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楞严大义 [达照法师]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11     标题: 楞严大义 [达照法师] 

第一章 见道

诸位大德,诸位善知识:

今天因缘殊胜,我们来学习这个《楞严经》。

《楞严经》在佛法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古人讲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楞严》的主要内容是讲述我们如何开悟;悟后如何起修直至成佛。讲这么大的一部经典,我们在其他地方讲三年还讲不完,所以现在要三天时间,浓缩起来给大家讲,内容相当丰富。《楞严经》的主要思想脉络,贯穿于见道、修道、证道三个部分。我们今天先给大家讲如何见道,明天讲修道,后天讲证道,分开三个部分讲。

第一节 经题

那么见道部分,内容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乃至如何见道。我们先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全称实际上是包含了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切佛法的精要。因为佛法它告诉我们的是如何成佛的方法。如何成佛,先要认识到佛是什么。从我们凡夫的心、烦恼的心出发,一直到成佛,这过程当中需要经历如何的修证。所以诸菩萨万行,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的这个过程。首楞严,翻译成汉字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我们大家看,现实的人生世界中,有哪件事情是坚固的?遍观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根尘相对,产生的一切意识分别,没有一件事情是坚固的。但是佛陀告诉我们,在这一切事的背后,蕴含着最为广大、圆满、究竟的真理,这个真理就是我们的心性,它是永远没有生灭,不会破坏的。《楞严经》就是围绕我们的性净明体——常住真心而展开。所以题目就直接点示了我们的常住真心,所以叫一切事究竟坚固。

这个事究竟坚固有什么作用?这个楞严,又翻译成大白伞盖,大佛顶首楞严也叫大白伞盖。这个大白伞盖,我们知道太阳出来很骄热的时候,我们拿着伞盖可以遮阴;下雨要淋湿我们的时候,伞盖可以给我们避雨,它是护佑我们一切身心不受伤害,这样一个表法。那么《楞严经》,就是能够成为九法界众生,任何一种心态,任何一种身份和地位,都得到保护的这么一个妙法。我们大家在几十年的人生当中,都能感受到很多的不如意,不自在。如果你放开眼看,六道四生无一乐处,特别是三恶道生起的贪欲、嗔恨、愚痴,都是让我们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只有我们的真心随时都在保护着我们,都在掩盖着我们,哪怕我们是堕入在地狱当中,都不会得到真正的伤害。我们在轮回当中感受到的痛苦烦恼,实际上是忘失自己的真心。可是我们的真心,永远没有离开我们,你上天堂,它在天堂护佑着我们;你下地狱,它在地狱里护佑着我们,始终不离我们。但是我们平常却忘记了这个真心,所以佛陀才要给我们讲《楞严经》。

特别是在现实的烦恼当中,我们都是被贪欲、嗔恨两大魔头,把我们的心纠集在一起,集中起来,集中所有的烦恼,构成了五蕴,就蕴含了一切烦恼作为动力,然后再来生活。所以整个轮回,它的本质就是痛苦的。那么我们现在如果回光返照,看到我们身心的两大魔头,这个嗔心所构成的叫强魔,就是很强硬,很刚强,难以调伏;贪心所构成的叫软魔,我们说软磨硬泡,软魔就是贪欲所构成的。所以贪欲心生起来,比如说你想吃东西了,会流口水,这是贪欲,它是种软的表现;而这个嗔心呢,它是一种强硬的表现。那么这两大魔头,就构成了轮回一切业的动力。这个业的背后,贪嗔的背后,却是强大的我执。这个后面我们从见道的方面说的话,就要破除我们强大的我执。

第二节 缘起

那么《楞严经》的缘起是什么?就是从贪欲表现出来的。我们大家读过《楞严经》前面的缘起,是阿难因为不入僧众,独自去行乞、化缘,结果遭到摩登伽女的先梵天咒,就是邪咒所摄,邪咒所摄,将赴淫席。这个时候,世尊知道阿难可能要遭殃了,所以就用楞严咒,敕文殊菩萨去救阿难。文殊菩萨把楞严咒持过去,把阿难和摩登伽女一起提到佛前,领到佛前来。

佛陀就在这个时候,开启了楞严大法之缘,所以《楞严经》的缘起啊,比较独特。也就是说我们在正式修道之前,其实需要认识到修行的基础。如果修行的基础不牢固,那么,哪怕你学了很多的教理,懂了很多的道理,在现实的身心当中,并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阿难一向多闻,他在佛弟子当中算是多闻第一,凡是佛讲过的一切法他都能够记住。阿难是在佛成道十二年以后才出的家,在这十二年当中,他没有出家之前讲的法,佛还要单独重复为阿难讲一次,所以佛是特别把教法的内容传给阿难。阿难传持教法,记忆力非常好,称为一遍记,他听过一遍就能记住,跟我们的录音机差不多。有这样的一个基础,可是遇到了逆缘却不能自拔。阿难说,因为自己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所以为这个淫心所动,被这个邪咒所加持。我们大家回顾自己,在座的诸位都是很用功修行的,整个佛法的修道次第是有个规律的,如果你没有修行的基础,那我们需要培养这个基础。基础不牢的人,往往急于求成。重视听闻、重视打坐、重视实修,基础不牢的人打坐境界越高,越容易出问题,因为你基础不牢,德行不牢啊!没有德行、品行不够、动力不强、目标不明确,这都容易导致半途而废,得少为足。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3-14 23:40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11

第三节修行基础的五要素

1、如量地皈依三宝

《楞严经》的这个缘起,就告诉我们三个道理。阿难尊者他为什么遇到邪咒,自己学的教法却起不了作用,因为他对三宝,生起的信心和信念不够具足。大家就奇怪了,他都是佛的常随侍者,怎么对三宝信心还不足?我们大家以为自己是三宝弟子,我已经皈依过了,你们皈依过了没有?都皈依过了。皈依过了,你是否具足皈依的量?这个不一定的。皈依三宝是什么意思呢?皈是返黑为白,依是依靠、依赖,皈是归宿,就是我们整个生命都归宿在三宝当中。你凡是在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一切烦恼、一切困难、一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首先想到由三宝来解决,把身心融入在三宝当中,有没有?不要说遇到大的打击和困难,就是你哪怕一个小小的的情感,或者一个人对你好一点,对你差一点,这种分别心生起来,都会把三宝抛到脑后去,都无法把心安住于三宝当中。所以,皈依并不是一次仪式就解决问题,而是要在每时每刻当中达到这个量,你举行一次仪式,确定自己是三宝弟子,这只是如法。如法是还不够的,还要如量,就像煮饭一样,把水放下去,米放下去,下面这个火烧起来,这叫如法,但是你量不到,这个饭是没法吃的。

我们皈依三宝也是如此。所以你看你心中,是否把三宝作为你生命的归宿和依靠,可以反省一下。我们待人接物,起心动念,有没有把三宝作为我人生的依靠?佛是觉者,我们有没有觉而不迷?法是正者,有没有正而不邪?僧是净者,净而不染,有没有把清静的心,不污染的心,作为我们整个生命和生活的依靠?如果达到了这个量,我们皈依三宝已经做到了。这实际上不是想一次两次就能做到的,因为有无量劫以来的习气串流,像洪水一样冲过来。我们必须时时看到,三宝始终是我真正的皈依,就如苦海当中的灯塔一般。有这么一个心生起来了,哪怕你打坐腿痛得很不舒服,痛起来的时候,我们心里想这个痛很难受,就更精进地来持这个咒,因为这是法,我就依靠这个法,而不去感受这个痛,痛死了我也不去管它,这个痛就对你没有任何障碍,不管是你的心情也好,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也好,你只有这个心生起来,你的量就具足了。

所以阿难遇到了这个邪咒,他马上不能自持,晕乎乎就跟她走了。实际上是他心中,在那个时候,他忘记了忆念三宝。大家记住,如果你遇到了情感上的问题,只要你起心动念,觉得心快跟着这个情感跑了,你马上把三宝提起来,安住于三宝,一切zai 难完全消失。就是那种带来烦恼的情感、情绪,马上得到控制,得到转化,得到升华,你不会厌恶它,也不会跟着它跑,不会做出错误的事情,所以这个是最关重要的。阿难对三宝皈依的量还是不够,我们大家就可想而知了。这是第一点。

2、出离心和菩提心

第二点呢,是发心。发心就是发勇猛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大家看一看,我们有没有生起决定要了生死,决定要成就菩提的这个心?决定了生死,就意味着我们在心中,要舍弃现实的这一切生死烦恼。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无常,你看到现实的这一切,都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当生起出离心的时候,我们心中,是不会被世间的任何一尘所污染。当然,这个也不是你想一次,就能大事已办的,而要经过长期的模拟,长期的训练。大家可以不停地去感受,把我这颗心,我现在能感受到的,对这个世界贪着的这颗心彻底放下——我所贪着是世间的哪一种法?是物质的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还是我们内心的思想境界?外在的山河大地,物质世界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全部都是生死的五蕴之法,都是生灭法,那我们想了生死,你就要下定决心,命令自己必须舍弃这一切生灭法。

大家是不是很苦啊?生活在轮回当中,确实有很多的苦恼。就像一个小孩子,他看到这个火炭烧得很红、很漂亮,于是就去抓。抓起来的时候手很烫,手被烫了。我们大人告诉他,你把火赶紧扔掉,可是他觉得很漂亮:我舍不得扔,我还是要抓住。抓住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被它烫,没有第二个结果。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五欲六尘,你想把它抓住,你抓住它只有痛苦,没有快乐。所谓的快乐,就是你觉得它好,然后觉得很快乐,只是自己一厢情愿感觉到快乐。那个感觉就像小孩子,他认为这个火很漂亮,我抓住它就快乐。实际上有没有快乐呢?一点快乐都没有!那我们大家看一看,如果我们现实的修行的这个心,这个基础建立起来了,把现在对于世间的这一切,万法的贪着啊,全部舍弃,强行地命令自己:这一切既然是生灭法,我不能在心中留住,哪怕是一个灰尘,一个妄想都不能留住。因为你留住它,这一个妄想,这就是你生死的根,最终继续让你轮回的,就是这一颗灰尘。你贪着色相,就是这个色相会让你留住继续轮回;你贪着一种情绪,就被这个情绪束缚住继续轮回,永远轮回下去,就是这颗妄想的心。

所以我们要学会生起出离心,不是嘴巴说一说,想到一下说,哦,我要了生死的,这个苦海很苦。说完了,脑子里面根本就没有觉得苦海有多苦,这样我们怎么能了生死呢?所以要生起强烈的出离心,认识到世间一切。特别是不为自己去求世间的这一切,这要成为一种感受,而不是理论,也不是语言,更不是文字,是我们心里面要生起这种感觉,就觉得我不要这个世界,也不要所谓的一切思想。你们不要说,那个经书我是要的;经书讲的那个法很好我是要的。你所体会的经书和经书里面的这个语言、这个文字、这个思想,全部都是生灭凡夫的理解。经书真正的意思,是没有生灭的,是必须舍弃凡夫的受想行识,一切分别都如此。那我们现在,如果观照一下自己的心,把自己的这颗心和外物全部舍弃,这是跟出离心相应。

如果有这么一种心,你平常不停地去训练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受世间束缚的人。这种感觉生起来,无论你遇到任何的zai 难,任何的困难,你同样可以在千斤重担之下脱离,虎口脱身。因为你舍弃了这一切,老虎张着嘴巴要咬住你了,而这个老虎咬下来是空的,而不是你。我们大家,如果你正在痛苦当中,你现在就可以观想一下:这个痛苦就像老虎一样咬住你了,可是你心里面已经舍弃了这个世界,舍弃了你所追求的一切,五欲和六尘全部放下。这个时候,你回光返照,看一下自己的心。事实上,在这个时候,世间没有哪个人,没有哪件事能够咬得住你,无论多大的压力,压下来只是自然,而不是你。这就是我们生起出离心的量。如果生起这个出离心的量,你就不会被情感纠缠而感到痛苦;更不会被为其他的欲望而感到痛苦;也不会被为学习佛法、学习世间的其它知识而感到痛苦,因为你的心已经恢复到不受压力的健康状态。这出离心是我们强大的动力,如果你没有想出离的这种认识,如果你没有想出离的这种心,我们会对世间很多习惯产生执着。实际上,世间的五欲只是一种习惯,我们习惯这样好,那样好。像有些人他习惯吃辣椒,他觉得没有辣椒,饭吃不下去;有些人就讨厌吃辣椒,他没有辣椒才能吃得下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习惯。所以,世间所谓的快乐只是习惯不同,而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3-14 23:20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1

这是出离心,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那么阿难尊者,如果他的出离心非常明确,不是在记忆当中,而就在你感受的当下,我们现在在这里,把所有的世间一切法全部舍弃,无论出现什么情景,都不会有动摇的这个心,大家的心都是寂静安然,随时随处都可以是这样。但是你如果把学来的知识跟现实的心行,这种感受脱节了,你的感受就会顺其自然地随着习惯。所以,当阿难遇到了摩登伽女(因为摩登伽女跟阿难,是过去五百世都是做恩爱夫妻,都是恩爱夫妻,没有矛盾的),当见到她的时候,就被过去的这种习惯吸引了。那个咒啊,只是迷糊一下,实际上是他过去世无量劫的串习,到今天他抵挡不住。假如他出离心非常明确,舍弃了世间这一切,那么,恩爱、情感这一切,在他心行当中构不成障碍,他可以看到她很顺眼,很舒服,但是不会被她所纠缠,这是根本的区别。那我们大家如果发起了慈悲心,你对一切众生看上去都不会不顺眼,但是你不会被一切众生所干扰。

第二个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我们真正的修行的动力。菩提心就是:我要看到了现实轮回的痛苦,我要舍弃这些生灭轮回;当我想舍弃的时候,我也同时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舍弃这个痛苦,把自己这个出离心扩散到九法界众生的身上。你看,我们感受到,我自己不需要五欲六尘,把五欲六尘舍弃了。观想一下,感受一下自己的心,就是此时此刻,当下你观照一下自己,没有任何想追求世间的这个心,全部舍弃,然后把这种舍弃一切轮回的感受,扩散到一切众生身上。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就是现场的大众,我们希望现场的大众跟我此刻的心情也是一样,都舍弃一切五欲六尘的生死轮回烦恼。当你这个感受生起来,你就知道,所有的众生都需要解脱生死痛苦,这叫同体大悲。你内心感受到了空灵,希望一切众生都同样应该感受到空灵,这个觉受力量非常强大,哪怕他是仇人,在你面前,你生不起半点的嗔恨;哪怕他是你的爱人,在你面前,你也生不起半点的贪欲,因为都需要解脱,都需要证菩提,而这种情感,在你观察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完全成为大慈悲心。所以慈悲心的前提就是平等心,只有我与众生都舍弃我执,这个平等心生起来了,我们的菩提心才算真正的发起。

所以,大家要安住在这种菩提心当中,不停地感受,不停地模仿,让自己这种出离心和菩提心,成为一种串习。串习就是排队,我们买票的时候队排得很长,一个一个接上去,我们现在就是让自己的心念,念头,也像排队一样,这个排的队,就是排的菩提心的队。从出离心发起来要成就菩提,每一个念头都不忘记菩提心和出离心,那我们就随时随处都会在菩提道上,一天打坐的时间可能只有两个小时,可是一天干活的时间、走路的时间、谈话的时间、睡觉的时间、远远都超过我们打坐的时间。如果每天你如法安住的只有两个小时,而另外二十二个小时却不如法安住,你这个队排得一点力量都没有。人家二十二个人在那里排队,你两个人排一下,再二十二个人以后又两个人排一下队,这两个人有多少力量?所以我们要学会让我们的这种动力——发菩提心,要成佛的,要利益一切众生,要舍弃一切轮回生死的法的这种出离心和菩提心,这种发心要成为我每件事情的动力。

大家感受一下,每件事情都成为我要成就众生,我要解脱生死这样的动力,现在听课,我们是这个动力;我们要明心见性,要见到真心,要成就菩提,也是这个动力;我们吃饭的时候也同样为了解脱,所以必须吃饭,也是这个动力;我们跟一个人讲话的时候,为了他的解脱和我的解脱,为了帮助他,也是以成就众生为动力;包括义工,包括我们盖庙,包括所有的一切的行为,跟别人打招呼,也是为了跟他结这么一种缘,让他以后有机会来接触佛法。所以菩提心可以作为我们整个生命的动力,这样,我们就不会退转。

在座的修心密也很久了,也有很多修禅宗的,我们看看,很多人在两三个月、半年以内是很精进的,一年以后就是老牛拖破车了,拖两步退两步,拖三步退四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动力没有了。拖拉机的动力是很小的,宝马的动力是比较大,为什么宝马开得快,好开呢?动力好。那我们修行路上,你动力在哪里?你修行的动力要是没有了,怎么可能进步呢?所以,把这种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真正成佛路上的动力。一个人有出离心,却没有菩提心,他在现实当中修行非常精进,赶紧要了生死,但一旦他体会到了无我涅槃,从此潇洒人生,再也没有动力了,因为他没有想到要利益广大的众生,而当你的菩提心生起来的时候,即便你是一个解脱的人,“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他一定是,哪怕是一个蚂蚁还没有成佛,我都要生生世世为它去努力,这种动力就永远不会停歇,不会停止。

所以,真正的这个修道路上,障碍多的、进步不了的,修行打坐,坐着坐着不想坐的,学习佛法,学着又不想学的,看得没劲的,都是因为自己的动力出问题了。有些人开始出家修行想解脱,想成佛,学了几年以后呢,他反而去学社会大学、社会知识、学外语、学语文,如果他的动力不是菩提心,不是想学了这个以后更好地利益众生,而是在佛法里面学得没劲了,那他这个机器就会出问题。就像这个加的油,本来加着油,油加不上去了,你给它加水了,水加上去,机器破坏了,永远开不动。所以,如果没有对三宝,没有时时刻刻归宿、皈依的心,我们修道路上就会迷失方向,会慌张起来,会茫然,不知道我以后该怎么办。

有些人修了三年以后也问师父,我以后该怎么办?未来不知道怎么样?其实,你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你的心是否已经违背了三宝?违背了觉、正、净?你的事情还很多呀,你随时都要把心调节在对三宝的信心上,这是我们的灯塔方向。看到灯塔,你的心就安了,不论你做得好,做得不好;进步是快,还是慢,目标永远在那里。自心即是佛,我们要明心见性,要成佛,这个成佛的灯塔永远不会放弃,只要这个不放弃,我们修道无论遇到了什么的zai 难,什么的障碍,你内心一定不会茫然,一定会想尽办法让自己回归到修行路上来。然后,我们不停地增加自己内在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这随时要去感受,你不去感受是没有用的。

我们看,佛学院学习了很多的教理,听懂了很多的法,在座的也看了很多佛教的书,但是,你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是落实在你的心行当中?一旦你落实了,你有感受了,才算你学到家了,就是你闻思算到位了。你听来的是否落实在心行里面?或者还是沉湎在原来那种野生的树上面一样(野生的树,那个枝枝杈杈很多,长得弯来扭去的,扭曲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1

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自己的动力非常明确,看到轮回的苦,看到烦恼生起来的根源在于我执,在于对世间的执着太重,所以要模仿地训练让自己放下。有些人说,放下谈何容易呀!那我们就要回光返照,要看自己,你当前这颗心,一天总有那么几分钟时间是没有事的,哪怕你上班之前坐在办公室,坐在那里两分钟时间让自己感受一下你要出离,你要解脱,你要利益一切众生。

这个菩提心跟出离心,你就用心行去感受一下。在修法之前,我们都有仪规——南无咕噜呗,南无布达雅,南无达尔玛雅,南无僧伽雅,你看就是皈依三宝,对三宝生起信心,你不是光嘴巴念完就算了,你念的时候一定要感受一下,这是我的皈依;接下来,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金刚护法、神祇,为什么?你要念南无十方三世的时候,心里要想,我皈依是十方三世,十方在哪里?

东南西北、上下四维,你的心就要那么大,所有的方向都成为我皈依的对象、我的依赖,这就是菩提心哪。所以,随时要能够感受得到菩提心的存在。修法结束后,从座上下来的时候,要去利益众生,所以,回向文里面又是让我们回向:愿我此生速开智慧成佛,救度众生,不求余果。所以,我们要知道,菩提心和对三宝的这种信心对我们修行的重要性。

前面的目标和后面的动力,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上座的时候不能离开,下座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也不能离开,这是真正的一个修行的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基础。而阿难出现了这种情况,他其实当时就忘记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他有出离心,他绝对就能当下舍弃;如果他有菩提心,他就会把摩登伽乃至这个咒,都看成是对他出离很重要的众生,也不会产生任何烦恼。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2

3、持戒

第三点修行的基础,就是持戒。

持戒是保护我们的保护栏,目标在前面,动力在后面,保护栏在左右两面。我们修行就像是悬崖鸟道,悬崖没有保护栏,我们很容易就摔下去。持戒不是让我们痛苦的,不是让我们束缚的,持戒是保护我们更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所以,戒律叫做解脱。你在悬崖上走,有一个保护栏保护着你,你不会摔下去,摔下去可能就没有了,那么,摔下去的痛苦因此解脱,所以戒律叫做解脱。阿难之所以因为摩登伽女的咒而差点遭殃,是因为他持戒的心不严肃,在心念上容易被情所困。特别是我们这个道场,四众弟子都住在这里,如果你没有一颗持戒的心,特别都是年青人,可能在座的,你看都是六十岁以下的多,年青人多,年青人精力旺盛,妄想纷飞,所求的心非常强烈。从二十岁开始到五十岁,这三十年是人生的索取阶段。我们大家都在索取,你不索取善法,就索取恶法;不索取佛法,就索取五欲六尘。他必须去索取,如果没有这个保护栏,我们总要索取很多东西,索取情感,索取爱欲,索取名利地位,甚至索取别人对你的尊重,总是要去索取。这样一颗心,如果没有戒律作为保护,那是随时都会存在出问题的可能。

凡夫的心,就像刺猬一样,他全身都长满了刺,随时都会刺伤别人。你的言行举止,嗔恨心刺伤别人是直接的,你的爱欲心刺伤别人是柔软的,是杀人不见血的,是软剑。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持戒对我们来说,那是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持戒,你的目标虽然明确,你的动力虽然很快,但是越快,你越容易摔下去;没有持戒的人,他发菩提心发得很大,他要利益众生,他一天到晚去给别人说法,两说三说就说回去了,日渐相亲,就是开始很清净,日渐相亲以后,然后渐相亲厚,越来越亲密,终必堕落;没有持戒的心,他的菩提心生起来是不长远的,他不能长远地保持菩提心的状态,凡夫的串习会串过来。

阿难的这段缘起,很多人以为仅仅只是开启大法的缘起,实际上,《楞严经》的见道,修道,直契人心,开悟的《楞严》,前面的这段因缘是给我们做榜样,告诉我们,你必须具足对三宝的信心,随时生起来;必须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必须具足严谨的持戒的心,这样子我们才有机会来谈如何见道。因为见道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解悟,第二个阶段叫见悟。真正的见道,见悟才是见道,解悟也叫见,是相似的见,它不是真见,相似见也是见。

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有没有对自己的这三个基础进行确定?我们发自内心地看一下,时时刻刻乃至生生世世,我们不离三宝,以三宝作为真正的生命归宿;时时刻刻不忘失我们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时时刻刻以正常、遵守规则的态度来生活,不伤害任何众生,也不伤害自己。不持戒是会伤害众生,伤害自己的。持戒,简单地说就是: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有这样的心,那我们接下来再学习《楞严经》就有基础了,如果没有的话,那我们要加强这种训练。

实际上,佛法大概而言,不管是南传、藏传、汉传,还是我们的八大宗派,任何一种法门、任何一个教派,都不能离开这五种要素。这五要素,前面三个就是对三宝要有信心。

你走到哪里,成为佛弟子,第一个标准,就是你有没有皈依,不是拿一个本子噢,拿一个本子登记一下不算,你的心有没有向往三宝?有了这样了一个心,才成为三宝弟子,这是第一个要素,这是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的。

第二个要素就是发心,就是刚才讲发出离心和菩提心,如果哪一个法门告诉你不要了生死的,它一定不是佛法,仅仅只是世间法,或者是佛法当中的前方便,就是人天乘的善法。乘就是渡达彼岸的“乘”,乘船的“乘”。人天乘之所以称为“乘”,是你有出离心,这才称为“乘”;你今天做好事,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行善法也好,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动力,这就叫做世间法,而不叫“乘”。你想解脱,想利益一切众生成佛,但是众生现前就遇到生活的困难,我去帮助他,帮助他的目的是使他能够解脱成佛,这才称为“乘”,才称为人天乘,要不然你叫人天善法,说得浅白点就是,你只是一个好人,一个世俗的好人。所以,发心是所有的法门都必须具足的。

持戒也是每个法门都具足的。特别是根本戒,四根本戒之外,居士有居士的戒,五戒;出家有出家的戒,就是每一条戒律,都作为我们佛弟子的行为准则。无论你跑到哪一个地方,都是这样,假如哪一个什么教派,不需要持戒了,那就不是佛法。我们大乘佛法,正统的修行的佛法,走觉悟人生修行道路的,纯正的佛法,是不承认日本那种所谓的居士佛教,不持戒的,那个我们是不承认的。而他们自己也不承认自己是个修行人,有一次在中国佛学院,我们就问日本的牧田谛亮,他是净土宗的学者,我问他有没有修行解脱的人,他说:“我们那边没有。”在中国,就是现在,我们都有很多师父,很多大德、居士修行坐脱立亡。而他们根本做不到这点,因为他们不主张持戒,甚至也生不起出离心。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你学习佛法学到位,就是这三个是要素,千变万化的八万四千法门,但是这个要素不会改变。

4、正知见

第四个要素就是见地,就是正知见,一定要有正知见。所以,《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见道呀,就是让我们树立正知见,正确的知见是什么?各个教派,它对正确的知见,出离的方法,描述的形式不一样,但是落到实处一模一样——必须是见到空性,认识无我。

哪怕净土宗,让我们求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以后,我们一定要产生这种知见。同时呢,它的这种出离心,就是让我们出离对世间的一切,我执的舍弃,跟空、无我相应的这种方法,净土宗,它出离我执的方法,跟其他宗派大不一样。其他的宗派就是直接契入心性,让我们体会到五蕴皆空。

所以空性见,这是正知见的重要一步,这也是共同的要素。无论学习哪个宗,哪个派,汉传也好、南传也好、藏传也好,都必须要有空性见。如果有人告诉你,没有空性见,或者你不用契入空性见,你还是以凡夫的我执印证你,让你这个我执继续蔓延,那就不是正法。没有正知见就不是正法,这是所有佛法共通的一点,所以称为第四要素。

5、正修行

第五要素就是正修行,就是修道。修八万四千法门,法门各不一样,契入点不同。你念佛还是持咒,不一样。但是所有的法门都不离开两点:第一点,是停止你的妄想;第二点,你一定要生起智慧的觉照。你看看净土宗,让你一心念佛,一心就没有妄想。念佛就是观照,就是了了分明;我们这个法门也一样,持咒,让你不去有任何的想法,也是一念不生,咒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参禅,专注一个话题,一个话头停在那里,专注,停止,然后这个话头还要提起觉照,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天台要修止观,止,就是停止一切妄想,观,就是如法观察缘起乃至性空;唯识、中观、华严无不如此,都有止观。

我们要认识到这五要素。你把握了,如果对佛法还有不理解的,那么,我们就去看,你五要素把握的准确的度够不够?比如说,你对三宝皈依的度不够,加强这种度;你发心这个度不够,量度不够,加强发心;持戒量度不够,你的行为出现毛病;见地这个度不够,那就是你相似的明白,而不是真正的明白,明白也是明白其中的一小部分,没有全部相通的明白;修道你的量度也不够,你不能安住于一念不生,不能安住于了了分明,那你修道的度不够。所以,很多人在修行一千座以后,还觉得自己力量不够,甚至也没打开,实际上,如果你每次打坐都能够按这五要素去做,前面的这个出离心和菩提心,从座上回向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下一次上座之前,这段时间里面,完全以菩提心作为你的动力,一千座不打开都很难的。你如果能这么如法,一千座三年啊!当然,愚痴的人,就是善根很浅,没有智慧,很难打开。为什么呢?没有智慧的人哪,你给他讲发心,给他讲这个皈依三宝,他没有感觉,生不起感觉,说明善根太浅了,真的很浅。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你当下去感受一下,你现在感受到了,你就不停地去模仿自己这种感觉,不停的去感受,它自然就能够很到位。那么,从座上到座下,座下再到座上,一直都贯穿着止和观这两个道理,这五要素啊,它实际上就具足了。所以,整个佛法,其他的方便各不相同,服装也有不一样的,藏传南传,早晚功课也有不一样的,打坐的时间多少也不一样的,唯独这五要素是一模一样。

我们掌握了这样一个佛法的框架,把《楞严经》前面的缘起认识了,那么,这就是我们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具足了整体把握的这个基础。接下来呢,我们就开始把前面的皈依三宝,发心和持戒的这个基础,我们就放一下,从缘起上我们反省自己,调整一下,让自己的心纳入于如法的状态。然后接下来,我们就正式地从见道上去看。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2

《楞严大义》见道之四

第四节 七处征心

1、用诸妄想、此想不真

《楞严经》的整部经典总共十卷:前面四卷就是讲见道,就是如何明白我们的真心,看到我们的真心;五六两卷,包括第七卷的一部分,是讲修道,就是你见道以后要开始修;七八两卷,是讲证道的,就是你修了以后就会有结果,这个结果到底是有什么区别,你小小的修行就有小小的结果,大的修行有大的结果,因果是同时的;然后九卷和十卷,又重新特别强调我们这个七趣,就六道轮回,加神仙这一道,七趣详细情况;再讲我们修道过程中,出现的五十种阴魔;第十卷的最后,是佛陀再三,劝我们要发起强烈的菩提心。菩提心是动力,只有具足了动力,我们这条路上才能走下去。所以,整个《楞严经》围绕的,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的这样一条道路。那是因为见地是最重要的,所以它前面四卷都是按照见地来展开。

那么,讲见地,阿难他听了那么多的法,道理上应该是懂得不少,为什么遇到这个咒语,自己就不行了呢?阿难跟摩登伽跑到佛前面的时候,这个阿难尊者,他是涕泪悲泣,非常的惭愧,自己一向多闻,未全道力,遇境生心,被境所困,请求世尊,一定要为我开示。佛就问他:“你当初为什么出家?”他说:“我是看到了佛陀相好庄严,清净殊胜,不是世间五欲凡夫这种情感能够表现出来的,所以我非常的向往。”那么佛就问他:“你看见佛这种相清净庄严,你拿什么去看?”他说:“我用眼睛去看。”“那你拿什么去想?”他说:“我用心去想,用心去分别。我看到你那么庄严,我心里面就想,你那么清净一定是不一般的,那么不是一般到底是哪一般?我要跟你学习,我要学这么庄严,看到的这个相。”

那么,佛就以此为契机,就问阿难:“你说你用你的心来想,你这个心到底在哪里?”佛跟阿难说:“一切凡夫众生在轮回当中,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是开门见山,也是佛放大光明以后讲的一句话。因为阿难一讲这个心,用我的心去看,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想你这是什么样的。我们大家通常感觉到有一颗心在这里,我是发心的,我这个心在自己的什么地方,认为自己有一颗心在那里。佛就放光动地,六种震动,这六种震动的境界,就是佛把自性生起的这一切妙用,展现给大家看,不但佛展现给大家看,其实我们的山河大地,一切现象都在展现我们的真心。现在就在这里展现,我们每个人面门当中,就在放无量的光明,而我们不知道。所以,佛在感叹,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死相续,我们大家生生灭灭轮回在六道当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都是因为你不知道常住的真心在哪里。

常住真心就是性净明体。自性清净,光明无量,本体如如不动,这就直接契入了。它把真心的这个状态,最直接地描述出来。大家如果想去感受,去见到常住真心,你的眼光,你的思想,一定要舍弃一个无常的诸法。他讲的常住真心,住:是不动的意思;常:是不断,不会断灭,不会生灭,不会动摇。常住真心,如果大家心行比较细,你就可以看到,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对六尘,是我们所有的这个现实的状态——根尘相对产生六识。这是十八界的状态,这十八界当中没有一法不是无常的。阿含佛教就告诉我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一切有变化的,有动态的,这个状态,全部都是无常。哪怕我们眼前的这个虚空,也是动态的,我们不要说虚空是静态的。人不坐在这里的时候,虚空不是这样,人一进来,那虚空、空间变成这样了,人一出去,空间又不是这样。

世间一切万法全部都是无常。我们就是停留在无常的法当中,不知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我们不知道这个真心,那我们用什么呢?如果你不知道真心,你也不用什么,其实就是法身妙用了。无所用,你现在感受一下无所用,一切法无造作,看到了也没有造作,听到了也没有造作,没有那一颗造作的心,没有那个想法,这个时候,就是明明了了,清净无染。没有动态就是清净,这是本来就具足这种功能。我们在这里具足这种功能;在地狱里也具足这种功能;在什么地方,在梦里也同样具足这种功能,功能不失,睡着了没有做梦,也还是具足这种功能。什么功能?就是现实你没有作用,没有任何想法、用法,没有造作,你马上就感受到了,这是我们的性净明体啊!

