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成佛难在哪里?难在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5 11:22     标题: 成佛难在哪里?难在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

老法师:陈居士他的学习报告我们刚才听到了,他有相当深刻的领悟。如果真能依照六祖能大师的这个四句话,我想我们大家都能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善果。能大师说「圣人求心不求佛」,为什么?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求佛向外了,求心是向内的,心本来是佛,不是心外有一个佛。所以求心是求真佛,求外面佛往往著相了,是妄想当中去立了一个佛,未必是真的。所以下面这句话说得好,「愚人求佛不求心」。我们今天到底是求佛,还是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这个云字,现在很多地方都把它搞错了,要注意把它修正过来,这是简体跟正体的混淆,混淆不清了。

  这一段是我们眼前修行重要的开示,我们大家,我不说外人,真的疏忽了。我们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为什么效果不彰,原因到底在哪里?这都是感应。云南同学在《坛经》里面看到这四句,供养我们大家。经教里头像这些话世尊真的常常说,大乘经里头到处都能看到,可见得这是佛陀重要的开示。佛法就是心法,离开心没有佛法,哪来的佛法。佛是觉悟,大彻大悟,觉悟是心。六道凡夫迷在妄想颠倒之中。妄想,大乘经又称它作无始无明,迷了。要知道心本来是觉悟的,心是真的,真的永远不会变,它怎么会迷。佛对愚人说迷,不说迷他不懂。怎么迷的?一念不觉。佛说得很多,但是一念不觉不容易懂。佛没有说错,只是我们听不懂,什么叫一念,这个概念我们没有。

  我跟大家一样,几十年时间没搞清楚,什么叫一念。我是在《法苑珠林》里头,看到一段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世尊向弥勒菩萨提出一个问题,说「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这个问题里面问了三桩事情,凡夫起个念头,不管念头是善是恶,起这个念头,这个念头里头有多少细念,这个我们不知道,我们从来没想到。这一个念,心有所念,还有几念、几相,几念是念头,几相是物质现象,几识,识是心理现象,你看问这三桩事情。弥勒菩萨回答说一弹指,这一弹指时间非常短,一弹指里面有三十二亿百千念,我们怎么会知道?百千念,一百个千,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有三百二十兆个微细念头。

  在一弹指当中我们能不能觉察?觉察不到。现在科学用秒做为时间的单位,一秒钟,一秒钟能弹几次?我通常讲五次。有人告诉我可以弹七次,我相信;换句话说,一秒钟的七分之一是一弹指。一弹指有三百二十兆的细念,微细念头,那一秒钟呢?乘七,二千一百兆。要是乘五,一千六百兆;乘七,二千一百兆。诸位想想,一秒钟二千一百兆次的生灭,谁能知道?这就是经教里常讲的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简单的说无法想像,在哪里?就在面前。近的,我们的身体,是在这个频率,高频率波动之下产生的幻相。向外包括整个宇宙,我六根能接触到的,眼可以看到,耳可以听到,鼻能闻到,身能接触到,起心动念能想到,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外面的六尘境界,六根六尘都是在这个高频率波动之下产生的幻相。这现相有没有?现相没有。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没有一样是你能够得到的,真相是不可得。能现相的心,心是能现,不可得。为什么?心里头没有这个现相。心没有物质现象,它不是物质;没有现在人讲的心理现象,那就是思想,它没有思想;也没有所谓的自然现象,这三种现象它都没有。但是它起作用能现这三种现象,现了怎么样?现了全是这讲刹那生灭。刹那是形容词,极短暂的时间,刚才讲的,一秒钟二千一百兆次的生灭。所以相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现的这个相虚妄的,不可得,能现的心也不可得。

