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们今天要离苦得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5 22:10     标题: 我们今天要离苦得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

皈依的意义与方法


净界法师






前言代序


  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关于皈依的意义与方法。在讲课之前,先简单的说明皈依在佛法修学中的重要性。

  身为一个有情众生,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基于这样的心情,就会开始去累积一些善业,但是善业的性质有两种差别:

  一、外道的善业:就是在行布施、持戒、忍辱时,我们的心是向外追求,这样的善业只是一种福报,可以带给我们暂时的安乐,对于内心的烦恼跟罪业,却没有对治的力量,也就是不能产生解脱的功德,这就是外道的善业。

  二、圣道的善业:就是你在修习布施、持戒、忍辱时,是从内心的道所发动出来的,这种善业不但带给你快乐,还会在你内心当中,产生一种解脱的功德,调伏你的烦恼跟罪业,这就是圣道的善业。

  所以说佛弟子跟一般外道,修习善业最大的差别,就是佛弟子内心当中有三皈依的基础,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基础之下,这种善业具有解脱的殊胜功德,所以佛弟子的善业叫做波罗蜜多,能够让众生度脱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关于这两种善业的差别,我们可以举经典上的譬喻,来让大家了解:

  佛陀在经典上说:在一片广大的草原上,有两个牧牛人,他们各自领了很多头牛在吃草,当草原上的小草快被吃光,他们就必须渡过恒河,换到另外一边去吃草,否则这些牛就要饿死了。

  这时候,第一个牧牛人,他没有用正确方法来引导这些牛,他看到恒河宽广,水流又非常湍急,就用强迫的方式,驱赶牛群往河流里面冲,结果有三分之二的牛,都死在恒河当中。

  另一个牧牛人,他非常聪明,就在恒河当中,找一个两岸河面最窄、水流最平和的地方,而且把牛分成三类,第一种牛是最强壮的牛,他让这三分之一强壮的牛,先往前冲,当这些牛冲过去,到达彼岸时,就非常满意的在那边叫着,这时候中等的牛得到信心鼓舞,一鼓作气,也跟了过去,等到三分之二的牛都到彼岸之后,剩下最后三分之一羸弱的牛,看到大部分的牛都过去了,输人不输阵,也就提起勇气冲了过去。结果全部的牛,都到达彼岸的大草原,得到肥美的青草。

  佛陀说:佛弟子们!我们今天要离苦得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叫善巧方便。外道也想要离苦得乐,但是苦于没有正确的方法,也就是没有三皈依的引导,所以外道的修法,往往是事倍功半。经上常说外道是盲修瞎练,这是正确的,因为他想离苦得乐,却不知道依循正确的方法。而佛教佛弟子们,在迈向目标的过程当中,有正确的方法在引导,这个方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我们可以这样说:皈依是佛法所有修行的一个根本。不管是修习五戒十善,修习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都要以三皈依做基础。

  宗喀巴大师说:一个佛弟子所修的善业,如果不跟三皈依相应,那就是外道法!

  皈依在佛教的修行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也是修行的根本,失去这个道,想要离苦得乐就变成不可能,因为你没有善巧方便。所以我们的确有需要,将皈依的意义,做比较深入的了解


图片附件: 20140118_a6d81619ec83bb0df831PB9JN4oWZZ0Z.jpg (2019-9-29 13:22, 164.34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78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3352



图片附件: 360截图20190929132226242.jpg (2019-9-29 13:16, 44.0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84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4663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3 22:05

什么是三皈依?


净界法师

    将释此义,大分为三:

  甲一、总标皈依的意义

  这一科是说明为什么要修皈依?皈依三宝,究竟有什么功德?假设我们不修习皈依,直接修习善法,会有什么过失?就是把皈依的意义先做说明。

  甲二、别明皈依的方法

  当我们了解皈依的重要性之后,应该如何正确的修皈依,也就是说明皈依的方法与内容。

  甲三、结示劝修

  最后一科,引用简单的偈颂,把前面的内涵,作一个总结。

  甲一、总标皈依的意义﹙分二:乙一、解释名义。乙二、三宝内涵﹚

  乙一、解释名义

  总标皈依的意义这当中有二段:第一段是解释名义,第二段是三宝内涵。首先说明皈依的意义,它的内涵是什么?皈依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讲皈依,当然是指皈依三宝。什么是三宝呢?皈依是约着我们能皈依的心来说,三宝是约着我们所皈依的境界来说。所以,这地方分成能跟所。

  三皈依的三,是指佛、法、僧三宝。

  佛、法、僧为什么用宝来作譬喻呢?宝:是指世间的无价珍宝。珍:就是它很珍贵、稀有,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这个珍宝。也就是说,三宝的出世,不是经常出现的。一个人能遇到三宝,是很不容易的,有稀有的意思。而且宝也是宝物的意思,好比黄金、钻石、玛瑙……这些东西在我们身上,有趋吉避凶、离苦得乐的作用。

  换句话说,在没有皈依三宝之前,我们内心当中有佷多的烦恼跟罪业,对于这些烦恼跟罪业,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必须仰仗三宝的加持力,才能够使令我们趋吉避凶、离苦得乐。就像一个贫穷人,想要离开痛苦、想要得到安乐,就必须要有这些宝物的加持。所以佛法以世间的宝物,来比喻佛、法、僧的稀有难得,当我们很虔诚的向佛、法、僧作皈依的时候,的确可以产生离苦得乐、趋吉避凶的功效!

