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想尽一切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打印本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7-12 11:05     标题: 想尽一切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本经的修学方法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就是理观,第二个是事修。

    那么在理观当中,又分成自力法门跟他力法门;这个自力法门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圣道法门;他力法门就是属于净土法门。那么这两个法门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说明:本经把我们生命的现象,分成两部份:

    第一个、我们讲的是一个个体的生命--就像一个水泡一样,我们由于过去善恶的业力,把今生的五阴身心给创造出来,你现在有你的色身,你内心有一时的感受、一时的想法。五阴身心它的特色是什么呢?它是有固定的相状--可能是一种安乐的相状,也可能是一种痛苦的相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相状,也可能是一个邪恶的相状,有各式各样的相状。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有它的相状,因为你一定是有时间相、空间相,在时空的交集下,才构成你的个体生命。当然有相状的东西,它是变化的、是狭隘的,这是事实。

    第二个、生命的现象就是我们的一念心性--那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它虽然没有相状,但确是具足了无量功德之法。如果以圣道门的思考模式--它一定是直接契入无相--从空性入门,没有一个例外。

    我们看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修学,其实道理只有一个,就是─把你从五阴身心的相状,带回到无相的真如;唯一的目标,都是要你离一切相,返妄归真--把心带回家!但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它是从一个无相的心性当中,重新出发,可以说是从空出假。

    所以修净土宗的人,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相状,你没有相状,你没有办法修净土。念佛人的心中,要有两个相状:

    第一个、你对名号功德的相状要建立起来。什么是阿弥陀佛的名号?那也是一个相状。

    第二个、什么是净土的庄严?一个净土宗的人,你对名号的功德、对净土的庄严,这两种相状没有建立起来,你根本不可能感应道交。净土法门是一个阿弥陀佛本愿摄受的法门。也就是说:修净土宗的人,你所有的功德,都是来自于阿弥陀佛本愿的摄受。所以修净土宗的人,只要做一件事情──想尽一切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以你的心力启动佛力!

    如果你心中没有相状,你怎么感应道交?你跟谁感应道交呢?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净土宗的修学特点是--你在无相的真如当中,要建立两个重要的相状,就是名号的功德、净土的庄严,来建立对阿弥陀佛的感应道交、启动阿弥陀佛的加被。

    所以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在二十五圆通当中,这个念佛圆通是特别的,其它二十四个圆通,都是无相三昧,而念佛法门是有相三昧,你心中是要有相状的。所以古德说念佛法门是从有相入无相,虽然它表面上是有相,但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是从有相慢慢的趋向于无相,道理是一样。

从此力修念佛行,决欲今生出樊笼!


    那么第十九愿呢?它的特点跟第十八愿不太一样,我们解释一下:

    第十九愿蕅益大师判作圆修——圆修六度,它是属于偏重善根之人,那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第十九愿他的修行跟第十八愿不同,来自于两个特点:

    第一个、他内心的胸量是广大的,他发菩提心。第十八愿他的心中所缘境,偏重在缘自身的生死的痛苦而希求出离,希求救拔而产生皈依,偏重在缘自身的身心世界。那么第十九愿,他缘的是无上的佛道跟法界的众生,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所以说第十九愿,它的特点是发菩提心,心量是开阔的。

    第二个、他的福慧两种资粮是广大的:广修福德、智慧两种资粮。

    这第十九愿的人,发了菩提心,修诸功德,为什么最后是求生净土?因为他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这第十九愿的菩萨,因为他考虑到整个末法时代的修学啊,多诸障碍:所谓的五浊恶世,魔强法弱,他考虑到整个生命的退转,所以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所以第十九愿偏重在发愿。

    菩萨道最大的障碍──我们如果走难行道我们发觉,对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死亡的问题,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分段生死。因为分段生死让我们整个生命的善根,不能一加一等于二,它不能把我们生命的善根累积起来。你看诸位…你们今天能够放下世间的尘劳来这个地方听闻佛法,应该都是多善根、多福德的,不是今生才修学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这么多生多劫的流转,现在还是这样子呢?因为我们的善根不能累积!

