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净界法师 阿弥陀佛的第十九愿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9-30 11:32
标题:
净界法师 阿弥陀佛的第十九愿
我们再看第五的临终接引,这是第十九愿。
丙五、临终接引(临终接引愿19)
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前面的第十八愿,在中国祖师的判释中,善导大师认为这一愿是不可思议,但是蕅益大师及其他祖师是认为十念往生比较偏重于中、下根器的人,临终接引,比较偏重上等根器的人。
第十八愿,它所摄受的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因为临命终时,对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产生百分之百的归依,他能够完全顺从本愿,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出离,相信阿弥陀佛决定可以救拔他,所以念念之间感应道交。
而临终接引这十九愿的态度不同,他的根机也不同。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这个十方众生是谁呢?
是指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众生,这个菩萨他有一种愿作佛之心,并且有愿度化众生之心。
菩提心有二种:一个是悲增上的菩提心,一个是智增上的菩提心。
智增上的菩提心,他的四弘誓愿是怎么发呢?
是从佛道无上誓愿成,是以佛的功德为所观境,所以才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他是以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他的主轴思想,是以上求佛道为根本。也就是说,虽然他发了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初阶段他偏重在上求佛道;因为智增上的菩萨,是先着重自利之功德。
另外悲增上的菩萨,他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轴,为了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他断烦恼、修法门、成佛道,为利有情愿成佛,他的思考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导。这样的菩萨他大部分时间做义工,跟众生打成一片。
总而言之,这二种菩萨都是发了菩提心,而且不只是发愿,还有行动力——修诸功德,不断的积集六波罗蜜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以这两种资粮: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他有成佛度众生的愿力,有这样理想的愿景,而且是有福德、智慧资粮的菩萨,因为五浊恶世障深慧浅、充满了恶因缘,所以他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他整个求生净土的因缘是这样子。跟前面的罪恶生死凡夫,临终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不同。
像这样的行者临命终时,假设阿弥陀佛不跟莲池海会的诸大菩萨,包括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现在其前的话,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的差别,在整个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传承当中,善导大师这一系,偏重于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而提出三业专修的思想——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一心观想归依阿弥陀佛,三业专修,万修万人去。
但是蕅益大师跟莲池大师是偏重于第十九愿,强调圆修的思想,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六波罗蜜为助行,他提出了正、助合行的思想。认为念佛不能废除六波罗蜜,必须福慧双修;你为什么求生净土?是为了成佛而去的,那你想要成佛,一定要把你的菩萨种性先建立起来。
所以蕅益大师的圆修思想,是以第十九愿为轴心,开展出以一门而圆摄百千法门的正助合行思想。这没有什么对跟错,你是什么根机,你就修什么法门。
至于第十八愿,它的核心思想在哪里呢?在至心信乐——在信心;这第十九愿的核心思想在至心发愿——在愿力。虽然三资粮都具足,但是二种思考模式不一样,一个是对阿弥陀佛本愿,百分之百的至心信乐;一个是对净土的庄严,产生强烈的好乐。当然这是看各人的根机,不论是第十八愿,或者是第十九愿,都是阿弥陀佛所发的愿,都可以启动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
这个地方我们要拣别专修、圆修,还有一个叫杂修——今日张三,明日李四,目标不明确,今天有人讲禅宗你就修禅宗,明天讲密宗你就修密宗,对于阿弥陀佛的信愿不具足,这个就不行了。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