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写给初入佛门之人 释大寂法师(大寂比丘尼)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1:57     标题: 写给初入佛门之人 释大寂法师(大寂比丘尼)




初皈依人常有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信佛、学佛最重要、最根本的基础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意义与目的,才能在正确皈依三宝的洗礼下,顺利的往学佛的道路前进。

其刚皈依时候的「引证师」,就是我们出家众,对初入佛门之人观念上的带导,非常重要。可以说,你今天由那位法师引入佛门,如果没有其他特殊因缘,就会跟着这位法师的佛法知见来认识佛教,出家也是一样(如剃度师等)。假若这位法师是学禅宗的他就会带你往禅宗的知见来认识佛教。如果这位法师是学密宗的,他就会带你往密宗的知见来修学佛法。如果这位去师是学唯识的,他就会带你往唯识的知见来认识佛教。如果这位法师是学净土的,他就会引你往净土的知见来认识佛教。如果这位法师是学阿含的,他就会引你往《阿含》的知见来认识佛教;如果这位法师是一位学术研究者,他就会引历史考证及人文哲学创作的观点,来认识佛教的兴起、发展与演变。如果这位法师是学‥‥。

因为佛教宗派甚多,而使得初学者从师所知,各随所学,导致初学者无法认识佛所说法的整体面,所以说,师依时的「引证法师」对初学之人观念上的带导,非常的重要。可以说,刚规依的人当时的皈依心态和亲近的「证明师」(善知识等),足以影响及决定我们日后学法,修行的方向甚钜。

像刚才说佛教有那么多的宗派,初学之人应该从那一个宗派或者那一部经或者佛说的那一种入门来认识佛教呢?这个问题,后续自明。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23 22:17 编辑 ]

图片附件: 195921nr7yknm6blqy5ym7.jpg (2012-2-23 22:17, 295.27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92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2562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1:58

皈依人的省思

刚学佛的人,首先要了解的,是皈依时候的观念问题,是否正确,学佛的第一步观念问题,如果正确,就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我是在民国六十五年皈依,那个时候的皈依观念并不正确,一直到七、八年前,亲近具有正确的皈依观念的善知识与深入经藏,才真正了解佛、法、僧三宝的实质内涵。

任何一个初入佛门的人,都应该自我反省:「我为什么要选择佛教做为我的宗教信仰?」

除了学佛多年,已经具有正知正见的佛弟子外,时下一般广大的信众,多数因为工作忙碌及家庭生活的繁琐而无法抽出多余的时间,在已皈依佛教后,静心下来进一步去认识、探讨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根由与意义。

我为什么要选择佛教做为我的宗教信仰呢?佛教到底有什么胜于其他宗教、学说之处值得我去皈敬、信仰呢?

所幸目前全省各地皆有许多大德、法师戮力佛法的弘扬,录音带、佛学讲座、电视弘法……方便了广大信众闻法的机会。教界目前弘法兴盛的情形,是值得佛弟子们赞扬欣慰的事。而有很多佛教徒在皈依以后,因为没有善知识导引,接触佛法,仍然对三宝懵懵懂懂,不知皈依所为何事。依旧习性不改,拜神、烧金纸、求神问卜、掷杯求福,神佛不分。甚至少数受过五戒、菩萨戒的佛教徒,仍然在受戒后继续开神坛、集信众、做堂主、倒会,谋财害命……等,做出种种不是一个已皈依的正信佛教徒所应做的事情来。令一些欲皈依者及已皈依的初机佛弟子感到疑惑︰为什么他已经皈依佛教,已是三宝弟子,居然还会做出这种破坏佛教整体形象的事情来?致使一般人士误解佛教,辱骂佛教,难道他不明因果吗?不怕因果报应吗?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已皈依的佛教徒不能进一步发心去认识佛教,坚定信仰三宝的信念呢?这和当初皈依佛教时所抱持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00

一般信众皈依的心态有十二种

综合时下一般信众皈依佛教的心态,约略可分为十二种:

1.有一种人确实是为了追求佛法、真理而皈依。这种人因为皈依心态正确,就会在求法的求知欲的引领下,对法的认识和学习进步最快,成就也最大。我们看,有一部分真心求法的人,深入法要后,有可能将身心完全投入修行、弘法的行列。这都是由于皈依时的初发心正确,而必然产生的结果。如有一位年轻女居士,告诉我说,她学佛到今天,有想要出家的念头,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我回答说,代表你在学法的求知欲上,不断在进步,但学佛不一定要出家,也能为佛教贡献、修行。因为「学佛、出家」上牵涉到父母及夫妻、眷属…是否同意等问题

2.第二种人认为信仰佛教很好,只是为了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宗教而皈依。因为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佛法而皈依,所以皈依以后,学佛的进度比较慢。这种人比比皆是。

3.第三种人虽然不知道皈依佛教的意义,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佛法而皈依,但是他在皈依后,广结三宝善缘,而且不止在一个道场皈依,经常四处结缘皈依,皈依很多师父,那里有朝山就跟着去,那里有拜忏就赶快去参加。这种人目前佛教界最多。例如台北有一个女居士,跑道场跑了十几年,结果她告诉我,她现在学佛的心态,真的是像一句话形容的,学佛一年佛在天边,学佛二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向佛要钱。学佛十几年,已经提不起对三宝的恭敬心,只看到佛教界人事上不好的一面,没有将心放在法上来追求、来学习。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关系到她在皈依时她的皈依师父灌输她皈依学佛的观念问题,以及这么多年来她亲近的善知识指导她学佛的方向问题,以及他自己本身皈依以后,学佛的发心问题是否正确,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说皈依时候的正确学佛观念带导,非常重要。

4.第四种人不是出于自愿而皈依。有的是被亲朋好友拖着去皈依,有的是因好奇随着朋友去皈依。有的是看见父母、亲友皈依,跟着去皈依。有的是代替孩童、患者、亡者而去皈依。有的是在助念时或度亡时代替亡者皈依。凡此种种情形,比比皆是。

5.第五种人是为了求三宝保佑、降福而皈依,或者为了达到父母的愿望,或者为了自己某种心愿、目的而皈依。如我的高中同学长痔疮生浓,发愿说,如果好了,不用开刀,就皈依佛教。结果真的好了。还有一位女孩,为了考大学,向佛发愿,求佛保佑她,如果考上,就皈依佛教,以出家身分去读大学,结果真的考上了,就出家还愿,出家一年后,想要还俗,又不敢还俗,弄的苦恼脑的。凡此种种,为了许愿、还愿而皈依、而出家的情形,其学佛的道心,是相当薄弱的。

6.第六种人因为遭遇父母、亲属、儿女死亡,或者受到男女感情打击、夫妻不合、离婚、生离死别或者被人虐待、病苦等等因素,为了寻求心灵的避风港,或者逃避感情的纠纷而皈依佛教。因为这种情形而皈依的人也很多。例如有一位女居士,他父亲在她二十四岁时就死了,她的人生观因此改变,从此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无常的启示,一有佛教的因缘接触,她就皈依了。虽然在我们遭遇生离死别时很容易让宗教弥补我们心灵的空虚,但是这是短暂的,时间会冲淡一切,如果在皈依以后,没有善知识指引你往正确的学佛方向前进,时间久了,也很容易将宗教的信仰冲淡下来。

7.第七种现象,就是有一类异教徒,为了试探佛教真理、破斥佛法、盗用佛法、歪曲佛理而贩依、亲近三宝。在台湾有一种异教(外道)的信徒,也学正式的佛教出家弟子一样的跟着出家法师剃渡、出家、受戒.受戒之后,就是接收佛寺,当住持,对信众弘法,结果讲的不是佛教的正法,而是外道法。他们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接收佛教的寺院。因为台湾有一些佛寺没有出家众住持,所以有一类异教徒便有目的地藉用佛寺传布他们的外道法。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以前在笔者出家的本山道场,有一位女居士,皈依以后,受菩萨戒,结果受戒回来,还是在家里开神坛,掷神杯。到了佛寺,拿着神杯在大殿掷杯问佛。出家师父看见了,就把神杯收起来,结果他又用两块铜饭代替神杯问佛。这种人在佛教界很多。究其原因,他皈依、受戒的目的,只是想以佛教的名义来拉拢信众,利用佛教而已,当然没有求道心可言。

8.第八种人道教、杂神教、一贯道、佛教……,只要是宗教就皈依。这种情形,不仅是在台湾,如印度、泰国、韩国、日本、缅甸、东南亚等国家,乃至全世界各地都很多。笔者曾经去印度朝圣,抵达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处-菩提迦叶朝拜时,印度教徒就抬着神轿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菩提树下,摇幌、吶喊,在他们的心目中,神、佛的地位都是一样的,与台湾的一般信众信仰一样,神、佛不分。

9.第九种人假借皈依佛教的慈善外衣,掩饰他个人私欲图利的手段,用来达到发展他个人名利权势为目的。譬如以佛教徒名义当会头,办慈善事业,结果倒人家的会、又倒债。如有一位女居士,当会头十几年了,信用一向很好,结果还是倒人家会一千多万,有一对夫妇,将十几年辛辛苦苦的积蓄一百多万全部跟他的会,结果全部倒了,经常在夜里,夫妇俩抱在一起痛哭。大家都知道他是佛教徒,岂不是要让大家骂佛教了吗?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假借慈善名义为钓耳,利用人性的弱点,假称是佛教徒,令人对他生起信用心,结果却在行为上,与信仰不合。如果读者中有人正在面对债权人的问题时。一定要善于处理,不要和众生结怨。破坏佛教形象,来世因缘聚会时,更是怨怨相报,牵缠不完。

10.第十种人,自我学佛的期许很高,虽然想皈依佛教,但是却认为自己的程度不够,所以一直没有皈依。因为他认为皈依是一件很神圣、很庄严的事,一定要慎重其事。譬如有一位信徒,信佛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皈依,他就是认为皈依之前,一定要将自己的行为、品德做好,要有很好的心理准备,一旦皈依,就要进入学佛的情况,才能皈依,所以一直没有皈依。

11.第十一种人已经参加佛寺共修、法会很多年了,甚至研究佛经很多年了,他早就默认自心已经皈依佛教,而不愿意做皈依证明仪式。譬如笔者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说:「我内心已经皈依佛教,为什么还要再做皈依仪式呢?」他不知道「皈依」是遵佛遗教,自有其深远的意义及影响力存在。

12.第十二种人自认为对佛理有很深的造诸,所以对皈依时的「三宝引证师」精挑细选,希望找到比自己佛学程度高的皈依师父时,再做皈依打算,但是一直找不到,所以一直没有皈依。例如有一位博士,他对楞严经研究几年,一直没有皈依,笔者劝他皈依,他就说:「要找到对《楞严经》很有研究的法师,能够指导我研究楞严经,才做皈依。」这都是对佛制皈依仪式的意义不了解,才会对皈依的方式产生错误的想法。

综合以上数点,你、我在最初进入佛门时,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皈依佛教呢?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04

学之人大都停留在感情式、偶像式、权威式的皈依信仰中

当然不论已皈依、未皈依,只要心向佛法僧三宝.都可说是佛教的信众。但是如果当初皈依佛教时,不是为了追求佛法真理而皈依,在皈依佛门后,没有善知识的督促、开导,自然生不起学佛、向法的心,纵然经过了很多年,仍在门外徘徊,而当别人问起自己的宗教信仰时,却沾沾自喜说:「我是佛教徒。」这是目前教界绝大多数的佛教徒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人虽然在皈依佛教后,涉及佛书.但因看书太杂.没有一个由浅入深的中心指标,当别人问及佛教的中心思想时,却不知如何回答。有的人皈依佛教后,经由高人的指点,一跃登天,顿入般若,禅学的领域,一味而空,而忽略了佛法不离世间觉的一面。有的人一入佛门后,没有接触到佛法,立即修持密宗、净土宗,追求表相的净土,而不识其内涵的一面。无怪乎有人说:「密宗兴盛的时候,就是佛法灭亡的时候。」也有人说:「净土宗兴盛的时候,就是佛法灭亡之时。」又有人说:「禅宗兴盛的时候.即是佛法灭亡的时候。」

这几句话,不能仅看其表面之辞,即断定它有无道理,必须客观地探究它崛起的原因‥‥,才是一个智者学佛应有的态度。诸如此颗,不胜枚举。总之,无论你抱着什么样的角度看佛教,入佛门,既入佛教,千万不要虚入宝山,空手而回。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只要你今生能稍微得到佛法在现实人生中的益处,未来世中必然会有开花结果的一天。

佛教不是权威性的信仰,不是以崇拜个人本位主义为指归。在释迦牟尼佛根本教义的指导下,我们不能以塑造个人偶像的权威信仰方式来度人皈依。

虽然佛法上有说:「先以欲勾牵,然后入佛智。」然而在众生根器薄弱的今天,许多感情式、偶像式、权威式的信仰佛教,对目前整体佛教的形象及佛法的推动,已经发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事实证明大部份感情式、偶像式、权威式的皈依信仰佛教,在无法提升信众走向智信学佛的修行路程的窘况下,只会让佛教的真理日趋没落,日趋衰颓,让众生的慧命在个人权势利益的满足下牺牲了。除非你有他心通,知道某某众生应以何种方法接引入佛门,否则对于一点佛学基础也没有的人,就应当遵照释迦牟尼佛在《四部阿含经》及「大乘经典」中所开示度化众生皈依、信佛、学佛的根本历程,来做为接引众生最初皈依佛教的方便引导。所幸当代仍有不少大善知识,以其深蕴的般若智慧,指引我们走向正确智信的学佛道路,使广大信众得以解悟根本佛法的旨趣,以为进升大乘菩萨道之阶梯。

我们必须认识一点-只要是能够让大众追求的真理,绝对是公开的、普遍性的、大众化的,绝对没有神秘的色彩,没有任何的门户之见。

如有(以现在的宗派而言),也只不过是为了要适应各种不同根器的众生,接引广大的信众发希有、恭敬之心向佛、学佛,令众生生起敬重、追求佛道的长远深心而拖设方便的接引手法而已。

「真理越辨越明」,释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留下来的声闻藏、大乘藏等三藏十二部经典,是任何有志向学的人士可以公开研究的。只怕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去认识真理、追求真理,发觉蕴育在自己内心无限的智慧。而开发蕴育在内心无限的智慧,就是我们皈佛、信佛的主要目的。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华严经》说:「于佛法中,智为上首。」

佛法智慧能导引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理,认清现实人生的因缘本末,理出人生的光明面。有了佛法智慧的引导,便能洗涤我们内心的污秽、烦恼。当改变了内在的习性、烦恼,才能客观理智地掌握、创造自己的前途、命运。

当我们能够随时观照自己的善恶念头,不受外在喜怒环境影响,而有自己的主见、思想,看清楚自己的应该走的光明方向时,你才能说「命运操纵在自己手中」,才能突破目前顺逆境界的影响与冲击。否则难免「随境而转」,难免受到外在人事、环境的牵缠、影响,及宿世善恶业缘的羁绊。

而在皈依佛教后,于逐渐认识、接受佛法智慧的熏陶、洗礼下,一定要能够改变你的心性、习气、烦恼,渐渐启发蕴藏在你内心无尽的智慧宝藏,掌握自已的前途、命运,走向人生的光明路。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05

请注意:皈依证明师不等同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

   首先必须明白,皈依三宝是学佛入门的第一步,好象在打地基一样,如果最初进入佛门的方向、观念正确,你就可以少走许多冤枉路。笔者是在民国六十五年皈依佛教的,但是当时对皈依三宝中「皈依本师」意义的认识并不正确,原因是当初带引我进入佛门的『行者』自己对「皈依师」的理解有所偏差,所以导致笔者乃至现世中广大的的信众,最初对「皈依师」的「身分」到底指的是谁,皆有所误导。笔者皈依经过数年后,才在参访「某法师」对「皈依师」身分的解释下,突然醒悟,原来我的皈依佛不是某某法师,而是「释迦牟尼佛」。

   为什么「皈依师」不是「某某法师」,而是「释迦牟尼佛」?首先应该认识任何信众在皈依时,皆有三个「老师」:一、皈依证明师,二、皈依本师,三、亲教师、依止师(也就是皈依后学法的的善知识)

一定要皈依才能学佛吗一定要皈依才有资格称为「佛弟子」吗

(一)有少数信众在佛前自誓皈依,为什么?

这里指的皈依是初学之人到「出家师父住处」去办理「皈依仪式」。当然不是一定要办理「皈依仪式」,才能成为佛教徒。当知办理「皈依仪式」是「遵佛遗教」。尤其需要明白,最初皈依的心态及最初亲近的善知识(亲教师、依止师),足以影响、决定广大的信众日后学佛的方向...... 。所以分辨最初「皈依时的心态」及分辨皈依时善知识指引你入佛门的学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为什么说「办理皈依仪式」是「遵佛遗教」呢所有的信众在最初皈依时都必须遵守这个「皈依仪式」的规则吗例如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很多大专青年因为看到佛教界人为、是非的一面,而在佛前自誓皈依---自性皈依,这就是不明白皈依的意义,不「遵佛遗教」,没有看《阿含经》,不明白「皈依时的引证师的意义」,一般人大多以为「皈依师就是某某法师」,而对「皈依师精挑细选」,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皈依师父,就不遵佛制到出家师父住处去办理皈依。殊不知「皈依师」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初在佛前引导你成为三宝弟子的师父只是你的引证师,同时也不明白《阿含经》乃至《涅槃经》所说「自皈依意」及「自性皈依」、「自性三宝」的深意。

(二)如果信众可以自誓皈依,出家僧众是否可以自誓出家?

试问:如果广大的信众可以在佛前自誓皈依,不需要出家师父为你做证明,那么出家师父是否也可以自誓出家,不需要剃度师就可以自行在佛前:自己剃发出家自己发誓随释迦牟尼佛出家这就是不明白佛制「皈依证明师」及不明白佛制「出家剃度师」的意义何在?

如果僧众可以自誓出家,释迦牟尼佛也不必出世以身作则的出家引渡弟子出家。同理,信众如果可以在佛前自誓皈依,释迦牟尼佛也不必在《阿含经》中制定佛灭度后,出家僧众应该依何种心态,何种方式引导信众皈依三宝?如果许多信众皆在没有「遵佛遗教」办理皈依仪式时就在佛前自誓皈依,那么佛教的体制就会混乱,而且你这种行为会对「未皈依者产生不良形象的误导。

当知信众皈依三宝时,同时可以有三种师父(前已说明),同样的出家僧众,也可以有三种师父(前已说明),如剃度师以外,还可以有亲教师(依止师) (因为出家五年经过剃度师同意后,可以离师参学。)

当你明白「皈依时的引证师」只是带导你「初入佛门」证明你皈依三宝的出家师父时,你对「皈依时的仪式」就会有另一种思考。更须明白,「皈依仪式」不仅是「仪式」而已,尚含有「皈依时正知见引导在其中」。以下就依《阿含经》所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如何告诫出家弟子应该以何种心态何种方式引导信众皈依三宝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06

认识佛在世时,佛涅槃后,佛陀以及佛弟子是如何接受信众皈依佛教?



现在将这个题目分成五个重点来向大家说明:

(一)佛在世时,如何接引信众皈依?

(二)佛在世时,如果佛外出,或僧众不在佛的身旁,僧                              

   众如何接引信众皈依?

(三)佛涅槃后,出家僧众如何引导信徒皈依佛教?

