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什么是正见?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7-28 10:40     标题: 什么是正见?

.
     放下苦乐,放下执着

      开展心灵──心的训练,保持觉醒 


我们的修行精神是去建立正确的知见,然后将它与正念一起应用在每一个工作与情况中。这种修行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在任何繁忙的生活中。

  

放 下 苦 乐 , 放下 执 着

 

 我们之所以得不到解脱,是因为我们仍然执着于贪求的欲望。

  在你进入真正的修行前,你必须看清楚去除欲望的可贵,只有那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修行。

  苦与乐这两种杂染中,苦是较容易觉察的,因此,我们必须提出痛苦,以便能去止息我们的痛苦。(“苦”、“集”、“灭”、“道” 四圣谛法 )

  快乐不是我们的归宿,痛苦不是我们的归宿,内心的平静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如实了解事物的真相,并放下对一切外缘的执着,以一颗不执着的心作为你的依归。

  蛇的头是苦,蛇的尾是乐。不要说是头,即使你只是去抓尾巴,牠同样会转过身来咬你。快乐和痛苦;愉快和悲伤都是从同一条“蛇”── 欲求升起的。所以当你快乐时,心不是真正宁静的。

  快乐和痛苦存在哪里呢?快乐和痛苦都从黏着生起。

  你必须对你的喜欢和不喜欢,你的痛苦和快乐,两者都放下。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你必须看得周全,那么,当快乐来时,你不会得意忘形;当痛苦来时,你也不会乱了方寸。当快乐生起,你不会忘了痛苦,因为你知道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当你感到瞋恨和怨怒时,你必须以正见去做慈悲观。如此一来,你的心境就会比较平衡与稳定。

  刀有刀锋、刀背和刀柄。当你拿起刀子时,这三个部位都同时被拿起。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没有学习这( 非善非恶 ),那么,你不会有真实的领悟。如果你拾取了好的,坏的跟随而来;如果你拾取了快乐,痛苦跟随而来。锻炼心,直到能超越了善与恶,才是修行圆满的时候。
  我们不求恶,也不求善;我们不求负担和轻松;快乐和痛苦。当我们的欲求终止时,宁静便稳固地被建立了。佛陀称这种最高的证悟为“寂灭”,就像火的熄灭一样。


  如果我们认为快乐是我们的,痛苦是我们的,那我们是在招惹麻烦,因为我们将永远无法跳出“心中有事”的这一点上。啊!这是喜欢 …… 它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感觉的升起和消逝而已。

  快乐是不稳定的,它以前曾升起过很多次,苦是不稳定的,它以前也曾升起过很多次;这是它们的方式,它们“就只是那么多”。当你能够视事物如“就只是那么多”时,那么,它们就会保持在“就只是那么多”。一旦你觉知执着时,就没有执着和握持。它们将会消失,有的只是生与灭而已,那就是平静。

  我们以无常的教导为基础,明白快乐与不快乐均非恒常,它们都不能依靠,也绝无恒常的事物。有了这种领悟,我们会逐渐停止相信心中升起的各种情绪和感觉,误解将会随着我们停止相信的程度而减少,这便是解结的含义。

  当痛苦升起,它消失。而,当它消失后,痛苦又再生起。那里,就只是痛苦的生起和消失!每样事物就只是生和灭,而不是好象有任何事物持续着一般。这种看法,将会使我们对世间产生一种平心静气的平和感觉。我们不认为快乐是“我们的”,同样地,我们也不认为不满和不快乐是“我们的”。当我们不再那样地去认为,去执着快乐和痛苦的时候,所剩下的就只是事物的真实本然了。

  痛苦是何时升起的呢?它是在我们了解到我们已经获得了什么的同时升起的,这就是痛苦依住的地方。如果我们存有“自我”的想法,那么,我们周遭的一切便都成为“我的”,而困惑就跟随而来了。

