。这叫「一实」,虚实不能相比。

比如说一个水池里边有倒影,倒影有千山万水,这一重一重山是虚幻的影子,虽然看起来有千重山、万重山,觉得很重,但是,如果拿一个小石头「?」丢到水里边,是不是当下千山、万山都被石头打碎了,对不对?

为什么呢?山好像很大,但是是个影子;石头虽然小,只有一粒,但它是真实的、是实在的。你是虚的,你再多,多虚不抵一实,一个小石头「嘟」丢进去,就打碎了。

我们心中有很多的罪业,如同千山、万山这么多,如果不念佛,没有实相法进来,我们仍然在那里轮回六道。

我们念佛,一句佛号就像一个小石子儿一样,「嘟」丢进去,当下千山打碎,当下所有的罪业消除。所以,大家完全不必怀疑,一实能胜多虚,这叫实相法,我们叫如实修行。

《金刚经》讲「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对不对?我们凡夫所见到的、所缘到的、起心动念的,都是虚妄;虽然虚妄,我们如果悟不到真如佛性,我们还在虚妄里面打滚,虚妄轮回,还要去轮回,虚妄堕落,还要去堕落。

好!我们遇到南无阿弥陀佛了,一实能破万虚,很轻松。

昙鸾大师怎么来说明如实修行、实相修行呢?他说:

如实修行者,
虽常修行,
实无所修行也。

如实修行,虽然他在恒常修行,实际上他没有修行。

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仰靠阿弥陀佛,就叫如实修行。每天在念,一天念三万声、念五万声,实际上我们没有修,为什么?因为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修成的,我们不过在念,自然而然地相续念佛。

如果觉得说「我在修行,你看!我念了多少、我修了多少……」那还是相上的相求。我们念一万声、三万声,从本质来讲,不是我们修的,还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自然地随顺这句名号,随忙随闲称念弥陀名号。所以,「虽常修行」,在那里念佛,看样子是在修行,从本质来讲,随顺了阿弥陀佛的誓愿,「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就像我们坐船过海一样,虽然在行,船在运动,很快地往前运动,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行,对不对?我们坐在船上,坐得很舒服,两腿端正没有动。虽然没有修行,但是在往前快速地行进。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如此,内心不动,如如不动,也没有修行相,但是,这样我们契合弥陀的誓愿,自然往生极乐净土。

所以,不要在那里想「有妄想、没妄想,有杂念、没杂念……」,那个都扯不上边,那个都是虚妄,没有意义。

昙鸾大师又说:

彼无碍光如来名号,
能破众生一切无明。

因为阿弥陀佛是实相身,祂是实相。

能满众生一切志愿。

是实相身,是为物身。这六字名号本身就是实相,这个实相,是为我们众生成就的,是能够拯救我们的──「为物」,就是为了众生而成为南无阿弥陀佛。实相的功德布施给我们,为我们所有,这个叫「为物身」。我们本身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有佛性也叫有法身佛,我们虽然有法身,也有实相,但是,这个实相不能自己开发,它不具备为物的功能,它不能让我们当下自己所谓「天然释迦,自然弥勒」,自己往生、自己成佛了,不可能。

可是六字名号就不一样,它自身是实相圆满的果觉,同时它能够利益众生,能引导我们回归净土;「为物」,它有化他的功能,有济度众生的功效。

所以,虽然我们佛性功德也是圆满平等,但是佛性自己不能开发。可是六字名号不一样,它是阿弥陀佛修德──圆满修证完成的一切果地功德,具有化他的功效。这就跟我们所讲的佛性不一样了,我们的佛性虽然在,但是生生世世我们还在轮回;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把众生的佛性都修圆满、修出来了,同时来感应我们,让我们也能够显发佛性。

就好像吸铁石一样:遇到大的磁铁,小铁钉也能带有磁性,如果没有大的磁铁来感染它,小铁钉没有磁性。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就是大磁石,我们凡夫的佛性就是小铁钉,我们自己没有开悟,虽然有佛性,不能开悟。遇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来称念它,哎!我们当下也就变得有磁性了,当下佛性可以开发,道理就是如此。

所以,昙銮大师讲:

