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星云法师:世间最困难的战争是内心佛魔之战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3-28 19:59
标题:
星云法师:世间最困难的战争是内心佛魔之战
导语:人类乃至一切众生,要生存于天地之间,战斗精神无可欠缺。大至佛陀超俗出家、降伏内外众魔军,得证圆满佛果,需要强大的战斗力;小至日常生活中克服周边逆境,乃至身心协调、起心动念之间,无一不须具备战斗精神。
众生颠倒,往往以邪为正,以恶为善,若无代表正义的韦驮、伽蓝诸大战将,以武力来维护世间和平,则群魔猖狂,善良的百姓无以安居乐业。人间是个佛魔各半的世间,光明使者往往要伴随著胜利凯旋之歌才能到来。如同今日,世界各国高峰会议,若无强大的国防力量做后盾,则无争取和谈的筹码;维护治安的军警人员,若无强大的正义使命感,以及精良的战术武器,则无惩恶擒凶,降伏恶势力的条件。
然而敌我武力之战,终非究竟,骁勇善战如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广大疆域,死后帝国随即被分割;又如蒙古元朝帝国成吉思汗,战军所到之处血流成河,而今战绩安在?又各国相互征伐,免不了共业缠缚,冤冤相报,徒增生灵涂炭而已。因此,在《佛本行集经》中说:若人善巧解战斗,独自伏得百万人,今若能伏自己心,是名世间真斗士。过去阿育王统一印度,早期南征北讨,所战皆捷,在四方臣伏之下,并未赢得百姓民心。由于高僧目犍连子帝须的度化,虔信佛教之后,政风丕变,德风远播,因此被誉为轮王化世。
以佛教而言,战斗力之显现,于内则为悲心大愿之深度开发;于外则为坚毅不屈之理念开展。其中勇猛无畏之代表者,如目犍连以神通威力降伏魔王;舍利弗以深广辩才折服六师外道;富楼那自愿投身蛮地,以循循善诱之耐力化导愚迷;大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结集经律,防范正法湮灭。以上均为佛教战斗力之不同展现。
世间最困难的战争,不在于百万雄兵对峙,也不在于敌我阵势相当,而在于内心当中的佛魔之战。因此《四十二章经》形容修行者,有若披甲上阵与百万魔军作战的勇士,心性怯弱者,大多半途而废,唯有坚持愿力者能够达到最后的胜利。又修行者要有以下几种战略:
一、以正见持戒为盔甲:有形的盔甲可以抵御强敌,保卫自身;正见的盔甲可以抵挡诱惑,远离三毒。《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则云:戒德之人,道护为强,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服。因此,首先要有正见,才能走上正道;有了正确的人生观,还要持戒力行,才能圆满生命。
二、以智能方便为刀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安处不动,犹若金刚;以智能箭,斩烦恼贼,破生死军,摧伏魔怨,荷负一切,令诸众生皆得解脱。智能第一的文殊菩萨,手持宝剑,即象征以智能剑斩断烦恼魔军。因此,《佛遗教经》云:若有智能,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所以,有智能才能斩断烦恼的荆棘,建设心灵的殿堂。
三、以精进勇猛为力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求菩提时,擐精进甲,以大誓愿而为器杖,日夜精勤,增长功德,犹初白月渐渐圆满。凡事能精进勇猛,不生畏退,必能克服困难,成就胜果。
四、以慈忍大愿为战术:《忍辱经》云:怀忍行慈,世世无怨,中心恬然,终无毒害。又云:忍为神铠,众兵不加;忍为大舟,可以渡难;忍为良药,能济众命。忍,具足大力,能成就世间一切的功德。佛陀对于统理万民的国王,也有五点开示: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将士,随时禀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谏,无受谗言;五者、少欲戒贪,心不放逸。是则仁王治世,文武兼备,则无有邻国怨敌。
