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谈国学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26 01:08
标题:
谈国学
诸位大德,诸位朋友们。今天我们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谈谈国学。中国历史悠久,我们一般常说五千年,而实际上,我认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决定超过五千年。五千年的说法是因为有文字,大家都知道,文字是黄帝时候发明的,黄帝以前没有文字。黄帝距离我们现在四千五百年,再向上去追溯五百年前是神农,神农再上去又是五百年是伏羲,八卦相传是伏羲画的,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真正有文字,发明文字,是在黄帝的时代,这历史上有记载。我们知道古印度婆罗门,婆罗门教,它是宗教,就是现代的兴都教。我跟他们也常常有往来,特别是在新加坡那段时间。他们告诉我,他们传说,这个教创立到今天,至少有一万三千年的历史。所以我想,我们中国文明的起源不会输过它,至少要超过一万年前,没有文字不能说没有文化。
中国文化的根源,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谁发明的?实在来说,这四项东西都是属於性德,老祖宗传下来的人性本善,以后把它用在《三字经》上,「人之初,性本善」。善的标准是什么?实在讲就是伦常、四维八德,这是善的具体,显示明白了。孔子那个时代社会动乱,像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差不多,我们今天是乱世,夫子那时候也是乱世。春秋战国差不多将近五百年,五百年的动乱,我们满清亡国之后,到现在一百年。夫子在那个乱世他非常惋惜,古圣先贤所传的道没有人学习了,非常担心,怕失传,叫斯文失传。所以他周游列国,既然诸侯都不能够用他,他老人家退而,这退就是退心了,不再求做官的这个念头,回到家乡去教学。与这些学生们,就是弟子,把古圣先贤的道讲清楚、讲明白。学生们记录下来,这有文字了,用文字记录下来,流传於后世。所以,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这就是把古时候的典籍做了有系统的整理,流传给后世。
所以中国的图书,你要说中国人不懂科学,那你就错了,你看这些典籍分类、编纂,它有程序。大分为经史子集,经史子集的由来早了,不是清朝搞《四库全书》才用它。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先秦时代已经就形成了,经史子集这个四门。所以,夫子整理的称为经学,六经,在中国图书目录里面,一定是摆在最前面的,显示出夫子治学的神圣的心态。他老人家的观念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两句话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实在是了不起。孔子说他没有创造、他没有发明;换句话说,他所学的、他所修的,他所教给弟子的,以及传到后世的,是什么?全是古圣先贤留下来的教诲。他只是把它整理、把它编辑,成为有系统的这些典籍,流传给后世。所以后人尊称他老人家为「大成至圣先师」。这个大成,他是集过去至少是两千年以前古圣先贤的大成,就像现在讲的会集一样,会集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我们祖宗留下来的这些教诲,夫子是信而好古,这个态度了不起。
现代的人走西方的路子,从小就讲创造,要发明,夫子不是这个态度,中国几千年读书人做学问也没有这个态度。这个态度太傲慢了、太狂妄了,中国人从小就学谦虚、学恭敬。能不能超过古人?说老实话,是超不过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冷静去想一想,古时候人心是安静的,心是定的,现在人心是动的。佛法对这个特别有讲求,定他生智慧,动他生烦恼,烦恼跟智慧两个相比,那就差得太远了。愈是上古时候的人愈静,夫子处於动乱的时代,定的功夫远远不如前人。周朝末年衰了,这就变成春秋战国,我们能想像得到,那个时候的人已经逐渐心浮气躁了,但是肯定比现在好。为什么?当时这些诸子,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学说,著述成书流传到今天,现在人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跟他相比,这些诸子。由此可知,那个时候虽然在动乱,心还是静的、还是定的,非常可贵。前人的东西,后人真的写不出来。两千多年来,历代这些文人学者留下来的著述,不能跟经典相比,连先秦诸子都赶不上,我们怎么可以狂妄?怎么可以轻视古人?甚至於批判古人,这大错。
孟子说得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什么叫放心?放心就是今天是散乱心,如何把这个散乱心收起来,归到一,归到零,那就是禅定功夫,夫子这句话在佛法里面讲就是禅定。我们净宗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收放心,把妄念收回来。佛家在礼节上常用合掌,合掌表什么?就是表摄心,都摄六根的意思,平常是散乱的,这心散乱,恭敬是把散乱的心收为一个,合而为一,这恭敬,一心。表法。散乱心於世出世间法都是障碍,为什么?它生烦恼,他有分别、他有执著,那就不能得定;放下分别执著,你心才定下来。定心生智慧,分别心不生智慧,执著心不生智慧,起心动念不会生智慧。所以,我们从这些地方能体会到,古圣先贤他们的心清净,他们看到的东西看得透彻,了解有深度,说出来言简意赅,其味无穷。所以自古以来,在中国可以说是学术广博,经史子集传之千年万世而不朽。