此极乐国土、六字名号,
功德如实故。

这是真实功德。

修行者,
亦得如实功德。

我们念六字名号可以得真实功德。其它的相上修行,就是不实功德。

如实功德者,
决定得生彼土。

既然是得到真实功德了,那就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念佛法门、六字名号,虽然是凡夫口称名号,它是实相之行。再开悟的人也悟不到这里来。除非专修念佛,老实放下。

第十一点是说:我们以凡夫的身份,修的种种妙行,因为凡夫的心不开悟,有我执、法执,所以,虽然是妙法,来到我们身上也成为有漏、有为法。我们诵《金刚经》也不能悟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学《法华经》也不能悟得诸法实相;我们学《华严经》也不能证入法界观。这些对我们来说,「邪人学法,正法也邪」,我们心中没有悟得,这样不能叫如实修行,不能叫实相行。

可是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一样,我们这样叫实相行。这就是「称名一行超越万行」的一方面。

十二、念佛是本愿行

第十二,念佛是本愿行。其它修行再殊胜,阿弥陀佛本愿──第十八愿没有选择。所以,念佛超越余行。

虽然念佛简单,这是弥陀本愿所选择的,既然是弥陀本愿所选择的,我们就蒙受阿弥陀佛本愿力的加持。那么,其它修行呢,弥陀本愿没有选择,我们修得再累、再恳切,不蒙受弥陀本愿加持,力量不足。所以,称名一行超过万行,在于它是阿弥陀佛本愿,这是称名超过余行的这一方面。

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这个「乃至十念」就是指念佛,没有说到其它法门,也没有说到其它修行,就单指念佛。所以,这是弥陀选择本愿之行。

龙树菩萨解释本愿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
称名

称名号,本愿称名。

自归,
即入必定

当下进入必定不退转。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这是龙树菩萨的解释。

善导大师解释说:

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我们念佛,随顺了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超胜。这是第十二。

十三、念佛是正定之业

第十三,念佛是正定之业。余行往生不定,称为杂散之业。正定之业胜过杂散之业。

为什么念佛称为正定之业呢?因为顺彼佛愿。

所谓正定之业,就是百分之百,没有任何不确定的因素,百分之百决定往生。余行往生不定,所以念佛超过余行。这是第十三。

十四、念佛万修万去

第十四,念佛万修万去。修行其它法门就不能万修万去了,一千个里边难得一两个。为什么念佛超胜呢?在这个地方。
善导大师说:

但使专意作者,
十即十生。

这叫专修念佛之人。

修杂不至心者,

杂行杂修之人。

千中无一。

所以,专修念佛超过杂行杂修。

善导大师底下又有三个偈子: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设满大千火,直过闻佛名,
闻名欢喜赞,皆当得生彼。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都是说:通通往生,「皆当得生」,通通都往生!只要闻到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至一念」的,通通都可以往生,不管何等根机。

「设满大千火」:假如说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满了大火,也应当:

「直过闻佛名」:因为这个法门太尊贵、太殊胜稀有了,度过大火,排除万难,听闻弥陀的名号、念佛的法门。

「闻名欢喜赞」:听说阿弥陀佛名号有如此不可思议功德,而心中欢喜踊跃,称念弥陀名号,赞叹阿弥陀佛功德,这叫「闻名欢喜赞」。

「皆当得生彼」:通通可以往生。

所谓「大千火」指什么呢?指我们内心的烦恼,贪瞋烦恼炽盛。

「万年三宝灭」:末法总共有一万年时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末法一万年过完之后,三宝就灭了,没有佛,也没有佛像,不要说泥塑的佛像没有,纸画的佛像也没有,更不要谈什么铜像、木像了,都没有了,佛的名字都听不到了,所以,佛也没有;经典──法,法也没有了,种种大乘经典都灭了;僧呢,出家人也没有了,没有和尚了,这叫「三宝灭」。那个时候,众生就苦恼了。上次我们讲过,那个时候众生最多长一尺高,我们在座的都是大个子,到那个时候,看你都像看大树一样了;年龄只能活十岁,三四岁就开始结婚生孩子了。然后我杀你、你杀我,众生恶业无边,所以,福报非常低劣。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慈悲,特别留这一部《无量寿经》在世间住止,所谓「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那个时候,如果有人听到南无阿弥陀佛,一念归命、一念称名。

