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正果法师 读辩中边论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12-5 14:54
标题:
正果法师 读辩中边论
一 本论的传译和解题
辩中边论是慈尊弥勒菩萨说的。据唯识学的历史家的说法,佛陀灭后的九百年间,印度一般讲佛学的学者们,不是偏执有,就是偏执空;当时的大论师无著菩萨,为了纠正这种偏执,特请慈尊为说此论,无著记录成颂,传授其弟世亲,令作解释而成释论。故本论的颂文是慈尊说,释论是世亲所造。本颂和释论流布于世之后,当时的印度学者们,尤其是讲说大乘法相唯识学的学者们,竞相研究,奉为辩解中道法义的宝典。译传到中国汉地,法相宗奉为六经十一论的论典之一,是一本十支论中的“离僻处中支”。译传到中国西藏,西藏学者们尊为慈氏五论之一。故本论在印度和中国的汉藏文佛学系统上,都是一部很有权威的论著。
本论在中国汉文系佛典中有两种译本一是陈朝真谛三藏法师译,名“中边分别论”,分上下两卷;一是唐朝玄奘三藏法师于龙朔元年在玉华寺嘉寿殿译,沙门大乘基笔受,成为上中下三卷,名“辩中边论”。现在读的为玄奘法师所译的论本。
如本论述说““辩”者显了分别异名,“中”者正善离边之目,“边”者邪恶有失之号;即是明显正邪论也。”中与边是所明的正邪义理,辩与论是能显了决择的教文,以能显了决择的教来辩别中边正邪的理,名“辩中边论”。
在本论最后“释名愿施分”中,颂出所明中道法,显示具有深密等五义。颂说“此论辩中边,深密、坚实义,广大、一切义,除诸不吉祥。”世亲于中边二字,释为三义一、本论于心行上能双辩处中及二边行,如虚妄分别及诸障等是二边行,菩提分法与波罗蜜多等净智是中道行。二、本论能双辩中边二种所缘境,如遍计执等是边所缘境,依他、圆成是中所缘境。三、本论正辩远离初后二边的中道法故,如辩无上乘品说,圣道智生,烦恼染灭,如灯破暗,非初非后,即是远离初后二边的中道妙法。故本论所辩远离二边的中道,异有五种殊胜义一、深密义,二、坚实义,三、广大义,四、一切义,五、除诸不吉祥义。
二 全论组织和各品大意
本论共一百一十三颂,分为辩相、辩障、辩真实、辩修对治、辩修分位、辩得果、辩无上乘七品。依窥基法师所著本论述记的判释初三品辩境,次二品辩行,后二品辩果,如下
初归敬颂是世亲所造,次一百一十二颂都是弥勒说,其中一百一十颂正辩宗义,末了二颂是释名愿施。
就全论组织的论辩的纲要来看,七品中前六品是通辩声闻、独觉、菩萨三乘的中边义,第七品才是别明重心所在的无上乘。辩相、辩障、辩真实三品是通辩中边义,属境辩修对治与辩修分位二品属行;辩得果品属果。第七辩无上乘品,专明最极无上的大乘,别立一品。
以下,简单地试谈各品大意。
一、辩相品。此品总有二十二头,辩明一切有漏与无漏的、杂染与清净的法相。初十一颂是辩虚妄分别,依九相诠妄以立染,显虚妄分别之有。如释论说“此前总显虚妄分别有九种相一有相、二无相、三自相、四摄相、五入无相方便相、六差别相、七异门相、八生起相、九杂染相。”后十一颂辩圆成实,依五门诠空以立净,显有所知空性。如颂说“诸相、及异门,义、差别成立;应知二空性,略说唯由此。”染净相是一切相的根本所依,故本论首先辩相,因此辩相品居于第一。
二、辩障品。障,是复蔽遮碍,能作违损。复所知境,令智不生;碍真涅槃,令不证得。此品总以十七颂详辩五障、九障、因障,以及觉分、十度、十地的别障,故名辩障品。障,是趣证菩提涅槃的违害法,欲证菩提涅槃者,必须先于障碍法有所认识,才能修习应病与药的法门,故于辩相品后说辩障品。
三、辩真实品。不妄名真,非虚称实。即于所缘境遮谬伪,拣虚妄,若有若无,如实而说,故名真实。此品广辩十种真实,如论颂说“真实唯有十谓根本与相,无颠倒、因果,及粗细真实,极成、净所行,摄受并差别。十善巧真实,皆为除我见。”此品总有二十三颂,初二颂列十真实名,二十一颂别解十真实义。虽然在辩相品已说三性有无,实即已显真实之义,但前依境说,此品是于境起行说,以三性为依,显示其余的九种真实,故须别辩。在了解诸障应除之后,须于境辩不谬不妄,认识现有现存的义理而依之起行,故于所知境中第三立辩真实品。
