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华严法会开示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5 23:06
标题:
华严法会开示
[达照法师]
华严法会开示一
大家知道华严法会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修持、读诵《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华严经》内容非常深广,因为它是佛陀成道以后最初讲的一部经典。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成佛之后,当时他有一个想法:“佛法这么高深,如果我直接把最高深的法讲出来,恐怕很多众生都会生起怀疑,不相信玄妙高深、无上甚深微妙之法。因为众生没有善根、没有福德、没有因缘、没有智慧,又不相信佛陀所说之法,认为这个太高深、太难想象、太难理解,于是就诽谤佛法。因为诽谤佛法、诽谤三宝,所以会堕入三恶道。”佛在最初的时候是有这么一个想法,于是如来说:“我宁可不说法,赶紧入涅槃。”但是,他转过来又想,“十方诸佛成道以后度众生都要讲法,如果释迦佛成道以后不讲法,那为什么要来成道啊?这又违背了佛陀的本愿。”所以,释迦佛只能从高深的《华严经》开始,转而又讲了十二年的阿含教法。这四阿含教法,就是从现实的人身入手。
最高深的佛法
为什么佛第一时讲《严华经》?讲那么高深的法呢?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每一个人,包括佛在内的所有众生都是一样,只要生起慈悲心,都会最愿意告诉别人,让别人得到利益的;并且,都会把自己最高深的境界,最高深、最微妙、最好的东西讲出来教给别人,通过语言,或者通过文字,或者通过行为(肢体语言)来表达佛陀亲自证得的最高境界。但是,由于弟子们根性不能适应,所以,为了适应众生,只能讲浅显的、能够理解的佛法。那么最高深的呢,就是指《华严经》。佛最初三七日在菩提树下成道之后,最先演说的就是《华严经》。会中的二乘人,就是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人,他们都如聋若哑,像聋子一样,听不懂佛说什么;像瞎子一样,看不见佛的庄严,更何况我们凡夫,所以实在来讲,《华严经》代表了佛陀成道以后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以理解的一部经典。
我们现在读诵的中国汉译《华严经》有三种:就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六十华严是东晋佛驮跋陀罗大师翻译的,八十华严是唐朝的实叉难陀大师翻译的,四十华严是般若三藏翻译的。这后面两部呢,都是唐朝时翻译。这三部经典,篇幅较多,可谓大经。实际上,释迦佛在菩提树下讲的《华严经》,是遍满三千大千尽微尘数的无量心偈,这是大本的,非我们世间众生心力和智慧可及;最下本的是十万偈,所以我们现在流传的是十万偈的华严。《华严经》里面,释迦佛把他开悟的第一句话,就在文中和盘托出,我们大家经常在经书上可以看到的,所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自得现前”。
佛法的殊胜处
佛教跟其它任何宗教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而且成佛以后,跟所有的佛都是一样,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为心里面有太多妄想、执着、颠倒。释迦佛在这个世界几十年说法,目的就是要让大家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也就是说,我们学习佛法真正的目的,是要能够圆满、完美自己的人格。所以,《华严经》内容非常丰富,这一点在经名上表现得最明显,也就是经题,蕴含了整部《华严经》的重要思想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5 23:11
华严法会开示二
清净法身佛
本经经名全称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字,是所有的经的通题,佛讲的都称经,是统称;前面的“大、方、广”这三个字代表了佛教的所有理论和思想,是别题。这个“大”是指我们的清净法身:因为我们大家的心量非常小,鸡毛蒜皮的、无中生有的、虚幻颠倒的事,做任何事情都斤斤计较,总在内心当中不时地纠缠自己,所以不能明白我们真正的佛性,也不能看到自己的清净法身,而释迦佛之所以看到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因为他证得了圆满的清净法身,我们大家,所有的众生之所以能够成佛,之所以跟佛都平等,是指我们的法身。