但是,我们不懂得性净明体,反过来用诸妄想,问题来了,我们要用就用妄想,你看看,这是什么东西呀!我就开始想,这是你的,那是我的,这是他的。我、你、他、事非、一切想法出来了,这个想法就叫做妄想,所以凡夫是用诸妄想。佛告诉我们,此想不真。明白没有?你用诸妄想啊,此想不真。用妄想的时候有能所,有你我,有想,有被想的东西,有动态,有动态出来了,你的心灵有动的感觉了,心动了,就用诸妄想。但如果你现在不用妄想,我也不用,你们也不要用,不用的时候,你看,我要拿起来这个,同样还是不用,你没有任何想法,放在这里,拍桌子,一样,可以没有想法。

不用是什么?你一旦用诸妄想,那个想,是不真的。你不用妄想了,即是如如。所以用妄想,你想到这个,想到那个,想来想去,离不开根本的我执。今天为他,明天为我,后天为他,再后天又为我,轮回就是这么造成的。轮回的根,就是妄想,就是执着。

佛在菩提树下成道的第一句话: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不能证得。你看,都是因为妄想而不能证得。那么,佛讲了这么直接的法,这是演究竟法,把最究竟的法,以最简短的语言,两句话,就告诉阿难了。阿难还在那里想,那常住真心到底是怎么回事啊?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看,这个念头提起来就是妄想,就是认为有一个心,有一个东西在那里的。事实上你不用妄想的当下,你的心是不存在的,就是我们这个烦恼妄想的心是不存在的。但是,凡夫往往认为这个心是存在的,你只是感觉存在,事实根本不存在,也不要觉得我业障那么重,怎么可能呢?业障在哪里?一切业都是无自性的,觉后空空无大千,你直契心源,直接契入心的本源,就是当下能够承担。在我们这个现前的当下,起现量作用的,完全是我们的真心。而我们在这个真心上面,给他横加一个妄想的执着。

我们一定要用意识去想一个东西,于是呢,抓住这个妄想不放,却忘记了真正的真心。真心所起的妙用,它可以支持我们的想法,不是妄想而是智慧。你不打妄想,坐在这里很清楚,我讲话你为什么会听得那么清楚啊?我拿这个,为什么我们知道它叫矿泉水呀?这就是真心在用。它也可以想,但那个“想”的背后,我们已经没有一个东西,要抓住它的那个东西没有了。我们认为是我,那是“我在想”的那个“我”也没有了。因为你前提是建立在不想的基础上,不妄想的基础上。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3

《楞严大义》见道之五

可是阿难尊者因为没有这种道力啊,没有见道。实际上呢,说阿难没见道是不对的,他其实是初果罗汉。他见是见道了,只是功力不深,修道定力不够,所以他又再次启问。同时阿难啊,他扮演的永远是两种角色:一种是佛的弟子;一种是众生的导师。他是替众生问的,替有有我执的人问佛的。那么,佛讲:这个想不真,所以有轮转。阿难心里就想了:那我这个心是怎么回事啊?我怎么让这个心进入真正的三摩地,进入修行呢?我要像佛一样有定力。佛就问他:你这颗心到底在哪里?因为他回答的时候,是用妄想的心去回答,我们如果用妄想的心去想任何事情,去回答,那一定都是世间的生灭法。师父要考查你的功夫,并不是考察你的妄想,而是考察你是不是还以妄想心去回答问题。如果你学习了教理以后,在那里分析:心性是不生不灭的。想好了,师父问你:你看看,你谈谈心性的状态是什么?那是不生不灭的,没有状态的,没有样子的。我们一听啊,就知道是你用妄想在回答。因为你听过了这些话,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过,或者是一个小孩子,或者是一个刚刚到佛门里的,不懂佛教的人,你问他,他说心性是没有生灭的,那是了不起,那是他真正讲到了。可是,你听来的那些道理,你再去回答,完全是想法而已。只有你不以任何的妄想,“此想不真”,不想了,师父问答你的时候,你处在不想的状态去回答,一定是百分之百准确的,没有差错,这就是一个功夫问题。

2、妄想心的两种状态

可是阿难呢,他一听到佛这么问他:你以眼见,用心去见这个眼,他又要想自己证得三昧,用心去证得三昧,那你心在哪里?所以,第一卷就开始有七处征心,七个地方,征求你的心。你的心到底有没有在这七处?交光大师说:这不叫七处征心,因为,如果是征求这个心,那说明佛也把这个心当成是真的,有个心想问你。所以,他认为是七番破处,七番破处,就是心在什么处所,将这个处所也破除掉了,心不在那个地方,不能认为有一个心在那里。那么,七处征心呢,实际上,是破除我们凡夫妄想执着的这颗心。我们修心密的都知道,这个修行的下手处啊,一定要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在这个地方去契入。

但是我们这颗妄想心,它表现的状态有两种:第一种是妄想动的状态,妄想动起来了,就是我现在想这个,等下想那个,想得很清楚,看得很清楚的;还有一种状态,是它不动的状态。这个就要命了,妄想动了,我们能看得到,妄想不动了,我们看不到了。用唯识的话说,妄想动的状态就是第六意识,就是意根追逐外界的法尘,就是我们自己想到了外界的一个概念,把这个概念抓过来,在脑子里面出现一个情景,这个情景就叫做妄想。它是一个动态的,所有的妄想都是动态的,这一点我们大家能理解。

但是,当你想什么了,我们的意根不去追这个法尘,脑子里面不让它有概念,不去追求概念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意根的本身,也就是第七识,叫做末那识。末那识就是我执的根本。,没有妄想,但是,它具有一种恒审思量的这个功能。恒审,感觉好像是永恒的;审就是审查。我们很多修心密的同修,在打坐的时候都有这感觉,坐在那里持咒持久了,大概两三百座以后,可能经常会觉得打妄想,又有一个老看着自己打妄想的那个人,是不是?背后老有一个看着自己打妄想的,妄想就像小狗一样,东跑跑西跑跑,然后你背后总有一个,看上去没有动的,是一种静态的,能够看住这个妄想的,这个东西它一直在那里。来来去去,来来去去,来来去去的是妄想;不来不去的,在背后的,这就是意根,这是第七识。所以感觉是恒审,审就是审查。你这个人过来,像我们那个机场安检的机器一样,你人过去了安检机器在这里盯着,你身上有什么东西它就叫,没有它就不叫。它永远都是那样,它在那里不动,我们的意识啊,背后的这个意根也是这样。

所以,我们能感受到没有妄想,明明白白了,但是,我执还是没有破,它没有办法桶底脱落。实际上这就是桶底,只是这个桶底没有脱落,我们再把这个桶底加重,加份量,给它加水,加加加,加到一定程度,桶底散开了,这就是见地打开了。所以,一般的人,都会把第六意识的妄想,这个想法当成是我,当成是我的心,我心痛了,我心很舒服,我现在的心,有些人说,我心就在这里,心痛,实际上他可能心脏不舒服,觉得我心痛了。有人说那个人生病了,他是我的亲人,我心很痛。所以呢,对这个心就很难把握。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3

《楞严大义》见道之六

3、七番破处

通常的人,他感觉到心是在胸口当中的,是不是?我们通常的人就认为心在胸口当中。实际上,唯识告诉我们,这个心叫做肉团心。我们这个身体啊,它是一个机器,这个机器的核心部分,指挥身体运转的,就是心脏这个部位,它是最中心的。心脏停止了,那身体可能也就没有办法动了。心脏是一个总枢纽,身体的总枢纽,这个身体长期利用这个心。我们从小生下来就利用这个心,用这个身体,对这个身体的感觉很敏感,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把身体当成我,叫身见。通常的人是把身体当成我的,我到哪里了,我怎么样,误以为心脏就是这颗心。

佛就问阿难,你心在何处?在问之前,佛还讲了一个要求,就是要直心道场。一切诸佛,以直心故,能够圆满成佛,不能直心,即不能成佛。阿难当然就用最直接的感受去回答,他不是想把话说得很好听,就是凭直觉,凭他的感觉,凭他的境界来回答佛陀的提问。七处征心第一个,就是佛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说,心在身内,就是执着这个肉团心。佛就用一个比喻告诉他,如果心在身内,身体就像这个讲堂,有窗户,他说,我是通过这个窗户,看见外面的园林,但是看这个园林的人却在这教室里面。阿难他通过眼睛,看到佛的三十二相,然后,他心里想佛的庄严,所以觉得是通过眼睛看到你,那我的心肯定在眼睛的里面,就是在我的身体里面了。佛就反过来问阿难,如果你心在身内,就像我们身在这个讲堂内,看到讲堂外面的园林树木,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讲堂里面的人和事,看得很清楚,那么,你的心既然能看到佛,看到外面的相,你心在身里面,那你的心也应该看到你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你为什么看不到?阿难一想,也对哦,我们的心既然能够看到外面,为什么心不能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呢?所以佛说,你既然看不到,那你心在身内是不成立的。

阿难就马上回答说,佛陀,身体里面的东西我都看不到,身体外面的我都清清楚楚了。这么一想呢,我的心应该在身外,在身外面。如果你心在身外面,就像我们如果跑到了这个房子外面去,把房子外面的都看得很清楚,这个玻璃也能够看得清楚,我们这个脸也能看得很清楚。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看不见我们的脸。你们能不能看见自己的脸?别人能看见你的脸,你看不见自己的脸。而且我们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你的这个心还是不在外面,在外面也不成立。

阿难就说了,我这个心即不能在里面,也不能在外面,那应该潜伏在根(就是眼根)里面,粘着在根上面,粘着在眼睛上面。根到底在哪里呢?我们的六根,眼根、净色根、浮尘根,都在这个根上。如果我的心就是眼睛,那这说不通的。心和眼睛是分开的。那心潜伏在根里面,到底怎么个潜伏法?他用一个比喻,就像戴眼镜的人,通过这个眼镜能够看到外面了,看见外面这个世界,同时他也能看见这个眼镜,是不是?你们戴眼镜的人能不能看到眼镜,肯定能看到的。但平常不注意的时候好像没看到,就看见外面了。事实上呢,你看到外面的同时,也是可以看到眼镜。但是你的心,能不能看到你的眼睛、眼根呢,还是看不到。心也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也听不到自己的耳朵。我们的心是听不到的,所以潜伏在根里也不对。

于是,阿难就说了,这个心可能是又在身内又在身外,内外两在,里面也有,外面也有。他心里想,这就对了,看不见里面,是因为它在外面;看不见外面这个脸,是因为它在里面,是两面都在。实际上,这个话反过来问很简单,既然你两面都在,在外面,那你就应该可以看到你的脸;在里面,你应该可以看到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是因为它在里面。可是还是看不见,所以内外两在,也是没有道理的。

第五个呢,他说随合随有,他说,这个心啊,你只要想看到什么,就在那个地方,随合随有,合到哪里就哪个地方有。这个很奇怪了,随合随有。那么,佛就问阿难,我们看到外面六根对六尘,只有根尘这两种事实,我眼睛看到了这个色法,看到这个东西,当看到的时候,那我眼根合到了色尘上面,你说随合随有,到底它是在眼根上,合着这眼根有?还是合着这色尘有?我们看到这柱子了,你说到底是你的心在柱子上,知道有柱子?还是因为在眼睛上,知道有柱子?如果说在柱子上,知道有柱子,那柱子它自己是色法,它就应该知道,柱子自己会知道是柱子吗?它不知道。那眼睛它知道是柱子吗?如果合在眼根上有,我眼睛不看柱子,我也应该知道柱子有,可是我不看柱子,我就不知道,所以合在眼根上是眼根自己的功能,也不是你心的功能。合在柱子上也不在柱子,所以随合随有,也不对。

那么第六个呢,他就想,既然合在柱子上也不对,合在眼睛上也不对,那应该在两个中间。有没有?这个其实我以前曾经有这种感受,有一次在念楞严咒的时候,,因为人很多,佛学院有一百来号人,念起来声音气势非常庞大,念着念着然后在那里听,此起彼伏,波澜壮阔,我突然感觉,这些声音,从他们那里发出来,到我耳朵里面,我如果心不执着我的耳朵,也不执着它发过来的那个地方,就在中间这个部位,感觉很舒服。我们现在,你看你眼睛看到这个柱子,你的眼睛,你的注意力,既不在柱子上,也不在眼睛上,这中间到底有没有东西呀?你说中间没有东西,我们把板一隔,我们就看不到柱子了;你说有东西,确实什么都没有。你中间有东西就把你隔住了,你看着这个柱子,所以这中间,它非常的奇妙。实际上这中间呢,有,也是没有;没有,也是有。一切法的妙用,真心在这里显现。

但是阿难回答的时候,他认为这中间有一个东西,只是妄想而已。所以它说在中间,是指隔离了两端。而我们的心性呢,是遍一切处的,既在两端,又在中间,即根尘识三个都不住,只有这样,你才能契入到真心。但是当他还没有契入的时候,他说可能是这两者中间吧,就像一条线一样。我的心就是一条线,把你的眼根抓过来粘在这色尘上面,于是你就分析到了。那么,这个时候,佛就问阿难了,在两者中间不成立,为什么不成立呢?如果心在中间,既不在眼根,也不在这个色尘上。你的心不能在眼根上,那么眼根看不看色跟你没关系。如果不在色尘上,你看的是不是色尘,跟你也没关系。那眼根跟色尘两个离开了,你的心还能够分析说,佛有三十二相,我看着很喜欢,你能生这个心吗?生不起来了。所以,在两者之前,也不对。不是一个东西,它不是夹在中间的这么一个东西。

最后呢,他想来想去,内也不是、外也不是、中间也不是、在根里也不是、两头在也不是、随合随有也不是,到底在哪里?他说一切不执着,这就是了。我们不是经常听很多人,打坐有一点功夫的人,一问他修行怎么样?他说一切不执着。其实不执着,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执着,佛就问了,不执着,到底是有一个不执着?还是没有一个不执着?如果有一个不执着,那你还是有。有,那这个有,到底是十八界当中的哪一界?既然是有,或者是有精神的,或者是有物质的,或者是有分别的,或者是有样子的,是有样子的?还是没有样子的?如果没有样子的,也没有精神,也没有分别,那就是没有。十八界当中没有这个东西,那就是没有了,无就是无。如果是有,你说有一个不执着的,那是有,有的话你得把有拿出来,如果是有,到底这个有在哪里?有一个不执着,这有一个不执着在哪里?

所以,最后阿难他发现,讲一切不执着也不对呀,因为平常把妄想当成自己的人啊,他说一切不执着了,其实他说一切不执着的时候,就意味着我这个心,我这个妄想,我现在不执着了。而你的妄想是什么呢?你那妄想,就是我现在想到矿泉水的时候,矿泉水的这个相显现了,我现在不执着它,其实,他的意思是,我的心,我的这个我执,通过眼根,我抓住了这个色尘,所以一旦问你的不执着,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如果你说我的不执着,是因为看到矿泉水不执着,那么说明你还是在执着,认为有个矿泉水,是不是?

我们在分析一切法的时候,你总是认为有个东西,有个概念在那里,抓住它,我不执着了。那这个概念是什么?是法尘?还是我们的六尘?你怎么算不执着呢?就像有些人说,我不贪名,你讲你不贪名,那你怎么会知道有名呢?你知道有名,其实就执着这个名了,你尽管是不贪名,那么反过来就是,你贪着不贪名的这个名。有些人说我不贪的,我不贪是什么?我不贪就是,你去贪着那个不贪的感觉,一样的,他说一切皆不执着。所以七处征心,在这个内外中间,这一切法当中,你找不到你的心!有一首古诗说得很好,“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长恨歌》里面的。上到天堂,下到地狱,中间一切人事当中,你去看,追求,你的心到底在哪里?两处茫茫都不见!我们平常的妄想,一切想法的生起啊,事实上,只是这些物质身心这种状态,十八界的这种状态,在展现出它缘起的现象而已。除了展现缘起的现象以外,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心在那里想着。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4

《楞严大义》见道之七

4、妄想与真心

我们大家平常误以为有一个心,这就好比是水中的月亮,水中月亮有没有?“没有,”我们说,大家心里想:“不对,有。”更不对。你说它没有,我明明看到水中月影啊,月亮照到水里有的,我看得很清楚。你们有没有看清楚啊?只要你眼睛不瞎,都能看清楚。但你说有的更不对,为什么?它根本就没有月亮,水中怎么会有月亮呢?你在水里面找,你就是把所有的水掏干了也找不到月亮。你在三道六界根尘识当中,找你这颗心,永远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因为根本就没有。我们所执着的这颗心,认为它有的,这颗心是没有的。但水中有没有月亮呢?有,看得很清楚。就是有,它生起月亮的作用,有的。

我们现在去观察自己这个心。其实在于专心致志,如实地观察自己这颗心。平常我们总觉得,开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实质上佛陀告诉我们啊,在佛经教法当中,可以看到,这个开悟跟修行是没有关系的,跟功夫做得深做得浅是没有关系。它在于一种契机,就是你能够契入,你就能开悟,你就能见道,你就能见到你真心的本来面目。有很多在家居士,在佛陀的讲法之下,得法眼净,看到真心了,就是你通过教法,通过分析,通过思维,你就能契入真心的状态,就能看到。看到以后,然后你才能真正的起修。

《楞严经》为什么叫开悟的《楞严》?就这部教法,直接就让你去追究你真心的本来面目,看心的状态,看到了然后起修,然后证道。所以整个你看,刚才讲了,就是见道,修道,证道,这三个过程。那么见道呢,我们要做好见道的准备,就是必须把我们对于心的这种认识先舍弃掉。认为心在内、在外、在中间、在哪里,我们感觉有一颗心,平常感觉有一颗心,这个观念一定要先打破。我们不能认为,有一颗心在那里等我去看,明白没有?你如果认为说,我要开悟,我要明心见性,那个心在哪里呢?好像是在旁边厨房里的一碗饭,我走下去就可以端来吃了,你如果这样认为,你永远看不到,这叫常见。我们如果认为成佛,证菩提是一个水果,我去拿了这个水果就可以吃了,这叫常见外道。你首先把认识妄想的这种错觉带来要认识真心,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从真心当中体会真心的状态。必须把妄心先舍弃掉。七处征心,就是让我们把这颗认为心在内,在外,在什么地方的,有所在的这个观念先舍弃。你一旦舍弃了这个真心的状态,这个妄想的状态,认为有颗心的状态,舍弃了以后,不以任何的观念、知识作为我们领悟真心的基础。

通常知识分子把这个世界看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把我们的生命看成是一个,或者是永恒的一个状态,或者死了以后什么也没有的一个状态,这两种都称为是邪见。你把心看成是永恒的,这是常见外道;把心看成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是一个断见外道。那怎么办呢?就是把常见和断见两种看法先舍弃,舍弃掉这些过去对我们身心世界乃至对佛法的所有陈见,舍弃我们的看法。只有你舍弃了你的看法,你再回过头来认识,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样。

通常的人对水中的月亮,它产生两种错误的判断。第一种认为水里有月亮。刚才有人回答说有,认为水里有月亮的人,就是认为有一个我,认为有一个我的心,第一种是错的,认为“有”是错误的。第二种,那认为有了以后,风吹水动,月亮变形了,支离破碎了,那我们想什么办法呢?我们想尽办法把这个月亮救起来,要让月亮保持平静的状态,完整的状态,不让它破碎。

过去小学时候读过有一篇文章,叫《猕猴救水月》。有一个猴王,它看到水里的月亮很漂亮,月亮掉到水里了,它突然一想,月亮掉到水里,那以后这个世界就没有月亮了,那会很痛苦,这猴王认为自己是很有智慧的。所以,就带着很多的猴子,一个接一个往水里钻,钻下去要把水里的月亮捞起来。这个故事是佛讲的。佛说很多的外道,包括很多世间的哲学家,他们认为你的心要保持清净,要保持善良,保持什么样什么样,要把这颗妄想的心保管得好好的,然后去追求外面的物质。你的心里难受啦,没有车,给你一个车;没有房子,给你一个房子,总要满足你这个心,这就是猴王。他认为自己很有智慧,去救水里的月亮,一定要把月亮保持好,实际上它没有看到,这实际上是你的妄想而已。我们平常,在几十年的生活当中,为了维护我的尊严,为了维护这“我”,你说,做了多少的努力!为了“我的”,满足五欲的快乐,所做的一切努力,原来都是救水中的那个月亮。

刚才提到的,我们认识到了两种错误:一种是认为有我;第二个是因为有我而展开的一系列救月亮的方便。

那么反过来呢,我们要先认识到,水中没有真月。所以这个月亮不需要你救,不需要你救了,你的心马上就解脱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大家每一个人,都是水中的一个月亮。现在你我的存在,就是水中的月亮。水中的月亮实际上不受伤害。风吹来的时候,我们看天上的月亮没有受伤害,水里的月亮反而支离破碎了。实际上水里的月亮不会受伤害。你今天痛苦也只是痛苦而已,没有痛苦可言;快乐也只是快乐而已,也没有快乐可言,所以水中的月亮是不存在的。

认识到水中没有月亮了,另外一些人就说了,水中没有月亮,所以就看不到,连水中月影也看不到了。就跟别人说了,水中就没有月亮。实际上别人都把月影当月亮的时候,他们的概念就是,水中有一个像月亮的东西,他的直觉就是月亮,然后说水里有一个月亮。你说水里没有月亮了,对他来说,就等于告诉他水中没有月影,你说水中没有月影,这是更错了。所以一个见道的人,应该见到水里没有月亮,但是水中没有月影,这话是不能说的。你对见道的人可以说,从究竟法上来说,心是没有的;想法,都是没有的;生灭轮回是没有的。对见道的人可以这样说,但对于凡夫如果这么说,你就落入断见。你不能说月影是没有的,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月影的这个世界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4

所以,七处征心以后,我们大家再去认识一下这个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既然认识不到天上的月亮,我们通过水中的月亮,想象得到天上的月亮跟水中的月亮是没有区别的,水中的月亮是天上月亮显现出来的样子。那我们这颗心呢,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没有地方可以找到这颗心。心的生灭,心的这种想法,我们的这个执着,事实上是没有根的。

那么现实的状态是什么呢?比如说,我现在开始想这个矿泉水,大家脑子里面都想一个这个矿泉水,想了没有?想到了,矿泉水在你脑子里面,冒出来这个瓶子的样子,闭上眼睛再想一下,矿泉水就出现了。然后,睁开眼睛,我们不去想的时候,它又没有了,这个我们就叫妄想,平常叫妄想。诸位看一下,你闭上眼睛想到这个矿泉水,除了矿泉水以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呢?没有了,就是矿泉水的样子出现了,那现在矿泉水是现前吗?

你现在一想到自己的家,家的样子出现了。哪怕你是一家人,你现在想到家,两个人想到的家是不一样的,对家的摄受的概念不一样。想到家,家的情景在脑子里面出现了,出现了没有?出现了。不想,哪里去了?好像又没有了。再想,又出现了,它到底在哪里呢?脑子里面出现的那个形象在哪里?它没有在哪里。它占空间没有?没有。占地方没有?没有。占你的时间没有?也没有。它出来进去,呈现的时候就呈现了,不呈现的时候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在呈现的时候,并没有我去那里,现在并没有你的心跑到你家里去,这中间没有过程,没有一个东西,从我这里呜一下跑到那里去了,也没有那个房子呜一下,从它那里跑到我这里来了,是不是?

你所想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是没有来,也没有去的,你只要想到它,它就出现了;你不想它,它就没有出现。出现不出现,只是事物的相状,跟你的心是没有关系的。心是没有来去的,想到了也没有来,不想,也没有去。你想一个事物的时候,这个事物出现,想第二个事物的时候,第二个事物马上就出现。第二个事物出现了,第一个事物就退位了,就让位。我们的想法,像一串一串排队一样,每个念头,都是排队的那个东西,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你不排它,它只是队伍没有出现。

没有想法,我们也有一个状态,就是没有想法的状态,是不是?所以没有想法的状态,是我执的状态。而想的时候,正在想的时候,这个在座的都认识字啊,我们看这个“想” 字,很有意思,“想 ”就是上面一个相,下面一个心,是不是?事实上,我们想到了任何一个东西,你想到矿泉水,这是一个相,这个相是用下面这颗心给它托起来的。但是,我们平常所注意到的只有这个相,你注意到了,心你却没有注意到。所以说我想什么东西了,我想房子了,你看,房子的相出现,这个房子下面的心你看到没有?那个心,你没有看到。实际上这个心你是可以看到,这个心是没有动摇的。所有的上面的相可以换,但是下面那个心不会换。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5

你现在想到那根柱子,那根柱子的相出现了,你就看着它,出现了,你就想那根柱子。但你转过来想这根柱子的时候,这根柱子的相出现了。而事实上,这根柱子的相的出现,除了相出现以外,你的心并没有从那里再跑过来到这里。出现只是出现了,不出现只是不出现,到这里想到这个的时候,也是这里出现和不出现。

所以,我们平常以为有一个想,“我在想”,以为“我在想”的这颗心,事实,是我们的真心。你所有的想法,都是在真心呈现出来的。而真心呢,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在任何地方,也无所不在;它没有生灭,也没有样子。我们如果停留在前一个念头,停下来,后一个念头没有生起来,脑子里面没有出现相,实际上没有出现相的意思,是出现了一个空空的,没有样子的这个相,这还是一个相——意根我执,是有个我相在那里的。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停下来,感觉一下,噢,这个我,感觉很清楚。我现在坐在这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相,都不执着的这个相,就成为你想法当中的一个相,你执着于这个,其实还是妄想。

所以,必须把上面的相,全部都忽略。出现任何想法的时候,这个想法出现,你的注意力不在想法的那个相上。你看看,我现在想一下这个佛像,佛像出现的同时,有没有一个跟它同时存在的?实际就是一个明明了了的,跟它同时。这个明明了了的,并不是我,因为我想到佛像,想到柱子,想到其它的山河大地,所有的一切想法,出现了,它是这样;不出现了,它还是一样。想法,由于没有,就只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相,所支持的就是我们的真心。所以真心在随处都是,真心是没有生灭的。

七处征心的目的啊,是让我们把那个“想”,妄想的“想” 伴随的这个“相”,把这个相,着在这个相上,给你去除掉,要破除我们这个凡夫的着相。所以,佛告诉我们:“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因为这个想起来的这个东西,只有这个相是可以执着的,叫着相凡夫,而如果你不注意在这个相上面,你是没办法执着的。看到没有?你所有的念头生起来了,不管是快乐的、痛苦的、修行的、开悟的、还是迷失的,任何一种想法生起来,你只要不停留在那个相上,你一定是自在的。妄想,就变得没那么可怕了。你所有的想法,都没有关系,因为所有的想法都伴随着真心,没有离开真心,所以这叫常住真心。

后面佛还讲了,客尘烦恼,常住真心。你现在想一下,抓住一个相——妄想,以为执着,认为这个相,我可以抓住了,过一会呢,又想那个了,这叫客尘。客人到你家来,住两天他还要走的。主人在你家是不会走的,所以常住的叫主人,常住真心。你想佛菩萨,想三恶道,这一切相出现了,但是会想的,会使这些相出现的这个东西不会改变。诸位可以看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在这种状态当中,它的背后出现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像我们的背景,有想也是这样,没有想也是这样。有想,想下面那个心就是真心;没有想,没有想也是一个相,下面也是真心。所以必须打破这一切有想无想的执着。如果只是停留在无想上,那无想还是一个相,还是个我执。

所以,七处征心是指一切处,你舍弃一切处的相,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的心。能不能舍弃?舍弃了以后,就不妨有任何相,相出现了,看到相,同时也看到心,那这个相就是智慧了,所以妙观察的智慧,是这么一个转过来。

七处征心完了以后,有两种根本,佛告诉我们,生死根本和我们的常住真心的状态。然后,当妄想破除了,我们的真心实际上是在一切处显现的,就是十番显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5

《楞严大义》见道之八

第五节 两种根本

我们上午跟大家一起讨论了七处征心,七处征心是因为阿难执着自己这颗妄想的心为自己,所以佛就问他,你这颗心到底在哪里?问到最后呢,他发现在一切处所执着的这颗妄想心都不对。这个时候,佛就阐明,为什么我们凡夫会执着自己这颗心?执着了自己这颗妄想心以后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就告诉我们这个宇宙万物、人生世界有两种根本:第一种根本是无始生死根本;第二种根本是菩提涅槃。这是我们真正的一切万法之本。

1、生死根本

“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阿难以及我们大众都同样把这颗,东想西想的这样一个妄想的心,作为我们的自性,认为这就是我的心。平常生活当中,大家都会觉得我心很难过,我心很开心,所谓难过,所谓开心的,都是攀缘心,你不攀缘了,就超越苦乐,超越世间的轮回。所有凡夫众生都会把这个攀缘的心,作为自己。

攀缘心,它表现的状态为三种。第一种状态,就是第六意识攀缘以后所产生的结果。比如说我现在要想一个东西了,我现在想到这个佛像,我这个心就缘到这个佛像上面,感觉是我想到佛像了,那脑子里面就出现了佛像的这么一个现象。这个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你想它,它才出现的,你攀了这个缘了,这个相才出现,你如果不想它,你脑子里永远不会出现任何的景象。我们攀缘它以后产生的结果,这就是意识心,第六意识。所有的妄想都是我们的根缘尘产生的这个识,这一层呢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平常打妄想的这个相,打到的那个相,就是意识。

第二种是我能够想它的这个心。这个就是真正的攀缘心。比如说,我们想佛像的时候,有一个“想”要想了,但是还没有想出来,你想要想的时候,总觉得是“我”在想要想,这个心还没有出来,但是我们有一个会想它的这个功能,会有想它的这个本事,这个就是“能所”的“能”,而不是简单的指功能,而是指能想它,所想的是所,我能看的是我,所看的是你们。

那么,第六意识它生起的攀缘心,就是意根缘着法尘,跟法尘接触了,意根就有能缘的本事。意根,早上讲过就是第七识,就是我们的我执。这个第七识,它缘什么呢?它是缘第八识的相分为自我,没学过唯识的人听起来就比较糊涂了,实际上,第八识的相分是什么?就是我们脑子里面(我们就权且讲大脑),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的这个田中啊,蕴含了很多的习气种子,这些习气种子都是有相的,有形相的,只要你有形相在习气种子当中,在阿赖耶识当中,那么我们就会抓住这些相、这些种子,认为这个是我,那个种子是我。所以,缘第八识的这个相分为自我,具体是指什么呢?我们脑子里面就是有一个概念,第六意识——法尘概念,第六意识产生分别了,比如说今天,我是我,你是你,比如说,我见到某某法师了,那么,见到某某法师了这个情景,就蕴藏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了。

你所对的山河大地,任何一切万物,你只要遇到这个缘,你就把这个缘,照相机一样的拍进来,存在自己的大脑当中。现在,我告诉你想象一下你的家,家马上就冒出来,就知道那是我想的家,那是我的家。为什么呢?因为一直以来,就是把这个家的图像不停地重复地存在你的阿赖耶识当中。我们现在让你想家的时候,马上就会从脑子里冒出一个家的形相,所冒出来的,当然是一个法尘,是你存进去的东西,那么,能让自己冒出来的,就是我们的第七识,就是我们的意根。

