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真实修学佛法的心态 净界法师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1-4 19:00
标题:
真实修学佛法的心态 净界法师
生灭心有二个很大的过失──
第一个、你不得自在:因为你没办法操之在心。
你的感受、想法是从什么地方来?那是过去的业力显现的;你顺境的时候,你内心是安定的;你逆境现前的时候,你心是躁动的。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学佛很久,他的心还是一样起起伏伏,他就是永远找不到一个家,虽修善业,心不安住啊!为什么呢?因为他住在自己的感受、住在自己的想法。所以为什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弄到自己很多的挂碍跟恐怖?临命终的时候:一切诸根悉皆败坏。我们内心当中的感受、今生所累积的想法,全部破坏的时候,我们受不了;因为我们平常跟它紧紧的咬在一起,突然间,我们今生所依止的受想行识要被破坏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就感到很大的恐怖、很大的痛苦,这就是一个人临终起颠倒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平常就已经把自己弄到心有千千结,打不开了。
感受跟想法没有错,因为我们是继承过去生的业力、继承过去生的想法,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你不是去灭除感受跟想法,因为你也做不到。你说:我从现在开始,我不要有任何感受,也不要有任何想法,这个是强人所难!我们会继续的…有感想、感受,会继续的打妄想,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无住,你可以把心带回家!你观察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只就是一个过去生的因缘、一个碰撞产生的假相。
大乘佛法面对过去,它没有叫你肯定,也没叫你否定,它告诉你无住,你必须要把心带回家,你才能够得到自在。如果你想得到临命终的自在,其实这个跟念佛多少没有太大的关系,跟你心中的智慧是有关系的。你平常的时候就要注意,你面对你的感受想法的时候,你要慢慢慢慢跟它保持距离─不随妄转,你才能够得到自在。所以这个生灭心第一个过失,就是临终不得自在,当然你平常就不自在,所以临终也不自在。
第二个、你修学不得圆满:正如阿难尊者在本经的感叹:身虽出家,心不入道。我也是很努力的拜佛、诵经、持咒,但是我总是对出世的圣道进不去。为什么呢?要知道:圣道的功德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用一种生灭的心,没办法去契合不生灭的功德。所以如果你坚持一定要注重你的感受、注意你的想法,即便你今生努力的修学佛法,你还是不得自在,您的功德不得圆满。
改变我们的心态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第一件事情不是赶快去修行,不是!你问你自己安住了没有?你的心态没有调整好,你怎么修都不对!正如本经说的,你因地的时候就是拿沙,你煮出来的叫热沙,你不可能变成饭。所以找到一个解脱的因地,你的第一个因地没有找到,你后面全部都错了,你第一步走错,后面全部都错,你一定是要把米找到了,你才能煮出饭来。
有人问我说:这十卷《楞严经》到底讲什么?它讲的就是:找到你修学真实的因地,就是安住在不生灭心,这个最为重要!你依止不生灭心,你才能够从自利的功德成就修正了义,从利他的功德成就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所以佛陀讲了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就是在告诉我们自己云何应住?,慢慢的告诉我们─远离妄想,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真如,这样子才是一个真实的因地,才是一个真实修学佛法的心态。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11-4 19:03 编辑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1-4 19:01
七趣的差别
精研七趣,只因迷此大佛顶理而妄受轮回,谁达空华无别体。
我们今天从妄想回到真心的时候,会有二种邪恶的情况;第一、产生邪恶的行为,第二、产生邪恶的思想。
邪恶的行为就是破戒,所以佛陀劝勉我们说,虽然前面讲到四种清净明诲,但是佛陀还是把六道轮回,六道中再加一个仙道,讲到七趣的差别。告诉你绝对不要造恶业,每一个业都有它相应的果报。
佛陀先讲到因缘果报的差别,最后才汇归到其实每一个众生都是依止大佛顶性,都是没有差别的。只是有些人迷了大佛顶性跟着感觉走,有些人悟了大佛顶性跟着道理走,就好像空跟华;虚空中本来没有花,但是有些人就是因为自己的感觉捏造华出来。
因为你跟着感觉走,因为你产生了感受,而生虚妄的想法,而这想法就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然后你就是造业。
本没有六道轮回,是怎么有六道轮回呢?为什么有呢?