    蕅益大师讲得很清楚【惑业求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

    你看连蕅益大师都有这种感叹,蕅益大师的修行力量多大!他说:我这修行在断烦恼啊,就像泥土把它捏成坯器;坯器就是那个陶瓷,把它捏好的还没有烧,下一场雨,糟糕了,又变成泥土。我们乘着过去的善根今生来投胎,二、三十年糊里糊涂,福报大的人很快乐,业障重的人很苦恼,不管苦恼快乐都是醉生梦死。突然间醒过来,诶!知道佛法要修学,三十几岁一直修到五十几岁,经验最好、烦恼也淡薄、善根也强,但是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你看一个人修行最得意就是这五、六十岁的时候,但是死掉;死掉以后,来生再来,再来一次,也是一样,隔阴之迷,糊里糊涂的过了二、三十岁,醒过来了又三十几岁了,又开始用功、用功,用功到最后死掉了。这个分段生死是很严重的问题,把我们的善根切成一小块一小块,不能把它串起来。

    蕅益大师说:整个成佛之道,最难跳脱的是三界分段生死这部分。他说:你三界分段生死跳出去,后面的变异生死乱不了,后面就很好走了。其实成佛之道最难走的,就是我们这一部份,从凡夫位跳出分段生死。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个船要离开这个大地,前面那个地方,地心引力不断的吸你啊,你很用力才能够跑出去,等到你离开了地心引力的时候,那条船就任运的前进!你就是在船上睡觉,它也前进了,这法身菩萨修行,没有像我们凡夫这么辛苦。

    所以,蕅益大师说,在惑业求断犹坯器的情况之下,他是【从此力修念佛行,决欲今生出樊笼。】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思考,就道尽了修十九愿的心态。我们要很务实的面对生命,我觉得我们修菩萨道不要意气用事;你要去思考,我来生有两个选择,你只有两种选择,你不可能到涅槃,你要嘛在娑婆世界,要嘛在极乐世界,你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多诸障碍,一个是五尘说法,你要早做准备。

    所以我们往生的愿力,那个方向,你要早点决定,就像一棵树,你要不断的往西方的方向去成长,不论是什么样的因缘而断,那棵树自然就会往西方倒下去。

内心有法宝的人,你能够做主!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消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印祖最后的结劝, 「学道之人」 就是我们学习佛道的人。

   「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

   什么叫素呢?素者,在也,现在的在。就是你就在现在的阶位修行。这句话「素位而行」,本来是出自于儒家的中庸,中庸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这意思就是说,以儒家的思想,我们要做一个君子,你是生长在一个富贵的家庭,也可以,你就着富贵去做一个君子;你说我生在一个贪穷人家,也可以做君子,这怎么办呢?素贫贱,行乎贫贱,就在贫穷贫贱的境界里面,去生起你的德行。就是这个境界是无所谓的,要紧的是你这一念心要能够清净。

    所以讲「素位而行,尽己之分」。不管你站在什么阶位都是可以修行的,这种阶位是因缘所生法,不断的变化,要紧的是你内心的正念,所以讲必须就着你现在的环境因缘而修行,克尽自己的本份,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

    「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消遥物外。」

    就是你要能够改变你的心,而不是改变环境。

    所以说「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印祖就讲一个偈颂说,「一心无住,万境俱闲」。我们刚开始修行是这样的,刚开始修行,要以天台宗来说是从假入空,就是把一切有为法,以空的智慧把它给融通,会一切法入毕竟空,就是一切法不可得,好的境界不可得;不好的境界也不可得;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就是这一念心无住,万境俱闲,这个时候,一切的境界对你不能构成干扰。

    站在圣道门的角度,是以空观为我们的根本依止处,以空观为房子;不过净土门它是以妙有,它是以佛号为依止处,这个地方不同。

    因为我们要跟弥陀感应道交,你修空观是没办法感应道交的。

    我们前面说过,你一定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能够随顺弥陀的本愿,与佛本愿相应故。

    所以这个地方,它的下手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两个的功德是一样,不管你从空下手、从妙有下手的功德都是无住,都能够达到无住,这个是刚开始。

    无住一段时间以后呢,「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你再从空出假,你看到一切境界都清净了,这一切都是果地的妙用,「还同正觉」,山河大地都是法王身,因为你内心清净以后,你看一切境界都是清净,心净国土净、心净众生净。所以等到你自己能够做主以后,你从空出假,这一切众生的境界,都是你一个修行的增上缘。