意根是攀缘自己过去已经存进去的那些图像,把这些图像显现出来,如果你不去想,它显现不出来的。你不去想家,不去想车,不去想任何事,任何事都显现不出来;那你只要想到那个事情,那事情就显现出来了。我们平常想到痛苦的事情了,那件痛苦的事情就显现出来,然后我们不能活在当下,直接地面对自己所想到的这个图像。我们缘到过去的时候,我们会进入自己过去的那个感觉、那个状态,那个状态实际上是错误的。就像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其实是没有痛苦的,现前的当下你没有任何痛苦。人的一生,真正痛苦的时间也不多的,大部分的时间是没有痛苦的,但是我们由于对过去妄想的执着啊,你把过去痛苦的那件事情,反复地在脑子里面出现,出现的时候,让自己的心反复地去模仿那种痛苦的感觉,你会模仿的,昨天被人打了很痛苦,今天想起来还觉得很痛苦。其实那个想起来,本身是不痛苦的,但是你反复地在那里模仿,把自己进入昨天的那个状态,那个状态完全是虚幻的。

我们现实的人生当中,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虚幻当中。阿赖耶识种子生起现前了,这个种子会让你成为一种模仿它的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又加深你的下一次的这个种子。所以,一个恶的人他不停地行恶,不停地行恶,这是恶习成性;行善的人呢,他不停地做好事,他就善习成性。一个善良的人,当善良成为习性之后,你很难让他去干坏事,他放不开的,他会被那个善法捆住;那一个恶人,让他转过来做善事,也是很难的。恶习成性,善习成性,成为习性了,它就有强大的动力,不停地推你。所以我们的整个人生都是业感缘起,你的习惯成为业习,业成为习惯,习惯也成为不停地推动你的这种行为的动力,然后我们就不停地在这里轮回。

这个能够攀缘外面法尘的,我们能够使自己脑子里面想出这些图像的,这个就是攀缘的心。它平时不想的时候不是不在,而是没有去攀缘,但是能攀缘的这个心,其实是我执。当我们认识到这里,表面上看呢,它本身并没有痛苦,因为我们所想到的是痛苦的情景,才会痛苦,你如果没有想到痛苦的情景,绝对不会痛苦。所以意根缘法尘的时候,法尘如果是快乐的,你一定能够感觉到快乐;法尘是痛苦的,你就感觉到痛苦。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我们就感受一下,现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坐在这个七宝莲花当中,或者就在清净庄严的佛陀的脚下,你就生不起痛苦,因为你的意根所缘的法尘,是个快乐的尘。那么另外一个呢,我们现在如果感受到天堂的快乐,你感受到我现在是处在天堂,我们来到天堂了,那你就感受到天堂的快乐。天堂是什么快乐呢?就是没有贪嗔痴的这种表现,他所贪的是禅定,除禅定以外,对于一切欲望,特别是色界天以上,对欲望都没有的。那么这种感觉生起来,是我们意根缘的这种安定的禅定的法尘产生的快乐。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6

而这个四禅八定,世间定,它完全都是由我们的意根缘这种没有欲望的,没有痛苦的,善法的法尘。四禅八定,它是缘善法的法尘,比如说它需要观想,坐在那里观想,身心一片空寂,让自己再空一下,再空灵一下,不停地加深这种空灵的感觉,不停地加深自己这种轻飘飘的感觉。我们有时候觉得,哎呀,您这人简直高兴得轻飘飘了,我们就去缘这个轻飘飘的感觉,你就坐在那里,整个身心一片空寂,而且很轻松,像云一样会飘的,这种感觉生起来了,实际上你的地水火风的四大,就进行良性循环的调节,我们能感觉到禅悦,感觉到禅定的愉悦,禅定的快乐。

所以在世间的这颗心,你所缘的法尘是喜的,是忧的,是苦的,是乐的,完全由我们这颗攀缘的心决定。所以一个痛苦的人,他会不停重复这种痛苦的感觉,哪怕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下品下生的人,带业往生,他在莲花里面,因为下品下生的人到那边,这个莲花苞还没有开,在莲花苞里面,他还会想到自己过去在娑婆世界,某某人欠了我钱不还给我,还打我,在那痛苦,他还会掉眼泪,在极乐世界他还会掉眼泪,实际上,他就是重复过去那种痛苦的感觉。我们学佛,学戒的人,你知道要求忏悔,忏悔得安乐。你做了错的事情,第一次做错了,马上想到是错误的,改过来,从此以后,脑子里不要再想到你所做的那件错误的事情,如果你再想到了,那再增加一次这种业习,重新再重复地错一次,你不停地想,你不停地错误,然后,想到最后,自己不能自拔。别人对你不好,有仇恨,仇恨的心在心里也不停地重复,但你这个重复越来越深的时候,你就成为一个处在仇恨的痛苦当中的人。

我们讲后悔跟忏悔是两个概念。忏悔是认识了错误,以后从此,在心中要消除这件事情,在记忆当中,不要让它出现,不要让它再成为一种力量不停地出现。忏悔以后,要把善法在心中生起来,你知道不该这样做,那你知道该怎么做,该念佛,或者该持咒,该用功,该修行,该安心,那马上就安心在正法上面,把错误的事情完全从心中消失。那么如果你做错了事情,你后悔了,不停地后悔,成为一种忧虑,成为一种不能正常健康生活的这样一个状态,这叫悔箭入心。后悔像一把箭一样插在你的心上,然后你一想到什么事情,就觉得自己不行。

比如说有些人,他会觉得,哎呀,我业障重呀,我不行哪,经常听到这句话:“你有没有开悟啊?”“师父呀,我业障重呀,不行哪,我坐了好多年了,也不行的。”你不行了,为什么不行了?你是觉得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不如法的事情障碍住自己了,那么,如果你永远都觉得自己不行,你就真的永远都不行,不可能有行的时候,因为这把箭没有拔掉。所以,每个人在学佛忏悔之后,都要把悔箭拔掉。就是要认识到我一定能够行,我能够成佛的,不能不成佛,而不成佛的是个妄想的心,是个烦恼的心,颠倒的心,我不能再跟颠倒、烦恼、妄想为伴,不能跟它们捆在一起。这样一来,在心中的所有一切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感觉,全部给它消失。负面的情绪消失了,这个生死根才能看到。

这个生死的根,就是攀缘的心。所以,我们这个攀缘的心有多厉害!你如果不停地后悔,你的攀缘的心,就是攀缘自己那个不好的事情,不停地重复不好的事情。那想到佛菩萨,念经或者是观想,或者是持咒,都是跟佛菩萨相应的。修禅定,跟天人相应,就是四禅八定。念经,礼佛,都是直接跟佛相应,念佛也是跟佛相应。这样子,我们用这个攀缘的心去重复跟佛菩萨的品德相对应的这些情景,那么我们就会感受到佛菩萨的感受。你想到天人感受的时候,你就跟天人相应;你如果想到一个正义感的人,是非善恶很分明的,那你心中是非善恶一定很分明,一定是把是非善恶看得太重;如果你心中不停地跟贪嗔痴相应,感到心中的不满,对环境不满,对现实不满,对自己也不满,那你永远都跟饿鬼道相应。饿鬼是肚子饥饿,饿就是没吃饱,没有满,所以你如果心里不满足,你就跟饿鬼相应。你对自己家里人说,他不信佛,我看了他就烦,那你就是饿鬼。你看到哪个不信佛的人,不修行的人,诽谤三宝的人,如果生气了,嗔恨,你又无能为力,你又不能使他改过来,你一生气,你就跟地狱相应。你的心,攀缘的心,就不停攀缘地狱的情景,有一天你就要下地狱去了。

因,是善因,就得善果。如果你一天到晚都稀里糊涂的,也没有嗔恨,也没有贪欲,也没有太重的分别,也不知道自己安于正念(念佛持咒,观察自己的心,这都叫正念),你不知道观自己的心,稀里糊涂的(这样的人可能比较多)。我们从小到大,在学习佛法之前,基本上都是贪、嗔、痴,这三种心在那里作怪,学习佛法之后,也未必就能舍弃这个愚痴的心,基本上你学习了念佛的法门,却不念佛;知道了持咒,却不持咒;知道了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却不能安住于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在这个时候,你没有贪嗔,没有贪心,没有嗔心,这就是跟愚痴相应。平常的无记心,就是属于愚痴这个范围。这跟愚痴相应的,是堕落到畜生道。我们就会自然地感觉,这个睡得舒服,就感觉舒服一下,不舒服,哎,这个挺不舒服的,也不去想太多的,舒服和不舒服,能感觉得到,但是不去想那么多,心里也没有正念,这是畜生道的,是愚痴。

我们大家要小心哦!特别是出家修行的人,把世间的很多东西,贪欲啊,什么都给它放下了,生气也不生了,结果呢,还挺愚痴地在那里做,那就很麻烦。“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不了道,就是你平时习惯于那种无所事事的样子。有些出家人也是,无所事事的样子,也不做事,也没有痛苦,人家饭都煮好了,什么都准备好了,也没有快乐,就这么一天一天,疯疯癫癫,就这么过了,混了,混到最后呢,他只能来生披毛带角,做畜生了,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看到能攀缘的心,我们看你攀缘到哪里去,攀缘佛菩萨,我们是上升的;攀缘三恶道,那是堕落的;你不去攀缘了,能够保持人身和天道。这个能攀缘的,就是意根,就是第七识,就是思量。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6

《成唯识论》里面说:“集起名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思量,参禅的人知不知道?参禅的人,妄想没有打出来之前,不让自己打妄想,而且是想打妄想,然后不让打出来,能不能看到?你们大家想一个妄想,想要打妄想了,但是这个妄想不让它打出来,这个时候,你就能看到自己的意根。意根就是有那种能攀缘的这个功能,能缘的心,能攀缘的功能是有的,能攀缘的作用它也是有的,但所攀缘的境界,还没有攀缘上,一旦攀缘上了,就成为意识。你脑子里面想一个东西,别让它想出来,这就是意根,一旦想出来了,就是意识了。没有想出来之前,我们注意到这个样子,所以,禅宗为什么在这里生疑团?没有想出来的样子,是没有样子的,没有样子的,却能感受到我想要想这个事了,隐隐约约感觉到我想要想,但是没想。所以,在这里,表面上看起来,也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很清楚,但是念头没有起来,因为意识——这个概念还没有出来,事实上呢,这就是我们想要想的,能所相对的这个能,所以根尘脱落,用功,也是先把尘舍弃开来,先看到这个根。这后面讲修道的时候,我们会强调这一点。

那么第三个攀缘心,就是指阿赖耶识习气种子当中的这个影像,这个影像是什么呢?就叫“集起名心”,集中的集,生起来的起。我现在用我的意根,我想到摄像机了,我跟摄像机必须要聚集到一起;我想到自己的家了,那必须跟家聚集在一起。这个脑子里面有很多的记忆,很多的图像,这些图像都是集中在一起的,那么集中在一起以后呢,我们随时可以拎出一个,你刚才想一个,等下又想一个,你在打坐的时候,你就发现了,这个妄想怎么这么多啊!怎么不多啊!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照相机一样,摄像机一样,每天都在摄景,摄像每天都在摄持外界的情景,把那些情景都存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八识田当中。

你在打坐的时候,这个八识田中的影像,一张一张给你翻出来,新帐旧帐一起算,它就是要老的、新的,不管的。那么,一个记忆力好的人,它对自己的记忆是有安排的。打坐的人,心静下来以后,它想什么是有规律的,就像我们的仓库一样,你给它摆得整整齐齐的,货架都组好了,什么东西给它归类,那你下次一进去,哪怕没有开灯,东西都能拿出来,他考试就能考一百分。如果你平常生活没有规律,东想西想,被子也不叠,然后房间里面乱七八糟的,你的脑子里面也一定是乱七八糟的,那么这个时候,你刚刚记下来的东西,等一下一问你,找不到了,你那个房间太乱了,仓库太乱了,所以,你的记忆力就很差。房间要是处理得很干净,记忆力就非常好。

我们看一个坐禅的人,他身心静下来后,过去很多忘记掉的东西,他又能重新的回忆起来。岁数大的人为什么记忆会衰退?就是因为几十年当中,乱想的东西太多了。如果乱想的东西少,你的这个仓库(阿赖耶识)当中,所蕴含的这些种子,都比较有规律的,那你的大脑老化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你看我们上师,九十五六岁,那个时候,他讲话,他的那种记忆力跟年轻人是一样的,有过之无不及。为什么人家九十多岁了,记忆力比年轻人还好?原因是他平常的生活习惯,他的记忆当中,阿赖耶识摄持外面的东西是有规律的。我们坐禅,通过修行以后,你对外界的摄持也慢慢地变得有规律。

比如说大家开始修无常观,你一天到晚想到世间是无常,你看到任何情景,你只摄取其中无常的这一部分。那么,你对于现实的人生,看到无常这个道理以后——快乐的,你要看到这是无常的,不要得意太早;痛苦的,知道这是无常的,不要伤心过度。你用无常这么一个货架,把所有世间的法,都给归类在无常的相上面了。当你修慈悲观的时候,你就想,众生都能成佛,你看到每个人都有佛性,都那么活灵活现的,他们的自性就在他们的行为当中展现出来,习气不同展现不同的样子,你就把慈悲心,同体大悲这个货架建立起来了。所以你在修的时候,看到谁都很慈悲,你的脑子里所摄取的这个世界的东西,都是非常有规矩的,你不会乱来的。

平常我们没有经过训练的这颗心,你摄取这个世界,分析这个世界,是乱来的,是乱堆的,没有规则的。你认识人,认识不到根本上,人的行为有千差万别,你的妄想也变的千差万别,所以就很乱。那么一个修出离心的人,他基本上所观察的,把一切现象观察为两类:一类是无常;一类是无我。无常是现象,无我是本质。看到一切都是无我,他心自然安住于无我,所以,这样的心就很静,然后对外物,他抓住了根本,心里不用乱。哪一天你要讲法,所有的众生有痛苦,有烦恼,你首先就给他们分类,你就告诉他,这个就是无常的。这是事实,不用讲得那么好像没有底气。你看到了自己无我的感觉以后,你就告诉他,世间就是无我的,不可能有一个我,认为有一个我,是一个错觉,怎么无我的,你把你的感受告诉他,使众生能够从无我当中得到解脱。所以,一切法都回归于自性,那么回归自性的这个心,就是阿赖耶识仓库里面,它所蕴含着我执的染污的这部分,这个也叫攀缘心。实际上,这个功用还是真心的功用。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的真心,但是真心蕴含了一切法的这种功能,我们的真心,是常住不灭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6

阿赖耶识之所以叫做阿赖耶识,是因为它有仓库的作用,把一切习气种子都集中在一起,有一个聚集的意思。蕴含的“蕴,”就是五蕴,五蕴的“蕴”,就是聚焦的意思,把一切善法、恶法都聚集在一起。因为它有聚集的这个功能,所以叫做生灭法,叫阿赖耶识。这是从生灭凡夫的角度去说的,如果不从生灭上去说,从它本质上说,应该叫做如来藏,叫做真如心。真如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真如,真如当中蕴含这一切善法、恶法。当我们生起善法恶法的这个种子和作用的时候,我们就轮回为凡夫的这个状态,这就叫做阿赖耶识。所以 “集起名心”,称为第八识,我们叫明心见性,叫“集起名心”。

那么集起名心,是什么状态呢?当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所有妄想的这些想法,都是蕴含在我们的阿赖耶识当中。大家闭上眼睛,你看一看,能不能看到,你的那个想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从哪个地方冒出来的?它到底是存在哪里?我们电脑还有个软件,是不是?但是你这个东西到底在哪里?存在什么地方?闭上眼睛不想的时候,好像黑乎乎的一片,什么都没有,你要想了,它马上就出现了。你看不到它从哪里出来,是不是?你不想了,你也不知道它到哪里去了,不知道它到哪里去,也不知道它从哪里来。但是你想的时候,它就来了,你不想的时候,它就不来。就是我们平常能看到的,闭上眼睛能看到的,就是黑乎乎的一片。这个黑乎乎的一片,就是我们阿赖耶识的大门,就是阿赖耶识。所谓黑乎乎一片,这种感觉是没有时间、空间,没有这个物质的世界。你闭上眼睛可以想到没有物质的世界,你看不到物质的世界,闭上眼睛,整个天地万物任何相没有出现,这是阿赖耶识的表面现象。

那阿赖耶识的表面现象,跟第七识的这种功能是链接在一起的,所以,第七识,一般把它比喻为守门的——守仓库大门的守门员。所有的种子都经过第七识,然后进入阿赖耶识。如果没有经过第七识的,它不会进入阿赖耶识。任何的想象,只有我经过了,我认定了,我认可了,才会进入我的大脑;你不认可,没有从你这里经过,进入不了你的大脑。这是一个非常要紧的地方。所以呢,闭上眼睛的时候,我们看不到阿赖耶识,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只能在六七两识当中用功夫。那么在六七两识当中,参禅的人跟这个念佛的人,在第六意识把妄想停下来;第七识,看到自己了了分明,却不停留在这个状态,一直要钻,就是在闭上眼睛,什么都没有的这个地方,去钻,钻,钻,把阿赖耶识的大门打开,就看到我们的真心。所以,真心是“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一切法,都是阿赖耶识展现出来的,这就是真心的境界。

我们看到自己的心,看到心里面所蕴含的这些种子集起来的时候,这有一种感觉,就是我所想到的,那个是我的家,那个是我讨厌的,那个是我喜欢的,那个是我曾经认识的,那个事情我是刚刚认识的,你脑子里这么想的,都蕴含了我在里面。所以,攀缘心,也可以说是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执习气,我执的这个习气也在这里。习气成为暴流一样,像瀑布一样非常汹涌澎湃的暴流,习气之流冲过来了,我们无能无力,只能一天到晚感受到我的存在,感受到我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我执的能缘之心,能攀缘的这颗心和攀缘之后产生的这个习气,然后攀缘之后产生的这个境界。攀缘的境界,就是意识;能攀缘的心,就是我们的七识;攀缘之后产生的习气,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我们所有的凡夫,所有的生命,都停留在三种状态,这就叫做生死根本。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7

《楞严大义》见道之九

2、菩提涅槃

佛在七处佂心以后,怕我们大家落入断灭见,心不在内,不在外,哪里都不在,我们就想那就没有心了,其实不对的。不是没有心,是一切生死根本,都是把攀缘心当成自我。以攀缘心为自性者,这是无始劫以来的生死根本。我们想消除生死,怎么消除法?佛说,第二种根本就是菩提涅槃。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识精元明”这个词比较深奥。“识”就是认识,就是六识、七识、八识的这个“识”,能产生分别,了了分明的思量,乃至我们能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我执习气的这种翻滚,这种心是一种识心,就是认识分别的心。识,是识心,识心是怎么生起来的呢?它一定要有它的精神实质,它的精神实质就是“识精”。我能够看到你,知道你们是男女老少,我们知道男女老少的这个分别,是分别心。但是我为什么会知这是个木头?为什么它不知道呀?人与木头有别,有别在什么地方?就是在这里。我有识精,认识的这个精要、精神。讲精神,又容易误解,精神好像变成跟物质对立的东西,实际上这个识精,说得明确一点,就是我们的真心。识,就是我们的妄心,妄心是无体的,没有实质的,妄心的实质,就是我们的真心。水中的月,是没有实质的,水中的月怎么会有呢?一定有天上的月,没有天上的月,水中的月是不可得的。没有真心,我怎么可能会分别?所以会分别的这个性能,一定是我们的真心在起作用。

六识,是攀缘的那个情景,攀缘之后的境界。那我现在心里想,我想到了这个佛像,这个佛像——所攀缘的这个情景,脑子里面出现了,那么,这个时候如果建立在我执上,认为我现在想到佛像,有个我在想佛像,这就是攀缘心,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现在我们认识到能分别,意识所分别的这个法尘,能分别的意根,能所加在一起产生的意识,产生意识以后,不停地产生意识,形成一种种子,存在阿赖耶识当中,这个心、意、识三者,全部是生灭法。我从心中给它舍弃掉,不承认这个我的存在,我们不承认有个自我,不承认这个心,这个攀缘心就是我,那么这个时候,你想到这个玉佛,这个会想的功能不会丢失。

不是说你生起了“想到它”,就一定是你意识在分别,实际上东西还是一个,还是意根缘着法尘,然后产生意识,东西还是一个。但是现在呢,你意根缘法尘,不建立分别,不建立我执的这种自性见,就是说,凡夫以攀缘心为自性,为自我,那么我们现在不产生自我的知见以后,你脑子里面出现什么情景,你就告诉大家你出现什么情景了,这个出现情景,就是智慧的分别,没有在现量境界上,再附加其它的东西。比如你脑子里出现了佛像或者房子,你只是告诉他,现在我想到了这个房子,那个房子挺好的,你去住可以;那个房子不行,你不能去住,这就是智慧分别。你看,东西还是一个东西,但是你如果有了我执了,他就建立在一种错误的、混乱的分别状态,而如果你没有了我执,它的分别就称为智慧,那么意识就转化为妙观察的智慧。它的前提是因为你的第七识转化为平等性的智慧。

平等性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能攀缘的这个心,意根的这个心,我执的这个心,就像镜子一样没有我。像虚空一样,虚空它容纳万物,它只管容纳,只管像镜子一样照了万物,照了还属于第八识,转化为大圆镜智。第七识是完全平等,就是你来了,我对你是这样;他来了,我对他也是这样,同样的状态对待不同的现象。用守门员这个比喻,平常我们在守门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这个东西我讨厌的,我不要;那个东西我要的,我用仓库给它存起来。你在讨厌和欢喜当中,每一次,时时刻刻都在选择,但事实上是很遗憾的,你讨厌的东西,你只要一讨厌,这个讨厌的种子,也是存在你的阿赖耶识当中,所以实际上,你是无能为力的,你不能作主,做不了主。第七识硬要自己作主,这个喜欢的我要,那个讨厌的不要,而事实上,第七识意根的功能,它不作主的,好的、喜欢的它存到阿赖耶识当中,不喜欢的也把它存到阿赖耶识当中。

所以我们人生几十年,如果你能忘记掉痛苦,肯定是只有快乐,可是没有人能忘记痛苦,为什么?就是这个第七识,它从来不去管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表面上我一定要选择喜欢的,你看,我们大家一天到晚就要喜欢的、讨厌的,每天都在选择,而事实上它不选择,它一天到晚就是,什么来,就把它存到阿赖耶识当中,所有的一切都给它存到里面。那么,与其你在那里选择了半天,它还是存在阿赖耶识当中,还不如我们不选择。

你干脆不选择,它来了你就让他进来,他只要进来,你就要把它摄持在阿赖耶识当中,你发现情景完全不同了,原来是,你要选择的时候,你会不停地生起贪嗔,贪心和嗔恨,好的、不好的、痛苦和快乐,这种感受不停地生起来,伴随着我执。一旦这个我执没有,不去选择了,你见到了这个人,噢,你知道这是人,进来吧;看到这是畜生,好,这是畜生,进来吧;这个人是修行的,好,修行人,进来吧;那个人是捣蛋鬼,好,捣蛋鬼也进来吧,它摄持,不去分别了,很平等,对谁都一样,反正你要进来的,我不去分别了,你发现痛苦没有了。第七识,它在转化当中,就是当你去容纳它的时候,包容一切恶人、一切善人的时候,阿赖耶识的种子是一样收的,但是它收到的信号——我们对生命的感受,完全不同。凡夫心感受的信号是胆战心惊,怕死怕苦;平等的人,没有我执的人看到这个心,他是一点都不需要担心,善恶事非清清楚楚,来了摄持进来,去了让它去。

当第七识平等以后,第六识完全成为妙观察的智慧了,第六识的分别就不叫妄想。为什么要让大家认识到这个心的重要?我们从这个妄想的想当中,当你认识到你所想的,在想的时候只是执着在这个相上,所以有快乐,有痛苦,而如果你看到你所想的这个心,伴随这个相,生起来的这个心没有生灭,你感受到柱子也好,感受到凳子也好,你就想到一个苹果也好,苹果烂了也好,你想到这么一个无常的相,在你这里伴随着苹果,伴随着柱子而生起来的这个妄想,你的心完全是没有生灭的。你是让这一切万法,都在没有生灭的心当中显现的,所以,你的分别就成为智慧了,它的背后没有任何的负作用。

所以转八识能够成为四种智慧。第六意识,所有的想法没有一个想法是有错误的。这回你们知道禅师为什么那么自在,那么洒脱了吧!为什么那么自在啊?他没有一个想法有错误的。前提,是他已经认识到平等的感受了,在平等的觉受当中,一切想法没有错误。所以祖师告诉我们 “万法无咎”,一切万法都没有过咎,没有任何的错误。你想到一件事情,并没有错,你想到两件事情,也没有错,你一天到晚都在那里想,也没有错。为什么在那里想呢?如果你的背后看到了真心是平等的,那么,就会看到在想的同时,并没有一个能想和所想的东西,这就是意识心背后的真心。

所以佛告诉我们“识精元明”,“元“就是原来,无始劫以来,原本就是明明了了的,一直都是这样。我们的眼睛看到万物,能看到的这个功能,从来没有丧失,举手投足都有这个功能,但这个功能,平常的人看不到,平常的人只看到这个相。我用一个骑自行车的比喻,骑自行车,你们会不会骑呀?我估计大部分人都会骑。骑车的技术有没有?有的。再问一次,有没有呀?没有。骑车的技术哪里有呀?你拿来我看,骑车的技术说没有,其实不对;说有,也不对的。你说有没有?既然说有说没有都不对,我问你有没有就错了。但是你有没有看到,我还有“问你”的这个技术呢?在哪里啊?你们有“看”的这个技术呢?我有“想”的技术呢?现在你们会骑自行车的人坐在这里,我们眼睛看过去,根本看不到有骑车的技术,你们自己也找不到,无论用什么方法,在你的身体上,哪怕你每一个细胞都解解剖开来,也找不到骑车的技术。在你的脑子当中,就把脑神经细胞全部翻一遍,也找不到一个骑车的技术,是不是?根本找不到骑车的技术,它是不占空间,不占时间,没有形象,不存在的。

但我一讲没有,大家就傻了,骑车技术明明有,怎么没有?在哪里能看到呢?拿一部自行车过来,骑上去,我们就看到了。能不能看到技术啊?能看到,在自行车上面就能够看到了。所以,奥运会,我们就能够看到哪个是冠军,哪个是亚军。骑车的技术好与不好,打分数都能给它打得出来,为什么打得出来?因为他跟车在一起的时候,他的技术就表现出来了。但是表现出来的时候,我们说,哎,我看到了,你骑车技术很好的,但是事实上是什么呢?你看到了这技术没有?你真看到了没有呢?其实还是没有。你只是看到了他在车上,最多,你的眼睛只看到了他的人和车,只有看到这两样,然后呢,车摆动的程度有多少,于是,你再评判他技术有多少。你只是看到了人和车,技术还是看不到的。我们也可以说是看到了,我们的心性也是这样,可以说明心见性,能看到,绝对能看到,不但是我们的心眼能看到,我们的肉眼也能看到。肉眼也能看到自性——看到自性生起的作用,看到自性在六根门头放大光明,随时随处都能看到,骑车的技术也一样。但是,你说真看到了没有?我们的眼睛看过去就是人,就是这些色法,你哪里能在色法之外再增加一个东西呢!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8

有些人打坐的时候,坐得舒服了,眼睛睁开,前面一片光明,“哇,师父,我见到光明了!是不是自性?”那个光明只是光明的色尘而已。有个人问师父:“我打坐的时候,见到佛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师父告诉他:“这说明你的眼睛还没有瞎,就这么简单。”因为你出现的任何一个情景,都是你所对的境而已,你不要把那个境看得太真实了,你执着那个境,认为说,我打坐的时候见到什么了,见到什么东西的时候,都只是一个法尘概念而已。你攀缘上去,就跟我们现在想吃苹果,拿过来吃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你没有见到自己的真心。

真心,心性,它是没有样子的,它可以表现出来,但是没有样子。自行车的技术在车上骑的时候可以表现出来,但是它没有样子。那我们大家就看到,我有分别的技术——第六意识妄想,这是什么?看到没有?这就是自行车,你看到的那个就是你,你能够看到了,这技术在哪里你就看到了。你有看这个的本事,有没有?有吧,这个技术在哪里啊?既不是手指,也不是你的眼睛,明白没有?骑车的技术,既不是人,也不是车,只有在车上你才看到了技术。如何是佛?祖师说,你看看,我们的六根对六尘,你所对的,全部是自行车,能对的,全部是自行车上的这个人,对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心性不在这里还在哪里呢?!

识精元明,为什么叫识精元明?识,特别强调我们的意识分别,因为意识是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当中最活跃的一个。前五识都伴随着第六意识生起的,叫做五俱意识。而前五识不能单独生起,眼识不能单独生起,只有跟意识在一起的时候。你眼睛看到了这个佛像,我的意识才开始分别:“这是佛像,好”。“我的眼识”,说明你的眼睛看到佛像了,你眼睛看到了,你的意识在分别它是佛像的时候,眼睛的分别才是正确的;你眼睛不分别,眼睛看到前面,意识不起来,你看到谁都是一样。看到爷爷可能叫儿子(他也不会叫儿子,叫儿子也已经有分别心了),你就看到,你不知道是什么样子,有没有?我们有时不分别的时候,看到什么你不知道叫什么。

这前五识对五尘的时候,它只是看,没有分别的第六意识加进去。只有意识加进去了,它的分别才生起作用。眼睛看到了,意识加进去,它在那里怎么样,才动了。那我们意识跟耳识加在一起,你听到这是电风扇的声音,这是讲话的声音,马上就分别出来。但是你意识不加进去的时候,你听到什么了?什么都没听到,你不知道是什么。有些人在那里发愣,眼睛瞪得大大的,你从旁边走过去了他也没看到,他的意识不在那里,不跟这个眼识合作,虽然在他眼前过去,也看不到,只要他意识跟它合作了,就能看到。我们这个意识跟前五识合作。六识,就是六根对六尘,产生了这六识的过程当中,都是伴随着我们能分别的技术。每次骑自行车的时候,都是伴随着你的骑车技术,离不开的,你想离开也是不可能的,百分之一百不可能。

我们现在能够看见山河大地,能够听到,能够闻到,能够感触到冷热,能够想到一切善恶之法,都是伴随着我们有这种想法,有这种看法的这个性能而生起来的,这个性能就是我们识精元明。本来再清楚不过了,我们骑车一上去,马上很清楚地就看到技术了,我的手一举,你看我都有举手的本事,跟骑车的本事一样,你们都能看到的。我手举得多高,都能看到,我放下来,就有放下来的本事;我坐在这里,有坐在这里的本事,是不是?所以,人不但看到他自己的自性,还能看到众生的自性。我有多少本事,我像个机器一样,像一个骑车的人一样,我在这里展现出来给大家看,其实你们也在展现给我看,山河大地都在展现给我们,它有这个本事。这个性能随时都存在,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这个性能!

我们会在意这个人骑车骑得很好,这个车很贵,很不错,你只想到了车,想到了人,结果呢,把他的技术忘记掉了,你这样的人做评委是没用的。你做评委让你打分的时候,人家打六分,打五分,你却打他车很好,你不是颠倒了吗?“识精元明,能生诸缘”,这是我们这个“识”;“精”,就是我们的这个自性。本性清净能够生起一切万法的作用,能够分别一切万法,任何作用都是我们心性在生起的作用,但是呢,当生起了这个作用以后,我们往往是抓住了作用,抓住了这种缘,却把“能生”的这个性给忘记掉了,所以叫“缘所遗者”。抓住了这个缘以后,就随着这个缘去抓,而把能生缘的这个“能”,这是性能的“能”,这个性能忘记掉了,遗失了,叫“遗此本明”。本来眼睛很清楚,能看见万物的,结果呢,你心这么不定,东抓西抓,这里抓一下,那里抓一下,把这些一下一下抓住了以后,却把自己能够讲话,能够听话,能够说,能够想,能够看,能够闻,能够触,能够动的全部给忘失掉了,把性能忘记掉了。

这里面虽然讲“能”,大家要注意,“能”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能所”的“能”,就是意根(我是能,能看的),你是所看的(就是骑自行车这个人,是能骑的人),车是所骑的车,这个“能”是生灭的根本,就是这个人是“能”;而另一个“能”——骑车的技术,它一定是跟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表现出来,这是性能,性能的“能”,是没有生灭的。“缘所遗者,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这个“能”是指性能,是我们的自性。认识到我们具足举手投足,吃喝玩乐的这种性能,追逐到这个性能的时候,那么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在眼曰见,在耳曰听,手曰动作,脚曰运奔,脚能走,手能动,身体能感触,思想能想,这就是我们的菩提涅槃,这是第二种根本。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8

《楞严大义》见道之十

第六节  “识精元明”到底在哪里?

