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为什么创办净土教观学苑 净土止观安心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 15:07
标题:
为什么创办净土教观学苑 净土止观安心法
为什么创办净土教观学苑?
13762146507056.jpg
(182.3 KB)
2013-8-13 20:28
净界法师
今天是我们净土教观学苑的开学典礼,学人代表整个净土教观学苑的工作团队,来跟诸位报告我们创办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我想诸位看到这个标题,首先注目到的是净土两个字。净土就是我们心中,一定有佛的功德,因为它是佛力加被的法门,所以听到净土,就知道是要提起佛号的。那为什么在念佛的过程当中,要加一个教观呢?因为我们的佛号,假设没有智慧的观照、没有智慧的引导,这样的佛号是很难到达净土的。
一般人的佛号,他的活动范围,只有在三界活动,所以一般人的念佛,是很难超越三界的。如果我们很深入的去了解,历代的净土宗祖师,会发觉在净土宗的祖师的开示当中,尤其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他明显的把念佛分成两个层次的念佛:一个是善念式的念佛、另一个则是善根式的念佛。
我们刚开始接触净土,主要的内心世界就是一种信仰,我们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相信阿弥陀佛,他一定可以救拔我们,所以我们愿意在心中把佛号提起来。但这个佛号,它完全靠信仰的支持,它是很难坚固、很难究竟圆满的,这种念佛──善念式的念佛,它只会在我们生命当中,创造一种安乐的功德,所以我们应该从善念式的念佛慢慢的,提升到善根式的念佛。
你必须有个根,佛法只要讲到根,那就是一种智慧的觉悟、对真理的观照。我们透过智慧的观照,就可以把这个佛号的力量,完全表达出来,而能够究竟的解脱──所谓的临终正念往生西方。
所以我们今天创办《净土教观学苑》,其实是希望帮助所有念佛的人,我们希望你能够从善念的念佛,而提升到善根式的念佛。这个过程我们会有三年的时间来做个教育,今天利用开学典礼的过程简单的说明一下。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8-13 20:28 编辑
]
图片附件:
13762146507056.jpg
(2013-8-13 20:28, 182.3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51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3313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 15:08
开始时念佛是什么支持你的佛号呢?
净界法师
第一个先说因地的修学,再谈果地的功德。先看因地:
在净土宗当我们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生命当中是会出现两种力量,一个是佛陀的加持力,一个是我们心灵的开创力,佛力跟心力的交互作用。先看佛力:
当然我们要有佛力的加持,一定得有个所缘境。我们想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音声。因为它最容易进入到我们的世界,音声跟我们的关系最为直接,而观想、观相相对就复杂。所以当我们提起一个音声时,要能够达到佛力的加被,必须有专注力跟相续力两种力量出现。
一般人很容易做到专注,所谓:一句弥陀念诵听对不对?当你提起佛号──念从心起;然后你创造一个音声──声从口出;第三个你把它听回去。所以当你听得到你的声音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光明在你心中已经出现了,这个时候你背后的力量,是什么支持你的佛号呢?信仰,一种信仰。
但这种信仰是很难抗拒无始的妄想,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心中,只能够创造点状的佛号,就是念念佛打打妄想、打打妄想你还念念佛。在妄想的隙缝当中创造佛号,因为你没办法抗拒妄想,你只有趁你没有打妄想的时候提起佛号,你不能跟妄想直接抗拒的,没办法!因为你念佛的时间是今生才开始栽培,因为你的妄想是打了无量劫,是熟境界。
所以我们刚开始的念佛,必须在佛堂、必须在没有人干扰你、没有人刺激你的时候;你在佛堂当中把冷气打开,心平气和然后提起佛号。刚开始是在没有敌人的状态之下去提起佛号,正常的。但是我们可以再进步,我们可以从专注力,而提升到一种相续的力量,让点状的佛号,变成片状的佛号。心于佛号专一安住,提升到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个时候就不是只有信仰而已,信仰的力量已经不够创造相续的佛号,你就必须有智慧的观照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 15:08
那怎么样来提升我们的心理素质,让佛号更坚定呢?
净界法师
你的佛号跟你的心理的水平是有关系的。你心理的素质不够,你是创造不好坚定的佛号的!因为你的佛号是谁在念呢?不是嘴巴念佛,那个佛号是那颗明了的心在推动佛号,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才会变成不可思议。所以你如果要提升你的佛号的水平,就必须要提升你心理的素质,因为这个佛号是你的心在忆念它,是能念的心,是那个明了的心在念佛的,不是嘴巴念佛。
那怎么样来提升我们的心理素质,让佛号更坚定呢?当然必须有历代祖师的传承,这当中善导大师讲的最简单,就是修皈依。你不是只有信仰而已,你必须要通身靠倒。我们必须观想,自己是生死罪障凡夫,无量劫来常没常流转,没有出离的力量。第一个你要观照,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一个人要先了解自己,我们的定位只有八个字,就是业障深重、求出无门。
第二个我们要相信阿弥陀佛,有广大的加持力,他一定可以救拔我,弥陀大愿必定救拔,这两种智慧。一个对自己的了解、一个对佛陀的信解,佛陀是怎么回事?弥陀的愿力广大,他必定救拔。
印光大师又加了一个,他说这两个还不够,就是无常迅速,早作准备。印光大师把善导大师的这个思想又加了一句话:你要把死亡这件事情放在心中,就是你没有太多时间了,你没有太多时间打妄想了。他说一个人要把佛号念好,要把死字挂在额头上,就是说你的生命不多了,你必须有一种危机意识。
我们再把善导大师跟印光大师,这两个智慧的观照,把它加起来就是三个智慧:第一个你观想你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第二个你观想阿弥陀佛,本愿广大必定救拔;第三个你要知道你自己无常将至,必须早作准备。你说,诶,我还年轻,是吧?怕啥!不可以这样讲,年轻人往生的多的去了!
所以透过智慧的观照,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佛号,就不是只是一种点状的信仰。点状的信仰就是说,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它只是在你做完工作、去旅游,你把生命的时间都扣掉以后,剩下的时间才给阿弥陀佛,他只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这个叫做信仰。
你这样子是很难把佛号念好,因为你的心态。佛号在你心中的定位,只是你生命的一小部分,它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产生对你生命的改造,不可能!但是它会让你生命当中,活得快乐一点,阿弥陀佛对我们的加持是相互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关系。
诸位要知道,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你对阿弥陀佛的付出有多大,他会给你多大的回应。所以我们透过智慧的观照,就会知道其实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全部,叫做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句佛号你是怎么想的这很重要!你念佛的时候你是怎么想?这就是你的智慧水平,你对人生的理解有多深了。你认为它是一部分,它就表现一部分的力量给你;你认为它是全部,它就给你全面的加持,所以你想在心中创造佛号,那就要有智慧了;印光大师把念佛再加上智慧的观照,所产生的信心就叫做真实的信心,而不是一般的信心了。
有些人念佛,他也不观照的,就是一路念,念到时间到就出来,该干啥,就干啥,就这样子。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回事、也不知道阿弥陀佛怎么回事?他也不知道!这个死亡什么时候到,不管,完全靠信仰,点状的念佛、片段的功德。
所以念佛的人第一件事情,先完全接受弥陀全部的光明,就是你必须把心态准备好,这个是需要教育的。你必须了解自己,你为什么流转,你为什么会在三界生生世世的流转,这个事情一定有原因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2 10:34
要了解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可思议?
净界法师
第二个,阿弥陀佛为什么在十方诸佛当中,能得到历代祖师的十方诸佛唯一的赞叹?凭什么释迦牟尼佛讲完阿弥陀佛的时候,六方诸佛会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凭什么?他在诸佛当中有什么样的特色,你都必须了解的。你对佛陀不了解,你不可能把生命交给他的,不可能!不合逻辑。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生命,交给一个陌生的东西,不可能,完全凭信仰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们在念佛的过程当中,除了一念的信仰以外,智慧的观照就变得很重要了。它会让你的信仰更加坚固、更加的广大,让你的生命能够完全的投入,无所保留的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都是要教育的。而关于这块,净土教观学苑安排的净土学,就是在培养大家怎么样能够,创造一个全面的佛号的功德,而不是只是片段佛号的功德。
这个地方是佛力不可思议,这一块我们会有一些相关的课程,提升大家念佛的水平,让佛陀的光明,在你的心中全面的开展出来。当你心理准备好了,佛陀的光明会全部在你心中散发出来。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2 10:35
临终正念需有三种的力量——安住力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二点,这个是净土宗最弱的一块,心力不可思议。
心力从佛法的角度,我们心里是没有什么力量,当然我们本来有力量,但是后来被很多的问题障碍住了,所以我们必须把很多原来的力量表达出来。如果看《弥陀要解》你就会知道,在净土宗临终的人要达到正念,需有三种的力量出现且缺一不可,这三种力量都跟智慧有关系,你不可能天生就有,都是经过后天的教育,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安住力,这最根本。
在《楞严经》里面说,每一个人都是不安住的、有攀缘心,这是习惯不要教育的。攀缘心有什么问题呢?它让我们的生命不得自在,我们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攀缘外境,我们就住在外境心随境转。心随境转有两个过失,如果你没有在打坐,那就你感觉不出攀缘心有什么过失。
第一个你在禅定当中,我们过去的业力,会出现很多的影像,只要你仁者心动你就完了,这第一个过失,破坏你禅定的功德。第二个最可怕的是临命终时;诸位!临命终它不是一个风平浪静的景况,绝对不是!古人说:腊月三十算总账,那是算账的关头。我们先不谈过去的业力,这一块太复杂了,就谈谈今生的业力、谈谈你今生从小到大,这几十年所做的事情就够了,算这笔帐就够了。
唯识学上说,你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你可能忘掉了,但是临终的时候都会现前,你一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一瞬间都会让你重新看到,所以你的心是百感交集。只要你的心看到这个所缘境、只要你动个念头,你的佛号就没了。因为心随境转,你就去投胎啦,中阴身就是这样,一念差池全体惨,你才知道生死业力的可怕,所以这个生死关不容易过。
为什么呢?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它不是风平浪静。我们要怎么样训练我自己,不随外境的干扰,这个是很重要的,你才能够很自在的,忆念你的佛号,然后跟弥陀的本愿接触、跟弥陀的本愿感应而往生西方,不受这种外在业力的干扰。其实光是生死业力,它不可能让你投胎的,那是一种因──亲因;你一定要动念头、你要动爱取,你只要不动念头,这个业力它没办法影响你的。所以你跟业力也是感应道交,你不感应它,它有就跟没有一样的,有地雷我不去碰它,就等于没有。
所以临终的正念,诸位你要知道,我们不是今生才来到人世间,我们在人世间打滚太久了,这个因缘业力错综复杂,谁都不知道临命终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景像来刺激我们。但是,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就是你心中必须有个机制、有个系统,在遇到境界的时候,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
那怎么办呢?这个事情迟早要发生的,别担心!佛陀有的是方法。佛陀告诉我们说,你应该要了解,什么叫做诸法因缘生,这句话很多人不懂,嘴巴讲诸法因缘生,其实你不一定懂什么叫诸法因缘生,不了解空性、你就不了解因缘,这两个是有关系的。
佛法的空性,它不是讲现在是空,不是这样子。佛法的空性,从《楞严经》的解释就是说,你本来是空性的,本来是空的,佛法的空性是建立在你的原点──你生命的原点。你本来是清净,它没有说你现在清净,没有说!你本来是清净的、我们本来是清净的,这说明什么事情呢?说明这些都是妄想创造出来的,你本来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楞严经》讲,你要能够在临终的时候,当你人生的所有的遭遇境缘现前的时候,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首先要了解,你的人生是怎么回事?我们的人生,只有一句话就可以说完了,来无所从、去无所止,人生没有开始,它也没有结果。
你说你那有开始?我们了解人生,佛陀最喜欢用做梦来譬喻,你把做梦了解了,你就了解人生了。你做梦有开始吗?你一个晚上做五个梦;第一个梦梦到你是国王,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没有开始!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业力成熟了,啪!无中生有现出来。你今生会跟谁结婚、你今生会做什么工作?那是你过去生,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方,造了一个业这个业成熟了,啪!这个大海里面的水泡冒出来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没有开始,人生是无中生有,是从空性中显现出来的一个假相,那是一种业力的释放,就跟做梦一样,完全是你的梦心显现出来,没有开始。
你说你做转轮圣王做完了,诶,第二个梦变成蚂蚁,因为你福报享尽了。你说我前一个梦,我是国王的,我买了很多的珍宝,我上辈子做转轮圣王,买那么多的珍宝跑那里去了呢?没有了!因缘和合,虚妄名灭,人生没有结果,没有一个人有结果的。你福报大住在豪宅,最后也没有结果;你福报很差,你也没有结果,所以人生只是个过程,是一种业力的释放,那是一个因缘的假相而已。
人生,主要是来还债的,当然我们还债也在创造未来,但是主要是还债──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只要跟生命的果报,跟结果有关系的,都是跟业有关系,只是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它而已。
诸位你要知道,你临终要能够不随境转,你平常就要训练你自己不随境转,你不可能说你平常没有这种功能,临终突然间出现这种功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法不讲无中生有,一定有因缘,你现在要栽培它,它以后才会出现,如果你现在的心,别人嘴巴一动、别人讲一句话,你的情绪就很严重,你临命终的时候,你一定会受到外境干扰,一定的!这是等流性嘛。你上游的水流是黑的,流到下游自然是黑的,除非你在过程产生了修学、产生了变化,否则你上游是什么、你平常是什么,你临终就一定是什么。
所以佛陀要我们不要把现在的假相看得太重,你要想一想,忆念真如、想想你本来面目,你本来是清净的、你本来无一物,你何必去惹这个尘埃呢?既然人生只是个过程,你何必多事呢?弄得你通身的业力,弄得你临命终这么被动,因为你到最后什么都带不走!
所以真正的觉悟,是你平常就必须培养的,我不相信你平常是颠颠倒倒的,临终突然间有正念,我不相信!这个不合乎佛教因缘观。那你那个正念谁给你的、你怎么有这个正念呢?上帝给你的,不可能!福报是可以,佛陀可以送你福报,福报可以透过回向,相互的受用,大家可以分享;智慧不能分享,智慧这一块不能分享、善根不能分享不能取代的。
所以这个安住力,对净土宗人来讲很重要,虽然临命终你可能只需要三分钟、五分钟的安住,因为你只要冲过,临终的时候这个妄想的现前,你只要熬得过去,阿弥陀佛就现前了。
可能你临终只需要五分钟的正念,但是,你临命终五分钟的正念,你平常要花很多很多时间来栽培,因为你别无选择。当然,这个也看你的善根,有些人善根深厚,他听了几遍他就懂了,因为你有一个美好的过去,你过去很用功;有些人善根差,也没关系也不要自暴自弃,只要你肯努力,你就会改变。你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你今生不读更迟,是吧!所以不管我们的过去,反正过去已经过去了,关键是能够把握的是现在。我们一定要在临终的时候,培养一个向真如、空性,安住的力量;就是至少你看到一个因缘假相,不要马上就动,这样你什么事都办不好,这样子念佛的话,你人生完全是充满了不确定。
修行不是把自己的功德,创造出来就算了,你要面对很多很多的考验的,我们第一堂课讲到佛陀的成道,你就知道了。你自己要有一些对治力、调伏力,因为你过去的业力、你过去的妄想,它绝对不会放过你的,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这一块我们会花很多时间,来说明什么是空性,让你的心慢慢慢慢的往内收,把心带回家。
其实人生你攀缘这个东西,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它不会因为你的攀缘,而变得更好,你只要做你该做的事就好,不要打太多的妄想,这都没有用的。我们总是觉得说,我想的越多,就会把事情做得好,不是这个意思,你错了!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就好。
所以我们要花很多时间来教育,虽然临命终你可能只需要五分钟的安住,但是我们要花三年的时间,教育你怎么样安住。一个思想的改变不是简单的!教育只能够潜移默化,除非你是六祖大师,你是顿悟的,这种人很少。我们大部分都是慢慢改变的,今天改变一点点,今天走三步,然后退两步,明天再走三步,再退两步,慢慢、慢慢累积,点点滴滴,滴水长流则能穿石,我们的根性不够,只能这样子,透过教育慢慢的改变。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2 10:36
临终正念需有三种的力量——调伏力
净界法师
第二个,调伏力,就是有些人说我们念佛,念佛干啥要调伏,问题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很强大的生死业力,其实空正见只是根本,调伏力跟引导力是别相。
我先讲生死业力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投胎,都是由业力而来的,但是业力形成的因缘,每一个人都不一样的。在《楞严经》上说,什么叫生死业力?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这个外境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一个事情。我们先有感受,这个时候没有影像只有感受,如果是满我们心中的希望的,则出现快乐的感受,如果它是违背我们心意的,那就出现痛苦的感受。但是感受过去,马上经过想象,就会创造一个影像出来,这个影像第三个就是受想行,我们就住在这个影像了,而且就深深好乐。
如果这个影像,是来自于痛苦的问题不大,痛苦的经验对我们不会产生一种牵引的力量,最可怕的是,它曾经让你感受到快乐、让你感受到幸福的感受,而这个影像你就会产生坚固的执取,叫爱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死了以后,如果你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你一定会来三界投胎,一定会再来的。因为你内心的深处,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有一种坚固的影像,这个影像就是爱取。
也就是说,其实每一个人,对生命的了解都是片段的,没有一个人看到人生的全貌,只希望我心中的影像再出现,其实人生苦多乐少,我们付出太多而得到的快乐太少。佛陀说,就像刀上的蜂蜜,为了要舔那个微少的蜂蜜,我们被刀子给割伤了,但是却没办法记取教训,每一次都愿意来轮回,因为我们被心中的影像骗了。
我们为什么认为人生美好呢?因为,你根本不在乎外境是怎么回事,你在乎的是你心中的妄想,问题在这里。当你在回忆人生的时候,你是把过去的影像拿来回忆,所以你被你的妄想严重的误导,这叫做无明,或者叫盲点,如果你在临终之前,你没有成功的把心中的影像给化掉,你不可能往生。
你说我往生的愿力很强;诸位,你念佛的愿力怎么强,你不可能强过你无始劫来,那个数数现行、深深好乐,那个多生多劫,栽培出来那个业力强,你不可能的。就像憨山大师说的,你念佛是今生才栽培,扣掉工作、吃饭、睡觉,念佛顶多四个小时,你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打了二十小时的妄想,连睡觉都打妄想,你用四个小时的佛号,去拼二十小时的妄想,而且你也不见得能够念四个小时的佛号,你就知道了。
所以解决问题不是靠行力,要靠善巧智慧;你要转,要转识成智。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思惟苦谛,其实你心中的影像,虽然给你快乐,但是它也给你很多很多的痛苦。它让你生生世世的轮回,让你每一世的轮回,都深受老病死的折磨,甚至于严重一点,它把你带到三恶道去,你付出的代价太多,你得到的快乐太少,你划不来的。你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到极乐世界,也是快乐的境界,而且快乐五尘也是有影像,不过这种快乐没有过失,你喜欢吃蜂蜜,这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要吃刀上的蜂蜜,你吃玻璃杯里面的蜂蜜,多好呢!
所以我们要透过智慧,来化解心中的问题,你今天会坐在这里,仁者心中,必有一物,这个是六祖大师说的,你心中或多或少,一定有一个影像在牵引着你。在世间法说,这个是一种追求物质的动力──欲望。他为什么辛苦的去读大学、他为什么辛苦的工作呢?他心中一定有个东西在支持他,就是一种妄想、一种影像,每一个影像不同;有些人要买房子、有些人是想干啥,这个都跟他过去的生活经验、他的遭遇有关系,可能今生也可能前生,但不管是怎么来的,已经不重要,重要是要把它消灭,这个要靠智慧。
你必须跟自己沟通,告诉你自己,放掉它对你是有好处的!我们的心中是要有寄托的没有错,凡夫不能无住。但是你有更好的寄托,你可以把你的心,寄托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它也会让你快乐,但这个快乐没有过失,是不是?你不要把影像寄托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你都要付出代价的,你何必呢?
所以我们从内心的安住开始调伏,我们透过教理的学习,你开始检查你内心,你那里出了毛病?你今天会轮回,你一定有问题,你没有问题你不可能轮回,除非你乘愿再来。仁者心中,必有一物,那个东西你没有消掉,临命终的时候,多大的念佛都没有用;真的,你不是它的对手。
我希望大家不要低估你无始劫来,所留下的那些妄想的力量,不要低估了它们,它生生世世陪伴着你。所以我们必须透过教育来调伏,我们只能提供观念,当然做还是诸位要去做,但是我们把方法告诉你,怎么去检查你的妄想,怎么去做一些修正、调伏你的爱取,把你生死的业力斩断,临终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去束缚你了,你才能够轻松自在的往生。如果三界的业力,把你绑得死死的,你临终是跑不出去,所以为什么要厌离娑婆才能够欣求极乐?你要把你这个三界的绳子,先把它解开来,你才可能去的。假使不处理我们生死问题,那祖师讲直接欣求极乐就好了,干嘛要厌离娑婆呢?
你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把这个三界的绳子解开来、第二个才跳得出去;所以这个调伏力,这也是我们教育的重点。从苦谛的思惟,告诉你自己,老是执着你心中的影像,虽然它会给你短暂的快乐,但是你想一想它背后那把刀,你为了这个付出了多惨痛的代价,你想一想,你值得吗?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3 12:29
临终正念需有三种的力量——引导力
净界法师
第三个引导力。忆念净土、欣求极乐。
从小乘的角度,他只要做前面两个就够了─安住力;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就是空正见跟出离心。大乘佛法要多一个引导,他要趣向净土、欣向菩提,佛号必须有一个愿力来引导──发愿。
前面都是消灭的、都是在破坏过去,这个引导是在引导未来,不过引导力,很多净土宗的修学者,他的佛号的引导,只有到净土,我只能够说非常可惜,你可以做得更好!
诸位你想想看,你为什么到净土去,你不是享受快乐,你看《阿弥陀经》前半段,用快乐来引导你,七宝池、八功德水,但是你看到,《阿弥陀经》的中半段的时候,佛陀口气一转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开始讲圣道的功德,你往生是因为不退转。
诸位,如果只为了快乐,你不用大费周章到净土去,到诸天去就好了,诸天就够快乐了;你到净土去,是为了成佛而去的,为菩提道求生净土。阿弥陀佛花了五劫的时间思考出来的净土,如果只是为了快乐,需要思考五劫吗?他把诸天的快乐,复制过来就好啦!身体健康、神通自在、宫殿楼阁,这个诸天都已经现成的东西,难就难在这个快乐的背后,它有圣道的力量,这个就是需要他思惟、为实施权,表面是快乐,背后是圣道的功德。所以阿弥陀佛创造净土,他的内心真正的意思,是要让我们成佛的,快乐只是个方便法门。
因此你必须把成佛,纳入你的生命的规划。我再讲一次,你是为了成佛才到净土去的,净土不是你的终极目的,它只是你一个过渡。诸法因缘生,诸位!你现在的规划错误,你以后一定会后悔,你少做这个动作到了净土,你就会觉得进步比别人慢,成就比别人小,因为你刚开始没有做好规划。所以我必须教育大家,你必须有往生净土的愿力、你必须有成佛的愿力,这两个不冲突的。你可以一次做好,为什么要分两段呢?
