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4 14:06     标题: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 净公老和尚主讲(仅供修学参考)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诸位同修!《楞严经》我们先后大概总讲了有十遍以上,同修们对于这部经都非常地欢喜,《楞严经》不算太长,这一次的《楞严经》从头讲起。那么今天我们头一天开讲,我们开宗明义,先要把经题给诸位介绍出来。

本经的题目很长,一共有二十个字。经题长,包含的意思就相当地丰富,《楞严经》至始至终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你像《法华经》在分量上与《楞严经》是差不多的,字数是差不多的,六、七万字。但是,《法华经》里面有二十八品,而《楞严经》没有品,自“如是我闻”到后面“信受奉行”一气呵成,是一篇大文章啊。而这一篇大文章,完全是依照这个题目来作的,题目就是这个经题,二十个字,除了那个“经”的一字是通题之外,别题有十九个字,也就是依照这十九个字作这一篇大文章。如果要照字数来讲,拿今天人的眼光来看,还不算太大,为什么呢?只有六万多字。


现在请诸位看这个经本、经本的经题。这个本子上用的经题很省略,不是完全题目。同时这个本子,当时翻印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译经的人、证译的人、笔受的人它上面都没有,都省略掉了。那么这个在我们讲经的规矩上,是一定啊要把它讲出来的,那么凡是省略掉的部分的,我都可以给它写在黑板上,所以这黑板上面就是一个完全的题目。


这个题目,我们一共分做八段来讲。为什么分八段呢?诸位一看底下简单的注解就晓得了,佛经的选题,这老同修们都晓得,七例选题。七例里面是人、法、喻。那么本经,在七例里头,是属于具足例题。就是人、法、喻都有。我们先将这个人、法、喻,就题目当中将它指出来。


“大佛顶”三个字是比喻,将这部经比作“佛顶”,“大”这个字是赞叹,赞叹的话。诸位要晓得,佛,三界之内最尊、最贵,再没有比佛更尊贵了。可在佛的身上,佛的“顶”是最尊贵的。
那么从这个比喻当中,我们就能想象这部经的地位,这部经就像佛的佛顶一样,所以这部经,在过去无论是学佛或者是不学佛,几乎凡是读书人,没有不读《楞严经》的。不但这个意理妙啊,在文字上也是第一流的文章。古德从文学这个文字的立场上,常将《楞严》比美于《庄子》。我们晓得《庄子》在文学上是属于第一流的文章,那么这是讲文辞之好,是一切经都比不上的。那么当然这个笔受的人很有关系,房融是个文学家,以宰相之尊参加译场,笔译、润文当然是跟一般翻译情形是不同的。


题里面的“如来”,如来是证了“果”的人;题里面有“菩萨”,“菩萨”也是人,菩萨是证得“修行”的人。一个是“因地”的人;一个是“果地”的人。那么就是这个题目里面有“人”,有“喻”。


“密因”是法,法里面有四种,就是“教、理、行、果”。所以“密因”在这四种里面是属于“理法”。


“修证了义”,“了义”是属于“教法”。我们常常讲“教”的时候,你看“四义法”里面就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那么这部经是“了义法”。


“万行”是“行法”,“万行”就是讲的“六度万行”。“六度”是万行的纲领。


“首楞严”是“果法”,就是修行所证的“果”。


所以在“法”里面,“四种法”都非常地完备——“教、理、行、果”,所以从别题十九个字,你能把这一部经的大意就可以看出来了,它在佛法里面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的话,它是完完整整的。经文虽然不长,这个义理相当地完整。


这一部经无论在佛法里头学哪一宗、哪一派,也可以说是共同的科目,是在“教理”上的共同科目。它的普遍啊,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唯识》。《唯识》在教义上也是共同科目。学佛的人,不读《唯识》的人很多,但是不读《楞严》的那太少了。那么由此可知啊,在这个教义上面,《楞严》已经取代了《唯识》了。


由此可知,这部经在中国一千多年来,为我们中国人所喜爱。那么说到喜爱呢,当然深契中国人的机啊,所以能够得到我们这样地尊重它、喜爱它,因此,历代弘扬《楞严》的人特别多。
《楞严经》的注解,我们不要说今人的注解,古人的注子将近一百种之多,我晓得的差不多就将近有九十种,还有我不知道的呀,我所看到的呀大概有三、四十种,那么这是古注里面代表的注疏、最好的注疏。那么现在也有几种注子呢在台湾最近几年在翻印流通,便于学习。流通得最普遍的要算是圆瑛法师的讲义。


圆瑛法师是近代人,这位老法师他的一生的功力啊都在《楞严》上。从他这个序文里面看,他二十几岁就留意于《楞严》、听《楞严》、研究《楞严》,他到六十八岁开始写这个讲义。讲义写成了之后,那么接着写一部《圆觉经》讲义,他老人家就圆寂了。所以《楞严经》讲义、《圆觉经》讲义是圆瑛法师一生当中,可以讲是他的代表作,最成熟的作品,与圆瑛法师一生弘法利生、行解相应。我们从他讲义里面去看啊,依旧脱离不了古人的范围。由此可知,注解经相当不容易。


那么他这个讲义的好处,深入浅出,便利于初学。古人的注疏都有相当的深度。在文言文没有相当的基础,文字上就是障碍,所以我们有这个圆瑛法师这部讲义啊,对于今日之下的学人来说,那是有很多的帮助。读了他这个讲义之后,再要研究古人的注疏,那就方便多了。


但是这还不是入门正确的办法。入门正确的办法是什么呢?是要熟读经文,跟诸位说要背诵经文。经是佛说的啊,个人的注解是代表他个人的心得,他的看法,不是佛完整的意思。一百家的注解,当然,这一百家不一样的看法。如果看法都一样,那个人已经写出来了,何必还要重复呢?重复也没有人看了,也没有价值了。


过去我们净土宗的祖师——莲池大师,他老人家也有一部《楞严经》的注解,但是他可不是按照这个经文逐字逐句来解释,他不是,他是选择择要地拿几段来解释,那个题目叫《楞严摸象记》,是瞎子摸象的意思。那么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古来大德的这些注疏啊都是瞎子摸象啊。所摸到的那一部分都是真实的。


因此我们读《楞严》不要有成见、不要随着一家的注疏去走,我们要跳出这个圈子之外,以很冷静、客观地观察各家的讲法,自己做个参考、做个比较,才能够看得出点真实。当然,最好呢是要实证,实证那就是要从背诵下手。古来的这些大德,研究《楞严经》的,能够背诵的人啊都不少。那么在今日之下我们……


六度万行,六度是“万行”的纲领;“首楞严”是果法,在香港号称为首楞严王的海仁老法师,这是一生啊研究《楞严经》的。他是前年过世的,好像是去年(还)是前年过世的?去年过世的,九十多岁。

图片附件: a32a57e5hc09cbf4482fc&690.jpg (2014-3-24 14:51, 794.32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78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3393



图片附件: 001feFgzgy6EoFb0rHp7f.jpg (2014-3-24 14:51, 152.4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93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3394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4 14:08

他在香港教学生《楞严经》,跟他学的不多,只有五六个人。为什么呢?条件啊太苛刻了,就是一定要背《楞严经》。你《楞严经》不会背呀,你就不能入他的门。入他的门,他要考试,念第几行马上就要背下来。你背不下来的时候,他不收你做学生,所以他的学生,对《楞严经》都背得很熟。不但要背经啊,还要背注解。他选择的是藕益大师的文句,就是《楞严经文句》,连经文连注解都要背。也不容易啊!还有五六个学生,还真能背得下来啊。

这个经题是一部经的总纲;经文呢,这是一个经题的细目啊,所以全经的要义啊就在经题的里面。不但《楞严》如此,一切经啊都不例外。所以日本人呢,他喜欢偷懒,他不念经文,他就念经题。为什么呢?经题就是一部经的代表了嘛。所以你到日本去参观,他们念的什么?“南无妙法莲华经”。我们念经文他念经题,“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他搞这个。

诸位要晓得,那个经文熟透了,受持经题啊就是受持全经。经中之意完全都不晓得,经题起不了作用啊。为什么呢?一切大乘经,它的要义啊都是教我们“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啊。经题、经文皆是文字般若。如果义理要不透彻,怎么能从这个文字般若里头起观照的功夫呢?

所以诸位这一点啊一定要记住:不能起观照的功夫,于“行”就不相应。我们常常讲,“行解相应”啊,不相应啊就得不到利益,就得不到功德,功德、利益呢一定要从相应里面来求。一定要晓得观照的功夫啊!唯有观照的功夫才能够实证啊。你像《心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不是浅啊,“般若波罗蜜多”是智慧到彼岸,到了家的智慧啊,最圆满、最究竟的智慧,叫“般若波罗蜜”啊。“行”是什么?“行”是修行,是起作用啊。最圆满的智慧,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叫做“行深般若波罗蜜”啊。

怎么个“行”法呢?观照。“照见五蕴皆空”啊,观照啊。大乘佛法的功夫都在观照之中,所以诸位要是懂得观照,那你就是头头是道啊;你要不晓得观照啊,处处成障啊,你的障碍就多了。那么我们修行这么多年了,有成就、没有成就,就在“行门”里头有没有观照的功夫啊。

佛法里面常讲啊,“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就是观照。“念”是什么?念是烦恼、是障碍啊。烦恼、业障现前了,不要紧,没有关系。为什么呢?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是生死凡夫啊,那个烦恼、习气不是一下子就断掉的呀,它会时时刻刻起现形的;起现形不要紧,要紧的是什么呢?就是般若观照的功夫。为什么呢?观照一起来呀,烦恼立刻就止住、就降服住了,那个就是功夫啊。妄念常常起啊,观照也随之而起。功夫用久了,观照就得力了,妄念就少了;妄念少啊,心自然就清净了,这个时候你也就得大自在了。所以那个“观自在”,自在从哪里来?从观照当中这个功夫上得来的。

八万四千法门,从原理、原则上讲,是“一”不是“二”啊,都不例外啊,所以我们对经一定要熟。大经太长了,我们没有办法背诵,这就是我们自己有业障啊。我们的机缘、时间因缘错过了,假如我们要是在个六、七岁的时候,我们的老人呢,就觉得《楞严经》很好,叫我们背诵,跟诸位说,不要三个月的时间就都会背了,小孩背东西快啊。现在我们到二、三十岁以上了,再要背东西,哎呀!叫苦连天啊。四十岁以上的人啊,就不能背诵了,听听就好了。

所以背书这个时节因缘是在十三、四岁以前,那是黄金时代,那个时候所背的东西,只要下的工夫深,一生都不会忘掉。所以这个古人教学,这个儿童上学的时候,老师教他什么?就是教他背书。也不需要讲解给他听,督促呢,督促他念的遍数。小孩很聪明,一、二百字的文章,一遍啊,聪明、能力高一点的,一遍就会背。

我自己本身就是例子。我念小学、念初中的时候,那个国文我一遍就会背。因此怎么样呢?不念书啦!考试之前十分钟,顶多考五科不得了吧,考五科啊十分钟,看一遍,都会背了。应付考试啊,那是绝没有问题,不念书了。但是怎么样呢?第二天就忘掉了。所以,以前那个老师,就是要看着学生,一遍会背,不行!你给我念一百遍!念两百遍!为什么要念那么多遍数呢?不会忘掉啊。我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不这么严格,只是说混过考试就算了,没有这样严厉地督促啊。所以小的时候念那些书通通都忘光了,都还给老师了。

那么在古人教学经验里面告诉我们:天赋高的,一天呢可以背诵六、七百字,不会忘掉,一生都不会忘掉啊;中等的天赋可以背四、五百字;比较上差一点的能够读两、三百字。这是过去教学经验当中的记录啊。那么我们比比古人,我们一天能背多少字呢?我们到底呀是上等根器还是个下等根器?不必问别人,自己试验试验就晓得了。假如说一天背六百字,这个《楞严经》,一百天就够了,三个多月就全都会背了,算不了一回什么事情啊。

所以现在诸位啊,年轻的同修们,你们在做学生的时代,一定要下决心,要背诵!背诵经文,跟诸位说,“三学”同修啊,就是修“戒、定、慧”啊,比念佛、比持咒效果还要大!那么古人为什么提倡这个念佛与持咒啊?好像这个背诵经典的很少啊。诸位要晓得:背诵经典是第一层的功夫;持咒、念佛是第二层的功夫。心清净了,那一句佛号才得利了。

我们现在这个心乱七八糟的,所以佛号啊念了几十年都不得利。为什么呢?念佛的时候会打妄想,念佛的时候啊六根一遇到外面六尘境界的境缘的时候,心马上就随缘去了,所以念佛不能摄心。念咒也是如此,不得力啊。

可是你要背楞严经呐,那就不行了,那个效果就不一样。为什么呢?你心念一往外缘跑掉的时候,你今天这一段文,你就背不熟了,你一定要专心!你要把一部楞严经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你再念佛啊,那就不一样了,句句佛号得力!为什么呢?有这一部大经啊,那真是把心都收回来了,才会得力啊。

所以在背诵经典的时候,心里面没有妄念,这个就是“戒律清净”啊。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里面没有妄念,“诸恶莫作”啊;《大佛顶楞严经》是善中之善啊,你背诵这个经文,那是“众善奉行”。熟透了对你的工作也不妨碍,日常工作照做,心里面在默念着经文,所以这个功夫是不间断的。

熟透了,就有开悟的机缘了。这个开悟就是俗话说:触类旁通啊,在一切境缘里面啊就有悟处。常常有悟处、处处有悟处。经文不能熟记啊,悟处的机会就少;记得越多,悟处就越多、机会就越多,所以说是一定要熟啊,不熟起不了作用。唯有熟透了,这个种子的力量才强,在阿赖耶识里头才有力量将烦恼习气把它压下去;不熟,没有这个力量啊。

古人学佛,人人都是从背诵下手。古代的那些出家人,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啊,国王、大臣没有不恭敬的。他敬你什么呢?敬你的学问、道德。世间的这些学者,世间法里面他熟啊。出世间法他也熟啊……

佛的经典在圆瑛法师、倓虛、禅宗的虚云老和尚,哪一个不是在国学上有很深的基础啊!不读书不能成就啊。

千万不要讲:我现在已经出了家,我还念世间书?好!世间书你没有成就,佛书那个边你也摸不到。李老师在台中教学的时候,从《四书》念起,文言文从《古文观止》讲起。《古文观止》三百篇通通从头到尾讲完,不容易啊!他会下的学生,《古文观止》三百篇都读过,《四书》也是从头到尾讲过几遍啊,《五经》是选择一部分出来讲,国学佛学都有底子啊。我们要不在这上真实地用工夫,绝对不会有成就,世间学说没有基础,那个佛法的时候,那没办法的,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所以我们现在一方面读佛经,一方面还要把《四书》、《五经》来补习啊,要常常读诵啊,弥补我们自己基础上的不足。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4 19:35

赞叹到极处,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名词来说了,不得已用个“大”字!“大”的意思啊。“佛顶”比喻,比喻也有赞叹的意思。把下面所讲这个四法,就是本经里讲的四法,理法是密因,密因是大因,成佛之因;“了义”是教法,“了义教”,大教啊,大乘佛法的教义,一乘佛法的教义;“万行”是大行啊,行法啊,不是单指空谈理论啊,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些理论要行出来,要做到啊,行的教育、实践的教育,实践就是行的教育。佛法最重实践,最重实行。所以要把理论与方法要行出来,自他才能得真实的受用。

“首楞严”是果法,大果啊。“首楞严”这三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一切事究竟坚固”,这个也是大定的名称。到经文里面有很长的一段经文专门讲这桩事的,一般的定啊有出有入,入了定的时候有这个定的境界,出了定啊境界就失掉了,有入有出的定啊。楞严大定没有出入的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经里面常常讲的:“摩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种定才叫楞严大定,这个叫真正的定、管用的定。


那么这个定怎么个修法呢?如果要说到修法啊妙极了,说出来也好像不稀奇,太简单了。咱们念“阿弥陀佛”就是修的楞严大定,我们心里一直一句“阿弥陀佛”,走着也是“阿弥陀佛”,睡着还是“阿弥陀佛”,坐在这里也“阿弥陀佛”,站在那里也“阿弥陀佛”。这不是楞严大定是什么?可是不容易做到!为什么呢?四威仪当中啊,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没有第二念,才叫做楞严大定,念着“阿弥陀佛”又打着妄想了,这个定就没有了。


所以一般人不晓得,以为什么呢?《楞严经》与禅宗有关系,参禅的人没有不读《楞严》的。里面有“五会楞严神咒”,而《楞严》与密宗有关系,也有人把祂大藏经放到密教部里头去了,他就不晓得《楞严经》与净土有关系啊。


《楞严经》这个里头的格局、味道跟《华严》相仿佛啊。《华严》有理论、有方法、有这个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做修行榜样。《楞严经》也不例外,有理论、有方法,里面有二十五个菩萨给我们示范,做修行的榜样。二十五圆通那一章啊,很有味道啊。


《华严》里面是一个人代表,那是代表什么呢?代表的修因,修因一个人啊。《楞严经》二十五位菩萨代表,是代表的证果,这个是不一样的。修因是做学生,学生只许我一个人是学生,除我之外,人人都是我的老师,我的学问才能成就。《楞严经》里面并不是讲修因,而佛是问在会的这些弟子们:“你们是怎么样证果的?”所以他们是讲证果。每一个菩萨代表一种法门,人人所证的果啊,你看看都是第一了,法门无二无别,无有高下了。


只要证到首楞严大定了,那都是第一啊,没有第二啊。这二十五啊就是代表的“万行”,把万行归纳为二十五类,用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如果要是一展开,那是无量无边啊。那么这个二十五类就是依照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是把这个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了这个二十五大类。前面就是十八界,十八界加七二十五啊。这个二十五类一展开,就是“诸菩萨万行”。“诸菩萨万行”在这个《楞严经》里归纳了就是这二十五大类,所以每一类以一个菩萨来做代表,人人都是修的首楞严大定。