    这个就是讲到修行的两个次第,我们刚开始先要修第一句话,刚开始你不要「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刚开始你先从「一心无住,万境俱闲」下手,慢慢你就能够达到「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这句话这意思说,我们在修行的次第,虽然它主要的内涵,是要在我们的心中建立信愿持名三种功德,就是建立我们的一个依止处。

    在次第上说,一开始是要先静中修。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烦恼的境界是强大的,佛号的力量是薄弱的,所以你一开始动中修,你就会失败。你刚开始应该有一个寂静的环境,在寂静当中,把佛号重复的熏习,使令这个佛号在你心中由生转熟 。然后你就可以在境界里面去历练,透过这个境界的历练,你能够增长念佛的力量,就历事练心,这两个次第:静中修,历缘对境修,这两个次第。

    当然你能够历缘对境修的时候,你心中是有法宝的,是有一个房子住的人,跟普通人,这个生命完全是活在烦恼当中的人不同,完全随境界转的,境界要你怎么样,你就怎么样,你觉得境界好的时候就欢喜,境界不好就是痛苦,你这个心完全是随外在的境界的流动而波动,完全做不了主。你内心有法宝的人,你能够做主。

    当然,这种你能够做主的功德,是从你静中栽培起来。

    这一科的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到这个地方,我们整个念佛的次第跟大家说完了。

要紧的就是在本来无一物处当中,提起佛号!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这个念佛法门的当机菩萨是大势至菩萨。为什么叫大势至呢?因为这位菩萨他具足广大的威德之力,他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够震动一切魔王的宫殿,乃至于能够震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的威德之力,这叫大势至。这时候,他与其同伦;同伦是指同类,就是同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五十二个阶位;这五十二不是数目,是五十二个阶位。五十二个阶位是什么呢?就是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跟等觉,这表示念佛法门摄机特别的广,从干慧地的凡夫位,乃至于到等觉位,都是依止念佛而成就圆通的。这么多菩萨就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这是说明对佛陀白告之前的一种皈依、恭敬的仪式,以下才正式的叙述他所修的法门:

    先陈述古佛所传授的法门,也就是说--每一种法门,在佛教里面都是要有本,不像外道。外道的法门是无本之学,哪一个外道在山洞打坐,突然间看到什么影像,持牛戒、持狗戒…外道的法门,是在禅定中,妄想出来的,不是一个道,没有通往涅槃的力量。而佛教的法门,它肯定是有传承的,一定是每一尊佛、每一尊佛传承下来的。那么这尊佛是谁呢?是古代的一尊超日月光佛。我们看经文─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势至菩萨回忆他过去在凡夫位的时候,这样恒河沙劫的时间,有一尊佛出现于世,叫无量光佛。从无量光佛到超日月光佛,这中间这一小劫的时间,有十二尊如来,相继的出现于世间。而这最后一尊佛对大势至菩萨的启发是非常的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彼佛教我念佛三昧。祂告诉我:所有的法门当中,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你直接从有相行,契入无相的三昧,这个是最容易得到成就的。

    念佛三昧蕅益大师解释说--实质上从本经的教义来看,是有三种的差别:

   (一)、惟念自佛:惟念自佛就是他在念佛的时候,是忆念他内心的佛性;自佛就是自心的佛。所以我们看禅宗他也念佛,但是他念佛不是一种皈依的心,他念佛的时候,把佛号创造出来─南无阿弥陀佛,之后他就开始思惟,诶!我为什么能够念佛呢?念佛是谁?他从音声当中去找那个能念的心。所以他是依止佛号的假相,从这个佛号的假相当中,把心带回家。所以这个惟念自佛蕅益大师说,跟前面二十四个圆通是完全相同的,只是说他的下手方便是从佛号回家而已,从音声回家。因此惟念自佛是属于圣道门所收摄。

   (二)、惟念他佛:惟念他佛是我们一般人比较习惯的--忆念十万亿佛土外的阿弥陀佛。当然它的缺点就是有一点心外求法,你心是向外攀缘的;向外攀缘的心,就容易被破坏,因为它是生灭变化的,就不牢固。所以惟念他佛的缺点,就是你那念佛的心,在临终的时候,很容易被你的烦恼,跟外境的障碍所破坏。这个我们前面说过了。

   (三)自他俱念:自他俱念是最圆满的。什么是自他俱念呢?蕅益大师说:首先先忆念自己的佛性--了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回光返照我一念心性,跟诸佛的心性平等无二;那么从自他不二当中,提起佛号,所谓──托彼名号,显我自心。在禅净双修当中,我们所要观的第一个是禅观,所有的修行者第一件事情─都是先把心带回家。你一定要把你五阴身心--攀缘的心,带回到-- 一念心性,然后再提起佛号!

