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们的释迦菩萨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9-17 15:27     标题: 我们的释迦菩萨

我们的释迦菩萨即使在还没有被燃灯佛授记之前,我们的释迦菩萨,就已经通过舍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外在财物,通过舍弃自己的妻子、儿女、王位、肢体与生命来实践十波罗蜜。



他所布施出去的血液,多过海洋中的水。他所布施出去的眼睛,多过天上的星星。他所布施出去的己身之肉,多过二十四万由旬广的大地。他所布施出去的己身之头,高过宇宙中巍峨的须弥山。



而且,他在许多尊佛陀的座下出家,清净自己的戒、学习佛陀的教法,修禅定直至证得八定及五世间神通,以及修习观禅,直至证得行舍智。他就是这样精进地实践十种波罗蜜,以便获得佛陀的授记。



当释迦菩萨身为须弥陀隐士,以及遇到燃灯佛时,他已经具足了发至上愿的八项条件,即:人身、男性、因、遇见佛陀、出家为相信业力果报的沙门、具备了八定五神通诸德成就、愿为佛陀奉献自己的生命、拥有极强之欲想证悟佛果。



如果他愿意的话,他有能力在燃灯佛,还没有讲完一首四行偈之前就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及四无碍解智。这并不是须弥陀隐士特有的能力,而是一切即将被佛授记为菩萨的人,都必须拥有的能力。



而那些能够证得四无碍解智的人,都必须具足以下五个条件:一、证悟:证悟阿罗汉道果或其它道果。二、精通教理:学习佛法教典。



三、听闻:专心、恭敬地听闻佛法。四、质问:讨论佛教经典与注释中,疑难的段落和解释。五、先前的修行: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观禅,达到行舍智。



第一个条件,必须在证得四无碍解智的那一世成就,而其它的四个条件,则必须在过去世即已成就。因此,在还没有成为菩萨之前,他就必须成就了后四个条件。



在获得授记之后,菩萨必须在没有导师引导之下,自己省察应该修习什么波罗蜜,就有如须弥陀隐士所做的一般。为何菩萨能无师自通地省察诸波罗蜜?因为他在许多过去世里已经学习了佛陀的教法,也因为他已经证得了宿命通。



在因缘成熟时,也就是说在他遇到一尊活着的佛及发了至上愿后,‘波罗蜜思择智’就会在他的心中生起,令他得以省察十波罗蜜。然后,他必须再以至少四阿僧袛及十万大劫的时间实践十波罗蜜,只有如此修行之后,他才能够成佛。



从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不单只成佛难,即使要成为菩萨也很难。为什么呢?因为要具足发至上愿的八个条件,即:是人、是男人、遇到活着的佛陀等,以便能够获得佛陀授记也不是容易的事。



在此,为了加深你们对至上愿的认识,我应当为你们解说至上愿的四缘、四因与四力。



四缘(远的因素)是:一、当发愿修菩萨道的伟人,在亲眼目睹佛陀显现神通之后,他想:‘正等正觉具有非凡的力量,佛陀在证得它之后变得如此超凡、美妙与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亲眼得见佛陀的力量之后,他的心已倾向于证悟正等正觉。



二、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世尊的非凡力量,但是他从别人之处听到:‘世尊拥有如此如此的威神力。’听后,他的心也已倾向于证悟正等正觉。三、虽然没有亲见或耳闻世尊的威神力,他学到有关佛陀的威神力之经典。学后,他的心已倾向于证悟正等正觉。



四、虽然没有亲见或耳闻世尊之威神力,也没有学到有关佛陀的威神力的经典,但他本身已具备非常圣洁的倾向,所以他想:‘我将护持佛陀的传承、血统、传统与正法。’由于这对正法至高的敬仰,他的心也倾向于证悟正等正觉。



四因(近的、直接的因素)是:一、这伟人具有为过去佛作出增上行之特别善业为亲依止。二、他自然地拥有悲悯的性格,而愿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减轻众生之苦。



三、他具有持恒之精进力,足以使他长期奋斗,直到成就佛果,不会因为轮回之苦与为众生的福利奉献之艰难而生退心。四、他乐于,跟劝他人离恶行善之善知识结交为友。



在以上四因之中,拥有亲依止是指他曾当着过去佛面前,在心中默念与亲口发愿修菩萨道,他一直倾向于证悟正等正觉及为众生之福利而奉献。



由于他具备这亲依止,他在某些方面与那些未来将成为辟支佛或弟子的人有很明显的差别,那即是:一、五根;二、为众生福利的修行;三、助人之善巧及辨别善恶的智慧。



有关亲近善知识这一点,善知识是指具备八个素质的人,即:信、戒、多闻、出离、精进、念、定与慧。



四力是:一、内力:单凭自身之能力及对正法至高的敬仰,而极度倾向于正等正觉。他自力更生、具有惭愧心,再运用此内力,菩萨发愿证悟佛果,修习诸波罗蜜,直到最终证得正等正觉。



二、外力:凭借外力,即上述的前三缘,他极度倾向于正等正觉。运用此外来之力,再加以自尊与自信:‘我是具有能力证得佛果之人。’菩萨发愿证悟佛果,修习诸波罗蜜,直到最终证得正等正觉。