四、辩修对治品。善染相翻为对,制伏断除为治;于善法数数修习生增,于杂染数数制伏断除,名修对治。前面三品依能诠教观所诠理为境,此下二品即依所观理而实践修行。异生有虚妄分别的颠倒,修一切菩提分法即能对治,故此品辩所修对治即菩提分法。论文说“已辩真实,今次当辩修诸对治,即修一切菩提分法。”此品总有十四颂初十二颂别明道品,广解菩提分法;第十三、十四两颂,辩明凡圣大小修习道品的差别,说声闻、独觉修习对治是从自利出发,但为欣求离系,得于涅槃;菩萨修习对治是从二利出发,不为己身速得离系,但为证得无住涅槃。
五、辩修分位品。所在名位,位别不同名分。即指前所修道品有所经历不同的阶段,依所修浅深以成位,故于修对治之后明其分位。此品总有四颂说明修行分位广有十八,略则唯三。十八位中前九通说三乘诸位,后九位唯说大乘菩萨。最后以不净、净不净、清净三位,随其义之所应,摄十八位。
六、辩得果品。得,是成就义。前五品所说境行,并是修因,因行既满,必有成就的果法,故明第六得果品。即依教观理,依理修行,由行得果,故在观理修行之后说果。修有漏无漏的差别,果亦有净不净的不同,此品总以二颂辩明五果十果。论颂说“器说为异熟,力是彼增上,爱乐、增长、净,如次即五果。复略说余果后后、初、数习,究竟、顺、障灭,离、胜、上、无上。”五果中异熟唯有漏,增上、等流,士用三果通有漏无漏,离系果唯是无漏。十果中从后后至究竟无上,是总说从凡夫乃至佛果;从随顺以下,是说前果的差别义。
七、辩无上乘品。前六品是通辩声闻、独觉、菩萨三乘的中边义,第七品辩无上乘,即专辩最极无上的大乘的正行、所缘、修证三种无上,显示胜因能得胜果,不同于二乘的因果。如论颂说“总由三无上,说为无上乘。谓正行、所缘,及修证无上。”此品总有二十九颂初一颂总标三种无上;次以二十六颂辩正行无上,正行即十波罗蜜多行,以最胜、作意、随法、离二边、差别、无差别六种正行相,显示菩萨所修十种波罗蜜多行最为无上;次第二十八颂辩所缘无上以安立、法界、所立、能立、任持、印持、内持、通达、增长、分证、等运、最胜十二种所缘相显示菩萨的所缘无上;末后第二十九颂辩修证无上,以种性、信解、发心、正行、入离生、成熟有情、净土、得不退地受记、佛地、示现菩提十种修证相显示菩萨的修证无上。
三 本论的中道义
本论所辩的中道义理虽贯彻于全论各品中,但最扼要而重点辩明的是在辩相品中的第二第三两颂。颂说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颂文虽然只有八句,但已把本论所诠辩的中道义理透辟无余地辩明了;而且成为后期法相宗诸论师们阐述中道义理的原则性的根据。故这两个颂文,在法相唯识学的典籍中和法相唯识学的理论体系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价值。这里,通过论文的精神把两首偈的意义简单地试述一下,也许可能有助于明白本论所辩中边义理。
一、“虚妄分别有”。此中所说的虚妄分别,即指凡夫有情三界心心所法,如本论第九颂说“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故“虚妄分别”,即所取能取的能分别的心心所。这能“分别”的心心所,原是依因托缘而生起的依他起法,有体有用,能分别取境,能生起计执,故说它是“有”。但此有漏的心心所法是染分依他,如其显现生起,非真非实,故说它是“虚”;是颠倒错乱,故说它是“妄”;因此总说三界有漏心心所是“虚妄分别”。此虚妄分别虽是颠倒错乱、显现非真,但“有”其幻相体用,非如妄情所计之法体用俱无,故说为“虚妄分别有”。由有此虚妄分别故,才有烦恼系缚、生死流转,正因为有此虚妄分别故,才有净道修习、涅槃证得;染净因果依此而得建立。若不许虚妄分别是有,则系缚解脱俱不得成;以无染可断、无净可证故。如本论第五颂说“虚妄分别性,由此义得成。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这颂承第四颂说的“境无故识无”的道理而来,以成立虚妄分别的识虽非真实有,但亦非全无,因为“有”虚妄分别的颠倒乱识生起故。法相宗坚持要灭除了虚妄分别性,才能证得清净的解脱;若不许有虚妄分别性,则无染无净,系缚解脱应皆全无;如此则有拨无染净的过失。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