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朝圣:到印度佛教圣地该做的事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13:17     标题: 朝圣:到印度佛教圣地该做的事

佛教圣地




前往圣地朝圣,是数千年来所有伟大的宗教都鼓励信徒们从事的修行。近年来,朝圣愈来愈受欢迎,部分的原因是它让灵性追求者有个机会,享有兼具游乐与善行的假期。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到具有异国风情的地方去旅行,比起我们传统所鼓吹的严峻修行,来得有意思多了。虽然追求玩乐不应该是前往朝圣的唯一理由,但它毕竟是个很有效的胡萝卜,可以诱使像我这种物质主义的佛教徒,至少做了某种形式的修行。而且朝圣也是相对容易达成的事,这就更吸引我们了。

一般而言,心灵朝圣之旅的目的,是要造访某个「神圣」之地。然而,「神圣」是什么?它在何处?这会随着不同的灵性传统和修行方式而有所改变。对有些宗教而言,由于曾经有先知出生或被谋杀在某个地点,该地就被认为是神圣之地;或者,因为有圣人加持过某根钉子或某块木头,它们因此成为「神圣」之物。从佛教的观点,一个人、一件东西、甚或一个时刻被描述为「神圣」,是指它不为人类的贪婪与嗔恨,或者更重要的,不为二元与分别的心所染污。因此,严格地说,我们并不需要寻求外在的圣地或圣人;如同佛陀亲自所应允的:「任何人忆念我,我就在他面前」。当我们对佛陀与他的教法生起忆念心或虔敬心的那一刹那,他就会与我们同在一处,而该处也就会成为「神圣」之地。

然而,我们多数人的问题是,不论听过多少遍这种说法,我们「聪明」、悲观而且多疑的心根本就不相信,以致于我们一点都不像来自贡布的阿班(BenofKongpo)。阿班是属于那种稀有的人——一个具足丰裕福德以及绝对信心的圣者,他的纯真与清净的虔敬心,使他能毫不费力地消除了制约感知的局限。他从小就心仪在拉萨闻名的觉沃仁波切①,一直听说他的各种故事;经过多年的渴望,阿班终于得以成行,从藏东康地远行到拉萨,前来亲见觉沃仁波切。


图片附件: 2563955562875325645.jpg (2013-2-19 13:34, 313.1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86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3112



图片附件: 2697656176812776738.jpg (2013-2-19 13:34, 190.08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93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3113



图片附件: 3065262496397008070.jpg (2013-2-19 13:34, 181.77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01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3114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13:19

阿班抵达供奉这尊佛像的寺庙那一天,正好四下无人,因此他得以直接走到觉沃仁波切的正前方;他凝视着佛像金色微笑的脸庞,心中即刻生起极大的好感。然后阿班注意到,这位好la ma四周有许多供品和酥油灯,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他思忖,也许这些食子和灯上熔化的酥油是la ma的食物,而且,礼貌上他应该跟la ma一起分享才对。于是,阿班就拿了一大块食子,沾了灯上的酥油,很高兴地吃下去。

接着,阿班想,他应该去绕佛。可是问题来了,他必须把鞋子脱掉,却不知道要放在哪里才安全。他心想:「这位好la ma应该可以帮我看着鞋子吧!」于是他脱下鞋子,放在觉沃仁波切的脚下,就前去绕佛了。一会儿工夫,看管寺庙的人回来了,他看到这双最旧、最脏、最不成体统的鞋子,竟然放在觉沃仁波切面前,惊吓不已。他二话不说,立刻上前想要把这双鞋子拿开,然而,出乎意料地,当他弯下腰拿起鞋子时,觉沃仁波切开口了,他说:「不要丢掉这双鞋子!这是贡布阿班要我帮他看着的!」
最后,阿班要离开时,回到这位好la ma面前,谢谢他帮忙看着鞋子,而且还邀请觉沃仁波切到他贡布的家乡造访。这尊佛像毫不犹豫地回应道:「我会去。」根据巴楚仁波切所说,觉沃仁波切翌年造访了阿班与他太太,而后消融至附近的一块巨石中。从此之后,这块石头一直被人们认定与拉萨的觉沃仁波切一样神圣。

像阿班这样心地单纯的故事很多,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由于这些人有着如此专一渴望的虔敬心,因而创造了圣地,甚至迎请了圣者亲身示现在他们自己的感知之中。就像另外一个例子:有个人名叫洛卓,他对文殊师利菩萨有极大的虔敬心。有一天夜晚,他在书上望到一段令他惊喜的文字,文中提到文殊师利菩萨曾经三度誓愿,对于任何造访五台山②的人,他都会亲现其身。对洛卓而言,这是最美妙、最动人的发现了。他兴奋异常,好不容易熬过了无法合眼的一夜,连早饭都没吃,就跑去上师家里,请求上师的允许与加持,让他前往五台山。起初洛卓的上师极力劝说他,这样一趟充满了危险及困难的旅途,完全没有必要;但洛卓坚持要去。他一再地恳请上师让他成行,上师终于放弃努力,同意了他。


②Mountpanchashisha,五台山。相传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
在那个年代,旅行是相当艰难的。但是洛卓不畏惧任何可能遭遇的危险,打包了几个月份量的食物和药品,放到驴子背上,跟上师、家人与朋友道别后,便踏上了横越西藏高原的旅途。

一路上崎岖难行。洛卓渡过了好几条湍急险峻的河流,走过了好几个炙热干燥、只有毒蛇和野兽相伴的荒漠。经过几个月的旅程,洛卓终于安全抵达了五台山。他随即开始寻找文殊师利。他一再地到处寻觅,但是却连一个稍微貌似文殊师利菩萨的人都找不到。一天夜里,他倚着寺庙前冰冷的铁制台阶上休息,很快地就睡着了。

后来他回想起来,依稀记得走进了一家很热闹的酒馆,有许多当地人在里面喝酒喧闹、谈天说笑。由于天色已晚,洛卓也累了,于是他想要个房间住。但是坐在走廊尽头,小桌子后面肥胖的老板娘告诉他,客栈已经住满了,除非他愿意睡在廊边的角落。他满怀感激地接受了,安顿下来,从行囊里拿出一本书来念,准备入睡。

过了一会儿,一群喧闹的少年从酒吧冲进走廊,开始捉弄这位胖老板娘。洛卓想办法不去注意他们,但为首的少年却看见了他。他大摇大摆地走过来,端详着洛卓。
「你来这儿干什么?」他问道。

洛卓不知如何回答,情急之下,天真地把文殊师利菩萨的誓愿说了出来。这位少年听完,大笑不已。
「你们这些西藏人怎么都这么迷信!为什么呢?」他大叫:「你还真的相信从书本里读到的东西!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从来也没听过任何一个叫做文殊师利的人!」少年难以置信地摇摇头,转身走回那群伙伴,一边回头说:「冬天快到了,你最好赶快回家,免得冻死在这里!」
于是这群人摇摇晃晃地又回到酒吧喝酒去了,老板娘跟洛卓互相使了个眼色,松了一口气。

过了几天,洛卓再度上山寻觅,还是无功而返,在路上又接见这位少年。
「你还没走啊!」他叫道。
「好吧!我放弃了!」洛卓答道,露出一丝苍白的微笑。「你是对的,我太迷信了!」
「你终于受够了吧!是不是?」少年得意地叫道:「终于肯回家了吧?」
「我想我就去蒙古朝圣,」洛卓说,「反正就顺道回家,也不会让这次的旅途是完全浪费时间。」
洛卓看起来很伤心,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双肩无力地向下垂。这位中国少年的心被洛卓的模样软化了。
「我跟你说,」他变得不像先前那么气势凌人了。「你的盘缠不多了,食物也所剩无几,你需要有人帮忙才行。这样好了,我有个朋友在蒙古,我写封信给他,你把信送去,我相信他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你的。」

第二天,洛卓再度把他所有的东西打包到那头老驴子的背上,他心灰气馁地看了这文殊之山最后一眼,绝望中期望着文殊师利终能现身与他告别,可是甚么也没有。在他面前匆忙来去的人群里,除了那位带来信件的中国少年之外,甚么也没出现。洛卓向他道谢,把信塞在牦牛皮大衣里,就往蒙古去了。

走了几个月后,洛卓来到了少年据说的地方。他把信函拿在手上,逢人就打听收信人住在哪里。不知怎么回事,问到的人看了都大笑,让洛卓非常困惑。最后洛卓遇到一位老太婆,她忍住不笑,问洛卓她是否可以打开信函,读读内容。洛卓把信交给她,自己却不去看信。她仔细地读过之后,问道:「这封信是谁写的?」

洛卓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她。老太婆摇摇头叹口气说:「这些年轻小伙子!总是欺负像你这样无助的朝圣者!不过我倒是知道有只畜牲,它就叫做这信上收件者的名字。如果你真的要把信送到,去村子边的垃圾堆上,就可以找到这只猪。它很胖,你绝对不会找不到的。」
虽然洛卓听了一头雾水,但是他想,既然已经来到这里,就去瞧瞧那只猪吧!不久,他找到了一个如山一般高的垃圾堆,顶上坐着一只长满毛的大肥猪。洛卓打开信函,很尴尬地把它拿到那只猪细小而明亮的眼睛前面;让他惊讶地是,那只猪竟然似乎真的读起信来!猪念完了信,开始无法控制地哭泣起来,然后倒下来,死了。洛卓突然生起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是什么内容会对这畜牲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于是他终于读了这封信。信上写着:
法圣菩萨:
你在蒙古利益众生的任务已经圆满。请速回五台山。文殊师利亲笔
洛卓既惊又喜,他重拾信心,以最快的速度奔回五台山,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这次我再见到文殊师利,我一定要紧紧抓住他,不让他离开!」

他回到先前下榻的酒馆,找到老板娘。洛卓问她是否看到那位少年。
「那群少年总是来来去去的,谁晓得现在又到哪儿去了!」

洛卓听了,心一沈。
「你看起来很累了,」老板娘的语气变得温柔一些,「倒不如去睡个觉,明天再去找那些年轻人吧!」她把上次的那个角落又给了洛卓,他很快地就睡着了。当洛卓从台阶上摔下而醒来时,他才发现自己还在寺庙前,整个人都几乎冻僵了。四下无人,没有老板娘、没有酒馆、也没有小镇。他置身五台山,这个据称是文殊师利菩萨驻锡的外境,然而,洛卓的福德使他与文殊师利菩萨有关的一切体验,都发生在一场梦里。我一直希望洛卓终能理解,文殊师利菩萨的悲心是如此地广大而遍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迎请他现身,即便就在自己的家乡也行。从这个观点来看,虽然洛卓的五台山之旅是没有必要的,但绝对不是浪费时间。因为假若他不去朝圣,也许就经验不到这个内在的旅程,也许也就不会有任何的了悟。

听闻了德松(Ddshung)仁波切说过这个故事之后,我造访五台山数次,结果都比洛卓还不成功。我不仅完全无法迎请文殊师利菩萨现前,甚至连个梦都没有。唯一发生的,是我对大部分寺庙的售票机制与售票僧人感到厌烦,尤其是看到许多神圣的殿堂被简化为历史纪念建筑,令我极为失望。然而,过了一下子,我的智识心开始怀疑,那些只在乎门票销售量、傲慢又贪得无厌的僧人当中,是否有一位正是文殊师利菩萨本人?谁知道呢?