三、亲依止力:凭借上述四因的第一项,而极度倾向于正等正觉。他具有敏锐的根、拥有正念的自然清净,再运用此力,菩萨发愿证悟佛果,修习诸波罗蜜,直到最终证得正等正觉。



(四)精进力:具备了足够证得正等正觉的正精进,他持续不断地累积助缘与善行。运用此身语清净与不断修善之力,菩萨发愿证悟佛果,修习诸波罗蜜,直到最终证得正等正觉。



跟至上愿相同,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也是诸波罗蜜的条件。在此,方法善巧智是把布施及其它九种品德,转变成菩提资粮的智能。



在具备了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之下,那伟人全心全意地投入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完全没有顾虑到自己的快乐,也不会对极为困难的菩萨道感到害怕。



而菩萨的本质是,即使别人只看到、听到或忆及他,也都能够获得利益与快乐,因为即使是他的身影、传闻及对他的思念,也能够激起信心。



菩萨得以通过智慧圆满佛陀的性格;通过大悲心执行佛陀的任务。他通过智慧得以脱离苦海;而通过大悲心去解救众生。他通过智慧对苦感到厌倦;而通过大悲心视苦为乐地致力于解救众生。



他通过智慧发愿证得涅盘;而通过大悲心在生死中轮回。通过大悲心他继续生死轮回;而通过智慧他不乐于其中。通过智慧他断除一切执着,但由于其智具有大悲心,所以他不会拒绝从事利益他人之事。



通过大悲心他对一切众生怀着悲悯,但由于其悲具有智慧,所以他的心不会生起贪着、执取。通过智慧,他不执取‘我’、‘我造’、‘我所造’,通过大悲心他不会懈怠与忧郁。



同样地,通过智慧与大悲心,他成为自己与他人的保护者、贤者与英雄,不会折磨自己与他人,而促进自己与他人的福利。他既无畏,又是无畏的施者,整个心都只是为了正法与世间。



菩萨心知感恩与回报他人,明行兼备、无愚痴、无渴爱、拥有四力与自信地。如此,大悲心与智慧是获得每一种波罗蜜成果的方法。它们不单只是波罗蜜的基础,也是发至上愿的根本条件。



如果你想要成为菩萨,你就必须细心地省思上文。平衡悲心与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你的悲心过强,但却没有多少智慧,你的悲心就等于是一个瞎子的悲心。



当无法看到道路的瞎子尝试引导他人时,他将会把别人带到充满危险的歧途。同样地,如果你并没有多少的智慧,但却硬是要渡众生,你将无法成为菩萨,也不能救渡众生。



再者,没有以智慧为基础的悲心是不可能会强大的。只有当你拥有了深奥的智慧,例如行舍智,而且还能够坚持实践十波罗蜜的决心,我们才能说你,已经为自己的悲心打下很好的基础。



为什么呢?因为通过行舍智,你对内、外、过去、现在与未来五蕴的执着,已大大的减轻。你的心已不大执着或乐于生死轮回,但你还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选择生死轮回。所以,对于想要修菩萨道的人来说,培育深奥的智慧是必要的。



相反地,如果你的智慧很强,但悲心却不足够强得令你继续修行菩萨道,你就会自然地选择成为阿罗汉,而不是成佛。所以,如果你想要成为菩萨的话,平衡悲心与智慧是非常重要的。



四佛地:有如至上愿、大悲心与方法善巧智,以下的四佛地也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一、精进:这是修习波罗蜜、舍离与善行的精进力。二、上智:即是方法善巧智。



三、决意:这是对修菩萨道不可动摇的决心。四、善行:即是培育慈悲心。这四个因素名为四佛地,是因为它们有利于成就正等正觉。



十六种内心气质:内心气质即是倾向或性格,它影响人的个性之形成。基本上有两种,即是善与恶。有十六种善的内心气质,即:倾向于出离、隐居、无贪、无嗔、无痴、解脱及每一个波罗蜜。



由于强烈的出离倾向,菩萨看透欲乐与在家生活的危险;由于强烈的隐居倾向,他看透群体社交生活的危险;由于强烈的无贪、无嗔与无痴倾向,他看透贪、嗔、痴的危险;



由于强烈的解脱倾向,他看透各生命界的危险。若不能看到贪、嗔、痴等的危险,也无强烈的无贪、无嗔、无痴等倾向,他是不可能修得什么波罗蜜的。因此,无贪等六种倾向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



同样地,十个对波罗蜜的倾向也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布施倾向是在看到与它对立的不布施的危险之后,而得以强化的无贪,所造成的坚定不移地倾向于布施。



由于强烈的无贪倾向,菩萨看透与其对立的自私的危险,因此努力修习布施;由于强烈的持戒倾向,他看透无道德的危险,因此努力地修习持戒。对于其它波罗蜜也是如此。



在此必须特别注意的是,与出离对立的倾向是欲乐与在家生活;与智慧对立的是愚痴和疑;与精进对立的是懈怠;与忍辱对立的是无忍和嗔;与真实对立的是妄语;与决意对立的是犹豫不决(不够坚定于行善);



与慈对立的是嗔恨;与舍对立的是屈从世事的兴衰变迁。由于强烈的舍心倾向,菩萨看透其对立法的危险,因此努力修习舍波罗蜜。如此,对布施、持戒、出离等十波罗蜜的倾向,也是波罗蜜的根本条件。

摘自《菩提资粮》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