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24 14:24
标题:
【净界法师】【净心与净土】
20090111_0d7e0b6d1a283a8345feytkgi7gSwPEO.gif
(177.8 KB)
2011-9-3 01:55
心力跟佛力是不可以分开的!
净界法师
这次学人要跟大家讨论:净土宗的修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的主题是《净心与净土》,这个主题特色在哪里?它的宗旨是什么?在上课之前先跟大家作一个说明。
回顾中国两千年的佛教历史,我们会发觉中国佛教在这两千年当中,出现了很多祖师大德;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大乘思想得以在中国发扬光大,这当中的一个主要理由是什么呢?就是宗派的建立。
祖师们把整个大乘的经典,根据它的内容性质,分成了大乘八个宗派,让一个初学者,能够很快进入佛法内涵,减少很多摸索的时间,因为佛法实在包含太广,不像ji 督教只有一本圣经;佛教大藏经就有一百多册,用一辈子的时间,也学不懂,学不完。
祖师们为了方便众生入门,就把它分成了大乘八宗,让每个人依照自己的根性,选择相应的法门,这样修行才容易上路。
但是宗派的建立,虽然给中国佛教带来很大的力量,却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尤其到了明朝末年,宗派之间成为一种门户之见。
也就是说,宗派建立之后,因为门户之见的影响,彼此之间不能够互相学习、互相融通。
正如蕅益大师说的:分河饮水,同一条河水,虽然水的性质是一样,但是饮东边水的人,跟饮西边水的人,各立门庭,彼此不相往来。
因为这种情况,形成整个佛教思想的对立。有鉴于此,所以永明延寿大师(净土宗第六祖),提出了禅净双修的思考。
禅观的主轴是强调心灵的力量,透过止观把心力开展出来;净土宗是偏重佛力,我们能够往生西方净土,是来自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
而在永明大师之前,心力跟佛力是不相为用的,强调心力就不强调佛力,强调佛力就忽略了心灵的力量,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永明大师认为:心力跟佛力是不可以分开的!
我们要知道阿弥陀佛不可能主动救拔我们,必须要用心的力量去感应,好比你今天用录音机放佛号,这个录音机放一辈子的佛号,也不可能有灭恶生善、离苦得乐的功能。为什么?因为录音机没有心灵的力量、没有明了性。
佛号一定要经过心的推动,才能够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心灵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一百多人打佛七,同样一句佛号进入不同人的心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心力不同!
其实,永明延寿大师所提出的禅净双修,它的具体方法,并没有清楚说出来。
到了明末的蕅益大师,他的代表著作《阿弥陀经要解》,才把禅净双修的思考,很明确、很清楚的说明白。
在《阿弥陀经要解》当中,蕅益大师提出了三力不可思议。
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当我们的心跟佛号接触-- --能念的心跟佛号一接触,即能产生三种力量:第一个、心力不可思议,第二个、法力不可思议,第三个、佛力不可思识,这三种力量同时现前。
在《阿弥陀经要解》当中,蕅益大师主要是强调心力不可思议;他认为没有心力,就不可能有法力,也就不可能有佛力。
《阿弥陀经要解》中的心力是指什么呢?就是自性功德力,也就是我们真如本性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真如力量,没有办法完全发挥出来?因为我们一直被妄想所误导,不断的被过去错误的想像所干扰。
所以你应该知道怎样去开显真如的力量,才能把心灵的潜能发挥出来。
其次,法力是指名号功德。虽然说我们有心力,但是没有阿弥陀佛的摄受,我们的修行是入道多辛苦;由于心力去启动法力,才感应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
因此,念佛有三种力量:自性功德力、名号功德力,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是以这三力来成就净土的功德。
如果你能够明白这三种力量,那么《阿弥陀经要解》的整个修行理念,你大概就清楚了,它的中心思想就是以心力为根源。以心力来带动法力,以法力来感应佛力!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1-9-3 01:55 编辑
]
图片附件:
20090111_0d7e0b6d1a283a8345feytkgi7gSwPEO.gif
(2011-9-3 01:55, 177.8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13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1577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8-25 12:37
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
净界法师
我想没有一个人,临终时是颠倒而能往生的。
不管你平常念佛念得多好,临命终时,只要你的心力不现前,还活在心中的颠倒想,就不可能往生,因为净土宗强调临终必定要正念分明。
净土宗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它要求你临终时要保持正念;如果临终的时候心力不现前,法力就不现前,佛力便不现前。
当然蕅益大师也强调:临终的正念从什么地方来?
是要靠平常的正念而来,所以才说: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
因此,我们现在念佛,除了把佛号念得清楚之外,如何保持心中的正念,遇到所缘境-- --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这一点很重要!
当你生起颠倒的时候,就算佛号进入你的心中,也很难产生强大的力量,所有的佛号,一定是在正念分明的情况下,进而产生感应的力量。
我再说明一次:没有一个人是在颠倒中往生,不可能,这样阿弥陀佛根本没有办法救你。
所以:净土宗的感应道交是怎样呢?是我们自己准备好了(确实具足信、愿、行),才能与阿弥陀佛相应。
好比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太阳根本照不进来,应当先求自己走出来,才能享受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所以要先走出心中的妄想,佛陀才能救拔我们。
我们今天修学净土,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佛陀有再大的加持力,都是应机而示现;你有一分的准备,祂给你一分的功德;你有三分的准备,祂给你三分的功德;你有十分的准备,祂就给你十分的功德。
所以能感的是心,所应的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也就是说我们的信、愿、行是能感之机,阿弥陀佛的加持是能应,二者有互相呼应的关系。
菩萨的心,本是清凉的,为什么呢?因为祂向内安住于毕竟空,所以外境怎么变动,祂心中不动;但是菩萨的他受用,如何救拔我们呢?
偈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所以古德云:则知众生净念,弥陀定放光明;心水不净,菩萨圆通月境亦不现矣…
我们要知道:佛教的他力加被,是有条件的;是你心垢净,才能感召菩萨影现中。
当你在起颠倒的时候,阿弥陀佛不可能跑到你的心中,把你从颠倒妄想中救脱出来;是要你走出颠倒妄想中,才能与阿弥陀佛相应。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8-27 12:48
《净心与净土》的思想,我们把它分成三大科来说明
净界法师
我们修净土法门,一定要很清楚,自己要有正念,才能够启动佛力、启动法力!
因此,如何从心灵的净化,进一步能往生净土,需要做一些什么准备工作?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程内容。
《净心与净土》这个思想是根据《阿弥陀经要解》择其精要,汇编而成的。
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整个净土思想,包含了三力: 心力、法力、佛力,我们把它分成三大科来说明:
◎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甲一、前言
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
这一段是谈到众生心灵的力量,到底我们心灵有哪些力量?
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这一段是佛陀的加持力量,前面是讲心力不可思议,这是讲佛力不可思议。
乙三、心力与佛力结合
这一段是本文的主要重点,就是我们如何把心力跟佛力结合;也就是说:我们如何透过心中的观照跟忆念,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启动出来。
前面强调,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但是你的心力是主动,所以你的准备工作很重要。
修学净土,不要在意佛陀在那里?不管是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这些都不重要,其实佛陀是遍满法界,祂随时都存在,也无所不在,只要你准备好(具足信、愿、行),就能得到祂的加持力。这就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甲二、正文
甲一前言是把心力跟佛力的关系作一个简介,这一科才是重点。如何产生心力呢?修净土的人,有三种心灵力量必须要建立起来:
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心
念佛人,对于名号的功德,要有强烈的皈依心,不只是口诵耳听而已。你的心跟佛号接触时,那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善导大师说的:至心信乐。这种至心信乐、顺从本愿的相貌,到了本文再详细说明,总而言之,你要记住这是一种真实的信心。
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
很多人念佛是有信心,但是没有愿力;念佛,到底要去哪里?去西方净土。西方净土是怎样的情况?他完全不知。要知道:我们不可能对一个陌生地方,产生强大向往的愿力,不可能,不合乎唯识学的逻辑推理。一定是了解之后,才产生意乐、产生好乐,我们不可能往生到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地方。所以我们对于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这样才能产生一种决定往生的愿力-- --我一定要往生!这个往生的愿力,来自于智慧的观照,所以蕅益大师把信心跟愿力判作智慧的观照,这是属于观照力。
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
当信、愿具足之后,就可以开始培养念头专注于佛号上,这个专注力简单讲就是:自己念佛给自己听,如此才能把心收回来,以音声来摄心。这就是我们修净土的人,需要准备的三种的力量:信心、愿力,跟一种专注力;也就是观照力跟专注力。
甲三、结劝
乙一、具足归依之心
乙二、培养专注之念
修学净土宗的人,非单是念佛就表示你是修净土,一定要有皈依的心,包括你对名号功德的信心,包括你对净土庄严的愿力,信愿具足,这样来念佛,才可以说你是修净土。
所以这个皈依的心很重要,等到后文,再详细说明。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8-27 12:48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思想决定你的生命!
净界法师
甲一、前言
分三:乙一、众生的心灵力量。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乙三、心力与佛
乙一、 众生的心灵力量(分二、丙一、创造生命。丙二、转化生命。)
丙一、创造生命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因……心中的思想(名言种子)
缘……所造的业力(业种子)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生命的产生和形成,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必有其因果,所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每个人的生命经历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酸甜苦辣。
生命的出现,一般凡夫认为只是一个偶然,你会活得很快乐,或是活得很痛苦,表示你的运气好,或运气不好,所以凡夫的思想----生命就像风吹掉落的树叶,这片落叶可能往东飘,也可能往西飘,没有任何理由,人的生命只有今生,没有来世的思想,也没有过去世的思想,死后一切都没有,造成一种及时行乐的心态,这个我们叫作断灭见。
外道,解释生命现象是一种常见,认为生命有一个大力的主宰者,比方说上帝,比方说神我,无所不在的控制着我们;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办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是上帝决定的,这叫作常见。
但是佛教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有因缘的;你会遇到什么人?跟什么人结婚?他为什么作你的儿子?你为什么作这份工作?
事出必有因,一定有过去的因缘,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出现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它背后的条件跟理由。
既然是诸法因缘生,那么可以再进一步的探讨,什么是因缘呢?
佛教的因缘观,从大乘的思想来看,生命的主因就是我们心中的思想;它的助缘,也就是我们所造的业力。
这个地方大小乘,解释因缘是有所不同的;小乘的生命观是偏重业力,叫业感缘起;大乘是偏重思想,是由你的思想来决定你的生命。
比方说:你今生的富贵,小乘的解释是认为因为你过去有布施的善业,所以得富贵的果报;今生的你,是由过去的你创造出来的,所以你今生的快乐、痛苦,基本上跟你今生没有绝对的关系。你今生快乐跟痛苦,不能怪今生的你,因为今生只是在承受果报,要怪怪谁呢?怪前生的你,这只能认命。现在的快乐、痛苦,是你过去的业力来决定的。
大乘佛法认为:你的果报是你前生的思想创造出来的,你今生会富贵,因为你前生经常产生布施的思想;行为不是重点,而是你面对这件事情:你的想法才是重点。在大小乘经典当中,强调业力、强调思想都有,但是你看天台宗的判教,你会发觉,所有的经典,只要层次越高的,被判作圆教、顿教法门的,都是强调心念-- --万法唯心。
当然,两种说法都对,都是佛说的,但是以天台宗的判教是认为:业力,只是方便说。
天台宗认为最圆满的教义应该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思想决定你的生命。
如果我们一直相信业力,这会有什么问题呢?你的生命就很难产生大转变跟突破,很难改变生命。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8-28 16:48
一切法趣佛号;一切法跟佛相应!
净界法师
修净土宗的人,一定要强调生命是由思想来决定的,否则一个造了五逆十恶的人,临终十念怎能够往生呢?
那表示业性本空嘛!
善导大师说:我们这念心跟佛号接触时,最重要的就是至心信乐,这是往生的关键。
临命终时,当你佛号现前的时候,是不能动任何念头的,乃至说:我是业障凡夫,怎么敢往生?那都不行,都是障碍。一切的障碍,都是自己在障碍自己;不能往生,跟阿弥陀佛没有关系,跟别人也没有关系。
净土宗是大乘的圆顿思想,你必须相信:心力不可思议!
过去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临终的一念悟,轮回顿息,整个生命就是以心力作主轴,才可能带业往生。
如果你有志于往生,你要绝对的相信,生命是由你的心灵创造出来的,这不是光靠嘴巴讲,而是要很真实的相信:当我的心念改变,我的生命就改变!
为什么?因为每一法,都空无自性。
临命终时,当你的心安住佛号时,你要相信:诸法因缘不生,只有佛号生。
以天台宗的思想是:佛号为法界,一切法趣佛号;一切法跟佛相应,其他九法界就不现前。
如果你不相信心灵的力量可以主导生命,临命终时恶业现前就很麻烦。
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就是我们无量的过去,如果生命从今生才开始,修行就很容易。
你看看阿赖耶识的可怕,唯识学说:恒转如暴流啊。我们在过去的无量生命当中,累积很多负面的情绪、负面的思想、负面的业力,每个人都要背负累世的因果,阿赖耶识不断的变现出各种妄想…
所以临命终时,你肯定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你怎么能够把心好好的守住,不随妄转?
如印光大师所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如果你相信带业能够往生,就必须相信:生命是由你心灵力量决定的!
修净土宗的人,对于人生的基本正见,虽然我们背负着过去的阿赖耶识,但毕竟那只是一种虚妄相。
《楞严经》上说:为什么我们在无量的生命当中,打那么多妄想,最后还是可以成佛呢?
因为妄想都不真实,它只是一个假相,没有办法染污你的清净本性,我们的本性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永远是真实的,虚妄的永远是虚妄的,不管你妄想打一千遍、一万遍,还是虚妄的,这是不能改变的。
昙鸾大师说:临终十念之所以往生,因为你安住真如保持正念,那是一种真实的功德;你过去打那么多妄想,那是一种虚妄相-- --真能破妄,所以临命终时,你要掌握你的心念;你的心念没有掌握好,就很麻烦,因为它才是生命的主导者。
刚刚有讲过,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包括临终的正念,也不是无中生有,是靠你平常不断的训练自己,能够在妄想当中,走出妄想----就是不随妄转。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8-31 00:18
过去创造现在,现在也创造未来!
净界法师
当我们知道生命的因缘,是由心力创造出来的,那么心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唯识学上说: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我们的心,通于善、恶、无记三性;这个界是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受是感受--苦、乐、舍,三种感受;性是讲因地造业的因缘,感受是业的果报。
也就是说:在三界当中,我们的心念不断地变化,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恶念;一下子堕到三恶道,一下子到人天…完全是由心来主导。
根、随、信,这个根是指根本烦恼,随是指随烦恼,这两个都是烦恼;信是善根。
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心念,在造业的过程中善恶掺杂,有时候早上起善念,晚上起恶念,念头的生起也不是固定的,它是变化的。
第二段: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心的造业力最强,它能够发动你的身、口去造业。
所以你的身、口只是一个工具,真正造业者是你的心,那么心造什么业呢?
比较重的叫引业,比较轻的叫满业,当我们生命结束的时候,就牵引我们去得果报。
这一段的整个主要思想,是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由思想、由心念来决定的!
一、从你现在的果报,可以反观你过去的思想。
比方说:你今生很富贵,你前生一定有很多布施的思想,对于物质世界,你喜欢跟人家分享;比方说你长得很庄严,你前生一定有很多持戒的思想。所以说:今生的你,是由你前生的思想创造而来的。
二、那我的来生是怎么样呢?你也可以自己观察。
一个人到了四十岁,除非有很大的突破,否则来生的相貌,大概已经差不多了。
在你这一生经历的过程当中,你经常生起什么样的想法?