诸位看我们后面,这个大殿里供奉的这三尊佛,中间这尊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左边这尊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右边这尊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三尊佛,实际上是一尊佛,不是三尊佛。释迦牟尼佛就证得了这样的最高境界,我们众生、我们一切有情众生,最高的境界就是指这个清净法身。我们大家都有清净法身,也就是说,现在的诸位,我们内心当中的佛,我们每一个人的佛,就是中间最高的这尊佛。而且跟中间这尊佛,没有任何差别。因为最高的这尊佛,是我们每个人原本就具足,不是修行以后才有的。
大家想不到吧!我们觉得自己好像在烦恼痛苦当中,在流浪、在生死,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中间这尊佛,只是我们妄想太多了!假如我们去除妄想,没有颠倒、没有执着,把我执和法执这两层执着破除干净以后,我们这尊佛就会显现出来。那不破除这个见思和无明呢,同样这尊佛也存在。就像金矿一样,黄金储藏在矿石里面,我们把金矿开采出来,进行提炼以后,这个金才拿出来用;如果你不提炼,那永远只是一块石头。所以我们如果不修行,就不能显示自己内心的清净,就体会不到我们内心真正的佛。释迦佛之所以能够成佛,就是因为他明白我们内心有这么圆满、完美的佛,然后在一切行为当中修十种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力量、智慧,修这十个波罗蜜,最终证得了圆满报身。
圆满报身佛
左边这个圆满报身是什么意思呢?圆满报身就是靠我们现在的福德和智慧。大家一定要记住,学佛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绝对要培养福德、培养智慧。没有福德的人,他的内心是始终处于一种贫贱、是非颠倒、烦恼痛苦当中;同时在任何时处,遇到的不是善知识,而是恶知识,遇不到真正有修行、有道心的人,遇到的都是一些是非颠倒的人和事。由此知道,福德是庄严我们这个圆满报身的,而更重要的是用智慧庄严报身。报身,就是我们这个果报的身体。我们现在大家感到的这个果报的身体,是在娑婆世界几十年生老病死的无常之躯。而佛陀是通过修证以后,用他的智慧、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就是布施、持戒、智慧、清净心,以这样的智慧断除自己的烦恼,烦恼断尽了,那他果报的自身就非常圆满。所以,这个圆满报身的佛,是需要修行以后,才能完美体现出来的。
而我们的法身呢,是不需要修行。法身,它本来就是这样子:你再修行,它也这样;你不修行,它也这样。只是你修行以后,等你的智慧和福德圆满了,这个法身就会显现出来,我们大家会看得见,会有受用,所以“断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或者说明心见性。所谓见性,就是见得、见到清净法身,见到我们自己的佛。我们看禅宗祖师说“见性成佛”,他成的佛是什么?就是指成就了这个法身佛,并不是指报身佛。因为报身佛有种种的、无量无边的庄严。
有了智慧,成就这个报身和福德,再加上有慈悲心,才能成就化身佛,化千百亿身。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5 23:11
华严法会开示三
“同体”而“大悲”
一般的人,自己有智慧,可以了生死,可以修行,但是他没有悲心,对于众生,他生不起这种同体大悲。我们一定要知道,佛法告诉我们同体大悲。所谓同体是什么呢?就是看到一切众生都有这个清净法身之佛,每一个人都是有清净法身;而且这个清净法身完全平等、没有差别,所以叫做同体。就是我们大家真正的本体——真如本体是完全相同,就像虚空一样,没有任何差别。这个同体生起来以后呢,因为见到了“同体大悲”的这个同体,见到了自己的真如本性,他内心的这种烦恼,在世俗当中产生的贪、嗔、痴、慢、疑,我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种种见思之惑就没有了。也就是说,一个开悟见性的人,在这个世间上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扰到他,他内心不会有任何为个人、为自己而产生的烦恼;并且,作为佛弟子,在知道了这样的道理之后,我们也不应该有这种烦恼。
佛陀告诉我们了,如果我们没有妄想颠倒,我们就是佛。但是,我们偏偏就在颠倒。佛陀有了这个智慧以后,看到一切众生,本来不应该烦恼,却在这里烦恼;本来不应该有是非,却在这里有是非;本来不应该有种种比较、分别、颠倒,却在这里颠倒,所以深深地感到惋惜,惋惜的同时,他对一切众生产生无比的尊重。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佛法里的慈悲,不像一般的人看到外面这个人很可怜,然后去帮忙,绝对不是一种可怜人的同情心,而是看到一切众生都跟佛一样清净,众生却不知道,所以得告诉他,让他明白和知道,自己内心本来就具备这种佛性。在告诉他的时候,也是看到他跟佛一样,并没有觉得他是一个很可怜、需要救助的人,而是看到他跟佛一样,告诉他而已,这两种心态是不一样的。
心净则国土净
佛法的慈悲是完全尊重一切众生,在尊重的前提之下,再关注他,告诉他该怎么做,所以佛经里面有句话说:“佛看众生都是佛,众生看佛都是众生。”有正知见的人,他看到一切人,都能看到他们清净庄严的地方;没有清净庄严的、烦恼痛苦、是非邪见的人,才会看到别人有是非邪见。