    忏公师父在打佛七的时候,常常开示一句话──念佛人,要紧的就是在本来无一物处当中,提起佛号!提起佛号不是在那个乱七八糟、那个颠倒心中提起佛号,不是啊!你在颠倒的心中提起佛号,那个佛号是没有力量的!那是生灭心啊!你的佛号要在本来无一物的处所当你要怎么办呢?当处禅那,觉悟无惑--你要把心收摄起来,禅那就是止观,好好的不要迷惑颠倒,保持不迷、不取、不动,在这一念心性当中,提起你的佛号、提起你的咒语,这个魔是无奈汝何!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阴暗的,遇到光明,阴暗当然消失;因为光明能够破除黑暗,他怎么能够留下来扰乱你的禅定呢!我们可能在修学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魔障,这时候你要加强你的光明、加强你的佛号,安住你的不生灭心,安住你的佛号,它自然会消失掉。这时候绝对不要乱动,你越紧张、越乱动…它有机可乘。

    我们前面讲安住,这里讲调伏,就是不要乱动。


图片附件: 6a710fc6ga2ebcaf62189&690.jpg (2011-7-12 11:05, 45.07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02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0698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7-12 11:08

什么叫真实心呢?善导大师说:不求名闻利养之心!

    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你心灵的素质很重要,真的,有些人他有成功的倾向、有人是有失败的倾向,这是一个事实。

   你看有些人碰到一个逆境就放弃了,他不做了,就做其它的,其它的做没多久又放弃了,这种人是很容易跟失败结在一起的。

    就是说今天这么大的愿望,你那个背后的力量,用什么样的心的法门来推动这些愿望会成功呢?

    只有四个字──至心精进。

    我们解释一下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分二段来说明:

    第一个是至心,这个至心善导大师解释说是一种真实的心。

    你列出很多愿望,你以后要干什么干什么,要做一个讲经的法师、要成就种种的波罗蜜、要盖一个道场摄受很多人来住、最后往生净土。那你这个愿望是不是能够成功呢?就是你的心是不是真实。

    什么叫真实心呢?

    善导大师说:不求名闻利养之心。

    一个菩萨要完成他的使命、他的愿望,就是这个人的欲望要淡薄,你才能够发挥你强大的力量。一个人妄想太多、欲望太重啊,你很难产生强大的力量,很难。所以你要让你的心力强,只有一种情况,让你的内心妄想减少、欲望淡薄,这个叫至心。

    在这样一种没有妄想干扰的情况之下精进,精者专一,进者相续,你很专一的、相续的去完成你的使命,而且求道不止。简单的讲就是你不能放弃。那你只要保持一个精进不放弃的心情,你一定可以成就你无上菩提的佛果,你也可以完成你在因地所发的三种愿──法身愿、净土愿、众生愿。

