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王骧陆居士第二次在印心精舍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0
标题: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王骧陆居士第二次在印心精舍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佛说法四十九年,只说圆觉二字,但始终无法说圆,因圆觉无相,乃生佛平等共具之心德,非可言说,觉是本性,圆乃德义,性非觉不显,觉非修不圆,圆不圆,在汝自己,不在佛,不在法,何况文字,惟依文释义,用资印证,如镜照鉴,考证自己觉地如何,遂假名圆觉。圆觉者,一总持法门也,由此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妙用恒沙,无不从此流出,所以达体启用也,故曰大陀罗尼门,名曰圆觉。觉相无相,此相乃指觉体,亦即如实知自心之体相,至打成一片时,方名曰圆,但必以起照为用,至事障断,则烦恼尽,理障断,所知尽,人法两空,乃证圆觉。
如是我闻,可知经文只是助我耳根知识而已,我则随文而思,思即入于修,非可分为三截也,此以信为主,凡十一善法,五十五位修证,无不以信为母,以思与所闻相合,即是修,修至相印者为契,契名修多罗,梵言契合,即符合也。上与佛心相符,下与自心相合,西文Suitable与之同音同义,要皆出于圆觉自然流露,不期而合者也。情以生文,文以合义,内印诸心,故由文字般若,开实相般若,借经以印照,然而徒闻无益也。昔阿难于无量劫前,与佛同闻佛法,佛成就而阿难仍为侍者,佛已涅槃而阿难尚未明心,则多闻不修之害也。
凡读此经,心当圆观,云何圆观,如一了一切了,一中一切中,三乘即一乘等,破一切差别之相,会入不二,是曰圆观,天台权立空假中,其实三观即一观,若有止观,即非止观,谓有圆觉,即非圆觉,毕竟无有少法可得。
未证三昧,不可与语圆觉,未见实相,不可与证圆觉,入不二门,通世出世,不惊不怖,庶可融通经义,非法有高下分别也,人有利钝,领会各不同耳。
凡读一经,必先明此经立场与宗旨。此经以悟后正修,直指心要,顿超觉地为宗,乃观心最简明切要法门,由理证事,知全行圆,一圆顿大乘了义之经,如来为最上乘者说,亦惟上根人不惊不怖。
此经处处照顾后末世众生之修圆顿大乘者,从知未来众生,未尝无大根器人,非凡夫境界所可测知,慎勿轻彼后学,或自暴自弃也。
此经分三大段,一明悟因地法行,二修持方法,三除诸禅病,于理则反覆阐明,释疑唯恐其不周,于法则逐门指示,说病唯恐其不详,慈悲广大,不可思议,非具有善根福德因缘者,无福闻此经也。
贤善首云者,正表此经之至德,读此经时,应先读末卷,谓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又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等,故惟如来能尽宣说,为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云云,是经之立场与宗旨,巳尽宣说矣。
觉性本无方圆之相,名为圆者,非方圆之义,以体无不遍曰大,法无不周曰方,用无不俱曰广,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如虚空无尽,故大,法为规范,依义立名,故方,由体起用,从用得名,义在广博多闻,故广,合大方广之总德曰圆觉。
觉性本无方圆,觉时未尝生,不觉未尝灭,体无边涯,绝诸分量,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但有隐显之别,姑以隐为不觉,显则为觉,由体起用而大方广之圆觉显焉。
圆觉之初显曰开始觉佛光,证此如来大光明藏陀罗尼心法时,如黎明微显白光,即非昏夜,自然增进,永无退转,至如日方中,便成大觉,但不可从文字会得,须就自性反观,由经义以反证诸心,上契中道,下合机宜,是名修多罗。
了义者,决定辞也,佛随人而施,方便说者为不了义,佛如实说法,称性而谈,是第一了义,于此极究竟处,无所谓两可,不假方便,亦无渐次,故云了义,其实了亦属义,义即非了,说了义者,名而已矣。
经,常道也,以文字般若言,经乃贯义,契义,法义,约实相般若言,经乃众生具足之佛性,圣凡不二之毗卢遮那也。经固由佛说,经已先佛而有,佛固由经出,经必因佛而明,经义若二,其实则一也。
此经与他经特异处,即开首先表不二,佛与众生,同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光严住持,清净觉地,原来佛与众生,身心本际是寂灭平等,取相而言,似有所别,而相即非相,觉体无异,随体圆遍,圆满十方,其体也,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其用也。极言生佛平等,直入不二门,非证实相者,乌足以语此。
入者,证也,藏即宝藏,是诸佛众生同具之本源,名法性土,又名常寂光土,惟众生迷暗,有光不能明,有神无由通,即不名入。入者,非出入也。谓智与理冥,楞严经能入圆元,即证入之谓也,但非三昧正受,即无由证入。
三昧,华言正定,正受。正受者,不受也,言不受一切受,名为正受,如见境而惑,随缘而移,受所缘境,入于颠倒,非正受也,此因不定故。若得三昧正定,自不摇惑,不受一切,并不受亦不受,名三昧正受,此即尘沙德用,发于神通大光明藏,根本不失不坏,永远住持,故曰光严住持。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4-26 13:43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0
神通者,有译为神变,非世之幻变所化,用以惑众之神通也,乃大光明藏之妙用,虽一切诸佛之所自证,亦一切众生之所同具,故是平等法会。又一念不起时,毕竟清净不动,无佛无众,故曰平等本际,惟随缘而兴,染净不一,故曰随顺。
此经之妙,在直捷顿超,非渐教之分断无明者可比,如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等句,知是即无,何等力量,刹那间放下万缘,立可顿超十他,真百千万劫难遭遇之微妙法也。
上根人参证圆觉,由理观顿悟,中下根人,则由对治而入,同一不可废修。理观时,观即是事,事修时,何尝离理,故知理事不二,惟先后之间,必假方便。
佛说法必先破有,说一切俱非,然后再翻有,说一切俱是,使人不执非,不执是,翻身透过此关,有无俱遣,得大自在。
圆觉经为入佛最有办法之经,如弥勒分,佛层层开示,先断轮回根本,知二障,辨五性,发愿虔修,乃至成佛,切于事修,无不周备,故读金刚经,不如读此经之为易彻了,愿世人多读圆觉经也。
佛未说法前,先入三昧,极言一切须于未开口前会得,会则不必说,不会则讲经听经,亦属无用,今正不得已耳。
此经言修,则有三门,曰顿修渐修圆修是也,亦随各人根器而转。
此经为圆教妙宗,以因地圆,果地亦圆,无分先后,花果同时,以莲华喻法,如妙法莲华经者。
摩诃萨,此言大也,上再加大字,乃言大中之大,惟文殊等法身圆明大士,其德足以当之。
佛说法时,非定在圆觉会上布圆音也,正无一会不圆音,亦无一会非定中说法也,如梵妙香,人人普薰,闻而不知为何香者有之矣,受薰则无异也,惟病鼻者退席。
根本无明云者,非实有一无明为根本也,因一切妄作颠倒,皆依无明而缘起,潜伏根内,似为有根,无明非实有体,幻起幻灭,觉即顿空,凡夫迷之,二乘畏之,菩萨知之,圣人通之,今下手处,宜参之思之,如妄认无明为实有体者,且拿将来。
言皆言同,即表生佛平等,如幻三昧者,言了达于幻,一切境不受,得三昧大用是名正受,总之闻佛说圆觉者,必自证后,乃能悟入,十万人俱,则不仅十二大士矣。
世尊说圆觉,十二大菩萨,同入三昧正定,人每误为定中说法,只见世尊与诸菩萨,同在定中,无声无息,除此十三位外,咸皆不闻不知云,如此议论,宁非可笑。经中明说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则不仅佛与菩萨可知,所言入定者,非木石无知,不见不闻之为定也,必证三昧后,断无明惑,入于不二平等之会,方不被情见所缚。然后通佛所说,互为印证,固不取言说,亦不废言说,非显何种神秘也。又当此法会时,诸众既入三昧平等正受,佛又何必再加告示乎,惟证入有深浅之不同,必予决定,方可流布。
此经在当时是决定,冀其由此深入,在未来是流布,冀后来得有皈依,听者必先有底子,了则自了,不了则虽细加开示,亦复茫然,法华会上,五千退席,岂定以出座为退席耶。凡闻法惊怖,强分高下,以情见测佛旨者,皆退席也,凡学佛而不明根本,不参心地,徒执文字,从考据求者,皆退席也。退席即是盲哑,简言之,背觉合尘,于佛于觉,了无关系耳。定有定相,鬼眼亦见之,小乘定是也,若大乘定,虽天眼亦不能见,惟同证三昧者可见,不能见者,即是退席。
十二菩萨,以文殊为首,根本不能离般若,先悟得根本智,是为正因,悟后方入正修分,故次为普贤,所以表行也,前为知,此为行,合之即知行合一。但法眼不开,惑根不断,宜普照洞明,故次普眼。由体起用而大之,金刚宝藏之体方露,故次金刚藏。惟破相归性,色空不二,根本智仍随识而转,破识即是转智,明相即可见性,故次弥勒。及至性相融通,入于不二,自然断惑证真,慧目清净,故次清净慧。由此法錀无尽,入于微妙,得大自在,威德无上,故次威德自在。惟至微者音,难辨者微,三种微妙法门,或止观,或禅那,先后应有所择,或单修,或齐修,根器各有不同,不当其机,难期精进,故次辨音。因文殊而明般若之体,因普贤至辨音而起般若之用,根本巳明,大事已辨,然而业障未除,欲期障尽明现,应彻了妄相缘起之根,我相为业障之祖,一破一切破,一净一切净,故此净诸业障。我见虽空,尚未空空,微细之我,乃系于法,法见未净,不名普觉,故次普觉。及至人法双忘,方入三昧大光明藏,一身清净,多身至多世界,一一清净,通于百千世界,十方遍满,乃名圆觉,故次圆觉。如是正因正修,入于正觉,盛德巍巍,亚于佛位,贤位中首,故次贤善首。菩萨名号,本以表法,此则合于修行过程,十二菩萨,合德为一,亦表其至德而已。
此经于理证事修,无不周备,约有二门,一曰顿悟于理,文殊而为上首,一曰修证于事,普贤而为上首,上首者,众之首领也。初分为接上上根人,观理而修,悟理即得事证也,后十分为接中根人,未显法身者对治而修,开无量方便门,实则全理即事,全事即理,无分别也。
修多罗 契合之意,契机契理故名契经。
罽宾 国名在北印度。
佛陀多罗 精通三藏为三藏法师,于唐长寿二年来中国。
译 此经在神都白马寺译,两卷为法师口授他人笔录者。
婆伽婆 佛也。言最清净觉,自觉觉他。觉,满义。
光严 重重交光,照耀炳著。
住 安住永绝攀缘。
持 任持勿失。
不二随顺 随顺不二也。
入 证入也,息诸分别,智与理冥曰入。
三昧 正定正受也,不受一切外缘曰正受,不惑则定矣。
摩诃萨 大也,如发大心、修大行、证大道,此指地上菩萨言。
上首 领首也。
眷属 主伴会合之众,同见同行者。
