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证严法师:贫中之富与富中之富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5-25 15:54     标题: 证严法师:贫中之富与富中之富

心若无贪念,并透彻人生没有所有权的真理,

  则时时轻安自在,而不会计较人我是非、利害得失。

  所有权与使用权

  世上最富有的人,就是能付出的人。我们不要怕被人占便宜,因为你“有”,才能让人家占便宜,所以应该要自我祝福。

  多年前,一位委员哭哭啼啼地告诉我:“师父,我被人家倒了好多会钱。”我问她:“妳被倒了多少钱?”她说:“八十几万元,而且,还有好几个会也很不妥当。”我对她说:“恭喜你!”

  她说:“师父,我烦都烦死了,您还恭喜我。”我说:“你没被倒会,我还不知道你这么有钱。因为你“有”,人家才会倒你的会;当作本来“没有”不就好了。”

  她说:“我明明就“有”,如何当作本来就“没有”呢?”我说:“这样吧!你把被人家倒的钱,就当作是发心捐出来筹建医院好了。”她说:“真的?那师父您别忘了我是发心的人喔!”

  其实,人生如过客,到底谁有真正的“所有权”?吃亏不必难过,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占人便宜而造下恶因;要能懂得付出、帮助别人,才能培植福乐之因。

  心如果没有贪念,就能时时轻松自在、远离颠倒梦想,这就是轻安;心能轻安,就不会计较人我是非、利害得失。我们要好好地善用生命良能,不要空过时日、浪费生命。

  有些人对慈济援助国外一事,颇不谅解:他们说:“台湾都救济不完了,还救到国外去!”其实,慈济在台湾一直都很尽心尽力地救助;更希望把握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只要是能做得到的,就尽量去做。

  生命是平等的,我们不必分是台湾人、大陆人或是印度尼人……。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若能善加发挥生命的使用权,就能拥有一个快乐、自在的人生。

  发明家的际遇

  在这世间,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自然观念上也会有所差异。人生无法事事都很完美,但是若能懂得善解、包容、感恩与知足,就能事事圆满、日日欢喜。

  多年前,有一位发明家跟我说:“师父,我发明了许多东西,但是都卖不出去、老是亏本;后来,我就将产品专利卖给别人,说也奇怪,当对方重新推出后,竟然大受欢迎,还赚了不少钱,这是什么道理?”

  我说:“这是因为你的福报不够。”他就问:“为何差别那么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我告诉他:“因为对方在过去生中有造福,结了很多福缘。所以,只要一提起此产品是某某人推出的,大家都很有信心,自然产品即会销售得很好;而你在过去生中没有结下福缘,尽管你的产品再好,但是无论如何推销,也一样卖不出去。”

  他就问:“那我这辈子是不是注定只是发明,而让别人赚钱?”我说:“你可以转换一个观念——因为你的发明,让人们的生活事事方便,这也是造福人群,也是结福缘!若能如此想,你的心里会感到欢喜自在。”

  他想了想,说:“这么想,我的心就会比较舒坦些;不然的话,真的会被气死!因为我投入许多精神、时间发明出来的东西,却是别人在赚钱,心里实在很难平衡。”

  其实,人生能平安就是福,人比人,气死人。我们要以宽广的心去包容别人,凡事要善解、感恩、知足,日子自然就会过得欢喜自在。

  回收时间资源

  许多人都知道“资源回收”——物资不能浪费,可以回收再应用;但却很少人想到“时间”也要回收、好好利用。也许有人会问,时间转眼即逝,要如何“回收时间”呢?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时间做“双重”利用。

  现代人大多只忙于事业,但是,人不是赚钱的工具,也应该投入人群,做利益社会的工作。有人说:“我已经够忙了,哪有时间去关心别人的事?”其实这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好好利用时间,不知人生真正的使命与意义为何。

  不会利用时间,不爱惜生命的人,整日游手好闲,懵懵懂懂地过日子,这种生活并没有真正的快乐,因为他的人生方向早已偏差!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则能稳固事业或职业基础,同时也能从事终生的“志业”,做志愿服务的工作。