本来没有的,本来无一物,是你自己动念头,你一动就有了。
当我们找到真心的时候,当我们回归返照清净本性的时候,你发觉其实本来都没有,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作梦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怎么怎么的…,你醒过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只是一念的妄想变现出来,所以讲空华无别体。这个地方你不要产生太多的华,就是业力的问题,佛陀告诉我们持戒的重要。
第二、五阴魔境
详辨五魔。
本求悟此大佛顶理,而中途成惑,那知妄想作根原。
前面是告诉我们不要破戒,这地方告诉我们不要破见,思想。
你今天在回光返照你的本性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幻境,你不要被它所迷惑,它有五十种阴魔,你要小心!这个都是妄想作根源,都是你的妄想变现出来的,妄想你一逼它的时候,它会产生反作用力。(这到经文时会详细说明)
整个《首楞严王三昧》讲完以后,佛陀又讲了业果的重要性,要我们持戒,又讲到魔境的差别,要我们要保持正见,以戒教二门来保护《首楞严王三昧》,构成整个《楞严经》的结构。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首楞严王三昧》它所破的当然是烦恼。我们刚刚讲过烦恼它是有根本的,什么是根本呢?《楞严经》讲生灭心或者讲妄想,这地方讲颠倒想,这都是烦恼的根本。
我们解释一下:
颠倒想我们又叫妄想,在《楞严经》的观念,它第一个要你分别真妄。
我们这一念心,你要随时知道你现在是安住在妄想还是安住在真心。
那么怎么知道什么是真心跟妄想呢?《楞严经》做出一个判断的方法,什么叫颠倒想?
想是没有错,人是应该有思想,问题是不能落入颠倒;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而我们的想法是跟着外在的感受而走,跟着感觉走这就是颠倒想,因为这个就会引生烦恼。
譬如我们吃苦瓜,当我们的舌头跟苦瓜接触的时候,有一个苦的感受;这受我们就产生一个想法,这苦瓜不好吃,这个就是颠倒想。
我们今天去吃蜂蜜,我们的心跟蜂蜜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一个甜蜜的感受,这蜂蜜很好吃,这也是颠倒想。
当你的想法是由感受来牵动的,这就是颠倒想。
那什么是真实的想,真心出来的呢?
譬如说我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你这想法是从你内在对道理的思惟而产生的一个想法,是从内心生起的,这就是真实的想。
所以我们在判断什么是颠倒想,什么是真实的想,你要找到它的根源是从哪里来的;只要你这想法是从外面来的,通通是妄想,通通是痛苦的根源,这都是你要破的。
就是说我现在有一个想法,你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这想法是我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而产生的,外境消失了我这想法就消失,这就是颠倒想。
我今天生起一个想法,外境不管怎么变,我一定要利益有情,我一定要弘扬佛法,外面怎么变你的想法还是不变,这就是真实想。
只要从内心深处生起的想法,这就是真实的功德,由外境的刺激引生的就是颠倒想。简单的判断就是这样,当然《楞严经》它会很详细的说明。
总而言之,阿难尊者说:这法门我得到最大、最大的好处,就是消灭我的颠倒想。
《楞严经》说:所有的烦恼有一个根本,不管贪欲、嗔恚,就是颠倒想。
你这个根拔掉以后烦恼就没有根本了,所以当我们把颠倒想拔掉以后,就很快能够证得清净的法身。
这是讲到阿难尊者修习《首楞严王三昧》,所成就的一个自利自受用的功德。当然它的功德不仅于此,它会产生利他的功德。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11-4 19:03
当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你的行动是因为你有愿力,才会产生行动的;但是这个愿力它本身也有坚固跟不坚固的差别,我们看看佛陀在发明菩提心的两种差别,说:阿难!第一个决定的理解,就是你一定要对声闻人这种偏空思想的远离,而修习大乘的菩萨道,最后成就入佛知见。
这个入佛知见就是悟入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从一个攀缘的妄想,而悟入佛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现前的一念心性。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要好好的审查、观照你因地所发的心跟果地的觉心,是相同还是不相同?你发心了,你受了菩萨戒,你缘境发心,你那一念心跟你最后成佛─在菩提树下那个觉悟的心,是相同?还是不相同?
