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护经及戒律的保护力
[打印本页]
作者:
宣真
时间:
2011-3-22 00:06
标题:
护经及戒律的保护力
护卫经的念诵,是为了祝福及保护虔诚佛教徒,而朗诵吟咏一些佛陀以巴利语亲说的经文。护经或佛经念诵,是一项遍及全世界的佛教行持,特别是在以巴利语进行念诵的上座部佛教国家。这些经文大部份是由佛弟子从佛陀的基本教义中所挑选出来的。约在两千年以前,这些佛经记录在叶片上;后来,它们被编成一本《护卫经念诵本》的书籍。这些被挑选作为读经念诵的佛经,所属的原始佛典名称是经藏的《增支部》、《中部》、《长部》、《目应部》和《小部》。
佛教徒念诵某些佛经作为保护之用叫做护经念诵。这里,「保护」意指防护吾人免于各种形式的恶灵、不幸、疾病和星宿运转的影响,并坚强我们对佛法的信心。念诵的特定声波在邻近区域创造出一种非常悦人的气氛。念诵的韵律也是重要的。人们也许会注意到,当佛教僧侣念诵这些佛经时,他们会用不同的语调来和谐适应不同人群。在宗教发展的早期,便发现人类语音的某些韵律,能对热诚的听闻者产生出安详、平静的心理作用。再者,某些层次的音调会吸引天神的到来,另一方面某些韵律声波则会对较低的生命像动物、蛇、甚至是精灵、鬼魂造成良好的影响。因此,祥和而正确的音韵对护经念诵行持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这些韵律的使用并不仅限于佛教。各大宗教中,当信徒依照其宗教的圣书诵读经文时,他们也使用某种特定的韵律。当回教徒朗读可兰经及印度教僧侣以梵语进行韦陀梵咒吟唱时,我们能观察到这个现象。一些令人喜爱的唱诵也为某些ji 督教团体行持,特别是罗马天主教及希腊东正教。当这些佛经被念诵时,三项雄伟而强大的力量被激起。这就是佛、法、僧三宝的力量。佛教是此三宝的组合,且当三宝被恳请召集时,能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幸福。
一、佛陀。他已经完成所有完满功德,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且教导我们神圣的真理。虽然无上导师的色身已散逝了,但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他的教义已被保留下来。相似地,发现电性的人已不在人世,然而借着运用电的知识,电性的道理便可流传。今天我们享受着高度的物质文明,发现电性作用实在功不可没;发现原子能的科学家已经去世了,但是使用原子能的知识则继续流传着。同样地,经由佛陀的智慧与正觉传给我们的高尚教义,是人们获取鼓舞的一股力量。当你忆念他并且尊敬他,你便发展了对佛的信心。当你念诵或聆听佛语时,你便唤起了佛陀祝福的力量。
二、达摩(法)。它是佛陀提供给虔诚者灵性的慰藉,以维持平和与幸福的真理、正义与和平的力量。当你发展悲心、虔诚、与理智时,达摩的力量会保护你并且帮助你发展更坚定的信心与更强固的意志。于是你的心灵便成为保护自己的一股强而有力的力量。当你依正法而行被知道时,人们及其他众生会尊敬你。真理的力量保护你免于各种坏的影响及邪恶力量的侵害。那些无法理解正法力量及如何依止正法而生活的人,难以避免地会屈服于种种形式的迷信,依赖各式各样神祇、精灵,并需要执行种种怪异仪式的神秘力量。
经由此种作为,他们只是发展出更多无知的恐惧与疑虑,而且大量的金钱花费在此活动上。但如果人们愿意发展其对正法真理的信解心,这种不必要的浪费便可轻易地避免。法也被描述成「自然」或「自然现象」及「宇宙律则」。那些已知晓自然力量运作道理的人,能够透过正法来保护自己。当心灵经由完美智识而寂静时,种种盖障无法在心中滋生恐惧。
三、僧伽。它是指放弃世俗家累而致力心智开展的出家修行人,他们所组成的神圣团体。他(她)们应该是已发展道德、修持成就圣果或阿罗汉果的佛弟子。我们尊敬僧伽和合团体,或是那些两千五百年来保护及宣扬佛教至各地的传道士,为佛陀教理的守护者。由僧团所提供的服务已导引人类过着正直两高尚的生活。他们是经由记诵世尊法语,而将佛教法义传达给我们的的桥梁。