(四)佛在世时,在什么时候允许比丘以什么方式接受信

   众皈依?

(五)佛指示居士应该以什么心态皈依佛教?

(六)综合『阿含经』所说佛陀在世时引渡信众皈依、受戒的情形

(七)《阿含经》有说明出家众是证明信众皈依佛教的「引证师」

(一)佛在世时,如何接引信众皈依?



    佛在世时,当然由佛陀直接引渡信众皈依三宝。大部分的信众,在听佛说法后,闻法欢喜,希望皈依佛教,而自愿发心皈依佛教,不像前述列举的现在皈依的心态那么复杂,(有拉着去皈依,还愿皈依......)(见第第三题目所述,:「一般信众皈依的心态有十二种」一文)。当信众皈依佛时,佛陀为他做证明: 从今天开始你就是佛教徒,成为正式的在家居士。



(二)佛在世时,如果佛出外,或出家僧众在别的地方说法、渡众、静修,不在佛的身旁,出家僧众如何引导信众皈依?



举一个例子,譬如佛在世时,有一次佛命令目连去降伏两条兴风作怪的龙,两条龙与目连斗法,龙的神通抵不过目连,被目连降伏。两条龙见目连神通广大,想皈依目连,目连引导说:你俩不可皈依我,我自有皈依本师,于是就劝他们皈依佛,带领他们去见佛,皈依佛。

从这个例子可以知道,佛不在的时候,僧众仍然是引导信众皈依在世的佛陀,绝对没有「误导信施皈依僧众个人的行为」!



(三)佛涅槃后,僧众如何引导信众皈依佛教?

     迦遮延尊者引领婆罗门皈依灭度佛



    举一个例子来说,《增一阿含》卷十(九)说:「有一次,摩诃迦遮延尊者游行到一个名为婆那国家的很深的池水旁边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前去拜访尊者。当他到达尊者住处时,正有许多年少比丘也在旁边,见到婆罗门,并没有向他顶礼。婆罗门非常生气,以此询问尊者,认为年少比丘所行非法,不懂礼拜长老修行者。尊者为其开导说:『如果有人年纪虽然八九十岁,但是内心淫欲不断,所作恶业不断,虽然年老,犹在壮年之地。如果比丘年纪虽然二三十岁,但是内心淫欲已断,不作恶行,虽然年纪幼小,犹在老年之地......』

    婆罗门受到尊者的道德感化,舍弃了自己的妄见,向尊者恭敬礼拜说:『我从今天开始发誓皈依迦遮延比丘僧,尽我一生寿命不杀生。』

迦遮延尊者回答说:『你不可皈依我,我所发心皈依的导师你也应当发心皈依。』

婆罗门问:『尊者迦遮延皈依的导师是谁呢?』  

    尊者便朝向当时印度如来涅槃的方向长跪说:『不久之前,在迦毗罗卫国,有转轮圣王的胎种,出生于释氏族姓中。国王有一个儿子,名叫悉达多,二十九岁出家学道,成就无上佛果,佛号释迦牟尼,我随佛出家,自誓皈依于佛,佛是我的皈依本师,您应该皈依于佛。』  

    婆罗门又问:『佛现在在什么地方,我今天想要见他?』            迦遮延答说:『佛已经涅槃了。』  

婆罗门感伤的说:『如果佛今天还在人间,我便可以常

往返佛的住所向佛问讯请安。虽然佛今天已经涅槃了,我依然要重新顶礼佛陀,皈依佛、皈依佛法、僧众,尽我一生寿命,不杀生......。』于是婆罗门随着尊者朝向佛涅槃的地方,顶拜佛陀,皈依佛陀。」  

    从上面三点所说的,可以清楚的认识我们学佛之人的皈依本师是谁?就是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现在都省略的讲是皈依某某法师。依《阿含经》的观点,详细的讲,详细的探讨,皈依师是出世在古印度的佛陀─释迦牟尼佛,这还是狭义的讲,广义的说,皈依师,应该是宇宙中的十方一切诸佛。

    而带引信众在佛前发誓皈依佛的引证师,才是我们出家众。皈依以后,你如果觉得这位「引证师」的佛法智慧可以成为你以后「学法」的对象(善知识),你当然可以依止他学习佛法。但是你同时还可以有其他的亲教师(教导你佛法的别的法师)、依止师(亲近、依止其他法师受学三皈五戒之法)。也就是说,皈依后依各人环境,因缘不同,也可以同时亲近其他僧宝。就像前述所说出家众一样可以有:1.剃度师2.受戒师3.亲教师、依止师(五年学戒后)在剃度师父同意下,可以离开本山去参学,也可以永远留在本山受学佛法…。

    可是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一分行者在引渡信众皈依时,往往在度信众皈依的同时,就是在为信众称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后的当下,对信众省略的讲:你的皈依师是某某法师。而且在「皈依证上」,明明白白写着皈依本师是某某法师,以致令初学的人,往往弄不清楚皈依本师到底是谁?由此可知,皈依时不是皈依某某法师个人,也不是皈依释迦牟尼佛个人,而是皈依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与大慈悲。

再次提醒初入佛门之人,你常常会听到有人问你的皈依师是谁?你也会问:你的皈依师父是谁?一般皆会回答说:某某法师。而忽略了皈依师是释迦牟尼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切须牢记:皈依时的引证师是引导你在佛前证明你现在开始已经皈依三宝的师父,不是你的「皈依师」,是引证师,你的皈依师父只有一个,就是释迦牟尼佛。

了解了正确的皈依意义,以后你应该问你的「皈依证明师」是谁?或者问:你在哪里皈依?例如台北有一个居士,听我分析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皈依这么多年,一直认为皈依师是某某法师,现在才知道皈依师是佛,引证师是出家众。

像前面所说自誓皈依,心已经皈依佛,或者已经自认为是佛教徒,为什么还要做皈依仪式呢?最重要的就是「遵佛遗教」。也就是第四点所说:佛允许比丘以什么方式接受信众皈依所要说的。





(四)佛允许比丘用什么方式接受信众皈依?

佛允许比丘为信众受三皈五戒之法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第一经): 「有一天,佛与比丘僧众住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的时候,有一位跋提长者,因为不知道优婆塞法(在家居士法)是什么?而以这个问题去请示佛陀。佛为他解释之后,接着便对比丘们说:『从今天开始,佛允许你们替善男信女授持三皈五戒,为皈依的信众证明他们为三宝弟子。当你们为,发清净心、正信心的男子、女人讲授三皈五戒时,应该教导善男信女们长跪合掌,称呼自己的姓名,我某某(俗家姓名),从今日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释迦牟尼佛是我世尊,唯愿世尊听许我为「优婆塞」(在家男居士),或在家女居士为「优婆夷」,如此重复称念三遍,就如同佛最初听受五百贾客(五百位商人)皈依佛法僧三宝一样。如果为信众受五戒时:应当教导信众这样的称念:我自称(俗家姓名),尽形寿(尽我一生的性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信众无法五戒全数受持,也可以受一条戒,或是受二条戒,或是受三条戒、四条戒,倘若能五戒全部受持,当然最好。』比丘们闻佛所说,谨遵奉行。」

     佛在世时,没有皈依证及法名(如同随佛出家的佛弟子本来没有法名一样)。现在有皈依证,因现在人口说无凭,所以设制「皈依证」令信众有所「凭据」,并且制造其未来有「亲近」「引证师」向其「学法」的机缘。现在人又有取法名,表示从此改头换面之意。当知佛在世,信众有福报见佛,根器比较利,所以在皈依、受戒后,绕佛三匝而去,时间极短。如笔者曾见一处精舍的法师在办理皈依时,令信众在皈依前称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名号,绕佛三匝,皈依、受五戒后,再称佛名号,绕佛三匝,再为信众讲皈依三宝的简单意义与略讲「五戒」之意,及再针对信众问题做回答,几个小时就完成皈依程序。现在「受五戒」要「七天」,更能将三皈五戒的意思讲得完整,令信众在庄严的气氛中受学五戒,是信众之福。但是也有居士问:受戒七天太长,没有时间去,也可以到一日内就能完成「三皈五戒程序」的精舍或佛寺去受戒。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06

(五)佛指示居士应该用什么心态皈依佛教?



    当知佛在世时,并没有引渡信众皈依佛陀个人,仍然是引渡信众皈依、学习佛所说法的内容。从法的内容,来了解佛的德行修证的过程,进而踏上学法的修证历程,完成佛的德行,这是佛引渡信众皈依三宝的目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佛指示居士应该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性。这个道理,在《增一阿含》卷十二第一经有一段话说:「佛在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曾经告诉比丘们说:『有三种德性,是居士皈依时应当景仰学习的。是那三种德性呢?

第一、即是皈依佛的德性,

第二、即是皈依法的德性,

第三、即是皈依僧的德性。

  佛有什么德性,值得居士去皈敬、效法、学习呢?因为佛的智慧和福德是在地狱、畜生、饿鬼、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六道众生中,是最为尊贵、最为无上、无人能比的,是佛经过无数劫修行而得来的。如果有信众能够恭敬供养佛,景仰佛的德性,赞叹佛的德性,乃至修学佛的德性,未来最基本的,便会得到天上人间的福乐果报,所以要皈依佛。

「佛所证的法」有什么德性,值得居士去皈敬、效法、学习呢?佛平常所说的诸法,就是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还有无欲、无染、灭尽烦恼的涅槃法,乃至成佛之法。这些道理,以后如果有因缘,再和大家说明。在佛说诸法中,涅槃法及(成佛之法)是一切佛法中最尊贵最无上没有任何法能企及的……,是修学佛法,证入解脱之道(成就佛的无上大解脱之道)的核心归宿。如果有众生礼敬佛所证入的大寂灭海(佛道究竟之法),赞叹涅槃法,修学涅槃法(修学佛所证成佛之法、无上涅槃之法),未来最基本的一定能够获得天上人间的殊胜果报,所以要归依法。

    而什么叫做皈依僧宝的德性呢?因为依佛制出家,修学佛法,证入圣果的圣众僧,在所有看得见、有形相的众生中,他们的德性、智慧除佛以外是最为尊贵、最为无上、没有任何众生所能企及的。他们已经没有世俗的欲望、烦恼,心地正直、纯善,有的出家僧宝已经了脱生死,有的正在朝向解脱的圣道前进……。如果有众生崇敬、供养依佛出家、修法、向果、证果的圣众僧,赞叹圣众僧的德性,修学圣众僧的解脱德性,未来最基本的,一定能够得到天上人间的福乐果报,所以要皈依僧,…..。」

    这是《增一阿含经上》介绍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性的最基本的意义。后面会和大家再深入一层的来说明。



(六)综合『阿含经』所说佛陀在世时引渡信众皈依、受戒的情形

现在综合《四部阿含经》中所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当时引渡信众皈依、受戒是个怎么样的情形,来和大家做一个扼要的说明。

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佛在世的时候,如果有信众听佛说法以后,想要皈依佛,佛便会直接引渡信众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性,为信众作证明说:从今日开始,你就是正式的佛门弟子,男居士称为「优婆塞」,女居士称为「优婆夷」,这是进入佛门,信佛、学佛的第一步。而在佛陀接引的皈依信众之中,因为众生宿世种植佛缘善根的深浅不同,有的听佛说法以后,仅仅皈依三宝,没有进一步去受持五戒;有的在闻佛说法以后,随即皈依三宝,求授五戒;有的人在皈佛受戒后,一再听佛说法之后,就得证圣果,这是佛在世时才有的情形。但是现在已经是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绝对没有这种闻法便证果的情况。佛在世时,有的人在听佛说法、证果后,才脱口称佛为师,皈依佛陀,求授三皈五戒。而且在印度当时有许多苦行外道、异教徒,出生在佛陀时代,因为宿世播种的差别因缘,当时随婆罗门外道出家,但是前世(宿昔无量劫中)早就已经植下佛种善根,加上宿昔无量劫的离欲、苦修,今生一听到释迦牟尼佛说法,便立即远离尘俗粗惑烦恼,得证声闻初果(开悟证法性),超出恶业因果,不堕三恶道。这些外道修行者,在闻法证果后,因为感激佛陀说法使他们证果的恩德,蒙受到佛陀法乳之恩,而在证果的同时,感激佛陀的心情,表现在言谈和表情上,于是以纯直诚善之心恭敬称佛为师,皈依佛法僧三宝,并且发愿以现在的在家居士身份尽他一生的寿命守持三皈五戒,护持佛教。这种情形,在《阿含经》中记载的很多。而且唯有在证入声闻果位的初果之后,才能毫无疑异的一心皈命、修学佛法僧三宝的德性,直入佛法涅槃解脱的道路而没有障碍。在印度的当时又有的外道修行人,在听佛说法之后,虽然立即证入初果(已经开悟了),但是并没有称佛为师,在法喜充满(开悟、悟道)的当时,就已经带着佛陀的法乳之恩而离开佛陀,到别的地方去了。虽然他们没有称佛为师,但是已经亲证了法性,已经开悟了,对于了脱生死的道理不会再有疑惑,其实他们是佛陀的真正的得法弟子,他们的心已皈依佛的一分大解脱之德, 真正称为得法的佛弟子。为什么这类闻法、证果的外道行者,没有随佛出家呢?应该是他们宿世的某种业缘关系,致使他们虽然得证声闻圣者初果,但是仍然继续过着在家或非家(没有家属,又不随佛出家)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确知的,就是他们的心已经出家,再经过七次生死天上、人间七次往返生死,就可以度脱三界的欲望、烦恼、证入涅槃了。佛出世在印度的当时,也有的长者、民众在听佛说法后,因为宿世善根深厚,今生度脱的因缘已经成熟,也得证初果开悟了,这些长者、民众感激佛陀法乳教诲之心 ,自然油然而生,发心皈依佛陀,做佛教的在家居士,护持佛法,广做布施供养。而这一类的长者、居士闻法、证果之后,也没有发心随佛出家,而是继续以在家居士的身份,度化了许多民众信佛、学佛,因为今生闻法、证果,利人利己的因缘,死了以后都生到天上去了。他们所获得的天福果报,也比其他天众殊胜。又有的外道的出家人,他们原本已经欲望淡薄,一经过佛陀点化、说法,就立即身心皈依佛,发心出家,在出家精进的修持下,很快的就顿证阿罗汉果。这类的例子,在《四部阿含》中都有记载,而且以《杂阿含经》所记载得最多。又有的利根器的外道修行人,在听佛说法、证果后,立刻身心皈依佛,发心出家,也很快的得证声闻四果。像舍利弗、目连等都是这类的利根器的外道修行者……。在《阿含经》记载,又有的外道、民众在听佛说法之后,就得到佛法的益处,欢欢喜喜的回家去, 虽然他们今生没有皈依佛,但是已经种下了未来信佛、学佛的深厚善根,而且今世又能值遇佛陀出世,又能见佛闻法,就证明了他们前世(宿昔无量劫中)一定有深厚的佛缘。相形之下,看看我们今天身处末法时代,想要再在这个世间遇佛出世,短劫之内已经不可能了,这就说明了我们的慧浅福薄,才不能再这个世间遇佛出世。我想每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都会有这种感慨!



(七)《阿含经》有说明出家众是证明信众皈依佛教的「引证师」



    以上是《阿含经》上记载,佛在世的时候,出生在当时印度的长者、民众、外道出家人亲自逢佛出世,又能亲自见佛的情形。有的人皈依佛,有的人皈依佛又受五戒,有的人在闻法、证果后才皈依佛受持五戒;有的人在闻法、证果后,随佛出家;有的人在闻法之后,立刻身心皈依佛,出家学道……,这种情形,在《阿含经》上记载的很多。这是说明了因为他们宿世种植佛法的善根,有深浅的差别因缘,所以产生不同的果报情形。但是他们在皈依佛陀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在闻法之后,对佛法生起信心,才自愿发心皈依佛法僧三宝,并且是佛陀亲自为他们做证明: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正式的三宝弟子,正式的佛教徒了。」后来比丘们无论在佛住世的时候,或者在佛灭度以后,当他们接引信众皈依三宝的时候,也是以引导信众皈依当时出世印度的佛陀或者已经灭度的佛陀为指归。而当信众对比丘生起景仰、学法的信心,想要皈依比丘个人时,有德的比丘,一定会立即开导他说:你不可以皈依我,应该皈依我出家、学法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才对。现在虽然佛已经涅槃了,离我们远去,但是现世的出家二众引渡众生受持三皈五戒时,也应该以印度当时有德的比丘引领信众皈依灭度佛为榜样,才是一个身为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出家、学法的弟子应该有的美德与智慧。话又说回来,而皈依灭度佛,皈依当时出世在印度的佛,皈依佛所说的法,皈依随佛出家的圣众僧,是否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另一种团体的权威式的偶像崇拜呢?不是,当然不是。这一点从我们上面引述的例子中可以得知,大家要听清楚:佛在印度允许比丘们接受信众皈依,开示比丘们接引众生皈依三宝求受五戒的简短仪规后,便立刻训示比丘们说:「弟子们啊!你们在接受信众皈依佛教时,要引度信众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性。」

    「皈依、学习佛法僧三宝的德性」,便是信众皈依三宝的真正目的。我们出家众带领信众皈依佛教,只不过是证明信众从今天开始已经皈依佛教,已经是正式的佛教徒,乃是引领信众皈依三宝德性的证明师而已。这一点从上述阿含经所节录的实例中可以看出。至于皈依以后,居士们是否应该继续跟着皈依三宝时的「引证师」受学佛法,那就不一定了,这必须看居士们过去生中积植了那一类的福德、智慧,修集了多少的宿慧、福份,就会与那一类有缘的善知识相应,做为修学佛法接引入门的对象。但是初学的人多听法师说法、多看佛经、多发掘问题、多思考佛经的内容、对佛法做广泛的分辨,多亲近善知识,广学多闻,你的佛学智识,一定会一天一天的开启,当你抱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佛法,若干年后,必会有渐入佳境、智慧启悟的一天,那个时候,你才能分辨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明师?什么是方便法?什么是究竟法?才能够稍微有智慧选择自己应该走的修行方向,才能择明师而修学,才能真正领悟依法不依人的真义。在初学的人现在佛法智识尚未启悟的一天,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当然必须随着你的宿世福德因缘,今生遇着前世某一类有缘的善知识做为最初入门修学佛法的对象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07

如果有僧宝住世,而你却自己在佛前自誓皈依,就犯下几点过失

佛为何要初学之人在僧众面前做「皈依仪式」?