大家静下来看一看哦,看每个人动的时候,你感觉很有意思,他一动,就看到他有动的本事;他一开口,你就知道他有开口的本事;那如果你烦恼的时候,想到那个烦恼,你就知道,我还有烦恼的本事啊。这也不错呀,是不是?那烦恼就没有掉了,那烦恼就是:你骑着破自行车,破自行车很讨厌,但是没办法,人家开宝马就有开宝马的本事,开得很快,就是这样。烦恼、痛苦和快乐实际上是一样的,它只是一件事情而已;好与坏也是一样的,只是一件事情。当你看到了这件事情以后,所有的事情就没有坏事情了。

永嘉大师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身虽然是很贫的,但是这个道是不会贫,而人家穿了很好的衣服,如果是烦恼了,他都不知道自己是“骑自行车的人”,这个骑车的人都不知道在哪儿。能够用一切万物的,这就是智慧,所以,世间万法,为我所用,非为我所有,而且,背后并没有我。如果没有我,这一切法都成为妙用,我们大家如果没有这个我,你的整个身心,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有任何的差错。但是因为有我了,我们就有所偏执,就有所痛苦,所以就想拥有很多东西。但实质上呢,你想拥有的,最多也就是指甲沙上面的一点点泥土,你所真正能够用的东西,你都把它遗失掉了。我们自性的光明,你可以看到一切万法,可以生起一切万法的种种享受,但是,如果你追逐某一点事情的时候,其他的东西成为你的痛苦,却不能享受。

1、六种震动

佛在十方法界能够来去自如,就是他超越了六道,超越了九法界,每一个法界都可以成为他的妙用,在当下就能够非常安心地把每一种情景都体现出来,背后却没有那种凡夫的痛苦。我们的痛苦实际上是一个错觉,那么自性到底在哪里?这二种根本,它非常清楚地就告诉我们,就在我们的六根门头放大光明。大乘佛法包括《楞严经》,佛要讲法的时候,一定是六种震动,大地平沉,六种震动。

这六种震动有三个层面的境界:第一叫动,第二是遍动,第三叫等遍动。

“动”是什么?是六根,你看到六根在动,这就是佛要讲法的表法。你六根不动了,那你就是木头了,就是死的;六根在动,眼睛在看,耳朵在听,鼻子在嗅,舌头在尝,身体感触,思想在想东西,这六根,你动到哪里,哪里就显现出你的自性。如果实在不行,你们拿辆自行车去骑骑,你一定要看到这个技术。如果你想到你的六根,就是你骑自行车的这个人,那么,任何情形,只要在你脑子里面出现,在你眼前出现,你就能看到,我还有看它的本事。你看,看它的性能在哪里?既不在眼上,也不在物上,也不是在任何一个物上,实际上它是无所不在。我现在看东边的时候,东边清清楚楚。我看东边,东边就是我的自行车,我就骑东边的这个自行车,我的技术在这里展现出来了;我现在转过来看西边了,西边的自行车我又在骑了,我西边的情景又清清楚楚出来了,我有看西边的这个性能;我看到北边,有北边的性能显现出来,东边就看不见了。

六种震动,叫做“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间涌四边没,四边涌中间没”。

“东涌西没,西涌东没”,西边涌起来了,东边就沉没了,就看不出来了;东边涌出来了,西边沉没了。“南涌北没,北涌南没”。看到那边,那边显现出来,这边就没有了。你看,我看到东边跟看到西边,看到东边时候,我自性在这里显现出自性的光明,技术在这里呈现出来,但我转过来看西边,东边看不见了,它沉没了。转过来的这个过程,你的技术没有动摇,你的技术,没有任何动摇,你的这个能看的性能,并不是从东边跑到西边来了,跑到西边的,是我的眼睛从东边跑到西边来了,这个技术没有从东边跑到西边,它没有动的。大家看到没有?看到这边了,这边显现出来,你的生命就在这里显现,你的自性就在这里显现;看到那边,你就在那边显现,这边就显现不出来。所以,你所了解的事物,显现在你眼前,你六根当中对的,就是你的世界,你的境界显现出来了;没有显现的,它只是没有显现,因缘成熟,任何情景都可以显现,不是不显现。“中间涌四边没,四边涌中间没”,看中间,中间看到了;看四边,四边看到了。

所以呢,六种震动,就是让佛弟子们去体会到,佛讲大乘法就要在六根门头放这种光明。六根所对一切法,从根对尘(六尘),叫做遍动。就是普遍的,我的六根一下对着这个六尘,全部对上,所以,看的,听的,全部都是自性在显现。但你不要把自性看成是六尘,也不要把自性看成是六根。只是根尘相对,显现出你这个性能,这就是遍动。

然后,等遍动呢,就是你去分析。你看到它了,你还要分析,那个人穿红衣服的,那个人穿白衣服的。你分析了,也是平等地看到,分析有分析的这个性能,也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妙观察的智慧,所以叫做等遍动。

当体会到六根,六尘,六识,无一不是真心妙用,对这种体会非常清楚了,这就是我们讲“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在《楞严经》的第三卷、第四卷当中讲得非常详细,讲了二十五有、六根、六尘、七大、六识,没有一个法不在显示出我们自性的妙用,没有一个法不是我们自性显现。能生诸缘,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这就是所有的条件组合,聚集而起的缘起法。能够生起这些缘起法的,就是我们的真心,如来藏,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对自性的这种认识,我们要亲自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你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学习的知识记在脑子里,记在脑子里面是一点用都没有的。你把骑车的技术记在脑子里面,那有什么用呢?一点用都没有。记在脑子里的,也就是那么一个概念而已,要去真心地感受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8

2、凡夫的两种邪见

通常修学佛法的人,都会有两种错误的观念聚集在心中。

一种是想把这个我带到成佛的地方去。有没有?我要成佛,我要了生死,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要开悟,以为现在修行的这个我,就是把这个我,要带到开悟的境界里面去,这怎么可能呢?你认为的这个我是一个幻觉,你只有打破了这个我,你才能开悟,你偏偏不想打破这个我,还要把这个我带到开悟的境界里去,那你带不进去的。你最多,就里是在脑子里画个开悟的图景,然后把自己这个我硬拽强拉地,把它拉到那个画的图景中去。说,噢,我现在开悟了,我感觉很舒服,就是第六意识妄想构造了一个开悟的境界,然后妄想把这个我,安住在开悟的境界当中,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这种感觉是什么呢?我们会想,开悟一定是一种境界,成佛一定是有个东西在那里让我成的,有没有这种感觉?通常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哦,你要是没有个东西让我成,我们还努力干什么,是不是?我们总以为有一个东西在那里,我要抓住那个东西,那个东西抓住了,那我就成佛了。以为有一个东西让我可以去那里,可以把这个我改变,变化成一个跟它一样的东西,这叫做常见外道。

就是你认为骑车的技术是有的,通常的人一问你:“骑车的技术有没有?”“有。”好,你认为骑车技术是一个东西,那你就错了。它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它不占据你的任何时间、空间,也不占据你的大脑,没有任何占据,这就是我们的自性啊!但是,如果你认为骑车是有个东西的,那么接下来我来问你,你把骑车的技术描绘给我看,你讲给我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你所讲的一切都不是这个技术。所以通常的人会落入常见外道,就是认为我是不会死的,我死了以后,来生还可以做人,来生还有轮回,我轮回解脱了,这个我就开始成为罗汉,成为菩萨,成为佛了,有一个我从那里一直一直往上走。认为有一个我可以去成佛,可以去解脱,甚至就是觉得,这个“我”可以去的,这种感觉就是常见外道的感觉,是个外道见,凡夫见,凡夫是有这个观念的。你的我执没有破之前,发菩提心,发起来的菩提心,都是伴随着常见的这个邪见,常见是邪见,认为是永恒的。

那么第二种呢?我们一听,说世间万法皆是缘起,十八界都是生灭法,生灭的法是缘起,是无自性的,无自性就是毕竟空。一听到毕竟空,我们马上就想了,噢,那心性是空的,什么都没有。于是有些人,特别是我们打坐,修心密修得比较好的人,有些人就开始在那里想了,既然是空的,你只要讲有,就不对。所以,你叫他学早晚课,他说是空的,没有必要学的。你让他去做一件善事,他说,哎呀,自性清净心,一切法不可得,不去做了。让他做什么他不做,让他不做什么,他在那里觉得自己悠哉悠哉,就是落入了断见。不自觉知,落入了断见了,就是认为什么都没有。空性是没有的意思,认为那就是没有的了,没有一个佛可成,没有一个众生可度,这叫断见外道。就像认为自行车的技术是没有的,哪里有什么技术呀!那就傻掉了,人家分都打得出来,你还说没有。

所以我们就要看到,在六根对六尘产生的六识,这个现象当中,实际上每一个法都是没有生灭的,都是如来藏、真如本性的显现,它显发过来,那你在这个当中,给它增加常见和断见都是错误的。

凡夫的错就错在增加两种邪见,就是常断两见当中,生起来。你这个常见断见,为什么会是外道?你用骑车的技术去感受一下。所以呢,当你用心去感受这个技术的时候,我们眼睛有能看的性能,那必须在你看到事物的时候,你才能显现你有看的性能,你不看的时候,它就没有显现。闭上眼睛看到黑暗,也是看的性能,看到黑暗的性能,你有这个本事可以看到;耳朵听到了声音,你有听到这个声音的本事,那你没听的时候,实际上这个本事没有显现出来;所有的思想,你想到了东西,你有会想的这个本事,不想的时候,你想的本事就没有显现出来。所以,要在六根,六尘,六识当中全身去体会,你的性能在哪里展现出来?你看坐在这里,你感觉到冷,感觉到热,感受到坐,腿痛,六根所对的一切,不落在六尘上,也不落在六根上,更不落在六尘六根产生的分别上,这个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识精元明。你执着在一个点上,就把我们真正的元明给忘记掉了,真正的技术忘记掉了,掌握了这种技术,行遍天下无敌手。

地藏王菩萨即便在地狱里面,他手上还拿着明珠,明珠就是代表光明,代表智慧。智慧不是具体的一个东西,智慧一定在事相上显现出来才是智慧。智慧不是脑子里背下来的一大堆经文,或者是什么概念,智慧是你对物产生的那个觉照,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显现出来了,你的智慧就有了。你的六根对六尘,不会被根尘所染,不会被尘所染,六根境界跟六尘境界,却显现得了如指掌,你的起心动念,是为什么会起?过去的记忆是怎么存进去的?现在通过这个记忆,怎么去利益众生?如何生起慈悲心?你非常清楚啊!所以,一旦见到了真如本体,见到了我们的真心,就能够生起一切万法的妙用,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一切智慧。六祖大师说:“弟子此心,常生智慧。”这个“心”,它智慧是随时在生起作用的。智慧不是具体的一个东西,你不要以为说,拥有智慧的人,肯定拥有一个很宝贵的东西,其实他什么都没有拥有,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这种智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9

《楞严大义》见道之十一

第七节 十番显见

讲到这个六根六尘,讲到我们真心的境界,佛对阿难又进一步地表述,识精元明到底在哪里?识,就是分别意识。分别的背后,我有分别的这个性能,到底在哪里?有分别的性能,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楞严经》里面非常著名的十番显见,通过十个角度来告诉我们。

这个见,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本元自性、常住真心。见,就是我们的心,这个见,只有眼睛,六根当中,在眼是见,通过眼见来代表六根的妙用。见闻觉知,是生灭法,能见,是眼根;能听,是耳根;根尘对立,产生识,能所都是生灭法。所以见、闻、觉,觉就是身体的感觉;触,感触;知,就是意根;鼻子的闻,嗅,嗅觉;舌头的尝,味觉,这个见闻觉知,本身是生灭法。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见闻觉知就是真心,那你就是把攀缘心当成真心了。眼睛是能见的,耳根是能听的,那么能见,见到所见,这个时候,见的性能跟见的本身,这是两码事。所以,见闻觉知性就是自性,见闻觉知却是生灭法。就像我们说,我有骑车的技术,我是生灭法,技术不是生灭法。我可以表现出来,我的技术,在车上其实也没有表现出来,它可以生起这种作用。所以,一切作用都是自性在显现。

那么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外面的万物,睁开眼睛能够看到,开眼看到光明,闭眼看到黑暗。这个眼睛坏掉了,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但是你能看到黑暗。这看到黑暗了,不是眼根,记住哦,看到黑暗的,这是我们有能见的性能。你就是把眼根所有的视觉神经系统全部掏光了,这个黑暗的感觉,这个觉性还是在。就像我们把灯光关掉了,看到这个房间是黑暗的,打开了,我们看到这个房间是光明的,这个根所起的作用就像是灯光一样,只是能看到不能看到,它是一个缘起法。而我们的心性呢,闭上眼睛我有能看,有这个性能,睁开眼睛也有能看的性能。这个性能,是一定离开眼根,离开这个色尘,应该说不是眼根、不是色尘,但不离开眼根、不离开色尘。不能离开,离开了就看不到了。

眼见佛性啊,在《大般涅槃经》里面有讲,要眼见佛性,要闻见佛性。闻见,就是耳朵,用耳朵去看佛性,耳朵。有声音的时候,我能听到这个声音,没有声音的时候,我能听到没有声音,这个性能不会改变的,你耳朵挖掉了,没有了,也能听到没有声音,就是声音听不到了,你能听到静的、没有声音的这个状态,有声音了,能听到声音的状态,这个性能不会消失。这个性能在梦里也不会消失,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消失。

我们能见的这个“闻见佛性”啊,是比较模糊的,不是很清晰,但是“眼见佛性”是很清晰的。我手这么一动,你们的眼睛只要看过来,第一你看到我手能动的,我的手是身体的部分啊,这个身根在动,我有动的这个性能,是指手;但是你们能看到这个,是你们的自性。这个手是“自行车”,你看过来了,这个“骑车技术”你就看到了。比如看到佛像,你在这里就看到你的能见的技术,能见的性能,所以不需要选择所看的对象,也不需选择要能看的眼睛。你的性能无所不在,无所不包,而且呢,它本身是没有分别的,你看到没有?它本身是没有分别的。有分别的,是眼识,是意识,你看到它,这个性能在这里显现了,看到这边,在这里显现。所以,你看到什么,都是清净庄严、无与伦比,这个功夫可以好好用哦。

后面讲修道,都是建立在这个正知见上,见道上。你没有见道的人哪,这个修道实际上是修垃圾,他修妄想啊,走冤枉路啊,但走冤枉路也要走,垃圾堆堆堆到最后,这垃圾,火宅就化红莲了,火灾里面,烦恼就转化为菩提了。但是实际上呢,真正的意思,烦恼永远转换不成菩提,烦恼是无根的,水中的月亮,怎么可能会变成天上的月亮呢?变不了的,只有你顺着水中的月亮,方向正确了,看到天上的月亮。我们不要以为,我修行很用功啊,通过这么辛勤的修行,我肯定能够见到自性。你有修的法,一定见不了自性。自性不是你修来的,本来就是元明,本来就是如此。

所以,十番显见,第一番,就是显见是心,你所见到的就是你的心。看到没有?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讨厌,不想去看那个人?不去想那件事?你想一想看,过去的一切仇恨,一切是非,一切好坏,一切善恶,你所想到的,能想起来的,只要有图景,有图象,有相出现的,都伴随着你的心。我早上讲的这个想一样,想,就是相下一个心,这个相你能看到的,睁开眼看到外面了,闭上眼睛我想的时候,用我的心眼,说你这人心眼太多了,这个心眼就是,看到我们心里面的这个相,也能看到心里面想的什么相,但是伴随这个相,一定体会出你有看的这个性能。为什么自性是遍一切处,无所不在,一尘不染?照相机,有照相的性能,你看电风扇有在那里转的性能,万法无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每个事物都在显现它的作用。

我们天台宗又讲,无情有佛性。看到没有?你看,电风扇有没有自性呀?它的功能显现出来没有?它的性能在显现,它转的时候在显现,它不转一样在显现;你看这个佛,是不是有佛性呢?我们看到他就知道他是佛,我们能够拜他,他显现出来了;蒲团有没有佛性啊?显现出来了;你打妄想有没有佛性啊,显现出来了。所以,所有的见,你只要看到了,在你眼前显现的东西,就是看到了自性在这里显现。前提是,你不要光执着那个相,你要再通过这个相,看到了它的这个性能,通过骑自行车,看到它的技术。他看得很清楚的,没有相的时候,遍一切处,它不在哪里,不知道哪里;没有骑车,这个技术不知道在哪里,你不要去管它,只要有车它能显现出来;我们的眼睛,只要是看到了,你的佛性就在面门放光,就能看到了,你要是没有看到,闭上眼睛了,你能看到黑暗,也一样在放光;你没有注意在看,你注意在听的时候,那眼睛这里就不放光了,就耳朵在放光了;你又看又听,眼睛、耳朵六根互用,同时放光;又看又听又想,那放光就更多了,你什么都不想,它没有显现。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29

小乘阿罗汉证入涅槃、不起妙用,就是他的六根六尘六识,全部给扔掉了,不管了。也不看也不听也不要,进入涅槃,没有生灭。这就是真心的本体呀!只有在一切相上,才能够显示出真心的妙用。所以大家多看两下,东看看,西看看,看到东边了,东边这个性能显现出来了;看到西边了,西边的性能在显现;你看看自己的手表,手表又显现了。看到没有?你如果看的时候还被这个外物所转,还被你的眼根所骗,那就很对不起,你还是永远看到这个人的自行车很漂亮,这个人长得怎么样,骑车的技术怎么样,你偏偏就不打他的分数(骑车的技术怎么样)。

十番显见,第一番,就是在见上见到真心。这个感觉是很舒服的,因为真正的开悟啊,就是你观念的转化。我们本来有一个我执的观念,妄想的观念,把妄想攀缘心当自我了,这个观念,现在呢,转过来了,只有对缘的时候,遇缘产生了这种能看能听的这个性能。你感受到我有这个性能,我所对的一切,现在生命的存在,能感受到的这个世界,都是我的性能。拉肚子也是性能,吃饭也是性能,没有离开了我们心性的,肚子痛也是,肚子不痛也是。所以,所有的一切法、一切尘,在你这里完全是没有任何的错误,任何一个法显现的时候,都显现出你的心性。所以,见,就是心,这要确定下来,能够看的,会看的这个性能,你把这个确定下来了,那么原来认为有个“我”的那个观念,已经没有生存的土壤,那个我执,平常斤斤计较,一定要让我怎么样的那些感觉从此消失。我要成佛,我开悟了,也消失,没有一个我可以去开悟的,只有你根对尘产生的这种性能,明白没有?

我们的生命真相,只有你根对尘产生的这个性能,除此之外,无有一法可得。而这个性能既不是根,也不是尘,还不是识,所以它是无生灭法。因为根尘识是生灭法,一旦体会到这个,你再去看,这个性能到底是眼根?不对;耳根?也不对。因为耳根、眼根都有能所对立的,六根不对,六尘更不对,根尘产生的那种分别、那种计较也不对。在哪里呢?就是在六根门头,遇到什么,就什么显现,一点造作都不用。佛讲法四十九年,就围绕这个东西;历代祖师大德,各种禅宗公案,要点拨大家,直接见性的,也就是这个东西,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所以叫一真法界。只有这一个,“一真”,体会到了,那么一切六尘、一切六识、一切分别都没有罪过。一真法界体会到了,万法、分别全部消失,所以在眼前,能见的,看到物你去感受,觉受生起来,我执淡化掉,再也没有一个在那里受苦的我,只有对境产生的这个现象,不对境,就没有我。

我们这颗心,只在对境的时候,才显现你有一颗心,没有相的。你想到那个东西,只有那个被想的东西出现了,你才知道有一个心在那里想,如果没有出现,你的心在哪里?根本就没有。没有到车上你的技术就显现不出来,一到车上你的技术就显现出来了。所以你不看外物也没有用,我们生命的本真,本真如的这个妙明真性,就是这个东西,一切时间和空间不能使它改易,不能使它变化,所以没有生灭。它也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三际平等,十方圆融。用眼睛去看,你现在看不到,你看路也要看,随时都在看,不落在尘上,不落在根上,不离开根尘,只看到这个性能。每个人拿扇子扇的时候,手的这些动作,身体的动作,我们都很清楚看到它们有这个性能,哪怕睡觉睡得不好,我们打个哈欠,都看到这个性能在这里起作用,不是别的。你没有任何妄想,但是这个性能在每个人的六根六尘当中,时时刻刻都在显现。

所以真见性的人,真见到佛性的人,他是抡刀上阵也能见性。他不会说,我提起觉照的时候能看到自性;我不提觉照的时候就看不到了,这是笑话。提起觉照的才能看到的,这还叫见性吗?这最多是见到一个能所对立 “能”的这个根——意根。提起觉照了,我现在不妄想了,然后我明明了了,这个时候,“我”能看,你们是所看,就停留在能所的对立上,把所看忘记掉了,我一切境界都没有了,把一切所看的忘记掉,然后保持自己能看的,其实是我执。这种人如果在这里认为自己见性了,他那个我慢啊,那就像高山一样堆积起来,越来越厉害,他会看到别人,觉得谁都是凡夫,惟独自己是圣人。真见性的人绝对不会有我慢,为什么不会?因为你见到了,你跟电风扇都是一个德性,你跟那些粪便也是一个德性。

为什么禅宗祖师说:“佛是什么?干屎橛。”你看那个粪便,拉在那里,太阳晒干了,滞起来一块,那个叫干屎橛,是什么?是干屎橛啊。你的心性,这个性能的作用,显现出来的作用,没有任何区别。山河大地,万法如此啊!怎么可能会生起我慢呢?当然在这个中间,他也不会生起自卑,不会说:“哎呀,我跟这些罪恶的凡夫一样?跟地狱饿鬼众生一样?那不行的!我一定是比他们高明的,我一定是有修养的。”不可能哪!他不但不生我慢,也不生我卑,不会生起自卑的心,因为跟佛,跟菩萨,跟一切众生,本质上完全一样。

现实轮回当中的所有众生,只要是轮回中的众生,都是停留在能所对立的我执当中,倍受苦毒。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就被这个根尘纠缠得不能自拔、不能超脱,有多少的痛苦纠缠在每个众生的心中!你硬爬要爬到天堂上去,由于在天堂上,还想像着“我”在那里享受,所以非被这个我执的高山,把你压到地狱里面你才甘罢休,压得很重,压到地狱里面,死死地挣扎,这个恶业报完以后,出来一点点,几十年的人生当中,赚了一点钱,得了一点地位,就觉得自己很荣耀了,实际上,完全没有任何的自由可言。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30

《楞严大义》见道之十二

所以,菩萨见到这种心性以后,唯独让他生起来的就是两种心。

一个是他看到了无始生死根本,一切生死伴随着我执而产生的这个世界。他看得很清楚,包括自己的起心动念具足哪些条件,他也看得很清楚。比如说,我要想这个苹果,我想苹果,感觉有“我”的那个感觉,就是我的这个意根——轮回的根本(我这生来这里,那就是轮回的根本伴随着来的),苹果就是一个尘,外界的尘,“我”对它产生了这种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你注意了自我的存在,你就是凡夫,你一看到已经没有自我了,只知道有这种功能——我有想到苹果的功能,这个功能是没有善、没有恶的,一旦想到这个功能、这个性能的时候,你想一切法都是清净了。

智慧就在你触对逢缘,你接触到什么人,你面对什么事,你遇到什么样的缘分,就是让你生起智慧的时候。见到任何人、任何事,都是让你生起智慧的时候。你看到某个人打他,他被打得很痛苦了,你就告诉他不要打他,他很痛苦,这就是智慧,很简单吧。智慧就是这么来的,你看到自己的心,想到那个事情,啊哟,想要,难受,你看,知道你这样想——攀缘,是难受的,智慧来了吧。所有的烦恼痛苦到你这里,你很清晰地就看到了。因为你知道这中间,你所在意的是你有这个性能,而不是在于你拥有多少,你失去多少,得失之心一点没有,不需要有得失之心,得也得不到,失也失不掉。

第二个特点就是他会生起无尽的慈悲。就是一看到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都是在显现它的这种功能,这种性能,都是自性在显现啊!常住真心,你怎么忍心让这些“佛菩萨”,让这个这么清净,这么庄严的自性,这么伟大的生命,让他轮落在生死痛苦当中呢?不忍心啊!每一个人都是具有这样同等的性能,我们大家在这里,有人戴眼镜,有人没带眼镜,看得清楚和模糊的情况不一样,但事实上,能看的那个性能一模一样,一个是看得模糊一点,一个是看得清楚一点。坐前面,坐后面也是一样的,看得清楚一点,看得不清楚一点。

所以,释迦佛才告诉我们,一个开悟的人,见到自性的人,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庵摩罗果就是芒果,手上的芒果,拿在手上看,条纹很清晰,质料、感触很清晰。你观察三千大千世界,你现在看,那么遥远你想不起来,看得很模糊,但是跟前面的庵摩罗果是一模一样的。因为能观的这个性能,所观的情景,在这个性能显现这个观察的时候,是一模一样,没有差别。思维分别一切法,却不着一切相,“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他自己因为没有一个相可着,所以没有动摇。

你们现在如果能看到:“我看到你,我就知道‘看你的性能’在这里看你的时候显现出来了,这个性能显得很清楚,就是因为我看到你,我这里显现得很清楚,并不是说在你那里或者在我这里。”那我现在听的时候,听得也很清楚,所以十番显见的第二番叫显见不动。见是没有动摇的,醒的时候,我们能感觉到整个身心是这个样子,睡着了没有做梦,我们什么都不知道,醒过来,我们还是这个样子,那么你就知道,这个性能没有消失,也没有改变。性能不会消失,也不会动摇,你看东面的时候,这个性能在这里显现,再看西边,它没有动摇,这个性能不会有任何的动摇。

但是,如果你用攀缘心,就有动摇了。我现在想到你了,心到这里了;不想的时候,我心又收回来了;我在想那边了,心又到那边了,你看,这个心就是攀缘,在那里动。我们不以攀缘心,攀缘心实际上就是一个骑车的人,只是一个缘,一个条件。因为我们这一生从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具足了六根,六根它本身就具有能缘的这个功能,而我们见到这个性能以后,就把能缘的这个能,把六根,把这个我(就是我执),当成真正的自我,围绕这个自我,就会忘记掉这种性能,就会有动摇,就会有生死。

禅宗祖师说得更好,问师父:“临终的时候,你要往生哪里去?”他说:“东家做马,西家做驴。”修行人要了生死,要出轮回,你还做马做驴干什么?做马做驴,性能不变,他只是工具换了一个。我们这个人就是一个工具而已,你有看的工具。这个相(上师的塑像),虽然他不讲话,但他有他的性能,他可以坐在这里,你看,我们可以礼拜他,可以接受我们的礼拜,接受我们的回忆,他这个性能,他只是借助这个工具,我们是借助身体这个工具,我们还借助我们思想的工具。这个工具几十年完了以后,你就要扔掉了,然后我们再重新找一个,找一个好一点的。现在是父母妄想因缘所生的工具,这个材料太差了,我们要找一个好一点的材料,是莲花化生的,那到极乐世界去,你想再找一个更差的工具,那你就到畜生道去。东家做马,西家做驴,反正工具差一点,但是使用工具的人没有错。一讲到“使用工具”的这个性能,我们千万不要落入常见外道,又把它想象成一个东西,就是你眼前看的时候体会到就是了。所以,显见不动,一定是在你的六根门头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30

《楞严大义》见道之十三

第三是显见不减,不减少。这个见的性能啊,见性啊,它始终不会减少。我现在看到了这么多人,我要去分别所看的事物的时候,可以分别出有青黄赤白,有长短方圆,有显色和形色(形色就是各种形状的这个色法;显色就是显现出来的青黄赤白),很丰富,不管多么丰富,我的这个能分别、能看到的这个性能,在看到色法的时候,它已经显现出来了,显现在我们的根尘相对之处。大家看看,是不是显现得很清楚?闭上眼睛只看到黑暗了,那么复杂的色法没有掉了,变成很单纯的一片黑暗,可是对于一片黑暗,能显现的这个性能,了如指掌的这个性能,有没有减少?一点都没有减少。不唯如此,就是在你睡着的时候,没有做梦,那个性能也一定不会减少。只是你的缘、你的条件使你的根和尘,这个身体不生起作用,暂停了,不起作用。那么你的意根、你的意识都不起作用的时候,它这些图景都没有出现,所以你没有梦,没有境界,但是随时叫你,随时反应。你看,它的性能一直是没有停止,没有隔阂的。你在这里是这样,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是这样;你旁边坐的凡夫是这样,你旁边坐的是阿弥陀佛也是这样,这个功能始终不会减少,所以“显见不减”,不会减少。见到这个,我们就不会一天到晚地患得患失,一天到晚在那里担心,“我观照的力量不够”,不会担心了。你只知道,你见到的东西已经清清楚楚了,到哪里都是,见哪里都是,碰到谁都是,想到什么都是,你想逃也逃不了,躲也躲不了,躲到地狱里面去都离不开心性,那还能到哪里去?显见无减。

第四是显见不失。不会丢失,从来就没有丢失的这个情况。我们正因为抓住了一个攀缘的心,认为是我,好像是丢失了,实际上没有丢失。业障无论多重,他的心性一直在放大光明,没有丢失。所以,我们不要把我执抓得太牢,而把心性的这种妙用,把心性本真的状态,却给它掩盖住了,实际上它没有丢失。

第五是显见无还,没有来回。你看我现在的眼光,我睁开眼睛,看到前面了,好像是我看到那里,我闭上眼睛,好像只看到这里。如果我们认为眼睛是看的,那眼睛就像那个摄像头,可以拉镜头,从远拉近,有来有去,有动的,但事实上你这个见性,你睁开眼睛看,远就是远,近就是近,层次很分明,闭上眼睛很近,也很分明,并没有一个来来去去的,所以是“显见无还”。

第六是显见不离,没有离开任何一法。明心见性,是不离万法即菩提,你如果离开万法,那就不能证菩提。一切法都不能离开,六根对六尘,任何一尘都不能离开。汽车马达的声音跟山涧鸟语的声音是一样的,凡夫在选择深山,怕汽车干扰,实际上这是一种妄想的凡夫。如果对于见性的人,是没有区别的。“显见不离”,不离我们当下,随时随处都是。

第七是显见无碍,没有障碍。你所看东西也是没有障碍的。你不选择哪个东西就不会障碍,但如果你要选择,例如我看窗户外面的,你的肉眼就看不到了。但是你不选择所看的东西,这个见性就没有障碍。耳朵也是一样,你要选择听歌,那这MP坏掉了,你就有障碍了,你不选择你听什么东西,就没有障碍。所以自性遍一切处,它不需要选择!有,可以听;没有,不用听。不用听,听到静音;有听,听到动音,都可以听到。所以“显见无碍”,没有任何障碍。

第八是显见不分,见不会分开。眼耳六根,不需要分开。我能看的,眼睛看前面,能看的性能,在看的时候看到了,我能动的性能,手在动,你看,能动的性能跟能看的性能,是一个,不是两个,没有分开。还有耳朵能听的,跟手能动的也是一样,也没有分开。所以“显见无分”,不是支离破碎的。我们的妄想是支离破碎的,东想一下,西想一下。

第九是显见超情,见是超越一切情执。情是什么呢?这个人我喜欢的,那个人是讨厌的,这个人是我的亲人,那个人是我的敌人,这是情。但是见也不会障碍这种情,不会说因为我见,所以亲人跟冤家我分不清楚了,男人女人也分不清楚了,那出问题了。你随时分得很清楚,但是超越了这种情,不会执着说你是我亲人,我就一定得为你着想,其他众生我不为他着想,绝对不会。因为这个情,它是局限的,而心性不会局限,超越了一切的情执。特别是情执重的人,如果你能够见性,那这个情也一样去感受,情感、夫妻、家庭、天伦之乐,在这个之乐的同时,他超越了这一切。男女老少,是非恩怨,清清楚楚,却不受一尘的牵挂,这是“显见超情”。