平等法会 此言法性之会,无我无人,故言平等。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1
二、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他,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文殊问意,为全经纲领,计分三段,一问如何明悟因地法行,故曰愿为说于如来本起因地法行,二问如何是发心修持,故曰于大乘中发清净心,三问如何除诸禅病,故曰远离诸病,使末世众生不堕邪见,只此数语,巳将圆觉经义大纲提出,为全经清净眼目。
人生难得,此生能闻正法,由此启发觉慧,了达本性,此一大事因缘,永离三界,于一生关系之巨,任何重要急事,难与比拟,其机缘之不易得,正如大海中落一细针,入海访求,宁有把握?今不期而得,其喜可知,此或可仿其万一。故必郑重将事,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也,后人轻法,即是于自已不痛切,用功何由得入。谛听者,恒审专一之意,万缘故下,一门深入而听也。
佛言,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此法王,不可专指于佛,一气贯句到方成佛道止,既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其非对佛可知,佛与佛毋庸说法,亦毋庸再成佛。所说者,只对众生,开山第一句,说此无上法王,虽佛全得其用,称为无上法王,而众生亦未失其用,法王仍在,宝藏未启,非谓无宝,一知即启,证入圆觉。荷泽禅师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虽名曰门,实无内外,惟染净诸法之所自出,遂名曰门。最初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是修行门一个总办法,不如是,不能永断无明也,无明一断,自然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悉皆流出矣。
圆照者,无功用之照也,照即能照,觉相为所照,能所双忘,方名圆照清净,若有能所,无明未断,不名成佛,此法佛佛道同,无佛不尔,故名皆依,自觉觉他,故名教授菩萨,言此会无二乘人可闻法要,惟菩萨可教授,可领受,不与二乘共也,又名不共法。行者切勿把自己与佛分为两个,应知一切皆如也,经云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
说无明一段,最为简明畅达,计分五段:一说无明相貌,二说无明非有实体,无生处故,三说破无明之最简捷法,四说本来无无明,五说无明不必定指为无。惟无明与清净,名虽有二,觉则不二,常不动故,究竟圆满遍十方故,似此步步脱卸,破无明于不知不觉,真妙难思议矣。
一、说无明相貌者,以迷人为喻,虽颠倒至四方易处,人却不曾有异,如醉汉,正醉时,不得谓为非人也,及至醒时,了无变更,了无增益,故本体则不变,颠倒则不无,其因地在一执我,认四大假合之体为身,根尘缘合之影为心,二者皆幻,生灭无常。如珠四照,随境而现青黄,青黄忽现忽灭,无从执实,愚者忘珠,执青黄之幻色以为珠。又譬彼病目,翳眼观空,见空中华,不独以空华为实,并忘自眼病翳,转辗妄取生死轮转,故以无明为父爱为母而念念生死为子也。
二、无明非有实体者,极言有则必有体相,即不可捉摸取舍,其非有实体可知,如人有梦,梦中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明明于无生中妄见生灭,只此虚空幻化之见,亦是无中生有,就妄见故说有,就实论故说无,今名曰妄,则实,实非有,以无生处故。
三、破无明之简捷法者,在一知字,知即一切都了,顿出生死,更无他法,修行人第一求了生死,不知生死之母是无明,无明之母是执幻,执幻之母是无慧,无慧即失照,失照即不知。此一知字,乃理解事证后之智知,非世间小慧之了知也,故密宗以般若为佛母,又心经言成佛成菩萨,无不依般若而波罗密,舍此而能成佛者,即是魔说,此为正因。
四、说本来无无明者,是在已证知之后:一知万法皆如空华,无明安在。二知空华虚妄,不枉取执,即无轮转。三知身心两空,生死亦幻,无作无受,故无无明。四知无明本性非有,不必定取功用作为起观行照,方得身心空无,即不起照证空,或正颠倒时,其本性原来空寂,即色即空,智者见之,自彻了也。
五、说无明非无与清净不二者,谓无明幻影以及假名依幻说觉,幻自非无,但此无明与清净,名为二物,实自一体。譬如鸣钟,声闻百里者,此钟也,若以手按之,再击则声哑,亦同此钟也,声虽有别,钟不有二,去手则又锽然远送,声闻百里矣,故无明乃暂时声哑,于钟毕竟无损。无明清净二者,同一如来藏所自出,性既虚空不动,无起灭,无知见,又复谁起谁灭,何有能见能知,毕竟不可得,无明亦然,再心境两空,情器交彻,普该一切,遍满十方,如来藏性,本来如斯,不须灭旧添新,灭惑生智,方名究竟也。所言如法界性者,通于一切,即致知格物之意也,知此则山河大地,无一处能离我之如来藏性,即我之藏性遍满法界耳。
此分关系最巨,上上根人一闻于耳,即已彻悟,一知字,已全包括信愿行证在内,正不必另起何种功用矣,但三根普被,于钝根人,亦当顾及,不得不开诸大士之启请,用以嘉惠后学,其实圆觉意义,圆觉相貌,由因达果,佛于此分内,宣说净尽!没些子矣,故当圆观,勿被经转可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2
佛说梦中人,醒时不可得,又说觉者如虚空,明示平等不二,愚人定欲分梦觉为二,若与说不二法,彼又实指梦觉为一,不知非一非异,何可执实,故真见实相者,见一切是幻,见一切法是幻,见觉亦是幻想,无能觉,无所觉,无说者,无闻者,故曰如来无所说,即此无所说,正是觉实相。
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句,是修证根本法门,无法不尔,无佛不尔,非如此不能永断无明,此即是本起因地,与心经两依字同义。
说无明起因,最为简捷,无非认妄,而认妄之因,只一迷字,惟有开智慧一法门,全经重一知字,知则幻灭,幻灭则证真,妙用尽备于斯。
自如来因地修圆觉者,至本性无故六句,最有力量,为顿根人断生死无上法门,每日至少转念数十次,使之熟极时,随处引文而照,随照而寂,即钝根人,能不惊不怖,时时体念者,亦可顿超一僧祇劫也。
亦不可无知觉性句,此觉性,非对治幻觉之觉,以对治之觉,其觉亦幻,此觉乃不生灭之常性也,故下云无起灭知见故,此句救活偏空断灭人不少。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句内,如字,究竟字,正表了义义,即是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不堕邪见句,表舍此即是邪见,非为正因,终不得发大乘清净心也。
此分佛巳将圆觉说完,钝根人,即巳了达毕业,毋庸再启,惟方便未来及中下根者。下更以修法示之,试观上文佛告文殊而称善男子等,一等字,即包括在会同证悟者不少,岂止十二位哉。
右绕 向右转绕,以右为顺也。
三匝 三圈也,表三宝三德等义。
末世 末法时代,即今之世。
堕 落也。
五体 四肢及头也。
咨询 请问也。
谛 息心细审。
陀罗尼 总持意,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涅槃 寂灭义,谓觉性既圆,无法不寂也。
菩提 空净大觉义,有五:一发心,二伏心,三明心,四出到,五无上。
俱遣 言皆不取也。
三、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为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普贤问意有二:一佛对文殊所说,系上上顿根人,一闻即悟,但中根不会,不应以空说空,以幻修幻矣,既幻性尽灭,则是无心,又复谁为修行,谁知是幻,而谁又能修证是幻耶;二众生既不修行,常居生死幻化之中,则此幻境妄心,云何能解脱乎。此皆代表众生启问也。
如幻三昧者,言通达实相,了知身心皆幻,本觉真如,不变不动,如镜受影,影有来去,镜体不动,故名三昧正受。
佛开首说一句,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即言一切幻化,皆从圆觉妙心自生,圆觉妙心者,常性也,不有常性,何来幻化,不有洪水,何来波涛,从知水波不二,觉幻亦不二矣,不可实执为二。由此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再进而觉幻之幻,亦名为幻,所自称为有觉无觉,仍在幻中,是故觉不觉都是幻,幻故可灭,而圆觉性,则无变动也。
幻觉者,依幻说觉之觉也,非真体之觉也,对治于幻,此觉仍是幻心,故亦名幻,以仍在生灭地,非不生不灭之真觉,是以识心尽而常性始露。
应当二字,乃郑重劝诚之辞,所谓如来决定境界,不应稍有犹豫也。
离幻之法有四:一离幻境,二离幻心,三离离幻之心,四遣离离之离。即是一离妄,二离觉,三遣离,四遣遣,至此离无所离,遣无所遣,斯名幻灭清净,譬如火焚木,木尽尚有火,火尽尚有灰,灰尽尚有烟,必至烟亦灭尽,方是焚尽,然而空气居中,俨然不动,若谓常性真觉亦灭,则入于断灭矣。
众生情见,每从分别成为二见,入于修行,复有垢净二见,牢不可破,转成为病,譬如牟尼宝珠,上有尘垢,自宜去之,以垢与珠,为是二物,有体相可分合者。若珠照物,现种种色,此色正是秽垢,试问如何去法。常住宝性者,珠也,幻心所显之垢者,珠中所映之色也,此垢与珠上之尘垢不同,非有体相,非可分合,非可拂拭而去之。故去珠垢,在一拂字,去心垢,在一知字,全部经义,关键在此二字。文殊分中,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此分中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两知字,遥遥相对,不是二法,此知字,包括一切信愿行证功夫,非到证知,不能了知。凡一切经,等于物品清单,某物何类,某物何性,一一阐明,但必见物后,同时对照,方可决定如是。故曰修多罗了义经,行者应先明心地,启发般若,以心印境,以经印心,了知一切是幻,此即是去垢无上简捷法门,故曰在一知字。众生正苦在不自知耳。又知有三:曰解知,行知,证知,此知字乃觉后之证知也。
珠上尘垢,非一拂可净,必假种种方便,有迟速难易渐次之分,至于心垢,只要了知是幻可矣,知即是灭,如珠中之影,知其虚妄不实即可矣,不必定取无影方为净也。盖有影固无损于珠,无影亦无益于珠,觉性虽起无明,于觉性丝毫无损,惟在知与不知,知之谓知之,不知谓不知,无有多知少知或半知者,既无多少之别,则其无方便无渐次可知,故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如此微妙法门,一语破的,诚天地间之至文,几身修到而闻正法,福德因缘,宁可思议哉。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2
