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成功进入清净心念佛之妙境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13 02:31
标题:
成功进入清净心念佛之妙境
印光大师十念法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印光大师修习呼吸念佛体会
(光)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口虽念佛,心不染道。(印祖心迹,恐非我等所能知之……)
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无奈昏散交攻,依旧昔时行履。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佛门岂有假谦吗?!)
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看看印祖的感受,何不试用一番呢?)
又查文类,圣贤录,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谓籍气束心,当本乎此。而莲宗宝鉴亦载此法。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钝者,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故述其已私,请益高明。当与不当,明以告我。
(光)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嗔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后学试之,以教来哲。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与谛闲法师书)
徐恒志老人的文章
《般若花/徐恒志》节录
念佛功夫本来要在一切时一切处,抖擞精神,念兹在兹,假使悠悠忽忽,实难得念佛的实益。
为了使念力容易纯熟,在坐中调息念佛,实是一个善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静坐时,心中跟随自己鼻端的呼吸,来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可在吸时念"阿弥,"呼时念"陀佛";或呼时念"阿弥",吸时念"陀佛"。念时的快慢,可随呼吸的长短,总以不急不缓,听其自然为宜。
这样在坐中万缘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就随之而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持久练习,心相愈来愈静,气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号仍绵绵密密,不散乱,不昏沉,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
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首楞严经》也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样的静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现前,同时,因调息之故,又能使气血流畅,体力轻健。
编者:真是好东东!常在这里混,说是帮助人,其实是帮助自己呢!以前虽然整理过这些帖子,但没有现在认识的深刻。所以,帮助别人还是在帮助自己了。阿弥陀佛。
元音老人谈呼吸念佛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一)弟子信函与上师批示
弟子:我是一个年青教师,种种因缘,遇到并喜欢上了佛法。从此在佛法的熏陶下,人生发生了转折。不久前在灵岩山,皈依了三宝,成了一名在家弟子。
师批:"自由仁者深植善根所致,曷胜庆幸!"
弟子:可是自己业障深重,信愿行不清净,没有力量,仿佛被一层层浓密的乌云遮盖住了,不见光明。虽然念佛、诵经却难得真实利益。日常生活,待人接物,更是妄念纷纷,恶业不断。又无缘遇到善知识,找不到出路,信心渐渐地随着外境沉浮,但又实不甘心随波逐流,苦闷之心难以言喻。
师批:"知过即改,善莫大焉!这是你念佛不痛切所致,应每日早晚打坐,每次至少一小时,逐渐加长时间。坐时趺坐,手结弥陀定印,不用念珠,随呼吸念佛,一进一出,念佛一句。静静地用耳根听你佛号从心发出的无声之声,不用出声念,摄牢意根,即能渐渐入定。下座后,还须随时观照,念起即觉,不随之攀缘流浪。久久功深,妄心不起,乌云消散,即觉轻安自在,虽整日勤劳,亦无负重之感矣。"(阿弥陀佛,元音老人是观机设教,犟牛居士对呼吸念佛的方法“改良”了一些,不用跏趺,不提倡盘腿,更适合大众;关键是心法,所以修习此法,需要看看犟牛居士的心得体会。)
弟子:不久前,有缘在《禅》杂志上拜读了您老的《略论明心见性》,虽一时难以领会其中的精义,却深信您是当今难遇难逢、德高道深的善知识,如同溺水者遇到了救星,欣喜万分。早就想写信给您,唯恐心不真诚,迟迟不敢动笔。今日终于鼓起勇气,恳求您老人家慈悲,为我指出一条明路。
