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印光大师:杨氏拜佛,佛像起立答拜,此乃冤家幻境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1 00:58
标题:
印光大师:杨氏拜佛,佛像起立答拜,此乃冤家幻境
杨氏拜佛,佛像起立答拜,此乃冤家幻境
印光大师
杨氏拜佛,佛像起立答拜。此乃宿恶业力,怨家债主,幻现此境,企其生大欢喜,谓为得道,则便著魔发狂,破坏前功,以报其怨。幸其功德力深,未受其损,卒得正念往生。子才与彼祖母等认为实然,可不哀哉?佛为三界大师,等觉菩萨礼拜亦不阻止,况答杨氏乎?正眼未开,不识魔境,子才尚如是,况其它哉。
(民七 正月廿八)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一
节选自印光大师
在这裹有一件事,要特别提醒大家,印光祖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有一位姓杨的居士,有一天他在拜佛的时候,竟然佛像起立来答礼,也向他礼拜。请特别警惕哦!不是人,是佛哦!佛像都爬起来顶礼答礼。如果这位杨居士一动心,稍稍有一点儿自鸣得意,以为我一定是很不错啦,否则佛像怎么会起来答礼呢?这样,就完了!这样就是起『浮躁狂妄』的心,会坏了往生的大事!
大家知道印光祖师怎么说吗?他说佛像为什么会起立来答礼呢?这是『宿恶业力』,过去生的恶业力使得冤家债主,幻现此境!就是冤亲债主变的啦!希望他看了以后,一得意,生欢喜心,以为自己得道啰,那么就着魔发狂,破坏他所有修行的功夫,这样来报怨。因为假如我们一直信愿念佛,这生就要成佛了!以前的冤亲债主很不甘心啦!不甘心我们这么便宜就成功啦!所以就抓住我们的小辫子,来报怨。稍为被一夸奖一赞叹就动心的人,冤亲债主就专门赞叹他,让他得意得飞上天,把佛都丢了啊!这样才能破坏他往生啊!稍微见到一点好境界啦,什么放光啦,就得意洋洋的人,冤亲债主就专门现这种境界,让你得意洋洋,得意得忘了佛。印光祖师说的这位杨居士,还好,他的功德力深,没有受到这种境界的损坏,还是继续正念念佛,终能往生。
印光祖师说:这位杨居士发生这个事情的时候,有些人还认为是真的呢!可不哀哉!印光大师说:佛是三界的大师,等觉菩萨来礼拜佛,佛也不会阻止他礼拜的,怎么会起来跟杨士答礼呢?印祖感叹哪,我们凡夫正眼根本没有打开,魔境现前也不认识。为什么上广下钦老和尚,和家师一再耳提面命,常常在我们耳边说:『狂憨神抬,抬不退,以为承天寺拢伊起,众生拢伊度。』(台语)这是真的爱护我们的法身慧命啊!不忍心我们这样一得意,稍微一点点不值钱的小境界,就断送了西方路啊!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1 00:59
功夫未到不可克期取证
印光大师
译文
收到你的来信,你下决心一定要在年内往生,这种想法不可执著。执著便容易受到损害,或者导致起着魔事。念佛的人,应当有时刻准备往生之心,如果未到此生业报完满之时,也只能随缘。倘若限定期限想要求往生,如果工夫成熟,固然没有妨碍。否则这个急躁求往生的心,便会成为著魔的根本。倘若这种妄想在心里郁结成团成块,那么这种危险就说不能尽。这个报身完尽之时皈命投诚往生极乐,乃是我们凡夫所应当遵守的顺理成章的法则。灭除寿命求取证果,实在是《戒经》所深为呵斥的论调。(《梵网经》后面的偈颂说:忆念我如来而着相的人,不可修习这种法门;灭除寿命求取证果的人,也是不懂得修习的方法。)因此,只应当极尽诚敬之心祈求快速往生。不可限定日期一定要能够往生。
学习佛道的人,心中不能够有偏重在一边的执着,执着于偏重一边也许会导致精神失常、错乱。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利益,却会祸害无尽了。往生西方净土的业因如果成熟,今天就能往生更好,如果未能成熟,必定要往生,便成了拔苗助长,只怕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而且让无知的初学都退失信心。说念佛有害无益,某某人就是证明,这种危害实在是非同小可。请把坚决限期往生之心,改成只愿时刻迅速往生之心。就是不往生也没有遗憾,只要做到至诚恭敬,以希望业报完尽往生。就不会有虚妄浮躁之心郁结成病,导致招感魔事的祸害。