  一切事物只是事物,它们不是任何人痛苦的原因。这就像一根非常锐利的刺,它使你痛苦吗?不,它只是一根刺,它不打扰任何人。世上的一切事物单单只是事物,是我们招惹它的。如果不理它们,它们不会打扰任何人,所以佛陀说:“寂灭为乐”。

  如果你仍有快乐和痛苦,你就是一个还没有吃饱的人。你必须将快乐和痛苦一并拋弃,它们只属于那些仍未吃饱的人的食物。在真理里,快乐是痛苦的伪装,如果你执取快乐,这跟执取痛苦是一样的。因此,小心!当快乐升起时,不要乐过了头,不要被拉走了;当痛苦来了,不要绝望,别让自己迷失在其中;要看清楚,快乐和痛苦的价值是一样的。

  当你抓住一件特殊的事物时,有快乐存在吗?或是不快乐?如果有快乐存在,你抓得住那快乐吗?如果有不快乐存在,你抓得住那不快乐吗?
  觉知者如实地彻见,而不因变迁的现象而快乐、悲伤。

  当事物都很顺利时,心不会欢喜;当事物都不太顺利时,心也不会悲伤。

  佛教的教化是有关离恶修善的,而当恶已被舍离,善也建立起来时,我们便必须放下善恶两者。

  修行是为了放下对、错两者,最后,将一切都拋掉。

  别黏着良善,别黏着邪恶;这些都是世间的性质。我们修行以超越世间,从而将这些事情带往终点。

  如果那是好的,别抓紧它;如果那是坏的,别黏着它。好和坏都会咬住人,因此,别抓紧它们。

  快乐的欲求从一边踢过来,而苦和不满足则从另一边踢过来,这两边一直在围剿着我们。佛陀教导我们要不断地放下这两边,这才是正修之道── 导引我们跳出“生”与“有”之道。在这道上,既无乐也无苦、无善也无恶。

  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它将只会引起痛苦。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

  如果你不舍弃你的喜、恶,就还不算真正的精进。不放下就说明了即使你去寻找平静,也无法找得到。亲自去体会这个真理吧!

  佛教禅坐的终极教导是“放下”。不去牵挂任何的事物!分离开来!

  酌留空间,别黏着事物;握持,但别黏着。握持它正好够长的时间去思考它,明白它,然后放下它。你不须要去了知整个全部,对于佛法修行人来说,只要这么多就够了──去了知,而后放下。

  将心训练到它稳固、到它放下所有的经验为止。那么,事物会来,不过,你会觉知它们而不执着。你不须要强迫心和外尘分开。在你修行之际,它们自然会分开,显露出身与心的基本元素。

  要将五蕴从烦恼( 杂染 )和执着中分隔开来,就好象要在森林中清除树丛而不砍树一样。一切都只是不断地升起与消逝罢了──烦恼并无立足之地。我们不过是跟五蕴生、死而已了──它们只是依着它们的本然来、去罢了。

  所有好的修行最后都必须回归到一个本质──不执着。最后,你必须放下所有的禅修法门,甚至 连老师都要放下。如果一个法门能引导我们放下、不执着,那么,这就是正确的修行了。

  即使连定( 平静 )都不该去执着。

  将它──所有的执取与评判,都放下,不要试图想成为什么。于是,在那寂静之中,便能够使自己去看透整个假相的我,没有任何一点是属于我们的。当我们内心宁静及觉醒时,就自然地、自在地达到这种觉悟的境地,没有恒常的自我,里面什么也没有,那都只是意识的把戏罢了!

