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净界法师】【楞严应用】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14 22:05     标题: 【净界法师】【楞严应用】


              在修学善业的时候,我们有两种过失!

                         净界法师

《<楞严经>修学应用》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放掌。

    我们这次的主题,就是有关《楞严经》在我们日常修行上的应用。

    在讲这个内涵之前,我们必须把《楞严经》在整个大乘佛教的定位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佛教的修行是有一定次第的,不是说成佛之道是马上成就的,它是有一个阶梯一个阶梯上去的。

    在古德对大乘佛法的判教,是把大乘佛法分成三个主要的次第。

    第一个就是所谓的安乐道。

    我们初修学佛法的时候是仰仗过去的善根,我们看到三宝起欢喜心,从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开始勉强自己断恶修善。

    所以我们刚开始的修学主要的思想就是一种善业的修学,我们告诉自己不能去造恶,那么勉强自己去造善,所以我们的心是以善业为主。那么从善业的修学当中,慢慢地去创造一个来生安乐的果报,在生命当中慢慢地去创造来生的安乐。

    但是这样的安乐道有一个问题,在《楞严经》上说,我们依止一种善念,这个善念是怎么样?

    是向外攀缘的、是向外追求的。
  
    所以我们在修学善业的时候,我们有两种过失。

    第一个不得自在。

    因为你要去布施、持戒、忍辱,你要假借外在环境的具足,如果没有好的环境我们就没有办法去造作善业了。

    所以在整个修学当中,完全不能够操之在我的,因为你心随境转。

    所以我们会觉得外境不断地变化,你看昨天的因缘跟今天的不同,今天跟明天不同。

    所以当我们在修学善业的时候,我们的心是躁动不安、不安稳性的,就不得自在。

    第二个,你的心不得圆满。

    因为当我们的心开始住在外境的时候,它是产生对立的。我们帮助了某甲,我们就忽略了某乙。

    所以这个善业的修行它的两大过失,第一个不得自在,第二个不得圆满。



图片附件: 5cf4c007g5b7dc22d4eba.gif (2011-6-13 17:52, 497.75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396
http://jixiangyun.com/bbs/attachment.php?aid=10441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14 22:06

楞严经修学重点——菩萨云何应住?
                         净界法师

    所以我们刚开始从业力的修学中的安乐道慢慢提升到第二个阶段叫作解脱道。

    解脱道的根本思想就是,你要从一个善念、一个慈善的心提升到一个觉悟的心,你必须要有一种智慧的观照。

    这个观照不是向外观照,是向内观照你的内心的一念清净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我们以前在修学善业的时候,心中是没有家的感觉了,一直整天向外攀缘,所以我们会躁动不安。

    到了解脱道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向内安住的,依一念的清净的不生灭心来面对人生的因缘。

    这个时候外面的因缘怎么变化,你心是不动的。

    所以从一个善业的修学要转成一种清净心的修学,就是开始慢慢慢慢,我们不但是创造来生的安乐而已,我们开始去熄灭生死的轮回,因为你心不动,生死的业力慢慢慢慢就消失掉了。因为生死是攀缘心带动的,你心一定要动,你才会有生死的。

    所以我们从一种躁动不安的心转成一种清净的寂静的心,这个时候生死的十二因缘开始逆转,我们以前是顺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生老病死,那么这个时候开始无明灭则行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

    所以我们慢慢慢慢地从善业的修学而转成一种清净心的修学,就是我们一般说的从安乐道到解脱道。

    那么第三个阶段,从解脱道再提升为菩提道,除了一念的清净心的观照,再加上我们菩萨大悲的愿力跟善巧方便,广度众生。从清净心当中再升为菩提心,这个就是慈悲心的问题、善巧方便的问题了。

    所以整个大乘佛教我们是分成安乐道、解脱道跟菩提道这三个重点。

    《楞严经》它的主要思想是在第二个,就是解脱道。

    我们透过本经的修学,会让一个躁动不安的心找到一个安稳的家,把心带回家。

    三界是不安稳的。我相信每一个人到了这个年龄,你会感觉到生命是变化的,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生命,我们很难去抓住某一个东西,包括某一个人,包括某一件事情,我们会看到今天跟昨天是有差异的,我们也可以预测今天跟明天一定不同。

    那么在整个生灭变化的三界当中,我们如何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安住的家?

    这个是本经的修学重点——菩萨云何应住?从安住当中才来谈到菩萨的调伏其心。

    所以说本经的一个重点就是从安乐道到解脱道。

    那么当然,如果我们《楞严经》安定了,那你有因缘学《法华经》跟《华严经》,广泛地说明菩萨道的善巧跟大悲,那就从解脱道又提升到菩提道。

    所以本经的定位主要是发明一个菩萨的解脱道的修学内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16 16:47

我们把它分成六科,来跟大家讨论这部《楞严经》
                       净界法师

    《<楞严经>修学应用》基本上分成六个主题,把整个《楞严经》的结构分成六篇,我们分成六个次第来跟大家研究。

    第一个就是我们这次的主题叫《正见篇》。

    《正见篇》就是探讨一个大乘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跟智慧来观察你的人生,培养一个菩萨的正知见,这第一个。

    第二个是《发心》。我们在行动之前一定是有一个愿力,菩萨应该怎么去发心,这个愿力才会坚固,才会圆满?这个是从《楞严经》的角度来探讨发心的问题。

    第三个是止观。这个《止观篇》我们会讲到本经的二十五圆通,我们会摘录几个代表性的来讨论我们怎么真实地去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去把心带回家,这个是《止观篇》。

    第四《念佛篇》。整个《楞严经》的正念真如的思想怎么应用到念佛上去,去达到临终的正念?这个是第四个主题《念佛篇》。

    第五个《持戒篇》。菩萨的戒法是广泛的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从《楞严经》菩萨是怎么样来安住,怎么样来调伏?这三个都是偏重在修行上,止观、念佛、持戒就是修行。

    第六个《破障篇》就是说,当我们开始把心带回家的时候,我们的妄想会产生一定的反弹,包括外在的鬼神的障碍,包括我们内心的烦恼障,因为你那个时候真妄交攻。那么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从《楞严经》的角度,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所有的外障跟内障,这个是《破障篇》。

    也就是说,甲一、甲二的正见、发心是整个大乘的道前基础,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个道前基础。三、四、五是整个菩萨的修学法门,菩萨的戒定慧跟菩萨的念佛。第六个就是当我们开始正式修行的时候,我们产生一定的正念,那么跟过去的妄想接触的时候,真妄交攻的时候,把妄想逼出来、把烦恼逼出来的时候,菩萨应该怎么去面对这个障碍的问题,破障。这个是我们把它分成六科,来跟大家讨论这部《楞严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16 16:48

透过指头的指导我们可以看得到月亮!
                        净界法师

    前言当中我们先有二段,第一个为何建立正见,第二个如何建立正见。
就是说,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为什么要建立正见呢?

    我们就去修就好了吗?你该布施就去布施,该持戒就持戒,该忍辱就忍辱,为什么要先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呢?这个道理在哪里?

    我们先探讨建立正见的重要性。

    这以下有一段蕅益大师的开示,我们先合掌把它念一遍:

    【讨究佛法,第一要务,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况弟子乎?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倘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试观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坠。故不留心教典,饶勇猛精进,定成魔外。胁尊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有谬云: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将谓如来教法,仅同举子业,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赖迦叶阿难二祖,彻底悲心,人皆视作等闲。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

    这段是蕅益大师对所有初学菩萨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

    首先讲到建立正见的重要。

    蕅益大师说,讨论研究佛法对于一个初学者是第一要紧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讲呢?他举出了我们的佛陀来做证明,他说,身为一个佛陀他尚且要以法做老师,何况是我们弟子呢?

    诸佛以法为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从诸佛的因地来看,所有的佛陀都是从凡夫开始的。

    那么他为什么能够成佛呢?因为他因地的时候以法为师,因为他掌握了整个修行的道路,所以他才能够改变自己,从烦恼的心而转成一个清净心,他是要有方法的,佛教的修行是要讲究方法的,这叫道,这个道就是一个方法。

    那么他从因地的时候以法做老师,在果地上他也是以法师人。

    佛陀出世的目的并不是显现神通,就是把他自己走过的道路,通过文字相再开显给我们。

    所以说,佛陀不管是因地、不管是果地都必须要遵守这个修学的轨则。

    佛陀是我们的老师尚且如此,何况是我们做弟子的呢?这个地方是举出这样的一个例子。

    这以下讲出它的道理:

    【虽胜义法性贵在亲证,倘非黄卷赤牍作标月指,示真实修行出要,何由得证胜义?】

    虽然说胜义法性,这个胜义法性指的是我们的清净的真如本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

    那么这个真实的道理当然可贵,但是在于亲证,而不在于言说的文字;但是身为一个初学者,假设我们没有透过黄卷赤牍(这个都是指的书籍),没有透过书籍的记载、这个文字的引导来当作一个标出月亮的指头,来指出修行的法要,那我们又怎么能够悟入真如法性呢?

    这个地方就是说,佛陀之所以成佛,因为他觉悟了一个道理,一个真实的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以佛陀自受用来说是没有文字相的,离言说相的。但是离言说相他自己受用可以,他要灭度以后把这个道理流传后世就必须假借文字了,好像这个标月指,月亮在这边。那么这个指头不是月亮,但是我们透过指头的指导我们可以看得到月亮。

    也就是说,经典里面的文字全部不是真理,但是你从文字去体会,你可以把文字里面的道理读出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所以菩萨修学空假中三观的时候,你必须从这个文字里面去体会的。

    所以初学者假设没有文字的引导,那我们根本不知道东西南北。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16 16:51

圆修不能变杂修,杂修跟圆修有什么差别呢?
                         净界法师

    请问法师,专修净土的人在做早晚课的时候可以加念其它的咒语吗?

    我认为是可以。

    当然这个地方净土宗的修学者,我们以我们历代祖师的开示,净土宗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专修,一个是圆修。

    善导大师、印光大师这两位老人家是强调专修,他认为你专修净土的人,你啥事都不能干。你身业专门拜阿弥陀佛,口业专门念诵阿弥陀佛,意业专门观想阿弥陀佛,三业专修,万修万人去。这个是善导大师提出来的,印光大师也颇为赞叹。

    那么永明延寿大师、蕅益大师、莲池大师这个系列的,他们提出不同的看法,叫作圆修,万善庄严净土。

    当然圆修不能变杂修,杂修跟圆修有什么差别呢?

    圆修就是我信愿很清楚,我也归依在阿弥陀佛的座下,但是我也有一些东西必须破障。每一个人的烦恼是不同的,他必须有一些对治法门来帮助他,调伏对三界的爱取,调伏他一些枝末的烦恼,但是他往生的这个愿力是一致的。

    我们修行人你不管修什么法门,你的心只有一条心,吾道一以贯之,这个叫圆修。你必须把所有法门把它整理排成一条线,如果你心中是两条线,那就完了。

    诸位你还记得吗?我说禅净理论上不能双修,因为它两条线嘛!一个是空观,一个是假观。但是你把它结合在一起,把空观放下面,先修空观,再生起假观,那这个就是禅净双修。

    你要不是这样子那就没办法双修了,因为这两个是矛盾的东西。禅宗是以空观为根本,净土宗是忆佛念佛,是以假观为主。但是我们把禅宗的空观放在下面,先告诉你自己本来无一物,你没有必要执取,然后再提起佛号,就变成一条线,那就变圆修了。那到底你是适合专修、适合圆修,那因人而异。大方向的原则性的判定是这样。

    如果你年纪很大,时间没有很多,我建议你佛号多念一点没有错。因为你往生,那很现实,你要靠阿弥陀佛,你要跟他缘深啊!

    如果你还很年轻,你兼修其它法门,我觉得无妨。但是你的愿力要很清楚,信愿要很清楚。

    大方向可以用年龄来判断,大方向。但是你对阿弥陀佛的心态,那个归依的心要很强。阿弥陀佛在你心中生起的时候,你那个内心的感受要真的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你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你相信你是罪恶生死凡夫,你一点办法都没有,然后把身心全部靠上去,身心世界全部靠上去,自然我见动念减轻,伏住,那种感觉是很重要的。

    那至于佛号念多少,当然随缘尽份。但是大方向来说,你的修学越晚年要越专,这样才合理。

    那刚开始你读读大乘经典,增加你的见地,我觉得不错,开阔你的眼界,对你临终放下身心世界有帮助。

    但是你慢慢慢慢融会贯通的时候,你这个佛号有禅观的智慧照耀的时候,慢慢慢慢你越到晚年的时候,你这个法门你要慢慢收摄、慢慢收摄、慢慢收摄。

    所以年纪越大的人越喜欢简单,到最后就一句佛号。但是你这句佛号含藏了你过去所修的种种的善法都在里面,这个就是永明延寿大师说的万善庄严净土,但是它的方向是一致的。

    你还可以持大悲咒,可以的。你甚至于可以持楞严咒心都可以的,破鬼神障嘛!破障。这不影响我对阿弥陀佛的归依,不影响。

    好,我们这堂课跟大家讲到这个地方。

    这个观念是很实用,不用花你很多的时间。但这个法门跟你的善根很有关系:你善根够,就在一念之间;你善根不够,这次的课就结缘。但是你没有损失,因为你善根先种下去,以后它不会失掉,那么禅净双修我觉得是很重要。

    我们断不了烦恼,但是可以做到不随妄转。但是你的心一定要把它带回来,把心带回家。

    好,那么谢谢诸位,阿弥陀佛!回向!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17 19:35

你掌握了一个痛苦跟快乐的道理,你才有资格谈修行!
                        净界法师

    所以初学者必须由文字来做引导的,这以下举出一个实际的例子。

    比方说外道跟佛弟子的差别,你看外道他们也是出家,希望能够了生死。但是他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所以他们虽然想要求解脱,最后的结果反而是堕落。为什么?因为不留心大乘的教典,即便勇猛精进,到最后是天魔外道。

    我们一般人不看经典,对人生的看法大致上是两种看法:一种是断灭见,一种是常见。

    断灭见是反正人死如灯灭,所以从人死如灯灭当中产生及时行乐了,他不相信有来生。

    第二个就是常见,我们相信在宇宙当中有一个常住的主宰者,比方说上帝、比方说天神,他可以主导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透过对上帝、天神的祈祷,我们就能够趋吉避凶、离苦得乐,这两个都是错误的。

    其实你的快乐跟痛苦是你自己的内心决定的,你生命的抉择,你选择做跟不做,那么这样的一个业力的形成才是真正你生命的主导者。

    所以说当我们不能够了解教理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向外攀缘的,是跟着感觉走的。

    那么相反来说,胁尊者八十出家,昼观三藏,夜习禅思,乃有济。这个胁尊者,佛灭度以后六百年,他八十岁才出家,那么在这种年老力衰的情况之下,他因为白天看经典去明白道理,晚上根据这个道理来修习止观,最后才成就阿罗汉果。

    你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外道在年轻的时候出家,在精神体力那么旺盛的情况之下,这么强的出离心,但是因为他不明白道理,结果是求生反坠。佛弟子他在八十岁出家,他用的精神体力很有限,但是他掌握了生命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结果他成功了。

    这个道理是说,宇宙人生是有一定的轨则的,诸法因缘生。

    你看,太阳它一定是从东边出来,晚上从西边下去。你从来没有一天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从东边下去,不可能!你看月亮,它是初一的时候最小,到十五的时候变最大,大到一定的程度它又开始变小。你看海水它涨潮,它涨到一定的程度,它又开始退潮、退潮、退潮,退到一定的程度又涨潮、涨潮、涨潮……一个真实明白道理的人看宇宙人生的万事万物,你会发觉人生是有一定的轨则的。

    这个轨则就是所谓的佛教说的流转门跟还灭门。

    我们之所以不断地流转生死,这个背后也有一定的轨则,诸佛菩萨能够安住在安乐解脱,他掌握了一个解脱的轨则。

    所以人生虽然是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在变化当中后面是有一个道理的,一个人会堕落是有道理的,一个人会往生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我们今天读圣贤书,就是把那个我们为什么会堕落,我们为什么会往生,我们为什么会成佛,你要把那个道理掌握住了,这人生就在你掌握当中了。

    我们一个人只有两种情况,第一个用智慧来观察人生,第二个用直觉去面对人生,跟着感觉走嘛,我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那这个人就没什么希望了,就是佛教说的闭着眼睛过活,他完全不用智慧来观察人生的,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这个人无量无边的生死在等着他了。

    所以我们从经典的学习,我们打开我们的智慧眼,我们知道我们这样做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那样做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你掌握了一个痛苦的道理跟快乐的道理,你才有资格谈修行。

    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是先打开眼睛,然后才有行动的,因为人生是有它的轨则的。

    十法界的因缘果报背后的确是有它的轨则的。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如果说闭着眼睛修行,结果就跟外道一样,求生反坠。虽然花了很多精神体力,但是结果却是堕落。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研究道理了,就是我们说的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爬山,没有一个人说不用看地图就可以爬山的,爬到最后爬到老虎洞去了。

    所以这个地方是讲到修学是要尊重传承,历代祖师所留下的这些开示的法语。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18 13:35

不重视教理,最严重的是净土宗这一块!
                        
净界法师


看第二段,就讲出当初的一个错误的知见,有谬云:

   
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

    这个是在当时明朝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说,你年纪轻,精神体力好,你应该研究教理啊,去明白人生的道理;假设你年纪老了,体力衰了,好好念佛就好,什么道理都不用明白,一句佛号念到底了。

    那么这种思想在蕅益大师来看是非常严重的错误。

    他说,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难道年纪轻的人只研究教理而不念佛吗?或者念佛而不研究教理吗?教理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念佛就像一个人的脚,这个眼睛跟脚,我们随时随刻两个都要配合的,没有一个人是靠眼睛走路的,也没有一个人是闭着眼睛可以走路的。

    所以我们不能够把教理当作一个,好像如来的教法是为了应付考试的一个举子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文章,来博取功名于半生,好像教理是讲给别人听的一样,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不重视教理,当然末法时代很严重,但是最严重的是净土宗这一块。

    我觉得蕅益大师讲这个思想,“年少力强宜习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这句话对净土宗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到现在都还在受伤。

    我们净土宗在整个大乘佛教当中,到了末法时代衰败得特别厉害,主要的原因就是修净土的人完全不明白人生的道理。


    佛号是一个广大的无量光无量寿,但是问题是,是谁去念这句佛号是很重要。

    你是用一念心去念这个佛号,能念的心是主导者。

    我们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有两种力量,第一个能念的心,第二个所念的佛,谁是主动谁是被动?

    当然你的心是主动嘛!佛是被动配合的。

    佛陀度化众生是有条件的度化众生,这个地方修净土宗的人,你绝对要认识一个道理:佛陀对我们的救拔是在因缘的情况下救拔,诸法因缘生是整个大乘佛教的共识,你违背了诸法因缘生,那你就不是佛教徒了。

    我们看经典上讲到感应道交,众生心垢净,然后菩萨影现中;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然后即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佛陀对我们的救拔,是在我们正念分明的情况之下才能够产生救拔的。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句佛号,在一百个人的内心当中,在一千个人念的时候,它产生的效果会不一样。

    这个就是诸法因缘生,你内心的准备是很重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19 13:26

你要调伏你自己的妄想,你才能够把佛号持好!
                        净界法师

    我们当然不可能广泛地学习,但是我个人认为修净土宗的人你至少要明白三个道理,你才可以去念这个佛号。

    第一个,你要能够了解弥陀,阿弥陀佛的功德有哪些?

    你念这句佛号背后有四十八愿,你四十八愿完全不懂,你很难产生一个强烈的皈依心,念佛最重要就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临命终的时候顺从本愿,但问题是你对本愿完全不了解。信心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之上才有所谓的信心,所以你对四十八愿完全不熟悉的人,你这个佛号念起来是没有力量的,所以你要了解弥陀。

    第二个你要了解净土,念佛不是目的,你是为了求生净土才念佛的,这个不要忘了。

    所以念佛是有愿力的,是有目标的,我们不是为了念佛而念佛的,我们是为了求生净土而念佛的。所以你对净土一无所知,你说我来生要去的地方我完全不了解,但是我很想要去,不合乎道理,不可能!

    我们不可能对一个陌生的东西产生愿力,不可能!你说我要移民到美国去,我对美国一无所知,不可能有这种事情!所以你要能够了解弥陀,你才能产生一种坚定的愿力,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要厌离娑婆世界,就是明白净土的庄严。

    了解弥陀、了解净土,第三个,你要了解你自己。

    临命终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因缘哪,你过去生的业力,你今生的烦恼,到临命终的时候腊月三十算总账,它不会跟你客气的,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是百感交集的,善恶交攻。

    我们造了很多善,但是可也造了很多恶。

    你面对你内心的状态,你菩萨怎么安住?

    你一定要把你的问题调伏了,佛力才会进来的。

    没有一个人是在颠倒的情况往生的,没有一个人。

    问题不是佛陀要不要救拔你,佛陀是在一个有因缘的情况之下才能够产生救拔的,如果说你不管颠倒也好,你不管正念也好,佛陀一定可以救你,那这样子净土宗变成他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就是离开你一念心性之外有一个决定性的力量,它可以控制你的生命。那这个净土宗变成他生的思想喽,他生就是外道、上帝的思想啦!