或问曰,知幻即离,谨闻命矣,然吾知幻后,有时幻仍现前,打扫不去,则又未尝能离矣,又奈何,曰此习气也,我再伸论之。
珠上尘垢,尚有体相,拂拭之法,为假方便渐次,以是二物故,垢之来也,有所自也,其去也,亦可见也,且垢去后,无因不易再染矣,此则不然,无明之起,不见其生处,以无生处故,无明之灭,不见其灭处,以本不生即无灭故,但随去即又随来,非同珠垢,除下尚有垢在可比也。行者应先知其根本,如知一切是幻,自不坚固执持,逐渐放下,惟习成养成,非旦夕可除,其力未充故,譬如病人昏迷而苏,虽已觉苏,自尚无力起行,虽无力起行,决不再入昏迷也,汝今知幻而习气常来,于习气正来时,汝之知幻觉性,曾有所退失否,如无退失,此即根本已得,习气未除,只要常常凛觉,时时提照,则般若力强,习气方可扫荡。
此经但言根本,以根本故,不假方便,以习气故,遂立渐次,经云,理属顿悟,事属渐除,然为方便初修人说,至巳彻悟人,一点即破,理事双融,一了百了。此一知字,巳尽六度万行之妙,非劣慧者所知,汝但先问根本知不知,暂莫管习气净不净,只要知,知后除习气,方有办法,由办法中,日长圣胎,了诸法性,力量一日大一日,习气自然一日少一日,入于不觉之化境矣。
离幻即觉云者,极言无明与觉不两立也,如室内皆暗,开灯即明,明与暗不两立也,若谓明有次第,无明可一分一分破者,乃渐教分断无明法,非了义经也。
儒家说有,释氏说空,有者有仁义,非并贪欲而有之,空者空幻境,非并道德而空之,儒家立善不立恶,尚在对待中,释氏一切不立,一切不废,故以一幻字了之。
应当二字,乃郑重劝诫,言决定如是,除离幻外,别无他法也,惟应则尚有应与不应之相对,行者当知此病后用药法,若知本来不病,原本是幻,无应不应离不离也。
文殊言悟理,不可定执谓非事修,惟做前一段功夫,使大事先明也,普贤说事修,又何尝废理,悟后尚有一如丧考妣在,所以除习气也。文殊实是开门第一关,开门时,绝无方便商量,开门后,一切整理打扫,必假方便。佛告普贤一总法门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以下九菩萨所问者,皆本此两句去做。
如是乃能等字,亦决定辞也,以众生病在自疑不决耳,故曰如来决定境界。
此分修法,只是起慧观,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以五蕴包括根尘能所一切在内,故是圆顿修法。
钻 以物钻木取火也。
幻 虚妄之影。
断灭 即死执之偏空也,误为一切不可得即一切虚无,今之厌世自杀一流者是。
建立 所自生也。
四、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与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圆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4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普眼问意,在求法眼洞明,盖法眼不明,不能入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说三昧,心生迷闷,不能悟证圆觉境界,前所闻者为理,理虽顿悟,事属渐修,但如何而可观照真妄,起思慧耶,又如何而可安住胜境,得大把持,起修慧耶,又众生未悟,果如何方便而可使之一体开悟成佛耶,此普眼启问之总意也。
佛开首即云,修行渐次,乃属假说种种方便。新学指入手伊始时,别无他法,只一正念离幻为起行之本。正念非是无念,无虚妄分别念也,若无虚妄分别,即是离幻,此无定法,故曰方便。言起慧照破彼幻境,心境双空,成就净觉,以下言正念法。
甲、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即止也,因地为止,果地为定,止于湛寂之地,摄心于一,再观一归何处,而摄一得定之法,禅净密各有法门,玆从咯。
乙、坚持禁戒,禁戒为药,用以除病,众生大病,在不能束缚身心,自生虚妄摇惑,故必以威仪范之,世人执规矩整肃以为威仪,其义未广,不知清净自在,方是威仪,否则不动之木偶,皆名自在大士可乎。禁戒云者,对症施药也,如其人好动,则以静对洽,好固执,则以活泼对治,使人自在净空之境,无能戒,无所戒,心自摄归于一,戒品虽多,统分三聚,一摄律仪,二摄善法,三摄众生,内具戒体,外全戒相,坚持勿失,用助精进。
丙、安处徒众,此指同见同行人也,凡疑谤人不可与共,不可勉强之,他山之助,不可少也。
丁、宴坐静室,此静室有二义,一房舍也,取其外缘少,免其扰乱也;二但有徒众,即非清静矣,惟同见同行人,必不扰我,且可助我昏沉不起。则知静室者,即我自性中之空净室也,心闲则境寂,少欲则心安,诸缘既空,心室自静。
其上各缘,方可一意寻参,恒作是念矣。恒者,一切时一切处也,参即遍观。前为止,此为观,其次第如下:
子、观自身只四大和合,幻化非实。
丑、观自心只六根缘妄,假名为心。
寅、观身心皆幻,一一幻灭,而常性非幻,不假缘生,不假缘灭,常在不变故,又此性如牟尼珠,随类显色,愚者谓珠有色,不知心之缘起,正如珠上所映之色,与圆觉无关,愚者定谓圆觉必特具一自相也。
卯、观垢如珠上之色,了达本无,即是对除,所谓知幻即离也。
辰、观所谓垢者,只是假名,并能说之名,与所对之垢,亦皆不有,证得一切幻,则知毕竟无影像可得。
经此种种慧观,便得十方清净,言一切处清净也,以觉所显发也,即由体起用也。由显心清净句,一气直下至求如是法,亦不迷闷止,洋洋大文,层层开释,无非点明本来二字。众生本来成佛,是佛开第一妙门,发前人之所未发,佛教与其他宗教立场不同,根本即在此。故佛教不得全以宗教目之,其他宗教,每欲人尊彼,而佛教独教人尊自,谓自己是佛,一切众生皆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惟论本来,同是成佛,但众生心不清净,觉性未能圆明。如心清净,则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清净。知系本体不动故,于是四大二十五有清净;知系本体不动故,于是一切法,如十力四无所畏,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亦一体清净,知系本体不动故,于是一身多身,乃至十方众生,同此清净,知系本体不动故,于是一世界多世界清净,乃至尽虚空圆裹三世,一切清净;知系本体不动故,和合假有故,无自性故,平等故,则此觉性遍满法界,清净不动,圆无边际。当知无坏无杂,以觉性无坏无杂故,一切皆无坏无杂,以无坏无杂故,觉性即是本来成就,既本来成就,则本来解脱,用不著法,所以无缚无脱,不必再求,用不著了,所以无生死,无涅槃,不必再生憎爱。
持戒毁禁,两无自性,不起敬憎,初学久习,一体平等,相不可得,何来分别。何以故,一切觉故,觉成就故,不入比量故,同虚空故,由此空观,层层推知,众生修习此心,使成圆觉,正同一场戏幕,本无能修所修,能成所成,未修前与已修后,未成就与巳成就,其圆觉寂照,体无二致,若有圆缺,即有坏杂,一人如是,一切皆如是,恒沙佛世界,莫不如是,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是说无起灭,不是说无缚脱,不是说无生死涅槃。由四大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尽属虚相,不即不离,以不即故非有,以不离故非无,众生不即圆觉,亦不离圆觉,正同一梦,梦中非无,梦醒不有,以如梦故,毕竟无起灭,来去,得失,取舍,作止任灭故,亦无能证所证故、并且决定如是,顿修也罢,渐修也罢,思惟住持方便开悟也罢,总之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尽管翻来覆去,终不疑二,故无迷闷,何以故,一切觉故,是名普眼。
此文由浅入深,佛先使以止观行,将心打成一片,恒念身心两幻,皆为幻垢,逼出非幻不灭之常性,以镜为喻,垢尽明现,清净体露,归到垢相永灭,十方清净,此二句,为下文之总领,反复铺陈如何灭垢法。相者,一切身心诸相也,根尘诸法,十方法界,本体清净,徒因心垢妄执,局碍而不通耳,故次说不能远于幻化之由,其惟证得诸幻,为入清净之根,知幻则影灭,觉明则照净,显发者,妙用起也,由近及远,由内及外,根尘识十八界清净,智由识起,无智亦无得,诸法清净,于是通乎三世,一身多身,一世界多世界,一切平等清净不动,横竖总结一句,无非归到本来二字,言本来觉性成就,是不动,是遍满,是无坏无杂。更由四大之不动,八万四千法门之不动,用以反显觉性之遍满,以觉性遍满法界故,更显根尘四大万法之亦遍满法界,所谓体用不离,互摄互入,一切处皆是也,至此方是觉成就,方同佛境,无可不可,自然不与法缚,不爱涅槃不敬持戒等,何以故,憎爱已断,一切觉故,并且觉亦不著,觉同幻故,既本体圆照寂灭,有何修与成就之可言,从知恒沙诸佛世界,无非一幻化之戏场,不过一乱起乱灭而已。以不可执有,故曰不即,不可谓无,故曰不离,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此两句,将佛一大事因缘,全盘托出,千言万语,佛只要众生明白自己本来成佛,谁教你入梦不醒,醒则一切正如昨梦,从始知两字上参悟,神情之妙,不可思议,毕竟二字,力大无比,毕竟无有少法可得,何以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故。
最后佛说如是二字,接连七个如是,言亦不过如是而已,但如是亦不可得,若死执有个如是者,即道一句看。
此文由空幻身而幻心,再空幻觉而幻空,层层开释,步步引进,使人入于圆觉而不迷闷,不迷闷者,即是清净地。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4
髓 骨髓。
摩尼宝珠 至莹净之珠。
映 同映照也。
除 离也。
裹 圆遍也。
无际 无边也。
杂 间也。
缚 缠也。
憎 厌恶也。
阿僧祇 无量数也。
五、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巳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相,无有是处。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金刚藏闻意,以为成佛因地法行,及顿渐二门,既闻命矣。但既云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起无明耶?既众生本有无明,佛何故又说本来成佛耶?又十方众生,本来成佛,后起无明,如是,一切诸佛,亦当再起无明矣,然则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耶?佛与众生,同本无生,无生之中,若同妄起,则佛与众生,义又何别,故起此三惑而问也。