  有一位善于利用时间的王居士,他在慈济团体具有三重身分——慈济委员、慈诚队员,也是荣誉董事。可能有人会以为,身为慈济的荣誉董事一定很富有,其实,他平时只是摆路边摊,卖“米苔目”为生。

  不过,他已经捐赠数笔巨款,此外他本身也非常乐于做资源回收的工作。有人告诉他:“你赚钱这么辛苦,多少也要在银行存一些。”他回答:“我觉得把钱捐给慈济更有意义,所以就赶快存到“慈济功德库”里。”这种亲手布施的欢喜,每一分都是自己能够真正得到的。

  他们只是小康家庭,每天在市场边卖米苔目,却在两年内捐了许多善款,这要卖多少碗才能赚那么多钱?可见他真的做到点滴都回收。

  有一次大家请他分享心得,他说:“我家师姊(太太)也是慈济委员,我们夫妻俩同心、同志又同道,白天卖米苔目,傍晚收摊后就和慈诚队、委员们一起到街头巷尾做资源回收,我们做得很欢喜、很感恩!”

  “做资源回收时,若看到一些很好的衣服,我师姊就说:“把这些衣服拿回去洗一洗、烫一烫,我们就可以穿得很漂亮。”我已经好几年没买新鞋子给我的三个小孩,因为我们捡到适用的鞋子就带回家,整理之后,他们也穿得很高兴。”

  我的孩子都很乖,都说“要把钱存起来盖医院,救济苦难的小朋友”。虽然他们才十几岁,但是,过年时既不向我要新鞋子穿,也不会要新衣服。我们全家一起做慈济,做得很高兴!”

  他又说:“我们的食物,有时也是回收来的。比如:早上做资源回收,正好豆浆店已做完早点的生意,有剩余的豆浆,熟识的老板就问我:“师兄,我还有一些豆浆和饭团,你要不要?”我就顺便回收了,全家都能吃得很饱,不用再煮饭。既然吃的、穿的都可以节省,不用花多少生活费,所以赚的钱都存在“慈济功德库”里。”

  除了物质的资源回收,他连“时间”也做资源回收、充分运用。慈济的许多活动,他们夫妻俩都完全投入,人生既踏实又有意义。

  我听了他的心得,觉得很欣慰,感动得流下泪来。虽然他们生活辛苦、俭朴,却和乐融融,因为全家有共同的心——爱心、慈悲心,努力于利益大众的志业;他们生活得很健康、心灵也很富有,这就是真正福乐的人生!

  贫中之富

  前些日子,新竹有慈济列车到静思精舍参访。其中有位洪先生是慈济的关怀户,他有一只手从小就被炸弹炸断,另一只手只剩三根指头,再加上眼睛看不见,平日又是孤单一人,所以我们长期帮助他。

  洪先生很有志气,也很坚强、乐观。虽然他眼睛看不见,但他利用屋前屋后的空地,种了药草和甘蔗,增加些许收入。若有人嫁娶需要用到甘蔗时,就会向他买,他就把卖得的钱一一地积存起来,再去布施。

  他说:“我常常听“慈济世界”的广播节目,师父说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很感动,其中最让我最感动的一句话,是“甘愿做、欢喜受”。”虽然他在黑暗中摸索,而且只能用三根手指头工作,比平常人更加艰辛,但他却每天都很欢喜,将“甘愿做、欢喜受”实践于生活中,确实难能可贵。

  他平时省吃俭用,每个月都会乐捐善款,如果行有余力,也会做更多的布施,给更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每年他都会捐一张病床的基金给慈济。

  那天,委员圆满了他的心愿,带他来“见”师父。虽然他眼睛看不见,但他是“用耳朵”来“看”,也就是“用心”听声音来体会。那天我牵着他的手,有人就问他:“师父牵着你的手,你知道吗?”我也说:“你来看我,是不是觉得很欢喜?”他说:“我好高兴哦!可以来到这里真的很开心,我要感恩师父,感恩这么多慈济人照顾我。”我就说:“你也是慈济人呀!慈济人照顾慈济人,这是一分法亲情谊。”他说:“是呀!所以我很感恩。”