你有一些财物,你很喜欢跟人家分享,来生富贵的相貌已经画出来了;
别人刺激你,你不选择对立,你选择忍辱,来生的庄严相貌大概也画出来了。
因此,现在是过去的果,同时又是未来的因,你今生的思想它已经影响你来生的果报,由此构成一种轮回性----过去创造现在,现在也创造未来。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8-31 00:19
虽作恶业,速即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净界法师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商纣王,他是一个亡国之君,他有一位忠臣叫箕子。
有一天,这位箕子大臣,在侍奉商纣王吃饭时,发现商纣王特别喜欢一双象牙筷子,箕子在旁边看得一清二楚。
一个有智慧的人,从每一个动作事相当中,懂得会事入理,看得到别人的内心状态。
他就告诉商纣王说:大王!您这双筷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说:这双筷子是诸侯国供养我的。箕子说:这双筷子是不吉祥的东西,你要赶快把它舍掉,否则会有亡国之祸。商纣王回答说:这不就是一双筷子!不愿听从箕子的劝谏。
后来,不出所料果然走上亡国。
当然有人就问箕子,当初怎么知道这双筷子会亡国呢?
箕子说:我看到的是他用筷子的心情。
当一个人的心,开始住在外境,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等流性,不会停止的。只有佛弟子才知道自我反省、自我观照,踩煞车;你看一般世间人,他造恶业的时候,像滚雪球,越造越重;佛弟子听闻道理之后,他会回光返照,自我反省。
所以箕子知道,这个人不会自我反省,他今天用这个筷子,过了几年他会觉得:哎呀,我这个碗不对劲了,这个碗跟筷子不配,要找一个象牙做的碗。
再过一段时间,他又觉得:哎呀,这个桌子跟碗也不配了,要做一个高级的桌子。
再过几年,他觉得:房子跟桌子也不配,又要建造一个华丽的屋子…到最后就亡国了。
所以,从一个小因缘,就可以看到整个生命的缘起,这跟神通没有关系,诸法因缘生,看他的因地发心就很清楚。
当然,生命的等流性,对有些佛教徒是例外的,因为佛教徒有自觉力。
所以佛教徒跟非佛教徒差别在哪里,诸位知道吗?
你说你学佛之后也造恶业,他没学佛也造恶业,二者不同。
没有学佛的人造恶业,没有回光返照的力量,他是一直造下去;学佛人,他造恶业之后,回去做功课,会产生自我反省、自我调整-- --自觉、自省、自调。
菩萨戒的精神是什么,诸位知道吗?
菩萨戒的根本思想不是说:我受了菩萨戒,我不造恶业。那你不造恶业,你就是佛陀了。
菩萨戒的戒体,事实上就是增上惭愧-- --虽作恶业,速即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也就是说:菩萨的戒体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当他造恶业之后,能够马上如法忏悔,他的自我反省力量特别强,观照力也强,就是这样所以未来得果报,业力不会那么重--虽堕恶趣,终不久留。
再看看我们周边有些人,业障现前的时候,拜几部八十八佛,诶,就过去了;表示他因地造业的时候,有惭愧心。
有些人业报现前,果报很坚固,表示他造业的时候,恶心很坚固,没有惭愧心。
事实上,生命当中有很多负面的力量,我们必须要概括承受,因为我们过去在造业时,烙下了很多邪恶的思想;但是现在我们已然学佛,有很多清净的善根,比方说止观的观照力。
那么我们怎样利用善根,来面对我们的妄想?这是个问题。也就是说怎样把妄想转成善根,怎样去改变我们的思想,以提升我们的生命。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2
真正要把握的是你的未来!
净界法师
上一堂课我们讲到佛教的生命观,是从因缘建立的--诸法因缘生。
佛法把因缘分成三部份来观察,就是:过去的因缘、现在的因缘,跟未来的因缘。
对于过去跟现在的因缘,我们叫作承受果报,佛教徒对于承受果报,要看破、放下,修行不是把心思放在这一部份。
下根人才活在过去,过去无法改变啊,你能回到过去,去改变你自己吗?
真正要把握的是你的未来。
你说我很痛苦,我怨天尤人,业力就能改变吗?不可能。所以打妄想也没有用,不如好好持咒念佛,创造一些善业力更好。
过去的业力,你作不了主;未来,你可以作主。
有很多人错用心,花太多时间想要去改变过去,生命就这样浪费掉,忘了自己应该设法去创造未来,却把心思放在一个无法改变的地方。
其实,你不要费心,该来就来,该走就走,对于过去只有一句话概括承受,认命;今生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因为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必须明白这一点。
也许你会说:佛教徒这样不是很消极吗?遇到什么事都认命。
你只说对了一半;佛教徒对于过去很消极,但是对于创造未来就积极了,我们如此不懈积功累德、忏悔业障…就是着眼在未来!
一个人的心,老是想着过去,这样不吉祥,不能进步;你要经常想到来生、想到未来就有希望了,因为修学净土就是为了未来。
你看净土宗的最高指导原则是什么?
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他把今生当作过客;我们现在把它当真,等到临终时就放不下。
所以净土宗的人,时时刻刻想到净土,把今生当做通往极乐净土的跳板,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这才是我们今生最重要的使命。
总之,对于因缘观-- --过去的思想创造今生的你,这部份就不要费心了;但是转化生命就要注意了,当你在受用今生的果报时,你用什么样的思想来面对,这就很重要,会影响到你的未来。
所以你应该怎样利用你今生的生命,去创造你未来的生命--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3
生命的转化,转化的关键在哪里呢?
净界法师
生命的转化,转化的关键在哪里呢?
凡圣之别,圣人之所以成圣,凡夫之所以变成凡夫,关键就在流转门跟还灭门。
丙二、转化生命
什么叫流转门?
他的内心世界是:触、作意、受、想、思。
触就是接触,心跟外境接触时,产生作意,然后产生一种感受,可能是快乐的感受,然后在感受的情境当中,打了很多的妄想,之后产生思,就开始去造作了。
也就是说:凡夫的心念,是由你所接触的环境来决定,回到家里就开始放逸,去佛堂就很用功,所以你的心永远做不了主,你的心是外境决定的。
接触三宝的因缘,你的善根就现前,遇到染污的环境,你就放逸,完全依你所接触的环境来决定。
圣人就不是这样,他是先作意,作意就是智慧的观照。
不管遇到什么环境,能自我要求;修行人的特点是懂得回光返照,不向外攀缘。
诸位要知道:你一旦向外攀缘,就跟过去的业力结合,外境是怎么产生的?那是过去的业力所显现的。你去攀缘外境,那你一定活在阿赖耶识。你活在外境,你就生起很多的感受、生起很多的妄想,然后又继续造业…构成一种恶性循环,起惑(烦恼)→造业,造业之后得果报;得果报之后又起另外一个烦恼,就是一种轮回性。
为什么我们一生又一生…流转到现在还是这个状况呢?就是我们活在一种等流性、轮回性,前生打什么妄想,今生还打什么妄想,怎么可能改变呢?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你的生命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想要改变,没有其他情况。
佛陀不能改变你,佛陀只能说法让你了解道理,让你自己去改变。
佛法的整个中心思想在自觉,你要不觉悟,谁也救不了你!
我们看佛陀有无量的功德,佛者觉也,为什么以觉悟作根本呢?
因为所有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为觉悟才去布施,因为觉悟才去持戒,因为觉悟才修忍辱…
所以整个波罗蜜的行动力,来自于觉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3
我们为什么要受戒,诸位知道吗?
净界法师
我们看佛陀有无量的功德,佛者觉也,为什么以觉悟作根本呢?
因为所有佛菩萨的功德,都是因为觉悟才去布施,因为觉悟才去持戒,因为觉悟才修忍辱…
所以整个波罗蜜的行动力,来自于觉悟。
同样的道理,我们为什么要受戒,诸位知道吗?
就是启动这个作意产生观照。
你说:诶,我不受戒,我照样能够做善事。
我相信如果你不受戒,在某一个条件之下,你也会起好念、作善事,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环境中,都做好事,不可能。
受戒是什么意思?
就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境,我一定要断恶、修善、度众生。
没有受戒是想要断恶、修善、度众生,想要是说你作不了主,是外境决定的;你不要刺激我,你刺激我,我会骂你。
受戒的人是自我要求,你对我怎么样,那是你的事,我对我自己负责,他知道回光返照,不让恶事相续下去。
所以受戒的人,他的特点是:面对每一件事情,能够回光返照--忆念他的戒体,就是不忘初心。
所以受戒是把你想要断恶修善,提升到一定要断恶修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4
我们怎么把善根启发起来呢?(一)
净界法师
其实,净土宗也是这样,你不能活在我想要往生,那表示你不会往生,因为你是有条件的-- --
临终的时候,环境要很好、有人来帮忙助念、外境没人来刺激…很多修学净土的人,平日就很少培养心力,使令我们整个功德,完全由外境来决定,自己做不了主。
《楞严经》上说:一个没有经过心灵训练的人,永远是活得很被动,因为你活在触,接触什么环境,就起什么想法,那就是佛陀说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
所以我们现在要训练自己,遇到事情,要记得回光返照--自觉、自省、自调,唯有经过观照力,才能够把善根启动起来。
其实,我们的善根已经足够用了,多生多劫,我们听闻了很多佛法、参加很多共修,平常也做了很多定课…那些善根跑去哪呢?
诸位知道吗?
佛陀告诉我们这叫金刚种子,善根是不会退失的,即便你造了什么恶业,都不会退失。
我们无量劫来造了那么多的善恶业,哪里去了?
潜伏在阿赖耶识中,唯识学以种子为喻。
也就是说:你必须把你心中的善根唤醒。
我们现在很少去唤醒自己的善根,碰到事情就直接反应,照你平常的习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纵使栽培了善根,对你一点也没有作用。
我们现在要学习,遇到事情反应慢一点;《楞严经》说:不迷、不取、不动。修行人不能反应太快,反应太快会跟你过去的习气走,遇到事情先观照,把你的善根种子引出来-- --回光返照。你有这种回光返照能力,才可能把你的善根慢慢启发出来。
我们现在栽培很多善根,都没有拿出来用,都在睡觉,都是妄想在作主。现在,我怎么把善根启发起来?
要记住这四个字:回光返照就够了。
遇到事情,不要去管外境对错,先反观你的内心;只要你有观照,善根就会起作用,你不观照,一味地向外攀缘,它就消失了。
佛陀开示了很多清净法要,我们不懂得拿出来运用,问题在这里。只会急着去听闻佛法,栽培善根,却忽略了如何运用善根,事实上运用善根也很重要。
虽然平常听经的时间很少,如何将本身所具备的善根好好运用,这是重点。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4
我们怎么把善根启发起来呢?(二)
净界法师
怎样把善根启发出来呢?
就是作意-- --不断的提醒自己向内安住,所有的因缘法,都是你内心变现的。
这当中的作意力,主要就是观照真如佛性,也就是观照现前一念心性--空、假、中三观:
一、空观—发明真空体性:观想你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的本性是本自清净的,这是破除心中的妄想。
二、假观—发明随缘妙用:向内观照假观,观照我们的内心,只要念头一动,就有随缘的作用,开显心性的功德--信愿持名、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这些都是假观。
三、中观—发明空有不二:中观是把空观跟假观做一个平衡,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我们可以这样解释:空观,主要是空掉过去的想法。我们过去的想法大都是不如法作意,所以修行第一件事情做什么?
先大死一番!
佛经告诉我们:没有经过佛法薰习的人,过去的想法都叫颠倒想;你可能是一个好人,但是好人并不表示是个道人;你可能会生起善念,但是善念并不表示正念。
所以学佛要先空掉过去。
假观,是创造未来;忆念名号的功德、忆念净土的殊胜,把这个妄想破坏之后,重新建立念头,就是假观;由这个假观的因缘,来启动我们的信心,启动我们的愿力。
内心当中,以空观否定过去的颠倒想,以假观来引导未来、创造未来,这是一种整体观照--空、假、中三观。
其实主要是在空、假观,因为中观就是空、假的平衡。
一个是安住真如,正念真如;一个是顺从本愿。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4
一心具足染净二门,看你如何选择!
净界法师
在生命当中,如何来启动我们的善根呢?
首先将生命的现象作一个解释。
生命是怎么回事呢?有三个主题,唯识学分成:异熟、思量、了境。
第一个异熟:是指第八识。
第八识能够成熟过去的善恶种子变成五蕴的身心,可能是一个男人的五蕴身心,或者是一个女人的五蕴身心,这都是从第八识变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事出必有因,因为我们过去有善恶种子,才会有今生的身心世界。
第二个思量:当第八识把果报变现出来之后,第七意识的思量,就对身心世界产生一种坚固的执取,执著有一个自我。你是一个女人,就以女人为自我;你是一个男人,就以男人为自我;是一只蚂蚁,就以蚂蚁为自我;不管变现什么果报,就会在这样的因缘果报当中,产生一种自我意识,这就是第七意识的作用,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第三个了境:是指第六意识,当这个果报变现了,自我意识也产生了,就开始去受用外境。在受用外境的过程当中,它有两种选择:
一是活在一种直觉性的受用,什么叫直觉呢?就是当外境刺激你时,令你感到快乐,你就一昧的追求;当外境的罪业显现,使令你产生痛苦,你就一昧的排斥;你的心是向外攀缘的,这叫直觉性的反应。
这样的生命是从第六意识,回到第七意识,再回到第八意识去。
也就是说:我们从第八识而来,你又熏回到第八识去,这叫作: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形成一种生命的轮回力量,永远活在十二因缘中-- --无明缘行、行缘识…到生老病死,又产生另外一个无明…
所以一个人最可悲的是什么?活在直觉的等流思想;你的生命,每天身口意造作,都是在加强生死轮回的力量。临命终的时候,为什么我们跳脱不了自己的妄想?因为你平常就把它栽培起来,如果你还是依这样的想法来思考的话,想要离开三界就很困难。
反之,如果我们遇到问题,不管外境怎么样,选择回光反照、自我反省、自我调整-- --诶,生命就产生变化了,你开始摆脱阿赖耶识了。
当我们正式修习止观,进入到一种觉悟的佛性,你的生命在十二因缘当中,开始逆转了,无明灭则行灭…我们之前的生命叫作顺生死流,只要你开始懂得自我反省,你就逆生死流了,生死力量,也就随之慢慢淡薄。
《楞严经》上说:我们一念心性有二个开关,一心二门,叫不二法门。
如果你的生命是向外攀缘、活在外境,就启动生死之门,你的来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继续生死轮回。
如果你是选择回光返照,就能开启解脱之门、菩提之门。
这二个门,在我们心中同时具足,一心具足染净二门,看你如何选择。佛陀不能主动拔除我们的痛苦,宗喀巴大师说:
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移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
佛陀不能把功德送给你,也不能用甘露水洗净你的罪业;你陷在痛苦当中,佛陀也不能以祂的大悲把你的痛苦拔除…佛陀出世做什么呢?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把真理宣扬出来,当你听闻之后,靠你自己去反省、去开启解脱之门。
佛陀只是一个增上缘,生命要不要改变,是你自己决定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5
为什么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活得很痛苦呢?
净界法师
第六意识在受用外境时,包括了受用跟想像,也就是受用果报以及产生很多善恶的想像。
我们这一念心,可能会随顺妄想,唯识学对于妄想的产生,分成两种:
第一个,唯识所现:
《楞严经》叫作循业发现,比方说一盆水,人道有善业,看到的是水;鬼道众生看到是火,天人看到是琉璃地。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心识是善业,你看到的生命是美好的;你的心识有罪业,你看到的外境都是痛苦的。
好比同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吃同样的饭菜、住同样的房子,有些人活得很快乐,有些人活得很痛苦,这怎么解释呢?