其一,初入佛门,一定要有善知识导引,才不致盲修瞎炼。

其二,当知初皈依在佛前由「引证师」带领「信众」发愿,这颗誓愿心会存放在八识心田中增加对皈依三宝的信心,又可以和「引证师父」结清净法缘,来世再遇到佛法时,你就会发出要皈依三宝的信心,这颗清净信心、皈依的誓愿心,会生生世世带下去。

如果有僧宝住世,而你却自己在佛前自誓皈依,就犯下几点过失:

1.如果初学佛时不遵守、不接受佛陀制定下来的皈依方式,就会破坏佛教的团体形象。

2.如果你在学佛前没有以佛陀制定的方式皈依,以后人家问你信佛要不要皈依?你会说不用,因为我自己也没有皈依。甚至你成为大居士,教人家不用遵佛遗教,只要心里皈依就好,这样当然会破坏佛教团体形象,让初学之人没有一个遵循的方向前进。

3.甚至现在有一种怪现象(早在十多年前就已存在),就是很多自恃高根器的人,在佛前自誓皈依──自性皈依,不找出家师父当引证师,认为现在的出家人不配做他的皈依师,原因是看到佛教人为是非的一面,这就是不明白皈依的意义,不遵佛遗教,不知《阿含经》早就开示说,出家师父是「引证师」不是「皈依师」,于是对「引证师」精挑细选(以为是「皈依师」),这也不明白《阿含经》所以说自皈依的意思。

如果皈依可以自誓皈依,出家可以自誓出家,就不用剃度师,不明白剃度师父的意义。

如果可以在佛前自誓皈依,佛也不必制定出家僧宝,接引信众皈依、学佛。

如果僧宝可以自誓出家,佛也不必出世,以身作则出家,引渡弟子出家。

必须明白,佛制定: 有僧宝住世,要遵佛遗教,接受僧宝为信众皈依、受戒,这是维护佛教的团体形象问题。

如果佛未出世,有辟支佛自己出家,修行、解脱,也没有随佛出家、受戒,即是生无佛世,才能这么做,是特例中的特例。现在有僧宝住世,无论出家或者「皈依三宝」,皆要依「明师」而出家,或者依「引证师」「皈依三宝」。

4.如果大家都在初入佛门时,在佛前「自誓皈依」,广大的信众在没有「认识佛、法、僧三宝」的基本、正确的意义前,就走向自以为是的「自性皈依」之路,以盲引盲,这是很危险的,如此会让初学之人失去正确的方向导引他们前进。初学的人没有善知识(明师)指引一条由浅入深的学佛道路行进,很容易走向「相似佛法」中,走入外道修法。而且现在邪说横行,相似佛法比比皆是,初学之人如何能分辨什么是「正道之法」?什么是「相似佛法」?什么是「外道法」?什么是与「鬼神道相近的业行」?

5.不遵佛遗教,破坏佛教团体形象,不明白佛制:皈依三宝的重要性,也不明白引证师的重要性,没有深入经藏去研究自性皈依的意义。

6.当你自己自誓皈依的那一刻起,就是看不起现世的僧众,先生起我慢心,怎能将清净光明的本性显发出来做到自性的皈依呢?

现在一般广大的佛教徒有一种模糊的观念,认为自己的皈依师是某某法师,这是因为在皈依时将「皈依证明师」省略的说,才会造成这种模糊的观念。

像笔者俗家阿姨皈依多年,已受五戒,也不明白「皈依师」是释迦牟尼佛,发好心要度我母亲「皈依我」,这是错误的观念。原因就出在皈依时的观念没有弄清楚。

当知皈依不是皈依僧众个人,是在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外又可以「依止」「引证师」做为你未来「学法」的对象,只要是受过戒的出家众,都可以担任「引证师」,不必对「引证师」精挑细选,「引证师」只是引导你在佛前皈依,为你做证明,证明你今天已经皈依三宝,是一个正式的佛教徒。你要向「引证师」学习佛法,或亲近别的僧宝学习佛法都可以。但是「引证师」是否有「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见」也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任何僧众」具有「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见」,都可以做为你的「引证师」。了解正确的皈依观念,就不会将自己的心量局限于某个道场、某位法师的狭小亲近、学习的领域里…。

初入佛门,一定要多听、多看、多观察、多分辨,慢慢来选择「未来依止师父的学法方向」……,你才会海阔天空,更能早日踏上「正确的分辨法义、学佛之路……」。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08

什么是「自皈依佛」? 什么是「自性皈依」?

如果初学者不明白「佛、法、僧」三宝的德行是依据佛所说的什么法义,如何「由浅入深」成就的,就谈不上「自皈依佛」及「自性皈依」的「深入修证意义」。

(一)《阿含经》上所说「自皈依佛」与「自皈依法」的原意

1.自皈依佛

先来了解《阿含经》上所说的自皈依佛的原意是什么﹖《阿含经》上说,很多初学的人在「听佛说法后」,就发出欢喜心,自愿发心皈依佛教,这是自皈依的基本意义; 又佛在世时,有些居士是在听佛说法时,顿证初果、二果、三果不等,在证果后,才脱口称佛为师,皈依佛陀,这种由居士身「证果」的佛弟子所称的「皈依佛陀」,就是「自皈依佛」的深意,不只是尊重、恭敬、皈依佛陀的广大德行,并且自己已经亲见「法性」,开发自心内的空性智慧,因此所称「自皈依佛陀」,更含有感恩佛陀令自己自觉、自证、自见一分与佛陀同证真如觉性(亲见自性、本性真心之意),这就是「自皈依佛」的简单释意。

2.自皈依法

又《长阿含经》中记载,佛在涅槃前的三个月,指示弟子阿难说:「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 …。」

又说:「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

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对所有在家、出家弟子的告诫,佛陀从来不会用自私心、骄傲心、我慢心对一切弟子自称:我现在拥有许多徒众,你们都是我的皈依弟子,你们都是我的出家弟子,我要领导大众,我要教导信众,我要驾驭大众…,所有弟子只能皈依于我的德行,崇拜我的修行,我所证觉的佛法是独一无二的…。佛陀绝对不会用这种权威式、偶像式、个人式的自私自利心态去教化众生。而且佛陀在大乘经典及小乘经典上所自称的「我」的内涵,绝对不同于凡夫俗子自称的庸庸碌碌的「我」…。

就因为佛陀不会有「我在领导僧团」、「我在为众生说法」等「世俗心态」、「世俗见地」的「我思我见在」,所以佛陀才会告诫阿难说: 「如来从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岂当于众有教令乎…。」

因此才会在涅槃前三个月对阿难说: 「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意思是说,所有佛弟子们,无论在家弟子皈依佛陀,或者出家弟子随佛学习,皆不可以对释迦牟尼佛个人形成偶像式的崇拜(勿他归依之意),而是要将「皈依佛陀」的信念移转到佛所说「了脱生死法义上的内涵」来认识、来修学(勿他归依之意)。这是对声闻弟子们的告诫。

(二)《涅槃经》上所说的自性皈依

什么是自性皈依?这是大乘佛经中的《涅槃经》上有提到自性皈依,自性三宝的意义。

1.自性皈依

什么是自性皈依?如果初学的人在最初皈依佛后,经过无量世的修学佛法,已经能够在戒、定、慧的启发下,证悟内心光明的觉性,见到自己内心本来具备的灵明觉照的「清净本性」。无论生在恶国(非洲、边疆、共产国家)、遇到恶知识,遇到恶时、恶世(不好的时机,如现在五浊恶世),听到邪恶的法(出生在没有佛法、邪说盛行的时代),都能够保持这颗灵敏的觉性而不丧失,这就叫做自性皈依。如何证明他已经证得这种功夫呢?也就是证清净本心?至少获证声闻三果,才能做到多分自性皈依、自皈依佛,无论发愿在任何十方世界回小回大,乘愿度众生,出生在那一个国度……,皆能保持这颗内心光明的觉性。

2.自皈依法

什么是自皈依法?学佛的人要做到依戒、定、慧的力量体证到缘起性空的真理,证到空性,才能真正做到自皈依法。

3.自皈依僧

什么是自皈依僧?学佛的人,在闻法修行的过程中,从内心产生禅悦法喜的定境中,能够生起平等、清净的心和大家和乐相处,用平等心去恭敬、学习一切僧宝的德行,具备圣众僧的德行,又能够用平等心自利、利他的去随缘度化众生──这才叫做自皈依僧。

以上所说自性皈依三宝的意义,这些都要经过无量世,乃至无量劫的修学福慧,才能真正做到自性皈依。不是现在末法中的「初入佛门」的皈依弟子能够做到的。不仅「初学之人」做不到「自性皈依」,就是自称「久学之人」也做不到实证的「自性皈依」!所以说某些人在佛前「自誓皈依」──自性皈依而不遵佛遗教,办理皈依仪式是有疑问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08

认识佛、法、僧三宝有什么不同于世人的德行,值得我们皈依、学习?

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意思?

皈依三宝后,首先应该明白释迦牟尼佛到底有什么不同于世俗人的特殊智慧,值得我们去皈依、学习呢?

我们首先从佛的姓名中来了解:「释迦」二字是「族姓能仁」之意,「牟尼」二字是「寂静」的意思。意思是说,佛的究竟智慧及无上慈悲是从发自内心寂静的定慧证觉中,进一步去引渡众生而产生而完成。笔者在接触台北有一位女居士于皈依学佛起,一直把佛看成修养很好的人,只是俗人中的世间圣人,没有从佛证觉的出世间的大智慧、大禅定、大慈悲来了解「佛」的特殊意义。

所以初学之人必须了解,释迦牟尼佛正确的释意:就是皈依一个身心具有大寂静、大觉悟、究竟证觉宇宙真理的圆满智慧的无上觉者,皈依佛的异于常人如无尽虚空般地大智慧与大慈悲,向佛学习他的一分智慧与慈悲,才能净化我们的身心,转变我们不好的个性与习惯才能使社会增添许多祥和之气…,才能使自我在理性上提升,处理事情更冷静,更有智慧…。

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究竟成佛」而不是只有「了脱生死」而已

初学的人皈依佛后,首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释迦牟尼佛传,但是现代的「释迦传记」有多种版本。有不具备宗教情操的学者写的「释迦传记」。有否定大乘佛经而依南传经论编写的「释迦传记」,又有其他版本的「释迦传记」。如果初学之人在看「释迦传记」时,选读到「学者」或者「南传行者」写的「释迦传」,就会对「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身分」产生误导。因为释迦牟尼佛出现在古印度的当时是「成佛」而不是仅仅像我们一样以实质的凡夫身分,才出世在古印度的当世,才开始出家、修行、走向了脱生死之路。这在许多「大众传播媒体上」,如「电视台上」,已经产生很多「误导」。而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到底是成佛还是只是以凡夫身分修行,当世之中才了脱生死呢?这已经牵涉到「佛教经典结集的问题」等对「大乘佛法」与「小乘佛经」到底是不是佛说的「辨正问题」,(在此不谈,详见笔者所着「略谈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一书,本网有刊登)。

因为现在不少「出家二众」及许多「在家居士」对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的当时身分到底是「成佛」还是只是如凡夫身分般地修行、当生才了脱生死的大问题,已经受到「学术研究」的影响,没有「共识」,不像以前皆依「大乘经典」所说「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是「示现成佛」。这些对「佛的身分」的「认定」与「看法改变」,已经从各种佛书及「传播媒体中」产生很多的误传,影响初学者对释迦牟尼佛「德行」的认识形成非常严重的误导。

因为释迦牟尼佛到底在古印度的当时是「成佛」还是「只有在当世之中才了脱生死」,已经牵涉「成佛之道」──大乘经典中所说「菩萨修行内涵」是否可以成立的大问题,初学者不可等闲视之!如果只将「释迦牟尼佛」当做是一个「凡夫俗子」在古印度的当时才出家、修行、了脱生死,当你再接触有关「舆论媒体」及「佛教电视弘法」传播「佛陀」的修行内涵及「原始佛教」所辩称的「历史上人间的佛陀」对「释迦牟尼佛」的身分「定位」为「凡夫俗子」后,那么你离「佛陀」真正的「德行」──「成佛之道」的修证内涵──菩萨修行次第的内容──六度波罗蜜的「真实义」就万分遥远了。因为最初学佛时「佛道」的「正知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最初学佛时对于佛道的正知正见很正确,就可以少走很多冤旺路。所以初学者应该重视「初入佛门时」对「佛陀」身分认定的大问题。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09

略述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

一个高度的智慧者对人生之旅的选择

初学之人当然应该从「释迦牟尼佛传」中去认识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后如何修行?如何为众生说法?什么时候离开世间?为什么要证入涅槃?……但是如果「看不对传记」,对释迦牟尼佛终生所说「法义」局限在「历史考证佛经源流」的原始佛教上,就是「小乘经典」──《阿含经》中,或者走入一类「密教徒」所说「即身成佛」──在这一生中就能究竟、圆满成佛,或者在「十几世中」就能圆满成佛的「错误知见」去认识「佛陀的德行」。那么你初入佛门对「法」的认识与观念就已经被「误导」。

然而释迦牟尼佛确实在两千五百年前诞生在古印度的「蓝毗尼园」中(现在是尼波尔境内),确实示现凡夫身,于出家修道前,一直以尊贵的太子身分,处在一个奢华富裕的王宫生活里(见《中阿含》大品柔软经第一)。而此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对一个天赋禀异,具有灵敏观察力的智者而言,呈现在眼前的一切,却使他对现实生命的起源,充满了一连串的疑问,激发他对现实人生敏锐的求知欲。当一个人对目前的荣华富贵、名利权势视如敝屣,深感它的不实性、无常性,豁然发现另一条坦荡、悠然的云水生涯时,就是他踏上心灵之旅、开发内在精神生命的开始!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一个具有高度智慧,异于常人的思索力、观照力,身处美女如云,权贵齐集于一身的皇宫生活里,而不为富贵所诱,淫乐所动。在洞悉出再美好的环境,再欢乐的时光,也要随着无情的流云,飘逝在苍穹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时,毅然超出这个千篇一律,充满权力是非的王宫生活,带着对真理的追求,精神生命开发的理想而展开另一种宇宙缘起的探寻。

2、释迦太子因见人间的生、老、病、死而发现人生短暂生命的真相发心出家修行

一般人要在困窘的环境下发现痛苦的根源,因为尝到痛苦的滋味而知苦、舍苦,发心出家,比较容易。对于一个从小安居于安富尊荣,无忧无虑,从来没有尝受到困苦因缘的尊贵太子,要他骤然舍弃眼前拥有的妻妾美女,财势权贵,如果没有异于常人的大担当、大智慧,是不容易觉醒的,太子不但以智慧之眼看清楚了眼前奢华糜烂的皇宫生活,只不过如过眼云烟般的虚幻,并且在出城游观时(见《长阿含》大本经「一」),于道路上亲自看见头白齿落、面皱身偻的老人,身患疾症、病苦折磨的患者,四肢僵硬、悲号送终的死人,从现实人生的「生、老、病、死」中,发现短暂生命的真相。死亡,是人生最后的归宿,如果对自己的生命没有做过内在的洗炼,对自己灵性的生命没有丝毫把握,任何人到了迟暮之年,都会惧怕死亡的来临。

大部分的人,皆是在妻儿恩爱中庸庸碌碌地虚度一生,能够在今生生命中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意义、精神生命的价值做过短暂检讨、反省的,恐怕大都要经过病苦、老年、临死之前,乃至生离死别间,才会稍微对周遭发生的人事环境做短暂的回顾、省悟!

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要在尝到苦的结果后,才知道「苦」是人生的真相。一个从有生命以来,就对现实的假相有着异于常人的观察力、判断力的先知先觉者,在他观察出原来这一期生命中充满了许多身心交织而产生了无数不是世人现有的凡常思虑所能解决的痛苦烦恼时,适时运用他敏捷的分辨力,改变他的人生观──慧剑斩情丝,转变这一生未来将要走的路程,扭转这一生现实生命将要造作、形成的现实因果,使他的人生之旅在三十岁(实岁二十九,又有记载十九岁)的那一年产生了急剧的变化,成为一个富贵与流浪生命者之间的人生旅程空前的转捩点。见《中阿含》浦利多品罗摩经第三)

三十岁──正是人生的壮年时期,一个人到了三十岁之时,正是有独立思考力、判断力的时期,具备分辨人生之旅的黄金时期,可以说是已经找到了未来人生的出路。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生最具塑造性、进取性、思想性、观照性的年龄,就是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佛陀选择三十岁出家,便说明了佛已经从世俗的王宫安乐中与出世修道的清修中划分出了一条入世与出世的明显分野。生与死不能两立,要解决人生烦恼的根源,就不能再沉迷于当前的富贵淫乐之中,要当生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理,便非得今生出家修道不可。佛以最实际的行动,代表了一个贵族身分者看清楚了权势内幕的纷争,对权贵生涯的觉醒,代表了一个置身于纸醉金迷皇宫生活中的千金之子领悟了未来人生应该走的方向,对无常欢乐刻骨铭心的省悟,暗示了一条人生最大的投资路线──出家,唯有从现实人生的经历中发现出苦的生机,才能彻底斩断世间的情缘,出离五欲六尘之家,方能在不断的苦修精进下,得到人生起源的答案……。

然而释迦牟尼佛在出家后,是如何修行成就的呢?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释迦太子」(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经过追随外道仙人苦修的阶段,曾经日食一痲一麦,禅修精进,但是始终不能超脱三界生死之苦。最后在菩提树下禅坐,深入四禅之中……,终于彻底证见十二因缘法的形成与还灭的真理而了脱生死。

事实上,《阿含经》(小乘经典)所说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因证见十二因缘法而了脱生死」,只是对「佛在世时为因应当时的声闻弟子的根器而行『同事摄』」,方说为「佛出家修行后,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才了脱生死」。

但是在大乘经典中(如《华严经、法华经、佛本行集经》等经中却是又因应菩萨弟子的根器而记载,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是「示现成佛而不是仅有了脱生死而已」)。

也就是说,依大乘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出世在古印度的当时是用「大菩萨行者」的身分以「变化身」(应化身)而出世在古印度的当世之中,示现王宫生活……,又示现出家、修行、成佛。所以初学者接下来就应该进一步认识佛的究竟释义是什么?而不是将对「释迦牟尼佛」的认识,对成佛的修行经过,局限在「了脱生死」的法义当中!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10

如何修行才能成佛?成佛如此困难,初机者应当如何入门?

1、首先来认识佛是什么意思?

当知佛是梵语buddha的音标,全名称为「佛陀」,翻译为觉者,即觉悟真理之意。

2、佛觉悟了什么真理?

既然佛是觉悟真理之意,那么佛到底是觉悟了什么真理?当知佛是觉悟了宇宙万象及世间一切人、事、物的因、缘、果、报之理,以及出世间修证成佛之道的圆满、究竟、大解脱的真理而「究竟成佛」。

3、如何修行才能成佛?

前面所述是「究竟成佛」的「圆满证境」,现实凡夫离「究竟成佛」的距离,相差得太遥远了。请问一尊佛是如何修行才能渐渐走上「学佛之路」?究竟成佛?当知佛是具足大智慧、大慈悲、大禅定、大愿行、大福德的至高无上之出世圣人,佛也是和凡夫众生一样,在凡夫位时,就发心学佛,依佛道的修证次第认识、修学诸佛的大慈悲、大智慧、大禅定、大愿、大行,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即无量劫的时间)的自度、度人,当福慧圆满时,便究竟成佛。也就是说,当大菩萨行者彻底觉悟、观达、明见一切事物及世间、出世间的所有因、缘、果、报的道理,以及彻见底洞见自身圆满的大悲心体时,便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佛教中的出世圣人修行最圆满的果位,即究竟成佛。

4、成佛如此困难,初机者应当如何入门?

