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佛陀对弟子及教法的期许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4-8 12:31
标题:
佛陀对弟子及教法的期许
帕奥禅师(佛陀诞生、成道、涅槃纪念日开示)
(依上座部佛教,佛陀诞生、成道、涅槃的日子都同样在毗舍佉月(vesakhamasa)的月圆日。有人将此日翻译为卫塞节(vesakha day)。毗舍佉月相当于阳历的四月或五月。)
释迦牟尼佛在竹林村度过他最后一次雨安居时,他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病。在雨安居前一天那个月圆日,佛陀因过去的业而感受到非常刺骨、难忍的背痛。
在过去的某一生中,这位将成为释迦牟尼佛的菩萨是位摔跤者,那时他将对手摔在地上,而使对方背脊断裂。当时机成熟时,也就是佛陀般涅槃前的十个月,这个恶业的果报现起了。此业的力量非常强猛,它的果报将一直持续到死亡才停止。这种痛苦称为“至死方终之苦”,唯有在死亡来临时它才会停止。
佛陀以他的决意来制止这病痛的生起,这不是一种普通的决心。首先,佛陀修行色七法及非色七法的观禅进入阿罗汉果定。阿罗汉果定是指:以涅槃为对象的阿罗汉果心,长时间地持续生起。由于观禅的修行强而有力,佛陀的阿罗汉果定也强而有力。从该定出来之后,佛陀立定决心:“从今日乃至般涅槃日,愿此病不再生起。”因为此业的力量强,所以佛陀每天都必须发如此的决心。这种果定称为寿行果定(护寿果定或命行果定)。寿行果定指维持寿命的果定;护寿果定指保护寿命的果定;命行果定指维持命根的果定。佛陀每天都如此修行。
雨安居后,佛陀四处游方,最后到达毗舍离。于毗舍佉月月圆日之前三个月,也就是阳历二月的月圆日,在遮波罗塔,佛陀决定舍弃生存的意愿(舍寿行)。这是什么意思呢?在那天,佛陀作了如此的决定:“从今日至毗舍佉月的月圆日,我将修行此果定;之后我将不再修行此果定。”这个决定称为“舍弃生存的意愿”。
那天,当众比丘聚集在大林精舍的讲堂时,佛陀向比丘僧团宣布他舍弃生存的意愿。佛陀对会中的诸比丘说:“诸比丘,我已告诉你们我亲身证悟的真理。在彻底学习这些教法之后,你们应该实践它们、开发它们、勤习它们。”
佛陀只教导他亲身体验的法。在此,佛陀说明他对教法以及僧团的期许:僧众应彻底地背诵佛陀的教法。此是佛陀对教法与僧团的第一个期许。
但是单靠背诵是不够的。佛陀指示僧众应实践教法。在巴利文这叫asevitabba,翻译为实践,意即:我们应一再地实践以了解教法。此是佛陀对教法与僧团的第二个期许。
佛陀指示僧众要开发真理。当我们实践教法时,成长与进步是必要。这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实践教法时,唯有善法出现在我们的心路过程中。它们是:戒善法、定善法及慧善法。这些善法必须持续不断地生起,直到证悟阿罗汉果为止。如果佛陀的弟子证悟阿罗汉果,他的修行就算完成。因此佛陀的弟子必须实践、开发、修行,直到阿罗汉的阶段。要达到阿罗汉的境界,我们必须一再地修行。所以佛陀开示勤习,教导我们应该经常修行。这是佛陀的第三个期许。
为什么这些期许会出现在佛陀的心路过程中呢?“这是为了使纯净的教法能够确立与久住。”换句话说,这是为了维护纯净的教法,使它源远流长。每位佛教徒都应尽力维护此正法,不使它断失,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努力,然而我们应如何做呢?再重复如下:
一、我们应彻底地背诵佛陀的教法。
二、我们应实践教法以便透过亲身体验来了解佛法。
三、我们应持续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这些是每位佛教徒的责任。如果是佛教徒,就必须遵循这三项教诲修行。不遵循这三项教诲的人,只是挂名的佛教徒,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今天我们应立定决心:
我们将彻底地背诵佛陀的教法。
我们将实践教法以便透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佛法。
我们将持续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若我们如此实行,才可说是活在佛陀的教法中。为什么我们要如此做呢?“这是为了大众的安宁与和乐,基于对世界众生的慈悲,为了天神与人类的幸福与快乐。”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而修行,我们将能使佛法传递于后世,将能教导天神及人类以下的教诲:
一、背诵佛陀的教法。
二、实践佛法,以便透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佛法。