  倘若你不“想要”,那么你便不会修行;但是如果你因欲望而修行,你却见不到法了。我们带着欲望修行,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便不会修行。“观念”和“超越”是共存的,正如椰子,这肉、皮和壳全都在一起,当我们买椰子时,我们买整颗;如果有人想来指责我们吃椰子壳,那是它们的事;我们知道我们正在作什么。

  坐禅不是要“得”到任何东西,而是要“除”去所有一切。

  我们就“生”在我们认为事物为“我所有”的当下──从“有”而生。无论执着什么,我们便“生”和存在当下。

  “存在”意思是“生之领域”:感官欲望生于色、声、香、味、触和法中,与这些事相认同;心,紧紧地执持且黏着在感官欲望里。

  了解在心中生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觉而已。它们是短暂变化的,它们生起、存在、消失。它们就只是那样。它们没有自我或存在,它们既不是“我们”,也不是“他们”。他们是不值得执着──没有一样值得执着。

  如果有所执取,这就叫做“生”。生与死二者都是建立在执着“诸行”、怀想“诸行”上面的。

  如果你执取对某人的瞋怒的感觉,你就会感到生气,这算什么修行?

  如果你想要让生命继续延续下去,只会给你带来痛苦。但是想要立刻死或快点死不也是苦吗?

  修行者的心不会到处驰散,而只会安住在它那儿。善和恶,喜和悲,是和非升起时,他觉知一切。禅修者单单知道它们,却不允许它们“弄湿”他的心;换句话说,他不会去执取任何一切。

  如果有人咒骂我们,而我们却没有自我的感觉的话,事情就会停在话语上,而不会受苦。如果不悦的感觉生起,我们应该让它停在那里,觉知感觉并不是我们。

  没有人能教你这个( 真理 ),只有当“心”亲自了解时,它才能灭绝和舍弃黏着。
  欲望一直存在着,这只是心的一种状态。有智能的人也有欲望,但却没有黏着。

开 展 心 灵 ── 心 的 训 练



  就像从树上掉下来一样,在我们明白怎么回事以前──“碰!”我们已经撞地了。(不清楚摔的过程)这跟十二因缘一样。我们直接所经验的痛苦,是经历了整个十二因缘勾炼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劝诫他的弟子们要审查和完全地知晓他们自己的心,才能在他们“撞地”以前,捉住自己。

  不要只做你喜欢的事,不要放纵你的想法。停止这种盲目的追随,你必须不断地去阻挡这无明之流,而这就叫做“训练”

  如果你不去反制你的心,那么就只顺从情绪了。这种修行是不正确的,就像纵容小孩子的每一个随兴所欲一般。训练自己的心也必须如此,别纵容它的随兴所欲。

  以佛法来训练你自己,代替情绪的放任吧!

  训练的重心是观察动机、审视心灵。1如果我们训练这颗心,去拥有羞耻感和对恶行的恐惧感的话,那么,我们便会有所克制,我们将会谨慎小心……。一旦如此,我们的正念就会变得更强,我们将能在一切时中保持正念。

  但去读你自己的心。
  禅修者的责任是正念、镇定和满足,这几件事能够终止我们那些“不曾训练的心”的习气。

  在训练心的当中,你不得执着“称赞”和“责备”。
  由于习气作祟,我们的心无法平静,这是因为我们过去的行为,使它们如影随形地困扰我们。

  唯有当心是没有杂染的,心才能是宁静的。你必须向内反观自己,反观自己的身、口、意上所犯的过失。除了你自己的身、口、意之外,你还要到哪里修行呢?

  使心健壮的意思是,使它平静,不去胡思乱想。平静心的意思是,去寻找正确的平衡。

  如果你已达到平和的心境,就接受它;如果你不能达到平静,也一样要能承受,心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必须找到自己的修行方式,且持之以恒。

  专注训练,是使心达到坚毅和平稳的修行。这样的训练能导致心灵的宁静。这颗已经被“筑堤”、控制、经常训练的心,将会获得难以计量的利益。

  不要只放纵你的情绪。无论懈怠或是精神充沛时,都要继续努力,不管是在禅坐或是行禅,甚至躺卧时,都要观照你的呼吸。

  光说不练,它不会自动前来,但如果过于勇猛,你同样不会成功,而全然不试,当然也是不行!
  保持恒长心远比短暂的勇猛心还重要,日复一日,月月年年不断地修行──这才是真功夫。