  三皈依的皈,有皈顺和趋向的两层意思:

  一、皈顺:这是我们心中的一个希望,当我们看到三宝,对三宝产生希望,希望能够跟三宝相应,成就三宝的功德。

  二、趋向:它不但是一种希望、一种目标,还必须产生实际行动,开始去修皈依,慢慢地跟三宝接近,所以叫做趋向。

  换句话说,皈顺是我们把三宝的功德,当做我们生命的目标;趋向是我们有一定的修行内涵,慢慢地趋向于三宝的功德。

  依就是依止,时刻不忘失。当你内心有三宝的功德之后,就要不断的去忆念,不要忘失三宝,已经得到的东西,不要让它失掉,所以叫做依止。

  简单讲三皈依,就是以佛、法、僧三宝,为我们佛弟子所皈顺、趋向的一个目标,对于这个目标,还要经常的忆念,使令不忘失,这称为三皈依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3 22:06

三皈依的意义!


净界法师


    接下来看第二段道宣律祖的开示︰

  《业疏》云:《多论》云:以三宝为所皈,所皈以救护为义。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皈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这段文对于三皈依的意义,就讲得更清楚了。我们把它分成三小段︰

  第一段是引用《萨婆多论》的说法:以三宝为所皈。

  当我们在修皈依的时候,必须要清楚,我们所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这当中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所皈以救护。

  皈依的意思,就是在生命当中,祈求三宝的救拔与保护。

  在还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也有一个皈依处,都是皈依自己的欲望,心中想要做什么,就随这个欲望去做,没有办法控制这些欲望。当我们的心起贪念时,就随顺贪念去造业;当心起瞋心时,就随顺瞋心去造业,心中一点办法都没有。虽然也想要离苦得乐,但实际上却是做不到。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叫皈依?

  这件事我做不到,只有祂能够帮助我,所以我去皈依、依靠祂!

  如果说,我本身可以做到,对方对我来说可有可无,那就不叫皈依了。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对于内心的欲望,没有制止的力量,因此祈求佛、法、僧三宝的加持、救护,这个叫皈依,简单讲是这个意思。

  第二段,道宣律祖举一个譬喻说: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

  有一个人,本来住在一个恶势力大国王所控制的国家里,而且得罪了国王。我们要知道,国王是有大威德力,这个人长时间被这个恶国王所主宰,受到很多的伤害跟逼迫,好比我们在三界流转,虽然不愿意,但是一定会受生死魔王的控制,每一次的生命,都要遭受生老病死的折磨。这时候,我们希望能够改变,因此投向他国,逃跑到另一个善良的国家去,以求救护,希望能够得到善良国王的救拔跟保护,以远离逼迫和伤害。

  彼王敕言,汝求无畏以投我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这个善良的国王说:你想要远离痛苦,所以才来投靠我,我提出两个条件:第一个莫出我境。第二个莫违我教。这样子,我就可以救拔你!

  每一个佛弟子都曾经受过三皈依,但是每个人所得到的加持力,并不相同。他受三皈依,我也受三皈依,我们会觉得三宝的加持力,好像不平等,对某些人而言,特别的有力量,对某些人而言,却没有多少加持的力量。其实这是错误的,三宝对众生的加持力是平等的,重点是:我们皈依的方法是不是正确?因为三宝要救护你,祂提出两个条件。

  我们可以把三宝的内涵,分成人跟法。佛跟僧都是有明了性的,这叫人;法是真理,是没有明了性的。皈依三宝,其实就是皈依人和皈依法。

  莫出我境:这是约着人来说的;就是你不能离开佛、不能离开僧宝善知识,如果长时间没有善知识的开导,你的内心就容易随顺欲望活动。

  莫违我教:你要经常听闻佛法的教诲,佛陀告诉你: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你要经常听闻佛法,如果长时间没有亲近佛法,你就会亲近自己心中的欲望。

  所以,我们希望祈求三宝的救护,必须做到这两个条件: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当救护。后文的修皈依,就是紧扣着这两个主题:第一个、如何皈依人。第二个、如何皈依法。这一段是譬喻,以下一段是合法:

  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皈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像我们这样苦恼的众生,始终被心中的欲望魔王所控制。有欲望就容易去造恶业,有恶业就会召感痛苦的果报,这是一定的。虽然我们不想堕到三恶道去,却不断的创造三恶道的业力,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怎么办呢?皈向三宝,魔无如之何。唯有仰仗三宝的加持力,才能调伏心中的欲望,而得到解脱。

  诸位要知道,如果我们的生命本来就很圆满,其实不需要皈依的。皈依的意思是说:我对于自己目前的生命不满意,希望生命有所改变,我希望有更好的生命,但是我做不到,所以祈求三宝的救护,是抱持这种心情。当一个人不想让生命继续进步,他是不可能皈依的,一天拖过一天,有什么关系?

  皈依是:他出自内心想要改变自己,可是他自己又做不到!

  因此,善导大师对皈依提出两个重点:

  一、你相信你是生死凡夫,你自己没有出离的力量。

  我很想要离开三界火宅,在三界当中,每一次就是这样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实在不是办法,我想要把生死给结束,到达涅槃安乐的地方,那才是真实的皈依处,但是我没有出离的方法。

  二、你相信三宝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你。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忉利天天王释提桓因,当他的生命要结束了,天人跟人类不同,我们自己要死了还不知道,天人濒临死亡,会有五种征兆,譬如:头上的花掉下来,枯萎了;身体本来是香气的,却释放出臭秽的味道来,其他的天人纷纷远离他,这时候他就知道他的天福即将结束。

  更可怕的是,天人有神通,可以预知来生的去处。他用神通观察自己将投生到一个农村,有一只母猪怀了六胎,他是其中的一胎。这样的差别很大,长时间当天王,来生将变成一只卑贱的猪,心里非常的忧惧,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好。

