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太上感应篇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第二十四集) [打印本页]

作者: 莲池清风    时间: 2008-3-4 08:17     标题: 太上感应篇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第二十四集)

太上感应篇


(第二十四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念到第十四句: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过失大小有几百种,这个『事』是种类,每一种里面,实在讲都是无量无边。古德说「非义而动」,那就是「过」。义是应当的。你的思想行为都是不应当的,那就是过失。过失有大小,大的就是罪孽,小的叫过失。罪过,天地鬼神都见到了,诸佛菩萨看得更清楚。说实在话,天地鬼神所见的,我们常讲当然之事,诸佛菩萨还能够看到所以然之理,就是你为什麽迷惑?你为什麽造业?你为什麽受报?

  何以说诸佛菩萨能见到所以然之理?大家在《无量寿经》上读过,极乐世界的人,即使是刚刚往生,下品下生,他们的能力都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换句话说,对你这个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那些情况,他都了解,所以他知道所以然的道理,累劫恶业的积习,累劫养成了一个恶习惯、恶习气,不容易改掉。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世间有一些不善之人,业障习气很重,过去生中从恶道中来,还带着有恶道残余的习气。像这一些道理,天地鬼神就未必能看得清楚。阿罗汉他的能力能看一个人五百世,过去五百世他能看到,五百世以前,再往上去,他就看不到。所以必须彻底明了,说法才能够契机,才知道用什麽方便法来帮助这一些苦难的众生。《感应篇》在此地讲的也是个原则,原则是一般性的,只要人能够遵守,决定得利益。

  在过去,中国「儒、释、道」三教都是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也都是多元文化一体的思想,对中国社会有很大的贡献。三教虽然有别,但是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无论修学哪一个道门,决定是以「积德」为本,这是三教公认的。积德从哪里积起?从心地上做功夫,心地一定要光明磊落。佛家讲「超凡入圣」,凡是什麽?凡情,我们今天讲情绪,情绪就是凡情。也就是说情绪在用事,情绪用事就有过失,我们常讲感情用事。能够把情执放下了、舍弃了,这个人就是圣,圣就是个明白人、觉悟的人,圣的定义就如此。所以作圣,就是做个明白人,做个觉悟的人。如果不把情执转变成智慧,你就做不了圣;换句话说,你永远不会明白,永远不会觉悟。

  情执从哪里发生的?佛法从理上讲,从你分别执着四相上发生的。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分别这个四相,执着这个四相,这是情执的来源。因为你分别执着,所以你才会有自私自利,你才会有是非人我,你才会有贪瞋痴慢;不但你的言行造业,起心动念都造业。

  前面跟诸位说了一个大概,起心动念是意恶,你心恶,心不好。佛菩萨觉悟了、明白了,觉悟的人,没有我,没有自己,所以才能够真正的尊敬别人。明白人才能做到,儒家也是如此,明白之後才懂得「自卑而尊人」,自己谦虚卑下,尊重别人。只有迷惑的人才自高自大,自己抬得很高,没有瞧得起别人,受不得委屈。受一点点委屈,就怀恨在心,念念不忘,最後感召不如意的果报。大家都晓得,瞋恨堕地狱。所以佛菩萨为什麽不住六道?为什麽不住十法界?示现在六道里面,人家还是住一真法界。道理在哪里?没有我,没有我才能够卑下。觉悟的人处卑下,他快乐,他自在;只有迷惑的人才高高在上。这个道理,诸位细细去思惟,细心的去体会,受用无穷。

  真正了解三世因果,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人与人之间决定没有占便宜的,也决定没有吃亏。你占人家的便宜,将来要还债,欠命的要还命,欠钱的要还钱,《红楼梦》里说,欠人眼泪要还人眼泪,这个事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唯有真正觉悟、真正明白的人,他不造业了,他才真正做到随缘度日。

  在随缘里面成就自己的功德,「十大愿王」讲的「随喜功德」。功德是什麽?性德的流露就是功德。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我们没有办法建立。如果这个观念能够建立,菩萨道就不是个难事情,积功累德那是轻而易举之事。什麽观念?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这个观念我们没办法建立,而诸佛菩萨都是这个观念。佛证得清净法身,法身是什麽?法身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肯定是自己,决定没有丝毫疑惑,就是自己,真是自己,这个人就成佛了,他证得清净法身。所以他为一切众生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还有什麽话说?还有什麽好执着的?不是为别人,是为自己。