  当时的情景真的是很感人!人与人之间的长情大爱,就是这么地亲切、温馨;我们生活在知足、感恩的世界中,又能互相关怀,应该好好珍惜,若人人都有这分大爱,就能过得安然自在。

  然而目前社会上有些人虽然物质富有,却生活在不安之中。其实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名车、豪宅,而是来自丰富的爱心;唯有尽心尽力,尽本分去为人群、社会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共创安乐的社会

  世间万物都是四大假合,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以植物而言,一粒种子入土之后,它会随着四季的交替而不断地变化。

  所以,人生的生老病死、穷通贫富是极为自然的循环,就像每天的日出、日落一般;若能深明其中的道理,还有什么好争的呢?常常与人争斗、计较,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死了之后,什么都带不走,还有什么好计较的?

  记得中美断交时,曾造成台湾一波波的“移民潮”。当时我的一位朋友,从美国纽约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上说,台湾有很多人移民国外,其中也包括很多法师,问我是不是也该早点到国外;如果我要出国,在美国的一切他会安排妥当。

  我收到这封信时,很感恩他在法亲道义上如此地关心我,不过,我回信告诉他:“虽然目前台湾有许多人移民出去,但是我觉得台湾很好;而且,我很多弟子都在台湾,国内又有这么多慈济人帮我推动慈济志业,我不能一走了之。况且,各人的“业”都是与生俱来的,不论到哪里都脱离不了,我在这里成长,就该留在这里。”

  这一、两年来,却有很多人告诉我:想回台湾定居。他们说当时怕留在台湾不安定,所以匆促地将房子、事业处理完后就到国外:但是出去之后,才发现要安定下来并非易事。

  他们看到这些年来,台湾的经济突飞猛进,一切景观都不同了,到处高楼大厦林立,地价飙涨……,有人就说:“师父!您知道吗?现在某栋大楼的那块土地,原本是我的啊!”我说:“现在呢?”他说:“早就卖掉了,回来后看了真伤心!我在美国已无法生存下去,回到台湾也是一无所有。”类似这种情况的人,我已经遇到好几位。

  所以,“富贵由天”,与其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不如定下心来好好与社会人群携手同行,安乐稳定的社会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啊!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5-25 15:55

贪小失大

  贪,为万恶之源。世人为了贪求财富、名声、美色……,往往蒙蔽了良知与智慧,造下种种恶因,最终不免承受苦果。

  有个位在海边的村庄,村民们平时务农,有时也到海里捕鱼。有一天,一位渔夫带着儿子到一处与海相通的太湖钓鱼。他觉得湖与海相通,应该会有很多鱼。

  渔夫把钓钩扔进湖里不久,就勾住一个很重的东西,怎么拉都拉不动。他很高兴,心想:可能钓到一条大鱼了!不过,转念又想到:如果把这条大鱼钓起来,万一被人看到,大家都会跑来这里钓鱼。这样一来,湖里的鱼很快就会被人钓光了。

  于是,渔夫告诉儿子:“你赶快回去告诉妈妈,说爸爸钓到一条大鱼。为了不让别人发现,叫她想办法和村里的人吵架,吸引大家过去看,这样就不会有人发现我钓到大鱼了。”

  儿子回去告诉妈妈后,妈妈心想:只是和人吵架,无法吸引大家的注意;于是,她就拿树叶当耳环,用墨汁把眼睛周围擦得黑黑的,然后在村里走来走去。

  有位朋友看到她,惊讶地说:“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是不是发疯了?”她就故意大吼大叫地说:“我才没有发疯!你竟然侮辱我,我要叫村长罚你钱!”村民们看到他们拉拉扯扯,吵得很厉害,就跟着到村长家,看看村长如何判决。

  村长听了他们的叙述,评论道:“你的样子的确很奇怪!不论谁看到,都会问你是不是疯了?而且你又大吵大闹,扰乱村民的生活,所以该受罚的人是你!”