师批:"当斯末法时代,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仁者只按上述方法天天打坐念佛,上座下座均须一切放下,事过即不留,宛如水上画图一样,一笔起处,水面毫无痕迹。果能如斯用功,不出三月,定相必定现前,望仁者勉之!暇时广阅各种经论。"(在家人需工作、生活,平时还可以持珠念佛,不方便就在衣兜内掐珠(犟牛式念珠),但建议看看犟牛居士的心得体会,其中有在生活中持心的诸多方法心得。戒、定、慧,有了些许“定”了,才能谈到“慧”……。结合经行念佛可能更好。)
《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倓虚法师谈呼吸念佛
念佛人除一心一意念佛之外,为了恐怕身心放逸或信、愿、行不坚固,可以常拿四念处和八正道来检点约束自己的身心。
至于念佛的方法,也应按照自己的根性去选择。大致不外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还有一种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往里一喘气的时候念「南无阿弥」,往外一呼气的时候念「陀佛」。这样,只要人有一口气就念一声佛,久而久之,时时刻刻,行住坐卧,不离一句阿弥陀佛,这方是真精进。当人临命终时,最后一息气欲断时,人一生的行业,也就随着最后呼吸的一声佛,去往生极乐世界,得见阿弥陀佛。
虚云老和尚谈呼吸念佛
虚云老和尚讲:“修净土法门的同修掌握出息入息方法,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能往生。”
印光法师关于随息念佛的开示
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法。掏珠不过为防懈怠,掏之有碍,则不必掏。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数息。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但依我说,决无有误
(复周寿超居士书)
问,随息一法,尊钞颇极提倡,但未说明如何念法。宝王论云,此法大有恃怙,亦只云称佛名号,随之于息,仍未详如何念法。惟饬终津梁云,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学人疑吸息不念,岂非间断,每每试炼一呼一句,颇觉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随吸时,念阿弥,随呼时,念陀佛,既不间断,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时,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间断。一呼念一句,吸则不念。呼吸俱念,必伤气。若只念二字,则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答幻修学人问)
阿弥陀佛。
犟牛居士~呼吸念佛
有一天,我老伴拿了一本小薄册子给我念了几句,念到“呼吸即摩诃”时,我说再念一遍,我问她这是谁写的?她说四川大善知识,人称“大菩萨”的刘洙源,这个人是站着走的。后来她又在虚云老和尚开示中,也找到这个方法,可见这个法门是可靠的,是正确的。我将呼吸念佛方法总结几句话:
抵腭闭目坐端身:身体不要动,姿势不限。
气出气入调本心:随着正常的一呼一吸,加入“阿弥—陀佛”。以此来调自己的心性,你认为怎么念好就怎么念,一呼一吸念一字或四字都行,法无定法,慢点、快点都无妨。为什么呢?当走的时候,六识“意”不起作用了,起执著作用的第七识就起作用了,只不过是快慢不同而已。要是把第七识调动起来,与呼吸相应,那就是佛号不断了。所有这些都不要强求,怎么出气怎么吸气就根据你自己的习惯。如果你气管不好,喘气很费劲,“阿弥”半天才“陀佛”也没关系,不要强求一致。只要如法去修,怎么都对。你看怎么念得劲,你就怎么念,要自己去摸索。
这个呼吸念佛的方法,不是念两天就得到了,要经常练习。切记要在身体静止状态下练习,如睡觉前、醒了后、打坐都可以,一呼一吸念一声佛。练三至六个月佛号就能成片。佛号成片,初入念佛三昧,往生就有把握了。
我用呼吸念佛法,已经二年多了,我就靠这个将来往生。把第七识训练成熟了,当你有病昏沉的时候,只要有呼吸,佛号就不停,这就是往生的保证书。再往下境界无关紧要,因为那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修的。根性比我们好的人可修下面这个法门。
专闻自心突突跳,随声默念一梵音:这就是返闻闻自性的境界。呼吸念佛到一定程度,会出现这个境界,这时要随着心脏的跳动念“阿弥—陀佛”……千万不可用意念求此境界,到一定境界自然出现,决不要用执著心去求,要顺其自然。不出更好,是一样的。这时心脏“咚咚”响,比呼吸念佛加快了频率。一般情况听不到自己的心声振动,它不是一般振动,像大机器振动脑海,这个境界出现,才能转。一般就用呼吸念佛方法,保证往生。
凝神内观清净地,耳根闭塞勿分神:这个境界就更高了,此时要转到返闻闻自性,要内观自己的真如本性,观自己的真心,耳根不要太敏锐了,要钝化耳根。这几句话对我们大多数同修来讲不该用,这是给极少部分人讲的。
外音入耳犹幻境:就是如梦如幻的境界。
动静由它不去分:先把动的声音亡掉,然后再把静的声音也亡掉。先亡动再亡静,这叫入流亡所。入什么流?入圣境流,另一境界流。