念诵佛语作为祝福的行持,在佛陀住世时就开始存在了。后来,某些佛教国家如斯里兰卡、泰国及缅甸,这项行持经由组织加长的念诵,更深入地发展成进行一整个晚上或好几天。信徒以极大的虔诚,参加护经念诵活动,以全神贯注及慧智用心聆听。一些护经念诵的内容则是佛陀及第一代佛弟子念诵经文,给那些遭受疫病、饥馑、病痛及其他天然灾害的人们其心灵慰藉。据说在其一场合,当一个小孩受到某些邪恶势力侵害时,佛陀命令其弟子前往念诵真言来保护这个孩子免于邪恶力量的侵犯。
经由念诵真言的祝福服务是有效果的。当然,如果受害者曾犯某些严重的恶业时,也有佛经念诵无法奏效的情形发生。然而,某些次要的恶行业果则能被真言的振动力量联合那些念诵佛经的圣僧的功德与悲心加以克服。这里,克服恶业的业果并不是意味将恶果完全根除,而只是暂时地和缓安抚业果的影响。疲倦或劳累的信徒在聆听佛经念诵后,会感到放松与平静。如此的觉受是不同于一般世俗音乐所造成的效果,因为世俗音乐能引起我们心中的激情,并且勾起我们的情绪,但却无法造成灵性的虔诚与信心。
过去两千五百年来,佛教虔诚者已经历佛经念诵的良好效果。我们应该试图去理解如何及为何在佛陀圆寂以后,佛陀亲口所说的祝福语会是如此地有用。这里要提到佛典记载在佛陀未成佛的前世,他发大誓愿要成为大觉佛陀,他严格行持一项完满功德行,即如实不妄语。绝不滥用或误用语言文字,他温和地说话而不蓄意伤害别人的情感。真理的力量已成为见大悲心的佛陀所发出言语之力量来源。然而,若是缺乏虔诚信徒的诚心与理解,单只依靠佛语的力量仍旧是无法确保祝福的。很多人士在透过佛经念诵的助缘来摆脱自己的痛苦,及种种精神心理盖障时所经历到的奇迹效果,使得他们能够对这种形式的宗教服务生出虔诚心与信解心。
达磨难陀开示
戒律的疗愈力:佛陀好比是一位对治人类精神疾症的医者。他教导的修行之道,好比是治愈心意之苦的疗程。对佛陀及教说的此番解意,可上溯至最早的经典,却又相当地应时。佛教禅修常常被人们宣传为疗愈之道,如今颇有几位心理诊疗师建议病人尝试禅修,以之为疗法的一部分。
然而经验表明,禅修本身,是不足以成为一套完整疗法的。尤其是,现代禅修者受大众文明的创伤之深,以至于缺乏必要的坚韧、精进与自尊,达不到真正有疗愈性的止观境界。不少禅修导师注意到这个问题,于是断定,佛教禅修之道不足以满足我们的特定需要。为了弥补这项不足,他们尝试了种种辅助形式,添加了神话、诗歌、心理疗法、社会活动、[印第安人的]发汗屋、哀悼仪轨、乃至鼓艺等形式,把它们与禅修结合在一起。然而,问题未必出在佛教之道有什么缺陷,而是我们还没有完全贯彻佛陀的整套疗法。
佛陀的修行道不仅包括了念、定、内明的修练,还包括以五戒为起点的持戒。实际上,戒德构成了行道的初阶。现代人往往把五戒当作[ji 督教]主日校规加以排斥,认为这些戒律来自已不适应我们的现代社会的旧式传统规范。然而,这种说法忽视了佛陀制定戒律的本意: 戒律是受伤心灵的对治疗程的一部分,特别是针对自卑心理的两种病根——悔恨与否认。
当我们的行为未能达到某些操行标准时,我们或者为之悔恨,或者作两种形式之一的否认,一是否认该行为确实发生,二是否认该标准的有效性。这些反应,就像是心的诸种伤创。悔恨的伤创是开放性的,一碰就痛; 否认的伤创则好比是某个痛点周围的痂疥,硬化扭曲。心以这些形式受创之后,就难以安住当下,因为它发现自己停歇之处,不是生疼外露的血肉,就是钙化坚硬的纠结。即使强迫它住在当下,它也只能以一种紧张、扭曲、片面的方式呆在那里,那么它得到的洞见,往往也是扭曲、片面的。心只有去除了伤创疤痕时,才能够指望它舒适、安适地住于当下,升起真如明辨。
这便是五戒的用处所在: 它们是为了治愈这些伤创与疤痕而设计的。健康的自尊来自于践行一套实用、明确、合乎人性、值得敬重的准则; 五戒的制定方式,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套准则。实用: 戒律所定的标准可谓简单——不有意地杀生、偷盗、行不当性事、说谎、用醉品。遵照这套准则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尽管并不总是容易、方便,却总是可行的。我见过有人把戒律译解成听起来越发崇高、圣善的标准——举第二戒来说,把它读成不滥用地球的资源——但是,就连那些如此另解戒律的人自己也承认,奉行那些标准是不可能的。凡是与心灵受创者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那种伤创常常来自被要求奉行一套不可能达成的标准。如果你能够给出一套需要付出一些努力和念住,但有可能达到的标准,那么当人们发现自己的确有能力达到那些标准时,他们的自尊感将会大幅度提升。接下来就能够怀着自信,面对难度更高的任务。