五、以戒定慧为统帅:《维摩经》云: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戒如清水,能洗涤我们心地的污垢;定如璎珞,能庄严我们的身心;慧如明灯,能照亮我们的前程。以戒定慧三学做为我们与烦恼战斗的统帅,可以降魔,可以获得无量的圣财。
六、以八种正道为大军:八正道是离苦得乐之道,是转凡成圣的途径。正见,因缘果报、善恶业力、无常苦空;正思,喜舍、慈爱、巧慧、结缘;言语诚实、柔软、爱语、善言;护生不杀、布施不贪、持戒不淫、惜福物资;从事合理的经济生活;精进的增长悲智,断除贪瞋;以四念住做为安住身心之处;以见性悟道的正定,开启般若智能。依戒定慧为统帅,领导八正道的大军,是吾人防守六贼的坚固城墙,亦是战胜波旬的勇猛大军。
人天导师的佛陀,就是世间伟大的斗士,能在五浊恶世降服内外诸魔,成就佛道。四十九年间,建立和合僧团,派出法音使者,将光明解脱的大法传播印度十六大国。在思想上,突破了当时六师外道非究竟、非解脱的异风邪说;在社会组织上,破除根深蒂固的四姓阶级制度,将人类从各种缠缚中解救出来。因此,佛陀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成功的社会革命家,一生为了传播慈悲和平的理念而奋斗。孙中山先生有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言流传至今,佛陀则有菩提,精进,度众生的楷模传承千古。
综合上述所说,佛教的战斗观,主张人类生存在世间,必须要有强盛的斗志,勇于向自心的无明、懈怠、执著挑战,提升心灵的境界,让每一天的生命都有新的进步、成长,这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对于人类整体的生命形态来说,世界各国除了对物质科学的关注外,在心灵科学的研究上更应该加强,利益一切众生。
有个小男孩对着山谷大叫“我讨厌你”,藉以发泄心中的不满,结果他惊讶的发现,周遭的人也都讨厌他。小男孩哭着把情形告诉妈妈,妈妈安慰他,并且带他回到山谷,要他再叫一声“我爱你”,结果小男孩破啼为笑,因为他听到四面八方的人也都告诉他:“我爱你”。
空谷回音,这就是感应!敲钟钟响,敲鼓鼓鸣,这也是感应。乌龟望蛋,孵化小龟;螟蛉有子,蜾负之,这也是感应。毒气外泄,袭人丧命;温暖如电,流入心房,这也是感应。
感应就是天地万物、宇宙众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呼应。看到月圆月缺,兴起了岁月的流逝;目睹花开花谢,感叹世间的无常,这都是感应。母子连心,魂牵梦系,这也是感应。
感应也是因缘法,感应要有因缘条件。水不清,如何能影射景物?谷不空,如何能吞吐声纳?人如果没一颗清净、感动的心,如何能与真理相应,如何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这就是感应的原理。
生活中,一句话,就会让人欢喜不已;一句话,也会令人痛苦不堪,这也是感应。喊一声万岁,就能获得赏赐;骂一句昏君,也会锒铛下狱,这都是有因有缘的,这也合乎缘起法则。
经常有人问:念佛、诵经、超渡,为什么一定会有感应?所谓“心诚则灵”,道理是一样的。
有个禅师正在开示“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众中有个青年不屑的反问禅师:“一句‘阿弥陀佛’只有四个字,怎么有那么大的威力呢?”禅师不回答他的问题,只责备他说“放屁!”青年一听,怒气冲天的指着禅师责问:“你怎么可以骂人?”禅师平静的笑道:“一句‘放屁’才两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阿弥陀佛’是四个字,你说怎么会没有威力呢?”
其实,“有感则应”,日常生活中,喝茶解渴、吃饭能饱,只要你留心,何处没有感应呢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3-28 20:00
禅门里有这么一段故事:
有一天,信徒问禅师:“什么是佛?” 禅师十分为难地望着信徒,说道:“这,不可以告诉你,因为告诉你,你也不会相信!”