这跟你内心的善恶业有关系。
所以唯识所现的部分,我们无法作主。
其次,唯识所住:
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产生感受跟想像,第一念不能怪你,佛陀制戒是从第二念。
因为第一念是过去的等流习性,从这个地方制戒,强人所难。
但是妄想产生的时候,你没有回光返照,还继续的、相续的安住在这个地方,这就是唯识所住,就治罪了。
我们不可能完全没有妄想,你说我修到没有妄想,那你可能连妄想在哪里都没有发觉。
我们只能做到--不随妄转。连等觉菩萨都还有点微细的妄想,只有佛不打妄想,我们是带业修行,怎么会没有妄想呢?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5
什么叫临终正念呢?
净界法师
什么叫临终正念呢?
不是说临终不打妄想,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临终妄想生起时,你能够回光返照--不随妄转,这叫正念分明。所以唯识所现、妄想的生起不可避免,但是不能住在妄想。那怎么办呢?
我们应该启动自己的观照力,以空观正念真如,启动真如的力量;以假观顺从阿弥陀佛本愿,启动往生的愿力。
在修行当中,安住是很重要的,《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我讲一个实际的公案,给诸位参考;这个公案是我们在读佛学院时,老和尚说给我们听的:
过去上海,有一位林居士,事业做得很大,到了晚年,专修净土。因为年纪大了,开始为来生准备,就拿了一部分财产,盖了一个念佛道场,每天参加共修,很精进。后来生了一场病,临终的时候,因为平常跟很多人结缘,所以有很多莲友来为他助念。他本身有善根,加上外在的助缘又特别好,内因、外缘都具足,所以正念现前,安祥念佛,一心求生净土。
但是他娶了两个太太,跟小老婆感情很好,在这个时候,小老婆刚好现前,小老婆没有学佛,就向他哭诉说:你不能往生啊!你走了之后,我怎么办?因为林居士对小老婆的感情没有放下,平常没有起观照,坚固的执取种子还在。
诸位都知道,有种子、又有外境的刺激,心境结合,一定会起现行。
所以小老婆哭泣的声音,就唤醒林居士对小老婆的爱着,结果当下整个心念一变,相貌就改变了,脸色变得不好看,就往生了。往生之后,没多久他儿子作了一个梦,梦到他投胎为一只小狗,还把投胎的地方描绘得很清楚,他儿子循着去找,才把这只狗要回来。这只狗是白色的,头上有个黑点,他的儿子把它送到谛闲老法师的道场去放生。
这个公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就是说:我们一个人,平常打了很多妄想,也栽培了很多善根,问题是:临终紧要关头是善根起现行,还是妄想起现行?这部分我们做不了主。如果你一直是住在妄想,它就变成很有力量,所以平常如何摆脱妄想的执取,重点在这个地方。
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行,应该先修空观,先做到不随妄转,这样忆佛、念佛才能坚固,才有解脱的力量。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6
我们如何安住真如?
净界法师
附表第三,这个一心三观很重要。
我们怎么样去唤醒我们的善根,看空、假、中三观:
附表三:一心三观
真妄不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观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观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如何安住真如?不管修什么法门,一定要安住真如。
真如的心跟打妄想的心,其实二个是同时存在的,是不二的。
佛陀说:阿难,你还不了解,我们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这些妄想像什么呢?就像空中飘浮的灰尘,上上下下,不断的变化。就像魔术师所变化虚妄之相,是不真实的。
这个虚妄又不真实的妄想,是从什么地方来呢?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它是因为业力的和合,以及外境的刺激而出现的;当业力消失,妄想也就消失了。虽然它的相状是虚妄,但是它的本质却是妙觉明体--妙觉之体,妙明之体,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
妄想你不执取它,它当下就是真如;你要执取,它就变成妄想。
一念方动乌云遮,一念不生全体现-- --当你起烦恼时,你就变成魔王;当你回到佛堂忆佛、念佛,你就变成佛陀,二者其实都是同一个东西。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7
妄想的本质是什么呢?
净界法师
问题是:我们怎样把妄想转为真如呢?
看下一段:妄想的本质是什么呢?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
这是指五阴身心,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所以妄想是因缘所创造出来的假相,跟过去的生命有关系,是从生命点点滴滴累积而成的。
过去有一位年轻人,他跟一个女孩恋爱交往三年,已经准备要结婚了,突然这个女孩子变心嫁给另外一个男众,这个年轻人承受不了,就生病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因为他是心病,医生也治不好,后来有一位行脚僧路过他家,他的父母亲很高兴,就把这位出家人请到家里坐,希望这位出家众能为年轻人开导。
这位行脚僧入定一观察 --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就叫年轻人先睡一觉。这位年轻人在梦中出现一个景象:他发觉自己走到大海的岸边,沙滩上有一具女众的浮尸,尸体被海水冲到岸边来。这时候,有一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女尸,充满了悲悯心,讲了一些祝福的话就走了。第二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女尸,也产生悲悯心,讲了一些祝福话,还把他的夹克脱下来,盖在女尸身上,也走了。第三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女尸,不但起悲悯心,还挖了一个洞,把女尸埋好,讲了很多祝福的话,才走掉。
年轻人醒来之后,行脚僧就对他说:你看到了喔!你就是第二个人,当初你看到这个女尸,脱掉夹克盖在她身上,所以她陪你三年,她现在是嫁给第三个人,那个帮她埋尸的人,你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所以我们今生跟什么人结什么缘、做什么事,事出必有因,只是看不到过去的因缘而已。
这些因缘假相,在生命中会不断的出现,你一执着,它就干扰你;你不去执着,它自然会消失。
就像这个年轻人,要是没有遇到这位禅师,就糟糕了-- --活在妄想之中,总是忿忿不平,为什么她会这样子?如果走不出他的妄想,谁都救不了他。
等到临命终时,你生起这个妄想,又住在这个妄想,那谁也救不了你。
我们这一生所出现的假相,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知道就好,要放下。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7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净界法师
在这个假相当中,应该如何安住呢?看下一段,这一段很重要!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佛陀说:生死凡夫一次又一次的轮回,是因为不知道在生灭去来的身心假相当中,它的本质是如来藏性、真如本性的--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具足这四种功德,它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真如佛性;在真如佛性当中,去看生命的去来、迷悟、生死,都了无所得。
佛陀在《楞严经》中,把生命分成二部分:一个叫因缘假相,一个叫真如佛性,因缘假相是变化的,真如佛性是不动、常住、妙明、周圆的。我们一般人是活在因缘假相中,造成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 --过去造了一个业力,业力变成假相,活在假相当中,又产生另外一个烦恼…
所以《楞严经》告诉我们要把心带回家,从因缘的假相回到真如本性而安住,这句话很重要: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楞严经》的人生观就是正念真如,也就是: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的假相。
说:临终的时候,我凭什么能不随妄转?
这跟你心中安住与否有关系,你是不是真实的安住了?
我在新加坡,有一位居士,特别喜欢他的小儿子,因为过去生结善缘,所以对这个小儿子的假相,永远也放不下。
我告诉他说:其实,你本来没有这个小儿子。我们本来都没有这些东西。我们要知道人生是怎么回事,《楞严经》讲到一个观点:我们怎么看人生,才不会被它所转呢?
就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
《楞严经》认为生命是没头没尾,你本来没有,后来也没有,只是现在暂时有而已--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你今生的生命,是本来就有的吗?不可能,外道才说自然有,佛说是因缘有;那么因缘有是有时间性的,诸位要知道,你今生所有的一切,本来是没有,本来是清净本然,那是因为你造了很多业,业力去熏习真如,它才虚妄显现。
所以我们今生的生命是本来没有,死亡之后也没有,后来也没有,所以生命是什么?没头没尾。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表示:生命不是让你来受用,生命是让你来历练的。如果你对今生的因缘假相,还是执取得很紧,还是坚固的住在假相中,那你临命终想要跳脱它,不太可能。
《
楞严经》的人生观认为: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从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从本来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从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这叫称性起修。这句话你们听懂吗?
如果你认为本来有烦恼再来对治烦恼,那你会很辛苦,只有事修而没有理观。你不是烦恼的对手,它是无始劫熏习所成,你今生的修行那点功夫,根本是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不是它的对手,所以智慧的观照很重要,这叫善巧,般若波罗蜜就是善巧方便。
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妄想,安住真如;要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妄想,一切都是缘生缘灭。你今生所有的东西都不是本来有的,都是因缘的假相,过去没有,未来也没有,未来总有一天也会变成没有,所以生命只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应当从过程当中积功累德,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当你不断地这样正念真如,经常把心带回家,对今生的身心世界,慢慢的松脱,慢慢的松脱…临命终才有可能正念分明。
因为放下心中的执着是需要慢慢来-- --理可顿悟,事要渐修。你要不断的回光返照,从本来无一物当中,去建立你的生命观,这就是所谓的忆念真如。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8
你把今生当真的,妄想怎么会放得过你呢?
净界法师
我们这次的课程有三个忆念:忆念真如、忆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忆念净土的庄严,以这三种忆念,来达到临终的正念。
第一个,启发我们心灵的力量,最重要就是忆念真如。
忆念真如只有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诸位要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生命的原点是什么?
以《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们是从真如佛性而来,从本来无一物的空性而来,也回到空性去。
当然你说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你前生的色身不是这个样子,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我们不是从前生的果报而来的,虽然我们从前生的业力来,但并不是从前生的果报来。
是从什么地方来,诸位知道吗?
你真实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吗?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来无一物,我们是从本来无一物而来!
如果,你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会被困在这些因缘当中,转不出去,因为你还找不到自己的家,表示你的修行还没有上路,入道多辛苦啊!
一定要找到你的本来面目,你的生命才能产生根本的扭转,才能在因缘假相中:不迷、不取、不动,做你该做的事。
当然佛法也不是把因缘假相全部否定掉,这样也不对-- --不能执着,也不能否定,叫作就路还家,该来的就让它来,把它当作人生的历练,调整好你的心态,这就是转识成智。
再回到我们的主题:转化生命。
我们讲到心灵的力量,主要有两个部分:
第一个、了解我们是由过去的因缘所创造的,而且我们当下也在创造未来。但是面对因缘,首先把心带回家。
有些事情,不是马上去处理,因缘太复杂、业力太强时,要先修空观,把心带回家之后,再重新面对因缘。否则一开始就面对因缘,容易被因缘所转。
空、假、中三观,先修空观,消灭你的执取,才开始修假观--面对因缘,借假修真。
在《楞严经》中,佛陀跟阿难尊者对话时,佛陀不断问阿难尊者:不要老是活在现在的因缘,要阿难尊者反观:你从什么地方来?
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原点时,那是什么?
会被现前的因缘所迷惑吗?
你要先跳脱今生,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自己真正的家,你才能够真实的安住,才能够不随妄转,这叫正念真如。
其实这样的态度平常就要建立起来,不是等到临命终时再来想。如果你不忆念真如,临终的时候,任何一个妄想都可能影响到你,都可能干扰到你,你把今生当真的,妄想怎么会放得过你呢?
只要有一个妄想生起,你的佛号就被破坏了,佛陀无法救拔一个起颠倒的人,所以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忆念真如。
《楞严经》上说,我们的真如佛性、清净的佛性,都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却一直忽略它的存在,总是习惯跟着妄想走,这是不对的。
所以真如佛性只要你忆念它,它就产生作用,所有的善根都需要靠你去忆念它,才能够产生作用;如果你不去忆念它,它就永远处于休眠状态,那就很可惜了。
我们的生命要从被动转成主动,就必须做到印光大师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觉照什么呢?觉照真如。当然真如对我们来说,可能很生疏,但是你必须试着踏出第一步,因为它生生世世陪着我们,只是我们一路来,都忽略它的存在。
如果这个方法你没有用,是用事相来对治-- --以佛号来压制妄想,那你一定入道多辛苦,而且效果很差。
只有事修没有理观,绝对不是妄想的对手,出现一个,对治一个…你会疲于奔命的。
如果这样的观念能建立起来,才能讲到后面:忆念名号功德,忆念净土的庄严。
总之,一定是摆脱过去,才有办法创造未来,如果你跟过去的妄想还纠缠不清,就没有所谓的未来可言。
摆脱过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心带回家-- --正念真如,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把你的真如本性唤醒,安住在真如!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8
我们想要改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愿意去改变!
净界法师
净土宗的修学特色,它是一种本尊相应法门,一般的圣道门,所有的功德,都是靠自己去修持六波罗蜜而成就的。净土法门的功德,包括我们现世的安乐,以及来生所受用的净土,完全是仰仗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加持;所以身为一个净土修学者,我们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感应道交。我们必须把心灵的力量,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能够心心相应,感应道交,特别是在临命终时,更是重要。
一个净土修学者,不管阿弥陀佛什么时候现前,都要深信阿弥陀佛无所不在,当我们准备好,随时随地都能与佛陀感应。
祖师大德讲出一个譬喻说:千江有水千江月,意思是说,月亮已经存在,当水平静时,自然水中有月,所以为自己做好准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有一位西藏la ma,有一天去外面弘法,回程的时候,在一个小石头上救了一只小老鼠,是一只冻伤的小老鼠,他把这只小老鼠带回修行的山洞,给它食物、给它温暖,小老鼠又活了过来,从此以后,这只老鼠就陪着la ma上师一起修学,它活得很快乐。
但是这个当中有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la ma上师除了小老鼠之外,身边还养了一只猫,这只老鼠看到猫就感到浑身不自在。它刚开始也是忍着,但是久了之后,实在忍不住,只好向上师求说:师父啊,我实在对这只猫没办法接受,你可不可以用你的神通力,也把我变成一只猫呢?那就圆满了。它的师父很慈悲,就用神通力把它变成一只猫,它的那种恐惧心马上就消失了。
但是,这只猫有一天到外面去游玩,看到一只大狗,又感觉很害怕,回来又跟它师父求说:师父啊,你干脆把我变成一只大狗好了。
它师父又把它变成一只狗,当它变成一只狗,它的恐惧也暂时消失了。但是,当这只狗跑到森林遇到老虎时,它又很害怕,再向师父请求说:师父啊,你就把我变成一只老虎吧!当它变成一只大老虎,它就觉得自己威风自在了,百兽之王啊,无所畏惧。
但是有一天,这老只虎从外面回来的时候,一进门看到猫,突然吓得浑身是汗,它觉得很奇怪,自己已经变成一只大老虎了,为什么看到猫还会害怕呢?
就去问它师父,师父说:我可以改变你的外表,但是我改变不了你的内心,你无始劫来对猫的恐惧,不是我神通可以改变的,那是你自己要去突破的!
这个公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佛陀有无量无边的功德跟能力,但是祂唯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改变我们的内心。
佛陀可以创造很多的因缘、可以宣说很多的道理,但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我们自己去做。
诸位要知道:佛陀可以影响我们,佛陀创造很多让我们进步、成长的因缘,但是唯一做不到就是: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去改变我们。
换句话说,我们想要改变,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愿意去改变!诸法因缘生,生命是有条件才会出现的,不是无中生有的,事出必有因。
佛教讲因缘,大乘佛法是指你的思想,每一种思想对于我们的生命,都有一种引导的力量,好比邪恶的思想引导我们堕到三恶道,善良的思想引导我们到三善道,我们想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也要有相应的思想,所谓的正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8
佛陀告诉我们对治妄想最好的方法
净界法师
从净土宗的角度来说,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必须具足三种主要思想,或者讲三种忆念:
第一个,忆念真如。
第二个,忆念阿弥陀佛。
第三个,忆念净土。
上一堂课我们讲到心灵的力量--忆念真如;临终的正念,最大的敌人,就是心中的妄想。我一再的提醒大家:不要忽略你的妄想,你平常可能不太感觉它的存在,但是临终时它一定会出现的,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大仓库,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任何一个妄想,全都记录下来。
特别是我们很熟悉的妄想,经常出现的妄想,这个叫熟境界,临终一定会出现,所以我们必须用智慧、用方法来突破,就是印光大师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
妄想虽然存在,但是你不住在妄想,它对你就没有影响。
在《楞严经》里,佛陀告诉我们,对治妄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反观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
妄想没有根,只是一个假相;如果外境可以生起妄想,那应该放诸四海皆准,事实上圣人遇到境界,他心不动,所以说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是故知无生;《楞严经》叫作循业发现--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只是一个假相,是在业力成熟的当下,出现一种刹那刹那生灭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所以妄想是没有根源的。
只要我们忆念真如,忆念: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妄想自然消失,就像太阳一出来,乌云就消失掉。所以忆念真如能够让我们不随妄转,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断除妄想,但是只要能够不随妄转,这时再提起佛号,就有自在力了!