过去有个故事,说的是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有一天,他跟佛印禅师在一起,边喝茶边讨论佛法,佛印禅师问苏东坡说:“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跟他说:“你像一堆牛粪。”然后苏东坡问佛印禅师:说“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禅师告诉他:“我看你啊,像一尊佛。”这个时候苏东坡就很高兴。他回去以后,就跟他妹妹说起这件事情:“你看看,今天终于把佛印禅师说败了。我说看到他‘像牛粪’,他都不敢辩论我,他说我‘像一尊佛’”。他妹妹听后就哈哈大笑说:“哥哥啊,你这次又败了。为什么呢?因为佛印禅师心里有佛,所以他看到你是‘佛’。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所以你看到他是‘牛粪’。”
悲智双运
我们大家的心里面能不能清净,能不能把自己的妄想颠倒放下来,决定于我们能不能看到自己内心跟清净法身一样的这个本体。
佛法里面讲悲智双运。因为有大智慧,所以不住在生死当中,生死、世间的一切是非颠倒,在他的眼里,没有一点污染;在他的耳朵里面,没有一点痛苦,六根完全清净。
阿罗汉能证得六根清净,他的六根不受世间的五欲六尘所干扰,四果罗汉可以达到这一点。他有智慧,但是没有慈悲,罗汉不想度人,他觉得这个世间太痛苦、太麻烦了,你看,有时候度一个人,还得浑身落草,惹来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是非诽谤。他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这个身体——无常之躯,是虚幻的,一看到这里,他生不起悲心。佛陀就骂他,你不能成佛,只是一个自了汉。
但是大乘菩萨,他有智慧以后,不住在生死;同时,他有慈悲,又不住在涅槃。有慈悲是什么?就是他看到一切众生虽然在颠倒,在烦恼,但是本质是一样的。因为每一个众生的本质就是佛,所以我们的本质都很好、都很清净。菩萨要度化我们,必须来跟我们在一起生活,我们做人,他也来做人;我们做好人,他也来做好人,要跟我们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四摄法摄持我们慢慢地修行。悲心重的,例如我们右边看到的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5 23:12
华严法会开示四
大而无外
所以这三尊佛,是一体而不是三个,三个就是一个,一个就是三个。《大方广佛华严经》经题中的“大、方、广”三个字,就代表这三尊佛。“大”,是我们的本体,非常之大,大无边际。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什么是“大”?“大方广”里面的“大”,是指“体若虚空无涯岸”,我们的本体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我们回观一下自己的心量,到底有多大?其实我们的心量很小。很多人的心量只局限在胸口这个肉团心——心脏。我们认为,自己的心痛,心里高兴,心里舒服,心里难过,好像就是自己这颗心。我们的心只包容我们自己一个人,是不是?在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就是包容自己一个人,觉得只有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好人。自己这颗心高兴就行,不管别人的感受。这个是心量太小。
所以,我们的心量一定要放大。放大心量,通过念佛、参禅、持咒都可以办到;还有一个,观想的方法,这是南怀瑾先生讲的。南老是我们温州人,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学大师,在香港弘扬佛法和传统文化。他的书里面提到过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观想。怎么观想呢?就是我们大家心量很小,你现在就想象自己的心量开始放大——就我这个心,慢慢慢慢地像气球一样地放大,从身体的胸口一直大到我们的身体,然后再进一步大到我们的大殿,然后再进一步大到我们中国,再进一步大到全世界,接着把月球、太阳、地球全部包含在里面,再把东方药师佛净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十方所有一切佛的净土,都包含在里面。就这样,你用自己的心去观想的时候,会看到自己的心量非常之大。
当我们的心扩大到整个地球的时候,就说明我们的心里面有众生,心里面能够包含世间万法。这种大的心量,会相似地体会到我们法身遍一切处的道理。体——这个清净法身的大,是没有形相的。因为,如果有形相,任何一个形相都会有局限。只有我们大家的真如本体、我们真正的内心、我们生命的本质,它没有形相,所以它能够大无边际。那么“大方广”的第一个字,就是要让我们明白这个“大”字。
佛法的下手处
大家念佛,或者听经闻法,修行的一切方法,修行佛法最初的下手处在哪里呢?佛法最初的下手处,我们分两种根基讲。