夫子那个时代,唯恐我们的文化断绝,毅然下定决心来拯救。拯救的方法就是讲学,现在讲办学校。私人办学,这在中国夫子是第一个,开私人办学之端,我们称为私塾,塾就是学校。他办成功了,能把古代的文化继承下来,传给后世。今天我们也碰到同样的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现在中国人对它非常陌生,我们担心。由於科学发达,特别是印刷术,古时候这些典籍可以大量的去翻印,典籍不怕失传。我早年在台湾的时候,常常担心我们的《四库全书》会不会断绝了?到商务印书馆翻印《四库》,世界书局翻印《荟要》,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兴奋,这些东西不会失传了。虽然印的数量不多,《全书》只印了三百套,《荟要》印了二百套,能够分藏在世界各地,纵然有大zai 难,总会有几套还存在,这是值得安慰的事情。
今年满清亡国已经一百年,这两个书局告诉我,他们想印再版。我欢喜,我就向商务订了一百套《全书》,向世界书局订了二百套《荟要》,希望放在全世界各个地区大学图书馆。目的是希望在大zai 难当中,我们这两套书不至於销毁,总会留个几套,我们用的是这个心。可是我又想到,书要没有人去读,还是不能传下去的。这个书怎么读法?这么大的部头,从哪里读起?所以,我自己买第一套《四库荟要》的时候,心里在想,我每天要讲经,讲经必须要准备,要备课,这样大的分量的书,我哪里有时间去看?所以我就想到,如果能有人有时间翻翻这些书,把这些书籍里头对於现前社会能用得上的这些文字,把它节录下来,编成一册,这就方便太多了。那个时候我弟弟还在复旦教书,我就拜托他,请学校这些退休的教授,教文史的,我们也送他一点礼金,送他几万块钱人民币,请他来替我做这个工作。其实我这个想法,跟唐太宗编《群书治要》是同样一个念头。做了三年,缴卷了,我看了看不很理想,不能出版。所以就感觉到这个事情是不容易,这么多书籍,取舍要有学问、要有见识,还要了解当前这个世界状况,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一部书里头可能只有几句话对我们现前社会好处、有利益的。所以一直就没有继续再做。
最近这几年我想到了唐太宗的《群书治要》,但是这个书我没有看过。我看过其中一部分,就是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治要》,这部书是《群书治要》后面的二十卷。《治要》总共五十卷,后面《诸子治要》这部分我看过,所以我知道有这部书。在讲经的时候偶尔也提到,没想到有好心的听众、同学他们分头替我去找,居然找到了两套,寄给我。我看到这个欢喜无量,这祖宗之德,怎么这个书还有!看看这个书,是八十年前商务印书馆印的,原本是日本人的本子。我问商务印书馆同仁,他们都不知道,不晓得有这桩事情。八十年以前的书,已经没有版权,我就交给世界书局,请它印一万套,这个书就不会失传了。
我对《四库》这个想法跟唐太宗想法完全一样,能把这些书,每一种书精彩的地方节录几句,特别是现在生活上统统可以用得上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这书就有用处了。接著没有多久,有个同学送了我一套《国学治要》,正是我天天所想的。这部书它的构想是从《群书治要》启发来的,民国初年的版子。我看它的序文,当时他有一批人,那都是现在讲的学者专家,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经史子集里面选择一些精华,编成这部书,这部书就是《四库》的精华本。所以它的书的名字叫《国学治要》,「治要」这两个字是从《群书治要》得来这个理念。但是《群书治要》的治是治国,是政治,《国学治要》的治是治学,是做学问的。我想了多年,没有办法如愿,忽然看到这个,正是我理想的,无量的欢喜。这部书已经很久了,有几本已经破损了,但是还好字还完整,字没有伤害到,这真是幸运。可能,这一本可能是个孤本,大概再也找不到。所以我也请世界书局印一万套,帮助有志於国学的年轻人,你要想读《四库全书》,这个就是《四库全书》的入门,《四库》入门的一把钥匙。
现在这两部书都印出来了,书店里面可以买得到。我得到这两部书欢喜得,我说祖宗之德,中国传统的文化肯定有有志之士他们来继承,我们只把这些工具准备好,提供给大家。第一批是我们早年在安徽庐江汤池办的传统文化中心一批老师,有二十几位,我把这个书每个人送他们一套,希望他们能将这部书发心做注解,注音、注解,翻成白话文。因为这些书全都是原文,都是《四库》的原文,不翻成白话文,现在一般年轻的学子他有困难,我们尽量帮助他、方便他。他们也非常热心,这是什么?这就是夫子当年的事业。夫子集合一批学生,把古圣先贤的教诲写成文字,编集成书,流传给后世。我们现在典籍这么多,这样的完整,怎么样去读它?所以《国学治要》跟《群书治要》我都希望他们注音、注解,写成白话文。这是第一步工作,希望今年年底能完成。完成之后,我希望大家用心学习,详详细细讲一遍,我会抽时间来听。讲一遍之后,我们把它录像、录音,在网路、在卫星上播出,这么一来就便利於全世界。咱们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有华侨,华侨没有不爱国的,华侨没有不留恋传统的。华侨子弟利用卫星电视、利用网际网路,都可以在家里自修,都可以学习。