    这个十方圆明有什么好处呢?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佛陀问我圆通的方法──从我个人来说,我是从耳根修学圆照三昧。什么叫圆照三昧?从耳根听闻当中,我不向外攀缘,而是反闻闻自性。我就经常问我自己一句话─我为什么能够听到声音?我那个能闻的功能是从什么地方来?回光返照,结果成就了缘心自在。我那一念心,不再被外在的尘境干扰,也不再被内心的根、识所干扰,而入于法性之流,成就真如三昧,乃至于成就无上菩提,斯为第一。这时候,他就称念一句:释迦世尊!彼佛,(这个彼佛指的是古佛观音如来)彼古佛观音如来,他赞叹我善巧成就圆通法门,在整个大菩萨法会当中,就正式授记我的名号为观世音。因为我在因地的时候是观听,从观照耳根而成就十方圆明(十方圆明--我们前面讲过上合十方一切诸佛本妙觉心,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上合下化,所以叫做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这个地方等于说出了--整个圆通所成就的功德,就是一念心成就十方圆明。说:我们今天的妄想一天到晚在外面攀缘,我把心带回家,我把世间尘劳的相状都放弃了,我把我应该享用的名放掉了、利也放掉了,我该享用的都放掉了,那我得到什么呢?你得到了十方圆明。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诸位就知道什么叫十方圆明,一个有关大悲咒的故事:大概在十五年前,台中莲社有一个叫普爱姑的居士。这个普爱姑有一个媳妇,住在台东,这个媳妇身体很健康、很喜欢做事。后来怀孕八、九个月,有一天她就坐在客厅想啊:我即将要生小孩,我生小孩就不能去工作,所以我应该在这个时候,还没有生产之前,把家里整理一下。她就里里外外把整个房间打扫一遍。但是一个人一工作就很投入,就忘了自己的身体,等到她工作完之后,她想:坏了!太劳累了。结果她就觉得:不对啊,怀孕八、九个月,这个胎儿应该会动的啊!手会动、脚会踢,怎么一整天胎儿都不动了呢?结果如是过了三天,胎儿都没有动静,她就有个不吉祥的预兆,赶快去看妇产科医生。妇产科一扫瞄说:你这个胎儿已经死掉了,动了胎气,太严重了,你现在要赶快开刀把他拿出来。这时候她的媳妇就很紧张啊,不知道该怎么办啊,赶快找她的婆婆,就是普爱姑。普爱姑赶快带她去大医院作检查,答案也是一样,胎儿已经是胎死腹中了,要尽快拿出来。这时候普爱姑居士就对她媳妇说:你现在啊,反正你就最后一个关卡,冲冲看,持“大悲咒”!她们两个在那一天当中,就持了一整天的“大悲咒”。当然那个时候心力很强,持了一整天之后,再把大悲咒水喝下去。第二天起来,胎儿又开始动了!去检查,欸…这胎儿活过来了!

    所以:这尊菩萨是怎么样?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一念心,跟大悲咒跟佛号一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加持力啊?因为佛菩萨功德是双向的!我们说阿罗汉的功德是单向的,你看我们忆念阿罗汉没有什么感觉,阿罗汉他的心,可以从生灭的因缘,回到不生灭的功德,但是他没有回来的路。你看!佛菩萨的心是双向的──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双向的。双向的心,他怎么办呢?他就把他的功德安住在他的圣号,安住在他的咒语。

    所以你看我们跟佛菩萨就能产生感应,为什么?因为佛菩萨心本来就是双向的。我们在成佛之道这当中,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你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我们真的是要离开娑婆世界的因缘,但是你是怎么离开的,会影响到你未来是什么功德。你是用断灭的方式,把它全部都断灭的方式而离开的,你以后要回来就很难,你把你的成佛之路,全都断了。你可以选择逃避,当然可以啊!你可以充满着厌恶离开娑婆世界,当然可以,但是你总有一天你要回来,你要成就十方圆明,你就很难回来了。我希望我们在成佛之道,你要有一个比较长远的眼光,而不是说我赶快先出去,不是这样!

    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是从假入空,但是你有一天还要从空出假。《楞严经》这一条修行之路,有什么好处呢?它的方法就是你要在不坏假相的角度离开娑婆世界。假相没有错,你现在用一种极度厌恶的心来破坏假相,那你以后怎么办呢?你后半段─你要成就菩萨阶位,你怎么走呢?你想过这个问题?你怎么回入娑婆呢?所以本经的方法,提供我们成佛之道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就是─你不要破坏它,你只要不随妄转就好——无住。你到极乐世界去,你下一次再回到娑婆世界,你还是可以跟众生结缘,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因为你刚开始离开的时候,你就没有破坏众生的假相,你还回得来。《楞严经》的好,不是只有断烦恼,如果是要断烦恼,那小乘方法多的是,它这个断烦恼是没有后遗症,问题在这里。小乘的方法用非常激烈的方法,其实那个问题后面很麻烦。