    所以净土宗的感应道交是要建立在诸法因缘生的情况之下,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做好正念的准备,佛陀的力量才能够进来。

    我必须强调一个观念,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事情,佛力是准备好了,我们准备好了没有?

    我们的正念准备好了没有?我们的信愿行三资粮准备好了没有?

    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准备,佛陀可以把我们这件事办好,那我们现在就不会再流转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除了了解弥陀、了解净土,第三个你要了解自己。

    我们不可能广泛学习,经典太多,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如何了解弥陀,建立信心,如何了解净土,建立你的愿力,第三个如何自己,破除你身心的障碍。我个人觉得这三个缺一不可,缺一不可。

    那么这就是我们要研究教理的原因。

    我们所有的障碍都是来自于自己。你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的妄想,你不了解它,你不是它的对手的。

    你跟它硬对硬地硬碰,那就《楞严经》说的,妄想是什么东西啊?那无始劫来熏习所成,你不是今天才打妄想,你过去生无量劫的生命,你每一生都打妄想累积到现在,佛号是今生才成立的,你是它的对手吗?

    你小孩子跟大人打架。

    所以你要没有用智慧去观它,那你面对妄想,那你肯定糟糕了,因为它是熟境界,佛号是生境界。

    所以说,我们要保证临终的正念,你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妄想,你了解它你就不怕它了,你就能不为妄转。只有一个方法,了解什么是妄想,你才能够超越它。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净土宗也是要研究教理,因为你要调伏你自己的妄想,你才能够把佛号持好。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20 14:29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听闻佛法绝对不会白费的!
                         净界法师

    好,看最后的总结。

    我们对大乘佛法的熏习,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

    当然每一个人善根不同了,同样在娑婆世界末法时代,有些人的确善根特强,他听几次就懂;有些人的善根栽培不够,他听了几次还是觉得似懂非懂,但是没关系。你每一次的听闻绝对不会白费,因为这个法都进入到你的心中了。

    我们所有的人会懂,也是从不懂过来的。

    你说书到今生读已迟,那你今生不读不是更迟吗,对不对?

    就像印刷一样嘛,你印第一次、印第二次、印第三次,我们不要羡慕别人善根深,反正我们就不断地从因地上栽培。所以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听闻佛法绝对不会白费的。你听进去它就生生世世跟着你了,你到哪里去它永远跟着你,他的这个善根表现出来那是时节因缘的问题。

    所以我们佛法的流布是靠初祖的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是第一代祖师了,佛陀灭度以后第一代祖师迦叶尊者,第二代祖师阿难尊者,这两个祖师的彻底的大悲心。

    但是我们对于历代祖师把佛陀经典的这样的整理跟结集,我们把它当作是一个平常的事情,不知道珍惜。

    但事实上,在恒沙世界当中,这个是讲到空间,在时间上,我们经历了无量劫,我们要听闻到大乘佛法的文字,是不可得而闻也。

    因为我们大部分都在畜生道,或者到天上去嘛!你在人间你要遇到佛法的住世。

    所以我们在过去的无量生命当中,要善得人身,要遇到佛法的住世,你要能够放下万缘来听一堂课程,在我们过去的生命当中这种机会是不会太多的,不会太多的。

    所以我们以前栽培善根的时间太少,我们打妄想的时间太多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不能够摆脱自己的感觉跟妄想,因为我们的时间太短了。

    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努力,这个因缘会改变的,因为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佛教的因缘观是三块,过去的因缘产生现在的因缘,现在的因缘又引生来生的因缘。

    我们从今生来看,我们要继承过去。所以人生的问题就是,我们很难摆脱过去,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过去生所留下的痕迹,包括烦恼、包括业力,会不断地干扰我们。

    你看我们讲心跟境,我们的业力创造了外境,这个外境又牵动了内心,又去造业,造业的时候又创造了一个来生的外境,这个外境又牵动了内心……你看境去引生心,心又创造另外一个境,到来生的时候,你遇到这个境,你继续造业。

    那我看我们轮回性这个力量,心境的一种恶性循环,那怎么改变?

    先改变内心还是改变环境?

    是的,要改变内心,因为这个外境是被动的嘛。

    你一定是从内心的觉悟,你才能够从现在的因缘跳出去。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21 15:53

我们一个人不听经会有什么缺点?
                       净界法师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就是舍卫国的波斯匿王,他领导一个兵强马壮的国家,在印度的十六小国当中它是非常强大的国家,所以很多小国要巴结它了。

    那么隔壁的小国家就送了波斯匿王五百只白鹤,这个波斯匿王很欢喜,就把这五百只白鹤安住在舍卫国祇桓精舍隔壁的山林里面。波斯匿王度假的时候就到这个森林里面去欣赏这五百只白鹤的飞翔。

    那么这五百只白鹤平时在空中飞翔,但是当佛陀在精舍说法的时候,这五百只白鹤就停下来,在树上聆听佛陀的开示。时间久了以后,诶,这个一入耳根永为道种,佛法的文字相,每一个文字相都带着佛法的道理在里面,文以载道,所以经过这个白鹤的思惟消化以后,它把文字的道理转成它内心的道理,转成心中的观照。

    后来有一天这五百只白鹤在空中飞翔的时候,遇到了猎人用网子全部把它网住,就全部被杀死。杀死以后,波斯匿王很伤心啊,就问佛陀说,这五百只白鹤往生到哪里去了?

    佛陀说,这五百只白鹤因为听法的关系而心开意解,往生到忉利天去了。

    当天晚上,因为天人他是有神通的,他一到天上以后第一件事情,他会知道他为什么会往生到天上,他会知道,因为佛陀的教化。所以他以感恩心,晚上的时候来到精舍跟佛陀顶礼。佛陀为说四谛法门,讲到无常无我的道理,这五百只白鹤转成的天人当下证得初果,向佛陀顶礼以后又飞到天上去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堕入到畜生道是很难跳脱出来的,尤其是这种钝根的人。

    我们一个人不听经会有什么缺点?

    你那个明了的心会变成钝性,菩萨有一种钝根菩萨(跟利根菩萨),就是他没感觉,你跟他讲什么道理,他没感觉。他看到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也没感觉。

    那我们听经的人他的心有一种明了性,他是一种利根菩萨,他能够借事显理,他从事相的变化马上觉悟到道理而产生生命的调伏跟改变。

    如果我们今天没有听经的人,你一旦堕入到畜生道你就很难出来了。

    你堕入到逆境当中,不要说畜生道,就算你在人间你遇到一个恶因缘,你没有智慧的人你也很难跳脱出来。你不能在生命当中产生扭转的力量,也就是说,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他生命是永远被动的,他必须在好的环境他才可以修学,他必须在一个好的环境他才可以增上。

    一个利根菩萨,不管外境是好的是坏的,对他来说顺逆皆方便,因为他有一个敏锐的智慧来突破障碍。你看比方说五百只白鹤,它虽然有业障,但这些白鹤善根强,他能够从白鹤的身很快地转成天上的果报,从天上的果报很快地转成初果。

    有些人生命的改变是很快的,你看他学佛没几年,他进步很快。有些人学佛了三十年,你看他这样子,还是这副德性,这个问题跟你的智慧有关系,因为你没有真正觉悟嘛,你还是活在信仰当中,你还是用信仰的心来学佛,那你进步就很慢啊。

    我要提醒大家,不是说你先学佛你就先成佛,先走的人不一定先到家,这跟你这个乘有关系,三乘,成佛之道,这个法门,你的思考模式、你的智能就是车乘,你看你去OFFICE(办公室),你骑脚踏车可不可以到OFFICE?当然可以啊!你坐汽车也可以到OFFICE,哪一个快?当然汽车快。你培养一个好的思考模式,你在突破障碍的时候,在整个修学当中你就会进步快,因为你坐了一个快速的车乘。

    我们绝对不能让自己变成一个钝根的菩萨,那就很糟糕了,你永远活在生命的等流性,你昨天是怎么样,你今天还怎么样,明天还怎么样。

    从佛教的因缘观察,你宁可烦恼重、善根强,你宁可这样子,因为你烦恼重,你善根强,你还是可以突破。也不要说烦恼淡薄、善根钝,不要这样,这个不好。

    所以说,你的生命的改变是来自于你真实的觉悟、真实的智慧,你才可以产生一个强大的改变,而这个智慧怎么来的?是听闻佛法来的,没有其它的方法。因为在我们的生命经验当中,很难得到这样的智慧,一定要佛陀的出世说法,一定要历代祖师把佛陀说的法加以整理,然后代代相传,这个忏公师父常说,佛祖一脉相承的佛法,它是有传承的。

    所以说这个就是我们要研究教理的目的,就是从这个地方得到宝贵的生命的智慧,知道什么因缘是堕落的因缘,什么因缘是解脱的因缘。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22 12:40

道理觉悟了,才能够产生强大而坚决的力量!
                         净界法师

    丙二、如何建立正见。

    我们整个前言有两科,第一个,为什么要建立正见?

    正见当然就是菩萨的智慧。

    因为我们的生命就像无止境的水流,这个水流它是等流性的,它从过去生流到今生,它也会从今生流到来生。

    从一个凡夫来说,这个水流很难变化,它有一种习惯性的等流性。

    就是说,你前生打什么妄想,你今生还打什么妄想,换汤不换药,换个身体打妄想而已。

    就是经典上说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就是恶性循环嘛。

    所以我们生命要产生变化、产生突破、产生增上,就变得很困难。

    我们过去由于一念的颠倒妄想创造一个恶劣的环境、一个染污的环境,结果面对这个染污的环境又继续造恶业,造恶业当中来生又创造另外一个染污的环境,又继续造恶业。

    有人跟我讲说,我没办法持不杀生,因为我生长在一个打渔的家庭,整个海边都是打渔的。所以一个人他产生恶性循环的时候就很糟糕了,他由内心造恶业,到三恶道以后,从三恶道出来还是带有这个习气、还是那个环境。

    所以我们从一个生命的等流性要产生强大的突破,你就必须要先从内心改变起,从觉悟。

    你生命的内心开始逆转的时候,你外境就开始产生变化了。

    所以,佛教的整个生命的变化是从内心的觉悟开始。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有无量的功德,但是以觉悟为根本,佛者觉也。

    因为佛菩萨所有的波罗密都是从觉悟的心发动出来的。

    因为你觉悟了,你在造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心,那个力量的造作是一种决定性的造作。而不是像现在,我们在造善的时候是犹豫不决的、勉勉强强的,那要产生一个强大的力量是不可能。

    所有的道理觉悟了以后,你在造布施、持戒、在念佛的时候,才能够产生强大而坚决的力量,不管别人怎么样障碍你,你内心当中是不会改变的,而这种力量来自于觉悟的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建立正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23 19:05

以神通跟善业为住,就变成外道跟诸天魔王!
                         净界法师

    第二个,我们看如何建立正见。

    这当中有两段。

    第一个,从本经来说,我们首先要了解到生命是有因缘的。

    因缘就是说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它的道理、都有它的条件。

    这个地方讲到真妄两种根本,就是生死轮回它也是有它的条件的,佛菩萨安住在涅盘安乐也是有它的条件的。

    那么这两种条件是什么?首先你一定要先了解这个道理,才能够从流转而转成还灭。

    我们看经文: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佳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我们在明白整个生命的道理当中,最重要的先了解生死跟涅盘两种根本。

    这地方我们分两大段,先说明修行者跟一般凡夫的过失,过失是怎么来的。

    先看凡夫的过失。

    佛陀告诉阿难说,一切众生,这个地方的一切众生指的是造恶凡夫。

    造恶凡夫是怎么回事呢?他从无量的生命当中他的内心当中就遵循着三个轨则。

    第一个、颠倒。看到事情的时候,他先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他把一个染污的因缘把它当作清净的因缘,比方说,他认为杀盗淫妄是安乐的,他一直认为说做杀盗淫妄能够让他产生快乐,这样的颠倒。

    然后,他有这样的颠倒思想,遇到了因缘具足,他就付诸行动,造业了。

    第三个、自然。这个自然指的是果报。因为你有业,自然就招感果报嘛,地狱的刀山油锅的果报出现。而这样的惑业苦就像一个恶叉聚,恶叉聚是一个印度的水果,它不生则已,一生就是三颗连在一起。

    所以说,对一个造恶凡夫来说,他的生命永远活在一个恶性循环,他起烦恼、造罪业、到三恶道去,三恶道出来以后好不容易得到人身,他又起了另外一个烦恼,因为他的习气还在嘛,他的等流性还在,他继续起烦恼,又造恶业、又堕落到三恶道去。所以他的生命当中永远是活在惑业苦的恶叉聚当中。这是第一个,凡夫的相貌。

    第二、看二乘人,比较好一点。

    二乘的修行者他当然修学四谛十二因缘,从苦集的流转门到灭谛的还灭门当中他知道诸法因缘生而觉悟了我空的真理,但是他为什么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乃至于别成声闻缘觉变成偏空呢?

    其实,他的心跟前面的心有点相同的地方,就是有所住——攀缘心。

    只不过是前面的凡夫是住在恶业,以恶业为住,他生命当中就是以造恶为根本,追求享受嘛。前面的造恶凡夫是以杀盗淫妄为住,他为什么要工作呢,为什么要赚钱呢?因为他满足他杀盗淫妄的欲望,他住在杀盗淫妄当中,这种人是地狱种姓的众生。

    那么二乘人是以空性为住,所以他是偏空,但是不能成就无上菩提的功德庄严。

    外道以什么为住呢?外道、诸天魔王跟魔眷属,他是以善法跟感应神通为住。外道他也做慈善事业,诸天魔王修了很多的神通啊,他以神通跟善业为住,就变成外道跟诸天魔王。

    也就是说,前面的三种人,包括造恶凡夫、造善的外道、那些做慈善事业的外道、或者是修学偏空的二乘人,他们的内心世界都因为不能了解到生命的两种根本而错乱地用心。就好像蒸沙,拿沙希望煮成美味的食物,但是经过尘点劫的时间,这个沙是不能改变成食物的。因为你没有掌握到一个菩提的根本,你就不可能会有菩提的果实出现。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24 19:36

我们每一个人最大的障碍就是心中的妄想!


                          净界法师


    那么什么是菩提的根本呢?


    这以下正式说明了。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为什么我们凡夫造了很多的善业,我们过去也曾经布施、持戒、忍辱,现在还流转呢?

    因为我们在造善业的时候是用攀缘心。

    为什么佛陀他修布施、持戒、忍辱,他那个善业的庄严变成无上菩提的庄严,我们造了善业是变成有漏的果报?

    因为佛陀的心是一种清净心。

    所以这个地方说出根本问题不在法门的本身,而在于你的心态。

    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这个是菩提涅盘的根本,就是一念的清净心,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

    那么一念心性怎么变成攀缘心呢?

    这以下说明: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这个地方就把妄想揪出来,这个妄想诸位要注意听,我们每一个人最大的障碍就是心中的妄想,包括你为什么不能了生死、为什么不能往生,都是因为这个来的。

    首先讲到识精元明。

    识精元明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光明的,但是,这当中产生两个变化:

    第一个、能生诸缘。能生诸缘指的是善恶的业力,就是阿赖耶识。我们过去生造了很多业力,这个业力就变成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它能够怎么样?唯识所现,它把我们的业力变现成一个果报。

    第二个、缘所遗者,就是唯识所住,这个住就是安住的住,我们的心就住在这种果报当中。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我们产生一个感觉,这个感觉可能是一个美好的感觉,也可能是一个痛苦的感觉。这一部分不能怪我们,因为这是业力的显现嘛。

    感觉下一个就是打妄想,我们安立很多的想象、名言的分别。我们可能把这个想象成好的,也可能想象成不好的。这个想象,第一念也不能怪你,因为这个是过去生留下的习气。

    但是你住在你心中的感觉、住在你心中的想象,就糟糕了,你会产生一个新的轮回的力量,恶性循环开始了。

    我们为什么会一天一天地如此,我们为什么会生生世世如此,过同样的生活,活在同样的环境?

    因为我们每一个感觉妄想出来的时候,我们住在上面,就是能生诸缘,唯识所现,然后唯识所住。

    我们很喜欢住在心中的妄想。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26 09:14

好坏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
                       净界法师

    有一个禅师,他在禅堂打坐以后,他晚上要睡觉了,他走回他的寮房。因为晚上天色不是很明亮,他不小心一脚踩到一个软的东西,“呱唧”一声,他心中非常害怕,哎呀糟糕了,踩到一只青蛙!

    他心中感到非常地愧疚、感到非常地遗憾,回去以后一夜没有睡好,整个晚上念往生咒为这个青蛙回向,他感受到那个青蛙的冤魂非常地生气,对着他不断地干扰。

    所以一早起来做功课,他还是不断地拜忏,向青蛙忏悔。

    后来早上天亮的时候,他的徒弟去打扫门前的时候说,哎呀师父,你昨天晚上踩到一个茄子啦!

    这个老和尚听到以后啊,通身清凉。

    其实我们亦复如是。你看这个老和尚一个晚上被这个青蛙的妄想干扰到几乎没办法睡觉,躁动不安,他走不出他的妄想,直到他的徒弟说,你昨天晚上踩到一个茄子的时候,他那个妄想才“砰”破掉,从妄想中出来。

    我们每一个人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把某一个人安立一个名言,诶,这个人对我不错,好人;那个人怎么样……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诸法因缘生,我们的业力把生命变现出来,那样就是那样嘛,好坏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

    所以,我们习惯性用我们的想象力把每一个人、某一件事把它变成一种想象,然后就住在自己的想象当中。

    这个非常糟糕,就使令我们失去我们原来的本来面目,我们从今以后找不到回家的路了。离家出走,找不到回家的路。

    所以,这个地方就造成一种轮回的力量产生。

    生死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26 09:15

枉入诸趣——这四个字太重要了!
                        净界法师

    下面这段很重要,讲到结果了,我们一个人活在自己的感觉、活在自己的想象有什么过失呢?

    就使令一切众生——遗此本明。

    我们偏离了我们回家的路,所以,终日地修学善法但是而不能回光返照,枉入诸趣——这四个字太重要了。

    什么叫“枉”呢?就是冤枉。

    生死是不应该有的。如果生死是理所当然的,那我们就认命呗。问题是我们一念的清净心本来没有生死,是我们自己把它捏造出来。

    所以,古德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做梦的时候你感到真的是有六道轮回,醒过来的时候,那是一场梦嘛。

    你看成佛以后的人,他回观过去的生死轮回,那完全是梦幻泡影,就像一个人做梦醒过来一样。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到底有没有?

    答案就是——你说呢?

    你要颠倒,你还是喜欢活在你的妄想,那对你来说就是有。

    你要试着从妄想走出来,只要你愿意尝试你就会进步。

    其实修习首楞严王三昧就是你方法正确、然后坚持下去。

    你从现在开始,你要安住真如,试着跟妄想保持距离,对你来说轮回的力量就慢慢减小。

    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叫作轮回,没有实体的。如果有实体那就不能改变,它也是因缘生嘛。

    我再讲一次,妄想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生死也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以,你未来的生命到底是生死轮回,你未来的生命还是到一个清净的国土,就看你的心跟妄想的互动。

    你还是喜欢跟妄想在一起,还是喜欢住在你的感觉,你还是喜欢住在你的妄想当中,那你就很糟糕,你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都很难。那你的生死的力量就很强大。那个十二因缘的力量,无明。

    什么叫无明?就是爱取。智者大师说,以爱取为无明,就是爱取自己的妄想。

    你看我们很喜欢吃榴莲,这个是小事情,不过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一些道理。喜欢吃榴莲的人他跟榴莲接触的时候,第一个有感觉,哎呀!这个榴莲不错,颜色很漂亮,味道也好。然后你跟它接触的时候产生感觉,你把榴莲产生一个美好的想象,哎呀,这个太好了!

    如果榴莲会说话,就是——

    “都是你说的啦,好坏都是你说的嘛,我就是这样子的。”

    然后你就陶醉在自己的感觉。其实我们不是真正喜欢榴莲,我们是喜欢自己的感觉,就是心跟榴莲接触的时候心中的感觉,活在自己的感觉跟想象。因为你如果真的喜欢吃榴莲,你榴莲吃多的时候、你厌恶的时候、你的感觉变化的时候,你不要了。

    所以你在乎的不是榴莲本身,其实你是假借榴莲来引申你的想象跟感觉而已,你要的是你心中的想象跟感觉。

    我们每一件事都是这样。

    智者大师讲得很清楚,凡夫活在妄想当中,譬如狗啮枯骨。

    你看狗去吃一个完全没有肉的骨头,枯骨就是那个干燥的骨头,没有味嘛。但是这个狗在嚼的时候,把嘴巴咬破了,流很多血出来——唉,这个骨头真好吃!

    骨头说:“我根本没有滋味,是你自己流出来的血嘛!”

