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抛却爱情的“占有欲”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2-1-6 17:35     标题: 抛却爱情的“占有欲”

传递心灵的智慧 

释果宁

抛却爱情的“占有欲”

  为什么结婚前和结婚后会有那么大的反差?这就在于你的心态。结婚前,恋爱的时候,是“享有”,而结婚后就成了“占有”。

  享有,是接受;占有,是索取。

  “谈情”的时候,恋爱双方是互相“享有”的,彼此享有对方所给与的爱情,不去要求,只是顺应、接受。怀着“享有”的心态,你就会觉得快乐,当你没有要求对方付出的时候,对方给与你的爱情,你就不会嫌少,你就会更加幸福。可是,“占有”却是苦闷的、自私的。当你开始一味地要求对方回报你的时候,就算对方给与你再多的爱,你也不会得到满足,因为“占有”是一种欲望,欲望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当你想占有对方的时候,你就开始患得患失,开始痛苦焦虑。

  情、爱、欲三界,“情”是最高尚、最纯净的境界,因为它来自于内心。“爱”的境界就相对世俗了,但是它仍然可以作为你和谐生活的保障。一旦到了“欲”的层面,那么感情就变质了,非但没有幸福可言,还会使你的内心分裂、烦恼不断。

  当你怀着“占有欲”来面对婚姻的时候,你的爱情就是自私的,就落入了“欲”的层面。要知道,占有是没有尽头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你想完全占有对方,可是你守得住他的这个身,你守得住他的心么?心是自由的,他在想什么,他的心飘到了什么地方,你能控制得住么?

  现在很多人都在为此而烦恼,尤其是一些做妻子的,在结婚以后,就把自己的丈夫紧紧拴在身边,恨不得时时刻刻跟着他。怕他离开你,就去监视他。每天都要知道他跟谁在一起,知道他做了什么,甚至偷偷去翻他的包,看看里面有没有让人怀疑的东西,看看里面有没有情书。或者是把他的手机拿过来看看,看看里面有没有暧昧的短信……殊不知,你的这些举动正在使你的爱人离你越来越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姑娘长大了,要出嫁了。在出嫁的前一天,女儿向母亲请教驭夫之道。因为她的父母亲是一对很和睦很恩爱的夫妻,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直到现在。女儿很想从母亲那里学到能让夫妻和睦相处的方法。母亲听完女儿的请求之后,并没有说什么,而是从地上捧起了一把沙子。细细的沙子在母亲的双手间没有洒落一颗。这时候,母亲双手开始用力,握紧拳头,紧紧攥着沙子,沙子像水柱似的从母亲的手指缝里纷纷倾泻而出。母亲告诉女儿,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所谓的“驭夫之道”、“驭妻之术”,如果你想让你的丈夫永远不离开你,就要给他自由。就像这些沙子,你越是握得紧,他就越会洒落,可是如果你顺应了它的品性,捧着它,给它一定的空间,那么它就会稳稳的停在你手心……

  攥得越紧,就越是容易失去——这是多么好的一个道理。

   想想看,当你做出那些监视他的举动的时候,难道你的心中就很快乐么?恐怕你心中也是忐忑不安、焦虑苦闷的。你仅仅抓住你的丈夫,难道是因为爱他么?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对他就是不设防的。可是,当你一心一意只想着去控制住他的时候,你的欲望就会操控着你的思想和心灵,你的心灵就扭曲了,人格就开始撕裂了。强烈的占有欲最终伤害的不仅仅是你自己,还是你身边的那个人。你的束缚会让你的爱人有一种压力,做事情畏首畏尾,心灵也得不到舒展。如果你们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环境里,那么你的丈夫迟早会去发泄的,这一发泄,说必定就会离你而去,因为你已经让他快要窒息了,不离开你,难道“等死”么?是你自己逼得他逃离了这个家,或者完全放弃了对于你的爱情,或者去别人那里寻找安慰了。最终你的婚姻的城堡就会崩塌,你的爱情也就荡然无存了。

  所谓“丈夫”,就是说在一丈之内,他是属于你的。当然,这个“一丈”只是一个虚数,但是它的含义就是在你看得见、摸得着的范围之内,你的爱人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当他离开你的视线以后,不要去猜测他跟谁在一起,也不要去想他在做什么,聪明的女人是不会去胡思乱想这些东西的,因为人的想象力是十分恐怖的,你胡思乱想的结果只会让你惶恐不安。可是你想象出来的情形又不是真实的,那么你何必用一些虚妄的幻想来折磨你自己的心神,离间你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呢?