其实,忆念真如主要的目的是:破除我们心中对妄想的执取;也就是说,对境生起妄想时,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就做这件事情就好了。当然,这也是一种智慧的观察,因为不迷本身就是智慧,你要知道它是一种因缘和合的假相,全是我个人的业力--循业发现。
所以一个人想要保持进步,一定要经常向内回光返照。在整个修学当中,都必须经过收摄六根的过程:我们的心本来是习惯向外,心光是外泄的,现在把它拉回反观自己,一切都是业力显现出来的--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心本来是清净的;即假,因为我有这个业力,所以才会显现,当妄想出现时,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忏悔,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业力,跟别人没有关系,别人只是一个助缘而已。
自觉、自省、自调,你就永远保持进步。
佛教是重视未来的,你现在烦恼很重、业障很重没有关系,只要掌握了方法,不放弃努力,就有希望了。
前面讲到心灵的力量,事实上心灵最大的力量,就是:调伏妄想、安住真如。
经上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从前面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当中,我们开始走出心中的妄想,进入阿弥陀佛的光明;虽然阿弥陀佛有大悲愿力,但是必须走出你的妄想,才可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是我们上一堂课所解释的内容:如何发挥我们心灵的力量。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9
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呢?
净界法师
接下来,我们要说明佛陀的加持力,这是讲他力:
乙二、佛陀的加持力量
我们常说: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呢?净土宗的所观境是什么呢?
就是名号!
净土宗阿弥陀佛的代表者,就是你所称念出来的佛号,这叫名以召德。
当你创造一个佛号声,这个佛号声就代表阿弥陀佛全部的功德,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可以用任何方式出现,比方说色尘、比方说音声、比方说各式各样的六尘…因为娑婆世界容易受音声所影响、所感动,因此佛门中持咒、念佛、唱梵…都是以音声来启发我们的善根。
那么阿弥陀佛也是一样,祂是以名号来代表祂的功德,当我们的心跟名号接触的时候,自然会产生二种加持力:
第一个:他力门
第二个:果地教
他力门,是约着现世的安乐,所谓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果地教,是约着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当我们的心去聆听佛号的声音时-- --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
念从心起,念佛时内心要有一种皈依的心;声从口出,要靠你嘴巴的振动,创造佛号声,然后音从耳入。当你创造一个音声,听清你自己的音声,一定没有妄想,这时候你跟阿弥陀佛已经产生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
这个佛号的相应,代表什么意思呢?表示你的生命,已经产生二种功德的加持:
第一个,今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
第二个,这句佛号对你临终产生接引的力量。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9
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事半而功倍!
净界法师
关于净土宗的传承,我们在这里也说明一下:
在龙树菩萨时代,就是佛灭度之后七百年,龙树菩萨把整个大乘佛法判成难行道跟易行道。
难行道唯靠自力,所以修行方式是困难长久,譬如我们用步行、走路,这种修行过程很困难,时间也很长。
易行道是仰仗佛力,譬如坐船,它的修行过程顺利而短暂。
所以在龙树菩萨的时代,他是鼓励大家念佛,好比《十住毗婆沙论》也强调:多障众生念佛观。
但是早期的念佛,偏重在启动他力门,也就是说早期的念佛人,不求生净土。只是在修止观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身心的障碍,乃至于外在的鬼神障,忆念佛号帮助他破障、消除业障。所以早期的念佛思想,并没有明确的求生净土,以我们的角度来看,只是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启发一半,只有加持这一部份。
事实上,《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于净土的传承,应该是包括了现世的安乐,更重要的是包括来世的解脱-- --临终佛来接引。
那么果地教的果地是指什么呢?
是指净土的依正庄严。
因为到了中国北魏的昙鸾大师,他开始提出五浊恶世的概念。昙鸾大师对于整个净土宗的贡献,是不可抹灭的;他认为念佛不应该只是消业障而已,更重要的是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他认为这个时代叫末法时代,也就是说正法时代已经过去,像法时代也过去了,正式进入了末法时期。末法时代就是经上所说的五浊恶世,众生污浊的力量渐渐在增长,会有两种情况出现:
第一个,我们之所以生长在末法时代,表示我们的善根浅薄,烦恼粗重,这是大家的共业。
第二个,外在的邪恶因缘特多,包括软、硬二贼:硬贼就是用种种方法障碍你修学佛法;软贼就是恩爱的眷属,在过去生中结了善缘,他喜欢你,你也喜欢他,这也是一种障道。
也就是说,到了末法时代,我们本身的善根浅薄,外在的环境又对我们产生一种不利的影响,正如印光大师说的,譬如逆水中的鱼,因此不应该继续留在三界中,应该快到净土去,换一个好环境行菩萨道比较好。这样的思考,就把早期的念佛消业障,提升到求生净土的思想,所谓的: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所以他劝勉所有资粮位的初心菩萨,提出一个理由说:譬如小树未成,经历暴雨,终为所折。意思是说:你只是一棵菩提幼苗,你一定要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历练,虽然精神可嘉,但是这叫不自量力。因为我们的善根太薄弱,遇到恶因缘,很容易退转。
所以到末法时代,昙鸾大师提出了净土的思想,到了印光大师就把这两个思想结合起来-- --他力门、果地教;净土宗应该包括他力的加被消业障,也包括求生净土,所以提出了:即凡夫心,投佛觉海!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念佛时,应该全心投入阿弥陀佛的功德海中,跟阿弥陀佛结为一体,启动他力门,也启动果地教。
其实净土法门,来生比今生更重要,净土宗对于今生的经营,是为了来生做准备,所以把往生净土看得更为重要。
因为,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个,偏重心力之修学,入道多辛苦:如果,你完全仰仗自力,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功德力,你都完全不采用,你不想跟祂感应道交,宁可自己去面对无始的烦恼罪业,就会修得很辛苦。
第二个,偏重佛力之修学,修学多障碍:如果,我们一昧的向外攀缘佛陀的功德,不知道把自己准备好,你就很难解脱心中的妄想障碍,修行也就障碍重重。最理想的方式是:
第三个,心力与佛力之结合,事半而功倍:如果,我们一方面做正念真如的理观,调伏妄想不随妄转;一方面忆佛念佛,这就是我们说的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事半而功倍。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2:59
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三段,正式的讲到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乙三、心力与佛力结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出整个净土宗修学的纲要,把净土宗的因跟果讲得很清楚,我们看净土宗的因地是什么?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是净土的因,我们想要感应道交必须做二件事:第一个忆佛,第二个念佛。
念佛--比较偏重持名,是一种止的专注力。
忆佛--有二个内容:忆念名号的功德、忆念净土的庄严;忆念名号的功德是成就信心;忆念净土的庄严,是成就往生的愿力。这二个都是属于忆佛。由信愿的忆佛,而带动了持名的念佛,这三种资粮就是我们净土的因。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看果地的功德: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所以念佛人主要是见佛--把阿弥陀佛的功德显现出来,这个见也可以说是显现,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所以蕅益大师说,净土宗的修学就是转他成自-- --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成你内心的功德;只要透过忆佛念佛,就不必假借其它的方便,自然能够心开意解,业障消除,开启智慧。
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就是我们本来身体没有香气,但是我们到大殿去,经常跟香气接触,就可以把外在的香气,转成自己身上的香气,这叫香光庄严。
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净土宗的作意力就是忆佛、念佛,前面讲到作意,生命的改变来自如理作意。忆佛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念佛是一种禅定的专注。其实<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其中一章,它的忆念包括了忆念内在的佛性,就是真如。
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说,忆佛应该包括了三种忆念:忆念真如、忆念阿弥陀佛、忆念净土,这是整个净土宗的观照力。由这种观照的信愿,带动了持名的专注,次第上是先有观照力才有专注力,这一点要知道。
好比一个人先有眼睛,确定要往哪里去,才有脚的开始行动。这点很重要,我再讲一次:不是念佛就等于修净土,修净土跟念佛没有直接的关系,你心中没有信愿、对名号没有产生强烈的信心、没有想要往生的愿力,你就不可能往生到西方净土。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0
今生安乐重要?还是往生净土比较重要?
净界法师
我曾遇到一位一贯道的道友,他问说:师父啊,你们寺庙有没有打佛七?我说:有啊,你想参加吗?他说:对啊,我想参加!我就问他说:你对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对净土的庄严了解吗?他完全不相信。你不相信,那你念佛干什么?他回答说:师父,你不知道啊,我做生意工作很忙,但是忙完之后我念佛,心里感到很安定。他用念佛来安定内心,当然这样只是种下未来一个得度的善根,但是他今生想要产生强大的救拔力,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种念佛,我们不叫净土宗的念佛,因为他没有观照力,他的佛号缺少一种引导的力量,没有信心跟愿力的引导力量,要往生净土是不可能的事。
清朝有一位老菩萨,这老菩萨以前是做生意的,因为先生往生得早,所以她一个人做生意,很辛苦才把子女抚养长大,到了晚年她就专心念佛,把事业交给她的子女去做。
念了几年,她总觉得不相应,她的心跟佛号好像有距离,就是没办法跟阿弥陀佛心心相应。她就去请教她的师父说:我念佛那么久,佛号怎么还是不相应呢?
师父问说:你是怎么念的?她说:我就是一边念佛,有时就交代儿子一些事情。师父说:你没有真正的念佛,你的心没有真正产生强烈的皈依,你还在攀缘心中的妄想。
她说:怎么办呢?师父教她说:你现在遇到任何事情,要讲三个字:随他去!要放下你心中的妄想。也就是说,这个老菩萨以前是住在妄想念佛,所以佛号的加持力很有限。
之后,她就专修随他去,慢慢慢慢…不随妄转,她真实的万缘放下,一心提起佛号,没多久,就自在往生了,在《净土圣贤录》称她为百不管老人。
所以,修行人除了放下外境,更重要的是放下心中的妄想,心力很重要。
净土宗,它把来生看得比今生重要,如果这件事情,不影响你往生,你就可以做;如果这件事情做了之后,你今生会得到很大的快乐,但是会牺牲来生,你就不能做了!
当你面临抉择,今生安乐重要?还是往生净土比较重要?就在考验你对阿弥陀佛皈依的心。
所以净土行者,他宁可牺牲今生的安乐,也要保护临终的正念,有这种决心的人,才有资格叫做:
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如果你心态没有准备好,佛号也很难念得好!
念佛,是要念到跟佛心心相应,不是讲究数量多,数量多你的本质都是妄想,妄想就是妄想。就像《楞严经》说的,你拿沙去煮饭,煮了半天叫热沙,不能叫热饭;你没有产生真实皈依的心,如何感应道交呢?我们一定要有观照力的引导,产生强烈的信愿,然后来带动这个佛号,这才叫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能够成就临终的见佛,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是讲到心力跟佛力的结合-- -- 用心力来启动佛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0
你要以真实的信心去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才能够现前!
净界法师
甲二、正文
分三: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
前面甲一前言,只是把心力跟佛力的关系,做一种概略的介绍,以下我们讲到正文有三科,就是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三资粮:第一个、观佛号的功德以生信。第二个、观净土庄严以启愿力。第三个、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
所谓的信心,主要是观察名号的功德,才能够断疑生信;在整个四十八愿当中,我们从五个地方来观察。就是说我们如何对名号产生信心、产生强烈的皈依呢?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当中,我们提出五点的观察:
乙一、观佛号功德以生信心五
丙一、消除灾障(光明无量愿12)
经文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佛陀对我们众生的加持,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显神通,第二个是放光。放光是比较直接的方式。
这段经文是说:假设我成佛之后,我身上的光明…佛陀的光明有两种:一个是常光,一个是放光。
常光是经常显现身上的光明,比方说我们看佛像,祂的头顶上面有一个圆圈,那个叫常光,经常存在的就叫做常光。
第二个是放光,就是遇到特殊的因缘,一般都是佛陀说法之前,众生有障碍,佛陀放光,或者讲经到一半,这个难信之法众生开始疑惑时,佛陀也放光,为了要让众生生起信心,这个叫放光。
这地方的光明是指什么?是指常光,就是说阿弥陀佛身上的光明,就算是有限量,最低的限量也不能够少于百千亿那由他;那由他是一亿,就是百千亿亿诸佛国者。
佛陀在经典中,都是以一个佛国为单位,那是很大的世界,一个佛国表示什么?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换句话说,阿弥陀佛的光明能够照了百千亿亿的三千大千世界,假设不如此的话,不取正觉。
其实,阿弥陀佛的光明,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无有限量:祂的光明特别的广大。释迦牟尼佛的光明是一由旬,四十华里,阿弥陀佛的光明是百千亿亿诸佛国,没有限量;因地愿力不同。
第二个,无有障碍:一般的日月光明遇到墙壁,是照不过去的,阿弥陀佛的光明可以通过墙壁,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障碍它的光明。
第三个,摄受众生:
台大电机有一位教授,他用电子仪器做一个实验说:打坐的人,身上有强大的能量,会放出光明;没有打坐,身上的光明就比较微;但是你一念佛,那个光明更强。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的光明,是祂本愿的力量,可以跟众生分享,能够摄受一切念佛众生。
在念佛感应录中,有讲到一个故事:
四川某地有一片竹林子,竹林里住一个老人家,因为年轻人都到城市去工作,他就守在茅棚里面,每天编竹器过活。有一天晚上,他睡觉的时候,突然听到窗外有二个鬼在聊天,其中一个鬼说:啊呀,我明天就要解脱了!另一个鬼问说:怎么回事呢?明天有一个卖煤炭的,他早晨把煤炭卖了之后,下午会走到这个地方,他肯定会来这里喝水,我就趁机把他拉下水,做我的替身,我就解脱了。啊呀,那真是恭喜你了!这个编竹器的老人,听得很清楚,到了隔天下午,他一方面编竹器,就老是往窗外看,看看是不是有人过来。
到下午的时候,真的有一个人,挑了一些没有卖完的煤炭,就走到大石头旁,把担子一放,歇歇脚,之后就跑到水边喝水…但是喝了水也没事,又挑起煤炭走掉了。到了晚上,这个编竹器的老人,又听到二个鬼在一起讲话:诶,你不是要解脱了吗?怎么还在呢?啊呀,真是的!那个卖煤炭的人真的来了,也跑到河边喝水,但是他每喝一口水就说:啊呀,这个水真好,阿弥陀佛!喝一口水,阿弥陀佛。他念一句阿弥陀佛,身上就放光,我不敢靠近啊,就把这个机会给错失了,喝水就喝水,干嘛要念阿弥陀佛呢!
其实,阿弥陀佛的光明本来就存在,四十八愿的真实功德本来就存在,所以这里的不取正觉,意思是说,假设他没有成就这种功德,他就不成佛。那么现在他已然成佛了,所以这四十八种力量当然是存在的,你只要把你的因缘准备好,就可以启动阿弥陀佛的功德。
当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光明就开始摄受你了,就好像这个宝库已经存在,只要掌握到它的密码,就可以把宝库之门打开,这个密码是什么?就是佛号。
所以当我们念一句佛号时,我们要深深的相信,自己就已经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了,这是第一个观察-- 观察名号的功德!