在世尊佛陀入灭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佛法修行者得以造访许多圣地,比如我们的导师证得正觉的菩提伽耶(Bodhgaya),或他曾经说法的瓦拉纳西(Varanasi),以及所有其它在两百年前都还不太为人所知佛教圣地。我们在这些圣地重温历史,大多的故事都温馨感人而且栩栩如生,我们藉此鼓舞自己、也相互激励。然而,并非所有的圣地都有如此振奋人心的历史。

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阿育王历经许多血腥与征服之后,控制了印度绝大部分的疆土。但是羯陵迦(Kalinga,现今的奥礼萨帮Orissa)的领导者拒绝降服于他的意志,于是阿育王派遣印度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队入侵,要把对方完全歼灭。战争的结果,总共有超过十万以上的士兵被杀,无数的家庭被迫离散,阿育王赢得了空前的胜利。战后的羯陵迦满目疮痍,就像在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原子弹轰炸的广岛一般。

当这位大王视察这一大片尸首成堆、血流成河的战场时,他突然被一股强烈的领悟所冲击,他了解到自己必须为这么巨大的痛苦与恐怖负起最大的责任;最后,他终于能够由自己的暴力所带来的伤痛中有所收获。他深刻的悔恨,使他成为世尊教法的追随者,而且将自己的下半辈子,完全致力于广扬佛法,成为佛教史上佛弟子转化最著名的例子。如今,对于发愿修持非暴力(ahimsa)的人而言,这个可怕的战场成为真正具有启发性的圣地。

鹿野苑是远近驰名而且备受尊崇的圣地,因为就在此处,佛陀与他的五名弟子第一次讨论了四圣谛。从此以后,这个教法传遍了亚洲,对远至中国、日本、缅甸等国家的国王、政治家与学者们,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四圣谛深远广大,而且放诸四海颠扑不破,如今也开始进入西方灵性追寻者与学者的心灵。也因如此,数以百万的人们得以睁开双眼,见到佛陀话语的真理,转变了他们的心灵,也完全转化了他们的生命。

虽然「圣地」一词是个相对的说法,佛陀在「祝愿文之王」:《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中,谈到究竟真理时说: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根据这段祈愿文,现象界的每一个原子(尘)里,就包含了如同宇宙中所有原子等同数量的佛;这表示,我们不能排除目前有佛住在北京的三里屯或巴黎的布洛涅森林里的可能性。事实上,这不只是可能性,而是百分之百的确定。然而,大多数人的心都是十分僵化,因此任何造访这些地方的人,都极不可能感知他们当中有佛存在。

大致上说,一般对「圣地」的观点,都认为它们应该是高贵、华丽而且几乎是完全静态的。我们从小就一直受到所有社会规范与期待的桎梏,对于真正广大见地的心所具有的弹性与开放,我们无法习惯。对多数人来说,圣地应该是安祥、洁净而且井然有序;而非燥热、吵杂、尘土飞扬、蝇虫乱飞而且臭气冲天的。然而,像菩提伽耶或瓦拉纳西等地,完全是一片混乱,却仍然被尊崇为真正神圣的地方。我们绝对不该忘记,二千五百年前(当时印度与尼泊尔的边界不像今天那么准确),释迦牟尼佛选择诞生在古印度,而且未来还有九百九十八尊佛将于该处出世,这就是多数人都认为这些地方远比洁净的瑞士更为神圣的主要原因。

佛教圣地并不一定是与释迦牟尼佛生平有关的地方——比如他诞生、证悟、说法、涅槃之处;有许多圣地与其它诸佛,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阿罗汉、菩萨、佛陀弟子等有关。在佛教的黄金时期,许多大师在亚洲各地弘法,包括突厥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中国、西藏、尼泊尔,当然还有印度。然而,数世纪以来,有些地方已经失去与佛法的缘,虽然现在还有可能造访它们的圣地,但这些地方大都已经难以辨认,或经常处于政治不稳定,甚至是危险的情况当中。

密乘佛教对分布在全世界五十六个地点的圣地与圣殿③,有不可思议的描述。此外,还有一些隐匿的圣地,例如不局限于单一地理位置的香巴拉王国等。这些秘境都是由过往的密乘大师所发现,后来成为人们终身投入修行之处。历史上经常可见,精进的佛法修行者牺牲了家园、亲人、事业与所有的世俗财富,为的就是前往这些隐秘之处修行。有些地方颇有名气,例如锡金的扎西顶(TashiDing),以及中印边界的白马岗(Pemako)等。


③一般称为「二十四个圣殿与三十二个圣地」。位于印度与喜马拉雅山区的古老圣地,经过历代诸佛与菩萨不断的加持,以及数百万朝圣者络绎不绝的参访,因此这些地方至今仍生动鲜活,而且深刻感人。这些圣地未经任何人规划或控制,也没有人主导类似「圣地体验营」的东西,更没有过多的宣传与剥削;换句话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迪斯尼」心态的痕迹,至今我们还可于午后坐在恒河边上,看着火葬仪式的进行,闻着火烧尸体的气味,沉醉于缭绕的吠陀唱诵声中,仿佛三千年来,一切都未曾改变过。

一般而言,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会影响我们思考的方式,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的看法。值得我们牢记的是,在亿万个星球当中,释迦牟尼佛选上了我们这个地球来出生;在上百个国家当中,他却选上了古印度;而在所有可以选择的地点当中,他选上了印度的比哈尔省来证悟。在第一眼的印象中,比哈尔省既不清静又不具灵性;事实上,它正好完全相反。但是当你一到菩提伽耶,特别是你进入内围(innercircle)时,马上就会感受到这是个非常殊胜的地方。灵鹫山也是如此,它非常狭小,十步之内就可以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若是看在地产商的眼里,这简直是个社交沙漠。然而在这里,世尊佛陀曾对数百比丘、阿罗汉与菩萨们,开示了非常重要的教法。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13:20

佛陀的四句宣说
在佛陀即将灭入究竟涅槃(般涅槃parinirvana)之前,亲近的弟子问他:「作为佛弟子,我们应该如何向全世界描述您呢?」于是,为了利益他的弟子与所有的众生,佛陀给了很多忠告,其中包括了这四项特别的内容:
「诸位要告诉世人,有位凡人悉达多,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证得正觉,教导了证悟之道,最后灭入究竟涅槃,而非成为不死之身。」


换句话说,佛陀教导我们:
●虽然有情众生因染污而凡庸,我们却都本具佛性;
●我们的染污是暂时的,并非究竟的本性,因此是可以去除的。染污去除的结果,我们得以成佛;
●有一条道路指引我们,如何去除染污、证得正觉;
●依循此道,我们便可证得离于各种极端(边见)的解脱。
佛陀的教法提供各种不同的方式,从单纯地念诵咒语,到最繁复的禅定修持,来帮助我们记住这四句宣说。事实上,牢记这些教法,并将之付诸实行,就是佛教修持的骨干;而在传统上,有一个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之法,就是朝圣。
许多宗教都鼓励信徒们前去朝圣,由于释迦牟尼佛是所有佛弟子所皈依的无上导师,他的教法是我们努力遵循的,因此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圣地就是佛陀为了利益有情众生而开示教法的地方。虽然我们应该发愿造访所有的这些圣地,但是传统上,有四个地点是大家公认最重要的。它们是:

●拘尸那罗:佛陀证入究竟涅槃之处。
然而,我们必须牢记在心里的是,朝圣的重点并非只是去参访圣者的诞生地,或只是去凝视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场所而已。我们前往朝圣,为的是要帮助自己记住佛陀所有的教法,而其精髓就包含在他入灭前所开示的四句宣说。身为佛教徒,忆念佛陀并不是对自己的导师做白日梦,而是忆起他的第一个教法,因为佛陀不仅是导师,他本身就是教法。也因此,在泰国、西藏、缅甸等传统的佛教地区,都会以印度圣地之名为寺庙命名,甚至复制自己的菩提伽耶的大觉塔,以及许多其它闻名的圣殿与圣像。
1.悉达多以凡人之身诞生这句宣说涵盖了佛陀教法的核心之一,也是大乘佛教哲学的中心思想——佛性(如来藏,tathagatagarbha)。藉由告诉我们悉达多一开始是个凡人,佛陀清楚地表明他不曾是、也不会变成本初完美的上帝或全能的造物者。《本生鬘经》(JatakamataSutra)里有很多故事,关于佛陀曾经如何在多生当中投生为各种不同的有情众生,像是鸟、龟、鱼等;而在这些转世的过程中,他承受了与我们相同的所有烦恼和问题。而后,这位凡人历经种种形式的淬炼,其中包括几乎无法想象的精神与肉体的煎熬,直到最后,他终于发现了真谛。
佛陀以第一句话宣说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绝对都与他具有相同的潜力,能够觉醒证悟;而且我们只要实行正道,就能跟他完全一样。每一位有情众生都有佛性,因而都可以证悟;所以,即使我们完全相信自己愚蠢而无知,而且经常对自己做的可笑或可怕的事情——所谓「负面的行为」——感到绝望,但是不论我们的染污多么厚重,它们全都可以被去除。
佛陀在此指陈另外一点,也许更为重要,那就是:证悟者能体现一切尊圣的证悟功德,包括遍知与全能。所以很显然的,我们之中没有谁是证悟的——因为如果我们记不起昨天吃了什么,我们就不是遍知;我们对自己众多的问题一个都解决不了,因此我们也绝非全能,更不用说我们对自己不断产生的嗔恨、忌妒与傲慢完全无能为力。麻烦的是,认知这个事情会让证悟的可能性看起来非常渺茫,而且许多人会开始怀疑:「我怎么可能成佛?这根本是太异想天开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毕竟,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都在做恶,我们一直是肮脏、世俗、「有罪」的,而且我们太过平庸,以致不可能成佛。但是,根据世尊佛陀,这位具足真正遍知全能与无量功德者所说,所有令我们平凡的因,都可以去除。这是他第一句宣说的精要:悉达多曾是个与我们有同样难题与执着的人,但他设法尽除了它们,因而变得不平凡。


2.悉达多证得正觉在此,佛陀告诉我们,任何人而言,证悟必须是、也确实是可以达到的;而且染污也必须是、也确实是可以去除的。如果证悟的目标不可能达成、染污无法去除,那么我们所依循的这条道路,本身就是欺骗而毫无意义的途径。
想象要从一堆芝麻子里淬取麻油。你知道芝麻子里有油,这是你会试图淬取它的原因。换一种说法,芝麻子里有油的事实,就是费力去运用淬取之道的理由。如果芝麻子里没有油,试图淬取的努力就完全是浪费精力。在这个例子中,芝麻子用来比喻灵性追寻者,而芝麻油则比喻为佛的功德。是芝麻子,就有芝麻油;同样的,如果你是有情众生,你就具有佛陀的证悟功德。也就是这个原因,佛陀说他自己设法尽除了染污而达到证悟的这句宣说,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
当我们看着芝麻子,我们只见子而不见里面的油,但我们确定:在适当的条件下,油就会出现。这就是正见,而正见不会让你失望。但另一方面,削凿一块石头而相信终究会榨出油,只会导致失望。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信心,相信我们的真实本性具有与佛陀的本性完全一样的潜能,而且相信我们只需要依循悉达多的例子,运用正确的方法,就能让那潜能成熟。


3.佛陀开示教导现在我们知道,无论我们觉得自己有多坏,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佛。我们也知道一位名叫悉达多的印度王子,他曾经就像你我一般,然而他完全开发了那份潜能,因而证明发现一己的佛性是可能的。如果没有解脱之道,如果释迦牟尼是有史以来唯一能达到证悟的人,那么我们剩下的这些人就毫无希望,而且佛陀的前面两句宣说也就只空谈而已。但是世尊佛陀以他伟大的悲心,教导了解脱之道,让所有对证得正觉有兴趣的人,能够选择各种方式来达成。然而佛陀从不将他的教法教条化,他从不强迫任何人遵从他的建议;相反的,他总是建议我们分析他的所教导的每件事,自己确定这些教法是否能帮助我们;如果听起来没有道理,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去尝试。


4.佛陀灭入无余涅槃佛陀的最后一句宣说告诉我们,达到证悟后,他并未因而成为不死的救世主,以真实存在的神祇身份永远活着,或者有一天他会回来审判我们。他也并未因此而变化那种喜欢大家为他供灯、上香的神灵。佛陀无法被贿赂,再多的谄媚也不能影响他的判断;他不以奖赏或惩罚的形式来展现他的悲心;他也永远不会灰飞烟灭。虽然严格地说,在世俗意义上,他并非「不死」,但他也并非从此就不存在了。成就佛果和灭入无余涅槃是指超越时间、空间以及所有的一切,包括超越「佛陀」这个概念。我们所凝视的象征性金身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好、赤足托钵、教导弟子等——是一个相对的化现。一旦世尊佛陀灭入无余涅槃,他就超越了性别、时间、空间等一切的概念,而成为「究竟的佛陀」。
当你造访这四个圣地的每一处时,要试着忆念起佛陀这四句宣说。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13:21

蓝毘尼(Lumbini)

