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深明因果就会处处随缘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6 16:41     标题: 深明因果就会处处随缘

深明因果就会处处随缘



义寂大师说:「天地之间,五道生死,因果分明」。「表因必有果。如是业因,如是果报,一丝不爽」。人真的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我相信他不会得罪一个人,为什么?后头有果报。我瞪他一眼,他明天可能会瞪我两眼;我对他一个微笑,跟他见面他就常常对我微笑,这不就是因果吗?我尊敬他,我爱护他,我帮助他;他尊敬我,他爱护我,他帮助我,有过之而无不及,关键就在那个真心,真心能感动人,恶人都被你感动,那就是你的功德,你把他度化了。他本来不善,他看到你对他那么善,良心发现,他变成善人了。你在这个世间真正度一个人,这个人得度了。先帮他断恶修善,然后再进一步帮助他学佛,最后帮助他往生成佛。菩萨的心,抓住缘,自己一定肯干,不舍弃一个众生。帮助一个众生回头向善,帮助他将来能够学佛往生,这个功德多大!世出世间没有超过这个功德的。

度人靠嘴不行,他不相信,要靠行为。这个行为最重要就是真诚的爱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头生的爱心,那个爱心叫慈悲。这个慈悲心的里面是什么?里面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那是他内涵,表现在外面慈悲。点点滴滴的慈悲、分分慈悲,里面统统含着真诚、清净、平等、正觉,你说他能不感人吗?这感动人。我们一般人的爱心是什么?里头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所以那个爱心不能感动人,别人是感受一下很欢喜,欢喜完就忘掉了。如果你是用这种心对待人,纵然跟他见一次面,他一生不会忘掉。那个人真是好人,那个人对我真好,纵然只有一次,他阿赖耶印象很深,他还希望有第二次,还希望有第三次,最好能够常住在一起共同学习。

人业习不一样,遇到传统文化,遇到真正佛菩萨教诲,还是不能亲近,那是什么原因?他自己本身有一些毛病习气,不能跟大众相处,这是他本身的问题。而道场负责人他没有成佛,他也有业障习气,他不喜欢你,你就没有办法学习。除非真正把这个道理懂得了,自己在家里可以真修,修成功之后你就放光,像刘素云这样的人。由此可知,能不能成功,自己要占百分之九十,外面缘顶多百分之十而已。所以外缘的障碍,不但不能够怨恨,要感恩,这是真的,他障碍我,我还是能成就。我只要有一个得力的人帮助我,我这一生就是这样的,真的只有一个韩馆长三十年始终护持,我们根基才扎稳。我们不是上根利智,上根利智的人十年就够了,你看我需要三十年,这下根人,中根人二十年,下根人三十年。她三十年帮助我,我这个根基才扎牢,不受外面环境影响,能够随缘。善缘能随,恶缘也能随,我没有障碍,我就看得非常清楚。看什么?看一切众生造业不同、受报不同,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义寂师在此地说的,「天地之间,五道生死,因果分明」,一点都不错。每一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在造业因,那都是业因,有因必定有果,这个果报一丝不爽。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

『善恶报应』,「报应者,《笺注》谓」,笺注是丁福保的批注,「有施必报,有感必应也」,着重在这个「必」字,必定!有感必定有应。「故现前所得之祸福,皆是宿因之报应」,我们现在这一生所遇到的这是果,果必有因,我们前世造的是什么因?这一生当中所受的就是。现在我们觉悟了,我们所受的是净业,为什么?我们的心净化了,不迷了。顺境里面欢喜,没有贪恋;逆境里面,恶缘里面,心清净,没有瞋恚。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一个感恩的心,念念都是有个报恩的心,这个与法相应,与性德相应。《会疏》云:「善恶」是从因上讲的,约因,「报应」是从果上讲的,「因有善恶」,果就有苦乐。「形声影响,亳厘不差」,形声就是回音,我们在山谷长啸一声,立刻就回音过来,用这个来形容感应丝毫不爽。我们的念头善,就没有一样不善;我们念头要是恶,没有一样不恶。善恶是自己负责任,与外头境界不相干,全是自作自受,要懂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明白之后,你才真正能够离苦得乐,你才能够真正享受到这一生圆满幸福的生活,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最高的享受,不是没有顺逆,不是没有善恶,顺逆善恶统统都有,它对你不产生影响,这就是最高享受。你永远清净、永远平等、永远快乐,法喜充满,你能转境界,不被境界转,这就是最高享受。念头一转,恶人变成善人,他那种恶的行为对我有好处、对我有利益,来考验我,我这一关又通过了,我又提升了,他没有伤害我。今天伤害的,障碍你的名闻利养,名闻利养我都丢掉,我不要了,他就伤害不到了。真正学佛的人所修的是提升自己境界,每一次来考试,一次考试提升一次,一次考试提升一次,这多好!不拒绝,欢迎。真的是不是这样?真是这样的,跟在我身边的人都看到了。只要我们的心正,心地纯净纯善,心目当中真正相信佛的教诲,人性本善,要肯定这个。再恶的人,他的本性本善,我们尊重他的本善,不善是习性,不必放在心上。