  这时候,他想抗拒命运,希望有所突破、改变,于是拜访很多的善知识,最后找到了三界之王大梵天王。大家都知道,大梵天王是三界中最高的主宰者。他就跪在大梵天王的座下说:天王,我即将要死亡,而且我知道我死了之后,将要投生做猪,您老人家有大威德,请您告诉我一个方法,我一定会好好奉行,只要能够让我脱离猪胎,继续做天王,我什么都愿意做。大梵天王想了一下,回答说:仁者,你的问题超过我的能力,虽然我有方法让你做天王,但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你的死亡时间已近了,我没有那种快速的方法,可以让你继续做天王,这是我做不到的!释提桓因听了,感到很失望,天王接着说:在人世间有释迦牟尼佛出世,祂是一位大智慧者,你去向祂祈求,或许会有帮助。

  一般来说,只要不是佛弟子,天王都很高慢的,他看到对方是人类,是看不起的,因为他有求于佛,佛陀现人身,所以他就化成一个人,来到佛陀的面前。但是这个时候,他的果报体就像蜡烛烧到最后,寿命即将结束了,他赶紧用神通力,奋力来到佛陀的精舍,看到佛陀,至诚的念南无佛,很虔诚地皈依佛。

  因为当时,死亡已经到来,心中的恐惧非常地强烈,那种强烈皈依的心,透过身体的礼拜,拜倒在地上,就死了。他的业力瞬间牵引他到猪圈投胎。但是,因为在死亡之前,他曾礼拜、皈依佛陀,而且有强烈的愿望,想要恢复当天王的意愿。由于善业力和誓愿力,结果他投胎的时候,母猪本来很安静的在草堆里等待生产,突然间,由于他善业力的发动,母猪像发疯一样,从窝里跑出来,到处乱撞,就把主人的玻璃瓶给撞破了,主人一气,拿棒子打这头猪,结果就流产了。之后,释提桓因所投胎的猪死掉了,因为他的善业力强,又让他转世作天王。这就是为什么要皈依,因为我们没有福德智慧的功德力。所以说:皈依就是我心中想要离苦得乐,但是我做不到,必须要归投、趋向三宝的功德,才能够达到离苦得乐的目标。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3 22:08

三宝的内涵——住持三宝


净界法师


    乙二、三宝内涵

  我们想要皈依,到底要皈依什么呢?皈依的对象是什么?这一科,将三宝的内容,做一个简单说明。

  三宝的种类,可以分成理体三宝和住持三宝两种,这两者是缺一不可。

  住持三宝:又称事相三宝,是属于外相的三宝,是有形相的三宝,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能够感觉存在的,这个叫住持三宝。

  理体三宝:理体三宝,是一种内心的功德,虽然不能够感觉它的存在,但事实上它是存在的。这是属于心地法门,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

  首先看住持三宝有三种:

  一、佛宝:形像、塔庙。形像是指佛陀的形像,譬如用纸画的佛像,或是用铜塑造成立体的佛像,这些都是形像三宝。塔庙是佛所住的处所,大雄宝殿也代表佛宝。

  换句话说,虽然佛陀灭度了,但是我们对着佛像礼拜,能够拜佛如佛在。依照宗喀巴大师说的:你看到佛像,你把它当作真佛一样的礼拜,它的功德就跟拜真佛一样大,因为它能够使令佛宝住世。关于佛像的传承,其实佛在世的时候就有佛像。

  有一次,佛陀为了度化祂的母亲摩耶夫人,上升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人间的弟子们,因为很久没有看到佛陀,非常的思慕,就派一个阿罗汉用神通来到天上,请佛陀赶快回到人间,跟佛陀说:弟子们很久没有看到佛陀,很想念佛陀!佛陀说:这次弘法还没有结束,就请一位画家,画下我的形像,你们恭敬礼拜我的形像,功德也是一样。从那个时候起,就有所谓的佛像。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陀可以用任何的形象出现。我们凡夫身叫业报身,受着业力的系缚,我的灵魂不能跑到你的身体内,没办法,被过去的业力所系。佛陀没有业力的束缚,可以变现任何的形象。

  事实上佛宝除了佛像,也包括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中国佛教很重视持名。你说:我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当然有人说是佛像,但是你用眼睛看佛像会很辛苦。所以,中国佛教从二祖善导大师之后,强调持名,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你创造一个声音——南无阿弥陀佛,然后这个声音你再听回去,这时候你就皈依了佛陀。所以在净土宗当中,是以佛号声、以祂的名号来代表阿弥陀佛。当佛陀灭度之后,借着外在的佛像,使令佛陀的功德能够不流失,这个住持就是相续而不流失的意思。

  二、法宝:纸素所传。纸素就是白纸所记载的这些文字经典。其实法宝是一种真理,真理本来是存在佛陀心中的道,是不能言说的,但是佛陀为了把圣道的观念流传于后世,就必须要假借文字了。譬如佛陀要形容生命的现象,佛陀说:生命就像是无止尽的水流。我们从这样的文字就知道生命就像水流,是变化无常,但又相续不断。所以这个法宝是指文字、经典,从文字当中,文以载道,可以让我们明白真理。

  三、僧宝:戒法仪相。戒法从内心来说,有受持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外表上现出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的仪相,叫做僧宝。

  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看得到、听得到的,叫作住持三宝。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3 22:09

三宝的内涵——理体三宝


净界法师


    其次,理体三宝也有三种:

  一、佛宝:是五分法身。这里的佛是指法身,是一种清净功德所成就的法身。法身可分为五种: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

  二、法宝:是灭理无为。灭理就是寂灭的真理。这个寂灭的真理是无为法,生命的现象是变化的,你今天跟昨天不一样,今天跟明天也会不一样,但是在涅槃当中,它没有这种变化、不安稳性,所以这里的法宝,事实上是指修行的境界:涅槃,超脱了一切的烦恼。