最后是显见离见,这是《楞严经》最关键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显见之时,我看到前面的时候,“见非是见”,就是我见性的这个性能,并不是我见到你的能看的这个眼根。因为凡夫大部分都执着我的眼根,我能看,你不能看。只说骑车的人,不知道骑车的技术,所以沾在这个能看上面了。“见见之时”,你这个真正的见性,不是我们凡夫能所相对的这个见。“见犹离见”,就是见性要离开能所对立的一切观念、一切概念,它不是任何概念、任何观念所能停止的。我们学习不要有记忆,所有的全部舍弃,当下即是。所以“见犹离见”,凡夫的见,不能触及它,只有破除了我执,你当下的了了分明,这才是我们的见性。老人讲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指这个见闻觉知的本性。所以,凡夫之见是不能达到这种境界。

这就是《楞严经》里面反复强调的见道,你要见到了这个道,那后面修道就有机会了,如果不能见道,晚上不能睡觉哦,阿弥陀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32

《楞严大义》修道之一

第二章 修道

第一节 见道前的修道很重要

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楞严经》见道的部分。见道是修学佛法当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没有见到道,那我们的修行全部都是盲修瞎炼,走冤枉路。因为平常以凡夫心去修行,总是要增加我执的份量:我有修行,我要成佛,我要解脱。总是围绕这个“我”而展开,与真正的见道是背道而驰的。但我们是一个凡夫,有我执,难道就不去修行吗?也不行。所以即便是围绕我执,我们还是要去修行。

有我执的人,他的修行就是先要去恶从善,先做一个好人。把自己的恶习、坏毛病先改过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成为一个能够控制住自己心情,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的人。从世间的禅定,乃至世间的善法,得到佛法的利益,起码可以做一个快乐的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地来了解佛法解脱道和菩提道的内容,这就顺理成章。虽然走的是冤枉路,但是冤枉路走多了,我们的脚跟就硬了。见道以后,修道起来就很快。

所以很多人在见道之前,如果能够如法地精进用功,一旦见道了,他就是见修并得——见道和修道同时证得。比如说修习世间的禅定,如果能够得到四禅八定,得到了第八定的这种人,他一旦见道,马上就证入四果阿罗汉位,不是见道的人就一定只是初果。因为他事前已经修到三界内最高的境界了,世间的习气毛病都没有了。所以尽管是盲修瞎炼,还是要如法地去修。

如果是大乘法,见道以后,还要消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毛病。就是指会伤害众生、会伤害自己、不明白因果、不明白事理的这种坏毛病。先要修改,当这些习气毛病修改完了,我们见道以后,修起来也是很舒服的。

还有一点就是,没有修道的人,凡夫还没有开始用功修行,他的人品道德还没有养成,这样的人见道,犹如石火电光。好像石头相撞迸出来的一点光,迸一下马上就没有掉了。因为他没有修道,功夫不够,一旦给他讲了见道的境界,讲的时候很清楚,一下来就没有掉了。有时候还没下来,前一句话讲得很清楚,下一句话一讲就没有掉了,这就是你功夫没有到的表现。所以一般的人如果他没有修行的功夫,却能够见道的,这种人也是有很深的善根。最起码一点,他能够把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观念,非常明确地确定下来。

今天他还是个凡夫见,但听完法以后,或者读了书以后,突然已经看到了自己的自性在一切处启用,他马上能确定下来。这个能确定的能力,是无量劫以来的大善根,不是一般的。没有修行过的、任何修行道力都没有的人,他肯定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要确信,见道虽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在没有见道之前,我们的修道也是很重要。虽然是盲修瞎炼,也是很重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32

《楞严大义》修道之二

第二节  世界是如何感召而来

1、万法本真

昨天给大家讲过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从十个角度来告诉我们,能够见道的这个“见”,即是我们的真心。“见”,有能见、所见、能所相对的见。能见是眼根,所见是色尘,能见、所见,都是生灭法,但是我有一个会见的这个本事。能所相对的这个“见”是动词,我看见你了,这个“见”是动词,而见性呢,它是一个名词。就是你有见到外面的这么一回事,能够生起这回事的这个性能。在见到外物的时候,这个性能就显现出来了。谁都能看到,我们有举手的这个性能,你们有坐在那里的性能,随时随处都能看到。用我们的眼睛就能看到,看到什么呢?看到你坐在这里的这个样子,就会知道你这个性能。

这点我们确定下来以后,佛在《楞严经》里面就告诉我们一句话,叫做“万法本真”。

万法,就是世间一切法。世间一切,“一切”这个概念,就是没有局限,没有挑剔任何一法。归纳起来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楞严经》里面非常详细地跟我们说,这个七大、十八界,每一个法尘,每一个法,它的体性都是遍满无尽的法界虚空,不增不减的。比如说这个火性,火性也是遍满一切处的。现在我们在这里看不见火,可是拿打火机过来一按,火就冒出来了。这个火冒出来,就是因为空间就有这个火性,缘起具足了,它就冒出来给你看,缘不具足的时候,它看不见。电灯的这个性也是遍满法界的,以前没有发明电灯的时候,谁都不知道;发明了,条件具足了,灯就亮了。我们现在以为,我们能够透视的这个能力,也是遍满法界的,像天眼通一样。但是我们没有这个机器,我们就不知道。

这说明什么道理呢?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任何一尘,它的性质都遍满法界。火性遍满法界,水性也是遍满法界。过去有一种方术,八月十五在院子里面,拿一颗珠子对着月光,给它加持念咒,念着念着,这个珠子上就会流出水来,你拿着水桶就能接到这个水。它对准月光,就有这个水出现,这说明水的性质,它其实是遍满法界的。我们这里也有水的性质,但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机器,没有这个条件,它没有显现出来。我们自性的功能也是如此。

所以十方法界啊,一切山河大地本如来藏,本来都是佛的智慧光明,具足一切万法,而且都是常住不灭的,没有生灭,本来如此。通过缘起的条件组合产生不同的现象,我们每个人就有不同的现象,于是有了九法界的众生差别。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这个世界、这个众生,都是由各种业因、业果,由于我们的业而感召了这样一个世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34

《楞严大义》修道之三   

    2、三种相续

如何感召了这个世界?佛在《楞严经》里面有详细地说“三种相续”。

第一是世界相续,这是佛教的世界观。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世界是怎么形成的?是本觉妙明当中,觉明明故,明暗对立,而有动摇;由于动摇,而有风轮;由于风轮,风吹鼓动,更有地轮;由于这个地轮,然后有水,水轮、地轮,然后有火,是这样子。整个归根结底,是我们“觉明明故”而生起来的。

那么这个觉明是什么?就是“觉”本来就是明的,我们的本觉真心,本来就是从来未曾间断。比如我见你、你见我;我听话、我做事,非常明了,在这中间不需要有任何的执著、任何的局限。但我们这个凡夫心,关键的是最初的一念他注意在某一个点上的时候,本来是觉明的,本来是本觉的,但是他在本觉当中产生了一个“我知道本觉了”,“我现在知道这么一回事了”。只要他“知道了这一回事”的一念产生了,这一念就叫做无明。表面上,他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实际上他是反而把自己的本觉掩盖住了。由于这样子的一个从觉到明,有明就有暗,明暗相对就有动,有动摇就会有风,有风然后才形成了 “地水火风”这样一个四大组成的这个世界。

“世界本空,空生大觉”。世界本来它的本面是空的,在空当中,我们产生了很多的明明了了的这个觉知性,所以这样构成了一个世界相续。世界在这里相续不断、迁流变化。当初明朝蕅益大师读《楞严经》这段话,当他读到“世界本空,空生大觉”,恍然若失,整个世界一下子就消陨了,然后就见到了本性。所以很多人读《楞严经》里面的语句都能开悟的。世界的本来面目是空性,是空。但这个空呢,并不是眼前的这个虚空,不是对立的空,而是它的本质从来不曾有生,不曾有灭。在这个空中,我们产生了念头,我们产生了一念无明。这一念无明就是:“我现在认识到这个空了。”

从昨天所说的这个“自行车的技术”上,你清清楚楚地看到,每个人都有他各种各样的技术。举手的技术、抓痒的技术。在这个技术上面,你再增加“他是用手在抓他的脸”,这就是明,这就是你明白了其中的一项。而这个明,一旦你注意到这个手,把它的技术忘记掉了,就变成无明了,就这么简单。一个是你明明了了地知道这个技术,一旦知道了这个条件、这个材料以后,你把它的本来面目给忘记掉了,然后就变成无明。因此就开始分别抓的是手还是脸,还是什么,然后才产生了动摇。这无明会有动摇,有动摇就会有轮转,就会有轮回,就会有生死。有动,一定是无常的。无常的法,就说明它生死已经开始,就是世界构成为成、住、坏、空四大劫的最初动力,是这个缘故。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35

《楞严大义》修道之四

第二是众生相续。外在的世界是由我们大家共业的这个心而构造起来的。那么内在的、我们有生生死死、有一个我执、感觉有个“我”的这个有情众生的生灭,到底是从何而来?还是一样从“觉明”而来。本觉真空,真空当中我们一觉为明。由于明白了以后,我们认为我明白了这个东西了。你一旦说明白了东西,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局限的,是一个框架的。这个框架、这个局限一旦有了,你就有界限;有了这个界限,你就有动摇。我们观察十二因缘,修行缘觉乘十二因缘的人,他就非常清楚。

我们自己现在可以观察:现在这个烦恼生起来了,一定是有求不得。想争取,但取不来,我们就苦了。为什么取不来就苦了?因为你喜欢了,取不来你就苦了。而你不喜欢的东西,取不来你就高兴了。十二因缘当中,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你爱了,你才会取它;取不到,你就苦。取不到,苦了,我们就开始追究:为什么取不到会苦?因为我爱。那为什么会有爱呢?因为你有受。有感受,感受很舒服。如果感受很讨厌,你就不会爱了。爱的原因是因为有感受,那为什么会有受呢?因为你有感触,跟它有接触。如果没有感触,你也不会有感受。所以一切受都是从触而发生,包括你看了觉得好看,眼睛跟它接触了;听了觉得好听,耳根跟它接触了;去商店里买东西、买衣服,抓一下这个布手感很好。手感很好,就是你跟它接触了。觉得很好,“很好”就是受。所有的受,都是因为触而产生的。

为什么会有触呢?因为我们有六根、有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它具有从根进入到尘的这个功能。有六入,才有触。如果我没有眼睛,没有耳朵,眼、耳、鼻、舌、身、意都没有,跟谁触呢?就没有了。所以,有了六入才会有触。六入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我有名色而来。名色的“名”就是心。我们认为有一个心,实际上这个心,没有实质的。它本质不存在,只是一个名称安立,说它有个心。比如我心里想这个东西了,我们闭上眼睛想。这个东西想到了,这个东西叫什么,你们知不知道?叫什么其实不知道。有人叫惊堂木,是吧。那个小孩子不懂,他一看就说:“这是木头啊,这有什么奇怪的。”但是我们懂的人说:“这个叫抚尺。”完蛋了,“抚尺”这个名字加上去以后,我们就执着:“那叫抚尺,我知道了。”其实小孩说那是木块,说得更准确。他不知道叫抚尺,他叫木块其实更准确。

我们平常的这颗心啊,总认为有一个东西可以抓住,认为“我认识这个世界是很准确的”,实际上你根本就不准确。你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个世界,只是把这个世界的名称、概念、标签认识到了。认识到标签,于是就以为认识到这个本质了,这是我们凡夫众生天大的错觉。

你说,坐在这里的这些是什么?我们说,这不是人嘛!这有什么奇怪的。人是什么呢?其实我们一点都不知道。它的五脏六腑怎么生成的,怎么运作的——这是宇宙三大奥秘之一,宇宙三大奥秘就是人身体的这个机制。它为什么吃进去会消化?整个器官会这么完整?最尖端的科学家也没有探究清楚,非常复杂。这个东西你说我们大家知道多少?五脏六腑恐怕我们都讲不出来。哪个是六腑你知不知道?大部分人都不知道。那什么是人呢?我们只是认识到“人”这么一个标签,贴到你身上,然后说,“人”我是知道的。有个人说,人是什么?人就是不长羽毛的动物。另一个人说:“那把鸡的毛拔光了是不是就是人了?”实际上我们是认识不到这个“人”的,但是我们认识这个标签,大家都用共同的这个标签。所以你就说:“哦,这就是人了。”所以我们的这个名啊(就是我们的这颗心),是只有名而没有实的。

名跟色,色就是物质。内在的精神、外在的物质,对立了才会产生六根、六入。如果你心和物没有对立,你这个六根也是起不了作用。六根之所以能产生作用,是因为我们把心和物对立起来了。一般的人都在追究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其实你讲唯心、讲唯物,心和物已经对立起来了。佛教不承认唯心,也不承认唯物,但是在我们现行的状态当中,我们有心的作用,也有物的作用。

“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心本来是没有生灭的,因为有了境,才会有了心。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我们打妄想。我们想到的东西,一定是有一个东西,你才能会有妄想。没有东西你打什么妄想呢?你所有的想法,一定是有东西在那里,你才能想到的。因为有那个东西,你的想法才会出现;如果没有东西,你就没有想法了。我们坐在这里,想一个没有东西的东西,你想得出来吗?没有东西了,想不出来。所以有人看到这句话说:“那佛教纯粹是唯物的啊。”心都没有了,是因为有物才有的,那不是唯物的吗?可是《华严经》又告诉我们了:“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由心才产生了种种物的。那么这样一看呢,人家又说:“哦,华严是唯心主义。”华严是唯物的,禅宗变成唯物主义了。

其实《心经》告诉我们:“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就是物质——色法的世界;受想行识,就是精神的世界:感受,受、有想法、想法有变化,然后有主观的认识。这个五蕴啊,色和心,你要能够照见它是空的,本质无所得,那你的一切痛苦就消除了。所以,真正的般若一定是色心二法皆不可得。不能说是唯心,也不能说是唯物。

但是对我们现有执着的凡夫来说,心和物同样都起作用。我们既要注意修心,同时也注意环境,注意行为,注意佛菩萨、佛像的这种庄严。你看就是既注意心,也注意物。心、物都注意,但是最后心、物两者都必须超越。你不超越,那么色、心两个就是对立的。

色心、名色对立。为什么名和色会对立?因为有认识。所以十二因缘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就是认识,就是分别。你有了分别了,心和物就对立了;有了妄想了,心和物就对立了;没有妄想,心和物是不会对立的。你光有想而没有妄想,心和物也不会对立。之所以叫妄想,是因为你着了那个相,那个想就成了妄想;如果你不着那个相,你所有的想法到了,想法到的时候就是心到的时候。

你想到佛,你的心就在佛这里;想到苹果,心就在苹果这里。所以心和苹果不会分离,心和佛像也不会分离,心和山河大地万物,一切有情,一切思想,都不会分离。心物不会对立。因为你在想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妄想的分别心。如果一个分别的心出来了,“我现在想他很高兴”、“我想他不高兴”,这个分别心一旦出来了,那你的名和色两个就对立起来了。比如说,觉得我想到苹果的时候,认为我的心在想苹果,这心和物就变成分开了,就是想字下面这个心给它拿掉了。这个想,如果把心放到左边,或者放在上边,放到更远的地方,不跟它放在一起了,给它分开了,那就变成一个妄想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36

《楞严大义》修道之五

实际上,我们所有的心和物分离的原因,就是你把心和物的这种差别相生起来了。意识啊,专门是搞差别相的。专门去搞差别,就是心和物对立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前提就是,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我你他分得最清楚的时候,那你的一切色心全部分离。

《金刚经》告诉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你;“众生相”就是他;“寿者相”就是一切时间的流变。十二因缘的这个“识”就是分别。那怎么会有分别的呢?这分别怎么起来的?分别是你内心有微细的动摇。如果你心里如如不动,这个分别是不会起来的。你稍微有一点点动了,它就开始分别了。这个动就是行动。十二因缘的第二个就是行,“无明缘行”。这个行动是怎么来的?是从无明而来的。有无明才会有动摇,如果不会有无明,永远不会动摇。那无明是什么呢?无明就是我们的我执。无明就是以觉为明,叫做无明。

本来这个骑车的技术也好,我看到你的这个性能也好,大家每个人的眼前都能展现出你的会看、会听的这个性能。你眼睛看见了,就很清楚“看见了”这个性能在“看见”这里;你眼睛看不见了,这个性能也就是在“看不见”这里,一点差别都没有。有个居士说眼睛不太好,我说没关系的。眼睛不好,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因为你的心性并没有改变。看见与不看见只是工具好一点、工具差一点而已,这不需要太多的考虑。那我们的问题是在哪里呢?就是以你本觉当中,本来是不需要去分别,也不需要有任何一个分别的感觉存在。但是你一旦抓住了这个说:“我现在明心见性了,我太高兴了!”那么这种明心见性、这种高兴,实际上还是建立在无明上。你把很清楚的这种觉明、这种本觉当成一个东西来看待了。明白没有?你把它当一个东西来看待,就是把“骑车的技术”当成一个东西来看待的时候,你已经不认识这个技术了。

我们凡夫就是把它当一个东西。把本觉当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有无明产生了。当一个东西了,这个东西就开始有动摇,我们就有分别;有分别,心和物就分离;心和物一旦分离成两元了,我们的六根就产生了;六根一旦产生了,外界的六尘也同时形成;六根六尘形成了以后,根尘就会相触;根尘相对触,我们就有感受;有了感受,我们就会有喜欢的东西。有触就会有受,有受就会有爱。所有的感触它是相对的。比如说很热的时候,我们觉得冷很舒服;很冷的时候呢,我们又觉得热很舒服。所以你追求这外界的六尘,是按你六根的觉受来追求的。一直向外去驰求,就构成了我们今天这一生不停地向社会,向外索求。索求你认为喜欢的、爱的东西。

我们在索求的过程中,因为不知道本觉真性,所以又造成了很多的伤害。比如最简单的,小孩子他看到蜡烛灯点得很漂亮,于是他就想抓。因为有习惯“花很漂亮”,抓过来觉得是我的,感觉很好。于是看到蜡烛灯也去抓,一抓呢,手烫着了,下次不敢了。这就是典型的凡夫——不知道它的后果,却又看到它很好,然后去抓。我们平常在生老病死当中,一切法都是由于你所爱的东西是眼前的,是现在的,而你不知道将来的结果会是什么,然后你就去采取,在取的过程中造了种种的行为习惯。

所以习惯是一个人慢慢地爱好造成的。一个人抽烟抽到最后说:“师父,我实在是戒不掉了。”为什么戒不掉?是你喜欢,你老早就喜欢这个样子了,慢慢地训练起来的。我们修行人也是一样。你修行的过程中,也是不停地喜欢修行,不停地喜欢修行,有一天你真的成为一个大修行人。如果你不停地喜欢干坏事,你就成一个坏蛋;不停地喜欢捣蛋,你就成为个捣蛋鬼;不停地喜欢偷懒,你就成一个懒虫。到最后人家都讨厌你了,你说:“我也不喜欢这样子啊,但这结果就这样。”其实不对,你就是喜欢这样才造成这样子的。现在你很痛苦,你说:“师父啊,生死轮回很苦啊,我想解脱。”谁叫你以前喜欢生死的?你就是喜欢生死!你说:“我不想打妄想啊,我控制不了。”你就是喜欢打妄想!你没有不喜欢打妄想。如果你不喜欢打妄想,你就不会打妄想,这个是很现实的。

为什么会打妄想很多啊?大家坐下来看一看。我们不打妄想,坐在这里是很安静、很舒服的。但是你不习惯哪,你静了一会儿就总要搞一点名堂弄一弄、看一看,实在不行了,就看看手表几点钟了。不动呢,好像觉得不能体现你的存在。事实上你不动的时候是最宁静、最有智慧的。我们都在追求定、追求慧。真正的定、真正的慧现前了,你不习惯。你就喜欢去轮回,你就习惯去找人家麻烦,说人家两句。人家骂你几下呢,你很高兴。人家不骂你呢,赞叹你两下,你也很高兴,你就是喜欢捣乱。所以这是我们自己的习惯、我们的喜欢、我们的爱造成的。你就是爱这样,所以你的行为就导致了这样。所以“爱缘取”。而这个“取”呢,我们不只是今天喜欢这样,我们明天睡醒了还是喜欢这样。你看一个小孩子在地震当中,一出来他说:“我要喝可乐。”他遇到什么事情,反过来他就喜欢这个。没有办法呀!我们这一生,你喜欢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佛,你将来一定会塑造成佛;如果你喜欢一个魔鬼,你将来就塑造成一个魔鬼,这是没办法的。那这一生的努力呢,所有的业力,结果就感召了来生。以后重新转世的时候,又以前生剩下来的这些力量,再支持你下一生的习惯。所以人有先天的智慧和愚痴,有先天的条件。有些人死也学不会,有些人一学就会。是什么道理?因为他前世的业习不同。前世的业习虽然不同,我们这一生的努力马上就改变了以后的人生道路。都是由于无明而导致的一系列的生老病死,然后循转不息,这就是构成了“众生相续”。

众生由于爱,然后有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地相续下去。世界的众生由于贪爱,然后有取。同时为了贪著,我们又伴随着嗔心。其实嗔心也是贪爱的表现。比如有人说:“打是亲骂是爱。”这就是一种嗔心——他表现爱的方式。另外一个呢,我讨厌这个人的样子,实际上是因为我喜欢另外一个样子。比如说喜欢静的人,那个人很吵,来了,你就说:“这个人很讨厌,怎么这么吵。”那喜欢吵的人呢,你跟他一句话也不说,他又开始讨厌了,“这个人一句话都不说,跟他没劲。”所以嗔恨也是因为贪爱而导致的。

《楞严经》里面说:“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这个嗔恨的心啊,就像杀生、杀羊,你欠我的命,我要还你的债,这样互相勾牵。有缘在一起,人家讲:“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有缘方聚;子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一定是有这样的缘分,才能聚集到在一起。情爱也是,“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就在纠缠不清,就因为互相地贪著对方,那么造成了这样一个业力,形成一个循环的果报,这就是众生相续。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36

《楞严大义》修道之六

第三是业果相续。刚才讲了,由于六根跟六尘对立起来了,心和物对立了。心和物一旦对立,那么有情众生和无情的山河大地也就对立起来。在对立的过程中,我们就会造种种业。业就是行为,我们讲这个人的事业,那一定是有行为才叫事业。善业、恶业,那是有善的行为、恶的行为。一般来说归纳为三类:就是身、口、意这三业。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和思想的行为,这三类都叫业,叫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这三种行为,你只要有所表示,就会产生结果。

我们打坐的人,不是一下子就坐两个小时的。你每天在那里打坐,练、练、练,腿就练好了,就有两个小时了。长期积累,这个业果是慢慢地联串过来的,所以叫串习。习气、业习会造成这个结果。;那么在这个结果上面,你再继续怎么造,它又造成下一个结果。所以因前有因,果后有果,因果相续相似,这构成了一个业果轮回。现在联系我们世界相续,联系我们众生相续的,唯独只有一个业(就是我们的行为);如果没有行为,就不再相续。没有业了,世界和众生的轮回全部停息。所以涅槃是没有业的,阿罗汉又称为无业行人。现在有人叫无业游民,实际上他们是做不到无业的,他们的身口意三业还在造恶。真正的无业游民那是太厉害了!真正的无业,就是身口意不再造业了,不再有一种动的状态出现。那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不以业来束缚自己的状态呢?

凡夫的业,就是业因感召的业果,非常可怕。我们现在娑婆世界的这个业因和业果啊,都是浑浊不堪的。浑浊就是,第一是自己不清楚。你不知道这个行为的前因后果——为什么你的手还能举得起来?为什么这句话你能讲得出去?为什么你会生烦恼?这个前因后果你不知道,但是你一直在那里有行动、有表示、有造业,自己却不知道,这叫浑浊。自己不清楚,模模糊糊的、朦朦胧胧的、似懂非懂,感觉好像很清楚,实际上又不清楚。对人生的感觉也是这样:我们感觉好像自己的人生很清楚,但实际上呢,我们又不懂得什么是人生。所以很多人都会问:“我是谁?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我现在究竟是谁?”不知道。你说不知道呢,好像又是知道的。“我是谁”有什么不知道的呢!但是其实又不知道。这就是浑浊,自身浑浊。

第二个就是我们的烦恼感召的这个世界,是一个浑浊不堪的世界。娑婆世界叫做五浊恶世。五浊就是劫浊、见浊、命浊、烦恼浊、众生浊。劫浊就是劫难——大劫、小劫、三灾、八难。各种zai 难现前,我们无能为力、不能把握。你可以准备迎接,或者作消除这个zai 难的准备,但是zai 难你永远消除不了,这就是劫浊。

命浊是我们的命运。你说我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把握不住的。因为你已经上了这个轨道,这个轨道前面的动力是由我们过去世决定的,给你推过来的,你把握不了。如果完全是过去世推过来的,我们还能把握,说这是过去世已经定了,我就把握了;实际上又不完全是由过去世,我们今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过去世就像火车开过来,我们今生就像是在这里有一个站台一样,在这个站台上可以上很多人,也可以下很多人。在我们生命当中命运的这辆火车,我们可以把恶念、贪欲这些东西都给它下车了,让慈悲、智慧在这里上车。

开始修行,开始用功,开始打坐,你的命运又在开始改变了。但是这个过程你还是无法改变,就是从生到长大,到老,到死,你还是没办法改变的;但是生命的长短,你还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说你是一个慈悲善良的人、有爱心的人,嗔恨心少的、把嗔恨心全消除的人,你的命肯定比以前要长;如果你不注意,生活不节制,嗔恨心又生起来,那你的寿命自然就会减短。所以对命运既不能把握,又不是一点都无法把握,这就使我们构成了对命运、生命的一种浑浊状态,搞不清楚。佛菩萨的命运,他是很清楚的。初地菩萨,他修了百法明门;二地菩萨修了千法明门。他清清楚楚我要做什么,我下一步该到哪里去,很清楚。;唯独轮回当中的众生,初住以前的凡夫,他的位置都是不定的。今天你在皇帝的位置,明天可能就是阶下囚;后天这个天王还在那里很高兴的,过一个礼拜他可能就下地狱。这是一点都不能稳定的,保持不住,这叫做命浊。

还有见浊,更厉害了。见就是知见、看法。这个世界,你看有多少的哲学思想:当初印度有九十六外道,我们中国有诸子百家。各种各样的知见,讲得都是有道理的。如果一个小孩子接触了,听他的话,听着听着也会觉得很有道理。比如这个朱子(就是杨朱),他讲:“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我们听起来觉得这个太可恶了,你拔一根毛能够利益天下人,你为什么还不做啊,这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人家说举手之劳,他连举手之劳都不用,拔一根毫毛就能利益天下人。,他说我不为。为什么不为呢?因为天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他没有必要去接受别人额外的帮助。接受了额外的帮助,他到时候还要还你这笔帮助,也很麻烦的,所以我还不如不利益他们。是不是也很有道理啊?也有道理的。

“人之初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恶的,善的是后天的造作,改造起来的。这个话你说没道理吗?我们看,我们人的生死轮回,全部是以我执为基础来的。你伴随着贪嗔痴而来,来到这个世界首先就是嗔。一来就哭嘛,就讨厌嘛,讨厌就是嗔恨。嗔恨了以后呢,父母亲哄着哄着他就高兴了,一直就伴随着贪心长大的。所以人之初,他确实是伴随着恶业而来的。但是如果说生命之初,他不应该是恶的。世间的各种观念,似是而非的观念太多太多了,我们学习佛法如果弄得不好啊,也会落入一个似是而非的观念当中去。有些人他不知道根本,几十年学习佛法就在枝末上。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37

我回忆自己出家修行的时候,因为看到释迦佛是修苦行的,虚云老和尚也是修苦行的,所以我觉得穿破衣服就是最好的修行。然后坐的就是规规矩矩,讲话都不看人,只看自己眼前七尺。人家都觉得很奇怪:这个师父讲话怎么这样子?衣服也穿破的,新衣服也不穿,坚决拒绝。有一天这个日常法师讲了:“修行,有些人专门喜欢穿破衣服,好衣服都不穿,其实他贪破衣服穿。”哎呀,我想这糟糕了,我本来以为穿破衣服是修行,结果还是贪。很多人他会在外表上做文章,他总觉得:“我做成这样子了,我在那个庙里面闭关,关在里面,那就是修行了。”其实到那里你才知道,那根本不是修行,修行一定是在心地上改善自己。有些人认为出家就是修行,这个红尘,我不出家就没法混了。实际上出了家以后,他发现只要你有六根对六尘,就是红尘,那就是没有用。所以只有关闭了六根,不落六尘,那才是真正的闭关。不懂得最根本的这个法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各样外在的现象所欺骗。

像有一个外道,他在禅定当中观察一头牛吃草,吃了一辈子,死了以后生到天上去了。哎呀!他一看知道了,因为它吃草,就能生到天上去了。所以他就天天跟着牛去吃草了,模仿这个牛。然后他带了一大帮的弟子,告诉他们:“我亲眼看到牛吃草生到天上去了,所以你们也要吃草。”你看看,他就会着这个相,这就是邪见啊。牛为什么会生到天上去啊?牛是过去世造了生天的业、善业,同时也造了恶业。恶业先成熟堕落做牛了,恶业报尽了——牛吃草吃一辈子的这个苦受完了,他前世的善因成熟了,生到天上去了。吃草跟生天完全是两码事,不是一回事,他就硬要连接到一起,这是愚痴啊!