  很多时候,夫妻之间并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往往影响你们感情的就是一些误会。而这些误会的产生,往往是一些流言蜚语,要不就是你自己的胡思乱想。茫茫人海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爱不容易,为什么要让这一段珍贵的姻缘毁于无端的流言和误会呢?真是太不值得了。

  我们知道男人的世界很广阔,而女人的世界就是家庭,如果你希望你的丈夫时时刻刻守在这个家里,那么这个家就成了禁锢他的囚牢,他不会快乐的,因为男人就像风筝,他需要高飞,他有他的理想,有他的抱负。聪明的女人要学会“放风筝”,你手中已经握着那根风筝线了,你又在怕什么呢?要学会自如地放线、收线,这样,那根线才不会断掉。如果你一味地用力扯出那根线,那么你的风筝就会被大风撕破,风筝线会断掉,同样,你的手指也会被那根线剌伤。

  我们说 “一丈之内,才是丈夫”,那么当你的丈夫在你身边的时候,你所要做的,不是审问他,也不是埋怨他,而是要去爱他,去体贴他。有时候,男人为了事业在外奔波,在家里停留的时间很短暂,也许你会不满,会生气,会疑惑。可是当他回到家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去埋怨他,不要去恶语相加,不要给他脸色看,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女人,那就要抓住这个在一起的机会,去施展你的温柔的一面,体贴他,跟他交流,去鼓励他,让你的丈夫觉得你真是个懂事的妻子,这样,他就会对你产生依恋,想想看,他还会离你而去么?说不定第二天下班他就会推掉应酬早点回家,因为家中有一个好妻子在等着他呢。

  这是爱情中的智慧,当你抛却了占有欲,给与对方自由的时候,你自己的心灵也是自由自在的,没有了恐惧和担忧,你的身心和你的爱情都会更加和谐。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2-1-6 17:36


我们是怎么迷失自己的?

你累了么?

  此刻,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是否经常会觉得疲惫?是否身心都已憔悴?想一想你已经多久没有清清静静地去读一篇文章,你已经多久没有踏踏实实地睡觉睡到自然醒,你上一次和爱人一起悠闲地品茶赏月是在什么时候?答应孩子春天一起去放风筝的承诺兑现了么?……

  有人总是说,无聊是常态,无奈是常态,浑浑噩噩是常态……我们现今的人们大部分都处于一种极度的身心分裂中,我们为了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状态去拼命努力、拼命赚钱,在各种压力之下错过了生命中美好的风景,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己,渐渐的开始为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事情苦闷叹息,渐渐的,反而忘却了拼搏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身心的幸福快乐。早年的梦想已经被现实的残酷消磨得失去了本来面目,竞争的压力让我们难有喘息之机——别人工作的时候,自己要更卖力地超过他;别人休息的时候,自己更要抓住机会赢得成绩……人们总是在担心失去,可是在拼命去“抓住”的同时,一个个内心早已是千疮百孔,充满了压抑、焦虑、苦闷、孤独和无助。而这个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更使我们常常感到困惑,感到身心疲惫、难以承受。

  在精神理想和现实世界的冲突中,我们的内心早已经被撕得四分五裂,然而我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困惑迷茫?我们究竟是怎么迷失了自己呢?