此问关系信上究竟决定,此中秘妙,义却甚深,非方便开示,无由明悟,佛故许之。
佛先破其三惑,谓情器各界众生,一切不离分别,如始终是非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等,在情界念念相续,在器界往复循环,无一非依妄建立,皆是轮回,以轮回见,辨此圆觉,连圆觉亦同流转矣,因轮回心亦从圆觉所自出,譬如梦见实物,物亦是梦,又如云动时,当作月动,舟行时,当作岸移,云与舟之动,既是生死轮垢,曾未清净,反疑月岸不动之圆觉,亦同此轮转垢秽,此由于根本未明,故先破之。
次言由此幻翳,妄见空华,非有实体,幻翳若除,不可说言何时再起幻翳,何以故,幻翳与空华,非属相联对待,翳不与华合,华不随翳生,因翳而立妄见,非华实生,二法各不相知,正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今此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原本不动,如月如岸,而无明生死涅槃,不过一幻起幻灭,一迷一悟,究与觉性何关。既以虚空而论,属于世法,以暂有暂无之物,尚不随华起灭,何况湛寂真常之圆觉,本性平等乎。是故果位既不再迷,成佛决不再起无明,众生本来成佛者,如金矿,不得谓为非金,而金杂于砂,不能起用,但砂非本合于金,金亦非销镕而始得,以金本有故,既已成金,开悟成佛,决不重入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变,不应说言如来圆觉本非成就,必待修而后得,与得而再妄等谬见也。
次言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是本来成就,就说不到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矣,然以声闻境界,未入亲证,法见未除,落于断灭,尚不明此旨,何况众生劣见,以小如萤火之有思惟我见心,测度大如须弥之圆觉境耶。故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再次佛说此有思惟心,都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要用虚妄心,冀有所成就,正同空华求结空果,辗转成妄,徒增巧见,决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也。
再次说到本题决定办法,谓妄见分别,终无实益,只有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即是以智破妄,明心见性,亲证圆觉,即无退转。若以分别心,立此三惑,即属邪见,非为正问,总之此惑,即修后之所知障。
此分正破所知障,以未明金刚藏本体,每起种种妄虑,粗者我见,细者法见,近世人未证圆觉,妄评是非,考据比量,自增我慢,即是此病。盖于将明未明之时,白雪之白,与白鸟之白,似同实异,最易淆乱,此修行中一大关键,不可不知。今当先知本来,再求深入,故偈云,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无非除所知障耳。
此分内疑悔二字,应注意,疑因修而起,悔因疑而生,皆不定之法,极言其惑也。凡修至中途,忽起所知,由自己知见不正而起疑,又无善知识为之决定而生悔,非求佛开示秘密,不能破此迷闷,故曰无遮大悲。
佛正答时,不先破其三惑,只说轮回之根在于何处,即尔自生疑悔之根也,以颠倒妄心,未出轮回,用糊涂眼,辨于圆觉,是自心取自心,非幻而亦幻,反使圆觉性亦随之而糊涂流转,如云与月,舟与岸,谁动谁止,转难分别,其终不能出此轮回也矣,此破其疑悔之根也。
中段文最重要,只说本来不有,只是无明为因,幻想为果,文内如空本无华,非起灭故,金非销有,金性不坏等句,显如来圆觉,本来成就,无杂无坏,有何菩提涅槃轮回非轮回诸妄见耶。但二乘断见,凡夫常见,如何能测,正同萤火烧须弥,空华求空果矣。
次说不应辗转妄想,徒增巧见,成为邪问,只有先断无始无明,则三惑不破自破,此遮说法也,惟钝根人未必能了,当代答曰,众生本来成佛,是言其体,无明是幻垢,体本不坏,垢则不无,体不因垢而坏,明则依旧,以本来不动故,此圣凡之别也。
此经但说平等本际,就根本说,故一切众生皆是佛,非关无明之有无也,至于佛,则金已出矿,不重为矿,断不致再起无明,尔今所问,是以有思惟心,妄测如来境界,故非正问,此表说法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5
翳 眼病也。
蒙昧 昏蒙也。
遮 障碍也。
悔 不定之惑也。
销 镕化也。
须弥山 妙高山也,山顶为叨利天,四腰为四天王天。
六、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弥勒问意,谓似此决定境界,销诸迷惑,开无畏道眼,得大决定,诚为希有,但此无上知见,系圆悟如来境界,欲使慧目清净,如何先断轮回根本,虽轮回诸相,无取无舍,而各各根性不同,究有几种性别,从假入空,修佛菩提,有几种法门差别,又菩萨如何而可入于尘劳,教化众生,应设几种方便法门,方不落小悲爱见,故须问也。
佛首答以轮回根本,即是恩爱贪欲,胎卵湿化四生,莫不外缘淫欲,内启爱性而立性命,欲因爱生,因也,命因欲有,果也。由于欲境,分有顺逆,因顺逆而立爱憎,造种种业,是故复生三恶道,以为果报,一也。及明善恶,知欲之可厌,爱善而厌恶,取于十善,乐造善业,是故复生人天、以为果报,二也。及至修行,知虽爱取于善,尚非究竟,以此爱取,亦由爱本所滋生,亦当弃之,入于四禅,不知此亦尚非究竟,以不离有为增上善果故,三也。此三种不论胜劣,皆属轮回。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了生死,免轮回,不独应断粗分贪欲,并应除细分爱渴,以爱渴乃法执之微细习气,亦生死之根。
佛再伸说,菩萨变化而为众生,系度众慈悲,欲教化众生,令彼舍爱,自己则非爱为本,不过假诸贪欲,入于生死,游戏三昧,若一切众生,能舍憎爱诸欲,便得开悟,证得清净心,永断轮回矣。读者且道,菩萨发心度生,是不是微细爱渴,曰是,虽然不可无此事,不必有此心,切不可著意,经云,如是度尽无量众生,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5
再次说众生因贪欲无明,显出五性差别,总不离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入变易生死;二者事障,起诸染心,入分段生死。云何五性:
一者凡夫性,言二障未断,名未成觉者。
二者二乘性,言事障已断,而法见之理障未除,但能悟入声闻缘觉,非菩萨境界也。
三者菩萨性,言能发大愿,伏此二障,悟入菩萨境界,再进而永断二障根本,即证入佛位。
四者不定性,经谓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译文似误,此言巳证知一切众生皆具足圆觉性而未启发也,若逢善知识而皈依之,依彼所示修行法门,便有顿渐之别,如得无上菩提之下修行路,则根无大小,早晚毕竟成佛。
五者阐提性,或外道性,言自己虽勤求圣道,但遇邪师,未得正悟,此邪师之过,非众生咎也。
此谓五性差别,只就性上说,与前分说轮回,用意微有不同。
总之众生因缘不同,遂有差别,菩萨以大悲愿力,入诸世间,示现种种形相,或顺或逆,或布施爱语,或利行同事,无非开发未悟,化令成佛,惟有时亦生厌倦,当提起无始清净愿力,以为策励,行忍辱精进波罗密也。
再次说末世一切众生求圆觉者,当发增上大愿,应自念言,我今求证圆觉,决定不趣二乘外道,但求善知识,依愿修行,具足悲智,渐断诸障,得大解脱,登妙庄严城,佛设种种法门,无非使众生自度,而自度之总诀,曰勤断爱见而已。
无畏 决定无疑义。
循环 往复流转也。
海 广大包容义。
照耀 光明也。
奥 幽远也。
相续 连续不断也。
违 逆也。
厌 厌恶也。
泛 游戏自在。
顿渐 迟速利钝之义。
谬 误也。
咎 过也。
同事 四摄之一也,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值 遇也。
域 地也,意境也。
七、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巳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清净慧问意,谓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不闻,故有细惑,今蒙一一开示,诸疑已尽,身心泰然,得大安稳矣,但由凡夫至佛位,因地既异,则果地圆成,自有差别,应如何圆满证觉,请佛重为宣说,使皆随顺悟入也。
佛首答云,圆觉自性,非性性有,是言圆觉性者,非关前五性轮回差别之性,乃本来具有之性,惟不守自性,随诸五性而起,所谓法身流五道,觉性随差别性而转也。譬如火,是圆觉自性,火之忽而烛照,忽而焚如,忽而烹煮,差别不等,而火之本体圆觉,随缘而转,用虽差别,体则不动,就不动不变之实相而言,火虽现种种幻化,实无取证与取证者,因此无菩萨无众生。何以故,因皆幻化故。幻化若灭,毕竟无取证者矣,况菩萨众生,相对假名,名皆空故,本体平等。无平等者,只因众生颠倒,执幻为实,应除者未除,应灭者未灭,妄计功用而显差别。圭峰大师云,七地已还,皆是梦中修道,必圆明证悟,始知烦恼本无,所谓能断之智慧功用,与所断之无明,同属虚妄,如梦中以药治病得痊,醒后药病两空,故言功用亦妄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6
次说若得如来寂灭,则随顺矣,随言相应,顺言无乖,与体既合,实无寂灭及寂灭者,盖明一切如来同证此本来寂灭之理,与根本随顺相应,则能所双空,以心本无生,不见有寂灭之法,与能寂灭之我,更有何物,灭之令寂,此极言根本不可得,从何处妄分差别,今言差别性者,亦不得已而依妄假说,下列分论如次:
一、凡夫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执我妄想而滋我爱,不觉其念念生灭,分别憎爱,贪著五欲,五欲者,财、色、食、名、睡也,长此沉沦,永不脱离,若遇善知识,教令开悟,施以闻薰,彼则觉性发明而成内薰,始知一生无刻不在迷时,妄想起灭,自性空自劳虑,倘能劳虑永断,心无妄作,则法界自然清净,惟云清净,尚有此净解,净解系缚,不名究竟,亦自成障,因作意于觉,故非自在,此凡夫之觉境也。
二、末入地菩萨 一切菩萨,觉知前之净解为碍,而欲断之,此觉复成为见,觉见为碍,致不自在,亦非究竟,此末入地菩萨之觉境也。
三、已入地菩萨 凡有照有觉,都是法障,故菩萨常觉不住,此言时时在觉,不再著意于觉照,能所既空,无照与照者,以皆同时空灭故,盖根已断,更无能断所断,如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而佛说法,如标指月,意在标外,若复见月,则知所标,毕竟非月,如来一切开示,无非言诠显理,亦同此无著,毕竟无说无闻,此已入地菩萨之觉境也。