「皆当得生彼」:灭法时代众生念佛尚且可以往生,何况现在的时代呢?所以,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念佛法门真正是「万修万去」、万机不漏,任何时代、任何根机都不遗漏。

永明禅师也有著名的「四料简」,这个「四料简」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学一学:

有禅有净土,
犹如戴角虎,
今生为人师,
来世作佛祖。

「这个好啊!」所以,不少人听到这里,就把这个记住了,然后自己也给自己贴一个招牌:「我是禅净双修,我就是有禅有净土,我今天可以作你的师父,来世我作佛祖。」

那么,什么叫「有禅有净土」呢?不是说你往那里一坐,读两则公案,眼睛一闭,盘个腿,这叫有禅──不是的。

「有禅」是指明心见性,你开悟了,大彻大悟,这才叫有禅。

什么叫「有净土」呢?你具足信愿,信愿专修,这个叫有净土。

虽然念佛,心中摇摆不定、疑惑不定,这不叫有净土;你在那里参来参去,都是参瞌睡,「瞌睡禅」,这个不叫有禅。

所谓「有禅有净土」,是指大彻大悟、又来专修念佛的人,这个人殊胜不殊胜?那当然厉害了!像永明大师、莲池大师,这些都是参禅彻底开悟,转过来放下禅法、专修念佛的,这个叫「有禅有净土」。

永明大师写这四料简,他是在什么时代因缘下写的?他是带着什么样的一种教化意图呢?永明大师是宋朝的一位开了悟的禅宗祖师,也是我们净土宗的第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在当时的时代,禅法非常时兴,有的人执着于禅法,说:「我唯心净土,不求西方。」为了引导这些狂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写了这个四料简。所以,他的意图是在引导本来在修禅、本来开了悟的人,引导有禅的人、引导修禅的人,说:「你应当还要有净土,你光有禅还不足啊,你有禅,如果加上有净土就更好了!今生作人师,来世可以作佛祖。」就鼓励他们从「有禅」转向信愿专修念佛。不是告诉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说:「你已经专修念佛了,你退下来,再来参禅。」所以,我们有的人念佛,念念不稳当,念着佛,说:「哎?我看,哎呀!我要做那个有禅有净土的。」然后夹杂,这样你就「无禅无净土」了,为什么呢?你净土又不信愿专修念佛,对净土法门存疑,这叫「无净土」;你来参禅,没有开悟,这叫「无禅」,想搞一个「有禅有净土」,结果落得个「无禅无净土」。

那「无禅无净土」怎么样呢?

无禅无净土,
铜床并铁柱,
万劫与千生,
没个人依怙。

只有到哪里呀?到地狱,抱铜柱、卧铁床,叫做「铁床并铜柱」,下地狱去受这个苦恼,万劫千生不能出离,没有依靠。

所以,大家闻法,看这些偈语,要知道它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不要给自己脸上「贴金」,「我禅净双修,我就是有禅有净土」──不是这样!我们绝大多数人能够老实念佛就好了。

还有两首偈子,因为永明大师是要劝导参禅的人要「有净土」嘛,他重点在「有净土」这三个字,所以,第一句说「有禅」、你「有净土」就更好,你「犹如戴角虎」,老虎就很凶猛了,头上再加两只角,更厉害!「现世做人师,来世做佛祖」。

那「我参禅没有开悟」,叫「无禅」。无禅,没有关系!如果你信愿专修念佛,「无禅有净土」,你还是「有禅」,怎么讲呢?

无禅有净土,
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

参禅就是想开悟嘛!你能够「有净土」,虽然参禅不开悟,但是如果你有净土的话,还是保证你能够得到禅的利益,为什么呢?你决定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万修万人去」。只要能见阿弥陀佛,还愁你不开悟吗?那不是开小悟啊!所谓「明喻百千日」,开的悟像一百个太阳、一千个太阳这么亮,明心见性,大悟成佛。所以「无禅有净土」,等于是「有禅有净土」。这样,参禅没有开悟的人心里也落实了、也老实了。

那么,「有禅无净土」呢,说:「那我不必求往生了,我有禅,就可以了。」

永明大师说:「不可!有禅的人,你必须要有净土!」为什么?

