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胜妙----乌金祖古开示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1-23 15:55
标题:
三胜妙----乌金祖古开示
译者:何文心
不忘胜妙前行菩提心
解脱分别观念之正行
以及最终功德的回向
佛教的起源可追溯自印度。它最早出现于此,且释迦牟尼佛也在此圆满成就。后来,佛法再传至他地,包括尼泊尔和稍晚的西藏
。
本来在印度时,并没有许多教派,基本上只有深广的经、续二种传统,和四种主要的学派
:
分别说部、经量部、唯识派、中观派
。
可是当佛法传至西藏时,新的传承就出现了,以其时间先后而名之,首先是“旧教”,称为宁玛。其后连接的七个传承称为“新教”。所有这些不同的教派就是著名的“实修传承八乘”,即宁玛、噶当、萨迦,噶玛噶举、香巴噶举、稀解和觉宇( Shijey and Chod)、觉囊(Jordruk)和甚深耳传(Nyendrub)。如今它们都包含在西藏佛教的四个教派里,即有名的宁玛、噶举、格鲁和萨迦
。
所有的教派都是完美无瑕的成就之道,也都
修持三种胜妙——当我们修习前行的菩提心时,包含了世俗(相对)菩提心和胜义(究竟)菩提心两种。当我们修习生起、圆满二次第的正行时,便能自观念的束缚中解脱。终了时,我们将功德回向,愿众生得诸喜乐。
如此的修行,即溶合了经教和密续。因此,
此三胜妙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我们修持什么,若具备此三胜妙,则永远是正确的;反之便无法达到圆满
。
我们必须记住,修行要把握此三胜妙——不论行事大小、钜细靡遗。即使供养一朵花、一柱香、或绕行圣物时,初发心都是非常重要的,应如此观想:“
我愿行此善以清净罪障,并为众生的利益而积聚功德。”末了,将功德回向众生。照这样做,则善行会倍增,效果百倍于同一行为但不具此心念者。
前行指正确的初发心,由大乘广大的心量,和金刚乘甚深的心意中所发出。菩萨的广大心量,或大乘法教即是慈悲心。我们思维所有一切如父母众生,正陷于轮回苦海中,
我们要发愿:“愿我一人能救渡一切众生,使其达到完全觉悟境界
。”
金刚乘深奥的心意是净念(或曰“圣观”),即视万事万物皆是清净的。修持金刚乘必须观想此世界即是佛净土;我们的居处是天宫;男女有情是勇父空行;所有的声音都是咒音;众生的思想和感情都是本觉的相续。以此观之,则外象(相)、声音和思想,即是本尊尊贵的坛城、咒音和智慧。这是一种观视事物本然实相的训练,不加任何人为的矫饰
。
菩萨发广大慈悲心的原因,乃是大乘法教以利益无边虚空的众生为主旨。在六道中的众生都是我们的母亲,但他们不但不知如何能得到快乐,反而不停地种下轮回苦因。一旦我们诚心思维此事,怜悯和慈悲就会油然升起
。
通常我们会爱今生的父母,不只人类如此,动物的亲子间也有爱。如果知道所有众生都曾是自己的父母,身为人类的我们就不会不爱他们。一旦如此观之,则现在的我拥有人身,又该感谢谁呢?人身来自我们的父母,这是一个浩大的慈恩。因为活著,我们才能修习佛法。另外,父母不但生育我们,且慈爱关怀地抚育我们。如果一个婴儿出生后即遭遗弃,就只能再活一、两天。然而,我们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以极大的慈爱抚养我们成人,历经千辛万苦。如此浩恩,我们不应心存感激吗
?
有许多来到这里的人问道:“我不知道如何生起慈悲心?如何培养它?”
那么,请如下观想吧!在你面前,有一个非常残忍的杀手,拖著你的母亲,切下她的耳朵,拔掉她的舌头,挖出她的眼睛,砍下她的四肢,接著剁碎其身躯。此时你感觉如何?不可能不对她产生怜悯和慈悲心吧?
以此来观想你的母亲,然后扩及一切众生。因为事实上,众生都曾是你的母亲,唯一的不同,只是时间先后而已。如果我们能如此观之,则对一切众生怎能不生起慈悲心呢
?