佛陀法华会上说,舍利弗尊者在以前的经典,那是多么威风,智慧第一,佛陀什么事都叫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去做,到法华会上舍利弗尊者是羞愧得,那实在是感到非常的后悔。他说我一个阿罗汉,我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证得空性、我也证得空性,他有安住力、调伏力,我都有,为什么文殊菩萨能够坐千叶宝莲,到十方世界转大fa 轮,我现在只能够在山上思惟空、无相、无我,我们产生的作用为什么差这么多?他甚至于怀疑佛陀,是不是有所偏心。佛陀说,这跟我没有关系!我的说法就像雨水,雨水是平等的,但是如果你是棵小草,你心中的水分少,如果你是棵大树,你自然吸收的水分多。这个是你们自己的根机,跟雨水没有关系,你不能够说雨水吸收的水分少,你怪雨水,对不对?你自己没有准备好。
诸位!你与其到了净土再来后悔,为什么现在不多做一点?所以我们要强调发菩提心,除了求生净土还得发菩提心,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的,因为你迟早要成佛的,这两个是没有冲突。
引导力有两种引导,第一个引导你趣向净土,第二个引导你成就佛道。虽然现在还做不到,但是我们必须把这个愿力放进去,这个就是种性,因为你必须有这个种子,才可能会出现这个水果的,你不能到了后面再做,有点来不及了。
所以《法华经》上说,直接成佛的是最好的,那些小乘的学者,一开始因为对三界的痛苦感受太深了,所以他们就赶快跳离三界,到涅槃的地方,然后再回小向大,那这很折腾。你看法华会上说,这种回小向大的人,虽然回小向大,他过去的习气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不喜欢跟人家接触的习惯性,还有就是法执,对清净法的执着,都不断的干扰他,其实很多事情你可以一次把它做好,一次到位这个最好。
总而言之,我们教育除了让大家提起佛号,还希望你们心中产生三种力量: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你的心力必须要做好准备,我们不知道,临命终你会发生什么事,有些人福报好善终,他在很多人助念当中往生,这个人他多生的福报够;有些人可能发生车祸、有些人可能在加护病房等等,临命终的所缘境是不可预测的,这个跟业力有关系。但是有一点是你可以做好,你可以做好全盘的准备,这个是你可以做的──做好心态的准备。
所以我们必须要透过佛法的教育,因为你没有透过佛法的教育,从世间的经验是得不到这三种力量,不可能的!如果可以的话那佛陀就别出世了。所有的智慧都必须从佛法的学习而来,叫传承。世间上没有这方面的传承,不可能。
从佛力跟心力的结合,一句佛号三力具足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看第二个,果地功德──临终的正念。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把净土的善根,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把佛号提起来,然后我们那个能念的心,具足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就能够成功的解脱一切业力、妄想的干扰,而跟弥陀感应道交往生净土,这个就是我们净土教观学苑,三年的目的就在这里。虽然临终的正念可能只需要五分钟、十分钟、三十分钟,但是我们要花三年的时间教育大家,但是值得。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3 12:34
师 父 劝 导
净界法师
身为一个法师,我知道诸位不容易,你们在生活当中,你要工作,有家庭、有休闲,压力很大。但是我告诉大家你别无选择,因为你只有透过佛法的学习,如果我能够把善根直接给你,那就最快了。但所有的法师不可能把善根送给你,我们只能够把自己走过的路,我是这样过来的,我把这个路带大家走一遍。我们经过佛学院的教育,我们这样走过来的:如是我闻、如是我修,很多的过程是不能取代的,你要亲自去走,我们愿意把这个过程,重新带大家走一遍,但是诸位你们得到多少,就看你的用心程度了。不过大家不妨想一想,你得到人身不容易,出世的时候遇到佛法的住世,不容易,你是不是应该把握呢?你错过了这次的机会,你以后还会有机会吗?难啊!哪一个人愿意再陪你再走一趟,不容易啊!
所以与其你生生世世,糊里胡涂的流转,你是不是应该做些改变,把握机会从这个地方跳出去,所以我希望大家珍惜这个机会,陈会长的慈悲,他促成这个因缘,我们感谢陈会长,也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个,这个难得的机会。
好!在开学最后我简单讲几句话,就是说我今生办了几个僧团的教育、也办了几个居士的佛学院,在我印象里面,第一届都是很殊胜,第一届,真的!这个很奇怪,这个道理是什么我还没抓到,但是每一次只要第一届,不管是净律学佛院第一届,或者是北斋的。我以前在忏公师父的慈命之下,在台湾办的一个法界学院、莲因北部斋戒学会,可能有些人听过就是北斋,也是第一届很多人受益,第二届、第三届慢慢就差了。所以诸位有幸成为第一届,我预测三年后,你们会告诉自己不虚此行,我只能够说你会觉得值得,这三年的辛苦是值得的,绝对不会让大家空过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3 12:34
没有一个人,可以带着妄想往生!
净界法师
我们经历过很多的生命,但是过去已经不能改变了,因为它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过去只能当回忆。但问题在哪里呢?因为每一期的生命,都会留下些东西下来,当然有好的,我们也不否认,过去有美好的一面,但是从唯识的角度,大部分都是生死业力、都是障碍的多,我们留下的痕迹,坏的比好的多太多了。
我们今生开始要处理生死这问题就来了,如果你学佛只是让你自己增加福报、来生活得快乐一点,那你这个问题都不要去碰,你该干啥,还干啥,你就糊里胡涂过下去,反正来生做个大国王、大富长者,享受一下快乐的美梦就算了。但是如果你要了生脱死,这个问题就严重了,你要把这个隐藏无量劫的水沟要打开来,去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个业力、第二个思想,就是你的妄想。
如果你今天是走圣道门,走难行道的、藏传佛教的,它两个都要做,叫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们要处理业力的问题,也要处理思想的问题,因为他要生生世世在三界流转,慢慢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
净土宗我们占了便宜,只要处理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暂时不处理生死业力,叫带业往生。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带着妄想往生,不可能。你一定要正念,净土宗你可以先不碰你的业力这一块,但是你思想这一块要处理,因为它要求临终的时候,你的烦恼、妄想,不能在现行位,必须在种子位,它是在一种调伏的状态。这问题就来了,净土宗对于思想问题,要求非常严格,你只要一念妄动,你说我就动这一次,对不起你就没有机会了,因为一念妄动你就投胎了,你哪还有机会说:诶!我后悔了再给我一次机会,没有了!你只要一念妄动,你就要付出几十年生老病死的代价。
所以临终的时候,你只要做错了事情,你就要付出代价,要用一生的生命,去偿还你当初的错误,再来一次。但是我要提醒你,来生再来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如果你有志于往生,你最好把握住现在,你最好把握现在。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4 14:03
师父劝诫我们要有背水一战的决心!
净界法师
从佛陀的预言,我们现在是在一种下坡的阶段,叫末法时代。它一代不如一代──魔强法弱,正法的力量慢慢薄弱了,干扰你的、诱惑你的,邪法力量会越来越强。当然这个趋势有多大,不知道!可能是直接下来、也可能是缓慢,但是大方向我们是走在佛法的下势的阶段,如果你今生不往生,你来生更难往生,你最好早做准备,不要把希望放在来生,你最好有背水一战的决心,后面没有退路了,你才能够提起精神好好学习。
如果我们今天不接受教育,我告诉大家,按照正常情况你不可能往生了,因为你生生世世所留下的功能,不可能让你创造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不可能的。你要可以的话,那你根本就不要学佛了,你自己有本事能够面对生死,那佛陀出世干啥呢?
当然,你没有学佛法,你也是不知道怕,问题在这里。你没有学唯识、没有学《楞严经》,没有学很多佛法,你根本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你整天跟妄想打在一起,你也不知道你出现什么问题,你也不知道你到底哪里生病了,你完全不知道,你就傻不愣登的过一生,到临终的时候就随业流转了,就这样子。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怕,问题就在这里。我们是需要教育才会改变的,我们现在是走在一种顺生死流的阶段,你必须要教育才能够产生反转的,修行是要作改变的,不是顺其自然。你没有资格讲顺其自然,现在还没有资格,你现在要作出改变的,因为你的问题太多了。
在净土宗你不一定要修很大福报,关于业力断恶修善这一块:但是起码的五戒要守好,因为重大的罪业会干扰你的正念,它会产生障碍,你起码的戒律持好。但是思想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临终你不能起一念的颠倒的,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它经不起一念的颠倒,而且你没有第二次机会了,你只要念头一动就没了,就投胎了,你不可能再回到临命终状态,不可能的。临命终的时候,你没有第二次,只能够百分之百的成功,所以你一定要在思想改造这一块不要轻忽,就是我们说的正念分明。
很多净土宗的人,他以为不需要改变,他就能够正念分明,他低估了妄想的势力,以为只要把眼睛闭起来,你什么都没看到。你想想看,你为什么生生世世会轮回,这难道没有原因吗?难道这些东西你不处理它,它就可以放过你吗,所以我们叫做逆生死流啊!我们现在是鱼,是逆生死流,你要改造你内心的问题──颠倒妄想。
所以诸位,按照佛法的定义,我们现在是生病了,你不吃药它不可能好的。当然我们不要断根,我们不要断烦恼,但是起码你必须让那个烦恼在调伏的状态、在你的控制范围。它的确可以带业往生,但是你必须要正念分明,那表示说你可以不断烦恼,但是你必须调伏烦恼,这个就必须要有一些智慧的观照,不是你强压得住的,你压不住它的。
所以佛法为什么要事修跟理观,提起佛号一定要智慧观照,否则你过不了你临终的妄想关的;妄想关、烦恼关、生死关,三关你都过不了,最后你还是被打回来了。你不能怪阿弥陀佛不帮助你,有些东西他是做不了主,他没办法给你的。身为阿弥陀佛,他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他能够做的已经做到极限,问题是我们准备好了没有?阿弥陀佛准备好了,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有些事情阿弥陀佛没办法做的,所以我相信事出必有因。
诸位,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你跟三宝的缘结得很深,我只能告诉大家,诸位很幸运,我们今天能够开六个课程,找这么多台湾的法师在百忙当中,过来陪大家学习这个课程,就好像我经常讲,一个大学生教国中生一样,陪你们走一趟。因为这个课程我们都太熟悉了,所以这是诸位的福德因缘,要好好珍惜,还有陈会长的发心,提供大家这么好的环境,总言之,我们准备要上路了,就这样子,好,阿弥陀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4 14:04
享受世间的快乐你就要付出轮回的代价!
净界法师
今天是我们佛法概要第一堂课。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想要说明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法修学概要这个课程,它的目的何在?每一个有情众生在我们的内心的深处都有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离苦得乐。为什么我们会努力地学习,为什么要辛苦地工作,为什么我们要很忍耐的去维持一个家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希望我们的生命离开痛苦得到安乐。这种本能是不需要学习的,乃至一只蚂蚁它都知道去找它的饮食和洞穴。为什么呢?因为它要离苦得乐。也因为这种离苦得乐的动力使得我们的人类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佛陀以大智慧的光明来观察我们众生所追求的快乐原来是有过失的,这个必须佛陀出世以后我们才知道怎么一回事。
那么以佛陀的智慧来观察我们生命当中所追求的快乐有两种过失,第一个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是无常败坏的,它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是变来变去的,它是有得有失的。所以古人说世间的快乐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你得到了世间的快乐你心中是恐怖的,因为你知道你随时会失掉,当你失掉的时候你心中是伤心忧恼的。
所以我们追求世间的快乐让我们自己活得非常不寂静不安稳,因为我们老是活在怖畏活在担忧中。这是第一个过失,让你今生不得安稳。
第二个是最严重的,来生的过失。它会带动我们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因为我们在享受世间快乐的时候,不管这个快乐是来自物质的享受或者是感情的交流,只要是世间的快乐你一定会产生爱取,你一定会陶醉在这个快乐的感受当中,深深好乐不愿舍离,而这种爱取的烦恼就触动了生死业力,就带动了烦恼障,报障,业障,就把这个生死轮回的开关打开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生生世世在三界轮回,因为我们想得到快乐。而不幸的是这个快乐充满了陷阱,你只要享受世间的快乐你就要付出轮回的代价。可以这样讲,你为了短暂的快乐你就要生生世世在三界里面深受老病死的折磨。但是你不会记取教训的,你来生还会做同样的事情。
佛在世的时候,有几位刚出家的比丘,在作完功课的时候聚在一起大家聊天,诸位都知道佛世的时候的弟子有外道出家的,比方说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因为外道有禅定,所以他一旦接受佛法的正见很快成就阿罗汉,善根深厚。但是佛世的弟子也有一些企业家,政治人物出家的,这些都是有大福报但是他也有善根。跟佛出了家以后,当然跟佛平常做早晚课,下了殿以后在家里面闲聊,有些企业家谈他过去作的荣耀的事情,辉煌的事情,讲完以后大家就哈哈大笑。佛陀在寮房当中天耳遥闻,听到这件事,就缓慢地走出寮房,到了这个比丘讨论的地方来,佛陀就明知故问说,你们在干什么呢?比丘就如是如是跟佛陀报告。佛陀就呵责这些比丘,佛陀讲一个偈颂,他说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乐?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他说你们以前觉得世间的荣耀的快乐,其实是有过失的是有障碍的,常在燃烧中。我们看到快乐的假像我们没有看到后面是有火,有烦恼火,有业力的火,有老病死的火,所以这样的快乐值得你们哈哈大笑如此的光荣吗?那么怎么办呢?这个快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个快乐就会带动生死业力呢?因为我们心中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不是依止智慧的,而是一种直觉式的无明。
由暗之所蔽,这个暗就是每一个人都有盲点。我们每一个人追求快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觉得买一套房子就是快乐,有些人对房子不重视他认为买一辆车是快乐,各式各样。但是总而言之,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追求自己认为的快乐,这个佛法角度跟着感觉走就是你的愚痴,你无始劫来熏隙的这种习惯性的思考就是直觉性的思考。
那么我们愿意追求快乐,但是在快乐中我们陷入了生死轮回的陷井,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很大的悲哀,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喜欢追求快乐但是在快乐中又陷入了轮回。那么这样我们到底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呢?
何不求光明!其实我们是可以从快乐中跳出来,我们可以追求一种没有过失的快乐,我们是可以做到的,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要出世,就是说你可以换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愿意追求快乐这件事可以理解,这是每一个众生的希求,但是我们在必须在追求快乐过程当中除了你的感受直觉之外,请你加一道心中的光明,你的快乐的本质就大大提升。你会把你生命当中有过失的快乐转成一种没有过失的解脱的快乐,我们叫作万德庄严,你可以把有漏的福报转成无漏的万德庄严,是没有过失的快乐,这是可以能够做到的。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主要是改造我们的生命的本质,我们没有必要生生世世轮回下去的,我们是可以作出选择。所以何不求光明,就是说当我们在生命当中我们学习佛陀的教法,我们从教法上去思维,我们的内心当中就会从黑暗转为光明,由这个光明的判断我们再去追求快乐,而这个快乐就是一个功德庄严的快乐了,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为什么要研究佛法概要?就是把你这种带有生死轮回痛苦的快乐转成一种功德庄严的快乐,它可以引导你的生命的改造。
那么我们要感恩赞美佛陀的出世,赞美历代祖师把佛陀的法做以整理,赞美历代祖师把这个法代代的流传,让我们在末法时代还能够得到这个教法,让我们能够好好的学习,也能够点燃心中的光明。这个是一个简单的说明佛法概要的一个目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4 14:04
佛法修学概要有哪些主要内容?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今天的讲义的第一页。
佛法修学概要,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我们这次课程有三个主题。
第一个甲一前言,前言当中有三小段。第一个先解释标题,我们把《佛法修学概要》这六个字简单的解释一下。第二个教主略史。世间上所有的佛法都是因为有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我们身为佛陀的弟子我们应该对佛陀的一生的历史有所了解的,这是一个应该做的事情。第三个主要教义,,那么我们从第二堂课开始就会发觉佛法是甚深广大,佛陀的法不像圣经只有一本圣经,它是一百本的大藏经。那么我们在深入法海之前,我们先抓住核心思想是什么。佛法有一个核心思想,有一个根本法宝,由这个根本法门再开出枝末法门。所以我希望我们在深入广大的法海之前,先掌握到底佛陀的根本思想,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先掌握住,那么就是第三个主要教义,我们谈谈佛法的根本思想。那么这个是整个在进入主题之前的一个应有认识,前言。
第二个正文。那么这个是我们佛法概要探讨的四大主题。
第一个谈谈发心,佛法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的,没有一个人是走一步算一步的,这个就不是佛法了。你要先发愿,然后再以愿导行,你要先知道你想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才可以启动的。因为佛法的内容太多了,你的人生有限,我们生命有限佛法广大,你发愿来生要做一个大国王,那么你怎么做才能让大国王的果报出现。你来生要到净土去,你要积集什么样的资粮让你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其圣众现在其前。所以我们只能够选择性的修学佛法,因为佛法广大而人生短暂。所以你必须要先知道你到底要什么。先有目标,然后你可以选择哪些东西是急迫的?哪些东西是暂时不急迫的?所以这个发心篇,首先设定目标。
第二个正见,这个是很重要。一种如实的智慧关照,这个就是心地法门,了解生命的真相。
第三科是修行篇,从这个智慧的观照,还有我们所设定的目标,观照力,誓愿力产生的一种实际的行动力,修行篇,那么我们广泛的说明这个修行的方法,付出行动。
最后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功德出现,证果篇。
前面的三科发心、正见、修行是一个因地的修学,是我们要做的,最后的证果是我们未来来生的果报。
那么这佛法概要总共有四个主题发心、正见、修行,证果四个主题。
最后我们看甲三的结劝。那么我们讲完正文以后我们把佛法的整个概念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这整个发心,正见、修行,证果的相互关系。我们前面都是个别的解释,最后我们把这个相互关系把它连结起来,来作一个说明,最后总结劝修,我们以古德两个偈诵来跟大家互相勉励。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这一次大概有二十四堂课所要上的三大主题。前言,正文,结劝,这三个主题。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5 10:36
佛陀跟我们众生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净界法师
好,首先,我们看第一个,甲一的前言。
前言。先看第一个解释标题,佛法修学概要有六个字。
我们先解释佛。我们说学佛,学佛,那么佛陀跟我们众生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什么是佛陀?可不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方式来做一个定义。好,我们看这个释名的地方,请合掌。
所谓佛者,梵语佛陀,译云觉者。如《佛地经论》云: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为佛。
好,我们把这个经文作一个简单的消释。佛呢,他的原来的印度话叫做佛陀,那么这个佛陀把他翻成中文就是觉悟,他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众生。当然这个觉悟就是他心中有智慧,做什么事情是先有智慧的判断然后才有行动,他有观照力,誓愿力,才有行动。
那么在《佛地经》上说呢,什么是佛呢?他能够对一切的法,这个法当然包括凡夫的杂乱法和也包括了圣人的清净法,那么一切的种相,这个种就是它的因地,这个相就是它的结果,对一切染净诸法的因缘果报,他自己能够了解,他也能够以种种方便法门来开导一切有情,使令众生了解。就好像一个人在睡觉当中,迷迷糊糊的他醒过来了,又好像莲花,打开莲花,如睡梦觉偏重在破恶,如莲花开,偏重在生善,破恶基本上偏重在自力,我们修行有内观外慈,内在的观照是破恶,外在的慈悲这个是偏重在生善。
这个地方是说明一件事情,就是说,佛陀他也是有生命现象的,诸位我们看到佛陀的历史,他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他也是有一个明了性的,他也是有感情的,他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他有六根的作用的,只是说我们这个明了的心,当然本体都是一样的,都是清净的空性,但是作用不一样,我们的明了心性是比较情绪化的,我们容易受自己的感觉来引导;佛陀的心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不受自己的感觉引导,他是一种智慧的判断,完全由真理来引导,该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这个地方就说明一件事情,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这个外道,或者说慈善事业,他也做很多慈善事业,但是你学了佛法以后,你行菩萨道,你也做慈善事业,但是结果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在做慈善事业那是一时的感动,他有恻隐之心,他看到悲悯众生,也触动他的这种恻隐之心,他会做一些利他的事业,这个叫做善念。善念它是由感觉来触动的,所以一定要有外境的刺激。所以他的心是不决定的,他有时候造善,但是有时候就不一定造善。换句话说,只要你用恶因缘刺激他,他就造恶。但是,佛法的觉悟就不一样了,佛法的觉悟,他的断恶修善度众生是决定性的,我一定要断恶,我一定要修善,我一定要度众生 。
我希望我们净土宗人慢慢了解一个概念,我们心中所发的愿是有不同的,有些人他发愿求生净土,是我很想要往生,那么你这种情况是感情的,你这个是一时的相应一时的冲动,你不一定会往生。但如果你是经过佛法的训练,对三界生死如实的观察,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如实的了知,而做出一种智慧的选择,智慧的判断,你说我一定要往生,不管什么情况发生,就算来生给我做国王什么,通通没有用,这个就是善根啊。所以宗教师跟慈善家是不同的,慈善家是我很想要做善事,这是一个慈善家,菩萨的道是我一定要做善事。所以,你看受了戒跟没有受戒就是有不同,你有戒体。这个包括了你的智慧的观照,包括了你心中的愿力,誓愿力,观照力。
所以我们学佛刚开始可能我们有些行为跟世间人看起来是相同,但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教育过以后我们心中是有观照力,有誓愿力。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就是说,身为一个佛陀,他的内心是有一种决定的力量的,如睡梦觉,如莲花开,因为他已经对宇宙的真理,产生了觉悟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5 10:36
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第一个先观察自己!
净界法师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那么我们前面讲到佛者觉也。那么到底觉悟是觉悟什么事情呢?这从两方面和三方面来说。先看两方面的二义,那么二义当中先看觉察,然后再看觉悟,这两个一起念一遍:
一、觉察。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
二、觉悟。对所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那么这个佛者,觉也。其实应该知道我们的内心世界是有两个不同的观照,有对内跟对外两种观照。所以佛法的光明有内观跟外观。从对内来说呢,叫做觉察。它能够觉察烦恼的障碍,就是这个贪嗔痴的烦恼,经常在我们内心当中活动,就像贼,就是因为这个我们好不容易做了很多功课,我们好不容易布施持戒,有很多的珍宝,但是你这个脾气一发了以后,你的这个善根功德就受到破坏了,就像盗贼把你的珍宝偷走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方法,要把这个烦恼的障碍把它消灭掉,否则你永远都是在积集资粮,然后又把资粮给破坏掉,又积集资粮又破坏掉。所以我们就不能把功德加以累计起来,这个叫做觉察。
觉察的智慧是内观的,我们跟别人没关系啦。就是不管你遇到什么事情,第一件事情,这个很重要,先观察自己,这个次第不能错。诸位,我们之所以很多痛苦,就是我们对人生的操作有问题,操作错误,这个很严重啊!我们最严重的错误就是遇到事情我们先看别人对不对,这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常在燃烧中,这个操作方式你不改变,你一辈子都没有希望,你的正念永远培养不起来,因为你永远是向外攀缘,你顶多是个好人,你不可能变成一个道人。
佛陀告诉我们,人生的操作,第一件事情,发生第一件事情先内观,观察自己的烦恼是不是在活动,这是空观的智慧。把自己的自我意识空掉,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内调,你要内观才有资格外慈,对众生的帮助跟度化。所以这个觉察是第一件事情,你先把你自己的烦恼贼调伏了,这是第一件事情,这是空观的智慧。
那么当然身为菩萨我们不能只是把自己安稳下来而已,我们开始外观,这个观呢就观所知障,所知的一切的现象,所知本非障,因障障所知。就是说,人事的差别这个不是障碍,但是我们没有假观的智慧,我们自己产生障碍。所以这个觉悟是一种假观的智慧,我们没有好好的学习一切法的差别的事相,就好像一个人在睡梦当中,糊里糊涂的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只有透过假观的学习,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
我们在菩萨道的过程当中要学习两种智慧:一种是内观的智慧,第一道光明先照自己,第二道光明照别人,怎么样去帮助对方,但是第二道比较复杂,第一道比较深妙。空观的智慧比较深但是它比较单纯,你懂就懂,不懂就不懂;假观就不一样了,法门无量誓愿学,那甚深广大,你要学心理学,学科学,学人际关系,那菩萨道的所知障太广了,尘沙惑啊。如果你是走小乘的路线,你只要做一件事,内观就好。所以小乘佛法它不重视假观,因为小乘以出离心为根本,所以它生命的诉求以赶快自己离开三界为根本,所以小乘法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事情越少越好;大乘佛法除了空观的内调以外,还要假观,调他,安住在多事多业多希望住。菩萨戒就是这样讲,你要广学无量法门,你不是让你自己离苦得乐,你还要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当然,净土宗它偏重在内调,它的确偏重在内调,因为净土宗的诉求,净土宗啊,我发觉,它前半段走得有点像小乘,前半段,在娑婆世界这一块,你看印光大师说生死没有把握之前,少管闲事,是吧。所以净土宗在没有求生净土之前,他的行为跟小乘有点类似。但是他不完全一样,因为他心中有希望,他把利他的希望规划在到了净土以后,然后再怎么样回入娑婆度有情,他把利他这块往后,把那个往后延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5 10:37
你毁谤了某一个法门,其实是你在障碍你自己!