很多圣地都位于开发地区,所以你要有心理准备,这些地方的生活条件不能与法国阿尔卑斯山奢华假期所提供的相比拟。当你抵达位于现今尼泊尔的蓝毘尼,要记得这里既是悉达多诞生之地,也是他发现自己被生、老、病、死这些极为痛苦的现实所围困之处。从某方面说,对佛教朝圣者最重要的,并非他肉体的诞生,而在蓝毘尼此处,真诚的出离心在悉达多的心中生起。他因此将旧有的生活完全抛弃,丢下皇宫、全部的财富与整个家庭,包括他的妻子与幼儿,而令有些人认为他过于激烈或懦弱。然而,那些追寻真理的人,却能钦佩他真正超凡的勇气;而那种勇气、那种无畏、那种胆识,正是在蓝毘尼此处诞生的。

如果你是由于灵性渴望的激发,而千里迢迢来到尼泊尔的话,那么光是对着圣地的遗迹和佛像拍几张照片,或展示一点考古学的嗜好,大概得不到满足。反而,你应当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来减少你的染污,增加你福德与智慧的累积。

在蓝毘尼此地,并没有一个特定、只能在这里做的修持;然而作为佛陀的追随者,最好的方式是尽可能地仿效他。你可以祈愿学习如佛陀一般去欣赏老、病、死,并唤起勇气,为了超越生死而义无反顾。对轮回生命产生深切的出离心,是迈向精神道路的关键;因此,你应该培养一个衷心的祈愿,愿心在你的心中滋长,因而你不会永远黏附于这个轮回的世界。佛陀最后一次转世为凡人,就是身为悉达多太子;你也可以发愿,让此生成为你的最后一世,因而你不必像瓶中的蜜蜂一般,忍受永无止尽的轮回流转。同时,随时都要记住,无论我们外表如何平凡,如我们一般的每个人,都具有佛性。

菩提伽耶(Bodhgaya)

菩提伽耶比起贫民区好不到哪里,大多数的访客对当地的灰尘、泥巴、乞丐和贫穷都会感到震惊——虽然(很不幸的),这种情况正在慢慢改善之中。然而许多人都经验到,离开了这片混乱与疯狂,一旦进入大觉寺(MahabodhiTemple)④的内围时,这座寺庙所散发出来的强烈气氛,会让人仿佛掉入一种恍惚的状态之中。在这里,你会来到金刚座(vajraasana)之前;也就在此处,追寻真理多年,并在尼连禅河(NiranjanaRiver)⑤畔苦行六年的悉达多,终于在这株菩提树下发现中道,证得正觉。


④或称「摩诃菩提寺」。
⑤现今称为「帕古河」或「法古河」的古名。
悉达多真正坐在其下的那株树,早在数世纪前就毁坏了;但是它的一颗种子被带到了斯里兰卡,繁衍成另一株树之后,其果实得以重返印度,在原本那棵树所在的位置再生(关于这颗种子的源由,有许多奇妙的故事)。对佛教徒来说,这株菩提树很重要,因为它是证悟的象征。尽管这附近地区有许多树林、洞穴和庙宇,悉达多选择了坐在这株菩提的树荫下,而且也就在此处,他粉碎了他最后的染污,证得正觉,成了三界的解脱者⑥。据信,贤劫千佛也都将在此同一地点证得正觉。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对菩提树表达敬意,是完全不同于巫师(萨满,shaman)对树神的崇拜,而是对其枝干下所发生过的殊胜事件,表达认同。


⑥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菩提伽耶的殊胜,还不仅只于一切诸佛都将在此处证得正觉。根据佛教密续的说法,这个世间的每个地方,以及我们身体外的一切现象,都在我们身体内有相互对应的存在。上等的修行者和瑜珈士能够在他们的修行中,在自己的身体内参访位于各个脉、轮的圣地,并藉由这种方式在证悟之道上进展。我们这些修行没有这么高深的人,至少可以造访这些内在圣地的外在投射,而一般认为其中心点就是位于菩提伽耶。
可惜的是,居住在现今称为印度这个地方的古老人类,他们非常推崇记忆式的学习,而似乎不鼓励任何形式的书写记录。因此,今天我们并不确定大觉寺大殿中央主尊佛像的历史。关于是谁做了雕像、是谁将其供养给寺庙,流转着种种不同版本的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有一位老妇人,她在年幼时曾见过释迦牟尼佛。她的儿子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人。有一次儿子问她,下次出差时可以帮她带什么东西回来,令她开心;「与世尊佛陀一模一样的一座雕像」,她立即回答:「我想念他。」于是儿子聘请了印度最有名的艺术家毘湿瓦·卡玛(VishwaKarma)打造一尊佛陀的像。这项委托让毘湿瓦·卡玛得到极大的启发,结果他竟然一连创作了三尊佛像。儿子从中选择了目前在大觉寺的这一尊。据说,当老妇人第一次看到这尊佛像的时候,惊叹道:「除了没有光环,以及不会说话之外,这尊雕像和世尊佛陀毫无差别!」

另外二尊佛像之一,是以佛陀十二岁时的形象所作的雕像,这尊佛像献给了中国皇帝唐太宗作为礼物。唐太宗后来把这尊佛像作为宗女文成公主下嫁藏王的嫁妆。这就是贡布阿班与之对话的觉沃仁波切佛像,现今供在拉萨大昭寺。

除此之外,大觉寺还收藏了数尊非常殊胜而美丽的雕像,像是文殊像与观音像。据说历代伟大的修行者,都曾与他们有过深奥的对话。
好好地利用你在此圣地的时间。在菩提树下禅坐;无论你修持时间多短,它都会帮助你在心中建立起净化染污及累积智慧福德的习惯。一而再、再而三地忆念佛、法、僧,并且藉由念诵祈请文、礼赞文与佛经,以及供养任何你能负担的供品,来强化他们在你心中的现前。对初学者来说,发愿是最重要的;因此,与其许愿世俗的健康与成功,不如一心祈愿你终将与悉达多一样,坐在菩提树下完全相同的位置,达到和他完全相同的成果。同时,要记住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管我们的念头与烦恼多么泛滥、多么狂野,所有这些染污都是可以去除的。
灵鹫山和那烂陀大学(NalandaUniversity)的位置离菩提伽耶的不远,如果行程许可,你应该试着去参访。对大乘修行者而言,灵鹫山尤其重要。因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般若波罗蜜多(圆满究竟的智慧)这个革命性的科学,就是佛陀在此地教授的。这个教法不仅抚平了无数众生的焦虑,实际上也让许多众生证得解脱。

可惜的是,那烂陀大学只剩下残留的遗址而已。它曾是公历纪元(CommonEra)最早、最卓越的教育中心之一,也是大乘弟子极为重要的朝圣之地。今天,在韩国、日本、中国和西藏仍然在学习与修持的佛陀教法,大多源自于这所大学的师生们在粗糙纸片上书写的笔记。如同英国剑桥大学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他们可以夸耀拥有从科学家到作家、从总统到巨贾众多的知名校友,那烂陀也培育出数量惊人,非比寻常的灵性天才,例如那洛巴、龙树、和寂天⑦等人,他们对世上数以百万人的安乐所带来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⑦寂天,是一位伟大的印度上师、学者与菩萨,以《入菩萨行论》(Bodhicharyavatara)这部大乘之道的经典指南著作闻名于世。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13:24

瓦拉纳西(Varanasi)

瓦拉纳西现今称为贝拿勒斯(Benares),曾是著名的大都会;即使在今日,仍然是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重镇。鹿野苑(Sarnath),又名鹿园(DeerPark),距离瓦拉纳西不远,是很重要的朝圣地点,因为佛陀在此处首次开示了他在菩萨树下所发现的一切。

佛陀在瓦拉纳西开示的是:我们并不知道痛苦到底真正是什么。任何我们认为会让自己快乐的事物,若不是在痛苦边缘摇晃,就是瞬即痛苦的因。要认知世间明显的痛苦,相对上比较容易;但是要能感知在轮回中某些人所拥有的所谓「美好时光」其实就是痛苦、或将会导致痛苦,却相当困难。佛陀的看法与一般人的信念相反;他指出痛苦并非从外在的来源降临到我们身上,而是我们自己情绪反应的产物。他清楚地说明,不论我们受了多少痛苦,不论我们感觉那个痛苦及其原因有多么真实,它其实是一种幻相,并非真实存在。佛陀告诉我们,这个真谛是我们自己可以完全领悟的,不仅如此,他还为我们指出一条可以遵循的道路。

根据大乘佛教,除了四圣谛之外,佛陀还在鹿野苑教导了无数其它的教法。所以当你到了鹿野苑,要记住是在此地,佛陀第一次对如你我这般人开示了我们可以依循之道。因此你在鹿野苑时,藉由忆念佛陀的话语——例如苦谛(苦的真谛)——你就能与这个教法以及教法的地点结缘。

在圣地,做礼敬三宝的修持是很合适的,而在鹿野苑,礼敬法的修持更具有力量。要礼敬法,你只需要忆念起它们即可。当然,由于佛法广大无边,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想起佛陀所有的教法,所以你只要忆起其中一个教法,例如:「一切和合现象比无常(诸行无常)」,然后花点时间省思它的意义即可。就像是在小港湾或沿着海岸游泳,也可以算是在海里游泳一样;沉思佛陀给予的一个教法,也算是忆念佛陀的教法。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念诵佛经、论述或诸佛与菩萨的生平传记,这些必然都包含了佛法。基本上,我们要记住并感恩:一条能够超脱轮回、去除我们所有染污的道路,确实存在。

拘尸那罗(Kushinagar)

拘尸那罗是佛陀灭入究竟涅槃之处,据说也是他圆寂与荼毘(火化)之处。灭入究竟涅槃,在佛陀所有教法中对我们内心冲击最大,因为它超越了我们对生、老、病、死、时间、增减、轮回、涅槃的所有概念。我们这些尚未觉醒于真实本性的人,仍然受制于时间、空间、数量、速度等,不像那些已灭入究竟涅槃者,不会受限于任何二元现象。

我们追随灵性道路的最终目的,是要体验完全离于无明的觉醒状态,永远不再落回轮回的心态框架。遗憾的是,这个状态却非常难以言语表达,也不可能经由知识来领会其全貌。然而,我们可以将佛陀指导步向觉醒的教法付诸实修,进而体验自心完全超越二元对立的觉醒状态;即使无法向别人表达这种体验,我们也能对此培养出信心。这就像试图对从未曾吃过盐的人解释盐的味道一般,你只能举出他可能熟悉的其它食物,说:「有一点像那样」。当你终于证得这个状态的单纯性,你会对那些沉睡在世俗的梦魇中而受苦的人,在心中生起巨大的悲心。
虽然目前我们无法完全达到觉醒的状态,但对于认真的修行者来说,若能一瞥觉醒的状态,不仅令人振奋,而且有助于增长我们在法道上的信心。有些超出凡俗生活的觉受经验,会格外地激励我们,尤其是在修行之道既漫长、未知又充满疑惑与挫折时。瞥见实相的真实本性,会在我们的轮回心续中,强力地造成永久的凹陷,我们就能对轮回生命的网络施加更严重的破坏;而不论凹陷与裂缝多么微小,这正是精进修行者所企求的结果。

想象你在冰川下的一个美丽湖滨野餐。你开心地潜入湖里,使出全力地游向湖心。突然间,你惊觉到水有多冰凉,你的四肢多么寒冷。于是你停止游泳,想要辨别方位,却根本看不到岸边。你的两腿开始抽筋,双臂变得又冻又僵。每秒钟长得像一小时;你想到:要不是冻死、就是会淹死。

正当你准备接受死亡是无可避免了,忽然有个当地的渔夫划船经过,把你拉出水面,送回陆地。一条温暖的毛巾和一碗滚热的汤在那儿等着你。在你慢慢复原的时刻,你所几乎失去的一切——你的家人、你的房子、你的男友——在此刻对你比任何其它时刻都更且有意义。然后你清醒地意识到,不管你拥有多少,死亡可以在任何时刻打击你,而且它不受贿赂。然而可悲的是,这个震撼很快就会减弱,不久你就发现自己再度被物质世界所承诺的快乐诱惑了。

所有佛教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能一瞥觉醒的状态。前往朝圣,沉浸在圣地神圣的氛围中,并且和其它朝圣者相处,都只是试图达到这一瞥的不同方式。在拘尸那罗,你做的各种修持可以和在其它圣地所做的相同;也许在此地最重要的是沉思佛陀关于无常的宣说。如果你知道方法,也可以观修离于二边(extremelessness)或观修空性。