    所以,我们其实喜欢一个人也好、喜欢一个东西也好,其实我们不是真正喜欢它本身,其实我们真正在乎的是跟他接触的时候那个感觉跟想象,我们喜欢住在这个感觉跟想象。

    这个就是一种轮回的力量——活在自己的妄想中跟感觉当中。

    这个佛陀讲得很清楚——由诸众生,因为我们喜欢活在自己的妄想,所以遗失了我们的本来面目,而且冤枉地落入到轮回当中。

    冤枉这两个字就是说,其实你不应该这样子,结果变成这样子。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27 17:10

你不能站在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
                         净界法师

    那么现在道理懂了以后,我们怎么操作呢?

    你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相信你的清净本性当中,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生死。

    我们在修行当中,你不能住在烦恼来调伏烦恼。

    我再讲一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这句话很重要——你不能站在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你要站在一个清净心的角度来对治烦恼。

    也就是说,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烦恼,你才有资格对治烦恼,从本来无一物当中来生起你的菩萨道。

    你本来没有烦恼,烦恼只是一个虚妄的想象而已,你对治烦恼就容易了。

    你要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生死,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对治生死。如果你认为生死是真实的,你就很难断了。

    一念之差而已。

    你认为真实有一个烦恼、真实有一个生死,那对你来说你的修行就很难进步,因为你站错位置,你站在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

    诸位知道怎么忏悔业障么?最圆满的忏悔业障的心态是站在一个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观察业性本空。

    大乘佛教的修学一定有理观跟事修的。

    你一路在事相上修学,你很难进步的,你还是活在妄想当中。

    你活在妄想当中,你叫作什么,知道么?

    叫作“积集善业”,在妄想旁边积集一点善业,但是本质还是妄想,本质还是轮回性的。

    所以,《楞严经》的思想是正念真如,你要忆念,你要把你的因缘所生法、把无量无边的烦恼的假相剥开来,把无量无边的业障的那个因缘的假相也剥开来、把无量无边的生死的梦幻泡影的假相也剥开来,看到你的本来面目——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从那个地方安住,从一念的本来无一物的清净心当中重新面对你的生命,你的修行就完全不一样,心态完全不同。

    本来没有的,因缘所生法才有,既然因缘所生法有,我一定可以用另外一个因缘把它消灭掉。

    菩萨道的真实信心来自于一种自他不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从一个清净的自他不二当中去建立你的菩萨的道心。

    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你必须找到你的根本。你想吃饭你要找到米嘛,如果你一直喜欢住在你的妄想,就像你用沙你煮不出饭出来的。

    这个道理就是这样,你要找到根本。

    所以我们现在要知道,你现在打很多妄想,不能怪你;你产生很多的感觉,也不能怪你,因为我们要去继承过去生的习气,但是你不能住在上面。

    妄想来,你看着它来;它走,你看着它走,你要慢慢不随妄转,跟它保持距离。安住清净心,然后不随妄转,这个时候你的轮回的力量才能够真正地淡薄下去。

    这个是本经的思想,叫作正念真如。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28 12:58

一个人要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你才能彻底改变!
                         净界法师

    整个生命的返妄归真就是要先改变我们的心态。我们看下面这个图表。

    我们先看最左边的妄想心跟真如心,这是根本。

    妄想心,它是一切生死轮回、一切痛苦的根本。

    什么叫妄想心呢?

    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产生一个感受。

    福报大的人,他快乐的感受会多,业障重的人,他第一个感受苦恼会多,这个都不能怪现在的你,要怪就怪前生的你,但这个都不是重点。

    第二个,感受下一个就产生想象,这个要注意了。

    当你的想象出现的时候,你住上去,你就产生一个轮回的力量。唯识所现,然后唯识所住。那你再怎么念佛都很难感应道交,因为你活在你的妄想,阿弥陀佛要感应你就困难。

    因为你住在妄想,你就容易起颠倒呗,你就看不清楚真相了,你被你自己的感觉、被你的妄想牵着走啦。

    所以,我们凡夫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

    那怎么办呢?

    《楞严经》的思想就是改变心态——我们要跟着真如走。

    你要不断地忆念、告诉你自己: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本来没有妄想、本来没有生死的。从本来无一物当中去建立你的菩提心、去建立你的六波罗蜜。

    这是一个目标——从妄想心转成真如心,这是一个心态的改变。

    那么怎么做呢?我们看方法,看右边的这个,本经的意思就是修首楞严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

    正念真如当中,古德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不迷,第二个、不取,第三个、不动,就是戒定慧。

    这个地方有两个方法,我们改变我们的心态,第一个,利根人,善根特别强的人,直接用智慧观照。

    你妄想起来的时候,第一个、觉察,第二个、告诉你自己,这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事情不是这样子的。

    你如果想要进步,我提醒大家,面对自己的想法,先多用否定的句子,不要太相信自己。

    一个人要先否定自己,大死一番,你才能彻底改变。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经常用肯定的,你就很糟糕,你就跟着妄想走。

    所以在整个回光返照当中,第一个,不迷,就是观照力,正念真如。

    你要观想你自己本来没有这个想象,那都是我自己想象出来的,事情不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刚开始多用否定的口气来面对你的想象,慢慢你就跟它脱离了。因为妄想要的是你的肯定嘛,你一肯定,它就很喜欢。

    所以,首先你要能够用观照的力量来调伏妄想。

    不取,这个不取就是持咒,本经来说,理观下一个就是持咒。

    不动,就是持戒,四种清净明诲。
  
    利根人先从智慧下手,直接观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妄想就脱落了,利根人。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29 12:31

先求不动,你今生会减少很多重大的过失!
                        净界法师

    那我们不是利根人,怎么办呢?先从不动下手,不要动。

    一般修《楞严经》的人有一个特点——反应不要太快。

    越重要的事情,当然小事情,比如说我要喝一杯开水,那就去喝呗,对不对?越重要的事情,越不要那么容易反应,因为你的感觉跟妄想会误导你。

    妄想有一个天敌,因为它没有实体,时间是它最大的敌人,因为它是生灭性的。

    什么叫妄想?因为你的根、尘碰撞的时候,根境碰撞就把妄想创造出来。它是根境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它是没有实体的。没有实体的东西最怕什么?最怕你等待,因为你一等待,它就糟糕了,它就消灭掉。

    因为你的外境不断地变,你的六根也不断地变,所以它产生的妄想也不断地变。

    所以,一般来说,我现在产生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是如理思惟、从真如的菩提心显现出来的,还是从我的妄想显现出来的,怎么判断?

    先不动。

    不动的时候,这个如果是真实的智慧,真金不怕火炼,时间不会改变,过去、现在、未来。

    如果时间过去了,这个会消失掉,这个就是妄想。

    妄想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我们现在很多的学问都告诉我们注重效率、知道马上去做,其实这个是违背《楞严经》的思想。

    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是面临生命的抉择、到底该不该做的时候,慢一点。

    你看我亲近过很多老和尚,尤其忏公师父,你跟他请示什么事情,他答案就是一个——再看看。再看看,有时候一看看很久,看好几个礼拜。他这个是因为他没有把握嘛!没有把握就不要乱动嘛!以不变应万变嘛!你看我们现在年轻人很冲动,做了事再后悔。因为你不做你还有机会,你做错了你还要弥补。

    所以,利根人直接用智慧判断是妄想、是真实的,直接判断;如果你搞不清楚,不要乱动,先求不动,你今生会减少很多重大的过失。

    因为妄想最怕时间的考验,妄想最喜欢冲动的人,最喜欢这种人。你一冲动它就跟着你起舞,你跟着妄想起舞就完了。

    所以说,不迷、不取、不动,是从不迷修起,先求不迷——利根人,再不取、不动;钝根人,假设我们今天是钝根人,也没关系,我们先从不动下手。先不动,再不取、再不迷,下手,也不错。

    总而言之,就是要跟自己的妄想脱钩,安住在一念清净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5-30 11:22

用这个方法来检验你是不是真实的离开妄想
                        净界法师

    那么最后的结果有三个功德,你可以从这三个功德来检验你自己,你是不是真实离开妄想。这三个缺一不可。

    第一个:大----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一个远离妄想的人,他胸量一定变得扩大。因为妄想是有所住,有所住就产生对立。如果你学佛到现在,你胸量还是很小,你肯定活在妄想,一定的。

    一个人活在妄想,你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佛号都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你本质是妄想。妄想创造出来的功德都是生灭的,《楞严经》上说的,你用沙去煮饭,煮了很久,叫作热沙嘛,它跟菩提道没有关系的。

    所以,如果你开始修首楞严王三昧,你开始远离妄想的时候,第一个功德会出现,你的心量扩大了,你对众生的差别相开始包容,每一个众生都有他过去的因缘,如此而已,那只是一个假相而已。你不要执着,也不要太当真。这是第一个,你的心胸扩大。

    第二个、佛----觉悟。

    你向内的观照、智慧,每一件事情,你不会太冲动,不会老是跟着感觉走,开始用智慧的光明来抉择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一个跟着妄想走的人,他老是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你一个开始回光返照的人,开始做你自己该做的事情,你多一份理智的抉择。

    第三个,顶----妙用无穷。

    你每一个因缘都可以修功德,不一定是在顺境才修学。逆境有逆境的修法,顺境有顺境的修法,叫顺逆皆方便。你整个菩萨道的作用更加地不可思议,随缘来断恶修善度众生,每一个因缘对你来说都是增上的。

    所以这个叫大佛顶。你从这个大佛顶来检查你自己是不是从妄想心慢慢地往真如的心在靠近了,这三个是一个检查标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 01:29

《楞严经》是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净界法师

    我们来看今天的总结的附表。

    整个《楞严经》正见篇的前言,我们看《楞严经修学应用》的第一个——正见篇,主要的探讨就是生命的安住问题:菩萨以何为住?

    第一个,你还是习惯以妄想为住。

    以妄想为住的人,这个人就有两个过失:

    第一个,你今生的心是非常不安稳的。

    因为外境的变化就会改变你的妄想、改变你的感觉,所以你会觉得自己的心很不安,不管你福报多大,你的不安稳性永远存在,你没有安全感,因为你以妄想为住嘛,妄想跟外境是牵动的。

    第二个,你来生会有无量无边的轮回等着你,因为你启动了轮回的力量。

    我们一念心有两个开关。

    你活在妄想,你就是把生死轮回的开关打开了,佛是救不了你的。

    不是佛不救你,是没办法救。

    佛陀不能进入到你的妄想告诉你自己你错了,不可能。

    佛陀只是说法让你自己觉悟,觉悟是你要自己觉悟的。

    所以,在整个菩萨道当中,我们暂且不谈修行的问题,暂且看一看你的心住在哪里,因为这是根本。

    在本经的角度,你先以真如为住,以一念清净心为住,不能住在妄想。

    那么住在真如的人,他在看人生就有两个重点,这个因缘观,我从什么地方来,我将往哪里而去。

    在《楞严经》的角度来看人生,它不是看今生,因为你看今生你就很容易执着了,你必须把过去生跟未来生同时来看。


    《楞严经》遇到事情,先问你自己,这个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第二个,你将往哪里而去?

    比方说我们的色身,它从什么地方来?你说它从前生而来——不对呀!你前生也不是长这个样子啊!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啊!

    所以,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从空性而来,那只是一种因缘业力的和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那么当我们时间结束的时候,我现在的长相、我释净界的长相、我现在的想法又跑哪里去呢?又回到空性去了,又觅之了不可得。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所以人生,从《楞严经》的角度,叫作没头没尾。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是当下因缘和合的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


    但这个虚妄的假相你不能完全否定,你要假借这个假相来断恶修善度众生、借假修真。

    所以,《楞严经》是否定过去——来无所从,第二个、否定未来;但是把握当下。

    我们现在对生命很执着,因为我们产生常见——你看,这个儿子是我的儿子,不错嘞!但是你要想说,我本来没有这个儿子,我本来没有这个女儿嘛。你就用平常心,那只是个因缘和合的假相。

    《楞严经》是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我们一般人是面对一个——诶,这就是我的东西——是住在这个角度来看人生,就起颠倒。

    所以《楞严经》的人生观是我们从清净的空性而来,我们也回到清净的空性而去,所以人生只就是一个过程,让你历事练心的过程。

    所以《楞严经》的想法认为,人生不是来受用的,来受用你就完了,就住在上面。

   《楞严经》认为人生是来历练的,利用你现前的因缘假相来断恶修善度众生。

    既然是来历练的,好坏都是历练。一个人也不要太多顺境了,有点逆境会产生一种出离的动力。

    所以,《楞严经》的思考,它在看人生是看到它的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看第二段。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是从业感缘起,我们从教理当中所遇到的思想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我们今生是由于过去的善业、恶业决定的,我们今生到来生去,也由于今生的善恶业又创造一个来生的果报,所以我们从这个善恶业当中培养慈善的心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安住善业。

    但是安住善业有一个缺点——因为业力你做不了主的,阿赖耶识做主,因为我们有无量无边的过去的善恶业力。

    所以你一个人以业力的思考,那你就很麻烦了,因为你活在阿赖耶识当中,你就没有主动权。那么我们从业力的思考要提升到真如的思考,你要观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我们把这个因缘的业力拨开来,看到了我们一念的清净心,我虽业障深重,但是业障也是因缘所生法,把它剥开来,看到我的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诸佛虽然万德庄严,但是万德庄严也是因缘所生法,把它剥开来,佛的心也是清净本然。这个时候我们感觉到,自他无二,其体无别。

    所以,我们从这样的一个正念真如的觉悟,我们知道了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本来没有的,真如是我们本具的,而安住真如。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站在一个清净心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但是不要去排斥当下的因缘,因为你必须要假借现前的因缘来断恶修善度众生,去创造更美好的来生。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2 12:12

我们一般人是依止妄想来断恶修善度众生!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三、结劝。

    整个《楞严经》就是对真如的观察,智慧的观察,这个观察叫作乘,它能够使令我们从痛苦的此岸而到达一个安乐的彼岸。

    我们刚开始,在《法华经》上说,我们从业感的思考是羊车跟鹿车,速度比较慢,结果是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转。

    因为我们一般人是跟着感觉走,住在妄想,依止妄想来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这样子,过程当中我们会被外境牵动,因为妄想跟外境是牵动的,所以我们感到心中很多很多的障碍,也很容易退转。

    因为我们遇到好的环境我们就进步,遇到恶的因缘刺激我们就退转。因为我们活在妄想,就很容易被外境影响。

    从《楞严经》的角度,大白牛车就是安住真如,是从本来无一物当中而产生你的成佛之道,这个时候,你的心是坚固的。

    修《楞严经》的人是怎么样?从被动变成主动。

    我们一个人不能安住真如,你大概就被过去的业力牵着走,你摆脱不了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一个大仓库,把过去生你所造的业都累积起来,把你所起的烦恼都累积起来。它要丢一个烦恼给你、丢一个业力给你,你就团团转了。

    所以,修《楞严经》的人就是,我不随你阿赖耶识而转,我安住一念清净心,你才能够跟过去彻底地切割。如果我们今天不能跟过去切割,你今生就很难修行,你就背负了无量的过去,那你就很辛苦。

    所以说,你的思考会影响到你的乘,就是做什么车子,会影响到你的进步的快慢。

    我们必须在平常就训练一个正念真如的思考,你临命终的时候才能够脱离你五蕴身心的干扰。

    所有的思想都是训练出来的,只要你愿意踏出第一步,你就会慢慢改变。

    当然第一件事情——你先明白道理。

    反正我们的内心就是两个选择,第一、跟着妄想走,第二个、你跟着真如走,就这两个选择而已。

    跟着妄想走,你的心就躁动不安;跟着妄想走,你就启动了生死的力量,你很难摆脱过去。你即便今生努力用功,但是你不要忽略你过去生所造的业等着你。阿赖耶识你要摆脱不了它,我们就很难修行。

    《楞严经》就是不随妄转,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安住真如。

    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烦恼,你本来没有罪业,你本来没有生死。

    你们真能相信这件事么?

    能相信啊——

    有大乘善根!

    你相信这个道理,你安住在这个道理,你后面的路就比较好走了,这叫称性起修。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3 16:51

这个叫做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净界法师

     所以,我们现在,你修行的心态是很重要。

    其实,我们刚开始一个初学者,今天你拜多少拜佛、你念了多少佛,其实这个事相不是关键。

    你看禅宗的人,见面道一句,你依何道理而住在此修行?

    道一句,他就知道你心住在哪里。

    他一看你还是活在妄想,掉头就走,“犹是阶下汉”,你根本没有上路。

    以古人的标准,你还活在妄想,你这个人还没上高速公路。别说到目的地,你还在市区打转,你还没有认清路头,你还没有资格谈修行。

    天台宗叫缘修,你跟三宝结结缘。你还没有把心带回家,你还没有找到涅盘的根本。你连根本都没有找到,它怎么会产生枝叶花果出来呢?!

    所以说,你平常喜欢拜佛,你还去拜佛;你平常喜欢持咒,你还持咒;你该做什么善法,布施、持戒、忍辱,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

    但是记住一句话——改变你的心态。不要再跟着妄想走,跟着你一念清净心走,你的生命就会产生重大变化,因为你的根本改变了。你不是用沙来煮饭了,是用米来煮饭了。

    这个时候我们容易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因为佛菩萨的心也是活在真如,我们的心也是活在真如,那么这个叫心心相印,很容易感应道交。

    如果我们活在妄想,佛菩萨活在真如,那个很难感应的,本质不同嘛!

    所以,我们现在不是真实地证到真如,但是起码我们要随顺真如,我们要走在真如的道路上,已经开始随顺了。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看到未来的希望。

    如果我们还是活在妄想,那我们看不到你的未来,看不到希望。因为你没有做出改变,那就是一个惑业苦,一种轮回的力量,还是被它牵动。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好好地去思考,我们的内心有真如的心、有妄想的心,到底你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你做出选择以后,它会很直接地影响到我们来生的相貌,会影响到你临终的正念。

    这个是我们要谈到的整个《楞严经》的大方向的思考,细节的部分我们明天再来介绍细节。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5 12:36

本经的重点就是把一个好人怎么样转成一个道人!
                       净界法师

    我们昨天讲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佛教徒对人生的看法,就是诸法因缘生。

    也就是说,每一件事情在我们的生命会出现,背后是有它的因缘的,我们说是事出必有因。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会碰到什么事,这跟过去生的因缘是有关系的。

    诸法因缘生,到底什么是因缘,这是一个关键。因为谁掌握了因缘,谁就能够掌握解脱,因为生命是由因缘来掌控的。

    所以我们把握了一个清净的因缘,当然会出现清净的功德。

    那么所谓的因缘,从大乘的思想来说,就是你当下的一念心。

    所以,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心一动,这个就是一个因缘。可能是一个染污的因缘,使令你继续流转生死;它也可能是一个清净的因缘,让你往生净土。

    所以我们的内心其实是在不断地创造一种来生的因缘。

    所以,我们了解内心乃至于去改变我们的内心,这件事就变成非常重要了。

    在本经当中是把我们的内心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一种杂染的心,一个是清净的心。

    杂染的心跟清净的心最大的一个判定方法,本经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内外来判断。只要你这个心是向外的,不管你是有多好的理由,只要这个心是向外攀缘的,它就把它判定这个是杂染心,攀缘心。

    即便你是布施、即便你是持戒,只要你心是向外境去攀缘的,通通是生死的根本。

    那么我们遇到外境的时候,我们心是向内安住的,这个就是清净心,涅盘安乐的根本。

    所以,本经很简单,就是从内外判定你的整个生命的因缘。

    也就是说你的一生当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时间都是向外攀缘的,只有在做功课的时候少数时间是向内安住的,就表示你的生死业力强过往生的业力,不管你是造善、造恶。因为你那个根本是生死,它的结果一定是生死。如果你是造善,那只是一个安乐的生死果报,如此而已。

    所以,我们在本经当中,本经的重点就是把一个好人怎么样转成一个道人。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6 11:11

刚开始修学佛法,我们当然攀缘外境了,我们攀缘佛菩萨的圣像,所以我们皈依三宝,我们攀缘苦恼众生,所以我们生起慈悲心来布施放生。刚开始这样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初学者一定是攀缘外境,阿难尊者他的示现就是这样,先攀缘外境。
    但是攀缘外境产生的一个善良的心有什么缺点呢?本经讲到有两个缺点。

    第一个,它是不安稳性的。

    因为你的心向外攀缘,外境是变来变去的,而且你做不了主的。

    所以你看我们一个初学者就是觉得弟子心不安,因为外境动得太厉害了,而且它要怎么变你也没办法控制。

    所以你要觉得心不安,那表示你的心是住在外境,你开始在产生攀缘心,因为攀缘心的特点第一个是不安稳性。

    其次,攀缘心最大的过失是轮回性,它会启动你生死的力量,就是十二因缘的力量。

    什么叫轮回性呢?印光大师开示得很清楚,他说,我们依止善念来修习布施持戒,这种善业是夹杂恶念的。

    他说我们在造善的时候假设攀缘外面的人事,我们在造善的时候我们心中是贪爱来生的果报。

    说你为什么愿意布施呢、你为什么愿意持戒呢?