净界法师
所以在净土宗这一块呢,它偏重在空观的智慧,它对于利他这一块相对于藏传佛教,这种生生世世在三界里面转世的,你看藏传佛教他们那些菩萨不得了,你看看他们的佛学院内容,他们要学风水,学打卦,学算命,因为他要接触无量众生哪,因为每一个众生的口味要求不一样,法门无量誓愿学。在净土宗,你学这个就杂修了呗,是吧。但是呢,诸位你要知道哦,我要提醒净土宗所有的菩萨你要知道一件事情,藏传佛教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总有一天这条路你要走。所以我们不能够去毁谤人家,你要随喜赞叹。为什么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我们所需要的法不多,但是你学习要广,就是扩大你的胸量,你要先随喜赞叹,你要把未来的路先铺好,如果你毁谤了某一个法门,其实对别人没有影响,你障碍你自己啦。你说唯识学跟你没关系,你总有一天要成佛,你可以不学唯识吗?你可以不学中观吗?你可以不学华严吗?你学佛要通达无量三昧啊,那样不得了,那假观的智慧不得了,不是解脱道而已,你要菩提道啊。所以我们无量法门,我们可以不涉入,但是我们所有功德皆随喜。我们到了净土以后啊,我们自己内心当中随喜所有的功德,到了净土的时候,你亲近十方诸佛的时候啊,你的学佛的道路是畅通的,因为你随喜赞叹。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所以这个地方要很注意啊,我们今生走的路可能很短,但是我们必须为未来布局啊,你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成佛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你最好是先把这个道路先打开。所以我们在修学当中偏重在佛法概要,我们这次的主题,站在净土的角度我们也偏重在觉察这一块,怎么样善调其心,怎么样达到临终的正念,所以怎么样帮助众生这一块我们可能轻略的带过,我们只希望大家保持随喜赞叹就好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6 11:18
悟性真常,了惑虚妄!!!
净界法师
那么这个是讲到觉悟的内涵,接下来我们谈谈这个觉悟的次第,它的修学次第有三个次第。
一、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
二、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三、觉行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
我们在追求心中的光明智慧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这句话太重要了,这两句话是我们这一次佛法概要的重点中的重点。主要就是让你了解这两句话,你现在可能不很懂,没关系。但是你三个月以后你再来读这两句话,我希望你是真的懂了。
我先简单的讲一下,悟性真常是开显真实,了惑虚妄是破除虚妄。所以整个佛法概要从净土宗的临终正念的角度来说,我们是要做两件事,一个是破妄,一个是显真。破除颠倒妄想,开显真实的心性。这个是最根本的。那么这样的一种内调以后呢,我们如果还是有时间再来做觉他,以大悲心跟善巧方便来度化跟自己有缘的众生,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就是觉行圆满,把前面的自觉跟觉他两个都做到了这个就是功德圆满,当然我们偏重在第一个破妄显真。
那么到了佛法概要的正见篇主题以后啊,我们先讲因果的善恶的概念,因果的思想。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为你不能造太多的罪业,我们不可能永远离开所有的过失,但是你不能去碰这些,有些重大的过失是你不能碰的。净土宗虽然是随念,它不谈业力这一块,但是业力会影响你的心念,这两个它有关系。如果你罪业太重,如果你临终的时候障碍太大,因为罪业会让你身心世界产生极度的痛苦跟伤害,会破坏你的正念。所以我们先谈谈业力,我们怎么样趋吉避凶先减少过失,尤其是有些重大的过失你是不能碰的,杀、盗、淫、妄的根本重罪,你千万不能碰,否则你光是业力这一关你就过不了。所以我们在正见篇,先谈谈怎么样断恶修善,怎么样趋吉避凶,先谈这一块,基础。
那么接下来就谈到真妄的问题了。善恶是基础,那么真妄的问题就是整个我们的主轴,怎么破妄显真。破妄偏重在空观,就是消灭我们心中的我执,法执,来消除我们生命中的对立,所有的烦恼跟妄想都来自于一个根本的思想,就是你的自我意识太重了,我们跟众生有对立,才会产生烦恼的,你没有对立不可能有烦恼。所以遇到问题消除自己的自我意识。
有三个朋友,三个好朋友要出家,那么他们三个就选择一个很有名的禅宗道场去出家啦。当然古时候出家是要考试的,这个是要考试的。三个人,第一个人就到知客寮啊,知客师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要出家呢,我爸爸要我出家,知客师,啪!打过去,你爸爸要你出家,你这个人一点主见都没有。第二个看了,第一个被打了,第二个就进去知客寮啦,说你为什么要出家呢,说我自己要出家的,啪!目无尊长,你爸爸都没有要你出家,你就自己要出家。那么第三个,第三个想两个都被打,第三个进去,你为什么要出家呢?我爸爸想让我出家,我自己也很想出家,啪!油头滑嘴。我想这个公案诸位在禅宗经常看到啦,其实会看禅宗公案的人啊,他会了解它的真实义,而不是那个假相,因为禅宗打你重点不在你说什么,他看你的念头有没有动,有没有对立心,有没有自我概念在里面。我们看禅宗的公案,往往他前面讲一句话是挨打的,后来他心静下来他要讲同样的话是没有挨打,是赞叹的。因为祖师会看到你内心,是不是仁者心动,你是不是安住空性不随妄转,他打的不是你的行为,打的是你的自我意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6 11:19
你一开始就修福报,求福报,对你非常不吉祥啊!
净界法师
所以这个悟性真常了惑虚妄,就是说啊我们先经过破妄,诸位,我劝大家,你如果你空观的智慧自我意识的这种杂染没有慢慢调伏啊,你就一开始修福报啊,对你非常不吉祥啊。但是这句话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样不对,佛法的次第你搞错了以后啊,你是越修越糟糕,因为你自己的自我意识没有调伏,你福报修了老大,你福报越大你就越有自在力,你说什么都算,你的自心中的这个我啊,也慢慢的养得又肥又大,对你非常不利,因为你这自我意识是一切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轮回的根本,你怎么处理你的自我意识呢?
你心平气和的看看佛法,其实佛陀教育弟子啊,刚开始修学佛法,你要先静下来,先大死一番,先做内调,不是要你马上去做善事,不是,虽然善事要做但是你不能马上做,你要先内心有某种程度的安住力,调伏力,然后才有资格从空出假,随缘去做你的慈善事业。但是你这样子以后,你有这种心地法门的摄持啊,你所做的善法那就不是善法啦,那叫波罗蜜,到彼岸啊。
所以,印光大师讲一句话说,福报越大生死业力越大!为什么呢?因为你修福报没有做观照力,福报越大,别人对你恭敬越来越厉害,你那个自我意识就越肥大,临终的时候你就完蛋了。因为你自我意识很容易产生人事因缘的对立,一对立就带动了烦恼,烦恼就带动了业力,业力就带动了生老病死,你等于是触动了生死轮回的重要开关。
佛法的修学,你要先内调,你才有资格去做善事。所以说为什么他要先自觉才觉他,这个次第是不能错的。好,那么我们把这个觉悟的内涵跟修学次第啊,简单的把这个纲要说一下。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6 11:19
佛陀心中有三道光明是我们该学习的!
净界法师
我们这科讲到解释标题,先解释佛。佛陀的生命是万德庄严的,我们的生命呢,是充满着痛苦。当然这个都是有原因的,因为佛陀的内心世界,他比我们多了一道智慧的光明。我们缺乏智慧的光明,虽然我们有一种离苦得乐的动力,但是我们在快乐当中却陷入了轮回的生死果报,恶性循环。我们在享受快乐的时候,带动我们的烦恼,由烦恼启动了生死的杀盗淫妄的业力,由业力创造了老病死,在老病死当中我们又寻求快乐又带动了新的烦恼,这个就是生死轮回的恶梦,我们很难醒过来的。
直到有一天佛陀出世了,那么佛陀当然他是没有生死轮回,他是以愿力来到人世间。那么佛陀跟我们的差别,他心中有三道光明是我们该学习的。
第一个空观的智慧,佛陀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用空观自调,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观察他的身心世界是无我无我所的,佛陀的生命只有一种菩提的愿力,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说我怎么样,我怎么样,没有这种概念,他没有对立心的。
第二个,假观的智慧,佛陀照了自己以后,开始照一切众生。他知道众生差别的根基,知道每一个众生烦恼的厚薄,善根的浅深,他知道怎样去教化每一个人,这个非常不容易。假观的智慧是最难的,因为甚深广大。我们看佛陀成佛三大阿僧祗劫,空观只要修一大僧祗劫就够了,我们要花两大阿僧祗劫来修假观,广学无量法门,通达一切无量的三昧,才可以成就万德庄严的佛陀,要花三分之二的时间来学假观。当然从往生净土的角度,假观的智慧是不着急的。我们要做的是第一件事情,先求往生。所以在凡夫位你以空观智慧内调,是我们修学的重点。人生短暂,你不能什么都去学的,因为你没有太多时间了,你要抓紧时间去学习跟临终正念有关的,而这个就是我们的上课主题,怎么样破妄显真,怎么样消除颠倒,就是以空观为根本,那么当你空观的智慧跟假观的智慧达到平衡的时候,就是顺入中观了。所以我们成佛之道,从长远的布局来说,我们应该具足空假中三观。但是就着今生的重点,偏重空观,因为以了生死为第一要务,是这个意思。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7 09:04
佛陀的教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净界法师
那么空观的智慧是我们的目标,那么它的过程呢?方法呢?我们来谈谈方法。
这个法就是让我们达到智慧的一个过程,就是法门,我们来看看这个解释,什么是法呢?是一种轨持,这个轨呢是轨生物解。第二个任持自性。一个法的安立,它必须两个条件,第一个,它有它自己的体性。比方佛陀说生死法它就不是涅磐,说涅磐就不是生死,它有它的独立的体性。第二个,它必须要对方理解,它必须要有一个解释的规范。那么这个规范让众生能够理解,这样子才构成法,它有它的特性而且它这个法描述出来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了解,原来这个是杂染法,原来这个是清净法,原来这个是生死,这个是涅磐,我们能够很快的把它区分出来,它能够让大家产生理解的,这个叫做法。
那么,简单的说佛法就是宇宙人生我们怎么成就觉悟的一个过程,它的法门,这个地方开出来天台宗的法,有四个次第: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法引生我们的信心,那么教法当中所诠释的道理,业果的道理,这种空假中的道理,是一种让我们理解。那么透过这个理解我们付诸行动就是修行,有这个三皈五戒,这个六波罗蜜等等修行的法门,最后成就功德的果证。那么当然这个地方我们刚开始要注意的就是这个教法,这个最重要,教法,如果你对教法不理解你就不会珍惜,你不珍惜,你修行就没有力量,你悠悠泛泛了。
每一个宗教都有它的教法,那么佛陀的教法跟一般的教法有什么差别呢?其实这个世界上很多宗教,它的教主都安立了很多的教法。那么从佛陀的解释来说,一般外道的教法是没有传承的,他们往往是在禅定当中自己的一个概念,然后他在禅定当中有所觉悟,那么他自己就讲出来了。比方说,外道很多的持牛戒,持狗戒,外道有的向牛学习,向狗学习,为什么呢?因为他在禅定当中,看到牛死了以后升天了,看到狗死了以后升天了,他不知道这个牛跟狗是因为过去的善业起现行了而升天,他以为是牛跟狗的行为使令它升天了。所以他要他的弟子向牛学习,向狗学习。那么佛陀的教法绝对是要有佛陀出世才能够宣说出来的。所以你看所有的经典,第一句,如是我闻,这些道理不是阿难尊者我能够有这个能力的说的,是我听闻而来的,那是一种传承。
那么这个教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在唯识学讲的比较彻底。它说,佛陀的教法叫做清净法界等流正法,是佛陀的清净的大般涅磐的心中透过他的善巧方便流露出来的语言文字,它等流嘛,佛陀的大般涅磐,清净法界是佛陀自受用的,佛陀觉悟的真理是不能形容的,所以这个道有两种:第一种道是离言说相的,道可道非常道,佛陀的道是不能描绘的,不能解释的。但是不能解释那我们大家都不知道啦,所以佛陀必须要善巧方便,透过语言文字来加以形容。比方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什么是打妄想?佛陀说,真实的心性像大海,是广大的,我们打的妄想像一个水泡是狭隘的,我们只在乎眼前的生活,那种执着,所以就叫水泡,你放弃了水泡,你得到了更大的大海。所以佛陀很多的譬喻的语言文字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我们放弃我们心中的欲望,我们是可以得到更多东西的。那么这些教法就是从佛陀的大般涅磐的心中流露出来的,叫清净法界等流正法。
佛在世的时候,诸位可能知道有一位很有名的护法,叫做须达长者,他是佛教里面的大护法。那么他生前就证得初果了,证得初果他有四不坏信。他对佛法僧三宝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所以他就宣布所有出家的僧宝只要你有所需求来到我的庭院,我一定满你的愿,那么这个比丘如果有需要,他就走到这个须达长者的门前,那么他说我需要一个杯子,这长者就送他一个杯子;我需要一个钵,长者就送他一个钵;我需要一件袈裟,长者就送他一件袈裟。
但是这个须达长者是一个大富长者,他的庭院广大好几个殿,所以这个比丘在这个须打长者门前一站的时候,他门前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一只鹦鹉,这个鹦鹉就赶紧飞到内院去,跟长者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那么长者知道了,比丘来了,就赶紧出去,你需要什么就给你什么。所以每一次,比丘往长者门前一站的时候呢,这个鹦鹉就负责通风报信,做这件事情,一方面也随喜赞叹,赞叹这个长者对三宝的护持。
那么,有一天大智慧的佛陀他观察这个鹦鹉的业报将尽。他就跟阿难尊者说,你早上托钵的之前先帮我做一件事情,你赶紧去这个大富长者的家里,跟那个鹦鹉开示四句话,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讲这个四圣谛的法门。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衔佛陀的慈命,就到了这个大富长者的门前一站,这个时候那个鹦鹉又要去通风报信了,阿难尊者说来来来,我有事跟你说,你先下来下来,不着急。他就跟鹦鹉说啊,佛陀要我告诫你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鹦鹉听到这个法以后,起大欢喜啊,在树上绕树七次,七次以后再飞到长者的面前,通报阿难尊者来了。那么这只鹦鹉后来没多久在中午休息的时候被狐狸吃掉了,比丘都很伤心,说我们当初啊去长者门前托钵的时候,要东西的时候,都是靠它通报的,感他的恩啊。
那么这些比丘就跑到佛陀那里说,那这个鹦鹉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了?佛陀说这个鹦鹉在死亡之前,听闻佛法心生大欢喜,赞叹,所以他呢先到四天王天,再到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乃至于到他化自在天,在欲界诸天七次的往返,七次的往返。四天王天死了以后到忉利天,忉利天以后到夜摩天,夜摩到兜率,那么七次往返诸天以后,最后一生投生在人世间,在一个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自己觉悟成就辟支佛。
也就是说我们听闻一个世间的概念,你学心理学,学科学,听完以后就会变成一个知识,但这个知识它到你的心中呢,它并不能产生一种灭恶生善、破妄显真的效果,没办法。但是你把佛法听进去,诸位你来这个地方学习佛法,即便你今生非常懈怠,你都没有如实的去做但是你也功不唐捐,因为你把佛法的道那个种子种进去了。佛法的功德它会产生一种乘,它会运载你,你总有一天你的善根发动的时候,它会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它让你不得不学佛,你不学佛都没办法,如果你的善根成熟以后是没有烦恼能够抗拒的。
所以这个教法它为什么有这种力量?因为它是从佛陀的涅磐的心中流露出来的,是佛陀施舍出来的,它有引导你趋向涅磐的力量,这个叫做清净发界等流正法。那么我们透过这个法门的修学我们就能够达到全面的觉悟,所以佛是一个目标,法是趋向目标的一个过程。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8 11:07
什么是修学概要?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三个修,我们晚一点讲,学,因为这个次第要先学才有修。先看学,我们先把这个学念一遍。
释学,研真穷妄,达理生信,名之为学。
好把这个修也念一遍。
释修,磨练身心,对治习气,名之为修。
那么佛法的修学它有理观和事修,理观就是学,研真穷妄,达理生信,学主要的是学习两个事情,第一个什么是真?什么是妄?如何破妄显真?这个叫做学。那么这个学当然是一种智慧的观照了,透过智慧的观照,我们能够调伏空性,调伏爱取,最后导归菩提。安住力,调伏,引导力这个是我们整个学习的重点。那么你的心地法门成熟以后,我们就有资格从空出假来修,修六波罗密,那么修六波罗密呢,一方面忏悔业障,一方面积集资粮,在历事练心当中,一方面消除我们无始的罪障,一方面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这个叫做修。所以它这个次第是先有理观再有事修,先学习做好内心的调伏,引导,然后再有所谓的付诸行动。
我们把最后的概要做一个总结,先把它念一遍。
释概要,概总括大纲,要,删繁取要。
那么当然佛法很多,我们说佛法是甚深广大,我们希望对一个初学者,提起它的大纲,找出它的扼要,那么我们把整个佛法分成四个主题:发心,正见,修行,证果。那么发心、正见这两科是基本功,它里面都没有牵涉到任何的行动,就是还没有行动。佛法说,就打开你的眼睛,先有目标。发心就是设定目标,第二个正见,就是作好智慧的观察。你遇到什么事情,第一件事情不要反应太快,记得,在反应之前先想一想佛法的道理。
学佛,你要进步,真的你反应要慢一点。因为你的直觉都是习气嘛,你的直觉都是错的,而且大部分都让你后悔,因为我们就是没有智慧,才会流转生死嘛。所以在佛法的角度里面,在菩萨戒呢,第一念的差错,它不怪你,菩萨戒第一个直觉上的烦恼不怪你,你第一个念头起烦恼不怪你,但是你第二念,你的光明没有观照,这个就是你的问题了,你懈怠。因为直觉性的犯错不能怪你,因为你没有办法控制啊,但是第二念你没有对治,表示你没有做好心地法门。所以佛法是从第二念开始对治的,我们没办法就做到第一念,第一念一定是你的习气。所以这个发心和正见这两科,是一个理观,把你的基础打好,然后修行就是付出行动,就是你这个基础打好以后,那就是个人选择,你喜欢修什么法门,这个基础打好了,你把它喜欢盖一个茅棚或者一个豪宅都可以,就看你的人生规划,看你的时间长短。所以这个修是有选择性的,但是发心跟正见是共同科目,你要好好学习,这两科你要学会了,你从今以后你就知道怎么样面对人生了,你的态度不一样了,而这两科也是成败的关键,发心篇和正见篇。
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事情,这个事情就是说,其实我们无量劫来我们经历过很多的生命,其实我们也做了很多事情,我们看看我们的过去,我们做过很多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这样的一种轮回的一种生死情况呢?因为我们没有作好理观的智慧。所以我们所有的善业都没有办法超越生死,不能达到波罗密,我们的心理素质太差了,所有你不要小看前面两科的心理建设,那个发心跟正见,这两科是所有的基本功,这两个基本功你建立起来,你修六波罗密,修六度法门,每一个法门变成波罗密,你建立这个基础,你提起佛号叫做临终正念。前面两科是重点,发心跟正见,观照力跟誓愿力,这个理观太重要了。
好,那么我们等于删繁取要,把整个佛教的理观跟事修删繁取要的跟诸位作一个简介,到这里等于是解释标题。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8 11:07
佛陀出世,世间的光明即将打开,众生的生命即将改变!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二个教主略史,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历史。
这个地方有三大段,我们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无量寿经云: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我们先把这段文消释一下。那么佛陀来到人世是怎么来的呢?佛陀是依止清净的法身,那么同时在无量的世界示现成佛。那么这个地方最重要的关键,在这个现,示现。
佛陀度化众生有两种方法:第一个佛陀成就一个净土,然后把众生接到净土去。比方说阿弥陀佛采取的方式就是这样,他先创造一个净土,他提出一些条件,怎么样能够往生,他把条件提出来,然后把众生接到净土去,然后慢慢地教化,这是在净土成佛,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在秽土成佛,这个就很困难了。比方说释迦牟尼佛他采取的手段是这样子,释迦牟尼佛是来到人世间陪我们流转,陪我们也是有生老病死的过程,也有娶妻的过程,我们待会会看到佛陀也是娶妻,那么示现所谓的八相成道,然后曾经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佛陀宣扬他的道理让我们觉悟。所以佛陀的度化众生有两种方式,第一个佛陀主动来到娑婆世界,来到秽土;第二个佛陀把我们接到净土去。
那么释迦牟尼佛采取的方法是在无量秽土当中示现成佛。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几种情况,他不是乘业而来,他是乘愿而来。众生善根成熟了,佛陀从法身当中变化一个应化身来陪我们成长,那么在成长过程当中,佛陀把它的道理讲出来,然后记录下来流通后世,是这个方式。好,这是总标,我们看别明,别明当中有八段,先看第一个入胎相:
入胎相
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经云:处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
那么佛陀的出世,当然就有一个父亲和母亲,因为他既然要示现,那么为什么佛陀要有一个父母呢?其实理论上佛陀来人世间,他不需要父母,理论上,因为他没有那个业力,没有业力就没有入胎的问题。那有人就问祖师说,为什么佛陀要出生呢?要纳妻呢?这个是这样子,如果佛陀没有经过母胎的出生,这有个严重问题,就是佛陀不是正常人。假设佛陀能够从石头跑出来的话,那么我们会觉得他跟我们不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质疑他说的法我们做得到吗?他如果没有感同身受的陪着我们示现从母胎里面出来,就会连带的我们对他的法产生质疑,说这个法太高深了我们做不到。所以佛陀他必须遵从,遵守凡夫流转的规则,还是有一个父亲母亲,因为他要让我们知道他跟我们完全一样,他当初是一个凡夫的时候,他也是从这个过程而来,也是颠颠倒倒。后来学习佛法,出现了光明,然后才做一些生命的改变的。所以佛陀必须有一个父亲母亲,那么就告诉我们他跟我们的过程是一样的,他也曾经流转过。
那么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我们看经典上说处兜率天,弘宣正法。凡夫他有入胎,但是凡夫在胎中,这十个月是什么都做不了,但是佛陀在摩耶夫人的母胎当中,他表面上住在母胎,但是他同时他是在兜率天为众生说法。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胎之前,他也不是只是在母胎待着,他同时在兜率天为诸多的天人,菩萨来宣说佛法。那么等到他入胎的因缘成熟以后,舍弃了兜率天宫才降神母胎,从母胎里面那么才真正的出来。
这个为什么处胎都在兜率天?我们解释一下,因为欲界天太过放逸了,下天,欲界天,四天王天,兜率天,夜摩天,忉利天都太过放逸。那么三乐天呢?色界无色界太过骄慢,因为他禅定高深所以很难教化。那么在三界的诸天当中,只有兜率天稍微好一点,他没有下天的这个欲望的放逸,他也没有上天的虽然清净但是高慢心太重,所以兜率天相对是比较好的。所以贤劫千佛,我们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第四尊佛嘛,对不对,所有的贤劫千佛都是在兜率天等待降神母胎的。因为他的这个兜率天相对来说比较好一点。好,我们看出生相。
出生相
约西元前六二三年,中印度迦毗罗卫国,岚毗尼园,无忧大树。姓释迦,名悉达多。经云:从右胁生,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
那么释迦牟尼佛的出生的时间,在西元前六百二十三年,这是根据南传上座部的说法。那么这个时候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是西元前七百年到二百年,这个五百年的时间。而这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在历史学家叫做轴心时代,又叫做黄金时代。为什么呢?因为这五百年当中,世界各地同时出现了他们的精神文明的导师。比方说,中国的孔夫子跟老子,古西腊的柏拉图跟亚里斯多德,古以色列的犹太先知,印度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都是在这五百年同时出现。所以这个五百年叫做轴心时代,这个是人类的文明的一个启动的时代。那么释迦牟尼佛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出现,在西元前七百年到二百年,这五百年时间是人类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时代。
