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0:48     标题: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慧律法师主讲

1992年6月1日

文殊讲堂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圆瑛大师著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目录

圆觉经讲义序

自序

圆觉经讲义卷第一
圆觉经讲义卷第二
圆觉经讲义卷第三
圆觉经讲义卷第四
圆觉经讲义卷第五

圆觉经讲义序

清凉云:大以旷兼无际,方以正法自持,用则称体而周。具此三义,故名圆觉。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故。契经中有:了义、不了义。如来为人天二乘说不了义教,以器小不堪担荷大法故。唯佛一人,独得觉性。为菩萨乘,说了义教,以根大能担荷大法故。一切众生皆得作佛,然对机说教,虽各不同,而契理契机,实无有二也。此经直显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名为圆觉。直截分明,毫无隐覆。此则契经中,了义之契经,非不了义契经也。

圭峰曰:余心宗圆觉,但以竞辨屈于妙义,龙藏倦于灵文,显性之教沉埋,名相之宗鼓舞,由是革旧风规,成新教化,黜权抑小,立顿张圆,使第一义天,星辰罗列,大圆镜智,影像昭彰。况复偏宗此卷,誓广弘宣,二十余年,三复玄致。轮王髻宝,大云心传,长者家珍,清凉手授。所以内依观智,外托诚文,冥己身心,随应解释。

今我瑛兄,始契《楞严》三观,次精圆觉三身,造兹讲义,普被上根,诸轮绮互,单复圆修,四相潜神,非觉违拒,四病出体,心华发明。慈愿追随末后,长中下期,克念摄念而加行。别遍互习,业障惑障而消亡,成就慧身,静寂觉遍,百千世界,佛境现前。是以闻五种名,超刹宝施福,说半偈义,胜河沙妙门,实由无法不持,无机不被者也。如善财不出道场,遍历百城之法,犹海幢常冥寂定,广开佛事之门。圆觉宗通,第一义谛,大悟而岂假他求,内证而应须自决:似冰含水,融通而岂有凡圣等殊;如金与镮,展转而更无佛生差别矣!

公元一九五二年仲冬拈华老人应慈谨撰

自序

夫圆觉一法,冠以大方广三义。大者,当体得名,横绝边涯,竖无底止。方者,正也,以正智照了,恒沙功德之相。广者,多也,有自在无碍,任运随缘之用。圣凡同秉,生佛一如,为诸佛之本源,实众生之心地。自从元明失照,枉受轮回,众生日用不知,迨至复本心源,证入涅槃,诸佛究竟无得。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譬如水随冷气之缘,结之成冰;冰随暖气之缘,溶之为水。然冰水虽殊,而湿性如故。本觉湛然,众生终日罔觉。法身流转,如来所以兴嗟,知万法不出自心,悟一真本居实际。今圆觉经者,玄妙难思,盖称性之极轨也。寂光无土,依受用而现身;妙德启请,说因地之法行。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圆觉之性,实无可修,但以自性之光明,圆照清净之觉相,离念顿入,当处了知。此知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无明,无体可得,则无明顿断,佛道方成。次告普贤: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不了如幻,是名不觉;若知幻化,即已离幻,是名为觉。乃结答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如人梦身生疮,求医施药,既知是梦,即已离梦,不须更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如梦疮之人,即已离梦,即为醒觉,觅疮了不可得,亦无须用药,渐次求愈也。次告普眼: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即是修行,渐次深入。次告金刚藏:闻前章说,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遂起深疑,即伸三难:一、以真难妄:若诸众生,本来成佛,唯是一真,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之妄?二、以妄难真:若诸无明妄法,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三、真能生妄:若诸异生,本来成佛,后起无明,此乃真能生妄,一切如来,已经返妄归真,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此皆根心之疑,能障大乘正信。佛即答云:虚空本不生华,真金理无重矿。次告弥勒:一切众生,由无始际,种种恩爱贪欲,是故能令生死相续。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次告清净慧:圆觉自性,本非差别之性,因众生迷倒,未能灭除,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不能同佛受用。一切烦恼,毕竟解脱,以示渐次差别。复为一类大根众生,以示圆顿随顺,平等安心之法。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谓以众生日用,不起丝毫妄念,同佛作用,本地风光。于诸妄想之心,了知全妄即真,亦不息灭,虽住妄想之境,以境从心起,原是自心,本是一真,何用了知?于无了知处,但能知既寂,即是真知,故不辨真实也。因而信受,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次告威德自在:无上大觉,本无二相,随诸方便,便有三类;所谓奢摩他,如镜照像,三摩提,如苗渐长,禅那寂灭,如器中锽。此三法门,十方如来,及诸菩萨,三事圆证:名究竟涅槃。次告辩音:一切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依顿渐修习,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单复无非圆修,别遍意在互习。若能随顺修习,不久便证涅槃。次告净诸业障:众生由执我故,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因此便生憎爱。不了迷识与迷智,二种四相,无始妄流转,不得成菩提。若能除灭贪嗔痴,法爱不存心,自可渐次成就。次告普觉:求善知识,当求正知见人,心远二乘,除作止任灭四病,亲近无憍慢,远离无嗔恨;依正智慧而修,便能证于涅槃。次告圆觉:众生欲求无上道,先要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勤修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次告贤善首:是经为如来守护,菩萨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佛自定五名,今特取其二。末世众生,依此修持,渐至佛地。虽为顿教大乘,亦摄渐修群品。是经力用广大,无机不被,从可知矣。余也,频年钻纸,心心惟仰大乘;一觉传灯,处处咸依自性。既诠楞严奥旨,妙妙心闻;复注圆觉契经,尘尘智入。布舟航于觉海,敢诩为鼓棹之人,数名于义天,自笑乃担板之汉。忘言默契,愿为执鞭;入海算沙,从兹搁笔!是为序。

时壬辰仲冬阿弥陀佛圣诞良辰

七五老衲圆瑛宏悟序于上海圆明讲堂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2:32

慧律法师主讲

我们序文不看,自序这个地方不看,直接翻到经典部分,也就是前面四个page不看,直接翻到《大方广圆觉经》这个地方。

[圆觉经讲义卷第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一》,一个句点,一个句点,段落分明。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一,这样念就对了。

[上海] 就是大陆。上海有一间讲堂,叫做[圆明讲堂沙门圆瑛] 外号,[弘悟] 内号,这是同一个人。譬如我叫做云林沙门,因为我是云林县人;云林沙门慧律悟根,我的内号叫做悟根,觉悟听根本。但是,你如果叫悟根,没人认识,这是内号。[讲] 这同一个人。

[受法门人] ,就是跟着他学法的人,受法的,同时听这一部经典的人。[雪相][戒净] 也是同一个人,[敬录] 。

[今讲此经,依贤首宗]贤首宗就是华严宗,因为是贤首国师将它弘扬扩大,所以,华严宗又称为贤首宗。贤首宗讲经一开始,都是先[开启十门。]这是用十个角度来讲,[贤宗十门,前八门是悬示,]悬示的意思是说:大概,大概指示这一部经典在讲些什么,[悬示]就是大概的开示。就是前八门一开始,就先让你了解这部经在讲什么。[第九门总释名题,]就是解释这个经的题目。[第十门讲解经文。]。但是,[今为便利听众起见,],所以[移第九门,]第九门就是总释名题,就是先解释这部经的经题,所以说:[总释名题,而为第一,],我们研究这部经典,要先了解这一部经典经题的意思。所以,[令人一听,即得领知总题名义。然后研究诸门,有所标准,不致茫然。] 茫然就是迷迷糊糊,才不致于迷糊迷糊。

[十门者:]哪十门呢:

[甲 一总释名题],先了解这部经的题目的意思为何。 [二教起因缘],讲这部《圆觉经》的因缘是从何而来。 [三藏乘摄属]第三,这部《圆觉经》是属于三藏的什么藏,是经藏、律藏、论藏呢?乘就是:是声闻乘、还是菩萨乘呢?是大乘还是小乘呢?摄属就是说:是属于三藏当中的哪一部,经、律或是论?或者是属于大乘?属于小乘?是菩萨乘,或是声闻乘呢? [四体性深远],这部《圆觉经》的体性是广是狭? [五能诠教体],就是说:这部经以何作佛事。以文字、音声,能诠教体。

[六所被(“被”pī)机宜]“机”就是根器,这部《圆觉经》到底是对何种根机而说?在第六门来讨论。 [七宗趣分别],本经最重要的在讲什么内容?它是以何为宗。 [八力用殊胜],研究这部经之后,能产生什么作用?为了使我们离妄证真。它有什么殊胜之处? [九传译流通]这部经从印度传来,翻译的经过程是如何?由谁翻译?为何能流通至今?传译流通就是历史背景,它的历史背景,让我们了解这部经典是从何而来。如何流通?有一个交代。才不是像神教的扶鸞,起乩说谁来降临,然后随便画一画,就说是释迦牟尼佛降乩;佛经不是这样,它是确确实实有根据,说出经典的历史、是从何而来,所以,佛经的真伪,一定要有翻译的人是谁。这很简单,你要判断一部经典真、伪,就看它是在哪个朝代,由哪位三藏法师翻译流通的。 [十讲解经文],所谓讲解经文,就是将整部经从头到尾作解释。

甲一 总释名题

这个题目的地方要写很多字,在【大]的旁边写:体;体是绝大,绝对的大。在“大[方]”的旁边写:相;在“大方[广]”的旁边写:用,也就是:大、方、广就是体、相、用。这部经在讲什么?这部经在讲绝对的本体,绝大的本体。再来,这部经的相遍十方,也就是说:十方诸佛皆由此经出,所有的三身四土,都要由《圆觉经》证悟,[方]就是事相遍十方,相遍十方。[广]呢?就是妙用很大叫做广,所以[广]就是用。在[用]的旁边写:圆觉妙用。原来这部经就是在讲我们本性圆觉的妙用,这个[用]就是圆觉的妙用。再来,大方广,在[方]左边写:正;[正]叫做方,就是说直趣菩提。[正]就是智,这个[方]就是一种正确的智慧,非常正的智慧,我们所讲的正道。所以说:[大]就是体大;[方]就是相遍十方,叫做正、叫做智慧;[广]叫做用、叫做圆觉妙用。圆觉叫做圆满的觉性,[圆]满[觉]性。圆觉就是我们圆满的觉性。什么叫圆觉?就是一心的别名,圆满的觉性就是一心的别名。也就是说:大方广——体相用,就是我们的一心;我们的一心,就是我们圆满的觉性。一句一句念比较容易了解。再来,[修多罗]“修多罗”: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喔!这部大方广圆觉经典,契经就是合佛的道理,又合众生的根机。[了义],大乘究竟显了之义,叫做了义;换句话说:小乘不究竟、不显了,当然就是不了义。经藏皆名修多罗,就是诸经,一切经典都叫做修多罗。了义,修多罗这部契经、这部经典,诸经当中是了义经。所以,“修多罗了义”就是说:诸经典当中,以这部经来说,叫做了义的经典。[经] 指本经,只有单单指本经,而不是指诸经。上面的修多罗叫做经,但是,它是指诸经。修多罗了义,就是诸经当中的了义教;底下这个[经]就不同了,这个“经”叫做别名,就是说:只有《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这部经。最后一个“经”字是指只有这部经,上面那个“修多罗”是指诸经,只要合佛的道理、合众生的根器。[卷上】卷上,以前古代没有印刷术,所以,都是把经典捲起来,捲起来分上卷、下卷。我们现在为了保留古人的名词,了解以前不叫[册],现在叫上册、下册,以前叫做卷上、卷下。

[此经共有五名,乃如来金口,亲自命名。]。这部经典有五种名,但是,这部经典是取第一个名字,跟第二个名字,你看!这部经典第一个名字叫做[一、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二、修多罗了义,],你注意看:“大方广圆觉”,取这五个字;第二个名字,取[修多罗了义]。本来这部经有五种名字,这是从第一个、第二个各取五个字,第三个没有采用。[三、秘密王三昧,],这部经也可以叫做《秘密王三昧经》;这部经也可以叫做[四、如来决定境界,五、如来藏自性差别。]经。这部经本来有五个名字,但是,五个名字当中,只取第一、第二个。[为要事周义尽,],事相圆满,义就是道理已经极尽,也就是究竟的意思,事相很圆满,道理也很究竟。[如来故说五名,求其简略切要,]简单切要。[结集且标两号,] 两号就是两个题目的名字连接起来,[而于第一名,]第一名就是第一种名字,第一种名字叫做大方广圆觉陀罗尼,所以说[复略陀罗尼三字,] [略]就是省略、去掉,把第一个名字省略掉[陀罗尼]这三个字。[第二题全取,]第二题的名字叫做修多罗了义,全部节录下来,所以:第二题全取,[共十一字。上十字是所诠法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这十个字,这十个字是所解释的法的道理,被这部经典所解释的道理。[后一字是能诠文字,] 所以就是经典,第十一字就是“经”。能诠文字,能够解释的文字。[能所合成一经名题。名者,实之宾也,]什么叫做实之宾也?就是说:实在是道理之宾,“宾”就是客,外在的,名字。我们说:主人是道理,客只是外来的,借重着文字来显示这个道理,实就是:实在它只是道理,道理以外的,那当然就是借用名字了。实之宾也,是只是道理的外在作用。[循名务必核实。]“循”就是依,如果按照这个名字,务必、一定要核实,就是要契合这个实在的道理。[题者,经之纲也,] “纲”就是鱼网最粗的那条线,最重要的!我们把网一撒下去,拉起来,从那一条最粗的绳子拉,大的目叫做纲。[解经] 要解释这个经典,[贵在提纲。] 提纲就是重要的,抓鱼的粗的绳子,纲目嘛。[今先解前五字。] 现在先解释五个字。

[大方广三字是义,圆觉二字是法。] 底下就解释了,[如《大乘起信论》所云。摩诃衍(此云大乘)者,当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摩诃衍,中国话叫大乘,一种是大乘法,一种是大乘义,义理、道理的意思,大乘法皆不离众生心。[所言法者,即众生心(圆觉在缠,] 这个“缠”就是指烦恼,我们圆满的觉性被束缚着,开发出来叫做圆觉,没有开发出来叫做如来藏心,就是这个意思。[即是众生如来藏心);] 把它调过来叫做藏如来心,孕育着如来清净之心;反过来念即是众生如来藏心。所谓如来藏心,就是孕育着如来的本性,却没有开发出来,还蕴藏着。圆觉在缠就是说:我们圆满的觉性,还在烦恼的束缚当中,换一个名词,叫做如来藏心。如来藏是《楞严经》说: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这是法,所谓以就是众生的心。[所言义者,]义就是《圆觉经》在讲什么?大乘的内容在讲什么呢?讲体大、[即体、]体是绝大,我们绝对的本性叫做体,绝待的本性叫做体,无量无边的般若智慧叫做体。[相、] 由体发起的相,是没有分别、清净之相;一切清净之相不离体,所以,相是遍十方。[用,] 由般若智慧影现在事相、外相当中,就能产生种种的妙用。所以,体大、相大、用大,这都是大乘的义理,大乘所讲的道理,都离不开体、相、用[三大之义也。《大疏》云]这是一本书,[:凡欲解] 如果想要了解,[了义经论,] 如果要解究竟实相,叫做了义经论。[先须明释] 清楚的解释[法义,] 先须明释,要先清楚的去解释什么是法,什么是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义”就是道理,所谓的道理才能分明。[以义照法,法即显著。] 用这个道理来照法,什么叫做照法?照法就是说:用这个道理来陪衬着这个法起来,用这个道理来作标准,然后对照看看这个法是不是正的,是不是正法,法就能显示出来。世间人拿镜子照自己的容貌,君子用良心返照自己,君子知道做事情要有良心;学佛的人用因果的镜子返照自己,是否符合因果的道理?圣人用本性返照自己,有没有合本性?各有不同,法即显了。[今先讲大方广三义,后讲圆觉一法。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2:34

大者,当体得名,即当圆觉全体。]圆满觉性的全部。[此体竖穷三际,] 竖就是直线的来算的话,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我们圆满的觉性,这个体没有一个开始,也没有一个终止。[历尘劫而常住;] 经过尘沙劫,尘劫就是无量劫,仍然安住。[横遍十方,] 就横的来说是遍十方。[无边无表,]无边就是没有一个终止的尽端。无表呢?你没有办法显示出来,因为它是没有形象的东西,无表,你怎么样指示出来呢?你怎么样表达呢?它没有形象的东西,你如何表达呢?[超象外以孤标;无名立名,强名曰大。] 超象,超一切现象界以外而独有的,那就是体。“孤”就单独,只有它,孤标。只有这个体能够这么大的,无边无表,横遍十方,尘劫常住,竖穷三际。说:无名立名,这个圆觉的全体,我们这个圆满觉性的本性,无名立名,因为它没有名字,所以,不得已立名。强名曰大,强名就是说:不得已,我们勉强的,强名就是很勉强的来说它是一个“大”字,无法言说。所以,强名,不得不;强就是不得不,不得不讲它只是一个“大”字。[当体者,非对小言大之大,] 对小说大。[若大外有小可对,则非至大。]举例:我们世间人很不会说话,说:我很伟大!“我很伟大”,表示有对方比你差;如果我很伟大,有一天人家跟我比较,这样,我又矮人一截了。所以,说自己很伟大的人,就是很不伟大,愚痴,不聪明!说:我很伟大!意思是说:你很愚痴,有一天人家比我们伟大,我们就变成愚痴,变成落入阶段、对立的比较。你如果说:我不伟大。没有比较,我很平凡,这样当下、当体就是平等法,平等法,没有经过比较;你没有落入人家的把柄。所以,我们讲话要有艺术,讲话有艺术的人,就抓不到把柄。为什么?我们如果自己觉得很我慢;或者是觉得对别人有恩;或者是觉得自己很伟大,这样就是落入阶段,这就不是佛法,这样会受人指陈。

古代的贤人说了一句话:善于议论别人者,于边(在旁边),于侧面,人亦议论他。这句话很有道理,就是说:我议论别人、批评别人好坏,我如果落入这种观念,那么,你就有懈可击,旁人就会来讨论我们、议论我们。古人很厉害!假使当相就圆满,我今天在别人面前,不讲别人的坏话,我不讲别人的坏话,无论他好坏,我们都平等,别人听到我们这样讲,无懈可击,我们讲的都是平等心,他想讨论我们,就没有资料可以讨论,因为我们没有落入阶层的比较。所以,讲话的用词很重要,我们如果讲到佛理,语气要肯定,要肯定,有决定心;如果讲到自己的意见,我们就用“包容”、“参考”。譬如:人家来文殊讲堂参访师父,我们的用词就要用[参考];今天你们四、五百人来到这里,我提出我的看法供大家参考,互相研究一下。如果讲错还能转圜,我是说[研究]而已呢!我是说互相研究。互相研究就是说:我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还望你指教的意思,这就不落入把柄。但是,如果讲到佛的道理,讲到往生极乐世界,就不能这样讲了;这个往生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们再研究看看好了!这样就完了,这样讲经就完了!要奠定众生的信心,怎么可以让你用[研究]的?对不对?讲到往生是不能让你用“研究”的,那是佛讲的话,佛是圣人啊!一定要讲到让众生百分之百相信,那是佛讲的话,往生极乐世界,这不能用“参考”的。如果是我们自己讲的,要用[参考]: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果说错了,大家互相研究一下。知道吗?所以,古人说的没错,讲话有没有艺术,差别很大!要夸奖自己,也要夸奖得很有艺术,随便夸奖自己,人家会受不了,夸奖自己,也要让人起欢喜心,你明知道他在自夸,不过听起来很舒服,比较没有压迫感。这个“大”,不是对小来说的大,叫做绝对的大。

[亦非先小后大之大,若大是由小而成,则非本大。]不是绝大,不是当体就是绝大,本来就没有大,是因为有比较嘛![今圆觉之体,]是[绝对待,]对待就是二元,对立叫做对待嘛!绝诸二元对立。[无前后,] 无前后就是不受时间、空间束缚的大。有一个探险家进入深山探险,他入山之后,遇到山中的原始民族,那些原始民族的体格都很壮硕,他不知道人家背后藏了一把刀,这个探险队就拿一把刀出来,他想:那些原始民族看到一定会害怕!那些原始民族又高又壮,看他拿刀出来,马上从背后拔出一支更大的刀,吓得他把刀子一丢,拔腿就跑,因为那支刀比他的更大!那一幕你可想而知,看了就很好笑,他以为拿那把刀出来,对方会害怕,结果人家拔出一把比他大三、四倍的刀子,吓得他拔腿就跑,意思是来比看看谁的刀子大啊!无前后,不是比较的大,[是至极之大,是本来之大,斯为大义。]这就是“大”的意思。[方者,就相得名,]就是指我们圆满本性、觉性之德相。

[即指圆觉德相。此相本不离体,] 相不离我们的体性,[即体中所具功德之相。]体中所具功德之相,简单讲就是清净之相。[又方者,正也,] “正”是什么意思?我们说:体、相、用,大、方、广,这个“方”就是正,[即正智圆照。]正智就是一点都不偏,中道智慧、实相智慧叫做正智,圆满照一切。[一切诸佛,因地法行,] 因地,就是我们在因地修行的时候,[皆依正智圆照。] 修行若欲达到佛的境界、入涅槃,不了解《圆觉经》的道理,无有是处!所以,最后面佛就劝你:意思教化成就无量无边的阿罗汉,不如为他演说圆觉的思想,所以,佛很赞叹这部圆觉的道理。因此,从因地修行到果地觉,不了解这部经典,不可能成就![ “文殊章”云: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圆照,即自性大智慧光明,返照自性清净觉相。] 但是,二者皆无相。话虽如此,但却是同一体,圆照就是我们自性大智慧光明,自性大智慧光明就是我们的本性,返照自性清净觉相。[诸佛依此圆照之正智,照空无明,] “空”就是破除,照空无明,彻底的破除这个无明,因为有圆照的智慧,所以照空,彻底的破除无明,[得成佛道,是为方义。]

什么是大方广的“广”呢?这个“广”字,很多人用来取名字,在出家人当中,很多人用它来作为法号!譬如:法广、妙广、广文、广品,出家人用这个“广”字的很多。为什么?这个“广”就是很大的妙用。[广者,从用得名,] 从这个用得名,[即指圆觉妙用。]为何说这个[用]是不可思议呢?因为它是从本性流露出来的。所以说:[此用亦从体起,]“体”就是本性,依体起用,这个用就不得了!若是依识起用,那个叫做分别、执着,依识起用,那个用是自私自利、我执法执;若是依体起用,依本性起用,这个就大用现前。[谓此觉体周遍,] 周遍就是平等,无所不包,那当然平等,才能无所不包嘛,你不平等,当然就有高低、对立,当然无法周遍。所以,摆平了自己,天地万物就世界太平了!摆平了自己,还要加上一层不恐惧,也不颠倒,不恐惧、不颠倒,就是摆平了自己。我们今天为何不能得到平等心?因为我们有恐惧,因为我们会颠倒,因为我们恐惧、颠倒,所以,我们的本性不能周遍,我们每天都怕失去什么东西。白天颠倒、晚上也颠倒;白天作白日梦,晚上作夜晚的梦。每天都在颠倒,所以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我们如果了解本性,大地无寸土,所谓的寸土就是说:一切的国土都是空性的,连寸土都没有。也就是说:连三千大千世界国土,他都能空了,也就是佛的度量,大到包容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哪里像这个世间的人,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自私自利,到处伤害别人呢?圣人所过的日子,或是他拥有的宇宙,虽然跟世间人同样生活在娑婆世界,事实上他心中的宇宙,完全跟这个世间的宇宙不同。他是活在和平的世界,无论外面的战争再激烈,他都空一切相。三千大千世界他都能空了,哪有金钱不能空的道理?名利、男女一切,他会空不了?所以说:此觉体周遍,[本有过恒沙等,不可思议之用。

]人人具足,每一个人都有。[潜兴密应,广多无尽。]“兴”就是运、运用的意思,潜兴就是暗暗的运作,然后秘密的相应。我们的本性蕴藏于内,悟道的人,他就会运用,能秘密的应用,运用于一切事相当中。“兴”就是运转,可以暗暗的运转它,可以秘密的应用它。广多无尽,本性通达无生,就能运用于一切事相,你做事业,悟到本性就很好用,白天认真赚钱,晚上闭眼休息时,第一个观念:这都是虚妄的东西,我是俗家人,必须赚钱!晚上睡觉就全部放下。所以,在家人如果明心见性,妙用同样现前,他无挂无碍、无障无碍,为什么?无尽的智慧都在当下这一念,虽然他白天很认真的工作,可是,晚上却睡得很香,为什么?他没有得失的观念,因为他已经尽力了![不独诸佛已证觉体,大用繁兴,即众生在迷,运转施为,亦头头是道。]所以说: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无碍,碍不了他!他抽烟也无碍、他嚼槟榔也无碍、他拜佛、念佛也无碍,因为他已经无相,什么事碍得了他?我们今天所有的障碍,都是因为在相里面才有障碍。他已经完成本性的觉性,他只是表演给众生看,变成只是一个演员,没有一个固定的角色,本性无形象,你要他演什么都行,他拍桌子,拍桌子也是大彻大悟,为什么?这只是事相而已,他心中无恨、无执着、无贪瞋痴,他只是随顺拍一下,表示:我有反应了。他要让你知道:我有反应了,因为我要给你答案。众生拍桌子的心态就不同了。以凡夫和圣人来说,为什么祖师大德要拿香板打人?他并不是恨众生,是为了让你开悟才会打你,他并不是用瞋恨心,而是用清净心。所以,一切事相对明心见性的人统统无碍,他做生意也无碍,他要怎么运用都可以!而我们每天跟佛睡在一起,夜夜抱佛眠,但是,我们却不会运用。

所以,来说:师父啊!您同情我,为我开示,让我开般若智慧。自己有般若智慧不拿出来,老是要我跟你开示,真奇怪,当下就是!他说:当下在哪里?我就找不到啊!我说:要找一定找不到!他说:那不找呢?我说:不找更不行!他问:那该怎么办?我说:本性找不到,本性不能用找的,当体就是!他问:当体是什么?我说:问这一句就代表还早!当体简单讲:智慧心就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了解缘起性空,运用一切妙用,这就是了!这是什么?这又无法言说。既然无法言说,为何现在又说?不说,你又不懂;说出来又不是。真难了解!念佛啦!对啦!念佛啦!不然怎么办?阿婆听一听就说:慧律法师!都听不懂呢,不知道在讲什么?没关系!你念阿弥陀佛就好!喔!这个就有办法!最快速了,对不对?对啊!三餐不愁吃穿,整天拼命念阿弥陀佛,准备往生极乐世界,至于《圆觉经》,就多少听一些,当作薰习,你去极乐世界,佛也一样讲这部经,因为十方诸佛同样要研究这部经,到了极乐世界,也有一部叫做《圆觉经》。等你到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这部经:这个我听过了!你就轻松多了,因为在文殊讲堂就听过了。

无论你到哪个诸佛国土,都要研究这部经,十方三世一切佛,都要研究这部经典,从因地修行到佛果,都不能离开这部经典,迟早要研究。所以,你要认真听,因为去极乐世界也一样要听,那么,我现在就先讲给你听![古德云:“搬柴运水,尽是禅机,] 什么叫做禅机呢?禅就是定慧均等叫做禅,就是不可思议的本性妙用叫做禅,禅就是不能用语言去形容。禅在印度话叫做禅那,我们现在讲:禅定。这个“禅”字其实是印度话,我们加一个“定”,“定”是中国话,变成印度话加中国话,变成“禅定”;其实不是指禅定,是指禅那。什么叫禅那?不可思议的本性妙用,叫做禅。所以,参禅是什么?又不能用语言讲,又不能用手比,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是![竖拂拈槌,] “竖”就是立,“拂”,以前的出家人都拿一支拂尘,那支拂尘,有的是用马的尾巴的毛所做成的。像我们去受三坛大戒的时候,他们都会派五个人站在戒师旁边,其中一人会手持拂尘站在一旁,到了中午要上供的时候,上供的时候要说法,说法的时候,先拿抚尺拍一下,然后唱颂,唱完之后就挥一下拂尘,挥一下,我有看到戒师这样挥一下,然后开始说法。讲几句禅语,跟你开示。表示说:你今天来打斋,我为你说法。其实信徒都听不懂,因为来打斋的人只顾着拜,台上讲什么都不知道,加上底下又吵,去打斋的人又很多,上面在讲什么都听不懂。竖拂就是立拂,拿那个拂尘。拈,我查辞典,用手指拿东西叫做拈,我们说拈香,拈香就是这样子,(法师齐眉,双手作拈香),齐眉表示吉祥。拈香的时候,第一次,用左手插阿弥陀佛的位置(中间);拈第二支香,用左手插观世音菩萨的位置 (对角右侧,观众看是左侧);拈第三支香用右手插大势至菩萨那个位置(对角左侧,观众看是右侧),拈香也是有规矩的。转角的时候要九十度,这有规矩,我们有受过训练。因为我个子矮,站中间拈香的机会很少,比较不适合站中间。竖拂拈槌,这个槌就是我们所讲的铁槌或是木槌。[无非妙用!”] 行住坐卧的意思,[故有广义。] 运用很大、广的义。[以上所明大方广三义,即体、相、用,三大之义也。毕竟是何法耶?故下直指是圆觉一法。此乃如来,先立法义,后出法体。]先立这个法的义理,然后再出这个法的体。[法义既明,当讲法体。]法义先了解之后,再讲这个体。

[圆觉者,]什么叫圆觉呢?[圆满觉性也。具足众德曰圆,]具足一切德行叫做圆,[照破无明曰觉。此圆觉,即诸佛之本源,众生之心地,而为十法界所依之体,具有不变随缘二义。]“缘”就是生灭;“不变”就是我们如如不动的本性,我们如如不动的本性,随一切生灭法而不变。[本来清净,不动不变,而能随迷悟之缘;随迷缘而成六凡法界,]六凡就是六道的众生,[随悟缘而成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跟佛,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的法界,六凡、四圣,合称十法界。[虽为迷悟所依,]“依”就是所依靠,但是,[不为迷悟所变;]但不为迷悟所变。[如水随冷气之缘,结之成冰,]水如果遇到冷就结成冰。[随暖气之缘,复溶为水,]但是,无论是冰或是水、水气,变来变去,本质都一样,[其性始终不变。]只是温度不同而已,也就是随着缘而有不同。[圆觉平等,在圣人分上,不曾增一丝毫,]不曾经多出一点点。[在凡夫位中,未尝减一些子,即《金刚经》所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也。“金刚经”是法,]什么是法呢?[指实相般若,即此经之圆觉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2:35

圆觉,并非他物,即人人本有之真心,而非肉团之假心,] 肉团就是指我们的心脏,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不是这个肉团的假心,也不是我们分别、执着的那个意识妄想心。[亦非意识之妄心。世人皆认假为真,]认假就是认为说:你的心在何处?答:我的心在这里!(法师手拍胸口)指着心脏这样说。你的心如果在这里,那么,人死后心脏还在,却没有作用了!人死后心脏还没烂掉,还在身上,可是,却没有作用了!所以说:世间人都认假为真,[或认妄为真,]妄就是把我们的分别心当作真心,认为我们每天于食衣住行计较、跟人家吵架、贪瞋痴的那个意识分别执着心,是我们本来的心,这叫做认妄为真,认识虚妄的东西,当作我们清净的真心,[却将本有圆觉之真心,迷昧不知,故为不觉之众生。众生迷昧真心,可以试验。]可以作试验。[且问于人:汝有心否?] 你有没有心?[必答曰:有。再问:心在何处?彼必以手指其胸曰:在这里。]在这里有一颗心。[此但认肉团为心,乃是认假为真。不知肉团心,本无功用。若有功用,此心存在,应皆有用,何以世人乍死,]才刚刚死亡,“乍死”就是刚刚死亡,刚刚去世的人,[此心尚在,即无知觉,足证无用也。]我们的心脏不能有一点缺损,心脏如果缺损,人就没救了,心脏没有再生的能力。人最大的器官是肝脏,肝脏大概有1.5公斤,肝脏它有再生的能力,心脏不能切除,肝脏可以切除,肝脏就算切除十分之七,剩下三分,它只要经过半年的时间,整个肝脏又全部恢复。我们人的全身,心脏切除,就没有了;胃部切除,不能再生;肝脏它可以再生,肝脏就是我们的化学工厂。

譬如他抽烟、酗酒,喝酒喝得很凶,精神紧张,当记者的晚上要赶稿件,一直抽烟,因而得肝病,造成肝硬化,就是变成脂肪肝,脂肪肝就是说它不能分析,不能起化学变化,围绕着这脂肪变成凝固,肝硬化,所以要把它切除,切除后留下好的,经过半年,可以把整个肝脏又成长完全,变成原来的样子,心脏不行。以前读书时,家里常常煮猪肝给我吃,所以,我知道它的大小。底下,为什么人死后,这个肉团心还在,却无知觉呢?这样就能证明,这个心脏没什么作用,它的跳动只是帮助身体运作而已。[或曰:此心死时无用,生时而能思想分别,何谓无用?答曰:此则一迷再迷,又将第六意识之功用,认作肉团心之功用。非特肉团心,是假非真,即第六意识,亦是妄非真也。] 也是虚妄的东西,不是真实的[楞严会上,阿难认识为心,如来斥为非心,]“斥”就是指责,说:那个不是真正的心!那个不是心![指名妄想]心[。后向根中] 根中就是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指出不动、不变、不失、不还之如来藏心,即是圆觉真心。] 就是六根门头惊天动地,禅宗开悟的人就是这样,为什么惊天动地?因为他证得平等心,眼见、耳闻统统平等,没有高下,完全平等,运用自如,不受影响,这就是圆觉真心。

[圆觉一法,是大陀罗尼(译云大总持),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什么叫陀罗尼?我们说:大悲心陀罗尼、楞严陀罗尼、药师陀罗尼、往生陀罗尼,就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一切义。[《起信论》云]《起信论》是一部很重要的论,我们唯识学讲完之后,再来讲《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八识规矩颂》,慈航菩萨写的注解;再来就是要讲《大乘起信论》,这非常非常的重要!当然,有人说这部经典是假造的,有的人说是马鸣菩萨作的,有的人说不是,自古就有很多关于《大乘起信论》的争议。所以,很多人认为它是伪经,不是真正的马鸣菩萨造的,但是,《大乘起信论》有其伟大之处,我认为还是要了解。[:“心为大总相法门体”者是也。] 大总相法门的体,[圆觉真心,能生一切法,能摄一切法。一切诸法,无不从心建立。佛告文殊云:“无上法王,] 法王就是佛,所以,取“法王讲堂”这个名字,是非常之大![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 由此生什么呢?[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在解后文)] 有大陀罗尼门,叫做圆觉。圆觉能流出什么呢?由清净心,流出清净真如,菩提涅槃,与种种波罗密;波罗密叫做到彼岸,能令一切九法界众生及圣者,直接到佛的彼岸,叫做及波罗密,教授菩萨。[又告普贤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一切众生,我们当体即是,种种的幻化,当下虽是虚妄的东西,悟,真心不离虚妄,当下就悟,都能产生如来圆觉妙心,这意思是说:悟不分时间、空间。师父早就告诉诸位:悟不是等到有一天才悟,悟都是言下大悟,而不是今天讲,明天才悟;明天讲,明年才悟。你今天不悟,明天照样不悟;你现在悟,明天一样悟,悟是无始无终。

如果说有一个开始,是方便讲,本性本来就存在,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说:我现在开始悟了!其实无量劫来,本性本来就存在,怎么说现在才开始悟呢?所以,用一个时间的假设,说有一个开始。所以,言下大悟,恢复本来的面目,就没有时间、空间的束缚,无始无终。离一切幻化,就是如来圆觉妙心。所以,《圆觉经》说:知幻即离,非幻不灭。知幻,了解这个世间是幻化的,你就马上放下。知幻即离,了解这世间是虚妄的,马上你就放下,那就是本来面目。非幻不灭,就是说我们的本性,非幻就是我们清净的本性,不曾离开我们。因此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 所以,会修行的人很快很快,他在听经闻法一刹那之间,直接入涅槃,不生不灭的佛的境界,剩下来的,就是除掉那些不良的习气,叫做长养圣胎的功夫,悟,开始起长养圣胎的功夫。我们虽然了解这个道理,可是我们的习气、欲望,有时候,我们的誓言抵不过诱惑,我们虽然悟到本性,但是,定力不够,不能不长养圣胎,习气一样断不了。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如是则一切诸法,不离圆觉。圆觉,即一心之别名;]一心就是圆觉,圆觉就是一心,[一心,为诸法所依之体;诸法,乃一心之用。此心一法多名。《华严》则曰:一真法界。

《楞严》则曰:如来藏性,《净名》](《维摩诘经》)[则曰:不思议解脱;] 这都是在讲我们的本性,[《法华》则曰:一乘实相。或云真如实际,或谓寂灭一心。] 这都是在讲同样的东西。一真法界也好、如来藏性也好、不思议解脱也好、一乘实相也好、真如实际也好、寂灭一心也好,都是在讲我们的佛性,平等清净的佛性。[在有情分中,名为佛性,在无情分中,称为法性。] 佛性法性本来不二性,所以名殊,“殊”就是有差别,名称虽然有差别,但是,这个本体是一,叫做[名殊体一,无非圆觉一法也。圆觉一法,通因彻果,十法界不出圆觉一法,]A[本具圆觉,而迷背圆觉者,]是六道凡夫也,[六凡也;]这句话要这样念:本具圆觉,而迷背圆觉者,是六道凡夫。B [虽闻圆觉,而不悟圆觉者,]是[二乘也;]C[分证圆觉,]分证就是说:尚未究竟圆满,但是,分破分证,就像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的月亮,虽然还未圆满,但是,已经有圆满的气氛出来了,叫做分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还未达到圆觉者,是[菩萨也;]D[满证圆觉,而住持圆觉者,]是[如来也。]这就是所谓的如来。[离圆觉无十法界,离十法界,不成圆觉。]十法界就是事相,圆觉就是无生的理体,离开无生的理体,就没有所谓的十法界,事相的十法界;离开了事相的十法界,就没有所谓无生的圆觉体。[体周十界,用等恒沙,不即诸法,不离诸法,]不能讲当下就是诸法,也不能说离开这些诸法,[是之谓无上心法。] 你如果说不即,即就是诸法,圆觉就是诸法,那圆觉变成生灭了;如果圆觉离开诸法,那圆觉就变成怎么样?另外一个独体,所以说:不离诸法,这叫做无上心法。

我们已经将“大方广圆觉”五个字解释完了,底下解释修多罗。

[修多罗,是梵语,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所说之后,下契众生可度之机。是诸经之通名。]诸经就是说:很多经典都叫做修多罗,只要佛讲的,或者是经过佛印证的,三法印或者实相印,都叫做修多罗。[凡经藏,无论大小乘,同名修多罗。

了义者,]究竟的实义,[大乘究竟显了之义。]叫做了义,意思是小乘就是不了义。[彻法流之源底,谓之究竟。]也叫究竟,[谈理至极,]最彻底的,[显现明了,非同小乘,] 不是小乘,小乘怎么样呢?[权渐] 渐就是有次第,是[方便]法,而圆觉是怎么样?它是究竟的了义,直接顿。所以,权渐方便是小乘,方便是方便菩萨,所谓的方便道,不是究竟的实义[,隐密之谈,] 隐密就是说:还有很多的道理没有发挥出来,只要讲到这个地方。他的根机仅止于此,所以,佛只能讲这些话。[说不究竟也。]遇到根机利的,告诉他:你要大彻大悟!遇到懈怠的,告诉他:明天开始,你只要早晚课不缺就行了!跟他说早晚课不就行了,他会怀疑:出家人只要早晚课不缺就好了吗?不是这样就好了,那是师父方便,不然他待不下去啊,他懈怠惯了,做早晚课就做得很累了!有个妈妈养了一个笨儿子,成绩很不好,每次考试总是名落孙山,不然就是考最后一名。他妈妈就告诉他:你下学期只要考倒数第二名,赢一个人就行!为什么?因为他总是垫后,很慈悲,不敢赢别人,考最后一名。一般人就会:啊?做妈妈的居然这样教儿子;考倒数第二名就好,没办法,他从来没赢过别人啊,不得不这样说!或是说:你只要考六十分就好了!这是不究竟的说法。所以,佛说小乘是方便而已,方便说。[昔顺宗皇帝,问清凉国师云:诸经中,何者了义,何者不了义?答曰:佛一代教,]如果就事相上来说,[若约唯为一事,则八万度门,莫非了义;若圆器受法,无法不圆,得之由人,亦皆了义。]圆器就是说:根器是属于利根顿悟的人,这是比喻。圆器受法,就是大根器的人、顿悟根器的人,接受这个法,那么,没有一法不圆满,直接透入实相的道理,无碍。

所以,有得无得是由人,得之是由人,此亦皆了义。[此二皆不必拣,]都是不必分别,“拣”就是说把它选择起来。[今约开方便门,]开方便门来讲,[示真实相,有了不了。]有了义与不了义,[故《净名》]就是《维摩诘经》[、《涅槃》、《宝积》等经,皆云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义者,大乘教也,不了义者,小乘教也,此乃一往之分。]一往就是一向都是这样子,把它分开来,一往就是一向都是这样分。[若大乘中,虽然六度齐修,]一起修。智慧与慈悲并运,[智悲并运,定说三乘不一,]三乘,但是不合一。[亦非了义。]这不是究竟,一定说三乘;“不一”就是不同。意思是:大乘当中,虽然六度一起修,智慧与慈悲并运,定说三乘不同,但是,这也不是了义,要说圆融。[若会三权归一实,]会这个三权,三乘的方便,回归到一实相的大乘法,也就是[以玄炉陶于群像,智海总乎万流,]玄炉就是这个铸器的炉,群像,无论你铸造什么像,都在这个炉中,离不开这个炉,统统它是这个炉做起来。所有的东西放进这个炉中,都一样,陶于群像。若是做成以后呢?做成之后就不一样了,各个像都不同;但是,本性、本质都一样。譬如:用铜去做,铜的佛像本质都一样;用木雕的,就同样是木造的,但是,雕刻出来的像不同。是不是?所以,玄炉陶于群像,做出来的像虽然不同,却是同一个炉出来的。智海总乎万流,智海就是汇集一切的万流。[无二无三,无不成佛,方为了义。]究竟的了义。

[《大宝积经》]喔!《大宝积经》的份量很大,有几百卷,我看大藏经的时候,《大宝积经》的份量很多,很久都看不完![:“佛告舍利弗:若诸经中,宜说世俗,名不了义,宣说胜义,]就是实相,[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作业烦恼,]也是生灭法,[名不了义;宣烦恼业尽,名为了义。若诸经中,宣说厌离生死,趣求涅槃,名不了义,]有取舍的念头。[宣说生死涅槃,无二无别,名为了义。]所以叫不二门。[”此经如来住法性土]法性土就是说常[(寂光净土),]法性土就是没有真正这个土,一片光明,法性土就是理性土,理土,没有真正这个土,这个土是通达我们圆觉的本性,所显现出来的理性之境,叫做常寂光净土,其实没有这种土,理土,尽虚空、遍法界都叫做常寂光净土,只要是佛;众生是业报身,他看到的就是秽土。[现受用身(他受用报身),]自受用以及他受用,实报庄严土,或者是方便有余土。[凡圣同源,主伴俱会,] “主”就是佛,[伴]就是声闻、缘觉、或菩萨,[为十二法身大士,直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就是佛。[圆满觉性,与佛无别,直截分明,]清清楚楚,[毫无隐覆,]一点都不隐瞒。[是契经中,了义之法,非不了义之法也。] 不是不了义之法,[上十字所诠之法义讲竟。]所解释的法讲完了。所解释的法就是说:上面所讲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这十个字讲完了。

[经之一字,是能诠文字,]是以文字而能够解释这个道理。[即契理契机之教。问:题中上有修多罗,译为契经,下经字,即契经之略称。]为什么一个题目有两个“经”字呢?双举就是两个“经”字,修多罗也是“经”,底下最后一个字也是“经”,所以说[一题双举,岂不重复耶?]为什么讲两个“经”字出来呢?[答:上指诸经,下指本经,必须双举,方显此经,为诸经中了义经也。] 一切经典当中的了义的一部经典。[卷上者,上古之经,皆装成卷,舒之]就是展开来[以便读诵,]我们现在都排版印刷了。[卷之以便供奉。]古人也有供奉经典的。[后代易制,]易是改变,制就是排版,后来改变成排版了,[未易其名,] 但是不改它的名字,[故仍称卷。]现在不用“卷”了,用“册”,但是,不改变它的名字,所以,仍然用卷。[此经分为上下两卷,]上下两卷,[今当上卷,故以卷上称。一总释名题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2:36

甲二 教起因缘

如来教法,决不孤起,]“孤”就是单独,没有因缘,双跟单,双就是有因缘而生;孤起就是单独而起,佛陀的教法,绝对不会无因缘而生。[起必有由。] “由”就是原因。一定有原因。[究其教起因缘,] “究”就是探讨,探讨它教起的因缘,[有总有别。]总因缘与别因缘不同,[总,即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者,就是如来要开示众生,]开示众生什么呢?每一个人[本有佛之知见,要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而得成佛是也。]本有佛之知见,也就是每一个人都能作佛,成佛作祖。所以,我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大家来听经闻法、流通素食、流通经典,都能与众生结善缘,以后他成佛,就会想到:这位法师,无量劫以前创造一间讲堂,让我听经闻法,所以,我今天才能成佛作祖。他就会来度我;如果我还在六道轮回的话。所以说,将来是你们度我,还是我度你们,仍是个未知数,或许将来你们比我更行也不一定,目前我只是暂时教你们。这很难说的,只要你肯用功精进,佛性就能显现出来。[此为一代时教总因缘。

别,即就本经,]这部经典所说的,佛陀为什么要来说教?这部经典[有十因缘。乃以本觉真如,]本觉,我们清净本来的觉性,真如。[内熏为因,]内熏就是我们本有的清净觉性与真如,作为熏习的根本,本来有的。[十二菩萨,请问为缘。]十二菩萨是一个一个起来问,佛一一回答,显示这个圆满的觉性。

《圆觉经》第一个因缘是什么呢?这部《圆觉经》发起的因缘。[一、为示因地法行故。]因地法行就是说:你还未成佛,你一定有一个开始修行的因地,到最后[修证佛果,不离因心,]因的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要修行成佛作祖,要用什么心去修行才能成佛作祖呢?要用圆满的觉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如果不用圆满的觉性修行,会落入二乘人的果位,或是无法达到究竟佛果,这样的果报。紆曲就是弯掉了,不能真正达到目的,紆曲也就是变相,不是真正的佛果。所以,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佛经里面常常提到。[故文殊创问本起之因,]本起的因缘。一开始就是文殊师利菩萨起来向佛陀顶礼,请问佛陀因地修行的问题。[如来答以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这句话,是我们成佛作祖最重要的一句话,你应该用什么心去修行?我解释一下:圆照叫做不取不舍,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那种清净,圆照。这个“圆”就是一切相皆不取,这样才能达到空性的圆满法,空才能达到圆满法,照,自然产生妙有。所以,圆可以说当下就是照,圆满的空性,当下就照破一切天地的无明,这就是圆照。这个照有破除无明的力量;圆就是一下子就进入清净的本体。圆照就是说圆满的清净心,一下子就照破了无明,马上可以显示出清净的觉相出来。而我们修行如果修错了,就会一直团团转,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所以说: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你若能用圆照清净觉相的心修行,在刹那之间就能永断无明,这个就是顿悟成佛,这个就是六祖的功夫,刹那间就悟入,不必弯弯曲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上,即名诸佛,在一句话好好的去体会、观照,眼见、耳闻,六根、六尘一切,当下就无碍。[方成佛道。佛为示因地法行,故说此经。]在座诸位!你如果想成佛作祖,就是一定要听这部经,没有这部《圆觉经》,你就是没办法,你没有办法圆满的成就佛道。

[二、为示离幻即觉故。]这句话非常重要!离一切幻妄的执着,你当下就觉悟。也就是说:我们时时刻刻要了解,今天我们是在作梦,梦中我扮演一个角色,每一个人要永远记得这句话:离幻即觉,离一切幻化的错误,当下就是觉悟。我们今天所有的执着都是错误,因为那是增加你的痛苦,编织一个牢狱、一个痛苦、一个负担,自己承担。今天你眼睛所见,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东西,但是,我们都被外境骗得迷迷糊糊,以为是真实的东西。所以,幻化的东西不值得我们痛苦、执着,离幻即觉。[佛告普贤:一切幻化,]当处[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就是一切时间、空间的交会点,叫做当处。一切幻化,当入都生如来圆觉妙心,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这是你自己不知道。我今天的烦恼,我希望找到哪一个地方,我才来开悟,或者向外追逐,跑这个地方、跑那个地方。你找来找去,要找什么?你永远都找不到,因为你内心的取舍没办法放下,绝然跑到天涯海角,你的执着心仍在。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我告诉诸位,哪里是最好的道场?清净心就是我们最好的道场;圆满的觉性,就是我们最好的修行。今天如果你说:我去哪个地方;去瑞士修行,马上就可以开悟!我马上用飞机载你去瑞士让你开悟,再把你载回来。如果说你去哪个深山里面,去阿里山跟猴子住在一起,能够大彻大悟,我马上载你去跟猴子一起住!禅宗讲一句话:不善用心,纵然裸露,吃一切苦,如外道者,不名修行!禅宗很早就跟你讲得很清楚了。你不善用心,不会用功的人,就算你穿树叶,像原始人一样的,没有语言,披上树枝,或是修一切的苦行,都名外道,不名修行。心外求法嘛,

你不懂得道理嘛!有圆觉性的人,大彻大悟,你悟了,当处就是,就算我穿得很漂亮,我一样开悟,化妆打扮、穿金戴银都无碍,悟道的人,你戴什么首饰都没关系;你穿一件两千万的衣服也没关系,事情就是如此。你说贫穷才有道,这是对一般的众生来说,所谓:富贵修道难;可是,像维摩诘居士是大富之人,维摩诘居士是大财富的长老,在印度当时是一个大财富者,是古佛再来,他并不是示现很贫穷,而是示现大富大贵,财富惊人!对不对?他要穿什么、吃什么没有?但是,他不贪着,明明知道这是幻化的东西,方便运用。我们今天要了解,一切幻化,当处都生如来圆觉的妙心,我们今天就是不了解。有一个修禅的人修了很久,去请示禅师:禅师!你说即心即佛,我怎么不见心,也不见佛?他说:大德,你不见心、不见佛,也没有人障碍你啊,大德自不见心,也不见佛啊!是你自己没有见到,活生生的作用在那个地方,也没有人阻挡你啊,并不是我拿什么东西挡住你,说你不见即心即佛的道理;你不见佛性,没有人阻挡你啊,是你自己没看见啊!我们今天就是这样,圆觉妙心现前却不会用,像今天又有一个居士来,为了他儿子:哎呀!师父!拜托一下,我儿子联考落榜了,希望他能来参加短期出家。我告诉他:一切都是因缘法,这个孩子如果不肯来短期出家,你勉强他也是不受益,没用!问他有没有皈依,也没有,还没皈依。要是我今天身为人父,或是当学生的老师;我教我的儿子,就尽量、简单的跟他讲一下,关心他一下,跟他讲清楚,其余的就不是我的问题了。有没有智慧,差别是很大的.有一个信徒打电话来,她的女儿脚不方便,留学日本。她女儿年纪可能也不小了,母亲想:女儿残废,脚不方便,最好是不要结婚!可是,她的女儿认识了一个手臂残缺的人,右手没有了,只剩下左手,她的母亲一直反对,她就一直烦恼,担心女儿不幸福,因为女儿的手不方便,如果先生手又不方便,以后要怎么养孩子呢?她就一直很烦恼,反对这件事,她女儿却认为:妈妈都不为我着想,只站在她的角度想!所以,她打电话来请求师父。我就告诉她:你这样处理不对,你一直反对她,她不会感谢你,因为她不了解你的用心。年轻人有一个期间会有冲动性,一直想要走结婚这条路,这是难免的!

你一直反对,她会一直抗拒你。我说:今天如果是师父生到这样的女儿,我会告诉她,我跟你讲清楚,你的脚不方便,嫁给对方也是残缺的,以后经济能力会很困难,你自己要好自为之,去吧!要是我,会看得很开,所以,有没有智慧,处理事情就不一样了。我告诉她:你不能一味的阻止她,这样会弄得母女变成仇人,她要嫁,你却不答应,会变成仇人,对不对?处理事情不是这样子的,就像我在教导徒弟一样的,利害关系我都跟你分析得很清楚;你要考虑妥当,想离开讲堂,要先考虑妥当才出去;如果出去之后想再回来,说真的,那就差不多没有这种机会了,很难有这种机会!今天如果我走结婚的路,我会这样教女儿:你要嫁人,要考虑妥当,我不会阻止你,因为爸爸走结婚的路,有苦难言,我已经苦在前头,让你了解了,你要考虑清楚才嫁,嫁人不好受!我跟那个信徒说:你的女儿作这样的决定,我告诉你这是一定很痛苦的,因为双方都残废,这条路会走得很辛苦很辛苦,非常辛苦!尤其是我们有听到佛法的人,如果我们今天没有听到佛法,迷迷糊糊;有听到佛法的人,身体不方便,又决定走结婚这条路,这是很糟糕的![不了如幻,是名不觉,]我们现在就是这样,不了解、没有智慧,就是不觉。[若知幻化,即已离幻,既已离幻,即名为觉];你如果离开幻化,就叫做觉。[若知幻化,即已离幻,既已离幻,即名为觉;如人处梦,不知是梦,一知是梦,即已离梦,离梦即名醒觉。佛为示离幻即觉,故说此经。

三、为示修行渐次故。]渐次就是次序。[佛告普眼:欲求如来,净圆觉心,] 清净圆满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八个字要画起来,为什么要画起来?就是说,你看经典要注意它在讲什么,它有重点,你如果随时都知道这是虚妄的东西,怎么会为了一点小事困扰呢?我看有的人才四十岁而已,我今年四十,有没有操劳是差很多的,我问木工阿华:你今年几岁?我三十四!小我六岁呢!我以为只差我两岁,竟然差我六岁,看起来就像我的……说个谐音就好。

我们是一个修行人,我尚且是有病在身,还能保持这个面相,你才三十四岁就这样子,因为每天都操劳妻儿的事。有妻儿操劳烦心,真的!貌相就是完全不一样,他小我六岁,却苍老很多,明天不要跟他讲喔!事实就是如此,都是为了家庭,没办法!所以说:一个修行人,他心地的用功,为什么?我也不曾在操劳烦心什么,一切随缘,你有相当的智慧,哪一件事情能困扰我们?那是不太可能的事!当然,我不是圣人,但是,我们已经能够在事相当中随遇而安,可以这么样讲。所以说:我们若能远离诸幻,这是最大的美容。我们会妆扮自己,这很好;但是,我们的心一定要用智慧滋润。我们要保养这个皮肤,可是,你为什么不保养这个本性呢?保养这个本性,就是远离诸幻,一切不可得。[幻身灭故,]幻化的身若灭,[幻心亦灭;]身体若灭,幻化的心就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注意听!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就是我们用智慧,观照这个虚妄的、幻化出来的尘,把它破除掉,就是你有这种智慧,也不能执着。所以,幻灭的智慧,有这种功夫,让它灭的智慧,也不可以执着。[幻灭灭故,非幻不灭,]非幻就是觉性,我们的本来的面目不灭,觉性不灭,[即是修行,]非幻不灭,非幻就是我们的觉性,我们一直放下,放下到无可再放,我们清净的本性就显现出来,因为一切欲望都不能束缚你,一切习气不能束缚你,无量的智慧、妙有便现前。非幻不灭,即是修行,[渐次深入,佛为示修行渐次,故说此经。]这是讲《圆觉经》的第三个因缘。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2:37

[四、为示穷尽深疑故。金刚藏闻前章,]听到前面那一章。[圆觉普照,]我们圆满的觉性普照十方,[寂灭无二,始知众生,本成佛道,遂起深疑,乃兴三问]因此向佛陀问三个问题,[——一问:若诸众生,]我们这个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也就是无明从哪里来?我们说:我们本来就有佛性,为什么我们自无始劫以来,佛性没有显示出来?为什么还会产生无明呢?无明从哪里来?这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是佛,那么,无明是从何而来?要问一个开始:无明到底从哪个时间、从何而来?[二问:若诸无明,众生本有,]如果无明是众生本有的,[何因缘故,]为什么原因,[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以什么因缘,既然本来就有无明,为什么说本来成佛呢?这是第二个问题。[三问:十方异生,]“异生”就是一切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何时复生,又产生无明、烦恼呢?[然此皆根心之疑,]根心就是说:我们一般众生的根本的心灵的疑问,一般心灵上的疑惑,都有这种疑问:我们今天本来是佛,后来又起无明,那么,已经作佛、成佛作祖了,几时还会再起无明呢?本成佛道,后起无明,那么,释迦牟尼佛您已经成佛,何时还会再起无明呢?

所以,这部经讲得很好,问题也问得很好![能障大乘正信。佛善说譬喻,]譬如什么呢?[答以譬如销金矿,]譬如深山里蕴藏着金矿,我们把金矿开采出来,它已经存在多久了不晓得,我们把它开采出来,经过冶炼、炼炉,产生金子的本性,打造成黄金、金项链、金戒指,变成纯金。这样就不可能再恢复原本有杂质的金矿,因为它已经冶炼成纯金了。所以,金就是比喻我们的佛性,我们今天就是放在无明山中,如果没有经过善知识开采,没有经过一番的冶炼,我们的佛性就显示不出来;既然佛性显示出来了,就不可能再起无明。就像深山里的金矿,把金矿加以冶炼、熔化,去掉杂质,变成999纯金;我看人家在买黄金,都是999,有的则是写千足,它就不可能再变回深山中还没冶炼过的金矿。我们现在就是在无明山的,有一颗菩提金,菩提本性之金,还未开采出来,没有经过冶炼;等到冶炼出来之后,就不会恢复以前的样子,就不会恢复以前含有杂质的金矿了。而你也不能说你得到纯金,因为它本来就是纯金的性质,只是把它开发出来而已,这部《圆觉经》就是这样比喻。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销”就是熔化、去杂质,去掉杂质,销金矿。金非销固有,金不是经过提炼以后才有,虽然是恢复金的本质,[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但是,必须要经过销成就。“销”就是修行的意思,还是要经过修行才能成就。虽然你是佛,道理来说是如此,但是,要经过无量劫事相上的吃苦、修行。[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若明此义,诸疑自释。]诸种种的怀疑自然就释怀。[佛为示穷尽深疑,]佛为了解释我们更深的疑惑,[故说此经。]此为其因缘。

[五、为示离障顺觉故。]离障,离哪两种障呢?事相上的障、理上的障,顺这个觉性。[一切众生,依事理二障,]理就是不悟无生;事就是习气难断。理就是我产无法悟到无生、不生不灭;事相就是习气难断,虽然知道一切法无生,但是,断不了,知道归知道。所以,事相就是指习气难断,理体就是不悟无生,这样你就没办法修行。就算你开悟了,你必须要长养圣胎,悟后也是要起修,磨炼这个定力。所以,依事理二障,[而现浅]跟[深,遂有五性差别。] 以前我们有讲过五性的差别。[故告弥勒: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欲泛”就是想要进入,你想要进入如来的大觉的圆满的海。泛是指泛舟,要驾着船才能进入大海,泛舟的意思就是进入的意思。你想要进入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就是事相跟理障,事相就是:坏的习气一定要赶快断掉,譬如瞋心、嫉妒、一切执着、不好的、不良的习气要断掉。理呢,应当以无生的理,来作为般若智慧的基础性。[若能离障,随顺圆觉,根无大小,]没有所谓的大根跟小根,[皆成佛果。]所以,《圆觉经》是成就一切众生佛道,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清净慧章》,亦是随顺觉性,觉与未觉,渐次差别,]觉悟与不觉悟,渐次就有差别。[故云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佛为了示离障碍,顺这个圆满的觉性,[佛为示离障顺觉,故说此经。] 所以,我们如果不用本性修行,老实说,要修行很困难!在家人放得下的机会比较难,因为有业,金钱、夫妻、儿女的业,所以,在家人若能从火炉里面提炼出来,在家人的成就也是不得了,因为有逆境、恶的环境让我们修行。出家人比较单纯,他没有夫妻关系、没有金钱的痛苦束缚、没有一切感情的执着、不必为了三餐、儿女操劳,所以,出家人修行成就的机会比较大,因为他的障碍比较小。总而言之,出家的先决条件还是要碰到善知识;如果没有碰到善知识,还是没用!你剃度二、三十年,还是一样没用!因为你不了解,什么叫做入道,要怎么入都不知道!

所以,出家外缘少经外,最重要的就是师父的问题。那么,在家人如果能亲近善知识,于一切时间、空间的逆境观照,这样成道也不容易!在家人所要修的最重要的就是定,在家人比较没有定力,我们观照起来,在家人定的力量,整天算起来可以说没有几分钟。她会生气,看到她先生就气,看到他太太就一肚子火,你叫他定,他定不下来。所以,在家人所要培养的就是那个定力,放下。你想想看:如果我明天就要往生了,我又能如何?放下!在家人的修持方式,般若的智慧支持的在定里面,这样我们的生死才有把握,简单讲就是放下的意思。佛为示离障顺觉,故说此经。

[六、为示修必依观故。]开示修行必须要依照观照。[大凡行人,]一般的修行人,[欲奋真修,]“奋”就是精进,如果想要精进,你想要精进的真正的修行,[须假禅观,] 必须观照。禅观就是无生观、圆觉观,在这里叫做圆觉的观。[修不依观,未免错入歧途,故答威德所问,皆以悟净圆觉,] 要悟到究竟的清净圆满的觉性。[依悟起修。]依悟起修,也就是长养圣胎的功夫,你悟到平等,但是,习气难断,烦恼难断。所以,有一种人讲话是无意识状态,因为他讲习惯了,讽刺别人习惯了,他一讲话就像刀在割,有!有这种人,他不讲几句讽刺别人的话,就很痛苦,觉得日子很难过,因为他不曾讲过好话,只要一开口,就是对人冷嘲热讽的,他讽刺人家习惯了,这也不能怪他。没办法,这是他的习气,所以,我们修行当中,对外境不必太重视。我们要认为:每一个众生都有习气,他是无心的。这样我们才不会太报怨,不要常常说:他讲话伤害我!其实他是无心的,没有这个意思,因为他我慢惯了,讲话不冷嘲热讽就很难过,他前世卖刺刀习惯了,这辈子不讽刺别人就很难过。有一种人真的是这样喔,讲话不酸溜溜的,好象不能过日子,不能随喜。悟道的人才不会说这些,悟道的人,谁要讲这些话呢?[悟即慧观,虽有奢摩他、三摩、禅那,三种分别,]奢摩他就是偏于慧、三摩偏于定、禅那就是定慧均等,这后面会讲到,三种分别。[无非随顺觉性而修。佛为示修必依观,故说此经。

七、为示轮观随修故。圆觉清净,本无所修习,]我们的本性本来清净,无所谓“修行”这种名词,[及能修习者。] 无所谓的修行,也无所谓的能修。[依于未觉,]按照这个不觉悟,[幻力修习,便有二十五轮。]二十五种情形,这后面会谈到,因为还没讲到,这个名词看起来会比较陌生一点。[以能修之机不一,致所修之门亦多,故答辩音所问,或单修,或双修,]单修一个慧、或单修一个定、或者是双修这个定或者是慧;单修就是偏于慧,或者是偏于定;双修,定也修,慧也修;圆修,两种都平等。[或圆修,或先单后双,或先双后单,各随根器。常持此轮,随顺修习,不久得证涅槃。佛为示轮观随修,故说此经。

八、为示穷尽四相故。一切众生,未除四相]《金刚经》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寿者相就是一期的生命,叫做寿者相;我相,执着有一个五蕴身的我;人相,执着一个外在的对方;众生相,一切包括畜生的六道轮回的众生。譬如寿者相,人执着人的生命,七十岁、八十岁一期的生命。[不成菩提。]着四相就不成菩提。[四相有二:(一)、迷识四相,]迷了四相,[依第六识,枝末无明所起,]枝末无明是依照根本无明,枝末无明叫做粗糙的无明,能够为二乘人所观照,而到凡夫也可以了解的,譬如贪瞋痴。二乘人所修的,十二因缘法的开始——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那是指枝末无明,不是指根本无明,因为十二因缘是小乘法。十二因缘的开始那个“无明”,是指枝末无明,不是指根本无明,这个要注意!枝末无明所起,[能障小乘涅槃,]断不了十二因缘,[不出分段生死。]无法跳脱六道轮回分段的生死。[(二)、迷智四相,]迷于这个究竟的大智慧,无上的菩提。[依第八识,根本无明所起,]根本无明叫做微细无明;枝末无明叫做粗糙的无明。根本无明不为凡夫、二乘人所知,名根本无明,二乘人也没有办法。根本无明叫做最微细的法执;根本无明又有一名叫做生相无明,产生起心动念的生相的无明。

本来自体分是没有见分跟相分的差别,那一念动,动就是无明,就是生相无明,叫做根本无明。[能障无上菩提,不尽]就是不能断,[变易生死。]变易生死就是境界的转变,方便称为生死,它其实没有生死。变易就是说:由粗糙慢慢断,剩下的微细,微细慢慢的转变,成为究竟的佛果。所以,变易其实不是生死,是境界一天一天的转变,境界一天一天的变化。[佛告净诸业障: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由此不能入清净觉。此示迷识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明修行所证,便生证、悟、了、觉,四种法执,]以为我有所证、我有所悟、我有所了、我有所觉,其实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此示迷智四相。二种四相颠倒穷尽,]都尽了,[乃入如来清净觉海。佛为示穷尽四相,故说此经。

九、为示四病应离故。] 四种病应离,应该离,哪四种病呢?[四病者:作、任、止、灭是也。]作病、任病、止病、灭病,一者作病。修行人,第一,有作病:若复有人,作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就是种种的修行,欲求圆觉。欲求圆觉,就是有所求,有求于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圆满的觉性,不是用生灭法造作而能得,要全盘的放下,悟入,不是作入,要悟,不能用作。作病:若复有人,作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生死涅槃,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这一段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任病就是:任从自己的习气,他以为是解脱的圣人,任从自己恶劣的习气,以为自己是解脱的圣人。当他在造业的时候,他就说:这无碍啊!以为这个是圣人。他今天贪,就说:没关系啊!贪,自性本空啊!他就这样子。不修行,然后说自己是圣人,这是很糟糕的!说:生死涅槃本来空,我也不用修行了!所以,这个任病,有一点接近断灭的这个念头!任从自己,反正也没有所谓的生死,也没有所谓的涅槃,任,起心动念也不加以克制、也不加以对治,以为任就叫做修行。所以,虽然佛性本来具足,你也不能任从习气的侵损,还是要克制、对治;虽克制,也不把它当作是克制;虽对冶,也不当作是对治,这样才叫做功夫。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我停止,意思是,停止变成一种断灭,落入这个冥顽不灵的空性,变成不能产生妙有。止就是说:我停止,那就不能圆满。释迦牟尼佛没有说:我证悟佛性后就不度众生!我就停止,入寂灭法。为什么?他怕自己起心动念,度众生会起烦恼!对不对?没有这个道理。这个不是说你停止,诸念永息,叫做圆觉,不能这样子,圆觉性不是这样,你止一切现,而无一切止,没有一切妄想,但是,妙有常常现前。所以,止,不能见圆满的觉性。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六根、六尘虚妄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为什么?因为圆觉性有无量的妙有。所以,灭病,以为全部都灭掉。好!简单解释一下,后面会再开示。你要先了解这四种病,作,圆觉性非造作;圆觉性不是任运恶习性,以为是解脱,以为是圣人;圆觉性不能停止就可以见到;圆觉性不是用灭的方法而能得。[此四本来是药,执药又复成病矣!]这作、任、止、灭,本是修行;但是,执着于作、任、止、灭,又变成是病了。[以此四者,药病双通,执之,能为入道障缘,即是病;] 就是生病了。[不住,则为进修方便,可为药。]你如果不执着,就可以当作修行的方便,当作是药。[又四者互为药病,以作则止治;止则作治;任则灭治;灭则任治。故告普觉当知: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你想求正见,要怎么做呢?前面那一句,你有没有注意看?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知正见的善知识。怎么样叫做正见呢?心远离二乘,[法中除四病。]作、任、止、灭。[佛为示四病应离,故说此经。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2:38

十、为示真修实证故。]真修实证,[此经文殊创问]创问就是他发起的,发起这个问题。[:如来本起因地发心之后。如来答以圆照清净觉相,结以知是空华,]空华意思是虚空有华,这是一种错觉。所以,你如果了解虚空无华,[即无轮转。]轮转就是没有生灭,那就没有所谓的生灭相。[自下正宗十位菩萨,相继发问,不出信、解、修、证四字。]“修”就是行,一切修行人,不能离开这四个字:信、解、修、证。信,你要先相信圣人的话,解,我先了解经典的意思。

所以,第一个先勉强相信圣人的话是不欺骗众生的;解呢?先了解一下;修就是行,要实地的去体会;证就是到最后就是悟,信、解、行、证,就是证悟,原来佛陀所言,确确实实是无上妙法。[此上八种因缘,而于生信、开解、教修诸义,已经极力发挥,更无隐覆。惟是闻说良药,不能济病,]还不能解决事情,只是听到而已,没用![见陈嘉馔,未克除饥]“陈”就是陈列在前面;美好的食物叫做嘉馔,放在前面,见到陈列在你面前的美好的食物,未克就是不能,还是不能除掉饥饿,放在前面没有吃到啊!只听到药,无益于我们的病苦,只听到药而已嘛!看到前面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实际去吃,还是不能治饿病。[,故于圆觉章中,示以真修,方得实证。]所以,你不要一直用祈祷的方式,你用祈祷的不实际,说:我祈祷怎么样!还是要实际的去修行!以前有一首歌,好象是叫《千言万语》,我每天都在洗澡(祈祷)~~~(法师唱)没用!快赶走爱的寂寞,有那么厉害吗?以前不懂,还唱得很快乐,这首梦歌我还很会唱呢,没用!现在听到佛法,一直觉得以前实在幼稚得可笑,很幼稚!

十几年前、或者是二、三十年前的思想,没有听到佛法的思想,跟现在的思想真的有天壤之别!听到佛法以后,感觉上,一切都可以免了,都是虚妄的东西。于《圆觉章》中,示以真修,才是实证。[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上期一百二十日,中期一百日,下期八十日),克期取证,踞菩萨乘,]就是根据。“踞”本来是老虎蹲的姿势叫做踞。[修寂灭行,即是真修。同入(证入也)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这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道场,伽蓝就是道场。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这才是真正的道场。我早就告诉过诸位:你要找道场,要找到内心解脱的道场,你舍此道场,取彼道场,一样的道理。[即是实证。佛为示真修实证,故说此经。以上十种别因缘,已尽一经之要义,故贤善首,请问经名流通。二教起因缘竟。

甲三藏乘摄属

已知此经,教起因缘,未知藏乘,何所摄属?]是属于哪一藏呢?是属于经藏、律藏或是论藏呢?[藏有三藏,如来一代时教,不出经律论三。经,为定学之藏;律,为戒学之藏;论,为慧学之藏。此皆从正不从兼(如经正诠定学,亦有兼诠戒慧),]兼的意思是说,经典正面是讲定,但是,也有讲到戒律的问题,从正不从兼,譬如讲定,但是附带讲戒;讲戒,但是附带也讲定、慧,是这个意思,此皆从正不从兼。[从多分不从少分(如律多分说戒学,亦有少分说定慧),此经是经藏摄,其中所诠,正属定学,虽有少分之戒(如普眼章中云,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持戒,定多慧少,是不是?或者是慧多定少。[安处徒众等),]先安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及少分辩论之慧(如普贤,金刚藏各申三问,皆含辩之义),]都是存在论慧,[此皆兼带而已。]附带而已。[乘有二乘:]到底这部《圆觉经》是声闻乘?或是菩萨乘?这一看就知道,这一定是菩萨乘,绝对是菩萨乘,对声闻不可能这样讲。[一、声闻乘(去声,是喻车乘也),二、菩萨乘。声闻乘:闻佛说法之声教,而得道果,故名声闻。以其机小,]根机太小了。[谈理狭隘,]所讲的道理比较小。[凡三藏中,]经、律、论,[有谈小乘教、理、行、果,俱属声闻乘。菩萨乘:以菩萨有大根大智,佛为说大乘,谈理深远。凡三藏中,有谈大乘教、理、行、果、俱属菩萨乘。此经佛与十二菩萨,说圆顿教,从因至果,远离二乘,皆依圆觉。踞菩萨乘,]就是说位于菩萨乘,[修寂灭行,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不是普通人。[从此开悟,乃属菩萨乘。]有的众生就是有这种根机,宿世都是修菩萨乘。[三藏乘摄属竟。]就是藏乘摄属,是属于什么藏的?是属于菩萨藏;是属于什么乘的?是属于大乘的,叫做藏乘摄属,属于经藏,属于大乘摄属。

[甲四体性深远

已知此经,属经藏,菩萨乘摄,但未知以何为体?然诸大乘经,皆以实相(即真心之别名)为体。此经以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佛依法性土(音度),] 法性的国土,法性土就是无相。[现受用身,与诸菩萨,皆入三昧,凡圣一源,] 同一个根源,源就是根本,同一个水源嘛,同一个水源,就是同一个根本。[身土不二,即是一真法界。此经始终,皆明圆觉,圆觉在缠,即是众生如来藏心。经云:“入于神通大光明藏。”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即如来藏清净心体,平等不二,故为一真。文殊请问:如来因地法行。世尊首告之曰:“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即是圆觉。如来藏心,有此功能,此心“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 ] 圆满的觉性,能流出一切清净真如,因为他无所着,菩提涅槃,及波罗密(到彼岸),以此清净圆满的觉性,能教授一切菩萨,一切菩萨因地修行,都要如此,才能达到诸波罗密。[此经亦从如来藏心之所流出,故以如来藏为体。其体性深远,非大乘智慧,不能解悟。四体性深远竟。

甲五能诠教体

已知此经,体性甚深,未审何为教体?《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此方就是指娑婆世界,我们娑婆世界真正的教体;真教体就是怎么样能够教育众生,以什么为根本?就是:以什么为根本的教化众生的方法?就是用音声,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一直在讲经说法,用讲的,用音声作佛事。释迦牟尼佛用讲经说法,所以说:此方真教体,娑婆世界真正教化众生根本的方法,就是在音声,在音闻。所以,能诠教体,[释迦牟尼佛在世,以音声语言,而作佛事,则声为教体。如来灭后,]如来灭度之后,纸、笔之教,[纸墨之教,则以名]相[、句]子[、文]章[为教体,此但略说。而]音[声、]用笔写出来的[名]相、名相加起来就变成[、句、]句加起来就变成[文,但是能诠,]只是能够教育、解释。[若无诠之义]你讲一讲,要有讲出道理啊![,不成教体,故必通摄所诠,文义相随,而为教体。]要有文章、要有道理,这是相辅相成的,而为教体。[圭峰大师,以能诠教体,略作四门。第一、随相门:]随相门就是事相,[以声、名、句、文,通摄所诠。]有的用音声讲讲经、有的用名相、有的用句子、有的写文章。[第二、唯识门:]这个也是事相。[以若文若义,]道理的义,[皆是识心所现。]所以,这还是不出事相。[第三、归性门:]这是理门,随相门是事相,唯识门是识,归性,那是理体了。[性是真如妙性,以识心无体,体即真如。第四、无碍门:]无碍就是理事,具足了理跟事,理事圆融门。[以随相属境,唯识属心,合之则成心境无碍。前二门属事,]随相、唯识属于事[第三属理,]归性门属于理,[合之则成理事无碍,]就是第四门。[故以无碍为教体。此经圆觉,即如来藏妙真如性,应属归性门。]归性门,专门讲本性的东西。[又《普眼章》,]普眼菩萨那一章,讲到六[根、]六[尘、]六[识等,一一清净不动,遍满法界,无坏无杂,则成事事无碍法界,应属无碍门。此经应以归性无碍为教体。]一切归入我们的性体,真如的妙性,简单讲:圆觉就是讲我们真如的妙性。[五能诠教体竟。

甲六所被机宜]

所被就是说:所适合的根机是什么?“宜”就是适合,根器的适合,所加被的根机是哪一些比较适合?那就是大菩萨了。

[已知此经,能诠教体,未审所被何机?盖众生根机不一,]教的对象也不同,所以,[教不对机,不能成益,机不对教,亦不得益,务必机教相当,方成法益。但此经收机最广,有正有兼。经云: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教,根机很利的。[顿机众生,从此开悟,此正当被之机也。]这就是这部经所被之机,所以,这部经对利根众生很受益![又云:亦摄渐修,]慢慢修行的法门。[一切群品,]就是一切众生。[譬如大海,不让小流,]小流最终还是要进入大海,一切众生都能进入大海。[乃至蚊虻,]虻,就像苍蝇,吸血的一种动物,夏天草丛里面都有这种,叫做虻,类似于苍蝇。[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如是则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被此圆顿教法一薰,但得听闻,无不获益。]只要你听到了。所以,我们今天想要活得很快乐,就要研读、听闻《圆觉经》,虽然不能像佛菩萨一样;但是,日子就已经很好过了![谓宿根深者悟入,浅者信解,都无宿种者,亦得闻熏,]如果宿世没有大乘种性的,也能受熏习,[而成圆顿种性,如华严食金刚之喻。]永远不消化,[此经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听了这部《圆觉经》,你有一天就会证得圆满的觉性。[甲六所被机宜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2:39

甲七宗趣分别]

就是本经最重要的在讲什么。

[已知此经,所被机宜,]就是利根、顿根,不了解这部经最重要的是在讲什么?[未审何为宗趣?当部所崇曰宗,]所崇向的,归向的,[宗之所归曰趣。当部者,即此部之经,崇者、崇尚,即重要之谓也。]这部经它最重要的是崇尚什么?[即重要之谓也]。讲些什么?[此经重要之点,即在圆照清净净觉相。此一句,为十方如来,成佛之因地心。诸佛因地,]底下就是整部经典的重点:[皆依圆觉自性之光明,还照寂灭清净之觉相。]就是在讲这句话!我们一下手就让它圆满,一下手就用圆满的觉性修行,圆满的觉性,要记得!离一切相,不管在任何的状况之下,都要自由意志,不受任何的业力、习气的束缚。就是说: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就是完全看你是什么心?你说一个没有大彻大悟的,虽然在做善事,那是意识心,无法成佛作祖。所以,悟到圆觉,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工作,一下手,我们就跟佛的最终的境界的心一模一样,你要达到圆觉,就是即心即佛,心当下就是一切法不可得,毕竟空性,舍得不能再舍,圆觉性就显现出来。那是用渐次性来说,若是顿悟,就像六祖惠能大师,六祖惠能大师说的那句话就是如此: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尘埃就是哪里有什么麻烦呢?哪里有什么挂碍呢?一切觉性没有所谓依据什么,无所依据的东西,没有能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也没有一个东西来显示一个清净的台,绝对的东西,你以什么为台呢?以心为台,那心又是能所。本为无一物,圆觉自性的光明就是这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说六祖是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一句话就知道了,这是大彻大悟的圣者啊!还照寂灭清净的觉相。我告诉诸位:悟道并不困难,悟道哪有什么困难?问题是悟道以后,那个习性怎么断呢?这才是功夫!你有所觉悟了,你怎么下手?你要怎么样培养你的定力,不受外缘、不受你的习气、不受你的欲望、不受你的错觉、不受你的分别而所动摇?师父今天做的,我永远宽恕众生,我心中到今天为止,不恨任何一个人,我永远尊重对方,不干涉任何人的私人的生活,你告诉我这个人多坏,没用;你一直毁谤他,也没用;你一直来赞叹这个人,对我没有作用,我只会随喜你,我永远不管众生;这并不是自私,而是你有你的立场,你的觉悟只有到这个程度,我没有理由要改变你,我一定要先改变自己。永远宽恕众生,永远不干涉其他的众生的立场,你如果犯法,国家会制裁你,你无知,你自己受苦,我有权力。我教化你,我尽我的力量。对于我的内心里面调整,好好的调整自己。

人家问我什么事:好!你很少听我讲不好的;会讲不好就是你要去亲近邪知邪见的人,我就会告诉你:这样不好,你要考虑考虑!这样我会跟你讲,因为你去亲近他就完了!我这样就很自在、很快乐,我不会去担心别人好坏、我不会担心你来不来,你来我赞叹;你要走,我随缘,一切法无碍,不是我的问题,当处寂灭法的东西,哪里说有得有失、有取有舍?取舍是生灭法,我若在当相取舍,就是求生灭,不是求无为法,那不是道啊,道是当处,它清清楚楚在你面前,它很清楚的就显示在你的前面。终日寻道不见道,有没有听过禅宗讲这句话?整天都在觅道:我在求道!道,它不是求的东西,它是悟,放下就是,歇即是菩提,喔,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毕竟空性的心,那就很自在,很快活![圆照光明,是自心之智;清净觉相,是自心之理。以智照理,照到惑净智满,永断无明,法身理显,方成佛道。则此经以圆照觉相为宗,成就佛道为趣。七宗趣分别竟。

甲八力用殊胜

已知此经,以圆觉真因,菩提极果,为宗趣,未审何为力用?此经以离妄证真为用。]整部《圆觉经》讲一个字,归纳起来,依圆觉自性的光明,还照寂灭清净的觉相,只讲一个字,讲什么?就是那个“离”!你就是要离,摆脱;放不下,虞兮虞兮奈若何!你放不下,我又能怎么样?没办法啊![承前]根据前面[圆照清净觉相而来,既能照到,本来清净之觉相,则知世界身心,皆如空华;空原无华,病目]因为你眼睛有病,所以虚妄的见到[妄见,本无所有。故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无明妄惑,]无明虚妄的惑,[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不可得。故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如果要用八个字,就是这一句。如果要用一个字,不是“离”字,你如果离开虚妄的东西,一切当作是游戏人间。[即离,是离妄;即觉,是证真。]这是同样一种事情,不是有一个离妄,有一个证真,离妄即是证真,证真即是离妄。[《弥勒章》中,勤断诸爱见,离妄也;]爱见就是占有欲,尤其是男女,或者是金钱,或者是这个欲望,都是爱见,我执我见也是爱见,放下。我告诉诸位:包容异已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表示说:每一个人都有爱见,所以,你不要跟众生斗争。因为他一定要保护自己嘛!爱见就是保护自己的看法,你不要跟他争,他对就让他对好了;就没有办法啊,谁要自己认输呢?师父处理事情就是这样:我今天的生命观就是这样,我讲堂的事情,你只能提供参考,全权由我裁决!这样才会好做事!

你自己的那间公司由你掌管,全部由你裁决,不然意见会不同啊,人多,意见就多,你什么事情到师父这个地方,由师父裁决,我有智慧,我裁决,你们一律安静!不然你要听谁的?有人的地方就有事非,我的生命观就这样,譬如我是一个插花老师,今天给文殊讲堂插花,这样我来插,别人就一律安静,你如果比较厉害,我在做事,插到一半,你一来就唠唠叨的,这样你来插,我的个性就是这样,这样比较没有意见,插得不好看没关系,至少不会纷争啊!不然我们融合其他的意见,先提供起来,等到我做的时候,其他人一律安静;如果是你在做的工作,你放心,我永远不会干涉你,我这个人不会干涉别人,师父,这样好不好?好!那是你的事,我什么都好!师父,花插的好不好看,好看!你不去插,我不会管你好看不好看。

所以,插这些花,每一盆我都说很好看,因为你插的嘛。你诚心要来供佛,这份心就很美了!统统好看啦!怎么会不好看?所以,要跟师父相处在一起,要了解我的个性,我作的裁决就由我处理,你安静一点,不要多嘴;要是你在处理,就全权让你处理,我的生命观就是这样。不然,你看哪一个团体不乱的?这个团体会大乱,一人一句,每个人的意见一大堆,你怎么办?你要怎么做事情?你根本没有办法做事情!底下,承前圆满的觉性,要了解一切都是虚妄的东西,知幻即离,“离”就是觉悟。本来清净的觉性,则知世界身心,皆如空华;空本来就无华,因为我们的眼睛有病才会看到,本无所有。所以,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就没有生灭。又无明妄惑,不是实体,梦的时候不能说没有,到梦醒的时候,了不可得,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即离,就是离妄;即觉,就是证真。所以,认真的断诸爱。[便归大圆觉,证真也。乃至“圆觉章”中,诸障若消灭,离妄也,佛境便现前,证真也,故以离妄证真为用。八力用殊胜竟。

甲九传译流通]

这部经是怎么来的?由谁翻译?如何流通?[已知此经,力用殊胜,未审译自何时谁人所译?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唐就浊唐朝,罽宾就是新疆的喀会米尔一带,都叫做罽宾。沙门,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叫做沙门。佛陀多罗,这是他的名字,译。就是唐朝时,在新疆省的喀什米尔,有一个出家人三藏法师,叫做佛陀多罗,本经就是由他所翻译。翻译就是将印度文翻译成中文,佛陀多罗,中文叫做觉救,他能够自己觉悟,又可以救人,就是自觉觉他。

[唐,纪时代。]唐朝,中国最强的一个朝代,我们汉朝跟唐朝,是最强盛的时期;而元朝跟清朝是落入外族的统治,是外族来统治我们中原,这两个时代可说是中国的亡国的时间,就是元朝跟清朝。[在我国唐朝,长寿二年。]这是一个年代。[罽宾,此云贱种。]下践的种族。[以此国]“以”就是因为,因为这个国家开基的人,[开基,]是[由末田底迦]这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立] 就是创建,[五百伽蓝于此,]这个伽蓝在这里不可以当作清净修行的地方,要解释为[团体];你如果说五百个伽蓝,这样变成五百座寺庙,这样不对,伽蓝是一个和合的团体。他创建了五百个团体。[买异国贱人,]就像美国买黑人一样,买另一个地方的贱人,以前人口可以自由买卖。以前有所谓卖身葬父,我这个人给你估价,估看看,到你家做几年奴才,换钱来埋葬我父亲。所以,以前的富人日子很好过,现在不行,禁止贩卖人口,现在已经不行了!古代贩卖人口很正常,就像在买卖畜生一样,在菜市场交易:这个人你要卖多少?这个女孩才十八岁而已,有钱人就把她买回家,他总共娶了多少个?娶了十二个,把她买回来排第十三个,不过十八岁而已!现在是禁止贩卖人口,以前则是很正常。[以充役使,]担任劳役工作,这些劳役之人,逐渐的传宗接代,[后生育繁盛,自立君长,]君长,自己变成统领了。[邻国鄙之,]邻国就是旁边的国家;鄙之就是看不起,轻视叫做鄙,[故以贱种名焉。]就是因为这样而命名。[此国在北印度。]印度的北边。以前到底是哪一个人的疆域也不晓得,在印度的北方,喀什米尔。[沙门,印度出家修道之通称,]这个“沙门”以前讲过好几遍了,[译为勤息。谓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又有四种沙门:一、胜道沙门:断惑证真,]“惑”就是无明,[已得道果者;二、说道沙门:宏法利生,]来救度众生,[代佛宣扬者;三、活道沙门: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四、污道沙门:破斋犯戒,既坏佛门者。佛陀多罗,此云觉救,]中国话叫做觉救,[以自觉觉他,救人救世也。罽宾国人,于东都白马寺,]我查这个词汇,东都原来是河南省洛阳县的东方,叫做东都;白马寺在河南省洛阳县的东。[翻译此经。按《开元释教目录》及《古今译经图记》,]这两本书[皆同此说,]但是[不载年月。据道诠法师疏云:羯湿弥罗,]这个“羯”有的翻译成迦,迦湿弥罗国。有一位[三藏法师,佛陀多罗,]以前的法师都是通达大藏经、三藏;现在不是,你问现在的人:你看过大藏经没有?有!看过用多久?两秒钟!为什么?《大藏经》嘛,三个字!他是看过那三个字,不是通达三藏。

本来我也打算要流通大藏经,人家跟我说:师父!是要卖给谁啊?的确如此,不知道要卖给谁?一年能卖几本呢?靠这个会饿死!如果你要买大藏经,再告诉我就好,我再代替你订购。想想也没错,因为我们高雄的水准太高了,文化的绿洲。这真的没那么简单,因为里面都是文言文,没有相当教育程度,那真的没办法![于长寿二年,龙集癸己,]这是个年代。[持梵本(印度经本)至神都白马寺翻译,]以前称洛阳为神都,在白马寺翻译。[分为上下两卷。译者,易梵语为华言也。《周礼?掌四方之语,]四方就是东、南、西、北。[各有其官,东方曰寄,]东方掌这个语言的叫做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鞮,念dī[,北方曰译。]掌语言、文字的,由此方到彼方,由彼方到此方,叫做译。所以,喀什米尔就是在北方,它是讲:北方的译官。如果今天是在西方的话,它就会说:西方的狄鞮官。所以说:[彼时北方译官,]因为掌握东、南、西、北不同,如果是在东方就变成说:东方的寄官,也是等于翻译官的意思。我们现在都称呼译官,是习以为常,以为把梵文翻译成中文都叫做译官,而不了解这只是北方的用词而已。知道吗?[兼善西语,]他很了解西方的语言,就是印度文。那时候北方的译官,都了解西语,[梵本西来,请其翻译,]梵本来就请他翻译,[遂以名焉。]我们真的要感恩他,我们今天能看到这部《圆觉经》,就是由他们翻译的,不然,我们看得懂吗?我们看得懂印度文吗?忽长忽短的写满一整排,好像蚯蚓一样。你去泰国看看,泰国字都是一个个圆圈,更性格的是阿拉伯,阿拉伯的字看起来好象在跳舞,看起来很像长长的蚯蚓,看不懂!阿拉伯很奇怪,我们到巴林机场的时候,下飞机买东西,过境而已,不能出去,卖东西的没有女人,都是男人,个个都留着短短的胡须,相貌都差不多。

所以,他们那个国家很奇怪,到晚上没有女人,都是男人在卖东西,一般都是小姐在卖,他们没有,全部都是男的。回教国家的风俗很奇怪,对女人非常刻薄,她们都把脸包覆起来,回教国家的女人, 是一点地位都没有;他们的男人可以娶四个老婆,因为穆罕默德娶了五个,所以,少教主一个。他们的女人都很努力的工作,我说他们那边的女众,跟我们这边的客家女众差不多,整天就是劳动,拼死拼活的做!我在美浓看到女众在耕作,数百斤的稻子就这样扛上身,每个都做得像牛一样,那个真是……台湾的女人哪有办法?她们都是从白天做到晚上,客家人就是很不简单!叫我们现在的台湾人去做看看,一个都没办法!所以,客家女孩子很勤俭持家,工作又非常认真。所以,客家人的习性就是非常努力工作,钱的方面则很节俭,真的很省。最主要是没有正信,没有人把这个法、佛法传入客家庄;如果我会讲客家话,我就去,可是,没办法,客家话很难学,比英文更难,很难学!我有时候会特地去听电视上客家人报告新闻,想要学学看,希望将来可以度客家人;结果听不懂,速度太快了,如果讲慢一点,还有办法听得懂几句,像连珠炮一直讲,那个没办法,听不懂就是听不懂,没办法!

所以,要学一种语言确实不简单,所以,客家人就对不起,没办法,度不来!不过,他们都会讲台语,客家人很厉害,他们会讲台语,但是,我们台湾人不会讲客家话,因为电视节目大多是讲台语。在我那边做工的工人,每一个都会讲台语,字正腔圆,讲得比我们更流利;结果我们遇到客家人,没有办法,因为客家话有十六音,十几个音;台语有八音,至于国语才四音而已,四音。所以,外省人要学台语很拗口。而客家话有十几音,我们也没办法,那个要卷舌。你如果去学西班牙文、法文,更吃力,讲法国话要卷舌,法国的话言要转这个舌头你才有办法讲。所以,每一国的语言都不同,让你们了解一下。[有翻字不翻音,如各种神咒;有翻音不翻字,如卍字△(上万下伊),]这个卍字,以前他们是这样打;我相信这个应该是反过来。就是三角形,每一个角画一个圆圈,这个叫做伊字。[有音字俱不翻] 译[,如贝叶经;有音字俱翻,如各种经律论。此经音字俱翻之一。以其文法雅善,义理明显,可与“楞严经”联芳并彩,流通特盛。九传译流通竟。

甲十讲解经文(分三:乙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上古解经但随文释义,]随着这个文释义。[并无分科立分。此三分始于晋朝道安法师,]这个道安大师不得了,中国的佛法第一大盛,就是由道安大师。所以,人家说:“弥天释道安”,弥天是道安大师自己取的,自号弥天,跟天一样,自古就很有名。我看那个《高僧传》,道安大师,这个人不得了,智慧很好;但是,经典记载,个子小小,皮肤黑黑的,听起来很让人安慰!为何厉害的人个子都不高呢?经典记载,释道安的五官并不会很好看,也不会很高大,不是魁梧的身材,没有,个头小小的!我那天坐计程车说:我要到文殊讲堂!司机说;我知道!我们隔壁有一个少妇,都在那里听一个叫慧律的讲经。他说:是你吗?我说:我不是啦!他说:听说他个头只有一丁点呢!而且很会吹嘘!我说:这样啊,我不知道!他说:听说读到博士喔!我说:我不了解,是有听说学历不低啦!他一句“个头不丁点”,讲了两三遍,害我不晓得要不要回话?要下车以前,他自己又说:我是很没修养啦;不过,我这个人有一点优点:直心!我很想告诉他:这怎么能叫直心?这叫做粗鲁,哪有人说法师才一丁点而已?那能听吗?多少要尊重一下嘛!你想想看:对方在讲,又刚好讲到我,我又不敢跟他回话,这种心情是如何的郁闷?哎!实在很糟糕!我回来之后瞧一瞧自己:我长得也不算矮啊!这个计程车司机真是糟糕,我是怕我直接承认,他会吓一跳!道安法师,这是很不得了的,中国第一个最兴盛的引导者,就是道安大师,东晋。[将一经分作三分,当时学者,多不依从。]就是说在当时,他把经典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却遭受攻击。

所以,创新,人家就会攻击,这跟我一样,这时候,我讲经用轻松的语调,用世俗法配合佛法,佛法、世间法,本来无二法,你创新,你提出来有这种见地,刚开始,反对力量一定很大!很多组织都是星云大师创造的,譬如:什么很多会,妇女会、或是什么运动、或是什么团体,到最后,现在大家都认同。大师的慈悲!因为我们的保守的力量很大!所以,传统,它是一种包袱,你要丢掉这个包袱,一定要创新,你要走在时代的尖端,才是真的厉害!当时学者,多不依从!这个可想而知。以我现在的立场,就可以想像道安大师当时候,立这个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有多大的逆境![后有亲光菩萨“佛地论”,流传此土,亦具有三分:一、教起因缘分,]教起因缘分就是等于序分,这个教怎么起来的。[二、圣教所说分,]这个就是等于正宗分。[三、依教奉行分。]就是等于流通分。[方信弥天(道安法师自号弥天释道安)高判,]因为在《佛地论》尚未传入中国以前,道安大师就将经典判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后来发现亲光菩萨所著作的《佛地论》中,也是分为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就是等于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以,也就是未卜先知。[今古同遵。又以一部经,譬喻一个人,序分如首,五官具存,观其五官,便知此人智愚善恶;一见序分,便知此经顿、渐、权、实。]是顿教?是渐教?或是权教?或是实教?[正宗分如身,腑脏无关。] 五脏六腑没有欠缺。[六腑五脏为一身之要,正宗法义为一经宗要。]就像我们人的五脏六腑。[流通分如手足,运行不滞;]就是不会滞碍,不会停顿。障碍叫做滞,说滞流、滞销,销售不出去叫做滞销。[经有流通分,]经典如果有流通分,[自可流传万世,通达十方,]不停顿在一个时间,或者是一个角落,[不滞一时一隅矣。]“一隅”就是某一个角落。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2:40

[乙一序分(复分为二)

丙一六种证信序]

六种证信序,这个“种”就是条件,六种条件,构成你相信的开始。哪六种?信、闻、时、主、处、众,后面会讲到。“信”就是它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闻”就是阿难亲闻;“时”在一时;“主”就是佛;“处”就是某某地方,譬如:祇树给孤独园。“众”就是有多少人,这六种情形就是像我们现在在开会,来证明它是确确实实、的的确确,不是自己创造的。所以,六种证信就是六种条件,构成你非相信不行。然后,证信序后面叫做:

[二 一经发起序(丙初分三)]

发起序,是谁发起的,譬如《金刚经》就是须菩提,他问世尊;这部经,文殊师利菩萨问,一些大菩萨发起。所以,证信序,这是通一切经典;发起序,那就是这一部经的因缘。

[(丙一分三:丁一信闻时主,丁二说处依真,]说处依真。[丁三同体法众。此三科]那就是信闻时主,说处依真,同体法众,[不出信、闻、时、主、处、众,]“主”就是佛;“时”就是一时,我可以相信的是阿难亲闻,在某某时,佛在什么地方,与大经丘众,或者是菩萨众多少,[即六成就。]这跟开会一样。开会也需要时间、地点、主席等等,[具足六种,方能成就法益。亦云证信序。证信者,证明此经六种成就,乃为佛说,可以生信。又云通序,通于诸经皆有故。又名经后序,如来灭后,结集者,依佛嘱所安故。]“嘱”就是交代,佛有交代,交代所安,要安什么?前面安[如是我闻]这么样子。[更有断众疑,息诤论,]既然是佛讲的,就没有怀疑,息这个诤论。[拣异教]“拣”就是不同于,“异教”就是外道。[诸义不录。)]诸义就是没有六种成就,他根本就不录这个六种成就,让你摸不着边,后来人改经典,也没有人知道。所以,佛经是不能改的!

[丁一信闻时主

【如是我闻】:

一切经首,皆有六成就序。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据佛地论:阿难结集经时,诸菩萨咸共请云: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你这样听到,就要这样讲。[传法菩萨,便许之曰:

如是当说,如我所闻。]我所讲的,就是我从佛陀那边听来的,照这样讲,不能用自己的意思。[既是如闻而说,自属可信,]我们能够相信。[故曰信成就,闻而不忘,故曰闻成就。结集者,称为菩萨,以佛在净土说故,]佛在净土说,[属摩诃衍藏(大乘菩萨藏),是文殊与阿难海,在铁围山间结集。]铁围山,我们以前在《十四讲表》也有说过。[又如是者,]如是[指法之辞。]什么叫做如是?[即指此圆觉心法,]也就是说[今当依圆觉解释如是。]当依圆觉来解释这一部经典,如是。[圆觉,即众生如来藏心。清净本然,如如不动,故谓之曰如,心即是佛,]佛就是心,[与佛无二,故谓之曰是。佛说此经,即说如是圆觉心法,虽说心法,具足佛法,及众生法。《清净慧章》,随顺觉性,]清净慧就是清净菩萨这一章,随顺觉性,[乃有五性之分。]五性就是:一凡夫性、二决定性声闻、三不定性声闻、四菩萨种性、五阐提种性,五性之分,这个在唯识学里面也有。[众生法,佛法,皆不离圆觉一心故。

我闻者:授受之义。佛与阿难,一堂晤对,]晤对就是当面讲话叫做晤,好像当面在讲话。[佛教授,]佛教导他,[而阿难领受,面命耳提,]当面告诉他,耳提就是再一次的告诉他、提示他。[亲从佛闻也。闻法必从耳根发识,]发这个意识。[闻佛声教,不曰耳闻,而曰我闻者,废耳根之别,]最主要就是废耳根的分别心,[从一身之总,故称我闻。]简单讲:我闻就是当时候全神贯注,不是只有耳朵在听而已。[阿难乃随顺世间,假称为我,不同凡夫妄执之我,亦非外道妄计之我。若约本经旨趣,传法菩萨,以无我之真我,闻无碍之法门也。

【一时,婆伽婆,】]婆伽婆就是佛。

[一时,为时成就。不有良时,安成法会?]如果没有好因,[良时]就是好的因缘,如果没有好的因缘,要如何演说这个法呢?有的人问:师父!为什么经典不把某年某月某日写出来?印度当时也不在意这个;第二点就是你说印度的时间写某年某月某日,这样跟我们中国当时候的历算也不太一样。我们现在讲公元几年,这是从耶穌出生之后,才有公元几年,公元是以耶穌诞生来计算的。我们佛诞日是二千五百多年;当时的印度是依印度的历算去算的。所以,你要说到底是多少呢?这没办法计算!如果以我们中国秋天的时间,你去印度,它没有秋天,印度只有春、夏、冬,它没有秋天。你说春天四个月、夏天四个月、冬天四个月,譬如:夏天几月几日来到我们这里。没有啊,没有那个啊!我们中国有秋天,印度没有,它不是很冷就是很热。所以没办法讲某时某月某日,没有讲出来,就是历算不一样。因此讲“一时”,我们就知道,有这样一个因缘会合的时间。[乃是师资道合,]“资”就是助,有一个主,要助这个道来合成。[机教相契,]根机,就是众生,教就是佛陀。众生跟佛陀,佛陀是教,这个因缘,我们是众生的根机。所以,机教相契,很契合。师徒道合,机教相契。[说听始终,名为一时。]说法者与听法者,自始至终都在,名为一时。[若约本经,则是身土、]就是三身四土[主伴、]佛跟围绕在佛旁边的。[心境、理智、圣凡、皆一之时;平等本际,随顺不二是也。婆伽婆,]就是佛,[为主成就。不有教主,群机何归?]“群机”就是众生,众生他要去哪边依靠呢?当然要依靠善知识啊![诸经皆云佛,此经云婆伽婆,即是佛之别称。因一名而含六义,所以不翻。]

这个“婆伽婆”有六种道理,因为没办法只翻译成某一种;翻译成某一种变成只束缚在某一种的理念,所以,干脆不翻,不翻就包含六种意思。婆伽婆叫做[一、自在:不为烦恼所障,生死所系故;]生死束缚不了他。[二、炽盛:身光之与智光,炽然照耀故;三、端严:具足微妙相好,端正庄严故;四、名称]名称就是名闻遐尔遍十方,大家都赞叹!:名闻普遍十方,称扬无尽故;五、吉祥:威德冥加显护,消灾灭罪故;]虽然我们勤念佛,能消灾灭罪,吉祥。][六、尊贵:乃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故。具此六义,]六种道理,[多含不翻,]多含就是因为道理太多了,你如果只翻译成一种,不合实际。[即五种不翻之一。]有哪五种情形不翻?[(一、秘密不翻,神咒等。]神咒不翻译,不把印度话翻译成中文,[二、尊重不翻,]譬如[般若等。三、此方所无不翻,] 印度有的,中国没有,佛讲经常以庵摩罗果来比喻,[庵摩罗果等。]庵摩罗果是什么?中国没有这种水果,我们就直接用原音,我们没办法翻译出这种东西。佛观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庵摩罗果是什么?结果有人去印度,这个叫庵摩罗果,结果就是芭乐,蕃石榴。[四、多含不翻,]就是含义很多,所以不翻。[婆伽婆六义,比丘三义等。]比丘譬如说:乞士、应供、杀贼,都叫做比丘的道理,“比丘”也是含有很多道理,多含,它有多重意思,所以不翻译。你如果只把“比丘”翻译成乞士,这样比丘变成跟乞丐一样了。[五、顺古不翻,]以前的人怎么讲,我们就沿用下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他经有云婆伽梵,乃梵音清浊不同耳。“智度论”婆伽云德,婆云有,合云:德有。]合起来叫做德有。“婆”翻译成有,“婆伽”叫做德,很有德性。[即是佛具有智断二德,]智德就是本性具足,先天性的般若智慧;断德:后天的薰习、修行,吃一切的苦,精进修持而断。智、断二德,[以智德证菩提果,断德证涅槃果。又《涅槃经》云:“能破烦恼,名婆伽婆。”亦即有德之意。以有般若德,能破一切烦恼;以有解脱德,能了二种生死,]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以有法身德,能证究竟涅槃,圆证三德秘藏,名婆伽婆。一信、闻、时、主竟。

丁二说处依真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说: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味正受。神通就是神妙莫测,得大自在;光明就是智慧之光圆满;正受就是依照空性的法性平等,这叫做正受。简单讲:平等心叫做正受,简而言之就是如此,你如果不平等心,就是邪受。

[此为处成就。欲说一乘顿教,必依法界真境。]法界无相,[佛有三身:一、法身佛:依常寂光土,是以法性身,]法性身就是无身,常寂光净土就是无土,方便说常寂光净土,法性身无身,方便说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一如;]为什么?无相嘛,当然三身四土才能一如,都无相,才能一如。[二、报身佛:依实报庄严土,即卢舍那,住华藏世界等;三、应化身佛:依凡圣同居土,即释迦牟尼佛,或在天上,或在人间,灵山、舍卫、竹林、鹿苑等处,为人天说法。今经说处,如来入法性源,现无碍境。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者:入字,对三昧正受说。无入为入,]方便说入,[乃是以智契理故,入无入相可得。神者,神妙莫测,不可思议。通者,通达无碍,得大自在。此是解脱德(用大也)。大者,统十界而无外,含万象以有余,是法身德(体大也)。]解脱是用大,法身是体大。[光明者,]智慧光明,[智光圆满,耀古腾今,慧照分明,窥天鉴地,] 窥天鉴地就是明鉴天地,清清楚楚,“窥”就是看的意思,“鉴”就是明的意思,[是般若德(相大也)。]简单讲:都要用般若,没有般若智慧,你就没办法定。[藏者,含藏,含藏体、相、用三大,是为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密之藏,即圆觉本体,如来藏心,法界真境。

如来入此三昧(此云正受)]我们众生没办法正受,众生只要有我执,都无法正受,无相名为正受;实相名为正受。正受,直接讲:正确的感受,正确的感受应该无相,一切都是因缘法,空性才叫做正受;而我们都透过这一层的无明,所以,我们无法正受。我们如果从无念、无住、无相下手,就迫近正受,相似正受。[是以智契理。又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而得正受,不受余受。现自受用身,]自己得到利益,[乃法报同体之佛。]法报同体就是法身跟报身,我们这个叫做业报身,而诸佛、菩萨是清净圆满的报身,有天壤之别![自受法乐之处,三昧正受,华梵并举也。]华梵并举就是中国话叫做华,印度话叫做梵;三昧正受,“三昧”是指印度话;“正受”是指中国话。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者:以释迦所住真境,即十方如来,]平等心,所以,证得法性土,[智光庄严之境,非余宝物庄严,此境为如来所住持故。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者:是字,即指上文,如来果地,所住法界真境,就是众生因地,本具圆觉妙心,是谓果彻因源。面众生本具清净觉地,即是如来所住法界真境,是谓因该果海也。问:神通大光明藏,既是生佛同等,]众生跟佛一样,[如何如来称入,众生不入?答:众生亦未尝出此大光明藏。临济祖师上堂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看!看!” ]领会的意思!有一位无位真人,无位就是说:没有任何阶位,没有任何的语言去形容它,无法去讲它,无位,不落入阶级叫做无位。真人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现在这个是假的。有一位无位真人,不落入阶位,平等性,就是我们的本性,在诸人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看!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要去悟,“看”就是你要去悟它,不是用眼睛看这个意思;就是谨慎、好好的去参![祇因众生,向为六尘所蔽,六识所锢、]锢”就是禁闭的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把你关起来,因为我们有分别心、执着心。

[而神不通,光不大,故不言入,非不入也。]不是不入,是因为你迷了,过去有一个从心地修行的女孩子,见到人家穿金戴银,有一次,她的师父就问她:世间什么最漂亮?这个穿金戴银的就说:金、银、琉璃、宝物、钻石最漂亮!旁边那个修行的小女孩,很早就有所悟了,师父问:世间还有比这些东西更漂亮的吗?戴在我们身上这么壮严,这已经算很漂亮了,世间还有比这些更漂亮的吗?她说:有!我们清净的本性,清净的本性是世间最漂亮的东西,不必化妆,也没办法化妆,散发出来的就是那么慈悲、善良的心地。所以,世间最漂亮的东西,不是穿金戴银。[下文经云:“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非觉,不是觉性不能入,因为你有诸能入,那么,就不是所谓觉的入,后面它会讲到这一句,在这里不加多述。因为会讲的东西,变成一种重复。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身是空性,心是虚妄,起心动念、妄想心,所以,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平等”二字,对修行人变成非常重要!你要以平等心,才可以通达我们本来的面目,本际就是本源。[圆满十方,不二随顺。] 我们在《维摩诘经》里面讲的:随顺不二法门。[于不二境现诸净土。】]都是不二,身土不二、圣凡不二、自他不二、动静不二,都是不二。

[此明我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之中,称体起用。身心寂灭,]我们现在是终日身心扰乱。[平等本际;]我们现在是不平等,又不了解本来面目。[此二句,正显体深。言佛住寂光真境,]不是我们现在执着的这个虚妄的假境。[是法性身,]法性身体,无相的身,[本无身心之相,故曰寂灭。]无法不空,我们要如何修行?很简单,但提一念“离”字,《圆觉经》说:但提一个“离”这了,离就是黏不到你,金钱黏不到你,你不会卡在金钱里面;名利、一切男女都黏不到,离嘛!离不是指身体离,是心无所着,直接契入空性。[寂灭者,不生不灭也。既无生灭,自然平等一相,复归本源,实际理地,诸佛众生,皆不离此大光明藏中也。]你看!我们有一个清净的佛性,竟然把它放在仓库里,实在很惭愧;个个具足,人人都有清净的大光明藏,我们竟然都把它放在仓库不会用。[圆满十方,不二随顺;此二句,乃明用广。]大用之广。[其用]这个大用[则称体而起,]依体起用,所以[圆满周遍,含裹十方,]包括十方。[广大无外也。不二随顺,作二种解:一、体用不二,]叫做不二。[用随体遍,]作用是随本性遍十方,所以,性识周遍法界,体用也是周遍法界。

[体用一致,故曰不二。二、谓身土、圣凡、自他、动静,一一皆是一真法界。身土圆融,]即身即土,[圣凡不隔,自他平等,动静一如,随顺一真,]一真就是《华严经》讲的:绝对叫做一真。什么叫做一真呢?无虚无妄,怎么样能够无虚无妄?对立,当然就是虚妄的东西,凡有所对立,都是虚妄的东西;凡是绝待,不加比较,就是一真,一真就是无假、纯真;这个“一”不能解释一二三的一,“一”是纯,纯真,只有佛性是纯真。[无有二相,是为随顺不二。故于一真不二境中,现诸净土。不二境,即寂灭真境,诸佛自受法乐之地。]之地就是地方,之所在。[现字,即称体起用。以无身心之相,那有说听之事?今云现诸净土者,正显从自受用身土,现出他受用身土。《唯识》云:“如来现起他受用,]“他”是指这些菩萨,或者是二乘人。[十地菩萨所被机。]十地菩萨当然就是他所加被的地方,他受用土嘛!佛土是法性身,现这个他受用土(实报庄严土)专门度化大菩萨,所以,十地菩萨所被机。[”故云现诸净土,为十二位法身大士,说此圆满修多罗教。]修多罗就是经典,[据此,则他受用身土,仍依圆满觉性为缘起耳。二说处依真竟。]也就是说这部经是在什么地方宣说的?是在法性土里面,这不得了的!现出如此不可思议的清净土,可见这部经不是普通的经典,我们说:一时,佛在哪里,这部经不是,现这个清净的圣土出来,可见这部经就是要达到佛的境界,看前面就知道后面了,这部经很不简单,看[众]就知道这部经典了,哪些众呢?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2:42

[丁三同体法众

戊一举类标数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与”就是共。

[此举同体法众。皆证法身理体,故名同体。]来参加圆觉的法会不是普通人,都是大彻大悟,证悟无相法身理体之人。[与者,共也、同也。大菩萨,是一类圆顿大机。菩萨,梵语具足云:菩提萨埵。我国人多好略,简称菩萨,菩萨,超过阿罗汉、辟支佛二种圣人之上,本不易称。现见世人对灶君土地,皆称菩萨,]大炉叫做灶,君就是神,灶君就是灶君神,土地公、土地神,把这些都叫做菩萨。[此是我国神教与佛教混而不分,故有如是错误。菩提,译觉;萨埵,译有情。分自利、利他、两利,三种解释。一、已经觉悟之有情(此自利也),二、而能觉悟法界之有情(此利他也),三、智悲并运,以智慧剑裂烦恼网,上求佛觉以自利,以大悲心,度众生界,下化有情以利他(此两利也),故曰觉有情。

菩萨有:权教、实教之分。权教虽然六度齐修,但修事行,未明理性,不足称大。实教称圆觉体,]“称”就是合,称圆觉体,合乎这个圆觉的体性。这个“称”不是称赞的意思,要合;我们现在没有合,合不起来。[修六波罗密,所修离相。]这句话就是圆觉的体的开始,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如布施时,内不著能施之我相,外不著受施之人相,]受布施的人相。[中不著所施之物相,三轮体空,是大菩萨。大菩萨,具足多义。一、有大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二、具大智:以真智了空,俗智照有,]空有不二,[中智]就是中庸,中道的智慧。所以,真、俗、中,[不著空有二边;三、信大法:深信圆觉,]也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之法。[即心即佛之法,一切众生,本成佛道;四、解大义:了解圆觉一心,具足体、相、用三大之义;]什么叫做菩提萨埵摩诃萨?[五、发大心:乃发广大平等慈悲心,视大地众生皆如一己,]就像我们自己一样。[普为与乐拔苦;]给众生快乐,拔他的痛苦。[六、修大行:即修四摄六波罗密行,自他两利;七、求大果:]喔!菩萨真不简单![念念趣向无上菩提之果觉。具此诸大,故名大菩萨。摩诃萨者:梵语摩诃,此云大。上既称大菩萨,此复加摩诃萨者,谓是地上大菩萨中之大菩萨也。]无法形容。[以文殊等十二位,皆是等觉法身大士,] 你看!听众是等觉菩萨来听的![复居十地以上之人。并其同行眷属,其数约有十万人俱。同心同德,和合聚集,故云俱也。一举类标数竟。]菩萨,第一、有大根;第二、具大智;第三、信大法;第四、解大义;第五、发大心;第六、修大行;第七、求大果,都是大!不是像我们现在受菩萨戒后,缦衣竟然搭成这样子,像总统在披彩带一样,你看过人家这样搭缦衣的吗?我说:菩萨!你怎么这样子搭衣?拍电影都这样穿,你们注意看,很可怜,把红袈裟穿成这样,看起来很不壮严!讲起来很悲哀!拍电影演出家人的演员,下来就吸烟,所以,大菩萨抽大烟。(法师笑)我们反省自问:是不是堪称大菩萨?我们现在受菩萨戒后,连搭缦衣也不会,也照样说他受菩萨戒。

[戊二列上首名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这都是不得了的!

[其字,指下列十二位上首菩萨。名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所以,有一个地方叫做曼殊学堂,[译为妙吉祥。]我要建这间讲堂的时候,不用别人取名字,自然就浮现出“文殊讲堂”这四个字。这个名字可以说不是我取的,我在建讲堂的时候,名字就自然浮现“文殊讲堂”,第六感,完全没有经过时间考虑,或是写十几个名字来挑选,都没有!因为文殊表示大智慧、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诸佛之母,文殊又是七佛之师,所以,这个讲堂的名字取得很顺利,又很好听,很可听![降生之时,室满祥光,更有种种瑞相。]所以叫做妙吉祥。[又译妙德,]所以,有一间妙德素食,大家都以此取名,[谓智德深妙。华严表根本智,为诸菩萨之上首。“华严”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此菩萨深本难思,为七佛之师,乃古佛倒驾慈航,影响释迦会下,示同菩萨,助佛扬化。过去为龙种尊王佛,现在北方,号摩尼宝积佛,未来成佛,名曰普现。] 既然已经成佛,这都只是示现,看要示现哪一尊、取什么名字,都可以变化。[本经为发起众,若非大智,安能发起圆顿大教。]这是第一尊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大家都认同;佛教当中,有谁不认识文殊师利菩萨的,真的会肚子痛,没有一个不认识的!有一个人很可爱!师父啊!我没有智慧,我拜文殊师利菩萨,是不是会开智慧?我说:会啊!没多久又有一个人来:师父啊!我也跟他一样,拜文殊师利菩萨,也可以开智慧吗?我说:不会!他说:奇怪!师父!您一下子说会,一下子说不会,到底是要拜哪一尊呢?我说:根机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他的根机不好,初机,你要叫他顿悟,他悟不来啊!可是,你根机利啊,你为何要一直拜文殊师利菩萨?拜我们的般若智慧不是更快吗?直接放下大智慧就现前了!对不对?

所以,拜是方便,拜佛会开智慧吗?会啊!拜到感应道交,你就是佛,佛就是你,心地与佛一样。所以,为什么我们拜佛能开智慧?学佛的行为,悟到佛的心境。佛一直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跟你讲过几千遍了,你硬是不肯啊!禅宗讲了一句话:拖伊开悟,伊偏不要啊!要拖他来开悟,他还不肯,他就不让人家拖啊,硬是卡死在那里!真的很可怜!开悟的人就很快活,欢喜,无所不欢喜!今天如果有事来忙,到晚上统统没事,躺在床上,一闭上眼睛统统没事,为什么?他无所着啊。一个人为了追求真理,生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迟早都会死。一个人既然为了真理,他当然能够用生命付出,他随时都在等待死亡、死神的来临,他不会恐惧这种东西。底下,若非大智慧,怎么能发起圆顿的大教呢?下一位叫做[普贤菩萨者:梵语邲输跋陀,华言普贤。]普遍,普被一切法界;贤就是圣之下叫做贤。[行弥法界,]普贤是代表行,他的行遍法界。[德无不遍,曰普。住居等觉,]等觉就差佛一等,差佛一点点而已。[随心益物,]“物”就是众生,利益众生,任运利益众生,[曰贤。]我是不敢自称什么大菩萨来,我没有这样讲,我只是一个凡夫,只是说:我发的心都是真正要利益众生,我发的心没有那种自私的心,不管你做什么,你只要发心正确,你就做,如果怕人家讲东讲西的,那什么事都不用做了![按《悲华经》云:“我誓于秽恶世界,行菩萨道,使得严净。]秽恶的世界呢!

你看,这有多难!我们今天如果度一个众生度不来,就觉得很累、很疲劳了,你看这一尊菩萨:秽恶的世界呢!看看人家菩萨:发大心、行大行,你看菩萨这样发愿,实在让我自觉惭愧,我们稍微讲个经就喊累了,一天才讲两个小时;也还不到,才一个多小时,就喊累了,要如何行大行、发大愿呢?没办法,这样不行!所以,我如果看到经典这样讲,就算觉得很不舒服,还是又爬起来,动作就像缺乏钙质一样,爬起来。所以说:我也有一、两项优点,虽然不能像菩萨一样,但是,对于讲经说法,利益众生,我是打死不退![我行要当胜诸菩萨。]普贤菩萨说:要真如过所有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此菩萨行门广大,与文殊二位列前者,表智行相资,堪入圆觉故。]

第三、[普眼菩萨者:法眼既明,普照法界。照事法界,事无不尽;照理法界,理无不彻;照理事法界,真俗圆融;照事事法界,法法周遍,无障无碍,故称普眼。]这个也是不得了,统统无碍!在座诸位!你如果于一切事相不着、一切理体不着,你就是普眼。简单讲:什么叫做普眼?以平等心视众生,叫做普眼。知道吗?[金刚藏菩萨者:金刚是金中之刚,具坚、利、明]很坚固、又很利、又很明,[三义。菩萨,证法身坚固不坏之理(坚也),持甚深般若智慧之剑(利也),断历劫无明烦恼之惑(明也);即同金刚三义。经中备起三问,顿断群疑,能生无量功德之藏,故名金刚藏。]这是表法的。第五、[弥勒菩萨者:弥勒译慈氏,]慈氏很慈悲,[是姓。过去遇大慈如来,修习慈心三昧,故以为姓。]就是慈悲心,慈心就是处处都宽恕众生,就是慈;悲就是时时都要救众生,无论众生对他如何,他就是要救众生,二者意思不同,慈、悲。我们学佛就是要学这个,慈悲是诸佛之母,般若是诸佛之母。就是这样,你要有慈悲、般若,不然你要如何成道呢?在我的心中,没有一个恶的众生,每一个都值得原谅。[本名阿逸多,华言无能胜,因修唯心识定,识心圆明,照彻生死根源,以爱为本,慈济众生,断除细惑,慈无能胜,]没有一个比他更慈。[故名慈氏。] 第六、[清净慧菩萨者:慧觉清净,无住无著,照了诸法,犹如虚空,故能随顺,得入圆觉。]这一看很简单,是表法的。第七、[威德自在菩萨者:有大威势,足以折伏魔军,有大慈德,堪能摄济群品,]“群品”就是众生,“品”就是上、中、下的根器都有。[功由三观成就,]就是空、假、中,成就[所以折摄自在。]

第八、[辩音菩萨:具足四无碍辩,能以音声,而作佛事,请宣轮观,]请佛宣说轮观,后面有讲,就是如何修定,如何修慧?如何定慧均等?[饶益众生。] 用音声来说法作佛事,广度众生的意思,辩音菩萨就是有辩才。[净诸业障菩萨者:众生之障有三,曰惑障(即烦恼迷惑心),业障(即善恶不动偏空等),报障(即苦果受报身)。]不动就是说不能改变,没办法改变,你一定要受这个果报。所以,惑、业、苦,惑障、报障、偏空是指二乘人。所以说:善恶不能改变,那一定要受果报的!你行善,你就一定要受果报;行恶,一定要受果报的。不动不能改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可以改变的。你修二乘的偏空,你的业报就是落入涅槃坑道里面;报障,苦果受果报。[报由业感,业由惑造。] 迷惑,[此三]这三种:惑、业、苦,[能障三德,故名为障。菩萨能净诸业障,必由断惑功成,四相既除,业根自净矣。普觉菩萨者:普觉生死涅槃,皆如昨梦。末法之世,魔强法弱,众生修行,须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故请佛为说,饶益众生。]第十一、[圆觉菩萨者:因能圆照清净觉相,证入圆觉,故得是名。请示末世修行,最初方便,佛说建立道场,分上、中、下期,以令三根得益。]第十二、[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者:既贤且善,而为上首也宜矣。]即贤且善,所以,[经中请名流通,利益今后,厥功甚伟。]“厥”就是其、他,代名词,他的功德很伟大![等字,等前十一位法身大士,而为十万菩萨眷属之上首。二列上首名竟。

戊三与伴同会

【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与者,同也。诸眷属,即十二上首菩萨同行眷属也。时时为上首护念曰眷(眷即眷念),摄令从道曰属(属即摄属),]眷属,[当此圆觉法会,故相与偕来。]“偕”共同的意思。[皆入三昧者,主伴同入也。]“主”就是佛,“伴”就是法身大士,十地菩萨。[所入三昧,即神通大光明藏。皆入有二义:一、佛力加被故:以如来既入自性三昧,乃是以法性身,住法性土,而此众人,皆在法性之中,仗承佛力,智契法界,故得皆入。二、智同于师故:]同于佛故,师就是佛。[十二上首,皆法身大士,与如来同一法身。佛入三昧,大士亦入,而此众人,向为大士眷属,智同于师,因见师入,亦与从入,故云皆入三昧。]看到佛入三昧,皆同入;或是藉着佛的加被,二种情形。[同住如来平等法会者:] 这里也是一个平等,所以,走到哪里,平等就是很重要。菩萨!我告诉诸位:修行,不是看很多很多经典,结果不受益;你从几个字当中,好好的冷静思惟;一切法不可得,才能进入真正的平等,毕竟空性平等,无碍,心如同虚空,一切法无碍。[即前于不二境,所现之净土,凡圣一源,主伴同会,身心寂灭,平等一相,故谓之曰:平等法会。所说第六众成就者,以此。一六种证信序竟。

丙二一经发起序(分四)] 这部经典是如何发起的?

[丁一文殊启请]文殊师利菩萨请佛开示。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就从座位上起来。[顶礼佛足,]这个礼貌不可免。在座诸位!佛证得无生,文殊师利菩萨又是七佛之师,在理上来说,与佛平等;但是,在事相来说,不可避免,也就是说:完全降伏我慢的人,他是不坏事相,他还是要向佛顶礼。照理说:他教了七位统统成佛,是七佛之师,他还是一样向佛顶礼,你想想看!哪有像现在的人,学了一点东西就自己觉得不得了,来了也不向师父顶礼,或是向善知识顶礼。或是说他稍微懂一点皮毛,就可以名掉这些世俗的礼节。所以,会看经典的人,自然就懂得去实践。你看文殊师利菩萨,他也是不坏事相,照样这么做: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文殊师利如果说:我教了七个都成佛了,为什么还要向你顶礼?这样就变成我慢未断的凡夫了。[右绕三匝,长跪叉手]叉手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合掌。叉手有的人是金刚合掌,也是合掌的一种。按照密宗的,或者是按照善知识的开导,叉手不超过第一个指节。超过第一个指节,这不叫做叉手,不能真如过一节。譬如说:我们在打坐当中,大家统统手放着,他不是,他结手印这样放着,其实没有这个必要。我们人都是好弄玄虚,一切法不离心法。所以,右绕三匝,长跪叉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合掌。[而白佛言:】

六种既经成就,]前面所讲的六种成就。[法会自尔当开,]“尔”就是然,这个法会自自然然的当然就要开了。都准备好了,不开更待何时?就像是开会,统统准备好了。[于是文殊启请,以为本经发起之众。有谓序阙发起,]有谓就是说:有的人认为,这个序,前面的叫做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序分当中,缺少了发起的文章。但是,[细研文]章的[义]理[,文殊一章实具发起全经之意。]有的人说:序中缺少发起之文,但是,详细研究文章的义理,文殊这一章,实在是发起全经之义。[初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次请菩萨发清净心,远离诸病,后及末世,求大乘者(人也),]求大乘就是说:我们有心求大乘的人,怎么样才能[不堕邪见。]大乘人落二乘,都算是邪见,记住!这个“邪见”不是外道,你落入二乘,统统叫做邪见。[观如来答处,先总标真宗,即总冠下文,]“冠”就是全部包括以下的文章,“冠”可以解释作包括,排行, 在最前面的叫做冠,我们说冠军嘛,冠军就是包括后面的人,都没有比他更厉害了;总冠下文就是放在最前面。[正宗分中,信、解、修、证诸义。]“修”就是如何去行叫做修。[细研十章文义,章章有病,]有病是众生的病、二乘人的病。[能障正修。]所谓正修是指圆觉,会障碍圆觉的修行;圆觉就是圆满的觉性。[既能远离诸病,则正修自然可成矣!]所以,首先,我们理论要正确、门路要对。[至《普觉章》]普觉菩萨。[末云:“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发这样的悲心,就是无际限的悲心。譬如众生跟我们计较,我们会起烦恼,那么,我们今天发这个愿:我要令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都要令入究竟圆觉,我已经发此大慈悲心,那么,众生今天虽然带给我们一点困扰,我们还是想救他。所以,发这种悲心的人,就是菩萨、就是佛。要令一切众生证入究竟圆觉,不得了![于圆觉中,]而且又在圆觉当中,[无取无证,除彼我人,一切诸相,] 彼我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就是《金刚经》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简称: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此语与文殊启请之语,遥遥相对,故判本章,为全经发起序。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2:44

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本座而起,顶礼佛之双足。以至尊之顶,礼至卑之足,以表身业恭敬。礼已右绕三匝,长跪叉手,收摄意根,以表意业恭敬。而白(仰白)佛言,以表口业恭敬。此段三业恭敬,为请法之仪,乃结集者所置。一文殊启请竟。]结集经典者,结集就是结集经典的人。

[丁二正陈请词

戊一问如来本起因行]

文殊师利菩萨开始启请,他怎样讲呢?文殊师利菩萨说:[【“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十方来的法众叫做诸来。[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请世尊为参与此殊胜法会的大众,宣说佛在本起的清净,就是说:您在因地修行当中,所起的清净心,您是起哪一种清净心,而能达到圆满的觉性呢?[】

大悲世尊,是赞佛语。称赞如来具广大平等之悲心,]我们这世间要讲平等心,就不简单了,这里还加了一个“广大”。我们世间一个人有平等心就已经不简单了,你想想看,广大就是无论一切众生对我们好坏,你一律平等的悲心。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竖该彻,为众拔苦。]为了众生拔一切苦。“横”是指空间,“竖”是指时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一般丛林打板,打板上面都写: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彻”就是通,统统通。[横则普利现在十方,竖则饶益未来末世,故称大悲;能为六凡有情世间,三乘正觉世间,九法界二世间,所共尊崇故,惟佛一人,具足十号,超越九界,]超越十法界当中的九法界,九界就是六道的众生;再来就是声闻跟缘觉;再来是菩萨,菩萨法界。[堪当此称。愿为此会者:即求佛为此现前,平等法会。诸来法众:即十万菩萨,皆入三昧之众。说于如来下,乃请说之意,]说于如来,本地清净,因地法行。就是“说于如来”这几个字以下,乃是请说之意,请佛开示。这有三种原因,[有三:初请说如来因行;次请说菩萨发心;后求利末法众生。]没有佛、菩萨的教导,当然就要依法修行,依法不依人。

[初请说如来因行。先释如来二字,是佛具足十号之第一号。如,是不动、不变之义。]我们凡夫是每天都在变;不只是每天,随时随刻都在变,时时在变。你叫他保持无相,这是很困难的事!如果无相,你看日子有多快活!所以,要学习到不变,说真的,除了菩萨、圣者,他就拥有自由的意志。你来到皇宫也是一样,皇宫里那些皇帝、皇太后,他们也是贪嗔痴不除。不除,他当然就不能如如不动;不能如如不动,她会开始斗争、争宠,这是一定的道理!凡是不能离相的团体,都一定会过着很痛苦的日子,因为无明会制造束缚与痛苦,我们娑婆世界就是无明的团体,怎么可能会自在呢?你要如何自在?无明所制造出来的,就是痛苦、对立、伤害啊,这是很正常的事!只有哪一种人才能真正快乐呢?除非你离相。你们这些菩萨,除非你离一切相,就是黏不到你,听懂了吗?外相如何变化,要让你痛苦,你只要离一切相,它就对你莫可奈何,我就是不着,这样它就拿我们没办法,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们今天不自由,所以会变,变来变去,业力的众生嘛,业就是变。所以,如,是不动,不变之义。[来,是去来随缘之义。]去来就是生灭随缘。[今以九界料简释之:]料简就是人家抓中药的时候,什么药什么药;“料简”就是分别的意思。现在用九界分别来解释它:[六凡法界]就是六道,[(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来而不如,]六道众生来到这个世间,而不如,无法保持那颗如如不动的心,像我们凡夫来到娑婆世界,哪一个能如如不动?来,我们有来,有来就不如,无法如如不动,因为你有相嘛,你有相,就始终无法证入清净心。

凡夫很容易受人影响,很简单,佛法讲的,只有几个条件而已:第一、你要有正知正见;第二、你要具足信心,你若是很轻易就动摇,能够开什么智慧呢?你可曾听过有般若大智慧的人,受人家影响吗?你可曾看过对三宝没有信心的人,有办法入道吗?所以,第一个就是信,哪怕风吹雨打、天摇地动,无论如何都如如不动,我依法,这样才有可能说:我要开智慧!容易受人家影响,你哪里开什么智慧?不可能的事情。信如同树根。但是,我们虽然老生常谈,他还是很容易受人影响,今天拜佛阿弥陀佛,明天别人跟他讲几句,心就动摇,信心消失了!所以,在《大乘起信论》称此为毛道众生,毛道众生就像这个风中的毛,人家讲几句,信心就飘摇不定,飘向东、飘向西,容易受人影响。他不知道,要修密宗好,还是修禅宗好?看到很多人打坐开悟,他也想赶快去参参看;参什么?不会参啊,一边参,还是一边念阿弥陀佛,参不来!你叫他全心打佛七,来念佛修行,他又下不了决心,一边念阿弥陀佛,一边想: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快的?第一个,没有信心。来而不如,包括修行人也是一样,飘动,他就不见性啊,不见性的人,他当然会想找门路。真正见性的人,他连路都没有、连门都没有,一切法如平等法,连路都没有的东西,哪里是来是去的东西呢?所以,禅宗有智慧,禅宗叫做从根本修行,为什么?因为每一个时间、空间交会点,都是我们的生命嘛!你生命要解脱,就是在每一个时间、空间的交会点上用功。今天你不开悟,你跑东跑西,你到那边也不开悟啊,还是一样啊,傻瓜!在这个时间的交会点,任何的逆境上面,啪!一交会点,无相,用这个空性架构十字架,点下去,走到哪里,都是空性,走到哪里都解决。我们不是,我们寻找,他不晓得当相即道的道理,他不知道一切缘起法都是毕竟空性的东西,拼命一直找,找了很久,三年、五年还是一样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就在眼前啊,你要去哪里找?往外就一定不对!你动一个念头,禅宗说:动念即乖,你动一个念头说:我要去找一个本性的东西。

这又不对!或是说:我舍这个地方,取那个地方,舍彼取此也不对,为什么?你不取不舍就是了,你不取不舍,你跑到厕所去也开悟啊呀、跑到厨房去也开悟啊、今天开车也开悟啊、去超级市场也开悟、去逛百货公司也开悟啊,你到哪里都不取不舍,这才是真正厉害!他不了解,当下那个叫做什么定义,搞不清楚!坐着参禅,阿弥陀佛…又跑到念佛去了,又不像参禅,又不像念佛,不晓得是在参禅,还是在念佛?参禅,参念佛的人是谁?是谁?到底是谁?参不来!人家问:师父!要如何参禅?我说:禅,我不会,干脆念佛啦!根机利的人来,可以好好的跟他谈,谈得很相应;他对本性的东西,确实真的很相应,来,我就跟他讲:当相即道,当下就是!现在我跟你讲的这一念,全盘放下,一无所取,一无所舍,这一念就是,不必透过任何的时间推论、演变,都不必!你现在马上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你不肯嘛,习气卡住了,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卡住了,无始劫以来,被自己的我知我见卡住了,当然就会这样。所以,那个开悟的圣者何其洒脱,多么的洒脱,天地万物、泰山崩于前都没事,统统没事!众生[以其随业缘而来,]随业缘而来。[三界受生,心为境]界而[动,见色被色动,闻声被声动,此心转变不常,故曰来而不如。]六道众生都是这样,[二乘法界(声闻法界、缘觉法界),如而不来。]他悟到空性;但是,他不敢来,不来的意思就是说:不敢面对有为法的众生。不来也可以解释说:没有妙有的存在,只悟到空性的东西,他没有妙有,他不是像佛,度再多众生也不会迷。[以其分段生死已了,安住化城不动,]化城叫做方便暂住的地方,这是指《法华经》的比喻,化城不动。[沉空滞寂,]落入空性的小乘的我,安住在寂灭的自我的境界里面,怎么样呢?[得少为足。]为什么得少为足?因为那个不是究竟涅槃。[虽经如来诃斥,]佛说不可以这样。[不肯涉俗利生,]他就是不肯涉俗,涉这个有为生灭的痛苦的世间,涉俗来利生。[视三界如牢狱,观生死如冤家,故曰如]是自我境界,[而不来。]没有菩萨的行为,他不度众生。为什么?彼彼皆是,谁想度众生?度众生只会被攻击,遭来批评而已。以前我在台中听李炳南老居士开示时,他都不准人家录音。为什么?他怕听众不是当场听,流通出去会误解意思,所以,不让人录音;但是,人家还是偷偷的录音,因为这是善知识嘛!

我的想法则不同,我的想法是说:批评归批评,讲错了就该被批评,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在被批评当中,佛法一直兴盛,一个被批评,使得佛教兴盛,这样被批评也值得,怎么会不接受呢?这样被批评就很值得了,录音起来,看要怎么批评都没关系,我一个人来承担,尽量毁谤,或是说我怎么不好,或是说法怎么样,不要紧。但是,到最后,与我有缘的众生,他也能够接受,听到我的法,他能去除烦恼、能离苦得乐、能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样虽然我被批评,还是很值得!有时候看一看:嗯!这也是菩萨法!敢死叫做菩萨,不然怎么办?你说我今天讲经的时候,不准录音,因为怕被批评、怕被毁谤,这样佛法就变成说:今天我讲经,楼上、楼下有四、五百人在听,只有这四、五百人受益,那么,外面无量无边的众生怎么办?所以,录音没关系,要批评来啊!我还是要讲,不会因为有人批评,我就不讲。与二乘人不同,菩萨法就是这样。[菩萨法界,非如非来。]没有像佛陀的如,但是,也不能像佛陀的来,不能完全像佛。[非同二乘,耽著涅槃,不肯从空出假之如;]非如就是说,他不会沉着于这个空性里面,[非同六凡,随业受报,终日被境所动之来。而菩萨广运悲心,往来六道,处尘不染,乘愿利生,不住涅槃,不畏生死,故曰非如非来。] 菩萨不怕生死。

[佛法界,亦如亦来,故称如来。不为一切烦恼所动,不被世间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动,]别说八风,一风就把你吹到天涯海角了!第一风叫做利,你就昏头转向了!“利”就是金钱,被金钱吹不动的举手,为什么吹不动?因为钱少,所以吹不动,三百、五百吹不动;三千万摆在面前,就不知道被吹到哪里去了!真的!要被利吹不动,这很难,不可能!举例来说:我现在发一个愿,要度那一些舞女,我拿三、五千元给她:你吃一天素,来念一句阿弥陀佛!她可能不要!如果给她一百万:你来文殊讲堂拜佛,中午、整天都吃素,一百万给你!看哪个舞女不想来吃素、不想来念佛?我不信!所以,别说八风,一风你就受不了,那是不可能的事!“衰”,这个不是倒楣的意思,衰就是说气势弱,什么都人家瞧不起。譬如:你贫病交迫、没有地位,这个都可以叫做衰。“毁”,毁谤;“誉”就是称赞,跟“称”的意思差不多相同;“讥”就是讥嫌。“苦”、“乐”,你在很痛苦、极端的痛苦当中,仍然可以保持笑容,这是难能可贵的人,耶稣也没有办法!耶稣在被抓走的时候,他知道他的十二个门徒,其中有一个出卖他的时候,当时罗马教廷判他叛乱、煽动,判他死刑把他抓起来,要把他钉在十字架。十字架就是惩罚恶人的地方,以前罗马处死人犯,都是钉在十字架上。在那个时候,耶稣呼唤上帝,上帝没有现身。所以,耶稣哭泣,然后摔在地上,说:上帝啊,在天的父啊!你为什么抛弃我?非常的承受不了!所以,耶稣在极度的苦,也有改变他的,不是像佛一样。没办法像佛一样,佛,人家派大象来踏杀他,外道放大象要置佛于死地的时候,佛一样微笑、安祥,佛神通自在,他把这五支手指头伸出来,五支狮子现前,大象看到狮子非常惊恐,跑到佛陀面前跪下来,那个狂象,每一支的狂心马上停止!佛有这种能力。如果是我们看到大象来,就要看谁跑得快了,开玩笑!哪有可能站在那里,对它比五支手指头?比十支也没用,赶紧逃命比较重要!佛入慈心三昧,所以,他可以降伏一切众生,我们没有办法!所以,这个苦不改变我们的意志,这还不是一个容易做到的事情。

那么乐,这个更难,有几个人在快乐当中可以掌握?不可能的事!不被世间八风所动,[观察众生,机缘成熟,]所以,我告诉诸位:修行要从心地下手,这才是真正修行人。[示现八相]示现八相,八相成道。先讲小乘的,小乘的,[(下兜率、]从这个内院:兜率天分内院跟外院,凡是等觉菩萨准备成佛,就像如今的弥勒菩萨要成佛,先安住兜率天的弥勒内院中,等待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底下这个是小乘的八相成道,第二、[托母胎、出胎、]如果是大乘,中间还有一个住胎,所以,托母胎、住胎、出胎,这是大乘;小乘没有,小乘就是下兜率、托母胎、出胎,小乘没有住胎,大乘多一个住胎;这个胎有三种:托母胎、住胎、出胎。[出家、降魔、]大乘没有魔,大乘没有降魔,大乘,魔就是佛,由佛的角度来看,一切魔,将来都是未来的佛。[成道、转*轮、般涅槃,]进入涅槃,[小乘无住胎,大乘多住胎,小乘降魔,大乘无降魔,了知魔即是佛)]这是八相[成道,]所以,小乘的话,一、下兜率,二、托母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轮、八、般涅槃,叫做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故曰亦如亦来。此但约应身如来解释。]应身就是应凡夫、二乘人之需要,来度化他们,叫做应身。[更有报身如来:]安住在实报庄严土的,修福跟慧圆满的,叫做报身如来,断法执,叫做报身如来。[安住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实相,就是中道,就是无为。

[如如不动,名如;依理起智,以智照理,惑净智满,]我们的迷惑若净,智则满,智则满。所以说:什么叫做惑?起心动念叫做惑,要注意听师父讲,什么叫做业?起心动念叫做业,你一直控制不住啊,我恨他,那就一直业………,业这个恨:我贪,我就一直业,业这个贪,业到不贪为止。所以,讲真的,哪有业呢?根本就没有业,贪,一切法本性空,你根本就不用业贪的东西,你放下,无贪就对了!本性没有痴的东西,你起心动念嗔恨心,你就业这个嗔恨,业到没有为止,业到这个业……,业到无念,放下贪、嗔、痴为止,你就无业了!简单讲:什么叫做业?有念就是业,有念就是业:落入数量观就是业:落入对立就是业,就是这样。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落入这里面,有的东西,我们一直将这世间当作是真实的,真实的世间,他就要计较,这样斤斤计较,要如何过日子呢?要如何过日子呢?对不对?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会业?你不放下,你就要业啊,业死你自己,你没听过吗?你业死?所以说:有一些老菩萨来这里,就说:喔!我的业真是重!我说:来!找一个磅秤称量看看,衡量看看你的业多重?对啊!哪有业?对不对,你本性当下这一念悟,就是本来的面目,业都是你徒自增加的,我们今天众生就是没事做,多一层业在做!听懂了吗?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业,业这个贪,放不下,就一直硬是业这个贪,业……业到死,这个贪没办法放下,贪、嗔、痴,都在业这些。佛有智慧,佛是大施舍,要业什么?要贪?不可能!你业不到我,无贪,无贪。你叫他业嗔,无嗔,为什么?宽恕众生、原谅众生,一切法不可得,毕竟空性,你叫他起一念嗔恨心来业,不可能!

所以,佛陀最闲,佛陀最闲,所以,有一个菩萨来这里,看我这样心进忙出的,他说:慧律法师!您很忙喔!我说:没有,你比较忙!他听不懂,他说奇怪!师父!我整天都很闲呢!我说:你很忙!你看我们两个谁比较闲?嗯?他很忙啊,他吃一顿饭就忙得昏头转向了,怎么可能闲得下来?我最闲,虽然我的身体楼上楼下跑,但是,我很闲!所以说:闲人非等闲人,你要注意听,要做一个闲人,不是这么简单的人,闲人非等闲人;而众生都很忙。菩萨!你是要做闲人,还是要做大忙人呢?有时候都忙到没时候。对不对?我都很闲。师父!您很忙吗?没有,没事!没事!哪有什么事?可是,我看您很忙啊!游戏人间啊,对不对?别人不做,我们做,不然要做什么?对不对?利益佛教徒啊,不然要做什么?所以,谁最快乐?所以说:惑净智满,烦恼清净,没有烦恼。对不对?智慧圆满。惑,什么叫惑?起心动念统统叫做惑。[成等正觉,名来。] 成等正觉,叫做来。[更有法身如来: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中国话叫做遍一切处,[既遍一切处,则无去来。如《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 在座诸位!你注意听这句话:无所从来,你想想看,他的心都无来,[亦无所去,] 也没有去,无来无去就是一切法都不可得,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你想想看,保持这一念心,他没有增加贪、嗔、痴,也没有减少他的佛性清静的存在,不增不减,你想想看,这是何等的境界,这是何等的境界!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为什么?他了解一切法无我,这是污秽、烦恼、新陈代谢的身体:虽然大家也都知道……所以,科学家是比较聪明:但是,也是迷惑的众生,科学家,科学家也是迷惑的众生,对不对?科学家在研究,也是以我执为主,也是以我执为主,一样!而佛发明出来的东西,他是只有利益于众生,无害于众生:而凡夫所发明的东西,都是两面体,科学愈发达,发明战争的武器愈厉害!一方面是维持世界的和平;但是,一方面杀人的武器更厉害;工业愈发达,利益、便利众生,污染也愈厉害!这世间都是这样,交通愈发达,人死得愈多,以前的人驾牛车、骑脚踏车,也没听过一次撞死多少人,顶多被牛车辗成重伤,腿断掉而已,没听过驾牛车,辗死几头牛的!事实就是如此。所以说:众生发明的东西,有发明,有好就一定有坏的一面,工业、炼油,譬如说:炼油厂,让我们开车很方便,有石油,发明石油,有石油,你就有污染,CO2排放,破坏臭氧层,一样!而众生离开这个地球,又没办法活,我们众生离开地球不能活,你知道吗?我们众生,如果说净这个人,将这个人,用太空船发射到月球,登陆月球的时候,在月球,或者是说:摆脱这个大气层的时候,科学家用鸡去实验,用鸡、鸡蛋。这科学家把这个鸡蛋,快孵化的鸡蛋,鸡蛋,快孵化出小鸡的鸡蛋,用火箭发身到外太空的时候,这个鸡不能活,不能成形。为什么呢?因为他需要钙,所有的骨骼需要钙,这个钙需要电流,那么,需要电流的时候,上到外太空之后,它没有地心引力,不能传电,所以,太空科学家把鸡拿到外太空,没办法孵蛋,不能构成脊椎骨:不能构成脊椎骨,就没有所谓的生命,脊椎骨是我们造血的地方,不能活!

那么,这个太空人,如果在太空二星期,他回来后,要用六年的时间才能恢复,六年的时间!如果他在外太空:苏联跟美国,苏联派出一个太空人,去了二百多天,下来没办法走路,没办法走路!因为我们的骨骼能够传电,在外太空,他要拼命地运动,他要一直踩运动器材,一直踩……,回来之后,每个人的“脚肚圈”;这个“脚肚圈”……,国语叫做脚肚圈,“脚肚圈”……,国语我不会讲:小腿的肉,只要从外太空回来,那个地方一定萎缩,为什么会萎缩?因为肌肉跟骨骼这是连体婴,肌肉跟骨骼,这个是连体婴,骨骼有破坏,破坏的骨骼,然后破坏骨骼的细菌,破骨细菌,很大的细菌:还有造骨的细菌,我们的骨骼,一定会破坏,然后在再造,不然,我们人怎么长大?我们从小每天就是破坏,然后再造,破坏再造……,到外太空去的时候,它只有破坏,它不能再造,它不能再造,它只有破坏,只有破坏,所以,从外太空一下到地球,他不能走路,不能走路,爬起来只能站,稍微一点站立,他不能走路,没办法!下来之后,必需靠人搀扶,三个太空人下来,都必需坐椅子。为什么?他一失去地心引力的时候,这个钙质全部没有,不有作用,所以,你到外太空根本不能活,根本就不能活!为什么?它地心没有引力嘛!如果把一个人,有身孕的,把这有身孕的妇人,已经怀孕的,让她坐太空船到外太空,到外太空之后,叫她下外太空,穿太空衣,这个孩子不能活,不能生产,失去地心引力、失去重力,他的钙就不能成长。所以,每一个太空人一回来就是瘦,一定瘦的,不会胖的,没有办法新陈代谢,下来之后,因为二百多天失去重力之下,下来,他马上不能走路,他要用十六年的时间,美国的太空人,用十六年的时间,还不能恢复身体所流失的东西。知道吗?讲一点科学给大家听,这样你们也比较轻松,省得看书,可以快速增长知识。所以说:我们众生,业力的众生卡在这个地球,他就是逃脱不了,业力的众生,大家都在这里造业,离开这个业力的众生,又没有办法。

所以,你如果想要摆脱业力的束缚,人家就说你是一个怪人,就像我们出家要修行,人家就说我们很怪了,同样的道理。所以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有神通?为什么?地心引力对他没有作用啊,他不执着啊,地心引力对他没有作用,他的定力可以走过一切业,他没有业啊,业对他来讲,没有作用啊!对不对?地心引力当然对他没有作用。所以,证阿罗汉果可以飞天钻地,菩萨、佛当时在世,可以飞天钻地,为什么?他不受业力的支配嘛!不受业力的支配,他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他这个肉体虽然还没有进入涅槃,但是,他已经有定力超越了,飞,可以飞行自在!对不对?我们也可以飞啦,但是也可以飞啦,但是要坐飞机,所以说:业力的众生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因此我们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2:46

[本起清净因地法行者;即如来在凡夫位,最初根本,所起之因地心,]所起的因地心[及所修无漏法行。]无漏。[因心而曰清净者,即自性清净,如来藏本然之心。] 如来藏对众生位来讲,就是孕育着如来清净的本性,名叫做如来藏,如来藏本然之心。[本经所云:清净觉相,为诸行所依之因地心也。此心寸丝不挂,一尘不染,故曰清净。]师父刚才说过:什么叫做业?起心动念叫做业,我们今天为什么会痛苦?不是别人给我们痛苦,是因为我们的心一直放不下,摆脱不了,一直不肯放下,所以,我们必需业。有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年人,中年妇人,我回答问题都是很简单的,我走过去的时候,她如果来跟我参访:师父!我放不下,怎么办?我只会告诉她一句话:业到死!只有这样而已,其他的不用跟她讲的太多,你放不下就要业到死啊,不然怎么办?难道不是这样吗?放不下,连连看,就是业到死,放不下的连连看,叫做业到死,不然能怎么样?你讲给我听听看,你放不下,能怎么样?当然就是这样啊,你自己要业到死,我有什么办法?所以,一尘不染叫做清净,[即六祖大师所云:“本来无一物,]为什么说无一物呢?这句“无一物”,你要好好地参,你第一句参透了,第二句就没问题了![何处惹尘埃!” ]尘埃就是哪里有什么烦恼呢?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说:一切法毕竟空性,诸佛菩萨,三千大千世界、城市、金钱、美女,一切身外都能舍,为什么他能舍?无的东西,怎么不能舍呢?本来就无的东西,怎么不能舍,舍不下呢?对不对?我们为了要保护这个色身继续活下去,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延续后代,所以,我们需要金钱,面临这个现实,我们需要金钱,要斗争,斗争得头破血流。本来无一物,无一物,缘起、缘生缘灭的东西,何处惹尘埃?哪里你有什么麻烦可以放在心中的呢?哪里是可以惹麻烦的地方呢?你说只会惹麻烦,其实是你无明,才叫做惹麻烦,我们自己没有智慧,才会惹麻烦出来,你说佛会惹麻烦吗?惹麻烦吗?上次报纸报导的,有三、四个年轻人,整天游手好闲,没事做,不修行,也不懂佛法,

闲来没事,就相约去酒店喝酒,相约去酒店喝酒,尽情地狂欢享乐。酒店里也可以让客人唱歌,唱歌的时候,本来是里面的小姐在唱,然后他们三、四个也上去唱,唱歌,凡是客人都可以上去唱,他们都上去唱,我是看报纸写的,他们就上去唱,唱一唱,台下的人对他们报以嘘声:嘘……(法师做出口哨声)。也就是叫他们下台的意思,还丢一些东西上去,表示他们唱得很难听,这三个下台就打人了,因为对方让他们出糗(糗qiǔ),为了一点点的面子。结果二个被杀死,另一边的人有携带枪械,这三个不知情冲过去,结果二个被杀死,一个重伤,情况危急。闲来没事相约去酒店,本来是想快乐,结果二个死亡,一个重伤!报纸报导的。众生就是这样,到处惹尘埃,凡夫就是这样;圣人就是何处、哪里会惹到麻烦呢?没有麻烦!为了叫小姐坐台,这是另一份报纸讲的,也是一个黑道的,去一间不知是舞厅还是夜总会,我也记不得了,反正就是有小姐坐台的。他去的时候就说:我今天会你钱,把你包下来了!说叫做带出场,可能要带去学佛吧,说要带出场,听到这个名词,我也没有用过,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带出场。旁边就有个人说:这个小姐我已经先订了,先订了!他说:你先订了?这个人比较霸道,他说:小姐!你先坐一下。小姐!你先坐一下。这个比较凶的,说要把她带出场的,就问那个人:你先订了吗?来!我们去厕所谈!二个人就走进厕所,结果出来的是对方,主动挑衅的那个人被揍到昏倒在厕所里,他不知道人家学过跆拳!(法师笑)讲起来实在很悲哀,挑衅要揍人的,结果昏倒在厕所里,被揍到昏倒在厕所里,“因公殉职”!

你如果看报纸、报章杂志上的社会新闻,众生讲起来,实在是很无聊,我说:这世间就是这样,没事做,就去惹一些麻烦!所以我说:这些出家人,纵然他有多么不好,多么糟糕,或是说这个孩子不乖,在我的心目中,我认为这些孩子肯出家,已经很难能可贵了,不被欲望所迷惑,愿意来这里跟你念佛,还肯出家修行,虽然说:他有一些缺点,我认为已经是不简单,已经很不简单了,应该请他吃冰棒了,真的!这就是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依此心为因地心,]这句话你要画起来,依此心为因地,你要如何修行?这句话要牢记在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修行,常常说:师父!开示一下!就是这一句啊,六祖已经讲得清清楚楚了![即“楞严”所谓:“依圆湛]“堪”就是光明,依圆满光明[不生灭性,]不生不灭的性,“堪”就是光明,依圆满光明、不生不灭的本性,[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是也。法行:乃称圆觉法性,所起之六度行。称(去声)] 合乎[圆觉法性,]这个“称”不是称赞的意思、不是赞叹的意思;这个称圆觉法性,叫做配合着圆满的觉性来修行。底下你注意听,世间本来不值得贪,[本来无贪,]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无贪,[故修布施行;称(合也)圆觉法性,本来无染,]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无污染,所以修无相的持戒[故修持戒行;称]“称”就是合,[圆觉法性,]我们的本性[本来无嗔,]所以,修无相的忍辱,[故修忍辱行;称圆觉法性,本来无身心等相,]无一切相,[故修精进行;称圆觉法性,本来无动,故修禅定行;称圆觉法性,本来无痴,故修般若行。]简单讲就是佛性,本来是指本性。本来的本性就是所谓的本来的面目,我们本来面目是没有所谓的愚痴,所以,我们修般若行,是这样的意思[又正念真如,离一切念相,离相妙行,即清净法行。]

[又《大集经》说:“若有比丘(出家修道之通称,名含三义故。),读诵如来十二部经,]就是说:只想去了解:那么,[乐(去声,好也。)] 乐,yào,喜欢的意思希望、欢喜[为四众敷扬演说,]就是说法。[思惟其义,是名乐(yào)读,]乐读,欢喜读诵[乃至是名思惟,]这是思惟而已,[不名法行。]不是如法地去做。底下那一句很重要:[若有比丘,]若是有出家人,能观身心,注意看这一句, [能观身心,] 能够观照身心,[乃至境界都息(内脱身心,外泯世界),]就是身空,心地也空,妄想也是空性,[永离烦恼,]这样才能永远离开烦恼。[其心寂静,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这一段太棒太棒了!出自《大集经》。意思是说:你只是看经典,不肯实实在在地思惟经中的道理,不是叫做真正修行人。你看,能观身心宇宙,一切皆空,全盘放下,永离烦恼。乃至境界都息:都息不是说逃避境界,是一切境界都无碍,都无碍。不是境界都息,这些境界对你都没有挂碍。我则说之,名为法行。[文殊之意,欲求佛果,必依真因,]想求佛的果报,要从真实的因修行。[倘若因地不真,难免果招纡曲,]纡曲:就是弯曲。

所以,在座诸位!我们今天的福报很大,这部《圆觉经》要听到结束为止,不然,你真的……,为什么?你这个因不真,你怎么修都修不成佛,了解这个《圆觉经》,你因地修行才不会偏差。[非但徒劳无益,而且有损。]完全没用!师父那天告诉你们的:零加零等于多少?还是零!为什么?初步就错误,这个就不能成佛!对不对!不能成佛就是错误的知见,你一开始修行就不能成道,邪知邪见,那当然是零啊,零,你修无量劫也是零,初发心错误,修无量劫也是等于零,这个就是公式,你们学过数学嘛!为什么叫你们要亲近善知识?就是这样,徒劳无益嘛,你再怎么修,修到死,拼到汗流浃背、头破血流,没有用啊,没有善知识开示,不能依法而修行。所以,我才告诉诸位:不要随随便便地就说:我要离开!或者是说:我不修行,我自己有办法!不要这么讲,你没那么厉害,愚痴的众生才会这样。而且有损。[如造金像,必依真金,成像之时,体无增减。今请佛说本起因地者,以佛是过来人。正所谓:“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山路要怎么走,你要问走过的人。[方得明示不谬。初问如来本起因行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2:54

戊二 问菩萨发心离病

【“及论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及者,并及。既问发心,请说离病之法,菩萨智悲双运,]智慧与慈悲。[运智上求佛道,运悲下度众生。大乘者,一心之理也,]什么叫做大乘?就是我们这个心,也就是什么心呢?[即是本经圆觉一心。以具足体、相、用,三大之义,能运载众生,从凡夫地,至如来地,故名大乘。一心三大,]我们上次有说过:体大、相大、用大,[解见在前。]它的解释,已经在前面说过了,叫做解见在前。乘呢?[乘有运载之功,]“乘”就是所谓的车子,从这个地方运载……运载到另一个地方。[菩萨当依此发心,依此修证。中、即圆觉体中。发清净心者:即发菩提心也。梵语菩提,此翻为道,即发上求佛道之心。如云:“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或者是不求[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是也。]最上乘。[又即“起信论”,所发三心:一者、直心,]哪一种人才能直心?直心的反而词就是弯曲,只要透过意识,都会扭曲;那么,不是透过意识,那当然就是透过真如了。所以,直心就是透过真如的正念,叫做正念真如,所以,一般人不能称为直心。[正念真如故:正念真如,清净本然,纤尘不染,是为发清净心。]一尘不染,发清净心。[二者、深心,乐(去声)集诸善法故:]虽然清净、毕竟空性:但是,不坏修善。所以说[乐集善法,]欢喜,很欢喜,主动,来采取主动,集一切善法。[可以对治一切染法,是为发清净心。三者、大悲心,广度诸众生故:终日度生,不著度生之相,离相清净,是为发清净心。此清净心,即一真法界,本源真心。依之为因地心,自可圆成果地修证。

远离(俱读去声。)诸病者:病,即众生心病。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种种颠倒,哪一种颠倒法呢?[妄认四大,]虚妄认为这个四大——地、水、火、风所成的身体,[为自身相;]以为“我”就是这个肉身,以我这个肉身为主,变成有身见了,有身见了,一直执着一个色身的自我。[妄认六尘缘影,]缘影就是落谢的影子,[为自心相。]以为我们攀缘五欲六尘就是我们的心,虚妄,这个“妄”就是错误的,错误地认为攀缘五欲六尘,现在于六尘执着的心,就是我们的心,这是很大的错误,他不知道这是执着心、妄想心、分别心、烦恼心,不知道我们还有一个清净心。[执此身心,以为实我,是我执之病。执一切万法,以为实法,是法执之病。我法二执,各有分别、俱生,]分别的我法二执,分别,这是后天性的境界所引起的,叫做分别的我法二执。俱生呢?它是先天性的,我们人一出生,先天性就对这个“我”,以及宇宙万法,有我执与法执。[头数无量,故曰诸病。]头数无量,就是这里面的所谓的数字,头数无量,就是这里面种种的差别很多,所以说:诸病。我们光是一个分别心,就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了,先天性所具足带来的。所以,我们的习气,有先天性的俱生的,俱生的这个病,有的人烦恼很重;有的人烦恼很轻;有的人很爱计较,斤斤计较;有的人不会,不会,一切都无碍,这跟宿世有关,以及后天的培养也有关系。[若能发清净心,不存我见,]如果有人能发清净心,不存在我见:我见就是对自己的错误的一种执着,我见可以说是透过主观意识的见解,以为有一个真正的我,以我为主,以我为标准。[不起法见,知是空华,即得我法二空真理,]而且连那个空的力量也要放下 [并空亦空,] 所以,第一个“空”字,并空亦空就是空就是说:同时必需把那个破除执着的空也必须放下,第二个“空”解释作放下。[则药病双袪(除也),诸病自然远离耳。]药到病除,诸病自然就远离。所以,[上请近益现会,下请远被当来。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以上所问,如来因地法行,及菩萨发清净心,如来指示分明,不仅有益现会菩萨,能使未来末法之世,求大乘之众生,得正知见,不堕邪见。末世者,法末之世。]佛法即将消灭的那个时候。[如来灭后,正法住世千年,像法住世千年,末法万年。末世众生,障深业重,法弱魔强,]法比较弱,魔比较强。[纵有求大乘之人,若不知如来因行,与菩萨发心,难免错乱修习,]胡乱修行,这样会[堕落邪见。“楞严经”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皆由]“皆由”就是皆是因为,都是因为,[不知二种根本,]一者是真本,一个是妄的本,所以说:二种根本。你如果用真本去修行,得到的当然是真;你如果用虚妄去修行,得到的当然是虚妄。[错乱修习。”二种根本者:一、真本,二、妄本。妄本是识心(虚妄生灭]的根性[),真本是根性(常住不生灭]的根性[),若依生灭心,为本修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若以圆湛,不生灭性(即圆觉清净因地心),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是则因真果正,自然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五体投地三请者,轻身重法也。]轻身不是说自杀,是并不重,没有我见叫做轻身,重视佛陀的法,并不把这个五蕴身当作是一种真的我,所以,轻身。[此四句,亦是结集家所叙,]“所叙”就是所描叙的,所描述的。[请法之仪耳。二正陈请词竟。]

[丁三 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就是请示于[如来],请示于如来。你们能够为诸菩萨来请示如来,请示如来,[因地法行,]因地如何修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尔时,乃文殊殷勤三请,已竟之时。世尊因其为法心诚,]所以,[利生念切,]利益众生的念很切,利益众生的这个念非常恳切。[乃重言善哉以赞之。一、赞]叹[其能为现前菩萨]求法,所以,佛如果宣讲,就能利益一切众生[;二、赞]叹[其能为末世众生]来求法,不使众生错乱修行,修错了![。复称善男子者,以其具大智慧,利益今后故。汝等者,汝,指文殊,等余大众。乃能为诸菩萨者:此指初发心菩萨,不知发何等心,修何等行,是以咨决询问。下牒]就是下面按照[问词。]“牒”就是依照。下面依照所问之词,说:[如来因地法行(解见在前),及为末世求大乘者得正住持。若知如来因地法行,及大乘菩萨,所发清净心,自然得正知见;明白正修行路,得正住持,]这个“住持”不是一个人的名字,是住持正法城,得正住持,就是可以延续佛陀的慧命,正法叫做住持嘛![即是安住一真圆觉妙心,]安住一真,一真就是绝待,无处不真叫做一真,纯,一真,一真是指《楞严经》所讲的境界,一真圆觉妙心,[任持万行无失,不落空有二边,是为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者:诫以谛实而听,勿杂余缘,许以当为宣说,不负众机]的盼望[。《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听法的人端视,就是站得很直,而且好像很渴,需要喝水一样的。[一心入于语义中,]一心不执着于语言里面,但是,却是了解、悟到到语言中的道理。一心入于语义中,“义”就是道理,不执着语言;但是,了解于道理。[踊跃闻法心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 ]可为说。有的人来参访师父,我问:你从哪里来?我啊,我从台北来!你有什么问题?师父!我想请您开示?我说:要从哪里讲起?他说:我不知道。我说:我也不知道。要请我开示,我问他要从哪里讲起,他如果漫无目的,要坐到几时?要坐到几时?对不对?像今天下午有人来,她就说:师父!我当人家的媳妇,他们兄弟之间不合,我要如何改变他们?我说:你先改变自己就行了,能想改变谁?她说:我怎么做都不对,兄弟姊妹、大姑子、小姑子都对我不满!

我说:这正常啊!她说:啊?我说:对啊!我说:他是佛还是众生?当然是众生啊!对啊!众生当然会这样,对啊!众生这样就对,这样才正确!这样正常啊?正常,normal,这样才是正常;去哪里找几个媳妇不会吵架的?我不相信,你骗我!你骗我,你有钱买枝仔冰,没有钱还我?那是不可能的事!对不对?很正常!所以,勾心斗角,乃是娑婆世界的常态,以平常心看待它就好!所以,每个人来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一问起来,都是一直想改变别人。师父啊!我有学佛,我有学佛,我要如何改变我父母呢?我说:制造机会,拿录音带给他听啊!他说:他如果不听呢?我说:他不听,你自己先听,你自己先听。对啊!听完之后呢?听完之后,改变自己啊,你如果有能力,自然能够感化他。所以说:这个说法,来到这里拜访师父,如果不是真的很恭敬的来,我绝对不开口,他要真的想请法才行。[当如时雨化禾,]“禾”就是草木。当:应当。时雨:就是来的正是时候,叫做时雨,来的正是时候的雨,化禾,“禾”就是草木。[春雷跃鲤,]春天打雷,鲤鱼跳跃,大家都很欢喜。[会众以及末世众生,当得不可思议之益。三如来赞许竟。

丁四 承教静听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默然而听,大家渴饮。

[文殊承教欢喜,愿闻了义之教。在会法众,莫不皆然,忘缘息虑,]“忘缘”就是放下万缘,大家一心,把这个心停止,[静默伫听。]安住在一个地方,[如《十地经》云:“如渴思甘露,]一直想要甘露。[如饥思美食,]就像饿了,需要一点食物。[如病思良医,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此即奉教喜听之义。二一经发起序竟,并前六种证信序,初序分竟。

乙二正宗分

丙一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

丁一总标真宗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大陀罗尼门就是总持,那个最快的,单刀直入的,一下就能包罗万象的,[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此段即圆觉真宗。一经要义,不出信、解、修、证。自下正宗十一重问答,]十一重问答就是十一次的问答,叫做十一重问答,一个菩萨问一个问题,十一重。[分作二科。初一问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后十问答,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初者顿悟本有圆觉妙心,本无无明生死,]本来就没有无明生死,本无无明,也没有所谓生死,[方为真正信解,不认妄念,不执异见故也。]执着见解不同。[成本起因者,成为最初发起之因,然顿教因地,总有三重:初,了悟觉性;次,发菩提心;]第三、[后,修菩萨行。]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你如果要修顿悟法门,这三个次序你不能免,第一个,要了悟觉性,你不了悟觉性;所以,了悟觉性就是你要悟,要先开悟啊!你不了悟觉性,你修千百万劫,也不知道本性是什么东西,你不用本性修行,要如何像佛一样明心见性,证悟佛果?不可能!了悟觉性之后,第二要有悲心,发菩提心,要准备度众生,发菩提心就是悲心所趋,所以,要发菩提心,要普度众生,普度众生。最后要去实践,要修菩萨行,要去实践,不能空口说白话,再辛苦也要去做,别人不做的,我们做,对啊!别人攻击、怎么样,没关系,我们还是要做;就算佛来做,也没办法圆满。所以,这不是佛的问题,是众生的问题,同样的,弘法的法师亦复如是;行菩萨道的菩萨也是一样,不因为众生见解不同;不因为众生的看法不同,而停止他的弘法利生。[故重呼善男子者,令其注意也。无上法王]无上法王就是佛。

[:即是佛证究竟无上觉道,而为诸法中王,于法皆得自在故。王,即自在义,]一国的国王,当然是最自在的。[更无有上也。然虽众生,无一不具有圆觉,而尘经未剖,]“尘”是指无量,无量经典的道理,并没有分析出来,意思是说:众生都具足圆满的觉性,但是,尘经未剖,“尘”就是无量,无量的意思,无量无边的经典的道理,并没有分析,“剖”就是分析,分析出来。[宝藏犹埋,]我们清净的本性仍然被隐蔽起来, [既不自知,] 而且冤枉受到贫苦,[宛受贫苦。]“宛”就是像、如同贫苦的人一样。[惟佛全得其用,故但标大觉有之。]“大觉”就是佛,只有佛有。无上法王,怎么样呢?[有大陀罗尼门者]我们说:陀罗尼被,大陀罗尼门。[:此举其体也。即是大总持门,能总一切法,十界依正,]十界,十法界依正。[悉皆依此为体故;能持无量义,]无量的道理。[染净因果,悉皆执持不失故;一切凡圣出入所由,故谓之曰门。陀罗尼,有多字、少字、一字、无字之别。]有多字的陀罗尼、有少字的陀罗尼、有一字的陀罗尼。譬如说:唵,阿,吽。对不对啊?少字的:唵嘛呢叭弥吽。是不是?唵,钵啰末邻陀宁娑婆诃,有多字的,统统有。是不是?也有无字的,之别。[今取无字陀罗尼,一心之法,方名为大。]无字就是无相,无字陀罗尼,就是我们圆觉的妙性。[以其包太虚,周沙界,总持无量法义故。又门有出入之义。依本起末为出,]依本起这个末,这个叫做出,[摄末归本为入。]我们从家里出去,叫做出;如果是从外面进来;外就是“末”,“本”就是自己的本来的面目,就是我们的圆觉。所以说:依圆觉,而无明变成出了;那么,摄末归本就变成入。[众生迷之则出,诸佛证之则入。此一说也。又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门流出,此门为众妙之门也。]就是圆觉的佛性、圆满的觉性。[上举其体,下出其名。

名为圆觉者:此出其名也。圆觉,即大陀罗尼,为大总相法门。]大总相就是包括一切,叫做大总相。[圆觉是总相,一切诸法,是其别相。别相不离总相,]譬如说:金,[如金器是别相(种种相状,千差万别),]譬如说:椅子、桌子、茶杯,都是金打造的,这是差别相;但是,[金是总相,]本质都是金。我们虽然是业力的众生,把我们雕塑成不同的面貌、思想;但是,我们的本性都是相同的,本性都是相同。[一一金器,皆不离金也。此如来举自己所证法体,对机演教,以]开[示文殊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者:并下皆约流出净法。]“并”就是合,跟以下,并下就是合以下所说的,统统是就流出净法来说。[以文殊所问,是一期修证,返染还净之事,]返染就是我们回光返照,使这个污染恢复到清净的。[故总标当约净法。一切(去声)是包括之辞。以圆觉,具足恒沙称]“称”念chèn[性功德,]称性的功德。[故能流出无穷,而未尝有竭也。]有尽。[清净真如者:清净本然,由来无染,并非澄之使清,浣之使净,乃是自性本来清净,以其离一切相故。如《起信论》所云:“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所以说:《大乘起信论》是一部很重要的论,我们在研读班一定会开,一定会开《大乘起信论》。[真者,无可遗。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不可说此法是真,彼法非真。如者,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不可说此法是如,彼法非如。若真外有非真,如外有非如,即是其性不遍,]意思是说:真还有另外一个真,如,还有一个非如,那不是!如,统统如。其性不遍,[尚有对待,]对立就是对待。[有对待便非真如,]有对立就不是真如,[以真如是绝诸对待,其性无外故。]它的本性无外。[又清净真如,乃诸佛之法身,众生之佛性。名虽有二,其体不二,人人本有,个个都迷。虽然在迷。处染不染,故曰清净;本来无妄,不迁不变,故曰:真如即因地心也。]因地的心,本来无妄,不生不灭,不迁不变,所以,真如就是因地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2:56

[菩提涅槃者:梵语菩提,此云觉,]中国话叫做觉,[亦云道,是诸佛所证之智德。]菩提涅槃,是不是?菩提。[依本觉佛性,起始觉真智,]为什么叫如觉、本觉呢?本觉就是本来就有的;始觉就是用修行的力量,开始有觉性。所以说:本觉是先天性的,原本就有的;始觉是后天的,发现而开始继续进行。所以,起始觉的真智,[以智断惑,惑净智圆,名得菩提。梵语涅槃,此云不生不灭,是诸佛所证之断德。]断就是加一层功夫,令断烦恼,后天所完成的觉性,叫做断德;智,智德就是原本就有的,智德、断德,本来是一德。[以本觉出缠,]“缠”就是烦恼,以我们的本性来离开烦恼,[不受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系缚,名得涅槃。即果觉也。诸波罗蜜,或云波罗蜜多,此云彼岸到,若依此方,顺义回文,]顺这个道理,这照这个文,“回”就是依照这个文字,[当云到彼岸。常途]“常途”是指一般,一般的[实教菩萨,修六波罗蜜,]常途就是一般的菩萨,一般的实教菩萨,实教的菩萨修六波波罗蜜。[所谓檀波罗蜜(布施)、尸波罗蜜(持戒)、羼提波罗蜜(忍辱)、毗梨耶波罗蜜(精进)、禅波罗蜜(禅定)、般若波罗蜜(智慧),此六波罗蜜,乃以般若为先导。]在《大智度论》,把律、律学、戒律判为不了义,不了义;但是,律学也不是说不了义。

律如果配合着实相法,律学就变成了义。因此,全部必需以实相为主。[般若,即能照之智,以智照理,称理起修,所修离相,修即无修,即因地法行也。]所以,你看,这句话就告诉你:所修离相,他也是这样讲,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你不离相,你一点办法就没有!你虽然在修行,你不能说你在修行,修就是无修,你不能执着有一个我在修行,包括持戒就是这样子;包括布施,都不能执着说:我有一个人在布施。你说修行很困难,人家早就跟我们指示得很清楚了,只是我们不听话。师父!我放不下,怎么办?后面那一句你们会背吗?就是业到死啊!答案就出来了。师父!我放不下,怎么办?你记住!答案就是:你要业到死!师父!我如果放下了,那又怎么样呢?这样就没有业,就解决了,当下就可以吃枝仔冰清凉了!放下,什么都解决了![教授菩萨者:以上所流出诸法,乃教授菩萨之法。菩萨求证菩提涅槃之果地觉,]就是究竟的佛果。[必须依此清净真如,为因地心,修诸波罗蜜,为因地行,依因感果,自可圆成果地觉也。]所以,[上属标宗,下乃酬请。一总标真宗竟。]标出什么是因地的真。所以说: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来教授菩萨,就是说:以圆觉,“名为圆觉”,就是这四个字,有大陀罗尼,名字叫做圆觉,这一部叫做《圆觉经》。对不对?由这个圆满的觉性,能够流出清净的真如,菩提涅槃,以及波罗蜜,又能教授一切的菩萨。

那么,凡夫要圆满,不可能,我们觉悟、悟道,对得起我们的良心,对得起我们的因果。所以,我们人都有一种错误,认为说:我尽量做,做得圆满,尽量做,做得圆满,所以,他的生命变成操纵在众生,他怕人家讲啊,所以,他一直做……,人家一直讲,他就一直气……,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尽如人意,做到最终,他就会大发脾气;为什么我怎么做不对……,变成这样,到最后就很失望!要是我,就不会这样想,我已经尽心尽力了,你如果比我厉害,不然换你来,我已经尽心尽力,我的能力到此已经极尽了,我的能力只有到这个地方。对不对?你要说圆满,这不可能,圆满的觉性,除了佛以外,我们没办法,那么,我们要离相。所以,对于别人讲什么,我不会难过,我的心肝袂甘苦,你要讲到让我难过,不可能!随便你讲啊,让到嘴巴烂了,也与我无关!为什么?我已经抱病上台了,对不对?生病也是一样,就算吐,还是要上台,我怕有的从嘉义来、有的从台南来、有的从“便当”来,从屏东来,以前都听成“便当”,还以为大家可能都是吃便当吧!从屏东来,对不对?那有什么话说呢?你对师父有信心,你就来;对师父没有信心,我们就没有这个缘,就是这样子;你要做到圆满,不可能!你有这么大的能耐?说一个法师能做到让大家圆满?不可能的事!