  另一方面,渔夫在儿子跑回去之后,用力要把大鱼拉上来,可是一直拉不动。他怕再用力,会把钓线拉断,便干脆脱光衣服跳进湖里抓鱼。当他潜入湖里搜寻时,才发现原来钓钩是被湖底的树枝勾住,根本没有钓到大鱼!

  他很懊恼,伸手想拨开树枝时,不料被反弹回来的钓钩刺伤了眼睛。他强忍剧痛爬上岸后,身体感到又湿又冷!而且放在岸边的衣服不知何时被人偷走了,渔夫只好裸身跑回村落求救。

  这真是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习以慈悲、布施对治贪念:若能不执着名利、培植福缘,心灵就能了无牵挂、福报绵延。

  人到哪里,“业”也会跟到哪里:因此,我们要欢喜地接受一切的境界。佛陀说:“众生共业。”我们若住在好人多的地方,自然能逢凶化吉、减少灾厄;倘若处在一个充满恶念的地方,天灾人祸将会绵延不绝。所以,我们要好好发挥生命的使用权,为社会人群付出良能和爱心,若能如此,台湾便是安全的宝岛净土。

  金鹅的启示

  我们要守住一念心,这念心最麻烦的莫过于“贪欲”。做人本来就要安分守己,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但是贪念一起,行动就由不得自己了。所以,平时一定要好好约束、照顾好自己的心。

  佛经上有则故事——有户清寒人家,由于男主人已经病逝,母亲带着三个女儿到有钱人家当奴婢,母女生活过得非常困苦。

  有一天,一只全身都是金色羽毛的鹅,突然飞到这母女四人的面前,并对那三个女孩说:“我前生是你们的父亲,我知道你们的母亲要养育你们很辛苦,生活过得很困苦。现在你们可以从我身上拔几根金羽毛去卖,改善生活;每隔一段时间,我会自动来找你们,让你们再拔几根金羽毛去卖,这样你们的生活就能很安定了。”

  她们听了金鹅说的话,深感惊讶,心里也十分高兴!于是,母女四人便动手拔了几根金色羽毛,然后拿到市集上卖,得了不少钱。从此,这只金鹅三、五天就会飞来一次,因而大大地改善了她们母女的生活。

  经过一段时日之后,母亲对三个女儿说:“人心都靠不住了,何况是禽类的心呢?虽然这只金鹅每隔三、五天就会来一次,但是不知道牠什么时候会停止?哪一天牠如果突然不来了,我们的生活就会有问题。因此,等牠下次飞来时,我们把牠全身的金毛都拔光卖掉,多储存些钱,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定。”

  隔天金鹅飞来时,母女四人果真把牠的羽毛拔得精光,金鹅没有了羽毛无法飞走,女孩的母亲便把牠关进一只笼子里饲养。不久后,这只鹅的毛又长了出来,但不是金色的羽毛,而是一般白色的鹅毛,因此也无人问津了。

  其实,物资只不过是帮助我们维生而已,只要够用就好,不要有非分的贪念,否则往往会贪小失大,那就后悔莫及了。

  白毯与骆驼皮

  我们在分分秒秒间,要把心照顾好;一切的行动要谨慎、守规矩,如此,生活才能平安。例如:“骑机车要戴安全帽”的交通规则,不用等政府强制执行,自己平时就应该要遵守,以保障自身的安全。

  大家想想:路上的车辆那么多,骑机车若没戴安全帽,万一出了事,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佛陀曾以一则譬喻来教诫弟子——有一群生意人,经常到远地采购物品回到国内贩卖,由于途中必须经过沙漠,因此商队出去,一定要结伴而行比较安全。

  有两位商人在外地采购好所需的东西后,便将物品放在骆驼的背上,走了一段路后,有只骆驼突然倒地暴毙了。他们心想:距离家乡的路程还很遥远,怎么办呢?于是他们商量:“如果要从死去的骆驼身上取回代价,只有把牠的皮剥下来拿去卖,这样损失会比较少。”因此,他们决定将骆驼的皮剥下来。