    因为我希望透过布施持戒去创造来生的安乐。

    所以,我们隐隐约约在造善的过程当中对来生的果报是一种爱取的烦恼,所以我们造善的过程当中是夹杂恶念,这个在《楞严经》上说是善中有恶。

    那么这会有什么结果呢?因地是善中杂恶,到得果报时候,安乐果报现前的时候,因为你过去生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想法嘛,所以你安乐的果报现前的时候,大富贵的福报现前,你肯定放逸。

    因为你因地的时候就把这个因种种下去,你当初为什么布施持戒?你就是为了这个嘛。

    所以你的理想、抱负现前以后,你心中念念就是不忘这个大国王的果报、大富长者的果报,一现前,你就开始放逸。放逸的时候就会带动我们的烦恼跟罪业,第三世就堕落了。印光大师说叫作三世冤。

    第一生生起有漏的善念,第二生产生有漏的果报,第三生正式堕落到地狱去了。

    那么这个地狱的果报基本上来说,表面上是第二世的放逸造成的,但是从远上来推,其实你第一生的时候,你在造善的时候对人天安乐果报的的爱取,其实以印光大师的标准,你已经把第三生的地狱给种下去了,就是善中有恶。

    但是到了地狱以后呢,你遇到了痛苦,你就起惭愧心,惭愧心慢慢增长了,痛苦到极限的时候,恶中有善,我们在起放逸的时候有惭愧心,所以得果报、痛苦果报、刀山油锅出现的时候,又刺激我们的惭愧心,我们又开始起善念,所以三恶道果报结束以后,又报到人天去了。

    所以,这个轮回性就是说,当我们是以攀缘心在起善念的时候夹杂着恶念,把安乐果报享完以后,变成地狱的果报出来,从地狱果报痛苦结束以后,因为惭愧心的力量增长了,又变成人天,就构成我们生命的轮回性。善中有恶,然后善到极限,善极生恶,然后恶极生善,就构成我们生命的一种上下的轮回。

    所以假设我们不修《楞严经》,我们的生命大概就是这样子,安乐、安乐、安乐,然后就痛苦、痛苦、痛苦,痛苦久了起惭愧心,又开始安乐、安乐、安乐,安乐久了又起放逸,又开始痛苦、痛苦、痛苦。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个好人转成道人的原因。

    因为你是一个好人,你离不开轮回的力量,你所起的每一个善念就夹杂着爱取的恶念,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那怎么办呢?

    关键就是你向外攀缘。

    善业没有错,我们今天讲,布施没有错,持戒也没有错,这都是佛陀所制定的法门,错在我们错用心了,我们不应该用这个心态来修布施,不应该用这个心态来持戒。是心态有问题,不是法门有问题。

    所以,《楞严经》希望我们一个修学人从一个善良的心要提升到一个清净心。就是怎么做呢?

    把心带回家。

    你不要在外面攀缘,你要能够向一念的清净心安住,以一念清净心的角度、以不生灭心的角度来行布施、来持戒、忍辱,你所造的善业就不是轮回的安乐,而是一个出世间的功德,而是一个净土的庄严。

    所以当我们心态改变的时候,我们来生的生命也就改变了。你本来来生是做一个大国王的,诶,转成净土的庄严。因为什么?因为你生命的因缘改变了嘛。我们由于过去的因缘创造了今生,我们也就认命了,事到如今后悔无益。

    但是我们不希望来生继续如此,所以我们今生必须做一些改变。

    你今生的心态改变,你来生就能够改变。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7 11:44

你要不晓得妄想是空的,你很难改变它!
                          净界法师

   《楞严经》就是从今开始改变我们的心态,这个时候你来生的生命才能够彻底地改变。

    那么应该怎么改变呢?本经它有它的方法。我们看经文就很清楚。我们看讲义。

    改变我们的心态,在本经的开示当中是两个重点。

    第一个,从假入空以明安住。

    本经当中是以阿难尊者为主角,阿难的示现就代表我们凡夫的一个相貌。那么,第一个是先修空观,让你的心安住下来,不再随顺妄想而转。

    第二个是修假观,重新再建立一个新的想象。

    第一个是远离我们过去的想象,空观就是破妄,破除妄想;假观又创造一个新的妄想,比方说念佛的妄想,比方说菩提心的妄想,比方说六波罗蜜的妄想。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又生起一个假观的妄想,又去创造来生。

    所以,空观是安住当下,假观是创造未来。

    所以在本经当中,整个心态的改变就是空观跟假观的应用。到了经文我们会详细地说明。

    大方向就是:菩萨以空观为住,以假观来做一个调整、一个调伏。

    我们先看第一段,丙一、从假入空以明安住。

    菩萨第一件事情先修空观,先破除心中的颠倒想,把心安住下来。

    这个地方有三段,丁一、达妄本空,丁二、知真本有,丁三、结示法要。

    在修空观的时候,我们要观想妄想的本质是空寂的。

    妄想它只是一个你的根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根境的碰撞产生一个想象,这个想象它只是一个暂时的相状,它没有实体的。

    为什么没有实体,到经文,佛陀会详细地开示。

    达妄本空就是你要改变妄想第一件事情,因为你要不晓得妄想是空的,你很难改变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8 13:47

一 向 多 闻,未 全 道 力

                         净界法师

    先看第一段,佛陀先用阿难尊者他的一段过程来解释攀缘心的相貌。我们先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这段经文是怎么回事呢?

    是说,阿难尊者示现是凡夫,标准的生死凡夫。阿难尊者他出家以后是做佛的侍者,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出家已经十二年。

    有一天,阿难尊者在结夏安居的时候他出去托钵,他一个人出去托砵,那么他托钵的时候遇到摩登伽女,摩登伽女是一个**——就是卖淫的女众。他跟摩登伽女过去是五百世的夫妻的因缘。

    我们都知道我们很难摆脱过去的因缘。摩登伽女一看到阿难尊者的时候,因为她过去生是跟阿难尊者有恩爱的想象,所以她那个恩爱的种子还在嘛,所以她的眼根看到阿难尊者的时候,她那个沉睡的种子就醒过来了,就对阿难尊者产生一个爱取的妄想。

    从经文来看,阿难尊者应该也动了念头,他对摩登伽女也动了一个爱取的妄想。两个妄想就产生感应了。

    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已经堕入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淫躬抚摩,将毁戒体。但是阿难尊者毕竟是出家十二年的一个出家众,所以在紧要关头他的戒体产生了力量,他这个时候内心产生另外一个抗拒的力量——不可以!我已经出了家,我已经受了戒。

    所以这个时候这个戒体开始在触动阿难尊者的善根,但是他的妄想的势力很重,那么这个时候,妄想跟戒体两个真妄交攻,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就忆念佛陀,世尊慈悲,宁不救护?我这个时候需要你帮忙,你可不可以帮我一下呢?

    我们知道,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诸佛有应。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忆念佛陀,佛陀那个时候正在吃午餐,佛陀草草地吃完,立马叫文殊师利菩萨拿着楞严咒将咒往护,去救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出事情了,赶快去救他。

    文殊菩萨以神通力到了现场,持楞严神咒。

    阿难尊者当时他为什么被迷惑?某种程度是因为摩登伽女用大梵天咒去迷惑他、去刺激他的妄想。

    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到现场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是持楞严咒,破障,把那个咒的邪恶力量破掉。

    阿难尊者从妄想中醒过来,摩登伽女也醒过来,文殊菩萨把两个都带回来。

    带回来以后,阿难尊者看到佛陀,非常地悲痛。出家十二年,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落到这个份上,所以他请佛陀开示,我到底是哪里出了毛病?为什么我出家十二年,我每一堂功课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该修四念处我也修四念处,为什么遇到摩登伽女的刺激,我还是做不了主呢?

    身虽出家,心不入道。那么这个时候请佛陀开示。

    佛陀这个时候并没有马上开示修学的法门,他先把病根找出来,你为什么会这样?事出必有因嘛,佛陀先找原因。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0 09:53

你的感受跟想象这两个是生死的病根!


                        净界法师




    前段的序分我刚刚介绍过了,那么到正宗分的时候,佛陀就问阿难尊者一个问题。

    他说,我今问汝,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当初发心要出家,你阿难尊者是王子嘛,你愿意舍弃世间的五欲,跟随佛陀出家,过清苦的生活,那你当初你说是攀缘佛陀的相好,你为什么出家呢?你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嘛。你说,哎呀,我要出家的话,我没准也像佛陀一样长得这么庄严。

    那么你依止佛的相好而出家,你当初是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你那个能见的心是谁?那个爱乐的心是谁?把见跟爱乐,见是一种感受,爱乐是一个想象,佛陀先按定这两个病根,就是说,你当初的感受在哪里,你当初的想象又在哪里?

    阿难就白佛言说,他就很诚恳、很坦白地说,其实我当初见三十二相产生爱乐,是用我的心跟目,用我的眼根接触佛的三十二相产生一个美好的感受,然后用我的第六意识又产生很多很多的想象,由于这两个美好的感受跟想象呢,来刺激我愿意舍离世间五欲的快乐而修学圣道、了生死。

    那么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佛陀在治病之前,先找出病根。阿难尊者的病根在哪里?生病是有病根的嘛。

    你看我鼻子过敏,病根在肺部。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根,那么烦恼也是有它的根。那么我们为什么好端端会起烦恼呢?你为什么会犯罪呢?它有它的根。根就是感受嘛。他遇到境界的时候,他产生美好的感受、产生颠倒的想象,然后就住在感受、住在想象,他肯定要造业的嘛!

    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件事情,我们常常说,心想事成,对不对?心跟想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

    心是不生灭的,众生本具的,但是心跟外境没有关系,你不管外境有没有刺激我,我心就是心,那个明了的心性、现前一念心性叫作心。

    想象它是要外境刺激的。

    外境刺激你,你才会“乓”,产生一个想象出来。

    本经上说什么叫心呢?平静的大海叫作心。什么叫妄想呢?境界风一吹,大海当中产生一个水泡,就是妄想。

    心是一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明了性。本来我们应该安住在一念心的。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喜欢活在妄想,我们喜欢住在水泡。

    这个地方是道出了一切众生的病根。

    打妄想是可以理解的,有情众生哪一个不打妄想?因为你前生打很多妄想,它肯定有等流性嘛。

    但是我们不应该住在妄想里面。

    所以本经它没有告诉你不打妄想,因为不打妄想是强人所难嘛。

    你第一念根境接触的时候打了一个妄想,但是你马上回光返照——它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你不能住。你一住上去你就完,

    你就造成了:第一个、你身心不安稳,第二个、启动了生死的力量,造成轮回性。

    所以在这个地方,佛陀先把众生、阿难尊者的病根找出来,说你当初发心出家,你见我的相好,你是用什么来见、用什么来爱乐呢?

    就是你的感受跟想象这两个是生死的病根,因为我们住在上面,就带动了轮回的力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0 09:54

生死的病根在哪里呀?


                         净界法师



    看第二段,戊二、喻明调伏。

    前面把病根找出来,这个地方讲如何调伏。看经文: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士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我为什么要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呢?

    说为什么今天我已经起颠倒了,我已经产生爱取烦恼了,你就告诉我怎么对治就好了,你为什么还要问我说,你当初是发什么心呢?

    佛陀就解释说,正如你所说的,因为你用这种感受而产生一种想象,而这样的感受跟想象就是你的心跟六根的结合。这个“目”它是一个六根的直觉的感受,第六意识的分别产生很多的想象,这两个是你的问题点呐。你今天是要调伏它、要消灭它,你不知道你的感受跟想象的处所,你就很难去调伏它了。为什么这样讲呢?

    比方说一个国王,他有很多的珍宝,但是不幸的是他的珍宝都被盗贼侵夺了,这个国王受不了了,他发兵讨伐盗贼。那你要讨伐盗贼你是不是应该知道盗贼在哪里呢?

    我们今天了生死,那你得知道为什么你有生死呢,生死的病根在哪里呀?

    你不是说,我从现在开始我不吃饭、我不睡觉,就了生死。吃饭跟睡觉跟了生死是两码事,这没有关系的。

    你说我从今天开始我就不躺着睡觉,我就坐在这里,那也没关系的,这跟生死没有关系的,你躺着睡觉跟坐着睡觉,这跟生死也没关系的。

    所以,关键在哪里?就是说生死是有原因的。

    我们讲,每一件事的的出现,春天为什么百花开?秋天为什么黄叶落?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生死轮回亦复如是。

    我们看生死轮回的原因在哪里,看下一段,会使令我们众生一次一次在三界流转的关键在于——

    心目为咎,道出了我们无始劫的病根。

    心是想象,目是感受。

    我们的内心的感受跟想象是生死的根本。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1 12:18

流转三世中,是谁在流转?
                         净界法师

    我们大概都知道文昌帝君的故事啦,对不对?文昌帝君他十七世是个好人,是个士大夫嘛。他前面的十七世,他做官的时候是为国为民,想的就是怎么为国家谋福利、怎么为老百姓谋福利。

    所以他积聚很多的善业,善念跟善业的结合,所以他生生世世产生一个好的循环,都投身在一个富贵的家庭,投身在一个做官的家庭。

    到了第十八世产生了变化。十八世的时候他投身在汉高祖的家族。汉高祖他有一个正式的妻子是吕后,他有一个爱妃叫作戚夫人,戚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戚,戚夫人。汉高祖晚年是宠爱戚夫人的,那吕后就不高兴啊。但是汉高祖还在,吕后也不能有所行动。

    汉高祖一死了以后,吕后就掌权,就把戚夫人抓了以后,砍掉双手、砍掉双脚,鼻子削掉,耳朵也削掉,丢到粪坑里面去了。

    那么这个时候,文昌帝君他因为十七世的善业跟善念的力量,他是做一个赵王如意,他封为赵王。因为汉高祖知道他死了以后,恐怕戚夫人母子有问题,就把赵国封给他,但是赵国封给他也没用,吕后用计谋把赵王如意骗回来,把赵王给杀死了。

    但是赵王如意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十七世的善业力,福报特大。所以他死的时候,他就起邪愿,他说,我今天跟你无冤无仇,你这样子陷害我们母子,我来生肯定报仇,我放不过你的。

    他一念的嗔心,打了这个嗔心的妄想,当然他也住在这个妄想,所以他来生变成一只大毒龙。这个故事很多,我们就不详说了,总而言之,这条毒龙后来就是害死了三千多人,一念的嗔心的刺激之下害死了三千多人。

    后来他失去了神通、也失去了福报,落在热沙当中,身上长满了毒虫咬他。后来释迦牟尼佛跟他有缘,因为他在十七世当中有一生,他曾经为了佛像的事情向国王劝谏,说这个佛像,这个印度来的佛像,这是个圣人,我们不能把它随便放,要盖个佛塔去供养它。他因为有这样的因缘,跟释迦牟尼佛结了一个善缘。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他障碍的时候现前,为他开示,把他的嗔心、妄想给化解掉,后来脱离的毒蛇身,又变为人道。

    所以我们看文昌帝君他十七世的流转,完全是一种善念的力量在流转,到了第十八世,产生恶念。

    所以我们常说,流转三世中,是谁在流转?

    我在流转——不对!哪有我呢?

    其实,经典上说,就是那一念妄想在流转。

    怎么知道妄想在流转呢?

    诸位想想看,你来三界的时候,你是怎么来的?你带来一件衣服吗?

    没有嘛。

    你是一念的妄想而来嘛,一念的妄想而投胎嘛,你的妄想跟父母的父精母血结合,色心结合来投胎,所以你是一念妄想来的。

    那你走的时候带走什么吗?也没有啊,你也是一念妄想走嘛!

    那么彻悟禅师就说,你刚开始是一念妄想而来,走的时候也是一念妄想而走,那你中间是什么?

    当然也是妄想嘛!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2 15:14

对你来生的影响,是善业比较重要还是善念?
                        净界法师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我考考大家对因缘观的功力到什么程度。

    你们觉得善念比较重要还是善业比较重要?对你来生的影响,善业比较重要还是善念?

    哎,对了,不错!教理基础不错!善念是主要因素,善业是一个助缘。

    就像你今天种苹果,你一定拿苹果的种子嘛,你拿葡萄种得出苹果吗?
不可能,因为你这个亲因缘是种子;善业是助缘,是阳光、水分,是让这个水果长得更漂亮、更大而已嘛。

    你来生往生到哪一道,跟你的善业没有直接关系啦。

    所以,在戒律里面讲一个观念说,一个人如果不断做慈善事业,他看到众生苦恼,花钱布施,做很多慈善事业,但他经常起恶念,他老是想的都是杀盗淫妄的恶念,诸位知道这个人来生会去哪里,诸位知道吗?

    戒律上说,他会往生到畜生道,然后他在畜生道享用他安乐的果报。

    这个狗啊,别人对他特别宠爱,他有他专人的人照顾他,他有他专人的医生,他吃东西有人照顾他的。

    因为他的善念是关键。所以你不要以为你造善业来生就到人天道,不是!到人天是要有善念的。

    天台宗讲种姓,你要有这种善的种姓,你才可以往生到人天。

    所以,一个人经常起恶念,虽做善法,他是堕落到畜生道去享安乐的果报。

    所以你的思想、你的善念是整个三界的一个主导者,而善业是一个助缘。

    我们应该是这样讲,布施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但这个安乐的果报不一定表现在人天当中,不一定,也可能表现在畜生道。

    你看有些畜生道福报比我们福报还大。你看美国那些人对宠物的照顾,福报大过我们,但是它是一个畜生,它不能修学佛法,障碍。

    所以这个地方讲,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六道轮回的关键在于你心中的想象。你开始有妄想的时候,你就产生六道轮回。

    生死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你开始打妄想的时候,你就有生死。

    所以这个地方先找出问题点。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3 15:04

不要抗拒妄想,你不是它的对手!
                        净界法师

    所以说,我们今天讲破妄想。破妄想不是把它的相状破掉,因为相状是破不掉的,妄想还是妄想,但是破它的根——觅之了不可得,就是妄想是没有根的。

    佛陀是找它的根,因为你把根破坏,它根本没有实体,它只就是一个虚妄相,那什么叫妄想呢?

    哦,你的眼睛看到这朵花,突然间打一个妄想。就是根境和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所以妄想基本上,你不管它,它会自然消失掉。

    问题是我们多事,我们根境碰撞的时候产生一个妄想,然后我们就住在妄想当中,就使令这个妄想的势力开始有生命力,开始活跃起来,就开始造业了,就为来生开始在累积来生的力量。

    所以,当你知道达妄本空——妄想是本空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住在妄想,因为你消灭不了妄想。你一消灭它、你一抗拒它,它反抗力更强。

    所以要知道,不要抗拒妄想,你不是它的对手,我们都不是它的对手。

    《楞严经》把妄想分成两类,第一个是表层妄想,这个是很简单对治的,比如今天吃饱了没有、吃什么东西,这是表层嘛。

    但是它有一种深层的妄想叫坚固妄想,这个妄想你很难对治的,你只能够无住。你知道它起来,你只能够保持觉照,我不随你转。

    坚固妄想你一抗拒它,你就糟糕了,你肯定被它吃掉了。我们遇到弱的敌人,可以把它调伏;遇到强大的敌人,你要闪。《楞严经》的思想是这样,不能去抗拒。

    那我们现在不住妄想,关键就是说,你要先了解它到底是不是有实体。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5 12:45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净界法师

    看这段,那么这以下就开始破妄想了,它是没有根的,它只就是一个根境和合的一种虚妄的假相。

    好,我们看第三段,戊三、牒其内执,佛陀就正式地牒示内在的执取,就是说,妄想到底有没有根呢?

    看他正式地牒示妄想的相貌。看经文: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我们把这个文消释一下,先看佛陀的问,再看阿难尊者的回答。

    佛陀说,我现在问你,你心中的想象跟你心中的感受到底在哪里呢?你那么在乎你的感受、那么在乎你的想象,你一有这个东西,你就一定要住上去。那我问你,它真的是有真实的体性的东西吗?如果它有真实的体性,它一定有一个处所。你可不可以把它的处所找出来?
   
    阿难尊者说,这个很简单啊,一切的众生都是把心中的想象放在身体里面嘛。想象力在哪里呢?住在身体里面嘛。阿难解释说,你看,如来的眼睛就在佛陀的脸上嘛,那我的眼睛也在我的脸上,那我的想象呢就在身体之内。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的回答有两个回答。第一个,他认为,眼睛在脸部,这个佛陀是同意的,那是一个色法。

    但是,我们的妄想是活在身体之内,佛陀是不同意,破这个妄想,它不是在身体之内。

    我们看下一段,佛陀先举出一个例子,再正式地破,说为什么我们的妄想不是在身体之内。看经文:

    【佛告阿难:如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园林。阿难!汝瞩园林,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佛陀先要破除这个妄想没有实体,他先讲出一个譬喻,他说,比方说我们大家现在坐在一个如来讲堂,这个讲堂在祇陀林。祇陀林是一个很多树林构成的一个地方,在树林的中间盖了一个精舍叫作讲堂,所以这个讲堂就在树林当中。

    那么这个祇陀林,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这个祇陀林在哪里呢?阿难尊者回答说,这个讲堂,这个广大的楼阁这个讲堂就在这个给孤独园这个祇陀林的中间的地方,所以这个祇陀林是在讲堂之外。

    就是佛陀讲《楞严经》的地方是在讲堂,外面很多的树林就叫祇陀林。佛陀就说了,在讲堂当中,你从讲堂望出去,你先看到什么呢?阿难尊者说,我先看到讲堂的佛陀嘛,再看到讲堂里面的大众,然后再往外面看,再看到外面的树林嘛!

