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欲海沉冤—破除淫欲、情欲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2-2-5 22:25     标题: 欲海沉冤—破除淫欲、情欲

茫茫业海,多因爱欲造成;郁郁苦轮,只为色心未死。女色有驱策无数青年变成白骨的魔力,有毁灭多众廉耻、破坏伦常礼义、使衣冠人物霎时间变为禽兽的诱引力。日明菩萨说:“女色乃世间无形的枷锁,凡夫恋着往往不能自拔。”又说:“不道德的女人,言甘於蜜,心毒於砒。譬如渊渟若镜,中伏蛟龙。丛山产宝,内有豺虎。亲近女色,消灭慧明。譬如高高挂起的罗网,群鸟误入,不能奋飞!又如密网,众鱼轻投,献身刀俎。惟大智慧人能及早觉察,善自远避,不稍被惑,亦不失足。”

  《大宝积经》说:“应知女色是发生许多苦恼的根本,是发生许多障碍的根本,是引起许多杀害的根本,是惹起许多怨对的根本,是使耳聪目明的人变为聋瞽的根本。应知女色有役使圣众、失却慧明的邪术。应知女色如热铁华散布地面,使人赤足踏着,生陷火狱。”又说:“以何因缘名为妇女?能使众生身负重担,化智为愚故!”

  不知自立自拔的女子,但知以色事人,造出许多业障。若讲到究竟,这个色身,不过十二原质暂时假合,不问男子女子都是相同的,不能作任何差别见。从前舍利弗见散花的天女,问她:“你为什么不变却女身?”天女答道:“我十二年来觅女子身,了不可得,教我变个什么?”这一教导愿普天下的女子们都牢牢记着。打破色蕴,崇仆率真。自立立群,保持自在无碍的常住真性。(《欲海回狂》及《寿康宝鉴》二书,说得详尽痛切,宜各置备。)

  亲近女色,容易使修道的人们堕落。如来曾借着一件故事警诫众人,说道:“古时有人,因小事违逆了暴主的意思。暴主就执鞭,痛责这个人的背脊。天暖衣薄,背受重伤。事后,暴主忽然发慈悲了,要使那人的鞭疮早些治愈。就取马粪,涂於伤处,乡愚见到主人这样优待,心生狂喜。便自言自语地说:“我虽然没有学过医,从今以后,医治金疮,有妙法了。假使实验成功,马上可以充当伤科医生了。他立即归去吩咐家人,拿条鞭子来,自己卸去上衣,叫家人向他背上痛鞭,同时跟家人说:“我得到了很好的方法。现在要亲自试验一下。你就尽力的打吧,就是鞭至肤破血肉横飞,我也不怪你。我有治疮好药,可以不用钱买,那方法就是取马粪涂在疮伤处,就能早结疤,不再溃烂。”

  世间有等初发心人,所抱知见,仿佛类此。闻有人说修不净观,就可除去五阴身疮(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便欣喜若狂,向人说道:“我今欲实地试验,亲近女色,遍尝五欲,观察不净到什么程度。”那知自家情识未拔,道眼未开,见了女色,就忘却不净。正如乾柴接近烈火,转被女色惑乱,不要多久,精髓枯竭,百疾紧随,诸苦环逼,欲火烧身,葬身火狱,不得出离,受苦长劫。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6 12:33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又言:“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出家沙门,断欲去爱。”“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诸如此类的词句,不胜枚举,佛门弟子耳熟能详,大家纵使不尽信受奉行,也都不敢公开唱反调。但对于徘徊于三宝门外的世俗人,如何接受“断欲去爱”的佛语?爱欲为何义?爱欲如何断?对持异见者应怎样去消解?

  爱与欲二者,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爱的涵义广泛,遍及三界有情;有欲即有爱,而欲唯限欲界。爱,包括自体爱、境界爱、后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或以爱与欲同义,爱即是欲。如云:“能离欲界欲,及离色界欲;入真谛现观,能离一切欲。”这是把三界修所断的烦恼叫做欲,断绝一切修惑,爱尽涅槃,究竟解脱。如从狭义说,欲是五根所对的五种欲境——色声香味触,经论里分为三类:“一、资产圆满,二、自体圆满,三、广大殊胜有情供养圆满。”如世人欲求青春永驻,体力勇健,色相端严,寿命长久,乃至未来生命的永续,即是“自体圆满”的事欲。“资产圆满”是以自体为本,希求外物资产,成为身心的受用,以满足自我的享受欲、支配欲。如土地不动产、饮食、钱财、衣服、车乘等资产的拥有。其他,父母、夫妻、儿女、亲友眷属爱的欲求,是为“广大殊胜有情供养圆满。”欲界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存在,由个人身心,延伸到身心相关的家庭、社会以及自然界的物质,对这些产生爱欲,采取种种手段以遂所愿,这是欲界有情之事欲。上二界有情,从初禅起,离欲恶不善法,即无诸欲——物欲、情欲存在。但离欲不即是断爱,爱生则苦生,色无色界有情,仍未跳出生死轮回。所以说:欲只是障道法,爱才是生死根本;离欲而越欲界,尚未超出三界。