当知每一尊佛都是由凡夫修行而成佛,是每一个学佛者皆必须踏上的修行之路,信佛而不学佛修行,便等于没有入门。何谓成佛之法?现在就来认识「每一尊佛」都是由五种由浅入深的修行之法而踏入成佛之道、成就佛果的,即五乘佛法,所以初机者应该先从「五乘佛法」来认识「成佛之法」。何谓「五乘佛法」?就是1、「人乘」2、「天乘」3、「声闻乘」4、「缘觉乘」5、「菩萨乘」。什么是「人乘」?什么是「天乘」?什么是「声闻乘」?什么是「缘觉乘」?什么是「菩萨乘」?将在第十四问题中回答。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10

初入佛门该从六道轮回的意义认识佛教所说因果报应的道理

一、我们活生生的生存在六道轮回中

在大正藏第十七册的六道轮回经、正法念处经和诸法集要经以及第一册佛说业报差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起世经、大楼炭经......等多部经典中,都有说明六道轮回的业果受报问题。所谓六道轮回,大家都知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和地狱道等六道。(或将畜生道、阿修罗道合为一道,成为五道。如杂阿含卷十六及正法念处等经都有说明。)宇宙众生一直在这六道中无始无终的轮回。我们现在生存的这个地球世界(包括地球的上方、左右、下方虚空中),依佛经说,也因为众生业力的因素,产生六大类不同众生的生命力,即六道轮回。人道与畜生道是现实人间随时可以肉眼看见;但是天道、阿修罗道、鬼神道及地狱道却不是凡夫肉眼所见。「看不见的东西,并不代表不存在。」如在牛顿时代,早就提出基础科学万有引力定律的存在,就非我们肉眼所见(地心引力)。无论宇宙星系之间及任何物体的运动,一定有「引力」在支配着。甚至我们生活的周遭,人事、环境,都不出「引力」的作用。然而为什么我们察觉不出「力」的现象与存在呢?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写道:「万物间彼此作用的引力,与地球对万物的引力比起来,差得太远,所以我们无法察觉。」佛经上所说,在这个世间产生六大类不同众生的生命现象,也是由众生身心的启动,而产生「力」的作用,这种「生命力」的形成,是源自于众生「心力」活动的效果。因每个人身上心力(业力)的作用,各有不同,没有特殊的「力用」,是不会无因而能看见超出我们肉眼力量所能见到的范围。除非有的人有阴阳眼,与鬼神道频率接近,便可见鬼见神,或者有的人禅定功力够,获证天眼通,也可以见到天道众生及地狱众生。再说宇宙万象,非人类肉眼、智慧或近代科学仪器所知所见所能探测到的事物与力用实在太多太多了,譬如从科学丛书「牛顿杂志」及「科学眼」杂志中,我们就可以明白现代的医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及尖端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情形,令人目不暇给!但是枓学家为了探讨未知的宇宙空间存在的生命力及起源性,仍孜孜不倦的不断推陈布新,推FAN旧有学说,朝向最现实的新发现迈进......!

二、学佛者应该重视堕落三恶道的业因

在地藏经、正法念处经及起世经等佛经上,都对地狱的内容及名称,有详细的说明。尤其是正法念处经及起世经更将地狱的种类、形成、处所、业因、果报、余报、受报时间......,记载的极为详细。当我们仔细的了解堕落三恶道的业因是什么?便能清楚的明白,极乐世界的众生为什么不会堕落三恶道中去受报。现在依正法念处经卷五,首先扼要的来说明地狱的因果报应问题:

1、堕落地狱道的业因及受报情形

(1)从地狱的名称了解堕地狱的原因

正法念处经卷五至卷十五,提到地狱的名称,大体上说有八大处:1、活地狱。2、黑绳地狱。3、合地狱。4、叫唤地狱。5、大叫唤地狱。6、焦热地狱。7、大焦热地狱。8、阿鼻大地狱。每一层大地狱中,又各各有十六处小地狱,每一处小地狱中,又依众生造业种类、心态、方法、轻重各各不同,形成千差万别的受报情形。兹将八大地狱的受报情形略加说明:

[1]活地狱:是指杀生(活杀致死)受报的地方。又因众生杀生的对象、方法、数量及杀心深浅度不同,而分为十六处受报的狱所。如杀圣人、杀受戒人、杀修行人、杀善人、杀一般人、杀畜生......,受报的地方、层次、方法、时间、罪器......,皆不相同。

[2]黑绳地狱:就是指众生作恶的心地呈现黑暗境界,像粗绳一样的牢不可断。不仅造作杀业,还犯下偷盗、邪行(淫心深重,或其他不正当行为)的罪业,死后必与黑绳地狱的业报相应,遭受苦果。

[3]合地狱:顾名思义,就是指恶业合集之处,乃是指杀生、偷盗、邪行(淫)三种恶业合和而招感生此合地狱中受苦。

[4]叫唤地狱:顾名思义,乃是说明其在此狱中受到罪刑的折磨所发出的痛苦、哀号、叫唤之声,惨不忍睹。这便说明了堕此狱中的众生,所作杀、盗、邪行(淫)、饮酒等罪业超过前面地狱所作罪业,而且是乐行多作,恶业深重,而感堕此狱中受报。

[5]大叫唤地狱:比叫唤地狱受苦哀号、喊叫的情形,更为严重,所以称为大叫唤地狱。由此可知,入此狱中受苦的众生所作杀生、偷盔、邪行(邪淫)的恶业,更为严重。

[6]焦热地狱:即是指此地狱有极热大火,焚烧狱人,令其内外炎燃,身心焦烧。此乃说明了堕此狱中受报众生生前由大量造作杀、盗、淫、妄、饮酒、邪行、邪见等十恶业,使其身心呈现如大火燃烧的热恼、黑暗境界,死后必然招感焦热地狱受报的境域。

[7]大焦热地狱:比焦热地狱受苦情形更为严重的现象,就叫做大焦热地狱。相对的,堕此狱中的众生造作十恶业的情形,也更为严重。

[8]阿鼻地狱:此狱是一切地狱中最大、最深,受报最惨、最重的狱所。阿鼻地狱,又称为无间地狱。「无间」的意思,就是指在地狱受苦的时间没有间断过,相对的,便是指堕此狱中的众生在生前造恶的「用心」没有间断、停止过。而且是以深重心、深恶心杀父、杀母,以深恶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圣人......。由此深重恶业,必感堕入阿鼻大地狱中,受苦无间。

(2)四点原因具足必堕地狱

大体上说:1、以深恶心造十恶业,2、生前不知忏悔、修行,3、临终心不悔改,4、在死后的四十九日内,又无人为其作有力的超荐功德,死前或死后必然呈现惊慌、恐怖、黑暗、烦恼、苦痛、身心燥热......等现象,因此「中阴」所呈现的阴暗境界,必然趣入与其心境相应的幽暗、苦痛、燥热、焦怖、......的境界中,遭受果报。此即经上所说:「地狱所显境界,皆因众生风水地火四大怒感之相而感招。」亦即应验了经典所述:「自心造诸恶,而受业火报。地狱本无处,由心因缘起。」

综观现在世界各地,烽火绵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中间的越战、韩战......,不知道造下多少杀、盗、淫、妄......等恶业,今年(西元一九九一年),中东地区,又卷入战火之中......,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不知有多少生灵及无辜的百姓惨遭「杀戮」之苦,要使人间没有三恶道,恐怕不容易呀!

(3)地狱在什么地方?

经上说,阿鼻地狱在欲界最下面。其他七大地狱,便依次在阿鼻地狱的上方。欲界最下面在什么地方?我们看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记述:「提婆达多将命终时,尔时地中有大火风生起,繞提婆达多身,尔时提婆达多为火所烧,便发悔心,于如来所,正欲称南无佛,然不究竟,适得称南无,便入地狱。」由此可知,地狱火从多重宇宙中属于欲界范围内密度最高、重力最大、温度最烈、热力最强的地方而生。代表着人心越狭窄,瞋火越强,积恶越多,就越与密度越高、温度越高、重力越大、热力越大之处相应。地狱受苦的时间,动辄千万亿年,甚至千万亿劫,又因个人业力种子轻重问题,或有中间夭折者,而且越往下层,受苦时间越长。这便说明了愈往欲界下面去,密度愈高、重力愈大、温度愈高、热力愈大。代表着人心越狭小、业火越强,积恶越多。如无间地狱便在空间、时间无间之处,亦即欲界中密度最高、势力最强、温度最烈、重力最大之处。

(4)地狱的余报问题

什么是余报?就好象大火(业火)燃烧后,尚有余烟残火未尽,但此残留业火,已经脱离地狱猛烈业火感报,所以超脱狱报之身。又因个人宿世累积的善恶业种与今世堕地狱造恶的深浅度不同,所承受的余报也有千变万化的差异;大体上说,所作恶业较轻,及宿根较多,余报时间也愈短。

[1]有的人脱离地狱后,就投生畜生中的飞鸟或鹿身中,遭受围杀,或为余鸟所食之苦。畜生报尽,转生人道,生而短命......,这都是地狱余报所感。

[2]有的人脱离地狱后,因宿世所造善业果报先成熟,不生饿鬼畜生道中,直接转生人间,但出生在旷野少水的国土中(如非洲、沙漠等地),或出生在杀生之家,或出生时六根不全,或出生在贫穷人家,或出生在恶国、恶处、边地之处,下贱放猪,皮肤黑色,多瞋、多妒,性悭常贪,疾病缠身,或出生时即被烧死......。

[3]有的人脱离地狱后,投生饿鬼道中,遭受饥渴之苦,再转生畜生道中,后生人间,面貌丑陋,贫穷下贱,六根不全,疾病终身......。

2、堕落饿鬼道的业因及受报情形

(1)堕饿鬼道大体上的原因

经上说:「一切饿鬼,以悭嫉为本。」我们看现在的人因悭贪心、嫉妒心而犯下的不轻不重的罪行太多太多了。譬如说因贪嫉心而谋财害命,因贪嫉心而不行布施,因贪嫉心而行不净施,因贪嫉心而自食美食,不分他人,因贪嫉心而屠杀畜生,因贪嫉心而作奸犯科,因贪嫉心而不净说法,因贪嫉心而犯下邪淫、妄语、饮酒......等十恶业。这些都是与饿鬼道相应的业因。以此得知,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时代潮流所趋,人心愈趋「悭贪为己」,故而堕入饿鬼道的人类,实在很多。念佛而不断贪嫉心,是为自己制造堕入饿鬼道的业因,是与往生净土不相应的。

(2)女人多堕饿鬼道中

经上说:「女人多生饿鬼道中。何以故?女人之心,心多妒嫉,丈夫未随,便起妒意,以是因缘,女人多生饿鬼道中。」

这是指一般女性的心量而言。现在的社会,虽然女性多走入社会,多有职业妇女,视野较以前广阔,也不乏女强人者,对社会贡献良多。但究其本性,不离妒嫉、悭贪、心量狭窄、胆小、自私、贪图近利之因,所以一般女性,难成大事。也因此妒嫉、小心眼、提不起、放不下之心不改,而为自己临终种下堕落鬼道的阴影......。

(3)四点原因具足必堕饿鬼道中

经上说,堕入饿鬼道中,有四种原因:

[1]因悭贪心而造作十恶业的任何一种,或两种、三种、四种......。或因悭贪心而不净说法,不净布施......。

[2]生前不知改变狭小悭贪的心量,不知广行净心布施之法,忏悔、修行。

[3]临终仍不改其贪恋世间亲情、恩爱、财物......等狭小的悭贪心量,没有悔过之心。

[4]在死后四十九日内无人为其作有力的拔荐功德。

死前死后,必然对这个世间眷恋不舍,留恋自己的妻儿、财产、家庭、事业......,而使自己随贪嫉业风所吹,堕入饿鬼界中,遭受果报。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11

(4)饿鬼的种类

经上说,饿鬼的种类,因人类悭贪心造恶的深浅、方法......各有不同,而形成无量差别的饿鬼种类,约略的说,饿鬼有三十六种。又因生前悭贪嫉妒因缘造作的不同,而感招在饿鬼道中的住处、饥渴烧身程度各不相同。有的饿鬼,在生前因以悭贪心布施,或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金钱以悭贪心行布施,堕入饿鬼道中,生于受乐鬼中,仍不失福乐果报,有神通力;如如意夜叉、飞行夜叉、大力神通夜叉,都是此类受生者,其行迅疾,一念能至百千由旬(里数)。

(5)饿鬼道在什么地方?

经上说:「饿鬼的世界,大体上分布在两个地方:一事在人间,多寄生在深山或幽崄的海侧中。(我们这个世界,科学家早已证明是多度生存的空间);一是在饿鬼的世界。在人间居住的饿鬼,世人若有阴阳眼及天眼通,处处可见。饿鬼专属的世界,则在「欲界下面(阎浮提下五百由旬,长三万六千由旬)的范围」(由旬是印度话,或说为四十里,或说为三十里),亦即多重宇宙间属于欲界中无尽宽广的黑暗之域。大体说来,因悭贪心所造恶业愈重,堕入饿鬼世界的受报处就越深、越黑,如有的饿鬼生于「地下黑暗之处」。相对的,生于人间、海中的饿鬼众生,恶业较浅,也稍有善心。

(6)饿鬼受报的时间

经上说,饿鬼道中一日一夜,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十年。饿鬼一期的生命,最少是五百年,造恶愈多,受报愈长,寿命也越长久,少出多减,命亦不定。相对的,寿命越长,其受报生存空间所形成一日一夜的时间,换算成人间的时间也越长。

(7)饿鬼的饮食问题

经上说,饿鬼众生常被饥渴所困,当其饥火中烧时,经常被饥渴的热力,自 fen其身,痛苦万分,无人能救。因此而使饿鬼众生常常为了饥渴所逼,而四处觅食。有的饿鬼,常常在旷野中,求觅浆水,但不得食;有的饿鬼,常常在不净粪秽之处,求觅饮食,但因业力所感,不能入口吃食;有的饿鬼,专门藏身于塔庙中,趁人供养食物时,嗅其香气及嗅余气,以自活命......,有的饿鬼,专门藏身妇人生产之处,嗅其血气,伺婴儿前世罪业重者身边,断其性命,吸其血气;有的饿鬼......。由此可知,饿鬼的饮食问题,自有其业力感报。世间凡夫,以供饭、纸钱、纸屋、纸车、纸飞机......焚烧,以给亡者在鬼道(阴间)享用,根本无用,只是图个心安,白白浪费金钱而已。

(8)饿鬼的余报问题

饿鬼的余报,也和地狱众生余报一样,因个人宿世累积的善恶业种与今世堕饿鬼道中造恶的深浅度不同,所承受的余报,也有千变万化的差异。大体上说,所作恶业较轻及宿世善根较多,余报时间也越短。

[1]有的饿鬼报尽后,投生畜生道中的鸟类,常患饥渴,受大苦恼;畜生报死后,转生人间,也因余报的因素,经常遭受穷困饥渴,乞食自活的苦难人生......。

[2]有的饿鬼死后,宿根先熟,立刻投生人道之中,但是还未出母胎,就因业感,使母亲不能饭食,令母亲日日身色憔悴丑恶,胎死腹中,纵然出生,短命多难,常受饥渴饿死之苦,或者生于边疆之地(如衣索匹亚等贫困国家),水源缺乏之处,经常为了饮食焦渴......,而生烦恼。

[3]有的饿鬼死后,投生人道之中,但因杂业所感,与外道神庙结交共事,专门以咒术为生,如作咒龙师,又造下许多恶业,命终之后,仍堕地狱之中,遭受余报......。

3、堕落畜生道的业因及受报情形

(1)堕畜生道大体上的原因

甲、畜生道的众生多从地狱道而出

经上说,畜生道的众生,大体上说,有许多都是从地狱道出来的众生,因余报未尽,再投生畜生道中,承受果报。如蚊子、蚂蚁、湿生虫类、鱼类......无量无数。

乙、畜生道胎生的业因

如有的众生因为以瞋斗心、憎嫉心、邪见心、权势心互相诤论,诤议不休,不但不能利益众生,反而使众生无所适从,徒增苦恼,走向邪道。由此因缘,堕落地狱道中,受其瞋斗果报。地狱报出,投生畜生道中的蚖蛇、黄鼬、马、牛......等类,因为业感,彼此再次遭遇,仍然怨怨相对,共相杀害......。

有的众生,生在人道,虽然在行为上没有犯下杀、盗、淫等重大恶行,但是贪心重、斗诤心重,或者喜欢与善人及出家人作对,故意污弄其净食......。终身贪心、斗诤心不改,死后必堕畜生道中投生野干狐狗之类,仍然继续互相憎嫉、斗诤......。

有的众生因为偷盗心重、悭贪心重,劫夺人财,使众生产生莫大的恐怖、惊吓、怨恨、报复之心,由此双方的业感交集,彼此心波交递振荡影响之下,而使此人堕落地狱之中,众苦俱受。从地狱出,投生畜生道的□鹿之中,常处旷野之间,内心怖畏、怯弱......,受其余报。

有的众生,欲爱心深重,与牛马邪淫,感到快慰无比,或与他人邪淫无度(如妓女、同性恋、......),死后堕入地狱之中。从地狱出,投生畜生道的胎生之中。如果转生为人,必受黄门身(生殖器不全)。

3、堕落畜生道的业因及受报情形

(1)堕畜生道大体上的原因

甲、畜生道的众生多从地狱道而出

经上说,畜生道的众生,大体上说,有许多都是从地狱道出来的众生,因余报未尽,再投生畜生道中,承受果报。如蚊子、蚂蚁、湿生虫类、鱼类......无量无数。

乙、畜生道胎生的业因

如有的众生因为以瞋斗心、憎嫉心、邪见心、权势心互相诤论,诤议不休,不但不能利益众生,反而使众生无所适从,徒增苦恼,走向邪道。由此因缘,堕落地狱道中,受其瞋斗果报。地狱报出,投生畜生道中的蚖蛇、黄鼬、马、牛......等类,因为业感,彼此再次遭遇,仍然怨怨相对,共相杀害......。

有的众生,生在人道,虽然在行为上没有犯下杀、盗、淫等重大恶行,但是贪心重、斗诤心重,或者喜欢与善人及出家人作对,故意污弄其净食......。终身贪心、斗诤心不改,死后必堕畜生道中投生野干狐狗之类,仍然继续互相憎嫉、斗诤......。

有的众生因为偷盗心重、悭贪心重,劫夺人财,使众生产生莫大的恐怖、惊吓、怨恨、报复之心,由此双方的业感交集,彼此心波交递振荡影响之下,而使此人堕落地狱之中,众苦俱受。从地狱出,投生畜生道的□鹿之中,常处旷野之间,内心怖畏、怯弱......,受其余报。

有的众生,欲爱心深重,与牛马邪淫,感到快慰无比,或与他人邪淫无度(如妓女、同性恋、......),死后堕入地狱之中。从地狱出,投生畜生道的胎生之中。如果转生为人,必受黄门身(生殖器不全)。

丙、畜生道湿生的业因

有的众生,以恶劣邪见之心,杀害龟、鳖、鱼、蟹、蚌蛤及见小池中多有细虫,及见酢中细虫(腐败的东西中生出蛆类),因贪财心所使,将其捕捉、杀死、制造、买卖......。或有外道修行者取诸虫类,祭祀诸天。诸如此类杀生因缘,死后堕入地狱之中,受苦无量,从地狱出,投生畜生道中的湿生虫类,如蚊子、蚤虱......等类。