四、如来 至如来境界,乃究竟地,智明圆觉,了无分别,以常寂不动故,一切都无所谓,无对待,平等本际,无诸相,诸法空相。根本既明,知一切障碍,亦究竟觉;知得念失念,无非解脱;知成破一如,皆名涅槃;知愚慧假立,通为般若;知菩萨外道,无邪无正,同是菩提;知无明真如,本一境界;知戒定慧与淫怒痴,俱是梵行;知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以诸法无相,犹如虚空,识性既空,烦恼何缚,毕竟解脱,以毕竟解脱故,不问其有性之三乘性人,无性之阐提性人,一齐成佛,并且非造作而成,毕竟本来成就,无凡夫,无菩萨,无如来,本际平等,此如来之觉境也。(观此若无惊怖者,其人即是已成就者)
五、总结 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但应如佛所教如下:
(一)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妄念,即不攀缘外境而起分别。
(二)于妄心忽起时,亦不制止,只是不理,这不理,正是一念觉转,便销于无形,若加制止,冀求息灭,等于妄上加妄,如欲止响而反扬声也。
(三)于妄想境,不加了知,因一加了知,即入比量分别,现量迷矣。经云:非幻成幻是也。但此系已证圆觉者,方能照顾,知心体本自圆明本觉,何必知上加知。古德诗云:欲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即此意也。
(四)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无了知者,无能知也,能知既无,不必再分辨真实也,言真实者,是分别所得之果,能知既寂,真实即知,既真实即知,谁知真实,不必再加辨别,是在不惑后任之自然而已。
(五)闻是法门,能不惊怪疑怖者,正是决定信解,决定受持,体达分明,坦然合道,此真觉性相貌,无可不可,故曰,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再次,佛说此等人即是佛,已成就一切种智,非过去生供养无量恒沙诸佛菩萨,植众德本者,不能如是,行者当知,此是果地证得后之境,故曰现世即菩萨,能辨于此,即是慧目清净。
此分说由凡夫至佛位,言本体则丝毫不二,本无圣凡之别,但迷悟不同,约迷而说,遂有深浅,觉性和之随顺,便有种种差别,然一切关系全是性上事,离心地法,实无从辨,菩萨岂有外相可表现者哉。今之学者,每多方人之病,曰某也佛,某也魔,不知慧目未开,诸见未净,故不能平心静气耳。
循 随也。
耽 爱取也。
五欲 财、色、食、名、睡五种贪欲。
劳虑 烦恼。
标 指示。
梵行 戒体也。
植 下种栽植也。
一切种智 佛智也。
入地 登地菩萨。
八、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知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6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威德问意,谓承佛圆音,如是随顺觉性,令闻者觉心顿得光明,不因修习,已得善利,况勤而行之乎。但众生根器不一,如何使行人渐次而入,开大方便门也。
佛首说无上妙觉,本十方诸佛之所同修同证,本属平等,所谓断除贪爱,智悲双运,一切菩萨,无不如斯,此意无二,但众生根各不同,随顺方便,数属无量,惟总摄约有三门,所谓止观禅定是也。
一、菩萨悟得成佛正因,在先了悟净圆觉性,取静法对治乱动之习,由静而澄清,诸念不起,心合乎静,自见分别觉识,烦劳动扰诸相,此见乃是慧发觉识,由静而发,显现身心客尘,无非虚幻,知幻即离,客尘永灭,自然境空心闲,清虚寂静,喧尘永息,调畅静安,此名寂静轻安,与十方诸佛相通,如镜光无垢,显现诸象,不再迷糊,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华言止,定也,寂静之定相,于染净等境,心皆不妄缘也。
二、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觉知心性根尘,皆因幻化,仍当以幻除幻,即以幻智灭幻无明也,由此随机利他,说法开示,观尘劳幻众,本亦清净,非障非蔽,开明本来,而起幻用,自发同体大悲轻安,由此渐进,至于佛果,菩萨于妙行圆时,幻相永离,所言幻相者,即所观能观诸相也,知所观者是幻境,能观之智,疑若非幻矣,不知能观之智亦幻,能所两幻,皆当弃之,如土长苗,待米谷收成,苗土俱弃,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华言观,慧也,起大用等持,至于胜位,成妙观察智等是也。
三、诸菩萨悟净圆觉,了知身心,皆为挂碍,即幻化之观,寂静之相,同属幻法,不必取之,于无知觉,亦已明达,言已得无知觉之明妙。以身触曰觉,心缘曰知,由此分别而障正见,曰无知觉,明达此义,曰无知觉明,不言知而言明者,因知字或引起分别,近于功用,尚存能所,此但书曰明,正显露灵妙之体,上无顶,下无底,无中边内外东西,言空寂不似太虚,言相用不从缘起,言知见异于分别,言顽碍异于木石,觉不同醒悟之初,明不同日月之类,若谓有寂静空无,已落于邪小,故于知见明觉,互泯互存,概称曰明。直超碍无碍境,即自己之身心受用世界,相处尘域,不异寻常,如器之鸣,声闻于外,其声锽然,何碍于器,何碍于声,未尝离器,亦未尝离声,超脱自在,烦恼无以损,涅槃无以加,两不留碍,故不取幻化,幻化即寂,不取静相,静相即灭,非故寂之灭之,亦非息动而寂,生灭而灭也,乃本体元来寂灭,故曰内发。至所谓妙觉随顺境界,亦是寂灭,非自己心智所能造作,余人外识所可见,故曰自他身心皆所不及。众生寿命,同一幻想浮云,了无留碍,故曰轻安,此方便者名曰禅那,华言静虑,静则不动,虑非无记,灵虚自在,不落断灭,非上上根人,不能顿超,盖前二尚不离法,有法固碍,非法亦碍,永超碍无碍境,则人法双空,入于大寂灭海,此佛法最究竟处,蔑以加矣。
次说此三法门,乃求证圆觉者,最亲切法门,十方如来,皆由是证得,十方菩萨不论门之异同,亦无不依此三门证入,于何时圆证,即何时成就圆觉,此中功德,宁可思议。功德较量,即以圣道教化百千万亿果地罗汉,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怯门,一刹那时之修习。由此可知究竟与不究竟,取相与求心,不可以道理计矣,故舍般若一门,心地一法,自证一道,而能成佛者,无有是处。今之赖法求师,忘却自性威德,而求自在者,直是魔见魔行,定非佛子。
此分第一段说修法,本无二致,徒因根器不同,方便不一,总约不过三门。第二段说止,言第一下手处,不外息此狂心,取静为对治,所以证得大圆镜智之体。第三段说观,起大悲方便之用,所以证得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之成就。第四段说禅那,正表体用一如,证得法界体性智,转九识为按摩罗也,此言白净。第五段总结。但此工夫,在修时却是千山万水,然而成就间只一刹那,如何成就,曰悟净圆觉后,入正修而已,然于未修证人,安足与语此。
圆音 佛说法曰圆音,言应机而施,人人皆可领悟,法音无不圆满也。
佛国 觉性也。
游戏 方便自在也。
摄 收也。
客尘 暂时之尘劳污染也,与尘域同意。
奢摩他 止也,寂静义。
三摩钵提 观也,又云等至于等持之中,能至胜位也。
锽 金器所出之音也。
禅那 由静虑而得定慧,即禅定也。
阿罗汉 指声闻。
辟支佛 指缘觉。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7
九、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今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地。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惭修,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辩音问意,谓如是法门,甚为希有,第不知有几种修习,单修乎,齐修乎,抑有定法乎,应如何方便再赐开示,令彼一一开悟见实相耶。
佛首锐,论根本原无能修所修,以本体即圆觉清净故,但未觉者,不可不对症下药,即依幻修幻,幻力修习,假定二十五轮,轮为轮宝,有催转义,催除惑业,转入正智,约用言,不离方便之轮,约体言,本具清净之体,故曰清净定轮,此定,非核定义,亦非决定义,乃随缘方便以为究竟义也。
清净者,二十五轮所依之体也,既是清净,何事再修,故知是体,所言修者,除习气耳,此三法中,不拘何法,皆可得止。此二十五种中,任修何种,皆可究竟,故曰定,轮替而修,故曰轮,以修少分即少证,齐修即齐证,无不断惑证真也。
此二十五轮,正不得巳而方便说耳,若有人通达了义,一即三,三即一,文虽单分,义则全具、以止中有观,观又不离乎禅定,而禅定又全具止观也,愚人每分为三,智者定之为一,此义即全二十五轮义也。
诸仁今日所修之心中心法,正属齐修圆证,以上座时修奢摩他,下座观照即三摩钵提,而依般若扫荡一切,悟无所得,直证心源,此即禅那,以仗佛力故,修证较速,不必定取此二十五轮也。惟此二十五轮即可反显二十五种根性,证入各各不同,姑就经义一一论之,若依天合三观修,得此更有依据,不可不明。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7
一、单修奢摩他 由止修入,即单修空观,取极静力,成就觉慧,永断烦恼者。
二、单修三摩钵提 由观修入,即单修假观,观一切皆假,成就清净妙行者。
三、单修禅那 由禅定修入,即单修中观,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直断烦恼者。
四、先修止后修观 由至静心起妙观之用以成就者,即空假复修。
五、先修止后修禅 由至静心证至静性,永断二种生死成就者,即空中复修。
六、先修止中修观后修禅 由静慧力下手,起妙用度生,再了生死者,即空假中俱修。
七、先修止中修禅后修观 由静慧力证清净妙行,再度众生者,即空中假俱修。
八、先修止齐修观与禅 由至静力起,同时断烦恼度生者,即空融于假中而齐修。
九、止观齐修后修禅 由至静起大用,体用双修复断生死者,即空假融中而修。
十、止禅齐修后修观 由至静力入寂灭境,再起幻用者,即假中融于空而修。
十一、先修观后修止 由慧修而得定者,即中空复修。
十二、先修观后修禅 由慧观而证寂灭者,即中假复修。
十三、先修观中修止后修禅 由慧观妙用,作诸幻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者,即中空假俱修。
