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学佛人的积极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9-1 14:47     标题: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学佛人的积极

世间有的人认为学佛人很消极,他们的角度是很多人学佛后便不参加社会生活,把是否参加社会生活作为划分积极与消极与否。这一标准很武断,因为很多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持生命、延续生命。工作没有其他目的,仅是为了养活自己,当然维持生命是最基本的,但人生的意义如果仅这一点的话,那就太可悲了。对于佛教徒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为了追求精神的丰富,维持身体的目的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如果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很悲哀的!维持生命是应该为了实现一种追求,一种理想。划分积极与消极的标准应该是:能否为了追求而奋斗,并且始终相信自己,面对逆境时意志不消沉并能坚持不懈的努力。

    佛教中无论是小乘还是大乘,首先都是一种信仰的追求,小乘佛法追求的是自我解脱,以“孝敬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作为规范自己身心的标准。

    大乘佛法要在小乘佛法自我人格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入世,把一切众生看做自己的父母,尽一切努力帮助所有的众生。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奉献自己的一切。大乘佛法的精神,修行不仅是自我解脱而是要让一切众生解脱,当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相冲突时,要舍弃自我成全他人。

    因此,学佛人要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尽该尽的义务,在家居士对家庭、对社会要做贡献。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事及身边的人都要奉献爱心。

    其次,佛法中没有“命由天定”的说法,佛法中讲,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造成的,不论是幸运还是不幸,现在的生活是以前行为的结果,将来的生活是现在行为的结果,但一切又是可以改变的,不是永恒不变的,靠自我的努力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是可以改变的。

    因为佛法中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结果,因此在逆境面前,也不会低迷和消沉,遇到困难不会畏惧,哪怕是多次的失败也不会垂头丧气,因缘不成熟时不强求,在追求时运用智慧,保持身心愉悦,这不是最大的积极吗?

    第三,学佛人的积极还表现在全心全意投入每时每刻的生活,无常是佛法的一个重要理论,认识了无常的真谛,就不会虚度光阴,不会留恋过去,不会幻想未来,全部的精力会投入到现在所进行的利众的事业上。

    当然,生活中有少数人并没有能完全理解佛法的道理,而表现出逃避、遁世的状态,这是个人的问题与佛法无关,这不是佛法所倡导的,也与佛法的要求背道而驰,就像穿僧衣的不一定都是僧人,带念珠的也不一定都念佛一样!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9-1 14:47

学佛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种种磨难,这些磨难历练了我们意志,消除根深蒂固的我执,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成就。佛陀也说过,“越是殊胜的地方,越会有魔障。”

    要勇敢地面对磨难,不能胆怯和逃避,更不能因逆境就对上师、三宝失去信心。可是我们初学佛人经常会在磨难面前退缩,或是由于自身的烦恼及深重的业障,总会认为是周围的人或是环境使自己无法忍受,是自己的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却没有想过:看不惯周围的人和事的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内心存在烦恼。

    诚如博多瓦所说:“我们仿佛穿着一件长长的拖地的破烂衣服,下面是凌乱破碎的布条,无论走到哪里,好的东西如金粉一点也沾不到,烂菜叶等秽物却沾的满是。”这个比喻是说,我们对于上师的功德、金刚道友身上的品德,双眼像被蒙蔽了一样,一点也看不见,却是在努力的寻找上师的过失和他人的缺点。对于错误的行为,我们总是毫不费力的很快就会学会,并且不但不以此为耻,相反以此为荣,相互间还进行攀比。

    我们对于自己所发的誓言会认为是随便说句话,转身就会忘记,没有想过去守持。当跪在上师面前进行皈依时,那一刻该是真诚的期盼,对于学佛也曾是真心的渴望,可一旦遇到风吹草动,一点挫折、困难就忘记了上师的恩情和自己的誓愿。

    很少想过佛法的难闻和善知识的难遇。人类的长河中几十亿年才会有一尊佛出世,佛法住世的时间也仅一万多年,我们在这一万多年里有幸得到暇满人身听闻佛法是多么难得!全球有六十亿人,佛教徒不超过6亿人,真正学佛的有多少?密法更加珍贵,佛世的时候,传授密法的情况是:佛陀成佛后第二年应香巴拉国月贤王的祈请,现金刚持佛身,传授密法。后佛陀赴乌杖焉国,向恩扎菩提王与王妃、王子等化现密集坛城,举行灌顶,传授《密集本续》;佛陀为了镇慑印度教湿婆大神及其二十四地眷属部从,化现胜乐坛城。其余地区的人根本没有听过密法。密法教派中格鲁派尤为殊胜,有这样一个公案:曾有一个终身严持戒律精进修行的蒙古la ma去拜见四世班禅大师,他问大师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来世能否得到人身,大师毫不犹豫说能。第二个是来世能否修学佛法,大师同样毫不犹豫说可以,接下来他问:“那么能否修学格鲁派法门?”大师看着他,停顿一会说:“要看你的福报和今世的修行了!”由此可见,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啊!密宗传入汉地最早是在唐朝,但是,自从唐武宗灭佛之后,密宗在汉地的传承基本中断。从元朝开始,藏传佛教虽再次传入汉地,但仅是皇家贵族才能修学,普通百姓根本听闻不到,至明朝、清朝也是如此。现在,我们似乎很容易听闻密法,却忘记了它的珍贵!真正的善知识更是难遇,不但需要累世积累很大的福报,还需要缘分。

    今天,我们听闻了难得的佛法,遇到了难遇的善知识,那么真正的问问自己:“我是真正的来学佛?还是在这里让“我执”更加肆无忌惮呢?我们是否做到听从善知识的教导,使自己的内心与法相应,让上师欢喜呢?还是以自己的心情好坏,随顺自己的烦恼转,增长自己的贪心、妒忌心、嗔恨心、傲慢心,让上师来迎合我们呢?自己做错的时候,可曾感到羞愧并忏悔呢?

    上师不会舍弃每个弟子,无论弟子多么差劲或是曾经犯过多大的错误,只要不违背三味耶戒,就会生生世世是师徒。但是做弟子遇到些逆境、违缘就想离开上师,现在舍弃了自己的大宝上师,以后再想值遇善知识会很难。

    《菩提道次第广论集要》中说:“是那传道明师须努力,身心一致如礼去依止。视为重于生命不舍弃,奉行教导为供求其乐,瑜伽行者我是如此做,求解脱者你也应仿效。”《佛子行》也说,“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暇满人身仅有这一次,唯有依止上师、三宝才有解脱的机会,因此永远不能舍弃上师、三宝。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