那么他出生以后,是什么地方出生的,在中印度的迦毗罗卫国,这是个小国家,因为那个时候印度有十六个国家,他们是分裂十六个国家,那么其中一个小国叫迦毗罗卫国,那么他出生的是在岚毗尼园,就是摩耶夫人在花园散步的时候,她走到一棵大树叫无忧大树,那么她把手放在这棵树上,这个时候她的右胁就出现一个白色的气体就出生了。那么他是姓释迦族,他的名字叫悉达多,悉达多太子。我们看这个经典的描绘,先看他的出生情况,从右胁生。生为一个尊贵的佛陀,当然不能从产门出现,他就是从无忧大树,摩耶夫人她的手靠在,她说她要去采一朵花,那么采花的时候把这个手一举,这个右胁就出现了白色的气体就出生了,从右胁生。
出生以后发生什么事?现行七步,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那么佛陀出世以后出现三个很特殊的情况,走了七步第一个出现强烈的光明,听说在周朝的时候,那些太史有看到在印度这个地方有出现一个很大的光明,在历史上有记载。那么这个我们合理的推理应该就是佛陀出现的时候,光明显耀,普照十方,那个光明佛陀的身体出现强烈的光明。第二个无量佛土,六种震动。这个世界,这六种震动,他的本意是六个方向,东西南北中间还有边缘,它的表法,表示六根的震动,眼耳鼻舌身意即将改变,所以产生震动。
那么这段是说明释迦牟尼佛出生以后出现的三种瑞相,现行七步,光明普照,六种震动三种瑞相。那么出现三种瑞相以后,佛陀就说话了,佛陀会自己作预言我为什么出生呢?佛陀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我当于世,为无上尊,释梵奉侍,天人归仰。他有说我来得人世间我要陪一切众生流转,那么最重要的是我要在这个地方示现成佛,来宣扬佛法,来教化众生。那么讲完以后,释提桓因跟大梵天就侍奉在佛陀的旁边,诸天产生归仰。
我们凡夫肉眼什么也看不到,但是天人不一样,天人是有天眼通的,在经典上说天人看到佛陀出世,他不一定知道他是一个佛陀,但是天人会很清楚的知道这个人是不可思议的,这个人是大功德的。但他当然不知道这是佛陀,所以他看到这种大功德的人出现,诸天跟我们凡夫最大的差别,你不是修善就能够升天的,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到了六波罗蜜会说,修善可以保住你做人,你要升天要有德行的,你要有点修持。诸天一个很最要的德行,他是随喜赞叹,诸天不太会嫉妒别人,你比我好我就尊重你。所以你如果只有修善,你没有德行你升不了天的,你连欲界天都上不去,所以天人看到佛陀出世,他们很自动的供奉,这个人是个大功德的境界,所以就供奉悉达太子,在这个小婴孩的旁边候着,那么诸天内心对他产生很多的皈依。
那么当然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看很多的伟人出世都有瑞相,何况是佛陀。因为为什么佛陀会光明普照,为什么六种震动呢?因为佛陀的出世表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世间的光明即将打开,众生的生命即将改变。我讲实在话,如果没有佛陀的出世,我们根本搞不清楚东西南北,你就是一天过一天呗,该干啥,干啥呗。如果没有佛陀的出世,没有佛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没有人出家来住持正法,就没有僧宝,那么这个就是黑暗世界,每一个人完全跟这自己的感觉,各凭本事看谁的福报大,就是在娑婆世界里面,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
所以佛陀的出世表示了法宝的启动,所以普照十方世界,光明普照十方,表示这个世界上即将出现光明。第二个众生学习这个智慧生命即将改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开始要改造了。我们不再跟着我们感觉走了,我们开始学习内观,改造自己的思考。所以这个就是他的一个瑞相,有这个表法的意思。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8 11:08
佛陀的成长,说明佛法不离开世间法!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三个童子相。
经云: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
那么佛陀出世当然有经过成长过程,既然是示现跟凡夫一样,他就有一个成长过程,他就有童年的时代,但是在童年的时候佛陀对算术,这个算计就是印度的算术,诸位都知道印度是算术非常发达的国家,对于这个算术,文艺,文艺就是这个各种工巧技术,还有射御,射御就是他的这个骑马射箭属于武术,还有博综道术就是学习,当时印度的这些吠陀,古印度的这些哲理,吠陀经典等等,奥义吠陀等等,那么佛陀是示现,所以他从小就表现出很特殊的多才多艺,是描绘这个意思。我们看第四个纳妻。
经云: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好,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纳妻相。这个纳妻是有一个原因的,释迦太子出生以后,根据印度的习俗,他们大富人家都要找相命师来算命。当然净饭王也不例外,身为一个国王,他就找了五百个仙人同时为释迦太子看相。那么这五百仙人看相以后,都觉得这个小孩不简单,具足三十二相,三十二种美好的相状,所以这五百个仙人就做出两个结论:说这个人长大以后如果没有出家,在世俗里面待着,那么是转轮圣王,统理整个印度;如果他出家那么就会成就无上的觉道,在这个修行上会有大成就。
那么这个净饭王就紧张了,说到底他是出家还是在家呢?这五百仙人没办法决定看不出来,总之两种情况都有可能。那么净饭王说谁能够看得出来呢?五百仙人说这个世界上能够看得出来,只有我们的老师阿私陀仙人。说你能不能把你师父请来呢?这五百仙人就坐下来忆念他的师父,所以这阿私陀仙人就现前。
现前以后这个阿私陀仙人就深入的看这个小孩的相状,看完以后就痛哭流涕,他说这个人,他是三十二种相,你看他每一种相具足八十种好,这个人肯定要出家的,他不是做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只有三十二相,没有八十种好,他一定要出家。那你为什么流泪呢?因为我已经一百二十岁了,我再也没有因缘见到佛陀了,佛在世时我沉沦,他成佛以后我已经不在人间了,他为自己感到遗憾。那么这件事情也给净饭王一个警惕,因为净饭王毕竟是世俗人,他希望他的儿子要继承他的国王的位子,要光耀门庭。
所以净饭王为了留住佛陀,使令他不出家,他做了两件事情。在经论上说,第一个,他盖了四个宫殿,春夏秋冬,春天住这个宫殿,夏天,秋,冬四个宫殿,让他感受到非常的如意的境界。第二个在他十七岁的时候早早让他结婚,希望他打消出家的念头,这个就是他纳妻的一个因缘,因为阿私陀仙人预言这个小孩一定会出家,也一定会成就无上觉道。净饭王为了避免这件事情发生,他就盖了宫殿而且给释迦太子纳妻。
那么纳妻的过程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的比武,游于后园,讲武试艺。这个比武我们解释一下,那么净饭王为这个太子纳妻,他是找到邻国输檀王的大臣叫执杖,这个执杖的女儿叫耶输陀罗,容貌端庄具足德行,但是这个耶输陀罗同时有八国的国王都来提亲,也是个小国家,他不敢得罪其他人恐怕产生纠纷,所以只好要求公开比武,以公平的方式看谁能够得胜,就把女儿嫁给他。这比武的方式就是挂一个圆盘,看你能射多有远。那么一般的王子都射到二十里,提婆达多射了四十里,孙陀罗难陀射了六十里,佛陀射了一百里。所以这个佛陀就是得胜了。所以在比武当中他就娶了耶输陀罗,娶了耶输陀罗以后,他的生活是什么情况呢?现处宫中,色味之间。佛陀在四种宫殿当然过着安逸快乐的生活。当然这个地方说明说佛法不离开世间,他必须要经过,他才能够觉悟。所以这个纳妻相,八相成道一定要有的。那么从人生的快乐当中体验它的过失。佛陀必须以身作则,来证明他的法是正确的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8 11:08
佛陀出家,即将八相成道!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五个,出家相。
十九岁出家,参访五年,苦行六年,三十岁成道。经云: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缨珞,谴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那么我们先看看他的出家的过程,再谈谈佛陀出家以后的修学情况。先看他的过程,过程当中有三段。先看佛陀出家的因缘,他为什么出家呢?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佛陀纳妻以后正如经典上说的,他是可以说是现处宫中,色味之间,享受世间的快乐。但是有一天佛陀他出外去旅游,因为佛陀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宫中,那么有一天他想去外面走一走,就带了侍从,打开了城门,就到外面去了,就跟老百姓接触了。那么他看到老百姓的情况跟宫中不一样了,他见到四种情况对他产生很大的启示。
第一个,他看到了老人,容貌憔悴,行动缓慢。人,饶汝千般快乐,你也是会老的,精神体力会衰弱的。所以你要慢慢慢慢精神体力快衰老的时候,容貌变得憔悴了,行动也变得缓慢了,这个是第一个。
第二个他看到病人,举身颤抖,喘气呻吟。人,你再怎么快乐你一定会生病的,人有病痛的,病痛折磨你的时候你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全身颤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第三个死人,世人抬举,号哭送之,大家哭哭啼啼的送这个死人的尸体。
那么这个释迦太子看到了老人,病人,死人以后呢,他又看到了第四个人叫出家人,威仪具足,身心寂静。所在以他就做出了比较就说,我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继续享受我的快乐,但是在快乐当中我必须要付出轮回的代价,因为我们在快乐当中我们一定会产生爱取,娑婆世界的快乐是充满了陷阱,它一定把你吸进去的你跑不掉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说,假设我现在快乐,享受快乐我就要生生世世受老病死的折磨,这是第一个选择。第二个,假使我能够体验到无常的道理赶紧跳出来,我可以追求一个没有过失的快乐,虽然我需要短暂的痛苦的修学,但是我换取一种永恒的安乐,所谓的功德庄严。所以他就体验到这个人生的快乐是无常败坏的,它只是一时的快乐,而且这个一时的快乐却深藏了老病死的这种祸患。所以他作出了重大的选择是什么呢?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放弃了一时的快乐,他希望追求永恒的安乐。这个是释迦牟尼佛看到老病死以后做出的选择。
那么他是怎么出家的呢?服乘白马,其实释迦牟尼佛出家是偷跑出家的,利用晚上的时候带着侍从骑著白马,穿着这个宝冠璎珞,就出家了,出家以后呢,他把这个宝冠璎珞脱掉以后呢,让这个侍从带回去,这是他出家的因缘,骑著白马利用晚上的时候出家。
那么出家以后呢,舍珍妙衣,舍掉这个珍贵的衣服穿上坏色衣,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这个行如所应就是做印度修行人所应该做的事情,行如所应我们解释一下:
佛陀的出家,根据记载是十九岁出家,那么他三十岁成道,所以他出家修了十一年的时间。十一年做什么事呢?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他先参访五年,他到处去参访。因为诸位你要知道,印度当时是一个文化非常高的国家,我们叫做九十六种外道,其实就是九十六种哲学家修行人。那么他参访的这个修行者主要分成两类: 一个是苦行外道,修苦行的;一个是冥想外道。苦行外道的概念就是说啊,人生的痛苦来自于业力,这个说对了,那么你要赶快把痛苦结束掉呢,你就要让生命痛苦,比方说你睡觉呢,睡在有刺的树枝上;比方说你整天泡在水里面,他们认为说让色身痛苦能够消业障,这个是错误的,痛苦跟你的思想有关系的,这个色身是无辜的。所以他这个苦行外道是向外攀缘。
第二个是冥想外道,修禅定让自己无想。诸位要知道你什么都不想,你一时不起烦恼,但是你问题没有解决,这个如石压草。佛法是要转识成智,你要出现光明来对治黑暗,不是把它压住而已。所以外道他也看得出来我们经常打妄想会创造烦恼,所以就干脆就不打妄想,所以就产生禅定啊。那么这两种的修行呢,一个是苦行一个是禅定。当然对佛陀有一些帮助有助道,但是呢,都不是一个成道的因缘。我们待一会会说成道的因缘是要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是要有智慧的。但是当时没有佛出世啊,所以释迦牟尼佛也只能够透过这个苦行跟禅定来做一些基础工作,那么这个是一个出家的情况。
当然我们今天研究八相成道,我们说明了一件事情就是说,佛陀他必须经历我们凡夫所经历的所有的事情,然后再在从这个地方觉悟,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身为佛陀他也是经过结婚,也生小孩,最后再觉悟的,跟我们没有差别,既然佛陀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虽然妄想很重,但是这是可以改变的,这是可以改变的,因为佛陀做到了。佛陀讲这个四圣谛,如是道汝应修,最后如是道我已修,这个道路我走过了。所以诸位要知道,宗教跟哲学最大是差别:哲学它提出一个概念,人生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但是它没有办法,怎么做到?哲学家不谈方法,因为这是他的理想,但至于做得到做不到不知道,没有人知道。佛法不是,佛法提出一个目标,它一定有方法,宗教师是可以实践的,哲学家是以佛法的说法是你自己打妄想打出来的。
可是这个八相成道是很重要啊,我们知道说,佛陀他也是经历我们人生所有的经历,最后他才成佛,关键是你要掌握他的方法,我们不怕你烦恼重,我们也不怕你业障深,只要你肯吃药,你就可以改变。你如果能够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诸法因缘生嘛,你掌握正确的方法,你的生命就做出改变。这个方法谁能够告诉我们呢?当然只有佛陀出世了。所以我们佛法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不管你屠刀拿了多久,我们不管你的过去,我们重点在你的未来。只要你肯学习,只要你肯照着这样去做,只要你肯踏出第一步,你的生命就有变化。这叫诸法因缘生,人生没有自性。所以这个八相成道给我们启示很深,大慈悲的佛陀愿意从尊贵的法身陪我们流转,然后从流转当中他自己的觉悟,他自己走过的一个觉悟的道路,就是说这是如是道,这个道路是可以走的,是可行的,是这个意思。好,我们今天就上到这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8 11:09
看看佛陀从他的娶妻生子当中悟到了什么?
净界法师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我们讲到第六段成道相,那么这一科讲到教主略史,就是我们介绍释迦牟尼佛一生简略的历史。那么在这个佛法当中是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两部分,一个是相状,一个是道理,一个是相,一个是道。所以古人就把佛陀的一生叫做八相成道。那么我们学习佛陀一生的历史我们要掌握两个重点,一个是相状,一个是它背后的道。相状是生灭的,相状是变化的,但是这个道理它是永恒不变的,是种真实的功德。
但是我们必须要透过相才能够觉悟到道,所以叫借相悟道。比方说,我们一个黄金,你可以把黄金做一个杯子,它出现杯子的相状,杯子的作用。你也可以把黄金塑造一个佛像,它有佛像的相状,佛像的作用。所以这个相状是变来变去的,但是这个本质都是黄金,这是不能改变的。所以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佛陀所宣说的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引导我们从生命的现象当中去觉悟这种不生不灭的道理,你就成功了。
我们看佛陀的历史,既然佛陀是示现来人间,他肯定是在宣扬他的佛法,宣扬他的道。那么这个当中有八个相状,那八个相状它有三种道,第一个安乐道。第二个解脱道,第三个是菩提道。佛陀的一生他有八种相状来启发我们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
首先我们看佛陀的安乐道。
佛陀的前面四个相状,佛陀的入胎,出生,童子相到佛陀的娶妻,生子,这四个相状我们看到佛陀表现出来的是非常的快乐。佛陀出生在一个王族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他父亲为他盖了春夏秋冬四个宫殿让他轮流的住,他娶了印度第一美人耶输陀罗,所以他不管是物质的享受,不管是感情的这种受用,都是显现一种安乐的相状。那么这个相状后面一定有一个道在里面,这个是什么道呢?
安乐道就是因果的道理,事出必有因!这个果报会在佛陀的生命中出现表示佛陀多生多劫,他是经过布施,持戒,忍辱,积集善业所招感的。我们一般人看到一个相状就开始分别,开始打妄想,这个人长得很庄严,我们就羡慕,嫉妒。其实你看到这个人庄严,庄严从忍辱中来,我们看到这个人是比较能够忍让的,他遇到事情不容易跟人家争执的。我们看到这个人很富贵,我们可以肯定这个人过去生是喜欢把他的物品跟人家分享的,所以一个佛弟子他看到一个相状他马上会觉悟到它背后是有道的,事出必有因。
所以我们看到佛陀的前面四种相状是非常的快乐,我们可以肯定知道佛陀是过去生长时间的积集善业,所以他出人世间的时候他不是不是生长在一个一般的家庭,他生长在一个大富贵的境界。这是第一种道,安乐道。佛陀的出生到结婚生子这一块,我们判作安乐道。
我相信一般人学佛是很容易进入到安乐道,我们相信善业一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一定招感痛苦的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我们相信人生是有真理的,生命是有规则的,这是第一种道,这个道对我们一般人不难。
那么最严重的是我们现在要迈过第二个道,就是从安乐道把它提升到解脱道,这个槛很多人迈不过去。这个槛你迈不过去,你就很难往生了,你只能变成世间的好人,你不能变成一个出世间的道人。所以从安乐道到解脱道是一个关键,非常关键。我们看看佛陀是怎么做到的。佛陀一开始在这种快乐的世间,我们看他说,享受色味之间,在经典上说佛陀一开始也是陶醉在这种快乐的果报,但是他后来见老病死,悟世无常。
佛陀看到了三种相状:老,你一个人福报再大,你一定会衰老,衰老的时候,你吃什么东西都不快乐了,破坏了你的快乐;病痛,你生病的时候,你受用再好的东西,你也不可能出现的快乐感受,所以病痛也破坏你的快乐;死亡到来的时候,那更别说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整个死亡的时候所有的果报全部破坏了,你要失去一切。
所以佛陀跟我们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生长在快乐的环境,佛陀也生长在快乐的环境,但是佛陀能够从快乐当中觉悟得更深的道理,他知道这种快乐是无常败坏的,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
如果世间的快乐是安稳的,佛陀不要我们求生净土了,这个地方就是净土了。佛陀要我们离开娑婆世界,去找另外一个地方去,所谓的极乐世界,肯定有原因。我们不能够说娑婆世界完全没有快乐,这个的确也是不合理,娑婆世界的确有一些快乐,我们也同意。但是娑婆世界的快乐充满了太多的陷阱,太多过失。我们先不要讲娑婆世界的快乐让你放逸,让你造业,招感来生的三恶道,来生先不提,就算今生好了,娑婆世界的快乐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不安稳,变来变去。从过程的角度它变来变去,从结果的角度,你一定要失掉。你死亡到来你肯定要失掉,这个对我们伤害太大了,我们一个众生对生命的一个最重要的诉求就是稳定。我们为什么要买一个房子?其实我们大可以租房子,我们拿这个利息去付租金都绰绰有余。因为我们租房子给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今天住这,明天住那。所以我们对快乐的诉求是一定要稳定。但是不幸的是娑婆世界没有稳定的快乐,这就是你福报越大你操的心越多。因为你知道快乐是催弱的,你随时会破坏。
那么就是说,你今天买了一个房子很漂亮,但是这个房子在地震带,这个房子你会买吗?你只能够暂时住。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你醒过来房子被破坏掉了。那么佛陀他能够从世间的快乐,他知道这个是善业所感,这个安乐道他能够觉悟到悟世无常。你能够觉悟到这个道理,那世间的快乐就不会障碍你了。所以看佛陀,从他的娶妻生子,而到最后的出家修道这个解脱道这一块,他是从现象里面去悟到它背后的一种真实的真理。就是道,就是无常的道。当然他成道以后他悟得更深了,他悟到了空性,真空妙有。所以佛法是从业果的道到无常的道,最后到空性的道。到空性的大乘的菩提道的时候,世间上没有好坏了。你如果是善加利用,人生的相状的历事练心就是你积集资粮最好的地方。你要是不会利用,人生的相状对你是一种伤害。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看学佛陀的八相成道,我们可以分成三块,前面的安乐道,我们知道佛陀是善业所感,从解脱道我们知道佛陀知道这个快乐是不长久的,是不能当一个依止处的,只能够暂时借用。所以佛陀选择了出家,修学解脱道。那这个解脱道,当然这个前面的出家我们知道,佛陀在解脱道中,佛陀当然是亲近了印度当时的所谓的九十六种外道。他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修苦行,第二个修禅定。那么这个虽然不是佛法的正道,但是也消了佛陀不少的罪业,也调伏佛陀很多的烦恼,所以不妨是一个助道。那么我们知道佛陀十九岁出家,经过十一年的包括苦行跟禅定的修学,到了三十岁的时候,这个是他的因缘成熟的时候,他即将从一种解脱的这种无常、苦的思想要提升到一种真正的空性的思想,他即将成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9 21:58
佛陀成佛的过程!
净界法师
我们看经文,他是这个过程是怎么产生的?
经云: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案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好,佛陀成佛有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叫做身心的安住。这个身心的安住就是从现五浊刹到第四行的跏趺而坐。这个是第一段,我们先解释第一段。佛陀既然,当然佛陀是示现啦,佛陀本来是一个清净的法身,从这个清净法身里面依他的大悲心,他变现一个果报体来到人世间来陪我们成长,所以他是示现在五浊的恶世当中,既然佛陀示现,我们知道佛陀既然来到人世间,他不能坏世间的假相,这个很重要。
《金刚经》讲:菩萨观一切法空,不坏世间的假名,假相,假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上一堂课说过,佛陀出生其实他不需要父母的因缘,他随时可以变现一个果报体出来。但是要跟人世间一样,那么既然是示现就要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既然他是一个血肉之躯,他就有污垢,他就要流汗,所以他就有这个洗澡的问题,那么他恒顺众生的相状,就示现身上有种种的污垢,我们知道佛陀当时在印度,他那个修苦行是非常辛苦的,一天就吃一颗麦,一麻一麦,根本没有时间洗澡的。
那么这个时候,在藏经上说,佛陀修了这个六年的苦行以后,他突然间觉悟一个道理,他想众生贪着五欲的相状,这个让一个人身心放逸,没办法修学圣道,但是你太过的辛苦搞得你精神体力都不够,也不能修学圣道。所以他觉得说,一个人要成就圣道,必须要走中庸的道路,你也不能把自己搞得太快乐,但是不能弄得自己身体太虚弱,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就觉悟到中庸之道以后,他就离开了苦行林。
那么离开苦行林,第一件事他做什么呢?先洗澡,把身上的污垢洗干净。因为他知道他心中的道,菩提道即将出现。内心要清净,要先求色身的清净,所以他这个时候沐浴金流,这个金流就是尼罗河,尼罗河怎么叫金流呢?因为尼罗河它那个时候,古印度的时候,它那个里面的沙是金色的,太阳照下去闪闪发光所以叫金流。那么他洗完澡的时候,天案树枝,得攀出池。那么佛陀洗完澡的时候,他那个时候太虚弱,他爬不上岸,这个天人就把这个树枝,把它压下来让佛陀能够抓到树枝,他就从池水里面,尼罗河里面慢慢地走出来。走出来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吉祥的征兆,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征,表章功祚。那么这个时候天上很多的飞鸟,这彩色的飞鸟,我们都知道动物有第六感,对不对,动物虽然不善于沟通,没有我们很复杂的语言,但是它一种直觉,你看地震来的时候老鼠就知道了。那么这个佛陀即将成就大道,他那个大功德即将出现,这个鸟类是知道的,这鸟类就跟随佛陀慢慢慢慢的走上这个成佛的道场,那么这是一种非常吉祥的征兆,来表章功祚,这个祚就是功德,来表达佛陀的功德,这种大功德,圆满的功德即将成就,这种动物都受到他的感召。
那么这个时候,吉祥感征,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 ,那么这个时候有一个牧牛人,他把这个吉祥草,这个吉祥草古代是非常柔软,很有弹性的草,这个时候,就帮佛陀铺在一个石头,我们叫做金刚座,就是一个大石头,佛陀要坐之前这个牧牛人就把这个草先铺上去,这个时候佛陀结跏趺坐,这个时候的佛陀还做了一件事情,我们再补充一下,他受了牧羊人的这个羊乳粥。他洗完澡以后,有一个牧羊人就供养他一个养乳粥,羊乳熬成的粥是比较稠的,像粥一样的羊乳粥。那么这个时候的佛陀,他洗完了澡,也吃了东西,这个时候身心安座,这个时候就是表示他的心已经寂静下来了,那么是一个成道的方便。
再看第二段,降伏魔道。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在成道之前他还要做一件事情奋大光明,使魔知之。在藏经上说,佛陀在成道之前他就思维,三世诸佛要成道之前,都一定要做一个动作,降魔。所以他必须遵守这个轨则,所以他就用神通力让身体放光,让六欲天的天王,这个魔王知道说我要成道了,你要障碍我,趁现在赶紧过来。那么这个时候通知魔王,当然我们知道魔王的心情,是希望大家陪他在三界流转,所以有一个人要成佛,成佛以后要宣扬真理,这件事情魔王是不高兴的,所以魔王一定要阻碍这件事情,魔率官属,而来逼试,魔王就带了很多的他的眷属,呵责佛陀说,叫太子,你现在不准坐在这个地方,赶紧起座,你要在这个地方我就要伤害你了,那么这个时候佛陀怎么做呢?