    那么佛陀就说,阿难,那你看到树林是用什么方式来见呢?用什么因缘来见呢?

    世尊,我在这个讲堂当中,有很多的大门、很多窗户都是打开的啦,我透过这个窗户、透过大门,我看到讲堂外的树林。

    那么这段经文所要表达就是说,佛陀让阿难尊者确认,我们一个人的眼睛的明了性、就是心的明了性是什么?先见到近的地方,再见到远的地方,对不对?

    你在讲堂,你一定是先见到讲堂里面的人,然后再透过窗户再看到讲堂以外的东西。

    好!那既然阿难尊者认为,妄想的心是在身体之内,那应该先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再看到身体以外的东西,这样才合理,对不对?

    你在讲堂当中,你一定先看到里面的人,再看到外面的东西,对不对?先看到近处,再看到远处。这个合理吧?合理。

    好,那假设妄想是在我们身体之内,那它是不是应该先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再看到身体以外的东西,这样才合理,对不对?

    好,看经文。

    看第四段,戊四、正破非内。佛陀这个时候就正式破除我们的妄想是不在身体之内的,为什么呢?他举出一个例子。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瞻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说,这个道理亦复如是。你在讲堂当中,你先看到讲堂里面的人,透过窗户、再透过大门,你再看到这个讲堂以外的树林。那佛陀就反问,是不是有一个人,亦有就是一种疑问,是不是有一个人,他在讲堂当中,他竟然看不到近处的佛陀,却看到远处的树林,有没有这种人呢?

    阿难尊者回答说,不可能啊!他近处的佛陀都没看到,他怎么可能看到远处的林泉呢?这个是不合道理的。

    哦,阿难尊者自己这样讲了,那佛陀就正式破斥了。看最后一段,正破。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好,我们看佛陀正式的破斥。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说,正如你所说的道理,我们一念心它本身是有明了性的。

    假设你说你的妄想是住在你的身体之内,那你应该先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才看到身体以外的东西,这样才合理呀。

    那么你纵然见不到心肝脾胃,你说,心肝脾胃离我太近了,我们看东西要有一点距离的,好,这个近距离的心肝脾胃看不到,那个远距离的爪生发长,你的手爪、毛发的生长情况、你筋脉运转的情况,你应该看得到才对呀!为什么你竟然看不到身体里面的筋脉的运转,而你却看到外面的东西?

    所以,从这个地方来判定——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既然看不到身体里面而却看到身体之外的东西,所以这个能明了的心在身体之内,是不合道理的。

    我们不可能先看到远处、而看不到近处的,所以,妄想住在身体之内,是不合道理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5 12:46

那个经常出现的妄想你要注意,叫坚固妄想!
                        净界法师

    戊五、结示本无。

    我们上一堂课强调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不断地死亡以后,为什么我们会马上得一个果报呢,为什么阿罗汉死掉以后他就入无生了,他的轮回的力量就结束了呢?

    因为我们住在我们心中的妄想,就启动了轮回的力量。

    所以古人常说,流转三界中,是谁在流转?

    其实就是我们一念的妄想在流转。

    我们可以这样子讲,我们过去生打了很多五戒十善的妄想,所以把这个妄想的力量变现成人天的果报,这个叫作一个总报。

    当然这个总报也有别报啊。

    在五戒十善当中,有些人特别打了很多布施的妄想,他住在布施的妄想,所以他今生福报特大;

    有些人他在五戒十善当中,他特别强调持戒的妄想,他做什么事有规矩、有章法的,他的身心特别庄严,特别的尊贵、高贵;

    那么他前生遇到事情的时候,他经常打忍辱的妄想,他遇到事情他宁可退让、宁可忍辱,不会跟人家抗拒,他就出现庄严的相貌。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讲,你前生的妄想把你今生创造出来。那你今生又打很多妄想,我看一个人要是没有学《楞严经》的话,大概四十岁以上,你来生的相貌大概就画出来了,差不多画出来了,你看看你打什么妄想呗。

    就是那个经常出现的妄想你要注意,叫坚固妄想。如果你偶尔出现一次妄想,这个还乱不了。你一天当中如果有一个妄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个妄想你就要小心了,你要很小心啊,它开始在累积你来生的相貌。

    妄想就像工画师,它把你来生的相貌不断地画。如果你是打布施的妄想,它画出来是一个福报的相貌;如果你是悭贪的妄想,它把你来生贫贱的相貌画出来。

    只要这个妄想是你不自主的、经常会出现的,你都要很小心。

    当然,从本经的高标准,不管是善念、恶念,都是轮回性的,都不能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6 14:44

妄想本来是没有力量的,是我们加持它!
                       净界法师

    如果我们有志于了生死——求生净土是一个出离三界的,所以,你对三界的妄想太执着会障碍你往生。

    往生我们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

    你要走得出三界,如果你跟三界的力量是咬得紧紧的,你一方面贪恋娑婆,一方面欣求极乐,这两个力量在拉扯,那对不起,娑婆世界的力量强大,因为你跟它是熟境界。

    所以,一个求生净土的人,第一件事情,你要把三界的妄想要慢慢地降低,你才跳得出去;

    第二个,你要建立一个新的妄想,这部分我们到佛三再来开示,建立一个对弥陀、对净土一种强烈皈依的妄想,产生一个求生的动力。

    所以,我们一个人要求生净土是两件事情,第一个,你要放下娑婆,第二个,你要欣求极乐。

    《楞严经》有助于帮助我们放下娑婆世界的生死的力量,有助于。那就是我不对治妄想,但是我观察它是妄想本空,无住。

    妄想是没有实体的,它之所以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力量,是因为你的心力灌到上面,力量是我们给它的。妄想本来是没有力量的,诸位要知道,它没有力量。但是你一住上去,它变成有力量,问题在这里,是我们加持它。

    它本来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根境碰撞,由于我们过去的业力。你跟他有缘,你看他就起欢喜心呗,这正常的;你过去跟他结恶缘,你看他就很讨厌他嘛。这个都是妄想,你无住,它自然就退失掉,那是一个生灭的假相。但是你一旦住上去,那事情就没完没了,它就变成坚固,它变成有力量,那都是我们给它的。

    所以我们觉得妄想那么有力量,其实它本身是没有力量的,是我们的心力灌进去,它变成有力量了。

    就像那个木偶一样,木偶本来是不能动嘛,是我们的手在里面动,它木偶才动嘛。

    所以我们现在要慢慢从住在妄想的心要拉回来,把心带回家,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情——妄想本来是没有的,达妄本空。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7 13:50

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净界法师

    看经文,戊五、结示本无。

    我们不是说,妄想本来有,硬生生把它消灭,不是这样子的。本来没有妄想,那只是一个因缘和合暂时出现的假相,是这个意思。好,我们看经文。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初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这段经文很重要。我们把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作一个总结。

    阿难,你到现在还不能够真实地明了生命的相貌是浮尘,浮尘就是空中的灰尘,是飘来飘去的,它是一种虚妄的假相。那么这个假相是怎么来的呢?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你的业力成熟的时候,这个因缘就出现,你就打这个妄想;你说他为什么看到你就讨厌?因为你欠他的呗。那你不断地为他回向,你的业力消失了,他看到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个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嘛。

    但是在变化当中,我们的一念明了的心是不变的。诸位要知道,心是不变的,妄想是不断地变化。你现在要分清楚,你内心世界有两个东西,一个是你的主人,一个是你的客人。

    客人是什么?客人是暂时来挂单的,来来去去的,你不能当真的,你一当真你就完蛋了。

    那怎么办呢?我们再往下看: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这个都是在讲身心世界,都是开合的不同。开出来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其实就是色身跟内心,其实就是我们的生命体。那么这个生命体是怎么来的呢?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就是因为业力的因缘成熟了,就出现了这个假相;当业力消失的时候,你的感觉、你的色身、你的想象,这个五阴就全部消失掉。

    但在消失当中有一个不消失的,就是如来藏性,它是常住妙明,是不动周圆、周遍法界的,它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真实的心性,在真实的心性当中,它没有去来,也没有所谓的迷悟,也没有所谓的生死,通通了不可得。

    这段经文的总结,佛陀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的内心世界是有两个东西。

    一个是生灭变化的假相,它就像空中的灰尘,它就像魔术师所变化的一个幻相,一个手帕变出一个兔子、变出一个猫,这个假相。

    第二个,有一个东西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一念心,真实的心性。
我们不幸的是,我们都没有住在我们真实的心,我们就跟着我们的感觉走,跟着我们的妄想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轮回的主要因素,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古人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

    梦中我们感到真的有什么人、做什么事,那个梦境只就是你一念打妄想的梦心变现出来。你在床铺里面什么都没做嘛,那个梦心变现出来。但是梦心消失的时候,你醒过来,看那个人事,觅之了不可得,三界轮回亦复如是。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8 14:48

一个年轻的少妇,准备要跳河
                         净界法师

    佛印禅师有一天在河边散步,他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少妇,一个年轻的少妇,准备要跳河,佛印禅师立马过去把她抓住,哎呀,你那么年轻不要自杀啊!

    她说,我一定要自杀。为什么呢?她说,我活不下去了。

    她说,我跟我先生结婚了三年,本来很恩爱,生了一个儿子,结果我儿子后来生病死掉了,我们两个为了这件事情吵架,吵到最后我先生就把我抛弃了。我现在没有先生,也没有儿子了,我怎么活呢?

    佛印禅师说,那你们结婚三年,你三年前是怎么样呢?

    她说,我三年前活得自由自在的,还没有结婚的时候。

    佛印禅师说,那你是回到三年前而已嘛,那你也应该自由自在啊。你三年前没有遇到你先生,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对不对?你三年前也没有这个儿子,那你很自在啊,那你现在跟三年前是一样的嘛。

    诸位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不自在?

    同样的环境。因为我们多了一个妄想。对不对?问题在这里。

    我们在这三年当中累积了一个妄想,当因缘消失的时候,我们妄想放不下。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所有的障碍都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自己最大的敌人是你的妄想。

    那么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慢慢地习惯从妄想的心回到真实的心,那个不生灭心,要站在不生灭的角度来面对人生,就是所谓的弃生灭、守真常,把心带回家,这是很重要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19 14:35

你只要住在妄想,你就很难往生!
                        净界法师

    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肯定是百感交集。

    我们临命终一定会打很多妄想,我跟你保证,就跟你平常没有什么两样。不可能说你平常打很多妄想,突然间临命终不打妄想,没有这回事情。

    你只要住在妄想,你就很难往生。

    不是佛陀不救拔你,因为你自己走不出你的妄想,你没有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

    我讲实在话,我们一个人要跳火坑,佛陀救不了我们。

    我们一再强调,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事情。佛陀有心救拔我们,我们没有做好准备,不可能感应道交。

    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可以决定的,诸位知道嘛?不是佛陀说了算,不是这样子的,是我们自己要做好准备。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因缘法的道理。

    身为一个佛陀,他比我们还紧张。我们在打妄想,他很紧张,但他也没办法,他不能进入到我们的妄想把我们带出来,佛陀只有这件事没办法做而已,他不能进入到我们的妄想把我们带出来,但是他可以说法让我们自己觉悟。

    就好像在经典上说,就像一个人不能进入别人的梦中从梦中把他带出来,但是他可以敲引磬让他自己醒过来,但是他不能进入他的梦境把他带出来,不可以。

    那么从妄想走出来最重要关键在哪里?达妄本空。

    你要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妄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妄想。那是因为你根尘的碰撞,六根攀缘六尘,由过去的业力产生一个妄想。

    你跟他结善缘,你就产生一个美好的妄想;你跟他过去结恶缘,产生一个不好的妄想,如此而已了。如果你住下去,你跟他就没完没了,没完没了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当你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再来看人世间,那都是一个梦幻泡影,那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如此而已。那是因为我们住在上面,所以给它很多的力量,给它很多轮回的力量。当我们把心抽回来的时候,你再看它,它是一无是处,是这个道理。

    前面这段是偏重在破妄。佛陀的破妄方式就是说,他告诉你说,如果你觉得妄想是那么真实,那它应该有个处所啊,结果我们在整个七处破妄,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答案是觅之了不可得。当我们看花的时候,妄想就在花上;当我们看地板的时候,妄想又把它带地上去。所以妄想是跳动式的,它只就是根境碰撞当下的一个假相。当根境别离的时候,妄想就没有了,但是我们心中不断地打它,它就变成很有力量。是这个意思。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20 14:15

一念心性它可从来没有离弃过我们,随时等待我们回去!
                       净界法师

    那么我们把妄想破坏以后,那我们云何应住呢?我们如何找回真心呢?看下一段,丁二、知真本有。

    我们一个真实的心性是众生本具的,它随时等待我们回家的。我们虽然无量劫来打那么多妄想,但是一念心性它可从来没有离弃过我们,随时等待我们回去,叫知真本有。

    这当中有两段,戊一、问答释义,戊二、现相证成。

    佛陀先用一个问答来回答这个义理。这当中是如来问,桥陈那尊者回答,最后如来印可。这个答案是由佛陀的弟子来回答的。看如来是怎么发问的,看经文:

    【尔时世尊,舒兜罗棉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出道,于鹿苑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那么这个时候要讲话之前佛陀先显出一个相状,他展开他柔软又微细的、具足光明的手,打开五轮指端,等于是这个时候安慰阿难尊者一下,说你不要怕,妄想本空,但是你有一个更好的安住处,我现在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就教诲阿难说,我最初出道的时候,我先到了鹿野苑度化五比丘,其中一个就是桥陈那,阿那多桥陈那,五比丘之首。

    佛陀讲一句重要的话说,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够成就出世的无上菩提、成就阿罗汉的圣道,为什么呢?因为被客尘烦恼所耽误,就住在自己的烦恼妄想。

    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问这些阿罗汉说,你们当初是怎么远离这个妄想的,你可不可以以过来人的角度来开示这些凡夫众生呢?你们当初是怎么远离你们心中的妄想?

    这个时候,佛陀要弟子们现身说法。

    这个时候,身为长老的桥陈那尊者就先回答。看经文:

    【时桥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这个时候,桥陈那尊者就现身说法说,我身为僧团当中的长老——因为他是所有弟子当中第一个出家的,也是第一个成就圣道的——独得解名,最初解,佛陀给他一个名字叫最初得到开悟的,叫作最初解。

    他是解到什么意思呢?解到客、尘两个字的意思,这以下就个别说明什么是客、什么是尘。客跟尘主要的观念就是生灭的,但是客是比较大段的,就是讲的一期的生命的果报;尘是比较微细的,就讲到我们内心的妄想,我们面对果报打的妄想,但这两个都是生灭的。

    桥陈那尊者说,世尊,比方说有一个人他从事长途的旅行,他走累了以后怎么办呢?就暂时寄住在旅馆当中,或者是一个晚上休息,或者吃一餐饭。总而言之,睡完觉、吃完饭,他就必须要俶装前途,开始整理行装,再一次地出发,他不可能长久住在旅馆。但是身为主人,他就一直安住下去。

    所以我就思惟,暂时住的叫作客人,永久住的叫作主人。

    所以,他就是从生命当中,在一期当中,我们出生到生老病死,这个果报是变化的,那么一定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存在。我因为找到这个不变化的东西,所以我证得阿罗汉果。这是第一个思想。

    第二个,又比方说,一个新霁,就是雨后天晴,天空清澈的太阳慢慢地升天,阳光透过门缝照入于房间当中。透过光明,我们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尘。灰尘是摇动的,但是虚空却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我就思惟,沉静不动的是虚空,摇动变化的是灰尘,那么以摇动的是灰尘义。所以,桥陈那尊者他之所以证阿罗汉果,他就是看到了虚空是不变的、灰尘是变化的,灰尘指的是我们的妄想。

    不过这个地方的道理跟大乘的不二的道理有点不同,后面的不二的道理是佛陀亲自开演。阿罗汉的空性是跟有是对立的,他认为生灭跟不生灭是对立的。什么意思呢?

    从小乘的思想,认为妄想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他把心带回家以后他就不再打妄想,他认为你安住在不生灭心你就不能打妄想,你打妄想你就不能安住在不生灭心,你要两个选一个,生灭跟不生灭是对立的。所以小乘的法,它的四谛叫作生灭四谛,它是对立的,空有是对立的,有为跟无为是对立的,无为的是一念心,有为的是妄想。

    所以,阿罗汉他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他基本上不打妄想。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21 14:31

我问大家,菩萨打不打妄想?
                        净界法师

    我问大家,菩萨打不打妄想?

    不打妄想?那菩萨怎么发菩提心呢?他怎么受戒的时候缘境发心呢?菩萨是——生灭跟不生灭是不二的,他是从不生灭心中假借妄想来成就他的功德,借假修真。

    所以,菩萨是不住三界的妄想,但是他必须要假借心中的想象,我们不要说妄想,说妄想可能会误解。

    阿罗汉是认为想象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他认为你一旦想象,就完全破坏清净,所以他把心跟想是一刀分成两段,你要么想,你要么是安住在心,阿罗汉是这个思考,虚空跟灰尘要选择一个。

    但是,下一段还没讲,我们先讲出一个道理就是说,大乘佛法是认为心也可以想,在想当中又不离开心,就是他能够真空而妙有,妙有又不离开真空。

    所以大乘佛法心跟想是不二的,诸位一定要把这个思想建立起来。

    我们可以同时安住在不生灭心,但是同时产生很多想象,但是我们又同时无住。无住也可以生心的哦,诸位,知道么?

    我们不是说把所有的想象都消灭,我只是告诉你不要住在上面。如果你都没有想象,你就很难发菩提心了。

    你要缘众生苦起大悲,你要缘佛的功德起好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要缘所缘,都有一个所缘境的哩。你要布施,你也要缘众生的境才能够布施的。

    我们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把这个妄想的心转成一个正念的思惟,但是它的本质也是想象,只是它是如理的,它的想象是从内心的思惟产生的。

    我们这样讲好了,如果你这个想象是外境刺激的,这个想象好不好?

    对,不好。

    只要这个想象是别人讲一句话或者你看到什么事情产生的,这个肯定是颠倒想。只要这个想象的来源是外面给你的,外面的东西,《楞严经》讲是借来的,借来要还的了。当这个境消失的时候,你就还给对方了。

    但是这个想象是你内心如理思惟产生的,这个好不好?

    好,对!

    从内外就知道。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23 02:20

你要分辨什么是颠倒想,什么是如理思惟!


                         净界法师


    你看我们现在都活在妄想,所以我们往生,弄得自己非常没把握。


    我们一个人要往生,要假设临命终的时候没有人刺激我们,要假设我不能死在马路上,我要假设身上没有插管子,我要假设有人帮我开示,我要假设有人帮我助念,我要有七八个因缘具足,我的正念才会勉强出现。

    你认为这个正念,你觉得靠得住吗?只要有一个因缘不俱足,你就完了。

    所以我们依止外境在修学是很麻烦的,诸位知道吗?因为你不是操之在我。

    所以,如果我们现在养成一种用妄想心来修学,你一定要有佛像你才能产生皈依的心,你一定要在一个好的环境你才能够产生正念。好,你所有的正念就像佛陀跟阿难尊者说的,你为什么经不起考验,因为你所有的戒定慧的正念都是借来的。

    你看到佛相好你才出家,哪一天我变丑了,你就还俗了,因为你出家是跟佛相好借来的嘛。佛陀说为什么有光明呢?跟灯光借的,跟太阳借的,太阳一走就把光明带走了。

    为什么会有动?跟风借的,风一走,动就没有了。佛陀说,阿难尊者你想想看,你把借的东西都还完了,剩下才是真正你的东西。

    诸位,你现在所有的善根如果是借来的,都还给人家,你剩下是什么东西?想想看啊。你一定是如理思惟,发自内心的善根,这才是真的你的东西。

    所以,在佛教的观念,你的心念只要是从内出来的,才是你的东西,是你的真本事。你要布施,要别人勉强你、硬把你带去的,这个布施都不是你的东西,那是别人借来的。

    所以说,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小乘佛法是对所有的想象一概否定,大乘佛法是否定由外境刺激的想象,这部分是否定的,因为那个想象没有一个是好的,颠倒想,但是它肯定由如理思惟产生的一个想象,比方说菩提心的想象,比方说布施的想象,比方说持戒的想象,这个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你没有想象,你的生命就没有动力,因为不生灭心它是不能产生造作的,它是无为法。

    所以我们要知道,安住,是安住在不生灭心,但是你要修行,就要靠想象啊。菩萨的好乐、菩萨的意乐是想象而来的,它才有动力啊。

    我为什么从台湾飞到新加坡来呢?这也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我感觉跟你们有缘。对不对?那也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来促成一种修行的动力嘛。

    你看阿罗汉证得空性以后他完全没有生命力了。

    所以,完全否定想象好不好?