  我们的功夫要用在哪里?用在相上,这叫事修。在事上修很困难,很不容易成就,要从心上著手,这从理上讲的,能现相的心,心也是空的。所以佛给我们讲,成佛从理上讲、从事上讲都不难,为什么?你本来是佛,本来是佛现在想成佛,那有什么困难?当然没有困难。难在哪里?难在放不下。放不下的是什么?你被虚妄境界误以为真,这就是迷惑。虚妄境界误以为真,你执著它,以为这个身是我,不知道身刹那生灭。一秒钟它已经生灭二千一百兆次,哪一次的身体是你?这我们要问,一秒钟里头有二千一百兆个幻相,就这个现相,哪一个相是我?如果每一个相都是我,那一秒钟里头有二千一百兆个我,我何其多。佛早告诉我们,能现所现统统不可得。如果真正了解事实真相,这叫诸法实相,大乘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是能现所现都不可得。能现的如如不动,所以说它是真的,所现的一秒钟二千一百兆次的生灭,假的。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恍然大悟,悟个什么?人无我,法无我,有为法不可得,自性清净,本无动摇。能现的自性真有,但是你得不到,得是个妄念,实在讲根本没这回事情。

  二十四个不相应,第一个就是得。排列顺序有关系,世尊高明,二十四个不相应,最重要的一个排在第一。世间人哪一个不想得?哪一个不追求得?希望都得到。殊不知一样都得不到,而自以为得到,这个里面就产生烦恼痛苦。事实真相统统了解了,放下了,万缘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得失,没有得也没有失,你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人接物跟自性都相应了。自性没有得失,那就像菩萨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海贤老和尚这个光碟,里面的内容就是说的这些,细心去看,遍数要多,你会把这些道理统统看到了。真看明白、看清楚了,恭喜你,你就成佛了,我跟你说的话是真的。我们一般人缺乏的就是这个耐心,看个几遍不懂不看了,看十遍、二十遍、三十遍还不懂,算了,不看了。像挖井,挖得不深没水。一直往下挖,挖到一百尺、二百尺、三百尺、四百尺、五百尺,水出来了。深度不够!所以古人教给我们读书千遍,这个千不是数字,它是代表无量的,代表圆满的。什么时候读发现开悟了,那叫千遍圆满了;没有开悟,继续读下去。有,古人的例子很多。三、五年开悟的,利根;七、八年开悟的,中根;二、三十年开悟的,下根,上中下三根。下根不怕,有恒心,二十年、三十年开悟了。

  根性为什么不同?妄想、杂念、贪瞋痴慢的习气不一样。习气重的人就是下根,习气很轻的人就是上根。换句话说,很容易放下的,上根;想放,真想放就是放不下去,放不下的,这是下根。下根很容易被外面境界干扰,眼见色起妄想分别执著,耳闻声也起妄想分别执著,这个麻烦。如何见色闻声,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被外面境界干扰,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不被外面干扰这是禅定,这就是真心。六道凡夫无量劫来,被境界薰习时间太久了,习气太深了,所以他放不下,他何尝不想放下!他是真心想放下,就是放不下。

......

  我们把心调好了,身体就健康了,什么毛病都消失了。六祖这两句话说得好,调心不调身是有智慧的人,调身不调心是愚人;求心不求佛是圣人,就是佛,真佛,求佛不求心,永远是凡夫。戒定慧在哪里学?日常生活当中,工作里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要会。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6-5 11:24

钞【五者无轮回不息苦。】

  我们这个地方,六道轮回没有终止的时候,这个苦,叫生死疲劳!所以学佛的人眼光要远大,不能只看眼前。因为有一些同修学佛之后,当然他懂得一点因果,不敢做恶事情。在生活方面就比不上自己那些同学、朋友,看到他们事业一天一天的发达,财富滚滚而来,自己一年的收入勉勉强强过日子,跟这些老朋友见面,觉得很难为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个观念就是你自己的魔障,你的烦恼障现前,你的业障现前,你自己迷惑颠倒。

  这世间富贵荣华,过眼云烟,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不值得羡慕!自己真正学了佛,尤其是修净土这个法门,你能永脱轮回,真正得到永生。这世间,不要说世间帝王、总统,天王也办不到!哪里能跟你相比?这不能比!我们觉得不如世间人,那你是自己道业根本没有得到;如果你得到了,你就是穿得再破烂,跟这些世间帝王将相站在一起,你的气势超过他,决定不会比他矮一截。为什么?确实超过他,我自在,他不自在;我没烦恼,他有烦恼;我没有忧虑,他有忧虑,就这一点,他就不如我。