十四、先修观中修禅后修止 由慧力起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者,即中假空俱修。
自十五以下皆融通而修矣。
十五、先修观齐修止禅 由慧力起无碍作用,同时证得至静寂灭者。
十六、齐修止观后修禅 由以慧力资于至静,后断烦恼者。
十七、齐修禅观后修止 由以慧力直证寂灭,后住清净无作地者。
十八、先修禅后修止 由寂灭力起至静者。
十九、先修禅后修观 由寂灭力起诸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者。
二十、先修禅中修止后修观 由寂灭力安住至静而起慧用者。
二十一、先修禅中修观后修止 由寂灭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入至静者。
二十二、先修禅齐修止观 由寂灭力种种清净,乃住至静而起幻用者。
二十三、齐修禅止后修观 由寂灭力资于至静,乃起幻用者。
二十四、齐修挥观后修止 由寂灭力资于幻用,乃入至静者。
二十五、圆修三种自性清净 由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者,即圆修三观随顺。
此二十五轮正属假定,随机而顺,为未觉者说,与威德分已悟圆觉者不同,谛闲法师用天台三观判此二十五轮,至为精密,谓轮轮必有当机之人。凡从寂静下手者,必是空观,从幻化下手者,必是假观,从不取下手者,必是中观,修圆观者,以悟静圆觉下手,观观皆圆云云,旨哉斯言。行者勿因此而又生高下之见,以单修齐修皆属方便,实则轮轮皆圆,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次说结取方法,三七日感应相通,取一自决,不可疑悔,疑从贪起,妄分胜劣,不知二十五门,门门可达究竟处。在未入门前为凡,入门至究竟处为圣,圣凡何别,惟凡夫在因位,名曰因地,圣人在果位,名曰果德。成佛不成佛,不在佛,不在法,不在僧,乃在自修,修贵实行,不贵多闻,如佛与阿难,无量劫前,同为听法人,及成佛时,阿难尚为侍者,则但求多闻,不求精进之误也。
当持梵行寂静思惟者,即修戒定慧也,此摄心之初步功夫也。首言戒者,非戒不能定也,是以戒行为第一,能摄心于一即是戒,至了达心性相貌,是具足戒,入不二,是具足戒,以不戒戒,不受法缚为正受,是具足戒,戒为入德之门,非仅守威仪以为戒也。故唯顿觉人,无须受此,并法亦不随顺,言虽正法亦舍之矣。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8
断 除也。
资 助也。
梵行 戒也。
寂静 定也。
思惟 慧也。
标记 书名也。
结取 择取也。
十、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演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加命根。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入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净诸业障问意,在悟后正修,经云犹如一念,正表悟境,此分已在第九分,可知业障一门,必经过彻悟后,明白根源,于能除业障时,方入正修分,亦必先破无明而除障方有切实办法也,否则纵尽心力,只是盲修瞎练。业有多种,随类而现,如三途之恶业,人天之善业,色界天之不动业,二乘之无漏业,菩萨之二边业,虽有深浅大小不一,但同此成障,迷闷不入。中下根人,不知业之缘起,都由我相,因我相而立四相,法相虽多,法性则一,以业障皆法性上事,诸障若净,则眼目清净,但如何而可使诸障净耶,此净业请问意也。
佛首先开示谓众生之所以不能入清净觉者,原由四相为之障,此我人众生寿者,名四相,实非我体,而妄执为有,成四颠倒,由虚妄体,起虚妄用,二妄相成,立诸妄业,或憎或爱,妄见流转,及至于觉,厌恶欲离,贪著涅槃,此亦妄也,以仍未离生灭四相故。
其不能证入清净觉者,由无始无明为己主宰,自无慧目,动念息念,无一非迷,但与本体真觉,丝毫无关,非可违拒使之不入,而能觉入者,亦非信解行证之功,以觉体非有出入故,觉性严然不动故,众生既以无明为主宰,则身心无一而非无明,坚固执持,终不肯舍,顺逆憎爱,无非滋养无明,助之有力,无明既相续不断,求道何能成就,此其所以为障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8
次说四相:
一曰我相,人初不知有我,如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又如睡著无梦时,皆若无我,及有感触,微加针艾,则知有我,以心有所感觉证取也,即其人于修行证果时,自己能知所证者,为清净涅槃,此亦是我相,盖一能字,巳尽我相矣。
二曰人相,谓众生心悟后,悟所证者,若指对方,即立人相,又离一切我,即是人相,纵其人心已圆悟涅槃,备殚证理,殚者尽也,虽尽一切理,尚未尽所证者,仍是人相,盖一所字,已尽人相矣。
三曰众生相,言心自证悟所不及者,非彼非我,超出人我之外,心仍末忘有所了者,名曰众生相。
四曰寿命相,此言相续不断之义,自觉一切业智所不自见,执如寿命。
此四相总名曰执我而巳。
次总说若心照见一切觉者,无非是相,无非尘垢,由有此心,见前诸觉,能觉所觉,不离尘故,譬如水是本体性,因妄成冰,以智慧热汤销之,汤销冰尽,水性独存,智妄具尽,无有知者,若有微细觉在智在,便是不尽。
次说不能入清净觉之因,一谓末世众生,不了四相,未明根源,虽肯修道,虽勤苦修道,虽经无量劫勤苦修道,终在有为四相中流转,不能成一切圣果,因修道以证涅槃为极果,不知有此涅槃见,即有能证悟之我,所证悟之道,均未离我,妄名成就,即非涅槃。譬如有人,认贼为子,真伪不辨,善恶不分,因爱涅槃,即是爱我,爱根潜伏于内矣。又如生死,亦因爱我而憎,爱根亦潜伏于内矣,今取为涅槃相而不自知,一切处,皆受法缚,末世众生,仅明法身边事,虽得微证,了知根尘假合,觉性湛寂,而法见未尽,设遇诸境,粗相或易抵抗,若遇微细,则不觉移转矣。如人或赞许其法,生大欢喜,便欲济度,人或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可知我相坚执潜伏根内未断,虽修正法,正同末世,虽欲求证,反又取相,故曰正法末世,既正法而又末世者,则末世未尝不可正法矣,是在取相与不取相,无关正法与末世也。
修道不除我相,决不能证入净境,是故二字,决绝之词,无可通融之意。次谓众生说法为病,以未离于法,即成为病,若知我空,则亦不见有毁我者,我亦无此说者,若知有毁我而我又有所说,此则仍未断我,我相未断,四相全在,虽勤精进,反增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次谓众生未了四相,乃欲以如来了义正解为修行,终不成就,盖我见横生,无非分别,以有人我得失故,未得于理,自谓已得,未证于智,自谓已证,心增上慢,成为大妄,若见他人胜进,便生嫉妒,根本皆由我爱未断,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次说末世众生,希望成道,不求内悟于心,惟欲多闻增慧,不知徒增我见,于事无益,但当精勤除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于诸境前来,不起贪嗔爱慢谄曲嫉妒等病,自他恩爱,一齐寂灭,如是入于正轨,渐可成就。但须求善知识以为导师,方不堕于邪见,若别有所求,仍不离憎爱,则终不能入清净觉海。但当二字,亦决绝了当之词,海乃汪洋无际义,大自在游戏之地,总之业障粗细,惟存我相,虽臻等觉,亦有余习,不名为净,必理事双融,人法两空,乃称净业。
调御 指佛。
养 滋长也。
相续 无明与憎爱亘薰不断也。
骸 骨节。
弦 急也。
缓 慢也。
摄养 调伏。
乖方 不合宜也。
殚 尽也。
诽谤 腹诽口谤也。
愍 同悯。
谄 取媚也。
曲 不平直也。
嫉妒 忌刻也,修行中最下之劣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39
十一、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万刹。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亲近无骄慢。
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普觉问意,谓一切理证事修,即闻命矣,但修时不无禅病,因修至精进时,所知障自然发生,如何而可使心意荡然无著,得大安稳乎。末世众生,离佛既远,邪恶增多,欲发心不堕邪见者,应求何等人,依何等法,除何等病乎,明此三法,是为道眼,由此道眼而成圣道,是真法施,佛故许之也。
佛首说发大心以为正因,求真善知识以为正缘,但所谓正知见人者,必其人自己能心不住相,不著二乘滞寂之境,所谓宁在地狱终不发二乘心也。且其人必具足方便法门,不独方便,并得善巧方便,虽现尘劳,视若贪得,或谋富贵,示有妻子,但心恒清净,不离菩提,因彼动作,实有所为,故作方便,实非贪嗔。华严经云。菩萨在家与妻子,俱未曾舍离菩提之心是也。
世人执取有相,妄测高深,见果而不明因,则大误矣。至方便度众,别或故示有过,如入诸淫舍等等,为欲引度有过众生,先与同事,以摄其心,再谋教授,独于梵行戒律,仍伸赞叹,但于无过众生,决不引入不律仪,宁自承过,不误他人,如鸠摩罗什法师,自承破戒,而不劝人效之也,盖人我两空,毁誉不计,虽坏行而不著见,不同世见,方为善知识。求如是人,方可使我证入无上菩提,见如是人,应当不惜身命而供养之,今则不但不供养,且从而疑谤之,更阻他人亲近之路,此无他,自己无眼以识之耳,故能识善知识者,其人道眼亦巳不凡矣。
次说彼善知识者,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所作所为,或顺或逆,皆得自在,而我对之,勿因其清净行而倍加恭敬,亦勿因其过患行而疑谤骄慢,盖菩萨权化,顺逆莫测,当尊之如佛不二,但依法不依行,于我有益,则恒敬之,如夜行险道,恶人执炬,不得以恶故不取其照,此师资之难也,若怕疑谤,便立人我,难以度众矣,故应不惜身命而为供养,况复自贪饮食财帛妻子眷属,而不伸供养耶。善男子,于彼善友能无骄慢而生恶意,则善友自来亲近,得益无量,即能究竟成就大觉,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矣。
次说彼善知识者,所证妙法,若有心病,即不堪为师,心病无量,要不外乎自是,由自是而生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即生心造作也,彼自谓我当著意勤求,种种作为,如造塔修庙,供养佛僧,止息山林,讲经持咒,以为功德,如此证圆觉云云,执此专见,便成大病,彼不知圆觉自性,本体圆明,不因造作而契,毋庸兴心求益,只歇心处,即合圆觉,觉即妄尽,妄尽性自开明,今特意造作,故名为病。二者任病,即任意浮沉也,彼自谓涅槃生死,既是本寂,何必修求,正不必厌恶而求断,亦不必祈慕而勤求,大可随诸法性,一任自然,便是圆觉云云,执此偏见,放任为病,彼不知圆觉性,本体虽寂,非放任所可证得,在未证正觉以前,尚是幻力幻见,未悟以前,正属迷人,如亦善恶不分,无记偏空,则身心放纵,常居幻化,故名为病。