到印度朝圣

独自去印度旅行,本身就是一种朝圣的体验。藏人称印度为「圣者之地」,而我敢说,印度曾是、也一直会是全世界最具灵性倾向的国家。表面上,印度似乎混乱无序,而且从现代人的观点,它显得不合逻辑。印度一直深受罢工、无效率之苦,还有其它各种令已开发世界嘲笑的「第三世界国家」症状。对已开发国家而言,无效率是懒惰、愚笨、缺乏常识,更是缺乏竞争精神的结果。然而,从比较心灵层面的观点来说,黄尘滚滚、相信牛只应该自由漫步的文化、在印度最时髦的餐厅里被喂得很肥的老鼠,所有这些并不一定是现代企业人士所认为的「无效率」产物。

所有的灵性道路,特别是那些源自东方的,都重视来世甚于今生;认为今生比较重要的这种信念,从来就不曾是灵性修行者的要项。任何一种哲学、灵性道路或宗教,假使不能增长灵性追寻者的智慧,帮助他们了解非二元与幻相,至少也应该将我们视一切所见、所触、状似坚实者都

是真实存在而且合乎逻辑的这种习性,加以某种程度的破坏。它也应该一并反驳下列这些观点:所有的活动都与损益息息相关;金钱就是神;拥有充足的银行存款与大量的资产就是生命最重要的一切——而这些却是现在许多亚洲国家的人们教导子女的内容。

虽然从经济与科技的观点,印度被视为成长最快速的国家之一,但我们永远不该忘记,她也孕育出了一些世界上最伟大的非二元论专家,而且这种历史灵性影响的踪迹,仍然清晰可见。印度最杰出的儿女们,发现并开展了卓越的道德、灵修、宗教仪式体系;她也是诸如「空性」、「缘起」等这类思想的诞生之地;数千年来,她也一直珍惜一切现象比如梦幻的思想。从灵性的观点,就连悉达多太子生来要统治的国度,也是幻相。了悟这个真谛,一如当时许多其它的王子,悉达多离开了王宫,抛下了所有的人伦关系,把自己从出生以来就熟悉的舒适地带中完全拔离,为了就是要追寻真理。

对那些习惯了道路应该干干净净、只供汽车专用的人,可能不能忍受牛只漫游在印度高速公路中央的景象。但对多数的印度人来说,牛是神的象征、牛让他们想起神,甚至对某些人而言,牛其实就是神。上百万的印度人没有足够的食物吃,但是牛只可以任意溜达,甚至晃进商店去吹冷气或打个盹,它们有充分的自信不会被杀了吃掉,也不会被驱赶出门;在大马路上闲逛时,遇见它们的任何车辆都理所当然地绕行而过。天空总是充斥着飞鸟,不管印度贫民多么饥饿,似乎没有任何人会想要射下它们烤来吃。这就是印度一再使我感到惊奇的地方。我相信,这是印度仍然保有她传统的文化宽容心,并且致力于依循灵性价值来生活的一个征相;虽然她大概是硕果仅存的这种国家之一了,其它大多数的国家,老早就放弃了这种挣扎。

在印度有些地区,要想找到不是素食的餐厅,机会非常小。这不是因为印度人对健康过度狂热,或是因为蔬菜比肉类便宜,而是因为他们传续了「非暴力」(ahimsa)的修持,所以不杀害动物。事实上,有许多国家接受了吃素食、不杀生的修持,其背后的教法和概念都是从印度引进的。

悉达多太子在成佛以前,抛弃了他的王国,投入了多年的苦行。大多数的现代人听到这个故事,都非常钦佩;但人们不了解的是,他其实并不孤单。许多过往的印度圣者——他们不只是佛教徒,也有耆那教或遵循其它法道的人——这些皇族太子,就是邻国皇宫里具有相似身份的人正忙于杀戮自己族人以攫取权力之时,他们却实际上相互竞争,看谁最先抛弃自己的王宫。有一个故事提到,一位印度王子正在全神贯注讨论有关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这三大法道的哲学时,他的将军进来报告,邻近的军阀发起了紧急的攻击。他却说:「等一下,让我先讨论完再说。」结果,他失去了他的王国。从世俗的观点来看,当然,这个王子像个白痴;但从灵性的观点来看,他却是最强大的国王。

究竟上而言,灵性与世俗的价值观是完全抵触的,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在物质世界里,「富有」指的是你拥有很多的财产、经营各种生意并且很有钱;而灵性世界把「富有」定义为全然知足,并且指出当我们不再以所有自己匮乏之物的想象来折磨自心时,我们就很富有。

萨杜(Sadhus)是印度教走方的苦行僧,这些尊贵的人居无定所,口袋里的钱很少超过一百卢比,在印度几乎随处可见。他们通常又黑又瘦,不只是普通的肮脏,可是他们不见得是无知之辈、或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举例来说,你很可能遇见一个萨杜,他从哈佛法学院毕业,为家人赚了一大笔钱之后,回到印度来追求灵性生活。当然,也有装成萨杜的骗子;虽然如此,印度人一直都很尊敬那些貌如灵性追寻者的人,不管他们是真是假。印度人会善待并供养这些人,特别是在圣地。

对朝圣者而言,印度的混乱是个极大的加持,因为它真正强迫你睁开双眼去看,想象一下,如果前往朝圣像是开车在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的高速公路,或像慕尼黑和法兰克福之间的无速限高速道的话,那种舒适却单调的旅程就完全不会有相同的效果。如果所有的圣地都变成一尘不染、配备空调,还有玻璃外罩不准触碰的展示品、聚光灯以及穿制服的警卫,如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般的话,你会感觉如何?如果我们见不到僧人在修行、乞丐与小贩纠缠过路人、苍蝇每天在户外焚尸场吸食尸体、圣牛和猴子挡在马路上,那又会如何?在一个所有的东西都一样的世界里,那些地方就不会有自己的特色,这种损失是不可计量的。

无论我们到哪里去,当地的氛围、特色与独特的能量,都是由我们所遇见的人所创造的。一个咖啡店是「酷」或「土」,取决于什么样的人在那里出入。为三百个六十岁老人和两个十几岁青少年所办的狂欢舞会,不太可能有太多的狂欢。显然地,对我们这种心续与显相都不太柔软的人来说,圣地之所以对我们有强大的力量,是来自于集体的虔敬心和崇敬心,而不是满铺的地毯。

两千五百年来,佛陀的教法遍及整个亚洲,佛教修持也已融入了它所接触的各种文化之中。以造佛像或立佛塔来代表佛,并且以圣物装藏作为加持,是来自印度的传统,也在各地被信奉接纳。根据密乘,立完佛塔之后,有特别的仪式来正式洒净开光。然而,密乘也相信,最强有力的洒净开光,是对佛陀教法真诚的虔敬心。因此,当你在圣地时,想象你所供养的虔敬心,确实净化了这整个地区,让它变得更神圣、更能利益将来前来此地的有情众生。佛陀亲口说:「任何人忆念我,我就在他面前。」想象一下,如果菩提伽耶变成与迪斯尼乐园一样,除了收门票之外,还有各种虚伪亮丽、对消费者状似友善的剥削,就像被专业团队所经营的名胜古迹——那会如何?它对参访者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截然不同。

有时我会怀疑,在京都的那些雄伟美丽的寺庙,是否能转化成散发真正灵性感觉的场所。日本禅寺那么完美、那么井然有序;精致的光影、细腻优雅的圣物摆设;一切搭配都完美无暇,这种景象你在印度绝对看不到。光是插一朵花,美学上就无与伦比;置鞋处和方向指标,隐约却明白无误。一切都令人感觉非常美好,就像是参观一个维持得很美的博物馆,而不是一个心灵场所。我发现自己总是被这无暇之美所吸引,而不是被加持所感动。

在中国,一直到最近,各种灵性生活都在快速衰退;事实上,在上个世纪,中国人几乎已与灵性价值失去关连。然而在过去几年里,对佛教的兴趣再度出现,先前被弃置的寺庙,也在迅速重生当中,成为成千上万中国信众的心灵归属。我真心地期望,藉由他们的虔敬心与愿力,能让这些重新复苏的圣地变得更神圣,那么参访中国圣地就会变得很有意义。否则,像上海附近的普陀山,或甚至某种程度的山西五台山等地,将只会沦为观光客的陷阱,闪烁亮丽的夜店与五星级酒店,将远远盖过寺庙。

印度,她只是单纯地做她自己,却能张开我们的眼界,拆解我们的惯性思维;所以你应该把握每个机会,尽量去看每件东西。不要回避你不熟悉的事物,例如说书的、清耳朵的、按摩的、擦鞋的或路边卖书的——他会有让你惊喜的冷门书,你在纽约或悉尼都绝对找不到。印度的街头展现了人类经验的全貌,从香料市场的鲜艳色彩和特殊气味、壮丽的大理石古老建筑和劳动的大象,一直到就地死亡的尸体、长癣的癞皮狗和令人心痛的贫穷。生与死同时逼现在你眼前;每一个经验都是独一无二,并且生动鲜活,没有事先置入的麻醉剂来钝化极度的快乐和痛苦;而且它绝对不无聊。

很少有人胆敢这么做,不过有时候我希望,做父母的能在孩子们十几岁时,带他们到印度圣地去,让他们在生命中,有这么一次必须直接面对赤裸而纯粹的生命真相。现代世界的孩子们,大多被过度保护与宠爱,封闭于自我放纵的蚕茧当中,以致于他们对外在世界的生活所知甚少。就连那些没被宠坏的孩子,通常也花许多时间担忧自己太胖或太瘦,球鞋够不够酷或发型该如何较好。这和上百万流落街头的印度孩童形成强烈的对比,他们完全没有空闲的时间;他们唯一的优先考虑是如何生存;能有一双比自己的脚大四号的破鞋,对他们就已经是极端奢侈了,对这些孩子,死亡的阴影与他们长相左右;而对现代大部分时髦的孩子而言,让他们最贴近而稍微想到死亡的,是在看电影或打电动玩具的时候。

刚刚开始步入灵性道路的人,有时需要的一些灵感泉源,不见得在听闻教法或研读书本中找得到;参访印度圣地正可以提供许多机会来获得这种灵感。例如印度的萨杜,他们在赤裸的身上涂满灰泥,终其一生从事灵性的修持;西藏的la ma,他们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做成千上万遍的大礼拜;上座部的比丘在行禅时所散发出的寂静平和;日本僧侣安住甚深三摩地的静谧安详;成千上万酥油供灯的美感;弥漫在空气中的灵性音乐;以及如佛陀一般,寂静地坐在菩提树下的机会。

在圣地很容易遇见远自拉萨、横跨印度,一步一步行大礼拜而来的修行者。这些人与其它朝圣者的修持,令菩提伽耶、拉萨与雪达根(Shwedagon)等地,弥漫了特殊的气氛与能量;就算是最僵硬的心,也会受到启发。

在大部分现代的国家里,僧侣或其它献身于灵性修持的人,对世界没有做出任何物质贡献,会被认为是社会的累赘。在路上看到这些人,大家会立即避开,就像碰到大蜘蛛或闻到恶臭一般。讽刺的是,萨杜或僧侣对这个世界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与他们形成强烈对比的,反而是那些顶尖的企管硕士,他们有害的生活方式,包括搭乘私人飞机旅行等,造成环境的大破坏;还以「帮助他人」为借口,催化耗尽天然资源的世界经济,制造出一大堆我们不需要的东西与钝化心智的无聊工作。

几百年来,来自西藏与中国各地勇猛的佛法修行者,他们投入多年的岁月,踏上漫长而危险的旅程前往印度,为了就是参访诸佛与菩萨曾经待过的地方。许多朝圣者历经长达数月的跋涉,终于抵达菩提伽耶或蓝毘尼时,意外地经历到非凡的觉悟、净境或梦境。这些朝圣者的经历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有的是石头雕像对他们说话;有的是当他们见到神圣的雕像、或正要进入寺庙时一股清风抚过他们的脸颊,霎时间一切怀疑烟消云散。还有的故事说到一些修行者,他们只是凝视着佛陀在菩提树下所坐的位置,就完全被它震撼:就在这么一块扁平石头上——不是昂贵的意大利沙发或玉石宝座——悉达多竟能终结流转、耗尽轮回,了却一再投生的无尽痛苦,而成为究竟的胜者。还不只如此,在这同一地点,未来佛弥勒也将成就同样的佛果。