那么二十五位里面最特殊的两位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那么这两位菩萨在《圆通章》里面讲的是全经的精华之所在,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这两位菩萨都是代表净土法门,观音、势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左右手啊,那么由此可知,念佛法门就是修的楞严大定啊,念佛法门是大佛顶法啊。


很可惜我们不明了这个道理,不能够如法地修行,念了几十年的佛,与大佛顶丝毫不相应啊。你看这多么可惜!那么从这个经从《华严经》诸位也能看到一点消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他的目标啊就是在净土。《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楞严经》里面观音、势至也是净土法门啊,真是古人所谓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啊,这个话说得并不过分啊。


这些大经大论,我们要认真地学习;行门呢,就是把这一句“阿弥陀佛”把祂念好。如法地去念,有个二、三年我们就变样子了,就能够收到效果;你不懂理论、不懂方法,那是没有办法的,不要说二三年,二、三十年还是不行。


那么理论是不是这样讲讲就能懂呢?不可能!不要说我讲不行啊,十方诸佛菩萨来讲,也不行!为什么不行呢?讲得再清楚我们都听不懂!这个原因呢,是我们有障啊。假如我们自己要把这个障碍去掉了,不必佛菩萨了,世间再笨的人来给我们讲,我们都会开悟。


那么这个障是什么呢?一个字啊,我们的心不诚、不净啊,这是大障碍啊。世间法的障碍也是这个。你看看《礼记》一打开第一句话:“曲礼毋不敬”啊。为什么要学敬呢,去障!学佛的障碍去掉了,德行的障碍也去掉了,事业成就的障碍也去掉了,都在诚敬啊,这个是根本法啊。诚与敬别人帮不上忙啊,诸佛菩萨都没办法,这是要我们自己发心啊,至诚恭敬啊,障碍才去掉。佛法里面你看看,常念的“一切恭敬”,华严号为经中之王,根本法门。


你看在行法里面,十大纲领里面第一句话:“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礼记里头那一句话:毋不敬。诸佛是谁呢?情与无情通通是诸佛,意思就是教给我们,我们眼睛里面所看的、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全是佛菩萨。我们对佛怎么样恭敬,对这个境界就要怎么样恭敬,我们能做到吗?做不到啊。


诸佛菩萨千经万论教什么呢?就是教我们“敬”,没有别的,你只要懂得了诚与敬啊,给诸位说啊,那个大藏经那么多,里头所讲的意思道理啊你全都悟了,就像《坛经》六祖所说的:“慧能自性常生智慧”啊。心里面生智慧,世出世法无所不通达。所以说,不诚不敬,诸佛都无可奈
何,想教也没办法;怎么样讲听不进去,听了不懂。


所以古人教学,从小孩一上学,五六岁的时候教什么?就教他个“敬”。书本上的东西,就是背诵,不必懂得意思,就是叫你背、熟背!背上个几百遍。生活行为上就是讲“敬”,对父母要敬、对师长要敬、对朋友要敬、对一切人都要学恭敬,成就你将来在学术、事业上的根本啊,就在一个“敬”字上啊。所以说是万行( hèng)。这个万行(xíng)啊,也念行(xíng);今日之下念行(xíng),古人读去声,念行(hèng),行(hèng)当动词讲,实际上的行为都是从诚敬上做起。


我们今天修布施,布施里头没有敬意;不但没有敬意,还带了贡高我慢,这在果报上当然就不一样了。佛菩萨修布施,恭恭敬敬地供养啊,平等心地供养,所以才能够成就首楞严大定之果啊。楞严大定是信定,这是如来所修的定,那么到底下我们一条一条解释,讲到的时候再说。
所以这个“大佛顶”都是赞这个四法,这个四法就是如来的顶法,无上的大,指这个密因、了义、万行、首楞严。


“如来”这两个字是佛的十号之一,十种通号之一,将来讲到经文里头再说。通常最浅的一个讲法就说“佛佛道同”啊,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叫如来,就如同古佛再来。佛所证得的理是圆满的,没有欠缺的,所以佛与佛才是真正的平等。心平等了,给诸位说啊,相貌就平等了,为什么呢?那个相啊是心变现的。众生为什么一个人一个相貌呢?心不平等,如果你要看到有两个人相貌一样,大概这两个人的思想、行为、性情都差不多,他平等的。


那么这个事情我在没有学佛的时候就见到了。抗战期间我在贵州念书,我有个同班同学。复员之后我在南京念书啊,同班上又有一同学。那两个同学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不相识,但是怎么呢?相貌一样,那个举止态度也差不多。我就把他叫来,我说你有什么毛病,一样一样地。他说:哎!你会看相啊!不错啊!你看得还挺准呢!我说我不是会看相,我过去那个同学跟我相处一年多,他那个毛病习气我深深清楚,你那个面貌啊、走路那个样子很像他。大概你这个心理啊、毛病大概也差不多。所以以后我读到佛经就想到:哎!是很有道理。


佛与佛的心绝对是清净的,所以相貌相同啊。菩萨心地清净烦恼少,所以菩萨的相貌很接近,并不是真正地相同,到如来地的时候才完全相同。那么由此可知,相好、依正庄严从哪里来?从心地里面修来的啊。我们要想依报都庄严,必须要从心地里头认真地去修学,只要真下功夫,相貌会变的啊,相随心转啊。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熟悉的人、常常接近的人,有的时候他相貌变好了,有的时候相貌变坏了,善与恶的感应啊。一个人常常修善,相貌自自然然会转变,有光彩啊;人要常常作恶,恶事太多了,人就变样子,脸上也无光了。俗话说啊,快倒霉了,果报就快现前了。这是很粗显之理,很容易看得出来的。所以我们明了这个道理,要求自己真正的福报、求自己真实的功德利益,你需要记住:存好心、行好事啊。决定不吃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啊。何必要做恶事?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4 19:36

那么“如来”粗浅地讲如此,深一层的讲法呢,从理上讲,《金刚经》上讲得好,“如来者,诸法如义”啊。这句话的理很深。“诸法”是指一切法;“如意”,那个“如”字就很难讲。浅言之,《法华经》里面讲的“十如是”,天台大师把祂发挥:百劫千如。“诸法如义”就像《法华经》里面所讲的,那个“如”字不能细讲,要是讲的话讲三天也讲不完。《金刚经》上只有四个字:诸法如义。太妙了!

那么通常我们也说,比如说《金刚经》有的时候称“如来”,有的时候称“佛”,那祂是有特别用意,凡是称“如来”都是从法身、理体上讲的,凡是称“佛”呢,是从应身、体相上讲的。


那么《金刚经》在中国流行的最普遍,因此对于佛的十种称号啊是以“如来”和“佛”这两种称号最为普遍,其余八种称号很少。除了是我们读了佛经,或者学佛的人他知道,一般人他不晓得佛还有另外八种称号。


那么什么叫做“密因”呢?这个地方的“密”啊不是秘密,和诸位说,佛法里面没有秘密法;那么佛教里头密宗啊,密宗也不是秘密法。尤其是此地讲这个“密”,这个“密”是深密,理太深了,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讲了也不懂,那就叫做“密”吧,所以当作深讲,甚深难解啊,是这个意思,而不是秘密。


秘密那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不是正大光明的,邪教才秘密啊。现在一贯道、鸭蛋教秘密传教,秘密一定不是好事情,它不能公开、不能见人嘛。所以,从这个粗浅的观点上,我们就能够理解到:凡是秘密传教的一定有问题啊,不要去相信他。你要是相信他,那真叫迷信啊。凡是正大光明传教的,他都有一番道理的,我们实实在在不能够辨别什么叫“邪”,什么叫“正”,我们从显密里头可以看得出来,所以说秘密传教的,我们不要相信他们。


佛法里面那个密宗,那个也有道理,有些地方他是秘密,实实在在不得已啊。理义太深了,事情呢超越了常情,是根据甚深的教理,超越一般人情的那种修法,绝不是普通的修法。所以对一般人他要回避一点,为什么呢?怕人家看到感觉到奇怪,生毁谤、生迷惑,是为了这个。


那么这是将来讲到大经里面也会讨论到这个问题。那么这个地方讲到因啊,是成佛之因,成佛这个因太深了,所以称之为密因,“密”这一个字也能够契凡夫、外道、权教、小乘人一些过失。为什么呢?这些人啊不能懂得这种、这个因,凡夫、外道、小乘人、乃至于权教菩萨他们的学问都达不到啊,他们的见解达不到啊,这个确确实实,那么在楞严经里面说得很详细。


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也在读《楞严经》,也在讨论《楞严经》,那这个密因我们晓得了?我们只晓得名称而已。实际上呢,不懂啊。实际上如果诸位一懂啊,现在立刻就超凡入圣了,你几时懂得这个密因了,你的修行不管你修什么行,穿衣吃饭都是修证了义,那个很奇怪了。


功夫成就了的人,你看看永嘉大师,我们过去曾经讨论过永嘉的禅宗集,别人问道的话:“禅师啊!您老人家用什么功夫啊?平常怎么样修行?怎么用功啊?”他告诉我们:“饥来吃饭,困来眠”。人家肚子饿了吃饭,是修证了义;疲倦了睡一觉,是修证了义。他那个就是了生死、证涅槃的。我们越睡越迷惑、越睡越颠倒,那没有用处的。人家懂了义、懂密因,我们不懂密因。


密因是什么呢?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舍识用根”。密因就是指根中之性啊。这个性是佛性,是自己的佛性啊,不生不灭啊,常住真心!一切大乘法都是以祂做因地心,所以才能成就。我们念佛人要以这个为因地心,你的一句“阿弥陀佛”不一样啊。


所以经中常讲: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点都不假。一句“阿弥陀佛”就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小口言之啊,实际上一句“阿弥陀佛”的力量比这个还不晓得大多少倍啊。为什么有这个力量呢?密因!就是一个用根中之性,一个用八识啊。我们凡夫用八识,凡夫、外道、小乘、权教菩萨通通用这八个识,所以这个念佛不生力量啊,不能产生力量。那个一句佛号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是指什么,是指理念、是指舍识用根的人。我们要懂得密因了、舍识用根了,我们就有这个力量,现在就转啊。


如果这部《楞严经》讲下来,我们同修当中有那么一两个会了,那就不得了了,我们这个道场真正的庄严、真正的成就。我们全省千百万的同胞都有福了,为什么呢?有一个真佛出世了,这是佛啊,那肉身菩萨再来的啊。至于这个理论、形象、方法到了经文的时侯,再给诸位细细讲。不是我们做不到,就是我们肯不肯做。你肯不肯做佛?你肯不肯为我们现在千百万同胞做真正的福田?你干不干?不是能做到做不到啊,问题不在此地。问题在:我干不干。干就能做到,不肯干那就做不到。肯干怎么样呢?舍识,八个识、五十一个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通通放下,这才叫“放下万缘”啊。“放下万缘”是这么个讲法的啊,放下身心世界也就是这样讲法的,什么叫

身心世界?什么叫万缘?放下之后所用的就是根中之性,不要再找根性了





我们眼见外面的色相,把眼识放下了,我们眼所见的是见性见佛,见性见到外面是什么?法性啊,就是禅家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立刻就成佛了。所以《楞严经》里面讲那个修行,一个字:歇即菩提!菩提就是成佛,歇是什么呢?就是把刚才讲的,我是讲百法,大家好懂啊,八识、五十一个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歇了!歇就是放下。一歇呢?你立刻就成佛了,不必三大阿僧祇劫啊,也不必三年五载啊;一念之间就成佛啊。


这一部经确确实实有这个功效、有这个力量,就看我们自己肯不肯接受,愿不愿意接受,肯不肯照这个方法做。肯照这个方法做,跟诸位说,这一念转过来,生死就没有了。了生死了,三界也


没有了;不但三界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你的法界是一真法界,那就是《华严经》善财童子所入的法界,那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啊。我再给同修们说的是:不难做到啊!何必受生死累赘之苦啊?为什么不干啊?
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就讲到这里好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5 14:28

我们用的经本,上面的题目简略,那么它具足的经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那么上一次我们像这个经题一二两条介绍过,那我们现在讲密因。密因讲过了,下面一段是修证了义。


前面这个“如来密因”是讲的理体,“修证了义”是讲的修行方法。怎么样才叫做“了义”呢?必须与“如来密因”相应的修法才叫做“了义”。


那么在本经里面,阿难尊者是楞严会上的一个代表人物;也就是说,我们要想修诸佛如来的楞严大定,怎么个修法呢?阿难尊者就是一个代表人物,那么我们学阿难就行了。


尊者在这一会里面听了世尊的开导之后,那么经文要到第三卷的末了,才示现的大彻大悟。悟什么呢?就是悟的密因;也就是说,如来藏性原来是我们自己本具之物,并不要向外面去求啊。那么如来藏性呢就是密因,这个理悟了之后,当然接着就要求证。


如何将这个圆满、周遍之理运用在我们生活之中,这是非常要紧的事情。那么这种修行方法当然不同以往啊。以往的修行,理与事是分开的;理是理、事是事,理与事不能够相应啊,不能够圆融。那么现在回过头来,就是希望能够修证“理事圆融、事事无碍”的了义法。


那么世尊教给他的原则第一个要决定以因同果。因果要不相同,你所修的因,你所希求的果得不到。这一点关系很大!希望我们同修要特别注意到。纵然我们不能修楞严大定,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这个原则一定要把握住:因与果要相同,因果要相应。密因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因将来才能够证得不生不灭的果,因与果相应啊。生灭的因要想证得不生灭的果,那就像经里面所讲,“无有是处”啊,没有这个道理啊!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现在这个麻烦是真大!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所用的心是生灭心,那我们所希求的果报是不生不灭的果报,这个因与果就不相应了。我们因地心是个生灭心,怎么会得到不生不灭的、菩提涅槃的果报呢?


我们把话再说回来,我们现在是一个烦恼的、生灭的心,要想求得西方清净庄严的果报,诸位想一想,相不相应呢?不相应啊!经上明明告诉我们,“心净则土净”啊!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啊,我们这个“因”要修“净因”啊,绝不是念几句“阿弥陀佛”那就叫“净因”啊!这个地方要误会了,果报就不能成就。因此,要想成就“净业”,必须要在净土经论里面去研求。它也有密因啊,把它的因找到。


佛法找出来,然后在我们生活行为当中,修净业,“业”就是“三业”的造作。“三业”的造作要清净,不像过去再染污了;染污就是不净,与净土决定不相应啊。所以佛在本经里面开导阿难:这个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么这个原则是:无论是大乘、小乘、乃至于人天乘的佛法,都要懂得这个原则。


那么第二个原则呢,是决定从根解结。这个原则,跟诸位说,只有大乘菩萨才有;那么也就是说,二乘人天没有。二乘人天要想成就呢,决定以因同果就可以办到。从根解结,直接入上上的禅定啊,就是楞严大定。


什么叫做“根”?什么叫做“结”?到入了经文,我们再详细地讨论。“根”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佛给我们说,每一个根啊有六个结。“结”并不是真正打了一个结,不是这个意思啊!这是比喻,就是有六重障碍啊,障碍了本性。眼根的六个结障碍了见性啊,我们的见性不能够得到自在的受用;耳根有六个结,障碍了闻性,那么是六六三十六个结啊。


可是,修行的方法是很巧妙的。一根归原了,六根就通达了;所以在修行的方法上来讲,只要修一根,一根解决了,其他的通通都解决了,所以本经里面是“解六结,越三空”啊。


那么楞严里面所选择的方法,是从耳根上说的。在理论上来讲呢,佛是从眼根上讲得多。你比如说“七处真心、十番显见”,十番显见完全是举见性做一个比喻来说明;但是到了用工夫,在二十五圆通里面,文殊菩萨替我们选择的是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所修的是耳根法门,他所解的结就是耳根闻性障碍的那六个结。那么我们以耳根来做个比喻,这六个结就是六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动,动就有音声啊,我们就能够闻到。动的声音去掉了,我们还能够闻。闻什么呢?“静”。不能说:有声音我听到了,没有声音我没有听到。那个“没有听到”是错误的!哪里没有听到,你听到的是静啊。所以闻动是闻、闻静还是闻啊,那么这个到后头啊有很微细的讨论。


我们凡夫啊,只知道“闻动”,不晓得“闻静”也是闻啊;功夫深的人晓得“闻动”是闻、“闻静”还是闻。


动静两边都离开了,所闻的动静没有了,他有能闻的根在啊;
根再离开了,还有个觉在啊;
觉离开了之后啊,还有个空在;
空离开了之后,还有个灭,最后还有个灭;
灭再离开了之后,闻性才完全地显露出来。


诸位想一想,这个六个境界好不容易超越啊!那么真正修行人他懂理论、懂方法,理论是我们耳根里面如如不动的闻性,那是常住真心啊,是自己本人啊,主要的就是在境界里面要叫主人能真正做得了主宰,不但动静不染不着啊,不能够扰乱啊,连那个“根绝空灭”那样微细的境界都不迷惑、都不动摇,这才叫做真正的修行啊!
离开境界,不叫修行。


都市里头啊,太繁华了,噪音太多了,吵得我们不能够安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去修行去。跟诸位说那个(是)小乘的修法、初级的修法、不了义的修法;了义的修法呢,没有环境;环境的清净和吵闹是一如的,他都如如不动。这是了义,是高级的修行方法。


所以决定啊从根解结,这是楞严经在修法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意思。那么我们要会用这个方法了,把它运用在念佛法门里面来呢,跟诸位说,这就是“理一心不乱”。那一句佛号啊,就跟经里面所讲的:这一句佛号的力量啊,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啊!
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跟诸位说,真有!