三、持续修行佛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如果我们如此做,诸天及人将能得到这世间的种种利益和安乐,乃至证悟涅槃。如果不将佛法牢记于心,也不修行佛法,那么我们本身对这些法尚且不了解,又如何能教导天神与人类学习佛法与修行佛法呢?因此,如果我们对佛陀的教法有足够的信心,我们佛教徒就应该尝试将佛法牢记在心,在修行中实践它们,开发它们直到证得阿罗汉果。
你对佛陀的教法有足够的信心吗?在《沙门果经》的注释里有一句话:“真正的三宝信徒能透过修行来表现他们的虔诚。”对于一个没有虔诚表现的人,我们不能说他或她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如果对佛陀的教法有真正的信心,那么你应彻底地学习这些教法,修行它们,毫不间断,直到证悟阿罗汉果为止。这些是佛陀般涅槃前的重要遗教;如果对佛陀有信心,我们就应遵循这些遗教修行。如果我们对自已的父母有信心,我们会听从他们的话。同样地,我们应听从我们的父亲──世尊佛陀的教诲。那么,这些教法是什么呢?它们是:
四念处(cattaro satipatthana)
四正勤(cattaro sammappadhana)
四神足(cattaro iddhipada)
五根(pabcindriyani)
五力(pabca balani)
七觉支(satta bojjhavga)
八圣道分(ariyo atthavgiko maggo)
以上总共为三十七道品(bodhipakkhiyadhamma菩提分法),在此我将简要地加以说明。在《巴利三藏》中,佛陀依照听法者的根性,而以不同的方式教导三十七道品。总结巴利三藏所说的教法,不外三十七道品。若加以归纳,则只有八圣道分。更精要地说,则只有戒、定、慧三学。
首先,我们必须学习戒学,以便依戒奉行;若不了解戒学就无法净化自己的行为。我们必须学习止禅以控制心,使之专一;若不了解止禅的修行方法,那要如何培育禅定呢?若不修行禅定,我们如何能控制自己的心呢?然后,我们必须学习慧学;若不懂得慧学,我们又如何能开发智慧呢?因此,为了净化我们的行为,控制我们的心,以及开发我们的智慧,首先我们应将佛法牢记于心。其次我们必须实践及开发这些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为止。
所以,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多次如此策励弟子:“这是戒行,这是禅定,这是智慧。当禅定以戒行为基础而完全开发时,其结果是超胜的,其收获是超胜的。当智慧以禅定为基础而完全开发时,其结果是超胜的,其收获是超胜的。智慧完全开发的心是彻底解脱欲漏、有漏、见漏与无明漏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心。如果能以戒为基础,进而控制自己的心,它就会具备卓越的定力,而能透视究竟的色法。色法以色聚的形态生起,而我们的身体就是由这些色聚所构成的。专一的心能分析这些色聚、透视究竟的名法、透视名色法的因缘、透视名色法及其因缘生灭的本质。这种透视力称为智慧,是因为以戒为基础的定而得以开展。专一的心与智慧乃是意志力,能导致证悟涅槃,破除所有执着、烦恼与痛苦,以及从欲望之染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
由此可知,禅定必须以戒行为基础。对于在家居士而言,遵守五戒是必要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使用酒等麻醉物品。
这五戒是所有在家佛教徒都必须遵守的。如果违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戒,此人即自动失去真实在家佛教徒(优婆塞、优婆夷)的资格,他对三宝的皈依也因而失效。
(注:①优婆塞、优婆夷:信仰佛法的在家男居士、女居士。
②皈依三宝:皈依:依靠。三宝:佛、法、僧。皈依三宝:以佛、法、僧作为依靠,这是正式成为佛教徒的表示。
③若在家居士违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戒,他或她必须重新求受五戒,然后谨慎地遵守。若再违犯,则必须再重新求受。)
佛教徒也应戒除邪命(不正当的谋生方式),不应使用以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挑拨、粗语、绮语等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财物。他们也不应经营五种不道德的生意:武器买卖、人口买卖、供屠宰用牲畜的买卖、酒等麻醉物品的买卖、毒药的买卖。
因此,戒行对所有佛教徒都非常重要,不只是为了证悟涅槃,也为了未证涅槃前死后能投生善道。戒行不清净的人死后不容易投生善道,因为在临终时刻,所做过的恶行通常会出现,萦回在他的心里。他将以这些恶行当中之一种作为心的对象,死后通常投生于四恶道中的一道受苦。
