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戒法法师: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2-7-27 00:26
标题:
戒法法师: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大家好!我叫戒法,来自杭州佛学院,我今天为大家所讲的主题是《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依据经典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佛陀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体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成就佛果。随后在他未来的49年中,一直精进不懈的为弟子们说法,从此,这世间就有了光明,而照亮着这个痛苦的轮回世界。
然而,佛陀在他49年的说法一生中,总共花了22年时间来讲述般若思想经典,由此可见般若思想在佛教中的地位。而我今天要为大家所讲的依据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虽然只有260个字,但它却是整部《大般若经》600卷的心要,将《大般若经》全部的核心思想,都清楚的述说出来,所以称它为《心经》。
如果说《大般若经》好比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那么,这部《心经》就好比是一张小小的全国地图。可见,虽然《心经》字数少,但却蕴含着佛法最根本的教义,这也正是《心经》的千古魅力之所在。最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凡夫众生开示了如何成佛之道,这也是我今天要选“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这个主题的原因。
在没有讲述正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一经题的含义:所谓“般若”,这是一种智慧,是破除一切执障而圆悟真理的大智慧。所谓“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所谓“心”,梵语是Shi da Ya(诗大哑),原意是“精髓”的意思。所谓“经”,就是总纲。
那么,这部经的名称用白话简单来说,就是说这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所有般若经典思想的精髓,并且能让我们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到达清净涅槃的彼岸,最后证入我们的修行目的,那就是成佛。
下面我就以这样的思路分为三个方面来讲述“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这个主题:
第一点:谈谈凡夫的生命状态
第二点:谈谈成佛后的人生境界
第三点:谈谈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首先讲第一点:谈谈凡夫的生命状态。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后,最初为五比丘说四谛教法,就已经为我们总结了我们的生命存在种种缺陷,主要体现出世间的种种苦难现象。但这些的苦难现象来源于哪里呢?佛陀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贪嗔痴烦恼造成的。
而贪嗔痴烦恼又是从何而来?从佛陀的教法中告诉我们,这最终的根源就在于我们自身的“我执”,这就是我们流转生死的根源所在。这正如唯识学上所说的,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受种种苦难,最根本的生命内在原因就是来源于第七末那识的我执。
所谓我执,就是对自身的不了解,实际上我们所执著的我,是我们自己虚构出来的一种自性,并非真实的存在。但由于凡夫因无明所扰,总是陷入各种迷惑状态中,既不能透彻了解自己,也无法真正认识世界。
或许有人会说:难道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吗?确实如此,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认识过自己,西方的哲学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西方的哲学中将“认识你自己”看成是他们的最高名言。
由于我们对身心存在的不了解,於是,就产生了种种执著,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著,凡夫执著身体、家庭、财富、名誉、地位等等。特别是这个时代,衣食无忧已经很难使人满足,更难使人因此产生幸福感。随着物质的繁荣,欲望也在随之膨胀,而且是无止境地膨胀,所谓“水涨船高”。
由于执著,就会对世间的种种所谓“妙境”产生贪爱,由于贪爱,就会去追求,由于追求,就会造种种的恶业,最终导致生死轮回,从而就有了世间的种种苦难现象。
从内心而言,主要体现出贪嗔痴等烦恼,从外在现象而言,主要体现在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等逼迫现象。这就是凡夫的生命状态。