在我观察之中啊,力量不只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啊;说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啊,还说得太少了。真
有这个力量!所以说,这个理论你要懂得,方法你要会用啊,那这个用工夫实在是得力啊。那么到以后我们慢慢再来讨论。


这个两点的开示是佛对于大乘指示最重要的原则,那么我们从这个原则上去寻找下手之处。我们从哪里下手呢?从哪里入门呢?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楞严》里面有初方便,有最初方便。那么一入经文,我们就能看到阿难所请的是最初方便,就是最初下手啊。最初下手,诸位要晓得,这是大乘法,这是一乘法,是佛法里面最高级的佛法,不是普通的佛法,所以他的最初方便水准就相当地高。


第一,用根不用识。什么是根?什么是识?我们要把它分得清清楚楚。这个“根”是指根中之性。你比如,我们“结”,你要是懂得《楞严》的道理,依照《楞严经》的修法,我们要用见性去见一切法,不用眼识去见一切法。这就转过来啦!


我们听一切音声,我们用闻性去闻,不要用耳识去闻,这就是“舍识用根”。为什么呢?见性、闻性不生不灭啦,与如来果地上的大涅槃不生不灭相应。你看,跟佛的开示因果相同啊。


我们用眼识去见,眼识是生灭法,我们读《唯识》,诸位晓得,“眼识九缘生”啊;少一个缘,眼识都不生啊,所以眼识是生灭法。“耳识八缘生”,它也是生灭法。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是)用生灭心,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你用生灭心,你要求不生不灭的果,你就错用了心了,你在果报上说,你得不到。这个关系非常地重大!如果我们会用了,
给诸位说,现在就得自在啊,就离苦得乐啊。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心开意解啊,真是法喜充满啊!一切的烦恼、忧悲、恐怖,通通都没有了,只要你会用。所以,不用说将来殊胜的果报,现前的果报,连神仙也办不到啊。所以一会用了,立刻就有享受。


那么,如果我们要会用,当然在会用之前,必须要把根识要分得清清楚楚。根识要分得清楚,也不是个容易事情。你看看玄奘大师的“八十规矩”里面就说:“愚者难分识与根。”那个愚者是指什么人呢?指阿罗汉。阿罗汉对于什么是识,我们就举这个眼来说吧。什么叫眼识?什么叫见性?那个“根”就是指的见性,阿罗汉都分不清楚啊。分不清楚,当然他不会用。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5 14:30

那么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就是根与识混合起来在一起用,这是佛告诉我们的。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呢,就是混合在这个里面的把那个识,把它剔除,单单用根,用根中之性,这是最高明、最究竟的修行方法,也是最直截了当的方法。用这个方法去修,给诸位说,不要三大阿僧祇劫啊。如果你真把这个道理明白,真会用了,几天就成功了。成个什么呢?跟诸位说,成佛了!成佛就太快了。

所以成佛做主不难啊,难在这个道理难明!道理懂得之后啊,你要能信得过啊,要能体认啊,认真地去干啊。性相两宗的东西,我们都要留意。为什么呢?目的就是在拣别什么叫性、什么叫识。不但要拣别,而且还要把它圆融。


诸位要晓得,识从哪里来的?识还是性里头变现出来的,是性的一种作用,是“迷”的作用、不是“悟”的作用。因此,我们讲阿赖耶识,讲真如本性,真性跟阿赖耶识是一体,不是二体啊,所以阿赖耶,我们常常讲是“真妄和合”啊;实在讲呢,纯真无妄啊。那个“妄”是假的,哪里会有真的“妄”?所以那个“妄”不过是一念迷情而已,迷情就不真实啊。把那个不真实的迷情看破了,就成功了。迷没有关系,你要觉悟了那是“迷”,迷不碍事啊。怕的是什么呢?迷而不觉,这个就叫真迷。迷的时候觉悟了,那是“悟”,不是“迷”,所以就大用自在了。那么这是大乘学人入门的第一步。


第二、称性不着相,这个是了义的修行。称性就是要与法性相应啊。我们离不离开相呢?不必离开相。相虽然是虚妄的,你知道祂虚妄的,刚才说过了,祂不碍事。妄不碍真、妄也不碍妄,所以在《华严》里面才讲到理事无碍。祂没有妨碍,只要你悟。迷了就有妨碍,悟了没有妨碍。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与事也无碍。为什么?妄不碍妄、妄也不碍真。这个样子才能入无障碍的法界。


麻烦的在哪里?麻烦在着相,着相是迷而不悟啊。那么离相呢?不着相呢?不着相并不是离开了相,就在相里面而不执着。这个不执著当然是指我们心地上不执著,心地清净啊,事相无碍啊。
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看这个五十三参,菩萨在世间,从事于各行各业都没有障碍,每一行业都是行菩萨道,都是了义的修证啊。五十三参里面,每一位善知识都是了义的修证啊。所以楞严说理的多,实际上修行的榜样是四十华严的五十三参。


那么了义修证表现在生活上,就是在修证的事项上,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以出家身份来修行的,五十三个人里面只占了五个人啊,那么其余四十八位都是示现的在家众,没有出家啊。而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把六道里面的众生全都概括了,有天神、有外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从政的有帝王、有宰官;里面也有教学的;也有从事于工商的;也有做医生的;各行各业都举出代表啊。实在讲,那五十三人都代表完也代表不尽啊。五十三个人是举一个例子而已啊,那么这个将来在大经里面,我们可以能看得到的,是举例而已,他们各个都是了义的修证,皆是称性不着相的修行。


不着相,身心清净,没有烦恼啊。心清净了,就放光明;一切的理、一切的事就看得清楚。着相,心就不清净了;不清净了,对于一切事理就看不清楚。所以我们要想叫自己心里面常常能生智慧,生智慧,那你就得在事相上不要执着。


那么也许要问啊,有的时候不执著、不分别,事情办不通啊;那么执着、分别又错啊,那到底叫我怎么办呢?这个里面就是迷与悟啊。悟了的时候表现的那个执着分别啊,恒顺众生、是办事的啊。心里面有没有执着啊?心里面决定没有执着!为了要把这个事情办得好,可以发一顿脾气,骂人、打人;心里面有没有呢?心里头没有真正发脾气啊。面孔上发了脾气,心里头没有,心里头清清静静、欢欢喜喜,这个是菩萨道啊。凡夫什么呢?凡夫面孔上嗔恨,心里也嗔恨。那是凡夫啊,那心里就结业了。


所以本经后面告诉我们:“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两句话跟《华严经》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一样的意思;说的话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华严》从事上说的,《楞严》从理上讲的,所以事与事才无碍啊,它是相有体无;事是有的,理是空的。


尤其菩萨在六道里面和光同尘,事相上所表现的跟凡夫是一样的,内里是完全不相同的。凡夫不称性,他能称性;凡夫真的着相,他是假着相,不是真着相。那么这种现象在佛门里常称之为“游戏神通”。神,不可思议的意思,通是通达而没有障碍啊,那么也就是善巧方便的意思,这样的修行才叫做了义的修证,那么在本经里面有三卷半的经文,给我们说明了这种理论与方法。


那么在如来密因里头,就是这一段啊在本经里头也占了三卷半,所以这部经完全是照题目来写的文章,那么修证了义一直到第七卷啊。这一段里面非常地难得,有理论、有方法、还有示范。
那么这个地方的示范比《华严经》要简略得多。《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示范,那是相当地详细,可以说是很完备而周密,只要我们稍稍留意,真正能够体会到大乘菩萨修行是怎么个修法的。


那么在本经里面呢,没有那么详细,而代表的人,二十五位菩萨,就是二十五圆通,他们只是概略地说出来运用什么样的理论、什么样的方法,自己成就了、明心见性了。所以在本经里头有二十五位菩萨来给我们表演、示范。


经文一直到第七卷,从四卷的后半到第七卷是讲的修证了义。那么示范里面最重要的是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用的方法——念佛;观世音菩萨用的是反闻闻自性。那么这两个菩萨用的方法把祂合起来,就是永明大师所讲的:“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


可不是叫你一面学念佛,一面在参禅“念佛是谁”,那就错了,不是这个意思!是运用参禅的理论,把参禅的理论运用在我们一句佛号里面,是这个方法。就是禅与净合二为一了,并不是双修、兼修啊,是合成一个,那才是真正的极高明啊、而道中融,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面,收到最高的效果。


那么观音菩萨他用的这个方法妙极了!就是用反闻的这个功夫,所谓是: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本经里面,观世音菩萨叙说的只有五六句话,而在四十华严里面差不多占十卷的经文。你看看那个“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那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的一个修法,要到《华严》里面才能看得出来,才能够看得到。


所以我们道场这几部经呢,现在都在这边讲,能够合起来看,其味无穷啊!看出趣味出来了,这是初步的功夫;有了趣味了,进一步呢,进一步要学。菩萨入了这个境界,我也得入啊。我一入进去,我就是菩萨了;入到究竟处啊,就成佛了。所以了义的修证啊,是诸佛如来对我们殷切的期望,这个才是畅佛本怀啊,才是佛的真正意思啊。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5 14:31

第四段,诸菩萨万行(hèng)。菩萨,在这个地方有初学的同修,不常听经的,我们要简单地加以解释。

这个字的意思,古时候的翻译翻作“大道心众生”,这是古译。新译,这个“新”就是玄奘大师以后,玄奘大师他所翻译的“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菩萨与佛究竟有什么差别呢?老同修都晓得,菩萨是在因地,如来是在果地。证了果就成佛了,没有证果以前都叫菩萨,所以菩萨是我们一切众生里面觉悟了,悟而不迷,就叫做菩萨。


那么也许我们听了这样的解释,自己也认为:我是菩萨。为什么呢?我不迷啊。我眼也看得清楚,耳也听得清楚,样样都清楚,我不迷惑。实在说,你说你不迷,真是迷惑颠倒。迷悟有许许多多的标准,最高的标准是宇宙人生的真妄。


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六根的根性是真的,不生不灭;八识是虚妄啊,八识是生灭啊。那么这样的话说出来好像很容易啊,我们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困难,真正的境界,我们依然不能领悟啊。


我们现在听这个大乘经典、了义的经典,就像什么呢?那个两、三岁的小朋友,你给他说一些大道理啊,他也在听,他句句都听得清楚,甚至于听了他也发问。他懂不懂呢?他不懂。你教他唱个歌,《三民主义》。“什么叫‘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就是‘三民主义’。”“哦,哦,哦,我懂了!‘三民主义’就是‘三民主义’。”小朋友的境界啊,怎晓得那个大道理啊?开始说得不错啊,他很会说,也很会唱啊,(就是)意思不懂,境界入不进去啊!


我们现在学这个了义经啊,情形就像这个样子。所以千千万万不能把祂误会,我们要追根究底,要把那个真妄的根源给找出来,体相搞清楚,真正地理解祂的运用,我们自己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所以千万不能够含糊笼统,不能够记住几个法相名词,那是错误的,那大大地错误了。所以,小小的觉悟者,像这个阿罗汉、辟支佛,这是觉悟的少分,他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他还不能做菩萨,为什么呢?他所觉的有限啊,他那个心量还不够大啊,为求自利、不愿利生啊,所以他不能叫菩萨。


那么菩萨的标准有没有一个简单的界限呢?跟诸位说,有的。你看金刚经里面讲的,如果你还有四相存在,你就不叫菩萨。金刚经的经文很清楚:“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就不是菩萨了。那么小乘人、小乘的圣者,“我相”没有了,小乘人有“众生相”、有“寿者相”,所以他不能成为菩萨。


凡夫四相都具足啊,千万不可以误会:我们受了菩萨戒了,我就是菩萨了。为什么?我受了菩萨戒,你看看我还有证书,菩萨给证书的。你当了菩萨了啦。四相都具足,你拿了一张证书,谁给你的啊?谁给你证明: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证明!四相破了,那你是个真正的菩萨,释迦牟尼佛承认的,那是真菩萨。四相都具足,不叫菩萨啊。那么由此可知,菩萨确确实实是有相当的深度,不是一般人都能够称的啊。


这个地方讲的“诸菩萨”,是指大乘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阶级,所以称“诸”,这个“诸”就是指五十一位菩萨。那么这五十一位菩萨,我们在《弥陀经》疏钞里面刚刚讲到“六界佛”。六界,前面三个讲了,后面三个我们下个星期四再讲。在六界里面呢,初发心的菩萨是名字级菩萨啊,那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受了菩萨戒的,挂上一个菩萨的名字,有名无实啊。可是挂上这个菩萨的名,就要认真地修菩萨道啊。


在行、解二门里面真正得利了,这个地位就升了一级:观行级的菩萨。那么这一级也并不是自己随便把自己就升上来了,不是!是要有断证的功夫,什么样的功夫呢?要能以观照破见思烦恼。见思断尽了,这是观行级的菩萨,在圆教里面相当于第七信啊。


入了住之后啊,才是分证级菩萨,那是真正的菩萨,这个金刚经里面所承认的。可见的,大乘圆教在十信之前在金刚经里面都不承认啊,因为十信以前四相都还有啊,四相没完全破掉啊。


那么由此可知,菩萨五十一个等级,是不是真的有这个等级呢?这只是个假设,绝不是像学校念书,一年级、二年级界限划得那么清楚。不是的!此地所讲的啊,是把我们见思、尘沙、无名烦恼,浅深的成分,就是迷惑浅深的成分,把它分作五十一段,破了一段进一级,这么个意思,作为我们自己修证的一个标准。但见了性之后,这种分法若有若无。给众生解说,方便说“五十一”啊,实际上,实际上没有分别,为什么呢?一有分别心就落在意识里头了,那是凡夫,决定不是菩萨!


所以佛菩萨所有的言说都是为一切众生方便演说而已,真实法里面,那像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啊,哪有五十一个阶级啊?“本来无一物”,哪里有见思无名啊?没有这些东西啊!“本来无一物”也没有十法界啊,也没有一真法界啊;“一真”是跟十法界相对而说的啊。没有十法界,哪有一真?那么这些言语、这些暗示里面我们要能去体会啊。说,说不出来,但是会学的,要在言语当中去体会,所以是以心印心啊,这才能真正地见道,才能悟道,才能够证道,千万不可以死在字里行间,不可以死在名相之下。


那么这样名相我们要不要学呢?要学。为什么呢?方便众生,接引众生。如果不度众生,将来的话,不要学名相,没用处啊。但是菩萨有大悲心,要接引一切众生,接引一切众生,那就得要学名相。所以学名相,晓得名相是假的,那么这种学,学即是无学、无学即是学啊。学与无学不二、学与不学圆融啊,这叫真正的学佛。所以这个觉悟的有情一定是觉得人我空、法我空。能觉人我空的,权教的菩萨;觉到法我空的,那是实教的菩萨。因此,菩萨这个名称是称谁的呢,是称我们自己。


一提到菩萨,不要去想到泥塑木雕的偶像,那就错了!泥塑木雕的偶像它是代表一种意义存在那里,是叫我们学习,提醒我们,叫我们见到那个像,就要想到它代表的意思。我们有没有照这个意思去做?有没有照这个意思去修?所以,佛菩萨的形象功德就无量无边。譬如说,地藏菩萨是代表孝道的,这一尊像你要供养在家里,就等于说你请了一个老师,常常提醒你要修孝道、要尽孝道,就是这个意思。怕你自己忘掉,一看到菩萨,哦!他是代表孝道的。


观音菩萨是代表慈悲的,一见到观音菩萨,(就想:)我今天从早到晚待人接物有没有慈悲心?要有慈悲心,你就修的是观音法门。这个说法都是从最浅的方面讲。那深一层讲,像楞严经讲的,观世音菩萨是代表耳根圆通,是代表舍识用根、反闻闻自性。那是高级的修行方法,初级叫你学慈悲,高级教你反闻闻自性。


弥勒菩萨是代表欢喜的,你看最近电视里头常常在广播:归国的华侨庆祝十月的庆典,希望同胞们对华侨要以微笑来款待。我们弥勒菩萨就是微笑运动啊。见到人就笑眯眯的,那就是学的弥勒佛,大肚皮是代表忍辱、包容啊。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你才晓得佛菩萨的名号、佛菩萨的形象不是迷信啊,不是泛神教啊。那些解释通通都错了啊,而是一种最高级的教学的艺术。佛菩萨形象是“教具”之意啊,怎么是迷信呢?所成就的实在是成就我们自己。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5 14:31

我们自己能行孝、能尽孝,我们就有了地藏菩萨的这一份啊,我们待人接物能存大慈大悲的心,我们有观音菩萨这一份啊,我们能够忍辱负重、欢喜待人,我们有弥勒菩萨这一份啊。集一切菩萨的大乘,就叫做“佛”。那么这些菩萨正如同在学校读书一样。我们在学校读书,有许许多多的科目;一尊菩萨就代表一个科目,我们所有的科目都学完了,这才得到一个学位啊,那么得到学位就好比成佛了。还有一部分没有学完的,这就毕不了业,成不了佛啊。所以要懂得这个意思。

因此,菩萨有无量无边啊,代表无量无边的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一个法门是一个菩萨的代表,一切的菩萨成就自己。自己在学生的地位,自己就是菩萨;圆满了那就叫成佛。


万行(hèng),此地这个“万”,不是数目字,是形容词;“行”就是“行门”,也就指的行为。行为一桩一桩地来计算,算不尽啊,无量无边,所以用一个“万”字来作代表。我们身体的造作、“身”的行为,身一举一动都是行为;口的言语、“口”的行为;心里面起心动念,“意”的行为。一切的行为,佛经里头把它归纳为三大类,“三业”的行为,就是把一切行为都包括尽了。那么每一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尤其是意地的行为,连睡觉祂的行为都不中断,睡觉他还做梦啊。做梦是意地里头的行为,身与口不动了,休息了,那个“意”还在那里动。
行为有正确、有错误;有善、有恶;有利、有害。有害的行为把它修证过来,使他有利啊;恶的行为修证过来,使它能够成就善的行为。邪的行为修证过来,使他成为正确的行为,这就叫做“修行”。



所以修行不是呆呆板板,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为什么呢?每个人的行为不相同啊。哪里有说用一个方法来修证一切人的行为?没有这个道理啊!所以这个修行的方法就非常非常之多,所以是“八万四千法门”啊!八万四千种不同的修法。