正确的修行是持续不变地修行。修行必须持续;这意思是说,修行,或者禅坐,是在心里完成的,不是在身。当禅坐结束时,不要想你已经结束了禅坐,要思考到你只是改变姿势罢了;如果你这样反省,你便会拥有宁静。这就称为有规律的修行。

  努力吧!你们都应该努力遵循修行,这就是训练。

  怠惰时,修行;精进时,修行,对时、地也都清楚分明,这就叫做“开展心灵”。

  有时候,禅坐的状况会很好,有时则否。但不必去担心,只要继续就好。就在你继续修行之际,“定”会现起,然后就利用它来增长智能。彻见喜与恶都是从感官的接触中生起的,而不要去执着它们。不要渴望成果或迅速的进展,婴儿们都是先爬,然后学走路,接下来才跑。只要坚固你的戒行,继续不断的修行就对了。

  我们以这种方式慢慢地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小心而不遗漏地收网。我们继续摸索下去,这就是修行。如果喜欢做,就去做;如果不喜欢做,也一样地做下去,就只是保持做下去。这就是我们禅修的态度。



.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7-28 10:50

修行要少欲知足。如果你很精进,你就修行,但当你懒惰的时候,你仍然要修行。

  不管你觉得喜欢或不喜欢,你应该还是同样地修行。不管你快乐或不快乐,你必须同样地修行。如果你正感到舒适,你应该修行;如果你正感觉有病,你也应该修行。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的修行者都会保持心之持续训练。如果会有什么不对劲,就让它们只是在身体上吧!

  正确的精进不是去使某些事情特别发生,它是一种觉醒和警觉每一剎那的精进,一种克服懒惰和烦恼的精进,一种让我们一天中的每个活动都在禅坐中的精进。
 

 恒长地观照当下所发生的事。在修行刚起步时,那时的正念力是断断续续的,就像从水龙头滴下的小水珠一样,但是,如果我们精进不懈地用功下去,到最后,这水珠与水珠间的空隙将会消失而成为持续不断的流水。这条正念之流,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

  如果你懈怠不勤,什么时候才会“苦”尽呢?如果你懈怠不勤,你又能成就多少呢?建立起我们的修行,超越懈怠吧!

  如果只是听闻法的教导而不去实践,那么,你就像汤锅里的一根汤杓子,它每天都在锅子里,却不知道汤的滋味。

  你不可能只藉由“听”它便真正地了解;听之后,你必须要测试,并且进一步地探索。

  没有任何人能替你做,光听别人说也无法断除你的疑惑。唯一能断除疑惑之道,就是你亲自做一次地完全放下。

  当我们的修行开始松弛时,需马上看住心,使心稳定。一段时间后,心上轨道了,不久又松弛了,心便是以这种方式牵制你。但是有正念的人会坚定信念,不断的重自己。回过头来再尝试、修习,并以这个方法来开展自己。

  走在佛法的路上,你不能以“身”去完成,你必须以“心”去走,去得到利益。

  佛教徒的禅坐是关于“心”的,那是为了开展“心”──你自己的“心”。一位修行而开展“心”的人,就是一位实践佛法的人。

  佛法是在修行中生起的。教导只是指出领悟的方法,若要领悟佛法,必须将那教导带进我们的内心。

  锁在牢狱里的只是这个身体,不要让心灵也被锁住了。

保 持 觉 醒

 

 我们的杂染好似我们修行的肥料。这就像拿脏东西如鸡屎和牛粪来施肥我们的果树,果实因而将会既甜又多一样。在痛苦中,有快乐;困惑中有平静。

  若能运用熟练的话,杂染是非常有用的。就好象拿鸡或牛的粪便放入土壤里来助长木瓜树。例如:当疑惑升起时,注视着它,当下审查,这样做将帮助你的修行成长,而且结出甜美的果实。

  人们却倾向于认为,如果他们去到一个没事发生的地方,他们就会找到平静。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住在非常安静没有什么生起的地方,智能能生起吗?我们会觉察任何事吗?事物生起之所在,在于因,因生起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必须思惟的地方。