那么,我们所要追求的佛果境界又是如何的呢?这就是我接下来第二点所要谈的“谈谈成佛后的人生境界”。
接下来第二点:谈谈成佛后的人生境界
通过这样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所谓成佛的生命状态,如《心经》中所说:“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就是我们修学佛法所要追求的目标,佛教所说涅槃,其实并不神秘,它无非就是一种通过内心断除烦恼后的清净与自由,不受贪、嗔、痴烦恼束缚的那种洒脱与超然的心境。
相对于我们凡夫而言,我们凡夫由于存在我执,而对自身以及外界的不了解,被种种事相所缚,当拥有什么时,就会牵挂什么。若是拥有财富,就会担心财富哪天会失去。若是拥有地位,就害怕别人争夺他的权位。即使只是穿上一件贵重新衣,也害怕弄脏了,小心翼翼地不敢乱动。总之,只要执著于自己拥有的,就会因为这种执著而害怕失去,终日处于恐怖中。
而成就佛果的圣者就能透彻世间的是非、得失、荣辱,无牵无挂,不再有任何恐怖。即使世人最为恐惧的死亡,圣者同样能从容面对,视死如归。
这里我为大家讲个禅宗的故事,唐朝时有个叫德普的禅师,临终前将所有门徒召集起来,询问大家:“我死后你们准备如何行事?”弟子们立刻表示:“我们会以丰盛果物来祭拜,以各种挽联追思。”禅师说:“可惜我死后看不到这些祭拜场面,不如趁现在提前举行这些仪式,让我开心而后死,岂不更好?”弟子们听得面面相觑,却又不敢违抗师命,于是布置灵堂,撰写祭文,举行了隆重的祭拜仪式。禅师看得十分开心,对众弟子嘉奖一番,悠悠坐化,就这样走了,如此的自在,洒脱。这也可以看出他已经朝向了成佛之路。
这就是一个觉悟者的生命境界,是那么的洒脱自在。那么,请问我们又如何从凡夫执著的生命状态转变到成佛自在的生命境界呢?这是我接下来第三点所要谈的“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第三点: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这里我就以《心经》的开头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来展开探讨。
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就能度一切苦厄,就能得到解脱呢?
按一般的解释,认为我们的身心存在是由众多条件组成的,从色身而言,是由四大组成,从内心而言,则由受、想、行、识组成。那我们现在也能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无法度一切苦厄?包括现代的科学家,他们也能借助现在科技的移器来观察我们的身体是由种种的因素组成,他们为什么也不能解脱?
这里关键在于我们以及科学家们无法用般若智慧来照见五蕴皆空,那这个空又是如何解释?佛教所说的“空”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也不是单纯的说明事物的组合现象,它具有“破执”的含义,也就是破除我们内心中的那种错觉与执著。
虽然科学家也能看到了我们身体是由种种因素组成,但他们无法看破自我的真相,他们无法破除内心的执著。就像我们平时看到喜欢的东西一样,我们也知道它是无常的,总会有分离的时候,但就是舍不得放下,还是会不断的去追求一样的道理,因为实际上我们还是没有真正体悟到事物无自性的本来现象。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空”的含义:
第一个例子是曾经有人被蛇咬伤,从此就非常的怕蛇,有一次在墙脚下发现一盘绳子以为是蛇,吓得一跳,扭头就跑。绳上本无蛇而见蛇是惧怕心理造成的一种幻觉,我们凡夫对自身以及世界的认知,就如绳上见蛇的错觉一样,而“空”就是绳上无蛇的正见。
第二个例子,是把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如电影屏幕上出现的人物景象一样,实际上是由许多静止的图像在屏幕上连在一起,动了起来,因此,在观众的视觉上就形成的一种虚构的景象,仿佛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一样,把它当做是真实的存在。由此,在观众的心目中就引起了感情的波澜,产生爱憎、恐惧等心理活动。
我们之所以将这些现象当做是真实的存在,那是因为是我们的错觉造成的,总是觉得眼睛所见到的这些现象是那么的真实,实际上佛法所说的空就是要破除我们的这种错觉。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思路来看待世间的一切,那我们还会那么的执著吗?还会因为随世间的假相而喜怒哀乐吗?
通过这样的认知,我们再通过修习六度、四摄等方法,不断的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不断的开启我们的般若智慧。那成佛就离我们不远了,最终达到我们人生的终极价值,这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的转变原理。
结语
以上三点是我从生命观的角度来解读《心经》中的成佛之道,首先是认识凡夫的生命状态,第二是认识我们所要追求的成佛境界,最后用《心经》中“空”的思想来作为我们从凡夫达到成佛的核心要点。
希望大家能够静下心来,静静的来体会空的教义。最后,愿大家都能从《心经》中彻见本来面目,圆满无上菩提。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