良好的戒行对现生的快乐与安宁也是重要的。若没有清净的戒行,一个人无法得到快乐与安宁。一个充满恶劣性格的人自然为仇敌所围绕;一个有许多仇敌的人无法得到任何快乐。所以,佛陀作了以下的开示:“一个无戒无定的人即使活到一百年,他的生命仍然不值得称赞,还不如只活一天而勤修戒与定。”
为什么呢?因为透过禅定而完全开发的心,能产生透视涅槃(生死轮回的终点)的卓越智慧,并且能息灭所有烦恼与痛苦。因此,我们必须以戒为基础而修行止禅与观禅。修行止禅与观禅时,我们必须修行四念处:
身念处(kayanupassana-satipatthana)
受念处(vedananupassana-satipatthana)
心念处(cittanupassana-satipatthana)
法念处(dhammanupassana-satipatthana)
什么是“身”呢?修行观禅时有两种身:色身及名身。色身由二十八种色法组成,名身由心与心所组成。换句话说,这些是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
至于止禅法门的对象,例如:安般念(入出息念)、三十二身分、不净观、四界分别观等也称为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也是色法的组合。例如:呼吸即是一群由心产生的色聚。如果分析这些色聚,我们将发现每一色聚里包含九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与声音。同样地,身体骨骼也是色聚的组合。如果是一具有生命的身体骨骼,它共有五种色聚。当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些色聚时,它们包含了四十四种色法。
在身念处方面,佛陀教导两种修行方法:止禅与观禅。佛陀在身念处中提到安般念、三十二身分、不净观等,所以我们修行安般念时即是在修行身念处。止禅法门皆属于身念处。当禅修者修行止禅成功之后,他转而修行佛法观禅,辨识二十八种色法,那也是在修行身念处。
在修行名业处的阶段,当他辨识感受时,那是受念处。当他辨识心时,那是心念处。当他辨识触心所时,那是法念处。但是,只辨识受、心与触并不足以达到观智,还必须辨识与它们相应的其余名法。辨识名与色之后,也必须辨识它们过去、现在、未来的因缘,这是缘摄受智。证得缘摄受智之后,正式达到观禅的阶段时,我们即可强调色、或受、或心、或触。所谓“强调”并非指我们只辨识一种法而已。我们可以着重于辨识色法,但也必须同时辨识名法。然后,当我们辨识名法时,也正是在辨识受、心及法。
我们也可以强调感受。然而,单单辨识受是不够的,我们也应当辨识与它相应的名法、依处(根)及对象(所缘);依处及对象是色法。心念处与法念处的修法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此,观禅即是观照这些色名法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的本质。这些法一生起即消灭,因此它们是无常;它们受着不断生灭的压迫,因此它们是苦;在这些法当中,并没有一个稳定、永久、不变的灵魂,因此它们是无我。对这些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本质的辨识,即称为观禅或觉照的法门。因此,当你修行止禅与观禅时,我们可以说你在修行四念处。
修行四念处时,你应具备充分的四正勤,即四种正确的精进。四正勤是:
努力防止尚未生起的恶法生起;
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恶法;
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止禅善法、观禅善法、道果善法等);
努力开展已生起的善法,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如何修行呢?你必须修行四念处。当你修行时,必须具备充分的四种精进:“即使肉与血干枯,只剩下皮、骨与腱,我也不放弃修行。”(注:这是佛陀成道之前,坐在菩提树下修行时所发的愿。)
如此精进修行时,你必须具备四神足(成功的四项要素)。
四神足是:
一、欲(chanda):要证得涅槃的强力意愿。
二、勤(viriya):要证得涅槃的强力精进。
三、心(citta):要证得涅槃的强力心念。
四、观(vimamsa):要证得涅槃的强力观智。