有禅无净土,
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
瞥尔随他去。

什么意思呢?虽然参禅大彻大悟,但是,十个人里边就有九个不能把握,自己没有力量主宰。

「阴境若现前」:就是我们大命将终的时候,阴阳交错,阴境现前的时候,你虽然参禅开悟了,还是凡夫,只是明了了佛性,从天台宗讲(它有六即佛),你不过是悟到了自己的本心佛性了,没有达到「究竟即」,没有达到不退地菩萨,所以还是凡夫。是凡夫的话,菩萨尚有隔胎之迷,这个大彻大悟的人,转过头来再堕落,那个多有人在呀!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宋朝有一位大学士,诗也写得好,字也写得好,画也画得好,他写的文章,读起来味道也很足。这位大学士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就是五祖戒禅师投胎的,大彻大悟的人,结果他没有往生,不过他已经很不错了,能投胎做苏东坡就算很了不起了!如果再转下去,就危险了!不过苏东坡呢,据说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一张阿弥陀佛像,他就跟人家讲:「这就是我往生西方的证据。」这就说明他对净土法门是有了解的。苏东坡的诗写得好,偈语也写得好,有关佛法的偈语也很多,比如:「溪声即是广长舌」,这都是他写的诗,写得很好的;「山色无非清净身」。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就是剎那之间不能做主,就随着业力又去六道轮回。

所以,这四句偈语,很明显是告诉我们:有禅,还要有净土;有禅,没有净土,很危险;无禅,没有关系!无禅,只要有净土,还是保险──这不很明显吗?

那么,如果「无禅无净土」那麻烦了,就是「铁床并铜柱」。

所以,百丈怀海禅师虽然建立丛林,他也讲: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为什么稳当呢?

万修万人去。

印光大师也说:

只要能深信,
只要能发愿,
只要能念佛,
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
故曰:万修万人去。

什么叫「万修万人去」?只要你能深信,只要你能发愿,只要你能念佛,都可以去往生。就怕你不相信──相信有什么难的呢?

我们说「难信之法」,是相对于你不相信而讲的,自己的障碍。真正来讲,佛说的「念佛能往生」,你相信了,当下就信了。不像说我们只有一百斤的力气,要举一百二十斤,举不动。你不相信,是你不愿意相信,说:「哪里有这么容易的事情?」不是说相信有什么难,是你自己不愿意相信。

「只要你相信」!

「只要你发愿」:发愿也不难:「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念之间就发起来了。你不发愿,那是你的问题。

「只要能念佛」:念佛也不难,张口就是──「南无阿弥陀佛。」

你不信、不愿、不念佛,这样不能往生。你只要相信、只要发愿、只要念佛,通通往生。所以叫「万修万人去」。

印光大师又说:

净土法门,
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

只要念佛,没有一个遗漏。

所以,听到这些法语,大家有没有深信?信不信?

(「有。」)

有没有发愿愿往生?

(「有。」)

愿不愿念佛?

(「愿意。」)

那就万不漏一了、个个录取了。好!南无阿弥陀佛!

这也是我们净土法门超胜的地方,所以,听到这里,为法门鼓掌,也为自己鼓掌。




十五、念佛佛光摄取



第十五,念佛佛光摄取。称念弥陀名号,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而杂行之人不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所以,称名胜过余行。

如同善导大师所说:

专念阿弥陀佛众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欲蒙弥陀光明摄取,我们就要称念弥陀名号。

十六、念佛与佛一体

第十六,念佛与佛一体。所谓「一体」,就是不相分离。因为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愿当中,是以「乃至十念」的念佛作为众生往生的行法,说:「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的正觉和我们念佛众生成为一体,所以,使得我们必然往生。同时也是赌誓说:以祂的正觉作为我们十方众生往生的功德之体,令我们称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样,阿弥陀佛的正觉就有双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法藏比丘成为佛陀,成就圆满的果号;另一方面,这六字名号就是我等往生的功德。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具有双面的解读:从佛那一面解,就是佛的正觉;从我们这一边来读,就是我们的往生。所以,我们看到这六个字,就知道:我往生已经决定了。