为什么有八万四千呢?我们毛病有八万四千,一个方法对治一个毛病,是“对治”的啊。那么这个“八万四千”是确实的数字,不是笼统说的,所以是八万四千烦恼啊。诸位要想详细地知道,佛学词典里面有,教程法书里面有,你们可以去查一查,细说太烦太烦了。所以天亲菩萨在“百法”里面把八万四千的烦恼归纳为二十六大类,六类的根本烦恼,二十类的随烦恼,那么通常我们一般讲的时候,都是以二十六个提出来解释。这是从纲领上讲啊,每一条里面都是无量无边的,实在讲不只八万四千。八万四千还是从纲目上说的,细说啊,说不尽的。那么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佛法是活活泼泼,佛法不是死的,佛法不是一个呆呆板板的方法,极其灵活,所以才能够对治一切众生的毛病啊。


那么在菩萨法里面有“四摄六度”,这个是总纲领,就是修学里头的总纲啊。“四摄”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爱语”,第三个是“利行”,第四个是“同事”。“四摄”,“摄”是什么呢?“摄受”的意思,拿现在的话来说,菩萨要想推展他的教学,用这四种方法来招生啊,这是招生的四种原则。


“布施”是给人结恩惠啊,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了,对你有感激,你叫他做什么,他愿意听,所以布施就变成了摄受众生的一种手段。那菩萨的布施跟一般的布施不一样,菩萨布施虽然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手段,出自于至诚心、恭敬心,所以能够感动人心。世间人也有用这个做手段的,但是怎么样呢?往往收的是反效果。那个原因在哪里啊?他的心不是至诚的,不是恭敬的。他用的是欺诈的心、欺骗的心、虚妄的心,所以只要一被人看破了,立刻就给人生反感啊。


二次大战之后,美国人在世界上可以说是大施主,军事、经济援助很多很多的国家。照理说啊,他对于国际上有很多的恩惠啊,但是哪一个国家接受他经济援助的国家不恨美国人呢,恨到了极处了。为什么呢?干涉人家的内政。这个就不是至诚心,不是恭敬心啊,而是一种欺诈、傲慢、玩弄的心理,所以他那个施舍遭到的是恶报啊,不是善报啊。事看着好像是善事啊,心不善啊,那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懂得的。


布施里面有财(施)、法(施)、无畏(施),所以在四摄法里布施,布施的形象是一样,用意不相同。四摄法里的布施是与众生结恩,目的在此,是劝勉他学佛的第一个阶段,跟这个六度里面布施不相同。六度里面的布施,度自己的贪见烦恼,四摄里面的布施是劝他学佛,不一样啊!不要看到四摄法里也有六度,那不重复了吗?不重复。那么这个我们也不必细讲。


在菩萨的行门里,从大的纲领上来说,“十信位”这是初学,奠定佛学的基础。诸位要晓得,佛学是智慧之学、觉悟之学,奠定我们觉悟、智慧的基础。你看我们在三十七道品里面讲“五根五力”,“五根五力”里面第一个就是信!信、进、念、定、慧。


第二个阶段是“十住”,心定了,有了住处了。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如来之道中。换句话说,真正得到大乘佛法的受用了,你已经体会到了,心住在大乘法里头不摇动了,不会退转了。
第三层功夫就是“十行”。有行为、有行动。行的什么呢?就是刚才所讲的“四摄六度”。自行化他,教学相长,是在这个阶段。


再进一步,第四个阶段叫“十回向”。“十回向”是修什么呢?把“自行化他”所有的功德通通在心地里面离开,贡献给一切众生。自己所修的功德送给别人,所修的福报也给别人。我的福报叫大家享福,而不是自己来享受啊。十行位的菩萨是在那里认真地造福啊,十住是培福啊,十行是造福啊,那么十回向应该是享福了,他自己不享,他把福报送给别人去享,这个是真正的难得了。


再上去呢,就是十地,十地才算真正的成就。你要是有福自己享,不让别人享,你不能登地啊,你不会成就的。那么在本经里面,菩萨这个位次说得更详细。那就是说,在十回向之后,十地之前有“四加行”。到后来讲到经文里,这个“四加行”要细说。为什么“四加行”?不一定就是说十回向的菩萨要登地的时候,运用这个方法了,实在来讲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位次上都要用这个方法。那么这通常讲的时候是把它省略掉了,因为从三贤到十圣,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关头,在这个里面细说“四加行”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五十一”加上“四”,这就是五十五个位次了,那么这是楞严经里面常讲的五十五位诸菩萨,如果再加上“三渐次”,后面再加上个金刚位,一共有六十个位次之多,这就是楞严经跟一切经里面所讲的菩萨这个位次啊,说得特别地详细。但是有的经里面说五十一,有的经里面说四十一,诸位要晓得,并不是佛经里面说的前后不相应,不是的,他是开合不同,有的时候哪一部分归纳在一起,有的地方那一部分展开来细说,所以是一样的,四十一就是五十一,五十一就是六十,开合不同。


那华严里面讲,六度就是十度、十度就是六度。展开来:说十度;归纳起来:说六度,是开合不同而已,当中没有矛盾之处,我们要把它记住的,这个是说的“诸菩萨万行”啊,(“行”)读去声,读hèng啊,当作动词讲,(表)行动。今天时间到了,题目还没讲完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5 14:32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这部经完整的经题,在前两次里面“密因”、“了义”、“万行”依照这个……

“首楞严”是印度话,在这部经里面是说诸佛如来所证的大定的总名称叫“首楞严”。那么“首楞严”是什么意思呢?佛自己解释过,在中国意思里头说之为“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么这句话我们听了,只能得一个模糊的概念。“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一切事”是什么?“究竟坚固”又是指的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明了的。如果不晓得一切事指的是什么,那么这个“楞严大定”祂的含义我们就没有法子明了。


“一切事”跟“一切法”是一样的意思,“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么也就是常讲“一切法不生不灭”,凡是有生灭就是不坚固,不生不灭才是究竟真正的坚固。如来所证的这个大定叫“首楞严定”,佛所证的这个境界就是一种不生不灭的究竟坚固的境界;这个意思在本经里面,不但在理论上说得很透彻,在境界里面也有明显的表示,将来读到经里面诸位就能够看得到。


可是佛法最贵的是要能够契入啊,“契入”就是平常讲的要“证得”。为什么呢?“证得”了,我们自己才有受用;不能“证得”了,不但没有这个受用,再说实在的话,对这个“理”,我们讲“开解”,解这个理啊都解得不透彻,所以佛法至始至终都是讲求要“证悟”啊,要有实证的功夫。那么怎样才能够实证呢?实证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用般若的观照啊,所谓“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


首楞严是什么呢?就是《般若经》里面讲的“实相般若”啊。名字是不一样啊,事实是一桩事情。那么再给诸位说,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的“理一心”就是首楞严大定。所以楞严经不但与禅宗有密切的关系,与净土宗的关系也密切啊。


我们要懂得楞严的道理,运用楞严的方法,我们二六时中念佛就是修楞严大定啊!何况在《圆通章》里面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楞严经》里面的关键人物,这两章是《楞严经》的精华之所在、最重要的部分。那么观音、势至,你想想看,在净土法门,他是什么样的地位?那《楞严经》要不是净土的经,那算是什么经呢?


这个道理很少人明了,大家都把这部经认为与禅宗有关系,又看到这个经里面有“五会楞严神咒”,于是又说与密宗有关系。关系嘛当然是有,不能说这话是不对的,但是要说与净土宗没有关系,那就是大大的错了!与净土宗的关系,实在讲的时候,比禅与密的关系还要来得密切。
这个“究竟坚固”实实在在是我们必须要证得的,为什么呢?我们学佛的目的无非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啊;悟与乐就是“究竟坚固”,这个才是真正的悟、真实的乐啊!学佛之人读《金刚经》,看到经上讲的“金刚不坏身”,心里头多么羡慕啊!哪一个人不希望得到金刚不坏身啊?金刚不坏身啊,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啊,不但我们自己身“金刚不坏”,一切的事物都是“金刚不坏”。


这个也就是般若里头常讲的“诸法实相”啊。我们迷而不觉,看不出诸法不生不灭的真实相。唯有破迷、大彻大悟之人,他们心目之中对于一切万法的观察啊,一一法都是“究竟坚固”、皆是“不生不灭”。老同修们晓得这个理。虽然说晓得这个理,只能觉得“仿佛的晓得”,并不彻底明了,彻底明了就有殷切求证之心。因为不彻底明了,所以求证的心并不很切实,这个与“解”关系很大啊!


证入的境界相,华严里面说得清楚啊;虽然说得清楚,自己要没有入处,还是看不懂。打开《华严经》,看不出里面的门道啊。自己有了入处,那华严那个味道就不一样了。


古德解释楞严大定,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叫“圆定”,“圆”是圆满,鉴别一般所说修定是不圆满。实实在在说,首楞严定也叫做“性定”。性定要不要修?不要修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事物皆有法性。性本来就如如不动,要修的什么呢?我们这个动了的妄相不是性啊,而是什么呢?是无明啊。


无明是个动相,佛在大经里面讨论一切众生迷惑的根源,佛说:“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啊;又跟我们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啊。那么由此可知,无明还在三细相之前。跟诸位说,觉与迷拣别,“觉”不动,“迷”是动的。“真的”不动、“妄的”动,凡是动的决定不是真的,这个是最简单的一个拣别法。


那么我们如一切境界里面起心动念,我们心动了,会动的那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修首楞严大定的人,首先就要晓得这个道理,要能够辨别哪是真心、哪是妄心。能辨别之后,日常生活当中真心用事啊,那就是楞严大定当家了。那个妄心有没有作用?有作用。这就是说,真性当了家了,八个识是他底下办事的佣人,事事都能够听从主人的,所以那八个识就起了作用了。
第八识叫“大圆镜”,无所不照,一切明了啊。竖从三界、横遍十方,都照在大圆镜里。第七识变成“平等性”了,真实平等从这个地方生的。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了。只要你一摄到楞严大定了,八个识还是八个识,还是平常一般用事,(只是)名字变了,不叫八识了,叫“四智”。这个就是大定所起的相与作用,所以说“得大自在”啊。这个定叫“圆定”、叫“性定”啊。


一般世出世间的禅定与真如本性不相应,因此他那种定的功夫有出有入的。入定了,有定的境界;出定了,心就散乱了,有出有入啊。世人眼光短浅啊,看到那个修小定的人,腿之一盘、眼睛一闭,坐在那个地方坐了一个星期。“哎呀,某人不得了啊!他一入定入了一个星期。”说报纸、新闻、电视、哦!都广播出去了,“哎呀,某人不得了啊!”幼稚园的定啊,大大地宣扬赞叹。菩萨那个大定啊,没有一个人晓得!


首楞严大定不是盘腿面壁啊,而是什么样子呢?跟我们日常凡夫的生活没有两样,完全一样啊!我们日常的这个三业、四威仪、八识之下,人家是“四智”,我们哪能看得出?大定啊!所以说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楞严定没有出也没有入,无时不在定啊。


释迦牟尼佛当年所示现的,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啊,佛住在楞严大定之中啊。说法是定、旅游也是定啊;无时不是定,无处不是定;喜怒笑骂通通都是大定,举心动念、一切的作为都是从定中起来,所起的相。起的相做什么用处呢?利益一切众生啊。那么今天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又要跟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给我们讲这个圆满究竟的大定,说出这个道理,这个在佛法(里是)最上乘法,所以经题里头比喻作“大佛顶”啊,这大佛顶法,至高无上!


那么初学的同修一入手听这个经啊,确实不太适合。但是,不是不能听,只要你有耐心,你一直听下去,懂,我也这么听下去;不懂,也那么听下去,这个就是有善根、有福德了。善根福德浅的人,听了这个听不懂,下次再不来了。再不来,没有关系,我们星期二讲小部经,很浅的,初学人听了很有兴趣。


那么听不懂为什么也要听呢?常常听就会懂了,这是修学一个好态度。你比如从前小孩上学念书,六、七岁上学念书,念什么?念“四书”、“五经”。他懂不懂呢?他不懂啊。可是有些小孩你教他念啊,他念得很高兴、念得很有兴趣,念得很熟,他并不求解啊。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5 14:33

这个我在过去也给诸位提了,从前的人善根厚、福德厚,人老成啊。父母、老师教你怎么做,噢!就怎么做,不会去问理由的。现在人福薄,没有从前人那么厚道,现在是两三岁小孩他就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啊?从前跟诸位说啊,十一、二岁小孩都不会问这个话。

我在童年读书的时候,真的,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要问个什么道理,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起过。现在小孩不得了了。他从哪里学来的呢?跟诸位说,从电视里学来的啊。有没有好处呢?跟诸位说,没有好处!现在小孩你教他念“四书”、“五经”,他不念。为什么?他要问问:你教我念这个,念这个有什么用处啊?这个有什么意思啊?你要不能把这个意思、道理讲给他听的时候,就是讲给他听,他也听不懂。他不懂,他心里头不服,他就不干了。


表面上看起来,哎呀,现在小孩比从前聪明啊;严格地讲呢,现在小孩没有从前人有福报啊。从前小孩从小就在这个学术上奠定深厚的基础,现在没办法了。即使再小带他去念书了,知道这个好处了,也已经来不及了。现在人对于这个“四书”、“五经”,等他觉悟了这是好东西,大概总是二十五岁、三十以后了;晓得好啊,但是背啊,背不出来了。小的时候有这个能力去背啊,不知道;到了晓得这个好处的时候,时机因缘过去了,一生不能成就啊!


你们这个道理要懂得了以后啊,诸位要去想:大部经论我们听不懂,听不懂啊他有个欢喜的兴趣听就好。长时间的熏习就会开悟,怕的是你不肯干啊!真正用心、肯去听就行。开头听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味道,听不出这个名堂;连续听上三个月以后,渐渐就熟悉了;两三年不间断,利根的人就有入处,就有悟处,自古以来这种例子太多了。


真正要求开悟、要求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就是证得“首楞严大定”,那么除了听还不行,还要讲啊,天天要为人演说啊。你要说:我不会讲啊。没有关系,为人演说,不一定要你讲这一部经,你会一句就讲这一句,会两句就讲两句。不会的不讲;会的、我自己真正懂得的,我讲;有疑问的不讲。所以说多闻阙疑。这样你去讲,绝对正确,没有过失。


所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是求学的态度。万不可以说:强不知以为知。我不晓得的,人家来问我,那我要不知道,这个面子多难为情啊。也得要诌一个出来答复人家,显得我还不错啊。这个就错啦!万万不可以顾及到自己的情面,一旦被人揭穿,没有人瞧得起你。你老老实实,能够守住本分,别人一定会尊重你。


我们并没有成佛啊,不是“一切智”啊。成了佛才是一切智。菩萨都不敢说他一切智,还会被人问倒了的,答不出来了,何况我们初学呢!成了佛才是一切智。所以没有成佛以前,人家把我们问住了,答复不出来,绝对不难为情。为什么呢?我没成佛。你要说我已成了佛了,人家问一个问题啊把你难住了,哎呀,那真难为情。那个说实在话,你并没有成佛啊,冒充成佛啊。成了佛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啊。等觉菩萨还有一分无明没有破,宇宙人生的道理还没有能真正圆满,还有一分欠缺,还有一分答不上来的,因此我们求学、教学不要怕难为情,这样才能够有成就。


第二个意思呢是讲的“妙定”。妙定实在讲就是性定,和着两个意思,所以才叫做大定、定中之王啊,再没有比这个更高了。那么在这个地方特别要提醒诸位同修,圆教的菩萨,也就是经论里面常讲圆顿根性的人,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修的这个定。


跟那个藏教、通教、别教不一样啊。圆教的一下手,说实实在在的,我们看不出他在用功,看不出他在修行,一下成就了之后,真是惊人!没有看到他用功。这在我们历代祖师大德里面示现这种行法的多得很啊,六祖惠能大师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


我们在《坛经》里面没有看到他修行,实际上呢,人家的工夫从来没有间断。我们所讲看得出来修行,是看到他怎么样?他早晚两堂功课不缺,他每一天去静坐,参禅参几个钟点,念多少钟点佛,我们看到这个叫修行啊,完全看的什么呢?很粗浅的外表。真正的那个修行呢,我们不但是说看不出来,因为我们不懂啊,不知道那是修行啊。不懂,换句话说,我们自己也不晓得修行的方法。


那么在这个地方是圆顿的菩萨,我简单地给诸位同学说明白。他们这个修行的方法呢,就在生活当中,在生活里修什么呢?修性定,就是修楞严大定。眼见一切色法,不是不办事啊,照样办事,什么事都办得圆圆满满、周周道道,心里头如如不动、干干净净。古人有比喻啊,好像“明镜见物”啊。镜子,干干净净,你看他照外面呢,照得清清楚楚,镜子的本身不落印象,他就修的这个定!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以他事事无碍。公务员天天上班;做生意的人是天天照顾店里买卖;家庭主妇的时候,家庭里面日常一些琐碎事情,没有一样事情耽误!他在那干什么?他修楞严大定。我们怎么看得出来?我们看到什么人修定呢?盘腿面壁打禅七了,哦,那在修定。
眼根看一切色法,一切色法了了分明,这是慧啊;如如不动,这是定啊;定慧等持,这叫禅定。眼根在色尘里面入禅定,又不碍事。又不碍事,这才叫“一切事究竟坚固”啊,有了障碍就不究竟、就不坚固啦。你看那个入定,盘腿面壁,一入定的时候,定境就现前了;眼睛一张开,腿一放下,定就没有了,他那个定不坚固啊,有成有坏啊。楞严大定修成的时候是究竟坚固,没有出入之相。


这个定的作用在《华严经》里面是讲“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动静一如啊;动是办事啊,动就是静、静就是动啊,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啊。定慧等持啊。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是菩萨,都是第一等的啊。为什么呢?你有智慧、有福报,你做生意,商业界的巨头,菩萨的商人啊;你做工,菩萨的工人啊;你耕田,菩萨的农人啊;你从政,菩萨的官吏啊。各行各业都是做模范的、做榜样的,这个是楞严大定。所以楞严大定真正有用处啊,才能够解决我们的一切问题,才能够叫我们自己、叫一切大众都得到大自在,都得到真正的幸福、安乐。