    你看在《维摩诘经》,佛陀在弹偏斥小,叹大褒圆,阿罗汉对自己的悔恨,他当初不应该用这个方法来断烦恼的,可以选择更好的方法。所以如果你有志于──想要成就大乘的功德,你的目标就是追求十方圆明,那你未来的功德是双向的--上合十方诸佛,下合六道众生。当然,你要成就这样的功德,你的因地就是不能坏假相。我希望大家要知道:我们不是断烦恼,我们是在转烦恼。人生是转,而不是要你去断,你断了它,你以后怎么办呢?你对于因缘所生法,你怎么办呢?诸法因缘生--你掌握一个圆满的方法,你自然产生圆满的功德。你选对了正确的方向,你自然达到相应的目标,所以这个方法是很重要的。结果不是问题,你的过程会影响到你的种性,也就影响到你成佛的快慢。不是说:你先学佛你就先成佛,不是这样子的!你看看《法华经》你就知道,先走的,不一定先到啊!看你坐什么车乘,你坐了大白牛车,你就很快!有些人他烦恼就断得很快,而且他修行是修得很正常,有些人是越修、个性越奇怪,这就是有问题了,方法不对啦,不够善巧!

你对佛号没有信心就完了!

    本经当中讲到三力,心力、法力、佛力,理论上是三力,实际操作上不是三力。

    佛力是存在法界的,这个我们不用想,不用去准备,因为已经是现成的东西。你真正念佛的时候是两种力量,第一个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议;第二个你所念的法,不可思议。诸位你知道你建立的信心是建立在心力,还是建立在法力,你知道吗?你刚开始的时候是建立在法力,阿弥陀佛建立这个皈依境我怎么能够去呢?因为你有佛号所以你能够去,因为有这句无量光无量寿,所以你可以去,刚开始先偏重法力。

    其实在建立信心的时候,建立对名号的信心是必要条件。说你这个皈依境又是在十万亿佛土外,又这么庄严,你为什么能够去呢?因为我心中有这句佛号,我凭这句佛号我就可以去,就凭这句无量光无量寿就够了,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偏重法力。你对名号信心是必要条件!必要条件!

    那么这个心力呢?可有可无。你如果有般若的智慧观照,我这一念心是跟佛平等不二的,建立一个我能念的心其实也不可思议,也不错!

    但是你对你的心没有信心,我这个人是妄想,业障深重啊,也可以去!所以你建立对佛号的信心是最重要的。

    那么你能够对你自己的心有信心,那更好,有加分的作用;如果你对你自己明了的心,没有信心也无所谓,我业障深重,没关系,我通身靠倒可以吧!

    所以我们在建立信心的时候,诸位要知道,净土法门偏重他力的,它是偏重他力的,这是事实,跟禅宗不一样!你可以对你自己没有信心,是不是!但是你不能对佛号没有信心,你对佛号没有信心就完了!

    你对你自己没有信心,我是业障深重,我哪去得了呢?没关系,你还是照去!

    那你如果说对佛号有信心,对自己又有信心,那最好,千年的冰山雪莲,禅净双修嘛!

    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这个信心的建立,最重要是建立对名号功德的信心。

    我这个皈依境怎么去呢?我就凭我这句佛号临终十念,必生!法力不可思议就够了!

    所以这个地方的信心,就是你心中规划一个皈依境以后,你相信你可以去。在大乘经典说,信心就像一个人的双手一样,领着宝物,你没有双手怎么取宝?你没有信心哪,那么你到宝物当中,你是空手而回。你看很多人念佛,他临终时候没有往生嘛!他心中也有一个皈依境,但是他为什么跟这个皈依境,为什么没有产生一个灵动的感应呢?因为他不相信这个佛号可以救拔他。

    这个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你要启动它的力量,你必须要有双手,你才可以把门打开。所以每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心中,产生的加持力是不同的,因为你的信心有强弱不同的。所以当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相信这个佛号一定可以带你到净土去,你要相信这件事情不能有任何怀疑,而这样的一个心理建设,必须在你临终之前就做好这样一个坚定的心理准备。

           你不要住在五蕴的角度来念佛!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第一段是一个总标,第二段是一个别示。

    所以我们在看人生有两种的角度:第一个是看到它的假相,这一点请大家不要否定你暂时的假相,你要假借你的身心世界来借假修真,你的积集资粮、你的净土的成就,你还得靠人身啊,人身难得。但是假相,在《楞严经》里面它把它譬喻成一个大海所产生的一个水泡,它迟早会破裂。