三者止病,即止息妄情也,彼自谓烦恼颠倒,起由心念,我若无心止念,不立诸相,妄自无起,故当永息诸念,性自寂然平等,妄止即圆觉矣云云,执此断见,便成为病,彼不知圆觉性,本体灵明,非无非有,非合非止,故前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也,若压止令息,正违觉性,故名为病。四者灭病,即灭除心境也,彼自谓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心为烦恼之本,欲断烦恼,先断身心,诸相皆泯,一切永寂,则觉性之寂相自现云云,执此灭见,便成为病,彼不知圆觉者,非动非静,灵明之体,无实无虚,若住于寂,住即非寂,与理相乖,何能契合,故不可执为实有一寂相而妄求之也,故名为病。
总之,作病者,因误解前文幻观中菩萨起行度生等句,遂偏于作用而得病,任病者,因误解前文中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句,遂偏于放任而得病,止病者,因误解前文中静观,取静为行及澄诸念句,遂偏于止息而得病,灭病者,因误解前文中寂观皆云寂灭及断烦恼句,遂偏于止灭而得病,故曰四病。行人先将前四病内自体察,有一于此,即名为病,离则清净矣。
此四病,皆起于所知障,在已用功之后,不依教为绳墨,不依师为皈止,天然外道,自意造作,或先由作病而转入他病,或得少为足,但贪单者,执一为圆,此病之起因也。若能不偏执四门,通达无滞,知四门者,法而非病,即非病矣。作不著于作,任运在力充之后,习气自应息灭,用法而不执法,其病自除,非可并法而不取也。如是慧解,即是正观,如别生见解,欲离四病,并除四法,名为邪观。又观于师者,无此四病,方为我师,既得师已,我之自修,亦当如是,故不必定分师与己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40
次说供养善知识之法,如善友肯来亲近,勿因其来教而轻之,自生骄慢,如善友疏我亲彼,则因缘契合有早晚,勿因其远我而恨之,观此顺逆二境,犹如虚空,身心二相,毕竟平等,当起同体大悲,自他不二,则嗔心自息,如此修行,则可以屈节事师,忘躯弘道而亲证圆觉矣。
次说末世众生,不得成道,仍由无始自他憎爱种子,尚末解脱,故当于人则冤亲平等视之,于法则不二随顺视之,并发大心,作是念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众生无尽,我愿无尽,而圆觉者,无分人我,无取觉者,遂无人我四相,如是发大心,则小见自然不立,所谓执住等病,皆由小见而起,心大则广无所系,故大心乃无我之妙诀,亦不堕邪见之妙法,邪见者,偏小执住而已,有一于此,即不普遍,佛说至此,圆觉之精义尽矣。
荡然 扫荡清挣也。
隐伏 虽有而人不见也。
炽 盛也。
抟 取食。
十二、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薰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40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圆觉问意,谓佛说至此,种种方便,至矣尽矣,吾辈今得修佛,巳得开悟,进修自易,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见诸净观法门,不知所择,究从何法先下手加行乎。若无决定,则心无安处矣,愿再赐广大开示,以臻圆满。
佛首说无所谓正法像法末法,众生具大乘性者,皆可修入,先正信佛所已说之秘密大圆觉心,种种修法,随机思察自己之根性,于无他事因缘时,即可设立道场,约会伴侣,立一期限,克志加功,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就事因缘,择定一期,于其时,身心内外净洁,如佛在时,当正思惟,若在佛灭后,则立形像,同一心存目想,生正忆念,如佛来住,引心入观,自性真身,与佛同一常住不灭,并庄严道场,悬诸幢幡,三七日内,稽首十方诸佛,恭敬称名,请佛赐加护持,为我证盟,我今悔过,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如是诚求,过三七日,自得身心泰然,感应道交,摄念归一,打成一片矣,此即善境界也。若其时适逢夏首自咨时,则不必定取声闻乘修法,拜住持和尚,合和徒众而行,可迳于佛前陈词,谓我某甲,求入如来地,修寂灭行,我今以心性为安居,不以形界为安居,故圆觉即我伽蓝,根尘无染,身心安居,所缘即寂,内性平等,涅槃自性,本无系属,于三月内,愿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安居觉海,念念无闻,不依声闻小法而求无上妙觉,故不系徒众云云,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若道场已满,而小乘夏限未终,亦不必定取小法继续再修,可随意他往而无碍矣,故末世修行人,求菩萨道者,非彼所应闻之小乘境界,终不可取,以修证者异也。
次说众生修三观法,谓修止者,从观空入,亦如前之安居,先取至静,不起思念,至静极时,便圆觉显现,由一身觉,通至一世界,其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无不悉知,如是通至百千世界,无不遍知,但非彼所应闻之小乘境界,终不可取,以修证者异也。若诸众生修观者,从幻观入,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皆以大悲为本,种种法门,勤苦渐修,证得三昧,即起度生大用,前为证体,此为功用,自能薰习成种,广发大愿,但非彼所应闻之小乘境界,终不可取,以修正者异也。若诸众生,修禅定者,从中观入,先取数门,此即数息六妙门等,调息静心,了了觉如,心中生住异灭等相,头头是道,由宴坐照觉起,乃至四威仪中,无不分明了知,渐进而通于百千世界,即一滴之雨,犹如目睹,其得受用如是,但非彼所应闻之小乘境界,终不可取,以修证者异也。以上即为初修三观方便,若众生能一一遍修,勤行精进,是人即是现世如来,若末世钝根,所修不成,则由往昔业障所覆,此业障者,即憎爱嫉妒谄曲卑下诸心,当勤忏悔,希望断除,力图向上,于此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只要心不放逸,渐次深入,自得印证,所谓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矣。
此分表修行人,只要发心,即生定可成就,若信愿不坚,佛亦无法度之也。
除此三法,终不能成就大觉,凡多闻或解义者,徒取文字,终难证入。
钝根人,先除粗分习气,为入门之初步。一憎爱二见,为自心最厚之根本障;二嫉妒,为对人之恶习;三谄曲,谄者心必浮活,行必卑劣,曲者心不平直,行则迂细,于人我见,计较深刻,必不能发大心,此习不除,则大门不开,欲求登堂入室,不亦难哉。
此观不成,更习他观者,言观空假中也,行者惟怕不观,观则无有不成,此即起用,故未修前,发心难,既修后,起大悲心难,发大悲心后,得方便难,惟有般若,可以大之圆之。故此分为圆觉菩萨说,无可再说矣,观止矣。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42
饶 富足也。
伽蓝 道场也。
幡 幢幡。
华 华幔。
摄念 收万念归空寂也。
出丘 乞士也。
比丘尼 女尼也。
优婆塞 近事男亲近比丘者。
优婆夷 近事女亲近女尼者,此四众皆名曰僧,僧者众也,非专指比丘也,小乘局于二众,大乘道俗俱沾,皆平等也。
踞 居处意。
钝根 泥于小法不合大乘法器者。
十三、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汝善男子,当护末世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又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尔时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贤善首问意,谓如是不思议事,至此直已无可言说,但不废假名,使后人亦得依据奉持,功德性空,但护持流布,自不可少,无为不离有为,不住有为,斯真无为,功德名字,立亦无碍也,佛故许之。
佛首说一不空,谓如来无所说,此即是说,一说即是多说,一佛即是万亿恒沙佛,岂但佛而已哉,生佛平等,三世如来,无不同体,约文字经,则系释迦世尊所说,与余佛何关,约法身圆觉言,则凡具佛性者,皆同此守护,由菩萨成佛,由发心至觉位,因地法行,亦必依此为据,诸经十二部,穷源彻理,终不离此正法眼藏,向上直指,只一只眼,故曰清净眼目。
依体言,是经乃圆顿密藏,故曰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依用言,是经为顿教大乘,契机了义,令圆觉三味秘密之主,大日经称秘密主是也。欲证如来地,其境界如何,惟此经决定之,欲证如来不变之藏,而起差别之相,亦惟此经了之,悟此即是奉持。是经乃证后相通相印之经,惟佛与佛,乃能证知,凡显种种无明贪爱之境,如来称性而谈,无不穷尽,若诸菩萨依此修行,渐至佛位,即末世众生,或非顿根者,亦无不摄受,如大海不让小流,下至蚊虻,饮此法水,无不解脱。虽七宝布施一满三千大千世界,不如闻此经典一句义,虽教化百恒沙众生成罗汉果,不如宣说此经半偈,若复有人,得闻此经,信心不逆,当知是人已尽恒沙佛所种诸善根,不得更以初学论,说三大阿僧祇劫也。
次说汝等善男子,当于末世时,护念此修行者,勿令魔扰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也,言必示以正法,令其人勿起生死见而起魔障,或横生所知见而成外道,因地不正,果地无得,必至恼乱而自退屈,可知灵山一会,至今确然未散,今日圆觉道场客,正是当年会上人,勉旃。
尔时便有无数金刚眷属同发心守护此修行人,此言金刚乃坚固义,具坚利明之三德,凡能持此决定大乘者,其人即已金刚成就,无灾障者,无五障也,无疫病者,无四相四病也,财宝丰足者,得道而肥也,常不乏少者,妙门无量也,永无退转,即是晨夕守护也,修行人既有诸佛菩萨之所护念,自得金刚力士为彼守护,不必定分人我耳,故下有大梵天,二十八天,护国四天王,及十万大力鬼王等,同此发心也,如是圆满广大最胜之经,蒙佛开说,九界众生,有不皆大欢喜而信受奉行者乎。
信受不奉行,非真信受,以奉行即是信受也,信佛者此,受于佛者亦此,而我奉行者亦此,感应道交,是真信受奉行者,但此指何物乎,能离佛离经一反观乎,偏不明此物者,不名大欢喜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42