一切的学人,藏教的也好、通教的也好、别教的也好,他们要走一段相当长的冤枉路,最后还是要入圆教的行人,他才能成就。虚云老和尚年谱啊印好了,送到我们这边来了,诸位啊听完经之后回家去请一本,回去好好地看一看。虚云老和尚是了不起的一个人,他老人家一生示现当中啊你去看,他示现的前面就走了不少的冤枉路,后来归到圆顿才成就。


可惜有一些修行人呢,总是希望先修苦行,先要受苦。受苦当然也有道理,多吃一点苦头消业障啊;不吃苦头,业障消不了啊,不能培福啊。可是圆顿之人吃苦啊,他没有苦受;他享乐,他没有乐受;他的境界是平等的,不能像诸佛菩萨那样地平等,苦乐这个差距近,不太大。


从这一层就能体会,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性。如果我们在生活里面,苦乐的差距很大,我们不是圆教种性的。圆教种性的人差距小,事事不打在心里头,享乐也无所谓、受苦也无所谓,不大
放在心里。人家对待他好,他很感激;人家对待他不好,也不放在心里,不计较,这个就是差距近,所以圆教容易。


分别心重,差距很大,这个圆教不得契门而入,入不进去。可是圆教来得快啊,不走冤枉路,藏、通、别走的迂回路走得大,慢慢地来,当然有成就。圆顿是从根本上修,藏、通、别是从枝叶上修。修持戒,枝叶上修啊。那个戒律我们不要说太多了,说到八万细行那太多了,我们就讲现在啊,这个一般传戒里面所讲的比丘戒两百五十条,菩萨戒、、、(菩萨戒的戒相分为在家菩萨戒和出家菩萨戒两种。


1、在家菩萨戒包含六重戒和二十八轻戒。其六重戒为:(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宣说四众罪过;(六)不酤酒。二十八轻戒文繁从略。
2、出家菩萨戒包含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十重戒于前述六重戒外再加上:(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惜加毁;(九)不瞋;(十)不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从略。)
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是定的根本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5 14:33

不能得定,增长分别心、增长执着心,搞一辈子都得不到定。跟诸位说,一切都不分别,心才能定得下来。分别世间法,心不能得定;分别佛法,还是不能得定啊。你分别心是一样的,换个对象而已嘛。所以说是,执着恶法是病,执着善法还是病啊。

从根本上修,很简单!你要想修这个戒律的话,我们从明了佛法这一天起、明因果这一天起,绝对不存一个念头害人;确确实实这个心里头没有损害一切众生的心,你的戒律就圆满了。所有戒律不过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啊。我心里面说害人,让人起烦恼,恼害人的心,这个念头啊,从根拔掉。


我起心动念都是真真实实地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比丘戒圆满了、菩萨戒圆满了。菩萨戒是利益一切众生,比丘戒是“诸恶莫作”,菩萨戒是“众善奉行”,你这个戒律通通就圆满了。从根本修啊!


一切万法、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里头绝对没有这些东西,存在心里,楞严大定就现前了。这个不是小定,是大定啊,就是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啊。“本来”两个字是什么?指我们心里,清净心里面本来无一物,所以一物也不放在心里,这个是楞严大定。一切世出世间这些万相,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因后果了如指掌,这是慧啊!圆顿学人修戒定慧是这样的一个修法,不是枝枝叶叶、斤斤两两跟你计较的,成就快。


在我们这个道场,我也有一个感触啊。要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还带着几分圆顿根性的人,不会到我们这个道场来。所以能到这个道场的,都是有因缘。我们所以还没有个门路可入的呢,说实在话呢,烦恼太重了;也就是说,分别、执着啊。晓得“唉!不应该有啊”,心里面本来无一物嘛,偏偏还要装一些东西进去。还舍不得把它丢掉,这就叫烦恼,这就叫习气。


那么有这些东西啊,不怕!为什么呢?你现在知道这些东西是烦恼、是习气,我还丢不掉,这就是大进步。为什么呢?一般人他不知道啊!你现在晓得这个东西,这一个进步不得了啊。晓得我想丢,现在还丢不掉,不要紧!慢慢来嘛。几时能舍,就得了。舍,得了;不舍,就不得了。舍就能得,慢慢地舍吧。这个道理明白了,这叫解悟啊,这是大彻大悟。


悟了以后啊,这叫“起修”。修是什么呢?修就是在一切境界里,修不染着,就是修舍啊,六度里面要修布施啊。布施,我舍一点财、我舍一点物,那个布施是枝叶上的布施,布施得再多都有限。经上常讲啊,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还是有限。为什么呢?枝叶啊,不是在根本上舍。根本上的布施是布施什么呢?把贪、嗔、痴烦恼布施掉了,这叫根本上的施。枝叶上的布施不究竟、不坚固,有障碍啊;根本上的布施,究竟坚固,没有障碍啊,能成就无量功德。


所以这个大乘佛法,尤其是圆顿的大法,在今天这个世界,虽然讲众生造罪的多,正如同《地藏经》里面所说: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普遍地造罪业,造极重的罪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呢,阎浮提众生非常地可爱啊!好像那个小孩一样,非常地顽皮、顽劣,但是呢,他很聪明!如果他一走到正道,他马上就成就。就好像学校里那个学生一样,顽劣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就看老师会不会教了。会教,那将来在社会国家是最有贡献的,出人头地的就这几个人。平常的循规蹈矩的学生呢,庸才啊,出不了头地啊。


好学生呢,教得不得法呢,那就是顽皮啊。所以我们看到这个学校里头太保、太妹都是聪明人啊,老实人、笨人他不会去当太保、太妹;你叫他去当,他不晓得怎么当法,他不会啊。那都是聪明人,聪明没有用到正当地方。那一回头,那一定有大成就。圆顿根性的就是这一类的人。因此,我们在这个世间看,你看看,天天动歪脑筋的、出歪主意、做坏事的,多啊!他要是把他们一唤醒,立刻就能转罪业的世界变成极乐世界了。这一个转机就在大乘佛法的普遍的弘扬。


怎样劝勉他来接受这个教育,这是今天很重要的一桩事情,这是祸福的一个转机啊。在今天整个世界来说,世界是个大混乱的一个时代,人心没有皈依啊,邪说横行。对治邪知邪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乘圆教,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


从哪里做起呢?从我们本身做起,自己真正能够一切放下了,身心自在了,不必说法了,不要劝人了,你一入了大众,人家一看到你的风采就跟人家不同,不是装的啊!自自然然,别人一定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自在啊?他来问你,你就给他说法:我心里没有牵挂了,所以就自在啊。不要给他讲经说法,佛经怎么讲的、我怎么修的,说了那一大堆啊,人家不能接受的。我没有牵挂啊,我当然自在。我没有烦恼嘛,我怎么不快乐呢?那么你也想像我这样自在,你把你的烦恼放下啊,布施掉就行了嘛。这个事情不要求人哪,求自己啊。


世间人这个苦恼,两个字就说尽了:患得、患失,一有了得失心,无尽的烦恼就现前了;没有得,就没有失,心就清净了。没有得失,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无争无求啊。做到这一个境界,跟诸位说,十方三世诸佛见到你的面也哑口无言,没话可说了,禅家里面讲的:口挂在墙壁上了——没有用处了。因为众生有得失,佛菩萨才有言说。因为众生有求、有争,所以诸佛菩萨才有一切的解说。


所以你说这个大乘圆顿教法极其简单、极其容易,诸位要能这几句话里头会了,那《楞严经》就不要讲了。为什么呢?一部《楞严经》讲的还不是讲这个事情?说到最后还不是一句“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啊?无得就无失啊,所以成佛也就是入了这个境界而已啊。入了这个境界,在这个世间上,以这个境界合一切的境界,这个就叫做“事事无碍”。自己所证得的一真法界,事啊;众生所住的十法界啊,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合起来,没有障碍。佛不碍众生,众生不碍佛。
佛的心行不碍于众生,众生的心行不碍于佛陀。事事无碍啊。一有障碍,不能同住了。所以小乘法的这个障碍,出家人和在家人不能同住。为什么呢?着相啊!他在枝叶上修的,大乘佛法在根本上修的,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功夫真的要到家了,跟诸位说,人跟野兽在一块住也没有障碍。我们过去高僧很多啊,住在山上,跟老虎住在一起,彼此没有障碍,而且老虎还很乖,还很听话。一般人看到奇怪啊,我看到不奇怪。老虎也有心啊,人也有心啊;心同此理啊,理得心就开了,没有不能融洽的。
李长者写《华严经合论》,他就住在一个老虎洞里;不但那些毒蝎猛兽不伤害他,还保护他。印光大师在七十岁的时候,蚊虫、跳蚤、臭虫都不咬他。你看看,感应啊!当时有很多人实验啊,这个房间里头有蚊子、有臭虫,而且很多,请老和尚到里面去住。老和尚一搬到里面去住啊,再去找,一个都找不到,搬家了,搬走啦。老和尚大慈大悲啊!他们对他很尊敬,不伤害他。他们找谁的麻烦呢?没有慈悲心的人,找那些人麻烦啊。心不清净的人,去找他;心清净的,他不找。


那么这是我们的大定——首楞严大定说出的一点意思,说明了我们可以修。但是诸位要是真要想从这里下手,确确实实有个三五年工夫啊,就能得到消息。但是问题在哪里呢?三五年要天天在这些研究。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啊,一辈子也不能入门!所以要一个道场一个礼拜讲一次经,有没有用呢?比不讲好一点。没用的。七天的烦恼熏习,听一天经,不行啊!


我记得过去有一年台中办这个大专讲座,三个星期有一百多个大专生,三个星期在一起讲学啊。老师看看这个同学啊,不错,这三个星期以来啊都变了样子了,都上了轨道了。一结了业啊,到电影院去看两个钟点的电影,又复了原了。三个礼拜完了,付之于流水啦。这个就是什么呢?无量劫来都是烦恼的熏习啊!短短的佛法的熏习力量不够,不起作用!我自己在这个二十多年经验里面体会到了。我天天在讲啊,天天在读诵啊,没有一天间断啊。所以深重的烦恼啊,他有这个力量啊,控制得住。


因此我才觉悟到啊,古时候寺院里头,一天二时讲经啊。那个二时要记住,是现在的八小时。佛经里面常讲的那个二时啊,是印度的时。印度是六时啊,昼三时夜三时啊。人家的一时等于我们四小时啊。二时讲经,八个种点讲经啊。有八个钟点讲堂里面的熏习,他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心行”都在道场。天天这样干,干上三年,人家成佛做主了。他不断地在熏习啊,这个力量大啊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5 14:34

我们干一天休息十天,有用吗?没有用处!所以南部的同修啊,南部听经人多啊。我在高雄佛教堂讲经,一个月到那边去讲五天,听讲的人四百人以上。它的讲堂能够坐六百人,楼下坐满是四百人,楼上还要坐些。有人告诉我:“法师,法缘太好了,太胜啦!你要常常来讲啊。”我就告诉他:没用处。他说为什么没用呢?一个月三十天哪,你们听五天的佛法,还有二十五天在那边胡思乱想、起烦恼,不管用啊!所以我到南部来说,对我自己是无所谓啊,我讲没中断啊,我自己的熏习是无所谓,对你们不能起作用。这个不是不慈悲啊。

所以我劝他们:你一定要慈悲慈悲。为什么呢?我不要来讲啦。我要能住在一个地方,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讲,我这个道场有三个人也好、有五个人也罢,他要在这边住上个三年五年,他有成就,这是你们大家的慈悲啊!你们不要今天请我到这里去,明天请我到那里去,你请我去的,真正不慈悲啊!


所以说要懂得这个缘、原理啊!我们在一个地方如如不动,能够成就几个人做佛啊。这样将来才能够续佛慧命啊,才能够把佛法普遍地弘扬光大啊。我要到处去讲的说,一个都不能成就。我一死了就完了,对不起佛教啊!对不起众生啊!一个地方如如不动,这能培养人,这才叫真正的慈悲!


本经里面阿难尊者并不懂这个道理,阿难还不晓得佛修的是什么定,不知道啊。佛平常告诉他们所修的呢,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些都是印度话,将来入了经文(再)跟诸位说。翻译的这个名词翻得很多,那么在一般讲呢:


“奢摩他”偏重在“止”,就是断一切的妄念,也就是“诸恶莫作”的意思,是把心呢定下来,止住一切的妄念。


“三摩”偏重在“观”,“观”就是偏重在看破上、在理论上、在智慧上,“奢摩他”的“止”啊,偏重在放下上。


“禅那”呢是止观平等,有止有观。这是普通的一个讲法。


实际上呢,这三个名词里面意思都是止观本应,但是祂有宾主之分,有稍稍偏重一点,所以才叫做禅定。


那么这就是佛平常教给小乘人、教给初学菩萨,教他们这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给诸位说,不能见性;可以修成阿罗汉,可以修成辟支佛,在我们念佛法门里头呢,可以修得“事一心不乱”,就是应用了“奢摩他三摩禅那”呢,可以到这个程度。


如果你要用“首楞严呢”,那就高了。为什么呢?奢摩他三摩禅那啊,都在阿赖耶识之内;因此交光法师啊注解《楞严经》,他反对古人的说法。


古人呢,注解《楞严经》呢,多半是用天台家的教义来做。天台是三止三观哪,以三止三观来配奢摩他三摩禅那。但是,天台的止观是用意识心,不是称性的。因此交光大师一反过去人的见解,他直截了当地指出来,修楞严大定要舍识用根,就是直截了当地我们用六根根性来用处。


现在我们用眼识见色尘,用耳识闻声尘,以这个方法来修呢,是天台家的三止三观的方法。有效,也有成就,但是不能见性。


实在讲,楞严里面教给我们,确确实实是交光大师所讲的。他老人家讲的话没错,很有道理,教我们舍识用根哪。


会了之后,我们用见性见外面的色性,不是色尘啊;我们用闻性闻的声性哪,不是声尘啊。六根根性接触外面是六尘尘性,这才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啊。


过去《楞严经》讲过不少遍,凡是听了楞严的同学,好多人都来问我:法师啊,怎么样舍识用根啊?大家很关心,都很想学,是好现象!跟诸位说,问者不会啊,会者不问哪。怎么样舍识用根?你这一句话是从意识里头生起来的,那么这就不会嘛!会了怎么呢?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就会啦,那就是舍识用根。


在日常生活当中,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舍识用根。一切事相众生要做的时候,你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碍我的清净心嘛。你那样做我不同意,我要这样做,我的心就不清净啦!没有“我”啊!


那有的时候众生把事情做错了怎么办呢?做错的,看到于他不利,再纠正他一下,不是于我不利;于他没有什么不利的,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于他有不利的,他没有看到,我看到了,我就要把他纠正过来。是为他,不是(为)我。我心里头没事,看得清楚,听得清楚。念念都能看得到,看到过去,看到现在,看到未来。舍识用根啊!


所以记住啊,“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啦。这两句话你要把它讲清楚,就是一部《楞严经》。一部《楞严经》的道理运用在一切生活中,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所以,十大愿王每一句话那个意思、事理都说不尽啊。不要简简单单看到:哎呀,只有这么十句嘛。好像一看自己就懂了,真的不懂啊。境界之广大要晓得,十大愿王是整个《华严经》的十大纲领。《华严经》诸位晓得,那个义理浩如烟海,十大愿王是纲领。你不懂整个华严的教义,十
大愿王你怎么会懂啊?所以现在有讲十大愿王的,讲什么?讲十个法相名词,增加执着,增加分别。意思不懂,根本做不到!这是讲经之难啊。自己真正懂这个意思了,而且还得做到几分,味道才讲得出来;不然的话,讲不出来。那么经题呢,我们就讲到此地。


“经”这一字不要讲了,平常我们讲经的时候后头来一个字都讲。这一次给诸位讲楞严,我们也讲得很细,希望每一次来听的人都能得利益。连续听,得连续的利益;偶尔来一次,有一次的利益。所以我们深入地讲解,我们采取江味浓居士他的看法,深讲、严讲。


经题就到此地结束了。我想下一次啊,那个教起因缘呢,我们也可以免了,直接就入经文好啦。诸位要想讲玄义呢,我们将来经讲完了,我们把经本子合起来谈玄说妙,那有味道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6 14:13