  一切痛苦的根源,皆因你失去了和谐。   

  有这样一个故事。

  伟大的佛陀在一次讲法前,拿出了一条手绢。佛陀什么话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在手帕上打结,打了一个结,又打一个结,最后手绢上共结了五个结。佛陀坐下的弟子们都大惑不解,众人从来没有见过佛陀有这种举动,也不知道佛陀在手绢上打结是要来做什么。众弟子看着佛陀,一脸茫然、不明就里。

  这时候,佛陀把打完结的手绢举起来,慈祥的目光扫视着众位弟子。佛陀说:“我要把这个打了结的手绢给解开,但是在解开它们之前,我想提两个问题……”坐下弟子都静静聆听佛陀的问题。佛陀说:“第一个问题是,这打结之前的手绢和打结之后的手绢有什么不同啊?”

  佛陀话音刚落,一个叫做阿难的大弟子就站了起来。

  先在此介绍一下,这个阿难是什么人呢?他是释迦牟尼佛闻法第一的大弟子。在释迦牟尼佛的众位弟子中,他被称为“多闻第一”。阿难侍奉在佛陀身边,跟随佛陀弘扬佛法,是佛陀的侍者。

  我们都知道儒家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集结成书的,并不是孔子亲自写的。而我们佛教一些经典的集结,也是因为这个阿难记住了佛陀所讲的经文,然后把它叙述集结下来的。所以在佛经开头都会有这么一句话——“如是我闻”,这个“如是我闻”的意思就是“我曾经听佛说……”,而这个“我”,指的就是阿难。

  佛陀提出了这个问题后,阿难站起来说:“师父啊,按照我的理解,这打结前的手绢和打结后的手绢并没有什么不同。”接着阿难跟大家解释:“这条手帕就其存在来说,还是同一条手绢啊,它并没有改变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可是”,阿难又说道:“仔细观察起来,好像又觉得有所不同了,那就是形式上的不同——因为打了那五个结,所以手绢失去了原有的平整,五个结纠结在一起,让手绢变得皱巴巴的,手绢似乎失去了自由自在,显得有些沉重……”

  佛陀听完阿难的解释,微笑了一下,说:“阿难,你说得不错,这就是我要对大家讲的……”

  “一个人的内心,在分裂的前后,就其本质上确实没有什么分别,就像这条手绢,并没有因为打了结而缺少什么、改变什么。一个人,当他失去了内心的自由和平衡,就其本质而言,他还是同一个个人。但是内心分裂的人,他已经失去了和谐。同样如这条手绢,纠结着,扭曲了。”佛陀对阿难说:“我们的本性是一样的,世间芸芸众生都具有佛性,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对人生有所觉悟,能够得到身心的和谐,而有的人却不能觉悟,依然要受着痛苦呢?阿难,你跟我的不同之处,在于你的境界不是佛的境界。在你的心灵深处,依然被五座大山所压,就像我手绢上打这五个结,得不到自由啊……”   

  佛祖把压在心灵上的五座大山形象的比喻成手绢上的五个结,那么这“五座大山”究竟是什么呢?

  究其内心,也是一种生命的和谐境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其实就是指人的“五欲”。佛教所讲的“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

  这五种欲望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而这五欲无疑是人们最想要获取的东西。人们生来就需要饮食睡眠,这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可是仔细想一想,最原始的欲望却最容易使人迷失。现在的人,贪食贪睡,吃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饥饿感,还要吃得新奇,可是当各种美味珍馐摆在面前的时候,却又大肆浪费,挥霍无度。人们的欲望愈加强烈,而本性也就在无限度的追求中渐渐迷失了。

  在生理上得到了满足以后,人们又往往希望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这个心理却又是不健康的,没钱的人想要有钱,有钱的人想要有权,有权的人又想要有大大的名声……最终,人们只能在追逐“五欲”的道路上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我们的困扰、烦恼正是因为我们心中压着“五欲”的大山,试想,时时刻刻被五座大山压住的心灵还怎么得到解脱?我们还怎么轻松得起来呢?苦苦挣扎在“财、色、名、食、睡”里,就像把自己困在了没有出口的迷宫,绕来绕去,以为会有很多的出路,其实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禁锢。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只有自己才能解开。我们每个人不自在,我们有那么多的烦恼、牵挂、忧虑、痛苦,都是这五座大山给你带来的。只要你跳出了这五座大山的压迫,那么你的心就见到了佛性,佛性显现,你就会得到大自在。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回这副枷锁的钥匙。   

