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真信切愿与清净心、利他心、十善业的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5-28 18:31     标题: 真信切愿与清净心、利他心、十善业的关系!

莲池大师、藕益祖师、印光祖师分别开示:真信切愿与清净心、利他心、十善业的关系!


莲池大师开示:
【疏】又信即心净。如唯识说。【钞】成唯识论云。信者。谓於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


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


藕益祖师: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方为往生切愿。藕益大师开示原文:《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说: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


印祖开示“若自心不净, 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印光大师开示:自力感召佛力的往生原理是“水清月现”    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以月喻阿弥陀佛接引—切念佛众生之理。他说:“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 复黄涵之居士书三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汝何不知事务,一至于此。光何人斯,何可以与莲池大师并论乎。汝作此说,以为恭维光,不知其为毁谤光也。以后不得如此以凡滥圣的恭维吾。吾见此语,如打如嘲,愧不能支。(一)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菩萨在内凡位,从初信至七信,亦与声闻同。八九十信破尘沙,证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无明,证法身,此分证位之初位。至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等觉、乃分证位之后位、分证位、凡佛所证者、皆证之、但未圆满究竟证耳、)四十一位,乃分证之清现。唯佛方为究竟清现。即一位中,尚有无量无边浅深之不同。譬如外国人到中国,一到中国界上,即可云已到中国。而从兹尚有数千里之途程,可到中国京都。在汝意既云到,即无所谓途程。既未得道,说清现便成错谬。且于仗佛力带业往生之事相违。其咎在汝好充通家,非莲池大师所说有不恰当也。以后认真念佛,少张罗所说。要是如此以凡滥圣的恭维光,即是教天下后世人唾骂光。何苦作此种有损无益之事。
◎初机净业指南序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往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镇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著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


净空法师:真正能往生,也要靠基础,佛念得很好,我真信,真愿,《弟子规》做不到,《感应篇》不能完全相信,这就可能障碍你往生,你在往生最后的时候,会遇到障碍,为什么?你的基础不稳固,你的冤亲债主他看到了,他就有方法来障碍你,让你最后一口气不是阿弥陀佛,是杂念,是妄想,于是,你又去搞轮回了,由此可知,三个根的重要!三个根是做人是根本,佛经上,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标准的,它的标准就是《弟子规》,就是《感应篇》,《十善业》。这三样东西我们真正建立了,做到了,你的根本坚固。临命终时,有善神保佑你,冤亲债主不得其便。他没有机会下手。你平平安安往生极乐世界。


印光祖师:
崔母五六年来,日夕系念。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没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


或曰,每见载籍,毕世修持,定慧力深,宗说兼通,解行相应者,多有生死不了,仍复受生。何崔母以五六年工夫,竟得往生,了生死耶?有何证据,而知其决定往生耶。答曰,子未知了生死有自力佛力之所以也。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仗自力,非见思净尽,无由出离生死。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带业往生。譬如渡海,一由自浮,一由乘舟。到岸虽同,其难易安危,奚啻天渊悬殊也。《观无量寿佛经》示三种净业正因,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十一事,或有一二,加以信愿念佛,悉得往生,况崔母之将及全备者乎。又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令念佛,或至十声,或止数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往生下下品中。况崔母五六年来,日夕系念。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没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46页 崔母孙夫人往生传发隐)


净空法师:你看第一个「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说这里头有没有《弟子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这属于因果报应,落实在《感应篇》;下面一句「修十善业」。我们的提倡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先学《弟子规》,再学《感应篇》,然后学十善业,这个顺序是佛排的,不是我们捏造的。这是什么?这是人间的善男子善女人,他有标准在此地。你就晓得,《弟子规》不能落实,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弟子规》落实了,善男子善女人的基本条件有了,还要向上提升,还要学《感应篇》、还要学十善业,才是佛门里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不能不知道。具足善男子善女人的身分、条件才能学佛,你看才能升级,「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才能受三皈。所以如果没有《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受持三皈叫名字三皈。什么叫名字三皈?有名无实,这要知道。佛陀及祖师开示:哪类念佛人临终能被佛力护念而心不颠倒顺利往生?《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悲华经》〈大施品〉言∶“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 其馀无量无边 阿僧祗诸佛世界 所有众生 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修诸善根 欲生我界者 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 即於我前 得心欢喜 以见我故 离诸障阂 即便舍身来生我界。