所以,今天供应我们超市蔬菜水果的老板跟老板娘来,他说:法师!外面对您的风评很好,很赞叹您呢!我说:有赞叹就一定有毁谤,这是对立的,我不希望别人赞叹我们,也不希望别人毁谤我们:但是,你赞叹我,我随喜;要毁谤,我也没有办法!所以说:这个要圆满,你没办法做到圆满,只有摸摸我们的良心,没有办法!这世间批评的人比较多嘛!人家说:讲得怎么样不好……,如果你说:不然换你来!他就说:我没有办法啦!所以我说:这世间,要批评别人的都很厉害,大家都很厉害,来!你评评理啊!他就可以讲出一大套,真的要叫他来,他没办法,他没有那个能力。所以,我们人随喜功德的这个心没有,没有!所以,多鼓励人家,不要责备人家,多鼓励人家,鼓励人家以外,还包括诚恳的态度、欢喜的脸孔,喜悦的脸孔。我告诉诸位:与其你帮助他,不一定比诚恳、微笑的脸孔给他鼓励更大。我们今天用喜悦的脸孔、和蔼可亲的态度、很诚恳的态度,我告诉诸位:对方就好像在享受什么,他发现你这么诚心诚意地来,这对方会很高兴的,我觉得笑容、诚心,这是无价之宝,真的是无价之宝,真的!你们慢慢会发现,多鼓励人家,永远不要责备人家,永远,用喜悦的心、喜悦的这个态度、欢喜的脸庞,来迎接每一个众生,这几乎你有魔力一般的力量,你就像有魔力一般,魔力。所以,有一句话:赞叹虽然只是一个名词,但运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似乎有生命的存在。

再讲一遍,赞叹虽然只是一个名词,但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如同有生命一般的魔力。对不对啊!Is it so?是啊!所以,人家说:师父!从来没听过您批评别人。我说:我又不够资格,我认为男的就是男佛,女的是佛母,我把大家都当作佛,我都认为你们比我厉害,到今天为止,我还是这么认为,我认为这里面我最差,所以,我要多上台学习,就是这样,所以,讲经给你们参考看看,请大家批评指教,就是这样。我也不认为我比较高,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将来你们成佛后,要记得来度我,你们要记得,我曾经讲经给你们听,你们才能成佛,你们不要忘记我就好了!我不高也不低,法法平等,大家快乐、欢喜就好,这样我们这个团体才会快乐。有一个人来帮忙,他说:师父啊!我要替三宝做事。我说:不对!是替自己做事,你所做的功德都是你的,怎么会替三宝做事呢?他说:这样讲有理喔!有理,本来就有理,所有的事情都是替你自己做的!对不对?你想想看,这如果是没有教化的一个团体,你想想看,他做一点事,就要跟你领多少钱了,真的!所以,我们这个修行的团体,为什么会如此和合?作主的人很重要,领导的人非常重要,领导的人绝对平等、圆满的时候,对不对?都施舍给大家,鼓励、赞叹,底下的人就不会有怨言。所以说:一个有教育的团体,和合到今天;乃至于希望将来,大家都能够很欢喜、很喜悦,很喜悦地来完成佛道,我们有你们大家的支持,支持,佛教就一定会兴盛。你们的精神投资在法,相信有一天,你们就会成就佛道,因为这都是利益众生,这都是利益众生。

[丁二别以详示

戊一长行

己一酬答初请

庚一明真因有力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一切如来在因地修行,以什么修行呢?[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所以,能够[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一切如来:是已证果觉之人。果觉不离因心,]果觉就是究竟的果位的觉悟,指佛,我们说:佛是究竟的果位嘛!不离因地发心,他因地如何发心?[故曰本起因地;即成佛根本,]成佛的根本就是来自于[起于因地之心。]在因地发什么心才能成佛作祖?[皆依下,即因地所修之法行。佛佛皆然,故云一切如来。皆依圆照清净觉相者:]圆照就是圆满照彻,哪一种情形能代表圆满照彻呢?就是离一切相,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用这句话作因地心;或是《金刚经》讲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才能达到圆照的本性。[此一句,正答文殊]菩萨[所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下二句,乃法行之功能力用。圆照,是能照之智;觉相,是所照之理,]我们的智慧照彻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受到智慧的照彻而通达。[一切如来,本起因地,并无别法,皆依圆觉自心之智照,]圆觉是对二乘人来讲的;凡夫叫做不觉,凡夫叫做不觉。那么,二乘人虽有觉悟,小小的觉悟;菩萨有觉悟,但是,不究竟,只有佛称为圆满的觉。说:皆依圆觉自心之智照,还是要用自己的心去观照修行。[还照清净本然之觉相。]清净本然,就是本来我们就有觉悟之相。

[觉相,即圆觉妙心,]圆满觉性,我们不可思议的这颗心。为什么称作“妙”呢?不可思议,不是凡夫妄想心;不是二乘发的小心;也不是浅根菩萨的心,是不可思议的妙心,[实相理体。]理体就是无生,实相无相无不相。所以,实相理体,也就是我们无生的本性、无生的本体。[依理体起智用,]就是依体起用,依这个无生清净之体,起这个妙智之用,叫做以理体起智用。[以智用照理体,]用我们智慧的妙用照这个理体,所有的智用也是无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无生的清净心,起智慧的妙用,那么,所有智慧的妙用还是回归到无生,体不离用,用不离体。所以,[照彻心源,]照彻我们的心。[究竟清净。]这样才能究竟清净。[妄惑空,名为永断无明;]所谓的妄惑空,就是说:我们今天的迷惑,是因为错觉,所以,我们上面加一个“妄”惑,不是真实的,就是我们本来并没有迷惑。所以,妄惑就是说:迷失,所以他颠倒,虚妄的、错误的执着;等到这种虚妄、错误的烦恼执着……,“空”就是除掉了、没有了、灭掉了,名叫做永断无明。[法身显,故曰方成佛道。一明真因有力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2:58

庚二明无明本空

辛一先示其相

【“云何无明?]这一段是说:无明本来空性。说: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我们无始劫以来,种种的颠倒,就是迷。[四方易处,]四方易处,四方就是东、南、西、北,这个方向所在之处实在是没有改变,但是,你如果把东改成南,把西改成北,把方向改变;那个本来的地方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因为你把方向的标示稍微改变了,这样你就找不到路,找不到路。诸佛菩萨同时能观四方,因为他有虚空的智慧心,所以,他没有东南西北的迷惑。众生因为自我意识重,所以,强迫自己划分东南西北的方向,将东南西北转一下,他就找不到真实的目标。所以,四方易, “易”就是改变。四方稍微改变一下,就是说:方向稍微改变一下,他就找不到,找不到。这一段在旁边要写四个字:比喻颠倒,众生颠倒,四方易处是比喻颠倒的意思。众生只有四个字,不是梦想就是颠倒;菩萨是远离颠倒跟梦想,这个地方是指颠倒,因为方向如果改变一下,众生就颠倒了,他就找不到了。

所以,[妄认四大]错误地认同四大,错误地认同这个假的身体,四大所造成的,[为自身相,]认为说这就是我们的身体,认为我们有这个身体;其实这个身体是虚妄的东西,是随时会变化的东西。[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每一天在攀缘五欲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以为这种执着、运用于六尘当中的妄想心是自己的心,所以说:六尘缘影,攀缘,然后,“影”就是投射。六尘的攀缘,然后这个影像投射到我们的心,投射到我们的意识,我们认错了,以为这个意识心是本,是自己的心,其实这是错误的,这是分别心,这不是我们的真心。所以,我们今天所用的,都是错误的心,统统错用心,而我们又自认为,我们所用的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

底下解释,[此征释]“征”就是问。“释”就是答。“征释”就是我们所讲的问跟答,这就是问答,一个问,一个答,做什么?[无明体相,]讲无明的体相,[以显圆照功能。]清净圆照的本性无法言说,那么,我们便从无明来讲,我们如果说无明是虚妄颠倒,就能够了解圆照是清净自在。[上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佛恐众生不知,无明为何物,故自征云]“自征”就是自己这样问,自己怎么问呢?自己这样问:[何名为无明?]佛说:什么叫做无明呢?[下则释出根本]无明[、枝末]无明[二种无明,]所谓根本无明是微细,微细,非为凡夫、二乘、浅根的菩萨所知,一定要大菩萨,根本无明,我们众生无法了解。根本无明也可以称为最微细的无明,最微细的无明。枝末无明称为见思无明,因为见思惑所产生的,这个叫做枝末无明,二乘人是修枝末无明,断枝末无明;佛是断根本无明,不同!所以,十二因缘那是断枝末无明,不是断根本无明,因为是二乘人所修的。所以说: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这是用树木来比喻,树木都有根,有根才能活;枝末,你如果将树枝砍断,但是,根本没有断的话,斩断树枝也不究竟。所以,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不同。[令众生觉悟。无明,为生死之因;圆照,是涅槃之本。]我们如果有圆照的功夫,才能进入不生不灭的根本。

[今于如来解释之外,先略]先简单来说[明无明字义,以及行相等,庶]“庶”就是希望,“庶”[于下文容易了解。无明者,无所明了。不明]“明”:了解[圆觉真心;不明诸法幻相;不明生佛平等;不明我法皆空,故曰无明。]真实,我们看到这几句,就知道我们今天之所以生活得很痛苦,都是因为不了解这个,什么叫做无明?无所明了,没有透视的能力。什么叫做无明?你没有圆觉的真心。什么叫做无明?不了解诸法是幻相,诸法是幻相,就是诸法都是假相;你不了解众生跟佛平等;不了解我法皆空,叫做无明。[亦名曰痴。]愚痴。[痴,即根本不觉心。]根本不觉悟。说:这个人很愚痴!就是没有智慧。[最初一念妄动,]因为没有办法的形容,只有讲最初,其实是一个形容而已;你讲最初,最初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独头生相无明,]独头,在唯识学里面讲:叫做不依境,唯心自动,不依境,唯心自动,名独头。独头就是不藉着境界,它唯心,但是动,动就变成无明;动就是变成能所了,动就变成能所,不如了,不能融合境界于我们的清净心里面。所谓独头就是唯心,然后动,生相无明。

所以,生相无明,就是生出现象界的开始,生相,所谓的见相二分,产生对立,名叫做生相无明。[迷本圆明,]迷了根本,本来圆明清净的本性,所以,[是生虚妄,从迷积迷,以历尘劫。]我们这一生就是这样,从头,迷又迷……,迷又迷……,简单讲就是没救了!为什么祖师大德到……,他去参学,祖师大德到了禅师面前,他根机很利,几句话就从迷返悟,祖师大德就是这样,几句话!我们不同,我们是一次又一次……,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宫本武藏媲美台湾的关公,是一位武术高手。宫本武藏本来是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的,后来因为他欺压百姓、霸道,被官府抓起来,被官府抓起来,要砍他的头了!结果遇到他的师父,一位师父、出家人;这个大官有信佛,不敢砍他的头,这个师父一看:这个宫本武藏是很有才干的人,可以为国家效劳;但是,要经过磨练。很多人也都劝宫本武藏,可是,他的劣根性很重,劝也劝不动,他的师父很厉害,出家人的智慧实在很厉害,非常高!他把宫本武藏抓去吊起来,吊在树上,被吊在树上,宫本武藏很生气,他说:你不如把我杀了,不要把我吊起来!旁边的人都说这个出家人很残忍,说:你不如让他死得痛快一点!这个出家人就在里面打坐,夜里下大雨,一天、两天……,外面的人都来跪着求这个师父,说:你要不然就放了他,要不然就让他死!这出家人就说:回去回去回去(法师摇手说这句话)!下大雨不避雨,你来这里求什么?把他们赶回去。

他们说:师父!大师,大师!你是出家人啊,你要慈悲啊!你不放了他,这样子折磨他,还不如让他死!这个出家人就说:回去,回去!大家都骂这个出家人,他们不晓得师父的用心是什么。隔天师父去看他:喂!武藏!你觉得怎么样啊?可恶!放我下来!就骂这个师父,师父说:喔!你还能够讲话,可以再支持四、五天没有关系!还是不肯把他放下来,继续把他吊在树上。要训练一个武术高超的人,宫本武藏今天能成为日本伟大的武术家,就是出家人训练出来的,这师父很厉害,就是不放他下来!所以说:师父在做什么,徒弟他不知道,他徒弟不知道!后来,师父这样的训练他,所以,他被吊在树上,一直骂师父的时候,他师父说:你年轻人应该生气!他师父这样跟他说,他骂他师父,师父还说:你应该生气,年轻人的本性就是要生气,你大声一点!他就大叫:啊……!师父说:你喊这么大声有用吗?没用!意思就是说:你光有莽力,力气很大,你有很厉害的武术;但是,你没有智慧,你成不了大器啊,不过是一个莽夫而已!于是就开始把他吊在树上,一直磨练他、训练他,训练什么,你知道吗?就是训练他的智慧、训练他的耐性。所以,我们人不经一番寒彻骨,虽然他是一块玉,但是,还是要碰到好的师父,才能成就。但是,这个师父还要能堪受别人毁谤,大家都说师父很残忍,但是,师父还是把他吊起来,下大雨也不放他下来:来啊!你叫大声一点!后来宫本武藏成为日本武术的高手(法师伸出大拇指),而且有大智慧,后来他开了大智慧。所以,他每次握刀的时候,刀最厉害的是心,心刀!所以,师父就跟全开示:外面的刀不够厉害,心的刀才厉害!刀随心动,心随刀行,心刀合一,名之最上乘的刀法;我现在也学会了,你们知道吗?他说:你握刀只是用蛮力,没用啊!你的心要随刀,刀要随心,心行一如。教他心地法门;我们现在就在教心地法门。


所以,大彻大悟的禅师教徒弟,有办法动静一如,要动,他有办法;要静,他也有办法,这个人应该用什么方法教他,禅师自然就有办法,不然折服不了徒弟。宫本武藏原本是很凶悍暴躁的,很凶悍;结果训练到最后,顶礼皈依三宝,更为国家建立了功劳。所以说:我们一个人没办法要进入炉火纯青的心境,一定要吃过很多苦,不然不可能,不然不可能!你很少看到整天躺着睡觉的会开悟的,很少看到这样的,都要一直磨,一直磨!我每天都在算徒弟剩下几个,因为现在不敢磨了,没有几个可以像宫本武藏这样,吊在树上,自己就可以开悟的;如果把这些徒弟吊在树上,明天就跑光光了!要这样磨练,没有相当的根机,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说:他只是武术门中,一个学武之人而已,为了达到心境合一,要吃多少的苦?哪有像一贯道一点就得道?笑死人!没那么简单!虽然说一切法无生;但是,在事相当中,你要吃很多的苦,吃很多的苦。因此我们要了解,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从迷积迷,以历尘劫;但是,你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像宫本武藏如果没有遇到他师父,照样没有用(法师右手掌心向左在胸前摆着手),照样没有用,没有用!一块玉,没有作用,被覆盖住,没有人会雕刻它。所以,要感谢师父的调教,这才是有智慧的人。[亦名曰迷,即迷真起妄。]迷去这个真,迷去这个真,他就起妄。[如,《楞严经》所云:“晦昧(迷也)为空。]晦昧就是本性加了一层阴影的知见,就是迷的意思。晦昧这个本身,晦昧如同下雨的阴天,见不到阳光,叫做晦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本性本来就知;但是,我们自作聪明,加了一个知,想要去知道那个本性,因为动,所以,我们错觉,错觉我们的本性。

所以说:晦昧为空,“昧”就是迷掉。“晦”是指天气阴暗的日子。晦昧,也就是像本性被烦恼遮蔽了,为空。[”将真空本性,晦昧而为顽空。]意思是说:我们的本性是真空;但是,我们迷了,变成顽空,顽空就是断灭,以为什么都没有,不晓得它有妙有。[又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句话要注意听,整部《楞严经》讲:无明的开始就是这八个字,性觉就是我们本性的觉性,必明就是说:我们强迫自己加上一层知见,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小聪明,去认识本性,“必”就是增加一层明的力量,变成妄为明觉,也就是把世间的聪明,以为是自己的本性。性觉,本性的觉性,本来是任运自如的,如如,心境一如;但是,我们用一点世间的小聪明,想要强迫自己去了解本性,反而肺肠搅愈乱。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性本来是清清净净的,不容许你加任何的东西,而我们不了解本性是任运自如,我们现在必明,加上一层不必要的知见,变成了错误的妄想,以这个为明觉,妄为明觉,虚妄以为这个是本来清净的觉性,这个就是无明的开始,这就是我们无明的开始。简单讲就是动,性觉必明,这个性觉本来是无念,必明,你动到空上念头,想要去了解它,反而变成无明,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此二句亦无明初起之相。]初起之相,所以,我们的无明从哪里来?就是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无明就是从这个来的。本来人家本性好端端的,你却世智辨聪,认为:我加上一层的知见!那就是变成颠倒。[余解《楞严》]“余”就是指圆瑛法师。圆瑛法师解《楞严经》,[以必明二字,即是从真起妄。]这就是无明的根本,必明,就是强迫安立知见,叫做必明,强迫安立知见,叫做必明。

本性任运,知见如如,不需要你安插任何的东西,不需要你增加什么东西;但是,你一定要增加一个知,或者是增加一个见,反而变成无明,所以就是从真起妄。[谓性觉本具妙明,不假明而明之,]不假明,不必藉着外在的力量的明,而去开发它,不必加上一层明,而去开发这个本性。[若必加明于觉体之上,]就是说:你如果一定要虚妄的加一个“明”字在觉体上,[此必明,即无明初起之相也。]这就等于说:外道的人,外道的人自我赞叹,外道的人会自我赞叹:我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我是很有智慧的人!他起这一念欢喜心,就是在形容他本来就是有智慧的人,赞叹他自己,这个就是虚妄的增加一层自我的我慢,又变成无明。出家修行的圣人,他不会碰到人就一直称赞自己:我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他没有以这个为骄傲。所以,本来你是佛,我也是佛,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他没有加上一层力量,所以,他的智慧是尽虚空遍法界都平等性。所以,外道就是性觉必明,他怎么修都不能成佛,外道怎么修都不能成佛!就算你一天吃一餐;甚至一天吃一粒芝麻、一粒米、喝一罐油;嗯,不是喝油,喝一点水,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依然是外道。

要记住!吃苦不代表佛道,要记住!吃苦是佛道的助缘,助缘而已,吃苦不代表是佛道;如果吃苦是佛道,那印度当时候九十六种外道,大家都是吃苦,把自己绑起来,用火烧、用水淹,照理说:应该大家都能够成佛道,结果没有啊!所以,吃苦不一定成就佛道,要用大智慧照破无明。所以说:从真起妄,我们现在不假明而明,如果你一定要加明在觉体之上,此必明就是无明之初。所以,在座诸位!凡是一个内心有贡高我慢的人,他就离佛道愈来愈远。为什么呢?虽然他有少许的智慧,但是,夹杂着傲慢,这就是没有智慧,这个就是无明,开大智慧的人,一定是谦冲自牧,容得下虚空,一定是这样。你说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哪有整天都在称赞自己的?为什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我都是平等法,这样他的智慧就自然流露,散发他本来的本性。所以,由我们去跟一切众生生活在一起,如果一天到晚称赞自己的话,你就知道这个人的无明是很重的。[以有必明,则是妄为,]因为你想要加一层力量的明,所以,变成虚妄之为。[将妙明变为无明,]意思是说:妙明本来就任运自如,你不必强迫他加一个什么东西。我们今天不能成佛道,就是这样:师父!本性是什么东西?他要用这个知见强加进去,来就向师父顶礼:师父!请您为我开示,我对本性实在不了解,师父!我现在这样清清净净的心,是不是本性?我说:不是!师父,请问师父!什么是本性?我说:你现在讲话的就是。

他说:我刚才讲的清净不是?我说:你现在讲出来就不是!他说:师父!那我现在不讲呢?我说:不讲也不是!他说:师父!那到底是什么?我说:你如果知道是什么,就不会问了。统统听不懂!讲也不对,不讲也不对,我说:不见性者,讲也不对,不讲也不对,因为讲也无明,因为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不讲也不对,不讲是无记啊,讲是无知,不讲是无记,喔!很难!我说:念佛啦,念佛啦!这样才会快,没有悟,怎么讲他都绕不出来,没办法就是没办法,从今天摸索到明天,你照样没办法,言下大悟的东西,你要如何去形容呢?吃苦,慢慢慢慢地体会。你认为那水果……,你们听过“瓜熟蒂落”吗?瓜如果成熟,蒂就自然落下来;一个人如果一直吃苦……,薰习……,有一天他突然开悟,我告诉你:他的开悟不是今天突然成就的,而是已经灌溉、蕴酿了很久,营养已经足够,时间、空间、善知识全部具足,瓜熟蒂落!所以,现在众生跟凡夫不了解,他只了解那一刹那成熟的快乐,而不知道这个水果瓜熟蒂落,是经过酸、涩、苦的味道,一粒水果吃起来会甜,会甜,要经过那个酸、涩、苦的味道。

所以,不假名而名,如果你加这个明于觉体上,就将这个妙明转为无明。所以,[将性觉转成妄觉。必明二字,如知见立知,]注意听,知见就是我们本性本来就有妙有之见;但是,立知,你不必再安排一个世智辨聪的知。[即无明本,]就是无明的根本,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这个“立”字就是加的意思,就是必明,知见立知,它本来本性就有妙知妙见;但是,我们现在还强加一个知,强加一个知,就是无明,这个强加一个知,随处看得到,就是傲慢,就是骄傲、狂妄。所以,世间的学者,包括哲学家、科学家,没有一个可以离开难倒这个字,不可能!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智慧嘛!即无明本。“立”就是加,[立字义同。为万妄之根源,是三道(惑、业、苦)之托始。]的开始。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3:00

[《起信论》云:“由不如实知,]什么叫如实呢?本性无一法可得,如实,不能够如实相的彻彻底底去知,不如实就是认错,认虚妄为知;那么,如果说:你不认虚妄为知,那变成放下虚妄就是如实;我们因为不如实知,错认虚妄的东西为真实,所以,我们不如实知。我们不了解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为什么讲真如法一呢?平等嘛!毕竟空性里面,是绝对平等的东西。[不觉心起,]不了解心念的起,[而有其念。”不觉,即无明也,故云无明不觉生三细]这个三细是指八地、九地、十地菩萨才能够知道。[(业相]就是我们所讲的生相无明,最初一念,因为我们有业,我们造业就有能所,业相。[、转相]就是所讲的见分,微细的见分。[、现相]就是我们所讲的相分。[,第八识具此三相)。]所以说:这个业相、转相、现相,业相就是自体分加上了无明,我们本来的体性是清净的,后来就转动,转相就是动念,动念,它就会现出现象出来,“转”就是动的意思。就像你晚上做梦,为什么你晚上会做梦?因为你的意识在动,意识还在转动,所以,你的梦没办法断,梦不能停止,是因为你意识的状态不能断除。[但无明不觉之相,不离本觉之性;]无明不觉之相,它不离开我们本觉的本性。[如冰不离水,]冰如果融化,就变成水。

[冰性全是水性故。若无慧日圆照之功,安]“安”就是怎么能够。[识]“识”就是了解。怎么能够了解[无明妄体本空,] 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没有你太阳般的智慧,照破无明的圆照功力,如何能够了解妄体本空呢?我们今天如果没有学佛,怎么会了解缘生缘灭,不必去执着世间的东西呢?[圆觉真心本有。现在依惑造业,依业受报,轮转不休,皆无明之咎也。]所以,在座诸位!我们如果想脱离六道轮回,要从心地下手,今天,天地万物种种的一切,事情过去就算了,马上放下,从此刻开始,时时以空性照破无明;时时以圆照的功力照破烦恼,单提一句佛号,求生极乐世界。说:万里无云万里天,我以前常常跟信徒讲一句话,信徒老是会忘记,所以,我要常常提醒他们这句话,我说:最重要的不是叫做念佛,这个世间最重要的不是叫做念佛;这个世间最重要的叫做放下,讲一百遍、一千遍,就是要叫你体悟。你想想看,放下的人,他坐在椅子上,佛号也跑出来,他的心定啊!我如果在坐车,我是一个放下的人,心在定;我吃饭,我是一个什么都放下的人,吃饭,心也定。师父常常在开示,为何都将师父的话当作耳边风呢?劳驾我老人家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提醒诸位呢?你不必太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不然我们会活得很痛苦!不是我们的事情,不要干涉别人,不在其位,不谋其职,这是做人基本的原则,不然我们这一生活得非常痛苦,非常痛苦,因为你这个叫做放不下。放得下的人,你说他还要怎么用功?你不必用功就是用功,放得下的人,他不必用功就是用功!为什么?坐着,他求生极乐世界的念头就跑出来了,我样样都放得下啊!你想想看!所以,我才重复地告诉诸位:在这个世间修行,最重要的不是念佛,最重要的第一件工作,要放下,家里的工作一定要做,就是放下的工作;你如果放不下,你看你有多厉害?不要干涉别人,不要越权,安分守己,这是我们修行人应该要做的。

师父以前就跟你们讲过一句话:我这种人很不喜欢被别人管,什么人想管我,他就惨了!但是,我这种人也很不喜欢管别人,这是我的生命的看法。我这种人很不喜欢被别人管,因为我自己有觉性,我们会依法,我们有智慧观照,你不要干涉我;我这个人,你放心,一定不会去干涉你。有一次我去信徒家,师父!您给我一些参考,佛堂这样摆设好吗?好啊!你看我这辈子有说过不好的吗?师父!为何您什么事都说好?他说:师父啊!这佛像前面的窗户打不开,这样怎么办?佛祖看不到外面!我说:佛祖如果因为那扇窗户打不开,就不能来去自如,那他就不用混了!他说:喔!这样啊!这样不要紧吗?不要紧,要紧的是你的心。我总是满众生的愿,因为我们雕刻的佛像很庄严,人家说:师父!我看到那尊地藏王菩萨之后很感动,不禁流下泪来,师父!如果我请回去,你帮我加持一下。好啊!怎么会不好呢?来啊!你请的话,我就为你加持,地藏王菩萨,我就念地藏王菩萨的咒;观世音菩萨就念观世音菩萨心咒;药师佛,我就念药师咒,观想法身平等,毗卢遮那佛咒加持,有人真的很在感应呢!我是不在意这种东西啦。我告诉你们:这种加持的感应,有时候你不要小看这种东西,有一个信徒心血来潮去请一个咒轮,”无代无志“的时候,他心血来潮就去请一个咒轮。请一个咒轮,回去拿给一个男众戴,不知道是他的亲戚还是谁,他那一天来跟我讲,那个人就把咒轮戴在身上,他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对佛教也不是认识很深。有一次,他要过马路的时候,因为他戴着咒轮,有一次他要过马路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耳边跟他说:不要过去,不要过去!叫他不要过去,他听到耳边有声音,叫他不要过去,可是,旁边一个人也没有!他在红绿灯过马路的时候,有人跟他说:不要过去,不要过去!他听到声音就停下来,他想:奇怪!没人啊!是谁叫我不要过去?结果后面突然有个妇人跑过来,被一辆车迎面撞上,当场被撞死!

本来是他要跑过去的,他吓得拍拍胸口:不怕,不怕!这是我讲的啦,他有没有这样我不知道啦,他吓得说:不怕,不怕!后来他赶紧来讲堂供养师父;师父那个咒轮救了他一命。我告诉你们:咒轮里面有楞严咒、三张咒轮、还有金光明沙,加持了很久的时间!你说这是迷信吗?所以,如果说这个是迷信,佛像加持或者是说……,这种东西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所以说:我们诚则灵,灵则通,师父是个凡夫,我都祈求佛菩萨:佛啊!人家他恭恭敬敬地来请,您要保佑他!我就为他持咒,持咒;因此,不会念的人,也可以用大悲咒,都可以啦!所以,我们如果有智慧,就能够了解,一切众生都是颠倒。因此还是要有佛法,你如果没有佛法,就没有办法,没有佛法就没有办法。圆觉真心本有。现在依惑造业,依业受报,轮回不休,都是因为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者:一切众生,通指六凡、二乘、权教]菩萨[,以未破我法二执故。从无始来,是追究无明之源。]无明从哪里来?[一切众生,本元真如,与诸如来,无二无别,只由最初一念妄动,而有无明,谓之无始无明。以无明无因,无有始相可得,故曰无始。无始无明,即万法之妄本也。无明无因,《楞严]经[》详示:富楼那欲穷]尽[生妄之元因,]它的原来的因,穷尽,“穷”就是探讨,想要探讨生出妄心的那个原因是什么?欲穷生妄之元因,想要探讨最初妄想的开始,这个因是怎么来的?[即究无明之始相。佛曰:“妄元无因,]妄想本来就没有原因。[若有所因,]你知道原因,[不名为妄;] 你问:你昨天晚上有做梦吗?有!你做梦的时候是清醒的吗?傻瓜!清醒就不会做梦,做梦就不可能清醒。你为什么会做梦?因为还没清醒啊!你为什么会做梦?因为还没清醒啊!你为什么不会做梦?因为我清醒了,我清醒了,就不可能做梦;我如果做梦,就不可能清醒。做梦有什么原因吗?没有原因啊,躺着就开始做梦了!(法师笑)对不对?就是这样。不名为妄。

[既称为妄,云何有因!]不见面目,无状狂走,“无状”就是不知何故,没有什么原因,这个演若达多。说:妄元无因,若有所因,不名为妄,既称为妄,哪里有因呢?[”后举喻演若达多,]他一早爬起来;这个演若达多是精神分裂者,精神病的。这演若达多有病,他有病,也就是愚痴,或是精神病的人。[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可是,[嗔责己头,不见面目,]嗔恨自己这个头,看不到自己的面目,他低下头看不到面目,于是心想:我可能没有头喔!以为自己是无头,因为他看不到自己的这个地方嘛(法师摸着自己的头)!看不到这个地方。于是他发狂跑去市场,《楞严经》说:他就发狂出去了,到了市场,逢人就问:我的头,我的头在哪里?大家都笑他:神经病,神经病!后来他又抓着一个人问:我的头,我的头!你有看到我的头吗?那个人说:你的头就在这里啊!他才说:还好,还好!我的头没有失去。其实他本来就没有失去,本来就在这里啊!这就是说:我们的无明;一直奔跑、一直求善知识,求善知识,一直狂奔,这个叫做狂奔,我们带着无明狂奔:师父啊!您开示我,我跟您顶礼!好!拜三拜!拜三拜,拜三拜。他现在就是拼命在找,本来就是佛,现在就求师父为他开示,求师父为他开示:师父!您为我开示一下,要如何修行?到底是什么?无明是什么东西?他师父说:来来来!你就是佛!啊?我也是佛?对啊!后来他开悟了:喔!原来如此。所以,我们带着无明而狂奔,就像这个演若达多,找不到自己的头一样,头就是指本性。这样知道吗?就是这样。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无状狂走,]不知何故,没有原因,[到处寻头。此即喻迷真起妄。迷本无根,所以无始,亦复无体。]也没有体,亦复无体,就是无明没有体性。

下面这一句要画起来:整部《楞严经》就是讲这八个字:[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整部《楞严经》都是在讲这八个字,你那个错误,狂心就是不必要的负担、痛苦,我们今天就是挑了一担大便到处奔走,而且欢喜地在挑。我们今天就是挑了一担大便在路边走,每天都挑一担毫无价值的大便,这个大便就是什么?贪嗔痴、无量无边的烦恼,我们每天二十四个小时,都挑着这担大便行走,挑这担大便,走到哪里人家都不欢迎;心中具足贪嗔痴,谁会欢迎你呢?增加负担啊!而我们却很欢喜心在担,不知道这些要赶快放掉,对不对?要赶快把它丢掉,不肯,我们不肯,执啊,执就是一切的病根。狂心若歇,“狂”就是错认,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就是狂。如果停止,“歇”就是停止,歇即菩提。我才告诉诸位:你不管在哪里出家,或是在家、在家人,不管哪一间道场,我告诉诸位:你不要莽撞,不要人家今天要拜山,你也去;明天要参这间,你也去;你宁可放弃听经闻法的道场,竟然一天到晚都往外跑,跑到最后,你要找什么?你是不是要找本性?对啊!那你就要歇、要停,这样到处乱跑是没有用的,没用!悟道者,纵横四海都是道,随处拈来即是慧,纵横皆得,四海皆通。悟道者,东南西北处处好,春夏秋冬都是乐;只有不悟道的人,整天痛苦、烦恼,迷失东找西,迷西找南,迷南找北,这就是众生相,他不懂得歇。要我的话,我管你什么?你爱说什么,我又没有权力干涉你什么。所以,我这个人的生命观就是这样子,人家问:师父!我这样做好吗?好!只有杀人、放火、害人、违背因果不好,什么都好!为什么?我说不好,你会改变吗?师父!我很生气!我说:这样不好!他也不肯改变啊,没有办法。所以,我说不好是多余的;我说好是正常的。对不对?[即前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因为这一段很重要,而且很长,我们休息十分钟再来,这一段很重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3:02

[颠倒而曰种种者:]就是说种种颠倒。[无明,即是颠倒,迷真起妄,]迷了真心,起妄想心。[不动而动,是为颠倒。根本无明,是一种颠倒,枝末无明,又一种颠倒;又于本来无我中,妄执实我,是一种颠倒;于本来无法中,妄执实法,]虚妄的执着有实法,[又一种颠倒,故曰种种颠倒。]种种颠倒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颠倒,我们现在就是这样,重复地颠倒。[此但略言耳,]这只是简单来讲。[实则无量种种也。犹如迷人,]迷人就是找不到方向的人,叫做迷。[四方易处者:]“易”就是改。[以颠倒之义难明,故佛借喻以显。举一迷方之人,迷失方向,以致四方(东西南北)易(改也)处,]改变了。咦?这边是东边,我往东边走明明没错,向东走对对啊,为什么到不了呢?东西南北稍微一下,他就找不到方向了。

所以,[迷东作西,]其实他是往东走,却当作西。所以说:[惑南为北,迷人心中,方向已改,]方向改变了,所以,他找不到目标。[而方]就是:但是这个方向,[实在不曾移动,]东方这个处所其实没变,现在你将东方当作西方,你怎么走也到不了,你改变方向啊,你自己心中改变方向,它实在不曾离开;本性实在没有改变,现在你自己自我定位,把它改变了。而方实在不曾移动,[东还是东,南还是南。迷,喻无明,将东作西,以南为北,即是颠倒。东南本方,喻觉性,无明虽然颠倒,觉性依然不动。]觉性依然如此。无明虽然种种颠倒,但是,我们的觉性依然是不动,直到有一天,当下悟到:就在当下啊,本来存在,不曾一分一秒离开我们。[妄认]错误认为[四大为自身相者:妄认,乃不当认而认,]应该知道,这个不是真正的我们的色身,这是假的,因缘和合。

所以,不当认而认,[即无明颠倒,迷真认妄,执妄为真也。四大,即是地、水、火、风。吾人此身,乃四大假合所成。皮、肉、筋、骨,属地大;津、]就是所谓口水、唾液,就是津。[液、]就是尿液,[精、血,属水大;周身]“周身”就是全身。全身[暖触,]就是有温度。[属火大;气息出入,手足运转,属风大;风之为性属动,]风之为性是属于动。[若风大有病,则不能动,]你看中风的人,就是风大太盛,中风的人就是风大太盛。[疯瘫之人,]疯瘫就是半身不遂的人,四肢麻木叫做瘫,四肢麻痹叫做瘫。疯瘫之人[可以为证。]所以,我们说:中风,胆固醇过高。[此身即属四大假合,本来无我,而众生遗失本来清净,平等法身,妄认四大假合之身,以为自己真实身相,执为实我。]执着这是实实在在的我。[此即我执颠倒。妄认二字,双贯下二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上句指第六意识心。]就是我们那个分别心。[此心《楞严经》呼为]“呼”就是叫做,《楞严经》,它名词不一样,《楞严经》,它不叫做第六意识心;《楞严经》呼为就是叫做,[前尘分别影事,外依六尘所缘之境,]外依,对外依六尘所缘的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而起六识能缘之心,分别好丑,而生憎爱。]这就是颠倒,这不是我们的赶忙;既然不是我们的真心,为何不赶快把它放下,还犹豫什么呢?但是,圣者就是不一样,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

圣人见到清净平等的本性,他虽示现这个爱跟恨,其实都是为了救度众生,这个完全不一样!就像宫本武藏他师父,外面的人都说他很残忍,来跟他抗议,说:大师,大师!你是出家人呢!他的师父回答了一句很有趣的话,他说:你不必说,我也知道我是出家人(法师笑)!人家说:你这样太残忍了!他的师父很有智慧,他的师父说:你把残忍定义一下。对方说:残忍就是折磨人家痛苦,让人家非常地不乐,残忍就是残害众生!他的师父就说:喔!那这样讲的话,我刚好是很慈悲的人,因为我是要成就他。他说:你的残忍的定义,在我都用不着,我为何折磨他,我自己知道。所以,对这个定义完全不一样。后来他成大器之后,每个人都称他师父叫做圣僧,圣僧;师父很凶的在教导徒弟时,人家说他很残忍,是不慈悲的出家人;后来大家说:他师父是个有远见的师父,变成圣僧了,人很现实,你不知道吗?人很现实!所以,我告诉诸位:凡夫俗子并没有办法看出菩萨的用心是什么,不可以凡夫之见,测度、衡量圣者的心,就是这样。因为圣者是见本性,凡夫是用第六意识心在分别,分别,当然就是用爱跟恨在判断,圣人并不是以此来判断。

[前尘(现前尘境)如形,]“尘”就是境界。[此心(第六意识)如影,]因为投射的影子嘛,六尘有形状,我们这个六识,投射进来的就像影像一样。[随尘起灭,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本无自体,故曰六尘缘影,毕竟非实。而众生遗失本妙明净,寂灭真心,妄认缘尘分别之心,为自己真实心相,有大功能,亦即我执颠倒,以妄认真心,为实我体故。即认身心,以为实我,必认四大、六尘,以为实法,即是法执颠倒。]这个法执很厉害,这个法执:我去过一间比丘尼的道场,她们的师父管教徒弟非常严厉,这个师父脾气很不好,脾气很刚强,这是公认的,很有威严,大家都知道她教徒弟很严格。有一次,她们里面的比丘尼来请教,请问法师!您对我们这间道场的看法如何?我说:很简单!第一个,是非不断,第二个,争执不断,第三、斗乱不断。她说:师父!您怎么会知道?法师!您怎么看出来的?我说:我们虽然希望对方好,师父希望徒弟好,以师父的观点说:我这样叫做为你好;但是,徒弟看师父,这样叫做霸道,鸭跟霸,霸道;师父都不讲道理,只会用强硬的手段,我不服!我说:这样师徒会搞得不愉快!她说:您真厉害,已经出去好几个了,都在批评我师父。所以,我跟她说:你师父这样做是没错,她是希望徒弟好;但是,这样变成一种法执,她是真的希望徒弟好;但是,这样并不能让徒弟好,不能让徒弟好。她说:法师!那应该怎么做呢?我说:我跟你讲,也不能直接影响你师父,没有用。她有她的作风,我不能说她不对。她说:法师!如果是您的作风呢?我说:我的作风很简单,第一、来到我这间讲堂,有智慧的人,我讲几句话,他自然会回光返照,不用我教他。第二、根性差的人,你跟他讲也没用,你要用感化的,用强压是没用的,意思就是:都没有我讲话的余地。

喔!很厉害!不言而化,不用讲太多,劣根性的人,你讲再多也没用,真的!劣根性,他自然就待不住,自自然然他就待不住,你也不用跟他讲;当然,不是待不住就叫做劣根性,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师父有师父的看法,徒弟也有他的看法。所以,做师父的不能有法执,他只能用感化的而已,只能感化的,劝他安住身心,用感化的、劝告而已,所以,师父不会难过,徒弟也不会有压力。因此,教育徒弟是相当大的学问,所以说:世间人我执重;出家人有时候法执很重,对法的自我认同点非常强烈,他不是佛佛道同;佛佛道同,就毕竟空性了。所以,身为一个出家人,最起码的不能有法执,怎么样不能有法执?包容异己的存在,说:师父!我不适合这里,我要到别的地方去!那随缘!随缘啊!不然怎么办?来不增,去也不减,本性的平等就现前了,本性的平等。徒弟离开,我们就认为自己没有德行,我们没有德行,不够资格教人,不能怪徒弟。人家如果来,就想:他肯来这个地方,就表示我们还稍微有些优点,对他有帮助,对讲堂也有好处,我们欢喜。所以说:这种事情,出家领导,也是一种放下的工作,出家领导徒弟,也是一种放下的工作,以后他就知道,哪一个众生怎么样,做师父的人慢慢磨练,他就会有智慧。

所以说:我们办这个短期出家,做法师的刚好磨练;一切法,你一直讲理论没用,一定要让他有磨练的机会,要磨练,你自己去领众,你自己去领导,自己去讲经说法,自己开示,你才能体会你的师父在做什么工作,他的心境是什么,不然你永远不能体会。所以,以前我在雷音寺,常常讲给那些法师作参考,我说:你们这些法师出去,要永远记住师父一句话,我要提醒你们一句话:你到任何一间道场,都要记得住持跟当家的辛苦,不能有自己的意见,你要记住!出家人到任何一个地方安单,要记住不要扰乱到人家的职务,职务,他领职务,他做主持,他有他的看法;他当家,他有他的立场;他做知客,他有他的看法,你到人家的道场,不要一天到晚这样不如法,那样也不如法,不然住持换你当,我去煮饭,同样是ㄓㄨˋ意思可不同!来!这就是法执啊!如果我今天去哪个地方挂单,住持怎么讲,我都服从,你叫我扫厕所,我照样去,我不会说我大法师,我没有这种想法,大法师也是人,这只是一个躯壳而已,慧律法师!你去扫厕所!Yes sir! 扫厕所!我一定会去,我一定会去的,听懂了吗?真的!我这个人如果走世间法,我这个老板一定做到让员工心服口服,无话可说,因为我会亲自去尝试,当员工的到底有多么辛苦!

因此我们这个执,我告诉你们:这个执着,你如果没有从事相上好好地去磨练,我告诉你:你那个习气要断,难如登天啊!所以,人家说:修行如上战场,时时披挂上阵。你听过禅宗这句话吗?正念要常常提起来,修行如同披挂上战场,披挂上阵就是:修行人就像披这个铠甲,披这个铠甲,就是防止别人伤害我们,要怎么样别人才不会伤害我们?你时时要注意别人怎么伤害我们啊,披挂上阵,时时要保护自己。怎么保护自己?正念常现前,这句话你要记住:正念一定要提起来!我告诉你们:你不认为你悟到无生,你悟到无生,你会死在那个任病里面。“任”就是说:以为他已经有本性的功夫了,任运自如,然后把错误、恶劣的习气,认为是洒脱自在的圣者,这是最大的毛病。本性是任运自如,但是,他悟到无生,没有错,他有无生的这个理念;但是,他事相磨练不够,被这个习气、欲望所掩埋,虽是无生,但是,他动弹不得,不能发挥无生,这个叫做任运的病症,任病;止、作、任、灭,这四种病症,那天我已经跟你们讲过了。因此,[我法二执,]我告诉诸位:不是只有世间人有,我跟你们讲:学佛的人尤其这个法执特别地重!

要不然,佛门中的山头主义、门户之见怎么来的?所以说:这个我法二执,不只是世间人,我们学佛的人的法执特别的重,都认为自己对![都由妄认而来,正如弃海认沤,是一颠倒;]“沤”就是水面的小水泡,水面的白沫叫做沤。“沤”就是浮在水面的小水泡。放弃这个大海,“海”就是我们的本性,认讴就是认为这个实在的我;这个躯壳是假的嘛!弃海,你放弃了那个海,认为那个沤就是海,水面的小水泡就是海,那是错误的!你放弃了清净的本性,却错误认为这个四大假合之身,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根本就错误![目沤为海,又一颠倒,]我们放弃了海,认小水泡,是一种颠倒;认为这个小水泡又是一个大海,又是一种颠倒,[故曰种种颠倒。]所以,我们骂人:颠倒的众生!我们不是颠倒,是什么?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3:04

[【“譬彼病目见空中华,]这个“华”就是我们所讲的那个“花”,花。[及第二月。]第二月就是真月的旁边还产生了第二月,就是错觉的意思。譬如一个人眼睛有毛病,病目就是眼睛痛。譬如那个人眼睛痛,见到空中有花,因为眼睛痛,生出眼屎,生这个眼药膏;嗯!不是眼药膏,眼屎,“眼屎膏”,眼屎。眼睛痛,生出眼屎,结果看到空中:咦?突然空中有花,结果是因为眼睛生病,空中实在是没有花。这就是众生颠倒,认为这个身体是“我”,而实在是没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意识心,分别心、第六意识心是我们的真心;其实,那个不是我们的真心,那叫做分别的心,分别心那不是我们的真心。所以,见空中华,用及第二月,就是表示我们的本性被无明遮蔽了,所看到的都是颠倒。[】

此举二喻,以显妄认身心。]显出妄认身心。[如目有翳病,则见空中有华,真月之旁,更见二月。]佛实在很会讲话,佛实在很厉害很厉害,你光是看这几个字,就知道佛实在是厉害得不得了,很善于譬喻,譬喻得恰到好处,[空,喻圆觉真理;净眼,喻般若正智;病目,喻无明妄见;狂华,喻四大身相,似色可见;]但是,实在是假相。[二月,喻六识心相,似心能照。若认为实华真月,即是颠倒;若知病目,]就是说:我们如果知道眼睛有问题,病目。[见空华、二月]“二月”就是第二月,[是妄,则知净眼,见澄空一月是真也。]意思是说:我们如果知道,眼睛生病见到空中的花,或是第二月是虚妄的,那么,我们就知道,清净的眼就能看到很清楚的虚空,而且只有一个月亮而已,这才是真的。

[【“善男子!空实无华,]空中实在是没有花,虚空哪里有种花呢?也种不了。[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惟惑此虚空自性,]他不但不了解虚空本来就没办法种花,而且还迷了,认为这个花有实在的生处,[亦复迷彼实华生处;]又迷说这个花实实在在地在虚空,是在虚空的哪个地方。虚空本来就不可能有花,他现在又执着花是实实在在生在哪一处、虚空哪一个方位;他不了解虚空,又再迷花是生虚空哪一处。意思是说:我们不了解清净的本性,又认为有法可得。[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此段但约空华,而略二月,]略去、省略,就是不必把这个第二月也继续举出来讲,只讲空中,眼睛有毛病,所以,看到空中的花,就可以了,因为二个例子是一样的。[以其可以例知,故不必双约。]就是不必二种都讲出来。所以说:[谓空中实无空华之相,由病目人,]因为我们眼睛有问题,[妄执实有。]我们虚妄执着是实有的,这样我们所有的痛苦就产生了。在座诸位!懂得如何学佛的人,听到这里,早就开悟了,这样我们就知道,一切痛苦都是虚妄执着。妄执实有。[妄执与上]“与上”:跟上面,[妄认对映,]虚妄地互相对映。[由妄执实有之故,非惟(独也)惑此虚空自性,本无华相,亦复迷彼,实在空华所生之处。]虚空本来就不可能有花之相,为何还在讨论空花所生之处呢?在座诸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世间本来就是虚妄的东西,云何你还在执着讨论快乐、痛苦等等?这样是不是增加我们的困扰呢?我们今天就是增加困扰;放下,万缘放下,才是厉害的人![二月例知云:月实无二,亦由病目妄执实有,由妄执实有之故,不独惑(迷也)此虚空,本无二月,亦复迷彼二月,所生之处。若明]“明”:了解[空华]若能了解空中有花[、二月是妄,便可觉悟圆觉自性,本无身心。迷者妄认,]虚妄的认为,妄认为真,随顺无明。所以说:迷者妄认,[由妄认故,非惟惑此圆觉自性,亦复迷彼身心生处矣。]意思是说:心也空,身也空,实在没有一个生处,当体就是无生。

[今既不知圆觉自性,本无身心(如虚空本来无空华二月),又不知身心幻相,从何而有(如迷彼空华二月生处),]我们现在就是不知道身心的幻相,所以,它是从哪里来?从无明来。[由是颠倒,认妄为真,随顺无明,起惑造业,故妄见实有身心,舍生趣生,轮转生死。古德悟此,故曰:“涅槃生死等空华。”]涅槃生死,意思是说:没有所谓的涅槃,也没有所谓的生死,涅槃是二乘人所喜欢的,生死是众生所不能免的;但是,就究竟的圆觉来讲,涅槃、生死就像空中的花那么样不实在。[故名无明者:因颠倒妄执之故,遂乃理事双迷。于理,]就是对道理,[不明觉性之无生;于事,不明身心之如幻,故名无明。一先示其相竟。

辛二后显本空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我们这个无明不是真的有体,有体就是有一个实在的东西,有体就是有根,非实实在在有一种根本、有一个依据,非实有体,没有体性,无明没有体性,依清净心幻化出来的。[如梦中人,梦时非无,]不能说它没有。[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此显无明无体。上文明]上文了解[身心本无,由无明妄执而有,喻如空华二月,虽有实无。今进一步,非唯所执之身心本无,即能执之无明,亦非实有体性。何以故?以是依他起性故,]依他起性就是都是因缘法,只是生灭法,依他起性就是缘起,缘生缘灭法,就是因为都是因缘法,依他起性就是都是因缘,性空。[有迷有觉,迷之似有,觉之即无,而觉体本无生灭也。譬如梦中人:非指做梦人,乃指梦中所现之人,正在梦时非无,]在梦中影现出来时,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清清楚楚,好像真的看到那个人;但是,直到有一天早上醒来,[及至一醒,]乃至一醒。醒来,一大早醒来,[了不可得。永嘉云]《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 [:“梦里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梦里明明有六道轮回,就是说:我们众生就像在做梦一样;“明明”就是我们很清楚的,很清楚地有六道轮回,梦里明明有六趣,梦里就是指我们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在做梦;可是,我们并不知道在做梦,梦里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在做梦,所以,很清楚地以为有六道轮回。“明明”就是以为。

[觉后]觉悟以后[空空无大千。]大千就是没有六道轮回,大千就是一佛土,一尊佛所教化的地方的范围,叫做大千世界。没有所谓的三千大千世界,为什么?一切佛土皆空嘛![”做梦人,喻本觉;梦,喻不觉;醒,喻始觉。因睡而梦,睡熟而醒,总与本人无干。则知因迷,而无明生,是为不觉;]你迷了,当然无明就生,叫做不觉。[因悟,而无明灭,则为始觉,亦与本觉无干也。法合]法来合,“法合”藉着这个来与法相合。[:无明无体]性[,但由一念妄动而有,非实有自体可得;如迷位人,在迷时非无无明,到了悟后,无明了无所得。再进一步,此无明,不独悟后方空,正在迷位,为众生时,何尝实有!]正在迷的时候,为众生的时候,何尝实有?哪里有真正的无明?无明就是什么?就是你的念头。无明就是你的习气。无明就是你的习惯动作。无明就是你的烦恼。无明就是放不下的知见,都是念头的问题,讲来讲去,是不是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啊!

[【“如众空华灭于虚空,]譬如说:空中的花突然间没有了,灭于虚空,消失于虚空,就代表眼睛的病好了。[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不能说一定消失在哪一个地方。[何以故?]在空中的花,它本来就没有,[无生处故。】]本来无生处故:本来就没有所谓的空中有花。意思就是说:本来就没有我们所谓的众生相,无明相本来就没有,哪里所谓的灭呢?这一句是显示不生不灭的道理。

这就是告诉我们:[此明无明无因之义。]当体就是不生不灭的本性,无明根本没有什么原因,它只是幻化出来的,本体就是不生不灭,当处就是不生不灭,不可探讨。师父早就告诉过你们:你要明心见性,不是说等到明天;你要明心见性,不是期待未来;也不是说:等我有钱再开悟;我烦恼时再来开悟;或者等待有一天;不!有因缘要言下大悟;有因缘,你就要当下承担。[此义难解,佛再举喻以显之。但所举空华之喻,与前虽同,而所喻之法不同。前以空华喻妄身,此以空华喻无明。承前]就是依照,依照前面[难(去声)云]“难云”就是说故意问、问难,故意要你难堪,就是故意问难,承前难云,依着前面的问答,[:悟后无明,]悟到之后,无明[了无所得,毕竟灭向何处去?举喻答曰:如众空华,]虚空中一切的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不可以说,[有一定华灭之处。何以故下,征释。]“征”就是问。“释”就是答。以前叫做征释,我们现在叫做问答。

[征云:何以故空华无有定灭之处?]你说空华灭于何处?有一天我们如果成佛,你说众生跑去哪里?无明跑去哪里了?没有,它本来就没有嘛![释曰:虚空本无生华之故,若有生处,方有灭处,生既无生,灭何所灭!]所以,在座诸位!你如果能听到这句话就悟,我们今天所有的烦恼,本来就是无的东西,你要去掉什么烦恼呢?都是多余的困扰,统统是多余的!所以,众生有个名词叫做无聊,无聊派,无聊的众生就是我们,无聊,每天就是过那种无聊的日子,多余的![因无生处,所以无因。]因为这一段要讲完了,就是底下这个,因为刚好是一段落,所以不能停。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此乃释疑。前说身、心、生、死,由于无明;又说无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故释之曰:一切众生,于圆觉本无生灭之中,妄见有生有灭,以是之故,说名轮转生死,非圆觉性,实有生死轮转也。]佛是证悟到圆觉性,他没有生死、没有轮转;我们尚未证得圆觉性,所以要一直轮转。所以,在座诸位!你如果不想六道轮回,继续轮转,在座诸位!要放下你的一切执着,恢复我们清净的本来面目。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有时候会产生震撼的作用,放下,放下,不要做多余的困扰。[上喻空华灭时,]空华灭的时候,[不可说言,虚空有一定华灭之处,因本无生处故也。法合:无明灭时,不可说言圆觉性中,有一定无明灭处,亦因本无生处故也。华起华灭,总与虚空无干,]为什么?它本来就没有,你怎么能说跟虚空有什么关系呢?[无明起灭,亦与圆觉无干。《楞严经》云:“此迷无本,]迷而无明,此乃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从过去一直到现在,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迷。[似有迷觉;]以为迷了求一个觉,似有迷觉,以为说我们迷了,求得一个觉性。[觉迷迷灭,]如果我们觉悟那个迷,迷当下就灭。

[觉不生迷。]觉以后就不会生迷。再解释一遍:此迷无本,这个无明,迷了,本来就无本,为什么呢?因为它无体性,所以,无体性,因为缘起法,所以,性毕竟空。从过去到现在,它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迷,无迷就是:不能讲无迷,也无所谓的迷,这样比较好听,也比较圆满。昔本无迷就是:过去到现在,没有所谓的迷,无所谓这个迷。似有迷觉,所以,我们以为:“似有”就是以为有一个迷,所以,我们要求一个觉,迷觉,迷了以后要觉嘛,所以,相似、好像有一个迷的觉,我们用觉性来觉,其实不是样。觉迷迷灭,这个是指当下,你当下觉悟了迷,这个迷当下就灭,当下就无生。觉不生迷,觉了以后,迷就产生不了。所以说:大彻大悟的人不造业,就是这个道理,他不再生迷,不再造业,大彻大悟,不再生,觉悟,大彻大悟的证悟、觉悟以后,他绝对不会再产生迷,到哪里都是不可能会迷。不相信,你把六祖请去舞厅开示看看,看六祖惠能大师会不会迷?你把六祖惠能大师请到屠宰场去,看他会不会迷?

你把六祖大师请到火奴鲁鲁岛(檀香山),檀香山,罗汉去美国,罗汉跟他太太一起去美国,说檀香山那边的人穿着都很清凉,只穿一点点,他看了之后说:喔!来这种地方要怎么修行?然后还去赌场,可能去拉斯維加,Las Vegas ,去大赌场,赌场,她就是只穿一点点,一点点!不然你叫六祖,请六祖惠能大师来,到那个地方去度众生,六祖大师他怎么会迷呢?大彻大悟的人迷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虚妄的东西,迷什么东西呢?不可能的事情啊!对不对?但是,众生因为习气重,虽然知道无生,可是,没有办法,他不是证悟啊!所以,[”此正是无生之理。]这就是无生的道理。[二明无明本空竟。]这《圆觉经》是太好太好了,这个《圆觉经》听完了,真是法喜充满,我自己讲都讲得很法喜,这一本经是太好了,讲得实在是太好了,太好了!不是说我讲得太好了,是说佛讲得太好了,不要误会!咦?怎么自己讲自己讲得太好了呢?不是,不是!不能误会,佛讲这一部经,讲得实在太好了,他种种的比喻,又让你好了解,很好地了解。

[庚三明妄尽还觉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这一段讲得太美了,太美了!说:善男子!如来在因地修行,因地修圆觉者,底下说:什么叫做圆觉性?你发什么心?发圆觉心,什么叫做圆觉的心呢?底下都是在描写离一切相。知是空华,知道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分别心)、外在的宇宙万物,都像是空中之花,都是幻化出来,不实在的。既然了解一切是幻化出来的、不实在的,简单讲:这个世间没有真实的相,一切相都假相的东西,我们都自我困扰。那么,因为我们就是不了解一切都是幻化出来的,今天的生命,都是一种自我困扰的业力所牵,因此我们就有生老病死。如果我们发一念圆觉的本性、圆觉的心;圆觉就是圆满的觉性,如何才能达到圆满的觉性?当体就了解,当下我们就了解一切如空华水月,不实在。即无轮转,注意!轮转就是生灭,就是没有生灭,无轮转就是不生不灭。你如果了解,一切相都是假相,你就不会跟着念头团团转,就不会被牵引,它对你就没有作用;没有作用,你不生不灭的心、本性就影现出来,影现出来。

修行都是藉着当下这一念的正见,一直持续下去,以到达最后任运自如,任运都是本性。所以,亦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既然身体是四大五蕴之身,没有一个真正的身心;但是,每一位众生,都执着我们的身体跟心是真实的东西,那就是不了解这是如梦幻泡影、如空华;空华就是空中的花,因为眼睛重病,所以,看到空中有花。我们如果了解,一切都是空华,当下就没有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不是说我们刻意地去解决这个生死的问题,非造作,而使他没有生死的问题,是本性无故,本来就没有。所以,禅宗有一句话:生死涅槃等同空华,生死跟涅槃都是不实在的东西,涅槃是对生死来讲;生死是对涅槃来讲,有生死便有涅槃;有涅槃便有生死。所以,我们如果了解,一切法都是无自性,就道理来说,就是无生;就事相来讲,都是对立,都是对立。那么,讲到本性无故,就是我们佛教讲的:理事要圆融。】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3:05

[此明以智断惑,]这是说明用智慧来断我们的惑。[确示顿悟妙门。牒合永断无明,]合这个永断无明。“牒”就是依、依靠,就是说合上面的来说,一定要永断无明,才能够[方成]就[佛道,以显圆照之功,惟在一知字耳。谓如来本起因地修圆觉者,而圆觉实无可修,]我们圆满的觉性本来就具足,[但以自性之光明,圆照清净之觉相,离念顿入,当处了知。]这八个字就是圆觉。什么叫“离念顿入”呢?离一切相的执着,叫做离念,离凡夫之念,而不是没有圣人的清净念,不是这个意思。在凡夫要讲离念;那么,圣人是一切无碍,念、无念都是圣人,所有的念、所有的分别心的念,都是平等,所有的平等,都有无量的妙有的念。所以,对圣人来讲,离念不离念,都是平等法。所以,离念顿入。“当处了知”,你看,当处,这个就是言下,言下大悟的那个字眼,当处了知。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学佛不寻找、不等待、不回忆。不寻找,你不必寻找,当下。不等待,你不要等到明天才开悟,你现在就悟!不回忆,不要想着过去,不是像女人,一讲起来就:我过去怎么样……,讲几句话就:呜……。

这世间有什么好执着的呢?你过去有什么委屈的?至少你这世做一个人,如果你今天讲起来很委屈,那做猪怎么办呢?那做狗的话?像鸡的话要送进屠宰场,送屠宰场的话,送进去屠宰场,它连哭诉的机会都没有啊!当你发现你没有鞋子穿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的人没有脚!世间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啦!对不对?每当看到我的个子这么小,我就想还有人长得比我矮。这样我就很安慰了,我也是很安慰啊!对不对?相对于侏儒来说,我算很高大了,我去日本坐电车,还抓得到上面的吊环,可见我的个子并不矮啊!日本人,日本人,我看日本人也很可怜,近代日本人是比较高一些,不然日本人的个子也是很矮。我去日本坐车的时候,对不对?也不会比邻座的矮啊(法师做坐电车时左右看其他日本人个子矮的动作、表情),日本人看起来并不会很高大。他们也不知道在赶什么,闭着眼睛就跟着人群往前挤,吓死人!我说:哇!日本的subway;subway 就是地下铁,去坐地下铁,闭着眼睛,哇!就自动住前挤了,你都不用自己走,都不用自己走,真的是人山人海,吓死人!我特地去东京坐地下铁,去跟人家挤挤看,去跟人家挤挤看。

所以说:学佛的人,当体就是空性的东西,你走到哪里都解脱;你如果没有智慧,找什么都没用![此一知字,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无明无性,]无性就是无自性,无性就是没有永恒,无明,它没有永恒,没有一种永恒性。为什么?它是条件所构成的缘起法,无明,是因为你不了解真实的圆觉,所以,你有无明。[其体本空,]意思是说:我们的烦恼本来就没有,我们的烦恼,[同如空华,无体可得;]无体可得。我们的烦恼如果有相可得,《华严经》讲的:业若有形,尽虚空界法界不能容。“业”就是我们的烦恼,我们的烦恼如果有相,尽虚空遍法界容不下,太多的烦恼了,太多的烦恼了!哪个人没有烦恼?对不对?[则无明顿断,即无轮转。]我们如果悟到,无明当下就是空性,无明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创造出来的。[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者:]受彼生死。[根本既断,枝末自枯。]也就是说:我们严严就没有身心受彼生死。那么,根本就是根本无明,就像树的根断了,枝末无明自枯,树枝自然就失去水份。[前迷时,妄见身心,实有生死;]妄见,虚妄,不了解我们的身心是假相的东西,认为实在有生死。[如病目,]病目就是眼睛有毛病,[见有空华、二月。现以离念真智,圆照清净觉相,五蕴皆空,故无身心,受彼生死。]受彼生死,的确如此,这个妄见,就是我们对一切不了解,不了解。我们今天用这个妄见就能够解释一切,就能够追求,以前我都在图书馆念书,我这辈子在图书馆的时间是非常的长,非常的长!我念成渊中学的时候,我们那一班的同学就开始追女生了,我们那一班,朋友啦,不是我,不是我,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追人家,谁肯让我追?怎么可能?笑死人了!对不对?被我追到的也算很倒楣!我有自知之明,对不对?我还是个学生,就应该专心念书。

那时候,我常去图书馆;而我同学去图书馆,是每天一直在找……,找看看哪个比较漂亮,找一个比较漂亮的。如果看到比较漂亮的,就故意去坐在她旁边,那个女众却很讨厌他,那个女众却很讨厌他,他每天都想追人家,我则是看我的书,看我的书。她的隔壁刚好坐着她同学,她看到他坐在那里,就跟她同学换位子,变成坐在我旁边,我也不会去看她,因为我自己有自知之明,要秤秤自己的斤两,人家那么漂亮,真的很漂亮,所以,不可能!所以,我们人迷惑在虚妄的相里面,今天没有学到佛,一个都跑不掉!生死的锁链。以前的人有个形容:情网,情就像网一样,撒下去,把他网住拉起来,网住拉起来。所以,当母亲的人,已经被网子绑起来,知道痛苦了,就勤女儿:女儿啊!最好不要嫁人!她的女儿说:没有嫁过怎么知道好坏?到最后就要试试看,到最后就要试试看!对不对?所以,我们只要没有学佛,迷惑是很正常的,很正常!这世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追来追去……,追到后来,老了!像我阿嬷八十几岁,我阿公已经往生了,阿嬷八十几岁。阿嬷年轻的时候很漂亮,阿嬷,现在八十九了,乡下的老人习惯套上一个黑色发网,梳一个发髺,那边的乡下人又喜欢嚼槟榔,牙齿都是金色的,阿弥陀佛“齿”金色,整排都是金牙,嘴里嚼着槟榔,牙齿都被染黑了。我就想:哎呀!六十几年前是一朵花,一朵圆仔花;现在阿嬷老了,像一条丝瓜了!女人的变化实在很大,真的!我阿嬷以前也是一个美人,真的很漂亮,可惜个子矮了一点,现在,八十九了,在四湖白沙。

所以,总而言之,这世间对情网看不破的人,觉得很痛苦,你把时间拉长,把时间拉长。所以,我常常告诉诸位:有办法擦粉的时候,就要赶快擦,不然没机会了!赶快擦一擦,不然岁月不饶人,没什么机会了!像我们现在,能化妆的的就赶快化妆吧!生老病死,五蕴皆空。[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者:作,是作意,加以功用也。此言本无生死,非若声闻,]分[析之使无,非同缘觉,推之使无,]推论使之没有。[非如三贤菩萨,]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贤菩萨。所以,非声闻、非缘觉、非三贤,[修种种幻行,以幻除幻,]以幻化的东西除幻化的东西,[灭之使无。]我们了解是幻化的,没关系,以幻除幻。[但以圆照清净觉相,身心寂灭,本性自无,]本来就没有,[故不随生死轮转;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也。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我先解释一下:彼知觉者,就是我们清净的觉性,妙用知的觉性,我们的本性,如同虚空,就是没有对立性、没有执着性,包容一切性,空一切法,我们的本性如同虚空。所以,知虚空者,即空华相,“知”就更了悟。了悟虚空就是空华相,就是不实在的相。虚空就是宇宙,既然了解整个宇宙就是等同空华,就是不实在的。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无知觉性就是同于土木的无知,无知觉性,也不能说:我们的本性跟土木一样的无知,也不能说:我们的本性跟土木一样的无知觉性。有、无统统要放下,是则名为,净觉随顺,随顺就是进入圆觉的状态,进入圆觉的领域,随顺而入,就是这样就可以随顺着净觉的功夫,而进入的圆觉的境界。

[此泯智合觉,]“泯”就是灭,在这里,会合这个智跟觉,把这个智合这个觉,所以,[特显觉体,灵灵不昧,]“灵灵”就是光明,清清楚楚的灵性、觉知。清清楚楚的圆觉的灵知不昧,“不昧”就是不可以否认它,中昧,清清楚楚,不可以去除它,不可以消灭它。[了了常知,]了了知,[不落有无,]不掉进去有,也不掉进去无,[方为大彻大悟之真知也。上文所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必须不存知相,若存知相,便是幻知。而非真知也。]我们不能存在有一个所谓的知的这个相;如果存在这个知的相,那么,便是幻知,不是真知,不是如实知,是幻化出来的知,当然就不是真知。[彼知觉者:乃指知是空华之知,此知,乃称觉体所起之真知,]“称”就是合。这个知是合这个觉体,圆满的觉性的体性所起的真知。[即圆照觉相之智光,本来离念,]既然离一切念,就不执着有跟无。

所以,[不落有知,不落无知,]说有知,变成幻化的知;说无知,变成土木,没有生命的东西。[故曰犹如虚空。以真知之体,犹如虚空,不可以有知论,]所以,不可以有知来论断。[亦不可以无知论。]也不可以无知来论断。所以,它太简单了,所以,有时候看不懂,不可以有知论,不可以无知论,看到这个地方会很迷糊。意思就是说:不可以有知,有一个知来论断;也不可以说:用一个无知来论断它。[如《起信论》所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菩萨!我们要修行就是这句话:离一切分别心,离一切分别相,这样我们 的心就如同虚空,虚空就是平等法。简单讲:离念相者,即是平等法,就是这样,平等就是我们学佛最重要的观念。[”性自神解,不落有无。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3:06

若存有知,知觉性如虚空,为有知者,]认为我们这个觉性有个知,[即是执药成病,]药本来是要治疗你的,结果你执着这个药,变成一种病,[同于凡夫之知,故曰:知虚空者,即空华相。如《楞严》所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注意听!“立”就是加。知见,本性具足有知,本性无所不见,不要再加一个知,本性就有一个知,又有一个见,清净的知,清净的见,你为了不了解,因为不了解本性的任运自如的知跟见,立,还再加一个知,那麻烦了!就像一个人很聪明,他自己赞叹自己是聪明,反而人家会认为他是骄傲,变成聪明里面夹杂着骄傲,他的聪明变作有一个缺点。如果说:他的聪明受到大家认同,但是,他自己不骄傲,那么,他的聪明就是本来的聪明。为什么?大家都认同他嘛!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你不必安插任何的赞叹语、毁谤语,都没有作用,为什么?本来就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所以,这个就是无明的本,“本”就是开始,因为你动念,想要去求一个本性的知,因为你求,所以,转本性清净的知变成无明。

[”是也。若存觉性无知,即是斩头觅活,]假设说:存在有一个念头,认为觉性是如同草木的无知,这样就是等于把头斩掉,希望他活,觅活就是希望他能够活,这是不可能的事,人被斩头了,怎么能活呢?对不对?[同时土木无知,故曰:亦不可说言,无知觉性。如古德云:“死水不存龙。]死水不存龙,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果悟到错了,没有所谓的成道的可能。“死水”表示无明;“不存龙”表示佛性,你永远不可能找到龙,也就是你在无明里面,你不悟,你永远找不到本性,认错嘛,认错嘛,以为无知无见就是本来的面目,那同于草木一样的,以为觉性是无知,那就等于死水,当然不可能找到本来的面目;“龙”就是我们的觉性,圆满的觉性。[”赵州]赵州和尚,有一次,人家去问赵州和尚:禅师,禅师!什么是佛?他说:你等一下?就跑去小便了!禅师!你去哪里?我去小便啊!什么是佛?连小便这么简单的事情,都要我自己去做,何况成佛?连小便这么简单的事,都要我自己去了,别人还代替不了,意思是说:成佛,别人如何能代替呢?原来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要处理。师父早就告诉你们了:心里的烦恼是你要自己处理,谁都帮不上忙!

赵州[云:“知,是妄觉;]若认为本性有个知,那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而此真知,不同妄识,]不同于虚妄的意识,藉着境界,托缘、为缘,[仗境托缘,]依靠叫做讬,藉着这个境界,依靠着外缘,[作意之知;不同太虚,空廓旷荡,]空廓旷荡就是大到没有边际。[断灭无知。]太虎是无知,虚空怎么有知呢?[以真知无知,]真知就是不必加上一个知。真知,在这个字我解释一遍:真如是本性任运自如的知,不是强加一个知。所以,真知里面,没有一个凡夫的所谓的知,因为本来就具足有知。真知,没有所谓加上一个凡夫的知,因为真知是无所不知,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本性[无所不知,不落有无二相。永嘉]大师[云:“若以有知、无知为知体,]如果以有知,或者是以无知作知体,[即是随顺无明,不名随顺净觉;]“净觉”就是清净的觉性。[必须坐断两头,]坐断两头就是不二法门,放下对立,[有无俱遣,]有也要放下,无也要放下。[方是随顺清净觉性。”

【“何以故?]为什么呢?[虚空性故,常不动故,]他这一段为我们说明,说:为什么?虚空之性常不动故。[如来藏中]如来藏就是指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当中[无起灭故,]“起”就是生。它是本来就不生灭的,我们的本性当中,本来就没有生灭。[无知见故,]不必强加一个知见,所以,无知见就是不强加任何的知见。[如法界性]法界就是如虚空,法界就是平等,无一相可得。如平等的法界性[究竟圆满]为什么呢?[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这样我们学佛,菩萨!要如何知道自己的境界进步了?学佛只有十个目的:第一、就是自在,自在叫做学佛;第二、叫做无碍。你用这四个字,检视你的内心的功夫,你现在心地有没有更自在?活得有没有自在?你活到今天,有没有更无碍?如果说:你还不能自在,还会因为别人烦恼;还因为一点小事放不下,这样你离圆觉的性太远!你学佛这几年来,来文殊讲堂,你每天跟自己考试:我是不是活得比较自在了?确确实实有进步了。

我们活在这个世间,面对这个现实的社会,不是逃避喔,完成了责任跟义务当中,无量的麻烦,我们一样“自在无碍”,学佛就是学这四个字,用这四个字,一直来检视自己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如果说:只有得到一点法喜,如果只有得到一点法喜,派不上用场。派不上用场就是说:内心计较心还放不下,计较心还放不下,还不能宽恕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样离我们成佛作祖……,我告诉你:要往生极乐世界还很难!你想想看,师父这样讲不是没有道理,你现在先学自在、无碍,临命终,看哪一个碍得了你?碍得了你?所以说:我们今天要学佛,有学到真正的功夫吗?问我们自己的良心看看,整天光是说在学佛学佛,你一、两年来,每天在我这里进出,驶这个摩托车来,驶来驶去,你驶到哪里去啊?你每天驶摩托车来,驶回去,驶过来,驶回去……,你驶来驶去,境界真的没有进步吗?你驶什么东西呢?对不对?我们应该要有进步,要有进步。喔!的确!师父讲的有道理。回去之后要好好地观照,境界来了、烦恼来了:自在无碍是佛法!稍微控制一下,这样才是真正厉害的人,不要发挥你的无知,因为本性没有这一些。

[首句征,下释。]“征”就是问。下句就是释,“释”就是答。[征云]就问了[:何以故,必须有无俱遣,方为随顺净觉?下释云:真心绝待,]绝待就是不加任何地修饰,我们说:对待,对待是对立,对不对?绝待就是一真;绝待就是无相;绝待就是平等;绝待就是一合相,《金刚经》讲的一合相,绝待就是一合相;绝待就是理事圆融;绝待就是圆光的觉性;绝待就是清净心。[照体独立,不但不曾迷,亦且不曾觉!以是常住寂灭相,喻如虚空性故;]底下这一句就要注意了:[一法了不可得,湛然清净,常自不动故。]菩萨!修行不用看太多,这一句参一下:一法了可得,湛然清净。“湛”就是光明显赫叫做湛。光明的样子叫做湛然。“湛”念zhàn。湛然清净,常自不动。菩萨!我们学佛,如果要加就是这几个字:学自在、学无碍,还是学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有受影响,这样就对了!要学如如不动,一定要离一切相,因为一切相皆是虚妄,你要学如如, 不动,不离一切相不可能,你跑到哪里学道都一样,要离一切相,都一样![如来藏中者:承上如虚空性,常自不动,乃是如来藏。此一句是法,下五句是义,末句]则名因地法行,这是[出名。]

“出名”就是显示名字,叫做因地的法行。[如来藏,即是圆觉真心之别名。]同一体,但是,名相不同。[《楞伽经》云:“寂灭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此经圆觉,即迷位众生,如来藏心。浅显言之,谓如来之性,含藏其中,故曰如来藏。如来之性即佛性。佛性,含藏在众生心中,故诸大乘经皆云:“是心是佛,]我们的心就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在座诸位!你们就是佛,师父怎么可以看不起佛呢?我要恭恭敬敬的,恭恭敬敬地尊重你们,这一边是男众佛,另一边是佛母,女众佛,你们也是佛。所以说:是心作佛,[”若但知是心是佛,不知佛本是而须修,]不知道我们是佛本来就是了,又何必去修呢?那么,[未免流为狂慧。]这是狂妄了。意思是说:你如果知道是心是佛,还是要修行;你如果不修,一样显示不出来。所以说:不知佛本是而须修,意思是说:我们以为佛性本来就有,“而须修”,又何必去修行呢?那么,这样就难免落入流于……,“流为”就是落入,落入于狂慧,因为讲来讲去,是心是佛没错;但是,我们现在仍是凡夫。[若但知是心作佛,]如果[不知但向己求,]如果你不知道向我们自己的内心求,不要从别人的地方得到,[休从他觅,]这两句是连贯的,不知但向己求,休从他觅,如果你不知道向你的内心去求,而不必;“休”就是不必,从外而得;“觅”就是找寻;“休”就是停止,停止从外面去找寻。如果你不了解这八个字,如果你不了解:“不知”上在加两个字:如果你不知,但向己求,休从他觅,意思是说:如果你不知道从你的内心自己求,不必往外增追求、去寻觅,那么你就是[未免骑牛寻牛。]骑牛找牛,这是古代的一个故事,课本里面的讲到有一个小孩,是个愚痴人,他的父母亲叫他去放牛。有一天他又去放牛,家里牵了十只牛要他顾,他回程的时候很累,自己就骑着一只牛,听懂了吗?他骑着一只牛就开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每次算都是九只,再怎么算都少一只,他不知道他自己骑了一只牛,这叫做骑牛找牛,他不知道他骑的那一只也要算,说:奇怪!爸爸明明给我十只牛,为什么怎么算都只有九只,少一只呢?骑牛找牛。骑牛找牛的意思就是:我们本性就是佛,我们本来就是佛,而我们正在找佛。

所以,不要轻视别人,在座诸位每一位都是佛,只是现在习气比较重而已,会大呼小叫的;没有那种大呼小叫佛的。我们现在也不算是佛,算未来佛;我们现在叫做什么呢?叫做乱乱闯菩萨,南无乱乱闯菩萨……,乱闯乱撞,闯不出一点消息,今天去这里参,明天去那里参,他不知道放下就是,喔!有一天放下就是,他多么地自在!对不对!这句台语不知道要怎么写?闯来闯去……,想要成佛作祖,他不知道放下就是佛,他不知道。所以,[以如来藏,具有不变随缘二义。]如来藏具有不变随缘。[若随染缘,]随这个污染,[从真起妄,遂成世间,六凡法界:]随染,恶劣的环境不要过去,若随染缘,污染的因缘,你明明知道去这个地方是在造业,就要尽量避开;这个地方会增长我们的生死、痛苦与烦恼,就要尽量避开,尽量避开。[若随净缘,]清净的因缘,[返妄归真,]返这个妄,归这个真,[便成出世间,四圣法界。虽成十界诸法,不出如来藏心之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者:]也没有一个外来的知见。[此二句明空如来藏之义。]如来藏是本性具足,空如来藏是站在真谛里面讲的,不立一切法,名空如来藏,站在空一切法的角度来讲,叫做空如来藏。[以藏性用虽随缘,]藏性就是说:我们如来藏性的作用虽然随缘,[而成六凡法界,]六道众生的法界。[生死]污[染法,四圣法界,涅槃净法,而体本不变,染净诸法,无起无灭。]所以,[本经云:“生死涅槃(六凡生死,四圣涅槃),皆如昨梦。]昨梦。

以前创造歌曲的人,写得很美:“昨日的梦中,你来到我的心中。”昨梦,昨日的梦。所以,作歌曲的人,都是用这个感情;但是,不能解决生死。如果说:有一个作曲的人,能够将歌词跟佛法配合起来,这个人必定是一个学佛的人。譬如他的词这样写:阮阿公讲极乐世界好康的都在那里,不去是傻子!他如果这样写词:好康的都在那里,极乐世界,好康的都在那里,不去是傻子!这样大家都要去极乐世界了;可是,没有人写这样的词啊,都是写:火车渐渐走,他就不写“莲花渐渐飞”啊,没人要写这个,每次不是写我爱你到死,就是你爱我到亡,都是写这个,增加束缚;以后我可以去作曲。[”梦时诸法无起,醒时诸法无灭,]做梦的时候诸法不起;醒的时候诸法无灭,[故曰无起灭故;诸法当体全空。]诸法当体就是空。[承上句,既无起灭,惟是一真心体,灵光独耀,]就是我们的本性光明显赫。“独耀”:独照。[迥脱根尘,]“迥脱根尘”就是摆脱六根、六尘的束缚,本性,六根、六尘束缚不了它。[所有知见,无从凑泊。]“凑”就是集合。“泊”就是停住。所有的知见都不可得。无从凑泊就是:凑泊就是无法集合、无法停止,无法安插的意思,不能加上,所有知见都无从安上去、安插上去。[即《楞严经》所谓:“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我们的本性的知见,就是没有凡夫知见,本性自有知见,当下不生不灭就是涅槃,无漏真净。[”故曰: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此三句明不空如来藏之义。]不空如来藏,站在俗谛讲,就是立一切法,不空如来藏,站在俗谛的角度,空如来藏,站在真谛的角度谈;不空如来藏,站在俗谛的角度讲。[法界性,与如来藏,体同义别。]体同义别,本体一样,道理不同。[别则有二:一者、在有情分中,名如来藏,]有情就是众生。

[在非有情分中,名法界性。]叫做法性,非有情就如土、木、草、石,土石草木,非有情,所以,人生,在众生的角度来讲,是有情的众生;在宇宙的角度来讲,是非有情,人生,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有情叫做佛性,叫做如来藏;无情叫做法性,叫做法界性。[如《智论》明佛性法性之异。二者、谓法界性,则统摄有情无情,]法界就是宇宙,统摄有情无情,[包括佛性法性。若称如来藏,但语诸佛众生,清净本源心体,故指如来藏,如法界性。此法界性,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六凡四圣,加起来就是十法界,六凡就是六道的凡夫,四圣法界,六凡法界加四圣的法界,六凡就是天、人、阿修罗、畜生、地狱、饿鬼;四圣法界是声闻、缘觉、菩萨跟佛,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的法界,具足十法界。[所有十界,不离一真,故曰究竟圆满(万法皆备,]站在俗谛讲,[不空如来藏也),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者:此出其名也。]此出其名就是说:来显示这个名字,[上说因地,]上面说的这个因地,因地就是初发心,初发心的修行叫做因地,你发什么心?你初发心是发什么心?你初发心,是以圆满的智慧照圆满的道理,[以圆智照圆理,]我们今天所发的,并不是圆满的智慧,我们会执相,执相就不是圆满的智慧。照着圆满的道理。所以,[照空所幻身心之境,]照空所幻化出来的身心之境界。[照破能幻无明之惑,并将能空之智,亦复不存]在[,惟有如如照体独立,是则名为: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一酬答初请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3:07

己二酬答次请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此如来酬答文殊次请。前文殊请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能够[远离诸病;能使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现在就回答,[故酬答云:菩萨若能因(依也)此如来所修因地法行而修,]就是佛怎么修,我们就怎么修,佛怎么修,我们就怎么修。[自可圆成果觉,惟是大乘中,须发清净心。大乘者,以一心三大之义为乘。]三大就是:体大、相大、用大,不是火大、水大、地大,不是!是体大、相大、用大,体、相、用。[《起信论》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是以教发清净心,即直心正念真如,]直心,直接了当,不弯曲,直接了当。[可离种种颠倒之病。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则为正行,得正住持,自然不堕邪见。一长行竟。]所以,在座诸位!你不要认为要只这部《圆觉经》很简单:要听这部《圆觉经》是非常难,这部经是十方诸佛成佛的根本的因地之心,让你了解这是修行的枢纽,枢纽。我去过这么多的国家,我去新加坡,没有看过新加坡人在讲《圆觉经》;去马来西亚,也没有看过、听说他们在讲《圆觉经》;其他台湾省也很少讲这一部经典,有啦!有法师讲,但是,也很少,也很少。所以,这要修无量劫的人,才得以闻法,《圆觉经》,这太重要了!

[戊二偈颂(分二)

己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再来就是偈颂,重宣,就是不离前面的这些长行的文章,然后重复地再宣讲一次。就是说:这个偈颂跟前面都有关联,叫做重宣,叫做重颂,重颂,用一句一句的偈语,这样比较好念。

[尔时,乃佛说长行已竟之时。世尊欲重宣此中如来因地法行、菩萨发心离病、末世众生不堕邪见等义而说偈言。此三句是结集家所安。]结集经典的人叫做结集家,这是结集经典的人所安排的。[偈,]就[是偈颂,有二分别:]分别,这里不能讲作分别心,应当讲作有两种差别,有两种差别。[一名伽陀,此云:讽颂;又云:孤起颂;]孤起颂就是不关前后,单独而起的,也不关前面,也不关后面,跟前面、后面都扯不上关系的偈颂。[又云直颂(不颂长行,故曰孤起,]没有所谓的长行,不颂长行就是不重复的,意义跟长行文完全不一样,所以说:不颂长行,就是不再重复一遍地宣说长行文里面的意义,单独而起的,叫做孤起。[直以偈说法,]用偈直接说法,[曰直颂)。]第一叫做伽陀。[二名祇夜,此云:应颂;亦云:重颂]重颂就是再一遍。[(应上]“应”就是前后对称叫做应。应上面的[长行之义,]按照上面长行文的道理,而再一次的发挥这个道理,[而为重颂)。]再一次地发挥这个道理。[此为十二分教之二,]这就是十二分教,三藏十二部,十二分教就是十二部,三藏十二部里面的第二,就是重颂。[今颂惟属第二,]因为它是再一遍,[重颂长行之义。]长行就是前面讲的,不拘小节,一直发挥的文章,叫做长行。

[古德于颂中,]古德于偈颂当中,[分超颂、追颂、广颂、略颂、补颂、义颂六种。超颂者:长行在后,超前而颂故;]先念四句偈,念一念,接着再讲长行文,四句偈。[追颂者:长行在前,更追而颂故;]追颂。[广颂者:文略颂广故;]长行文很短,文略,长行文很短,但是,偈颂很长。[略颂者:文广颂略故;]文章很长,颂很短。[补颂者:补长行之阙故;]补前面的长行文之阙。[义颂者:但取义而颂故。]取这个道理。所以,[经说重颂,佛有三意:一、应机施教,以应一类乐略之机也。]乐(yào)略:喜欢简单的。应机,就是有一类的众生很懒,你跟他讲那么长,他听了很痛苦;你简简单单跟他讲几句话,他反而容易记得住,适合懒惰的人。乐略之机,喜欢简单的,愈简单愈好![二、慈诲谆切,]慈悲谆谆地教诲。[恐乍听遗忘,]“乍”就是时间很短,恐怕突然听到,时间很短又忘记了,干脆[重说偈颂也。三、法益普及,]能够普及,能够普及。[令后至之众,得沾法味也。一标颂竟。

己二正颂

庚一酬答初请

辛一明真因有力

【“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

这句话最重要的就是:“皆以智慧觉”。菩萨!提起智慧,不要再过痛苦、烦恼的日子,没有人给我们痛苦,没有人给我们烦恼,是我们自己转不过来。第一、要转智慧,一定要加强慈悲心、宽恕心,要记住师父的话,不能单单在般若里面下手,你只研究般若,会变成骄傲的,要记住师父的话;般若一定要带大慈大悲的心,你光是学智慧般若没用,一定要学慈悲心,你只有用慈悲心,才能增长你的般若。你说:我很有智慧!但是,遇到事情不宽恕众生,整天吵吵闹闹、争论,你哪里有……,要用慈悲心,把每一个众生当作是未来的佛;他是未来的佛,我要教他,我要原谅他,我要原谅他!不过,这是智慧人在讲的,你不要自己愚痴到家,还常常讲:我要原谅你!人家肯原谅你就很不错了,你要原谅谁?你自己是一个愚痴的人,常常讲说:我原谅你?对不对?这句话是智慧的人讲的,智慧的人讲的。了达于无明,你除非用智慧的觉。所以,同学们!拿出智慧来,用智慧稳住以后,再来加强我们的悲心、加强我们的慈悲,你做的符不符合慈悲心?你发的是不是慈悲心?

[重呼文殊,]再一次叫文殊,[诫以当知者:以文简意周,]文简单,道理都具备。[不可或忽也。此四句告以十方诸佛通修之法。]十方诸佛,通修之法,[诸佛从于根本,]下手,根本就是[最初因地发心,皆以(用也)圆觉体中,所起之智慧,时时觉照,照彻清净觉相,故能了达无明,无非颠倒,]一切无明都是颠倒,就是说:菩萨!你今天如果动一个“执”的念头,这样就是颠倒,这样我们临命终照样放不下!所以说:往生极乐世界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的事情,由你现在的功夫,就可以论断你临命终的功夫。记住喔!往生极乐世界不是死亡的事情,是现在的功课,永远要记得师父这一句话!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你这一念,现在、今天的功夫到家了没有?有一天,有个信徒的女儿来,很伤心地哭着,她妈妈现在还在长庚,她的女儿可能没有学佛,来就说:他们都有在听师父的录音带、看师父的录影带、第四台,都有!对不对?来这里做什么?求师父去长庚为她妈妈加持,她的父亲已经往生了。夫妻俩在旗山出车祸,在旗山往台南的那条路被砂石车撞上,竟然被拖行了一百多公尺,你看那砂石车开得有多快!她的父母亲都有来皈依师父,平常也念念佛,她爸爸常说:我五十五岁退休的时候,要好好地来念佛!

今年正好五十四,明年五十五,说打算退休之后,要好好地用功!结果被砂石车撞上,拖行了一百多公尺,人卡在车底下拖不出来!所以说:我们今天说要修行,我告诉你们:如果不尽早,说要修行,根本就来不及,根本就来不及!所以,我才告诉诸位:今天所有的一切相,都是虚妄的,真的!往生是现在的功课,讲到现在,我还记得绕回主题,你们已经忘记我在讲什么了,对不对?我还记得是在讲:往生是现在的功课,现在就是要决定你往生的事情,你不能等待,不能等待,不浪费我们的生命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无论如何,排除万难,你一定要来共修,一定要来共修,排除万难,尽量不要浪费我们的时间跟生命。所以,无非颠倒,[本无实体,犹如空华。无明有:生]就是生相无明,[、住]就是住相无明,[、异]就是异相无明,[、灭]就是灭相无明,[四相,]也就是说:无明有四种无明。[又名四种梦心。辗转相起,从细至粗。]好!我们今天简单讲三细六粗,生、住、异、灭就是三细六粗,就是《大乘起信论》讲的三细六粗的浓缩。哪三细?哪六粗?我们来解释:第一个,[生相无明,即是最初一念不觉,故心动,]什么叫最初?无法穷尽的假设,叫做最初。我们无始劫最初一念不觉,所以心动,[即名为业(业相)。]三细之初就是业相,所以,“业相”的旁边写:三细的初相,叫做业相,就是生相无明。我们最初一念不觉,生相无明,三细之初、初相。

[业,是起动义,]动的意思。动的意思,[转如来藏,而成藏诸。]转如来藏就是转清净心变为分别、执着之心,就是业。转清净的如来藏心,变作分别、执着的意识,成为藏识,生相无明就是最微细的,生相无明就是业相。[住相无明,依于动心,则能见(转相)、]我们的心如果动,就会制造能所,动心就是勇气叫做动,能所对立叫做动,我们有动到这个念头,就会对立,就像晚上,晚上如果我们不动念的话,晚上不做梦;但是,晚上我们睡觉,意识不停止的话,他会继续做梦,他有能所,有能梦的心、所梦的境界,能动就化作境界出来,能动就会化作境界出来,就像我们晚上睡觉,意识不动的话,晚上不做梦;意识在动,动,它就有能所,知道吗?我们现在就是动,就是有能所。依于动心,则能见,能见就是要转相,转相,有精神的作用,转相就是精神作用。[能现(现相)、]也就是开始有物质的作用,能现,现一切现象,也就是精神变成不空了,物质也不空了,那么,精神跟物质又开始分开来。住相无明,依于心动、动心,动心就是心动,依于动念,则能见、能现,能所。能见就是三细的第二相;能现就是三细的第三相。

所以,三细:业相、转相、现相,又名业相、能见相、能现相,这个都是一样的,三细。六粗的初相是[能取境界(智相),]注意这个“智相”,这个“智相”不是智慧之相,是分别心相,完全不同。《大乘起信论》所讲的智相,完全不是智慧,这不是智慧之相,是指分别心的相,分别心,因为分别心,所以,能取境界,六粗的初、初相。三细,前面的:业相、转相、现相,三细;六粗是能取境界相(智相)。[起念相续不断(相续相);]这是六粗的第二相:相续相。因为你有分别心,然后连续的分别不断,相续性。所以,[三细后二,]三细后面二个,就是转相跟现相。[六粗前二、]六粗的前面二个就是智相、相续相。[皆住相摄。]统统叫做住相。也就是说:三细里面的转相、现相,就是所谓的能见相跟能现相;六粗里面的智相跟相续相,这四个相叫做住相,生、住、异、灭的住相,前面一个是生相,这四个是住相。底下再来看,[异相无明,于所缘境,]异相无明,对我们所攀缘的境界,[取著转深(执取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众生都是一迷再迷,不肯回转。我们众生一旦迷了,譬如说你贪钱,他就一直迷了;你贪色、贪男女,就一直迷了,他不能自拔,他不能化一切顺逆的境界,为我们的经验,或者是我们的警惕,或我们的觉性,他没办法如此。圣人无境,唯智,圣人无心,唯智。圣人无心,他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无心就无境,圣人没有一切境界,只有本性的东西,一切境界都是方便度众生而已。简单讲:大彻大悟的人,就是游戏人间,等于在演戏给你看一样,他早就知道这不是真实性的东西,在你看来,也许他是恶的;但是,在圣者的角度来讲,你并不了解他的心境是什么?像以前济公示现吃狗肉等等,他是圣者,你怎么知道他的心境是什么呢?

所以,我说:要将每个人当作是菩萨。凡夫不同,凡夫取着转深,一旦陷下去,就很难爬起来了!凡夫要如何才能从迷中走出来呢?要经过磨练,告诉她:哎呀!菩萨,不要结婚!想当初年轻的时候,非君不嫁,宁愿去上吊自杀,父母亲讲的话都不听!后来怎么样?私奔,二个人就离家出走,结婚之后,生了三、四个,就开始动粗、拳打脚踢了,以前是:没有你,我活不下去;现在是:有你,我每天胆战心惊的!开始被揍得鼻青脸肿,变成熊猫的时候,她才开始有点觉悟了!凡夫就必需藉着这种境界,取着转深,这样她才不会执着,她才不会执着,才会知道:唉!结婚真的很痛苦!咦?有一种女人很奇怪,就算被揍得鼻青脸肿了,还是要嫁给他,很奇怪!被揍觉得很甜蜜,很奇怪,怎么揍都不开悟,就是有那种女人,真的!打死不变,怎么揍她、打她,就是要嫁给那个人,你有办法吗?你拿她没有办法,你拿她没有办法!所以,这种人没办法救!我们人在执着的时候,你劝他,他还毁谤你,我不骗你!所以,莎士比亚说:恋爱中的男女,你就当他是疯子!真的!很厉害,很厉害,因为我就是过来人,这是事实啊(法师笑);但是,我现在清醒了,醒了,醒了,很清醒了,很清醒了,知道这是在欺骗众生。[分别种种假名言相]六粗的第四,第四相,叫做[(计名字相);]分别种种的名字,分别心。[六粗中]的[二,属异相摄。]就是执取相、计名字相,是属于异相无明,执取相、计名字相,是属于异相无明。最后一个:[灭相无明,]就是起业相、业系苦相。[第五粗起业相,]第五粗就是第五,三细六粗的第五粗:起业相,[依惑起业;无明之功用,到此而止,故为灭相。]最后一个是业系苦相,六粗的最后一个粗:业系苦,业;“系”就是捆绑着;苦,业把我们绑着,使我们一直痛苦,业系苦,你造什么因,得到什么苦,你造什么因,得到什么苦,所以,第五粗:起业相,就是依惑起业,无明之功用,到此为止,这叫做灭相。[欲破四种无明,]生相无明、住相无明、异相无明、灭相无明。[但用智慧觉照,照破无明无性,则四相顿破矣。

一真因曰有力竟。]在座诸位!哪一种人可以说他学佛有进步呢?很简单!在团体当中,能够把自己的我放下,融合整个僧团,无论在家、出家。我们在团体生活,或是在家庭生活,能够融合每个人的意见,不会斗争,以无我的精神,那么,这个人,第一个,做人成功;第二,烦恼就会少。如果说:一个人学佛,学到后来,变成奇奇怪怪的,奇奇怪怪,跟别人都不同,那这不是学佛,这要注意了,这要注意了!你学佛学到跟大家都不合,稀奇古怪,个性不一样,跟这个合不来,跟那个合不来;跟这个也不合,跟那个也不合,那你就要自我检讨了!你注意听!常常攻击别人的人,不能算是在学佛,永远要记住师父这句话。动不动就攻击、伤害别人的人,这是仇恨心,这个离佛道太远了,离佛道太远了,佛道,就是不干涉别人,宽恕别人,不攻击、不恶意地伤害别人,不丑化他人,不干涉别人的决定,这才是愈来愈接近佛道,愈来愈接近佛道。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3:09

[辛二明无明本空

【“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知彼,这个“彼”就是无明;这个“知”不是分别心的知,是能够觉照的本性。我们能够用本性去照破无明,就像空中花。我们今天的无明从哪里来?从知见立知;但是,知见立知,用一句比较实在的话,就是因为我们有取舍。所以,禅宗说:不取不舍,即是本来的面目。这句话的重点就是四个字:不取不舍;但是,它包括了所有的修行,一切都包括在这四个字当中。我们如果取,就是着;我们如果舍,就是逃避,不取不舍,就是不执着,也不去逃避这个责任。那么我们今天不取,在一切境界不取不舍,不取你就能够空一切法,对一切法自在无碍,当处就寂灭。不是像外道,心外求法,或者像佛门的外道,乱乱闯菩萨,一直要找答案;但是,你不取就是答案啊!不舍就是不逃避我们的责任,不舍,没有一个可以舍的东西,因为当处就是寂灭、空性的东西。你如果不舍,就能面对现实;你如果不取,就能超越现实,也就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能够面对这个现实,这是佛法根本的精神。你如果无法做到不取不舍,想要断无明,可说是不可能!众生对好的东西就取,不好的东西就要逃避,就赶快要把它排除掉,“舍”就是要赶快把它除掉。不!你要这样想:不舍就是说:你面对一切顺境、逆境,都不要动到念头,任它来,如如不动,逆境、恶境,你都欢喜心接受,有这种不舍的功夫,心才能达到定。所以说:无明从哪里来?从取舍之间来,你有取有舍,当然就是对立的东西。修行只有几个字就可以解决:不取不舍,就是我们本性本来的面目。所以说:知彼知空华,你如果了解、觉悟到,无明就像窜的花,那样不实在,那是自己眼睛有毛病,所以,产生了空华;我们的无明也是无自性,不实在。如果了解这一层,你就能够免流转,你就不会随着这人错误的心、错误的境界,而团团转。我们人就是把持不住自己,才变成六道轮回的众生。所以,我们现在要学把持得住自己,把持得住自己,很简单,你不要控制它,你要离一切相,要常常告诉自己:这些境界不是实在的,不值得我们这样执着,不是实在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你的念头不要起心、不要动念,你就没有生灭法,对你就没有作用,生灭法它就停止,停止。我们人起心动念贪嗔痴,就制造生死的因缘;如果说:我们的心保持不取不舍,清净妙用自然现前,清净妙用。

所以,困难就是在这个地方。没有明心见性的凡夫,你告诉他:不取不舍,他同样是取是舍,他会认为不取不舍是一种东西,他也将本性当作是一种东西看待,以为那是有个实在的东西,他不了解,妙用是无相的妙用,不是有相的妙用。我们的心当下清净心,六根、六尘、六识,本性一样没有离开我们的六根;但是,凡夫今天六根攀缘六尘,会起贪嗔痴;但是,我们今天如果用无分别心,无执着心,同样也是六根攀缘六尘,所以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只是他用的心跟凡夫的心不同,凡夫是用分别心跟执着心;而佛陀一样眼见色,六根也是要攀缘六尘,但是,六根、六尘对他没有作用,他一切运用都是清净。所以,这里的困难就是说: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他听到不取不舍,以为不取不舍就是一种东西;若是明心见性的人,听到不取不舍,也不取不舍;听到取舍,也不取不舍;听到不取不舍,连不取不舍的观念都没有,就是这样,困难就是在悟跟不悟,是天壤之别,是天壤之别!你现在如果说:我不取不舍!一般人遇到境界时说:我不执着、不取!那也不是见性的人。见性的人,连告诉自己“我不要执着”的念头都没有,他用毕竟空性的心,所散发出来任运自如的清净性,那个叫做保任,保持任运,一切自在,根本就不要告诉自己说:我现在不要取;境界现前,我不舍,我面对这个现实!本性不需要告诉你这个:告诉你这个叫做无明。所以,同学愈听愈是一一头雾水;那到底该怎么做?所以,凡夫变成由相似,然后进入证悟,简单讲:没有勉强,就没有真正的功夫,禅宗也是这样讲,刚开始一定要勉强自己不取不舍,久了才变成自然,熏习久了,熏习久了。

譬如说眼睛不好,要慢慢治疗,现在看到两个影像,看到两个影像还不错,慢慢慢慢调整视线,就变成看到真实的人。所以,我们现在无法看到本性,要慢慢调整,慢慢调整那个焦距,慢慢去体悟,不取不舍的真正的道理是什么。大家都会讲不取不舍这句话,其实没有一个做得到!为什么?告诉你自己说:我不取不舍!那就是有经过警惕作用;经过警惕作用,不是任运自如,那不是保任的功夫;不是保任的功夫,就不是随缘的东西,不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样又不是严严的面目了。所以,动一个念头说:我要修行!那已经不是本性,脱离本性太远了,那变成凡夫的念头。本性就是说:他空一切相,但是,无量的妙有,都是惊天动地,大智慧二十四个小时随时都在你面前,你如果很累,晚上睡觉时,暂时休息,醒来眼睛一睁开,完全是本性的作用,完全是本性的作用。所以,空一切相,证悟本性的人,就算外表再生气,他一样不会难过,因为他已经没有压力了,他也不曾经执着过因缘的东西,他只是自然的反射,反射。禅师有时候对徒弟用打的、呵叱他:你这个愚痴的人!禅师啊!为什么?他已经清净心了,怎么还会去骂人呢?这个只是告诉众生:我在反应,让你要觉悟。所以,透过空性,它无所不在,一切流转都停止,停止就妙用现前了。取舍若尽,等于不取不舍,取舍若尽,就是不取不舍。因此,知彼如空华,即即能免流转,就像晚上做梦的人,醒的时候是了不可得。

[知,是能照觉智;彼,是无明。以真智照真理,惟一清净本然之体,本无无明。以无明本空,但如空华,病眼妄见,如以净眼观空,惟一晴空,迥无所有,空华即灭。无明既灭,则不见身心之相,那有生死?故云: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二句,喻无明无体。犹如做梦之人,正在梦时,非无做梦之人,及至醒时,梦人了不可得,惟是醒人;喻无明无体,体即圆觉,迷之,则成无明,悟之,无明即灭。迷悟只是一心。二无明本空竟。

辛三明妄尽还觉

【“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

觉者,乃能觉之真智,即自性之光明。自性广大周遍,犹如虚空;此智称体而周,故如虚空。]如同虚空。我们人要做到如虚空,没那么简单!我们人遇到事情,往往不能包容,产生抱怨,他不能体悟缘生缘灭的东西,他放不下![泯智合觉,平等一相,]智跟觉是同一体的,泯智不是说除掉智慧,不是这个意思,智就是觉,觉就是智的意思,平等一相。[体既不动,智亦不动。]所以,不要受人影响,就是这样。[三际不能迁,诸法不能移,]我们的心若动,就待不住;我们的心若动,就安住不下来。[故曰:平等不动转。]所以说:一个人要达到信心具足,不受动摇,佛《大智度论》讲:要修很多劫、无量劫,他才会对一个善知识不动摇,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因此,今天你如果是一个世间人,或是一个修行人,你内心要记住,不要对任何一个人,包括你最好的先生、老婆、朋友、亲戚,不要有所求,否则你会很辛苦,不取不舍,重点就是在这里。包括你最好的人,你一样要保持这个不取不舍,你才能大大的解脱!因此不取不舍,修我自己的,人家讲我们有修没修,是别人的看法,他有权力替我们批评,对不对?但是,我们没有权力批评别人,因为佛性没有批判的东西,佛性是大慈大悲,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谁真正为了佛教;谁真正在贡献佛教;谁真正为了众生,需要时间来证明。

[【“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觉,即能觉之智,与所觉之理,能所不二,理智一如。]觉就是能觉的智慧、所觉的道理,能所不二,理智一如。[理随事遍,]理体随着事相遍十方。[事得理融,]事相因理而得以圆融,[证极圆满觉性,故能遍满十方,即成佛道。]所以说: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觉遍十方界,其实十方就是你当下这一念的心,你不取不舍,你就遍十方,你起到美国,在美国有定,你不取不舍;走到台湾尾、走到基隆也定;你走到欧洲也定,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我们的觉就是不能遍,为什么?我们有障碍,有障碍。所以,佛在《大智度论》讲:如果不是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发菩提心的人,退转的不计其数!

所以,在《大智度论》说:发菩提心的人,一直到成佛道;发菩提心的人,多如鱼子、如树上的花;成道者、不退转者,凤毛麟角。说:发心鱼子,菴摩罗花,成道如凤毛麟角,《大智度论》就讲得很清楚!鱼子,鱼的子,鱼一次产卵的数量非常多,有千千万万的众生,鱼子。菴摩罗花就是树,一种树木,它在开花的时候,花朵很多;可是,结果子的时候,只有一颗、两颗。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发菩提心的人很多,可是,退道的人不计其数,不计其数!为什么?每天都在看别人的过失,怎么有办法进步呢?他如何能成道呢?因此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讲经二、三十年,三、四十年,真正往生极乐世界,有感应、有瑞相,火化之后有舍利子、闻到异香、见到佛光,真的有往生瑞相的,七个,三十年当中有七个,有瑞相啊种种:但是,其他没有瑞相的,不是代表没有往生极乐世界。那是跟着老师三十年,打死不退的,才能够有那种成绩!现在的人经不起别人讲两句话,明天就不来了,很轻易就动摇了!所以说:你要相信谁呢?因此我们不必去相信谁。所以说:你要遍十方,其实就是当处寂灭,这一念就是。我们没办法,要达到成佛道……,我告诉你:成佛道不困难,问题是发心到成佛道,这个不退转,这才是难!要保持那个体力、耐力、智慧力之力,深信不疑,都不动摇,打死不退转!对不对?

凡夫不要讲大话,做了再说……,因此有的人这样讲,来到我这个地方,他就说:师父啊!您出家至今,有人批评您,也有很多人赞叹您!我说:我告诉你一句话,今天要像我这样出家十几年,这件袈裟还穿得住的,而且不眠不休地弘法利生,晚上看书看到凌晨四、五点,依我认为,我自己讲一句比较欢喜的话:这样佛陀应该很安慰了,不要嫌这个佛子了,不要再嫌了,讲真的啊!我这件袈裟还穿得住啊!对不对?因此,我告诉诸位:成佛道不困难,问题就是你那个不退的念头,你有没有时时提醒?要不退,一定要有两种条件:第一、要善知识;第二个,要环境;第三才是你的发心。我们人都有惰性,发的心很大;但是,他要继续这样支持下去,非常困难,非常困难!我在二十年前受三坛大戒;所以,如悟法师说:二十年前受三坛大戒的男众,到他现在所知道,没有还俗的,剩下十几个,剩下十几个喔!简单讲就是:二、三十年前出家的,到今天还俗率是百分之八十,八、九十喔!这样我还算不错了,不错了;我不会那么傻去走那条路。有的人说:师父,很难讲喔!我说:对啦!你留着戴个眼镜看啊!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众幻者:]幻就是[幻身、幻心、幻惑。惑,即无明。]灭无处就是无所谓的不的地方,“灭无处“,前面如果加:无所谓的灭。无所谓的灭,为什么?生本来就没有,哪里有灭呢?当处即空的东西,哪里有什么灭?无所谓的灭,你说:无无明灭。本来就没有无明,因为[无明本空,故亦如幻。]清净的智慧现前,无明本来本空。[圆照之真智现前,无明之幻惑即灭。长行云:“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为什么说:不可说言,有定灭处呢?因为根本[无生处故。]连生都没有。[”众幻元无,并非灭于真如;佛道本成,到此亦无所得。]所以说:成道亦无得,为什么呢?[末句证释:谓本来佛性,圆满具足故。一答初请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7 23:11

庚二酬答次请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此中,]菩萨于中[即圆觉性中。菩萨能于圆觉性中,发大菩提心,]圆觉性,整个答案:什么叫做圆觉性?简单讲:离一切相就是圆觉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离一切相,当处不取不舍,就是圆觉性。发大菩提心,[圆照清净觉相,真智一照,]真实的智慧一照,[妄惑顿空,]刹那之间马上就空。[诸病自离。]所以,在座诸位!你会有碍,表示你的功夫不够。所以,我常跟他们说:来!我要讲是非,来!你讲约我听听看,看我会不会受你影响?来!你讲给我听嘛!你来我面前讲给我听,你讲给我听听看!我老是想不通,哪有那么简单就受人影响?不然!来!你看哪个人的口才好,你来我面前讲给我听,看你怎么毁谤,你有多厉害?来,你讲给我听听看,那个人怎么好、那个人怎么坏,那跟你的生死有什么关系?神经病!有一个人说:法师!法师!外面很多人赞叹您喔!我说:很好啊!赞叹我,会增加我的生死吗?没用啊!师父!外面对您的看法不同!看法不同,我也不会增加生死,我如果做错了,我负因果就好,也不用你担心啊,你担心什么?你有没有问题啊?我做违背因果的事情,我来下地狱,又干你什么事情?我讲的法都是正法,这一本不是正法是什么?这一本《圆觉经讲义》是圆瑛法师作的,这不是我写的,你头脑有问题吗?还是你认为我解释错误?如果偶尔会念错几个音而已,不然你说,我哪个地方解释错误?对不对?我依法讲,至于我有没有修行,你怎么知道我有修没修?至少我有修胡子!头脑有问题,怎么那么容易听信别人几句话?多少人的心血栽培他……,两三句话就动摇了!

所以,我那一天,前天我跟罗汉讲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罗汉说:的确如此!我们两个人见解相同,见解、看法一样,罗汉说:我今天,包括连孩子我都无所求!我说:对(法师伸出大拇指)!今天包括我,我连徒弟都无所求,正确,正确!用多少心血栽培人才……,一直栽培,两三句话就……,不了解师父的心血、花了多久的时间,被人家两、三句话一转就离开,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所以,不要对众生抱任何希望,不取也不舍,众生要来听法,我们也打开胸襟欢迎他;他们要走,也不要去执着他,我已经没有时间在这个取舍之间,注意自己本性的发展,长养圣胎的功夫,就是要回光返照。要长养圣胎,第一个要有定力,要有定力。怎么样有定力?离一切相,自然有定力;不取不舍,自然有定力。所以,真智一照,妄惑顿空,我才不会痛苦;我才不会去替这个人或怎么样子,我会注意我的生死,一切病症自然就无。[末世诸众生,如有修习大乘之者,亦应依此进修,可免邪见。若不依此,总是旁蹊曲径,]“蹊”就是小路。

[而非真菩提路矣。]如果不按照这样修,离一切相、离取舍、离得失的念头,空一切法,住于无所住,不能发圆照的觉性,那么,你走的不是正路。旁蹊曲径,“曲”就是弯,曲径弯路意思就是说:你白白地浪费你的生命,你浪费你三十年、四十年的修行,可惜你的理念不正,你的理念不正,你就是白白浪费你的生命,又不能成就道业,这就是我们最可惜的地方!厉害的人、有眼光、有智慧的人,一旦抓到入手处,你怎么攻击都没用,不可能的事!学佛就是要这样,就是一定要保持。你今天来听法,你注意!这个法师讲的法正吗?正!正就没有话讲,依法不依人嘛!要讲几千遍呢?我坏、我好,那跟你有什么关系呢?傻瓜!foolish,整天只关心我的生死,笑死人!是我要担心你,还是你要担心我?这不是真正的菩提之路,要烦恼自己嘛![此章最为紧要,文虽不满四百言,而如来一代]的[时教,所有性相二宗之旨,摄尽无余。]这虽然不到四百字,如来一代时教,性相二宗,摄尽无余。[若约性宗,据《起信论》:“依一心法,开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心真如门,这是出自《大乘起信论》。我们的心,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觉悟,心真如,真如,不动的意思。[二者、心生灭门。]就是轮回不停,动念不停,不能安住在无念当中,心生灭。[生灭门中,复有觉、不觉二义。]就是觉跟不觉和合。真如门,站在绝对的空性里面讨论,它没有和合,《大乘起信论》的思想就是这样,站在空一切相的角度,如如不动,是心真如门。第二、心生灭门,生灭门中,还有觉与不觉。[”此章圆觉,是一心法,大总持门。

清净觉相,是真如门,真如界内,不立一尘故清净。]不立一尘,所以清净。所以,是站在空,真如门是站在真谛的角度里面讲,真谛的角度里面讲。所以,一尘不染,不立一尘,空一切相。[无明颠倒,妄认妄执,是不觉义。]不觉悟。[知是空华,]了解这是空中的花。[此知即是觉义。]这个“知”不能解释作分别心,要讲了悟,如果你了悟,无明就是如同空华,当体就是觉。[因本觉,]因为有一个本觉,[而有不觉]而立一个不觉。这是《大乘起信论》讲的,因本觉,而有不觉。因为有一个本觉,所以,我们一定要立出一个不觉。为什么?因为你要讨论它,要借重语言嘛!其实本来的觉悟不取不舍;本来的觉悟清净光明,根本不必去讨论它,任运自如;但是,为了讲、为了去讨论,那你必需不能离开语言,不能离开语言;离开语言就不成真实相,实相不坏语言,语言不坏实相。

所以,因为你要解释,因为本觉,所以,安排立一个不觉,为什么呢?[(从真起妄),因不觉,]凡夫有一个不觉,[而有始觉]开始修行的觉悟,始觉要[(返染还净),]这是就凡夫,就凡夫来讲,要立一个本觉、立一个不觉、立一个始觉;对究竟的本体来讲,根本连这些都没有。所以,[此二是生灭门。]生灭门就是觉跟不觉和合,变成生灭。我们今天就是这样,觉跟不觉和合,如水跟波的关系,波浪波涛汹涌,就是生灭轮回;如果有一天发现水的静止,恢复本性,波不离水,恢复到真如,所以,恢复到觉性。[今欲令行人,顿悟真如为因地心,]所以,现在要令修行的人,顿悟真如,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欲令修行的人顿悟到真如为因地心,顿悟到真如为因地心。所以,我们的初发心要跟果地觉一样,你要如何顿悟真如?要记住!怎么样是真如?真如就是定,就是如如不动。你要怎么样如如不动?一定要不取于相,讲来讲去,都不离《金刚经》的思想,真如就是不取于相,包括你内心的起心动念,放下!舍掉无可舍,妙用自然现前,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若约相宗,]如果根据相宗来讨论,[不出五法(名、]就是名;“名”不是名字,是指名相。[相、]是指一切可以指陈的外在,统统叫做相。[妄想、]就是我们的分别心。我们经过修行以后,修行以后有[正智、]正知正见的智慧。修行到最后就是[如如),]所以,前面三个是众生,后面二个是圣者。[三性]五法、三性。“三性”不是“三信”,国际商工的隔壁,二间高雄最高的学府都排在一起,三信、国际商工,不简单!international,国际。三性就是[(遍计执性、]遍计所执性就是执着,执着,偏了、执着。[依他起性、]就是缘起。[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不是虚伪的,圆满成就。这在唯识学里面也有讲;五法、三性,《楞伽经》里面也有讲,五法、三性、八识、二无我,《楞伽经》里面有讲。[此章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缘影之心,但有其名,而无实体,名也。]不然你想想看,哪一样东西能着于我们的心呢?嗯?我们的眼睛看,看外境,哪一样东西着于我们的心?根本就没有实体嘛!哪里有什么实体?你自过去到现在,你所有的记忆、所有眼睛看的,你生活二十几年的经验,来!拿出来给我看看,没有实体嘛!它只是心的作用;可是,要用就有,经验要用就有,拿出来,要用就有。所以,我们的心不得了,体大、相大、用大;坏脾气叫做火大,没有三大,只有火大。你看!但是,我们有将体相用发挥出来吗?没有人用到,没有人拿出来,我们所用的都是分别心。所以,我们今天学佛,要在心地上下功夫。[四大身相,相也。妄认妄执,不当认而认,不当执而执,妄想也。]了解我们的身、我们的心,都是如梦幻泡影,[知身心如幻,无明]是[本空;知,是正智。觉心不动,是如如。此章五法皆具。若约三性:身、心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三性来讲:我们的身心都是缘起法,因缘生因缘灭。[妄认妄执,是遍计执性;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能断无明,能成佛道,是圆成实性。此章三性亦复皆具。

此章既具一心、二门、五法、三性,我佛谆谆善诱,欲令众生,但依圆照之功,照破生灭门,复归真如一心,又依圆照之功,照见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复归圆成真实耳。一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一终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10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二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圆瑛弘悟讲

受法门人雪相戒净敬录

丙二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分二)

丁初征释用心 二 广明行相

(丁初分五)

戊一普贤启请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就是合掌。[而白佛言:】

此为请法进问威仪,以表三业恭敬,可知。]要请法也是得恭恭敬敬来。所以,虽然说:他是一尊大菩萨,华严三圣,普贤菩萨,华严三圣之一,他还是要礼佛,一样,按请法之仪来。

[戊二正陈请词(分五)

己一总问云何修行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为了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此就机请修。大悲世尊,解见前章。]就是它的解释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叫做解见前章,解释在前面一章已经讲过了,叫做解见前章。[前章佛答文殊,已显顿悟法门,悟必依智,故以文殊表智。]悟必依智,不依若修。注意听!悟必依智,不是依若行,修行人吃苦是应该;但是,吃苦不一定能大彻大悟,苦,还要会运用智慧,才是真正在吃苦。什么叫做真正的苦行?要记住!平等不分别心,才是真正的苦行。我告诉诸位:你叫一个人日中一食,很多人都做得到;但是,你要叫众生无分别心,没有分别、执着心,这个没那么简单!记住!没有分别、执着,都是真正的苦行(héng),你要把这句话背起来!你不要动不动就说你在修苦行,你修什么苦行?你的苦行就是一天吃一餐,然后衣服穿得很少,劈柴、挑水、洗厕所。对!这个也算是苦行,但是,不是真正地苦行,如果这样能成道,那些挑粪的早就开悟了,你挑的,会比那些挑粪的多吗?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如果是靠体力,你的力气会比牛大吗?泰国的elephant,大象,大象的腿很粗,很有力,所以,泰国的大象都必需工作。你想想看,如果要比力气,吓死人!大象在拔河比赛的时候,绑一条绳子跟六十个士兵,六十个人呢!六十个人拖一只大象,反而被大象拖着走,你想想看!六十个人!再多人都拖不赢它,如果要靠体力,大象最大了!

所以,没学佛的人如果没有力气、体力不够时就会说:原我来世为大象(法师笑)!因为大象最有力啊,最有力!对不对?如果要靠这样修行,这种找木材苦修的,那应该叫:大象佛,南无大象佛……,可惜没听过!大象佛,对不对?没有这种佛!所以,没有分别心,才是真正的苦行,要修行就要修不起心、不动念,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放下!我告诉你们:我今天如果没有少许的定力跟功夫,早就离开众生了,讲真的!真的。所以,有一个居士打电话来,说:法师!您真的不简单,要在都市里面弘法利生,真的实在不简单!为什么?人言可畏,是非多啊!对不对?自古以来,高僧大德都跑去躲到深山里;我这个矮僧无德,所以,只好在都市。没办法!福报不够,要去山上采荔枝了,再讲一阵子,看看反应如何?所以说:悟必依智,我今天如果没有一点智慧、没有一点定力,光是被这些是非的众生讲,我说:对不起!对不对?所以,那天吴居士打电话来,我跟他讲了一个多小时,吴居士说:我看有些众生很奇怪,为什么要这样伤害佛教的法师呢?

这样攻击佛教的法师,他如果不出来讲经,我们又得到什么?我说:这样讲没错,这样讲没错!真的啊!对不对?最起码他也是为了佛教。我们众生很奇怪,都不顾自己的生死。所以,有正知正见的居士,还是很难能可贵,很难能可贵!吴居士说:也有人来跟我讲闲言闲语,可是,我偏偏要来!他说:我偏偏要来!他说他偏偏要来,看对方能如何?我说:这样对!我没有叫你不要来啊!我今天就有一个体悟,要来不来随缘,大彻大悟,要跟六祖一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啊!我渐渐学就渐渐解脱,因为我劝你们解脱,我渐渐就会警惕我自己。所以,你看我现在就无碍、自在,没事![此章悟后请修,]悟了之后请修,[修假立行,故以普贤表行。]文殊是表智,所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在佛教当中,不认识这两尊菩萨,可说是不可能,这两尊菩萨名遍十方。[此经以二菩萨居前者,]安排在前面。[正以智行相资,得入圆觉故。]

普贤因闻佛答文殊:]听到佛回答文殊师利菩萨。[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此;不假修行,]不必藉着修行,本性就是佛了。[亦无方便,非上上根人,莫能领荷。]不能领受到。[现在未来,此等根器众生不多,若不假修行,必难悟入,若不假方便,不能造修。]“造”就是成就,也不能成就修行。如果你不假方便、不藉着方便,你就不能够成就这个修行。简单讲:还是要修,虽然本性是佛,你还是要听经闻法,还是要解行并重。[故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凡修大乘者,闻此因地法行,云何依解修行?先问修行,后问方便渐次。]渐次就是次第,修行要有次第。[闻此圆觉清净境界者:即文殊所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佛答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此乃顿悟顿了之境界,纤尘不立,]就是一点点,“纤”就是微细,微细的一尘都不立。[无事修证矣。]没有所谓的修证,无事,这个“事”不能解释作事相,要解释:无所谓的有修有证。就是说:顿悟、顿了的境界是一尘不染,也没有所谓修证的东西。

[然宗门悟修,亦不一概。]也不一而论。[有顿悟渐修,如日出冰消。顿悟,如朝曦忽出,]“曦”就是早晨的阳光,所以,台湾大学佛学社叫做晨曦社,我去演讲,就是去晨曦社演讲。台大校本部,罗斯福路跟徐州路,讲真的,那个校园太大了!没办法,台湾最好的大学。我第一次去罗斯福路台大上课的时候,找不到地方。说在什么教室上课,进去一看,喔!那实在很大!朝曦就是早上的阳光,刚出来的阳光。就像早上的阳光刚出来,[大光普照;渐修,如暖气所熏,]所薰习。[坚冰渐化,此为解悟。所以,顿悟,但是,是渐渐修。太阳出来,大光普照,渐修就是冰慢慢的融化。[有顿修渐悟,]什么叫做顿修呢?[如学射中鹄。]“鹄”就是目的,学射箭,“鹄”就是目的、红心、中心。[顿修,如射箭,一发即发;渐悟,]慢慢的射,才射中红心、中心。[如中鹄,久习方中。]再来,[有渐修顿悟,如起程入都。]京都,就像入皇帝的首都,[渐修,如每日行路;顿悟,如一旦入都。]看到了,总统府看得清清楚楚。[有渐修渐悟,如登高远眺。]。站得很高这样看。我去文化大学跟他们讲:文化大学是台北市最“高”的学府,因为在阳明山。[渐修,如步步登高;渐悟,如所鉴渐远。]渐修就是一步一步登高;渐悟,一步一步看得更深远。

[此三为证语。更有顿悟顿修,此是上上根器,如以刀斩绳。]刀斩绳子。[此通三义:一、先悟后修:]上上根器的人有三种:第一、先悟而后修,[先悟则豁然贯通,顿了一切;]都是空性;[后修]就是长养圣胎,慢慢修,[则不著不证,]然后[任运合道,]我告诉诸位:刚开始要勉强,没有勉强就没有自然。你要先勉强为道,要先勉强你的功夫,勉强久了,我不看人家的缺点,你常常这样告诉自己:我宽恕众生,我勉强自己!咦!很奇怪,久而久之,你就很自然,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你要常常讲谦虚的话、包容的话,久而久之,虽然一开始,觉得这样很虚伪;但是,久了就变成很正常,很能够收敛自己。任运合道,[此为解悟。二、先修后悟;先修则如人服药;]吃药,[后悟如病除愈,此为证悟。]这是证悟。[三、悟修同时;如发电话,随发随到,此通解证。若云本具一切佛法为悟(如饮大海水),一念万行为修(自得百川味),]意思是说:你喝了海水,就具足一切海川的味道。[亦通解证。此《圆觉经》,如上悟修诸义皆具,]所以,[细研自知。《文殊章》,圆照清净觉相,是顿修,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是顿悟。余章随文研究,不难明了。一总问云何修行竟。]要如何修行。

[己二别难幻幻何修

【“世尊!若被众生]“知”,注意!这个“知”不是分别心的知;这个“知”是能照之智,[知如幻者,]注意!是无明,如果能照之智,彻底的了悟无明,那么,[身、心亦幻,]若彼众生就是那些无明的众生,如果知道无明是如幻的东西,不实在,当然身心也是如幻,[云何以幻,]智,[还修于幻?]惑?注意听!我们这个惑是幻化出来的,要如何用幻化出来的智慧,除掉幻化出来的无明?就是这样子,这样知道吗?[】

此因闻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而起疑。]无轮转就是无生灭、无变化,而起疑。[空华是幻。知如幻者:知,即能照之智;如幻,即无明不实如空华。既知无明如幻,则身心亦皆是幻。]身心是假的,身心既然是假的,我们就随便穿、简单过日子,三餐吃得饱就行了;吃的好也不要执着。[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者:上幻字是幻智,下幻字为幻惑(惑,即无明)。无明身心,既皆是幻,则不必起幻智,而消幻惑矣!云何,]这是反问,[是反难(去声)辞,]这里念难nan,“难”就是问难的意思,反过来问。[谓云何更要依圆照清净觉相,起幻智,还修治如幻之无明,而求成佛道耶]底下佛回答,[(下佛答:]下面佛回答,[众生幻心,还依幻灭,不妨以幻修幻)?]因为众生的心是幻化出来的东西,这个叫做以毒攻毒。

[己三别疑断灭谁修

【“若诸幻性,]注意!幻性就是无明。就是说:能生幻化出来的这个无明,能生幻法的这个幻性,[一切尽灭,]就是说:连这个无明的性都尽灭了,无明的心都灭掉,众生就认为[则无有心,]如果身心世界都无,那么,[谁为修行?]身、心世界都没有,是谁在修行呢?无心要如何修行呢?[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者:幻性,指无明,为能生幻法之性。一切,指幻法,即身心世界,一切诸法。因闻上章,以幻智灭除诸幻,故难(去声)云:若诸无明幻性与一切幻法悉皆尽灭,则身心亦不可得。心为修行之因,]我们如果没有心,[若无有心,则将谁为修行?故反难: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耶(下佛答: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不动还是不变,就是不变,[不入断灭)?]不会说连那个觉性也否认掉。把这个幻法,幻化出来的心身、身心全部放下,清净的心还是存在,还是有,是不可得。

[己四别遮不修永失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若诸众生,本来就没有修行,在生死中,常常住于幻灭、变化出来的东西,[曾不了知]就是从来不觉悟,这是[如幻境界,]“曾”就是从来不,从来不曾觉悟,怎么样?这个是如幻的境界。就是那么,[令]“令”[妄想心云何解脱?]“令”就是“问”的意思。那么,请问佛,“云”就是如何,云何能解脱?怎么样能够解脱呢?】

若诸众生了知无明本空,佛性本有,自恃天真]以为自己很厉害,[不肯修行断惑,则于生死轮回之中,起惑造业,随业受报,轮转不休,故曰:常居幻化。既在幻化,并不曾了知(觉悟也)如幻境界。又不知以求离幻,则妄想颠倒之心,]我们不想求出离,我们一直执着。你不相信我们今天很难不执着吗?不然你叫一个歌星来,不用太出名的歌星。你要他今天来学佛,说:我放下今天的演艺,我来修行。很难,那很难,没那么简单!所以,我们人第一步跨出去的选择性,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跨出去的职业选择性是很重要的,有时候一个职业跨出去是不归路,转不过来,真的转不过来![云何而得解脱耶?]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13

己五结请方便渐次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上举三疑,总请开示,此专为未来,请示应修方便,故曰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之下,文意太略,]太少,[当为补足,分别演说一句,则文意连,义理显。]就是说:愿为末世,一切众生,分别演说,作何方便,渐次修习。[普贤之意:求佛说示,既知是幻,作何方便,渐次修习,]没有方便,不能成真实啊!对不对?没有方便道,哪里有真实道呢?所 以说,渐次修习,[方能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下佛答,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其实有智慧的人,一下子就尽离了,有智慧的人,哪有什么渐次不渐次?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句话:六祖惠能大师听到应无所住,生其心;注意!生清净心喔,那个生其心不是妄想心喔。应在无所住,不可住,自然清净心就现前,生其心那个“心”是清净喔,菩提是清净,没有分别心。六祖这样一句话就解决了;我们今天上课上这么久了,既然知道世间都是如梦幻泡影,哪里还放不下呢?为什么要这样呢?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请法之仪,义准前释。戊二正陈问词竟。

戊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习菩萨]道。[如幻三昧,方便渐次,]方便次第,[令诸众生得离诸幻。]能令一切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重赞善哉,以普贤权示有疑,]方便示现叫做权示。方便示现有怀疑;其实,普贤菩萨怎么会有怀疑呢?[当场一问,能益现未众生。]因为普贤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样能够利益众生,现在、未来的众生。[文中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下,应加问于如来四字,]刚才师父已经跟你们讲过了,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其义方足。]这个道理才能补足。[修习菩萨,如幻三昧者:闻说如幻境界,即以观智,观察诸法如幻,本身自体;身心世界,皆无明幻力所幻现。无明幻师,亦本是幻,]本来就是幻化,观力若深,时间一到,他就顿悟了。[观力既深,时至顿悟,]诸位!听经闻法这个熏习非常重要,你不断熏习,熏习到有一天,怎么样?突然间悟到师父讲的某一句话:原来如此!因为看了师父的一句话,全台湾省写信来感谢师父的有多少呢?至少有一百封信,都是因为听到师父一句话,感恩啊!

感谢师父最多的人,都是因为那句话,就是:“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因为这句话,不知道救了多少众生,写信来感谢。第二句最大的感恩就是:“时间总会过去的”。他在很痛苦、挣扎的时候,就把师父的相片拿出来,请出来。他现在不是“国父说”;是“慧律法师说: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时间总会过去的”。你看!这样两句话,救了多少众生?实在太好了!时至顿悟,[如睡梦觉,]就像从睡梦中清醒觉悟了。[当下一念不动,智与理冥,名入三昧,而得正受,]无所受名正受,正受换一个字,叫做定慧均等,无所受名正受;有所受名邪受。[身心寂灭。方便渐次,即修习如幻三昧,下手之方便,以及程序之渐次(如入门升堂入室),此二明了,方能进修,而得离幻。本科是佛牒]“牒”就是依,佛依[普贤之问辞,遂即许说,故嘱云: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三如来赞许竟。]为了度一切众生嘛,其实普贤菩萨哪里会有怀疑的地方呢?要如何修行如幻三昧,它的方便的次第,如何能够离开诸幻?现在佛要为他开示。

[戊四承教静听

【时,]那个时候,[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注意听佛怎么开示。

[戊五正答所问(分二)

己一长行 二 偈颂(已初分四)

庚初 标幻生觉中以示义本二 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三 令离幻显觉正示用心 四 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

庚初标幻生觉中以示义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句话就是:幻化不离当处就是圆觉,也就是佛说: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我们今天的五蕴,也是从我们的清净心幻化出来的;山河大地、宇宙,也是因为我们的业力幻化出来的东西。如果说:我们能够了解这个幻化,当下就将它舍离;舍离不是逃避,而是说:心无所着这种幻化出来的东西,当下你就生如来圆觉妙心。就是,修行不必寻找,当下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说: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当下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此佛标示,诸幻义本。]这是佛所开示的一切幻的定义是什么。[因普贤但问修幻之法,未问幻之所生,故佛先为标示,以为修幻离幻之义本。]藉着这幻,“凭”就是仗此来显示,[凭此以显,幻尽觉圆,]幻尽就是说:我们今天为什么无法成佛?因为这个虚妄的东西你放不下、你舍不下,所以,你一直在做凡夫。我们幻不尽,觉性就不圆满,就是说:虚妄的东西,你还有产生一念的分别、一念的执着,那么,这样还未尽。幻如果尽,就是虚妄的东西,你彻彻底底的一念放下,一念不生,空性涅槃,圆满的觉性就现前。厉害的人是在一念之间;不会的人,也可以用推论的方法。譬如:我们今天心情不好,去咖啡厅喝咖啡、听音乐,你现在观想说:我这时候开始去咖啡厅,七点半去,喝到九点半、十点半,最晚喝到十一点半,不然喝到凌晨两点半,你难道不用回家睡觉吗?还是得回家啊!

这样我们内心就了解,将这个时间拉得很长,就统统了解幻化的东西都是在欺骗我们,是不实在的东西,把时间拉长,你就更能够显示无常的可怕!我们去咖啡厅喝咖啡,喝五小时的咖啡、唱歌,人家在家里已经念佛、拜佛数万次了!因此众生是不肯用决定心来修行,并不是佛法很难。我们说佛法很难,这实在是一种藉口,佛法并不是很困难,因为你没有志气,你甘愿做凡夫,你生生世世甘愿要做六道轮回的凡夫,没有志气,下不了决心!明明知道这是虚妄的东西,却还是要执着,这是很悲哀的人、很悲哀的事!幻尽觉圆,幻化的东西若能尽,这个“尽”就是离,离一切相,离一切幻化的东西。觉圆,就是觉性的圆满,我们的觉性就圆满。[诸幻灭尽,]一切幻化的东西如果灭尽,[觉心不动。]觉心就不动。[如《大乘起信论》云:“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无明就像风这样吹,这样吹动我们。[乃至若无明灭,相续(诸识相续而生,皆因无明之力,若无明一灭,所有相续即灭)则灭,]换一句现代人在描写的话就是说:在每一个动点上产生执着,就是相续,就是轮回的开始。

如果反过来说:在每一个时间、空间的交会点,你念头都放得下,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空间,无论发生天大地大的事,你都很平淡的处理,这样相续就产生不了作用。[智性不坏故。” ]就是说:我们的本性是不能破坏的,因为本性本来就存在。[《立喻》云:“如大海水,]大海水就比喻本性。大海水[因风波动,]风就比喻无明,无明摇动我们,这个波浪就是产生作用,无明的业。[乃至风若止灭,]就是,我们的无明如果停止,[动相则灭,]动相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就停止;我们的执着心就停止。一切的动相离不开四个字:“分别”跟“执着”,因为分别跟执着,众生就产生两种情形,就是梦想和颠倒,所有的动相就是这样。你今天当下不生不灭,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一切境界对你无碍!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古来的祖师大德在讲禅就是很伟大,一句话简简单单的,所有的事情统统解决!我们凡夫是天大地大的事,包括小事都没办法解决;而修禅宗的洒脱的祖师大德: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就解决这世间无量无边的烦恼。

但无心于万物,在这个世间,你只要不一直强加自己去分别、去执着,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没有妨碍。天地万物每天千变万化,我的心没有变化,对我没有作用!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 ]湿性就是水性,水本来的性质,就是我们的佛性。[一切(去声)众生,指六凡三乘。]六凡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种种幻化,即九法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九法界。[圣凡、染净、依正、因果诸法,不一而足,故云种种。]那么,这最大的分别、最大的原因,为什么会分成圣凡、染净、依正、因果?因为我们不悟到平等的毕竟空性,所以,没办法。如果我们在修行当中,圣人也空、凡夫也空;染也空、净也空;依报也空、正报也空;因当体即空,果报也不执着,那么,一切就进入平等法,就是诸佛。故云种种,[悉皆幻化不实,犹如空华,非但六凡染法是幻,]也是虚妄的东西。[究竟三乘净法亦幻,于是当究诸幻之所从生。

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者:此句最关紧要,须加详释。先将字义辨清。皆生者,无有何法,不是生此心中。]任何一法,都是我们心的问题,也就是说,简单讲:我们今天都是要摆平外境,不摆平我们的内在;如果我们摆平我们的内在,外境自然就平等,这就是圣人跟凡夫不同之处。无有何法,不是生此心中,就是[当知是诸幻生于心中,不是心生诸幻,]也就是一切幻化都影现在我们的心中,你只要不着,这些影现的东西对你没有作用!但是,我们人因为业力而来,有这个肉体之后,从小就一直执着这个[我]的存在,为了我们这条生命,造无量的业;为了我们的生存权力,我们一直排斥别人。为了保护自己,结果造无量无边的业,为了保护自己,要毁谤别人、攻击别人,这个由拉拢朋友就看得出来。在我们学校的学生,也是有这种情形,我跟他本来是好朋友,他要拉拢我们这个好朋友,当然我就要讲他的坏话,这个好朋友才不会跑掉。我如果要拉拢你这个人来跟我做朋友,就要先破坏你们两人的感情,才有办法把你拉拢过来。

所以,众生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友情、为了自己私有的欲望,不惜一切,一直拼命造恶业,结果做到最后,两脚一伸,双手一摊,什么都带不走!我们今天,虽然说:人是天地万物之灵,其实讲起来是一种很悲哀的动物!中国有句俗话:我们今生今世是无量生的一世;但是,可以掌握的也只有今生今世。佛法也是劝你:无量亿劫来并不值得回忆,值得回忆的只有今生今世。你就是要掌握这一生;你这一生如果没有掌握,讲起来是很悲哀的!你如果叫她来修行,她就说:唉!我这辈子没办法了,我是一个女人,我还有病苦,还有两个小孩子,嫁了人身不由已啊!我告诉你:那个不影响!你要这样想:我这辈子不解决生死,何时才要解决呢?换我问你啊!离一切幻,虚妄的东西就将它放下。因为是幻化的东西,在我们心中影现,影现叫做投射、投影,它并不能合、跟本性卡在一起;如果本性跟这个无明卡在一起,那这个本性就永远不能成道,没有作用啊!正因为无明卡不住本性,无明只是遮住而已。

所以,《大乘起信论》最大的毛病,就是觉跟不觉和合,这是开悟、大彻大悟的众生、每一个悟道的人都知道,《大乘起信论》这一点是讲不通的,就是说:生灭跟不生灭,真如跟生灭,生灭又分觉跟不觉,觉跟不觉怎么能够配合呢?这是《大乘起信论》最无法解释的一点。如果说:这个觉配合着不觉,叫做和合,那么,觉将来就会变成不觉;不觉,无缘无故就会变成觉悟,所以,这样讲是讲不通的。这里讲就对了,诸幻是产生在我们的心中,并不是我们的心会产生诸幻。所以,它不影响,是因为你不了解,根本卡不到我们的本性。所以,[如空华生于空中,]空华生于空中,根本是因为你的眼睛痛,就看到虚空中产生花,其实没有。所以,这个花怎么可能与空和合呢?“空”就是表示觉;“华”就表示无明,这个觉根本就不可以和合这个不觉,根本就不可能!

[不是虚空生出空华。]虚空怎么可能产生空华?是因为我们错觉。[空华本无生处,]我们以为空中产生花,其实不是,我们如果眼睛痛,看虚空当中,就认为空中有花,其实不是,因为是我们的眼睛有问题。所以,空华本无生处,也就是,我们今天是因为[病目妄见,]注意听!病目,没有正知正见,没有般若的空慧,妄加执着,强加分别,产生业障,我们今天就是可怜的动物,强迫自己痛苦!我们今天就是这样。因为病目妄见,病目就是愚痴的人的心,因为无明所看出去的这个世间,所以,虚妄一直见,一直看到的东西,所有看到的,都是虚妄的东西,叫做错误的东西,却拼命一直造业,妄上再加妄,所以,本钱加利息,利息加本钱,还不完!他不了解是虚妄的,就拼命一直造业啊。一直造业,今生欠你,来世换你欠我,欠来欠去!有智慧的人则随缘尽分,淡泊名利,一切境界无碍。病目妄见,[故谓之幻。如来二字,不指住世诸佛,乃指妙心,不变随缘二义。]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的意思。

[如,是不变之体,湛然常住;来,是随缘之用,无为寂灭。]我以前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边,研究《般若心经》,这句话每天都在听;但是,不知道它的究竟之义为何?我当时的观念就是说:我们另外还有一个不变的本体,这个本体能够随缘,所以,把这个“如”跟“来”二分法。所以,我以前对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一直无法了解这个意思。虽然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你认为很简单,不然换我问你,我现在问你,注意听:什么叫做缘?这四个字很难的,你不要认为这四个字很简单,缘,你讲给我听听看,什么叫缘?我跟你有缘,你跟我有缘,那个人很“投缘”,缘叫做条件的凑合,有增有减叫做缘。那么我问你:本性随缘,随着这个增减的东西,随缘就是条件构成,你眼睛所看出去的东西,哪一样不是因缘法?如果说:本性随缘,本性随这个缘,那本性也是生灭法,本性随这个色身,这个色身也是生灭法;随这个桌子,桌子也是生灭法,那到底什么是本性?你搞不清楚!搞不清楚,你不要以为你很厉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你能听得懂,你根本就听不懂,你也不知道在讲什么。不然你用手指出来给我看看,你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哪一样东西不是缘所构成的?你指出本性给我看看。墙壁,墙壁是生灭法,那你是求生灭,不是求本性,本性是不生不灭,来!你指啊,你指给我看看!随缘就不可能不变;不变的东西,它就不可能随缘。所以,

在这当中,就缺少悟道人的凑合,悟道人,他要彻底的把这个不变随缘解释。这四个字是没有什么过失;但是,因为文字不能表示心境的东西,所以,我就必须补充解释,你才能了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意思。不变,当下就是随缘,随缘当下就是不变,这还没解释完。因为没有办法形容,只有把这四个字连在一起。再来,缘的东西当下就是生灭,生生灭灭,当下无所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下无所住,这样无所住生其心,无所住这颗心,就是不变的东西,这样才能解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缘是生灭法,随这个生灭法,一定是生灭法的东西。所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在大藏经里面从来没有看过,也就是因为这句话,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东西,印度经典传到中国,中国强加把它解释。因为强迫解释,落入文字上的东西;落入文字上的东西,他无法去解释这种不生不灭的涅槃的体,所以,只好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是这样解释。所有大藏经里面、经典,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从来没有看过!中国人就是这样,太厉害,以致变成把它解释成这样。这样解释,如果你没有悟道,你根本不知道它在讲什么。

我们现在开示、看经典,都会跟人家开示说:一切都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如果遇到我,你就完了!换我问你:缘是什么?缘是生灭法,生灭的东西,怎么会不变呢?我师父都这样讲啊!哑口无言,一句都答不出来!所以,如,是不变之体,湛然常住,注意!不变之体,不离随缘的东西,不离当下这个缘,不是这个缘以外,另外有一个不变的体。来,是随缘的作用,无为寂灭。[体虽不变,用恒随缘,]为什么?[用虽随缘,]当体即空。所以,[体元不变,]为什么?无所住的东西,你要变化什么?当下这一念就是空性,本无身心、宇宙、一切境界,一切生灭法都无所住,这就是本来的面目。[是之谓如来。具此如来二义者,其唯圆觉妙心也。]在座诸位,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作佛;但是,我们最起码要做君子,君子随缘。所以,君子断交,不出恶言。

我们今天好朋友来结善缘,很好;万一有一天,我们两个无缘,我们不要在背后批评对方,不要讲人家屁股后面的话。国语就这样讲!对不对?我们不要在背后批评人家,那是很没有修养的人才会这样,非常没有修养的人!断交就断交,没有来往嘛,你讲人家的坏话做什么?所以,我们人就是为了自己好,我如果不讲对方的坏话,他就不会过来我这边,为了拉拢信徒,或是拉拢朋友,就是这样。我告诉你:我们如果碰到利害关系,包括师父都攻击,照样如此!再好的朋友、父子、母子、师徒,照样如此,现实的利害关系如果起冲突,什么话都讲得出来,深深能够体会出来。我们因为没有妙用,我们如果要有妙用,很简单,一切法无常。世间的君子要离开尚不能出恶言,既然我们是一个学佛的人,反而执着一个因缘法的东西?因此,我们圆觉的妙心要拿出来,我常常劝他们:将本性拿出来。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15

[妙者,不可思议之谓也。口欲谈而词丧,]嘴巴想说,但是,没有那个语言可以讲,词丧,表达不出来。[心欲缘而虑亡。]心要攀缘,攀缘不到。[正由此心,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离言绝思,]离言就是不可议;绝思就是不可思。[不可思议,故称妙心。]就是不可以用思想去分别、去想像;不可议,不可以用语言去讨论它,叫做不可思议。每天都在念不可思议,竟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我才知道。你们每天都在念不可思议,你不相信的话,在座诸位,很简单!你明天去隔壁的道场,随便问一个人,或是一贯道的师兄,他如果说:不可思议!你就问:什么是不可思议?啊?不可思议还需要解释?他认为很简单啊!不可思议,不然你讲给我听听看,不懂!我们学佛都是学半吊子的,每天讲,不知道在讲什么,连“不可思议”他也不会解释,不懂!要赶快抄起来,回去可以当老师教别人。[妙心本无种种幻化,种种幻化皆生妙心。此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可思议。

《楞严经》云:“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譬如虚空,它不是一切什么相,任何事相都不是;但是,不排除[而不拒]不拒,不拒绝,[彼诸相发挥。” ]整句的意思是说:譬如虚空,虚空的体是空性,空,它不是一切有相的东西;群相就是有形相的东西。虚空的体,它不是有形相的东西;但是,它不拒绝群相的发挥。[任从诸相发挥,空体不动。]这就是度量大。我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说这世间人的形容,跟佛法所讲的还差得很远!宰相肚里能撑船,干什么呢?船那么小!佛法讲:海阔纵鱼跃,天高任鸟飞!那船怎么能比呢?海那么大,任凭你怎么翻滚,用一艘船来装,怎么相比呢?所以,世间法所讲的,句句都不能跟佛法相比,跟佛陀讲的,根本不能相比。现在听到之后很欢喜,明天被倒会钱,一样受不了!师父!我也想看开一点啊,可是没办法!

所以说:不着相,讲是这样讲啦!就加减讲,当作口头禅。有一个常常在讲堂进出的,来这里两、三年了,还听过《六祖坛经》、《金刚经》,结果因为先生在外面养女人,就自杀了!我说这种女人实在很不能赞同,毫无意义啊!你这样刚好便宜了你先生,你先生整天在念:南无喝啰怛那赚到了…他赚到了,你去自杀死掉,他正好跟那个女人称心如意。这样听懂了吗?所以说:这就是愚痴,你要好好的活,才有办法解决事情,谁叫你去自杀?讲起来很悲哀,真的!听经听那么久,竟然会跑去自杀!

[再明种种幻化,]再次说明种种的幻化。[随缘而生之义。如来藏心海为因,]就是我们具足无量无边如来智慧之相,叫做如来藏心海,为因就是因地修行。但是,因为我们今天被业遮蔽了,为什么被业遮蔽?[无明风动为缘,生三细;]三细:业相、转相、现相,三细就是三种微细的惑,非凡夫、二乘人所知,名为三细,不是我们凡夫、二乘人、或是初发心的菩萨所能探讨的。简单讲:“细”就是微细,非常微细的起心动念,我们无法察觉。[业识为因,境界为缘,生六粗。]无明风动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大乘起信论》讲的。[此明从真起妄,]从真——我们的本性起虚妄,[生六凡众生,种种幻化之法。如真如内熏为因,]就像这个真如内熏,我们因为真如的内熏的力量,[如来教法]真如就是每一个人具足的本性。因为我们先天具足真如的本性,还有佛、善知识由外教化,[外熏为缘,发起信、解、修、证,此明返妄归真,生三乘众生,种种幻化之法。

]有的人说:师父!我们是在家人,没办法像出家人一样!我说:这样讲是对;但是,我们不妨参考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边的例子。我在念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李炳南老居士那边办佛学讲座,我总共参加了十几遍,明伦讲座、初级班、高级班的研读,我还做旁听生的学员长,所以,举凡搬榻榻米、搬蒲团、扫地,我都有帮忙做到。我在那里看得很感动,很感动就是说:不知道老师是怎么教的,据我所了解的,那些在家人统统以法为主。老师在的时候,只要是讲经的时候,包括老师的学生讲经,你几乎看不到有人缺席,几乎不缺席。这就表示:一个在家人,人家也是以法为重。所有亲近老师的人,差不多都舍离五欲六尘,我说那些在家人已经跟出家没有两样!有一个菩萨,听《华严经》二、三十年,一问之下,根本听不懂,听《华严经》二、三十年,听不懂,她怎么可能听得懂?她不识字,怎么可能听得懂《华严经》?一定听不懂的,讲一真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她怎么可能听得懂?可是,她每次来一定坐那个位子,就看她拿一串念珠坐着,老师讲《华严经》,她就:南无阿弥陀佛,人家听《华严经》两个小时,她去那里念两个小时的佛,这样有什么不好?没什么不好啊!听不懂!那你在做什么?念佛啊!结果人家临命终自知时至呢!

所以,我常说:听不懂,听结缘的也很好,听结缘的也有功德,比看电视更有功德。你看!这个老菩萨听了几十年,亲近一个善知识,从来没有改变,无论你怎么跟她讲,她就是听经!我说这实在厉害!不知道这种风气,能不能转来我们高雄文殊讲堂?风水轮流转嘛,看到老师的教化,我们真的很敬佩,学生一来就是几百个!你去不能占别人的位子喔,初去听经的人,不能占人家的位子,人家已经坐二十年了,每天都坐那个位子,你不能占人家的位子。那只差在座位上貼上一个名牌而已,那可以说几百个位子都固定了!那边没有在抢位子的,不是像我们讲《圆觉经》,昨天这里就在排队了,没有人这样的,你占位子也没用,因为人家听经的位子都固定了!

你看!听经闻法的风气这么好,你想想看!哪有说老师在台中的时候,佛法会不兴?根本就不可能的事,一定大大的兴盛!伟大!讲到李炳南老居士,我们始终是无量无边的敬仰、赞叹!我们在家人,在座诸位,我们这里有几个要做李炳南的?菩萨,要学着点,不要说学老师了,学他的学生就不得了了。所以,不要说:我们出家人才会修行,不一定!在家人如果要修,比出家更厉害。[六凡生死染法,三乘涅槃净法,皆不离心也。一标幻生觉中,以示义本竟。



庚二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分三)辛初 举喻 二 法合 三 叠拂

辛一举喻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哎呀!这个《圆觉经》真是美得不得了,这个词句真是太美了!古来的高僧大德怎么这么美?你叫博士来写,都没办法写出这么漂亮的句子,太美了这个!犹如空华,就像空中幻化出来的花,它是从空而有。幻华虽灭,幻化出来的花虽然灭;但是,空性不坏,虚空还是不坏,空华就是无明。现在再套上去念:犹如从本性产生了无明,无明的花,虽然无明灭,但是,我们的本性不坏。正着念、倒着念,你想想看,这个词句是美得不得了!世间什么诗圣、什么诗叔、诗伯,怎么能相比呢?这个词句之美,美得实在是太美了!

[此以种种幻化,喻如空华。空本无华,病目妄见。华从空有,原非实有,翳生华生,翳灭华灭,空性不坏。都缘眼中有翳,空里华红。

辛二法合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

幻心,指本末无明。还依如幻身心,借假修真,而得除灭。此一解也。又众生随染缘,所起之幻心,还]就是转回来,[依随净缘,所起之幻智,而得除灭。]我有一个亲戚,他的脾气很差,十几年以前,我的脾气跟他是不相上下;不过,有一次我再回去乡下,经过十几年之后,又回去乡下,回去的时候,刚好碰到他跟老婆吵架,一吵之下就愤而离开,他的妻子来跟我哭诉,一讲就哭。脾气也是证悟到本性的那种功夫:不增不减。不增不减的意思就是十几年前这种脾气,十几年后还是这种脾气。

但是,我就不同了,十几年前我是这样;但是,十几年后,我发现自己的错误,我有学佛,有观照的力量,我已经改变了!所以说:有学跟没学,学佛的人,他一定会依照智慧去除灭,除非那个没有志气的人,愿意活在这个水深火热的脾气的煎熬之下。我们今天就是这样,活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下,我们今天就是自我束缚、自我痛苦,脾气如果不改、如果没有去除,看你多会修行?[前疑云:知如幻者,身心亦幻,]“幻”是不实在的。云何以幻智,还修于幻惑呢?[云何以幻,还修于幻?]我们用幻化出来的智慧,除幻化的迷惑。[此中答意:以身心无明,皆幻也,]身心无明,皆是幻化出来的东西;但是,[不妨起幻智,以除诸幻。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前疑云:若诸幻性,一切灭尽,则无有心,谁为修行,恐落断灭?]断灭就是顽空的意思,冥顽不灵的空性。断灭就是不能产生妙有的空,叫做顽空,以为修行若灭尽,灭尽就无心了,无心,谁在修行呢?[故此答云:如幻之身、心、无明虽灭,尚有幻智,]幻化的智慧,[不致落空。]意思是:我们的本性清清楚楚,无明灭,本性不能灭,本性灭要做什么?本性灭,要如何成佛呢?所以,还有幻智,不致于落空。[惟是幻智,亦须不立,]不立,也不能有那种念头、观念说:有一个幻智。不立就是心中也不能说有幻智的念头,这是智慧。也没有那种,智慧是任运自如。[故曰:诸幻尽灭。虽然诸幻皆灭,能所双亡,毕竟显露,圆觉妙心,常住不动。合前喻中,幻华虽灭,空性不坏。]在虚空中的花是假的,花灭,虚空不灭;我们的无明虽灭,可是,我们的智性不灭。

[辛三叠拂

【“依幻说觉,]因为我们有一个幻化的迷惑,所以,我们现在来说这个觉,虽然说有觉,[亦名为幻。]幻觉,也是虚妄的觉。[若说有觉,犹未离幻]如果你认为还有一个本性可以觉悟,那还是不能离开一切幻化。[;说无觉者亦复如是。]你说无觉,也是一样的道理,也不能说一个无觉,因为无觉就是无明,这样大家就变佛。对不对?意思就是说:还是有无明的存在,也不能否认它。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诸幻若灭,名为不动。

[觉,即觉幻之智。]觉悟一切皆幻的智慧,叫做觉幻,觉悟一切皆幻的智慧。如果我十年前、二十年前,有这种佛法的智慧,谈恋爱就不用谈得这么痛苦!我如果能出生在佛教的家庭,从小就来短期出家、从小就来打佛七、从小就来打八关斋戒、听经闻法,就不用那么痛苦,不用等到大学才听到佛法,搞得烦烦恼恼的!所以,出生在佛教家庭的小孩,是很有福气的,从小就能够听经闻法。可是,我们没有那个福报,所以,来世不敢来了!你想想看!来世,你一头栽进去感情的圈套里面,你完蛋了!就像一条狗,被那个环保局的捕狗的那个铁线拉住,任你狂吠、尖叫,一样摆脱不了那一条绳子!一定要碰到一个慈悲、智慧的人,把你那个铁链,啪!剪断,就不会再落入那个圈套里面。爱情里面的漩涡,有谁能够躲过?只有大智慧的人。我上次讲过,我发生车祸是观世音菩萨救的,平常我都念阿弥陀佛,被车撞到的时候,竟然是念观世音菩萨!讲起来是个不孝子,观世音菩萨救了我,我却不曾念他,不曾念观世音菩萨。

所以,我今天很感念佛恩,真的!我今天为什么一直抱病上台?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勇气,不管一切众生对我的看法怎么样,我弘法不断,这就是我生命的理念,我认为我这条命是佛救回来的,宁愿讲到死,也胜过不讲;你可不要说:宁愿吃死,也胜过没得吃!那是很贪的,知道吗?我们了解一切都是幻化的东西,来啊!用这个幻化的身心来做功德。[乃依如幻身心无明,而说此智为觉,是对幻所立之觉,]意思是说:因为幻化,所以我们才要讲到觉悟,一切法不可得,觉悟也不可立,哪里有什么幻跟觉的对立?所以,这个觉[亦名为幻。]亦名为幻也是假设,在这里,幻是假设有一个觉,觉要破除幻;但是,觉也要放下。[此拂幻智也。]“拂”就是:不是,它的本意是违背的意思,这并不是说没有幻智,连幻智都没有,不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否认有一个幻智。[若说有觉,]如果说:你认为还有一个觉,[犹未离幻者:此承上云,对幻之觉,]来讲的,[亦名为幻,若说有个离幻独立之觉,仍属对待,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者:此又承上对幻之觉,]来讲的,离幻化,你就觉悟了。[离幻之觉,二]我们离开一切幻化,离幻即觉,如果你离开一个幻化,还认为有一个觉,那么,还是不觉。

[者皆未离幻,]还执着有一个觉啊!你如果取笑没有学佛的人,那么,这个学佛的人,也是落入对立,你的修养也是不到圆满。耻笑没有修行的人,那么,你本身也是落入没有修行的念头,一样!简单讲,有修行的人,永远不会看不起没有修行的人。[以为无觉,]二者皆未离幻,又以为无觉,[乃名为真。]如果这样子叫做真,“又是大错”又是大错特错。二者皆未离幻,以为无觉,如果这样子以为无觉,又以为没有一个觉,才名为真——如果你把这个无觉当作是真,有一个这样子的东西,那还是一个大错!你说:觉不是,那无觉应该是是嘛!不对!也不能说有一个无觉。[岂知说无觉者,此亦是幻。何以故?圆觉不属有无之故。但有起心动念,均未离幻。]诸位!但有起心动念,都还没有离幻。[是故幻灭,名为不动者:是有无俱遣之故,]都放下。[诸幻灭尽,妙性天然,泯绝无寄,]没有寄托,[名为不动。二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竟。]菩萨!这是佛的境界,在座诸位!你想了解《圆觉经》的伟大吗?你想了解佛陀的境界吗?我带你去认识佛陀,我现在带你去认识佛陀的心境,让你今天回去之后,无比欢喜,笑眯眯的,让你眉开眼笑。

我带领你入太空时代,超载的境界,你回去之后,下面这段念一百遍,保证开悟!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毁禁”就是犯戒。不重久习,“久习”就是老参。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这一段要跟诸位解释一下,让你今天回去之后眉开眼笑的,让你的法喜无法言喻!善男子!是善男子喔,有心要修行的善男子,不是恶男子、臭女人!是要善男子才算数,听经闻法要记得看清楚,是善男子,有心要修行的人,当然也包括善女人。善男子!觉成就故,如果你圆满的觉性有所成就,就是说:你真正要修行,而且真正要下功夫,有一点觉性的功夫,有所了悟了。当知这位菩萨,什么境界呢?不与法缚,[与]就是被,不被一切法所束缚,不管你贫穷、富有;有修、没修,不管你!二十四个小时都注意自己的错误,研究佛法是升华自己,开口闭口也不伤害任何众生,大慈大悲,一切法都束缚不了你,黏不到你。不与法缚,就是不被一切法所束缚。不求法脱,心知道有法;但是,不求一切,心,一切无所求,人到无求品自高。不求法脱,就是说:也没有所谓的朝着解脱的方向去求,因为求就变成不是解脱。

不厌生死,虽然活在这个娑婆世界,但是,不会埋怨,他没有怨言,生老病死,忍受一切痛苦。不爱涅槃,不执着说:我一定要求这个涅槃法!爱是执着,我并不执着于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涅槃。不敬持戒,也不会说:这个人有持戒,我就对他特别恭敬。这句话是对底下讲的:也不会特别的仇视那一些毁犯戒律的人。为什么?一切平等嘛!不憎毁戒,也不会看不起那一些破戒、犯戒的众生。不重久习,不会特别重视那些有修行的人;不轻初学,也不会轻视那些实学的人。何以故?一切觉故,任何一个时间、空间,都是用本性,平等故。太好了!所以,我跟你们说:《圆觉经》是太好了,比吃面包更好!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17

[庚三令离幻显觉正示用心(分四)辛初 离幻 二 显觉三 举喻 四 法合

辛一离幻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你看佛多么慈悲,再三一直劝告我们。

[此下离幻之文,辗转四重,此第一重远离幻境。由前普贤疑问有五:二、云何以幻,还修于幻?三、幻心断灭,谁为修行?四、若不修行,云何解脱?上文幻尽]就是说:[(以幻心离幻境,以幻智离幻心,以幻空离幻智,即是以幻修幻)、]一层一层一直离。[觉满(诸幻灭尽,觉心不动,不至断灭),]断灭就是顽空,没有妙有的叫做断灭,一切空,否认了一切,空就什么都没有,断灭。[可释前二疑。]可以解释前面两种怀疑。[此段正示用心,乃释第三不修之失。远离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观之功,]止观就是定慧的力量,[先止息攀缘,]这个攀缘是指心浮动不定,执着于外境,也可以叫做攀缘,心的问题。所以,先停止攀缘,[亡情]这个“情”就是执,情执,情执,自古以来,[情执]一向是连在一起念的。亡掉这个执着,息掉,[息念,次观察诸法,虚幻不实。]我们今天眼睛所看到的东西,都是不实。[以此止观之功,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坚执持就是说:一开始先坚持一下,勉强的意思。我要离!勉强,因为还无法任运自如。所以,你若不坚持这个念头,要离幻的念头,那么,欲望来,或者是非又来,我们就又退失道心了,我们就又被转了!学佛就是转来转去而已,有智慧的人,能转一切境界;没有智慧的人,被境界所转,其实别人的境界,与我们的生死根本无关,而我们每天都在为别人忙碌,为了那些没有意义的事烦恼、困扰。有一个姐姐很可爱,姐姐学佛,弟弟不学佛,叫他来文殊讲堂,就complain,抗议,开始你一言我一句吵起来了。这个大姐说:师父!我该怎么办?我说:哎呀!大脑坏掉!你要修你自己,把自己修好,你强迫他来学佛,他怎么肯来呢?你学佛要先表现得很好,有空就多少关心他,慢慢等待机会,这样才对!所以,虽然我们发心,但是,不了解随缘。我说:你这样也是叫做执着,虽然你是真的想度众生,但是,不观机、不逗教、不看时空的因缘,只是一味拼命的想把佛法送给你弟弟,这样会增加痛苦!由坚执持,坚持要远离这个执着的心。心如幻者,也是要远离。所以,[】

此第二重远离幻心。由前离幻境时,坚固执持,有能离之心故,此心亦是如幻,亦复远离。

【“远离为幻,“远离为幻”远离也是一种幻化的,因为远离是有智慧才能远离。意思就是说:能够有远离的智慧,它也是幻化出来的,这个也必须要远离,这句话是这个意思。能够有远离的智慧的力量,这个智慧的执着,[亦复远离。]】

此第三重,远离幻离。此远离是智,因前幻心已灭,此为幻智。若爱此智,亦即心病,故曰:远离乃为幻智,亦复远离。

【“离远离幻,]离这个远离幻,[亦复远离。]就是说:有了幻智,有离于幻的能力,注意听!远离幻就是说:有了幻智,能够远离于幻;有了幻智,能够离开幻化的迷惑,所以,这句就是远离幻。那么,上面加一个“离”字呢?就是包括那个远离的幻智都要远离,都要离。也就是离到无可再离,亦复远离。】

[此第四重,远离离离。]就是这个意思。[谓能离远离幻智之离,此离犹未离幻,亦复远离。]能离开远离幻智的离,此离犹未离幻,亦复远离。[以上四重远离,即修行甪心之阶级,步步升高,以后后位,觉前前非。]一层又一层,觉悟到前面,一次又一次。[故离之又离,离之又离,中途不住。辛一离幻竟。]其实我们修行如果一切不住,事情就解决了!所以,有的信徒来信:师父!我昨天梦见什么,我从头到尾讲给你听!我说:stop!只要是梦,你都不用讲给我听!

他问:不知道那个梦有什么含意?我说:人生已经没什么意义了,梦境更是毫无意义可言,你讲给我听做什么?他说:这样啊!我没有在听人家讲梦境的,不必!你讲给你儿子听就行了!人生已经是一团糟了,你做梦还讲给我听做什么?我还得当义务听众呢!我觉得讨论梦境很无聊,人生已经是幻化的东西了,何况是做梦?所以,以后你们这些菩萨如果做梦,不要讲给我听,拜托!

[辛二显觉

【“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到了无所离的时候,一切幻化就除掉了!]】]

所以,[此密显真觉,由辗转远离,]辗转就是一次又一次。[离到得无可离境界,]无可离的境界,本来就是不住,无所住的境界,进入平等的空性中,这样就对了![即灭除诸幻,契合真觉。真觉,则不可离也。]直觉若离,变就成没有觉性了。[此段离幻显觉之文,全是禅宗顿悟渐修工夫。由浅及深,行布]就是次第,次第[分明。即同《楞严经》、观世音菩萨,修习耳根圆通,解六结、越三空工夫,]我简单解释一下:解六结就是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我空、法空、空空。解释一下:我们的耳根、耳朵,听外面的动尘,我们修行将它摄收回来,动,不要执着;听,变成静。变成静就是我们的六根,六根还感觉有一个静,这种感觉也要放下,变成觉。

觉悟到这个根,有动静二相,这个觉也要放下,就变成空。连空都不可以执着,这叫做灭。动、静是六根所攀缘的,就是耳朵,耳朵不是听到动,就是听到静。 所以说:动结、静结、根结、觉结、空结、灭结,六结。“结”简单讲:就是六种通达自性里面的束缚,要经过六个阶段,你若能解开这六个结,就能超越三空。三空:我空、法空、空空的功夫,这《楞严经》会讲到。[若合符节。]就像这样子的符合。《圆觉经》跟《楞严经》讲的有一点相同。[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者:即亡尘也(境界属前尘)。]前尘:前面的影像,落谢的影子叫做尘。境界只是一个落下来的影子,前面污染的东西而已。[所谓初于闻中,]一开始闻我们自己的声音,[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回光返照回来,以前是听外面的,现在听里面的,叫做入流;入流就是逆流。“亡所”就是亡掉这个能所,有能听、有所听。[所入既寂]六根所入的尘,我们都无所着,六根无所着,入于寂静,那么,外面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也。

]耳根就不会执着动,或者是静的相。也就是说:你讲什么话都无碍,他听到毁谤,不会难过,听到赞叹,不会欢喜,了然不生。我们今天都是在动静当中执着,不是执着动,就是执着静。我们如果能入流亡所,返闻自性,放下万缘,所入既寂,这样就了然不生。[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者:心,即根也。亡尘尽根,]就是亡掉这个六尘,尽掉六根。尽根就是连根都不去执着这个尘,连根也不执着;不执着有一个能攀缘动、静的根,所以说:亡六尘,尽六根,[所谓如是渐增,闻所闻尽也。]闻所闻尽就是:能闻以及所闻尽,都没有了,都亡了。这是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者:即空智也。]这是空的智慧。

[所谓尽闻不住,]闻性的能所都空尽,我们都不要执着。但是,[觉所觉空也。]有一个能觉悟,有一个所觉,也必须把它空掉,能觉所觉也是要空,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者:有这个远离的功夫,还要远离,叫做远离远幻,[即灭空也。]连这个空都不能有执着。[所谓空觉极圆,]空掉那个觉悟,就达到极点的圆满。[空所空灭也。]能空、所空全部灭掉。[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者:还觉也。所谓生灭既灭(诸幻尽灭),]还觉就是回复到本来的觉性。得无所离,你就能除掉一切幻化,就恢复到觉悟,还觉。所谓生灭即灭,这是四阿含经讲的,[寂灭现前也]诸幻尽灭,寂灭现前,这句话在大乘佛法也可以用得着。寂灭就是[(真觉显现,觉心不动),以上离幻之功,]能力,[同观世音,耳根圆通无异,即圆照清净觉相,有以成之。辛二显觉竟。]这一段,离无所离,即除诸幻,显出我们的觉性。

[辛三举喻

【“譬如钻火,]钻木取火,[两木相因,]互相磨来磨去,这是比喻法智的心境。[火出木尽,灰飞烟灭。]烟先灭掉,灰才能飞,倒过来。怎么是灰先飞,烟才灭呢?譬如钻火,两木相因,就是用智慧观照心的境界,观照到火出的功夫;火出就是比喻离开心境的幻智,因为我们有智慧,就能离开心跟境界的执着。能离于心境执着的幻智,火出,冒出了智慧。我们一开始是心,用智慧来观照,观照这个心的执着、观照境界都是无常,放下,智慧就出来。火出就是智慧就产生,两木尽,就是心境皆离,心也离,境也离。烟灭灰飞,烟灭就是智爱的执着也离,为什么?因为你有智慧,也不能执着我有智慧,智爱的执着也离。灰飞,全部飞散了,空爱的执着也离。再解释一遍,譬如钻火,两木相因,就是说:用我们的智慧来观照心跟境界,一直观照,观照到最后,知道身心都是虚妄的,火出,产生智慧,产生智慧以后,这个木尽,木尽就是烧光。烧光就是说:心也没有了,境也没有了,能够放下心,也放下境了。烟灭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连这个智慧的爱的执着也要放下;灰飞,连这个最后的空性的执着也必须放下。没有人跟你们讲这么详细的,这样已经很详细了!][】

[譬如钻火钻字,从金旁,似是金属,钻木求火。上古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以自熟食。]这样可以让我们吃到热的东西。[今云:两木相因者,则能钻所钻,俱是用木。按五行,木能生火,独木不生,亦必两木相因方生。因者,依也,相依磨擦,暖极火出。两木,喻发智之心境;]要发智慧的心境。[火,比离心境之幻智。由智发,而心境皆离;如火发,而两木俱尽也。]在座诸位!今天我们修行要记住,要感念一切境界,用感恩的心来修行。在很短很短的时间,你就发无量的智慧。我们如果用感恩的心来修行,你想想看:顺境来,感恩;逆境来,感恩,这样众生对你都没有作用。谁想让你痛苦,都没有作用,我统统感恩你,你就对我莫可奈何,他就拿你没办法!我们今天因为不能用感恩的心修行,都是执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所以,会一直认为别人对不起我们,我们很少会想我们对不起别人。稍微一点不满,就象泼妇骂街一样的,一样的这样骂。也不想想过去人家是怎么对我们的,也没有想到这样子。我们人会分开,都是因为几句话而已,就离开一个好朋友、离开一个善知识,抵挡不住一点闲言闲语。

在文殊讲堂结缘三年,听经闻法,师父也很疼他,抵挡不了别人几句话,远离!讲起来你会很想笑,也很悲哀,抵挡不了别人几句话,就散了!我们现在修行不要这样,要用感恩的心,转一个念头试试看:顺、逆境界来,感恩,都能吞得下去,消化得了,这样你的智慧就一直发出来。如果你不肯,任凭你多会拜佛,拜千佛、拜万佛,就算拜亿佛,照样没用!那只能算是结缘,要记住!学佛不是运动,你要记住我这句话。学佛,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你要学佛的觉悟,心才是主要的,拜佛、念佛,如果不能配合智慧之本性,你有多厉害?拜到头盖骨破掉,还是一样,脑髄都流出来,也不能开悟。没用![灰飞烟灭者:有谓译之倒也,应以烟灭在前,灰飞在后。若木虽尽,而烟未灭,木化为炭,犹有炭在。]还有炭在。[如心境空幻智在,即是智爱之病,]智爱,意思是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智慧,执着自己很有智慧,这个也是一种毛病!

[其智亦应远离。此病未离,犹未了当。若烟虽灭,而灰未飞,此亦是病,亦未了当。以其智爱虽离,空爱又起,]因为他能空一切相,智慧能够空一切相;对于能够空一切相,那个空,他又执着![亦应远离。故修行之法,必如钻火,火出木尽,烟灭灰飞,才是到家消息。]有一次,佛在说法,就问徒弟说:弟子们?何者是世界多福之人?他说:什么是世间多福之人?弟子说:世尊!当布施者是多福之人。世尊说:非也!不对。佛说:忍辱才是多福之人。包括空,他都能够忍。能舍是最大福之人!