信徒说:“师父!您的话我怎敢不信!我是很诚恳地来向你问道的。”
禅师点点头,说道:“好吧!你既然肯相信,我告诉你:你就是佛啊!”
信徒惊疑地大叫:“我是佛,我怎么不知道呢?”
禅师说:“因为你不敢承担啊!”
古往今来很多人不敢承认自己是“佛”,像法融禅师不敢坐在写着“佛”的石头上,道信禅师因而笑着说:“你还有‘这个’在吗?”慧忠国师有一次喊着:“佛啊!佛啊!”侍者四处张望之后,满脸狐疑地望着国师,说:“这里没有佛,您在叫谁啊?”国师回答:“我就是在叫你啊!你为什么不敢承担呢?”
有一次,信徒向我索取一幅字,想要挂在客厅里作为提醒自己的座右铭,我立刻濡墨展纸,写了“我是佛”送给他,信徒立刻说:“我怎么敢当?师父!这一张墨宝我可不敢要!”其实每一个人本来就是“佛”,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悟道的那一刻,就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颠倒妄想其实也是幻化无自性的,只要我们向上提起“佛”的一念,如霜露般的颠倒妄想自会消融。
回想我这一生受益于“我是佛”这三个字的地方非常之多。记得我初入佛门的时候,想到自己应该做好一个佛教徒的样子,所以我认真课诵,严守净戒;后来想想这样还不够,我应该还要担当佛陀的使者、佛教的法师,将真理的法音传播给别人,所以认真研究经教,随喜说法结缘;后来再过一些时候,我觉得做法师也是不够的,我应该进一步做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我要努力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有一天,我突然想:“我岂止想做菩萨,为什么不直下承担我是佛呢?我应该行佛所行,为佛所为才对啊!”这样一想,忽然间,心里就豁然开朗了。
记得四十多年前刚来台湾的时候,耶教当行,佛教地位低落,佛教徒无论是布教、出访都备受限制,从大陆播迁来台的佛教僧侣三天两头被人盘查询问,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许多同道另谋他路,一些信徒为了寻职的方便及身家的安全,也纷纷转信他教,我告诉自己:“即使佛陀和我说大家都信耶教了,你也去信耶教吧!但我仍然要说:我是佛,怎么可以去信耶教呢?”就这样一句“我是佛”,在当年那种复杂的环境下,我凭着一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冒着被抓坐牢的危险,四处弘法,将正信佛教拓展开来。
不久,香港的大本法师捎了一封信给我,表示想到台湾弘法,希望我能帮他的忙。那时要拿到一张从香港到台湾的入境证简直难如登天,而我一无各种人事关系,二无经济来源,连住的地都没有下落,怎么答应他的要求呢?但是想他曾做我的老师,而“我是佛”,理应恒顺众生,怎能拒绝别人?于是想尽一切方法,终于满其所愿。从此,我更相信“我是佛”这句话的力量实在是广大无比。
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诚乃不虚之言也!佛陀的法力无边,只要你愿意学佛所行,就会产生力量,何况能真正发心成佛作祖呢?所以,我每次主持皈依典礼时,总是问大家:“你们是什么?”台下的人都不敢作答。我告诉他们:“你们跟着我说‘我是佛’”。大家起初都很小声地说:“我是佛。”我说:“太小声了,不够力量,你们再大声一点,说‘我是佛’。”第二次,大家的声音果然变得宏亮了。我接着说:“好,既然大家都已经承认自己是佛,那么你们皈依典礼完毕回家的时候,夫妻就不能吵架,因为佛陀不会吵架,你们以后也不能吸烟,你们有看过佛祖叼着烟斗吗?……”大家听了,都会心地笑了起来。因为承认“我是佛”,人人都做得到,然而大家万万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力量。
记得我年少时,喜欢蹦跳玩乐,有时候还借着几分自以为是的义气,打架闹事,但一出家之后,想到“我是佛”,行止怎么能不庄重呢?所以每当走路的时候,我总是想佛陀行化时候的威仪,自然目不斜视,肩不摆动;每当站立的时候,我总是想到佛陀顶天立地的圣容,自然收敛下巴,脊骨挺直;每当端坐的时候,我也总是想到佛陀各种端正的坐姿,自然就会正襟危坐;每当睡觉的时候,我总是想到佛陀吉祥卧的样子,自然就会安详入眠。许多人说我无论何时何地威仪都很好。我在心中暗暗想着:“我是佛,威仪怎能不好呢?”