佛陀曾开示说:违犯净业三福者,阿弥陀佛等十方诸佛不护念。


佛经云:如是人者一切十方无量诸佛所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毁禁戒者即魔弟子。又持戒者即出世道。破禁戒者即入世道。我都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苈子。何以故。是人远离如来法故。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一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佛经及净宗十一祖省庵祖师、印光祖师开示:往生哪些靠自力哪些靠佛力净土宗

第十一祖省庵祖师开示:


《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



印光祖师:净土既是唯心所造,当云唯心,不当又言净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净土,何得祗是唯心,别无净土之外境乎。唯心净土者,以清净心,念佛求生净土。及至临终,由己之净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净土《三编·复顾宗况居士书》


《称扬诸佛功德经》云: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命欲终时,一心信乐,念不忘舍,阿弥陀佛将诸众僧,住其人前,魔终不能坏斯等正觉之心」佛陀曾开示说:违犯净业三福者,阿弥陀佛等十方诸佛不护念。佛经云:如是人者一切十方无量诸佛所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毁禁戒者即魔弟子。又持戒者即出世道。破禁戒者即入世道。我都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苈子。何以故。是人远离如来法故。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三十一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印光祖师:真信切愿与清净心与净念的关系(1)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祖文钞·复陈薪儒居士书》下品下生:“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光祖师《临终三大要》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藕益祖师: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专精律学者,方能决定往生。


南师在《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中,有如下开示:我再读一次,「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心要深,要厚道,包容,善心,那么深,菩萨成立佛土的时候,更具足一切功德的众生才能往生佛国啊!你们修药师和净土法门的要特别注意了,不要以为光叫几声佛名就可以往生的,你念佛要像父母忆子女那样的念。这只是修的功而已,你还要有「具足功德」的德。《净土经》上告诉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阿鞞跋致,就是八地以上不退转的菩萨,那已经深心具足一切功德,岂有不往生之理,这就是它的秘密。所以凡夫众生,以贪求妄想之念,要想往生佛国,是何其狂妄而愚痴啊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5-30 20:22     标题: 莲池大师、藕益祖师等:恶人念佛往生的困难点在哪里?

广钦老和尚开示:‘带业不能往生,经典中之“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要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如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会因你的愿力而转为人身,再继续念,如此转了几转,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


黄念祖大德开示:(选自黄念祖居士文集)所以莲池大师说:《观经》说的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念念是理一心,所以念念都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要想一想,八十亿劫是多么长的时间,生死重罪是什么样的罪?八十亿劫这么长时间所犯的一切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就消灭了,这是何等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莲池大师称为弥陀化身,指明个中原因,《观经》中所说十念,念念是理一心哪。到了理一心自然破无明,见法身,功德不可思议。


莲池大师开示:〔疏〕故知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如法华三昧中说。


〔钞〕人有疑言。罪既多劫。业重障深。久勤忏摩。渐积功德。庶可消亡。而念佛一声。灭多劫罪。因微果巨。 固所不信。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若事一心。虽能灭罪。为力稍疏。罪将复现。多多之念。止可灭少少之愆。此之至心。正属理一。一心既朗。积妄顿空。喻如千年暗室。岂以一灯。暗不速灭。故一称南我佛。皆己成佛道。不独妙法莲华有之。法华三昧观经云。十方众生。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惟一大乘。无有二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习如是观。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释曰。一称成佛者。归命一心。无不成佛。以离自心一相一门外。更无有法可作归依。毕竟空寂。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乃至六度万行。悉皆成就。如上所说。非理一心而何。又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一闻则不待称念。无量则不止八十亿劫。因弥约因而果弥广。非理一心。安得致此。但患主之不一。何虑罪之不灭。《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


藕益祖师开示:卓左车问:疏指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属理一心。又释佛名经。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云一闻。不待忆念。无量。不但八十亿劫。则何独理一心也。又此经闻经闻名。皆得不退。事邪理邪。