佛陀曾说,我们过去历经了许多世,有无数的色身。这些色身的骨头如果堆起来,会比须弥山还高。过去世中我们都有父母,所有众生无一例外地都曾在某世中是自己的父母。我们必须想到如何利益他们,如何回报他们的慈恩。不只是对今生的父母,也对所有的众生,无一丝偏袒分别。这种无偏袒的心态,对众生不起分别的心,就是无量的平等心,是四无量心之一。平等心是视众生皆相同,不会认为有些是我的朋友,其它是敌人等
。
现在,我们不能再假装不知如何生起慈悲心了。但是,
菩萨的广大心量不只是慈悲心,还有愿心——热烈期望能利益众生,使其达到最高觉悟的心
。
以下谈胜妙的正行部分——自观念的分别中解脱,包含生起、圆满二次第,但主要是指圆满次第。
首先谈生起次第。“生起”之意为精神上之创造、观想或想像;圆满次第则指究竟法性本身,无任何对立之观念。生起次第中,仍有观念存在,达圆满次第时,已无观念束缚。
在生起次第中,观想外在的世界是佛净土。这并非否定现存世界,因为万物皆由五大所构成,然而自始,五大纯净的本质就是五方佛母。从这点来看,古代的非佛教徒和佛教徒,都对这个世界有类似这种纯净的看法。例如,非佛教徒不视五大为普通的低俗之物,他们视其为地神、水神、火神等的本性;而金刚乘的行者,则视五大的清净本质是五方佛母
。
再者,一切众生毫无例外的都是由五大和五蕴所构成。五蕴在染污状态时是:色、受、想、行、识,但其清净本质是五方佛父。这也说明了“一切众生都是男女本尊”此话的意义。言语由“气”所构成,“气”由“智慧气”所构成,它也形成了陀罗尼——一切觉者之咒语。另外,一切众生的思想感情,其本质本就是觉醒的——是一切觉者的心。我们以此清净觉观来修行,毋用假装无视其本来之貌。我们只须认知找出其原来之样,如同认知到黄金就是黄金一样罢了
。
事实上,一切外象(相)、声音、意念都是本尊、咒语和智慧。智慧意指“三摩地”,或一切觉者之心的悟境。首先,我们必须有这个观念:所谓“认知事物本来的面目”,除却知性上的理解外,还要去体悟它。
“体悟”的意思是,认识到心识的本质就是智慧——思想的本质是超越概念的明觉,然后将心保持在自然、清新的状态中。这就是消除概念束缚的正行。
当我们观自己的身体是金刚身、言语是金刚语、心意是金刚意时,就称之为生起次第。简而言之,就是悟者之身、语、意住于佛性之中。但最重要的是究竟圆满次第,也就是了悟佛性本身。生、圆二次第都谈到了佛性;生起次第是善巧方便,圆满次第则是如来般若智慧。但我们不应把在金刚乘,属于方便与智慧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分开为两者
。
坛城本尊、咒语和智慧的涵意为:一切形象(相)具本尊之本质,一切声音具咒语之本质,一切思想具觉悟之本质。形象(相)为本尊、声音是咒音、思想是智慧,此为密咒乘的甚深心意。这是我以前在冈波巴第三法中,曾提到过的“愿以此道清净无明!”这句话包含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则在冈波巴第四法中“愿启转无明为智慧!”由此可知,大手印、大圆满和大中观的知见,只不过是对我们的佛性不同的称呼而已。此三者并无不同,其交集点即是佛性
。
最后一个胜妙是回向,它包含了两部份:功德回向和发愿。
为了回向,我们必须行善,例如,就算是只念一句“嗡吗呢呗咩吽”也算是善业。“以此善业”意指,我们行做某些善行,而其利益可以回向众生的福祉。接下来,发愿要如是观想:“显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行愿皆能圆满
!”
有念善行做后,如果我们忘了回向和发愿,一旦发怒就会摧毁这些善业。善业有两种:有条件和无条件的。有条件的善业是指我们心有所想,或心存善念而去做。嗔恨也是有条件的,即是视情况而发生。有条件的嗔怒会摧毁有条件的善业。无条件的善业是法的修持,如清朗虚空,不易不坏。有条件的善行如云,会被风吹散,而无条件的善行则如天空本身,不受风的影响。
一旦我们回向并发愿,善业便不会被摧毁,一切就能圆满。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回向,因为我们是凡夫,会发怒,这是可能的,那么嗔心就会摧毁功德。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将有条件善业转为无条件的,即“三轮体空”——无所行之人,所行之事,和所行对
象等之念头——则此“三轮体空”即可确保有条件的善业永不被摧毁
。
通常当我们做回向时,会认为有一桩善行;有回向的对象——众生;有行善者——我。这样的善业是有条件的、有念的。所谓三轮是和身、口、意三个概念相对立的,如果没有一丝这种主客的观念,那么还剩下什么呢?就只有本然的明觉了。三轮体空即不对做回向的人,回向的对象和回向的善行起任何念头,自然达到纯净的状态,此即永不枯竭如海的善业,在经典上称为“住空而行善”。“空”的梵文是Sunyata。“Sunya”之意为解脱任何概念物质的束缚,即使是小如原子。“ta”的意思是本觉就此显现出来
。
后注:尊贵的乌金祖古仁波切,是噶举和宁玛传承中的资深上师与禅修大师。一九二〇年生于西藏东部,是十九世纪岩藏大师,丘举林巴的曾孙,也是其不共传承的主要持有者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3-7-4 17:29
恰美仁波切说过:“听到他人行善时,若舍不善嫉妒心,并以欢喜心随喜,佛说获得同等福。”
在听到他人行持善法时,如果舍弃不善心、嫉妒心,一心一意以欢喜心随喜,佛在相关经典中说:此随喜将获得与彼善法同等的福德。这个道理,与《释迦谱》[1]中的一个偈颂意义一致:“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
故《汇集经》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小般若》亦云:“须弥山王尚可称量,是人随喜福德不可称量;三千大千世界尚可称量,是人随喜福德不可称量。”还有《金光明经》也说:“随喜功德无量无数,能摄三世一切功德。”
因此,随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修法,值得我们随时随地付诸实践。
--------------------------------------------------------------------------------
[1] 南朝僧人僧佑编撰。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7-4 17:31 编辑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