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三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再谈谈了凡先生所说的「善有半满」。满是圆满,凡是不能圆满的,达不到圆满的标准,就叫做半。他举《易经》上两句话,「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修行人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总而言之,不积就不能满,就达不到圆满,所以教我们要「积德累功」。德行必须念念不忘,时时刻刻存一个利益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心,必须把自利舍弃。一般人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不是没有读过圣贤书;许多读圣贤书的人,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但是他做不到。为什麽做不到?私欲没能放下。由此可知,自私自利,种种爱欲,不但是修行的大障碍,世间福报也被它障碍住了。
众生为什麽会堕三途?这里面的因素,我们不难理解。佛经上对於三途地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读了、听了,依旧不能够提起警觉,所谓是「麻木不仁」,只重视眼前的小利,不知道未来有大害。所以善恶利害、事实真理,几个人能够认识的清楚?几个人能够圆满的做到?现代人他们做不到,说实在话,也不能责备他们,也不能怪他们。为什麽?没有人教他。这些大道理必须从小教起,所谓「少成若天性」,很有道理。到中年、到老年,在社会染缸里面已经被严重染污了,虽然听到觉得是有理,也会点点头,但是境缘现前,依旧是迷惑颠倒,依旧放不下。原因就是认知不够透彻,才会有这个现象发生。由此可知,教学多麽重要!
中国在古代,把教学真的看作人生第一桩大事,无论是家庭、无论是国家,所以民族能够绵延几千年,到今天它不会灭亡。我们再看西方过去新兴的帝国,时间都不能维持长久就衰了,我们有没有认真去观察,兴衰的因素是什麽?什麽道理兴旺的,什麽道理又衰退了?中国是衰了一阵子,又何以能够再复兴?这个原因是文化的根很深。虽然在近代,大家看到西方人所谓洋枪大炮,屈服在武力之下,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可是中国毕竟还有些老人,他们心里明白、心里清楚,维系着民族文化的命脉,等待机缘发扬光大。什麽叫机缘?大家省悟过来了,能够再接受,这就是机缘成熟。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几千年的薰陶,说实在话,容易觉悟。觉醒过来,这是中国人的福报。中国人有福,世界人就有福。古圣先贤的教诲跟西方人的观念确实不相同,中国自古以来就讲「天下为公」,就讲「仁民爱物」、「推己及人」,这个胸襟多麽广大,成就圆满的功德。所以纵然一时迷惑,短时间有zai 难,毕竟能够恢复。
讲到「半满」,实在讲都是在存心。注解里面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信徒上庙里去烧香,供养两文钱。现在人不懂什麽叫两文?清朝末年,十文钱才是一分,十分才是一角,你就晓得两文钱是很少很少的。我们能够想像得到这是一个家境非常清寒的人,但是她布施供养的心真诚,所以寺院里面住持老和尚亲自给她消灾。到後来这个女施主发达了,再到寺庙里面来烧香还愿,这一次是供养千金,带来很大的供养,老和尚只派了一个出家人给她消灾。佛事做完之後,她就问老和尚:「我过去布施两文钱,你老人家亲自替我消灾。现在我供养这麽多,你为什麽随便派个出家人,好像来敷衍我?」老和尚就说:「过去你布施的虽然少,你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你消灾,对不起你;今天你布施供养虽然多,你心地的诚敬不如往年,随便一个出家人给你消灾就够了。」
半满,我们在这里看到,不在供养钱多少,在心地的真诚。这个说法,好!不是有钱、有力量的就能修大功德,修圆满功德,贫贱人就没有机会修了。明白这个道理,贫贱人往往能修圆满的功德,富贵人往往修积的只是一半的功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通达事实真相,富贵人不会生生世世都富贵,贫贱人也不会生生世世都贫贱,贫贱人来生得富贵,富贵人来生转贫贱。你问问这是什麽个道理?这一段所说的就是。在一个平常现象里面,富贵人多骄慢,贫贱人多半谦虚恭敬。哪里晓得谦敬是德,骄慢把福折了,所以怎麽修也只是一半,得不到圆满。
他还举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吕洞宾的故事,这是道教的,八仙之一,也值得我们深深反省。吕洞宾在早年遇到锺离,那也是八仙之一。锺离教吕洞宾一个「点铁成金」的法术,你要布施救济些穷苦人,你有这个本事就方便了。吕洞宾就问锺离先生:「我点铁成金,这个金会不会再变成铁?」锺离告诉他:「五百年之後,它才会变成铁。」吕洞宾一想,我这样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之後的那些人吗?他说:「这个法术我不学了。」锺离赞叹他:「修仙要积三千功德,你这一念心,这是好心,你三千功德就圆满了。」
我想现代人没有这个心,别说害五百年後的人,他不负责任,眼前的人他都害。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体会到一桩事情,诸佛菩萨、神仙都是以爱心对人,对千百年之後的众生,都决定没有一个伤害的念头,何况现前?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末後有个结论说得很好,要紧的是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布施一分钱,可以消千劫之罪。由此可知,不在施舍的多少,在心念,真诚心。如果心地不真诚,虽然黄金万镒(这是讲多,今天讲亿万的财富拿去布施供养),福只有一半,不圆满。这个道理佛法讲得清楚,真诚、清净、慈悲不着相,正是佛法里所说的「境随心转」,他的心量大,他心里面没有障碍,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念念与虚空法界相应,这个功德就圆满了。如果心里面没有舍弃妄想分别执着,心量窄小,纵使布施亿万金银财宝,没有办法突破他的心量,所以他的福报不圆满,道理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细细的去思惟,细细的去观察,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无论财施、法施,一切施为都随着心量周遍十方法界,成就的是大圆满,念念大圆满,事事大圆满。我们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怎麽个修法?所以学佛不能不明理,修福也不能不明理。
下面讲「善有大小」,都在一念至诚之间来分辨。一念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这个行就大;一念为自私自利,做再多的好事,这个善福也是小。《汇编》里面引用了一个公案,宋朝的卫仲达。这一条公案,我们在许许多多典籍、古人笔记里面见到,可见得卫仲达这个事情知道的人很多很多。这个人官也做得很大,这是遇到这麽一个因缘,他被小鬼抓去见阎王,阎王叫判官把他的档案搬出来。档案分做两部分:一部分是恶,一部分是善。恶的那一部分,分量太多太多;善只有一点点,善的档案里面只有一卷。阎王看到这个样子就很不高兴,吩咐判官拿秤来秤秤。结果他恶的档案虽然多,善的档案只有一张纸,那一张纸比那个恶重。
阎罗王看到这个现象,马上笑容就露出来了,他说:「你不错。」
他就问判官:「我现在还不满四十岁,怎麽会造这麽多恶?」
判官告诉他:「恶不一定是造的事,动一个恶念,阴曹地府里都有记录。」
他说:「我那个善是什麽事情?」
判官讲:「这个善是朝廷要兴建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劳民伤财,你写了一个奏章,劝勉皇帝不要做这个工程。」
他说:「皇帝没有听。」
判官讲:「虽然没有听,你这一念心是为群众着想,是为黎民百姓着想,不是为个人的利益;你以真诚心去关怀黎民百姓,这一念功德超过你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那一念善大了,平常那些恶念再多,小了。」
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改过迁善,积德累功,我们就有信心了,知道自己应该怎麽作法,晓得忏悔不难。卫仲达不过是四十年累积的恶业,今天无量劫积集的这些恶业,一念之间都可以悔改。这一条公案,对我们改过自新,忏罪求福,带来了很大的信心。诸佛菩萨、天地神明所见的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希望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