佛陀说:阿难!假设你因地的发心,是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灭之果,无有是处!所以你的菩提心,有生灭性的跟不生灭性的差别。你看有些人受了菩萨戒,刚开始很热诚,没多久,这个人不见了,在菩提道上不见了,这个菩提心就不坚固!在生灭跟不生灭当中,本经佛陀讲得不多。但是你看《大乘起信论》讲得很详细了,它说:一个人是缘人而发心─这个菩提心非常不坚固。
缘人而发心有两种:第一个,你缘佛而发心,看到佛的相好,哎呀,不得了,我应该好好修行。这种人缘人发心会退转,因为佛会灭度啊!
第二个,缘僧宝而发心,看到某一个出家众持戒庄严、功德具足而发心,但是人毕竟是会死亡的。所以你是住相发心,住在佛的相,住在僧宝的相而发心,这样的心是生灭心。你看很多人他学佛,是因为某一个老和尚修行不错而学佛的,老和尚在的时候,他用功得很精进;老和尚一不在,他顿失了目标,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感觉心住在一个外在变化的相状。
那么:什么样的发心,才是正确的呢?
你要发自内心的觉悟。所谓的:依止一念心性。我为什么学佛?只有一个目地─我要开显我内在自性的功德。
所以这里就说:你的因地发心是生灭的,你要去求佛果菩提不生灭的功德,是无有是处!
诸位我们要知道:你为什么可以拜佛,你知道吗?拜佛是谁?是那一念心嘛!你为什么可以布施?所有的法门是心在推动的。我们不要只是注意到修什么法门,你那个法门的背后是生灭心,你永远得不到不生灭的果;就好像说你今天用沙,你煮不出饭出来,道理是一样的。你用生灭心拜了一千拜的佛,虽然福报很大,但是它的本质还是生灭的。生灭就是生灭,它本质改变不了,不会因为你数量多,而改变,不可能!
你用攀缘心来拜佛,这个果报就是攀缘、就是生灭的人天果报!什么叫生灭?说白了:就是人天果报,你跟解脱道完全没有关系,所以我们要重视改变心态。
修行─有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修的法。能念的心它是主动─诸法无性,境随心转嘛!心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心为名利,一切法为名利。所以:你用什么心态来修行,这个是很重要的,比你修什么法门还重要。你的心是不生灭的,你在佛堂里面扫地,也是成佛的资粮;你的心是生灭的,你供养一个佛像,也是一个生灭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作者:
束晓英
时间:
2012-11-5 13:42
佛讲过,哪里有吉祥,哪里也有不吉祥;哪里有佛,哪里也有魔。二者是不离的。犹如大海和波浪,波浪不离大海,大海不离波浪。同样,佛不离魔,魔也不离佛;吉祥不离不吉祥,不吉祥也不离吉祥。我觉得这叫完美。我们天天要吃饭,在这个饭桌上,酸甜苦辣都有才是完美。若是只有甜食,没有其他味道的食物,吃久了一定会腻。
其实佛也好,魔也好,都是一个念。你觉得是魔就是魔,你觉得是佛就是佛。若是自己有觉悟,佛是度化你的,魔也是度化你的。若是没有智慧,魔是伤害你的,也许佛也在伤害你。
佛像代表佛的身,佛经代表佛的语,佛塔代表佛的意。通过这些,有些众生造业了,有些众生痛苦了。这是不是佛的问题?这是自己的问题。若是自己有修行,有智慧,魔也可以当作修行的一种助缘,也是磨练自己的机会,魔也来度化你了。所以是佛还是魔,就在于你自己的心态。
什么叫完美?显得清净的应该有,显得不清净的也应该有;显得善良的应该有,显得不善良的也应该有;显得健康的应该有,显得不健康的也应该有。世上没有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若是想不开、想不通,没有完美。你以分别心去衡量,没有完美,不会有圆满的时候。
一切都是一样,自己想开一点,想通一点,一切观为清净圆满,本来就是清净圆满。佛也好,法也好,若是能让你提起正念、提起善念,成为你快乐的因缘,那就是佛了。佛也好,法也好,若是都成为你痛苦、烦恼的因,都成为你不喜悦、不快乐的因,那就是魔了。
众生有各种各样的习气,有一些不同的因缘、不同的示现,这是很正常的。你处处观清净,处处观圆满,处处觉得快乐,觉得圆满的时候,这就是大圆满的境界。所以大家要有智慧,以智慧去看待这一切。这样你无论在山上还是在山下都一样,你就是在净土里,也可以说你就是佛了。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