不但行住坐卧如此,我的日常生活也因为“我是佛”这句话而有很大的转变。每当沉思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沉思,一切的邪念妄想就会一排而空;每当自处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自处,所有的语默动静都会导向正道。儒家所谓“不欺暗室”的功夫,用一念“我是佛”的想法就能够办得到。日常的穿衣吃饭也莫不如此,一旦想到是“佛”在穿衣服,无论在人前人后,我都能够保持威仪痒序;一旦想到是“佛”在吃饭,每一顿饭我都可以吃得安心,吃得自在。古德说:“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过去在从林里,吃得都是沾满鸟粪的豆腐渣、爬满蛆虫的萝卜干,但是我却从来没有生过病,我想这是因为我是用佛心来吃饭的缘故吧!
心中常存“我是佛”三个字,在待人处事上也可以产生很大的提示作用。每当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说话,所以我要讲慈悲的爱语,要讲方便的智语;每当向大众开示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开示,所以我要观机逗教,处众无畏;每当教诲顽劣的徒众时,我想到是佛在教诲,所以我要循循善诱,耐烦开导;每当面对层弱的众生时,我想到是佛在面对他们,所以我要易地而处,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希望,虽然我还是一个凡夫,与“佛”的境界距离很远,但因为心心念念都是“佛”,我仿佛蒙获佛陀的加被,也仿佛得到了佛陀的力用。《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通。”诚信然也。
古德说:“取法乎上,不中,亦不远矣!”小时候的作文课,老师要我们写“我的志愿”;及至长大,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职业。但,不管你是士、农、工商也好,不管你是教、科、文、医也罢,我们的自性是“佛”。如何激发我们自性佛的潜能来提升工作的质量,造福社会呢?如何善用我们自性佛的功用来发挥一己的力量,奉献人群呢?我们必须要在心中建立一个观念“我是佛!”数年前,荣民总医院的张燕大夫为我做完心脏动脉红道手术之后,常常到病房来和我讨论佛理。有一天,他和我说:“大师!其实是您在为我‘开心”,过去我每天只能做一个病人的手术,现在我每天可做二个病人的手术。”因为张医师开发了自己的“佛”心,所以能早能晚,能忙能闲,因此我们只要时时肯定自己——“我是佛”,当然可以无所不能。
记得我初发慈悲心的时候,只想到尽量地为别人着想,却经常感觉力有未逮,但是后来心中存有一念“我是佛”之后,即使一只小蚂蚁,我不但不敢踏死,还要想办法将它送到安全的地方,因为我觉得这是“佛”应该有的行为。一只蚊子来咬我的时候,我不再像过去一样举起手往痒的地方拍去,因为我想到:“我是佛。我这一点点牺牲,不能用它珍贵的生命来补偿。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尚且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我何人也?我也是‘佛’啊!难道连这一点点修养都没有吗?”就这样,我的慈悲心才感觉到一点一点地有了进步。
我在修忍耐的时候,最早忍饥、忍寒、忍热、忍苦、忍痛……都还算容易,但是忍气就很困难,常常因为忍不住一口气,和别人发生冲突,事后懊悔不已,但是后来心中起了一念:“我是佛,我能起嗔心吗?我能起无明火吗?”忍耐的力量油然而生。渐渐地,我体会到“面上无嗔是供养,口中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这句话的妙意实在是无穷无尽。