蕅益大师答:观经十念除罪往生。由怖苦心切。善友缘强。一念猛利。过百年悠悠。非必有究理之行。然胜于寻常事持。疏主或借显事功极者。卽不违理乎。若佛名经所言。以彼佛具无量威德愿力。故闻者获如是益。闻不信。亦获无量罪。要非少善根福德众生。所能得闻也。不退亦不一等。随闻证者。有位行念三不退。仅歴耳根者。如食少金刚。究竟不消。为远因终不退也。


藕益祖师《弥陀要解》关于恶人“闻”佛名和“一心不乱”关系的开示: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善恶业报经》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观无量寿佛经》下三品往生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偏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於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生辈想,名第十六观。


印光大师开示:自力感召佛力的往生原理是“水清月现”   

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以月喻阿弥陀佛接引—切念佛众生之理。他说: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 复黄涵之居士书三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汝何不知事务,一至于此。光何人斯,何可以与莲池大师并论乎。汝作此说,以为恭维光,不知其为毁谤光也。以后不得如此以凡滥圣的恭维吾。吾见此语,如打如嘲,愧不能支。(一)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菩萨在内凡位,从初信至七信,亦与声闻同。八九十信破尘沙,证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初住即破无明,证法身,此分证位之初位。至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等觉、乃分证位之后位、分证位、凡佛所证者、皆证之、但未圆满究竟证耳、)四十一位,乃分证之清现。唯佛方为究竟清现。即一位中,尚有无量无边浅深之不同。譬如外国人到中国,一到中国界上,即可云已到中国。而从兹尚有数千里之途程,可到中国京都。在汝意既云到,即无所谓途程。既未得道,说清现便成错谬。且于仗佛力带业往生之事相违。其咎在汝好充通家,非莲池大师所说有不恰当也。以后认真念佛,少张罗所说。要是如此以凡滥圣的恭维光,即是教天下后世人唾骂光。何苦作此种有损无益之事。


◎初机净业指南序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安往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镇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著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6-8 11:37

净土即唯心净土,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极,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工夫不间。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伶俐,亦不生也。莫论散心定心,只勉课程终身不缺,日勤日切,净土华棻,昼夜增荣矣。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何劳说妙谈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印光祖师:什么是自以为是的假信愿?列举两例。

一、印光大师: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著魔。
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无障,因汝以无理为理,而自生障碍,又复尤谁。 (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二、印光大师的棒喝:“订定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
赵茂林先生在《追述学佛因缘并以纪念印公恩师》一文中讲述自己拜见印光大师的场面:“迳往报国寺拜请明道师,叩关看见师父。仰之弥高的风采依然,行礼后,开口先问我,这一两年来信愿坚定吗?念佛的功课订定吗?我吓得张口结舌,嗫嚅地说:‘因为经理大江南饭店、天瞻玻璃厂等事务繁忙,念佛功课还未订,可是信愿已深切的坚定不移了。’恩师正色地说:‘订定念佛功课,信愿才算坚定;不定念佛功课,信愿未够坚定。还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真是未开口三十棒,这一顿棒喝,使我提高了警觉不少。”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6-12 16:11

藕益祖师《净土十要》之《净土或问》开示:
问曰。念念相续之修。岂非余所愿也。奈何定力未成念头无主。或旧学未忘。或邪想乱起。或境缘相触照顾不牢。或情想纷飞遏捺不住。不觉念头东走西走。眨得眼来千里万里去了。又或惹著一毫世事。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摆脱不去。岂特间断而已哉。言之可惭。思之可恸。又当何策以治之。