舍掉身上的金钱、能舍一切名利、能舍世间一切执着的东西,这最富有。为什么最富有?大智慧,无所住就是世间最有大福的人,大大的好用!试试看这个[舍]菩萨,如果我们看不开,我讲一个例子。你今天如果有什么委屈看不开,你就想想看,佛陀无量劫来受多少的痛苦、受多少委屈、牺牲千百万世的生命,流了多少血、流了多少眼泪?度了多少众生,含冤委屈,舍多少的身命?到今天才能成佛!冷静!想到佛陀,我们今天被人倒了三万,就睡不着?回去就好睡了。能舍是大福之人,因为他有智慧。

所以,你要享受人生,就要像昨天师父讲的那个禅宗的公案:有一个禅师在打坐,他打坐之后都会欢喜的笑;当然不是像老奸臣哇哈哈的笑,是微微的笑。徒弟看师父每次打坐后就无比欢喜,微微的笑,就问师父:师父,您每天打坐是为了什么?师父就回答:为了享受啊!徒弟又问:出家人也讲享受啊?师父说:出家人不一定享受得到,但是,大彻大悟的人,就懂得如何享受,知道如何享受。他享受他的生命、享受这颗平等的心、享受无量的慈悲心、享受忍辱的心、享受般若的心、享受慈悲喜舍的心、享受一切空性所带来无量财富的心、安祥的心、没有斗争的心、不分别、不执着的心,这样的享受!

我们说享受,顶多泡一壶极顶乌龙茶、买一条三百三十元的素火腿来炒,不然还能享受什么?我们根本就不会享受真正的人生,学佛的人,就真正认识我们的生命。菩萨!我们有无量的财富,为何不会享受呢?为什么整天要摆一张苦瓜脸?人一出生就是痛苦,我们这张脸,人家说苦瓜脸,不是没道理的,很有道理!人家禅师就懂得享受,菩萨!你如果要享受,也是马上就能如愿!

[辛四法合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以者,用也,用后后幻,修治前前幻。如以幻心,离幻境;幻智,离幻心;幻空,离幻智:幻灭,离幻空。]一层破除一层,[亦复如钻木出火,]钻木出火,[火出木尽,烟灭灰飞。]最后的灰飞走,[诸幻悉皆尽灭,幻尽觉显,]跟诸位讲一句具体的,你什么时候把你的执着放下,你什么时候成佛!就是这样子。因为幻,你就有执着心,你什么时候把你那一颗执着心放下,你什么时候就是自由、解脱无碍的人,否则免谈。不然学佛只是结一个善缘而已。幻尽觉显,[不入断灭。庚三令离幻显觉,正示用心竟。] 诸位!听经闻法,古人、大陆的丛林,古人在亲近师父;譬如圆瑛法师,徒弟都在他身边,一直听他讲经五年、十年,为什么?要奠定自己的基础啊!讲真的,现在的出家人很惭愧,为什么?没多久他就想要抬头了,想要当一国之君,渴望意气风发了,结果发不起来,没办法!

他一定要闻法,这个基础性,地基要打得很稳,然后你讲经才能运用自如;不然你在讲什么,根本就不晓得。所以,初学的人想要度众生,经教不通,悟性没办法,为什么悟性没办法?无法进入空性,永远有障碍。在座诸位,还是要听经闻法。我告诉诸位:不要流浪,讲真的!不要流浪;流浪的人,可比天边那颗星,不究竟!浪荡的命运无了时,菩萨,要稳定。有时候,我们搞一、二十年,抵不过师父讲一句话!你们相信不相信?这样乱闯乱撞,撞得头破血流,师父两句话:啊!就是这样子!奇怪,我每天看经典,怎么都没注意到?看归看,《圆觉经》也是有很多人看啊!

[庚四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

【“善男子!]!你看底下有多美![知幻即离,]你了解这个世间是幻化出来的,当下就放下,[不作方便;没有经过任何次第,直入觉性的本怀,不作方便。[离幻即觉,]太棒了!只要你离开幻妄,明明知道这世间是幻妄的东西,没什么好计较的,分别心放下、是非心放下;富贵、贫穷统统放下,持戒、犯戒,这是别人的事,统统放下![亦无渐次。]一刹那间,马上证得佛的觉悟,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我告诉诸位:你《圆觉经》不听,听其他的经典,你想要修行,也很困难!《圆觉经》是非常的重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18

[前问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佛既示用心之法,乃结答云:]结答这样讲,[既知是幻,即已离幻。]底下这个比喻得太好了![如人梦身生疮,求医施药(作方便也),]在梦中一直想,我长了一颗烂疮,我要求医施药!后来,[既知是梦,即已离梦,不须更作方便。]你这个恶疮马上就好,这个比喻得太好了![既已离幻,即是真觉,如梦疮之人,]我们梦见身上有烂疮,我要求医啊,我们当下[既已离梦,即是醒觉之人。亦无渐次者:觅疮了不可得,]我们既然已经醒了,觉悟了,觉悟之后,说还要去梦中找这个疮,你找不到![亦无须施药,渐次求愈也。]这个比喻太棒了,棒得不得了!意思是说: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如果我们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的东西,当下统统放下,一切随缘,每天都用欢喜心,对待一切众生,不计较、不执着,保持我们的任务,把它完成,责任跟义务把它完成。知幻即离,亦无次第,你想想看,何等的爽快!

[又知幻,是对不知幻者,开方便也。远离,是对有取著者,示渐次也。]有次第,[离之又离,离之又离,至无可离,即此乃是假说方便。]所以,你今天无论遇到什么境界,譬如说:你今天离婚!今天我们这里的人一定有离过婚的,我当然不会说:没离过婚的举手!我是不会这样问啦!如果今天因为离婚让你很痛苦,那么,你放心!离开先生,或者离开老婆,不一定比较不好;如果离开智慧,你就很惨了;离开觉悟,你就很惨了,你会活得很痛苦!离开一切都没关系,包括身上的金钱,如果离开我们的智性、觉性,不懂得回光返照,好好的安住我们的本性,那你的麻烦就大了!因为你二十四小时都在痛苦、煎熬、都在造业,起心动念都是执着。[前章重在知字,此章重在离字,]离,就是要离,整部《圆觉经》就是讲这个字而已,叫你离。离婚很悲哀,若是离妄,就很可取了!

[均为大乘顿教,为上根人,说顿悟、顿断、顿修、顿证之法。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果能依此修行,乃能永离诸幻而证真觉矣。]诸位!今天你说别人不觉悟、说别人犯戒,你自己就是犯戒!今天你讲别人烦恼重,你的烦恼也是很重!为什么?你分别心看一切众生,你心不清净。我们今天学佛要转回来,将那个离的功夫拿出来,单刀直入斩断。难舍也是得离,这样子,用这个字试试看,功夫拿出来试试看;不肯下决定心,一天到晚只会说:请师父开示!昨天有一间讲堂,三十几个人来,来这里听经闻法后,已经九点半,师父已经累了,他们说要求开示;何必这样做什么呢?师父讲的录音带、录影带,你如果能脚踏实地去做,怎么可能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呢?今天就是做的问题,境界现前,知道这个在考试了,《圆觉经》的功夫:“离”要拿出来用了,舍的功夫要拿出来用了,保持平静、保持忏悔:我对不起你,不是你对不起我。明明是我们对人有恩,我们也要想:不知道我有没有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对别人有恩,不要讨人情;别人对不起我们,我们不要跟他计较,二十四小时都一直想:我有没有对不起你?还要注意,

不要讲别人的坏话,你如果讲别人的坏话,人家会传来传去,这样会制造自己的困扰,因为我们人这张嘴守不住话,除非你自己不讲。若欲人不知,除非已莫讲;这是我自己编的啦,没有这一句,是我自己编的!一切都进入圆满,究竟解脱,[本科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竟。己一长行竟。]“不俱”就是不存在,幻觉也没有了,就是连那个觉也没有。这段你要注意看!翻到后面: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一切都平等的意思,无相。再不肯下功夫就没用了,枉费我讲得口干舌燥!因为很多众生都只是在文字上打转,整天都是在听结缘的而已,不是在听下功夫的;如果肯下功夫,样样都无碍!众生有两种:烦恼、颠倒梦想;菩萨有两种解脱:自在、无碍,你有办法做到这样吗?对不对?很简单的道理啊!不要看别人的过失,二十四个小时都看自己的缺点,别人的生死与我们无关,天大地大的事都没事!

[己二偈颂(分二)庚一 标颂 二 正颂

庚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重宣就是再一次的宣说前面讲的道理。[而证偈言:】

此义,即长行如来所答,幻从觉生,幻尽觉满,离幻显觉,幻觉不俱诸义。一标颂竟。]就是说:没有幻,也没有觉,因为幻才立这个觉,觉也不可着。所以说:幻觉不俱,不俱就是双离的意思,也不可以执着有一个觉悟。

[庚二正颂(科同长行,故不重列。)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注意!这个“如来”不是指佛陀,是指我们人人心中的本性,圆觉的妙心。[圆觉心建立。】]说:普贤!你要知道,一切诸众生无始劫来,幻化出来的无明,都是从诸位每个人心中的本性、圆觉的妙心所幻化出来的,也就是从加深心所建立的。

[此告以当知,非普贤不知也。以普贤明知故问,乃代众而问,]这是代替众生发问,请佛陀回答,令众生能得利益。[佛告以当知,实告现未菩萨当知也。]现在与未来的菩萨要知道。[一切(去声)诸众生,通指九法界众生,]六凡三乘,[以三乘圣人,]声闻、缘觉、菩萨。[枝末无明虽尽,]枝末就是见思,见思无明虽然尽,但是,[根本无明,犹未尽也。无始幻无明者:以无明无因,]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我们有无明。为什么有无明?无明无始劫以来。

为什么会有无明?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就是无明。你为什么不知道文殊讲堂在哪里?不知道路怎么走,为什么不知道路怎么走?就是不知道啊,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无明没有什么原因,[故称无始。最初一念妄动,]一开始一念,“最初”是一种假设,一念妄动。其实佛教它本来就讲无始无明,只有为了形容起见,所以,说最初一念妄动,[无有初相可得,名曰生相无明。亦无生处可得,]因为它是幻化出来的,就像晚上做梦,梦见你去某一个地方,醒来之后说:我要去找那个地方!没有那个地方啊,无生处可得。[无生则无因,无因故无始。幻者,不实之谓也,以本末二种无明,]“本”是指根本无明;“末”是指枝末无明。因为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两种无明,[皆无自性,]皆无自性就是无永久性,只是暂时覆盖本性、遮蔽了本性;皆无自性,没有一个体性。[故名为幻。

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者:以普贤但问离幻之法,未问起幻之源,]“之源”就是原因。[故此示之曰: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诸字,助语词。]帮助。[如来二字,当约义释,莫作佛解。何以故?因佛幻尽觉满,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故不可说无明从果上如来,圆觉心中建立,祗好说从如来藏,圆觉心建立也。圆觉妙心,在众生迷位之中,名曰如来藏。]这个“藏”就是孕育着如来的德行,含藏的意思。名如来藏就是说:含藏有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本性;如来藏反过来读,就变成藏如来,蕴藏着如来。[如者,不变义:来者,随缘义;藏者,]这个“藏”如何藏?[含藏染净诸法。由含藏染法故,无明得依之建立,虽为染法所依,随缘也。不为染法所染,不变也。故《楞严》云:此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经名为清净觉相,又曰净圆觉心。]清净又圆满觉悟的这一颗心。

[【“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就像虚空所产生的花,花藉着空来显示这个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虚空本来就不动,不因为花现花灭而改变;我们的本性也是如此,不因为无明有、无明灭而改变。

[此举喻无明无体,]所谓无体就是无自性。[犹如空华,因眼病之人,见亦成病,]眼睛生病的人,看到的也是有病。[依清净虚空(喻圆觉心),妄有华相发现。]眼睛的病如果痊愈了,[病眼若愈,华于空灭,]虚空产生花,虚空的“华灭”,[任从眼病眼愈,华生华灭,而虚空本性,始终不动。]你如果会修行,只要保持离一切相,保持如如不动,一切世间的事情都解决了!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最尊贵的就是这颗如如不动的清净心,就是如此,最尊贵的!要离一切相,在圣者来讲,叫做任运自如;如果是凡夫,就要返观,返回来,入流亡所。圣人叫做保任的功夫到家;保持任运自如的功夫,叫做保任。

因为他离一切相,当下就如如不动。凡夫如果没有办法,很简单,我们用感恩的心,一直感谢他;这样子,转个念头。因为他成就我们!一切事情虽然还不能达到不动,不过,烦恼已经可以说没有了。譬如:有一次,我晚上十点多开车经过二圣路,碰到一个国际商工的学生;他是一个念夜间部的年轻人,他摩托车骑得很快,我的车速大概是二十几而已。他违规闯红灯,很快速度的闯过来,一擦撞之下,他整个人飞出去,眼镜摔得粉碎,摩托车也坏掉,我的车门也被撞得凹陷下去。结果他爬起来之后,竟然比我还凶!他闯红灯、速度七、八十,我时速只有二十几,他闯红灯竟然比我还凶。他以为我没有驾照,不晓得我早在民国七十三年(1984)就考取了,还想吓唬我:你为什么开这么快?我说:我今天如果开得快,你早就被撞死了!我说:不如这样,我们不要破坏现场,叫警察来测量!

他听到我这样讲,吓了一跳。我说:你念国际商专,我也曾经在国际商专教过书,不然问你们校长,以前我也算是老师呢!他的眼镜都摔碎了,火气很大,我赶紧问他:你有没有怎么样?我看我赶紧扶他,以为我自认理亏,不知道我是慈悲,真是愚痴的人!后来很多人围过来看:唉呀,你这个年轻人闯红灯,我们都看到了。幸好你撞到的是出家人,如果今天撞到俗家人,只怕会被打死!我想:幸好,幸好!我说:你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有没有受伤?我赔你医药费。他听到我要赔钱给他,以为我没有驾照,我马上拿出驾照来:你看清楚。后来我想:既然撞上了,只能退一步想:幸好他没有死,事情就比较好解决,他还能爬起来跟我大呼小叫的,算是很有福气了;万一撞得连叫都叫不出来,那就完了!那就是死了!

只要还能吵架,都没关系,他跟我吵架,我很高兴,因为至少他还能大呼小叫的,幸好!顶多是车子修理一下而已。所以,那时候我就有学佛的思想,我们出家了,就有佛的智慧,知道转个念头。如果是其它世间人,车门被撞得凹陷,绝对要叫他赔偿的!或是抄那个学生的学号,寄给他们校长开除他,竟然还这么凶!他可能没有驾照,就变成他怕我了!所以,有学佛的人,有佛教思想的人,遇到任何事情,他一定比较能够退一步想,烦恼一定会比较少。所以说:虚空本自不动,虽然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还没办法做到像佛陀一样;不过,我们有这种解脱的思想。

[【“幻从诸觉生,]幻化是从诸觉,就是我们圆觉的妙心产生。[幻灭觉圆满,]幻如果灭,一切无明幻化出来的东西,就是以幻来灭幻,觉则圆满。[觉心不动故。】]我们如果有智慧,来灭掉这个幻化出来的东西,我们就会圆满,那么,觉心就不动。

[此以法合喻,解释前疑。幻,指本末无明;]指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诸字,助语词;]就是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亦即,幻从之于觉悟而生。[觉,即圆觉妙心。]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谓本末无明,皆从圆觉妙心,随缘而生。生本不曾生,]这是错误的东西。所以,人生是连续的错误,人生是一幕幕连续的错觉,你什么时候离开这个错觉,什么时候就觉悟。[如虚空随病眼之缘,而生空华,]虽然空中无花,有生出花,但是,[生实无生。]我们今天也是如此,有这个肉身,看起来好象是真实的东西,实在是无生,因为一切都是业力、我们的意识所变化出来的肉身。

[幻灭二字,莫作无明灭解,当作以幻灭幻,诸幻灭尽解。长行云:幻心还依幻灭,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如是方与下节之文相合。幻灭觉圆满者:幻境,依幻心灭;幻心,依幻智灭;]我们有智慧,就了解我们的心都是妄想。“幻智”,连这个智也不执着。[幻智,依幻空灭;]这个“空”表示不执着的意思,不执着有一个智,叫做幻空。[幻空,依幻灭灭。]依幻灭灭就是指空空,连那个空也要破除。说:一切幻依本性觉而生,[幻依觉生,]一切幻化出来的,是依我们本性的觉性而产生,叫做幻依觉生。[能障于觉,觉已被障,似不圆满。诸幻灭尽,绝待圆融,]这样就绝待圆融。[觉性圆满,不至断灭也。]才不会断灭。[觉心不动者:任从诸幻生灭,]任从一切幻化出来的生灭,[而与觉心无干,]跟我们觉悟的心无关,[本来不动也。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若是彼诸菩萨与末世众生,常应远离一切幻化的东西。[诸幻悉皆离。]无论一切时间、空间所影现出来的境界,或者是我们的心的刹那变化,都应该放下,要用如如不动、清净圆觉之心来过日子,如此诸幻悉皆离。[如木中生火,]就像木中产生火。[木尽火还灭;]火就熄灭。[觉则无渐次,]只要我们觉悟、顿觉,就没有渐次,没有次第。[方便亦如是。”】]只要你当下顿悟,你觉悟,方便亦如是。

[诸幻悉皆离,则幻尽也。]我们今天不能离幻,所以没办法尽。[离无可离,如钻木出火,还自烧木。木尽则火灭,烟灰俱尽,灭无可灭也。诸幻既离,]一切幻化的东西都无所着了,[觉心显现,]诸幻即离,觉心显现,这一句是禅宗讲的: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善恶都是幻化的!你不思善、不思恶,都是离善离恶,一念不执,觉心就现前,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那就是惠明你的本来的面目,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即长行所云:]整部《圆觉经》都在讲这一句话:[ “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你如果了解世间一切都是幻化出来的,你就离开。离开不是逃避,注意!这个即离就是舍,内心无所住,不执着的意思,离不是逃避心,或者逃避这个境,你逃到哪里呢?你逃到这里有心跟境,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心跟境也现前啊!它不是这个意思!知幻即离,就是要舍掉这一些错误的执着、错误的假设、

不必要的麻烦、烦恼,离幻即觉。所以,禅宗讲的,都是一念马上证得本来的面目。[觉则无渐次者:]如果你觉悟的话,你就没有所谓的次第。[既已离幻,当下即觉,]禅宗里面讲:言下大悟,就是这个意思,当下即觉。[自无渐次之可言,]当然就没有次序可说。[方便亦如是。此句追颂,]追颂,重复前面进过的。[既已知幻,即离诸幻,不劳]就是不必麻烦,[再作方便。]不求任何方便,当下就离。[如前喻如梦身生疮,]恶疮,在梦中[求医施治,]时间一到,从梦里醒来,[既知是梦,疮不可得,何假方便求治也。一征释用心竟。]只要你觉悟。整部《圆觉经》就是一个一个菩萨起来发问。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21

[丁二广明行相

戊一四问答通明观行上根修证

己一开示观门同佛

庚一普眼启请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叉手就是合掌,[而白佛言:】]就问了,请教世尊。

[一普眼启请竟。

庚二正陈问词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也就是次序,[云何思惟?]这个思惟,不是世间所谓的思想,不是分别心的思惟,乃是八正道的正思惟,简单讲:是智慧照察,用智慧观照。你如果把它当作我们的思想,坐着在想事情,这样就不对了,那是散乱独头意识,跟这个内观智慧又不一样。思惟简单讲:就是回光返照。如何回光返照呢?[云何住持?]这个住持就是《金刚经》讲的:如何安住其心?云何应住?怎么住?“住”就是安住,“持”就是任持,任运自如而不失。意思就是:如何住持?这个“住持”不是寺庙的领导人,而是要如何将我们的心安住?要如何使我们的心一直不会遗失?任持,任运的持续下去,有正知见。要如何安住我们的心,使我们这颗心能够坚固,“持”就是持续下去,坚固道念。[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众生没悟,要用什么方便令众生开悟呢?

[大悲世尊:赞佛悲心平等,所以称大。]称大,所以,我们看到很胖的人,都叫他大菩萨,只不过这个“大”字拉得长一点。[愿为下,备陈问意。]“备”就是具足,要陈述那个问的意思。[因闻前二章,悉谈顿教法门(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轮转就是生灭,你知道虚空所产生的花不实在,你当下就不会落入生灭的念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既然知道世间、人生宇宙都是虚妄的东西,当下你就离。[皆顿悟顿证,不历程途,]不用经过一切的次第,[不落阶级,]阶级就是我们所讲的阶梯,一层一层的楼梯。[一超直入如来地。若是上上根人,尚嫌多口,]上根之人也是这样。以前有一个禅师,问徒弟:什么是佛?徒弟就比自己,意思我就是佛。他的师父啪(打):你是佛吗?徒弟想一想:的确,我不是佛!无言以对,就走回去,也不了解意思。

接着叫第二个来问:你看师父整人有多厉害!什么是佛?报告师父!佛就是觉悟的人。啪!觉悟的人,哪里可以言说呢?他跑回去坐着。接着叫第三个问:什么是佛?他想:比自己也不对、讲觉悟也不对,就静静的不说话,啪!佛如果像你这样不说话,要怎么度众生啊?每个讲的都不对!意思是说:开悟,你怎么讲都对;他知道徒弟没有开悟,怎么讲都挨打,因为一定不对!所以说:讲话想要赢开悟的人,不可能!因为他正说反说都一定对。为什么说:佛开大智慧?大法师或者是大善知识,你怎么讲都输他?的确如此,禅师这样讲不对吗?对啊。禅宗在对话,有时候境界够的话,是无需言语的。以前禅宗有一个公案,有一个徒弟离开师父,师父很久没有徒弟消息了,想试试看徒弟是不是开悟了!于是叫人写一封信给他,信上写:以前我教你的即心即佛不对!我现在有更好的法门,请你回来一趟!叫人拿去给徒弟,要试试看他是否开悟了。

徒弟一看信说:这个老秃头,乱乱讲!徒弟在信上写着:老秃头乱乱讲!又叫人把人送回去。他的师父看了之后哈哈大笑,徒弟已经大彻大悟了!如果是没有开悟的师父,只怕就马上拿刀子去找他算帐了!禅宗的对话,我们凡夫是怎么听也听不懂,你怎么悟也没有办法悟到。意思是说:你有更好的法门,我还是即心即佛,还是这样修。最好的就是即心即佛,哪有更好的法门,傻瓜!骂他老秃头,意思就是说故弄玄虚,胡言乱语,即心即佛,这才是究竟的修行法,哪还有更好的办法?

其实,他也知道师父是大彻大悟的人。但是,禅宗的语言,说真的,不是我们凡夫轻易能了解的。[但根器稍劣者,若无方便渐次,何由悟入?故乘机发问,欲请如来,为顿教菩萨开方便门也。请云:愿为此会,同入三昧,诸菩萨众,及为末世,求大乘众生,演说菩萨,因地修行渐次,于无次第中,指示次地进修之法。云何思惟者:非识心分别之思惟,乃八正道之正思惟,以智慧照察,如何用心,方知身心是幻。云何住持:谓如何远离诸幻,方得觉心不动,而能安住任持也。凡众生未悟净圆觉心,作何种方便,下手用功,普令开解悟入。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没有一个恰当的方法。[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他听到佛如来讲三昧这种功夫,也就是这种修行,心会产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根机不够就是这样,悟不了。

[此述请法所以。]“所以”就是原因,这就是描写请法的原因,[若彼众生,指现未菩萨。倘无正方便,]没有方便法门,[则无门可入。]你就无门可入。[方者,法也;便者,宜也;即对机便宜之法。]对应根机用最便宜的办法,方便下手。[及正思惟下,略正住持,]略正住持就是简单为他开示什么是安住,怎么样能够任持。[即最初下手,安心止观工夫。]止是定,观是慧,定慧的功夫。[虽闻如来,说此如幻三昧]虽然听到如来说如幻的三昧,[(即前说离幻法门,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即能全身安住,神通大光明藏中),]就是本性。[心中反生迷闷(迷者不了,闷者不通),安望其能悟入哉!]“安”就是怎么能够希望他悟入呢?因为根机不够。根机够不够,你都叫他念阿弥陀佛,这样就对了!现在也不用管根机够不够,叫他全部念阿弥陀佛就对了!

如果要修止观的功夫,譬如说:很多人在讲话的时候,我们插话,万一我们一句话讲错了,迁怒到对方,你学这种功夫,马上收回来,不讲话,微笑。不要一张脸象木头一样僵硬,微笑,你试试看。是非就停、斗争就停,统统停,还能培养我们的定力。有一个人妇人说要来请教师父问题,来就问:师父!请问如何修定?我都还没开口,她就抢着说:师父!修定是不是心不散乱,一直诵经、一直念佛用功?我以前这样做,真的很轻安、心很定,心很欢喜,我认为这样就是定了!就一直讲,我还没回答喔。原来是要来问我,结果换她讲给我听!后来,她讲了很久,我都没有回答,她一直抢着讲,我就说:不好意思!我现在没空,还有事情要处理。她看师父没回答,就回去了!这个人根机很利,隔天她又来了,说:师父!我向您求忏悔,一切法不可得,我昨天向您问定,其实我就是不定,以师父的心境就是最定。我说:连定的观念都不能有,有入定就有出定,出入是生灭法,不是无为法。马上拿一个红包出来,她说:赞叹,赞叹!你来,你既然说要问定,你这样就不定了。我没有回答你,我一切无所着,心就比你定。

一切法都是生灭法,无所住,就是这样。这个无所住,很多人搞不清楚。有一个菩萨,男众来问:师父!我怎么想都想不通无所住的意思!我说:无所住就是不分别。他说:师父,不分别,那我坐着都不要想。我说:这样也不是叫做不分别。师父!您不是说不执着、无念就是无所住吗?我说:这样不对,那么,晚上睡着的人,晚上睡觉没做梦的人,这样他也是无念!他说:师父!到底无念、无所着是什么意思?我说:无所着就是每一秒钟都知道;用时间的最短来形容。每一秒钟都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生,不生不灭,虽有生灭,当体即空;每一秒钟里面,都活在无量无边的快乐、安祥当中;每一秒钟里面,都是用无分别心、智慧心在做事。他说:师父!无所住就变成无念,无念就无心,这样要是用什么心来做?我跟他说:今天就算讲到死去活来,你仍然不悟!因为不悟的人,说无念,执着无念;说有念,执着有念。众生,说无念也执着;说有念也执着,这是心境的问题。圣人说无念,他知道无念是智慧之心;说有念,是清净的本性所产生的妙有的有念,有念无碍无念;无念发起妙有的有念。

有念是空性当中的妙有;无念是透视中的智慧,有念无念看你怎么讲都没关系,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想做佛,想学佛,我们为什么不试试看,用一天试试看。你在一天当中,从早上睡醒,起床、刷牙,你都清清楚楚自己在做什么,每一分、每一秒都警告自己:不要生气、不要贪心,每一分、每一秒看出去,每一个都是你的大恩人,过一天那种圣者的胸量是什么。哪一天你如果遗失三万块,你也不会执着;哪一天无论别人怎么毁谤你,你也不执着;哪一天无论中爱国奖券五百万、大家乐五百万,你一觉到天明,你也无所着!你为何不享受一天佛陀的日子是如何的过法?智慧是最好的枕头,它可以让你安眠。没有智慧的人,他就是一种惩罚。我们只能睡在床铺上,无法睡在智慧法身上面,我们一直迷茫。

有了智慧,你就拥有一颗安祥的枕头,夜夜睡的很安祥。凡夫众生来到这里,他一直要问本性是什么东西,正说反说,他还是不懂!众生的惯性意识,他很执着,没有办法!我用尽一切语言跟他开示:佛性本来具足、不取不舍、不寻不求、不回忆、不惆怅、不盼望,它没有时间表。就算有时间表,每一个时间表都是零。停止在本来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如实相、如实如知。一切如是知、一切如是相,就是无所住心。如果这样讲还听不懂,干脆去超市买饮料喝吧,没办法了!

[【“愿佛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

愿求我佛发慈悲心,拔其迷闷之苦,与其悟入之乐,]“与其”就是给修行人能够悟入的乐,这个乐,喔!那没有办法形容,如果一个人了解本性,一切法不可得,以无我的心来行于世间,哇,那快乐得不得了!我们找到本来的面目,日子就不得了。为什么呢?因为由你本地风光所散发出来的,你想想看,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欺骗你。当你拥有无量无边悲心智慧、般若智慧的时候,所散发出来的,这个世界是何等的世界!你想过这个世界吗?由一个有般若大智慧的、拥有大悲心的人,所散发出来的都是平等、没有高下的世间,你能想象这是何等的空间吗?同学们如果做不到,先学无所执着,加大悲心;人家是咖啡加牛奶,我们用般若加悲心。[权巧施设,于无方便中,假说方便;即是于此圆顿,如幻三昧,本无阶级次第中,说出次第进修之法,令得悟入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问词竟。]也是一样,礼貌不能免。

[庚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修行的次第。[思惟、住持,]用智慧观照,要如何安住我们的身心,要如何任持不断。[乃至假说种种方便。]乃至用假说,说出种种的方便,[汝今谛听,]你要好好的听,[当为汝说!”】]这段文字很简单。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重赞善哉,现未获益。善男子!汝等乃能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因地渐次,于无渐次中,以指示渐次进修之法。思惟,非意识分别,乃正思惟,身心是幻。住持,乃安住任持。远离诸幻,乃至假说种种方便者:于圆顿如幻法门,无方便中,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三如来赞许竟。

庚四承教静听

【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听而。】

庚五正答所问(分二)

辛一长行二 偈颂(辛初分四)壬初 起行方便二 观行成就三 顿同佛境

四 结合问词

壬一起行方便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本性,这个“如来”不是指外在的佛;你若要说外在的佛,也是我们本性的佛,一样!你欲求我们本性的佛,或是一切十方诸佛证得的如来本性,[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还离诸幻。】]注意!佛才是厉害:应当正念,就是你想契入,首先要有正知正见,不然远离诸幻就变成断灭。所以我说:佛陀讲经,不多一字,也不少一字。

[此为新学(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修大乘众生,]简单开示[略通]“通”就是开示,通达。开示[一线消息,]令你通达。[假说方便,以明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者:谓欲求十方如来,本起清净,圆觉因心者,应(平声)当直心,正念真如。]应当直心,这句话含意很深,什么叫做应当直心,正念真如?就是不扭曲、不弯曲、不错觉、不要绕道、不要废时,直接;直接就是离一切相,不必言说,不必思惟,那就是无为法,就是正念真如。而我们凡夫没办法正念真如,我们都是正念分别,清清楚楚在分别,分别就会扭曲跟错觉,推论跟猜测。有一次,中部一个信徒,以前也是大护法,也是挡不住几句闲言闲语,不知道谁跟他讲了什么,他打电话给我:师父!人家说你出国去欧洲都戴假发!你听了会不会觉得好笑?我们一起去欧洲的有三十几个。我出国戴假发,然后三十几个徒弟看我戴假发?这种事难道还要用是真是假来判断吗?我只有一笑置之。我也没有解释什么,我说:用一点智慧,比较不会活得那么痛苦,用一点智慧,一点点就好!意思是说:你稍微想想看。

唉,真是什么毁谤的话都讲得出来,就是这样,没办法,众生嘛!因此学佛,我告诉诸位:要先学不受任何境界影响,对法,依法不依人,依智慧般若,永远不受任何人影响。这不简单!在《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中说:要修信心不逆,就是不退转,要修一大阿僧祇劫!光是修对三宝信心不动摇,要修一大阿僧祇劫!要对一个善知识信心不动摇,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因为你如果信心不逆,就是正念真如,你不退了。正念真如怎么会退呢?你如果正念真如就不退了!信心是一切最重要的开始,没有信心,一切都免谈!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我们不要住得这么痛苦,师父告诉你好几遍了,对我有信心的人,你来;对我不有信心的人,平等平等,你好好修行,君子断交,不出恶言。我不毁谤你,你也不毁谤我,这才是君子的态度,何况说我们是修行人!我都将外面离开的当作是菩萨,他们都比师父厉害!我是凡夫,我已经跟你们讲过一百遍了,我是凡夫,按照经典这样念而已,我这样念,如果你发现经典错误,是圆瑛法师要下地狱,不是我,因为我照样念嘛,照这一本念。

所以,人家说:师父!您很会讲经!我说:你说错了!是那些法师在讲,我只是照着念,我这不是叫做讲经的法师,我这叫做照着念经典的法师才对。照着念,照着经典解释,没有我自己的意思,这不是我的意思。我告诉你们:我是凡夫,他讲的这个是佛的境界,我做不到,没办法!但是,互相勉励,至少我还看得懂。[正念,即不起诸念,即是正思惟。惟是一心观察,]“惟”就是只、但的意思,你只要当下这一念观照,[必欲知此身心是幻,又欲远离诸幻,正念为方便之始,亦即起行之本也。]末法的众生,别说是圣者了,末法,佛教界里面都有这样的感慨:实修的高僧大德少。实修就是实实在在有证悟到那种功夫的,在目前来说很少!弘一大师就很感慨,弘一律师就讲了:末世的众生,知见正确已经很难得了!在这个末世,你要找一个有修有证悟的人,可以说几乎等于零了。近代的高僧广钦老和尚那就没有话讲,这是公认的。到现在,在目前来讲,佛教界也是感慨很大。

在佛教界中,有修有证的,也是凤毛麟角,微乎其微!在今天来讲,能将知见,调整成佛的正知见,不要搞错路线,这样就已经不简单了!讲起来很悲哀,末法众生要找一个正见的,不要让你走错路,那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我看《大智度论》很感动,感慨很多!《大智度论》把戒律列为权教,不究竟法,律学要加上实相法,是究竟第一义谛法。《大智度论》说:若有人能弘扬正法,当知是难得的善知识。不应观善知识的过失,应当亲近供养,无量的恭敬。何以故?善知识难得故!你看《大智度论》赞叹善知识的伟大,哪有我们今天,认为法师都不能有一点缺点、不能有一点点污点,不然就开始拼命的攻击你,哪有像我们今天的众生?《大智度论》实在是我看过非常好的一部论典!我们以前逢甲大学,有设一个《大智度论》的研究,分组讨论、研究《大智度论》,因为这一部论非常好。但是,这部论太长了,一百卷,十本,有的印得比较厚,四本;印得薄一点,十本。我有打算要讲《大智度论》,因为太棒了!所谓《大智度论》就是解释《大般若经》,就是问答、问答。般若是出生诸佛之母,你想想看,可见《大智度论》有多么的重要!

你说一个出家人,在家我不敢讲!一个出家人,他的一生一世没有看过《大智度论》,跟眼睛瞎掉一样,跟没有眼睛一样!为什么?般若是诸佛之母。我们这些出家人,一定要看《大智度论》。但是,也不晓得看不看得懂,我想是看不懂的居多,因为《大智度论》真的很难,当然,也有简单的!今天师父跟诸位讲这段就是说:你要引起正念,要正念真如,要先建立信心。要先建立信心,要对善知识一切信任,这样才有办法,不然没办法建立。[又正念者,无念也。《智度论》云:有念,是魔业;无念,为法印。又正念即离念也,远离一切虚妄念故。如《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你如果能离一切念,你的心就跟虚空一样。所以,如果有人来我面前讲是是非非,我都告诉他们:一切因缘、一切因果,自有定夺。你要永远记住师父一句话:你不是因果的执行者,我们不够资格论断别人的因果、是非善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够论断别人的是非善恶,因为因果是公平、超越的。

也就是因果自有果报在处理,你论断别人,换你造口业。永远不要看众生的过失、永远不要看你亲近的那个师父的过失。智者从师之长,愚者求师之短,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样你就入道了。如果你没办法做到这一念,走到哪里都讲你师父的坏话,那你免谈了。第一个就是大石头嘛,大石头卡住!一个大彻大悟的禅师,有一次,一个徒弟对一件事情看不开,这个徒弟叛逆性很强,禅师就拿着一支拂尘,要让徒弟开悟。徒弟来,禅师就问他:什么是无念?徒弟就不讲话,沉默,以为沉默是无念。师父就用拂尘敲下去:沉默也是执着!这个徒弟叛逆性很强就说:师父!你做到了不执着吗?师父又敲他一下:师父执不执着,跟你的生死有什么关系?徒弟顿时哑口无言!意思是说:师父要先没有执着,他才没有执着,这样法就不通了,听懂了吗?师父要先做到不执着,我才开悟!脑袋坏掉了,人家是依法不依人,你是依人不依法!不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本来的面目,你何必干涉你师父执不执着呢?你师父有没有这种功夫,我们依法嘛!所以,有的徒弟走过师父,就是这么了不起!

为什么?他如法修行,就比师父更厉害了!你说师父很伟大,我说不厉害,依法的人最厉害!一次一个验尸官讲过一句世界上很伟大的话。美国有一件谋杀案,请了很多人去检验、勘察现场都查不出原因,后来请了一个日本的验尸、命案鉴定专家。勘验现场时,其他的政府高级官员也都在现场查,鉴定第一现场、第二现场、第三现场,结果答案出来,美国的判断错误,这个日本的判断是正确的。就赞叹这个日本人说: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象你这么聪明?这日本人讲了一句话:如果你不犯罪,你就比我更聪明。太了不起了!这实在太厉害了!这样听懂了吗?如果你不犯罪,你就比我更聪明。不犯罪,你就不要用到我来嘛,真的!

我也告诉诸位:如果你没有烦恼,你就比我更有智慧,就是这样。不是师父行,有时候,徒弟比师父更行!说不定在些孩子当中,有几个已经开悟了,还没有考验看看不知道,找一个时间来印证一下,印证看看是不是开悟了?不知道有没有消息?万一问起来说:某某人有没有消息?师父,有消息,他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起来说他开悟了!喔!晚上讲的,那不算。[又正念者,无念也。《智度论》云:“有念,是魔业;无念,为法印。”又正念即离念也,远离一切虚妄念故。如《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离念相,即净圆觉心之相,故嘱以]告诉他,交代好。[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壬一起行方便竟。]底下就教大家如何修行,如何观照。第一、教你持戒,然后才有智慧,没有持戒就没有智慧。

[壬二观行成就(分二)癸初 戒定 二 观慧

癸一戒定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奢摩他就是定,先依如来所教的修定的方法,怎么样才能定呢?[坚持禁戒,]坚持戒律,不要犯戒。[安处徒众,就是让这些修行的菩提眷属好好的相处,好好的相安;徒众就是法侣,修法的伴侣。好好的安排,好好的互相勉励,[宴坐静室。】]“宴”就是静的意思,静坐在一个清净的室里面。

[此文承上,]根据上面。[要离诸幻,须依戒定慧,]我们若能持戒,心就定;如果每天做坏事,心怎么定呢?你每天做犯戒的事,心如何定呢?这怎么可能?没有定,当然就没有智慧。[三无漏学,于无渐次中,方便渐次而修。先依如来,奢摩他(此云止)行,即定学之行。以此为先者,必先制心一处,方可无事不办也。]今天我要鼓励在座诸位:因为我们今天正好诵戒,如何才能定呢?广钦老和和尚有开示,我觉得这句话开示得很好,来跟大家勉励一下。广钦老和尚说:我们要将一切世间有的东西化作无形的,要去顺便把它消化。这句话学问很大,我实在是实修的高僧大德才有办法讲这句话!意思是说:我们要将这世间有的东西,就是执着,化作无的东西,自己去消化。至于要如何化,就要靠智慧了。你今天有纷争,要用智慧将它抹消;今天看法不同,用智慧将它抹为平等,把它化掉。这个智慧是消化剂,要把有的东西消化掉,不要卡住了,这样你的心就有定。在世间千百万种有的东西,都会使我们产生执着、痛苦,我们要把它消化,化作无。你如果能将天地万物、一切执着化作空,这样你修行成就的日子就到了,成佛的日子就快到了!

[以此为先者,必先制心一处,方可无事不办也]无事不办就是没有一件事情不去完成、不去究竟,要将这个心置于一处。[《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室,端坐正意。]修定的人应该安住于静室,端坐正意。[不依气息,]就是呼吸,不依照呼吸。[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不依见、闻、觉、知。”如是,]统统放下见、闻、觉、知就是六根;地、水、火、风就是内四大、外四大(一切山河大地)。简单讲就是不依内、不依外,[名依奢摩他行。]也就是先禅坐,自己端坐观照,一切法不可得,以无所住的心。[坚持禁戒者:禁,是禁止,属止持。戒,是戒法,兼作持。]止持是消极的持戒,自我持戒叫做止持。积极的利益众生,叫做作持;作持就是我们所讲的羯磨,也就是要羯磨才能利益众生。我们讲:毘尼作持,就是羯磨。[谓四重律仪,]四重律仪就是比丘戒,杀、盗、淫、妄,就是五戒的前面四条戒。[三聚净戒,]摄律仪戒,就是一切时间要有威仪;摄善法戒,就是一切善法都要修;饶益有情就是说:宽恕一切众生,天聚净戒。以前广化法师把一间精舍取名为三聚精舍,结果怎么住都是三个人,老和尚说:唉!真的是三聚精舍,三个人聚在一起的精舍!现在的年轻人,都想要自己创立一间住,到最来全部都跑光光,最好只好拜托别人去住,到最后没办法,只好拿钱请人来住,没办法。没有德行,度不了众生,住到后来,变成自己孤单一人。

[十无尽等戒。]十无尽戒就是十种菩萨的根本戒、重戒。一、杀;二、盗;三、淫;四、妄,这个都一样的,这不必讲。菩萨戒前面四条戒、十重戒前面四条戒,都是一样:杀、盗、淫、妄。第五条、受过菩萨戒的人,不能卖酒,沽酒戒,“沽”就是卖。受五戒不能喝酒,受菩萨戒不能开店卖酒;出国不能为为带酒;在家不能买酒给父母亲喝,不能为人买酒,统统不行!受过菩萨戒,手拿酒,五百世无手;无手不是说被人砍断,是指出生做蛇、蚯蚓那种软绵绵的,五百世。第六、说四众过,说出家的罪过,犯重戒,说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在家有修行的人、正信的,都犯重戒!何以故?为什么?会断众生的慧命!很简单,我问诸位一句话:你今天在路边看到人家在喝酒、吃狗肉,我问你:他们这样有罪吗?罪重不重?有!他吃狗肉、喝酒啊!我再问你,一个在佛门里搬弄是非的人,人家本来要信佛,他却尽说些坏话,挑拨离间,断众生的慧命,依你看,哪一个罪比较重?当然是断众生慧命的罪比较重!为什么?他无量劫来的这个因缘,能够掌握的就是今生今世,今生今世高好要学佛,你却跟他讲三宝的坏话,断他的慧命,这笔帐要怎么算?

无量劫来,今生被你两、三句话就断掉,不来学佛了!我告诉你:你宁可去吃狗肉、鸡肉、去喝酒,去杀、盗、淫、妄,假设说了,就是不要说四众过!何以故?断佛的法身慧命故,会断众生的慧命。这个举例是不得已的啦,你去杀人放火、掳人勒索、强暴,这个都可以忏悔;说四众过?我常常说,想要佛教兴盛,引人入佛门都来不及了,为什么你偏偏要讲这些呢?所以,第六条菩萨戒列为根本大戒:说四众过。第七、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毁谤他人,这是犯菩萨戒的重戒。自赞:自己赞叹自己,毁谤他人,犯菩萨戒的第七条重戒。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已德,隐他人好事,这不名菩萨,是菩萨波罗夷罪,自赞毁他,毁谤他人。第八、悭惜财法,主是吝啬,不布施财产、不布施佛法,都犯菩萨重罪。甚至毁谤布施、毁谤说法之人,都犯菩萨戒第八重戒。在座诸位,你要判断一个人很简单,跟你在一起的这些同参道友、学佛的人,广钦老和尚讲过一句话:学佛的人,人家如果要来你面前讲一切是非,你就说:对不起!我现在没空,我要去拜佛。广钦老和尚教你这个方法。就是说,别人要来我们面前讲一些闲言闲语,你就跟他说:对不起,我现在要去拜佛用功了。我们今天诵戒,正好诵到这一段广钦老和尚开示的。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讲完,我要讲《广钦老和尚开示录》,这个非常重要!这本书很重要。每一句你都看得懂,很简单,不过,句句都是心地功夫,诵完之后,心很欢喜、知足、安祥、快乐,互相勉励。第九、嗔心不受悔,就是嗔恨心不接受人家忏悔的,简单讲:不接受人家忏悔,犯菩萨戒第九条,就是说:对方做错事情,他来跪在你面前求忏悔,你要原谅他。你不原谅他,由嗔恨心,犯菩萨戒第九条。就是说:你不可以不原谅众生。第十、毁谤三宝,第六条是说四众过,是包括在家,现在这条不同,谤佛、谤法、谤僧,所谤的:哎呀!这个法不是正法!谤正法非正法!谤佛是怎么样、魔啦,谤出家人。你想想看,十条当中,毁谤罪就有两条![四重,通大小乘,为一切戒根本。能持四重,皎如冰霜,]“皎”就是白,[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就是能够持戒,持得像雪一样的清净,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其他的就不会产生。[又一解:]另外一个解释,[先修奢摩他行,]就是定。[一念不生,众戒具足,故曰坚持禁戒。]其实到最后,还是心地的功夫,还是一念不生。[此则即定之戒也。安处徒众者:即同修法侣,安心办道,共处一堂,互相策励也。]这个“宴”也是静,也是静坐。[宴坐静室者:宴然安坐,以摄其身,身住则心安。所谓“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怕,]“憺”就是定。[未曾有散乱。”静室,即阿练若(此云无喧杂),]不吵杂的地方。[令工夫易成就也。又宴坐静室,必先坚持禁戒,此则由戒生定也。]由戒生定,[初戒定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22

癸二观慧(分二)

子初明二空观二 明法界观(子初又分二)丑初 破执 二 显理(丑初又分二)寅初 我空 二 法空

丑一破执

寅一我空

【“恒作是念:]我们常常要作这种念头、作这种观照,作什么观照呢?[ “我今此身]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所谓发毛]头发[、]身上的[爪]指甲,[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垢色”就是垢腻颜色、不净之色,不清净,这些东西都是不清净的四大所组成的。以上都是地大,[皆归于地;唾]从口而出的叫做唾[涕]从鼻子出来、鼻涕[、脓血、津液、涎]唾液 [沫]就是嘴里面的泡、泡泡的,有空气的口水[、痰]从喉咙咳嗽出来的[泪]流泪,讲到眼泪,女人的利器,我很不喜欢看女人哭,人生也没有什么很了不得的事情,为什么要用眼泪来解决呢?你不会用理性、用智慧来解决吗?我们之所以哭,是因为感觉自己委屈;其实世间也没有冤枉的事情,如是因,得如是果,没有什么好冤枉的事。[、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 ]风会转动,就像我们的呼吸一样。[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我们现在马上发觉到,这是不清净、虚妄的身体,你观照实在没有“我”这个东西。

[此段观身无我。承前文,由戒定所发之慧观也。恒作是念者:此念,即是正思惟,不是六识思念,乃以智观察,非以识分别也。恒作者:行、住、坐、卧,一切时中,常作如是观也。观察我今此身,乃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所成,假名为我,实在无我可得。此总观,下别观,四大各别观察。何者是地大?]为什么“地”要加一个“大”?注意听!“大”的意思是由这个色身扩大到天地万物,离不开地水火风。所以,加一个“大”,意思就是形容天地万物、整个宇宙,都离不开这四种东西。加一个“大”表示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是这四种东西所构成的。何者是地大呢?[地有质碍之相,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骨中之脂)脑、垢色(垢腻颜色),以上皆归属于地。何谓水大?水有润湿之相,唾(从口而出)涕(从鼻而出)、脓血、津液(血之精华内会者为津,外泄者为液)、涎(垂丝下堕为涎)沫(浮聚口角曰沫)]人家说泡沫,讲得口沫横飞,[、痰(咳嗽喉出)泪(悲哭目流)、]其实这范围讲的比较小,流泪的这种情形太多了,有的人是受惊吓而哭,有的人是喜极而泣,而女人是无所不哭,你如果看电视就知道了。

所以,女人慈悲、忍辱性较大;但是,自尊心也很强。你如果看电视,差不多都是女众在哭的比较多,我很少看到男众在哭,也是有啦!学佛,人生在短暂、刹那之间,都是一种虚妄的东西。[精(肾之所藏)气(精之所化)、大小便利,以上皆归属于水。何谓火大?火有暖热之相:周身暖相,皆归属于火。何谓风大?风有动转之相,通身动作运转,皆归属于风。四大各离者:非指临命终时,四大各各分离也。乃指作观时,四大各皆归属,谓之各离。四大,乃有坚、湿、暖、动之相,]地就是坚性;水是湿性;火是暖性;风是动性,所以,坚、湿、暖、动之相。[今此妄身,离却四相,毕竟当作何相,我在于何处?若在一大,则三大非我,若在四大,应有四我,岂有是理哉!]你如果要观照四大皆无我,有一次彻因发生车祸,送到台中的加护病房,我跟体慧法师去看他,那些女众在加护病房统统没有穿衣服,头发统统剃掉!想想平日像朵花,打扮起来风采迷人,结果车祸后,有的昏迷不醒、有的断手断脚在急诊,有的头部破裂,怕细菌感染,头发全部剃掉,身上光溜溜的,昏倒,这样躺了一整排。

所以,你如果要体会无我,讲真的,去加护病房就一清二楚了,里面没有什么美跟丑的分别,统统一样!我们去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众,大小便无法自理,必须靠护士和他儿子架起来,在众目睽睽之下上厕所,也是一样啊!那时候也顾不得什么难为情了,连爬都爬不起来,没办法,他就是一直哭,一直哭他会死,那时候已经在加护病房了。我们人是在正常的情况下讨论,说我们还有一个我相、我执;你如果去加护病房看那些病人,每个人就像待宰的猪一样,统统平等,全部光溜溜,没有分什么美丑了,统统一样!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无体”,就是没有一个永久性。这个“体”不是本性的意思,就是没有那个质,我们的质是由地水火风所构成的,你说:毕竟无本体,不是这个意思,毕竟无体就是没有体相的意思,这个体就是以质碍来描述,毕竟没有所谓地水火风这些东西,地水火风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这本来确其实实就是幻化出来的东西。

[此示观身无我也。即知知字,与上恒作是念,念字相照应。念,是慧观;]师父一再告诉诸位:我们要用智慧,修行不是靠体力,要用智慧;但是,身体的痛苦,本身若能有所体会,智慧就能增长。自古以来,穷人的孩子都比较成材,穷人的孩子较能成大器,这是事实。修行人适当的痛苦,会坚定我们的菩提心。说我们修行是用智慧,不是靠体力,这是事实;但是,这个身体恰到好处的苦,可以增强自己的菩提心。譬如我们吃过苦、生过病,我们就会更加有同情心。一个人曾经打坐、坐禅,甚至我们曾经精进打过佛七,就更能体会修行当中,肉体跟心的平衡点,保持一个平衡点。今天不是说除了用智慧以外,就完全不吃苦,不是这样。佛所说的苦行,就是说不要超过太大的痛苦,像外道那种没有意义的痛苦。这世间有很多没有意义的事,这种苦是毫无意义的。我看录影带,西南于四川跟云南省有一种婚姻,娶老婆以前,要先饿三天,饿三天之后,从早上睡醒就要背着新娘,要背到日落。新娘不能下来大小便,新郎也不能休息,这样把她背回家,才有资格娶她入门。意思是说:先让老婆压他,使他痛苦,知道以后就会珍惜他的太太。

没有智慧配合的苦,那是白费,枉费这个痛苦。不过,恰到好处的苦,更能够有悲心,不然他根本就不能体会。我今天就是因为出身贫困,所以,我很能够谅解对方,立场上能够交换。所以,我们很有慈悲心,我对待员工,虽然薪水比较少,但是,师父的慈悲心没话讲!因为我对她们非常好,都没有意见。偶尔还会买个面包给她们吃,没话讲!我们要适当的痛苦,虽然说是幻化的东西,但是,也要了解那个苦要恰到,有智慧。毕竟无有实体,是慧观,[知,是慧悟。悟知此身,毕竟无有实体,乃是四大和合,而为其相,实同幻化无异。身既叵得,]叵得就是不,不能得到。[我相何在,则知向之妄认四大为自身相者妄矣!]都是虚妄的东西。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加上意识形态所幻化出来的神经系统,以为有六根,[六根、四大,]六根也是四大所组成的。[中外(内也)合成,]“中”就是所谓脱离根;“外”就是六尘,和合,[妄有缘气,]妄有能缘的气分,能缘就是指主动的攀缘,指六识。再解释一遍,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中”就是指六根;“外”就是指六尘,来合成;“妄”是指六识,能缘气,就是说:这个六识虚妄,认为有一个攀缘的意识。再讲一遍,妄有能缘之意识之气分,“气”就是气分,妄有就是六识的分别,以为有一个攀缘的六识,[于中积聚,]在中间产生。[似有缘相,假名为心。】]似,好象有,好象有这个缘相,假名为心。

[此段观心无我。四缘假合,妄有六根者:此承上文,谓四大因缘,假和合之故,妄有六根身相。于无生中,虚妄有生,故曰妄有。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者:身,是六根之总相;]我们这个色身就具足眼、耳、鼻、舌、身、意,所以,六根的总称。[六根,是身之别相。]总合是一个身体,分开则有六根,有差别相。[因要对六尘,故言六根。此四大二字,即指六尘。上六根,是四大所成;六尘,亦四大所成,故言四大即六尘也。中外中字,即内也。内六根,外六尘,根尘相对,合成十二处,由是识生其中,则成十八界。妄有缘气三句,指识心,妄有能缘之气分,于六根中积聚。]积聚,集合的意思。[但似有能缘之相,]像是能够攀缘,[本非实有,故曰似有。根,是识之所托;]所依靠,根是意识之所依靠,就是意识依靠着根而起现行。[尘,为识之所缘。]尘是识所攀缘,[识,乃能缘,能缘虑分别也。本来非心,假名为心而已。心,而曰假名者,以心无自体,仗境方生;境性本空,]没有一个境界。

[由心妄执。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皆名为心,皆能缘境。]能攀缘境界,一般都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心,能攀缘的就是我们的心,其实不了解这叫做妄想心。[而前五识,只能缘本根所对之境。]本根就是譬如眼根缘色,攀缘这个色境;耳根攀缘声等等,鼻嗅香、舌尝味,所以说:只能缘本根所对之境。[如眼识,只缘眼根所对色尘之境;耳识,只缘耳根所对声尘之境,乃至身识,只缘身根所对触尘之境,]触,接触。以前有一个台东来的原住民,她不懂英文。衣服后背写着:kiss me,她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个原住民长得很漂亮,别人对着她送吻,她觉得很奇怪。人家指她后面,她不知道那个写什么![不能缘他根所对尘境,]所对的尘境,[其能缘力俱弱。]不能缘其他的根所对的尘境,其能缘力俱弱就是说:不是象第六意识那么强。

第六意识就不同了,[意识,能通缘六根所对尘境,其能缘之力偏强。]能缘的力量特别强,[众生多妄认第六意识,]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心,[为自心相。因此识有二部分:一、明了意识:能缘前五尘之境,缘过、收归意根。]收归意根就是所谓的回忆,[又名同时意识,与前五识,同时而起故。]就是同时起分别心,眼睛看到花,马上分别,知道这是黑、红、青、黄。[又名五俱意识,与前五识,俱缘五尘之境故。二、独头意识:]顾名思义就是单独起来,[不能外缘五尘,但内缘法尘。法尘,]就是落下的影像,[即同时意识,所缘五尘之境,吸入意地,合为法尘。同时意识,只有明了分别,而独头意识,则有计度分别。]同时意识只有明了,独头意识则加上计度;这个计度简单讲就是一种执着,计度就是产生对立的。[种种计较筹度,]我们今天会计较就是这样,[是好是丑,而起憎爱之惑,而造取舍之业,故依业受报,轮转生死。此心是生死根本,最关紧要,故特为说明,令大家认识,不被所误也。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善男子,我们这个虚妄的妄想心,如果没有外在的六尘,就没有分别,四大若分解,就无尘可得。

[此二段,正示观心无我。]我们这个心,实在不是真正的心。[明言此心,虚妄不实,托尘似有,]藉着外尘也显示出来,叫做托尘似有。我们这个心是妄想心,一定要有外尘,我们才了解有这颗心。[若无六尘,此心则不能有,因无自体故也。]无自性,也就是一种幻化出来无自体的东西。[《楞严经》:“佛告阿难!我非饬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此则前尘,分别影事。” ]我解释一下,《楞严经》里面说:佛告阿难,我非節汝,“節”就是强迫,或者是一种命令。我并没有否认你所说的,执为非心,就是一定说那个不是真心,一定说你那个叫做非心。但是,你要注意,但汝于心,但是,你对这个心不了解,你现在要微细揣摩。揣摩就是尽一切力量去思惟、去揣摩、去慢慢体悟,什么叫做我们的真心呢?若是离前尘,前尘是不受到外境的影响,而又有自性的分别的力量,又有分别性,这就是我们的真心。在这里的分别性,就有妙有的力量,透过本性的分别,所有分别都是不分别,意思就是这样。若离前尘,如果离开一切外境,而且自有妙性的作用,这就是你的真心,即真汝心,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意思是我们的意识心如果离开六尘就不存在,这不是我们的真心。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如果这个分别心、分别的性,离开外面的五欲六尘就不存在,那么,这就是前尘分别影事。这就是分别心所产生的形影而已,不是真实的东西。[(但是托前尘所起分别,尘有则有,]我们第六意识心、分别心就是这样,外面的尘有,能让你分别,就会产生作用。尘有则有就是说:有外尘,你的分别心就有作用,外面的六尘如果没有,你的第六意识就没有作用。[尘无则无,]这个不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真心是不论外尘有无,都有清净的分别心。[前尘如形,此心如影,名为分别影事之心)]影事就是影现在我们意识状态里面,因为意识攀缘六尘,我们以为六尘是实在的,实在的六尘来影现在我们心中,我们一直认为这就是我们的心。佛说:这就是错误!这不是我们的心,我们真正的心不是这个;我们的心是本性,明心见性,清净的心。

哪一种是清净的心呢?离开前尘影事、离开五欲六尘,当下还有清清净净的分别心,虽分别,不作分别想,透过平等的本性,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四大分解,无尘可得者:前云六尘,亦四大所成,四大分解(即分离也),尘尚不可得,何况托尘似有之心耶!]!六尘本来就是假的,色、声、香、味、触、法当下就是空,尘尚不可得就是:色就是空,外境本来就是空,何况说去依靠那个空性的外在,而有我们真正的心?那是错误的!何况去托那个空性的外在的东西,不是实在的外尘,相似有的那个心,那根本就不是我们真正的心。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于中我们所缘的尘散开来,各归散灭,毕竟无有所谓能缘之心可见,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能缘之心可见。

[于中所缘尘境,既各归散灭。此二句承上无尘可得而来。所缘既无,毕竟(推究到底)无有能缘之心可见。如《金刚经》所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即知此心,亦无有我。而向之妄认六尘缘影,]而过去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亦妄矣。]也是错![一切众生,]都是错认[皆认身心,以为实我。今以正思惟,]正思惟就是用本性平等的观照。[慧照观察,发明知幻之义,]发明就是:你就会悟到、发现,发明,你就会知道知幻的道理。这个发明是显示你就会觉悟,知道幻化出来的道理,你就能彻彻底底[了知身心俱不可得,]统统不可得,[则我执不破自破。]所以,知幻即离,[初我空竟。

寅二法空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意思是说无灭而灭,远离为灭。

[此修法空观。彼之众生,指修奢摩他观之众生。]奢摩他是指定,修定观的众生,这是指奢摩他观。奢摩他是指修定的这个众生,[以智观察外身,毕竟无体,实同幻化,]你如果要修定,要用智慧观照,修定很简单,离开执着就定。离开执着,你的心自然就定,你不用打坐也定,动静一如,你内心二十四小时充满了智慧,身心都是虚妄的。毕竟无体,实同幻化。[则幻身灭。观察内心,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则幻心亦灭。]观察我们能攀缘的心, ,可见连这个心也没有。我们就是不了解身体虚妄,分别心也是虚妄的。[身心已灭,既无能对之六根,]身体都没有,如何有能对的六根呢?[安有所对之六尘,故幻灭亦灭。所观之身心世界既空,]能观的智慧也不需要,[能观之智亦泯,]能所双亡,[故能灭之幻灭亦灭。]能灭就是指智慧,这个智慧,能够灭掉幻化出来的灭,也把它除掉,亦灭就是也不要有智慧,说:我能灭幻,那个智慧的执着。简单讲就是也不要有空的执着。空必须靠着智慧,也不能说:我在空一切法,[当知此灭,不同四空天,灭色归空之灭。]不是像四空天这样。[但由观慧,]观照的智慧。

[照见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不出五蕴)皆空,能空之智,亦复不立,无灭而灭,故谓之曰灭。]所以,能空的智慧也是不存在,不立就是也是不存在,不立就是也不能执着。说:我有智慧能够灭掉!也不可以有这样的念头。不灭而灭,所谓之灭。[此乃正住持,]真正的安住任持,这才是真正的意思。[惟凭慧照,]这才是智慧之照。我的名字叫做慧律,写信给我的人,这个“慧”中间多写了一竖,到今天为止,至少接到上百张,奇怪。[发明即离之义。]发明即离,当下就要远离。[灭字,即远离为灭,]远离就是不执着的意思,所以,不执着叫做灭。我们说:唯心无境,不是说把那个境界灭掉,而是说对它不起念头,远离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叫做灭。远离就是不住的意思。[非实有所灭。]不是说把它除掉那个灭,不是这个意思。[本科法空竟,并一破执竟。

丑二显理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幻灭,能灭之幻智,能灭的幻智。灭故,亦复不立,不立也不存在。非幻不灭,非幻指圆觉之性,不可以灭,就是我们的本性不可灭。再讲一遍:能灭之幻智灭故,这个灭故就是亦复不立,也不存在,也不执着,有这种功夫了,非幻就不灭。非幻,圆觉之性就不灭。譬如磨镜,污垢如果果,明则现;当然这是不得已的说明啦,心无形相、本性无形相,要怎么磨?这只是勉强来形容本性,不得已的一种形容而已,这样讲是很不恰当的。譬如磨镜,垢尽明现,这是给你一个具体的观念,其实心是无形相的,你怎么磨呢?它是要靠悟、靠放下。

[此乃我法二空,所显圆觉真理。由前二执既空,到此真理斯显。幻灭,即是能灭之幻智,下一灭字,将幻智亦复不立。工夫到此,法执已破。此灭不灭,法执未尽,此灭亦是幻,故名幻灭。]意思是:此灭是不灭,法执未尽,法执还没断尽;此幻,此灭亦是幻,到最后这个也没有,故名幻灭。[能将幻灭亦灭,则为打破末后牢关,方显非幻之圆觉,真常不灭也。更应当知:诸幻虽复言灭,实无可灭,何以故?无生故;如幻故。]就像幻化出来的东西,其实无生,我们今天为什么会看不开?因为认为这个世间是实实在在的,确实有这种东西。我们如果了解,这是如幻化的,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连生处都没有,哪里有死呢?连得都没有,哪里有失呢?所以,贫富平等、得失平等、高低平等、一切无相,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知是幻,即离幻。离幻,即是真觉。

圆觉之性,本妙明净,向]就是以前,以前[为诸幻所蔽,]障碍,我们没学佛以前,为诸幻所蔽;“蔽”就是遮障,以前就是这样。以前哪一个不是被假相骗得昏头转向的?[今诸幻皆离,圆觉独露,即发明离幻即觉之义。故譬如磨镜,圆觉真心,犹如铜镜,本具光明,虽为尘垢所蔽,其光不减,]如果有机会去掉污垢,它就影现出来,[但是隐而不显而已。]在座诸位也是佛,是暂时隐而不显而已。[今云磨镜,却是磨尘。尘垢,]尘是污垢,[喻人法二执,寻伺如实二观]这在《百法》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如实二观就是毕竟空性,“寻”就是粗糙的思想;“伺”就是微细的观照。[喻磨。磨得尘垢既尽,镜光即显,]镜的光就显。[合诸幻灭尽,非幻不灭,而圆觉本具之光明斯现矣。二法空竟,并一明二空观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23

子二明法界观(分三)丑初 印前显后[二 拂迹入玄三 圆彰法界

丑一印前显后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幻化出来的垢秽,[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当知知字,是以真智照见真理,清净本然,]清净本然就是没有加任何的修饰,我们的本性本来如此,清净本然,不加任何的造作,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子清清净净的。[元无身心等相。]“元”就是本来,本来就没有所谓的身相跟心相,那是我们的错觉,既然没有身心之相,你追求什么?所以,有求必苦,有追求,绝对痛苦,放下就自在。[当知身心皆属虚幻,无有实体。倘若妄认实有,皆为尘垢,染污自性。诸佛菩萨,虽有身心,不执身心,为实我体;了知如幻,故无垢染。此印前文,知幻即离之义。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者:垢相,总指一切幻垢之相,]幻垢,身心尘灭,]幻身]幻化出来的身体。

[、幻心]我们分别,每天跟我们最亲近的,认为那是我们的心;那只是一种执着跟分别心,其实这不是我们的心,是幻化出来的分别心跟执着心。[、幻尘]对外,五欲六尘都是幻化的东西。[、幻灭,]也就是智慧。所以,以智慧来远离一切,叫做幻灭,这都是不实在的东西。[皆净圆觉心之幻垢。]这都是清净的圆觉之心幻化出来的垢秽。[倘若]就是假使,[幻垢永灭,]假使我们幻化出来的污秽永灭;其实这个永灭不是除掉,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不去执着它、不去分别它、能够远离这些错觉叫做永灭。你一样活得很自在,一样活得很快乐,但是,这句话你要记住:就是不要被它所转,这样就没事了;被外境所转,真的是很悲哀![则我法二执已破,二空真理已显,十方法界,普皆清净。此显后文,离幻即觉境界。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映就是反射出五种色彩,不论物是什么色,它都能够影现出来。[随方各现,]看你用什么色,它就影现什么色,它本来就无色。清净的摩尼宝珠就是这样,我们的本性亦复如是,我们的本性无一切业,完全清净心,随着我们的业,产生六道轮回的身体,随方各现,随着你的业,现出什么身。[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学佛的人,或者说一切众生就是诸愚痴者,见到我们清净的本性幻化出来的业,以为说:我就是人、我就是天人、我是猪、我就是狗、我就是动物,执着有一个身。再解释一遍: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反映在五色,反映在种种的色,随着种种的色,它就现出什么色。

诸愚痴者,看到摩尼宝珠所影现的色,以为摩尼宝珠确确实实有五色,其实摩尼宝珠无色。我现在套用到佛法上来说,善男子!譬如我们清净的本性,本来没有业,因为我们自无始劫以来,映在六道轮回,随着六道轮回,各现各种不同的身体。诸愚痴的人,看到清净的本性,不了解这是清净本性幻化出来的,而说实实在在有一个人、实实在在有一个天人、实实在在有众生的存在,其实这是清净心随业所影现出来的假相。这样知道吗?[】

此复举喻。以前喻磨镜,垢尽明现,]像我们现在一样,烦恼如果放下,本性就影现出来。诸位,放下比较快活,还是执着比较快活呢?放下比较快活。既然放下比较快活,我们为何不过快活的日子呢?为什么会有仇恨纠缠不清呢?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死执不放!内心充满了智慧的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幻化,知幻即离,天下本无事,什么事都没有,本来就没事,你不觉得吗?不然你讲讲看,你冷静分析,天下本来就无事啊!你难道就不能分析一下,天下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恩恩怨怨。如果说你无法悟到这么深的道理,当体即空的道理,师父教你师父在最痛苦的时候,按照那七个字去过日子:时间总会过去的。虽然这句话是世间的哲学家所言,却也是有我的体会,时间总会过去的。这是我在很痛苦、受到感情冲击的时候,很痛苦挣扎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少不更事,也不算是恋爱,那算是愚痴,迷迷糊糊,哪算得上真正的感情?那根本就不懂,才念高三而已,哪懂什么叫感情?执着嘛!那时候就看到这一句:时间总会过去的。我那时候就冷静再冷静,到大学听到佛法,哎呀,我怎么会这么愚痴?到那时候才真正全盘彻彻底底的觉悟:这才是真的,佛法实在是无上的至宝!你如果没有智慧,只有用这方式而已,不然能怎么办?

不过,那是我二十年前用的方法,二十年前的老车了,你还要用这个吗?人家都已经开过十万公里了,现在都换宾士车了;也就是换比较有智慧的方式修行,哪有常常按照那种老方法来自我观照?当体即空,当体就安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都是假相,冥冥当中,清清楚楚,你就能够了解,这根本就不必去执着它。就象我们的本性,既然是我们影现出来的业,业不可得。所以,我们人不要有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障道。哎呀!我恶贯满盈,我污秽的事情做太多了,杀、盗、淫、妄,我不能往生了!为什么?《华严经》说:业性本空,业性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但是,业性虽然本空,对众生却仍然有,对众生变成有。为什么呢?业,你如果执着,就变成有,就是说:我们这个身体本来是假的,五蕴皆空;可是,为什么你现在会痛苦?因为你执着。什么叫做业?你注意听!第一、没有智慧叫做业;第二、放不下叫做业;第三、愚痴的人叫做业;第四、分别心叫做业;第五、执着心叫做业;第六、起心动念叫做业;放下就没有业、知足就没有业,障碍不了他。哪有什么业?有的人病得很严重,说:师父!我的业真是重,才会受病苦!

认了就是你的,你忍耐、认命、接受,接受这个事实,就是你的忍辱的功夫,不然怎么办?统统没事!你如果品尝到那个涅槃的气息,你会觉得这些扰扰的众生很可怜,整天徽诘那些不急之务,东家长、李家短;哪个来、哪个去;哪个人家媳妇;哪个人一条狗死掉;哪个人先生外遇;哪个人老婆红杏出墙,如果是大修行人,听到这些统统没事。因为这些早就不是新闻了,自无量劫以来,都是无常法,本来就是这样,生生灭灭,增增减减,斗斗争争,是是非非,这完全都是很正常的日子,哪里有什么新闻可得?无量劫来的众生就是过这种日子,我们今天也没有新闻可得。喔!原来一切法都是不可得,本来就是寂静。不能清净心,都是你的问题,对不对?这样就解决了![显以幻离幻。]就是以这个智慧,幻化出来的幻智,离开这个幻化的惑,就是幻化的烦恼、无明、业力,用智慧观照,当下就远离。我们这个身体是业,虽然事事不如意、痛苦,你放下![此喻摩尼,随方现色,显即幻即真。清净摩尼宝珠,龙王髻中所有。

髻,龙王的顶部所有,[梵语摩尼,此云如意。能如人意,雨一切宝故。]“雨”就是降下,降落一切宝贝,雨一切宝。[此珠具足体、相、用三大之义。]摩尼宝珠[其体,则清净宝贵;其相,则内外明澈;其用,则随方现色。由珠体清净,珠明明彻,故映于五色,其用自在,随方各现也,珠,喻净圆觉心;五色,喻五蕴身心;随方各现,喻随业所感,各现五蕴身心;愚人,喻迷位众生,不了如幻,妄执实有五蕴身心。]今天只要你没有学佛,包括你当总统、国王、皇帝,都一样是生死的凡夫,一样!为什么?皇帝还是执着啊!譬如圆明园,慈禧太后盖的,盖了一百多年,结果八国联军时,英国攻进圆明园,放火烧了一个月,全部焚烧殆尽!女人执政,国家腐败,清朝的满州人;中国的两个朝代亡国灭种:元朝跟清朝,外族统治我们汉族,就是这样。因此,看到这个历史的伤痛,学佛的人当国王,就不会这样。自古以来,拜佛最虔诚的就是梁武帝,我们历史上最护持僧宝的,梁武帝帮助两万多个出家人,建寺庙不计其数!但是,梁武帝到最后被贼兵围困,活活饿死。有的人说:奇怪,他那么护持,为何会被贼兵围困饿死呢?宿世的业,没办法!

该有什么业就有什么业。你不要说:我来拜佛,为什么我先生会发生这种事?我有拜佛,为什么我儿子会发生这种事?我说:不是这样,佛不是在开保险公司。如果拜佛能解决所有的事,目犍连就不会粉身碎骨而死。他证阿罗汉果,比你更有修行;定业不可转,因果自有定夺,很简单的道理!所以,圣者遇到因果报应,一点也不会痛苦,为什么?就认了,认了就是你的,对不对?你不认,那你就是痛苦,你能怎么样?所以,各现五蕴的身心,愚痴的人不了解,他就执着。[《华严经》云:“凡夫见诸法,但随诸相转,不了法无性,以是不见佛。”]凡夫见诸法,但随诸相转,一直分别、一直执着,一天到晚就是为了妻儿、先生、孩子,不然还有什么?从来不曾为了自己的生死,他不了解法无性,一切法不可得。以是不见佛,你想见佛,如果了解空性,你就见佛。

[此珠可喻三性:摩尼,喻圆成实性,]昨天唯识学才刚讲到,圆成实性。[即前所显之理;]圆成实性就是无为法,简单讲就是圆满成就智慧实在的一个性,圆满成就实实在在的一个智慧,不虚,就是前面所显的无生之理。[现色,喻依他起性,]“依他”就是缘起,因缘生起,因缘所生叫做依他,“他”就是缘。依着缘而起的性,就是不可得,虽然不可得,但是假有,[即前所有诸幻;愚人定执实色,]我们众生愚痴,一直执着外境确确实实,[喻遍计执性,]遍计所执有两种:就是我执跟法执。我执,以为有一个人,实实在在的人,其实是假相。以为实实在在有一个宇宙境界,其实,也是假相,因为这都是我们的错觉,这都是无始劫以来,一种坚持自己的错觉,就是我相,因为我相太重,所以遍计太强。所以菩萨,牺牲一些、吃一点亏,你并没有真正吃亏,因为本来就无我,吃什么亏?吃亏就是占便宜,你现在吃他的亏,以后换他照顾我们;学吃亏,你就学会了一切。[即前妄认身心。

]是真的。[此亦印前文,若对摩尼,所现之色,不执实有,则种种色,一一同体清净,皆属圆珠妙用,无色可离,但能了依他如幻,]你只要能了解,一切都是因缘生因缘灭,不要起执着,[不起遍计妄执,]就是我法二执,[当体即是圆成。]注意!当下喔!修行需要那么长的时间,我就觉得很奇怪!你如果说没有善知识开示,一直虚妄的执着,这情有可原。而我们今天来听师父讲经,听到这个佛陀的法,这么好的法,使我们充满了智慧,难道我们还放不下吗?这样我们是不是一个可怜的人?我们是不是很悲哀的人?既然是如梦幻泡影的东西,为什么放不下?我们今天吃亏,没关系,菩萨!忍耐一下,吃亏没关系,因为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人在吃亏,也没有一个人在损失,因为当下就无我,谁在吃亏?

谁在损失?没有!但是,还是要合乎人情义理。所以,这个道理,是由某一个角度,某一个时间、空间,所定的对跟错的观念。我看录影带,有的地方会以妻待友,这个很不可思议,你知道吗?跟爱斯基摩人一样,有客人来,主人一定出去,让老婆陪客人,希望她能够再生孩子,因为没有人要住在那个冰天雪地的地方。这讲起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这样是不是破我执呢?[以喻后文,根身器界,一一清净。此亦显后文。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善男子!我们圆觉清净的本性现出这个身心,随着各类,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十二类的众生,各应。彼愚痴者,那个愚痴(就是没有智慧的人),说我们清净的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以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身心自相,亦复如是。

[此约法以合。圆觉净性,合摩尼珠,即圆成实性。现于身心(即五蕴幻躯),合现五色。随类各应者:即随十二类众生之业,各应以十二类,五蕴身心。此即圆觉随缘,循众生之业以发现。]这一句是根据《楞严经》;循业发现,“循”就是依照,依照众生各人所造的恶业而有所报,“发现”就是果报,而有所果报、报应。[各类五蕴,合映于五色,]随着一切方,[随方各现,]“随方”就是随各人的业各现。[即依他起性。彼愚痴者:]就是没有学佛的人不了解,[指我法未空之众生。]不了解这个身体也是空,一切法也是空。[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合诸愚痴者,妄见实有五色,即遍计执性。故总合云:亦复如是者,亦如摩尼现色,妄执实有者是也。丑一印前显后竟。

丑二拂迹入玄

【“由此不能还于幻化,]“还yuan”就是离开,当动词用。因此不能远离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对能够离开这个幻垢的人,[说名菩萨。]对于那些能够离幻化垢秽、放下的人,说名,那种人就是菩萨。[】

由此乃承上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由此不能远离诸幻化相,是故我说身心,皆为净圆觉心,所现幻垢。凡妄认身心为己,未离幻垢者,名为众生。对此众生,则已离幻垢者,说名菩萨,以不执身心实有,了知身心如幻故。

【“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注意听!垢尽就是所垢;“尽”就是了达即空,垢尽就是说我们所对的这个境界、身心,这个“垢”是身心,身心如果除尽了;垢是指身心幻化出来的,除尽了,远离了。对除,“对”就是指智慧,就是能;能够观照身心为空的,身心是所观照,能观照的是智慧,对除就是能观照的智慧也把它除掉,就是指智慧也必须放下。垢尽对除,垢尽就是指身心放下;对除就是包括那个能观照身心,所对立的能所的智慧,能智慧的也必须放下,也就是无对垢,当体即空。及说名“者”指是菩萨,也没有所谓这个名词可得,这个就是归入平等的本际,不可得,不可名。身心不可得、智慧不可得、名称不可得、这整句全部都是讲平等。

[幻垢如珠中之色,本无可离,但了达即空,即是垢尽。所对之垢既尽,能对亦除,故曰:垢尽对除。此拂迹也。]“拂迹”就是除掉,拂掉一切有形相,“迹”就是有形。此拂迹也,就是除掉一切有形相的东西,身心、智慧全部除,“拂”就是扫掉了,扫除那一些有形相的执着。[即无对垢,]没有对垢,无对垢就是没有能所。[及说名者:此二句,诸家所解不同。今按本文解释,上文云对离幻垢,]对于能离幻垢的叫做菩萨,对于能够离开幻垢的,我们[说名菩萨,此则众生之幻垢已尽,即无所对幻垢之众生,及说名离垢之菩萨。者字,即指菩萨。到此对待情亡,乃成绝待,]绝待就是绝对,[不独所对]不是只有所对的[幻垢之众生,了不可得,即能对之菩萨,亦不可名,以归]恢复到[平等本际,此入玄也。]入于不可思议,[丑二拂迹入玄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25

丑三圆彰法界(分二)寅初 一真法界二 三重法界

寅初一真法界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此承前启后。菩萨及末世众生,皆指求净圆觉之人。观行已成,证得如幻三昧,则一切诸幻影像,悉皆得灭。不妄执随方所现之五蕴,以为实有,破除我法二执,如不执摩尼珠,实有五色也。尔时]就是你不执着的那个时候,[便得无方清净者:尔时,即证得圆觉,]那个时候你就解脱了![灭除幻垢之时。便得者,即得也。无方清净,乃周遍清净,不定方所,非一方二方清净,所谓无处(方,即处也)]就是方,没有一个地方,[不清净也。]菩萨!我们既然能够听经闻法,我要劝告各位:你先学一个不烦恼、不斗争、不要批评、攻击、伤害对方,你先学无诤,先不用学清净,你要把那个对立的伤害全盘放下,先学这样就好。不要伤害善良的人、不要伤害僧团、不要伤害师长、不要伤害对方、不要伤害师父、不要伤害佛教,能不能学到这样子?先学这个,你行吗?不行吗?不然你有什么资格讲修行?有什么资格讲放下呢?连一个最基本的伤害都放不下,那你还谈什么修行呢?人家对我们怎么样,无所谓,我们就是放下。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者:]你执着就无觉,你想觉悟,就要放下。放下你就发现什么?无边的虚空,就是你觉悟的本性,你觉悟了所显发出来的。[圆觉妙心本净,昔为无明诸幻所障,但见诸幻,妄执实有,不得周遍清净。]我们今天斗争、是非、对立,为什么?你不得周遍清净嘛,你妄执实有嘛。既然知道是虚妄的东西,你为什么还要继续打转呢?[到此幻尽觉显,不但空中,所有身心世界,了不可得,即无边虚空,皆为觉性之所显发,亦不可得。如《楞严经》所云:“一人发真归元,]一人就是他完成了佛道的觉悟,[十方虚空,悉皆销殒。”]十方的虚空,怎么叫销殒呢?因为化作清净的本性。虚空也是无明的一种,销殒就是没有所谓虚空,全部都是清净本然。《楞严经》就讲得很清楚了,虚空也是无明的一种,最难突破的就是虚空的无明。[十方顽空销殒而圆觉真空显发,广大圆明,无有边际,即净极]清净到极点,[光通达,]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寂”就是静,也就是定;“照”就是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含虚空。[本有大光明藏,寂而常照,含裹十方虚空,]“含裹”就是包容,包容十方虚空,[皆成寂灭真境。]你想想看,佛陀、诸大菩萨的度量能包含十方虚空,我们今天却为了一点小事困扰、斗争,讲起来是不是很惭愧?为什么我们的计较心一直放不下?[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了无一法当情。此即众生清净觉地,亦即如来因地,圆照清净觉相是也。初一真法界竟。]你想想看:我们拜佛的人,是不是要做到人人好,不要讲别人的坏话?是不是这样?要做到人人好、人人赞叹,人人都支持、拥护我们。而不是拜佛拜到进入“一真法界”,就是剩下自己一个,剩下我自己才对,进入“一真法界”。度量不够大,包容性不够,大修行人无是无非,开口都是好话,这就是大修行之人!《圆觉经》很好,真的非常好,《圆觉经》真是太好了!《楞严经》是小部的大藏经,更了不得!

寅二 三重法界

卯一 真空绝相观 二 理事无碍观 三 周遍含容观

卯一 真空绝相观

【“觉圆明故,]就是我们的觉性圆满光明。[显心清净;]我们这个妙有的心统统具足,就是清净。因为[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这个“尘”不是五欲六尘,而是你所看到的没有分别的意思,见尘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见分清净,这个“尘”不是染污的意思,在《楞严经》叫做见精,在《圆觉经》叫做见尘,二者的意思相同。[】

此下,显净圆觉心,周遍清净之相。本科]这一科是显三重法界。本科是[显真空妙理,绝相清净。]绝相清净就是离一切相,不是否认的意思。绝相就是说,这句话简单的意思是说:你若能离开一切相的执着,清净心就一定能显,约相就是离相的意思。简单讲,反过来说:你如果不能离相,就不可能清净。[下二科,广显互遍互融,摄入无碍。]互遍互融,摄入无碍,这个都是《华严经》的思想,《华严经》:理无碍法界,事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到最后,事事无碍法界,都是互遍互融,摄入无碍。那么,因为这部《圆觉经》也是大菩萨在听的,所以,我们如果达到觉圆明,心就清净;心清净,见尘就清净,到最后,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就互遍互融,摄入无碍。[极显题中,大、方、广三义,]这部经典的题目,你看最上面的字,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这就是这部经的题目,大、方、广三义,三种道理。[体、相、用一一不可思议。]为什么说一一不可思议呢?就是说:体当下就是相、就是用;相当下就是体、就是用;用当下就是体、就是相,叫做一一不可思议。[首句承上云:觉心圆满明净故,则无有一法,而不清净。]

我们如果通达圆满的觉性,没有一法不清净。[即一清净,一切同时清净也。所谓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复本心源就是恢复我们心本来的面目,我们所了解的就是究竟的清净,究竟的清净就是绝对的清净,一尘不染、一丝不挂的清净。[惟一觉性圆明寂照,但以语不顿彰,]“彰”就是显。意思就是说:因为藉着文章或是语言,它无法一下子显示出这个道理,所以,[文中不得不次第而显也。]简单讲就是说:本来是能够顿显的道理;但是,因为藉着语言来讲,却变成有次第,有次第;就心境圆明来讲,这是没有前后;如果就文字来讲,因为文字要排列,所以,要按照次第来排,文中不得不次第而显。[显心清净者:此指]阿[赖耶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最微细的,最微细的阿赖耶心,我们就能显出来,达到清净,这就是大菩萨的境界。[,非指意识心(下文有意识故),]意识心大部分是说二乘人,或是浅根机的菩萨所修的。[今观行成就,无明幻灭,]无明因为是幻化出来的,现在将它除掉,所以说:无明幻灭。

[圆觉清净,]我们圆满的觉性清净。因此[遂]“遂”就是因此。因此[显此赖耶心,]因此显出阿赖耶心[同时清净。]那么研究唯识学的人,赖耶缘起,都是说清净的本性与阿赖耶识非一非异,所以,阿赖耶识的污染、生灭如果停止,清净本性就现前。所以说:显此阿赖耶心,同时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者:]见尘清净的意思:[承上赖耶心,既已清净,则依自证分,]自证分就是自体分,精神跟物质的综合体,叫做自证分。也就是说:在最究竟的探讨,照理说:我们的精神跟物质是融合的,因为物质是我们心的影像。所以,按照自体分……,自证分就是自体分,[所起之见分,]所起的精神作用,[亦同时清净。]同时清净,所以,自证分就是见分跟相分的依靠。[见分由无明力,]因为我们没有智慧,见分就是因为我们无始劫来没有智慧,[转本有智光,而成能见之妄见,]如果用本性见,就是平等无分别、清净;如果透过无明,加上自己的知见,就变成妄见。[即六种染心之一,]六种的污染心之一,[故以尘名,]所以,用这个“尘”来命名,妄见,虚妄之见。[非眼根所见之色尘,为见尘也。

]这刚才师父就讲过了,见尘的意思就是:透过一层无明看出来的妄见,叫做见尘,已经讲过了。[心、见二皆清净故,一一周遍清净,唯一]“唯一”就是只剩下。只剩下一个[妙明,]只剩下一个不可思议的明。[圆照法界,自内及外,自近及远,自凡及圣,以显究竟清净之相。]清净之相。我们今天就是无法显示这颗清净心,所以,清净之相不可得。[非见尘清净之后,闻尘、觉尘等,相继清净。亦非眼根眼识,清净之后,诸根诸识,相继清净。文虽前后次第而说,只因语不顿彰之故。]简单讲就是说:眼清净,六根同时就清净,这句话所描写的就是这个意思:闻清净,六根就同时清净,意思就是这样。如果透过文字,就得一项一项来讲了:见尘清净、闻尘清净、觉尘清净……,透过文字,要念出来啊;其实境界不是这样,见尘清净就是统统清净的意思。所以,透过语言总是有一点扭曲。[此等自应当知。如《楞严》所云:“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就是你只要选择一个专门修行的法门,譬如说:我听佛号,听阿弥陀佛,用耳根修行,阿弥陀佛……,你只要一直修,修到回光返照,所听到的是自己心中的佛号,外境动、静都对你没有作用,那么,耳根当下就无分别,简单讲:那就是我们的本性,其余五根也同样无分别,是这个意思。

所以,只要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眼根,眼根清净,其他五根就清净;耳根、耳根清净,其他五根也清净。所以,入一无妄,[(即显心清净),彼六知根,一时清净(即见尘、闻尘、觉尘、知尘、悉皆清净)。]见、闻、觉、知就是六根的意思,见、闻、觉、知,见尘、闻尘、觉尘、知尘,就是六根。[”以元是一精明,分作六和合故也。]一精明就是同一个体性,六根本来是同一个体性,现在因为妄想心迷惑,而分成眼、耳、鼻、舌、身;我们若能了解平等心,眼睛看,平等,耳朵听也平等、舌也平等、触也平等。以元是一精明,分作六和合故。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

见分清净之故,眼根同时,与之俱净。]见分简单讲就是我们的心,我们这个分别心如果放下,以平等心来看,那么,眼根同时就清净,因为眼根是发识,眼识是依靠眼根来作用,识变清净,见分清净,当然眼根也清净。[根不能自见,因有见分,分作六和合。在眼曰见,故见净,根即与俱净也。]与俱净就是统统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由来根识难分,故唯识云:愚者(指声闻愚法之人)]修阿罗汉的人,[难分识与根。]什么是根?什么是识?[当知根是所依,识是能依。]根是我们所依靠的,识是能依靠的,我们说:我们的识、意识依靠六根,[由根对尘,]六根对六尘,[识依根起。]“起”就是作用。起作用,识必需依照根起作用,譬如说眼识,它必需依照眼根来起作用。[前五识缘自分境(如眼识缘色尘等),]前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识、鼻识、耳识……,眼、耳、鼻、舌、身这个意识,前面五识缘自分境,自分境就是自己变现出来的相分,叫做缘自分境。我们眼睛的见分,影现出眼睛的相分;耳朵的见分,影现出耳朵的相分,耳朵的相分就是声尘。

所以,前五识缘自分境,也就是说不能通达,眼睛,它只能看;耳朵只能听;鼻子只能嗅,自分境。[惟第六识,能遍缘六尘之境]遍缘六尘的境界,也就是第六意识能够与前五识同时作用,而且又能独自思惟,不必藉着境界,又能通达过去、现在、未来,所以,第六识的力量很强![(明了意识,与前五识俱起,]譬如你眼睛在看这间讲堂,意识马上分别:这是很好的地方,以后我要常常来拜佛!前五识,第六意识也并起,眼睛有作用,眼睛的意识作用,第六意识同时作用,在主宰我们,以世间人的说法,生灭法来讲。[缘前五尘境,]就是说:明了意识(第六意识)与前五识俱起,这是缘前面五尘的境界,[独头意识,缘法尘之境),根既清净,则根不缘尘。]六根既然清净,六根当然就不会去攀缘;这个“缘”当作执着,就不会去执着这个六尘。

[根境不偶,]根境不偶就是不合,不合就是说没有这个缘生的东西,[识无从生,]那就是达到无生。根尘不爬山,“偶”就是配合,根,六根如果不去攀缘这个境界,守住那一颗清净,那么,意识就无从生,就是分别心、执着心就没有作用。也就是说:你用清净心看这个世间、用如如不动的心看这个世间,那么,一切作用统统没有作用。[故眼识与眼根,而同时清净。]因此说:掌握自己的心态,你就可以掌握一切,就是这样。看归看碟、耳朵听归听,你掌握这一颗心,你就能够掌握一切。

[【“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

第一识字是眼识。]我们的眼识如果清净,其他后面的同时都清净。[接上文起,此处当知,并非眼识清净之后,闻尘才清净。此闻尘与见尘,同为六精,]六精,[(《楞严经》:名见精,闻精,乃至知精。]见、闻、觉、知,都是六根另外一个名字,为什么用一个“精”字呢?在《楞严经》说:因为[是带妄之见分,]带妄,带有惑、迷惑、带有无明的见分,[总名为见分,]因为是妄见,因为透过无明的见,所以,[别名为六精。带妄即带同分别业,二种妄见,]也就是说:我们带着这个妄,就是带有同样某一种平凡……,某一种随着人就有共同的分别业,共同的分别业。人看这个世间,跟猪看这个世间就不同。所以说:有两种妄见,这在《楞严经》有讲到。[故此经]就是《圆觉经》,[名为见尘、闻尘等。]《圆觉经》虽然说见尘跟闻尘;但是,《楞严经》是说见精跟闻精。[名虽有别,体则无殊,故皆名尘)见精清净,六精同时清净。耳根与耳识,亦同前眼根与眼识,随见分同时清净也。

【“识(耳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觉尘,这个“尘”也不是指污垢的尘,见、闻、觉、知嘛,我们“见”跟“闻”讲完了,现在讲“觉”,觉尘清净,这与见尘一样,同时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所以,[此文,例前眼根眼识,俱与见尘,同时清净,其余觉尘知尘,乃至鼻、舌、身、意,诸根诸识、无不同时清净。此先约内身清净,下推至外境清净。

【“善男子!根清净故,]我们的根清净故,[色尘清净;]掌握信你那一念分别,眼耳鼻舌身的分别心,掌握住,色尘就清净。色尘如果清净;因为你用无分别心嘛,[色清净故,]同时[声尘清净;]同时[香、味、触、法,]就清净没有次第,[亦复如是。】

六根清净故,自内及外,六尘亦复如是,同时清净,此外清净也。]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凡夫就是道理都知道,可是,他自认业障深重,就是不肯去做,他就是不肯,因为他都以凡夫自居。你如果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别、执着?他就说:哎呀!凡夫哪个不分别、不执着的?这样讲是对,可是,变成一种执着,变成一种执着,他不肯做,就变成一种执着。所以,人家是圣人,我们也是剩人,人家是诸佛菩萨、大解脱的圣人,而我们也是剩人,剩下的废人,剩下来的,我们是剩下来的,一样是shèng,只是字不同,念的音都一样,意思却有天壤之别,因为不肯,不肯下功夫。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此承上内外根尘既净,内外四大,亦同时俱净。不取根发识,]不执着由根所发出来的识,[尘牵心之义,]“尘”,外境会……。“牵心”就是会影响,牵心就是会影响我们的内在,众生都是受到外尘的影响。所以,不执着从根所发出来的识,因为尘会影响我们的心。所以,[直取根尘,]而直接取根尘。[四大和合之体也。]

同时。[【“善男子!四大清净故(牒前)[,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二十五有就是三界。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地、水、火、风清净;十二处就是六根、六尘;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二十五就是三界,底下会讲到。[】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26

此约世间诸法。十二处,即内能缘根六处,]根六处就是六根之处,内能够缘眼根、耳根,乃至意根。[外所缘尘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即根、尘、识,]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十八,各有界限。二十五有者: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亦名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亦名九有:以三界有九地]所以叫做九有。[(六欲天以下,]我们这里是人间,往上是第二层天,再来就是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总共有六层天,六欲天以下,四天王天、忉利天,一直到第六欲天,[是五趣杂居地;]五趣就是六道轮回的众生没有定,只有修善,或者是修恶的众生在杂居,为什么杂居呢?因为圣人示现,跟凡夫杂居在一起,杂居就是圣凡同居的意思,因为圣人是来示现度众生,而凡夫是业障深重,是五趣杂居地。

[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此色界四地。无色界、亦有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是四空天。[),]所以,六欲天是一、四禅是四、四空是四、一加四加四等于九,叫做九有,九地叫做九有;但是,[广言二十五有。]广泛来讲是二十五有。[古德颂云:“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阿那含。]“四洲”就是四大部洲;“四恶趣(加上阿修罗)”,四个地方;六欲就是六欲天,六个;并梵天,一;四禅,四;四空天,四;无想天,一,外道所生的地方;阿那含是三果的圣人。所以,四加四加六加一加四加四加一加一,加起来总共有二十五。[”通称有者,以其有因必有果,因果不亡,故谓之曰有。是三界内众生,所依住故。此二十五有清净,即三界六凡依正,悉皆清净。此世间法清净也。

【“彼清净故,]世间法清净,出世间法就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佛的十力、佛的四无所畏、佛的[四无碍智、佛]的[十八不共法、]为什么说不共呢?不共二乘人、不共菩萨,只有佛有这个能力,佛的十八不共。[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陀罗尼就是总持,有的人说咒,一切清净。[】

此约出世间诸法。首句彼清净故,彼字,总指世间诸法,既已清净,则由凡而圣,]由凡夫而圣人。[故出世间法,亦为圆觉所显,一一清净也。]

我们现在看十力:[十力者:如来证一诸法实相智力,]实相智力就是平等的意思,也就透过智慧,看一切众生都平等,因为实相产生了平等法,所以,无量劫来都修无相的平等法,就产生[有十种用,]“用”就是妙用、妙有,[故名十力。]用“力”来显示佛是一个超越的人。[以有]“以有”就是因为。古时候的文字看起来怪怪的,以有,换现在的话叫做因为。因为这十力,能够摧伏冤亲债主,[能摧怨敌,不可屈伏之力用故。]“不可屈伏”就是能胜一切,不为一切所胜,就是不可屈伏之力。佛能够摧伏怨敌,佛十力能胜一切,不为一切所胜,不可屈伏,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法数]“法数”:就是《三藏法数》。《三藏法数》就是辞典,佛教的辞典叫做《三藏法数》。[云:一、是处非处智力:]佛[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作善因得善果,名是处;]就是说:这个才是对的地方。“处”就是对,这样做才是对。[作恶因求善果,名非处]这是不可能的,非处就是不可能,[(谓无有是处也),]你造恶因,要如何得善果呢?[则能降伏]能够降伏[无因]也能够降伏、破除[邪因。]所以,佛的十智力,第一个:是处非处智力,有这种智慧之力量。

[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所有善、]所有的[恶,]善业跟恶业。[不动诸业,]善、恶是指六欲天;不动是指色、无色界的业,睹,看得非常清清楚楚!也就是说:三界不是善业就是恶业、就是不动业,他能够非常清楚的,看到一切众生所受的业、所受的果报。[及所受三种果报,]有三种果报,也是善、恶、无记,或者是善、恶、不动报,不动就是有定。知所度的众生,我要度这个众生,会不会有障碍?这个时候度他有没有障碍?或者过一阵子再来跟他讲这个道理?我告诉诸位菩萨:有所悟的众生,他会生病、会难过,为什么他会难过?因为他有所悟,他现在要将这么好的佛法跟凡夫讲;可是,凡夫明明知道,却不肯去做,所以,变成有障碍,变成会着急,善知识变成会着急,会着急:你怎么还停留在这个阶段?为什么还不能超越?所以,[知所度有障、无障。]就是说:什么时候度他有障碍;什么时候度他没有障碍。但是,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只会一厢情愿地想度人,一厢情愿地想度人就是说,自认为此人可以度,就拼了命地一直跟他结缘、拼了命地一直想度他;佛陀就不同,佛陀有智慧,他一眼就知道此人有没有办法度,如果度不了,没有办法,放下,不然就放弃,没办法啊![三、定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垢净]知道种种的禅的解脱,三昧垢净,如果有爱见,[(有]我[爱]我[见]我[慢等为垢,无则名净),及知依此所得诸果。四、根智力:知一切众生,信、]“信”就是信心;[进、]“进”就是精进;[念、]“念”就是不散乱;[定、] “定”就是心安住;[慧]“慧”就是智慧。信、进、念、定、慧,[五根,有上、中、下差别。]

所以,根智力就是说:佛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机,上根机者,为他讲上等法;中根机者,为他讲中法;下根机者,下法;如果不能讲的就放下,放下。所以,法如果用求的比较可贵。[五、欲智力:知一切众生,乐]“乐”念yào,[(去声)欲不同]乐欲不同就是说所喜欢的不同。譬如说迦叶喜欢修苦行,[(如迦叶乐头陀,阿难乐多闻等),]苦行,执着苦行也是一种执着;多闻,也是一种执着。所以,[令舍不净增净。]所以,欲智力:“欲”就是了解一切众生所想要的是什么,叫做欲智力。[六、界智力:]界智力,范围就比较大,[界者,性义,]这个“性”不是本性,这个“性”就是说:人有人性、天有天上的性质,简单讲[即种子。]简单讲就是三圣、六凡的种子不一样,一般都是讨论六道凡夫的种子不一样,天人,天人的种子;人间,人间的种子。[上欲为现行,此为贪、嗔、痴等性。]意思就是说:种子,上面所讲的这个种子,是以欲望才会起现行,上欲为现行,上面,欲望为现行;此为贪嗔痴,有这个贪、嗔、痴的性。[知即时异时,]即时,即刻去度他;异时,要经过一段时间。[谁可度、谁不可度。]

所以,度众生要学习一个:耐性。我们懂得很多,这是善知识本身所应拥有的,心能够解脱、有智慧;可是,他没有这种能力,一下子给予大法,众生会被压死,堪受不了,会堪受不了,法太过宝贵;或者是说让他太轻易得到,他会瞧不起你,太轻易得到,他会瞧不起你;法如果很难求,很难求,他就愈珍惜![七、至处智力:]至处就是一个人要跑到哪里去,佛都很清楚,到哪一道去,至处就是到哪一道去,佛[知一切道至处相,]所到达的六道。[知善道,处在人、]人在住的,或者[天:恶道,处在三途;无漏道,处在涅槃。]所以,佛知道凡夫跟圣人是居住在哪里,“处”就是住,住在什么地方。[八、宿命智力:知过去本生、本事等,]佛的无量亿劫,或者是佛跟徒弟的一些事情,叫做本生、本事。[虽百千世劫,皆明了无碍。九、天眼智力:知众生死此生彼,]死后会出生在哪里。[善恶业缘,受报好丑等,亦以极远无碍。]看得很远。[十、漏尽智力:知自他漏尽,永不受后有(即后世受报身)之身。

四无所畏者]佛的四无所畏[:具四无畏精神,离诸怖畏,功由智力之故。]智慧就是我们的体,悲心就是我们的相跟用,学佛的人,如果只有般若智慧,却没有大悲心,那么,这样的般若只能自利,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所以,有了大慈悲心,最终还是要有智慧。[一、具一切智无畏:于一切法,尽知尽见,得无所畏。]佛能够了解一切法。[二、诸漏已尽无畏:]一切烦恼都没有,诸漏就是我法二执,我执跟法执都尽了。[五住]无明;五住就是五住烦恼,以前已经讲过两三遍,走过三遍了。五住就是指无明[已尽,二死已亡故。]二死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所以他无畏。我们凡夫不同,我们凡夫,这一生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三、说障道法无畏:]什么是惑?什么是业?什么是苦?[于障道惑、业、苦等法,]佛都清清楚楚,什么情形会障碍我们的道,[能知能说。四、说尽苦道无畏:]尽苦道,这个“尽”要当作动词用,尽苦道就是怎么样能够除去这些苦,怎么样可以出离这个苦。尽苦道当动词,下功夫除掉,苦道就是六凡,因为他有分段生死;若是三乘,他的苦有法执,是变易生死。所以,[于尽苦(即出离诸苦)道,悉皆能说。]佛能说[如四谛、十二因缘,能尽分段生死苦;]佛能说[六度、四摄、一心,]佛[能尽变易生死苦。通称无畏者,众中说法,无所畏故。]这是四无所畏。

[四无碍智者:]四无碍智:无碍智都是站在说法的角度来讲,站在说法的角度,四无碍智。[以智缘境应机,悉皆无有滞碍,]都没有停顿,用智慧缘这个境界,应一切众生的根机,完全没有障碍,[即四无碍辩。]简单讲就是:佛的辩才无碍。[前二是缘境,后二是应机。一、法无碍智:]佛能于[一切诸法,若名若相,悉皆能知能说。]法无碍。[二、义无碍智:]义无碍,简单讲就是含藏的义理,就是蕴涵的道理,佛没有障碍。譬如说地,地是坚硬的东西,[如地是坚义,]坚固,[水是湿义,火是暖义,风是动义等。三、词无碍智:有二释——一、随顺各方言词(佛一音具足众音),]一音具足众音同,随顺各方的言词。[智辩无碍,随类得解。]词无碍。遇到客家人就讲客家话;遇到美国人就讲英文;遇到法国人就讲法语;遇到北方人就讲北方话;遇到台湾人就讲台湾话。[二、以一义而演多词无尽,]一义,能够演说很多的名词,譬如说“如来”,“佛”,很多!以少词,[以少词而显多义亦明。]所以说:而演多词无尽,以少记号而显多义,也同样如此。[四、乐(去声)]“乐”念yào,[说无碍智:随众生心所好乐]“乐”念lè,[而说,乐闻大者,为说大法,乐闻小者,为说小法,随机受益,皆得悟入。

佛十八不共法者:]以前解释过一次,不过不清楚,不清楚。[唯佛独具,]只有佛有,所以,为什么要加一个“佛”十八不共法?因为[不与二乘菩萨共也。故冠(去声)] “冠”就是加,[以佛字。]所以,最上面加一个“佛”字。[一、身业无失:历劫勤修,六度万行,福慧庄严,证五分身。]“五分身”:即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二、口业无失:因修善语,]都说好话,佛只要一开口,都是鼓励、勉励的话。[具无量德,故得成就八音四辩。三、意业无失:修甚深法,证究竟觉,一切无著,得大安隐。]菩萨,这句“大安稳”实在讲得很好!我们说:住在哪里比较好,或者说:住在哪里比较不好;我们若能一切无着,我们就真的住在很安稳的地方。[此约佛,修成最胜三业无失(不可约化他三业,因后更有三业,]后面有三业,[随智慧行故)。]这是不可就佛的三业来讲,因为后面还有三业。所以,随是随这个智慧行,意业无失,一切无着,得大安稳。我们今天之所以这么惶恐、恐惧、颠倒,不能安稳、痛苦、烦恼,在于一切有着。[四、无异想心:于诸众生,平等普度,冤亲无间,]无间就是平等,冤亲平等,也没有特别的距离,无间,“间”就是距离,没有距离,冤、亲没有距离,就是平等的意思[恩有咸资,]如果要加被的话;“咸”就是均,“资”就是助。如果对众生有恩,那么,冤亲统统加被,叫做恩有咸资。[心无异想,]心无异想就是平等。

[谁度谁不度。]没有说谁度,或者是谁不度的,凡夫乃至菩萨可能还没有办法做到这样。[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就是所谓的大定,大定,圆满之定慧平等的定,那伽,佛的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无有不定时,他一切无所着,当然一切时都定。[六、无不知舍心:]无不知就是清清楚楚他这个舍,意思就是:什么时候该舍,他就舍;我们众生是该舍的时候不想舍,想舍的时候舍不掉,差别在此而已,该赶快舍的时候,舍不了;等大限已到,想舍却来不及了![于一切法,慧照觉知,当舍则舍,无不知而舍。]就是清楚而舍。[七、欲无减:常乐(去声)积集,]这个“乐(yào)”就是一切善法都修,[一切善法,具修众善,心无厌(平声)足。]不会停止,不满足。就像佛世有一个比丘失明,视力有障碍,这个比丘想要穿针,他就问:谁想要修福啊?佛就说:我来修!那个比丘听到是佛的声音,吓了一跳,说:世尊!您是人天福慧具足,世出世间法的至尊,这种事情您也愿意修?这种小善也肯修?佛说:诸佛菩萨无善不修,无善不修。

[八、进无减:身心精进,无有疲倦,恒度众生,不休不息。]精进无灭,身心精进,无有疲厌,度度生永远不疲劳。[九、念无减:常念众生,大悲不舍,恒思度脱,令入涅槃。]这不简单!这叫做发大菩提心,念无减,这个念,菩提心不退,这句话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菩提心不退。念无减,常念众生,大悲不舍,大悲心,常常想:我要如何度众生?要如何度脱众生令入涅槃?[十、慧无减:具一切智,力无所畏,随宜说法,慧辩无尽。]智慧的辩才无尽。[十一、解脱无减:远离执者,一切无碍,有为无为,悉得解脱。]其实解脱就这四个字:远离执着,学佛,就是学自在、学解脱。[十二、解脱知见无减:解脱能生知见,]解脱当作体来用,就是体,知见就是用,它的作用。[知见能保解脱,更互相资,]更互相资助,[一切无碍。十三、身业随智慧行:现种种身随智应机,调伏摄受,普令得益。]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以微妙音,随智而转,巧说诸法,令众悟入。十五、意业随智慧行:以清净意,微妙观察,对机施教,入众生心。]意业随智慧,所以说:三业都是随智慧,佛有能力观察,对机施教。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我们光是这一生当中比较久的事,就忘得差不多了![慧照过去,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如过去本生、本事、时劫、国土、名字等)。十七、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慧照现在,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佛的智慧知道现在世无碍;这一段是说过去、现在、未来,前面第十六是说过去,第十七是说现在。[(如《楞严经》云:松直、]松树是直的,[棘曲、]棘树树是弯曲的,棘、荆棘,有刺的植物,是弯曲形的,形状是弯曲的。[鹄白、]鹄是白色的鸟,[乌玄、]“玄”就是黑。乌鸦是黑色的鸟,[皆了元由等)。]都知道它的原因,包括一切动、植物。[十八、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慧照未来,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如《法华》授记、未来成佛、劫国、庄严、名号、将来必应是也)。唯佛功德智慧,超越九界,故得如是十八不共之法。

三十七助道品者:]三十七助道品在以前已经讲过好几遍了,所以,今天我们就简单复习一下。[助,是资助,谓资助正道也。正道,即真正发菩提心,以求菩提道。必以此三十七品为助,方能得成。品者,类也,分作七科。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28

一、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说:我们的心要常常作这四种观照,心才不会散乱、不会放逸,我们才能够精进,心要常常安住在四念之处。其实我们四念处就不太做得到了,譬如说:观身不净,你想想看,今天我们的心如果安住在观身不净,我们很彻彻底底地了解,我们这个身体不净,你说这个世间要怎么贪?我们知道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东西,要从何贪起?其实我们修行都只想要听经闻法,而没有真正下功夫去观照,没有!说: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这都正确,看是总观还是别观。其实我们如果在四念处好好地观照,什么事都解决;而我们就是没有办法,虽然在研究经典,却没有办法突破假相。[念,是能观之智;处,是所观之境]界[,修行,以此为下手工夫。一、身念处:]身体,[念身不净。]身体不清净,[以智观察,此身种种不净。初观根本不净,是父精母血,结合而成。]在座诸位!我们吃饭,有一种叫做贪食症,人患得一种精神分裂症的前奏,精神分裂症的前奏,有一种叫做贪食症,一直吃、一直贪……,觉得吃不饱,一种叫做贪食症。有一种叫做厌食症,只要讲到吃饭他就怕。

一种叫做贪食症,贪食症的人,要吃到食物快满到喉咙、吃到快吐出来了,他才肯罢休,他控制不住,他情绪不好的时候,他就一直拼命地吃……,如果说我们学佛,观照:此身不净,这样什么事都解决了![次观住处不净,在母胎之中,与粪秽杂处。再观现前不净,九孔常流不净。更观将来不净,死后胮胀、]肿起来,胮(pāng)胀。[血涂、]全身都是血,[脓烂]会臭、会烂,[等,令生厌离,不起贪著。]我们的心如果安住于此,这世间就没有什么好跟人家计较、斗争的。譬如说:今天他欺负我们,或是压榨我们,或者是说他占了便宜,其实这个是臭的身体,你如果以我我的心行于世间,就不会觉得自己吃亏;有时候吃亏变成占便宜也不一定。[二、受念处:]身体观照起来是不净,而这个感受呢?[念受是苦。]受就是外境以及我们的心,对我们来讲都是痛苦的。[以智观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六根领受境界,无非是苦。]的确如此,这世间没有一样是真正快乐的,到现在我的感受,我也是出生在很不幸的家庭,我从小到大,不但是家庭贫穷,又有病苦等等,到目前我的感受,真的就如佛陀所言,一切都是苦,无非是苦。

[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上面那个“苦”是外在的苦,下面那个“苦”是身体的苦,我们的身体已经很痛苦了,外在的苦又加诸于我们,外苦加内苦,名为苦苦,身体已经病苦了,再加上外苦。上一次报纸报导,报导一个计程车司机:当然,不是每个司机都这样,报纸报导的,这当然是少数,我遇到的计程车司机都很好,甚至都不跟出家人收车资,这只是报纸报导的个案。有一个妇人,她的儿子在医院急救,在医院急救那天,正好下大雨,人家通知她:你儿子正在医院急救!这个妈妈张皇失措,拿着钱、冒着大雨,叫了一辆计程车赶过去。她心慌意乱地上了计程车,汗流满面,只说到某间医院,就任由计程车开了,她一直哭,也没有注意开到哪里了,结果这司机竟然把她载到一处草丛中,把她强暴了,载到荒郊野外的草丛中把她强暴了!这司机要强暴她以前,她跟他说:我把钱都给你,我的儿子住院,我现在已经很痛苦了,你不要再伤害我,我要钱,我全部给你!这司机不顾她的苦苦哀求,还是把她强暴了!我看到这段新闻很痛心,竟然有人坏到这种程度!

所以:好司机受到恶司机的影响,现在到晚上没人敢坐计程车,其实,99.9%的司机都很好,可是,一旦出了一个害群之马,那就很惨了,你想想看,她儿子在医院急救,她拜托他:我儿子正在急救!他还是不放过她,把她强暴了,又抢走她所有的钱,这种人如果不受因缘果报,那么,每个人都敢做坏事了!所以说:苦苦,这世间本来就是这样,自己要学聪明、有智慧一点,要听别人的劝告。所以,我常常说:女众来这里共修,我不要让她们太晚回去,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报纸、报章杂志看多会担心,学佛的人。乐受是坏苦,坏苦就是总有一天会败坏,坏苦。这个境界由好转变,会变质,所谓坏苦,就是每一分、每一秒在趋于恶的一方面、不好的一方面去,譬如说跳舞,到最后也会结束;乐,喝酒快乐,到最后也要结束。唱歌、卡拉OK,到最后还是要结束。

所以,坏苦,它不是说破坏的坏,它不是这个意思,它蕴藏的意思就是你要透视它,这个世间无常,坏苦就是一种无常的痛苦,到最后一定要归于坏,所以,用这个“坏”,来解释每一个动点上都是一个结束。[舍受(不苦不乐),]不苦不乐,这个“舍”,不是我们所讲的布施那个舍,也不是说一切法不受的那个舍受,不是这个意思。这个舍受叫做痴、愚痴,知道吗?这个舍受叫做愚痴,分不清楚状况是什么,叫做无记,无记是列为愚痴里面的一种。不苦不乐,说:喔!有这种境界,不苦也不乐,类似《心经》里面讲的那种境界。错!不是这个境界,那是愚痴的意思。[是行苦]“行若”旁边写个:刹那生灭,叫做行苦。行苦:刹那生灭。[(乃行阴迁流之苦),]行阴就是一切的造作,我们身口意一切的造作,刹那之间刹那之间在变化。[令知觉悟,不至认苦为乐。

三、心念处:念心无常。以智观察,六识之心,攀缘六尘,念念生灭,无常不实。令知虚妄,不认为真。]离幻即觉,我们要了解这是虚妄的东西,虚妄的东西;如果说:我们还在虚妄的东西中认真、执着、错误,那你是认贼为父,自讨苦吃,没有人会同情你。佛法听这么多了,还不能离开虚妄的错误的执着,那是你的事,师父已经讲一百遍、一千遍了,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这没有什么道理好讲的,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所以,人家说:放下,你就拥有全部的智慧的财产,放下,无量无边的智慧财产,从“放下”二字做起。放下,你不执着嘛,你就不会把它切割,不会把它隔阂;我们人这个执着,就像造一个墙壁一样的,造一个墙壁,你执着一种,这个墙壁把自己围起来,这个牢狱一样。所以,欲望就是无形的牢狱,就是这个道理。[四、法念处:念法无我。以智观察,诸法本无我,]诸法本无我,法是一切事理的总称,一切事相、一切理体皆无我。[亦复无我所,]也没有所谓的对立的所攀缘的我所。[从缘生灭,不能自主。令知一一,皆如梦境。]一切都像在作梦一样。

[二、四正勤:]“勤”就是精进,四种正确的精进,我们精进要往对的地方精进,精进错了就很糟糕!四种正确的精进,套一句我们古来中国的一句话,叫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差一点点就不得了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偏失一点点就差很多了![精进为体,总名为勤。非同外道无益苦行,]无益,一点利益都没有。[故名为正。(一)已生恶令永断:]已经产生的恶,令永断,我们现在有恶,要赶快断,[如治疾病。]第二,我们有恶的习性,可是,还没有生出来,[(二)未生恶令不生]出来[:如防火灾。]可以防止,要令恶不生,第一,一定要有好的环境,不要接触恶的环境;没有恶的环境,要产生种子都不可能。[(三)已生善令增长:]已经产生的善,譬如说:我们今天听经闻法,要继续鼓励人家来听经闻法,鼓励布施、持戒、念佛。[如培果木。]培养果木。[(四)未生善令速生:如灌种子。]种子在土壤里还没有生长,我们现在增加它的速度。

[三、四神足:大疏谓欲勤心观。]三、四神足:大疏说:哪四神足叫呢?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法数》]《法数》就是《三藏法数》。[云:欲、念、进、慧,]其实这个是一样,[名虽有异,义则无殊。勤,即是进;心,即是念;观,即是慧。由前正勤,只顾生善灭恶,恐忘失本所修之正道,故继之以四神足(如神通而能远到故)。亦名四如意足,谓能如其意,速疾远到,所求菩提之正道也。(一)欲如意足:]这个欲如意足,欲望是生命的原动力,追求佛法也是属于一种欲望。所以,欲如意足,[谓于所求境,乐(去声)欲速疾能到。]每天都盼望听经闻法,每天都希望能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有这个欲望。所以,一般都将这个“欲”解释作不好的名词;但是,佛家是说看你如何运用,我想要好好地求得菩提之道,那么,这是好的。所以,欲望不见得不好,看你是追求哪一方面的。

[(二)勤如意足:谓勤勇无间,恒常进修,不懈不退(法数列在第三)。(三)心如意足:谓不杂异缘,]不混杂其他的缘。[一心趣向,所求正道(法数列在第二)。]所求的正道。[(四)观(去声)如意足:恐定太过,]只修定,没有修智慧,所以,[须假观慧以扶之。]扶之就是助,来使它左右对衬,我们说:这个人走路不平衡,我们把他扶一把,辅助,只有修定,没有慧不行。

[四、五根者:信、进、念、定、慧也。根有能持,能生二义。如树有根,对已生之枝叶,能持不枯,]能够保持,不令它干枯。[对未生之花果,能令得生。]能够让它生长。[(一)信根:谓初发心时,即具信心。今既修念处、正勤、神足,信心坚固,如树生根。]你看五根当中,第一就是信根,我们若是破坏众生的慧命,让他无信,一开始就断他的慧命,后面就免谈了!所以,坏人正信,这个罪过是很重的,他正信的佛教不信,去信邪魔外道,害了他的法身慧命,又少了一尊佛!所以,这个信,我们不能弘法利生,千万不要破坏众生的信根。[(二)进根:谓修正勤时,即具精进。今既修神足中勤,进修无间,故名为根。

(三)念根:谓修神足中心,系缘一境,到此念更增进,故名为根。]意思就是说一直观照,集中精神;而我们就是不能集中精神,散散地念,散散地念。[(四)定根:谓修念处时,即有定义(其心专注不散),复经正勤、神足,到此定力愈深,故名为根。(五)慧根:谓修念处时,即具慧照。今更修正勤、神足,到此慧观增明,故名为根。如一株菩提树,已生五条大根,此树必开花结果也。]五根。

接着就是[五、五力者:]已经产生力量了,树根如果扎得稳,树就有力了。[即前五根深种,而成五力。树大根深,牢不可拔。]“牢”就是坚固,坚固到不可拔,完全不会动摇,不动摇。师父告诉过诸位:一个不受影响的人,才够资格成就菩提之道,这是一定的道理。你讲什么,我都不会被你影响,我就是一直精进,依法不依人,这样绝对成佛,绝对往生极乐世界,不受影响。[不为魔梵等之所屈伏,而能破不信等障,故名为力。]不信,什么都完了,什么都免谈了,哪里有什么力量呢?什么力量呢?对不对?我叫你来听经,说:我对法师没有信心。你拜托他来,他也不来,他连来都不来,听经闻法都没有,信心都没有,你怎么会继续精进呢?信、进、念、定、慧,后面根本就不用谈了![(一)信力:能破不信、邪信障。(二)进力:能破懈怠、故逸障。]

学佛的人,一开始亲近道场时,回去就拼命地念:阿弥陀佛……,再差不多三个月没来,半年后就不太有念佛声了,偶尔念一下:阿弥陀佛……,为什么念这么小声?因为没有在佛像面前念,现在是一边骑机车,一边做早课。再经过半年,或是经过一年,完全安静无声,进入最高的涅槃境界,统统没在念佛了!所以,我们的精进,如果没有师父在后面催促,或是离开道场,那很难!所以,凡夫俗子,你要记住一句话,除了薰习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薰习,薰习再薰习,就是这样子。你说我独自一人躲到深山里去修行,如果你们这些人去,去一百个,一百个全倒,光是怕鬼,你就受不了了!你说:我要去山上住茅蓬!光是怕鬼,你就没办法了!念佛时:阿弥陀佛……,听到一点声响,整个茅蓬里没有电灯也没蜡烛,什么都没有,你光是怕鬼,心就不定了,更别说你多会修行了!对不对?

你念佛时,突然有一尾青竹丝爬来身边,阿弥陀佛青竹丝……,另一个人就问他:在右边还是左边?右边,右边,青竹丝在右边!右边有青竹丝,他不敢乱动,边念佛边给对方打信号,叫他起身相救,打信号。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上次有一个比丘,有一个比丘去住茅蓬,去住茅蓬后,他一大早就起来打坐,因为自己一个人住,就没有束裤管,没有束裤管,没想到蛇竟然从缝隙中爬进去,就这样钻进去了!突然间,他觉得有东西在裤管时钻动,正好爬到要塞地、火药库那里,他不敢动,一动,怕火药库爆炸,被它咬到就完了,又不敢下座,这下子惨了,吓得急忙念:南无喝啰怛那怎么办……,一直念,不知道该怎么办,一条蛇钻进裤管里,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那天早上有一个比丘去,去的时候,他就这样……,表示有一条蛇在他的裤管里。那比丘告诉他:没关系!我把室内的温度弄得热一点,外面的温度热一点,它自然就会爬出来,怕冷嘛,蛇晚上会怕冷,对不对?会冷,它就会找暖和的地方躲,这才把它引出来。

所以说:精进,虽然信有了,不过,这个精进,没几个做得到的![(三)念力:]第三就是要提起念头,正念常现前。[能破失念、妄念障]。妄念障碍,这就是正念要常现前,我们在愚痴的时候,师父就会告诉你们:把念头提起来,要把正念提起来,你要把正念提起来!对不对?我们自性虽然是有佛性,任运自在,可是,你不常常提起正念:先勉强,后自然,这是天地万物的道理,先勉强,到最后才自然。就算杀牛也是一样,你如果不相信:当然,这是开玩笑啦,假设一只牛牵到你面前,你根本不会杀,你不晓得从哪里下手,真的喔!但是,你如果遇到那个杀牛杀二十年的,对他来说是轻而易举,他持刀已经出入有神,你知道吗?杀牛的人杀习惯了,那把刀一进去仿佛有神,从哪里进去,从哪里出来,肉就一片一片削下来,很厉害,很厉害!譬如说人家在杀鳗鱼,一刀将鳗鱼剖开:啪!就把所有的鱼刺都去掉了,一般人是办不到的!或是去看人家杀虱目鱼,刀子一进去,啪!鱼刺全部去掉,功夫到这种程度,因为他已经杀几十年的鱼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念头一开始提起来,可能会受到我们的心念、肉体、环境的影响,但是,久而久之,正念习惯了;正念的下手处,要先降伏这个我慢,你正念的下手处一定要先学吃亏、退让、退让跟包容,你为什么会烦恼?很简单!因为你一直想要反击,譬如说:对方讲一句话,你就一直想要反击,你的烦恼当然重。很简单!你现在转回来,对方讲一句话,你要想:是我的错,我应该好好检讨!退回来,烦恼就不见了,学佛的人,要能够有这个化烦恼为没有力量,不然你永远是一个凡夫。这个念力是非常重要,转业不能转业,完全看这个念力,完全要看这个念力。而这个念力要怎么转?要学吃亏、学退一步,把错误归咎自己,什么都解决了,什么事情都解决了,没有一样事情你看不开的,我不对,我向你道歉!我们人的烦恼就是一直想要反击,一直想要反击,他一言,我们一句,双方一言不合就起冲突了!对不对?这样会失去这个正念,为什么?情绪会高低潮,能破失念、妄念障。[(四)定力:能破掉举、散乱障。]掉举就是心浮动叫做掉举,心神不定,掉举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心神不定,心一点定都没有,散乱障。[(五)慧力:能破昏沉、愚痴障。

六、七觉支,亦名七觉分。觉者,善能觉了,即是正智分明。七法各有支分不杂,谓择、进、喜、安、定、舍、念。]前面择、进、喜三个是属于慧,[前三属慧,]安、定、舍是属于定,[次三属定,后一调和定慧,]就是念,念就是[令得均等。(一)择觉支:谓缘诸法时,]缘诸法就是面对,面对,面对诸法的时候,面对一切法的时候,[善能觉了,拣择真实,]就是我们这个平等心是真实的、般若心是真实的、退让心是真实的,[不谬取虚伪之法。]一切外境都是虚妄的东西,人情世故方便应付一下就好,要将生命放在真实的,真实的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要念佛,我们要念佛才究竟,才有一个依靠,不然我们要做什么?[(二)进觉支:谓修道法时,善能觉了,进趣正修,不谬行无益苦行。]不错误行无益的苦行,行无益的苦行就是只想吃苦,只想吃苦,广钦老和尚开示,说他年轻的时候也是搞很多花样,我看《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里面:很多“出头”(搞花样),搞很多花样,到年纪大了才发现:修行不是这样,修行是很平常的事,肚子饿就去吃饭:想睡觉就去休息,睡醒了就去认真念佛,就是这样。

修行不是搞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而我们现在修行,都想搞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上次有一个人来参访,他很仰慕慧律法师,就来了,我就在客厅坐,那时候也没人带他,没人带他,他跟一个朋友来,遇到师父,他跟他朋友说:咦?我看慧律法师也没什么嘛,不过就坐在那边对你笑一笑,也没有讲什么话,也没感觉有什么特别不得了的!意思就是说:法师就是要穿一件大红祖师衣,或者手持一根拐杖、挂一串长可及地的一百零八颗念珠,他的观念就是高僧要有高僧的外表,看起来吨位很大,或是念那个:“唵,部部帝利,萨埵吽”,或者念很多咒,不然就是:唵!撒米啦、丢铜板啦,他的观念认为这样叫做大法师,要手持七星剑等等;他不知道佛法就是这么平淡的东西,佛法就是这么平凡的东西,他认为一个大法师就是不得了的,应该有一个气势、一个架子、派头,一看,我统统没有,统统没有。对啊!广钦老和尚说:不要搞那个有的没有的花样,不要搞那个有的没有的“出头”,不要搞那个有的没有的花样,修行很平凡,肚子饿就吃饭,累了就去睡觉,睡醒了就认真念佛,人情世故应付一下,不要让人家说:学佛的人跟这个世间脱离了,剩下的时间要精进,不要修那种无益的苦行,无益的苦行,无益的苦行太多了,像外道这样。

[(三)喜觉支:谓心得法喜,善能觉了,不随法喜,而生住著。]喜觉知就是说:我们内心充满着安详;但是,不会因为安详的喜而产生执着,叫做喜觉支。喜觉支的意思就是:不执着于喜悦的那个情绪,无所住的喜悦,就是接近本性;如果说,那种喜悦让你产生一种执着,这样叫做生灭法,那只是色界、无色界的功夫而已,不能对喜悦产生执着。[(四)轻安觉支:]轻安,轻安接近法喜。[谓身心轻安,善能觉了,不取轻安,而不前进。]有的人打坐,坐得很轻安,坐到很轻安,产生一种执着,一直想要坐下去。有的人打坐的时候,坐得很欢喜心,坐得很舒服时,你叫他起来,他也不下座,他也不下座,那个也是一种轻安的执着。[(五)定觉支:谓发诸三昧,善能觉了,不于定中,心生爱见。]对定的执着,我们不要有定的那一分执着,产生了爱见。[(六)舍觉支:谓舍所缘境,善能觉了,当舍则舍,不生追忆。]就是舍的时候不要有一个我在舍的观念,讲到最后,都是一个无所住心,讲到最后都是无所着心,一句就解决了,离一切相。[(七)念觉支:谓修道法时,心若沉没,念用择、]选择,[进、喜三支以起之,心若浮动,念用安、定、舍三支以摄之,务令定慧均等,不致偏重也。]不致偏重。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30

[七、八正道者,亦名八圣道。是无漏圣法,故名为正,能通涅槃,故名为道。]能够通涅槃,名为道。学佛,八正道:[(一)正见:]要有正知正见。[以无漏智,见理真正,无有错谬。]讲真的,我们现在虽然学佛,众生的法执还是未断,要所有的佛教徒都正知正见,讲真的,很难!有时候讲起来很惭愧,包括出家人,有时候讲出来的都没有正知正见,讲真的!到底他在家是学正道或是学邪道,不得而知;出家也好像在讲法;但是,破坏佛教,所讲的都不是正法,佛当时在世就有这种情形,外道的,还没有出家以前学外道,出家之后通达三藏十二部经典,结果说的是邪法,就是专门要破坏佛教,也是有这种人。所以,这个正见,第一就是依法不依人,我们现在要找一个明心见性、证得果位的人,讲真的,难如登天,要具足正见,本来就很困难,所以,我们只有依法。[(二)正思惟(非六识思惟):以无漏智,起正思惟,策动真修。]策动就是鼓励自己、勉励自己,趣向于真正的修行。所以,八正道所说都是以无漏智,句句都是以无漏智,句句都是以无漏智慧。[(三)正语:以无漏智,常摄口业,说正法语,令他生信。]

意思是说:会破坏众生之信的话不能讲,所讲的要正法语,要让他对三宝有信心,令他生信。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也告诉我们,对不对?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发菩提心、直心、深心。对不对?我们既然发菩提心,要救度众生,当然一定要让众生对三宝产生信心,哪里说我们一个佛教徒又来破坏佛教呢?这样不够资格,不够资格![(四)正业:以无漏智,除身邪业,住于清净正身业。]身邪业,就是我们所说的:像我们以杀生为业;正业,我们必需要安住。[(五)正命:以无漏智,如法乞食,常知止足,]安[住于清净正命。(六)正精进:以无漏智]慧[,净除烦恼,直趣涅槃。(七)正念:念正助道,]“正”是指八正道。“助道”是指三十七道品。正,以八正道为正,三十七道品又包括八正道,所以,以八正道为正,以三十七道品为助。[其心不动不失。(八)正定:安住无为之道,决定不移。]什么叫做无为之道呢?心无相,心如果安住在无相,你就决定不移。经典常常赞叹佛,佛能够空三千大千世界,无所不舍,金银财宝、象、马、妻子、儿女,甚至头目脑髓,粉身碎骨,统统施舍,心安住于无相,若遇来破坏身体,或者是破坏我们一切佛教,心安住不动,只此一念,你如如不动,身坏命终;你安住无为,身坏命终,真趣涅槃,真趣涅槃。

为什么呢?因为你心不动、如如,与佛相应,马上进入净土,马上进入净土。所以说,如果说:今天以一个修行人来讲,若不能安住于无相,虽然他在修行,可以说是徒劳无功,他很认真在拼,不过是着相;若能离相,安住无为,虽然身受很大的痛苦,或者包括外境的损失,他都安住无所着,放下、无所着……,这样他的心跟佛一样,相应,身坏命终,马上直趣涅槃,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因为他在世就不受动摇了,不受动摇。所以,在《华严经》十回向品说:十回向品,十回向讲得很感动,《华严经》:《华严经》,师父在三十三多岁,三十一岁还是三十二岁,有教过《华严经》,我今年四十岁。那个十回向品讲得非常感动,十回向品说:如果要做菩萨,就是要牺牲,如果有人拿棍子、刀枪来,要夺你的性命,夺你的性命,揍你、打你,包括一切,菩萨仍然安住无为,无为,何以故?以无为是真如法,只有无为才能进入真如、真如本性,不然没办法!这当然是很难,拿刀枪杀害我们,我们还……,所以说,会修行的人,至死不改变,有的人修行,他听到师父这样讲,马上就安住于无相,无相,刹那间就进入佛陀的境界。

如何安住无相呢?这个时候听到,这个时候就开始做,从哪里做起?从明天开始,看一切境界统统无所着,这样就开始渐渐接近佛的境界,就是这样,就是这种东西。愚痴的人听到,他虽然知道,不过,还是感觉委屈,他会受不了,受不了委屈,受不了别人攻击、受不了一切境界,所以,他就会再动摇,动摇再重复、再重新调整他的情绪,再受别人破坏,又重新再调整。所以,他不能一下子进入真如跟无相,他就重复痛苦、重复劳累、重复寻求善知识,他不知道所有的善知识都是叫你二个字:放下。不知道!大智慧的人,刹那间就能进入佛陀的境界,安住无为,离一切相,放下,宽恕一切众生,发一个大愿:我这个身体,包括我的一切境界、包括一切财产,无论受到一切外境如何破坏,我都安住如如不动的心境。今生今世马上完成佛道!我们自己有自卑感,所以,经过无量劫到今天,还没有解决我们的生死,自卑感就是:哎呀!我不行啦,我是一个凡夫!就是太过于自卑,没有勇气,修行还需要几分勇气,修行还需要几分勇气,你想想看,人家说,战争的时候:你想想看,战争的时候,我们要冲锋陷阵,**敌军,**敌军。

所以,人家说:千兵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将、将领是很难得到的,我们的将领,我们今天心能够作主,你心就有将领,心就有将领。世间人为了要建功立业,还要杀无量无边的众生,他还要有那个勇气,像日本战败要切腹,切腹自杀,你想想那需要多大的勇气?日本战败要切腹自杀;而我们学佛,学佛的人,你想想看,学佛的人,我们该不该精进?直趣涅槃,决定不移。[依此八法修行,自可得至涅槃。亦名八正筏,]正筏就是渡河的工具,从此岸渡到彼岸,八正筏。[以能从生死际,渡烦恼河,至涅槃岸也。

以上三十七品,总喻菩提道树。法性,如地;念处,如种子;正勤,如种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枝叶增长;开七觉之华;结八正之果。如是乃至:如是,指上所举,出世间法。乃至,是超略之词。(超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者:因对八万四千,尘劳烦恼染法,故立此净法,而对治之。《起信论》云:“不觉念起,]不觉就是微细的,微细到我们没有觉察。这个“不觉”不能解释无明;也可以解释作无明,就是很牵强。不觉念起就是:我们无法觉察到微细的念头产生,因此,[见诸境界,]其实我们若能觉悟,就像在看电影一样,我们现在看一切境界,你都要当作我们现在是在看电影,那么的不真实,我们看电影,看……,看到最后,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银幕而已,这只是一个银幕而已,虽然我们感觉到里面的人物一直在动,不过,背景只是一块白色的布而已。我们学佛也是一样,不觉念起,见诸境界,[故说无明。乃至具有过恒河沙妄染之义。

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即有过恒河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我们的心性不动。所以,学佛要先学如如不动,先学不受影响,学佛就是这样。我们在听经闻法,我们为什么没有把握听经闻法的重心点?我们很喜欢听经,但是,我们一定要抓到重心点,从重心点下手,那才是一个修行人。修行人心性如如不动,离一切相,什么统统没事,天大地大的事统统没事,那么,要进入佛陀的本怀,你就已经有消息了!如果一点小事就要搞得很大,没事要讲到有事,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你是烦恼人,烦恼人。你如果心性不动,你就有过恒河沙的种种的功德。[”若对治未亡,]“亡”就是尽,如果你的对治方法还没有尽,[不是真净。]你要对治这个烦恼,连那个对治的东西都要放下。[今有漏染法之影像既灭,则能对亦复不立,故曰一切清净。以上明出世诸法。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性清净故,一切实相法本性是清净。[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此明自他正报同净。]自己的正报、别人的正报,同样的清净。[前二句承上。一切,包括上文,世间出世间,一切诸相,无不是实相。]统统是实相。[此句义现幽玄,]就是很深,[应加详解。《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世间染法是妄,即出世净法,]清净法,[对染说]清[净,净亦成妄,故曰:皆是虚妄。]譬如说:两个都是修行人,你比较有修行,你就笑对方:你这个没有修行的人!虽然你比较有修行、经教比较通,你取笑对方没有修行,这样就算你比较有修行,也变成怎么样?一种执着性,对不对?也变成一咱执着性。佛是清净法,但是,这个清净是对污染来说的,所以,佛并没有执着:我就是清净!因为他不执着染、不执着净,这样才是真净。因此净也变成妄,所以说:皆是虚妄。[妄无自体,执之成有,]执着就变成有,[如果了解虚妄就本空,[了之本空,则相即无相(实相),全妄即真,]全部虚妄,当下你如果悟到,就是真如本性。

[如摩尼所现五色,愚者执为实有,悟者了之即空,当下即是真空(无相)实相矣。《金刚经》又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想想看,你若了解一切相非相,就是不实在相,你就见到我们的本性了;即见如来,“如来”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要成佛作祖哪有困难?在座诸位,并不困难!你如果见到诸相非相,见到诸相,你能够离相,不要执着,[”非、即离也。若能离相而见,即见清净法身如来(此如来、作不变随缘二义解,不作佛解。法身无相,而能随缘现相;如摩尼现色,虽然现相,如如不变,即是清净实相)。又如《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注意看那个字:深,这个字就是最重要的,深,不是浅,深叫做下真正地功夫去行般若;浅就是了解而已,我们现在叫做行浅般若波罗蜜多时。其实我们现在连浅都没有,我们连一点般若智慧也没有,遇到事情就暴跳如雷了!

行深,深就是实证、悟入。[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空无一切相,般若智慧,这样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我们这个色身一切都是空性。[”智照现前,照见五蕴,一切诸相,皆是真空实相。如见摩尼五色,色体全是珠体。故《智度论》云:“照色等空,名为实相。性空实理,离于颠倒,非虚伪故。” ]底下那一句要注意听:[于空见空,亦名颠倒。]你对于空性,还执着有一个空:我在离相,离一切相叫做空嘛!我还有一个离相的念头,那也不叫做空,意思就是要回复很自然,空是透过本性的智慧,并没有一个执着能空、所空的能所,离开能所。于空见空,你认为还有一个空性可得,亦名颠倒。[于空无著,]对于空性无所着,[乃是实法。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无迁无变,究竟常住。一切世出世间诸法之相,虽复千差万别,会相归性,]什么叫做会相归性呢?性就是统一;相就是差别,会这个差别归入空性的统一,一切法不可得,[惟一实相,自性清净,故曰:一切实相,性清净故。此实相从本以来,清净无染,迷时非染]没有污染,[似染,今诸幻尽灭,]诸幻尽灭,一切幻化出来的统统去除,[为觉性圆明所显。一切同成一实相清净之故,托法显已,]藉着这个法来显、显了。[融会一己之身,心见清净,根识清净,]当然心如果平等心,透过六根、六识,当然是清净。譬如一个人有慈悲心,对不对?慈悲心,他六根、六尘,一切都慈悲。[与彼诸法,同时清净,是名一身清净也。

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者:此由自及他。于自身,既证清净实相,观一切众生,同一清净实相,不取众生相故。]不执着一个众生相。[志公云:“人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以前的布袋戏都是这种语气,以前都是这样念: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以前的黄俊雄,对不对?都是这样吟诗,还拿着一支拂尘,以前也是很迷布袋戏,迷得很深,没有学佛都是这样。[”乃由自己,证得平等法故,]要证得平等法身很简单,在座诸位!放下一切念头,不思善,不思恶,恶无恶性,善无善性。[因己会他,]因为自己的本性来照会别人,[亦融会得众生多身,悉皆平等清净也。

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者:此由近及远,扩而充之,自一方众生身,乃至十方众生身,同一圆觉清净。上言实相,此言圆觉,以圆觉乃实相本体,亦即诸法本体。今证圆觉清净,则十方众生,正报之身,自应咸同清净也。]所以,讲来讲去,还是要摆平自己,摆平自己,比摆平别人更重要,摆平自己,比摆平别人更重要!我生长在猪屠口,我小时候就是没有学佛,没有机会听到经典,一直念书,从小一直念书,幸好没有变坏。我今天如果从小就学佛,就会去度猪屠口那些众生,猪屠口那些众生,真的!从小就度众生,一个一个度……,有的人讲:师父!我们回猪屠口度众生!现在很难,要去猪屠口度众生,很难!为什么?他们没有那种环境,我讲给你们听,猪屠口里多半是做抬棺的、清道夫、打零工、帮丧家拿旗子、开赌场,都是这些,很多父母亲终日沉迷于赌博,现在不知道有没有比较改进了?讲起来很可怜,生长在猪屠口的小孩很可怜,没有变成不良少年,就很难能可贵了,难能可贵了,真的!我们如果有因缘,也要回猪屠口,猪屠口,很难度!动不动就是拿刀拿枪、砍来砍去的,从小我们就司空见惯了,不过,不会变坏,很奇怪!可能是佛陀的保佑。[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此由正会依,]就是由正报会依报,[以明一多依报同净。前一人清净,融显多人,以成一界清净。此一界清净,融显多界,以成一佛刹土清净。复由一刹清净故,会得尘尘刹刹,尽于虚空,横遍一切处,圆裹三世,竖穷一切时,悉皆平等,清净不动。此即观行成功,会相归性,摄事归理,以显清净觉地,为十方三世,根身器界之体,即属圆觉体大义。一真空绝相观竟。

卯二理事无碍观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这一段写得很好,诸位要慢慢体会。虚空如是,平等不动,虚空无相,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平等[不动,]它这里漏掉,我相信经典一定是有“平等”,这里少了两个字:四大,加“平等”不动,不可能前面有“平等”,后面没有“平等”,四大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此文融会色空,与觉性平等一如。觉性,是理;色空,是事。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以成理事无碍法界。虚空如是平等不动者,此句承前启后。前以理融事,事同理而平等不动,此以事显理,理亦同事而平等不动。理事互不相碍,故曰:虚空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亦应有平等二字。文略意该。乃谓不独无相之虚空,与觉性无碍,即有相之四大,亦与觉性无碍,]学佛的人就是学两种:学自在、学无碍,菩萨!修行其实可以将无量劫化作一念,无量劫化作一念,这是《华严经》的思想,我们无量劫的无明,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解决,菩萨!放下、离相,二十四小时都存在“大慈大悲”四个字,一直原谅众生,这样就能进入平等:进入平等就是空性,事理就无碍,事理无碍。[故曰:四大平等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世间事相之法虽多,五大]就是地、水、火、风、空, [摄无不尽,]五大就是地、水、火、风、空,[皆与觉性不相妨碍。如是乃至超越十力、四无所畏等,乃至八万四千陀罗门,出世法,平等不动。当知觉性亦复如是,以显清净觉地,真俗二谛圆融无碍之相。即属圆觉相大义。二理事无碍观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31

卯三周遍含容观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我们的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圆满,没有一个界限。[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这是《华严经》的思想,叫做遍,周遍含融观,周遍含融叫做事事无碍法界。

所以,[此明事事无碍法界。上文色空事相,与觉性对显无碍,]这是事理无碍,理事无碍,现在是事事无碍。[此科事与事,对显无碍。六根、六尘、四大,皆事也。前三句承上文,圆觉之性,本来遍满、清净、不动,向为无明所]碍[障,不局而局(不周遍),]本来是没有际限,没有一个界限,变成了一个界限,本来没有一个界限,而变成了一个界限。[非染似染]不动而动。非污染变成污染,[(如摩尼似有五色),]变成五色,[不动而动(妄见生灭)今观行成功,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十方虚空,以及世出世法,为觉性之所显发,同时清净不动,周遍法界。圆无际者:即圆满十方,圆裹三世,横遍竖穷,]竖穷就是遍十方,穷三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有边际,理事无碍之故,遂成本文事事无碍也。

当知六根遍满法界者:六根由觉性显发,则一一根,称性周遍法界,圆满无际。如《楞严经》根大文云:“如一见根,]那个不是——,是一个一(新版已更正),如六根中的一个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这个是口的尝[、]身体的[觉触、]意识的[觉知,妙德莹然,]这个“莹”就是皎白的意思,妙德洁白。[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十方的虚空,[宁有方所。]怎么会有一个定点呢?无碍,你今天心如果无罣碍、无碍,当然,你走到什么地方都无碍![”六根悉皆如是,彼此不相妨碍。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者:尘性亦不离觉性,亦得称性周遍,彼此无碍,四大亦复如是,各各遍满法界。

此当释疑。疑云: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意思是说:地是坚硬的东西,它是有质碍的,空性是虚通,云何两种都周遍法界呢?[释云:地空实在相容,譬如凿地,出土一尺,则有一尺虚空,出土一丈,则有一丈虚空。虚空浅深,但看出土多少而定,]出土就是挖出来的土,叫做出土,但看出土多少,出土就是我们挖多少土出来,就有多少虚空。[虚空本遍于地中也。]一挖下去,虚空就产生,就出现虚空。[又疑:水火二性相克,云何俱遍法界?释云:水火亦实在相容。如油本是水,]油本是水,[一点则完全是火。地、水亦然。五金是地大之属,]金子、金银财宝,[一镕全成汁水,]变成水性。[岂非地水各遍,相容无碍耶!]现在的山崩地裂也是一样,岩浆也是液体,流出来后遇到冷空气而成坚固,水可以变成硬的东西,硬的东西也可以变水,就是可以融来融去的。[世间法如是,出世间法,乃至陀罗尼门,一一皆遍满法界,圆无际故。]圆无际故,圆满,没有一个边际,学佛的人,最好是能够圆满,什么事情都加添地去处理。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这是修行的人,因为他已经证悟妙觉觉性,前面所讲的事事无碍。[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我们前面说的根性,六根性、六尘性,一一周遍法界,不必灭相归性;灭相归性,变成摄事归理,变成理法界;而这是事事,每一样都是事相,互相遍满,互相无碍,所以说: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杂故,]一入多,一而无坏;以多入一,多而不杂。所以说[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因为根、尘是互相相入相摄,无坏无杂,如是世出世间法,都是这样。“乃至陀罗尼无坏无杂”,这意思是说:事事无碍的境界,乃至十玄门中,一多相容不同,不同。

[首句总承上文,由彼妙圆觉性,周遍圆满之故。此先举所依觉性,为事事遍满无碍之由。根性尘性,一一悉皆遍满,并非泯相归性。若泯相归性,是摄事归理,但成理法界。此乃即一一事相之法,更互遍满,互不相碍。以一入多,而一无坏;以多入一,而多无杂。根尘相入相摄,无坏无杂故,如是世出世法,一一皆然;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此明事事无碍之境,乃十玄门中,一多相容不同门。观下喻自知。][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这也是藉着比喻来解释。

[百千灯,喻一切事法。光照一室,]都在一室当中。[喻一切事相之法,遍满法界。其(百千灯)光遍满,无坏无杂,]我们在一间室内,你看灯光这样照射过来,有这么多灯光,这里也有灯光,那里也有灯光,分不出是日光灯还是油灯,是什么样的光线分不出来,无坏也无杂。所以,用光来譬喻很好,用光来譬喻很好。所以,无坏无杂,[喻一根入诸根时,一根无坏;以多根入一根时,多根不杂;以一尘摄多尘时,一尘不坏;以多尘摄一尘时,多尘不杂。其余诸尘、诸法互相摄入,例此可知。一光容多光,多光容一光。光光相容,]互相包容。[光光不同,皆无坏杂,是为:一多相容不同门。妙用难思,即属圆觉用大义。本科周遍含容观竟,并二观行成就竟。]用大,圆觉用大,我们说:体、相、用。我们不能契入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听起来会感觉很吃力,会感觉很吃力,他用灯光来比喻,有时候我们也不容易想像得出来。我们的本性是无形相的,但是,事相是有形相的东西,因为我们的业力卡住了,我们因为宿世没有柔软心、没有宽恕心,所以,我们因为柔软度不够,因此事相的隔离变成很强烈的东西。

所以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我们如果了解我们圆觉的本性,天地万物就能随心而转,我们显现出一分圆觉,就有一分神通妙用起作用;千百万个圆觉完成,千百万个圆觉就是一个圆觉;一个圆觉就是千百万个圆觉,所以说:佛佛道同,佛佛道同。因为我们现在未到无碍的境界,说:一多相容,小能容大,大能容小,这讲起来很困难,只能从理性中去体会、了解而已。譬如说:我们很有智慧,《大藏经》那么大一部,排满了整个书柜;但是,一个通达藏经的人,通达藏经的人,整部《大藏经》都装在他的脑袋里面,脑袋里面,装在他的脑袋里面,不然他要怎么说法?等到上台时才要翻书,怎么来得及呢?讲真的,等到讲经时才要翻书,怎么来得及呢?像这一本有可能看得懂吗?一头雾水,有可能看得懂吗?我刚刚睡过头了,不晓得闹钟为什么没响?或者是我又把它按掉了?就一直睡,幸好我早就准备好了!如果我等到要说法才来准备,那是不可能的事!对不对?是不是这样?

所以,我们说:《大藏经》这么多,状在这么小的脑袋里,对不对?我们说:这个人的肚量那么大,能包容一切,肚量在哪里?它也是无形相的东西,别人忍受不了,他就有办法忍,所以,一切事相对他来讲都障碍不了他,我们只能够体会,只能够体会,当然,若是以本性来说,就是说:山河大地,第一个时间、空间的交会点,都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智慧,在凡夫来讲,事理无法圆融;但是,在圣人来讲,不然他要如何堪称诸佛菩萨?要如何了解千百万亿众生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法身是无相的。所以说:多虽然是无量,但是,离不开一。我举一个例子,你慢慢去体会:高雄中台中加台南新竹加台北,等于一个台湾,一,再多的东西到最后变成一。一个台湾加马来西亚加新加坡加美国加澳洲加南极、北极,加起来,一百五十几个国家,加起来等于一颗地球,还是一,知道吗,还是一。无量无边的星球加起来,还是一个虚空,同样如此,就是离不开一,而一个虚空就遍满每一个角度;圆觉本性就是如此,都不能脱离当下,当下。只有用这样,自己慢慢去体会,不然很困难!

《华严经》都是菩萨在听的;《圆觉经》前面所列的听众都是等觉菩萨,而我们连初果都没有;不要说初果了,光是一个贪心就搞了十几年没消息、去不掉了,我们现在叫做看结缘的而已,哪称得上研究经典?是不是这样?这部经都是大菩萨在听的,你看前面所列的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以及弥勒菩萨、金刚藏菩萨,那都是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在等成佛、要成佛作祖的,跪着请示佛陀;而我们……算了吧!还得买麦包充饥的凡夫,笑死人了!所以,这算是念结缘的,念结缘的,知道这个境界就是这样,研究一下;喔!一念不生就是佛,多少参考一下,还是有用,不然,讲真的,我们怎么有办法去体会事事无碍法界?所以,不读华严,不知佛门的宝贵,不读《华严经》,不知道佛有多大的胸量、多大的福报!

[壬三顿同佛境(分三)

癸一用心同

子一法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这位菩萨,因为觉性遍满一切,无坏无杂,所以,他说:到这种境界,觉成就故,从观行观照。说:当知这个菩萨到这种境界,怎么样呢?什么境界呢?[不与法缚,]一切法束缚不了他,自在而无碍,很自在。[不求法脱。]因为本来无缚,哪里有解脱呢?譬如说:你去亚马逊河那个地方,有那个距离我们人类二、三千年的原始民族,甚至落后我们差不多一万年的历史,那边没有人在穿衣服的,没有文明的世间,那海拔都是几千公尺上面,都没有在穿衣服的。你去那个地方说:喂!脱衣服!他会说:你真是奇怪,我连衣服都没穿,你叫我脱脱衣服?听懂了吗?他连穿都没有,你怎么叫他脱衣服呢?对啊!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当下就是实相,你想求什么解脱?求什么解脱?像今天来的那个弟弟,就很没有智慧,他很老实,他听我讲经讲到戒律,说:唯盗僧物,佛不能救,五逆十恶罪,尚且能救,偷出家人的东西不能救,不通忏悔。他小时候不懂,跑去寺庙偷东西,偷东西来吃,本来是想保平安的;现在长大了,听到经典、录音带,开始寝食难安了,已经打了两通电话来问了。

今天他父亲又带他来,他现在很痛苦,怕犯了不通忏悔的罪,我今天就跟他开示:你当时是因为年幼无知啊,对不对?不然以前偷拿师父二百块的水果来吃,我们现在还他五千嘛!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二十倍嘛!这个小孩子很老实,老实,他说:师父!我还是很怕,十方常住,我还给一间,其他的会知道吗?我说:知道!佛怎么会不知道呢?我们现在絮凝发生的事,高雄马上就知道,一通电话就传遍了,诸佛都有在互通电话,还有传真,不用担心,不过,他还是会怕!跟他讲完,他还是很怕:师父!我还是很怕,我没听录音带前,不晓得罪这么重!我说:你知道那间寺庙在哪里吗?他说知道。我说:既然知道,你就拿去还他啊;万一你当初因为年纪小,忘记是在那间寺庙偷拿的,不然你就将赔偿放在文殊讲堂,然后点香向佛禀告,这也是十方常住的道场,一样啊!十方道场就是遍十方。他就说:师父!偷拿常住物,罪这么重喔?我说:啊?你不知道吗?偷拿出家人的东西,一块钱就等于一亿、一百亿了!十方常住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譬如说:你今天在我这里偷拿……,不用多少,偷拿一块钱就好,偷拿一块钱,我们这里有三十几个法师,每个人都有一块钱的权力,师父也有一块钱的权力,而十方,尽虚空,遍法界,台湾省的出家人、全世界的出家人,加上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不然我们吃饭为什么要打板?知道吗?吃饭打板就是请诸佛、诸菩萨、诸阿罗汉;打板了,吃饭了喔!呼请,呼请,出食,对不对?呼请,出食,所以,为什么说:在寺院里施舍功德很大?因为体遍十方;为什么说偷寺院的钱罪很重,佛无法救你?因为罪结十方!这休养听懂了吗?他听我讲完后:师父!我当时年幼无知,不是故意的!我说:我知道,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然后我去办一些事情,他又跟来,我去今日(流通处)那里坐,去那里看看,他又走到今日这里:师父啊!我还是很怕,不然你帮我加持一下,看能不能消除我的恐惧?真是啰嗦!就跟你讲不要紧,赔给常住就行了,偷拿一百,我们就赔三千;偷拿二百,不然我们就赔六千嘛!对不对?以前就不懂啊,佛会原谅你,佛是慈悲喜舍,你知道不对,有心忏悔了,佛怎么会不原谅你呢?慈悲才是佛法啊!他说:喔!不过我还是很怕!(哎呀!不然你去死一死好了!)没办法了!我说:答案都已经跟你讲完了,叫你不用担心,如果有因果,我帮你承担。他还是会怕。我说:会怕比不会怕好啦,讲真的,会怕比不会怕好。有的人说:那本来就是要给人吃平安的!这样就比较糟糕,他会怕,会怕就表示他畏惧因果,这样还有救,会恐惧,恐惧堕地狱。如果我们的本性就不是这样,说: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也没有所谓解脱的人。[不厌生死,]不讨厌这个生老病死。

[不爱涅槃。]也没有一个涅槃的爱,堕入涅槃的爱见。[不敬持戒,]这个不敬持戒不是说:我不尊敬持戒的人!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说:不会特别去尊重……,因为一个没有平等心,比较看得起持戒的,意思是这样,不是说:我不去尊敬有持戒律的人。持戒的人,大家还是要好好地恭敬;他不是这个意思,不敬持戒就是说:他平等心,最主要是要形容底下这一句,是衬托底下那一句:[不憎毁禁。]“不憎”就是不恨、不憎恨、不排斥、不恨毁坏禁戒的人,就是说:他也不会去恨犯戒律的人,最主要是要强调这一句。就是说他平等,对持戒的人平等心,对毁犯戒律的人也是平等心。[不重久习,]不会看得起修行很久的老参。[不轻初学。何以故?]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平等,所以,自己就问:何以故?[一切觉故。】

此明用心与佛同。承上证知,觉性遍满一切法,悉皆无坏无杂故,呼善男子,名为觉成就。盖此成就,全由观行成就之功。当知菩萨,到此境界,不与诸法作系缚。不求诸法成解脱,深知缚脱无二故。而于生死则不厌,而于涅槃则不爱;而于持戒则不敬,而于毁禁则不憎;而于久习则不重;而于初学则不轻。四对之法虽殊,因其心平等,而无胜劣之分。经自征云:何以故?释曰:一切觉故。]一切觉故,什么叫做一切觉故呢?底下写四个字:心体离念。心体离念,离一切念,所以一切觉悟;我们今天一切不觉悟,就是因为我们有念,念念就是邪见;放下,不思善、不思恶,这是这么时,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

所以,《大乘起信论》[论云:“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离一切念,离念就无恨也无爱;无富无贫,无高无低,无男无女,无天无地,一切都与空性相应,离一切相,所以,一切觉故。师父昨天告诉诸位:修行无量劫能化作一念来解决,就是这句:一切觉故[” ]所以,这一段是说:离开一切求与舍,[离前与求、]离开[厌爱、敬憎、重轻诸念,以觉性遍满,迥离分别,]“迥”就是远离,因为前面解释过,应该都会了,迥离分别就是远离分别心。[寂灭无二,无法不觉也。一法竟。

子二喻

【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眼光,即眼根照境,现量所得,不落思量,不起分别,晓了现前境界。如《楞严经》云:“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无别分析就是同时普照,就是平等普照。意思是说:镜子是平等的,不用担心我们相貌美丑。我常说:一切法总不用学,你只要学平等;一切法总不要学,你学放下,你如果什么事情不能解决,麻烦你透过智慧,你问自己:你为什么放不下?你分析一下,你把分析一件事情,你分析一下,你说天地万物有什么事你不能解决的?所以说:瞻前顾后,什么事情都退一步想,以平等性,这样就什么都解决。[”其光圆满普照,以其平等故,得无憎爱。]我们为什么有憎爱心呢?因为整天都在管别人,我们为什么有憎爱心?就是因为整天都在管别人,因为你有别人现前,你一直想要去管别人,你才有憎,“憎”就是恨,才有爱,起这个爱见,是不是这样?被外境迷了,被外境骗了!所以,[征云]就是问。[:“何以故?释曰]就是答。[:光之体,即妙觉明之体,妙觉圆照,法界一相,同是一觉,故无憎爱也。一用心同竟。]诸位菩萨!学道就是注意听看看大菩萨如何修行,我们学不到一百分,最起码也要学三十分,下一点功夫,无憎爱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33

[癸二见境同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

此承上既用心同佛,故见境亦同。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即依圆觉妙观,观照自心,日久月深,]所以,修行需要时间,我一直跟诸位讲:不能急,我也一直劝这些初发心来出家的法师,这个不能急的,急急忙忙地就要离开师父;急急忙忙地就要离开道场;急急忙忙就要离开这个僧团,这是很悲哀的选择,严重错误的选择。除非我们这里没有法,如果我们这里没有法,则另当别论。对不对?我们这里一直在弘法利生,我们法还没有学到一个定点,急急忙忙就要离开,出家众,这样讲起来是很可惜的!而在家众则是经不起别人讲几句闲话就离开了,我们也是夫他很怜愍,很怜愍,没办法!我常常跟邱医师讲:邱医师!我们两人立场上相同。邱医师也说:对!师父!我们立场相同。邱医师说:我是一个医生,人家如果不让我们看病,对不对?人家如果不让我们看病,你只能嫌我技术不好而已,你不能嫌我没有实力。对不对?你不来让我医治,或是来让我医治,而你对我没有信心,你只能说我技术不好而已,你不能说我没有实力。师父也是一样。邱医师说:你不让我医治,痛苦的是你!很有道理!

你不来让我医治,只能笑我技术不好,不可以笑我没有实力,但是,痛苦的是你。今天他这样讲,我也要告诉诸位:你不来听经闻法,你可以说,你跟我这个师父不契合,你不能说我没有实力、没有修行,烦恼是你在烦恼,我不增也不减,立场都一样。如果说做师父的一直跟你拜托:拜托,拜托,来听经!有法师这样子的吗?要你来听经,还要拼命拜托你?不可能的事!对不对?所以,需要时间,师父一直重复告诉诸位:薰习,一定要日久月深,这样道力才能产生。[功用纯熟,而一旦豁然贯通,顿悟此心,朗然虚静,寂灭真境,一味平等,本无行之可修,亦无果之可证,故曰:无修、亦无成就。圭峰大师云:泯前心迹,]这个“迹”就是相,除去我们内心之相,然后产生了后面的依报正报,[起后依正,]那就平等,[圣凡平等之文。若不泯之,]如果你不除相,则虽然你不憎恨不持戒的人,[则虽无憎]也不特别地尊敬持戒的人,[敬,]这个无憎敬是指前面:无憎无敬,但是,[尚见持毁等,]这样还有见到:这个人持戒,我看得起他;这个不持戒,我就攻击他、伤害他、毁谤他,还有持毁的相在,这样你还是一个凡夫,持毁是生灭法嘛!对不对?

在你心中,有持戒、有犯戒的这个相,你还不是一个修实相大乘法的人,所以,我才说:必需要一切法无相。[故须泯之,]“泯”就是除、就是灭的意思。[方同佛见。]这样才能跟佛的见解相同,[自此以下,正显其同。]你看佛是何等的胸量,佛是何等的胸量!我们今天自我困扰:这个有修、那个没有修,那个怎么样、这个又怎么样;人家有没有修,你怎么会知道呢?与我们又何干呢?是不是这样?因此我们今天不能成佛作祖,全因为整天都在自我困扰,自我困扰,谁给我们烦恼?是你的心魔给你烦恼,什么叫做心魔?不平等心就是心魔,不平等心就是我们的最大的心魔,佛魔相同。对不对?佛魔体同,你今天所有的烦恼,都是从心魔产生。所以,没有证得圆觉性、没有证得本性的众生,他会说:求其无烦恼是了不可得,了不可得。

[【“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由自己心迹已泯,惟有妙明觉性,圆照法界。普照,即圆照也。冥一如之无心,即万物之恒寂,故曰:寂灭无二。普照,是如如智;寂灭,是如如理。佛之所极,极于寂照。故《璎珞经》说:“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其实这两者很接近,等觉菩萨是照而常寂,妙觉菩萨是寂而常照。[”今云同佛境界,是等觉义,故云普照寂灭,]照而常寂。[方归一心本源也。]所以说:圆觉普照,寂灭无二,若是修大乘法实相,当下就入寂灭空性,这样就无事。什么叫做寂灭?就是没事,不曾发生过任何事情,没事!一切法统统没有事,天大地大的事情统统没事,统统没事,因为本性一切法悉皆空性。菩萨!你能够想像,天大地大的事情,到我们的心中统统没事这种滋味吗?

这就是佛的滋味,一个人到这种境界,所有的天地万物都任由他使用;什么叫做任由他使用?因为他能欣赏无量无边的外境,不被外境束缚,一切法对他都是处在及无碍,所以,天地万物、所有的财产,都是为他而设。反过来说:束缚在欲望或者是境界的人,则是一个烦恼心的人,烦恼心的人,觉性不能周遍,觉性没有遍满,不能离相,不能空性,不能得到安详,不能持续这个正见、远离烦恼,这样所有的财产都只是增加痛苦而已。因此佛没有一切财产;不过,佛拥有一切财产,我们的觉性如果透视天地万物,就算一天只吃一餐,饿肚子,包括晚上没地方睡,随便铺一件破草席睡觉,包括他的厕所常常阻塞不通,意思是说住得很破旧,住在破屋或是古庙里,虽卧地上,犹如天堂,就像在天上一样,天堂!他知道这只是一个躯壳,这一个躯壳嘛,排泄大小便而已,我把它养得再肥,它也不让我留,留也留不住,我现在每天吃,吃得很胖很好看,它也不让我留,还是得死,让你没得商量;你说:我们商量一下,这个身体不要死!没办法商量,这是很可恶的身体,不能让你商量,没办法用拜托,时间到,你就要回去,不然你能如何?

所以,很执着这个肉体的人,我们就想:我们真正的财产,不是享受的财产,不是享受这个肉体,是享受那种圣人的平等心、宽恕心、慈悲心、安详寂静的心,拥有这颗安详、寂而常照、照而沉寂的心,所有天地万物,眼睛看出去的,都是和平的世界,都是和平的世界,没有争斗、没有战争,外面是纷纷扰扰,内心是安和乐利,心中是安乐妙宝。一切境界乱飞乱舞,对一个修行人,知足、空性、以无量智慧观照的人,跟没有事情一样,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所以,他愈修眉毛就愈宽……,度量大嘛,修这个貌相,慢慢慢慢的,他就一直庄严……,度量一直放大……,所以说:学无老少,达者为师,学佛不分老或年少,谁早一点开通,谁就是老师,学无老少,达者为师。

[【“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不即不离就是当下、当处解脱。[无缚无脱;]连束缚也没有,连解脱也没有,到这个境界,[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于中,即寂灭无二,圆觉真境之中;]也就是说:我们清净加深的真实的境界当中,[随缘现起照用,照彻恒河沙数,诸佛世界。不是一恒河沙,乃有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不是一不可说,乃有阿僧祇,不可说诸佛世界;]要念对,不要念作:不要讲,不要讲,不是这样,佛几时叫你不要讲?可别念成:不要讲,不要讲,应该念:不可说,不可说。[况且不是一阿僧祇,乃有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然此中意旨,盖直指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世界,不是算其数量,]所能了解的,[是引机造诣无边境界,]引导众生入无量无边的境界。[故假增积多数耳。]来显示,当然就要说无量无边。[云佛世界者,以净秽等土,皆佛所统也。]以净跟污秽等土,都是佛……,这个“统”不是管辖,是教育的区域范围,都是佛所才华的范围,佛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所统就是:是佛的教化的一个范围。

[犹如空华者:喻现起世界,从缘无性。一切世界,皆依妄念,]菩萨!虽然说这很平凡,但是,这句话就是我们根本的生命观,一切世界皆依妄念,简单讲:如果我们放下妄念,这个世界的业就牵引不了你。这个妄念简单讲,就是执着娑婆世界,简单讲:你如果一直执着娑婆世界任何一件事情,都叫做妄念,你一定要单刀、直接斩断烦恼的根本,对这个娑婆世界不求,不起心,不动念,心都安住在极乐世界;我就是要去极乐世界!对这个娑婆世界不求,虽然损失一切,但是,你当作没有损失一切,因为我的目标在极乐世界,虽然吃亏一切,我并没有吃亏一切,不要对这个娑婆世界起心动念,使你落入这个娑婆世界的引诱,起这个妄念,就像被娑婆世界吸走了;我不起心动念,这个娑婆世界就吸不了你,我不会再来这里出生了,吸不了你啊,知道吗?它吸不了你。今天娑婆世界有你的办法是为什么?因为你有妄念,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你有贪嗔痴不断啊,娑婆世界就有你的办法,魔障就有你的办法。如果我今天对娑婆世界统统无所求,所有的生命我都放在极乐世界,你想想看:但是,讲是这样讲啦,很困难!

昨天举办皈依,有一个菩萨来到这里,来到这里,他的女儿却不见了,来这里没几分钟,她的女儿就走失了,跟她一起来皈依的,她很紧张,泪流满面,一直哭:我女儿……,本来是抱着她女儿欢欢喜喜要来皈依,不料却被人群、人潮冲散了!没办法,母女是先天性的一种感情,没办法,在世间人来讲,这是很正常的,母性的伟大;但是,就佛法来讲,这个也是妄想,这个也是妄想;如果女儿不见了,当妈妈的不会急着寻找,这也是很糟糕了,算是精神不正常!所以,她的女儿被人群冲散时,我一直安慰她:不要紧张!你女儿几岁?她说:才一丁点大而已!我说:这样不会跑很远,不用担心,菩萨!你不用担心,既然这么小,绝不会跑丢了。后来经过没几分钟,我去楼上再下来,她就找到了,破涕为笑,很高兴!说实在的,虽然知道要皈依、知道要修行,但是,要破这个执着,没那么简单,不是这么简单的!

皆依妄念,[念既刹那不住,界亦起灭纷纭。]我们的念就是不住,刹那间一直变化。[成、住、坏、空,旷观世界,变迁不定,故曰:乱起乱灭。总显空华无实,世界非有,]你看,世界非有呢!诸佛菩萨能够空三千大千世界,而我们一点东西都空不了,空不了!所以,讲到诸佛的度量,凡夫实在是无法相比,世界非有,世界既然是非有,只是暂时借我们居住的。所以,[惟有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也。不即不离者:]是什么意思呢?[明此世界,不即圆觉,]也不离圆觉,为什么不即圆觉呢?[以本无自性故;]所以,不即圆觉。什么叫做[不离圆觉,以全体即真故。如空华无异,]空华是不实在的。[由不即故,]因为不即故,[所以虚幻起灭;]虚幻起灭。[由不离故,所以华处即是空处。上约依报世界也。

更约正报身心。无缚无脱者:于寂灭无二,圆觉真境之中,随缘现起,十种法界。因惑、业、结缚,而成六凡有为之法界;由修、证、解脱,而成四圣无漏之法界。虽缚脱不同,俱是从缘无性,当体即真,]当体即真,[故双无也。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者:始知者,昔日迷而不知,今日观行成就,悟后方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众生个个具有本觉佛性,]本觉佛性,[由始觉有功,]修行修到一个功力,修到一个功力。[本觉方显,与佛无异,故曰本成。然说众生,本来成佛,惟华严与本经有之。]《华严经》也是这样说,也有这样说。[但以语惊凡听,]凡听就是一般的听众,一语惊破一般凡夫的听众。[理越常情,]常情就是一般,这个道理超越了一般我们所能想像的。[佛既罕言,]佛很少在讲,众生多不信,[生多不信。]产生了很多的不相信。[当知诸佛,言皆真实不虚,只怪自己未悟,]有个人去问禅师一句话:禅师,祖师!我为什么不悟呢?禅师说:不悟是你自己不悟,又没人阻止你!真傻,问这样一句话!他问:我经典听这么久,怎么都不悟呢?禅师告诉他:你不悟是自己不悟,不悟是你自己不悟,悟也没有挡住你说:我不让你悟!好笨啊![并非诸佛妄谈。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者:以既知众生,本来成佛,返观从前,六凡之轮回生死,四圣之取证涅槃,皆无明梦中之事。今无明梦破,返观往事,如昨梦耳。二见境同竟。

癸三称实同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去无来。】]佛直接证入圆觉,一切都破,统统破。所以,以前禅宗在修行,到师父那里,哪需要搞这么久?哪需要从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初五,一直讲经,搞了三年?足足三年!到今天,如果我说:悟的人举手,对不对?没有人敢,没有人敢举手,举手的话,我问你两句,你就倒了!对不对?你看我们现在的根机!以前的人就是佛法难得,在大陆修行,想参访一个高僧大德,印证自己是否开悟,要跋山涉水,走好几千公里,才能遇到善知识:现在不同了,现在车子一坐就到了,骑摩托车,很快就到了,现在参访善知识很新简单,拜托他来,他还不来,所以,他不会珍惜,他不会珍惜;要等到我往生后,才发觉:唉!没来这里很可惜,师父在世的时候,我为何都不了解师父的发心呢?以前太虚大师,虚大师在大陆被人误会得很深,在传记里说到,他遭人暗杀未成,太虚大师在读经时,遭人暗杀未成。太虚大师为人较不拘小节,整个中国今天的佛学院,包括出家人的服装、佛学院,都是虚大师所创办的。虚大师因为不拘小节;以前在大陆都是人力车,人力车,拉着车子……,有时候,人力车上面会坐女众,虚大师有时候很忙,要赶时间,人家车子载一个女众,他就喊着:喂!下来,下来!让我挤一下,让我挤一下!一个出家人跟一个小姐坐在一起,这样载着走……,有的人就很看不惯,结果遭人毁谤,毁谤他是政治和尚。

当时有一个在家居士,男众,整天不批评别人就很难过,他很看不惯太虚大师这样,很看不惯,所以就四处散播谣言:虚大师曾经劝他:人家发什么心,我们不知道,还是赞叹佛教才会兴,因为《阿弥陀经》里面,都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他说:人家发什么心,我们不知道,我们不要这样批评。师父一直劝他,这在家居士还是拼命一直毁谤,意思是要掩饰自己的缺点。起到虚大师已经往生了,往生了,他还是讲同样的话,虚大师送火葬场,荼毘的时候,荼毘,火化,他站在一旁,因为他也是太虚大师的徒弟,师父教徒弟不要毁谤他,徒弟不听他的话。火化后是什么情形呢?火化出来,太虚大师整个心脏全部舍利子,外面全部舍利子包围,全部被舍利子包起来!他这下子惨了,毁谤菩萨,糟糕了,当场就一直哭,糟糕了,不通忏悔,师父在世的时候人,他不听师父的劝告,叫他不要毁谤,等到师父死后火化,整个心脏都是舍利子,才开始在担心,完蛋了,外省人说: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这下子惨了,糟糕了,毁谤菩萨!你想想看,他的功力到什么程度?整个心脏都是舍利子包起来!所以,我常常讲:当然,那是太虚大师,那不是我,那太伟大了!