现在的世道,只可各自做好自己的本份。至于未来的吉凶祸福如何,不能够预测。果然能够虔诚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冥冥之中就会有所转机,不至于遇到大的危难。如果不在这件事上下功夫,纵然用尽机关谋划,也难以得到好的效果。因为世事变幻莫测,不是凡夫的能力所能预料和左右的。那些享受荣华富贵有权势的人,转瞬间就有可能权势消亡、家败人亡,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孔子说:“不懂得天命运行的规律,就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君子。”然而仍然要极尽自己的力量修持,才能说懂得天命。倘若懒惰懈怠,任性消沉,那么这个人一生所得到的和所失去的,都不能够叫做天命。
原文
接手书,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网经后偈云,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刻期之心,改作唯愿速生之心。即不生亦无所憾。但致诚致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躁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
今之世道,只好各尽其心。至于未来之吉凶祸福,不能预断。果能虔诚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冥冥中当有转折,不至有大危险。若不在此事下著力,纵用尽机谋,亦难得好效果。以世局变幻,非可预料。彼荣贵赫奕者,旋即消灭乌有。况吾人乎。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然犹须极力修持,方可言命。倘懒惰懈怠,任性委靡,则所得所失,皆不是命矣。
——《文钞》之《复念佛居士书》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2-2-1 01:02
一切凡夫有二种病
印光大师
译文
所有的凡夫,都具有两种通病,一是狂妄,二是愚痴。
狂妄的人,说我本来就是佛,何必再念佛。心净土就净,何必再求生西方净土。这是属于执著理性而废弃事修。最终的害处必定导致破斥因果、破坏佛法,迷惑贻误众生。这种人必定堕落于阿鼻地狱,永远没有出离的时期。以善因而感招恶果,实在让人怜悯。
愚痴的人,说我不过是罪苦凡夫,怎能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殊不知自己一念真如自性,和佛没有二样,没有分别。只是因为烦恼迷惑的罪业障碍、遮蔽,所以使得自心本来具足的佛性功德,不能显发、开现。比如大宝铜镜,经过久远劫的时间蒙蔽于尘埃之中,有智慧的人知道它是宝镜,愚痴之人却看做是废物。佛怜悯众生迷失暗昧于自心佛性,因此教导有缘人念佛求生西方,是因为佛最怜惜众生的本有佛性,恐怕他永远迷失。所以让人生信心发愿力,念佛求生西方,这样才可以亲自证得本来具足的佛性。倘若不求生西方,只想要求消灾延福,以及不来生不失去这个人身。这就犹如把无价的摩尼宝珠,只用来换取一块糖吃。这样的人愚痴可怜,不知道好歹到了极点了。
应当把这个意思,和你母亲说,她自会不再有从前的那种下劣知见。(本来是对你说的,因为你母亲不识字,恐怕不能理解,就把印光的意思翻译给你母亲听好了。)
原文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则狂妄,二则愚痴。狂妄者,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愚痴者,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以烦恼惑业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显现。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智者知是宝镜,愚人认做废物。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爱惜众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当以此意,与汝母说。彼自不生以前之下劣心想。(本是与汝说,因语意不便,即作光直与汝母说矣。)
——《文钞》之《复智正居士书三》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