  最好是以平常心来修持。如果没有令人烦心的事情,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去对治;然而当有问题来时,你就必须当下解决它!以平常心生活,没有必要再另外去寻找什么特别的事物来。要时时注意、警觉!无事时当然很好,当事情来时,须提起心来观照,并保持正见,自然能化解一切。

  当你做每一件事情时,你必须心里很明白,很清楚。当你看清楚时,就不需要去忍或勉强你自己了。你感到受障碍与有负担,是因为你不了解这点!

  修行只是关于心和心的感觉而已,而不是一样我们必须去追逐或奋力争取的东西。你所要做的,只是试着保持觉醒。


  在我们的修行中,当你行禅时,你应该真正下定决心去步行;在禅坐时,你应该就专注在那件事上。不论你是在行、住、坐或卧上,都应该努力保持镇静。

  佛法的修习并不须要你去到处寻找或花费整个的精力去达成,你只要观察那些在你心中升起的各种感觉: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以及其它种种时,它们全都会来到这颗心──一颗清明觉醒的心。

  这些感觉生起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开悟,智能能够生起的地方。

  当根、尘接触时,迅速地传达给心识,经由心识彻底的审视和检查之后,又回到中央来,这就是我们安住的方法──保持警觉、清明的行止,经常以智能观照,如此,我们的修行也就完成了。随时清楚自己的心,并掌握住心对境的反应,这是很重要的。建要明白它们怎么来、怎么去,怎么现起、怎么消逝,这一切都要透彻地了解。就像蜘蛛“网捕”各种昆虫,而心是以无常、苦、无我来“收摄”念头。这就是给我们心灵的养分,给一位觉醒的人的养分。

  如果我们能经常觉醒,那么我们的正念就会像这不间断的流水一样,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徘徊不定,那么我们的正念就仅仅会像那水滴一般了。

  醒悟,并不表示对世间的憎恶,而是心的清清楚楚,了解到事实是无可挽救的,世间本来就是如此的。明白了这一点,你会放下执着,以一种既不是快乐也不是悲哀的心放下,透过智能观察,了解到“诸行”“的自然改变,而住于宁静中。

  

其 它

 

 你的本分就是修行,不论修行的进展是快或慢,只要知道就好,不要尝试去强迫它。这种方式的修行就会有个好基础。

  修行三个必须实践的要点是:感官的收摄、饮食的节制、觉醒。对禅修者而言,危险是来自外尘的,也就因此,感官收摄是必要的;事实上它是最高的戒德。经常断食倒不如去学习正念和敏锐地食你所需的量,学习去辨认“欲望”和“需要”的不同。要建立觉醒,是必须不断地精进,正如在任何场合都必须继续进行的呼吸一样。 

 “无常”这真理是世界上最单纯的事,却也是最深远的。

  如果我们拥有正念,我们便会看到无常,一切事物的无常;我们将见到佛陀,并且超越轮回的痛苦。

  不确定!怎么可能有其它方式呢?一切事物都是这样的啊!

  不论何时,有什么在心中生起,不管你喜欢与否,不管它看起来似对或错,只要以“这是不确定的事”来截断它。这“不确定”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这一个能开展智能。

  无常和耐心的忍,这就是如何去接近佛陀的教导了……无常:一切都是不确定!那不确定,那是短暂变易的!

