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观音的真正涵义---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开示
[打印本页]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7-25 23:08
标题:
观音的真正涵义---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开示
4a36bac7h98dc7544ff3e&690.jpg
(357.09 KB)
2011-7-25 23:08
一开始,尊贵的法王给予了观音修持及心咒的口传。
很多人都对观音法门的修持有所了解,但他们应该去了解的是观音的真正涵义——观音不仅是一个个体。这样去理解观音也许没有错,但却有所局限,因为观音的真正涵义是“那个永远以慈眼悲视一切有情的觉者”。观音不是只有一位——每一个能以爱与慈悲看顾所有众生的人,只要他具有这样的特质,他就是观音。对慈悲的修持不仅是由佛学成就者建立起来的佛教的修持,在其他宗教中也建立了对慈悲的修持。在其他的宗教里,也有许多心中充满伟大的爱与慈悲的人们,这也是一种观音的化现,而他并不是单一的个体。
我总是尝试和不同的团体或各人分享观音法门对慈悲的修持,不仅仅是和佛教徒分享,而是和任何一个具有爱与慈悲特质的人。我不会尝试让(不信佛教的)人们改信佛教,但我更愿意鼓励人们去练习爱与慈悲。
每个人都喜欢爱与慈悲这个主题,但当真的需要去修持爱与慈悲时,事情就变得困难而且充满误解了。举例来说,很多人都认为慈悲心就意味着当别人对你做了很不好的事情,你仍然必须对他们很慈悲。当我们以这种方式施以慈悲其实对我们并没有多大的利益,而且很不实际。当人们练习慈悲,会产生误解,他们以为当有人在受苦,他们可以去承担别人的苦,但这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真正的慈悲并非如此。
以上面说的这种方式修持慈悲,他们必须在一定程度上经历别人的痛苦,这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并迷失掉自我。他们需要做的其实是看到他人的痛苦,然后施以正确的慈悲。他们需要对解除自身和他人的痛苦具有更坚定的信心,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慈悲,才能具有力量。当我们看到了他人的痛苦,以及痛苦的二元性,我们就应该为他人做些什么,这样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慈悲在此时方能成为痛苦的解药。
当我们修持的是单纯的同情心,也许不会特别有帮助,因为当看到他人在受苦,我们也会备受煎熬。甚至即使我们拥有慈悲心,我们也是不能够控制别人的痛苦的。慈悲心应该是正确、有力且充满信心的,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别人的苦难,并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举例来说,假如一位残疾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落水了,他将什么都做不了,反而在无能为力地眼看着这一切时遭受着巨大的痛苦。如果这位父亲充满力量的话,当他看到儿子在受苦就可以立即跳入水中救出落水的孩子。同样地,如果我们的慈悲心强大而健全,充满力量,我们就可以迅速、有效地帮助他人。倘若我们的慈悲心并没有完全的成熟,我们又可以给谁人以有力的帮助呢?