如果有够强的意愿,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意愿,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如果有够强的精进,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精进,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如果有够强的心念,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心念,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如果有够强的观智,我们将能达成目标;如果有够强的观智,没有不能达成的事。
以戒行为基础而修行止禅与观禅时,我们也应具备五根。
五根是:
一、信(saddha):我们必须对佛陀及其教法有够强的信心。
二、精进(viriya):我们必须有够强的努力。
三、念(sati):我们对所修的对象必须保持够强的觉察明记。
四、定(samadhi):我们对止禅与观禅的对象必须有够强的专注。若修行止禅,我们必须只专注于安般念禅相、遍禅相等。若修行观禅,我们必须只专注于名、色及其因缘等。
五、慧(pabba):我们对止禅与观禅的对象必须有够强的了知。
这五根能控制禅修者的心,使它不偏离导向涅槃的八圣道分。若缺少其中任何一根,我们将无法控制我们的心,无法达成目标。这五根有力量能控制我们的心,使心不离开修行的对象,此力量也称为意志力。当我们强调此意志力时,五根也称为五力。
跟四念处一样,七觉支也非常重要。七觉支是:
念(sati)
择法(dhammavicaya):即观智。
精进(viriya)
喜(piti)
轻安(passaddhi)
定(samadhi)
舍(upekkha)
此外,还有八圣道分。即:
正见(samma-ditthi)
正思惟(samma-savkappa)
正语(samma-vaca)
正业(samma-kammanta)
正命(samma-ajiva)
正精进(samma-vayama)
正念(samma-sati)
正定(samma-samadhi)
换句话说,八圣道也就是戒、定、慧三学。我们必须有系统地修行此三学。这些法合起来是三十七道品,或译为三十七菩提分法。
佛陀期望弟子们能牢记这三十七道品,并且修行它们,直到证悟阿罗汉果。若能如此修行,我们也将能把这些法传授给后代。这样的话,我们以及后代的众生,都能得到这世间种种的利益和安乐,乃至证悟出世间的涅槃。
佛陀进一步说:“诸比丘,诸行皆归于灭,因此应当精进地奋斗。”我们不应忘记无常的本质。由于忘记无常的本质,所以我们对自已、儿子、女儿、家庭等还存着热切的期望。如果能了解无常的本质,那么终此一生,我们都会努力脱离无常。我们不应忘记佛陀的规劝:“诸比丘,诸行皆归于灭,因此应当精进地奋斗。”
佛陀又说:“如来般涅槃的日子已近了。再过三个月,如来即将进入般涅槃。”这说明佛陀将完全地离开世间,这些话听来实在令人伤心。
然后佛陀又说:“我的年寿已尽,所剩寿命短暂。”同时,佛陀也向阿难尊者叙述他年老的状况:“阿难,我已朽弱、衰老、高龄、年迈。我今年已八十岁,生命已用尽。阿难,正如一辆老旧的马车,必须费很大的艰难,才能维持它组合不散;如来的身体亦然,唯有靠忍耐支撑才能勉强维持。阿难,只有当如来不理会外在的对象,息灭某些感受,进入及住于无相的定境时,他的身体才会舒适。”
佛陀接着说:“别离了,我将离开你们,只依靠我自已。”这说明佛陀将入般涅槃,离大家而去。他已将自己的依靠提升到阿罗汉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因此,阿难,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依靠,不寻求外在的依靠。以佛法为你的岛屿,以佛法为你的依靠,不寻求其它的依靠。阿难,比丘应如何以自己为岛屿,以自己为依靠,不寻求外在的依靠。以佛法为他的岛屿,以佛法为他的依靠,不寻求其它的依靠呢?”
答案如下:“诸比丘,勇猛精进,保持正念及清净的戒行,以坚定的决心,守护自己的心。”因此,我们应保持正念与精进。但是,对什么保持正念呢?我们应对四念处或名色保持正念。换句话说,对诸行保持正念。“susilahothabhikkhavo”意思是“诸比丘,你们应净化自己的戒行,应学习成为具足清净戒德的比丘。”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修行戒的训练,即:正语、正业、正命。
佛陀说:“susamahitasavkappa”。“susamahita”说明我们应修行禅定的训练,即:正精进、正念、正定。“savkappa”意指智慧的训练,即:正思惟及正见。接着,“appamatta”的意思是以观智透视诸行无常、苦、无我的本质。“satimanto”则说明当我们修行戒学、定学及慧学时必须有足够的正念。最后,佛陀说:“勇猛精进追求法与律的人将能超越生死轮回,灭除一切痛苦。”因此,如果希望解脱生死轮回,我们必须遵循佛陀的教法而修行,那即是修行八圣道分。让我们在死亡来临之前精进地奋斗吧。
愿一切众生安乐!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