稍微钝根一点的人,我们就从第六意识妄想下手,“打得妄想死,许汝法身活”。我们妄想颠倒太厉害了,我们有一点智慧呢,也就像风中的灯一样,这个灯光总会晃来晃去,定力不足。没有定力,我们的心量会有局限。因为定力好的人,一般情况下,不会随便起心动念;如果定力不够,遇到好的环境会高兴,不好的会难过。所以种种烦恼,就是因为定慧两者的缺差太大。所以,根机钝的人可以一心念佛,或者一心持咒,或者一心参禅,总之要看住自己,不让自己随便打妄想。大家都知道,不打妄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在生活当中,柴米油盐、几十年的人生经验、是非恩怨,在脑海里面留下太深的印象,所以我们一见到人、一见到事,脑袋里面马上会反映出来。这一反映,事情就来了。
所以,第一种用功修行,就是要让自己放下妄想,这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一开始妄想很多,比如说你可以念半个小时佛,每天坚持念,再慢慢增加到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五个小时,甚至最终你增加到一天可以念二十小时的佛号。这样每天每天地增长,把这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让自己的第六意识妄想不要生起来,把妄想压服住。妄想压服住以后,你会看到妄想不生的时候,脑袋里面非常清醒。妄想不生的时候,脑袋很清醒!你们现在可以感受一下:我们大家不打妄想,现在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的时候,脑袋非常清醒。这个清醒就不是第六意识,而是我们的意根。
所以,第二种用功修行,就是根机利的人(上根利智的人),他不用去消除自己的妄想,他不用管妄想有没有,他只管自己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到自己妄念未生之前的这个状态,就在这里始终保任。禅宗的参话头、起疑情,都是在这里用功。这是根机利的人修行的下手处。
那么,当我们把妄想停下来,妄想背后清清楚楚的这个东西也打破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心量,会出现一个非常空旷、无边无际、无形无相的状态,我们只能用这个“大方广”的“大”字去形容。这个 “大”,又叫做体大、相大、用大,这三者在一起。我们这个身体,肉体之躯是非常小的,我们的作用非常有限,我们的相貌也很小。证体以后,真正修行的人——想这一生了生死,或者来生要了生死的,起码我们对于佛法的道理要明白,这条路是这样走。让自己妄想心停下来,妄想背后,明明白白的这个东西,它没有烦恼、没有妄想,在这个份上,再功夫成片,然后破过去,见到的是我们本体。所以“大方广”的“大”,就是要明白这个。
我们诵《华严经》,你在诵的时候,《华严经》里面的种种境界,一开口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这些无量无边、这些三千大千,这个数目、数量都是天文数字,动不动就是恒河沙数,都是个天文数字,不是我们凡夫妄想所能想象到的一个数字。这就体现出无有限量的这种内心当中,真如的无边妙用。这是“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5 23:13
华严法会开示五
规矩方成佛
“方”是什么呢?有一句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没有方圆不成规矩。”这个“方”,体现的是法报化三身佛当中圆满报身佛的特性,就是方圆规矩,就是规规矩矩。为什么要规规矩矩?这个规矩很重要,做人有做人的规矩,生天有生天的规矩,成佛也有成佛的规矩。我们学佛以后,一开始就要受三皈五戒,受三皈以后,你开始有佛弟子的规矩,如果没有规矩,就绝对不是一个修行人。《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这个“方”字,就告诉我们:一切规矩,你要老老实实地遵守。但是,这个遵守的前提是什么呢?遵守的前提,是你先证得内在的这种空旷无比的本体。
我们看到济公活佛和一些阿罗汉们,诸位现在看两边的阿罗汉,你看阿罗汉坐在这里,有翘着二郎腿的、有坦胸露腹的、有做各种动作的,为什么阿罗汉会那样做?而我们看到佛——你看,佛像都是一样,非常慈祥,那个动作非常端庄、端正。原因在哪里呢?因为要体现出来,阿罗汉证得了本体以后,他不想度众生,所以不够圆满。他只是自己觉悟了,但是不能去觉悟他人。
我们佛教讲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阿罗汉、菩萨和佛这三种境界,是不一样的。阿罗汉相当于大学生,菩萨相当于硕士生,佛相当于博士生——最高的境界。所以,你看,把阿罗汉放到两边,放到边上去了;然后菩萨呢,站在这里;佛呢,是坐在这里的。这是一种表法,我们到大殿里一看就知道,学佛的路就是这样子,先要自觉。那么自觉的这个阿罗汉,自己觉悟了,他非常自在。你看他的手脚有各种动作,非常自由自在,没有顾忌。同时,他坐在那里表现的是什么?坐在那里,就是说,“哦,我的分段生死终于已经解决了,我可以坐下来休息了。”分段生死,就是现在大家有生老病死的这个生死,阿罗汉自己解决了以后,坐下来不去度人,所以他不去照顾别人的感受,自己怎么样方便、怎么样自由,就以这种方便、这种自由来表现。