我们在念佛之前的心理建设,是很重要的,因为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念佛,就会产生不同的功德。
那么我们所要建立的第一个心态,就是建立一种真实的信心,必须要百分之百的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我,不能有一点的怀疑。
比方说在黑暗当中、在恐惧当中,心中会感到不安稳,这很正常;但是当你把佛号提起来,你还是感到不安,那表示你没有真正念佛,你还活在你的妄想中。
所以你可以自己测试一下,你跟阿弥陀佛的那种感应力量,是不是真实的建立起来了。当然,我们之所以恐惧,可能是我们对于名号不够了解。
愚痴是佛法修学当中,最严重的过失跟障碍。如果你烦恼重、业障深,只要让你了解佛法的真实道理,你一定可以得救;要是你愚痴颠倒,没有善根,佛陀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善根最主要的就是:信、进、念、定、慧;这五种善根,以信为本--‘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要以真实的信心去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才能够现前。
这一点一定要知道。你的信心绝对不能有任何的动摇。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1
这叫做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
净界法师
丙二、增长福德(闻名得福愿43)
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的愿力,是偏重在今生消除灾障,这一愿是偏重在来世的福报。
可能这个人念佛,并不是想要求生净土,只是用念佛来增长福德、消除灾障的,那么这样的闻名得福,还是有它的效果。
我们看阿弥陀佛所发的愿:设我得佛,假设我成佛之后,当然阿弥陀佛发愿的当下,只是一种虚愿,还未成佛,但是现在阿弥陀佛已然成佛了,所以这些都已经变成实愿,一种真实的愿力,具有真实的功德。
祂说他方国土,什么叫他方呢?就是极乐世界以外的国土。他的根机是谁呢?是诸菩萨众,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这个地方应该包括了凡夫菩萨,也包括了圣位菩萨,从经文来看,是偏重凡位菩萨。这些菩萨做什么事呢?闻我名字,这个闻,古人解释叫闻持,就是说你听闻之后,不但有一点信心,而且还能够受持不失。
也就是说,这个佛号在你的内心世界,有某种程度的相续,叫做闻持,你对它有信心。其次,你对佛号有一种忆持力,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你经常在共修当中,或是在定课当中,能够把佛号受持而不失。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以下讲它的功德,在一期生命结束后,生尊贵家。
所谓尊贵家,在古人的解释当中,包括三种:第一个,有权势;第二个,有学问;第三个,有财富,三种具足。那么你因为有权势、有财富、有学问,受到世人的恭敬赞叹,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对于这一段文,古人解释说:为什么阿弥陀佛要发这个愿呢?为什么需要福报大呢?因为在菩萨道当中,你福报大才能够受人尊敬,而且有利于度化众生。
你看声闻众的阿罗汉,他们都穿得很简单,但是所有的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身上都是挂璎珞。
《佛说八大人觉经》也讲到一个观念说:菩萨不能让自己太贫穷,因为贫苦多怨,横结恶缘;你太贫穷人家看不起你,你很难弘扬佛法,所以菩萨要福慧二足。因为福报大,讲话就有摄受力!你以福报的力量,再加上本身的智慧,正法就能够弘传出去。因为你福报大,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宣扬佛法人家会听得进去,是这个意思。
龙树菩萨说佛陀有二种功德:一者善根,二者福报。佛陀的善根是不能跟众生分享的;你说你念佛,希望阿弥陀佛把智慧送给你,不可能的事;但是佛陀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佛陀在因地,所累积的波罗蜜善业力,祂的福报可以跟大家分享。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等于是分享阿弥陀佛的福报,平常你也没有做什么布施、持戒…但是只要你肯每天念佛,即便你没有求生净土,来生也一定生尊贵家。这里的福报,我们要拣别一下,它跟世间的福报还是有点不同。
《楞严经》上说,一个没有发菩提心、没有成就空正见的菩萨修习善业力,由善业力所成就的福报,是一种轮回性。
什么叫轮回性呢?因为我们在修学善业的时候,心中夹杂爱取烦恼。我们期望因为这样的善业,而招感来世的安乐,对来世的安乐有所期待,这样就形成印光大师说的善中有恶。因为爱取烦恼本身就是一种恶法,这会有什么问题呢?就是:用有所得的心来修善业,来生变成一个大富长者,但是因地当中,有夹杂恶念,所以你肯定会放逸;那么一放逸,善根就退转,就造业了,到第三世就堕落到三恶道去,这是印光大师说的三世怨。
也就是说:第一生造业,第二世享受福报,产生放逸,第三生堕落三恶道。印光大师说:第三世的三恶道报,其实跟第一世是有间接关系的,因为你修善的时候,夹杂着爱取烦恼;虽然第三世的堕落来自第二世的放逸引生的,其实是第一世种下恶因的。
所以《楞严经》上说,我们凡夫修善叫轮回性-- --善中有恶,恶中有善。
你刚开始造善的时候,夹杂恶念,你也没发觉,第二世福报现前的时候,肯定会放逸,结果第三世堕落到三恶道。在三恶道受苦时,你又起惭愧心,恶中有善,因为起惭愧心又开始修善,又从三恶道解脱出来。三恶道出来之后,又开始修善,又夹杂爱取…变成一种人、天、三恶道的循环;这就是所谓轮回性的善业。
因为我们的菩提心跟空正见不具足,所以凡夫所修的善业,就有三世怨的危机,这是约着我们业力所成就的福报。
但是念佛所成就的福报,就不同了;忆佛念佛所成就的福报,这个不是轮回性,这叫菩提性,因为那是阿弥陀佛本愿所摄受的,这个福报是清净的,不会使你放逸堕落。
《楞严经》很重视因地的发心,你用什么心态来做事,结果肯定是不同的。
《楞严经》说:你用沙去煮,煮得很久,叫热沙,你用米去煮,才能变成饭。
所以在佛教当中,修善业是一回事,你的心态才重要。
这个地方的福德,并不是善业所成就的那种福德,而是闻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所成就的,所以这个福报是清净的,是随顺于菩提的;也就是说你在福报现前时,你会运用福报继续去积功累德,去提升自己;这叫做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2
阿弥陀佛名号,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三科的善根坚固。前面是讲世间的福报,这里是讲出世的善根,就是说我们闻持名号,虽然我们也不见得往生,但是对我们来生修行有什么好处呢?
丙三、善根坚固(闻名不退愿47)
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所加被的根机,是属于他方国土,就是极乐世界之外的国土的发心菩萨。
这个菩萨能够闻持,相续受持我的名号而不忘失,就能够决定成就不退转无上菩提。
凡位菩萨在菩萨道上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善根的退转。
好比我们刚开始学佛,看到三宝时,会很恭敬虔诚,慢慢的时间久了,就没有感觉了,好像跟三宝有点距离;再过一段时间,三宝的因缘就消失掉了。为什么?因为善根是生灭法,不进则退。
所以我们平常没有在三宝当中熏习,善根就会慢慢退转。
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只要我们听闻、受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成就不退转。
所谓不退转,在蕅益大师的《阿弥陀佛要解》中,提出了四种不退:
第一个、位不退:这是初果圣人,入于圣流,不堕凡地,阶位不退。
第二个、行不退:是指恒度生不堕二乘,他的菩提心坚固,他的菩萨之行不退,不堕落于二乘。
第三个、念不退: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全归中道的不退。
那么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这三种就是一般的判教基准。蕅益大师另外提出了究竟不退:他说一个人经常念佛,不论是至心或是散心,不论是有心、无心,或解、不解,阿弥陀佛名号一经耳根,假使千万亿劫,毕竟因此而得解脱。这个就是究竟不退。
我们看蕅益大师解释不退,比较偏重第四个究竟不退,就是说:阿弥陀佛名号的音声,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只要你听到这个音声,这个音声就会从你的耳根,进入到你的阿赖耶识去,变成一个种子。
这个种子代表什么意思呢?致使将来跟阿弥陀佛产生一种感应的力量,祂的本愿默默的加持着你。当然,不一定是在今生表现出来,总之在未来生命当中,你跟阿弥陀佛之间的因缘永远存在,叫究竟不退。
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蕅益大师说,就像一个人吃了金刚钻石,永远没有办法被消化掉一样。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这么一个究竟不退的公案:有一个老人家,年纪大了之后,家里的子女对他很不孝顺,他很感概,就想要出家。来到寺庙,舍利弗尊者就用神通力观察他的善根,一看,八万大劫都没有善根,心想佛陀说过没有善根的人不能度化,度化也没有用,不能证道,就请他回去。
这个老人家很伤心,家里子女不要他,僧团也不要他,就在寺庙外面哭泣。哭着哭着…佛陀就回来了,佛陀当然明知故问,说:你为什么哭呢?他回答说:我想出家,里面的师父不让我出家。佛陀说:那没关系,我亲自为你剃度。
剃度之后,如法的随佛修学,证得四果阿罗汉。这时候弟子就问佛陀:佛陀不是有说过:没有善根不能出家吗?佛陀说:你们(阿罗汉)只能看到他过去八万大劫;事实上八万大劫之前,他是一位柴夫,有一天在山上砍柴,遇到老虎的追赶,慌张的爬到树上去,老虎一叫的时候,他惊吓念了一声南无佛,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所以他跟佛陀结下了一个得度的因缘。跟佛陀结缘这件事情非常的重要!佛陀度化众生是看因缘,佛陀度化众生有亲疏浅深的差别。
我可以问大家一个问题:诸法因缘生,你说这个老人去寺庙出家,僧团不接受,为什么他哭着哭着佛陀就刚好回来,为什么我们在外面哭的时候,佛陀不回来?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跟佛陀有结缘,不是佛陀偏心。如果你在三界流转当中,你跟佛陀完全没有结缘,这件事情就非常不吉祥。你可以烦恼重,你可以业障重,但是你跟三宝没有结缘,你就没有解脱的希望了。
修行最怕的就是没有善根,你就算你烦恼轻薄,是世界上的好人,没有善根,那也没有用。智者大师说有四种人:
一,根利遮轻,善根强,烦恼淡薄最好,这个人肯定很快成就圣道。
二,根钝遮重,这个最糟糕。
三,根钝遮轻,没有善根,但是也没有什么烦恼,这是世间的好人。
四,根利遮重,善根强,烦恼重,这个人还有救的。
也就是说,我们跟阿弥陀佛结缘、跟十方诸佛结缘,最快的方式就是忆念祂的名号,你把它的名号不断的念出来,创造一个音声再听回去,这叫做究竟不退--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在你未来的生命当中,当你因缘成熟时,佛陀就会出现,这就是一种善根的加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3
你必须走出你的妄想,百分之百的靠倒阿弥陀佛的本愿上!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十八愿的:十念必生。前面的消除灾障、增长福德、善根不退,都是约着我们现生的角度来说;以下的第十八、十九愿,是说名号的功德能够成就临终的接引。前面的念佛都是偏重在信心,以下是有愿力。
丙四、十念必生(十念必生愿18)
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第十八愿在四十八愿中,实在太重要了,善导大师说叫作愿王,是愿中之王。
净土宗因为有第十八愿,才形成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句佛号的功德,能够普遍的加被-- --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因为有第十八愿的关系。
所以善导大师对于第十八愿赞叹有加,他认为这就是阿弥陀佛本愿的核心思想,我们这一愿,就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来说明:善导大师把这段愿文分成三小段:第一个根机,第二个法门,第三个利益。
一、根机:
这一愿所加被的根机是谁呢?是十方众生。这十方众生,善导大师解释说,是指我们一般的罪恶生死凡夫,他加一个‘罪恶’,不只是生死凡夫而已。罪恶生死凡夫意思是善恶掺杂,就是这个人,他平常遇到好因缘修善,但是遇到恶因缘的刺激,他也是造恶,所以叫做善恶掺杂的罪恶生死凡夫。这个地方是指这一愿所加被的根机,不完全是造善的凡夫,而是善恶掺杂的罪恶生死凡夫。
二、法门:
这样的人,他修什么法门呢?他修三个法门:
第一个‘至心信乐’,第二个‘欲生我国’,第三个‘乃至十念’。
在信愿行三资粮当中,善导大师特别重视至心信乐,他认为这个是主轴思想。
至心信乐这句话,善导大师用四个字来代表,叫做顺从本愿。跟印光大师一心归命的意思一样。
他说念佛的时候,关键点是要放下自我意识,完全百分之百的顺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能有任何自己的看法。
顺从本愿,善导大师他提出两个标准:
第一个,你要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就是说,你要好好的向内反省,我们是什么人啊?我们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生生世世在三界当中,不断的流转,累积很多很多的生死罪业,就算从今天开始,不吃饭也不睡觉,每天好好的拜忏修止观,直到命尽为止,我还是不可能成就圣道。不是我不要,是根本没办法成就,就算我今生尽最大的努力,还是不可能了脱生死的,这是第一个认识。
第二个,你要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你要百分之百相信我自己做不到,谁能够帮助我呢?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祂每一个愿都是为众生而发的,祂一定可以救拔你到净土去。
这是顺从本愿的标准,善导大师也提出两种障碍,叫作不顺从本愿:
比方说:你念佛的时候,啊呀,我业障深生啊,不能往生。善导大师说,你没有顺从本愿,你念佛还打妄想,你是活在妄想当中!
比方说:你念佛的时候,你说你福报不够,你不能往生。你没有顺从本愿!
因此,以善导大师的标准,念佛的时候,不能有妄想,即便有妄想,也不能住在妄想,要住在佛号。他这个顺从本愿的标准是很高的,对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是完全的靠上去,如果还住在妄想,以善导大师的标准,你没有真正的顺从本愿,你是在抗拒本愿!是你自己抗拒本愿,不是阿弥陀佛不救你,你自己把你自己障住了,因为你抗拒本愿!
由于至心信乐的关系,佛号一旦提起来,你的心是百分之百的随顺服从阿弥陀佛的本愿,你完全皈依在阿弥陀佛本愿摄受下。然后欲生我国,你有恳切求生净土的愿力,最后乃至十念…这个乃至十念是指临终的十念。不过这个临终十念,昙鸾大师解释说,也不一定是刚好十声佛号,就是一种相续的称念,乃至净业成就。
三、利益: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除非你是造了五逆的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合和僧;或者诽谤佛法、拨无因果等等,一个是罪业,一个是邪见。
不过莲池大师说,即便你造五逆十恶、诽谤正法,只要能够至心忏悔,断相续心,还是可以往生。
这里,说出了净土宗的一个重要思考,就是随念往生的思想,也就是从四十八愿建立起来的。
净土宗并不重视佛号的多寡,你看:乃至十念,即便不是十句佛号,从佛陀的语气来看,不是念很多佛号,重点在随念往生-- --临终的正念现前。
所以这一愿,历代祖师把它判作为往生的最低标准,就是只要十句佛号。
但是,这个标准的重点在于至心信乐,核心思想是在这四个字,产生一种强烈的归依,完全靠着强大的信愿而往生。善导大师解释四十八愿时,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解释至心信乐,他认为这一愿的精神在至心信乐,在顺从本愿那四个字。
也就是说,你必须走出你的妄想,百分之百的靠倒阿弥陀佛的本愿上,只要你活在妄想,你就不是顺从本愿,叫做抗拒本愿。这就是我们净土宗带业往生的主要根据,所谓随念往生,带着业种,不能带现行,是带业种。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3
念佛不能废除六波罗蜜,必须福慧双修!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五的临终接引,这是第十九愿。
丙五、临终接引(临终接引愿19)
经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前面的第十八愿,在中国祖师的判释中,善导大师认为这一愿是不可思议,但是蕅益大师及其他祖师是认为十念往生比较偏重于中、下根器的人,临终接引,比较偏重上等根器的人。
第十八愿,它所摄受的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因为临命终时,对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产生百分之百的归依,他能够完全顺从本愿,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出离,相信阿弥陀佛决定可以救拔他,所以念念之间感应道交。
而临终接引这十九愿的态度不同,他的根机也不同。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这个十方众生是谁呢?
是指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众生,这个菩萨他有一种愿作佛之心,并且有愿度化众生之心。
菩提心有二种:一个是悲增上的菩提心,一个是智增上的菩提心。
智增上的菩提心,他的四弘誓愿是怎么发呢?