  三、僧宝:是声闻学、无学功德。小乘的圣者分成有学、无学。学是指初果、二果、三果圣者;无学是四果阿罗汉,所作已办,生死已尽,所以不用学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圣人,一切的圣人都有资格称为僧宝,不一定是出家行者。从僧宝的实义来说,它是约心地,具足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功德,就叫僧宝。

  从次第上来说,我们刚开始所皈依的是住持三宝,先从有相的三宝,才能够趋向于无相的三宝,是这个意思。所以刚开始一定要对佛像礼拜、赞叹、作愿,内心先成就善业力,然后才产生正念力,从住持三宝再契入理体三宝。

  住持三宝是成就——善业力;

  理体三宝是成就——正念力。

  如果我们只是在住持三宝上用功,这个叫执事昧理,只有事相上的皈依,内心当中没有正确的观照,只能够成就人天福报。如果我们只是修理体三宝,没有修住持三宝,这叫做执理废事,只知道理而不知道事相。

  我知道有一个学者,他是一位在家居士,研究佛教理论很多年,也作了很多关于佛教的著作。有一次病倒了,人在生病的时候,意志会比较薄弱,到了晚上,就有鬼神去伤害他、压迫他。他是佛教界有名的学者,平常只重视理论,只知道佛法的道理,对于住持三宝事相上的修行,太过忽略,所以遇到鬼神的障碍,一点办法都没有。赶紧去翻阅藏经找大悲咒,看看藏经大悲咒怎么念,但是太慢了,因为不熟练,比一个阿公、阿婆还差,阿公阿婆遇到鬼神——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佛号直念下去,鬼神就跑掉了。但是,如果你只有事相三宝,没有理体三宝,这个叫人天福报,也是不能得解脱。所以住持三宝跟理体三宝,二者缺一不可。

  住持三宝是基础,理体三宝是目标!

  这就是我们所皈依的三宝有两种,等到后文,我们再介绍如何来修皈依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3 22:09

皈依的方法——事相皈依


净界法师


    甲二、别明皈依的方法﹙分二:初、事相皈依。二、理体皈依﹚

  前面一科是讲到皈依的意义,能皈依的心跟所皈依的境。

  能皈依的心就是我们有一种祈求救护的心情;所皈依的境有二种:一种是住持三宝,或者讲外相三宝;一种是理体三宝,是内心的三宝。

  前面的内涵,是理论的说明,在皈依之前,先建立一些基本的概念:应该以什么心情来皈依、皈依又是什么,做一一的说明。这一科是讲到正式的方法。修皈依的方法,佛教中有两种:一种是事相的皈依,一种是理体的皈依。

  乙一、事相皈依﹙分三 :一、身业的礼拜。二、口业的称叹。三、意业的作愿。﹚

  事相皈依:就是一种业力的修学,身、口、意的造作。理体皈依:完全是心念的观照。这二者有所不同。从修学的次第来说,应该先成就事相的皈依:

  丙一、身业的礼拜

  菩萨戒上说,你要是受了菩萨戒,要多拜佛,这就是修皈依。无论你再怎么忙碌,都要记得拜佛,重点是你心中有没有三宝的存在?如果心中经常存念三宝,你就会拨时间去拜佛,因为祂在你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我们刚开始一定要以礼拜,来表达我们至诚皈依的心情。

  丙二、口业的称叹

  这个称名、赞叹,就像我们早晚课诵,有很多的偈颂,专门在赞叹诸佛的尊贵、相好、种种功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者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等等。但是最简单的称叹的方式,就是称念佛菩萨的名号。因为佛菩萨的名号,就是代表佛菩萨的功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药师佛、南无地藏王菩萨……都是一种皈依,口业的皈依。

  丙三、意业的作愿

  这是指意业的皈依,内心的作愿。这个愿就是希望,你希望能够成就三宝的功德,希望能够仰仗三宝离苦得乐,这是一种作愿,心中有这样一种祈望。

  透过了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作愿,我们的身口意就跟三宝产生相应,或者叫做感应道交。当我们的心跟三宝的功德感应之后,就能够产生净除罪障、积集资粮的效果,所谓破恶生善的效果。

  有些人他可能会拜佛,但是口业的称叹做的不够,就像有些人念佛不出声、早晚课也不出声,其实这是不对的,每一个业都有它的效果。我们以前在造业的时候,不只是用心念在造业,心念是一个推动者,还用身业来造业、用口业来造业──身业造了杀、盗、淫;口业造了两舌、绮语、妄言、恶口。我们以前用很大的力气来跟人家吵架、用很大的力气来打妄语,但是我们今天修皈依的时候,没有一点力气,那你这些业怎么转得过来呢?怎么能够灭除罪障呢?

  事实上,身业的礼拜能够忏除身业的罪过,口业的称叹能够灭除口业的罪过,事相的皈依就是一种业力的修学──以善业来破恶业!如果你这个善业没有做到,你这一部分的恶业就很难消除,因此大家不要轻忽身、口修皈依,当然最重要的是意业,就是你内心当中那种皈依、希望的心。

  我们经常说:佛教不可以当学术来研究,当学术研究无法建立信心!

