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源花 地藏经前的觉林菩萨偈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10-10 19:11
标题:
源花 地藏经前的觉林菩萨偈
.
序地藏.jpg
(94.66 KB)
2011-10-10 19:14
觉林菩萨偈是从华严经中摘录的,而放在地藏经前却那么的珠联璧合。一个讲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一个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原来佛经的精髓都是相通的啊!
学佛的人大都喜欢觉林菩萨偈,觉得能开神悦体,启发心智;喜欢诗歌的人也喜欢觉林菩萨偈,从气势到语言,到意境,无不达到了极至——如果不是觉悟者,谁能说出这样的诗句呢?译经的人也绝非一般,把唐诗宋词拿来比一比,是不是显得有点小家子气?
觉林菩萨偈是称赞佛的境界的。你看觉林菩萨承佛威神,遍观十方,分明说出的是涵盖十方的世界真相,却好像随手一拈,就用绘画这一小小事物来说明一切。佛的境界无处不在啊!穿衣吃饭,行住坐卧,皆同绘画。
本来我是想解说一下觉林菩萨偈的,但我现在有点儿怯阵了,凭我这两下皮毛功夫,怎么敢?那就只说一个词吧:大种。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象,大种无差别。”大种,我的理解就是根本成分。从绘画说是三基色;从物理学说,是基本粒子;从佛的境界来说,应该是真如本性。当年,佛睹明星而悟,开口即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所以,从根本上说,大种就是如来智慧德相。
关键是,离妄想怎么离。虚妄分别是我们无始以来的劣习,如果没有强援,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学净土的强援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努力忆佛念佛,自己精进不懈,阿弥陀佛再默默加持,虚妄分别就会一天一天离心而去,我们也会一天一天发现自己的大种。
我个人体会,大种这个词用的真好,给我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包容万物的感觉。觉林菩萨偈的遣词用字,总让我感到一种氛围,一种好像好像就要看到光明的氛围。
古人云,一偈之功,能破地狱。如此说来,地狱不在别处,就在人的心中。读觉林菩萨偈,读到心灵深处,地狱也就烟消云散了。
写出这点文字,就说明我的心中充满了虚妄执着。我很惭愧!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图片附件:
序地藏.jpg
(2011-10-10 19:14, 94.6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386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1924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1 16:24
我们说着慈悲,做了吗
在修习慈悲之前,首先要认识到,这一心理对生命发展的意义所在。相信很多人会对慈悲这一品质表示认同,表示赞叹,但未必愿意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慈悲似乎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付出,意味着个人利益的损失。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使很多人只是将慈悲作为一种说法。即使做一点,也无法像对待自己那么在意,那么投入。因为在我们心目中,他人始终被排斥在自己之外,而自利与利他也始终是彼此对立的。
但佛教告诉我们,慈悲不仅是利他的善行,更是一种使人格得到提升的自利行为。当我们对他人心怀慈悲时,内心是调柔而开放的。这种调柔能使我们感到安宁与祥和,而这种开放则能使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慈悲就会成为主动自觉的行为。因为我们在付出的同时就在收获,这种收获不在于他人的回报,而是自身心理的改善。
但这种认识还是基于自利,或者说,是把利他作为自利的途径。一旦面对具体的、形形色色的众生时,新的考验又出现了。因为凡夫心是有好恶的,是不平等的,尤其是对那些我们没有好感的众生,即使当做任务去做,也是勉为其难的。这样的慈悲,往往会使我们感到沉重而退缩。那么,如何才能使慈悲快速成长,成为内心的主导力量?
大乘佛教中,主要为我们提供了三个修习项目,由此成就慈悲的广度、力度和纯度。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