有个词叫做“东施效颦”,知不知道?西施生病的时候,大家一看:哎哟,很漂亮、很温柔,很需要有人哄她、护持着她,觉得很美。于是这个东施呢,她想:“你看,她生病了就那么好,我也装一点病。”结果人家一看:你装的。修行人也是这样,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我们以为他们当官、当皇帝很荣耀,所以就模仿着很想去当这个官,你没有这个福报,你当那个官会把你累死的。你没有那个福,没有那个德,根本就做不了那件事情。

世间的各种错误的观念啊,误以为那个结果就是这个原因,错了!现在我们更加混乱,以为那个人有钱、出入自由、有别墅、有车、这个家庭过得很舒服,于是我们就认为:有车、有别墅就是最幸福的。其实到了那个份上,你才知道太痛苦了;因为你没有智慧,驾驭不了这个福报。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一个人的幸福和痛苦,它的原因并不在外在的物质,但是物质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有福报了,它就起到这个作用。所以观察不到这个因果、业果,就构成了见浊——见解上有问题有毛病,智慧不够。

还有一个就是众生浊。众生,就是由众多的生死聚集在一起。人有生老病死,一切众生都有生老病死,有生死的过程。我们自己的生死是很混乱的,生死的业报也各不相同。有些人说人生是快乐的,有些人说人生是痛苦的,很混乱;你不知道人生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的。有些人说人是万物之灵,有些人说人是无能为力的。众生的现象很复杂,所以,生死轮回有他的业报,我们也不知道。

还有一个是烦恼浊。这个烦恼简直是浑浊不堪,一点都看不清楚。你说,哪一个人烦恼要来了,他看得清清楚楚?那个烦恼就像客人一样,它要来了,我就接待一下,它走了,我就送它走,能不能这样呢?你根本做不到。烦恼来了,它是突然冒出来的,你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它就来了;死亡也是一样,老也是一样。有没有哪个人准备好,自己在那里等老啊?没有的。老也是突然就来了一样,你没有做好准备它就来了。牙齿掉了也没有跟你商量,“明天我要掉了哦,我要下岗了”,没有的,就是你牙齿掉了,没办法。生病也没有跟你商量的,那个癌症的细胞说:“我给你个信号哦,我准备在你身上住几天,一直住到你死为止,到时候还给你点租费。”是吧?没有租费的,它就是要来的时候就来,你一点把握都没有。所以世间的烦恼是混浊的,这就构成了娑婆的五浊恶世;因为五种浑浊构成了痛苦的因。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37

《楞严大义》修道之七

第二节  见道后的修道方法

我们的行为是恶的,才构成了这五种结果。那么这五种结果,真正感受的人是谁呢?就是我们六根。我们六根接触到六尘,眼根跟色尘勾结了,结在一起了;耳根跟声尘勾结在一起了。我们这六根始终把六尘勾结在一起,没有放开的时候。佛在这里面就告诉我们:你如果想解决五浊的烦恼,一定要把六根跟六尘勾结的这个“结”给它打开。跟绳子打结一样,我们不是讲烦恼的人是“心有千斤结”吗?心里有结,打不开。那现在《楞严经》里面就告诉我们:你要把结打开了,这五浊的烦恼当下消陨,当下没有。能不能试一试看?我们的眼睛看到外界的六尘,所看的是色尘,你眼睛看上去就跟它勾住了。勾住的这个功能,是谁在那里勾的?是我们有意识心、分别心在那里勾的。所以你看了这个东西,这个是好的,那是坏的;这是我喜欢的,那是我讨厌的。喜欢讨厌、好坏,全部是我们心在分别。那么这颗心呢,就是意识的分别心。把这个意识的分别心拿开、拿掉,你看外面,你尽管看;看过去了很清楚,但是你的分别没有了,你的眼根好像从外界当中脱离开来。这就是《楞严经》的第四卷以后讲的“修道位”。

前面讲的见道,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的道理在哪里。道,就是我们的常住真心,永远不生不灭、没有痛苦,而且显一切用。“只这心心心是佛,妙用纵横可怜生”。这个心本来就是佛,它的妙用是纵横自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妙用纵横,但是我们偏偏不会用,这就是“可怜生”。因为无明的缘故,有这个“可怜”生起来了。由于无明而导致了根尘相对——六根对六尘根尘勾结,然后一直在轮回不休。今天我们能够把六结打开,我们就真正走上修行的道路;如果六结打不开,你还是根尘勾结,那么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你去死吧!你还是要生生死死再去死的,没办法。根尘勾结了,你必须去生生死死;如果根尘不勾结了,那就不用死。没有死亡的人,也没有生的人。就是我们现在在这里,没有生的人,也没有死的人。所以呢,六根跟六尘要脱离,是《楞严经》里面用功的最主要方法。

《楞严经》里面讲的“二十五圆通”,二十五圆通的前提是建立在见道位上的。见道位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性能啊,只要你有所表现,这个性能就展现出来了;不但“你”展现了,山河大地都在展现。

所以六根在眼,眼睛你只要能看,不管你看得清楚、看得不清楚,不管你眼睛病与没有病,闭上眼睛也是一样,你只要注意到眼根,在眼根这里这个性能就展现出来。你就说:“哦,原来这就是性在妙用。”你不着这个境,所以你眼睛怎么看都没有问题。在耳根,“耳根圆通”。听一切声音,会听的这个就是我们的性,叫闻性。能听、所听的“能”是耳根,那根性就是我们的圆通法门——耳根圆通。鼻子,你闻到香气了,你就知道:“哦,我有一个能闻的性能,现在闻到这个香了。”味道,好吃不好吃?你尝到了。原来会吃的这个,能吃的、能尝到味道的是舌根;那这个根性,通过舌根它体现出来了。身根,感触现在热、冷。热的时候身体有感觉,会有显示出这个身体热的感觉的这个性能。通过身体的热的感觉,它显现出来了;没有感觉呢,它没有显现。思想,我会想东西。能想的、明明了了的这个根就是意根,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你明明白白的这个是意根,是能想问题的这个“能想”。“能想”,我有“能想”这个本事。在想的时候,你能想的本事、能想的这个性能,这个能量,这个“能”是无量的。

如果“能”是有量的,那还是属于生灭法;有量就有界,有界限。一般来说质能互变,质量是局限的,能量是无限的。既然叫能量,有固定的才叫量,有界限才叫量;所以佛教不能讲能量,讲性能比较好。性能是没有量的,它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只要表现出来都是,没有表现它还是在那里。

你看六根,你可以在六根门头放光自在;六尘,你看到了这个色法,我说这个电风扇也是在起用了。它有动的性能,所以在色法上你看到了。房子有容纳我们坐在这里的这个性能,凳子有容纳我们坐的这个性能,摄像机它有照像的这个性能,佛像有让我们拜的性能,苹果有让我们吃的性能。一切色法,你看到色法的时候,就看到它的性能。这个性能,只要它在,就显现出来了;它不在,那就没有显现。这个房子没有盖起来之前,没有显现这里可以坐,我们也不能坐;盖起来了,它显现出来。所以一切色法,有色法的性能。一切声尘呢,听到的声音,各种声音都有声音的性能。“溪声便是广长舌”,你看,流水的声音就是说法的声音。这就是你看到了流水有这种声音的这个性能展现出来了。“山色无非清净身”,山有山的性能,体现出来了。

你一看到这个性能的时候,这就看到了“郁郁黄花皆佛性,青青翠竹是真如”。所闻的香、能尝的味道、身体的感触,乃至外界的法尘、所有的概念,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性能。讲佛性,有佛性的性能;讲苹果,也有苹果的性能。我如果骂你们是王八乌龟,那你们想,这个师父怎么会骂人呢?他有他的性能。我又赞叹你们简直是“佛菩萨”,你们说:“哎呀,法师在赞叹我。”每一个名词概念都有它的性能,所以我们不要说:“哎呀,你不要打妄想了,这是语言文字,你不要着文字相。”真正大开悟的人,哪里还有文字相啊!所有的文字都是妙用自在。

这是六尘,那么六识呢?永嘉大师说得好:“分别亦非意。” 一切分别在分别当中,分别也不是执著。知道青红赤白,知道你是男的、女的,有什么错呢?有个禅师开悟了,他说:“我开悟了。”人家说:“你开悟是什么?”他说:“开悟了没办法说。”人家说:“没办法说,释迦佛开悟了说四十九年,你怎么没办法说?” “有办法了,你想听吗?”他说,“原来尼姑是女人。”你看看,这就是分别。所以一切分别都是自在的,因为他有分别的性能在这里。“二十五个圆通”都是自在无碍,世间一切万法无不是佛性。真正见道以后的人修行,他没有任何选择,他只要知道这么一回事,在生活当中任运自在就能保任,这是何等快捷啊!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37

《楞严大义》修道之八

有没有哪个地方会障碍修行的?诸位看看,有哪一种情形会障碍修行呢?六根、六尘、六识、七大,这二十五有就是著名的《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每一个尘、每一个法,乃至地水火风、空观识、虚空大地,都是你修行的最好的对象,都是圆通的法门——圆满通达的法门。见道的人才能够体会到,这个身心世界啊,无一尘、无一毛孔不是你修行的地方。释迦佛回忆过去世修行的时候,他讲过一句话,他说:“纵观过去在因行上修道,三千大千世界,无量的世界,没有一毛孔许不是我修行、舍身、舍命的地方。”这句话听起来实在是太伟大了!我们还在找道场,还在说这个人修行不好,那个人不是我的好道友;这个人不修行,又在障碍我。哪一个人,哪一个事,哪一个尘不是你修行舍命的地方?你如果做不到这里,你就圆通不了!

有些人让他上殿,他说:“上殿干什么?我要自在。”他表现出“我是很自在的人,我不需要上殿了”,你看。上殿的因缘能否利益众生,要扪心自问。也许他就是自在的,他还可能就是破除你的我执;但是要扪心自问哪,看看你自己的心:你真的那么自在吗?如果真的那么自在,佛菩萨的表现可以给我们做很好的榜样,起码释迦佛不会让任何一个人讨厌。你是不是让人讨厌了?哪怕一个不修行的人讨厌你,你都是不对的。你不要说:“那是他的错,我没错的;那是他知见有问题,他在那里着相。”他着相了,你有没有着相呢?你如果不着相,你怎么会知道他着相呢?你看见道的人,每一尘、每一刹,都是佛性在圆满地显现。

你是无一尘可着,他也无一尘可着,这个世界不会有一个众生是着在尘上的;因为每一个众生他的行住坐卧,他的言语举止都展现了佛性,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差别就这么一点点。尽管他不知道,但是它还是在显现,它没有离开呀。不懂得这样的一个事实,你对道没有感受,然后呢,养成自己的无明、习气。有些人他喜欢看书,喜欢偷懒,或者不喜欢参与到大众当中去,就喜欢自己这样,“我就要保持我的个性,我个性就是这样”。这个个性是什么?个性就是分别、妄想、执著,就是颠倒。佛性哪里是个性呢?佛性是共性啊。佛性是不但人与众生平等、相共,而且是身土不二——山河大地都是共同不二的;所以才有《楞严经》里面讲的,六根、六尘、六识,为什么全部都是佛性在显现。

“起心即错,动念即乖”,这是针对还没有见到佛性的人,他这样起心动念完全错掉;如果你是见道了,你的起心动念一定是随缘应物。我们看有没有见性,就看他能不能做到随缘应物。随着这个缘出现了,他能够给众生最大的帮助,能帮助多少,有这个缘就帮助他。让他能够欢喜的,你都不能舍弃,哪怕是一点点的欢喜;他在执着的时候,你要让他从执着当中跳离开。能够使他离开执着,采取各种方便手段都可以。“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但是一定要有入佛智的这个结果,你不要说“先以欲勾牵”,勾的结果还是欲,那不行的。你先要自己任性,任性到最后你也不逍遥,让别人也在那里烦恼不堪,这也是没有见道的表现。

在座的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最怕的就是这一点,就是脑袋里面想的一套已经很完整了,而做的一套跟想的一套脱节了。一旦脱节了以后呢,他就增加那种我见,就认为:我思想是对的,我要保持我这个思想。你想保持思想,你的个性就越来越突出,然后呢,你的无明越来越增长。“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就是你心一无所有,没有一相可执著,能所双亡了。“惺惺”就是对于众生的感受,对于你眼前所对的众生,眼前所对的事物,还是清清楚楚。当可以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不去帮助,别人正好叫你帮助而你不去帮助,这个说明你对物已经不明白了,并没有了了分明。你对众生的起心动念都是隔了一层纸,隔了一堵我慢的墙,隔了一堵自卑的墙。别人劝你也不听了,劝你、叫你放下你也放不下了,凡夫心是这样的。

见道对于修道来说,实际是事关重大。真正见道的人,就是已经见了这个道,你要去感受,这个道呢,是一定不会在任何一个地方有局限的。你是随时、随处、随地都能见道,唯独一个要修的,就是自己的习气毛病,因为我们无量劫的习气啊,像流水一样冲过来。见道以后的人,他的习气只会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我们要看自己,比如说你喜欢自由,不喜欢别人管你,本来是习惯这样的,但是你一旦见道了,这个习惯慢慢就淡化掉了,最后完全淡化掉,融化在众生当中。佛,不应该有自己跟众生不同的独特,他不是有个独特性,他一定是容纳在一切众生当中。佛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佛教才有跟一切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平等观念。因为他是亲证到这种境界,亲自看到在六根六尘六识当中都是在起用。你生气了、你哭了也是在起用,只是很可惜你不知道,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38

《楞严大义》修道之九

《楞严经》里面的修道分开两路,第一路就是二十五圆通。你喜欢哪一个尘,你喜欢哪一个法,你就在这个法上修圆通。你喜欢画画,就在画上修圆通,你见到这个画点点滴滴全部是佛性在起用,一直在画,一直在起用;你喜欢写字,就在写字上修圆通;你喜欢听音乐,就在听音乐上面起用,你知道能听所听,了然无声,然后在这里不妨有种种音乐。“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在耳根、在声尘上可以修。你喜欢种地,也可以在种地上修;你喜欢开车,可以在开车上修。就是你的爱好、你的习惯一点都不需要改,在这个上面你绝对是要能所双亡,这样才叫圆通,如果你没有能所双亡,就达不到圆通的境界。这是一路,就是“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随着你所对的缘。

我们大家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都不一样,所以对这些缘,你就把自己过去的那种固执,那种因为这个行为、这个业而痛苦的那些痛苦、那些执著一点一点全部消除了。因为见了道以后,最起码的一个感觉就是“能所双亡”了。我看到这个色尘的时候,把色尘消除了,把能看这个色尘的眼根也消除了。就像骑自行车的技术一样,骑车的人你也不要执著,所骑的车也不要执著,车和人都销亡了,那个技术你就感受到了。

见性的人,处处都能见性。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天大将军、天王、人王、天龙八部、四众弟子、宰官、妇女、婆罗门、童子、童女……都可以圆通,普门示现。所以呢,对于学佛的身份,学佛的地位,学佛的时间,学佛的环境,见道的人再也不需要选择。大家感受一下,是不是还需要选择?其实完全不需要选的。不想讲话就不讲,也就是这样;想讲,你看,讲的时候也是这样,非常清楚。这个“清清楚楚”是没有能所的,它是随处随见。听到声音,就在声音这里;看到人,就在人这里;想到事,就在事那里。这叫作无修、无整、无散乱。没有修,也没有整理,不需要改变,也没有散乱,是不是?一点都不混乱。这其实是最正常的人生状态,我们这样子最正常,一切烦恼、痛苦、是非、人我、负面的东西,绝对不会在这样的心态当中出现。如果你是这样的状态带到生活当中,你的心是没有僵硬不化的那个东西的,你的性格会被化掉。你看坐在这里,“能所双亡”,你还有没有脾气呀?一点脾气都没有。我们的心,从我们的脸上都能看得出来,大家的心都柔软到跟虚空一样。如果这样的状态,你的整个生活、整个过程,哪怕你睡觉也是在修行啊。所以不需要着任何一相,可以学习一切法,却不着一切相。这是无修、无整、无散乱,也是藏传佛教里面大圆满、大手印最高的境界。

“大手印”就是这样的一个手印,没有修,没有整,也不散乱。不散乱的意思不是说不想,我们在不散乱的状态,我想一下“这是凳子”,你看,也没有散乱。你只管想,它不会散乱,因为“想”,就知道你有“想”的性能。你现在想到它了,脑子里面出现了,所以随时随处都能见到这个性,了了分明。这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之所以佛要讲“二十五圆通”,是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人是不选择任何一种状态的。二十五圆通已经包含了我们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了。往外看是色尘,是圆满的;往内看是自己的妄想,也是圆满的,没有离开啊。 “不离本处即菩提,觅即知君终不见”,不离本处,你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处都不需要离开,这处就是菩提。如果你想要寻求,找一下菩提在哪里呀,是不是妄想停下来以后、扫除了以后才可以证菩提啊,这就知道你没有见道。寻寻觅觅,“觅即知君终不见”,你还想找,不是最现成的吗?你想找,就是没有见道。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38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

没见道怎么办呢?《楞严经》里面又有第二个方法 ——耳根圆通。

“二十五圆通”按照顺序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但是唯独“耳根圆通”跟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把它们拣择出来放为最后了。他是不按顺序摆,把大势至的“念佛圆通”摆到后面去了。按照地、水、火、风、空、根、识,根应该是第六,识是第七,但是《楞严经》里面,把根摆到识的后面去了。根摆到识的后面,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呢,他把耳根摆到最后了。

为什么要把根摆到后面?文殊菩萨,他是大智慧大般若的总持者,他讲了一大套的理论,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就是说,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基本上耳根是比较圆融、比较灵敏的。我们听法比看书,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听法,因为用耳根,它容易圆融起来;看书,容易着相。你看,听法的时候,这个声音一讲出去就没有掉了,所以你必须讲出去马上就体会到。就让自己去体会:一讲出去,这声音就没有掉了。过去没有录音,更是找不到这个声音。这声音讲完到哪里去了,你不知道的,所以不容易落在六尘上——就是声尘上不容易落。但是看书呢,我们会着文字相。书毕竟是看得见的,今天看不见,明天拿过来再看,总有个东西在那里。而这个声尘,你把握不住,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对于耳根更容易圆通。

实际上呢,从中国和印度的佛教史上看,修行大成就的人,由耳根圆通入手,但是耳根圆通入手以后,他是修意根圆通(特别是禅宗,禅宗大部分不修耳根圆通)。就是在意根上用功——参话头,或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还是从意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能直指你见性的。这是什么?你能见到了。你能见的那个,能分别它是什么的,把所分别的相消除了,一下子就觉得,哦,原来能所是没有的,这就是从意根当中见到了根性。所以禅宗一般都是从识和意这两根入手,那么天台、华严、唯识、修止观的,都是从意识下手的。先要妄想停下来,妄想停下来还不行,还要把它想像成一个空,想像成一个缘起,在这分析思维——这都是第六意识,所以一般都是从意识上下手,我们大家也是。先要听法,先要懂得这个道理,也是先从意识上下手。

但持咒呢,它的加持力比较大:一方面专心持咒,意识不去分别了,妄想杂念就少掉了,就是你持咒最好是不打妄想;而咒呢,又是不能分别的。你持咒“嗡阿吽”,你知道什么意思啊?不知道。用意识却不知道意思,这就是意根了。你在持的这个过程当中,你的阿赖耶识的八识田中的染污种子它没有生起现行;你明明白白地持这个咒,八识田中的清净种子,一直在起现行,所以也是在第八识上修。六七两识修行的得益,都是在第八识,所以讲“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我们打坐不要说:哎哟,坐在那里空了,这个真舒服,这一座坐得好;那一座坐下来啊,我都空不掉,感觉坐得不好。其实你只要持咒持下去,阿赖耶识的清净种子就在转换了,它就一直在作用了。量到一定时候,质就会变了,量变到质变。你整个人生,那些桶底脱落啊,打开本来啊,都是量变到质变,所以参禅也是从这个地方下手。但是呢,持咒也好,念佛也好,听经闻法也好,都是从声音而契入的。“嗡阿吽”就是一个声音,“阿弥陀佛”就是一个声音。我们没有这个声音,好像没办法,你持咒没声音怎么行呢?默念也有个声音念出来的。所以文殊菩萨就说,我们这个世界用功下手的地方,耳根是最灵敏的。

那么耳根灵敏,怎么用耳根来修圆通?这是比较关键的地方。

《楞严经》里面讲得很好,“耳根圆通”这一段话,简单说就是四个字——“入流亡所”。好了,你就在“入流亡所”的地方下手用功。用根不用识,耳根听到声音了,你就用耳根听到声音,就去听,但是不去分别那个声音,不用识。识就是分别,六根都可以用,但不要用六识。不起妄想,前提是你的耳根要进入这个声尘,要入流。

“流”,就是指六尘。因为六尘的世界——色声香味触法,它是一直是流动的。你说人,人有生老病死,一直在变化;山河大地、成住坏空,也一直在变化。我们一只脚不能同时踏入一条河,人家说两只脚,我说一只脚都不能同时,因为你踏下去的地方,那个水已经流过去了。不能同时踏入,为什么?它一直是流动的,没有停止。我的声音也是一样,你看,从开始讲到现在,它一直是流动的,当我讲出来的时候,你以为你刚听到了,其实已经过去了:所有的声音,它一直是流动的。

我们现在要去听这个声音,要入流,你要听到这个声音,用耳根圆通。元音老人就告诉我们:“持咒要听得清清楚楚。”有没有这句话?“要听得清清楚楚”,他甚至告诉我们要“心念耳闻”,对吧。默念或者金刚念,嘴唇动,耳朵要听到,听到就是“入流”。听到这个声音了,“嗡,跋拉跋拉,僧跋拉僧跋拉”,你看,它就在流动。一个字出来,马上过去了,第二个出来,又过去,它一直在流动、过去,你听这个声音。其实我们现在可以听电风扇,听这个声音,你听到了,它又过去了,流水一样的。山河大地一切声音,咳嗽、举足都是这样。听到声音了,但是要把所听的东西给忘记掉。能听的是我的耳根,所听的是外面的声音,你要让他听到声音,听到声音以后,然后把所听的声音忘记掉。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注意力开始内敛,往里收。有没有?注意力往里收,注意力在能听的上面,而不在所听的上面。收一收看,就是把所听的这个声音强加给忘记掉,全部的注意力摄持在自己的心中,在耳根里面,外面所有的声音我们都不拒绝,都让它入流,都让它去听,听的时候,我又把所听的忘记掉,这就是耳根圆通的下手处。

这个功夫成片了,你能听的这个,肯定是能所双亡。“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一切生灭现象啊,会清清楚楚,但是不再有任何一生灭法可得,这是耳根的圆通。

这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成片,一开始我们成片不了。如果你会用这个耳根圆通,别人赞叹你和诽谤你其实是一样的,你只是听到那个声音,然后你的注意力马上就开始收回来了。有些人打坐,坐在那里会听到耳鸣的声音,有没有?听了很响,耳鸣也是你的心性在这里起用。如果你能看到这个心性在起用,你的耳根,就不是耳根圆通,而是闻性圆满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40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一

耳根跟闻性是有区别的。闻性圆通,那就是能看所看、能听所听,能所双亡。听到了就知道,我所听的声音,声音那里在起用,我有一个能听的性能,在听的时候,就表现我的耳朵还是好的;你能看的时候,说明你眼睛还是好的,你的眼睛在这里起作用了,你的性能在起到作用。观察这一切性能,这叫闻性圆通、闻性自在。所以他先要“反闻闻自性”。反闻的时候,就是在耳根处下手。反闻的时候,就从声尘那里反过来,反摄过来,摄到自己的耳根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清楚,但是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在阿弥陀佛那里;尽管很清楚,我也不在那里。

大家能不能把外面的尘给忘记掉?如果你在有瀑布的地方,那个瀑布下来,水声很大,坐在那里听到声音,把声音忘记掉,那感觉很舒服的,这就是修耳根的法门。你在大街上,车水马龙来来往往,你可以把那些声音听到,然后把它忘记掉,一点都不障碍你,你就不会觉得别人在吵你了,怎么吵都没有关系。因为注意力已经不在那里。不去分别它,而只是知道它这样的一个现象。

耳根圆通,是把声尘忘记掉,把耳根注意到。就是反过来,叫“入流亡所”;“亡所”以后,叫“反闻自性”——反过来知道自己的根。那么知道自己的根,功夫再进一步呢,连这个“我能听到声音”的能听的这个听也给它舍弃掉,这就是闻性了。你在心中不再执著一个“我”在听。开始是有我,有听(有能听的我,所听的声音);然后你“入流亡所”,是把所听的声音忘记掉;然后开始摄持回来,注意到自己的耳根上,这是第一步功夫。

当你注意到耳根上面,接下来就是,你知道耳根也是生灭法。连耳根也不注意,这个时候闻性现前——你在听,闻性马上就现前了。闻性现前了,所听的声音和能听的耳根很清楚,但是这个闻性绝对不是耳根,也不是声尘。不是根、不是尘,也不离根、不离尘,显现出我能听的这样一种性能。根和尘,根和性的区别是有一个层次的不同的。根是生灭法,根性就是佛性。六根都有六根性,六尘是生灭法,尘的性也是圆通法门。

修其它的不好修,我们就是念佛,就是持咒。这个念佛持咒啊,只要我们信心具足,它很厉害。就是你不懂得这么多道理,像这些道理在平时可能我们不看书,也很少听到。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不打妄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得很清楚,念着念着,你慢慢会把能念的心给忘记掉。有一段时间,可能会把所念的佛忘记掉。念着念着,就只知道有个念在这里。念什么,你没有管它。要注意的时候也知道,自己在念阿弥陀佛,不是念其它的东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着念着念着,所念的东西没有注意了,心慢慢地净化;有一天能念的东西也没有掉了,根尘脱落,念性就现前了。

所以这个净土法门非常好。就是你在念的时候,你不懂这个道理,但是只要功夫继续用下去,它一步一步,最后就逼着你,不见性也不行。所以,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持咒也是,你持着持着,把所念的咒也就忘记掉了,不去想它了,不是说不知道念什么咒了,同样也知道念什么咒,但是不去想它了。就好像很自然,顺其自然在那里念,你的心里面有念跟没念一样,还是念。念着念着,能念的那个也没有掉了,身心一片空白。一下子空掉了以后,能念所念、心里面执著上、主观的认识上已经没有掉了;但事实上,客观上呢,你还是在那里念,还是很清楚,所以真空、妙有同时现前。所以,这都是非常殊胜的方便。

佛告诉我们这个常住真心的圆满,他不但告诉了这种思想,而且告诉我们达到思想的方法和过程。他给我们介绍了很多的法门,这二十五圆通实际上派生开来,可以是八万四千、一切法门。那么修耳根圆通的人,如果我们能够亲身地去体会:不持咒,也不拒绝咒;不念佛,也不拒绝念佛。就是你不拒绝一切声音,别人讲话讲得好听,讲得难听,都没有关系,把“所”给忘记掉,从自利来说,也一点都不会受干扰。功夫做不好的人,把“所”忘记掉也是可以的。就是说当我们还有我执,还没有见性,我们先把“所”忘记掉;“所”忘记掉了,把耳根摄持住了,其它诸根自然跟随着摄持住了。

大家看,我们注意自己的声音,注意自己听到的声音,把所听的声音忘记掉,你的心开始往里面收。收就是摄,收摄,收到自己的这个耳根上面了,知道自己能听的这个,把所听的忘记掉。全神贯注,你不全神贯注不行的。全神贯注的时间也不是一直就有的,你只有注意的时候,你才能贯注得起来,才能收摄得过来。当你在收摄的时候,所听的已经忘记掉了,能听的还在这里。当你注意在这个能听的上面,那你看了什么东西,其实一点都不影响,因为你根本就无心去看外物。到底你有没有仇恨,有没有烦恼,也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六根、六结,根尘勾结。六结,只要有一个结打开,其它五个结就跟着消除。不需要一个结一个结去打开,只要一个结打开就可以,你用功只在一个点上。

我们遇到一些修道的道友,坐下来聊天第一句话就要问你,你用心在什么地方。你不是修行吗?修行不是用功吗?用功不是要修心吗?那你用心在什么处啊?你这个要清楚的。你自己是一个修行人,居然用心在什么处还不知道,那不是修行人,那就是还在模仿着修行,还在做修行的准备。比如说我们先吃素,先皈依,先看书,先想一想到底这个有没有道理,这就是做修行的准备,但不算修行。真正修行,要懂得自己随时随处可以有一个安心的地方,把你这颗心放在哪里,你知道了。

修耳根圆通的人,如果师父问你,你怎么用功的?你要经过反复地训练,就知道,我只是听到声音的时候,把所听的声音忘记掉。“入流亡所”,就这四个字。你不是把耳朵蒙起来不听了,“我不听不听”,不听不行的。不听也听到了一个没有声音的这个声尘,是不是啊?就像你眼睛不看,看到一片黑暗一样。这个闻性啊,有声音,它显现出听到声音的这个性能。没有声音呢,它显现出没有声音的这个声尘,这叫静尘。有声音叫动尘,也是声尘。没有声音也是声音,是静的音。现在我们电脑上有静音,这个说得是最准确的。静,也是一种音,只是没有声音的声音,无声之声。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41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二  

一个会修行的人,一定要让自己随时随处都能够回光返照,一提就提到把所忘记掉,把能保持住,这是第一步下手。你知道在这里下手,这个功夫就会用起来。妄想轻的,业习轻的人,可能要三五年才能成片,有时候说不清楚,可能三五十天也可以;业习重的人,可能三五十年也要用下去。一百座,有人就把能听、所听给它隔开了;根尘勾结,这个结就给它解开了,不再勾结了。你们解解看,能不能把它解开?现在你就想着,我耳朵(耳根)在听的声尘,一听,平常的习惯是被它勾住了,就去分别它,就去追逐它;那现在听也听到,把所听的从此以后不要,全舍弃掉了;舍弃了以后,你就有一种根尘脱开的感觉,因为不受一切声尘影响了。根和尘两个脱开了,以后不要再给它勾上哦!不要再给它勾上,那你的吃饭穿衣都是在修行了,这是第一步做功夫。

如果再进一步呢,我们还保持一个“我”——跟声尘脱开的这个“我”的感觉,把这个“我”再消除掉。如果是教理很通达的人,他能够消除,就是一念相应慧——用意念,第六意识观想,一定要把这个我执给扫除掉,想着想着,有一天突然就把它扫除掉了,那才知道,我能勾的勾没有了,所勾的那个东西肯定是勾不住了。我有一个手,很麻烦,总想抓东西,暂时我老实一下,手不抓它,到最后这个手没有了,你就再也没有抓的东西。所以我执没有掉的人,他就再也不会去追逐六尘的世界,这叫根尘彻底脱落,能所真正双亡。能所双亡的时候,那么闻性圆通,闻的这个性就现前。

闻性现前了,你不要怕死,不要说,我这个能听的都没有了,都消除了,能所都双亡了,那我是不是死翘翘了?其实不会的。你耳朵的功能还在那里,外面这些声尘的功能也在那里,一样听,一样看,而且完全自在。就在这个声尘当中,没有一个法可以障碍你,这样的世界才叫净土,这样的身心才叫真常——真的,不会改变的。如果我们把这个心,像一个妄想一样把它抓住,东想一下,西想一下,我们随时随处都在改变,永远都把握不住。你想要某一种状态,让自己停留在某一种状态上,你的根和尘在那里勾结,也不可能停住。有时候我们想,拥有的人身,希望它长生不老,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本身的特性就是无常;我们想这个东西很好看,一直想保留它,这也不可能,不管多好看的东西,它也是在无常,也是在变化。

看到这一切现象,这些现象真实的状况,你看得很清楚,然后在这种心态里面,你观察因果啊,很有意思。你就会发现,你只要起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在这里就有作用了;你不起,它就没有作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这个事情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作用了:你种一束花,这个世界上就有一束花在那里;这个花在这里,你浇一盆水,这个花就漂亮一点;你对那个人起一个念头说,这个人真好,于是呢,你心里就觉得,那个人是一个好人了;你觉得这个人很讨厌,在你的世界里面,就有个讨厌的人。为什么菩萨怕因,凡夫怕果?菩萨看到了他根尘脱落以后的这种清净的自性,整个生命、整个世界是一片清净庄严,而且当他起了一个念头,就知道在他的生命之河当中又投下一个什么东西了,投下来了就有结果的。所以因果在菩萨看来是同时的,但在凡夫看来是异时的。

我们只是遇到了结果,才知道这个结果不好,但是我们的因,种下去的是什么,我们从来就不注意。因为你对自己的心念没有注意,所以心中很多不好的念头生起来,自己并没有观照。比如说生气的念头生起来了,有些人是顺理嗔,有道理的时候他生气。生气是不对的,他不知道。他会想:我有道理,就该生气。还有一些人是非理嗔,没道理还在那里生气。没道理生气的人很多啊,比如有人来求你帮忙,你没时间,帮不上忙他就生气了:“你为什么不帮我忙”?你求人家帮忙,你凭什么生气啊?但是很多人就会这样。我们去上学,老师教给我们什么,我们觉得这个老师教得不好,我们也生气。你凭什么,你有什么资格,有什么条件去跟他生气呢?你连老师都不是,你只是一个学生,还跟老师生气。我们往往是有理也要生气,没理也要生气,因为不知道这个原理,所以会被生气,被贪欲捆住了。

一旦你见到了这个性,而且能够在六根当中生起作用,那我们自己就看见了。你的贪欲的心生起来,你的情执生起来了,你会造成什么样的痛苦;你的嗔恨心生起来了,会造成什么痛苦。你知道,这个痛苦在这个世界上,唯独你自己能感受到,你种下的因,别的任何人感受不到。《佛说无量寿经》里面说:“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就是你所受的这一切痛苦,别人没有办法代替;你所想的东西,别人也没有办法代替。因为你所想的,是在你的生命之河当中投下的东西,一定只有你去感受。你的亲人说,“你痛苦的时候他也痛苦”,是因为你亲人的痛苦也是他自己投下的东西,并不是你投下的。就像一个父亲去世了,三个儿子,一个儿子可能感情重,他很痛苦;另外一个儿子,可能感情不重,不怎么痛苦;还有个是不孝子,觉得这个老头管着我,死得好。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种下了不同的因。