  我曾经听过一位学者演讲,他可以把佛法的道理讲得很清楚,当课程快结束时,竟然说:这些道理我完全不相信!他只是把佛法的真理,拿来当作其中一门学问来研究。其实,佛法本身是一种宗教信仰,必须要具备信心,所谓: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一定要有真实的信心,才能够进入三宝的大功德海中。所以身业、口业固然重要,但是推动身业、口业的意业——那一份的信心,还有心中的愿望,更是重要!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汉武帝,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皇帝,汉朝从汉高祖之后,都是被匈奴追着打,汉武帝觉得不应该受这样的屈辱,开始积极地整顿军队,他有一位大将军叫做李广,飞将军李广,最后才平定了匈奴。

  李广有一天的清晨,天还没有完全亮时去巡军营,到了营区,他远远的看到一只老虎,心想老虎会伤人,就赶紧拿箭把这只老虎射中了。等天亮之后,就带着很多的士兵去看这只老虎怎么样了,结果到现场一看,不是老虎,是一块石头,他的箭竟然可以把石头穿射进去。

  这时候,旁边的军官说:将军,不太可能!石头这么坚硬,你的箭怎么可能射进去呢?要不然再试一次看看,结果,李广走到原来的地方发射箭矢,再也射不进石头了。因为第一次他在射箭的时候,充满了信心,他相信牠真的是一只老虎,血肉之躯,当然可以射进去的。事后,当他丧失信心时,虽然有射箭的技术,但是那种能力却发挥不出来了。

  我们也曾经听过一则公案:

  有一个上师说:有很多老修行者,书读得不多,但是很用功在修行,每天念唵嘛呢叭弥吽。有一天,上师要到拉萨去朝圣,路途中经过一间茅篷,远远的看到茅篷放大光明,他心想这里面有大修行者,就去拜访。原来是一位老太太,拿着念珠在念唵嘛呢叭弥吽,结果她念错了,念成唵嘛呢叭弥牛。这位上师就很慈悲告诉她:老太太,你念错了,不是唵嘛呢叭弥牛,是唵嘛呢叭弥吽!老太太表示感谢,就改过来念:唵嘛呢叭弥吽。

  结果,上师把她纠正之后,就离开了,回头往后一看,哇!那个光芒消失掉了!因为她内心当中产生疑惑、分别心了。这时候,这位上师很紧张,赶快回去跟老太太说:我跟妳讲错了,其实妳念的是对的,唵嘛呢叭弥牛是对的,妳已经念那么久了,照这样念就好了。当她改回原来之后,茅篷又再度放光了。

  很多人都会问:南无阿弥陀佛,到底是念台语比较正确,还是念国语比较正确?其实这只是一种工具,我们跟佛的感应,绝对不单只是靠声音,声音只是一个桥梁,是那念心──是我们那份皈依的心跟佛陀的大悲心,感应道交难思议!

  所以,诸位要知道:当我们在作定课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至诚恳切,不一定要求数目很多,但是你内心一定要相信三宝能够救拔你,而且你很希望能够成就三宝的功德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3 22:10

不要小看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力量!


净界法师


   我前几年到山下去买东西,商店的老板是职位很高的点传师,问我说:你们寺庙是不是有打佛七?我说:有啊,欢迎你来参加啊。我就问说:你不是佛教徒,你怎么也喜欢念佛呢?他说:不是啦!我整天啊,都很忙碌,但是晚上静下来的时候,念阿弥陀佛,可以把心静下来,我是靠佛号来培养定力。我又问他说:你对阿弥陀佛这个佛号,无量光、无量寿,能够让你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能够带着你往生到净土,这声佛号有这么大的功德,你相信吗?结果,他完全不相信。

  那我问诸位:他这样子念佛能够往生吗?

  不可能往生的!因为佛号的功德,必须要具足信心才可以相应的。

  印光大师说:你念佛没有信心、没有愿望,就是把摩尼宝珠换成糖果吃了!

  所以我们在修皈依的时候,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作愿,缺一不可。皈依的意思,在《念佛圆通章》有讲到一个观念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事相的皈依是:虽然我们的身体没有香气,但是因为经常接近香,我们的身体就有香气,这个叫相互作用,佛法叫做相互的熏习,你经常到大殿,你的身体就有香气;你到臭秽的地方,你的身体就熏染臭秽的味道。

  好比一个家庭,刚开始是夫妇二人,后来有很多子女。起初两个人认识,因为没有住在一起,彼此互相仰慕;住在之后,两个不同的内心世界,所释放出来的讯息是互相抵触的,但是慢慢的相处下来,你注意观察,一般的夫妇,或是同一家人,他们的个性,都会有一些共同点,甚至于所拜的佛像,也都有一点类似,这就是一种熏习。

  换句话说:你不断跟什么东西接触,就会受它影响。你一天到晚跟坏朋友在一起,你很容易、很自然养成坏习惯,耳濡目染;如果你经常忆念佛陀,当然就能获得、分享到佛陀所有的功德。

  不要小看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力量!

  我们每念一次佛号,心中就忆念一次阿弥陀佛。古德讲一个譬喻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意思是说:当这个清水珠投到污浊的水里,污水就会慢慢变得干净了;佛号跑到你的心中,它就能够产生灭除罪障、增长功德的力量。所以,我们每天不断的拜佛、称念佛的名号、心中作愿皈依,就能慢慢的净除罪障、积集资粮,这是学佛修行的一个基础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3 22:11

皈依的方法——理体皈依之皈依业果


净界法师


    乙二、理体皈依(分三:一、皈依业果。二、皈依空性。三、皈依实相。)

  理体皈依,这个才是皈依的重点。所谓生死的解脱、临终的正念,都要靠理体皈依,但是前面的事相皈依,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当我们从事相的用功,要转成一种智慧的观照,这时候就要开始修理体皈依。所谓的理体皈依,就是对于真理的皈依,我们看第一段文:

  丙一、皈依业果

  深信业果,断恶修善——成就增上心。

  我们在修习理体皈依,首先就是对于因果道理的皈依。经由这个皈依,使令我们产生行动力,勉强自己去断除恶法、修习善法,成就一种增上心,人天安乐的果报。事实上,佛陀还没有出世之前,这世间有两种理论:

  一、邪因缘论: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外道。外道认为生命的轮回有一个主宰者,是大梵天王、或是上帝在主宰我们。所以想离苦得乐,必须对大梵天王礼拜、赞叹、供养,因为我们的快乐、痛苦是祂给的。这样的因缘观是错误的,所以称为邪因缘论。

  二、无因缘论:这个无因缘论更是可怕,因为邪因缘论心中还有所畏惧,无因缘论认为生命是没有理由的,造善不会得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会得痛苦的果报。换句话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就像树叶掉落下来,没有任何理由。会快乐、会痛苦,是因为你运气比较好,或运气比较差,果报的背后完全没有任何轨则。所以,你想获得快乐,可以不择手段及时行乐。当死亡到来,人死如灯灭,反正只活一次,也不必在乎来世,这种思想叫无因缘论,就非常可怕了。

  佛陀出世之后,把邪因缘论跟无因缘论都否定了,佛陀说:生命是有理由,但这个理由不是外在的理由,而是有因果的支持。什么叫因果呢?佛法的因果是三世因果——过去、现在、未来。

  从过去跟今生的相互作用来说: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我们很想知道自己前生种什么因?到底是善良,或者是邪恶呢?

  其实,你仔细观察今生所承受的果报:你的正报身心、你会跟谁在一起、你会遇到什么事情,就知道你前生种什么因了。果从因来,我们从果报就能够推论出业因。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们也很想知道来生到底会去哪里?去三恶道、或者是人天、或者往生到净土?你不用去算命,也不用去问别人,今生作者是,你今生所作的业力,哪一个最强,就会主导你来世的果报。

  所以:从佛法的因果论来说,我们是自作自受!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我父母亲对我不好,把我的身体生得怎么、怎么的,我对我的身体状况不满意。总觉得好像是父母把我们生成这样,其实你错了!从因果的观察,父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不是父母选择儿子,是儿子选择父母。

  你今生所有的遭遇,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因为:你过去选择要这样做,于是有今生的结果;你今生的结果,是你前生的选择,你愿意这样做,你今生就有这样的结果!所以,诸位要知道:来生的果报,是你今生的抉择。我们面对果报,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这个果报你一定是要承受的。

  以因果论来说:当果报出现的时候,你只有认命,你没有选择权,因为你前生已经选择过了。在你的因地,你有选择权,当你面对果报时,同时又会创造一个新的业力,这时候你就有选择权了。你会知道你来生是什么情况,因为我们今生的果报是前生抉择的,今生你又作了抉择取舍,就会影响到来生。

  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一个事实:一个人如果没有学佛,他的生命大部分是重复的,他前生是什么遭遇,今生就是什么遭遇;他今生是什么遭遇,来生还是什么遭遇。无尽的生命中,几乎是千篇一律。因为他的因地没有改变、观念没有改变、行为没有改变、果报就不可能改变!

  果报是由因地所召感的,能召感的因没有改变,你的果报怎么改变呢?

  一般人的生命,基本上都是重复的,来生重新再过一次,差不多是这样。只有佛弟子最有智慧,能够把来生创造得跟今生完全不一样,真的是非常殊胜之事,因为他明白因果的道理。外道也可以修习善业,但是他的生命要有改变,不太可能。我们前面说过,外道修习善业,他是没有道的力量,没有三皈依,当然主要是没有法的力量,没有真理的引导。

  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的生命已经走过一段时间了,该做的是什么呢?就是自我反省。你要从果报当中,去反省你自己!经上说:富贵从布施中来,庄严从忍辱中来,尊贵从持戒中来,每一种因地,都会招感一种相应的果报,不会有任何差错的。而你对于你今生所得的果报,有哪些是你不满意的?譬如说:我很有钱,但是我身体病痛很多。那你就知道,自己可能前生有布施,却也造了不少杀业。

  换句话说:我们从果报当中,来反省自己的因地,然后从这里去改进,这样来生才有希望!

  否则你一天过一天,我跟你保证,你来生就跟今生一样,重新再走一次,就是这样。当我们养成习惯之后,想要改变是不容易的。我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对于自己的坏习气,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3 22:11

因、果是不能相抵消的!


净界法师


   再举一个简单的公案:

  佛在世的时候,波斯匿王有两个女儿,一位是善光公主,一位是金刚公主。善光公主长得既聪明又漂亮,金刚公主长得非常丑陋,经典上说金刚公主,丑陋到令人感到害怕。长大之后,没办法,国王把她嫁给一个贫穷的年轻人:公主嫁给你,不要什么条件,我给你官做,好好的照顾公主就好。这个贫穷的年轻人,就把金刚公主娶回去,把她关在屋里,不敢让她出门。

  但是因为他经常出入贵族的聚会,大家看他都没有把太太请出来,就呵责他对太太过于刻薄。他很伤心,进退两难,带出去也不是,不带出去也不是。就把这件事情告诉金刚公主。金刚公主听了之后深感惭愧:我长得这么丑陋,让我的丈夫蒙羞!这时候她真诚的生起忏悔心。因为这一念真诚的忏悔,再加上心中忆念佛陀,释迦牟尼佛就出现了,这时候她的罪障就慢慢的消除,从丑陋而转成庄严。

  当然,古时候的人,心力强,所以能够很快的转变业力。当相貌转变之后,这个年轻人看了很欢喜,就和金刚公主回去找波斯匿王。波斯匿王就带着金刚公主去请问佛陀:金刚为什么福报这么大可以做公主,相貌却是那么丑陋呢?佛陀说:过去有一位大富长者的女儿,很喜欢布施,任何一个修行人经过她家,她一定虔诚的布施。但是这个女孩行布施时,脾气很大,只要出家众让她稍微不满意,就呵责这个出家众,甚至于出家众威仪不好,她也呵责——布施的善业,加上瞋心的挑剔,两种业力合起来,使令她今生的果报,拥有富贵,但是相貌却不庄严。

  因、果是不能相抵消的!