  两位商人就跟随行的工人说:“我们要坐车先走,你将骆驼皮剥下来后,要好好保护它,记得不能淋到雨或沾到水哦!”因为沙漠的天气变化莫测,所以两位商人才会如此交代。

  商人离开后不久,天空忽然下起雨来。工人想起主人的话:骆驼皮不能淋到雨,就赶紧用十分值钱的白毯盖住骆驼皮。结果白毯被淋湿、弄脏了,连骆驼皮也一样弄湿了。

  佛陀讲完譬喻,向弟子们说:“这是不是很愚蠢的行为?白毯就像我们的戒行,修行要守好戒律,就如那个工人必须顾好那块价值连城的白毯一样:而那件骆驼皮,是比喻人的贪得无厌。骆驼载着东西到沙漠突然死了,主人还要剥牠的皮,就为了贪那张皮,竟牺牲了珍贵的白毯。”

  人生的抉择,都在于一时的心念,我们要把心念照顾好,不要像飙车一样,事事随着潮流狂讽,逞一时之快。若能如此,人生道上就会很平安。

  献给阎罗王的钱币

  有一位暴戾无道的国王,为了使皇宫更富丽堂皇、国库有更多收入,就处处压榨人民、课重税,因此人民的生活都苦不堪言。

  数十年后,国王渐渐衰老,身体也一年不如一年。有一天他在病榻上,想着自己这一生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是否有好的政绩?

  经过仔细反省,国王不禁生起惶恐之心——我这一生并没有为人民好好施政,死后一定会堕入可怕的地狱,这该怎么办呢?我看还是多带一些宝物献给阎罗王,请他善待我。于是,他下令全国人民献出金银财宝,不得私自留存。

  当时,有位少年认为国王如此贪得无厌,一点也不为人民的福祉着想,决定挺身而出劝谏国王,让他从迷信中觉悟。这位少年对母亲说:“记得当年父亲将过世时,口中衔着钱币,说是要献给阎罗王。我们现在去开棺,看看是否还在?如果还在,就将它取出来献给国王吧!”母亲想想,皇命不可违,况且钱对亡者也没有用处,于是答应了儿子的提议。

  少年开棺后,发现父亲的身体已化成一堆白骨,但钱币还在棺中,便将钱取出来,亲自送到国王的面前。国王觉得这枚钱币看起来好像被埋过后再拿出来,怀疑少年家中还埋藏了许多财宝,就问他:“你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老实说出来!”

  少年说:“那枚钱币,是从我父亲的棺木中拿出来的。当年我们让过世的父亲衔着钱,想让他带去献给阎罗王。”国王听了,问:“难道阎罗王没收到你父亲的钱币?”

  少年回答:“人一旦过世,什么金银财宝、官禄爵位都带不走,这就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国王听了,心中感到很惭愧,急忙问少年:“我以前并没有好的政绩,这趟人生即将到了尽头,我该怎么办?”

  少年说:“陛下,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懊恼,现在行善还来得及。如果您能多为国内贫穷苦难的人着想,那么您的业就会清净,善的种子也会发芽。”国王听了少年的话,觉得颇有道理,随即打开国库,将钱财布施、救济贫困的人。

  与人相处也是一样,要结好缘,就要先付出爱、为人群谋福利,这就是在“耕福田”。但愿每个人都能好好地把握“与人结好缘”的时刻!

  守财奴的领悟

  佛世时,有位富翁十分爱钱,对身边的人都怀有疑心,比如:怕太太藏私房钱、怕儿子在外交了坏朋友,钱财会被骗走等等。因此,他对钱财管制得很严。

  后来,他的妻儿、亲戚都因受不了而一一离去,甚至连佣人也走了,庞大的家园就只剩下他一个人,日子过得非常不快乐。不久,他就病倒了。

  佛陀知道后,便去探访这位悭贪的富翁,为他开导人生的道理。佛陀慈爱的言行,让这位病苦、无助的老人非常感动——因为已经很久没有人如此亲切、慈祥地和他说话了。

  他恭敬地说:“佛陀,我全身都是病,恐怕不久将会离开人世。”佛陀说:“你的身体没有病,但心病却不是世上的医药可以医治的。”富翁问:“佛陀,我到底得了什么病呢?”佛陀说:“你要医好这种病,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把你内心深处的爱发掘出来。”富翁听了,心头一颤!