是从佛道无上誓愿成,是以佛的功德为所观境,所以才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他是以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他的主轴思想,是以上求佛道为根本。也就是说,虽然他发了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初阶段他偏重在上求佛道;因为智增上的菩萨,是先着重自利之功德。
另外悲增上的菩萨,他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轴,为了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他断烦恼、修法门、成佛道,为利有情愿成佛,他的思考是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主导。这样的菩萨他大部分时间做义工,跟众生打成一片。
总而言之,这二种菩萨都是发了菩提心,而且不只是发愿,还有行动力--修诸功德,不断的积集六波罗蜜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以这两种资粮: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他有成佛度众生的愿力,有这样理想的愿景,而且是有福德、智慧资粮的菩萨,因为五浊恶世障深慧浅、充满了恶因缘,所以他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他整个求生净土的因缘是这样子。跟前面的罪恶生死凡夫,临终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不同。
像这样的行者临命终时,假设阿弥陀佛不跟莲池海会的诸大菩萨,包括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现在其前的话,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跟第十九愿的差别,在整个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传承当中,善导大师这一系,偏重于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而提出三业专修的思想-- --身业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业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业一心观想归依阿弥陀佛,三业专修,万修万人去。
但是蕅益大师跟莲池大师是偏重于第十九愿,强调圆修的思想,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六波罗蜜为助行,他提出了正、助合行的思想。认为念佛不能废除六波罗蜜,必须福慧双修;你为什么求生净土?是为了成佛而去的,那你想要成佛,一定要把你的菩萨种性先建立起来。
所以蕅益大师的圆修思想,是以第十九愿为轴心,开展出以一门而圆摄百千法门的正助合行思想。这没有什么对跟错,你是什么根机,你就修什么法门。
至于第十八愿,它的核心思想在哪里呢?在至心信乐--在信心;这第十九愿的核心思想在至心发愿--在愿力。虽然三资粮都具足,但是二种思考模式不一样,一个是对阿弥陀佛本愿,百分之百的至心信乐;一个是对净土的庄严,产生强烈的好乐。当然这是看各人的根机,不论是第十八愿,或者是第十九愿,都是阿弥陀佛所发的愿,都可以启动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
这个地方我们要拣别专修、圆修,还有一个叫杂修-- 今日张三,明日李四,目标不明确,今天有人讲禅宗你就修禅宗,明天讲密宗你就修密宗,对于阿弥陀佛的信愿不具足,这个就不行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3
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之--远离恶道
净界法师
乙二、观净土殊胜以启愿力八
前面的五个愿,都是在观察名号功德--包括了现世的消灾,来世的福报善根,也包括临终的接引。以下是对净土的观察,观净土庄严以启愿力,这个很重要,你往生的愿力,来自你对净土的了解,如果我们对净土很生疏,所发的愿力就不可能很真切。我们怎么去观察净土的庄严呢?以下提出了八点来观察:
丙一、远离恶道(不更恶道愿2)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先看第一远离恶道,这是四十八愿第二个愿(不更恶道愿):说:在我成佛之后,极乐世界的天人,在极乐世界待过,寿命终了,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假设又堕到了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话,就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在你的生命当中,只要去过一次极乐世界,你未来的生命就不可能堕到三恶道去,即便你过去生,还有很多三恶道的罪业种子,那些罪业都不会得果报,因为有阿弥陀佛的本愿摄受。
在整个菩萨道过程当中,佛陀在大乘经典里,警告所有的菩萨,不要堕入三恶道,理由是什么,诸位知道吗?
不是只有痛苦而已,菩萨受点苦没有什么大不了,关键在于善根的障碍,善根的遮障太严重了;万一你不小心堕到三恶道去,出来之后,你的善根就面目全非了。
在人道受一点苦,还会启发我们的出离心、道心,所以人世间的苦,对于善根是有加分效果;三恶道的苦完全不同,受完苦之后,你的善根也被隐没了,佛陀把三恶道判作八难之一,所以印光大师说,一个人从三恶道出来,很可能第二次会再堕落,因为他善根隐没了!
理论上,从自利的角度来看,必须证得初果以上,才能够永远远离三恶道危机。也就是初果圣人,即便他过去还有杀、盗、淫、妄的罪业没有受报,但是因为道共戒的力量,也不可能堕到三恶道去。
那么你到了极乐世界,即便你悲心特重,很快的就回入娑婆,你宿世三恶道的业也不会得果报。这是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可以离开痛苦的保证,离开这种障道的因缘。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4
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用四个字来做代表叫:胜妙五尘!
净界法师
再看第二个国土庄严,前面是偏重在离苦,后面的七个愿,偏重在得乐。国土庄严就是第二十七愿的一切严净愿:
丙二、国土庄严(一切严净愿27)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把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做一种纲要的描绘。
我们怎么去了解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呢?
看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这国中天人是约能受用者。这一切万物是指所受用的环境,这里偏重在环境--依报国土,它的环境是怎么回事呢?以下提出两点说明:
第一个,约着它的本质,第二个,约着它的数量。
一、本质:它的本质是严,严是个总相,就是无量的庄严。极乐世界的庄严,有三种功德:
(一)清净:我们娑婆世界的庄严带有染污性,好比你看到珍宝,你会起贪婪心,在庄严当中会带动烦恼;极乐世界的庄严是带动我们的善根,带动我们的戒定慧,所以它是清净的。
(二)光明:娑婆世界的珍宝不能放光,极乐世界的珍宝,能够主动放光,所以极乐世界没有晚上与黑暗,因为它所有的宝物都会放光。
(三)美丽: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特别的美丽。
清净、光明、美丽,所以叫做庄严;它的形状跟颜色也特别的殊胜奇特,为世间所稀有。总而言之,这个庄严是怎么回事呢?穷微极妙,精穷微妙不可思议,无法用口业来称叹,乃至于不能用心去思惟测量,这是指它的本质。
二、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这个众生是指往生的这些圣贤,即使成就了天眼通,对这样的依正庄严,也不能够很清楚的去明了。
这个明了是约着内心第六意识的明了性;没办法去明了,也无法陈述,它的名称、数目,有多么的广大。
也就是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在受用这些果报时,叫做日用而不知。
你说:诶,你到极乐世界一趟,描绘给我听听看…描绘不出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它是一种不思议境。
如果我们过去生造了一些善业,这些善业得安乐的果报,这是可以描绘的。你到了天界去,天界是怎么回事,你可以讲得很清楚;但是极乐世界是什么?
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是凡夫进入阿弥陀佛的整个法身、涅槃功德海,怎么描绘呢?佛的境界,我们有办法描绘吗?连等觉菩萨都无法描绘。所以这个称为果地教。
我们一般的修学叫因地教,你修到什么程度,就有多少果报。你有布施就得富贵报,你有持戒就有尊贵身,你有忍耐就得庄严…这叫因地教,每一个果报都要靠你自己一点一滴的去修学。
极乐世界叫果地教,它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所成就的,我们靠跟弥陀感应道交,而进入阿弥陀佛的功德海,去受用这些果报。
所以,这个功德是没办法称量、没办法描绘的。蕅益大师把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用四个字来做代表叫:胜妙五尘。
蕅益大师说:这个殊胜是怎么回事呢?是约著安乐来说。
到了极乐世界,你有种种的庄严安乐叫殊胜。胜妙这个妙,是微妙的意思,蕅益大师说你到了极乐世界,你接触这些宝物,它能演说妙法、增长善根,有不退转的力量;你到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在那个地方沐浴,自然增长你的善根;你到极乐世界,在宝树下经行,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你说我现在一个人静静的在树下经行,也是增长善根…也就是说:你眼睛所看到的色尘、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它在安乐当中,念念之间,都在增长你的善根,所以叫作果地教,这跟我们一般有漏业力的国土是不同的。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4
改变生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思想!
净界法师
佛陀在经典当中告诉我们,生命就像是无止境的水流,这个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不可能会停止的。
它是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主导这个水流的力量有两个。为什么生命的水流,有时候往人天去,有时候往三恶道去,是谁来主导水流的方向呢?
第一个,业力:就是我们过去所造的身、口、意的善恶业力,它会主导生命的水流方向。但是这种业力的影响,只是一个表层的影响,并不是主要的因素。
第二个,主要因素,就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思想---善恶的思想。
大乘佛法的因缘观强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今生之所以富贵,因为过去生有布施的思想;我们今生之所以贫穷,因为过去对于财富喜欢自己占有,有悭贪的思想;我们今生之所以庄严,因为过去有忍耐的思想。
所以我们的思想,深深影响生命的方向。身为一个凡夫,他的生命水流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有一种等流性,有一种习惯性的力量;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我们的生命是不可能改变的。
经典里面有讲到,很多人前生喜欢生起什么思想,今生还是生起什么思想-- --你前生是悭贪的习气,今生还是悭贪;他前生喜欢布施,今生还是喜欢布施…这个水流有一种等流力量,直到有一天遇到了佛法,你的生命才可能真正的改变!
我们可以从昨天、今天跟明天的观察,扩充为前世、今生、来生的观察;因为今天是从昨天来的,明天从今天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佛法之后,产生一种自我的觉悟、自我的观照,明白了生命的真理,知道生命是自己的思想所创造的,所以要改变生命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的思想!
但是…我们过去那些等流性的思想,学佛之后,开始转变,产生一种觉悟力,这时候真妄交攻-- --有些事情是我们喜欢做的,有些事情是我们应该做;喜欢做什么,那是过去的习气,应该做什么,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如果你的生命从一种我喜欢做什么,而提升到我应该做什么,你的生命就开始进步了。
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智慧的观照,一定要告诉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我现在不想去拜佛,但是我要强迫自己:不能拜,要它拜。
修行,就是不断的跟自己过去的习气抗拒,跟自己过去所遗留下来的等流习气,做一种抗拒、一种转变。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5
如何转变我们的思想呢?
净界法师
从净土宗的观点来看,对我们往生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贪恋娑婆;这是你心中最大的障碍。
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救不了我们?阿弥陀佛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成就这句佛号,把所有的功德摄持在这句佛号,让我们忆持,我们却不能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启发起来?
因为我们思想有障碍--贪恋娑婆--爱不重不生娑婆。所以必须透过观照力,把贪恋娑婆的思想,转成一种欣求极乐的思想。如果我们的思想不改变,你念佛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不管你是什么宗派,都不能够否定诸法因缘生的道理,净土宗也不例外。
如果思想不改变,也可以往生,那表示诸法是他生--离开这一念心,有一个外在的主导者在主控我们的生命,这跟上帝的思想就一样了。外道的感应道交是向外攀缘,我的生命是他决定的,我升到天上去、我堕到地狱去,是他人决定的--诸法他生;佛教徒没有这种思想,外道才有这种思想。
佛法告诉我们,诸法因缘生,这是佛教所有宗派的一个共识。
那么因缘是什么?就是你的思想。
应该怎么样转变我们的思想呢?按经典上学习,必须生起三种观照:
第一个,观照真如:
真如本性在我们心中已经沉睡太久,所以禅宗常说:主人翁啊,赶快醒一醒啊,不能再睡下去了!我们心中,经常是认贼作父,把妄想当做我们的本来面目,其实妄想只是我们过去的造作,所留下一种习气而已。当我们不断的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不断的忆念本来无一物,妄想自然就会慢慢慢慢消失掉;因为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的假相,所以当我们不断的观照真如,就能够息灭妄想的力量,这对我们临终的正念是有帮助的。
第二个,观照名号的功德:
一个修净土宗的人,当你佛号现前的时候,要相信阿弥陀佛名号有足够救度的力量;所以你要训练自己,对于名号百分之百的归依,就百分之百必定往生!净土宗没有百分之九十九,一分之差,也算是失败者。你看蕅益大师谈到信心,要生起真实的信心,印光大师说要生起决定的信愿,为什么要强调真实呢?为什么要强调决定呢?
因为感应道交的关键在这里啊!感应道交跟你念佛的数量没有关系,跟你归依的心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信心的栽培,只有不断的观照,没有其它的方法,佛陀不可能送给我们。透过不断的如理作意,观照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它能够消除灾障、增长福报、增长我们的善根、临终的时候能够感应阿弥陀佛的接引…你不断的生起观照,你就熟了。
每一件事情只要不断的去思惟,就会产生一定的力量,这叫数数熏习,所以透过对名号功德的观照,我们对阿弥陀佛的佛号,产生坚定的信心。
第三个,对净土庄严的观照:
这个地方有很多人忽略了,我们不要忘记念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消业障,而是为了求生净土。净土宗的思考,以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的意思,整个净土的规划是我们想要求生净土,但是我做不到,所以必须靠佛号的帮助。
所以是先有目标才有过程。很多人念佛没有目标,问说念佛为什么,他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念佛,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念佛,最后佛号只是成就人天福报,因为没有往生的愿力嘛。
很多人对于净土的庄严非常的陌生,这样怎么产生意乐呢?诸位很多是从国外移民来的,有从台湾过来的、有从中国过来的…你来美国之前,你对美国一无所知,你会来到美国吗?不可能嘛。你一定要思惟美国的功德,这个国家民主、自由、依报环境又特别好…经过思惟,才能够突破过去,移民到这个地方来。
改变不是容易的,如果你对净土的庄严非常陌生,对娑婆世界是如此的熟悉,那你来生只有去一个地方,当然是去你熟悉的地方,熟境界嘛。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净土的庄严,慢慢培养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产生往生的愿力。
当生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过去怎么走已经不重要,因为改变不了过去,往者已矣啊。
佛法是重视未来,来者可追,未来有无量的可能性,我们必须要透过观照真如、观照名称的功德、观照净土的庄严,来为临终的正念做好准备。这三种准备,你都准备好了,再提起佛号,则当下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问题是你准备好了没有?祂比我们还急,祂的大悲心重嘛。
所以我们应该透过学习,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来修正自己的思想,这时候你再忆念佛号,真实的可以百分之百的感应道交,现世消除灾障,临终往生净土。
其实我们这个课程,主要目的就是做好往生的准备。
好,这一段是讲到观察净土的庄严,来启发我们的愿力。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5
极乐世界的衣食受用,是怎么回事呢?