意思是说:人家发什么心,太虚大师他无起无灭,无来无去,他到这种境界,他全心都是为佛教,太虚大师。再说倓虚大师,他有五个孩子,后来出家:倓虚大师。你看,《影尘回忆录》,对不对?倓虚大师都说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他出生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统统没有,倓虚大师一直说,他是一个平凡的,很平凡,很平凡的人,很平凡的人,但是,倓虚大师很重视因果,他儿子事业失败,求助于他这个父亲,被他骂回去,常住的钱怎么可以帮助你?马上骂他回去,一毛钱都不给他!对不对?常住的钱怎么可以给你?对不对?因果分得很清楚,分得很清楚!不是像我们现在的人;倓虚大师火化后也是不得了,不是像我们现在,人都还没死,就说他出生时梦见阿弥陀佛,照三千大千世界,唉!那是大妄语,大妄语,人都还没往生,就写得像小说一样,不知道到底写什么东西!一切无起无灭,不来不去,统统没有。

[此蹑前,既见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即称合圆觉实性,同佛境界也。但了梦体本空,则一切自无。了生死空故,无起烦恼,而成生死;了涅槃空故,无灭生死,而证涅槃。无漏圣法非新来,有为凡心非灭去,而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菩萨!你想想看,既然来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我们修行何必做表面功夫呢?搞这些做什么?有的人来参访我后说:那个法师很奇怪,也不曾看他穿长衫,也不曾看他披红袈裟,很奇怪!都是随便穿一件罗汉褂!所以,我下楼的时候,外面进来的人会问:请问要去哪里找慧律法师?我就说:我师父现在正在午睡,他没空,你不要来找他!他说:你师父在午睡喔?你师父都睡到几点?我说:我师父都睡到三点半。他说:那我在这里等到三点半。我说:他也不一定会下来啊!他说:你的声音很像你师父呢!我就说:对啊!我师父说要把衣鉢传给我。他说我的声音跟他很像!他才半信半疑的:这样啊!一直纠缠不清还是不见的好,我看起来既不像祖师大德,也不像高僧大德,统统没有。我很奇怪,我喜欢很平淡、很平凡,我就是去参访广钦老和尚,有一次我去六龟参访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总是坐在一张藤椅上;以后我在内门乡也要准备一张像广钦老和尚坐的藤椅,坐着,整个人缩在椅子里几乎看不见,这样坐着(慧律法师学弯腰坐的样子),这样坐着。请师父开示!然后就说:念佛,念佛!师父!念佛要怎么念?南无阿弥陀佛……,整个人缩起来,驼背,像广钦老和尚一样,坐在一张藤椅上,很简单!广钦老和尚很朴素,穿一件褐色的半截的短褂,再来就是穿一件褐色的……,戴一顶帽子,广钦老和尚会戴一顶帽子,戴一顶帽子。你注意看,广钦老和尚的手很长,他年轻的时候一定很高大,真的喔!

老和尚的手很长,手很长、手指很长,他年轻的时候一定很高大,因为没吃饭就缩水了,没吃饭,他都不食人间烟火,都不吃饭,吃水果、喝牛奶而已,统统没有,不吃啊,不食人间烟火,你想想看,一个人几十年不吃饭,难道不会缩水吗?所以,老和尚常说:我这间房子要坏掉了,我要搬家了!听他开示的人,大家都知道,老和尚常常说:我这间房子要坏掉了,会漏水,该搬家了!意思是说要往生了。老和尚是一代高僧大德,你看他有在搞稀奇古怪的事吗?他几时在穿什么有的没的?统统没有,统统没有!所以,我们这里诵戒,全部都诵《广钦老和尚开示录》,你看这些孩子,三十六个法师,师父从来不用操心他们,我都跟法师讲得很清楚:我讲的哪有可能比广钦老和尚讲得更详细?你们乖不乖,老和尚那本书写得这么清楚,还需要我慧律法师再跟你讲什么吗?是不是这样?所有的修行,那本《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都写得清清楚楚了,何必我慧老多言呢?我会讲得比老和尚更好吗?不可能的事!既然是不可能的事,我们都依老和尚,老和尚讲什么,我们就是怎么做,很平实、平淡、平凡,不要搞那一些奇奇怪怪的,我很不欣赏那种东西,老是讲神通、有的没的,统统没有!

对不对?统统没有。所以,如果人家知道慧律法师下来,我就跟他打个招呼:有些女众来,她买东西来,看……,我也不会跟她介绍我是什么人,她说:我们相见师父,师父几点会下来?人家跟她说:刚才那个就是啊,她才会过来:啊!师父!开始大呼小叫的,女人就是女人,没办法!大呼小叫的:啊!被他跑掉了!大呼小叫,捶胸顿足的,没见到师父!有的人很感动,像那天西班牙回来的那个,Spain,西班牙回来的那对夫妻,他的太太看到师父,马上掉眼泪,感动,东海大学的毕业的,她说她要皈依,东海大学的毕业的。你看她东海大学毕业的,到了西班牙才听到佛法,到了西班牙,葡萄牙、西班牙,才听到佛法,然后她都copy给中国人听。结果我问她:你去西班牙做什么?她说:我去那里卖豆腐。啊,卖豆腐卖到西班牙?竟然去西班牙卖豆腐!我问她:你都卖给什么人?她说:台湾去西班牙的差不多有两千人,移民,immigration,about two thousand people,移民,大概两千人;大陆大概两万人。

我看到广钦老和尚的风范,平实、平淡、平凡,就是这样子,跟着师父的人,就是这样子,什么都没有。我不是像某某法师,说他一作法就有鬼神会附身,会讲什么话,有多么厉害,能够驱鬼弄佛,或者是说……,我都没有!或者说:那个法师有什么神通,他有多么厉害,我都没有,统统没有,我没有神通,一品惑也没有断,统统没有,也不会搞稀奇古怪的东西;也搞不来,搞那个要有本钱,我没有,搞不来,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很平凡的出家人,跟你们一样,没有什么两样,经典是互相研究而已。为什么?没有所谓的去,没有所谓的来,也没有所谓的迷,也没有所谓的悟;没有所谓的生,没有所谓的死,了不可得,搞这个个干什么呢?自己肚子里面没有东西才需要包装,你肚子没有东西,你才需要包装;你肚子有东西,你包装什么?你装饰外表,装什么?对不对?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34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哎呀!这个言辞实在太美了,太美了!

[其所证者:约理,无得真失妄,]这个“得”是配合着“失”;“真”是配合着“妄”,就是无得失、无真妄。[无取妙舍粗。]“取”是对“舍”来讲;“妙”是对“粗”来讲,无取舍、无妙粗,他重新把它排列,看破灭不晓得在讲些什么?说:无得真无失妄,咦?奇怪!怎么会这样子呢?无取妙、无舍粗,没有这样子,不是这个意思。是不是?[其能证者:约行,其心平等,离诸分别,无作、]没有一切的造作,无[止、]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你截止的。无[任、]没有所谓的让你保任的东西,空一切相。无[灭]也无一切可灭。[四病。]后面会讲到,[由所证得、失、取、舍四相既空,而能证之作、止、任、灭四病自遣。于此证中,无能无所者:即蹑前,]“蹑前”就是依照前面,这是根据前面。[于此]到这个境界。[能证所证之中,悟得能证之行不立,而所证之理自无,故曰:无能所无。据此则能所双亡,对绝悉泯。故《华严》云:“若有见正觉,]如果有见到这个正觉,或者是有见到[解脱离诸漏,]这个有见,[不著一切世,彼非证道眼。]如果说:你如果见到说你有解脱、你离开诸漏,你不执着一切,就是说:如果你有见这个,那么,就不是所谓的证道之眼。[”一切法性,平等不坏者:总结称合圆觉实性。一切法性,即圆觉实性。寂灭无二:寂灭, 者,名为一心。一心者,一真法界之心,平等无二,常住不坏也。三顿同佛境竟。

壬四结合问词

【“善男子!彼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重呼善男子,令其注意也。彼诸菩萨,指现会新学,求净圆觉之菩萨,并及末世,初心之众生,亦在其中。如普眼问云:愿为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此为当被之机,]就是所要照顾的,“被”就是所要加被的众生。[故佛答如是修行者,谓如我所说,如是而修,如幻三昧。如前云: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是也。如是渐次者:谓如我所说,如是而立初渐次。]有一个开始。[如前云:先依如来,奢摩他行,]要修定,你要先[坚持禁戒,安处徒众,]跟大家和平相处。[宴坐静室。是也。]宴坐就是静坐。

[如是思惟者:谓如我所说,初观身、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次观心、]观照这颗心[妄有缘气,]妄有缘气就是说:妄有能缘,有能够攀缘的这个气分,就是第六意识。[于中积聚,]积聚,[似有缘相,]能够攀缘之相,[假名为心。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身心俱空,究竟无我,即我空观也。]再来,[次法空观者:如前云,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外在一切都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能够让幻除掉的那个智慧的灭,也要幻掉、也要除掉。[幻灭灭故,非幻不灭。]非幻就是圆觉之性,就不灭。[譬如磨镜,]譬如我们磨镜,[垢尽明现,]污垢若尽,光明就影现。[乃至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是也。

如是住持者:谓如我所说,住持进修之法。如前云:由此不能,远(去声)于幻化,]“远”就是远离。[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离开幻化垢秽的人叫做菩萨。[垢尽对除,]就是所对的垢尽,用智慧去……,能对的智慧除掉。[即无对垢,及说名者,乃至一真法界科止,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是也。

如是方便者:谓如我所说,真空绝相观中,由内身根识清净,乃至外境,六尘清净。内外四大清净,世间诸法清净,出世诸法清净,自他正报清净,一多依报清净,以及色空同如。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遍满清净是也。又如理事无碍观中,如前云: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为什么当知六根遍满法界呢?同一本性故,这就是同,因为同一个本性。为什么会遍满法界呢?同一个本性嘛,同一个本性,没有所谓的虚空,没有所谓的时间,当然就遍满法界,眼根、眼根的本性,耳根,耳根的本性,都一样,[根遍满故,六尘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是也。

如是开悟者:谓如我所说,周遍含容观。如前云: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乃至顿同佛境科中,]就是说[一用心同云:]用心同去就是共同一个心,共同一个心,一用心同,共一个用心,共同一个,共同一个佛心。[觉成就故,]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乃至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是也。

求如是法,亦不迷闷者:谓如我所说,见境同科中,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乃至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又如称实同科中,当知生死,]又如称实同科中,就是前面讲的一科一科的分类,前面那一段就是了,前面讲的哪一科……,因为我认为念这个很麻烦,所以,就没有把那个科判念得清楚。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乃至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求如是法,何迷闷之有哉!一长行竟。]想要学禅的人,听到这句话马上就开悟!因此初学佛的人,应该在空观里面下功夫,空观里面下功夫,一切法毕竟空寂不可得,观照久了,自然不起心、不动念,一切烦恼都是我们的心魔,心起还从心灭,你不从心下手,要从哪里解脱?根本不可能!只会拜托师父:请您帮我加持!拜托佛陀:请您加持我、保佑我!你自己却不保佑你自己,我当下这一念放下,不就什么事都解决了吗?今天那个小孩很有趣,他很担心,叫我帮他加持,看能不能消除他的烦恼?有可能吗?以为我帮他加持,他就不会烦恼,烦恼是在心,哪有说我帮你加持,你就可以没有烦恼?是不是这样?不了解佛性,智慧拿出来,智慧心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你不放下,我再帮你念一百年也没用!放下,两个字而已,在这个地方下功夫。[

辛二偈颂(分二)壬一标颂二正颂

壬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壬二正颂

(唯略起行方便,余如长行。长广偈略,故不重列。)

【“普眼]就是普眼菩萨,[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意思是说:也是不可得。[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意思是说:我们是为了什么在执着呢?我们为何会如此愚痴?这根本就是地水火风假使的东西,没有一样是真实相,我们为何如此固执呢?生死六道轮回就是由妄念而来,刚才师父跟你们讲过了;妄念都是因为妄想、执着而来的。[】

此颂阙少起行方便,即修行渐次。彼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因地修行渐次,于无次第中,指示次第进修之法。如前云: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正念二字,即是正念真如,]师父讲的:要正确地观空,不可得,不可得。[为修行之本。渐次者:以戒定为初渐次。如前云:先依如来,奢摩他行,]修定,[坚持禁戒等是也。]一开始要比较勉强,一开始要勉强,持戒一开始比较勉强,久了就任运自如。

[次修观慧,先修我空观。即起正思惟,思惟一切众生,妄身妄心,皆如幻化,无有实体。身相,属于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心性,指六识妄心之性,]它的“性”就是分别的意思,不是本性的性,指六识妄心之性,它有分别之性、强烈执着之性的意思,俗话说,俗话说:山可改,性难移,就是在讲六识的妄想心,山可改,性难移,现在是在讲六识心很难除掉![名为分别影事。尘有则有,尘无则无,故曰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非指临命终时,四大体各各分离,乃谓作观时,坚、湿、暖、动]“坚”就是固体;“湿”就是水;“暖”就是温度;“动”就是风,就是地、水、火、风,同样的意思,坚、湿、暖、动,就是地、水、火、风。[各皆归属,故曰:谁为和合者。妄身既无,妄心亦灭。则平日所妄认身心为我者,至此毕竟无有我相可得。此我空观也。]无有我相可得。所以,我们如果来替常住做事,来替常住做事,统统放下,无我;不要说:我现在在替常住做事。应该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不过,要先跟负责人配合一下,你要来帮助柜台也好,或是要帮忙什么也好,要先配合一下,不要说突然跑过来,也没知道怎么分配工作给你,要先联络一下。

再来,[【“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

如是我执既空,渐渐修行,一切悉皆清净。何以故?法空观云:幻身灭故,幻心亦灭;乃至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故曰:一切悉清净也。]因此对于我们这个身体,把它照顾得健康就好,不必太过于打扮,听说有些电影明星会用牛奶洗澡,不晓得是不是真的?牛奶很贵呢!我去买牛奶,一瓶要五十元呢!如果要把浴缸装满,喔!那不得了,不得了,如果我那个浴缸,我在洗的那个浴缸如果要装满,可能要用到两万块牛奶,真的,一瓶五十,才一点点而已,五十……,只为了保养皮肤,保养皮肤。我们了解这个身心都是虚妄;不过,也不要任自己披头散发的,像鸟窝这样子;如果看到你的头像鸟窝,师父说:你的头发怎么乱成这样?你还反驳:一切法不可得啦,是鸟窝,即非鸟窝,是名鸟窝。对不对?结果到最后,人家看到学佛的人:跟慧律法师学佛的人都是鸟窝!哪有人学佛学成这样的?我们出门就要整理干净,我们知道这是假相,没有关系,但是,基本上、礼貌上要简单化妆一下,对不对?衣服不要买一件好几万的,哎呀!对不对?无缘无故就戴一颗钻石,钻石,对不对?无缘无故就穿得很暴露,这样是想代表什么?想代表什么?对不对?不需要这样。我们都是自我增加麻烦,增加麻烦。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8 19:34

[【“不动遍法界,】

颂法界观,长行广偈略。]颂法界观,长行广偈略。[长行云:证得诸幻灭影像故,]诸幻都是影像。[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方就是没有界限,你到哪里都是清净,到哪里都是清净,你在这里清净;出国也清净;在国内也清净;你去厕所蹲大全也清净,心,指心无所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乃至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六根也遍满。[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都是一个清净心而已。[此句颂,含义甚广。言无方清净者,即无有那一方而不清净也,]没有界限。[亦即遍满义。既然遍满清净,自然寂灭不动。根尘一切诸法,同时遍满法界,清净不动。因语不顿彰,]意思就是:如果透过语言,无法全部顿时显现出来,[故作次第说也。]所以,一句一句再来解释,其实这个是同时,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境界是同时显现。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此颂称实同科。其能证之心,离于作、止、任、灭四病,都无分别,无能无所,毕竟无有所证之法,亦无能证之人。者,即人也。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者:一切诸佛,所有依报世界,虚幻不实,犹若空华,毕竟是妄。华处即是空处,妄即是真。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者:过现未来,如梦中境,求其来去之相,皆不可得。]皆不可得。菩萨!我们为何不把“皆不可得”写下来?将它牢记在心,一切法真的不可得,没什么好执着、没什么好计较、没有什么吃亏的,你今天占人便宜,你就是造业;你今天被人欺负,学吃亏,你就是占人家的便宜,因为学吃亏养德行,养我们的德行,吃愈大的亏……,能够忍受更大的亏,你的德行就愈深、忍辱就愈深,你受更大的委屈而不去解释,你就是更大的忍辱,这样你成就佛道就近了,你就接近要成就佛道了。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如是修习就是修行。[”】

初发大乘心,而行菩萨道,及末世发心众生,欲求如来圆觉之道,应当照上来所示,六种如是之法修习始可!]这样才可以,才可以。[一开示观门同佛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第二卷终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19:46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三

己二征释迷悟始终(分五)

庚一金刚藏启请

【于是金刚藏菩萨]《圆觉经》就是这样,诸大菩萨一一起来请问佛陀,现在轮到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绕佛三圈。[长跪叉手,]叉手就是合掌。[而白佛言:】

此请法之仪,表示三业恭敬可知。

庚二正陈请词

辛一庆闻述益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准备要成佛的都是菩萨。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宣扬如来什么呢?如来,我们本性具足的[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大陀罗尼简单讲,就是含藏一切、总持一切。[因地法行,]因地的法行,就是因地的修行,[渐次方便,]一个次第。[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对众生来开发蒙昧,就是无知的状况叫做蒙昧。开发他无知的状况。[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智慧之目叫做慧目。[】

此庆闻述益。]庆幸听闻来叙述这个利益。[大悲世尊,指世尊具大悲心。]我们说要学“佛”嘛,学佛如果仍用这种仇恨的心来看世间,不能入同体大悲,这样离佛还很远,离佛还很远!所以,你看这个世间你周围的人,慢慢就会发现。所以,有很多人说:宁可救虫,不愿救人。当然,这是一句怨言,意思是说:过去救了他,对他那么好的因,他竟然不知道感念,反而违背我们、伤害我们,所以,我们会觉得很痛心,很痛心!我们学佛的心地功夫如果不够,会一直恨。在哲学中虽然有一句话很平淡,但是,这句话可以适用第一个人,它说:当你在对某某人失望的时候,或者觉得他很幼稚无知,或是说忘恩负义,你不要责备他,你用另外一个观念,你就告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世界上,也需要这样的人,才形成一个社会。在这个世间中,也需要这种忘恩负义的人,也需要这种人来担任这个角色。所以它说:在这个世间也需要这样的一个人。记住喔!很平淡喔,在这个世间,也需要一个这样的人,因为这样才构成一个社会嘛!你觉得他很幼稚、很无知、很忘恩负义,恨不能解决事情,这样你就了解,什么叫做凡夫,什么叫做圣人,就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是不是这样?我们要学大悲,第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一定要提升;第一个阶段没有提升,我们没有办法修行。

所以,我如果遇到那种忘恩负义的人;或是可恶、可厌的人;或者你明明知道这个人是大妄语的人,有的人反白为黑,自以为是,内心里面我们就想:在这个世界上也需要一个这样的人,也需要一个这样的人,这样你就能很平淡地处理这件事情,非常平淡。这虽然是一句哲学,它就是叫你安住第一种状态,不取不舍,不取不舍;不然你说你要跟这些众生,又无知、无明具足烦恼的众生计较,你会发疯,计较不完,每个人都能各自讲出一篇大道理,却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不懂得替别人着想,看看别人的角度是怎么样子。[善为一切菩萨,循循善诱,]好好地引导,叫做循循善诱。[宣扬如来,圆觉清净者:宣扬如来藏,清净本然,]本性具足的东西。[周遍法界

。]什么叫做清净本然?外来的叫做外道,譬如说:外来的灵界的力量附在我们身体,这不是我们本性具足的东西。本性具足的东西,我们统统有,不必藉着外力,这才是真正的佛法。我们的清净本希有,周遍法界。[此即如来圆觉妙心。大陀罗尼,因地法行者:而此心、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总一切法就是包括一切法,持无量义就是存在无量义的妙用。[故曰:大陀罗尼。依此心、普照法界,寂灭无二,]你想学寂灭无二,首先你要认识一句话:如实相,寂灭就是无诤,你要进入内心无量的安详,你要在事相当中当下就要接受它,你存在的是一颗智慧心;你若牢骚、抱怨、埋怨,落入生灭,凡夫之见,你不能得到安详、清净的世界;不必等到富有,我们就能进入清净状态;也不用等到说我今天遭遇很大的逆境,才体悟到寂灭,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之法,一切都是幻化的东西,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所以说:一切法就是寂灭。什么叫做如实相呢?如实相就是:眼睛看出去的相,你都当作这是在演电影,都当作这都是过目的云烟,求一个永恒,不可得;既求一个永恒不可得,执着任何一个动点,就会动,就会引导变成了过去、现在、未来一个错觉。所以,如实相当体即空,不会被它欺骗,不会被它迷了,你用智慧心看这个世间、用空性的心看这个世间,二十四个小时当中充满了空性,运用空性包容一切,无所不照,没有一件事情能障碍你,外境纷乱吵杂,内心清净又安详,我们就真正找到我们的极乐世界。

[是谓:因地法行。]普照法界,寂灭无二,这叫做因地法行。[由顿至圆,无渐次而立渐次,无方便假设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者:]就是说[此等道理,众生不知,如童蒙之迷昧。今承我佛之慈悲训诲,开示发明。在会法众,幻翳朗然:]在会的法众幻翳朗然。[幻者、无而忽有,虚幻不实之义。眼中忽起翳病,]就是眼睛有毛病。[空中妄见空华,]我们现在看到一切境界的变化,我们不了解、执着,叫做妄见空华,因为境界的幻化出来的东西。[非但所见空华是幻,即能见翳眼亦幻。于诸幻法,妄生执取,]执取,[故名幻翳。]所以,三藏十二部经典讲到最后,我们所有的毛病就是一个字:执。执,我们解不开,就要藉着时间,譬如说,譬如说一般人都会不知足,我们对方对方的恶,是我们自认为恶,我们一直放不下,一直不能宽恕对方,我们今天与其要跟对方说:你这个人很可恶!这样讲是一句话,这个人很可恶;但是,我们可以改变一个观念:这个人今天到这个地方,能有这种表现已经不简单了,他能够这样,已经不简单了!譬如说一个佛教徒,他虽然还有一些习气、烦恼,但是,在师父来看,我就会下降这个标准:他今天还会想修行、还会想吃素,这样就不简单了!

我对一切众生都用下降的标准来看他,我的烦恼就很少。这是懂得退一步、懂得观照的人。有些众生,他本身就不是很有善根,他来到三宝的地方,他就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我就教他,我就教他:三宝的地方,再怎么样,毕竟人家已经剃度出家,你想想看,我们还没有这种勇气呢,这样就不简单了,这样就不简单了!所以说:你对第一位众生,包括出家、在家,我们能够把这个“执”用对立的观照,一直降低标准;不然就一刀两断,用因果论法,因果论法就是:你造因得什么果,跟我没有关系;我造什么因,得什么果,我自己负责,这样子,清清楚楚!如果没办法这样,还一直妄生执着去看别人……,而其实都是我们自己认为对方有错,不是人家真的有错喔,是我们一直认为他有错,这样也是一种执着,执着。所以,我们人就是这样,我们人就是这样,上次有一张海报,人家在画海报,画海报,海报的内容是说要清理环保,清理环保,那个人很会画画,很会画画。有个人提了一桶机油,机油,他提了一桶机油,他看到公布栏上的海报这样画,公布栏写:我们要注重环保。他提着一桶机油,嘴巴讲了一句话:哎呀!这个容易嘛,这个容易嘛,其实手上的机油一直在漏,机油一直在漏!他看着公布栏上写着:要做环保的工作。他说:这很简单嘛,大家都做得到!

其实他就做不到,因为底下的机油一直在漏。这张海报虽然很单纯,也能够影射众生的毛病就是如此,自己已经把地上污染得一片黑了,整天还是在烦恼别人的生死,这就是法,不了解佛法。所以,我们就是妄生执取,故名幻翳。[故佛前云:犹如翳目,见空中华,]就像我们眼睛有毛病,看到幻化出来的空华。[空本无华,病者妄执。]所谓有病就是心中无智慧,心中如果不用智慧之心,他就是有病,只有外表健康,不能说是一个健康的人,只有身体的健康,不能说他是一个健康的人,必需心灵也健康。[而今信知,幻身、幻心、幻智,诸幻灭尽,所见之幻既尽,能见之幻亦亡,故曰朗然。]朗然就是太阳高照,清清楚楚的意思,朗然。[眼翳已除,]眼睛的病已经除,[则为慧目。]智慧之目。[如《楞严经》云:“以清净目,观晴明空,]观天气很好的天空,[惟一晴虚,]只有一个晴朗万里无云的虚空。[迥无所有。]完全没有任何一点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注意听!以清净目,意思是说:我们的眼睛如果没有毛病,来看天气很好的天空,只会看到整个都是蓝色的天空,什么都没有。

这一句“清净目”要特别注意,以无分别的智慧之心,以无分别、以平等清净之心,来观看一切的境界,只有清净、平等,了无所有,就是这样!你说修行很难;我一直说修行很简单,我一直说修行很简单,关键在于你不肯,你不肯,就算打死你,你也不用平等心、无所住的心去做,那么即使修千百万年又如何?最近大家都很流行诵《无量寿经》,诵《无量寿经》很好;但是,想成佛作祖,不是只诵《无量寿经》就可以的,经是佛讲的,经典是佛讲的,经典是佛讲的,你再诵给佛听?对不对?所以说:我们今天学佛,你一定要先了解心地功夫要先拿出来;心地功夫不先拿出来,一切都在事相里面着,就算你长久修行,也不如别人一刹那之间的功夫。举一个例子来说,你诵经,已经诵《无量寿经》十年了,你看到一切境界都放不下,整天在是非圈里面打转,整天一直看别人的过失,一直认为自己很有修行,你没有平等心,一直认为自己很持戒、很精进,而轻视别人。另一个人没有整天诵《无量寿经》,他内心无所着,单提一句佛号,什么他都放得下,也不会觉得自己很厉害,换我问你:你认为,临命终哪一个会往生极乐世界?嗯?既然佛法是心法,禅者,佛之心也,佛法离了禅就没有生命,你听过这一句话吗?佛教离了禅,就完全没有生命了。

禅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我们无所住的心,离了禅,只有一个躯壳而已,没有灵性,因为你一定要彻彻底底地了解,什么是我们的本性,如是因,才能得到如是果位。诵经、持咒都无碍,我们一定要用清净之心、平等之心,究竟空性之心,单提佛号。会修行的人不是用压的,会修行的人,绝对不是用压抑的修行;用压抑的修行,有一天会爆炸的!对不对?有一个人打电话来说:师父!您要原谅毁谤你的人。我说:我连原谅的观念都没有。今天我跟人家通电话,他跟我讲:师父!您要原谅他!我说:我连“原谅”这两个字的观念都没有,我为什么要原谅他呢?我也不需要不原谅他啊!对不对?他造业,他一定要自己负因果嘛;他伤害我,他一定要自己负因果;我伤害他,换我要负因果,还多一个“原谅”干什么?哇!高招!多余的嘛!对不对?多余的,这都是多余的东西。修行单刀直入,进入绝对的空性,无往不利,虚空,走到哪里都是虚空。对不对?你说是不是这样?你走到哪里,用空性的心修行,你起到美国、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你走到哪里都同样如此,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说:迥无所有,一切都是空性的东西。[”此即圆照清净觉相也。]简单讲:圆照清净的觉相就是这句话:离一切相,就是圆照清净觉相。其实《圆觉经》讲的,跟《六祖坛经》、跟大珠和尚讲的,几乎都是一模一样,都是直接讲佛的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19:47

[辛二正伸难问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世尊说: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还有一切无明?既然本来成佛,为何会产生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本来成佛道,为什么他会再产生无明呢?[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意思是说:既然本来成道,以后又起烦恼,那么佛何时会再产生烦恼呢?

[此正伸]“伸”就是发起这个疑问,正伸[难问。]就是问这个问题。[由观行成就,顿同佛境,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本来就是佛。所以,真正在修行的人,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想想看,才知道众生本来成佛,这样你凭什么瞧不起人?他也是佛,他今天造很多恶,他的本性也是佛。喔!这样我们就了解,现在因为愚痴、因为名利、因为一刹那间的嗔恨,所以造业,我们要宽恕他,因为他也是佛,他也是佛。[观行未成之时,并不知也。然此中之意,难免有疑,是以金刚藏,]代替问三种问题,[代致三难,冀佛解答,]“冀”就是希望,希望佛来解答。[俾令众生,得决定信,]“俾”就是使,使,能够使众生得到决定信,菩萨!这个决定信是很不简单的,一个人如果得到决定信,这个人我可以在此跟他讲一句话:成佛足足有余!决定信。现在再跟诸位用生意上的角度来讲,今天你如果听师父的话,你相信有一个极乐世界;你相信有一尊阿弥陀佛;相信古来祖师大德、千百万往生的人,绝对不妄语,没有欺骗我们,你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我告诉诸位菩萨,从这个时候一直坚持这样的心,你经典看不看、听不听是其次,我敢为你保证,你往生的机率99.999%,三藏十二部经典你都不用看;你过去造多少恶业也不用烦恼,因为五逆十恶……,唯谤三宝,除非你谤三宝、盗僧物;两种人没有办法往生;谤三宝、盗僧祇物,偷出家人的东西,这样佛也没有办法,千佛出世,不通忏悔,这没办法忏悔!

你有犯下五逆吗?没那么吓人吧?五逆,五逆十恶罪可以救,你知道吗?决定信,决定信。所以说: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说拼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现在有些年轻人才二十几岁而已,要等到他死,他会很烦恼,还要三十年,不晓得有没有办法撑到临命终?出在会往生的人,反而是那些七十几岁知道自己快要死了,这样来拼比较干脆,婚也结过了,孩子也生了五、六个,一切该尝的趣味事都尝过了,什么猪肝、猪肉、公鸭、母鸡都吃过了,包括出国,都玩过了,子女成群,儿孙满堂,也当上爷爷、奶奶了,在这个世间,你看,你还要做什么?嗯?已经没事可做,准备死了,这样来拼,对不对?所以我说:七十几岁、八十几岁要往生的机会很大!年轻人则不同,年轻人会想:我才三十几岁而已,要等到我死?照镜子看看,还这么年轻,要等到死会很烦忧,不知往后三十年会如何变化?不知道百年之后,师父会不会在身边?年轻人反而没把握,我不骗你,没有把握。如果我今天是七十几岁,假设说我今天七十几岁,对不对?要我再读经?不可能!拉下铁门,拿起电话,包括房门都关上,时间到,帮我送饭来就好,拼命念:阿弥陀佛……,我保证:因为我这个人也很怕死,也会担心我不能往生。对不对?再讲两年,《楞严经》讲完,就告一个段落,属于我老人家自己的时间就比较长了,开始就要培养这句佛号,二六时中咬定这句阿弥陀佛,咬定这句阿弥陀佛,决定信,现在在讲决定信。菩萨!

自古至今,往生的人,你要记住!不是修行很久的人在往生的,都是下定决心,至死不改变的人在往生的!师父今天跟你讲的话,你要记住。再讲一遍,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是那种十几岁就出家、茹素、修行、拜佛、念佛,说:我拜一万佛!不是那种人在往生的;都是看了经教、亲近善知识,了解生死的关键,就是死,用死来做赌注,绝不动摇信心,绝对不动摇,无论你讲什么,我都不听,说净土不好,禅比较好,不见得!发这个决定心,决定信心。所以,这个决定信,是我们生命、我们修行最大的开关,是点亮暗室的一个个枢纽。我告诉你们:你今天要往生极乐世界并不困难,你不要一直害怕,一直怕:我虽然想往生,可是,不知道佛会不会来接引我?连这种念头都不可以有,要充满着:我绝对往生!一点怀疑都不可以,佛说十念即得往生,这样就解决了,这样就可以了!

[永断疑悔。一、以真难妄:]以真难妄就是说,这个“难”就是所谓的责问。[若众生本来成佛,惟是一真,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之妄耶?]很多人有这种问题:我们本来成佛,为什么还会产生无明?从哪里跑出来的呢?[二、以妄难真:若诸无明妄法,众生本有,何因缘之故,如来复说,]又说[本来成佛耶?三、真能生妄:若诸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众生形貌各异,故曰异生。]怎么会有不同的众生?这个业为何有这么多变化呢?[本来成佛,后再起无明,此真能生妄,一切如来,已经返妄证真,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耶?烦恼、即妄惑。根本烦恼,即无明;枝末烦恼,即六识。前佛云:妄认身心,故有生死,且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后云:众生来成佛,俨然自语相违,]后面说:众生本来成佛,俨然,这样看起来确实是有语病,意思是说:佛讲的俨然……,确实自相矛盾。所以,以三种疑问,[故兴三难。]来请佛开示。

[辛三结请通释

【“唯愿不舍无遮大慈,]无遮大悲就是没有止境的慈悲,无遮,这个“遮”本来是止,一个界限,没有界限的大慈,那不得了了!我们的慈因为有界限。无遮大慈就是平等的意思。[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就是经教。[了义法门,]究竟的法门叫做了义。[永断疑悔。”】

此结请通释。惟愿者,求之亲切也。]求得很诚恳。[如来具大慈心,平等无遮,]佛,他没有仇人,譬如提婆达多要害佛,佛还是要救他。提婆达多是十地菩萨示现的,提婆达多,在《法华经》里,佛到最后还是为他授记。提婆达多处处想要害佛,要置佛于死地;提婆达多在五百世以前发愿:我生生世世都要成就释迦牟尼佛的道业,所以,他生生世世都跟佛作对,拼命地跟佛作对,要让他障碍重重。所以,世尊修行无量劫来,因为有提婆达多这样的善知识帮助他,这样的帮助他,他愈忤逆佛,佛就愈慈悲、愈忍辱,就像铁槌一样,所以,提婆达多就像是一支铁槌,千锤百炼,把释迦牟尼佛炼成佛。

所以,佛只有两个字:感恩,佛只有两个字在修行:感恩,因为佛有神通智慧,他知道这是示现的。所以,提婆达多一直要害佛,害他一次,佛就散发一次更大的慈悲,他如果要害佛,佛就说:我要救你!提婆达多说:我要让你死!佛就说:我要解救你!他也拿佛没办法。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就是慈悲,就是慈悲。所以,菩萨!焉知跟你作对的人不是你的善知识?说不定他发愿,好几百世要让你痛苦来淬炼你也说不定,他是故意示现,处处毁谤、伤害你,无所不用其极,就是为了成就我们的道业。

喔!那么,我们用这种心来修行,就是感谢恩师,感谢、感恩,遇到逆境,你就感恩,感恩。不过,不要到最后自己忍受不了,说:我已经很感恩你了,你要适可而止!意思是受不了、忍耐不住了,我已经很感恩你了,你还一直找我麻烦?到最后受不了,因为我们的修养不够,不够,一个讲话很大声的人,底下,平等无遮,[惟愿不舍此平等无遮大慈,乃为现会菩萨,开秘密藏。非器不传,]非根器,没有适合的根器,他是不传的。[谓之秘藏,说不显了,谓之密藏。]

以前讲得不是很明显,这个叫做密藏。[今为开之,令现会得益,兼复遐被未来,]“遐”就是远。远被未来,“未来”就是指我们现在,佛当时说法,“未来”当然是指我们现在。[及为末世,一切众生等,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乃经藏之通名,]乃经藏之通名。[以此经是经藏摄故。了义法门者:显明究竟之义,乃显了之谈,]显了就是不秘密;秘密就是不显了。[非覆相而说。]覆相就是隐而不显;并没有隐藏,它是显了。[闻者、自可永断疑悔,得生正信矣!

《大疏》云:疑者,于诸谛理,]真谛跟真理,[犹豫为性,]犹豫为性就是不能果断。[能障信心善品为业。别有三种:]第一、底下这三样有一种,你没没办法修行,怀疑自己,[一、疑自:谓疑己不能入理;]有些老菩萨来这里念佛:师父啊,我不识字,经典看不懂,《阿弥陀经》里只认识三个字!我说:《阿弥陀经》里认识哪三个字?认识舍利弗,又舍利弗,又舍利弗……,整部《阿弥陀经》都只听到这一句而已;舍利弗,又舍利弗,又舍利弗……,我问他:《阿弥陀经》叫了几次舍利弗?他说:差不多十几次。知道《阿弥陀经》叫了几次舍利弗的举手,嗯?回去算算看,因为我也不知道,我也没算过!考试,他每天念《阿弥陀经》,你问他:整部《阿弥陀经》叫了几次舍利弗?最少有十几次,我也没算过,我这个人对这种东西最无所着,我都只记得阿弥陀佛而已!

怀疑自己不能入理,在座诸位!不需如此,老菩萨不识字,也不必有自卑感,反而是那些博士不容易往生,我告诉你:往生的每每都是那些阿婆、阿公,真的!都是那些老太婆、老太公在往生的,不要怀疑自己。[二、疑师:谓疑师不能善教;]对师父没有信心。[三、疑法:谓所学法,能令出离不出离?今三疑成难,]变成一种zai 难。[即疑法也。悔者,是不定之法,]我们如果[悔善则恶,]就是说做善事后悔,这样就变成恶,变成恶。[悔恶则善。]我们如果造恶而后悔,这样就变成善。[今永断疑悔,即属断恶,恶断,则善生矣。]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庚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最上的教诲。[了义大乘,]究竟的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学佛,这个就是第一步,一定要决定信,今天离开佛法,我告诉诸位:你想解脱生死是绝对不可能!包括你信一贯道、ji 督教、天主教、回教、儒教,包括摩门教,不管你信什么教,统统受时空的支配,都是生灭法;你要了生脱死,离开佛门,完全没有希望,完全没有希望![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

佛重言善哉者,乃赞叹金刚藏,能为现会新学菩萨,及为末世初心众生,断疑生信;因此三难,乃如来所证甚深境界,为秘密之藏。今者秘密双开,不舍大慈,是为究竟成佛方便。非金刚藏不能问,如来因问而说。是诸菩萨,最上教诲,显了之义,大乘之理,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闻之而得大乘正信,永不退转,故曰: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当为汝说。[三如来赞许竟。

庚四承教静听

【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乘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

庚五正答所问

辛一长行

壬一反覆起疑之端

癸一总指轮回

【 “善男子!一切世界]一切世界有三种世界,有三种世界。[始终生灭,]始终生灭,就是正觉的世间,随缘示现,他示现在生灭的世间,第一个,是正觉的世间,正常的世间。始终生灭的旁边写一个:正觉世间,随缘示生,随缘示现的。[前后有无,]旁边写个:有情的世间,有情的世间。[聚散起止,]写个:器世间,这就是三种世间。说:善男子!一切世界,一切世界就是一切世间,始终生灭,始终生灭就是正觉世间;前后有无,一下有,一下子没有,这是有情世间;聚、散、起、止,这是器世间,叫做物质的世间。[念念相续,]就是妄心对妄境,叫做念念相续,妄心对妄境,就是念念相续。

[循环往复,]我们今天六道轮回从哪里来?从信念相续,循环往复,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一个师姑打电话来,非常的凶,说要找师父,楼下不知道就接上来,她说:你读经为什么常常叫人不要毁谤三宝?我说:你可以啊,可以毁谤啊!她一听楞住了,我这样回答她,她突然不会接话。她问:为什么不能毁谤?我说:可以啊!你怎么那么傻,怎么不可以呢?她说:人家我也要往生极乐世界呢!我说: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回答我,你看阿弥陀佛是会接引赞叹三宝的,还是会接引毁谤三宝的?一跟二,你自己选择,你看呢?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傻瓜!

师父也没阻止你啊,是不是这样?你就尽量毁谤啊!有一个去找邱医师看病,去五哥那里遇到五哥,五哥拿一张那个……,去给邱医师看病,都不能吃水果的,不能吃水果,很多东西不能吃,麻油等等都不行。他第一次来看病,非常地凶,对五哥很凶:啊?这么多东西不能吃?龙眼不能吃、芭乐不能吃、苹果不能吃、稀饭不能吃,干脆都不要吃好了,看什么病?喔!很凶!五哥很有修养,就让他念……,五哥说:你念完了吗?他说:我念完了!五哥说:你都可以吃!我没有拦你,你都可以吃。

我们写什么东西不能吃,是为了你的身体好,不是说水果跟你有仇不能吃。他愣住了,说:喔!这样喔!这才会意过来!那个师姑打电话来,我说:你都可以毁谤,你一天到晚都毁谤没关系,只差不会往生而已,很简单的道理!看众生愚痴以什么程度,人家叫他不要吃,还凶巴巴的,他就是不了解人家的用心是如何慈悲,因为众生最容易犯的就是这种毛病,我至少走过一百多个道场,道场会乱从哪里来?从是非来,会斗争从哪里来?从是非来,都是从这张嘴,口业不清净来的。不是不这样?所以,我常说,我的立场跟邱医师一样。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19:48

[以十法界,迷、悟;]迷、悟;[依、正;因、果,皆生死边事,]为什么?对立嘛!迷就对悟讲的,如果你自己觉得你是悟,你也是迷啊!对不对?依报跟正报也是对立;因跟果也是对立,皆是生死边事,[从妄见有,]从妄见有,如果你放下迷悟、依正、因果,统统放下,从妄见有,你就在旁边写:一切放下,没有对立就没有妄见,很简单的道理!底下这句话你注意看:[圆觉性中,本无此事。]这样我们就了解,一个圣人就是天底下都没事,圆觉性中,本无此事,你注意看这一句,圣人、大修行的人,统统没有这些,没有所谓的迷,没有所谓的悟;没有所谓的善,没有所谓的恶;没有所谓的大跟小;没有依正,没有因果;没有因果不是不重视因果,就是说因本身当体即空,果报的现前,他也认命、也空,认了就是你的、就是空性。对不对?也不在困里面执着我在修善;也不在果报里面牢骚、抱怨,那是真的很伟大的人!何以故?什么叫做众生?就是放不下,所以,从妄见有,所以妄见,既然妄见有,你要怎么样了生死?就是放下。禅宗有一句话,讲得实在是太棒了,太棒了:但息妄念,别无圣法。

一针见血!但息妄念,你只要停止那种错误的执着,但息妄念,别无圣法。没有所谓的圣人之法,就是这句话而已,停止你那一种错误的妄念,也没有所谓的圣人之法,圣者无圣无凡,息,停止追求错觉就是圣,圣也是凡,因为是对凡讲的,只要依此类推的东西都是生灭法,还是落入有量的观念,还是凡夫。[一切世界:总指三世间;始、终、生、灭,别指正觉世间。始,]开始就是[谓随缘示生;]随缘示生。[终,谓缘尽现灭。]缘尽现灭。[前、后、有、无,别指有情世间。前,谓随业受生为有;后,谓业尽则灭为无。聚、散、起、止,别指器界世间。聚,]就是因缘和合,[谓成劫,]成劫。[聚尘为界则起;散,谓空劫,散界为尘则止。所有三种世间,皆依妄念而得建立,念念相续,生、住、异、灭,以妄心对妄境,]菩萨!何以有妄心呢?我们既然说妄心对妄境,[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怎么样?[种种取舍:]就是一种执着。什么叫做取舍?就是善恶的对立观念非常强烈,非常强烈。[取正觉世间,而舍情器世间,皆是颠倒妄心,变现轮回之相。《楞严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一总指轮回竟。][

癸二真随妄转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说:你还没有出这个轮回,轮回就是生灭的另外一个名词,生灭的妄想心就是轮回,生灭的妄想心。为什么?你起分别见嘛,你用这个这个生灭的妄想心要来了解……,辨就是要来了解圆觉,就是要来了解佛的清净本性,[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这样也是跟流转一样,[若免轮回,无有是处。】]你不想要轮回,这是不可能的事。就像坐云霄飞车,云霄飞车,我们到日本去的时候,因为一张门票八百元;我一向不喜欢坐那个,可是,一张门票八百元,台币喔,不是日币八百,是台币八百,去狄斯奈乐园,一进去就要八百,太贵了!就姑且坐坐看,坐坐看,法师坐云霄飞车;刚好前面坐了十个日本小姐,在上面吓得失声尖叫,真是惨不忍睹,下来后,脸色苍白,两脚发软;而我坐着,从头到尾……,我还算满有定力的,坐着,从头到尾,我一直感觉速度是一种错觉,我内心里面就这样自己念:那是在修行,咻!那个时速大约二、三百公里,速度实在快得惊人,如果途中撞到东西,头马上断掉,甚至一条绳子就够了!

如果横向拉一条绳子,以那种速度冲过去,头一定断掉,那个速度太快了!速度很快的时候,我扶着,速度也是错觉,我也没有什么感觉,我走出来后,看到有的人都站不稳,还一直摇晃,站不稳,我下来后也没有摇晃,就这样走下来,大摇大摆,自由自在地走下来,什么感觉都没有。对不对?修行人坐云霄飞车,也没有什么,感觉也没什么,不像其他人吓得脸色苍白。

我们在云霄飞车上看速度这么快的,你想要不天摇地动也不可能;用生灭心要看到如如不动的心,是永远不可能!所以,有一个在家居士来问:师父!什么是本性?我说:你若见到了,不必来问我;你如果还没见到,我今天从早上讲到晚上,你都听不懂!他说:为什么?我说:因为本性不能用讲的。他说:不能用讲的,那该如何?要用悟的吗?我说:对啊!要用悟的。我又说:用悟的也不对。他说:用悟的不对?因为你讲出来,这一句也是生灭。他问:不然该如何?我说:我也不知道该如何?他说:哪有这样的?我说:不然要怎么样?你没有开悟啊,没有开悟,讲到死去活来,你也不知道我在讲什么。

[未出轮回者:此法说,仍用生灭妄心,而起分别妄见,辨于圆觉净性,彼圆觉净性,亦同流转于生死耳;欲免轮回,断然无有是处。][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动目就比喻生灭心;能摇湛水,湛水就是圆觉性。譬如生灭心,动目,动到这个眼睛,你眼睛一直动……,动目就是这样,眼睛一直眨……,能摇湛水,湛水就是定水,那个水本来不动的,水放在那里本来不动,你一直眨眼睛……,到后来,水好像在动。上次我去坐飞机,有一个女众,一个小姐,她从来没坐过飞机,刚好坐在我隔壁,坐在我隔壁,那天刚好遇上乱流,她叫得很大声,听说是一个歌星,打扮得……,她有打扮,我没有打扮,她长得很漂亮,我也不错。我坐在她旁边,一直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她突然跟我讲一句很有趣的话:师父,师父!你为什么都不害怕?我回答她一句很有智慧的话,我说:若是真的坠机,这时候害怕不帮助吗?你说这个时候害怕,有什么帮助?我问你,你怕,又能如何?我说:如果真的坠机,怕也没用啦!她说:的确没错!然后她就开始一直晕机……,坐飞机一直晕;等飞机停好,她一站起来就晕了,害我来不及闪躲,我就退开合掌,她就这样靠着我,念阿弥陀佛……,她整个人都快昏倒了,从来没坐过飞机,刚好碰上乱流,吓死了!

下飞机后,她跟我讲一句话:师父!以后就算是生是死,我都要用开车的就好!要用开车的,她要用驶车的,她不坐飞机了,打死她,她都不坐飞机了,坐一次就吓死了!我说:现在不是很平安吗?对不对?也没有什么事情。我说:有修行跟不修行,就是有天壤之别,吓得大声尖叫,一个歌星!所以说:动目能摇湛水,我们一个人用生灭心,就像坐飞机吓到天旋地转,一下子要定,定不住。对不对?一个人用生灭心要看圆觉性,一下子没有办法![又如定眼,犹回转火。]譬如说定眼,定眼,能回转火,可以清清净净的。是不是?眼睛:以为这个火在动,眼睛本来是定在那个地方,但是,因为这个火在外面转……,转久了,却被转去,火本来不转,变成在转,被迷惑了。如定眼,眼睛不动的时候,由回转火,火慢慢地转……,火本来是不转,是静止的,那个火本来是不转,却变成一个影像在前面转啊转……,错觉的意思。[云驶月运,]云驶,云在走就像是……,其实是云在动,结果看起来是月亮在移动。[舟行岸移,]舟,舟就是船,船在行走,而我们在船上看,却像是岸一直往后移动。

[亦复如是。】]动目是指生灭心,湛水是指圆觉性;定眼是比喻圆觉,是比喻圆觉,回转火是指生灭心;云驶是指生灭的妄心,比喻生灭妄心,月、月亮的月是指圆觉;舟是指生灭,岸是指圆觉。再讲一遍:动目是生灭心,湛水是圆觉性;定眼是圆觉性,回转火是生灭心;云是指生灭的妄想心,月是指圆觉;舟是比喻生灭,岸是比喻圆觉。佛讲经实在很厉害,实在很伟大,很伟大!我看到这经典就想:佛在读经说法,没有一个字是废话,所有比喻都比喻得恰到好处!这实在是……,所以,那天有一个比丘尼打电话给师父,请教师父,她说是嘉义的什么寺,她说:我现在听到大乘非佛说,小乘才是佛说的。她本来对大乘经典很有信心,现在听到大乘非佛说,一下子失去信心,她说:佛只有讲四阿含。我就告诉她:依法不依人,大乘是讲实相法,我请教她,我说:我请教你,《六祖坛经》也不是佛说的,可是,按照《六祖坛经》去修行,明心见性者不计其数!她说,她悟了,觉悟了!

我说:《楞严经》或是大乘经典,如果不是佛讲的话,我也把讲的人当作佛,这也不得了!但是,事实上,凡夫怎么能够讲得出这种经典?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凡夫怎么有办法讲出这样的东西?讲得这么美的比喻?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她说:喔!法师开示得很好,我又对大乘有信心了!没办法,大小乘的争执到今天还是在争执,愚痴到家,愚痴到家!我说“如果说按照《六祖坛经》;人家说《六祖坛经》是假的,有的人来跟我讲:慧律法师,听说《六祖坛经》是伪造的!我就跟他讲:如果按照六祖讲的那种方式去修行,你认为能不能明心见性?他说:可以!可以明心见性,为什么说它是假的呢?真的假的就不重要了,只要能让我明心见性,假的也没有关系啊!对不对?喔!我对师父您有信心!他说:名不虚传!都是你自己的问题啊!后来就赞叹一番。

[此喻说,]比喻说。[譬如数动之目,]譬如一次再一次地动到眼睛。[能摇澄湛之水。]能摇动清净之水。[动目,喻生灭妄心;湛水,]湛水,这个“湛”是光明的意思,就是说本来就是不动的意思,光明不动的意思。[喻圆觉自性。湛水本不摇动,因数动其目,妄现摇动之相。圆觉自性,本非流转,妄现流转亦然。又如定眼,能回转火者:《略疏》云:眼识迟钝,]反应比较慢叫做迟钝。[旋火成轮。]本来火是一点而已,旋火就是把火拿起来旋转,你看就变成一个车轮一样的形状,一个圆圈的形状,其实它只是一把火而已;在每一个动点上,它只是一把火;但是它转得快,就像一个轮子一样,就是错觉的意思。[其意:眼识迟钝,瞪定其眼,回旋久观,]转久了,[彼火本不转,因回旋久观,]因为得很久,[而火亦转而成轮。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者:云飞如驶,]云在飞,快速的移动,[只见月有运相,]只看到月亮在运行、移动。[月实不运,因云驶所显而成运。]好象在动一样。[舟行似箭,只见岸有移相,岸实不移,因舟行所显而成移。以上湛水、定眼、月岸,通喻圆觉自性。水波、火轮、云驶、舟行,通喻生灭妄心。以生灭妄心,辨于圆觉,而圆觉性,即同流转,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未息,]“旋”就是生灭,这个种种的生灭不能停止,就是不放下,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种种的执着不能放下。[彼物]就是生灭,生灭[先住,先执着在生灭里面,生灭[尚不可得;何况轮转,]本来就没有。[生死垢心曾未清净,]曾未就是未曾,从来就没有清净过。[观佛圆觉不旋复?】]怎么会不轮转变成生灭呢?

[诸旋者:指动目]动到眼睛[、定眼、云驶、舟行也。未息者:正动、定、驶、行时。彼物者:指水、火、月、岸。先住者:求其先行止住,尚不可得。]根本就不可能,它一直动,要如何止住呢?[何况以浅况深,通责迷倒也。]佛诃责颠倒的众生。[意谓:世间浅近之事,]让你了解,[若诸旋]就是这些生灭[未歇息,而求彼物先止住,尚不可得,]哪有可能?根本就不可能。[何况轮转者。显是无始妄识,出生入死,起惑造业,莫不依之,]都是依颠倒而来,[故曰: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自性,而不回旋转复者,]就是而不变成生灭心,[无有是处。]是不可有的![二真随妄转竟。]意思是我们的本性,佛的本性本来是圆觉的自性,如果你用这个生灭心来观佛,佛的清净本性也变成生灭,不变成生灭也不可能!就是这个道理。这段意思是说:用生灭心要来看清净的本性,清净的本性也变成生灭心。所以,没有悟到清净的本性,想要了解清净的本性,清净的本性也变成不悟的执着、分别的意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19:50

[癸三结指前疑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是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之故,汝等便生三惑。即指前三难,是分别妄见,非真实知见耳。]不是真实的知见。[初反核起疑之端竟。

壬二喻释现起之疑(分二)

癸初空中华无起灭喻二 金中矿不重生喻(癸初又分三)

子初喻释二 法合 三 结成(子初又分二)

丑初翳差华亡喻二 空不生华喻

丑初翳差华亡喻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譬如眼睛有毛病而幻化出来的,以虚妄而见到空中有花产生。[幻翳若除,]我们有毛病的眼睛如果治疗好了;除就是这个眼睛的毛病好了,治疗好了,[不可说言:]你就不能这样说,不能怎么说?[“此翳已灭,]这个病眼已经好了,[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什么时候会再起眼睛痛的这种情形呢?[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因为眼睛痛,你就会看到空中的花,空中的花就是因为眼睛痛而妄现,这二法非相待故。

因为这两个都没有实体,因为翳跟花,二法皆无实体,所以,非相待故。意思是: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眼睛痛跟花,不是说有一个真正的眼睛痛、一个真正的花,没有!花就是因为眼睛痛;眼睛痛就是空中的花产生。因为病眼跟花二法皆无实体,不实在。正常的眼睛本来就没有这一些,我们如果用清净心,以佛性来讲,本来就没有山河大地、人身,统统是虚妄的东西。

[以清净眼,观晴明空,]看到天气晴朗的虚空,[是谓无翳。]没有毛病。[今云幻翳者,从无而有,故谓之幻。喻六识妄心,依八识虚妄变现,翳既是幻,既然眼睛有毛病,幻化出来,[见亦非真,故名为妄。]就像晚上做梦,这本来就是幻化出来的东西,本来就不实在。这等于说我晚上做梦,梦到什么街什么巷,可是,本来就没有这个地方。你说:我明天睡醒后要去找那个地方!根本就不可得,本来就没有那个地方,那只是你作梦看到的梦境,就是这样。

[此喻妄生分别之见。]虚妄产生分别之见。[空华者:妄见空华显现,此喻分别所辨妄境。空本无华,即妄见空华时,亦本不生,]空中本来就没有花,你眼睛不痛的时候,就没有这种东西,是因为你眼睛痛才现出来。[皆因翳眼妄现。幻翳若除者:翳病]眼睛的病,[若遇良药,得以除灭。此喻闻佛法,顿悟识空。

]分别心是空。[识空翳灭,不可说言,此翳已灭,]颠倒分别妄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此喻颠倒分别妄见已灭,何时更起一切妄见:犹如问佛,何时复生烦恼耶!何以故者:乃征问之词。释云:翳华二法,非相待故者:翳时空不生华,但因翳妄见,]本来空中没花,是因为眼睛痛才产生这个妄见,[非华实有所生。]我们今天就是颠倒妄想,才实实在在有人生跟宇宙,不然实在是没有的东西,就是无明所生的产物。[翳华二法,皆无实体,非是对待安立之故。众生迷时,妄见生死,究竟众生,性自涅槃,故曰本来成佛。一翳差华亡喻竟。]我们人的执着,如果没有遇到佛法,颠倒梦想,到死也没办法!

[丑二空不生华喻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简单解释一下:就像空中的花,在虚空消失的时候,消失于虚空;灭于空时,这个“空”就是圆觉。这个空华比喻作无明,消失在圆觉清净心当中,一样的意思。你不能说:虚空什么时候再产生空华?因为它本来就没有,何以故?空本无华,我们的圆觉本来就没有无明这种东西,因为本性没有生灭,“起”就是生,就是没有所谓的生灭故。

[亦如空华:喻生死涅槃。虚空,喻圆觉净心。若悟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为什么?[是空华本无故。]那是因为我们眼睛痛,就是本来没有人生、宇宙这种东西,这是因为我们无明的业力所牵引出来的错觉。[以何以故征释云:空本无华者:喻净眼不见空华,而如来已了识空,]就是分别心本来就是本性的圆觉心。如来已了识空,就是说已经彻底的了悟,这个分别心当体就没有。[不见有法起灭。]“起”就是增加,“灭”就是减少,不生不灭的意思。就是保持这颗清净如如不动的心,这样就完成佛道。[以既不见华,孰为起灭?]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你的眼睛如果清清净净的,空中没有花,什么东西灭呢?意思是:本来就没有无明,要怎么说灭掉无明呢?

本来烦恼就是空性,我空、宇宙、法也空,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到底是谁在起在灭呢?[喻如来于圆觉净心,真空实相之中,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在内心里面增加一点点欢喜;也不在内心里面减低一些些的清净,统统没有!本来就如此,烦恼自性本空,本无一切烦恼可得。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焉。]也没有灭。[初喻释竟。]我们如果用记忆的思想来讲,我们从小到大,只是这个肉体一天一天一直长大;不过,这是一个生灭法在增加、减少,以这颗心来说,我们从小到大,脑容量变大,思想增长,经验比较足够;但是,真如本性不增不减。

[子二法合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生死是凡夫,涅槃是圣人;但是,你如果不放下涅槃,同样不究竟。所以,生死跟涅槃都要放下,不然,还是一样,执着一个涅槃,同样变成生灭法,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我们本性的不可思议的妙觉圆照,那么,离开一切华翳;华翳不是对待,因有翳而有华,翳无华就空。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迷见生死,似华起;]就像空中有华,表示好象有这个人生跟宇宙的真实体,似华起就是真的好象有人生。[悟得涅槃,似华灭。执则成有,不执成无,空本无华,起无起处,灭何所灭?]所以,我们保持空荡荡的空性,运用于一切世间宇宙,一切法皆空。如果说:我们只用一个虚空来比喻,放大胸量;用一个放大胸量来完成佛道,这是一种很勉强的讲法。我们说放大度量,放大度量它的根本意识的立足点,还是一个我执,因为大空而有大有,那也是一个方便的比喻。

见性之人,无所不空,不是说我放大我的度量来包容,那是一种譬喻法。大彻大悟的人,他根本就连空性的东西,连这个虚空在包容什么东西都没有,虚空粉碎,他所到之处,都没有时空的架构,哪里有什么我在包容你呢?用虚空来解释我们的度量大,这不是一个开悟的人。大彻大悟的人不是这样比喻,因为他连点都没有,就是说:他连感觉我在包容你,他都没有这种念头。连这个出发点都没有,也就是破除一个我执,就无我嘛。无我,你没有立足一个定点,没有一个固定点的存在,一切当体就是空性的东西,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东西。[妙明觉性,圆照法界,寂灭无二,离于生死涅槃,无明妄见,惟有空性独存,]离开这个虚妄之见,就是心错觉,产生执着,只有空性独存,[故曰:离于华翳。二法合竟。

子三结成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意思是:它本来就在那个地方,不管你承不承认,虚空都存在那个地方。虚空到达不增不减,离有跟无的观念,不是暂有,也不是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善男子!我们要了解,虚空不是暂时有,也不是暂时无,何况我们的本性、如来的本性,圆觉随顺,随顺就是随顺真如门而入。而为虚空,虚空尚且有这种情形,何况我们平等的本性呢?

[上云:惟有虚空,离于华翳,即以虚空为喻。故告以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不是因离华翳而暂有,亦不是因有华翳而暂无。]不是这样。[此中虚空,喻圆觉净性,]统在那个地方,[恒常不变,即是成佛真体。]成佛的真体,[即此一喻,前二难自然而解矣!]前面两种困难的疑问,自然就解答了。[虚空非暂有无,觉性何关迷悟。此不因离华翳而暂有,]我们的本性也不是离开华翳就暂有。[显有华翳时,即有虚空。觉性,即是作众生时,]我们的觉性作众生的时候,[我法二执正炽,]“炽”就是燃烧,分别、执着得很厉害,就像火在烧一样,执恼,就像我们人的贪、嗔、痴三毒,像火在烧一样。

[而佛性如故,故曰:众生本来成佛,复有一切无明。]众生本来成佛,哪里说有一切无明存在?[又不因有华翳而暂无,]也不因为空中有花,或是因眼睛有毛病而消失。你的眼睛有毛病,看到虚空有花,虚空还是在那里。[显虚空本有,不过为华翳所障覆。法中即是佛性本有,但为我法二执障覆,不妨说无明众生本有,复说本来成佛。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者:此约在缠]就是在烦恼当中[之圆觉。]在缠就是指众生位的时候,这个是指在被烦恼所束缚众生位的,隐藏起来的那个圆觉来讲的,就是说:就在缠的圆觉,在缠,我们就是被束缚起来。[如来,约心真如生灭二门,因随顺真如生灭二门之故,而能成立虚空,及一切法。犹言虚空尚不因幻华起灭而为有无,何况圆觉真常之理,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又岂随生死涅槃而起灭耶?初空中华无起灭喻竟。

癸二金中矿不重生喻

【“善男子!如销金矿,]销金矿就是说开采出来的矿有污点、有杂质,销就是把它放进炉子里冶炼。[金非销有;]它本来就有金子的性,不是经过大熔炉冶炼才有金。就是它本来就含有金,冶炼后才能得到纯金;如果你拿一把土去冶炼,炼了老半天还是土。金非销有,金子不是经过熔炉锻炼才产生的,是本来就有金性。[既已成金,]就是已经成佛了,[不重为矿。]就不再为众生,没有再变回众生的道理。“矿”就是比喻众生。既已成金,既然已经成佛道,哪里还会变成众生呢?就像深山里开采出来的金矿,把它锻炼成金后,金已经恢复本来,哪有可能再变成矿呢?[经无穷时,金性不坏。]意思是说:成佛永远不会变众生,经过无穷时劫,金子还是金性。[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不能说本来不是这样,不能这样讲。为什么?在为金怀本来就是存在的,如来圆觉也是这样子,如来圆觉本来具足。

[即此一喻,第三难亦涣然冰释矣!]疑问也消除了。[如销镕蕴金之矿,]“蕴”金就是藏着,含藏着金的这个矿叫做蕴。[令成精金,金在矿中,销矿金现,非销始有,]不是锻练才有。[虽假炉冶煆炼之功,金性要须本有。]不然你抓一把泥土去冶炼看看,它本来就不含有金,要如何炼成金呢?[既已销去矿滓,“滓”就是说不纯,所剩下来的东西。[而成真金,再不重为矿耳。]不会再变成矿,炼成金就是金了;我们成佛就是佛,永远不会再变成众生。[经无穷时,金性不坏者:此明在矿则隐,]在矿中,金性隐藏起来。[出矿则显,纵经无穷之时劫,而金性仍然不坏,不应说言。非本来成就。]不能说不是本来就成就的,意思是圆觉性本来就具足。[此释成金性本有也。]这就是藉着比喻来合这个法, “此法合”。

[如来圆觉,亦复如是者:此法合。如来证极圆觉妙性,亦复如是。最初修行,须假般若观照之功,照破无明,以显觉性。矿喻无明;金喻觉性。金非销有,]把它锻炼过,这个“销”是放入大熔炉里面冶炼,靠着这个高温。金如果没有经过锻炼,佛性就显现不出来,也不是经过销才有,也不是经过熔化才有金,本来矿中就有金。[谓觉性非因修观照而有,未断无明时,本来具足,不是修生,但是修显。]不是因为修行而产生佛性,是因为修行而显现出佛性。所以,未断无明的时候,本来也是具足佛性,不是因为修行才产生佛性;但是,只是因为修行,才显示出我们的佛性,如果我们没有佛性,怎么修都不能成佛。[既已成金,不重为矿者:谓既证极圆觉妙性,再不复重起无明。]不再回复无明,[解答三难,异生本成佛道,]异生就是一切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又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二喻释现起之疑竟。

壬三显示浅难深造(分二)

癸一所造离念二 能造带情

癸一所造离念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无妄轮回,无所谓的生死轮回相,以及非轮回,非轮回就是涅槃相。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就是无所谓的生死虚妄的轮回相,以及所谓的涅槃清净相,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讲得实在是太好了!一切如来就是我们的本性,已经脱离假相的佛性(如来),每个人心中的本性叫做如来。妙觉的圆觉心中是什么情形呢?底下这句你就知道怎么修行。如果有人跟你说,他很有修行,他就是很没有修行。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圆觉妙心本无菩提可修,亦无所谓涅槃,也没有所谓成佛,不迷就是佛。及不成佛,无所谓成佛跟不成佛,这都是对立性的东西,也没有所谓生死生灭的轮回相;也没有所谓清净非轮回的涅槃相,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

[一切如来:约出缠妙觉果体,]已经离开烦恼的那个,出缠就是已经离开、摆脱了烦恼,摆脱了我法二执叫做出缠。已经摆脱了我法二执,妙觉的果体,[其所造离念。如《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 ]这句话也很好,一个人若能离开一切执着,那么,他的心的平等性就如同虚空。我们如果离念,这个念,念念都是执着的。离开一切善恶、大小、高下、贫富对立的念头,凡是起心动念,都是执着的念嘛!对不对?离念相者,简单讲就是离执着者,简单讲就是这样。离执着者,他的胸量等虚空界,“等”就是跟虚空一样的大。简单讲就是什么事情都不起心、不动念,不擅加刻意的把它划分。凡夫可能没有办法做到这样;但是,凡夫要赶快的调整我们的情绪,要随时调整自己,进入与空相应的思想。要能够把这个有化作无的力量,这样佛道就快完成了。

千万不要让这些仇视心、不满的心,填塞我们的心中,事情过后,前一秒钟过,这一秒钟就不执着。我们虽然还有习气存在,但是,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更加的圆满清净,其中不容他,不容他就是不杂,一滴尘不染;中不容他,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故谓之妙。圆照法界,灵觉不迷,故称圆觉真心。]所以称为圆觉真心。[绝诸对待,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以菩提涅槃,皆属对待。转烦恼而成菩提,转生死而证涅槃,体虽即真,名因妄得,]体是无形的体,虽然说是真的;但是,安立一个名字上去,又变成虚妄的东西,名因妄得。名字还是因为虚妄的对立衬托出来,而得到一个涅槃的假名,[故皆无之。]简单讲,涅槃本无一切相可得,既然无一切相,哪有涅槃可名之呢?既然无一切相,哪有涅槃?生死当下空性就是涅槃,所以,生死涅槃等同虚空,就是这个道理。[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此的示圆觉性中,]的示就是直指目标,正确的指引;此的示,就是正确的来开示我们。我们的圆觉性中是什么呢?[本无生死涅槃之相。]

悟到生死本空,当下就是涅槃。[成佛,是涅槃不生不灭,非轮回相。不成佛,是生死有生有灭,妄轮回相。前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故皆无之。]统统没有,[若有少见,则迷圆觉。]少见就是动到一点点的执着,你只要认为有法可得,叫做少见,若以为有法可得,一点点的法可得,有涅槃可得,也是少见。你只要落入观念,统统会迷惑了我们圆觉的本来面目。所以,扫地就要扫干净,如果要修行念头就要放得很干净;修行要有一个很大的关键,就是要有很大的志气,肯放得下,不计较,过去放下,现在空性,未来不可得、不可知。过去不用去想它,现在是生灭,当下现在就是在灭,无一法可得,每一分一秒都在变化;既然一分一秒都在变化,不值得我们执着。你今天所有的执着,变成明天的后悔,这样我们今天的执着,也是变成痛苦。我常常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最后尚且能够解决,为什么一点纷争不能解决呢?这样是不是痛苦了我们自己?

[《华严经》云:“于法若有见,此则未为见,若无有见者,如是乃见佛。”所造离念竟。]其实经典句句都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句句都叫你见本性。只是你一直团团转,转不出来而已,怎么绕就是找不到目标。两眼无神呆呆坐在那里,其实就在眼前,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明心见性的人说:太容易啊!不见性的人说:太困难!踏破铁鞋无处觅,大彻大悟的人说:得来全不费功夫,连功夫都不要用到。所以,但息妄念,别无圣解,只要息妄想就是了!以前有一个高僧大德都修这一句:还有吗?这一句[还有吗]就是高僧修到开悟的用功处,他常常问:还有吗?这是什么典故呢?这是起自一个丛林里面,他教了一些徒弟很调皮,就是不听师父的话,老是忤逆他。这个师父誓愿要明心见性,而他的徒弟如果做到让师父生气,师父就问:还有吗?意思是说:还有没有更让我生气的?这样听懂了吗?还有没有那种会让我生气的?所以,他常问徒弟:还有吗?他的徒弟听不懂。

这种功夫不简单,你知道吗?意思是:会让我生气的功夫,尽量使出来;另一个是修什么呢?随他去,就是修随他去。他徒弟来说什么,就:随他去!任何事情都不挂碍!所以,祖师大德开悟,都是专修一法就开悟,我们就是不能专修一法,于法若有见,对于一切法,你只要动到念头;所谓见就是指分别心,你只要动到分别跟执着心,此则未为见,那还不算见到我们的佛性。你要到什么功夫,才真正见到佛呢?若无有见,扫除一切,连动念、宽恕说:我在忍辱,都不可以。

因为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佛说忍辱,即非忍辱,是名忍辱,连“忍辱”这个观念都不可以。你说:我今天忍耐、明天忍耐、后天忍耐,只是一直压抑;压抑到最后,你就会爆发出来。我常常说:修行不能用忍耐的,连忍耐的功夫都不可以有,连忍耐的念头都不可以有,本无的东西,你在忍什么?压抑不住,你就会发疯、爆发出来。修行不能用压抑的,人家如果对不起我们,功夫比较差的,你就想:这是我前世欠你的,要被你这样打;这是我前世欠你的,要被你这样骂、要被你这样忤逆,功夫比较差的是如此。对不对?功夫好一点的就效法耶稣,人家打左边,你就连右边给他打!这是属于中等的修行。

如果大修行人,打下去,一笑置之。像佛陀,人家要害他,脚指头被石头砸到流血,佛连动一个念头说:“我恨你提婆达多”都没有,统统没有!你想佛是何等修行,《金刚经》讲:身体被节节支解,人家拿刀子割他全身,他统统没有动到一个嗔恨心的念头,这是何等的功夫啊!何以故?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没有办法,我先举手,我没办法。只要有一支蚊子叮我,我就想打它了;手还是会过去,没办法,我们要做到像佛陀这样,讲真的,很困难!所以,讲来讲去,在座诸位还是要念佛。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19:52

[癸二能造带情(分四)

子初举胜彰劣二 举喻显情三 戒息妄心四 重明妄义

子初举胜彰劣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但诸声闻就是说:我们来举这个声闻的例子,就拿那一些声闻来说,叫做但诸声闻。所圆境界,以声闻所圆满取证的境界,是偏真的空的境界。声闻只是修到我空而已,所圆就是声音认为最高圆满取证的境界,是偏空涅槃。所以,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离开六道轮回嘛!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毕竟还是无法到达他所亲证的东西,因为他的亲证还不到究竟,只是他觉得他所现出来的涅槃圆满而已。再解释一遍,终不能达到他所亲证所现的涅槃,这句意思是说:他所现的涅槃,他虽然有亲证到了涅槃,但是,毕竟无法到达佛陀究竟的圆觉心、圆觉的境界。还不能达到他自己所亲证的,因为他只有证到人空,还不圆满。他所悟到的还不圆满,自己证的境界,还不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思惟心就是凡夫心;何况你用凡夫之心,测度如来圆觉的境界,我们怎么有办法用凡夫之心,来测如来圆觉的境界呢?

[此示圆觉妙性,非心思可及也。前闻未出轮回,而辨圆觉,]辨就是想要清楚的去了解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也变成生灭性。你尚未出轮回,用生灭心;用生灭心要了解佛的圆觉性,佛的圆觉性也变成生灭。[此举声闻人,已断见思,]已经断见思惑,[已出轮回,想必能辨于圆觉,不致流转也。]不会变成生灭,[故呼善男子而告之曰: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者:诸声闻指一切小乘人,闻佛四谛]苦、集、灭、道[声教,所圆满取证,偏真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者:]因为怕度众生,不敢留惑来润生,因为不敢,所以,[以声闻人,断六识分别之心,七识已伏不行,]注意!七识已伏,只伏我执,不伏法执。

七识有两种:我执跟法执,微细的法执他没有办法,所以,阿罗汉还有法执之见。所以,同样证得阿罗汉果,意见还是会不合,办为他只断我执而已,未断法执,何况我们凡夫说要没有是非?哪有可能的?师父只能说:若能减少是非,这样就很好了!师父不讲不才华,太闲就会讲是非,不然他不知道要做什么?烦恼的众生,他会牢骚跟抱怨,整天如果头着没事坐着,偶尔拜个佛,如果有朋友来,就把他的烦恼讲给别人听,就很委屈,一讲起来,全世界都对不起他,所有出家人都没用,排斥别人,不然他要讲什么?在座诸位!你冷静想想看,你不觉得你那些亲戚朋友来你家坐二、三个小时,听他讲三个小时,看看哪一句话是有内容的?都是无聊的东西。整天都是:人家女儿怀孕了、哪个男人怎么样、谁的先生怎么了、他们的会钱又如何了、出家人是怎么样没修,一讲起来,全台湾省、全世界他最有修,又最有修养、最委屈!有一个人来讲:你们出家人怎么样,怎么样,讲了很久,我问他:你讲完了吗?他说:讲完了。我说:讲完了换我,既然我们出家人做的不好,那么,你来剃度出家,当我们的模范!

他吓得转身就想走了,连剃度都不敢,还跟人家讲什么?第一个,连这个勇气都没有,你毁谤什么三宝?你说我们做得不好,来!你就应该来做给我们看,教我们如何持戒。因为你一讲起来,大家统统没持戒嘛,来!应该如何持戒,你讲给我们听听看!所以,有时候,我们人就是这样,狂妄自大,夜郎自大,别人的痛苦,比他更甚十倍,他的痛苦才一分而已,一讲就很委屈。别人对他的大恩大德,他都不会想想过去人家对他恩重如山,只想着:你这一点点对不起我!这样就不得了了!所以,俗话说:千万不要得罪一个小人,就是这样,你宁可得罪一千个君子;一千个君子,他不会报复,得罪一个小人,你麻烦大了!事情就严重了!那么,阿罗汉的功夫不错,但是,尚未究竟,七识已伏不行,[现前身心语言,皆悉断除灭尽,沉空]什么叫做沉空?落入偏空叫做沉空。

[滞寂,“滞”就是不通,滞寂就是说不前进,不再继续前进了。沉空,沉浸在其中,沉入我空的状态里面,就是沉浸不出,浸在寂灭里面。[灰身泯智。]灰身就是把这个身体除掉;泯智,也没有所谓心智的问题,没有这个色身,当然就没有这个智慧,这只是指小乘的涅槃,无余涅槃。阿罗汉还存在这个色身,叫做有余依涅槃,灰身泯智叫做无余依涅槃。有余依就是他虽然证得阿罗汉果,断我执,但是,还有这个色身,叫做有余依。剩下的余,有余依,还有所依靠这个身心。譬如说:舍利弗在世、目犍连在世,他们虽然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还有这个果报身,还没有报尽,叫做有余依涅槃。如果是灰身泯智,“身”就是色身,“智”就是所谓的心,除掉这个身心,那么,就是所谓的无余依涅槃,进入无余依涅槃。[但所证涅槃,乃第八识全体无明,认作涅槃。]为什么叫全体无明?因为还有法执,微细的法执还没有掉。第八意识的微细,阿罗汉也还没有办法。

[以小乘人,无明名字,]不曾听过[尚且不知,但保守偏真,不前宝所,]“宝所”就是菩提道,最究竟的菩提道,就是佛。这个“真”就是空性,偏真就是只断我执,不断法执,偏真又名偏空,偏空涅槃。保守就是不前进,不继续断惑;但保守偏真,只是固执自己的断了这个烦恼,享受那份清净。不前宝所,他不要继续度众生,因为太辛苦了!我今天如果出生在小乘国家,可能也是证得阿罗汉果就停了,因为我也是很懒的人。能免则免的人,因为度众生度到会怕了,我拼命的度,众生是拼命的攻击。有时候我常跟你们讲:菩萨!再让你们批评也没几年了,因为我不会常常讲经,再批评也没几年了;有一天你如果发现,连让你批评的机会都没有,你就要开始烦恼了!我会跑去深山跟猴子一起住,去给猴子看,去度那些猴子。你知道吗?猴子也是可以教的,日本人给一只猴子穿上西装,打领带,打扮成人的模样,这只猴子还会抽烟,也会跳舞,很可爱!

在南美洲给猴子穿上裙子,放上音乐给它们听,它们就会跳舞,不过它的舞蹈都是随便跳的,一直跳就对了。有一个法师跟我讲:法师,度众生度久了,实在心灰意冷,很疲劳!最主要是众生不好惹,事非多。在座诸位,你今天冷静想想看,是不是很希有跟难得的因缘?我今天若想停止讲经,一下子就能切掉,怎么不可以呢?我切掉犯什么戒?我没有啊!我怎么不可以切掉不讲经呢?很简单的事!说停,明天马上就可以停,让你讲,你要讲什么?放下,到时候你就欲哭无泪,我不骗你!

真的!所以,我们众生就是这样,虽然是佛弟子,不知道要团结,佛教已经很没落了,不会团结!山头门户之见那么重,要团结才对,要掌握因缘、掌握机会。[故终不能至彼之亲证,]这句话反过来,虽有亲证到涅槃,但是,不究竟的意思。[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分别之凡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耶?意谓小圣真智,尚不能至自证境界,]还无法达到他自己证得的境界,因为他未证得圆觉。[何况凡心,不及真智真觉,又超前理,辗转悬隔,]一次又一次的,“悬”就是架空,由高处隔阂到上下叫做悬;左右叫做“隔”就是画十字架的距离,叫做悬隔。今天才知道悬隔是这样解释。[其何能造耶!]怎么能够造作呢?怎么有办法达到呢?[初举胜彰劣竟。

子二举喻显情

【“如取萤火]萤火就是萤火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萤火它不是真的火,似火非火,那种萤火如何烧须弥山呢?[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大”绝对,[终不能至。】

举喻如萤虫之火,似火而非是火。喻有作思惟,非是出世正慧。欲烧须弥之山,须弥,]中国话叫妙高,[此云妙高,世间第一山,八万四千由旬高,]一由旬是四十里,有的说六十里,有的说八十里。[是四宝所成。劫火方能焚烧,]才能够烧,[而凡火莫烧,况萤火乎?故云:终不能著。]烧不起来,[此喻圆觉为四智之总,]四智之总,所谓的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欲证圆觉,惟凭佛慧方可。]你只有靠佛的智慧才有办法。[下以带情。]带情就是带着一分的执着。[以轮回心:即颠倒分别妄心。生轮回见:即颠倒分别妄见,均属于情。]都属于执着。[入于如来,大寂灭海者:即如来所证,一切种智之海。竖穷横遍,广大无比,寂然不动,灭诸形声,]不可以由外,或者由音声去求。[不可以相显,]也不可以用外相显。[不可以言诠,]也不可以用语言讲。

[即不思议境界。]有时候我晚上打坐的时候,都会这样赞叹佛:佛的空性智慧太伟大了,我在大学一年级的心境,到我出家以来阅读藏经到今天,对自性上的认知,对佛的感恩跟赞叹,这种心境是太不可思议!凡夫要悟到佛的境界,实在不是很容易的事,像我就要搞二十年。大一到今天,1971到今年是1992年,十七、八年的时间,你想想看,我们还是很用功的一个孩子!所以,我一直在想:有缘的我就教他自性的东西;功力不够,或者是根机不够利的,干脆就叫他念佛就好了。因为实在是没那么简单,要悟到自性平等性,这实在是不容易!因为我们今天所听的,都是一些名词而已;要平等、要无分别心,其实不见性,这个统统是名相,都是这种分别、执着的东西。你们只得到一个相似、大概是这样子,但是,那个不是本来的面目。本来的面目没有所谓大概,本来的面目是清清楚楚,他讲出来是斩钉截铁,一点疑惑都没有,听懂了吗?那叫做明心见性的境界、心境。如果是年纪大的,或是根器不够:来,你念佛!你就执持佛号,没有办法,因为来不及了,你要把这个搞通,没那么简单!

不思议的境界,时间久了,功夫用下去,你真的会体会到那种安祥、空性的东西。以前念个佛,怎么样都压不住;一直想要压,阿弥陀佛!不然就要数数目,要用读数的。你想,我要打坐来用功,就是要强迫压抑,因为不了解本性上是什么东西。现在念佛就不一样了,现在念佛根本就不用拿念珠,也不用闭目打坐。我现在修行法门,念头,培养无间断的念头,那声音就出来,阿弥陀佛……一路念下去,你不喊停,它就一直念去,就一直念,为什么?因为内心里面只存一个,没有什么好执着的嘛,你不念佛,你做什么?这是本命原则,这是你生死的根本,你不念佛做什么?打妄想你又能得到什么?二十年才懂得两个字:放下,谈何容易?二十年才懂得“放下”这两个字是什么东西。但是,熏习也是很重要,凡夫的修行就是这样,虽然理论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执持佛号,尽量不打妄想,只能讲尽量啦![万用具含,谓之曰海。]一切都包容叫做海。[此显分别心,不能证入圆觉,密责前三种问难之非,]就是说:你用分别心,根本无法进入圆觉清净之心。[故云:修不能至。二举喻显情竟。

子三诚息妄心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如果断无始轮回的根本呢?你一定要用真心,所谓真心就是空性,绝对空性、非常安祥,安祥到连安祥都没有所谓的轻安的执着。无量的欢喜心,不然轮回也没有办法。

[此警诫止息颠倒分别妄想之心。这是警告要停止颠倒、分别妄想之心。[是故者:是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之故。你兴轮回见,简单讲:轮回心就是分别心。什么叫轮回?轮回不是只六道轮回,轮回的意思叫做重复。你今天不高兴,一下子高兴;明天你不高兴,后天又高兴,这个就是重复的一种错觉、执着,叫做轮回心,不是去转世叫做轮回。我们现在每天都是生活在轮回里面,早上起床、吃饭、大便、骑机车上班,下班看电视,晚上泡牛奶喝一喝,睡觉;起床后吃饭、大便、骑机车上班、看电视、下课、泡牛奶、睡觉,明天又起床,又继续,这叫做轮回,听懂了吗?如果没有听到佛法,现在在家里画得五颜六色了(法师指化装),开始夹眉毛,整天在美容院里保养,拍打全身,拍得劈里啪啦响,一样,一定的!

我如果当女人也是一样,不过五十步笑百步,对不对?没有学佛,天地万物都是这样,同样如此。所以,我们要同情没有学佛的人,讲真的;学佛的人也不用贡高我慢,因为你的功夫还不够,不是听到佛法生死就解决了,还有一段很辛苦的路要走。[所以我常说,一切修大乘行菩萨,及末世发菩提心众生,先断无始以来,轮回根本。]轮回的根本就是放不下,生灭刹那执着、起心动念,培养放下爱欲的执着、放下那一分感情的执着、这个生灭心,每一个动点的执着,轮回马上就断。[此指第六意识,颠倒分别,妄想之心。依惑造种种业,依业受轮回果报,故谓之根本。《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我们本性清净,我们的光明之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用一切妄想,分别心叫做妄想,这个分别心不是我们真正的本性,[故有轮转。” ]就是有生灭。[即指轮回根本也。三诫息妄心竟。

子四重明妄义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只要你有思惟、有所造作,这个思惟都从分别心、第六意识起,[皆是六尘]都是六尘。[妄想缘气,]妄想能缘之气,就是妄想能够产生执着的气分,缘是主动的接触;妄想缘气,不是说我们这个妄想攀缘这个气,不是这个意思。妄想变成能缘的气分,会变成一种主动的能之气,“气”就是气分。[非实心体,]不是我们真正的本心,就是第六意识心不是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心是清净心,没有分别心。[已如空华。用此思惟]就是前面所讲的空华,用这种分别心,[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就像空华又结空的结果,为什么?重复的妄想,所以,[辗转妄想,无有是处。】]

你发的心如果错误,你永远不会成佛,永远没办法完成佛道。所以,千百万修行人加起来,不如一个大彻大悟的圣者。为什么?你没有大彻大悟等于零,他也没有大彻大悟,你想想看,一群没有悟的人,关上一百年,他会悟吗?你看有可能吗?一群没开悟的人,你们他们关在一起,还是不会开悟,为什么?因为没有人引导嘛!今天我们众生也是,如果没有佛来提醒我们的觉性,我们永远是众生,虽然有佛性,没有作用!所以,感恩佛陀。所以,来常住作做点事情,不要哇哇叫。

[此明妄无实体也。有作意之思惟,乃从有意识之妄心而起,皆是缘六尘之妄想,妄有能缘之气分。于中积聚似心非心,]累积起来;积聚就是重复的生生世世的,第六意识一次又一次的分别作用,似心非心;像我们的心,但又不是我们的心。[非是真实心体。若果是真实心体,离根脱尘,本来无念。今此识心,]什么叫离根脱尘?就是一切根尘都不能束缚他,根尘一接触,他因为有念,所以,离开根、脱离尘,当下就无念,这是真实的心体。[今此识心]我们现在每天所用的分别心,[托尘似有,]依靠这个尘,所以,我们分别心[离尘实无,故言:已如空华。空本无华,病者妄见。]生病的人虚妄看到。

[用此思惟者,识心也。辨于佛境者:]这是不可能的,[离心、意、识之境界,]“心”是指第八意识,指所谓的集合,集合一切;“意”是指第七意识,是指执着;“识”是指第六意识,指分别,统统是指分别的意识。所以,心、意、识是指第六、七、八意识,也对;但是,也可以统统讲一样是分别。看你是站在哪一个角度来讲,心站在哪一个角度命名为意的境界。[犹如邀空华,复结为空果也。辗转妄想者:如前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辗转皆是妄想,而求其不轮转,无有是处。]就像我们今天讨论的,请问师父!什么叫做明心见性?他就是这样问,他想要用推测的,听懂了吗?我到底要想像说明心见性那个本性是什么,那个想像也是什么?也是妄想。永远没有答案,唯证相应,听懂了吗?除了你自己证到那种境界,唯证相应,不然讲到死去活来,他也一样不晓得在讲什么。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自以为是,自以为聪明,种种的分别、种种的见,叫做巧见。虚妄的浮心,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虚浮之心就是不真实的心,我们每天都在用这种心,不是用放下、清净的心。多诸巧见,就是种种的思量、分别,加上一些小智慧、小聪明,而在世间,以轮回心,生轮回之见。所以,[不能成就,圆觉方便。】]说:你这样问不恰当,不是正问,因为本来就是当体即空。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19:53

此显无胜用也。以六识之心,虚而不实,妄而不真。浮泛之心,不是实真之心。多诸巧见:善能种种思量分别,故谓多巧见。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以圆觉之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故曰: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三显示浅难深造竟。

壬四结答问不当理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说:你这样问不恰当,不是正问,因为本来就是当体即空。

[如是三种,颠倒分别,非是正理之问,乃属邪思所测。一、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由不知众生,本来具足成佛之觉性,因随染缘,故有无明。虽有无明,佛性不失!二、若诸无明,众生本有,]我们的无明如果本来就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回答说:[由不知众生,虽起无明,乃属幻有,究竟非实,达妄] “妄”就是无明,如果通达了无明,[本空故;本来就是空性,所以说:本来成佛,[而说本来成佛者,知真本有故。]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有。

[妄性无体,]妄性就是无明,无明本来无体,没有一个永久性,只是来我们本性挂单而已,安单之后,明天就要走了,要迁单了,是流动性的东西。[真原还在也。]真还是在。[三、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十方异生就是一切十方的众生,本来成佛道,后来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众生呢?[由不知佛性,]在烦恼当中无明,但是,离开烦恼,[在缠出缠之差别,在缠许有无明,出缠如金出矿,不重为矿。]不会再变成矿了,矿就是还没有冶炼过的。[故责其非正问也。初长行竟。

辛二偈颂(分二)

壬一标颂二 正颂



壬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标颂竟。

壬二正颂(四段,前三全同长行,后二句全别。)

【“金刚藏当知:]金刚藏菩萨!你要知道,[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如果有开始、结束,就变成生灭了。有开始就有结束,就变成生灭法了,所以,无始无终。光是看这一句,就知道佛教比ji 督教伟大太多了。ji 督教还有上帝创造这个世间,用七天的时间创造这个世间,世间还有一个开始;光是佛讲的无始无终就赢ji 督教千百万倍!

所以,我一看到佛经,我以前也去信过耶稣,耶稣教堂那边有在发糖果,我就去跟人家坐着分来吃,唱圣歌;我也是圣经班函授班的。后来看到佛经,发现圣经根本不能相比,这个教义跟教理真的是不能相比,没有办法相提并论。这个道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说上帝创造万物,上帝从哪里来?无言以对。喔!佛讲的:无始无明。[若以轮回心,]我们如果用生灭心,要来思惟、分别佛性,[思惟即旋复;]旋复就是转个不停,你转个不停,你只能到达哪里呢?[但至轮回际,]你只能到达生灭的边缘。轮回就是生灭,你还是在生灭里面团团转,[不能入佛海。】]不能入佛的海。

[此以偈颂。长行长行就是指前面的连续讲的长行文。[先举妄相,此中先标真性。]先标出真性。[呼以当知者:令其留意也。如来寂灭性:即真性。寂,无声;灭,无形,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然有感则通,神妙莫测,非但无有形声,]不能以外形,也不能用音声。[并亦无有终始之相可得。生,为始,灭,为终,离却生、灭、始、终,常住不动也。]就是放下的意思,不必离,就是放下,不住身心。因为我们眼睛看的都是生灭,放下生灭,它就止息了。

你如果说:我逃离这个灭!那也是生啊;我逃离这个生,那也是灭啊。一样,生当下就是无生;灭,不要执着有一个灭,放下,它就是不灭。就是这样,你就常住不动。[若以轮回心,种种分别思惟,则圆觉之性,亦即旋复。此即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也。纵使尽思共度量,但至轮回边际,正见其生死垢心,未曾清净,不能入如来妙圆觉海,所以汝等,便生三惑。

【“譬如销金矿,]去掉杂质,[金非销故有,]金不是因为经过一段冶炼才有,金本来就有。[虽复本来金,]虽然恢复本来的金,就是恢复本来的本性,[终以销成就;]也是要因为经过锻炼,这个热炉的锻炼,金才有办法成就。[一成真金矿,]一恢复金的本来,[不复重为矿。】]就不可能变作矿,就是成佛以后,就不可能变众生。

长行云:譬如金矿,金非销有。此云: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谓金本在矿中,非销而始有。虽然本来是金,到底以去渣滓,而得成就。一成真金体,一成永成,不复重为矿;众生成佛之后,再不复生烦恼。

【“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凡夫生死,诸佛涅槃。生死本空,如翳眼妄见空华,涅槃亦复如是。翳病若除,华于空灭。长行云: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前面我们讲过,凡夫与诸佛,同为是空华。[妙觉圆照,离于华翳。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辨圆觉,何况你要来了解这个圆觉性,终归还是虚妄的生灭轮回心,[虚妄者:]无有是处。再讲一遍:思惟犹幻化,你起心动念那个分别心,都是变化出来的,何况你要用这个生灭心,来辨别圆觉性,到最后还是虚妄的生灭心。“诘”就是问、了解,何况你要来辨别圆觉性是不可能的,何况诘,到这个地方,何况你要了解、辨别这个圆觉性,终归还是虚妄的生灭心,不可能达到圆觉。[此义颂辗转虚妄。长行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空华即幻化。长行云: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想,无有是处,何况以此诘辨圆觉,岂不至虚至妄哉!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了此心,要先以一尘不染,无妄之心,你一定要先用这种心。若能了此心,你要先用一尘不染,一丝不挂、赤裸裸、圆豁豁的无分别智心,用这个心,然后求圆觉;然后你来求这个圆满的究竟正等正觉,才有可能。为什么?

[此义颂非为正问。长行云: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你虚浮心、你用分别心,虚浮都是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意谓:若能了达此心,乃是六尘缘影,虚浮不实,离却此心,以般若智光,圆照法界,然后求成圆觉,庶几可已。二征释迷悟始终竟。

己三深究轮回根本(分五)

庚初 弥勒启请 二 正陈请词 三 如来赞许四 承教静听 五 正答所问

庚初弥勒启请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乘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现在轮到弥勒菩萨要代替众生来发问。

[此请佛之仪,用表三业恭敬。

庚二正陈请词(分二)

辛初庆前辛二请后

辛初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就是佛不可思议的本性、本体圆觉。[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这段意思是说:希望大悲世尊,为这些菩萨开发圆觉自性,令诸大众深深了解,为什么会六道轮回、会产生生灭?我们如果悟了,就能够分别邪正。而且能够布施给末世一切众生无畏;无畏,因为他有真正的智慧,当然就无畏,邪正分明。于大涅槃,生决定信,不退转,决定性。不会再一次轮转境界,不会再被它所转。起循环见,循环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犯错,一次又一次的错觉,就是断掉,不会在这个生灭法里面产生错觉,简单讲就是要具足正慧。

[佛具同体大悲,为有情]有情就是迷了的世间[、正觉]是悟的世间,有情世间跟正觉的世间,一个是生灭法,一个是不生不灭,[二世间之尊。]就是佛,佛具足同体大悲。[广为菩萨开秘密藏者:菩萨,指现前所为之机,如金刚藏等皆是也。圆觉覆于轮回,]就是我们的圆觉自性。“覆”就是被盖覆、被盖着,被六道轮回盖覆了。[非机不说,]没有对机,佛就不说;非机,如果不对机,你讲了就闲言语,多的,他听不懂,说法不对机。[故为秘藏。纵说亦不显了,]就算是说了,也不显了,也没有很显示出来。故为密藏。前致三难,]就是三问。[喻说法说,]用譬喻来说、用法来说,[重重开示,]一次又一次的开示,[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如云驶月运,]其实是云在动,月并没有动。[舟行岸移等,悟得真随妄转,分别邪正。]船一行,岸好象从后面一直往前走,其实是船在动,两边的岸并没有动。船是譬如生灭法,岸是譬喻,我们如果用生灭心,就无法令圆觉性定住。

我们如果[悟得真随妄转,分别邪正]分得清清楚楚,不仅能利益现在圆觉会上与会大众,[不仅利益现会,兼亦遐被当来。]“遐被”就是远被,可以影响到未来。[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者:]我们现在就是末世,所以,末世没有地方可以参,就必须要依法,依佛所说的法修持。[能施末法之世,发菩提心,修行圆觉之众生,辨识]分别清楚,[修道之眼,以正慧决定,邪正分明,得无所畏也。]当然,我们如果悟到本性、圆觉自性,我们就有正确的智慧,邪正就分得很清楚,你就得无所畏。[涅槃、是佛所证断果,转二种生死而成,]涅槃是佛所证的断果,就是因断惑而证果,断果;转二死,转二种生死而成,[故名为大。]转烦恼障跟菩提障;转分段生死跟转变易生死,转这二种生死,故名为大。[生决定信者:于此大涅槃,生决定信心,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而起月运、岸移等循环之见。初庆前竟。]我们如果悟到这世间是生灭法,一念放下就进入不生不灭的空性,虽遭受一切果报,他不会感觉痛苦,能化一切境界,变成一种增上缘。过去有一个高僧,结婚之后才出家;以前古人都会有自己的画像,他出家之后,将他太太画像带着挂在前面,他没有放佛像,而是放他太太的画像;他的同参道友都毁谤他,瞧不起他,说他愧为修行人,感情仍然断不了。有时候这个高僧看他太太画像还会掉眼泪,更增加别人对他的轻视。经过十年的修行,还是没人了解他,到最后,他跟大众说:我要回去了!那些同参道友都很惊讶,他宣布他要入涅槃。

人家说:哪一个要入涅槃啊?说:就是平时,都将他太太的画像放在前面,每天看的那个!嗯?他这样能自知时至,样样都放得下?入涅槃时间到了,自己都知道?以前轻视他的人都赶来说:你且慢入涅槃,我请问你,你是出家人,怎么对感情还看不开?怎么把你太太的画像每天挂在前面。他说:我每天看这个画像,是感叹众生可怜,以前我也是束缚在感情里。那你为什么看画像哭?他说:我是怜惜她,不能像我一样出家修行,仍然在六道轮回。那你为什么连续看这么久,不看佛呢?他说:因为即心就是佛,佛不用我看他、怜惜他,我是以慈眼视众生。别人所看的,跟他的心境是完全不同,完全是一百八十度的不同。

所以,他说莫以凡夫眼,测度圣人境,不要用凡夫的眼光,来测试圣人的境界。讲完后,一刹那之间,就离开这个娑婆世界,马上就断气了,就坐在那个地方。我们人的修持,常常会因为我们的爱见、执着;就是用我们的我见,以为别人都没有修行,别人所做的都违背因果,甚至会曲解别人,我们不必如此。我们修我们的,我们为什会六道轮回?因为在生灭法里面放不下,起循环见。别人有修没修,对我们不重要,我们自己有不有修行,这才是最重要,因为生死是我们自己要解决的事。所以,修行第一个要放下的就是爱见,经典就讲得很清楚了,爱见就是执着你自己的看法,一定要放下;爱见不放下的人,再怎么努力修行,一样没办法!再怎么努力修行,一样没办法!

[辛二请后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若诸菩萨及末世的众生,要进入如来的境界;大寂灭就是说:永远不会受动摇,因为他离一切相、空一切相,毕竟不可得的境界。海是比喻很大,没有尽端的意思,大寂灭海就是所谓的涅槃,大涅槃的意思。云何当断轮回的根本呢?要怎么断轮回的根本?

据前章,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弥勒闻说此语,心已明悟,代为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致问:]他怎么问呢?他问:[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我们今天要跳出轮回,要先断轮回的根本。[前云: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此云游于大涅槃海,具含万德,故喻如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者,前章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是的指六识,未曾显了而说,故请问:云何当断轮回根本?按世尊答处,而云由有诸欲,助发爱性,]因为我们有这个欲望,助发我们的爱性,就是执着性。因为我们先天性就是有欲望,欲望加上爱欲的追求,[能令生死相续,此总陈所请也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19:55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几种性就是哪几种根性?是声闻性或是菩萨性?或是外道的性呢?[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我们要回入轮回,就是为了教化众生,再来世间度化众生;尘劳当然就是众生轮回的地方。要设几种教化的方便来度脱众生?也就是要有二、三种。[

此别陈所请有三:一曰:于诸轮回,有几种性?因前章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故此问轮回之性,共有几种?二曰:修佛菩提,几等差别?意谓既识轮回之苦,必须依解起修,速求证入佛果菩提,未知其中,有几等差别?三曰: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上问大智修证菩提,此问大悲回入尘劳世间,当设几种方便,教化众生。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削平寇乱叫做肃清,在这里意思就是除去对立、入于平等,就具足有智慧之目。所以,慧目肃清,这应该倒过来念。肃就是除掉,我们如果除掉对立,就能进入平等,你就有智慧之眼,叫做慧目肃清。古人写文章,有时候也用倒装句,还是要有一点文学的程度。[照耀心镜,]照彻我们的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能够圆满悟到如来无上的知见。

[惟愿如来,不舍救世大悲心,使断爱欲之因,得出轮回之苦。令诸修行,一切新学菩萨,以及末世初心众生,慧目]由这个正慧,然后除去敌对[肃清,照耀心镜者:]通过智慧的妙,所以,[有慧目,即能照之慧眼,不向外出流,]出流就是[攀缘尘境,乃向内返观,所以,要常常看我们的内心,观照我们的内心。[照耀心镜,以心净如镜,而能映现万法,了知法法惟心,故曰:圆悟如来,无上知见。是谓正知,无所不知,正见、无所不见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境。

庚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为这些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希望如来能回答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清净智慧之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永远断轮回。[心悟实相,]心悟到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佛很慈悲,有问必答。

[当尔之时,弥勒请问已竟,即告之曰善哉善哉者:赞其所问,近益现会,远被末世,故重言之。汝等,指弥勒等,乃能为诸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者:谓一乘如来知见,]一乘就是绝对、实相。在《圆觉经》里面讲叫做圆觉,所谓的圆觉,如来的知见。[此是甚深幽奥秘密之义,微妙难思。佛于渐教门中,]渐教有这个次第。[久默斯要,]久默就是不明宣,久久不开口,不明显的把它宣说出来,很重要的地方。[不常演说。今既广为菩萨开秘密藏,能令诸新学菩萨,洁清正慧之目。爱欲不萌于心,]“萌”就是发出,我们的爱欲发自于心。所以说,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法就是说我们依法修持,离欲尊,能够离开欲望、烦恼的束缚。爱欲就是一切欲望,深深的执着五欲叫做爱欲。那么,这个五欲就不萌,就不会产生在我们的心里。所以,还是要以法、真理,来洗清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无明。[无有翳病,]“翳”就是眼睛有病,看东西不清楚叫做翳病。[及令一切,末世初心众生,永断轮回。如下文云:由有种种恩爱贪欲,]这四个字,[故有轮回。]“恩爱贪欲”你说你想要脱离六道轮回,恩爱就是指夫妻、男女、亲戚朋友的恩爱。弘一律师要出家的时候,他日本的太太抱着孩子,到虎跑寺去找弘一律师,弘一律师不跟她见面。

说:你就当作我得虐疾病死了!弘一律师出家以后,夫妻之情全部断掉,不简单!世间人讲:这是很残忍的人!但是,他能成为一代伟人,能够烧出一千七百多颗舍利子,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弘一律师火化的时候,金光万道,这是有记载的,恩爱断。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是恩爱不断。所以,宁可让人说我们无情没关系,不要让人说我们不慈悲,那就很糟糕了!人家如果骂你:你这个人很无情!这样没关系,因为情是一种执着。如果人家说:你这个人很没有慈悲心!那就很糟糕!学佛的人竟然没有慈悲心!无情没关系,但是,不能没有慈悲。再来,贪欲,贪着五欲六尘,认为跟自己不合的就是魔。贪欲就是说:执着自己的欲望。与自己的看法相违背的,都把人家讲作是魔,别人都不对,占有欲嘛!所以,恩爱贪欲就包括一切。这个就是不能舍,舍不掉。所以,我常常听他们讲:师父,要放弃这个执着心,对凡夫来讲不简单!这一句也是执着,自卑。学佛要有志气,一定要发很大的志气。你要学道,除了要有智慧、有慈悲、你要非常大的志气!为什么?你没办法去阻挡每一个人,人家有权利要让你烦恼,你告诉自己:我有权利不烦恼!你有权力讲,我有权力不要听。很简单,一定要很大的志气,不然你会团团转!

这一点很多人没有讲到,你学道,除了要有般若智慧、慈悲心以外,还要有大志。很大的决定心,就是说要很有志气,放得下。菩萨!如果说:你今天有恩恩怨怨、纠缠不清的心理痛苦,你放得下,你能够吃亏,这样你渐渐就接受修道,进入佛清净的境界。有种种恩爱贪欲,使我们没办法放下。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单刀直入,很有志气,一切法唯心所造;学佛如果没有志气,累劫不得见性,一定是如此。要难忍能忍,难舍能舍,这才是真正有办法的人!不然你要继续六道轮回吗?菩萨!“恩爱贪欲,故有轮回”你注意看这句话吗?简单讲:要断轮回,让它不生灭,你就是不能有恩爱的束缚、不能有五欲六尘执着的束缚,都不可以!

[爱欲既已不萌]发不出来,当然,[则翳病既除,空华自灭,故曰: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者:实相无相。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所有相是虚妄,云何我们在虚妄当中打转?在这个旋涡转不出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你了解,这个“见”不当作看到,如果你悟到一切相当下就是空相,非相就是空相,你就见到你本来的面目。你不要解释说:如果你看到一切相,当下就是非相,变成用眼睛,它的含义不是这样子。如果你悟到一切相当下就是非相,就是空相,你就见到一切,见到一切什么?空性就是如来。[”若见诸相,离相而见,]离相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即见清净法身如来。]所以,修行不是很困难,怎么会困难?你见一切相,就保持如如不动的心,不受它影响;保持这颗清净心、智慧心,这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禅宗开悟只要几句话就够了,哪需要搞二、三年?你就能见到清净法身的如来。

[众生未悟,翳眼妄见空华,实则空华本不生,毕竟亦无灭。今心悟无生,实相妙理,于三界内外,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为什么不见少法生,不见少法灭?因为生灭不着的意思,不着生,也不着灭,当然就没有生灭。[如是忍可于心,]“忍可”就是印可,就是印证于我们的心。这个不生不灭能够印证于我们的心,感受到这个无生的气息。[名具无生忍。讲来讲去,还是要悟到无生,才没有烦恼,无生就是没有烦恼生,一切烦恼就无生。为什么?充满了智慧、慈悲,而且他还有大意志,坚强的意志;我一定要坚强![汝今谛实而听,吾当为汝宣说。三如来赞许竟。

庚四承教静听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

庚五正答所问(分二)

辛初长行二 偈颂(辛初又分四)

壬初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二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三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四 迴入尘劳几种方便(壬初又分三)癸初略明二 详示 三 结成

癸初略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正在谈恋爱的男女,或者是刚结婚;或是对感情放不下的,那么,看到这段你就了解,喔!原来生死轮回就是这样,你来照顾我,我来照顾你,因而不能脱离生死,顾来顾去,没办法!有人说:这样回去是不是要离婚,不然怎么办?不用,你就离一切相就好了,学佛不用学到去离婚,我可没有这样讲,是要你放得下!问:师父!放得下的程度是什么?是不是他去外面都不要管他、去喝酒也不要管他、去找女人也不要管他,这样叫放下?我说:这要管他,虽管他,但是,放下这个管。她说:那样怎么做,我都不会!我说:该讲的还是要讲。

问:这样是不是执着?我说:这样叫做妙有,不能说是执着,不然学佛的人,不就像死人一样了?徒弟闹翻天、打架了,来问师父:师父啊,他们两个在吵架!说:无所着!这样就完了、大乱了,这样就不得了了,任徒弟大打出手,不可能的事,我一定会处理,甚至会发脾气。但是,发脾气是建立在慈悲心、无所住之上,意思不一样。所以,这个恩爱贪欲我们还是要在这个地方彻底的解决。首先恭喜三种人:一没结婚的人,二离婚的人,三丧偶的人,我们这里还特别多。不用伤心,好学佛,恩爱减少,临命终往生的希望就愈大!有的人鼓掌:还好我先生死了,小心被邻居看到,还以为我们高兴先生死了,注意点,不是这个意思。

[善男子!一切众生:指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之众生。因界外法爱不亡,]法爱就是法执不断,分段生死是指六道众生;变易生死是指声闻跟菩萨,因为界外,就是三界外的法执不断,不亡就是不断。故下文云: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连你拥有的法,都不能有一点执着的心;渐次就是慢慢的,你就会完成佛道,慢慢的就会进入圆觉的状态。连我们今天学的法都要放下,智慧就好。[从无始际者:自从最初一念不觉,妄起无明之时。心无初相可得,故谓无始际。]这是方便讲,不是究竟讲;究竟讲,无始是一种假设,没有无始。由现在推论过去,当然就是有无始,时间既然是一种错觉,无始就是一种方便,方便假设之点叫做无始,因为没有办法讲出一个开始。[由有种种恩爱贪欲者:由发业根本无明,引起润生枝末无明。]由我们无始劫以来,发出来的根本无明,叫做微细的无明,又叫做生相无明。引起润生的枝末,枝末无明叫做见思无明,是声闻跟缘觉所修的。

[如,《楞严经》云:“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以是因缘,故有生死。” ]《楞严经》这部经太好了!讲《楞严经》会有魔障,圆瑛法师写《楞严经讲义》,写到最后五十种阴魔时中风,他大病两次,二次都逃过一劫。法师中风,丛林里面底下的法师,都在佛前燃香供佛,有的舍寿命要给圆瑛大师,他这本《楞严经讲义》一定要写;那时候还没有写五十种阴魔。圆瑛法师写这本《楞严经讲义》不知利益多少众生,开多少众生的道眼!我们的肉体会生老病死,这个魔不会原谅他,大众在佛前拜忏,回向给圆瑛法师,二次大病不死。到最后因为徒弟太虔诚了,一直做法会、一直拜忏、一直舍笛命,无论如何,要完成这本注解,后来病又好起来,继续写。这本《楞严经》的注解,是经过多少高僧大德痛苦的恳求,圆瑛法师才将它完成。我们现在的人,看经典也不会珍惜,没办法!现在的人,实修实证的人少,为什么?他不重法,他不尊师重道,根本没有了,那就什么都免谈了。

他没有根、没有虔诚心,不知道这个法宝是人家用生命换来的,他不知道。《楞严经》说:流爱为种,流就是说:我们有这个爱念,一个人在往生以后,对这个世间三界的爱念没有办法断,“为种”是为生死的开始,纳想为胎。因为我们每一天到晚想像,所以,这个想像束缚,变成一种胎,“胎”就是一种不自由的意思。流爱为种是一种执着;纳想为胎是把自己束缚在某一种观念里面,就变成一个有形的胎。“胎”就是不自由,失去自由。交媾就是男女行淫,交媾发生,一见到男女的精血和合,吸引同业。同业就是你造了什么业,譬如你造善业生天;你持五戒做人;你造畜生业,畜生业吸引过去,吸引同业。以我们现在所讲的,叫做归纳,归纳成一类。你是哪一类的众生,你就出生在哪一类,招感同业。以是因缘,所以,有这个生死,[由于欲境,]欲望的境界,[引动爱心,能令众生,生死不绝,故有轮回。初略明竟。]我们今天听到经典,我们知道,一切爱欲都是生死的根本,应当远离。

[癸二详示

【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就是因为有男女,公的、母的,有的是雌雄同体。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淫欲跟爱。

[此详示,指依报诸世界,及正报一切种类之性。]依报就是我们的环境,正报就是我们的色身,一切种类之性。你如果出生为非洲的羚羊,就注定一辈子要被虎、豹、狮、象吃;辛巴威是非洲的一个国家公园,一切动物都在里面散养,要成长一支狮子或者是金钱豹,要牺牲三百五十支羚羊!出生在非洲动物,要每天都过那种恐怖的日子,你如果能了解动物里面的生命的连锁,你会发现这个天地业力支配得好好的。人类不吃虎、豹、狮子,但是,这个自然的定律,弱肉强食,自自然然它就会淘汰。生态到某一种程度,它就会平衡。除非亲眼看到录像,你绝对想像不到,非洲的猫会钓鱼!猫先把它的尾巴伸进水中,一发现鱼来咬了,她很快就跑上来,把鱼拖起来,鱼被拖上岸后,猫马上就把它咬死。你看多厉害,我们的头脑还比不上那支猫。为了谋生,什么招数都有,很厉害!日本人给它一个评语:人类的思想,永远没有办法进入动物的世界里面!

动物求生的能力,碰到那种境界,它就有办法就会,很厉害!如果你是一条鱼,你就不会认为鱼戏莲叶是一种快乐,我们人都是一种虚伪想像的东西。到现在小学的课诵本,还写着淡水河多干净,把淡水画成绿色的,你去淡水看看,臭的!人都是虚伪的,其实在动物的生命里面都是残杀,每天互相残杀。你今天这一餐吃得好,下一餐在哪里不知道。其实看录影带也能激发我们的道心,你千万不要再来六道轮回了。一旦再来,会堕入什么身都不知道![卵、胎、湿、化,四类受生。卵,唯想生;]因为妄想而生。[胎,因情有;]情执重的人就转胎生,妄想重的人,心控制不住的人,以后出生做卵生。我们现在就是胎生,简单说,我们出生为人,就是上辈子母子的感情,夫妻、男女感情的执着,所以,这一世变成胎生。这样我们知道了,既然知道,执着就要放下,已经结婚的人,回到家里就应付一下,不要情执,一心一意,与其执着这个,不如执着阿弥陀佛。

[湿,以合感;]合就是说有水分的地方,跟水分相应的地方,他就会感召而出生投胎。[化,以离应。]离就是离开这个地方,马上应对另外一个地方而出世。譬如鬼道,人一脱离,有时候马上变鬼,有时候马上变天人;天人也是化生。人如果修善业,善业修得很多,我们一死,马上做天人。[皆因淫欲而为受性禀命之正也。]“禀”就是承,接受这个生命,你逃不掉的,没有办法的。我们今天很不幸来出生,不过,很荣幸听到佛的道理,还知道要来打八关斋戒,很好,真不简单![情、想、合、离四生,]就是胎、卵、湿、化这四生,[更相变易,]更相变易就是变来变去,我来变你,你来变我。

所以,你不要瞧不起穷人,也不要嘲笑别人长得丑,你今天虽然长得很漂亮,你有把握来世还会一样好看吗?所以,你如果希望来世相貌壮严,今生度量要放大,因为六道轮回转来转去,有时候,富有不必太骄傲,穷人也不用太过自卑感,为什么?风水轮流转,六道轮回,一定的![当知皆在轮回;轮回之事,贪爱以为根本。二详示竟。

癸三结成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因为种种的欲望,这个欲不是男女之欲,六尘的欲都包括在内。助发爱性,就是助我们的心,因为这个尘的境界,助发能爱的心,贪爱这个境界,所以,心境就能和合。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无量无边的生死,就一直连续下去。

[由有诸欲者,境也。不独色欲,而六尘皆在其中。助发爱性者,心也。由有尘欲之境,助发能爱之心,贪爱于境,则属惑。心境和合,则造业。依业故受报,无边生死,从此相续。故“肇论”云:众生所以久流转者,皆由著欲故也。一云何当断轮回根本竟。

壬二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癸一显爱相续

【“欲因爱生,]“欲”就是淫欲,淫欲就是因为爱生。[命因欲有,]我们这个身命,身体,也是因为欲不断,所以,有这个色身。[众生爱命,]执着这个命,[还依欲本;]还是依靠这个欲,[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爱欲为因,执着自己的生命是他的果报,因为有这个色身就有命。

欲,即淫欲;命,为身命。淫欲,原因贪爱而生,不爱则无欲。身命,]我们这个身体,[只因淫欲而有,无欲则无身,身尚不有,命将安寄?]他要寄居在哪一处?寄放在哪里?[然众生既已受生,莫不爱命,]众生既然已经来出生、来投胎,他就会执着他自己这个身命。[既已爱命,]他又有欲望,[还依欲本。欲本,即身,]我们的欲望,就是我们的色身,[以身为行欲之本故。]有这个色身才有办法行欲,[是知爱欲,为将来受生之因;]来世你还会不会来出生,一般人一有病苦就说:我下辈子不要再来出生了!可惜你不够资格讲这种话,因为我们的爱欲没有断;爱欲没有断,你就不够资格说:我不要来出生。我有一个同学的妈妈,他父亲常常打她,她母亲常常发愿:我宁愿做鸡、做鸟被人杀,也不要过这种日子!非常痛苦!他父亲常常对她拳打脚踢。我说:就算做牛来偿债也不用如此!被打成那样,看了真是令人胆战心惊!现在老了,年纪大了,不知道有没有改变一些?

那也算是欠他的,明明知道嫁给他会被打,为什么还要嫁给他,很奇怪!不可思议的因缘!女众要判断一个男众,讲真的,这是很简单的事。你如果遇到男众很会吹牛的,讲话都不实在,前后无法自圆其说的要小心。还有一点你要注意,有坏习惯,譬如酗酒的恶习性,赌博赌得很凶的,婚前就沉迷于赌博,他跟你说:结婚后我一定改!千万别相信!婚后二、三年或许他不会赌;三、四年后就会开始了,因为婚后三、四年一定会吵架,每次他一去赌,就会把这个责任推给你:就是因为你整天跟我吵,我不去赌博,你要我怎么样?等着发疯吗?男人很可恶的,自己爱赌博,还把罪过给太太承担,推说都是她引起的!我们这里的男众不会啦,学佛的不可能会这样。讲话要看场所,我们要有分寸,不然等一下骨头会散掉!讲真的,婚前要判断一个人并不困难。男众要选女众也很简单,第一不要选浪费的老婆,乱花钱,不知道节俭,一瓶化妆品、口红三千元,她都买得下去,她那瓶一画下去,看你要赚多久?太浪费的不好!

太瘦的,没办法工作的不好,没本钱,娶进来不到几天每天生病、感冒,没办法。要娶就娶一个很健壮的,有本钱,有感冒本啊,感冒还能工作。然后看她在家是不是孝顺父母,讲真的!其实要选对象不困难。但是,方法不能教你们,因为你们学佛,这样只是增加你们的束缚、执着。为将来受生之因,就是因为我们的爱欲,[爱命,为将来成身之果。]所以叫爱命为果。[此爱心所以不断,而生死所以相续也。]就是这个爱欲,[初显爱相续竟。]因此,我们要平淡的处理男女,我们对男女要有慈悲心,我要救他!但是,慈悲里面,不能有夹杂着一种执着,我慈悲,我要救他;但是,不能说要占为已有,慈悲里面不能夹杂着男女的一种执着性。当然,这个很难,很不容易,做到理性跟感情达到一种平衡,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19:56

[癸二依轮分性(分三)

子初恶种性二 善种性三 上善性

子初恶种性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我们来出生了,因为出生之后,有这个色身,有这个欲望的境界,起诸违顺,什么意思呢?合我们的意叫做顺,不合我们的意叫做违背。境背爱心,这个境界违背了自己所喜欢的,叫做境背。这个“背”就是违。这个境界如果违背我们自己喜欢的事,他就憎,“憎”就是恨,话就开始乱讲了,不然就嫉妒,不能顺他的爱心,违背他,他得不到。境界违背了他所爱的,他就产生嫉妒,要不然就仇视、恨。所以,诸位,不可以听片面之词,就是这种原因,因为人在讲话是随着情绪的高低潮,有时候他也不很愿意讲这种话;但是,在他极度失去理性的时候,他不会顾虑到那么多,也不会顾虑到别人的恩,一下子就爆发,生气完以后很痛苦,我这样做不对!然后再来求忏悔、哭泣。境界一违背,情绪马上变得高低,不准!人要在理性的时候,讲话才会准;失去理性的时候,讲话都不准。有时候夫妻吵架,太太每次都要离家出走,穿好衣服就要跑出去了,其实她不是真的想离家出走,她是想:我们两个吵架,我要让你了解,我也是有个性的,你必须牵就我!有经验的男人,就会赶快拉住她,你不要走了,出去很危险!其实她不是真的要出去,她穿衣服只是要试试对方的反应而已,不是真的要出去。

如果先生跟她说:你走!死在外面好了!她本来不想出去,现在不出去,变成不好意思了,弄得她很狼狈。我只是故作姿态,没想到他真的赶我走!这下子不出去反而不好意思了。她反而希望你骂她:你敢出去试看看!她就很高兴,幸好,他还留我!可是,她又假装生气,其实很高兴,先生把她留住。你以为自己了不起,我早就想走了!很高兴,她又表达错误,想要表达自己很有个性:我早就想离开你了!其实在厕所哭得很伤心,烦恼得很,担心先生把她赶出去。

人的心态很矛盾,所以,当先生的,得记得拉她一把,这个电视剧都有演。我都是被电视教坏的,不然我是很单纯的人,怎么会讲这个?说:这个法师很奇怪,虽然没结婚,每次讲都好象身历其境过!真的如此,真的!我以前很单纯,自从看了很多录影带后,就不太单纯了,才知道原来人生就是这样拉来拉去,都是互相欺骗,因为一个人一个故事,不可能比电影更多种种的假设。每一部电影都是一种假设,你知道吗?我看过好几千部了,你看看,哪一种假设都可能存在。恨、执着就造种种业,既然造业就会如何?产生地狱、饿鬼。

[此由于可以行欲之境,如男,以女为境;女,以男为境。起诸违顺者:言境有相背爱心,名违;相合爱心,名顺。若顺境、则恣情纵意,著乐无厌,必至为恶,姑置不论;若境违背爱心,便生热恼憎嫉。由憎嫉、故生嗔恨,杀害逼恼,打骂凌辱等,造种种业,极重则堕地狱。谓地下有狱,拘系罪人,受诸苦报。次堕饿鬼,饥火交然,五百生不闻浆水之名,]五百世不能听到浆水之名。[千万劫常受饥虚之苦。次堕畜牲,亦云旁生,]讲来讲去,就是愚痴,[旁身横行故,愚痴成性,合为三恶道。文中不言者,取其文润成句,以二例知故。初恶种性竟。

子二善种性

【“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知欲可厌,知道淫欲是不好,厌恶的,因为那会增加我们的生死。爱厌业道,“爱”就是爱慕修行,“厌”就是厌离恶业之道,爱慕修行,厌离恶业之道。舍十恶,乐修十善,叫做舍恶乐善;“乐”是指欢喜,非常高兴的去修十善,很欢喜心去修十善业。复现天人,便产生六欲天中天身,或者是人身。

[知淫欲一事,实属可厌,近则损身败名,远则招愆致堕。或阅经教明言,或闻善友开导,淫欲为恶业道之因,深生厌离。设有离淫之行,深生爱慕。舍恶乐(去声)善者:由于舍十恶业,乐修十善道,便生六欲中天,复现天人胜报。二善种性竟。

子三上善性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这个诸爱就是上品的十善,就是说你很爱修善,种种爱修善的观念,当然就是上品的十善。这是生六欲天之因,天上有五衰的现象,所以,到最后他还是得死。说:可厌恶故,甚可厌恶,还是得死,要六道轮回。[弃爱乐舍,]弃彼爱心,放下他行十善的一种执着,叫做弃爱。乐舍,喜欢修这个舍、放下。舍就是有定,就是指四禅、四空的八定。所以,弃欲界的爱欲,修十善的执着。乐舍,喜欢去修舍的一种禅定的功夫,指色界跟无色界。放下欲界十善,喜欢修色界、无色界的禅定。[还滋爱本,]这样子,还是有爱的根本。为什么?执着一种色界、无色界的境界。色界、无色界是微细的四大,还是有身体,还滋爱本,还是一种执着。[便现有为]有为就是有漏的色无色界的法,便产生了有漏的色及无色界之法。

[增上善果。】]加强、增加了一种力量,十善之果,但是,还不得解脱,还是不能解脱。师父再解释一下:又知,我们这样便知道,我们修上品的十善,诸爱就是修天上因,要生到天上的十善之因,是上品的。可厌恶故,我们知道天上是无常法、生灭法,也不是究竟的解脱,所以,虽修十善得到天人,还是可厌恶,还是要放弃。弃爱乐舍,弃欲界天十善的修善的执着,乐,喜欢修这个舍的禅定的功夫。还滋爱本,“滋”就是增长,增长色界、无色界的一种微细四大的执着。便现有为,便产生了有漏的色界及无色界之法,增加十善之果而已,还是不能解脱,因为行十善,能得到天人身。

[又知诸爱可厌恶者:诸爱,指上品十善,为生六天之因。天上五衰卒至,甚可厌恶(去声),由是弃彼爱心,乐(去声)修舍定。舍定,即四禅、四空、八定。乐,是好乐。还同彼爱,故云还滋爱本。爱本,指上界身心。谓修色界定时,渐次舍下下粗身,受上上细身。修空界定时,渐次舍下下粗心,受上上细心。既有身心,还能生爱,故以爱本称之。便现有为,增上善果者:以修舍定为因之。便现有为,渐次增上善果。虽修舍定,终是有漏有为,非是无漏无为,故不得解脱。二依轮分性竟。

癸三结断应先

【“皆轮回故,]统统是轮回,[不成圣道。]这都是轮回,不能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一定要断掉这个贪,心中如果无贪、无所追求,这样就清净。及除爱渴,爱像口渴一样。

[首二句结上文,以爱舍爱,]以执着的心舍弃这个爱,一样[生死不断。]以爱舍爱,你只是舍欲界天,还是执着色无色界。所以,以爱色无色界的心,来舍弃欲界的心,同样生死不断。[所谓:“饶君修到非非想,也落禅家第二筹。” ]“饶”就是假使,假使你修到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天,也是落入禅宗所讲的第二筹,“筹”就是指抽签,第二签还是不能进入绝对,不能如实见,叫做第二筹。禅家第一签就是不起心、不动念,第二个签,便落入一种爱见的执着。

[报尽还来,]报应如果尽,福报若尽,又转回来,[散入诸趣,]诸趣就是六道,分散开来,各个走各人的路线,[况其下者,故曰:皆轮回故。所以不成圣道,常随生死流转也。是故众生,有心脱离生死,免诸轮回,先断除贪欲之心,则下界之生因迥脱。]“迥”就是全部,就是远远的摆脱了下界的投胎之因。[及除爱渴者:爱心临境,如渴思饮之状,及其断除,则上界之生因绝分,故结断应先也。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譬如菩萨要变化,不是以爱为本,他示现的夫妻关系,示现种种的世间,并不是因为父母的爱欲为根本。[但以慈悲]他是以慈悲的愿力再来,菩萨就是不同。[令彼舍爱,]怜愍众生,[假诸贪欲]假借贪欲,[而入生死。】]有的人看到说:他在行菩萨道,不过,他还是有种种爱欲啊!那只是示现的。

[此防难。]这是防止有人有疑问。[恐难云:]恐怕有人因为困难而问,有的人会怀疑,有所困难而发出一种好象疑问,这样问了:[菩萨涉世利生,]来到这个世间利益众生,[示有父母妻子,其于欲爱何?]是不是爱欲而来呢?[故防之曰:言菩萨,多皆变化,示现世间,不因父母所生,非是欲爱,以为根本,设有妻子,心恒清净。但以大慈大悲,愍念欲爱众生,]愍念欲爱众生,[令彼舍爱,欲行教化,须现受生,示同凡夫,]跟凡夫一样,[同事利物,]同事,同一个立场,利益一切众生,跟你的立场一样。

所以,圣人外表看起来,也是跟凡夫一样。因此我说:我们与其将对方当作凡夫,不如把对方当作圣人。印光大师说:要将每个人当作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要不然我们的烦恼会很重。所以,别人看法与我们不同,我们就想:他是菩萨,他会这样做,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是凡夫,我们不了解,这样也比较不会造业。同事利物,[假诸贪欲,而入世间生死,故菩萨常不离世间。现示者、悲深也;非爱者、智深也。]他了解生老病死的根源是爱欲,他有大智慧,怎么会贪着这种东西呢?[二于诸轮回有几种性竟。

壬三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分二)

癸初断迷成悟二 因修显别

癸初断迷成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这段讲得太好了。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修佛果菩提之道,能舍种种贪欲,及除憎爱。]简单讲: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世间只是暂时借我们使用,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都不是我们的。[此言爱而兼憎者,何也?憎、爱是对待之法,境违于心,故生憎,]“憎”就是恨。[是知憎亦由于爱,故虽兼憎,]就是恨,[意但在爱。]说:我恨你,“我恨你”这是爱的一种。[欲爱是迷,且是轮回根本。今永断轮回根本,勤求如来圆觉境界,舍欲除爱,令心清净。心既清净,便得开悟,圆觉境界,清净本然,由来无有染污故;不悟圆觉,终滞有为,]停在有为之上,[不能修佛菩提也。初断迷成悟竟。

癸二因修显别(分二)

子初总标二 别明

子初总标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因为贪心、欲望,[无挥无明,]发挥就是产生无明。[显出五性]五性,凡夫性,声闻性跟缘觉,这个合而为一,菩萨性、不定性、外道性,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就是理障跟事障,理,对理路不清楚,事相迷惑,[而现深浅。】

善男子!一切众生:指厌凡爱圣,]讨厌凡夫之身,热爱圣人,[已发心修菩提之众生。平时只知六道众生,而说轮回,何以发心修菩提者,亦在其中?然厌凡爱圣,未离取舍,由厌舍凡夫,取证圣位也。前云:种种取舍,皆是轮回,因此本所贪爱,以为根本、发挥无明:]就是因为贪欲[助发挥扬,欲断无明。是以又显出五性差别,]如果要断无明,就产生了种种的差别性。[或凡夫性,或闻缘性,]“闻”就是声闻,“缘”就是缘觉,[或菩萨性,或不定性、或外道性,种种差别不等。凡、圣、大、小,不得齐等也。]齐等就是平等,无法平等。[依二种障,]就是理障跟事障。[而现深浅者:若依凡夫性,我法二执,极为坚固,名之为深。]我法二执坚固。[若依二乘人,已证我空,法执尚在,对前为浅。若依菩萨及佛,深浅相望可知。初总标竟。]这样我们就了解,深浅是对立性的讲法。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19:58

子二别名(分二)

丑一别明二障二 别明五性

丑一别明二障

,
【“云何二障?]什么是二种障碍?[一者理障,]对道理不了解,[碍正知见;]我们的本性本具足正知见,因为对道理不了解,我们的正知见发挥不出来,有障碍。[二者事障,续诸生死。】]续诸生死就是生死不断。

第一句是问[首句征,下释。理障者:唯识名所知障。所知二字非障,]所知就是本性具足一切,无所不知,所有一切都知道,叫做所知。我们的本性,所有的都知道,这两个字不是障碍,而是[被障障所知之理,]就是说被障碍,而障碍的是我们所应该知道,而变成不知道。再讲一遍,被障障所知,因为被障碍,障碍我们所应该知道的,而变成不知道的道理。譬如说我们大家都有佛性,因为对真理不懂,不了解一切天地万物,我们自性具足。[致令知见成碍,故云:碍正知见。事障者:唯识名烦恼障。]烦恼的障碍。[能障真如,起诸烦恼,致令生死不断,故云:续诸生死。一别明二障竟。

丑二别明五性(分五)

寅初凡夫性二 闻缘性三 菩萨性 四 不定性 五 外道性

寅初凡夫性

【“云何五性?]这一段是讲凡夫性,云何五性?前面说因为发挥无明,若要断无明,就有五种差别。[善男子!若此二障]理的障碍跟事相的障碍,[未得断灭,]还不能悟到理、断除事相,[名未成佛。】]未成佛,那就是凡夫,凡夫当然不成佛。人家说:这世间人都不跟人家讲道理的,而佛都跟众生讲道理,佛对于理论、理性很清楚;众生不跟人家讲道理,连卖东西也不跟人家讲道理。有一次,我在调整公路旁看到一个胖子,如果我估计没错,起码有一百二十公斤,是个男的,总是打赤膊。每次路过他那里,他总是拦下来,手里拿着三颗芭乐,就搁到你车里,也不跟你讲道理,不让你开车。然后就说:请你同情我,我三天没吃饭了!我想:那么胖,怎么可能三天没吃饭?每个开车经过的人,都被他困扰,你若不跟他买那三颗不能吃的芭乐,他就骂你,拦住你车子不让你走。我这些年来回走,遇上他十多回,每次都是同样的台词,强迫你,我都不跟他买,他就不让你关门。

结果今天台视报导出来,人家对他很不满,因为他都拦人家的车,就去请记者把他报导出来:卖霸王水果!那种人就是不讲道理,明理的人不会这样。话讲回来,生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了三餐就是要拼,就是这样,反正也没有什么叫做对,也没有什么叫做不对的,很难讲,盗亦有道。所以,如果没有断理障,不跟人家讲道理,对理路、真理也不清楚,在事相上,他当然就不能配合,理、事这当然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所以,名未成佛。没有遇到善知识,怎么成佛?

首句征,下释。先释凡夫性,本以发修佛菩提之心,约断二障,故成五性。此二障未得断灭,故非五数。亦未发心遇教,故言未熏,名未成佛。若据“楞伽”之文,即当第五无性。初凡夫性竟。]这凡夫性,我们一看就知道。

[寅二闻缘性]

就是把声闻跟缘觉一起讲。[【“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所谓“事”是指因果,就是你要先守住这个因果的理念,事相因为是生灭法。因为事障就是说:你一定要清楚,贪欲,一定感应六道轮回的果报,所以,先断事障。事障就是不要造恶,持戒、了解因果、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事”就是生灭,指落入因果的一切法,要先守住因果。你没有贪欲,当然你的果报就感应三界外清净之身。[未断理障,]理障就是指无生的真空,无生的真空状态,还没有断掉法执,还没有断到对法、一切法无我的障碍。[但能悟入]什么?[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还没有办法安住[菩萨境界。】]还没有办法安住,他只是得到人空,没有得到法空。

[二熏成五性,]就是理跟事变成五种性,[文四,]就是文章只有写出四性,因为这一段是包含了二乘,[而二乘性,]把声闻跟缘觉一起讲,所以,文章只写出四段而已,就是:凡夫性、声闻跟缘觉、菩萨性、再来就是外道,不学佛的,还有一种不定性。[合而成一。若诸众生,仍指初发心人,厌生死苦,乐求涅槃,]厌离生死,乐求涅槃,必须怎么做?[止息攀缘,]首先要停止攀缘,意思是停止对一切外缘的执着,不是说我出去办事叫做攀缘、跑道场叫做攀缘。攀缘是指我们内心里面,不要做多出来的觊觎之想。不是说舍弃我的责任,什么都不要管,叫做攀缘,不是这意思。[永舍贪欲,但断六识三毒,]只要断六识三毒。

[先除事障,而出分段生死,保守偏真,]偏真就是偏空,只有守住、破除我执的偏空的涅槃。[止住化城:]化城叫做方便,只是暂时安住在方便的地方。声闻、缘觉只是方便而已,不究竟。[不肯进趋宝所,]“宝所”就是究竟的佛道。[故云: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法界,与缘觉法界。《法华经》云:“虽至长者之家,]长者是指佛,指把他带回来后,要引导他。他一下子不敢承认他是长者之子,就是说不敢承认我就是佛之子。你的本性就是佛,所以,[犹在后园除粪,]表示自己卑劣,[止宿草庵。” ]住在很破旧的地方。表示声闻、缘觉虽然进入佛门,但是,自己有卑劣心,没有发大菩提心,所以,犹在后园除粪,表示不敢与佛平等,只是安住在破草屋,表示不究竟。[未能显住菩萨境界,但得人空,未得法空。此科摄五性之二。二闻缘性竟。

寅三菩萨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泛”是指你想要游进、进入,你想要进入如来、进入我们的本性,[先当发愿]我们要发愿,[勤断二障;]就是要精进修行,断事相的障碍,跟理相的障碍;事相的障碍就是你要精进修行,之后在修行当中,要悟入无生。[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这样就能悟到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事相跟理体的障碍已经永断灭。[即入如来]入我们的本性。这“如来”不是说佛,你要说诸佛也对,因为我们的心跟佛的心一样。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萨性。虽言末世一切众生,独指发大乘心之众生。志在菩提,故云: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泛者,浮木行也。]大海浮着一条木筏,竹子或者是木材所做的,它能浮在水面,运载我们由此岸到彼岸。你如果想要[入于如来,大圆觉海。取喻如海者,明其横无边涯,]很大很大,[竖无底蕴。]无边又没有底,[先当发愿精勤,以断烦恼、所知二障。]烦恼障会障涅槃,所知障会障究竟菩提,所以要断。我们今天为什么在三界中六道轮回?因为我们人生观不清楚,我们人生会有什么?会有烦恼,烦恼就是所谓业。人家说:师父!我的业很重!业重就是表示他的障碍重、烦恼重。所知二障,[然二障,有分别、俱生二种。]就是分别的烦恼障、所知障;俱生的烦恼障、所知障。分别就是后天性的,俱生就是先天性的。

[同伏同断,非同二乘,根器狭劣,先断事障,急于脱离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一段一段,所以说:六道轮回。[三贤位、已伏分别二障,]注意!底下所讲的他这个是根据唯识学,“三贤位”的旁边注明:根据唯识学来说,这样才了解。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贤位。因为根据判教,天台、唯识、华严,小始终纯圆,差别很大。问:唯识学为何没有十信位呢?因为唯识学将十信位摄在初住位,所以,在唯识学的菩萨位里面,初住就是代表十信,初住位要讨论十信,所以,摄十信为初住位。三贤位,已伏分别二种障碍,分别就是分别的烦恼障、以及分别心的所知障。[现行、]就是起现行。

[种习,]就是种子跟习气。所以,伏—起现行—慢慢断种子跟习气。[已能次第治伏,]降伏,[进成见道,]就是三贤位,[故云:即能悟入,菩萨境界。此指初地名见道位,]这是唯识的判教,唯识就是初地菩萨名见道位。[初地而至十地,渐次断灭事理二障俱生,]从初地开始,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菩萨,渐次断灭事理二重障碍,俱生就是先天性的,我们的种子跟习气就是俱生。[至等觉后心,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道就是十地菩萨,唯识摄等觉入十地位,所以,没有另外开出一个等觉。唯识只有四十一位而已,十地,再来就是佛。等觉简单讲就是十地,金刚道就是十地菩萨;后异熟空,就是没有这个色身,没有这个障碍。

所有一切,方便有余土、实报壮严土,一切都进入常寂光净土的状态,平等。[则二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者:谓证入佛位,以称妙觉故。满足菩提,及大涅槃者:此二转依号。]转生死变成大涅槃,[谓转烦恼满足,五住究竟,]除掉五住烦恼叫做五住究竟,掉五住烦恼,灭去五住烦恼。五住烦恼究竟空性,[以成菩提,转生死满足,二死永亡,]所谓二死就是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永远除掉。有的人没看过经典,不知道在讲什么,二死?奇怪,死一次就很惨了,怎么会死二次呢?[证大涅槃。三菩萨性竟。

寅四不定性]

不定性最重要的就是:遇到善知识,你就能成就;不遇到善知识,你就完全没有希望。不定性就是决定在外缘。[【“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有福报遇善知识,依善知识所说去做。[因地法行。]在因地修行当中,[尔时修习,便有顿渐,]那个时候修行,就有顿悟跟渐悟。[若遇如来]你如果遇善知识、遇到佛,[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遇到佛才能如此。我们想遇到佛?如果能遇到善知识就很不简单了!菩萨!遇到善知识,这是我们生死的根本。今天有一些信徒,四位男众来跟师父介绍印光大师签定的感应篇,这个很好,印一本八十,我随喜一千本。今天花了八万,因为他是忏公的徒弟,都是有正知正见的。这本感应篇我也很推崇,里面都是讲因果的事情,善谈心性者,绝对不离因果;了解因果者,一定了解心性。他们来,我今天也有所得,讲了两个活生生的往生例子给我听,遇到善的跟遇到恶的,那就有天壤之别了!

真人真事往生的故事,今天我听了之后就说:我这些徒弟,差不多每个都能往生极乐世界!第一个故事是发生在头城,宜兰那个地方。有一个打猎的,后来得了肺癌,杀生,因为杀业得了肺癌。得了肺癌,看看也没希望了,他也没信佛,有一天,他去找一个拜佛的人。那个拜佛的人想:他这辈子也没吃素,都是吃荤,又杀生,也没有在修行,又是打猎的,只好送他一串念珠,说:我这串念珠跟你结缘。他说:等一下,你拿念珠给我,总得教我怎么念!拜佛的说:阿弥陀佛!当时,他的身体常常疼痛,痛到受不了!回去不多久,才二、三个月而已,人家来通知,说他已经往生了。结果往生时有多么不可思议呢?他儿子也没有信佛,去跟那个拜佛的说:叔叔!我爸爸从过年前两天,就看到佛祖在屋外站了一整排,手里还拿着一个碗公;他不懂,把钵说成碗公。

他儿子说:碗公里面有很多金银财宝,连续出现两天,要来带我爸爸!这个打猎的,完全没有学佛,得了肺癌、一辈子杀生,临命终前二、三个月才听到佛法,还只听到念阿弥陀佛而已,回去他就拼死命的念了,不念要怎么办?一定会死的啊!临命终,佛竟然还是现前接引他。所以,我们人如果有决定心、忏悔心,不可能不往生!听到这个故事,我说:我要讲给更多的人听,鼓励、勉励我们这些众生,无论我们过去造什么恶,赶快放下,不要自己产生自卑感说:我不能往生!不要有这种想法。那个打猎的往生以后,貌相非常壮严!第二个故事是在礁溪,这个人更惨,得了三种癌症。腰部以上的脏腑统统败坏,肺癌、鼻咽癌、支气管癌,上半身的器官都不能用了,病苦让他不时喊痛,受不了。每天都要注射吗啡,才有办法支撑下去。有一个遇到一个善知识跟他讲:你每天这样也不是办法,你念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如果还觉得痛,就是你没有真正求忏悔,你如果还觉得痛,就是功力不够。念阿弥陀佛可以保佑你,又可以让你不痛!你就念阿弥陀佛谢谢!后面还加两个字,谢谢。

我说:你怎么这样教他,感谢阿弥陀佛宽恕我过去的罪过,阿弥陀佛谢谢!竟然有人这样念佛啦。然后他就照这样开始认真念,以前痛起来时,打吗啡也止不住痛,结果他当天开始念佛,隔天就不用再打吗啡了,不痛了。肚子本来胀得很大,也慢慢消了。到最后,往生时非常安祥,头顶都是热的,这不简单!还有一个住在屏东九如,他年纪很大才开始信佛,经教也不通,就念佛,他一辈子只学只个字:老实念佛,不怀疑。到最后他要往生时,很自在!他一辈子就是只学印光大师讲的四个字:老实念佛!听说临命终时头顶那个热度,很强的执度,相貌非常好看,念佛也没有念很久。

所以说,遇到善知识很不容易!所以,今天师父要跟你们邀功,你今天来到这间讲堂,我介绍一尊阿弥陀佛、介绍一个极乐世界让你求生,你就没办法报答我的恩了。不然你仍然是在六道生死的凡夫啊!我们要感恩阿弥陀佛接引我们,不是我厉害!所以,虽然我很没用,还能介绍无量无边的众生来念阿弥陀佛,来求生极乐世界。所以,要看别人的优点。讲这个就是要让大家起信心,决定信心,百分这害虫,我们讲堂的人发决定信,师父一直劝告,云何你不能下死功夫?哪一个不往生?何况说我们一辈子持戒念佛、明因识果,一定往生极乐世界,不用担心。

[若言一切初发心众生,皆得证入圆觉,以其各各皆具如来种性故,何有不定之差耶?但彼各人所逢遇善知识,依彼知识,各各所修因地法行,而开导之,尔时依之修习,便有顿教、渐教之分。此不定性,在师]就是你亲近的师父,[不在根]不是在你自己。师父如果讲错,就像火车头出轨,后面的车厢都随之翻覆;师父如果讲对,依法,成就指日可待!所以,你去参加人家的讲经法会,如果听到那个人整天都在赞叹自己,你就要开始打一个问号了。整天都在讲他有多大的神通、多么的伟大,你就要开始打一个问号。如果这个人在讲经,他依法,那么,你就要给他打一百分;他依法,你就必须要跟他顶礼。他没有赞叹自己,法是圣人释迦牟尼佛介绍的,我们怎么有资格说法?法是佛讲的,我们按照佛、祖师大德的注解,来讲、来解释。

所以,在师不在根。因此拜师如果拜错了就很惨![所谓闻熏成种也]听到之后,变成我们八识田中的种子,成佛的种子、金刚种子。[成种也。顿教皆当成佛,非不定性。渐教菩萨,三祇]三大阿僧祇叫做三祇。三祇[行满,]三大阿僧祇劫,时间过了,[亦得成佛。声闻缘觉,有回心、不回心。]回心就变成大乘,不回心就决定小乘,永远是小乘。[回心者成,]我们要回心转意,不要自私自利。[不回心者不成,故此名不定性。若更求最胜大善知识,得遇如来,无上菩提,即最上一佛乘也。

亦即不生不灭之因地心,依此因心,而成果觉,因该果海,果澈因源。]“该”就是包,因地就包括了果地的觉海;果地就通达了因地的根源,“彻”就是通达。这句话意思就是在因地修行,他同时就包括果地的觉海;达到果地的觉海,他当然也是通达因地的根源,一样。[《楞严》所云:“十方婆伽梵,]婆伽梵就是佛。十方佛[一路涅槃门。” ]同一个路线。[故云正修行路。依此开圆解,起圆修,得圆证,根无大小,圆融无碍,皆成佛果,以同具圆觉性故。上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者,即此也。四不定性竟。

寅五外道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到邪知邪见的师父就惨了![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这是师父的过失,[非众生咎。]不是众生的过失。[是名众生五性差别。】]这就是所谓的众生有五种差别性。

[此外道种性。既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无不成佛,何得有外道耶?若诸初发心众生,为求菩提,必求善友引导,]到处乱闯不是佛法,我早就告诉你们,到处乱闯不是办法,一定要依止善知识。[是则内心虽胜,外缘不足,]这就很悲哀,你内心想要修行,结果外缘不足。[竟遇邪见者:]吴老师对我们讲堂也是大恩大德,对我们讲堂也是尽心尽力的护持。所以,因为他妻舅往生了,我们没有第二句话。那天他打电话给我,说:师父,我妻舅往生,要怎么安排?我跟他讲:一、赶快来请往生被;二、赶快撒金光明沙;三、赶快把三张咒轮放在胸口,四、赶快买一卷法观师领众念的四字佛号去助念。他回去后都按照这样做,结果说相貌无比壮严!很安祥!晚上打电话来说:完了,师父,很惨!他的眼睛没闭上,嘴巴也是张开的。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来了五个修密宗的年轻人,一来就把往生被拿开,把他的嘴巴扳开,塞进一颗舍利子,那个舍利子并不是佛陀的,然后眼睛也没闭上。

然后也没有念阿弥陀佛,却变成念他们的咒。我说:我不是交代好了吗?他说:人家要帮我们,我们就不好意思啊!我说:这医生不懂医理,好意要来给我们看病,难不成我们就给他看,让他开药吃到死吗?这无异于请鬼拿药单,真是功亏一篑。他问:师父!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你按照我的方式,本来助念得很好,现在脸色、相貌都变了,变成嘴巴合不起来,眼睛也没闭上。我说:只好继续念佛了,不然怎么办?另外师父这里共修时,赶快帮你回向。我不是说密宗不好,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本来好好的念佛就好,为什么要换成念咒呢?简单讲:他本身一辈子没有修行,或是没有善因缘,四十六岁得癌症死!我今年四十,可怕的时间快到了!

所以,如果遇错人,碰到恶因缘,没有遇到善友引导,那真的会很惨。再堕落就是六道轮回,不是像联考,今年没考上,明年再考一遍,那不一样。来世你会变猪、猪鸭、变牛,或是变成非洲辛巴威、坦萨尼亚的老虎、鱼,做猫、狗,或是堕鬼道都不晓得,很惨!我听了之后脸色一沉,为什么都不听师父的劝告呢?我们要讲清楚一点,我们这里六、七十岁的老菩萨,你回去要交待清楚:我要按照师父讲的,都不能动我,一直帮我念佛就好,不能为我杀生,不能叫道士来,一切统统不行,一直念佛就对了!

念到全身变冷才能移动,一切仪式要简单,所有的钱都拿去做功德!这样的话,我说这个人很有智慧!要先交待好,如果像这样子,净土来搞一下,密宗来,也搞一下,马上脸就发黑了,死也不瞑目!善友很重要,你不靠你的子孙、不靠这些善知识,你自己多行?照样没办法!所以说:内心虽胜,外缘不足,竟然遇到邪见者。[谓知见不正。既遇邪宗,闻教熏心,积习成种,起诸邪悟:未得正悟,而于圣道,难起信心,是则名为外道种性。心游道外,邪执不移,由此障佛种性,不得成佛。

邪师过谬非众生咎者:意显此性定是新熏,属于邪师之过谬,,]这就是因为我们的本性里面,变成一种固定性的东西,变成我们所熏习的种子,变成邪知邪见了。[非是本有故,非众生之罪咎也。是名众生,五性差别者:众生本同觉性,但以遇教成差,遂有大、小、邪、正之分,故知发心求菩提者,必须善辨宗途邪正,不可不审也。三修佛菩提几等差别竟。]我常说:学佛就跟看医生一样,报纸报导,有个医生吃官司。他有个病人,左眼白内障必须开刀,结果医生开到右眼去了,结果吃上官司。寻师就跟看医生,你如果找不到一个真正能治疗你病苦的,浪费金钱、精神、时间不打紧,还很冤枉,被当成试验品,拿我们作试验。

听说也有开刀后,把手术刀留在肚子里的,只能再开第二次取出来。那天还听到有一个人麻醉时出问题,去医院手术时麻醉药下得太重,经过一、二个月都没醒。后来虽然清醒了,却是迷迷糊糊的,站不稳,变成有一点点半植物人、半残废了,站不稳。好的医生当然有,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你如果碰到这种半调子的大夫,你就真的很惨!我现在知道了,这跟佛法一样,学佛很认真想解脱,遇到不好、不对的师父就完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19:59

壬四回入尘劳几种方便(分二)

初大悲下化癸二大智上求

癸初大悲下化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示现什么呢?[逆顺境界。与其同事,]示现逆境磨练你,揍你、打你、叫你去罚跪。有一个师父看他徒弟很凶,就去找他的徒弟,要去训示他!结果他本来要去叫徒弟罚跪,外面人等很久,结果走出来的是他徒弟,门一打开,看到他师父在里面跪着。徒弟比师父更凶,你敢管我,我就揍你!他师父说:那换我去跪好了,换他师父跪在那里求忏悔,遇到那种徒弟,真糟糕!没这么严重,形容一下,顺逆境界,与其同事;同事就是立场一样,你要度他,你要跟他的立场一样。所以,救众生没那么简单,要示现逆境磨练他,不然就示现顺境赞叹他。[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所以,菩萨,你不要用凡夫心来看菩萨的愿力,你怎么看都不准。我们要将善知识当作是佛、菩萨,听善知识的劝告。

[前问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今答此问,乃呼善男子而告之曰:菩萨自觉已圆,而欲觉他,乃回入尘劳,唯以大悲方便为主。虽遇种种机缘,应化不同,但有大悲,]只因有大悲心,[必能普化,而以方便,必称机宜。《思益经》云:“众生行世间,]众生活在这个世间,“行”就是活在这个世间,而不能了解这个世间的真实相。[而不知世间,菩萨行世间,明了世间相。世间虚空相,]世间就像虚空相,[虚空亦无相。菩萨如是知,不染于世间。” ]菩萨知道一切都是虚空之相,根本就不可能染着这个世间;不染就是不会执着这个世间,他早就知道了。[入诸世间,开发未悟者:世间、即尘劳。入廛垂手,]“廛chán”叫做引导,人多的市街、市场上,入于群众;垂手就是引导、接引他,像阿弥陀佛的手接引,入于众生当中,引导众生。[开示发明,正知正见,令得正悟,不为邪知邪见所惑乱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者:变化示现,世间种种形相,或现同类身,或现异类身。逆顺境界,]都是在磨练我们。

[与其同事者:或现正信男女,依戒、定、慧,修诸净行,名顺境界。或现外道邪魔,起贪、嗔、痴,作诸非法,名逆境界。]他是现这个逆境要你了解、知道,磨练你!所以,菩萨有时候是示现正面,有时候是示现反面,故意去做非法,也是要教化你。因为菩萨充满了智慧,他早就知道了,他只是示现给你看而已,这样你才会精进。[与其同事,密结其心,令易信从故。《起信论》云:“或为眷属亲友,或为怨家,]或者是做你亲戚,或是做你的仇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 ]只要能够利益众生的,《大智度论》说:只要利益众生的,是菩萨行,戒律可以摆在一边,戒律放在其次。有时候要牺牲小乘的戒律,菩萨一定以度众生为主。譬如我这时候没什么威仪,不太方便适合戒律,但是,为了救众生;譬如一个女人跌到水沟里,眼看就要淹死了,我们是一个比丘,在比丘戒里面说:我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这是你的因缘果报,淹死是你的因果,这样不犯戒。

比丘戒里面这样讲,在没人的时候,比丘走过去,看到一个女众快被水淹死了,为了要持比丘戒清净,不接触到女众的身体,这样不犯戒!但是,菩萨戒不行,菩萨戒这样犯戒,菩萨戒:见死不救,没有慈悲心,一定要冲下去救人;结果两个人死死抓住对方,都不会游泳!所以,如果要救人,要先把他打昏,不然他会挣扎,死命抓住你,这是溺水者自然反应。

所以,先打昏,然后再拉他上岸,真的!你如果有救生的知识,就是这样,接近他时先把他打昏,再救上岸。不然,我告诉你,当他快淹死时,看到什么就紧抓不放,可能连你也得死。比丘戒说:救上岸来,就不要碰到她的身体。[若见若闻,得利益故。化令成佛者:唯依最上乘,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法华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同我,就是佛,与佛一样。[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者:]师父今天也要这种愿,我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跟师父一样,能够了解经典、了解生死的痛苦,师父是凡夫;但是,我们还知道,有一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要接引我们,希望要将这个法传出去。

[遥指多劫,]“遥”就是很远。[初发菩提心时,乘此愿力,所生之处,便不退转。心若疲倦,即忆昔愿力,]我们是发过愿的人,不能退道心。[以自策励,所为不是随情,故云:皆依愿力。又非图报,]也不是希望别人来回报我。[亦非爱见之悲,故言清净。初大悲下化竟。]师父在病苦时,如果爬不起来,我也是说:还是要爬起来!没办法!要当菩萨嘛!

[癸二大智上求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起增上心就是加强精进力量,叫做增上。[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不要遇到外道,碰到外道你就很惨![及与二乘。]遇到二乘就不发大心。[依愿修行,]依圆觉的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障碍尽,愿就满。[便登解脱]这样就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域”就是领域,进入这个庄严、殊胜微妙的领域。

[此言不但菩萨利生:依大愿力,即末世修行,一切众生,亦当大愿持心,不堕邪见。于大圆觉,起增上心者:正明大智,上求菩提,对前大悲,下化众生也。因大智故,信知一切众生,自具大圆觉性,本来成佛,]在座诸位,我们大家都是佛,[虽因迷故,觉性不失。]我们的觉性不失。[由此起增上心,即菩提心,有大力用,决定趋向。当发菩萨,清净大愿者:以愿导行,弥纶诸行,]“弥纶”就是充满,“纶”就是众生,就是充满一切很多种种的行。[速至成佛,若无愿力,则多退转。]我们没有愿力就会退转。[应作是言者:即发愿之语也。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本住如来圆觉性中,发心趣向,此则内心既胜,外缘须凑。]

“凑”就是集合,一定要有集合这些外缘。[求善知识,莫值外道邪师,及二乘]而不发菩提心的二乘人,[劣器,坏我善根。]我自己修行就好了,我不要度众生,也不用起圆觉心,这样就破坏我们的愿力。我们要发愿,有因缘就劝导左邻右舍、兄弟姐妹进入佛门。[愿得菩萨知识,假彼正知正见,开示无上菩提,正修行路,依愿修行。但依愿力,而自策励,精进修行。愿是总相,能通悲智故。此二段中,皆说愿力,具悲智愿,即菩提心也。

渐断诸障者:理虽顿悟,事必渐除。]理虽顿悟就是:道理你虽然知道有所悟了;但是,事实上你还是凡夫,“事”就是习气,在事相上的习气,要藉着境界来磨练。譬如讲经来说,这些法师听经听这么多了,不然你请法师上台来讲,有时候他还不能适应,因为没有经过大场面磨练,一样没办法!虽然,我们有心学佛,但是,还是要有种种的逆境磨练我们,要成就,必须流很多泪水,真的!要吃很多苦才有办法![先伏二障,若二障已伏,则能悟入菩萨境界,由三贤而入初地。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则障尽愿满。]障碍若尽,愿就圆满。[烦恼、所知二障,分别、俱生皆尽,成佛之愿,亦得满足,由十地而至等觉也。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者:等觉进证佛果,不隔余位,]因为四十一个阶位就不隔了,直接进入佛的果位,[故云便登。如《楞严经》云:“如来逆流,]注意听!逆流,就是回光返照,修行就是只有这几个字,你要常常回光返照,要正念常现前。你有没有常常观照我们的烦恼?观照我们的清净本性,不要让烦恼产生?无量的恨、计较、执着是不是放下了?我们是不是过着天下太平的盛世的世界呢?圣人就是过这个世界,外面是战争、纷纷扰扰,圣人就过着太平盛世。

他本来就没事,有事是你有事,他完全没事,外面动荡不安,他说:啊?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觉际入交就是等觉跟佛的境界,差一点点,[名为等觉。”释云:如来因圆果满,]因地圆满,果也是圆满,[得证涅槃果海,因不舍众生,]一定要慈悲,[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入生死海度生。如是等觉菩萨,顺涅槃流,修行而至,觉际入交。菩萨始觉,]才知道[与佛妙觉之际,]之际就是边际。[分剂正齐,]就是平等,分际就是界线,是平等的。

[但有逆顺之不同耳。譬如入海采宝,]要来海中采宝,[前商]就是诸佛,诸佛[已得诸宝,逆流而出,]经过如来的指示,顺流而入,[到于海门,后商方以进取,顺流而入,亦到海门。是二船恰齐,但前商船头向外,]一个船是向内,[后商船头向内,为不同耳。]差别在于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已经挖到宝要回来了,一个是才刚要来采宝而已。

[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者:解脱,自在义。即指常寂光土,二死永亡,故曰解脱。清净,无染义。亦指常寂光土,五住究尽,故曰清净。法身所依,故以法殿称之。便登者,不待移时也。]不必经过任何的时间。当下[证大圆觉,妙庄严域者:证者,证入,昔为众生,本具大圆觉性,今依愿修行,而得证入,大圆觉妙庄严域,依自受用土,现微妙庄严,自受用身之所受用耳,故名曰域。域者,疆域,即境界也。初长行竟。

辛二偈颂(分二)

壬初标颂二 正颂



壬初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壬二正颂(科同长行。)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就是贪。[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就是摆平自己,爱就是执着,对外境的追求;恨,“憎”包括一切的烦恼。“爱”就是一切的追求,我们的烦恼就是这二种。[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不会因为有五性差别,[皆得成佛道。】

初五句颂轮回根本。弥勒汝应当以智知,一切九界众生,不得无余涅槃大解脱者,皆由无始贪欲故,以为轮回根本,所以堕落于生死流转。次四句颂轮回有几种性。长行云:有恶种性、善种性、上善性、弃爱乐(去声)舍,以爱舍爱,还滋爱本。弃爱乐舍,弃爱是指欲界的爱,乐舍,舍去这些欲界的贪嗔痴。以爱舍爱,以色无色界的爱,舍掉欲界的爱,还是爱,还是执着,就是还滋爱本。[若能断憎爱之心,立志勇猛,勤修戒、定、慧,永断贪、嗔、痴,自可不因二障]二种障碍,[而受差别之五性,皆能得成无上菩提之佛道矣。

【“二障永销灭,]理跟事,[求师得正悟,]讲来讲去,还是一定要师父。[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

此四句颂修佛菩提,几等差别。长行云: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求师而得最胜知识,正知正见,正悟菩提。依之修习,二障已永销灭,随顺菩萨愿,满足菩提,及大涅槃。此约义略颂也。

【“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这些文字很简单。

[此颂回入尘劳,]为什么?[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十方诸菩萨,回入尘劳,]要跟众生打成一片,[教化众生,皆以大悲愿力为主,变化种种形相。或现同类身,或现异类身,皆以妙观察智之力,观机施教,]要观察,你不要一下子就跟他讲得很严,慢慢跟他讲。初学佛,第一天来:师父……我没吃素,可以皈依吗?可以啊!第一天而已,慢慢的他有了认识,先六斋日吃素,慢慢进而吃全素。不可以用激烈的手段,度众生要很有办法,要观机施教。[入于生死。即现在菩萨修行,及末世发菩提心之众生,当依十方菩萨,发大悲愿,]我们一定要发大悲愿,[勤断事理二障,不堕爱见之悲,]爱见之悲就是一种执着的悲心。你还有一个观念:我对你这么好,无所求的悲才没有爱见。爱见之悲就是说我对你慈悲变成有一种执着,这样就错误了,就成障碍了。

[障尽愿满,即便归于大圆觉。圆觉称之为归者,以圆觉乃众生本具,昔日虽迷不失,如暂离,今日既证为得,如便归。三深究轮回根本竟。]只要你如如不动。我们这里如果有人得了癌症,回去要赶快拼了,真的!我不骗你,不能再等待了,并不困难。菩萨,师父这样讲,你难道对往生还没有信心吗?一定要决定,深信不疑,我相信,我们讲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会很多,屹立不摇,都不要受人影响,清净信,绝对不动摇,一直坚持到死,99.9%能往生,而且我敢跟你盖章保证。你从这一念坚持到底,到死从不改变,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没有人能动摇你,绝对要往生极乐世界!师父就是发这种愿,所以,我在念佛都是以二十四个小时为主。我不是说晚上播放录音带,有人来问一个可笑的问题:请问师父,我妈妈年纪很大了,八十几岁,每次念菩萨都少念一个字。我说:她怎么念?他说:都念世音菩萨,世音菩萨。很奇怪,一般不是念[观世音]就是念[观音]没听过这么念的,我说:世音菩萨,这是另一尊菩萨的名字了。

他说:师父,要不要紧,当然要紧啦,没有世音菩萨啊!我说:这个老菩萨真奇怪,不去掉中间那个字,反而去掉第一个字。所以,我们有幸听闻佛法,回去要好好听师父的录音带,不要休息,要继续精进,要认真听录音带、看经典。我告诉诸位:要做功德,只要把自己看过的VCD、录音带、DVD再散播出去,就能引他入佛门。有时候用最少的金钱,做最大的功德!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20:00

[己四略分修证之位(分五)

庚初清净慧启请二 正陈请词三 如来赞许 四 承教静听五 正答所问

庚初清净慧启请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这是请法的仪式,现在轮到清净慧。

[初清净慧启请竟。

庚二正陈请词(分二)

辛初庆前二 请后

辛初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藉着佛陀的慈悲,好好的引导。[身心泰然,]泰然就是很安适、很舒适,身心愉快,[得大饶益。】]大饶益本来是说宽恕众生,佛说法,众生得到法喜,等于佛给众生快乐,产生智慧,所以是大饶益。

[大悲世尊,解见在前。为我等辈,广说如是者:于一味圆觉,重重分析,轮回根本,五性差别,染净等法,融通无碍。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如来为众演说;本所不闻,]本来不曾闻过,[如来为众宣扬。我等今者,蒙佛循循善诱,]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依着某一个一定的原则,好好的引导。[迥异寻常,]远超过一般。[立相之教,染净攸分,破相之宗,染净双绝。]立教就是一般用语言或文字教化的教,所以叫做立相之教。简单讲就是所谓显教,在文字上的教化,用文字、音声教化,一般是指文字居多。染净攸分,一般佛所讲的经典、教典,以文字上的显示来讲,什么是染法,什么是净法?攸就是迅速的意思,很快就分得很清楚。

染净很快就分得很清楚,这是染法、这是净法,这是一般落入言教的教化。但是,如果是破相之宗,前面是立相,是藉着文字来教化,现在连文字都要放下,破相之宗是染法、净法双绝。“绝”就是统统要放下、要灭掉,平等。[今者显出觉性,染净融通,不禁圆解内发,]圆觉就是圆满的觉性,从内在发出来。[轻安外形,]于我们的外在显示出来,我们悟到圆觉的思想,显示于外表很轻安。轻安就是所谓定的开始,轻安是一种定,不是深入的定;轻安可以说是一种法喜充满,但法喜不代表定。所以,一般来说他很轻安,就是觉得他很法喜、很舒畅。但是,不是真正的像证悟的定,觉得很好而已。[故得身心泰然,安舒之貌,得大饶益也。初庆前竟。

辛二请后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诸来不是如来,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凡是来参加这次法会的人,愿为这一次来参加法会的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就是佛,再一次的请佛慈悲,来宣说[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有什么差别呢?一切众生跟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的有什么差别呢?[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因为凡夫有凡夫的根机,菩萨有菩萨的根机,所以,因为有差别性,诸佛慈悲,众生听到佛开示之后,他就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愿为十方,诸来一切法会听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味平等,凡圣无差。因何现在一切发心修行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从凡至圣,其所证之觉性,与所得之位次,前后竟有差别耶?]所以,究竟来讲,诸佛的心地没有差别;但是,如果从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一直到佛,当然就有差别,根性不同嘛![前云:因二种障,]就是理跟事相的障碍;唯识学的二种障碍是烦恼障跟所知障;《圆觉经》的二种障碍却是理的障碍跟事相的障碍,这个要注意。[而现深浅差别。良以]就是因为,因为[如来在世,三业殊胜,]为什么说:如来在世,三业殊胜呢?就是给你一个增上缘,如来在世、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只要见到佛的庄严、佛的神通,一见到就开悟!佛当时在世的时候,凡是见到佛陀的人,光是看到佛的外相,就有无量的欢喜。

对于佛,看到佛的庄严相,不会产生淫的念头,这在经典有讲。如来三十二相,阿难三十相,只有差两相,但是,看到阿难会产生爱慕的心理;而看到佛的庄严相,因为佛又加上一个威德,他不但是庄严,又有威德,你看到他很庄严,但是,不敢靠得太近,佛是非常慈悲的人,威德慈悲并重。所以,看到佛不会动到淫的念头,这很不可思议!就是很景仰的,如来在世,三业殊胜。三业殊胜就是说:能使我们的外缘比较好。[诸来法众,五根通利,所以法雷既震,聋耳全声。]耳聋的人都听得到。[至于末世,恐未能尔,故再问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时至机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者:谓随顺圣教,心得开悟,所证之理,圣凡平等,渐次伏断,]还是要有次第的,修行,我们不是六祖的根器,还是要一步一步来,渐次能入。

随顺圣教,心得开悟,所证的道理,圣凡平等,渐次,慢慢的降伏,慢慢再断。伏跟断不一样,伏是没有断,烦恼暂时不起叫做伏;烦恼连根拔除叫做断,所以,伏跟断是不一样。[随顺觉性,而能得入差别之位矣。如《楞严经》所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这个讲得实在太好了!理则顿悟就是一般来说道理能使我们顿悟,知道我们人人都有清净的心、清净的本性,我们要有平等心,这大家都讲得出来,知道是这样讲,大家都有这种见解,刹那之间我们就了解,我们将来能成佛。乘悟并销,“乘”就是阶级,不论是声闻乘、圆觉乘、菩萨乘,只要他悟到了,“并”就是一切,都可以融通这个道理。乘悟并销就是在不同的阶段里面只要他悟到平等的法性,统统可以融通。凡夫也好、二乘人也好、菩萨也好;但是,事须渐除,就事相来讲;事相就是习气,就我们身上所有的事相的习气来说,这个很难断,这个要一步一步来,因次第尽。虽然我们了解道理,不过,如果我们不在事相上下功夫,我们坏的习气会继续保留,生死就不了。所以,我规定这些徒弟,第一个要远离女众,二要远离在家居士。

为什么?远离女众烦恼少,远离在家居士,啰哩啰嗦的事情就没有。因为在家人的事情讲不完,他如果听他讲他家里的事,就讲不停。再来,就是我们心的问题了,出家人如果远离这二种情形,再来就是我们心地的问题了。自己起烦恼,自己慢慢处理,为什么?事相上,你要慢慢的去除掉,慢慢的去除掉。我们在家居士也是这样,要远离恶缘,很简单,就像戒毒所,想戒掉,不是不想改,但身边的坏朋友多,还是会被拉去。所以,虽然他内心都知道这个道理,很清楚,但是,没有办法,经不起诱惑。有一句话说:誓言敌不过诱惑;我们所发的愿,敌不过五欲六尘的引诱。凡夫没有办法,很不容易的!有时候,我们一下子发的愿太大,一下子就退道心了。以前有一个教我们《四十二章经》的比丘,下课后,他马上关起房门开始念咒,整天都在用功。

人家去跟老和尚讲:他很用功,很赞叹他!老和尚因为出家久了,很了解,只是笑一笑。意思是:现在的用功精进,哪能代表以后?你一下子不能发很大的愿,说我要怎么样子,要怎么做。发愈大的愿,你就退得愈快,我就跟你讲:一步一步来,慢慢来,师父讲的你要听。听师父话的人最聪明,他都不要动到脑筋,这是最聪明!不相信的话,我放这三十几个徒弟出去,经过二十年,最少还俗二十个,保证倒,一定倒,还加上盖章!很没有智慧,二、三年就要出去自己修行,讲起来是很可悲的!我搞了二十年,还不敢自己跑到山上修行。要学聪明一点!为什么?事相、习气,这个太难断了!女众如果给你念一下“召请咒”就跟着走了;或是金钱诱惑,就跟着走了!不然就是整天浑浑噩噩的,不知道修行,自己住茅蓬,就到处逛了,变成去哪里没人管。

住过茅蓬的都劝你不要住茅蓬,所以,我们在家人也是一样。第一要先远离外境,恶劣的环境;譬如这个人很烦恼,整天都讲别人坏话,你就一定要远离。这个人烦恼很重,每天来,都讲他家的事情给你听,你也会很烦恼,也要远离。为什么?我们要听就要听清净法。金钱、名利,不能搞得我们太忙碌,忙到最后,都是空的东西。再来,听经闻法绝对不要缺席,不能离开文殊讲堂,善知识的地方,与这些法师互相共勉励,听师父这几句话,你的道业已经六十分了,你生死已经有相当的把握了,每天在熏习,这个力量很可怕!你自己去山上用功,你三年的用功,比不上你在这边一年,因为你每天在磨练嘛![于一圆觉妙性,一味平等,而现差别之位,虽现差别,还是平等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庚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

告清净慧者,因是请主故。重赞善哉者: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既悟所证之理,本来平等,复悟所入之位,渐次差别。此二者,均可赞善。汝今谛听,吾当为汝解说。三如来赞许竟。

庚四承教静听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

庚五正答所问(分二)

辛初长行二 偈颂(辛初又分二)

壬初明圆觉无证二 明对机说证(壬初又分二)

癸初正明无证二 徵释所以

癸初正明无证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这如果不解释,保证看不懂,不知道在讲什么,念起来是每个字都认得,奇怪!整段念起来就是看不懂。古人翻译的经典,词句都很简洁。善男子!圆觉自性,我们圆满清净的觉性、自性,非性性有,非性就是非本性;性有,有所差别,譬如二乘人的性是小乘;菩萨的性就是大乘。非性性有就是说圆满自觉的本性,不是本性有差别,非本性的差别;性有:有种种的差别性。反过来,非本性性有就是:非本性有所差别,这真的不容易看!循诸五性而起,循诸就是依着,依着五种性,因为有五种性而起,而有差别;因为有五种根机的差别。

“当下若能”无取无证,如果你当下放下,一切法不可得,包括善恶、圣凡对立,一切统统放下。师父一直告诉诸位:修行,你一定要从空性下手,你如果要执着这个世间的事情,你执着不完,一定要从空性下手。所以,当下若能无取无证,没有一个无所取的地方,也没有一个我们能证得什么东西,连那个能证的心也没有。

于实相中,就是于平等实相当中,实在没有菩萨,也没有众生,这样我们就不会很崇拜菩萨,也不会很瞧不起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昨天我看到二、三个小姐在这里拜佛、看经典,把大灯都打开来,那可能是初机的,好几千瓦的灯就这样开着。我也不敢把它关掉,第一、她虔诚在拜佛,但是,她不知道这样是侵损常住,她不懂。我们自己一个人在用功时,如果看得到经典就不要开常住的灯,所谓:爱护常住物,如护眼中珠。以后如果有这种情形,要劝导一下,这样不好,不要这样。

[呼善男子而告之曰:汝前请重宣法王,圆满觉性:当知圆觉自性,清净本然,本非修证差别之性。]每一个众生的圆觉自性都相同,不是因为修证才有差别。[今性有差别者,皆由循顺诸性,]因为宿世的根机不同,[随缘现起差别之性。诸差别性起时,全觉性而起,]藉着我们圆满的觉性而起,[故曰法身流转五道。谁为能取所取,谁为能证所证,故曰:无取无证。于清净实相理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菩萨众生,同归圆觉故。初正明无证竟。]所以,《圆觉经》就是讲无差别,叫圆觉。简单讲:学这部经就是平等心,整部圆觉就是讲离幻即觉,就是平等。

[癸二征释所以

【“何以故?]底下讲的太好了,[菩萨、众生皆是幻化;]既然是幻化就无实体,菩萨是幻化,众生也是幻化,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既然是幻化的东西就本无,就像海水的水泡,水沟破了就不见了。幻化若灭,就无取证。水中的水泡如果破掉,它就回复成水。譬如大海无论起多少波浪,一落入水中,统统是水,统统平等,都是海水。[譬如眼根,不自见眼;]譬如你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如果看得到自己的眼睛,那就严重了。那不就是一眼有神通,返观回来看到另一眼?不然眼睛要怎么看得到自己的眼睛?[性自平等,]我们的眼睛看出去,一切都尽为眼所见,一样![无平等者。】]也没有所谓平等心的执着。性自平等,无平等者,本性本来就是平等,也无所谓平等心的执着。

[此征释。]“征”就是问,“释”就是答,这个就是问答。[何以故,实无菩萨众生?因菩萨众生,不过假名,皆是幻化。约有幻垢,名曰众生。]幻垢就是因为幻化出来的,而有所烦恼,“垢”就是烦恼,因为不明了幻化,所以执着,而执着就会产生烦恼,烦恼就是众生。[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对离开幻化出来的烦恼,说名是菩萨。[今幻化灭故,]幻化的烦恼没有了,[是垢尽对除,]“垢”这个烦恼已经尽了,对除就是能除掉烦恼的心,以及烦恼的境都没有。对除就是能所的意思,能所都尽。能跟所是一对,能所除掉,那当然就是没有烦恼。[即无对垢,]也就是没有所谓能所所产生的烦恼。

[及说名者,故无取无证。譬如眼根,不自见眼者:犹如眼根,能见一切诸物,而独不能自见其眼。又如眼光,照境之时,]我们的眼睛看外境的时候,能起心观照,照境的时候,[境有千差,见唯是一,]楼房、道路、树是千差万别;但是,见到的时候是一,都一起看到,在这个时候[故云平等。]不是说有的人比较丑,我的眼睛就没看那个丑的人,同样是我们的眼睛在看,统统看得到!这个人比较漂亮,我也看到;这个比较高、那个比较矮,我也有看到,统统看到,眼睛看出去时都是平等,不平等的是我们这颗心。所以,若心不强加分别,业障就没有,对一切业障的现前、困境,我们认为是前世欠人的,这样一切事情都解决。见一切境界,不要强加分别,一切平等法,以空性来修行,对于一切逆境,都欢喜心接受,你在这个世界就解脱了,没有颠倒,你就自在无挂碍。[但约于圣凡,无有分别胜劣之心,]就圣人、凡夫,无有分别胜劣之心,[而说平等,亦无有能作平等之者。]也没有一个有所造作平等的人。[初明圆觉无证竟。

壬二明对机说证(分二)

癸初总标大意二 诸位阶差(癸初又分二)

子初功用有殊二 功极不异

子初功用有殊

【“众生迷倒,]“迷倒”就是因为无明,众生因为无明[未能除灭]他无法除去烦恼;众生因为无明障碍,烦恼重,无明就是烦恼重,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未灭”尚未全灭,还没有全部除掉。于灭,应该灭的烦恼,还没有全部除掉,意思是还留有烦恼在。于灭不灭,应该灭的还没有完全灭,[妄功用中,] 本虚妄不实,无功夫可用。但是,他藉着这个虚妄的烦恼,还没有完全破除,还有我执、法执,所以,在虚妄当中还在用功,叫做妄功用中,实在本是虚妄,放下就是!所以,我们修行不是用功,是放下,放下就是看得开,观照无常,本无自性,放下就对,不必强加用功。说:我要对治烦恼,你愈对治烦恼,你愈烦恼,你不离能所嘛!对治烦恼是方便说,究竟无烦恼可对治,虚妄的东西你对治什么?你对治的那个地方,那个也是烦恼。譬如人家骂我不好,师父不要对治,你就承担:我真的不好,我要好好检讨,这样事情就解决了!