依照藏历﹐我们在这个月份庆祝佛陀一生中的三件大事﹕祂的诞生﹑证悟﹑与涅槃。明日是满月﹐正是我们庆祝这三件大事的日子。
佛陀的一生并不仅限于「见」与「修」﹐祂的一生还充满了行动。祂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并且将祂的知识与体验分享给他们。祂的行为风范展现出祂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因此﹐在今天我要来谈谈「行」的重要性。
当想到佛陀的教法时﹐我们有「见」﹑「修」﹑与「行」这三项。许多人会问我———「我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见地﹖是大手印还是大圆满﹖」﹐还有「我适合修什么样的法﹖」等等。但是﹐却很少人问到行为举止。
我们的见地可能是大手印或大圆满﹐但是遵循著「见道」并不足够﹐你必须成为那个见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修行人必须成为大圆满行者。惹琼巴尊者曾经说过﹕你的见解就好比是一座城堡。当兵临城下时﹐你将会知道城堡的高低。当受到分別教派的挑战时﹐你将会知道见的高低。
「修」也是必须要有进行的。「修」指的是在你的內心创造﹑或是建立起一个东西。所以﹐像是造房子一样地﹐你可以建造出慈悲感﹔而一旦造好了房子﹐你还必须使用它。如果﹐你无法将在「修」中所营建出的东西实际地运用出来﹐那么﹐它也就不具意义了。举例来说﹕我喜爱小提琴﹑而且有一把小提琴﹔有时我看著它﹑欣赏著它。但是﹐因为不会拉琴﹐我只能将它放在琴箱中﹐所以它其实没有太大的用处。
我们可能具有「见」与「修」﹐但是真正的考验是在于我们的「行」。在佛堂中﹐你或许非常平静﹐想著对所有众生的关爱与慈悲﹔但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却变得紧张兮兮﹑批评抱怨著他人。它代表著这当中缺乏了些什么。在佛堂中﹐你或许用温柔溢美的言辞来向诸佛菩萨祈求﹔但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你言辞苛刻﹑或是论人是非﹐那么你即是丧失了佛子的行仪。
总而言之﹐「行」就是将你在佛堂中营建出來的成果﹐运用到你的日常生活当中。
图片附件:
4a36bac7h98dc7544ff3e&690.jpg
(2011-7-25 23:08, 357.09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164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0897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7-25 23:09
菩萨及大乘行者的动机及态度含有两个主要的因素:对空性的了解及对法界的了解,这是佛陀二转法 lun时的开示主题。经由这个观点,我们了解一切事物都是空性的;但是,同时一切事物也确切无疑的依照相互依存的过程,在空性之中进行、开展。
菩萨观点的第二个主要层面是“明性”或“智慧”,或梵文所称的“佳那(jnana)”,这是佛陀最后一次转法 lun时的主题。
所谓空性并不是一片空白或虚无一物。如果只是如此的话,那么,空性就正好是显相观念的相反,如果空性存在的话,显相就不存在,因为这两者互不兼容。把空性视为只是虚无或虚空是不正确的,因为空性指的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真实的,都不具有真实的本质;然而,透过相互依存的过程,在相对的层次上,事物的确会有所显现,但是同时它们也是空性的。所以,我们不能把空性想成是虚空的,因为空性之中有所显现;然而,当我们去寻找空性的本质时,我们却找不到它。所以,空性具有光明或清明的本性(藏文“萨瓦sal wa”)。在藏文里,“萨瓦”和阳光或非常强烈的光亮有关。一旦有了那种光明,一切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分辨得很清楚。所以,空性的本性是“明”,因为它具有让事物极其明确的从空性之中显现的能力。这种明性和空性的智慧层面是同义的,因为智慧能看清一切。但是,智慧并没有实质的存在性,因此,它并不是我们可以对之产生嗔恶感或执着的物质性实体。这种智慧的真正本性是空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谈到智慧与空性融合的原因。