佛教导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对一切众生的看法就像看佛一样,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我们要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真的在学佛,否则的话那个学佛是假的。对不善有恶念,对善人生欢喜,这都错了,为什么?你被境界转了,你是凡夫,你还有严重的分别、严重的执着,你在佛法里毫无进步。既然明了,所有的报应,福也好,祸也好,都是过去今生所种的因,有因它就有果。「影必随形,回响随声,一丝不爽。业因果报亦复如是。」影随形,我们站在太阳底下就有个影子,人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用形来代表因,影子代表果报,因果决定不会离开。回响随声,这就是山谷里头,在这个大礼堂当中也有回音,你长啸一声它就有回音,所以业因果报跟这个比喻完全相同。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1-16 16:42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1-16 16:42

“[经] 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

这一些都是众生常常忧虑的。前面说“有无同忧,患得患失”,这个地方“适小具有”。

“且稍具有,便欲常保,恐遭祸变,虑其复失。”

注解里面讲:

“且稍具有。”

生活能过得去了。

“便欲常保。”

这是人之常情,如何能够常年保持下去。

“恐遭祸变,虑其复失。”

特别是在现前这个社会,zai 难的频率比早年高出太多了。六十年前有zai 难,不多见。现在的zai 难非常频繁,稍稍留意,知道每天都在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灾害越来越严重,几乎没有人不忧虑,这都是人之常情。

“故云‘适小具有,又忧非常’。‘非常’者,即下之水火盗贼、焚漂劫夺等非常之祸也。‘水火’,指水火之灾。‘盗贼’,指抢夺与偷窃之祸。‘怨家’,指与我结怨之家。‘债主’,指我欠债未还之人。”

所以经上讲“适小具有,又忧非常”,“非常”就是下面讲的“水火、盗贼、焚漂劫夺”等非常之祸。现在我们常讲天灾人祸,就是这些事情,“水火”是指水灾、火灾。“盗贼”是讲社会不安定,社会动乱,抢夺、偷窃这种案件很多,居住在这个地区没有安全感。“‘冤家’指与我结怨之家”,“结怨”有有意的,有无意的;有现前的,有宿世的,多!太多了!

“结怨”里最重的,一个是杀生,这个怨结的重;第二个是偷盗。偷盗什么?想占别人便宜,欺负些老实人,这个罪更严重。老实人是好人,恶意欺负他,夺取他的财物,这个罪更重。

众生不知道,杀生是要偿命的,欠债是要还钱的,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个事情决定不能干。宁可饿死,不能抢劫,为什么?聪明人总是会想到,人生到这个世间来决定有死,生死是个平常的事情,不能造业。希望多活两年杀害众生,死了以后地狱去了。饿死的人,不侵犯别人的人,这个人虽然是饿死,因为他的心善、行为善,死了以后升天,享福,好事情,不是坏事情。

宁愿饿死,宁愿冻死,也不愿意去抢劫,善人决定有善果,恶人一定有恶报。所以,因果这个道理跟事实真相不能不清楚。清楚、明白了,自己心是定的。心地清静,心在定中,往往很自然的平安度过zai 难。人不起妄念,消耗能量就少,一个星期不吃不喝能活得下去。所以在这种情形、这种状况之下就是考验,看你还能不能守住,你的善心、善念、善行是不是能保持得住。能保持住,你的命还没有绝、还有寿命,肯定有人来帮助你。

信心比什么都重要,特别是净宗法门,能不能成就全在信心。蕅益大师跟我们讲六个“信”字,第一个是信自己,信自己“本来是佛”,信自己“是心是佛”,信自己“是心做佛”,这非常重要!