重要的是要记住,参访佛教圣地不会一次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也不会令我们立即获得证悟。同时,我们人类都需要依赖自己所处的外缘与状况;就如同佛陀所说「一切现象依外缘,外缘依于动机。」外缘和动机二者,是推动轮回生命中的中枢引擎。当我们得以从这两者之中解脱时,我们就能脱离生死的循环,而享有所谓「涅槃」的自由。外缘对我们在各个层面都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我们如何选择穿着、受教育,生活在某种政治体系下、吃的食物、交的朋友、造访的地方等。因此,我们朝圣时所探访的圣地,对我们会是另外一个影响很大的外缘,而且是正面的。

朝圣的正确动机是什么?最理想的,是要培养智慧、慈爱、悲心、虔敬心和真诚的出离心。所以在你出发前,应该许个愿,愿你的朝圣之旅,
不管以什么方式,都能不断地让你忆起佛陀一切尊胜的证悟功德,并能因此让你积聚福德、净除染污。

一开始,发展良好的动机这件事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主要是因为我们还是以习惯的假设来理解。毕竟,这有什么难懂的呢?动机不过就是个想法,它连行动都不是,所以有什么大不了的?然而,一旦你开始修持自心,就会发现你的态度会转变。我们大多数人会惊讶地发现,建立正确的动机其实相当困难,而且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确定会挣扎。

不过,当你更善巧之后,你从着手计划旅程开始,就能发展出正确的动机。从购买止泻药到打包行李,你会越来越兴奋,因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它将带你前往佛陀曾经住世与教法之处。你将会看到、闻到、触摸到诸多伟大觉悟者曾经居住或传法的土地。这年头,人们为了寻求爱情到夏威夷度假、为了购物到香港,为了文化而到罗马和伦敦;而你到印度,是因为受到伟大勇猛的灵性探险者的启发,那是他们的家乡。这些灵性探险者不只是佛陀的追随者而已,还包括了许多其它伟大宗教的圣者和导师们。

当然,对我们多数人来说,佛陀是启发我们的导师。虽然我们也许被他金身和顶髻的描述所吸引,但这些细节与我们对他的信心无关。真正激起我们虔敬心的,是他的教法以及所有的既理性又合乎逻辑的方法,让我们自己去发掘实相。身为佛教徒,我们的目标不只是遵循佛陀的教导或成为他的仆役而已,我们终极的目标是要与他完全一样——成为证悟者。因此理想上,我们一切的所作所为,包括朝圣在内,其背后唯一的动机和驱策力,应该就是证悟成佛的大愿。

为了发掘实相的灵性修持,其最重要的骨干就是正念(mindfulness),然而产生正念之因却很稀有。追随佛陀的人,会尽一切可能去唤起正念、保持正念并强化正念,并且利用所有各种可能取得的配备与标签,来帮助我们忆起正念,例如:参访寺庙、在客厅悬挂佛像、念诵经文咒语、闻思修佛的话语等。任何提醒我们修持正念的方法,都是受欢迎的,而我们参访圣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善加利用遍布在这些地点里,各种目不暇给、提醒正念的指示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13:25

在朝圣的过程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增进我们对于佛法修持的理解,但是,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就把它分为两方面,也就是:积聚智慧与福德的方法,以及净化染污的方法。

不论是谁,我们大部分的人几乎都直觉地从事这两件事:我们喜欢丢掉垃圾,我们也喜欢收集好东西,而且这两种活动都让我们感觉似乎成就了某些事情。举例来说,清理数个月未曾整理的卧室,在墙上挂一张新的照片,或在花瓶里放一束鲜花;这些事都能让你感觉美好,让你的情绪完全转化。而在灵性道路上,这种普遍的习气可以作为很有用的模式;因为所有的修持不是被用来做为净化(丢掉垃圾),就是做为积聚(收集好东西)。然而,净化与积聚并非两件不同的事,它们是同时发生的;就如同打扫房子时,你不止清除了脏乱,你也同时让它变得更漂亮。

人们随时随刻都经验着情绪的转变;这一分钟你在「收集」的情绪上,下一分钟你却只想要「清除」,偶尔你又两者都要。在灵性修行上也是如此;有时你会想要强调净化,有时你会想要积聚福德,偶尔,你又会想要两者同时进行。在朝圣时,你应该两者兼顾,而且尽可能随时随处,以各种方式去做。还有一种传统,是为自己所受的人或与自己很有缘的人——不论是善缘或恶缘——去朝圣,这在古老的佛教社会里很普遍。特别是为了已经往生的人;因为把你旅途跋涉的艰辛,以及时间、能力、财产、金钱上的牺牲回向给他们的话,就能清净他们的恶业。
智慧,很简单地说,就是没有偏见的感知⑧(perception)。它是对于实相的真实本性具有清明、绝对、完整景象的心。具足智慧的人,不会被他们的觉受所欺骗,不论在他们身上发生什么,都不会对究竟实相有任何扭曲、改变或转换。我们藉由听闻真正的心灵教法、思维这些教法并且修持禅定来开展智慧。而开展智慧是绝对重要的,因为如果不这么做,我们就无法自迷惑中解脱。

⑧译注:或「没有偏见的显相」。本书为了文义较为白话起见,于正文中将perception译为「感知」福德展现在我们的能力当中。
有能力创造善业,就能产生必要的外缘,让我们如实地看到这个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若是缺乏福德,这种外缘就不可能产生;而具足福德,任何闻、思、修,都会导向我们发展出必要的外缘或能力,从而生起智慧。因此,智慧与福德相辅相成;福德生出智慧,而智慧也生出福德。终究而言,福德是我们掌控一己生命的能力;具足福德,使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实相,还能实践之。

奇怪的是,虽然积聚福德非常简单——特别对大乘修行者而言——我们却鲜少从事这类的活动。仅只以一片花瓣供养佛,就能积聚福德;若将该福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的究竟快乐,它更会加乘数十亿倍之多。如果此时我们再应用空性的智慧,思惟这花花瓣(供品)、佛(所供养的对象)、我们自己(作供养的人)三者都只不过是幻相的话,我们不只积聚大量的福德,同时也积聚巨大的智慧。这是利用一片花瓣,就能引导我们到智慧的方法。

根本上,积聚福德与智慧就像鸟之双翼,两者都绝对必要。
任何你选择积聚福德的方法,不论是供养一朵花,还是以金子铺满整座寺庙,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切勿以短视、自私、世俗的原因来行善。如果这么做,你就完全违背了灵性之道的基本目标。因此,当你在圣地作供养或修持佛法时,即使你的动机有点世俗,至少也应尝试忆念你修行的目标,是要去除我执、自私与骄慢的。

然而,染污总是造成我们的障碍。这是我们必须去除的,因为它们是既深植、又倔强的习气,总是把我们带到期待、恐惧与痛苦的折磨之中。
如果我们仔细检视:什么是我们真正期望与欲求的?什么是我们不停挣扎的目的?什么是我们倾注一切努力想要达到的?我们大多数的人会发现,比起其它的一切,我们真正渴望的,是完全的自主性与全然的独立性。我们理想的世界,是一个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或任何事物、不会被控制、永远不需要请求别人帮忙、而且没有人对我们颐气指使的地方。基本上,就是能够自由自在地在任何时候、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这就是我们几乎不择手段企图达成的。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为了追求这种全然的独立性,我们发展出无数的活动。在个人的层次,举例说,为了让家庭主妇从分派家事给清洁帮佣,又要确定她们好好做事的这个耗时又气馁的任务中解脱出来,于是吸尘器被发明了。当个人聚合成团体时,想法类似的人会一起共事,因为他们相信如果个人主义的原则能普遍地被采用、或者如果人权得以张扬、或者民主制度能在全世界都建立起来、或者共产主义、或者我们都更致力于科技的发展,我们就能让全人类达到独立自主。我们也许不能对同一个方式达到共识,但全人类却都朝向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完全无依赖性的绝对自由。

佛教的终极目标也是自由,当然佛教定义的「自由」,所涵盖的远远超过人权、民主等等而已。从灵性的角度来说,只有我们从自己所有的执着、「主义」、见地解放出来时,才能经验到自由。佛陀告诉我们,虽然我们都渴望自由远胜于一切,我们却完全不知如何增长实现自由的因子;反而,我们却培养了那些确定会让我们的解脱可能性愈来愈渺茫的因子。如同一条饥饿的鱼,为了满足对食物的渴求而冒险吞下渔夫的钩;或被烛光完全迷惑的飞蛾,令自己扑火而亡;或被猎人甜美的笛声所惑的麋鹿,因而掉入陷阱;为了尝到短暂的喜悦,我们不计一切后果,持续不断地掉入几乎立即会变成恐怖故事的爱情故事;而我们最欲求的东西,最后都正好摧毁我们。

民主制度、人权等这类概念加诸我们的限制,以及我们如壁纸般铺贴在生活中的无数精巧道具,终究只会让我们产生愈来愈多的依赖性。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自由的——这是非常明白的。我们活在专制的压迫下:习气与烦恼决定了我们每一个行动,而我们所处的环境更让它们强化。世界上所有的产品,从iPhone到蕾丝内衣,都是设计来强化与刺激我们的期待、恐惧与情绪的反应,同时也增强我们的依赖性。偶尔,我们某些人可能会瞥见自己所

落入的奴役深渊,渴望能够把这些习气与烦恼的枷锁卸除;我们努力面对真谛,设法去除禁锢我们的世俗幻相,但是由于缺乏福德,我们染污的巨流加上习气的威力,又把我们拖回掉入放逸散乱的恶臭深渊当中。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13:27

如何在圣地积聚福德


佛教徒常会犯一个错误:他们不做小的积聚福德的事,例如每日行净水供养──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微不足道,没有价值的。可是他们也不做大动作:例如捐一年的预算款给佛教大学,每个月供十万盏酥油灯,或兴建一座寺庙等,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或资源之故。结果,他们什么也没做。
对初学者而言,积聚福德是要花点力气的。举个例说,有个从加州来的朝圣者,可能会想要把家里院子的花带到印度圣地来供养。在此要讨论的,并不是加州的花比印度当地的花更能积聚福德,而是把花从加州带到印度,一路上照顾的努力,以及为此过程所耗费的钱,能积聚福德。同时,在圣地向一个小女孩买朵花,是希望能帮助她,用她的花拿来供佛,也会因为这个供养而增加福德。或者你也可以有如此的发心:无论是谁卖给你花,愿他们因此而终能与三宝结缘。这类的发心是很深奥的积聚福德的方法,因为你是利用自己的福德,当作桥梁来让其它人与佛,法,僧结缘。

朝圣是一个极为强大的积聚福德的方法,甚至当你在作准备时,如存钱,计划工作假期等,都能积聚大量的福德。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的发心上更浇洒上菩提心的露珠,以最高的愿心,愿一切与我们有关朝圣之旅所做的事,不只回向来净化自己的迷惑与痛苦,也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令得证悟的话,那么所有看似世俗之事,从打包行李,购买机票到绕行佛塔等,都会成为追随大乘之道者的圆满事业。
很多人常怀疑,忖度行善能积聚多少福德是否是自私的。虽然在积聚福德时,能够经常觉知自己是否自私是很重要的事,但是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与发愿成为菩萨的人,如果能将你所创造的一切福德回向给一切有情众生的究竟快乐,你的行为就绝对不会是自私的。


修 持


虽然佛教有许多由过往大师所撰写的修持仪式,仪轨文、祈愿文等,但是积聚福德与净化染污并不需要依赖仪式。因此,如果你比较喜欢形式单纯的修持,下面这些是你可以在圣地积聚大量福德的做法。

假设你刚刚到达蓝毘尼,首先你该做的,是清除佛塔边上的垃圾与杂物。你不须要把整个地方都消毒一遍,只要把一小块地方清干净——环绕佛塔大约两尺宽的一圈即可。而且,用自己的手巾或面纸清理就好,不必去找人要清洁工具。如果你有香水的话,稍微喷洒一些,然后开始做供养或做你的修持。

传统的供品是:水、花、香、食物、灯,但你供的数量不需要很大。如果你只有一支蜡烛,那也就足够了。而且你如何供养也无所谓,你可以将供品就放成一堆,也可以将它安排得很庄严。要记得的是,你花的努力愈大,你积聚的福德就愈多,如果只有两支蜡烛与四片花瓣,你还是可以将它们安排得很好看。

把环境清扫干净,供品准备妥当之后,你可以静坐观修,或念诵你最喜爱的皈依文或祈请文。
结束后,清除你带供品来所用的塑胶袋,而且不只是你自己带来的;在圣地把别人带来的垃圾清除,也是积聚福德的办法之一。要记住,重要的不是要消毒圣地,而是要清除你自己的染污。