  我在讲经的时候讲过,宇宙是怎麽复杂,我们这个身体也是怎麽复杂,我们身体是宇宙的浓缩,宇宙是我们这个身体的扩大,这里面复杂的状况不增不减,完全相同。所以我们这个身体是个小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华严经》上讲「小大包容」,大能包容小,小也包容大,「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这才是不思议的境界。诸佛菩萨在无量无边刹土里面,帮助一些没有觉悟的众生,就是从这个观念上出发的,从这个观念上建立的。所以法是不思议法,人也是不思议人。我们读《地藏菩萨本愿经》青莲法师的纶贯,他在「五重玄义」里面,每一条都加上「不思议」,很有道理。如果他自己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这个话他说不出来。他对於事实真相体会到了,认知了,契入这个境界,所以他才能说得出来。

  我们读了,有几成的体会?我们为什麽不能体会?这里面有障碍,障碍不外乎「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障就是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所知障就是对於学术知识方面的成见。如果是因果上面的成见,那还是属於烦恼障,见思烦恼里面的一类。属於知识的,这个叫所知障,自以为是,所以事实真相你就见不到。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用功夫,去一分障碍,你的智慧就往外透一分。这个障碍怎麽去法,我们要明了。障碍的除去,就是对於这些情执分别逐渐逐渐淡了,不像过去那麽严重,一年比一年淡,一月比一月轻,分别执着轻了、淡了,这就是分分离开了。菩萨五十一个阶级,净土四土三辈九品,都是这个样子。烦恼习气少一分,你的品位就增高一层,到烦恼习气统统断尽了,你就圆满成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烦恼,所以他还得不到圆满,他的功德还没有成就,没有究竟成就;必须舍得乾乾净净,这才是究竟圆满的成就。

  所以我们要舍,要放下。如果不肯放下,那就是累积罪业;放下,你就是积功累德。为什麽放不下?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把这些假的当作真的,这是你看错了、想错了,所以你才会做错,你才会招致恶报。可是「放下」跟「看破」是相辅相成的,你能够放下一些,你就多看清楚一分;能多看清楚一分,你就又能够多放下一些。换句话说,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道,就是看破、放下相辅相成。六波罗蜜里面,般若波罗蜜是看破,其余的五度都是放下,你们想想对不对?布施是放下贪心,持戒是放下恶念,忍辱是放下瞋恚、放下嫉妒,精进是放下懈怠懒惰,禅定是放下散乱,统统是放下。般若是明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六波罗蜜归纳起来,就是「看破、放下」四个字,我们要真干。这些经论名相,绝对不是念念就算了,念念就过去了,那怎麽行?

  你真看破,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放下,你的罪过就没有了,哪能不长生!长生是无量寿。所以要求长生,要求福报,一定从心地上求,心生万物,佛经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前面我们也读过「一切法从心想生」。佛法叫内学,内里面圆满了,外面境界就顺心,所以说「心想事成」,在佛法里面讲决定正确。你想恶,恶的事情成了;你想善,善的事情成了;你想佛,佛成了;你想贪瞋痴慢,三恶道成了。都是心想事成。你想贪,饿鬼成了;想瞋恚嫉妒,地狱成了。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你自己心里想出来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就变现出这个境界。既然是这麽一回事情,为什麽不想佛?为什麽想别的?想佛就作佛。心想佛,口称佛,身做佛做的事情,口说佛的言语,这个人就成佛了。

  我们要想作佛,经不能不读,经要不读就胡思乱想了。我们要把我们的思想与佛的经教完全相应。起心动念想什麽?佛在经典上所讲的道理,所说的教训,所说的境界,想这个,这是我劝大家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的道理就在此地。经不熟,你想什麽?你没有法子想。首先要把经念熟,念得会背,背得很熟,起心动念,经里面的理论境界完全可以现前。「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我教大家的,信不信由你!有人相信,他这麽做,他得好处了,他很欢喜来告诉我;告诉我,我也欢喜,我为他欢喜。不肯接受的,不肯干的,我看到也欢喜,为什麽?他心想事成。虚空法界就是这麽回事情,这一生不能得度,总算是种了善根,阿赖耶识里有一个得度的因缘,有个得度的种子,也好!只是得度不在这一生罢了!李老师以前讲,还要长劫轮回,还要受很多苦难。所以我们真正相信,真正依教奉行,这一生就把这个事情办了,这是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