  佛陀离开之后,他静静地思索,终于领悟到:当我生病时,我最爱的东西能为我做什么呢?我的妻儿和亲戚,都是因为我没有给他们爱才会离我远去。这样的人生,多苦啊!

  他赶紧派人把他的妻儿找回来,并对儿子说:“我终于想通了,一个只会守着钱财而不会运用的人,是天底下的大傻瓜。现在我给你三千贯钱,如果你能善用它,我就把所有的产业交给你。”

  他的儿子向来用钱都很不自由,现在忽然拿到这么多钱,一时也不知该怎么用。后来他想到:缺少物质的人生是如此痛苦,我要把这笔钱拿去最贫穷的地方,帮助孤苦无依的贫苦人家。

  于是,富翁的儿子为孤苦无依的老人们找了一个安居的处所,让他们得以赡养终老;有病的人给他们医药;没衣服穿的人就给他们衣服。他将那笔钱,全部布施给最贫穷的人家。

  钱用完后,他回家向父亲报告一切。富翁听了,满心欢喜地说:“从前一有钱进来,我只是把数目点一点,高兴钱又增加了;从来不知道将钱好好地运用之后,会是这么令人快乐的事,“慈爱”是如此地美好,它已经治好我全身的病。”果然,他的病不久就不药而愈。

  世间人因为欠缺“爱”,生活才会过得不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付出一分爱,人生自然充满喜悦与幸福。

  守财狗

  静坐是为了训练自己精神集中、洗涤习气,每天若固定以一小段的时间来训练,慢慢累积就能养成很好的思考习惯,调伏向外奔驰的心念。

  佛陀最关心众生的心念,所以应机施教、化导众生;在佛经里面,佛陀也常提起众生前世今生的事例,作为教导我们的教材。

  有一次,佛陀从杜提长者的门口经过,探头一看,这位长者不在家,但见长者家富丽堂皇,所用的东西都很高级,还在大厅旁放着一张可以半靠半躺的椅子。

  长者家中养了一条狗,他非常宠爱这条狗。平时大厅的躺椅一般人不可以坐,但是,这只狗三餐都会爬上这张椅子吃饭,他们甚至用漂亮的碗装着很好的食物喂牠。

  佛陀经过时,刚好狗在吃饭,这只狗看到佛陀走近了,就从椅子上跳下来,凶狠地一直吠,使得佛陀没有办法靠近。于是,佛陀对着狗说:“你的贪、瞋、痴念还不去除,过去生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这分习气真难断啊!”然后就转头离去。

  狗听了这些话,就闷闷不乐地趴在地上。没多久,杜提长者回来了,这只狗不像平日般欢喜地前后缠绕着主人,仍然趴在地上不动。连主人叫牠,牠也不理,看起来很不高兴的样子。

  于是主人就问佣人,是谁得罪了牠?为什么牠不高兴?佣人就向主人报告,刚才佛陀来过,这只狗从椅子上跳下来大声吠叫,佛陀讲了几句话,牠就安静下来,连饭都没有再吃。

  长者爱狗心切,马上去找佛陀询问:“您从我家经过,为什么骂我的狗,让牠闷闷不乐呢?”

  佛陀回答:“我只是提醒牠,并没有骂牠。这只狗过去生是你的父亲,所以你开心牠,牠喜欢你,这是很正常的事。”杜提长者听了,心中难免生疑,于是再问道:“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牠前生是我的父亲?”

  佛陀说:“在你小时候,你父亲怕财产失落,所以埋藏一些金子和财物;因为他执着的念头很重,死了以后,还不放心这些金银财宝,所以回来投胎到你养的母狗胎内,一出生牠就特别爱你,也没有离开前生所坐的地方。你若不相信,可回去问牠,过去所藏的财物在哪里?”