    所以《楞严经》说我们怎么正确看人生呢?一个平静的大海,因为业力的风一吹,产生一个暂时的水泡。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它的体性是毕竟空的。所以我们的生命从空性而来,总有一天也要回到空性而去。所以你不能太执着,你必须从无住的角度、站在一个无住的角度来面对你的生命。

    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个身心世界是因缘的业力的和合而显现,当你的因缘的业力结束的时候,不管你今生活得很快乐,或者你今生活得很痛苦,它背后都有它的因缘,事出必有因。但是这个因缘,它是有为法,它是有穷尽的,等到这个能量释放完了以后,你就再也找不到你现在的色身,你就再也找不到你现在的思想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但是在整个生灭的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化的,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它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它没有变化,永远灵灵觉觉,周遍法界的真实本性。

    所以说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你要依止的是你的清净本性,不能依止你的五蕴身心,你的五蕴身心是变化的。

    所以我们念佛的人,你不要住在五蕴的角度来念佛,不要老是注重你的色身,不要老是注重你的感觉、你的想法、你的造作、你的了别,那个色受想行识。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要站在一种真实常住的心性当中,这个心性是怎么回事呢?它没有去来,去就是我们说的失败,有所失;来就是有所得,它没有得失的观念,没有凡圣迷悟的差别,没有这种生死的对立。那么在念佛当中,你要站在一种无住的角度,不住色生心,不住受想行识生心,站在一种清净本性的角度来提起你的佛号,你的佛号就不受任何因缘干扰了。

    这就是我们强调的以不生灭心来念佛。这种念佛法门,你这样子修,它有两个好处:第一个究竟义,第二个坚固义。

    《楞严经》说,我们不管修什么法门,你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从你的清净本性来生起种种的善法,第一个,你的功德更加圆满,它不会受到一时的局限;第二个,你的功德特别的坚固,不可破坏。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你的心态,因为你的心态会影响到你这个佛号是不是坚固。

这个是讲到临命终,恶业起现行的情况

作者: 慧丽    时间: 2011-7-12 11:09

净界法师

    我们看别释。这以下分成有善业的情况,跟恶业的情况。先看恶业得果报的情况。

   「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爱果之前相,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如日后分,或山山峰影等,悬覆、偏覆、极覆。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暗。」

    这个人临命终的时候,恶业起现行。好,我们看,若行不善业者,这个人生前造了很多的恶业,这恶业的势力造得太强大,临命终的时候,他就要去受,「先」,就是他平时所作的恶业,这种业力的牵引,「所得不爱果的前相」。就有地狱、恶鬼、畜生的果报要现前,它有一个征兆叫前相,什么前相呢?这以下说明。

    「犹如梦中,见无量种变怪色相」。就是这个人他在临命终的时候,昏迷状态,就好像做梦一样,在梦中他看到很多的恐怖的境界。这恐怖境界在《瑜伽师地论》讲很多,我们简单讲一下。

    这个人假设要到火烧地狱的话,他全身就发冷,他觉得整个身体发冷。发冷的时候,他在梦中看到一堆火,他就要去取这个火,这个念头一动,就在这个火烧地狱里面受生。假设这个人是要到寒冰地狱,他全身发热,这个时候他看到这个冰的境界,他欢喜,他就动了一个爱取,就在寒冰地狱得果报。如是类推。就是有种种的境界,使令他产生爱取的心,来滋润他的业力。但是这种境界,都是恐怖颠倒的「无量种变怪」的色相。

    所以我们看恶业起现行的人,他临命终的时候,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张得大大的,这是他在心中看到很多的事情,我们是没看到,他心中看到很多事情,就是他见到「无量种变怪色相」,他的恶业太重了。

    这个相状表示什么呢?「依此相故,薄伽梵说:若有先作恶不善业及增长已。」这种相状就是,「薄伽梵」就是佛陀,说这个就是在先前造了很多的恶业,造了恶业以后,他也没有忏悔,「增长已」,不断的加强它的势力。

    这个时候呢,「彼于尔时,如日后分」这种变怪的色相会出现,都是在一种黑暗的状态,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如果这个人是恶业起现行,他看到都是昏暗的状况,没有光明的,就是在太阳快下山的时候。