也有的众生,从恶道转生人中,在生之时,愚痴少智,俗念极重,不知布施、持戒,在临终时,顿感非常口渴,贪心生起,爱念饮水,死后堕于畜生道中的湿生水虫之类。

丁、畜生道卵生的业因

有的众生,生在人道,男欢女爱,结为夫妻,因为恩爱情深,共同发誓,愿于来世,常为夫妻,终生互相怜惜,难舍难分,死后应其愿言,堕入畜生道中,成为鸳鸯、鸽鸟之类,恩爱快乐,共续前世缘。由此证明,结为夫妻,两人虽无夫妻以外的邪淫行为,但因爱欲心重、淫欲心重,至死不改,足以牵引我们堕淫界、堕恶道。

有的众生,修学禅定,得世俗神通,但是未断贪欲、瞋恚、愚痴之心。后因某种因缘起瞋恚心,伤害众生,破坏国土。以此因缘,堕入地狱之中,从地狱出,投生畜生道中的卵生飞鸟雕鹫之形。命终之后转生人间,因余业故,瞋恚心深重,难改难断。

戊、畜生道化生的业因

龙的世界

(甲)毒龙的业因

依经上说,龙是畜生道中化生的众生,此类众生因生前造恶的方法及深浅度不同,或稍积福德,所以形成龙的种类及住处、受苦、受乐......的情形,有千变万化的差异。大体上说,会投生为龙身,皆因瞋痴心深重,犯下焚烧僧房;或者焚烧聚落城邑......等业因,如此恶人,死后先堕地狱中受苦。再转生于大海内的毒龙身,与诸龙互相瞋恼,致使诸瞋心、乱心,夹杂诸龙身,吐毒相害,常行恶业,其身又常受热沙所烧。

(乙)善龙的业因

如果在生前,信奉鬼神外道,世间邪戒,虽然知道行布施之道,但瞋恚怀心,心不清净,有的又以瞋恚心发愿,誓生龙中,为大龙王。命终之后,以其瞋恚愿毒,必生龙中,又因其生前稍修福德,其身不受热沙之苦,住处、饮食较好,常受快乐......。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又说:「龙与金翅鸟的种类,又有胎、卵、湿、化之分。」业因复杂,非凡夫智识所能预知。

(2)五道中畜生道的种类最多

依经上说,畜生道中的种类,无论从其数量、相貌、色类、居处、饮食、飞禽、走兽、昆虫、水生、陆生、胎生、湿生、卵生、化生......等多方面来看,都是五道中种类最多、最复杂的众生,其所造作的业因也是最复杂的。尤其于其中间,又有地狱道中出来的众生,其业因相当混杂难解。这里因将阿修罗道列于畜生道中,故称为五道。畜生道的住处,于人间处处可见,至于受报时间,依其业力与人类需要(再造的业因)及同类互相残害的情形(也是再结恶缘、再造恶因)......而不一定。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11

(3)畜生道中别有阿修罗世界

甲、阿修罗有两大类居住之处

阿修罗道的众生,因其业力感报,分为二大类。一事分布在鬼道众生中,一是分布在畜生道众生中。在鬼道的修罗众生,别成魔身饿鬼之形,有神通力。于畜生道的修罗众生,则居住在「大海底须弥山侧」,深入宇宙大海中属于修罗众生居住的世界,大约八万四千由旬(里数)的范围内,(此处所指「大海底」不一定是指肉眼所见的「山川大海」)。又因修罗众生的业力各不相同,依次再分成四类不同业感的修罗众生居住的世界。大体上来说,智慧愈多,修福愈多,而且布施的对象,是在正道持戒修行路上的修行者,其感报居住的地方便愈宽广,住处也愈好、身量愈广大、形貌愈美好......。

乙、四类阿修罗众造业的原因

(甲)第一类阿修罗众的业因

第一类阿修罗众生,居住在海底(宇宙大海中属于修罗众生居住的世界,大约宽广二万一千由旬的范围)。这类的阿修罗众,是四种修罗众生中福报最大的。在其生前,具有聪明利智,通晓世间各种技术,喜行种种布施,修积世间广大福德,或有发愿以此广大修因来世获得欲界最大身相,无人能比。虽有善愿善福,但常喜爱斗战之事,对因果报应,半信半疑,不正思惟,不信正业。因其修积广大福德,又深具聪明智慧,命终之后,化生畜生道中的阿修罗众生,福报最大的为阿修罗王,居住光明城中,无论眷属、住处、享乐、婇女......都极尽其欢娱之报。又因福德力用所感,能于欲界中化身大小,随意变化。又因其福德似天,与欲界忉利天王同依须弥山而住;阿修罗众住在须弥山底,忉利天众居住在须弥山顶。因阿修罗王性好战斗,经常率领修罗众生与天主帝释为首的天众交战,但经常为天众所败。

(乙)第二类阿修罗众的业因

第二类阿修罗众,在其生前,经常广行布施,供养外道邪行之人,或供养破戒杂行之人,内心不净,心无正思......。死后堕入第二类修罗众中的其中一种阿修罗众生。岁命五千岁,少出多减,也有中间夭折者。或者有的人在世时生性好劫盗,以偷窃之物,布施离欲外道,令其饮食充足......。死后亦堕第二类修罗众中的另外一种阿修罗众,寿命六千岁。

(丙)第三类阿修罗众的业因

第三类阿修罗众,在其生前,瞋斗心深重,喜欢观看世间相扑、射戏、樗蒲、围棋......种种博戏之乐。虽然有修布施之福,但是布施时,心术不正,瞋斗心又重。又有一种人,以食物布施破戒病人,在布施时,又无净思之心......。由此业缘,大体上,皆堕畜生道中的第三类修罗世界中,寿命七千岁。

(丁)第四类阿修罗众的业因

第四类阿修罗众,在其生前,邪见覆心,不识业果,离佛法僧三宝。或见第一精进持戒之人,向其化缘,彼见其辛苦乞索,以同情心布施饭食供养。但在施食后,却诃骂乞食的修行人说:我实在不认为施食与你,有何福德?你不应该走这条向人乞索的下贱出家之路......。虽施食与正道的持戒修行者,但因心具不净施因缘,死后投生畜生道中的第四类修罗众中,又因受到持戒、修行者的咒愿及修行力量所感,胜过此类中其他阿修罗众的福报,一切乐具,皆悉具足。这完全是他依仗布施的对象—福田僧修持所感报,不是从他自心的净施之心而感报。

丙、阿修罗世界时间与人间时间有什么不同?

由此可知,四类修罗世界中的每一类修罗众,皆因修福方法、对象、心术......的种种不同,而形成无量差异的修罗众生,每一类修罗众,其受生、寿命、时间、果报、生存空间......,都不相同。因此而使每一类阿修罗世界时间换算成人间的时间不定。例如寿命五千岁的修罗众生,其所居住的修罗世界一日一夜的时间,换算成人间的时间,是五百年。而寿命六千岁的修罗众,其所居住的修罗世界一日一夜的时间,换算成人间的时间,就变成六百年。也就是说,修罗众的寿命越长,其属于那一类修罗道的一日一夜时间,换算成人间时间就愈长。同理可知,其他如地狱道、鬼神道的换算人间时间亦然。

4、总结三恶道的业因

(1)三恶道众生皆因心力感报

综合三恶道的业因,我们印证了经典上所说的话,就是「由心造诸罪,由心感其果,心如彩绘者,画三恶道众生。」

我们看地狱道众生,经常遭受猛烈大火所烧之苦。饿鬼世界的众生,亦经常忍受饥火所烧之苦。畜生世界,更是经年累月不断忍受互斗食啖,弱肉强食,甚至人类捕捉杀食之苦。修罗世界,虽然享福较多,随意变化,但亦常有斗战之憾。究其原因,无不是众生身心交杂的黑暗恶业所感报。修罗众生纵然稍有福德之乐,大多是由供养外道而得。

(2)供养外道为什么会堕恶道?

为什么供养外道(邪行外道)绝大多数会遭受堕落恶道之报呢?这不是佛陀不让人供养外道,而故意中伤外道。据理而论,这牵涉到外道修行者的「心力」走向问题,还有我们供养者心态的趋向问题,此亦即说明了「物以类聚」,「界与界聚」的道理。

我们应当明白:每一个众生的一个思想、一个观点、一个行为、一个动念、一举足、一动目......,都有其邪、正、阴、明、净、暗、善、恶、隐、显、深、浅......等极其微细的业影差异;再则与接触的人、畜生、环境、事物、居处......的种种境域及所亲近、认识之人的思想、观点、行为、心境......各各不同,自然因双方相互结缘、相互影响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业网感报现象。

佛教的修行思想、观念、次第、内容......,都与外教不同,甚至佛教本身的弘法者、修行者、信教者......的思想、观念、心态、见解都各有所思,各有所见,形成相当大的差距,供养佛教本身的修行者、弘法者,因受供养者本身的修行程度不同,与供养者本身的思想、心态......各各不同,都形成千差万别的因果报应,何况是供养外道,亲近外道,自然与外道互结亲因缘,互相因「引力」、「业力」、「共种」、「共业」的牵引、交杂、缠结、影响......而形成双方相应的「业网」。若是供养者本身,又无因果观念,心术不正,贪心深重,瞋恨好斗,虽有布施之行,但是却无布施清净之德,死后必然与其受供养者的心境、业力及修行方向,及与今生众生缠结较深之缘者的业力心向相应,共同交织成极其微细、复杂......,不可预知的果报业网,堕落三恶道中。又依个人所造恶行与善行的深浅度,而依次堕入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或者修罗道,接受报应。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11

初入佛门应该从那一部「佛经」开始学习?

当然是从『地藏经』开始学习。凡是初入佛门、初皈依的佛教徒,绝大多数都是以诵『地藏经』为认识「大乘经典」的起步。笔者最初学习「佛经」时,也是以读诵一百多部『地藏经』为入门。然而为什么许多佛教徒都会以读诵『地藏经』为认识「佛教」的开始呢?当然是有原因的。

(一)每日读诵『地藏经』的开始,就已经在佛前启发最初的「菩提心」

2、地藏菩萨在「师子奋迅具足如来」像前初发成佛之心

当知只要开始发心读诵『地藏经』,就已经每天在佛像及佛经前启发最初的「菩提心」。这可以从『地藏经』中所说「忉利天宫品」得到证明。因为依『经上』说:地藏菩萨最初所启发的菩提心,是源自于无量无边无量无边劫数之前尚是「凡夫修行身分」时,于一尊叫做「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出世之时所启发的。

当时地藏菩萨投生为一位大长者的儿子,逢遇有一尊叫做「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出现于某一个世界,当时大长者子因为看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的「身相光明、庄严」,「福相具足………」,因而发出万分尊重、赞叹之心,对佛发愿说:「我从现在开始至未来无有止尽的无量劫数之中,发出广大的誓愿,愿用种种方便法门,度尽一切在六道轮回中受苦的所有众生,超脱『六道轮回』之苦,我才愿意成就佛道………。」

这段经文,就是现世之中流传的地藏菩萨所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成佛大愿的「经意缘起之一」。也是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的最初凡夫身分修行时所发下的「无数成佛大愿」之一…。

只要现世之中有人开始发心读诵『地藏经』,读到「此段经文」发至诚心、欢喜心、恭敬心,赞叹『地藏菩萨』在无量劫数之前最初「凡夫修行因地」所发「成佛大愿」,就已经启发一分「无上菩提心」的「因种」!必为『地藏菩萨』所加被!

3、地藏菩萨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前再次发出成佛道心

「忉利天宫品」又说,地藏菩萨在过去无量无边的劫数之前,曾经投生在某一个「福德深厚」的世界里,为一位婆罗门女,当时逢遇一尊叫做「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出现在那个世界广度众生,婆罗门女的母亲在生因为毁谤三宝………,死后堕入地狱之中………。婆罗门女为了救度亡母脱离地狱之苦,因此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像之前,发大誓愿说:「愿我在未来的无有止尽的劫数中,运用种种善巧方便,普渡正在六道轮回中受苦受难的一切众生,让无数众生都因为我的教化而脱离所有的苦难,乃至超脱『六道轮回』之苦,了脱生死。」

只要现世之中有人发心读诵『地藏经』,读到「此段经文」发至诚心、欢喜心、恭敬心、赞叹地藏菩萨在无量劫数之前最初修行因地所发「成佛大愿」,就已经启发一分「无上菩提心」的「因种」,必为「地藏菩萨」所护佑!

因为初学之人读诵『地藏经』能够认识佛菩萨的「成佛悲愿」,启发最初的「菩提心」,所以弘法者多鼓励初学者最初学习佛经时,从『地藏经』开始认识、学习「大乘经典」,不是没有原因的。

4、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修行时经常发出广度罪苦众生的成佛道心

『地藏经』中「阎浮众生业感品」又记述,地藏菩萨在无量无边的劫数之前修行之时,曾经有一尊佛叫做「一切智成就如来」出现在某一个世界里,这尊佛在尚未成佛的无量无边劫数以前,曾经投生为一位国王,当时地藏菩萨也投生为一位国王,与那位国王为好朋友………,其中一位国王发愿:「我要早日成就佛道,度化这些在我国内造恶多端的人民,让他们不再造恶………。」一位国王也发愿说:「我如果不能先度化这些在邻国内造恶多端的人民,都不再造恶,而且未来皆获得安乐的果报,乃至最后成就『佛果菩提』,我终究不愿成就佛果………。」而这位发大誓愿在未来劫数之中无有止息的永远度化十方世界中造恶多端、受苦受难的众生,愿所有六道轮回的众生都成就佛果,我才愿意成佛者就是「地藏菩萨」的前身。所以现世之中的佛教徒赞叹「大愿地藏王菩菩萨」其来有自。

5、地藏菩萨在「清凈莲华目如来」像前再次发出成佛道心

在「阎浮众生业感品」又记述,地藏菩萨在无量无边的劫数之前,曾经逢遇一尊「清凈莲华目如来」出世在某一个世界里,当时投生为一个女人,叫做光目,她的母亲在生杀生无数,死后堕入地狱受苦………。光目女为了救拔亡母永远脱离地狱苦,于是对「十方诸佛」发愿说:「希望十方诸佛慈悲我、哀愍我、听到我为亡母所发广大誓愿:『希望我的母亲从现在开始,永远脱离三恶道的苦难及永远脱离贫穷、下贱、短命之身,乃至永远脱离女人之身。』我现在对『清凈莲华目如来』像前发大誓愿说:『愿我从今日开始,乃至未来无有止尽的百千万亿劫中,将十方世界中的所有地狱道及三恶道中的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度化、救拔他们脱离「三恶道」的痛苦,当无数十方世界中的受苦受难的所有众生,都成就佛果后,我才愿意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段经文,亦是现世之中流传的地藏菩萨所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经文缘起之一。

(二)地藏菩萨发大誓愿用三十二种应化身示现千百亿化身度尽十方世界受苦受难的众生

『地藏经』之「分身集会品」记述,地藏菩萨对释迦牟尼佛发大誓愿说:愿用千百亿化身在十方世界包括娑婆世界中,运用种种善巧方便,示现三十二种应化身,随类教化,调伏六道轮回中受苦受难的众生………。而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品」与释迦牟尼佛共同开演这部『地藏经』让娑婆世界的众生见闻、读诵,只要「诵经者」读到此段「地藏菩萨」在释迦牟尼佛前所发「现在、未来无尽劫中广度十方世界众生脱离三恶道的苦难之大誓愿」,发至诚心、欢喜心、恭敬心、赞叹地藏菩萨誓愿示现三十二种应化身、示现千百万亿的应化身,每一种应化身皆度化十方世界中的百千万亿人的广大誓愿与广大事行,就已经启发一分「无上菩提心」的「因种」,必为地藏菩萨所加被!

(三)在赞叹地藏菩萨所发成佛大愿后要从「经文上」所说「造什么因、得什么果」的业、缘、果、报的道理学习起

当读诵『地藏经』者赞叹地藏菩萨所发「成佛大愿」后,必须明白,如果想要成就像地藏菩萨「广度众生脱离苦海」的「成佛大愿」,不是以我们现在的凡夫身分就能做到的。换句话说,以我们现在「烦恼具足」、「习性深重」、「家庭、事业、俗务」繁忙的「凡夫身分」,是不可能像地藏菩萨一样有「广大的智慧、福德、神通」能够运用「神通力用」去自在如如的在十方世界广度众生,实践「度化六道轮回」罪苦众生的「成佛大愿」的。因为「凡夫众生」现在正于「六道轮回」中受苦受难,尤其自己现在「初学佛」,连「六道轮回」的「业、缘、果、报」的道理,都搞不清楚,光是赞叹「地藏菩萨」的「成佛大愿」只是停留在「发大愿」、「心系理想」的阶段,必须进一步了解「成佛大愿」的「因行内容」,才能一步一步的进入「地藏菩萨」过去无数劫之前所实践的「菩提心愿」「因行」的第一步──从现世之中认识学习、警惕自己不要触犯堕落三恶道的业行做起。

因此现世的凡夫学佛者,在赞叹「地藏菩萨」广度众生的「成佛大愿」后,首先必须从『地藏经』所说-「观众生业缘品」开始学习,认识「造什么业因、必得什么果报」的道理入门,及明白「地狱罪刑的内容」,才会对今生的所作所为,有所警惕,而不敢造下三恶道的业行,死后堕落三恶道中受苦。这也是许多弘法者鼓励初学之人读诵『地藏经』的原因之一。

如『地藏经』「阎浮众生业感品」说:「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瞋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

这段经文正是说明地藏菩萨过去生中所发「成佛道心」的「远因」,正是从不做三恶道的业行,生生世世投生在人间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信佛、学佛开始起修!

如果读诵『地藏经』只求地藏菩萨大慈大悲保佑你,而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上依然我行我素、或者是非不断、或者争斗不断,或者造下杀生(包括杀畜生、堕胎等事)、或者窃盗、或者邪淫(犯下夫妻以外的淫事)、或者恶口、或者毁谤、或者瞋恚(经常发脾气)、或者悭吝(悭贪、吝啬)、或者饮食无度(即纵情饮用鸡、鸭、鱼、肉又喜好多食鱼、龟…之子)、或者畋猎咨情(嗜好打猎)、或者悖逆父母、或者放火烧山、或者杀害父母、或者毒害父母、或者喜欢网捕初出生的雏鸟及各种初出生的动物……、或者毁谤三宝、或者不敬佛教、或者轻慢佛法、或者私取佛寺物品、或者偷窃佛寺物品、或者污辱清净的修行人、或者诬赖僧宝、或者破戒犯斋、或者非理毁用、或者贡高我慢、或者两舌鬪乱、或者邪知邪见………等种种或一或二……的恶行不断。

如此一边读诵『地藏经』又日常心念、行为、习气不知悔改、不知行于正道,而且日常心性、行为只要有一样符合以上所说「不好的业行」,便是与地藏菩萨所修「自利、利人的菩萨悲愿」不相应,地藏菩萨如何会保佑你呢?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12

(四)地藏菩萨的利生悲愿要救渡现世之中各种受苦受难的人类

1、地藏圣号的利益

(1)称念地藏圣名、脱离宿障恶业、超生天上

地藏菩萨的利生悲愿,立志要救护初学之人,听闻、称念地藏菩萨的圣号,及尽心恭敬供养地藏菩萨画像,便能于未来脱离宿世所造恶业,超生天上,乃至下生人间投生为富贵之人………,皈依三宝………,随佛修行。

(2)称念地藏圣名,脱离鬼神侵扰、夜梦安稳

纵然现世众生或未来世众生在深夜睡梦之中梦到可怕的恶鬼,被「鬼神侵犯」………,只要以虔诚心供养地藏菩萨画像,读诵『地藏经』,地藏菩萨一定誓愿救拔你超离恶道鬼神的侵扰,让你夜梦安宁、睡眠安稳!