这是一种表法,是告诉我们:个体的生命可以非常自在的。但是菩萨不一样了,菩萨自己觉悟了以后,他想:“我要是自己不讲威仪、不讲规矩,那人家信众、这些迷惑的众生看到,会没有信心,我就不能度众生。”他要出去弘扬佛法,所以这个菩萨又站起来了。一般的情况,寺庙大殿里面塑的像,中间的佛都是坐在那里,菩萨都是站在那里,两边的罗汉都是坐在这里。这种特殊的表现,就是代表了佛法修证的不同层面:菩萨是自觉觉他,自己觉悟了,还要告诉别人;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跟他有缘的众生都已经度圆满了。那么,是怎么个圆满的度法?所以,菩萨度他的这个过程就非常重要。菩萨一方面是在度化众生;另外一方面,他要体现操守方圆规矩的德行。
皈依三宝是学佛第一步
我们讲起德行来,最重要的是戒律,持戒要清净。持戒清净,从三皈依开始。皈依三宝是我们学佛入门的第一步。如果你皈依三宝的这个第一步没有做好,那后面成佛的路就很遥远;如果你皈依三宝做好了,那后面的路就比较顺利,因为你的心可以跟三宝相应。皈依三宝,我们是依佛为师,依法为师,依僧为师,三宝是我们的老师。佛、法、僧,这三个是珍贵无比的,这三个都是我们的老师。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拜了某一个师父,好像说只有这个师父是我老师,别的师父就不是了,别的人就不是了。千万不要有这种观念,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观念——认为皈依这个师父,我就只认这一个师父,也不知道依法修行,也不知道敬佛。
反过来呢,另一种情况,大家同样也要注意。皈依三宝,明明是“三宝”为师,千万不要说,“我是以佛为师,这些法、这些僧、这些和尚,都不是我老师。”要是这样讲,那是纯粹诽谤三宝。有些人学佛就是这样,明明是皈依三宝,却变成皈依两宝,或者皈依一宝了。现在,在我们国内有些地方的一些居士信众也不太懂得皈依三宝的重要性,认为自己皈依佛、皈依法就可以了,不要皈依僧,或者说,觉得自己以佛为师、以法为师就可以了,没有以僧为师。心里面存在这种观念,暂且不说他有没有这么去做,有这种观念、这种看法就是一种邪见,不是三宝弟子的正见。所以,“大方广”的这个“方”,他内心是看到本体——一切众生都能成佛,而且都是无相,完全平等。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5 23:13
华严法会开示六
真正的大方
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做事情,该做什么?我们是在家弟子,就做在家弟子的事;是出家师父,就做出家师父的事情;徒弟有徒弟的样子;师父有师父的样子;在家修行,有在家修行的样子;出家修行,有出家修行的样子;比丘,有比丘的样子;沙弥,有沙弥的样子。各种戒律、各种规矩,我们尽一切努力地去做,但是,做的同时,我们心里面还是要一点相都没有,一点执着都没有。所以一个没有执着却能够非常规矩的人,就体现出来《华严经》前面的两个字“大方”。
什么叫“大方”? “大方”这个词,是佛教专用的,就是从“大方广” 中的“大方”而来。但是,现在我们一般的人不知道,一般社会上说的 “哎呀,这个人蛮大方的”,好像做事情很利索,心胸比较宽阔、比较豁达、比较坦然,做事情比较认真,就说这个人很大方。实际上真正的意义,“大”就是内心是一种真正平等的心态,是不执着的、圆融的、没有障碍、没有烦恼的,心里面是这样,而且行为上也是规规矩矩。身口意三业真正“所言如所行,所行如所言”,说的跟做的一样,做的跟说的也一样,这种人才叫“大方”。
广应无限
释迦佛告诉我们,我们修行的第一步,要把心量放大,放得非常大;第二步,是让我们的行为方方圆圆、规规矩矩。正因为内心不执着,而且很规矩,所以你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你对身边人的感受很清晰,身边的人跟你接近了以后,他会感受到你这种慈悲、这种力量。这样一来呢,你心胸扩大,你的作用也非常广阔。所以第三个“广”,是广阔的意思。“广”是指阔,又指多。这个“广”是指什么呢?是指用,作用,体相用的“用”。因为你心里面不执着,然后你的行为又很规矩,这样你的作用就广大了。在家的时候,我们有在家的作用;出家的时候,有出家的作用;你在人间,有人间的作用;你在天上,有天上的作用。在十方法界、六道之中,任何一处你都能起到清净的、规矩的,这样一种作用。所以,佛陀在十方法界任何一个微尘世界里面,他都能体现出内在的圆满和慈悲,这个用就是“广”,非常广。
我们信佛的居士,有时候有种信仰的情感,到庙里面,看到师父、看到经书的时候,我们心里很欢喜、很高兴,但是,一回到家里,一回到单位工作,有时候就会被红尘中种种杂七杂八的事情干扰,因而受到影响。所谓红尘滚滚,我们如果被它影响,就说明我们的作用不够广,我们就比较狭隘,狭隘在特定的环境当中。但是,这种狭隘,对于初步修学佛法的人来说,是需要的。因为我们初步修行,就像一个受伤的人,先要把伤治好了之后,然后才能再锻炼身体。如果一个受伤的人,他说我要锻炼身体,偏偏在那儿挑重担,或者在那儿搞体育运动,这伤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如果大家心里很烦、很乱,就先到庙里面拜拜佛、烧烧香,然后你要知道,真正的修行不只是在庙里,也不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安静的地方。你要在任何吵闹的地方、任何你遇到的有缘的地方,都能够生起正觉之心,生起这种观照来,让内心跟这个清净的本体相应。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5 23:13