一生之中,曾经好几次遇到蛮不讲理的人口出恶言,存心寻衅;也曾经遇到几次有人欲加害于我,我念佛静坐,安之若素,不知消弭了多少纷争,事后有人说我默然摈置、闭目端坐的样子,让大家不得不敬而畏之。其实,这是因为我心中常念“我是佛”,是佛的威德加被,光照四方有以致之啊!从出家到弘法,一甲子以上的岁月中,不知受过多少伤害、多少冤枉。起初,我心中也会不平:“我是如此地为人着想,如此地洁身自爱,为什么会得到受伤害的后果?”但是后来想“我是佛”,佛陀不也曾受过多少诬蔑,像战遮女的恶计、提婆达多的陷害、善觉王的问难,以及许多人随出家造成的误解谣言等等,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反而更彰显佛陀光风霁月般的品格。于是我学习佛陀坦然的态度,面对一波又一波的讥毁,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多少年后,终于如晓日般破云而出。
既然“我是佛”,十方诸佛都成为我的典范,所以我追随佛陀行化人间的脚步,将佛教的种子散播到世界五大洲;我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疗治众生疾病的精神,设立云医院等设施,将爱心扩及医疗,带到全省各个偏远的角落,让佛陀的慈悲遍满人间;我效法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方便,在全球各地建设美轮美奂的道、美术馆、书坊……让佛陀的光明普照大地;我发扬当来下生弥勒佛给人欢喜的理念,设立养老育幼、文化教育种种设施,让佛陀的欢喜算存于世。
我不但自己得到“佛”的受用,我也鼓励弟子们直下承担,从寺院中走出来,从佛殿中走出来,到大街小巷,到高楼大夏,到机关行号,到山巅海滨,到工厂学校度化众生,甚至我在世界各地组织佛光会,让在家信众从弟子做到讲师,让佛陀的法音得以处处宣流,让生佛平等的思想得以落实人间。
所以,当有人问我:信仰佛教会不会得到佛陀的感应时,我总告诉他们:“人间到处都有感应,例如:喝水可以止渴,吃饭可以饱腹,按下电钮开关,电就来了……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感应,你能够肯定自己是佛,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做,怎么不会得到佛陀的感应呢?”如果你懂得其中的道理,学习佛的欢喜,你不但拥有了佛陀的自在,而且也成为一个“自在佛”;甚至你一整天都在实践佛陀的慈悲喜舍,你当下就是“慈悲喜舍佛”了。如果你每天都在奉行佛陀的真理,你还怕得不到佛陀的消息吗?
过去,一个学者问真观禅师:“佛经里面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这意思就是花草树木都能成佛。请问禅师:花草树木真的都能成佛吗?“
真观禅师回答道:“你挂念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对你有什么益处?你为什么不关心自己能不能成佛呢?”
大地山河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露出来,一旦承认自己是佛了,花草树木怎能不成佛呢?苏东坡的一首诗偈说得很明白:“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世界周遭无不是佛陀示现说法,我们赶紧去领悟、传播都来不及了,哪里有时间去烦恼无明,闭关自了呢?