上一次我们将经题介绍出来了。同修当中许多都是老同修,因此我们这一次讲《楞严》,把一般讲经的规矩就省掉了,所以玄义我们就没讲了。翻译的人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就可以入经文。
        这部经翻来的时候也比较特别,诸位晓得我们中国古代到印度去留学,人数不能说不多,年代不能说不久,可以说一切的经论我们中国的留学生都涉猎到了,唯有这一部《楞严经》没有人见到过,有听说这个名字,没有看到这部经。连玄奘大师在印度十六七年都没有看到过这部经,所以后来有人说《楞严》是伪造的,起了这种迷惑。实在讲呢,也不是伪造的。为什么呢?这部经在西藏藏文经典里面有。
        诸位要晓得,藏文的经典是从梵文直接翻译过的,不是从我们汉文翻译的,其原因是印度人吝啬,别的经可以让外国人学,这个经是国宝,国家是高度地保密,不让外国人学,印度人吝法,所以印度的佛法灭掉了。虽然吝法了,在当时般剌密帝法师真正发了慈悲心,他知道中国人的根性(是)大乘根性,有资格接受这个法门,所以就把祂偷到中国来了。偷来相当不简单,偷了好几次才成功。
前面几次偷渡的时候被这个关口,像现在海关一样,搜查搜出来了。当然,他是个出家人,又是个很有道行的高僧,虽然是带了这个违禁品,国家查到之后当然也不至于判什么样的重罪,就把他扣留了,不准他出国。最后他没办法了,把这个经写成小字,真是花了工夫,把自己的膀臂割开,经藏在里面,再用针把它缝起来。等到伤口好了,这次发心到中国来了,海关一检查,检查不到了。藏在膀臂里面,这个方法偷出来的。
        他是从海路到中国,从广州登陆。到了广州,他就告诉当时那些法师们他带了《楞严经》来了。《楞严经》没到中国来,名气很大,我们中国人晓得《楞严经》。《楞严经》到了中国,大家欢喜,(因为)这是印度的国宝流传到中国。在哪里呢?也没有看到法师带东西来,于是乎诸位想想。(然后法师)再把这个胳膊剖开,将经卷取出来,(诸位看看)不简单啊。那么般剌密帝法师他这一段的历史诸位可以读一读《楞严经》的一些注解,凡是《楞严经》的注解都有,所以在此地我不必一句一句地来给诸位细讲,只说说法师的这种精神,这一种的愿力。
        那么那个时候正好碰到房融,房融(是)房琯的父亲,做过武则天的宰相,父子两代的宰相,他的儿子也是宰相。他不晓得怎么得罪了皇帝,把他贬职贬到广州去做地方官,就是降级,派到广州去做地方官。他就适逢其会啊,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一听到有这个事情立刻在广州制止寺招待般剌密帝法师。经卷取出来,当时不知道用的什么药水把血洗洗干净,就在广州从事翻译。
        这一位法师初来中国,不懂中国文,所以翻经是用他来译,实际上不是他翻译。因为他把这部经送到中国来,太不容易了,纪念他的这种恩德了,所以这个经的主译人等于他是一个荣誉的主译人,实际上翻译的是弥伽释迦。这个人早就在我们中国弘法利生,他懂得中国文,也懂得梵文,请他来主持翻译。
        经一译成,法师立刻就回去了。为什么要赶着回去呢?印度那个地方知道了——多少年来所珍藏的国宝流出去了,这一下海关的人员要治罪啊。你们为什么没搜查出来?没有尽到责任,要受国家法律的处分!这种处分非常之重,(所以)法师赶紧回到国家去认罪去:与海关的人员没有关系!我藏在肉里面,他们怎么能看得出来啊。学佛的人慈悲啊!去请求国家不要判他们的罪,他们没有罪过,一切的罪过的时候,法师一个人承担,回去认罪去了。
       把这个法宝送到我们中国来,这种苦心,说实实在在的,绝不亚于玄奘大师延(着)跋涉流沙、、、到印度去求学。
        这部经的翻译是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五月二十三开始翻译,距离现在将近1280年,差不多这样。1280年前这个时候是唐朝中宗的时候,记录就是房融记录。所以这部经文字之美在我们中国所译的佛经(中)堪称第一,出自于宰相之手啊!
         房融虽然在政治上不得意,降了级,(但是)在佛法上得意了。诸位想想,我们中国历朝的这些宰相有几个人留名于后世?房融因为参加翻译这部经,他的大名就随着《楞严经》流通了。凡是读《楞严经》、研究《楞严经》的都要把他的历史讲一遍,真正是难得啦!他要不从事这个译场、担任翻译的工作,他这个名字谁晓得?没有人知道!所以说政治上不幸,佛门上得到大幸。
        那么,这个译人简单地说过去了,不再细讲了,诸位请看经文。因为很久读不到经文,心里也是难过的,所以我们把玄谈就省略掉,今天我们从经文读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那么这个几句就是六种成就里面的一个开端,也是经文序分—通序的一部分。一切经一开端都用这个字样,所以叫做“通序”。“通序”也叫做“正信序”,意思是叫后人展开经卷,深信不疑。
        凡是佛经,在文字结构上都分做三个大段落,这叫做“三分科判”。三大段第一大段就是序分;第二大段叫正宗分;末后一段叫流通分。在中国,这样分法最初是晋朝的道安法师,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善知识!当初他把一切经用这个三分的分法,还有许多人不赞成。到后来印度清光法师的《佛地论》传到我们中国来之后,那么《佛地论》里面的分判跟道安法师分的很相像,于是乎我们中国后来的这些研学佛法的人都遵从道安法师的分法。
        诸位现在用的这个本子,带着科判的,是详细的科判,这个科判是明朝交光法师他编的,这个版本是在我们民国年间,大约在民国二十几年的时候,上海有一些大居士们组织了一个印经会,就是后来的叫做普汇大藏经,这个经后来没有印得完,过去讲《华严》的时候给诸位介绍过。这个《六祖坛经》也是这个本子,是那个时候重新把祂编排,而且把经文跟这个科汇进去,科在上面,经文在底下,一目了然,这是费了不少的工夫、也费了不少的心血排成这样的版本。这对于我们读《楞严》、研究《楞严》的人帮助非常之大,可以说《楞严》读本里面这是最理想的一个版本。
        过去我们讲《楞严经》,发起翻印,好像是印了一千本。现在我们所剩下来的大概还不到一百七十(本),我们留在我们这个道场,作为道场里面讲经用的经本。等到我们将来经讲完了,这个经本子可以给大家;经没有讲完,希望大家这个经本子不要带回去,带一本我们就少一本,怕以后来听经的人没有经本子用。这是要请诸位要特别原谅的,将来诸位再发心的话,我们重新再印,这个原来的底本我们还保留着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6 14:14

这个三分的分法,序分里面又分为两大部分:
一个叫“通序”,一个叫“别序”。“通序”是说一切经都相同,每一部经展开来都是一样的,有这个字样;“别序”是说这一部经的发起与其它的经不相同。从“如是我闻”到“与大众具”这几句的字样,一切经的开端通通都有,所以叫“通序”;“别序”是说明佛每一次说法的因缘。
        佛不会是无缘无故地说法,说法一定有因缘。譬如这部经缘起是由于阿难尊者遭摩登伽女之难,佛才提奖阿难,把阿难跟摩登伽两个人都找来,劝勉他们。换句话说,专门对他们两个人来说的,当时在会的大众那都是旁听的人,他们两个人才是这一次法会的当局者。那么经里面有很长一段的文字叙说楞严法会的缘起,这个缘起跟其他经的缘起不一样,所以说别在当会啊,与其他的不一样。那么这个都包括在“序分”里。
        第二的一大部分叫“正宗分”,“宗”是宗要,就是一部经里面主要的部分,也就是说“正说”,一部经里头最重要的义理都在这一部分里面开启。在本经里面,像阿难尊者见到佛之后,顶礼悲泣于下。经文很长,在大的段落里面来说,正宗分里头第一个大段落古人所谓“七处征心”,交光大师的科判是“七番破除”,两种讲法都讲得通,我们不必固执,两种讲法都行,讲“征心”也行,讲“破除”也行。说法虽然不同啊,意思上相差无几。
        接着以后,“十番显见”、分别真妄、回归万法;归如来藏。以后,宣说楞严神咒,远离魔事啊。
        不但是阿难跟摩登伽开悟了、证果了,当时在会的大众都能断惑证真,一直到第十卷。佛在捻起真修仙人在菩提道中必然会遭遇到的障碍,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魔障。这个魔障不是说偶尔遭遇,是必然遭遇到的。佛在本经的后半部将这一些事情给我们说出来,五十种阴魔是释迦牟尼佛五问四说,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
        魔现前了不怕,怕的是我们不认识他。认识他了,魔就不能害我们;不但不能害我们,魔还可以帮助我们修证。如果你要不认识他是个魔,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我们会吃亏、上当,会受他的害,这是佛大慈大悲给我们详细地辨别出,叫我们学佛的人深深地知道确有菩提涅槃,对于三界依正庄严才真正能放下。
        这一些都是这一部经里面的正说,所以叫做“流通分”。流,是流布的意思;展开啊,“通”是通达而没有障碍啊。正说完了,这个经里面所讲的道、所教给我们的方法,每一个佛弟子都有责任去宣传,这样才能够使广大的众生不单是在当世,还要流传到后世啊,目的是教一切众生断惑证真,教一切众生成佛做主啊,人人都能够获得广大的利益。
         第十卷的最末尾,我们这个经本最后的半页,那是属于的“流通分”,从“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国度所有空虚【《乾隆大藏经》查的是“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尘沙诸佛【《乾隆大藏经》查的是“持以奉上微尘诸佛”】……”到“……作礼而去”,这一段经文是较量受持这一部经的功德,劝勉赞叹读诵流传五经,所以叫做“流通分”。
        这是这一部经里面的三个大段落。大段里面还有中段,中段里面还有小段,所谓是二十二重科判,将这一部经详加分析,把祂的章法结构分析得清清楚楚。由章法结构里面就能够看到这一部经里面思想的精密,说理说事、有条不紊,这在文章里面实实在在堪称为第一流的文章。
       “如是”这两个字,简单地说,这是指法的意思,通指十卷经文,我们现在一册就是一本的文意而言啊,也是信顺的意思,古人的注疏里头常说:如是之法,是我闻佛亲自宣说的,所以叫“如是”。“我”是阿难尊者的自称,经藏(是)阿难尊者集结的,所以在六种成就里面讲,他是属于信成就。《大智度论》里面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所以信为入得之门,不信就不能入啊,没有智慧就不能度。信是开始啊,智是终极。
        怎样叫“信”?信必须言要如理、要如是,所以佛语叫如语者,“如语者”是从信上说的,事实是什么样子,佛就是什么样子,绝不加一点,也不减一点。所说出来的与事实完全相符合,这才能叫做信成就啊。所谓“如是”是说事情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叫“信”啊。不信那就是:不“如是”,言说与事实有出入,不相符合,那就是不“如是”。
        如果在理论上,言辞不违理论,师资道成啊;言语与理体要相违背,师资之道就不合理,在教学上讲,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信之一字在一切行门之首。八万四千法门,信是基础啊,所以,以信为先,这是普通的说法。在佛法里面讲,“如是”这两个意思,佛说的理论、佛教我们修行的方法,一定要符合实相理体才能称得上“如是”,这个意思就高了。
        实相理体怎么讲法呢?真难讲!讲出来了也不好懂啊。本经里面前面三卷半的经文,一直到第四卷的上半部就是讲的实相,以后到经中慢慢再去体会去。要套一句俗语的话来讲啊,今人所讲的,“真理啊!真理是永远不变的”,不变就叫做“如”啊,真理决定不是虚妄的,不虚妄就叫做“是”啊。
        那么这个理在哪里显现呢?佛在一切大乘经里面开示我们,就是现前一念心的本体。现前一念心,我们不难体会,但现前一念心的理体不容易体会,我们能够体会到的是现前一念心的心相,或者这一念心的作用啊。虽有体会,也不很深,但是不难体会。
        我现前心里动个念,自己晓得有个念头;既有个念头,那个念头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晓得。我想一个人、想一桩事,那个人的样子、那个事的样子,就浮在这个心相上,所以说不难体会。这个体会,体会得很浅,没有深度,可是那个心的理体就不容易体会了。
        而大乘佛法里所注重的就是一念心的理体,理体在佛学名词上叫“自性”,或者叫“本性”,一切大乘经都不离开自性,说理论、说方法,都是以自性为目标,无论是长说、短说、深说、浅说,都不离自性,所以这个一切经开端都“如是我闻”,有“如是”这两个字。大经文字长,说的比较多、说的详细一点;小部里面,文字短,说的简要。除了简繁之外,在义理浅深上都是一样,就是一个说的详细、一个说的简略而已,除此之外可以说无二无别。
        本来我们讲堂建立之后,为了接引本地区新同修,我们选一两种小部经来讲。也许是我们大楼没有完工的关系,本地学佛的同修很少到我们道场来。这也是因缘还没成熟,慢慢地去等待啊。缘没有成熟呢,我们就不妨研究几部大经,对于老同修有很大的受用。所以我们决定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完了之后,我们选《金刚经》来讲,这与我们现在这个信宗的东西都可以连得起来。星期天的《六祖坛经》,我们星期六晚上的《楞严》以及《华严》、《弥陀经疏钞》这些经典(的)理论与修法都能够扣得起来。我们有个两三年熏习的时间,不怕没有成就啊。今年非常之难得,希望我们大家好好地把握住,在最短的期间当中,我们求得个明心见性。我们念佛,希望念得“理一心不乱”,我们就得大自在了。
        “如是”两个字要就本经来说,经文虽然我们没有读到,经题里面已经将大意介绍出来了。“首楞严”的意思:一切究竟坚固,这是“如”的意思。远离一切、断常邪见啊,那是“是”的意思,这是我们本经所讲的。还有,像经里面所讲的,“一切诸法,本无生灭,皆如来藏”,这是“如”的意思,这一段的开示太好了啊!将来讲到经文,希望同修们要好好地注意到。
        经文长,当然不是短时间会讲得到,可是怎么样呢,我们现在这个经都有连带关系:星期天的《六祖坛经》跟《楞严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坛经》里面所讲的道理可以说是《楞严》的精华,可以互相转注,拿《坛经》来做《楞严》的注解,拿《楞严》来做《坛经》的注解,不难开悟啊!尤其我们这一次所讲的《坛经》是相当不容易的!在本省,过去也有别的地方讲《六祖坛经》的,那么诸位一看版本就不一样啊。一般流通的版本错误太多,已经把六祖意思错解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6 14:15

(契嵩)《曹溪原本》你跟一般经本比较比较,你就看出来了。连丁福保的《<坛经>前注》里面都错误好多。十大段的标题意思就错了,那这就像一般作文说:文不对题,怎么能把六祖的意思显示给我们看啊?
这一次我们随着开幕、谢函,每一位同修我们都赠送你一册,谢函也附带着我们开幕的收入、支出的明细,同时我们现在这个新的课程时间表都在里面。希望同修们自己不要错过了这个宝贵的时间,同时要有亲戚朋友学佛的,或者对于《坛经》有兴趣的,可以在星期天这个时间到我们道场来一同研究,必须要真正地用工夫,参就“一切诸法,本无生灭”的道理。
在本经里面说:“一切诸法,皆如来藏”,这是“如”的意思。佛又告诉我们:“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是“是”的意思,这是综本经来解释“如是”两个字,这是信成就。
第二呢是“我闻”,“我闻”是闻成就。“我”这个字,阿难尊者的自称。佛法,尤其在大乘佛法里面,没有我执,小乘须陀洹就破了我见,楞严会上难道还有我执的人吗?当然没有!没有而称“我”,随顺世间人的称法,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凡夫执着这个身是我,阿难晓得这个身无我;但是随顺众生,也说这个身是我,随顺众生而说的。
虽然随顺,违不违背真理呢?不违背!如果违背真理、随顺众生,那个不是佛法里面讲的随顺,那是迷惑颠倒啊。虽然恒顺众生,绝不为自性的体用。佛在大经里面讲八自在我,所以“我”是大自在的意思啊。像佛有大神力、有大智慧,所以才能够随心应量啊,《楞严经》里面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啊。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现什么样的身相。
早晨讲《华严》的时候也给诸位说过,佛的自在不可思议啊。我们这个身相在这一切的生命当中是个定了型的,不能随众生心。诸位在佛门里面常听到一句话: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我们的常识没有办法想象得到的。
佛在讲台上说法,中国人听是讲的中国话,日本人听是讲的日本话,英国人听是讲的英国话,佛到底讲哪一国话呢?佛是哪一国话也没讲,哪一国的人听都是他本国的话,妙啊!这叫大自在啊。没有到这种程度,都不叫做自在,这是我们常听的。
《华严》里面还跟我们说啊,佛的身像也是自在的。我们中国人看佛,佛是中国人的样子,那么很清晰啊,佛的样子是像我们中国人的。日本人看佛,佛长得很像日本人;非洲的黑人看到了,佛是黑人。佛同样坐在那个地方,把各国的人都集中起来,叫他们看看佛像哪一国的人,都像是我们自己本国人,实在是妙极啦!这个叫做自在啊,这才叫做那真正《华严经》里面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啊!我们做不到啊。
如果不是佛给我们说,大概我们连做梦也没想到,哪有这种奇妙的事情啊?实在讲,你要把道理明白了,就不难懂了。我们所以不能够辨,我们用的是妄心,我们有分别、有执着,所以不能够随机应变。佛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而随顺一切众生的分别执着,所以佛现的那个相,现而不现,不现而现。佛的音声也是如此啊,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这才得大自在。
这在佛法理论上绝对讲得通。理论上通达了,如果我们认真地学习,我们也能够办得到啊。所以佛在大经一开端,他老人家就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并不是说他独有、我们没有啊,佛不是这么说的,佛说我们大家人人都有。为什么这个德用不能现前呢?两种障碍:一个烦恼,一个执着。皆因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烦恼是分别,所以诸佛菩萨千言万语说明这个道理,劝我们不要分别、不要执着。分别执着心断了,诸佛菩萨这种境界就现前了,这叫做“自在我”,也是经里面常讲的:见了性以后,转识成智。
确确实实有“常、乐、我、净”这四种德,没有见性的人,绝对没有这四个字;见了性才看到“常乐我净”,所以说是见了道之后的人有真我啊,那么这个地方“如是我闻”啊,我们凡夫概念里面是假我,圣者们概念当中是真我啊。同样是称“我”,有真假两种不同的意思在。
那么佛在经典里面说明“常乐我净”有个简单的讲法,在这个地方也简略地把祂介绍出来。所谓“常”,是永远不会变改的意思,就叫做常。
那么我们同修们细细地想一想,这个世间一切万法,哪一样东西是不改变的?除了虚空以外,都在那里改变啊: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既然会变,所以叫无常啊,万法无常。虚空会不会变呢?虚空会变,我们不知道,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虚空会变。万物质会变无常,我们能觉察得到,虚空无常我们觉察不到。佛告诉我们:虚空还是个生灭法,何况虚空里面所含藏的万法呢?
“乐”怎么讲法呢?“乐”是指没有生死苦,才叫做“乐”。生死之苦,佛给我们讲有两种:
两种里面,我们实在是太粗心了,只注意到一种而没有注意到另外一种;只注意到那个粗的现象,没有注意到微细相啊。
死就是一个生灭啊,是个生灭法。要晓得那个死,我们每天都在死,都处在这个生死之中,这叫做“变异生死”。
诸位要晓得,人会衰老的,一年比一年衰老;岂但是一年,一月比一月衰老;再微细观察,一天比一天衰老,一刹那比一刹那衰老。几个人觉悟到了?一般人的觉悟,一年一年他还不觉悟,十年这一个阶段会觉悟了。哎呀!我这个身体不及十年前了。实在讲,绝不是十年突然之间有个变化,不是的啊,天天在变化,那么换一句话说,天天在老啊,天天接近死亡啊。
一切众生,可以说,没有例外的,从出生那一天起,一直就向坟墓里直走!绝不转弯,精进得不得了,停一停他都不肯停。干别的事情肯停啊,往死亡这个道路上是精进不懈怠啊,这是真实话啊。
你要能够观察到这一点,你对于这个世间一切法那个贪染的心自然就淡了。为什么呢?天天往坟墓里面跑,一天比一天接近;到最后,世间法里头一样东西都带不走,沾染到一身的罪业,那又何苦啊?
所以悟了:世法里头没有乐,只有苦啊。说到这个地方,许多对于佛法是半通不通之人、断章取义之人,听了这一段,看了这一段,(说)佛教不要去学祂,消极啊。刚才讲了,佛教里头有真正的“常乐我净”,那不就是积极的吗?现在说的是我们世间相啊,确实是如此,事实是这样的啊,怎么能说是消极呢?
什么叫做“净”呢?身上洗得干干静静,衣服穿得干干净净叫“净”吗?环境整理得干干净净不叫净,真正的净,心里面没有烦恼、没有妄念啊,这才叫清净。心清净了,境界就清净,相随心转。烦恼无明断尽了,这才叫得到清净。
这个意思与我们修净土的人关系非常密切,经上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心静则土净。心不清净,不能去净土啊。那么修净土的人必须要断烦恼,必须要破迷惑。破迷需要智慧,断烦恼需要定功,所以修定、修慧,其目的是达到清净心。心清净,与净土自然感应道交,这是“净”的意思。
“我”,佛法对于“我”这个定义是指的自在,自由自在,这才叫“我”。所谓“八自在”,佛给“自在”说为八种。第一,一个身能变多身这个自在。我们现在常常看到分身乏术,不自在啊。下一个星期高雄那边请我去讲经,我要去十天,我不能分个身去啊。这也讲,那你分个身到高雄去,那我就自在了,办不到啊。
我下个礼拜一去,明天我们的《六祖坛经》还是照常讲。星期一我去,星期一晚上在高雄讲经,一号回来。在这个十天当中,我们每一天上午还是九点到十二点放《华严经》的录音带,那么诸位同修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可以来听,是放从前所讲的。你们看看,商量商量,是愿意听《八十华严》还是愿意听《四十华严》。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6 14:16