决定在哪里呢?决定在六个字里边,在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当中。

那我们怎么来领受呢?怎么来得到名号的功德呢?就是心信、口称,心中信顺、口中称念弥陀名号。所以,这是非常殊胜、非常简单的。

就像我们坐船过海一样,我们乘上船,就跟船一体,船的运行就是我们的运行。不行而行,是如实之行。

善导大师才作这样殊胜的解释说:

阿弥陀佛,即是其行。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乘上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我们和阿弥陀佛成为一体,所谓:

以佛愿力,必得往生。

既然和阿弥陀佛一体,阿弥陀佛的力量就成为我们的力量。我们本来没有任何离生死、生报土的力量,可是既然与佛一体了,必然得生极乐。

所以,念佛之人,即使说我们满身罪业,可是阿弥陀佛有无量光明,我们走到任何地方,佛与我们同在。即使在三恶道当中,也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而消除三恶道的黑暗。阿弥陀佛到了三恶道的话,三恶道就成了极乐世界了。所以,大家念佛,蒙受这样的利益。

善导大师解释说:念佛众生与阿弥陀佛三业不相舍离。

《观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我心中有佛,佛的心光摄受我们。

十七、念佛诸佛证诚

第十七,念佛诸佛证诚。这个我们也都学过的。特别是《阿弥陀经》这部经,虽然净土三部经都是讲述念佛,但从经文的文相来看,唯独《阿弥陀经》有六方诸佛证诚这一段,这是因为《阿弥陀经》「正直舍方便,唯说念佛法」。十方诸佛来证诚的法门,必定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真实了义、不带方便,所以才蒙受十方诸佛来证明,说:「汝等众生──五浊恶世罪障凡夫,但以称念弥陀名号,一心执持,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定往生!」这是十方诸佛来证明。

因为在《观经》里边,除了念佛之外,也还说了定善观,还说了三福业;在《无量寿经》里,除了念佛之外,也还说到出家、修布施供养,种种的行法,那么,这两部经因为稍带方便,所以诸佛也没有现身证诚;《阿弥陀经》不一样,是三部经的结晶,就是三部经的结论,最后讲的这一部经,必须把前面两部经的宗旨、行法和真实意义再突出出来,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一部非常简短、扼要的经典当中就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讲三福业,是广开净土之要门,以三福业而摄受一切世善凡夫、小乘凡夫和大乘凡夫,共同进入阿弥陀佛的弘愿,所以作为方便的引导。

方便引导,到了《观经》的结尾说:

阿难,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把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突出出来。

这样经过方便的调化,来到《阿弥陀经》当中,就舍掉方便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所引用的方便,在《阿弥陀经》里自己就说这是「少善根福德因缘」,难得往生弥陀报土,而说:

闻说阿弥陀佛,
执持名号,

单独把这句弥陀名号付嘱给舍利弗尊者,也是付嘱给我们所有五浊恶世、若佛在世、若佛灭后的一切众生。

这样,唯独《阿弥陀经》有六方诸佛的证诚赞叹。

六方诸佛的证诚,是证明念佛之法。所以,只要我们念佛,都蒙受六方诸佛的证诚。

善导大师在赞偈里也说:

六方如来舒舌证,
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花开闻妙法,
十地愿行自然彰。

六方如来都出广长舌相证明,证明什么呢?

「专称名号至西方」: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决定往生极乐报土。

「到彼花开闻妙法」:一旦到达极乐净土,自然莲花化生,花开就闻到阿弥陀佛来为我们宣说甚深妙法。

「十地愿行自然彰」:所谓十地菩萨,就是菩萨里边最高的果位了,等觉菩萨了,从佛降下一等,就是十地菩萨。十地菩萨的愿和行,是我们在这里梦也不敢梦、想也不敢想的,那么,一旦到达极乐净土,「十地愿行自然彰」,自自然然就显明了,就说明我们往生的境界非常高。不直接说成佛,而说成十地菩萨,那是因为极乐世界只有一尊佛,其实,就是无量光寿、证同弥陀,这个就非常高妙。我们在这里多么的辛苦!怎样努力地修行,也是多少大劫才能得不退转,再慢慢渐次修行。可是到极乐世界呢,「十地愿行自然彰」,这也是念佛胜于其它法门。