华严法会开示七
正信与正行
“大方广”这三者从因至果,无不包括。因,就是我们大家现在发起这个心,这就是因——现在要发心学佛。学什么呢?学佛,一定要正信、正行。正信是什么?就是我们相信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信行,一种是法行。信行是什么?就是相信佛所说的一切话、一切语言;相信佛经里面告诉我们的一切方法;相信按照佛经来修行的一切三宝弟子,相信他们。我们内心有了这种信行以后,整个生命就有一种依靠,有种皈依的感觉。第二种是相信按照佛告诉我们的方法去做,做了之后肯定会断烦恼,直至成佛;肯定有用,不是没有用;不是停留在嘴巴上说一说,而是依教奉行。
当然,假如你如果连嘴巴上都不会说,连理论都不懂,就如藕益大师说过的“远行不问路径,必定有误。”远行,就是我们修行成佛的路途遥远,你如果连路都不问,自己眼睛都不睁开看一下,别人知道的这条路你不走,那就必定会走错路。知道路没有错,只是他不走,这也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这条路问好了,这就是信行。
所以,信行的人,就是先要读诵经典,明白佛告诉我们是怎么去做的,然后按照佛菩萨和祖师的教导去行持。做了以后,我们再来对照自己的生活,看看自己学佛以后,心量是不是越来越大,我们的智慧是不是越来越高,处理事情的能力是不是越来越强了。这样我们才发现,原来学佛有这么大的好处,感受到佛法给我们带来的慈悲和智慧,因而法喜充满。这样一相应,信心就坚定了。这是我们在学佛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这叫做因上的作用,在我们修因的时候就要起这种作用。
第二层是果上的。在果觉上的作用是什么呢?在我们是凡夫的时候,诸位通过打坐或者念佛,在世间法当中可以得到四禅八定。就算我们不得四禅八定,如果你好好地念佛修行,也可以证得念佛三昧。再退一步说,念佛三昧证不了,就在你一天认真念佛的过程当中,自己的烦恼自然也会消除很多。
大家恐怕都有这个经验:就是你念佛念得越多,心里面越安;你念佛念得越少,心里面就越浮躁。每一天念佛或者诵经,在自己家里或者庙里,把功课定起来,每天都这样去用功,我们的功夫就进步了。这就是我们得到的结果。从凡夫开始,你只要念一句佛号,这个结果就有了。只是这个结果,一开始看得不太清楚,因为对于我们无量的烦恼来说,这个结果好像很小,但实际上,诸位只要认真用心地来听一句法,或者用心地念一句佛,这个果报自然就生起来了。所以,净土宗念佛的同修,如果你念佛发愿往生,知道这句佛号念起来可以往生的话,此生到最后——临终之际,就算十念都能往生——就是念十句“阿弥陀佛”,我们都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极乐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我们再圆证四土直到成佛不退转。
我们净土宗求往生的人是大乘佛法。为什么一定要求往生呢?就是想到我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回转娑婆度无边的众生。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不一样:小乘佛法,就是自己的烦恼解决了就算了;大乘佛法告诉我们,个人的烦恼解决了,也要把你身边的、大众的,乃至九法界一切众生的烦恼都要解决。所以,每一个人从皈依三宝开始就要发大誓愿,发自内心地确定:我一定要成佛,一定要度众生。生起这种心以后,我们的作用就非常之大,广阔无有边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事情我们可大可小、可粗可细。就是说,遇到一个人,哪怕就问你一句佛法,你也对他说;在寺庙里面,我们看到佛像,,有机会可以跪下来顶礼、拜一拜,没有拜的时候,合掌、点头,哪怕举一个手,对佛打一个招呼等等,都不离开我们的这种发心。
佛陀老师
跟佛打招呼,跟佛有种亲近感。诸位以后如果到寺庙里面来,见到佛像的时候,你可以问候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说:“我来顶礼您了。”之后,就可以合掌,来顶礼佛。日本佛教有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他把佛当成真实的、还在我们人间的;认为佛是我们的老师,他坐在上面给我们做榜样,经书就是他说的话。坐在后面的世尊、佛陀,就是我们的老师,佛经就是他教我们的教材。所以,日本人是以这种态度到寺庙里面来,他还没有跪下来礼拜,就站在那里,把头低下来跟佛打招呼。他叫释迦牟尼佛什么呢?叫“佛陀老师”。“佛陀老师,您早上好!”“佛陀老师,晚上好!”他见到了,会这样打招呼。因为他这样打招呼的时候,把佛看成是自己这一生当中直接教导的老师,而不是认为释迦佛已经涅槃了,我们顶礼佛像有功德,他不是这样想的。因为对于我们来说,这一生能够遇到佛法,就是源于三宝住持在这个世间。住持三宝的佛宝就是佛像,它代表的就是佛。所以,在日本佛教徒的心目中认为: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了佛像,没有了经书,自己就没有办法学习佛法;有了佛像和经书,大家活着的这一生,就是佛陀来直接教育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5 23:14