流布 传于后世也。
眼目 正法眼也。
蚊虻 蚊虫也。
偈 梵文例以四句为一偈,言一行也,半句即二句,为半行也,非另有四句偈也。
尼蓝婆 金刚名,其义未详。
吉槃荼 食人精血之鬼王。
一由旬 十余里之广。
十四、
◎ 总抉
如来说法,所谓圆音者,谓说者应机而施,于法无不圆满周密,闻者无不心领神会,随机而启,得大明悟也。此经说怯,系就最高处落墨,最究竟处下手,先说体,后说用,先言本来,谓众生本来是佛,本来不病,但无始来,不知何时染病。次言病状,次言治病法,再次言药病,以及求医方法,最后仍归到本来,令人证悟自己圆满觉性,如是如是。
初分婆伽婆入三昧正受,见众生清净觉地,本际同一平等圆满,了斯义者,有同见同行之十二上首菩萨,乃至十万人俱,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即此便是圆觉道场矣,正不必再启此一幕幻剧也。然而座中有末彻悟者,悟有深浅者,欲流布于后末世者,不得不再请伸说,说必再三启请,为重法故,于是二字,乃承上启下之词,开示种种法门,而各菩萨之咨询,亦随机而请,先后不紊,说者问者闻者,无不圆合,此其圆音欤。
文殊启请之旨,为修行法门,不外理悟事证,而成佛因地法行,从何下手,如何远离诸病,不堕邪见耶。
佛谓无上法王,即是圆觉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皆由此而得波罗密,此法惟菩萨方可教授,非二乘所明。至于一切如来因地法行,无不依圆照清净觉相而断无明,无明断,方成佛。所谓无明者,非实有体,众人执妄,认幻为真,故有轮转,此名无明,若要顿出生死迷梦,在一知字,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是故作造成,以本性元是空寂,本来不有,所以知觉如幻如虚空。但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都不著,斯是净觉随顺,以因地本虚空故,不动故,无起灭知见故,究竟遍满故,末世众生,依此而修,则不堕邪见,此极言其未病前本来面目也。上上根人一闻于耳,即巳彻悟,但中下根人,于正病时,应如何修乎,既知身心是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幻性若尽,则无有心,谁为修行而永离诸幻,得解脱耶,此普贤问意也。
佛谓一切原是幻,但种种幻化仍从如来圆觉妙心所自出,一切幻法,似有生灭来去,觉心始终不动,只要远离幻境,惟远离之念,亦是幻境,念上之念,无非是幻,要无所离,即除诸幻。然而非断灭也,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觉知,即非断灭,依此而修,乃能永离诸幻,此以觉慧破幻无明之法也,但幻又如何离法,如何下手,如何以事合理,普令圆证乎,此普眼问意也。
佛谓如欲净圆觉心,应当正念,即是远离诸幻,先依奢摩他行,取静室,得良伴,存心思惟,再起三摩钵提,观自身四大之幻,观自心缘影之幻,一切幻灭,而非幻不灭之常性显露,由体起用,先由对治入手,次入无所对,再入无能对,能所两空,幻心影灭,十方清净,根身器界,无不清净。诸法清静,是名实相,由此一身多身清净,一世多世清净。清净者,不动也,遍满也,以不动遍满故,即是无坏无杂,此是巳成就者,已成就故,即不受一切法所拘,其光圆满,无憎无爱,亦无修与成就,恒沙佛世界,亦如空华之乱起灭耳。层层打开,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既知是梦,则生死涅槃,无起灭来去得失取舍等幻相矣,何以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故,今言修者,亦不过如是如是而已,连说七个如是,意味深长,岂可言表。然而众生本来成佛,何以复有无明耶,成佛而有无明者,即今一切如来,异日亦必再有无明矣,应如何启秘密藏,得决定信乎,此金刚藏之问意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4-26 13:43
佛言一切世界之始终生灭,众心之相续取舍,种种都是轮回,以轮回心辨别圆觉,连圆觉性亦同此轮转矣,如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不知谁止谁动。汝心未净,以不净心,观佛圆觉,始终糊涂,故生此惑,不知空华虽生灭,空性无坏杂,无明之有无,与觉性无关。众生如金矿含砂,砂销金现,金本来有,不因销而有,不应说本非成就,及既成金,不再转矿,佛故不再起无明矣。以声闻境,尚难测知此意,何况凡夫以思惟心,测不可思议之圆觉乎。故惟先断轮回根本,开大智慧,则一切皆破,若以妄心分别,正同空华结空果,多诸巧见,无有是处。非正问云,此极言圆觉本体不动,非关无明之有无也,然而销金之法究如何,欲断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有几等差别,入世度生,究有几种方便,此无上知见,又如何圆悟,此弥勒请问意也。
佛言一切众生轮回起病之因,只一爱字,由事爱入分段生死,理爱入变易生死,造此六道之业,及知爱不可有,弃爱乐舍,此亦是爱,皆非圣道。至于菩萨,以度生大愿,故入生死,种种方便变化,非贪欲之生死也,末世众生,能舍一切欲爱,自能证清净觉,若论觉性,本无差别,以贪欲故,遂分五性:一凡夫性,二二乘性,三菩萨性,四不定性,五阐提性,如得善友,得闻正法,根无大小,一体成佛,汝等当发大愿,愿住佛圆觉,求善知识,勿值外道,依愿修行,则登大圆觉妙庄严域矣。此极言断爱见即断生死,但究竟如何断爱,还请重宣以明所证得之差别,令之渐入,此清净慧之问意也。
佛言论圆觉性,本体不因五性而有差别。惟性随绿起,假分有五,于实相中,众生菩萨皆是幻化,只因众生迷倒,未除一切幻化,于妄功用中,显此差别耳,众生执我,妄取五欲,五欲者,财、色、食、名、睡也。遇善友开示,即知此生,空自劳虑,此初觉之觉,虽是净解,亦自成障,故不自在,此凡夫之觉境也。菩萨既觉矣,尚有觉见,觉见为碍,亦不自在,此未入地菩萨之觉境也。及至明了,有觉有照,都是障碍,如能常觉不住,能照所照皆寂,如标指月,不复执指,诸碍已灭,此入地菩萨之觉境也。及至圆通不二,游戏自在,了无挂碍,等同虚空,此如来之觉境也。汝等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妄念,于妄念来时,亦不著意息灭,任运自然,不加分别,无分别,则无能知,所知自寂,真实如何,亦可不必再辨耳。闻此法门,能不惊怖,是真觉境,然此等人,已曾供养无量数佛,植众德本,可谓已成就一切种智者矣。此极言妄功用中,显此差别,但因缘不同,随方各异,所修之法,与能修之人,约有几种耶,尚求佛开示方便法,令速证入大圆觉海,此威德自在之问意也。
佛谓一切法,同体平等,不论圣凡,修行法门,无非智悲双运,离相除见,实无有二。若言方便,种种随顺,数则无量,然必先明悟圆觉本性而后可修,即悟后正修是也。约有三种,一者修止,由静极而发慧,念澄觉现,自觉种种尘扰烦动而灭之,内发寂静轻安,如镜明影现,内外交彻,所谓恒沙诸佛入我身,我身常入恒沙佛也;二者修观,诸菩萨以净觉心,知一切皆是幻化,即以幻除幻,开化幻众,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而此幻观,随起随弃,如土生苗,苗生米谷,及有收获,苗土皆弃是也;三者修禅定,直证心田,了知身心皆为挂碍,内发明照,超然无碍,如金器之锽然发音,不相留碍,便得寂灭轻安是也。此三法门,趣入圆觉,最为亲切,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无不依此修证矣,此言修行法之纲领,然此三门究如何修乎,应专修乎,齐修乎,抑有先后方便乎,请再开示,此辨音之问意也。
佛谓论本体,愿无能修所修,惟依幻修幻,约有二十五种定轮,或单或齐,或先或后,或圆修三种。可至诚忏悔,求佛加持,将二十五轮各安标记,随心取一而修,以期专一。此三法,皆属禅定云,此根本已得,大事已明,但习气仍在,此一大关键,为悟后正修之门,习气即是业障,如何而可扫荡净尽耶,此净诸业障之问意也。
佛谓病根只在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微细之法见,仍属是我,如眼中有一粒砂子,即不名净,并且愈勤精进,愈增诸病,粗分之病为谄曲嫉妒,细分之病为妄起所知,故必断我相我见,使一切寂灭,方入清净觉海,但必求善知识云。此分说众生病根,深入骨髓,非以药治之不可,但多药又成为病矣,后末世只知修而不知修时所得之病,则将求何等人,修何等法,除何等病乎,此普觉问意也。
佛谓当求正知见人,所谓正知见者,在其人之意境而不在外相,伊虽游戏自在,示有诸过,却可方便度众,非具慧眼,不能认识,否则失之交臂矣。见如是人,当不惜身命以供养之,不可因其亲我而喜,疏我而怨也,能如是,则可接近得益,而善知识者,先应离作止任灭四病,以此四法,法而非病,在初不可不用,用之过当,则死执不化,复又转为病矣。末世众生,以憎爱二见未净,我相不除,不能解脱,故当发平等大悲心,愿度尽众生使皆成佛,而我不著度生之念,方不堕邪见矣。佛说至此,一切修法,可称周至。但修此三观之前,以何加行为先,使之圆修乎,此圆觉闻意也。
佛谓此可克期决定以修成之,可自立限期,不必依小乘仪轨,自在修习,切不可执取小法,自得圆过,如所修不成,必因夙障,仍当忏悔,除憎爱嫉诸病,心不放舍,渐次求证。此极言欲求圆证,非痛切不可,此生决可成就,但不可取小乘境界,又不是废戒,至此理事双融,觉行巳圆,无可再说矣,观止矣。然假名不可废也,若无名字,后末世众生将何依据而流布乎?此贤善首问意也。
佛谓此经只与修证人道,为入如来地之决定者,非我佛一人所说,乃百千万亿恒河沙佛同此说也,三世如来,同此守护,同此眼目,惟佛与佛,乃能证知。此法统摄群流,九界众生,无不摄受,功德较量,不可比拟,有人信心不逆,虽在末世,其人福慧,已与佛等,故当守护之,以圆功德。佛说至此,一切魔众,尚发心供养,转入大慈,可以入而不如吉槃荼乎。释义竟。
整理者按:此篇前原有“凡例”四条,兹附载于下:
一、此经系王骧陆居士第二次在印心精舍主讲,与初次讲法不同,抉取十二分精义而圆合之,故分十二分,最后复有一总抉,务使读者一目了然。凡经内隐义无不指示详尽,故名圆觉经抉隐。
二、读此经者务当注意圆观二字,不为自己情见所囿则可深入矣。
三、读此经前不必先看讲义,可先将经文读过,参自心所解者其义何若,然后再合参之,必于心地法证得不少。
四、本舍同人多半因修心中心法而明心地,由密入禅归证净土,皆我大愚法师慈悲法施之德。饮水思源,敢忘所自。谨将大师所作解脱歌附印于后。凡证圆觉者必大解脱,以圆觉精义尽在歌内,了义者自会得。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