明确: 戒律的条文不带假如、而且、但是之类的虚词。这意味着给出的指南是极其明确的,无可适从的含糊与不足诚实的强辩,在此并无余地。一件行为要么符合戒律,要么违背戒律。如前所述,这类标准奉行起来是十分健康的。凡是有过教养孩童经验的人都知道,孩子们也许会抱怨严格刻板的规矩,但实际上,这种规矩比起那些含糊不明、多有回旋余地的规矩,他们觉得更有安全感。明确的规矩不允许隐秘用心的存在。
举例来说,假设杀生戒允许你在其它生灵的存在对你不便时把它们杀死,那样就把你的方便放在了高于你对生命的慈悲的位置。方便与否即成为你的潜在标准——我们都知道,秘而不宣的潜规则为虚伪和否认的滋长提供了大片的沃土。不过,你若是坚守戒律界定的标准,那么如佛陀所言,你就给众生提供了无量的安稳。没有任何条件能让你夺取生命,无论机缘何等不便。你所持的另外几条戒,也让你对众生的财物安全和性安全,提供了无量的保障,也让你在与众生的交流之中,为他们提供了无量的诚实和念住。当你发现,自己在这类事情上能够信任自己时,便获得了一种自尊感,无可否认,它是健康的。
合乎人性: 戒律即对持戒者,也对受其行为影响者来说,都是合乎人性的。你若持守戒律,就等于是遵奉业力原则。根据业力原则,在影响你如何体验世界的力量当中,最重要的是你在当下选择的动机的思考、言语、身行。这意味着你并非是无可作为的。每作一次选择——在家、在职、游戏时——你都在世界的持续造作当中行使着你的力量。同时,这项原则允许你,从完全由你掌控——即你的当下动机——的角度,衡量自己。换句话说,业力原则并不迫使你从相貌、气力、脑力、商业才干等等更多地依赖你的旧业而不是现业的角度衡量自己。
再者,戒律不刺激负疚感,也不逼着你痛悔旧时失误,而是令你把注意力放在即刻当下一直存在着的圆满持戒的可能性上。如果你与持戒者共同生活,就会发现同这些人交往,不会是引生不信任或恐惧的因缘。他们把你对幸福的欲求视为己出。他们的个人价值不依赖于那些必须分出输赢的场合。当他们谈论在禅修中发展慈心和念住时,你发现这也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以这种方式,戒律滋养的不仅仅是健康的个体,而且也滋养着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自尊与互敬并行不悖的社会。
值得敬重: 当你采纳一套准则时,了解它们由什么人制定、看清其出处,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效果上,等于你是在加入那些人的团体,寻求他们的赞许,接受他们的对错标准。在这里,没有比佛陀和圣弟子的团体更值得加入的了。五戒被称为圣者赞许的准则。根据经典对圣者的描述,他们不是那种因为某种准则普遍流行便予以接纳信受的人。为了觅得真乐之道,他们投注了自己的生命。并且,对于一切妄语都是病态,稳定、负责的性关系之外的性事俱不安稳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他们已经亲眼见过。别人对你持守五戒也许不以为然,但圣者们必然会敬重此事。他们的敬重较之世上任何人的敬重,价值更高。
诚然,不少人觉得加入这么一个抽象的团体,得到的慰勉温暖不足,特别是当他们还没有亲自遇到一位圣者时。在周遭社会公然讪笑善心、布施等素养,推崇能力和商业霸略的情形下,维持自己的善心和布施确不容易。佛教诸团体的价值正在于此。如果它能够公开地与环境中的不良主调分道而行,善意地肯定对本团体成员的善心和自律的珍视,那将是十分有益的。这样做,他们将为全面采纳佛陀的疗程——那就是,在行为守戒的生活之中,修习定力与明辨——提供了健康的环境。哪里有这样的环境,我们就会发现,禅修不需要神话或假想的辅助,因为它扎根于正善而活的现实。你可以看一看自己奉行的标准,接下来舒适地修练呼气、吸气——不是像一朵花或一座山那样,而是像一个成熟、负责的人那样。因为你就是那样的人。
欢迎光临 清净莲海六合敬修学网 祈愿:世界和平 正法久住 (http://jixiangyu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