你现在把它反过来,他现在骂我不好,你问:你凭什么说我不好?你讲个道理给我听听看!他讲一大篇,我就讲得比他更多;然后他登报纸毁谤我,我也去登报纸反击。这样要搞到什么时候?所以,我告诉诸位:不用解决事情,别人说我们不好,嗯!我不好!直接接受,放下,就什么都解决了!菩萨!修行哪有困难?你就是抓不到决窍,拼命想要修行,你就死得更惨!直接接受,放下,就什么都解决了!菩萨!修行哪有困难?你就是抓不到诀窍,抓不到诀窍,拼命想要修行,你就死得更惨!譬如说滴到墨水时,我告诉你:滴到墨水时,你不要吹它,你愈用力吹,它就扩散得愈大……,听懂了吗?滴到墨水时,你就静静地把它摆着;所有的赞叹、侮辱,发现这种情形、是非,你保持如如不动,到最后,他就拿你没办法,他气得半死,你很自在,很自在!要往哪里去?往这里来:放下!菩萨!这就是真正在用功,这是真的厉害的人,当下承担,认了就是你的。

现在听了很高兴,回去之后还是用压抑的:要忍耐……,至少要懂得方法,至少要懂得方法。对不对?要懂得方法。我们是凡夫,师父也是凡夫,互相勉励,不要像刚刚讲的那个法师,一下子发那么大的愿,迟早会退失道心,我不骗你,一步一步来。[便显差别。】]这样就显示出差别。就是说:你在虚妄不实的烦恼当中用功,这样你就是显示差别性;对我们的本性来讲,实在是没有这一些,没有这一些。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20:03

[众生迷惑颠倒,以为差别之因,故先标此。]先标此。[然迷倒之体,即根本无明,三细、四粗。]三细六粗里面的前面四粗,三细六粗里面,把那个六粗变成生、住、异、灭,就变成四粗:如果说六粗的话,把那个六粗变成生、住、异、灭,归纳成生、住、异、灭,就变成四粗。[《起信论》中,亦约此以显始觉阶位。]始觉的阶位。[未能除灭,]未能除灭,[一切幻化者:上云菩萨众生,皆是幻化,犹执为实,故曰:未能除灭。于灭未灭,]于灭未灭,还没有灭掉。

[妄功用中者:灭、则渐次断灭;]渐次断灭。[未灭、则渐次治伏。]功夫还没到,你就一步一步来。所以说:功夫到了叫做当下,功夫到的人,都是讲“当下”这两个字,当下大悟,言下大悟,禅宗都是讲这句话,那就是功夫到家了;而我们是言下不悟,不悟就慢慢地来,渐次治伏。

[如论中,前三位“觉前不觉后。” ]觉前不觉后。[谓障习渐尽,]障碍的习气慢慢慢慢除掉是。[如一分尘尽,一分镜明,以不达如幻本空,均为妄加功用中。七地已还,]已还就是七地以上,也就是说怎么样?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皆是梦中修道。]已还是以下,不是以上,以下。意思就是说:皆是梦中修道就是说:到七地以上,才是真正的大修行,才能够圆悟我们的本来面目。师父讲得太快,七地以下,不是以上,皆是梦中修行,不实在,不实在。[故《华严》有梦渡大河之喻。]就像作梦渡大河。[圆明证悟,始知烦恼本无,则见能断智慧功用,亦是虚妄。]连那个能断的也是虚妄,这一句很重要,因为能断的智慧你如果不放下,变成一咱傲慢的智慧,变成:我比你强!那就麻烦了!我比你强。在究竟智慧来讲,是没有这一些,没有我比你强。

可是,在现在还没有成熟的智慧的时候,算是一种世间的还不成熟的智慧,他会认为:我比你强!还有一个“比你强”,那就不能入平等,就不能称真正的智慧。所以,佛陀说:不要在智慧当中夹杂着我慢、傲慢,不要在智慧当中夹杂着傲慢,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如梦中以药治病得差,]就是好了。[寤后则药病俱遣,]醒来之后,譬如说我们在梦中梦见感冒、肚子痛,但是,醒来之后,没有那个病,也没有那个药。[故言妄功用也。于此妄功用中,便显有众生、菩萨之分,故云差别。]所以,有差别也是自己显现的。[初功用有殊竟。

子二功极不异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意思是说:你如果能得到如来圆觉本性的思想,究竟清净的本性,顺着我们本来的觉性,就是始觉跟本觉合,一切的道理都用我们的智慧,所有的智慧都产生真理,智能证理,理不离智,意思是说:智慧不能离开道理;道理不能离开智慧,这就是随顺圆觉,寂灭不二,所以说:寂灭随顺。若能得到如来寂灭随顺,“寂灭”就是如如智证如如理,这样就叫做寂灭。如如智,不动的智慧,证不动的道理、永恒的道理,如如智证如如理,名真寂灭随顺。实无寂灭,这是重复现描述上面,还要包括这个名相都要破除。所以,到如如智证如如理,即能能所平等,一念不生,实无寂灭之法,亦无能寂灭者,灭之令寂。所以,简单讲:放下就是,一切法不受,放下就是。菩萨!你看大修行者,什么叫做大修行者?没有妄念叫做大修行者。

所以,你看那些大修行者,你看广钦老和尚就是拿一张藤椅坐在那里,看到有人向他顶礼,他就是笑一笑,你看,这其中含有多少的智慧!如果是我们拿张藤椅到外面坐,我们坐不住,我们一定坐不住!广钦老和尚整天坐在藤椅上,你坐不住,你没办法!他坐得住,他没事啊,天地万物对他来讲,统统没事,他就坐在那里,你向他顶礼,他就笑一笑,好人来是这样,坏人来也是这样,谁来对他都无碍。所以,闲人非等闲人,就是这样,像老和尚这样,你看他多厉害!所以,那张藤椅不是随便一个人坐得住的,那张藤椅,不是随便一个人说我要坐在那里,就坐得住的,若不相信,有一天你也拿一张藤椅坐看看,除了阿嬷脚不能走以外,不然你没办法!

那要有相当的功夫,坐在那里,什么事都没有,他就没事啊,他也不会忙来忙去,人家开光点眼,没有他的事;人家婚丧吉庆,也没有他的事;别人造恶,没有他的事;别人向他顶礼,他也没事;别人赞叹他,他也没事,逢人就劝人家念阿弥陀佛……,你看,他没有攀缘,没有攀缘;但是,你看去向他顶礼的有多少人!广钦老和尚往生时,你看支妙通寺顶礼的人,非常惊人!我看广钦老和尚往生的录像带,电视也有报导,车子绵延了多少公里,你知道吗?我看差不多从六龟停到七龟了,吓死人!

从好几公里外就得停车,徒步走进去,去送葬的人,楼上楼下统统站满了!你看!你说你整天在结缘攀缘、有的没的;你看,几万人去为他送葬,几万人!谁比得上广钦老和尚那么光荣?他也不搞稀奇古怪的,也不搞一些花样,也没有在搞神通,统统没有,他只是坐在那里,妙通寺就盖起来了,他只是坐在那里,不必动手,不用开口,妙通寺就盖起来了,你看他有多厉害!高僧,差别就是这么多!所以,寂灭,这是举广钦老和尚为例,寂灭,人家有那个功夫,定得下来,我们定不下来。所以我才说:菩萨!感情放下,生死重要、念佛重要,是非、荣辱都不重要,凡是与我们生死无关的,都不重要。所以,与其能辩,不如能忍,就是这样,与其你辩才无碍,不如学一招忍辱,寂灭法。菩萨!若能得到佛陀这两个字:寂灭,无事,天下都无事,你就真正得到佛的一切一切,精华都在这两个字里面:寂灭。所以,性自平等,也没有所谓平等。

[若得二障永尽,一性圆明,即是如来寂灭。寂灭者:复本心源,究竟清净,随顺本来觉性,始觉与本觉合,更无理外智,能证于理;亦无智外理,为智所证:随顺圆觉,寂灭无二。到此无能无所,一念不生,实无寂灭之法,亦无能寂灭者,灭之令寂。如上科云: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一总标大意竟。

癸二证位阶差(分二)

子一明依位渐证(子初分四)

丑一信位

寅一标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因为妄想。[及爱我者,]执着有一个我。[曾不自知,]“曾”就是从来不。这个文言文的字实在很美!曾不自知,从来就没有觉悟,自知,就是你的心悟,找到你的心,就是真正的知嘛!所以,李季准有一个节目叫“知性时间”。曾不自知,从来就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我们都是怎么样?[念念生灭,]还加四个字:念念执着。念为什么有生灭?因为有执着嘛!所以,这个念念生灭,如果你加四字:念念生灭,“念念执着”,就是因为你不懂,[故起憎爱,]“憎”就是恨,所以,有恨也有爱。[耽著五欲。】]你看,佛讲经,句句针针见血。

所以说:佛不说废话就是这样,你看,这个很厉害,句句都是针对众生的毛病而说,你看,曾不自知,念念生灭,念念执着,所以,起憎爱,恨跟爱,得失的观念太强。耽着五欲,我们今生今世若不听经闻法,我们根本没有机会觉悟,包括师父在内都一样,都是凡夫。我这个人也是很执着的人,我今天如果没有学佛一定去追求金钱,因为我认为钱很重要,我会赚钱赚到灰头土脸,把身体搞得像营养不良的样子,一定很惨,说不定现在在大陆深圳开工厂了,开工厂了,我有头脑啊,跑去做大事业了。对不对?学佛之后,知道这都是虚妄的东西,三餐能温饱就行了!

[此明依位渐证;]按照这个位次慢慢地证,分十信位、三贤位、十圣位,所以,你们要加几个字,[分信位、贤位、圣位、]要加数目字:分十信位;三贤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位就是十地。所以,十、三、十,十信位、三贤位、十圣位,最后一个,佛果位,[果位。]就是佛果位。[即是《起信论》中,逆次息除,]逆次就是逆流而上,慢慢地除掉。[生、住、异、灭,]生就是最微细的境界,动念的开始叫做生。是不是?住、异、灭,所以,要从灭开始除掉。[四种梦心,寄显反流四位,]反流就是所谓的反闻闻自性,一般叫做逆生死流;顺着生灭法叫做顺流,叫做顺着生死;逆着生死法,把生灭除掉,叫做反流,四位。[以明始觉分剂。]以了解始觉,我们说:有本觉、有始觉、有究竟觉。[然心性本来离念,本无生灭,]本来没有生灭。[祇因一念妄动,而有无明,]菩萨!这句话我要再强调一次;简单讲,无量亿劫来,都可以在一念解决,所以,你看,明心见性有多重要!我们现在这一念放下有多重要!

无量亿劫来的生死,都是因为简单的三个字:放不下,卡死自己,要解决无量亿劫以来的生死,两个字:放下,不起妄念、息念。只因一念妄动,而有无明,所以,佛在《华严经》说:无量劫在一念,一念化为无量劫,太厉害了,太厉害了!为什么?无量劫是心,我们现在当下这一念,这一念也是心,无量劫跟心,心是无形的,为什么讲无量劫?因为执着,所以,分成时间无量劫,无量劫在一念之间;在一念之间就是无量劫,为什么?这一念我如果执着无量劫,就产生距离的感觉。对不对?你今天为什么有感觉时间从早上到晚上?因为你念念在执着嘛!像佛的话,他没有执着,平等性,他早上跟晚上一样,晚上跟早上也一样;今天跟明天、明天跟后天也是一样;今天跟昨天是一样,今年跟去年也是一样,无量劫到今天都一样,这样讲听懂了吗?听得懂,很好,很好!所以说:菩萨!修行不困难,师父跟你讲过的;就是“放下”两个字而已,要掌握自己的因缘。只因一念妄动,而有无明。[迷自真体,妄上加妄,]卧房再加上虚妄。[能令心体,]能令我们的心体[生、住、异、灭,从细至粗,微著不同。

]“微”就是细;“着”就是粗,也就是细、粗不同,微着不同就是细跟粗不一样,“微”就是微细;“着”就是显著,显著就是粗的意思。[先际最微,]一开始是最微细。[名为生相,]生相就是生、住、异、灭,我们有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住、异、灭四相。[中间二三,]就是住相跟异相。[名住、异相,后际最粗,名为灭相。今因本觉不思议熏力,熏于无明,起厌求心,]起这个厌,求这个心。[又因真如所流,闻熏教法,]熏习,凡夫只有四个字而已;多多熏习,四个字而已,熏习凡夫用功的办法,凡夫只有这四个字;多多熏习……,多多熏习要两种,要善知识、要环境,就是这样而已。凡夫自己要修行,根本就不可能的事,自己要怎么修行?没多久你就烦恼!闻熏教法,[熏于本觉,]熏染我们的本觉。

[益信解力,]“益”就是增强,熏于本觉,我们有熏习,我们就会增强我们的信力跟解力,信力跟解力。[损无明能,]“损”就是破除,可以破除无明的能力。[反流渐向心源,]究竟之处叫做心源,究竟觉叫做心源,心的本源。[始息灭相,]才停止这个灭相,[终息生相。]最后才停止生、住、异、灭的生相。因为有四相嘛,始息才开始停止这个灭,灭相就是生、住、异、灭,这个灭,第四个程序,程序,最粗相,最粗之相叫做灭相;最微细的就是生相,终息生相。[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无所动,今无始静,]无始的静处。[寂灭一心,平等平等,无别始觉之异。大意如此,今以论意释之:初信位寄息于灭相,]信位寄息在这个灭相。[分文为三:一、标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者:此由妄成迷。]成迷。[一切众生,先从博地凡夫说起,自从无始,晦昧真心,]晦昧,这个“晦”,没有阳光,雨天、阴天叫做晦,简单讲:晦昧就是遮蔽了我们的真心,遮蔽了,就像下大雨、阴天,乌云遮日一样,叫做晦昧真心。[而为顽空以来,]顽空以来,所谓顽空就是不正见的空、冥顽不灵的空、没有圆融的空,叫做顽空。[三细、四粗,]四粗就是生、住、异、灭。[辗转而起,乃有虚妄身心。]四粗就是等于六粗,意思就是这样。[由妄想我者:我体元无,]本来就没有,[妄想而有。一切众生,由妄想我执,执妄身为我。]执妄身为我。[及爱我者:]爱我就是[我见坚固不舍,便生爱著。]走到哪里都是这样,我昨天看了一卷录影带,是日本人去非洲拍摄的,描述女人的悲哀,奴隶女人的悲哀,我觉得这个很不平等!安是在描述非洲的女人有多么可怜,那是非洲的一个国家,国家,女人从早到晚都在工作,当地没水没电,要到很远的地方提水;而男人整天都没事,他们整天都在做什么呢?

做椅子,非洲男人整天都在做椅子,做椅子。做椅子为了什么,你知道吗?做椅子就是要串寮用的,他们的椅子都随身携带,他们的椅子都随身携带;女人是做得半死,几千年来,非洲都是如此,几千年来都是如此。那边女人的嫁妆是什么呢?女人的嫁妆就是铁,铁,一环一环的……,等到她要出嫁时,她的父亲就把它钉牢,拿不下来,就是把它打造圆形,四、五个看起来像弹簧连在一起,这么粗,差不多像师父的指头这么粗(法师比起来像食指那么粗),这么粗!讲起来很可怜,那些女人一辈子的命运,讲起来很可怜、很悲哀,很悲哀,没有出离的余地。而且男人都打女人,先生老是打太太,打太太,先生老是打太太,太太如果跑回娘家,她父母亲的家里,又被赶出来。所以,她们就控诉,控诉,做女人的悲哀,女人的悲哀。我看她们这样劳动……,整天都在工作,下田耕作的也是女人,男人都没事做,顶多是打猎而已,打猎而已。

所以说:生长在台湾的女众,讲起来……,你如果想看这卷录影带,应该放给你们看看,那些女人会做死,会做死,真的!从早到晚都在工作,晚上还得侍奉她公公、婆婆;非洲人喜欢喝咖啡,coffee,喝咖啡,晚上她还得烧茶、烧开水泡咖啡,整天都在劳动,背着小孩工作,背着,还得赶麻雀,从早上就是这样一直工作。她的控诉就是说:几千年来,就是这样不平等,这是女人的认命,因为习俗都是这样子,我们生长在非洲,没有怨言,也不能有所怨言,怨言也没有用,定论!一出生,它是封建的思想,男人、女人就非常明显的,女众就很没有地位,就是负责生小孩、一直工作,一直做、做到死!看了夫她们很难过,夫她们很难过!所以说:我们这里的男众,要体谅你们的太太,要体谅太太。如果反过来,先生整天工作,换成你们这些太太要体谅,不要把你们的先生累死!有的老婆很凶,真的,有的老婆很凶,很可怕,她的身体很强壮,先生如果不去晒稻谷,她就(嗯!)……,(法师学着女子举拳头,男女做“不要”和害怕的动作),吓得先生说:我去,我去!真的,所以,讲起来是不平等,不平等,这世间讲起来都不平等,我见、我执太重,出生在这个娑婆世界,就是要有此谁知,就是这样,讲起来很悲哀!

所以说:录影带里面,有很多都是很好的教育,让你发现人的可怕,悲哀、悲惨的命运!出生在台湾的女众,好命,好命,讲话都比别人大声。上一句说我体,[上句我体,]就是我们的身体,[即所执也;下句我见,即能执也。曾不自知者:谓一向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我体本无,唯心故有,心既念念无常,我亦念念生灭。]没有一个我,既然无我,应该要牺牲才对,怎么能贪着呢?[故《净名经》云:“是身如电,念念不住。”《]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

何以故?因为从无始劫以来,[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每一念都执着。[故说无始无名。”由迷执故,念念造诸恶业,境违于情,]境界违背我们的情,[则生憎恶;]恨,[境顺于情,则起贪爱。]贪爱。[耽著五欲者:]所以,菩萨![深心耽恋染著,五情欲境;如美色娇声,奇香厚味,以及细滑之触,皆可欲之境。]这里面最难断的就是细滑之触,细滑之触,细滑的接触,这个最难断,那就是指男女,指男女,这个最难断!我们人,你说眼睛,眼、耳、鼻、舌,身,这个触最难断,触、身,触最难,触就是男女,男女一接触就克制不住,触,细滑之触。你说我吃得差一点,这个控制得了,对不对?我不抽菸,这个也好控制,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一标具足凡夫竟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20:04

寅二明闻法觉悟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如果遇到善知识教导我们,教导令我们开悟。教令开悟,[净圆觉性,]我们有一个清净圆满的觉性。[发明起灭,]“发明”就是我们觉悟了;“起”就是生,灭。觉悟了生灭,底下加两个字:本空。发明起灭就是:如果你觉悟了生灭本空、不可得,如果你觉悟了生生灭灭本来就是空性。[即知此生,]既知此生,就知道这些生灭,此生就是:就知道这些生灭,此生灭[性自劳虑。]就是圆觉自性当中是没有这一些的,你是自己劳,也是自己虑,自己疲劳,自己多虑。

[】]再讲一遍:若是遇到善友,就是善知识开示,教令开悟,让我们了解清净圆满的觉性,觉悟到起灭,觉悟到生灭法本来就是空。则知此生,就了解这些生生灭灭,性自劳虑,劳虑就是圆满自性当中本无,但是,是自己劳、自己劳虑,自劳自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所以说:到最后,性自劳虑就是:圆觉性当中是没有这一些,是你自己过度的劳、过度的虑,自劳自虑。

[此遇教得悟本觉内熏。]有因缘遇到善知识开示我们,我们有本觉的自性来熏习。[不期而逢曰遇;善友者,具正知见,善能开觉于人也。净圆觉性,人人本具,无奈久迷自性,因贪欲而造业。今既逢善友教化,一向依惑造业,自必依业受报,生死不休。今既开悟,不造诸业,]不造诸业,[即论寄息,于灭相,]即论寄息,那么,就开始要怎么样?

即论就是:那么我们就必需知道,讨论它,要了解,这个“论”就是要了解什么?寄息,我们希望停止于这个灭相,就是要在灭相里面下功夫。即论寄息于灭相,就是我们现在必需一定要清楚地了解去论断,安住在哪里?寄息就是安住停止于灭相,要赶快停止。[发明无分别智,]无分别就是平等心,来发明平等心的智慧出来,平等心的智慧。[慧照朗然,]智慧的观照清清楚楚。[无始妄习,一时顿现,心冥真觉,不以妄念起灭为我;]心合,“冥”就是符合,心符合……,“冥”可以写一个:“合”,六合路的合。心合真觉,不以妄念起灭为我,因为确实是无我。

[起之与灭,念念皆知,翻前曾不自知,念念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者:即知此生,皆是于圆觉性中,自劳自虑,而圆觉无与焉。]圆觉无与,“与”就是给与,圆觉的本性当中,并没有给你这些业障,并没有给你这些劳虑之相。即知这些生灭,统统是圆觉本性当中自劳自虑,你是自己劳、你自己虑。师父以前跟你们讲过: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别人根本就没有问题,一切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对不对?别人怎么会有问题?万法唯心。所以,圆觉无与,意思就是说:在圆觉的本性当中,并没有给他劳虑,也没有给他这些分别之心,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二明,闻法觉悟竟。

寅三明息妄随真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劳虑,就是这些分别心能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清净之了解,“解”就是悟。[为自障碍,]为自障碍,意思就是说:稍微得到一点觉悟,变成障碍,为什么?执着自己的觉悟。所以,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他认为自己很有功夫,他清净心、他了解了,变成产生一种自我的执着。为自障碍就是说:因为有净、清净之解,而变成了一种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还没有达到圆满,落入一个法执里面,因为太欢喜这个法,法变成一种执着,因为他得到了净解,这个净解又变成一个法喜,法喜就变成自己的障碍,所以,在圆觉当中而不自在。

[此名凡夫,随顺觉性。]这就是凡夫随顺我们的觉性。所以,我们修行如果修到很有境界,我们不要一直讲,也不要一直执着,我们常常觉得还不够,功夫还不够,要常常觉得我们是凡夫,功夫还不够,见佛、见光、见花闻香,统统不执着,放下,不然就会变成障碍,若作圣解,即着群邪,《楞严经》就是这样讲。若作圣解,即着群邪,如果你将自己当作是圣人的见解,那么,你就遭遇到魔的侵入,即遭群邪。[】

此缘悟成碍。]因为你有了悟境,因此你会感到法喜,变成法的执着,[若复有人,圆伏五住烦恼,了达惑妄空寂,]惑妄空寂,虚妄,惑是虚妄的东西。[故云:劳虑永断,]永断。[以绝求作之心。]以绝,“绝”就是断,以断掉求作之心,本性是无求无作。[得法界净者:若理法界,则法界体中,绝诸劳虑,]劳虑。[尘境不生,名之为净。若事法界,则分别念虑之心,]念虑之心,[差别尘境之法,当体不生,名之为净。]当体也是当下,本来就没有,这都是虚妄的东西,强加执着,你当然业障现前;也没什么好伤心的,别人对我们不好,这理所当然,因为他有业障,才来娑婆世界,对我们不好,这很正常;他如果会对我们好,他早就在极乐世界享受清净平等心了,他对我们不好,这才是正常,正常。

在这个娑婆世界,谁愿意对人好呢?谁肯牺牲自己呢?大家都自私自利。对不对?[即彼净解,为自障碍者:粗念既尽,得少轻安,]轻安。[于彼净时,心生爱著,于净起解,名为净解。系心在净,]系心在净。[不更求断,]不更求断。[故成障碍。]所以,成障碍。[非外尘所扰,故言自障碍,障碍圆觉,不能自在任运增证也。]增证,增加这个修证。[此名凡夫随顺觉性,结名信位也。]这是凡夫位,明息妄随真。[初信位竟。

丑二贤位]三贤位。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有所见解,更进一步了。[虽断解碍,]虽然断这个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我现在解释一遍: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我们看到了有所解悟,变成一种障碍;虽断解碍,虽然你断了这个有所了解的心,执着的这个心又把它断掉;但是,犹住,就是还是执着于见觉,能断的观智,见觉,见觉就是能断的观察的智慧。我们能够观察,我能够断烦恼的这个智慧,你又执着这个智慧,所以,犹执着观照的智慧,还是执着有一个能够观照的智慧在观照它。觉碍为碍,觉悟到这个观照的智慧也是一种障碍,还是一种障碍,变成不自在。觉碍,你能够有观照,这个变成一种障碍,所以,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初地,未入地者,未入初地就是三贤位,未入地,未入地就是三贤,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三贤,还未入初地,随顺觉性,随顺觉性。

此三贤位所修,[此贤位,论寄息于异相。]我们刚才是讲灭相,现在是异相,生、住、异、灭,从后面修回来,灭相,前面已经知道了;寄息停止于异相,异相就是变化比较微细的相,叫做异相;灭相是比较粗糙,异相又比较微细了。[文云:“觉于念异,念无异相”等。]觉悟到念头有所差别,但是,每一个念看起来又好像没有差别。

所以,觉于念异,我们可以发觉到这个念头一直在变化,但是,粗的已经断了,剩下的只是微细的,看起来又好像没有什么差别,所以说: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者:谓见彼净解,为自障碍,]得到清净的法界的见解,得到法喜,法喜变成一种障碍。[而欲断之,]所以,[是蹑前位,]“蹑”,就是依,依照前面来讲,依照前面来讲。[以辨明此位之相,]此位[即觉于念异也。]此位是异相,生、住、异、灭的异,前面是灭,现在是异。[虽断解碍,]断这个解碍。[犹住见觉者:]能观照的心叫做见觉,有一个观照觉悟的心,见觉就是见到一个觉悟的心,那还是执着!“我觉悟了!”执着这一念,还是觉碍,能观照的心。[以三贤观智增明,虽断净解之碍,然虽之云者,]然虽然是说,[虽超前位,]虽然走过前面的位次——灭;但是,[犹劣后位,]还没有达到地。所以说:[即念无异相。]念无异相,差别一点点,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差别。[所断虽亡,]虽无,[犹住著于能断之观智,名为见觉。]

叫做见觉。我在观照、我在断烦恼,还执着这个。[此能见之见觉未亡,不复前进,]还停止在某一个阶段,简单讲:任何一个人只要动一个念头,觉得:我很了不起!统统停止在某一个前进的角度里面,只要你有一个念头说:我比你伟大;只要你动一个念头说:我在修行;只要你动一个念头说:我现在在觉悟,统统叫做障碍;要觉悟到无所觉悟,而且我们没有我慢的觉悟性,要这样子,这很难!修行人,认真念佛、念佛的有;但是,没有我慢的人很难,没有法执的人很少!为什么?他认为自己很行,吃不到几把青菜,就想上西天(自不量力),出家是这样,在家也是一样,出家一年、两年,自己就要去组个团体,就要来领众念佛了,时间一到,也披上袈裟要来开示,结果讲错了,自己也不知道,到后来,跑到阎罗王面前,遇到阎罗王:咦?我怎么会来这里?法说非法,非法说法,完了!违背因果。对不对?就是这样。在家人也是一样,稍微念一点书,领导习惯了,跟这里不合、跟那里不合,就自己组一团,组一团什么?级一团念佛,都不用善知识教,就是这样,这个就是这种情形,就是这种情形。

藉着彼此的感情:我跟你比较好,你跟我比较好,来!我们聚在一起来共修!那你修什么?你行吗?劝他,他不会接受,若要说他学佛,他没有深入经藏,不明本性;他要说他学佛,的确,学了好几年,要说经验,他也有,问题是他没有大彻大悟,没有通达经典,所讲的都是在绕圆圈,都是说自己的经验;他的经验不是佛的经验,我们要听的是听佛的经验,不是要听他自己的经验。是不是这样?佛的经验就是在这里,在经典里面,佛的经验就是在经典里面。对不对?我们是要听佛的经验,还是要听他的经验?

当然是要听佛的经验,要听佛的经验就是依法,很简单的道理!所以说,所以说:在家居士是这样,初出家也是这样,冷静,不要动不动……,所以说:人之所以大患,在于好为人师,就是这样。我们人最大的祸患,就是喜欢当人家的老师,这是很大的悲哀,很大的悲哀,也不知道自己还不行。再来,所以,住在这个见觉,此能见之见觉未亡,还没有结束,就不能精进。[则觉亦成碍,]觉悟也是成碍,[故元觉碍。而又云为碍者,以其为圆觉之碍,故不得自在无碍,而任运搬趣入圆觉性也。此名菩萨,显上求之心,已超凡位,而下化之功,不及贤位,故云未入地者,随顺觉性。结名贤位也。]结名贤位。[二贤位竟。

丑三圣位(分三)寅初悟前非二明证相三结成位

寅初悟前非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说: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就是说:你有观照这个念头,有能觉的心,如果还没有往下,自认为你还有这种功夫,住于照跟住于觉,那不是究竟的照、不是究竟的觉;究竟的觉,没有能所,他没有觉的念头、没有照的心念,因为他恢复平等,平等是无相。所以,有照有觉,俱名障碍,这都会障碍我们的圣道。

[此圣位,论寄息于住相。]讲起来,应该是停止于安住的住相。我们就是生、住、异、灭,灭是最粗,最粗的相;异比粗更微细;住是第二微细;生相是最微细,生、住、异、灭。所谓生、住、异、灭,就是了解它变化的情形,这个“息”是停止的意思,就是说:在这里是停止在住相里面的讨论,停止在住相里面的讨论。[文云:“觉于念住,念无住相。” ]他有所觉悟,觉悟这个念头安住在何处:但是,这个念是没有住相,念是没有住相。[今悟前非。]现在悟到以前的修行不对。

[善男子,有照有觉者:照,是所照之境,]所对照的境界。[乃信位中,净解为碍;]这是十信位当中;净解就是了解这种障碍。[觉,是能观之智,]能观照的智慧。[乃贤位中,觉碍之觉。]觉碍之碍,觉,觉悟到有所障碍的觉,如果你执着有一个觉,还是一种执着。所以说,[俱名障碍者:以二位对待未亡,]就是因为……,“以”就是因为,因为照跟觉都是互相对待,并没有能所双亡。所以,[觉前前皆非也。]所以,觉悟到以前都不对。[即论中觉于念住。]这一段是说悟到以前修行方向错误。[初悟前非竟。

寅二明证相]

所以,[【“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这一句就是修行的重心点,人家常常问:师父!要如何修行?这句话就全部讲得清清楚楚!是故菩萨,菩萨是如何修行呢?常觉不住,什么叫做常觉呢?“常觉”就是没有分别的智慧,而且不住,连这个平等的智慧都不能执着,叫做常觉不住,常常觉悟,却不执着于觉悟的这个念头,简单讲:连能觉的这个智都没有,都要放下,叫做常觉不住。所以,是故菩萨,常觉不住,就是那个无分别的智慧,那个智慧也是不住。也可以说:常常觉悟,而不抬头于觉悟,能所觉悟的智慧。所以,照与照者,能照的、能观照的觉悟,与所观照的境界,照与照者,照者就是被、被动的,照就是能照的这个智慧;与照者,与被观照的对象,同时寂灭,就是没有能所,同时寂灭。简单讲:真正的修行人,不可能觉得自己很厉害。

所以说:不要在智慧里面夹杂着傲慢,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所以,世间没有悟道的人,对生命没有真实了解的人,不能进入空性的状态。所以,在哲学家,心理学家,他们讲的都是似是而非的道理,似是而非的道理,譬如说,譬如说:死亡对一个有破碎心的人来讲,死亡就是一种喜悦,死亡对一个破碎心的人来讲,是一种喜悦。就是说:一个人对这个世间很失望的时候,一死亡对他来讲是一种喜悦。这是世间人的看法,是哲学家、心理学家在不得已之下所说的。但是,为什么会拥有一颗破碎的心?没有觉悟,所以说:我们人会运用这个心,跟不会用这个心就差很多!我们为什么拥有破碎的心?就是对这个世间失望,觉得很很委屈;但是,他都不能认命,不能直接接受这种事实的存在,事实的存在,耐不住这种烦恼,烦恼。

我们人如果烦恼,儒家的思想说:一平则鸣,不平则鸣;但是佛家、释迦牟尼佛是说:话多的时候,人家要批评;话少的时候,人家要批评;你沉默的时候,人家要批评;但是,虽然人家要批评,不过,沉默还接近圣者。意思是说:你话讲得多,人家要批评;话讲得少,人家也要批评;你沉默不语,人家还是要批评!所以,佛陀在开示的故事里就这样譬喻,爱讲话的人不好,爱讲话、老是不满的人不好。他说有一只乌龟,经典说:有一只乌龟,一只乌龟爬啊爬……,人家经过时就笑它:这只愚痴的乌龟!愚痴的乌龟!它很不高兴,人家常常笑它,这只乌龟很生气,很生气,它就很不满。佛陀讲经很厉害,譬喻得很好!后来有二只燕子,燕子,二只燕子来,来乌龟兄这个地方,乌龟兄这个地方,乌龟兄,乌龟兄!你有什么委屈?唉!大家都骂我乌龟,打瞌睡的乌龟、愚痴的乌龟!

他们都这样耻笑我,不跟我做朋友!燕子说:你有什么要求吗?这只乌龟说:能不能藉你们的翅膀,载我到我兄弟那边,到丛林、沼泽那边,跟它显示一下我也有办法遨游虚空!燕子就跟它说:好啊!这个简单,简单!但是,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你都不要讲话,你都不要讲话!乌龟说:好!我都不讲话。燕子就说:我就载你去轻视你的朋友那边,让你风光一下,让你风光一下!国语不知道怎么讲,台语叫做“车扬”一下。这二只燕子就咬了一支竹子,咬了一根木棍,木棍,就叫乌龟:来!上!乌龟张开口咬住木棍,这两只燕子左右两边飞上来,乌龟很高兴,乌龟在地上跟那两只燕子说:来,来!载我去以前轻视我的人那个地方,让我风光一下!于是就飞……,飞到那个地方去,下面的人看到就骂它:你看!乌龟,乌龟!那只瞌睡龟在空中!

它很生气,它想:我已经飞上天了,你们居然还瞧不起我!于是准备大骂它们一顿,一开口,哇!掉下来,粉身碎骨!佛这个故事的譬喻就是说:爱讲话、受不了忍辱,到最后都会惹上杀身之祸,沉默是金的人,往往比较没事,能够享受,享受,听懂了吗?享受。心境也差很多,你知道吗?心境。凡夫,凡夫就是像这样:啊!月亮在那里!小学的时候,听人家讲听吴刚砍桂树、嫦娥奔月,到中秋节就很高兴,用望远镜看月亮。凡夫以为月亮在宇宙的那一边;圣人就不一样了,圣人,圣人在喝水的时候,只要把双手一合掌,水就影现了月亮在水中,喔!圣者的月亮在心中,圣者的月亮在心中;凡夫的月亮在心外。

意思就是说:所有的修行人,以心为清净心,就是说:月亮就不离当下这个念头,他能够享受他的生命,享受他的生命。因此我们如果会用我们这颗心,我们就会过得很快乐,非常快乐,非常快乐!不用去垦丁,不用去恒春,恒春。有一个人经过横贯公路,一下车,呯!被一颗落石砸中,至今仍然昏迷不醒,昏迷不醒!电视报导的,有三十几个人去爬山,去爬山,正好碰上台风,山崩地裂,被困在山上,想要下山,可是雨势太大,只得对外发出SOS讯号,请人去救援。爬山,爬山本来是很快乐的事,到最后悲哀!所以,任何一种事情,如果藉着外在的享受才能得到快乐,它的后面就跟随着痛苦。

世间的乐,是立竿就见影,意思是说:世间的快乐,只要你快乐,一定会留着后面后遗症的痛苦。佛教的快乐游荡在哪里?游荡在虚空,无影无踪,来无影,去无踪,随时产生智慧,所以,学佛的人,他的心境遨游整个虚空,平等故,平等故。能照所照,同时寂灭,同时寂灭。所以,你听了这个譬喻,要以这只乌龟为前车之鉴,这只乌龟,爱讲话的乌龟!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20:10

[地上菩萨,已证平等真如,以即理之智,]就是说道理当下就是智慧。[还照于理,]道理跟智慧,[理智冥符,]合起来,以如如智如如理。[如珠有光,还照于珠。]就是说珠本身有光,[是以历位常觉,不成障碍;以不生住著心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什么叫做照而非照?能照之心也没有真实之体,因为一切空性故。所以,照也没有那个能照之心;也不住所照的能力,因为本性就具足。所以,[理智一如,]智慧当下就有道理:所有的道理都是产生智慧;所有的智慧都是发挥道理,理跟智是一如,[能所契合。故《唯识见道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所以,唯识学在佛门来讲,是列为很重要的一宗,唯识宗是非常重要的一宗!所以,我们这里开唯识学已经开两次了,开两次了,一次开《唯识简介》,现在要开《唯识读本》,再来还要再开,再来还要开《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八识规矩颂》,因为唯识是太重要了,太重要的经典!因为万法回归到最后,都是一心的问题。《唯识见道偈》这样说:若时于所缘,若时就是如果在一切时,针对所缘之境,智都无所得,连能缘的智慧,连能够攀缘外境的那个智慧,都根本不存在,那个时候就真的,安住在唯识的本性了。离二取,二取就是能取跟所取,叫做二取,离能所对立,那就不存在了。恶,你不要一直说对方是恶;善,你也不要一直说对方是善,善无善性,恶无恶性;大无大性,小无小性;多无多性,一无一性,一多相融。在座诸位!你不相信这个世间没有绝对性吗?

你认为多一定比较好吗?不一定比较好。譬如说我们台湾的家庭,就算点亮一屋子的灯,也比不上夜总会里的一盏大灯,夜总会的大灯一开,只要一盏就很亮;当然,有些夜总会会故意把灯光调得很暗。我们全台湾的电灯,全台湾的电灯,包括美国、日本都加起来,千百万个电灯,比不上一颗太阳,比不上一颗太阳。枉费我们开电灯、用发电机发电,发电,结果比不上一颗太阳!所以,一不一定少,无量无边的星球,比一定比一多,一个虚空就包容一切所有的星球,一比较大,不是多比较大,一,那就不得了了!所以,佛教讲的这个一,是很有学问的,当下叫做一;不能形容叫做一;绝对叫做一,拥有一颗清净心就包括一切,一切法门,一切法门。所以,不要以为一很少,也不要认为多就是比较大,一无定性,多也无定性。所以说:一多相逼无碍,这是《华严经》的思想。

[智都无所得,则此常觉不住。常觉,即是无分别智;不住,即不取种种戏论相故。]戏论就是凡是于生死无助的,统统名为戏论。所以,在经典里面讲:佛不戏论,佛不戏论。佛不戏论不是说佛不开玩笑,没有,佛也曾经微笑过,佛也曾经微笑过,是不是?佛微笑,开口就说法,佛也是很幽默的一个人,很美好的。所谓不戏论是说没有意义的语言,对生死、对证道、修行了无帮忙的,那个叫做戏论;而不是说开玩笑那个叫做戏论,不是这个意思。[离二取相,]离能取、所取。[即此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寂灭就是涅槃,不生不灭的意思。[智与真如之理,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此则念无住相,觉住相无故。]连这个觉都不执着住于觉性,叫做觉无相,无住相。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就像一个人斩断自己的头。[首已断故,]头斩断了。[无能断者。]你斩断了自己的头,就没有人能再断你的头了。是不是这样?[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则以碍心就是说:还没有完全达到最圆满的境界,尚有微细的法执,都称为碍。则以方便,还未达到究竟圆满之心,用这种心,勇气对立之心,暂时用一下。自灭诸碍,到最后,能观照、所观照都没有,碍已断灭,这个碍若断灭,列灭碍者,碍就是最微细的一切,能所都无,无不碍者,那么就平等,能所都空相,当然就是平等。

这是譬喻,[此以喻显,]所以说,[故曰譬如有人。人,喻能断之智;]能够断烦恼的这种智慧。[首,喻所断之境。]就是我们所攀缘的境界。[今有誓死之人,]就是一定要自杀的人;这是一种譬喻,佛讲经都是一种譬喻。说:一个人很想死,意思是说:譬如一个人很想断掉烦恼的意思。[以刀自断其首,]用刀子斩自己的头。[首未断时,则首为所断,人为能断。]自己斩自己的头。[至首已断,]斩断自己的头。[则所断之首已落,]能所落地。[能断之人亦亡,故无能断者。]就没有要拿刀斩自己头的人。现在不用刀了,现在都是用枪,现在都是用枪。美国,最近报导的,美国人玩一种叫做死亡的游戏,什么叫做死亡的游戏?拿一支转轮枪,三点五口径的枪,一转动下去,松口指向谁,就要自杀,枪口指向谁,就要自杀,自杀!美国禁止这种游戏;可是,很多黑人在玩,那些不良少年聚集在一起,没有什么游戏可以玩,就玩那个死亡游戏,叫做50%死亡,fifty percent die,50%,你有50%的机率会死,如果剩下两个一转下去,不是你就是我,两个人,一支枪转动转轮,其中一个就要死,这是很可怕的事,很可怕的事!

如果是我,绝对不会去玩这种游戏,枪一转动,我就跑……,你打不到我!以前的人都是用刀。[更以法合:则以碍心,]以这个碍心。[即觉碍之觉。]觉悟这个碍的觉性,就是以碍心,即觉碍之觉,就是觉悟有障碍这个觉性。[自灭诸碍,即所觉之碍。]我们有能观照,观照到最后,障碍都没有了,能观照也灭。所以是所觉之碍,所觉悟的障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既然观察的智慧都无,[即观智俱泯,]能观照的智慧,跟所照的境界都无。[能所双亡也。入地菩萨,以灭碍之心,自灭诸碍。碍未灭时,则碍为所灭,觉为能灭。]觉是能灭。[至碍已断灭,]你就没有障碍,就自在了,[则所灭既空,能灭之觉亦尽。]没有。

所以,简单讲一句话就是:不要觉得自己很有修行,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所有的形容,就是永远不能安住一个念头:觉得你很有修行,这句话就是全部包括一切的思想。底下,[故上云: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即斯意耳。]能照跟所照,同时寂灭,一切境界,我们都知道是虚妄的,能观照的这个心,同时放下,所有境界都无。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这是一种譬喻,修多罗就是经典,佛讲的一切经典都叫做修多罗,翻译成中文叫做贯、摄、常、法,能贯通一切、摄受一切法,贯、摄;常是诸佛的永恒的常;法就是一切的经教统统叫做法,准则,贯、摄、常、法,叫做修多罗。简单讲:佛所讲的一切经典这样教导我们,都是要教我们什么呢?说:如标月指,“标”就是指向,一个目的,一个目的。如标月指,标月就是我们的目的,是要叫你看指头所指的月亮,说:月亮在那边,月亮在那边!说:电灯在那边!我是叫你看电灯,看电灯,不是叫你看这个指头。说:月亮,月亮在那边!

你却往头上问:哪里?在哪里啊?在哪里?在指头上面一直找;他是叫你看月亮,你不是,你一直看这人指头;在哪里?哪里有月亮呢?意思是说:经典,所有的经典就是要令我们开悟,你不要死执在这个经典的文字相里面。那么,一贯道是死在非经典上面,真经不在文字,一贯道说:真经不在文字,他执着离开文字就有真经之谈,那也是死路一条,顽空!悟道的人,文字不碍真空,真空不碍文字,文字当下就是实相般若,般若怎么会障碍文字?所以说:修多罗,如标月指,佛所说的一切经典,就像指向月亮为目的的那个手指;若复见月,如果你已经见到了月亮,如果你已经看到月亮在那里;了知所标,了知所标就是指头所指向的那个标,指向叫你看那个方向,定出来的那个方向;毕竟非月,当然那个不是月亮,那是方便。

了知所标,所标就是一切的经典,了知一切经典毕竟不是我们的本性,那是暂时让你方便的意思。再跟诸位解释一遍:佛所讲的一切经典的教化,就像指向月亮的指头,你如果看到月亮,我们就知道,指头所指的目标是什么,毕竟那个指头不是月亮。这样知道吗?反过来的意思是说:佛所讲的经典,是教我们明心见性,要令我们明心见性、成佛、成佛道;你如果明心见性,那么,一切文字毕竟不是明心见性的境界,那是文字,不是我们的心境,是方便而已。

[此显登地菩萨之实证,不住名言。]这是显示初地菩萨的实证,不执着在名相、语言当中。[地前未证实理,]初地菩萨以前,还没有证到如……,实理就是见法身的道理,叫做如实智的理。[难亡言教,]无法忘却文字上的执着,叫做难亡言教,无法忘记文字上的执着,我们凡夫没有办法,没办法离开文字相的执着。文字化作音声,叫做语言,所以,我们经不起别人讲两句话、骂两句、批评两句,我们就气冲冲的!所以,凡夫绝对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文字,因为音声就是等于文字,有形的叫做文字,没有形的叫做音声。知道吗?叫做音声。所以,我们人无法离开文字相,人家若骂你:你这只猪公,一天到晚睡觉!你就受不了了,你就受不了了!

[故佛假种种言教开示,为悟心之方便。修多罗教,通指佛说一切经也,故喻如标月之指。]标月,标示月亮的那个指头。[谓见月须藉指端,]看那个指端指住何处。[悟心须假佛教。]“假”就是藉,藉着佛的教化。如果你想要悟到你的心,就必须借重佛的教化,语言的教化。[因指见月,]因为往指头的方向看过去,就可以看到月亮。

[见月亡指。]我们如果见到月亮,那根指头所指的就要放下。[因教诠心,]因为佛的教化最主要是在讲我们这个心;“诠”就是教化,就是解释。[悟心亡教。][你如果悟到我们这个心,就放下文字之教;亡教不是没有教,不是这个意思。[今既了悟自心,]现在既然了悟我们的心,[则一切言说,皆剩法矣。]剩法就是多余的,多余的。[如既见月,了知所标之指,毕竟非月也。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此明诸佛,]都是以语言来解释、显示这个道理,[同以言诠显理,开示菩萨,凡有种种言说,皆标月之指。]皆标月之指。[今既证一心,则能所双亡,绝诸对待,唯一寂灭真境矣。二明证相竟。]唯一寂来真实的境界。

[寅三结成位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此结成位。]结成位就是成就了。[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论亦结云:名随顺觉。]后面。[此一科文,]就是说菩萨如果到地上之位,地上之位,初地以上。[谓觉性平等,理本一味,今因众生迷倒,幻化未灭,]对于幻化出来的外在的虚妄的法,未灭就是没有除灭。幻化未灭就是说:众生颠倒,以假为真,对于幻化出来的这个世间的法,还没有除掉,所以,贪生怕死。[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虚妄境界里面在用功,就会产生了差别,因为我们没有如实智照如如理。

[此显六即差别,]六即就是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后面都会讲到,观行即佛,后面都会一一来讨论,六即佛。六即佛是天台宗在解释佛的差别,大家都是佛,看你是属于哪一种佛。所以,众生来讲就是理即佛,在道理来讲,我们是佛,可惜一点功夫都没有,一点功夫都没有![因迷而有,]因为迷了而有,而有这个境界。[若究竟穷源,]如果究竟去探、追求这个根源。

[寂灭无二。]寂灭不二。[若悟明六字,]这个“六”字就是六即佛的第一个字。你如果悟到六即佛这个“六”字,就是六种佛。[不生上慢,]不生上慢就是没有骄傲,以为自己很行,喔!原来佛有六种差别,六种佛。[若悟明即字,]六即的“即”,“即”就是讲当下,当下就是佛,六种,当下就是佛,现当下就是佛;文字当下就是佛;观行当下就是佛;相似当下就是佛;分证当下就是佛;究竟就是佛。所以,悟明六即的即字,[不生退屈。]就是说:喔!有六种这么多,要修到什么时候?不生退屈。[此天台之圆旨也。上总示圆理,下别示六即,经义相符,故以释之。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就是执着有一个我相。[曾不自知,]“曾”就是从来不,从来不,never,是不是?从来不。曾不自知,从来不曾自己去了解。

[念念生灭,]念念生灭,所以,于境界起这个恨跟爱的心,[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耽着就是执着五欲六尘。[此理即也;]为什么说是 即佛呢?底下就解释了,[以众生全体在迷,]全体就是整个心的体性,统统在迷惑,我们一颗清净心,全部在迷当中。[约佛性在迷,故云理众生即佛,]按照道理来讲,众生是佛;但是,这只是道理来讲,[遂云:理即。]底下就讲到名字即佛,[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起觉悟,[发明起灭,]发明起灭就是觉悟到生灭,叫做发明起灭,发明起灭就是:觉悟了这个生灭的真实性是空性的。[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这一切的生灭,那都是本性多出来的。

性自劳虑就是:那是本性里面多出来的自劳自虑,意思是说:本性没有这些东西,都是多余的。[此名字即也:以众生迷已,不知本有佛性,]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识开导,了悟自性,生即无生,知本是佛。]生当下就是无生,知道我们本来就是佛。[以知名识字,]了解佛的名、也解这个字,[即知一字,即佛性也,故云:名字即。]喔!原来我也是未来佛,了解这个名字,这样他慢慢就会听经闻法了。名字即佛,再来就是观行即佛,[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心里的压抑、生灭、烦恼,叫做劳虑,用“劳”跟“虑”来包括一切,“劳”大部分都是指身体方面的一种痛苦;“虑”是指心上不安的一种烦恼,劳虑永断就是身心永断。

[得法界净,即彼净解,]清净的见解变成一种障碍,喔!我了解了,我了解了,身体有病苦,我要忍耐,认了就是我们的;心的烦恼也不可得、无所住,我已经了解了!结果了解变成一种障碍,也还是一种……还执着“我了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此名凡夫,随顺觉性。[此观行即也。天台]宗[圆教五品观行位人,]五品观行位人。[圆伏五住,]圆伏五住,五住烦恼,过去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三界有五住烦恼,欲爱住地等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

[惑息妄除,]迷惑停止,虚妄除掉,[故云,劳虑永断。三毒不行,]三毒就是贪、嗔、痴。用慈悲心起贪嗔痴,所有贪嗔痴统统是慈悲心。所以,《维摩诘经》说:贪嗔痴也是梵行,当下就是梵行,后面就会讲到。三毒不行,[故云:得法界净。耽著净境,]执着这个清净的境界。[故云:净解为碍;]净解为碍就是说:发一个清净心去了解,我们本来就是佛,降伏这个烦恼;执着我们有这种功夫,也是一种障碍。[无明全在,故于圆觉,而不自在。]还是不自在。简单讲:万境、万智统统放下,不要自己觉得:我很有修行!这样就直接入佛的境界,当下能所平等,永远不要起心动念说:我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样你永远都在进步。如果说:我看到佛、听到音声,听到有人在念佛、听到打鼓的声音;或是说:我晚上见到鬼、见到神,我不得了了!醒后之后,就到处向人宣扬,这样境界变成一种障碍,要化作无,无,不管你念佛念到什么程度、作梦梦到什么东西,多么有修行,永远保持一颗无相之心,就是一直念佛,坚持到底,这样就对了!若作圣解,即着群邪,《楞严经》那一句话就讲得非常好!

《楞严经》说:若作圣解,即着群邪:如果你当作是圣人的的见解,你就受到魔的干扰。太了不起!魔是最怕《楞严经》,谁是谁非,谁对谁错,《楞严经》一照,清清楚楚!我们人的见解,如果跟别人不同,就说:他违背因果,我所做的没有违背因果!大家都会说: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每个人都说自己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哪一个人要承认他是邪?对不对?《楞严经》一对照,就清清楚楚,自己赞叹自己也没用,赞叹自己也没用!对不对?所以,圆观行位,[天台判圆观行位,]所以说:得到法界清净,他就执着一种净解,但是,这个时候无明还在,还在。所以,天台宗判圆观行位,圆教的观行位,[别信位,]别教的十信位。[同伏见思,名为外凡,]外凡位就是还没有接近圣人,[故结名凡夫。]外凡;内凡位就是接近圣人了,入道叫做内凡,接近了。外凡:门外的凡夫,门外的凡夫;内凡:门内的凡夫,就是接近境界了。[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一切菩萨,见解为碍,什么叫做见解为碍?以一切菩萨有所觉、有所见、有所了解这个清净心;但是,变成一种障碍。

[虽断解碍]虽然断解这个净解之碍,这个解碍就是净解之碍。虽然断了前面所谓的净解这碍,以清净心去了解。[犹住见觉,]还是执着自己所看到的、觉悟的,那一念还是放不下,菩萨还是有障碍。[觉碍为碍]觉碍为碍,觉悟到这个障碍也是一种障碍。[而不自在,]觉碍是一种碍,而不自在。[此名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此相似即也。]相似即佛。[三贤位人,]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观智增明,]观照的智慧增加。[已见前净解为碍,今已断之,所断虽亡,能断观智,名为见觉。]前面是断所,现在这个变成能,这个能觉悟的见地还没有断,见觉就是能觉悟的见地还没有断。[此能见之见觉为碍,]能所里面的能观照的见解的智慧,也是一种障碍。[能所未亡,故于圆觉,而不自在。]而不自在。[结名未入地者,正指三贤也。]未入地就是三贤位。

[善男子!] 底下是另外一段,分证即佛。说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你有所照、有所觉,这都是一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真正的菩萨是如何修行?常常提正念,而不执着正念,勇气同时放下,同时寂灭。[此分真即也。]这个“真”就是证,证悟的证,分证即佛。分真,这个“真”就是本来的佛性,清净的佛性,分真即佛就是分证,几分已经证到佛的境界,叫做分证,几分已经证到佛的境界。[照,是所照之境,乃净解;觉,是能观之智,乃见觉。即前二位,对待未亡,故俱名障碍。今地上菩萨,以证平等真如,]以证得平等真如。[以即体之智,能照寂灭之体,]智慧也是无相的东西;体理也是无相的东西;理也是无相的东西,简单讲:都是在一心当中论断,在一心当中论断,如果讲寂灭就是讲体;讲作用就讲智慧;讲法就讲理,所以,法、理、智、体,都是用心来论断。[故照而非照,]能照之心,也没有能照这执着。[不住功照,故云常觉不住。以理智一如,故同时寂灭。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心就是还没有究竟圆满,当然还有微细的执着,还有能所,则以碍心就是还有能所。自灭诸碍,“能”断掉这个“所”,“能”也把它除掉。[碍已断灭,无灭碍者:此以喻明,观智俱泯,能所两亡也。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亡,能照亦泯,故喻无能断者。]无能断者。[然以照为碍者,《楞严经》云:“圆明照生所”,]就是说:我们圆满的这个清净的本性,如果由观照变成一种能所,叫做圆明照生所,还没胡达到彻底的觉悟。[以圆明体中,本无能所,但起照心,]放不下这个照,能观照的心。[则形所相,]则形所相,变成了,形:变成、形成,变成所对立的所照之相。[故以照为碍也。以诸无明,通名诸碍,非照不灭,所以碍灭碍也。若诸碍已灭,则照亦不立,]则照亦不立,[故无灭碍者。]也没有灭这个碍、障碍。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显地上菩萨之实证也。]“地上”不是土地之上,是初地以上,初地以上的菩萨,前面是三贤位,现在是初地的实证。[谓菩萨修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种种言教开示,为悟心之方故,如指指月,今既了悟自心,则一切言说,皆剩法矣,]是多余的。所以,如果人家讲:你是shèng人,你不要太高兴,你是剩下的剩,shèng ,变成剩下的废人,这就很糟糕了!人家说:你是人shèng!高兴得要死,结果你是剩下的剩。惨了,惨了![故如见月,知指非月也。]知道这个手指并不是月亮。[以凡有修证观智能所之说,皆标月之指耳。今既证一心,则能所双亡,观照俱泯,同时寂灭矣。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此结位也。

此经单以圆照觉相为宗,故位次不说所断,]在这个位次里面不说所断,因为是当下圆满。[但约观行浅深,]就观察、观照智慧的浅与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对《普贤》章中云:应当远离,]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如果要修行,真的!两、三句话就解决,既然知道一切是虚妄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放下、不远离呢?远离是心无所住的意思,不是说我离开得很远。不是这个意思,应当放下,不能执着一切幻化、虚妄的境界。[由坚执持,]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就是执着,现在我们要坚持远离,由坚执持,[远离心故,]下定决心,坚执持就是志气,将我们的志气拿出来,发愿,要远离错误的、假的这个世间,坚执持就是把你的志气拿出来,志气拿出来,远离心故,[即净解未亡,]清净之解还未消失。[当观行位。心如幻者,亦复远离,即见觉为碍,当相似位。有照有觉,同时寂灭,即远离为幻,亦复远离,当分真位。下言一切障碍,]就是底下那一段讲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底下是果位,[即远离为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达到无所离就是平等。

[名究竟觉,]就是无生,一切法没有能所,就是无生。[当究竟即。]我们今天所有的烦恼都为什么?从能所,能所,能所来的,见到恶人:我是好人,他是坏人!见到自己在行善:我在行善,我在行善!都有一个能。拜佛、念佛:我在拜佛,我在念佛!我,还有一个我,执着一个能修行的,不能融入实相法的东西,当然是凡夫了,不悟实相,不了义教,那当然是生灭的东西。所以说:说法不与实相中道第一义谛相应者,不名说法,不名说法。所以,[经旨了然,]经典讲得清清楚楚。[幸深思之!]好好地去思惟。[以上六即之文,配合甚妙,谨录直解,]节录这个直解,一本注解,一本注解叫直解。[俾得发明。]“俾”就是令。令你们能够觉悟,“发明”就是发明心地的意思。[三圣位竟。]到最后就果位了,果位。底下这一段,哇!那是太好了,底下这一段,是好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可以说究竟解脱的人,那个佛果位,不得了!贪嗔痴当下就是戒定慧,一切统统是梵行,因为毕竟空性,因为毕竟空性。底下那一段,你用一分钟把它看一看。现在是果位,底下这一段是讲究竟觉。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20:12

[丑四果位(分三)寅初明境二明心三结位

寅初明境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何以故?因为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悟到究竟空性的人,[得念失念无非解脱;]什么叫做得念失念呢?有所念,有所无念,一切都是无碍解脱。得到究竟法的人,[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成法就是因缘具足;破法就是因缘散坏,不好的,皆是涅槃,何以故?统统是毕竟空性,皆是涅槃。

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大修行人,无论走到哪里,二十四小时都解脱,何处不解脱?成就佛道,毕竟空性的人,[智慧、愚痴,通为般若;]愚痴叫做示现,你看他两个眼睛迟钝,示现的,大智慧的人,就算他装得愣头愣脑的,他还是大智慧,成就一切空性的人,[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何以故?菩萨即空,外道当体也是空,不可得,菩萨、外道对立所安之相也不可得,皆是菩提。所以说:修行人见一切相都无碍。[无明、真如,]没有两种境界。何以故?无明本自性空,本性是空,真如是对无明讲的,也无真如之名,所以,无明就是真如,你也可以说无明是真如幻化出来的,无明也是幻化的东西,真如是由无明衬托出来的。

所以,统统没有,没有所谓的无明,也没有所谓的真如。所以,无明等于真如,真如等于无明。[无异境界;]没有两种境界。我们现在的烦恼心当下悟,就是佛心,同样的意思。[诸戒定慧,]当下就是淫怒痴,[及淫怒痴,]都是戒定慧,[俱是梵行;]悟道的人,你持戒也好,你有定也好,一切修定,修慧也好,何以故?戒定慧是不同的名词;但是,同一体性。淫本身也是空性;怒就是嗔恨,愚痴是无明,当体也是空性的东西,统统叫做梵行,悟道之者,无论二十四小时,统统悟道,统统悟道。[众生国土,同一法性;]一切众生,诸佛国土,统统同一个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何以故?唯心所造故,唯心所造故。

[有性、无性,]就是有情无情,[齐成佛道;]为什么?一切境界唯心所造,心能转境。所以,最后这一句:[一切烦恼,毕竟解脱。】]在好了!比喝拿破仑更好!所以,我为这个法痴迷,如痴如狂,我为佛所讲的这个法,如痴如狂,唉!佛陀!您真是害死人了,让我们听到法之后,不离法,太好了!你说这个世间什么云霄飞车,什么水上人家,养鸭、养鸡人家,或是什么园、悟智乐园,或是什么十族文化村,你去看一看,转一圈回来,不会觉得很疲劳吗?你看他这样一段话,就将佛所有的精华全道尽了。简单讲: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所以,师父才告诉诸位:悟道的圣者,他做什么事统统悟道,统统悟道!为什么?没有异境故,空无自性,统统进入空性,一切烦恼不住,一心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佛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不困难,不困难!研究佛法,保证比你吃任何东西……,你不研究佛法便罢,一研究佛法,你绝对会着迷,不会想放手,太迷人了!

我念逢甲大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佛学社,我很惊讶,I am surprise. Be surprise. 非常惊讶,世间竟然有这种大彻大悟的学问,我那个时候写一封信给大哥,说:原来众生就是这样!写得很感动!大哥拿给我父亲看,师爷,师妈的先生叫做师爷。他说我已经不一样了,已经变成另一个人了,不太正常了,abnormal,normal是正常,abnormal加ab,abnormal不正常的人。一般否定句是un;但是,这一句比较特别,abnormal,不正常!但是,我知道,我跟他们说:众生这条路,我一定赢,到最后,你一定能了解小弟的体会,小弟的体会。现在全家都学佛了,果然不出所料。世间没有一样比佛法更好的,世间,你可以三天三夜不吃饭不会死;你如果三天三夜离开佛法,不念佛,你会很痛苦,没有这条路,你无路可走,没有路可走。太好了!

没有办法形容,所以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对不对?我今见闻得受持。无上甚深微妙法。所以说:佛法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我们说佛法里面,所有生活就是佛法;所有的佛法就是我们的生命,智慧之命,智慧之命。悟道的人,闭眼也好,睁眼也好,比你遨游全世界,去坐什么轮船;我那天看到报导,从苏俄坐轮船、豪华的邮轮,通过哪里,由美国坐豪华邮轮,经过三天三夜,一直到达Canada加拿大,豪华邮轮,几千吨的邮轮,载你去遨游看冰山;我不觉得那叫做快乐,唯有这个佛法,唯有这个佛法,它真正的是一种享受、一种高超、一种超越、一种真实性的生命。我听到佛法后才发现:原来生命都是在虚妄当中过日子,人的悲哀,比动物更惨!所以,人家讲一句话:若不觉悟真正的生命,纵然活到一百年,也是一种动物!人也是一种动物,哺乳类动物。

[四、果位,论寄息于生相。]最微细的,生、住、异、灭,前面是讨论住相、异相、灭相,现在是讨论生相。[文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觉心初起,一念相应,我们就悟到觉心初起,与佛相应。[心无初相,]何以故?没有生灭故。[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常住者不可住,无住一切相名常住,若有所住,不名常住。所以,常住者,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无所住名常住;有所住不名常住。[名究竟觉。]菩萨!成佛不困难,不卡死自己,样样都快乐。成佛不困难,你们常常说很困难,并不困难![前三位是因,]前三位,三位是因。[但以观智浅深,]所以,[用显证位差别。此位是果,以究竟极证,故是究竟即,]究竟即佛。[以示平等佛慧也。]以开示佛的平等智慧。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者:]简单讲:佛道在哪里成就?一切障碍,统统都可以成就道业,看你怎么用法?一句话,你以无所住心,那就什么都解决,常住,常住于无所住。善男子!一切障碍,即是究竟觉;[此总标以下十对,]来显示,[每对上句是障碍,下句即究竟。若见有障可断,断已名觉,即非究竟。若见一切障碍无不是觉,方称究竟矣。]你看,你如果见到一切障碍你的,无不是觉,“觉”就是四个字:就是“自在无碍”,每一种障碍,你都自在,你都无碍,那就跟佛没有两样,一定要令一切境界统统自在,统统无碍。[即论中:“得见心性,心即常住也”。]所以,我告诉诸位:开悟的人,是一位很不简单的人,我们现在的人,别说开悟了,能通达经教就不得了了,能够开示你正知正见的就不得了了,别说是要明心见性了,很难!如凤毛麟角。

若不相信,我们来调查看看,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举手,如果举手,待会问他两句就哑口无言!所以,[得念失念,无非解脱者:]你拥有念头也好,你没有念头,当下也是空性,统统解脱。[一、智识对。]智是平等,识是不平等;智是自在、是解脱;识是分别、是执着。[无念则得正念,]无念就是无贪嗔痴,无凡夫、二乘、菩萨之心,唯有当体就是如如智跟理。无一切念,就是说:圣人没有凡夫之念,叫做无念,无念则得正念,就是[智也;有念则为失念,]你如果动到一个念头,正念就失,失念就是失去正念,有了分别心,就是[识也。故论中说:“觉则离念,念则不觉”等。]这是《大乘起信论》。觉悟的人,觉,当下他就是离一切念,离念就是离一切执着,离念就是住,“念”就是住。觉悟的人是离一切执着,无所住心的意思,如果你有念,则有所不觉,如果你还有念,就有所不觉。[今则了达念性本空,]无论得念也好、失念也好,[若得若失,]你如果回光返照,[同归圆觉,以圆觉即解脱德故。]解脱故。

底下更不不起,[成法破法,皆名涅槃者;]成法,因缘具足,你不必欢喜;一切毁谤、伤害,也不必烦恼。为什么?赞叹也是空;毁谤、批评也是空,皆名涅槃,会修行的人统统无碍。[二、成破对。众缘聚会曰成,]当然是好的,譬如说结婚,结婚就请一团乐队来演奏,请康乐队来表演,宴席请客,大家都很高兴,然后就演奏:吃饭了吗?吃饱了吗?吃饱就准备嫁人了……,很高兴!如果有人过世,就请鼓吹乐队来吹奏,不然就是请五子哭墓来哭,成法、破法,看到死亡就伤心;圣者不同,成也好、败也发了,一切不可得。所以,学佛的人不简单,不简单!所以,世间人如果没有这种佛学的理念,怎么样都克服不了,怎么样都克服不了!学佛,光是这一招“不可得”,你就不得了了!世间人都在“有”里面打转,所以,儒家思想,或者道家、老子、墨子,都是在“有”里面打转。今则了达:说:众缘聚会叫做成,[离缘毁谤曰破。今则了达缘无自性,]也不可得。成就你也好、破坏你也好,[成破一如,]一切平等心看待,[同归圆觉,以圆觉即涅槃不生灭法故。]所以,[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者:]都是般若。意思就是说:你只要一念回光返照,进入空性状态,都是本来的面目,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

[三、智愚对。真解佛法即是智慧,妄生分别即是愚痴。]相对于愚痴,所以讲一个智慧,[对愚立智,智非真智。因智显愚,]所以,[愚非真愚。今则了达,二俱叵得,]“叵”就是不可得,两种都是不可得,只要对立的名相衬托。[同归圆觉,]如果你常常说:我很厉害!那么就要感谢那些无能的人,感谢那些无能的人。是不是?没有无能的人,就无法衬托出厉害的人。对不对?是不是这样?譬如世界选美小姐,要选出像西施一样的人,西施就要怎么样?感谢那些东施效颦的人,效仿西施的微笑。西施要感谢那些丑的人, 然她如何在历史上留名?所以说:西施虽然很美;但是,那些丑的人也有功德,没有那些很丑的人,要如何衬托出酬谢的美呢?所以,长得漂亮的人,不要老是拨弄你的头发,不需要这样,知道自己漂亮就行了。看到丑的人,你要感恩她,感恩;但是,不要跟她说:因为你的丑,所以显示我的美。知道她丑就行了,不要跟人家这样讲,那是我们的福报,那是我们的福报。我们对镜观照,离开能所双亡,知道自己英俊就好,不需要去讲别人丑。同归圆觉,[以圆觉即般若德故。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者;四、邪正对。依正解修证为菩萨所成就法,即是正道;依邪心取理为外道所成就法,即是邪道。]

《思益梵天经》说[《思益经》云:“住正道者,]住正道就是拥有平等心、大智慧的人。安住于平等心、正道的人。[不分别是邪是正。”]一律平等。所以,真正学佛的人没有仇人。[同归圆觉,以圆觉即是无上菩提法故。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者:]无明是烦恼,真如是清净,清净、烦恼心同一心,无二心,看你悟还是不悟,如此而已,如此而已。[五、真妄对。如地中历位所断,即无明,]如地中历位所断就是说:如十地中一位……,历位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位位所断不同,这就是无明。历位所证有十种真如,唯识学里面,十地菩萨所断,生十种真如。[历位所证,即真如。无明无性,全体即真,]无明无性,无性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没有根,没有根。无明只是像作客,在真如当中暂时产生烦恼而已,烦恼而已。无明实丰是无性,就是没有根,如风中毛,它没有根,无自性,不是真实性的东西,无性就是无明不是真的;但是,无明当体悟了,全体就是真;如水波,放下,没有波,波当下就是水。[真如随缘,任运现妄。]真如清净的心,随一切因缘现出虚妄,我们如果悟到虚妄不可得,这就是本来的面目。

[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二俱不立,]也不立迷,也不立悟;也不立真如,也不立无明妄想,二俱不立,[同归圆觉,以圆觉即诸法,]为什么?没有其他的境界故。[无异境界故。]譬如说[诸戒、定、慧]这是指圣者来说:[及淫]就是男女,[、]发脾气就是[怒、痴]这个是不好的烦恼;但是,对《圆觉经》来讲,怎么样?[俱是梵行者:]哇!不得了!看你悟或是不悟?[六、染净对。戒、定、慧净法,淫、怒、痴染法;染法本空,何异净法。]简单讲:如果自己标榜自己在持戒、自己在修定、自己有智慧,这样还不是梵行,这样叫做烦恼行,因为你还没有忘掉一个自我,这样还是烦恼。[《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为什么?化贪度众生为贪欲,行菩萨道变成贪欲;化贪欲变成行菩萨道。

[恚痴]就是教化众生要现这个恚跟愚痴相。[亦复然,如是三事中,有无量佛道。”]所以,方便运用贪嗔痴,贪恚痴。为什么?因为不可得故,不可得故。所以,你们看你们师父在发脾气,其实,他不是在发脾气,他是在才华众生,他有无量佛道。[即是圆觉,以圆觉即清净因故。众生国土同一法性者:七、依正对。]依正对。什么叫做依正对呢?[依报,是无情国土;正报,是有情众生。《涅槃经》云:“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皆悉究竟。”]为什么?不可得故,讲来讲去,到最后都不可得,究竟不可得,你如果把这句话贴在门边,天天看就能开悟。究竟不可得,如果很高兴的时候:哈哈!所以,学佛后,你就会觉得,众生真的如佛陀所说的:是名可怜愍者,讲起来实在很悲哀、很可怜!我以前有空都做什么呢?跑去逛百货公司,台北有一间今日百货,不得到是不是被火烧了,那天听说发生火灾,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以前我有空就邀吴金松:吴金松!来,我们去吹冷气!因为百货公司有冷气,家里没冷气;来!我们去吹冷气!就走……,去哪里?去百货公司。吴金松如果赌博赢了钱,就会邀我:林益谦啊!走,去看电影!我都是让他请客,因为我没钱啊,他如果财赢了,就请我去西门町吃东西、去圆环边吃沙茶火锅,以前还没吃素。吃沙茶火锅,吃完后就去逛……,回来后我去念书,他又跑去赌博,然后我就又希望他赢!(法师笑)整天都在搞这个,他如果赢了,我就有火锅可以吃;而我是每赌必输,没办法,没办法!所以说:没有学佛的人,实在不知道要走什么路,无路可走,无路可走。不然你看这些歌星、影歌星,你看这些影歌星,在夜总会表演的节目,看过一遍,就不会再想看第二遍了,不是唱歌、跳舞,变魔术,就是清凉秀,就是清凉秀。

对不对?或者模仿一些歌星,不然就是打诨插科,打诨插科,东聊聊,西聊聊,你看猪哥亮那个节目,东聊聊,西聊聊……,都是, 这样。你如果悟道,一看都一样,千篇一律。或是看报告新闻,也没有什么新闻啊,不是zai 难就是火灾;不是火灾就是动物园;不是动物园就是政治;不是政治就是经济,economic,每天的报告,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有一次,有一次:讲到股票市场,有一次,一个徒弟毁谤我,说:慧律法师在玩股票!我只是保持沉默。人家问:你怎么知道慧律法师在玩股票?他说:哎哟!你看电视都在看股票呢!结果不是,是因为那天我在看报告新闻时,突然有便意,跑到厕所蹲了很久,蹲了很久,拉肚子,结果电视没关,当然,我又没有神通,不然我在里面眼睛眨一下,电视就自己关掉了,我又没有神通!我进厕所后,电视正好在播报股票新闻,他在门外,不知道是我进所前,没把电视关掉,因此就说我在玩股票。说起来,这世间怎么会如此凑巧?

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没有亲眼看到的都不准!依报,这是无情,无情;正报就是有情众生。所以,《涅槃经》说:我以佛眼,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皆悉究竟,统统平等。[即是圆觉,以圆觉即诸法实性故。地狱天宫皆为净土者:八、苦乐对。地狱是十恶苦果;天宫是十善乐果。苦乐之念由心,地狱天宫岂定,]哪里有一定呢?对不对?所以,我们现在培养一个清净心,将来;如果我们现在无相,进去就是无相的世界,就是法身世界,如是因得如是果,你现在不要起心,不要动念,宽恕一切众生,你不执着一切法,单单提一句佛号,你以无相修行,百年之后,进入的就是无相的世界,就是清净极乐世界,清净极乐世界就是无相,因为我们化法身为无量的清净身,如是因得如是果。所以,用念头,动到一个念头,执着一个世界,世界就变小;不要动念头,以平等性,所有遇到的世界,就是无量无边清净心,依法不依人。[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既本空,同归圆觉,以圆觉即常寂光净土故。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者:九、有无对。以三无二有]三种不能成就佛道,二有决定,[决定性]可以成就佛道。就是说决定性的众生,[及不定性,]两种众生。[二种众生有佛性;]决定性的菩萨,决定性的菩萨道,还有能够回心的二乘,[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定性就是一定的声闻,不能改变叫做定性。所以说:决定性的菩萨、不定性的声闻,这两种众生都有佛性。定性就是说:他一定是声闻,不可改变,定性就是不可改变,不可改变的声闻跟缘觉,那当然就是不能成佛了,不可改变嘛!

所以,无性阐提,无性阐提叫做断善根的众生,一天到晚伤害三宝,叫做阐提。[三种人无佛性。诸大乘经云:大地众生,皆当作佛,无论有性无性,皆已齐成佛道故。一切烦恼毕竟解脱者:]毕竟解脱。[十、缚解对。]缚解对。[一切昏烦之法,恼乱真性,即贪、嗔、痴等,八万四千,是系缚之法,能系众生受生死苦。今了达苦即法身,无苦可舍,]何以故?苦是空性。[故一切烦恼,毕竟解脱。以上十对,名相虽异,]但是,它的道理并无不同。[其意不殊。但缘佛证圆觉,]什么叫做“缘”呢?但缘就是:你只要,“缘”就是借重,借重于佛证悟的圆觉这一颗心。[心无取舍,]心无取舍,心地功夫拿出来![故得诸法普融,同归圆妙矣。一明境竟。]太好了,太好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20:41

[寅二明心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法界即一真法界;迷时从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绝对法界,没有经过任何比较、没有能所、没有迷悟,叫做一真。[而起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四圣、六凡法界,四圣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等等;六凡就是六道众生;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今证佛果,还归一真法界,深广如海。慧是照用,称法界而起,故名法界海慧。]就像法界一样,智慧如海。所以,自皈依法,当愿众生,你们就知道要接: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可惜我们没有深入经藏。[照了诸相犹如虚空者:今海慧为能照,诸相是所照,以离分别念,相即无相,犹如虚空。《楞严》云:“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虚空的体,它不是一切相,非群相就是它不是一切相;但是,不拒绝一切相的发挥。[而不拒彼诸相发挥。”]简单讲就是:佛性是不可得;但是,不拒绝一切事相的作用。所以,用空性看一切,用空性看一切宇宙,一切宇宙皆空。[上句指体不变,非为群相:]一切相。[下句指用随缘,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正不变而常随缘,虽随缘而仍不变,则圆觉妙性,亦复如是。二明心竟。

寅三结名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这就是已经成佛的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此名如来者:指能随顺人。]你只要放下,没有取舍,没有能所,你就是随顺佛性、诸佛菩萨在修行,不然不叫做修行人;每天在执着里面:我在持戒、我在用功、我在念佛、我在修行!那都不是修行人,能所不除掉,都不能称为修行人。[随顺觉性者:谓如来从初发心修行,大开圆解,于无修证,而起修证,渐次随顺,而证圆满觉性,是为究竟觉。]究竟觉。[初明依位渐证竟。]所以,我们今天来打八关斋戒、来听《圆觉经》,是大大的好用,让你心根清净,心根清净,大大的好用,妙用现前,哇!太好了,太好了!我都觉得我是一个……,I’m feeling. I’m lucky old man.我觉得我是幸运的老男人! I’m feeling.I’m lucky old man. 我是幸运的老男人。因为I’m forty years old. 我已经四十岁了, 四十岁了,我是shèngw,剩下的废人。《圆觉经》不听就是不行,不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一定要出来听经闻法,不听经闻法不行,不行!心境转不过来,卡死在里面。[

子二明亡心顿证(分三)

丑初亡心入觉二验果知因三即成佛智丑初又分二寅初指示安心二依法顿入

寅初指示安心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就是在任何一个时间。[不起妄念。]就是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有执着心。[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就是说妄想心生起时,不要一直说:我要将它停止……,如果你一直想停止它,那也是妄想心。亦不息灭就是说:不要用克制的办法,观照的时候,令它当体即空,不要强加制止它,这样不是修行。所以说: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一切妄想心当体就是空,亦不息灭,不要说我要将它灭掉,妄想心无自性,不能让你灭掉,观空就是灭、放下就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住妄想境界,空上妄想境界是事法界,不加了知就是进入平等,不加就是不特别地去分别它,所以说:不加了知就是无生的意思。安住在妄想的境界,不特别去分别,你放下,了知就是清清楚楚,你不要加一层执着下去,你很清楚它是无生。

也就是说:住妄想境界是事法界,不加了知是理法界,简单讲就是不碍,事相的法界,不碍理体的法界。也就是说:安住于一切妄想境界,当体就是空,不要多一层了知,不强加分别,放下就是。[于无了知,]于无了知就是:在没有分别心理性法界里面,也[不辨]这个“辨”是执着,也不执着它有真正的一个无生。也不执着[真实]之心,执着就是事相,也不执着无生是一个真实性的东西。[。】]再讲一遍: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在没有分别心理性的法界里面,也不执着那个是真实的,理法界当体无生。所以,不辨真实就是事相的法界,不辨真实。不辨真实不是说分不清楚是真实,不是这个意思。“不辨”这个“辨”就是不执着有一种真实的无生,无生本来就是平等。

[前者渐次随顺,]慢慢修行……,就随顺如来觉性,但是,[位有高下,证有浅深,]这都是尚未彻彻底底的究竟了解。[皆为不了,寂灭心体,]我们的本性是很平等、很寂灭的。[能所未亡,恐存分别,则悟入无期。]就是遥遥无期,那要经过很长远,没有什么希望,没有这个时间。[今者的示平等一心,]“的示”就是正确的,的示:正确的指示叫做示。正确的指示平等一心。[任运合道,乃为圆顿妙旨,]圆顿就是:一法就是一切法,就是圆顿。[成真随顺。]成真实,合觉性。

[前是随相法门,今为离相法门。亦如《华严》,先说差别位地因果,]差别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先说差别位地因果,[后以平等因果融之;]平等因果,发大心就是佛,佛不离因,因不离果。[此中意趣,]“意趣”就是道理,[正相同也。]这里面所讲的道理刚好相同。[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者:此的示]正确的开示,[一类圆顿菩萨众生,平等安心之法。]就是说:根机大利的人,一句话就一针见血了,就进入解脱的境界。要如何修行呢?根机大利的人,[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者:以众生日用现证,全是如来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就跟佛一样,若一念不生,[全体自现,]我们的心性就全部影现出来,影现出来,[故居于一切时中,行、藏、]“行”就是有行动;“藏”就是表示说没有任何行动,行、藏,“藏”就是静止的状态。

无论是动态,无论是静态,[语、]或是说话,[默,]或是不说话,或是眼睛见色法,[见色、]或是耳朵听声音,[闻声,不起丝毫妄念,]所谓不起丝毫妄念,就是不起一点点的执着之心,智慧之心常常充满我们的本性,清清楚楚是非、善恶;但是,不落入对立性的是非、善恶当中。[以才起一念,即迷现量故。]现量就是真实的境界。我们动一个念头分别,分别就有对立,现量本身就是事相的敌对,万般的语言,攻击、伤害、赞叹,就一直显现出来。现量,简单讲就是一切的事相,统统叫做现量,六根、六尘所攀缘,一切变现出来的统统叫做现量。[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者:谓众生妄心,本无自性,]你硬要压抑它,要叫它休息,就愈控制不住:师父!要怎么控制妄心?都控制不住。一直拼命地想一个办法要控制它,愈想控制就愈动念……,就愈不能解决他内心的烦恼,内心的烦恼;要放下,学习放下。没功夫的人先学忍耐,忍耐,功夫够的我直接进入无生,进入无生,本来不生不灭,不来亦不去,没有什么事,没有什么事,本无自性嘛!

讲起来很简单,就像吃饭一样,讲是真的很简单啊,很简单,我就觉得很简单,我觉得并不困难。说:师父!您很忙喔!你搞错了,我很闲,我从来不会忙。“忙”怎么写?忘记了自己的心叫做忙。知道吗?“忙”怎么写?没有心叫做忙。说:你很忙!你很忙,就是这颗清净心不知道跑去哪里,就开始忙了。说:师父!您很忙喔!不!你搞错了,我很闲,我的心正念都很清楚,清清楚楚,都很清楚,无一刻不闲,我从来不会忙,都很闲,就算你整天跟我讲话,我还是很闲。因为[全体即是真如,若息妄求真,何异离波觅水。]息妄求真,注意听这句话,离开了当下这个妄想,我要追求另外一个境界,那是不懂佛法的人。

佛法告诉你:它不是追求的东西,佛法是讲当下,现在这一念放下,你就什么都解脱了!而我们不是,舍此取彼,离彼也是要取此啊,永远在取舍之间团团转,你修行无量劫,也永远不能成道,你怎么修都不能开悟。佛法不是息妄求真,那么,这很简单的道理,息妄求真,一直要克制这个妄想,一直要找真的,他不知道那个妄想当下就是真,你把妄想看得很清清楚楚,不要让它受干扰,那一念,那一念就是。是来、非来,你很清楚,你就不要动摇它,你就任它是、任它非,是非无自性,任它是、任它非,一切法不可得,放下,它就对你无可奈何,一点办法都没有!对不对?何异离波觅水,离开波要找水,根本就找不到。底下说:[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者:境从心现,元是自心,]师父以前就跟诸位讲过:都是我们的心的问题,不要说别人讲我们痛苦,要说我们的修养不够才对。

对不对?不要说:我先生不爱我,要说我们没有魅力,我们自己没有功夫;你如果很漂亮,表现得很温柔,随便招个手,你先生就为之倾倒了;那是你自己的条件不够,才得求人家:你来爱我,你来爱我!不用这样!对不对?本性也是如此,你不必同情我,你也可以批评我,也可以赞叹我,为什么?一切法我都能够接受。所以说:世间没有冤枉,世间没有冤枉,就是因果自有定论,你今天会遇到逆境、家庭起风波;或是先生不让你学佛;或是娶个很无理取闹的老婆,蛮横不讲理,那就没办法,娶都娶了!你不晓得,让她一闹起来,真的没办法,每天都是亮红灯,每天都是亮红灯,表示危险的意思。所以说:本来就是我们心的问题。[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岂容拟议。]“拟”就是假设;“议”就是去讨论,哪里容得下你去假设,或者是去讨论?本来当体就是一,你种种……,“拟”就是一种假设;“议”就是一种讨论,你怎么可能去用假设它?因为那是如实境的东西。[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你动到念头就不对!

所以,没有明心见性,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到最后他就会自暴自弃。有一个人来问我说:请问师父!什么叫做明心见性?我告诉他:请出来的就不是,不讲也不是。他说:不然是要去撞墙吗?到底是怎么样?我说:这样不对,讲也是,不讲也是。他说:奇怪!到底在讲什么?统统听不懂!就是说: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不论他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一切应退,都是本来面目,以本性用功夫,二十四小时都在用功,他不会烦恼嘛!对不对?没有明心见性的人,我跟他讲这个不是,他就着另外一个;着另一个便又不是,因为本性当体即空,悟到空性、无所住那个东西,那就是本来的面目。你说:师父:众生因为执着惯了、依靠惯了,没有一样东西让他着,他会觉得……,他现在意认为,本性好像有真实性的东西,一定有那一样东西,我一定要抓住它,我一定要抓住它,那个要把它抓住的那一念就是错误,他不了解那一念放下,就是本来的面目,而不是去抓住它。

你要抓住是提起正念,二十四小时,一直提起智慧之心,无所着、放下……,那就是本来的面目。本性不是一种有形的东西,不是像中秋月饼,可以切来吃的东西;它不能拿来吃,不过,感受又很清楚,清清楚楚在我们面前,又不可言说。所以,举心即错,动到念头就不对,动念即乖,“乖”就是违背的意思,“乖”就是所谓违背的意思,违背。[若加了知,]如果强加的分别,正如《楞严经》所说:若加了知,若强加,加一层的特别去分别它。[如《楞严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自心取自心就是说:自心,本来就是我们的心幻化出来的东西,你今天动到一个念头,去执着你的心幻化出来的东西,岂不是你的心执着你自己心的东西?你的心却是执着你自己幻化出来的东西。本来,非幻,本来是如如的本性,“厞幻”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变成了虚妄的法了。非幻,那当然就是真如了,无为平等法,真实法的如实智的东西,变成一种虚妄的执着法,非幻成幻法。

[且心体本具灵知,]就是说:本性本来就有离开能所的知见。[何必更加了知耳!]加一层外在的力量,何必加一层力量呢?我们的本性,悟到本性的人,他本来就有清清楚楚的智慧,拥有无量无边的智慧。[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者:]于无分别心,当下也不执着一个无分别的真实性。[谓于无了知处,]就是在没有分别心的时候,[则能知既寂,即真实知,真实即知,谁知真实?]因为真实不必加另外一层力量,真实的东西,本自显现出来。[如眼有见,]眼睛能看到外境,但是,不能反观见到自己,[不自见眼,故不辨真实也。]所以,不必执着一种真实。另外有一种力量,不执着说:我在看!执着我在看,那是多余的,因为眼睛本来就能看,眼睛本来就能看,意思是说:心本来就有能知的力量,能知的力量。[此道人日用安心之法,]道人就是修行,这就是修行人要如何解决我们的烦恼。说:师父1我的心不安,请您帮我安心。这就是安心的办法。安心的办法是什么?

[苟能任运如斯,]如果你能按照这样,一切法不可得、放下、无所住,用这种心,当下就是圆觉。[则心心合道,]所以,我跟诸位说:明心见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课,就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你念念无所着,念念就证得真实性的东西,真实性的东西。[念念证真,]合道,无所着才能合道。[随缘而现利生事业矣!]随一切众生的因缘来度众生。[然上云:住妄想境,是事法界,不加了知,则事不碍于理也。]不强加的分别。[此云:于无了知,是理法界,]无了知就是于无生的法,当下就是理法界。[不辨真实,]就是不执着有一个真实性的理法界,也就是事相法界也是。

所以,不辨真实,那么,这个真实,也是所谓的事相上当体即空,因为真实的本性不强加分别,可以运用在一切的事相;但是,不能执着有一个无生,因为这个无生,运用在一切的事相法界里面,统统是真实。所以,你要讲理也对,要讲事相也对,不辨真实。[则理不碍于事也。理事无碍,名为圆觉随顺。]这就是真正入佛的境界。

就是又藉着这个圆觉的清净的心,随顺如来的境界一直进去,这就是真正的功夫,修行就是在这一点。不然整天你来我往、你对我错、我对你错,修到死,你还是一样执着,一个痴汉而已,也是一个执着的痴汉,愚痴!所以说:修行不困难,就是这样,凡事不要太计较,凡事不要太计较,时时刻刻都快活![谓从此任运修习,自可到事事无碍,圆满诸佛境界矣。]圆满的诸佛境界矣。[初指示安心竟。

寅二依法顿入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彼诸众生者:指上根众生。]上根众生,[闻是居一切时等法门,]前面所讲的,不要起心动念,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真如,以平等心、无所住的心。[乃直指圆顿安心,]这就是[修行要诀。]我们为什么会卡死自己?因为我们不圆满,我们一直希望别人帮我们解决问题,事实上,我们放下,就什么事都没有,我们要求别人,那一念要求心,也可以说是一种执着。我们说求善知识,善知识也只能启发我们的自性,善知识不能帮你修行,善知识指导我们一条路线;但是,我们要依法修持,若是一味希望别人帮助我们,我们到死都不得力。

心不是有形,它不是有形,不是说我去爬山……,老人家爬山会很喘,很喘,比较有体力的人说:来!我背你,我背你!这个我能够帮助你:心,没有办法,心是无形的东西,你怎么使力帮助,就是帮不上忙,帮不上忙,因为没有入,也没有出口,你不晓得从哪里进去,也不晓得从哪里出来。

所以要悟,悟就是找我们的心。[闻已能生深信,信已能解义趣,]只到之后能够产生深信,信了之后,能够解这个义趣,了解这个道理,“义趣”就是道理。[受以自修,]好好地来自己修行。[持以化世,]就是这样子去度化众生。[不生惊疑怖畏之心,]不要怀疑、不要惊惧、不要恐怖,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则坦然合道。]这样就是合佛的道。[亦同《金刚经》中:“不惊、不怖、不畏,甚为希有”也。初亡心入觉竟。

丑二验果知因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说:善男子!你们要知道,听到《圆觉经》的人,他不产生惊惶,而且信心具足,而且又有所体悟,当知这个众生,已经曾经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了,以及大菩萨,供养无数的诸佛大菩萨,植众德本。喔!照这样看来,所以说:在座诸位,你们已经供养百千万亿诸佛菩萨,今天才能听到这部《圆觉经》。

[此结上顿悟,]上面所说的顿悟。[任运合道之机。]任运合道的根机,任运就是随缘合道,一切因缘法当中,都合佛的心,合佛的心,他以圆觉的心,就能随缘不动、不住,当然就是佛的心。[嘱以汝等当知,如是众生,皆因夙植深厚,]“夙植”就是宿世的根机,“植”就是种下深厚的。所以,听经如果听不懂,同样一部经,有的人听得很法喜,有的人听不懂,听得懂的人就是宿世有种善根;有的人听不懂,硬是在圆环里绕……,绕不出来,

所以,根机不够利,表示供养还不够,要再拿来,供养还不够,你看这里讲的;百千万亿嘛,表示供养还不够,还要继续供养。[故得信解受持。已曾供养恒沙诸佛及大菩萨者:如《金刚经》云:]你这种大根机之人,一闻千悟的人,听到马上就悟了的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也。

及大菩萨者:供其主以及其余也。]太长太长的时间了,太长太长的时间了!讲真的,在我们讲堂里面,我看你们头上都有光;你们头上的确有光,因为上面都有电灯啊!我相信在座诸位,一定都是长久以来种下善根,讲真的,今生要藉此善根,决定要了生死!在座诸位!不要迷迷糊糊的,说:我今生的根机差,不然来世再来!不要,你要接受我的劝告,不要再来了,不要再来了,做人很好受吗?对不对?你也不知道来世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说:我们既然已经种下深厚的善根,又遇到文殊讲堂,文殊讲堂,对不对?我们又听到《圆觉经》、又听到净土法门,我们要下很大决心,决定要了生死,一时一刻不可以懈怠,要常提起正念,常提起正念,不然枉费我们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我们已经种下无量的善根,今世就不要再蹉跎了,要去极乐世界了,要去极乐世界了。

所以,最近我一直感受到年纪渐渐地在了,四十了!所以,最近我都自己在房间里打佛七,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想:四十了……,乘以二就八十了;再乘以二,那时候就不是念阿弥陀佛……,就不是这样念,那时候已经没有牙齿了,就:阿弥陀佛……,念没多久,口水就流出来,还要擦一下,牙齿都掉光了!趁现在还能念阿弥陀佛……,不然老了以后,装上假牙,念阿弥陀佛……,念得太大声,牙齿还会摇,还会摇,还会摇。老了以后,吃饭变成要用果汁机打成糊,整桌的素食都咬不动,只好用果汁机打一打,然后灌下去,没牙齿,咬不动了!每天看到的都是大锅菜,什么叫做大锅菜?就是用果汁机下去打一打,然后煮成糊状舀起来吃。你看过人家做春卷皮吗?用那一只脏手甩着软面团,老了吃的东西就像那个,不然吞不下去,咬不动了,咬不动了!

香茹、包心菜、高丽菜、稀饭熬煮后,全部放进果汁机打成糊状,如果再加入咖哩,就像腹泻那样黄黄的,还是得吃啊,想活命还是要吞下去,老实说,人老了是很悲哀的事!我常常想:老了要怎么吃东西?我这牙齿现在已经都快咬不动了,讲起来很可怜!老人向上往往又会有一股怪味,一股怪味;拿一点东西,双手就发抖……,对不对?发抖。端一碗饭要来吃,送到嘴边时,饭粒已经快掉光了,我徒弟看到就大叫:把碗端好!不要对我那么大声啦,你要同情我以前教过你《圆觉经》,不要对我这么凶!

老了拿他没办法了,打不赢他,打不赢他!如果养到这么不孝的徒弟,这也是命,我们的命,时也命也,非我之不能也,只因打不赢他也。没办法!所以,修行还是要趁年轻,讲这个虽然是开玩笑,就是要你们警惕自己:趁着年轻要努力,修到像广钦老和尚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来去自如,说要回去就OK!所以说:还是要认真修行。所以,我最近都自己打佛七,阿弥陀佛……,我都只念四个字,不念六个字,念阿弥陀佛,有空就播放打佛七的那卷录音带,有空就播放……,薰习。

所以,我现在连爬楼梯也是阿弥陀佛……,变成习惯性了,连晚上作梦也是,也是阿弥陀佛……,最近这几天作梦都在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而且还会飞才是厉害;大家要努力修行![植众德本者:以供佛则必闻法,供佛得福,闻法得慧,福慧双修,已植万德之本。以佛果万德,惟以福慧为种故。二验果知因竟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3-1-19 20:43

丑三印成佛智

【“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佛说,信其不虚也;]佛的话,我们为什么不信呢?对不对?按照佛讲的法去修行。佛说:[此等之人,虽居因位,决定成佛无疑。]为什么?因地心就是果地觉,以无所住的心修行,当然就是佛的心。[一切种智,即是佛智,成就此智,能生佛地一切智慧,故以种智为名也。一长行竟。]所以说:依法不依人,佛讲什么法,我们就照这样做,包括师父也是要依法。[

辛二偈颂(分二)

壬初标颂二正颂

壬初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初标颂竟。

壬二正颂(科初二全同长行,末二句总结,长行无也。)]

佛要再一次地让大家更清楚。[【“清净慧当知:]你应当以智慧来了解。[圆满菩提性,]按照圆觉自性修行,当然就圆满我们的菩提之性,所以叫做圆满菩提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清净慧菩萨!你要了解,我们圆满的菩提之性,就是放下,用圆觉去修行,当然就能圆满我们的菩提之性。[无取亦无证,]什么叫做无取亦无证呢?我们证得究竟菩提,寂灭不二时,就没有所谓能取……,能修行的人、所取的境界,就是无有能所之人,无能证所证之法,所以说:无取亦无证,没有一个取证的人,也没有所证的境界,何以故?一切平等故。所以说:[无菩萨众生。】]真正大修行的人,不会很崇拜大修行人;也不会很瞧不起凡夫众生。

所以,菩萨、众生,都幻化出来的。幻化灭故,我们如果幻化当下放下,所以就无,没有菩萨,也没有众生,也就是佛,佛无一切相,所以,《金刚经》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在座诸位!有空要诵《金刚经》,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诵《金刚经》开大智慧,求往生极乐世界也很有力量,而且《金刚经》的份量也不会很大,份量也不会很大。

[清净慧!汝等应当以智知之。圆满菩提性者:依圆觉自性而修,自可圆满菩提之性。无取亦无证者:圆满菩提时,寂灭无二,无有能取所取之人,及能证所证之法。无菩萨众生者:以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所以故无。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长行就是第行文,前面所说的,不是偈颂的那一段,叫做长行。[长行云:]就是前面所说的,直接叙述的,不是用偈颂的,长行是对偈颂讲的,偈颂是对长行文讲的;现在是用偈颂,那么,长行是指前面的。前面说:[一切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你当下生长在娑婆世界,一切时间、空间,都可以产生如来圆觉的妙心,一切杀盗淫妄酒,不论一切多么恶的境界,都是我们本来的面目,都能产生如来圆觉的妙心,看你有没有善用心?[幻化灭一分,则显一分觉性,故云于灭未灭,]于灭未灭就是说:该灭的能所,你还没有全部除掉,还没有全部灭掉,在能所还没有全部除掉,当然就还有虚妄,[妄功用中,便显差别。]就有凡夫、就有二乘、就有菩萨等等的差别。所以说:[今言觉未觉时者,]觉与未觉的时候。

[前约所灭之幻说,]灭掉所幻化。[今约所显之觉言,]觉性。[如一分尘尽,]“尘”就是微细的烦恼,污垢如果去一分,[自得一分镜明也,]镜子如果三天没擦,上面就会有灰尘,有灰尘。我们如果擦掉一分尘,镜子就显示一分;烦恼如果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解脱。[故云:渐次有差别。]若论修行的关键人物经,当然是要渐渐前进;如果指究竟来讲,是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我先简单解释一下,说:众生为解碍,众生发一个清净心,了解我们的自性就是佛,道理知道了,在净解当中产生执着。解碍就是因为有了清净的解答,就是知道……,净解就是了解了圆觉;但是,就以此为执着。众生发一个清净心去了解,却执着这个清净心的理性的东西。菩萨未离觉,菩萨觉悟所觉的境界是幻化,结果执着一个能觉的智观,智慧之观照,“觉”就是智慧的观照。

所以,菩萨还执着有一个智慧在观照,就是不能离开那个“能”,离开那个“能”,是指三贤位,入地、入初地以后,能所就永寂灭,就进入如来的境界了,就不住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就没有能所之相。大觉悉圆满,这样就能圆满大觉,大大觉悟。名为遍随顺,这才是恒顺如来的觉性。

[此明渐次差别之相,虽现差别,不违觉性。众生为解碍者:即彼净解,为自障碍。]因为他发一个清净心去了解,对本性圆觉有所了解。[于彼净时,心生爱著,]起法的执着,爱着就是对法的一种执着,法执是众生的毛病、学佛人的毛病,所以,学佛的人不应该互相攻击,学佛的人应该互相勉励。所以,还未到佛的究竟的境界,难免都会有看法不同。所以,[于净起解,]对这个净又起解,[故名净解;不更求断,故成障碍:]以为得少为足,我想我得到这样了解就好了;了解不是我们的功夫,变成了不想要再进一步地去断,断掉这个障碍。[此信位也。菩萨未离觉者:]菩萨指三贤位的菩萨。[以三贤]是观照的智慧增加,叫做[观智增明,虽能断净解之碍,然犹住著于能断观智,名为见觉。此能见之见觉未亡,]如果能见的那个见觉还没有消化,[亦成障碍:此贤位也。]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如果入初地,[入地永寂灭,]初地菩萨就如同大地。[不住一切相者:以入地菩萨,已证平等真如,寂灭一心,故历位常觉不住,]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皆常觉而不住。

[不生住著之心。长行云:碍已断灭,无灭碍者,]碍已经灭了,谁来灭碍呢?当然就无碍了。[故云:不住一切相;此圣位也。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者:以大觉世尊,万德悉皆圆满,无不具足。]所以,[长行云: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你看!所以,我们修行,我们常常说要去哪里修行,你要去哪里修行?自己的心的障碍没有打开,你要跑到哪一间道场?你看,一切障碍就是究竟觉,是你不善用心而已,是你自己不会运用智慧。你常常讲:哪里好修行、哪里不好修行,其实是我们的心不安,才会乱闯乱撞!大修行的根机,一切障碍都是究竟觉。[若见有障可断,断已名觉,即非究竟觉。若见一切障碍,无不是觉,方称究竟觉矣。故得念失念,无非解脱等,]无非是解脱。前面讲的十对,十种相对的诸法,[十对诸法普融,无取无舍,遍皆随顺,同归圆妙,故云遍随顺:此果位也。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心不生虚妄就是说:妄想心起来没关系,不要管它,放下就好,就是说:在虚妄当中,当体就是空,这样虚妄就无生;你若是硬要压抑它,那也是虚妄。所以,要懂得对治虚妄,对治虚妄就是常常很清楚你的念头,常常很清楚你的念头:啊!我现在在无知了,我在发挥无知了,我现在要赶快提起正念!功夫不够就是这样;功夫够的话,连动念对治都不必。[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

末世顿根众生,闻法领解本具觉性,心不生虚妄者,不惟妄念不起,]当下[全体都是本地风光。]本地风光就是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譬如说:我说:你家住何莲,你家住何莲,你讲讲看你家前面、后面有什么树?你当然很清楚,我家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左边中什么、右边是什么,这就是本地风光。

意思就是说:一个明心见性的人,要叫他讲本性的东西,他绝对不怀疑,所讲出来的都是决定性的东西,没有那个好像是、好像非、好像对、又好像错,大彻大悟的人讲话,哪有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嗯!可能这样子。没有那个,他讲出来绝对单刀直入,没有枝枝叶叶的东西,他讲本性,就等于住在自己家里,要讲家里的环境一样,你家的环境,你会不清楚吗?厕所在哪里、餐厅在哪里,你会走错路吗?我不相信!哪有可能的事,再复杂的房子,住三年都可以了若指掌。对不对?本地风光。我们没开悟也没关系,听一些法,代替别人欢喜也好,别人明心见性,我们听经也能听得像是快见性了;不过,其实我们没有。有一个人说:师父!我听经的时候很法喜充满,觉得很好很好;不过回去这一星期,好像不太用得着,很奇怪!用不出来。

大家都有同感,颇有同感,听经时,好像自己快开悟了;不过回去后,好像没什么作用。所以说:还是要正念常现前,凡夫嘛!所以说:[即于妄心亦不息灭也。]也不要去管它,不息灭它。[何以故?以妄元是真故。]虚妄的东西,悟了,就是本来的面目。对不对?你不要被虚妄牵引就好了。[若如是,则终日住在妄想境中,但对妄想境,不加了知之心,]不加了知之心就是不强加分别。[则妄境即是真境。]我不分别、无住,无住就是一切……,譬如说:我们现在一切妄想境界都现前,我的眼睛都是平等,我不强加分别,那就是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简单讲就是:不要让境界影响你的情绪,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不要让境界影响你的情绪,如果你的情绪有变化,那就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如果一切境界,统统不可能让你的情绪高低潮,那什么都解决,没有,没有包括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我们一样很镇静,很镇静。底下,所以说:[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者,于无了知处,即是真知,不必起心,更辨是真实;]不要起心动念,不要更加一层的执着,那就是真实。[此正道人]这就是真正修行人。[日用安心妙法,]安心就是无所安,无所住就是安心。所以,二祖慧可大师去见达摩祖师:我心不安,麻烦师父帮我安心!

将心来,安汝心,把心拿出来,我把你的心安了。所以,二祖说:觅心了不可得,觅心了不可得。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就是这样。[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就是说:什么事都不要执着,一念不生就是:什么事都放下,只存在一颗智慧的心、无所住的心、清清楚楚的心,那就是我们的佛性。[佛说如是人者:指末世顿根众生,现世闻是法门不生惊畏,即是菩萨,乘愿再来,已曾供养恒沙诸佛,功德悉已圆满,即能成就一切种智故。

【“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虽然有种种度众生方便的方法,虽然说方便有多门的意思,统统叫做随顺如来的智慧,意思就是权智,权智。[

此二句,长行无,]前面的长行文没有,[故此总结。虽有多种度生方便者,皆名随顺权智故也。]权智故。[一四问答,通明观行上根修证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三终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20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四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圆瑛弘悟讲

受法门人雪相戒净敬录

戊二 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分二)

己一二问答三观修行后 二 问答两重除障(己初又分二)

庚一 示三观行相(庚初又分五)庚二明单复圆修三

辛初威德启请 二 正陈请词 三 如来赞许 四 承教静听 五 正答所问

辛一威德启请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合掌。[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就对佛这样讲。

[此二四问答,]前面两个是四种问答,两种问答、两种问答,就是四种问答。[别明观行。]要如何修行。这是指[中根修证。]前面是上根之人所修,一念之间就进入圆觉;现在是别明观行,别明就是各各不同,各各不同,这是中根之人的修证,因为根机不到,利根的人能够顿悟,中根的人就要慢慢来,慢慢来、慢慢地熬。[言别明者,其有二意:]“别”的意思是什么呢?[一则由一类人,已依前门证入,不必修此,故名为别。]他是利根。[一、则此门各各自别,]前面是说:利根是别于一切中根之人;现在是说中根之人各各不同。说:则此门各各自别,[如三观,]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看本书后面:“谓奢摩他、三摩、禅那。奢摩他:定中的慧;三摩钵提:慧中有定;禅那:定慧均等,先了解三观。所以,翻译成中文,奢摩他就是空;三摩钵提应该是有,就是假有;禅那就是中道,也可以说是空、假、中三观。翻回来,暂时了解一下,后面会谈到。三观。[或单修、]一观,复修就是两种。

[或复修、]互相,互相交换,空、假、中互相交换修。或者是空、假、中同时修,[或交修、或全修,成二十五轮,]后面讲的二十五轮,就是二十种修行方法不同。[各应一机,]轮就是种,二十五种修行方法的不同,各应一机。[故名为别。]所以名叫做别。[其所离障,亦各不同。如四相四病,]四相就是生、住、异、灭,前面所讲的:有的是灭,有的是异,有的是住,有的是生,生是最微细的,灭是最粗的,由粗的先断,所以,由下往上断,灭、异、住、生。所以,四相四病,[皆是别相,不同前通明观行也。于是威德自在菩萨,起座启请。]这是[经家叙仪,]经家就是说:记载经典的人,加上去的一个仪式,记载经典的人,记载当时候他是怎么礼敬佛。[三业恭敬如前。

辛二正陈请词(分二)壬初庆前二请后

壬初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好好地为我们说明这个差别性,分别这个差别性是如何,能够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觉悟的心地非常光明。[承佛圆音,]藉着佛圆满的音声,因为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藉着佛圆满的音声,[不因修习。而得善利。】]注意听!承佛圆音,不因为修习而得善利,一开始听怪怪的,怎么会这样讲?怎么会说:不因为修行?修行应该会得到利益,怎么会不得善利呢?不是这个意思。意思是说,我们的圆觉之心,自性本有,不是因为修行才得到善利,而是人人本来具足。所以说:承佛圆音,本自具足圆觉之心,不因修习,而得善利。所以我说:古人的翻译简单,但是,并不明了,所以,必需再加字。听师父的课,就是有一个好处,文言文不懂,我会加到你懂为止,加到你懂为止,像是来上国文的空中大学。所以,来上经典三年的人,会增加他的文学造诣,真的!会懂很多文学。

[大悲世尊,]按照前面所说的解释。[准如前释。广为三句:谓为我等广开分别如是,]什么叫做广开分别?大大地了解开缘、开示这个差别性,[而说次第随顺,]次第随顺就是说:有一定的次第,没办法坐电梯,不然也要告诉我怎么爬楼梯,电梯就是代表直接,听懂了吗?咻……,我们去新加坡,那个大楼六、七十层,六、七十层,搭电梯到顶楼只要几秒钟,那实在快到……,又没什么感觉才是厉害,才是厉害!不知道那个电梯是怎么发明出来的,才一下子,十楼、二十、三十、……,好快!新加坡的电梯,速度快得惊人,六、七十层,一下子,当!十楼……,非常快!当顶楼只要几十秒,还不到一分钟,六、七十层,这是举例来说,直接入佛的本怀,就像坐电梯,咻……,如果不能坐电梯,至少要告诉我楼梯怎么走,一层一层地爬,意思就是次第,次第随顺。[圆顿随顺诸文,令诸现前菩萨圆觉妙心,慧照光明,照见次第则妄尽觉显,]虚妄去掉,觉性显示出来。所以说:[照见圆顿,]圆满的境界。[则当下离言。]离开一切语言。[承佛圆音者:佛音具足众音,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不因修习而得善利,]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具足。

所以说:[谓亡心顿证,]把你那个能所的心放下,能攀缘的心、能观照的心、能修行的心,统统没有,进入性相一如,亡心就是性相一如,一切事相无生;一切无生就是事相,就是这么伟大!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是无生、不可得。如果听经之后,烦恼还是很重,你就要想:我们的业障真的很重,人家怎么那么快,坐电梯一下子就到了,我连楼梯都没得爬!对不对?楼梯在哪里还找不到。有楼梯可以爬还算不错,有楼梯可以爬,那个还有救,还知道要去七楼拜佛;连楼梯都找不到,找到厕所去,这就更糟糕了!所以说:亡心顿证,[识得自心,]了解我们的清净心。[即是圆觉;不因修习观行而得如斯善利。暂闻已得善利,]暂时听到,马上得到善利,[况勤而行之。初庆前竟。]勤加修行就是没有修行,勤加修行就是好好地观照无生,叫做勤加修行。

[壬二请后(分二)癸初问所修癸二明所为

癸初问所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譬如一座大城,大的城门,外面有四个门东、南、西、北。[随方来者,]随四方来,[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世尊的徒弟也是辩才很好。

[此问所修之行,由上但闻所证之差别,]但是,[未闻所修之行门,]要如何修行呢?[故此请问。大城,王都也,王所依故。以喻圆觉妙心,为清净法身所依故。外有四门者:从外来入王都,]王的都城,[乃有四门,以喻菩萨欲证圆觉,修四法界行,皆可入故。]只是因为根机不同。[但随彼四方所来入之人非止一条路径,以喻菩萨欲证圆觉,依四法界修,]四法界就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事无碍法界。[随彼根性,其发觉初心,]开发他的初发心。[乃有多种方便。一切菩萨者,谓欲证圆觉之人,合随方来者。庄严成佛国土及成就无上菩提,随其根性,非一种方便。如《楞严经》云:“方便有多门”,]所以说:[合非只一路也。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方便渐次就是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来,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古德云:“欲知山下路,]山下的路,我们如果要知道山下的路,[须问过来人。”]须问过来人。所以说:两种人要听,要听两种人的话,第一、要听大智慧人的话;第二、要听有经验人的话,要听这两种人的话。为什么?经验太重要了!所以,包括找医生,大家都想找老医生,经验够啊!经验不是从学问来的。所以,外省人在煮面,煮完后,你如果嫌难吃,他就会操着外省腔跟你讲一句台语:这是我数十年的经验!数十年的经验,外省人的台语不太流利:数十年的经验!因此,要问过来人,修行也是这样。[故云惟愿世尊,以世尊乃过来人也。广为我等,宣说最初发心之方便。所谓随方取便,即下手之工夫也。渐次者,以初圆照二字为成佛之因地故。初云:]我们了解这世间如空中的花,[知是空华,]虚妄的东西放下,[即无轮转。]无轮转就是没有生灭,轮转就是生灭,你就不会被它影响,你知道一切法都是生灭的东西,不要随它转就无。[又云:知幻即离,]如果了解这是虚妄的东西,我们就放下、就离开,没有烦恼。[不作方便,]也不假任何的手段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乃上上人圆修顿悟之行。今为中下之机,故请应用何等方便,渐次增进,并能修之人总有几种?初问所修竟。]问到这里。

[癸二明所为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什么叫游戏如来?已经得到妙用了,神通自在了,当然就当作游戏一样,得力了!所以说: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令此现会菩萨以及未来末世众生,一心求大乘之者,速得大开解悟,发觉初修方便,以及渐次增进之法。游戏如来大寂灭海者:建水月之道场,作梦中之佛事,游戏诸佛如来,大寂灭海之中。作是语已,如是三请。二正陈请词竟。]请了三次,不是像现在的人,这么简单就听到师父说法,这么简单。现在的人看到师父都是:嗨!慧律法师(法师作招手状)!没办法!像兄弟一样,像兄弟:喂!慧律兄!我舅又到最近出殡,师妈回去台北,他就常问:老大,老大!这要怎么处理啊?竟然叫我老大,没有学佛都叫我老大,还说:叫慧律兄没错啊,不然要叫什么?

[辛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当为汝说。

[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重言善哉者:乃赞其当场一问,]利益现在以及后代的人。[利益今后也。汝等乃能为诸现前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者:指初修方便,准问词]问的这个词,[还有渐次二字,今不言者,以初步定千里之程,]一开始修行就是要这样。所以说:[趣向既定,渐次可知。诫以谛听,许以当说。三如来赞许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22

辛四承教静听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所以,我们如果没有遇到佛,那就没办法;还要遇到这些菩萨知道怎么问才是重要,我们想问的,这些菩萨都代替我们问好了,代替我们问好了!对不对?还得遇到这些菩萨很会提问题,如果叫你问,只怕你问不出来!假设说现在佛陀现前,你顶多是说:请世尊开示!你也不知道要请佛开示什么,因为你不懂啊!对不对?这些菩萨就有办法讲圆觉的妙性,你没办法!提问题还要问得有艺术,要很厉害才有办法问。所以,我们想问的,菩萨都替我们问好了。

[辛五正答所问(分二)

壬初长行二偈颂(壬初又分四)

癸初标本举数二正示观门三引例彰圆四校量显胜(癸初又分二)

子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子二约随机之行以举数

子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此示法性圆满,平等无二。体居万象之先,故称无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本体;万象就是一切事相;我们说:体、相、用,体就是平等空性;相跟用就是万象。所以说:体、相、用,体是居万象之先,所以称无上,底下说:[本妙觉性,周遍十方一切处故,随缘出生,一切诸佛,]我们的本性,这个妙觉,如果会用,会用,如果你会用,它就遍十方一切处,随缘出生,一切诸佛。简单讲:随任何一切的善的因缘、恶的因缘、大的因缘、小的因缘,乃至一切的因缘、赞叹的因缘,不管……,或是落在火坑的因缘;或者是你处于很顺遂的因缘,都能产生我们的本性,只在悟跟悟而已,也就是我们会不会运用这颗心。我们如果不会运用这颗心,行善执着善,变成恶,本来是布施,却变成恶法。我们如果运用这颗心,譬如说:别人对我们不好,一切很恶的因缘,我们如果懂得观照,知道这就是学习的机会,恶却变成善,善恶本无自性,唯心所造。也就是说:随一切因缘,才能产生我们的如来清净的本性。

所以说:在这个道场如果没有解决;没有解决就是没有明心见性,就算你去其他道场,也一样没有消息,零加无序一千个零,统统叫做零。悟是指当下,你若能体会“当下”这两个字,才有办法入道。所谓当下就是毕竟空性,当下就是超越、解脱的现在,叫做当下。“当下”这两个字很难解释,也很没有办法去形容,因为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在不得已的时间形容之下,他说:我当下;事实上,空无一切相的东西,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在无所住、在无所着的境界之下,你要如何来形容毕竟空性的思想?你不用“当下”没办法形容,你不用当下……,譬如说:虚空当中,虚空当中无一切相,无一切相,虚空在哪个地方?你随手一指都是虚空。我们的本性,不住过去、现在、未来,不住一切法,你只得讲“当下”,就是代表一切法,不然你没办法开示、没办法形容、没办法去体会。所以,当下就是平等,所以,当下这一念,就是遍过去、现在、未来。

所以,《华严经》说:能以一切劫化作一念,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一切劫也是时间累积的一种觉性、一种认同,你无量劫是因为无明,无明如果一念圆满,所有无明都无,这难道不是无量劫就在一念?一念能够化作无量劫,因为你已经神通妙用自在,你能够将时间当作一种意识性的累积,意识上的累积,所以,强迫它,给它一个形容,一念可以化作无量劫,无量劫可以化作一念。所以说:“当下”简单讲就是毕竟空性平等,我们的真如本性,只有这样形容而已。所以,禅宗有一句“言下大悟”,言下大悟,就在那个时候,就进入实相,不隔一丝,不隔一毫,没有任何的期盼,没有任何的转角处,当下就是本来的东西。什么叫做当下?放开身心,一切法不可得,统统平等,任何的形容都不对。所以说:随缘出生,一切诸佛,修行就是在这一念。

[及诸有情,与一切诸法,并及无情,同一体性。如前所云:]就像前面所讲的:[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我们知道一切缘,缘起是无自性,一切因缘法既然无自性,就像是幻化出来的东西,每一个幻化的当下,都够产生我们如来圆觉的妙心。就是说:如果会运用我们的心地,你就是佛。[故得同体平等,即所谓“情与无情共一体,]“情”就是众生;“无情”就是山河大地,共一体。为什么?“情”叫做佛性;“无情”叫做法性。“有情”叫做佛性;无情”叫做法性。在唯识学来讲,“有情”就是见分,“无情”就是相分,见分与相分,都来自于自体分,没有什么两样的,共同一个体性的,共同一个体性的东西,是我们刹那间无明一直变化……,硬要自己执着,硬要卡死自己,所以,将我、你、山河大地,分得清清楚楚,分得清清楚楚。

所以说:情与无情,何以故?都是空性。[处处皆同真法界。”]都是一真法界。[则佛性即是诸法之性,诸法之性即是佛性。如《金刚般若》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也。]菩萨!你如果能在这八个字好好地体会,绝对处处无挂无碍,自由自在,见到恶,你也是一样;见到善,也是平等;见到一切法也平等;再恶的人也平等;乞丐来也平等;皇帝来也平等,凡是一切事相,既然是幻化就不可得,不可得,当下就理入法界平等性。我们的贪嗔痴从哪里来?贪嗔痴就是因为不了解幻化的东西,不知道放下;不知道放下幻化出来的东西,你就不能嗀平等的当下。[于诸修行实无有二者:]就是不二门,不二门。[谓于彼诸佛修行一切法,法法平等,悉皆无有二相。如前所云: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无明与真如,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真如是清净心的根本,说:无明当下就是真如,无异境界:没有两种境界。为什么你有两种境界呢?因为你有我执、有法执、有生相无明,硬是把自己跟有情无情分得很开,你、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硬是把它分得很清楚!所以,无明当下就是真如,没有什么两种境界。

[诸戒定慧,及贪嗔痴,同是梵行。]何以故?戒定慧不可得故,自性自有具足戒,自性自有具足定,自性自有具足慧,戒定慧皆具足故。何以故,戒定慧就是贪嗔痴?皆是梵行呢?何以故?贪无自性,贪不可得;嗔无自性,嗔不可得;痴无自性,痴不可得,贪嗔痴虽是无明烦恼的来源,烦恼本来就是幻化的东西,所以,也不可得。所以,戒定慧不可得、贪嗔痴不可得,都是平等法,所以,同是梵行故。修行如果不从不二法门下手,修到八十岁、九十岁,还是为了别人烦恼,为了别人烦恼。所以,师父才再三地劝告诸位:我们有修没修,这才是重要,自己有修没修才是重要;别人有没有修,这是别人的问题,我们有没有修?这才是最重要!

所以,[但契一真,]你只要合一真法界,[实无有二。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竟。]实在是没有二种,没有把戒定慧分开,没有把贪嗔痴分开,为什么?不二故,不二法门,不二法门。要做一个菩萨、慈悲的平等性的修行者,如果不从不二法门好好下手,我们今天只能做世间的君子而已,善恶分得清清楚楚的人,叫做君子;善恶分得清清楚楚而无所着,那叫做圣人,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善恶分得很清楚的人,那叫做君子;善恶分得很清楚的人,而不执着、不受善恶的影响,那叫做圣人,那不是君子而已。

[子二约随机之行以举数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说:方便随顺,我们要证入如来如来真性。

[此正入证之门。然觉性遍满一切诸法,则法法皆为入证之门。如《楞严经》所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故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其数无量,所以说:方便随顺,其数无量,什么叫做方便随顺呢?方便就是手段,运用三观——空观、假观、中观,而进入我们如来的自性,它的方法是很多的,说:我们运用种种方便、种种手段,随顺我们的真如本性,进入平等的阶段,进入解脱的阶段,它的方法很多,有多少呢?无量无边。若是简单来讲,[但圆摄所归,]圆摄所归就是说:用圆满的方法来归纳,圆摄所归,用圆满的方法,根据根机的差别,所以说:[循顺根性差别,证入浅深,]简单地分,[当有三种。]有三种。[然众生根性,虽复万殊,而此三观,收无不尽。初标本举数竟。]空观、假观、中观,没有什么两样,没有什么两样,奢摩他、三摩、禅那,后面会讲到,所以,再解释一遍:方便随顺,用各种的方便修行,来随顺我们的真如本性,它的方法是无量无边。但是,如果用圆满的方法来摄所归,归纳的方法,按照众生的根性,叫做循性差别,前面说众生有五种根性,当有三种,那就是所谓的三观,三观。

[癸二正示观门(分三)

子初泯相澄神观二起幻销尘观三绝待灵心观(子初又分四)

丑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观行之相三示入观之效四结观行之名

丑初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到清净圆满的觉性。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你一定要先了解道理,不然你要如何修行?修行人怎么可以闭门造车呢?有的人讲:我自己关起门来好好念佛!你怎么叫做好好念佛?说:师父啊!我要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我问你:什么叫做老实?老实是没有妄想,你没有妄想吗?问题是“老实”这两个字很难,老实就是通达自性、平等,叫做老实;我们从来不老实,我们每天早课、晚课,不过,妄想仍然一大堆,不老实。所以说: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要先体悟。[先要悟解,]要了解悟到,[本有真净,]我们每个人本来有的真实清净,[圆觉妙心,]用这种心来……,[以为]“以为”就是当作。当作[观行之本,]“以为”就是当作。来当作我们修观的根本,修行观照的根本,这样我们才能成佛。我们今天修行就是盲目,用意识心在分别,终日人我是非不断,放不下人家的侮辱,放不下人家的赞叹,当然没办法修行。我们要先悟到圆觉,何谓圆觉?圆觉不可得。

[即成佛正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就是说:我们一开始要修行,用不生不灭修行的心,[然后净治无明习气,]净治就是所谓的对治,对治,就是所谓的长养圣胎。所以,开悟不困难,问题是开悟了以后,你怎么修行?怎么样除掉这个习性?这是很大的问题。开悟并不困难,悟到平等,我认为不是很困难的事;困难的是说:我悟了以后,要如何长养我的圣胎?我已经有圣胎了,我怎么样继续滋润它?我要如何来长养我这个圣胎、清净的佛性?这就要看功夫了。所以,有些悟了的人,仍被习气所转,被习气所转,除非是大彻大悟。所以说:然后净治无明的习气,[称性而修耳。]“称”就是合乎于。合乎于本性来修行。[先修奢摩他。此三种梵名,同《楞严经直解》云:]《楞严经直解》这是一本书。[二经列三名,]意思都差不多。[同一梵语。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古释奢摩他,]中国话翻译作止,[此翻云止,]“止”:定。“止”就是停止妄想,心有定,妄想就停止,简单讲:奢摩他就是所谓的定。

[以寂静为相,]寂静就是不为一切所困扰,心安住在很安静的境地。以前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对我很好,对我很好,我那时候已经学佛了,他很喜欢看海,常常叫我讲佛法给他听。他就说:林益谦啊!(林益谦就是我,你认识我吧?)我如果去看海的时候,就觉得心里很静很静。我说:那如果没有看海呢?他说:对喔!我怎么没想到?不看海,心就不静了。对不对?有一个人在澳洲住得很舒适,他说:我去澳洲Australia,发现到处都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树木茂盛,也没有空气污染;澳洲的墨尔本、雪梨,到处都是公园,地广人稀,是一个很好、很清净的地方,我看到那个环境,心里很高兴!我说:那如果有一天搬离澳洲怎么办?凭藉着外境,而感觉有一点定,那叫做外来的定,不是本性具足的定;外来的定,外力一失去,就不是我们的东西。所以,定要从本性发出智慧,放下,那个清净心的定,才真正是我们的东西。如果说:因为我们住在一间公寓里,或是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我们才觉得很静,那不是叫做静,那叫做无明,无明,那叫做无明,无明。搞清楚喔,寂静是以慧为基础的定,叫做寂静。

[义当空观。]空观。静就是空观。[三摩钵提,此翻云等至,]三摩钵提叫做慧,智慧的慧。什么叫做等至呢?由般若的慧令心平等,叫做等至,“等”就是平等,令一切众生,一切相都让它平等到达,等至,简单讲就是:由般若的智慧令心平等,[亦名等持,]等持。[以幻化为相,]以幻化为相,一切幻化之相无碍。所以,翻译起来,[义当假观。]假观就是不不论事相,叫做假观,知道一切法毕竟空性;但是,不否认一切法,不否认一切法。再来,[禅那,]翻译成中文叫做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定中有智慧,智慧当中有定,叫做禅那。[此翻云静虑,双离静幻,]双离静幻。什么叫做双离静幻呢?也不着空,也不着有,就是不着假,不着空观,也不着假观,叫做双离静幻。[以寂灭为相,]寂灭就是空有不可得。

[义当中观。]按照它的道理;“义”就是道理。按照这个道理来说:就如同天台的中观,配合着天台的中观,义当中观就是按照道理来说:那应该是天台所讲的中观。[然修证必须三观者,以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具三谛理,]三谛理。[谓空藏]空如来藏。[、不空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藏]空不空如来藏。[。]说:空藏、不空藏、空不空藏,这简单了!空如来藏,这是《楞严经》讲的,什么叫做空如来藏呢?就是说我们本性,我们的本性,如来藏就是含有如来的本性,有一种力量,一种力量,叫做空的智慧。不空如来藏呢?就是说我们的如来藏当中、我们的自性当中,有一种智慧,不坏假名,知道一切名是假;但是不坏,也就是不空,不去否认它。所以,不空就是有,就是假立的存在。空不空呢?我们在如来藏当中,当下就是空,当下空就是不空,不空当下就是空,所以,这个也是差不多。[空,即空观,真谛也。]真就是不是俗,真就是不坏叫做真,不坏,当然是以空为主叫做不坏,真的东西当然不会坏,空的东西、空性的东西当然不坏了。[不空,即假观,]假有的存在,假有,“假”就是因缘生,[俗谛也。空不空,即中观,第一义谛也。]第一义谛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

[三观各照一谛,]三观各照一谛,空观、假观、中观,各照一个,真谛、俗谛跟中谛。[圆摄一心,]缩回来,圆摄回来,简单讲也是一心,[故曰圆照。以一心圆照,则为顿;]刹那之间即开悟,叫做顿,以一心圆照,为顿。[以次第各照,则为渐。]次第各照就是说:空观修了之后修假观;假观修了之后修中观,一步一步来,叫做次第,这叫做渐渐的根器;顿是指根机,渐也是指根器。[此憨山]大师[依天台三观义,略顺于《楞严》。《正脉》]就是交光大师所作,[不翻,但约义释云:]就道理来讲、来解释。[奢摩他,谓开解照了不生灭之自性,]开解照了,开解照了不生灭的自性,修行要依此而修。什么叫做不生灭?简单讲:不论天气好、坏,或者是下雨,一切境界你都要了解,缘生不可得,不生灭,用这种心去修行,不要被习气所牵,剩下来就是心境上的转变。先用放下一切,然后观照起心动念,战胜了习气,我们成佛指日可待,成佛就指日可待。放下一切外缘,这些都是假的,因为外缘而起贪嗔痴,这是愚痴的众生;如果因为外境而回光返照,晕就真的是修行人,这就是修行人。[微密观照。]好好地观照。

[全取正因佛性,]所以,[略兼了因为体,]了因就是修行,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前面我们讲过了。所以,略兼了因佛性为体,[是为即定之慧。]定之慧,你看加一个“慧”字,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你看,奢摩他,后面还加一个智慧。所以,定不能离开智慧,定离开智慧的话,四禅八定变成外道的东西,变成外道的东西。佛法的伟大,他的入定,全部是因为有般若的慧才入定,那这个定就是正知正见的定。[三摩钵提,谓蹑解起行,]“蹑”就是依照。依照这个解悟、悟到的东西起修行。[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入一个没有妄想的境界。[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为体,]缘因就是外在一切的因缘,都是我们的佛性,叫做缘因佛性,缘因佛性,为体。[是谓即慧之定。]有智慧,但是不离定,有智慧不离定,这个“之”就是中,前面的定之慧,慧之定,就是定中有慧;这里是慧之定,就是慧中有定,这道理是一样的意思。

[禅那,谓历位修证,]经过一个阶段……,一直修证,[如是中中流入萨婆苦海。]中中就是说恰到好处的圆融,恰到好处的圆觉统统流入,什么叫做萨婆若海?一切种智叫做萨婆若海,一切种智:道种智,一切智、道种智,综合起来叫做一切种智,叫做萨婆若海,一切种智。[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缘了二因为体,]略兼缘因佛性、了因佛性为体。[是为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均等。这就是交光大师的《楞严正脉》。所以,[此交光依《楞严经义》,]所以说:《楞严经》是非常重要的经典,我们《圆觉经》讲完,就要讲《楞严经》,《楞严经》差不多要讲一年半至两年,相当地久![似有拣于天台。]“拣”就是不同于,“拣”就是分别于,似乎跟天台宗不太一样。[惟我圭峰密祖《疏》,]圭峰大师,宗密大师,圭峰宗密大师。[依本经]本经就是《圆觉》。[另立三种观名,冥符《楞严》;质之憨山、交光,亦不相违,]“质”就是对照。对照憨山大师、对照着交光大师来看,也没有什么互相违背的地方。

质之也就是他立的三种观名,符合《楞严经》,对照憨山大师的注解、交光大师的注解《楞严正脉》,也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互相违背。[今准用之。]拿这个来作为标准。[第一、奢摩他、为泯相澄神观。]这顾名思义很简单,[自释:泯相者,谓身心客尘永灭;]泯相:破一切相,没有身相、没有心的烦恼。[澄神者,取静澄念;]就是把思想集中,然后慢慢地冷静,冷静,英文叫做calm down,calm down,你要冷静,要冷静,碰到什么事情要冷静:我这样去追求,值得吗?我这样去烦恼,值得吗?冷静。冷静了久了,马上发现清净的这一颗心。[观者,心冥所观之境也。]发现身不可得,心也不可得,身心进入空性的状态,马上就清清净净。[第二、三摩钵提,为起幻销尘观。]起幻销尘观。什么叫做起幻销尘观呢?[自释:起幻者、谓起诸幻智,]这个“幻”就是智慧,起这个幻化的智慧,智慧也不可得,当然以幻化了。[以除幻]化[境]界[,]所以叫做起幻销尘[变化诸幻,而开幻众。]来开示幻化的众生。

所以,[销尘者、从此自觉,]六根与六尘不能干碍。[根尘无累,]六根、六尘没有什么负担。为什么?六根放光动地,已经明心见性了,见到圆觉了,对不对?本来无一物,又休息惹尘埃呢?根,六根又变成、转变成六种本性,本性是一体的,眼睛,我们说分别心叫做眼识,对不对?分别心,在眼睛叫做见。所以,见就是见性;闻就变成闻性,耳朵就变成闻性了,六根、六尘本来是分别执着的,但是,我们一刹那之间,身心幻累,烦恼,当下知道它是空性,不可得的东西。我们的六根、六尘,所以,祖师大德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所以,师父跟你们讲的,师父编纂的那个《佛心禅话》,哇!那是太好了!所以说:应该去看看那个禅宗的祖师大德怎么讲,你如果研究《圆觉经》、禅宗,再看师父所编纂的《佛心禅话》,哇!这太好了!比吃霜淇淋还好,很容易就悟道了;不悟不是我的问题。有一个人修行了很久,修行了很久,没有开悟,去问他师父:师父,师父啊!我修了这么久,为什么都不开悟呢?他的师父告诉他:是你自己障碍啊,你不开悟,跟我有什么关系?自己不觉悟嘛!怎么关师父的事情呢?说:仁者自不悟,去何关师父之事呢?你自己不开悟,跟师父哪有关系?你自己不放下,有什么办法?

所以,根尘无累,[自他一体,]自己跟别人同一体性。[幻相永离。]幻相就永远离开。[幻相属尘,]那是外在的尘。[永离谓销,]永远离叫做销,稍就是所谓的融化它。广钦老和尚说:修行人要把有的东西转变成无的东西,这个就是功夫。有,我们今天有,有车子、有房子,然后就有什么?就有烦恼;有感情、有爱情,就有执着;要把“有”的东西,转变成什么?变成无,这就是真正在修行。无就无挂无碍,无挂无碍。对不对?所以说:[非但所观是幻,能观之智亦幻,故皆永离也。第三、禅那,为绝待灵心观。]绝待的灵心观,绝待就是一真、平等,没有对立叫做绝待,绝待就是不二,不二,不去动一个念头,说:我在行善!不去动一个念头,排斥任何一个恶的人,那这个人的功夫就到家了!绝待。再恶的人,我都能够原谅他;也不必有原谅的心,再恶的人,自性也是空;再好的人也是空,这样就平等。[自释:非关真妄,不对有空,直照灵知,而为观行。]这个要解释一下,不然会看不懂。非关真妄,我们以福建、绝待的心,怎么样非关就是没有所谓的真跟妄的对立,我们讲的真是对妄讲的,妄是对真的讲的,这个还是名相,真正的绝待是不可思议,就像《维摩诘经》里面讲到不二法门,文殊师利菩萨起来顶礼,喔!乃是真正无言,就是不二法门,连讲都不可以讲。

真、妄都是落入语言的,真跟虚妄都是落入语言,只要落入语言,对我们的本性就有偏差,不是我们本来的东西;除非悟道,悟道,语言就是实相。所以,不对有空,不对有空就是:不取相对有限空的执着,叫做不对有空,不执取相对的有、空,不执着于相对的有跟空的思想,叫做不对有空,有跟空是相对的东西,怎么样?直照灵知,直接归入我们的本体,而为观行,而为观行。放下,如果做不到这样,做不到这样,菩萨!你就听师父讲两个字:放下,你在大门写上斗大两个字,门开开关关,一天要念好几遍,如果去厕所就念:放下,放下;如果去大使,贴两个字:解脱,解脱;放下,小便时念放下,大全时就念解脱,放下、解脱……,每天小便、大便都念,很快就解脱,进步神速!往下,不可得故……,所以,在门上贴着斗大的“放下”两个字,头上厕所的门开始大便,就看这两个字:解脱,……解脱,这很快的!修行,你说很困难,其实也很简单,放不下,硬要卡死自己就没办法,才得劳驾佛陀说法四十九。若是上根利智之人,譬如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慧能大师遇到五祖,一句话就开悟;六祖慧能大师如果遇到佛陀,去到佛陀那里,佛陀只要比一只手指头,六祖马上开悟,连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不必,比这一只就是绝待,远离对待,远离对立,对不对?进入空性的东西,比这一只,六祖就开悟了!

哪像我们搞了这么久,我讲得声嘶力竭,从去年讲到今年,问看看有谁开悟了,还没有人举手,真是糟糕!你看这根机相差多少?二千多年前的根机,跟二千年后差这么多![如文云: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又云:超过碍无碍境,]连那个无碍的境界都不能执着。[又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不互相干碍。[皆绝待灵心义也。]绝待的灵心。[初示立行之本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24

丑二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现在要开示如何观、如何修行了。以清净的这颗觉悟的心、放下的心,怎么样呢?继续定住,[取静为行;]取静就是放下,放下,不可得,放下,使你的心一直静下来,使你的心一直静下来。修行要有方法,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静,我们就用那个方法,喔!圆满的觉性,本无一法,本无对立,善恶不着,空有不立,不可得相,用这种心,不可得、放下……,一直静下去。你看,佛多会讲经说法,[由澄诸念,]就像水放着让它澄清,好厉害的说法!由澄诸念,我们的妄想,一直执着、一直攀缘,我们现在慢慢一直放下,不可得、放下……,你想想看![觉识烦动。】]你就慢慢了解:喔!原来我们的意识在扰乱我们,这个分别心、执着心在困扰我们,我们找到了贼了,我们找到了贼窝,我们开始要打贼了;贼,你都不晓得住哪里,你要抓什么贼?你根本就不知道贼住在哪里,我说:抓贼啊!抓贼?没有贼啊!你要先知道贼在哪里;贼从哪里来?心的贼从哪里来?

从静,你就看得到贼,从静,冷静,冷静,我这样执着男女的感情对吗?我这样贪着金钱对吗?我这样放不下子孙的感情对吗?冷静,冷静,有空多看一些往生的人,百利无一害,真的!百利无一害,我不骗你,比师父讲的超过十倍、一百倍的力量,马上就有体悟:喔!人死后满脸都是血,唉!我有一天死了也是如此!真的!世间都是虚妄的,想当初,他没有我活不下去,我没有他也不想活;现在看到车祸的现场,不可得……,还是佛陀讲的最实在。昨天我心血来潮打开电视,正好看到在上演一出戏,我也不知道它在演什么,好像是一个女众在试探男众,那个男的在外面放荡了一阵子,算是风流了一阵子,他的太太很生气,后来两个合好了,婚姻是一出闹剧嘛!妇的怕先生不爱她,她说:有一天我不能走路了,你要不要牵我?你会不会牵着我?那男的就说:会!有一天我不会吃饭了,吃饭不方便,有一天我吃饭不方便,你会喂我吗?会!有一天我如果继续流眼泪,你会帮我擦眼泪吗?

他说:不会!因为我从今以后,不会让你掉眼泪了!恶心,恶心,听了真是想吐!哪有可能你从今以后都不会让她流泪了?应该让她多流泪,才会觉悟,啪啪!益谦,你从今以后会不会让我掉眼泪?会,我会让你眼泪直流,当下开悟!啪啪!马上打到你鼻青脸肿(法师笑),怎么可能让你不掉眼泪呢?对不对?所以说:这世间都是假的东西,统统假的东西。老了以后,向上有一股怪味,口水也止不住时:我有一天口水流下来,你会不会帮我吸?会!哇!没刷牙,这样吸怎么受得了?(法师笑)都是骗人的。所以说:世间都是虚妄的东西,你就了解觉识烦动,喔!都是意识的变化,刹那间变化,不实在的假体。

所以,[发觉初心,以静为首。以未悟以前,一向妄想动乱,今既悟此心,即依所悟,真净觉心,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心体,以静境安心,渐渐修行,故云:取静为行。]所以,我们要听佛陀的,第一、要先将我们的心安住,将我们的心安住在静,就是不受影响,不受影响。[由以静澄心,]澄心,就是使这个水能够澄净,就是使这个心慢慢地沉淀下来,稳住,澄心就是使这个心更清净。[诸念不起,觉得识心,]觉得就是:觉悟到这个意识的心在困扰着我们,叫做[烦劳动扰。]我们的心如果慢慢静……,静下来,静到一阵子,你慢慢就会发现:喔!我们的意识心、烦恼心在困扰我们。[此觉非识,]此觉非识就是:此觉悟之心,非意识分别之心,此觉非识,这个很重要!你能够觉悟到烦劳动乱、困扰我们的这一颗心,那当然不是意识的分别心,叫做此觉非识,这一句很重要,不注意听会看不懂。此觉悟的心,这一颗心,并不是我们分别、执着的那颗心。

[若自是识,]如果仍然是用我们分别心的意识,[则不能见识,]则不能见到分别的心,因为你还是用分别心,用分别心不能见到分别心。若自是识,若自是识,则不能见识,如果你仍然是用意识心去分别心,你当然看不到你的分别心,因为只有清净心可以见到分别的意识心。所以,若自是识,如果就像你讲的那个意识心,当然也不能看到你自己的意识心,因为分别心不能见分别心,要怎么样?要清净心才能够观照到那是分别心,这很重要![如眼有见,]眼睛看得到外面,但是,眼睛[不能自见其眼。]眼睛看得到外面,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这是什么意思呢?眼睛就像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眼睛看得到外面。如果说眼睛看得到外面,就是说:我们的本性看得到分别;眼睛看不到眼睛就是说:如果是意识心,意识心看不清楚。

所以,这是一种比喻,所以说:如眼有见,但是,不能见眼。[《直解》云:“由此妄想消歇,]我们的妄想消除。[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习气就是业力,业力在支配着我们,业力。业力,什么叫业力?生灭法叫做业,有增有减叫做业,做工有工业,做商有商业,做医有医业。所以说: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示入观之效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这一段在讲什么呢?讲观照产生效果了,这一段在讲观照产生了效果,产生什么效果?寂静轻安,最后他会寂静轻安。好,注意!这一段注意听,我先解释一下,静慧发生,什么叫做静慧发生呢?就是觉性智慧,我们觉悟的本性,那个智慧慢慢产生了,静慧发生,我们的觉性,清净的智慧慢慢发生了,也就是产生,发生就是产生。身心客尘,身是客,心是尘,我们的身体是六道轮回来的,是来这里作客的,所以说:身客心尘,这样念就比较清楚。身客心尘,身是指客,身体就像来娑婆世界六道轮回作客的,身客,作客的。

心尘,心是生灭,微细的生灭,就像我们灰尘那么微细,心的烦恼就像灰尘那么微细,不容易察觉,所以叫做心尘,身客心尘,彼此永灭,放下,因为你已经有清净的智慧了,这样就能统统放下。便能内发,从内在发出什么呢?寂静轻安,因为你也不会为了外境烦恼,也看得开身心,当下放下,就是圆觉的本来面目,马上奏效,观照奏效。

[此示入观之效。由前念澄觉识,]这个念头慢慢地澄清,觉识,觉悟到这个分别心。[慧性开明,因静生慧,故云:静慧。]迷时就像暂时被隐蔽了,[迷时则隐,]悟时,我们本性的智慧就产生,[悟时乃显,故云:发生。]以我们本性的光明发现,[以心光发现,则顿见身心幻妄,]顿见,刹那间见到我们的身心,都是虚妄的东西。[本来不有,]本来就没有。[如客如尘。以客,喻身,往来不定;以尘,喻心,生灭不停。]这是一种比喻,[由身心所起之客尘,乃法喻并称也。从此永灭者:]从此永灭就是说:[如此则内脱身心]的困扰[,]我们一直执着这个身体是真的,现在才知道是假的;我们一直认为心的烦恼是……,我们如果知道这个心也是不实在,虚妄的分别心,当下放下,清净的本性就现前了。

[故云:永灭。此是最初工夫,]菩萨!修行如果没有次第,你不知道如何下手,能使我们的心平静,那就真的是在下功夫。菩萨!即心即佛,一切佛法就是心法,牛车不走,不是打车子,是要打牛;我们的身体,身心在修行,我们要从心下手,不是从身体下手,身体恰到好处的期待是有必要的,吃吃苦,可以磨练我们的心;但是,我们的心如果不分别、不执着,我们的心得到清净,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念顿契无生也。]叫做直取无生,直接就进入无生的状态,统统解脱,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无来无去,没有什么事。[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者:谓身心既脱,则无明重担歇灭,便能于净圆觉心内,任运发起,寂静清虚,]清虚,“虚”就是所谓的无一切相,清虚,清净犹如虚空一样的,“虚”就是通的意思,寂静,智慧就产生,什么都障碍不了。

[轻安调适之相。]菩萨!不从心地下手,修行是冤枉,冤枉这一条路。修行如果不从我们的本性下手、从我们真正的智慧下手,我们再怎么修行,拼命地拜佛、念佛,都只是一种结缘而已,因为不会运用,不会运用,不会运用。不会运用心,讲起来实在很悲哀,很悲哀!如果会用,菩萨!你今天开始才是真正在修行;如果不会,就真的不是在修行,只是结缘,来这里:师父!我拜一万拜、我拜一千拜、我念几万声佛号!结果怎么样?一停下来,讲东讲西,讲是讲非,我慢贡高,贪嗔痴具足,我说:拜佛又不是在运动!问:师父!拜佛可以消业吗?我说:不会!师父!不拜佛可以消灾吗?会!一念圆满觉性,你就是佛,没有贪嗔痴,这样不是消业是什么?你拜佛、念佛,起来后造一切恶业,你这样叫做消灾吗?消什么灾?不堕地狱就很庆幸了!能精进拜佛,又能配合清净的觉性,哇!这真的是大修行人!拜佛、念佛很好,能够放下,用圆觉的观照的觉悟,放下身心,这才是真正在修行。菩萨!回去之后,一切天地万物、是非大小、富贵贫穷,统统没有,放下!不过,有的人没办法,有的人不到火葬场看看没办法,讲归讲,没有什么作用,没什么作用。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24

[【“由寂静故,]因为我们的心一直清净。[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由身心相尽,妄念不生,而得寂静轻安之故。文不言轻安者:]就是说[以寂静自得轻安。工夫到此,则十方廓然,]“廓然”就是宽大,十方很大的范围,“廓然”就是十方没有一个界限。[圣凡交彻,]圣人跟凡夫的心交彻,通达,互相通叫做交彻。[心佛一如,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我心中显现。我心如镜,佛心如像。此约行人入观,诸佛心、入行人观心,如影像也。《直解》云: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还共如来合。”]诸佛法身入我的本性,我的心又与如来共同一体,[乃妙契法身。此正《楞严》“返流全一,]我们的六根就变成分别,六种分别;我们现在用本性,却变成同一,同一种东西,就是平等心,眼睛看,眼睛不分别;耳朵听,耳朵不分别,对不对?统统不分别,就变成用本性,全一,“一”就是本性。[六用不行,]“六用”就是六种分别心,没有作用了,为什么?因为一个清净心嘛![十方国土,皎然清净。]为什么?明心见性故,大彻大悟故。[譬如琉璃,]譬如说透明的互谅互让宝珠,[内悬明月,]当然看得清清楚楚,因为身心透脱了。[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一切如来,“密圆”就是暗合,暗暗地合这个圆觉的妙性,都在里面。这密圆净妙也可以说:不可思议地配合着圆妙的清净的本性,都在其中,“密”也可以讲是不可思议。[当圆教顿破无明之相。三示入观生效竟。

丑四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这方便讲叫做奢摩他。

[此菩萨依奢摩他观力修行,行乃无过,故以方便称之。]修行的过程当中,就是这样子修行,这样才没有过失。[名奢摩他者:依圭峰]大师[密祖泯相澄神观,]泯相就是除一切相,澄神就是令心神专注。[谓于染净诸法,心不妄缘,]放下就不攀缘、不执着。[而恒寂静也。]空空荡荡,身心都空空荡荡。[初泯相澄神观竟。]第一个是空观,奢摩他是空观,用智慧的观照入于空性。

[子二起幻销尘观(分四)]这是假观。

[丑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观行之相三示渐次增进四结观行之名

丑初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悟解为先。[先要悟解本有真净,]真实清净的什么?[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观照修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蹑解起行,]依解而起行,[是为称性而修耳。初示立行之本竟。]这就是真正合我们的本性修行。说: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到清净的圆觉。

[丑二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以我们清净的觉心,了解我们觉悟的心性。以及六根与六尘,[及与根尘,]皆是幻化出来的,[皆因幻化;]幻化不实在的东西。既然是不实在的,如同过目云烟,不实在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一直执着这个不实在的世间呢?[即起诸幻,]就是智慧。[以除幻者,]就是境界。就马上用智慧,幻化起来的智慧,除掉幻化的境界。[变化诸幻,]变化一切种种的幻化,而开示幻化出来的众生。[而开幻众。】]统统是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知道幻化的就是离开、放下;离幻即觉,离开了幻化的事相、假相,我们就马上觉悟。

[以者,依也。]依也。[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发起智照。知觉,即智照也。照彼心识,]烦恼,分别之心。[及与根尘,皆是无明,迷真而起。]所以,[虽有而性常自空,]虽然有这个世间,来来去去种种尘境,但是,本性是空,不可得故,缘生缘灭故。[故云:皆因幻化。然既已觉照,]觉悟的观照。[识与根尘,皆如幻化,]六识、六根、六尘叫做十八界,根尘识和合,叫做十八界。皆如幻化,[则例观一切诸法,无非如幻。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诸幻,指幻智;幻者,谓根本无明,彼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觉智力,顿破根本无明。]破这个根本无明。[以四相无明,]就是生无明、住无明、异无明、灭无明,以四相无明——生、住、异、灭。[既已除灭,自然而有三轮不思议业用现前,]三轮就是身、口、意,身口意当然就是不可思议,业用就现前。[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随机应化,说法开示如幻众生,广作利生佛事,普现十界身云。二示观行之相竟。]云是下雨的前奏,身云就是说:所到之处皆普润众生,普遍的度众生,叫做十界身云。

[丑三示渐次增进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因为起这个幻智,智也幻、境界也幻,因为起这个幻化的作用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因为同一体故,你就了解,他就是我们心中的众生,同一体性,变成同体大悲,马上产生大悲的轻安,大悲就是没有恨,没有恨。[一切菩萨,从此起行,]一切菩萨,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修去,这一段就是开示[渐次增进。】]一步一步进去这个境界,叫做渐次增进。

[由起诸幻以除幻者,及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之故,]再解释一遍:由起诸幻,这是智慧;以除幻者,这是境界,用这个幻化的智慧,观照、放下幻化的境界,两个都是变化,所以说:变化诸幻,而开幻化出来的众生。[已证真如自体,从体便能起用,]从这个体马上产生作用。[故云:内发大悲轻安。此同体大悲心,观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本来同一体。[我今已悟、]我现在已经悟到,[已修,而众生仍然不觉,广设方便,普度众生。终日度生,无问劳虑,]天天都在度众生,他也不会觉得累。[当度众生,]度众生时,他也不会执着度众生之相,[不取度生之相,故云:大悲轻安。]为什么?众生就是我们自性的众生、心中的众生,我们怎么会累呢?我们心中的众生,自己度我们心中幻化的东西,我们幻化的智慧,开示幻化的众生,都是同一体。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按照这样去修行。[正示观行渐次增进之相。一切菩萨,指信、住、行、向、地等。从此起修观行,渐次增进者:约历位,]经过一切位次。[从浅至深:约断惑,从粗至细。今依《起信论》,逆次发明。初、信位,]信位,信位就是断这个灭相,生、住、异、灭的灭相,所以,[寄息于灭相;]害处于就是说:把它安排在、停止,止于哪里?止于这个灭相,生、住、异、灭的灭。[二、贤位,寄息与]就是把它安排停止在[异相;]在异想里面讨论。[三、圣位,寄息于住相;四、果位,寄息于生相。文云:如菩萨地尽,]十地尽了。[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心也没有一切所谓的生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这段要详细解释一下,不然不知道在讲什么。彼观幻者,彼,“彼”就是所谓,所谓能观幻化的这个智慧,怎么样?非同幻故,既不是跟那个幻境无实在的东西一样;非同幻观,也不是有一个能够幻化出来观照的智慧。前面一个,非同幻故就是不同于境界,因为确实有观智,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幻境,非同幻故,也没有一个幻智,没有一个幻境,也没有一个幻智,简单讲就是这样。再解释一遍:彼观幻者,彼观幻者就是说:所谓能观幻化的智慧,既不是幻化出来的境界,也非同幻观,也不是有一个幻化的观照的智慧,因为都不可得,晕才是真正的观幻之智慧。皆是幻故,幻相永离,幻相永离。

[修行至此,返观从前。观幻者:观,即能观真智;幻者,即所观之境。真智独存,故不同彼幻之无实故。非同幻观者:]是什么意思呢?[谓幻观之智,对幻法而立,]因为有幻法的境界,所以有幻观的智慧。所以,[幻法既无,]我们所观照的幻法既然无,那么,哪里有智慧可言呢?所以,[幻智何有,若存幻智,犹未离幻,]离一切离,离到一法也无,离缘,离到一法也无,离。所以说:究竟菩提,归无所得,就是这个道理,究竟菩提,归无所得。[故云:皆是幻故。自此能所双亡,]能所双亡,[境智俱泯,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谓菩萨所修圆妙之行,]怎么样呢?就像土,土就是幻化的法门,比喻作幻化的法门;长苗,如同幻化的智慧,后来会结出种子,就是觉悟的心。幻化的法门,然后怎么样?配合幻化的智慧,而产生了觉悟的心,就是种子,土下去,这个种子就长苗。谓菩萨修行圆妙之行,[再以喻明:如世间种谷相似,]一样。[依土长苗,]长苗,种这种苗。[至结实收成之时,则苗土俱弃。种子,喻觉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谓依幻法而起幻智,]因为有土,所以会产生苗。[从幻智而亡心入觉。]幻智而亡心……,亡心就是连那个幻智都要放下,叫做亡心。从幻智而亡心,而亡掉那个心,亡掉那个智慧,亡掉那个智,幻智,入这个觉悟。[入觉、则能所不立,]我们如果入这个觉悟,也没有能觉之智慧、所觉的智慧,能觉的智慧、所观的智慧,能觉的智慧、所观的境界,都是能所,统统没有。[前二皆袪矣。三示渐次增进竟。

丑四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此菩萨依三摩钵提观力修行,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故以方便称之。名三摩钵提者:依圭峰密祖起幻销尘观,谓彼观幻者,观即能观之智:幻者即所观之境。所观既亡,能观亦泯。二起幻销尘观竟。]底下是另外一个,叫做定慧均等。叫做

[子三绝待灵心观(分四)]

我们第一个说:奢摩他是指定中之慧;三摩钵提是慧中有定;底下这一段要讨论是什么?讨论定慧均等,定慧均等。

[丑初标立行之本二示观行之相三示成就利益四结观行之名

丑初标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这一段跟前面都一样。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要悟解本有真净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蹑解起行,是为称性而修耳。一示观行之本竟。]跟前面的文字都一样。所以说: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丑二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幻化出来的东西统统不着,幻智也好、幻境也好,连静、安静的相都不执着,[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这句话的意思要注意听!了解说:只要动到一个念头执着这个心、执着这个身体,动到一个念头分别这个心,统统是罣碍,因为身心皆不可得。了知身心皆为罣碍,为什么?因为你有所着,有所着嘛!知道身体是虚妄的、心是烦恼。[无知觉明,]注意听!无知觉明,无知就是真如,没有分别心的知叫做无知。觉明就是本觉妙明,每一个字加一个字就更清楚,“觉”就是本觉;“明”就是妙明。[不依诸碍,]诸碍就是身心,不按照会障碍的身心,为什么?清净的本性不关身心事。

[永得超过,]永远能够超过,所谓[碍、无碍境,】]或者是说观照的无碍的心,都要放下。再解释一遍:以我们真净的觉心,不执着所谓幻化的智慧,也不执着幻化的境界,皆是如幻故。就算修行修到某一种程度,以及相当有一个安静之相、清净之相,及诸静相,都不要执着。为什么?了解我们的身心是挂碍的根本,罣碍的根本,只要你不动到念头,怎么样呢?无知觉明就是我们的平等心,没有分别心的平等的知,那个平等的觉知,怎么样?本觉就是妙明,本觉的妙明是怎样呢?不是藉着有碍的身心来讨论,因为他是藉着超越的定慧,如果这样放下,用本觉的妙明,就永得超过,所谓碍就是身心;无碍就是:得到无碍的那一念也要放下,所以,碍跟无碍统统没有,超过、超越。

[以者,依也。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建立观行,直观中道一心,双离二边。离有边,故不取幻化;离空边,亦不取静相,此显双离前二观,直观寂灭无二之真心。]直接观照寂灭不二的真心。[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者:]有身体,会病苦种种,所以要放下;心会烦恼,这两种皆不可得,只要你有可得,皆是罣碍。[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托所起能,故二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者:真知无知,]无分别心叫做无知,[此乃本觉妙明之真知。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者:谓对待既亡,能所不立,无明净尽,得以离境,]得以离境。[故云:超碍离智。故云:超过无碍,毕竟寂灭,是为永得超过也。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受用世界是在外,在外面我们所受用的世界;以及与内在,对内来说,是身心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是山河大地,身心是我们内在的世界。[相在尘域,]相在尘域就是说:虽然说有这个事相、有一个范围,尘域就是一个束缚、一个界限,但是,到这种境界,[如器中锽,]器中锽的意思就是说:钟一敲下去,en……,以前在忏公那边,我就敲过钟,每天都在唱:洪钟初叩……,每天都在唱这个,傻傻地坐在那边敲钟,咚……,“锽”就是洪钟的声音。意思是说:洪钟虽然是有形相的,但是,它一打的话,那个声音是传遍千里,无碍。虽然是一个范围、一个区域;但是,一个大智慧迸发起来,没有界限,就是这个意思,产慧产生,就没有界限。所以,如器中锽,[声出于外。]无碍。智慧产生之后,怎么样?[烦恼涅槃,不相留碍。】]都没有作用,虽然我们有身体、有身心,但是,我们怎么样?统统没有罣碍,这样我们的智慧就能遍十方。意思说:钟虽然是有形的东西,钟声一敲,即遍十方,遍十方。

[于此返观自己,外之所受用世界,内之能受用身心,虽然相在尘劳区域,而不被尘劳之所局碍。]这个相被束缚,而被尘劳所碍,有一个固定之相,固定之相,[喻如器之锽,]就是声音,[即洪钟之声,]锽……,[锽锽然声出于外,以明碍处]明这个碍处。[能达无碍之意。喻世界身心,不能局碍,灵明观智,超出有为无为也。世界身心,喻器;灵明观智,喻声。器局本处,]这个器,钟是束缚在本处,声音则传遍东南西北,[声闻四达,以喻观智,]以譬如说观智。[依身心修得,身心不能拘,观智廓尔无边,]广大无边。[身心不离旧处。]身心不离旧处,不能离开本来的地方,但是,观智能遍十方。[烦恼涅槃,不相留碍者:超出有为,则烦恼不能留,又超出无为,则涅槃不能碍也。烦恼涅槃,法合喻器;不相留碍,法合锽锽钟声。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示成就利益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这样就能产生寂灭的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自他身心就是说:自身、他的心,[所不能及,]这一句要注意听,自他身心就是:自己的身体无法了解别人的心,所以,“自”要配合自己的身,“他”要配合别人的心,自身、他心。所不能及就是互不相知,这境界太高了,没有办法达到那一种境界,别人无法了解我们的境界。[众生寿命,皆为浮想。】]众生一切的生生灭灭、生老病死,都是刹那变化,只是一种幻化出来的妄想,浮不实在,我们的生命,只是说浮在意识形态的一种执着,叫做浮想。我们的生命只是一期的执着,一期的执着,晕个期间的执着,时间到了就走了,所以说浮想,浮在意识心态的一种执着。所以,当这个浮在意识心态的执着没有了。生命就断除,众生寿命只是一个浮现虚妄的妄想。

[菩萨修观至此,便能于此妙观心内,发起寂灭轻安。前超出有为,烦恼不能留,故寂;超出无为,涅槃不能碍,故灭。轻安者不用更加修为,自觉身心寂灭,轻快安适,虽终日说法,不见有法可说;终日度生,不见有生可度,故云:寂灭。乃至种种难行之行,不见有系累之相。故云:轻安。至此,方乃契合妙圆觉性,寂灭真境。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在观之时,用心同佛,]就是要善用这个心,如同佛陀一样,在观之心。所以,关于观心,必能入道,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能观照我们这颗心,大家都能作佛。唯独自己明了,[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知,故他不及。]别人不了解。“不能及”就是不了解。[自己心识之量,亦不能造,故自不及。]自己的心识,以前是用分别心,以前的分别心,怎么能够体悟到自性上的清净呢?[现前自他虚妄身心,即是我相、人相,尚不能及。何况一切众生及与寿命;又从我、人相上,虚浮妄想所立者哉!此正显四相]生、住、异、灭[不空,不能契此。]有能契合。[三示成就利益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26

丑四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菩萨依禅那]依照禅观,[观力修行。不取幻化,及诸静相,故以方便称之。名为禅那者:依圭峰密祖绝待灵心观,谓不依身心能所,直造灵明觉心。]灵明的觉心。[三绝待灵心观竟,并前二科正示三观竟。

癸三引例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就是空观、假观、中观。这三种法门[皆是圆觉]都能进入圆满的觉性。[亲近随顺,]能接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因为你因地正确,所以,能因此而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不论相同或者是差别,[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三种事业就是三种观法:空观、假观跟中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就是三种观法。

[此三法门总指前三观。皆依悟净圆觉而修,以此为因地心修行,]我们如果要修行,我们要了解说:你是发什么心来修行?我们发心如果与佛的心相应,这样就能做佛;我们发的心如果与魔相应,那就作魔;发的心如果与二乘人相应,这样就是二乘人;发的心如果同凡夫,就变成凡夫,所以,初发心很重要。我们的因地心是发圆觉,当然[趣入果地觉,始终不离,故云: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者:已成之佛皆依此三观]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三观就是空、假、中来修行[而得成佛。十方菩萨未成之佛,]很多很多,所以,[繁兴万行,]太多了![常修种种方便。或顺性通修曰同,]顺着本性,然后大家共同的朝这个方向修行,有一个共识。我们都是配合着本性修行,共同朝这个方向,这个叫做通修,一般的通途的修行,共同。

[或分门别行曰异。]我们所修的法门跟别人不同;但是,一样是菩萨行。所以,[虽同异攸分,]“攸分”有所分别、区分。虽然修行的方法,有相同跟不同之分;但是,无论怎么分[皆依如是三种观法,]都是空观、假观、中观。[即为菩萨所应作之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者:趣入虽从一门;]从一个法门修进去,[功成]只要你修到真的有成就,功德圆满,下功夫去修行,修行就是发大志气。[即三皆圆证,]“三”就是空、假、中,都是同一体。所以,[妙契法身,]妙,不可思议,来合法身平等的三观。[而成圆觉之佛矣。三引例彰圆竟。

癸四校量显胜]

现在要讲这部经典的功德,如果要做最大的功德,你知道弘扬《圆觉经》的功德有多大吗?[【“善男子!假使有人]如果有人这样做,怎么样?[修于圣道,教化成就]一切这些圣人。成就多少?[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如果有人修行圣道,来教化这么多的二乘人,百千万亿。整个泰国的比丘如果全部做佛,泰国的人五千八百万,还没有经上讲的这么多;如果去教化泰国人,令人人证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怎么样?

[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为什么?因为按照圆觉,能够究竟涅槃;如果是阿罗汉、辟支佛,只是化城方便而已,不能得到究竟的涅槃。你看,修行如果修对了,初发心如果正确,一下子就入圆觉的思想;修行如果错误,我们按照错误的方向修,修到后来修成小乘。师父去泰国跟所谓的泰国的高僧谈、对话,我发现还是不行。不是说我们很伟大,他们对大乘经典可以说完全不懂,他们都说四阿含经,或者是讲到俱舍,没有唯识,唯识是大乘的,唯识讲八识。所以,如果出生在小乘的国土,只能成就小乘。诸位福报很大,无量无边劫所修来的福报因缘,能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间,随顺修习。就是随这个合本性的方式去修行,就是随这个合本性的方式去修行;要随顺修习,如果不修行也没用!

[此校量显胜也。]显这个殊胜,[谓假若有人修于圣道者:谓从凡夫地,发小乘心,修出世道。而云圣道者:圣人所证无漏之道也。断见思惑,]见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出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轮回,一段一段的分。[以四谛、]就是声闻、[十二因缘]就是辟支佛[之法教化众生,令得成就百千万亿之多阿罗汉、辟支佛果,其功德可谓胜矣。设或不发大心,终成败种,]他没有发大菩提心,总是败种,[反不若有人从凡夫地,发大乘心,]我们听到大乘,马上就发大乘心。[闻此圆觉之法,心生信解,即依解起修。修此无碍法门,即指三观。通理法师云:如第一观中,]就是空观当中。[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取静就是一直让心静下来,想尽办法,使心安住在静的境界里面。[则于理无碍。]我们了解这个道理,所以无碍。

[第二观中,以净觉心,起诸幻化,]起诸幻化就是在幻化当中用清净心做事,这是从空出假的意思。以净觉心,净觉心就是空一切相;起诸幻化就是出一切假有。[则于事无碍。第三观中,永得超过碍无碍境,]碍是事相,无碍是理体,超越事理,当然就不能障碍。[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声出于外,]我们的身心虽然拘束在一个范围内,不过,声出于外,就是说:智慧能遍满十方。[则兼理事无碍,与事事无碍。故总以无碍法门名之。闻此无碍法门:但是自闻,未及教化随顺,]不过是方便的修行而已,[不过权修,尚阙深证。]还缺少深证,所以,修行它需要时间,最重要的功夫就是要长养圣胎。所谓长养圣胎就是说我们道理知道了,再来就是要下功夫,我们所下的功夫不会白费,叫长养圣胎。如果你这个圣胎没有找到,你下功夫,以后会变成白费,白费时间浪费我们的生命。若已经找到正确的法门,知道如何下手,这样一直下去,就不会白费我们的生命。

知道能深证究竟的圆满觉性,就下达决心,这样一直下去,知道我这条路一定不会走错。不然我们一开始就下定很大的决心要修行,结果修错了!有的人要爬墙,爬到墙上面才发现爬错了墙,就要下来重新再爬。我们若知道这面墙是通往何处,爬上去,一下子就跳过去了!我们没有第二次的生命,假设你今天二十七、八岁,或三十岁,再一个三十年就六十岁了,你就没有办法!路一定不能走错;想要不走错,一定不能义气用事,动不动就自己要修行,这就一定死!先经过善知识指引,三、五年的教导,肯定我们这样下去,一定不会走错路,这样你这辈子修行的路线就正确了,才不会到七十岁才发现:我修错方法、修错法门了!来不及了!

六、七十岁,人家已经自知时至,准备要往生极乐世界了,你现在才开始要买票而已,人家已经一券在握,希望无穷,你票都没有买,你去哪里啊?你要坐什么莲花?我们一开始修行就是正确的方向修行,就是已经买票了,开始修行就是上车,还没有达到目的地;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六、七十岁,我已经快到台北了,我要往生极乐世界,要坐莲花去极乐世界了!如果我们一直浪费时间,我们一直肯定自己的看法正确,而事实上是错误的。方法错误、目标、方向错误,意气用事,动不动就自己认为自己很行,完蛋了!我们没有第二次的二十岁、三十岁,绝对没有!所以,第一个,要掌握生命正确的方向才有办法,知道说这个对,才下手去修行。

所以,明心见性很重要,就是这样,因为不会抓错方向。如果不见性,那就听佛的话,一直念佛,这一条路永远不会后悔,一定对!百分之一百万、一千万。[一刹那顷者:时之最短也。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虽然如是之速,依然次第分明。]锋利的刀一刺下去,[如利锥一刺,九百张纸层次井然。]也是清清楚楚。[如此少时,随顺修习,其功德尤胜教化成就,众多二乘。]只有大乘能成佛作祖,但是,我们不能轻视小乘,我们现在甚至连小乘都不够资格。但是,我们如果发心正确,以后从凡夫就顿入菩萨地,最后到达果地,因为我们发心正确,不与二乘人结缘。

[以此圆觉无碍法门,乃成佛正因,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一透过这个耳朵薰习,一听,变成将来成道的种子。[闻即闻慧,才经随顺即思慧,修习即修慧。]闻、思、修,听经闻法要思惟是否正确,思惟之后要修行,你总不能说整天坐在那里想。[然于大乘而发三慧,]闻慧、思慧、修慧,[即是大根菩萨。譬如阿伽陀药,压倒医方万品,摩尼一颗,胜似海宝千般。初长行竟。]这譬喻很好,阿伽陀药叫做万病总持的药,什么病都可以治疗得好。摩尼宝珠,就像海中的宝贝千百万般,千颗万颗。

[壬二偈颂(分二)

癸初 标颂 二 正颂

癸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正颂(前二科同长行,唯阙校量。)

【“威德汝当知:]威德菩萨,[无上大觉心,]为什么叫大觉?因为没有过去、现在、未来,遍过去、现在、未来,遍十方,所以说大。[本际无二相,]事相也空,理体也空,唯有一如如真实本性,这也是空,也是一种形容。所以,本际就是实相理地,中道第一义谛。本际的实相实在是无二相,有二相对立的东西,那是你自己心的问题。天地万物,都是我们自己不会处理的事,没有人障碍我们,没有人伤害我们,是我们伤害自己,你的分别心跟执着心,将我们的本性分割成无量无边的烦恼。我们人实在是不会保护自己的心,人是一种最会创造烦恼的动物。人有大智慧的因,但是,也是大愚痴的人。[随顺诸方便,]起种种的手段,种种的方便,[其数即无量。]方便的法门很多。[如来总开示,]所开示的,[便有三种类:】]不能离开这三种。

[有物先天地,故称无上;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故名为大;出生如来,故名觉心。与一切法,故名本际;同体平等,故无二相。随顺修习,起诸方便,其数即应无量。如来总为开示,便有三种品类。

【“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师父解释一下:寂静的定,修这个定所谓的奢摩他,就像什么呢?就像镜中照一切相,一切相现前,镜如如不动,这就是定的功夫。如幻三摩提,如幻就是一切假有当中,从空出假的一切假有当中的三摩提,就是所谓的慧中有定,就像苗渐长。像苗落在土地上,慢慢增长。禅那就是定慧均等,唯寂灭,一个大寂灭的体性,事理不二,定慧均等,这是禅那。如彼器中锽,“器”就是钟,就是洪钟,锽就是一种声音的描写,嗡嗡作响。

寂静,是义;奢摩他,是名。其起行也,一向以静境安心,]慢慢的[静慧发生,]我们要怎么样才有大智慧?我们要先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能思惟事情,智慧也才能产生。要产生智慧内心一定要先有定力,定力就不受影响,柔软心。[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诸如来心,于行人静觉心中显现,]其实那就是自己。所以,明心见性的人念佛,佛现前,其实那就是他心中的佛,他的佛与心中的佛不二。外来的佛就是心中的佛,心中的佛藉着外来的佛而显,虽是自跟他分别,但是,自他其实是一体。我们认真念佛,念到有感应,也可以说那就是我们心中的佛;也可以说佛加被,都可以这样讲。[故云:如镜照诸像。如]就像镜子照种种的相。

[幻,是义;三摩提,是名。其起行也,觉知心性,及诸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起这个诸幻化智慧,来除掉幻化的境界、外境。[以除幻者。由起幻故,]由于起幻化的智慧,所以[便能内发,]我们的心就能发起,发起什么?[同体大悲轻安,]都是自己嘛![永离诸幻,如土长苗,故云:如苗渐增长。禅那,]定慧等持,[是名;寂灭,是义。其起行也,双超前二,]奢摩他、三摩钵提(三摩提)。

[不取幻化,及诸静相,由是得超,碍无碍境,便能内发,寂灭轻安。《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 ]我们的心是什么?我们的心实在是处于大寂灭的状态。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处于大寂灭的状态?为什么烦恼的过日子?很简单,就是无明、妄想,没有任何理由,不认识它。我们夜夜抱佛眠,而自己不知道;每天都抱一尊佛睡觉,你就是佛!我们常常埋怨:佛啊!您为何离开我?为何不疼惜我?你神经病!躺着,你本身就是佛,佛哪里有离开你?你的佛性形影不离,不曾离开我们一分一秒。

[此非对动之寂,]这不是相对于动态的寂灭。什么叫对动之寂?譬如动对静来讲,静对动来讲,是对立的一种形容;现在的寂灭,是所谓的动静不取的那种寂灭,不是对立的观念的寂灭。此非对动之寂,不是因为动才来讲寂静,是因为动静都不着的寂灭。[生己而灭,故云内发。妙觉随顺,寂灭境界,如声从器出,器不能为碍,]器不能障碍它。就像钟,钟是有质碍的铜做的;可是,一敲下去,声音大而传得远,很大声。[故云: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这三种: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三种妙法门,都是觉性的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这是说过去,已经成佛的诸佛、菩萨,因为这三种妙法而成道。[三事圆证故,]三事就是这三种事业,能得到圆满的证果。[名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叫做无住处究竟大涅槃。什么叫无住处?大悲不住涅槃;大智不住生死,生死对佛来讲,没有作用,因为大智慧,所以,他不住生死;大悲不着涅槃,因为大悲心要普渡众生,不能进入涅槃,还要继续度众生。

[如上三种微妙法门,皆是圆觉随顺修习之方便。十方诸如来是已成之佛,及诸大菩萨是未成之佛:因此得成无上佛道。三种事业若得圆证,故名无住处究竟大般涅槃。一示三观行相竟。

庚二明单复圆修

辛一辩音启请辛二正陈请词

辛一辩音启请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三业恭敬,准如前释。][

辛二正陈请词

壬一庆前壬二请后

壬初庆前

【“大悲世尊!]现在又换另一尊菩萨了,诸大菩萨一一相继起来发问,幸亏佛陀问不倒,比较没关系。佛有能力接受菩萨车轮战一直发问,如果是我们,第一个起来问、第二个起来问,到第三个起来问就受不了了:好了,好了!你看,佛陀这么厉害,诸大菩萨一一起来发问,一个问完,一个又接着问,佛实在很厉害!于中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叉手”就是合掌,长跪合掌,而白佛言:[如是法门]这三种观法,[甚为希有!】太难得了!