晚上的时间由见如法师讲佛学概要十四讲,那么星期五这个晚上还是梵呗教学,那么由见如法师在这边代几天。这个高雄那边大概至少还去三次,是到阳历年底,阳历年以后我那边就辞掉了。从明年元旦开始,我们这个道场我就不会离开了,我们每一天一起也都能够上轨道、都能正常,这就是分身无术啊,不自在。
第二个意思是一,一身遍满大千世界,这是现大身,我们也做不到啊。
第三个“自在”是飞行自在,我们现在到哪个地方去,要坐车、要坐船、要坐飞机,耽误好多时间。诸佛菩萨得到自在我,念头想到哪里身就在哪,不必那些交通工具啊,用不着那么麻烦,念头一想,人身就到了,这个自在啊。
第四个意思是随类化身。同一个地处不是变化了,每一个自己这个分身,不是,随类化身。人中有我人身在,畜牲里面有我一个畜牲身在;六道里面道道都有身,都在一起,在一个地区,同时同处,现六道之身,为六道众生同时说法。
第五个意思:诸根互用。我们是眼能见、耳能听啊,耳不能见、眼不能听啊。到佛菩萨是六根互用,眼睛可以见,鼻子也可以见,耳朵也可以见;耳朵会听,头顶也会听,六根互用,每一根都有六种作用。这一些我们看到,好像都是不可思议的,似乎都是神话;实在讲,在理上讲是讲得通的,有理论的依据,我们自己有障碍啊,不能达到啊。佛给我们说:这是一切众生的本能,本来就有这个能力。
第六个是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虽得一切法了,心地清净,丝毫不染。
第七个意思,说一句偈的意思无量无边,有这种能力。一句偈是最少的,四句啊,经里面任何经本四句话要把这个意思完完全全说出来,无量劫都说不完。我们初学讲经的人最大的痛苦就是经本一打开无话可说。
早年大专讲座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在台中,那个时候老师讲《十四(讲)表》。讲完了之后,下了课,利用课余的时间,我给他们温习,叫他们每一个同学站起来,把老师所讲的复讲一遍。老师讲这个一讲要差不多用一个半小时,他们的能力从头到尾一遍讲下来啊,需要多长时间呢?讲得最长的五分钟,讲得最快的不到一分钟,哦,一表都讲完了。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啊,讲得最快的怎么讲呢?照表念念就完了,那当然不要一分钟就念完了嘛,无话可说啊。四句的意思无量劫都讲不完,这个是见理之深才有这种殊胜的能力啊。
最后一种(第八个意思),身遍满一切处,犹如虚空。要说一个身体轻,还说得多余,还说得过分。具足这八种,才叫做大自在。我们每一天念《心经》,开头一句话,“观自在菩萨……”,那个观自在菩萨,人家就得这个八种自在啊。
八种自在是果,他怎么样得来的呢?由修因。他用什么方法修的?上面那个“观”就是他修行的方法。观是观照般若,在一切法里面,他能够用观照的修法,所以他得大自在。
那么我们对于佛讲的八种自在羡不羡慕呢?非常地羡慕!怎么个观照法呢?
《楞严经》里面“舍识用根”,就是观照般若,我们就得自在。那就是说,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要以六根根性去接触,不能用六根的六识去接触。用六识不自在,“常乐我净”这四个意思通通没有了;如果我们用根中之性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常乐我净”这四个意思,通通具足。
所以“闻”,我们要用闻性去闻法性,他怎么(可能)不开悟呢?当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我们眼见色,要用见性去见色性啊,不要用眼识去见色尘啊。眼识是暗的,色尘也是暗的,不会放光明啊,永远是愚、是迷、是暗。
如果能够换一换,用见性见色性,见性、色性都是觉,都是光明的,所以才能够得大自在。佛在《楞严经》里面就是说明这个理论,教我们这个方法。这个理论要是得到,方法会用了,我们跟观世音菩萨没有两样了。
观世音菩萨他用这个方法,《心经》里面“观自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观自在是说他自己的成就,他是以观照般若证得大自在。“观世音”是另外一个称号,是讲他利益众生、度化众生展现的。所以说是寻声救苦、大慈大悲。
所以说从自己成就这一方面,他的名字叫“观自在”;从利益众生、普度众生这一方面来讲,我们尊他叫“观世音”。两个名号是一个人啊,也就是,一个名号是从自行上建立;一个名号是从化他上建立,这叫“我”。
那么阿难称“我”与“八自在我”不相违背,所以虽然恒顺众生,又不违背法性理体,这才叫随顺啊。恒顺众生违背了法性理体,这不叫随顺,那叫堕落啊,那叫退转。随顺是精进的,不是退转的;随顺是向上的,不是堕落的,我们要懂这个道理。所以,不可以把“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误解了、错用了,这就是经上在在所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往往我们错解了意思,错用了工夫。
“闻”在此地是亲自听到的,叫“闻”,不是辗转的传闻。
文殊菩萨拣选圆通里面告诉我们“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所以世出世间的导师都是以音声为教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说法利生。
孔老夫子教学也是以音声教学,夫子没有著书、没有留文字给我们,说而不著啊。《论语》是老夫子过去之后,学生把它记录下来。所以孔老夫子教学的教体跟释迦牟尼佛所用的音声教体不谋而合啊。
那么这是讲到“我闻”这个里面还有疑惑,疑惑在哪个地方呢?释迦牟尼佛成道那一天起就开始说法利生;但释迦牟尼佛成道那一天,阿难才出世。那么阿难尊者也称是“如是我闻”,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法他都听到了吗?都听到了。怎么听到的呢?这一个问题下一次再给诸位解答.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6 14:16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经文了。在古人的科判里面,都是将一部经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那么最初分这个三科是晋朝时候的道安法师,与鸠摩罗什大师跟我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是同时代的人。那么当时在学术界里面有一个很出名的人是谢灵运,跟陶渊明,他们是同时代的,而且都认识,都很熟悉。
那么道安法师当时判经为三分还有许多人不太同意,认为随意将经文分割是一种不恭敬。那么一直到清光大师的《佛地论》流传到中国之后,《佛地论》里面也将经分作四分,意思跟道安法师的三分非常接近,于是乎大家对于道安法师才佩服得五体投地,赞叹为“弥天释道安”。实在是我们中国了不起的一位具足有大智慧的法师。
这就说明了一切经本身就有序分,序分里面又分为两个部门:前面一部门叫“正信序”,也叫做“通序”,一切佛经前面都有这样的字样。通序后面叫“别序”,别序是说明这部经这一次这个法会的因缘,叙说这个因缘。这两部分我们都要略微介绍出来。
在通序里面又有所谓六种成就。
“如是”信成就,这两个字叙说世尊的言语真实不妄,所谓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意思是指这部经自始至终,皆如佛所说。而佛是如理如事所说,所以这两个字是属于信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我”是阿难尊者,当时集结经的时候笔录的人。
“一时”是时成就。
“佛”是说法的主人,叫主成就,当时法会的主席。
“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这是处所的成就。
那么这些字样很像我们现在开会的会议记录,有时间、有地点、有出席的这些人、有主席、有记录。
那么下面一句也是六种成就里面末后的一种: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就是与会的大众、出席的那些人。那么这是六种成就,都具足了。这样的法会因缘才能够建立,缺少一样这个法会都不能够成立。这是六种成就的大致情形。
那么在别序里面个别地叙说这一部经发起的因缘。我们晓得世间法如果有一件事要成立,一定有因缘,佛说法也不例外。因缘不成熟,佛不会说法,所以说经一定有祂的缘故。
本经的因缘:阿难尊者遭受摩登伽女之难,那么世尊派了文殊菩萨把阿难尊者跟摩登伽两个人找来,这是这一部经发起的因缘。那么这一段到后来我们能看到,经文相当地长,这叫做“别序”。称之为“别”,是其他经的因缘跟这个经因缘不一样。
六种成就称为“通序”,一切经都有,所以叫“正信”,都有这个字样。那么这是通、别两种序分,总称之为序分。
其次又讲到正宗分。
正宗,“宗”就是“主”的意思,也是“要”的意思。这一部分是经的中心,是这一次法会最主要的部分。那么在一切经里面,正宗分的经文一定是很长,祂是主体。
如果由这一点来看,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的时候,说法四十九年。我们就四十九年这一代时教里面去观察:
《华严经》就好像这个序分,二七日中啊。二七十四天时间很短,《华严经》就讲完了。而且《华严经》是佛在定中所说,我们凡夫看不到。我们凡夫看到佛在菩提树底下,坐在那个地方入定,哪里晓得他在那里讲《华严经》呢?
所以《华严》的当机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天小乘都没有份。
那么接《华严》之后,这就讲《阿含》,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转编号:005-a《楞严经》净空老法师主讲 ,我们人间我们肉眼凡夫能够看得到的,这是佛开始说法。
那么四十九年所讲的经,古大德把祂分判为:
从最开始讲的是《华严》,
以后是《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
这是佛四十九年说法的次第。在这个次第当中,《般若经》占了二十二年.四十九年《般若》就占二十二年,那么诸位要懂得三分的意趣,你就晓得,《般若》是整个佛法的正宗分。
所以学佛千千万万不能够疏忽了《般若》,这是我们同修必须要注意的。所以在解门里面,就是求学术要求开悟,唯有开了悟了,行门里面才能够断惑,所以说工夫才能得力了。
由此可知,整个的佛法彻始彻终都是在智慧上。这一部《楞严经》是属于《方等》教育,《般若》之前的。
而这一部经在佛教里面号称为开慧的《楞严》,这个“慧”就是智慧,开智慧的《楞严经》啊。那么学《楞严》再不开智慧呢就很困难了。《楞严经》里面讲智慧的理论,讲智慧的方法,讲智慧的应用,就是说明祂的功德利益。
那么在本经里面,第一卷从“阿难见佛,顶礼悲泣”以下,古人分为:七处征心。
交光大师他认为《楞严经》征心这个文字只有两处,而这个七处,实实在在是破处所,所以他的科判是:七番破处。那么我们现在用这个本子就是交光大师他老人家的科判,把这个经文汇合在里面,看起来非常地醒目。
正宗分里面有几段大段落非常重要:
“七番破除”是一个段落;
“十番显见”是一个段落;
再往下这个段落,分别真妄。
这都是非常契紧之处。我们要能够把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哪是真、哪是妄,能够分别得出来,这是大学问。
然后这就谈境界了。慧,万法归如来藏。
理论上,四科、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那是说理。
讲修证,二十五位菩萨出来给我们作证明,说明他们是怎样成就,怎么修行法。我们在二十五圆通章里面所看到的,门门第一了。
这就是说明了佛法虽然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你要是如理如法地去修,都能够明心见性,皆能成佛做主。所以法门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下。这点认识非常地重要,如果要认清法门没有高下,只要对了我们的根性,决定有成就;不契我们的根性,成就就比较少,困难了,所以法门一定要契机啊!
但是这个不容易!我们自己怎么晓得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和我的机呢?就好像我害了病了,到药房里去一看,啊,它有几千种药几万种药,哪一个药能治我的病?自己不知道啊,不能选择啊。如果我们自己晓得了,那取这个药来是药到病除,这多省事啊!自己不晓得。医生可以给别人治病,自己害了病了,他都没办法。
众生这个毛病也得要找医生来治疗,医生就是佛陀啊!释迦牟尼佛就是当时的好医生啊!一切众生有了毛病了,到他那里去,请他诊断,请他治疗,他就给他说个方法。那么当时那个人接受这个方法之后,他的病不久就好了,开悟了,证果了,这就是病好了。
现在我们所看佛教的这些经典,全部都是释迦牟尼佛为当时那些病人开的些药方。医生不在了,留下这么多药方。这些药方呢,都是在当时治好人的。现在医生不在了,我们拿到这个药方会不会用呢?不会用。不知道自己害的是什么病。
听说这个法门不错,那个法门也不错,盲修瞎练啊。虽然都是佛所为当时那些人开的那个方子,诸位要晓得,我们害的这个病并没有照他那个方子害病。我没有学过医,连医学常识都不懂,我要是把哪一家病院那个处方通通拿来了,你们害了病的时候,你来一个,我就给个方子给你吃;吃好了,你走运;吃不好了,你活该,你没有照我的方子害病嘛。
诸位想一想,有这样的医生吗?这能讲得通吗?现在我们就是拿到释迦牟尼佛这些药方啊,危险极了!
医生不在,也要找一个稍稍懂一点的人,要找个护理、护士啊。她常常接近医师,那比我们常识总是要丰富一点。这些护士是谁呢?跟诸位说,就是那些历代祖师菩萨、弘法利生的善知识,不得已而求其次。
但这些人里面,有不少是佛陀再来的,不一定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再来的,那当然也有,很少数。
怎么说是佛再来的呢?明心见性了,这就是佛再来。我们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了,就是佛再来的。为什么呢?(到了)这个程度,你的知见去佛不远,你是正知正见,真正开悟了,智慧开了。这个时候代一切众生选择法门,不会有有错误。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6 14:17