你会在圣地遇到许多其它的朝圣者做供养,特别是像菩提伽耶这种热门的地方。有些人会以大量的供养来引人注目,这种做法可能会让财力较差的朝圣者产生钦羡与忌妒之心。这种行为是没有益处的,因为以奢侈的方法供养不仅无法积聚福德,事实上它是累积恶业的强大原因。因此,要永远修持谦卑之心,切勿炫耀你的财富或你做的供养,也切勿以任何方式张扬自己来引人注目。


皈依的修持


佛法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灵性修行,而其中最耀眼的就是皈依的修持。藉由皈依佛、法、僧,佛教修行的所有基本要件都因而齐备;依赖皈依之道,也确定让我们更进一步接近正见的开展。

皈依的关键要点,是要了解我们在修持时所专注的皈依对象,并非只是无生命的代表物而已,而是真正地成为佛、法、僧。
修持皈依所不可或缺的依止,是出离心、虔敬心、菩提心的慈悲这三种高贵的功德。所有这些功德都不容易生起、也不容易维系,即使对非常老练的修行者也是如此。因此,这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更具挑战性,而且常会沦为模糊、抽象的概念而已。然而,历代的修行者发现,要发展这些依止的最佳方式,就是向佛、法、僧诚挚而热切的祈请,祈愿我们不要引来任何障难,而阻碍了这些功德在我们心中开花结果。同时,这些伟大的修行者也忠告我们,要发展出真诚的出离心,我们必须思惟轮回的痛苦;要培养对他人的慈爱与大悲,则是要了解每一个人在过去的某个时候,都曾经是我们真正爱过的人。

「生起菩提心」在我们的修持中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尽己所能,随时保持慈爱与大悲的态度。生起菩提心的一个方法,是思惟在此轮回生命中,某些生命所承受的可怕的痛苦;例如一些年幼的女孩们,经常是未满八岁就被人从家中绑架,在黑暗、窒息、拥塞的卡车中,被载到很远的地方,卖给妓院。我们很难想象她们所经历的痛苦与恐怖,或者她们父母亲所受的苦,但我们应该尽力去想象。可能更重要的是,思惟那些绑架者,由于他们的无明与愚痴而犯下这种严重的恶行。如此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象这种情境,让那个禁闭着我们冻结之心的坚冰城堡开始融化,直到最后完全消融为止。

当我们忆念三宝的功德时,事实上是在思惟一切现象的实相与真谛。初学者可以从忆念世尊佛陀开始。单纯地忆起他的诸多名号,就是很有力的修持。我们也可以忆起他的故事,以及他生平中一些决定性的重要事件,例如当他还是悉达多太子时,他剪断了一头美丽长发的那一刻。如此忆念,我们终究也能了悟一切现象的实相与真谛。

忆念佛的最高修持,就是接受一切有情众生——不只是人类而已——都具足佛教徒称为「佛性」的本具之善;而如此忆念,与究竟的皈依修持是非常相近的。

相对地说,皈依可以是如下的各种可能:你可以想象佛陀安坐在蓝毘尼缤纷花园里的一株树下;或者在心中复诵佛陀的名号;或者复诵与佛陀相关者的名号,例如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姨母波阇波提⑨、父亲净饭王等;你也可以想象他们曾经走过的森林与树丛,地上撒满了由珠宝装饰的象腿所踩碎的莲花花苞,当皇室成员走过时,大地一如毛毯般柔软,空气中弥漫着弹不拉(tambura)琴弦所弹奏出来的音乐;或者想象佛陀细心地折叠他的僧袍,在清冽的水中洗涤他的木钵,在心中持续复诵着他的名号。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念诵释迦牟尼佛咒:


Tadyathaommunemunemahamunayesvaha

他迭塔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


⑨佛陀的姨母波阇波提,她在摩耶夫人往生后抚养悉达多长大,后来成为首位剃度的比丘尼。
当你忆念法的时候,不要只限于念诵圣典;更重要的是要记住佛陀开示的真谛,例如:诸行无常;任何人终将死亡;无论我们此生积聚多少财富与资产,它终将溃散;一切建造必会崩塌;我们生命中所聚合的人或物,一定会离散。同样地,记住一切现象的本性是空性;事物的显现并非事物的实相;我们所见的世界,是我们自己感知的结果,它并不真实存在。

我们对僧的忆念,是当我们想到那些深信并积极追循智慧真谛之道,并且有意识地生起菩提心的慈爱与大悲的一群人。
皈依的修持与降服及获得庇护有关。举例来说,下雨的时候,如果你不想淋湿,你就在雨伞下寻求庇护。相同的,如果你害怕痛苦,不想要承受执着于幻相之苦,只要寻求庇护(皈依)于真谛,就能让你从一切的失望中解脱出来,而那种失望是因为皈依于错误的真谛所产生的。
皈依的效果或结果,是你会了解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的);了解一切现象都是幻相;了解你周遭的世界是你自己感知的产物;也了解不论智识上或实际上,每个人的感知都不同。你不接受这些真谛,你就会像建造沙堆城堡的孩童,当城堡崩塌,孩童必会哭泣。
传统上,修行者一边在心里静默地修持皈依,一边在身体上做大礼拜。这是对治骄慢非常好的方法。做大礼拜是把全身伸直投向地上,或以四肢以及身上最尊贵的地方——额头,一起碰触地面。如此做,是象征你将自己降服于佛、法、僧的庇护下,并且将你最珍爱的宝贝——你的身、语、意——供养给他们。

在圣地修持皈依,你应该坐下,不要挡到别人行进的路线。试着想象一切诸佛与菩萨都在你面前,但是如果这太难(亲见一切诸佛与菩萨实际在面前的是很稀有的),你也可以在心中之眼专注于他们的形貌,而且以全然的信心,知道他们并非无生命的塑像而已,而是活生生地在你面前。所有这些证悟者都满盈智慧,他们可以看见轮回的一切。绝对没有任何在过去、现在、未来他们所不知道的事物;特别对我们这种最无明、最染污的众生,他们的悲心广大、讯如雷电,而且他们的威力巨大,能够把我们从这无尽轮回的痛苦中连根拔起。

据信,佛具足了三十二相与八十随好。这是以象征性的方法,试图将不同的哲学概念与我们这种心智有限的众生沟通。然而事实上,佛的身、语、意、功德、事业是没有边际而且完全超越数字的。换句话说,在整个轮回的存在中,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非佛」的;而对于那些积聚足够福德的人,即使是见到一片秋叶飘落地上,都能激发出离心与虔敬心——在这种情况,你可以说那片落叶本身就是佛的化现。

然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一提到「佛」这个字,在心中立刻就有了一个「人」的概念。尤其这些圣地都与悉达多太子有关,因此我们很自然地认为佛就是一个人。然而,如此想象的话,我们就是在量化佛;而究竟上,佛无法量化,也无法被时间、地点、性别所局限。这表示,如果你看到或听到任何东西,它启发了智能与菩提心的慈悲在你心中生起,那么你可以说那就是佛的示现。把这个想法放在心上,在比较实际的层次上它可以帮助你想象佛有金身、穿着传统的僧袍、手持触地印⑩(bhumisparshamudra);他由全体圣众所环绕,包括佩戴庄严的菩萨众、阿罗汉众、比丘众与在家众等。你可以选择任何你喜爱的形式,例如西藏唐卡风格的,或某种汉传的绘相。如果你喜爱文化上比较正统的,也可以从印度的绘画上去寻找灵感。


⑩或称「降魔印」,释迦牟尼佛在证悟时,以指触地,以大地为证。
无论你希望佛以何形相出现作为你的皈依对境,想象他站立或盘坐在你面前,生动鲜活,然后对他行皈依。如果愿意的话,你也可以绕行佛塔、寺庙或整个你所造访的圣地,作为你对证悟功德有着无止尽胃口的象征动作。
为了帮助你进入修持的情绪,你可以念诵《随念三宝经》:

顶礼一切智智尊!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谓: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薄伽梵。
诸如来者,是福等流,善根无尽。安忍庄严,福藏根本,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
信解欢喜,慧无能胜,力无能屈。
诸有情师,诸菩萨父,众圣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妙智无量,辩才难思,语言清净,音声和美;观身无厌,身无与等。
不染诸欲,不染众色,不染无色。解脱众苦,善脱诸蕴,不成诸界,防护诸处。永断诸结,脱离热恼,解脱爱染,越众瀑流。
妙智圆满;住去、来、今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实际。
安住遍观一切有情之地。是为如来正智殊胜功德。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
纯一、圆满、清净、鲜白。
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
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质直行、和敬行。
所应合掌,所应礼敬。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在任何时候大声念诵或默念经文,能积聚大量的福德,因此毫无疑问地,在圣地念诵经文会有很大的果报。
然后,再念诵能启发你的任何皈依祈请文,例如:
乃至菩提藏,皈依诸佛陀,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13:29

你自己也可以就在圣地当场信手作一个祈请文,或许更为有效。传统上,你应该在皈依祈请文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你愿意皈依于佛、法、僧,另一部分是你请求他们的保护。你的祈请文不须要有优美的文辞,也不必受限于某种诗词规律、或其它任何规矩。只要以自己的话,表达出你受到保护与帮助的愿望;而且,如果你太害羞而无法大声说出来,在心里默想这此字眼也可以。

皈依佛为指引,皈依法为道路,皈依僧为道上的同伴,然后请求他们保护你免于世俗的灾祸,例如得到严重的病毒感染、染上瘟疫、遭遇车祸,以及各种不幸的意外,例如吞下塑胶牙签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请求他们保护你免于你一己的私利、自我中心、无止尽的欲望、乌云般的无明、毁灭性的嗔恨、分别心、二元念头、不净观、以及所有其它许许多多蒙蔽我们的障碍。

我们初学者常在皈依佛的时候,把他想象成救世主,因此我们的祈请文都会显得有点卑微。事实上,从一个观点看,我们没有理由不应该祈请世俗的幸福,像是健康、良缘、事业成功、甚至我们的足球队胜利等等。毕竟,输掉一场足球赛,很容易会让我们掉入郁闷的心情,可能有好几个礼拜都无法想到佛法的事。所以,虽然我们应该牢记欲求身体健康、个人财富、球赛冠军等,不是一个真正想要超越世俗生活的人所应祈请的方式,但是我们只不过是凡人而已。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求世俗的快乐。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稍微转移一下世俗祈愿所强调的重点,例如祈请我们能获得保护、免于身体不健康,因为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来帮助他人;或者祈愿我们拥有权力与金钱,所以我们能护持佛法等等;如此一来,本来是我们自私的欲求,就会转变为能够利益他人最深奥的泉源。理想上,你应该永远将一切有情众生包括在你的祈请文中;最低限度,你至少应该包括你的朋友与所有认识的人。而且不要只是祈愿他们在世俗上的努力得到好运,也要祈愿他们能与佛法结缘,证得正觉,解脱亿万有情众生。

最后,要让皈依更为深刻,你在念完祈请文时,想象所有诸佛与菩萨都融入于你,因此你自己与你所皈依的对象成为无二无别。花点时间安住在这个状态中。最后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因为它提醒我们,从究竟的观点而言,我们所皈依的对象并非一个住在天堂,对我们做出审判、处罚、奖赏,实存于外在的全能庇护者。

如果你修持大乘之道,在你以皈依奠定了修行的基础之后,接下来就是受菩萨戒的时候了。伟大上师们造访圣地时,他们通常都花最多的时间在受菩萨戒,或至少重新受戒。根据大乘的传统,在受戒之前,你应该先积聚一些福德,例如念诵七支祈请文。


七支祈请文


大乘佛法提供了一个结合智慧与方便的绝妙法门,它既容易做,又能带来殊胜的成果。也许你认为要积聚无量福德,就得付出超过你能力所及的极大牺牲,比如供养你的皮肉、骨头或房子等。但实质的供养并非我们唯一能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就不是一个实际可行的系统了,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办不到。所幸,大乘之道有智慧和方便来适应所有的修行者,而非只是富有者。它提供了观想供品的方法,可以积聚与实质供养完全等量的福德;换句话说,大乘之道简单、愉悦、不麻烦,但它的方法却能获得和实质供养等量的福德与智慧。
「七支供养」就是这些殊胜法门之一,它包含了七种不同积聚福德的方法,而且每个方法都有其特殊的目的。这些供养是:礼拜、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佛住世、福德回向。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经典或法本里的「七支祈请文」来念诵。