导入声尘闻自性:将外面的声音、六尘转到闻自己的本性,就是始觉与本觉,让它归一、合一。让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淡薄了,合成一个觉悟。觉是本性,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要合到这里来。
久习空寂大千心:久久地练习这个法门,焉有不识本源之理。这句话不是指后面这个说的,是对前面这个呼吸念佛法门说的。呼吸念佛方法习久了,心空寂无始无终,真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全是你自性之心的显现,非是外面给予你的。这时不但六道找不到你,十法界也找不到你了,你是证入一真法界了。
我再强调:修呼吸念佛方法,也是“久习空寂大千心”。不要贪着出新的境界,千万,千万!修不好可容易生差错啊!呼吸念佛法掌握了,会应用了,那就好了。要把这种方法传给其他还没有掌握这种方法的同修,佛法没有私啊,没有我啊!我们同修既闻大乘佛法,都得上极乐世界呀,别的事是小,这事是大。不急之务不要去贪呀,争呀!一年之内佛号连成片了,又能随缘发菩提心,肯定往生!这就是我今天来的目的,补上上次那个小小的不足。
附:南怀瑾先生谈刘洙源居士
……这些都是什么道理呢?这是说明结使问题,前面我们讲到,得罗汉果的七还人间,至于变成什么样子的人,不一定。在四川时有位老前辈也很有名啦!他两夫妻人很好,年轻时我很羡慕他们,我说人世间神仙眷属就是你们,自己有别墅在山上,两个人感情又好,子孙满堂。他两夫妻都学华严观,太太还得过眼通。她说前生是个la ma,受他供养,结果修行也没有修好,骗吃骗喝,所以这辈子变成他太太服侍他的。因为她修刘洙源先生那个佛法要领,自己前因后果很清楚,我认为这些都是再来人,这就是说到得预流果的道理。
【刘洙源】
(1875~1950)四川中江县人。名复礼,字洙源,别号离明。前清拔贡,北京经科大学毕业。长于文学,通达三礼,历任四川高级师范、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文学教授。早岁精唯识,曾着唯识学纲要数万言。私淑永明延寿,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著有宗镜录大科判;晚耽禅悦,不喜著作,惟存讲稿数篇为弟子所传钞。三十八年农历三月于德阳孝泉延祚寺剃发,受三坛大戒,法名昌宗。未久,应邀讲楞严经,并传净土观法。后返中江,驻锡白云寺,专研戒律。三十九年示寂,世寿七十六。着作除上记外,另有宗镜录细科判约五卷、宗镜录读法约十余卷。另纂集大智度论之法相而成性宗法藏三册,然未出版。
截流大师:《净土警语》
事一心精进
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得一心精进者矣。
[参考译文]
持名贵在一心不乱,不间断,不夹杂,不必以快念多念为殊胜。只要不缓不急,密密持念过去,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就和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也不昏沉,这样持名,可以说是事上得一心精进了。
(转自学佛网)
……
呼吸念佛方法修好了即可达到这样的境界。外地有位居士曾经打电话问我,他说:“犟牛居士,我打坐已经七年了,怎么从没出现你讲的这种情况,你是不是骗人呢?”我说:“《康熙字典》你看过没有?”他说没有看过,只经常看《新华字典》。我说:“《新华字典》上的字你是不是都认识?”他说哪能都认识,都认识就不查字典了。我说:“你不认识的字是不是《新华字典》记错了?”他一听没有讲话,啪一声把电话撂了……这位居士还是很有悟性。所以想问题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自己达不到并不等于那个境界就没有。不会就要好好去修,呼吸念佛如果修得如法,三个月就会有心得。另外,在我们呼吸念佛的时候,一定要钝化耳根,“外音入耳犹幻境”。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眼睛有墙挡着我们看不见,耳朵可不行,十里八村的声音也能马上捕捉到。所以呼吸念佛时我们要钝化耳根,因为声尘入耳就干扰了心性。
同修们一定要把呼吸念佛方法告诉还没有闻到的同修,千万千万不要吝法呀!要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样都能当生成就。
另外,打坐时如果有自己所求得的境界出现,我劝同修赶快放下,什么一片空白了、轻安了……不要去管这些,只管踏踏实实地念佛,放下贪求之心,以免心魔作怪。
佛法讲“教理行果”,佛的教诲起源于不变的真理,明白道理我们就要去身体力行,明理以后去行去做,一定得果。想要契入真如本性,证得菩提果位也是四个字,“信解行证”。“信解行证”和“教理行果”四个字相对应。信,佛的教诲相信了,我们有善根、福德、因缘,如果不相信那就别学了,佛讲那叫一阐提。“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往生的三资粮即起始于信,相信极乐世界美好才发愿要去,信要绝对相信。解,佛理我们要“解”,解要靠自悟,不要依外缘。行,佛理我们理解了,还要去做。对我们修净土来讲行就是念佛。证,努力去行去做,得果后就有证了。我们明白呼吸念佛方法的道理,如法去行去做,往生以后我们就能证得果位。