大乘经教里面告诉我们,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天台的“十乘观法”,第一个就是信自己,相信“色由心生”。“色”这个字包括一切万物,今天所说的自然现象、心理现象、物质现象,佛就用这个字做代表。从哪里来的?从心生的。大乘经说这个心是自性,小乘经教里说这个心叫阿赖耶识,都没有说错。可是后头有个总结,“全体是心”,我们相不相信?遍法界虚空界就是自己心变现出来的。所以佛教的伦理从这建立。整个宇宙,上面到诸佛如来,下面到无间地狱,都是自己心变现出来的,念头千变万化,与性德相应的那头是佛法界,那是佛与法身菩萨;与性德相违背的,这就是六道轮回。诸佛刹土、极乐世界唯心所变,我们住这个人间,跟三途、地狱也是唯心所变,全是自己、古人一句话说穿了,“自作自受”。成佛是你自己心现的,三途也是自心变现的,除了自己心念之外,没有别的,这叫全体是心。这个说法的确是宇宙万物的奥秘,佛虽然给我们说明了,揭穿了,我们不相信,我们不能接受。一直到今天,量子力学家把这个秘密也揭穿了,跟佛所说的完全一致。我们看了科学报告,对佛法才真正生起信心,不再怀疑了,相信自性是大圆满。自性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具足十法界依正庄严。

科学家告诉我们,念力就是思想,能量不可思议。如果能把这个能量集中,会产生我们无法想象的能量。这就是佛经上常说的,大小乘经里头都有、都说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佛说我们这个六道众生这个念头是散乱的,所以能量消失掉了;如果念头集中,只想一桩事情,心想事成,没有不成功的,我就想做佛,你决定成佛,为什么?你想的一桩事情,你这个能量集中了,集中,他就成就了;想菩萨成菩萨,想什么成什么,这就是大小乘佛教常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的思想决定不能让他有负面的,完全是正面的,完全是善的,没有恶的;对众生绝定有利益的,没有利益的不要想,不要以为我打个妄想就没什么关系。关系很大。这连现在的科学家都知道,决定不能有妄想,决定不能有负面的思想;当然更不可以有负面的行为。

学佛,守住“十善”、“六和”、“六波罗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以它为标准,这叫善心、善行。中国人这种善心、善行与佛法相应,中国人起心动念,“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为什么佛教在中国兴旺?佛对于众生没有偏爱,中国人有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的基础。所以佛教到这边来教化的时候很容易,大家能信、能理解,很容易学习,不是佛偏爱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人好教,基础打得好,佛是大公无私。经上所说的这些,我们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我们知道社会一般大众都是这个念头,我们要把它放下。

底下讲了“冤家”,再讲“债主,指我欠债未还之人”。一切都要作还债想,我们心里就欢喜。纵然遇到非常的环境,我们的财产都散失了,要知道作还债想。如果命里有的,这个地方散掉了,不久、未来它又来了,你命里头有的。因果要一定相信,我学佛六十多年,老师教导我们这些道理、这些境缘我们都经历过,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存善心,有善的念头,利益众生,业障就消了,烦恼就轻了,可以转祸为福,转zai 难为吉祥。

所以别人夺取我、借去的钱不还的,都作为还债想,不要放在心上,我们就自在,日子过的很幸福。

“以上种种,皆可突生非常之祸。”

突发的,没有预兆突然来的。

“如火能焚烧,水能漂没,盗能劫夺,贼能偷窃,怨家报仇,债主索欠。甚至俄顷之间,全非我有,旧日财富,荡然无余,故云‘焚漂劫夺,消散磨灭’。”

“俄顷”,是很短的时间全没有了。“旧日财富,荡然无余”,特别在战争的时候,真有这个事情。

“《会疏》曰:‘焚谓焚烧,兵火失火等难。漂谓漂流,洪水风波等难。劫夺,盗贼难。为怨家所消散,为债主所磨灭也。’”

如果知道这些因果报应,心里面的结就打开了,应当反省,不怨天、不尤人,决定要想到是自作自受。经过这场zai 难之后,要勤修道德,要改过自新,把自己的毛病全部改正,从新做人,这是一个很好的转机。遇到这些zai 难要会转,不要把它当作zai 难去想,看它是一个转机,我在这个环境当中超脱。这个是智慧的想法。真正化解了zai 难,中国人所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是有智慧的人。能把一切事相看清楚、看明白,通通是转机。转的枢纽就在你自己的念头,你向善转还是向不善转,权不在外人,在自己。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增益恶根。”