制以智力,皆令降伏。佛陀用智慧的力量,这个智慧的力量我们解释一下 。其实佛陀是用了两件事情,从藏经上说,用智慧跟慈悲。佛陀先用智慧开导魔王,他跟魔王说:你是不能伤害我的,你过去生造了一个寺庙,而且那一生你很精进,持了八关斋戒,你以两种的善业力,但是你这个人贪爱生死,没有发菩提心,所以你这个安乐的果报跑到魔王去了。享受魔王的福业,他说你就盖一个寺庙,受持了八关斋戒这么一点魔王的福报力。佛陀说我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的地方,我踏遍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块土地不是我舍生命的地方,你随便指一块土地都有我曾经为了利益众生,而舍生命的地方。魔王不相信,说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佛陀说,我说的话如果是真实的话,大地证明之,佛陀以手按大地,这个时候大地六种震动,证明佛陀说的话是对的。但是这个时候魔王还是不相信,就使令魔军用箭射这个太子。那么佛陀先用智慧开导他,他也不服从。这个时候佛陀用慈心三昧,现出慈悲的光芒,慈悲无障碍。这个时候魔军的箭射到佛陀的身上,佛陀以大悲心的感化都变成莲花掉下来。这个是佛陀的降魔,以智慧跟慈悲使令魔王降伏,那么这个是在成佛之前他的一个降魔的过程。
第三个是正式成佛。得微妙法,成最正觉。佛陀在安座以后,降魔以后,最后终于成就了微妙不可思议的道法。
这个微妙道法我们解释一下,有些道法不一定是微妙不可思议的,比方说我们造善成就安乐的果报,造罪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件事情很容易理解,也没有什么高深,对不对?世间的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个是很容易清楚的。无常,这个也没有什么高深,你只要心静下来你就会发觉你今天跟昨天不一样,小时候的你跟长大的你身心世界都变化了,色身也改变了,思想也改变了,只是我们执着,有一个不变的我,那是你打妄想捏造出来的。所以善业的道,那个因果的道跟无常的道,都不能讲微妙不可思议,因为这个容易理解。最难的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佛陀在空性当中不障碍一切法的缘起,在缘起当中又能够安住空性,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这个不可思议,就是《楞严经》说的离一切相,又能够即一切法,他能够跟相状接触的时候,他不沾染相状,但是在相状里面佛陀来修六波罗密的法,借相修法。
大乘佛法的修学是怎么回事,先懂因果,断恶修善,这是基本功。但是第二个就是否定,佛法是先否定再肯定,诸位要知道否定门入,肯定门出。佛法先否定相状的存在,这个相状只是让你痛苦的,它会带动你放逸的,它会启动你生死业力的。你看佛陀在这个修解脱道的时候,那把这个相状是骂得一文不值,不净,苦,无常,无我,一无是处。你看所有的跟让我们离相的《金刚经》《般若心经》乃至于《楞严经》对相状都是呵责的,都是否定的。但是你看佛陀到了《法华经》跟《华严经》就不一样了,佛陀开始赞叹相状,他说相状是不会障碍你的,你要把前面丢掉的相状再借回来了,所以《法华经》就把相状借回来了,叫借相修心,你要藉众生的相来布施,你要藉众生的相来修持戒,藉众生的相来修忍辱,所以这个叫真空妙有,借相修法。所以这个微妙道就是佛陀从前面的无常无我,他离开了相状他选择了出家,但是成佛以后,我们看到佛陀又来到人世间弘扬佛法。但是这个时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还是昨天的青山,夕阳已经不是昨天的夕阳了,就是佛陀的心态不同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是经过了两个过程:第一个,从假入空,佛陀先从相状里面离开进入空性,这个叫解脱道。比方说佛陀的出家,修苦行,修禅定,这个时候佛陀十一年,一个人都没有见,完全的修出离之道,叫做从假入空。但是他成道以后他开始从空出假,原来相状没有好坏,损益在人。就像藕益大师说的,一把刀子,你善加利用,它割除毒瘤,你不好好利用它伤到你的身体,刀子没有好坏,那么我们刚开始要先对相状要远离。因为相状会让我们攀援产生一种爱取,弄得我们很痛苦。但是你远离相状以后你还记得总有一天你还得把相状找回来,因为你要成就万德庄严,你还得靠这些相状,你还得借相修心借假修真,假藉这种因缘的假相,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个叫做得微妙法,佛陀进入了不二法门,他知道相状跟空性是可以平衡的,这个就是天台宗的即空,即假,即中,这件事情不可思议。
他同时在因缘当中,他能够离一切相,又能够即一切法,不可思议。凡夫是单边的执著相状,二乘人是单边的远离相状,这个都不对。他能够走入中道他能够借相修法,这件事叫做得微妙法。那么当然佛陀是经过有过程的,佛陀先从安乐道的因果的思想,到解脱道的无常苦谛的思维,到最后的进入中道的思想,他知道这个真空妙有的道理,这个时候他正式成佛了,那么这个就是佛陀的一个从解脱道而迈入了菩提道,就是他得到的这个中道的第一义谛的智慧,真空妙有的智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9 21:59
佛陀成佛以后开始做什么事呢?
净界法师
得到这个智慧以后,当然我们知道佛陀在出家的过程是远离人群的,这个过程是可以接受,因为他必须有这个过渡,那么佛陀得到中道以后,他就从山上走下来,又开始接触人群了,那么我们看佛陀做什么事呢?转法 lun相,那么这一段很长,我们先拢总的把它念一遍。
经云:释梵祈请,请转法 lun,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受菩萨记,成等正觉。
那么佛陀从一种出离的解脱道经过十一年的苦行,那么跟禅定的修学以后,他在菩提树下觉悟到了一个中道的微妙不可思议的智慧,他觉得说,其实一个人不一定要远离人群的,当然这个是他经过远离以后,又回归的一个从空出假的过程。
那么这个时候他知道要从众生的相状当中来修无量的波罗密的法,所以他开始转法 lun,从空出假,那么转法 lun的经文当中,我们先从古德的这个科判先大分成两大科:第一个是众生的祈请,众生请法;第二个是佛陀的宣说。先看众生的祈请:
释梵祈请,请转法 lun。在经典上说佛陀成道以后,他得微妙法以后,他没有马上的启义说法,他是入这个真如三昧,他的内心先享受游于甚深法性三昧,他内心当中先安住在空性一段时间,当然他空性,他不像小乘的空性他没有愿力的,他是带有慈悲愿力的空性,那么他干什么呢?等待众生的祈请,这个时候释提桓因跟大梵天王,释提桓因是欲界的天王,大梵天王是三界的天王,这两个是足够代表所有三界众生的。他们两个从天上下来,跪在佛陀前跟佛陀说,你无量劫来行菩萨道,你发了菩提心,你心中所发的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现在成就微妙法了,不应该自受用,你应该跟众生分享。这个时候佛陀才从三昧当中出来转法 lun。
这点古人就解释了,说为什么佛陀没有主动说法,而等待众生的祈请呢?因为法要有人祈请,这样子才能创造一种恭敬的因缘。如果众生没有请,佛陀主动说法,大家不珍惜,这个时候说法者有过失听法者得不到利益。所以佛法的代代相传都要有人祈请,就是创造一种恭敬的因缘,这个时候说法者很恭敬,听法者也很恭敬,这个时候使之容易感应得到说法的利益。这一段说明众生的祈请,这以下正式说明佛陀宣说。
佛陀用什么方式说法呢?先看总标,这一段总标:
以佛游步,佛吼而吼。佛陀说法有两种方式,第一个身业用身体说法,以佛游步。佛陀的清净庄严的威仪,让大家产生恭敬心,欢喜心。在《大智度论》上说它说如果你生长在佛陀的时代,你亲眼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威仪,它说这个人要你去死,你毫不犹豫就会去死,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要百劫修相好,三祗修福慧,其实佛陀三大阿僧祗劫已经成佛了。他为什么还花一百劫修相好,因为要让众生产生欢喜心啦,你就知道佛陀的三十二想不可思议啊。
那么《大智度论》上说为什么佛陀要现出这么庄严的相状呢?龙树菩萨说,因为佛法的道理都是违背你的思考,我们的思考模式是追求相状的,追求眷属,追求财富,追求房子,佛陀告诉我们这个相状是有过失的,所以佛陀的佛法的道理是严重的违背我们的思考模式。如果佛陀一开始不现出庄严的相状,没有办法摄受我们。那么当然这个就是有幸生长在正法时代,能够看到佛陀是他的福报,他能够承受到以佛游步,他能够感受到佛陀的庄严,很快能够生起恭敬心,这就是为什么佛在世的时候很多的比丘,佛陀三言两语就证果了,因为他有佛陀身业的摄受,佛陀的身体还在,他可以采取威仪摄受你,他可以用光明神通摄受你,这个是佛陀的身业的说法。第二个佛吼而吼,佛陀当然主要的透过口业,因为那个时候印度没有文字,所以所有的道理都是从口业,口耳相传。那么这个是一个总标,佛陀的说法是由身业跟口业两个法来交互的运用。这个总标,再看别明。
佛陀的说法有三个主题,第一个先说明说法的内容,再说明说法的功德,最后再说明说法的次第。我们先看佛陀说法的内容,这个地方讲出了八段:
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有八段。
这八段,古德把它切成两块,前面四个是讲众生的学习的过程,后面四个是讲佛陀施设法门的一个善巧。我们先看佛陀这一块,是佛陀说法是采取什么方式,佛陀采取的方式,第一个是震法雷,这个古人叫做法无碍。佛陀的觉悟道理是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体验,他从相状里面先悟到因果的道理,悟到无常的苦谛,再悟到中道的真空妙有,这个道理深妙不可思议。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不是一般人能够马上接受的,所以佛陀要施设一些方便门,先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所以佛陀怎么办呢?施设念佛法门,施设布施法门,施设持戒法门,佛陀要示现很多很多的门,让我们慢慢的进入到这个房子里面来,这个雷就是有这个触动你的善根,春雷一打,百花萌芽,虽然我们过去生也有善根,但是这个善根要有这个雷一打才能够触动,所以我们要透过很多法门,有些人你看中国佛教,很多人都是唱炉香赞,唱一唱很感动,就学佛了,这个炉香赞就是一个法门。
曜法电这个法门的背后有义无碍,所有的法门都有一个道理,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事修一定有理观。
每一个法门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道,在引导这个法门的。就象你这个脚一定有眼睛一样,比方说净土门的念佛法门,你创造一个佛号音声这是一个法门,其实创造佛号不难,但是你怎么引导佛号这是理观。净土宗理观只有一个就是顺从本愿,这就是净土宗的道。
圣道门的道呢,它不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它一定要有一个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观的智慧,空假中的智慧以它为道。所以这个曜法电,电就是光明,佛法跟外道最大的差别,外道做什么事,他只是知道这一个行为,他不知道这个当中有什么智慧来引导,他没有波般智慧所以他不能构成波罗蜜。佛法所做的每一个动作,背后一定有一个道引导你的,所以这是不同的地方,所以它的雷完了以后,它电出现光明,义无碍。
第三个辞无碍,修行不是简单的,佛陀要创造很多的言词来解释这个法门,来鼓励我们,摄受我们,所以佛陀讲了很多的话来鼓励我们,只要你愿意踏出第一步,你就可以改变。那么佛陀施设很多的言词,就象这个雨来滋润所有的草木,让草木慢慢的成长,言词摄受。
第四个乐说无碍,佛陀大悲心,你看《楞严经》你看大部的经典,你就会发觉佛陀的慈悲,佛陀讲一个道理绝对不是讲一次,你看佛陀十番显见,佛陀要讲这个真空妙有的道理,用十种角度。先讲第一次你不懂没关系,再讲第二次,你不懂再换一个角度,用十个角度来发明真空妙有的道理。在《楞严经》,佛陀先破妄,七处破妄,破除妄想不是我们本来的东西,是我们无始劫来攀缘相状沾染了满身的习气,那么破妄以后,显真,有十种角度,十番显见,七处破妄,十番显见。你把这个读完你会觉得佛陀的慈悲心不可思议,考虑太周到了,这就是所谓的乐说无碍。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是采取四个角度,第一个施设法门,开显义理,用言词摄受,最后佛陀重复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厌其烦,这个是约着佛陀这一块来说明佛陀说法的内容。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0 12:58
佛陀出世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呢?
净界法师
那么我们众生在接受佛法这一块的内容也有四个次第:第一个扣法鼓,这个古人判作闻慧,听闻佛法,这个鼓有警觉的作用,我们刚开始听闻佛法会很惊讶,因为我们习惯性就是顺生死流,我们习惯性攀缘相状,然后相状里面去造业,然后流转生死。佛陀告诉我们要把心收回来,不要攀缘相状,安住道理。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跟我们的习气是违背的,所以产生很大的警觉。
第二个吹法螺,这个螺就是绵延不断了。佛法听闻以后我们不断的去思维,佛陀是用音声说法,语言说法,但是这个是文中有道,文以载道。我们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有道,你不断的思维就把这个文字里面的道消化成你心中的道,这个道它就能够绵延不断的在心中出现,就象这个螺的声音绵延不断,这个思慧。
执法剑,这个就有禅定了,从我们对佛法的胜解,这个思慧的胜解到禅定的加持叫断烦恼,这个剑就是断烦恼,最后闻思修证,证就是建法幢,这个心中的道坚固的成立起来,这个从我们学习的角度,当然听闻佛法很重要,这个思慧是很重要,诸位,你不可以说上课来听课,然后你回去以后该打妄想就继续打妄想,不可以这样子。
当然你打妄想我们可以理解,就是你一天你拨出三十分钟的时间暂时不要打妄想,干什么呢?你把老师上的课,就象牛吃草一样,思慧就象牛吃草不断的反刍,佛陀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事情?有什么重要的道理要劳动他老人家从大般涅磐里面来到我们人世间陪我们成长?他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个思慧很重要,这件事情没有人可以取代。
身为一个法师我们可以把法透过我们的文字把它送到你的心中去,但是你要把它消化就靠你自己的思慧了。只要你肯不断的思维,你就会有深刻的体验。这个时候佛法在你的心中就更有力量了,那个调伏力更大,安住力更大,所以我们不出作业,但是我希望你每天拨三十分钟静下心来,你要拜拜佛,持持咒也可以,把心静下来,那么体验一下什么叫做安乐道,为什么安乐的相状背后有道?什么是解脱道?为什么这个人解脱?他一定有道的,他心中一定有个道的。为什么是菩提道?成佛以后他为什么有万德庄严?他也一定有个道,每一件事情出现都一定有道理的。你掌握了哪一个道理,你就出现这个东西了。你掌握了安乐道你的生命就出现安乐;你掌握了解脱道你的生命就解脱;你掌握了菩提道你就万德庄严。这每个人都做得到的,诸法因缘生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0 12:59
我们要先从这个语言文字去找那个道!
净界法师
佛法的道分成两种:一种道是不能解释的,离言说相的,是唯证方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道是不能加以形容的。
所有的圣贤他成道以后,他心中的道是没有办法表达的,因为语言文字是片断的,你说是这个,你就失去了那个,所以语言文字是有缺陷的,真正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的确的不能说的。
但是不能说就有问题了,不能说那就不能引导别人了。如果道只有他自己受用,那么这些众生怎么办呢?你得有个楼梯让他上去,所以佛陀必须要施设方便。
这在《法华经》说的,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虽然这个门不是真实相,但是你必须透过这个门你才能够进入真实相。就好像说我们坐船到彼岸去,船不是彼岸,但是你没有坐船你怎么到彼岸呢?
所以很多人说,学习经典,你不要这个文字相,你不要文字相你怎么觉悟到道呢?这个道就在文字相里面,只有利根人不需要文字相。比方说禅宗,禅宗很少讲话的,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就指这样子,他觉悟啦,你看他指一个一,但是我指一,你也不懂,对不对。我们要文字,一般人正常人是要文字的,但是禅宗这种特殊,所以禅宗只有祖师在世的时候他是以心印心,只有祖师住世的时候,才有资格用禅宗,因为我懂你也懂就够了,这个第一个,有祖师住世。
第二个这个弟子跟祖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不要透过文字,他几个动作他就可以把他的道传给你,这种传承不可思议,特例。所以你看禅宗传几次就断了,因为他它一定要祖师住世嘛。他要以觉悟的心来印一个觉悟的心,两个人都是觉悟。但是教下就不一样了,我是个凡夫,但是我讲的话是正确就可以了。我可以跟大家一起学习,我讲的法是,如是我闻,佛陀如是宣说,我也如是的学习,而且我也如是的把这个法传下去,你接受这个语言文字你也可以成就,某种程度你也可以向道迈上一步,所以用语言文字所诠释的道是比较安全的。禅宗是很容易错认消息的,因为祖师的话讲的太少了。这个是什么意思?一真法界也是这样对不对?一心真如,这个大家讲的都对了。
所以佛陀他施设方便的时候,佛陀主要是用音声,娑婆世界习惯用音声来传递观念。所以佛陀必须随顺世间,他在六尘当中选择用音声说法,当然佛陀也用身体的身业的威仪来摄受众生。那么这个音声的说法,佛陀讲这个有八段以后,这个经典做一个终结,常以法音,觉诸世间。佛陀是经常只要众生有善根,有德度的因缘,佛陀就宣说真理来觉悟世间的凡夫。佛陀先开方便门,先用音声的道来引导你,他是这样子,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听闻佛法以后,我们心中也会出现一个道,但这个道呢,带有语言文字的,没关系,我们要先从这个语言文字去找那个道。但是你慢慢慢慢这个你觉悟以后,它语言文字自然会脱落,等到你觉悟到那个道的时候,是没有语言文字的,这个时候你的道跟心就完全打成一片了。但是过渡过程一定要语言文字,因为我们的思想要运转一定要语言文字的带动,叫名言分别。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1 12:17
佛陀说法的功德——调伏烦恼
净界法师
那么佛陀是用音声来带动他的道,他透过音声把他的道,传到我们凡夫的心中,这是口业的说法,再看下一段的身业。
佛陀在身业显现神通有两个。第一个光明,第二个震动。就是针对于这些甚深的义理,佛陀讲完以后众生心中产生疑惑,是这样子吗?佛陀显神通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那么这个时候透过这种神通的假相,让众生产生敬畏,哎呀,佛陀不可思议。他有这么多的神通力,肯定他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有些人一定要经过这么一个神通的过程,他才能够产生信仰,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尤其是外道,佛陀度化佛弟子比较有善根的,直接说法了,佛陀只要度化外道,因为这个人已经先入为主了,他先信奉外道,你注意看,佛陀都先显神通,先调伏他的骄慢,然后再说法。因为外道他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什么道都没有,我们叫做愚痴而已,但是外道叫邪见,更可怕,他心中已经有一个道在里面了,只是这个道是错的,所以佛陀面对外道的时候是用光明跟震动来调伏他的骄慢,对佛法产生信仰,这是以身业说法的内容,那么前面这一段,都在讲佛陀说法的内容,这以下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
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那么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
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
这个调伏烦恼,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多道理,科学,心理学,音乐等等,我们去读大学,硕士,我们也会学习一些世间的道,但这个世间的道,他都是在相状做比较。你这样做会比较好,这样做比较好听,那样比较不好听,他的分别的活动都是相状。所以世间的知识进入你的心中以后,它不能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你的思想不会改变,你读一辈子世间的书你的思想什么都没改变,你继续贪嗔痴,你就继续贪嗔痴就这么回事。
但是佛法不一样,佛法的道只要你听进去,它会产生一个乘,它会运载你,它在心中酝酿,因为它让你离相,即一切法。他会让你慢慢从相状里面跑出来。
那么刚开始我们要做的叫做动魔宫殿,这个魔不是外面的魔是你心中的欲望魔,佛陀说我们心中是有魔王的,每一个人心中有魔王,其实我们一般人做不了主的,大部分人做不了主。就是说你起烦恼的时候,你起一个贪欲的时候,起嗔恚的时候你要做什么,你一定会去做,你控制不了自己。那么现在没有人刺激你,你心平气和的时候,也就这样一天过一天,但是你真正起烦恼的时候,我们不是烦恼的对手,正常人烦恼势力强,我们的正念是薄弱的。那么我们听闻佛法以后,刚开始听闻佛法,在闻慧的阶段我们听闻道理,其实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做不到跟世间人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可以动摇烦恼,这个很重要,动摇,你明白道理以后,你知道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的时候,虽然有时候你控制不了自己,造了罪业,但是你有惭愧心,关键啊。你等到事情过后心平气和的时候,你知道你造了罪业,这个惭愧心它会破坏那个罪业的力量,就是动魔宫殿,它让我们的烦恼没那么坚固。
所以我们刚开始知道一个正知见的时候,我们先动摇魔王的宫殿,摇动一下,虽然魔王还在,但是你的烦恼的势力相对来说没那么粗重了。我们有一种惭愧心,因为我们心中除了烦恼以外,有一道微弱的光明在告诉我们,我做错了。这种觉悟是刚开始非常重要的,因为你开始踩刹车了。你不敢再尽情的造业了,因为你有惭愧心了。那么再进一步你能够从闻慧慢慢的思维,把佛法的道理再更深刻的理解,那就不是这样子了,众魔慑怖,莫不归伏。你就能够把烦恼慢慢慢慢调伏,你可以跟自己沟通。
所以佛法就是,你要改变,你记得只有你自己想要改变,生命的改变没有人强迫你,强迫都没有用,你要是说,我告诉你不能做这,不能做那,你看,诸位你们教育子女,你用强迫通通没有用,他只要有一天离开你,他就做他想做的事情。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他自己觉悟,没有其他的情况。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种矛盾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知道了真理,但是我们有烦恼习气,这叫真妄交攻。我们控制不了烦恼,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样不对,但是慢慢慢慢的只要你肯用功,你心中的光明会慢慢的扩大,因为诸位你要知道邪不胜正,你要永远知道。
为什么我们短时间的学习佛法能够改造我们无量的生命所留下的习气呢?因为这些是虚妄的,真理是真实的功德,就好像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我们从来没有听说哪一个黑暗把光明消灭掉了。所以只要你不放弃,你愿意不断的思维,这个时候光明慢慢出现了,你的烦恼就慢慢慢慢的调伏下来了。虽然它没有断,但是它相对的轻薄了。这个时候你的命运改变了,因为你的思考模式改变了。思考模式改变了在佛法说你已经换了跑道了,我们在十法界,一念心通十法界,你本来是走上三恶道跑道,现在走上了人天的跑道,现在走上了净土的跑道,就说这个人修行上路了,就是你某种程度能够克制自己的烦恼,你已经长时间跟自己作深层的沟通,你用佛法的道理慢慢的说服自己,告诉自己,我们不能够放纵一时的快乐,而招感长时间的痛苦,这个是划不来的。所以我们长时间的修学以后,我们就让这个烦恼魔产生惊怖,产生调伏,这个就是听闻佛法第一个好处,调伏粗重烦恼,虽然没有断但是你这个人相对比较寂静,比较能够自我控制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1 12:17
佛陀说法的功德——破除邪见
净界法师
第二个破除邪见:
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堑。
烦恼是比较粗的,邪见是比较微细的。那么消除邪见有两个次第,第一个掴裂邪网,消灭诸见。这个诸见是指所有九十六种外道所有的邪见,那么当然外道的邪见主要是无因缘论,生命是没有因缘的,人死如灯灭,这是第一个。第二个邪因缘论,认为有一个大能力的神,他能够主导我们,能够赐给我们幸福,这个就是邪见。这个都是心外求法,这个是比较粗的邪见。
那么比较微细是下一段,散诸尘劳,坏诸欲堑。这个所有的欲望有一个坑洞,这个堑就是坑洞。这个尘劳也是指烦恼,所有的烦恼有一个中心点,这个上堂课有稍微讲到就是自我意识,我们在刚开始是调伏烦恼,但是慢慢慢慢在深层的时候就挑战自我意识了,这是个生死关。我们刚开始修善的时候是有一个自我,我们认为我来造善业,那么来生也是有我来享受这个安乐的果报,刚开始是这样思考的,这叫安乐道。但这个思考是错的,因为你的心中没有一个我。我它必须要常一,要主宰,它不能变化。但事实上我们的心变来变去,你看你小时候的理想抱负跟现在不一样了,从一念明了的心来说,现在你的心,已经很难找到小时候你的心态了,已经没有了,小时候的心没有了,所以诸法因缘生,因为你不断的蜕变,所以你的心是不断的变化的,没有常住的。你光是小时候都不一样了,你来生就差更多了,你看你前生是个男人,你男人的心态,现在变成一个女人,你变成女人的心态。怎么会一样呢?你做转轮圣王的时候,你是何等的骄慢哪,你变成一只蚂蚁的时候,你是何等是自卑,看到人就跑。所以这个生命的轮回,你的心是变来变去的,你站在什么位置,你就产生那个心态出来,你哪有个常有的东西呢?所以佛法说,这个心象水流,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世界,其实人生没有现在,你说我现在很快乐,其实你形容的快乐你是解释上一个念头,你在形容上一个念头。
人生没有现在这个词,没有现在的。你讲现在的时候,它已经变成过去了。那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呢?所以第一个,它没有不变性,更重要的是它没有主宰性,这个是所有大福报的人最大的盲点。因为我们积集善业,我们就有某种的自在力,你说我生命有主宰性呵,我要买一台电视我就可以去买,我要买一栋房子我可以买,这个就是我的主宰性啊。诸位,你的主宰性不是从我发动出来的,那是你有善业啊,你把福报享尽你试试看,你连一碗粥你都喝不下去了。我们现在有自在力是因为有善业的支持,但是我们觉得是我在支持,这个是种错误的知见。你有善业的时候你说了算,当然了,风水轮流转,你的福报享尽了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生命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没有主宰的东西。其实每一个人就是在释放业力,如此而已。我们也每个人都是遵守业力的轮回。今生你福报大,没有学佛就开始放逸,放逸了呢?他来生福报享尽了,他变成住到贫民窟去了。你今生福报差,没关系,你做义工,忏公师父鼓励我们去扫厕所,最好是没有人知道,别人休息的时候你偷偷摸摸跑去扫厕所,扫完以后,这个为善不欲人知,偷偷摸摸跑回来。忏公师父鼓励所有的斋戒学生,利用中午休息的时候偷偷跑去扫厕所。这个听说很管用,修福报。所以你今生修福报,你来生就变得有自在力了。那当然这个福报是不究竟的,不过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其实我们是没有办法控制我们的生命的。我们来到人世间是很无奈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业力的主宰,其实你都做不了主。你自己认为你能够做得了主,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你自己在打妄想。你今生会投生在什么家庭?你今生会跟谁结婚?你今生会从事什么职业?只有一句话,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佛教的因果观是隔代受报的,你前生造业,今生得果报。你今生修福,你还是很痛苦,你不要怕,你来生你就知道了。欲知来世因,今生作者是。其实整个生命都是业力,除非你的思想做出改变,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其实我们也很难改变现在,今生的业已经成熟,其实你很难改变了。其实佛教的改变是改变来生。佛教是一个来生的宗教,这句话我完全同意。你去看佛陀的经典说的功德,没有一件是今生的,很少很少。你能够往生到净土去,成就什么功德,都在讲来生,很少说你今生是一个女众修到最后可以变成男众,没这种事情。
释迦牟尼佛的家族,诸位知道是被灭掉的,诸位知道吗?你一个佛陀你连家族都没有办法保护,你不要这样讲,因果的道理不是佛陀创造出来是佛陀发现的。这个真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不是说你佛陀,你就可以改变因果。这个释迦族他的罪业成熟了。如果佛陀都不能改变业力的话,我们怎么可以改变呢?所以,你今生活得很痛苦,没事,因为你有一个不好的过去。但是只要你肯努力,你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今生可以作出改变,在我们死亡到来之前,我们都有机会来改造。有人说一个人五十岁,生命就定型了,其实那也不一定,你可以随时把你心中的影像重新擦掉,重新再画一个图样出来,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你都还有机会,但是你一投胎,临终一动,那又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了。
那么我们从佛法的学习调伏烦恼,改变我们的知见,我们知道生命是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表示我们是可以改造的,生命是可以改造的,因为我空,法空嘛,我们本来就什么都没有,现在的身心世界是业力创造出来的,我们改变我们的行为,改变我们的思想,我们来生会创造另外一个世界出来。那么这个就是改变的一种常见,常一的知见,叫做坏诸欲堑。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2 17:24
佛陀说法的功德——开显智慧成就福报
净界法师
第三个是开显智慧。前面是破恶,破除烦恼邪见之恶。这以下就是显真,显现真实的智慧:
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污垢,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这几个字就是佛法的修学,透过调伏烦恼,消除邪见,心中的光明出现了。那么光明出现有过程的,第一个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法门来修学,念佛,持咒,拜忏等等一个事修。那么第二个理观,你一定要有一个道来引导你。净土宗的道,就是顺从本愿,圣道的道,就是空假中三观,一个智慧。那么慢慢慢慢的透过事修理观,最后光融佛法,心中的智慧慢慢的光明出现了,你把佛法完全消化了,变成心中的智慧了,这个地方是自利的功德,这以下利他,宣流正化。那么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呢,我们也可以到众生的世界,成立念佛堂,施设很多的方便来引导众生宣流正化,这个讲利他。那么这段是说明这个佛法的第三种功德,智慧的功德。
第四个讲福报,成就福报:
入国分卫,获诸丰膳。储功德,示福田。
前面的破恶生善,偏重在佛陀的口业的说法,给我们的功德,破恶生善。这以下是指的佛陀的身业。佛陀他过的是出家生活,在古时候的印度是不能从事生产事业,不但是佛弟子,外道的出家众也不从事生产事业,就是托钵,入国分卫这个分卫就是托钵,那么在托钵过程当中得到种种的膳,丰膳是熟食,得到了很多的饮食。那么为什么三世诸佛他成道以后,都要现出家相呢?没有一个例外呢?没有一个在家的佛呢?因为他出家他才能过着托钵的生活,给众生种福田,给众生储存功德。我们一个人要成就福报力,先不讲出世的解脱道,先讲安乐道,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你的布施心要强,布施心要圆满平等。第二个你所布施的境,这个有关系,这个田。你相同的一个种子,你种在一个很贫瘠的田地,他长出的水果是比较少,你种在一个很肥沃的田地,长出的水果是很多的。所以在经典上说,你供养一个阿罗汉跟供养一个菩萨,功德不一样,那么你如果供养佛陀,那不可思议,世界上最殊胜的福田。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托钵,走着走着前面刚好有一群小孩子在玩这个泥土,那么这群小孩有一个小孩的头头,领了几个小孩子用泥土把它做成一个城堡的样子。那么佛陀带着弟子们就威仪具足的要经过那个地方。到了这个城堡的时候佛陀停下来,当然佛陀每一个动作都一定有原因的。这个时候那个小孩子的头头看到佛陀庄严起欢喜心,他不一定懂佛法的道理,但是他被佛陀的相状摄受,他就跑到他所做的城堡,他那个城堡有一个仓库,他用泥土做了很多珍宝,他认为是珍宝其实是泥土,他就拿这个泥土的珍宝要来供养佛陀,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出来阻挡,佛陀叫阿难尊者让开,他说你不能阻挡,你一阻挡他,他来生就要毁灭佛教的,他叫阿难尊者离开,这个小孩子就拿这泥土走到佛前,佛陀就弯下身来用钵就把泥土盛起来。接受他的供养,储存他的福德,当然这个泥土不能吃了,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说,你把这个泥土回去在我的寮房里面有坑洞的地方你把它填平。然后佛陀接受这个泥土以后授记说这个小孩在我灭度以后一百年,他是印度的转轮圣王,会护持我的正法。这个人是谁?诸位知道了吗?