礼拜


我们以大礼拜来摧毁我们最顽强的外壳,那就是骄慢。一个人若是骄慢,证悟的功德就无从增长;而缺乏证悟的功德,菩萨的利生事业就会受到阻碍。除此之外,骄慢的本质是缺乏安全感,而且它还造成许多层面的伪善。
想象你能将自己的身体数量倍增,因而有成亿成兆的你,在皈依对境面前做大礼拜。佛陀说,这个做法能让每个想象的大礼拜都积聚完全等量的福德。


化身微尘数,匍伏我顶礼,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礼敬佛灵塔,菩提心根本,亦礼戒胜者,方丈阿阇梨。⑾


⑾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第24-25偈颂。供养


对治悭吝的方法是作供养。悭吝是根植于一种与贫穷完全无关的贫乏心态;这世界上有许多人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然而他们总觉得缺少某些东西。器量狭小是悭吝的一个副作用,一个器量狭小的人无法发展出吸引他人所必要的庄严特质。

你能供养的数量是没有限制的,事实上是无边无际的。虽然「无限的」供养在我们耳里听来,好像就是我们应该进行大量、繁复又美妙的供养,但它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一个无限的供养也可以非常小,比如一个名叫「月官」的小男孩所作的供养。月官家境很穷,他的父母、兄弟、姊妹都被迫去乞食,以免饿死。有一天,当月官出去行乞时,他注意到路旁的寺庙里恭奉着一尊观世音菩萨像。他被这尊菩萨像的慈悲面容所吸引,于是把当日上午乞得的一些米粒洒向菩萨像的手上。令他诧异的是,无论他如何小心翼翼地供养,米粒总是从菩萨像滑落到地面。他再供养一些,米粒还是从菩萨像的手中滑落到路上。月官开始担心,是否观世音菩萨由于某个原因而不接受他的供养。他不断朝口袋深处再掏出一些米粒来供养,直到最后一粒不剩。至此,月官感到十分沮丧,他眼含泪水、满怀歉意地向观世音菩萨说:「我现在已经没有东西可以供养你了!」就在那一刻,这孩子深信观世音菩萨事实上就在他面前的专注力量,让菩萨像活了起来,并且以紧紧的拥抱来安慰他。很显然的,我们都应该做实质的供养;不过,想象的供养或许更为重要。在你的心中和眼里,观想堆积成山的所有传统供品,以及其它任何你想得到的美丽、贵重、令人喜爱、或非凡的东西,比如加拿大的尼加拉瓜大瀑布或北京的紫禁城、优雅诱人的艺妓舞娘或魁梧全副武装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让你的想象尽情飞扬,而且不要局限你的供品只在自己的文化所欣赏的范围内。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香熏极洁净,浴巾拭其身。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唯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犹如妙吉祥,昔日供诸佛,吾亦如是供,如来诸佛子。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⑿


⑿寂天菩萨《入菩萨行》,第二品,第1-23偈颂。忏悔


接下来,为了拆解「我执」的藏身之处,你要揭露忏悔恶行;这是反击嗔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你把你的堕罪深藏在黑暗的隐密之处,那就好比你身患重病,却不告诉医生哪里疼痛;隐瞒如此重要的讯息会让医生无法作出正确的诊断。如果你忘了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或者不完全确定从佛教的观点何者属于恶行,你也不用担心,就尽己所能地忏悔就好了。想象你在诸佛与菩萨面前,他们知道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以及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你在他们面前揭露所有你感到羞愧的事情和念头、所有我不该做的事情、不该想的念头,或甚至你在未来可能会做的事或会想的念头,不要遗漏掉任何一件。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念诵寂天《入菩萨行论》中的忏悔文。


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或因痴所牵,随喜彼所为,见此罪过已,对佛诚忏悔。惑催身语意,于三宝父母,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⒀


⒀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第27-31偈颂。以及


吾因无明痴,犯诸自性罪,或佛所制罪,如是众过罪,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再三礼诸佛,忏除一切罪。诸佛祈宽恕,往昔所造罪,此既非善行,尔后誓不为!⒁


⒁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第63-65页。


随喜


随喜他人的成功,也许是积聚福德最简单的方式;这好似有着大量的福德在你的四周,就等着你去拾取。当你看到别人做了一些有价值的事,你只要随喜他们的善行,就能积聚海量的福德。对治嫉妒——这个让我们受苦的最荒谬、最可悲的情绪反应,随喜最强而有力。当你看到他人的美貌或成功时,不要沉溺于嫉妒,要随喜之;并且记住,这两种功德是他们过去世安忍与布施的结果。

同样的,在你的朝圣途中,想想你认识的每一个具有良善特质的人,随喜他们所做的善事,不论是经营医院或是创造美妙的花艺;也随喜他们所享有的结果,不论是名望还是美貌。而随喜诸佛与菩萨的佛行事业,更是特别有力。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⒂


⒂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1-4偈颂。


请转*轮


我们处于末法时期,对于五浊恶世以及我们所有问题的根源——无明,最有力的对治方法,就是请诸佛与菩萨转动*轮。
佛陀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灭入究竟涅槃,因此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还要继续请佛教导我们?
首先,在日常生活里,每当我们遭遇困难,大部分人最先想要做的,就是请求我们尊敬或信赖的人给予帮助。在目前的状况,我们在轮回里普遍面对的问题,就是根本无明,所以我们应该去请教确定能解决这无明的那个人。「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请教佛陀?又该如何请教他呢?」这是大部分人立即的反应。「他现在并没有活在这个世界上,难道我们要等到未来佛出世,才能得到答案吗?」很遗憾的,这样的问题完全错失了重点。

请转*轮并不只是以一般的方式请求法教而已,*轮转动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举例来说,*轮可能在你做非常平凡的事情时转动,比如正在看一局你最喜欢的连续剧、或见到一棵枯树、或读到一本书的某个章节等;因为任何能触动火化,点燃你的悲心以及对此生徒劳的了悟,那就是

「*轮转动」。佛法学子常在第一次翻阅神圣的法本时有所障碍,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然而到后来,积聚了多一点的福德之后,当他们再回去阅读相同的法本时,就会发现相当容易了解。这是诸佛与菩萨转动*轮的方式之一。

历史上说,佛陀曾经三转*轮。同时,佛陀也曾向我们每个人承诺,每当我们心怀虔敬,他就与我们同在。这就表示佛不曾间断地一直在转动*轮,而这种教法也永远不会停止。


普于十方佛,合常诚祈请,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⒃


⒃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5偈颂。


请佛住世


请求诸佛与菩萨住于轮回而不要灭入究竟涅槃,是我们反击邪见和怀疑的方法。轮回众生的心,是二元分别的;而二元分别的心,其本质充满怀疑;而怀疑滋生邪见。灵性追求者,耗费许多时间怀疑关于他们的修行、他们的法道,以及灵性生活的方式;这可能是我们多数人必须面对的最艰难的挑战;然而,怀疑会伴随着我们,一直到我们灵性修行的最终点。有人认为,我们的智能愈增长,我们的怀疑也就更敏锐;这很有道理,因为我们愈聪明,我们的怀疑也就会愈聪明。事实上,我们有很多的怀疑是我们最大的障碍,主要是因为它占去太多的时间。怀疑愈严重,我们就愈可能困在连续的自我遣责状态中;我们的注意力因而被导离正见,造成我们对业果定律失去信任,并且腐蚀我们对缘起、空性、三宝的究竟实相之信念。

怀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侵扰我们的心。你也许会困惑:为什么完成了这么多佛法修持之后,我的健康状况仍然不佳?或者,如果佛是遍知的,为什么他不能消灭爱滋病、贫穷、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他们究竟有没有法力?真的有「来生」吗?我们第一个人真的都有佛性吗?许多类似的怀疑,只要我们听闻教法就很容易清除;不过大部分的人也需要某种与逻辑推理无关的启发来增强信心,比如经历了某种超凡的体验,或遇见了一位具启发性的人物。通常,遇见一位我们看得到、摸得着、听得到、代表佛的身语意化现的佛教大师,这是最好的一种启发——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而我们所请求的,不只是具足全套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圆满诸佛住于轮回而已,我们也请求那些能启发众人、体现教法、示现诸佛与菩萨一切尊胜功德的人住世;同时还要伴随着一切令我们振奋鼓舞的事件或活动,不管它们是多么不合逻辑或多么不切实际。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住世无量劫,莫遗世间迷。⒄


⒄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6偈颂。


回向


最后,我们必须尽快地回向我们的修持和善行,才不致于浪费我们所积聚的福德。藉由回向,将福德给予一切众生的究竟快乐与证悟成佛,我们不仅保障了福德安全,也保证它会持续累积——就像银行存款的利息一般——因此,我们的善行就会成为我们的成佛之道。假使我们不立即回向,这些福德资粮可能被突发的嗔火,或任何其它折磨我们的极端恶行或恶念烧毁殆尽。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13:30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⒅


⒅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7-10偈颂。


供品


净水是极为普遍的供品,你在寺庙或佛堂里,常常可见许多套的净水供养。水除了象征清净之外,它对所有形态的生命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供养的时候,我们需要培养的重要心态,就是对供品不要有任何执着,而且当它不再属于我们的时候,要毫不后悔。我们的心是易变的,无论从事多么有利益的活动,在月底结算时,也许有那么一刹那,我们会后悔不应该供养了一万盏灯,而希望当时应该控制在五千盏就好。相较之下,供养净水的花费就少很多,所以我们也就比较没有机会后悔。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⒆


⒆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第18偈颂。


供灯也非常普遍,它充满着灵性的象征。我们遵循佛陀的教法的原因,是渴望获得证悟,而只有在我们调伏或修持了自心之后,证悟才会发生。正如灯照亮了周遭而让人得以看见,它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相同的,心不只了知他人,同时也了知自己。由于这个原因,灯是我们对于心最近似的譬喻;因此,任何有力量可以驱逐黑暗的,都可以用来作为供品。


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⒇


⒇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二品,第17偈颂。


供曼达


曼达<坛城>象征整个宇宙、以及宇宙之内所有事物的最清净形式。我们将心所能企及、能想象的一切东西都拿来供养,比如大地、水、山、河、城市等;我们供养这个世间所有的财富,以及天人、阿修罗的财富;我们供养一切被视为珍贵的物质,比如黄金与钻石等;我们供养一切被认为是强壮的东西,比如大象;我们供养一切被视为吉祥之物,比如孤沙草或酸奶等。传统上,西藏的仪式会以曼达盘、米粒和宝石等来供养,不过你也可以仅以抛洒米粒作供养,或者抛洒花瓣更好。当你这么做的同时,念诵任何一个供曼达祈请文。例如:香水鲜花芬芳地,须弥四洲日月严,谛观净剎供诸佛,普愿有情生净土。


Tramgururatnamandalapudzamegha串咕噜拉特那曼达拉普乍每嘎samudrasaparanasamayeahhung

萨目爪萨帕拉那三味耶啊吽


菩提心与菩萨戒


虽然「菩萨」这个称谓听起来令人尊敬而且难以达成,但其字音只是「子」或「佛之继承人」,并且不是那么难以达成。它不需要通过资格考试,也不需要完成什么不可能的任务;你所有要做的,只是发起衷心的祈愿,愿你能带领一切众生圆满证悟。要作这样的誓愿,还有什么地方比得上在佛陀的圣地,在神圣佛像的面前?所以你应该好好利用时间,在每个圣地受菩萨戒(立下菩萨誓愿)。一如寂天菩萨所写的:


生死狱中囚,若生菩提心,即刻名佛子,人天应礼敬。(21)



(21)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一品,第9偈颂。
以及如人虽犯罪,依士得除畏;若有令脱者,畏者何不依?(22)

(22)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一品,第13偈颂。
不论你认为自己多么不完美、不清净而且耽溺于轮回,但是身为人类,你不可能从来没有过一丝善念——虽然极其稀有,但一定曾经发生过。如同寂天菩萨所写:

犹如乌云夜,刹那耀闪电;如是因佛力,世萌修福意。(23)

(23)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一品,第5偈颂。
无论善念如何短暂,它都是菩提心的种子。然而,假如你在受菩萨戒的当下,内心没有一丝善念自然升起的话,那就造作一个!造作一个善念,但是不要认为它不纯正而厌恶自己或这个善或这个善念。即使是一个假造的善念,也好过什么都没有,而且造作的善念终究会引导到真正的善念。