  你说你有财富,我没有财富,说实在话,我们相等的。你有财富,一天也吃三顿,我没有财富,一天还是吃三顿。你吃的怎么讲究,不过吃饱而已,我也吃饱了,这相等的。我吃饱了,不造罪业,你吃饱了,不晓得造多少罪业。我吃饱了,这是功德,你吃饱了是罪业,这不能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真正学道人一定要得法喜,法喜充满,你走到任何场合众会之中,人家自然对你羡慕,为什么你这么快乐?学佛就快乐。世间虽然有富贵,富而不乐,贵也不乐!所以古人讲「不如贫而乐」,这个人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过一生虽然富贵,一生都不快乐,这人很可怜,佛法里面讲「可怜悯者」;更可怜就是不能脱离六道轮回,那是真正可怜。我们自己好好的修行,自己清清楚楚,我们这一世、这一生是在六道轮回里头最后身,下一次没有了,这个多自在!这真的大梵天王都比不上。

孝跟敬是我们修学的核心,孝是根,敬是本

主持人:明静法师请发言。

  学生:阿弥陀佛,老法师早上好。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我们这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网上听老法师开示,像我们前面听到很多同修大德的感受、心得,真的是非常欢喜。老法师在开示当中很多次都告诉我们,恭敬心这真正是修学佛法的秘诀。我们在以往的讲席当中,也不小心被别人问到一个问题,问过好几次,因为很多的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就问我们说,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什么样的生命特质是最重要的生命特质。我们根据老法师的教诲跟大家交流,告诉大家说,不要说是孩子,其实所有人,一切众生最重要的生命特质就是恭敬心,有恭敬心才会有成就。我们看历史上高僧大德,不管是佛法还是儒家,这历代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恭敬心,那是有足够的恭敬心,才会有成就。

  就我们所知道,慧可禅师当年要在达摩祖师座下接法之前,慧可禅师在达摩祖师的山洞门口立,积雪过膝,断臂求法,这是他的真诚感动,至诚恭敬得到达摩祖师的真传。宋朝儒家杨时和游酢这两个大儒,当年在程颐座下求学的时候,有一天两个人求见程老夫子,程老夫子偶然间可能在闭目养神休息,时间稍长,他们两个站在那个地方恭恭敬敬,没有离开,也没有动静,所以老师睁开眼睛一看,门外的大雪纷飞,已经积得很厚,所谓程门立雪,这是他们的恭敬心。

  我们在读《了凡四训》的时候,《了凡四训》当中,了凡先生在三十五岁的时候见云谷禅师,了凡先生十五岁遇到孔先生,三十五岁遇到云谷禅师,这二十年当中他被孔先生算定,所以他的心无所求,他的心很平静。当他见云谷禅师的时候,云谷禅师是嘉善县人,了凡他也是嘉善县人,所以当他到南京见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的禅风,接引大众,给他一个蒲团,大家打坐,静坐三天三夜,云谷禅师对他很赞叹。其实我们感觉,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了凡的恭敬、真诚,让他得到云谷禅师的真传,所以他改变命运,写下《了凡四训》,影响后人这么多。

  我们又听到老法师在讲席当中很多次讲到,老和尚当年跟章嘉大师见面的时候,向大师请教,在方教授那边得到佛法,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理念、这个认识,他求教大师如何进入佛法。所以老和尚常常告诉我们,当时大师看著您,您也看著大师,这样一看看了半个小时,而后有一个字,有,再过五分钟,看得破,放得下。这个故事我们听了很多遍。老和尚在最近的开示当中常常说,说您的恭敬心跟古人相比,古人有百分之百、百分之七、八十的恭敬心,而老法师您说自己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恭敬心,所以这个百分之二、三十的恭敬心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所以学生就体会,慧可禅师得达摩祖师的真传,是因为他的恭敬心;程门立雪,杨时他的学生的学生,就是朱熹,编《四书》的朱熹朱老夫子;了凡先生在云谷禅师座下,能够对坐三日,他的恭敬所以成就了《了凡四训》,成就了改变命运这么大的成就;老法师在章嘉大师座下,当年能够恭恭敬敬接受,面对章嘉大师,能够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们体会到,尤其我们今年二0一四《科注》的学习,重在力行。但力行这个话很大,这个著眼点在什么地方?从什么地方下手?学生体会就是恭敬心的培养上,恭敬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没有恭敬心那肯定没有成就。所以我们就体会到,这历代大成就的人,他们对於老师、对於父母、对於佛菩萨的恭敬心,有足够的恭敬心那就肯定能够成就。所以学生体会,力行的著眼点、力行的立足点,应该就在恭敬心的培养上。