如经文说:「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日月岁深,转复尪瘵,眠中叫苦,惨凄不乐者。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

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或取病人可爱之物,或衣服、宝贝,庄园、舍宅,对病人前,高声唱言:我某甲等,为是病人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燃油灯、或施常住。如是三白病人,遣令闻知。

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以来。但高声白,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何况善男子善女人自书此经或教人书、或自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所受果报,必获大利。」

这是一段地藏菩萨以「本愿力」救护现世之中正在遭受「鬼难」众生的重要经文。

(3)称念地藏圣名,贫贱之人罪障转轻,新生婴儿好养、好带

经文又说:如果奴婢之人想要忏悔宿障,或者娑婆世界中的男子、女人有「新生的婴儿」,只要每日读诵『地藏经』,及称念「地藏菩萨」圣号念满一万遍,奴婢之人便会宿罪减轻、福德增加;新生的婴儿,也会好养、好带,寿命增长………。

(4)称念地藏圣名,能够令亡父亡母等脱离三恶道的苦难

经文「见闻利益品」又说:观世音菩萨亦现身在「忉利天宫」的法会上,赞叹地藏菩萨的「本愿功德」不可思议,尽未来劫,广度众生,无有尽期。并且说,如果有现世之中的男子、女人,在幼年之时便父母双亡,或者有兄弟、姊妹夭折,非常思念、追忆已经死去的父母、兄弟等眷属,想要知道祂们投生到何处去了?只要发虔诚心、恭敬心供养地藏菩萨画像,称念地藏菩萨圣号,即一日至七日之中从早到晚除了睡觉、吃饭之外完全在七日之中从不间断的称念地藏菩萨圣号至「一心专注」的境界;以此瞻礼、供养地藏菩萨画像功德,及称念地藏菩萨圣号功德,便能令亡母、亡父及夭折的兄弟、姊妹脱离三恶道的苦难,超生人道与天道之中。如果亡母、亡父及已夭折的兄弟、姊妹本来就有宿福力,已经在人道或天道之中正在享受殊胜微妙的快乐者,便会承此功德,辗转增加其往佛道圣因之路前进,未来更能享受无量的福乐。

(5)称念地藏圣名念满一万遍,得知亡父、亡母投生之处………

如果已经完成在七日之中称念地藏菩萨圣号者,更能在「三七二十一日之中」,一心瞻仰、礼拜地藏菩萨画像(即二十一日之中日日在地藏菩萨圣像前,称念一句佛号,顶礼地藏菩萨一拜,如是从早到晚除了睡觉、吃饭之外完全在二十一日之中一称一拜,拜满二十一日),并且在二十一日之中称念地藏菩萨圣号满一万遍【请注意:不是数日快速念佛至一万遍即可,而是要静下心来一句一句慢慢念,如此拨着佛珠一句一句慢慢念的情形,在半个小时之内只能念出一千句佛号,而且在念佛中要做到不夹杂烦恼妄想,即是务必念佛至「一心不乱」之意】,亦即在二十一日之中拜佛、念佛互相配合来做,譬如可以每日拜佛五百拜至一千拜其他时间都是念佛,如果体力差者可以每日拜佛一百零八拜或两百拜或三百拜或四百拜,也是称念一句佛号,顶礼地藏菩萨一拜,一拜一拜慢慢拜,其他时间完全以经行念佛(绕佛)与坐着念佛互相配合来做。

只要依经上所说二十一日之中从早到晚除了睡觉、吃饭之外完全在二十一日之中拜佛、念佛不间断,并且拜佛、念佛至不夹杂烦恼妄想,进入惟有「地藏菩萨圣号」在心中缭绕一心专注之境,必然招感地藏菩萨在此人睡梦之中,示现广大无边的身相,告诉此人亡父亡母………投生之处,甚至地藏菩萨变现「大神力」,亲自引领此人亲见其亡父亡母………投生的世界………。

如经中原文说:「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时、或三岁、五岁、十岁以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姐妹,是人年既长大,思忆父母及诸眷属,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是人若能塑画地藏菩萨形像,乃至闻名,一瞻一礼,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闻名见形,瞻礼供养。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生人天中,受胜妙乐。是人眷属,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胜妙乐者,即承斯功德,转增圣因,受无量乐。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眷属生界。或于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是人,于诸世界,见诸眷属。」

(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功德力,也是如此,必然招感观世音菩萨在此人睡梦之中示梦让你得知亡父亡母………投生之处)

(6)称念地藏圣名一日一千遍念满一千日(三年),必感善神终身卫护

如果这位在二十一日之中从早到晚拜佛、念佛不间断之人,在二十一日过后,更能从此以后,每日称念地藏圣号满一千遍,也是拨着佛珠一句一句慢慢念,在未来一千日之中,每日皆称念佛号一千遍不间断,即念佛三年不间断,而且日常行为要符合『地藏经』所说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不再造作「三恶道」的业行,便会招感地藏菩萨派遣此人住处附近的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之中衣食丰溢,没有病苦,一切意外灾祸远离。而且此念佛之人,在未来世中善根成熟之时,毕竟会得到地藏菩萨的摩顶授记,而于菩提道上永不退却。

如经中原文说:「是人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溢,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与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功德力,也是如此,只要每日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或称念阿弥陀佛圣号满一千遍,三年不间断,必然招感观世音菩萨或阿弥陀佛终身以本愿力加持。)

(7)称念地藏菩萨圣名满一千日所愿皆得

如果现世之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想要发出广大慈悲心,救渡一切众生,想要修学无上成佛之道,想要修学了脱生死的方法,出离三界生死,想要祈求现在、未来许多善愿,想要行善济世,想要发恭敬心、上进心理解大乘经典,但是有宿业障,当读诵大乘经典时,不能记忆经意,对于学习大乘经典有很大的障碍,或者有人现世之中衣食不足,不能如愿富足,或者有人多病在身,或者有人家庭衰耗、多凶、不安,或者有人因此造成眷属骨肉分散,或者有人遭遇不少意外横事,或者有人在睡梦之间经常做恶梦、梦见鬼怪、产生很大的惊吓,或者有人为了生计、为了公事、私事、为了急难、急事,不得已进入山林之中、或者过渡河海、大水,或者经过危险的道路,凡此在外逢遇种种zai 难,只要此人供养、瞻仰、赞叹、礼拜地藏菩萨画像,称念地藏菩萨圣号,并且要皈依三宝、守持五戒,至少于二十一日之中一心一意称念地藏菩萨圣号,乃至在一千日之中称念地藏菩萨圣号念满一万遍,也是如上所说拨着佛珠一句一句慢慢念,必能满足此人所愿,许多不如意之事,渐渐消灭,安稳快乐,衣食丰裕,乃至于睡梦之间,皆得安宁,鬼神卫护……。

(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与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功德力,也是如此,只要每日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或称念阿弥陀佛圣号满一千遍,三年不间断,必然招感观世音菩萨或阿弥陀佛终身以本愿力加持。)

(8)普劝称念诸佛名号,就是种下未来佛道资粮的「因种」

经文「称佛名号品」又说,地藏菩萨普劝十方世界中的众生听闻佛名、称念佛名(如阿弥陀佛圣号为十方诸佛名号的代表之一)………,就是种下未来不堕三恶道、了脱生死的「远因」及广修成就佛道资粮的「因种」很重要的「依据」。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12

2、读诵『地藏经』的利益

(1)于每月十斋日读诵『地藏经』便能消除zai 难

经中又鼓励世人于每个月的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此十斋日,读诵『地藏经』,便能消除zai 难……,衣食丰足……。

这些都是地藏菩萨以「本愿力」救渡现世之中正在遭受各种「苦难」众生的重要经文。

(2)为临终人诵『地藏经』、地藏菩萨救拔其恶道苦难

又经中记述只要造恶之人临终有人为他读诵『地藏经』,地藏菩萨誓愿救拔他脱离恶道之苦。

(3)普劝千万不要为临终人杀生拜祭鬼神

又经中普劝裟婆世界的众生,在临终之时,千万不要杀害畜生拜祭鬼神,不但不能利益临终人,反而加重临终人(亡者)的罪业。

(4)家属要为至亲的临终之人读诵『地藏经』

又经中普劝临终之人,听闻佛菩萨名号,称念佛菩萨名号,一定能脱离恶道之苦。如果家属在眷属命终之后,为他做种种布施、修福,读诵『地藏经』,称念地藏菩萨圣号,回向亡者;若是将所做功德分作七分来譬喻,则家属获得六分功德,亡者只能获得一分功德。

(5)读诵『地藏经』者蒙受无数大菩萨(示现鬼王)守护

又经中「阎罗王众赞叹品」说:「凡是聚集在忉利宫的无数鬼王(其实是大菩萨所示现),皆发誓拥护供养佛菩萨像的善男信女及供养地藏菩萨画像的善男信女、以及读诵『地藏经』的善男信女,而且也会命令裟婆世界中有善根、有善心、有灵通力的小鬼及土地神祇卫护这些人」,不令恶事、横事、恶病、横病及一切不如意事,接近「这些人」的住处,何况入门?!」

(6)读诵『地藏经』者,能令临终人及亡故亲眷脱离恶道苦难、脱离鬼神近身扰乱之难

经中又说,裟婆世界的行善之人,临终之时,也会有百千种恶道中的鬼神,或者变化做父母、眷属,接引亡者,令祂堕落恶道之中,何况在生之时本来就在造恶之人?!所以经中普劝裟婆世界的众生要在六亲眷属临终之时,广设大供养(如助印佛经、佛书,印制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佛菩萨圣像与人结缘,令人因见闻庄严佛像而启发皈依三宝、学佛向道之心,更能为临终人(或亡者)供养佛、法、僧三宝、供养地藏菩萨画像、读诵『地藏经』。)以此功德,回向临终人(亡者),便能令亡者脱离恶道之报,诸恶鬼恶神皆不能靠近亡者………。

这几段经文也是地藏菩萨依「本愿力」救度现世苦难众生非常重要的「依据」。

(五)读诵『地藏经』者就是步入「布施法门」的开始

(1)普劝权贵之人布施修福、供养佛菩萨形像

经文「较量布施功德缘品」又普劝裟婆世界中的国王、大臣、长者、富贵之人发大慈悲心布施贫穷之人、癃残喑痖之人、聋痴无目等种种不完具之人,就是已经种下未来佛道上布施入门的因种…(经中有方便说法)。若是更能在佛门中求福,如建造、供养佛塔(有佛舍利的佛塔)、供养佛、菩萨、声闻圣者、辟支佛圣者形像,并且亲自供养、布施菩萨、声闻圣者、辟支佛圣者,以此功德,来世一定生天受乐。又鼓励将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回向佛道)…,未来便会投生为大梵天王。

(2)普劝权贵之人劝化他人共修布施之福

更普劝权贵之人(如国王等)劝化他人共同布施结缘……,未来福德果报无量无边,一定成就佛道。又普劝权贵之人(如国王、贵族等),布施老病之人及生产妇人医药、饮食、卧具……,让他们生活安稳、救急救难,便已经积集未来成佛道上的福德资粮……。这也就是说明,如果佛教徒要学习地藏菩萨「成佛悲愿」的入门,必须从六度波罗蜜中的「布施法门」入门学习。

(3)普劝善男、信女行布施、供养佛菩萨形像、并且回向佛道

「经中」又普劝这个世界中乃至十方世界中有善心之人,布施、供养佛、菩萨形像、辟支佛形像,令世人见闻、启信……,未来必得无量福德。更鼓励将此布施、供养佛、菩萨像功德「回向法界」(回向佛道),就已经种下未来佛道上的福德资粮;亦是踏上「布施波罗蜜」因种的第一步。

(4)普劝善男信女听闻大乘法义从此踏上「学法」的第一步

又普劝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大乘经典,布施、供养、印刷、赞叹大乘经典中的法义,(如「布施法门」由浅入深的修学之义,见本网所刊载的「圆满布施之道」一书;同时劝化多人共同发心听闻、布施、供养、印刷、赞叹大乘经典………;修补佛塔、佛寺………,未来福德无量,凡此皆是踏上「布施波罗蜜」因种及学佛资粮的入门「因行」之一。

(六)供养、礼拜地藏菩萨画像者得到十种利益、同时获得善神守护

经文又说,只要未来世中及现在世中的善男、信女,供养地藏菩萨画像,并且烧香、供养、瞻礼、赞叹,此人住处便会获得十种利益。如果这位善男子、善女人,在其住处之中,更能读诵『地藏经』,必会蒙受许多善神守护(坚牢地神为代表,此神乃是大菩萨所示现,不是一般的鬼神之类)。

(七)读诵『地藏经』又「依『经意』奉行」者必得诸天守护

经文又说,善男子、善女人,不但要供养地藏菩萨画像、读诵『地藏经』,尤其要依『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说「经意」「依教奉行」─如实去修行,则不仅会得到「坚牢地神」的拥护,令一切灾害及不如意之事远离,同时也会得到诸天眷属乃至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及梵天眷属守护。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12

(八)善男信女只要在佛法中种下一点一滴的善根,地藏菩萨誓愿救渡

经文次末由释迦牟尼佛嘱附地藏菩萨说:十方世界中未来世界内的天人众生及裟婆世界中的善男子、善女人,只要在佛法中种下一点一滴的少许善根,你(地藏菩萨)皆要以「本愿力」、「大威神力」拥护此人,度化此人,牵引此人在成佛道上渐渐学习………,令他不退却………!

(九)只要人、天众生临终念出一句佛菩萨名号、一句大乘经典中的经文、颂词,地藏菩萨誓愿救渡、震碎地狱之门

释迦牟尼佛又嘱附地藏菩萨说:如果未来世之中,有天人或者人道众生,在临终之时,只要能够念出一句佛的名号(如阿弥陀佛)、一句菩萨的名号(如地藏菩萨圣号或观世音菩萨圣号)、乃至大乘经典中的一句经文、一句颂词,你(地藏菩萨)皆要以「悲愿力」、「威神力」运用种种善巧方便救拔此人………,牵引其人至人、天道中,甚至在未来善根成熟时,示现广大无边的庄严身相,令其见闻………,因此振碎他的地狱业苦,牵引其人至人、天道中受乐………。

此段经文正说明「大菩萨」的「悲愿力」不可思议,令人无限的礼敬、赞叹!

(十)称念地藏圣号、读诵『地藏经』者获得二十八种利益

经文最后赞叹凡是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天龙、鬼神,只要听闻此『地藏经』的经句、读诵『地藏经』、称念地藏菩萨圣号,或者供养、瞻仰、礼拜地藏菩萨画像,便会得到二十八种利益,未来迅速往成佛道上行进,迅速种下「成佛的圣因」,速证圣果,毕竟成佛。

(十一)地狱不会空、三恶道不会空、地藏菩萨的「菩提悲愿」永无止尽

由此可知,整部『地藏经』最主要就是赞叹「地藏菩萨」在过去「行菩萨道上」所发广大利益众生的「菩提悲愿」的「因行」与「果德」,而且「地藏菩萨」依其「悲愿力」、「威神力」及「广大神通力」所做利益无数苦难众生的无量「事行」,是遍及有情众生的种种困难、痛苦………,并且已经使十方世界中的无数众生,皆脱离现世之中的种种苦难及三恶道的痛苦,令他们正在天道与人道受乐,这正表示地藏菩萨在过去广远劫数中及现在正在十方世界中,已经实践「成佛悲愿」的名句:即「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理想已经很久了……。

然而十方世界中的「地狱业行、业报、业苦」,尽未来际,是永远不会空却的,十方世界中的众生所造三恶道的业行,所受三恶道的业果、业苦,是永远没有止尽的,所以地藏菩萨所发广度六道轮回中的众生之「菩提悲愿」是尽虚空、遍法界、永无止尽的。

(十二)十方诸佛菩萨的度生悲愿皆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有尽期

而且不仅地藏菩萨所发广度三界众生的悲愿如此,所有十方世界中的诸佛及大菩萨,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所发广度三界众生的誓愿,救渡六道轮回中的众生脱离三恶道苦难的悲愿,也是如此,尽虚空、遍法界、无有尽期!

而地藏菩萨亦是与裟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所以释迦牟尼佛特别在「忉利天宫」为此界众生赞叹「地藏菩萨」的「成佛悲愿」!

(十三)读诵『地藏经』者要从地藏菩萨所说「成佛悲愿」的最初「因行」─「就是最初的修行方法」入门学习,即是「净土法门」与「礼忏法门」

读经者必须明白,『地藏经』虽然「特别赞叹」地藏菩萨所发「成佛悲愿」,但是现世之中的读经者,皆是初学之人,不可能在今生就能力行『地藏菩萨』的「成佛大愿」,因为我们没有如地藏菩萨般的「广大神通力」、及「广大智慧力」呀!?当知初学之人,必须依『地藏经』所说「成佛悲愿」的最初「因行」─「就是最初的修行方法」入门学习,即是在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成佛悲愿」后,首先要从「法门无量誓愿学」中的一种,即「净土法门」,与「烦恼无尽誓愿断」的其中一种斩断通往三恶道的业行、心性、习性、烦恼下手去除、学习「身、口、意三业」不再造作三恶道的业力、烦恼、习性入门学习,即「礼忏法门」;这才是真正从今生起就踏上「地藏菩萨」过去世中最初凡夫修行启步的开始。

(十四)读诵『地藏经』者不可只停留在「经文表相的文字间」,而不发心从「身、口、意」三业行为开始改变、修养品德下手学习

如经文在「阎浮众生业感品」所开示的内容,已经将释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萨弘扬『地藏经』的「本怀」表露无遗。就是『地藏菩萨』普劝善男子、善女人读诵『地藏经』的本意,不仅是希望善男信女在读诵『地藏经』时,只停留在「经文赞叹『地藏菩萨』的『菩提悲愿』的范围及经意的表面文字」而已;并且希望善男、信女在读诵『地藏经』时,一定要「依经奉行」─即「经文之意」令身、口、意三业实践「经意的内涵」,亦即要依经中所示彻底去力行「经中之义理」,才是释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萨引导善男、信女读诵『地藏经』的本意!