佛光山从早期大悲殿里面的几千尊佛像,到大雄宝殿的一万四千八百尊佛像,甚至到大佛城接引大佛周遭四百八尊与人等高的阿弥陀佛像……目的无非是希望大家在瞻仰佛陀的圣容时,激发心中本自具有的佛性,但愚人不明个中原因,反而称怪,还批评说:“佛光山的佛像都是水泥做的,水泥文化。”我听了十分讶异,为什么我们多年来都只看到佛,没有看到水泥;而他千里迢迢远而来,只看到水泥,没有看佛呢?这基本的关键在于心中没有“佛”的关系。
也有人问:佛光山为什么不请艺术家雕刻佛像?我回答他:“我要用‘佛心’雕刻的佛像。”记得过去一艺术家拿了一尊佛像来,美则美矣,但断臂断手,令人一见不无遗憾之感,他告诉我:“这就是艺术。”我觉得艺术家或能容许残缺之美,但信仰是圆满的、庄严的,尤其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神圣的象征,完美的典范,是怎样也不能动摇的!古时候的人要雕刻一尊佛像,或者要画一幅佛像的时候,都有所谓“一刀三礼”、“一笔三礼”的仪式,经云“佛道在恭敬中求。”心中有佛,才能塑造出圆满庄严的佛像。
过去栖霞山的“千佛岭”,传说是由父、子、孙三代相继雕刻而成,第三代的雕刻师雕到最后,再怎么数都是九百九十九尊佛像。再雕,再数,也是九百九十九尊佛像。如是数次之后,他心中动了一念:“我就是佛啊!”于是把自己嵌在石壁上,成为第一千尊佛。姑且不论这个故事的虚实,但它触动了我的心灵深处,让我感动,久久不已。
“我是佛”,多么美的境界啊!
记得有一次我应邀在电视上受访,主持人李涛先生在节目最后几分钟,要我用一句话来告诉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改善社会乱象,我说道:“心中有佛”。事后,许多人告诉我:“这句话言简意赅,太好了!”
的确,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佛”,眼里看到的必定都是佛的世界,耳朵听到的必定都是佛的音声,鼻中嗅到的必定都是佛的气息,口里所说的必定都是佛的语言,身体所做的事必定都是佛的事情,如果人人如此,这就是一个佛的世界,家庭怎能不幸福安乐呢?治安怎能不安全良好呢?国家怎能不富强康乐呢?
所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从今天开始,都自我期许“我是佛”吧!
供养的用心
随着佛教盛行,信仰佛教的人口普及,信徒的恭敬心也增长了。现在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信徒在如法的实践「供养」的修行。
所谓「供养」,也不只是指信徒用财物来供养,例如对佛陀的「十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对法宝的「三供养」:身体的礼拜、口头的称赞、意念的观想;对僧众的「四供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如此对三宝的供养以外,我们也提倡僧众应该对信徒有所结缘供养,也就是要给信徒佛法、给信徒鼓励、给信徒信心、给信徒照顾。所谓信徒给寺院添油香,僧众也应该对信徒添油香;经云「财法二施,等无差别」,即此之谓也。
对佛和法的供养,有一般的程度;对僧伽的供养,也有一些分别。所谓「供养五百个普通人,不如供养一个有学问的人;供养五百个有学问的人,不如供养一个有慈悲心的人;供养五百个有慈悲心的人,不如供养一个明理的人;供养五百个明理人,不如供养一个有菩提心的人。」所以,现在的人供养布施时,都会想到:我所供养的僧众,有修行吗?有慈悲吗?有道德吗?我所供养的这块福田,我在里面播种,将来能有好的收成吗?
其实,信徒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想法,所谓「财进山门,福归施主」,只要你的发心纯正,只要你的供养清净,至于对方如何,就不必去计较了。
唐太宗李世民曾对玄奘大师说:「我很想供养僧众,但是听说现在的出家人,大多数没有修行,应该怎么办呢?」
玄奘大师:「昆山虽产玉,但都含有泥沙;丽水虽然产金,也都掺有瓦砾;泥塑木雕的罗汉,对它恭敬就有福报;铜铁铸成的佛像金容,破坏它就会遭受惩罚;用泥土塑成的龙虽不能降雨,但是祈雨还是需要泥龙。僧众不一定能降福给人,但是修福还是需要礼敬僧众。重要的是供养的人,能因塑像而引发出来的一颗慈善尊贵之心。」
唐太宗恍然大悟:「今后无论碰到什么样的僧众,一定用礼敬诸佛的态度来礼敬他们。」
唐太宗的体悟,也可提供给今日信众们参考!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