  长者回到家,他摸摸这只狗,蹲下来对牠说:“你前生若真的是我父亲,就带我去你埋藏财物的地方。”

  结果,这只狗就在大椅子底下不停地嗅,并且用爪子一直扒。长者看到这只狗的举动,半信半疑,于是叫工人移开椅子下的地砖,然后慢慢地挖掘,果真掘了一尺深就发现许多装着金银财物的瓮,还有珠宝箱!

  长者看到这些东西时,不禁泪流满面地说:“心念的执着实在很可怕!父亲为了守这些财物,竟然在往生后,还投胎成为一只守财狗!真是可怜、可悲、又可怕!”

  这个小故事是要警惕世人——人若不好好地控制心念,一旦执着心深植了,这分习气不只会在今生养成,还会带到来生。执着、爱染就像一条绳索;贪念,就像一条锁链,即使将来舍了这个身体,还是会被这条链子锁在烦恼的业障里。所以,学佛要自我训练,洗除染着的习气,锻炼出自我超越的定心。

  学佛、念佛是为了学佛陀的自在解脱,学佛陀的爱心、舍念……,把不好的习气洗掉,把好的观念、行为建立起来,才能拥有一片清净无染的心地。

  巧思妙答

  平时待人接物一定要用心,不能有自大、食古不化的心态;如果面对当下的一切境界都能用心,就能拥有成功的人生。

  有位家财万贯的富翁,很担心在自己往生之后,三个儿子无法妥善运用这些钱财。后来他想到一个办法,就把三个儿子都叫过来,告诉他们:“我想把家产交给你们当中最有智慧的人,所以要做一项测验——我给你们每人一笔相同数目的钱,看你们如何运用这些钱,让仓库能装满东西。”

  于是,三个儿子带着父亲给他们的钱离开家门,各自寻找能装满仓库的东西。大儿子看到路旁有一棵大树,心想:这棵大树如果砍成一段段的,一定可以装满仓库,大儿子就用那笔钱买下大树,雇请工人砍伐后运回家。

  二儿子看到稻田旁堆积了许多稻草,认为那些稻车一定能装满仓库,于是,他就用那笔钱将稻草全买了回家。

  小儿子则用心思考:如何花最少的钱来达成目的?结果,他只花了几块钱买了一根蜡烛回去。他请父亲进入仓库后,随即点燃那根蜡烛,霎时,烛光照亮了整间仓库!父亲看了非常高兴,便将所有的家产都交给了他。

  另外,还有一则小故事——有位餐厅老板,想从公司的三位副理中,选出一位来担任总经理。为了测验他们的反应能力,他请三人回答一道题目“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

  第一位说是先有鸡,第二位说是先有鸡蛋,第三位则说:“看客人而定。若客人先点鸡,就是先有鸡;若客人先点鸡蛋,就先有鸡蛋。”结果可想而知,当然是反应机灵的第三位副理被升任为总经理。

  由上述二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事不要有我执或故步自封的心态,也不要认为自己所想的都没错;最重要的是,要能临机应变,当下的环境如何,就要马上发挥我们的智慧,而智慧要靠平常养成,也就是分秒都不离多用心。

  乐善好施的长者

  从前有位长者不但家财万贯,而且心地很善良;他觉得与其只有自己享受庞大财产,不如帮助大家,使人人都衣食无缺,因为大开善门,对于遭逢苦难病痛的人,无不付出爱心去救济。

  那些被救助的人都对长者既感恩又赞叹,后来长者的名声传开来,不只全国人民敬爱他,连邻国也赞叹他的爱心。

  有位天人得知长者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心想:以前我在世间也是乐善好施,所以才能感如天福,命终后往生天堂,但是,这位长者所做的好事胜过我,将来他的福报是不是会超过我?