华严法会开示八
安心于法
诸位以后见到佛像,也可以说“阿弥陀佛老师,你早上好!”这样打一个招呼,内心非常亲切。这种亲切心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内心就会觉得佛陀没有离我们很遥远。因为佛经里面告诉我们:释迦佛跟弟子经常这样说,“如果有人按照佛说的话去做,恭敬三宝、持戒、修定、开发智慧,这样的人虽然离我千万里,实际上他就在我的身边。如果有人天天在我身边,却不能依照我说的法去做,他没有见到佛。”所以,我们在庙里面见到佛像、听到佛法,内心以这种清净心来感受佛陀的慈悲,这样在我们的身边就是佛。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如来开示:“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果。”还有,佛在《般若经》里都讲过类似的话。在《般若经》里面说,有一次,须菩提尊者宴坐。(大家知道《金刚经》就是佛对须菩提尊者讲的,须菩提是解空第一。)释迦佛有一次到忉利天说法,因为说法三个月,时间比较长,这些弟子都非常地想念世尊。听说佛要回来了,大家很高兴,跑出去迎接佛。第一个跑到外面迎接到佛的比丘尼,就特别高兴。她说:“今天是我第一个看到佛的。”然后佛就跟她说:“今天第一个见到佛的,不是你。”她说:“那是谁啊?”“是须菩提。”因为须菩提没有出去,而是在自己房间里面打坐,坐在那里观空,他的心安住在佛法当中,所以佛就跟这个比丘尼说:“如果有人按照我的法去做,实际上,他时时刻刻都能见到我,都跟我在一起。”
大方广的妙用
我们凡夫的这颗心,用不够广;如果依法来做,用最广的情况,就是在十方的世界里面,哪怕是在地狱里面、在恶人堆里面,我们的内心都升起无比的悲心,这样才真正地叫做“广”。“大方广”这三个字,是在一起的,不是三个,这三个不是分开的,而且三者合起来的时候,就是佛的境界。我们大家现在可以看得出来,我们心里的“大”到底有多大?这个“大”,实际上是一种心量,是内在的一种包容心。这个包容心,要生起来无边之大的时候,你跟佛的法身就相应了。如果我们大家现在心量很小、不够大,那你一定要把它大起来。我们大家都有这个能力,可以把心量放到非常大。“方”就是我们现在的规矩,大家坐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规矩,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规矩,这就是我们的“方”。“广”呢,就是我们的作用、我们的能力,在家里可以做家务活,出来还可以做义工,我们出去还有工作,对于他人我们还能做到慈悲善良,在社会起到一个好人的带头作用,这就是我们的“广”。所以“大方广”这三个字,实际上是包含了释迦佛一代时教的修因证果宗旨。诸位,以后要想修行,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就问自己有没有“大方广”。
华严为因 佛为果
然后这个“佛”字是什么意思呢?刚才说了,“佛”具备了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是罗汉、菩萨,然后最终成佛。按照这样的心态,在修行上,一步一步把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这两重生死的束缚、痛苦都消除掉,然后内心完全解脱。这是成佛,这是果德,这是大方广佛的“佛”,是果。因为这个佛果,它具备了前面“大方广”这三种德行。后面的 “华严”这两个字啊,是指因。“佛”是果,“华严”是因。为什么“华严”是因呢?“华”,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花,“花”跟“华”的古文繁体字是同一个字。那“华”代表的是什么?是代表我们的因地修行。我们大家从究竟妙觉的佛果以下,所有的菩萨、罗汉以及凡夫二乘,全部都是证佛之因、成佛之因。所以在因地上的修行,位置很广阔,我们现在修,就是要修“华跟严”。“严”是什么呢,是庄严,意思就是说,“大方广”这样无边无际的庄严成就了佛果。它的因在哪里?“华”和“严”,以万德、万行来庄严我们自己,这就是修因。