  很多人说:我造了罪业,我用金钱来赎罪。这个观念是错误的。金钱的布施,有布施的等流因果;你造了罪业,有罪业的等流因果,最后结果,清清楚楚,因果有其一定的规律,绝对不会有误失的!

  因此,我们所要努力的是:如何从果报当中来反省自己的因地,这叫做观果知因。从你现世的果报,哪些是你满意的,就可以知道,你曾经有习惯性的善业;哪些是你不满意的,也可以看出你内心当中,有一些习惯性的罪业。修行,不是每个人的修行内涵,都是一样。佛陀讲那么多的经典,你要去反观自己──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自忖功过。这一部份你比较不足,你就要去努力加强;这方面以前做得很好,所感召的果报就会比较圆满。

  所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前生所造的因,今生就会表现出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你来生的果报,你今生已经开始在栽培了,这就是佛法讲的三世因果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4 21:44

皈依的方法——理体皈依之皈依空性


净界法师


    丙二、皈依空性

  思惟无常,通达空性——成就出离心。

  第二种皈依是更深一层的空性的皈依。前面的皈依是属于有相的、因果的事相皈依,这个空性的皈依,是怎么皈依呢?思惟无常,通达空性,成就出离心。所谓生命的无常,这个无常的观察有两个重点:

  一、生灭性:它会出现、消失。

  二、变化性:它生起之后,在消失之前,中间的过程也是不断变化。

  所以无常,就是生灭跟变化。从无常当中,我们知道一切法的体性是毕竟空,因为这样而成就了出离心。我们怎么观察无常呢?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诸行这个行是指一切的有为法,有为法是行,是活动的。有为法它的本质是无常变化的,所以是一种不安稳的生灭法,它的体性是变化的生灭法。当这个生灭法消失之后,成就一种寂灭的境界,才是最究竟的安乐处。这种无常观有外空跟内空两种修行的差别:

  第一个外空:

  在修行的次第上,我们先成就外空,也就是先空掉外境的人事。在生命当中,虽然我们造了善业,但是心中还是觉得不安,因为得失心太重。所以你要思惟,其实外境是无常的,最简单的思惟,就是思惟──死亡的到来。

  我们往往忽略了死亡的到来,总觉得我昨天还在、今天还在,所以我是不会死的。你没有思惟死亡,你就会对今生的人事产生执着,其实外在的人事,是由业力召感来的,你是做不了主的!

  应该要思惟:人生只是一个过客,短短的几十年,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吗?不可能。所以来到这个世间,要知道你的目的在哪里?对一切人事要思惟:你即将要死亡,当死亡的时候,你什么也带不走!所谓无常观,刚开始是先空掉外境,因为死亡的时候,这些外境、眷属、人事等等,我们根本就带不走。

  第二个、内空,是空掉内心。

  我们的内心是比较难空的,虽然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但是当内心产生一种妄想,叫做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在佛法修学中,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因为我们习惯被自我意识所系缚,诸位如果有一天去受菩萨戒,菩萨道有很多的难行,都是必须要突破自我意识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自我意识: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抓了一只跳蚤放在桌上,跳蚤大家都知道会跳来跳去,牠可以从一只狗的身上,跳到另外一只狗的身上。你往桌子一拍,牠就会往上跳。科学家就拿一块玻璃,放在跳蚤上面适当的高度处,一拍桌子,跳蚤跳起来就碰到玻璃。跳蚤很聪明,当牠碰到玻璃之后,就调整高度;第二次你再拍桌子,牠就碰不到玻璃了,牠会往下调低一点。然后,你把玻璃的高度,再往下降一点,你再拍,牠又碰到玻璃;你再拍一次,牠又往下调低一点,碰不到玻璃。最后,你把玻璃再往下降,降到底点,几乎是跟跳蚤相接触,你一拍,牠就碰到玻璃;你第二次再拍,跳蚤再也不跳了,因为牠从经验的累积当中,产生一种习惯。所以这只跳蚤从此再也不跳了,这叫自我意识,牠认为牠做不到!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有一只大象,如果这只大象,从小就被抓到马戏团关起来,它的手脚,整天都被铁链锁起来,当然这只小象刚开始还会想逃跑。但是,牠跑一次,被铁链拴住;再跑一次,又被拴住了,从此以后牠不再跑了。所以当马戏团失火的时候,很多动物都往外跑,那些大多是比较大才被抓来关的动物,那些从小就被抓来的动物,就跑不动了,因为牠不相信牠跑得掉。

  这表示什么呢?为什么禅宗说:觅心了不可得?

  其实我们这一念心,经历过很多很多期的生命,而每一期生命,都会带给我们一些错误的讯息,所以我们的心是很复杂的,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佛法。内心含藏了很多负面的情绪,虽然佛法告诉你:你可以怎么、怎么,事实上,这些戒条你都可以做到:不杀生,你可以做到;不偷盗,你也可以做到。但是,当我们尝试去做的时候,只要有一次失败的经验,内心就会开始自我设限,总认为自己做不到,所以要成就功德就变成很困难。又好比说:你不相信你可以往生、你不相信你可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不相信临终的时候,靠这一句佛号,就能够往生净土,这个也叫自我设限。

  为什么内空要空掉你的内心?