[大悲世尊如前。如是法门者:即前三种观门。甚为希有者:悟净圆觉为因地心,依悟起修,直至佛果,故为希有。

壬二请后

癸一问所修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此诸方便者:指前三观。一切菩萨,指前所立行本。]指前面所立修行的根本。[悟净圆觉法门,虽三观分明,未审]就是不知道,不知道[所修,]的,是一个人具足修三观呢?[为复一人具三?为复三人各一?]还是三个人各修一观呢?“一人”就是说有一类的,有这样一种类的人,是同时具足修空、假、中三观呢?或者是说有三种类型的人,各修空、假、中各一观?[为前后;为同时;]到底是有前后,还是同时修?[为依次;为超次也。]超次就是没有次第,顿的意思。

[癸二明所为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愿为现前大众以及未来末世众生,曲垂方便,种种开示,令悟真修实相,不至徒尚虚名也。]听经闻法老是说:请佛陀开示,请佛陀开示!不过,还是要有方便方法;如果没有方便方法,众生不能悟到实相。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辛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佛对辩音菩萨说,[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为了大众,以及为我们这些未能见佛的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幸好以前有问,不然我们怎么有《圆觉经》可以听?幸好这些菩萨有问,这些菩萨想尽办法,启请一部《圆觉经》,幸好这些菩萨知道要问什么,不然就算我们遇到佛陀,怎么知道要问什么?佛陀问:你有什么问题?我们也只能傻愣愣的,不晓得要问什么。我们哪有这些菩萨的智慧?没有!这些大菩萨都帮我们问好了,我们才有《圆觉经》可以讲。如果没有他们发问,你哪里有这部经典可以听?没有!有这些菩萨问,我们才有法可听。[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这样修行,你现在好好的注意听,好好的为你说明。

[辛四承教静听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大家都很欢喜,默然而听。你看人家听佛开示有多庄严,不像我们现在共修,听师父开示,小孩子在一旁吵吵闹闹的,带那个七、八岁的来,跑来跑去。听经你注意及诸大众,底下那句话你听懂了吗?听经要静静的,所以,叫你们不要带十二岁以下的小孩子来。有一个人带小孩子来,我问为什么要带小孩子来?他说:要种善根啊!师父不是说要多结善缘?我说:小孩子要结善缘,在家里结就行了,你带来这里,不但结不到善缘,还造业,吵到别人啊。有的人还牵狗来,不晓得是不懂,还是其它原因。有钱人都抱着狗,也不晓得要抱佛,没办法!携带动物,我们要禁止进入,不准携带动物进入大殿。

我在外面还看到狗屎,上次不晓得是谁,带小孩子来,结果在大殿大便,就在佛像前面,很准,正好拉一坨在那边供养,这罪过实在很重!这小孩子虽然是无心,他的家长要负因果,真的!在大殿大便呢!说:师父!您不是说无相?我说:对啊!可是,无相是佛,不是你凡夫做得到的;无相,难道就没有人伦的关系?你无相,也不一定要在这里大便才叫做无相,外面公园也可以拉啊!你无相到这种地步,不然叫你喊儿子叫爸爸。平等不是这样,平等不坏事相。讲到这个“默然而听”就是说对听法的恭敬。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27

[辛五正答所问

壬一长行

癸初举意标数癸二观网交罗

癸举意标数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圆满的觉性是清净的。本来就没有所谓修习、修行这种事,以及所修行的方法,[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也没有所谓哪个什么修行的方法,也没有说:我在修行,我是修行者!也没有这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一切菩萨是现在初发心的菩萨,末世众生是指未来,简单讲就是现在的菩萨与未来的众生。[依于未觉]因为还未觉悟,还未圆觉清净,所以藉着[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方法、方式,[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能使清净。

[善男子!一切如来,所证圆觉:即众生本具圆觉。]我们本性的圆觉是如何呢?[清净本然,]本来就很清净的东西。[一真独立,]一真就是绝待,独立就是不依靠任何的条件,因为任何的条件都是因缘生灭。所以,修行佛道叫做独行道,独生独死,单独的来生,也单独的死,走完这一条路线,没有人陪你走。就算他同时陪你一起死,也是你的灵魂走你的路,他的灵魂走他的路,也不可能在一起。所以,清净本然,一真独立,这样一讲,我们就知道,世间最可靠的还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自己。我们今天如果肯用功,了生死就有份;我们今天如果不用功,百年之后想靠谁?象日本的空难,五百多人全部殉难,只有一个小女孩,大难不死。

航空公司特别发一个证件给她,这辈子搭他们航空公司的飞机,无论坐到哪里都免费,因为她是唯一生还者。大家一上飞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想,坐在飞机的窗户旁边,从窗边往下望,底下的房子就像一块块的豆干。大家第一个念头就是想,万一空难,我家里两个孩子怎么办,因为我一上飞机就是想,万一空难,我三十几个徒弟怎么办。真的!第一个念头,万一坠机,只怕连个尸体都找不到!连盖往生被、金光明沙也没机会。所以,想靠往生被、金光明沙的人,不先戴在身上,有时候也很麻烦。

所以,人要修行或是遇到什么事,这都很难讲。独行道就是独来独往,生的时候没有人跟着你生,死的时候也没有人跟着你死,世界上最可靠的就是自己的志气。有志气的人就是最有依靠的人。[诸惑不染,不假修习。故云: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指现在初心。末世众生:指未来新学。发心虽大,悟净圆觉,而未证圆觉,依悟起修,乃以幻修幻,即同幻化,故云:幻力修习。当时随机分门,便有二十五种不同。盖三观一心,元无别异,通称清净定轮者:皆依幻力修习,修即无修,故云:清净。诸观皆属定故。轮有摧碾、运载之功。依此而修,能摧毁粗细烦恼,能运至无上菩提故。初举意标数竟。

癸二观网交罗

子初单修三观二 交络三观 三 圆修三观

丑初澄浑息用观

丑初澄浑息用观]

现在开始要讲修定的方法,第一个是修奢摩他观,单修的,底下讲的都是一个一个修。第一个先修奢摩他、三摩、禅那,一个一个来解释。[【“若诸菩萨唯取极静,]只是说寻找那个最极静的地方,[由静力故,]因为我们极静的力量,[永断烦恼,]永远断烦恼。学佛首先要了解,心如何静下来,冷静。我们说:你要冷静,心若不静,心佛就不得力。如果拥有智慧,就算再忙也是很静,因为他无所着,不来不去。[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这句讲的太美了!连起身都不必,不起于座就是当下,便入涅槃,马上悟到不生不灭的意思。这样马上就证得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我们今天搞到死去活来,仍然体会不出不生不灭的涅槃,体会不出来。[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到清净圆满的觉性。[以为起行所依。]“以为”就是当作,来当作我们修行的依靠。所以,一定要悟道,悟后起修。[因前经文有,]讲过,所以不重复,[故略。唯取极静:唯者,独也。以一向唯取奢摩他]就是定,一直修这个定。[极静之行,方得成就。]我们如果立下志气,也做得到!你今天立下志气,无论发生天大地大的事,我都要像佛陀一样,心非常平静。为什么?因为明天看今天,我们就会很后悔,为了明天不后悔,所以,我现在要忍耐;为了明天不重复的后悔,我现在当下就把它放掉!

这样很有效,有作用。今天的无知,会构成明天的后悔,那我现在的放下,就是没有无知,没有无知的人就少后悔,每一个动点上都这样子,你想想看,那不是解脱了吗?这样你的心是不是很静很静?[由静力强胜之故,]因为他立的志气很强,他永远不起心动念,他有般若智慧疏导、消化。[即能永断烦恼。烦恼断尽,方成佛道,显是顿入,]这就是刹那之间顿入。[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故云:不起于座,便入涅槃。]当下就是,马上悟道![证究竟断果故,]断果就是所谓的后天的修行,方便讲断。本无惑,哪里有断呢?[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一澄浑息用观竟。]第二个要讲修三摩钵提

[丑二庖丁恣刃观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用智慧观照,一切是幻境。[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陀罗尼就是圆觉妙性。就是说他在这个世间种种的变化、种种的作用,来行菩萨道,清净妙行,但是,于圆觉的妙性,[不失寂念]还是安住在最清净寂灭的念,无念的意思。[及诸静慧]以及诸静,安静所发出来的智慧。[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准如前释,唯观如幻者:唯修如幻之观。以佛力故:谓依自性本具真如佛性,]这是指我们本性的东西,佛力不是他力,指我们自己内心的真如本性。藉着我们真如本性的力量,[内熏之力,故发起种种,变化作用。以如幻之幻术变化如幻之世界,以及如幻之众生,种种作用。即如变娑婆为极乐,化地狱作天宫等,随机化导,各得成就。虽行如是变化作用,全同幻化,了无实性,故云:备修菩萨,清净妙行。行以清净妙称者:以无染著故清净,无滞碍故微妙也。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者:]意思是说,[谓虽单修幻观而圆该三观也。]当下就具足三观,[陀罗尼,即是圆觉妙性。今幻观成功,而圆觉妙性,全体显露,]就显露出来,虽然不修这个定,[虽不修奢摩他,而亦不失寂静之念。]意思就是任运的定,也不失这个寂静之念。

[虽然不修禅那,而亦不失静慧。]任运的智慧就产生了,[静慧,即静虑义。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此观科为]就是这个科判,判为[庖丁恣刃观。]“庖”就是厨房,“丁”就是所谓的厨师,[庖丁:是晋时屠子,]杀牛的。因为他杀牛[十九年中,以一刃解牛,]就是一刀就能将整支牛支解得清清楚楚,[锋刃不损。]用一刀就能分解一支牛,哪里该转个弯、哪里有骨头、哪里有瘦肉、哪里有肥肉,支解得清清楚楚,而刀不损坏。[喻菩萨利众生,修万行,应缘入假,]入因缘所生的因缘法中,[自智无伤也。二庖丁恣刃观竟。]我们的智慧也不会受到影响。我大姐为什么不敢再杀鸡呢?她说,有一阵子她杀鸡的时候,刀子一割下去之后,那只鸡一直流血,她以为已经死了,结果她转身拿东西,再回过头来时,看到那只鸡头又抬起来,她吓了一跳!从此以后就不敢再杀鸡了!

我们人要不杀生,或是要吃素,或是要修行、皈依,这都有种种的因缘,种种的因缘才有办法。她如果遇到一种因缘,她自然就会吃素、自然就不杀生、自然就皈依了。有时候很不可思议,不必勉强。但是,用勉强的也多少有用,多少勉强一下家人,硬押他来皈依。有一个信徒跟他儿子说:你去短期出家,我给你十万!他儿子还不肯,!以前我们参加斋戒学会,每次二十一天,慈光图书馆举办的,谁那么好要给我十万?还得缴钱呢!我们人学佛的因缘千百万种。有的是夫妻整天吵架,后来他的太太听到佛法,真的!有的是朋友拿DVD给他听;有的是不小心走到讲堂问师父说:师父!您什么时候要讲经?我跟他说:今天晚上就有!他晚上来,一听就入,就是这种种的因缘,不可思议!

[丑三呈音出碍观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唯”就是独,唯灭就是单独,就是专门在这个念头里面进入绝对。唯灭诸幻就是连那个一切的幻化的幻智、幻境都不执着,双离的意思。[不取作用,]没有任何的幻智、幻境的作用。[独断烦恼;]因为到这个地步就证悟了,当然就断烦恼,到这个境界。因为他泯一切念,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当然就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这样就证悟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准如前释。]前面解释过,[唯灭诸幻,不取作用者:唯,独也;灭除诸幻,直云灭者,即绝念也。亦不取]也不执着[幻观中,种种作用,]说:我在利益众生。[彼为利生故,须变化作用。]所以,他不执着这个作用。[此为自利故,独自断烦恼,不取余行,]没有任何的其他的,[正是绝待之义。烦恼断尽,便证实相者:烦恼断除净尽,妄穷真露,故云:便证实相。实相,即与灵心相应,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唯是寂灭无相也。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初单修三观竟。]底下接下来是两种交错修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37

[子二交络三观

丑一运舟兼济观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到清净的圆觉之性。[先取至静,]先一心一意的求这个静。[以静慧心]然后再以清净,所定、所产生的智慧心,[照诸幻者,]照一切虚妄的东西。[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定,[后修三摩钵提。】]三摩钵提就是慧。因为他先取至静,然后再修慧,照诸幻,就是七种情形当中的第一个。

[此七轮,]因为交互,奢摩他、三摩、禅那,交互的二种二种修行,总共有七种排列。此七轮[一一以静为首,]静就是定,此七轮一一都是以定为开始。[次兼余二。]然后再兼其他二种。[今运舟兼济观,]运舟就是自己能够航行前进,兼济就是可以帮助别人。[菩萨修定,以期出尘,即运舟义。发慧以化众生,即兼济义。]“济”就是帮助,兼帮助对方。

[若诸菩萨,应有悟净圆觉一句,以为立行之本,蹑解起行。]按照这个解来起行。[虽悟动静一如,然事]事相就是习气。[非顿除,]无法顿除。事就是说我们事相上,就是习气。[必须次第而尽,]慢慢慢慢,一步一步来。[故先取至静。以净觉心,取静为行,静极生慧,]静到极端就产生智慧,[故曰:静慧。即以静慧心,照诸如幻之众生;]因为他有静慧的心,所以,照一切幻化出来的众生。[此以静心,兼修幻观。便于是中,幻化众生,起菩萨妙行,变化世界种种利生作用。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先修定,[后修三摩钵提。一运舟兼济竟。

丑二湛海澄空观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以安静的心,所产生的智慧。[证至静性,]静性就是真如,证悟到真如,最安静的本性。[便断烦恼,]断烦恼就是因地已亡,发的修行的心就没有了,因果一如。[永出生死。]果报已经没有了,所以,便断烦恼是因亡,永出生死是果丧。[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此湛海澄空观。]“湛海”清净的海面,[湛海则波澜不动,先静观以反流。]没有浪,不动的海叫湛海。[澄空则水性清明,后寂观以显性。]来显示本性,[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先取至静,故静极生慧。以静慧故,证至静性,]静性[即真如性也。此兼修寂灭,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断烦恼则因亡,]因亡就是不再生死了。[出生死则果丧,]我们没有三界的因、生死的因,当然生死的果就没有。[圆证一心矣。此菩萨者,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二湛海澄空观竟。

丑三首罗三目观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产生幻力,有神通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先修定,再修慧,[后修禅那。】

此首罗三目观。三观俱修,]空、假、中俱修。[如摩醯首罗,]天人[面上三目。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先取寂静;静而曰寂,静之极也。静极方能生慧,]产生智慧。[故曰:以寂静慧。]有寂静的智慧要做什么?能够作用。[复现幻力者:谓即以静慧,照如幻之众生,复于觉心中,现起如幻之力,变化诸幻,度诸众生。以身在尘劳,仍恐为众生所累,]所负担。[故于后分深修禅那,而断烦恼。烦恼断尽,入于寂灭真境,令其身如器,其声四达,喻同大钟,锽锽然声出于外也。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就是定,[中修三摩钵提,]就是慧,[后修禅那。]就是均等。[三首罗三目观竟。]这样说来,我们现在就有一个固定的看法了。这一开始都是讲寂静,也就是所谓定;若是照了诸幻,就是所谓慧;如果断烦恼,这就是中道,断烦恼就是禅那。再讲一遍:如果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了诸幻,一开始就是叫做定。照了幻化,只要以幻化来讲,都叫做慧;如果断烦恼,都叫做禅那,中道的意思,这样就不困难。所以,一个一个来研究,这样就不会乱掉。

[丑四三点齐修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这叫做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定。[断烦恼已,]断烦恼是什么?禅那,对不对?[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度诸众生就是三摩钵提,就是慧。度众生如幻,如幻的因缘,度如幻的众生。所以,这样交互排列,你就看得懂。[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就是度众生。这样二十五轮就清清楚楚了!你如果看到以至静力就是定;断烦恼就是中道禅那;度众生如幻,这就是慧。其余的怎么排列都一样。

[此三点齐修观。三点者,梵之伊字,慤师之意,一人具修三观,]“慤师”就是憨山大师,有一种人修三种,空、假、中,有次第的,统统去修三观。俱修就是空、假、中他都有修,但是,有次第。[即名为齐,非谓同时也。]不是同时修空、假、中,不是这样。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修,但是,三种都有修。[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力,起心断烦恼,是中禅那。烦恼断已,复起变化种种作用,度脱如幻之众生。因烦恼既尽,爱见已无,故所起之行,无不净妙,可解众生之缚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四三点齐修观竟。

丑五品字单双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静力就是定,先修定。[心断烦恼,]那应该就是禅那了。[复度众生,]这是慧,[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一起修,应该是齐修禅那、三摩钵提才对。有时候翻译的人,梵文翻译成中文会有一点出入。但是,是不是释迦牟尼佛讲话自在,以后会有说明。

[此品字单双观。初单修静观,如一口,]品字上面一个口,下面两个口,[后双明寂幻,如两口,]如品字下面两个口。[故云单双。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功能力用,无始狂心,忽然顿歇,故云:心断烦恼;此内而自利。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外而利他。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观结名]作观结名,修观到最后,我们给它下一个定义,这个名字叫做[三摩、禅那。按文中,齐修禅那、三摩,]这样才对,[文似颠倒。据析义云:]一本分析:[若论齐修,]一起修,[则正修禅那时,即修三摩,正修三摩时,即修禅那,其义]一样的,[实无前后颠倒。]既然一起修,三摩钵提、禅那统统是一样的。[总以佛语自在,无不可耳。五品字单双观竟。]按照正常,应该是改变过来才对。

丑六独足双头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那就是定了。[资发变化,]那就是慧,[后断烦恼。]这是中道禅那。[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就是定、[三摩钵提,]就是慧,[后修禅那。】]就是中道。

[此独足双头观。白泽图中,]有一个人画一幅画,白泽图,画了什么?画了[有山精,]什么样的妖精?[头如鼓,]鼓有两面,[有两面,前后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利齐运,]自利利他。[如双头也,后单寂观,]后来单修一个观,就像一个足。[如独足也。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力,资助策发变化,种种作用,而度众生;]你如果看到度众生,就是智慧。[如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也。]“如”就象,就像小乘一样,不起灭尽定,不产生灭尽定,灭尽定以后就入涅槃了,灭定定就是所谓小乘的涅槃。如不起这个涅槃的作用,不生不灭的本性,而现诸威仪,就是所谓的任运自如。他没有特别,但是,他就可以产生这个作用。[然奢摩自利,三摩利他,二利并行,尚恐未圆,故后修禅那。永断烦恼,成就菩提,二利自无不圆矣!此菩萨者,名为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六独足双头观竟。

丑七果落华敷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这是奢摩他,[用资寂灭,]寂灭就是断烦恼,就是禅那。[后起作用,变化世界。]这就是智慧,就是三摩钵提,度众生。[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这都是变来变去,名相都一样,你不要被弄得昏头转向。

此果落华敷观,]果已经落了,花再开。[即以静定之树,结寂灭中道之果。后敷华者:复以幻观,]幻化出来的观照,[入有情界,度诸众生,同令获得涅槃之果。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力,资发寂灭之性。]产生断烦恼寂灭之性。[至静属定;资发寂灭属慧。曰力、曰资者,]“资”就是助。[谓正至静定力时,而资发寂灭之慧,]帮助发这个断烦恼的智慧。[以成定慧双修。后起作用,变化世界,广度众生,复成自他两利矣。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七果落华敷观竟。

丑八先武后文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变化力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变化力就是三摩钵提。[种种随顺而取至静,]就是奢摩他,[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七轮,一一标幻为首,次兼余二。]兼其它的两种,[今先武后文观,武王伐纣后,]周武王伐纣王。[铸戈戟为农器。]先将兵器变成农器,[喻此菩萨,先变化种种已,后入静观。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以变化力,变化种种境界,随顺众生根性,一一化度之。而取至静者:谓虽度众生,其心至静,一念不生,了知如幻如化,我自如如。]度众生就继续度,心也没有差别,不增不减。[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八先武后文观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39

丑九功成退职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变化力就是智慧,就是慧,慧就是三摩钵提。[种种境界而取寂灭。]寂灭就是断烦恼,心入大寂静处,心安住于很静的地方。心要如何安住于很静的地方呢?就是无所着、无所住,没有一件事他会挂碍,名叫做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功成退职观。菩萨发慧]就是迸发般若的智慧,发慧就是我们本性的智慧,发挥我们本性的智慧。[利物,]这个“物”就是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即是功成;]菩萨如果不度众生,菩萨要做什么?所以,人生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能牺牲奉献我们的生命,人生才有意义。[习寂内修,名为退职。]修习寂,内修,因为修行是自内证的功夫。佛法称内典,就是完全讲心的问题,才称为内典研究班。我们称其他的叫外道,他是心外求法,他不是自内证的功夫。因此说:习寂内修,名为退职,他度众生圆满,但是,心很寂静。[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以变化力化现种种境界,以度如幻众生。度生既毕而取寂灭,永断烦恼,证大涅槃。]我们人如果没有听到佛法,他完全没有机会断烦恼,一点小事就足以使他痛苦一辈子!

因此学佛的人,就算再极端,再失望、痛苦,他也不会走极端,他知道这是因缘果报。人家不爱就算了,一切因缘生因缘灭,他很洒脱、很自在。没有学佛就没办法,他要占有、硬要取得到,就闹出人命来!简单讲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贪嗔痴。所以,我们如果没有听到佛法,想断烦恼可说是不可能的![此菩萨者,名为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九功成退职观竟。

丑十幻师解术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智慧,这个就是三摩钵提。[安住寂静,]这是定,[而断烦恼。]禅那,翻译成中文叫做等持,定慧均等,或者是空观,或者是中道,都可以,[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此幻解术观。先起变化作术法,中归静体,后起寂灭故解术。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到我们清净圆满的觉性,[以净觉心即起诸幻,]因为他已经有神通力了,一切都是虚妄幻化的东西。[以变化力变化种种世界,广作佛事,度脱有情。虽然万行繁兴,]万行一直兴,万行繁兴就是太多了,万行就是六度的意思。万行简单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六度万行都是加起来一起念的。但是,虽然行六度、万行[毕竟一心不动,]我们没办法!有一个太太说要度他先生,她先生却老是反驳她。她知道信佛很好,她先生却总是反驳,只要她讲什么,他就让她出丑。他老婆气得不煮饭给他吃,哪有学佛学成这样的!讲话讲不赢她先生,一气之下就不煮饭给他吃。

我说:你要修菩萨行,可是第一个就跟你先生结恶缘了!意见不合我们不要跟他顶嘴,但是,还是要煮饭给人家吃,你不煮饭给人家吃,这个怎么讲都讲不通!日本有一句话说:先吃饭,再说道理。这句话虽然很浅显,不过很有道理。简单讲就是说:你该做的事情要先做好,你要度众生也好,你是人家的媳妇、女儿,要先把你的工作做好。你今天要度众生,你是人家的师父,就要有做师父的样子。你是人家的徒弟,你也要把徒弟做好。你在家要扮演好在家的角色,然后说你要来感化众生,你有不有守好你的岗位?有没有尽你的责任?如果没有,你要跟人家讲什么佛法?你讲佛法,先生反对你,意见不同,你就不煮饭给他吃,这样你哪有机会度他?你就没有机会。所以,我们嘴上老是讲要度众生,可是,被境界一转就起烦恼。

万行繁兴,毕竟一心不动,我该做什么工作我就做,能度就度,度不了则随缘。有的菩萨修行修得不错,但是,强迫她先生吃素,然后,她先生吃不惯,吃一餐、两餐还受得了,吃到第三天口出白沫,胃寒、头晕。加上她又不会煮,老是煮酱瓜、菜脯,她先生说:你不要这样子,你修你的嘛!她说:不行!你一定要吃素!不听懂她的不行,她先生不想吃素,只好自己去外面吃。这不是佛法不好,而是你坚持要吃素、一下子就坚持:我不跟你在一起!这样每一个都很惨,我不骗你,不然,你坚持三个月试试看,他持九关斋,哪管你什么八关斋!如果也是个拜佛的人能理解:我太太想修清净行,我要成就她。这样他是菩萨,很好,你也比较没有烦恼。他如果是个拜佛的人,就会看得开,我太太想修行,我要帮助她、赞叹她。

可是,他又不拜佛,你却老是要用这种方法!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安住你的岗位,你要如如不动,反正你心里知道,自己要去极乐世界。而我们现在是什么身份?我们是人家老婆,因此,学佛的人要保持一心不动,我们的心只要安住于佛号。[故云:安住寂静。]安住寂静的境界,但是,要完成我们的职责,我们的职位是什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你不要忘记你的责任是什么,你是人家的老婆呢!难怪你每天都被揍,活该!然后跑来向师父哭诉:我被我先生揍了!我问她:为什么被先生揍?她就支支吾吾:我不理他!那你活该,没办法,你不理他,当然会被揍,不然呢?你如果不理他,他就说慧律法师教你的,结果跑来揍我!真的!

以前就有一个要杀我,你知道吗?很凶,已经当祖父了,五十几岁,说:哪有人这样破坏人家的家庭,叫人家夫妻不能在一起的?其实我没有这个意思,只是说持八关斋戒那天而已,那天而已,这样他就不行了。六十岁了,当祖父的人,你想想看,这有多难断?你想想看,这样要如何修行?三界六道准备要往生去哪一道?所以,学佛要把自己顾好,不要让自己一直修烦恼行,不要这样。我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先把家庭照顾好。[而后永断烦恼,成就无上菩提矣。此菩萨者,结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十幻师解术观竟。

丑十一神龙隐海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智慧。[断烦恼故,]就是智慧均等,就是所谓的等持,就是禅那。[安住至静。]也就是定。[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先修智慧,[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神龙隐海观。起幻利生,]起幻化来利益众生,[如神龙施雨,归体入静,如隐海也。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起诸幻化,以变化力,变化种种境界,自在无碍,随机方便,利生作用。既度众生,不著度生之相,重起静虑,进修禅那,任运断尽一切烦恼,仍复安住至静,其心如如不动。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十一神龙隐海观竟。]其实这些都是前后变来变去而已,没什么困难。

丑十二龙树通真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看到变化就知道这是慧,智慧。[方便作用,至静寂灭]就是定。[二俱随顺。]就是等持,就是禅那。至静寂灭,二俱随顺,这是同时修,所以,后面讲齐修。就是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这个菩萨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同时修叫做齐修,同时修什么?修[奢摩他、禅那。】

此龙树通真观。]龙树是菩萨,八宗共祖,是一位菩萨的名字,具大智慧。[如龙树初行幻术,广化邪途,令归正道,后齐修静寂,自阶圣果。]“阶”就是阶梯、登,自登圣果,登上圣果。[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就是我们用清净觉悟的心,了解一切都是变化、幻化出来的。[以变化力化种种世界,开种种方便,起种种作用,度如幻之众生,然后齐修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十二龙树通真观竟。什么叫二俱?就是前面的三摩钵提、奢摩他同时,二个同时修。

[丑十三商那示相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又是变化力,又是智慧,[种种起用,]这就是慧。[资于至静,]就是定,[后断烦恼。]又是等持,就是禅那。[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此商那示相观。商那和修,]一代祖师,[即优婆掬多之师也。乃以神力示相,降伏掬多弟子慢心,因为徒弟太骄傲了,所以,他的师父示现神通力来降伏他。以前的祖师都有神通,我们哪有?弟子我慢,我们拿他有什么办法?弟子我慢,不听你的,那没有办法,我们没有神通,一点道也没有!我们只能说:我们保持这颗清净心、寂灭的心、无所着的心,只能说:我宽恕徒弟。你没有办法降伏,因为他比你更凶啊!我慢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没有我慢就好,目前做师父的人!

拿徒弟无可奈何,就是这样子。以前不同,以前的祖师大德,能变现种种的神通力,徒弟都会听他的,现在没有办法。所以,末法众生,证果的人少,凤毛麟角,要找到一个证果的人,很难!又证果,他有大神通,像罗汉、菩萨。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烦烦恼恼的凡夫,只能够依法!佛说:依法不依人,他不是依神通,只要这个人讲的法是正知正见,在末法,那已经不得了了!

末法邪说横流众多,多如牛毛,正法少如麟角。降伏徒弟没办法,所以,顾自己比较重要![资助至静,后断烦恼。若诸菩萨悟静圆觉,以净觉心起诸幻化,外以变化之力,发生种种作用,度如幻之众生,而内则资于至静,]“资”就是助,帮助我们的安静。[动中能静,名为至静。]一切时空的架构叫做动,任何一个时空架构上,它叫做动,因为它会变化,时空就是无常的名词。你要形容无常,当然用时空最好的架构来形容,任何一个时空它都是无常,那当然就是动了。意思是说:你在任何一个时空的架构上,能够静,能够空一切相,不执着,那么,这就是真正的静。[后断除烦恼,而证菩提。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十三商那示相观竟。

丑十四大通宴默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的[力,]量,就是智慧。[资于寂灭,]就是等持,就是禅那,寂灭就断烦恼。[后住清净,]就是定,[无作静虑。]无作就是自然,没有任何的造作,心就会定下来,不加任何的作意,能令心自然的无生,名无作静虑。不是说我刻意的观照,我有智慧,我去看破它;那个能观照的智慧又放不下,那个不是无作静虑。有所造作使心放下,还有所造作,不是本性的功夫。[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大通宴默观。]大通如来。[大通如来,先化用利物,]先度化众生、利益众生,[资于寂灭,后归心寂静。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起诸幻化,以变化力变如幻之世界,度如幻之众生,资于寂灭。以种种变化,悉同幻境,当体无实,唯一寂灭。]当体就是无生,就是唯一寂灭。以前有一个修行人问大珠和尚:要怎么修行才容易成道?大珠和尚回答:直取无生,即是成道。就是说你直接体会无生,你就是成道;直接就进入无生法,不生也不灭,不来也不去,不增也不减,不一也不异,直接放下,无生。今天我去参加黄会长母亲的告别式,去吊唁的人很多,坐在我旁边那个人就说:将来我死了若能像这样,那就很值得了!你想想看,我们人只不过看到这一幕如此庄严,他就宁愿死!他只求死了以后这样备极哀荣,你不能说他不对,我们不了解这都是一种幻化的东西。以前我们老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我的未来。我的未来当什么科学家、什么游泳健将、篮球、体育啦,没有人写我将来要做法师。

不懂!我小时候如果出生在佛教家庭,我一定说:我将来一定要作佛!那时候不懂,这世间都是幻化的东西,我们人都是这样。我今天回来跟师妈说:今天很多,师妈说:我百年之后,不知道会不会有这么多人?我听了实在是,跟今天那个人差不多!等一下她又会说:我讲经老是喜欢出她洋相!其实不这样,世俗人都会这样想,如果我往生来参加的人可能比他多。不过,这也没什么意义,很多人要做什么?又不是说很多人来就保证往生极乐世界。我往生以后不必如此,只要为我念佛四十九天,很简单!信徒来,统统不用做什么,只要阿弥陀佛不断,遗体就摆着,臭了就把它火化,然后继续念佛,这样就好。只是还不晓得谁要帮助助念!为什么?本来就不可得的东西,都是虚妄的东西。只是藉着这个例子来说法,事实上就是如此。

师父到了那里,都是保持如如不动,就是一直念佛而已,阿弥陀佛。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是假的,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是真的!这一句最亲切!所以,我们要了解一切境界都不可得,我们的心不要执着这种东西,不要想:我死后要用什么棺材;要用什么水果拜我;我死后,不晓得有没有人来拜我?不必!都不必有这样的想法,你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临命终自在往生最重要。我们临命终自在往生,就不必靠这些外缘,我们自己有把握最重要,真的!

仪式做得再多,花再多的钱,最大的意义也只是念佛而已,花再多钱,也毫无意义。幸好今天看到的是正统的佛教徒,我们看了很欣慰,大家都在念佛,几千人都在念阿弥陀佛。你去看一般出殡,请那个五子哭墓、电子花车,请鼓号乐队来吹奏、杀生,出殡搞这个都是造业,[后住清净不动,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十四大通宴默观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40

丑十五宝明空海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寂灭力就是等持,就是禅那。[而取至静,]定,[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七轮,一一标寂为首,次兼余二。今宝明空海观。《楞严经》云:同入如来,宝明空海。今灵心观,即本觉妙明,如宝明也,后静观,如空海也。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不执着幻化的东西。[及诸静相。]虚空是静,不必执着,幻化出来的是动,也不执着,动、静都不执着。[先以寂灭力,而断烦恼,后起至静,住于清净,如如不动也。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十五宝明空海观竟。

丑十六虚空妙用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寂灭力就是断烦恼的力量,就是已经达到了解脱了,以寂灭的定力、等持力,就是中观的力量。[而起作用,]起作用就是智慧。[于一切境,寂用随顺。]这太了不起了!于一切境界,他都能很寂灭,能随时运用。[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此虚空妙用观。灵心之体如虚空;起化,即妙用。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寂灭力,不以证果为急,退修三摩,大开度生方便,]其实这个就是等于断惑的意思。不以证果,他已经断惑,要不要证果都是随便。像文殊师利菩萨,七佛之师;像地藏王菩萨是等觉,为什么等觉?他们都早已成佛。像观世音菩萨,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都是佛,不以证果为急,有的人悲心就是这么重。[故云: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者:即指众生,为菩萨所度之境,以寂灭而起作用,故云:寂用随顺。度脱众生,灭诸度相。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十六虚空妙用观竟。

丑十七舜若呈神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就是定。[而起变化。]就是慧。所以,以寂灭力就是以中道的力量、禅那的力量,先有定力,而起变化就是慧。[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舜若呈神观。舜若,即虚空神,]我们说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舜若多就是所谓的空性,空性如果可以销毁的话,我们坚固的愿力也不会受到影响。[日光映之暂现。如此先寂、次静、后幻。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禅那功成,寂灭力用。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者:见众生有种种自性,在所应度,必先以奢摩安定自心,然后依三摩而起变化作用,随顺自性,而度脱之。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十七舜若呈神观竟。

丑十八饮光归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这是中道,中观。[无作自性,起于作用,]起于作用就是智慧。[清净境界,归于静虑。静虑就是定。[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饮光归定观。饮光即大迦叶,]摩诃迦叶[先证寂体,次起神通,后乃归定。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禅那功成,寂灭力用。无作自性,起于作用者:谓自性本具,]我们本性本来就具足,[不假造作,故为无作。依三摩自性,起于变化作用,化彼尘劳,而成清净境界。由此顿息一切妄念,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十八饮光归定观竟。

丑十九多宝呈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就是定,以寂灭力就是中道,种种清净,而住静虑,就是定。[起于变化。]就是慧。[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此多宝呈通观。]多宝佛出自《法华经》,[多宝佛,先成道,证寂灭体,]证得寂灭的体性。[后于法华会上,宝塔涌现,乃见静幻无碍。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寂灭有力观诸境界,唯是一心,平等无二,种种清净。不以趣果为急,]不以趣果就是不以证果为急务,以什么为最重要呢?[唯思度脱众生,]世间就是有这种很了不起的人,发愿生生世世要在娑婆世界度众生的人,我都认为这是菩萨,很了不起的愿力,我没办法。我是不小心跑来这里的,我不是菩萨,我不是愿力再来的,我是业障深重再来的,这一世听到佛陀的经典,我不要再来了。我要去极乐世界,不要跟这些黑毒虫在一起。我们小时候常听人家说:坏人叫做黑毒虫,常常想陷害我, ,要把我害死,我要去极乐世界,要去作佛了。

然后等到我神通力具足,不会拉肚子、流鼻水、感冒、胃痛,神通自在,那时候再来,等我不必吃药,神通广大再来。你们如果要留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师父跟你们顶礼,赞叹你们,我没办法!我百年之后,不要问我:慧律法师,你要不要捐赠器官?你如果要挖我眼睛,我会张大眼睛瞪着你,我早就说我不要捐赠器官!这样违背我的誓愿,我要静静的往生极乐世界。唯思度脱众生,[而齐修奢摩他、三摩;内则安住静虑,如如不动,外则起诸变化,种种作用。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十九多宝呈通观竟。

丑二十下方腾化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寂灭的力量,就是中道。[资于至静]帮助这个定,[而起变化。]就是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就是同时修三摩,奢摩他。

[此下方腾化观。即法华六万恒沙菩萨,先以寂灭力资于至静,后从下方腾化而现。]变化。[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乃先以寂灭力,资发至静,此自修之力也。然后起于变化,化作种种世界,度脱无量众生,此利他之力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二十下方腾化观竟。

丑二十一帝青含变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这就是中道。[资于变化,]这就是慧。[而起至静,]这就是定。[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都是一样的,变来变去。

此帝青含变观。此宝含诸佛像,]观对它,它就会变化,[对即变应,]这个宝贝含种种的佛像,你只要面对它,它就会变化。[应而还空。]“应”就是反射回来,它还是归还在虚空。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应”就是反射,反射回来,什么都没有;一看有佛像,反射回来,又没有。[如灵心观成,包含德用,应缘起幻,]应这个因缘起变化,[而复安静。]你看,菩萨就是神通自在,但是,最主要的是心要静。这个“静”不是我们安静,不是这个意思,这个“静”是无碍、自在、解脱,一切境界不可得。一切境界,他都在寂灭当中,面对一切境界,无一切境界;面对一切相,无一切相,那叫做静。

不是说我躲进房间里打坐,谁都吵不到我,我打坐,静,眼睛闭起来,阿弥陀佛,念到声音沙哑。那个不叫做静,那叫做安静,没有声音。在这里,静是自在、解脱、无碍的意思。[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寂灭之力,断诸烦恼,资助变化,以度众生。虽度众生,远离度生之相,即动而静,其心如如。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二交络三观竟。

子三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满觉性的智慧。[圆合一切,]就是空、假、中同时。[于诸性相,无离觉性。]佛实在伟大,看到这一切经典实在佩服,在伟大了!于诸性相,不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同时[三种自性]空、假、中,奢摩他、三摩、禅那,[清净随顺。】]什么叫于诸性相,不离觉性呢?就是在一切事相当中无生;一切无生当中不坏事相,智慧心清清楚楚。不离觉性就是于一切相理清清楚楚,而没有清清楚楚的执着。于一切事理,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之心,而不执着有一个智慧之心,这就是于诸性相不离觉性。凡夫没有办法,就要常常观照,凡夫没有办法,不能任运自如嘛!

[此一轮,名如意圆修观。如意宝珠,四方俱照,大智顿觉,三观齐修。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谓依圆觉所发之慧,为圆觉慧。此约圆顿大根菩萨,圆解大开,]圆解大开就是所有的解都不偏不倚,讲到空,即假、即中;讲到假,即中、即空;讲到中道,即空、即假。[即依圆觉慧,圆合一切;]怎么样才能圆合一切呢?无相就圆合一切,无一切相就圆合一切相;你如果有相怎么样都不能圆满的合,动念即乖;你动到一个念头,就不能合一切相。《金刚经》说:一合相,什么叫一合相?空有同时具足,性相一如叫做一合相,一合相就是绝待。[即指二十四轮,而修习之:是为一修一切修也。

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者:皆以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而为其性。或单修、]一个、[复修、]二个、[齐修等,]三个,[而为其相,相虽不一,究竟不离圆觉自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同时下手,圆满修行,[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者:即指大根菩萨,]上根利智就是大根,根机太利了![圆修、即一修一切修也。三种自性清净,如修奢摩他时,即具三摩、禅那;修三摩时,即具奢摩他、禅那;修禅那时,具二亦然。]师父刚才讲过了,空、假、中就是这个意思。修空,即假即中;修假,即空、即中;修中,即空、即假。[如是则圆觉自性,清净无碍,而二十四轮,皆随顺而具成矣。《直解》云:三观一心,]中观、假观、空观一心。

[一念具足。]事实上也是如此。[即初云:圆照清净觉相,圆觉圆合,即圆照。一切、则该十法界。]“该”就是包容,包容了十法界,一切就包容了十法界。[于诸性相,]理叫做性,性就是理;理,道理来讲,相就是事相,性相就是理事。[无离觉性,]理跟事都不离觉性,那当然就是圆融了。[即清净觉相。]要常常提起正念,千万不要让烦恼得逞。[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圆照法界,以为妙行故,二十五轮,究竟归极于此。]就是圆满。[意显此一观,以为圆修,其二十四,皆随根耳。]皆随根机而变化。[二观网交罗竟。

癸三结成正因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善男子!是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为本修因,]你看,他一下手,就用圆满的修行,[即是修行正因。]对跟错就差很多,譬如他一出生,就出生为皇宫的太子,将来就成皇帝。你想想看,他投胎选对了人家,早不来出世,晚不来出世,等到皇后正要生产时,他就跑出来,一出生就是太子;你有这个命吗?我们一出生就注定要捡垃圾、扫地、杀猪、抓鱼、捡河蜆,我们可不可怜!我们没办法一出生就跑到皇帝的家!举这个例子就是说:你修的因很重要,你发的心如果是圆满觉性,亲近善知识,一念之间,你成佛没有问题。你如果亲近错误,那死定了,会很惨!

虽然百千万亿劫一直修行,可是错误,法不对,起步就错误。而且修行,我们人脚步不能踏错,那来不及了,这一点都不能闹着玩的。脚步踏错,你就完了,你到临命终的时候,才来后悔:我修行错误方向!你完蛋了![二十五轮者,前举意标数云: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今观网交罗中,单修三观,交络三观,圆修三观,]单修三观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各个修;交络三观就是错综复杂的修;圆修三观就是同时。[一一别明已竟。故结云:]结论中做结云。[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随其自具根性,修行如是。三结成正因竟。

癸四总示修习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就是依着这二十五轮,[当持梵行,]就是持戒的意思,持戒律。[寂静思惟,]冷静的思惟。[求哀忏梅,经三七日。】]三七就是二十一天。

[此总示修习之法。]修行的法。[诸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如果要[设欲依此轮而修者,自当严持禁戒而修清净梵行,以戒为无上菩提本也。尸罗不清净,]“尸罗”就是戒律,戒律不清净,[禅定不现前。寂静,即定也;收摄身心,寂然不动。思惟,即正思惟,慧也;正慧观察,思惟修习,具戒定慧,心在观门。如是修行,必定成佛,然恐多生业障,]我们人都会有业障,[障蔽净心,必须礼敬三宝,求哀忏悔,]我常常跟这些修行人说:我们拜佛,同时可以三业清净,身拜佛,口念佛,心观想佛。身、口、意皆清净。如果我们只有念佛,那么,就要摄心念佛,心才会定。所以,这要自己调配好。容易昏沉的人,第一、要大声念佛,或者是多拜佛。容易散乱的人,要谢绝外缘,多多打坐。容易掉举的人,就是浮动的人,心容易乱的人,要谢绝外缘,多打坐,静坐念佛。

高僧大德常常开示我们,我们想要三业清净,要多拜佛,不能说我们只有做功课,但是,不拜佛,这样不好!我们做功课要多拜佛,拜佛也是一种运动,对我们的身体也很好。有的人他自己规定:我一天要拜佛一百拜,或者是三百拜。既是运动,又恭敬佛,所以,他拜佛就是又念佛、又观照佛,容易得定,容易灭罪消灾,很恭敬。[发露先罪,洗涤瑕疵,经三七日,以求感应道交也。]我们的心不清净,就无法感应道交。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各安标记就是我们讲的抽签,标示清楚。[至心求哀,随手取结。]我们很虔诚,至心就是诚心诚恳的求哀忏悔,随手就拿过来,取。看你的因缘,要修哪一法,取你打结做记号的那个签,看看写什么。[依结开示,]你抽到的是第几轮,[便知顿渐;]这样就知道你的根机是顿根或渐根。[一念疑悔,即不成就。”】]你只要有丝毫怀疑或者是后悔,这样就不能成就,不够虔诚。目前来讲,没有人这样修法,没有!目前没有修这二十五轮,是怎么修怎么修的,目前没有。

[于二十五种轮观,各安标记,书写名字,做成阄]阄jiu[,]台湾话叫做抽签,[供佛前,礼念虔诚,至心求哀,随手取结,以卜应修。]看自己要修哪一法。[依结开示,便知顿渐者:即依所捻结,即阄也。开取指示,何观应修,便知自根是顿是渐,依示而修,自然可入。顿渐者,单修一观名顿,以观观皆究竟故。渐乃顿中之渐,]不是根机差的渐,都是顿根的渐。[谓顿中略分前后,少时俱成也。]只要一点点时间,就可以成就,因为大家都是顿根。那个“渐”是形容顿里面的渐,而不是说差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一念疑悔,即不成就者:或起一念,疑而不修,或既修而复悔,则于圆觉,皆不成就,痛宜戒之。初长行竟。]我们念佛也同样如此,你念佛不能有一念怀疑、一念后悔,都不行。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佛讲的经典不相信,你要如何修行?不可能的事!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41

壬二偈颂

癸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正颂(四科全同长行。)

【“辩音汝当知:]辩音菩萨,你要知道,[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以,我们的心要定。哪几种呢?[所谓奢摩他,就是定。[三摩提]就是三摩钵提,就是慧,[禅那。]中道。[三法顿渐修,]有顿、有渐,看个人的根器,慢慢的修。[有二十五轮;】]“有”就是共,总共有二十五种情形。

[圭峰大师云:今修观之人,先以所依之体为本,而起观行。长行云:圆觉清净,无能无所,心冥此理,]心如果合这个道理,[即禅定义。若冥此理,即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为起行之本,]修行的根本。[此即因地法行,乃自性天然之本定,不动摇,不生灭。如来告辩音,汝应当以智而知。此借当机,以儆在会诸菩萨。]“儆jing”警察、警告,来警惕在会的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者:谓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与事事无碍,]注意!这个是《华严经》讲的,理无碍、事无碍、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那叫做四无碍法界,《华严经》都是讲四无碍法界。[清净妙慧,皆依自性,所具天然本定而生,依清净觉心,]依我们清净的觉心,[修习而成。所谓奢摩他、三摩、禅那,三法顿渐修,如前解,共有二十五轮。

【“十方诸如来,]这是已经成道的圣者,[三世修行者,]三世修行还未成果,还未成道的人。[无不因此法,]没有一个不是因为以圆满的觉性修行,[而得成菩提。]可见《圆觉经》有多重要!十方三世诸佛、一切修行人,都要按照《圆觉经》修行,你不了解圆觉,要如何修行?根本就不可能!念佛也是要圆觉,念佛配合实相叫做圆觉。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惟除顿觉人,]除非此人的根机大利,[并法不随顺,】]并法就是并及一切法,一切存在法,他都可以合这个道,他不随顺就是不取于相,不执着,也不必按照这二十五个轮去修行,叫做不随顺。意思就是:他能够在一切法触目合道,不同于一般,必须经过这二十五个轮。为什么?他不随相故,没有外相。像六祖,根本没有根据这二十五个轮。就是一切法都可以合道,不必随顺二十五轮,是这个意思。

[十方已成菩提之如来,无不因此而得成。三世修行者:此指未成菩提,而修观行之者,亦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也。此如《楞严》所云,三世通修之法:“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斯门”就是此门,就是在这个法门,他已经按照这个法门修行成就了,叫做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都是入这个圆明的法门。[未来修学人,]还未修行的人,[当依如是法。” ]要按照这个法。讲来讲去,总而言之只有一句话:修行人要有志气,就是这句话而已。要有很大的志气,下决心:我要修行,我要以圆觉的法,无所住。直入本性,学习慢慢放下也可以,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

[惟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者:此两句拣上根,]特别的说明是上根的人,怎么样?[惟除上根]上根是例外的意思。上根的,不按照二十五轮,[圆顿悟解之人,天资特别,慧性超然,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不必具依二十五轮,]一项一项,有一个定相去修行,不必![及道场探结等。]都不必![不随顺法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觉。此乃顿入圆明,触目合道,不可加之绳索,]不可以加之任何的束缚。[伤平无疮,]伤平,没有一切的疮疤。为什么?[是前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当下就是。[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所以,这个是例外,[故除之矣。]除之就是:这个是例外。

[【“一切诸菩萨,]诸菩萨就是人[及末世众生,]也是将来要修行的人。[常当持此轮,]就是法,常常按照这个轮来修行。[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初两句指应修人。第三句指应修法。第四句谓随顺此法,精勤修习。后两句依诸佛大悲愿力,不久可证涅槃也。二明单复修习竟,并威德科,一二问答,三观修行竟。

己二二问答两重除障

庚一除我入觉

辛一净业启请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这菩萨的名号有四个字:净诸业障。台湾没有三个字名字的法师,我本来是想创新一下,给徒弟取三个字的名字,后来想想不好,人家会讲话。[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请佛之仪,如前释。]又有一个菩萨发问,我们又有经典可以听了,菩萨再继续问,他们问得愈多,经典的份量就愈大。

[辛二正陈请词

壬一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这太不可思议了![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太法喜了,得未曾有。[观见调御]睹见我佛调御之师,调御就是佛,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睹见我佛调御之师,调配、调伏我们三业的大导师。看见佛陀怎么样?[历恒沙劫]你看佛陀是怎么修行的?我们也是要修很久,也是要经过恒沙劫,一样。[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这讲的太好了,就是这一念头而已。简单说:这一念解决,无量劫来的问题就解决,就是放下、就是空。无量劫的痛苦,是不是“执”这一字?是不是这样?你今天为什么会烦恼?执着嘛、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嘛!我们无量劫以来,一刹那之间,我们就悟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一切相皆是生灭,幻化不可得的东西,一念之间马上就觉悟。无量劫的痛苦,在今天听经闻法当下,你就统统解决。一切外在的是是非非、好坏、对错、善恶,对我们就没有作用了。

所以,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就那么时,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就那么时就是什么?就是智慧心,不要落入善的观念,也不要落入恶的观念,就那个时候,充满着一颗智慧的心,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讲起来很简单,哪有困难?本地风光,朗然照三千大千世界,束缚不了我们。开悟的人讲起来很简单,不悟就很难![我等菩萨深自庆慰]就是在一念之间,所有统统现前。所以,要记住!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念头,我们的念头修到不必修了,就与佛一样,就完全结束,就完成佛道了。

要不然修行你修什么?靠体力吗?如果要拼体力,你肯定输,靠体力我们没办法!我讲这句话,胖子最高兴,因为胖子拜佛很痛苦,他一拜佛就满身大汗,汗如雨下。幸好有这个法门:不起于座,即得本性,还好!大胖子,浑身都是肉,你叫他拜佛,一拜下去就爬不起来,他最喜欢:不起于座,即得本性,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单刀直入。幸好佛陀介绍了阿弥陀佛,救了胖人,不然要他拜佛很痛苦,只怕会热死。一切都在这个念头而已,犹如一念。

[大悲世尊,解见在前。为我等辈,总明观行,]我们的观行。[依悟起修,略明三观行相,犹可领解。又为我广说,二十五轮,于一味法中,广显差别,而差别不乖一味,尤为难见,是诚不思议事。此从一心,建诸定轮,乃如来因地行相,令大众同闻,故云: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一切功用犹如一念者:睹见我佛调御师,经历恒河沙劫数,难行能行,勤苦境界,一切功用。夫果德称真,约理可照,今一念备知,炳然齐现于心,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也。]芥子就像芝麻那么小;透明的叫做琉璃,装了很多芥子。[我等菩萨,其庆幸欣慰,为何如哉!一庆前竟。

壬二问后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我们这个觉悟的心,本性是清净,为何会染污?是什么原因被染污?使诸众生迷,就是不觉,[闷]就是不通,因为不觉而不通畅。我们人如果心不通畅,就要疏通;大便如果不通畅,就要疏通,不然会便秘。我小时候曾经因为便秘,被拉去灌肠。不入就是不能证入,是什么原因,使我们众生不觉悟、不通?所以,无法证入这个境界?不入就是无法证入。[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眼睛就看得清楚,因为我发问,佛讲法;将来眼就是引导众生走入正途。令将来的众生,引导一个正确的方向。

[前云: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是显自性,由来清净,]自无始劫以来就是清净。[故当机蹑此]就是依照这个[以为问端。又云: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未觉、即是不觉;不觉、必有染污。故当机蹑此,以为致疑之由。问曰:圣凡比较,天地悬隔,觉心]我们觉悟的心[本净,悟即应同,]为什么[更因何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迷,即不觉;闷,即不通。]水沟的水如果不流通,就会发臭。

[不入者,不能证入。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者:惟愿如来不舍大悲,广为我等开示令悟法性。法性者,诸法之实性也。《大疏》云:]《大疏》是一本书,[若直谈本体,]直接讲到本体,[则名觉性,若推穷诸法,皆无自体,]无自体就是无自性,[同于一性,即名法性。今推破四相,]推破四相就是生、住、异、灭,统统不可得。[豁融诸法,全同觉性,故云:开悟法性。从前经文,但云觉性,惟此段云法性,意在此矣。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者:令此现前大众以及末世众生,辗转相传,永不迷闷,作将来众生之正法眼矣!]如果不是菩萨帮我们问,我们也不晓得怎么问。幸好菩萨帮我们问这么多问题,菩萨问了很多,所以,我们今天有正法眼、将来的眼,就是因为菩萨有问,所以,多问也有好处。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辛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我好好给你说明。

[重言赞善,为利今后。咨是谋义,谓有所谋而问也。方便者,入觉之权巧方便法也。告以谛听当说。

辛四承教静听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今天身体特别好,心情特别高兴,因为不晓得明天会不会有台风,今天就多讲一点。

[辛五正答所问

壬一长行

癸一开示障道四相

子一开示迷识四相

丑一迷识执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这一段是佛陀开始回答净诸业障菩萨所问的问题。

[此正答染污所以。一切众生,指六凡以及二乘,以唯知有六识故。]一般众生跟二乘知道有六个识,小乘只有讲六个识。[从无始来者:]就是久远的时间。[远指晦昧真心而来;]晦昧只是一种形容,光线透不过来,光线被遮住了,所以用晦昧。那么,真心透不过来,所以,晦昧真心而来,就是指无明。[究其无有始相可得,]没有一个开始之相,[故云:无始。]因为[迷真]迷失真心,[起妄,妄上加妄,]妄想心加上虚妄的外境,[故有第六意识,已属至妄;此妄想乃从意识中所起虚妄想念。]妄想的念头,[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就是错认,错误的认同,这个四大为自身相。我们贪不断,我们贪财、贪一切境界,结果百年之后,一样也带不走,甚至到百年之后,死不瞑目,因为还有很多事情、心事未了。所以,死后只闭上一眼,另一眼闭不上,眼睛变成一大一小。

我们一直认为,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一直到死,还一直执着这个身体是我。[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境界是虚妄的,身体也是虚妄的,虚妄的心攀缘虚妄的境界,当然就把虚妄的影像当作是自己的心。所以,把整天乱七八糟的妄想心当作是自心相,所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因执五蕴幻妄身心,]从小到死一直坚固我们这个身体,[取为自体,]都认为这就是我们的身体,[为我相;计我辗转,趣于余趣,为人相]计我辗转就是执着我,执着有一个我,辗转就是继续轮回,转换的意思。由人转换成畜生、转换成天道,辗转就是一直转换。执着有一个我,然后一直转换,然后趣向于,余趣就是其他的六道轮回,所以叫做人相。[(谓我是人趣,非余趣);]也就是其他的六道轮回,所以,他就强烈的执着。[计我盛、]“盛”就是有势力、有钱财、身体好。[衰、]、也就是不好,身体差、贫穷等等,别人瞧不起我们,执着苦,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乐。

[苦、乐,变异相续,]一直变化,一直变化,执着这种东西。事实上每一天都在变化的东西,实在不是真实体,他就认为[为众生相;]底下讲寿者相,[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不断而住就是从小一直执着,认为我现在还生存着,我现在还有这个生命,支持生命存在的叫做命根。计我一报命根,所谓的呼吸,还有一口气,命根。不断而住,一直连续的一直到临命终。[为寿者相。]寿者相如果要直接解释,就是一期生命的始终;一期生命的开始到结束,叫做一个寿者相。这是一般的解释,《圆觉经》的解释就不是这样子,《圆觉经》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面会讲到,它不是这样解释的。它全部执着在一个智慧里面的一种四相,这是迷了的四相,迷识的四相,迷了意识形态的四相。迷了智慧的四相就不是这样子,迷了智慧的四相,就是《金刚经》讲的:我证悟了初果,我能不能当作初果?世尊,我不作初果,所以,我证得了初果。

因此,迷识的四相,叫做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迷智的四相,是证、悟、了、觉四相;我能证、我能悟、我能了、我能觉,迷于智慧的一种四相,跟迷于意识的四相是不一样。修行人也有迷惑,因为他没有究竟。修行人也有迷惑,他迷惑什么?迷惑:我能证!证什么果,我能观照,我能悟,迷智的第二相,悟,迷于悟;我迷了,我能觉悟。证、悟、了、觉就是迷智的四种相。[此四相,虽随境转计,究竟惟一我相也。]作为代表,唯一的我相,就是在每一个时空的架构上,都有一个主宰性的一种执着。

[认四颠倒为实我体者:真我本有,迷而不知,妄我本空,执之为实,]我们都一直执着,认为这是实在性的东西,[故曰:颠倒。]颠倒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实没有这四相,所以,认四颠倒为我体。[为我真实之自体,名为迷识境也。]迷了这个意识的境界。[初迷识执相竟。

丑二别成凡小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这个就开始要造业了,造业就是苦集灭道里面的集谛,“集”就是集合烦恼而生。因为妄想心,执着这个妄想的境界,所以,就产生什么?产生恨,“憎”就是恨,“爱”就是占有。因此就产生爱、恨两个境界,爱恨交织会毁灭一个人。[于虚妄体]就是虚妄的假体,[重执虚妄,]再一次的又执着这个虚妄,又再一次的执着虚妄的东西。[二妄相依,]这个妄想心本来就是虚妄的东西,而外境也是假的,妄想心执着妄想的境界,二种虚妄互相相依,相依就是有这个因缘。[生妄业道。]就产生这个业,所以业道。到这里是四谛里面的集谛。底下是苦,[有妄业故,]因为我们有虚妄的业,有业就有苦。

业,长久下来就变成力量,业力。[妄见流转;]又虚妄的见到生灭法的流转,我们今天就是这样,因为生生,宿世的爱与恨交织,放不下,计较。我们今天有这个业,所以,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因为在这个世间,都是虚妄的东西,虚妄的东西,看到的都是生灭变化无量的东西;但是,我们不知道这是生灭法,我们不知道这是假体,我们又再一次的受苦,在苦中又作乐,然后又去造业。惑、业、苦,一直继续,四谛法里面,这算是苦谛。[厌流转者,]厌流转就是讨厌这个生灭法,心生厌离生灭的话,他就想修行,所以,这个是苦集灭道的道,他想修行嘛!你讨厌这个生灭法,讨厌这个六道轮回,你就想要修行了,我们就想要修行了。

想要修行,怎么样呢?所谓注转就是生灭,就是烦恼,我们如果在流转当中放下,流转对我们就没有作用。以空性的心,来看流转的法,流转的法也空。讲空比较抽象,讲放下,存在一颗智慧之心,清清楚楚,但是,不被它影响,流转对你没有作用,当下就进入不生不灭。现在的心是不生不灭,将来就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所以,我们[妄见涅槃。】]为何讲妄见涅槃?因为你有取有舍!涅槃就是苦集灭道的灭,妄见涅槃,这是灭道。前面那句是舍,要舍掉流转,妄见涅槃;取,这是小乘,指小乘能所不断。所以,整句从头到尾,就是四谛法,苦、集、灭、道。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43

[由此认为实我之故,于违我之境,便生憎怨之心,于顺我之境,便生爱著之心,]执着的心。[故云:二境。]不是爱就是恨,[于虚妄体]虚妄的体,[重执虚妄者:]虚妄的体就是[于妄我体上,]妄我就是四大是虚妄的东西,这个肉体实在是虚妄的东西。我们第一个就是错觉,从早上到晚上、从晚上睡觉到明天。包括晚上作梦,都梦见“我”在梦中,作梦都梦到我们这个身体,就一直认为这是真实的东西,甚至包括一直到死,我们都还放不下,还担心子孙,担心金库没上锁,烦恼会钱还没收,却不想想自己已经快走了。[重执憎爱二种虚妄之心:]再一次执着爱与恨二种虚妄之心。

[此起惑也。二妄相依,生妄业道者:]爱与恨,这二个虚妄相依,产生什么?业道。[谓妄我之体,与违顺之境,相依而住,造种种业,生虚妄之业道:此造业也。]由这个肉体,再追求、再造业,虚妄的体,追求虚妄的境界。[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者:]虚妄的业,当然我们产生的世界,就是虚妄流转、生灭的世界,就像我们现在住的世界。这样讲就清楚,我们现在就是流转的世界,很到的东西很快就消失,消失的东西又得到,失去的东西又得到,总是苦多乐少。

[谓虚妄之业因,依因必定感果,故虚妄见有流转生死之苦报:此受报也。]受果报。[惑、业、苦三,相续不断,皆由我执,以取界内分段生死之苦。]一段又一段,生死的痛苦。[若二乘之人,厌离生死流转,]就是声闻跟缘觉,小乘人,讨厌生死六道轮回的流转,[视三界如火宅,发心修道,息缘断惑,]息缘就是放下万缘,断这个烦恼。[于是沉空滞寂,]沉空就是因为只破我空,没有破法空,落入这个小小的我空的境界里面,“滞”就是不通,滞流就是停顿不通。寂就是一个小小的寂灭的安静的地方,这个不是一个大涅槃的地方,所以,叫沉空滞寂。[虚妄见有偏真]偏真就是偏空,为什么偏空?因为它不是圆满的空,因为只是断我执而已,所以叫偏真涅槃。只是断我执、我空的果报而已。[涅槃之果。此亦由我执,以取界外变易生死之苦也。

此中十句,不出生灭四谛。前六句集谛,]前六句就是上段讲过的: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就是这六句,这六句是集谛。[次二句苦谛,]就是: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这就是苦谛。厌流转者,[次一句道谛,后一句灭谛也。]妄见涅槃。[然此四相,有迷识、迷智,二种分别。迷识乃凡夫妄认五蕴为我,妄生四相,]这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以五蕴之身为出发点,所以是我、人、众生、寿者相。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即此经前文所说,亦即金刚经前半所明四相是也。]前半段所讲的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迷智]就是迷于究竟的大智慧,它还算是迷,它只是小小的智慧。[乃圣人]这是二乘人。[妄有证得,]认为他有所证。[妄分四相,]这四相是:能证、能悟、能了、能觉,还是一个能。[能所未亡,]迷智四相:证、悟、了、觉,能所未亡。[有以取证,]因为他认为有所证。[发于根本种子;]产生于根本智的,能发出这个根本智的,但是,因为它不究竟。[即此经后文所说,亦即金刚经后半所说四相是也。是则四相,通于圣凡,故二经圣凡双举也。二别成凡小竟。

丑三总斥迷闷

【“由此不能,]由此就是由此二乘之人,这是指二乘人。因为如此,凡夫是迷识四相,圣人是迷智四相,由此二乘人,也就是说凡夫等等,统统没有办法[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到这个地方就停下来了,保证看不懂了,也不知道在讲什么。非觉违拒,非觉就不是我们觉悟的本性,就是无明的意思。违拒,因为抗拒着我们;非觉违拒,因为无明,非觉不是我们觉悟的本性,它会抗拒着我们。

不是我们觉悟的本性、不是真心的,那当然就是无明。因为无明的抗拒力太强,叫做违拒。所以,诸能入者,变成不能入;就是说:使之不能入于所能入者。就是说:觉性是能入,觉性的大智慧令不能觉悟,使之不能入于觉性的大智慧,使大智慧不能入。再讲一遍:非觉违拒,诸能入者,因为无明的力量抗拒着,所以,我们觉性的智慧不能入。非觉违拒,因此诸能入者,变成不能入,智慧就停在那个地方,不能入。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注意听!上面要加“只要说”有一个能入的智慧,就不是真觉所入,因为真觉没有出跟入。再讲一遍:就是只要说有一个能入的智慧的心,这就不是真正的真觉所入,因为真正的觉悟,没有所谓的入跟出的智慧,它本来就是一体的。再讲一遍:只要你讲有一个诸能入的智慧的这颗心,这个就不是真正觉悟所入的心,因为真觉是无出跟无入。是故动念与息念,皆归迷闷,这样讲才听得懂。

此正答迷闷不入所以。]这正是我们解释,我们为什么迷,迷到没办法入?[由上所认妄我,]这个虚妄的我,[染污真性,纵离六道,复堕二乘,是故不能入清净觉。盖]就是因为,因为[非觉性违拒]抵抗[使之不入,]无明遮蔽,智慧显示不出来,它有抗拒力。我们的贪嗔痴抗拒着,人家讲的都不能接受。[故云:非觉违拒,]非觉就是无明,因为无明的抗拒性,[诸能入者。]因为无明的抗拒,一切能入的,统统不能入。[下二句释成非觉违拒之意。]解释非觉违拒的意思。[若云入时是觉入,]如果说入,叫做觉悟有跑进去,那么[不入即是觉拒,]就是觉悟拒绝掉。再讲一遍:若入的时候,有智慧跑进来,你就叫做说是觉悟的进入;那么,没有觉悟进入的时候,就变成觉悟的抗拒。觉性是没有抗拒性的,也没有出、没有入的东西。

[今觉性不惟]不惟就是不只是,[不拒,亦复不顺,]它也不会进入的,本来如是的东西,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我们的觉性,本来就不出不入,它没有入跟出。[觉性元无出入,入与不入,总无关于觉性也。] 扯不上关系。 [故云:有能入者,非觉入故。]真正觉悟的入,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凡是藉着外力的,都不是究竟,都要本性具足,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鬼神附身、乩童起乩,就算被附身所讲的是正法,都是邪法,因为佛没有叫我们用这种方式度众生。三藏十二部经典,没有叫你起乩说法度众生,没有这样子。三藏十二部经典已经读不完了,佛说要依法。你藉着某人的身体起来说法,就算讲的法符合佛经,还是邪法!

《楞严经》一讲,你就清清楚楚了!因为不依法,你怎么知道那个是神来,还是佛菩萨来?每个被附身的,都自称是菩萨再来,哪一个会说自己是凡夫?都是这样。今天有一个人来说他是万善爷公来附身的,已经缠了他七、八年了。一来就猛拍桌子,拍得劈里啪啦响,我就故作惊吓状,合掌跟他念阿弥陀佛,他就愈拍愈大声。他要叫这个人从事面包业,不能开计程车,竟然有鬼管这么多的?每次他开计程车,把他眼睛蒙起来,让他看不见,差点撞到人,不让他计程车。可是,他做面包,扣掉本钱,一天所赚无几,夫妻俩都吃不饱,更何况还有两个小孩子!那人身体比我还健壮,桌子拍得很凶很凶,我说:哪有万善爷公这样的?那么凶?说要藉着他的口说法度众生。我说:度众生这么凶,谁敢听你讲经?大家都逃之夭夭了!想度众生应该温柔一点。

这个我看多了,我都以空性的心,对待众生,我今天对他很慈悲,身段放得很低,他是鬼,我是佛嘛,我将来是要作佛的人,总不能跟鬼打架吧!不然咒一念下去,只怕他会在地上打转,一加持下去,他就会在地上打转。万一撞破玻璃,那就惨了,因为我怕他撞破玻璃。只好面带微笑,好好的跟他讲,这个其实就是鬼神,不讲道理的。把他们夫妻闹得不得安宁,他的家人说他是疯子。我对这种事很了解,这不是第一件了,真的!这种事情没办法控制。那时候我还没洗澡,我加持后担心自己受惊吓,要去睡午觉前,赶快拿一个咒轮戴着,结果发现早上已经挂了一个,变成挂两个。真是难为情,大概是惊吓过度,戴两个。

说害怕,他以后就不会来找我,这没办法,我知道他们没有在讲道理的。我以前在雷音寺的时候,也是有人被附身起来讲话,我以前年轻,比较不懂事,比较没有慈悲心,比较自傲,就想展示自己也有修行,马上就比出手印指向他,他就躺在地上了。整个人滚来滚去,像发狂一样,让我觉得自己很厉害,心想:哇!这个咒真有用,把他震的全身颤抖!你看我那个时候多自傲,现在我发现我不慈悲。几年之后,我处理事情就比较成熟,所以,徒弟现在的个性、无知,我都会原谅他,因为我曾经就是一个无知的人。没有经历过无知,怎么会有智慧?怎么会成熟呢?我很能宽恕徒弟,他们大声、说要离开、心里很烦恼,我都可以宽恕、体谅,因为我也是从无知体会过来的。

你想想看,我年轻时也曾经这么自傲。所以,慢慢学,看到菩萨的慈悲,知道不能一下子就施展手印,这样不好,会伤到鬼神,他也是众生之一。今天我很柔软很柔软,很有修养,一直好好的跟他讲,身段放得很低。再来,他是海军陆战队的,我怕被他揍!我合掌时有注意看,怕他突然出手打过来,不小心一点会来不及跑。

因为他像抓狂一样,处理这种事,是吃力不讨好。如果处理不好,晚上他就来拉你的脚;今天到没有,因为我都是好好的跟他讲。处理这种事会倒霉的你知道吗?真的!鬼是不跟你讲道理的。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执着我们的自性实在是很严重!非觉入故,邪魔外道都是这样,进入我们的身体,控制我们的神识。 [以是之故,凡夫动念,起惑造业,即前苦集八句;二乘息念,沉空滞寂,即前道灭二句。俱属染污真性,故云:皆归迷闷。初开示迷识四相竟。

子二开示迷智四相

丑一承征引说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无始劫以来,一直起无明。[为己主宰,]都当作一个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产生没有智慧的;无慧目,产生没有智慧。[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都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因为无明覆盖,所以,不能发觉无明。无明没有办法觉察自己无明,所以,要用智慧去观照它,到最后,能观、所观皆无。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执着一个“我”爱惜自己的生命,他不随随便便自己断他自己这条命。就是说无法自己觉悟,“命”是比喻无明,无法自己断掉这个命,就是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都被无明盖覆,无明没办法发觉无明;就像我们很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无法自己去断我们的生命一样,不可能自己去自杀,人人都爱惜生命。

因为无明以来,我们都一直爱惜这个无明,烦恼起来,我们对它完全束手无策!我们人会藉着很多理由,来解释我们自己所做错的事,因为我们的无明。我们还没有清净心,所做的皆是生灭法;若是清净的菩萨,他做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因为透过本性嘛!譬如诸佛菩萨,他身口意所显示出来的,都是平等,都是智慧。譬如维摩诘居士,他所显示出来的,都是解脱。而凡夫所显示出来的,都是无明,而无明又会爱惜无明,所以,我们会藉很多理由,来掩饰我们的烦恼。而这个烦恼又在我们的心中滋长,我们人都不真实的求忏悔。无明就像一个脓包,我们如果打它,会觉得很痛;我们人有自尊心,自尊心掩护无明、掩护烦恼,使无明继续增长。就像身上长个脓包,却不想开刀治疗,为什么?因为他爱惜自己,开刀会痛,不想开刀,又怕人家摸它。所以,永远无法解决,就是这种譬喻。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44

[此首句,]第一句。[征释]“征”就是问;“释”就是答。问答[迷闷之根本也。大疏云:动念既为背觉,息念,即合契真。]其实这句话是方便讲,难道诸佛菩萨都不动念吗?诸佛菩萨动念是什么?也是觉,息念也是觉。这句话是对凡夫来讲;如果对圣人来讲,动念是觉,息念也是觉,他没有动跟息的东西。所以,这句话是对凡夫讲的。[何以故:]为什么呢?[动、息皆称迷闷?下引起重说迷智四相义。《直解》云: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觉,]注意听!最初一念是假设,其实佛教哪里有讲最初呢?是假设。最初就是无始一念不觉,释迦牟尼佛如果讲最初的话,那不是跟外道思想一样吗?这不就跟耶稣所说的:上帝在七千多年前创造天地万物是一样的吗?最初一念不觉,所以,这是方便讲、假设说。其实本来就没有最初,你不悟,当然就假设有最初。

[根本而起生相无明也。]生相无明就是最初一念微细无明。[由一念无明,]因为我们一念无明,[迷本有法身,成陀那识,]成陀那识,我们所谓的第八意识,[为我相根本,]因为我们的第八意识执着这个肉体,[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所以,无明发明出来的东西,都是无明。科学愈发展,这个地球就愈毁灭,因为所发明出来的东西都是无明,虽然能利益一切众生,用在善的,很好!用在恶的就很惨![故云:为己主宰。我者、主宰义。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无明主宰,是为我相。]现在我们要学习以智慧来主宰,以智慧来主宰就是不主宰,放下、无所着,我们的心情就控制得住;也不必控制,就自然安定下来,回复我们清净的本性。这些我相、人相、寿者相、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我们身体强壮,有抵抗力,你想要感冒都不可能!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有抵抗力了,邱医师说:我们感冒吃西药治疗,压制、压制,下一次还是感冒!现在不是,我现在把身体照顾得有抵抗力,邪就不入,身体强壮,它就恢复自然。真的!

讲得真的很有道理!简单讲: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最重要的!为已主宰,我就是主宰,从无始劫以来,就是由无明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以下,[自等觉已还,未破生相无明,异熟未空,]异熟就是一种果报,还没有空,这种果报还没有空。[皆属我相。然此我相,与诸教所说不同,后文自明。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者:此释无明难断之故。一切众生,若中年失目,眼前虽不见物,]中年就是经过种种的社会经验,他世俗看多了,眼睛虽然看不见东西,一说他就知道,[说之即可明了,]他就清楚,因为以前见过这些东西。[若胎中生盲,从未见过诸物,纵使为说,亦无所益。如《涅槃经》说:如盲人不识乳色,他人为说,辗转譬喻:]魄是什么?白色就像[鹄、]一种鸟。白色就像[雪、]他没看过雪;白色就像[贝、]海边的贝,他也没看过贝。

白色就像[米,]他也没见过,[难明乳色之真。]很难描述,因为他完全没见过。[生无慧目者:谓从母胎,受生已来,无有智慧之目,不能照破无明。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决不能破。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者:谓全体无明,变成五蕴身心,如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妄认即无明,四大、六尘即物,自即己也。由无始已来,认物为己,若不逢知识,]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开发慧眼照破,岂有能断者哉,故云:皆是无明。]

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开发我们的智慧,我们哪有能力断烦恼?所以说:皆是无明。[《略疏》云:前得本起因地,则所修皆是佛因;此用本起无明,则一切皆是魔业。又前以觉圆明故,根尘普净,结云:一切是觉。今以无明为本,故云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者:此喻显无明,不能断于无明。故喻显有人,身纵卑陋病苦,还自保命,终不肯断。]无明难断就像这样。[认我亦尔,断除一切犹易,欲令断我诚难。何以故?我终不能还断于我,故云:不自断其命也。

【“是故当知,]是故以智慧要了解,[有爱我者,]就是执着这个我,[我与随顺;非随顺者,]就是说:顺从我跟不顺从我,顺从我则爱;不顺从我就恨。[便生憎怨。]憎怨也是爱的一种,因为爱不到就恨了。憎怨是爱的反面词,也是爱的一种。[为憎爱心,养无明故,]憎爱心长养这个无明。[相续求道,皆不成就。】]意思是说:我们的爱跟恨如果放不下,你再怎么修,撞破头也不能成就,就是这样子。修行一定要离相修行,才有可能成道,十方三世一切佛,无有一人是在有相当中修行的。每一法都执着,他哪有可能成佛呢?既然要法法无相才能成道,那么,这样就好说了!

[是无明相续长劫之故,不仅凡小,]不只是凡夫、小乘,[动念息念,皆归迷闷。即从此发大乘心,修菩萨道,难望成佛。故告以当知者,当以智而知。凡有可爱于我者,我与之随顺,非随顺而违我者,便生憎怨。憎怨亦是爱,以违我所爱故生憎耳。为憎爱心,养无明故者:为憎爱心,枝末无明,]枝末无明是对根本无明讲的,枝末无明就是见思无明,二乘人所断的就是枝末无明。[资熏无始,根本无明。]又增长无始无明,[由种子复发起现行,而现行复还熏种子,相续不断,将此求道,皆不成就。

故《宝积经》云:“于身生宝爱,不离于我人,]对这个身体生执着,也是不能离开我人之相。[彼作是修行,由斯堕恶趣。”]若是产生我相、人相在修行,这不是叫做修行,到最后会堕三恶道。我相、人相最主要就是表法是非的意思,不离于我人,就是没有离开我相、人相,就是不能离开这个是非,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不能离开是非,因为你有我相、人相,你就是对立;不能离开是非,你就永远没办法修行,就是这样子。[初承征引说竟。

丑二次第别明

寅一征释我相]

底下要解释这个四相,这个四相跟一般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完全不一样。[【“善男子!云何我相?]什么是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这里要注意,心所“证”并不是同证果那个证字之义,谓诸众生意思是说:他的心自己认同那个身体叫做证,这个“证”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执着的意思。心很清楚我有一个肉体,他证明这就是“我”所以,这个“证”也可以说“执”心所执着的那个肉体,微细的东西,无始劫以来,这个执着、我相就很难!

此正示迷智我相之体。体即生相无明,为观照研穷,对待未亡,辗转而分四相,皆以生相无明为体。前云: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故也。即第八识,生灭、不生灭和合,]这是来自于《大乘起信论》的思想,生灭跟不生灭和合,[最初一念妄动,迷本有法身,成为业识,以为我相根本。]就开始一直执着,[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言我相隐微,根之于心,所有证取,]就是根深柢固,太强烈了,很难断![其体方现。]所有的证取,他的体,就是说经过了执着证明,他这个我相的体性就跑出来。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譬如有人身体很健康,[忽忘我身;]突然忘记我这个身体。意思是人生活在很惬意、很快乐的时候,他不会想到我有这个身体。[四肢弦缓,]“弦”就是不能弯,“缓”就是伸不直,我们人有一种病,手不能弯,弯就抽筋;有的就伸不直,一个是不能弯,一个是不能直。

[摄养]他平时摄养,就是一般的起居生活,[乖方]就是违和,身体违和就是不舒服,身体差,必须看医生。[微加针艾,]“微”就是稍微,这根针刺下去,[即知有我;]马上:啊!叫出来声来!你看有的人很胖,却很怕针,真的!有的人一生当中就是最怕针!“艾”就是艾草,要炙,炙身就是要热一热。即知有我,马上就执着有一个“我”存在。二十四个小时都卡在这个身体,很难断![是故证取方现我体。】]所以,要证取才能显示,我体就是无明之我,无明的我体。

[此引事证释我相。谓众生向以无明用事,不知有我,故曰: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百骸者人之身分,调谓调和,适为顺适。如百骸调适,]就是说生活很舒服的时候。[忽忘有我之身;或宴居静室,]“宴”就是静,安静的一个人居住在这个静室里面。[或幽隐深山,]就是跑到山上躲起来,[心绝经营,]“绝”就是不。心不去烦忙这些世世外外的;心绝,心不去经营,断掉;外在的活动叫做经营。[习闲成性,]因为他的心喜欢闲,变成他的本性、个性。

[忽得忘其有身。]突然忘记他的身体。[四肢弦缓,摄养乖方者:四肢、即两手两足。直而不能屈曰弦;柔而不能伸]伸就是展开来叫做伸,[曰缓。此皆摄卫养护,失其方法。乖,即失也。微加针艾,即知有我者:微加即少加。]加一点点针的力量,[针刺、艾炙,]用火一烘,即知有我,痛得叫起来![调治之法,即知有我。此为外境所逼,宛尔心生;心既未平,方知我在,]心还没有平,才知道“我”在。[故云:有所证取,方现我体。]才现出我执的体。

[前佛明言,无始无明,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无明为我。因观照研穷,方显无明之体,此证取是无明,非觉性也。]这也是无明,心所证就是这个无明的肉体,即使没有这个肉体,还是有一个无明、我执的观念。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那个心一直到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还有一个证知的清净涅槃,还是我相。为什么?法我执未断,最微细的法我执还未断,所以,一直到成佛,都叫做我相,都还是我相。《圆觉经》讲的我相不同,每一部经典所解释的我相都不同。《圆觉经》是针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讲的,所以,它讲的我相就非常深!

此结指我相根本也。谓其心非但了知,二乘涅槃为我相。乃至,超略词。超三贤、十圣,即使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若一念证性未亡,]就是能证的那个觉知还不除掉,叫做证性未亡。就是说如果你还存在一念,那个用智慧去证明、打破无明的念头,那个能证的智慧的性,智性还不除掉,[乃生相无明未破,皆是我相根本。然涅槃是觉体,清净本然,无能无所,非别有可证故。《直解》引云门云: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边,若法执不亡,己见犹存,亦是病。]

法身还是有两种执着,能所还是没有断,能观照的智,所破的法执。所以,得到法身无边,若法执未亡,已见犹存,亦是病。[问曰:三乘教中,说俱生我执,七地已破,]小乘、中乘、大乘。[其八地后,乃俱生法执,破此法执,即入妙觉。今经等觉后心,犹未破我相,何悬殊若此耶?]有人就这样问了。[答曰:然我法二执,总属一我,谓我之我,]就执着一个我,[及我之法。]就是法执的意思。还认为有一个法执的我,[然俱生法执,正是我所执之法,故法亦名我。]

简单讲:这个“我”就是微细的法执,法执未断,还是有一个法我的意思。[以异熟未空故,]异熟就是果报,因为我们的果报还没有空掉。[但约证取为我耳。]就取证来讲,为有一个我。[此经不同诸说,]因为这部经是针对十地菩萨讲的,一开始,每一段都是等觉菩萨在问法。[以四相总属一我,故云皆是我相。初征释我相竟。

寅二征释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注意听!心悟证者:以为有一个能证悟的人,《圆觉经》人相讲的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能证悟的人,那就是人相。

此正示迷智人相。]迷智,前面是讲迷识,后面讲迷智的我相、迷智的人相。[首句征,下释。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悟从心发,悟得彼之所证是我,此觉前非也。]觉悟了以前的错误,[存我能悟不亡,]存一个我的悟还没有去掉。[即为迷智人相;]迷了这个智,这个智是对究竟来讲,它是迷。对佛来讲,它当然是迷,所以说迷智人相。有人说:他已经证悟了,怎么会说迷呢?那当然是对佛来讲的。[以约对我,即说为人,]对我来讲,就是说为人,[非他人也。]因为有一个我相能证,我相、一个人相,以为有一个人,所以,我在证悟,那就是人相。

[【“善男子!悟有我者,]悟到真正有我的人,[不复认我;]他不可能再认为那个假体的我是真正的我。不复认假我是一个我。[所悟非我,]所悟的心知道非我,意思就是:能悟的心也是没有能所;所悟的心是非我,能悟的心也一样是非我,[悟亦如是。]若能悟的智慧,就是执着一个能悟的智慧,[悟已超过]已经真如过了我相、人相,已经真如过了一个我,那么[一切证者,]有一个能证的话,[悉为人相。】]

这很麻烦,一段一段没有分开,听不懂!再讲一遍: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简单讲就是如果悟已经超过一个我相的话,一切有所证的话,统统离不开人相。如果讲得更清楚就是说:若执着能悟的心、能悟的智慧,已经超过一个我相,那么,你所证悟的还是人相,就是这样。悉为,凡所有证明,统统是人相。

[此蹑前详释,悟得上来所证,]以前所证悟的。[以为有我者,即不复认彼为我。]过去是假我嘛![已觉前非,]以前所认的我都不对。[所悟之境,既非是我,而此能悟之心,亦复如是,应当亡情,]“情”就是执着,应该除掉一个执着,[方为合理。设或]如果你再一次[转计,]动一个念头,执着另外一个角度,叫做转计。[能悟之智,已为超过一切能证之者,]那个能超过这个能证悟的心,[是依然为智所迷,悉为人相。《析义疏》云:证者、而云一切,人相、而曰悉为者,正显凡有所证,不亡能证之智,皆名我相。凡有所悟,不亡能悟之智,皆名人相。]一个是证,一个是悟,迷智的四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有一个[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只要你有一个能悟圆悟的涅槃心,统统是一个我相。善男子!只要有人修行,他的心一直到存在一念圆悟涅槃,有这种境界,都叫做我相。[心存少悟,]心只要存在有少许悟的念头。[备殚证理,]就完全认为已经证悟到究竟的道理,统统[皆名人相。】]“殚”就是尽的意思,备殚证理,心存少悟;只要你有留到一点点说这样的观念,那一种观念?就是:我已经完全证悟到真理了!那就是人相。

[此结指人相。谓不惟悟彼证者是我,]不只是说悟到他证得的是我,[乃为人相,其心乃至圆悟]圆满的悟,到圆悟[彼所证涅槃,俱是我者,亦为人相。心存少悟,备殚证理者:少悟、对圆悟说,漫云圆悟涅槃,]漫云就是:就乱说是已经圆悟了涅槃。[此能悟心,名为人相,即使心存少悟,备尽所证之理,]就以为统统具足所证的道理,[若存丝毫悟心未亡,皆名人相。二征释人相竟。]由这一句可以证明,所有我们在社会上听到的,自称是**公、**佛、**菩萨,全台湾目前来讲,佛教就有二个自称是佛,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不用我讲,你就知道,就是这种情形。对不对?所以,只要跟大乘经典对照,你怎么会被他迷惑呢?

寅三征释众生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什么叫做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就是已经超出我相、人相,他自己认为:我已经证悟我相、人相了!心自证悟就是已经具足上面的证、上面的悟了。[所不及者。】]意思就是超过去,这一句把它颠倒过来讲,意思是说:谓诸众生,已经有一种所不能及的观念,哪一种不能及呢?我已经证悟到我相、人相都不存在,我都超越它!就是众生相,因为以为有见到、有证,以为有悟之可离,离了这个证、离了这个悟,就算落入众生相,他有所证,有所悟嘛。全部放下,就是放下这一念,也仍然存在众生相。

[此正示迷智众生相。首句征,下释。]第一句是问,第二句是解释。[谓诸众生,自心发起照了,了前证悟之非。]有所证、有所悟都不是,要将能证、能悟放下。[悟是所了,了又名能,]悟是所,了又名能,[能所对待,故离前前非。]离开一层,又一层的错误。[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超出我人之相,所不能及,]因为什么?[以见有证悟之可离,]还有一个证、一个悟可离。因为证悟也是空性的东西,不可离,没有出入,才是本来的东西。[故名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个大智的“人”一个大智慧的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那个大智慧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就是不是我,也不是彼。因为大智慧的人心中没有我,也没有所谓的彼,根本无我无彼,大智慧的人没有这些。[云何非我?]怎么会说非我呢?因为如果讲一个我,便是落入众生相,所以说:[我是众生,]因为说有一个我,那便是落入一个众生相。[则非是我。云何非彼?]则就是所以,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我,那么不是一个我。[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因为我只是一个众生,我是一个众生,当然他也是一个。所以,当然非有一个彼我;当然推论他本身来讲、众生来讲,他也是没有一个我。对方的我叫做彼我,没有一个彼我,他也是空性。当然非有一个对立的彼我,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空性。

[此借世人语辞,例明众生相。譬如有人,例彼自心。作如是言:我是众生,例彼心中了智独存。]他心里清清楚楚,[则知彼人,说众生者,]他既然心中说我是众生,有智慧的人当然是[非我、非彼,例彼心中,了智独存,]非常清楚,[自然非我能证,及与非彼能悟。]因为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设难之曰:]就是反过来问难我们,假设反过来,来问难我们。[云何非我?]什么是非我呢?怎么可以讲非我呢?[答曰:我是众生,则非是我,]因为我是众生,如果说有一个“我”的观念,就落入众生的念头了,所以,不能讲“我”[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证之我。]他没有一个能证的我。

反过来他又问你了,[设又难曰:云何非彼?]为什么说你没有对方的彼呢?[答曰:是我众生,非彼我故,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悟之人,非彼之我人故也。]并不是对方的我人,我相、人相。[此借世人语辞,以为义势,]当作道理来讲。[显第三了智独存,非证悟所能及也。]有一个了智,迷智的第三个是了,能证、能悟、能了,现在是讲到能了。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有一个了智的心、了悟的心,[皆为我人,]而我相、人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就是超越了能证、能悟的我相、人相,[存有所了,]只要存在一个有所了之心,统统[名众生相。】]再解释一遍:善男子!但诸众生心中有一个了证、了悟之心,皆是我相跟人相。而以为我相、以为人相所不能及,认为还有一个不能及的,就是什么呢?只要存在你所不能及的“了”有一个了智,我相、人相所不能及的了智,都叫做众生相。

[此结指众生相。但诸众生,了彼心有所证者,为我相。了彼心所悟者,为人相。皆我人句对下,以辨众生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了证者空,则我不及;了悟者空,则人不及。虽然我人不及,而了智独存,存有所了,]的智慧,[只此了心不亡,名众生相耳。三征释众生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46

寅四征释寿者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的境界,[觉所了者,]觉悟他所了解的那个智慧是虚妄的,但是,还存在一个“觉”字,这个“觉”也就是所谓业智。所以,一切业智,所不自见,我们的一切智慧,无法看到我们自己的智慧,所了解的东西。简单讲就是最微细的东西无法了解。[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就像我们的命根,命根难断。

有生命的人都会爱惜,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参悟,参到最后的境界,一种法执,微细的法执,都自认为自己很有修行。放下很有修行,变成说我很有智慧,又变成这样。微细的智慧有办法观照到粗的,将粗的放下,结果微细的东西却留下来。简单讲就是:一切业智,最微细的那个智慧,最微细的法执,所不自见,自己无法观照。当然这是相当高的等觉菩萨最后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这是迷智四相当中的最后一个,叫做寿命相。《圆觉经》讲的寿命相,跟一般所讲的寿命相又不同。

[此正示迷智寿者相。]迷于究竟智慧的寿者相。二乘人对凡夫来讲,二乘人有智慧;三贤对二乘人来讲,三贤人有智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对三贤来讲,十地菩萨有智慧;佛对十地菩萨,佛有智慧。所以,迷智是经过比较来讲的,智本来是不能讲迷的,就是对究竟智不了解,而产生智慧的差别,名叫迷智。[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众生自心体上,发起智照,故曰心照。由观智增明,]观智增明就是他修正;修行就是修正这个观念,他这个观念一直修正到跟佛一样,那就是究竟成佛。

所以,由凡夫进入圣者,由圣者进入究竟,智慧都会慢慢增加。怎么慢慢增加呢?烦恼愈少的人,就愈有智慧,这是一定的道理。没有计较心、嫉妒心、贪心,当然他的烦恼就愈来愈少;烦恼就愈来愈少,他就能保持这颗清净心,从清净心所散发出来的东西,渐渐就合本性,所以,智慧就愈高。智慧愈高的人,他的烦恼愈少,他会觉得世间没什么事,一切事统统没事!所以,[照此所以能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此自觉也。]所以,诸佛菩萨不起座,而悟到究竟的法性。学佛就是一种觉悟的工作,我们在所有的工作,如果能配合这个觉性,所有的工作都是佛法。

如果,我们在工作当中,不能配合佛法,那么,所有的工作变成世俗法。[觉他证、悟、了,三相皆空,]我们前面说,迷智的四相,有能证悟的人、能悟的人、能了的人,最后他觉悟到能证、能悟、能了都是空,三相皆空。意思是说:觉悟到能证的人没有,能悟的人没有,能了的人也没有,三相皆空。[觉心源故,]觉悟我们本性的根本。[以即心之智,]即心就是:当下全体就是智慧;即心之智就是:全心就是智慧,整个心的体性都是智慧。[还照寂灭之体,]我们的本性是一切无所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当然它就是寂灭相。寂灭就是自在、无挂碍,他能进入大涅槃处,他的心真的安静,静到无有一法可以动摇他。[即此一念照心,便是一切业智,]这是最后的微细。[是第八识上,微细分别也。]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这个到最后都是最难断的,法执,微细的分别。

[不言业识,而曰业智者,此属修证边事,]“边”就是这一方面的,要悟到、观照到第八意识的微细,这已经要相当修证的功夫才有办法。[转有漏之业识,成无漏之业智也。所不自见,犹如命根者:谓此业智,虽能除妄,不能自除,故不自见。此微细分别,原从八识上起,八识不能自见八识,如人有眼,虽然遍见诸物,不能自见其眼。虽不自见,常在其中潜续,]潜续就是暗藏着一种连续的力量,隐藏、潜伏在我们命根里面的一种执着,微细的执着。[犹如命根,而人不自知也。]我们命根,我们不容易察觉。[《直解》云:以返妄归真,]转回业叫做返,返妄归真,我们要回来。就是转过这个妄,然后回到这个真。[至法身极则处,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你只有守在大寂灭处,这样不能起妙用,所以说不能转位回机;不能转更高的位,就是指最后的究竟位。

无法回小根器变成大根器,不可以只有守住沉空滞寂的地方,你就是十地菩萨也不可以守住那个寂灭,应当起大妙用。[所谓抱守竿头,静沉死水,]抱着这支竿,竿头沉在死水里面。[宗门]就是讲心地法门的禅,[名为尊贵堕处,]虽然很尊贵,是很不简单的功夫,但是,掉进堕落处,没有发心回小向大。就像一个人跑到深山往茅蓬,他觉得心情很快乐;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佛法就完了,就没人度众生了,佛教如何兴盛?大家都跑去住茅蓬,谁要讲经呢?要发大心,我们自己如果有相当的智慧、定力,有所成就,应该来都市度众生才对。这就等于比喻了,自己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了,但是,疲厌不想度众生,所以,叫做尊贵堕处。

[不能超越,故犹如命根,为寿命相。语云:“百尺竿头坐的人,]就是说已经到最尽端,很厉害的人,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得入就是有一点功夫,未为真就是不能算是本性具足的真心。还不能算是本性具足的真心,虽然得入,虽然有一点点功夫,未为真,还不是即心即佛。[百尺竿头重进步,]在你难舍能舍之下,还能够再进一步。[大千沙界现全身。” ]只有一句话能达到这种境界: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一切都无所住,包括能观照的智慧,也不要动到一念,说我在观照、我很伟大,都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断。前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耳。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一切觉就是起智慧照见。[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此直示妄源也。谓若心起智照见,此是寿命相。一切觉者,此是前三相。]有能证的人、有能悟的人、有能了的人,[皆为尘垢者:]这也是一种执着,尘垢就是微细的一种执着。[无论能觉与所觉,皆为清净心中之尘垢耳。因能觉与所觉之四相俱属迷智之境,]所以,不离尘垢[即能觉之心,亦不离尘。何以故?]就是一种微细的执着。[当有能觉未亡故。]你还有存在一个能觉悟的人,那还是四相的最后一个寿者相不断。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汤”就是滚水,就像烧得滚烫的汤,来销融冰,冰是比喻固执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汤”就是表示智慧,用热滚滚的烫水来销融冰,意思就是:用智慧观照,消除这四相。消除之后怎么样?[知冰销者;]知道冰就变成水,所结的冰也是从水来的。所以,冰是就外相来讲,融归水的体性则不二,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只是外相不同。体、相、用,相跟用虽然不同,一切体都是一样。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样。就像滚烫的汤来销融冰水一样,譬如说用大智慧来销融四相也是一样,无别有冰,我们知道冰是被销融。底下是一种假设,假设说,若[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如果你存在一个能觉悟的我,底下“觉我”就是觉彼所觉是我。再讲一遍,若存在能觉之我,还有一个能觉悟的我;底下那个觉我是;所觉悟的是我,那么,也是能所。说:你如果还存在一个能觉悟的我,与觉彼所觉是我,觉彼所觉悟的还是我。能觉悟的、所觉悟的是我,有一个能所不断。亦复如是,就是犹如命根,潜伏不断,前面讲过,跟这个命根不断的意义是同样的一种东西。

[此下以喻反明。]更清楚。[水喻真性;冰喻四相;汤喻智慧。烧水名汤,犹悟心、名智;迷心成我,]迷了的心就成我,我们每天烦恼,是不是为了这个“我”你冷静一下,有我就有苦,无我则解脱,宿世无量劫来的占有、无明,要将这个“我”存除,确实是非同小可。所以,迷心就像水结成冰一样,[犹结水成冰。]冰表示一种执着,固执的相,比喻、表法的。[水既成冰,还烧水以治之;]热水一泼,它就融化了。[心迷成我,还悟心以销之。]转回来悟到这个心,将它销融。

[汤到冰销,]热汤一到,冰就销,[冰销汤尽,]热汤就没有了,变成融在一起,[同成一水,更无有冰,知冰销者。]就恢复回来的心,[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无能无所,尘垢销灭,唯一净心;如汤冰互融,障碍全销,唯一清水矣。]我们如果无能所,一切法平等,就是圆融的意思,再简单讲就是无我;以世俗法来讲叫做不自私的人,就是圆融。任何事情,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这样就能进入圆融。[存我觉我,亦复如是者:此为正合。若以反合,无别有我,知我尽者。今翻喻势,]就是说一种璧喻的情形,“势”就是一种情形。[顺前正合。]顺前面正合这个道理。[存有能觉之我,觉彼所觉是我者,则我见犹存;犹如命根,潜伏身中不断,亦复如是。二次第别明竟。

丑三总以结示

寅一不断不成圣果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不了迷智四相。所以,[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是白费,因为没有遇到善知识开示《圆觉经》,虽然拼命一直修行,[但名有为,]只能说是在生灭法里面打转。有为就是生灭,还是生灭;微细的法执还是生灭,不到究竟无为,还不能算是圆满。所以,但名生灭的有为法,[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可惜,算是正法里面的末法。

此明我相为障道之本。末世众生,指释迦如来佛法有三时差别。正法一千年,]具足了有[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学教的人,道理也通达的人,[理、行、]就是有实践的人,[果,]也有证果的圣者。佛在世的时候,教、理、行、果统统具足,所以说[四法皆全。]只有佛在世才能如此,正法一千年;佛灭度之后,一千年当中,慢慢慢慢的,到后来,愈来愈少人证果。[像法]就是相似正法,很像正法,但是不是正法,叫做像。相似正法[一千年,]就是从佛灭度一千年到二千年,我们现在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算是末法。从明朝之后,就算末法,唐朝还算是像法。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证果的人少,[末法一万年,但有教、理,而无行、证。]我们现在就是[末世,]末法。现在要找一个实行跟实证的人很难,大家都要靠这句阿弥陀佛来了生死。

[谓末法之世。众生不了四相者:即不了达,迷识与迷智,二种四相。既不了达,则不断除。若不断除,则我相全在。而我相为障道之本。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者:]有为就是[有所作为,是世间因,必得世间果,六道轮转,生死不休。终不能成,一切圣果者:若不了迷识四相而修,则终不能成,小乘无漏圣果。若不了迷智四相而修,则终不能成,大乘妙觉圣果。]我们最后一定要讲《法华经》,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你想想看,你要开了大智慧,不讲《法华经》怎么行?开慧的《楞严》就要成佛的《法华》,如果有时间,师父还没有死,那就讲富贵的华严。台湾李炳南老居士一部《华严经》讲二、三十年,才讲到十回向,你想想看。八十卷,《八十华严》,想想看。他们在讲华严经时,我妹妹正在生病,我就去台中拜托他们帮忙回向一下,人在台北,马上就好了,很不可思议,听经闻法的功德这么大,病马上就好了!这些经都要讲,要令你们开智慧,也要让大家成佛作祖。[是故名为正法末世者:夫正法之时,修则皆证,今带我相修行,]就是执着这个我相修行。[而无证果,则正法亦同末世矣。初不断不成圣果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48

寅二辗转征释其故

卯初一向错认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认为我在进入涅槃。[有证有悟]有我能证、有我能悟,以为[名成就故。]名以为自己成就了,那还是一种相的执着。所以,有我能证、有我能悟以为这是成就之相,认错了![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将贼当作自已的儿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生到一个败家子,就将它挥霍殆尽。财产是几家所共有的,若是遇到火灾,全部付之一炬;遇到水灾,财产全被淹没;遇到败家子,把财产花光光;遇到贼全被偷走;遇到恶的政府,财产全被搜刮。所以,我现在有一个理念,这是指出家人,在家人不同。我都这样想:我要赶快把钱拿来做功德、施舍出去,做慈善也好,印经、刻录光盘也好。

像我们现在又要印《大乘起信论》、《楞严经》、《法华经》,钱尽量一直拿来印经典。山上盖道场,栽培这些比丘,不然要做什么?等到我眼睛一闭,就来不及了,完了!想做功德却来不及了!没有一样是我们的,钱对我们没什么作用。出家如果再执着金钱,是不太应该的;在家人当然是没有话讲,因为你们有基本生活所需。

首句征,何故久修不成圣果:]我们修这么久,知见不正确,如何产生圣果呢?[下释。认一切我为涅槃者:]执着一个我,还有一个涅槃相。[认,即不了妄认也。四相皆我,故云一切我。凡所修行,皆依我见,将此我见,以为涅槃故。如前有证有悟,我人二相,]还是没有离开。[名成就故,即其相也。虽云证悟,意该了觉。]包含了跟觉悟的意思。所以,迷智的四相有证、悟、了、觉,执着一个能证的人、执着一个能悟的人、执着一个能了的人、执着一个能觉的人,都是迷智四相。[《略疏》云:良由认我,]“良由”就是因为,因为认我相[以为涅槃故,虽多劫勤修,]“勤”就是精进,精进修行,[终无所益。]

所以,我们修行不要吹嘘,不要整天说:我拜佛拜百拜,多么认真、多么精进,别人跟不上我!这也是我相,我们有修没修,自己知道。所以,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就好。世界上哪个修行人最有修行?没有妄念的人最有修行,没有妄想的人,是世间最会修行的人,也就是佛。[如认梦身,以为自己,勤为家业,种种疲劳,终无一事,益于资产。]就像梦见自己的身体,以为自己的家业,所以,拼命一直精进,种种的疲劳,到最后醒来,一无所有,“益”就是增加,增加这些财产。

菩萨!我们今天就像在作梦,人生就是梦境,梦境我们整天在追求什么?一直追求金钱,我们投资不动产、买不动产,哪里有几栋房子,哪里又有田地,只为了增加我们的财产而已。直到有一天,我们眼睛一闭,竟然什么都带不走!像我们晚上作梦,梦见这是我的家业,执着一个“我”每天疲劳,拼死拼活,拼三餐、拼财产、买一些房地产,等到眼睛一闭,哇!都不是我们的。师父的观念:不必留财产给徒弟,留这个道场让徒弟去发挥,这是我们出家人、师父的观念,为什么不把钱花完?不然留着带进棺材吗?

多多的出去做功德,一直做,一直的印经,一直的利益众生。钱是假的东西嘛,如果不用来做功德,放着生利息,也没有功德啊!我们要了解,生命是一种观念,遇到机会要懂得布施,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不然眼睛一闭,什么都不是我们的,徒留一些恶业而已。[譬如有人,以贼为子者:]将贼当作是自己的儿子,[喻明不成圣果之所以。]“所以”就是原因,为什么不能成圣果?因为执着有一个“我”[四相皆我,障道之本,故喻如贼。而乃妄计为自所成果,故以认贼为子喻之。]把贼当作儿子,你所有的财产就被他偷光了![《大疏》云:贼若在外,犹可提防,养之为儿,如何检慎?]要怎么谨慎,怎么注意呢?

[又知贼是贼,]就是如果你能知道那个贼就是一个贼,你把他看得很清楚,就是最后一个寿者相,那个微细的智慧的执着放下,能证、能觉的那个最后的觉能放下,知贼是贼。[贼无能为,]贼就没有办法,就拿我们没办法。我们今天修行,连有修行的念头都没有;我们走到哪里都很平凡,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养之为儿,宁无损败?]如果你收养了这个贼,把他当自己的儿子养,你就会破产,贼会偷走你的财产。[如六根取境,犹可制御,]就像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执着境界,尚能控制得了。

[藏识]就是含藏分别心的[妄我,]那就很难了![离以辨明?]就像你晚上作梦,梦中也是你的身体,不然主角还有别人吗?所以,用梦境来解释就容易了解,还是梦见自己。所以,我们要破这个我相,实在是很难很难!看一看还是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比较重要![因致如来藏中功德之宝,念念衰耗,]念念消失。[故以其家财宝,终不成就喻之。所谓久修,不成圣果者以此。初一向错认竟。

卯二我不解脱

【“何以故?有我爱者,]有一个我的爱,他当然就会爱涅槃,有我爱者[亦爱涅槃,]就是说有一个执着的我在爱一样东西,当然他一定会想爱涅槃。所以他就[伏我爱根为涅槃相。]以为是究竟涅槃。就是什么?我爱这涅槃,佛说要断这个爱,他就伏我的爱根,变成一种爱涅槃的执着,希望能进入涅槃的一种执着。[有憎我者,]有恨我的人,[亦憎生死;]也会讨厌生死。[不知爱者,]就是生死的根本,[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另外又讨厌这个生死,[名不解脱。】]佛实在太伟大了!你看他在分析这个道理,若非圣人,确实无法讲出这种道理。我再解释一遍:何以故?你如果有一个爱我,就是执着一个我相的人,你当然很爱入不生不灭的涅槃。

因此我就降伏我的爱根、执着的爱根,要进入一个涅槃相;他不知道,这一念也是叫做爱。有恨我者,生死痛苦,病苦很痛苦,会讨厌我,也会讨厌生死,你讨厌生死,也是一种爱的相反。所以,不知爱者,才是生死的根本,你又另外动一个念头;别生就是另外产生一个恨的念头,讨厌这个生死,同样不能解脱。这也是爱的一种,因为你恨生死,你就是爱涅槃,这是同样的意思。

[首句征,]就是问。[何故认我,便妨于道。]为什么执着一个我,会妨碍我们的道业呢?[下释,所以认我妨道者:以我为憎爱之本故也。有我爱者,亦爱涅槃:我爱为四惑之一,按相宗以第七识,随缘执我,与四惑相应。]若执着一个我,[一者、我痴:]有一个执着,就变成四种迷惑。我痴[谓愚于我相,]“愚”就是强大的执着,迷惑在一个我相里面。[迷无我故。]迷就是不知道本来无我。迷于无我就是不知道它本来是无我的,对无我的道理不了解。[二者、我见:谓非我法中,妄见我故。]

一切法本来就是非我,非我的东西,你执着什么呢?你说你今天身边拥有这么多东西,你所睡的是一张床,你所吃的也是一碗饭而已,跟大家都一样。[三者、我慢:谓恃所执我,]“恃”就是依靠,依靠我们所执着的我,[心高举故。]以为有一个我:我比你行、我比你伟大!心高举就是自己抬高自己,“慢”就是骄傲的意思。不应该心生骄傲,我们希望自己伟大,与其我们伟大,不如每一个众生都伟大,这样是不是很好?[四者、我爱:谓于顺我者,深耽着故。]对这个“我”非常执着,[以不断我爱,亦应爱涅槃。今以我爱而求涅槃,则涅槃但资爱根,非真涅槃,谓之错认者以此。伏我爱根为涅槃相者:将此爱根伏之不起,不起之相似涅槃相,以似为真,]只是相似,把它当作是真实,[故非真也。凡有顺我者,既已取爱于我,有违我者则必取憎于我。]

还是执着一个恨,违我就是违背我的意思,就是逆我,你忤逆我,我就恨。[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因生死而起。]我们当然讨厌生死,[既憎生死,必爱涅槃,]他不知道,这也变成爱的一种,憎也是爱的一种反面。[不知爱者,真生死故;]这样也变成一种生死。[今修行不知断己爱根而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你能不能了生死,很简单,你看到你的男女朋友会执着吗?你们夫妻的感情放得下吗?放得下就是说:能将夫妻当作是一种互相尊重吗?能够这样子吗?譬如:万一有一天,我太太要离开这个世间,我受得了受不了?所以,平时你就要这样观照。虽然你平时很认真拜佛、念佛,但是,你先生离开几天,或者去美国几天,你就受不了。所谓受不了就是会胡思乱想:不知道他在美国会不会去找女人?他在美国会不会想我?他在美国会不会发生什么事?这样爱恨还未断。

所以,我们在一切境界当中,可以自己考试。这条绳子临命终我剪得断吗?我们都一直认为自满自己的境界,我们一直自己满意自己的境界。我那天跟一个在家居士谈,他说:我生死没问题了!我说:“吹嘘”二字你会写吗?他说:师父!您怎么这样讲?就不高兴了。我说:凭你这一点,生死就不了,我故意忤逆他。他说自己生死已经没问题了嘛,结果一忤逆他,嗓门就大起来了!我说:这样真的生死不了!我说:我这一句是故意讲的,要试试看,你功夫到哪里?你还没有功夫。

生死没问题就自在,自在的人怎么会这样呢?他自己冷静下来:师父!我求忏悔。我说:求忏悔也是生死不了,我说:求忏悔也是生死不了,这也是一种执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自傲、自卑、骄傲,都是生死不了的人。他说:师父!那应该怎么做?我说:我不知道,自己去悟,讲出来的是我的境界,不是你的。[本爱涅槃,拟除生死,本来执着一个爱涅槃,拟就是说:怎么能够除去生死呢?“拟”在国语来讲是预备的意思。预备除去生死,就是想要除去生死,怎么能够除去生死呢?[爱心既在,]这个执着的爱心既在,[即生死根未除,爱根憎苗。岂名解脱?二我不解脱竟。

卯三法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如何知道法不解脱呢?[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习”就是修行,修行菩提的人,朝向菩提之路而走的人。[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稍微一点点功夫;以已微证就是:稍微有一点点功夫,就认为自己很清净,很了不起了。[犹未能尽]还是不能破除,“尽”就是存除。犹未能够存除[我相根本。】]还是没有办法。

[首两句征,]就是问。[云何当知,爱涅槃者,本是解脱之法,今何以返不解脱耶?]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善男子下释。末世众生习菩提者:谓修习菩提,求成圣果之人。以己微证为自清净者:]佛实在了不起!就像我们现在,有的人稍微有修行,就说他大彻大悟、他是佛再来的,他日中一食啦!

这就是什么?以己微证,为自清净,自己稍微有点……,如果说他真的有功夫,也不必否认全台湾省的出家人,这句话就是确确实实来印证我们修行人,不要说你稍微……,你如果真的有境界,你还是很平淡。我们亲近广钦老和尚,去拜访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从来不曾说自己很有修行,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老和尚说:你到,你的心也到,你知道有我老和尚,这样我就到了(法师笑出声)。所以,你不会看到真正有修行的人奇奇怪怪的,口出狂言,说自己多了不起,没有人这样子的。真正一个高僧、一个大德,让你看起来他就很平凡,而且平凡到你觉察不到,说:不觉得这个人有什么伟大之处啊!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

你知道吗?我要弄得很伟大也有办法,我就摆出很庄严的样子,拿一串念珠七、八十公斤,遇到人就道貌岸然样,人家说:顶礼师父!人家顶礼师父,我就说:一拜。每天都这样子,走路也不看东,也不看西,遇到信徒都这样子,就像木材雕刻出来的人像(法师笑出声),这样人家就会觉得我们很有修行。对不对?穿一件整洁的长衫,洗干净,破掉的就不要穿,很整洁,威仪很好!对不对?我告诉你们:要假装有修行很简单;要装没有修行,要做到让人觉得我们没有修行、很平凡,这是很难很难,那就是平常心,跟我们一样打成一片,那是圣人,不容易做到,不让人感有特殊之处。圣人什么时候最伟大?就是碰到境界的时候,圣凡就立辨了,凡夫是气得半死,圣人是:没事,没事!圣人跟凡夫,平常你吃饭,他也吃饭,端起碗来,你大口吃,他也大口吃,平时看不出来;圣人,要看他遇到境界、他处理整理时,那时候就是般若智慧在运用了,般若智慧在运用了。

对不对?那时候就是真正的功夫了,妙用是不是能现前?凡夫怎么会有妙用?他是烦恼用现前,凡夫遇事是暴跳如雷,烦恼一大堆;圣人遇到任何事情,他的大智慧就现前;没有关系,原谅他、宽恕他。所以,圣凡之别,就要看处理事情时:如果看吃饭睡觉,睡觉,你会打呼,他也会打呼,都一样。我师父也一样会打呼啊,我师父睡觉还翘脚,我还没有呢!晕样我师父比我没修行(法师笑出声)!不是看那些的。对不对?

因此我说:不要以己微证,为自清净,不要自己这样讲。犹未能尽,我相的根本。首两句征,去何当知,爱涅槃者,本来是解脱之法,现在为什么不能转回来呢?说:善男子!末世众生,修行菩提,求成证果的人,稍微证得,当作清净,[即是涅槃法相,四相未空。称之曰微者,谓证、悟、了、觉,]就是迷智的四相,能证、能悟、能了、能觉,有一个能证、悟、了、觉,[分分而证故。然证,则自计]自己以为执着,[蕴(身心)净;悟,则自计我净;]自己认为自己很清净了。[了,则自计人净;觉,则自计生净,故云:为自清净。惟余一觉,]剩下一个觉性而已。[觉所了者:即是一切业智,犹如命根,常在身中潜续,故曰:犹未能尽,我相根本。我相根本,即是法相。谓是我之法故。法不解脱竟。并上二科,二辗转征释其故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50

寅三验知我根未尽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赞叹彼法,[即生欢喜,]现在举例来应验、考试一下,如果有人赞叹他的法,他就产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他有这种心,彼所得者,就是他稍有功夫;但是,马上就产生恨,他受到毁谤,马上就恨,不愿意度众生。所以,我们就知道,大家都喜欢被赞叹,不希望受毁谤。[则知我相,坚固执持,]由此就能应验,每一个人都是我相固执,包括出家也是一样,出家也是在修行。所以,我也常常告诉诸位:你出家,我相还是很大,有的出家人,我相比在家人更大,还是有,讲起来很惭愧,不过,毕竟他现僧相,是三宝之一。

因此在家人,不要将每一个出家人当作是圣人,不要将每个出家人都当作是圣人,这样会失望。我们要这样想:出家就已经很不简单了,能够断爱根、断这个情欲、断掉家庭的束缚,晕样就不简单了。虽然说:他也是在学习、在修行,但是,我们要生希有赞叹想,希有赞叹。所以,我们对出家人就是毕恭毕敬,赞叹三宝,毕竟这样我们是清净心,清净心。所以,大家还在凡夫地修行当中,难免我相坚固执持,出家、在家都一样;若能无我相,大家都证果了,证果了。所以,[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潜伏藏识,这个我相、我执,都隐藏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面,我们的八识田中。

游戏诸根,蕴藏在眼耳鼻舌身意,曾不间断,从来不,“曾”就是从来,从来没有间断过,从来没有间断过,蚊子咬你右手,你不可能打左手,不可能的事!影子咬右边,你却……,(法师用左手打左脸的动作)奇怪!蚊子叮右边,你怎么打左边?对不对?而有一种人是慈悲,影子叮这边,他为什么打另一边?打另一边是要震动让它飞走,这就有可能,不然我们不可能打错边,蚊子一叮,啪!很准!我们的我相二十四小时都存在,没那么简单!所以,我才说:这一生要证圣果,难如登天,真的,别说证圣果了,明心见性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明心见性的人,他理路清楚,就是正知正见的人了。

所以,要正知正见的人,就是要明心见性;虽然经典通达,还不一定是正知正见,因为你就算经典通达,你有时候读经还含有我相,没有见到平等的本性,说法有时候还会扭曲佛的意思。譬如说:明心见性是什么?因为他没有明心见性,他讲经,讲到无念,他就说:无念……,无念就是没有妄想嘛,无住就是什么都没有,完蛋了!会下地狱,完蛋了!无念是没有凡夫之念;但是,有圣人清净之念,这样解释就正确,因为他可以依体起用。圣人讲有念、无念,统统是无念,因为是建立在空性里面;凡夫讲有念、无念,统统是有念,因为建立在妄想的执着,讲有念,执着有念,讲无念,执着无念,就是这样。所以,虽然经典每个字都看得懂;但是,你的心境无法会入悟性里面,所有的讲经说法,你还会偏,不要常常讲人家违背因果,你自己虽然有看过一些经典,你有时候讲出来的法,根本就违背因果也不一定!讲讲故事、往生实录,做善事有善报,这个容易;但是,要讲到心性上的东西,如果你本身不悟,你还是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瞎子牵着瞎子,一群人全部跟着堕落,胡乱说法误众,要注意!

不要认为:我经典通达!对不对?唯识学,像上次,我们在李老师那里,在李老师那里研究,因为开《唯识简介》,有一个人在解释第七意识,我在旁边听,他解释错误了,解释错误。所以说:他也是这样听啊,但是,他却解释错误;我不敢讲,怕被他揍,一讲,万一变成熊猫就惨了,被揍到眼睛瘀青。所以,我这种人很不喜欢纠正别人,很不喜欢纠正别人,就是这样。所以,讲这个实在是有根据的,所以,大家还是要小心,不要常常说我们很了不起;要常常说:我讲的你参考看看,不然我再请教我师父。这样可以,知道吗?我讲这个给你参考,我不懂的再请教我师父看看。这样没关系,因为你还留了后步。对不对?一下子就:我说的一定对!完了,你要是讲错,就死定了!世间法可以让你随便吹牛,出世间法是不能让你随便乱讲的喔!

你要有根据,不能随便乱讲,你平时说笑没关系,佛法随便乱讲,那你就完了,破佛的知见,这个罪比杀人更重,断众生的慧命!你做什么工作都很简单,世界上唯有当法师最难,最难!因为若是误导众生,罪无量无边,百千万劫不能超生。我要上台讲经,必需下很大的勇气,你没有稍微有一点点悟道,是不敢上台的,万一讲错,你麻烦大了!

所以说:[此以违顺二境,验知我根未尽,实借此以证法未解脱也。言修行人,自谓已得涅槃之法,但就世境违顺,一验便知。设若有人,赞叹彼法,随即生喜,]马上产生欢喜。[便欲济度。设若有人,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怒,怀恨在心。]人家批评你:你是怎么修行的?你哪有什么境界?马上就发怒了。[因对外境赞诽,验得内心喜怒,]

所以,人家若说我们没有修行,你就说:是!我没有修,真的!我是世间最没用的人!所以,我们若将自己当作是世间是没用的人,烦恼就没有,你说我没修,我也没有烦恼,因为我没说我有修行啊!对不对?是啊!我只是跟你说,我看过几本经典而已,我没跟你说我有修行啊!我常常跟他们讲:我没有修行,是个凡夫,对不对?跟大家一样。[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法执全在。以此种子潜伏藏识;]隐藏在藏识里面。[藏识,即第八识,微细分别。前云一切业智,所不自见。如鱼潜于渊,]“渊”就是深,深水叫做渊。对不对?[似鼠伏于穴,]就像老鼠藏在深穴里面,很难抓到。[遇境便发。]遇到境界,马上就产生烦恼。[游戏诸根门头,曾无间断者:]在六根法中执着分别。[谓恒审思量我相随也。]“审”就是分别。思量就是一种执着我;恒审,永远在分别、永远在考……,思量就是永远执着一个人,永远相随着。[初开示障道四相竟。][

癸二斥迷无功劝修(分二)

子初分类为斥 子二警策真修(子初又分四)

丑初斥有我无功二斥说病无功三斥窃德无功四斥增慢无功

丑初斥有我无功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修行人如果不破除我相,则不能入清净觉,因为它会偷走我们的功德法财。

[此承前正明,彼末世修道之者,必要断除我相,设若不除我相,有损于道。如前所云:认贼为子,所有功德法财,终不成就,以是之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我们如果知道我相是空性,也没有所谓毁谤我的人。底下是另一段,说:[有我说法,]如果说:有我在为众生说法,这样我执还是未断。所以,有我说法,[我未断故。]就是说:如果认为我在为众生说法,那么,这个我相还是没有断,我相还是未断,所以说: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所以,众生的寿命相,众生的寿命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

[此蹑前不除我相,]这是根据前面、依照前面,蹑,“蹑”就是依照,依照前面不除我相,继续发挥,[不能入清净觉。故重呼善男子!设若欲入清净觉性,当知人、法,二我皆空,既得二我空故,则赞毁亦空,自然不见有毁我者,亦不见有赞我者。若有我为其说法,便欲济度于他,此正是我相未断。若我相未断则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全在,故云:亦复如是。初斥有我无功竟。

丑二说病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说病为法的意思就是说:带病在修行。所谓病为法,说病为法,这个“说”字,意思就是说:知见错误,变成了一种心病,以此心病为修行,以此病、病心为修行。再讲一遍:说病为法,这个“病”字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所以说:善男子!末世的众生,说病为相,就是带着一种病,哪一种病呢?我相不除的病,带着这种病,为当作是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所以,讲起来是很可怜的人,虽然他在说法、度众生,但是,他听到赞叹就高兴,听到毁谤就不高兴,所以,讲起来很可怜,很可怜!所以,说法的人,不能因为众生赞叹我,我才要讲经弘法;或是众生毁谤我,我就不讲经说法,这样不行,这样不是一个菩萨。你讲我,我也说法;你赞叹我,我也说法;你毁谤我,我就讲得更勤,讲得再累也无妨,更勇猛、更认真地讲!

为什么?气死你啊,你拿我没办法,你无我奈何!对不对?这就是精进菩萨,不为一切魔障所障碍,所障碍。所以,[虽勤精进,增益诸病,]虽然你在精进,但是,增加你执着的病,因为你不除嘛、不放下。

[是故不能,入清净觉。】]这讲得太好了!虽勤精进,增益诸病,你看!知见若错误,我们今天若没有研究《圆觉经》,只是傻傻地一直精进……,师父!我要回家精进了!我说:精进要抓对方向,你跟善人住在一起,你会精进,你会进步;你跟坏人住在一起,你也会精进,也会进步,只是方向不同而已,只是方向不同而已。你跟善知识住在一起,你会进步;你跟邪知邪见、恶知识在一起,你也会进步。对不对啊?对啊!差别在精进的方向错误而已。所以,首先要除我相。

[末世众生,不了四相,四相若存,总名为病。]统统叫做病,只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在,统统是病。所以,[闻赞生喜,而为说法。说自所证,正是我相;]你想想看![说自所悟,正是人相;说自所了、所觉,正是众生、寿命。]所以,我才告诉诸位:要如何验明这位法师讲经是不是正法?这位法师讲经如果常常称赞他自己、夸奖自己,你就要考虑考虑了!常常说他神通自在,他不起于座,就知道三十三天外的事,或者是说他还没去看地理……,师父啊!请你去看一下我们那边的地理。

他就说:不用看了!那边的地理如何如何,不适合你住。那就要小心了,那是在吹牛!说:师父!人家说他有神通呢!我说:很简单!你叫他从美国飞过来,不必买机票,很简单!不必经过海关,人从虚空飞过来,要经过海关吗?不用啊!哪还要验关验老半天?咻!就到了。对不对?你会飞,海关也拿你没办法啊,不需要,还是得坐飞机,不然要坐什么?坐莲花吗?还早吧!我们是凡夫,没办法。自称是圣人有神通,不要欺骗众生了!

我学说:台湾的信徒是盲目的,盲目的!什么叫盲目呢?听到人家称赞某位法师,就搞不清楚状况,说他多厉害,为人治病,有多大的神通、多了不起,每天吃很少、不倒单,就崇拜得……,你搞不清楚他是真的是假的,或是清净,有修没修……,你说他日中一食,这样并不厉害,蛇过冬眠是四个月不吃呢,你不会比它更厉害吧?所以说:不是靠外相,说他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真的很有修行,我跟他们说:你去亚马逊河看看,上面还有人光着身子的;他还穿着破烂的衣服,那些人都是用芋头叶遮身而已,芋头叶,如果要用这样来比较,有修没修,要怎么比?你去亚马逊河上面看看,落后我们现在两、

三千年的历史,原始民族,还是石器时代呢,还是石器时代,他所用的统统没有刀子,都是用石头做的、打成的。就是今天喔,不是以前喔,今天文明的社会里面,还有慢我们两、三千年文化的地方,还有食人族呢,吃人肉的地方,统统不穿的,那些女人哪里有穿?都是该遮的遮一片叶子而已。

对不对?该遮的遮一片叶子而已。所以说:我们不是看外相来说有修没修,这个不准,这个不准!一个人穿得很漂亮,你敢说他没有修行吗?你敢吗?你怎么看得出来?观世音菩萨有修行吗?你看看,你会比观世音菩萨更漂亮吗?你穿的衣服会比观世音菩萨漂亮吗?来!你看看,菩萨向上戴着珍宝、璎珞,你多少钱要买观世音菩萨这件衣服?观世音菩萨空得漂不漂亮?漂亮。你会比观世音菩萨更有修行吗?不会!阿弥陀佛这件衣服多漂亮!天衣无缝,披着站在中间接引众生,无量万丈的光明,这一尊,你敢说阿弥陀佛没有修行吗?极乐世界……,人家说:师父!你用大理石舖地很浪费!我说:极乐世界黄金铺地啊!不对吗?阿弥陀佛没有修行吗?那都是执着上、内心里面的问题,不是看外表的,不是这样看的。

修行人,我常想:用一个外表,去判断一个人有修无修,你要如何判断?要判断一个人有修没修,是看他遇到境界、他处理事情,他怎么发心?他是为众生,还是为自己辩护?对不对?看他在办一切的事情,他是不是真的为了众生?如果为众生,还有一个我相,还是错误!因此,道在心,不在外表。所以说:[以病为法,是故名可怜愍。]以病,这个病就是四相不除的病,简单讲就是:执着的病不除,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包括你说法度众生,你都不能有一个度众生的念头;你施舍出来的金钱,不能说:我在布施,有个布施之相,何以故?一切法毕竟空性,不可得故。

[虽历劫精勤精进,]虽然历劫精进修行,[而带病修行,]我们现在就是带病修行,带病修行,偶尔就会生起执着。我们以前有个邻居叫做王**,他患有气喘,整天一直咳,“咳!”……!每天都这样子,凌晨两、三点还听到他在咳,到死都这样子,患有气喘,咳到死!有气喘的人很可怜,他都没办法睡,要拿一张躺椅,拿一张躺椅半躺着,咳……,我从小就听他咳,我从小时候,他还没有死就听他常常在咳了,咳到他死,可怜,很可怜!患有气喘实在很可怜,一直咳……,咳的声音很长很长,咳……,好像拉不断的线,咳……,实在很可怜!所以说:人如果患了病实在……,我的气管也不好,以后不晓得会不会这样?万一这样就完了!所以说:患有气喘的人,偶尔就会咳几声,带着我相的人,偶尔就会生起执着,同样的意思,有道理,有道理!

虽然历劫精进修行,而带病修行,[但增益诸病。]所以,[如称实修行,唯增益实德,]称实就是要合实相的道理,要合加深的道理去修行。菩萨!师父一直跟你讲:你第一个一定要知见正确,你不能不听经闻法,就算打雷、下大雨,无论如何,只要没有被招牌砸到,你都要来听经闻法,被砸到,那就没办法了!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自己有办法,修到后来就会有障碍,执着没办法放下,你今天没有来讲《圆觉经》,你一定没办法,一定要破我相。所以说:唯增益实德,如称实修行,就是以无相、破相来修行,能增加我们真实的德行。[如药草等,种有甘苦,水土所滋,各唯增益。

苦,喻我相为本;甘,喻净觉为本;]所以,虽然下雨,虽然下雨,苦的愈若,甘的愈甘,意思是说:你的出发点要对,要净觉,圆觉的出发点,这样这个法对我们就有增长;如果说:我们以我相为本,那么,这个法变成滋润我们的我相。所以,学佛的人,愈会讲话愈执着,学佛变成颠倒,愈学愈惨,愈我慢愈惨!你跟的师父也同样如此,你如果跟到一个坏脾气的师父,每天骂人,以后他的徒弟就会学,他以后必徒弟:过来!啪啪!咦?师父!您为什么打人?以前我师父也常打我啊!他拿他师父做榜样,真的喔!他的师父三天两头就责备徒弟,嗔恨心、仇恨心很重,这个徒弟自自然然就受他师父熏习。所以,我不能有恨心,因为我要教导徒弟,我要大慈大悲,因为我徒弟的频率会跟师父一样。所以,我对我徒弟都尽量大慈大悲,一直原谅他,我从来不骂徒弟,我如果管不了他,自己就很惭愧,三更半夜就……,我是没哭啦,自己三更半夜起来,唉!我很惭愧,我没有修行,没办法度我的徒弟,人家他今天要离开,要去找更好的师父了,这要怪我,不能怪他。

徒弟如果不听话;唉!我的德行不够,这是我的问题,不是徒弟的问题,要跪我自己去跪,不能处罚他,处罚我自己就好。自己念佛,自己念佛求忏悔,不去责备徒弟,因为徒弟就是无知,他才必需跟着我出家,今天他会显现无知,就是我教他教得不够,我把他都得不够,所以,这是我的责任,我要自我检讨,这样才不会生气,不然很难过!对啊!这样才不会生气。每天这样回光返照……,所以,徒弟现在慢慢接受师父:我的师父不曾经责备过我们,我们师父都是用爱的教育,慈悲的教育。

以后他教导徒弟,清净心就一直现前……,一直现前。所以,我不能大声,或是用恨来对我的徒弟,这样他会学起来,以后他做师父时,也会打人,他现在做人家的徒弟,以后有一天,他也会做人家的师父,以后他才华徒弟时,也会想到:我师父慧律法师,他从来不责备徒弟,他都是赞叹徒弟,他都跟我们打成一片,大慈大悲,他有什么事都自己责备自己,我要学习师父。这频率就会共鸣。所以,做师父的人,是表相给徒弟看的,而法是里面,这很重要,很重要的!我以这些员式也是同样如此,都一样,我以这些员工,以前这些员工要进来的时候,我都发一个愿:每一个我都会很疼惜,我要让他真的很快乐,我一定不会责备他;一条蜜蜡五万,他订价少写一个零,五千,我也是用讲的:唉!你卖错了!赔了四万五。

我也不能大声骂他:喂!这是五万才对,你少写一个零,明天开除!不能这样子,我也只能若笑,请到这种员工,也不能责备他。不然你看我们这里十几个员工,我都不曾责备过他们。真的!能来师父这边上班,他家的历代祖先真的有烧香,他家的历代祖先真的有烧香,就是这样。为什么呢?我也要给他圆觉的思想,师父这么慈悲,他在工作上就是与道相应;我师父这么慈悲,我不做,我自己会不好意思!让他自觉到良心,自觉到良心,让他自觉,自觉因果;你看!师父对我们这么慈悲,我们怎能睡到八点多还不起床?他自己就赶快爬起来,deng……,自觉的作用,因为我对他很好嘛,自觉的作用。

所以说:包括这三、四十位法师,包括这些在家居士,来这里上班的职员,我对待他们都没话讲,师父就像一个好爸爸,大慈大悲,怜愍众生,怜愍众生;除了不要跟我争太多薪水以外,其他都好谈,不要跟我说:师父!薪水太少!不要讲这一句就好,不提钱的大前提下之下,什么都好谈。所以,[水、土,则喻万行。此我相为本,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二斥说病无功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51

丑三斥窃德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不了解我执的根本。[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佛陀,那是佛陀的功夫,如来的解就是法,以及如来若行、万行,[为自修行,]就认为自己的修行,说:你看!佛陀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只会谈理论,叫做以凡滥圣,以凡滥圣,你看,佛陀这么自在,我们也要学自在!结果都去造恶业,把造恶业当作是自在,这样就死定了!为自修行,[终不成就。】]就是以凡滥圣的意思,将佛陀所修行的,当作我自己很有修行,我就像佛陀一样,我就像佛陀一样。

举个例子来说,我看了一本书,有一个上师自称为佛的,把一只啄木鸟打死,打死,打死一只啄木鸟,人家写一本书出来,人家说:这样是杀生,显教的法师也没有这样子。拿枪打死啄木鸟,在美国。他的徒弟就解释说:大杀生就是大慈悲,因为我师父是佛!他的师父是佛,我是认为如果是这样是没关系,真的是佛是没有关系;但是,释迦牟尼佛示现,他没有示现杀生,释迦牟尼佛示现,也没有示现杀生,释迦牟尼佛示现,也没有造一切的这些恶业。没有!所以说:我们不要说我们就像佛陀,我们不要这样,这样是偷如来的德为自己的德。

[末世众生,未尽我相根本,不能了达四相皆空,以如来解行,回为己有。依佛所说之理而解,及佛所行之行而修,是谓窃取如来之德为己德,非己亲证,故终不成就。三斥窃德无功竟。

丑四斥增慢无功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就这是说:有心修行的人,你也许是在修行,若有众生,虽然有修行,还没有得到涅槃的境界,你就说我自己得到;还未证得菩提,你就说我证得了;看到别人精进,你就心生嫉妒,圣人会这样子吗?圣人是物我一如,众生跟我们是同一体,看到没有修行的人,我们怜愍,怎么会看到没有修行的人就讨厌,看到有修行的人,我们就嫉妒呢?晕是什么心?心就是念力,临命终我们随念而去,你现在都不能平等,你怎么进入平等的世界呢?你有平等的念,才能进入平等的法身嘛,法身是平等嘛!

对不对?你心生嫉妒。所以,我常说:贤能的人被毁谤,是一定避免不了的,一定要被人毁谤,你逃不过这个大劫的,没有办法,没有被毁谤的人是蠢材,这是一定的道理,众生相嘛,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因为他还执着:他比我更行!执着。所以,无法产生清净的觉性。

[或有增上慢众生,未得涅槃之理便自谓已得,未证菩提之智便自谓已证:得少为足,故为增上慢人。见胜进者,心生嫉妒:夫圣人用心,物我一如,见有胜于己,更希前进者,应生欢喜,而今不然,心生嫉妒,谓嫉我不能,妒彼胜我。然嫉妒之心,发于我爱,故知由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初分类为斥竟。][

子二警策真修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大家都希望成就。[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这一句要解释一下:不要因为要求一个悟的心,只求多闻,相似的功夫,这只是只有增长多闻而已,只是增加多闻、增加我见而已,意思就是:没有在心地上下功夫,只是听听法,不会合这个心境。再讲一遍:善男子!末世的众生,希望成道,不要为了成道、为了求悟,只是在经教当中下手,没有实地内心的功夫,这不是真正修行的人,只是增加多闻而已;多闻不能了生死,要实证,要实实在在放得下,才是真正的功夫。听经闻法这么多,竟然我相还这么大、执着这么大,是非还这么多,这样你想想看,你是一个修行人吗?修行人有一句话,禅宗有一句很了不起的话,说:欲入如来大觉者,当处发生,当处寂灭,是名入道之人。太了不起了!

欲入圆觉之人,想要入佛的圆觉的人,当处发生,汪处寂灭,你何时发生任何事情,你当下就是没事,不要等到明天、不是等到后天、等到一个礼拜、等到一个月,当处发生,当处就寂灭,那就是真正当下悟道的人;你若不能当处发生,当处寂灭,那么,你还不是一个自在的人。

[末世众生发心修道,希望成就道果,须先悟圆觉真心,依此心修习。此是成佛正因,自然克成道果,切勿将心待悟。苟有待悟之心,则必广求经教,执相似语,回为己解,谓己发明。但唯增益多闻,增长我见,非真修也。]这一句就是我一生当中,看到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就是说:你放不下,你还是要学习放下。[未断令断;]情执不断,你就是要想办法把它断掉![贪、嗔、爱、慢,]贪心、嗔恨心、爱心、慢心。[谄、曲、嫉妒,]谄曲心,嫉妒心。[对境不生;]造成不要动到念头嫉妒任何一个人、谄曲任何一个人。[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太好了,太好了!(法师连敲桌子,咚咚地响。)我拍了十几声桌子,就是:太好了,太好了。讲得一针见血,一针见血,真的是如此,我们对佛实在是五体投地地钦佩,太敬佩了,太敬佩了!叫我们要精进,要降伏烦恼,要起大勇猛之心,没有得到的东西要得到;这个“得”就是一种放下、无所执着的功夫。

还没有断这个情执、欲望,要放下、要断掉;贪、嗔、爱、慢、谄曲、嫉妒,要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果能如此,佛说这个人渐次成就,目标正确,目标抓对了,这个出发点他抓对了、抓准了!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别人对不以,与我们无关;我们对不对,跟我们的生死有关,菩萨!你这句话听得懂吧!别人对不对,与我们的生死无关;我们对不对,跟我们的生死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最重要的!

[此劝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将心待悟,]不要把一颗心等待,等待觉悟,觉悟是当下的功夫,不要等;我等待要开悟,你开悟没有?没有!你为什么不开悟?我还在等,我还在等。等什么?[亦不要广求多闻。但当一心精进而无异缘,]没有其他的因缘,[念念勤劳而无懈怠。]多拜佛、多念佛。[降伏烦恼者;先断迷识四相,略显空无我理,得相似涅槃。更劝起大勇猛:进修不退为大勇;冒难不屈为大猛。未得清净涅槃者令得,未断迷智四相者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者:此对境验心,果然贪、嗔、爱、慢等烦恼,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者:生死根本,最难拔除。念尽则自他俱寂,如此自验其心。

如古德云:]这句话你要写起来摆着,要贴一张单子,不然要画红字,[“学道不必将心求悟,]将心求悟是生灭法,这样还未悟。[但于一切烦恼境界透得过,]就是说:你现在在烦恼,此时正好是用功的时候。菩萨!正在烦恼的时候,就是真正用功夫时。[便是悟处。”]但于一切烦恼境界透得过,透得过就是放得下,天大地大的事你都当作没事,当处就是(法师连敲桌子,咚咚地响)。所以,师父刚才说:当处发生,当处寂灭,是名入道,真正入道之人。[故佛说此人,渐次可以成就。先断迷识四相,进断迷智四相,是为渐次成就也。]渐次成就也。讲到这一段,后面是偈颂,一个段落。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师父解释一遍:要求善知识,一定要求善知识,开示我们正知正见的圆觉思想,这样才不会堕入邪见;你若则邪见,愈精进就愈惨!若于所求,如果在求法亲近的善知识那个地方,若于所求的善知识那个地方,对善知识不能产生爱恨的念头。则不能入,如果说:还在分别亲近善知识,看善知识的缺点,那么,永远不能入道,不能入清净觉海。

[此承上,虽然渐次可以成就,还要更求善知识,决择邪正分明,令依正修,不堕邪见,如此方得相应,是为真修。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取、舍之心,是则我根未尽,毕竟不能入清净觉海。以海为众流所归,出生诸宝。喻彼大圆觉心,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取喻如海,]取这个比喻就像海。

[良有以也。初长行竟。]最后师父要跟诸位讲一句话: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听到《圆觉经》,好不容易听到法,我们如果不会把法拿来运用,你就是世间最可怜的人!可怜的不是外面那些人,外面那些人可怜是正常的,因为他没有听到佛法;而你已经听到佛法,不应该又做一个可怜的人,不知道直接入圆觉之心、之海。是不是这样?听到佛法,知道生死的根本,要赶快降伏习气,坏的习气,嫉妒、恨心、谄曲的习气要赶快放下,不然你比外面的人更可怜,双重的可怜!外面的人没有听到佛法很可怜,对不对?但是,你比外面的人更可怜,因为你已经得到宝贝,却不会运用,你是双重的可怜,双重的可怜,外面那些人叫做注定可怜,你这个叫做很可惜的可怜,很可惜!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53

[壬二偈颂(分二)

癸初标颂二正颂

癸初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正颂(如次讽前,科同长行。)

【“净业汝当知:]“净业”就是净诸业障菩萨,这两个字是菩萨的名字,所以说: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都是执着我爱。[无始妄流转,]无始劫以来妄流转。人道还算幸运,这个鬼神,我们如果一念落入鬼神,要解脱的机会就更加困难!鬼神虚妄的执着更加强烈,没有佛法可听,没有佛法可听。所以说:过去有人入阴间后出来说。阴间的人很尊重我们学佛的人,有的人有神通,曾经进去鬼道,说鬼神在礼拜一位祖师,结果一看,这位祖师还活在阳间,还活在阳间,也就是说:这位祖师的行持让鬼神很钦佩,鬼神钦佩,所以说:我们在人间如果不解脱,到了阴间才想要解脱,要断这个流转,可以说很难,很难!前几天我跟诸位讲过南鲲鯓(鯓shēn)那个万善爷兄:要称他为“兄”,今天他又来找我,来这里感谢,感谢,夫妻俩被他搞得只剩一万块,我跟他讲:这没办法,只能好好地跟他讲。结果回去后,就不再附他的身了,退得干干净净!

我跟他说:早晚课请我们法观:愿以此功德,回向南鲲鯓万善爷公。很有效呢!今天夫妻俩来这里非常高兴,那个鬼神缠了他七年,缠了他七年,你知道吗?缠得他寸步难行,让他没有办法工作,每次他开计程车,就把他的眼睛遮起来,缠了他七、八年,他自己会附身起来讲话,对我大块嚷嚷:你是修行人,我很尊重你,可是,他就是不听我的话!像抓狂一样,我都一直念:阿弥陀佛……,因为鬼是惹不得的,鬼很凶,我一直念阿弥陀佛……,好好地跟他讲,我们做功德回向给他,才几天?那天到今天才几天而已?有一星期吗?夫妻俩非常高兴,七、八年的痛苦,二十四小时都跟着他,藉着大众的力量回向,已经退得干干净净了,他自己讲的喔!他说不晓得要如何表达对师父的感谢,说师父救了他们全家。我说:这不是我,完全是大众共修的力量。

所以说:冤亲债主到最后,还是要以佛法的慈悲才有办法解决。他们以前求助于谢公妈、关公的庙,他还是照样来附身,用任何的咒都赶不走,我说:这个不能来硬的,要好好地跟他讲,身段柔软一点,做功德、念佛回向给他。我说:你回去只要认真念佛,我靠大家的力量,因为师父没有修行,没有修行,也不晓得是谁介绍的,介绍他来找慧律法师,我看他们夫妻俩实在很可怜,被他搞到耗尽所有积蓄;对于鬼神,只能好好的跟他讲。所以,我就告诉诸位:你看,我们对于往生是不是要更有信心?才一星期,这个鬼神就不再来附身了,我们就是早晚课回向给他,他就退得干干净净了,加上他自己也认真地念佛。诸位冷静地想想看,晕样是不是表示结善缘很重要?对不对?这样是不是说明回向的力量?现在大家都还活着,由这个例子就知道,现在大家都还活着,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作证明,我们今天靠大众的力量,共修的力量、水陆大法会的力量,七、八年来束手无策,一星期就让他摆脱这个鬼神,这是不是证明念佛共修当中的回向,或是我们跟三宝结个善缘,百年之后念佛回向,那个力量有多大!

万一我们的修持力不够,像这样一直为他回向……,才一星期,这个万善爷公就不再来了。不过,还是得继续为分回向一段时间,若不继续回向给他,万一明天又跑回来就惨了!要继续回向给他。所以说:回向的力量不可抺灭,不可抺灭,这太厉害了,太厉害了!靠我们自己的修持力不够,百年之后,靠师父帮我们回向一下。对不对?结一个善缘,百利无一害,百利无一害。对不对?他本来要休养,我又把钱退回去,他拿一千块要供养,我说不用,你经济困难嘛,师父不是为了钱才为你回向,不是这样,师父一律平等,你遇到困难,我就为你回向,一律平等。在他的感觉:出家人毕竟是不一样,他说他花了很多钱,什么办法都试过了,还是摆不平,来到这里,一毛钱都不用花,就是回向一下而已。

所以说:这个鬼道,这个妄、虚妄的执着很厉害,但是,要好好地跟他讲,好好地跟他讲。这是个好消息,是最好的例子。诸位!你拜佛,不能搞到跟邻居都不合,死后孤孤单单一个人,没有人要帮你助念,那实在是很糟糕!我们今天有在讲堂结缘,应该没有问题,只要你坚持到底,任何一个力量我都不动摇,永远这样子护持三宝,那个力量很惊人!底下,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未除四种的相。[不得成菩提。】

净业汝应当了知,一切众生迷识四我,]就是我痴、我爱、我见、我慢,痴、爱、见、慢,这是迷识的四种我。[不可不断,迷智四我,]就是证、悟、了、觉。[不可不除!何以故?谓凡夫众生皆由执迷识之我爱,无始至今,起惑造业,虚妄流转于分段生死;二乘众生皆由执迷智之四相,证、悟、了、觉,能所不亡,虚妄流转于变易生死。而未除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所谓涅槃生死等空华,而所证涅槃非真,岂得成菩提耶?

【“爱憎生于心,]我们心中若产生爱跟恨,[谄曲存诸念,]“谄”就是拍马屁,献媚;“曲”就是弯曲人家的意思,有护短,人家明明是好意,他却当作是恶意,都是为了自己,“曲”就是扭曲别人,为了保护自己,就是扭曲别人,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我们都有这种恶毒心,没有正念。所以,[不能入觉城。】

长行]就是前面的长行,现在这是偈颂。长行[分类为斥有四:一、有我,]执着一个有我。[二、说病]有四相的病。[三、窃德,]“窃”就是占据,以佛的德为自己的德,以佛的德当作是自己的德行,现在自称为佛的,差不多是这样子,他以为跟佛一样了。窃德,偷拿人家的“德”动不动就叫人家要相信他,他就是佛,百般的叫人家一定要相信他,不要怀疑他,窃德。[四、增慢。]增加一种傲慢。[此中首句]第一句就是:爱憎生于心,[义颂第一有我:以顺我者爱,违我者憎。二句义颂后三。]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晕就是形容说病、窃德、增慢,义颂后三,后三就是:前面我们讲有四种:有我、说病、窃德、增慢,后面三种就是说病、窃德、增慢这三种。

[以说病为法,]这本来就有问题,这个“病”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除,你一切的说法都有那个四相,那个变成一种错误,不能入这个觉城。[有谄媚听者义;]就是谄媚心面对听者,叫做谄媚听者义,拍马屁面对大众。 [窃德、]偷窃,偷人家的德行,当作是自己的,“窃”就是偷。[增慢,]增加我慢。[有曲护己短义。]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皆有碍胜进,]都会障碍精进。[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有念无念,同归迷闷,故不能入觉城。城喻涅槃。《直解》云:此涅槃,魔外不能侵,]因为他已经出离三界了。[万德之所聚,]一切德行统统具足。[众圣之所归,万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若能归悟刹,]这个“刹”本来是指三千大千世界,但是,在此是比喻作圆觉的妙心。如果你能归悟,回归到圆觉的妙心,这个“刹”形容一种无量无边的界线,“刹”就是这样,无量无边的界线,所以,就是比喻作圆觉的妙心。[先去贪嗔痴,]要先去掉内心的贪嗔痴。[法爱不存心,]就是对法的执着也不要存在于心。[渐次可成就。]慢慢慢慢地,我们就能成就。[我身本不有,]我们这个身体,本来就是不实在的东西。[憎爱何由生?]我们的爱跟恨,是从哪里来呢?从无明来,迷惑颠倒。[此人求善友,]这个人求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这个人要求善知识,你如果没有师父,或是善知识,正知正见的三宝,正知正见的在家居士、善知识,善友。

[终不堕邪见。]才不会落入邪知邪见。[所求别生心,]如果你在亲近善知识的时候,你还另外有分别之心,不依法就是了。常常看善知识的缺点,或者是挑剔毛病,你既然是求法,既有所求,有所求就是依法,别生心就是与法不相干的,与生死不相干的,这不关我们的事情。这样子的话,别生心,另外产生了一颗分别心,去看这个正知正见的人的种种差别,有高下。就像我们现在讲的:我去拜山,哪个师父有修行,哪个师父没有修行。产生另外一个分别心出来。你不要管你师父有没有修行,你冷静他所说的是不是正法?你如果另外别生心,分别对错、是非、善恶,[究竟非成就。”】]这样我们不能成就。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0 17:54

[此警策真修也。若能归心悟刹;刹,乃世界之都称。] “都称”就是总称,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喻圆觉妙心,为所悟之境,依圆觉妙心为正因,自可成就净觉也。]这样当然就能成就一切清净的觉性。[先除去贪、嗔、痴,此劝断迷识四相。]迷了这个分别心的四相,迷识四相就是:依照执着,而产生了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贪,谓顺我者生贪;嗔,谓违我者生嗔。

此二皆属我爱,同依我起故。痴,即我痴,谓愚于我相,]“愚”就是昏昧于,一直迷惑在一个错误的我相,“迷”就是昏昧,昏昧不觉悟叫做迷,愚。[迷无我理。]“迷”就是不明了,不明了一切法无我,所以说:我痴。[此皆迷识而有我、人、众生、寿者,故劝断之。法爱不存心者:此劝断迷智四相,然证、悟、了、觉、四相,执之生爱,故为法爱。于此四相,不生爱心,是谓法爱不, 存心,则迷智四相破矣。渐次可成就者:若惟执顿悟,不假渐修,]不藉着渐渐修行的力量,[未必即能成就。如《楞严》所云:“理则顿悟,]就道理来讲,我们可以一刹那间就悟到。

[乘悟并销;]乘悟就是一切有阶梯,譬如说小乘、中乘、大乘,只要他有所悟,一切都可以符合这个本体。所以说:我们悟的阶段,三乘不一样,多种人不一样;但是,只要一悟,理性上都是平等。[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在事相,就是习气,在习气来讲,这个没有办法一下子就除掉的。所以说:徒弟他无心犯错,有时候他是习气,这个要原谅他,要原谅他,一下子叫他没有烦恼,他很困难的!师父啊!我很烦恼啊!东说说,西说说,不满这个,不满那个,我们就知道这个人烦恼还是很重,烦恼还是很重,控制不住这个烦恼,不平则鸣嘛,不然你就让他出去走一走、绕一绕,他持不住,没有办法,你强迫他留下来,那也没有办法。习气,他的烦恼重,他不晓得当下这个定义就是说:一切发生的事情,当处就寂灭,这个才是道。

道的究竟处就是一切处:道如果要选择处的话,此道就有生灭的东西,此道就有生灭。譬如说释迦牟尼佛,他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他所到之处,二十四小时统统解脱,包括人家用火坑要害他;包括人家假装怀孕来毁谤他;包括用大象要害他,印度有大象,外道一直要害他;包括他托钵,三天都托不到钵;包括他九十天吃这个马麦,结夏安居吃这个马麦,释迦牟尼佛他没有一句怨言。包括他的指甲被石头砸到流血,他不但不怪提婆达多,他还派人家去地狱问候他,佛是何等的胸襟,佛是何等的胸襟,这岂止是其他的宗派能相提并论的?其他的宗派,动不动就要杀!对不对?大家都是为这个圣而战,发起这个圣战,佛不准战争的。

不准战争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我们如果透彻来研究佛的行为,对佛,我们就知道,这不是一个……,在中国的所有圣人里面,打开来看,包括孔子在内,都要望尘莫及,要望尘莫及!孔老夫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释迦牟尼佛不是这样,同体在悲,无缘大慈,这就比不上佛陀了!同体大悲,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是同一个本性的东西,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没有任何条件的慈悲,“缘”就是条件,没有任何条件的慈悲,很令人钦佩,我们哪里有办法做到这样子?佛的这种胸襟,看这个三藏十二部经典,你就会痛哭流涕,云何我们世间人心胸如此狭小,为了一点小事,你不原谅我,我不原谅你,怎么样都摆不平呢?很奇怪的事!放不下!哪一个人讲我怎么样;哪一个人毁谤我怎么样,有的人来问:师父!他讲您怎么样……。

我说:哎呀!他们都是菩萨,我是凡夫,这样可以吧!讲那么多有什么用?他讲我,我也不会痛苦,傻瓜!话讲回来,我做错,我当然要下三途,我负因果;如果我没有做错,他讲我的坏话,他跑去地狱,他要讲,你有什么办法?师父!我去跟他解释!你有那么厉害吗?他要让你死,你怎么解释?他已经对你没有信心了,他已经产生错误的执着了,你怎么解释?冷静,吃得饱、穿得暖,讲我们的经,度我们有缘的众生,这样谁比较聪明?我比较聪明,他哪里聪明?要自在,要解脱,要无碍,要无相。我们看到佛陀的遭遇,这样他还不算太恶劣,他毁谤我们,还算是很慈悲的人,照理说,那种人是会拿刀杀人的,现在只是毁谤我而已,这是很慈悲的人,他是大慈大悲!

对不对?他这种行为,我觉得他很慈悲,因为他是水准很低的人,照理说是会置你于死地的人,只毁谤你几句,那是很不简单的;表示他实在是很恶劣了!所以,这都是一念之间而已,一念之间而已。对不对?一切法实在……,修行,你常常说你在修行,都是修正这个念头,你对他有恨,你为什么不对他有爱呢?傻瓜!对不对?所以,我常常跟那些当太太的讲一句话:与其让先生来怕我,为什么不让先生来爱我呢?你常常炫耀着:我如果叫我先生用爬的,他就不敢站起来!你傻瓜!你讲这句话,实在很三八,你讲这句话并不聪明,你知道吗?实在很笨!你去外面跟人家说你先生怕你,你有什么面子?真是笨!那表示你是一个恶妻,你先生才会怕你;你这样讲是让你出糗!你应该说:我先生很疼我,我先生很照顾我!

这样我就很钦佩你,表示你这个太太做得很好,称赞你先生,就是称赞你自己。笨女人才会去跟人家说:我叫我先生跪着,他就不敢站起来,叫他爬着,他一句话都不敢吭声!笨!实在很笨,笨女人,你这样讲会让人看不起,并不聪明!是不是这样?这样不聪明,没有研究过佛法、没有研究过这个逻辑,逻辑学,逻辑学。对不对?我到外面都跟人家说:我那些职员真的没话讲!无论到哪里都很赞叹这些职员。人家就说:师父一定是您做得很好!我就是在等你讲这句话啦!这样对,这样对,你很聪明,因为我做得好,他才会钦佩我!是不是这样?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觉悟不觉悟,都是在一念之间,你修正、调整得正确,事事都解脱,没有任何境界能障碍你,不可能,它怎么障碍你?对不对?我常说:狗吠月亮,不损月亮的皎白,一只狗看到月亮在移动,就:汪汪汪!没用!月亮照样移动,光明遍照。狗一直叫,月亮并不会停下来说:你为什么吠我?狂吠,对我狂吠?月亮才不会理你,因为它是一只疯狗!对不对?月亮一样在利益众生,照着黑暗的天地,一样在运转,疯狗狂吠月亮,不损月亮的皎白,你说是不是这样?放下嘛!

世间哪有什么好计较的?就是这样,悟道就是如此。所以,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们习气断不掉,我们为什么不用观照的力量?常常卡死在错误的观念里面。所以,不要说徒弟怕我们,不要说众生怕我们;要让众生爱我们,要让众生尊重我们,尊重我们,非常地疼惜我们、尊重我们。做到让人家怕你,那不算厉害,我那时候还稍有福报,六年级遇到一个都是,叫做高正雄,这个名字可以讲,到现在我还感恩他,他都用爱的教育,学生如果太调皮,他顶多拿藤条处罚;你写错了,他就纠正你,一个错字叫你多写一行,你考试卷写错了,你错误,他就叫你重新校正,他说:你这次写错,我若不叫你重写,你以后还是不会。

所以,他都用爱的教育、用耐心,晚上都教我们老到七点多。那个都是,我们毕业时,大家都哭,大家都考上第一志愿,是全校的模范班,一流的班级,考试成绩是最好的,全班都考上第一志愿,家长来都哭,很感动,感动!所以,我们那个老师说:你们被我老到,很有福气!我们老师真的这样说,而我们也都认同,他是ji 督教的,你看,我们要感谢ji 督教的,他就有这个爱心。与其让学生来怕你,不如让学生来爱你、来尊重你。这是讲题外话,题外话,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今天,我秉持的原则就是:与其让徒弟、信徒来怕师父,为什么你不让他来尊敬师父、来爱师父、来慈悲师父呢?为什么要凶到让人家害怕,看到他就吓得胆战心惊?这样有什么意义?毫无意义可言![今即悟净圆觉心,又能断除迷识、]今既悟净圆觉之心,现在既然悟到圆觉的心,又能断除迷识,又能断除这个迷的识。[迷智,二种四相,故渐次可入清净觉矣!

故云: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者:净觉成就,了达无我理。我既无我,身将安在?]身在哪里?既然一切法无我,身体在哪里呢?[身既叵得,则憎爱自空,]所以,恨跟爱自然消失。[故云:何由生。此人求善友,必不堕邪见者:此人还须求得正知正见之善友,时闻开导,]常常听善知识的开导,[终不至堕落于邪外也。]“邪外”就是邪见跟外道。[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者:若于所求善友,]你对所求的善友,就是善知识,[自当依法不依人,]所以我说:你依他的法、讲的法,不依人,他的人好坏,这是他个人的因果。对不对,你依他讲的法。[倘若]如果,[别生一种种性高下之分,]就是说这个人好,这个人不好。[而起憎爱之心,纵有所得,]你若是有所得,[究竟非真成就净觉矣。以彼既有憎爱,则是我相根本犹未尽故。]还未除掉。[初除我入觉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第四卷终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13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五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圆瑛弘悟讲

受法门人雪相戒净敬录

庚二依师离病(分五)

辛初普觉启请二正陈请词三如来赞许四承教静听五正答所问

辛初普觉启请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三业恭敬,准前可知。

辛二正陈请词(分二)

壬初庆前壬二请后

壬初庆前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就是快点说修禅人的心病是什么,禅就是佛的心,我们对佛的心不了解,统统是禅的病,修禅错会了禅,也是有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心意荡然,就是说心里很欢喜,获大安稳就是心开意解:荡然就是四相不存,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或者是证、悟、了、觉,迷智、迷识,四相统统没有。获大安稳。你有圆觉的妙用,当然就能得大安稳,自在无碍。

[此当机为众庆幸。云大悲世尊,快哉乃为众生开示演说禅宗之病,令诸大众深悟迷智四相:证、悟、了、觉,亦属禅病。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者:谓心开意解,四相荡然,无存于胸中,净觉真境,获大受用。安隐,即自在无碍安隐义也。

壬二请后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离开佛渐渐地远了。[贤圣隐伏,]贤圣隐伏就是众生的福报不够,所以,贤圣潜伏起来,众生没有福,贤人、圣人就不存在了,不然就隐居起来。[邪法增炽。]“炽”就是像火在烧一样,邪知邪见的法一直增多。[使诸众生,求何等人,]要求什么人?[依何等法,]要依什么法?[行何等行,]行何等行,要行什么行?[除去何病?]要除去什么病?[云何发心,]要怎么样来发心?[令彼群盲,]众生没有智慧,就像盲人一样。[不堕邪见?”】]说:令彼群盲,表示如何令那些没有智慧的众生,不堕入邪见呢?

[如来大悲,先忧末世。]的确!佛陀所讲的经典,都是为我们末世的众生,末世的众生难以找到证果的人,所以,要求正知正见之人。如来大悲,预先忧心末世众生。[以末法之世,去佛之时渐远,]长久的时间。[法弱魔强,贤圣或隐藏于岩谷,]隐藏起来。[或伏处于海隅,]“隅”就是一个角落,或者是潜伏在海边的某一个角落。所以,你若在海边或是深山看到修行人,说不定那个就是圣人,或许就是圣人也不一定。[正教寖衰,]正在衰微,正教正在衰微,这个“寖”就是等于渐渐地,渐渐地,就像水慢慢地湿。[邪法增炽。]邪法愈来愈壮大、愈强。[前云:求善知识,不堕邪见。故此初问,使诸众生,求何等样人,为善知识?既求其人,必依其法,故二问依何等法,]要依什么法呢?[既依其法,必行其行,故三问行何等行?既行其行,必除其病,故四问除去何病?]除去何病?[如此四问既毕,又问云何发因地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者:谓发心不等,有权、]“权”就是方便。[实、]“实”就是讲毕竟空性,就是实相。[顿、]“顿”就是利根。[渐、]“渐”就是慢。[偏、]“偏”就是不圆满。[圆]“圆”就是圆满。[之别,]权、实、顿、渐、偏、圆的差别。[末世众生,生无慧目,]这个“目”是指心,生没有智慧之心,生无慧目,这个“目”不是指眼睛,就是我们没有慧之心,智慧的心。[不能辨识。]无法分辨善恶、正邪,正法或是邪法。[请求如来开导,令彼群盲,不致堕落于邪见稠林矣!]“稠”就是藏密的森林,不堕茂密的森林。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辛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无畏,那就是没有恐惧,一定正确叫做无畏,决定,不会说:我这样修会不会修错了?不会!没有后悔的这一条路,无畏,没有恐惧的。[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重言重哉:一、现益]马上利益目前的[大众,二、末及当来。]当来末世的众生。[汝若非乘大愿力,发普觉心,安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所以,菩萨问得愈多,就愈能启发我们的智慧。以前我们念高中的时候,念到子曰,子曰,我们就常讲:孔子为什么要讲这么多?都念不完,孔子为什么要讲这么多?[咨问者,是有所谋而问也。于五问中,独言修行者,以前后五问,皆为成就修行事故。汝此一问,胜似布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见道分明,无所怖畏,令彼众生得成圣道,不堕邪见。汝今谛听!许其当为汝说:

辛四承教静听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辛五正答所问(分二)

壬初长行壬二偈颂(壬初又分五)

癸初指明师令事癸二示四病应除癸三辨事师之心癸四明除病之行癸五显发心深广(癸初又分三)

子初令识子二令事子三显益

子初令识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此处加两个字:菩提。将发大菩提心。你如果发大菩提心,怎么样呢?[求善知识,]你要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准备要修行。[当求一切,]要求一切什么?[正知见人。]你看佛多么了不起!你第一个一定要进入正知正见。为什么?你如果没有进入正知正见、不求善知识,你修行二十年、三十年,都是白费的,因为错误嘛!一念的决定错误,没有找到正知正见的人,就完全浪费我们的生命。[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你的心不要执着,不要说:我修二乘人,我只想自利。不要执着声闻、缘觉的境界;我只要自利,我不想发菩提心,不想度众生。这样很可惜!如果我教的这些出家徒弟,将来全部跑到山上自己修行,这样我心里会很难过!当然,在修行当中、成熟的过程,能在山上清净修行是好;不过你将来还是要下山,下山。所以,在山上修行一段时间,有一天终究要出山;出山……,用台语讲真难听!

[此答初问,求何等人也。末世众生将发大心,将要发大乘心,以为正因也。真正因地心,即所谓发菩提心是也。求善知识者,正缘也。]正缘,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善知识,末法,你根本没有办法,你说:我找一个菩萨、找一个大彻大悟的,或者找一个证阿罗汉果的!证阿罗汉时也是二乘人啊,你若不信,你去泰国问,泰国人绝对没听过《圆觉经》,保证没有,没有《楞严经》,没有什么《法华经》,统统没有!小乘的《大藏经》里面,绝对没有这些经典,四库小乘经典也没有密宗。你如果说《楞严经》,《楞严经》是属于密藏的,密宗的东西,所以,你如果要查《楞严经》,在《大藏经》里面,《楞严经》它是属于密藏部的,密藏部的,要打开密部,才找得到《楞严经》,它根本就没有这些经典,你要去哪里找?正缘,善知识。[有因有缘,方能克果。]有因才有缘,你才能达到果报。[谓善能知真识妄,]什么是我们的真心?什么是我们虚妄的心呢?[知病识药,善能观机施教,对病授方,令得安隐也。]我常常用一个比喻来解释善知识,这比喻适不适合没关系,参考看看。我常常讲:善知识就像什么呢?譬如说有一个人来到五条叉路口的地方,五条路,看到一个人脚不方便,残障,身体不好,但是,他对这五条路的目标、方向都看得很清楚。另一个是穿西装、打领带,身体很强壮,但是,他不知道这五条路通往哪里,不知道这五条路通往哪里。来!换我请问你,换我请问你:你应该问哪一个?你可以因为他跛脚,就不问他吗?

你可以因为他残障,就不问他吗?他对这些路是清清楚楚呢!他只要告诉你:往那一条路去!你往他指示的方向走,就能到达目的地。对不对?而这个穿西装、打领带的人,虽然身体很强壮,可是,他却不知道方向。这个比喻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持戒清净,这个人看起来很有自修的能力;但是,知见不正,虽然他持戒,虽然很有威仪,但是,他知见不正;就等于这个打依赖的人,虽然外表看起来修得很好,问题是他没有智慧,无法分辨赶忙跟妄心,他搞不清楚!这个残障的比喻,意思是说:他外表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修行:但是,他正知正见,他了解佛的真心是什么,他只要指引你一条路,你很快就能到达了。

所以说:不要看善知识的外表有修没修,是看他的知见正确不正确?他有修没修,你怎么知道?你怎么看得出来那么厉害?你能知道他有修没修,你就跟佛菩萨一样了!是不是这样?所以,底下说:[故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缘也。”]你看!怎么能听信别人讲:这个人有修没修,几句话就被人洗脑了,枉费听法听这么久,好不容易能了解《圆觉经》,有这个因缘来亲近讲堂,听别人讲几句就不来了,多么可惜的事情!一直讲:你依法不依人,为何你的头脑这么没有智慧呢?这讲起来是很惋惜;惋惜也没有办法,他业障如果现前,我常说:佛叫,叫不动,鬼一叫就跟着跑了!

佛叫他,不想走,鬼叫他就跟着跑了,就是这样,请鬼拿药单,就是这样。[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者;发心原为修行,现欲修行,当求善知识引导,免入歧途。]岔路。[善知识善能了达觉性,不因修生,]不因修生,修生就是:不是因为修行而产生。[决择无疑,名正知见。]决择无疑就是:他讲话绝对百分之百相当有信心。[《法句经》云:“善解深法,]深深地了解甚深之法,了解什么法?[空无相无作,]空就是一切法不可得;无相就是所有一切相,都不值得我们留恋、

执着;无作就是你所有的功德,都不能有一念认为:我在做功德。无作就是一切无为法统统叫做无作,无所造作就是无为法。[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已来,究竟平等。”]何以故?毕竟空性,溘然是毕竟平等。[心不住相者:离凡夫烦恼境界,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即不住一切相也。]所以,《金刚经》是一部很重要的经典,有空要再听听录音带。[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者:离二乘滞寂境界。]落入沉空滞寂的境界。[二乘人无大乘志愿,沉空滞寂,得少为足,是故不著。上是顺行,下是逆行。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14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这个善知识,身体在世间跟众生共事,但是,他的心永远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他示现有种种的过错,譬如说杀、盗、淫,他示现种种的过错,但是,他赞叹清净的修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虽然示现种种的过失,但是,心清净,他绝对不令一切众生走错路,一定要令众生持戒,而且有威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是不是一直告诉你:你不要看善知识的过失?就是这样,依法嘛!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你看,菩萨有多伟大,两千多年前,他就了解两千多年后会发生的事。

[菩萨现身世间,饶益众生,虽现尘劳烦恼之中,心恒清净,处染不染。如《净名》云:]《净名》就是《维摩诘经》[“虽有妻子,常修梵行”等。示有诸过,赞叹梵行者:圭峰大师云:欲度有过众生,先以同事相摄,]先跟他的立场一样,“同事”就是立场相同,先跟他的立场相同。[心既相亲,]渐渐接近,[方能受教。如《净名》云:入诸淫舍,示欲之过等。]进到淫舍,就是我们所讲的妓女户。来到妓女户,就为他开示,说:欲望太过,太超过是不好的。[或为利益,或为别缘,所作非仪,]“非仪”就是没有威仪。虽然跟佛的教有一点点违背,[暂乖真教,]暂时有一点点地违背了佛的教化。

[祇得贬己承非,]意思就是说:贬低了自己,面对这个非法的事情,但是,[不得饰非说理,]但是,不能说出歪理出来,不能掩饰自己,说这是怎么样怎么样子,这样不可以!以误导众生。[以误凡下。]他说法,他虽然外表看起来有一点不是威仪,有一点违背佛的教化,但是,他所说的法一定要依法,不能误导众生。[不令众生入不律仪者:示有诸过,即不律仪事:因赞叹梵行,故不令入也。求如是人,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求如是善知识之人,引发大心,趣向正修行路,即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道矣!是知善知识,不可不择也。]你不得不选择!所以,我跟诸位讲过很多遍:你要将亲近的人当作是圣人,当作是圣人,这样我们的心自然清净。了解一切善知识的行为都只是示现,不是真心的,我们对于一切都采取十足的相信,因为他讲的法完全是符合佛的意思,你起到全台湾省任何地方,只要这个法师依法,都值得我们赞叹![初令识竟。

子二令事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只要你有因缘遇到这种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你看他对善知识的恭敬到极点了!为什么要不惜身命?因为他能救你的慧命。对不对?你这个肉体算什么?生生世世,我们都有这个肉体;但是,生生世世不一定能遇到救我们慧命的人;我们现在遇到了,不惜身命,供养一切。

[末世众生既见如是顺行、逆行之善知识,即知是得成菩提之正缘,]有这个因缘到了。[应当四事供养。然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乃至拚身舍命,]拼身舍命,[在所不惜。]出在这种人很少了,现在叫他:老菩萨!来帮忙折一点东西。来的都是那几个,没办法!人家有他的家庭、立场,讲起来很困难,讲起来很困难。以后不用叫人家来折,让他带回家折,用袋子装好,每人拿一包回去,有空就做。其实他不来也不是不发心,实在是有困难,我知道大家都很发心。[《大乘四法经》云:“诸苾刍尽形寿,]底下这句话你要注意听:[乃至逢遇丧命因缘,]就是说人家威胁你的生命,叫你不要亲近这个善知识,[必定不得,舍善知识。”]就是不能离开善知识,你看,遇到生命的因缘快没有了,还是不能离开善知识。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就是说你遇到善知识,他示现的是四威仪——行、住、坐、卧很清净。[乃至示现,]就是示现什么?[种种过患,]种种的过患,就是说在我们面前看来,好像他很多不对,而我们是求大菩提心的人,所以,[心无憍慢,]我们也不能轻视他。[况复抟财、]抟财就是你为什么还聚集财产要做什么呢?“抟”就是聚集。意思就是说:应该将它舍掉。心无憍慢,何况说你还执着、聚集这些财产、[妻子、眷属?】]遇到善知识要开发我们的大菩提心,这就是正缘,千百万劫难遭难遇,现在遇到了,要全部喜舍出来。

[彼善知识,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现顺行,清净无染,为作模范,令彼众生,依而行之。乃至示现逆行,种种过患者:]逆行就是譬如说他示现,[指淫、杀、盗、妄等,虽行是事,极为惭愧,即便赞叹梵行,而作折伏,令彼众生,心无憍慢;谓已知其所为,先以欲钩牵,]牵引他。[后令入佛智故。憍者,矜我胜彼;]这个“矜jīn”字,我还特别地去查那个《词彙》,叫做夸大,夸大了自己,认为我胜对方,叫做憍。[慢者,轻彼劣我。]轻视对方,劣我,比我还差,比我还差。[况复抟财、]还聚集了财富。[妻子、眷属者:以重况轻之意。言种种过患,其心尚无憍慢,况复贪著抟食,及与财宝,]抟食就是一撮,一撮,摶就是以前佛在世,或者是今天泰国人在吃饭,把饭捏成一小粒的饭团;我们台湾的饭团,如果被泰国人看到会吓一跳,这么大一颗;我走过哪里,人家都问我:师父!您要不要吃饭团?一拿起来,哇!好大一个。

他们的不是,他们是捏成一小粒,然后弹进嘴巴里,饭拿起来在前面捏一捏,弹进去,用弹的,一抟食就是这样,捏一捏……,捏成一小粒饭团,dou!很准,绝对不会弹到鼻孔里,很厉害,他们那个功夫真的很厉害,捏一捏,啪!直接就弹进嘴巴里。如果我们来弹,一百粒弹不进一粒,每次都弹中眼睛,我们吃不习惯,我们吃不习惯。抟食就是这样。以及财宝,[爱染妻子,及诸眷属,岂得慢耶?]怎么能对善知识我慢呢?[圭峰大师云:夫菩萨化身,]菩萨化现。[权道难测,]“权”就是种种的方便,很不容易去了解的。[但依法门,]你只要依他所说的法门、这个正法。[莫疑其迹,]不要怀疑他的行为的表现,“迹”就是外相,外相叫做迹,他让你看,以为行为好像不正。三业行为的表现叫做迹。你只要依他的法门,不要怀疑他的行为的表现,好像怎么样怎么样不好。[不以顺行,即效虔诚,或观逆行,便生憍慢。]这是对立的一种形容,不要因为他行得正,表现得如法,你就效法,很虔诚心、恭敬心就产生;也不可以因为看到他违背了戒律,现贪嗔痴、杀盗淫,你就产生了憍慢,这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

不以顺行,不要因为他示现如法、如戒、如律,你就效法他,心就恭敬得起来,恭敬得起来。也不要因为他现逆行,淫欲、杀、盗、贪、嗔、痴,便生憍慢,就轻视他。[故《智论》云:“于诸师尊,如世尊想。]对于你自己的师父,你要把他当作是佛,当作佛来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若能开示我们甚深的道理。[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其他的恶不重要,因为他会开发我们的圆觉,不念余恶,你看,《大智度论》也是依法。说:他若能解散我们其他的疑结,使我们能走向一条正路,对我有益,我就要尽心孝敬他,不能计较善知识其他的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囊,弊囊就是说:外表上看起来很破旧的袋子,叫做弊囊。就是说这个人外表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修行;盛宝就是他内心有法宝,他经教、情性都通达,外表上看起来好像不怎么样。不得以囊恶,不可以说外表看起来,这个袋子好像很差;袋子虽然差,但是,里面装着黄金、钻石,不取其宝,你就不拿他的宝,“宝”就是表示法,你就放弃了亲近他,从他那边得到这个法宝。

[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夜行险路,晚上走险路,险路就是会跌落断崖,摔死人。弊人,这个弊人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外表丑陋的人,一种是造恶多端的人,这有两种解释。弊人,外表看起来,穿得破破烂烂的,或是说这个人作恶多端;但是,他拿一支炬,“炬”就是火把,火把能够照这个路。[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这个人穿得很破烂,或是这个人心肠很坏,造很多恶业,但是,他举着那个火把,说:跟着我走!你跟他说:你穿得那么破烂,我不要跟你走!