答曰。呜呼此天下学者之通病也。汝当间断之时。若不痛加鞭策。则专修无间之念永无成就之期。余闻古人有二种痛鞭之策。今复为汝献之。汝当谛而听之。一曰报恩。二曰决志。三曰求验。第一报恩者。既修净土。当念报恩。佛恩国恩固未暇论。只如父母养育之恩。岂非重恩。师长作成之德。岂非重德。尔最初出家。便说要报重恩。后来行脚。又说要报重德。离乡别井二三十年。父母师长艰难困苦。尔总不顾。父母老病。尔又不看。及闻其死。尔也不归。如今或在三涂受罪受苦。望尔救他。望尔他。尔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尔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地狱业也。又且不蚕而衣。不耕而食。僧房卧具受用现成。尔当勤修净业。图报信施之恩。祖师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减克将来。道眼未明。滴水寸丝也。须牵犁拽耙。偿他始得。尔却念念间断。净土不成。净土不成。酬偿有分。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畜生业也。第二决志者。若学专修。志须决定。尔一生参禅。禅既不悟。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弄到如今。念头未死。又要说几句禅。又要说几句教。又要写几个字。又要做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祖师道。毫厘系念。三涂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尔却志无决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间断正念。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羁锁业也。又且守护戒根。志不决定。或因身口念念驰求。教中道。宁以洋铜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饮食。宁以热铁缠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况因诸戒不严。邪心妄动。因此妄动。间断专修。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何止热铁洋铜业也。又且断除憎爱。志不决定。每于虚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属我便生贪爱。名利属他便生憎妒。古人云。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尔却因此爱憎间断净土。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饿鬼火坑业也。第三求验者。既学专修。当求灵验。尔如今发白面皱。死相现前。知道临终更有几日。须在目前便要见佛。只如庐山远法师。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顶。又如怀感法师。称念佛名便得见佛。又如少康法师。唱佛一声众见一佛从口飞出。唱佛十声则有十佛从口飞出。如贯珠焉。此等灵验万万千千。尔若心无间断。见佛不难。间断心生。决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然则一念间断之心便是三涂恶道业也。戒之戒之。如上三策。当自痛鞭。使其念不离佛。佛不离念。感应道交现前见佛。既见乐邦之佛。即见十方诸佛。既见十方诸佛。即见自性天真之佛。既见自性天真之佛。即得大用现前。然后推其悲愿。广化一切众生。此名净土禅。亦名禅净土也。然则永明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岂不验于此哉。勉之勉之。

印光祖师开示:真信切愿与念佛成片的关系
(1)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文钞续编上复郁智朗居士书)

印光祖师:未达一心不乱的临终念佛状态是什么样的:“《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印光祖师开示:《观经》下品下生,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印光祖师: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印光祖师《临终三大要》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 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 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印光祖师:《观无量寿佛经》示三种净业正因,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十一事,或有一二,加以信愿念佛,悉得往生,况崔母之将及全备者乎。又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令念佛,或至十声,或止数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往生下下品中。况崔母五六年来,日夕系念。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没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46页 崔母孙夫人往生传发隐)

(2)【印祖开示】与佛相应之人,临终破坏净念决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巨。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续编·复觉明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

藕益祖师开示:真信切愿散心念佛的是欲最后十念一念是欲界定散心或未到定散心境界,非刹那生灭散心。
佛陀十大弟子之论议第一迦旃延子尊者开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为散心念佛境界
關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係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出無動智。〔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一、七帖見聞卷三末〕

蕅益大师关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念往生的开示: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开示:非生灭心就伏住了烦恼

“问曰。弹指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以相续次第生故。虽多名为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相续得入。”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藕益祖师《阿弥陀佛要解》开示: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妙宗钞》开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续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具体内容见下:
据下 经说。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顷称彼佛名。心虽相续终不可类见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众恶。临终苦逼得遇善友为说妙法。虽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狱故。苦切称名具足十念。既绝后恶即乘此念。托彼莲中名下下品。今论始行乐习三昧亲善知识。闻法了心。本具净土依正诸法。标心具修十六 观法。故先观日令心坚住。望后诸观此当末品。彼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复兼临终勇决之力。故得预於第九品也。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6-12 16:12

藕益祖师关于散心、定心的开示: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藕益祖师对《妙宗钞》的评价见下: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净空法师:未到定或欲界定是念佛往生所需之最低功夫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藕益祖师《净土十要》之《念佛三昧宝王论》开示:念佛往生为何最后一念必须落在佛号上面?
一念十念往生何者为正
如佛所说,谤佛毁经,打僧骂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恶业成,堕无间狱,犹如箭射。今之念佛生于净土,亦一念善业成,即登极乐,犹如屈臂。