    不好!对了。

    你要分辨什么是颠倒想,什么是如理思惟。

    我再讲一次,只要你这个想象是从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刺激而产生的,通通不是你的东西,即便它是一个善念,这个善念也不是你的善念,是脆弱的善念,因为外境会把它带走,临终你要还给人家的。只有透过你如理的思惟产生的善念才是你的东西。

    诸位你还记得《印光大师文钞》有一个公案吗?

    有一个弟子问印光大师说,您老人家一辈子劝人家念佛往生,您真地看到有人念佛往生吗?印光大师说,全世界的人都没往生,我照样往生。印光大师往生的力量不是借来的,对不对?你一定要看到别人往生你才往生,那要是这个世间末法时代没人往生了,那你也没办法往生了。所以,印光大师的往生是透过如理思惟、透过智慧的抉择,不依外境,禅宗说的,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

    所以,外面变他不会变。

    那么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小乘的生灭法跟不生灭法是一刀两断,所以他远离生灭法,完全地把妄想远离,也把如理思惟也远离,就进入偏空涅槃,这是非常可惜的地方。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23 15:10

心性没有寂静相,寂静是修来的!
                         净界法师


    我们看大乘的不二思想,佛陀亲自来示范,看经文,如来印可以后,佛陀现相证成,佛陀以他现生的因缘来证明空有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我们远离的外境的颠倒想,其实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个新的想象,这两个是可以存在的。看经文: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这个时候,前面佛陀是请桥陈那尊者来发明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从前面的虚空跟灰尘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是对立的。

    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亲自来证明,空有其实从大乘是可以同时建立起来。他就从轮掌中,就是手掌当中,以他的神通放出一道宝光跑到阿难尊者的右边。

    我们一般人,有特殊的东西过去,他的头就顺着这个光明就回过头来往右边看去。这个时候,佛陀又放出一道宝光跑到阿难尊者的左边,阿难尊者又回过头来往左边看去。

    佛陀就说,阿难尊者,你现在头为什么动来动去呢?阿难尊者说,因为我看到佛陀的手掌放出一道光明,从我的左边、从我的右边过来,所以我就顺着这个因缘就自然地摇动。这是人之常情嘛,看到特殊的情况,就想要去看个究竟。

    那么佛陀说,你看这个佛光是左右动头,到底是你头在动,还是你那个明了的心性在动呢?

    阿难尊者就回答得非常好。阿难尊者说,是我的头在动,我的心性连止的相状都没有,哪有什么动的相状呢?佛陀说,如是!

    所以,心性是寂静相吗?不是。它连寂静相也没有,它离一切相。

    因为,一个东西会寂静,表示它会动,有为法是对立的,诸位知道。心性没有寂静相,寂静是修来的。

    你要把性德跟修德分清楚。

    我们本具的心性是没有相状的,但是透过戒定慧会产生寂静相,这是修来的。

    这个地方讲出一个观念,我们的心性是不动,但是也不障碍头动来动去。

    就表示说,当我们安住一念心性真如的时候,也不妨碍你从教理上的思惟产生一些清净庄严的想象,不妨碍。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25 21:04

离开凡夫的颠倒相,建立一个清净的功德法


                          净界法师



    我们必须把性德跟修德要结合,性德是本具的,修德是修来的。

    你不是说把心带回家就大事已办了,不是的,那是第一步而已,那叫作安住,叫空观安住。然后你要怎么样?

    生起假观,产生增上、产生调伏。

    所以,本经它是空假中三观。空观是破妄,把心带回家,不随妄想而转,基本上,生死轮回的力量慢慢淡薄了。假观,你要创造一个新的因缘,让你跟弥陀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在《楞严经》要做两件事情。

    就好像说我们本来住在一个房子,对不对?这个房子把它打掉,这个房子不能住了,住下去,没完没了。

    打掉以后,接着呢?

    对,再盖一个新房子。

    对啊,你就重新产生一个想象呗。你如果把妄想都消灭了,你来生会变什么,诸位知道吗?变阿罗汉。因为阿罗汉没有想象嘛!没有想象力就是,他没有这种万德庄严,没有大悲愿力嘛!

    所以,我们在刚开始把心带回家的时候是做第一件事情,远离妄想,不随妄转,然后又产生一个新的想象,这才对。

    所以说,你必须把修行的观念先大死一番,然后再重新大活。

    诸位你慢慢看经典你会发觉,佛陀在大乘佛法讲话很少讲一句话的。讲一句话,除非他是在对治你,它不是第一义谛悉檀。犹如莲花不着水——让你无住,然后呢,亦如日月不住空——也不能住空。打得念头死,接下来——建立弥陀佛。肯定是有一个东西。大乘佛教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所否定、有所肯定,这才是中道的思想。

    只有小乘人讲话是讲一句话的。凡夫讲话也是讲一句话,凡夫是完全投入,阿罗汉是完全排斥,大乘佛法是远离两边。

    所以你要能够走大乘佛法,你一定要建立一个双向的思考。如果你有志于大乘佛法,你要建立双向思考,你才是一个大乘善根的菩萨。

    当然,我们在行动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先完成第一件事情,再完成第二件事情,但是你在认知上,理论的认知上,一定是圆满的、中道的思想。

    当我们在破坏一个妄想的时候,我们知道,你还要建立一个新的、一个如理的想象。

    那么这个就是整个大乘的思考,先破妄,然后再显真,把心性里面好的想象再表现出来,叫离一切相,又同时即一切法,法——布施的法、持戒的法,这个不能破坏。

    离开凡夫的颠倒相,建立一个清净的功德法,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谓之真如,叫作安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25 21:11

人生一半是来还债,另外一半是开创未来!


                          净界法师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结示法要。

    我们先看凡夫的相貌,我们先看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生命无量劫来善恶的业力、无量劫来所有烦恼、妄想的所有的种子都存在阿赖耶识,就是代表我们的过去。

    什么叫过去?就是阿赖耶识。

    那么阿赖耶识当然它的种子成熟了以后它就释放出一个身心世界。

    你是一个男人,就有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想象,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就现出女人的色身、女人的感受、女人的想象。然后你就会产生一个思量、产生一个执取,住在自己的想象,然后就产生第六意识的了别,这一部分叫作受用果报,这一部分不能怪我们。

    我们在承受果报的时候不能怪今生的你,要怪怪谁呢?怪前生的你。
所以我们佛教在受用果报这一块叫作认命。

    但是第六意识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一部分就要小心了,影响到你的来生。

    身为今生,我们是跟两个因缘交接,第一个,过去跟现在这一块的互动。今生跟过去是互动的,这一块不能怪你。你长得什么样、你有没有福报,不能怪现在的你。但是你今生跟来生的互动,这一部分你要小心哦,你用什么想象来面对。

    所以,我们所谓的现在,同时在承担过去,酬偿过去的业力。

    所以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的,这句话讲对一半而已。

    人生一半是来还债,另外一半是开创未来,这一块你就要小心了。

    所以现在、过去这一块是还债,现在的想象又影响到来生。

    所以你看,第六意识又回到第七意识的执取,又变成第八识。如果你是从下面又走上去,那就完了,你又住在你的妄想,你过去生打什么妄想,你现在还打什么妄想,又住在妄想,又变成第七意识的有所住,又回到第八识。那就变成一个恶性循环,那你就被过去的妄想牵着走。

    所以怎么办呢?我们从第六意识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从这个地方开出一个新的道路,开始创造法身、般若、解脱。

    从第六意识开始,遇到事情的时候回光返照,开始不随妄转。

    不随妄转会有什么情况呢?

    在经典上说,我们开始怎么样?

    断相续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它的势力慢慢减低、慢慢减低,我们不是知道道理马上做到,不是。但是它的势力已经变成怎么样?在唯识学上叫作不增长业,你开始造不增长业。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26 11:57

把所有的你希望往生的业力要变成增长业!
                         净界法师

    我考大家一个因果的问题。

    某甲跟某乙,某甲他一个礼拜的功课,他第一天念一千声佛号,第二天念九百声佛号,第三天念八百声,七百声、六百声、五百声,这个人是越念越少,每一天少一百声。某乙是第一天三百声,第二天四百声,后来五百声、六百声、七百声、八百声、九百声、一千声。两个加起来完全一样。你觉得哪一个人会往生?

    某乙会往生,为什么?因为他造增长业,对了!我们一个人如果说学佛啊,第一年的时候佛在眼前,第二年佛变得很远,第三年佛看不见了,就糟了。因为你的生命是在DECREASING(减少)。所有的业,来生会表现出来,它必须是增长业,它那个要有气势,增长业。

    诸位我们必须要让善业变成增长业。

    在唯识学上说,所有的业会得果报,它必须是增长业。

    你看临终造的业为什么力量特大?

    因为增长业叫作辗转增胜,它是有气势的。

    你看在齐国不是有个战争很有名么?齐桓公派了将近五倍的军力去攻打鲁国,鲍叔牙,诸位知不知道?鲍叔牙去打鲁国,鲁国没办法,几乎要被灭国了,去找一个有智慧的人叫曹刿。

    曹刿一看,哎哟!军队这么强。齐国击鼓的时候,鲁国退,退了三次,到第四次再击鼓,把鲍叔牙打败。鲁国说你怎么打败齐国呢?他说,国君,打仗打的不是人数,打的是气势。它击鼓三次,我都不跟他打,他最后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们气势正旺,他气势在衰弱,所以就把它打败了。

    诸位要知道这个观念,打仗跟念佛道理一样,你念佛没有气势,如果你念佛的数量是慢慢减少,那你要小心了。

    你比方说,你在造一个罪业,所以在菩萨戒有一条戒说,比方说恶口,我很喜欢骂人,但是我回光返照以后——这个骂人是一种错误的想象,我开始对治了。

    我前天骂人家三次,昨天骂人家两次,今天骂一次,这个菩萨不结罪的,菩萨就不结罪。因为你已经开始对治了,对治所作业。因为这个业已经变成不增长业了,除非你以后再造作。

    只要这个业你开始在减少当中,而且是通过如理思惟减少,不是因为外缘不具足,是如理思惟刻意地对治的,这个业叫作不增长业。

    我们把所有的你希望往生的业力要变成增长业。

    所以你必须,念佛你必须要保持意乐。念佛要有气势的,越念越多,越来越多,你那个信愿行的资粮是要慢慢走,你宁可慢慢走,没关系。因为你平常都不念佛,突然间拜三千拜,又不拜,这个没有用,这个最不好。

    修行,忏公师父讲,点点滴滴。

    一天拜一百拜,明天也拜一百拜,这个很正常。一个人一天拜三千拜,这个不正常,这种暴饮暴食的修行不可取,你必须要增长业。

    所以说,当我们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开始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所有三界的业力,你说,诶,我还打妄想,但是次数减少了,对,就是这样子,它变成不增长业了,它的势头、气势被你破坏了。

    带业往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开始远离它了,它的势力在慢慢慢慢减损当中,你往生的势力增长当中,你一定往生,因为它气势旺。

    所以说,我们明白道理以后,我们不是马上做到,但是我们的势力开始产生一种消长:三界的业力慢慢减损,出世的业力慢慢增长了,这个就成功了,做到这点就不错了,你就有把握带业往生,就是那个业的势力、三界的势力被你破坏了。

    但是这要有一个条件,你要真实地觉悟,然后勉强自己去做,不能观要他观,刚开始勉强,时间久就习惯了。

    这个地方就讲到,整个生命的变化从当下一念的不取,不迷、不取、不动,让生死的业力慢慢慢慢淡薄,然后在建立一个新的想象,然后让这个想象势力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你来生的因缘就变化了,因为诸法因缘生,当你心念产生变化的时候,你来生的生命也重新布局了。

    佛教不重视结果,重视因地。你因地改变了,果报自然改变,你不要求。

    佛教的果报没有一个是求来的,都是修来的。佛教真的是无求。你把因地把握了,诸法因缘生,你因缘具足了,它果报就自然出现;你没有因缘,你求也没用。

    因缘在哪里?就在你的心中。你要会操作你的内心,来生的确是可以创造的。你要跟着感觉走,那你就永远活在恶性循环。当然,关键在于你要先觉悟,你才能够做出生命的改变。你遇到妄想,你念佛也好,你修止观也好,总而言之,不要跟着它走。不要跟自己的感觉走,跟自己的感觉、跟妄想说不,慢慢慢慢它就变成不增长业了。为什么?

    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实体,达妄本空。它有力量是你给它的,你把力量抽回来,它就自然枯萎。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27 12:42

一个修行人最大的障碍就是不得安住!
                         净界法师

    丙二、从空出假以示调伏。

    我们一个修学大乘净土宗的人,我们整个生命的离苦得乐乃至于来世的往生净土,主要的是靠两种力量来完成的,第一个是我们内在的心灵的力量,第二个是外在的佛陀的力量。

    所谓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心力和佛力的结合产生灭恶生善、离苦得乐的功德。

    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重要的观念我们必须要先了解,当心力跟佛力交互作用的时候,它是有一个能所的关系。

    能所的关系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一种主动跟被动的关系。

    从因缘观来看,我们能念的心是主动,所念的佛是被动。

    所以我们今天释放出一分的心力,佛陀给我们一分的感应;我们释放出三分的心力,佛陀给我们三分的感应;乃至于我们释放出十分的心力,佛陀给我们十分的感应。

    佛陀的无量光、无量寿这种四十八愿的功德力,他的心是平等的而且是被动的。他不能够主动给我们什么东西,不可以,他只能够在我们众生准备好的情况之下,才能够释放他的加持力。

    因此,我们今天身为一个净土宗的人,把自己的内心准备好,这件事情就非常的重要。

    那么怎么把心准备好呢?

    在《楞严经》里面,佛陀开示我们,我们要做两个工作,第一个、安住的问题,菩萨云何应住。你安住了没有,这是一个关键。

    第二个,调伏的问题,你是不是内心真实地调伏了。

    那么从《楞严经》的开示,佛陀是先处理安住的问题,因为这是根本。

    我们一个修行人最大的障碍就是不得安住。

    我们一般人的相貌是这样,我们一个明了的心跟外面的人事接触的时候,由于过去的善恶业力的推动,会产生一个感受。

    善业力强的人,他出现快乐的感受,他看到人都很高兴,他看到每一件事情都顺他的心意,善业力强;

    我们一般人,罪业重的人,看到什么人、什么事都不满意,这个人内心有罪业。

    那么这个感受的下一个阶段就产生很多的想象,然后,我们的心就住在自己的想象,安住在妄想,这是我们众生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我们每天都做功课,但是我们的心还是起起伏伏,有时候觉得自己修得不错,有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因为你住在妄想,妄想本身是和外境是互动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你完全做不了主。

    所以我们现在完全活在一种被动状态,外境让我们快乐,我们就得快乐,外境要让我们痛苦,我们就必须要痛苦,因为我们完全做不了主。

    所以,我们临终的正念就充满了不确定,要看你的福报、看你的因缘。

    那么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事出必有因,这个不安稳性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我们住错了地方,我们不应该住在妄想。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第一件事情——菩萨不要住在想,应该住在心。把心带回家,你要安住在一念明了的心性,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它是离一切相的,它是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的。

    所以我们前面讲到从假入空,就引导一个菩萨从一个假名假相的因缘当中回到一个清净的空性,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菩萨在一念心性中如实地安住。

    安住以后,接着呢,就从空出假,调伏。菩萨远离妄想以后,开始重新又面对妄想。

    所以我们在对治妄想,不是马上面对妄想,不对。遇到妄想,马上处理妄想,这个是错误的,你不是它的对手。

    我要提醒大家,不要住在妄想来调伏妄想。这是不对的。

    先远离妄想,观想本来没有妄想,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你远离它以后,你安住真实的心性,然后才用法门,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善巧法门来对治妄想。

    所以我们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遇到事情不是马上处理,《楞严经》不是马上处理,先把自己的心安住,要养成习惯。你自己安住了,因为你遇到事情马上处理,你很容易被你的情绪所转,所以你看我们一生很多事情做后都后悔——没有安住。没有安住就做调伏,次第错误了。

    所以我们先把自己的心带回家以后,然后再来看人世间的因缘、如梦如幻的因缘,该怎么做你还怎么做,你这个时候没有个人的爱憎取舍,完全没有。你再用你的法门,该断恶、该修善、度众生的方便,去做调伏。

    所以我们要加强我们心灵的力量,就是安住跟调伏两件事情。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28 12:28

念佛法门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净界法师

    西藏有一个la ma上师,他有一天去弘法,在回程的过程当中他看到一只受伤的老鼠,寒冷到发抖,他就把它救回到自己的寮房,给它温暖的羊奶喝,给它一个温暖的床座,这个老鼠就活下来了。这老鼠活得很快乐,白天在阳光下玩耍,晚上躲在la ma的被窝里面。

    但是在快乐当中它觉得有点遗憾,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房间里面除了la ma跟它以外,又住了一只猫。它看到猫就浑身不对劲,看它就觉得很奇怪。刚开始它当然忍耐啊,忍到最后忍不住了,就跟la ma上师说,师父啊,我实在受不了这只猫,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猫呢?

    la ma上师说,可以啊,我用神通立马可以把你变成一只猫。上师就用神通力把它变成一只猫。它就很高兴啦。这只猫在外面走来走去,快乐几天以后,突然间它看到一只狗,它又很害怕,它又跟上师说,你可不可以把我变成一只狗呢?师父说,可以啊,用神通力把它变成一只狗。

    变成狗以后,它又自在了好几天。但是这只狗有一天跑到森林里面去,看到一只老虎,它又非常害怕。它回来跟上师说,上师啊,你干脆把我变成一只老虎就好了,百兽之王嘛。上师说,可以,就把它变成一只老虎。这只老虎当然它是兽中之王,它就是很自在地走来走去。但是有一天,它从门外回来的时候,突然间看到猫,它吓得满身是汗。它觉得很奇怪,它问上师说,为什么我变成一只老虎,我看到猫还害怕呢?

    上师说,我改变了你外在的相貌,但是我改变不了你的内心,你害怕猫的内心我改变不了的。

    佛陀亦复如是,佛陀改变不了我们的内心。当我们要起颠倒的时候,佛陀是救不了我们的,这个大家我们要清楚。

    所以,我们一定是自觉以后,佛陀才能够对我们产生加持的力量。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你自己要准备好了,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我们净土宗的感应道交跟ji 督教的感应道交的最大差别在哪里,诸位知道吗?