不跟他走,你就准备摔死;不跟他走,你在深山里,要往何处去?你不跟他走,就准备摔死!对不对?[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也。”二令事竟。]你如果从你师父那边得到智慧与光明,不对对师父产生一念恶念。讲下来很难过,这些从外面来的,你亲近善知识时,曾经毁谤过你师父吗?或是让你师父失望过吗?跟你师父大声嚷嚷,一句长,一句短吗?如果有,赶快回去向你师父求忏悔。师父!我错了!不过不用哭得泪汪汪的,不用哭成这样,若要这样,用录音机就行了,师父!我很虔诚!然后开始播放:呜……。结果听起来像警车的声音。所以说:佛教我们怎么做,你看,他统统教得清清楚楚!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16

[子三显益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你对亲近的那个善知识,没有起一念的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你看!因为你对他有信心,你对他有信心,慢慢慢慢地,他讲经说法,你就听得进去;你对这个法师、善知识没有信心,即使他讲的是正法,你也不喜欢听,不喜欢听。[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此显示利益。善男子!若修行者,于彼逆行善友,]逆行就是说示现淫欲、杀生、偷盗等等。[不起憍慢等诸恶之念。恶念若起,障碍便生,法何得入,即所谓依法不依人。以因地心情净故,正念纯熟。从此修行,因正果正,故曰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者:觉心既明,即得心华开发,普照十方刹土,成佛度生矣。一指明师令事竟。

癸二示四病应除(分三)

子初总标征起子二别明行相子三结明真伪

子初总标征起

【“善男子!被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四种病,这四种病不是前面那四种病,这是后面所讲的四种病。[云何四病?】

此答二问,]答两种问。[依何等法也。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者:即指圆觉为妙法;包罗法界,涉入无碍,故称妙法。此法应离四病,若有其一,即不堪为师。但听所说法,心住相者,则为法病。]对法的执着叫做法病。[若离法病,则知见自正,方可依故。]这样才可以依止。[究竟云何是四病?][

子二别明行相(分四)

丑初作病丑二任病丑三止病丑四灭病

丑初作病

【“一者,作病。]就是说:我们的本性不能用求的,“作”就是有所求,意思就是:圆觉的本性不能因为求,有求就是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子。[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对于我的本性,我种种的修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那个圆觉性,不是因为你求什么东西、你一切的造作,就能求得圆觉的自性。[说名为病。】

此释四病行相。一者,作病,即生心造作。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复有一类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计度之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此是错解幻观中,起种种行,欲求圆觉义也。实不达彼,]你如果作种种的求,你就无法达到彼,达到那个境界。[先悟净圆觉,然后依净觉心,发起幻智,]幻化的智慧。[观诸幻众,而起幻行,乃至幻相永灭,方得圆满菩萨,清净妙行。今乃虚妄计度,]虚妄的计度。[欲契觉心,]你若要合这个觉心,觉悟的心,[既是造作生心,]你既然有所求就是生灭,这样就是有造作,造作就是生灭不。[岂合无为寂照。夫圆觉之性,天然本具,不假造作,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圆觉妙性,且此妙性,岂造作而可得耶?故说名为病。初作病竟。]所以,如果有这个作病,你就无法达到圆觉。

[丑二任病

【“二者,任病。] 这个任病,我大概先解释一下,任病就是懈怠懒惰、不修行的人,他说:我是随缘,不起不灭嘛,不来不去嘛,随缘懒惰,起伏生灭,以为是不执着,那就完蛋了!他把懈怠、懒惰认为是合乎佛陀的本性,不知道这样叫做不精进,他的观念就是说:精进就是执着。完蛋了!就是任病,懒惰的人,懒惰。[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也不求断生死。[不求涅槃。]他也不求涅槃,不精进。他认为[涅槃、生死,无起灭念,]无起也无灭,对不对?本来就没有。[任彼一切,]任彼一切就是随着习气,随着习气,任彼一切习气不断。[随诸法性,]习气跟诸法性怎么样?一直生活在一起。

[欲求圆觉。”彼圆觉性,]想要用这种心求圆觉,结果圆觉性,[非任有故,]不是因为你任意的浮沉随缘而不精进,不拜佛、不念佛、不精进所能达到的,那都是懒人讲懒法。任就是一种随缘浮沉,而不肯精进的人,以为他就是任运合道。[说名为病。】]一般人就是这样,以凡滥圣就是这样子,懒惰,说他是圣人,坐着,懒惰,说:佛也是这样,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整天泡茶,懒惰不用功,他就说:不坐也不起,不起也不落。只会常常讲这些,习气一大堆断不了,没办法!任,只要用这种心要求圆觉,是不可能的。

这个就是要破除我们的懒惰,还是要精进,用无相,还是要精进。所以,一切不可得法,毕竟令不可得法,变成自己证悟的功夫,而不是把这个一切不可得法,当作名相来讨论的,一切不可得……,整天只会讲一切不可得,但是,心还是有所得啊!对不对?任病就是不能契入证悟的境界,所以,就是要精进修行念佛。

[二者,任病,即任意浮沉。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复有一类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计度之言:悠悠任性,]“悠悠”就是散散的。[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以生死本空,更何所断?不求涅槃,以涅槃本寂,何假寻求?涅槃生死,不欣不厌,]不欣慕涅槃,也不讨厌生死。[无起灭念者:无涅槃之念起,无生死之念灭,一味任彼一切,随诸法性,如火性是热,水性是湿,各各差别也。妄从他妄,]习气起来,他也不管。[真随他真,任运而行,随缘而住,饥来吃饭,睡来便卧,东西南北,无定去住。

此是错会《普眼章》中,觉成就故,]如果你觉悟成就。[不与法缚,]你就不会被法所束缚。[不求法脱,]你也不会求一种法来解脱自己,因为本来不可得。[不厌生死,不爱涅槃等义。实不知彼,圆觉成就,顿同佛境,冥一如之无心,即万物以恒寂,故得普照,寂灭无二。今乃虚妄计度,任运随缘,以求圆觉。当知圆觉性,虽本无修习,不妨幻力修习,]虽然没有修,但是,还是要修行,还是要修行,把毕竟空性,当作是真正自己内在自内证的功夫,那才真正是我们的东西,我们的东西。[岂任意而得有耶?]怎么能放纵我们的恶劣的习气,而可以得到呢?[故说名为病,二任病竟。

丑三止病]

止就是怎么样?希望阻挡它:我统统没有念头,像死人一样的,我统统没有念头了!息诸外缘,我不起心也不动念。问:师父啊!我这样修行正确吗?我说:你怎么修行?我都不起心动念,静止下来。我说:这样像死人一样,这样石头早就成佛了!他说:动念也不对,不动念也不对,想不透,没办法!不悟,一定不对的,你怎么讲统统不对![【“三者,止病。]止就是停止念头,以为是修行。[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我的心[永息诸念,]我都不丐心动念,像死人一样。[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你想要求圆觉性,[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不是你停止念头,就可以合乎这个圆觉的,圆觉是无穷尽的妙用叫做圆觉,哪里像死人一样没有念头?[说名为病。】]所以说:这是一种病,修行的一种病,大病。

[三者,止病,即止息妄念。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若复有一类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计度之言:我今于自心中,永息妄念,得一切诸法之性,寂然平等。其念若起,分别自生,故见外境差殊,念若止息,分别不生,故见物我一如,]他不知道动静一如才对,他把一切境界都停止。[自他平等,欲求圆觉。此是错会静观中,]错会了静的观照。[取静为行,]以静为一切的修行是错误的,真正地修行,是一切动念、行住坐卧当中,都是空性,包括讲话、开玩笑,包括说法,他都是空性,空性,统统是空性。他们以为:我静,我把念头全部止掉,那叫做修行,以为这个是圆觉,是错误的!

圆觉是无量的理事圆融法,一切事相不坏理体:一切无生都是事相,这才是真正的圆觉,哪里说把它静下来叫做圆觉?那只是休息,暂时休息一下。取静为行,[及澄诸念之义。]澄就是令水清净叫做澄,但是,澄诸念就是希望念头停止。[实不达彼,]实在是不了解,不了解什么?悟净圆觉,[先悟净圆觉,然后依净觉心。虽悟即动即静,而以静境安心,渐修诸行,方得成就。今乃虚妄计度,止妄即真,何须别照。彼圆觉性妙性,大用无方,非止合故,说名为病。三止病竟。

丑四灭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什么都把它断,我的身心,只要没有身体、没有身心,只要把它空无所有,以为这个就叫做修行圆觉。不!所有悟到圆觉的人,身心统统是妙有,统统是妙有。灭病就是说要否认,否认这个身心:我身心是一种因缘累赘,我把它自杀,或者是把它除掉,以为这个叫做圆觉,不不不!所有悟到圆觉的人,身心都是妙用现前,身心无障无碍,知身本空,心空,可是妙有现前。[【“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无,心也无。[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圆觉的本性、清净的本性,不是寂灭之相,因为它是一切妙用,不可思议。[说名为病。】

四者,灭病,即灭除心境。]其实圆觉根本就不必灭这个心境。所以,六祖恵能大师说:心数数起,菩提这么长。人家说:对境心不起,就是这个灭病;对境心数起,菩提这么长,就是六祖讲的,对境心数起,面对境界,清净心常现前,无碍。对不对?灭除心境。[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者:若复有一类修行者,作如是思惟计度之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烦恼属惑,依惑造业,依业必受身心苦乐之报。今永断一切烦恼,烦恼断尽,身心何有,故曰:身心毕竟空无所有。身心既空,根尘安在?

何况,比况之辞。根尘互相倚托,]藉着这个因缘,倚托就是藉着因缘互相依靠。[故云:虚妄境界。]虚妄的境界。[相既虚妄,则诸相既泯,寂相现前,欲将此心永证圆觉。此是错会灭观中,断诸烦恼,随顺寂灭等义。实不达彼,先悟净圆觉,以为本修因地心,并无妄计。]虚妄的计较,虚妄的执着。[今乃虚妄计度,]计度就是所谓的分别心的执着。[一切永寂,欲求圆觉。不知圆觉之性,无碍圆融,非动非静,不离动静,住寂之心,何能契合?]怎么样才能合呢?[故曰:非寂相故,]它不是死气沉沉的东西。[说名为病。二别明行相竟。

子三结明真伪

【“离四病者,]就知道,知道什么呢?[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结示正观。以圆觉自然,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于前四种,说名为病。]作病、任病、止病、灭病。[若离四病,则知圆觉自性圆明,无欠无缺,故云清净。古德云:“修证即不无,]你说有修证,实在是没有所谓的修证。[染污即不得。” ]有所染污也不可能。修证即不无,你说有修有证,可以说是没有所谓的修证。

这一句话也可以解释说,修证即不无也可以解释说:修证,也不能说没有修证,方便讲有所修证;但是,你要染污它,也染污不得,但是,实在是没有修证。[若作如是之观而修者,得入圆觉正性,名为正观。若作他观而修者,不得圆觉正性,名为邪观。正观为成佛之坦途,]坦途就是平坦的,[他观是堕魔之险径。]会不入魔的险路。[今依离病之师,乃不住相人,]不住相人,不着相的人,[是正知正见之者。二示四病应除竟。

癸三辨事师之心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末法的众生若要修行,[应当尽命,]要尽我们的身命。[供养善友,]这个善友就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善友。[事善知识。]要事奉善知识,就是以善知识为师,我们应当亲近善知识。所以说:[彼善知识欲来亲近,]我们若想要亲近这个善知识,怎么样呢?[应断憍慢;]因为憍慢的人,听不进善知识的劝告。[若复远离,应断嗔恨。】]远离就是说:若要离开善知识,更不应该伤害善知识。

[此答第三问,修何等行也。末世众生,去佛渐远,欲修行者,不假善知识,以为模范,难免错入邪径。]走错路线。[然菩萨行门无量,本无定迹,]没有一定的迹象。[此不说六度万行,但令善事明师,]这里并没有说,你要行六度万行,只是劝我们要好好地事奉明师。要亲近师父、亲近明师、亲近善知识,我们首要之务要做什么事?[应断憍、慢、嗔、恨之心,以为根本。]我们若有这四种心态,就像脸盆覆障之处,无法入道,见不到阳光,脸盆如果倒盖着,光线就照射不进来。我们若有这四种心,会障蔽我们清净的自性,师父再怎么讲,你也不会听他的。所以说:[如善财童子于文殊处,]我们都知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嘛!

[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文殊亦不具说,]文殊菩萨[但令亲近善知识,]你若能遇到善知识,[一生圆旷劫之果。]你一生就能圆满;“旷”就是久远劫的果报。你若有机会亲近善知识:我们无量劫、久远劫来无法修持,这个念头一直修不正;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念头。我们久远劫来,有这个因缘果报,今生找到善知识,一生就能解决你无量劫来的问题。无量劫也是因为念头断不了,我们亲近善知识,下手的地方正确,我们无量劫来,在今生就能解决。[应当尽命供养善友者:尽命,即尽其形寿也。]尽他的生命。[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四事供养善友,并事善知识。寻常]“寻常”就是平常。平常的[善友,即指善知识,不甚分别。今经双用,]双用就是说:用了“善友”,又提出一个“善知识”,这两个名词,叫做双用。也是讲善友,又讲善知识。

[自当分释。]应该解释一下,分开解释一下。[既称为友,自是同学,有劝善规过之益,故称善友。恐彼四事不足,不能安心办道,得久亲近也。]这意思是说:他如果四事:饮食、医药都缺乏,吃也有困难,他要如何办道呢?譬如说:今天师父三餐有问题,食、衣都有困难,我要如何安心办道,弘扬佛法?三餐不能温饱,就得出去托钵了,挂一串长念珠,披红袈裟,站在高速公路旁边,不然饭都没得吃了,要如何讲经弘法呢?[善知识者:应指师承,具正知见,善知法要,]了解诸佛所说之法的要点。

[善识物情,]善识就是很透彻地了解,物情就是众生的心,“物”是指众生,他很了解众生的心。[能为众生,解粘脱缚,]善知识能为众生……,“粘”跟“缚”都是指烦恼,解除贪嗔痴,脱离烦恼的束缚;被粘上就惨了,很难脱身!你看过以前抓苍蝇用的一种黏蝇纸吗?把黏蝇纸打开,打开之后,你们看过上面那些黏液吗?老一辈的应该有印象,年轻人可能没看过,那个苍蝇……,什么神都有人拜,就是雨神(苍蝇之台语)没人拜,雨神算是很倒楣,众神都有人拜,就是这种神没人拜。苍蝇飞来飞去,一不小心停在上面,嗡……,振翅欲飞,但是,力不从心,它怎么飞都飞不起来。我们如果落入贪嗔痴,就是这样,我们如果落入贪嗔痴,就是这样。他知道生气不好,他也知道,都很清楚,不过,往往要生气后才来后悔:唉!我当时为什么会这样?

所以,我说,我们人的习气要解粘脱缚,要彻底的把自内证的功夫,真正的实现下去才有办法。佛法只有一句话而已;看内证的功夫,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你的心放得下,你才有办法处理天地万物一切事情,没有解粘跟缚的功夫,一下子你就倒了!没有办法!而粘跟缚也是自己造出来的,有的年轻人,从小就看人家的婚姻失败,他明明知道这条路并不好走,可是,一旦被黏到、被绑住,真正是振翅欲,心有余力不足,真的,那确实没有办法,确实没有办法!台北有一个外省人,六十几岁才结婚,六十几岁,随便去买一个山地同胞就结婚了,六十几岁!对不对?结婚后,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往生了,留下他太太要独力抚养这个小孩。

所以,有时候我们明知,明明知道结婚这条路真的不好走,但是,我们就是想:不试试看怎么知道?想试试看,他大概是认为这样比较容易觉悟吧!但是,你结婚后觉悟到痛苦,想脱离就很难了,已经被黏住了,就像黏蝇纸上的苍蝇,难以脱身。所以,在空中飞的苍蝇,看到下面那些苍蝇好象很高兴,在黏蝇纸上嗡嗡叫,似乎很高兴;未婚的人看已婚的人就是这样,好像很高兴,开宾士车,出入有人接送,你依靠我,我依靠你,你来照顾我,我来照顾你,二人缠缚在一起,都是这样。

没结婚的人就像在窜飞的苍蝇;结婚后就像在黏蝇纸上的苍蝇,一直拼命地想飞起来,空中的苍蝇看到他在底下嗡嗡叫,好像很高兴的样子,也想飞下来,却不知道它是被黏住了,这是这种譬喻,一旦被黏住,你就难以脱身,很困难,很困难!我说,我这辈子可能很没有福报,到今天我所见到的,可以说没有一对;包括我大学的同学,包括研究所的同学,他们结婚到现在,可以说没有一对有所谓的幸福人生,不曾看过,每一对都是吵得不可开交,不然就是为了三餐操劳,他们来拜访师父,容貌老到可以当我父亲了!所以说:这种事情我们可以避免,结婚这各事是可以避免的,你若没有听到佛教、佛法,则另当别论,已经听到佛法的人,还一头栽进去,迷得无法解粘脱缚,这讲起来就是业障,业障现前。

有的人说:师父!我结婚后要好好修行,改变我先生。难!非常地困难,就我所认识的,佛教居士建立家庭的当然也有,有;但是说要修行,那是真的很困难,不然你试试看,你们结婚试试看![能为众生,抽钉拔楔,]“楔xiē”就是门两旁的木柱。[是以称善。]所以说是善,抽钉拔楔就是把它分解开来,不会黏在一起,把钉子拔起来,门两旁的木柱把它分开来,能为众生抽钉,铁钉拔起来,拔楔就是说:把一片门解开来的意思,那是指解除我们的烦恼的意思,我们的烦恼打不开嘛!是以称善。[执侍巾瓶,供给所需,故名为事。]在师父、善知识的身旁,拿毛巾、端洗脸水、端茶,供给师父所需要的,叫做事奉。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者:]你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度人,种种方便,俯就物机,]“俯”就是委屈;“就”就是附和,委曲求全来附和,“物器”就是众生的根器。[欲来相亲相近,应断憍慢之心。]你都充满自己的意见,你哪里会接受师父的意见呢?你要亲近善知识,一定要先放下你的我慢,整天都是自己的意见,你怎么会听师父的呢?[憍,谓自高;慢,谓轻彼。如云:知识尚来近我,我又何必往求。只此二语,则是憍且慢矣!若复远离,应断嗔恨者:或为折伏憍慢,或为应赴机感,若复远离,则应断嗔恨之心,嗔,谓嗔恚;恨,谓怀恨。如云:任去不复追随,此后永不求彼。只此二语,则是嗔且恨矣!]

亲近善知识有多么重要呢?我现在讲一个我曾经去挂单的地方,来说明没有亲近善知识,跟亲近善知识的修行法,是不是有天壤之别?如果我们没有因缘出家,那么,选择一个善知识好好亲近,这非常重要!即使我们出家,若没有遇到善知识,讲真的,那也很惨,很惨!我有一次去鹅銮鼻,路过东港;不知道是枫港或是东港?我要想清楚,应该是枫港吧?那个地方叫枫港没错!那边有一间很清净的道场,里面住几个人呢?住一个人,一个老比丘尼。我去住的时候,因为晚上要安单,我就去问人家。这个地方有没有寺院可以挂单?因为天色已经很晚了。人家跟我说:有!师父!从那边弯进去有一间寺院。我进去一看,看到她正在打鼓,咚咚咚……,晚上要打鼓,咚咚咚……,然后停一下子,打完鼓之后再敲钟,锵……,早上是先鐘后鼓,晚上是先鼓后钟,暮鼓晨钟嘛!

对不对!你听过这一句话吗?早上寺庙里面,是先打钏再打鼓,晚上是先打鼓再叩钟,暮鼓晨钟就是这个意思,有的人到现在还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然后我就进去了,一看:哎呀!她自己一个人在敲钟打鼓,鼓敲完了要接钟,咚咚咚……,然后把鼓棒放下,跑到另一边,锵……,现在又跑过来打鼓,咚咚咚……,因为左右两边嘛,再跑到另一边,锵……,咚咚咚……,锵……,打完之后,我问她:菩萨!我晚上可以在这里休息吗?她说:欢迎欢迎。她不知道我是什么人,不认识我。我说:请你给个方便让我安单,不然这么晚了,没地方休息。隔天起来,我以为大家还在休息,一看,没其他的人!那间寺院有多大呢?那一间差不多……,那间道场,我前后走了一圈,至少有五分地,五分地有多大,你知道吗?五分地就是讲堂的五倍大,自己一个人住,大殿盖得很大喔!我问她:老菩萨!来!我问你:为什么只剩下你一个人?她说:我以前曾经请一些在家人来帮忙,结果把我的钱全部拿走了,我恨他,我很恨他,竟然把我的钱全部拿走!我说:你没有再请人来帮你吗?有啊!

可是,来帮忙的,都是想骗我的钱!我说:那你不打算把道场捐出去吗?她说:要捐给谁?能捐给谁?这间是我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呢!我说:你不捐出去能如何?无常黑白郎君有一天会来呢!她说:你现在在讲什么我都听不懂!我说:黑无常跟白无常一定会来,你已经七、八十岁了,为道场有五分地那么大,你不捐给别人要怎么办?她说:若没有找到很适当的人选,我不会随便捐出去的!她都是自己一个人修行,我问她:你都怎么修行?她说:没有啊,也没有人教我,我就自己一个人这样修行。我说:你嗔恨心这么重,恨、执着心,放不下这间道场,你要怎么修行啊?她说:对啊!我真的放不下!我说:这间道场盖多久了?她说:我一、二十岁就出家了。四、五十年呢!四、五十年,四、五十年的心境,心境,那个心境到现在都没有改变,那个执着性一直没有办法,因为她都没有亲近善知识啊!到今天七、八十岁,将死之人,还执着那间道场,她就是不放!

所以说:我们学佛,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因为善知识能开导你,你在一念之间就能放下,因为你每天薰习这个放下、自觉、慈悲、平等、空无自性,毕竟空性,每天这样讲……,这个薰习的力量很惊人!譬如说女众若来亲近师父,她坐在底下听三年,保证样样都放得下!可惜她到现在出家四、五十年了,还是没办法放下!那间道场土地很广,连厨房也是大得惊人,那个厨房有多大呢?光是那种大的土灶,足足有八个,那些圆形的土灶,一个接一个盖在一起,总共有八个,很惊人,斋堂吃饭也是她自己一个,自己一个。所以,我才告诉诸位:修行若没有亲近善知识,就是一定死路一条,死路一条,你不要认为你很有功夫了,只是那个执着性还没遇到境界,该放的时候你不放;没有因缘来的时候,你是放不下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18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你如果看到你的师父或是你的善知识;顺逆境就是说:逆就是外表看起来,他有种种的不如法;顺,外表看起来,他很如法、如律、如戒;但是,犹如虚空,就是说你的心,亲近善知识的心,要像虚空一样,就是无相。简单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亲近你的师父,不管你师父的表现好跟坏,亲近的人,都要像虚空一样的心胸。简单讲:你要亲近善知识,不讲善知识的好坏,你只要依他的法就对。[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了解一切示现,无论怎么变化,我们的身心都是空寂,都是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此修行,方入圆觉。】]这样才能进入圆觉,同一体嘛,进入圆觉,爱跟恨就不生。

所以说[现,即善知识权巧示现。或现逆境,或现顺境。远离名逆,亲近名顺,若逆若顺,心无二念,故观亲近远离之境,心如虚空,自能了知,善知识之身心,与自己之身心,毕竟平等。并与诸众生,同一圆觉体性,亦复无二。无异,即无二也。何生憎爱于其间哉!如是修行,方入圆觉者:谓如上所说,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依之修行,此人无人我相,乃为受道法器,]才可以接受这个道,才是堪称为法器。我们现在不是,我们现在亲近师父,整天都在看师父的不对,我师父怎么不对,我师父怎么不好,我师父怎么的坏,对我不平等!我说:这样你干脆不要亲近你师父,亲近你师父,本来是要作功德,结果你整天看你师父过失,这样亲近他有什么用呢?你这样变成造业,干脆远离![故方能得入圆觉也。三辨事师之心竟。

癸四明除病之行(分二)

子初明所治子二明能治

子初明所治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因为无始劫来,就是恨心、爱的染污心一直占据。[一切种子,故未解脱。】]所以,爱恨交织会毁掉一个人,就是这样。

[此答第四问,除去何病也。末世众生发心修行,所以不能得成菩提之道者,何也?由有无始生相无明已来,]生相就是最初一念,动念的开始叫做生相,最微细的第八意识,叫做生相无明。[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不生不灭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真心;与生灭和合就是我们虚妄的假心,[名阿赖耶识,]第八意识,研究过唯识学的人,就知道阿赖耶识。[而计我之心生,]计我就是一种执着,分别心的一种执着产生。[妄分自他。]虚妄地分自他。这一句话反面的意思就是说:本来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现在划分得很清楚,那还是你的心的问题。所以,人与人斗争;社会跟社会斗争;黑社会跟黑社会斗争;国家跟国家斗争,全世界起到任何地方,没有一处不斗争的,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斗争,避免不了;除非他学佛,放下分别心。[设有违自而顺他者,]违背自己而顺他。

[便起憎心,又有违他,][违背他人,而顺自者,便起爱心。于人既尔,于法亦然。由此憎爱,熏成种子,在八识田中,是为微细病故。微细的病,这个“病”就是四相,微细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就是迷智的四相,微细病就是迷智四相,一样的名词。[因有种子,难契觉心,随所闻法门,即生心作意,]

所以说:众生都是这样,[舍此取彼,]此、彼,此起彼落就是生灭,此起彼落。所以,有一次,信徒广钦老和尚,说:老和尚,老和尚!我找了很久都找不到道场,要怎么修行呢?我想找一间清净的道场!老和尚摸着心说:道场在这里,道场在这里,的确如此,首场就在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放下,处处是道场;放不下,去哪里找道场都没用!舍此取彼,所以,[憎妄爱真,]憎妄爱真,这个就是一种对立的。[难亡能所,]没办法除掉这个能所,能所不亡。[故此未得解脱。初明所治竟。

子二明能治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观冤亲债主。[如己父母,心无有二,]教我们如何对治我们那个恨的人,我们那个恨的人。所以,要作观想,如自己的母亲、自己的父亲,心无有二,[即除诸病。]这样你的恨心就消失,将他当作是自己的师长。[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你在一切法中,勿令我们的恨心,以及染污的爱、执着产生。

[上云:无始无明,憎爱种子,为障道之病根,故虽修行,未得解脱。今则等心观人,]就是用平等心来看待每一个人。等人观人,用平等心来看待每一个人。[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果有人观彼怨家,[如自父母一样,怨亲平等,心无有二,则憎爱种子自断,]你如果爱我们自己的,就不会爱别人,这个爱也 是很强烈的烦恼,爱不到就恨,所以,爱也是恨的一种,恨也是爱的一种,爱、恨是一体两面的东西,两种都是杀手,两面都是杀手,就是刀、刀片,都会杀人。爱跟恨,这就是两面都是很利的刀子,都会伤人。你看报纸、电视的报导,人家不爱他,就将她分尸,不嫁给他不行,就将她分尸,讲起来是很可怕的事,很可怕的事!

[而障道之病根自除,故云:即除诸病。于人既然平等,次则等心观法。]对人既然能够平等,那我们应该用平等的心来观一切法。[法,即修证之法。于诸法中,涅槃生死无二;无二,则无自他憎爱。故知诸病,祇由爱真憎妄,见自见他。今既断斯种子,则诸病自除,故云:亦复如是,四明除病之行竟。]有一次我回乡下,遇到一个亲戚,这个亲戚在婚前脾气就很坏,现在已经生三、四个了,跟他老婆整天吵,从结婚就一直吵,因为他那种个性:我内心自己这样想:这个亲戚朋友的个性,婚后他老婆一定很痛苦、很惨!为什么?他都采取冷漠、冷战,冷战。我内心这样想,但是,我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他结婚到现在,建立家庭后,果然不出我所料,他的太太很痛苦,因为我们回去,都会得知一些侧面消息,这种个性,一种孤僻性格,一种孤僻性格就是说:夫妻不合就是冷战,不讲话,他老婆是生不如死,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已经生四个了还是这样。

所以说:没有学佛,这个爱恨的种子,十年前跟十年后,一模一样!师父常说:我们人就是无量劫以来的演员,我们没有听到佛法,生生世世所演的每部影片都一样,爱别离、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八苦的重复的演员,重复的演员,就是不觉悟,不觉悟,永远不觉悟!所以,我读大学一年级听到佛法,我在大二,我内心里面就笃定我的方向,我今生一定要出家,我今生一定要出家,我看那些同学都爱得死去活来,对不对?什么话都随便乱讲,我们那个电话刚好在旁边,他就讲:我没有你会死,我怎么样子,我对你是真诚的!到最后还是离婚!

想当初,什么肉麻的话都讲得出来,现在呢?而今安在哉?《赤壁赋》里面讲的:而今安在哉?都不是真的!看不开的时候,就看看你的邻居,很简单,一下子就清清楚楚了!放下没有这么难。如果你再看不清楚,就去看解剖,那个外科医生在开刀的时候,开刀的时候,拜托你去看看人的内脏,开那个内脏,开内脏,美只是一层皮,把它打开看看,什么蜜丝佛陀、兰蔻都没用,不信你擦擦看!所以说:我们人有智慧,在一念之间,爱恨就可以放得下,那是没有智慧的人,才会一直困扰……,我用一个最好的办法,你一定能够看开感情,我现在对女众讲,先对女众讲,你看不开,男朋友很英俊,现在我问你:阿弥陀佛会比你男朋友差吗?我问你:你男朋友有办法在你临命终接引你往生极乐世界?你骗谁啊?骗鬼!你一直很爱他很爱他,你一直放不下,你一直晚上为他掉眼泪,你为什么不为你的不能往生掉眼泪?哭什么?笨蛋!你男朋友、你先生,真的比阿弥陀佛有魅力吗?我不信!男众看不开,换我问你:你的女朋友会比观世音菩萨更漂亮吗?我不信!跳在莲花,清净,放无量的光明。

对不对?自古以来,打开《往生净土圣贤录》,对不对?没有男朋友,你将阿弥陀佛当作男朋友嘛;没有女朋友,你将观世音当作自己的女朋友嘛!世间有怎么相比?你说你会看不开,一直在里面打转,一直放不下?你有没有想到说:当我有一天往生极乐世界,那种快乐的时候,那一种充满法喜,一切都是等觉菩萨在你四周围,你为什么不冷静?冷静,冷静,你要冷静,先冷静观照一下,你现在失去一个男女朋友,你算什么嘛?他们能跟阿弥陀佛比较什么?你婚姻破裂,刚好,正好修行,一点都不需要为了他流泪。很多众生都死在情执这一关,他不能冷静;我把西方极乐世界当作自己家。不然以阿弥陀佛取代你的男朋友,先生死了,先生死了没关系,我现在依靠阿弥陀佛,将阿弥陀佛当作我先生。对不对?靠他嘛,依靠他,什么都看得开。

我讲这个真的是一种办法,非常好的办法!而且你内心就想:我如果不往生极乐世界,那怎么能够度众生呢?我不先自己了生死,我怎么样能够救度我家里的人?爸爸、妈妈、我的老公、我的儿子?我自己一定要先往生!你用这种意志力量。我今天就是这样想:任何一个我疼爱的人,我放不下的;任何一个我恨的人,对不对?我要度我的冤亲债主、度我最喜欢的那个人,你一定要先往生,你不往生,你哪有能力度他?那这样子有什么放不下的?到临命终,我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先往生极乐世界,什么事情都可以放得下,这件事一定要排在最前面,放在最前面;我要完成我的佛道,我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你不先走这一条路,你根本其他都免谈!当我眼睛一闭,没有往生,我来世再来六道轮回,我能吗?我行吗?你看我行吗?不行!要这样想。所以,你们在座法师、在家菩萨,师父提供让你们观照,这个不困难的事情。你今天死在情执里,一直哭,为了感情一直哭,为了金钱上一直哭,你为什么不想到说:我将来那个黄金铺地的地方呢?那个清净、多么美好的庄严的世间里面。我告诉你:今天如果释迦牟尼佛在,释迦牟尼佛用惊天动地的神通,现极乐世界,如同《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现极乐世界出来,我告诉你:每一个人都想马上自杀,谁都不要住在这个娑婆世界,你们马上脱掉这个臭皮囊,臭死了!晚上睡觉流口水,对不对?流口水,你哪一个多美丽?不然你们这些女人,你一个礼拜不洗澡,统统不要换内衣裤,一个礼拜以后,马上会散发出一股体香,那时候擦邱医师的药也没用,一个礼拜就好,不用很多天!你说你美、你执着,你为什么会放不下这种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子?对不对?冷静一下,什么事情要冷静一下。

[癸五愿发心深广

【“善男子!]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这个文字很简单。[“尽于虚空,]加一个“界”,尽于虚空界。[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一切虚空界,只要是众生,我都令他入究竟的圆觉,发这个大悲心,大慈悲心。[于圆觉中,无取觉者,]在圆觉性当中,你也不能执着我有一个圆觉,不可以![除彼、我、人一切诸相,]除彼我人就是除彼我人相,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此答第五问,发何等心也,即发四种心。如《般若弥勒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常”就是常乐我净的常;“广大”是最永恒的一件事情,如果你发了一个广大的心,你就没有生灭,叫做广大第一常,“常”就是不生灭。如果你一直放大你的胸量,你就不会动到念头,去计较眼前的一切事事物物的事情,放眼看宇宙嘛!广大第一常,如果你放大了胸量,你将进入一个永恒的世界。其心不颠倒,为什么?不跟人家计较,他怎么会颠倒?有颠倒,因为有是非,对立的东西,不然他怎么会颠倒呢?放大无量无边的胸量。有的人说:师父!您的度量实在很大,度量非常大!

我跟他说:我的度量无大也无小,因为本来无的东西,哪来大跟小?我们怎么跟诸佛菩萨比?对不对?人家他舍身命,人家是诸佛菩萨,我们只是凡夫而已。他就说:凡夫要做到这样,已经不简单了!我说:也没有“不简单”这个名词,那也是你讲的,用来形容我而已,我不曾这样想过,我从来没想过我多么不简单,我很简单!简单讲:无所住,处处都是我们的家,都是本地风光,一切法无所住,哪里都是本地风光,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人家听到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我们搞到现在快流鼻血了,还没消息![此如《金刚般若经》云: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乃教以用四种心,降伏妄心。今经云: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四种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者:此广大心也;菩萨发心,本无分剂,]没有所谓的界限。

[尽于虚空之内,所有一切众生,怨亲平等,普照无二也。即同彼经,所有一切众生,若胎、卵、湿、化等类是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者:此第一心也;我皆令发心修行,同入究竟圆觉而成佛果也。]我都发这个心,要令众生能入圆觉,那么,你就要发慈悲心说法才行,你不说法,如何满愿?众生自己看经典看不懂,你要说法为他解释,修正他们的念头。[即同彼经,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无余,则非二乘权教所证涅槃,]无余涅槃,这不是小乘的声闻跟缘觉,或者是权教;权教是把方便的权教菩萨,不究竟的菩萨,叫做权教。也不是小乘的二乘人,也不是权教的菩萨,所证的涅槃。

[与究竟圆觉,同是到家法也。]“到家”就是本来的面目,本来的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此即常心也。]“常心”就是无所住的意思。[谓我入觉,我即圆觉,众生亦尔,有何取著耶?故天亲]菩萨[云:“自身灭度,无异众生,]无异就是不离众生,[故名常心。]还是一样,跟众生没有什么两样,自身灭度,跟众生也没有什么两样,所以,这样就是永恒。[若见众生,因我入觉,]就是说我还有一个入于圆觉的心,就是有二心,[即非常也。”]那就不是永恒,就不是所谓的常乐我净的常,那么,就是非常。

[是灭度众生,不见度生之相,故能常度众生;即同彼经,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实无,即菩萨妄心降伏,不见有众生可度也。除彼、我、人一切诸相者:此不颠倒心也。谓发愿除彼我相、人相,以及憎、爱、诸相。人、我、憎、爱,全系颠倒之心,自他不平等也。即同彼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颠倒心。菩萨若有,即非真菩萨也。如是发心,不堕邪见者:谓如是发四种大乘菩提心者,自然不堕落于邪见。我人等相,皆邪见也。五显发心深广竟,并前四科,初长行竟。][

壬二偈颂(分二)

癸初标颂癸二正颂

癸初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正颂(科同长行)

【“普觉汝当知:]普贤菩萨!你应该以智慧了解,[末世诸众生,欲求知识者,应当求正见,]而且要发什么心呢?要发心,[心远二乘者。】]就是说不慈悲、不度众生,只想自利,不可以这样子,这样子自己不行,佛教也完蛋!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师父交代一个任务给你们做,你们要尽量把听完的录音带散发出去,你就是真正的菩萨!因为你一卷、二卷录音带,而救了众生也不一定。还有很多人都是因为第四台,讲到第四台实在……,台北市、台中、新竹,很多人都在收看,那天第四台的老板来,他说:师父!拜托您写一张授权书给我。我说:你随时来,我就马上签给你。真的!他说:师父!您不用版权吗?我说:版权佛陀所有,拜托盗录,拜托你盗录。他说:出家人越是慈悲!他说:开始播放之后,如果有一天暂停,观众就会马上打电话去反应:今天为什么没播放慧律法师讲经节目?所以说:全台湾省的第四台;或是说录音带的流通处;或者是在家居士,设一个专柜让人家借录音带听,也是无量的功德,

佛教只有用这样子,那个力量很惊人,用这样度众生很惊人!有一次台中一个信徒,以前是一贯道的,无意中看到人家在播放读经的录影带,从此以后,他们全家人退出一贯道,将所有一贯道的道亲统统带来信佛教,现在听说他家里整天都在播放慧律法师的录影带,他来跟我报备,我很高兴,很好!所以说:有时候度众生只是一句话而已,一句话而已,佛教要兴盛,必需靠大家。所以,心远离二乘,我们不要没有慈悲心,有因缘,我们就要度,我们就要度。我看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好像都不太度得了他们的父母亲,我跟一个工作人员坐很远的车子到阿莲,想去度他父亲,还是没办法,他的哥哥也是一贯道的,度不了就是度不了,没办法!也不是说不慈悲,实在是度不了。我们这些法师要赶快度你们的家人,父母亲百年之后,要用佛教的仪式。

[普觉!汝应当以智了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知正见之人,发大乘愿行,心远离于二乘者。此颂求师,一也。

【“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我们修行,这个法要除掉四种病,“作”就是:本性非造作所得,非一切造作而得;“止”:本性不能说你停止在任何一个……,息这个妄念,停这个妄念;“任”就是说懒惰,当作是合于道业,任运恶劣的习气,以为说我们是自在,任;“灭”,以为灭除任何的东西,死气沉沉,身心都除掉,认为说这个就是与道相应,是错的,这是不对的。

[法中:即依何等法之中。应除作、止、任、灭,四种法病。师能离病,即为明师,自当依师离病。此颂依法,二也。

【“亲近无憍慢,]我们要亲近善知识,不能骄傲,[远离无嗔恨,]要远离,无嗔恨,没有嗔恨心。[见种种境界,]你见到善知识种种的顺境跟逆境的境界,[心当生希有,]你的心要当作善知识是如昙花一现,是很难能可贵,难遭难遇。你如果见到种种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善知识所示现的好坏的境界,所以说:见种种境界。这种种境界不是自己证悟的境界,这个千万要注意!你见到善知识所示现的,善知识所示现的善的境界或是恶的境界,心应当生希有难得,毕竟善知识难能可贵!

[还如佛出世,]就像佛来出世,要将你的师父、善知识当作如佛陀一样。[不犯非律仪,]不犯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见到你的师父,示现淫、盗、杀、妄,杀、盗、淫、妄,这个不犯,但是你也不要有非律仪的事情产生,因为他是菩萨。所以,不犯非侓仪,所以,这句话是说:你如果见到你的师父,示现杀盗淫妄的事情,你也不要去犯到非律仪的事情,就是不要学善知识的不好的事情,因为你是凡夫,你学他,你违背因果,这样你的[戒根永清净。】]戒根就永远清净。

[首句,善知识,作不请友,俯就机宜,令得亲近,勿生憍慢。二句,善知识别应他缘,]因为他还有其他的因缘,[勿生嗔恨。见种种现逆现顺境界,]要将善知识当作希有难得,[心中当生希有想,纵有逆行,]就是不如法,不如法不是不依法说,就是他的行为上、三业,看起来好像不太对劲;但是,他说的法完全符合,那么我们就要把他当作[还如佛出世,生心如佛想。]因为我们自己看经典看不懂,只有善知识能开导我们。[此颂除病三也。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者;倘见师逆行,不得随之,]因为我们是凡夫,[以犯非律仪,]我们若跟他这样做,变成犯非律仪的事。[其所有戒根,永远得以清净。此颂修行,四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19

【“度一切众生,竟究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般涅槃就是大般涅槃,就是所谓的大涅槃,所以,我们常常讲:大般涅槃,就是指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所以,这一本经就是讲这一句话。什么叫做《大般涅槃经》?就是一切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名《大般涅槃经》。

[度一切众生者:即广大心也。尽虚空界众生,平等而普度之。究竟入圆觉者:普度众生,究竟成佛,同入圆觉妙性,即第一心也。无彼我人相者:是已达圆觉中,无取觉者,]没有执着一个觉悟的心。[虽度众生,不见度生之相,故能常度众生,即常心也。]因为无所着。[故得无我、人、憎、爱诸相,即不颠倒心也。发此四心,应当依止正智慧修习,便得超越邪见,而得正知正见。证觉般涅槃者:证究竟圆觉,大般涅槃,即无余涅槃也。二依师离病竟。]离这个病。

[并上一科,后二问答两重除障竟。再并上二科二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竟。

戊三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证(分五)

己初圆觉启请己二正陈请词己三如来赞许己四承教静听己五正答所问

己初圆觉启请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现在轮到圆觉菩萨,我们这本经就叫做《圆觉经》。

[三业恭敬,准如前释。

己二正陈请词(分二)

庚一庆前庚二请后

庚一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大悲世尊者:为悲念现前法会,]这个时候正在说法。[及悲怜末世众生。为我等辈:指现前法会。广说净觉种种方便者:总指前文,重重开示,皆为广说净觉,修习方便。令末世众生:远指未来;辗转流传,而至末世。大心众生闻之,依此修习,于大圆觉,有大增益。初庆前竟。

庚二请后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因为这个法会遇到佛,能够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意思是这样,佛陀在世时,很多等觉菩萨就替我们忧心了,预先问佛末世众生应该怎么办;我们就遇不到佛啊,能怎么办?我们如果在二千五百年前遇到佛陀,现在就不是在这里了,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逍遥自在,游历诸佛净土了。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安居,譬如说我们现在是四月十五结夏,四月十六安居,七月十五解夏,解夏。但是,这是小乘的,大乘不是这样,大乘的定三种期,后面会讲到,有一百二十天、有一百天、有八十天的,大乘菩萨,那不是所谓的结夏,他以克期取证。

所以,大小乘都安居;但是,安居的期限不一样。目前来讲,全世界的人都依小乘的,就是比丘戒,都是依比丘、比丘尼戒,结夏安居的仪式为标准,就是从四月十四结夏,四月十六安居,到七月十五。若是闰年,闰年,譬如说闰四月,四月结二个月,就是结夏安居变成四个月,变成四个月,有前安居、有中安居、有后安居。遇到闰五月,五月二个月统统算;六月,六月二个月统统算;如果七月,第一个七月十五不解夏,要第二个七月十五才可以解夏。所以,闰年结夏安居四个月,结夏安居要结四个月。[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前面讲过,奢摩他、三摩、禅那,就是空、假、中。对不对?空观、假观、中观,三种清净的观照。以何为首呢?是以什么为开始呢?[惟愿大悲,]惟愿世尊,[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世尊,我等今者亲自佛闻,]从佛这个地方闻法。[种种方便,已得开悟。若佛灭度之后,]该怎么办呢?[末世众生未得亲奉金言,]不能亲自听到佛开示。[无由得悟。不知如何生信,如何发解,如何起修,如何得证?将信、解、修、证之事,未得悟者。]还未有所悟。[若逢夏首,]正好遇到……,因为菩萨的结夏安居,跟小乘的结夏安居不一样。如果遇到小乘结夏安居时,应该如何呢?[必当安居修习,然安居仪式有大小乘之分,]有什么差别呢?

[故以云何为问。或依何种,]依什么指示来走。[望佛克定指示,]特别地指示下来。[遵照修习,]能够遵照佛的开示来修行。[圆觉清净境界?]圆觉的清净境界,遵照修行,圆觉清净的境界。[此境,即是理境,]这个境界就是理上的境界。[本来清净,不假修为。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者:此圆觉中,前所修三种净观,皆约已悟者,奢摩他中,]奢摩他就是定。[先悟净圆觉,以静觉心,取静为行;]他一切都寂灭清净。

[三摩中,]三摩钵提就是慧。[起幻为行;]依幻化、虚妄的外在的假缘来修行。[禅那中,]翻译成中文叫做等持,定慧均等,等持,那么有这种功夫,圆融,[寂灭为行。]寂灭就是所谓的断惑证果,叫做寂灭,这样就有这种功夫了。[今约末世未悟,不知以何为首?]要如何结夏安居?这是指大乘的结夏,不是小乘的。[惟愿如来,大悲普济,为诸现前大众,以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令得随顺修习,证入圆觉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己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重言善哉者:乃赞叹当场一问,今后两益。]“今”就是今世,当下的法会、现在的法会;后益就是末法时代利益众生,今后两益就是:现在可以利益现在当今法会的一切等觉菩萨,以及一切发大道心的菩萨;“后”就是利益末世有大根器的众生,叫做今后两益。[故曰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非具足圆觉者,]当然不是像佛一样的,[必定不能也。]非具足圆觉者,必定不能说出。你若不能如同佛;具足圆觉就是佛,你若不能如佛一样具足圆觉,一定没办法讲出来。

[如是方便者:《析义疏》云:]方便有两种,[略明有二:一、通相方便,谓修习圆觉之通方便。二、别相方便,谓三种净观之别方便。观佛答处]后面有讲到,佛有答处,观佛的答处[自知:得别方便,则三观可成;]各个的方便,三观都可以成,[得通方便,则圆觉可证。]你只要能通,法法都可以证得圆通,大家都是为了圆通、圆觉而修的,这是通途;都为了圆觉,但是,方法不一样,根器不一样嘛,这个就是别。[是为菩萨,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三如来赞许竟。][

己四承教静听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己五正答所问(分二)

庚初长行二偈颂(庚初又分二)

辛初答道场辛二答加行(辛初又分二)

壬初结前壬二正说

壬初结前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如果佛住世。[若佛灭后,]灭度。[若法末时,]没有法的时候。[有诸众生,]只要[具大乘性,]具大乘性,这里少一个字,具大乘“种”性,大乘性语意不是很清楚,具大乘种性,具足大乘种性的众生,无论佛在世、无论是末法,只要他是大乘种性的菩萨,[信佛秘密,]深信佛的秘密之藏,就是[大圆觉心,]信每个人都具足大圆觉心,佛有,众生也有。[欲修行者,]如果想要修行,[若在伽蓝,]伽蓝就是清净修行的地方,譬如说我们讲堂,伽蓝。

[安处徒众,]安处徒众就是所谓饮食、医药、卧具、衣服,都不缺乏,可以四事供养远缺,可以观一切,在僧伽蓝里面修行的都能够安居,叫做安处徒众,徒众就是在一起修行的人。底下,若有缘事,因为事情多,[有缘事故,]就是如果有外缘的事情很多,所以,这个要加一个字,看起来就更清楚:“若”有“外”缘,上面加一个字,中间又加一个字,若有外缘事故,如果因为有外缘的事情比较多。[随分思察,]随自己的能力,自己去观察,因为你的事情多啊!怎么观察呢?必需如我所说,[如我已说。】]必需如佛已经说过的那一些话,一定要按照佛所讲的修行,才能成就。

[呼当机曰,]当机者,[善男子者,令其注意也。一切众生,指现在以及未来具大乘性者。性,谓种性,即根器也。]有佛陀的时候。[若佛现住世间,是有佛时;若佛灭度之后,是无佛时。法运有三种差别:]我们前几天讲过,[一、正法时:谓去佛不远,正法犹存,能信教、解理、修行、证果,共一千年。]大概在我们唐朝左右、以前的事情,唐朝以前;从唐朝到明朝,差不多,将近八、九百年、一千年;明朝末到清初,这是第二千年,我们现在已经末法到二千五百三十三年了,现在离佛的佛诞,好像是二千五百三十五还是三十六,几年几年只是一个纪念。[二、像法时:去佛渐远,像法仅存,]这个像法就是相似的法,相似正法,像是有正法,但是,已经没有证果的人了。[有教、理行三,而证果者,麟角凤毛,亦共一千年。

]你想想看,到明朝的末期、末年,明朝的末年,到现在五百年以来,证果的,你算算看,真的是凤毛麟角没错!我们现在是末法,更加不用谈,更加不用谈!明朝以前已经是难能可贵,明朝后来的末法就更不用说了![三、末法时:去佛遥远,根机愈薄,教、理虽有,]实践……,[行、果两亡,]就是实践的人太少,证果的人就更不用讲。“行”就是实践者,有一点像样的,看起来有一点像样的、实践的人,就更少了![共有一万年。]我们现在是末法的初期五百年,我们现在是第二期,末法的第一期五百年已经过去了,二千五百多年,五百三十几嘛!我们第二个五百年了。讲起来很悲哀,佛陀、圣人都不来示现,示现我们这种凡夫,幸好经典还看得懂,讲起来真该大哭一场![若法末时者:此独指第三末法时代,正法寖衰,]“寖”就是渐渐地意思,正法渐渐在衰微。

[邪法炽盛也。]很盛、很兴盛,你看现在,什么宗教都有。[有诸众生,具大乘性者:]就是说末法里面[间有一类众生,]“间”就是末法里面,这里面有一类的众生。这个“间”不是指中间,是说末法里面有一类的众生。[曾在过去,从佛闻说大乘,熏成种子,故云:具大乘种性;依种子发现行。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谓能发信心,信佛独证,秘奥隐密,]深奥的地方隐藏起来。[大圆觉心,非机不说,]若不合根机则不说。[并信自己,]同时也相信自己,[亦具圆觉妙心,亦当作佛,于是发菩提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者:伽蓝,是略梵语,具足应云,僧伽蓝摩,]“僧伽蓝摩”,中国话叫做和合众园。

[此云和合众园。]这个地方很和合,很团结,没有纷争。[谓十方僧众,和合共住,清净园林也。四事无阙,方能安处徒众,一心办道。有缘事故,]有外因缘,怎么样呢?[随分思察者:若有外缘,不能与众同修,只得随其分量,正念思察。如我于前《普眼章》中,及三观诸轮所说,圆机菩萨,不滞空闲,]不会停顿在空闲。就是说:真正圆满根机的菩萨,也不会停滞说:我现在很空闲;一定要这样空闲才修行,他不会的。[种种施为,作诸利益,广度群品,备学法门,随其分量,思察三观。]空、假、中三观。[初结前竟。

壬二正说(分三)

癸初道场期限癸二限内修行癸三诫取邪证

癸初道场期限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如果你没有其他的事,应当怎么样呢?[即建道场,]你就要建立道场,如何建立呢?[当立期限。]要立下期限。[若立长期]长期就是[百二十日;]这是下根器的人才要那么长。中根器的人,[中期百日;]上根器的人,[下期八十日,]依根机来分,菩萨的安居,下根的菩萨一百二十天;中根的菩萨一百天;上根的菩萨八十天。[安置净居。】

若复无有利他事因缘,如上科,或主持伽蓝,匡领徒众,皆利他之事。菩萨逢益即为,遇缘且赴,故令随分思察。今既无有利他事,当以自利为重,故令即建道场。道场者,修行办道之场。当立期限,加功用行,克期取证。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然定三期者,因根有利钝,期有长短;上根八十日,中根百日,下根一百二十日。安置净居者:安置清净居处,务令外人外事,不得相涉也。初道场期限竟。

癸二限内修行(分二)

子初明道场行相子二明遇夏安居(子初又分三)

丑初明随相用心丑二明礼忏仪式丑三明离相用心

丑初明随相用心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如果佛在世,如来今世,你应当要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要藉着佛像,要忆佛的法身遍一切处,平等。所以说:因为万法唯心造,佛灭度之后,佛不在了,你当然就要记佛像礼拜,心存佛,眼睛观佛,因为如来去世之后,我们不曾看过真佛,所以,要设立佛像专注观照,引心入法。所以说:[心存目想,]心存目想就是我们心想,眼睛要看。

[生正怀念,]正忆念是念什么?《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为现在讲的这部经是等觉菩萨发问的,这部经都是在讲无相的圆觉,不是像净土法门讲的观像念佛,不是这样。心存目想,生正忆念,都是实相,都是生实相的念头,都是法界平等的如来的本来的圆觉自性,不是像我们看佛像,以有相的修行,这个全部都是等觉菩萨在修行的法门,都是念法身,忆念如来常住的法身。[还同如来常住之日。】]你若按照这样去修无相,证悟到法身的法门,就像佛陀当时在世一样。

[此明道场,限内修行之相。若佛现在者:指如来住世时也。不假设像,惟当正忆念佛之法身,遍一切处。又复当知唯心,无外境界。若佛灭后者:指如来去世时也。礼佛应须施设形像,心存是佛,目睹想佛。谓如来去世,不睹真仪,设像谛观,引心入法。“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生正忆念者:谓忆念如来,真身不灭,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无以异也。初明随相用心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21

丑二明礼忏仪式

【“悬诸旛华,经三七日,]就是二十一天,旛,幢旛啦、花啦,要庄严道场,像我们水陆大法会,庄严内坛,所有的法师来看都说:喔!你们文殊讲堂的水陆大法会的内坛最庄严,非常庄严!每个法师都这样称赞。我们足足停课一个多月,就是要布置。所以,每个法师来到这里都说:你们这里太庄严了,太庄严了!悬诸旛华,经三七日,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二十一天做什么呢?[稽首十方诸佛名字,]顶礼十方诸佛的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遇到善的境界,[得心轻安。】

悬诸幢旛,烧香散华,严持坛场,]庄严道场、这个坛场。[备如方等经说。]方等就是大乘经典,平等遍十方,叫做方等,十方平等的法门。[经三七日者:方等经极少七日,]至少,方等经说至少要七日。[久则不遮。]没有界限,“遮”就是界限,你要更长,那就没有界限了,随你定的。所以,久则不遮,不遮,“遮”点题止,你要修更长的时间,那没有关系。[下正明法事。稽首十方诸佛名字者:准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总有八重:一、供养,二、赞佛,三、礼佛,四、忏悔,五、劝请,六、随喜,七、回向,八、发愿。今略唯礼佛、忏悔,然文虽略,法必具行。

《起信论》中亦云:应当精勤礼佛、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常不休息,得免诸障,]各种的障碍。[善根增长。稽首十方诸佛名字。圭峰大师云:名以召体,观而礼之。]名会如感我们的清净之体。那么观呢?我们要顶礼,观而礼之,就是依照这个名字,我们向他礼敬,名字可以召诸佛菩萨的体性,我们观照这个佛像的话,按照这个名字顶礼。[准勒那三藏]大法师,勒那三藏,勒那摩提。[礼佛观门,优劣有七:一、我慢礼,]自认为很伟大;你看,我很伟大!就是说慢心不除的顶礼,叫做我慢礼。[二、唱和礼,]就是说人家念,我们就跟着念,无心,好像是什么?鹦武学讲话,唱和礼。[此二非仪。]这两种不适合。

[三、恭敬礼:敬从心发,运于身口,五轮著地。]五轮就是头、两手、两脚,五轮着地就是五体投地。[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礼所礼,无相。[离能所相。五、起用礼:观身与佛,]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皆从缘起,如幻如影,]如梦幻泡影,[普运身心,遍礼一切。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缘他佛。七、实相礼:若内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实相;见佛可礼,亦是邪见,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名平等礼。故文殊云:不生不灭故,敬礼无所观等。]统统没有,能观所观都没有,能礼所礼也没有。[后四礼、皆属观行,谓第四空观,]第四种叫做空观,因为前面讲了七种,七种礼,第四种是无相礼,无相就是空观,[礼真谛佛,入法之性故。五、假观,]第五种叫做起用礼,起用,都是藉着因缘法,产生空性的观照,第五种起用礼,前面讲过,就是假观。

[礼俗谛佛,]因缘生因缘灭的佛,[从体起用故。六、中观,]第六种是什么呢?第六种就是内观礼,就是顶礼我们法身的真佛,不缘他佛,这就是中观。[礼第一义谛佛,不见空]不见[色,直见本觉真性故。七、则三观一心,礼三谛一境佛,不取真弃假,]没有说取真去假,真假皆空。[泯绝无寄故。]“寄”就是托,没有任何的依托,没有任何的依靠,就是平等,绝待的意思。[今经既是随相门中,]随一切相,[且当第三第五礼也,]第三跟第五,第三就是恭敬礼,第五就是起用礼。[余在下离相摄念中。求哀忏悔者:忏、谓忏涤前愆;]“愆”就是过错。[悔、谓悔除后过。]悔除过失。[其所忏法有二:若约责心,]责备我们自心。

[三障]惑、业、苦。[俱忏,由于无始,起贪、嗔、痴等之惑,发动身口,造一切之业,备受生死轮回之苦。若就所作,唯忏恶业。恶业、复有性罪、遮罪。]性罪就是一定不好的;遮罪呢?譬如说喝酒,能够避免就尽量避免。[遮罪、依教作法忏之;性罪、须起行。起行有二:一、事行,]事行就是[身旋礼,口读诵,]身体跟着拜,跟着顶礼。

旋礼就是一次再一次,“旋”就是重复的顶礼的意思。身旋礼,所谓旋就是动,动态中里面去进行,身体一次又一次地礼佛。口就读诵,意就观想,[意策观。二、理行,观罪性空,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我心自空,罪福无主。遇善境界者:此感应也。或睹光明,或见佛像,不作圣心,]不能当作我们很伟大。[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故下文云: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身心轻安者:此获益也。]得到利益。[谓身心轻快和安和,神清气爽,身心既净,道果堪成也。二明礼忏仪式竟。

丑三明离相用心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一向摄念。[

经过二十一日,以既得感应道交,自当会缘入实。]二十一天,三七二十一天精进。[初以尘心粗重,令托胜相为缘,相既皆虚,诚宜入实,]就是入空性。[故曰:一向摄念。一向者,蓦直去,]就是闯,直接地闯进去,蓦直去就是不弯。[绝拟议思量;]绝拟义思量就是不可思议,断绝了,拟议思量,拟议就是想要把它讲出来,也没有办法讲。绝议绝思量,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摄念者,收摄妄念、完成正观,直契圆觉妙心也。初明道场行相竟。]底下这一段,接下去另一段是讲碰到小乘的安居,大乘也在安居,刚好碰到小乘也在安居,这讲下去又是另外一段,又是另外一段,现在是讲道场如何安设,经过几天,经过几天。所以说:这又是另外一段了。今天我们上课上到这个地方,我们水陆大法会,我希望……,我们这个大家庭,出家是佛的弟子,在家也是佛子,大家都是一家人,“我们大家都是人”,我们都是一家人,不分你我,讲堂有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这就是我们自己家里的事情,不能分师父、出家、在家,统统要团结,统统要团结。明天是最后一天,再来就是休息一个多月,希望诸位你的左邻右舍,没有参加水陆法会报名的人,拜托尽量鼓励他一下,让他有这个因缘。

像师父昨天讲的那个南鯤鯓万善爷公,听说法观在回向时,底下有人在笑,回向给万善爷公,竟然有人在笑!结果他们真的好起来了,你想想看,整整缠了他七年!只不过是不是会再发作,我就不晓得了。他来了之后,很高兴,连花一毛钱都没有,很高兴!既然有鬼神,有鬼就有神,有神就有佛,这是很肯定的事,可见这个回向的力量就是不可思议嘛!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要把这个法会通知每一个人呢?譬如说亡者,或者是他的子孙有zai 难,对不对?参加个水陆,这不是很好吗?以此因缘,将来我们才有办法度他。

[子二明遇夏安居(分三)

丑初标异声闻丑二正陈词句丑三结示休夏

丑初标异声闻

【“若经夏首,]夏首就是结夏安居的开始,若是修菩萨的结夏,就是结三期的期限,在二十一日当中,一开始先摄念,让妄想先停下来。如果菩萨结三期要修行,正好碰到小乘的结夏安居,正好碰到小乘的结夏安居。[三月安居,]就是说:若经夏首,正好遇到结夏初期,三个月的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我们现在修大乘,上根的一期八十天;中根的一百天;下根机的人一百二十天,若是正好碰到小乘的结夏安居,我们还是要做结夏安居;但是,不是为了小乘的结夏安居,是大乘的。

结夏安居有两种,有两种,一种叫做大乘的结夏,一种叫做小乘。大乘的结夏,就是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可以住在一起,譬如说我们讲堂的人,如果举办结夏安居,大乘菩萨的结夏安居,都可以一起住在讲堂,这是大乘的结夏安居。大乘的结夏安居,不是修念佛法门,他是修清净心,修空性,本性具足的妙明清净的心,就是住于无所住,用涅槃不生不灭的心修行,就是说令他的心一直寂静……,接近禅的修法。

就是说:他以《圆觉经》来作依止,以《圆觉经》来作依止,所修的都是我们本性本来的东西,内心具足六度万行,具足清净的菩提心,这叫做菩萨的结夏。也就是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可以住在一起,然后一个一个起来禀报:我弟子比丘,或者说:我弟子优婆塞、优婆夷,四众都可以。小乘的结夏安居则不行,小乘的仅指比丘、比丘尼而已;沙弥是依止比丘、比丘尼结夏,所以,沙弥不算数,不算数,不算在结夏,沙弥是附属于僧团,不在僧数里面。简单讲:比丘结夏、比丘尼结夏,才有算戒腊,才有算结夏的戒腊,一夏、二夏、三夏、四夏、五夏……,所以说:五夏是阿阇黎位,十夏和尚位,就是这个道理。没有结夏安居,就不能算一夏,所以你说:我出家五年、出家十年。若没有结夏安居,这样不能剃度徒弟,因为你没有精通戒律、没有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所以,凡是比丘、比丘尼出家,没有结夏安居,都不能算一夏,只是出家而已,也就算出家五年,也不能剃度徒弟,不够资格。所以,小乘的结夏,专指比丘、比丘尼,而沙弥不算戒腊,一夏、二夏没有,因为沙弥不在僧数。现在这部经是大乘经典,所以说:当为菩萨,当为菩萨意即不是小乘的结夏。清净止住,在“止住”旁边写两个字:就是“安居”的意思,清净安居,这个止住就是安居的意思。

什么叫做清净呢?清净是:第五、心清净,心清净——大乘;如果境界清净——是指小乘的清净。所以,清净有两种,一种是大乘的清净,就是心无烦恼、心无罣碍,名为大乘的清净。那么境界,譬如说:你结夏安居外缘很好,没有什么混杂,这只不过是小乘的。所以说:当为菩萨,当然就不是小乘,所以,当为菩萨,清净止住,清净安居的意思。所以,[心离声闻,不假徒众。】]心要远离小乘,小乘人不发心、不度众生,这样不行!你现在是菩萨结夏安居,二十四小时都要发菩提心,勤于降伏我们的妄想,而且要时时荷担如来家业,自我承担。所以说:心离声闻。不假徒众,不假徒众有两种解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事相的不假徒众,一种是理性的不假徒众。事相的不假徒众就是说:菩萨修行是以自性清净心,所以,四周围尽量没有外缘;这个“徒众”不仅是指信徒来吵你,而是指一切外缘。

“徒众”就是说:菩萨结夏安居,尽量不要有外缘,整天观照你这颗清净心,自性清净心,不假徒众。再来,这叫做事相,“假”就是假借,不借重着外缘,尽量减少外在的,因为徒众多,事情就多,修行就有困扰,这是事相的不假徒众。什么叫做理性不假徒众呢?这个“徒众”是指一切不必要的妄想,就是单刀直入的,悟入不生不灭的本体,不假一切的事相,一切不必要的事相、造作,单刀直入,菩萨就安住在一个具足智慧的清净心,这个叫做不假徒众。因为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住于无所住,无所住,一切外缘都停。

[此言入期之法。西域]就是印度。[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结夏。]通名结夏。我们明年的结夏安居,就不办短期出家,因为法师们说,要好好地结夏安居修行,所以,短期出家取消,取消,已经举办三年了,已经举办三年了。[今当夏首,]就是结夏安居的开始。[乃入期之初也。]就是开始。[既经夏首,]正好碰到结夏安居的开始。[不便出入,]所以,照理说:结夏安居不能请假,出家人,比丘、比丘尼结夏安居都要安住精进,安住精进。所以,今年结夏安居以前,师父就跟这些徒弟讲:你如果有什么事,结夏安居前要赶快处理好,一做仪式就不准请假,都不能出去。所以说:不便出入,结夏安居就是要精进,进进出出的算什么?

这样哪像在结夏?结夏常常请假出去,比不结夏更糟糕!是不是这样?所以,[大小两乘,]因为你在大乘的修行,正好碰到小乘的结夏,所以叫做大小两乘,[皆当作安居法也。]安居法。[圭峰大师云:然建道场,或在伽蓝,]伽蓝就是清净修行的地方,像我们今天这间讲堂,这一栋,伽蓝。[或于余处,]余处就是说:你正好在别的地方结菩萨的修行。

[期限未满,]期限还没完,正好碰到小乘结夏安居的开始。[夏首已临,]正好碰到小乘的结夏安居来,这个时间刚好到。若,底下要加一个字:若[入众安居,则乖誓约,]若,如果说小乘在结夏安居,你来跟大众安居,变成你之前所立的修菩萨的安居还未完成,所以,违背你的誓约,因为你一期是一百二十天,或是一百天,或是八十天。[作念结夏,]作念结夏就是说:不做任何的仪式,心念安居,心这样观想:这就要出家和尚位,而且要比丘,作念结夏一定要男众,女众不能心念安居,女众不行,女众一定要依止比丘才能结夏,依止比丘,而且停止比丘要和尚位,要二十年,结夏安居要二十年,这也没那么简单!依止和尚是十年;依止教授,教比丘尼要出家二十年。

所以,作念结夏就是心念,心观想说:我现在在安居。这是只有比丘、大比丘才能如此。[又杂观心。]这样又混杂了。[道场中人,由此疑惑,如来远念,]“远念”就是怜愍,远念就是说:为了将来的这些众生而怜愍,[故为辨明,]所以,佛就为你说明大乘、小乘要如何安居。[为俗乖律则非,因大废小无失。]如果你在结夏安居,为俗,如果你只是为了俗事,为了俗事违背戒律,这样不好。因大废小无失,如果因为大乘的修持结夏,而放下小乘的修行,这样没关系。因大乘的修行;废小就是说:放下小乘的结夏,这样无失,没关系,无妨、无所谓。所以,[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当为菩萨清净安住。

[清净有二:一、心性清净,约菩萨说。二、境界清净,约声闻说,止住,即是安居。心离声闻:其心离声闻小乘法,故不假徒众。以声闻安居,必先白僧,须假徒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以”就是因为,因为声闻,就是比丘、比丘尼的安居,小乘的,小乘的安居必先白僧,就是一定要做仪式,“白”就是告知,告诉大家。所以,我们结夏,他一定要在佛前禀白大众的,每一个人,包括师父都是一样,包括我也是要……,白僧就是要做仪式告诉大众,说我这三个月,是前安居、是中安居、是后安居。需假徒众,安居要僧团嘛,僧团。所以,我都鼓励这些比丘尼,这些落单的比丘尼,自己一个,落单的,自己一个,鼓励她们要好好地结夏安居,不要自己一个人修行,会出事!自己一个人结夏安居会出事,不行!一个人修行一定不是办法!

有一个比丘尼生病,生病的时候,有一个男众在家居士对她很好,来看她时嘘寒问暖的,尽心地照顾她,因为她病得很重,这个居士照顾她三个月,病痊愈后竟然约好要还俗,后来真的结婚了,就因为照顾了她三个月,那个比丘尼本来还是他师父呢!所以,自己一个人修行,没有僧团的约束力量,没有办法!没有善知识、没有道场,久不听经闻法,道心就退了,因为娑婆世界都是退缘,都是会令你退转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不是阿鞞跋致,不是不退转的世界;极乐世界就是不退转的世界,不退转的世界。对不对?所以,[今既不入彼众,故云不假也。]不假。[初标异声闻竟。]所以说:因为菩萨的结夏,没有进入小乘的团体里面,所以,他就没有藉口白僧的因缘,依清净的自性安居。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23

[丑二正陈词句

【“至安居日,]到安居的那一天。[即于佛前,]因为菩萨的安居,四众皆可。所以说:[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踞菩萨乘,这个意思要弄清楚,踞,我为了这个字,还专程去查字典。这个“踞”本来的意思是说:站在哪一个地方,占据的意思;但是,它的意思是专修于菩萨乘。简单讲就是说:我弟子某甲专修,这个“踞”就是专门修菩萨乘,就是这个结夏,我专门修菩萨行、菩萨乘。修何种行呢?[修寂灭行,]令心一直寂静下来,名寂灭行,令我们的心一直寂静下来,一切无是非,非善非恶,一切斗争、斗乱,一切都无所着、无所住,这样就能见到我们的自性,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实相住持就是自性三宝。自性三宝,我们说: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的佛,我们大家都有佛性;皈依法,每个人心中都有大智慧,能说法,产生法的智慧;自发皈依僧,就是众生自性有一颗无诤的清净心,无诤叫做和合,就是僧,这就是自性的三宝,自性的佛,自性的法,自性的僧,名实相住持。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大圆觉就是我们圆觉的本性。[为我伽蓝。】]当作我们修行的伽蓝。小乘是依境界,依伽蓝为结夏安居,周围设界限,周围设界限结界。大乘不是,大乘没有界限,他的界限是圆满究竟的觉性,安住于圆满究竟的觉性,就是在结夏。所以,小乘依止僧伽蓝;大乘依止大圆觉性,为僧伽蓝,两种结夏安居不同。

[此示安心之法也。上言心离声闻,]既然修菩萨乘,不能自私自利,要远离小乘。[此为菩萨所修。遵佛制,]我们遵从佛的戒律。[至安居日,即四月十五日。]四月十五日。[大小两乘:皆于此日安居。即于佛前者:]禀白。[显异小乘,]“异”就是不同于,显示不同于小乘的结夏。[作僧事,]就是作结夏安居的仪式。[白僧即是。]僧事就是羯磨的意思,羯磨不同,作羯磨白僧,这是小乘、大乘的结夏差别很大。[此是大乘,]不是白僧,“白”就是告,告知大众。大乘的结夏安居不是告知大众,是告佛,禀白,向佛禀白。[作佛事,应白佛言。作如是言者:对佛前作如是之言。自己陈白:]“陈白”就是陈述,“陈白”就是自己讲出来。所以,结夏安居要如何结夏呢?在家、出家,若要修菩萨的结夏,很简单,[我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二众。

按小乘安居,唯许出家二众,今是大乘,心性安居,故许四众同修。]四众共修。[我某甲,各称其名,]各称其名就是报自己的名字,报自己的名字,要报自己的名字。像我们的八关斋戒,我念:我弟子慧律!底下有的人也念:我弟子慧律!他也跟着我念,不知道要念自己的名字,他来受八关斋戒,不知道是我在受八关斋戒还是他?我是念我的名字为例,你看这种徒弟有多笨!他说:师父!我不懂啊!自己很不好意思。我说:你要念你的名字啊!他说:我不晓得啊!有一个老菩萨说:师父!我不识字,都看不懂,这样可以受八关斋戒吗?我说:可以!我现在先问你八条,你先跟我讲你有没有办法?

第一、不杀生,乃至过午不食,八条,他说:这样我能持。我说:这样不识字不要紧,人家在念的时候,你都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她虽然不识字,但是,没关系,虽然不懂,就是一直拜,她了解受八关斋戒的意义,这样就行了!所以,无论识不识字,只要认识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今依踞菩萨大乘之法,以简羊鹿之车;]这是一种比喻,“羊鹿”,“羊”是指中乘的,“鹿”是指小乘的,中乘叫做辟支佛;小乘叫做声闻;大乘叫做牛车,实相,大乘叫做大白牛车,出自《法华经》,三车的比喻是《法华经》所讲。所以,现在根据菩萨大乘之法,以不同于羊鹿之车,[修习真如寂灭之行,]这才是真正在修行,这才是真正在修行。修行的人,心中能放下一切,无所着,离一切相,寂灭就是说:什么境界都无碍。

我也常常跟出家或在家徒弟重复地讲:哪一种人才是真正地大修行人?我讲的你要注意听,心没有妄想的人,叫做大修行的人;心没有分别的人,叫做真正修行的人。心没有执着、放得下的人,那才叫做真正在修行。你想想看,我今天拜佛,明天执着一样东西;我后天拜佛,大后天又执着一样东西,这就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你用这种心修行,修百千万亿劫都没用,不能入道嘛,这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真如寂灭之行,是每个人都要修的,放下善恶,放下是非,不计较,永远宽恕,不看别人的过失,二十四小时,都注意我们的心跟行为。[以简谛缘之修。]“简”也是不同于;“谛”就是四谛;“缘”就是十二因缘,也是不同于小乘的修行。因为谛缘,这个“谛缘”是指小乘四谛、十二因缘,大乘的结夏绝对跟小乘不同。

所以,[《析义疏》云:寂灭者,依真如而立名。谓真,即无妄,]真就是没有虚妄,没有虚妄,[离言说相,]菩萨!如何使我们的心静下来?这句话就讲得清清楚楚了!我们为何会烦恼不断?有些菩萨修行当中会说:奇怪!我为何一直烦恼,心都静不下来?你看,离言说相,[名寂,]常常要求师父开示,这就是开示了。什么叫做言说相呢?就是一切语言,人家讲什么,听而不闻,不要在语言分别;我们所有的烦恼,是不是因为受不了别人的攻击,受不了别人的打着、毁谤?这样我们没办法修行。既然离言说相,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离一切言说的执着之相,离一切言说的执着,无论别人讲什么,我们都将它当作是幻化的、暂时的,假相,很短的时间,骂我们也好、赞叹我们也好,这都是假相的东西,这样你才能离开言说相,你的心就平静,平静;若不能离言说相,你的烦恼就会很重!

[如,即不变,]不变,所以,要把持得住,不变,[离心缘相,]你的烦恼为什么会这么重?你的心一直幻化出来的意识,主观意识你放不下,你一直不放啊,不放就会便秘,不会通,大便若不排放出来,就会便秘、腹胀;心的烦恼如果放不下,痛苦就到,我不骗你!你常常执着恨、爱嘛!对不对?所以说:菩萨!你说要不变,若不相信,不妨听听师父的劝,你听我跟你讲几句话,回去试试看,你从今天开始,从我现在讲这句话开始:别人的生死、别人的好坏,你全部不要看,都不要去讲,都不要放在心上,你想想看,这是何等境界!这还只是第一点喔,这样还没有处理。第二点,心二十四小时观想:我就是佛,我如果起一念不满,就告诉自己:我是佛呢,我就是佛!当下承担,以佛作榜样,随时回光返照:我是佛,我是要作佛的人,我要慈悲,我要学佛陀,无所不至地施舍。我有一个徒弟来水陆大法会,我跟他说录音带基金不够、道场建设不够,内门乡的道场;他说要供养师父建设道场,我跟他说:你很发心,很好!如果你把执着性放下,师父保证你往生,我可以为你保证,因为你发这么大的心!

对不对?因为你发心让我们建道场、送录音带,大量地救度众生,凡是听到录音带的人,都能因此入佛道,世间就是有这种人,他就是敢施舍,用身命施舍;不过,还是要有一点积蓄啦,还是要有一点积蓄啦!所以,离心缘相就是说:他的心真的无相。所以,我告诉诸位,这两句话你注意听,你要修行,这两句话就代表一切;离言说相,名寂;离心缘相,[名灭。]你要怎么样,心才能保持静?很简单,所有的讲话,一切语言,人家跟你讲什么,你都不改变,都不要受影响,你的心就能一直保持静。怎么样才能没有烦恼?离心缘相,所有的名、利、男女、一切感情、山河大地、一切所有的财产;我常常告诉他们:释迦牟尼佛贵为太子、皇帝,他把一切都让给别人,权势、王位他都不要,你想想看,他有什么放不下的?有什么放不下的?在家人执着钱还情有可原,出家人若再执着这个金钱,会笑死人,会笑死人!所以,那天我就跟二马讲,我说:二马,二马!他打电话给我,我说:我现在讲一个例子给你听,出家人身上有钱,是应该将它布施完,来救度众生,使佛教更兴盛;或是拿去存在银行,看着数目一直增加,死后却什么都用不到呢?依你看呢?

如果你是出家人,你会怎么做?你有钱,是会赶快存起来,让它愈来愈多……,死后躺在棺材里,什么都没有;或者是说:我现在有钱,一直大量地把它施舍?二马!你会选择哪一条路?他说:当然要赶快施舍了!对了!就是这样,你都有这种想法了,我慧律法师怎么不知道要这样做呢?双不是脑袋坏掉!再多的钱给我,我也不会多看一眼,七宝琉璃、金子拿来,右手拿到,我左手就布施出去了,右手拿到,我左手就布施出去了!对不对?没什么好执着的,这个肉身是臭的。如果有一天福报用完了,没有人供养,没有人供养,就坐着往生嘛,没办法,没有人供养嘛!对不对?不可能啦,我收这么女众,怎么可能没饭吃?她如果看师父生病,还会难过的流泪,男人就不会哭,其实,男众也是会哭啦,有一次,广化老法师想往生了,有一个法师难过地跑到他跟前哭,被他骂了一顿:我平时是怎么教你们的?气得瞪大眼睛骂人。

那时候在雷音寺,老和尚病得很严重,但是,老和尚很镇静,打算要离开世间了,我们跑着求他不要走,师父走了,这些比丘怎么办?对不对?有的人就哭起来了,让他觉得很烦:我平时是怎么教你们的?叫你们要放下,你现在在哭什么?所以,你们这些徒弟有没有听到?我往生的时候,你们胆敢哭哭看?我会爬起来:你在哭什么?我平时是怎么教你们的?掉什么泪?对不对?你师父一辈子乐天知足,我不会伤心,也不会罣碍什么,面对死亡也是一样;只不过我死后,你们不要笑太大声就好;哈!我师父往生了,哇哈哈……,太不像样了!(法师笑)算是很不孝,人家会说:慧律法师死了,他的徒弟竟然笑得那么开心,好像很希望他师父赶快死一样!所以说:我们修行常常说:请师父开示!其实经典中两句话受用,样样都解决;只会常常说:师父为我开示一下!

要开示什么?这里句句不是都写得清清楚楚吗?对不对?就摆在你面前,是你自己不看![称此理而修,因名之为行也。同入清净,实相住持者:谓心心作观,]每一念,心心作观就是每一念都回光返照,每一念都回光返照。菩萨!就是反省的意思。有的人问:师父!回光返照是什么意思?我看不懂!回光返照的意思就是反省,我们自我反省有没有错;如果自我反省没有错:我没有对不起因果,没有对不起良心,其他的就不是我们的事、不是我们的问题了,那是别人的问题了![行行契真,]“契”就是合于真如,你如果每一念起回光返照,那么,你每一种修行就合真如,如如不动。

[名为同入,清净实相。本经谓圆照清净觉相,此清净实相者,即清净觉相也。实相无相,]实相是无相。[不在内、不在外、]就是不在心,不在内心、不在外境,[不在中间,俱无所在,]因为世间是无常变化的东西,不住一切法,名为真住,若有所住,即成非住。[此不变也。实相无不相,]我们如果放得下。[具足恒沙称性功德之相,此随缘也。]菩萨!我现在讲一个理论,你要注意听,我今天要给你一千万;不只一千万,我底下讲的这几句话价值一亿,待会你这一分钟听完后,你马上变成世间最富有的人,你马上变成世间最富有的人!你今天辛苦地赚钱,拼死拼活地地赚钱,是为了什么?为了三餐温饱:还有为了什么?为了生活能快乐一点。对不对?而我们的欲望没有一个界限,钱赚得愈多,欲望就愈多,所以,你看,有钱人没办法节制,没办法节制,所以,赚愈多钱,有时候变成穷人。

学佛的人现在要用智慧来观照,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就是知足,把欲望减到最少,有钱人去餐厅,花七、八千块吃一顿饭;我们经济不好,但是,要吃饭并不困难,一餐七、八十块,买一个便当就算四十好了,两个便当,两餐八十块;早餐吃大饼、馒头、米浆,花个十块钱,一天的饭钱,花不到一百块,花不到一百块!我们一百块可以过一天,他一万块也是过一天,我说你现在是世间最富有的人就是说:你现在所有的欲望统统放下,统统放下,用很平凡的想法,去过日子,所有的金钱、外境,对我们的引诱都没有作用。我今天就是这样想:我有多少钱就做多少事,录大量的录音带救世、送佛书到大专院校。现在我们录音带基金反应很热烈,反应很热烈,今天车姓乡、中兴新村的一些菩萨来,师父送他们十几万的录音带,应该有十几万吧!

让他们拿回中兴新村、南投,全部分发出去,数量很惊人,足足有多少人在听录音带不得而知!你看,这就是二百块的功德;这个月你们还没有缴,讲到这个,最主要就是要讲这一句。所以,智慧就是一切的财富,菩萨!知道吗?智慧就是一切的财富,拥有智慧,拥有真理,我们就是世间最富有的人,不缺少什么,为什么?那句话:具足恒沙称性功德之相,我们的本性就是具足一切之相,这就是随缘,随缘,随缘的意思就是放下,万缘放下,万缘放下。[实相、无相无不相,若言其空,大用]就是妙有。[历历,]“历历”就是分明。妙有现前,清清楚楚,大用现前。[真空不碍妙有;若言其有,全体寂寂,]你说它有,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的东西,当体就是空性。所以说:[妙有不碍真空。]真空不碍妙有。

[此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也。]你如果保持一颗如如不动的心,随一切因缘,都不要动到念头,不要强加分别,不要常常觉得别人在讲我们的坏话,要常常觉得对方是菩萨,骂我们也好,毁谤我们也好,都把他当作是菩萨,随缘则常常不变,不变则常常随缘。[简异小乘,事相住持,]事相就是在事相上打转。小乘的三宝,看到的佛像,石头、木雕的、金做的,佛像;法宝:经典;僧呢?就是出家,这叫做事相三宝。自性三宝就是:本性具足的佛,具足的法,具足的僧,自性三宝。[以显大乘实相住持也。]实相就是无相。[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者:谓不依世界住止,]不依世界,不是依照外境。[乃住心境双亡之地,]清净的大圆觉心中无念。[八识海澄,流注相灭。以大圆觉,平等普照,寂灭无二,体遍法界,故得名大。以为我之伽蓝,于四智中,即大圆镜智也。]大圆镜智。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系属就是束缚,没有任何的压力、压迫,没有任何的困扰,叫做系属。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25

[圭峰大师云:身,即五识,]眼、耳、鼻、舌、身。[依色根所发故;]色根就是眼耳鼻舌身的色。[心,即意识,以五识取尘,意识分别,熏动心海,]熏习,“熏”,能所二取名熏;能取所取名熏;能所不亡名熏;有增有减名熏,熏动心海,二取不亡,能取所取。[波浪从生,故不名安。]我们现在每一天都是分别,强烈的痛苦,不能自在。[今意无分别,五不妄缘,]五种不虚妄的执着。[识浪永寂,与体一如,故名安也。身安故,即成所作智;心安故,即妙观察智。平等性智者:此以四惑相应,]就是痴、见、爱、慢,我痴、我见、我爱、我慢,与这四惑相应。

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执着阿赖耶识,[妄计赖耶,为自内我,]我。所以说: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中间相分,那个相分就是我相,两头就是从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而产生的,叫做中间相分两头生。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就是指第六意识的执着,这等到唯识学里面再讲。为自内我,执着。

[于平等理中,]实在是我一切相;但是,我们不了解空性的道理,一切都在错觉里面打转,分别好坏、高下、贫富、有无,分别这个是总编,那个是乞丐,其实都是空性的东西,结果,[起不平等见。]不平等的,不平等的。[今既所缘性寂,能缘七识自如,]自如。[如性皆同,即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者:谓涅槃自性本无身、心、世界可系属故,以小乘计著方处,]执着有一个外境,方位、地方,就是所谓的空间,执着有一个空间,“方处”就是空间。[今依大乘,随顺法性,]大乘是随顺我们自己涅槃的清净自性,也就无所束缚。[故无所属。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不系徒众,师父前面跟诸位讲过;因为菩萨是自内证的功夫,根本是别人达不到的。所以,别人跟我们的自性扯不上关系,叫做不系徒众。因为妙觉太圆觉,只有菩萨自己能达到,别人无法体会。所以,不系徒众,就是菩萨独诣自证之地。

[我今敬请,不依声闻,事相安居。当与十方如来法身,实相安居,故为菩萨所修,无上妙觉大因缘。乃菩萨自觉圣智之境,为菩萨独诣自证之地,故云不系徒众。二正陈词句竟。

丑三结示休夏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什么叫示现安居?就是如同小乘三月安居,名叫做示现安居。因为大乘是心性安居,小乘是随境安居,以境,依止僧伽蓝安居。现在菩萨也安居,示现安居,示现就是如同,小乘的三个月的安居,叫做示现安居。[过三期日,]过三期,就要看你定的时间。过三期。请诸位看: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下根机的一百二十天;中根器的人就是一百天;上上根的人,根机很利的人,八十天就行了。这个就是看你定的时间,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注意!大乘是称性安居,不需要伴侣,不必有人作伴,你有多少人,多、少都无碍,男女都可以在一个范围内一起修行,不需伴侣。小乘不行,小乘结夏安居完以后,不可以自己单独一个人出去,要结伴而行,这是佛制的戒律。佛当时在世,有很多比丘尼都自己一个人修行,结果都被强暴;有的因为病苦太重,结果还俗。所以,自己一个,变成不是被强暴,就是被迫还俗;不然就是因为病苦;不然就是命难、梵行难,命难就是死,因为自己一个,身体柔弱。佛当时在世,二千多年前人口少,人口少,所以,有时候比丘尼去外面,因为太冷而冷死;或因为太热而热死;或是太过操劳致死;或由于无人互相照顾而病故。所以,佛一直反对一个人住,佛一直反对一个人住,包括这些高僧大德都是这样子,因为你若生病,没有人照顾你。大乘不一样,因为你是修大乘法,大乘法随往无碍,就是不需要伴侣,因为你是修菩萨,菩萨行,不需要伴侣,不结伴而行,不犯戒,不犯戒。

[此名菩萨]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者:上言菩萨,修寂灭行,安居平等性智,有何期限?今云示现者,权引小乘,]结夏安居首,夏首就是结夏安居的开始,叫做[夏首安居,遵依佛制。过三期日,随往无碍者:]看你一期是定一百二十天,或是一百天、八十天。[道场三期已满,]若是[小乘夏限未终,以本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随往无碍。]随往就是可以单独,随往无碍,看你要去哪里都没有关系。[以小乘解制之后,]解夏以后,解制就是解夏以后。[有新学者,]若是刚出家。[如要出游,侣须三人,上座一人,阿阇黎一人,并自己成三,以防误失。]所以,我一直劝告这些刚出家的法师,可是,有的不听我的劝告,一个一个一直离开,没办法,不听我的劝告,我也没办法,做师父的人没有德行,所以惭愧,惭愧。[今菩萨称性安居已竟,故不须伴侣,]不用伴侣。[而云随往无碍也。]随往无碍。[二限内修行竟。

癸三诫取邪证

【“善男子!若被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就是入三期,自己结界修菩萨行。[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注意听!非彼所闻,这句话要注意听,非人从佛所听到的,那么,一切境界都不可得,因为那是妄想。非彼,只要不是从佛听到的,非彼,只要你不是从佛听到的知见,都不能执着,都不能作为一种参考,作为一种智慧的引导,不可以!一切境界;“终”就是千万,千万不可以执着。再解释一遍:善男子!如果末世修行的众生,欲求菩萨道,你自己定时间,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十天,三期就快一整年了。非彼所闻,只要你不是从佛听来的,不是你从佛那边所听到的道理,就是不依法不行,一切境界都不能执着,都不能执着。

[此预标加行中所证之境,]这是叫我们要注意,不要执着错误、邪知邪见的境界。[诫取邪谬故。若彼末世修行,]离开圣人太遥远了,[去圣时遥,]就是太久了。[魔强法弱,邪正难分,求菩萨道,更宜慎重。况既入三期,克期取证,难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非彼从佛所闻,一切修证境界,千定]“千定就是千万一定,[不可取。]千万一定不要执着。[终之云者,仰见如来,叮咛告诫之至意也。初答道场竟。]所以说:最后他就这样讲,叮咛我们,再三地告诉我们。因此我说:无论你亲近哪一个法师,那个法师有修没修不重要;那个法师讲的法是不是依法?这一点最重要!知道吗?如是我闻嘛,我闻,所以,大家要依法。

[辛二答加行(分四)

壬初三观初首方便壬二总结三观方便壬三遍修三观圆成壬四别开钝根修证(壬初又分三)

癸初修学静观方便癸二修学幻观方便癸三修学寂观方便

癸初修学静观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定,修这个定,所谓的空、假、中的空观。[先取至静,]先取这个至静,怎么样能够使你的内心很静?所谓一念不生。[不起思念,]不起思念就是说:没有世间的妄想执着,[静极便觉;]你如果一直静,一直放下……,什么都看得开,透得过去,了解空性的思想,静到一个阶段,自自然然就觉,自自然然你就有悟的意思,这个“觉“就是悟的意思,有所悟,有所悟。[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从我们这个身体开始寂静,静到最后,整个世界我们都清清楚楚,觉性也是如此。

[此示奢摩他静观方便。言悟净圆觉,以净觉心,]清净觉性的心。[修奢摩他观,如前所说。若诸末世,未悟众生,修奢摩他者,最初从何下手?故教以先取至静为方便。静而云至者:即一念不生也。不起一切诸念,凡情圣见,悉皆断尽,]没有凡夫的妄想,也不能说:我是圣人。凡情圣见的意思就是说:凡夫的迷茫要放下、要断;包括圣人的智慧,这个“见”就是:如果你有圣人的智慧,都不能执着你有圣人的智慧。圣见就是你有高超的一面,都不可以执着,叫做圣见。悉皆断尽,全部要放下,全部要放下。所以,最伟大的人:同学们!最伟大的人,就是最平凡的人,因为他恢复本来的面目。佛是世间最平凡的人,这句话你要慢慢去体会,他平凡到让你学不来,因为你就是一直觉得自己很不平凡;我很行!

所以,你的心中容不下别人一句话,我们觉得自己很厉害,别人不能伤害我们。所以,佛觉得自己很平凡很平凡,非常地平凡,平凡到怎么样呢?平凡到我们都没办法像他那样地平凡,他无高无下,他没有我慢,也没有执着,都没有,统统没有,一切都是空性的东西,你看他多么平凡,平凡到像空气、像虚空那么平凡,我们就是没办法,我们就是没办法。我们众生是 个个都不平凡,所以,烦恼很多,自己觉得自己很厉害,不平凡,所以,我们每天都过着不平凡的日子,不平凡的意思就是:自尊心不允许别人伤害,因为他的自尊心太强,他觉得自己很不平凡、很伟大;他觉得自己很伟大,所以,他的痛苦就多,每天都活在恐怖、怕别人伤害当中;如果是佛,他就无所谓,他已经悟入空性,他很平凡,恢复本来的面目,你再怎么样批评佛,佛都如如不动。对不对?我们就不同了,我们会受不了,要去跟他解释一下,半夜气得跑去找人家算帐!

佛不会这样,佛不曾找人家算帐,佛顶多是说:因果自负,你毁谤我,因果自己承担。顶多讲这句话。所以,悉皆断尽。[至静之极,则圆觉妙心,脱体毕露,]脱体毕露就是突显出这个体性出来,完全显现出来,离一切执着,这个体性就显现出来,“脱”就是离,离一切的执着,整个体性就显现出来。这个“脱”,你可以把它解释作全部,你全部不执着,全部的体性就显现出来,所以叫做脱体毕露,整体就显现出来,我们整个清净的本性就显现出来。所以,我们今天讲起来很悲哀,我们显示不出来。[故曰:便觉。如是修习,必由渐来。初静从于一身者:观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各离,今者妄身,]是什么人?

[当在何处?]我们可曾想过,死后,你这个身体在哪里呢?[我今此心,六尘缘影,]缘影就是我们执着外面的影像;不实在叫做影,六尘缘影,落入、落谢的影像。[各归散灭,]都会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所谓内脱身心,名一身静。以身静时,当体是觉,]我们的身体如果达到静,觉性就现前了,静就是不受影响。[名一身觉。]一身觉。世间人说:无债一身轻,一身轻;佛法不是这样讲,佛法是:没有烦恼样样轻,只要你没有烦恼,你样样都没有负担,都没有负担。烦恼就是债务,你起一念烦恼,就是要还,要付出痛苦,我们今天起心动念都是负债累累,负债累累,只有佛赚大钱,哇!赚钱,赚钱,文的、武的都行,拿到钱:哇哈哈!笑得合不拢嘴,赚大钱!佛就是最会赚钱的人,他赚了无量无边的智慧之财,佛在一念之间,就具足一切财富,为什么?

他不缺嘛!世间什么人最富有?不缺的人最富有。对不对?你说:我很富有,我每天追求。这样你就是有缺,有缺就是穷;知足的人不缺,我就是世间最富有的人。所以说:我很富有,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因为我要求得很少。要求得很少,我们如果要求的少,就是世间最富有的人。所以,当体就是觉,名一身觉。[一身既尔,一切亦然。情界既尔,器界亦然。]情界就是众生界,器界就是宇宙,都是这样。[所谓外遗世界,内外平等,寂然不动,身心世界,融为一觉,故云:至一世界,觉亦如是。]简单讲就是保持一颗如如不动的心,你就拥有一切的财富。我讲一句话,你要不要相信?我如果放得下,全世界都是我的财产,你相不相信这句话?嗯?我如果放得下,全世界都是我的财产;我如果放不下,财产在你面前,也是别人的,因为你享受不对啊!

对不对?财产就是要让我们享受的。所以,你所盖的房子,统统是我拥有智慧者的家,你盖的房子,我眼睛看能够享受;你所有的花园、种花、插花,我都可以享受,因为我欢喜心嘛!对不对?你没有智慧,你烦恼,就算你拥有很多钱,每天照样气得拍桌子,每天照样气得拍桌子!有一个菩萨来讲:哎呀!我先生以前一餐没肉都不行!他念政治大学,后来去英国剑桥大学念书。他念政大的时候,嗯,那时候还没念政大,是念政治大学之前,念高中时,他是念南一中的,一餐没肉,他就不吃,一餐没肉、没鱼就不吃;后来他念政大的时候,去亲近忏公,马上改吃素,你看他多厉害!马上改吃素,你看这个政治大学的同学根机有多利!后来他念台大博士班,又去剑桥大学念超博士,所以说:问题都是在我们的心,在我们的心,你的心若保持一个定,任何境界都动摇不了你。但是,我们凡夫,我们凡夫还是要调这个身心,身安而后道隆,我们的身体虽然是假的东西,还是要调得让它不生病,不生病。三、四天前,我就开始咳,一大早起来就咳,像今天还是一样,还是在咳嗽,一直咳嗽,很痛苦!

我的徒弟竟然都没听到,我如果在房间里咳死了,也没人听到!剃度男众就是有一个缺点:不懂得关心师父;如果是女众,就会整晚照顾你了,一边煎煮中药,还一边哭,一边煎煮中药,还一边哭:我师父太辛苦,太伟大了!一边煎药一边哭;煎好了药还端来你面前。女众,你怎么打她,她都不会走,拿一块饼干给她吃,称赞、安抚她几句就OK了!要想等这些男众煎药……,别太奢求了,不然你们这些男人说说看,你们有煎过药给师父吃吗?没有, , !都是邱医师煎好了拿来;如果没有邱医师,要这些男众煎药,也是有可能啦,也是有可能啦;但是,我这个人就是不喜欢使唤人家,不喜欢使唤人家,你看,咳成这样,想止也止不住。本来要休息,想一想:不行!因为有的人从中部、北部来,我不能休息,披上铠甲,行菩萨道,你就是要不怕死,你就是要不怕死!

所以,我要上台前,都求观世音菩萨:请不要让我咳嗽!喉咙还是有点痒。所以说:我们还是要有勇气,因此说:寂然不动,不受影响,除非我们爬不起来,病到爬不起来。所以说:我们的觉性一直起来,所以,如果有觉悟的人,他就有最大的意志力,他不会觉得痛苦,他认为这理所当然;我做法师,弘法利生是我的责任,弘法家务事,这是我本来应该做的事,哪有什么叫做伟大?什么叫做不得了?没有!这是我应该做的事,讲经讲到死,也毫无怨言,这就是我的责任嘛!

对不对?谁叫你要做法师?谁叫你要出家?你出家的责任就是这样,不然要做什么?米粮吃施主,修行不够补,你没听过这句话吗?米粮吃施主,修行不够补。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非彼所闻,师父已经解释过了。

[此觉性灵明,自然寂照,与一切融为一觉。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世界既全成觉,众生全在觉中,故所起念,无不了达。如影入镜,镜照无遗。一世界既尔,则一切世界,融为一界,故云:百千世界,亦复如是。觉发则同时遍满,所谓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如此方名为正观。非彼从佛所闻,一切修证境界,叮咛告诫,终不可取。初修学静观方便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26

癸二修学幻观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三摩钵提就是所谓的智慧观照,所谓的幻观,智慧,虚妄,智慧里面观照虚妄的因缘生因缘灭,叫做三摩钵提。用般若智慧观照虚妄的缘生缘灭,当体即空,名叫做三摩钵提,所谓的假观。[先当忆想,]忆想就是要拿佛来作榜样。[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种种的修持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诸佛菩萨都是精进地修行,没有一尊懒惰佛的,你有听过懒惰佛吗?佛很懒惰?怎么可能?懒惰如何作佛?哪有可能?这一眯我就很钦佩星云大师,星云大师在欧洲有道场,在美国、日本也有,分院遍及全世界,可以说不曾休息的,这实在是不简单!又譬如说证严法师也是一位菩萨,做慈善事业,虽然身体不好,还是不眠不休地做,可以说都是为了众生。

而我是比较好命,我没办法,这两位实在是菩萨!至于我呢?我就守着讲堂这些人,把他们顾好,求个三餐温饱,求个三餐温饱,顾好这些人就行了,如果想听师父开示,就去买录音带、录影带来听,所以说:每一位高僧大德都是这样牺牲,都可以说是不眠不休。而师父因为没什么优点,全身上下都没什么优点,就是只喜欢读书而已,这可能是宿世的善根,我只要一进到书局,就埋头于书中忘了时间,每次看太久,老板就会来赶人,问我: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说:要啊!他说:要买怎么看这么久?一进去就待好几个小时,那本书就差不多看完了,一直翻……,那本书就差不多看完了!后来那老板交代店员说:以后那个弟弟再来,叫他快点走,只看不买,书都被他看完了!

很奇怪地是:我对小说没兴趣,对科学、哲学、佛经倒是很有兴趣,所以,我去买书,每次进去就忘了时间;我一进到图书馆,也是一直用功看书。以前建国中学的图书馆开到十点五十分,现在我就不知道了,那时候我都是坐十三号公车,晚上十一点十二分的未班车,“最后的月台票”,坐那班末班车,每次都要跑到和平路,从南海路跑……,跑到和平路去坐那班车,每次进图书馆看书就忘了时间,只愿着一直看书。所以,我这一生没别的优点;所以,我的脸色苍白,就是荫尸来的,是荫身,不是荫尸,很少晒太阳,荫身来的,很少晒太阳,所以,脸色苍白,白面书生,读书人嘛,整天都在用功看书。

所以,我保证你们没有人书看得比我多,保证!盖章加保证。一定要勤苦,一定要精进,一定要修持。所以说: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就是说我们要找模范,以佛来作模范,向佛学习,这样你的八识田中就会产生种子。

[此示三摩钵提,幻观方便。言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修三摩钵提观,如前所说。若诸末世未悟众生,修三摩钵提者,最初从何下手?故教以先起幻观,然起幻门中,须凭圣境。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而如来所以证得如来,菩萨所以成为菩萨者,无非修因克果而得。如是则为我之师,为我之友矣!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者:]这一句勤苦三昧就是勉励我们,我们只做早晚课都不肯,如何称为勤苦呢?我们这个叫做轻松三昧,轻松就是懒惰,修轻松行。叫他持大悲咒、念佛也懒得用功![谓以如来为师,菩萨为友,自必依种种法门,渐次修行,难行苦行,勤苦三昧。

于三昧中,起如幻观,以自己身心,阅历其境,自验其心。]自己检查,“验”就是自己审核。[广发大愿,自熏成种者:以此幻观,广发度生之愿,久熏成种,久久纯熟,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而起利生妙行。所谓以如幻观而开幻众,变化诸幻以作佛事也。]我们知道这是虚妄的东西,但是,就是要结这个佛缘,你不能说:这世间是假的啊!假的世间,你就要做假的佛事,我也知道是假的,不用你告诉我。虚妄的世界、虚妄的众生,做虚妄的佛事,度虚妄的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不然要如何结八识田中的种子呢?他八识田中没有这个因缘,他生生世世就不能得度,我们就没有因缘度他了。

佛说:该度的,我已经度了;未度的,我已经做得度的因缘。我现在也要这样讲,当然,我还没有进入涅槃。该度的,我已经度了;未度的,送他录音带,不听的话,活该!没办法,我不是佛,没办法,他不听,我也无能为力。师父今天免费结缘录音带、VCD、DVD,不管你成道没成道,不管你入门没入门,先让你知道一尊阿弥陀佛,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把金刚种子放下去。这个因缘,是我把它撒下去的,妙云老和尚说:慧律法师,一定不是只结一生的缘,我也相信。我在家的时候专办放生,从我手中放生的众生是无量无边;每天都跟它们念大悲咒,因为我都一个个去跟他们收二百元。

还有在忏公那里,他如果说:益谦啊!去放生啊!我就买,一去就全部买,虽然我很穷,没有钱,但我很乐于办放生。再请忏公为他们皈依、请煮云老和尚为他们皈依。我有一点你们要学,永远不讲人家的坏话,要讲人家的优点、好话;不是好听的话,是讲人家的优点,不要跟人家结恶缘。他骂我,这是他的因果,我一定要赞叹别人,多结善缘。我告诉你,我去受比丘戒的时候,登坛的时候,看到莲花现前,看到光。接下来比丘戒受完之后,在翻戒本的时候,仿佛在哪里看过,非常熟悉。这本书不是今天才念的,对它非常的熟悉!结果那本比丘戒,我才花二十分钟就念完了。速度之快,让广化老和尚很惊讶,这不是宿世的缘是什么?你说今生才要开始用功,那可能吗?所以,这也是生生世世所结的缘,肯用功。我们不要说:我还年轻,还不必听经闻法。菩萨!功不唐捐,这句话你一定要记住,不论你今天几岁,你今天用功,功不唐捐。你八识田中所有的佛法、善的种子,你就是一定不会退转。无论几岁,你就是要听经闻法。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准如前释。二修学幻观方便竟。]就是说:如果不是从佛所听闻到的,“彼”就是你,不是你从佛所听闻到的。一切境界终不可取,都不可以执着,因为要以佛为主。

[癸三修学寂观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禅那就是所谓的中道、中观,空有圆融叫做禅那;定慧均等叫做禅那。[先取数门,]数门就是数息观。你若要修中观,定慧均等,要先修数息观。数息观就是数进就不数出,数出就不数入,从一到十,然后从十到一,倒数回来。先取数息观,[心中了知生、住、灭念,]产生生、住、灭念,就是生、住、异、灭变化的念,种种的念头。我们说生住异灭,他省掉这个异,“异”就是它一定会变化,所以省掉。生,这个念头什么时候生;住,这个念头暂时停止,暂时安住在这个地方;灭,这个念头消失了。生住异灭简称生、住、灭。齐jì[分齐头数。】]就是说,你从一数到十都清清楚楚。分齐就是一个界限,你数到七这个界限,你知道很清楚;头数,就是这个数目字很清楚。生、住、异、灭,现在你的念头是安住在哪里,从一数到十,或者生、住、异、灭里面,哪一个念头,你都很清楚;就是了解自己的念头,了得解很清楚。意思是说:随时都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是要数息观,然后观照,不使妄想起来。

[此示禅那]定慧均等的中道思想。[寂观方便。]“寂”就是静态;“观”就是动态,动静一如,叫做寂观方便。[言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修禅那观,如前所说。若诸末世未悟众生修于禅那,]就是修于中道,定慧均等的观照,空假圆融的观照。[最初从何下手?故先取数息观门,修禅之人欲摄妄心,先归一息,]看我们的呼吸,[依息出入数之。]数之就是算算。[数出不数入,]我们呼气时数,吸气就不数。[数入不数出,]如果吸气时数,吐气时就不能数。[不可出入并数。从一数至十,又从十数至一。]但是,呼吸不要拉太长,拉太长会生病,自己想说呼吸愈小愈好,吸得很慢很慢,结果吸得太饱,吐得太慢,后来喘,这样会得心脏病。不必如此,让呼吸自然,不快也不慢,很自然就好。[如此往复,息息不断,心心不昧。]

“不昧”就是不昏,很清楚,不迷。[由是息调心净,]藉我们的息,令心清净。[故心中了了明知,生、住、异、灭之念不紊。]“不紊”就是不乱,[息起为生,起已为住,] “息”就是呼吸,呼吸一起来,这个叫做生;起已,呼吸起来以后,这个叫做生。呼吸没有,就是散掉,[将尽为异,]这个都是以呼吸的前后次第,叫做生住异灭。[尽已为灭。今不言异者,以灭摄故,所以经论中,]以灭来摄,不言异。“异”是一种变化的名词,所以,经论当中,[有言三相,]生、住、灭;[有言四相不定,]就是生、住、异、灭。[分齐头绪数量,]就是次第,“分齐”就是界限。到哪一个界限、哪一个数量,清清楚楚。大部分都是数息,数数字。

但是,我不是这样,我都念佛,我是吸气时念:阿弥陀佛;呼气:阿弥陀佛。但是阿弥陀佛四个字太长,我就吸进去念“阿弥”吐出来念“陀佛”观照,这样心反而比较定。你如果对清净的自性了解,根本就没有妄想,妄想自性本空。像晚上有时候休息,我都要打坐,坐着一观照,妄想,我就让它一直起来,它起不来,也不晓得从哪里来,没有;就是智慧心一直现前,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妙用,它就一直现前。譬如我们晚上打坐,其实也不用打坐,没有妄想;妄想本来就是假的东西,你根本就不需要去执着它。它一起来,你也不要管它,你去管那个妄想,那个管也是妄想。妄想本来无根、无住、无所住,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清清楚楚。一句佛号如万里无云万里天,朗然,万里照空,照这个宇宙的世界。

所以,晚上有时候休息以前,坐着时候,妄想,妄想起不来,没有妄想,不晓得什么叫妄想,没有这种东西。我要等它起来,它却起不来;你想等它起来,它本来就是无的东西,要从哪里起来?起来也不要管它,当它是疯子一样。你抓住一句佛号,就什么事都没有!但是,这要对心法上有相当的悟,相当长的时候才有办法。一般都是硬压,观想的时候都会扭曲、变形;我在念佛就不是这样,我念佛都是用实相念佛,妄想一起来,它要来干扰我,我根本就不理它,佛号很清楚!师父都是用十念法,然后很清楚的,你观想任何的佛像,那都是虚妄之相,要到临命终现前,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果报现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八识田中,我们每天种下去的种子,清净的境界马上现前。因为我们用清净心修行,极乐世界当然有我们的份,一定的道理,如是因,得如是果,一点都没错!

而我们众生不是,众生念佛一边念,一边想着钱、孙子,妄想起来时,他就很自责:我为什么胡思乱想?气自己打妄想;没多久佛号又跑掉,又打妄想了。自己就觉得很痛苦,来到佛前拼命拜、拼命求忏悔;我说:你要把蒲团拿走磕起来才响!妄想,你磕破头也没用,真是脑袋坏掉!她说:哎呀!师父!我也不愿意这样胡思乱想,可是,有时候,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半,就变成我的男朋友、我先生,我跟他不清净,都会这样胡思乱想,很奇怪!我明明不想这样想,这不是我自愿的!她就是控制不住。我说:那个没关系,那叫干扰,没关系,你任它起来没关系,妄想起来,你一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就好!知道吗?它起来,你不要管它,不要理它。她说:我不理它,它会理我啊!我说:这就是念佛的定力不够,这句佛号守得牢的人,妄想起来,你根本就不要管它。

不相信,你回去思惟看看,妄想都是多余的,无根。它要来干扰你,会让你起罪恶感,让你觉得自己很不清净,不要管它。所以妄想来,我就说:喔!你来了。它如果走了,我就说:你走了!佛号照样相续不断,不会跑掉,要跑到哪里去?妄想当体就是空性,那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我告诉她:你可以观想南无阿弥陀佛,金色的六字名号来念佛,金色光在虚空放大光明,南无阿弥陀佛。我教你们一招,如果有小孩子受到惊吓,一直拉肚子,你拿一杯茶,内心这样想:唵嘛呢叭弥吽,你眼睛注视着那杯水,水中浮现六字大明咒,你把它看清楚。你就观想唵嘛呢叭弥吽,金光明色;然后再观想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你若能观想得出观世音菩萨的像,就观想他站在虚空上,洒甘露水灌顶,然后整个杯子都放光。我跟你说,保证有效,不相信的话,你念一杯给我喝喝看,一定有效!一切都是我们念头的问题,你不要常说你没有修行,佛说:化万亿劫的念都在一念,你要记住这句话。

你现在这一念清净心,就具足一切法,你不用烦恼,知道吗?不要说:师父念的才够力,我念的不够力,并非如此,要对自己有信心。不相信的话,回去问问邻居有没有受惊吓的,晚上回去试试看:保证有效!你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如果你久病、业障病,配药、中药都吃不好,我教你,你每天都拿一杯水。念南无阿弥陀佛,眼睛注视着水,“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清清楚楚在水中,金光明色,放大光明,你每天都拿着一杯水念,你试试看,无论是大人、小孩子受到惊吓,或是闹鬼、业障病,一切都会好起来,不用烦恼。中、西医都束手无策,喝大悲水也治不好,代表我们的业很重,我们的业是无量无边的重。[一一分明。所以摄散入寂,化寂不住之方便,]摄一切的散乱心,进入这个静的状态,化这个静的状态于不执着,连这个静都不可以执着。

[无有过于此者。]初学的人,要叫他用实相,要叫他用无所着的心,很难!因为众生不是着东就是着西,师父也是体会了几十年,才体会出来。所以,我现在讲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我一直不说困难,那是勉励你们,其实很难,因为没办法,我如果说很难,你们就不来,没办法!所以,要悟道,说真的,这是凤毛麟角。末法要悟道,悟到清净的自性,真的如同凤毛麟角,太难了。我认为这是很不简单的!但是,在有相修行里面,你永远不能明心见性;在空里面下手,又怕落入顽空。所以,讲真的,见性这种东西,只能用体会的,没办法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这样子,没办法!我们讲数息观,以定慧均等的观照,入于中道,渐渐的非常清楚我们的念头现在是在哪个地方。以此修法修到最后。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就是行、住、坐、卧。行住坐卧当中,一切时间,[分别念数,]就是心在想什么,数到多少,生、住、异、灭都清清楚楚。[无不了知。]这种功夫,[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就是十方世界下的每一滴雨,都像显现在我们面前那么清楚。所以,佛的能力,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下几滴雨,他都知道。所有无量无边众生的起心动念,佛也清楚。[所受用物。】]妙用都在眼前,清清楚楚,就像看到显现在眼前的东西一样,那就是因为他修定的功夫深。

[如是定久功深,初则宴坐方知,]宴坐就是安坐;宴,这句话本身是静的意思,静坐才知道。说:一开始修行要打坐,坐着修数息观,慢慢的从静态变成动态。[今则周遍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湛然就是非常清楚,心中有智慧光明,所以,具足般若智慧,住于无所住,清清楚楚他的念头,所以[分别念数,一一无不了知。]我们念佛也是如此,一开始用功会散乱,就打坐念佛;久而久之,行住坐卧都能用功。凡夫修行,总是有一个次第。

[从此起用,摄散入寂,]从散心的念,到最后寂,这个“寂”就是悟了,悟到平等则寂;悟到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我们都强迫自己去痛苦、去执着,所以,业障就现前。什么叫业障?烦恼不断叫业障。我举个例子,提婆达多想害佛,在山上放好了石头,等佛经过把石头推下来,落石把佛的脚砸流血,要是世间人,就会对他恨之入骨了。甚至要报仇,拿刀砍他了,这个叫做业障现前。佛不是这样,他透过大智慧,一念之间大慈大悲,佛会想:虽然你想害我,但是,更加坚定我弘法利生的愿力,你也有功德!佛告诉提婆达多:你这样也有功德。就是说你虽然想害我,但是,增益我坚定弘法利生的信心,我不会受你影响。你们常说:师父!我业障深重!业障是一种执着、放不下,叫做业障,烦恼叫做业障,莫名其妙在无明里被牵引,这叫做业障。我们都不懂得随时观照,事实上业障本身是无,业障本无,而我们凡夫就是明明知道,却控制不住。有一个小姐从美国来,她本来是外道,后来信佛,但还不是很深入。她说,她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吃下去不好,但是,她控制不住;吃东西她知道已经饱了,但是控制不住,怎么吃都觉得不饱,其实肚子已经很撑了。有一种叫做业力控制不住,那就需要一点时间了,要一点时间。我们若能掌握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我们能够掌握当下这一念的分别心,这样烦恼一定很少。直接接受逆境、痛苦、命运的安排,很欢喜心的接受。

但是,有一种你无法控制,就是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这就是病苦。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散发出去的起心动念,那个恶的念头必须受报。譬如我前世起一个杀生的念头,今生当然会以此恶念的力量,而受果报,这种子会有果报,所以,我这辈子就病苦。这都是微细的,不是凡夫有办法控制的,只有欢喜心来接受。因此,业其实一切当下就是空性。如何才能达到毕竟空性呢?第一、要了解我一切的起心动念,都是幻化的东西,当下放下。对于不可抗拒的zai 难,我全部欢喜心接受,因为不可抗拒。碰上了也没办法,不必多一句语言去形容。这个zai 难的原因是什么、是如何,不必讨论这种东西。很多人来看师父,问的问题都很离谱:师父,我儿子为什么头痛都医不好?他的意思是说我儿子头痛医不好是不是卡到阴了?或者是不是有鬼缠着他?或者是不是有无形的众生在作弄他?他的意思是师父很行,他不知道师父近视。他认为用透视眼看一看,后面有两个鬼跟着他,你直接跟他这样讲,他就认为你很行!

还有就是曾经堕过胎的女人很烦恼,她来就说:师父,我腰酸背痛的。我说:有没有去找邱医生看,有啊!我有去看,看了医生,却还是一直医不好!她现在的心念就是一直想靠师父,希望师父帮她加持。她的理念就是你是法师,应该有阴阳眼!她不晓得我是近视眼,竟然不知道!就是什么都要靠师父,这就是修行错误的理念,你靠我,我靠谁啊!她说:师父,您是大修行人。我没有修行,我几时跟你讲我有修行?所以,业障也是一种无明,对于事理不了解的一种错误观念,对事理不清楚的观念,业本身本来就无。[不被幻观烦恼碍;]不要被虚妄的东西障碍,[化寂不住,]这个变化的东西当下就是空性。不住就是不要执着我现在安住于某处,我现在心很静,你有这种念头,也是一种有所住;有所住则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不被静观涅槃碍。]我们希望修到愈来愈静,若执着一个很静,这样又是一种障碍,放下、无所着,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从此渐次增进,绝待灵心欲发,竟至无所不知,无法不晓。]我们在修行当中,永远不要动到一个念头说:我现在已经很厉害了,不用再修行了!不管你修到哪一种圣人的阶段,你要放下。放下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在修行?放下到绝待。绝待就是不经过任何的比较,这种心灵。圣者不觉得自己是超越的圣者,那就是真正的圣人。[乃至得知百千世界,最难知者,一滴一滴之雨,皆能了知,犹如眼前,目睹所受用物,]现前的东西,就像眼睛看到前面的东西一样,统统清清楚楚,一个人若圆满觉性,就有这种力量。[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庵摩罗果有去印度的人说,就是蕃石榴。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29

[【“非被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准如前释。三修学寂观方便竟,并上一科三观一首方便竟。]这就是下手的方便。

[壬二总结三观方便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此二句结名。前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已,于此结指方便,是最初下手工夫。即《楞严经》,佛敕二十五圣,各说最初成道方便,亦此义也。

壬三遍修三观圆成]

有的人不是只修一种,有的人是统统修。[【“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若诸末世,有圆根众生]圆根就上根,最利根的人,根机大利。有的人根机很利,你跟他讲几句,他马上就发心要修行了。有的根机是就算你跟他讲得死去活来,他还是老样子“不增不减”不增不减有二种:一种是悟到本性,因而不增不减;一种是因为懒惰所以不增不减,你就跟他讲得死去活来,他依然故我。不增不减就是没什么差别,无论你怎么勉励、鼓励他,叫他起惭愧心、起回光返照的心,他都没什么改变,不增不减,他就是常常保持这样,不会很坏,也不会很好,那也是不增不减。有上根、利根的众生,[能遍修三观。遍修者,不遗一法,勤行精进,悍劳忍苦,]“悍”就是抵抗,可以抵得过劳苦的,可以劳累,忍耐得过苦。所以,修行一定要吃过苦,修行不吃苦,他悟不到东西。除非你是六祖再来,一闻就大悟,那当然是很少,自古以来,也才一个六祖而已,那是菩萨示现的,不可相提并论。[以悟为期。悟后之修,任运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叫做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叫做萨婆若海。

[三观既备,万行已圆,故就此人,即名如来出现于世。又此人本觉离念,名为佛出。]因为我们的本觉是离一切的妄想;所谓离一切妄想就是放下的意思,离念不是离开这个念头,就是放下不必要的分别跟执着;但是,存在智慧的心。譬如一面镜子脏了,脏了就要轻轻擦拭,不可能擦到连子都破掉、消失了,不是这样;是把镜子上的污垢擦干净而已,镜子的体仍然存在。本觉离念是说我们本来存在的觉性,但是,它是离开一切妄想;虽然离开一切妄想,并不是否认念头的存在,因为智慧心本来就有念头。

[壬四别开钝根修证]

这段太重要了!这段是在讲钝根的人,我们差不多都是这种根器。前面讲的不太可能,怎么可能遍修三观,空、假、中一起修,名如来出世,变成佛母?怎么可能?最主要看后面这一段,前面段不太可能做得到,就看这段。这一段就是在讲大多数人的根机,大多数人的根机是怎么样呢?你要注意听!

[【“若后末世]就是现在根机差的众生,[钝根众生,]钝根就是很差,根器陋劣的众生。[心欲求道,]要求道业,[不得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呢?[由昔业障,当勤忏悔,]菩萨,我现在问你,为什么要求忏悔?你讲给我听听看:说,忏悔业障,忏悔恶业,忏悔以前的过失。有的人忏悔后还是一样很凶,他生气完后:我求忏悔。我不应该把我儿子打到流鼻血!过几天儿子忤逆他,又照样对孩子拳打脚踢,更严重!他愈忏悔,就打得愈用力;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换我问你,你要先了解道理,来忏悔才有意义。我们并不了解忏悔的意义,变成一种口头禅,逢人就说:忏悔忏悔!哎呀,师父!我向您求忏悔!变成一种口头禅。很多出家人会帮自己取个别号叫忏悔者,忏悔居士。印光大师自谦为常惭愧僧,很多人也跟着取名为惭愧僧、惭愧居士,都取这种名字,模仿祖师取的名字。意思是说:我也是有惭愧心的人。换我问你:什么叫做忏悔?忏悔的定义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常说:万法唯心造。

我这一念嗔恨心起来,譬如我恨一个人,我要来求忏悔,就是我不能让这个种子根深柢固;我恨一个人,我现在要求忏悔,就是要把它拔除,这是忏悔。忏悔就是转染污的念为清净的念;如果忏悔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忏不如不忏。形式就是:我今天恨你,来拜个八关斋,求忏悔,明天我还是照样恨你,这样就没什么作用。我们常说万法唯心造,我们过去造恶、恨心重、不肯施舍,或者是整天把自己搞得神经衰弱。我们知道我们太敏感,好!我们来求忏悔!忏悔就是要怎么样?忏悔就是要转我们的念头,我恨,这样不对,恨将来要受果报,我们产生一种恐惧感,我会下地狱。或是说我过去杀盗淫,我要求忏悔。

所以,现在开始转念头,将恨心转成感恩心,改变它。所以,忏悔本身到最后,变成一种喜悦的清净,会变成一种很欢喜心。忏悔要彻底去转变念头,到最后也是这颗清净心;忏悔就是洗净自己的心。所以,忏悔不是嘴巴说说而已,就是唯识学所讲的:转这个念头,转烦恼成菩提;不然忏悔实在没什么意义。我们如果每天认真求忏悔,就要: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是从心起的,要会运用这个心。以后你若起一个念头说:我恨人!要马上转念:这样不对,我是求过忏悔的人,这样不行!这样忏悔才有作用。不是逢年过节碰到人就说:忏悔,忏悔!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那都是一种应付而已,毫无意义,如何忏悔?底下这几句话你要注意听:[常起希望。]“希望”就是发愿,要常常发愿。[先断憎爱、]这个太重要了!

你要修行,要求忏悔,你要先断这个恨,不准你恨哪一个人;爱就是自私的,只爱自己而已。这个“爱”不是说男女的感情,就是说什么都只为自己好,私欲太强叫做爱。我们的欲望,只为我们自己好,占有欲。恨跟爱要先放下,这是生死的根本。因为这是指钝根的人,钝根的人不断这个,你要断什么?[嫉妒、]“嫉妒”、就是耐不住别人的好,受不了别人好。别人如果比我们好,我们就会捏造他的坏话,想尽办法要破坏他的形象。这是全世界,不是只有台湾,全世界比比皆是。人如果没有嫉妒心,你看他的日子有多好过!嫉妒,别外一个名词叫做狭碍的小巷,死路一条!嫉妒就是这样,路越走越窄,他一直想要去破坏嘛!一直想要破坏的时候,他散发出这个破坏的力量,以后无法收拾。因为嫉妒,所以必须说谎,他为了希望别人相信他,他嫉妒那个人比他行,他就必须说谎来伤害对方。那个人很坏很坏,人家听了之后就相信了。我们一天为了自己好,本来就输人一等了,现在因为嫉妒别人,又编造谎言,为了拉拢朋友跟他的看法一样,攻击那人就必须说谎;到最后人家就会发现他满口谎言。那人根本没这么坏,他却整天毁谤,这就是嫉妒造成的,这就是争宠。男众特别重,要好好检讨!嫉妒就是心如羊肠小道,气度狭小。

我们今天男众要出家,要好好的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有一个女众就说:师父,我们女众嫉妒心比较少,那您什么时候剃度女众啊?我说:我提到剃度女众,始终有一种恐惧感,现在只要一谈到剃度女众,就有恐惧感。女众:哎呀!师父,有恐惧就好。知道恐惧就好,不要真的吓到了!你相不相信,如果剃度女众,你认为这四十个男众待得住吗?只要剃度女众,这些男众大概就一个一个收拾东西走人,统统离开!很奇怪!你注意看,我不是指什么人,只是说一般,只要这个法师也剃度男众,之后也剃度女众,大部分的男众都待不住。有一种情形可以剃度女众,就是隔开,另外一个道场,让女众住得很远。要离得很远,井水不犯河水,各住各的,这样就能相安无事,不会接触到这样就比较待得住,比较有可能。你们不知道,这个嫉妒是很厉害的,非常可怕的一种心态。你看古代皇帝身旁那些爱妃,如果其中有一个比较漂亮,受皇帝宠爱的,那个马上就会被毒死,我不骗你!

所以,嫉妒是很可怕的心态。而我们明明知道嫉妒不好,嫉妒不是女人的特产品,并非如此,男众也一样,包括我在内也是有嫉妒;因为讲到最后要收敛回来,不讲自己不行。我也是有嫉妒心,学佛之后,渐渐放下,变成随喜心。所以,嫉妒的反面,我们要改成随喜,别人有优点,我们赞叹,我们赞叹他。[谄曲。]就是扭曲、丑化别人。“谄”就是拍马屁;“曲”就是扭曲别人,这件事情明明不是这样,透过一种嫉妒或者是恨,不健康的心灵状态,把一件直的事情硬要讲歪了!

就是这样,“曲”就是不正,所以,学佛要直心,直心是道场。断[求胜上心。】]求胜上心就是比别人强,什么都求比别人强,就是我慢的意思。求胜上就是我慢的意思,他什么都要赢!你看,佛多么厉害,看到这一段,你真的要向佛陀跪地顶礼,众生的毛病,佛一针见血就指出来!你看,僧团、团队会乱就是强出头!强出头是什么呢?样样都看不顺眼。有的菩萨来厨房帮忙,人家在切菜,她就开始嫌东嫌西的,嫌切的太薄、太小块、太大块。后来其他几个人就互相约好:爱挑毛病,都拿给她切,她自己切的,就不能挑剔了。人又不是机器,怎么可能大小都切得一样?她就得自己一个人闷着头忙了。切完后,好坏都不能吭声,无论是大小,都不能吭声,因为是她自己切的嘛!求胜上心,样样都要赢,你就很惨,你就很痛苦!菩萨!你相不相信?

从今以后你就想:我样样都要输!你知道我为什么上学时去练跆拳道?就因为别人笑我矮冬瓜,我那时想:我如果去练跆拳道就威风了,以后谁再敢笑我矮冬瓜,我就给他几拳外加回旋踢!因此就去学了,我这个人,虽然矮,不过学什么东西,一定要学得很厉害,我学跆拳道二年,就升初段,到高三就升二段。不是被打成二段,是真的到二段的等级喔!求胜上心,那个好胜心很强!然后比赛的时候,我的外号叫山本五十六,偷袭珍珠港的那个将领,表示很会偷袭别人;我个子矮,太高大的往往打不到我,我是属于短小精干型的,一蹲下去就看不到人,对方的脚都勾不到我;他就跟教练说:他太小了,我打不到他!在这一段,师父为什么一直强烈的反应?这个求胜上心,这个太厉害,烦恼特别重,优越感、自尊心,那个我们真的没办法,我们人的求胜上心,真的非常强烈!我在求学时代,背着台北最知名高中的书包,如果看到前面穿着绿色制服(一女中)的女学生,喔!不得了,那个是穿绿色制服的!

我们今生若没有学佛,确实谁都没有办法,憎爱、嫉妒、諂曲、求胜上心,包括我在内,没有一个有办法。很强烈的心态,样样都要赢!那个时候练跆拳道,为了要升初段,一个打三个,打得全身是伤,也没有吃药,真的!到最后身体变差了,身体一直虚弱。一个人的观念错误的时候,我们那个强烈的争执心,没办法断。像我现在就不一样了,你要赢就让你赢,我不会跟你比赛,不会的。说实在话,我们人悲哀的人生观,不清楚的人生观,他就有错误的理念;错误的理念它会引导你一直痛苦,只为了一下子的名誉。你知道我那时候多自傲?讲到自己的往事,就觉得很惭愧。

那时候跆拳道黑带,就穿着道服,背着黑带,走到火车站,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是跆拳道黑带,你知道那种心态有多可怜?还有坐公车的时候,走路都希望别人注意我!师父之所以讲自己过去的糗事,就是要告诉你们:我们真的是业障的众生,念稍微好一点的学校,跆拳道打得稍微有点成绩,自己就觉得不得了!讲起来很惭愧!这就是要告诉诸位:我们学佛要有智慧,全盘放下,没有什么了不起。

[此言末世钝根障重众生,]障碍很重的众生,[既悟觉心,欲求佛道,旋修旋废,]一下子修,一下子又荒废了。[不得成就,当以忏悔断障为要也。由昔业障者:乃因夙习种子,熏发现行,于修行时,为作障道缘,故不得成就。]有的人一开始要念佛,就生重病了,病到快死了!有的人才想来听经闻法,家庭就变故,会钱全被人倒了,不去打拼又没钱,所以,尽量不要造恶。[当勤忏悔,常起希望者:应当勤求忏侮。忏悔有二:一者、事忏:严结华坛,]庄严这个坛场。“华”就是花,庄严的意思,就是装饰这个坛场,让它庄严。[身旋礼,]“旋”就是动,身一拜一起,不停止叫做旋,[口读诵,意策观。]

“策”就是随时警惕,鞭策自己。[二者、理忏:]理忏就是无生的意思,理忏又名无生忏,就是要悟到实相。[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我心自空,罪福无主,遇善境界,心得轻安,业障消除,道缘可办。常起希望,愿断业障,先断憎爱二惑。]诸位!修行就是这样才是真正在用功。[憎者,于违情境上起憎怨心;]不要起这种心,起这种心将来苦吃不完![爱者,于顺情境上生爱染心。]尤其是男女的感情或欲望。[此二是根本烦恼,属贪嗔摄。嫉妒谄曲者:嫉,谓徇自名利,]“徇”就是依,专门都是找自己好的,对自己好的。[不耐他荣,]“荣”就是光荣、优点、好处,耐不住别人的优点、好处。[妒忌为性,故名嫉妒,嗔一分摄。]嗔恨心。[谄,谓罔冒于他,]“罔”就是欺,“冒”就是骗;罔冒于他就是欺骗。“諂”就是欺骗。

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巴结,不实在的、不诚实。[矫设异仪,]“异仪”就是不同的外表,另外有一个不同的表现,那就是说虚伪。[险曲为性,故名谄曲,贪痴各一分摄。]心暗藏着玄机、阴险,也就是外表。所以,我们交朋友,不要跟阴险的人交往;交到脾气坏的朋友还没关系。脾气坏的人,他很直心,他不会隐藏;他脾气不好,有什么事直接跟你讲,不会隐藏,他内心不会设计你。你如果交到一个奸猾狡诈的朋友,你完蛋了!整天都设计你,而且表面上对你非常好!以有有一个徒弟,他知道佛门的出家人容易受骗,就先来皈依;皈依之后中,如果下雨天在路上碰到你,他照样跟你跪地顶礼,一样,可以说做到让你觉得,这个人真的是虔诚的佛教徒!然后怎么样呢?再跟你借钱,他也不是主动开口,而是等到你去找他的时候,装出很可怜的样子,让你产生同情心:哎呀,某某人,你生活有困难吗?没关系,师父,我再想想办法,不用担心。你就中计了!

这个人很可恶,现在不晓得躲到哪里去了,说不定被抓去关了!大家都被他的外表骗了,每一个人包括出家、在家,无论你有多大智慧。因为人都有慈悲心跟同情心,看到他这样,都被他外表欺骗了。所以,阴险的人让你真的没办法,防不胜防,太善良了。我们出家人,或者是在家这些护法要注意,师父提醒你们的要注意!如果人家要借钱,拿五百块给他没关系,算是施舍。[又此憎爱,通名为惑。]爱跟恨都是迷惑的东西。

[盖惑者,不明之义,]就是不了解。[不明即是痴。求胜上心者,慢也。这一点,师父要在大众求忏悔,这一点我从小到学佛以前,即使出家,念大学、研究所,这个慢、求胜上心还是非常强烈!但是,话又讲回来,也因为这样才很有志气,我不愿输人。所以,我看大藏经不愿输人,讲经也不愿输人,都是因为这样。把这个我慢降伏以后,这个精进心,不要胜上心,精进心还是存在,把慢除掉。这一点,师父犯得很严重,我慢,所以,师父比你们差。[求超胜一切,憎上慢心,]增上慢,什么都比别人强。[合为贪、嗔、痴、慢,四根本烦恼既断,现行不行,则习气可除,观行易于成就。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如果[此观不得,]如果这个观照不行,[复习彼观,]“复”就是再,再习;“彼”就是另外,另外一种观,空、假、中任你修行。只要[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只要你的心不放逸,慢慢渐次能够求证。[三种净观,]奢摩他、三摩、禅那。[恐其根钝不能兼修,且劝随其本意,学习一观之事,以专事于一,必易成就。设或此观不得,故又教其复习彼观,总以心不放舍,即不退转也。渐次磨炼修习,必求证入,]只要[但肯办心,自有相应。]办心就是好好的跟你的心商量看看,“办”就是对治,好好的对治你这一颗妄想的心,习气的心,自有相应,好好的办一下。[时节若至,其理现前。一长行竟,并上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证竟。并上广明行相竟,再并上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竟。]以前我都不会观,因为还没学佛,不懂什么空观、假观、中观,观不来!

以前看演戏,皇帝身穿龙袍,觉得是很快乐的事,皇帝还拥有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娶一百多个老婆。这是以前没有学佛,很向往的日子;没有学佛,他就会想,要在世间怎么享受过日子,幻想着当皇帝有多伟大!这是讲我过去的幻想,现在当法师,很清醒了。现在骗不过我了!不是只有我会这样而已,你们不用笑我,不然你们都不曾这样幻想过吗?一定有的!是啊!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32

[庚二偈颂

辛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辛二正颂(科同长行,唯阙安居。)

【“圆觉汝当知:]你要知道。[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就是定三个期限,一期或一百二十天,或一百天、八十天。[忏悔无始业。]要如何忏悔?[经于三七日,]二十一天当中都要求忏悔。意思是说:你要结菩萨戒的结夏,修行三期,二十一天以内,你要好好的先求忏悔。[然后正思惟,]真正思惟,好好的依佛的知见。[非彼所闻境,]不是你从佛所听来的,你都不可以依靠,不可以执着,[毕竟不可取。】

圆觉汝当知,呼当机以儆余众也。]敬告大家,其他的一切众生。[一切末法众生,欲求无上之佛道。此乃发菩提心,去佛遥远,尺水丈波,]尺水丈波就是不易停止的意思,一尺水就有一丈波,众生就是烦恼重,才一尺水变成一丈的波,风大无明重。[先当结坛。以上、中、下三根而结三期。]要在这个范围内好好的修行。

[以上、中、下三根而结三期]上根机的人八十天,中根机的人一百天,下根机的人一百二十天。[忏悔无始已来所有业障,业障消除,心器清净。经三七日,然后正思惟,提起正观,念念契合正觉也。非彼从佛所闻修证之境,毕竟不可取,免堕邪见也。

【“奢摩他至静,]就是修定;[三摩正忆持,]三摩就是般若的智慧,能让我们正确的忆持这个正道。[禅那明数门,]如果你是修中道法,那么,你要很清楚的数息观,数门就是数息观。[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此颂三观一首方便。奢摩他,用至静,为下手工夫;三摩,用正忆持,为下手工夫;禅那,用明数门,为下手工夫:是名三种净观,一首方便。若能精勤修习,一法不遗,依始觉智,悟本觉理,依悟起修,而到究竟觉,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要常常忏悔,[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上颂利根,依悟起修,必能成就。此颂一类钝根,]钝根的人,[屡修屡废,]修行进进退退的,[未能成就者,皆由无始夙业,以为障道之缘耳。]障道的因缘,屡修屡退,[常当勤心忏悔,无始一切罪障,诸障若得消灭,则云散空澄,]“澄”就是澄清,使一切的烦恼都化为清净。[佛境便得现前矣!二正宗分竟。]我今天去银楼兑换钱,这众生要不迷很难,因为我有新加坡币、日币要兑换,我就坐在那里看众生相。里面都是金子,一个人没有佛法薰习,说这个世间有人能克服那个贪,不可能!释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经》讲:我视一切金银财宝如同粪土,跟大便一样。我们却每天把金子戴在脖子上!

今天我在银楼又有所悟,大彻大悟,悟到了。我们人为什么要戴几百万的首饰在身上?如果我们拥有真理跟智慧,身上什么统统不用戴,我们也活得很快乐!戴那么贵重的首饰,如果遇到抢劫,强扯不下来,就干脆把你手剁了!众生所喜爱的东西,我一点兴趣也没有,我就坐在那里打磕睡,看看周围的人,边看边等。如果拥有大智慧,会有很大感触,众生的确是迷;当然,这对我没有作用,那没有什么,跟粪土没有两样。银楼里,摆满了黄金、钻石,闪闪烁烁,金光万道,那就是众生相。我常常想: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在身上穿洞呢?何必这样,穿洞是为什么?(法师指在鼻上穿洞)。本来很好看的眉毛,为什么要把它全部剃掉呢?很奇怪呢?何必这样呢?你看,师父都没有化妆,这样会很难看吗?不会啊!我的手也没有戴什么东西,白得透明,也不难看啊!

如果我们悟到真理,走在街上,你绝对不会动摇,不会想看什么东西,不会感觉到什么事情会引起你注意,因为你的心二十四个小时都在生死里面。要往生极乐世界,要了生死!当然,你如果无法一下子像圣贤的境界,你慢慢的断没关系,师父不祈求你们断得很快,慢慢来。但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身外的地方都是假的,有一天你会安贫乐道,所有的钱以布施为贵、以施舍为贵,布施才是最尊贵的。慈航菩萨讲过一句话:施舍的东西才是你的,就是说:你才种到福田,舍出去的东西,才是你得到的。知道吗?放在我们身上的东西,你今晚睡着后,能否活到明天还不晓得,万一睡着后,明天死了,要布施也来不及了!

有一个人,他太太按月存放五千块在她朋友那个地方,突然间,他太太被车子撞死了,她先生要来跟这个人拿钱,他不晓得太太是不是按月存,或许他太太拿去买东西也不一定。结果她朋友否认,他先生认定太太生前都有按月拿钱放在那边。怎么不拿钱放在我这里,突然间就死掉了,车祸死亡!所以,我说像这样要造福,哪来得及?菩萨,像这样子,准备要修行,或者准备要布施,一下子根本就来不及!修福不是说你随时要修,随时就有那个因缘呢?不是如此。所以,我们设立的录音带基金,有二十多个单位要,资金根本不够,我说没关系,师父先贴补,你们尽管去作,没有关系!你还是要救度众生,这种工作不能停。所以,请大家帮忙赞助一下。

[乙三流通分

丙一庆闻深法请问流通

丁一贤善首启请]

最后这一段叫做流通分,流通分的意思就是说:要传出去,要赞叹,赞叹才有办法流通。流通就是赞叹分的意思,就是每部经到最后,佛都赞叹这部经的伟大。所以,学佛的人,如果要让佛法流通,就要赞叹,要赞叹三宝、赞叹法师、赞叹善知识,使众生对三宝有信心,佛法才能一直流传出去。所以,最后的流通分大部分都是赞叹,赞叹此经,不可思议,希有难得。学佛的人,若能体会佛的悲心,修赞叹行,佛法就会一直兴盛。所以说:若要佛法兴,就要僧赞僧,居士赞僧,僧亦赞僧,佛教自然兴。这个流通分,就是佛特别交代,希望能将法流传出去。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析义疏》云:能弘人天小乘,曰贤;]贤人,师父写信给徒弟,都写某某贤者,[能弘始终大乘,曰善;]大乘分始教跟终教,这个“始终”不是说从开始到结束,“始”是始教大乘,“终”是终教大乘,始教的大乘,讲的虽然是大乘;但是,不究竟。终教就是发挥大乘的义理。小、始、终、顿、圆,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能弘圆顿一乘,曰首。]叫做首,[请问流通,]就是最后要问清楚,就是最后要流通,徒弟请世尊开示。[端赖斯人。]要有人作个总结,如何护持这本经典。[三业虔诚,准如前释。

丁二庆适闻所诠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现会及末世众生开示信、解、修、证法门,]“修”就是行,信、解、行、证的法门。[重重分析,]一层又一层的分析,[义无不尽。]道理很完备,[普令开悟如是不议事者:乃通指正宗分中,如是生信,如是发解,如是修行,如是证果,]“诚”是实在,实在[诚为不可心思口议之事,]不可思就不能让你想像,口议就是去讨论;不可思议口议之事就是不能用脑筋去想、去推测;不能去讨论它,无法用言说的。[其受益为何如耶!

丁三问能诠各义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护持经人就是要怎么样让我们这一些想要护持本经的人,护持这一本《圆觉经》的人,如何去[流布此教,]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至于何地?”】]要如何流通呢?流通圆觉的教理呢?

[此大乘教,指正宗所说,若文若义,俱是大乘教法。应当因义立名,敢问此经名字,当称何等,求佛宣说。既有其名,因名则必思义,我等云何奉以自修,持以化世。]要如何自修?如何度化众生呢?化世就是普度众生,度化世间人叫做化世。[众生修习此经,当得何等功德?依经修习,祗恐招魔,须假护持,方可无患,敢问世尊,]“敢”就是请的意思,请问世尊[云何使我护持经人?]要怎么样让我们这些护持这本经典的人,[流通宣布此之教法,未审此人智慧功德毕究至何地位?以上共有五问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一庆闻深法,请问流通竟。

丙二赞许静听交感流通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世尊告当机菩萨,重言善哉者,以利益今后故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修习所得之功德,流布所至之地位,毋令魔外恼乱正修,皆此经之功德也。]按照这个道理来安排这部经的名字,[至于依义所立之名字等,汝今谛实而听,吾当为汝而说。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二赞许静听交感流通竟。

丙三依问宣说内护流通

丁一且标能说能护之人

【“善男子!是经,]就是《圆觉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非常惊人,这部经典是所有诸佛共同宣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三世诸佛,都守护这本《圆觉经》,你看它有多重要?[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方菩萨修行都要根据《圆觉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十二部经典,大藏经的代表,清净眼目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一个眼睛,可见《圆觉经》有多么重要!《圆觉经》本来也很重要。法师开课,开什么课也很重要,要开众生的智慧,跟开这个课程也非常重要,息息相关。

[此叹法胜,]赞叹法的殊胜。[令生信重也。夫说此经之佛,乃是佛真身而说,凡圣一源,]凡夫跟圣人是同一来源。[身土不二,]三身、四土,这是不二法门。[说诸佛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故为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为顿教]这是根机大利之人。[大乘了义经。]就是绝对究竟。这本经典不是方便权巧的,都是讲圆觉的思想、实相的道理。[然不了义经,则随方有说有不说,]不了义经就是不究竟,方便善巧,随方就是随那个国土的因缘,可以讲,也可以不讲。[了义之教,然佛不谭。]这个“谭”就是谈话的“谈”无佛不讲,没有一尊佛,不讲了义的经典,每一尊佛一定要讲了义的经典。[如《华严》云:“我不见有佛国土,不说此经等。” ]就是说没有一尊佛不讲《华严经》,每一尊佛都要讲。因为《华严经》是了义经典,每尊佛都要讲。

[三世如来之所守护者:谓此经既是如来因地法行,依因克果,]“克”就是达到,按照这个因,达到这个果,叫做克。[得成佛道,自必时加保守,常垂护念;如《弥陀经》,为诸佛所护念经,十方菩萨之所归依者;本经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陀罗尼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有大总持门就是这一本经就包括一切的经典的意思,《圆觉经》就是总持。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你若要修行清净真如的本性,[菩提涅槃,及波罗密,]都要修习圆觉,依此法来[教授菩萨。然既称教授菩萨,则必为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方菩萨要成佛,一定要研究《圆觉经》。[因行之中,无不从此成佛也。十二部经,清净眼目者:谓十二部经,即十二分教。]我们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由此而来的。[分虽各有别名,]有各个各个不同的名。

[凡属佛说者,皆可以名经也。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解释一下,所谓三藏十二部经典,长行就是指有的经典是文章一直讲,没有偈颂的,没有几句成一偈的,长行就是长篇大论的文章。重颂就是再一次用偈颂讲,比较容易记忆。并授记,授记就是大乘授记成佛,像《法华经》,到最后佛要入涅槃,都要授记徒弟成佛,摩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孤起就是孤起颂,就是跟长行文无关,跟前面的文章无关,单独起来的一个偈颂。无问而自说,因为境界太高,有的经典,弟子没有能力问,佛就要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事就是佛弟子的因缘。佛的那些圣弟子,譬如十八罗汉,或者是一千二百个大阿罗汉,譬如描写舍利弗、目犍连过去有什么因缘。

本生是指佛本人的过去;本事是指佛的弟子,本生指佛本人,这稍微有点差别。十二部经典,有的专门在讲佛的徒弟过去的因缘;本生就是讲佛本身过去的因缘。方广就是大乘经典,“未曾有”就是连接着方广的意思,就是未曾有经也是一样,大乘的经典。论议、俱成十二部,论议,加上弟子们的讨论,俱成十二部。有的是按照文章的体裁,有的是按照事相的分类,总共三藏十二部经,就是十二分类的意思。广如大论三十三,如果你要更加的深刻去了解,那就在《大智度论》里面的第三十三卷,都有谈到十二部经。看过《大智度论》的人,第三十三卷里面,就有讲到十二部,三藏十二部那一些微细的名词。[此经以推穷妄本,照彻觉源,即圆照清净觉相,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是以理贯群经,]藉着这个道理贯群经。[义无不尽。]道理无不尽,[于此若解,则诸教之眼目彰矣。]“彰”就是明显,这样种种才华的眼目就非常清楚。[初且标能说能护之人竟。

丁二正答所说所护之法

戊一答名字

【“是经]这部经,现在要为这部经典取名字了,这部经典,第一个名字,[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可以这样讲陀罗尼经,[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总共有五个名字,都可以当作经名。我们现在是取第一个名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就是将第一跟第二个名字合起来成为这部经典,这本经典的题目,就是由此而来。

[此答名字。经中佛答共有五名:

一、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此以法、义、]经典的道理,[总、]就是陀罗尼。[别为名。]就是大方广圆觉。“别”就是个别;总就是陀罗尼,总一切法,就统统包括在内。[圆觉,是法;]依法修行我们才能证入圆觉。[大方广,是义。]道理,[此法,即是人人本有妙心,生佛同具,]众生跟佛都具足。[依正全该,]依报跟正报都包括在内。[平等一相,寂灭无二,]平等一相,我们若是悟到空相,就能平等一相;无高无下、无男无女、无贫无富,没有国王、乞丐的差别,统统没有。

[具足大、方、广三义,即体、相、用也。大者,]就是绝待的大,绝对的。[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当体就是没有经过比较,当下就完成了圆满,叫做当体,绝待叫做当体。[当体者,称本体而得名,非对小言大之大,]对小讲大的大,这样不叫大;对小来讲大,表示还有比它更大的。譬如一粒米比一支铅笔小,一个茶杯比一支铅笔大;一张椅子又比一个茶杯大;用比较而来的大小不算大。虚空,没有一法,没有一法就不分大跟小,那么它就是最大,绝待的大。我们的心就是要保持这念绝对的心境,无高无下。

[若大有对待,岂为至大?亦非先小后大之大,若大有先后,岂为本大?]这不是本来的大。[今以圆觉,体无边涯,绝诸分量,强名曰大也。常遍者:常,则竖穷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遍,则横该十方。]“该”就是彻的意思,包括,遍十方;“该”就是包括。[方者,法也,]大、方、广,我们现在是讲第二个字,“方”就是法,[从相得名。]从外相得名,[轨生物解,]轨生就是外在的形状,物解就是让你对形状的认识,安上名词。[任持自性。]就是它在某一个时间,它会安住在某一个相里面,还没有破坏以前,它会好好的保守自己原有的状态。譬如杯子,它的轨道就是这样,物解,你就能了解这是杯子,任持自性,它现在还持着自己的杯子的自性,杯子做什么?可以喝茶。[轨生物解者:众生悟入知见,虽因善友开示,然其智解,实从觉性生,如水土润生谷芽等,]发芽。[芽从种生,不从水土。故文云:圆觉流出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可见求圆觉有多么重要!

圆觉简单讲,就是一定要离一切相,你才能够圆满觉性。所以,我们的心,二十四个小时都要保持一颗放下的心,放得下,全宇宙世界都是我们的财产;放不下,即使钱放在我们的口袋,照样享受不到!享受就是喜悦,喜悦才是真正的享受,圆觉就是无量的喜,法的快乐,实在是让你无限无边无尽的快乐;但是,这有时候没办法。像我念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室友,毕业于成功中学,睡在我隔壁,我跟他说:我们来学佛,听经闻法。他说:我才不相信有六道轮回!就算相信也没用,我就这样过日子,反正人死后会变成什么也无所谓,变狗变鸡,也没看到,管他那么多!他嘴上说的很洒脱、很自在,事实上看起来很痛苦。他的袜子都不洗,总共买了十二双,男生住宿舍,没办法,男生差不多这样。我这个人很不可思议,我跟女众很没有缘,我从小学一年级读到六年级,没有男女同班。我初中考上台北第一志愿成渊中学,一进去,我们那一班都是男生,没有一个女生。到了高中,你们都知道了,那不用再讲,你几时听过我们学校有女生?有才奇怪!直到念大学,念逢甲大学水利系,全班都是男生,因为将来都是要当工程师的,都是男生。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到净土专宗研究所,同学统统是男生,所以,我比较不适应女众就是这样。可以说没有什么因缘,我们修行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正确的目标。[任持自性者:一切众生,皆具本觉,虽轮转六道,改头换面,而此觉性,不曾失灭。]但是,我们的本性永远具足。这是大、方的“方”[广者,从用为名,多博为义。广多者,此圆觉性,本有过尘沙之妙用,]尘沙的妙用,这句话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不知和尚叫我作何福田?就是这句话。心中那个智慧如涌泉一直起来,当然他有恒沙的妙用。为什么?见本性的人,当然他所有的用都无碍,所有都自在无碍。[潜兴密应,]“兴”就是起,暗暗的起这个密应,暗暗的作用,“密应”就是暗地里合这个自性。[无有休息,无有穷尽。广博者,此无尽之用,一一同于觉性,无有边际,无有分限。]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起妄想、烦恼,我们内心就想:这不是本性,我们的本性没有烦恼,我们的本性不立一法,一切法不可得。所以,我们今天种种的执着,或者是日常生活中你跟自己过意不去。什么叫做众生?跟自己过意不去的叫做众生。

佛不会跟自己过意不去,他通达无碍,怎么会跟自己过意不去?而我们不行,我们样样都有障碍,我们跟自己过不去:我恨你、我打死你、我讨厌你!结果跟自己过不去,自己惩罚自己嘛!所以,对生命不了解,生命对他来讲是一种惩罚,就是这样。每天都让你痛苦无边,我们如果对生命有了脱,哇!这就不得了了,享受人生的美好时光,不必去海边玩冲浪板。美国人很多人喜欢去冲浪,结果得皮肤癌,美国人讲起来很没有福报,他们出生在西方,没有中药。懂得享受的人,福报就到;而我们就是不懂,不懂得享受,整天就是痛苦,享受不到那一分喜悦,我们享受不到。世间的有钱人也是为了快乐,对不对?我们今天求佛法、求真理,也是为了快乐;而他那种快乐是刺激、生灭变化的东西,那没有真正的快乐;我们这种快乐,无论是雨天、晴天,心情都很舒畅,无关于天气好坏。闭眼睛也好,睁眼睛也好,无论看什么都很顺眼,那就是本来的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看每件事都很顺眼。前几天有个小姐来,她也学佛,结果得癌症,子宫癌第几期了。来到这里,跪着就放声大哭,我才刚听闻佛法,才刚要展开我真实的喜悦的生命,生命却已经要结束了!在座诸位!我们还不致于走到得癌这个地步;我并不是讲难听的话,而是说我们还没有到发现生命将尽的时候,菩萨!

你就要想:我过去这么计较,为了几块钱,跟人家斤斤计较,值得吗?为了一点小事,恨心、放不下,你看我们值得吗?你冷静想想看。既然如此,为何要等到得了重病,已经绝望了才放得下?何必如此?我们这时候,就能完成我们圆觉的觉性,我们就放下,不要等到得了子宫癌来后悔。还有一个男众来就顶礼,他也要结束他的生命了!也禁不住掉眼泪,因为得爱滋病。我问他:怎么得这种病的?他说:我跟着跑船,生活很无聊,到国外后,一上岸就是喝酒、找女人。在欧洲被感染,不晓得已经是第几期了,我也不会看不起他。在医学上来讲,不清净的男女关系,得淋病、尿道炎的机会是百分之八、九十,得爱滋病只有百分之十。就是不太可能得爱滋病,但是,一旦染上爱滋病,就等于判死刑了。那就很惨了!我告诉他:你要听我的劝告,从今以后,你要断除性行为,不要再害死另外一个女孩子了。千万不可以这样做,你要从现在开始持戒,不要再害另一个女人,无论如何要控制自己。我说:你只能念佛,没办法。佛也没说得爱滋病要念什么咒,我人老了,没办法。佛没说要念什么咒,经典也没写,我不晓得要念什么,只有念大悲咒试试看了。

我说:你现在要放下,不要再造恶,尤其不能再传给第二个人。这种病就算睁大眼睛也看不出来,你们对于男女关系不要胡搞乱来,不然几时会死你都不知道,我不骗你。真的!还有打针也会传染,有一个医生为病人打针,结果一不小心打偏了,针刺到自己,也是得爱滋病,这个医生已经死了。这是二十世纪的黑死病,到今天为止,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发明对抗爱滋病的药物,完全束手无策![故文云:觉性遍满,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圆觉者,直指法体。若不克体标指,不知何法,具足体、相、用三大之义。圆者,满足周备,此外更无一法。]圆满嘛![觉者,虚明灵照,无诸分别想念。故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就是觉,要平等,这个都讲过了,念一遍就很清楚。

《大乘起信论》说:什么叫做觉悟呢?什么叫觉?我们的心体离一切念,离念相,我们如果离一切执着,心就如同虚空。这句话讲的太好了!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就是说:你若能离一切妄想,你的心就能如同虚空广大,这样我们还执着做什么呢?即是如来平等的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陀罗尼,是梵语,译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圆觉,是法,此法能总一切法。大方广,是义,此义能持无量义。陀罗尼三字是总,大方广圆觉五字是别。故法、]我们说“圆觉”是法。

[义、]“大方广”是义,法,“圆觉”是法。义,“大方广”是义,[总、]“陀罗尼”是总。[别]“大方广圆觉”是别。[为名。名题取别遗总,]名题就是本经之题,取别遗总就是,如果取别,取这个“大方广圆觉”那么,总就简略,总就是“陀罗尼”[故略陀罗尼三字。]就是说我们这部经典,叫做“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三个字没有安排下去,取别,就是取“大方广圆觉”遗总就是没有把“陀罗尼”安排下去。《圆觉经》另一个经题也可以叫做:

[二、亦名修多罗了义,是境]境界,境界是在外面。[智]是在内心,境智[相对]就是一对,以境跟智慧[为名。修多罗,此云契经。]中国话叫契经,“契”就是合。[如来所说,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契理是合理,合什么理呢?合诸佛所说的道理。契机就是合众生的根机,如果诸佛所说的,不合众生的根机,所有的说法都浪费时间,不合嘛![乃诸经通名。]诸经就是一切,一切经典都有这个“经”字。[权渐之经,]“权”就是方便,“渐”就是根机陋劣,有次第的修持法。权渐之经,用方便、有次第说法的经典,[名不了义,]不了义就是不究竟解脱,只能达到某一种阶段,是佛为了暂时满足众生的根机,暂时方便,所以叫做不了义。[圆顿之经,名为了义。]“了”就是究竟的意思,畅怀诸佛之本怀,名究竟了义。了义就是讲实相法,没有方便法,单刀直入,一下子就讲实相法,没有在那边方便、善巧,没有!

[上称此经,为十二部经,]十二部经不是十二本经,而是叫做十二分类。有一个出家大约二十五年的比丘,现在已经往生了。人家问他,请问法师!十二部经是什么意思?他就回答:十二部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弥陀经》等等,我说:哇!这样子哪算得完?佛陀讲的经总共有三、四千本,如果从大藏经翻出来,一部一部算,光是在《阿含经》里,有时候一页就是一部经、有时候几个字就是一部经,那没办法算。整部大藏经里,经典可多了!他出家已经二十五年了呢!这就是不懂,没有亲近善知识,就不解佛法的真义。十二分类,分类的意思,现在藉一个比喻来说,譬如就大学来说,大学有工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农学院、技术学院,等等分类,这样听懂了吗?工学院里面又分电机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系等等,分成种种科系。所以,十二部经是十二分类。

再举个例子,问:人有几种?有黑人、白人、黄种人,黄种人又分成什么?有亚洲人、中东人。亚洲人又分成日本人、中国人、台湾人等等,这样分类。这样比喻就听得很清楚。[清净眼目。]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以《圆觉经》为眼目;眼睛是灵魂之窗,除非你斜视,不然那是我们真正的窗;如果斜视,那就另当别论。清净的眼目,不是近视的眼目。[修多罗、即十二部经,了义二字,乃指其间所诠,]“诠”就是解释,所解释的道理。[圆顿之法义。]圆顿法的道理。[即所照之境,一一皆悉能了,即能照之智,故为清净眼目,故境智相对为名。]境界跟智慧相对为名。

[三、亦名秘密王三昧,]在这里要注意,“秘密”不是很神秘的意思,意思是说《圆觉经》叫第三个名字,为什么叫做秘密王?就是因为这个境界太高了,唯佛能了,所以叫做秘密。对一般凡夫、二乘人、初机菩萨,可以称为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测不可思议佛的境界,叫做秘密王。简单讲:佛是自在,而我们众生是不自在。[是动定无碍为名。]动中跟定中都无碍。我们众生怕外境现前,所以,尽量来打坐、摄心、尽量远离;而佛是无碍,他无论在何处,都能够在定中。[三昧,乃诸定总名,此翻正定。]加为什么要加一个“正”意思就是:具足智慧的定。他这个定不是只有定,若只有定,就不必加一个“正”定当中充满了般若智慧,才叫做正;外道也有定,那个叫做邪定,生灭法,不能证得实相,没有般若智慧的定,叫做邪定。

[权小所修,]“权”就是浅机的菩萨;“小”就是小乘,所修。[有入、住、出,]的分法,若有入定、住定、出定,[不称秘密,以可测故,]“可测”就是可思议。[亦不称王,]为什么不能称王?[不自在故。]王很自在,他最大;王自在,没有人敢管他,所以叫自在。一般大臣就不自在了,要服从皇帝,所以,可测不称王。[诸佛菩萨之定,无有入、住、出,乃即动而定。所谓“那伽常在定,]那伽常在定,有两种解释:一个叫不来,一个叫无罪。就是说他没有所谓的来跟去、生灭的定,不来就是不生不灭。无罪的定,“罪”就是业障,没有业障。那伽常在定就是说:心中证得实相,无有烦恼的定、无罪的定、不来的定;不来就是不去的定、就是不生不灭的定,当下就是本来的面目。[无有不定时。” ]证得这种定,动静都无碍,无有不定时。[是动不碍定也。]“动”就是造作,一切的行住坐卧,都不障碍我们的定,就是由空性悟到极点。

如果你要修空性,要修到毕竟;毕竟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连动一个起心动念都没有,朗然照天地,清清楚楚,那才真正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亦乃即定而动,]就是说在定中,也不妨碍他的行住坐卧。[所谓“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诸威仪就是表现得非常庄严。不起灭尽定就是没有一个入定、出定的生灭的定,他本来就常在定。灭尽定就是阿罗汉的定,阿罗汉的定,进去,有时候出不来,不能自在;不起就是自在,他不必运用入定的功夫来现出威仪,不必,他当下动静都一如。[是定不碍动也。堪称秘密与王,非权小之所能知,而得自在神用故。是动定无碍为名。

四、亦名如来决定境界,是真如不变为名。]这本经亦名如来决定境界,如来就是佛,诸佛菩萨决定的境界,就是一点都不迷惑。这是真如不变为名。[如来者:《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无来去,则法身充满于法界,]菩萨!如何才能达到无来去?很多人体会不出来:我从台北到高雄明明坐了四个半小时火车,怎么说无来亦无去呢?这明明有,怎么说无,我实在体会不出来!诸位!无来去就是不起心动念;第二无分别心,走到哪里都平等心;第三悟到毕竟空性,虽有来,来毕竟空,去也空性,走到哪里都依毕竟空性接纳一切,叫做无来去。则法身充满于法界,[常住不动,即是如真;决定境界,亦即真如,]“真”意即不是假,我们的本心叫做真,“如”就是不动,我们的本性是真实性的、不变的。

[以不变故,称为决定;灭妄显故,]灭这个虚妄,显真如。虚妄不能灭,讲“灭”是一种方便说,虚妄本无。灭妄就是说智慧生起,自然就没有虚妄;就像水若平静,自然无波。不是说不有波浪,又说水面很平静,不必这句话,没有波浪,就恢复平静的水面;没有妄想,本来就是我们的本性。[名为境界。如《普眼章》:一真法界,]一真就是绝对的意思,绝待,不经任何的比较,[直指本觉灵源。]就是我们的本性,[文云:“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无量无尽的虚空,因为我们的觉性而了解,显发就是我们对虚空就加上了一层智慧。[及至观行成就,影像销灭,尘影既销,空元是觉。]观行成就,就是一直观照观照,影像销灭,影像就是我们的妄想。我们的眼睛看外境,执着这个外相,以为真实,就落入印象了!落入印象,以为是真实性的东西。

所以,这个影像就是我们藉着外境而自己想像,就是我们所讲的一些记忆上的残影,叫做影像。消失了,因为有时候人都会烦恼,有很多信徒都来找师父,今天也有一个人来:请问师父,我最近作了一个梦,梦到讲堂的佛像大放光明,梦见师父全身闪闪发亮,师父正要教我结手印时,邻居的狗突然叫,我就被吵醒了!师父!那个梦代表什么啊?我说:依你看,代表什么?我不知道。人生已经是假相了,更何况是讨论梦这种妄中之妄?所以,我不讨论梦境这种东西。梦见佛,你也不必太高兴,有时候是魔现境来干扰你的;不过,我们目前还不够资格着魔,要着魔,也要有相当功夫的人。魔才会找他,不然魔找你做什么?要着魔,也要有资格才着得成,不然想着魔也没办法!今天有一个父亲带女儿来,他女儿精神有点不太正常;也不知道他向谁打听的,不晓得为什么现在都介绍到这里来?他说:法师,我听人家说,您只要端一杯水,然后念一念,一弹,什么毛病都会好!

我说:吹牛!我哪有那么厉害?若这样就能治病,不然换你们念一杯给我喝,若是真的,我自己怎么还会胃痛呢?那是说如果卡到无形的鬼魂,那就真的有效。像那天有一个人被狗附身,来到这里,拜佛的姿势就很像狗,她平时很正常;是个女众,我走过去,手往她的头上一摸,都还没开始念咒,她就停下来了。为什么?因为师父这支手整天都在念佛,我在房间里自己打佛七。你想想看,每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念阿弥陀佛,全身怎么会不放光?手一摸,她就消灾、就OK了!不是我行,是我整天都念佛,我都观想放光,踏在莲花上;人家是绕佛,我是绕一张沙发,每天都在房间里面自己打佛七,有空就念佛。所以,我并不是很有修行,但是,佛知道我很虔诚。所以,我们若要为人加持,很简单,只要认真念佛就好。我把手往她头上一压,没有念咒就安静下来,接着再持咒,没多久她就醒过来了。那就是真正被附身,那个念了才有用;哪有带精神病的人来叫我加持,我哪有办法?

我问她:你哪里不舒服啊?她就看着我笑,也不晓得在笑什么,我每次都遇到这种人,很糟糕。以后不要介绍这种人来,不知道是跟谁打听的?听说这种人初一、十五就会发作,其实我们人都是自己心理不健康。所以,尘影即销,我们没有了妄想,当然影像就就消灭了,我们如果有大智慧;有人说:看经典不是修行,我告诉你:看经典、听经就是在修行。为什么?听经,他当下这一念与理性相应,没有烦恼,就是在用功。有的人认为听经不是在修行,一定要去跪在佛前才叫做修行,这就是将解跟行分为二。改变我们的观念,使我们的内心没有烦恼,我们现在就是在修行。听经闻法就是在修行,没有烦恼就是在修行,听经闻法能令我们法喜充满。空无是觉,元就是,本来就是我们的觉性,虚空也是我们的觉性;觉性遍满虚空界,你没听过吗?

《华严经》说:觉性遍满虚空界;唯识学讲:性识周遍法界,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意识,周遍整个法界。悟道的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上山下海,他都开悟;悟道的人,无论接触什么境界都悟,就算他快被斩头了也一样!祖师大德讲了一句话:将首临白刃,犹如斩春风,就算头快被砍下来了,跟没有一样。悟道的人,大彻大悟的人,有跟没有都是一样,他结束这个生命,一下子就解脱了,诸佛都示现生灭法,何况凡夫?诸佛菩萨契入空性,遍满虚空界。空元是觉,空性它本来就是有觉悟的自性存在的。[显,即空销觉现;]我们以为那个不可知的顽空,消除了,觉性就出现,就显现出来。

[发,即妄尽心开,]虚妄尽,心就开,[俱无边际。]“俱”就是都是,都是无止境的。[如《楞严经》所云:“闻复翳根除,]听闻了佛法以后,我们的眼睛的毛病;“翳”就是烦恼,烦恼就除掉了。翳根除,眼睛有毛病就遮障,心中如果有烦恼,就遮蔽我们清净的本性。翳根除就是眼睛的毛病除掉,也就是比喻烦恼除掉了。[尘销觉圆净,]我们那些想像、没有必要的妄想,如果把它销,就是融入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变成妙用了。用我们的智慧一观照,本来就没有,妄想本来无根嘛!

所以说消归自性就是这个意思,归无所得。“尘”就是表示微细的烦恼,“消”就是除,或者是融化、除掉;觉圆净,我们的觉性就圆满、清净了。[净极光通达,]清净到极端的时候,我们的光,就是内心的智慧的光就通达。我们常说:业障很重!业障重就是表示烦恼重,智慧不开的意思。[寂照含虚空。”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同时包容一切的虚空。[是真如不变为名。]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35

《圆觉经》第五个经题,[五、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是藏性随缘为名。如来藏,是佛性在缠之称,]我们都有一个清净心,“缠”就是烦恼,受烦恼的束缚,我们的清净的佛性被烦恼绑住了。[能依此出生诸佛,]产生诸佛。[谓如来之性,含藏其中。自性,即不变之性,无始迄今,]“迄”就是终点,没有一个始,没有一个终,一直达到今天。[不曾变灭而差别,即随缘之用。]就是不曾变灭而差别中显这个平等,我们清净的本性如如不动。而在差别当中显示平等,那就是随缘之用。[如《弥勒章》之五性差别:一、声闻性,二缘觉性:]根机有差别,有声闻的根机,叫做声闻性;也有缘觉的根机,缘觉性。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如果一切众生能够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先摄身跟口;但是,心的道理还未明了,还没有悟到无生,叫未断理障。事障就是先持戒,事相上先不去犯,然后慢慢的再断理障,慢慢再悟到无生。[但能悟入,声闻性,与缘觉性。]只能入声闻跟缘觉而已。[三、菩萨性:]菩萨的根机。[若诸众生,勤断二障,]就是事障跟理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二障断灭,]事跟理都去除、放下。[即入如来微妙圆觉。四、不定性:一切众生,已知本具圆觉,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不同。]

意思是:我们本来就具足圆觉,但是,因为各人修行的因地发心不同,所以,有顿根跟渐根。[若遇如来,]算是外缘好,遇到大善知识,如来是我们的大善知识。[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根机无论大小,[皆成佛果。]现在佛不在了,那没办法。只能遇个矮师父,没办法,多忍耐一下;不过,矮归矮,还算不错啦![五、外道性: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有的人喜欢乱闯乱撞,到处跑,意思是:一直想要追求真理,结果闯进了外道,很惨!我们一生当中,要遇到正统的佛教,是相当的难![邪师过谬,]这是邪师的过失,[非众生咎,]那不是众生的过失。

[是名五性差别。]所以,我们遇到正统的佛教,这不是一佛二佛所种的善根,太不简单明了![如《净慧章》之五种随顺:夫净觉离念,本无生灭,]我们清净的觉性离念,注意听!离念不是离妄念,不是无念。离凡夫的妄念,不是没有圣人之念,圣人之念就是无念,就是妙用现前。你不要说:离念,像死人一样的,那种观念是错误的!净觉离念,清净的觉性,是离开一切凡夫妄想之念,它本来就没生灭,就是没有凡夫的执着跟分别心的意思。[良由最初一念,]最初是假设的名词,人类无法探讨最初,只好用一个假设。[无明妄动,迷真起妄,]迷真心,起妄心。

因此令此心,[遂令此心,生、住、异、灭,]让我们的心变来变去,生、住、异、灭,简单讲就是生灭、就是执着。在每一个动念里面,都是一种执着性的执着,生灭变化的一种执着。[四种梦心,]梦心就是不可得,生无生性,住无住性,异无异性,灭无灭性;生性本空,住性本空,异性本空,灭性本空,是故生、住、异、灭本不可得,名四种梦心。[从细至粗,微著不同,]“著”就是显著、粗的意思,微细的念头跟粗糙显出来的念头是不同的,叫微著。“著”就是粗的念头,“微”就是细的念头。就是从细的念头一直变化到明显的念头;[先际最微,]先际就是始,一开始是很微细的,叫做先际。

[名为生相,]生相无明。[即是业相。]所谓的业。[中间二三,]就是住跟异,[名住、异相。住相有四,即转相、现相、及智相、相续相。异相有二,即执取相、计名字相。后际最粗,]“后际”就是最后。[名为灭相,即起业相。]起业就是造业,开始要造业,起身业、起口业、起意业。[今因本觉,有不思议内熏之力,熏起厌求之心,]知道生死无常,知道今天追求这个世间不是办法,整天斗争、战乱,不是办法。[又因真如,所流闻熏教法,熏于本觉,益信解力,]“益”就是增加、增强,增强我们的信心,跟了解的力量。

[损无明能,]“损”就是破坏,它会破坏无明的能力,渐渐能够破无明。我们别说是到破无明了,光是有学佛跟没学佛那就真的有天壤之别了!不用谈到学佛深或浅,以前我没学佛,都一直当作这个身体是真的,整天充满了希望,认真读书考试,打算要去荷兰念博士,打算考公费留学。整天都想要出国留学,回来后有一番的成就,干大企业。因为一直认为这是真实的东西,世间人叫做光耀门庭。没有学佛就是这种心态,当行政院院长,卫生所所长,出门就很神气,对不对?没有学佛,所有的生命就是这样;现在听到佛法,知道这个身体是假的、生命是暂时的,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法身慧命;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永远的佛性,这样我追求那些假相就错了!