  我们又想到一点,老法师给净宗学人立的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个就是恭敬心,六和敬又是恭敬心,后面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还是恭敬心。所以不杀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我们就体会到,在儒家、在佛法,在在处处所提倡的、所倡导的都是恭敬心。

  我们往年在新加坡净宗学会,楼道里边挂著老法师的书法,写著印祖的教诲,佛法修学之秘诀为诚敬而已矣。所以我们真的愈来愈感受到,老法师今天的成就,这个百分之二、三十的恭敬心,能够有今天这样子的成就,这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感觉也是我们今年这个二0一四科注学习班力行的著眼点,立足点。这是学生的一点肤浅的体会,请老法师批评指正,谢谢,阿弥陀佛。

  老法师:明静法师的报告非常重要。印光大师教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不但是对父母、对老师,父母跟老师是应该要诚敬的,不能不诚敬,对父母不诚敬就是不孝,对老师不诚敬就是不敬,孝跟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发扬光大是对一切众生,《礼记》里头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这是真正的诚敬心,对人、对事、对物不敢不恭敬,为什么?恭敬是性德。我们常常提醒,提醒自己、提醒大家,要用真心待人接物,要用真心工作,要用真心生活。真心表现在外面就是恭敬,表现在事相上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把对父母的孝顺、对老师的恭敬发扬光大,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那就叫普贤行。普贤行跟一般菩萨行不一样,差别是在心量。普贤菩萨起心动念,对象是遍法界虚空界。所以他礼敬诸佛,诸佛里头是讲过去、现在、未来。那谁是未来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对一个人不恭敬,就是对未来佛不恭敬。可以说菩萨行到普贤境界就是圆满,普贤十愿真正的意义在此地,他的境界是遍法界虚空界。

  普贤行是净宗所依的。你看《无量寿经》第二品「德遵普贤」,所以我们晓得极乐世界修行修什么?就是修普贤行,而且就是修的十大愿王。所以弘一大师,这个老人在世他修净土。他根据哪一部经?根据《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别行这一卷,《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卷大师能够背诵,这是他的早晚功课。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要求与行愿品所说的相应,这叫修普贤行。往生到极乐世界,个个在极乐世界统统修的普贤行,了不起,是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看作真的是佛陀,未来佛,怎么敢不恭敬?怎么敢不奉事?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净宗法门的不可思议,净宗法门的无比殊胜。弥陀弟子所以受一切诸佛如来的礼遇,是因为他们统统是修普贤大行的菩萨,不是普通菩萨。所以孝这个字跟敬是我们修学的核心,孝是根,敬是本。中国传统的教学,大乘佛法建立在这个根基上。这个根基不牢固,大乘就很难有成就;这个根本坚固,修学大乘就不难,取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有信心,这个信愿要坚定。决定不要取人天福报,人天福报里面最殊胜的是摩醯首罗天王,四禅天的天王,娑婆世界福报最大的,他还是有寿命,寿命到了的时候还是要堕落,为什么?他上不去了,上面没有了。所以一定要记住,要放下世间人天福报去作佛去,最好到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成佛度众生,得大自在。放下,要从现在就放下,绝对没有名闻利养,要放下七情五欲,把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找回来,这就对了。弥陀弟子自受用是清净平等觉,他受用是三福、六和、六度、十愿,是对他的,要认真努力去做到,要修忍辱波罗蜜,要修持戒、布施波罗蜜。明静法师所提的,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学习。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