  回到故事里,佛陀又问了第二个问题。佛说:“现在我要解开这五个结,可是我要怎么样做才能解开它们呢?”这时,佛的另一位大弟子舍利弗站了出来。

  舍利弗说:“师父啊,要想解开这五个结,就要靠近一点,仔细观察一番,看看这些结是怎么系上去的。先要明白它们是怎么打成的,才好去解开它们。如果在没有弄明白之前就贸然动手,有可能非但打不开,反而越解越紧,甚至再也解不开了。”

  佛陀听完之后会心一笑,说道:“你回答得非常正确,先弄清事情的因,再去解决事情,这就是智慧啊。”

  舍利弗是佛陀座下众多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大弟子。佛教里有一部经叫做《心经》,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的“舍利子”指的就是这个舍利弗。所以佛陀说舍利弗是有大智慧啊。

  在这里,就是告诉我们这个“因”的重要。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先想想,为什么会产生了这样的结果,我们在之前做了什么。有一个词叫做“因缘”,“缘”也就是指事物的因果之间的转化联系,所谓“缘由”。在这里,同样有一个关于舍利弗的故事。   

  舍利弗在拜释迦牟尼为师之前,另有一位师父。他跟随着这位师父修行的是另一个法门,叫做拜火教。这一个教派在当时的印度影响非常大,信众很多。同时,舍利弗的这个师父本事非常高明,也有很深的道行,兼具大神通,道力非常深。可是没想到,有一天,这位师父突然去世了。舍利弗还有一位师兄弟,叫做目犍莲,我们都知道,目犍莲是神通第一,也是佛陀座下的一位大弟子。

  可是在当时,看到师父突然去世,师兄弟二人却是痛苦不堪。二人都想,我们跟着师父学法,就是要具备大深通,就是要没有生死,要了生死,可是现在师父都会死去,我们所学的这些法有什么用呢?二人从此失去了学法的信心,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这样的法,修了还要死?

  所以,二人失魂落魄,再也没有修学的信心了,每日里恍恍惚惚、迷迷惑惑,再也无法专心修行下去。恰好有一天,舍利弗在街上遇到了一个相貌庄严的沙门,这个沙门具足威仪,让人一眼看去就有一种震慑力。舍利弗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好奇地走上去问讯,他说,我看见你嘴巴里好像在不停地念叨,你能告诉我你在念什么吗?这个沙门年龄并不大,只有二十多岁,他见眼前的这个人有问,就对他说了一句话——

  “万法因缘生,

  万法因缘灭。

  我师大沙门,

  常做如是说。”

  舍利弗一听这句话,顿时开悟了——“既然万法都是因缘而生,又是因缘而灭,那么我的师父不也是一个法么,也是万法因缘和合而生的啊!因缘一消散,他不是自然就要死亡么?因缘一合,所以生出了这一法,因缘一灭,这一法不就散了么!万法因缘灭啊,人不也是一样的么!”

  舍利弗领悟到了这点,茅塞顿开了。他连忙问这个年轻的沙门:“你的师父是谁啊?能有这么好的法门教给你。”这个沙门就告诉舍利弗,说:“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我就是在向他学法。”这时的舍利弗再也不像之前那么浑浑噩噩,他觉得自己真正找到了一位圣者,不仅可以教给自己不死之法,还可以教给自己彻悟人生宇宙的真理。于是,在回去之后,他说服了自己的师兄弟目犍莲,一起去跟随了佛陀,做了佛陀座下的弟子。

  所以,就是一句“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使得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开悟了,而我们有没有从这句话里悟到些什么呢?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