净界法师
前面二科,净土的庄严包括能够远离恶道、还有它的国土庄严;这里是讲到衣食的受用。
衣食的受用是很现实的问题,那么极乐世界的衣食受用,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看第三十八愿-衣服随念愿:
丙三、衣食自然(衣服随念愿38)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是说明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受用衣服、饮食的情况。
设我得佛,国中的天人,心中生起一种希望,什么希望呢?希望穿某一种衣服,可能是拜佛的衣服,或者是休闲的衣服,或者是运动的衣服等等,那么这些衣服随念即至。
也就是说,你心中想要什么样的衣服,马上就心想事成。这些衣服的款式相貌,是:如佛所赞,应法妙服,就是正如佛陀所称叹的那种如法的庄严服装。
自然在身,关键在自然二个字,就是不用你去造作、追求。假设在追求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去裁缝(决定布料的大小),染治(决定颜色),浣濯(要去洗涤的),不取正觉。
这段经文,对于法身菩萨可能帮助不大,但是对我们生死凡夫,却很重要,因为我们有穿衣吃饭的习惯。以娑婆世界来说,福报特别大的不讲,正常人一天当中,有八个小时的时间,大概就是为了人生的吃、穿、住三件事情。为了解决今生的穿衣、吃饭、住宅的问题,你把你这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间都牺牲掉。我想我们很多人都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换取美好的受用。
智者大师把娑婆世界追求衣食的相貌,讲出一个偈颂,其中描绘得很透彻。他说娑婆世界众生,为了让自己生活过得好一点,为了追求衣服、饮食、住宅的快乐,诸欲求时苦,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很辛苦的。
因为你要追求,别人也得追求,要竞争啊,所以你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神体力。
一个有成就的人,除了智慧之外,别人在休息、在放松的时候,他必须要努力的去读书、工作,付出的比别人还多,所以是很辛苦得来的。等到中年之后,你的目标达成了,是不是高枕无忧呢?未必,得时多怖畏。福报大的人不一定安稳,因为他的福报得来不易,要失去很容易。
娑婆世界的福报是不安稳性的,随时会破坏,可能你睡一觉起来,你的财产就少掉一半,有可能。因为诸行无常。
娑婆世界的生命是-- 生灭变化,虚伪无主。
在变化的生命当中,最可怕是无我--没有主宰性,它要怎么变化,你做不了主。所以得到时不见得安稳,心中是得时多怖畏。你看有些福报大的人,是靠安眠药才睡得着觉,他压力比我们大。所以你在快乐当中,是带有怖畏的。
但是,不管你福报多大,当死亡到来时,你总有一天要失掉它。生命的一切受用都是暂时的,人生只是个过客,所以失时怀忧恼,失掉的时候,你是忧愁苦恼,更痛苦。
人生的结果,大家都是一样,什么也带不走,只是过程不一样,结果都一样。
所以福报大的人失去的时候,都会非常忧恼痛苦。最后,智者大师的结论是:一切无乐时,一切都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看:追求的过程是辛苦的,得到的时候是怖畏的,失掉的时候是忧恼的,人生没有真正的快乐,因为它每一个快乐,都夹杂很多的障碍。
极乐世界不同啊!阿弥陀佛看到这个问题,知道众生为衣食的追求,不但浪费很多时间,还把自己的心思弄得很辛苦、很担忧、很怖畏。
所以,阿弥陀佛就规划祂的国土,叫自然在身。你不用追求,就不会产生执着--思食得食、思衣得衣。这样,就减少我们很多的起心动念,这叫衣食自然。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6
为什么说所受快乐如漏尽比丘呢?
净界法师
我们看丙四的身心安乐。前面的每一愿,都是在描绘所受用的这些依报环境,这一愿是讲到,正报的身心。极乐世界所得到的果报体,是怎么回事呢?
乐如漏尽愿:
丙四、身心安乐(乐如漏尽愿39)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描绘说,因为临终的信愿行三资粮,感应阿弥陀佛的本愿接引,往生到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你会得一个果报体,这个果报体是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一个五蕴身心。
这个果报体的所受快乐,就是身心所感受到的快乐,假设比不上漏尽比丘的话,不取正觉。
在《无量寿经》上说,极乐世界的果报体,祂的快乐是怎么回事呢?
好比说,人世间的国王跟转轮圣王比起来,那是乞丐跟国王的对比;转轮圣王跟诸天的天王比起来,那也是乞丐跟国王的对比;那么天王的快乐跟阿罗汉灭尽定的快乐比起来,又是乞丐跟国王的对比;那么阿罗汉的灭尽定跟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比起来,又是乞丐跟国王的对比。
所以极乐世界的快乐,它是胜于漏尽的安稳乐。娑婆世界的快乐,并不安稳。除非你修行佛法--拜佛、打坐,内心所产生的法喜,那种安定的法喜,才安稳。
你说:我很喜欢吃面条,吃了以后感觉很快乐。不对,那种躁动相,有贪爱的烦恼在活动,不是真正的快乐。
为什么说所受快乐如漏尽比丘呢?
因为那种快乐是一种寂静相,随顺于涅槃相的一种快乐,不像娑婆世界跟贪嗔烦恼相应的快乐。极乐世界身心的快乐,是安稳性的快乐;安稳性的快乐不会障道,娑婆世界的快乐会产生障道,因为在快乐的过程当中夹带烦恼,所以佛陀才说:富贵求道难。
富贵本身没有错,所有的外境都没有错,问题是你在富贵当中,会产生贪爱心,凡夫问题在这里啊。但是富贵求道难这句话,到了极乐世界就不成立,极乐世界的富贵还是可以求道,因为它那种快乐是寂静相;阿弥陀佛提供你充足的饮食、住处,给你身心很多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不会引生你的烦恼,是一种寂静的安乐。
蕅益大师说:我们观察极乐世界,要知道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极乐世界是醒梦者也,它是一种美好的安乐相貌,又是一种解脱相貌。
娑婆世界的安乐道跟解脱道,二者很难圆满具足-- --你要是快乐你就放逸;要追求快乐,就必须要牺牲解脱;你要解脱,就必须要减少饮食、减少睡眠,就要牺牲安乐。
这是事实。不管你福报多大,你选择了快乐,你就牺牲了解脱,因为你要快乐,你一定会放逸;你若放逸的话,就没办法都摄六根,就没办法修行了。
只有极乐世界能够把安乐道跟解脱道结合在一起,可以让你在快乐当中,念念的念佛、念法、念僧,这个是很特别的,是我们娑婆世界是做不到的。
所以从这一愿,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身心的快乐,还能够安稳的修道,这叫做身心安乐。这个地方是讲正报,身心世界没有老病的障碍,而且内心当中,经常保持一种安稳的快乐,是这个意思。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7
极乐世界是在一种很自然的情况下修学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五的闻法欢喜。前面是讲到极乐世界的受用--你的衣食、住宅、正报身心的情况;这一愿是讲圣道,你到极乐世界不只是快乐而已,还要能够增上,增上的主要因素当然是听闻佛法。那么我们看这个地方,极乐世界在学习佛法的相貌是怎么回事呢?它是随愿闻法:
丙五、闻法欢喜(随愿闻法愿46)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面对于极乐世界的观察: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而且它的住处,都是七宝所成,经常放出光明、衣食自然、身心安乐,这些都是属于有为的受用。
这里正式讲到无为的圣道修学。极乐世界的菩萨,当他心中希望、或者需要听闻佛法时,马上能够自然得闻。很自然的,在整个极乐世界的五尘当中,包括他眼睛所看到的色尘,耳根所听到的音声等等,都能够很自然的听闻到所相应的法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讲得很清楚,极乐世界的五尘叫作胜妙五尘。娑婆世界的五尘是业感缘起,是有漏的业。因为我们过去在造业的时候,心中有贪爱的烦恼,贪爱当来的果报-- --为什么要持戒?因为希望透过持戒,让来生得到尊贵身;为什么要布施?因为透过布施,让来生有福报…这个贪爱的因,种下去之后,等到来生得果报,这个五尘就引生放逸。
诸位看看佛法止观的书就知道,一个修止观的人,都必须都摄六根。就像打佛七,眼睛不能乱看,一旦乱看,你的佛号就念不好;耳朵也不能乱听,乱听的话,佛号也念不好了。
禅宗门下修禅者,到了禅堂,话头一提起来,经行的时候,要是眼睛乱看,那个纠察师,啪!打下去:看什么看,哪一个砖块是你的?对啊,哪一个砖块是你的?他的目的就是打掉你的攀缘心!
极乐世界的修行,不用都摄六根,你眼睛看看这朵花…诶,你智慧增上;耳朵听听这些音乐…诶,道业增上。因为极乐世界的整个佛法,都在五尘当中,自然得闻,它是殊胜微妙的五尘说法。眼睛看到的,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耳朵听闻的,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古德说,你往生到极乐世界,等于是进入佛的大般涅槃-- --即以凡夫心,投佛觉海。你到佛陀的功德海,还要都摄六根吗?。
所以极乐世界是在一种很自然的情况下修学,我们在娑婆世界修学,就不是很自然,必须强迫自己: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我们不能随心所欲-- ---我很想要看这个东西,不能看;我很想要听这个声音,不能听;修学圣道一定要把六根收摄,回光返照。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7
你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往生十方世界!
净界法师
接下来看,具足五通。这个五通牵涉到我们整个果报的妙用。阿弥陀佛当初的规划是认为,到了极乐世界之后,有些人喜欢到十方世界去参学,所以祂提供这个果报体,除了能够身心安乐、道业增上,还给具足五通,方便你亲近十方诸佛,果报体的功能特别强大。
丙六、具足五通(神足无碍愿9)
经文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假设我成佛之后,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不能够在很短暂时间,(‘于一念顷’就是很短暂的时间当中),超越百千亿亿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这里的五通,是以神足通做代表,可能要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大家比较容易了解:娑婆世界的神足通,是由禅定生起的;一个具足三明、六通、大解脱的大阿罗汉,比方说目犍连、舍利弗尊者,他们的神通,能够飞越到一个佛国(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经典上说: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在听法的时候,想要测佛的音声到底可以传多远,就用神足通飞到另外一个世界,结果还是听得到佛的音声,但是却飞不回来,后来因为忆念佛陀的功德,才飞回娑婆世界。所以一个阿罗汉的神足通,只能够飞越一个佛国,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那么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它所提供的果报体怎么样呢?可以让你遨游百千亿亿诸佛国。
古德解释四十八愿时,说为什么阿弥陀佛要规划这五种神通的果报呢?有二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坚固我们的菩提善根。
古德解释说,你有神通,有天眼通跟宿命通,可以预先知道众生的苦果,而厌离苦因;预先知道众生的乐果,而欣求乐因。你从神通当中,看到某个人造恶,当下即堕落到三恶道去;你也看到某个人布施、持戒,没多久就升到天界去。这时候,你对因果的道理,会更加的深信不疑。当然我们相信佛陀所说的话,但是经过实际的印证,信心更加坚定,能够加强你的菩提心,对你修行的动力是有帮助的。
第二层意思是:能够亲近十方诸佛,积集福慧资粮。
有人批评极乐世界是狭隘的思想,说:十方诸佛的国土你都不去,单单往生极乐净土,这不是自我设限吗?
蕅益大师说,这样的说法不对!你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往生十方世界!因为它的果报体,提供你遨游十方世界。
为什么只选择西方净土呢?那是我们一个前方便,先到极乐世界去,但是极乐世界有神通力,可以提供你到百千亿亿诸佛国,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极乐世界等于往生十方世界;表面上你是生到极乐世界,但是你的果报体,却可以到十方世界参学;
《佛说阿弥陀经》有说:“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你去供养十方诸佛,十方诸佛当然为你说法。所以你到极乐世界,你的所缘境是非常开阔的,因为它果报体的功能特别强大,我们今天只举神足通,其它的神通力也都是不可思议。总之,具足五通,对于我们善根增长、亲近诸佛、修学法门,带来很大的方便。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8
这一念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时,可以启动二种功德!
净界法师
净土宗的修行者,当这一念明了的心跟佛号接触时,可以启动二种功德:
第一个,启动阿弥陀佛现世的加持,所谓的他力门。
第二个,启动果地教,临终接引往生净土。
但是诸法因缘生,每一件事情的出现,都是要有条件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具足了对名号的信心,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当你去接触名号的时候,阿弥陀佛确实能够用祂的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寿来加持你,让你消灾免难,福报增长,的确是可以的,你要信心具足。
其次,你必须具足往生的愿力,如果这时候你又具足愿力,就可以启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有关往生净土的功德。
如果你只有信心没有愿力,你念佛只是消业障、增福报。
所以说,我们必须透过对极乐世界依正的庄严,来培养对净土的好乐、对净土的欣求,是这个道理,才能够把佛号的功德,完全的启发出来。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8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
净界法师
丙七、寿命久远(寿命无量愿13)
经文
【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祂这一愿是怎么发起的呢?
说:极乐世界人民的寿命,如果是有限量(寿命是有为法,除了法身,凡夫的寿命皆是有限量的)。这个限量到底是多少呢?下至就是它不能够低于百千亿亿劫,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无量无边阿僧祗劫--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假设不如此,不取正觉。
这一愿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所有东西的价值,必须以存在作基础,因为存在才有价值。
好比这个讲堂,不错喔,灯光不错、空间也规划得很好,但是它所有的好,必须这个讲堂存在,一旦这个讲堂不存在,里面的灯光、格局、庄严全都不存在了。
所以古人说:寿者,福之基也,寿命是所有福报受用的基础,虽然你福报很大,结果你死了,那等于什么也没有了!同样的,我们今天花了很多的时间,减少了饮食、睡眠,拼到极乐世界,这个果报体身心安乐、自然听闻佛法、具足五种神通…而我受用这个果报的时间有多长呢?这个很重要。不能说我还没有成佛,这个寿报就结束了。
佛陀为什么不要我们生到天上去,因为寿命太短了;这个寿命对于我们娑婆世界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叫分段生死。资粮位的菩萨,从资粮位要修到加行位,这一关是最困难。
蕅益大师说,整个成佛之道当中,三界生死,最难透脱,就是分段生死。三界生死如果能够跳过去,后面的成佛之道就一帆风顺了,所以修行最困难就在这里,就像被地心引力束缚着一样,无法脱离。
为什么在三界修行这么困难呢?因为分段生死把我们中断了。
诸位想想看,你能够坐在这里听闻佛法,没有相当善根,行吗?
诸位是多生多劫听闻佛法栽培善根的,身为一个法师,我们的功能就像一个小闹钟,是在唤醒你的善根。
诸位既然有善根,为什么到现在还是这样子呢?因为我们前生有很多很多的善根,被死亡中断了。
比如你前生三十几岁遇到佛法,恍然大悟,原来生命是这么回事,开始用功到七十岁、八十岁…身心世界调得最好时,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结果死掉了。死掉之后,来生又是糊里糊涂,莫名其妙过日子,到了三十几岁又醒过来,在偶然机会听到法师说法,把你善根唤醒了,又开始用功用功…到八十几岁又死掉了。你要修到什么时候?
所以我们的问题是,不能把每一世的善根都累积起来,这是一个问题,我们修行最大的障碍就是退转。为什么?因为寿命太短了,死了之后转世,就忘掉了前生--隔阴之迷!
所以有些人发愿在三界里,生生世世历练,我要提醒大家,你要留意死亡的问题。
其实,西藏有很多转世的la ma,转世后不见得比前世好,善根是会退化的,这是事实。在三界的生死当中,要累积善根很难;我们前生有些善根,可能还躲在阿赖耶识的角落,还没有启发出来。如果没有遇到相应的善知识,修行想增上是难上加难。
所以死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当无可奈何的障碍。
但是到了极乐世界就不同,极乐世界的寿命长,可以把你每天栽培的善根,点点滴滴累积起来。
假如我这个人比较懈怠,走得比较慢,人家拜佛一百拜,我只能够拜五十拜,没关系,极乐世界的寿命足够我们使用;正常的成佛之道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祂给你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可以慢慢来,没关系,只要你不离开极乐世界,你迟早会修到等觉菩萨。
所以说,我们在三界里流转,就是有死亡和退转的问题。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叫减劫,诸位知道吗?有增劫、减劫,佛陀不在增劫出世,因为增劫的人我慢心特重。减劫是什么?善根一代不如一代啊!
你看你儿子很不顺眼,你爸爸看你也很不顺眼啊,没办法,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个趋势,五浊恶世越来越深重。
我们跟忏公师父比起来,我们很惭愧,但是我看到我的学生,我也觉得很不顺眼,这是没办法的事;所以诸位如果对现在的三宝很失望,我保证你来生会更失望!今生是你唯一的希望,如果现在这个环境,你都冲不过去,你来生更难啦;你来生学佛的环境,肯定比今生障碍还要多,不要期待来生啊,因为整个环境是往堕落的方向走,整个时代是往退转的方向走,不是随顺于圣道。
所以求生净土你想要拖延,对你没好处,越早去是越好,虽然你善根强,也需要有善知识的启发,有内因也要有外缘力。所以说极乐世界所提供的寿命很重要,它能够让我们善根增长,不会因为死亡的问题而让修行中断。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8
到了极乐世界,最后的修行结果是什么?
净界法师
看第八功德圆满,这一愿把极乐世界的整个功德,做一个总结。
前面是讲在过程当中,你衣食自然、身心安乐、具足五通、寿命久远,那么到了极乐世界,最后的修行结果是什么?