阿育王,对了。在印度佛灭度以后,护持佛教有几个国王,迦腻色迦王也是一个,阿育王也是一个。阿育王他有好几个兄弟,他这个人从小就很有志向,不过他早期的时候也到处打仗,因为印度是分裂的国家,十六个国家,到处打仗。他的确造了很多杀业,他中年以后学佛以后,他盖了很多的塔,在经典上说盖了八万四千塔,福报很大,那么他为什么今生能够做转轮圣王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遇到了佛陀,其实一个人要修福报是靠机会的,你看我们现在人住豪宅,诸位你认为说他们经常布施吗?不一定,你想想看,你要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个人的富有是经常布施,今天布施,明天布施,他是以多取胜,那么他一定养成一个布施的习惯,对不对?但是你看今天今生很多有钱人,他没有布施的习惯。这是矛盾啊。他前生有布施的习惯,他今生应该等流,应该继承前生的功能,那就有一种解释,他前生只布施了一次,但是他遇到了好福田,他遇到大福报的境界。在佛陀里面,很多国王都是布施一次,他就那一次,他刚好供养到佛陀,或者是辟支佛,阿罗汉等等。所以佛陀的出世,他除了说法以外,他也用他的威仪来摄受众生,让众生成就福田,个是佛陀的身业让众生种福田。
那么这前面的四段,调伏烦恼,破除邪见,开显智慧,成就福报,这个是说明说法的功德。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2 17:24
佛陀的善巧救度!
净界法师
为什么要说法就是让众生成就智慧福报,最后一段说明说法的次第:
佛陀说法的时候,他会先用功德相来摄受我们,让我们欢喜。如果你看《阿弥陀经》你会发觉很明显的有这样的一层意思。你看佛陀讲《阿弥陀经》一开始,先赞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有没有?极乐世界的依报妙!依报有三个主题:宝树,楼阁,莲花,各种的宝物,光明,音乐等等,五尘微妙的殊胜。那么正报就是佛菩萨的庄严。诸位,佛陀在讲因果的时候,佛陀是先讲果报,你看苦集灭道先讲苦谛,佛陀也先讲痛苦的果报,然后再告诉你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先讲涅磐的功德,再告诉你涅磐的功德是怎么成就的。
那么佛陀在引导我们亦复如是,他会先告诉你说,有一个世界这么好,然后再告诉你,你想不想去呢?那么你想去应该记住什么方法呢?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以佛陀在说法之前先讲来生的功德让我们欢喜,欢喜力,再破恶,再用各式各样的法门来破除心中的烦恼,再生善,生起智慧,显现道义,无量功德,最后入理,授菩萨记成等正觉,最后我们成就道理以后呢,这个时候我们不再退转了,佛陀跟我们授记,授成佛的记。说这个人经过什么时候,会在什么地方成佛,他的国土是什么名称,他的国土有住些什么人等等,授成佛之记。
那么整个转法 lun相说明三个问题:第一个说法的内容,说法的功德跟法的次第。佛陀在度化众生,他知道一个人的改变只有通过思想的转变,所以佛陀是从文字上用音声来说法。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转法 lun,我们看佛法在佛教史上转佛轮要切成两块来看,第一个佛在世的时候,佛在世的转法 lun,佛陀是主动的,为诸众生不请友,主动积极的。所以我们在看佛陀在转法,在宣扬佛法的时候,第一个佛世的时候,是佛的应化身还在,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佛灭度以后,那就靠经典,那就不是主动就化主动成被动,就你要去学习了。
我们讲一讲佛陀在世的随便一个度化的因缘。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他生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看起来非常丑陋,在经典上说他看起来不像一个人,像一只猪一样,在根本不像一个人的样子。这个大富长者把他养了也就没办法,养到稍微大一点,就把他丢到森林去了,让他自生自灭了。那这个小孩福德力不可思议,我们都知道福报是综合的。他虽然过去生有毁谤三宝的过失,丑陋,但是他有善业力,所以把他丢到森林的时候他也不会死掉,他在吃森林里面的生果,他活下来了。但是他这个人就是长的丑陋,他有自卑感,看到人就怕就跑,但是这个人是有善根的。
有一天佛陀知道这个丑陋的人善根成熟了,佛陀就变现一个大丑陋,跟丑陋长的一模一样的,就是身材高一点,来到丑陋面前,这个丑陋一看,哎呀,这个人跟我长得一样,大欢喜,然后就跟他交朋友。两个人就一起住,一起生活,一起去采生果。有一天这个大丑陋就跟小丑陋说,我今天带你去一个地方好不好?他说好啊,因为这个小丑陋跟他变好朋友了。这个大丑陋就带着小丑陋走着走着来到河边,两个就在河边坐着,那么这个河就映出两个人的相状,一个大丑陋一个小丑陋,那么这个时候,大丑陋就拿出东西分一半给小丑陋吃,吃着吃着这个东西快吃完的时候,这小丑陋突然间看到这个河上面的影像,看到隔壁的丑陋相貌变变变,变得很庄严,这个时候小丑陋说,哎,你以前跟我长得一样,现在怎么变得庄严了?大丑陋说,我跟你本来是一样的,但是我跟你吃东西的时候,我看到远方有一群出家众坐在那边打坐,我就用赞美的言词不断的赞美他们,所以我就变得庄严了,他说,你也可以试试。这个丑陋因为他对大丑陋有信心,他就用美好的言词,这个出家众很庄严,声音相很具足,内心很寂静,他就不断用美好的言词赞美前面的出家众。哎,他的相貌也变得庄严了,他起大欢喜啊。这个时候佛陀从人的相状变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出佛陀的原来的相状,这个丑陋非常感动,拜下去,佛陀讲四谛法门,这个丑陋当下证得初果。诸位,这个丑陋根本不想学佛,他在森林里面佛陀主动去找他的,但是他有幸生长在佛陀的时代。
诸位,你要生长在佛陀时代,你不用来上课了,你该干啥,干啥去,佛陀会去找你。但是你在佛陀灭度以后,那就没办法了,你就乖乖来上课。因为佛陀在的时候,佛就是法。佛能够主动的出手,为诸众生不请友,只要你善根成熟,你学不学佛都不成问题。但是佛灭度以后,这个佛陀的法变成文字相,你只有从文字去学习了,因为他的道在文字里面了。他不会主动来找你的,不可能。那么我们知道这个法灭恶生善,但是有主动跟被动。佛世的时候是主动的说法,那么佛灭度以后我们必须要从被动中努力的学习思维才能够获得。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3 17:24
佛陀的涅槃相!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第八段的入涅槃相。那么佛陀转法 lun以后,既然示现是一个凡夫就必须要示现老病死,这个才是正常的情况。所以佛陀也有死亡的一天,我们看看佛陀死亡是怎么回事。
经云: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那么我们先看佛陀入灭的因缘,再说明佛陀入灭所产生的功德。他的因缘:示现灭度,拯济无极。佛陀的灭度或者我们说佛陀的死亡,它有一个因缘。
在经典上说,佛陀八十岁的时候,他吃了一个东西,很像现在的菇类,洋菇,蘑菇这个菇是有毒的,当然佛陀也知道,他知道因缘成熟了他就吃下去。吃下去以后生病了,那个菇类听说是剧毒,就产生非常严重的病痛,那么佛陀就躺在床上,这个时候魔王出来了,魔王不是请佛住世,请佛灭度,说佛陀啊,你一成道的时候,我就叫你赶紧灭度,你说你要度化众生,那么你三十岁成道,你八十岁,你已经度化五十年了,你也该休息一下了吧,你该入灭了吧。佛陀说,止止,不须说,我自知其时,就是说你不要说了,我自己知道我如灭的时间,就把魔王打发走了。那么这个时候,魔王走了以后阿难尊者进来了,阿难尊者是佛陀的侍者,诸位知道,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讲一件事情,他说:我听说得到四禅定的人,他的寿命可以达到一劫,一劫是很长,我听说得到四禅定的人,他的寿命可以达到一劫,那么佛陀已经成就四禅定了,暗示他请佛住世,但阿难尊者那个时候没有请佛住世,当然这也说明了众生的共业,佛陀讲了三次,暗示他说,得到四禅定的人得住世一劫,佛已经成就四禅定,讲了三次,暗示阿难尊者要赶快请佛住世,但是阿难尊者三次都没开口,佛陀就知道他的时间成熟了,入灭的时间成熟了。这个时候魔王再出现,佛陀说你不要说了,我三个月以后入灭,魔王欢喜的离开。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佛陀入灭的因缘,就是度化已经尽了。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讲我们要知道,佛陀的度化,我们从经典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件事。第一个,其可度者,皆已得度。其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缘。佛陀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其可度者,皆已得度。你有幸生长在佛世,他不管你烦恼多重,他也不管你业障多深,只要你有善根,佛陀可以月映千江,他可以同时到一千个地方,一万个地方,度化已经善根成熟的人。所以跟佛陀同世的人,有善根的几乎都度化了,其可度者,皆已得度。那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怎么办呢?其未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缘,佛陀有所交代,他交代弟子们,把法做为整理流传后世,佛陀的音声相转成文字相,会流传到佛陀的像法跟末法,就是为未来的度化做了布局,这个我们待会儿再做说明。那么总而言之,佛陀看这个人世间里面,该度的都度过了,没有度的佛陀也把这个文字留下来了。
这个佛陀的灭度,在《法华经》它有讲到一个道理,佛陀其实可以住世一劫,但是佛陀没有这样做,《法华经》的解释是说,它讲一个故事讲一个譬喻,它说有一个医生艺术很高明,那么他几个儿子都身强力壮,但是有一天这几个孩子跑出去玩,不小心吃了毒药,这个毒药是慢性毒,那么这小孩子吃了毒药,他也不知道怕,那么他父亲就对每一个人开了不同的药,这个是老大的,这是老二的,这是老三老四的,就把这个药写上名字就发给他们。这些孩子说怕啥,我父亲是个医生,我着急什么,不吃了,就把药丢了。佛医生一想,这样不是办法,这些孩子对医生依赖性太重了,那么这个医生想出一个办法说,这样子就把所有儿子集合起来说,我要到其他国家去旅游了,你们的药,都帮你们收好在柜子里面,我都写上名字了,你们要吃自己去吃,儿子也不当一回事。那么这个医生就带着侍者到其他国家去旅游了,过一段时间,侍者回来说,你爸爸死在国外了,这些小孩子听不得了了,以前我们都靠父亲啊,依赖父亲的,现在父亲走了,这些小孩子每一个人都冲到柜子里去拿自己的药,因为父亲死了要赶紧吃药了。那么这是说什么事呢?说如果佛陀长久住世,对众生没有好处,心生骄慢,弟子们不愿好好学习了。你靠在佛陀的身边,所以你依人不依法了,那么佛陀示现灭度,大家有危机意识了,没有佛陀可以靠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法上学习,从佛陀的法去得到佛陀的道理,所以有这一层意思,让大家警觉无常。其实修学是不能取代的,我再讲一次,没有一个人可以把道送给你,不可能。
所以宗喀巴大师说啊,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置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出世,他不可能去拔除你的罪业,不可能,他也不可能把功德送给你,那么佛陀做什么事呢?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把这个道理告诉你,让你自己去改变,你自己去走你该走的路。所以佛陀必须要入灭,因为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跟佛陀有没有住世其实没有关系。如果你好好学习,佛陀对你来说就住世;你不好好学习,你在佛陀的旁边也没有用。你看在佛世的时候他的弟子,六群比丘有两个堕三恶道,生长在佛旁边跟佛出家照样堕三恶道,所以你的修行成功失败跟佛陀有没有住世没有关系,但是跟法有关系,这个三皈依真正的皈依是法。所以佛陀既然他不是扮演一个主导的角色,佛陀只是扮演一个次要的角色,佛陀的出世只是说法,那你能不能改变是你自己的事情,跟佛陀在不在世没有关系,所以佛陀该走的时候他还是要走。这是示现灭度,拯济无极。
我们再看佛陀灭度有什么好处呢?消除诸漏,植众德本。佛陀的入灭让我们知道,人要靠自己,只有依止法修学,让我们知道从法当中产生善根,是这个意思。
诸位我们没有看过佛陀,所以我们不知道弟子们对佛陀的依赖,但是你看经典《遗教经》,那些亲近过佛陀的人在佛陀灭度的时候,那个伤心是非常严重的,伤心到什么程度呢?连阿罗汉都哭啊,这不得了。阿罗汉这种没有感情的人都忍不住的,啊,世尊入灭,一何疾哉!佛陀怎么入灭这么久,都还要感伤啊。有一件事情会触动阿罗汉的心是非常难的,因为阿罗汉安住在空嘛,我们可以想像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对佛陀那个依赖有多重。你读读《遗教经》就知道了,那个悲痛啊,弟子们悲痛啊。诸天啊,那个诸天掉的眼泪像下雨一样,佛陀灭度了。但是佛陀不得不这样做,让弟子们知道,我们真正皈依的是法,人是暂时的。佛陀的出世只是把法带动出来,所以我们成功与否跟你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没有太大直接的关系,你愿意依法修学,这里面就有道,就有往生净土之道,就有转凡成圣之道,就有安乐之道。你愿意学习,佛陀就没有灭度,你不愿意学习,佛陀对你来说就灭度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3 17:25
佛陀灭度以后经典的结集
净界法师
好,我们再看最后一段的结叹。前面的八相成道是说明佛陀依止八种相状,来开显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这种如来之道。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经云: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
那么在经文最后,《无量寿经》把佛陀的这个身分成两块,第一个是佛陀的法身,这一块天台宗把它判作本门,就是说佛陀的身有一个是不生不灭,就是法身和报身,这是佛陀自受用的,不能跟人家分享的,那么佛陀的法身没有所谓的生老病死这一块,没有这个问题。佛陀一念明了的心,恒常安住在常乐我净四种功德,叫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是赞叹佛陀的本门。
那么第二个游诸佛国,普现道教,这个是赞叹佛陀的迹门,佛陀所示现的这个八相成道的一生的事迹,佛陀的一生,他从一个出生到这个结婚生子,到出家成道转法 lun,他是到十方世界里面示现,这个示现古人有一譬喻说啊,千江有水千江月,佛陀的法身就像月亮,佛陀的应化身就像月亮的影子,哪一个地方的水平静了,哪一个地方的众生善根成熟了,佛陀就示现八相成道,他可以同时照很多很多的水出现月影,那么这个月影就是有生灭了,有生老病死。所以我们了解佛陀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没有生老病死的佛陀,具足功德,微妙难量,一个有生老病死的佛陀,就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陪着我们成长的,陪着我们生老病死的游诸佛国普现道教的这个佛陀。
那么佛陀灭度以后,当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经典的结集,我们都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他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他带了一个僧团,一个一千五百个人的僧团到处走,他的活动范围在现在的印度,尼泊尔这个附近。那么佛陀是采取游化的方式,这个一个地方走到那一个地方,有因缘就说法,到哪一个地方有因缘就说法,所以佛陀的法是散落各地。那么现在,佛陀灭度以后,就是结集经典。那么这个地方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叫大迦叶尊者,这个大迦叶尊者值得我们一提,对我们的贡献太大了。佛陀的弟子啊,佛陀在世的时候他有两大弟子,一个舍利弗尊者一个目犍连尊者,几乎所有僧团的事情佛陀是交给这两个来做的,那么迦叶尊者是排第三,那么佛在世的时候,迦叶尊者他以修苦行为主,他大部分是住在坟墓旁边,他没有跟佛陀的僧团一起游化的,那么照讲,佛陀往生以后,他的经典应该由舍利弗跟目犍连尊者来主持,但是这两个是先佛陀灭度,因为三世诸佛的常法,譬如这个泰山将崩大石先坠,就是泰山要崩之前,大石头要先掉下来。所以三世诸佛的大弟子都要先佛陀灭度,所以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在佛在世的时候都已经往生了,所以其实佛陀灭度以后,你看这个《阿含经》僧团是群龙无首,有些阿罗汉看佛陀灭度了,万念俱灰就入灭了。那么这个时候迦叶尊者就很重要了,他这个时候看到了两件事情,启发他要结集。第一个他看到了非法的议论,因为他接到消息他知道佛陀入灭啦,他本来都是在坟墓里面修学,那么弟子就通知他啦,说佛陀入灭了,你赶紧回来,那么他在回到精舍的过程当中,看到六群比丘,他说的道理跟佛陀说的道理完全不一样,他心想佛陀刚刚灭度,众生的法就出现这么多的分歧,所以他这时候这个地方很重要了,必须有一个标准。第一他听到非法的议论,第二他得到佛陀的启示,在藏经上说迦叶尊者回到僧团,看到佛陀棺木的时候,佛陀的有一只脚是放在外面的,有一只脚是放在棺木里面的,等到迦叶尊者见到棺木,拜下去的时候,佛陀的脚伸回到棺木里面,迦叶尊者就说,善哉大德,我当奉持正法广为流传。那迦叶尊者就知道说,佛陀这个脚表示什么,流通嘛,流通后世嘛,他知道佛陀把流通后世的这个重责大任,交给了迦叶尊者。
所以这两种因缘,第一个,佛陀的启示;第二个非法议论。迦叶尊者在佛陀灭度第一个结夏安居,就昭告所有阿罗汉,请大家暂时不要入灭,我知道诸位遇到佛陀的死亡,阿罗汉伤心很重,但是请你们不要马上入灭,我们还有一个重要工作要做,我们必须把佛陀一生的法做一个结集。所以这个时候出现了声闻藏的结集跟菩萨藏的结集。声闻藏是迦叶尊者提起来的,那么菩萨藏就是由阿难尊者来主持的,就同时有小乘跟大乘的经典。那么把这些曾经亲近过佛陀的小乘的圣者跟大乘的菩萨,那么你一句我一句,我在什么时候听过这段经文,你在哪里听过《遗教经》,他在哪里听过《阿含经》等等,阿罗汉把它结合起来,那么才有我们末法时代这个法宝的学习。那么这个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好好的学习,就是佛陀法身常在是这个意思。好,那么我们今天先把这个佛陀的八相成道,八个相状来引导我们趋向于如来之道,到这个地方。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4 11:13
我们大乘佛法的佛陀是两个!