也就是说,在读诵『地藏经』时,不仅要恭敬、赞叹地藏菩萨所发成佛大愿,还要力行「成佛悲愿」的「因种」(远因),就是除了「净土法门」与「礼忏法门」外,还要从自最初皈依三宝起,第一步学佛入门的起步,就是从最初步的最主要的修行方法」入门学习。

亦即「前述经文」所说:不再造作堕落三恶道的业行,不再造作失去人身的恶行;即从现在开始,在出家法师(引证师)的引导下皈依三宝、守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圣戒,这才是确实进入「佛道悲愿」的最初因行的第一步的开始。

因为皈依后而不能守持五戒,致使来世失去人身,不能再继续信佛、学佛,便失去今生皈依的意义,等于没有进入佛门,离「佛道悲愿」的最初因行的第一步远矣。

而『地藏经』中所说不再造作堕落三恶道的业行广义之意,即前述经文所说,从现在开始:不再我行我素、不再是非不断、不再争斗不断、不再杀害畜生、不再放纵情欲、不再堕胎杀生、不再窃盗伤人、不再恶口毁谤、不再脾气暴燥、不再悭贪吝施、不再贪食荤食美味、不再打猎杀生、不再悖逆父母、不再放火烧山、不再毒害父母、不再捕鱼捕虾、不再毁谤三宝、不再毁谤大乘、不再自恃过高、不再轻法慢教、不再诬梵诬僧、不再偷盗常住(佛寺)物品、不再诬赖僧宝、不再破戒犯斋、不再无理取闹、不再非理毁用、不再贡高我慢、不再两舌斗乱、不再邪知邪见………。

佛教徒要彻底做到以上所说「断除堕落三恶道的行为、烦恼、习性及心念的牵引因」,在日常生活中彻底修心养性,才能在未来世中真正脱离三恶道的业报,真正朝向三善道的业报前进,再加上日日读诵『地藏经』、称念『地藏菩萨』圣号,经常布施、修福,当然更能令自己朝向广修「佛道资粮」的路上走,永远为『地藏菩萨』所加持………。

读诵『地藏经』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能够做到以上所说「经意」─依教奉行,这才能真正体会释迦牟尼佛与『地藏菩萨』共同弘扬『地藏经』的本意,永劫与地藏菩萨的『甚深悲愿力』相应,地藏菩萨必然常相左右,永劫引导你往究竟成佛的道上行而不退转。

十五、读诵『地藏经』者想要求生净土,未来要转以诵『阿弥陀经』、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为主

但是如果「持经者」想要在临终往生净土,就要在读诵『地藏经』四十九遍乃至一、两百遍后(即数月至数年之后,亦即要看你发心诵经的快、慢问题),再转为每月十斋日(如前所说十斋日)恭诵『地藏经』,而于每日转为读诵『阿弥陀经』或『观无量寿佛经』或『无量寿经』,并且每日转为称念「阿弥陀佛」圣号,转为学习、理解「净土经典所说法义」,直至临终不退读诵净土经典、称念「弥陀」圣号的坚定信心,临终必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请进入本网刊登的「净土探究」单元与「往生净土修行之路」单元!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13

初入佛门应该从那一个宗派入门学习?

1、中国大乘佛教的宗派有八个

首先必须明白,宗派是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由中国修学大、小乘佛法的

祖师大德依其所研习的经论为名而创立的。中国大乘佛教的宗派,有八个之多,再加上小乘的俱舍宗、成实宗,总共是十个宗派。

这十个宗派,就是:

1.俱舍宗-以俱舍论为主。

2.成实宗-以成实论为主。

3.禅 宗-以《金刚经》、《六祖坛经》为主。

4.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

5.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

6.密 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主。

7.法相宗-以《解深密经》、《瑜咖师地论》、《成唯识论》为主。

8.净土宗-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为主。

9.律 宗-以四分律为主。

10.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

以修行法门来说,注重一门深入,心念专一,比较容易得定。而以末法浊世的众生根器来说,应该选择净土宗做为一门深入的依据。

当知「净土」,不是中国大乘某宗所专有,而是在整体佛法的成佛法门中,最有利于「初学菩萨」直接亲近佛、听闻佛法,获得不退转境界的方便修行法门,是任何一个走向成佛之道的凡夫学佛者所应选择、修学的法门,除非你不是凡夫学佛者,若是而不研读大乘经典,修学净土,就是不认识自己的「根器」。我们看古今有高根器的法师转修净土的实例,足以做为我们应当修持净土的借镜。

2、一位讲涅槃经的法师求生净土

在大藏经第十二册中,曾经记载陈天嘉年间,有一位卢山珍禅师,专门讲大涅槃经。一天晚上,法师忽然看到有人乘着七宝华舫,从面前的空中飘过。法师很惊讶的问莲华上的人说:「你要到那里去?」

华上的人回答说:「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法师十分高兴的说:「我也要同你一起去。」

华上的人却说:「法师讲大涅槃经有很大的功德,但是法师没有诵阿弥陀经及往生咒,不能和我一起去。」于是舍下法师自己往西方去了。

法师从那夜起,不再讲涅槃经,每日专心诵阿弥陀经,求生净土。当他诵到数万部时,一日夜里,看见阿弥陀佛手执银台来接引他。法师便将他要往生之事,告知他的弟子。以上所举之例,均是千万人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较为殊胜的。当然每一门宗派,皆有其不同的教义及不同的修行过程与方法。但是,不论所修所学为何,终究以戒为基准,以般若为宗,以净土做为最后之依归

3、一位禅师转修净土

笔者曾在民国七十二年,于南部的山区,参访过一位隐世的高僧,我请教法师修行的方法。法师说:他原先是修禅宗的,向来以大根器自居,在初出家时,便对自己说:「我三年就要解脱。」一听到别人修念佛法门,便非常的轻视,认为那是下根器的众生修的。要他修净土宗,除非所有的法门都修遍了,非到不得已时,他才会去修净土宗。可是有一天,在一次痛苦的生病挣扎中,他居然没有办法压制自己的病情,那时他才发觉到原来自己的力量,是那么的薄弱。在心灰意冷的情形下,他只有死心念佛,结果奇迹出现了,他的病痛居然不药而愈了。于是法师回过头来,重新研究净土的经书,精进念佛,方觉悟到净土法门,原来没有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并且具有无边的妙用。他还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我们会生在末法时代的今天,都是前世的业障深重,否则我们就不会在这个娑婆世界受苦受难了。千万不可以大根器自居,要以小根器来警惕自己,勉励自己,还是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念佛比较妥当。」想必这也是教界各地成立念佛会的源动力。

4、难行道与易行道

每一个佛教徒都必须明白,学佛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而在成佛的中间,必须经过许多修学的阶段。在修学成佛之道的过程中,修行的法门,依自力与他力的差别,而形成难行道与易行道之说。什么是难行道?什么是易行道?

如经典上告诉我们,菩萨有两种:一种是久修菩萨行,获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修行者;一种是尚未得证无生法忍,正在发菩萨心,行菩萨道的初发心凡夫的新学菩萨。

初发成佛心的凡夫修行者,要想如大菩萨一样的在十方宇宙中的个个浊恶世界里广度众生,而不退堕,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任何一个烦恼深厚的初学佛者,虽然发菩提心,有大悲愿心,想要在十方五浊恶世行菩萨道,但因其初修佛道,烦恼心强,障道心多,没有足够的定慧力能够像大菩萨一样的驾驭自己的心态,不被外境声色所转,不要说度众生,不被众生度走就已经很不错了。尤其于现在法弱魔强,邪正不易分辨的时代,处处外道盛行,乃至相似佛法盛行,初机学佛者难似辨别什么才是纯正的佛法!?对一个初学者来说,一部经典的是真?是伪?是了义说?或是方便说?当然要从大、小乘经典去慎思明辨,但是初学者没有智慧分辨佛经说的广义内容?因此如何分辨一部佛经是佛说或非佛说,那就要看初机者宿世福德因缘的牵引与今生亲近善知识所引导的方向,来决定自己今生学佛、辨法的方向。

从古至今,大乘佛教弘法的方向,本没有一定的标准,就是现在,学佛者认定佛法究竟说?或方便说?也完全依与个人相应的福慧因缘及与个人能接受、理解的佛法范围为准绳。在这样一个学派复杂,修行法门混淆,难以抓住「纯正佛法」核心的末法时期,弘法者讲错或混淆任何一句影响学佛者分辨重要抉择今生学佛、向法修行方向的法义,都会牵引我们到恶道去。所谓「以盲引盲,相接入火坑。」弘法者与学佛者的来世生处,是互相影响,息息相关的。我们何其不幸生在这样一个难以抉择、辨别「纯正佛法」的时代,无论想要了脱生死,或者发大悲愿心,继续留在这个世间行菩萨道,创造人间净土,乃至成佛,皆极其艰苦难行,随时有堕落恶道的危险,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就如大智度论所说:「具缚凡夫,若发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浊恶世界中,众生烦恼力强,在尚未断除烦恼,获证无生法忍前,心随境转,为声色所缚,常堕三恶道中,焉能救度众生!?」

论中明白的告诉我们,在五浊恶世中,鼓励未断烦恼,未证无生法忍的凡夫学佛者,留在这个恶世里发大悲心,度化众生,而不退堕,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可以说鼓励初机者留在这个恶世里学佛,就是为初学者制造堕落恶道,断送慧命的机会。

目前教界所宣导的「人间净土」,有两大类弘扬者,一类是悲心深重的大乘菩萨行者,愿意留在这个娑婆世界推行人间净土,直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弥勒佛出世,人间净土完成。一类是根本就否定「他方净土」与「十方诸佛」的存在,只承认这个地球世界是唯一有「佛」出世的世界,以此观点,而推行「人间净土」的理想。

任何一个深明业力与因果真谛的学佛者,都清楚的明白,依起世经、阿含经及瑜伽师地论等多部经论记载,我们这个地球世界,现在正处于减劫之中。在减劫中,因多数众生恶业所感,「人间净土」不可能实现,纵然实现,也会如「海市蜃楼」「昙花一现」般地剎那生灭,转眼成空!

而现在的佛学者,提倡「人间净土」,有正面引导众生向善的益处,但在「净化社会」的同时,不要遗忘了经上为初机众生长期学佛利益着想,而开示的告诫:「未证无生法忍的凡夫学佛者,必须经常亲近佛、不离佛,才能在佛陀的指导修行下,断除烦恼,忍力成就,超出三界,永不退堕,直至成佛。」所以对末法时期的凡夫学佛者来说,「求生净土」,是最符合大乘经义所说,带领新学菩萨最直接亲近佛、不离佛,走向了脱生死与成佛之道的唯一安稳捷径。

姑暂不说十方世界的「净土」,就拿欲界兜率天「弥勒菩萨住处」来说,鼓励初学者修弥勒法门,往生「弥勒内院」,亲近弥勒,再随弥勒下生人间,完成人间净土的弘愿,总比鼓励未断烦恼,未了生死的初学者,留在现在这个共业大染缸的劫浊中,追求如海市蜃楼、昙花一现剎那生灭的「人间净土」要能利益初学者切实的多。

而不论往生「弥勒菩萨住处」或往生「弥陀净土」,乃至「十方净土」,以末法凡夫众生的「根机」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鼓励初机者往生「净土」,亲近诸佛,是现在唯一能长期、实际让初学者走上安稳不退的成佛道路,是大乘经典中所说不诤的事实。

诚如智度论所说:「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所以者何?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净土也。」

大集月藏经也说:「我末法时中,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者,唯依净土法门,才是最契合恶世众生速超生死,直至成佛的稳当修行道路。」

由此可知,求生净土,是末法众生踏上成佛修因的捷径。当在净土中获证无生法忍后,再回入三界中度众生,就具备如大菩萨一样不退转的度生能力,能够任意自在的救度众生,广施佛事,永不退堕,直至成佛。故经论称,依仗佛力,往生净土,在净土中稳当修行,直至成佛,是成佛道上的「易行道」。若鼓励初学者留在浊恶世界中修行成佛法门,容易退堕,是成佛道上的「难行道」。

5、认识自己的根器,才能选择适合修行的法门

关于初学菩萨留在三界中修行容易堕落的情形,有很好的实例:

西国传记载:印度有三位发大乘心,度化众生的菩萨行者,一位叫做无着,一位叫做世亲,一位叫做师子觉。三人志同道合,一齐发愿,愿生欲界兜率天的弥勒净土,亲近弥勒菩萨。三人相约:谁先往生兜率,见到弥勒菩萨,一定要下生人间,前来回报,证明已生弥勒内院。结果师子觉先死,一去数年不见前来回报。世亲菩萨在临终时,无着提醒他说,你见到弥勒菩萨一定要回来答复。结果世亲一去三年,才前来回报无着说:「我已见到弥勒菩萨。」

无着问说:「为什么你一去三年才来回报?」

世亲答说:「我到了兜率内院,一坐下来听弥勒说法,马上就想到你我有约,故立刻回来相报。怎知转眼之间,人间已过三年。」

无着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

世亲回答说:「师子觉一生兜率天,就被兜率天上的五欲快乐所迷惑,一直停留在兜率外院与天众娱乐,不能进入内院,觐见弥勒菩萨。」

由此实例可知,往生「弥勒住处」及求生「弥陀净土」,同为不容易的事。不论求生「弥勒住处」或求生「弥陀净土」,今生若不能如愿,又未于今世获证声闻「初果」,留在三界中修行,随时都有堕落恶道,丧失慧命的危险。我们看以师子觉法师的修持,求生「弥勒住处」,犹不能如愿,转眼之间,已为五欲所迷,忘失菩提道心,而不自觉,何况是世间一般的凡夫学佛者,若愿求生净土,又不在今生努力修持,岂能达到一世往生净土的理想呢!?错失往生良机,来世谁也不敢保证「投生之处」不会脱离堕落恶道、丧失慧命的陷阱!

是故有心往成佛道上走的学佛者,应该好好考量一下自己的「根器」,是经典上所说的「新学菩萨」?还是已了生死,已证无生法忍的「大菩萨修行者」?若是已脱生死,已证无生法忍的大菩萨修行者,自然能随意自在的往返十方世界,利益众生,接引初学菩萨往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观察出自己是新学菩萨,应该从现在起,发心修学净土,求生净土,亲近弥陀。不要人云亦云,已经走向最容易退失自己菩提慧命的修行道路,而不自知!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14

皈依后从「五乘佛法」认识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的「整体面」:
就是
1、人道的修行方法。
2、天道的修行方法。
3、声闻行者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
4、缘觉行者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
5、菩萨行者的修行方法。

1、佛为众生说了些什么法?

答:综合大、小乘经典所载,佛在世时,随有情众生各各根器差别,而宣说了五乘佛法,当知「乘」就是道路、船、车的譬喻,亦即是运载之意。「五乘」就是指五种由浅入深逐步运载学佛之人踏上成佛之道的修行之法。换句话说,成佛之法,就是由修持五种由浅入深的修行方法而成就。五乘,即是:

(1)人乘-投生人道的方法,以三皈五戒为基础。

(2)天乘-转生为三界天人的方法,以十善业及四禅八定为根本。

(3)声闻乘-超脱三界天(即六道轮回),了脱生死的方法,以(苦、集、灭、道)四圣谛为入门。

(4)缘觉乘-成为缘觉圣者(辟支佛)的方法,以觉悟十二因缘法为基础。什么是十二因缘法?(后续自明)

(5)菩萨乘-修成菩萨的方法,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佛道智慧)六度波罗蜜为基础。

2、略说「五乘佛法」的修行内容

(1)什么是「人乘」的修行内容?

甲、不杀生戒的学习意义

要认识「人乘」的修行方法,就要先了解三皈五戒的意义。三皈依,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的深入学习意义,请阅读本网刊登的「佛教『学戒的意义』」之单元,本单元也会陆续说明「五戒」的学习意义。而学习守持「五戒」的修行内容,就是使你来世获得「人身」的唯一方法,一个佛教徒虽然已经皈依佛教,领有皈依证,但是如果不守持五戒,等于没有皈依。因为皈依等同持戒,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意义,就是代表你从今天开始愿意去恶为善、洗头换面,发心皈依佛、法、僧三宝的德行,学习佛、法、僧三宝的德行,而学习佛、法、僧三宝德行的第一步,就是实践学习守持「五戒」的修行意义,如果不能立刻「五戒」完成守持,可以发心一条一条慢慢去守持,虽然发心一条一条慢慢去守持,但是首先要明白「五戒」的修行内容,这样你在日常生活中对行为的准则,就会有一个依循的方向,可以慢慢调整你的行为举止合于正道,合于佛教所说「因缘果报」的正道,才能在来世保住人身继续学佛。

而守持「五戒」首重「不杀生戒」,不杀生的范围,包括「人类、动物……能够见闻到的一切有意识的生物都不能随意杀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杀生,无论该杀、不该杀,无论为了生计而杀,为了环境而杀……,只要是杀生,未来一定会有杀业果报。这里只谈「杀业果报」,暂时不论该杀、不该杀?毕竟投生在这个大染缸的裟婆世界里,杀生是避免不了的,学习不杀生戒的目的,是尽量避MIAN杀生,而不能完全做到不杀生,如登革热流行时,蚊子叮咬你,你打不打它?这是生存在这个大自然环境里不可避免的杀业,也是人类与恶道众生的「共业」聚合而使然,但是只要是杀业,未来世中一定会有果报,只是报应早与迟的问题!这也是人类与恶道众生宿世与今世再缠结的恶业未来不可避免的必将呈报「冤冤相报」无有尽期的「恶性循环果报」的遗憾!所以现在学习「不杀生戒」,是希望将杀生的行为降到最低点,那么于你临终之时,就比较容易承接到「善道的业轨,业缘」,,于未来世中比较有机会再皈依佛教、再学佛,而且于未来世中学佛时,就会减少许多「宿世所造下的杀业眷属冤冤相报的情形出现」,而障碍自己往佛道前进,甚至减低经常在冤冤相报中失去人身的危机……!?

有关初学之人对「不杀生戒」的详细学习内容,本单元也会陆续说明。

乙、不邪淫的学习意义

再略说什么是不邪淫?只要是「合法夫妻」以外的「男女淫欲行为」,都称之为「邪淫」。那么现在的许多男女都没有正式结婚,只是同居在一起,算不算是「邪淫」?严格说起来,当然算「邪淫」!又如在古代的帝王皆是「一夫多妻制」,算不算是「邪淫」?又现代有国家默许「一夫多妻制」,算不算是「合法夫妻」?如果是「合法夫妻」,算不算是「邪淫」?又现在于世界各国极少数的家庭也出现「一夫多妻制」,算不算是「邪淫」?当知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牵涉到伦理的一面、社会认不认同的问题?第三者的破坏家庭合协的问题、现世因缘果报多方面纠缠不清而产生的对感情、对财产、对人事、对房地产、对家庭纠纷、对遗产……等争夺、斗争、敌对、报复、瞋斗、诉讼、明争暗斗、甚至夺财害命、恩将仇报等大问题与延续到未来世中多方面的因缘果报纠缠不清、冤冤相报、无法化解、无有了期的严重果报问题……!?所以佛经上称之为「邪淫」!意思是说,这种不是正式合法夫妻「一夫一妻制」以外的「多夫」或「多妻」的行为,会产生因「男女之间」「互相占有」而形成的不可收拾的感情纠纷、破坏、结怨、敌对、报仇、杀害问题、伤害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而带给社会价值观负面影响的大问题、乃至增加堕胎的问题…!因为会带来不好的现世因果,命终之时堕落鬼道或者畜生道,甚至地狱道,乃至来世必定产生无有尽期的邪恶的因缘果报的纠葛不清、互相结怨、敌对、报仇、杀害的严重问题,所以统称之为「邪淫」!如此说来,不论未来世界各国对「夫妻制」的认同内容为何,只要是「一夫一妻制」以外的牵涉到现世因缘果报多方面纠缠不清而产生的对感情、对财产、对人事、对房地产、对家庭纠纷、对遗产……等争夺、斗争、敌对、妒害、报复、瞋斗、诉讼、明争暗斗、甚至夺财害命、恩将仇报、暗杀致死等问题与延续到未来世中多方面的因缘果报纠缠不清、冤冤相报、无法化解、无有了期的严重果报问题……!都称之为「邪淫」!