光是说到过去以为这世间是真的,到现在知道世间是假的,你看,这个心情就有一百八十度的不同,那感受完全不一样!以前无聊时,人家约去歌厅、舞厅,现在学佛,看到那个没作用,去那里做什么?光是这样,灯光一闪一闪,正当的光线不看,在那里跳啊跳,跳到最后还是得死啊!那些跳舞的女众,将来哪个不必死的?所以,那个感受性就不同,眼睛看出去,一看都是如如不动,这统统是假相,是生灭法、是骗人的东西,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就是大彻大悟,那些都没有作用。以前电视里有选美大会,会穿泳装,提前一个小时我就在那里等看选美!现在知道了,她们不可能比观世音菩萨更漂亮;没什么差别,到最后,还是会而发苍苍,视茫茫,齿牙动摇,到最后,牙齿照样掉光光,皱纹多到连妆都上不上,一看就透视。

所以,它能够破无明,佛法这种东西,这个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佛道、觉悟,这种东西才是我们永久性的东西。[渐向心源,]渐渐会找到我们本来的东西。[始息灭相,]慢慢的会停止这个灭相,起业相,造业;[终息生相。]到最后就停止生相无明。[生相无明一破,则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无所动。]动是你自己的错觉,一切世间本来不可得的东西,你强迫自己去迷惑,这样哪有办法?[今无始静,平等平等,]也没有一个开始的所谓的静,平等平等。

[无别始觉之异,]也没有所谓不同的一个开始的觉悟之异,没有所谓一个开始的觉悟的差别。为什么?始觉本觉合一,[始本合一,]就是始觉、本觉,开始觉悟就是本来的悟;本来的悟就是开始的悟。那就是没有所谓的开始,始本合一嘛![称究竟觉。]究竟的觉悟。[一、明依位渐证:从信位、贤位、圣位、果位。]贤位就是住、行、向;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贤位;十信位、三贤位、十圣位、果位就是佛。[二、明亡心顿证:]亡心就是一切妄念、我法二执统统放下,[名为五种随顺觉性。此与五性差别,皆约生灭门中,曲成圆觉之义,]曲成就是方便委屈一下,简单说它是圆觉,其实不是究竟的圆觉,它还是生灭门当中的圆觉,就是暂时性的委屈一下,就是不究竟的圆觉。[是藏性随缘为名。]这就是我们如来藏,本来如来藏性,随一切的因缘来取名。

[因是经共有五名,循名]就是依名,按照这个名字[自必核实,]“核”就是检查一下,核对一下,是不是实在的符合这一本经的名相?按照这一本经典的名相的名题,这题的名,我们当然要检查核对一下,是不是符合圆觉的道理?[汝应奉持之,]你们要好好的奉持。[而得自他两利也。然答奉持之问,若以文显,则不妨因说经名,]不妨因说经名,因为说这个经典的名字,“名”就是题目,经典的题目,这个名。[承其文势,]按照文章的情形,[便于此答。]方便在这个地方回答。[若以义求,]如果按照道理来说、来求。[则在后顿渐门中。]则在后面顿渐门当中发挥。[初答名字竟。]意思是先讲经题,后来在经文里面就有讲到顿或者是渐。

[戊二答所至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显”就是开示,都是开示如来的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不得了!这部《圆觉经》不是普遍的经典,只有佛能够完全讲出来。

[此答所至。是经]就是《圆觉经》[唯显如来境界:唯显者,独显也。]“显”就是开示。[如如来所证境界,不离本起因心。]他所证的境界,当然是他因地发如是心,才会完成如是果觉。[如《文殊章》,文殊请问:愿为此会,诸来]就是一切,一切来参加的[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说于”就是探讨,探讨佛本来起清净之心,[因地法行。说十方诸佛如来,最初根本,所起之清净因地法行。所云清净者:]我们的清净,[即圆照本体,由来无染,清净觉相,],我们本来就没有污染,今天我们的烦恼,菩萨!万法唯心造,你冷静的思惟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亩田,就是八识田中,这亩田要下什么种子,完全操之于已。我的八识田中,今天要仇恨、要占有、要起贪嗔痴的念头,那们,这亩田所落下去的,都是贪嗔痴的种子。我现在学佛了,不要这样,学佛我现在不要起这些念,我不起贪嗔痴的念头、不起执着、不起种种恶的念头,那么,我这一亩田所种下去的,都是清净心的念头,这亩田将来到最后收成,就是清净的果报。很简单,所以,我告诉诸位:不相信因果的人,是大愚痴的人,你现在起心动念都是因果!

你相不相信?很简单,我看到一个人,我恨他,我恨他这个念头,因就放在心里,然后逢人就说:我恨他!因为二十四个小时都一直讨厌这个人,一直恨这个人,他愈讲,落入八识田中的种子就愈多,每天都在薰习这个恨;又到处说我恨他,培养这个恨的薰习力量,等到以后遇到,二人为了小事发生口角,起冲突,一气之下拿刀刺向对方,闹出人命来。这不是因果吗?你开始造恶,因缘果报就现前了!如果我们没有这一念仇恨的心,他侮辱我们,我们感谢他,转念:因为他侮辱我们,让我们学习忍辱、学习佛道,一切因缘生因缘灭,不可得,放下,放下,不能有恨,以后看到他:我很感谢他,我很感谢他,我怎么会杀他?

那就不必负这个错误的因果,很简单嘛!哪有说没有什么因果?你今天来听经闻法,你所有八识田中都是清净的种子,这就是因;你明天又欢喜心来听经,这就是果,因果因果,都连锁的。你今生听经,现在欢喜就是因果,因果有三世的、有刹那的因果,很简单的道理,不困难。菩萨!修正我们的心,改变我们的念头,就是大修行人!记住师父的话,念头不转变,卡死在那里,你虽然念佛念很多,也不是一个大修行人。十方诸佛如来,最初的根本,所起的清净因地法行。

所谓清净者,就是圆照本体,由来无染,清净觉相[为因地心。上云: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迷真起妄,妄见众生。]虚妄看到众生,[妄体元空,]“元”就是本,虚妄的体本来就是空性,是你多余的执着。但无心于万物,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你的业识,所变现出来的东西。你硬要一直错觉,分别跟执着说这是真实性的东西,追求不到就一直哭泣、痛苦,一直烦恼,这难道不是本来就空,是你多余的烦恼吗?所以,妄体元空,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实在性的东西。[全是本觉清净心地。法行者:即称清净法所修之行也。]“称”就是合于清净法[所修之行也]《大集经》这段话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把师父心中的感受、要讲的话,讲得淋漓尽致,也把一个修行人跟非修行人,讲得一针见血!如饮甘露!

[《大集经》说:“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三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敷演”就是所谓的阐扬,“敷”就是所谓的开放,阐扬佛经的道理叫做敷扬;广说,为人讲经说法。[思惟其义,]思考佛的道理。[是名乐读,]就是欢喜去读经而已。[乃至是名思惟,]只是思惟经典而已,[不名]依[法]修[行。]还不是一个真的依法修行的人。再讲一遍:如果有比丘喜欢读诵十二部经典;所以,我才跟诸位说:有的人爱看《无量寿经》,整天都在读经,念《地藏经》、《金刚经》。十二部经典,乐为四众,而且说法,思惟其义,很喜欢的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依法修行的比丘。

[若有比丘,]若是有比丘。[能观身心,]能够观照身是毕竟空,心妄想不可得,[乃至境界都息,]一切境界统统没有作用,不能牵制、不能影响到你。都息就是都不受到身体、心灵、外境的影响,知道它本来就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永离烦恼,]当下就顿悟。[其心寂静,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我说此人确确实实是真正依法修行的人。[然菩萨所请说者,意云求果者,必观于因。因若非真,果还是妄。如造真金佛像,先须办得真金,成像之时,体无增减。故请说本起因地,以为万行所依也。后佛答: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是知佛所证境界,果海还彻因源也。]

就是他虽然证到果,但是,回光返照回来,还是不离开因。“彻”就是通达,果海还是通达于因;“源”就是水源、根本。果一定通达于因,因一定要通达到果。[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者:唯有佛之与佛,乃能宣说故。说无明等,皆无所有,正是佛境显现。佛境若不显现,诸妄何得即空;诸妄不空,焉彻觉源,圆觉根源,即是一心。故《涅槃》云:“寂灭者,名为一心。” ]我们的心能寂灭,就是一心。[《华严》亦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 ]

注意听,这个正道,不是智慧之道;这个正道叫做菩提之道,不一样。意思是说:你若不能了解我们这颗清净心,不生不灭的涅槃心、寂灭的心,你要如何了解菩提正道呢?根本就不可能,你要完成佛道,根本就不可能!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首二句,先叙能流布人,]就是说菩萨,不然就是末法的众生。[第三句,此叙所流布教。]依此修行,按照这种法门修行。[前问: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似唯显利他。此答依此修行,并显两利。]不但自利又利他。[正见自受持,修自利行,又能流布,修利他行,故曰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者:即依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生信、发解、起行、证果。至于佛地者:以此经唯显如来境界,]《圆觉经》都是在显示如来的境界。

[身心寂灭,]身心寂灭不是否认的意思,而是透视他,一切法不可得,你不要起心动念去执着身,或者是执着这个心,或者是外境,那都是不可得的,是妄想、分别、业障所显现出来的假相,不要执着。[平等本际,]本来就平等。[凡圣身心,取相似异,]你若有执着,就会变成不同。[相皆虚妄,当体寂灭,寂灭故平等,皆同一圆觉本际。觉体无异,]觉性的体性无二。[用随体遍,]妙用是随体横遍。[圆满法界,随顺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智慧愚痴不二;众生诸佛不二;]所谓不二就是同一颗心的意思,你现在生死是这颗心(妄想心);以后你证得涅槃,也是这颗真心,妄心是迷,真心是悟,真心妄心不二心,看你会不会运用而已。

我们大家实在都是宝贵之人,有大智慧,拥有真理的人;但是,我们却不会运用,变成穷人、变成可怜的人。[依、正、自、他,悉皆不二。诸佛如是,故因修得证,必至佛地。二答所至竟。

戊三 答奉持

己一 法说

【“善男子!是经,]《圆觉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教就是你若了解《圆觉经》的道理,一刹那之间就完成佛道。[顿机众生]在刹那间就能悟道,这叫顿机的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也可以渐渐修,总有一天能达到顿悟的境界,只是时间尽早的问题而已。[一切群品。】]“群品”就是众生,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内,因为人种太多,干脆用“品”来分类。

[此答奉持。是经名为顿教大乘者: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这个太简单了,我适合修这种行,我比较懒,不适合常常念经;有的经典份量很大,以前念《地藏经》,第一品,念十页就翻到后面看看,还这么多!我比较懒,不喜欢诵经。我修行比较喜欢怎么样呢?喜欢单刀直入,一句佛号,阿弥陀佛。所以,如果有人打破碗,我一定不会惊叫起来。遇到紧急刹车我也是连声的念阿弥陀佛,很大声,每一句都是阿弥陀佛。这就是我的特性,比较懒!

听说有的人一天诵七遍《无量寿经》,吓死人!诵一次《无量寿经》要两个小时,七遍要十四个小时。他为了什么呢?为了要诵满几万遍,因为听人家说,念十万遍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不了解自性上的东西,整天就念经。人家六祖听到一句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OK!一句就解决,哪像我们在这里搞了老半天!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这才是我要修的法门,快速、直接,轻松、简单![不依地位、]就是不依信、住、行、向、地,[渐次而说,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

不说一切外相的东西,只辨这个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绝言就是不必说,不用讲。菩萨,我们修行若能达此境界,什么样的境界呢?修到眼睛所见的统统顺眼,受到任何委屈,也不解决,很欢喜心,无论一切事相、一切道理,统统无生,我们都能够将它消化,一念不生,统统不要去臆测、猜测、推论,与我们无关的,统统不要去干涉别人,你看这种日子是什么日子?真正无业。今天你有业,都是自己造成的,特别是哪张嘴。那张嘴守不住,不该说的话老是从口而出,不然就是心里烦恼,闲着没事就多少造一点恶业,这个绝言的功夫不到!

什么是绝言?心能够无生,而且沉默,耐得住一切委屈,这不简单!绝言就是不二,不二法门,不必说嘛,就是这种东西。你知、我知、佛知,开悟的两师徒见面,哈哈哈,相视而笑,师父就说:你知我知,不要告诉别人,因为别人也听不懂!开悟的境界,唯证相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要修行说难很难,要说简单,其实是一念之间而已。[五法、三自性皆空,]相、名、分别、如如、正智。“相”就是事相,外面的相。

第二个是名,我们说相,接着就要安排一个名字称呼。第三就是我们的分别心。第四如果透视,就是如如不动的如如。第五叫正智,到最后圆满智慧,五法。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学过唯识学的人都知道。遍计所执就是所谓虚妄的执着,周遍计度,执着的意思。依他起又叫做缘起,藉着条件而起叫做依他,“他”就是种种条件,依着种种条件而起,叫做依他起性,也就是缘起无自性。圆成实性,一切的智慧究竟圆满,三自性。

[八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叫做二无我;简单讲就是人空、法空。[俱遣。]统统除掉。[诃教劝离,]“诃”就是排斥、诃责,教他们要远离虚妄执着的八识、二无我、三自性。[毁相泯心,]“毁”就是破相,泯心就是灭掉,灭掉妄想心。

[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故名为顿。]你冷静看看,你什么事情都不要起心动念,统统用一颗欢喜心试试看,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世界、何等的日子!如果你找到了喜悦,你就找到了真正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不生不灭的本性,本来就是一种很喜悦的生命。喜悦是生命的本质,喜悦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不是苦恼,苦恼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

[大乘者:乘,是车乘,有:小、中、大三乘。如《法华经》,门外三车,羊车是小乘,喻声闻;鹿车是中乘,喻缘觉;牛车是大乘,喻菩萨。]以前我们常常讲到。[又此不独是大乘,且是最上一乘佛。谓是经唯显如来境界,今名大乘,即法华之大白牛车,乃真大也。]绝对的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36

[顿机众生,从此开悟者:谓此等众生,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今生才出头来,]就是产生这个种子,[便能出口惊人。

如六祖大师,初到五祖会下。

五祖即问:汝是何方人,来此欲求何物?

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来此欲求作佛,不求余物。]我只求作佛。[

五祖曰:汝是岭南獦獠,如何堪能作佛?]獦獠就是偏僻荒凉、没有开化地方的人。

[答曰:人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我虽然是出生在野蛮的地方,[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知是法器,不与多说。乃云:此处要作苦行,汝到米房舂米去。]这个在六祖坛经都讲过,师父就简单念一下。[

六祖身小,碓重踏不起,]碓就是舂米的用具,[腰间要系一坠腰石,]这样可以增加重量,[才踏得起,于是米房做米八月余。

五祖一日忽见惠能,谓曰,吾思汝之见]就是你的看法。[可用,]你很有高见,你很有根机,是个法器,可用,堪称法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答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

五祖越日白众,谓吾年已老,要汝大家,作偈一首呈吾看,若悟大意,即付汝衣法,绍继祖位。

当时众皆相谓: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等可以不做。

神秀有偈,不敢送呈,经四日十三度。于是思惟,]想了又想,[若不呈偈,]交给师父,[终不得法,遂于半夜三更,写在方丈步廊壁上,从他和尚看见,若道是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出来说是我作的。

[次日五祖见偈,知是神秀所作,惜未得入门,不见自性。]没有见到自性。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依你的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根本就不可能。[无上菩提,须得言下,]当下在说话,就是一切妙用现前。[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不滞,]滞就是停顿,不会停顿。[一真一切真。汝且去!]你可以去休息了。[一两日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吾付汝衣法。

神秀退后,神思不安,]想来想去很不安,[又经数日,作偈不成。]作不出来。

[复有两日,有一童子,诵偈]诵神秀作的偈。[至碓坊过,]舂米的地方。[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是未见本性,请童子复诵一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要常常扫,扫到几时?像我们这种懒人,一次就解决,常常扫,要扫到几时?一切法不可得,就解决了!何处惹尘埃,对不对?勿使惹尘埃,这样还没办法,这个不必请五祖来,我来看也知道这个没有见性。的确如此!本性是纵横自在,要怎么惹尘埃?本性本来就空寂、不可得,可能惹尘埃?一切都是我们妄想所产生的东西。[遂问童子,此偈谁作?童子即将上事告知,是神秀上座所作,书于方丈南廊壁上,]走廊的墙壁上。[五祖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于此舂米八月余,未曾行至堂前,望上入引至偈所。

适江州别驾]别驾就是自己驾一辆马车,就是我们所讲的刺史,有一官半职。正好遇到江州的一个官,叫做[张日用,在此看偈,惠能因不识字,乃请别驾一诵,]这官员一诵,[与童子一样,遂即叹气一声。]

意思是说没有明心见性。[张问其故,]你为什么叹气呢?[答曰:“我亦有一偈,可惜我不能书。

张曰:汝念我听,我为汝书。

念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已,张与众人,无不惊怪,嗟叹不已!]非常惊讶![各相谓言:]大家都这样说,[奇哉!不得以貌取人。

五祖见众人惊怪,恐人害他,遂将鞋底擦了偈,曰:亦未见性。]这个师父很聪明,怕人家害他。[众以为然。]大家都相信师父的话。

[次日五祖,潜至碓坊,见惠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米熟否?

答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欠筛,只缺师父的印证而已。

[五祖以杖]敲三下,[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意,三更入室。祖以袈裟遮围,]遮起来,[不令人见,]怕人家害六祖。[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在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大悟,在他尚未来见五祖以前,在卖柴时听人家诵《金刚经》,他是有所悟,那叫做解悟。这个地方是证悟,不一样!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有所悟,这是解悟,但是,还没有大悟!在这里,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哎呀,这个本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这个本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这个自性实在是[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不了解,我们这颗不生不灭的心才是修行的心,才是我们起步的开始,真正成佛的因地心,那么,一切学法无益。为什么?只有增加一些经验而已,不能解脱生死。[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有情就是众生,有情的众生,如果下菩提种,因地果还生。因为他有这个因地的菩提心、因地心,到最后果就会产生,一定会按照因地的发心,与果地的觉悟是相同的。[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石头等等是无情物,本来就无种,它无性、无情,无佛性,当然就不能产生菩提的果觉。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此土就是中国。[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相信他是第几代祖师。[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证,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止就是到了你这一代,就不要传下去,[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悬丝就是一根头发绑很重的东西,随时会断掉。[汝须速去,]赶快离开。[恐人害汝!

惠能启白:向何处去?

祖日:逢怀则止,遇会则藏。]逢怀就是怀集县,你碰到怀集县就安住不要动;遇到四会县,就藏起来。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南中就是岭南,本来是岭南的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我不识路。

[五祖云:汝不须忧,吾自送汝。送至九江驿边,]驿就是我们现在所谓停船的站,以前来往都是骑马,下了马就是坐船,[祖令上船,祖把橹自摇。]“橹”就是桨。

[惠能曰: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祖曰:合是吾渡汝。]“合”就是应该,应该来讲是我度你,叫做合。应该是我来度你,怎么是你来帮我摇船呢?[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祖曰: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大大的兴盛。[汝去三年,吾方逝去,]三年以前,五祖就知道自己要往生了。[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不要太快说法,[佛法难起。]因为佛法的因缘不简单,要遇到因缘、遇到根机利的人,不然有人会害你,法反而传不下去。[

[惠能别祖南行,五祖归,数日不上堂。

众疑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是不是无病?是不是没什么烦恼呢?[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

问曰:谁人得之?

曰:能者得之。]这个“能”就是指大彻大悟的人得去,有能力的人得去,当然是这样。

[众乃知,]大众乃知,[欲追夺其衣钵。

有一僧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慥,为众人先,]因为身体强壮,[追至]江西[大庾岭,趁及惠能。]“趁”就是追,追到了,将军一定跑得比较快嘛。惠能个子小,而且没骑马,只是坐船。

[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这是五祖传给我的信物,[可力争耶?]怎么可以让你用强夺的力量夺去呢?力争就是可以用强力夺去吗?

[能隐草莽中,]草丛中,[惠明至,提掇不动。]这个“掇”同“夺”,夺不动。

[乃唤: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这个人也算是很不要脸,本来实在是为衣而来,现成马上改口了;改说为法来,也无妨啦![惠能遂出,坐盘石上,]坐在石头上,[惠明作礼。

惠明云:望行者为吾说法,惠能曰:子]就是你,[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屏息”就是放下,别说世间有很多苦恼的事你放不下;包括你放不下的事情,统统要放下![勿生一念,]统统不要想,[吾与汝说。明良久!]惠明端坐了一些时间。“良久”就是一下子。

[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就是这个时候,[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未生前的面目,你母亲还未生你之前是什么面目?就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佛性。你只要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要落入观念里面,平等心,那一念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惠明即时回光返照,言下大悟。]你看有多快?人家一句话就解决了,大悟啊!我们也是大“雾”。我的根机,我适合这个,适合言下大悟这种法,要我整天诵经典,那没有办法!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你跟我这样讲,我就开悟,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法,还有密意吗?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我若跟你说,就没有秘密,[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你的秘密——不可思议的佛性、清净心就在你身上。

[惠明曰:明、在黄梅,]就是在五祖那个地方。[实未省自己面目,]省就是还没有悟到自己本来的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黄梅就是五祖,同拜一师。善自护持,你要保持这颗清净心。

[明又问: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袁”就是江西省的袁州,“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县,袁州县。你到江西逢袁州则止;袁州有一个蒙山,遇蒙则居,你如果遇到蒙山,就在那个地方住下来。

[明礼辞,]辞别。[回至岭下,谓趁众曰:]“趁”就是追,要追六祖的那些人。[向陟崔鬼,]我刚才跑到有岩石不平等的土山;岩石高而不平的土山,叫崔嵬。我跑到那个地方,竟然找不到六祖![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你们另外去找,他怕别人害六祖。[趁众咸以为然。]追的这些大众,都以为是真实的,就往其他方向追,当然是追不到。

[惠明后改道明,]惠明后来改名道明法师,因为要避开师父的名字。[以避师讳。]因为跟师父一样有“惠”,有同一个字不合适,六祖叫惠能,他叫惠明,他是因为六祖而开悟,所以,六祖可说是他的师父。

[惠能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广东省,回到他本来的地方。[无人知者。]没有人知道。

[此段公案,因顿机众生,从此开悟,能奉以自修,持以化众。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者:此经既顿渐俱收,]这部经既然顿根、渐根都收。[则迟速皆益,]都能得到利益,[如食少金刚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如五性差别,皆可成佛。]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不定性、外道性,[五种随顺,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以此经总摄渐修,一切群品故。]一切众生。[初法说竟。]我们前面所讲的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师父刚才跟你们讲的那句话:怎么样是真正的修行人?

怎么样不是真正的修行人?若有比丘,能观身心境界都是空性,永离烦恼,他的心能够寂灭,我则说之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师父认为这段话太重要了!我们今天的是非、纷争,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后面的是流通分,劝告我们这部经的功德有多大。《圆觉经》马上圆满结束,我们也很欢喜,希望大家好好的念佛,以《圆觉经》为指归。我为什么要讲这些经典?因为外面一般的讲经,都是讲二、三天,那叫什么?那叫做方便开示,差不多都是讲故事,讲一般的开示,所以,难以深入经藏。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38

[己二 喻说]

先看这段:善男子!是经,就是《圆觉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的众生,一刹那从此就开悟;但是,亦摄渐修的众生,一切群品就是众生。这段就是表示《圆觉经》无所不包;现在再看本段这样才了解它的比喻。[【“譬如大海,]大海就是指《圆觉经》,[不让小流;]这个“让”就是排斥、拒绝,大海就是因为它不拒绝小河流,才能变成大海。也就是《圆觉经》无所不包,不管你修行小乘、大乘都受益。[乃至蚊虻]“蚊”就是蚊虫,“蝱”也是蚊子的一种;蚊蝱是比喻小乘的,蚊子吃的水比较少,表示心量小的小乘。

[及阿修罗,]阿修罗是比喻大乘。乃至小乘以及大乘,不论哪一种,[饮其水者,]就是只要他进来研究,进入圆觉,[皆得充满。】]只要他能听到《圆觉经》这个法,不论哪一种根性的人,能够吸收《圆觉经》的思想,皆得充满,都能得到饱满。意思是都能得到究竟解脱、究竟的佛果。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者:此乃喻教。谓万派皆归于海,江、河、淮、汉之水,无不汇归,然亦不让小流。让,犹辞也,谓辞之不容入。]“辞”就是拒绝,“谓辞之不容入”拒绝它而不能容下它,不容入。不让小流,当然就是不排斥细小的河流,也就是不拒绝,完全接受,不论你是哪一种根性的人,我都接受,这才是圆融的人。我们就没有办法象大海,[海必不尔,]不尔就是不如此,不会这样,海一定不会这样子拒绝你。大小河流它都接纳,[所以能成其大也。喻顿教必通圆教,统摄一切大乘教法,然不仅能摄大乘,乃至小乘,人天等法,亦皆普摄,故云不让小流。

此复喻机,因前教中,既喻大海,]大海[千流万派,无不容纳,故此机中,蚊虻,喻小乘;阿修罗,喻大乘。]不管小乘、大乘[谓此圆觉净法,]圆觉的清净之法,[众生皆具,根机大小,]只因[迷悟不同,但有得闻净法,佛性种子,纳在八识田中,时至机熟,自尔圆成佛果,故喻饮其水者,皆得充满。三答奉持竟。

戊四 答功德

己一 以宝施校量显闻经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意思是用七宝:金、银、琉璃、珍珠、琥珀、玛瑙,用这些七宝,多少呢?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用这种心来布施,这不得了![不如有人]不如有一个人,[闻此经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不如听到这部经典的名字,[及一句义。】]其中的一句道理。为什么?你布施再多,只能得到世间的福!但是,你若有圆觉的大智慧,就能转凡入圣,这不得了!所以,印经典的功德无量无边,我们所要做的事就是要将法一直传出去。

法,一句相应,他就能入,说不定因此发心来修行,来吃素、来出家修行、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诸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功德最大。我们在施舍当中,若以无分别心来施舍、合实相来施舍,功德更是遍满虚空界。我们要将所听过的录音带、经典、书籍,到处与人结缘。

但是,要对方能够接受;对方如果不接受,你硬塞给他,强迫人家接受佛法,这不是办法,就像压着一头牛的头,叫它喝水。它不想喝,你硬要它喝,它会很痛苦,因此这样做反招毁谤。

[以此宝施校量。假使有人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刹土,]一佛刹土的意思就是一尊佛度化的范围,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非三千个大千世界也。]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以三次言千,故成大千。]小千、中千、大千,[初,积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就再乘以1000[次,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三、积一千个中世界成大千世界;为一佛刹土。以七宝积满,于是一佛刹,以用布施,其福多否?]这福报是不是很大呢?

[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字及一句经中义理,其福更胜。《直解》云:世宝盈刹,]“盈”就是满,世间的宝贝满三千大千世界,“刹”就是三千世界,[位资有漏,]只是帮助有为法的生灭的生活,只能满足你现实的生活。世间的宝贝,满三千大千世界,只能帮助我们烦恼凡夫的生活。[至理一言,转凡成圣,]至理就是真理,佛讲的真理,一句话就能转凡夫成圣人。[故功倍天渊,]这是天壤之别,不一样![以显闻经超胜也。]以显示闻经典是超过一切。

[己二 以度人校量显说经胜]

前面是以财物布施来校量,现在是就度从来比较。[【“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如果有一人讲经说法,能够度无量无边无尽的众生,证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因为能进入圆觉的智慧,半偈就已足够。你看,讲这部经的功德有多大!度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还不如讲这部经的功德大!为什么?这部经能令我们究竟解脱,十二部经的清净眼目嘛!三藏十二部经典,都要叫我们成圆觉!

此以度人校量。假使有人,教化百恒河沙众生,各得阿罗汉果,]中国话叫无生,[此云无生,以智断见思惑,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偏真涅槃就是偏空涅槃,只断我执,就是只证我空,未断法空,未证法空,未断法执,叫偏真涅槃。[得少为足。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之义,凡全偈者,所谓四句:]四句成为一偈。[无彼我人相,]无彼此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一定要依佛究竟觉悟的智慧。[便得超邪见,]这样你才能超越邪知邪见,[证觉般涅槃,]“般”就是大,“大”就是绝对的涅槃、究竟的涅槃,不是对小涅槃来讲的、不是对人空涅槃来讲的,是对究竟涅槃来讲。证觉般涅槃,[半偈只二句。

《直解》云:小果虽多,]就是证阿罗汉果的虽然多,[终无实证,]不究竟。[此经半偈,成佛正因,故难为校量,以显说经超胜也。]所以,我告诉这些比丘、比丘尼说:诸供养中,以法供养最伟大,我们出家修行,是不是要发愿荷担如来家业?怎么能说出家后整天忙其他的事?我们出家的任务是什么?什么叫宗教?宗教就是用生命去投资,而且不后悔。你想想师父出家至今,我不够资格说我后悔,也不够资格说我没有能力;我没有权利说我没有能力荷担如来的家业,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这条路我走得无怨无悔。

这条种是我用生命所换来的,我欢喜心接受,我了解这是我的任务。所以,我每天都活在欢喜牺牲当中,来享受这份牺牲,因为宗教是生命的投资。我出家至今,不曾后悔,也不够资格说我无能,一定要接受它!这样我们就了解,我们是宗教家,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将佛的法,散播到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只要跟我们有缘的众生,这种工作我们一定要做,直下承担。这是我们比丘、比丘尼的任务,无怨无悔。把你的生命融入每一个众生的心中,你的生命就不是一个。将我们的生命,融入一切众生的心中,我们的生命就无量无边的伟大。人在这个世间,自私自利为了自己,也是过一生;他每天认真的做,认真的为众生牺牲,也是过一生。

所以,同样过一生,要学会选择、学会运用,圆觉的思想很重要!有一次我去一间道场住,那时候还没出家,去亲近高僧大德。那位高僧大德很严格,跟我一起去住的在家人,也是大专生,这位师父都是度大专生;因为他很严格,亲近他很辛苦,这个在家居士,每天就看师父的过失,对师父很不满!洗衣服时,就开始发牢骚了;这就是没有圆觉的觉醒。我告诉他:你来亲近师父,却整天讲他的坏话,不如离开!他说:可是,师父也有一些优点啊!我说:你难道不能发现他全部都是优点?为何一定要按照你的方式去过日子呢?等你活到六、七十岁的时候,看你有没有办法做到像这位高僧大德一样?

他说:没办法。我说:既然没办法,你发什么牢骚?所以,我们学佛,变成说没有圆觉的思想,卡在有无、得失的东西,不了解自己。结果那个人走到哪里,大家都不喜欢,强出头;我们如果没有圆觉的思想,他走到哪里,事理都不会圆融。一个人强出头,他不但学道不会成功,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也很危险!举个例子,今天电视报导,现在全世界的犀牛只剩下几千支,为什么人们要猎杀犀牛?因为它前面那支角。一支犀牛角甚至价值新台币几十万;中药用犀牛角,磨粉吃下去马上退火。犀牛如果没有那支角,它不会被杀死,不会死这么惨!它被人枪杀之后,全身都没人要,也不会有人吃犀牛肉,唯独要取那支角。如果它没有这支角,今天就不会遭杀身之祸。菩萨!现在要告诉诸位的就是:你在任何团体当中,都不要强出头,显示出你的价值,否则你有杀身之祸!就算我们很有才能,我们一样要含蓄,要收缩自己,不然马上就被打压,结果很惨!我们如果要修行,这是很大的警惕。

我们如果进入圆融的绝待,就是说:我今天很有才能,我在度众生;在适当的时间、空间,我应该要弘法利生;但是,弘法利生,不能一直批判、说有攻击性的言论,这样会伤害我们自己。你今天不是弘法利生,包括你去哪个地方上班、哪个团体,你有圆融的思想,我们今天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事相来讲我们一切圆融,我们佛教徒守我们的口业,听到任何是非,到我们这里都停,不传出去。你不讲别人的坏话,别人一点办法都没有!在道理来讲,我们悟到无生,悟到生灭法、空性的道理;在事相来讲,我们的一切,都让每个没有学佛的众生对我们有好印象,这才真正是我们学佛的功夫,理事圆融的人才是厉害!

在这个世间没办法圆融,我们只有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因果、佛的戒律;你没办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圆融,那么,只有不亏待、不亏欠众生,其他的就没办法!所以,有圆融《大方广佛圆觉经》思想的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平等、一切都是圆融,有圆融思想的人,他会采取圆融的方法,去处理一切摆在眼前的逆境;没有圆融思想的人,他就一直抗拒,看不顺眼的就攻击、毁谤,到最后伤害我们自己。就像犀牛角一样,因为那支角惹来杀身之祸。它又不能向上帝抗议;你不要创造这只角给我,这样我就不必死得这么惨!又譬如老虎的皮,因为虎皮大衣穿起来很漂亮,结果老虎也快被猎杀光了。因为象牙珍贵,结果人类又猎杀大象!你看,只要你身上存在有价值的东西,人家就要取你的性命!我们学佛的人,就能了解其中的道理。

简而言之就是:你只要太强出头,你很有才干,但是,你强迫自己出头,你随时有生命的危险,随时你的生命就会消失!人家讲我们傻、讲我们差、讲我们笨蛋、讲我们没用,反而更好,我没跟你说我很行啊。我真的没用,这样讲就对了,这样就没有危险性。我们让人家感觉很平凡的伟大,不要让人家感觉很高傲的伟大。佛陀说;在智慧里面不要夹杂着傲慢,太了不起了!佛讲的句句都是实言实语。就算你有大智慧,也不能夹杂着傲慢,夹杂着傲慢,你会惹上杀身之祸。所以,以后我们就装出两眼无神,憨憨的样子,别人就不会伤害我们。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40

[己三 以宿因反验显信经胜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如果有人听到《圆觉经》的名字,信心不惑。[当知是人,]要知道这个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这样你们听懂了吗?要听到这部《圆觉经》,大家不是于一佛二佛,而是已经于恒河沙一切诸佛种诸善根了。有的人说:既然已经长劫种诸善根,为何还没解脱?那就得问你了,为何已经种诸善根,至今却尚未解脱,还在六道轮回?因为放不下、样样计较,在生灭法、虚妄的错觉里面产生执着。我们这辈子知道了,放下,单刀直入,一句佛号提起,不要在虚妄之相打转,自在、解脱才是真正的佛法。很简单!学佛的人,如何知道你临命终一定能够往生?很简单!你现在自在否?现在不自在,临命终怎么可能自在?一定没办法自在的!

你现在解脱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现在解脱,临命终怎么会颠倒呢?这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往生是现在的事情,就是这个道理!往生极乐世界是现在的工作,不是死后的工作!我是很自在了,不晓得你们是不是自在?就算天大地大的事,对我统统没事。你冷静想想看,诸佛菩萨是如何成就的?如何才能成佛作祖?很简单!样样都学吃亏、学退让,事事都学不计较,念念慈悲喜舍是佛;你看过贪嗔痴佛吗?看过嫉妒佛吗?看过嗔恨佛吗?你看过这种佛吗?没有!有那种整天贪小便宜的佛吗?计较三块、五块?所以,我们学佛,其实以佛来当作模范,每天修正自己,根本就没什么困难,我认为很简单!

为何快活的日子不过,每天要过那种痛苦的日子呢?什么叫做众生?跟自己过意不去叫做众生,听懂了吗?他要让业来束缚自己,你拿他有办法吗?没办法!一张脸常常发黑,修不出庄严相,要放松,心胸放宽,把度量放大,样样不计较,天地对我们都没有作用,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我知道生死最重要!所以,要证得念佛三昧,我认为并不困难,为什么?无所着,单刀直入提起一句佛号,三昧很快就现前。

[此以宿因反验。若复有人,闻此经名字,因名思义,]因为名而来思考道理。[而生净信,心不疑惑。当知此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供佛求福,闻法得慧,即非少福少慧之人。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者:谓事佛之多,一切佛所,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菩萨!我们学佛的人要供养善知识、要奉承善知识,跟善知识结善缘,就是等于供养诸佛,因为佛已经不在了,就要供养善知识。[种诸善根,乃指能发无上菩提之心,以为众善之根,万德之本,故得闻此经教。此经乃顿教大乘,最尊最上,于此能生净信。]

就是对这部经典产生清净之信仰。[而此信心,由福慧善根之所成就。一闻经教,便能悟净圆觉,]悟到清净的圆觉。[即圆照清净觉相,以为成佛正因。所谓阿伽陀药,]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甘露药,起死回生之药。万病总持,一切的病都能治愈,[压倒万品医方,摩尼一珠,胜过千般海宝。其功德岂福德所能及哉!四答功德竟。

戊五 答护持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要护持末世,佛入涅槃后,末世的众生无福。[是修行者。]修行的人。[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退屈就是退失道心。劝这些护法应当护持,, 不要, 使修行者退道心。

[当前机云:云何使我护持经人,]要如何来护持修习此经之人?[是直欲自领其事。]自领其事就是:这是他的任务。包括一切在家菩萨,认识自己的任务,无怨无悔,一直到你死,你都充满着喜悦,要了解你今生今世的任务是什么?就像师父今天,我了解我自己,我不会舞文弄墨,我是一个很可怜的人,我也很同情自己的遭遇。个子矮又体弱多病,脾气坏又加上我慢,幸好还稍微有点爱看书的好习惯,稍微开一点智慧,我了解我有任务。

稍微有一点辩才,得以三餐温饱,如今我有因缘出家修行,所以,我为了我的徒弟,这些出家的徒弟,如果能从这四十个徒弟中,栽培出二、三个,我死而无憾!我若能令这些在家居士菩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虽然他不能荷担如来家业;但是,能够来护持三宝,开发他的菩提心,那么,我到死都不会后悔。宗教就是生命的投资,而且永远不后悔。所以,我每天都活在欢喜当中,因为我所做的工作,我很欢喜,欢喜你所做的一切,不要做你不喜欢的一切。欢喜做你所做的一切事情,我今天就是。出家是我自己的选择,人家来请教问题,我开示他几句,使他能够念佛、改过自新,我也很欢喜。所以,我每天都活在很欢喜的心中,虽然快四十了,但是,愈来愈年轻,不晓得如何是好,这个负担很重呢!

非常非常快乐的过日子!吃饭也只吃一、两碗饭,我看这些众生、法师一天一天的成长,无限的法喜。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就是世间最幸福的人。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幸福呢?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如何的不了解自己呢?我们前世的福报种的不够,今生做生意却一直想赚大钱,也不想想我们前世不曾施舍。认识自己,才是幸福的根本,因为了解自己,你就很知足。我们不了解自己,不会在矛盾当中挣扎、不甘愿,不甘愿,他的日子就会过得很痛苦!要是我,我很自在,就算穷到身无分文,我也很自在。我有一次去下营,那边有一间观音寺,里面的出家人、比丘尼过着很辛苦的日子,她们靠什么为生?靠缝手套。

人家这样也是在过日子!她们是比丘尼,比较没有能力,但是很知足。所以,我今天没有什么要求,了解自己,幸福是从比较而来的;是从观照而得到知足,我们如果很不满这个世间,你就想想别人比我们更痛苦、更可怜,这样我们的快乐就到![故世尊应其所请,答曰:汝善男子!是面嘱当机,令其注意也。当护末世是修行者:佛意末世闻此经教,乃由多福多慧及深种善根所致。闻已信解修习,又非前人所可比拟。

《直解》云:修习此法,乃慧命所系,若恶魔恼乱生退,则慧命断绝,故当护持也。《直解》不云外道,即魔侣故。]魔的伴侣。[恼其身心,令生退屈者:谓恼害其身,恼乱其心,令其退失本修,屈志从他也。]屈志从他就是强迫,委屈自己的志愿,来依附他人。屈志就是委屈自己的意志,然后遵从、顺从别人。[三依问宣说内护流通竟。

丙四 禀命加卫外护流通

丁一 力士众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有人能够持《圆觉经》,这是决定大乘法。[我当守护,如护眼目。】]眼睛是灵魂之窗,我们的眼睛是最重要的,没有眼睛,怎么走路?他保护这部经典、保护修行人,如同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初金刚众,统领眷属,具仪之义可知。]具仪就是具足威仪,起来向佛顶礼,绕佛三匝,具足威仪的道理。具足威仪,向佛问讯顶礼,按照这一本经典看,就很清楚的知道。[通称金刚者:乃依所执金刚宝杵为名。有处云,执金刚神是也。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者:谓首有火焰。即《楞严经》所云:化多淫心,成智慧火,]我们的淫欲如火,将其转成智慧。[因得火光三昧,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于是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摧碎金刚者:以执持宝杵,能摧碎一切天魔,首如微尘,故得是名。尼蓝婆金刚者:翻译未详。八万金刚,皆其同类,并其眷属,礼足右绕,白佛言:世尊!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者:此字,指本经说。决定大乘,指能持人说。谓发决定心,求大乘之者,我当守护,如护自己眼目,以显守护之密切耳。即使一尘一沙,亦不许犯也。]不能让魔来破坏。

[【“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从早上,[晨夕守护,令不退转。】

上护能持人,此护所修处。乃至道场等,即前建立道场,立志加功,克期取证。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者:晨夕,]“晨”就是早上,“夕”就是夜间,从早到晚都护持我们。[即昼夜,周旋环守卫护,则魔外不敢有犯,自然无有退失本修,转学他法,从此渐次增进,必至佛地。

【“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就是没有传染病,这些疾病等等,[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前菩萨建立道场,大乘安居,四众同修。此约居家守道之士,]其家就是在家,[兼护其家,乃私居也。凡发大心修行,多有障难,令生阻碍,障难不一。]像师父一直病苦,我一直跟它奋战。我从讲堂建立至今三年,已经做了三年的水陆;讲经,除了病的爬不起来,我尽量不请假,它要障碍我们,我们还是要克服。我如果病苦,你们回去后帮我消灾回向,我明天就又可以爬起来了,大众的力量大嘛!最主要的是师父修行功力不够。所以,在座诸位,你们也是会有障碍,大家都会有障碍;但是,障碍也是自己产生的,我们要坚持到底:我一定要听经闻法!我们如果找到一个善知识,找到一间我们喜欢的道场,就单刀直入的投注下去,不要到处跑来跑去。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常常换道场的人,产生不了道力,一定的道理!来这里听一半,去那里又听一半,每个地方都听一半,这样如何成就呢?我们若认同这个善知识讲的是正法,就安住下来,一直修去,用生命做赌注,一定胜券在握!

如果有障碍要排除。[今略举灾病二种,故云乃至永无灾障,]永远没有zai 难、没有障碍。[疫病消灭,人眷平安,家庭清吉。财宝丰足,常不乏少者:钱财宝物,丰满充足。次句即云:不必求十分富饶,但要办道资粮,常不乏少,]不必很有钱,但是生活至少不成问题。[令得进趣妙门,不至退屈,]乃不至于退屈。一个人太穷也很难修行,穷到一大早就得去赚钱!比如有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月赚两万块,娶个老婆生三个小孩子,你看二万块要怎么生活?虽然你真的有心想来听经闻法;但赚那么少怎么修行,你难道不必晚上再去兼开计程车来贴补?还有日常开销,如果要租房子,现在租一间房子起码要一万。看你怎么生活?叫他不要结婚,他就偏要试试看这种生活是如何,试了就是这样!苦恼无边!

所以,穷实在很可怕,穷到怕了,这是一句实话。没钱讲起来也很痛苦!我在打坐当中,凌晨看到东方一颗星闪烁而逝,刹那间大彻大悟,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金钱实在好用!有的人说:师父!这个不用悟道的人讲啦,我没开悟,也会讲这句话!因此这个资粮也是很重要。[此皆金刚守护之力所致。初力士众竟。

丁二天王众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须弥山王就是释提桓因,就是帝释天王,我们所说的玉皇大帝。因为他住在须弥山的顶端,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就是四天王,为什么举这两个呢?因为大梵天王跟须弥山王(释提桓因)都有请佛转*轮,所以,这二个一定要举出来。[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尔时大梵天王,别指初禅天。王乃娑婆世界主。二十八天王,总指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哪六天呢?[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你们知道有这六天就行了,若要解释,又得讲《十四讲表》,要讲很久,那没办法,念一遍了解一下就好。[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四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别有无想天(外道),还有五净居天,]王净居天就是三果的圣人所住的地方,初果、二果、三果的阿罗汉,五净居天,也寄居在四禅。[亦寄居四禅——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是欲、色、无三界,共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此别指帝释,为地居天,居须弥山顶,有善见城。]善见城,这是玉皇大帝所住之处。

[护国天王等:此别指护国四大天王,]像我们的四大天王,有经典记载,四天王每一尊旁边有二大将军;关公,是中国的护法神,他遇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救了他,他跑去找智者大师,因为有人要杀他,智者大师告诉他:你的zai 难到了,你不要离开,三天不离开就能摆脱这个劫数。他三天都没出门,智者大师有神通,用神通把整座山隐藏起来看不见;书是这样写,关公说:我若能平安逃过这一劫,从此护持佛法。所以,以后就将关公像供奉在殿堂中。

[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每一个天王都有二大将军,韦陀尊天菩萨为代表。[此三别指者,因梵王与帝释,诸佛成道,转*轮时,皆为请主故。护国天王,为护国界,使灾害不生,故别指之。即从座起,礼佛右绕,而白佛言: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心得安隐,禅悦资神,]惮悦就是法喜,他们让持经者法喜充满,帮助持经者的精神、心灵。[无有退转,渐次增进也。二天王众竟。

丁三鬼王众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从早到晚守护。[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会制裁他!所以,有时候护法也是要很凶。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亦云鸠槃茶,此云啖精气鬼,其疾如风,变化无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故号为王。来至道场,而为上首,与十万鬼王,一一若斯,依附深山,或居岩穴,]住在山区的地方。[不属人天,单居鬼趣。]住在鬼道的地方。[即从座起,礼佛右绕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者:即昼夜六时,随侍保卫,令得安乐,不至退屈。其人即持经人,所居之处,一由旬(四十里)内,无有灾害,若有恶鬼邪神,侵犯其境界,我以宝杵,]宝杵镇魔军,宝杵就类似韦陀尊天菩萨手持的这支宝剑。

[击碎其首,当如微尘。《直解》云:问:此经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于三昧,为地上一类大菩萨说,二乘绝分,故前法会不列诸天。又何有诸天鬼神,发愿守护耶?答曰:此非常情可测也。]这不是一般众生所能了解的。[然佛住大光明藏,义当常寂光土,则自他平等,说听皆无。既曰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则不特实报,而同居必该。]不特实报就是:不只是指实报庄严土,而凡圣同居土也是一样的。必该,也是包括不二;所以,没有学佛的人,怎么看都看不懂,也不知道这个在讲什么。

所以,不学佛的人,会毁谤三宝就是看不懂经典,不知道人家在讲什么。[若华严实报,必摄同居故。]其实是指凡圣同居土,我们学佛的人一听就知道不是这样,这是净土,凡圣同居土。[华严法会,诸天神王,各各赞佛,各得一种法门,岂绝无耶?]怎么会没有呢?[是以约法,则二乘绝分,]声闻、缘觉是没有,以就法,因为就《圆觉经》来讲,是纯顿根、大乘根器的人,所以,二乘人是绝对没有。但是[约境、则凡圣该通。]统统存在。

[况诸天神王,多为菩萨寄居,]寄居就是示现,诸天王都是菩萨所示现的,寄居就是隐藏自己的身分,示现诸天神王。[影响示现,]影响众。[住佛境界,无足疑也。]不必怀疑,这一段是讲鬼王众发愿呵护持经人,所以,认真学佛的人,就会受到护持。[四禀命加卫外护流通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43

丙五时众受持总结流通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经前既六种成就,大法当宣。]六种成就,要宣说这个大法。[今既问答分明,说听事毕,名为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即文殊普贤等,当机之众,暨现会以及眷属也。天龙鬼神,八部眷属者:即常随佛会,护教卫法者。八部,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那、紧那罗、摩呼罗伽。]这是八部天龙。[及诸天王、梵王等者:即指上来许护持经者。天王,总指二十八天;梵王,别指梵、]大梵天王,[释、]就是帝释天,[四王]就是四天王[等,]就是[指鸠槃茶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文殊所问经》,说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说者清净,不为取著名利所染故;]讲经说法的人是清净,不是为了名利。[二、所说清净,以为实知法体故;]实知法体就是圆觉。[三、得果清净,即说益也。]得果清净这就是说法能够利益众生。

[《直解》云:此天龙八部,必内证法性,]证得法性,[示现此形者。]天龙八部也是菩萨示现的;内证法性就是法身大士,就是菩萨的意思;内证法性就是指菩萨,天龙八部也是自内证的功夫,证悟到空性叫做法性。[然会初不列,义显法胜,结会该众,义必同闻故。]一开始没有写出来,道理显这个法的殊胜,因为太殊胜了。所以,到最后,包括一切天龙八部,道理一定是同闻,他们都听到,至于是否悟入,暂且不论。所以,[皆大欢喜,信受奉行:皆大生欢喜之心,信受不忘,奉以自修,行以化他,以期自他俱利,同入圆觉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五终

请合掌!

稽首入于妙神通 大光明藏释迦文 三昧正受不思议 光严住持佛境界

是诸众生清净觉 身心寂灭归平等 圆满十方遍随顺 于不二境现净土

为诸菩萨演大乘 普令信解以修证 我今幸逢胜妙法 如获摩尼之至宝

自利之后欲利他 随文疏释此了义 见闻悉发菩提心 同入如来大圆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全部终

我们这部经典到此全部结束,恭喜大家都没有缺席,这是大智慧、大福报、大善根之人。你们知道吗?我都尽量想办法,想办法要来利益众生,第一、我尽量讲得很浅;第二、尽量讲得趣味一些;第三、声音尽量讲得好听;第四、外相尽量维持庄严,让大家看了起欢喜心,我都尽量替众生设想。最后要感谢每一个法师、每一个在家护法居士来作影响众,大家能得到这个大圆满、大觉悟的法门,不可思议!今天我们就大圆满结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精进佛道。结束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也没有结束可说,并不是解脱了,不是这样。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注释:

五住烦恼:什么是五住烦恼呢?从浅的讲,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爱住地烦恼、色爱住地烦恼、有爱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烦恼,称为见惑烦恼;欲爱、色爱、有爱,称为思惑烦恼。再往微细的讲,还有无明住地烦恼,合称为五住烦恼。

, !都是邱医师煎好了拿来;如果没有邱医师,要这些男众煎药,也是有可能啦,也是有可能啦;但是,我这个人就是不喜欢使唤人家,不喜欢使唤人家,你看,咳成这样,想止也止不住。本来要休息,想一想:不行!因为有的人从中部、北部来,我不能休息,披上铠甲,行菩萨道,你就是要不怕死,你就是要不怕死!所以,我要上台前,都求观世音菩萨:请不要让我咳嗽!喉咙还是有点痒。所以说:我们还是要有勇气,因此说:寂然不动,不受影响,除非我们爬不起来,病到爬不起来。

所以说:我们的觉性一直起来,所以,如果有觉悟的人,他就有最大的意志力,他不会觉得痛苦,他认为这理所当然;我做法师,弘法利生是我的责任,弘法家务事,这是我本来应该做的事,哪有什么叫做伟大?什么叫做不得了?没有!这是我应该做的事,讲经讲到死,也毫无怨言,这就是我的责任嘛!对不对?谁叫你要做法师?谁叫你要出家?你出家的责任就是这样,不然要做什么?米粮吃施主,修行不够补,你没听过这句话吗?米粮吃施主,修行不够补。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非彼所闻,师父已经解释过了。

[此觉性灵明,自然寂照,与一切融为一觉。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世界既全成觉,众生全在觉中,故所起念,无不了达。如影入镜,镜照无遗。一世界既尔,则一切世界,融为一界,故云:百千世界,亦复如是。觉发则同时遍满,所谓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如此方名为正观。非彼从佛所闻,一切修证境界,叮咛告诫,终不可取。初修学静观方便竟。

癸二修学幻观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三摩钵提就是所谓的智慧观照,所谓的幻观,智慧,虚妄,智慧里面观照虚妄的因缘生因缘灭,叫做三摩钵提。用般若智慧观照虚妄的缘生缘灭,当体即空,名叫做三摩钵提,所谓的假观。[先当忆想,]忆想就是要拿佛来作榜样。[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种种的修持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诸佛菩萨都是精进地修行,没有一尊懒惰佛的,你有听过懒惰佛吗?佛很懒惰?怎么可能?懒惰如何作佛?

哪有可能?这一眯我就很钦佩星云大师,星云大师在欧洲有道场,在美国、日本也有,分院遍及全世界,可以说不曾休息的,这实在是不简单!又譬如说证严法师也是一位菩萨,做慈善事业,虽然身体不好,还是不眠不休地做,可以说都是为了众生。而我是比较好命,我没办法,这两位实在是菩萨!至于我呢?我就守着讲堂这些人,把他们顾好,求个三餐温饱,求个三餐温饱,顾好这些人就行了,如果想听师父开示,就去买录音带、录影带来听,所以说:每一位高僧大德都是这样牺牲,都可以说是不眠不休。

而师父因为没什么优点,全身上下都没什么优点,就是只喜欢读书而已,这可能是宿世的善根,我只要一进到书局,就埋头于书中忘了时间,每次看太久,老板就会来赶人,问我:你到底要不要买啊?我说:要啊!他说:要买怎么看这么久?一进去就待好几个小时,那本书就差不多看完了,一直翻……,那本书就差不多看完了!后来那老板交代店员说:以后那个弟弟再来,叫他快点走,只看不买,书都被他看完了!很奇怪地是:我对小说没兴趣,对科学、哲学、佛经倒是很有兴趣,

所以,我去买书,每次进去就忘了时间;我一进到图书馆,也是一直用功看书。以前建国中学的图书馆开到十点五十分,现在我就不知道了,那时候我都是坐十三号公车,晚上十一点十二分的未班车,“最后的月台票”,坐那班末班车,每次都要跑到和平路,从南海路跑……,跑到和平路去坐那班车,每次进图书馆看书就忘了时间,只愿着一直看书。所以,我这一生没别的优点;所以,我的脸色苍白,就是荫尸来的,是荫身,不是荫尸,很少晒太阳,荫身来的,很少晒太阳,所以,脸色苍白,白面书生,读书人嘛,整天都在用功看书。所以,我保证你们没有人书看得比我多,保证!盖章加保证。一定要勤苦,一定要精进,一定要修持。所以说: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就是说我们要找模范,以佛来作模范,向佛学习,这样你的八识田中就会产生种子。

[此示三摩钵提,幻观方便。言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修三摩钵提观,如前所说。若诸末世未悟众生,修三摩钵提者,最初从何下手?故教以先起幻观,然起幻门中,须凭圣境。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而如来所以证得如来,菩萨所以成为菩萨者,无非修因克果而得。如是则为我之师,为我之友矣!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者:]这一句勤苦三昧就是勉励我们,我们只做早晚课都不肯,如何称为勤苦呢?我们这个叫做轻松三昧,轻松就是懒惰,修轻松行。叫他持大悲咒、念佛也懒得用功![谓以如来为师,菩萨为友,自必依种种法门,渐次修行,难行苦行,勤苦三昧。

于三昧中,起如幻观,以自己身心,阅历其境,自验其心。]自己检查,“验”就是自己审核。[广发大愿,自熏成种者:以此幻观,广发度生之愿,久熏成种,久久纯熟,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而起利生妙行。所谓以如幻观而开幻众,变化诸幻以作佛事也。]我们知道这是虚妄的东西,但是,就是要结这个佛缘,你不能说:这世间是假的啊!假的世间,你就要做假的佛事,我也知道是假的,不用你告诉我。虚妄的世界、虚妄的众生,做虚妄的佛事,度虚妄的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不然要如何结八识田中的种子呢?他八识田中没有这个因缘,他生生世世就不能得度,我们就没有因缘度他了。佛说:该度的,我已经度了;未度的,我已经做得度的因缘。我现在也要这样讲,当然,我还没有进入涅槃。该度的,我已经度了;未度的,送他录音带,不听的话,活该!没办法,我不是佛,没办法,他不听,我也无能为力。师父今天免费结缘录音带、VCD、DVD,不管你成道没成道,不管你入门没入门,先让你知道一尊阿弥陀佛,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把金刚种子放下去。

这个因缘,是我把它撒下去的,妙云老和尚说:慧律法师,一定不是只结一生的缘,我也相信。我在家的时候专办放生,从我手中放生的众生是无量无边;每天都跟它们念大悲咒,因为我都一个个去跟他们收二百元。还有在忏公那里,他如果说:益谦啊!去放生啊!我就买,一去就全部买,虽然我很穷,没有钱,但我很乐于办放生。再请忏公为他们皈依、请煮云老和尚为他们皈依。我有一点你们要学,永远不讲人家的坏话,要讲人家的优点、好话;不是好听的话,是讲人家的优点,不要跟人家结恶缘。

他骂我,这是他的因果,我一定要赞叹别人,多结善缘。我告诉你,我去受比丘戒的时候,登坛的时候,看到莲花现前,看到光。接下来比丘戒受完之后,在翻戒本的时候,仿佛在哪里看过,非常熟悉。这本书不是今天才念的,对它非常的熟悉!结果那本比丘戒,我才花二十分钟就念完了。速度之快,让广化老和尚很惊讶,这不是宿世的缘是什么?你说今生才要开始用功,那可能吗?所以,这也是生生世世所结的缘,肯用功。我们不要说:我还年轻,还不必听经闻法。菩萨!功不唐捐,这句话你一定要记住,不论你今天几岁,你今天用功,功不唐捐。你八识田中所有的佛法、善的种子,你就是一定不会退转。无论几岁,你就是要听经闻法。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准如前释。二修学幻观方便竟。]就是说:如果不是从佛所听闻到的,“彼”就是你,不是你从佛所听闻到的。一切境界终不可取,都不可以执着,因为要以佛为主。

[癸三修学寂观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禅那就是所谓的中道、中观,空有圆融叫做禅那;定慧均等叫做禅那。[先取数门,]数门就是数息观。你若要修中观,定慧均等,要先修数息观。数息观就是数进就不数出,数出就不数入,从一到十,然后从十到一,倒数回来。先取数息观,[心中了知生、住、灭念,]产生生、住、灭念,就是生、住、异、灭变化的念,种种的念头。我们说生住异灭,他省掉这个异,“异”就是它一定会变化,所以省掉。生,这个念头什么时候生;住,这个念头暂时停止,暂时安住在这个地方;灭,这个念头消失了。生住异灭简称生、住、灭。齐jì[分齐头数。】]就是说,你从一数到十都清清楚楚。

分齐就是一个界限,你数到七这个界限,你知道很清楚;头数,就是这个数目字很清楚。生、住、异、灭,现在你的念头是安住在哪里,从一数到十,或者生、住、异、灭里面,哪一个念头,你都很清楚;就是了解自己的念头,了得解很清楚。意思是说:随时都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是要数息观,然后观照,不使妄想起来。

[此示禅那]定慧均等的中道思想。[寂观方便。]“寂”就是静态;“观”就是动态,动静一如,叫做寂观方便。[言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修禅那观,如前所说。若诸末世未悟众生修于禅那,]就是修于中道,定慧均等的观照,空假圆融的观照。[最初从何下手?故先取数息观门,修禅之人欲摄妄心,先归一息,]看我们的呼吸,[依息出入数之。]数之就是算算。[数出不数入,]我们呼气时数,吸气就不数。[数入不数出,]如果吸气时数,吐气时就不能数。[不可出入并数。从一数至十,又从十数至一。]但是,呼吸不要拉太长,拉太长会生病,自己想说呼吸愈小愈好,吸得很慢很慢,结果吸得太饱,吐得太慢,后来喘,这样会得心脏病。

不必如此,让呼吸自然,不快也不慢,很自然就好。[如此往复,息息不断,心心不昧。]“不昧”就是不昏,很清楚,不迷。[由是息调心净,]藉我们的息,令心清净。[故心中了了明知,生、住、异、灭之念不紊。]“不紊”就是不乱,[息起为生,起已为住,] “息”就是呼吸,呼吸一起来,这个叫做生;起已,呼吸起来以后,这个叫做生。呼吸没有,就是散掉,[将尽为异,]这个都是以呼吸的前后次第,叫做生住异灭。

[尽已为灭。今不言异者,以灭摄故,所以经论中,]以灭来摄,不言异。“异”是一种变化的名词,所以,经论当中,[有言三相,]生、住、灭;[有言四相不定,]就是生、住、异、灭。[分齐头绪数量,]就是次第,“分齐”就是界限。到哪一个界限、哪一个数量,清清楚楚。大部分都是数息,数数字。但是,我不是这样,我都念佛,我是吸气时念:阿弥陀佛;呼气:阿弥陀佛。但是阿弥陀佛四个字太长,我就吸进去念“阿弥”吐出来念“陀佛”观照,这样心反而比较定。你如果对清净的自性了解,根本就没有妄想,妄想自性本空。像晚上有时候休息,我都要打坐,坐着一观照,妄想,我就让它一直起来,它起不来,也不晓得从哪里来,没有;就是智慧心一直现前,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妙用,它就一直现前。

譬如我们晚上打坐,其实也不用打坐,没有妄想;妄想本来就是假的东西,你根本就不需要去执着它。它一起来,你也不要管它,你去管那个妄想,那个管也是妄想。妄想本来无根、无住、无所住,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清清楚楚。一句佛号如万里无云万里天,朗然,万里照空,照这个宇宙的世界。所以,晚上有时候休息以前,坐着时候,妄想,妄想起不来,没有妄想,不晓得什么叫妄想,没有这种东西。我要等它起来,它却起不来;你想等它起来,它本来就是无的东西,要从哪里起来?起来也不要管它,当它是疯子一样。你抓住一句佛号,就什么事都没有!

但是,这要对心法上有相当的悟,相当长的时候才有办法。一般都是硬压,观想的时候都会扭曲、变形;我在念佛就不是这样,我念佛都是用实相念佛,妄想一起来,它要来干扰我,我根本就不理它,佛号很清楚!师父都是用十念法,然后很清楚的,你观想任何的佛像,那都是虚妄之相,要到临命终现前,那才是我们真正的果报现前,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前,八识田中,我们每天种下去的种子,清净的境界马上现前。因为我们用清净心修行,极乐世界当然有我们的份,一定的道理,如是因,得如是果,一点都没错!

而我们众生不是,众生念佛一边念,一边想着钱、孙子,妄想起来时,他就很自责:我为什么胡思乱想?气自己打妄想;没多久佛号又跑掉,又打妄想了。自己就觉得很痛苦,来到佛前拼命拜、拼命求忏悔;我说:你要把蒲团拿走磕起来才响!妄想,你磕破头也没用,真是脑袋坏掉!她说:哎呀!师父!我也不愿意这样胡思乱想,可是,有时候,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半,就变成我的男朋友、我先生,我跟他不清净,都会这样胡思乱想,很奇怪!

我明明不想这样想,这不是我自愿的!她就是控制不住。我说:那个没关系,那叫干扰,没关系,你任它起来没关系,妄想起来,你一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就好!知道吗?它起来,你不要管它,不要理它。她说:我不理它,它会理我啊!我说:这就是念佛的定力不够,这句佛号守得牢的人,妄想起来,你根本就不要管它。不相信,你回去思惟看看,妄想都是多余的,无根。它要来干扰你,会让你起罪恶感,让你觉得自己很不清净,不要管它。所以妄想来,我就说:喔!你来了。它如果走了,我就说:你走了!佛号照样相续不断,不会跑掉,要跑到哪里去?妄想当体就是空性,那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我告诉她:你可以观想南无阿弥陀佛,金色的六字名号来念佛,金色光在虚空放大光明,南无阿弥陀佛。

我教你们一招,如果有小孩子受到惊吓,一直拉肚子,你拿一杯茶,内心这样想:唵嘛呢叭弥吽,你眼睛注视着那杯水,水中浮现六字大明咒,你把它看清楚。你就观想唵嘛呢叭弥吽,金光明色;然后再观想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你若能观想得出观世音菩萨的像,就观想他站在虚空上,洒甘露水灌顶,然后整个杯子都放光。我跟你说,保证有效,不相信的话,你念一杯给我喝喝看,一定有效!一切都是我们念头的问题,你不要常说你没有修行,佛说:化万亿劫的念都在一念,你要记住这句话。你现在这一念清净心,就具足一切法,你不用烦恼,知道吗?不要说:师父念的才够力,我念的不够力,并非如此,要对自己有信心。

不相信的话,回去问问邻居有没有受惊吓的,晚上回去试试看:保证有效!你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如果你久病、业障病,配药、中药都吃不好,我教你,你每天都拿一杯水。念南无阿弥陀佛,眼睛注视着水,“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清清楚楚在水中,金光明色,放大光明,你每天都拿着一杯水念,你试试看,无论是大人、小孩子受到惊吓,或是闹鬼、业障病,一切都会好起来,不用烦恼。中、西医都束手无策,喝大悲水也治不好,代表我们的业很重,我们的业是无量无边的重。[一一分明。所以摄散入寂,化寂不住之方便,]摄一切的散乱心,进入这个静的状态,化这个静的状态于不执着,连这个静都不可以执着。[无有过于此者。]初学的人,要叫他用实相,要叫他用无所着的心,很难!因为众生不是着东就是着西,师父也是体会了几十年,才体会出来。

所以,我现在讲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我一直不说困难,那是勉励你们,其实很难,因为没办法,我如果说很难,你们就不来,没办法!所以,要悟道,说真的,这是凤毛麟角。末法要悟道,悟到清净的自性,真的如同凤毛麟角,太难了。我认为这是很不简单的!但是,在有相修行里面,你永远不能明心见性;在空里面下手,又怕落入顽空。所以,讲真的,见性这种东西,只能用体会的,没办法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这样子,没办法!我们讲数息观,以定慧均等的观照,入于中道,渐渐的非常清楚我们的念头现在是在哪个地方。以此修法修到最后。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就是行、住、坐、卧。行住坐卧当中,一切时间,[分别念数,]就是心在想什么,数到多少,生、住、异、灭都清清楚楚。[无不了知。]这种功夫,[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就是十方世界下的每一滴雨,都像显现在我们面前那么清楚。所以,佛的能力,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下几滴雨,他都知道。所有无量无边众生的起心动念,佛也清楚。[所受用物。】]妙用都在眼前,清清楚楚,就像看到显现在眼前的东西一样,那就是因为他修定的功夫深。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46

[如是定久功深,初则宴坐方知,]宴坐就是安坐;宴,这句话本身是静的意思,静坐才知道。说:一开始修行要打坐,坐着修数息观,慢慢的从静态变成动态。[今则周遍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湛然就是非常清楚,心中有智慧光明,所以,具足般若智慧,住于无所住,清清楚楚他的念头,所以[分别念数,一一无不了知。]我们念佛也是如此,一开始用功会散乱,就打坐念佛;久而久之,行住坐卧都能用功。凡夫修行,总是有一个次第。[从此起用,摄散入寂,]从散心的念,到最后寂,这个“寂”就是悟了,悟到平等则寂;悟到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我们都强迫自己去痛苦、去执着,所以,业障就现前。什么叫业障?烦恼不断叫业障。我举个例子,提婆达多想害佛,在山上放好了石头,等佛经过把石头推下来,落石把佛的脚砸流血,要是世间人,就会对他恨之入骨了。甚至要报仇,拿刀砍他了,这个叫做业障现前。

佛不是这样,他透过大智慧,一念之间大慈大悲,佛会想:虽然你想害我,但是,更加坚定我弘法利生的愿力,你也有功德!佛告诉提婆达多:你这样也有功德。就是说你虽然想害我,但是,增益我坚定弘法利生的信心,我不会受你影响。你们常说:师父!我业障深重!业障是一种执着、放不下,叫做业障,烦恼叫做业障,莫名其妙在无明里被牵引,这叫做业障。我们都不懂得随时观照,事实上业障本身是无,业障本无,而我们凡夫就是明明知道,却控制不住。

有一个小姐从美国来,她本来是外道,后来信佛,但还不是很深入。她说,她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吃下去不好,但是,她控制不住;吃东西她知道已经饱了,但是控制不住,怎么吃都觉得不饱,其实肚子已经很撑了。有一种叫做业力控制不住,那就需要一点时间了,要一点时间。我们若能掌握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我们能够掌握当下这一念的分别心,这样烦恼一定很少。直接接受逆境、痛苦、命运的安排,很欢喜心的接受。但是,有一种你无法控制,就是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这就是病苦。因为无始劫以来,我们散发出去的起心动念,那个恶的念头必须受报。譬如我前世起一个杀生的念头,今生当然会以此恶念的力量,而受果报,这种子会有果报,所以,我这辈子就病苦。这都是微细的,不是凡夫有办法控制的,只有欢喜心来接受。

因此,业其实一切当下就是空性。如何才能达到毕竟空性呢?第一、要了解我一切的起心动念,都是幻化的东西,当下放下。对于不可抗拒的zai 难,我全部欢喜心接受,因为不可抗拒。碰上了也没办法,不必多一句语言去形容。这个zai 难的原因是什么、是如何,不必讨论这种东西。很多人来看师父,问的问题都很离谱:师父,我儿子为什么头痛都医不好?他的意思是说我儿子头痛医不好是不是卡到阴了?或者是不是有鬼缠着他?或者是不是有无形的众生在作弄他?他的意思是师父很行,他不知道师父近视。他认为用透视眼看一看,后面有两个鬼跟着他,你直接跟他这样讲,他就认为你很行!还有就是曾经堕过胎的女人很烦恼,她来就说:师父,我腰酸背痛的。我说:有没有去找邱医生看,有啊!我有去看,看了医生,却还是一直医不好!

她现在的心念就是一直想靠师父,希望师父帮她加持。她的理念就是你是法师,应该有阴阳眼!她不晓得我是近视眼,竟然不知道!就是什么都要靠师父,这就是修行错误的理念,你靠我,我靠谁啊!她说:师父,您是大修行人。我没有修行,我几时跟你讲我有修行?所以,业障也是一种无明,对于事理不了解的一种错误观念,对事理不清楚的观念,业本身本来就无。[不被幻观烦恼碍;]不要被虚妄的东西障碍,[化寂不住,]这个变化的东西当下就是空性。

不住就是不要执着我现在安住于某处,我现在心很静,你有这种念头,也是一种有所住;有所住则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不被静观涅槃碍。]我们希望修到愈来愈静,若执着一个很静,这样又是一种障碍,放下、无所着,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从此渐次增进,绝待灵心欲发,竟至无所不知,无法不晓。]我们在修行当中,永远不要动到一个念头说:我现在已经很厉害了,不用再修行了!不管你修到哪一种圣人的阶段,你要放下。放下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在修行?放下到绝待。绝待就是不经过任何的比较,这种心灵。

圣者不觉得自己是超越的圣者,那就是真正的圣人。[乃至得知百千世界,最难知者,一滴一滴之雨,皆能了知,犹如眼前,目睹所受用物,]现前的东西,就像眼睛看到前面的东西一样,统统清清楚楚,一个人若圆满觉性,就有这种力量。[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庵摩罗果有去印度的人说,就是蕃石榴。

[【“非被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准如前释。三修学寂观方便竟,并上一科三观一首方便竟。]这就是下手的方便。

[壬二总结三观方便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此二句结名。前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已,于此结指方便,是最初下手工夫。即《楞严经》,佛敕二十五圣,各说最初成道方便,亦此义也。

壬三遍修三观圆成]

有的人不是只修一种,有的人是统统修。[【“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若诸末世,有圆根众生]圆根就上根,最利根的人,根机大利。有的人根机很利,你跟他讲几句,他马上就发心要修行了。有的根机是就算你跟他讲得死去活来,他还是老样子“不增不减”不增不减有二种:一种是悟到本性,因而不增不减;一种是因为懒惰所以不增不减,你就跟他讲得死去活来,他依然故我。不增不减就是没什么差别,无论你怎么勉励、鼓励他,叫他起惭愧心、起回光返照的心,他都没什么改变,不增不减,他就是常常保持这样,不会很坏,也不会很好,那也是不增不减。有上根、利根的众生,[能遍修三观。遍修者,不遗一法,勤行精进,悍劳忍苦,]“悍”就是抵抗,可以抵得过劳苦的,可以劳累,忍耐得过苦。所以,修行一定要吃过苦,修行不吃苦,他悟不到东西。除非你是六祖再来,一闻就大悟,那当然是很少,自古以来,也才一个六祖而已,那是菩萨示现的,不可相提并论。

[以悟为期。悟后之修,任运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叫做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叫做萨婆若海。[三观既备,万行已圆,故就此人,即名如来出现于世。又此人本觉离念,名为佛出。]因为我们的本觉是离一切的妄想;所谓离一切妄想就是放下的意思,离念不是离开这个念头,就是放下不必要的分别跟执着;但是,存在智慧的心。譬如一面镜子脏了,脏了就要轻轻擦拭,不可能擦到连子都破掉、消失了,不是这样;是把镜子上的污垢擦干净而已,镜子的体仍然存在。本觉离念是说我们本来存在的觉性,但是,它是离开一切妄想;虽然离开一切妄想,并不是否认念头的存在,因为智慧心本来就有念头。

[壬四别开钝根修证]

这段太重要了!这段是在讲钝根的人,我们差不多都是这种根器。前面讲的不太可能,怎么可能遍修三观,空、假、中一起修,名如来出世,变成佛母?怎么可能?最主要看后面这一段,前面段不太可能做得到,就看这段。这一段就是在讲大多数人的根机,大多数人的根机是怎么样呢?你要注意听!

[【“若后末世]就是现在根机差的众生,[钝根众生,]钝根就是很差,根器陋劣的众生。[心欲求道,]要求道业,[不得成就,]为什么不能成就呢?[由昔业障,当勤忏悔,]菩萨,我现在问你,为什么要求忏悔?你讲给我听听看:说,忏悔业障,忏悔恶业,忏悔以前的过失。有的人忏悔后还是一样很凶,他生气完后:我求忏悔。我不应该把我儿子打到流鼻血!过几天儿子忤逆他,又照样对孩子拳打脚踢,更严重!他愈忏悔,就打得愈用力;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换我问你,你要先了解道理,来忏悔才有意义。我们并不了解忏悔的意义,变成一种口头禅,逢人就说:忏悔忏悔!哎呀,师父!我向您求忏悔!变成一种口头禅。

很多出家人会帮自己取个别号叫忏悔者,忏悔居士。印光大师自谦为常惭愧僧,很多人也跟着取名为惭愧僧、惭愧居士,都取这种名字,模仿祖师取的名字。意思是说:我也是有惭愧心的人。换我问你:什么叫做忏悔?忏悔的定义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常说:万法唯心造。我这一念嗔恨心起来,譬如我恨一个人,我要来求忏悔,就是我不能让这个种子根深柢固;我恨一个人,我现在要求忏悔,就是要把它拔除,这是忏悔。

忏悔就是转染污的念为清净的念;如果忏悔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忏不如不忏。形式就是:我今天恨你,来拜个八关斋,求忏悔,明天我还是照样恨你,这样就没什么作用。我们常说万法唯心造,我们过去造恶、恨心重、不肯施舍,或者是整天把自己搞得神经衰弱。我们知道我们太敏感,好!我们来求忏悔!忏悔就是要怎么样?忏悔就是要转我们的念头,我恨,这样不对,恨将来要受果报,我们产生一种恐惧感,我会下地狱。或是说我过去杀盗淫,我要求忏悔。所以,现在开始转念头,将恨心转成感恩心,改变它。所以,忏悔本身到最后,变成一种喜悦的清净,会变成一种很欢喜心。忏悔要彻底去转变念头,到最后也是这颗清净心;忏悔就是洗净自己的心。所以,忏悔不是嘴巴说说而已,就是唯识学所讲的:转这个念头,转烦恼成菩提;

不然忏悔实在没什么意义。我们如果每天认真求忏悔,就要: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罪是从心起的,要会运用这个心。以后你若起一个念头说:我恨人!要马上转念:这样不对,我是求过忏悔的人,这样不行!这样忏悔才有作用。不是逢年过节碰到人就说:忏悔,忏悔!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那都是一种应付而已,毫无意义,如何忏悔?底下这几句话你要注意听:[常起希望。]“希望”就是发愿,要常常发愿。[先断憎爱、]这个太重要了!你要修行,要求忏悔,你要先断这个恨,不准你恨哪一个人;爱就是自私的,只爱自己而已。这个“爱”不是说男女的感情,就是说什么都只为自己好,私欲太强叫做爱。我们的欲望,只为我们自己好,占有欲。恨跟爱要先放下,这是生死的根本。因为这是指钝根的人,钝根的人不断这个,你要断什么?[嫉妒、]“嫉妒”、就是耐不住别人的好,受不了别人好。别人如果比我们好,我们就会捏造他的坏话,想尽办法要破坏他的形象。

这是全世界,不是只有台湾,全世界比比皆是。人如果没有嫉妒心,你看他的日子有多好过!嫉妒,别外一个名词叫做狭碍的小巷,死路一条!嫉妒就是这样,路越走越窄,他一直想要去破坏嘛!一直想要破坏的时候,他散发出这个破坏的力量,以后无法收拾。因为嫉妒,所以必须说谎,他为了希望别人相信他,他嫉妒那个人比他行,他就必须说谎来伤害对方。那个人很坏很坏,人家听了之后就相信了。我们一天为了自己好,本来就输人一等了,现在因为嫉妒别人,又编造谎言,为了拉拢朋友跟他的看法一样,攻击那人就必须说谎;到最后人家就会发现他满口谎言。那人根本没这么坏,他却整天毁谤,这就是嫉妒造成的,这就是争宠。

男众特别重,要好好检讨!嫉妒就是心如羊肠小道,气度狭小。我们今天男众要出家,要好好的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有一个女众就说:师父,我们女众嫉妒心比较少,那您什么时候剃度女众啊?我说:我提到剃度女众,始终有一种恐惧感,现在只要一谈到剃度女众,就有恐惧感。女众:哎呀!师父,有恐惧就好。知道恐惧就好,不要真的吓到了!你相不相信,如果剃度女众,你认为这四十个男众待得住吗?只要剃度女众,这些男众大概就一个一个收拾东西走人,统统离开!很奇怪!你注意看,我不是指什么人,只是说一般,只要这个法师也剃度男众,之后也剃度女众,大部分的男众都待不住。有一种情形可以剃度女众,就是隔开,另外一个道场,让女众住得很远。要离得很远,井水不犯河水,各住各的,这样就能相安无事,不会接触到这样就比较待得住,比较有可能。你们不知道,这个嫉妒是很厉害的,非常可怕的一种心态。你看古代皇帝身旁那些爱妃,如果其中有一个比较漂亮,受皇帝宠爱的,那个马上就会被毒死,我不骗你!

所以,嫉妒是很可怕的心态。而我们明明知道嫉妒不好,嫉妒不是女人的特产品,并非如此,男众也一样,包括我在内也是有嫉妒;因为讲到最后要收敛回来,不讲自己不行。我也是有嫉妒心,学佛之后,渐渐放下,变成随喜心。所以,嫉妒的反面,我们要改成随喜,别人有优点,我们赞叹,我们赞叹他。[谄曲。]就是扭曲、丑化别人。“谄”就是拍马屁;“曲”就是扭曲别人,这件事情明明不是这样,透过一种嫉妒或者是恨,不健康的心灵状态,把一件直的事情硬要讲歪了!就是这样,“曲”就是不正,所以,学佛要直心,直心是道场。

断[求胜上心。】]求胜上心就是比别人强,什么都求比别人强,就是我慢的意思。求胜上就是我慢的意思,他什么都要赢!你看,佛多么厉害,看到这一段,你真的要向佛陀跪地顶礼,众生的毛病,佛一针见血就指出来!你看,僧团、团队会乱就是强出头!强出头是什么呢?样样都看不顺眼。有的菩萨来厨房帮忙,人家在切菜,她就开始嫌东嫌西的,嫌切的太薄、太小块、太大块。后来其他几个人就互相约好:爱挑毛病,都拿给她切,她自己切的,就不能挑剔了。

人又不是机器,怎么可能大小都切得一样?她就得自己一个人闷着头忙了。切完后,好坏都不能吭声,无论是大小,都不能吭声,因为是她自己切的嘛!求胜上心,样样都要赢,你就很惨,你就很痛苦!菩萨!你相不相信?从今以后你就想:我样样都要输!你知道我为什么上学时去练跆拳道?就因为别人笑我矮冬瓜,我那时想:我如果去练跆拳道就威风了,以后谁再敢笑我矮冬瓜,我就给他几拳外加回旋踢!因此就去学了,我这个人,虽然矮,不过学什么东西,一定要学得很厉害,我学跆拳道二年,就升初段,到高三就升二段。不是被打成二段,是真的到二段的等级喔!求胜上心,那个好胜心很强!

然后比赛的时候,我的外号叫山本五十六,偷袭珍珠港的那个将领,表示很会偷袭别人;我个子矮,太高大的往往打不到我,我是属于短小精干型的,一蹲下去就看不到人,对方的脚都勾不到我;他就跟教练说:他太小了,我打不到他!在这一段,师父为什么一直强烈的反应?这个求胜上心,这个太厉害,烦恼特别重,优越感、自尊心,那个我们真的没办法,我们人的求胜上心,真的非常强烈!我在求学时代,背着台北最知名高中的书包,如果看到前面穿着绿色制服(一女中)的女学生,喔!不得了,那个是穿绿色制服的!我们今生若没有学佛,确实谁都没有办法,憎爱、嫉妒、諂曲、求胜上心,包括我在内,没有一个有办法。很强烈的心态,样样都要赢!

那个时候练跆拳道,为了要升初段,一个打三个,打得全身是伤,也没有吃药,真的!到最后身体变差了,身体一直虚弱。一个人的观念错误的时候,我们那个强烈的争执心,没办法断。像我现在就不一样了,你要赢就让你赢,我不会跟你比赛,不会的。说实在话,我们人悲哀的人生观,不清楚的人生观,他就有错误的理念;错误的理念它会引导你一直痛苦,只为了一下子的名誉。你知道我那时候多自傲?讲到自己的往事,就觉得很惭愧。

那时候跆拳道黑带,就穿着道服,背着黑带,走到火车站,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是跆拳道黑带,你知道那种心态有多可怜?还有坐公车的时候,走路都希望别人注意我!师父之所以讲自己过去的糗事,就是要告诉你们:我们真的是业障的众生,念稍微好一点的学校,跆拳道打得稍微有点成绩,自己就觉得不得了!讲起来很惭愧!这就是要告诉诸位:我们学佛要有智慧,全盘放下,没有什么了不起。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47

[此言末世钝根障重众生,]障碍很重的众生,[既悟觉心,欲求佛道,旋修旋废,]一下子修,一下子又荒废了。[不得成就,当以忏悔断障为要也。由昔业障者:乃因夙习种子,熏发现行,于修行时,为作障道缘,故不得成就。]有的人一开始要念佛,就生重病了,病到快死了!有的人才想来听经闻法,家庭就变故,会钱全被人倒了,不去打拼又没钱,所以,尽量不要造恶。[当勤忏悔,常起希望者:应当勤求忏侮。忏悔有二:一者、事忏:严结华坛,]庄严这个坛场。“华”就是花,庄严的意思,就是装饰这个坛场,让它庄严。[身旋礼,]“旋”就是动,身一拜一起,不停止叫做旋,[口读诵,意策观。]“策”就是随时警惕,鞭策自己。[二者、理忏:]理忏就是无生的意思,理忏又名无生忏,就是要悟到实相。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我心自空,罪福无主,遇善境界,心得轻安,业障消除,道缘可办。常起希望,愿断业障,先断憎爱二惑。]诸位!修行就是这样才是真正在用功。[憎者,于违情境上起憎怨心;]不要起这种心,起这种心将来苦吃不完![爱者,于顺情境上生爱染心。]尤其是男女的感情或欲望。[此二是根本烦恼,属贪嗔摄。嫉妒谄曲者:嫉,谓徇自名利,]“徇”就是依,专门都是找自己好的,对自己好的。[不耐他荣,]“荣”就是光荣、优点、好处,耐不住别人的优点、好处。[妒忌为性,故名嫉妒,嗔一分摄。]嗔恨心。[谄,谓罔冒于他,]“罔”就是欺,“冒”就是骗;罔冒于他就是欺骗。“諂”就是欺骗。或者是为了自己的名利、地位巴结,不实在的、不诚实。[矫设异仪,]“异仪”就是不同的外表,另外有一个不同的表现,那就是说虚伪。[险曲为性,故名谄曲,贪痴各一分摄。]心暗藏着玄机、阴险,也就是外表。

所以,我们交朋友,不要跟阴险的人交往;交到脾气坏的朋友还没关系。脾气坏的人,他很直心,他不会隐藏;他脾气不好,有什么事直接跟你讲,不会隐藏,他内心不会设计你。你如果交到一个奸猾狡诈的朋友,你完蛋了!整天都设计你,而且表面上对你非常好!以有有一个徒弟,他知道佛门的出家人容易受骗,就先来皈依;皈依之后中,如果下雨天在路上碰到你,他照样跟你跪地顶礼,一样,可以说做到让你觉得,这个人真的是虔诚的佛教徒!然后怎么样呢?再跟你借钱,他也不是主动开口,而是等到你去找他的时候,装出很可怜的样子,让你产生同情心:哎呀,某某人,你生活有困难吗?没关系,师父,我再想想办法,不用担心。你就中计了!这个人很可恶,现在不晓得躲到哪里去了,说不定被抓去关了!大家都被他的外表骗了,每一个人包括出家、在家,无论你有多大智慧。因为人都有慈悲心跟同情心,看到他这样,都被他外表欺骗了。

所以,阴险的人让你真的没办法,防不胜防,太善良了。我们出家人,或者是在家这些护法要注意,师父提醒你们的要注意!如果人家要借钱,拿五百块给他没关系,算是施舍。[又此憎爱,通名为惑。]爱跟恨都是迷惑的东西。[盖惑者,不明之义,]就是不了解。[不明即是痴。求胜上心者,慢也。这一点,师父要在大众求忏悔,这一点我从小到学佛以前,即使出家,念大学、研究所,这个慢、求胜上心还是非常强烈!

但是,话又讲回来,也因为这样才很有志气,我不愿输人。所以,我看大藏经不愿输人,讲经也不愿输人,都是因为这样。把这个我慢降伏以后,这个精进心,不要胜上心,精进心还是存在,把慢除掉。这一点,师父犯得很严重,我慢,所以,师父比你们差。[求超胜一切,憎上慢心,]增上慢,什么都比别人强。[合为贪、嗔、痴、慢,四根本烦恼既断,现行不行,则习气可除,观行易于成就。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如果[此观不得,]如果这个观照不行,[复习彼观,]“复”就是再,再习;“彼”就是另外,另外一种观,空、假、中任你修行。只要[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只要你的心不放逸,慢慢渐次能够求证。[三种净观,]奢摩他、三摩、禅那。[恐其根钝不能兼修,且劝随其本意,学习一观之事,以专事于一,必易成就。设或此观不得,故又教其复习彼观,总以心不放舍,即不退转也。渐次磨炼修习,必求证入,]只要[但肯办心,自有相应。]办心就是好好的跟你的心商量看看,“办”就是对治,好好的对治你这一颗妄想的心,习气的心,自有相应,好好的办一下。[时节若至,其理现前。

一长行竟,并上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证竟。并上广明行相竟,再并上令依解修行,随根证入竟。]以前我都不会观,因为还没学佛,不懂什么空观、假观、中观,观不来!以前看演戏,皇帝身穿龙袍,觉得是很快乐的事,皇帝还拥有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娶一百多个老婆。这是以前没有学佛,很向往的日子;没有学佛,他就会想,要在世间怎么享受过日子,幻想着当皇帝有多伟大!这是讲我过去的幻想,现在当法师,很清醒了。现在骗不过我了!不是只有我会这样而已,你们不用笑我,不然你们都不曾这样幻想过吗?一定有的!是啊!

[庚二偈颂

辛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辛二正颂(科同长行,唯阙安居。)

【“圆觉汝当知:]你要知道。[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就是定三个期限,一期或一百二十天,或一百天、八十天。[忏悔无始业。]要如何忏悔?[经于三七日,]二十一天当中都要求忏悔。意思是说:你要结菩萨戒的结夏,修行三期,二十一天以内,你要好好的先求忏悔。[然后正思惟,]真正思惟,好好的依佛的知见。[非彼所闻境,]不是你从佛所听来的,你都不可以依靠,不可以执着,[毕竟不可取。】

圆觉汝当知,呼当机以儆余众也。]敬告大家,其他的一切众生。[一切末法众生,欲求无上之佛道。此乃发菩提心,去佛遥远,尺水丈波,]尺水丈波就是不易停止的意思,一尺水就有一丈波,众生就是烦恼重,才一尺水变成一丈的波,风大无明重。[先当结坛。以上、中、下三根而结三期。]要在这个范围内好好的修行。[以上、中、下三根而结三期]上根机的人八十天,中根机的人一百天,下根机的人一百二十天。[忏悔无始已来所有业障,业障消除,心器清净。经三七日,然后正思惟,提起正观,念念契合正觉也。非彼从佛所闻修证之境,毕竟不可取,免堕邪见也。

【“奢摩他至静,]就是修定;[三摩正忆持,]三摩就是般若的智慧,能让我们正确的忆持这个正道。[禅那明数门,]如果你是修中道法,那么,你要很清楚的数息观,数门就是数息观。[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此颂三观一首方便。奢摩他,用至静,为下手工夫;三摩,用正忆持,为下手工夫;禅那,用明数门,为下手工夫:是名三种净观,一首方便。若能精勤修习,一法不遗,依始觉智,悟本觉理,依悟起修,而到究竟觉,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要常常忏悔,[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上颂利根,依悟起修,必能成就。此颂一类钝根,]钝根的人,[屡修屡废,]修行进进退退的,[未能成就者,皆由无始夙业,以为障道之缘耳。]障道的因缘,屡修屡退,[常当勤心忏悔,无始一切罪障,诸障若得消灭,则云散空澄,]“澄”就是澄清,使一切的烦恼都化为清净。[佛境便得现前矣!二正宗分竟。]我今天去银楼兑换钱,这众生要不迷很难,因为我有新加坡币、日币要兑换,我就坐在那里看众生相。里面都是金子,一个人没有佛法薰习,说这个世间有人能克服那个贪,不可能!释迦牟尼佛在《大般涅槃经》讲:我视一切金银财宝如同粪土,跟大便一样。我们却每天把金子戴在脖子上!今天我在银楼又有所悟,大彻大悟,悟到了。我们人为什么要戴几百万的首饰在身上?如果我们拥有真理跟智慧,身上什么统统不用戴,我们也活得很快乐!戴那么贵重的首饰,如果遇到抢劫,强扯不下来,就干脆把你手剁了!众生所喜爱的东西,我一点兴趣也没有,我就坐在那里打磕睡,看看周围的人,边看边等。如果拥有大智慧,会有很大感触,众生的确是迷;当然,这对我没有作用,那没有什么,跟粪土没有两样。银楼里,摆满了黄金、钻石,闪闪烁烁,金光万道,那就是众生相。我常常想: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在身上穿洞呢?

何必这样,穿洞是为什么?(法师指在鼻上穿洞)。本来很好看的眉毛,为什么要把它全部剃掉呢?很奇怪呢?何必这样呢?你看,师父都没有化妆,这样会很难看吗?不会啊!我的手也没有戴什么东西,白得透明,也不难看啊!如果我们悟到真理,走在街上,你绝对不会动摇,不会想看什么东西,不会感觉到什么事情会引起你注意,因为你的心二十四个小时都在生死里面。要往生极乐世界,要了生死!当然,你如果无法一下子像圣贤的境界,你慢慢的断没关系,师父不祈求你们断得很快,慢慢来。但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身外的地方都是假的,有一天你会安贫乐道,所有的钱以布施为贵、以施舍为贵,布施才是最尊贵的。慈航菩萨讲过一句话:施舍的东西才是你的,就是说:你才种到福田,舍出去的东西,才是你得到的。知道吗?放在我们身上的东西,你今晚睡着后,能否活到明天还不晓得,万一睡着后,明天死了,要布施也来不及了!

有一个人,他太太按月存放五千块在她朋友那个地方,突然间,他太太被车子撞死了,她先生要来跟这个人拿钱,他不晓得太太是不是按月存,或许他太太拿去买东西也不一定。结果她朋友否认,他先生认定太太生前都有按月拿钱放在那边。怎么不拿钱放在我这里,突然间就死掉了,车祸死亡!所以,我说像这样要造福,哪来得及?菩萨,像这样子,准备要修行,或者准备要布施,一下子根本就来不及!修福不是说你随时要修,随时就有那个因缘呢?不是如此。所以,我们设立的录音带基金,有二十多个单位要,资金根本不够,我说没关系,师父先贴补,你们尽管去作,没有关系!你还是要救度众生,这种工作不能停。所以,请大家帮忙赞助一下。

[乙三流通分

丙一庆闻深法请问流通

丁一贤善首启请]

最后这一段叫做流通分,流通分的意思就是说:要传出去,要赞叹,赞叹才有办法流通。流通就是赞叹分的意思,就是每部经到最后,佛都赞叹这部经的伟大。所以,学佛的人,如果要让佛法流通,就要赞叹,要赞叹三宝、赞叹法师、赞叹善知识,使众生对三宝有信心,佛法才能一直流传出去。所以,最后的流通分大部分都是赞叹,赞叹此经,不可思议,希有难得。学佛的人,若能体会佛的悲心,修赞叹行,佛法就会一直兴盛。所以说:若要佛法兴,就要僧赞僧,居士赞僧,僧亦赞僧,佛教自然兴。这个流通分,就是佛特别交代,希望能将法流传出去。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析义疏》云:能弘人天小乘,曰贤;]贤人,师父写信给徒弟,都写某某贤者,[能弘始终大乘,曰善;]大乘分始教跟终教,这个“始终”不是说从开始到结束,“始”是始教大乘,“终”是终教大乘,始教的大乘,讲的虽然是大乘;但是,不究竟。终教就是发挥大乘的义理。小、始、终、顿、圆,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能弘圆顿一乘,曰首。]叫做首,[请问流通,]就是最后要问清楚,就是最后要流通,徒弟请世尊开示。[端赖斯人。]要有人作个总结,如何护持这本经典。[三业虔诚,准如前释。

丁二庆适闻所诠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现会及末世众生开示信、解、修、证法门,]“修”就是行,信、解、行、证的法门。[重重分析,]一层又一层的分析,[义无不尽。]道理很完备,[普令开悟如是不议事者:乃通指正宗分中,如是生信,如是发解,如是修行,如是证果,]“诚”是实在,实在[诚为不可心思口议之事,]不可思就不能让你想像,口议就是去讨论;不可思议口议之事就是不能用脑筋去想、去推测;不能去讨论它,无法用言说的。[其受益为何如耶!

丁三问能诠各义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护持经人就是要怎么样让我们这一些想要护持本经的人,护持这一本《圆觉经》的人,如何去[流布此教,]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至于何地?”】]要如何流通呢?流通圆觉的教理呢?

[此大乘教,指正宗所说,若文若义,俱是大乘教法。应当因义立名,敢问此经名字,当称何等,求佛宣说。既有其名,因名则必思义,我等云何奉以自修,持以化世。]要如何自修?如何度化众生呢?化世就是普度众生,度化世间人叫做化世。[众生修习此经,当得何等功德?依经修习,祗恐招魔,须假护持,方可无患,敢问世尊,]“敢”就是请的意思,请问世尊[云何使我护持经人?]要怎么样让我们这些护持这本经典的人,[流通宣布此之教法,未审此人智慧功德毕究至何地位?以上共有五问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一庆闻深法,请问流通竟。

丙二赞许静听交感流通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世尊告当机菩萨,重言善哉者,以利益今后故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修习所得之功德,流布所至之地位,毋令魔外恼乱正修,皆此经之功德也。]按照这个道理来安排这部经的名字,[至于依义所立之名字等,汝今谛实而听,吾当为汝而说。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51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二赞许静听交感流通竟。

丙三依问宣说内护流通

丁一且标能说能护之人

【“善男子!是经,]就是《圆觉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非常惊人,这部经典是所有诸佛共同宣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三世诸佛,都守护这本《圆觉经》,你看它有多重要?[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方菩萨修行都要根据《圆觉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十二部经典,大藏经的代表,清净眼目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一个眼睛,可见《圆觉经》有多么重要!《圆觉经》本来也很重要。法师开课,开什么课也很重要,要开众生的智慧,跟开这个课程也非常重要,息息相关。

[此叹法胜,]赞叹法的殊胜。[令生信重也。夫说此经之佛,乃是佛真身而说,凡圣一源,]凡夫跟圣人是同一来源。[身土不二,]三身、四土,这是不二法门。[说诸佛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故为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为顿教]这是根机大利之人。[大乘了义经。]就是绝对究竟。这本经典不是方便权巧的,都是讲圆觉的思想、实相的道理。[然不了义经,则随方有说有不说,]不了义经就是不究竟,方便善巧,随方就是随那个国土的因缘,可以讲,也可以不讲。[了义之教,然佛不谭。]这个“谭”就是谈话的“谈”无佛不讲,没有一尊佛,不讲了义的经典,每一尊佛一定要讲了义的经典。[如《华严》云:“我不见有佛国土,不说此经等。” ]就是说没有一尊佛不讲《华严经》,每一尊佛都要讲。因为《华严经》是了义经典,每尊佛都要讲。

[三世如来之所守护者:谓此经既是如来因地法行,依因克果,]“克”就是达到,按照这个因,达到这个果,叫做克。[得成佛道,自必时加保守,常垂护念;如《弥陀经》,为诸佛所护念经,十方菩萨之所归依者;本经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陀罗尼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有大总持门就是这一本经就包括一切的经典的意思,《圆觉经》就是总持。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你若要修行清净真如的本性,[菩提涅槃,及波罗密,]都要修习圆觉,依此法来[教授菩萨。然既称教授菩萨,则必为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方菩萨要成佛,一定要研究《圆觉经》。

[因行之中,无不从此成佛也。十二部经,清净眼目者:谓十二部经,即十二分教。]我们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由此而来的。[分虽各有别名,]有各个各个不同的名。[凡属佛说者,皆可以名经也。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解释一下,所谓三藏十二部经典,长行就是指有的经典是文章一直讲,没有偈颂的,没有几句成一偈的,长行就是长篇大论的文章。

重颂就是再一次用偈颂讲,比较容易记忆。并授记,授记就是大乘授记成佛,像《法华经》,到最后佛要入涅槃,都要授记徒弟成佛,摩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孤起就是孤起颂,就是跟长行文无关,跟前面的文章无关,单独起来的一个偈颂。无问而自说,因为境界太高,有的经典,弟子没有能力问,佛就要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事就是佛弟子的因缘。

佛的那些圣弟子,譬如十八罗汉,或者是一千二百个大阿罗汉,譬如描写舍利弗、目犍连过去有什么因缘。本生是指佛本人的过去;本事是指佛的弟子,本生指佛本人,这稍微有点差别。十二部经典,有的专门在讲佛的徒弟过去的因缘;本生就是讲佛本身过去的因缘。方广就是大乘经典,“未曾有”就是连接着方广的意思,就是未曾有经也是一样,大乘的经典。

论议、俱成十二部,论议,加上弟子们的讨论,俱成十二部。有的是按照文章的体裁,有的是按照事相的分类,总共三藏十二部经,就是十二分类的意思。广如大论三十三,如果你要更加的深刻去了解,那就在《大智度论》里面的第三十三卷,都有谈到十二部经。看过《大智度论》的人,第三十三卷里面,就有讲到十二部,三藏十二部那一些微细的名词。[此经以推穷妄本,照彻觉源,即圆照清净觉相,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是以理贯群经,]藉着这个道理贯群经。

[义无不尽。]道理无不尽,[于此若解,则诸教之眼目彰矣。]“彰”就是明显,这样种种才华的眼目就非常清楚。[初且标能说能护之人竟。

丁二正答所说所护之法

戊一答名字

【“是经]这部经,现在要为这部经典取名字了,这部经典,第一个名字,[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可以这样讲陀罗尼经,[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总共有五个名字,都可以当作经名。我们现在是取第一个名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就是将第一跟第二个名字合起来成为这部经典,这本经典的题目,就是由此而来。

[此答名字。经中佛答共有五名:

一、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此以法、义、]经典的道理,[总、]就是陀罗尼。[别为名。]就是大方广圆觉。“别”就是个别;总就是陀罗尼,总一切法,就统统包括在内。[圆觉,是法;]依法修行我们才能证入圆觉。[大方广,是义。]道理,[此法,即是人人本有妙心,生佛同具,]众生跟佛都具足。

[依正全该,]依报跟正报都包括在内。[平等一相,寂灭无二,]平等一相,我们若是悟到空相,就能平等一相;无高无下、无男无女、无贫无富,没有国王、乞丐的差别,统统没有。[具足大、方、广三义,即体、相、用也。大者,]就是绝待的大,绝对的。[当体得名常遍为义。]当体就是没有经过比较,当下就完成了圆满,叫做当体,绝待叫做当体。[当体者,称本体而得名,非对小言大之大,]对小讲大的大,这样不叫大;对小来讲大,表示还有比它更大的。

譬如一粒米比一支铅笔小,一个茶杯比一支铅笔大;一张椅子又比一个茶杯大;用比较而来的大小不算大。虚空,没有一法,没有一法就不分大跟小,那么它就是最大,绝待的大。我们的心就是要保持这念绝对的心境,无高无下。[若大有对待,岂为至大?亦非先小后大之大,若大有先后,岂为本大?]这不是本来的大。[今以圆觉,体无边涯,绝诸分量,强名曰大也。常遍者:常,则竖穷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遍,则横该十方。]“该”就是彻的意思,包括,遍十方;“该”就是包括。

[方者,法也,]大、方、广,我们现在是讲第二个字,“方”就是法,[从相得名。]从外相得名,[轨生物解,]轨生就是外在的形状,物解就是让你对形状的认识,安上名词。[任持自性。]就是它在某一个时间,它会安住在某一个相里面,还没有破坏以前,它会好好的保守自己原有的状态。譬如杯子,它的轨道就是这样,物解,你就能了解这是杯子,任持自性,它现在还持着自己的杯子的自性,杯子做什么?可以喝茶。[轨生物解者:众生悟入知见,虽因善友开示,然其智解,实从觉性生,如水土润生谷芽等,]发芽。[芽从种生,不从水土。故文云:圆觉流出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

可见求圆觉有多么重要!圆觉简单讲,就是一定要离一切相,你才能够圆满觉性。所以,我们的心,二十四个小时都要保持一颗放下的心,放得下,全宇宙世界都是我们的财产;放不下,即使钱放在我们的口袋,照样享受不到!享受就是喜悦,喜悦才是真正的享受,圆觉就是无量的喜,法的快乐,实在是让你无限无边无尽的快乐;但是,这有时候没办法。像我念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室友,毕业于成功中学,睡在我隔壁,我跟他说:我们来学佛,听经闻法。他说:我才不相信有六道轮回!就算相信也没用,我就这样过日子,反正人死后会变成什么也无所谓,变狗变鸡,也没看到,管他那么多!

他嘴上说的很洒脱、很自在,事实上看起来很痛苦。他的袜子都不洗,总共买了十二双,男生住宿舍,没办法,男生差不多这样。我这个人很不可思议,我跟女众很没有缘,我从小学一年级读到六年级,没有男女同班。我初中考上台北第一志愿成渊中学,一进去,我们那一班都是男生,没有一个女生。到了高中,你们都知道了,那不用再讲,你几时听过我们学校有女生?有才奇怪!直到念大学,念逢甲大学水利系,全班都是男生,因为将来都是要当工程师的,都是男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到净土专宗研究所,同学统统是男生,所以,我比较不适应女众就是这样。

可以说没有什么因缘,我们修行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正确的目标。[任持自性者:一切众生,皆具本觉,虽轮转六道,改头换面,而此觉性,不曾失灭。]但是,我们的本性永远具足。这是大、方的“方”[广者,从用为名,多博为义。广多者,此圆觉性,本有过尘沙之妙用,]尘沙的妙用,这句话就是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不知和尚叫我作何福田?就是这句话。心中那个智慧如涌泉一直起来,当然他有恒沙的妙用。为什么?见本性的人,当然他所有的用都无碍,所有都自在无碍。[潜兴密应,]“兴”就是起,暗暗的起这个密应,暗暗的作用,“密应”就是暗地里合这个自性。

[无有休息,无有穷尽。广博者,此无尽之用,一一同于觉性,无有边际,无有分限。]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起妄想、烦恼,我们内心就想:这不是本性,我们的本性没有烦恼,我们的本性不立一法,一切法不可得。所以,我们今天种种的执着,或者是日常生活中你跟自己过意不去。什么叫做众生?跟自己过意不去的叫做众生。佛不会跟自己过意不去,他通达无碍,怎么会跟自己过意不去?而我们不行,我们样样都有障碍,我们跟自己过不去:我恨你、我打死你、我讨厌你!结果跟自己过不去,自己惩罚自己嘛!

所以,对生命不了解,生命对他来讲是一种惩罚,就是这样。每天都让你痛苦无边,我们如果对生命有了脱,哇!这就不得了了,享受人生的美好时光,不必去海边玩冲浪板。美国人很多人喜欢去冲浪,结果得皮肤癌,美国人讲起来很没有福报,他们出生在西方,没有中药。懂得享受的人,福报就到;而我们就是不懂,不懂得享受,整天就是痛苦,享受不到那一分喜悦,我们享受不到。世间的有钱人也是为了快乐,对不对?我们今天求佛法、求真理,也是为了快乐;而他那种快乐是刺激、生灭变化的东西,那没有真正的快乐;我们这种快乐,无论是雨天、晴天,心情都很舒畅,无关于天气好坏。闭眼睛也好,睁眼睛也好,无论看什么都很顺眼,那就是本来的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看每件事都很顺眼。前几天有个小姐来,她也学佛,结果得癌症,子宫癌第几期了。来到这里,跪着就放声大哭,我才刚听闻佛法,才刚要展开我真实的喜悦的生命,生命却已经要结束了!

在座诸位!我们还不致于走到得癌这个地步;我并不是讲难听的话,而是说我们还没有到发现生命将尽的时候,菩萨!你就要想:我过去这么计较,为了几块钱,跟人家斤斤计较,值得吗?为了一点小事,恨心、放不下,你看我们值得吗?你冷静想想看。既然如此,为何要等到得了重病,已经绝望了才放得下?何必如此?我们这时候,就能完成我们圆觉的觉性,我们就放下,不要等到得了子宫癌来后悔。还有一个男众来就顶礼,他也要结束他的生命了!也禁不住掉眼泪,因为得爱滋病。我问他:怎么得这种病的?他说:我跟着跑船,生活很无聊,到国外后,一上岸就是喝酒、找女人。在欧洲被感染,不晓得已经是第几期了,我也不会看不起他。

在医学上来讲,不清净的男女关系,得淋病、尿道炎的机会是百分之八、九十,得爱滋病只有百分之十。就是不太可能得爱滋病,但是,一旦染上爱滋病,就等于判死刑了。那就很惨了!我告诉他:你要听我的劝告,从今以后,你要断除性行为,不要再害死另外一个女孩子了。千万不可以这样做,你要从现在开始持戒,不要再害另一个女人,无论如何要控制自己。我说:你只能念佛,没办法。佛也没说得爱滋病要念什么咒,我人老了,没办法。佛没说要念什么咒,经典也没写,我不晓得要念什么,只有念大悲咒试试看了。

我说:你现在要放下,不要再造恶,尤其不能再传给第二个人。这种病就算睁大眼睛也看不出来,你们对于男女关系不要胡搞乱来,不然几时会死你都不知道,我不骗你。真的!还有打针也会传染,有一个医生为病人打针,结果一不小心打偏了,针刺到自己,也是得爱滋病,这个医生已经死了。这是二十世纪的黑死病,到今天为止,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发明对抗爱滋病的药物,完全束手无策![故文云:觉性遍满,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圆觉者,直指法体。若不克体标指,不知何法,具足体、相、用三大之义。

圆者,满足周备,此外更无一法。]圆满嘛![觉者,虚明灵照,无诸分别想念。故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就是觉,要平等,这个都讲过了,念一遍就很清楚。《大乘起信论》说:什么叫做觉悟呢?什么叫觉?我们的心体离一切念,离念相,我们如果离一切执着,心就如同虚空。这句话讲的太好了!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就是说:你若能离一切妄想,你的心就能如同虚空广大,这样我们还执着做什么呢?

即是如来平等的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陀罗尼,是梵语,译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圆觉,是法,此法能总一切法。大方广,是义,此义能持无量义。陀罗尼三字是总,大方广圆觉五字是别。故法、]我们说“圆觉”是法。[义、]“大方广”是义,法,“圆觉”是法。义,“大方广”是义,[总、]“陀罗尼”是总。[别]“大方广圆觉”是别。[为名。名题取别遗总,]名题就是本经之题,取别遗总就是,如果取别,取这个“大方广圆觉”那么,总就简略,总就是“陀罗尼”[故略陀罗尼三字。]就是说我们这部经典,叫做“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三个字没有安排下去,取别,就是取“大方广圆觉”遗总就是没有把“陀罗尼”安排下去。《圆觉经》另一个经题也可以叫做:

[二、亦名修多罗了义,是境]境界,境界是在外面。[智]是在内心,境智[相对]就是一对,以境跟智慧[为名。修多罗,此云契经。]中国话叫契经,“契”就是合。[如来所说,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契理是合理,合什么理呢?合诸佛所说的道理。契机就是合众生的根机,如果诸佛所说的,不合众生的根机,所有的说法都浪费时间,不合嘛![乃诸经通名。]诸经就是一切,一切经典都有这个“经”字。

[权渐之经,]“权”就是方便,“渐”就是根机陋劣,有次第的修持法。权渐之经,用方便、有次第说法的经典,[名不了义,]不了义就是不究竟解脱,只能达到某一种阶段,是佛为了暂时满足众生的根机,暂时方便,所以叫做不了义。[圆顿之经,名为了义。]“了”就是究竟的意思,畅怀诸佛之本怀,名究竟了义。了义就是讲实相法,没有方便法,单刀直入,一下子就讲实相法,没有在那边方便、善巧,没有![上称此经,为十二部经,]十二部经不是十二本经,而是叫做十二分类。有一个出家大约二十五年的比丘,现在已经往生了。人家问他,请问法师!十二部经是什么意思?他就回答:十二部经就是《法华经》、《楞严经》、《弥陀经》等等,我说:哇!这样子哪算得完?佛陀讲的经总共有三、四千本,如果从大藏经翻出来,一部一部算,光是在《阿含经》里,有时候一页就是一部经、有时候几个字就是一部经,那没办法算。整部大藏经里,经典可多了!

他出家已经二十五年了呢!这就是不懂,没有亲近善知识,就不解佛法的真义。十二分类,分类的意思,现在藉一个比喻来说,譬如就大学来说,大学有工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农学院、技术学院,等等分类,这样听懂了吗?工学院里面又分电机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系等等,分成种种科系。所以,十二部经是十二分类。再举个例子,问:人有几种?有黑人、白人、黄种人,黄种人又分成什么?有亚洲人、中东人。亚洲人又分成日本人、中国人、台湾人等等,这样分类。这样比喻就听得很清楚。

[清净眼目。]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以《圆觉经》为眼目;眼睛是灵魂之窗,除非你斜视,不然那是我们真正的窗;如果斜视,那就另当别论。清净的眼目,不是近视的眼目。[修多罗、即十二部经,了义二字,乃指其间所诠,]“诠”就是解释,所解释的道理。[圆顿之法义。]圆顿法的道理。[即所照之境,一一皆悉能了,即能照之智,故为清净眼目,故境智相对为名。]境界跟智慧相对为名。

[三、亦名秘密王三昧,]在这里要注意,“秘密”不是很神秘的意思,意思是说《圆觉经》叫第三个名字,为什么叫做秘密王?就是因为这个境界太高了,唯佛能了,所以叫做秘密。对一般凡夫、二乘人、初机菩萨,可以称为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测不可思议佛的境界,叫做秘密王。简单讲:佛是自在,而我们众生是不自在。[是动定无碍为名。]动中跟定中都无碍。我们众生怕外境现前,所以,尽量来打坐、摄心、尽量远离;而佛是无碍,他无论在何处,都能够在定中。[三昧,乃诸定总名,此翻正定。]加为什么要加一个“正”意思就是:具足智慧的定。他这个定不是只有定,若只有定,就不必加一个“正”定当中充满了般若智慧,才叫做正;外道也有定,那个叫做邪定,生灭法,不能证得实相,没有般若智慧的定,叫做邪定。

[权小所修,]“权”就是浅机的菩萨;“小”就是小乘,所修。[有入、住、出,]的分法,若有入定、住定、出定,[不称秘密,以可测故,]“可测”就是可思议。[亦不称王,]为什么不能称王?[不自在故。]王很自在,他最大;王自在,没有人敢管他,所以叫自在。一般大臣就不自在了,要服从皇帝,所以,可测不称王。[诸佛菩萨之定,无有入、住、出,乃即动而定。所谓“那伽常在定,]那伽常在定,有两种解释:一个叫不来,一个叫无罪。就是说他没有所谓的来跟去、生灭的定,不来就是不生不灭。无罪的定,“罪”就是业障,没有业障。那伽常在定就是说:心中证得实相,无有烦恼的定、无罪的定、不来的定;不来就是不去的定、就是不生不灭的定,当下就是本来的面目。[无有不定时。” ]证得这种定,动静都无碍,无有不定时。[是动不碍定也。]“动”就是造作,一切的行住坐卧,都不障碍我们的定,就是由空性悟到极点。

如果你要修空性,要修到毕竟;毕竟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连动一个起心动念都没有,朗然照天地,清清楚楚,那才真正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亦乃即定而动,]就是说在定中,也不妨碍他的行住坐卧。[所谓“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诸威仪就是表现得非常庄严。不起灭尽定就是没有一个入定、出定的生灭的定,他本来就常在定。灭尽定就是阿罗汉的定,阿罗汉的定,进去,有时候出不来,不能自在;不起就是自在,他不必运用入定的功夫来现出威仪,不必,他当下动静都一如。[是定不碍动也。堪称秘密与王,非权小之所能知,而得自在神用故。是动定无碍为名。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55

四、亦名如来决定境界,是真如不变为名。]这本经亦名如来决定境界,如来就是佛,诸佛菩萨决定的境界,就是一点都不迷惑。这是真如不变为名。[如来者:《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无来去,则法身充满于法界,]菩萨!如何才能达到无来去?很多人体会不出来:我从台北到高雄明明坐了四个半小时火车,怎么说无来亦无去呢?这明明有,怎么说无,我实在体会不出来!诸位!无来去就是不起心动念;第二无分别心,走到哪里都平等心;第三悟到毕竟空性,虽有来,来毕竟空,去也空性,走到哪里都依毕竟空性接纳一切,叫做无来去。

则法身充满于法界,[常住不动,即是如真;决定境界,亦即真如,]“真”意即不是假,我们的本心叫做真,“如”就是不动,我们的本性是真实性的、不变的。[以不变故,称为决定;灭妄显故,]灭这个虚妄,显真如。虚妄不能灭,讲“灭”是一种方便说,虚妄本无。灭妄就是说智慧生起,自然就没有虚妄;就像水若平静,自然无波。不是说不有波浪,又说水面很平静,不必这句话,没有波浪,就恢复平静的水面;没有妄想,本来就是我们的本性。

[名为境界。如《普眼章》:一真法界,]一真就是绝对的意思,绝待,不经任何的比较,[直指本觉灵源。]就是我们的本性,[文云:“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无量无尽的虚空,因为我们的觉性而了解,显发就是我们对虚空就加上了一层智慧。[及至观行成就,影像销灭,尘影既销,空元是觉。]观行成就,就是一直观照观照,影像销灭,影像就是我们的妄想。我们的眼睛看外境,执着这个外相,以为真实,就落入印象了!

落入印象,以为是真实性的东西。所以,这个影像就是我们藉着外境而自己想像,就是我们所讲的一些记忆上的残影,叫做影像。消失了,因为有时候人都会烦恼,有很多信徒都来找师父,今天也有一个人来:请问师父,我最近作了一个梦,梦到讲堂的佛像大放光明,梦见师父全身闪闪发亮,师父正要教我结手印时,邻居的狗突然叫,我就被吵醒了!师父!那个梦代表什么啊?我说:依你看,代表什么?我不知道。人生已经是假相了,更何况是讨论梦这种妄中之妄?所以,我不讨论梦境这种东西。梦见佛,你也不必太高兴,有时候是魔现境来干扰你的;不过,我们目前还不够资格着魔,要着魔,也要有相当功夫的人。

魔才会找他,不然魔找你做什么?要着魔,也要有资格才着得成,不然想着魔也没办法!今天有一个父亲带女儿来,他女儿精神有点不太正常;也不知道他向谁打听的,不晓得为什么现在都介绍到这里来?他说:法师,我听人家说,您只要端一杯水,然后念一念,一弹,什么毛病都会好!我说:吹牛!我哪有那么厉害?若这样就能治病,不然换你们念一杯给我喝,若是真的,我自己怎么还会胃痛呢?那是说如果卡到无形的鬼魂,那就真的有效。像那天有一个人被狗附身,来到这里,拜佛的姿势就很像狗,她平时很正常;是个女众,我走过去,手往她的头上一摸,都还没开始念咒,她就停下来了。为什么?因为师父这支手整天都在念佛,我在房间里自己打佛七。你想想看,每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念阿弥陀佛,全身怎么会不放光?手一摸,她就消灾、就OK了!不是我行,是我整天都念佛,我都观想放光,踏在莲花上;人家是绕佛,我是绕一张沙发,每天都在房间里面自己打佛七,有空就念佛。所以,我并不是很有修行,但是,佛知道我很虔诚。所以,我们若要为人加持,很简单,只要认真念佛就好。

我把手往她头上一压,没有念咒就安静下来,接着再持咒,没多久她就醒过来了。那就是真正被附身,那个念了才有用;哪有带精神病的人来叫我加持,我哪有办法?我问她:你哪里不舒服啊?她就看着我笑,也不晓得在笑什么,我每次都遇到这种人,很糟糕。以后不要介绍这种人来,不知道是跟谁打听的?听说这种人初一、十五就会发作,其实我们人都是自己心理不健康。所以,尘影即销,我们没有了妄想,当然影像就就消灭了,我们如果有大智慧;有人说:看经典不是修行,我告诉你:看经典、听经就是在修行。为什么?听经,他当下这一念与理性相应,没有烦恼,就是在用功。有的人认为听经不是在修行,一定要去跪在佛前才叫做修行,这就是将解跟行分为二。改变我们的观念,使我们的内心没有烦恼,我们现在就是在修行。

听经闻法就是在修行,没有烦恼就是在修行,听经闻法能令我们法喜充满。空无是觉,元就是,本来就是我们的觉性,虚空也是我们的觉性;觉性遍满虚空界,你没听过吗?《华严经》说:觉性遍满虚空界;唯识学讲:性识周遍法界,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意识,周遍整个法界。悟道的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上山下海,他都开悟;悟道的人,无论接触什么境界都悟,就算他快被斩头了也一样!祖师大德讲了一句话:将首临白刃,犹如斩春风,就算头快被砍下来了,跟没有一样。悟道的人,大彻大悟的人,有跟没有都是一样,他结束这个生命,一下子就解脱了,诸佛都示现生灭法,何况凡夫?

诸佛菩萨契入空性,遍满虚空界。空元是觉,空性它本来就是有觉悟的自性存在的。[显,即空销觉现;]我们以为那个不可知的顽空,消除了,觉性就出现,就显现出来。[发,即妄尽心开,]虚妄尽,心就开,[俱无边际。]“俱”就是都是,都是无止境的。[如《楞严经》所云:“闻复翳根除,]听闻了佛法以后,我们的眼睛的毛病;“翳”就是烦恼,烦恼就除掉了。翳根除,眼睛有毛病就遮障,心中如果有烦恼,就遮蔽我们清净的本性。

翳根除就是眼睛的毛病除掉,也就是比喻烦恼除掉了。[尘销觉圆净,]我们那些想像、没有必要的妄想,如果把它销,就是融入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变成妙用了。用我们的智慧一观照,本来就没有,妄想本来无根嘛!所以说消归自性就是这个意思,归无所得。“尘”就是表示微细的烦恼,“消”就是除,或者是融化、除掉;觉圆净,我们的觉性就圆满、清净了。

[净极光通达,]清净到极端的时候,我们的光,就是内心的智慧的光就通达。我们常说:业障很重!业障重就是表示烦恼重,智慧不开的意思。[寂照含虚空。”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同时包容一切的虚空。[是真如不变为名。]

《圆觉经》第五个经题,[五、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是藏性随缘为名。如来藏,是佛性在缠之称,]我们都有一个清净心,“缠”就是烦恼,受烦恼的束缚,我们的清净的佛性被烦恼绑住了。[能依此出生诸佛,]产生诸佛。[谓如来之性,含藏其中。自性,即不变之性,无始迄今,]“迄”就是终点,没有一个始,没有一个终,一直达到今天。[不曾变灭而差别,即随缘之用。]就是不曾变灭而差别中显这个平等,我们清净的本性如如不动。而在差别当中显示平等,那就是随缘之用。[如《弥勒章》之五性差别:一、声闻性,二缘觉性:]根机有差别,有声闻的根机,叫做声闻性;也有缘觉的根机,缘觉性。[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如果一切众生能够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先摄身跟口;但是,心的道理还未明了,还没有悟到无生,叫未断理障。事障就是先持戒,事相上先不去犯,然后慢慢的再断理障,慢慢再悟到无生。[但能悟入,声闻性,与缘觉性。]只能入声闻跟缘觉而已。

[三、菩萨性:]菩萨的根机。[若诸众生,勤断二障,]就是事障跟理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二障断灭,]事跟理都去除、放下。[即入如来微妙圆觉。四、不定性:一切众生,已知本具圆觉,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不同。]意思是:我们本来就具足圆觉,但是,因为各人修行的因地发心不同,所以,有顿根跟渐根。[若遇如来,]算是外缘好,遇到大善知识,如来是我们的大善知识。[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根机无论大小,[皆成佛果。]现在佛不在了,那没办法。只能遇个矮师父,没办法,多忍耐一下;不过,矮归矮,还算不错啦![五、外道性: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有的人喜欢乱闯乱撞,到处跑,意思是:一直想要追求真理,结果闯进了外道,很惨!我们一生当中,要遇到正统的佛教,是相当的难![邪师过谬,]这是邪师的过失,[非众生咎,]那不是众生的过失。[是名五性差别。]

所以,我们遇到正统的佛教,这不是一佛二佛所种的善根,太不简单明了![如《净慧章》之五种随顺:夫净觉离念,本无生灭,]我们清净的觉性离念,注意听!离念不是离妄念,不是无念。离凡夫的妄念,不是没有圣人之念,圣人之念就是无念,就是妙用现前。你不要说:离念,像死人一样的,那种观念是错误的!净觉离念,清净的觉性,是离开一切凡夫妄想之念,它本来就没生灭,就是没有凡夫的执着跟分别心的意思。[良由最初一念,]最初是假设的名词,人类无法探讨最初,只好用一个假设。[无明妄动,迷真起妄,]迷真心,起妄心。因此令此心,[遂令此心,生、住、异、灭,]让我们的心变来变去,生、住、异、灭,简单讲就是生灭、就是执着。在每一个动念里面,都是一种执着性的执着,生灭变化的一种执着。[四种梦心,]梦心就是不可得,生无生性,住无住性,异无异性,灭无灭性;生性本空,住性本空,异性本空,灭性本空,是故生、住、异、灭本不可得,名四种梦心。

[从细至粗,微著不同,]“著”就是显著、粗的意思,微细的念头跟粗糙显出来的念头是不同的,叫微著。“著”就是粗的念头,“微”就是细的念头。就是从细的念头一直变化到明显的念头;[先际最微,]先际就是始,一开始是很微细的,叫做先际。[名为生相,]生相无明。[即是业相。]所谓的业。[中间二三,]就是住跟异,[名住、异相。住相有四,即转相、现相、及智相、相续相。异相有二,即执取相、计名字相。后际最粗,]“后际”就是最后。

[名为灭相,即起业相。]起业就是造业,开始要造业,起身业、起口业、起意业。[今因本觉,有不思议内熏之力,熏起厌求之心,]知道生死无常,知道今天追求这个世间不是办法,整天斗争、战乱,不是办法。[又因真如,所流闻熏教法,熏于本觉,益信解力,]“益”就是增加、增强,增强我们的信心,跟了解的力量。

[损无明能,]“损”就是破坏,它会破坏无明的能力,渐渐能够破无明。我们别说是到破无明了,光是有学佛跟没学佛那就真的有天壤之别了!不用谈到学佛深或浅,以前我没学佛,都一直当作这个身体是真的,整天充满了希望,认真读书考试,打算要去荷兰念博士,打算考公费留学。整天都想要出国留学,回来后有一番的成就,干大企业。因为一直认为这是真实的东西,世间人叫做光耀门庭。

没有学佛就是这种心态,当行政院院长,卫生所所长,出门就很神气,对不对?没有学佛,所有的生命就是这样;现在听到佛法,知道这个身体是假的、生命是暂时的,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法身慧命;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永远的佛性,这样我追求那些假相就错了!光是说到过去以为这世间是真的,到现在知道世间是假的,你看,这个心情就有一百八十度的不同,那感受完全不一样!以前无聊时,人家约去歌厅、舞厅,现在学佛,看到那个没作用,去那里做什么?光是这样,灯光一闪一闪,正当的光线不看,在那里跳啊跳,跳到最后还是得死啊!那些跳舞的女众,将来哪个不必死的?

所以,那个感受性就不同,眼睛看出去,一看都是如如不动,这统统是假相,是生灭法、是骗人的东西,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就是大彻大悟,那些都没有作用。以前电视里有选美大会,会穿泳装,提前一个小时我就在那里等看选美!现在知道了,她们不可能比观世音菩萨更漂亮;没什么差别,到最后,还是会而发苍苍,视茫茫,齿牙动摇,到最后,牙齿照样掉光光,皱纹多到连妆都上不上,一看就透视。所以,它能够破无明,佛法这种东西,这个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佛道、觉悟,这种东西才是我们永久性的东西。

[渐向心源,]渐渐会找到我们本来的东西。[始息灭相,]慢慢的会停止这个灭相,起业相,造业;[终息生相。]到最后就停止生相无明。[生相无明一破,则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无所动。]动是你自己的错觉,一切世间本来不可得的东西,你强迫自己去迷惑,这样哪有办法?[今无始静,平等平等,]也没有一个开始的所谓的静,平等平等。[无别始觉之异,]也没有所谓不同的一个开始的觉悟之异,没有所谓一个开始的觉悟的差别。为什么?始觉本觉合一,[始本合一,]就是始觉、本觉,开始觉悟就是本来的悟;本来的悟就是开始的悟。那就是没有所谓的开始,始本合一嘛!

[称究竟觉。]究竟的觉悟。[一、明依位渐证:从信位、贤位、圣位、果位。]贤位就是住、行、向;十住、十行、十回向叫做三贤位;十信位、三贤位、十圣位、果位就是佛。[二、明亡心顿证:]亡心就是一切妄念、我法二执统统放下,[名为五种随顺觉性。此与五性差别,皆约生灭门中,曲成圆觉之义,]曲成就是方便委屈一下,简单说它是圆觉,其实不是究竟的圆觉,它还是生灭门当中的圆觉,就是暂时性的委屈一下,就是不究竟的圆觉。[是藏性随缘为名。]这就是我们如来藏,本来如来藏性,随一切的因缘来取名。[因是经共有五名,循名]就是依名,按照这个名字[自必核实,]“核”就是检查一下,核对一下,是不是实在的符合这一本经的名相?按照这一本经典的名相的名题,这题的名,我们当然要检查核对一下,是不是符合圆觉的道理?

[汝应奉持之,]你们要好好的奉持。[而得自他两利也。然答奉持之问,若以文显,则不妨因说经名,]不妨因说经名,因为说这个经典的名字,“名”就是题目,经典的题目,这个名。[承其文势,]按照文章的情形,[便于此答。]方便在这个地方回答。[若以义求,]如果按照道理来说、来求。[则在后顿渐门中。]则在后面顿渐门当中发挥。[初答名字竟。]意思是先讲经题,后来在经文里面就有讲到顿或者是渐。

[戊二答所至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显”就是开示,都是开示如来的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不得了!这部《圆觉经》不是普遍的经典,只有佛能够完全讲出来。

[此答所至。是经]就是《圆觉经》[唯显如来境界:唯显者,独显也。]“显”就是开示。[如如来所证境界,不离本起因心。]他所证的境界,当然是他因地发如是心,才会完成如是果觉。[如《文殊章》,文殊请问:愿为此会,诸来]就是一切,一切来参加的[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说于”就是探讨,探讨佛本来起清净之心,[因地法行。说十方诸佛如来,最初根本,所起之清净因地法行。所云清净者:]我们的清净,[即圆照本体,由来无染,清净觉相,],我们本来就没有污染,今天我们的烦恼,菩萨!万法唯心造,你冷静的思惟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亩田,就是八识田中,这亩田要下什么种子,完全操之于已。我的八识田中,今天要仇恨、要占有、要起贪嗔痴的念头,那们,这亩田所落下去的,都是贪嗔痴的种子。我现在学佛了,不要这样,学佛我现在不要起这些念,我不起贪嗔痴的念头、不起执着、不起种种恶的念头,那么,我这一亩田所种下去的,都是清净心的念头,这亩田将来到最后收成,就是清净的果报。

很简单,所以,我告诉诸位:不相信因果的人,是大愚痴的人,你现在起心动念都是因果!你相不相信?很简单,我看到一个人,我恨他,我恨他这个念头,因就放在心里,然后逢人就说:我恨他!因为二十四个小时都一直讨厌这个人,一直恨这个人,他愈讲,落入八识田中的种子就愈多,每天都在薰习这个恨;又到处说我恨他,培养这个恨的薰习力量,等到以后遇到,二人为了小事发生口角,起冲突,一气之下拿刀刺向对方,闹出人命来。这不是因果吗?你开始造恶,因缘果报就现前了!

如果我们没有这一念仇恨的心,他侮辱我们,我们感谢他,转念:因为他侮辱我们,让我们学习忍辱、学习佛道,一切因缘生因缘灭,不可得,放下,放下,不能有恨,以后看到他:我很感谢他,我很感谢他,我怎么会杀他?那就不必负这个错误的因果,很简单嘛!哪有说没有什么因果?你今天来听经闻法,你所有八识田中都是清净的种子,这就是因;你明天又欢喜心来听经,这就是果,因果因果,都连锁的。你今生听经,现在欢喜就是因果,因果有三世的、

有刹那的因果,很简单的道理,不困难。菩萨!修正我们的心,改变我们的念头,就是大修行人!记住师父的话,念头不转变,卡死在那里,你虽然念佛念很多,也不是一个大修行人。十方诸佛如来,最初的根本,所起的清净因地法行。所谓清净者,就是圆照本体,由来无染,清净觉相[为因地心。

上云: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迷真起妄,妄见众生。]虚妄看到众生,[妄体元空,]“元”就是本,虚妄的体本来就是空性,是你多余的执着。但无心于万物,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你的业识,所变现出来的东西。你硬要一直错觉,分别跟执着说这是真实性的东西,追求不到就一直哭泣、痛苦,一直烦恼,这难道不是本来就空,是你多余的烦恼吗?所以,妄体元空,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实在性的东西。[全是本觉清净心地。法行者:即称清净法所修之行也。]“称”就是合于清净法[所修之行也]《大集经》这段话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把师父心中的感受、要讲的话,讲得淋漓尽致,也把一个修行人跟非修行人,讲得一针见血!如饮甘露![


《大集经》说:“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三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敷演”就是所谓的阐扬,“敷”就是所谓的开放,阐扬佛经的道理叫做敷扬;广说,为人讲经说法。[思惟其义,]思考佛的道理。[是名乐读,]就是欢喜去读经而已。[乃至是名思惟,]只是思惟经典而已,[不名]依[法]修[行。]还不是一个真的依法修行的人。再讲一遍:如果有比丘喜欢读诵十二部经典;所以,我才跟诸位说:有的人爱看《无量寿经》,整天都在读经,念《地藏经》、《金刚经》。

十二部经典,乐为四众,而且说法,思惟其义,很喜欢的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依法修行的比丘。[若有比丘,]若是有比丘。[能观身心,]能够观照身是毕竟空,心妄想不可得,[乃至境界都息,]一切境界统统没有作用,不能牵制、不能影响到你。都息就是都不受到身体、心灵、外境的影响,知道它本来就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永离烦恼,]当下就顿悟。[其心寂静,我则说之,名为法行。” ]我说此人确确实实是真正依法修行的人。[然菩萨所请说者,意云求果者,必观于因。因若非真,果还是妄。如造真金佛像,先须办得真金,成像之时,体无增减。

故请说本起因地,以为万行所依也。后佛答: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是知佛所证境界,果海还彻因源也。]就是他虽然证到果,但是,回光返照回来,还是不离开因。“彻”就是通达,果海还是通达于因;“源”就是水源、根本。果一定通达于因,因一定要通达到果。

[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者:唯有佛之与佛,乃能宣说故。说无明等,皆无所有,正是佛境显现。佛境若不显现,诸妄何得即空;诸妄不空,焉彻觉源,圆觉根源,即是一心。故《涅槃》云:“寂灭者,名为一心。” ]我们的心能寂灭,就是一心。[《华严》亦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 ]

注意听,这个正道,不是智慧之道;这个正道叫做菩提之道,不一样。意思是说:你若不能了解我们这颗清净心,不生不灭的涅槃心、寂灭的心,你要如何了解菩提正道呢?根本就不可能,你要完成佛道,根本就不可能!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首二句,先叙能流布人,]就是说菩萨,不然就是末法的众生。[第三句,此叙所流布教。]依此修行,按照这种法门修行。[前问: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似唯显利他。此答依此修行,并显两利。]不但自利又利他。[正见自受持,修自利行,又能流布,修利他行,故曰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者:即依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生信、发解、起行、证果。至于佛地者:以此经唯显如来境界,]《圆觉经》都是在显示如来的境界。[身心寂灭,]身心寂灭不是否认的意思,而是透视他,一切法不可得,你不要起心动念去执着身,或者是执着这个心,或者是外境,那都是不可得的,是妄想、分别、业障所显现出来的假相,不要执着。[平等本际,]本来就平等。[凡圣身心,取相似异,]你若有执着,就会变成不同。

[相皆虚妄,当体寂灭,寂灭故平等,皆同一圆觉本际。觉体无异,]觉性的体性无二。[用随体遍,]妙用是随体横遍。[圆满法界,随顺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智慧愚痴不二;众生诸佛不二;]所谓不二就是同一颗心的意思,你现在生死是这颗心(妄想心);以后你证得涅槃,也是这颗真心,妄心是迷,真心是悟,真心妄心不二心,看你会不会运用而已。我们大家实在都是宝贵之人,有大智慧,拥有真理的人;但是,我们却不会运用,变成穷人、变成可怜的人。[依、正、自、他,悉皆不二。诸佛如是,故因修得证,必至佛地。二答所至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56

戊三 答奉持

己一 法说

【“善男子!是经,]《圆觉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教就是你若了解《圆觉经》的道理,一刹那之间就完成佛道。[顿机众生]在刹那间就能悟道,这叫顿机的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也可以渐渐修,总有一天能达到顿悟的境界,只是时间尽早的问题而已。[一切群品。】]“群品”就是众生,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内,因为人种太多,干脆用“品”来分类。

[此答奉持。是经名为顿教大乘者: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这个太简单了,我适合修这种行,我比较懒,不适合常常念经;有的经典份量很大,以前念《地藏经》,第一品,念十页就翻到后面看看,还这么多!我比较懒,不喜欢诵经。我修行比较喜欢怎么样呢?喜欢单刀直入,一句佛号,阿弥陀佛。所以,如果有人打破碗,我一定不会惊叫起来。遇到紧急刹车我也是连声的念阿弥陀佛,很大声,每一句都是阿弥陀佛。这就是我的特性,比较懒!

听说有的人一天诵七遍《无量寿经》,吓死人!诵一次《无量寿经》要两个小时,七遍要十四个小时。他为了什么呢?为了要诵满几万遍,因为听人家说,念十万遍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不了解自性上的东西,整天就念经。人家六祖听到一句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OK!一句就解决,哪像我们在这里搞了老半天!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这才是我要修的法门,快速、直接,轻松、简单![不依地位、]就是不依信、住、行、向、地,[渐次而说,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不说一切外相的东西,只辨这个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绝言就是不必说,不用讲。菩萨,我们修行若能达此境界,什么样的境界呢?修到眼睛所见的统统顺眼,受到任何委屈,也不解决,很欢喜心,无论一切事相、一切道理,统统无生,我们都能够将它消化,一念不生,统统不要去臆测、猜测、推论,与我们无关的,统统不要去干涉别人,你看这种日子是什么日子?真正无业。今天你有业,都是自己造成的,特别是哪张嘴。那张嘴守不住,不该说的话老是从口而出,不然就是心里烦恼,闲着没事就多少造一点恶业,这个绝言的功夫不到!什么是绝言?

心能够无生,而且沉默,耐得住一切委屈,这不简单!绝言就是不二,不二法门,不必说嘛,就是这种东西。你知、我知、佛知,开悟的两师徒见面,哈哈哈,相视而笑,师父就说:你知我知,不要告诉别人,因为别人也听不懂!开悟的境界,唯证相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要修行说难很难,要说简单,其实是一念之间而已。[五法、三自性皆空,]相、名、分别、如如、正智。“相”就是事相,外面的相。第二个是名,我们说相,接着就要安排一个名字称呼。第三就是我们的分别心。第四如果透视,就是如如不动的如如。第五叫正智,到最后圆满智慧,五法。三自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学过唯识学的人都知道。遍计所执就是所谓虚妄的执着,周遍计度,执着的意思。依他起又叫做缘起,藉着条件而起叫做依他,“他”就是种种条件,依着种种条件而起,叫做依他起性,也就是缘起无自性。圆成实性,一切的智慧究竟圆满,三自性。[八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叫做二无我;简单讲就是人空、法空。[俱遣。]统统除掉。

[诃教劝离,]“诃”就是排斥、诃责,教他们要远离虚妄执着的八识、二无我、三自性。[毁相泯心,]“毁”就是破相,泯心就是灭掉,灭掉妄想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故名为顿。]你冷静看看,你什么事情都不要起心动念,统统用一颗欢喜心试试看,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世界、何等的日子!如果你找到了喜悦,你就找到了真正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不生不灭的本性,本来就是一种很喜悦的生命。喜悦是生命的本质,喜悦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不是苦恼,苦恼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

[大乘者:乘,是车乘,有:小、中、大三乘。如《法华经》,门外三车,羊车是小乘,喻声闻;鹿车是中乘,喻缘觉;牛车是大乘,喻菩萨。]以前我们常常讲到。[又此不独是大乘,且是最上一乘佛。谓是经唯显如来境界,今名大乘,即法华之大白牛车,乃真大也。]绝对的大。

[顿机众生,从此开悟者:谓此等众生,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佛所种诸善根,今生才出头来,]就是产生这个种子,[便能出口惊人。

如六祖大师,初到五祖会下。

五祖即问:汝是何方人,来此欲求何物?

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来此欲求作佛,不求余物。]我只求作佛。[

五祖曰:汝是岭南獦獠,如何堪能作佛?]獦獠就是偏僻荒凉、没有开化地方的人。

[答曰:人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我虽然是出生在野蛮的地方,[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知是法器,不与多说。乃云:此处要作苦行,汝到米房舂米去。]这个在六祖坛经都讲过,师父就简单念一下。[

六祖身小,碓重踏不起,]碓就是舂米的用具,[腰间要系一坠腰石,]这样可以增加重量,[才踏得起,于是米房做米八月余。

五祖一日忽见惠能,谓曰,吾思汝之见]就是你的看法。[可用,]你很有高见,你很有根机,是个法器,可用,堪称法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答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

五祖越日白众,谓吾年已老,要汝大家,作偈一首呈吾看,若悟大意,即付汝衣法,绍继祖位。

当时众皆相谓: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等可以不做。

神秀有偈,不敢送呈,经四日十三度。于是思惟,]想了又想,[若不呈偈,]交给师父,[终不得法,遂于半夜三更,写在方丈步廊壁上,从他和尚看见,若道是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出来说是我作的。

[次日五祖见偈,知是神秀所作,惜未得入门,不见自性。]没有见到自性。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依你的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根本就不可能。[无上菩提,须得言下,]当下在说话,就是一切妙用现前。[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不滞,]滞就是停顿,不会停顿。[一真一切真。汝且去!]你可以去休息了。[一两日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吾付汝衣法。

神秀退后,神思不安,]想来想去很不安,[又经数日,作偈不成。]作不出来。

[复有两日,有一童子,诵偈]诵神秀作的偈。[至碓坊过,]舂米的地方。[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是未见本性,请童子复诵一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要常常扫,扫到几时?像我们这种懒人,一次就解决,常常扫,要扫到几时?一切法不可得,就解决了!何处惹尘埃,对不对?勿使惹尘埃,这样还没办法,这个不必请五祖来,我来看也知道这个没有见性。的确如此!本性是纵横自在,要怎么惹尘埃?本性本来就空寂、不可得,可能惹尘埃?一切都是我们妄想所产生的东西。[遂问童子,此偈谁作?童子即将上事告知,是神秀上座所作,书于方丈南廊壁上,]走廊的墙壁上。[五祖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于此舂米八月余,未曾行至堂前,望上入引至偈所。

适江州别驾]别驾就是自己驾一辆马车,就是我们所讲的刺史,有一官半职。正好遇到江州的一个官,叫做[张日用,在此看偈,惠能因不识字,乃请别驾一诵,]这官员一诵,[与童子一样,遂即叹气一声。]

意思是说没有明心见性。[张问其故,]你为什么叹气呢?[答曰:“我亦有一偈,可惜我不能书。

张曰:汝念我听,我为汝书。

念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已,张与众人,无不惊怪,嗟叹不已!]非常惊讶![各相谓言:]大家都这样说,[奇哉!不得以貌取人。

五祖见众人惊怪,恐人害他,遂将鞋底擦了偈,曰:亦未见性。]这个师父很聪明,怕人家害他。[众以为然。]大家都相信师父的话。

[次日五祖,潜至碓坊,见惠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米熟否?

答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欠筛,只缺师父的印证而已。

[五祖以杖]敲三下,[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意,三更入室。祖以袈裟遮围,]遮起来,[不令人见,]怕人家害六祖。[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在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大悟,在他尚未来见五祖以前,在卖柴时听人家诵《金刚经》,他是有所悟,那叫做解悟。这个地方是证悟,不一样!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有所悟,这是解悟,但是,还没有大悟!在这里,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哎呀,这个本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这个本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这个自性实在是[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不了解,我们这颗不生不灭的心才是修行的心,才是我们起步的开始,真正成佛的因地心,那么,一切学法无益。为什么?只有增加一些经验而已,不能解脱生死。[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有情就是众生,有情的众生,如果下菩提种,因地果还生。因为他有这个因地的菩提心、因地心,到最后果就会产生,一定会按照因地的发心,与果地的觉悟是相同的。[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石头等等是无情物,本来就无种,它无性、无情,无佛性,当然就不能产生菩提的果觉。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此土就是中国。[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相信他是第几代祖师。[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证,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止就是到了你这一代,就不要传下去,[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悬丝就是一根头发绑很重的东西,随时会断掉。[汝须速去,]赶快离开。[恐人害汝!

惠能启白:向何处去?

祖日:逢怀则止,遇会则藏。]逢怀就是怀集县,你碰到怀集县就安住不要动;遇到四会县,就藏起来。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南中就是岭南,本来是岭南的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我不识路。

[五祖云:汝不须忧,吾自送汝。送至九江驿边,]驿就是我们现在所谓停船的站,以前来往都是骑马,下了马就是坐船,[祖令上船,祖把橹自摇。]“橹”就是桨。

[惠能曰: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祖曰:合是吾渡汝。]“合”就是应该,应该来讲是我度你,叫做合。应该是我来度你,怎么是你来帮我摇船呢?[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祖曰: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大大的兴盛。[汝去三年,吾方逝去,]三年以前,五祖就知道自己要往生了。[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不要太快说法,[佛法难起。]因为佛法的因缘不简单,要遇到因缘、遇到根机利的人,不然有人会害你,法反而传不下去。[

[惠能别祖南行,五祖归,数日不上堂。

众疑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是不是无病?是不是没什么烦恼呢?[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

问曰:谁人得之?

曰:能者得之。]这个“能”就是指大彻大悟的人得去,有能力的人得去,当然是这样。

[众乃知,]大众乃知,[欲追夺其衣钵。

有一僧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慥,为众人先,]因为身体强壮,[追至]江西[大庾岭,趁及惠能。]“趁”就是追,追到了,将军一定跑得比较快嘛。惠能个子小,而且没骑马,只是坐船。

[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这是五祖传给我的信物,[可力争耶?]怎么可以让你用强夺的力量夺去呢?力争就是可以用强力夺去吗?

[能隐草莽中,]草丛中,[惠明至,提掇不动。]这个“掇”同“夺”,夺不动。

[乃唤: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这个人也算是很不要脸,本来实在是为衣而来,现成马上改口了;改说为法来,也无妨啦![惠能遂出,坐盘石上,]坐在石头上,[惠明作礼。

惠明云:望行者为吾说法,惠能曰:子]就是你,[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屏息”就是放下,别说世间有很多苦恼的事你放不下;包括你放不下的事情,统统要放下![勿生一念,]统统不要想,[吾与汝说。明良久!]惠明端坐了一些时间。“良久”就是一下子。

[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就是这个时候,[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是未生前的面目,你母亲还未生你之前是什么面目?就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佛性。你只要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要落入观念里面,平等心,那一念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惠明即时回光返照,言下大悟。]你看有多快?人家一句话就解决了,大悟啊!我们也是大“雾”。我的根机,我适合这个,适合言下大悟这种法,要我整天诵经典,那没有办法!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你跟我这样讲,我就开悟,这个是不可思议的法,还有密意吗?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我若跟你说,就没有秘密,[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你的秘密——不可思议的佛性、清净心就在你身上。

[惠明曰:明、在黄梅,]就是在五祖那个地方。[实未省自己面目,]省就是还没有悟到自己本来的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黄梅就是五祖,同拜一师。善自护持,你要保持这颗清净心。

[明又问:今后向甚处, 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袁”就是江西省的袁州,“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县,袁州县。你到江西逢袁州则止;袁州有一个蒙山,遇蒙则居,你如果遇到蒙山,就在那个地方住下来。

[明礼辞,]辞别。[回至岭下,谓趁众曰:]“趁”就是追,要追六祖的那些人。[向陟崔鬼,]我刚才跑到有岩石不平等的土山;岩石高而不平的土山,叫崔嵬。我跑到那个地方,竟然找不到六祖![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你们另外去找,他怕别人害六祖。[趁众咸以为然。]追的这些大众,都以为是真实的,就往其他方向追,当然是追不到。

[惠明后改道明,]惠明后来改名道明法师,因为要避开师父的名字。[以避师讳。]因为跟师父一样有“惠”,有同一个字不合适,六祖叫惠能,他叫惠明,他是因为六祖而开悟,所以,六祖可说是他的师父。

[惠能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广东省,回到他本来的地方。[无人知者。]没有人知道。

[此段公案,因顿机众生,从此开悟,能奉以自修,持以化众。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者:此经既顿渐俱收,]这部经既然顿根、渐根都收。[则迟速皆益,]都能得到利益,[如食少金刚喻,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如五性差别,皆可成佛。]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不定性、外道性,[五种随顺,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以此经总摄渐修,一切群品故。]一切众生。[初法说竟。]我们前面所讲的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师父刚才跟你们讲的那句话:怎么样是真正的修行人?

怎么样不是真正的修行人?若有比丘,能观身心境界都是空性,永离烦恼,他的心能够寂灭,我则说之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师父认为这段话太重要了!我们今天的是非、纷争,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后面的是流通分,劝告我们这部经的功德有多大。《圆觉经》马上圆满结束,我们也很欢喜,希望大家好好的念佛,以《圆觉经》为指归。我为什么要讲这些经典?因为外面一般的讲经,都是讲二、三天,那叫什么?那叫做方便开示,差不多都是讲故事,讲一般的开示,所以,难以深入经藏。

[己二 喻说]

先看这段:善男子!是经,就是《圆觉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的众生,一刹那从此就开悟;但是,亦摄渐修的众生,一切群品就是众生。这段就是表示《圆觉经》无所不包;现在再看本段这样才了解它的比喻。[【“譬如大海,]大海就是指《圆觉经》,[不让小流;]这个“让”就是排斥、拒绝,大海就是因为它不拒绝小河流,才能变成大海。

也就是《圆觉经》无所不包,不管你修行小乘、大乘都受益。[乃至蚊虻]“蚊”就是蚊虫,“蝱”也是蚊子的一种;蚊蝱是比喻小乘的,蚊子吃的水比较少,表示心量小的小乘。[及阿修罗,]阿修罗是比喻大乘。乃至小乘以及大乘,不论哪一种,[饮其水者,]就是只要他进来研究,进入圆觉,[皆得充满。】]只要他能听到《圆觉经》这个法,不论哪一种根性的人,能够吸收《圆觉经》的思想,皆得充满,都能得到饱满。意思是都能得到究竟解脱、究竟的佛果。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者:此乃喻教。谓万派皆归于海,江、河、淮、汉之水,无不汇归,然亦不让小流。让,犹辞也,谓辞之不容入。]“辞”就是拒绝,“谓辞之不容入”拒绝它而不能容下它,不容入。不让小流,当然就是不排斥细小的河流,也就是不拒绝,完全接受,不论你是哪一种根性的人,我都接受,这才是圆融的人。

我们就没有办法象大海,[海必不尔,]不尔就是不如此,不会这样,海一定不会这样子拒绝你。大小河流它都接纳,[所以能成其大也。喻顿教必通圆教,统摄一切大乘教法,然不仅能摄大乘,乃至小乘,人天等法,亦皆普摄,故云不让小流。此复喻机,因前教中,既喻大海,]大海[千流万派,无不容纳,故此机中,蚊虻,喻小乘;阿修罗,喻大乘。]不管小乘、大乘[谓此圆觉净法,]圆觉的清净之法,[众生皆具,根机大小,]只因[迷悟不同,但有得闻净法,佛性种子,纳在八识田中,时至机熟,自尔圆成佛果,故喻饮其水者,皆得充满。三答奉持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4:58

戊四 答功德

己一 以宝施校量显闻经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意思是用七宝:金、银、琉璃、珍珠、琥珀、玛瑙,用这些七宝,多少呢?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用这种心来布施,这不得了![不如有人]不如有一个人,[闻此经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不如听到这部经典的名字,[及一句义。】]其中的一句道理。为什么?你布施再多,只能得到世间的福!但是,你若有圆觉的大智慧,就能转凡入圣,这不得了!所以,印经典的功德无量无边,我们所要做的事就是要将法一直传出去。法,一句相应,他就能入,说不定因此发心来修行,来吃素、来出家修行、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诸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功德最大。我们在施舍当中,若以无分别心来施舍、合实相来施舍,功德更是遍满虚空界。我们要将所听过的录音带、经典、书籍,到处与人结缘。但是,要对方能够接受;对方如果不接受,你硬塞给他,强迫人家接受佛法,这不是办法,就像压着一头牛的头,叫它喝水。它不想喝,你硬要它喝,它会很痛苦,因此这样做反招毁谤。

[以此宝施校量。假使有人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刹土,]一佛刹土的意思就是一尊佛度化的范围,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非三千个大千世界也。]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以三次言千,故成大千。]小千、中千、大千,[初,积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就再乘以1000[次,积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三、积一千个中世界成大千世界;为一佛刹土。以七宝积满,于是一佛刹,以用布施,其福多否?]这福报是不是很大呢?[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字及一句经中义理,其福更胜。《直解》云:世宝盈刹,]“盈”就是满,世间的宝贝满三千大千世界,“刹”就是三千世界,[位资有漏,]只是帮助有为法的生灭的生活,只能满足你现实的生活。世间的宝贝,满三千大千世界,只能帮助我们烦恼凡夫的生活。

[至理一言,转凡成圣,]至理就是真理,佛讲的真理,一句话就能转凡夫成圣人。[故功倍天渊,]这是天壤之别,不一样![以显闻经超胜也。]以显示闻经典是超过一切。

[己二 以度人校量显说经胜]

前面是以财物布施来校量,现在是就度从来比较。[【“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如果有一人讲经说法,能够度无量无边无尽的众生,证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因为能进入圆觉的智慧,半偈就已足够。你看,讲这部经的功德有多大!度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还不如讲这部经的功德大!为什么?这部经能令我们究竟解脱,十二部经的清净眼目嘛!三藏十二部经典,都要叫我们成圆觉!

此以度人校量。假使有人,教化百恒河沙众生,各得阿罗汉果,]中国话叫无生,[此云无生,以智断见思惑,出分段生死,证偏真涅槃,]偏真涅槃就是偏空涅槃,只断我执,就是只证我空,未断法空,未证法空,未断法执,叫偏真涅槃。[得少为足。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之义,凡全偈者,所谓四句:]四句成为一偈。[无彼我人相,]无彼此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一定要依佛究竟觉悟的智慧。[便得超邪见,]这样你才能超越邪知邪见,[证觉般涅槃,]“般”就是大,“大”就是绝对的涅槃、究竟的涅槃,不是对小涅槃来讲的、不是对人空涅槃来讲的,是对究竟涅槃来讲。

证觉般涅槃,[半偈只二句。《直解》云:小果虽多,]就是证阿罗汉果的虽然多,[终无实证,]不究竟。[此经半偈,成佛正因,故难为校量,以显说经超胜也。]所以,我告诉这些比丘、比丘尼说:诸供养中,以法供养最伟大,我们出家修行,是不是要发愿荷担如来家业?怎么能说出家后整天忙其他的事?我们出家的任务是什么?什么叫宗教?宗教就是用生命去投资,而且不后悔。你想想师父出家至今,我不够资格说我后悔,也不够资格说我没有能力;我没有权利说我没有能力荷担如来的家业,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这条路我走得无怨无悔。这条种是我用生命所换来的,我欢喜心接受,我了解这是我的任务。所以,我每天都活在欢喜牺牲当中,来享受这份牺牲,因为宗教是生命的投资。我出家至今,不曾后悔,也不够资格说我无能,一定要接受它!

这样我们就了解,我们是宗教家,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将佛的法,散播到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只要跟我们有缘的众生,这种工作我们一定要做,直下承担。这是我们比丘、比丘尼的任务,无怨无悔。把你的生命融入每一个众生的心中,你的生命就不是一个。将我们的生命,融入一切众生的心中,我们的生命就无量无边的伟大。人在这个世间,自私自利为了自己,也是过一生;他每天认真的做,认真的为众生牺牲,也是过一生。所以,同样过一生,要学会选择、学会运用,圆觉的思想很重要!有一次我去一间道场住,那时候还没出家,去亲近高僧大德。那位高僧大德很严格,跟我一起去住的在家人,也是大专生,这位师父都是度大专生;因为他很严格,亲近他很辛苦,这个在家居士,每天就看师父的过失,对师父很不满!洗衣服时,就开始发牢骚了;这就是没有圆觉的觉醒。我告诉他:你来亲近师父,却整天讲他的坏话,不如离开!他说:可是,师父也有一些优点啊!

我说:你难道不能发现他全部都是优点?为何一定要按照你的方式去过日子呢?等你活到六、七十岁的时候,看你有没有办法做到像这位高僧大德一样?他说:没办法。我说:既然没办法,你发什么牢骚?所以,我们学佛,变成说没有圆觉的思想,卡在有无、得失的东西,不了解自己。结果那个人走到哪里,大家都不喜欢,强出头;我们如果没有圆觉的思想,他走到哪里,事理都不会圆融。一个人强出头,他不但学道不会成功,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也很危险!举个例子,今天电视报导,现在全世界的犀牛只剩下几千支,为什么人们要猎杀犀牛?因为它前面那支角。一支犀牛角甚至价值新台币几十万;中药用犀牛角,磨粉吃下去马上退火。犀牛如果没有那支角,它不会被杀死,不会死这么惨!它被人枪杀之后,全身都没人要,也不会有人吃犀牛肉,唯独要取那支角。

如果它没有这支角,今天就不会遭杀身之祸。菩萨!现在要告诉诸位的就是:你在任何团体当中,都不要强出头,显示出你的价值,否则你有杀身之祸!就算我们很有才能,我们一样要含蓄,要收缩自己,不然马上就被打压,结果很惨!我们如果要修行,这是很大的警惕。我们如果进入圆融的绝待,就是说:我今天很有才能,我在度众生;在适当的时间、空间,我应该要弘法利生;但是,弘法利生,不能一直批判、说有攻击性的言论,这样会伤害我们自己。你今天不是弘法利生,包括你去哪个地方上班、哪个团体,你有圆融的思想,我们今天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事相来讲我们一切圆融,我们佛教徒守我们的口业,听到任何是非,到我们这里都停,不传出去。你不讲别人的坏话,别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道理来讲,我们悟到无生,悟到生灭法、空性的道理;在事相来讲,我们的一切,都让每个没有学佛的众生对我们有好印象,这才真正是我们学佛的功夫,理事圆融的人才是厉害!在这个世间没办法圆融,我们只有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因果、佛的戒律;你没办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圆融,那么,只有不亏待、不亏欠众生,其他的就没办法!所以,有圆融《大方广佛圆觉经》思想的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平等、一切都是圆融,有圆融思想的人,他会采取圆融的方法,去处理一切摆在眼前的逆境;没有圆融思想的人,他就一直抗拒,看不顺眼的就攻击、毁谤,到最后伤害我们自己。就像犀牛角一样,因为那支角惹来杀身之祸。

它又不能向上帝抗议;你不要创造这只角给我,这样我就不必死得这么惨!又譬如老虎的皮,因为虎皮大衣穿起来很漂亮,结果老虎也快被猎杀光了。因为象牙珍贵,结果人类又猎杀大象!你看,只要你身上存在有价值的东西,人家就要取你的性命!我们学佛的人,就能了解其中的道理。简而言之就是:你只要太强出头,你很有才干,但是,你强迫自己出头,你随时有生命的危险,随时你的生命就会消失!人家讲我们傻、讲我们差、讲我们笨蛋、讲我们没用,反而更好,我没跟你说我很行啊。我真的没用,这样讲就对了,这样就没有危险性。

我们让人家感觉很平凡的伟大,不要让人家感觉很高傲的伟大。佛陀说;在智慧里面不要夹杂着傲慢,太了不起了!佛讲的句句都是实言实语。就算你有大智慧,也不能夹杂着傲慢,夹杂着傲慢,你会惹上杀身之祸。所以,以后我们就装出两眼无神,憨憨的样子,别人就不会伤害我们。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21 15:00

[己三 以宿因反验显信经胜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如果有人听到《圆觉经》的名字,信心不惑。[当知是人,]要知道这个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这样你们听懂了吗?要听到这部《圆觉经》,大家不是于一佛二佛,而是已经于恒河沙一切诸佛种诸善根了。有的人说:既然已经长劫种诸善根,为何还没解脱?那就得问你了,为何已经种诸善根,至今却尚未解脱,还在六道轮回?因为放不下、样样计较,在生灭法、虚妄的错觉里面产生执着。

我们这辈子知道了,放下,单刀直入,一句佛号提起,不要在虚妄之相打转,自在、解脱才是真正的佛法。很简单!学佛的人,如何知道你临命终一定能够往生?很简单!你现在自在否?现在不自在,临命终怎么可能自在?一定没办法自在的!你现在解脱了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现在解脱,临命终怎么会颠倒呢?这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往生是现在的事情,就是这个道理!往生极乐世界是现在的工作,不是死后的工作!我是很自在了,不晓得你们是不是自在?就算天大地大的事,对我统统没事。你冷静想想看,诸佛菩萨是如何成就的?如何才能成佛作祖?很简单!样样都学吃亏、学退让,事事都学不计较,念念慈悲喜舍是佛;你看过贪嗔痴佛吗?看过嫉妒佛吗?看过嗔恨佛吗?你看过这种佛吗?没有!

有那种整天贪小便宜的佛吗?计较三块、五块?所以,我们学佛,其实以佛来当作模范,每天修正自己,根本就没什么困难,我认为很简单!为何快活的日子不过,每天要过那种痛苦的日子呢?什么叫做众生?跟自己过意不去叫做众生,听懂了吗?他要让业来束缚自己,你拿他有办法吗?没办法!一张脸常常发黑,修不出庄严相,要放松,心胸放宽,把度量放大,样样不计较,天地对我们都没有作用,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我知道生死最重要!所以,要证得念佛三昧,我认为并不困难,为什么?无所着,单刀直入提起一句佛号,三昧很快就现前。

[此以宿因反验。若复有人,闻此经名字,因名思义,]因为名而来思考道理。[而生净信,心不疑惑。当知此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供佛求福,闻法得慧,即非少福少慧之人。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者:谓事佛之多,一切佛所,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菩萨!我们学佛的人要供养善知识、要奉承善知识,跟善知识结善缘,就是等于供养诸佛,因为佛已经不在了,就要供养善知识。

[种诸善根,乃指能发无上菩提之心,以为众善之根,万德之本,故得闻此经教。此经乃顿教大乘,最尊最上,于此能生净信。]就是对这部经典产生清净之信仰。[而此信心,由福慧善根之所成就。一闻经教,便能悟净圆觉,]悟到清净的圆觉。[即圆照清净觉相,以为成佛正因。所谓阿伽陀药,]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甘露药,起死回生之药。万病总持,一切的病都能治愈,[压倒万品医方,摩尼一珠,胜过千般海宝。其功德岂福德所能及哉!四答功德竟。

戊五 答护持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要护持末世,佛入涅槃后,末世的众生无福。[是修行者。]修行的人。[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退屈就是退失道心。劝这些护法应当护持,不要, 使修行者退道心。

[当前机云:云何使我护持经人,]要如何来护持修习此经之人?[是直欲自领其事。]自领其事就是:这是他的任务。包括一切在家菩萨,认识自己的任务,无怨无悔,一直到你死,你都充满着喜悦,要了解你今生今世的任务是什么?就像师父今天,我了解我自己,我不会舞文弄墨,我是一个很可怜的人,我也很同情自己的遭遇。个子矮又体弱多病,脾气坏又加上我慢,幸好还稍微有点爱看书的好习惯,稍微开一点智慧,我了解我有任务。

稍微有一点辩才,得以三餐温饱,如今我有因缘出家修行,所以,我为了我的徒弟,这些出家的徒弟,如果能从这四十个徒弟中,栽培出二、三个,我死而无憾!我若能令这些在家居士菩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虽然他不能荷担如来家业;但是,能够来护持三宝,开发他的菩提心,那么,我到死都不会后悔。宗教就是生命的投资,而且永远不后悔。所以,我每天都活在欢喜当中,因为我所做的工作,我很欢喜,欢喜你所做的一切,不要做你不喜欢的一切。欢喜做你所做的一切事情,我今天就是。出家是我自己的选择,人家来请教问题,我开示他几句,使他能够念佛、改过自新,我也很欢喜。所以,我每天都活在很欢喜的心中,虽然快四十了,但是,愈来愈年轻,不晓得如何是好,这个负担很重呢!非常非常快乐的过日子!

吃饭也只吃一、两碗饭,我看这些众生、法师一天一天的成长,无限的法喜。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就是世间最幸福的人。我们今天为什么不幸福呢?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如何的不了解自己呢?我们前世的福报种的不够,今生做生意却一直想赚大钱,也不想想我们前世不曾施舍。认识自己,才是幸福的根本,因为了解自己,你就很知足。我们不了解自己,不会在矛盾当中挣扎、不甘愿,不甘愿,他的日子就会过得很痛苦!要是我,我很自在,就算穷到身无分文,我也很自在。我有一次去下营,那边有一间观音寺,里面的出家人、比丘尼过着很辛苦的日子,她们靠什么为生?靠缝手套。人家这样也是在过日子!

她们是比丘尼,比较没有能力,但是很知足。所以,我今天没有什么要求,了解自己,幸福是从比较而来的;是从观照而得到知足,我们如果很不满这个世间,你就想想别人比我们更痛苦、更可怜,这样我们的快乐就到![故世尊应其所请,答曰:汝善男子!是面嘱当机,令其注意也。当护末世是修行者:佛意末世闻此经教,乃由多福多慧及深种善根所致。闻已信解修习,又非前人所可比拟。《直解》云:修习此法,乃慧命所系,若恶魔恼乱生退,则慧命断绝,故当护持也。《直解》不云外道,即魔侣故。]魔的伴侣。[恼其身心,令生退屈者:谓恼害其身,恼乱其心,令其退失本修,屈志从他也。]屈志从他就是强迫,委屈自己的志愿,来依附他人。屈志就是委屈自己的意志,然后遵从、顺从别人。[三依问宣说内护流通竟。

丙四 禀命加卫外护流通

丁一 力士众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有人能够持《圆觉经》,这是决定大乘法。[我当守护,如护眼目。】]眼睛是灵魂之窗,我们的眼睛是最重要的,没有眼睛,怎么走路?他保护这部经典、保护修行人,如同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初金刚众,统领眷属,具仪之义可知。]具仪就是具足威仪,起来向佛顶礼,绕佛三匝,具足威仪的道理。具足威仪,向佛问讯顶礼,按照这一本经典看,就很清楚的知道。[通称金刚者:乃依所执金刚宝杵为名。有处云,执金刚神是也。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者:谓首有火焰。即《楞严经》所云:化多淫心,成智慧火,]我们的淫欲如火,将其转成智慧。[因得火光三昧,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于是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摧碎金刚者:以执持宝杵,能摧碎一切天魔,首如微尘,故得是名。尼蓝婆金刚者:翻译未详。八万金刚,皆其同类,并其眷属,礼足右绕,白佛言:世尊!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者:此字,指本经说。决定大乘,指能持人说。谓发决定心,求大乘之者,我当守护,如护自己眼目,以显守护之密切耳。即使一尘一沙,亦不许犯也。]不能让魔来破坏。

[【“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从早上,[晨夕守护,令不退转。】

上护能持人,此护所修处。乃至道场等,即前建立道场,立志加功,克期取证。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者:晨夕,]“晨”就是早上,“夕”就是夜间,从早到晚都护持我们。[即昼夜,周旋环守卫护,则魔外不敢有犯,自然无有退失本修,转学他法,从此渐次增进,必至佛地。

【“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就是没有传染病,这些疾病等等,[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前菩萨建立道场,大乘安居,四众同修。此约居家守道之士,]其家就是在家,[兼护其家,乃私居也。凡发大心修行,多有障难,令生阻碍,障难不一。]像师父一直病苦,我一直跟它奋战。我从讲堂建立至今三年,已经做了三年的水陆;讲经,除了病的爬不起来,我尽量不请假,它要障碍我们,我们还是要克服。我如果病苦,你们回去后帮我消灾回向,我明天就又可以爬起来了,大众的力量大嘛!最主要的是师父修行功力不够。

所以,在座诸位,你们也是会有障碍,大家都会有障碍;但是,障碍也是自己产生的,我们要坚持到底:我一定要听经闻法!我们如果找到一个善知识,找到一间我们喜欢的道场,就单刀直入的投注下去,不要到处跑来跑去。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常常换道场的人,产生不了道力,一定的道理!

来这里听一半,去那里又听一半,每个地方都听一半,这样如何成就呢?我们若认同这个善知识讲的是正法,就安住下来,一直修去,用生命做赌注,一定胜券在握!如果有障碍要排除。[今略举灾病二种,故云乃至永无灾障,]永远没有zai 难、没有障碍。[疫病消灭,人眷平安,家庭清吉。财宝丰足,常不乏少者:钱财宝物,丰满充足。次句即云:不必求十分富饶,但要办道资粮,常不乏少,]不必很有钱,但是生活至少不成问题。[令得进趣妙门,不至退屈,]乃不至于退屈。一个人太穷也很难修行,穷到一大早就得去赚钱!比如有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月赚两万块,娶个老婆生三个小孩子,你看二万块要怎么生活?

虽然你真的有心想来听经闻法;但赚那么少怎么修行,你难道不必晚上再去兼开计程车来贴补?还有日常开销,如果要租房子,现在租一间房子起码要一万。看你怎么生活?叫他不要结婚,他就偏要试试看这种生活是如何,试了就是这样!苦恼无边!所以,穷实在很可怕,穷到怕了,这是一句实话。没钱讲起来也很痛苦!我在打坐当中,凌晨看到东方一颗星闪烁而逝,刹那间大彻大悟,第一句话就说:奇哉奇哉!金钱实在好用!有的人说:师父!这个不用悟道的人讲啦,我没开悟,也会讲这句话!因此这个资粮也是很重要。[此皆金刚守护之力所致。初力士众竟。

丁二天王众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须弥山王就是释提桓因,就是帝释天王,我们所说的玉皇大帝。因为他住在须弥山的顶端,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就是四天王,为什么举这两个呢?因为大梵天王跟须弥山王(释提桓因)都有请佛转*轮,所以,这二个一定要举出来。[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尔时大梵天王,别指初禅天。王乃娑婆世界主。二十八天王,总指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哪六天呢?[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你们知道有这六天就行了,若要解释,又得讲《十四讲表》,要讲很久,那没办法,念一遍了解一下就好。[色界十八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四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别有无想天(外道),还有五净居天,]王净居天就是三果的圣人所住的地方,初果、二果、三果的阿罗汉,五净居天,也寄居在四禅。[亦寄居四禅——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是欲、色、无三界,共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此别指帝释,为地居天,居须弥山顶,有善见城。]善见城,这是玉皇大帝所住之处。[护国天王等:此别指护国四大天王,]像我们的四大天王,有经典记载,四天王每一尊旁边有二大将军;关公,是中国的护法神,他遇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救了他,他跑去找智者大师,因为有人要杀他,智者大师告诉他:你的zai 难到了,你不要离开,三天不离开就能摆脱这个劫数。他三天都没出门,智者大师有神通,用神通把整座山隐藏起来看不见;书是这样写,关公说:我若能平安逃过这一劫,从此护持佛法。所以,以后就将关公像供奉在殿堂中。

[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每一个天王都有二大将军,韦陀尊天菩萨为代表。[此三别指者,因梵王与帝释,诸佛成道,转*轮时,皆为请主故。护国天王,为护国界,使灾害不生,故别指之。即从座起,礼佛右绕,而白佛言: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心得安隐,禅悦资神,]惮悦就是法喜,他们让持经者法喜充满,帮助持经者的精神、心灵。[无有退转,渐次增进也。二天王众竟。

丁三鬼王众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从早到晚守护。[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会制裁他!所以,有时候护法也是要很凶。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亦云鸠槃茶,此云啖精气鬼,其疾如风,变化无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故号为王。来至道场,而为上首,与十万鬼王,一一若斯,依附深山,或居岩穴,]住在山区的地方。[不属人天,单居鬼趣。]住在鬼道的地方。[即从座起,礼佛右绕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者:即昼夜六时,随侍保卫,令得安乐,不至退屈。其人即持经人,所居之处,一由旬(四十里)内,无有灾害,若有恶鬼邪神,侵犯其境界,我以宝杵,]宝杵镇魔军,宝杵就类似韦陀尊天菩萨手持的这支宝剑。[击碎其首,当如微尘。《直解》云:问:此经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于三昧,为地上一类大菩萨说,二乘绝分,故前法会不列诸天。又何有诸天鬼神,发愿守护耶?答曰:此非常情可测也。]

这不是一般众生所能了解的。[然佛住大光明藏,义当常寂光土,则自他平等,说听皆无。既曰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则不特实报,而同居必该。]不特实报就是:不只是指实报庄严土,而凡圣同居土也是一样的。必该,也是包括不二;所以,没有学佛的人,怎么看都看不懂,也不知道这个在讲什么。所以,不学佛的人,会毁谤三宝就是看不懂经典,不知道人家在讲什么。[若华严实报,必摄同居故。]其实是指凡圣同居土,我们学佛的人一听就知道不是这样,这是净土,凡圣同居土。

[华严法会,诸天神王,各各赞佛,各得一种法门,岂绝无耶?]怎么会没有呢?[是以约法,则二乘绝分,]声闻、缘觉是没有,以就法,因为就《圆觉经》来讲,是纯顿根、大乘根器的人,所以,二乘人是绝对没有。但是[约境、则凡圣该通。]统统存在。[况诸天神王,多为菩萨寄居,]寄居就是示现,诸天王都是菩萨所示现的,寄居就是隐藏自己的身分,示现诸天神王。[影响示现,]影响众。[住佛境界,无足疑也。]不必怀疑,这一段是讲鬼王众发愿呵护持经人,所以,认真学佛的人,就会受到护持。[四禀命加卫外护流通竟。

丙五时众受持总结流通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经前既六种成就,大法当宣。]六种成就,要宣说这个大法。[今既问答分明,说听事毕,名为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即文殊普贤等,当机之众,暨现会以及眷属也。天龙鬼神,八部眷属者:即常随佛会,护教卫法者。八部,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那、紧那罗、摩呼罗伽。]这是八部天龙。[及诸天王、梵王等者:即指上来许护持经者。天王,总指二十八天;梵王,别指梵、]大梵天王,[释、]就是帝释天,[四王]就是四天王[等,]就是[指鸠槃茶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文殊所问经》,说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说者清净,不为取著名利所染故;]讲经说法的人是清净,不是为了名利。[二、所说清净,以为实知法体故;]实知法体就是圆觉。[三、得果清净,即说益也。]得果清净这就是说法能够利益众生。

[《直解》云:此天龙八部,必内证法性,]证得法性,[示现此形者。]天龙八部也是菩萨示现的;内证法性就是法身大士,就是菩萨的意思;内证法性就是指菩萨,天龙八部也是自内证的功夫,证悟到空性叫做法性。[然会初不列,义显法胜,结会该众,义必同闻故。]一开始没有写出来,道理显这个法的殊胜,因为太殊胜了。所以,到最后,包括一切天龙八部,道理一定是同闻,他们都听到,至于是否悟入,暂且不论。所以,[皆大欢喜,信受奉行:皆大生欢喜之心,信受不忘,奉以自修,行以化他,以期自他俱利,同入圆觉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五终

请合掌!

稽首入于妙神通 大光明藏释迦文 三昧正受不思议 光严住持佛境界

是诸众生清净觉 身心寂灭归平等 圆满十方遍随顺 于不二境现净土

为诸菩萨演大乘 普令信解以修证 我今幸逢胜妙法 如获摩尼之至宝

自利之后欲利他 随文疏释此了义 见闻悉发菩提心 同入如来大圆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全部终

我们这部经典到此全部结束,恭喜大家都没有缺席,这是大智慧、大福报、大善根之人。你们知道吗?我都尽量想办法,想办法要来利益众生,第一、我尽量讲得很浅;第二、尽量讲得趣味一些;第三、声音尽量讲得好听;第四、外相尽量维持庄严,让大家看了起欢喜心,我都尽量替众生设想。最后要感谢每一个法师、每一个在家护法居士来作影响众,大家能得到这个大圆满、大觉悟的法门,不可思议!今天我们就大圆满结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精进佛道。结束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也没有结束可说,并不是解脱了,不是这样。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注释:

五住烦恼:什么是五住烦恼呢?从浅的讲,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爱住地烦恼、色爱住地烦恼、有爱住地烦恼。见一处住地烦恼,称为见惑烦恼;欲爱、色爱、有爱,称为思惑烦恼。再往微细的讲,还有无明住地烦恼,合称为五住烦恼。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