  因为:我们的心中,有很多错误的经验、错误的讯息。一个人想要在佛法当中,产生强大的突破,就必须要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所有的经验、所有的感受都是生灭的,都是可以改变的,否则,你修学佛法想要突破就很困难。

  这里,为什么讲思惟空性?因为前面的业果,你可以断恶修善,但是你的自我意识,内心的执取,是没办法改变的。所以空性的道理非常重要,一个人要从生命当中,产生扭转性的突破,就必须要相信:觅心了不可得!

  外空,思惟死亡,最后你什么都带不走,你的如意眷属带不走、财富也带不走。其次,内空,你要相信过去不代表未来,你过去做不到,未来可以做到。所以一个人不能老是活在过去。活在过去是下等根基的人──你过去怎么做,你现在还怎么做,那你没办法突破的!

  我们要思惟内心的状态,是变化无常的,你的本性是清净的,所有的恶法,都可以断除的,诸佛菩萨的功德,你都可以成就的。为什么?因为你的心是清净的,这些因缘都是后来才有的,所以是可以改变的。这是第二个观念,必须建立外空、内空的思想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5 23:12

皈依的方法——理体皈依之皈依实相


净界法师


    丙三、皈依实相

  空有双照,悲智双运——成就菩提心。

  前面的业果叫做有相行,它是一种有相的行为,空性叫做无相行。我们把前面有相的业果造作,跟第二个空性的观察结合起来,叫做空有双照,这时候就是悲智双运,成就菩提心。菩提心是怎么修的呢?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菩提心的修学,就是在凡夫的惑业中,惑就是烦恼,业就是业力,我们是在很多的烦恼、很多的生死业力,还有在生老病死、冤亲债主种种魔境的果报当中,去追求一种解脱。所以大乘佛法不是逃避,它是在杂染的因缘当中去追求解脱。怎么解脱呢?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莲花不着水是讲他的空观。莲花的叶子是不沾染污水的,表示他对果报是不执取的;他又像日月住于虚空当中,能自在运行,而不执着空,这是讲因地的发心。

  中道是讲:真空妙有。

  到底我们想要空,是空掉什么?我们的有,又是要保存什么?我们所要空的,是空掉对果报的执取,所谓的有是注意你的因地。如果你空掉因地就错了!应该是要:空掉果报,保存因地!古人说:万法皆空,善恶不空。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中道的思想,就是有相行跟无相行中间的,不偏于任何一边、不滞于任何一边。

  那什么叫:万法皆空,善恶不空?

  在菩萨道中,我们经常说: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成败就是果报,你要行菩萨道,就不能对眼前的果报、得失看得太重,但是在因地的时候,你要努力凡事尽心尽力,这就是万法皆空,善恶不空。

  从中道实相来说:生命的重点是在过程,不在结果!

  就是在过程当中,你是不是能掌握因地。当然,对于生命的改变,你要先设定目标,到底你今生想要什么?生命很短暂,如果没有设定目标,时间一下子就这么过去了。你来生的目标,到底在哪里?是要成就人天果报,还是要成就往生净土?你从果报当中,去规划生命,做你该做的事情,至于过程中的一切得与失,不要看得太重。这就是所谓的中道,也就是把空观跟有观两者融合起来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1-15 23:13

有人受三皈依,弥勒初会解脱生死!



净界法师



    甲三、结示劝修

  乙一、功德利益

  《归敬仪》云:经云:有人受三皈依,弥勒初会解脱生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阶位。但以罪多恶重,轻而慢者,虽曾受皈,随缘还失。是故智人初受皈时,专心缘此,得名皈依,故感善神随逐护助。

  这一段是讲到皈依的功德。

  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中皈依,最迟你的善根,在弥勒佛的第一次转法 lun,龙华初会,就能闻法解脱生死。不管你是事相的皈依,对三宝礼拜、称赞、作愿,或者是理体的皈依,思惟佛法的真理,这些都是出离苦海的良津、殊胜的途径,也是成就出世功德,最重要的基础。这是讲正面的劝导,但是也有负面的警诫。什么叫负面呢?

  如果,我们今天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罪业,对三宝轻而慢者,虽曾受皈,随缘还失。诸位要知道,你曾经在三宝当中皈依,但是回去之后,也不拜佛、也不念佛、也不听经闻法,时间久了之后,三宝在你的心中,便不会留下痕迹。

  古人讲一句话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一个人不皈依三宝,就是皈依自己的欲望,没有第三种情况。你不是随顺三宝而行,就是随顺你的烦恼欲望而行。我们很多人有一种观念──好像我皈依之后,就一劳永逸了,世间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我们的心是变化的,你不进步,就是退步,所以为什么会说:你不再熏习三宝,虽曾受皈,随缘还失,这一点要注意啊!一个有智慧的人受皈依之后,要经常缘念三宝,这才是真正的皈依,才能召感三十六种善神的护助!

  看最后的总结:

  乙二、举颂劝修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诸佛是指佛陀,三界导师,四生之父;正法是真理;众中尊是僧宝。

  我们对三宝的境界,直至菩提我皈依,只要还没有成佛,乃至于成就等觉菩萨,都必须要祈求三宝救护。诸位要知道,不要以为生死凡夫才祈求皈依三宝,弥勒菩萨、文殊菩萨都要皈依三宝,所以才说直至菩提我皈依。皈依之后,也应该把我们所修学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善法,回向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道。这就是修皈依的方法。

  总结上面所说的,我们讲到皈依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事相的皈依,一个是理体的皈依。事相的皈依,它是身、口、意的造作,你有造作才有皈依,没有造作就没有皈依。但是你的智慧不一定会开展出来,所以事相的皈依,它的是依止信心跟愿望,是一种信愿。理体的皈依完全是靠智慧,对于生命真相的观察,叫理体的皈依,一个是信愿,一个是智慧,这两个大家要好好去体会与学习!

【圆满】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