菩提心是人类内心在某种状态下所能产生的慈爱、大悲与善良;当它生起时,是无以言喻的美妙。这种美妙的心灵要能生起,我们一般都需要大量的福德,才能具足其助因与外缘。因此,在做完皈依与念诵「七支祈请文」之后,我们就在受菩萨戒或修持菩提心的最佳状态下了。

由于这也许是你唯一一次身处圣地,因此切勿错过在这些神圣佛像面前受菩萨戒的机会。虽然你不一定需要在上师或某位圣者面前受戒,但如果附近正好有具格授予你菩萨戒的比丘、la ma或在家修行者,你当然应该跟从他们受戒。

大部分的圣地都充满了圣物,如佛的雕像或佛法经书。在这些代表诸佛与菩萨的圣物面前皈依,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要受菩萨戒,你首先供养花、香与灯。没有把种子种在泥土里,花就不会生长;只有种下种子,它才会萌芽、最终开成花朵。这是修行者在内心生起菩提心的最佳写照。为了让菩提心的种子在我们内心绽放花朵,我们必须先将它播种在福德田里。实际上来说,最重要、最需要培养的元素,是愿菩提心;因此,从今以后,你的整个生命和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以成就一切众生的证悟为目标。然后念诵寂天《入菩萨行》的偈颂如下:


菩萨戒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次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24)



(24)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23-24偈颂。
念诵这个偈颂一遍,或时间允许下尽可能多遍,并且加以思惟。如果你疑惑:「我怎么可能成为菩萨?我永远无法割下我的肢体,拿它们来喂食饿虎!」别让自己感到气馁,因为,恰如寂天寂菩萨所说的:「……次第勤修学。」(……一步一步,我将依止并勤勉自修。)
至此,你已经受了菩萨戒。你可以为自己庆贺,为自己做了一件真正很有价值的事感到高兴。让你自己对刚刚完成的这件事加以珍惜,并鼓励自己;让你一想到菩萨戒就精神振奋;而且不断提醒自己,你今天有最好的理由应该开心。寂天的这一段话,对我们会有帮助:


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今生吾获福,幸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喜成如来子。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犹如目盲人,垃圾获至宝;如此菩提心,如果我何幸!灭死圣甘露,即此菩提心;除贫无尽藏,是此菩提心;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复是出苦桥,迎众离恶趣。


彼是除恼热,清凉心明月;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现在,你已令自己升座成为菩萨。怀着身为菩萨所带来的信心和喜悦,你现在可以向所有众生宣告你新的身份。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今于依怙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25)



(25)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25-34偈颂。


四无量心


接下来是四无量心。在这个修持里,你祈愿所有的众生都永远快乐、免于受苦;而可能更重要的,是愿他们永远具足快乐的因、免于痛苦的因,并且永不离于快乐。最后,你祈愿一切众生离于分别心,比如说,愿他们不再区分敌友、常持平等舍心。平等舍心的修持,与究竟菩提心的修持非常接近。

有时间的话,你可以修持施受(Tonglen)。在这个修持里,当你吸气时,观想你吸入所有众生的痛苦和焦虑;而你吐气时,观想你将所有的快乐、喜悦、慈爱与智慧,都给予所有的众生。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财诸受用、三世一切善。(26)



(26)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11偈颂。
在目前这个阶段,若要修持行菩萨心,你可以把朝圣之旅与所有你所供养的水、灯、香等,视为将菩提心付诸实行的第一步。至于究竟菩提心,如果你接受过教法了解如何修持,就在此时修习之;如果你未曾接受过此教法,就念诵《心经》一遍。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需。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波诃。(27)

(27)般若波罗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然后,做为修持究竟菩提心的开胃菜,你可以静坐,注视你念头的来去,不作任何分别。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积聚福德,例如:
.造桥修路;
.提供钱财、食物和居所给穷困的人,提供他人讯息、甚至只是一个微笑;
.忆念佛、法、僧三宝;
.誓愿受戒;
.思惟慈爱、悲心与实相;
.修持安忍;
.禅修智慧。


佛陀亲自推荐了这些方法,并且说,如果以正确的发心来修持这些方法,会获得无可计量的善德之果;不过对于在家修行者,最好还是把重点放在布施、持戒和安忍的修持上。

布施包含以任何一切的方式对他人给予与付出,例如给予钱财、空间或保护。朝圣者可以藉由供养花、香等行布施。
根据佛教的修持,持戒一定与不伤害众生有关,这是能积聚大量福德的修持。如果可能的话,除了不伤害之外,你也应该努力修持帮助众生的戒律。虽然戒律并不局限于为了健康而不吸烟、不吃意大利面、不喝大量威士忌等,但对朝圣者来说,誓愿在朝圣途中不吃肉或不喝酒,会是很好的一件事。

根据寂天菩萨,安忍是累积福德最迅速、最有力的方法。朝圣者一定会有很多机会修持安忍,特别在印度。最有效的一个方法,是将你所遇见的每个人都视为菩萨。既然我们不可能只从外相就知道谁是不是佛或菩萨,那么就不要分别。

另外一个方法,是在下次你的行程被打乱时——也许是巴士或火车延误了,这在印度经常发生——你自己这么想:「如果连这种琐碎的事情,我都没有足够的安忍来应付,那么我怎么能够承受地狱之火的磨难?」

朝圣的地点不仅吸引朝圣客,投机分子的大军也如磁吸般地涌现。像是白天看起来有义肢的断脚乞丐,到晚上就奇迹般地及时长出脚来,以方便他们走路回家;还有穿着酷似比丘的高明骗子。要如何因应这些机会而行布施,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举例来说,也许你决定在朝圣途中不给任何乞丐一毛钱,而到最后把剩余的现金分给大城市里情况更糟、更没机会获得温饱的乞丐;或者你把钱布施给妇女,因为她们的生活远比男人艰困;你也可以只赠送食物或衣服,或只给所有那些深陷贫困的人由衷的祈愿,而不给钱以免被他们花在酒精或药物上;或者你也可以决定把钱给予任何一个向你乞讨的人,不管他们看起来是否应得。

从灵性的观点来看,你对布施的对象所抱持的态度非常重要。你一定要记住,不论他们在此生是什么身分,在某个前世他们曾经是你所爱的人,或是爱你的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曾经为你流过血、流过泪,或甚至可能为了保护你而牺牲过自己的性命。由于我们不知道所遇见的人是不是菩萨(佛能以多种外相地示现),为了保险起见,你应该想象你所布施的每一个对象都是觉悟者。这对于密续行者而言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曾经誓愿:视任何人都是本尊、所到任何处所都是坛城。如果我们在心中以这种想法来给予他人,我们的布施修持会变得更加深刻。
因此,作为一个声闻乘的修行者,当你看到一个衣不蔽体的乞丐坐在肮脏的街道上,你应设身处地想象,如果你也必须睡在污秽的窄巷、只能吃别人丢弃的食物,你会有多痛苦?然后,当你对他供养金钱或食物时,会油然生起尊重,因为你了解他和你同为人类,只是他的生活状况远不如你幸运而已。

作为一个菩萨乘的修行者,你要记住,在无数的生生世世,你和这个乞丐已经结下缘分,他必定多次曾是你的父亲、母亲、情人或先生。然后,不管你的供养多么微薄,在心里发愿,希望藉由你布施所结下的这份业缘,能引导这位乞丐接触佛法。

可能的话,你也应该记住,你自己、这个乞丐和这份供养,全都是幻相。如是了解,丢掷铜板给他的这个简单的行为,就会成为最深刻的布施修持。

而密续行者,则要想象这个乞丐与自己的上师或本尊不二,而行布施。

至于供养僧尼,无论他们是真是伪,你所积聚的福德主要是依于你的动机而定,而与他们的真实身分不太有关。乞丐常常有令人心酸的故事。站在你面前的这个假和尚,很有可能就完全没有别的办法了,才会穿上僧袍来行乞,为的是养活他的家人,或急需药物来缓和他的母亲疾病末期的病痛。所以,先别急着谴责这个假和尚;而且还要记住,许多所谓的「真」和尚,他们开着奔驰轿车、戴着劳力士表以及蒂芬妮金链。我们宁愿不要怀疑或挑剔遇见的每一个人,而只是单纯地对僧袍(它象征佛、法、僧)表达尊敬;纵使和尚是假的,你也会积聚大量的福德。
当佛陀还是菩萨时,他在某一生转世为一只有着漂亮蓝色鬃毛的动物。这只动物天生就喜欢出家人,常常跑到他们身上,依偎在黄 se的僧袍里。有一天,一个奸诈的猎人假扮成比丘,将一支毒箭藏在袍子的褶层里。当这只动物跳到他的腿上时,他一刺便把它杀死了。这个故事听起来挺悲惨的,不过这只动物在那一刹那对僧袍产生的喜爱,却积聚了累劫的福德。

在朝圣途中,参访寺庙可以让我们有许多机会修持六度中的每一项:
.尽你所能地供养,这是修持布施;
.以谦虚的态度供养,不引入注目、不夸耀、也不为任何世俗的理由而做,这是修持戒律;
.假如寺庙管理员纠缠你,要你给的更多,不要对他们心怀恶意,这是修持安忍;
.充满喜悦地供养,这是修持精进;
.供养时,不受到自己的虚荣心、不安全感、骄慢等影响而失去专注,这是修持禅定;
.视你所供养的一切,不论大小,都是如梦如幻,这是修持智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2-19 13:31

身为初学者,不论我们做什么,很粗率地说,我们的灵性道路一直就是个「假装模拟」的法道。在佛教里,有许多种的灵性法道,例如出离心之道、虔敬心之道、大悲心之道等,不过要随时都能够「真正」体验所有这些法道,是极为困难的。过往的伟大上师对我们的建议,是要以发愿开始,愿未来有一天,我们会感受到真正的出离心、虔敬心,大悲心等。藉由这么做,我们会积聚大量的福德。
曾经有位老妇人,她看到一个有钱的商人,以一顿豪华的午餐供养了佛以及全体随从。当她注视着那些装饰得极为漂亮的桌子、金色的盘子以及许许多多精心摆设的菜肴时,她不断地希望她也能够做这样的供养,可是她几乎一无所有,没有钱能使自己的愿望实现。然而,只因为希望与发愿,据说她积聚了不可估量的福德。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智慧因而无法了解空性、仍然受制于时间、空间、方向、质量和数量的人,发愿是为我们所设计的修持法门。这个修持,是提供给那些心智受局限、只能假设「一切众生皆成佛」也许有可能性的人。想要在世俗的层次上帮助一个人,就已经让我们迅速地精疲力竭了;所以,「永远」一直帮助「一切」众生的想法,似乎只是诗意梦幻一般地怪异而不真实。然而,这种短视的见地只是缺乏智慧的结果。
《般若经》里提到,有位菩萨经过多年努力行持菩萨道之后,他告诉佛说,他一想到获得证悟要花上这么久的时间,加上无数的众生都还未获得解脱,就感到气馁。

佛陀以一个譬喻回答了他:想象一个母亲梦见自己的独子被湍急的河流冲走。她完全无能为力,然而,在痛苦绝望中,她愿意做任何事情来救这孩子,不顾自己的安危,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要花多长的时间来救这孩子,完全不是她在意的问题;要花多少心力来救他,也完全不是她的考虑。由于坚定的力量和专一的决心,她终于把孩子从河里拉上来。然后,她醒了过来。她为了救这孩子所承受的一切痛苦、所付出的极大努力,以及她所投注的时间,都不曾存在过,甚至连她救了孩子性命的想法,也只是个幻相。

我们尚未发展出智慧来认清轮回的虚幻本质,所以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和其中的人们都是坚实、恒常而且真正存在的。因此,我们被彻底征服,甚至只是试图救渡众生的挑战,我们都无法鼓起勇气面对;然而,我们却有足够的福德,渴望追随菩萨之道。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开始呢?我们如何找到一个方式,来开始一个我们目前相当确定的终将被证明是不可能的任务?一如佛法道上的其它任何修持,我们以生起正确的动机开始,然后以发愿来巩固它。因此,当你在朝圣途中,若没有别的事做,就应该一再地念诵发愿祈请文。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并作渡舟者、船筏与桥梁!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觅床变作床,需仆成彼仆!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有情众,资生大根本!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