  天人心生嫉妒,打算让长者退失道心。于是,就幻化成一位凡人,来到长者面前说:“你将宝贵的财产布施出去,不会心疼吗?辛苦赚来的钱应该留给子孙,你却不断地布施,有朝一日会把财产花光。”

  长者面露笑容回答:“天地万物滋养众生,我的财产若只给一家人享用太可惜了,不如让天下人一起来享用。”

  天人佯称:“据我所知,如果勤于布施,将来会堕入地狱!”长者觉得很奇怪——为非作歹才会感召地狱的苦报,布施行善的人,怎么会堕入地狱?天人见长者不信,便幻化出地狱的景象,告诉他:“你看!这些在地狱中受苦的人,以前都是在世间布施的人,你如果不相信,可以去问他们。”

  长者向前问其中一位说:“你为什么会堕入地狱?”这人为了迎合天人,便回答:“如他所说,我以前常常布施财物帮助别人,因此死后堕入地狱。”长者又问:“接受你帮助的那些人呢?”“他们都往生天堂了。”

  长者欢喜地说:“让人人幸福是我的心愿,既然受帮助的人都能往生天堂,只有我一个人堕入地狱,实在不算什么,我还是很高兴!”

  此时长者的神态诚挚而感人,天人受到很大的震撼,内心既感动又惭愧,地狱的景象也消失了。

  他恢复天人的身形,对长者说:“之前我告诉你的话,都是我一时起了嫉妒心,想要动摇你布施救济的心念而颠倒因果的谎言。事实上,行善能得天福,而你这分“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心怀,修得的境界更胜过天福,是无限清净光明的菩萨境界!”

  菩萨道遥远漫长,走在这条路上,有时受人感恩、尊重,有时难免受到嫉妒、毁谤,这一切都必须以清净的智慧与坚强的毅力去面对,否则心随境转,极易退失道心。

  恒常保持初发的善念——单纯与虔诚的心,不受人事是非污染,是修行最重要的事。希望大家时时守住清净的本性,受人赞叹时,不骄傲自大;受人毁谤时,也不退转道心,这才是真修行。

  富者之仁

  有位勤政爱民的国王,有一天出宫巡视人民的生活。一到城中,他放眼望去尽是漂亮的楼房和热闹的市集,心想:我的国家真的很富有,百姓也都过得很好。

  但是,再往城外、愈接近乡下时,所看到的景象差别就愈大。城外尽是老旧、颓圮的寮舍,甚至有人住在树下或窝在别人家的墙边,过着乞食的生活。

  国王就问大臣:“为何这么多人无家可归?这么贫穷?”大臣答道:“国王,富者自富,贫者自贫,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国王听了之后,每天很用心地思考这个问题。

  有一天,他召见国内的富翁,想劝他们将部分财产捐出来救济贫困。很多富翁得知消息后,认为这会让他们有所损失,也没有人愿意自动奉献,唯有一位长者,十分安然自在地来到国王面前说:“国王,我的财产不少,有形的财产十亿,无形的财产有三千亿。”国王听了,大感惊讶。

  长者继续说:“有形的财产是取于贸易、人民和国家。而无形的财产中,第一千亿是我心中有佛陀的庄严形象;第二千亿是我口中有佛陀的教法;第三千亿是我将有形的财产布施给贫困苦难的人后,心中所得到的欢喜,自在和安心就是我的无形财产;今天我很高兴捐出一部分的财产,免得放在身边造成烦恼。”

  国王问:“为什么财产放在身边会有烦恼呢?”长者说:“有形的财产是“五家共有”的——盗贼、贪官污吏、不肖子孙,还有水、火等等灾害,都会耗损财产。如果无法了悟“世间财”的变异无常而汲汲营求,就会烦恼丛生。所以,我很高兴国王要将我的部分钱财归入国库,拿去救济贫民。”

  这时国王领悟到: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物质还实在,于是决定不强制征收富翁的财产。他认为强制富翁捐出财产,会让他们惶恐、不悦;唯有启发富翁的爱心,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付出、帮助贫困的人,同时辅导贫困者自立自强,这才是最好的“教化”。

  人生的苦乐,的确只在一念之间。贫困的人若能淡泊知足,自然能安贫乐道;而富有的人若心中有大爱,便是富中之富的幸福人生。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