当我们探讨空性的真正本质时,我们发现它含有的正是这种了达一切的智慧及明性。但是,当我们去分析这种智慧时,我们却找不到任何物质性的实体。所以,它的真正本性是空性——智慧和空性同时存在。
——摘自《三乘佛法精要》
作者:
普见
时间:
2011-7-25 23:10
七月清晨的阳光下,在la ma领诵的传承大手印的祈愿文中,揭开了大宝法王噶玛巴带领大眾走向成佛之道的序幕。
法王表示能够再次回到噶玛噶举三乘fa 轮寺,内心非常高兴。第一次回KTD是2008年。那一次的经验让法王相信,他会再度回到这里。但随著时间的消逝三年已经过去了,今天再度回来,感觉好像还是在梦中。因为要启程来美国前遇到一些困难,当时并不确定可以成行。听到这一席充满曲折的过程,在座上千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以及美国各州的法友们,为了法王的来到而大声欢呼鼓掌而且久久不断,法王也微笑并双手竖起大拇指回应。接著法王深吸一口气拍拍胸脯露出惊讶的口吻说 : 「大家这一拍手,我都忘了接著要讲什么了! 」
法王沉吟一会说,我们都知道三乘fa 轮中心是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在美洲设立的噶举驻锡地。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当年带著宏愿及大悲心兴建此中心。虽然外在的硬体大部分已完成,但还有更多第十六世法王的心愿待我们共同努力来圆满。不只是寺院本身外在的建筑,还有寺院本身内在的各种实修,大家在修学佛法上、在闻思修的内容上的共修及努力,更是第十六世法王的心愿。
法王说无论如何, 看到在座大家为了完成第十六世法王的心愿尽心尽力,他仅以带著第十七世大宝法王邬金多杰名号的个人,在此感谢大家,也随喜诸位的功德。
法王说他学习英文也有四、五年的时间了,但法王谦称他的英文仅止於吃喝的程度,加以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英文翻译在此,让他闲着不用太可惜了!所以法王还是用藏文开示,他来翻英文。
当英文翻译开始要讲译文时,法王立即提醒今天新的道具, 他一转手就出现了一面扇子说 :「Today I have this.」。他转身看著翻译并用扇子在手上一拍,好像在说万一翻得不好,就要被打手心啰,引起全场大笑。法王自谦说这并非一场佛法教学,只是作些心得及佛法上的经验分享。也就是他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当下内心有什么感觉就跟大家一起分享
心的功德与力量
宗教和精神修持这两者,有人认为是一样,也有人说是不同。法王以自己的感觉来看,宗教和灵性修持并不相同。他自己对精神修持的定义是「具备基本的善心、有分辨善恶的心」,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就不一定要依止传统和宗教。「我们本具的功德」———本具的善心———让我们清楚的了解自己,并有「自知之明」。我们的心内有一种力量,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自他的缘起本质是什麼,也能帮助我们看到事情的实相。
自心还具备另一个功德,就是可以开展利他的悲心。这并不是物质层面的增长,而是精神上方便与智慧的开展。这样的修持过程可以跟随宗教传统,也可以不跟随,因为这种修持的根本,就是指具备善心的个人,能够同时让内心的慈悲和智慧的功德更加增广。具善功德的第一步就是要有「自知之明」。
这时寺院特别为此次法会搭建的千人帐棚外,一阵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斗大的甘露水打在帐棚上发出哒哒巨响,法王抬头看一眼并微笑说 :「Cool~」。
「自知之明」这句话与藏文的「了悟自心」很相当,但在此处不用把它看得如此高深,其实就是「我是一个人,本具怎样的功德。」法王认为人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有具善功德的能力之一「道德观念」,也就是知道什么是善恶及如何取捨。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本质是什么。
法是大手印没用,人是大手印才有用
法王说现在有许多人会说「我相信佛法」,也作一些精神修持,但总想著如何修会让自己比较不一样?结果越修却让自己变成是个愈糟的凡夫!为何会这样?因我们把佛法太概念化、太抽象化,忘记佛法的精义,就是「我们的具善功德」,或像「本具善的力量本质」。