    「或山山峰影」,或者是有太阳,但是有山,或者山峰,山峰是比较高大的山叫山峰。虽然有太阳,但是有山峰的遮蔽,怎么遮蔽呢?这以下有三种状态,随着恶业的深重、浅薄有三种状态:第一个是「悬覆」,就是高高的,有山,但是挡到一点光明;第二个是「偏覆」,就是从旁边挡到;第三个「极覆」,就完全挡到了,这个人就是罪业很重,完全黑暗。

    就是说,这种补特伽罗在临命终的时候,恶业起现行,不但是有变怪的色相,而且看到都是昏暗的状态。

    这样判断这个人,「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明趣闇。」这个人就糟糕,这个有情众生,是从比较殊胜的光明法界往下堕落,多数到三恶道去。就是他临命终的时候,看到一些变怪的相状,而且内心是一片黑暗。

    这个事情当然讲因果,因为你平常造业的时候,你就是依止那个黑暗的心在造业,依止黑暗的心在造业,得果报的时候,内心就一片黑暗,就是这样子的。这个是讲到临命终,恶业起现行的情况。

你必须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离!

    你看,我们举一个例子好了。

    你看孔夫子,他有一天带着他的弟子游行在陈蔡之间,陈国跟蔡国之间一个叫作匡地的地方。结果被一个军队围住了,孔夫子跟阳货长得很像,所以大家把他当成阳货。

    这个时候军队已经把孔夫子跟他的弟子团团围住,非常危险。但是孔夫子就坐在地上,弦歌不断,他照样弹他的琴,他心不随境转。这个子路很紧张,就跑去跟他的老师说:夫子啊!这是什么时候,您老人家还在弹琴啊?孔夫子说:你坐下,来来来,你坐下,吾与汝道,我跟你讲个道理。

    孔夫子说:我一生啊,避穷久矣,我一直在躲避贫穷,我刚开始就在躲避贫穷,但是我还是躲不了贫穷,我一生不得志;那么我一生求通久矣,我追求通达也很久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去成就这个做官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孔夫子他一生当中的官运不是很好,反而他的弟子们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孔夫子他真正的好处在哪里呢?他能够真实地看破,他说:我自知天命如此。上天要毁灭我的话,我紧张也没用;上天要把我保存下来,我也不需要紧张。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他把人生真正地参透。当然参透的意思不是你否定,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心态不同。我们常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不是昨天的夕阳。

    所以我们应该用一个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而这个出世的精神正是你一种智慧的观照,一种空假中三观的智慧。

    我们不能够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生命,这是很危险的。你要跳脱到佛性的角度来看生命,你要站在比较高的一个点。

    你一天到晚活在你的身心世界,你会搞得你很痛苦的,因为它变化得很厉害,而它没有错。因为你过去造善业也变化得很厉害,它就是如实地把你的业力显现出来嘛!它有什么错呢?人生没有错嘛!而是因为我们对它过分地执取,产生我执法执,所以我们跟着它动,这是不对的。它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你要有这种心理准备。

    所以我们叫无住,站在无住的角度来生心,你必须要先脱离你的五蕴身心,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站在一个无色声香味触法的角度来念佛,你这个念佛才可以成功。

    这个就是在《楞严经》当中,它讲出了虚妄的相状,也讲出了真实的心性,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结论:真实的心性在哪里?就在你的虚妄的心中。

    所以我们的内心同时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充满了风雨、充满了波浪的地方;一个是风平浪静、没有风雨的地方,看你要站在什么地方。这两个同时存在啊!

    你一念的妄动,当下就是风雨交加;你一念的回光返照,当下就是风和日丽。

    所以真妄是不二的,就在你一念之间——一个是生起智慧的观照,一个是心随境转,颠颠倒倒。

    所以我们必须要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站在一个无色受想行识的角度来念佛。

    这个地方是可以找到的,你必须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离,因为你不能受它干扰的,它就是一个生灭相。它是一个生灭相,因为它是业力所显现的有为法。

    好,那么我们从空假中三观就能够知道跟身心世界保持一个不即不离,不能够执着它,但是你也不能够否定它,是这个心态。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