  在心中有“无常”的谈话,把真理、变易、世间的不确定性都列入考虑。这就称作在心中有“佛法”的谈话。

  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钱财,都单纯地是我们的约定成俗罢了。以正法的观点来看,它们都不是我们的,甚至连这具身体都不真的属于我们,只因为我们想象它是,并不会使它真的是。这就像抓一把沙子,然后同意称它为盐,这样能使它成为盐吗?噢!是的,可以,但只是名称而已,不是实质上的。想象沙为盐,不会使它成盐。

  这是涅盘的本质:它是火的熄灭,是热的冷却;是宁静,是生死轮回的止息。是我们内心贪、瞋、痴的永灭。它超越快乐和痛苦,它是全然的宁静。

    混乱升起的地方,就是宁静可以升起的地方;哪里有混乱,我们透过智能,哪里就有宁静。

  痛苦存在的地方正就是无苦生起的地方,它终止在它生起的地方。如果痛苦生起,你必须就在那儿思考;你不必要逃跑,你应该就在那而解决这问题点。从这些事中逃跑,就不是依照真实法修行。你要到何时才能见到苦谛呢?

  越是疑惑,我越是打坐,越是修行;无论什么疑惑生起,我便在那一点上修行。

  修行是在你尝试去对治烦恼( 杂染 ),不去长养旧有的习气时产生的;冲突和困难升起的地方,就是要下功夫的地方。

  不要认为只有在坐着或行的时候才是禅修,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是我们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与感官对象相遇的地方。感官接触的发生点上,就是修行所在。

  我们的不满足是由于错误的见解。因为我们没有约束运用感官,所以就会责怪外界带给我们痛苦,一旦我们自己去除了错误的见解,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会满足。

  仅仅是感官的抑制,虽然非常必要,但仍然不够,因为无论如何的去抑制一个人的眼、耳、鼻、舌、身与意,如果没有智能去了解贪欲的实相,那么想从中得到解脱是不可能的。

  佛陀教导抑制,但抑制并不是指我们不要看任何东西,不听任何东西,不闻、尝、触或想任何东西;并不是那个意思。

  如果你执着于感官,就如同上钩的鱼儿。

  我们必须如实地看事物──感觉只是感觉,念头也只是念头。这就是结束所有我们问题的方法。

  平静是引发智能的基础,而智能则是平静的成果。

  导致你受苦的不是身体,而是你错误的知见,当你误解时,你就被混淆了。

  在我们的修行中,当智能升起以前,将专注力先稳固地建立起来是必要的。专注心念可以比喻为打开电灯的开关,而智能就如同结果出现的光;专注力又如一个空钵,而智能就好象你放入钵里的食物。如果没有钵,便没有地方放食物了。

  佛法的修习,是依靠“修正你的知见”。

  就算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而且曾学习和实践佛法,却仍见不到真理,那么我们依旧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禅修的目的不仅于经常平静自己,让自己脱离忧恼而已,而是要洞见和绝灭使我们一开始就无法平静的原因。

  你只看过流动的水,或静止的水,不是吗?当你的心是宁静的,就可以开展智能,你的心将如流动的水,但却是静止的。虽然是流动着,但几乎像是静止一般,所以,我称它做“静止的流水”。智能能够在这里出现。

  不要埋怨是洞太深,回过头来看看你自己的手臂。如果你可以看到这一点,那么,你将能在心灵之旅上获得进展并找到快乐。

  如果在你的修行当中,出现禅那,这也无妨,只要别去执取它就好。

  对禅修者而言,最大的致命伤就是禅那──深层、持续平静的三摩地。在这个阶段,三摩地可以成为一个敌人,因为,没有对与错的觉醒,智能也就无法升起。

  如果你的心达到平静和专注,那就是个应用上很重要的工具。但如果你坐着只为了达到专注以便能感受到喜悦,那你是在浪费时间。修行是坐着让你的心达到止静和专注,然后用来检视身与心的本质;更清楚地看清它们。

  坐禅时也一样,心是平静的,但杂染并没有真的平静下来。因此“三摩地”并不是一件可靠的事,为了寻找真正的宁静,你必须开展智能。“三摩地”是一种像石头压小草般的短暂平静。