十方恒沙佛舒舌,
证我凡夫生安乐。

十八、念佛诸佛护念

第十八,念佛诸佛护念。这也是来自《阿弥陀经》。善导大师对《阿弥陀经》这一段「诸佛证诚」之文,也作「诸佛护念」的解释。

因为诸佛自己说:

称赞不可思议功德,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护」是保护;「念」是忆念。如果按照通途的修持法门,要修行到或者登地以上的菩萨、或者入什么样的果位,才蒙受诸佛护念。可是,我们净土法门呢,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蒙受十方诸佛护念。

《往生礼赞》里说:

若称佛往生者,
常为六方恒河沙等诸佛之所护念。

《往生礼赞》也是善导大师的一部著作,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礼拜阿弥陀佛和赞叹阿弥陀佛。因为善导大师把往生净土的行法分成五种正行,这五种正行中,《往生礼赞》就是礼拜正行和赞叹供养正行。有六时礼赞,一天当中分成六个时辰,所谓昼三时、夜三时,都有非常优美的赞偈,这部著作叫《往生礼赞》。

还有一部著作叫《观念法门》。《观念法门》是讲观佛三昧和念佛三昧,然后引导观佛三昧进入念佛三昧,这部著作叫《观念法门》,这是讲观察正行──「观念法门」嘛。

另外一部著作叫《法事赞》。《法事赞》是以赞偈的形式来解释《阿弥陀经》,可以算做是「读诵正行」。读诵、转经这部《阿弥陀经》,是来解释、倡导读诵正行的一种行法。

还有《般舟赞》。《般舟赞》是以赞偈的形式总体解释净土三部经,特别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教义,也可以算做是「赞叹正行」,里边也有读诵和观察。因为依文来解释经文的含义,同时让我们来了解极乐的庄严。

称名正行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所有几部著作里都贯穿一致的精神,比如说:称名是「正定之业」啦、「望佛本愿,一向专称」啦,在《观念法门》里又告诉我们怎样念佛啦、得到五种增上缘的利益啦……

这是善导大师的五部净土的专著,一般称作「五部九卷」:有五部专著,分为九卷。《观经四帖疏》是四卷,再加《法事赞》两卷,这就六卷,然后其它一样一卷,共九卷。

《观念法门》这样说:

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这就是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善导大师的解释就是:「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善导大师解释的「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专念」,很简单、很容易,都做得到。那么,这样的人呢:

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
故名《护念经》。

说这个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的人,虽然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此界就蒙受六方恒河沙等佛来共同护念。「恒河沙」我们已经解释过了,不是一尊佛、两尊佛,是恒河沙这么多的佛;不是一方恒河沙,是上、下、东、西、南、北,六方恒河沙诸佛,也就是十方法界一切诸佛共同来护念。

「故名《护念经》」:因为这部经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善导大师简略称之为《护念经》。

《护念经》意者,

为什么叫《护念经》呢?什么意思呢?

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
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
一切灾障自然消散,
除不至心。

专修念佛、一心归投南无阿弥陀佛的人,蒙受六方恒河沙佛的护念,一切诸恶鬼神不能得便。恶鬼、恶神想逞机得便,要来祸害、作祟,干扰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一心归投南无阿弥陀佛,诸恶鬼神不能得便。

也没有横病、横死、横有厄难,种种过去的业缘、恶劣的果报,「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

「除不至心」:除了说你不是真心的,这样感应就弱了。

所以,我们念佛要一心归投,不要心怀犹豫,「我这样念佛行不行啊?那些邪鬼、邪神会不会来干扰我啊?」你抱有这种疑惑心,就给它们留了一个乘虚而入的机会。什么叫乘虚而入呢?你内心里边对阿弥陀佛的信仰不充实,感到有所不足,胆怯怯的、很害怕,内心发虚;你内心发虚,邪鬼、邪神就乘虚而入,就可以得便。这就是我们本身没有归投南无阿弥陀佛。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