释迦佛涅槃的时候就有这种情形。有一帮提婆达多门下的恶比丘,一听到释迦佛要圆寂了,迦叶尊者很难过,说佛要圆寂了,我们赶紧要去看佛。那两个人说:省省吧,我不去了,这个老头在世的时候,叫我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他走了,现在没人管我了。迦叶一听:这个法要灭了,要是这样的人多了,法就要灭了!所以佛涅槃以后九十天,赶紧就召集五百大阿罗汉来结集经典,让经典流传在世间。那个恶比丘也可能是示现的,做反面教材,要不是他这么一提醒,迦叶尊者说不定还不结集经典了,我们还没有机会看到。所以每一个人,他针对同样的世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但是由于我们不同的行为,就造成不同的结果。金牌只有一个人拿到,另外两个人也只能拿银牌和铜牌,其他的人都拿不到:虽然梦想是一样的,结果都不一样。

我们的世界,跟佛菩萨的世界是一样的。我经常想,我在吃饭的时候,如果释迦佛坐在旁边跟我一起吃饭,他会怎么吃呢?他会不会把饭夹起来往鼻子里面塞?我想肯定不会的。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我们真正生命的本质啊,它一切我执,一切烦恼,一切法执,全部都没有的,因为能所对立的没有了,一切框架一切束缚,从此解散。我们感觉有一个我,那是一个错觉,事实上它并没有我,无量劫的习惯,以为有我。你如果见到了没有我,一次见到,以后再也不会有我了。不知道诸位没有修行之前有没有遇到痛苦。我们自己修行了这么多年,以前我们遇到痛苦,苦起来呢就觉得自己揪心的,实实在在的,实在是解脱不了了,实在是难受,觉得这个痛苦怎么会这么难受;修着修着,有一天突然发现,以前痛苦的那个我到哪里去了?找不着了,一转眼不见踪影了,受苦的我没有掉了。你如果看到了这个无我,那个受苦的我也会解散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42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三

“五蕴皆空”,为什么叫“蕴”?“蕴”就是聚集在一起。聚集在一起的东西,看上去是有的,当它散掉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佛经里有个比喻说,像稻草人——稻草聚集在一起,看上去像一个人。我们看就觉得:啊哟,这是一个人。特别是有些人把稻草人脸上画成花的,衣服给它穿起来,是吧?看上去很害怕,但是当稻草一根一根抽掉以后,这个稻草人其实是不存在的。稻草聚集在一起,看上去像个人;我们以为有一个我,实际上是五蕴聚集在一起了。色法上,父母亲精子和卵子结合,我们有了身体,每天再吸取外在山河大地的营养,这个身体得以维持。那精神呢,我们无量劫以来,这种根尘识,它本身就有这种功能——有六根就有意根,有意根就能对外界的法尘,它是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存在了,缘起聚合了,我们感觉有一个我。

五蕴当中认为有我,实际是无我;无我以后,我们也可以说这个是我,随凡夫说,随缘起说,完全可以。释迦佛都讲,我过去怎么样怎么样,都讲有我,他是从凡夫的方便来说。有个人修行,修着修着觉得自己没有我了,他对着自己的身体说,它,它怎么样了。他跟我讲,它那天修行,用功用得不错的,它那天怎么样了。我说,“它”是谁呀?他说,是“它”啊。哎呀,我想:你在这个“我你他”的人称代词上做文章干什么?这只是个人称代词,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标签,你在标签上给它换干嘛,是不是?那你讲,他人再怎么讲呢?把他人讲“我”吗?所以凡夫在意识上分别的错误颠倒啊,错漏百出。实际上当你见到这个无我,就知道了缘起,就知道了五蕴皆空,就知道了能所双亡。

见道的人,最直接的修行就是无修、无整、无散乱。没有修行,没有改变,也没有散乱,你不要强加自己的意志,强加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没有散乱,这是最快的、最直接的、最全面的修法。如果还不行,没有见道的人,那么退一步,先入流亡所,从耳根上去修;耳根上修不起来,还有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这也是《楞严经》里面特别拿出来强调的,就是在根大上修。根大上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意根,用意根去修。

《念佛圆通章》里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是这样的一个修法。那么“忆佛念佛”是什么?“忆”就是回忆的“忆”、记忆的“忆”,忆着这个佛,用忆佛的方式来念佛。不是用嘴巴念,没有听到佛的声音(如果你听到佛的声音,是从耳根上修),没有看到阿弥陀佛的相(看到相是色尘,那是从眼根修),也没有阿弥陀佛四个字(用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用妄想,因为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我们知道要用意识分别,是从意识上修)。既没有阿弥陀佛的字,也没有阿弥陀佛的相,也没有阿弥陀佛的声音,然后你心里知道你想的是谁啊?——是阿弥陀佛。

就是你心里有个牵挂。你们有没有牵挂过谁啊?牵挂孩子,牵挂丈夫,牵挂爱人。那个牵挂,你并不是每天把他的名字拿出来念一遍,把他的像拿出来看一遍,也不是把他的名字写一遍,但是你心里总有个东西挂在那里。吃饭也忘记不掉,睡觉也忘记不掉,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样忘记不掉。要问你牵挂谁了,你能讲得出来,你牵挂孩子了;要没有问你呢,你时时在那里牵挂,表现上呢,什么表现都没有,但你知道你的心是在那里的。我们如果牵挂阿弥陀佛——忆佛,就把我们牵挂世间的这颗心,转过来牵挂到阿弥陀佛那里,随时随处都知道我在念阿弥陀佛。但是没有声音(不是念出来),也没有那个字,也没有那个相(没有想到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但如果问你,你在干什么?你知道,我在念佛。

你看,就坐在这里,脑子里面有个牵挂,有种感觉,这种感觉不停。当你这个感觉生起来的时候,你的六根是清净的。你看什么,去分别、去说,都没有关系,而且现实的世界,分析的事物也不会差错,妄想也没有关系;因为背后,你的心已经是牵挂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了。所以都摄六根,不是都闭六根,不是把六根关闭掉。你不看、不听、不想,不是!你照样想、照样听。能不能把心牵挂一下?试试看。因为我们在座的都是修行人,我们多掌握几种修行的方法,以后可以教别人嘛,对吧。

你真正自己用功的,一种方法就够了。你能够见性,那就“了了见,无一物”;“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大千世界海中沤”一样,缘起缘灭;“了了见”,没有一物可得,能所双亡了,这个方法最直接。你用耳根圆通也可以,先“入流”,再“亡所”;亡了所了,再守在这里,不停地听,听而不听。在眼根修呢,就不停地看,叫视而不见(看了也跟没看一样,但是不拒绝去看)。

那么念佛呢,也是在这个根上,六根上(六根门头)。你心里一想到有个佛,好,把心就牵挂到佛那里了,那么这个时候呢,我们就讲话也随意,聊天也随意,你要想东西也随意想,考虑问题也随意在考虑。但是考虑的中间总觉得有个东西,那个东西是什么,问你的时候,你知道是阿弥陀佛;不问你了,你只知道有个东西,这个是忆佛念佛。修净土的人啊,如果能在这里忆佛念佛,功夫成片很快的。特别是乘公交车,你乘车的时候,看到外面的景象,来来去去,你就在看,但心里就是牵挂一个东西。你也没有念阿弥陀佛,也没有什么样,但是知道自己牵挂着那个东西。

这是《楞严经》里面特别提出来的两个:一个是耳根圆通,一个是念佛圆通。最圆满的就是二十五圆通,随时随处。看的时候就在色上修圆通,听的时候就在声上修圆通,你能够接触到什么,就在什么上面修圆通,那叫二十五圆通,那是见道之人真正的大圆通。阿弥陀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42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四  

前面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二十五圆通•真修行路。见道以后,所有的修行都是围绕道而展开;没有见道之前,我们修行就是要按照佛陀的开示,从皈依、发心、持戒、修定、开智慧,这五个要素来展开。真正用功,佛法一定是心地法门,心与佛法不相应的时候,我们谈不上修行。通常有人会感叹:现在是末法时代。所谓末法时代,就是众生根基陋劣,环境不利于修行。共业所感的这个世界是多诸烦恼痛苦,别业所感的个人体弱多病,称为末法。实际上,心中有正法的时候,就是正法时代;心中有像法的时候,就是像法时代;心中只有末法的时候,也就是末法时代。

通常的发心,按照我们所认识的佛法去修学,但没有善根福德因缘,理解不了什么是正法,往往会舍本逐末——执著的只是枝末、小事情,对于最根本的大事情却搁置一边。有些人修行,很像是修行人,心里面也很像是正法,实际上并不能与心性相应。比如说听到这个空以后,就觉得什么都是空的,心里就跟空相应。于是他忽略了持戒,忽略了培养福德,忽略了菩萨行的这种菩萨的品质、人品。菩萨的品质、佛的品质,反而被忽略了,这就是心中的像法。

有些人学了一些教法以后,嘴巴能够说空,心里却常是有。“口便说空,行在有中”,这就是祖师大德说的“鼠唧鸟空”。学习了心性的这个法门,我们都知道“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知道了这个即以后,一天到晚就说“即”。让他打坐,他说:“不打坐即是打坐,打坐即是不打坐”;让他持咒,他说:“不持咒即是持咒,持咒即是不持咒。”这个话是有道理的,但那个心不一定有道理。老鼠叫起来,也会“唧唧唧”地叫,但是老鼠并不知道什么是即;有一种鸟叫的声音,也是“空空空”地叫,声音很响,但是这个鸟也不知道什么是空。

有些人学习了这个即,“一即一切”,于是他嘴巴就在那里叫。知道了空,“五蕴皆空”,所以你叫他做什么,他都有理由推辞了:一切法都是空的,还做这个干什么?就是嘴巴在“空空空”,心里呢,一大堆烦恼。别人都能看得出来,不要说是善知识了,就是同行的,甚至比他差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比他不懂得教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个人被强烈的我执、我慢和习气困住了,并不是安详洒脱的样子。所以古大德说,这种学习了教法,嘴巴会说却不能做的,叫“鼠唧鸟空”。跟老鼠、跟鸟一样,只会说不会做,这种情况就是末法时代。

如果我们学了教理,听懂了,按照教理去说给别人听,自己却一点都不知道——“终日数他钱,自无半文份”,自己一点都没有份,“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数沙徒自困”,这都属于末法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追求到的,所得到的,只是最枝末的一点。

有些人修行要摆一个修行的样子,给别人看起来既庄严又勤劳,还很精进、很谦卑,自己内心也觉得自己在修行,大家也觉得这个人德行很好,但实际上他的内心还是没有安住于不生不灭的状态,或者他也在努力地按照佛法去做,表现出修行的样子,这是像法,并不是正法。

如果你这个样子表现得并不是那么特别的圆满,还有一些缺陷,偏执于一端,有些人认为“我要不讲话才叫修行”,“我要怎么样才是修行”,内心却无法与法相应,这就是末法。

当然很多时候,行为所表现的就是懈怠、放逸、贪嗔痴、我慢,内心也没有一点点与法喜相应。不要说出世间的空性——常住真心,就是世间的四禅八定,甚至是欲界定都没有。那颗散乱的心,早就表现在行为当中了。甚至还在生气,实际上在他的身上已经看不到任何的法,这实际上就是灭法,并不是末法的问题。末法还有个枝末抓住,他连枝末都没有抓住,连最起码的一个人的样子都不具足了,那就是灭法。这样的人,只能给别人带来烦恼,和起到诽谤三宝的作用,没有其它任何作用。

我们做居士的,也称为护法居士。护法,是护什么法?第一就是护持自己的正法。你能够护持自己心中的正法,这就真正的护法。所以居士称为居家的大士。大士就是菩萨,说白了就是在家菩萨。居士这个名称也不怎么好称的。你心里与法相应了,才能够称为在家菩萨;始终护持自己的正念,才称为是护法居士。如果心里没有正念,到了寺庙执著这个寺庙、这个师父,执著那个寺庙、那个师父,而善恶是非,或者是正邪偏圆都分不清楚,你去护持,就不是护持正法。如果见到了有正法的道场,正法的修行人,我们去护持,这叫外护——在外保护它。

这一切护法和修行,正法、像法和末法,它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关键在于这个法是大乘究竟的菩提法,还是解脱道的涅槃法。哪怕我们见到了空性,安住于空性,却没有发利益众生的心,但是你能够安住于涅槃的状态、不生不灭的状态,这起码也是一个出世间法。如果没有出世间法,那就谈不上正法,最多就是像法或者末法。所以我们要看到心念生起来的这个重要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45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五

上午给大家讲过,见道以后的人,就是随缘自在。随所缘的境界,无论是善恶、好坏、是非、修行人还是不修行的人,对你来说都是佛性在显现。一切功能、一切作用,唯独只有作用本身——这个性能的本身,常住不灭,遍十方法界,不增不减。如果没有见到这个性,那我们还是要找到一个下手处,就是从根上。耳根上可以下手,修耳根圆通。从意根上也可以下手,就是所想的东西不要去执著,而注意力在能想的这个上面,即便你打了妄想了,也不去管你想的是什么,而是注意到你能想的这个能上面。能想的即是意根,所想的即是法尘,分别法尘的即是意识,就是妄想。在想的时候也可以入流亡所,可以让自己想,想了以后就把想的东西给忘记掉,注意到能想上面,这就是在意根上也可以修。

还可以在六根上同时修,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一旦把心牵挂到阿弥陀佛那里,忆佛念佛,那六根就同时摄持住了。六根怎么看、怎么听,都不离当下牵挂佛的感觉,时时刻刻都在清净庄严当中,这个是具体的用功下手处。我们要掌握,最起码要掌握一种,让自己经常安住于这种状态。如果你已经见道了,那就不一定是一种,你在每一种上都可以试着去用。二十五圆通,二十五个法门,都可以让你去用。每一个你都去试试看,试到最后,二十五个你都会了,那你就是所对一切境界自在无碍,没有任何障碍。

有些人问我:“心密三年修满了,打坐一千座也坐过了,接下来要不要再打坐?”打坐这个相啊,最多也只是一个像法,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看你这颗心到底如何去用。如果你心实在散乱,需要停止一段时间,那你就要继续打坐。如果按心密的要求来说,实际上它要修的就是心中的心。我们妄心当中就有真心,拨开妄心就见到真心了,拨不开,那就要继续拨。就是要把根尘看到它无处可以躲身,把我们这个我执牢牢地抓住,抓到最后,这个我执就没有它施展的余地。时时把它抠住,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时候。我们就是擒贼先擒王,把这个贼王先抓住了,其它的贼都没有办法。

我们要知道,修行的过程,按通常的这条道路,要以戒定慧三学去修。《楞严经》也告诉我们三无漏学的重要性。三无漏学——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依无漏慧,断生死根。摄心为戒(持戒),各种威仪规矩、行为轨则,都是为了让我们这颗心能够摄持得住,不要到处奔跑、散乱。能摄持自己的心,你自然就按照各种各样的规则,去实行自己的修行行为。不能摄心的人,在这个寺院呆呆觉得不行,在那个地方呆呆也觉得不行;在这里不能遵守常住的规则,在那里又不能遵守大众的共住规约;跟这个人交往,不能让这个人生信心,跟那个人交往,又觉得那个人不行。所以内在的本质是他没有摄心,心没有摄持住,没有安住于正念,所以到处奔波、流浪生死。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46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六

我们在现实的人生当中,在座很多居士,可能或多或少会有人觉得,学佛了以后变得消极了,以前很积极的。有很多人问我,学佛修行是不是很消极?我告诉他,在某一个角度来说,确实是消极的,但是消极是有原因的,是有道理的。世俗上的教育,我们从小开始,每天都要接收很多的信息,从小父母亲就告诉我们,你应该如何如何,你要获得什么样什么样,成绩考试分数越多越好,财富要越多越好,长相也要越漂亮越好:什么东西都要越多越好。世俗的教育它所谓的“积极”,就是增长越快就是越好,获得的资源越多就是越好。它是向外驰求,追求外在的物质来增加它的份量,这是一种世俗的、向外驰求的道路。而这个世间,我们眼睛向外去看一看,如果你向外追求的,没有一样事情不是痛苦的,所求来的所有一切,无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它的本质上全部归于痛苦。

现实的生活当中,没有一件是快乐的。如果这一点观念没有生起来,那么我们对于五欲六尘根本放不下。向外驰求,忘失了自己的心性妙用,所以是痛苦。这个暂且不说,就是按世俗的观念,我们去分析这个现实人生,无论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还是色身香味触法这六尘,只要向外去求得快乐的感觉,它的本质也是痛苦。佛经里面讲三苦:苦苦,就是痛苦本身是痛苦的;行苦,就是不苦不乐的感觉也是痛苦的;坏苦,就是快乐的感觉也是痛苦的。苦的、快乐的、不苦不乐的,归根结底都是痛苦,所以我们在现实的人生当中,根本求不到真正的快乐!

有些人会说,我追求的快乐,那个感觉太真实了,怎么可能是痛苦的?我们肚子饿的时候吃饭,有饭吃,有好吃的东西,我们觉得很快乐;寒冷的时候,有衣服穿,我们觉得很快乐;走路很累的时候,我们坐下来休息,觉得很快乐。而事实上呢,吃饭、穿衣服、坐下来,这三件事情的本质上还是痛苦的。肚子饿的时候吃饭是快乐的,但是如果说吃饭这件事情它的本质是快乐的,那么我吃饱了以后还继续吃,一直吃到吃不下还要吃,它的痛苦马上就显示出来了,所以吃饭这件事情它是痛苦的。如果本质是快乐的,那我们增加越多,应该越快乐,但它增加得多了,痛苦就来了。冬天冷的时候,穿衣服是快乐的,夏天如果衣服再穿上,不是神经病也要把你给热死,还是痛苦的。我们坐下来的时候,因为走路累了,坐下来你觉得快乐,可是坐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再坐下去,恐怕很多人就要开始叫苦了,所以坐下来这件事情本身是痛苦的,不是快乐的。那我们说坐下来是痛苦的,站起来走应该是快乐的,其实站起来走也是痛苦的,你如果一直走下去,不要说走三天,你就走一天,你就叫苦连天了。

世间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没有钱的人很痛苦了,有一点钱他很快乐,当他真挣了有一百个亿了,恐怕这个钱对他来说就不是什么快乐,再多一百、多两百,多一个亿、两个亿就没有快乐,但他如果少十个亿,他可能就跳楼了。世间的任何一样事情都是如此,包括情感。一个人感觉自己很孤单的时候,总想需要找个依靠,找个人聊聊天、谈谈话,如果这个谈话、这个聊天能成为快乐,那你永远都谈下去,可是很多人并不是这样。情感会造成一种依赖。情感的依赖,大部分都是到死亡的时候才现前的,叫爱别离苦。这个世界的本质,让我们觉得情感是快乐的、亲情是快乐的、友情是快乐的。亲情和友情,在你痛苦需要帮助的时候,它能够缓解你的痛苦,帮助你,但是有情感的人,他会下意识地以为这个情感会一直持续下去。爱情,以为永远不会分开,亲情,父母亲,也以为不会分开,而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分开。每个人在死亡的时候,都是随着不同的业,“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

所以任何情感、任何快乐,在这个世间没有永恒的,只有无常才是真实的相状。我们要知道,世间你所要追求的一切快乐,它的本质只有痛苦。世间一切,除了死亡没有欺骗我们以外,其它的一切都是欺骗我们,都在欺骗我们——我们误以为不会死,误以为能活八十岁。死亡是没有欺骗我们的,最早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应该知道我们会死;但是往往在生活当中,我们就忽略了死亡的到来,却去追求情感、追求财色、追求名利、追求感官上的一些享受,认为去追求这些,我们才是积极的,才是光宗耀祖。

有一个人,他在死亡的时候,阎罗王派黑白二无常来,要把他抓走,他还觉得很冤枉:“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做,你来抓我,怎么不给我一个通知?”

阎罗王说:“我已经给你写过七封信了,都告诉你,你要来了,你一直不当一回事。”

他说:“我没收到啊!”

“你怎么会没收到呢?第一封信,你生下来的时候,我就放在你口袋里给你带来了,你一生下来,大家都知道会死的。”

你们看看口袋里有没有这封信啊,有没有收到?

“后来慢慢长大了,你眼睛开始模糊了,看不清楚了,这是我给你的第二封信。你的机器快坏掉了,你不当一回事。

再过一段时间,你耳朵也聋了,听不清楚了,这是我给你的第三封信。再后来,你牙齿也掉了,我给你写的第四封信。再后来,你的脚走路走不动了,要拿拐杖了,这是我给你的第五封信。

再后来,你很多记忆模糊掉了,没有年轻人的记忆力好了,开始衰退,这是我给你的第六封信。

“到最后你躺下了,这个时候我给你第七封信了。”閰罗王说,“你看,这七封信清清楚楚,都写着你离死亡不远了,可是你不知道。”

我们通常的人,对于死亡没有警觉。你所谓的“积极”的追求,永远都没有停止的时候,不会使我们从本质上感到快乐,即便是快乐,也只是相对的快乐。赚了一千万的人,他觉得今年赚了两千万快乐了,如果今年赚了十万,他觉得简直是丢死人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世间的欲望,凡夫的欲望啊,“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欲望是不能填满我们的心灵的。

佛告诉我们,你这一生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在六道轮回当中,天人享受快乐,三恶道接受痛苦,唯独人有一半快乐、一半痛苦,而且是痛苦比快乐多。人是在六道当中是最聪明、最有智慧的动物,因为他知道痛苦,知道快乐,还知道离苦得乐。知道追求快乐、舍弃痛苦,这是他的智慧,是他最难得的生命状态。有了这样的一个生命状态以后,应该去追求真正的快乐,舍弃一切痛苦。最宝贵的生命你拥有了,可是拥有生命的同时,又伴随着这么多的痛苦,这些本质上都是痛苦的。如果你把宝贵的生命,这一生都投入到痛苦上面,投入到本质上是痛苦的这些世间法上面,你划不来,不值得,不应该这样去追求。

对这些世间所谓的快乐,我们要采取什么态度?佛法告诉我们要“适可而止”,你不能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追求这些“财色名食睡”上面。但是我们是一个凡夫,又必须要有“财色名食睡”——你要注意你的色身,注意你的经济,也注意你的饮食结构,注意你的健康……怎么样才算健康的生活呢?就是适可而止。你不要觉得,坐在这里快乐,你一天到晚就想坐,其实你要适可而止。坐在这里快乐的时候,你就坐在这里;坐在这里差不多要痛苦了,你就站起来。没有钱,没有饭吃的时候,我们就要先去吃饭,需要养饱自己;养好了以后,你就不能再追求养你的这些东西,而是要把你的生命放到追求无苦之乐上面。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46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七

什么是无苦之乐?佛告诉我们,在现实的人生当中,虽然一切都是苦的,都追求不到真正的快乐,但是在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生命当中,蕴含了三种无苦之乐,三种没有痛苦的快乐。在现实的人生当中,我们追求不到无苦之乐,但是在生命的本质上,我们看到了无苦之乐,要去追求这个无苦之乐。

这三种是什么呢?就是戒定慧三学。第一种就是遵守规则。一个遵守规则的人,他是懂得快乐的人,不遵守规则的人,是破坏快乐。这个规则包括:皈依三宝、要持戒。修行人有修行人的规则,在家居士有居士的戒律,夫妻相处有夫妻的规则,社会有社会的公共道德,国家有国家的法律,每一个团体有每一个团体的规章制度。要生存得开心,没有痛苦,你在这里生活,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章制度,你在那里生活,就要遵守那里的规章制度。

释迦佛在制戒的时候,他是按照我们每个众生如何契入心性的这个标准,“令僧欢喜”,这是第一条。结戒的《十句义》当中讲到,遵守这个规则,就是让我们能够快乐地生活,所以它是“令僧欢喜,令僧安住,令正法久住”,住在这里就安心。只有安心了,那么正法才能够流传在世间。

世俗的很多规则,佛也告诉我们要去遵守。特别是随方毗尼,佛跟我们说啊,如果那个地方有很多的风俗习惯,他们这些习惯是比较好的习惯,不伤大雅的,不是一些伤害生命健康的习惯,弟子们去了那边,也要遵守那些习惯。佛陀说:“我的戒律里面制定的一些小的戒律,如果到那个地方不适应的,你可以按照那个地方的习惯来。”比如说佛制“但三衣”,就是五衣、七衣、祖衣三顶袈裟,但是到了多寒的国土,像西藏、青藏高原,雪山、雪域那么寒冷的地方,你说穿三件衣服,冻也把你冻死掉,那怎么办呢?你要遵守那里的风俗习惯,你就要穿上更多的衣服,所以我们汉地就制造了海青等衣服(百一物),里面有穿起来。这就是佛陀的智慧,他告诉我们,一个会遵守规则的人,他是获得了快乐的第一要素。

我们大家看一看,自称为是个修行人,却不遵守这里的规则,不遵守大家共同的这种生活习惯,标新立异,搞个性,搞特殊化,这就是不认识戒学的精神。遵守规则是不会痛苦的,遵守国家的法律不会痛苦,遵守戒律不会痛苦,没有一个人会因为遵守规则而痛苦。那有些人问了,现在这个社会要按照规则办事,但是好像有时候是不能按规则办事的,要找后门的,不找后门我这生意就赚不来了。其实真正能够做大事的,他一定是按照规则。不按照规则,那么大家就在痛苦当中。而这个痛苦呢,不是说你不按照规则就会快乐,实际上你走后门得到的这些利益将来也会失去,也保持不久。因为你所做的这件事情,是破坏社会规则的。行贿、受贿的人,是破坏社会规则,是有罪过的。你不要说,“那是没办法啊,大家都这么做,我也要这么做”,你这样做你就参与了犯罪的集团。

社会公共的心理失调,心智——心理的智慧,失调了、不正常、不健康了,你用这种不健康的状态继续参与,你也是心智功能失调。在一个心智功能失调的社会,大家都会压力很重,烦恼很多。像日本,表面上很发达,但是在全世界,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就是日本。为什么自杀率会那么高?因为那是一个功能失调的社会,压力才这么高。社会发达,很发达的地方往往有很多不按规矩办事的。表面上很发达,实际上人心惶惶,所以自杀率才会那么高,这是由于这些不遵守规则的人造成的后果。那些人的自杀,跟这些人都有关系的。

我们要想到这一点:我宁可少得到一点,我遵守规则,那我就不会在这个世界参与到犯罪,或者说参与到社会功能失调的病态心理当中去。我们要把因果看清楚:我不能做这个事情,我生起烦恼,这不是我的错,我遵守规则本身是不会错的,是对方,他做错了,他不按照这个规则办事,这就有因果的。就像你坐在那里很规矩,别人打你了,你手痛起来了,你不能说,我遵守规则,所以你看我被打了。事实上是对方不遵守规则才打了你,如果对方遵守规则,他就不打你,那么你就不会痛了。所以遵守规则在本质上是没有痛苦的,这是第一条。

第二种无苦之乐就是稳定。我们国家领导人讲:“稳定压倒一切。”现在讲和谐社会,就要身心稳定。其实,稳定是我们生命当中本质的快乐。我们不要以为稳定是痛苦的,其实心散乱才是痛苦的。大家看看自己的心情:情绪稳定、家庭稳定、事业稳定;学习稳定、修行稳定、进步也稳定;社会稳定、国家稳定、地球也稳定,稳定是没有痛苦的。所以不会有人说:“我情绪太稳定了,我很痛苦。”有没有?不可能有情绪稳定的人是痛苦的。只有你的情绪散乱了,乱来了,才会痛苦。佛法的戒学,是让我们稳定的基础——戒为定之基,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为持戒,才有稳定。

如何获得稳定?这是定学的内容。我们念一句佛号,有一句佛号的稳定;诵一卷经,有诵一卷经的稳定。坐禅、止观、经行,所有的一切法门,都是让我们先稳定,然后才开智慧:稳定是智慧的基础。一个修菩萨行的人,他的眼光和要求可能是团体的稳定,所以他一个人要东奔西跑,在那里忙,但是他忙了,大家稳定了,他的心就更稳定了。表面上看,他这个人在那里折腾得很多,实际上呢,大家稳定了,他的心就更稳定。我们看到一个国家领导人,国家稳定了,他的心就定了,他无论多忙,都是值得的。我们自己身心稳定了,身上的这些小的细胞也会稳定;如果你身上的细胞不稳定了,在那里激动、在那里嗔恨、在那里犯毒——贪嗔痴这三毒,时间久了,你的身体就会病,病毒就会出来,你的心就随它转了。所以身体不好的人,想入定也很难,因为身体很多细胞在捣乱。

我们要看到,稳定本身是快乐的。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感觉坐下来舒服,就坐一下,坐下来是快乐的;坐着腿痛了,不舒服了,心乱了,我们站起来舒服了。你看,站起来他的情绪就稳定了。没有饭吃的时候,肚子饿得不行了,不稳定了,三餐饭一吃进去,他心情就舒服了,稳定了。所以稳定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我们追求的是本质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外在的行为。情绪稳定、团体稳定、道场稳定,这是整个佛法所要追求的结果。

追求定以后,第三个无苦之乐——真正的无苦之乐是智慧。定虽然是无苦之乐,但是世间的定它是有限的。哪怕你停在那里什么妄想都没有,停个八万四千大劫,也就只是长寿——非想非非想处天,四禅八定的第八个定。那么长时间定在那里,在定里他一点痛苦都没有,但是定力有限,他会出定,一出定了心就动了,一动就乱了,一乱就堕落了。所以世间的定,包括无想定的外道定也是如此,顽空也是如此。他一想到空,他就觉得身心很安定、很舒服,但是这个空坚持不了多久,因为动力不够,他所抓住的这个空,还是一个生灭法,还是一个空境,是一个相对的缘起法。所以抓住了六根、六尘、六识的生灭世界当中的定境,哪怕你不想——就是没有妄想,停留在根上,还是生灭法。这种定对我们目前修行来说有一点用,就是可以让心定下来,再开智慧。它不是究竟法,也就是说它可以让你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痛苦,但是如果你执著在这个上面,最终的结果还是会痛苦,它不是真正的究竟定。

“大佛顶首楞严”,这个楞严大定才是真正的稳定。没有出定,也没有入定,是不动摇的定——出定也不动摇,入定也不动摇。坐在那里不动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的心性现在起定的作用;你从定里出来,心里在想东西了,是在起到想东西的作用。心性大定是没有出定,没有入定,这是我们生命上最本质的快乐,它是一点痛苦都不会有,我们要追求这种定。生命的本质是这么稳定,而我们大家平常却无缘面对,没有能力去认识它,这是非常可惜的一点。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47

那么定了以后,就是智慧了。因定发慧,因为定下来,你的智慧慢慢地显现出来。定和慧就像是灯和光,我们点一盏蜡烛灯,如果有风吹来,蜡烛灯摇晃着,旁边的情景都看不清楚。散乱的人,他的智慧也是七零八落的。一般人的智慧都是非常的片面,今天想到这个,觉得这个有理,明天想到那个,觉得那个有理,你的理永远在变化的。就像我们小时候慢慢长大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看了一本书,我们有体会了,以前的观念又被推FAN了;就像科学的发展一样,我们认识到了一个观念了,提高一个观念了,把前面的观念又消除掉,把前面的看法又给矫正过来。

这颗心没有安定,所产生的一切智慧都是动摇的,都是零碎的,不是整体的智慧。也可能你待人接物有智慧,但是你自己修行用功就没智慧了;也可能你打坐的时候有智慧,你待人接物的时候就没智慧了;也可能你对亲人还有智慧,你对仇人就没有智慧了;也可能你对一般的人还有智慧,但是对你情感很重的人,你又没有智慧了。所以凡夫的智慧,它是没有稳定的。摇晃的灯光,它照别的景物,照出来都不是正常的。那我们要追求稳定,使这盏蜡烛灯成为一个无风的灯。没有风吹来,灯柱静静地在那里照着。就像电灯一样,你看电灯的光一照,那就很清楚了。因为电灯,它是没有风可以吹得动它的。

我们的楞严大定就像电灯,什么风都吹不动,“八风吹不动”。在自己的心中,感受这种无风的灯,看到自己的心像没有风的灯一样,点在那里没有动摇,这个时候它照着外面就是智慧了。所以无风的灯是定,灯照到万物才是智慧。智慧才是认识事物真相的能力,这个能力我们大家都有,但是被我们强烈的执著给支离破碎了。如果我们没有任何执著,那么智慧还会现前,当这种智慧现前,一切生灭烦恼到你面前,你看得比谁都清楚。它来了,是什么样子,你就知道了。