这部《华严经》就是讲述了成佛之前的因地修行。凡夫需要修行五戒十善,二乘需要修行四谛、十二因缘,菩萨还要修行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这样一个位次、一个位次修行上去,都叫做“华”,也就是花。有花必有果,这个果是圆满的佛果。所以,我们大家要想成就真正圆满的佛果,一定要来学习《华严经》,因为《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如何成佛。讲到这个“华”呢,我又想起来,诸位到庙里面去,你看寺庙里面供了很多花,这很多花供在这里,就是《华严经》的“华”,一样的意思。因为有这样子的花,我们的环境就变得庄严。庄严,这是个佛教的用词,用我们土话说,就是“漂亮”。但漂亮呢,显的很浮躁;所以用“庄严”就显得很稳重,体现出佛法的这种内涵来。那么花为什么能够庄严?实际上,用花就是告诉我们成佛真正的庄严在哪里。真正的庄严,是在我们现在的修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5 23:14
华严法会开示九
现在修行最庄严
诸位要记住这句话,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真正的庄严,就是我们现在的修行。现在是什么?现在是修因,现在是凡夫,这个庄严很重要。因为如果我们现在感受不到这种庄严,那人生内在的福德、智慧就显发不出来。佛在《华严经》开始就说,大家都是佛,都是跟佛平等的,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你看,如来,就是如如不动的真如本体,就是大;智慧,就是圆满报身;德相,就是千百亿化身。所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三个词就是我们后面的这三尊佛。一切众生都有这三尊佛,都有这个功德,但是凡夫被自己的妄念情执掩盖住了。
所以我们在学佛的宗旨上,把握了这样一个《华严经》的道理。正因为佛果是“大方广”这三个内容,所以我们修因也要同这个正果相应,身口意三业都能跟佛相应。换句话说,诸位在学佛过程中,因为我们大家是凡夫,所以难免会有一些脾气毛病出现。那么这些脾气毛病出现的时候,我们就拿“大方广”三个尺寸来衡量一下自己。你看看自己,到底这三个尺寸有没有做到?如果你背离了这三个尺寸,说明你没有在修因,说明你这个“花”不够庄严,跟佛不能相应。起码这种行为,不是一个真正佛弟子的行为。因为佛弟子要以我们的万行做为因,修行因。如是因,才能长如是果。既然这个果是“大方广”,那么我们的这个因行,也要学习这个“大方广”,也要一步一步地朝这个方面去行持。这是“大方广佛华严”。
普贤菩萨的愿力
“经”,实际上叫做契经,即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佛所讲的一切,包括《华严经》所讲的内容,我们其实都可以从这条路上走过去。《华严经》里面,最圆满、最方便、最直接的一个方法,就是净土宗念佛方法,即念佛法门。因为《入法界品》是整个《华严经》的核心思想,在《入法界品》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就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第十个是普皆回向,回向哪里呢?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所以,现在我们汉传佛教地区,信仰、修行净土宗的人最多,净土宗在我们汉地给信众、给众生带来的利益也是最大、最广。
我们大家有这个福德、因缘能够听闻到净土法门,此生一定不能辜负自己。为什么不能辜负呢?因为我们只要生起绝对的信心,愿意往生极乐世界,然后我们随份随力认真地去念阿弥陀佛,在临终的时候决定能够往生。这是普贤菩萨为我们作出的示范。普贤菩萨是什么人?普贤菩萨是在十方,过去七佛,乃至在贤劫的千佛里面,他都是赞佛的大弟子,助佛菩萨宣法。贤劫千佛,现在释迦佛是第四尊佛,还有九百九十六尊佛,都是这样。而且普贤菩萨入了佛的华严境界以后,重重无尽,法界无边,他能够全部体现。所以,在密宗里面,称普贤菩萨为如来,叫普贤王如来。他过去久远劫来已成佛,是以菩萨的身份来度化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也发愿求生净土。
所以,《华严经》的高深之处是把佛法的最根本的三个要点“大方广”讲到了,最方便之处是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念佛法门。大家在生活当中,无论遇到烦恼痛苦、是非,或者修行上有障碍、有疑惑,甚至读经看不懂、有问题,我们都可以静下来,一心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的光明智慧,所以心静下来以后,我们的智慧就会开。那么当你心静下来之后,你的行为就自然地规规矩矩。大家是不是这样?你可以回观一下,看看自己,当你心静下来,心完全清净的时候,确确实实你的行为就变得非常规矩。但是,你如果心里打妄想了,起烦恼了,你的身口意三业就不一定规矩了。能够以这个念佛心进入“大方广”,这是华严道场最殊胜的利益之处。所以我觉得,这次举行华严法会,大家一起读诵《华严经》,心里面跟“大方广”相应,然后我们在生活当中,也跟“大方广”相应,这样我们的法会就一直在举行,未有尽时。最后,愿参加我们这次法会的大众,共同发起广大之心:愿十方法界一切有情,同圆种智,一起圆成佛道。阿弥陀佛!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谢谢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