如果自己没有开悟,经看得多、读得多,所谓是见闻之学,可以讲经,不能代众生选择法门,这是要记住的,不能指众生的路子。为什么呢?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智慧,这是要切记!切记!自己没有开悟,为众生做择法眼,会误了大事。没有开悟,误自己是小啊,误了别人,那个别人多冤枉啊!所以不可以害人啊!
讲经说法有没有关系呢?接引初机可以嘛。我也没有开悟,他也没有开悟,总归比他多学几天嘛。这个情形可以。
我学佛学了三年了,他才学三个月,我可以教他,同时在学的当中行。中学生可以教教小学生嘛,大学生可以教教中学生嘛,他总比他多学几年。所以讲经可以,不能代众生择法、选择法门,不可以!
为众生选择法门,是什么样人呢?我们通常讲祖师。祖师是有条件的,开了悟才能称祖师,没有开悟不能称的祖师。
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讲过“祖”的意思,入众佛祖啊,这是世出世间的导师啊,他们有能力给我们选择法门,指我们的道路,指示我们的道路。那么在这一部经里头,就是“二十五圆通”这一章我们要觉悟。悟了有什么好处呢?法门选择了之后啊就不动摇了,就能一门深入啊,这才能成就。
对于这一点不认识,我现在修净土法门,有个朋友告诉我了:净土是老太婆教啊,禅高啊!好,心里动摇了,又去参禅去了。再碰到一个人的时候,禅都是野狐禅啊,密才高啊!即生成佛了!好,参了几天禅又不要,去搞密去了。这样你一生不会有一门成就,你要吃大苦头,你要走许多冤枉路。
正如同你在学校念书,你去念大学,你考进去的时候,我是念文学系。结果人说文学系出来又没有出路,商业赚钱啊!啊,好!你文学系念了两三年了,我不念了,我再去念商学系,再从一年级念起。再过两天,商业系没有工业好啊,好,再去念工科去。你要是每一个学系念个一两年啊,那个学校有一百多个科系,你还不到一百岁,科系还没有念十分之一啊,你寿命就到了,一门你都毕不了业。
世间法那个学校的科系也只一百多门啊,佛法里面科系八万四千门,你怎么个学法?所以要懂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选择一门之后就一门深入,你才能成就。
不但行门要专一,解门也要专一。经典太多了,我要做大通家,一切经教我要都研究。行不行呢?不行!
佛法我们不说别的,八大宗,这大乘佛法,小乘还有两宗,合起来十宗。任何一宗,你要在里面下十年苦功啊,也不过是在那一宗里头懂得一点皮毛而已。一个宗用十年的工夫,十个宗用一百年的工夫,一百年的工夫你所学的什么呢?刚才讲了,皮毛常识,得不到受用啊!所以在解门里头也需要一门深入啊。
在今天,谈到研宗恐怕都不是我们能力能办得到的,所以我常常勉励一些同学们,研宗都暂时把它搁下,不如去研究一部经,因为哪一宗的典籍也有三四卷之多,要连同历代祖师的注疏,总是三千卷以上啊!不简单啊!我们能力应付不了啊!不如一部经。
你像从前倓虚大师,你们看《影尘回忆录》,那是倓虚大师的自传,他老人家说的,大光法师给他记录的。大光文笔不错,写得很生动、很流利。你看他在没有出家之前当居士,八载寒窗读《楞严》,倓虚老人的基础就是《楞严》,没有出家之前,八年的工夫用在《楞严经》上,所以以后出家了,他能够集谛闲老法师为天台宗的祖师。在晚晋,就是民国初年以来,我们看看这些成就的,都是一部经上用工夫。
圆瑛法师也是在《楞严经》上用的工夫。在他《楞严经讲义》里面序文,你去看去,二十五岁开始研究《楞严》,听《楞严经》,一直到他一生,没有一天舍弃过。一生当中满脑袋都是《楞严经》,到晚年写出这一部《楞严经讲义》。《讲义》是晚年写的,所以他这个《讲义》出版是在大陆出版的,流传到香港,由香港辗转流传到台湾,我们在台湾翻印的。
这就是我们的典型啊!是我们的模范啊!一部经里面去深入,才能够有成就。千万不可以三心二意,三心二意不会有成就的!把我们一生宝贵的光阴空过了,真正可惜!诸位要晓得,你一部经精通了,一切经都通了,这是非常非常地重要。“二十五圆通章”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要专一啊,成就是一样的。
我这些年来讲经,跟诸位说,我的底子也是在《楞严经》上定的。
往年在台中学这一部经用了三年的苦功啊,学这一部经啊,所以说不专就不能有成就。这些年来,我讲了不少部经,全是《楞严》的基础。
那么再往后去看就是说咒、立坛、远离魔事啊,这些经文还是属于《楞严经》。
那是属于助道体,正助双修。
那么由此地就能看得出来这个《楞严经》思想的精密、组织的严谨,再加上房融笔录文字上的润色,将这一部《楞严经》在一切经中成为价值最高的一部经典。
在古时候,凡是学佛的,无论是在家、出家,不管他学哪一宗,没有不读《楞严》的。所以《楞严》变成了共同科目了。
还有些不学佛的、世间读书人也喜欢读《楞严》,把《楞严经》当作文学作品来读,那么由此可知,祂在文学价值里面也是属于第一流。
到第十卷“重演五阴”。这时才是真正彻底地认清了实有涅槃。涅槃是什么?不生不灭啊。
如果不能够确认,我们对于三界不容易舍弃。确认有涅槃、可以证得,这才不念三界了,也就是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常说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
话说的容易啊,事不容易做啊。为什么不容易做呢?就是你对于这个涅槃不能够确信。虽然佛讲了,半信半疑。
不但对于这个涅槃不能够确信啊,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也不是完完全全地、肯定地相信,也是属于半信半疑。所以我们对于这个世间是样样放不下了,我们的工夫不得力,念佛念了好多年,连个消息都没有。
有个人告诉我:他说某法师啊常常在打佛七。他曾经问过他。他说:法师,你一年到头领导大众打佛七,你自己生死有没有把握?法师被他一说,一句话说不出来,最后摇摇头:没有把握。那么这个同学来告诉我,来问我,他说了生死是不是真能做到呢?我告诉大家:真能做到。为什么做不到呢?理论不通、道理不明啊,你的修学过程当中疑虑重重,你工夫怎么能得力呢?
往生起码的条件要功夫念成一片,功夫为什么不能够念成一片呢?跟诸位说,身外之物没放下,你的功夫就不能成一片。你银行里头还有存款,你放不下啊;你还有功名利禄,你放不下啊;你家里还有妻子儿女,你放不下啊。
心里头一有留恋,功夫成片就做不到。这个地方在这听经,那里告诉我你家里被小偷偷了,小偷已经到你家里光顾了。这不行啊,赶紧要撤了,心都乱掉了,你不行了。这里在打佛七,哪里告诉你家里失火了,所以你功夫不行了。
真正的打佛七,我这求一心不乱,家里失火了,它烧它的,与我不相干,烧光了也不是我的,这样才能得到功夫成片。我们想想,几个人有这个能力?
见思烦恼断了,我执破了,才证得个事一心啊。
分破无明,才证得理一心啊。不是做不到啊,(是)我们不肯相信啊。
为什么不肯相信啊?是道理不明啊。跟诸位说,行门里面用功容易得很,我们要想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念到事一心不乱,不难!
《弥陀经》里面讲:若一日到若七日,决定成功。只要你懂得道理,你如法、懂得方法,你一定会成就;你不懂道理、不肯相信、不懂方法,盲修瞎练,搞一辈子也惘然,也搞不出个名堂出来。
所以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天天在讲台上啊。讲台的关系太大太大了!讲台什么?就是教你明白道理啊,就是建立信心。那个修行的方法你自己懂得,还要人教吗?还要人带着你修吗?用不着。真正讲修行,哪一个人都帮不上忙。
诸位细细地去读读《地藏经》,你看婆罗门女怎么修的?光目女怎么修的?仔细去看看,佛只是给她讲道理、讲方法了,自己回家去修去。婆罗门女,一天一夜就证得事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啊,来去自在啊。
光目女,我们看看经文里面,最低限度,她功夫成一片了,带业往生。跟诸位说,带业往生也是生死自在,愿意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愿意多住几年就多住几年,是自在。
这个境界里面,不要说到事一心不乱,功夫成了一片,给诸位说,就没有生死了,来去自如了。生死是大苦啊,离苦得乐。生死的苦已经没有了,断掉了,何况比生死小的那些鸡毛蒜皮。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呀。
现在举世迷惘啊,知见混淆,从这个因缘里面去观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啊。大zai 难要来临了,我们要不真正用工夫,那实实在在是辜负了这一生啊。台中的同修……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6 14:19

他老人家讲了十六年,现在才讲到二十六卷,讲不圆满了。我快要走啦,三次世界大战没有我的份啊,我提前要走啦。那是真的!
诸位要晓得,他能修得到,我们个个人都能修得到。他是不是今天才修到的?不是。至少他在十六年前就修到了,没有讲《华严经》之前他就有这个功夫,来去自由。这个不是骗人的,他也是个薄地凡夫,人家一生当中成就了,稳稳当当。我们为什么不能效法人呢?人家舍得干干净净的,一丝不挂,毫无留恋,没有一点累赘啊!这才行啊。
所以《楞严经》不必去细细研究经文,就从这个大段当中就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启示。那么这些部分都叫做“正说”。是一部经里面最主要的部分,我们称之为“正宗分”。
末后一部分叫“流通分”。“流”没有阻碍的意思,“通”是通达。这一分多半是佛劝勉的话。
正说圆满了,佛的期望务必要将这个法门、这个道理、这种方法要普遍地流传到后世,提供后世人作为修学的参考、作为悟入的因缘,这样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是流通的意思。
所以,凡是一个佛弟子,秉承老师的教训,就负有流通法宝的责任。流通有三种:
一种是宣扬,就是口头里面的演说;
第二种是文字,在从前,写经,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印经流通,现在这个科学技术很发达,比从前方便多了;
第三种就是修行流通,这是身教,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这叫做流通法宝啊。
我们是佛弟子,我们学佛必须要发大慈悲心啊,要发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算不了什么,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功德利益。所以流通法宝这个意念是念念不忘,尽心尽力地在这里做,这才是佛弟子啊!
本经第十卷,也就是我们这个本子最末后的那一页,那就是“流通分”。
所以我们这部经“正宗分”的文字很长;“序分”是其次;“流通分”文字不多。
虽然不多,非常地重要,里面有几句话嘱咐的,实实在在太重要了!佛嘱咐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国度”,诸位可以把后面翻开来看,在最后的那个页面,“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恒沙诸佛”一直到“作礼而去”。
这一段教了受持《楞严经》的功德,里面有劝勉我们的话,有赞叹的话,都是叫我们要读诵啊,要流传无尽啊,所以这几行经是本经的“流通分”。
那么这是把三分的大意简略地给诸位介绍出来,我们对于这部经有个概略的了解,然后我们再看这个“序分”里头“正信序”,从“如是我闻”来看起。
“如是”一般把祂看作指法的字样,就是指这一部经而说的,也是信圣的意思。这是阿难当年集结经的时候,一生讲座第一句话,“如是我闻”,意思就是说:如是之法是我亲听佛说的,不是传闻的。传闻未必可靠,亲闻的,可靠啊,可以相信。六种成就当中,这两个字就是信成就。
《大智度论》里面说的“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两句话非常地重要!
我们要想入佛门,要有坚固的信心。虽然我们现在信佛多少年了,也吃多少年素了,又皈依又受戒了,甚至于出家了,再给诸位说,出家又做了住持了,又讲经说法了,信不信呢?未必啊!为什么说未必呢?没有入门。入门不容易啊!为什么没有入门呢?刚才说了,道理不明。
诸位想想,你看《大乘起信论》那个里面所讲的大乘起信,起信就是入门,大乘入门啊。懂不懂道理?不懂道理,当然入不了门。
唯识里头“百法明门”,那是入门。从百法里面,“明”就是开了智慧了,入大乘之门了。入门的样子是什么呢?跟诸位说,我执、法执没有了,入大乘之门;我执没有了,法执还有,没有入大乘之门,入小乘之门。所以要晓得,做了法师了,做了住持了,你做了国师都不行。你我执、法执还在,你就是不行,你就没有入门,没有入门就是不信啊。
信不容易啊!信是能入,入大乘之门;大乘之门是什么呢?跟诸位说,圆教初住菩萨是大乘之门。智为能度,智慧渐渐地在深入,初住、二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完全要靠智慧。
说这些话,诸位千万不要嫌啰嗦,为什么呢?我们实实在在太粗心大意,自己没有入门,愣要认为我不但入了门了,我现在已经登堂入室了,都以为自己是这个境界,这个误事误得太大太大了!如果我晓得我还没入门、在门外,我总得动脑筋想方法再入门啊,还有入门的指望,还有希望在。没有入门、自以为入门,连那个希望都没有。
所以诸位要记住,我举百法这个例子给大家讲,百法里头“一切法无我”,就入了门了。一句话,什么叫“一切法”呢?“百法”就是解释“一切法”的;什么叫“无我”呢?后面有“人无我”、“法无我”解释这个“无我”的,你要从百法里头觉悟,悟到无我了,人无我、法无我,这才入大乘之门,这才能生信啊,大乘起信。
所以《百法明门》和《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法里头入门的书啊,信者他就会说事事如是啊,不信者那就说事事不如是啊,这就叫做“信”。信,言语一定是顺信的,就是合理,什么理呢?心性之理、真理。信这才师资道成,教学才能成就。所以“信”是一切行门的开端,五根里面第一个是信;五力里头第一个也是信;十一个善法里面第一个也是信,“信为道源功德母”啊,实实在在太重要了!
本经,大乘圆顿的教法,要从圆顿的教义上来讲,“如是”就是指实相、理体,古今不变,叫“如”;
依实相,称性而谈,如理而说,决定无非,这叫“是”。
那么我们要问:实相妙理是什么?说穿了,佛给我们讲,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真性。人人都具足,个个不无啊。
是什么呢?是我们六根当中的根性,这个根性在佛法里面叫做佛性,也叫做真性,也叫做真如,也叫做实相。名字很多,事情是一个。
这是一切万法的理体,真实不虚。一切万法都是这一个理体变现出来的。什么道理变现出来的?什么方法变现出来的?这种智叫做“道种智”。
那么在《楞严经》里头,把这个理体,真性的理体,变现一切法的因由、过程、作用都有概略的说明,虽然言语文字简略,说得实在是详细。真正是那个文章啊,做到了中国古人的标准,“简要详明”这四个字通通做到了。言简意赅,一条都没有漏失,这个才叫做“如是”啊。那么这是从理上讲的。
如果从本经这个教义上来说,本经经题虽然是二十个字,着重在“首楞严”上,所以简称之为《楞严经》。因此,禅宗对于这个经很重视。为什么?禅宗修定,楞严大定啊。
“首楞严”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一切事究竟坚固”,那这就是“如”的意思。一切事,跟诸位说,就是一切法了;不单一切法,体,是究竟坚固。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4-3-26 14:19

佛给我们讲一切法的理体一切坚固,我们好像没有什么疑问,不怀疑,道理嘛;说一切法的相究竟坚固,我们就不懂了,为什么?我们看到一切相不是究竟坚固啊,我们人有生老病死啊,我们这个房屋有成住坏空啊。跟诸位说,你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房子有成住坏空,你是见的妄相,你没有见到真相。
真相是什么样子呢?究竟坚固,我们人没有生老病死,这个房子也没有成住坏空。妙极了!你相不相信?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呢?相信就成佛了嘛!你现在没成佛嘛。几时你相信了,你就成佛了,为什么呢?一切法这个相的真实相被你看出来了。世人所看的,妄相;你所看的是真相。
为什么佛跟凡夫所看的这个相会有差别呢?跟诸位说,能见的见不一样。
佛所用的能见那个见是真见,真见见的是真相,是实相;凡夫用的是妄见,妄见看的是妄相。
真见就是真性,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妄见是眼识,在眼叫眼识,在耳叫耳识,六识啊。
六根的根性不生不灭,祂看外面境界相也是不生不灭;六识是生灭的,是妄心、生灭心,生灭心看外面那个境界也是生灭的。
你要不相信啊,我们可以做个试验。你拿一面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镜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如如不动的,照到外面那个相啊清清楚楚。
你拿一个摄影机去照外面境界相,十八秒钟镜头开一次,照一个进去。这是一秒的十八分之一,一秒钟镜头开十八次,这是一般的、普通的。现在有快的,比较上高级一点的摄影机,是二十四次,一秒钟照二十四张底片。那是个生灭心,那个镜头是生灭的,一开照一个进去了,再关起来;再一开,又照一个进去了。所以你看那个电影底片拉开是一张一张的,那是生灭心照的,里面那个像通通是生灭的,这张跟那张不一样,那张跟那一张不一样,生灭的。镜子所照的不相同。
佛与大菩萨的心像镜子一样,我们凡夫的心就是那个摄影机的镜头,看到外面相,似真非真啊,似妄非妄啊。一天到晚迷惑颠倒,永远没有办法看出外面的真相,所以佛说的“可怜悯者”。
同样用一个眼,佛是用见性,我们是用眼识。你想想看有什么办法?这就是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佛菩萨看一切法不生不灭。
佛在《法华经》里面讲的“是法住法位”世间相不坏。不但性不生不灭,相也不生不灭。我们哪里懂得呢?
这个道理非常之深,在这里给诸位是透一个消息而已,晓得佛教里有这么个说法,说得很玄,不可思议啊,晓得有这么一说。
我再告诉诸位,(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要把这一点看破了,真正是大自在啊!为什么呢?不生不灭。那么这是就本经教义上来讲的“如”的意思。
“离断常二见”,这就是“是”的意思。短长是两边,要拿现在的话来说,超越相对论。爱因斯坦发现的,我们这个宇宙是相对的。他没什么了不起啊,他所发现的是晓得妄的,被他发现是个妄的。但是什么是真的,他不晓得。他看出这是相对的,没有办法超越这个相对。
佛教给我们超越这个相对,这个叫“是”。那么我们的知见要还在相对里面,我们就不“是”啊,无有是处啊。什么时候我们超越了相对了,那就“是”啊,那就“如是”了,这是从本经教义上说“如是”两个字。
本经教义包含的也很多,除这种说法,诸经里面讲一切法本无生灭,皆如来藏,那么这也是“如”的意思。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也有“是”的意思。话讲的不同,那个意思跟刚才讲的没有两样,为什么呢?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了,就是超越相对的意思。
一切法本无生灭,皆如来藏,就是“一切究竟坚固”的意思。话讲的不相同,意思是一样的。
那么像这些言语在这个经里面不只这两处,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处处都能够看到,这也是佛说法的善巧,也是佛的大慈大悲。
为什么呢?就是说,
“七番破除”里头你没有开悟,不要紧,还有机会,“十番显见”;
“十番显见”里面你没有开悟,没有关系,后面还有“辨别真妄”;
“辨别真妄”里头不能开悟,后头还有啊,
“四科七大”;
“四科七大”后面还有“二十五圆通”啊。
根性利的,“七番破除”就开悟了;其次的,“十番显见”也能成功啊。这个真是佛的一种善巧啊,运用之妙,对于大众的根性照顾得周密,实实在在非常难能而可贵啊,不失一位优良的导师!所以称之为“如是”、“信成就”这两个字的意思。
那么今天时间到了,这里讲了两个字。那么两个字是不是把意思讲完全了?没有。如果这两个字我们要照《大智度论》的讲法,照这每天一个半钟点,跟诸位说,至少要讲二十天。我想也没有必要了,那样讲把人都讲跑掉了。两个字讲二十天,这个《楞严经》要讲到哪一年啊!后面的我们就快了。
前面这也是一大段,六种成就这也是一大段啊。那么这是佛学常识,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啊,怎么个讲法?祂是什么个意思?以后看佛经,一切经打开,祂都有这个字样;那么讲法呢大同小异,不会差得很远,所以这些常识啊我们一定要懂得,尤其是初学佛的同修更应当特别地注意。好,今天就讲到此。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