有时候,大人看到小孩子从外面跑回来,讲我怎么样怎么样了,他要是撒谎,大人一看就看得出来。有经验的人一看就能看得出来,因为你心比他定,就能看到了。如果你心的智慧是光明的,这个人在撒谎还是在说真话,到你面前,他的话还没讲,你就能看得出来,这就是智慧。所以烦恼的事情要来了,会让你烦恼的,你一看,这因缘如此,也不必烦恼;生老病死要现在你的面前了,你一看,自有前因,已经定好了;阎罗王的信已经早就在我口袋里了,一看,对上了,他就不会烦恼,也不会痛苦了。所以有智慧的人是不会痛苦的,无论遇到快乐,还是遇到生老病死,也不会有任何痛苦。因为有智慧,他把这些前因后果、生灭的现象,以及心理的活动状况早就看得清清楚楚了,看不清楚的人是智慧不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47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八

佛告诉我们,追求智慧,要非常努力,这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无苦之乐。在座的诸位,在生烦恼的时候有没有看一看,有没有人说:“因为我太有智慧了,我很痛苦。”有没有的?如果这个人说,我太有智慧了,我很痛苦,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个愚痴的人,他没有智慧。佛告诉我们,对于世俗所追求的东西,我们要消极一点,因为你把宝贵的生命铺在那些空花水月上面,幻影上面,实在是不值得。我们不是说,我怕当官、我怕发财、我怕消福,把福消完了我就没有了,那是小孩子在那里计较呢!佛告诉我们,不是你怕,你怕什么呀?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福报是享都享不完的,我们都要削尖了脑袋往极乐世界钻,哪里是怕呢!不是怕,而是世俗所追求的那些东西,它本质上并不是快乐的,是不值得我们去追求,我们要追求的就是“戒定慧”,这三种本质上没有痛苦的快乐。

佛经里面还告诉我们:对于这种快乐,你要追求,你要上半夜诵经,下半夜诵经,中半夜打坐,坐禅,“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你不要使睡觉的时间,把自己这一生都浪费了。你看看,佛告诉我们,追求戒定慧要夜以继日地追求的。你不要说,我今天坐两个小时坐得好,我可以放松一天睡大觉了,这是懈怠相,这个定,要夜以继日地追求啊!世俗当中,有哪一个人像我们这么积极的呢?我们早上三四点钟起床的时候,人家居士就问:“师父啊,你这么早就起来念经了,到底干什么啊?那么早念经有什么用啊?”他不知道,这是佛陀交待我们,宝贵的生命,你要通过对戒定慧的三学去努力地追求。

这三学,又叫做三无漏学。漏,就是烦恼,就是痛苦。你的智慧功德宝藏全部被漏光了,就剩下你一个穷光蛋。掌握了戒学、定学和慧学三学,原则上我们就掌握了自己没有痛苦的生命状态,这是必须努力去追求的。

先以戒为基础,那么定和慧呢,这两者互相支持。就是基本原则遵守好了,然后打坐的时候主要修定,让自己处在定的状态。“上座修定,慧在定中”,你修定的时候,咒念得很清楚,止观也观得很清楚,不观的话,就观“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也很清楚。清楚就是慧,不妄想就是定,你看,“上座修定,慧在定中”。

下座了,在生活当中,我们就待人接物,你脑袋转得清楚一点,不要搞得稀里糊涂的,别人叫你帮忙你就帮忙,这个随时都可以做的。这个时候呢,就是“下座修慧,定在慧中”。你在待人接物当中,做事情里面,体现出你的定力。如果你都没有碰到坏人,没有碰到魔王,哪里知道你的定力有多少啊?你一天到晚都碰的是佛菩萨,佛菩萨对你的包容性是最强大的,就是一个杀人犯,佛菩萨都是包容。你在寺庙里真以为自己心里很安,那不算数的。有些人在庙里觉得修行好,一到家里可能不行了,在家里就是考验你的分数。顺境、逆境当中,看你的定力有多少。所以一定是下座要修慧,慧在定中。

    平常我们修定的时候,可以感受一下这个“无风的灯”。比如大家坐在这里,身体和心都不要动。动了,就像这个灯上面的光开始晃动了。我们不动,就感受身心不动。这个时候,你身边的一切非常清楚,这也是修定慧等持的一种办法。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47

《楞严大义》修道之十九

受三皈依的人,只有三条戒,就是: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不皈依外道的经书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的徒众。受五戒了,就不能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再进一步,在家居士可以受菩萨戒,也可以受八关斋戒;出家僧众就受沙弥戒,再进一步就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然后也受菩萨戒。这些都要按照一定的规矩去学,学起来条条框框也是比较清楚的。但是戒律有开、遮、持、犯。戒定慧这三学,只有你有智慧、有定力了,持戒才会满分、才会到位。定和慧都不够的人,持戒可以打打基础,做一个好人,但是以后修起来,可能反而成为固执。但是这个固执,起码比那些坏的固执要好得多。

戒定慧三学是“摄心为戒”,然后“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有这个前后的次序。先要学戒,然后再学定。实际上,戒是人品道德的养成。一个人修行路上障碍重重,遇不到善知识,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福德不够;持戒不严,也是他福德不够;做人、做事,表现出到哪里别人都不喜欢,这是福德不够。福德、因缘、善根这三者,福德是最关键的。你能够学佛,说明因缘有、善根有,但如果福德不够,你就是遇到善知识了,善知识也会错过。有些人遇不到善知识,那是因缘不够,福德也不够。

宗喀巴大师告诉我们:“不是这个世界没有善知识,是你不具备弟子相。”你不能当一个好的弟子,善知识如果现前了,反而会害你,因为你对善知识也会起怀疑、起诽谤,还在善知识那里挑三剔四。那么挑来挑去,自己以愚痴的眼光去挑别人,甚至挑善知识,所以这样一来,善知识不能现前,在你的眼中再也不会有善知识,这是福报不够的人。如果具备了弟子相,善知识不远千里都会来求你。不是你能够度善知识,而是善知识能够度你。“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观世音菩萨也讲得很清楚:“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该以哪一种身可以度你的,观音菩萨就会现哪一种身来度你。现在家居士身、童男童女身、比丘比丘尼身,甚至是以宰官(当官的人)、国王大臣身能度你的,他都可以现这些身来度你。我们大家想想,观音菩萨有没有来度你呀,为什么不能来度你啊?他现什么身都度不了你了,没办法了。他如果现一个大富长者居士身能度你,他就现居士身来度你了;他要现一个要饭的人能度你,他就现要饭的人来度你;他要现一个很有福报的善知识、出家比丘或者比丘尼身来能度得了你的,他马上就会现这个身来度你。但是他现所有的身都无法度你的时候,他不能度你。我们要生惭愧心啊,遇不到善知识,一定要生惭愧心啊!

修行的基础,一定要培养福德、培养定力。福德不够的人,第一他就根本遇不到善知识,遇不到的;第二呢,遇到了也会擦肩而过。因为某一个小小的误会,以自己浅狭的知见,会去评判善知识,那么这个结果就非常可怕,所以即便遇到了也会错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在持戒这个方面,就是包括了培养福德。什么是福德?大家在生活当中亲身体会去感受一下,什么是德,什么是福?一个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大家都喜欢他,他的所作所为别人都会尊重他,这就是他的福德。你到这里嫌这个地方吵,不够安静;到那个地方,安静了,又嫌那个地方事情多;再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又嫌供养少;在那里又嫌护法居士不来,这种人到什么地方都不会受欢迎。他只会挑剔,他的身上长满了像刺猬一样的刺,只会去刺伤别人,这样的人是没有福德的。

我们大家看看自己,你哪怕在生活当中,在家庭里面,你用修行的借口去刺伤家里的人,这也是罪过的,你也是没有福报的。你为什么会刺伤他们呢?学佛在心里呀,你念佛一定要摆一个香案坐在那里,别人觉得摆香案很讨厌,你就偏偏要摆;别人觉得你今天不能到庙里去,这里很忙,我偏偏就要去,看你能怎么样,你这不把家庭搞乱了吗,这就没有福德啊!这样的人是没有善知识的,你到了善知识那里,善知识叫你这样,你偏偏要那样;叫你上天,你要落地。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48

培养福德最简单的一个标准:你到哪里,那里人都欢迎你。在庙里,一般来说你勤劳,多干活、多做事,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同样的活你多做一点,大家就欢喜了,你就培养了这种爱护大家的心了;分利益的时候,最好的分给别人,差的给自己,大家欢喜你了,没人跟你争了,无争第一;要念经的时候,你念的声音比别人稍微响一点,你心里想,要让大家轻一点,让大家能够安心。

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大。你不要在那里念“闭口真言”,反正大家念,我不念,多一个少一个都一样。大家都不念了,就不一样了。这份心是很细的,你在时时处处只关注自己一个人,这种人的成就啊,这一生度不了任何一个众生!因为他没有注意他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你能够帮助身边的一个人,你都能够度这些人,你的心量就有那么大。

我想,我们古人啊,一万人讲法的时候,没有麦克风,大家却都能听到,因为古人的心量太大了,一包围下去,他的声音就很洪亮。你看现在人,用麦克风就这么点声音,还要吼着讲,心量太小了。你看,女众的声音都很低的,男众的声音都很洪亮的,这是业习呀。女众的声音要是很响了,人家说这个人不像女人了。心量小,你的所有一切都会小掉。

心量有多大,你的慈悲就有多大,你的智慧、你的事业就有多大。如果你现在想,我一定要利益天下众生,这个观念一旦形成了,你以后的心量一定是观察天下众生需要什么,你努力的最终结果就能够利益天下众生。你如果想,“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那么连你身上的一根毛都没人要,也没人管,也起不了作用,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48

《楞严大义》修道之二十

为什么要弟子们培养福报,培养福德?与众相处的时候要替别人着想,不能替自己着想,你替自己着想,你永远就只有自己,你想成就是不可能的。有些人说:“法师,我要跟你学习佛法。”我说:“行啊,旁边有好多事情,你看这个地还没扫,还很脏的,你赶紧去把它扫掉,等一下还有事情。”他说:“那个叫他们去做吧,我想看经要紧,我要多学习法。”我就知道,这种人当不了法师的。你看他的心量,都不想帮助别人,这个法讲出去,还有谁得利益呢?——没有利益的!只有你的心想利益众生,你的法讲出去就是为他讲的,不是你在那里背书啊!你如果学了一大堆的知识,在那里背书,背下来,你的那个法听不听我看都差不多。

不想利益众生的人成不了法师,成不了菩萨,也成不了大气。这在自己最微细的心念当中,你可以注意。特别是我们出家人上早晚课,我就能看得出来,大家都在念,这个人不开口,念闭口真言的,他成就一定不会太高。我对他的希望就是,他能够保管自己就OK了,他只要不给别人捣乱就阿弥陀佛了,因为他的心没有别人,旁边的人都没有。他念两句,他说“我念很累”,别人念都不会累,他念就累了?他就怕自己累,不怕别人累。有些人就是这样,别人越累,越觉得:嗯,这人累,好!我不累了。这是持戒修福报的最基础的地方。

定呢,是长期培养的。我们诵经、念佛、打坐,都是培养定学。诵经有两种功德:一种是增长你的定学。经书的内容不告诉你,一部经让你去念,十遍、百遍、千遍、万遍你念下去。你从头到尾念啊念啊,念的时候最多心里想到是经书里面的内容,大部分都不会去想别的事情了,无形当中你的定力开始增长了;在增长的过程中呢,你已经在学定的这个定学上面了。

让你持咒,持十万遍、一百万遍,一听:“哎呀,师父,我要念这么多经啊,太难了!”哪里是难呢!在培养你的定力,你不知道,这是你人生最应该追求的东西。有些居士让我给他开功课,我让他先诵一千部《地藏经》,再诵一千部《普贤行愿品》,再拜佛,拜十万拜。有居士就说了:“师父怎么没有给你开功课,怎么给我开一千部啊,是不是瞧我不起,是不是看我业障太重了,师父是不是故意要折腾我?”你想想,这样去理解师父的。你不知道,这个定学是我们从始至终都要学的,直接在无苦之乐上让你去锻炼自己,你认识不到。

讲解经文,就是让我们增长慧学。我们也很重视这个道场,让大家要经常听课、听法,就是为了让我们增长慧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三无漏学,只有这三个,无论哪一个你安住了,你就是快乐的,你修行绝对不会痛苦。

持戒最根本的,《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了四种律仪——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它是以淫、杀、盗、妄这样的顺序。佛跟阿难说:“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如蒸沙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如果你不能遵守,而去追求世间的这些感官上、欲乐上的享受,这种心没有消除,那么你的心就被尘劳捆住,不能解脱生死轮回。其它的一切世俗的欲望都是如此,不唯杀盗淫妄。你追求名,也一样不能出尘劳,因为这个名利财色全是世间法。遵守戒律,心随时安住于守规则的状态,不规则的行为对你来说就不会痛苦了。

戒律又称为“波罗提木叉”,翻译成汉字就是“别别解脱”。每一条戒都是为了个别个别的一个解脱。不杀生,是为了不要遭受被众生杀的这种恶果,那么杀生所带来的痛苦、给众生带来的痛苦从此就解脱了,所以我们不杀生。偷盗有恶报,不偷盗,就没有偷盗的恶报,不会犯法,也不会让那些被偷的人痛苦,所以也是一种解脱。每一条戒都是一个解脱,大家不要以为戒律是用来束缚我们的,相反,戒律是用来解脱我们的。它翻译的名词就叫解脱,而不叫束缚。经常有人说,佛教用很多的戒律来束缚我们的行为,其实不对。它是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行为不规范,让我们规范一下、正常一点,这是持戒。

修定呢,当你的心安住于定中的时候,你不会痛苦,也不需要去问师父:“我这个对还是不对。”你听闻了经教以后,就知道自己心情稳定肯定没有错。比如说,你听闻了修净土,知道念佛求生西方;参禅,知道要明心见性;知道在心性上,我们的心性跟一切诸佛菩萨、十方法界的众生都是一样的。你的心稳定了,去观照这种心性的妙用,一定不会错。然后你智慧生起来了,对于世间的因果越来越清楚,对于善恶好坏越来越明了。所以戒定慧这三者,我们要不停地去追求。

六神通中,第一最根本的是漏尽通——烦恼断尽。三无漏学——戒、定、慧,无漏就是没有烦恼,这是真正的大神通。有了戒定慧这三者,你行遍十方法界都没有障碍,没有戒定慧啊,寸步难行。所作一切、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只有戒定慧这三学,在行为的时候不会痛苦,它的结果一定也不会痛苦,并且是快乐的。比如说你心安定了,很殊胜,他的结果一定也是快乐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49

要知道因果的道理,是慧学对世间最基本的一个看法,在现实人生当中。四种律仪在《楞严经》里面属于“四大清净明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大家读经文也可以看得出来,佛陀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修三昧、修正定,目的是为了出离尘劳。尘就是六尘,六尘——色身香味触法,使我们劳累不堪。你很辛苦,为什么会辛苦?你的六根不停地随外面转了,就辛苦了。你今天看什么东西看一天,你就很累。你听东西听一天,也是很累,所以我们上午听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晚上就不能再听了,你听得再多就累了,耳朵受不了。接触也是一样,你的六根追逐六尘的时候都是很辛苦的,叫尘劳挂碍。我们把心挂在六尘当中,又劳累又障碍,所以叫尘劳挂碍。修行是为了出离尘劳挂碍,你把这个心收回来,安定了,不落在六尘上面了,你就不会犯戒了。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盗心不除,也是尘不可出;杀心不除,也是尘不可出;妄语不除,也是尘不可出。杀盗淫妄这四根本,扩展开来,一切不法的行为全部都是要戒掉的,都是让我们心随境转。

大修行的人看到十八界一切法都成为妙用,前提是已经安顿了。大家通过见道的学习,你就可以感受到能所双亡,你已经安定了。这个时候你再看前面,说那是墙,这是柱子,虽然心随境转,你的心分别这个是墙还是柱,但是你并没有一个随它转的那个我,因为你能所一直都是双亡的。“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在转的时候还是非常悠闲自在;“随缘认得性,无喜亦无忧”,随所缘的境界,你在所缘的境界上面就认得这个性,生起作用的这个性,随缘都能认得,那你就没有喜也没有忧,这样我们智慧就生长起来。如果你功夫是成片的,在这种状态底下,不会犯任何的戒,也不会做任何错误的事情,包括你的想法都是合理的,不会想不该想的事情,不会想让自己、让别人烦恼痛苦的事情。

真正的大神通就是,没有烦恼才是大神通。因为长期处在没有烦恼的状态,我们原本被掩盖住的很多功能慢慢会显发出来。比如说这个五种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这五种通,只有你心定下来,稳定下来以后,它慢慢地就会在展开了。用现在的心理学说就是,你心灵的敏感度越来越高。有些人,你给他讲话,他听不懂,你给他讲这个意思,他会理解成那个意思,这说明他的心太乱了。如果他的心很稳定,像镜子一样,不要说讲出来,你还没讲他就知道了,看你的眼神,看你的这个行动,他就能知道这个意思。当然,如果心再粗一点,可能需要你讲,你讲一半,后面一半还没有讲,他就知道你后面一半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他心通的开始。我们不要把神通看得很神奇,实际上你的烦恼断尽了,万无一失。然后在这个状态下,神通是慢慢地开发出来的,并不是很神奇的东西。神足通,其它的任何通,包括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是一样,都是在你心性本来的当下,在戒定慧三学当中,一点一点都圆满具足。

我们在念一句阿弥陀佛的时候,很清楚的就是念阿弥陀佛。就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的心已经慢慢地蕴含着佛的功德,佛的功德、佛的三十二相在你心中已经慢慢地展开,但是还没有成形,你还不知道。你如果听了见道的这个道理,在根、尘、识处都能够用功,我们叫做“心里已经诞生了圣人”,叫做“长养圣胎”。像十月怀胎,一开始是没感觉的,我们现在如果一下子明白了心性,你也没有多少特别的感觉。好像还是一样吃饭、一样穿衣、一样走路,感觉像是一样的,实际上在你的观念上是完全不同了。本来是承认有一个自我,从小到大牢牢地抓住一个我,现在你认识到了,这个只是一个缘起的,妄想也只是一个缘起的,根尘识的世界也只是一个缘起的,只是一个工具,这些的背后——它们的性能,才是我们的心性。但是这个性能,它没有形象,所以不能称为我,如果一定要称为我也可以,但不是我们现在凡夫心当中的这个我。

《涅槃经》里面又说,佛性具足常、乐、我、净四种功德,叫“涅槃四德”。常,是不断,不会变化的,永恒的;乐,是没有受苦的;我,是可以作主,不会变化、不会改易、不会离开的;净,就是没有污染的。自性具足常、乐、我、净四德,随时在显现,显现了,就显现了;不显现,也在那里。它没有来,没有去,没有离开,没有减少。一旦见到了这个,我们安住于这个来用功,来修行,一开始你感觉不是特别强烈,但是你只要确认了这种观念以后,一旦认识、确定了这种观念,那么以前那个确实在斤斤计较,在去追求世间这些享受的那个“我”啊,慢慢就模糊掉了,就淡化了。甚至有些感觉敏感的人,那个东西就没有掉了,再不会承认有一个“我”在这个世界。

我们现在这一生,就是借助一个工具在这里用,这只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我们贴个标签,叫做“我”,你也可以说“我”怎么样怎么样了,它只是一个标签而已。工具用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关系,这里不用了,还可以到别的地方用。甚至还可以千百亿化身,你的心量很大,想同时利益很多众生的时候,你就能够千百亿化身。如果你不想利益众生,你只想度一个人,你就是一个化身;你想要度两个人,你就有两个化身;你想度千百亿众生,你就有千百亿化身,这是按照我们发心的程度来展开的。不发心的人,没有菩提心的人,他成就不了化身佛,就没有办法去度众生,这是有因果关系的。所以呢,我们自己看到了,把这种强烈的我执放下来以后,在日常行为当中就是“长养圣胎”,这就是修道。你看“二十五圆通”,随处都在修,不行了,我们在一个根上修,在耳根或者在根大上,或者在念佛、或者在持咒、或者在诵经,都不离开戒定慧三个原则。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49

《楞严大义》修道之二十一

《楞严经》的见道和修道按标准的说法,见道以后,我执已经不再有了,但无明的习气还是有。后面修道的过程,就是在长养圣胎。大乘佛法讲的无明跟小乘十二因缘的无明是不一样的:十二因缘的无明就是我执,就是念头都还没有生起来之前一片模糊的状态,就是强烈的我执;而大乘所讲的无明,是障碍佛性的这一层模糊的观念,就是四果阿罗汉见思惑断尽了,他的尘沙惑还在。

菩萨从初住就见道了,见到空性了。到七住思惑断尽,事相上他也自在解脱了,心理上也自在解脱了,但是利益众生的能力还不够,所以尘沙惑还在。从八住开始,九住、十住,八九十这三住以后,他广泛地去利益众生——修十行。十行完了再修十回向,十回向的最后是第十回向的满心,就是满打满算到了十回向位的最高点了,这个时候他还有一层非常薄的无明在,这层无明给它捅破了,他就见到佛性了,就是登地菩萨。

登地以后,按大乘的说法,见到佛性才算是见道。我们前面讲见空性,见到空,一切法不生,这是小乘初住菩萨见到的空性。初地菩萨见到的就是佛性,就是我们前面给大家介绍的骑车技术,是指佛性。因为佛性,它不离开一切相,空性,必须离开一切相。你看性还有这样的区别,真心和佛性的不同就在这里。真心,只是本体,藏传佛教讲真心就是空性,因为真心,它是离一切相,离相而无相。佛性呢,就是大空性,加一个大来形容。有些人开始执著这一切相,这是世间法;没有相,你不要去执著了,这充其量也就是小空性;你在现前了,什么是佛?这样一举,这说明它不离这个相,不离开这个相的才是大空性。

《金刚经》里面两条道路。第一条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不住十八界,把十八界的全部舍弃光了,根尘识全部没有了,所以无住就是没有相。没有相的状态,是先契入了空性,然后再生心。生心呢,又要回到十八界当中来了。必须把十八界舍弃掉以后,才能够明白你的真心;明白了真心以后,再来谈人世间的“郁郁黄花皆佛性,青青翠竹是般若”,就是证体以后再起用。心密走的道路,第一步也是这个。在修法上打开的人,基本上都是让你先证体,然后起用。座上打开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根尘世界全部消失,这就是体了,体露真常;然后你再回过头来积功累德,行善积德做好事,这是第一条道路。

第二条呢,《金刚经》里面还讲:“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它前提是“若见诸相”,你一定要在相上见诸相,见到没有?“非相”,你不能着在相上了——你看到我拿的这个东西,你看到了,这个相你要舍弃掉,还有你能看的也要舍弃掉,这就是你看的性能在这里展现出来了。要“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就是在相上见到佛性。离一切相而无相的,是真心,即一切相而无相的,这就是佛性。不舍一切法,万法就是你的妙用。

在这个上面呢,我们平常在用功打坐的人,你如果我执还没有破,第一个关先冲破我执,破本参,就是说见道;破了我执以后,还要回来起用,这叫破重关;起用自在无碍了,最后圆满成佛,叫末后牢关——三关可以透脱的。根机利的人可以透脱,根机不利的,初关破完破重关,也是千难万难,也没那么容易。因为证体以后,不起用的人很多,他要一起用,就回到凡夫的心态上,我我你你、是是非非了,他就不能安住于证体来起用。当然真正证体的人,他不起用是因为习气盖住了,如果他没有习气,那就是起用,这是在修道上长养圣胎出现的情景。

所以我们看到,破本参的人,他还没有见佛性,这个时候,虽然内心没有多少痛苦,但是对于佛法,特别是对于大乘法,他觉得想不通,用自己脑子想不通。阿罗汉如果听一个初地菩萨在讲法,听了他觉得这个法好,实在是好,但好在哪里呢,又说不出来。你们有没有这样?好,实在好,好在哪里说不出来。因为他知道初地菩萨所讲的,全部都是佛性在起用的法,不落在任何一个尘上,圆融自在。但是他又讨厌这个六尘,又不想这些法,觉得这些都是生灭法,我不要。不要呢,你就起不了用,但是菩萨在那里怎么用都没有关系,因此他觉得这是不可思议法。对他来说,他想见佛性,就有一层无明隔着。这层无明,破本参的人想破重关,没办法,怎么办呢?要念楞严咒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50

《楞严大义》修道之二十二

念楞严咒,很关键。平常我们用功,你就在心地上踏踏实实的。修心密就用心密的功,修禅宗就用禅宗的功,你用你的根本法安住于正念,这是正法的修行。你用功用到了,修行修到烦恼翻起来,而我执还没有破之前,我们听懂了很多话,知道根尘都要舍弃,可是舍弃了以后呢,你停在那里没有方向了,不知道怎么办了。那个感觉就像被关在皮球里面一样——你看佛也看不见,法也看不见,也不知道佛法到底在哪里,究竟是怎么回事,稀里糊涂的感觉。你说稀里糊涂吧,好像看书还都能看懂,一看都能对得上。说一念不生,我们也知道一念不生了,了了分明,好,也知道了了分明了,就是不知道怎么回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心里还感觉挺纳闷的。有没有?

有些人以为自己开悟了,想一想又觉得自己好像还没开悟,有没有?我估计大部分的人都有这样——以为自己开悟了,你看,一念不生我都看得清清楚楚,想想又好像还是没有开悟,还有我执,这就是被关在无明的壳子里。无明像一个皮球,在皮球里面的人看四周都是圆的,所以你觉得自己开悟的时候,看什么都是圆满的。反正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是佛性在用,都是圆满的,没有缺陷。没有缺陷,感觉又不对,还有我,还有烦恼,这就是无明的状态。

怎么办呢?如果你还在修法,你就安住于正念继续修,功到自然成,这个皮球会爆炸掉,爆炸掉那就虚空粉碎了。如果你千座修满了,已经不修法了,这个时候修楞严咒心最管用。

我们上次传过的,大家知道楞严咒心的手印。你看这个无明指对拢,给它撑起来,手腕靠在一起,其它指头伸直,像个撑杆一样给它撑起来,你撑着念:“都鲁雍瓦达,跢侄他,唵,阿那隶,毗舍提,鞞啰,跋阇啰,陀唎,槃陀槃陀你,跋阇啰,谤尼泮,虎(合牛)都嚧瓮泮,娑婆诃。”

你在一直念念念的时候,我们这个无明就会被撑起来了。撑到什么程度呢?我刚才这个比喻,你不是被闷在球里面吗?我们在球里面拿一个撑杆给它撑起来,这个撑杆硬给它加持、加持。撑杆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可大可小,越念越大,越念越大,把这个皮球硬给撑破了,这个无明就打破了。

翻习气的时候也要持这个咒,很管用的。你要撑破为止,这算管用了。楞严咒里面有很多的成佛的法门,其它的咒没有这个功效。其它的咒可以让你定,安定在那里,停在那里,还继续在无明当中。到这个份上,你感觉很圆满,却找不出所以然。找不出缺口的时候,你就修这个楞严咒心,但如果你千座没有修满,先要修满千座再说。翻习气的时候可以加修这个手印,这样子就可以把我们的无明打破。破除了无明,就见到了佛性。

修道位的修法,是很关键的。我们要懂得,见道以后长养圣胎的保任的修法,就是随缘消旧业,随缘起用。也要在耳根,或者念佛,或者任何一根上去专注,去修这个法。实在还不行,就用戒定慧三学作为标准,来进行自我修行——遵守一定的规则,持戒,然后我们不停地让自己增加定力,观想无风的灯。最直接的、最省力的,就是念阿弥陀佛或者持咒“嗡嘛呢叭咪吽”,这是最省力的法门,最简单的。而且念佛呢,不只是简单,而且它里面蕴含了佛的所有功德,所以我们“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你妄想生起来,就是凡夫心,你不打妄想,一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你就是佛。

阿弥陀佛在想什么,阿弥陀佛的心是什么样的,你们想不想知道?想知道吧。很简单,就是你妄想不生念“阿弥陀佛”。你试试看,一个妄想都没有,“阿弥陀佛”,念一下。看住自己的心,“阿弥陀佛”,有没有什么样子啊?啥样子都没有。你说啥样子都没有,但你知道自己在念“阿弥陀佛”。怎么知道的啊?“阿弥陀佛”这个词,虽然你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你念的时候心里没有相,没有相就没有动摇,没有动摇就是不生不灭,这是阿弥陀佛无量寿。你还清楚你没有想,清清楚楚,就是无量光啊!所以无量寿、无量光,也就是一个念头都没有,却明明白白。你说,我没有念佛也可以明明白白,但你没有跟阿弥陀佛相应呐。

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因行就是跟阿弥陀佛相应。因果同时,所以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的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心,一模一样。你想知道阿弥陀佛的心,就是在念佛的时候就知道了,一点烦恼都没有。不但如此,我们还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经》里面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看,你心想佛的时候,你的心就有三十二相,就有八十随形好了,但这个道理讲起来还很深。就是用戒定慧这三学来庄严自己,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人生一定不会空过。

你每一天要看自己怎么用功好,怎么修行好,你就问自己:有没有安住在戒定慧三学上?偏离了戒定慧三学,你就不是修行。安住于戒定慧三学,你就是在修行。前提是我们发了菩提心,发了出离心,背后有动力要支持我们。当然,发菩提心的时候,还需要观察三恶道苦,观察轮回苦,观察生死苦,念死无常,知道人命无常,知道众生苦。特别是我们还没有解脱的人所感受到痛苦啊,这个痛苦你要清清楚楚地体会到。你真正感觉到人生是痛苦的时候,你度众生的心才会切,如果你都感觉到众生没有什么痛苦可言,那么你度众生的心也不会切。

在凡夫还没有解脱之前,一定要先发菩提心。你现在如果不发菩提心,不想利益众生,只想利益自己,一旦真正见到空性,你利益众生的动力就没有了,生不起来了。现在以凡夫的心发起菩提心以后,当我们见道了,我们自然就会观察众生的苦。因为众生苦,所以我们必须日夜兼程,必须精进努力。只要对众生有帮助的,不管是跟他聊天,还是消除他的疑惑,还是给予他帮助,或者是现实社会当中需要什么东西,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帮助。帮助社会大众,帮助九法界的众生离苦得乐,这是戒定慧三学的标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3-14 23:51

《楞严大义》修道之二十三  

用楞严密咒来护持自己,佛在《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十方诸佛,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因楞严咒的咒心,得成正觉)。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应化到微尘的国土)。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轮(你要转大*轮,也要含此咒心)。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佛,你要持这个咒心,能够承蒙佛陀来授记)。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就是侍候),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能使他们回小向大)。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一切罪恶(以无所得的心持这个咒心,所有罪恶都会消除,一切zai 难也都会消除)。”

所以,佛陀对于楞严咒的功德也特别强调。我们看宣化上人,就是因为在修道过程中持受楞严咒,对于楞严咒的各种功效,他描述得非常清楚。包括我们开悟的法门、降魔的法门、消障(消灾障)的法门、祈福的法门、护持正念的法门,都在楞严咒里面。所以,楞严咒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我们要用心去护持,不但我们应该用心护持,就是诸佛菩萨以及天龙八部一切鬼神,只要你念了楞严咒心,他们就马上能够护持我们。因为楞严咒里面,一切鬼王、人王、天龙八部、夜叉、饿鬼,这些天神、天王的名字都在里面,你只要念一遍楞严咒,把这些王都能叫得出来了,你只要把王叫出来,鬼就不敢动你了。如果遇到一个人要打劫我们,我们一旦把他老大的名字叫出来,他就不敢打劫了。饿鬼当中的老大的名字,就在楞严咒里面。

为什么念楞严咒能够消一切障碍?不管是妖鬼附体,或者其它的任何种种,都能够消除。只要你诚心地念,这是一个必然之理,蕴含了很深的奥义。但是因为它是密咒,所以不能翻译成白话,不能翻译成让我们理解的语言。密咒,都是从佛的心中流露出来的。楞严咒,在所有咒当中算是比较长的。四大名咒,像普庵咒、楞严咒、普隆咒,这些都属于大的咒。其中楞严咒的功德,应该说是最彻底、最究竟的。

我们把楞严咒当中相关于修道部分的内容,给大家都介绍过了,剩下来就是靠大家一起努力了。阿弥陀佛!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