    外道的感应道交都是向外攀缘的。佛教的感应道交是——你自己准备好了,你不用管佛在不在,印光大师讲的,念佛法门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你把佛号念好了,你的心安定了,佛陀自然现前,你连求都不要求。你没有准备好,你求也没用。

    我必须告诉大家一个观念,佛法的功德,所有的功德都是修来的,没有一个东西是求来的。

    你一旦向外求,你看看《楞严经》,你很容易着魔的,你很容易上冤亲债主的当。鬼神、一切的魔王,它要的就是你向外攀缘,它才有机可乘嘛。

    所以,我们今天念佛的法门,一定要知道,感应道交是建立在向内安住的情况之下,佛菩萨才能感应道交,就是你把自己准备好了,佛菩萨的功德自然地出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缘观,修行人是向内安住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29 13:10

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净界法师

    我们看经文。昨天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谈安住的问题,从假入空,菩萨遇到因缘的假相,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处理,先观察——你本来没有这个因缘的,安住在一念心性,从假入空,从一个假名、假相的因缘当中回归到一念的真如的心性。

    那么接下来,菩萨要做什么事呢?——从空出假。这个空就是我们的清净心,菩萨从清净心当中又出现一个假相,又重新面对我们的五蕴的假相,从假相当中去培养我们的菩提心、培养我们的六波罗蜜,从假当中来成就菩萨的功德庄严,我们讲借假修真,假借这个假相来开显心性的功德,这个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调伏。

    这当中有三段,丁一、总标,丁二、别明,丁三、结示。我们先看第一个,从空出假的总说,看经文: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陀这个地方是用问答的方式。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就是为什么说五蕴的身心世界,它的本质却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呢?这段我们说明一下。

    我们的身心世界,我们的果报体、生命体,其实就是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五蕴的看法,当然生死凡夫是完全地执着,把五蕴当真,住在我们的感受、想象,所以我们的生命弄得一团糟,这是颠倒众生,完全地投入。

    二乘人对五蕴的看法是完全地排斥,你看二乘人对五蕴是修不净、苦、无常、无我,是完全没有正面的思考。所以,二乘人对五蕴的态度,我们叫作灭色取空。这个色不是色法而已,包括整个五蕴。把五蕴完全灭掉以后,安住在另外一个偏空的真理。

    所以,二乘人对五蕴的态度是断灭的,完全地否定。凡夫是完全肯定,二乘人是完全否定。

    大乘佛法是认为,五蕴是有所否定、有所肯定。

    在《楞严经》有一句话叫作“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佛在《楞严经》对五蕴的看法是说,五蕴的假相,这个你不能当真,因为它生灭变化的,这个相状是虚妄的;但是五蕴的本性却是菩提之性,这你可不能否定,离开了五蕴的菩提性,那你就不能修菩提心了,你就不能修六波罗蜜了。

    所以说,小乘佛法在修学五蕴他是以断灭为他的最高指导原则,他是一个“断”字。

    大乘佛法对五蕴是一个“转”,转识成智,或者是返妄归真,他是“转”。

    他认为五蕴的相状是虚妄的,但是它的本性是真实的,是菩提性的。

    这个观念你懂了以后,我们就可以看下一段了。

    所以这以下对五蕴的看法跟声闻人对五蕴的看法——全盘否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对五蕴是改变它,而不是断灭它,这个是大乘佛法的思考。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6-30 11:24

业力就是仁者心动、去造业,而出现的!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别明。

    别明分五段,戊一、明色蕴即藏性,戊二、明受蕴即藏性,戊三、明想蕴即藏性,戊四、明行蕴即藏性,戊五、明识蕴即藏性。

    首先我们看,色蕴的本质就是如来藏性,也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真如本性。为什么这样讲呢?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我们应该要怎么样地来正确地观察色蕴呢?佛陀先讲到五蕴的如实空义。先从假入空,我们遇到事情是先从假相当中带回空性。

    那么佛陀讲出一个譬喻,他说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人以“清净目”,这个眼睛是健康的,它可以看清楚任何的东西。健康的眼睛去观察晴朗光明的虚空,这个所观的境也是晴朗光明的。

    所以健康的眼睛去看晴朗的虚空,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唯一晴虚,迥无所有——看到的结果是万里晴空、没有任何的乌云。

    那么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比喻我们众生的一念心性是本来没有这个色蕴。

    你现在是一个男人的相状或者是一个女人的相状,是你本来有的吗?不是,那是后来的业力的因缘才显现的,你本来不是这个样子。

    你说,诶,我今天这个样子,那我把生命回归到原点,我们把生命归零的时候,那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唯一晴虚,迥无所有”,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都不是,是离一切相,简单地讲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是很重要的思考,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所以生命才可以重新捏造。如果说我们的相貌本来就是这样,那糟糕了,本来就是这样,就是它有实体喽,你不管怎么修行,它就没办法改变了。

    所以,我们的本来面目是“唯一晴虚,迥无所有”,所以你现在的相状也只是你过去生在某一个空间、某一个时间,你曾经造了某一个业,在阿赖耶识当中很多很多的业,其中某一个小业它成熟了,它成熟以后从阿赖耶识的藏识海中冒出来了,就变成你这个样子。跟你的过去生、或者是过去生的过去生的某一生的某一个业力有关系,你的本来面目不是这个样子的,那只是一个因缘和合所出现的一个暂时的假相。

    那么我们本来是没有的,那是怎么有的呢?看如实不空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

    这个“其人无故”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他是无缘无故的,“不动目睛”就是说我们的眼睛啊,我们正常眼睛是眨来眨去的,这个人突然间对某件事情产生执着,他的眼睛就用瞪的,就不眨眼睛了。

    那么从本经的意思,这个譬喻的意思就是说,“不动目睛”就是说这个人开始,仁者心动,一念妄动。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这个人突然间动了一念的攀缘心,动了攀缘心以后呢,瞪以发劳,他又相续地去想象、去执取,就产生了烦恼。瞪已发劳就是这个人产生烦恼,可能是贪爱他、或者是特别地厌恶他,总而言之,爱憎取舍的对立的思考出现了,瞪以发劳。

    那么有烦恼以后就造业了,则于虚空,别见狂花,造了很多很多的业力,最后就出现了很多的狂乱非相,就招感了三界的果报,就出现我们这个样子,就在清净本然当中,我们过去生看到了某一个人、或者说出现某一件事情,然后仁者心动,可能动了一个善念,去造了一个善业,你今生长得特别的庄严,也可能你动了一个恶念,去造了罪业,今生长得就普普通通。

    总而言之,业力就是仁者心动、去造业,而出现的。

    所以讲,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1 13:11

色蕴的相状是虚妄的,但是它的本性是菩提性!
                         净界法师

    这地方告诉了我们两个真相,第一个、我们本来是没有任何相状的,第二个,由于我们在某一个时空的一念妄动,所以造了很多很多的业,这个业成熟了,就暂时地出现你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色蕴就是这么回事,就是空假中三观,第一个,从空观照了心性的本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假观,看到我们心性的作用,所谓的循业发现,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业力去发现你的相貌。

    当然,这个地方的意思,我举个例子。比方说,我去年有一天在回我的房间的时候,我开门,不小心,门撞到我的头上,现在这还有一个痕迹,撞了一个包,在这里,肿很大。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问大家一个因缘观,我这个包从什么地方来?

    你说,诶,门给我的,门撞到。门里面没有包啊,它是一个木头啊,木头怎么会长出包呢?你说,诶,这个是从你的头上长出来的。那我头上长出来,要是没有门来撞我的话,我也不会头上长出这个包啊。

    那我问你,当门跟我的头接触的时候,把这个包创造出来了,头上这个包创造出来,这个包从什么地方来?

    诸位想过吗?不是从门,也不是从头,答案是——觅之了不可得。只就是我在某一生的业力成熟了。所以你业力成熟的时候就出现了,叫循业发现。

    所以他讲“其人无故”,这个地方就是说虚妄的假相是没有根源的。佛陀讲出一个虚空的花,他说虚空的花是怎么来的呢?虚空本来没有花,我们眼睛有毛病,长了一个所谓的“翳”,眼睛有毛病,我们看到虚空有花。好,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阿难,你认为虚空的花是怎么来的呢?你说它从虚空而来,虚空不可能长出花;你说我眼睛有毛病,说从眼睛中来,但是眼睛也不可能有花。但是你眼睛有毛病跟虚空结合的碰撞当下,就把花创造出来。

    我们的色身亦复如是,只能够说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只能够这样讲。就是业力成熟了,它表现出来。等到有一天,支持你这个色蕴的业力、这个能量释放完了以后,你就觅之了不可得,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你说,几十年后我释净界这个相状跑哪里去了呢?回到空性去了。我从空性中来,也回到空性中去,我又出现另外一个相状。这个就是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佛法对于色法的看法是这样子的,它是没头没尾,只就是在当下的一个暂时的假相。但是这个假相你好好利用,它会创造广大的功德;这个假相你一旦执取,它就把你带入生死轮回。

    所以,大乘佛法对于假相的看法是说,它是众惑之门,但是它也是众妙之门。你轮回生死是靠这个假相来的,因为你执着它嘛;但是成就无上菩提也得靠它,你要靠你的色身来拜佛,靠色身来布施、持戒。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色蕴的相状是虚妄的,但是它的本性是菩提性。

    大乘佛法看问题是比较中道的,它不像凡夫的完全的执着,它也不像二乘人完全地排斥,它是中道的思想。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3 00:04

你痛苦的时候跟别人是完全没有关系!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二段,感受,戊二、明受蕴即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前面的色蕴完全是物质,这以下的受想行识这四个蕴就讲到内心的世界,这是一个心法,只是从粗细的角度安立了四个法,都是一个明了性的心法。我们先看最初的感受。

    感受就是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当下第一个出来的一种直觉的反应。他说,阿难,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受蕴是怎么回事呢?

    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双手双脚是安稳快乐,乃至于整个身体调和顺适。他这个时候呢,忽如忘生,性无违顺,他已经忘掉自己身体的存在了,也就是说,他这个时候是没有感受的,“性无违顺”,他这个时候也没有顺的乐受,也没有违背的苦受。

    那么这个地方跟前面的观念一样,就是说,我们今生有很多很多的快乐的感受,有很多很多的痛苦的感受,但是,我们的本性是没有任何感受的,这个地方很重要。

    本来无一物,那感受是怎么来的呢?看第二段,看假观: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


    所以,佛陀讲因缘法,他喜欢用“无故”,就是它没有一个生起的处所,它只就是在某一个因缘当中的一念妄动,使令我们左右两个手掌在虚空当中互相摩擦。互相摩擦这两个手掌比喻什么呢?一个六根,一个六尘。六根跟六尘两个相互碰撞,就从根尘的碰撞当中产生了“涩滑冷热诸相”。

    蕅益大师的解释,他说,“涩”是三恶道的苦受,“滑”是人天道的乐受,“冷”是二乘的孤寂之受,孤单的、寂静的感受,“热”是菩萨的法喜、荣耀之受,产生了十法界的各式各样的感受,就是因为众生有根尘的碰撞。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所以这个地方讲,即空即假即中。观照我们一念心性的时候,观即空的时候——是本来没有感受;即假呢,因为有根尘的因缘的接触,就把感受的相状给显现出来;那么即中——空有同时,空有无碍。我们的感受也是跟色蕴是很相似的,完全跟你的业力有关系。

    诸位要知道一个事情,当你看到某一个人,你起快乐的感受,你跟他之间有善业的因缘,一定是善业的因缘。跟他没有关系,跟你有关系,你自己有关系。

    佛教的根本思想都是莫向外求。其实,你今生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你今生会有多大的快乐、你有多大的痛苦,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完全没有关系,别人只是一个助缘,他顶多是刺激你的业力显现出来,他只是助缘。

    你看到某一个人你感到痛苦,跟他也没有关系,那是你过去生有某一方面的罪业。这叫循业发现。

    在家居士可能感觉不出来,因为你们各有各的生活,你看我们出了家、到僧团,我们佛学院二十几个学生,我们在读佛学院的时候,二十几年前,感受良深,真的感受良深。

    在一个僧团里面,大家吃同样的饭菜,穿同样的衣服,一个房间小小的、住六个人,住同样的地方,熬了三年。我们受用同样的环境,但是有些人三年活得快快乐乐,有些人三年活得苦苦恼恼。为什么?

    同样的环境,穿同样的衣服,上同样的课,你说外境可以决定我们的快乐,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各人的福报不同。

    所以我们遇到事情你感到很痛苦,你不是去责怪别人。你责怪别人,你是业上加业,那糟糕了,恶性循环。你要去忏悔。跟他没有关系,你要相信这个真理,你痛苦的时候跟别人是完全没有关系。

    如果你要心外求法,你的人生就没完没了。你过去的错误产生痛苦,又带动你现在的错误,那你就堕入这种轮回的恶性循环,你什么时候跳出来呢?所以,你遇到痛苦的时候,你要想这个是我个人的循业发现,这个时候你的业才从此中断了,才能够真实地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业到这个时候STOP(中断),结束了,不要相续下去,不要恶性循环。

    所以感受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4 00:06

色身的苦乐是暂时的,内心的苦乐是永久的!
                         净界法师

    色蕴跟受蕴这两个跟你今生都没有太多关系,主要是前生,这两个都是跟前生的业力,但是想蕴就不一样了,想蕴跟你今生就有关系了。我们看第三。而想蕴在五蕴当中、在我们生命当中,是最有代表性的,对我们来生的影响也最大了,这个想蕴特别要注意了。

    戊三、明想蕴即藏性。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我们在产生快乐跟痛苦感受的时候,接下来我们产生一些想象,就是唯识学上所说的安立很多的名言分别,讲了很多话。诶,这个花很漂亮,从你开始说话的时候,就表示你开始想象了。

    这个想象是怎么回事呢?佛陀举出两个例子。

    第一个,谈说酢梅,口中水出。

    这个人想象酸梅和醋的时候,他嘴巴就流出口水;或者说思踏悬崖,足心酸涩,他想象自己站在一个万丈悬崖,他的足心就产生酸涩的感受。但事实上,酸醋并没有现前,事实上,悬崖也没有现前,完全是自己的想象把口水创造出来、把酸涩的感受创造出来,所以,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如果诸位学过唯识学,你会知道,在我们生命当中最有创造力的就是你的想象力。

    唯识学对于想象讲出一句话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动身——它会驱动你的身体去做事情。你为什么拜佛?是有所想象嘛,你想要去拜佛,身体才会去。你为什么造恶业?你一定有邪恶的想象啊。所以,它会驱动你的身体去做事情。

    发语——发动你的嘴巴去讲话,独为最——所有的力量当中它是最强大的。造了业以后呢,引满能招业力牵——牵引你到三界里面去得果报。

    你来生的果报完全是你今生的善恶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我们的想象影响我们两件事情:第一个,影响你今生快不快乐;第二个,影响你来生快不快乐。

    你的快乐跟痛苦就是感受,感受只是当下的直觉而已,它很快就消失,因为它是根尘碰撞,当那个尘一退失以后,外境一消失的时候,感受就没有了。但是,你心中的想象可不是啊,它是挥之不去,它经常在心中盘旋。

    所以,在唯识学上说,色身的苦乐是暂时的,内心的苦乐是永久的,就是你的想象。

    我们可以做一个测试,比方说你看到半杯柳橙汁,你产生什么样的想象?有些人会说,哎呀,真糟糕,这个柳橙汁被喝了半杯了,他看到失去的这部分。有些人看到柳橙汁说,哎呦不错哦,还有半杯!他想象他拥有的这部分。

    这个地方就是,影响我们一个人快乐,其实,从唯识学上说,你的业力占百分之五十,就是影响你今生快乐、痛苦,福报只占百分之五十,你一个正面的思考占百分之五十。

    如果你经常去做负面的思考、经常去想象你失去的东西,你今生要出现快乐的因缘就很少很少,你今生要快乐就很难,那个乐受要出现就很难,你自己找的。

    你如果经常去思惟得到的东西,你今生乐受出现的比例会比痛苦的比例多很多。

    所以,我们在第六意识的想象,决定你今生的苦乐,占百分之五十,前生的业力占百分之五十。

    但这还不是重点,因为今生只是暂时的。在唯识学上说,第六意识对来生的影响力,那不得了,你的思考模式很重要。你怎么知道你来生会富贵呢,你怎么知道呢?可以知道的。当你有多余的东西,你是做什么想象?你喜欢跟人家分享,你经常出现布施的想象,你来生一定富贵。你有多余的东西,你习惯性把它占有,你来生福报不会太大,我保证不会太大。

    所以,其实你看你,一个人一旦四十岁以上,除非你有大突破,彻底地觉悟,做一个强大的改变,否则你一个凡夫众生四十岁以后,其实你来生的相貌大致上出来,因为你的思考模式定型了,问题在这个地方。

    当然,你学《楞严经》会改变,因为《楞严经》它是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所以你可以重新否定、重新塑造。我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学《楞严经》,你四十岁,大致上你的来生相貌就决定了,因为你大概是习惯性有怎么想象,就顺这个因缘就过去了,很难教育,很难改变了。学佛要早一点,是对的。当然也不一定,各人善根不同。

    那么我们从想象当中看到你今生的苦乐,也从想象当中看到你来生的果报。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什么叫一切唯心造呢?其实唯识学讲这个心的作用,就是想象力。你经常生起布施的想象,你来生是富贵;别人刺激你的时候,你经常产生一种退让、慈悲、包容的想象,我保证你来生特别庄严。

    应该这样讲,你前生打了很多的想象、很多的妄想,把你现在创造出来。如果你要知道你前生都打什么妄想,你看看你现在这副德性你就知道了。你福报很大,就是你产生布施的想象多。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来生是一个什么相貌,你看看你今生大部分是打什么想象,你遇到人事的时候你习惯性用什么想象,你大概知道你来生怎么回事了呗。

    所以,第六意识,这个想象。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经典?学经典就是学习佛陀的想象。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嘛!佛陀遇到事情的时候,他是怎么想象的,他为什么可以成佛?事出必有因嘛。佛陀当初也是一个凡夫嘛。他为什么万德庄严,我们为什么苦苦恼恼?我们对事情的想象没有他好。佛陀遇到事情习惯性用布施的想象、持戒的想象、忍辱的想象。

    所以我们在学佛法是干什么呢?学习佛陀他是怎么思考事情的,他遇到事情是怎么思考,所以他可以成佛。《法华经》上说,佛陀出世的本怀,假借语言文字使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进入佛的想象,是这个意思。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5 00:02

我们的生命是为来生而活的!
                         净界法师

    戊四、明行蕴即藏性。

    我们这一科主要是探讨我们众生的五蕴身心,它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呢?

    答案是,它有虚妄的一部分,也有真实的一部分,所谓的相妄性真。

    五蕴的假相是暂时的、虚妄的,但是五蕴的本性却是真实的菩提性,所以叫相妄性真。

    也就是说,大乘佛教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两块,第一个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个别生命,第二个是整体生命,好像大海和水泡一样。

    我们先讲整体生命。什么叫整体生命呢?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一切相的一个明了的心性,就像大海一样。

    但是这一念心性,在过去生当中突然间一念的妄动,妄动以后就产生了很多的心中的情绪,爱憎取舍、烦恼,就造业了,造业就把个别生命造出来了。

    就像这个大海本来很平静,佛陀说,吹来一阵境界风,这个风去刺激海的时候就冒出一个水泡,这个水泡就是我们现在的个别生命,五蕴身心。水泡从大海中抛出来以后,几十年,可能是七十年、八十年、一百年,它又回到了大海;又冒出一个水泡,又回到大海。这个就是我们的个别生命,五蕴身心,它是不断地变化的;但是整个大海是不变的,一念心性是不变的。

    所以我们在面对生命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从个别生命透过空观,从假入空,先把心带回家。第一件事情,先回家。因为,从家里面来看,从整体生命来面对个别生命,你才能够理性地面对你的人生。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找不到家,所以就活在这个水泡当中,弄到自己躁动不安,一种没有安住的感觉。要以高标准来看,以禅宗来看啊,你这个人在五蕴身心当中打转,还找不到真如,你这个人修学还没上路,你连高速公路的入口都还没找到,还在市区打转,这个就很麻烦。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生命分两块,第一个是个别生命,第二个是整体生命。

    第一件事情,从个别生命回到整体生命,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安住力。然后从整体生命当中再透过佛法的方便法门,来调整自己的个别生命,从个别生命去创造一个来生更好的个别生命。

    所以,我们的生命是为来生而活的。

    佛教是重视来生的。你看有些宗教,我们看某某宗教、某某宗教、某某宗教,你看它的教义,它基本上重视今生的多。我们佛教大部分都讲要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是创造来生的。我们利用这个水泡去创造一个求生净土的水泡,如果不求生净土,你来生一定要得到人身,要得到一个人身的因缘,得到一个人身的水泡。

    总而言之,你今天要能够改造,从这个水泡创造一个更好的、殊胜的水泡,你第一件事情——要先安住。先求安住,从假入空求安住,再从空出假,再所谓的调伏,这两件事情。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5 14:46

行阴就是我们心中一种相续的力量,那种造作的力量!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第四个,行蕴。

    这个行蕴就很微细了,就是心中的那种相续的造作。看经文: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行阴就是我们心中一种相续的力量,那种造作的力量,佛陀是用比喻,说是从高山上流下的快速的水流,一般我们说瀑布。

    瀑布是怎么回事呢?

    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前面的波浪是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而且它不会互相地超越。行阴就是我们生命的动力。

    想阴,它有很强大的造业功能,造善、造恶就靠你的想象。但想阴有个缺点,它没有相续的力量,它出来以后、消失了,出来以后、消失了。

    那么我们今天要把一个想阴要变成一种坚持的力量、相续的力量,要靠行阴。

    行阴有两个相貌。

    凡夫众生以自我为行阴,自我意识。

    我们为什么愿意去工作?是为了自我,所以我们凡夫所有的想象是从自我发动出来的。

    菩萨的行阴是以菩提心为行阴。

    菩萨为什么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生起布施的想象、生起度化众生的想象?

    靠他的菩提心的愿力,靠愿力在产生那个相续的想象。

    所以,想阴跟行阴这两个是体用的关系,没有行阴的加持,想象是昙花一现。

    所以行阴是一种相续的力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6 14:43

修行人就是明白,转换阿赖耶识——我不随你转!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第五个、识阴,戊五、明识阴即藏性。

    识阴就是我们众生一个大仓库,它把过去生所造的善恶业力全部保存下来,等到时机成熟再把它释放出来。看经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佛陀在讲五蕴都是用譬喻的。他讲出一个譬喻,什么是识蕴呢?

    比方说一个人,他拿一个瓶子,这个瓶子是用频伽鸟(频伽鸟就是一个身体、两个头),这个商人把它这个造型作成一个花瓶,它有两个头嘛,它这个头的嘴巴是开通的,但是他把这两个嘴巴的口给塞住了,拿着里面的空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去饷用其中的空气。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意思就是说,为什么把此方的空气带到彼方去受用呢?就比喻说,识蕴可以把你前生的业力带到来生来受用。

    我们死了以后,为什么生命不会消失掉,马上又得一个果报?

