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草绳比丘的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游如辉
时间:
2012-3-17 19:30
标题:
草绳比丘的故事
草系比丘,梵语梵语 Kuśa-bandhana bhikṣu。比丘指和尚、出家人。草系是形容词,用以代表被草绳绑住的。后来成为严持戒律比丘的代称。
故事源于部派佛教一切有部戒律中的记载:话说佛陀住在室罗伐城的时候,有些比丘居住在跋蹉国,当他们在世间游走度化时,不巧与一群凶险的盗贼相遇。这些邪恶的盗贼就想找他们的麻烦,他们私下议论着:“今天要把这些比丘全部杀光。”他们当中有个土匪,先前曾作过比丘们的邻居,所以对比丘的生活与戒律稍有所知,他向他的同伙们建议说:“哪用费劲去杀这些比丘呢?只要用根没拔起的茅草把他们捆住,他们就会动弹不得,最后自然就被渴死、饿死了!”那些盗贼们听后欣然同意,于是便用茅草把比丘们捆起来,将他们丢弃在荒郊野外,然后得意地扬长而去。
跋蹉国的国王名叫乌陀延,这天正好要到野外去打猎,在经过比丘们被捆的地方时,因距离较远看不太清楚,国王就问随从的大臣们:“那里是鹿呢?还是熊呢?”大臣们也因看不清而无法回答。于是他们便绕道去看个究竟。等到他们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一群比丘。
“你们是什么人?”国王问道。
“我们是出家人。”比丘们回答说。
“是哪一部派的出家人?”国王问。
“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比丘们回答。
“为什么停在这里呢?”国王问。
“我们被盗匪捆住了。”比丘们回答。
“用什么东西捆住的呢?”国王问道。
“用活着的茅草。”比丘们回答。
“既然只是用茅草捆住,你们为什么不拔掉茅草逃走呢?”国王听了迷惑不解地问。
“佛陀曾为出家人制订一条戒律:如果比丘破坏还活着的花草树木,就会得波逸提迦罪,将来要堕入地狱。”比丘们回答。
看到比丘们这么严守爱惜草木的戒律,国王不由得内心十分感动,于是亲自走下车来,帮他们解开缠缚的茅草,并施予每位出家人三身衣服。
《贤愚经》第四卷和《庄严论》第三卷也曾引述这个故事。《梵网经》下卷说:“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涅槃经》二十六曰:“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
草系比丘的故事具有深刻的内涵,不能以俗眼和普通的见解来看待。如若以为他们滑稽之至、愚不可及,那就贻笑大方、大错特错了。他们是严格按照佛陀的指示,通过持戒、忍辱之行来修定力的,如果禅定功夫到家,比如到达非想非非想境界,一次禅定的深功就可持续八万大劫,这哪里是在生死苦海中长劫轮回、朝生暮死所能比拟的?!这些看似优哉游哉的盗匪,造作的正是地狱业因,一旦果报现前,其痛苦是惨不忍睹、言辞难以描述的。要想离苦得乐、超脱生死轮回,就要严持戒律、刻苦修行,草系比丘们正在苦修阶段,无论遇到多大的障碍,都不能抛弃自己的正行,等到这颗心真的得定了,那么就可以说一劳永逸了。如果在修行的路上踟蹰徘徊,不断地讨价还价,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那就一直要从零开始,这样就永远也无法到达目的地。
草系比丘貌似愚蠢的行为,实际上寓意深刻、光芒四射,他们实在是一切修行人的光辉典范。
文言文 一切有部目得迦(戒律)六曰:“佛在室罗伐城,时诸比丘,在跋蹉国,游行人间,为贼所执。贼相告曰:仁等今可净诸苾刍。是时贼中,有一先是比丘相近住人,告诸伴曰:何劳杀此,应以连根茅草,可急缚之,令其饥渴、自饿而死。时彼群贼,即以茅草,缚诸比丘,弃之而去。时跋蹉国王名乌陀延,为猎所出,遇到其所,告从臣曰:此是鹿熊耶?走骑观察,乃见比丘。问言:仁是何类?比丘答曰:是出家者。于何类中?是释迦子。何为住此?答:我被贼缚。以何物缚?曰生草。王曰:何不拔起?报曰:世尊为我制其学处,若复比丘,坏生草木,得波逸提迦。王即下乘,自手解放,各施三衣。”《贤愚经》四,《庄严论》三亦引之。《梵网经》下曰:“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持浮囊,欲渡大海,如草系比丘。”《涅槃经》二十六曰:“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