  阿含经说:“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父子、兄弟、亲族展转共诤。以欲为本故,王王共诤,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共诤故,以种种器仗转向加害,或以手杈、石掷,或杖打、刀斫。”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作为欲界人类,为了五欲的喜乐贪取,造成家庭、社会、国家的纷诤。人类的一切忧患、恐怖的问题,层出不穷,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依唯识法相说,欲为五十一心所五别境之一,定义是:“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当面对所欣乐之境,未得而欲得,已得而患失;于违逆可厌之境,已来者求其速离,未至者求其永不来。这种厌苦欣乐的心理,为一切有情所共有。基于趋乐避苦之欲,当然要勤奋努力,以求欲望的实现。“五趣杂居地”的欲界有情如此,上二界有情,从“离生喜乐地”的初禅,乃至四空处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地”有情也不例外。如厌下粗苦障,欣上净妙离的禅法进升,即出发于“欲”的业用。

  约有情生命延续的四食说,“意思食”即生存的意欲,很明显地,人是活在希望中;有希望才能使生命延续不断。如果一个人已经绝望,他也就活不下去了。欲的心所法是通于善、不善、无记的三性。贪无厌足,欲壑难填,固然令人造业堕落,但佛法的善法欲,却是修证的重要因素。如人天乘人的胜进心,二乘人的出离心,菩萨行人的菩提心,也即是向上向光明、向解脱、向菩提的信愿,凭此意欲而修行而证果。

  不过,佛教经论的“呵欲”、“离欲”、“断欲”,应该是基于解脱的思想,而把欲当做障碍解脱的不善法。如男女的淫欲,社会的情欲,外境的物欲,这些都是趋向正觉的行者所要远离、厌弃、断绝的染污烦恼。虽然,佛法进修的层次不同,对欲的态度并不一致,如人天乘法主张节欲,在家居士受持五戒,允许受欲而禁止邪淫,即其一例;二乘法坚持离欲,如出家割爱辞亲,舍离情欲与物欲;大乘法则强调化欲,如净名居士示有妻子而常修梵行,也就是于欲离欲,在尘不染尘,“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的菩萨精神。

  本来,“五欲妙境非真欲,真欲为人分别贪。”如俗语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色声香味触的事欲,如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干卿何事?为何给芸芸众生惹来这么多的麻烦?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可叹的是:世间尽多是庸人,凡夫俗子能做到不自扰者几希?学佛是对人生世间的觉醒,出世的声闻道与菩萨道,固然立志要做圣人,以证得阿罗汉果、无上佛果为终极理想,即使世间的人天道也不例外。例如世间正见,深信善恶、业果与三世的相续而外,还得正见有凡夫有圣人的差异。由于现前出世种子未成熟,暂以人天乐果为短程目标,事实上在五乘共法的修学中,已播下菩提种子,成为未来得度成佛的因缘。发心学佛,简言之,即是不甘于凡愚,不愿抱残守缺,而以希贤希圣,转染污成清净,离迷情成正觉为目的。

  以上是对欲之内涵,作不同层面的分析。修学佛法的人,确信欲之不可纵,面对物欲、淫欲、情欲的欲境,如何实践其节欲、断欲、化欲的工夫?佛陀开示的对治法门,不出三学八正道,先以戒学克制欲境,净化身口,次以定力化解尘欲,后以智慧证悟空性,悲智双运,圆满功德。唯识学上有五净行的对治办法,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散乱众生数息观,我慢众生界分别观。釜底抽薪的办法是定动智拔,唯有成就定慧,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究竟度一切苦厄。五蕴既空,附属于色蕴之一的五尘境界,那有不空之理?通达心理、物理、生理现象皆是缘起性空,则于诸欲境染情,无碍无著,不但离欲去爱,且化凡情染欲为无尽的慈悲;菩萨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愿行,便是从此而展开。

  六祖慧能大师答覆“在家如何修行”的问题,开头即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不明真意者误解为:不必修戒定,持戒修定是小乘人所为,不是最上乘禅行者所应修。其实,戒的重要,如自由民主所必备的法治;离法治而谈民主与自由,则国家秩序大乱;没有戒行,放纵情欲,奢望解脱,绝无实现的可能。有人套用济公传的“酒肉穿肠过,如来心中坐”的台词,宣扬“情欲中的佛心”,无疑是龙树菩萨所说:“信戒无基,忆想取一空,是为邪空”,真是我佛罪人。

  戒是防非止恶的德行,戒行的纯净,需藉助于自净其心的定学;有禅悦法喜,取代欲乐的贪求,肯定身语二业不会犯过。而彻底的离欲,务必直观无常、苦、空、无我,转无明为般若,转爱染成大悲。如此自然诸欲不能染,爱尽解脱。三增上学,相资相成,如戒学,由别解脱戒、定共戒而道共戒,即戒即定即慧;定学,离五欲五盖,从世间禅而出世间禅,岂非三学具足?慧学成就,闻慧得正见,思慧得净戒,修慧得正定。三学次第,前前为后后之基础,后后则为前前之目标。三学如鼎之三足,修学过程,或可偏重,但不可偏废。佛门一向有信行人与法行人之分,也可说是重解与重行的两类型人。其实,到达究竟,二者都是信智合一,解行相应的。佛法成就者,绝无有信无智的愚痴人,也不会有有智无信的邪见人。

  佛陀最后遗教:“依四念处住”;告诫弟子“以戒为师”的同时,又教以“当制五根,勿令放纵入于五欲。”“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从这一简单的开示中,当可获得修持要领,把握如何从诸恶莫作的戒行中,禁制情欲,远离尘念,达到三业清净,断欲去爱之目的。约八正道的德行而言,以正见为导,也即是以智化情,以智导行,于日常生活中,智观缘起,缘起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了悟常性、我性不可得,当体即空,空即寂灭,终于“人从爱欲生忧怖”的问题解决了。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