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从通达空、无住入手,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2-8 15:04     标题: 从通达空、无住入手,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学习佛法,首先应该知道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一定尚未树立正信。因为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就是解决“心”的问题。此经当机者须菩提向佛陀请教:“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是发菩提心所要达到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一前提而展开。降伏其心既是《金刚经》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

我们在世间有很多追求,但无非是为了获得幸福人生。我们为寻求谋生技能而上学,为获得生存财富而工作,为建立情感依赖而成家,为造就健康身体而锻炼。这些虽也关系到我们的人生幸福,却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事实上,最重要的恰恰是最不为我们所注意的,那就是我们的心。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往往只是责怪环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世界之所以会呈现种种的差别,也是由于人心的差别。因为心的不同,这个世界才有文明与野蛮、道德与罪恶、痛苦与快乐、善良与丑陋、清净与染污、光明与黑暗的不同。我们要改造世界,获得人生幸福,无疑要从改造心灵下手。现代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存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恐怖和不安。广岛原子弹的爆炸,使一座完整的城市和几十万人的生命,在刹那间就灰飞烟灭,这是多么可怕。科技本身没有善恶可言,既可用于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世界,问题只是在于,使用它的人有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如果我们的心中充满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么世界一定到处都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那将是多么险恶的世界呵!相反,如果我们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那么世界就会出现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心态的健康与否,又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苦乐。古人云,“风月无今古,情怀各相异”,便是说明这个道理。风与月永远都是那样,但由于人们心境不同,所产生的感觉往往大异其趣。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感觉也是相异的。同样的饭菜,健康时感觉它可口香甜;病弱时又感觉它味同嚼蜡。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谓的快乐,除了外在的环境因素,还需要主体的心灵去感受。当你感觉快乐时才是快乐,而感觉痛苦时则是痛苦。所以一个人快乐与否,实在不能从表面现象来看,只有当事者才是最清楚的。

拥有健康的心境,是快乐幸福的根本。倘若一个人心境不好,那么有钱痛苦,没钱也痛苦;有地位痛苦,没地位也痛苦;有事业痛苦,没事业也痛苦。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良好的心境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所以才不能获得自在。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的不安定因素。如何降伏烦恼呢?般若法门告诉我们,要从通达空、无住入手。我们之所以产生烦恼,是因为六根缘六尘境界时,执我又执法,由我法二执起贪嗔痴烦恼。如果能以般若智通达我法本空,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住色声香味触相,那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2-15 18:24

许多学佛人,非常看重境界,在意境界,他学佛的目的,是得到境界。跟了上师几天,念几个咒,便以为有了境界;念了几天佛,打了几个佛七,便以为有了境界;看了几本佛经,懂了些道理,便以为有了境界;打了几次坐,看了几个禅宗公案,便以为有了境界。                                          




    其实,境界不是轻易获得的。他不是我们看了几部经以后刹那的喜悦;不是我们打了几次坐以后那暂时的安宁;不是我们口若悬河、绘声绘色的理论;不是我们亲近了某些大德以后的自我衿夸、自以为是;不是我们吟了几首禅诗以后的风流不羁、潇洒偍傥、呵佛骂祖、绝教离经。这只是一种心理误区,是一种修行中对“自我”的过度肯定,他的极至是,舍我其谁?这只是“我”的张扬,不是禅的境界。

    禅的修行,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项弘观的心理工程,更是百千万亿恒河沙数微观之行为工程。也就是说,禅修,需要循序渐进,契而不舍的去精进。什么叫精进呢?《禅宗法要》中说:“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强精进。”这就非常明白的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种种事境,是我们修行的最好道场,无论你的生活环境是顺逆苦乐、崇辱得失,也无论你的人事环境是善恶美丑、贫富贵贱,你都不会生起憎恨和贪爱之心、喜悦和忧愁之念。事无具细,境无好丑,人无高低,你都能时时心怀慈悲,耐心的去处理,智慧的去疏导,而自心自在,坦荡如海,事过如风,不留痕迹。正如无门慧开禅师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一个禅人经历了风花雪月之后,那种触境不惊的淡定从容,豁然无我;这是一种经历了心的砥励后,那种闲来无事的坐看云起,自在自如。这是才是禅的境界。

    所以,禅的境界,不是顺手拈来,开口即道的。禅的境界,是一种深深的内心体验,一种勇猛洗炼后的内心无我,而于身心万法的豁然贯通。禅的语言和证量之间,总是存在着太大的距离,没有经过内心洗练,没有经过风雨寒霜,没有超越自我的烦恼习性,不可能有境界。宋代苏东坡曾作诗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身心于一切事境中,能不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世俗风雨所动的人,才能于事自在,于心自如,不为物累,智慧常生。没有经历这些世俗风雨的人,永远经不起风雨的吹打动摇,说时理非凡,触事心非圣。触事即迷,发语即乖。古人说得好:“梅花香自苦来。”没有经过内心的猛历训练,没有经过大善知识的苦心捶打,没有从内心大死大活的一番,生命永远不会放射出普照大千的智慧光明,绽放出清熏千古的道德馨香。有一位佛友非常坦率的说:“一直以为受佛理熏陶的我,可以波澜不惊,如今才明白,原来是未经历足以扰我心之事。”这是一种真实勇敢的内心忏悔,老老实实走出境界的误区。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2-25 01:11


学习佛法的人都知道,凡夫之所以会产生烦恼和痛苦等不良情绪是因为我们很容易“着相”(被外境吸引),从而产生妄想、分别、执着,由此迷失本性。如果能识得本性,那也就得到了解脱。

金刚经上讲:【佛告须菩提: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在佛教徒中,熟读金刚经的人非常多,对于金刚经上讲的境界也非常向往,况且在1300多年前,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因为听闻了金刚经而开悟成就的,时至今日,六祖的传奇一生仍然被后学津津乐道,其中不乏把自己比作是六祖根基的学人。

经常在网络上碰到这些“利根”人,尤其是在论坛上,口头禅,各式各样的禅门公案满天飞,经常看见这些“前辈大师”对后学进行教导,不要着相啊,不要执着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啊,诸如此类的教言,依照他们的言论来说,佛菩萨是最执着的,佛菩萨也是最多事的,明知众生刚强难化还要去调教,明知众生难度还要没事找事去度化,这些“利根”人岂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吗?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圆满自己的十个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 lun。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普贤菩萨是怎么做的呢?经中讲到【如此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十大愿)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十大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地藏菩萨发大愿,并身体力行: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哪一个是没有发大愿,没有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我想一个也找不到,难道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教言、行为还不如那些“利根”者东拉西扯、断文取义的胡言乱语吗?

佛教修行讲究“觉”“行”圆满,所谓“觉”就是指内在自身的觉醒,也就是内观自己本有的智慧,要想恢复本有的智慧,那么我们应该要“不执着”、“不着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那么在“行”上,我们该如何做呢?佛陀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人的本性是和宇宙本体一样,是善的,因此我们对于善的行为要尽量去做,不仅自己要做还要影响周围的人一起去做,这种行为不是“执着”,也不是“着相”,更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亲自去实施就不可能做到“行”圆满,那还谈什么成佛呢。

“不执著”、“不着相”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功夫,是心地上本觉的智慧,岂是靠妄想“不执著”、“不着相”就能达到的,奉劝那些停留在口头上的学人,还是老实修行,不要未证言证,为了逞一时的口快,造下妄语口业,给自己修行带来无谓的障碍,那才是得不偿失呢!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