丙八、功德圆满(一生补处愿22)
经文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是把往生极乐世界者最后的结果,做一个比较详细的描绘。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是说极乐世界以外的这些发心菩萨,以清净的信心跟坚定的愿力,临终时忆念我的名号,跟我的本愿功德感应道交,而往生到我的国土。他可以有二种选择:
第一个,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有些人希望能够长久待在极乐世界修学,一般来说,这是偏重智慧增上的菩萨,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达到一生补处的等觉菩萨;比方说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等,他可以修到这种果位。当然他应该也会亲近十方诸佛,又回到极乐世界继续修学,他以成就圣道为先,这是属于智增上菩萨。
另外,大悲心特别重的菩萨,他是怎么样?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有些菩萨大悲心特别重,他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后,就赶紧要回入娑婆世界,来度化过去一些有缘的众生;这种菩萨一回到娑婆世界,他是怎么回事呢?自在所化,他具足了教化众生的善巧方便。
其实,教化众生要有二种方便力:不是你想教化,就有能力教化;第一个要有神通力,第二个要有辩才,二个缺一不可。
对于邪见众生,先显现神通,来调伏他的高慢。对于比较理智的众生,说法度化他。这就是所谓的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他以大悲利他之心,依止菩萨四弘誓愿,入于生死的魔军当中,做什么呢?
从自利的角度,积集自己的福德智慧两种功德;从利他的角度,广泛的度化众生,开启众生智慧之门-- --弘护正法,开人智慧,点亮众生心中光明。这个菩萨是怎么做呢?
积累德本,度脱一切。这句话具体的实践是什么呢?以下就是解释这二句话:游诸佛国,修菩萨行,这个菩萨到极乐世界参学后,到十方诸佛国土去修菩萨行,主要是做两件事:第一个供养十方诸佛如来,亲近十方诸佛,修福修慧;第二个,到苦恼的众生世界,开示度化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把众生的正知正见建立起来。
因此,你到极乐世界再回娑婆,不但可以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同时也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当你在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的时候,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就是说:从极乐世界回来的菩萨,超越一般其他菩萨诸地,就是跟其他十地菩萨相比,你有一个特点叫做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所有菩萨的功德最为殊胜、最为难的就是普贤之德-- --时空无尽的愿力,时空无尽的善巧。
你看《华严经》赞叹菩萨的功德,它以普贤菩萨为根本: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十方诸佛菩萨祂的长子是什么?就是马上继承佛慧,普贤之德;祂的每一个愿都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菩萨道是有时空障碍的,我在美国弘法,就不可能到新加坡去弘法。一般的凡夫菩萨,行菩萨道,都有空间、时间的障碍,普贤菩萨没有这种障碍,祂是时空无尽。
那么你到了极乐世界,回入娑婆之后,你能够很快的成就普贤之德,而普贤之德正是成佛的根本。
所以,到了极乐世界,你有二个选择:
第一个,一直留在极乐世界,继续修到等觉菩萨再回入娑婆,这种选择阿弥陀佛也尊重。
第二个,赶紧乘愿回入娑婆世界,众生都等着你去度;在你回入娑婆的时候,一方面游诸佛国,一方面度化众生,而且你在极乐世界参学过,具足了其他菩萨所没有的普贤之德,你的愿力比别人强,你的神通辩才善巧比别人好,这是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
这里等于是把极乐世界的整个依正庄严,做一个总结。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9
都 摄 六 根,净 念 相 继
净界法师
看第三段,前面讲信心,其次讲愿力,这一段讲专注:
乙三、依摄心专注以立行持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都摄六根 ─ 一句弥陀念诵听 ─ 专注力。净念相继 ─ 十句成片三三四 ─ 相续力。
当我们开始观察名号的功德,而产生信心;也观察净土的庄严,而产生了愿力;这表示什么?表示你有资格念佛了,你已经把心态准备好了。
接着,怎么念佛呢?当然主要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先从点状的专注,然后达到片状的相续。
专注力:
印光大师提出的三个方法,一句阿弥陀佛念、诵、听。
我们念佛人有三个次第:
念从心起:每一句佛号要从你内心的皈依生起,如果只有嘴巴念佛,心打妄想-- --口念弥陀心散乱,那不可以,必须念从心起。
声从口出:靠你的嘴巴振动而创造音声来,念佛要出声,因为它是以音声来代表阿弥陀佛的功德,它是你的皈依境,你不出声,佛号变成一种法尘,第六识法尘,不是我们的所缘境。如果你不创造音声,你的所缘境在那里呢?
所以不管是大声、小声,最起码金刚持也可以,嘴巴振动。黄念祖老居士很强调金刚持,这样不会太辛苦,嘴巴振动就能够创造声相,如果你念佛连嘴巴都不振动,很难摄心,因为法尘是闇钝相,很难捉摸,音声的所缘境比较明确清楚。
音从耳入:听你的声音!念佛不是听别人的声音,是听你自己的声音,心才能静下来,听别人的声音,心就向外攀缘了。不管是一百个人念佛、二百个人念佛、三百个人念佛,听你自己的声音,这是你的所观境。
当这个佛号经过念、诵、听之后,听到你的声音,这叫做一念的相应,成就专注力;再把十句佛号变成三、三、四,让念佛有节奏-- --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停顿一下;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刚好形成一个循环。
因为追顶念,没头没尾、没有节奏比较难摄心。所以印光大师说,用三三四可以把佛号摄住,让它不会跑掉。
总而言之,我们要强调一个观念,念佛要有信愿,念佛你要把心力放进去,心力不可思议。
简单的说,就是念佛人要带一点气势。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9
所有的业,最容易得果报的就是增长业!
净界法师
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对于业力的问题,唯识学说有增长业跟不增长业,如果有一个人他的念佛是…第一天念一百声,第二天念二百声,第三天念三百声,第七天念七百声,他的业是增长的,这是某甲。
某乙刚好相反,他第一天念七百声,第二天念六百声,第三天念五百声,最后一天念一百声。他们二个数量一样,你觉得某甲容易往生还是某乙?
对,某甲,为什么?因为他在造增长业。
唯识学上说,哪一种业最容易得果报?增长业,他的业越造越大,势力就越大。
为什么忏悔可以对治业力?因为忏悔之后,它造业的次数会减少,变成不增长业!
诸位要知道,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不管是善业或是恶业),你是越做越多,你要注意,临终时它的果报会先现前。如果你的念佛是-- --去年念三千声,今年变成二千声,明年、后年一千声,这是不吉祥啊,越念越少,越念越没有气势,越念越没有力量。
所以你必须让你的整个佛号变成什么?增长业。念佛要有一种意乐,当然气势不是说你念大声、念很多就有气势,不是这个意思,是内心的那种皈依心要很强。
所以念佛人要不断提升自己,不断的进步,不用进步很快,至少每天要进步一点点,总之,让你的生命变成活水;修行最怕成一潭死水,不能突破,那就糟糕了。
我要提醒大家,我们修行不是进步,就是退步,发心容易相续难--勇猛心易发,恒常心难持;即使是初学者,要冲也很容易,但是你看跑道上,刚开始跑很快的,不一定就能够早到。
所以你必须让你自己,每天都保持一种意乐的心情,每天进步一点点,重点不在于数量,而是那种心态。你不断的在增长,你就有希望,要让自己的念佛变成增长业。
唯识学上说,所有的业,最容易得果报的就是增长业,越造越多,你的势头越造越大。如果你念佛是越念越没有滋味,那就糟糕了。
我们必须透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熏习,让你对阿弥陀佛的功德、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功德,产生意乐;因为所有的业都是由心所造,心的意乐失掉了,业的力量就薄弱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要提醒大家:为了让念佛变成增长业,你必须对佛号永远保持欢喜心,对往生净土永远保持好乐心,这个很重要。不管用什么方法,可以多多听闻经典、看看祖师的开示…总而言之,保持一种强大的信心跟愿力,你就有希望了!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09
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净界法师
附表四─二种根本─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附表四是讲正念真如,为什么要正念真如呢?
《楞严经》说明一个人依止妄想的过失,分成两大段:
第一段举过出由,先举出它的过失,说明它的原由;如果一个人没有正念真如,只活在心中的妄想,会有什么过失?有四种过失:
第一、凡夫之过:一切众生,这个地方的众生是偏重造恶的凡夫,他无始劫来,总是根据自己的习气,种种颠倒是指起烦恼,业种是讲造业,自然是讲果报;他依循内心的烦恼去造业,得到痛苦的果报,就像恶叉聚一样。恶叉聚是印度的水果,一生出就是三个果子同时具足,如:惑、业、苦,三个同聚而生。
第二、二乘之过:诸修行人,这个地方是讲二乘人,他思惟四谛十二因缘,不能成就无上圆满的佛果,他也是活在法执、偏空的妄想中,没有真正去忆念真如,以大乘佛法来说,二乘人还是打妄想。
第三、外道之过:这是讲造善凡夫,为了追求人天果报,追求感应神通,变成魔王、魔眷属,虽然行布施、持戒、忍辱…但是心中还是有所执着。
以上这三种人,就是不知道内心两种根本,而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如果你想把沙煮成饭,煮一辈子毕竟是沙,因为你还活在妄想当中,佛道难成。
这二种根本是什么呢?
一、生死的根本:众生的生死根本是什么?
攀缘心。
攀缘心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时,产生一个感受,如果是善业起现行,会产生快乐的感受,如果是罪业起现行,会产生痛苦的感受。感受之后,会产生很多很多的想像。《唯识学》上说,名言分别就是想像,然后你就住在想像当中,以它当作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跟着你的想像走。
所以我们一般人是跟着感觉走,跟着自己的想像走,这就是标准的攀缘心。
《楞严经》的正念真如,就是要我们走出心中的妄想--不随妄转。
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这是清净心。
这个清净心怎么变成现在这样呢?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就是我们一念的清净心,由于过去业力的熏习,变现了六道的果报;缘所遗者,当心跟果报接触,产生了种种妄想,这妄想所不能攀缘到的就是清净心。
妄想可以攀缘所有的事情,好比我们凡夫在物质的世界,可以创造太空梭,创造飞机…什么都可以想得到,但是一辈子都想不到他有真如本性。为什么?因为都是向外攀缘,怎么找得到呢。
一个人没有听闻佛法,纵使可以创造一切事物,但是永远也找不到真如佛性,因为方向错误,真如佛性是回光返照而契入的。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众生因为遗失这清净的本性,虽然终日在那个地方活动,却不能够自我觉悟,枉入诸趣。
这个枉字,特别重要--冤枉的流转生死,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生死为什么冤枉的呢?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看,我们流转生死是不正常的,心性本来不应该流转生死的,它是清净本然啊。
古德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一个人迷惑颠倒的时候,一下到人间,一下到天上去…跟自己的妄想走,好的妄想带他到天上去,不好的妄想带到三恶道去,再好一点的妄想带到偏空涅槃,但是本质都是妄想,都没办法成佛,因为本质都是妄想。都是沙,怎么能够煮出饭呢?
但是当你醒过来时--空空无大千。那有人就问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诸位知道吗?
答案是,很难讲!你要继续跟着妄想走,对你来说就是有;你要觉悟了,就没有。
也就是说,如果你还是喜欢活在妄想,未来无量无边的生死还等着你;如果你开始回光返照,妄想慢慢消失了,你的三界生死也慢慢消失了。
所以有没有生死轮回,是你决定的。
有一位禅师,晚上在禅堂打坐后,要回寮房休息。走着走着,回到房间之前,不小心‘呱唧’,踩到一个软软的东西,他一想:啊呀,糟糕了,我踩死一只蛤蟆。他感到非常惭愧,回去之后不敢马上睡觉,就在佛堂忏悔拜佛。拜完之后回去睡觉,感到不安,总觉得那只蛤蟆的灵魂,不断的对他哀怨、抱怨,你走路怎么不小心一点,把我踩死了!所以一夜没有睡好。第二天,他的徒弟在那里扫地,说:啊呀,师父啊,您门前怎么有一条踩烂的茄子呀。他听到之后,立刻通身清凉!
你看他昨天一整晚,一直活在心中的妄想、住在自己的妄想中,其实我们凡夫的心情难道不是这样吗?就活在自己的妄想中。
所以《楞严经》教导说,你要问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它也不是外境给你的,也不是自己生起的,那是因缘和合的假相-- --妄想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妄想本来就没有,那是因缘的假相,你不随它转,它就消失掉。
但是如果你住在妄想,它可厉害了,它就展转增胜,你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处理。
所以正念真如,就是要你走出妄想,你才能够面对阿弥陀佛的光明。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13 13:10
净界法师
我们看最后附表第五,我们这次净土宗的修学,有三种忆念,是你必须要去观照的:
附表五:净土宗修学之三种忆念
一、破除妄想
一、忆念真如
二、开显真实
一、光明无量
二、增长福德
二、忆念弥陀 三、善根坚固
四、十念必生
五、临终接引
一、远离恶道
二、国土庄严
三、衣食自然
三、忆念净土 四、身心安乐
五、闻法欢喜
六、具足五通
七、寿命久远
八、功德圆满
第一个,忆念真如:破除妄想、开显真实。这个有助于我们保持正念。
第二个,忆念弥陀:我们提出五点:光明无量、增长福德、善根坚固、十念必生、临终接引;包括现世的安乐、临终的往生,阿弥陀佛的名号都帮你准备好了,只要你用信心去忆念祂就好,其它都不要想--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产生百分之百的信心。
第三个,忆念净土:产生百分之百之愿力。我们往生到极乐净土有什么好处呢?
有八种好处:远离恶道、国土庄严、衣食自然、身心安乐、闻法欢喜、具足五通、寿命久远、功德圆满。
当你有这三种忆念,就可以念念之间培养正念,临终的正念准备好,佛号一带动起来,马上就相应了。
最后看总结:总而言之,我们念佛有二个重点:
第一个,你要具足皈依之心;第二个,要培养专注之念。
具足皈依之心就是具足信愿,你要深信一句佛号,具足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智慧无量,无量寿--福德无量。
甲三、结劝(分二:乙一、具足归依之心。乙二、培养专注之念。)
乙一、具足归依之心
无量光 ─ 智慧庄严
深信一句佛号具足
无量寿 ─ 福德庄严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乙二、培养专注之念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
我们的佛号,古德譬喻什么呢?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意思是说:佛号是一种真实的功德,虽然我们造了很多罪业,但是罪业毕竟是虚妄的。
所以昙鸾大师解释十念必生,他说,我们无始劫来,造了很多的生死罪业,怎么十念就能把它消灭?
昙鸾大师说:因为你以前造业是用虚妄的心攀缘虚妄的境,心境和合造了虚妄的业,不管造了多少,它的本质还是虚妄的;而阿弥陀佛的功德,是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所以你用真实的心,忆念真实的功德,它的本质就是真实的,虽然少,但它是真实的-- --真能破妄!好比说这一个房间暗了很久,但是千年的暗室,一灯即明,光明能够破除黑暗,对不对。
所以你相信你念佛是随顺本性、随顺真如、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愿…本性是不能改变的,妄想是违背本性的,以《法华经》来说,它是离家出走的小孩子;忆念真如是把心带回家,不管你怎么流浪,你的本性还是清净的。
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是用一种随顺本性的心来念佛,这是一种真实的功德,即使造了很多的生死罪业,毕竟都是一种虚妄的境界,真实是可以破除虚妄的,就好像光明能够破除黑暗一样。当我们的信愿栽培起来之后,念佛就容易了-- --
一句弥陀法中王,无边妙义广含藏;十念往生成正觉,不在世间论短长.我们产生强烈的皈依,就以一句佛号当作法中之王。所有的法门都可以往生,但是称念阿弥陀佛是最直截了当的法门,祂具足无量光、无量寿、无边的功德妙义,所以临终具足十念就可以往生,不要去在乎人世间这短暂的因缘。世间一切如梦幻泡影,不管你今生过得满不满意,总会过去,只是一个过程,没什么好执着,好坏都是一场梦而已,重点是你来生要往那里去比较重要!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