丙、不偷盗的学习意义

凡是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私自拿取他人的物品,离开本位,任自己享用,这就是最初以人为本的私心偷盗行为。我们可以看到,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彼此认识的没有经过他人的同意小小的偷窃行为,导致俩人失和、争吵,友情变质,颜面扫地……,甚至从小小的偷窃行为,养成惯窃,常常偷窃他人财物,导致他人生计造成困难,制造社会问题……!再则强夺盗qu他人财物的行为,当然更是严重,不仅令他人因失去财物,忧心忡忡,生活困顿,瞋恨盗qu之人,更造成社会问题……,还要接受法律制裁,所以不偷盗戒的守持是很重要的。

当知只要经常有: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私自拿取他人的物品,认为没有关系的小小私心的偷窃行为存在,就已经养成不尊重别人、任性、随便、不正直、不光明正大的不好个性!如果现在已经开始学佛,这种个性,当然要改,在学佛的道路上,就是要将自己不好的心性,改变成有智慧、有觉性、有觉察力、有观照力、有静定力,又不失慈悲、祥和、光明、正直的柔和心性,才能在今世的人生旅途上与学佛道路上以及来世的学佛道路上走得安稳、走得没有障碍!所以初入佛门,就要守持「不偷盗戒」,养成尊重别人、正直、光明正大的良好个性,凡是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不要私自拿取他人的物品享用,这就是学习来世保住人身再学佛的必备要素之一!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14

丁、不妄语的学习意义

如果你心怀鬼胎,隐瞒实情,口出假言,知道的说不知道,不知道的说知道;看见了说没有看见,没有看见说看见了;听到的话说没有听到,没有听到的话说听到了……,因为你的「妄语」,而造成对方的伤害,甚至以一言之失,令人痛苦莫名、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就叫做犯下「大妄语罪」。现在已经学佛,就要朝向言谈举止合于理法、合于正道、合于佛法的道路前进,才能称之为名副其实的皈依佛教的佛弟子。

戊、不饮酒戒的学习意义

因为凡夫在酒醉之后,往往会犯下失言、误事、偷盗、杀人、奸淫等重大过失,导致现世之中经常心智昏沉,不能学佛,来世又失去人身,所以佛制戒说,凡是已经皈依三宝的佛弟子,都不得饮酒,以免为自己制造酒醉之后失言、误事、偷盗、杀人、奸淫等重大过失,来世丧失人身,后悔莫及!而不饮酒戒也有开缘的时候,详见「戒经」所说。

以上是五戒的略说,五戒的深入学习内容,请阅读本网刊登的「佛教『学戒的意义』之单元」。

(2)什么是「天乘」的修行内容?

(甲)生天的修行方法

再认识「天乘」-生天的修行方法,就是「十善」的修行内容。何谓「十善」?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欺诳)、不两舌(不拨弄是非)、不恶口(不以恶语伤人)、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不贪(所有因为自己贪爱的意念而会令人家遭受任何伤害的一切事情不能去做)、不瞋(所有因为瞋念而会障碍自己往生天上的一切意念、一切事务,不能去想,不能去做)、不痴(所有因为没有智慧分辨能力而障碍自己往生天上的一切凡俗杂事,不能去做,也没有去做的意念。也就是说,要发愿修学与天人相应的身、口、意三业,就是要经常行善、修定『如念佛』,『净化身、口、意三业』,『净化心地』,求生天上。)

而欲生天,便必须了解「六道轮回」的意义及认识「三界诸天的内容」,才能进一步明白「生天的业果」的意义。

(乙)认识「六道轮回」的意义

当知学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超脱六道轮回」。什么是六道轮回?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这三道是属于三善道)、鬼神道、畜生道、地狱道(这三道是属于三恶道)。这六道轮回的众生,都是属于迷途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之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丙)认识「三界诸天」的内容

当知地球世界的凡夫众生都是生存在三界中的「欲界」范围内,什么是「三界?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欲、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道、畜生道所住的四大部洲,下至无间地狱,皆是属于欲界。色界是没有淫欲、食欲二欲,但是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是属于色界。无色界是色欲、形相都没有,但是仍然执着心识住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种空天都是属于无色界。此三界天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修行者是以跳出三界天为目的!

(3)什么是「声闻乘」的修行内容?

甲、声闻行者的意义

「声闻乘」的意思是说,佛出世时,听闻佛的音声说法、开示「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依之修行而得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走在超离「六道轮回」、「三界诸天」修行路上的出世圣人,称为「声闻乘」行者,佛教的出世解脱圣人。

乙、略说「苦、集、灭、道」四圣谛

甲一、什么是「苦圣谛」?

什么是「苦圣谛」?意思是说,所有修行人都是从觉悟、看破:世间因果的苦果真相-人生八种苦难,才能正确的走向出世圣贤的修行圣道,所以称「人生八苦」为步入出世圣道的前方便,因此称为「苦圣谛」(谛,就是真理、真谛之意)。

什么是「人生八苦」?就是: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悲欢离合的痛苦)。6、怨憎会苦(仇家之人与冤亲债主聚会的痛苦)。7、求不得苦(因为贪求钱财却得不到而产生痛苦,或者因男女之间的感情不能有好的结果而产生大痛苦)。8、五阴炽盛苦(每一个人的身心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阴组合而成,有了这个身心投胎在这个世界生活,就一定会经过生、老、病、死的过程,如果不知道学佛,走向了脱生死的修行道路,或者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任何人都免不了要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里受生、轮转、永远没有出离之日,所以说只要每一个人今生承受了这个由色、受、想、行、识五阴组合而成的身心,没有在了脱生死以前,就一定会经过生、老、病、死的痛苦与过程,因此称色、受、想、行、识五阴为『五阴炽盛苦』。)声闻行者就是觉悟了人生八苦,而走向出世修行的道路,得证声闻圣果,成为人天尊敬、供养的解脱圣人。

甲二、什么是「集圣谛」?

什么是「集圣谛」?意思是说,所有修行人都是从觉悟、观照:世间因果聚集的起因、缘起──十二因缘法,而步入解脱之道。所以说,观照:世间因果的起因、缘起──十二因缘法,是步入涅槃解脱之道的前方便,因此称世间因果的起因、缘起──十二因缘法为「集圣谛」。(十二因缘法,在后续『缘觉乘』的解释中会有说明。)

甲三、什么是「灭圣谛」?,

什么是「灭圣谛」?灭就是出世间的涅槃果德之意。意思是说,凡是经过亲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过程,契入了脱生死的寂灭、解脱的境界,不可思议,不可言宣,但以假名说为涅槃,说为寂灭,说为空性,说为真心。而此涅槃果德之圣境,就称之为「灭圣谛」。

甲四、什么是「道圣谛」?

什么是「道圣谛」?意思是说,出世间的修行之因,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三十七种帮助修行者走入了脱生死之路的修道方法,称之为「三十七助道品」。

此「三十七助道品」的内容,就是:1、五根。2、五力。3、七菩提(七觉支)。4、四念处。5、八正道。6、四正勤。7、四如意足。而什么是五根?五力?七菩提(七觉支)?四念处?八正道?四正勤?四如意足?请阅读本网刊登的「净土探究」之单元,「净土探究」下册中之「修行根本愿」对「三十七助道品」的内容有详细解说。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15

(4)什么是「缘觉乘」的修行内容?

基本上说,宿世曾经随佛出家,依「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而修行,并且定慧等持到达相当的程度,却没有在佛出世时了脱生死……,之后又出生在没有佛出世的世界,依十二因缘法而观修、悟道、宿慧显发,顿了生死,根器、福德皆高于声闻行者,转称之为「缘觉圣者。」

什么是十二因缘法?有情众生不停的在十二因缘的欲海中生死流转,这十二因缘的流转过程便是:

无明(贪瞋痴等烦恼)缘行(造作诸业),

行缘识(业识投胎),

识缘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名色缘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人形),

六入缘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触缘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感受),

受缘爱(对境生爱欲),

爱缘取(追求造作),

取缘有(形成业因招感未来果报),

有缘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未来之身又逐渐衰老而死)。

此十二因缘的循回不息,所以众生才自始至终,无法打开生死之结,解开人生生死大梦的迷团。佛为了解开十二因缘的根源,又于禅观中,继续思惟出离十二因缘缠结的正确方法,经过长期的禅修思惟,佛陀终于找到了打开十二因缘的生死源头。

(5)什么是「菩萨乘」的修行内容?

「菩萨行者」的修行内容,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佛道空性智慧)六度波罗蜜。一个「菩萨行者」要在无量劫数之间,用六度波罗蜜自利、利他,达到福慧圆满的境界,就会究竟成佛。现在将六度波罗蜜的修行内容,约略说明,在本网刊登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梵行精进、般若六度波罗蜜的六个单元,陆续皆会有详细解说,请阅读。

甲、布施-基本上说,佛教布施入门的学习意义,并不是直接从财施下手,而是从了解佛道所说布施波罗蜜由浅入深的整体修学意义开始学习起,这样初学者对佛教所说为什么要学习布施的内容,就会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智慧去判断,什么情况应该布施?什么情况不应该布施?什么人可以布施植福?什么人布施后反而会有后遗症及反作用?本网刊登的「圆满布施之道-布施波罗蜜」对佛道所说布施波罗蜜由浅入深的整体修学意义,有详细解说,请阅读。

乙、持戒-皈依三宝后,第一步就是从「五戒」开始学习,皈依三宝后,如果不发心守持五戒,等于只是形式上的皈依佛教而已,因为皈依等同持戒,所以皈依三宝后,首先要认识五戒的学习内容。五戒的学习意义,在本网刊登的佛教「学戒」的意义-持戒波罗蜜之单元中会有详细解说,请阅读。

丙、忍辱-佛教所说学习忍辱的意义,自然是从日常生活中,在待人处世间,学习忍辱的美德,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又说:「很多事情,退一步则海阔天空。」这些话都是在教导我们,很多事情不可以看在眼前。不要以为占人便宜自己就不会吃亏,很多事情必须隐忍下来,不见得自己就是吃亏!尤其是走在学佛的道路上,许多事情更应该学习忍辱起来,包容对方,当然有很多正途的事情如果应该据理力争,就应当机立断,才能适当处理事情,但是人与人相处间,常常会为了小事情、小意见、小习惯、起争执,在双方沟通后,发现是对方的错,他不改,你又不能改变他,如果你们还要相处在一起,就是你要忍耐!夫妻之间、朋友之间的相处经常如此!或者在工作的场合,人事之间的相处,不能尽如人意,如果你还想要在原处工作下去,在不能改变现实环境下,就是你要学着适应环境,这也是行忍辱。再说,俗世之间,无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朋友之间、男女之间的相处,很多的事情,也需要学习包容对方,隐忍下来,逆来顺受,安受苦忍,甚至学习不要因为动怒、报复之心生起而真的去暗斗、暗害对方,这样你在现在与来世又增添了一个仇敌。如果是没有学佛的世俗人,还情有可原,因为他愿意生生世世与仇家在六道轮回里打转,接受冤冤相报、无有了期的果报。今天你已经愿意认识佛教,接受佛教的洗礼,发心朝向信佛、学佛的光明大道前进,并且希望早日跳出六道轮回的束缚,不要与今世及宿世结下的不好的朋友之缘、情敌之缘、夫妻之缘…继续恶性循环的缠结下去,甚至现在因为一些恶因缘现前,已经令你身心俱受伤害,心理不能平静,或者想要现在皈依佛门、认识、学习佛门所说忍辱的德性之意义,就应该明白,佛教所说学习忍辱的意义,不仅要改变自己容易生气、任性、结怨的个性,成为内心宽容、心灵平静、虚怀若谷、彬彬有礼、有操守、有德行、有世间智慧、有佛法智慧、处世练达、广结善缘的佛弟子──这只是佛教所说学忍辱行的最初入门,属于忍辱波罗蜜中的」学菩萨行众生忍」的初步基础。「佛经上」鼓励生存在娑婆世界的佛教徒,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佛菩萨对众生行忍辱,而且要在今世进一步修定(念佛)、修慧(佛法智慧),创造共业中的别业,临终超脱地球世界,到净土世界去修行。因为在这个世界没有学习「静定力」到达相当的程度,而要在日常生活中对你不喜欢的人们行忍辱,是相当困难的。佛弟子有了要在今世进一步修定(念佛)、修慧(佛法智慧),创造共业中的别业,临终超脱地球世界,到净土世界去修行的体认,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习用念佛的方式,每天念佛半小时,六个月不间断,首先就会慢慢改变你的个性,变得比较有耐性,碰到会令人生气的事情,比较能够隐忍,但是还不能做到碰到不快乐的事情,凡事不动怒。但是最起码的忍辱功力,你已经学到了!更需要明白,如果初入佛门,对六度之中的布施、持戒、忍辱,没有认识,没有正知正见引导你去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的内容,或者没有建立佛道的正知正见而只凭一颗利益众生的慈悲心去做布施、持戒、忍辱之事,是与佛道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内容不相干的!只能说是一个品德良好之人,或者成为大慈善家。换句话说,用没有建立佛道的正知正见而只凭一颗利益众生的慈悲心去做、布施、持戒、忍辱之事,纵然有修禅定,也是与佛教禅定无关的。进一步说,如果只知道修禅定,而没有佛道或解脱道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般若智慧的正知正见,在动、静之间引导观照心性与布施、持戒、忍辱事行及般若智慧做基础,你所修禅法,也是与佛教所说出世解脱道无关,更与佛道所说禅定波罗蜜无关!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23 22:15

由此可知,佛教所说「学忍辱」的意义,是有其由浅入深的正知正见引导修学的。忍辱波罗蜜的学习次第,在本网刊登的「佛教所说『学忍辱』的意义」之单元,会有详细说明。请阅读!

丁、禅定-首先必须明白,禅定的修学,不是佛教专有的。就是佛教本身对禅定的修学内容,也是非常复杂,如禅宗有禅宗的禅修知见(参话头),净土宗(念佛法门)有念佛法门的从有相入无相的修行方式,密宗有密宗的禅修内容(与气脉、明点、三脉七轮有关),天台宗有天台宗的禅修内容(小止观),南传佛教-『阿含经』有『阿含经』的禅修知见(安那般那念-观息法门、不净观、四念处),印度瑜珈有瑜珈的冥想方法,中国道家有中国道家的静修方式(老子、庄子之书),道法(道家)有道法的修行方式(与任督二脉有关),就是鬼神道也有鬼神道的修行方式(与出阴神及出阳神有关),乃至各类气功都有各类气功的静心修行方式(与练气、养气、调气有关)。而初入佛门,应该从那一个法门起修?首先必须明白,现在已经是末法中的五浊恶世,投生在末法中的五浊恶世的众生,都是带着深重的「宿业障」,才会因共业所感,共同聚会在末法中的五浊恶世中。因为大部分的人类都是「宿障深重」,所以选择靠自力来修禅,往往因为宿福力薄弱,而在禅修间,因禅修知见不正确,而于身心能量的潜移默化间,容易因气脉的启动、振动……而与「异界」相应,招引「异界气机」入侵,潜藏在其气场、穴场间而不自知!所以常常会有「走火入魔」的情况发生,或者「异界、非人、鬼魔…」已经借着你的身体行动、说法而你自己却不知道!甚至一辈子以为自己走在真实解脱道中,已经开悟、证果,明心见性,这种自误、误人的情形,在末法之中很多很多!

所以初入佛门之人,应该说依现世众生的根器,一定要从礼忏法门与净土法门入门起修,才能绝对保证你今生的慧命一定得救!因为净土法门靠他力(佛力)救拔自己的慧命,当然比仅靠自力禅修的力量更为安稳。佛经上说,制心一处,是名为定。而从念佛下手修定,是最为稳当的。而用什么方法念佛,才能一步一步的进入静心修定的阶段呢?当然是从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下手起修,不要小看称念这六字圣号以为很简单,你只要试试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半小时,就会察觉在这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半小时内,不令杂思妄念生起还真不简单,静心修定就是从每天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起修,可以数着佛珠念一句佛号拨一粒佛珠,一句佛号一句佛号慢慢念,心里听得清清楚楚,心念比较杂乱时,可以出声念,心念比较平静时,可以轻声念。当知静心修定,是日积月累的功夫,绝对没有变相、速成的方法!切记!切记!而净土法门引导众生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求生净土,而且要用净土正见引导念佛,才是临终往生净土的保障,所以接下来读者可以进入本网刊登的净土探究之单元阅读。而什么是礼忏法门?请进入本网刊登的菩萨修行次第中之「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一文」阅读,本单元下一个问题也会说明礼忏法门的问题。

5、精进-当知精进是贯通前四度的精进修学及贯通般若空性智慧的精进修学,只要努力学习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的道理与实践这五度的内容,就称为布施精进、持戒精进、忍辱精进、禅定精进、般若精进,而现在初学之人所要了解的就是对布施的义理精进学习、对持戒的道理精进学习、对忍辱的义理精进学习,对净土法门所说念佛的道理精进学习──请阅读本网刊登的「往生净土修行之路」之单元。当对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四度义理有了深入的认识,再进一步学习般若空性智慧的内涵,就会走在与佛道智慧相应的般若波罗蜜的真谛学习中!

6、般若-般若是梵音,翻译成中文,就是修学与佛道、解脱道相应的出世间的空性智慧之修因与果德之义理。简单来说,就是无我、空性之理。这个道理,是非常深广无边的,因为牵涉到成佛之道的学习次第与甚深甚深的菩萨因位及果位的学习内容以及了脱生死的修证次第与内涵,不是初学者容易懂的。而且学般若空性智慧的基础,是从最初的三皈五戒的内容及十善业的内容、六道轮回的内容、三界诸天的内容、佛法最重要的课题-业、缘、果、报详细的内容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的内容与次第学习起,乃至解脱道中所说三十种助道法学习起,才能慢慢步入般若空性智慧的学习,诸如『金刚经』、『心经』、『大般若经』等都是属于解说般若空性智慧的经典,不适合初学者阅读,初学者就是阅读『金刚经』、『心经』也不能真正体会经里的义理,甚至会曲解经文的意思。笔者已知有许多初学之人刚开始学习佛法时,就从『金刚经』、『心经』下手研究与阅读,结果产生眼高手低的情形,对佛法所说「法性与法相」的内涵与知见,停留在名相的钻研中,不能进步,甚至已经研究『金刚经』很久了,但是对基本的三皈五戒的细微内容及十善业的细微内容、六道轮回的细微内容、三界诸天的细微内容、佛法最重要的课题-业、缘、果、报的细微的内容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的细微内容与次第,乃至对解脱道中所说三十种助道法的细微内涵与次第,仍然搞不清楚,这样的程度研究『金刚经』乃至修习禅定,是不会正确、深入的体悟『金刚经』与「正定」的甚深义!而且有走在「相似佛法」的道路上而不自知,这种情况,在教界太多太多了!如果在对『金刚经』、『心经』的「般若义理」一知半解下,就急于度众生,便是以盲引盲,犯下自误、误人的大过!

所以初学之人,如果对读诵经典有兴趣,不要忙着阅读『金刚经』等般若经典,应该从现在起,先从读诵『阿弥陀经』、『普门品』、『地藏经』、『普贤行愿品』、『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十善业道经』等开始学习起(请阅读本网刊登的『佛教经典介绍』之单元),不要误以为这些都是小经,当知凡是与佛道相应的大乘经典,都有其极其甚深甚深的佛道义理在其中,如以上所说『普贤行愿品』、『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等都已经有「般若义理」在其间,只是依你的佛法程度不能体会而已!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