净界法师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乙三,主要教义。
我们佛法概要总共有三个主题,第一个是前言,第二个是正文,第三个是结劝。那么前言就是我们在进入到修学的道次第,进入到修学的重点之前,我们对于整个佛法要有基本认识,那么一个学佛人你基本上要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这是基本概念。
那我们前面两堂课对于佛陀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在大乘的经论当中讲到佛,它是从两方面来解释佛陀。一个是根本性的佛陀,叫做本门的佛陀。我们看到很多的佛像,有石头的,有木雕的,有纸画的,那么这么多佛像有一个根本,就是我们说的清净法身,那么这个根本,佛陀的特点是什么,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他是无所不在的。
那么这种法身常住的概念在小乘的经论是没有提到的,我们看小乘的《阿含经》或者《阿毗达磨论》,它们解释佛陀就是在两千五百年左右陪着我们成长的所谓的从出生到他的结婚,出家,成道,转法 lun,入涅磐,然后这个佛陀就消失掉了,就是灰身泯智了。所以小乘的思想,它没有所谓的他力加持的法门。诸位你看小乘的经论没有说,你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得到佛菩萨的加被,没有这回事情,在小乘的思想当中所有的佛菩萨都消失了,不存在了。
所以小乘的学者在拜佛陀,他只是对佛陀的怀念和恭敬而已,他不认为佛陀还存在,因为他没有这种根本佛陀的思想。所以小乘的思想没有他力加持的法门,没有本尊相应法门,大乘佛法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那么佛陀经过无量劫的修学,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福修慧,他肯定有一个根本,就像古人说的怎么可能一个佛陀他花了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结果只活一次就消失了,因地太广,果地太少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大乘佛法一定要建立一个重要的思想,深信诸佛皆充满,佛陀是无所不在的,虽然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但是他是存在的。所以《楞严经》说,不要相信自己的六根,我们眼睛一张纸就障住你了,所以我们看不到隔壁的东西,但是不代表隔壁的东西不存在。所以我们对佛陀的第一个认识,佛陀是有一个根本佛陀的,他是无所不在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说的迹门的佛陀,就是有相的佛陀。就是佛陀灭度以后他留下了三个很重要的东西,第一个就是佛像,第二个就是佛号,第三个就是咒语。那么前面的清净法身佛是没有相状的,所以我们很难跟佛陀接触,因为我们的心只能在一个有相的因缘活动,我们不能去攀缘一个无相的东西,我们做不到。所以慈悲的佛陀又创造了三个相状,第一个佛像,我们透过对佛像的礼拜,我们跟佛陀感应道交;第二个佛陀留下他的名号,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音声,佛陀就在里面;我们持个咒语,佛陀的功德也在里面。
我想你只要稍微有在做功课,你会发觉当你心思很散乱的时候,当你身心非常疲惫的时候,一静下心来念个十五分钟的佛号,你就创造一个音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这个音声再听回去,十五分钟以后你发觉你的身心世界完全不同了,你的能量增加了,你对自己的正念也提升了。所以感应道交不一定是要很明显的叫做显应,不是说一定看到佛像,其实,这个感应有一个叫冥应,就是冥冥当中我们接触了有相的佛陀,这个有相的佛陀他能够引导我们去向于无相的佛陀就是清净法身。我们必须要透过一个桥梁,就是透过一个声音的引导,我们才可以跟佛陀的大悲愿力的清净法身接触,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大乘佛法的佛陀是两个,第一个是一无所不在的佛陀,第二个是佛像的佛陀,它也是佛,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有愿力,我们去礼拜他,我们也能够得到佛陀的加持。那么就是所谓的根本的佛陀跟枝末的佛陀。这个前面我们已经花了两堂课来解释什么是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4 11:13
佛陀讲道理是透过三种方便!
净界法师
那么这一堂课开始我们解释什么是法。
什么是法?那么这当中我们先看一段经文,那我们再加以解释。
法华经云: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之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好,我们来看这个解释,我们看第九面的这个脉络。那么佛陀我们都知道他是从一种清净的法身依止他的大悲愿力,来到人世间陪我们流转。那么我们看佛陀的八相成道,佛陀成道以后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转法 lun,然后就入灭了。所以佛陀出世的目的是宣扬一种道理。那么这个道理佛陀是怎么说呢?我们看经文:舍利弗,诸佛在宣扬道理的时候是随宜说法,佛陀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要根据众生的根机,看你是什么根机,你这个人贪恋生死,没关系,佛陀要你受三皈五戒修人天乘法。你这个人对生命的痛苦体验特别的深刻,佛陀讲二乘法。你这个人有大乘善根,佛陀直接讲大乘法。所以佛陀是就这众生的根机来说法,但是其实佛陀心中自己觉悟的这一块法是意趣难解。我们前面讲到佛陀是分两部分来看,一个是根本,一个是枝末。其实法也是这样子,也有根本跟枝末。
在根本上,根本的法在《法华经》叫真实义。真实义就是佛陀心中所觉悟的真实的道理。但这个道理佛陀不是随便宣说的,因为他必须有因缘有这种根机才宣说。那么佛陀说出来的东西是顺着众生的根机而说出来,这个叫权法,方便法门。所以佛陀自己觉悟的道其实是意趣难解,这个意就是它的过程,这个趣就是这个道法本身的这个甚深的道理,这个趣是它的目标,那么这个喻就是引导我们去觉悟这个目标的这个过程的方便法门叫做喻。那么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看到佛陀,你看佛法很广,你要是信ji 督教,就一本圣经就没了,是吧。但是你看佛法是一百部大藏经,佛陀一生是说了很多很多的事情。那么我们现在要知道一个重点,就是说佛陀说了很多很多的道理,但是这当中有一个核心的思想你要先掌握,他有一个根本理论,他这个根本理论是贯穿整个大藏经的,从头贯穿到尾就像念珠一样,念珠有很多的珠子,但是它之所以形成一个念珠,因为它中间有一条线,如果没有一条线,这个念珠就没有章法了,就散落满地了。
佛法有这么多,但是诸位你要能够得到有所心得,你一定要先把这条线先抓出来,就是这么多的藏经你要深入之前,你必须把佛陀的根本的这个架构先掌握出来,佛陀说了这么多法,那么他的核心思想到底的什么?这个地方我们先探讨一下。
我们看第二段,所以者何,说为什么佛陀的这个道法是这么难理解呢?因为佛陀在开显法门的时候是透过无数的方便,善巧方便。那么在《法华经》上说,佛陀在讲道理是透过三种方法,三种方便。第一个言词,法说,佛陀对于比较简单的道理,你根机悟性也高,佛陀直接用言词来摄受你,比方说佛陀讲苦集灭道,什么是苦?什么是集?什么是灭?什么是道?佛陀直接用语言文字来跟你沟通,这个是第一种情况。第二个佛陀对因缘说,因缘说就是有些人对道理虽然理解但是心中还有疑惑,佛陀就讲他过去的故事,讲一些过去发生的事实,比方说佛陀讲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个道理,佛陀就会说过去生哪一个人造了什么善业,所以他今生做了国王,那么过去生哪一个人造了什么罪业,所以他到地狱去了,他讲实际的例子。
比方说我们在经论上看到一件事情,比方佛陀要说明我们的身口意,心灵的力量最大。佛陀有一次跟外道说,他说你认为我们的身体的力量大还是心灵的力量大?外道说当然是身体的力量大,我要搬一块石头我一定要付出行动,我用身体把石头搬走嘛。佛陀说你说错了,身体的力量是有限量的,但是你心灵的力量是无限量的,心灵的力量大。那么外道不服气了,他说你可以举个例子吗?佛陀说,他说比方杀人,你用身体去杀人,你只能够一个一个杀,但是你用心灵的力量去杀人,你可以瞬间杀死一个城市的人。那么外道说,你讲这句话有根据吗?佛陀就说,当时印度有一个石头山,是全部用石头做的山,佛陀就问外道说,你知道这个石头山是怎么来的吗?外道说不知道。佛陀说,过去生,有一个修道的仙人在山中修行,这个仙人已经成就四禅定了,那么这个仙人有个老婆,就是他还没有修行之前,他们就结婚了,结了婚以后这个仙人就修行,这个老婆就护持他煮饭给他吃。那么这个老婆长得很漂亮,那么有一天国王出巡的时候看到这个女众很漂亮,就用强迫的力量把她夺走了。夺走以后,这个仙人有时候入定,有时候不入定,他从出定出来的时候他要去吃饭,今天没有饭吃,他老婆不见了。他就入定了,他一入定以后,他就知道,他就神通现前,他知道是国王把她抢走了。那么这个时候仙人就到了王宫里面跟国王理论说:请你把我的夫人还给我。国王说:你是一个修道的仙人,你根本不需要夫人。他说我呢,需要吃饭,所以我还是需要我的夫人。那么国王就不给,不给仙人就生气了,他就走过他老婆那边说,你今天晚上你要不断忆念我名字,你就没有事。所以你一个人,不能去触恼一个修行的修道人。那么这个修道人回去以后他就入禅定,到晚间他进入四禅,诸位要知道进入四禅的时候,他的心力是非常强,他就忆念这个城市,那个国王的王宫宫殿,他就用心力变现石头,天上那个石头经论上说就像下雨一样,就把整个宫殿全部破坏了,整个城市全部毁灭。当然这个仙人造了一个重大的罪业,一念的嗔心。那么结果这老婆,她因为忆念这个仙人的名号,她没事。那么这个就是说明佛陀在讲深奥的道理的时候,尤其是跟我们的思考模式违背的时候,佛陀讲过去的因缘用事实来证明这个道理。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来论证这个难理解的理论,这个佛陀有时候因缘说。
那么第三种是譬喻说。譬喻说也是针对于比较难深难懂,难以理解的道理。佛陀将了很多的譬喻,比方说我们对三界,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我们觉得世间很快乐,的确世间也有一些快乐的事情,但是人生苦多乐少,所以佛陀就用比喻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其实我们住在三界当中,它的本质是一个起火燃烧的房子。虽然你在墙角当中你感受不到火的这个燃烧,但是迟早有一天你必须被烧到,因为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你什么都被破坏了,你就会失望。你所经营的所有的珍宝,所有的财富,所有的眷属都必须被无常的大火所烧,迟早的问题,就是说虽然暂时烧不到你,但是这个火的燃烧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也就是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是用三种方式,言词,因缘,譬喻。那么这样的譬喻,其实这样的方法还是不能完全解释佛陀真实的道。因为佛陀的真实道不是思量分别所能理解的,唯有诸佛才能够证知的。
这样讲好了,道法是两种,一种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就是佛陀自己亲证。这个是真的没有办法宣说的,因为语言文字是有限量的。他讲出一个东西,就有限量了。所以当我们研究法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其实佛陀真实所觉悟的道是不能言说的,但是如果不能言说那么佛陀怎么让大家知道呢?佛陀就必须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要开个门,那么就用言词,譬喻,因缘来做一个引导。所以说,这个道法就有所谓的语言文字的道法跟超越语言文字的道法,有两种道法。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5 15:37
诸佛以什么一大事缘故出现于世呢?
净界法师
为什么这个道法是这么难理解,而佛陀又必须宣说呢?因为佛陀的出世是为了这个一大事因缘而宣说的。其实佛陀讲了一百部大藏经,他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一大事因缘,其实佛陀讲了那么多的话,他有一个重点,什么重点呢?我们看什么是佛陀出世的一个大重点呢?我们看第十面,说诸佛世尊,三世诸佛世尊出世,都是在开显众生悟入佛的知见。那么佛的知见从浅入深有四个次第,开,示,悟,入,由浅入深。
这个开呢,开就是古人说叫十住,对这个道法的安住,对真如理的安住。示就是十行,我们安住以后从空出假,修习六度的妙法,那么在这个当中去实践,这个行就是实践,这个示就是实践。那么悟呢,就是十回向,那么我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有时候偏空,有时候偏有,那么就必须通过回向,把它回事向理,把它趋向于中道的道理,这个悟就是十回向。那么这个入就是十地,你如实的证入中道的真如理。
那么我们做一个总结:舍利弗,诸佛以一大事缘故,出现于世。
所以佛陀的出世是在宣扬一个中道的道理,原则上我们凡夫着在有的这一块,我们认为生命是如此的真实。
二乘人是执在空的这的一块,他对人生的因缘是一路的排斥。
所以佛陀的说法是比较平衡式的,空有无碍,真空妙有的一个中道的道法。那么这个道法是很重要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5 15:38
这个道理不懂,严格来说你没有资格谈修行!
净界法师
诸位,从明天开始我们开始我们开始引导大家修习这个道法,我们必须让这个道法在心中生起来。但这个道法是什么,你要先清楚。我们看这个讲表,第一个是迷真起妄,第二个是返妄归真。我们迷失了真实的心性,而生起了颠倒妄想。我们看这一块:
众生识体,本自清净,离诸尘染,由妄想故翻成烦恼。本来自在,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由妄想故翻成结业。本来平等,无有彼此爱憎差别,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这段经文是你学佛之前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果你这个道理不懂,严格来说你没有资格谈修行。你只是跟三宝结缘,就是你根本就没有入门。所以这一段,这个讲表是判断你是不是佛弟子,你是入门了还是你还没有入门,你只是在佛法的大门外圈里面打转,这个道理很重要。
那么这道理你要知道两件事情,第一个,你本来是怎么回事;第二个,你现在是怎么回事。我们先看看我们内心本来是怎么回事,我们内心是本来清净,没有任何的烦恼,这第一个。第二个本来自在,我们本来具足种种智慧功德的妙用,这个是指智慧这一块。第三个本来平等,我们本来没有跟众生有任何的对立的,我们的心本来具足大悲的。所以我们本来的面目是清净,自在,平等,这是第一个认识。
那么第二个,我们现在为什么变成这副德行,整天在那个地方起烦恼,造罪业,而流转生死,这里有一个关键,由妄想故翻成烦恼,由妄想故翻成结业,由妄想故翻成生死,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毛病。
在《楞严经》里面很强调这个观念,就是说你修行之前,其实修行就是治病,所以你要吃药之前,你要知道你的病在哪里,你不能乱吃药,你今天吃一颗明天吃一颗。
有些人学佛很多年,但是我们很难去做一个生命彻底的改变?就是你从来就不知道你的毛病在哪里?你从来就不知道你到底哪里出了毛病?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就不可能改变,因为你找不到开关嘛。
我们本来清净,本来自在,本来平等,但是我们现在变成不清净,也不自在,也不平等,这个地方是哪里出了毛病?它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我们的妄想。
这个妄想我们解释一下,它是怎么回事。妄想是由感受而来的,我们一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先有一个感受,富报大的人他过去有善业,他从善业而来,他的感受大部分是快乐,一生当中,快乐多痛苦少;富报比较差的人,他一生当中痛苦的因缘多快乐少,但这个感受还不是问题,因为感受没有相状,但是感受下一个刹那带动他的想像力,他会从这个地方捏造很多影像。
比方说我们喝咖啡好了,你看我们真正喝咖啡的时间只有前面第一秒钟,你的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你感受到那种咖啡的味道,如果这个咖啡是你习惯性的,是合乎你的身体的,你升起快乐的感受,然后呢?你会干什么?你会赞美它,你心中开始说话,这个咖啡很好喝,它是在哪里买的?在哪里出产的?那么从此以后你就没有真正在喝咖啡了,第二秒以后你就完全活在你的妄想。
所以我们跟外境接触只有一刹那,我们一个人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都活在自己的妄想。我们其实不是很在乎外境是怎么回事,我们宁可相信自己的妄想。所以妄想开始活动的时候,你就产生执着,你就住在妄想。
所以唯识学上,唯心所现,唯识所住,这个麻烦就是说,你就住在你的妄想,这个就是盲点,所以你就被自己的妄想误导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人生搞得这么复杂,就在这里。其实我讲实在话,业力引申的问题是少数。
佛陀说,我们中的第一支箭是合理的,就是我们的痛苦只有少部分来自业力,那少部分,大部分都是你自己的妄想把痛苦膨胀,我们支所以受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完全是自己的妄想把它扩大了。
其实你不要老是怪你业障深重,其实你的心理因素占了很重要的因素。我讲实在话,你研究唯识学你就知道,真正来自业力的刺激,说你没有饭吃,这个是饥饿,你会感受到痛苦,你没有衣服穿,现在人哪几个是真正业力来招感痛苦的,很少,现在的问题都是心理问题,就是你的妄想。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6 12:47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
净界法师
有一个母亲她跟她女儿住在一起,那么这个女儿她领薪水了,她想要犒赏一下自己这个月的辛苦,她就到百货公司去买一个她喜欢的帽子,帽子就带在头上,她越看越满意就买下了。当然她买那帽子第一念是感受嘛,然后就开始打妄想了,回去以后她就希望能够跟她妈妈分享,说她的帽子很漂亮,但是她妈妈在炒菜,那个时候时间快到了晚餐都没有做出来,她就带了帽子在她妈妈面前晃来晃去的,她妈妈也没看到,她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她妈妈去开冰箱的时候也没看到帽子。后来吃饭的时候这女儿就不讲话了,她妈妈说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好,她说对啊,我买了一个帽子,我跑到你面前你没看到,我放在冰箱上面你也没看到,她就很委屈了。但是她妈妈比她更委屈,她说你讲到你的帽子,你有没有看到我今天做了头发呢?我的头发也是新做的啊,你也没有看到,你也没有赞美我啊。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这个妄想是你捏造出来的,这就是人生会变得无解啊。如果人生只有单纯的还债,只有业力那很单纯,因为你的业力跟妄想结合在一起,因为你业力刺激你的时候,只有当下,后面就是你的妄想。我讲实在的话你要走不出你的妄想,人生无解,临命终的时候也无解,阿弥陀佛也救不了你。
所以经典上讲很清楚,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现在重新定义一下,什么叫业障深重?你妄想打得多你就业障深重。这样子嘛,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人生的快乐痛苦,跟业力没有直接的关系,跟你的心理素质有关系。有些人他比较乐观主义的,他打的妄想他会在好的方向打,这就唯识学上,安立美好的名言,这种人是不错,好人。有一种人是喜欢自讨苦吃,他遇到事情喜欢在悲观的思考,负面的思考,他安立不好的名言。但是真正的道人是完全不安立名言,离一切相。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6 12:48
诸位要知道,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如果你要进步快一点是有捷径的,其实佛法是有捷径的。佛法如果没有捷径,那天台宗就不要判教了,没有高下了。为什么天台宗要判成藏、通、别、圆四教呢?为什么它每一个法门,它有的是脚踏车,有的是牛车,有的是大白牛车,就是说它进步速度有快慢嘛,不是说你学佛久你就进步快,不是这个意思,跟时间没有关系的,跟你的方法有关系。
你没有掌握一个方法你学佛三十年你还是老样子,因为你走不出妄想,你的人生就无解,你来生来照样打你这个妄想。你如果说要进步快,你要先找到你的生命的原点,就是《楞严经》说的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道理太重要了。就是你要住在什么角度?如果你住在妄想的角度来处理人生,你今生无解,你也不可能往生,不可能。因为你自己把自己绑住了,你的无量的妄想,你的佛号根本没有用,你根本走不出妄想。这时候临终的正念,什么叫临终的正念?就是走出心中的妄想,简单一句话就是这样。
我们可以有妄想,但是你不能随它而转。我要求你没有妄想,这个叫做强人所难,因为也没有人做得到。所以临终的正念有两种,一种是圣人的正念,它是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完全没有妄想。这个是谁呢?这个是藕益大师印光大师的临终正念,没有妄想。我们凡夫的正念叫做不随妄转,不是没有妄想,就是你不要受它干扰。那么不受它干扰你站的位置就很重要了,站对位置就很重要了,这是关键。我们要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面对烦恼,要站在本来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要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也就是说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处理事情,就是把生命回到原点。
这个你平常就要训练了。我们举一个实际例子,比方说你跟你儿子起争执了,你跟你儿子之间会起争执一定有业力,这个事出必有因一定有业力嘛,反正这个孩子来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他来还债第二个他来讨债,他如果来讨债他给你的痛苦就很多,他如果是来还债他帮助你就很多。但是也不可能全盘是讨债,也不可能全盘是还债。这人生的因缘啊这个是苦乐参杂,假设这个儿子他是触恼了你,你要怎么解决,你一定打妄想,因为这个业力刺激你感受妄想执着,你就住在你的妄想,这个时候你就没办法解决了。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你本来就有儿子吗?没有吗?你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本来就没有你最后也没有,你死亡的时候你有把儿子带走吗?也没有,所以这个儿子是个过程,本来无一物,你何必惹尘埃,这个本来无一物太重要了。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儿子,那只是个因缘业力的显现。
其实这种公式放诸四海皆准,你本来就有房子吗?你本来就有儿子吗?完全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我们今天要不随妄转,你要先从妄想里面跳脱出来,这个很重要,叫做安住真如。这个《楞严经》,整部《楞严经》讲了十卷,开悟的楞严就是告诉你安住力,你要站在什么角度来处理问题。
我们人生有两种思考模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有两种选择,看你是要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还是站在有的角度来面对空,反正人生不是有就是空。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站在本来就是空的角度来面对有,你是自在的,因为这些因缘没有人可以,不能障碍你,你就能够做你该做的事情。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这个是大智慧的人。你执著有来面对空,因为你总有一天要空嘛。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你人生就很无奈。你完全被业力牵着走被妄想牵着走,两个都牵着你。
我们现在会把人生弄得很复杂,会把自己搞得很痛苦,就是我们站错了位置。我们思考事情的时候,我们习惯性站在有的角度来面对空,我们太在乎心中的妄想,心中的影像太在乎了。太在乎的结果让你今生很痛苦,第二个你生生世世的业力就很重,你又触动了生死业力。
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诸位,你还记得吗?你本来清净,本来自在,本来平等,你还没有离开家之前,你是这样子的,后来你离家出走你跟那些乞丐搞在一起,你就整个跟妄想打成一片了,但是你恢复你从刚开始离家出走的时候你是怎么回事啊,你要把你原来的面目找出来,否则你人生无解,本来清净是最重要的,就是说,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所以我们遇到事情,诸位,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马上反应,记得是调整心态。如果你现在起烦恼了,不要马上跟人家讲话,这个错,不对。你先告诉自己我本来没这件事情,你要先从妄想里面跳脱出来,你要先远离对立。
那么你站在一种本来清净的角度来面对人世,你的心是寂静的。你不断的训练自己,告诉你自己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先念三遍以后再来处理事情,你慢慢慢慢你就在真如里面安住了,临终的正念是这样训练出来的,诸位,临终的正念不是靠佛号去压妄想。很多人不知道,以为用佛号去压妄想,你不是妄想的对手。藕益大师说,你这个人不理观,没有真实安住真如用佛号来压妄想呀,他说你一天持十万声佛号持一百年,你压制的妄想如爪中土,你没有调伏的妄想如大地土,你完全事修不可以的,临终的正念是靠理观,诸位,你不可能说你生生世世打这么久的妄想,白天也打,睡觉也打,你今生几十年就要处理,不是这样子的,不是这个意思。
你是靠智慧找到生命的安住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安住力是根本,你安住错了,后面的调伏引导没有太大的意义了,因为你安住错了你就很辛苦了,整个人修道多辛苦啊。你花别人很多的时间效果更糟糕,没有效果。你站在妄想的角度来处理妄想,完了。
这个地方很重要,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找到我们生命的安住处,虽然我们还是会打妄想,但是你不能住在妄想上面,你要住在你的本来清净的角度。
所以我们再看第二个返妄归真,今欲返本,那么我们现在从妄想里面要恢复到本来面目,就必须要先发愿,一者立断恶的誓,二者立修善的誓,三者立度众生的誓。那么断恶就是修这个戒定慧,远离杂染的身口意的行为,复本清净名为断德。那么修善呢?就是修种种的六波罗蜜的方便,这个叫积集资粮,那么复本自在这个是智德。那么第三个度众生,修慈悲行,那么复本平等,名为恩德。这个修行的次第,先求断恶破恶,先求破恶再显真,就是先远离这个妄想。
过去有一个雪峰禅师,禅宗的一个大德,那么有一个禅师他等于是比较后辈的,他去参访这位雪峰禅师,那么从山下慢慢慢慢爬上去以后,看到雪峰禅师就顶礼了。雪峰禅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禅师说我从山下走上来。雪峰禅师说,那你辛苦了,一路辛苦了。那么这个禅师说:仰慕道德不惮辛劳。说我仰慕你的功德,所以我不怕辛苦。那么这个时候,禅师是明眼人就讲一句话说:汝犹醉在。说你还没有醒过来,这个古代的人善根深厚,你折服他你骂他,他起惭愧心。他马上跪下来说,请和尚开示如何让我醒过来?我不远千里而来,我就是希望你指点我一条明路,我不知道怎么下手。雪峰禅师讲了一句话而已:出去,然后转身就走了,出去就是说,你要从妄想里面走出去,不要老是住在妄想里面。
我们刚开始不是去调伏妄想,诸位要知道,你如果你现在思考模式还是很冲动,拿着刀就敢跟那个有机关枪的妄想去对抗,你最后死路一条,你最后一定有严重的挫折感。刚开始不是跟妄想对抗,不是啊,先从妄想跳脱出来。所以先有安住力,才有调伏力。你要先站在一个没有妄想的角度先跳出来,然后你才有资格去对治妄想。
修行的次第一错乱你就完了,你根本一生一世无成。安住空性不随妄转,空性就是清净心,这是很重要的思想。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7 10:52
你必须让佛号有个家嘛!