前一念五阴灭,后一念五阴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尚不须两念,岂要至十念哉。打僧骂尊,虽非正逆,是五逆之类也。又一念者。如经云,
爱酪沙弥,生一念爱心,后生酪中作虫。


又大萨婆长者妻,坐对明镜,自爱其身。海风破船,生故尸中作虫。


嬉戏往来,不离其所,斯皆一念,非十念也。又大无量寿经,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观经十念,良有以也,盖为遘疾□羸,力微心劣,故须十称弥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犹栽植丝发,其茂百围也


彻悟禅师开示:“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藕益大师在《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中说:“《观经》云:逆恶之人,临终十念皆得往生。夫临终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顺境缘,便不复有正念,何况临终?且临终苦现,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于明师友真实格言信受奉行,当临终时,安保善友现前?设现前开示,神识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决不可得之数也。”(《灵峰宗论》卷六之一)

印光祖师:初学念佛人不当求一心,老修念佛人当重视一心


印光大师:既然往生不必一心不乱,那可以一任随便吗?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著魔。


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无障,因汝以无理为理,而自生障碍,又复尤谁。 (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印光祖师: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


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玉峰法师偏执过甚。四大要诀,实为谬误。许多人皆以为要妙,亦系心粗所致。夫“不观想,不贪静境,不求一心,不参是谁,直下念去”,实为要务。但不可谓彼皆是邪耳。彼以求一心为邪,彼毕生用晨朝十念工夫,十念法中,有藉气束心,令心归一之说。彼自行之而自斥之,诚为一大憾事。以故光绝不一提彼者,恐人受彼偏执之病也。(文钞三编卷三·复郑慧洪居士书五)



净空法师、诺那活佛、印光祖师:念佛人为何不可有往生之疑或往生疑障?


净空法师答疑:
问题六:有些念佛人感觉到自己的行持发心并不如陈居士,她都不能往生,我们不是更没希望了吗?


净空法师答:这么想错了。你如果这样想,我告诉你,你肯定不能往生,往生在信心。而且人到运衰的时候,过去世的冤亲债主都来找你,这一关你能不能通过,你要不能通过,那是严重的障碍。

诺那活佛开示:


问:修显教净土者,命终时能否往生,以愿去不愿去为断之理,已蒙上师开亦,请问命终时,应如何发愿,方可决定往生?
答:修显教净土者,临命终时,对于一切事务,不管他亦不理他,亦不问自身四大分离痛苦不痛苦(平时念佛精进者命终时不痛苦),万缘放下,一丝不挂,将心团结为一,不使散乱,一心观想弥陀,求佛接引,如平时失足落海,求人援救,又如头发着火,扑救头燃之心一样;更要有坚固往生之自信力,我自信一定能往生,一定能蒙佛接引,果能如此发愿,无论何人一定往生。如稍存个恐怕自己功德不大,不能蒙佛接引之犹豫心、怀疑心,则一念之差,心力散乱,不能往生矣!学佛恰如打仗之理相同,决心不坚确者,往往功败垂成,决心坚确不顾成败者,终获最后胜利。命终之顷,正如打仗者,判分胜负最后五分钟之有决心与无决心耳!(关于往生疑虑,再请参考下段祖师开示。)

文殊菩萨化身麦彭仁波切开示:佛经中说"除造五无间罪及舍法罪外,皆可往生,仅闻佛号者,虽有怀疑亦可往生,仅以发清净心也可往生。”

印祖对不能往生之疑的开示:
复朱德大居士书(民国二十一年)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著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


复何希净居士书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
复倪慧表居士书
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则不能往生矣。

夏莲居居士:老实念(对治懈怠与往生疑障两种错误心行)
老实念
但只老实念,不必问如何。
莫管同与异,休论自与他。
只贵愿力强,那怕妄念多。
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境缘无好丑,佛号一扫过。
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

《净土圣贤录》开示: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
在净土圣贤录上记载了袁宏道往生后以方便神力,将其弟袁中道摄到极乐世界对他进行开示如下:
袁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