修学佛法绝不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神话,因此他觉得初学者刚开始修时,不一定要先皈依三宝,而应先思维四转心,例如思维人身难得,知道人的珍贵处在哪里?为何身为人特别?特别之处在哪?就是知道人身难得。接著思维死亡无常。
佛法的修持次第就是从「身为人、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人」开始,否则一开始就修密乘、本尊、大手印、大圆满,以为自己跟神一样超凡脱俗。其实人没有做好,大手印也不可能修得好。
法王举竹巴噶举仁波切的教法说「法是大手印没用,人是大手印才有用!」将身为人与佛法分开,是得不到任何果位的。法王提醒,要了解「人和法的本质是一样的」,这是重点!过去祖师有句话「前行比正行重要」,这句话的重点在於有稳固前行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后面所有的修持都无法建立。
法王跳到另外一个主题说到「法」和「宗教」有很大的差别,法有十义。梵文的「法」译成藏文是「却」,就是改变调伏的意思。佛法的意思就是「改变」。我们不是要改变外在,是要改变内心,尤其佛法的本质就是一种无害或者不伤害,现在常被译成非暴力。佛法本质就是寂静安乐,透过修持佛法,得到寂静安乐,这是法的目的。从涅槃的角度来说,究竟寂静就是涅槃,这必须透过断除各种二障烦恼,最终得到的涅槃,这是我们这裡所谓「寂静」的意思。
此时侍者为法王送上茶,法王拿起杯子睁大眼睛说,「This is American size!」
断除十恶,十恶在身体有三种 : 杀盗淫,语言上有四种,心上有三种,总共十种。身体和语言上的不好可以说是造恶业,恶心上的三种贪、嗔、痴的恶念,不能算是直接恶业,因没有直接造作杀业或辱骂诋毁,但心上的贪嗔痴却是各种恶行的种子。
事实上,并非不骂人、不打人了就没有恶业,如果你的内心如火一般燃烧,这样不行!不害他人、非暴力,不仅是不伤害他人,也不要伤害自己。当嗔恨心起内心如火一般在燃烧,这就是伤害自己。如果心中还有火,怎么会寂静?内心要能寂静,就要从降伏自心、断除心上的贪嗔痴开始下手。
在制服烦恼时,若不好好理解其道理,有时反而会造成心理疾病。如果将嗔恨压抑在心中,想说「我是修行者,不能生气」把气都压抑在心里,反而造成很多痛苦,这时候可能连上师都帮不上忙了。因此很多心理学家、心理医生会劝告要把心中压力释放出来,否则会生病。因此我们要了解忍辱调伏与压抑情绪这两者是不同的。
心意的修持最重要,它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仪轨
我们知道修持佛法不是压抑情绪或压抑烦恼。但在要生气时先想想,「为什么我喜欢生气?」知道嗔恨不好,「为什么老是生气,为什么慈悲总是被我们晾在一边?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子?」要跟自己的心好好做个研讨,不要放纵你的嗔恨心,任它要生就生,慈悲心却是怎么都生不起来。嗔心和慈悲不可能同时升起。法王以他自己的经验来说,如果当自己越能透过理性思维烦恼的过患,和慈悲的具善时,会发现烦恼越容易被对治。懂得理性面对自己烦恼的人,像是有力的人,他有工具、武器,可以更好制伏敌人;但没有理性就像是徒手打战的人,没有大力量。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另一个主题。讲到佛教,让法王想到「版权」这观念,尤其是美国。但若把菩提心、慈悲心把缘起性空都标示成只有佛教徒可以用,这很怪异也行不通。因为「万法的本质是每个人与生具来的」不能说只属於某种人,但很多人太注重版权「这是我的,我的!」反而让我们的执著变得更多。佛法说空性有二十一空,若把空性也变成版权,就会有第二十二个空,是「版权空」—版权的空性。
一切佛法无论是三乘、三藏或三学归纳来讲,整个佛法的重点就是降伏我们的心。也就是把闻思修或三乘当成工具。「乘」就是一种责任。
对自己负责是小乘,
对他人负责是大乘,
具备更大承担力时就是密乘。
或可说是「诸恶莫作」是小乘,
「诸善奉行」是大乘,
「自净其意」是密乘。
「自净其意」就是密乘,这「密」已经讲太多,不再是秘密。在此解释一下「咒」,就是忆持,在心意上去持诵,重点在透过心上的修持,去转化凡夫的贪执。这种心意上的修持是内在的,并不是外在的仪式,这点非常重要。事实上在心上修持最重要。
很多人密咒乘越修,贪执越重,例如小乘修行者持居士戒或出家戒,最多三衣钵具,但随著往上修持,东西越来越多,铃杵都有了。但其实法王觉得这是不对的,真正修持是东西越来越俭朴,心却越来越丰富、愈来愈有进展。若器具越来越多,心却愈来愈贫乏,这样并不好。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