净界法师
那么我们上两堂课讲到什么是佛陀,那么现在这一科讲到什么是道法。那么佛陀的法其实严格来说它有三个重点:安住力,调伏力跟引导力,但这三个力量以安住为根本。
我们要面对我们无始的妄想,我们要处理我们无始劫来留下的生死业力,其实我们一生当中我们生生世世要处理的人生问题太多了,很多很多要处理的。我们经过无量的生死轮回,我们的内心累积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安住,找到一个家,你不能没有家。一个流浪汉他要承受风吹雨打日晒,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家,他的生命很被动,他只能够利用没有下雨的时候,他只能够利用没有台风的时候,他才能够去做事情,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家。
如果我们心中有一个家,我们不管是下雨不管是刮台风,我们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去做我们想要做应该做的事情。
其实我们内心当中是有家的,只是我们选择了我们不愿意待在家里面,我们愿意跟妄想在一起,这是众生的一个很大的盲点,明明我们受到妄想的伤害,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离开它,不想离开它。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块没有风雨的地方,没有烦恼的地方,没有业力的地方,没有老病死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安住的家。
你不能永远活在说,没有人刺激你的时候,你不起烦恼的时候,把冷气打开来的时候你才可以修行,你才可以提起佛号。所以你这个佛号生起来太多条件要具足了,你这个佛号是太脆弱了,你怎么经得起临命终的时候呢?临命终的时候你全身插满了管子,哪是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时候呢?
所以你必须让佛号有个家嘛,是不是?这个家是很坚固的不受干扰的,这个家是哪里呢?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道理你要先了解,你不是本来就这样子的嘛,如果我们本来就有妄想本来就有烦恼本来就有业力,那这样子人生就没有希望了,那佛陀也不要出世了,因为我们不可能改变自己,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子,但事实上不是嘛,我们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我们是后来才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应该把失去的家找回来,这叫安住真如,你必须把这个家建立起来,你后面才有资格去处理所谓的调伏烦恼,导归净土,导归菩提,才有所谓的调伏力,引导力的问题,你的心就是整天动荡不安,弟子心不安,你心中没有家,你修行你就很麻烦,你永远进进退退了,你人生充满了变数啊。
所以我们首先我们知道我们无量劫的生命留下很多问题要处理,这是没办法的,我们要对过去概括承受,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过去,因果丝毫不爽。我们也不逃避我们的过去,但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自己安顿下来,先把心中的家建立起来,那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面对妄想;本来没有业力的角度来面对业力;本来没有老病死的角度来面对老病死,你才有可能在今生短时间成功的。
禅宗的祖师把佛法修学分成三个道次第,第一个你刚进佛门,内心很欢喜,这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古人说有相形,你心中很多的愿景,你希望能够透过今生的修学来生有美好的快乐的果报,这个可以理解,安乐道,所以我们愿意做义工,我们愿意利用人家睡午觉的时候偷偷跑去扫厕所,我们心中有愿景,我今生痛苦没关系,我积集善业,我来生照样可以享受快乐的果报,刚开始都是这样子的,有相行嘛。可是你慢慢慢慢的告诉你自己,有相的果报它会触动生死业力,你要付出代价的,一个甜美的蛋糕里面是有毒药的。
所以我们慢慢慢慢的从有相行提升到无相行,就进入第二个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段太重要了,整部《楞严经》就在讲这个观念,告诉你怎么离一切相,好的相状不好的相状通通不要管它,刚开始要先否定自己的妄想,你拒绝它几次它就没有力量,这个妄想为什么势力那么大,是你把它养得又肥又大的,你每次都随顺它,辗转增盛,《楞严经》说的自心取自心,结果非幻成幻法,你每一次都满足你的妄想都随他的愿,结果它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大,到临命终的时候你的佛号被妄想吃掉了,因为你打妄想的时间比较多,你念佛的时间比较短,所以你不对治妄想,你临终的时候就糟糕了,你心中两个势力,一个佛号的势力,一个妄想的势力。
所以我们要做到不随妄转第二个阶段很重要,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开始要见相离相,虽然有妄想你慢慢慢慢告诉你自己安住,不随妄转,因为这个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你没有必要去招惹它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心中的业力,你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件事情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它不会因为你打妄想而改变的。
你看我们现在操心说这个人还没有回来,那个人怎么样,诸位你要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不会因为你的操心而改变事实,你要知道你这打妄想是白打了,你打妄想你倒不如去里面念佛。所以这个第二阶段是很重要啊,离相,离相清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当然离相就是《楞严经》的思想,但是离相不能把它当圆满,因为它只是空性,到了法华会上即一切法,到法华经的时候佛陀告诉你,再把相状再找回来,籍众生的相来修你的六波罗蜜的法,但是那个时候的心情不一样,你是见相离相,那个时候你心中有众生的相,但是你不住在上面,你不执着,你是暂时借用。很多人都劝我讲《法华经》,我说不要紧张,先学《楞严经》先修离一切相。
有一个禅师他在行脚的时候,跑到一座很高的山上,那么他远远望去在山上的最顶的地方有一个茅棚,那个茅棚几乎没有路可以走上去,就全部长满了草丛,看这个人是在上面住很久了,因为他没有路可以走上去。
所以这个禅师很辛苦才登到了山顶,找到这个茅棚,跟他敲门,这个修行人看有行脚比丘,请他进来喝一杯茶。那么这个行脚比丘就问这个修行人说:仁者你得何道理在此修行?问这个问题,内行人,内行人不会问你说:你一天拜几拜啦?念几声佛号啊?这个是枝末。他说你心中是安住在什么道你才能够住下来,得何道理在此修行?这个住茅棚的比丘说:我几年前看到一只泥牛沉入水中,就是有泥巴的牛,这个牛充满了泥巴沉入水中。那么这个行脚比丘说: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出来呢?等待泥牛浮出水面。那么这个泥牛沉入水中是说,这泥牛当然古人讲那个泥牛就是我们的心,心可以做很多事情,这个牛可以做一件事情,说这个心以前打太多妄想,我必须让它沉入真如法性三昧里面,从空观的智慧好好地洗涤这个牛身上的污垢,我必须让自己先沉淀下来,让妄想沉淀下来。那么等这个牛再出来的时候是一个干净的牛了,是一个离相清净的心,我就有资格从空出假广修方便,这个时候可以修一切法,叫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我籍众生的心来修布施;我籍众生的心来修持戒;那么籍各种因缘来念佛,但这个佛号是坚固的,这叫不生灭心。
所以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成功失败,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转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必经的过程,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修行的时候很快乐,他突然间变得不快乐,不要紧张,好事。他现在开始,真的修空观的人没有什么快不快乐,他的心是寂静的,他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你一定要经过一个没有快乐没有痛苦的阶段,你的修行才正常。
如果你学佛以后一直很快乐,不正常,因为你没有办法进步,因为你活在有相。你不断用妄想来刺激你,你完全用善业来刺激你的感受,你永远很快乐。学佛要先求快乐,然后没有快乐,然后才有快乐那就对了,第三阶段再出现那是法喜。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说安住,你必须在心中安住在你的空性,就是清净心先安住下来,你才有办法去处理无量的生死问题,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谈安住的问题,那么以这个本来无一物为住。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7 10:52
修行为什么要先设定目标?
净界法师
好,我们现在透过我们前面的前言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我们现在有资格来讲到修行的调伏力跟引导力了。我们看甲二的正文,甲二的正文当中有四科。第一个发心篇,第二个正见篇,第三个修行篇,第四个果证篇。那么前面三个发心,正见,修行是因地的修行,第四个是果地的功德。
我们先看第一发心篇,发心篇当中有四个主题。第一个显心愿为修行之先务,为什么要发心先说明它的道理。第二个变心愿为立行的标准,那么这个如何来发心,就是这个发心有几种差别的标准。第三个别明发心的差别因缘,我们如何才能够正确的发心。第四个结示发心的功德以劝修,那么我们如实的发心有什么样的好处。
先看第一个,心愿为修行的先务。就是说修行为什么要设定目标?先说明这个道理。看经文:
常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者众生可度,心发者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纵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藏,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
好,我们加以解释。那么我们前面讲到内心的安住,这个地方讲到发心的问题,就是说,常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发心跟立愿是差不多的,很接近,就是你先要有一个目标,我们安住了以后下一个就是引导。
为什么要先引导,要有一个目标引导呢?因为佛法的法门太多了,而人生太短暂了,你不可能什么都去尝试,所以你心中有一个家以后,你就开始要注意,就是说你要用短暂的时间,到底你希望来生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才可以集中你的心力去做你该做的事情。
我们在修学法门的时候要有所选择的,这跟你的目标有关系,你必须用你的目标来检查你的过程,看看你有没有偏掉。所以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够知道,在天台宗叫做什么?叫做善知通塞,就是说有人告诉我们这个有一个法门,有人告诉我们那一个法门,那我怎么知道要怎么取舍呢?你要知道善知通塞。
就是说这个法门对你的目标是通,它有加分的效果会让你的修行更畅通,就是说我修这个法门让我趋向目标更畅通,这个法门可以修,修这个法门让我的目标变成阻碍,这个我不能修。所以你人生的选择完全从目标来判断,你没有目标就没有办法判断你的过程,哪些要取哪些要舍。所以说,愿立者众生可度,心发者佛道堪成,不管是上求佛道,不管是利他的下化众生,都必须要有目标来引导。
所以我们修行当中刚开始先安住,安住空性,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你的所有的人生,安住以后下一个就是引导了,设定一个目标,看你来生希望变成一个什么结果,然后用你短暂的生命去实践它。所以这个第二个就是发愿。
那么前面是正面的说明,这以下反面的来说明,假设你不设定目标的过失。假设一个人他也不发广大心,也不立坚固愿,那么你整天人家共修他也来共修,那么人家打佛七他也来打佛七,那么这样子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纵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这个打佛七啊,最容易看得出来这个人心中有没有目标,你看有人打佛七,他也无所谓啦你打板我就进来,你说打完我就出去,就这样子,这七天把佛号念完就算了。但是你这样子你的佛号没有力量,就是你很想要念佛,但是你不是我一定要念佛,你只是很想要。
有些人打佛七的时候他是有目标的,这种人你看他念佛号的时候他的神态是不一样的,他带目标而来,这种人是有备而来,他可能遇到重大的zai 难了,他来念佛,他每一句佛号是有真实力道下去的,把力量放进去了,为什么?因为他有目标。
修行啊,其实只有你知道而已,诸位要知道修行跟上班不一样,上班你只要打卡,走的时候在再打一次卡,你中间做什么没有人知道,是吧?但是你念佛的时候你是不是有用心,这个差很多,差非常多。我常常说有些人打佛七是结缘的佛七,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诶,我来了,跟阿弥陀佛打个招呼,你根本没有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你连阿弥陀佛的门都没有进去。因为你念佛号的时候你也没有把心放进去啊,为什么呢?因为你无所谓,你不想做些什么改变,反正你觉得就这么回事呗,打佛七就打呗。
但是如果你真的是有目标,那不一样了,你是希求救拔,所以一个贫穷的人在追求珍宝,他有所求。所以净土宗是要有所求的,它是有相形。如贫得宝想,如病得药想,这个人是有备而来的,我不要等到第七天,我光是知道你这种心态,你这个打完佛七,你的收获一定不可思议。同样一句佛号,你准备好了,你念起来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你没有准备好,它就是一个音声,就这样子,它什么功德都表现不出来。
所以你今天会接触到很多的法宝,你拜忏的时候也没有缺席,你拜八十八佛的时候也在啊,打佛七的时候你也在啊,但是你为什么修了几十年还是这样子呢?你缺乏一种目标,你没有愿力就没有动力,所以叫做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纵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虽然你修了一个妙法,但是这个妙法的功德显现不出来,因为你没有把力道,真实的力道放进去。你不能永远活在我很想要修行,不可以,你要提升到我一定要修行。修行成功的人,你看看那个往生净土传都是背水一战,没有例外。一个人在临命终时能够冲过生死大海,就是我没有退路了,我是业障生死凡夫前面是我唯一的出路了,一念心提起来,冲过去了。不是说你佛号念得多就临终往生了,不是这样子的,你没有下决定的心那个佛号就是百千万句,你有一千万个石头比不上一颗的钻石,诸位要知道,临终就一念而已。所以印光大师常说:要发起决定性的信愿,这就是目标呗。
那么没有目标除了修行不得力,还有一个问题,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住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那么你不发菩提心,你没有真实的把整个功德导归净土,导归菩提,你的心就很容易贪恋生死的果报,那么生死的果报为什么是魔业呢?因为你在第二生你就开始放逸了,因为你追求你做义工的时候你心中希求来生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杂染的,那么你第一生作这样的期待,等到来生快乐出现的时候你一定放逸,放逸就开始造业,第三生就堕落了,就落入一种生死的恶性循环。
第一生造业起善业,第二生享受,第三生堕落,堕落以后从痛苦里面出来你充满了悔恨,又开始修善,修善以后福报修得老大又开始放逸,第三生又堕落,堕落以后呢,从三恶到爬出来又起惭愧心又开始修行,你永远在恶性循环,因为你没有发起真实的菩提心。所以你所修善法,虽然佛陀施设很多的妙法不足以引导你到一个固定的目标去了。所以故知欲学如来藏,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8 14:02
发愿它会让你突破自我设限!
净界法师
那么古人说发菩提心我们设定目标有三个好处,第一个我们确认修学的目标,这就是一个水库的理论,我们今天念佛是片断的对不对,我们不可能整天念佛,我们今天念半个小时,明天念半个小时。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他可以把前面的半个小时跟后面的半个小时累积起来呢?是他有水库呗。他可以把他点点滴滴的水累积起来,因为他有固定的目标。那么你没有目标的时候呢,你的佛号就散乱了,就像这个下了很多的雨,但是你没有水库,结果你还是没有水,因为你没有明确的目标。第二个引生修行的动力。修行,有些人是真的把力道放进去,有些人是没有,所以这个动力是自己知道而已 。第三个突破自我设限,我们习惯于活在过去,我们自己会有一种妄想会约束自己,那么这种如果你没有目标你很难突破自我设限。
我过去讲过一个公案,诸位可能还记得就是说,有一个猎人他买了一只老鹰,这个猎人为了省钱就把老鹰放在鸡里面跟鸡一起养,那么这个老鹰从小跟鸡在一起学这个鸡的动作,学鸡的声音,长大以后耳濡目染它认为他是一只鸡,只是长得比较大而已。那么长大以后这猎人想说老鹰应该开始训练,让它能够飞翔干一点实事。但是这个老鹰它心里面有一个障碍,它认为它是一只鸡,他就觉得这个主人很奇怪,为什么要训练我?我就是一只鸡,你看到鸡有在天上飞的吗?那么这个猎人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失败了,不是这个老鹰没有能力,他自己心中有障碍因为它自我设限,我们很容易被过去的习惯所限制。那么猎人在伤心之余,就准备放弃这只老鹰了,就把这个老鹰带到高山上,让它自由落地就把它放下去。那么这个老鹰快要坠地的时候它的潜能发生了,它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它展开它的强壮的翅膀,快要接触地面的时候它飞翔起来了,变成一个真正的老鹰了,突破自我设限。
有人问一个问题说,我们为什么要受戒?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修善就修善,为什么要受菩萨戒呢?因为你没有受戒,你没有戒体就是没有发愿,你没有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没有发愿的时候你的生命就进进退退,但是你受了菩萨戒以后你是有一个愿,所以受菩萨戒以后,在菩萨戒里面有一个很重要你不能画地自限。你看到很多戒文你不能说我做不到,不可以。受了菩萨戒你要说我慢慢做,还可以。你可以说我慢慢做,你不能说我做不到,这句话你千万不要讲,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个性,你不要说我没办法改,我从小就这么回事,完了,你果然是不能改。你要告诉你自己我慢慢改。所以这个发愿它会让你突破,突破自我设限。那么就是说我们必须先有目标,才有所谓的过程,这引导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8 14:02
你要是心作佛,你才能是心是佛!
净界法师
这个从圣道的角度,从净土的角度我们看第二段。那么净土宗是不是也要发愿呢?请看经文: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之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既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这个是《往生论注》昙鸾大师的一个注解。昙鸾大师在解释发菩提心的时候,他先引用《无量寿经》讲到往生有三种情况叫三辈往生,那么三辈往生在修行的资粮的确是有高低的差别,但是它们都有个共同点都有一个成佛的目标,就是每一个人往生净土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佛而去。
那么这个三辈往生我们也解释一下,上辈的往生是舍欲出家,而作沙门,严持净戒,修诸功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上辈是出家人,出了家以后严持净戒,修诸功德。那么中辈呢,虽不能出家,那么奉持斋戒,供养三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人可能有因缘不能出家,但是他经常能够受持斋戒护持三宝,最后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中辈。那么下辈呢,虽然他没有能力供养三宝,但是听闻三宝功德,欢喜信乐,随喜赞叹,别人修善法的时候,他今天要上班不能去,但是内心当中念念的随喜赞叹,最后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所以说这三个人所发的资粮力不同,但是他们内心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一个引导力,发起无上菩提心。那么什么是无上菩提心呢?就是愿作佛心,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不想再继续轮回下去了,那么愿作佛心。当然就必须要有度化众生的心,那么度化众生的心怎么做呢?就是普愿一切众生往生净土。所以我们作一个总结,愿生彼安乐净土者,必须要发菩提心,假设一个人不发菩提心,他只是思考极乐世界的快乐,为了追求快乐而往生,这个人是不能往生的。
这一点当然古人讲了很多,就是说要往生,你必须感应道交。我们是怎么跟佛陀感应道交当然是心嘛,你嘴巴那个佛号是心在推动的,你要心心相应感应道交。所以藕益大师讲,你要是心作佛,你才能是心是佛。这一点跟善导大师的顺从本愿是相应的。
你读《阿弥陀经》,刚开始的时候没有错,佛陀真的用极乐世界的快乐来引导我们,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但是请你再往后读下去,你会知道佛陀在表面的快乐,他是要让我们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为圣道的因缘而施设快乐,所以净土的施设是为了圣道而施设的。如果你对净土的思考你完全停留在苦乐的思考,那你这种思考,你念佛你来生是到天上去。因为你心中的净土,它的本质就是诸天,你整天想的就是快乐,是心作诸天,是心是诸天,佛号只是个工具而已,你的心决定你的去向。
这句佛号有无量的功德,叫做万德庄严,你心中是怎么想的佛陀就给你什么。月亮本身没有意见,你是小滩的水,佛陀就出现小的月亮;你是大的水,佛陀就出现大的月亮,这跟佛陀没关系,这是你准备到什么程度,佛陀就给你相应的东西。你整天念佛你要的就是快乐,这个很简单,你要快乐,还需要大费周章到净土去吗?三界就有了,你想像的快乐三界就有了,佛陀就给你诸天的快乐就有了。
有些人的佛号是没有引导力的,你看他肚子痛他念佛,肚子好了他不念佛。他儿子要考试他没把握他也念佛,他整天所想的都是三界的东西,你的心都在三界活动,你临命终的时候怎么可能突然间想到净土呢?怎么可能呢?这不合乎佛法的等流性。你前面的水流都没有白色的成分,都是黑色的,怎么突然间流到下游变成白色的呢?不可能嘛,你中间没有做出改变,他就不可能改变。
诸位要知道,你往生的关键在你的心理素质,往生与否在心愿之有无,佛号只是个工具。所以说,假设你现在的思考还是在追求快乐,那你就不能往生了,因为你心中是心作快乐,是心是快乐,这句佛号就给你,你要的快乐。所以你必须要有这种圣道的功德。
这个地方就是说假设你没有引导,你没有引导力,按照正常情况我们是不能往生的。我们生生世世轮回,我们心中为什么在轮回?我们内心深处就贪恋娑婆世界的快乐,我们希望需求娑婆世界的快乐,我们被妄想误导,我们在生命经验当中,曾经接受过很多的快乐。这个快乐的影像在我们心中,我们希望这个快乐再出现,所以我们愿意去造善,我们祈求来生这种快乐境再出世。所以你如果不做出改变,我们正常情况我们的心是住在娑婆世界的,所以就会把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引导到娑婆世界去了,那就前功尽弃了。所以你不作出一个新的愿力,我们就会遵循过去的思考模式而不得往生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9 13:07
你要知道不要随便发愿!
净界法师
现在我们做一个总结。佛法的修学我们慢慢进入到主题,有四个道次第,这个次第不能错。第一个发心,确认目标。第二个才有所谓的了解路况,正见。第三个才有所谓的前进的资粮动力,付出行动,最后到达彼岸。
首先我们要知道,修行要知道你现在的处境是生死的此岸,那么我们的目标是解脱的彼岸。我们的心中有很多的问题要处理,那我们刚刚讲到安住,安住空性;第二个就是引导,你要设定目标来引导你。
我前几天,我台湾的一个网路班的干部,告诉我一件事情,他有个学生,这个人做老师的,他是补习班老师,他的学生是一个台北的一个知名高中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她的一个好朋友是这个北部知名高中的第一名,今年第一名的毕业生。她没有经过考试就甄试,台湾有一种情况说,你考试成绩很好只要经过面试,就可以进入到你的希望的大学,她已经甄试到台大第一志愿了,但是她在毕业前得到癌症,癌末,一个十七岁半的女学生得到癌末。
那么这个癌末的时候,她没有学佛,她在死亡之前突然回光返照,她突然间她知道她前生的事情,她跟她家人说,我前生是自杀死亡的。为什么自杀呢?因为她本来跟一个男众很好,那么很好的时候,后来这个男众得病死掉了,她不知道走出心中的妄想,他死亡以后她不断用妄想来伤害自己,所以一个人伤害自己就是自己伤害自己,她老是活在妄想,所以她后来就自杀了,受不了自杀了。自杀之前她还发一个邪愿,她说我来生如果得不到真爱,我就不活到十八岁。所以她今生十七岁半就死掉了,发了邪愿,所以你要知道不要随便发愿,你的愿力就是一个引导力。她前生做了两件错事,第一个自杀,自杀是杀生,我们后面会讲到,你杀害自己就是杀害众生这是重罪,杀生重罪,她犯了杀生重罪。第二个她发了邪愿。
所以说我们现在要处理无量劫来很多很多负面的问题,那么第一件事情就是怎么样先设定目标,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你才能够产生引导,那么我们目标当然临终的正念了。你要先设定你的目的是正念,然后佛法概要以后会很多的课程,你就知道怎么取舍。有些法门你今生暂时不修,但是你先随喜赞叹,有些法门对我们是非常急迫的,要把握机会。所以我们确认目标以后,我们的生命才有个正确的引导,这叫引导力。
那么最后的正见篇,调伏力,最后修行,付诸行动历事练心,最后才达到我们临终的正念。所以当我们内心安住以后,第二个就是引导力,正确的引导我们的生命设定一个目标。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8-19 13:08
否定门入,肯定门出,如何解释?
净界法师
1 .请示法师,上一堂课讲到否定门入,肯定门出,如何解释?
我们讲到生命的安住,安住当然第一个安住空性,那么空性就是你要多用否定的,你刚开始学佛,不要太相信自己,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直觉,因为你这个直觉是从感受而来,这个感受是从外境而来,这个外境是受你的业力而来。所以你今天相信你的直觉,你等于是把那个插头插上了生死业力。我们要往生不能去触动生死业力,让业力沉淀下来。所以你经常相信你的直觉,你就跟过去的业力相通啊。你福报大一点,你猜得都对,那是因为你的善业,但是你善业用完的时候你就猜错了,你的直觉就错误了。所以我们刚开始先否定自己,我们必须让身上这只牛先沉淀下来,先游于甚深法性三昧,要用空性的法水把心中的妄想先洗干净,你要必须让人生很淡薄了,你才有资格重新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所以诸位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我们会发觉佛陀的经典是大分两类,有一种是否定式的,比方说《般若心经》,比方说《金刚经》,我们般若心经看下来,肯定的几乎很少,都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佛陀什么都跟你否定,到最后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开始否定,先否定再肯定。但是你读《法华经》,到了法华会上《华严经》那就肯定了,相信你自己做得到,相信你可以成佛,但是这个肯定,是先从否定以后,你才有资格。如果你学佛就直接肯定,你把妄想执着都肯定下去了,那你这个正念就带有杂染了,临终就糟糕了。所以你要破妄的过程,一定要先否定,刚开始先不要相信自己,先相信佛法的道理,先从道理上去思考。不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是这个意思。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4-2-23 14:20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