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修行中出现不好的念头该如何面对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2-3-6 11:08
标题:
修行中出现不好的念头该如何面对
在观修中,有时候会有一些很不好的念头,该如何面对?在修行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好的念头这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看自己有没有善于的去发现不好的念头时能够将其改之。
真正的智者,他可以把这个不好的念头转观为清净。因为它也是缘起法,也是空性的、即本来的清净心。在修行中若能真正将这些不好的起心动念转化之,那么,当下即般若菩提,故名为智者之行为。
修行最好是知错则改,不要明知故犯。佛曾经说过,有两种人能成就;一是不犯戒的人,二是犯戒以后能够忏悔的人。我们是凡夫有谁没有过错,正所谓:"无欲不生娑婆"既然有欲望,那么就不可能没有不犯错的时候,但关键的是自己犯错后知道改之,反省以及诚心忏悔。除了佛,有谁不可能不犯错;又有谁不可能没有过失!
所以,学佛就是学会生活,修行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人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不断的修行不断的改之,那么我们的人生才会是光明的。而这些也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都能认识到和能改变的。所以有了善恶的标准来衡量——世间有世间的善恶标准,出世间有出世间的善恶标准;小乘有小乘的善恶标准,大乘有大乘的善恶标准;显宗有显宗的善恶标准,密宗有密宗的善恶标准;密宗也有外密、内密,内密也有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都有不同的善恶标准,也有共同的,也有不同的。
不同的层次里有不同的善恶标准,自己在哪个层次里,就用哪个层次的标准来衡量。你现在还是凡夫,拿密宗里的一些标准来衡量自己,那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一步一步来,你先以世间的善恶标准来衡量自己,然后断恶行善,然后小乘,然后大乘,然后密乘。自己修行越提高,善恶的标准也就越严格。这样修行没有压力,又能逐步提高。如果你最开始就拿严格的标准来衡量,那压力就大,根本做不到。
学佛修行应该是越学越明白,越修越轻松。难在哪里?难在不会学、不会修。佛法讲的是一个真理,你越去研究、越去思维、越去观察,它越明白,越有道理。佛法是无量无边的,在修行的过程中,你得到的利益也是越来越多,对你的帮助也是越来越大。你能通过佛法发现一切错误,能通过修行改正一切错误的时候,你就圆满了。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2-3-6 12:39
人生除了生活以外,没有第二件事。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而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就是生活禅。
工作上班都是生活,生活就是烦恼,而禅就是菩提。现在的人们,做事情时会有很多痛苦,但换个方式去看这些事情,会发现之所以有这些事情,是因为有很多人需要你。换个角度看,你就可以快乐地去做。
而禅的目标是让我们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不要转移你的目标,这是生活禅入门的基本方法。生活禅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吃饭也是生活,工作也是生活。生活禅的中心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觉悟人生,所以能够安住在当下;奉献人生,所以能守一不移。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一种奉献。
一念迷是众生,一念悟就是佛
很多人以为信佛就是信神。其实不相信有神可以,但要相信有佛,因为佛就是你自己。佛说:众生即佛,心净即佛,心悟即佛,这个你要相信,信自己身上的佛性,人人皆有佛性,有佛性则皆可成佛。一念迷,就是众生,一念悟,就是佛。信佛不是信神。但是,也正因为不相信有神,所以我们人类的敬畏之心淡薄了,没有敬畏之心就可以为所欲为。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人可以不相信有神,但是要相信一个规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有这个敬畏之心,很多人就失去了约束。
恪守规律才有自在
怎样能让规律有个让人警醒的体验?就是赏善罚恶的能量。一切事物的存在,最后都是个能量而已,赏善罚恶的能量看不见摸不着,但感受得到,是宇宙的大法则,无论承认与否,这种能量都是存在的,每时每刻都在起作用。它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针对芸芸众生,不在这个众生身上起作用,就在那个众生身上起作用,因为生命是有共通之处的。佛说:法身只有一个,诸佛众生同一法身。所以这种能量是普遍的,无处不在的,随时可以发生的。要看缘,缘就是条件,条件成熟了,它就发生了。
但恪守规律是不是就不自在了呢?自在,不是说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在一定的规范范围之内才能真正有自在。比如国家有各种法律,但有很多人是自由自在的,因为他并不去触犯法律。人总要有一些基本的约束,基本的约束有了,你才可能真正有自在。这就包括对规律的遵循。
而佛家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都是人们基本可以做到的。遵守五戒了,你就自由,你就自在,因为五戒所戒的,都是对己对人都不利的事情,这些事不做,应该是一个人人格上的美德。
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
所谓生活禅,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那么生活禅的宗旨是什么呢?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佛教讲大智慧、大慈悲——大智慧才能觉悟人生,大慈悲才能奉献人生;大智慧就是自觉,大慈悲就是觉他。这就是我们学佛的宗旨,也是中国大乘佛教一智二悲的根本宗旨所在。
我经过将近70年学佛修行的体会,觉得我们人生除了生活以外,好像没有第二件事。那么什么是生活呢?我们处在迷惑的状态下,生活就是烦恼,有生活就有烦恼,有烦恼就该修行。烦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穿衣、吃饭、人来客往、工作上班,乃至起心动念都是生活的表现。因为我们还处在迷失的阶段,所以我们的心境、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染污的生活,染污的生活就是烦恼、就是生死。
既然烦恼在生活中,生活就有烦恼,我们怎么样来转化烦恼呢?就要在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来转化烦恼,这就是生活禅法门。也可以说生活就是烦恼,禅就是菩提,在生活中转烦恼为菩提,这就是生活禅。
起心动念中勤修“戒定慧”
当然这里所说的禅,不仅仅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参话头的禅,而是把所有的修行都融摄在生活当中加以落实。因此要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四句话既是修生活禅的四句口诀,也是我们修一切法门的根本要领。
而修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戒定慧——要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在生活中息灭贪嗔痴,在生活中净化身口意。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内容。修行可以在一切地方落实,我们起心动念的每一个当下都是修行的最好时刻,处处可以落实,时时可以进行,将生活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修行实践。
佛法落实在什么地方呢?要落实在世间,世间实际上不等于我们这个尘世,世间就是烦恼,世间就是生死。要在生死中修行佛法,离开了生死、离开了烦恼,佛法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所以佛法要在生死中求,在烦恼中求,在污泥浊水当中求。佛法是一种对治法门,对治我们的烦恼,对治我们的生死,所以要将佛法融化于世间。
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最后要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因为我们个人总是非常渺小的,佛说世间没有一件孤立的东西。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就是仗因托缘而来,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还是仗因托缘而生存,我们学习佛法,成就世间一切事业都是仗因托缘而有。所以我们一定要将个人放在大众中,不能离开大众而寻找个人的安闲自在。因为个人的安闲自在正是大众的成就,没有大众的成就就没有我们个人任何一点小的成就。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感恩的心来面对大众,面对世界,面对天地万物。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