如果不相信这个法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净念相继”这一条你能不能达到?相继就是佛号不间断。你说自己念佛功夫很好,已经“相继不断”了,但白天不断晚上佛号断不断?晚上断也是断,断就没有相继。古大德讲“佛号如珠,念头如线,分则相离,合则成串”。我们念佛不求成片,但必须要首先达到不断,如果晚上不念佛,穿好的“珠子”就断掉了。不只是晚上,还有人讲在不洁净的地方不能念佛,这不也是断吗?哪有净和不净啊?上厕所也必须要念!不要出声在心里默念。
我去某个寺院,男众的厕所建在院墙外面,晚上锁大门以后,男众上厕所出不去,出不去怎么办?憋一宿也够呛啊……一位小师父看见我了,说:“老居士你怎么可以这样啊,这里是净土……”我跟他说:“那就麻烦小师父给我找个秽土的地方好不好?”哪里有净土和秽土啊?哪里又有没有佛的地方呢?佛在微尘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粒细沙、一个针尖上都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转dafa轮!针尖没有扩大,佛的法身也没缩小,你怎么理解?本来无大无小,“芥子纳须弥”。一个芥菜子把须弥山装在里面,芥菜子没有变大,须弥山也没变小,你能不能理解呢?这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我们搞不明白,也不要硬往里钻。一多一如,不要分别,行与不行是我们凡夫心分别出来的。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你再去念佛试一试,境界肯定会提升很快。念佛如果有了心得,有些事情你就可以自己去处理了。
呼吸念佛方法掌握以后,可以达到凡圣同居土的中上品,下品和你没份。如果功夫更近一层,达到事一心不乱,可生到方便有余土。所以同修们为了避免无量劫的修行,还是好好用些功夫,老老实实念一念吧。但是不要求,求不得、求不得,求决定不得!悟得、证得、修得。如果能念到理一心不乱,往生就是实报庄严土。但是这个可以肯定,在座的没份,我也没份,那是十回向品位菩萨们的境界。再往上就是常寂光土,就是佛了。不管品位如何,只要往生到了那里,“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纯印老人一生修学的是什么呢?可以肯定就是呼吸念佛方法,如果这个法门和她老人家没缘,我也不会得到,也不会传这个法。记得老人家一坐在小垫子上就开始“睡觉”,我小时候淘气,看到老人家一坐下来“没气儿”了,我就趴到她鼻孔那里去听,半天半天出来一点点气息……半天半天又收回一点点气息……把我憋得心里非常难受。我曾经告诉我老伴,让他把我关到佛堂里七天,锁上门,七天之后,不要把我送去火化场,你用引謦敲我,我肯定能回来。但她不敢,说一天一宿可以,七天舍不得。我说别一天一宿,七天没有问题,为什么?呼吸很少,身体所需的能量从毛孔进出,都可以保持住,七天绝对不会有问题,这就是佛法的不可思议。但七天以后送到火化场可就麻烦了,那可真是回不来了,所以同修们千万试验不得。
我劝同修,一定要学会呼吸念佛方法,往生好有保票。我们现在这样念佛未必真有把握往生,也许少量人能走,而且走得也很困难,要那么多人连敲带喊地助念,实在是太麻烦。你把呼吸念佛方法学会,身体这个臭皮襄随便让他们鼓捣,因为佛号连成片,绝对没有中阴身。儿女、家亲眷属不信佛法也没有太大关系,命终的时候在念佛当中走,佛早就在那等着呢!呼吸一停就跟着佛走啦,还要这个臭皮囊干什么!这是真正的自救法,靠别人不行,我们要自己救自己。
呼吸念佛方法大家听明白没有?记住这几句话:一定要在静止状态下练习,要把佛号融入到呼吸之中;再一个,不要求新的境界,千万不要求!
——节自《心地法门·第三讲》犟牛老居士主讲
修净业最忌夹杂
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都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一生。
觉明妙行菩萨:《西归直指》(转自学佛网)
念佛即是长夜灯
谈玄说妙不相干,三字真传老实念。
只此即是长夜灯,苦海慈航斩魔剑。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汉。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觅方便。
夏莲居老居士:《净语》(转)
五停心观(转)
“(光)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嗔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
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念佛观、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大乘佛法以成佛为目标,因此以念佛观代替界分别观,五种观法合起来又称为五门禅。就声闻法而言,五停心观是进入圣贤位前所必须修行的初阶法门;就大乘佛教而言,五停心观是修习禅波罗蜜前所不可缺少的方便法门。所以,五停心观在修行上的次第而言,处于基础门槛的地位,学佛者不可不知。这五停心观,主要是为对治五种烦恼,如:
不净观——对治贪欲
慈悲观——对治瞋恚
缘起观——对治愚痴
念佛观——对治我执
数息观——对治散乱
……
阿弥陀佛。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13 02:33 编辑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