这就是心行不善,不善的人遭遇zai 难,往往增长他的恶念,他不服,总以为这些zai 难我不应该受,不服气,要报复。他不能够放下,这样造的罪业更重了,往后去就更困难了。

“世人‘心悭意固’指悭吝之心,至为顽固

他没有智慧,他想不开,放不下了。

“财物有失,则心中更增愤恨,忧怨愁苦,意无解时,故云‘无能纵舍’。”

“纵舍”就是放下。他不肯放下,总是不服气,这个念头折福,完全错了。命中纵然有福报,这个地方损失,那里会来。但是这个念头生起来,该去的去了,该来的不来了,为什么?你障碍了他。恶的报应现前,你还有善心,你还有善德,但是这一念嗔恨、一念不平、一念报复全障碍了,这个是决定错误、真正聪明的人受了大的伤害、大的损失,若无其事,这有福,后福无穷,不怨天,不尤人,真能放得下。能“舍”,后头就有“得”,佛法里面讲“舍得,”“舍得”是佛学的名词,“舍”是因,“得”是果报。欢欢喜喜“舍”,欢欢喜喜“得”,这得来容易;难分难割的“舍”,得到也很难,也吃尽苦头才得到。这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么,因果丝毫不差了。

“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这是讲一个人舍命的时候。命终你要舍弃这个身体,这个时候是最难舍的时候、

“此四句,泛指一切世人,临命终时,则一切积爱之眷属、财宝,皆当舍离,这个事情大难大难!越是不能舍,他就越痛苦;越痛苦,我们就晓得来生的果报不好,多半在恶鬼道跟畜生道。这个不能舍是愚痴,愚痴感畜生,他爱他居住的房子,居住这个的环境舍不得离开,决定投生在畜生道,还在这个地方。

我们六和园有只猫,我细心观察,这个猫是六和园前面的主人。我住这个房子是第五个,前面有四个,我想应该是第一代跟第二代,舍不得离开。这个猫认处所不认人;而且它蹲的位子是主人的位子,他睡觉的时候在主座,蹲在座位上睡觉,就晓得他是主人。它现在还是主人,它那个念头没有舍掉。我们天天念佛劝它,要放下,要觉悟,要求生净土,不要再贪恋这些东西。

那么我们如果有这种观念的话,你就要晓得很麻烦。畜生愚痴,非常执着,觉悟不容易。尤其是这一生闻佛法的这个功夫不够,离开六道轮回就非常困难。所以闻法的时间要长,长时间的熏修,慢慢就觉悟了,叫你舍,你很容易放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很有道理,表演给我们看,长时间的接受大乘经典的熏修,有很大的利益。真正学佛的人,要像佛常常劝告我们的,自行化他,为人演说。《金刚经》不长,五千多个字,里头的一句说了多少遍,“信受奉行,为人演说”。这句话说多少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对大乘要相信,决定不要怀疑。怀疑那是我们很大的过失,怀疑就不相信了,这种大法、妙法不就当面错过。要是净宗有一点点怀疑,就不能往生了,这个损失太大了。

真正参透了,对这个世间随缘妙用。妙用(是什么)?善于应用你的缘,这个缘一定是帮助你觉悟,帮助你境界提升;第二个,帮助你积功累德,这个积功累德是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越多,功德越大。帮助别人这里头最重要的,不着相;绝不求人天的果报,完全回向求生净土,这个人一等聪明人,这个人是佛菩萨,这不是凡人。

凡人自私自利,搞自己的名闻利养,把这个摆在第一位,这凡人。佛菩萨把利益众生排摆在第一位,没有自己,这是真正成就无量功德。若不是长时间受大乘经教的熏习,我们怎么会知道!?怎么会觉悟!?怎么会那么样痛痛快快舍掉?!决定不求自己安乐,为什么?这个世间很短促,贪图这个世间的安乐,把极乐世界的安乐丧失掉了。极乐世界无量寿,那是真安乐。

流浪在外,什么苦都可以受,在六道里轮回就是流浪在外。无论什么环境,甘心情愿,绝不图享受,多积一些功德,蕅益大师讲的,往生品位的提升靠这个。真信切愿,决定得生,经上所说的全是事实。

你现前一切极爱的眷属、财宝皆当舍离,等你临终的时候,一样带不去,独去独来,无能随伴。至爱之人可以同时死,但不能同处去,为什么?各人有各人的业。同时死也不能在一起,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业因不同,果报千殊,去处各各不同, 故云“莫谁随者”,没有人能随你。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