中国古代的做学问,先决的条件是要用真诚心、恭敬心来学习,没有真诚、恭敬学不到东西。印光大师常说,这是个出家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能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你就能得百分利益,没有诚敬心,学不到东西。我早年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学佛经,他就教给我。他怎么教?你想发心弘法利生,好事!但是弘法利生要智慧、要知识。智慧、知识从哪里来?你一定要读书。学佛,你要读《大藏经》,学中国传统,那你得去读《四库全书》,你想想看你能念得了吗?不学不行,世出世间法都要通达。通达出世间法,契理,通达世间法,契机,契机契理才能承传释迦牟尼佛的经教。这么多你学不了,怎么办?古人有个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用感应,叫感通,叫通,学有困难,用感应。用什么去感?用诚,真诚,诚上面加个至,真诚到极处你就能感通。佛法主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道理就在此地。不是叫你多学,是叫你开悟,是叫你把心定下来,定下来就能开智慧。智慧开了,你这个经就通了,障碍就没有了,一部经通了之后,是部部都通了。为什么?圣人的学问他不是从思考里头流出来的,这一点你一定要懂得。不是他思想里头想出来的,是什么?他悟出来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是悟出来的。你定功也成就了,你也开悟了,你看他那个东西就跟看自己的文章一样,一点困难都没有。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那么多经典,传到中国来,中国这些祖师大德的注疏都是开悟的。所以,你要悟了之后,你看佛的经典,你看祖师大德的注疏,没有一样你看不懂,通了。再回过头来看四书五经行不行?行,一丝毫障碍都没有。所以说叫一经通一切经通。这部经你得通,通就是彻悟。真正通达没有障碍,这才叫成就。所以通就是悟,就是智慧,这个东西,这个东西要清净心,心不清净不行,要清净心、要平等心。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教学的宗旨,「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讲得这么清楚。今天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迷失了自性。所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就是开悟。
佛法到中国来了,中国人接受了,中国的儒跟道都讲求开悟,都讲求戒定慧,因戒得定。戒是规矩,守规矩,老师怎么教你就怎么学,时间久了你心就清净了,杂念就没有了。净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开悟了,是这么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中国传统,你看历代这些圣哲,现在不叫圣哲,现在叫专家学者,没有圣哲两个字好,都是从戒定慧去悟出来的。我们遵守这个原则,现在还行,我们同学当中有个榜样,东北刘素云居士,她用十年的时间,就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她告诉我她学习的方法,她是得到我过去在台湾景美讲的一次《无量寿经》的光碟,那个时候是用录音带,以后从录音带转变成光碟,她得到这么一套东西。她每天听一片,一片是一个小时,把这一片重复听十遍,就是每天听经十个小时,十个小时其实就是听一个小时的,重复十遍,这是长时薰修。这部经听完,从头再听,十年就听这一部,她的心是定的。我们一般的想法,大概像这种修学的话,中等根性的人,三、四年他就得定,他清净心现前,没有杂念了。不听经她就念阿弥陀佛,没有杂念。得清净心之后,有个三、四年,一定开悟。我们看到这么一个人,最好的例子。十年,没有人知道,我们也不认识。她成就了我们才听说有这么一个人,跟她联络,联络上了才知道这么回事情,是我们的最好榜样。
中国古时候,无论是学国学、学儒、学道、学佛,全都是这个办法。这个办法也在《三字经》上讲的,《三字经》上讲「教之道,贵以专」,老师教你贵以专,你的学也是贵以专。你只要专心学一门,不能够同时学很多门,学很多门你就杂了,你就乱了,你的时间跟精力完全分散了。你所学到的东西,充其量是常识,不是智慧,你不能得定,也就是你心浮气躁没有办法降服。这变成什么?变成学术。现在这个世界,我在国外看过很多大学,跟学生交流过,跟教授们交流过,统统是知识的层面,没有智慧。但是在古时候,中国跟印度的教学是重视智慧,不重视知识。有智慧自然有知识,有知识你不一定有智慧。这个是东西方做学问的理念不一样,方法不一样,效果不一样。我们明白之后,你就想一想,还是古人的方法好。
孔老夫子信而好古,这句话是真理、是名言,这句话也能够流传万世,不会改变。你要想学中国古圣先贤的东西,你一定用这个方法。你要想学佛法、你要想学道,中国的儒释道,不用这个方法你得不到,你所学的是表皮、常识,得不到它的精髓。所以对於国学,我们如何去学习,古人讲的治学,用什么方法,这些原理原则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遵守。没有老师不要紧,孟子就没有老师,孟子私淑孔子,孔子已经不在世,他以孔子为老师,孔子的书在,依照书学就行了。在佛法里面也有这个例子,蕅益大师私淑莲池,莲池已经往生了,莲池大师的著作在,读他的书,读成就了。所以,现前找不到好老师,找古人。古人就是老师,只要你锲而不舍,用真诚心一遍一遍去读,古人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为什么自见?通了,感通了,一千遍念下来,真诚心感通了。不需要人讲,自己就通了,智慧开了。这个方法西方人没有,西方人不懂。我们的好东西要记住,西方人比不上。今天时间到了,我就说到此地。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2011/8/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4-641-0001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