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为什么心总静不下来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2-13 13:15
标题:
为什么心总静不下来
我把单行本佛经《华严三品》中的净行品读熟了。发了两条微博,摘录华严经净行品中的妙句。有位微博网友跟帖说:“为什么心总静不下来,牵拌自己的太多。” 这个跟帖说出了个启示:让心安静下来的方法,可能在《净行品》里可以找到。净行品是文殊菩萨讲的法。文殊菩萨教我们善用心法。
善用心法,是怎样的呢?对境必然生心。当感觉境界令人烦扰时,根本的方法是让心清净下来。心清净,一切都清净。心静则环境静。心净则国土净。但是,很大的问题出来了:麻烦正是因为心不静啊!如何解决心不静呢?文殊菩萨教“净行”。
做一切事,看一切问题,都当做行菩萨道,心净与净行,成为一体。上班如果只当赶上班就觉得烦恼,但如果当作酬业(还债),就是行菩萨道了。赚钱只作赚钱想时还只能是赚钱,如果不作赚钱想而是行菩萨道,心里就清净了。
身体所行,话语所言,心里所想,都是修清净心的自性道场。通俗地说:放下自己,宽待别人。遇到任何境界,都能马上打开心量,律己宽人,犹如佛眼看世界,世界无非佛界。看看文殊菩萨怎么教人: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垢,获清净法。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见报恩人,当愿众生,于佛菩萨,能知恩德。见背恩人,当愿众生,于有恶人,不加其报。
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着,绝世贪爱。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净行品,讲清净修行的方法。关键还是要修行。为什么我们的心总不能静下来?牵绊自己的太多?是不是远离牵绊自己的环境,就能得清净呢?肯定不能够。即便回避了身外世界,但不能回避内心的无明尘扰。
我们即使什么也不做,还得吃喝拉撒。吃饭是最好的修行。出家人受人供养,有时有饭吃,有时没饭吃。文殊菩萨教如此对待:“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无论在家出家,吃饭应该这样子吃:“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人人都得大小便,可有的人吃坏了肚子,还为腹泻生烦恼;有的人常年患便秘,还为健康问题生烦恼。但文殊菩萨教这类人放下自己,换个思路看问题:“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
天天要穿衣,穿衣也能行菩萨道:“着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若着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穿漂亮衣服要反过来想:“着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穿僧衣时要往深处想:“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唐朝的大诗人杜甫,修文殊菩萨的净行法,他自己生活不如意,但希望别人都幸福:杜甫自己穷得住茅棚,却祝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净行品》云:“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佛法的修行,一个根本的特性,就是发愿修行。要发正愿而非邪愿。《净行品》发了141个愿,依愿止观。止观就是修定,修定就是降伏自心。文殊菩萨教发的141个净行大愿,就是141个善用其心的方法,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