  慈悲,就是慷慨的本质、和蔼和协助。这些都应该被保留作为心灵清静的基础。

  一旦戒行清净,对他人就会有一种诚实和慈悲的感觉。

  别跟那些不修行的人生气,别说他们的坏话。只要继续规劝他们,当他们的心灵开展时,他们将会走向正法。

  病人应当记得那些慈悲的关怀,并且耐心的忍受着病痛。善用你自己的心力,别让心散乱了。更不要让照顾你的人增加困扰,让看顾病人的那些人,在内心升起慈悲与德行。

  身体成长而老了与得病的方式并没有错,它只是顺着它的天性罢了。因此,不是身体导致我们受苦的,而是错误的想法。当我们误解时,就会被困惑所束缚。

  即使是佛陀和圣者们,也会在自然的过程中招致疾病,在事件的过程中以药物治疗它。如果它痊愈了,那就痊愈;如果没有,那就没有。
  我们仅祇是这具身体的访客,就如在这里的厅堂一样,它并不真的是我们的,我们只不过是暂时的房客。佛陀教导,并没有持续的自我存在这个身体内。

  要不断地将死亡和衰败牢记在心,对于世间感官的厌离便会生起,进而导致专注与禅定。

  不要在意开悟。种树的时候,你种它,给它水,给它施肥、除虫害,如果这都做得很好,树自然会成长。不管如何,树长得多快,都不是一件你可以控制的事。刚开始,耐心与毅力是非常必要的,不过,一段时间之后,信心与坚定心会生起。然后,你就会看到修行的价值,而且会继续修行下去。

  无论晚不晚睡,当我一醒来,便立刻起床,不要太当一回事地去照顾这个睡眠,当下就断绝它。任何谈到减少杂染烦恼的教导、能够导致离苦的、提及感官娱乐之舍弃的、以少为足的、对阶级地位的谦逊和不热衷的、远离及独处的、努力精进的、易于被照顾的,这八种素养是真实法律的特征,是佛陀的教导。

  “外表”障碍了“超越”,阻碍了人们清楚地看见到事物。如果你让“表面”上升而现露出了“超越”,你将会得到真理且清楚地明见;你将会根绝“表面”,也根绝黏着。

  看吧!这“自我”只是一个表象,你必须剥除表象以了解这东西的核心,那就是超越!提升表面去找到超越。

  如果你观看别人的时间至多百分之十,而看你自己的百分之九十,这就是确切的修行了。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10-20 15:17

信佛教就是为了成佛,而成佛的好处多:一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再不疑惑,具足智慧而万德庄严。二是真正达到不生不灭的涅般境界;三是彻底解脱一切苦厄、自在清净、永远离苦得乐,再不受轮回之苦,而且拥有无量慈悲喜舍之力,可渡一切众生同登快乐彼岸。 可以让内心快乐。能够得到智慧,健康,财富。今生不会留下遗憾。

    由此而自信无限,佛陀告诉我们世上最崇高的是自我,自我是人的自性,是如来德性,人人具备,离开烦恼即可证得。一切宇宙万物从自性中现出,因为那是真我,常乐我净,也只有得到真我的如来藏法身,才能改变一切不良的环境,迈向幸福吉祥的人生。
  
美满人生,必须自己向善修学。知道一切祸福都是自己行为的结果。通过佛陀以及圣贤言教的指导,趋福避祸,成就美满人生。研习佛教得知人生宇宙真相,依理调整自己的思想错误的行为,去除能造成烦恼的习气,得到自在的生活而福慧增长,自得人生美满。
 
 出离苦恼,得佛法真谛,精进修习,出轮回,灭生死,得无量寿。依教奉行,觉悟万法空性,行菩提道,觉行圆满,成就佛果。
  
人在面临危险痛苦时,会去寻找很多的保护,但很多只是一时安隐的保护,不是永远的保护。修学佛法之人,可以透过智慧明白四圣谛:苦、集、灭和灭苦的道。勤修戒定慧、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六度菩萨法以达到了生脱死的安乐心境。
  
这才是真正无上的安宁和保护。如此的人,可以脱离诸苦的福泽,也有能力度脱许多人得快乐。所以,信佛教有说不完的妙处。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