    就是有阿赖耶识,它把业力保存。

    所以阿赖耶识它能够超越死亡。

    你看我们死亡的时候,色蕴消失了,你看我们的色身不可能通到来生去,不可能;感受也不可能;想象力也不可能;行阴也不可能。

    所以当我们死亡的时候,色受想行全部消失了。但是阿赖耶识可不是,它能够超越时空,从此生通过死亡,带你到来生去受用。可以把你前生的善恶业力带到今生来受用,它也可以把你今生善恶业力带到来生去受用,就是靠阿赖耶识。它那种“恒转如暴流”那个水流,它可以从前生流到今生,从今生流到来生。

    这五蕴当中对我们最有影响力的有两个蕴,要注意啦。

    第一个是阿赖耶识,就是识蕴;第二个就是想蕴。

    阿赖耶识代表我们无量的过去。

    一般,我们一个没有学佛的人,没有修行的人,你大概就是被阿赖耶识完全掌控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标准的生死凡夫,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我们一般人、生死凡夫是活在过去。

    那么修行人就是抗拒阿赖耶识——我不随你转,我不能够再活在过去了,我要开创一个新的生命,比方说求生净土。

    从过去的因缘当中跳脱出来,那当然就要靠第六意识,就是所谓的想蕴。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凡夫众生是用阿赖耶识来主导我们的生命,修行人是用想蕴来主导我们的生命,用想蕴来控制、来破坏阿赖耶识。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7 13:37

怎么样来改变我们过去的业力呢?
                         净界法师

    那么怎么样从第六意识的如理的思惟、想象来改变我们过去的业力呢?

    我们看下一段的总结。我们心中的想象,在佛教的专有名词就叫止观,讲得好听点就是止观,其实唯识学就是想象。只是说这个想象不是我们自己的想象,是透过佛法的指导,随顺教理的引导,依教起观。

    这个地方有两段,我们先看,从本经的角度,我们应该对人生要产生两种的想象,所谓一心三观。

    第一个是空观。

    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马上处理,是先回光返照,照了我们心性不变之体,告诉自己: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就是从个别生命先带回整体生命。这个事情非常重要。

    一个菩萨遇到事情,要先求安住,再求调伏,要养成这个习惯。

    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如果你要突破你的生命,反应不要太快,真的不要太快。你太快的话,你马上被阿赖耶识所骗。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脚步放慢一点。因为阿赖耶识是生灭的,它要的就是你跟它一起起舞。你不动,不迷、不取、不动,它拿你没办法。一个人反应越快,对你越不利哦!

    我是说修行人,世间那是另外一套。世间道和出世间道是两条路。世间人讲求效率,这个我们不谈。佛法讲解脱,反应要慢,真的要慢。

    你看《楞严经》,不迷、不取、不动。遇到事情,先把心安住,告诉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那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所以,第一件事情,先修空观,把心带回家。

    第二个,修假观,我要怎么面对?照了心性随缘之用。

    第一个,思惟这是我过去业力的显现。

    我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把这个因缘把它消失掉;第二个、我希望这个因缘把它扩大。

    假观,观察——你从什么地方来?从业力而来。你将往哪里而去?

    我希望这个因缘,假设是个好的因缘,跟菩提道相应的因缘,我们希望这个因缘增长广大,比方说布施、比方说持戒、比方说念佛。

    所以,假观就是用方便法门把这个因缘消灭、或者把这个因缘增长广大,就是假观。

    那么中观就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

    空不障碍你的缘起观,缘起观也不障碍你的空性,这两个可以同时存在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8 15:28

你要很清楚地看到你自己,你才知道怎么去调整!
                         净界法师

    空观的部分我们不谈了,因为前面已经讲很多了,这个正念真如。我们把这个假观谈一谈。

    在天台宗的假观是讲到十如是,有十个次第。

    第一个、如是相。

    我们第一个要先看看你内心的相状。我们到了今生,我们别无选择,对于你过去的过去,要概括承受。

    佛教讲生命是一个水流,流到现在,这个水是脏的、是干净的,我没有二话,我认了,这个前面的水流是这样的,流到现在是这样的。所以你先了解自己。你一个人不了解自己,你很难修行。先了解自己,再了解别人。你先自利,再利他嘛。

    那么在《楞严经》里面,修假观,第一个,先了解自己,你这个人的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看你内心的相貌。

    智者大师把内心的相貌分成四种。

    第一个叫作增上的恶念。

    我们心中有很多的念头,增上就是很坚固的恶念,有些人杀生,有些人偷盗,有些人邪淫,有些人妄语,各式各样的恶念。你一定先了解自己,才能够改变自己。你看看你内心当中有没有哪些是特别坚固的、经常出现的,你这个念头一起来,你控制不了它的,它要做、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的,这种增上的恶念,先了解自己有没有这个方面的恶念。

    第二个,增上的善念。

    我们一个人有恶念,也有善念啊。我们过去生也不是全部做坏事吗,也有好的功能留下来,比方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们的生命当中也有很多很坚固的善念。你看有些人,小时候他就喜欢把自己东西拿给别人,这种人布施心特强。

    增上的恶念、增上的善念。第三个是出离的心念。

    前面两个都是人天,这个是六道种姓。这个出离心就是有些人他的念头当中有很强烈的出离心,他看到人世间这个是没有价值的,荣华富贵对他来说,他根本不当一回事,他要的就是寂静、涅槃寂静。这种人过去生一定修过声闻法。这个是属于声闻种姓。

    第四个是菩提心。

    有些人他就是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那种大悲心特重——菩提心。

    所以,智者大师把我们内心的相貌分成四种,第一个、增上恶念,增上善念,出离的心念,第四个是菩提的心念,四种心念。你要很清楚地看到你自己的好的一方面、坏的一方面,你才知道怎么去调整。

    佛陀灭度以后留下很多的法门,不是所有的法大家都要吃的,不是,你有这个病你才吃嘛。佛陀的药有人是吃对治的,有人要吃常法,常法当然,《楞严经》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这个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每一个人都适合吃的。

    但是在假观当中,有些人是不适合这样做的。比方说你出离心很重的,你要不断地修无常观。

    出离心太重有两个过失,第一个、忘失大悲,第二个、不乐修善,不喜欢修善。所以,在佛陀灭度以后,你再用这个法门的药你要先了解你自己适合怎么样的体质,就是观你内心的相状。第三个,有些是取其中道。你太那个,佛陀把它调过来。你太偏右边了,调过来。

   (第二个、如是)性,就是等流习性。这个相状其实它有它过去的习性,是有它一定的等流习性。

    第三个、体。体就是你的习性跟你的色蕴,色、心的和合叫作体。

    那么我们今天的五蕴身心世界里面有很多善恶的功能,这个地方有所谓的力。力就是潜在的功能。潜在的意思就是说,比方说你这个人有布施的功能,但是你没有环境,你没有钱。你不是不想布施,你实在是没有因缘去布施,你自己都生活没办法自保。但是你有力,但是你不一定有作,但是你至少也有这种潜在的功能,就是因缘不具足,但是你那个功能暂时在睡觉,在种子位。

    作,就是你因缘具足了,你产生现行,这个种子开始活动。

    这种善恶的功能遇到环境具足的时候,产生造作,这个地方一定有它过去的原因,事出必有因,有它过去的因。

    第二个,你现在的缘。你事到如今,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把这个相状把它变得更加强大。就是你随顺它,你不断地随顺它,不管善念、恶念,它就是像滚雪球,越滚越大。第二个,你抗拒它,佛法叫作对治它,它就是越来越小,就变成不增长业。这就是缘,你今生的抉择,今生的修持。

    从过去的因,遇到现在的缘,最后变成未来的果跟报。果是约着心态,报是约着外相。你有内心的等流的善恶的习性,有外在的果报的相状。

    那么最后一个就是本末的究竟等。有最初的本,本就是相,末就是报,这个是彼此相应的。你有这个相状,你就有内在的习性,你就有这样的功能,你就很容易有这样的造作,自然有它过去的因,有现在的缘,有未来的果报。

    所以,十如是是前后互相呼应的。这个地方当然最重要就是因缘果报这四个。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15 00:29

你的女朋友嫁给第三个人,你说应不应该呢?
                         净界法师
  
    有一个年轻人,他跟一个女众相恋了三年,马上就要论及婚嫁,但是突然间这个女众嫁给别人。

    这个男众非常伤心,没办法接受,就一病不起,病倒了。病倒以后找医生来看,但是心病没办法治。他不是色身病,是心病,心病要用心药来治。所以他的母亲就去找了一个出家众来跟他开示。

    这出家众一看,哦,是这样子。你先睡个觉,没事,先让他睡觉。睡觉以后,这个法师就入了禅定,让年轻人看到一件事情。

    看到一个大海,广大的大海,突然间这个大海漂出一个死尸,一个女众的尸体。有一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尸体,哎呀,年纪轻轻就死掉了,感到非常不舍,念了几句祝福的话,就走了。

    走了以后,第二个人又过来了,看到她也觉得很遗憾,不但祝福几句,把他身上的夹克脱掉,盖在这个尸体上给她保暖,也走了。

    第三个人过来了,看到这个尸体,除了给她祝福以外,挖了一个洞,把这个尸体给埋了,把她埋起来,又念了很多祷告的话祝福她,才走掉。

    这个年轻人看到这三个人做的这件事,他醒过来。

    这个法师说,你看到了哦,你就是那第二个人,你的女朋友嫁给第三个人,你说应不应该呢?

    你过去生就把一件衣服披她身上,她陪了你三年嘛,因缘结束了嘛。她用她后半辈子的日子来偿还过去把她埋葬的这个人的因缘。

    所以我们看到一件事情,我们感到痛苦,因为为什么?我们佛教的人生观啊,现在、过去、未来,要同时看。当我们只看今生,我们跟过去切割的时候,很多事情你会觉得愤愤不平,但是你把过去的因缘打开的时候,你觉得本来就应该如此,诸法因缘生嘛,现在是从过去来的。

    所以当我们看到因缘的时候,一定要思惟:事出必有因。

    我们不能做定量分析,起码我们要做定性,我们理论上要知道,这件事情会这样子出现,他为什么会跟你在一起、在一起多久,他为什么会对你这样子,肯定是有原因的。

    我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没有一件事情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不可能有这种事情。

    如果不是这样,那你就推FAN佛教的根本理论、诸法因缘生的理论喽!有一件事情是无因缘就可以出现,那整个佛法的思想就全部推FAN了。所以,每一件事情在你生命中出现,一定有它过去的原因,就是——如是因。

    重点在缘,你现在准备怎么做。那么你现在要怎么做,你要看看未来。

    所以,我们是先发愿。佛法是怎么样?先看过去,再看未来,然后你才有资格讲活在当下。

    你希望这个因缘来生是变成怎么样子,你这个时候现在才能够处理。所以,佛教的因缘观是过去、现在、未来三块是同时看的。

    我们现在很多人错用了活在当下。你一个人不知道过去,你没有规划未来,你没有资格谈活在当下。

    当下的标准在哪里?从未来抉择嘛!

    所以,我们在看因缘果的时候,先看到因,先求认命;然后,果跟报,你希望你来生变成什么样的因缘,然后你知道你今生的因缘要怎么样操作,是要把这个因缘让它扩大,扩大有扩大的方法;还是你希望把这个因缘加以对治、把它折损。

    这就是假观,观察缘起的假相,然后从假观当中去开创未来。空观是求安住,假观是开创未来。一个是安住当下,一个是开创未来。空假中是这样操作的。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15 00:30

你要利用这个水泡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来生水泡
                        净界法师

    我们看乙三、结劝。丙一、略叙。

    我们从前面的空假中三观,我们大概对人生的整块相貌了解了,那我们做一个总结。我们看看与会的大众对佛陀的《楞严经》的开示是有怎么样的心得。先做一个简略的描述,再做广泛的描述。看第一段,简略描述。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

    尔时就是佛陀讲完整部经的时候,包括空观的安住、包括假观的调伏,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跟与会的大众,承蒙佛陀如来这种微妙的空假中三观的开示,对自己的身心世界是荡然,荡然就是很清楚,没有一点疑惑地清楚了、了解了,心中也没有任何挂碍、没有任何疑惑了,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我也知道我将往哪里而去,我也知道我当下要怎么去把握当下这个因缘,对于过去、心中、未来是了然于心。这个是一个简单的描述。

    我们看第二段,丙二、广叙。广述当中有两段,丁一、圆悟真相,丁二、结属真因。先看第一段,对于生命的真相彻底地觉悟了。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这段我们把它分成两段来说明。先看第一大段,这是一个总标: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这段是把生命分两块,第一个是我们讲的整体生命,第二个是个别生命。

    “心遍十方”,当然这个地方讲十方,超越时空的,那当然是一个整体生命。那么他站在整体的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整体的心性当中,反过来看到我们现前的虚空,虚空当然包括世界、包括依报、正报,我们现前业力所变现的当下的因缘果报,就像观手中的一个小树叶。看现在的人生,就是暂时一个树叶,业力的风一吹,把某一棵树叶飘下来,这个树叶可能长得很庄严、也可能长得不庄严,都不管,反正都是暂时的因缘。

    这是一个总说,一个整体生命跟个别生命的一个总说。总而言之,他的意思是站在整体生命再来看个别生命,这是总说。

    我们看别示。别示,先看与会大众对整体生命的理解。一切世间所有的人事的因缘都是我们菩提心性显现出来的。我们的一念心性当下是心精遍圆,是精纯的,是不夹杂的,是普遍十方的,是圆满的,是含裹十方世界、没有任何欠缺的,这个地方是在讲清净心。

    那么一念清净心当中,随着过去的因缘再看,这个是讲空观,空观是把心带回家。假观,面对当下的生命。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就好像在十方虚空当中一个小小的灰尘,风一吹,把地上的灰尘吹起来了,若存若亡,上下飘荡,若有若无;又好像说大海当中吹起一个小水泡,刹那刹那的生灭,起灭无从。

    所以,我们从一念的心性的整体生命再来看现在的生命,好像虚空中的灰尘,又好像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泡,是这样的一个人生观。当然这个小水泡也很重要,因为你要利用这个水泡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来生水泡。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如是因、缘、果、报。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15 00:30

一个修行人,你要善用你的第六意识!
                         净界法师


    我们看丁二、结属真因。看经文: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个时候,彻底了然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是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生灭。

    菩萨在这个时候,在流转生命的动荡不安当中找到了生命的歇脚处,有一个歇脚处,找到一个房子住。不像以前是个流浪汉,刮风下雨的时候痛苦,出太阳的时候快乐,完全自己没有办法做主。这个地方讲到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安住。

    《楞严经》主要的思想就是我们必须从生命当中化被动为主动。

    因为我们以前没有找到安住的时候,我们老是在因缘假相打转,完全被业力控制了,生命完全是被动的,完全由阿赖耶识做主,它要丢出善业你就快乐,它丢出恶业你就痛苦。

    修《楞严经》的人他不是。化被动为主动,我要靠我第六意识的想象来主导我的未来。我们对于过去没有第二句话,概括承受,该认命的时候认命;但是对于未来,不能认命,你要产生一个美好的想象、美好的规划,去创造未来。

    所以我们看今天的总结的地方。今天有两张附表。我们看第一张,结示劝修。

    一个修行人,你要善用你的第六意识。我们今天得到人身,最可贵的就是第六意识。因为你是一个天人的第六意识,整天太快乐,躁动不安。你是一个三恶道的第六意识,太暗钝。所以,佛陀赞叹人身难得,就是因为我们身为一个人,我们的第六意识的明了性特强,应该好好利用。

    我们第六意识的想象,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们随顺于妄想。

    你还是喜欢跟着你的感觉走、喜欢跟着你的妄想走,那么就糟糕了,唯识所现。阿赖耶识把业力显现出来,然后我们住在阿赖耶识当中,然后我们就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自己捏造一个相状,然后自己投进去,然后就启动了生死轮回的力量,那我们生死轮回就没完没了,没完没了了。佛也救不了你。

    我们再讲一次,佛陀不能进入你的妄想把你带出来,不可以。佛陀只能够说法,让你自己走出来。你不觉悟,谁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第二个,我们明白道理以后,我们开始做改变了。我一定要改变!正念真如。这地方有三种力量,第一个、从假入空,安住;第二个、从空出假,调伏;第三个、发愿,加以坚持,相续地坚持。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15 00:31

我们怎么远离凡夫的妄想呢?
                          净界法师
  
    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依一念心性而修行,整个修行还是在庄严一念心性。

    这个地方我们把这次《楞严经》的整个修学纲要分成三种力量。

    第一个、安住力,就是根本方便。我们看经文:

    【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我们都知道,第一件事情,不要住在妄想。以《楞严经》的角度,凡夫打的是有相的妄想;以《楞严经》的角度,二乘人也是打妄想,打一个空相的妄想,这两个都要远离。

    我们怎么远离凡夫的妄想呢?

    一切法是自性无生,无生就是毕竟空。所以,离开凡夫对于我相、法相的执取而不住于生死的果报。

    那我们怎么离开二乘人的妄想呢?观一切法因缘和合、因果不失。我们造了布施的业、持戒的业,得到人天安乐的果报;我们造了信愿持名的业,成就净土的庄严。

    所以,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而不住于偏空的涅槃的妄想。为什么这样做呢?

    因为真如法性本来就无住的。我们无住啊,是你本来应该如此的。不是说我无住做得很勉强,不是。其实,你执着才是做得勉强。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子。这台机器它原来的设计是这样子,我们自己操作错误。我们心性本来就无住,所以,我们修无住是随顺我们的本性如此而已嘛,是随顺本性,心性本来就离一切相。所以我们修无住是很正常的。

    我们要知道,执着是不正常的,执着是不正常的。我们现在弄颠倒了,我们现在执着变正常了,你看就很糟糕了。不执着是正常的,随顺法性本来无住嘛。这是第一点,先求无住,以无住为住,叫作安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15 00:31

一个人要断恶,一定要怖畏当来的果报,就是惭愧心
                        净界法师

    再看第二个、调伏。看经文:

    【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能止方便,这个地方讲断恶。

    我们开始从假入空、安住以后,开始从空出假,又面对现在的因缘。那么怎么样断恶呢?就是惭愧、悔过,以深信业果而生起惭愧。

    一个人要断恶,一定要怖畏当来的果报,就是惭愧心。

    以惭愧心,再用断恶的方法使令恶法慢慢地减少。

    那怎么修善呢?先看修福德资粮。

    勤修供养,包括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随喜,这个是修福德资粮。

    那么智慧资粮怎么修呢?

    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的心、淳厚的心来请佛住世转法 lun,使令我们这种大乘的善根不断地增长。

    以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才能够志求无上之道。

    广修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这个是约着自力的法门。

    再看他力。

    又因佛法僧三宝的加持力,我们经常礼拜三宝、赞叹三宝、随喜三宝,跟三宝结缘嘛,那么三宝是没有灭度的,他能够不断地加持我们、摄受我们,消我们的业障,善根的增长,使令我们不退转,以法性离痴障故。

    法性本来就应该有智慧的,法性有人又叫觉性,它是本来就应该觉悟的,它本来就没有愚痴,没有这种障碍的。

    这是调伏,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方便法门善加调伏。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7-15 00:32

所有的理观一定要事修配合的
                        净界法师
  
    我们看第三个、坚持力。看经文:

    【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我们在修安住力跟调伏力的过程,应该不会很顺利,因为无始劫的业力会反弹,烦恼也会反弹,所以这个时候菩萨怎么办呢?

    要发愿。尽于未来,时间无尽;在空间上呢,化度一切众生,使令众生消灭一切的痛苦,得到究竟无余的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本来就是不时空无尽的。

    因为法性的广大,能够普遍加被一切众生,内心是平等不二的,没有我相、人相的对立,那么能够成就究竟的大般涅槃的常乐我净。

    我们这次的课程偏重在安住力跟调伏力,偏重在《正见篇》。

    我们下堂课的《发心篇》就是如何坚持,这个力量如何一次一次地通过逆境的考验,能够相续下去,那就是菩萨要有愿力了。

    菩萨不是靠色身修行,靠愿力!色身是有限的,靠你的心力在修行。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发愿,才使令我们能够从现在到临命终,能够一路走来、始终不退,这个到了下一次我们再来跟大家讨论愿力的问题。

    不过这个地方要值得注意,《楞严经》它的修行是有理观跟事修的。

    理观就是空假中三观:空观,安住;假观,调伏;中观,平衡。

    第二个是持楞严咒心,它的事修就是持咒、破障。

    如果诸位要知道怎么持咒,可以跟净土梵音,我有把相关的资料给净土梵音,你们可以跟他请。

    我们在末法时代,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过去生有很多的冤亲债主,他并不是很高兴你修行,因为你要解脱生死,所以他会用各种方式来障碍你,所以我们要善加保护自己。

    我们一个修行人不要去伤害别人,但是你要懂得怎么保护你自己——就是持咒。

    这个方法,我们今天就不在这边教授,因为这个持咒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如果我讲得不完美,可能会断章取义。它是有一套的讲解,要怎么样持咒、为什么要这样持咒、这个过程要注意什么事项,我都有交代清清楚楚,如果你有意思要持楞严咒心的话,可以跟净土梵音来请。那你要是习惯持大悲咒,也很好。

    总而言之,所有的理观一定要事修配合的。

    你心念的增上,但是也有一些相关的保护,这才圆满。所以,理观跟事修要配合。

    好,我们今天就跟大家讨论到这个地方。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我们把听经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回向!

                     【 圆 满 】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